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语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请高手帮我把 佛字 用 巴利语 写出来,谢谢了。

佛陀-是巴利文Buddha的音译,意译为“觉者”或“觉悟的人士”。

三相的三相 (巴利语tīni lakkhanàni)

1.“以灭尽之义为无常”(aniccaü khayaññhena)——以即于其处灭尽的本质为无常。以尽法故、坏法故、离法故、灭法故为无常。2.“以怖畏之义为苦”(dukkhaü bhayaññhena)——即以有危险故为怖畏。凡无常者,彼即导致怖畏,犹如《狮子譬喻经》中所说的诸天似的。3.“以无实之义为无我”(anattà asàrakaññhena)——即不存在“自我、住者、造作者、受者、自在者”等如此遍计的实在之我。凡无常者即是苦,它连自己的无常性或受生灭逼迫都不能避免,哪里还有它的造作者等呢?(Ps.1.31, 48; Vm.695)其中,无常、苦是一切行法的本质,而无我则是一切法(包括有为、无为法)的本质。所以《法句》中说,一切行无常、一切行是苦、一切法无我。(Sabbe saïkhàrà aniccà"ti. Sabbe saïkhàrà dukkhà"ti. Sabbe dhammà anattà"ti.)(Dp.277-279)u261e北传佛教有“法印”(梵语dharma-mudrà)之说,谓小乘经有“三法印”,即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项义理印证各种说法之正邪,或再加“一切行苦”成“四法印”;又谓大乘经有“一实相印”云云。南传上座部佛教并无“法印”之说。摘自《巴利语汇解》玛欣德尊者著

梵语巴利语专业要学什么?

梵语是古代印度的标准书面语。原是西北印度上流知识阶级的语言,相对于一般民间所使用的俗语(Prakrit)而言,又称为雅语。我国及日本依此语为梵天(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所造的传说,而称其为梵语。其名称本为sanskrit,源自samskrta,字面意思为“完全整理好的”,也即整理完好的语言。梵语巴利语专业主要课程包括基础相应语、高级相应语、报刊选读、视听、口语、相应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理论、语言学概论、主要相应语国家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主要相应国家国情等。

梵语和巴利语有什么区别?

都是起源于古代梵语,其中一支成为正式的、宗教性、仪式性的正规语,并最后演化成现代梵语;另一支则成为普通的平民口语,而后这一支与其他民间俗语结合,形成了巴利语、印度语等多个分支。根据语言学研究,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古印度就有用古代梵文书写的宗教经典《吠陀》,里面记载了语言、词汇、语法的分析材料。同时还有对其进行诠释研究的《诠释篇》。其中最先分出的就是语法,在古印度人看来,语法是一切知识学问的基础。这些文献都是古梵语编写,但文字并没有统一,多是口口相传。公元前8世纪,古印度人利用一种从古闪米特人的天城体文字记录下来,这种文字记录的语言又与流行的口语柏拉克里特语有很大区别,这就是梵文文字的正式定型。公元前600~300年,古印度的语法家巴尼尼,把前人材料整理概括,写出著名的梵语语法书《八书》,成为印欧语系最早的语法书。全书主要对象是梵语,但也兼顾其他地区的部分方言,常将吠陀语言与其他方言进行对比。公元前3世纪、2世纪,均有为此书做注解的语法专家。由于梵语在古代都是上层社会使用,与民间流行口语差别很大,柏拉克里特语就有很多种,有语法专家将其中一种整理为摩呵罗什脱利文,为婆罗门教徒所使用;另一种由加达耶纳整理成巴利文,与公元前250年左右供佛教徒使用。这时候的阿育王的很多碑铭都是用这种文字。此外还有很多未经整理的语言分别成了各地的方言,其中包括后来定型为印度标准语言的印地语。所有这样语言:印地语、各地方言语都和梵语、摩呵罗什脱利文、巴利文有亲缘关系。参考以前的一个回答: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0582771.html?fr=im2

梵语巴利语专业就业前景

梵语巴利语专业就业前景如下:一、梵语巴利语专业课程有哪些 基础相应语、高级相应语、报刊选读、视听、口语、相应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理论、语言学概论、主要相应语国家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主要相应国家国情等。二、梵语巴利语专业简介。梵语是古代印度的标准书面语。原是西北印度上流知识阶级的语言,相对于一般民间所使用的俗语(Prakrit)而言,又称为雅语。我国及日本依此语为梵天(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所造的传说,而称其为梵语。其名称本为sanskrit,源自samskrta,字面意思为“完全整理好的”,也即整理完好的语言。三、梵语巴利语专业就业方向和前景。梵语巴利语专业就业前景如何?梵语巴利语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否广泛?对于现今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就业前景和其他专业相比怎么样呐。梵语是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和拉丁语一样,梵语已经成为一种属于学术和宗教性质的专门用语。梵语巴利语专业毕业生可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

请问佛教的巴利语三藏圣典的原版经典或叶子上的原版经典收藏在哪国哪里?

