圣奥古斯丁简介 圣奥古斯丁 (St. 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年-430年)生于北非奴米迪亚省(Numidia)的塔贾斯特(Tagaste)城。奥氏早岁生活糜烂,19岁即与人同居生子,后又与另些女子同居。奥氏在迦太基(Cathage)学习哲学,学成以教授修辞学为业,期间曾误信摩尼教(Manichaei *** )善恶二元论思想达十一年之久,母亲莫尼加(Monica)是虔诚基督徒。 385年奥氏受到新柏拉图学派影响,放弃教习修辞学工作,在米兰主教盎博罗削(Ambrose)门下过一种克修与默观的生活,两年后在主教手中接受洗礼,母亲于同年去世。 奥氏于388年回到家乡建立隐修团体,395年当上希波(Hippo )教区主教,从事牧灵工作35年之久,与其他非洲教会互动密切。第五世纪初教会不得安宁,罗马帝国无力抵抗蛮族,先有阿拉列(Alaric)于410年洗劫罗马;后有汪达尔人(Vandals)入侵北非,残杀人民,摧毁教堂。奥氏生命终点时,希波城已被汪达尔人包围三个月,虽处患病与困苦之中,奥氏仍在祈祷与宁静气氛下安然去世。 奥氏思想有生活背景特色,探索主题有个人与社会两面:个人方面包括情欲、罪恶、恩宠、人性(神的肖像)的讨论;社会方向包含天主之城、修道生活、教会与基督的主题。 奥氏的贡献就是对信仰真理的维护与解释,开发了两条通往真理之路: 「你相信吧,好使你了解!」 ( crede ut intellegas! ) ---神学之路 「你了解吧,好使你相信!」 ( intellege, ut credas! ) ---哲学之路 神学之路影响了中世纪士林哲学之父安瑟伦主教 (Anselm of Canterbury)的学说。安氏提出「信仰追求理性」( 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 )的理论,发扬奥氏已经奠基的思想,并予以完成。安氏主张信仰与理性并行不悖:信仰的目的在追求理性,而理性的本体就是神。 奥氏今天留下的作品除了《忏悔录》、《圣三论》、《天主之城》、《论基督徒教理》等巨著外,其他的有:数百篇讲道辞,包含《圣咏》、《福音》与《若望一书》的诠释;数百封信件;大量护教著作,包含反摩尼教(Manichaei *** )、反多纳特主义(Donati *** )、反白拉奇主义( Pelagiani *** )等异端学说。 奥氏著作对西方教会的思想与生活影响很大,包含:教会论、原罪论、恩宠论、预定论(predestination)、隐修会规等;影响的人物,例如:圣伯纳、圣文德、多玛斯,甚至新教的路德、加尔文等人。 以《天主之城》奥氏的历史神学著作为例,该书讨论天上与地下两种团体。「天主之城」是一个超越时空,以崇拜天主为中心的团体,追求爱与服务,有永久的正义与和平,成员包含天使与天国里的圣人;「地上之城」是一个以自我与人性为中心,追求宰制与私利的团体,其中也有短暂的正义与和平,于是人间生活善恶共存、悲喜交集。 现世生活中,基督徒不一定属于「天主之城」,「地上之城」也有居民日后得享天主的光荣。两城目前各自发展,直到基督末日再来审判万民之时,才能获得连结与整合,天主之城成为唯一的真正永享平安的地方。第八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大帝(Charlemagne)把教会等同于天主之城,超出圣奥古斯丁原意的想法。 由于受到柏拉图二元论思想的影响,奥氏认为天主拥有完美不变的本质,把天主自我显示的经句:「我是自有者」(出十三14) ,解作「我是不变的实体」。奥氏思想特色容易说明万有对「至善」本质的「分受」(participation),获得天主的「不变性」,却未能积极解答世间存有的变幻与缺陷;虽然努力说明天主本质于世界中的内存,实则仍是超越外在的内在性,忽略世间存有与天主本质的关系。这种本质与存有分家的二元论,到多玛斯(Thomas Aquinas)的存有哲学问题才获得解答。 论历史定位,奥氏身处新旧交替时代,是一位沟通希腊哲学与基督信仰的思想家,也是从「理」的客观到「心」的主观的探索者。 总之,奥氏有拉丁教父、神学家、哲学家、灵修大师等称号,其影响从古代、经过中世纪、直到现代,历久不衰,不同时代的人对他的思想都有不同的诠释。 【撰写者】 陈德光(辅仁大学宗教学系教授) 【参考文献】 1.黄克镳、卢德主编,《基督宗教灵修学史》第一册(圣经及教父时代灵修),台北:光启文化,2012。 2.埃里亚德著、董强译,《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三(从 *** 到宗教改革),台北:城邦文化,2002。 3.邬昆如,《西洋哲学史》,台北:正中书局,1991。 4.甘兰著、吴应枫译,《教父学大纲》卷二,台北:光启文化,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