巴利文经典最初是口传的。上座部佛教流传国家气候潮湿,不利于写本的保存。巴利文大藏经从15世纪后期才开始全部写下来,18世纪之前的写本几乎没有能保存到现在的。最早的印刷本1900年在缅甸出版,38卷。比较容易获得的巴利文版本有:巴利圣典协会(Pali Text Society,PTS)版:1877年─1927年间,英国学者戴维斯于伦敦成立「巴利圣典协会」,将巴利语圣典之大部分以罗马字出版,57卷,含索引。1952年巴利圣典协会陆续出版巴利三藏用语索引。泰国版,1925-28,45卷,比巴利圣典协会版错误少。 BUDSIR网络版(需注册)。缅甸仰光第六次集结版,1954-1956,40卷,错误更少。 内观研究所(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VRI)在线版,可搜索。 达摩社会基金2005年出版另一版本。可在线浏览(需注册)。斯里兰卡版,1957?-1993,58卷,含僧伽罗语翻译。佛教伦理杂志提供下载,校对未完成,有可搜索版链接。

梵语巴利语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怎么样

高考填报志愿时,梵语巴利语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以及就业前景怎么样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以下是整理的梵语巴利语专业简介、就业方向、就业前景等信息,供大家参考。1、梵语巴利语专业简介梵语巴利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相应语语言基础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相应语言高级专门人才。2、梵语巴利语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从事行业:毕业后主要在文字媒体、影视、教育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1文字媒体/出版2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3教育/培训/院校工作城市:毕业后,北京、天津、广州等城市就业机会比较多,大致如下:1北京2天津3广州4重庆5上海6南京7济南8杭州3、梵语巴利语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梵语巴利语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文学类中的外国语言文学类,其中外国语言文学类共55个专业,梵语巴利语专业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中排名第55,在整个文学大类中排名第96位。

巴利语系大藏经详细资料大全

南传上座部所传佛教典籍的丛书。佛教传入锡兰(今斯里兰卡)后,于公元前29年在马塔勒的灰寺举行第四次结集,把历来口传心受的巴利语佛典第一次用僧伽罗文字母音译刻写在铜片和贝叶上。5~9世纪,锡兰多次派遣僧尼到东南亚地区传教,用各种不同文字字母音译巴利语佛典,逐渐形成以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寮国文和4种傣文字母音译的巴利语系三藏典籍。这些文字音译本的巴利语系大藏经,其内容基本一致,其编次为:律、经、论和藏外四大部分。律藏分为分别部(戒的条文)、犍度(僧团生活制度)、附篇《戒条的解释);经藏分为长部(相当于汉译《长阿含经》)、中部(相当于汉译《中阿含经》)、相应部(相当于汉译《杂阿含经》)、增支部(相当于汉译《增一阿含经》)和小部;论藏包括《法聚论》、《分别论》、《界论》、《双论》、《发趣论》、《人施设论》、《论事》;藏外分为注疏和其他两类。注疏原系僧伽罗文共28种,5世纪时由佛音、法护、近军、佛授、大名等编译,为僧伽罗文字母写定的巴利语本24种。其中律藏注疏2种,经藏注疏19种,论藏注疏3种。其他部分包括《岛史》、《大史》、《弥兰王问经》和《清净道论》等4部。现在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高棉、寮国、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中国云南省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地区。各种文字字母音译的巴利语系大藏经共有贝叶、纸写和排印的译本8种和日文译本1种。 巴利语系大藏经起源,巴利语系大藏经,巴利语系大藏经现状, 巴利语系大藏经起源 巴利语系佛教就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别名,俗称“小乘佛教” 一般认识上,将中国佛教分为三大语系佛教,即:人数最多的“汉语系佛教”、流传在西藏蒙古地区的“藏语系佛教”和奉行南传上座部思想的“巴利语系佛教”。 南传上座部所传佛教典籍的丛书。佛教传入锡兰(今斯里兰卡)后,于公元前29年在马塔勒的灰寺举行第四次结集,把历来口传心受的巴利语佛典第一次用僧伽罗文字母音译刻写在铜片和贝叶上。5~9世纪,锡兰多次派遣僧尼到东南亚地区传教,用各种不同文字字母音译巴利语佛典,逐渐形成以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寮国文和4种傣文字母音译的巴利语系三藏典籍。 巴利语系大藏经 这些文字音译本的巴利语系大藏经,其内容基本一致,其编次为:律、经、论和藏外四大部分。律藏分为分别部(戒的条文)、犍度(僧团生活制度)、附篇(戒条的解释);经藏分为长部(相当于汉译《长阿含经》)、中部(相当于汉译《中阿含经》)、相应部(相当于汉译《杂阿含经》)、增支部(相当于汉译《增一阿含经》)和小部;论藏包括《法聚论》、《分别论》、《界论》、《双论》、《发趣论》、《人施设论》、《论事》;藏外分为注疏和其他两类。注疏原系僧伽罗文共28种,5世纪时由佛音、法护、近军、佛授、大名等编译,为僧伽罗文字母写定的巴利语本24种。其中律藏注疏2种,经藏注疏19种,论藏注疏3种。其他部分包括《岛史》、《大史》、《弥兰王问经》和《清净道论》等4部。现在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高棉、寮国、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中国云南省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地区。各种文字字母音译的巴利语系大藏经共有贝叶、纸写和排印的译本8种和日文译本1种。其中有:僧伽罗文字母贝叶本和排印本(67卷),泰文字母贝叶本和两种排印本(39卷本和45卷本),缅甸文字母贝叶本和5种排印本(20卷本、21卷本、37卷本、38卷本和51卷的疏释本),高棉文字母贝叶本和排印本(49卷),寮国文字母贝叶本和排印本,4种傣文字母的贝叶本和纸写本,天城体梵文字母排印本(41卷),拉丁字母排印本(65卷),日本译本南传大藏经(65卷)。 巴利语系大藏经现状 1956年,缅甸联邦 *** 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涅盘2500年,邀请缅甸、高棉、锡兰、印度、寮国、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等国的比丘2500人,举行第六次结集,根据各种版本和1871年第五次结集的校勘记,对巴利语三藏进行严密的校勘,印成了迄今最完善的巴利语系大藏经.

梵语巴利语专业主要学什么 未来从事什么工作

一、梵语巴利语专业主要学什么 基础相应语、高级相应语、报刊选读、视听、口语、相应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理论、语言学概论、主要相应语国家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主要相应国家国情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相应语语言基础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相应语言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应语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应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的熟巧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及较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了解我国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 (2)掌握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 (3)具有扎实的相应语言基础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4)了解我国国情和相应国家的社会和文化; (5)具有较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基本调研能力; (6)具有第二外国语的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梵语巴利语专业未来从事什么工作 毕业生一般从事各级政府涉外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关、学校、三资企业等部门,从事外事、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接待服务和管理工作。

梵语巴利语现在还在用吗?梵语和梵语巴利语是一个意思?

不是一个意思,梵语,巴利语都有用的。梵语在印度有使用,美国和德国,日本研究的比较好。巴利语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家用。

请给我简介一下这4种语言。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

梵语是古代印度的标准书面语。原是西北印度上流知识阶级的语言,相对于一般民间所使用的俗语(Prakrit)而言,又称为雅语。我国及日本依此语为梵天(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所造的传说,而称其为梵语。其名称本为sanskrit,源自samskrta,字面意思为“完全整理好的”,也即整理完好的语言。 广义而言,梵语包括 3种:吠陀梵语,史诗梵语和古典梵语,而狭义的梵语只指古典梵语。在世界上所有古代语言中,梵语文献的数量仅次于汉语,远远超过希腊语和拉丁语,内容异常丰富。广义的梵语文献包括:印度古代婆罗门教的圣典—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 以及大量的梵书、经书、奥义书等;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大量古事记。此外,它还包括大量的语法书、寓言故事集,以及医学、自然科学、文艺理论等著作;用古典梵语,也就是狭义的梵语,写成的印度古典文学作品,更是文采斐然,影响深远。其中佛教的大乘经典部分便是最为人熟知的例子。原始佛教的经典,原来用俗语写成,后来才逐渐梵语化,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佛教梵语或混合梵语。但在十世纪以后,由于近代印度之各种方言甚为发达,又加上回教徒入侵印度,梵语乃逐渐丧失其实际的势力,仅以古典语的地位存在。 现今出版梵本所用的文字,称为“天城体”(Devanagari),是以七世纪时中印度产生那格利(Nagari)字体为基础,发展到十一世纪而确立下来的适合书写的字体。其实,古代印度所通行的文字有很多种,凡由梵书(Brahmi或Brahmilipi,布拉夫米文)字母衍生而成的文字,如悉昙等,皆可称为梵字。 自古以来对梵字的创造者有多种传说。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说:“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47个字母)。“梵王天帝作则随时,异道诸仙各制文字。” 印度所使用的最古老文字,依近代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Harappa)及莫汗佐达罗(Mohenjodaro)等地出土的材料来看,当为史前时代的象形文字。但其起源究属何体系,目前尚无定论。而梵字与腓尼基文字(现代欧洲文字的原形),同属闪族文字系统,已为近代学术界所共识。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印度商人与美索不达米亚地方的人(闪族的一支)接触,乃将闪族的二十二个字母传往印度。经过印度人的整理,大约在公元前400年时,终于制作出四十个左右的字母。随着时代与地方的不同,书法与字体也逐渐地产生差异。公元一世纪左右,北方的梵字逐渐变成方形字体,南方的梵字逐渐变成圆形字体。至四世纪,两者之间的差异已极其明显。其中,北方由四世纪至五世纪间发展成笈多(Gupta)文字,六世纪再由笈多文字衍生悉昙字母(Siddham)。悉昙字母后来传入中国及日本等地,同时笈多文字也流传于龟兹、于阗等地而形成特殊字母,为各种中亚古语言所采用。 梵语语法与其他古代印欧语言(如拉丁语与希腊语)语法相似,屈折变化繁复。名词有三种性(阳性、阴性与中性),三种数(单数、双数与复数)及八个格(主格、宾格、工具格、与格、夺格、属格、位格与呼格)。动词变位包括单数、双数、复数;人称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时间分现在时、未完成时、完成时、不定过去时、将来时、假定时;语态有主动、中间、被动;语气分陈述式、虚拟式、命令式、祈使式(不定过去时的虚拟语气);此外,语尾还分为他位和自位两种。 另外,梵文还有一个和其他印欧语言不同的特点,即连音变化规律(sandhi),也就是说,在句子中,某词尾字母与某词首字母在一起的时候,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一个词中,某字母和某字母如果符合一定的位置关系,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音等。而梵语中复合词汇多而且较长,书写时又要基本上连在一起,连写时字母要变成连写形式,加上中间的变音,其阅读之难度可想而知。 欧洲人对梵语产生兴趣,始自16世纪。当欧洲的传教士、商人等开始学习梵语后,就逐渐认识到印度的梵语与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等语言之间有着广泛的相似性。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梵语文学作品引起了欧洲学者的注意,开始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梵语。而事实上,印度古代语法学家波尼尼(Panini)早在公元前4 世纪就对梵语的语言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波尼尼的生活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公元前4 世纪,诞生地在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附近。现存对他最早的记载见于我国唐代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第 2卷,玄奘说健驮罗国某邑,“是制《声明论》波你尼仙本生处也。”他接着说,远古时期,文字繁广,异道诸仙各制文字,学习者难以详究。到了人寿百岁时, 波你尼仙“捃摭群言,作为字书,备有千颂,颂三十二言矣,究极今古,总括文言”。但对波尼尼的生平并没有细谈。 在波尼尼之前,印度语法学已经有了长期的历史,而波你尼是集大成者。他留下了一书:《波尼尼经》,因为内容有八章,亦称《八章书》,即玄奘所谓的《声明论》,是学习梵语的圭皋。《波尼尼经》的近4000句口诀包含着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语法体系。字母排列亦非常合乎科学。先元音,后辅音,依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排列(现在的梵文字典也是这样排序的)。这种排列顺序比希腊语、拉丁语、阿拉伯语和所有的西方语言的那种脱离语言体系的字母表更有其合理之处。 关于梵文的语法结构,波尼尼的特点在于分析。他从语音分析开始,不分析句,只分析词;不管语义,完全以语形为分析对象。他分析词根、词干、词尾、前缀、后缀、派生词、复合词等等。分析到最后就是词根,即所谓“界”。加到“界”上使它成为词,或者再使它表现出名词、动词等所有的关系的都称为“缘”,即直接后缀。因此,构词的基本公式是界+缘=词。这种分析到最后的词根全是动词,也可以说,只有动词的根才是最后的成分。名词都出于动词。一件行为的过程用动词来表达,一旦行为完成了,动作固定了,那就成为一件事,则用名词来表现。 在近代,印欧语系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也和梵语研究关系密切,其研究重点是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语音系统。18世纪英国的东方学学者琼斯(Sir William Jones)爵士提出了著名的“印欧语假说”来解释印欧诸语言之间的相似性。1786年他在亚细亚研究会的一次学术讲演中,指出梵语与希腊、拉丁语的联系。他说:“梵语……的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与希腊、拉丁语酷似,这决非偶然。任何考查过这三种语言的语言学家,不能不认为三者同出一源。不过始源语言恐已不存于世。同时也有理由假定(虽然理由还不很足),哥特语、凯尔特语与梵语虽然面目迥异,但与梵语仍属同源,而波斯语也属同一语族。”这种“始源语言”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原始印欧语。 后来,欧洲的语言学家把琼斯的经验性见解提高到科学的论证。丹麦的R.K.拉斯克对于《古诺尔斯语和冰岛语的起源》(1818)做了探索;德国学者F.博普的《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的比较》(1816)第一次把梵语、波斯、希腊、拉丁、德语诸语言同出一源的情况做了详细的考证。琼斯称为“相似点”的现象, 到这时已发展为对应关系。德国语言学家J.格林(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格林兄弟的哥哥)在他的《德语语法》(1819~1837)中提出了印欧诸语的音变定律,这一定律在修正后,使原来认为是例外的现象得到统一的解释。以上三人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德国学者A.施莱歇尔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集大成者,他吸取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达尔文的进化思想,写出了《印欧、梵语、希腊语、拉丁语比较语法概论》(1874~1877),是提出语言谱系观的第一人。K.布鲁格曼和B.德尔布吕克合著的5卷本《印度-日耳曼诸语言比较语法概要》 (1886~1900)更是这门学科的巨著。上述学者,无不从语言的实地调查开始,特别对梵语、波斯语、立陶宛语等古老语言,用力尤勤。 可以说,印欧语系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对梵语的学习和研究。其最大成绩就是对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尤其是在印欧语系的谱系分类方面,获得了相当确凿的证据。再有就是有助于人们了解有关原始母语的表现形态和使用地区,例如,欧洲学者现在一般认为,原始印欧母语起源于黑海以北的地区。在文献方面,现存最古老的直接材料是用可以上溯至公元前14世纪或更早时期赫梯语的楔形文字书写的,而在20世纪初发现赫梯语和释读迈锡尼线形文字B之前,通常认为用梵文书写的吠陀经典之一《梨俱吠陀》,是印欧语系中最古老的文献。印度古代通用的语言是梵语(Sanskrit),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主要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4世纪。梵语中包括早期的吠陀语和后来规范化了的梵语。梵语有丰富的文学作品,诸如吠陀文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史诗。它最初使用的字母是婆罗迷。梵语是一种“雅语”。与它相对应的一种语言叫“俗语”(Prakrit),又称婆罗克利特语,是各地方语言的总称。它与梵语不同,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 除上述语言外,古印度还有一种语言叫巴利语(Pali),它是从公元前6世纪由吠陀语发展而来,它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它是一种书面语言,见于佛教经典,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流传到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公元6至12世纪时,北印度流行一种语言叫阿婆布朗希语(Apabhrans),是一种交际和文学语言,到公元10世纪时发展成整个北印度的语言,印地语是由它发展而来的一种语言。 新疆出土吐火罗语文献表明,吐火罗人讲印欧语系的语言。尽管他们居住在印欧语系东方语支(Satem)分布区,但是吐火罗语却具有印欧语系西方语支(Centum)许多特点,与公元前1650—前1190年小亚(今安纳托里亚)赫梯人讲的印欧古语密切相关。例如:两者都用—r—作为中间语态后缀。所以吐火罗人有可能是最古老的印欧人部落之一,早在印欧语系东西语支分化以前,他们就从原始印欧人部落中分离出来。 吐火罗语的发现大大深化了人们对欧亚大陆古代民族分化迁徙的认识。

巴利语佛典的介绍

指锡兰上座部所传的巴利语系佛教典籍。阿育王统治印度时(西元前三世纪),除结集佛教圣典(第三次)外,并遣王子摩哂陀等将佛教传入锡兰(今斯里兰卡)。至西元前一世纪,锡兰人为保存圣教,举行第四次结集,将历来口传心受的佛典第一次用僧伽罗文字刻写在铜片和贝叶上。到西元五世纪,觉音(Bud-dhaghos!a)到锡兰,从事撰述经、律、论三藏的注疏及纲要书。巴利佛典至此乃告完整。

巴利语佛典的汉译

巴利佛典迄清末为止,并未受到中国佛教界的重视。民国以来始稍受佛学界注意。至1992年为止,巴利佛学要典之已被汉译者,计有下列几种︰⑴《律藏》︰通妙译。三册。⑵《长部》︰江炼百译。⑶《中部》︰芝峰译。⑷《小部》︰夏丏尊译。⑸《发趣论》︰范寄东译。⑹《大发趣论注》︰范寄东译。⑺《清净道论》︰叶均译。⑻《阿毗达摩摄义论》等十余部︰法舫等人译。皆为篇幅较小的佛典。这些汉译佛典,自《律藏》以下,至《大发趣论》为止,皆转译自日本《南传大藏经》中所收的日译本,且大多未曾全译。譬如《长部》原有三十四经,汉译仅有二十三经。《中部》共有一五二经,汉译则仅五十经而已。其中,译自巴利语原典者,有叶均所译的《清净道论》,及法舫所译的《阿毗达磨摄义论》(另有叶均译本,名为《摄阿毗达磨义论》),及其他若干小书。因此,巴利三藏之全部汉译,仍有待学术界的努力。◎附一︰无忧着〈巴利语文字简况及其佛典〉(摘录自《世界佛学名著译丛》)

梵语巴利语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

  梵语巴利语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   快车教育,某名企人力资源总监曾先生表示,梵语巴利语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应语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应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的熟巧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及较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  高考填报志愿已经开始了,那么梵语巴利语专业的就业方向有哪些?下面让快车教育我综合了快车教育的建议,为各位看官介绍一下梵语巴利语专业就业方向分析吧,仅供参考!   梵语巴利语专业就业方向分析:   一般来说,小语种就业形式的差异,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1、学习某种语言的人数;2、讲某种语言的国家数量及经济情况;3、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包括地缘上的和政治经济方面的。   梵语巴利语专业毕业生可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   小语种在就业形势上的相近源于在就业渠道上的类似,虽然在语言结构上有诸多的不同,但在就业渠道上有很强的共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1、政府公务员;   2、高校教师;   3、新闻传媒机构;   4、外企和中外合资企业;   5、各省市外办;   6、外贸公司;   7、旅游公司;   8、留学培训机构;   9、文化传播公司;   10、自由职业者。   以上是梵语巴利语专业就业方向分析情况,更多高考专业梵语巴利语专业就业方向分析资讯敬请关注快车教育职业规划频道。

阿弥陀佛 的巴利语是、?

梵语amita,意译无量。另有梵名Amitayus ,音译阿弥多廋,意译无量寿;梵名Amitābha,音译阿弥多婆、阿弥亸皤,意译无量光。

巴利语和梵语能交流吗

不能。梵语是古代印度的标准书面语。原是西北印度上流知识阶级的语言,相对于一般民间所使用的俗语(Prakrit)而言,又称为雅语。巴利语(IAST/ISO 15919: Pā?i),是古代印度的一种通用俗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语族中的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与梵语十分相近,但是并不能互相交流。

梵语巴利语有人愿意报考吗

梵语巴利语有人愿意报考。一、梵语巴利语专业课程有哪些 基础相应语、高级相应语、报刊选读、视听、口语、相应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理论、语言学概论、主要相应语国家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主要相应国家国情等。二、梵语巴利语专业简介。梵语是古代印度的标准书面语。原是西北印度上流知识阶级的语言,相对于一般民间所使用的俗语(Prakrit)而言,又称为雅语。我国及日本依此语为梵天(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所造的传说,而称其为梵语。其名称本为sanskrit,源自samskrta,字面意思为“完全整理好的”,也即整理完好的语言。三、梵语巴利语专业就业方向和前景。梵语巴利语专业就业前景如何?梵语巴利语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否广泛?对于现今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就业前景和其他专业相比怎么样呐。梵语是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和拉丁语一样,梵语已经成为一种属于学术和宗教性质的专门用语。梵语巴利语专业毕业生可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

巴利语现在还有人用吗

有。巴利语有人使用的。巴利语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家用。。巴利语主要流通功能是用于经书的诵读,抄写和注释。

佛教的巴利语跟梵语有什么区别么?那么我们现在念的咒是梵语音译来的?

一般说:巴利语就是百姓所用的语言,梵文是贵族用的语言。咒语,仅见于梵文佛经中。巴利语是古代印度的一种俗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与梵语十分相近,是由摩哂陀的母亲在印度西方所用的俗语,在阿育王时代,摩哂陀将上座部的三藏圣典传往古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在公元四世纪以僧伽罗文记录后,在公元五世纪,觉音尊者将僧伽罗三藏及注释书转译为巴利书写语。梵语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与它关系最密切的上古语言是伊朗语支的古波斯语和阿维斯陀语。

学巴利语有什么用

可以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相应语言高级专门人才。梵语巴利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相应语语言基础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梵语巴利语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文学类中的外国语言文学类,其中外国语言文学类共55个专业,梵语巴利语专业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中排名第55,在整个文学大类中排名第96位。截止到 2013年12月24日,39796位梵语巴利语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 4012 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3152元,0-2年工资4366元,3-5年工资4610元,10年以上工资5610元,6-7年工资5374元,8-10年工资6499元。

巴利语的名词变格

巴利语名词为三个文法性(阳性,阴性,中性)和两个数(单数,复数)而词尾变化。名词还在原则上显示八个格:主格(paccatta),呼格,宾格(upayoga),工具格(karau1e47a),与格(sampadāna),离格,属格(sāmin),和方位格(bhumma);但是在很多实例中,两个或多个格在形式上是同一的;特别是对于属格和与格。a-词干a-词干,它的未变格词干结尾于短a(/u0259/),要么是阳性要么是中性的。阳性和中性形式只在主格、呼格和宾格中不同。   阳性 (loka-“world”)中性 (yāna-“carriage”)    单数复数单数复数  主格lokolokāyānau1e43yānāni呼格loka宾格lokau1e43loke工具格lokenalokehiyānenayānehi离格lokā (lokamhā, lokasmā; lokato)yānā (yānamhā, yānasmā; yānato)与格lokassa (lokāya)lokānau1e43yānassa (yānāya)yānānau1e43属格lokassayānassa方位格loke (lokasmiu1e43)lokesuyāne (yānasmiu1e43)yānesuā-词干名词的词干结尾于ā(/au02d0/) 总是阴性的。   阴性 (kathā-“story”)  单数复数  主格kathākathāyo呼格kathe宾格kathau1e43工具格kathāyakathāhi离格与格kathānau1e43属格方位格kathāya, kathāyau1e43kathāsui-词干和u-词干i-词干和u-词干要么是阳性要么是中性的。阳性和中性形式只在主格和宾格上不同。呼格有同于主格的形式。   阳性 (isi-“seer”)中性 (akkhi-“eye”)    单数复数单数复数  主格isiisayo, isīakkhi, akkhiu1e43akkhī, akkhīni呼格宾格isiu1e43工具格isināisihi, isīhiakkhināakkhihi, akkhīhi离格isinā, isitoakkhinā, akkhito与格isinoisinau1e43, isīnau1e43akkhinoakkhinau1e43, akkhīnau1e43属格isissa, isinoakkhissa, akkhino方位格isismiu1e43isisu, isīsuakkhismiu1e43akkhisu, akkhīsu  阳性 (bhikkhu-“monk”)中性 (cakkhu-“eye”)    单数复数单数复数  主格bhikkhubhikkhavo, bhikkhūcakkhu, cakkhuu1e43cakkhūni呼格宾格bhikkhuu1e43工具格bhikkhunābhikkhūhicakkhunācakkhūhi离格与格bhikkhunobhikkhūnau1e43cakkhunocakkhūnau1e43属格bhikkhussa, bhikkhunobhikkhūnau1e43, bhikkhunnau1e43cakkhussa, cakkhunocakkhūnau1e43, cakkhunnau1e43方位格bhikkhusmiu1e43bhikkhūsucakkhusmiu1e43cakkhūsu

巴利语的起源

从字面上来看,巴利( Pāli),是线、行,或是文章、经典的意思。据锡兰上座部佛教的记载,现存的《巴利语大藏经》就是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巴利语:Mahinda,梵语:Mahindra)带到锡兰去的版本,所以巴利语也就是摩揭陀语(Māgadhā nirutti,Māgadhikā bhāsā)。另据季羡林考证,根据语言学的特征,巴利语应是属于古印度西部的方言,与流行于东部的摩揭陀语不同。在巴利语和半摩揭陀语之间有很多显著的相似性,半摩揭陀语是保存在古代耆那教经典中的古老形式的摩揭陀语。半摩揭陀语同巴利语在类似要点上不同于阿育王题刻的东部俗语。例如,半摩揭陀语也不把r变更为l,并且在名词变格中至少在很多押韵的地方显示了结尾-o而非东部俗语的-e。这种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因为耆那教的第24代祖师大雄和释迦牟尼佛在相同的地域(摩揭陀国)传教。

巴利语的介绍

巴利语(IAST/ISO 15919: Pāu1e37i)是古代印度的一种俗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语族的一种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与梵语十分相近,是由摩哂陀的母亲在印度西方所用的俗语,在阿育王时代,摩哂陀将上座部的三藏圣典传往古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在公元四世纪以僧伽罗语记录后,在公元五世纪,觉音尊者将僧伽罗三藏及注释书转译为巴利书写语。巴利语可以用各种字母书写,比如婆罗米字母、天城文字母,以及由巴利圣典协会的英国语言学家理斯·戴维斯所采用的适用于各种印度语言的拉丁字母转写。

巴利语佛典的各种文字的巴利三藏典籍

上座部佛教各种文字的巴利三藏原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贝叶和仿贝叶的漆写本或墨写本,另一类是排印本。 ⒈贝叶写本──锡兰的僧伽罗文,柬埔寨文、缅文、泰文和孟文字母等都有贝叶写本的巴利文原典,其中保存得最完整的,根据现有的资料,恐怕要算泰国皇家图书馆所藏的拉玛一世(1782~1809)和拉玛三世(1824~1851)所修订的皇室本贝叶三藏了。拉玛一世时修编的泰文字母三藏典籍,开始于1788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完成,前后共历时五月,参加这一工作的共有二百三十名硕学长老和三十名皇家学者,全部三藏共有贝叶三千五百六十八筴,包括律藏四十卷,经藏一百五十七卷,论藏五十六卷和巴利语词遍三十五卷。这次编定的全藏还抄出了两套副本作为僧侣考试和各寺院抄录之用。后来在拉玛三世执政时,又由当时的皇族高僧瓦吉罗纳那亲王(即拉玛四世)先后两次由锡兰借来了巴利圣典七十卷作参考,修订了拉玛一世本后,又抄录出七部保存,其中的一部,据说装帧得非常精致。⒉贝叶刻本──用针形笔把文字刺写在贝叶上的佛经。这种刺写本除了僧伽罗文外,还有中国傣族地区的西双版纳傣文,老挝和泰国北部的傣允及缅甸掸邦的景东一带的贝叶佛具,也是属于这一类型的。⒊仿贝叶的漆写本或墨写本──缅甸的古巴利体字母佛典,大多是用墨漆写在较贝叶略为宽大的纸质或铜质的红漆描金的薄片上。中国德宏傣族地区因为不产贝叶,佛教徒所供诵的佛典都是构皮棉纸装订的墨写本,西双版纳、临沧和孟连等地,还有一些折叠式的裱本;这些大小形式不同的写本基本上和汉族地区的这一类型差不多。中国傣族地区的巴利语系佛典,从总目上看来,是包括了全部三藏的音译及意译各经在内的,而且还有着不少的其他藏外典籍。 现在已经编印出版的上座部三藏,共有以下的几种︰(一)巴利原典⒈僧伽罗字母本,从十九世纪末叶以来,在锡兰出版的佛典有长部、中部、相应部及增支部各经。佛涅盘二千五百年纪念时,锡兰决定把全部巴利三藏译为僧伽罗语并与巴利三藏同时出版,现正在印刷中。⒉泰文字母的排印本。属于全藏的有两种︰一为拉玛五世时1893年的曼谷版全藏,系根据拉玛三世时写本修订后付印的,共三十九卷,印刷了一千部,尚缺《小部经》中的〈本生〉、〈譬喻〉、〈天宫事〉、〈饿鬼事〉、〈长老偈〉、〈长老尼偈〉、〈诸佛谱系〉和〈所行藏〉各经。后来拉玛七世于1928年又印行了四十五卷的全藏一千五百部,并补排了拉玛五世曼谷版所缺的各经。此外,泰国还有把全部二万四千页的贝叶三藏缩编为一百零八筴,印刷在一千六百二十张贝叶上的简本全藏及专为雨安居时念诵而编印的各经,共九十筴,以便在三个月的雨安居中每天诵完一筴。⒊缅甸字母本。曾先后出版过包括律藏、经藏中的《长部》各经和论藏的二十卷、二十一卷、三十八卷和三十九卷等四种版本。从1956年至1960年间又校勘了全部三藏,其后又印出了巴利和缅甸语译文的两种版本的全藏,五十一卷本的注疏和十一卷本的解疏。⒋印度的天城体梵文字母本。虽然,这部藏经远在六十年前即已计划编印,但最近几年来才开始出书,现已印出包括经律部分的二十卷,还在陆续地编印中。⒌英国巴利圣典协会版的拉丁字母本全部三藏六十五卷和注疏。(二)译文除了缅甸语译本已在上面提到外,还有以下的几种文字︰⒈日本出版的《南传大藏经》共六十五卷,系根据巴利圣典协会本译出,未包括全部注疏在内,藏外部分只有︰《弥兰王问经》、《岛史》、《小史》、《清净道论》、《一切善见律注序》、《摄阿毗达磨义论》及《阿育王石刻》等。⒉中国的《普慧大藏经》中有从日译《南传大藏经》转译的部份,计有︰⑴《本生经》只有译出〈因缘总序〉和一至一五0个本生故事两卷。⑵《长部》经典一至三十四各经共两卷。⑶《中部》经典的根本五十经一卷。⑷《发趣论》一卷。⒊英译本。自十九世纪末叶以来,先后出版的英译上座部佛典,几乎概括了全部三藏,收编在《东方圣书》和《佛教圣书》之内,此外还有各种不同的选译本或节译本等。如《律藏》大小品即有三种不同的译文。⒋其它的欧洲文字,如德国、法国等的三藏零散译文大约共在二十种左右。⒌柬埔寨王国于佛历2472年(西元1928)起即组成三藏委员会,从事南传佛典的柬语翻译工作,经过僧俗学者十一年来的不懈努力,已在佛历2482年(1938)完成了这项艰钜的工作,共译为一一0卷,现已出版六十七卷。⒍中国的两种傣文佛典译文。都是贝叶或纸写本,基本上包括了全部三藏各经在内。⒎寮文字母的南传三藏,不论是巴利原典或译文可能还没出版过。◎附二︰Charles Eliot着·李荣熙译《巴利系佛教史纲》第六章(摘录)巴利文经典最突出的特点,同时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读者最感厌倦的特点,就是单字、语句和整段文节的重复。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体所产生的结果。巴利文造句法的简单性以及很少使用从属子句,导致了相同的片语有规则地并排平列,好像地板上的木板条一样。用几个主词,例如五蕴,来叙述某一件事时,很少发现有一个单独句子包含一个复合的说明。一般说来,首先叙述第一蕴的事,然后再照样重述其它各蕴。但是这种文句冗长的特性,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长时期中三藏经典只以口授相传。三藏经典以口授的形式传入锡兰一百五十多年以后,于西元前二十年伐多伽摩尼王在位时,才第一次在锡兰写成文字。这一情况使我们无须怀疑经文的真实性。因为全部印度古代文学,不论是散文或者诗歌,都是以口授流传下来的。甚至在今日,如果全部文稿和书籍都遗失了,大部分古代文学都能够复原。佛教徒没有像婆罗门那样制订详细规则来保存和记忆他们的圣典,而且在佛教初期他们具有这样的观点,认为佛教教义不是需要背诵的符咒,而是应该理解和付诸实践的原则。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努力背诵佛陀的言教,而且也许获得成功,把这些言教变成最广泛使用的方言。背诵整部吠陀经典以及附属论文,即有关仪式、韵律、文法和世系的附属论文,这是当时常见的事(在印度现在仍能见到这一现象)。有这样的记忆力,那是不难记住一系列说教中的要点的。佛陀逐日说法,大约有四十五年。他虽然有时谈论特殊事情,但他无疑有一套讲词,经常重覆讲用。由于他不断地迁移地方,向新听众说法,所以不致有人反对这样的重覆。在他的弟子中间有受过训练的婆罗门信徒,在他逝世时必然有许多人,也许有几百人,已经背熟了他的主要言论的概要。但是一段说教不如一首诗或以某种记忆法编写的材料那样容易记忆。一个明显的帮助记忆的方法,就是把说教分为若干标题,冠以数目,每一标题附带某种显著的短语,如果这些短语能够重覆,那就更好。因为一个预定的公式在许多适当的地方出现,就能保证正确无误。巴利文经典令人生厌的机械性的重覆叙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于僧伽罗人不愿遗失外国传教师传授给他们的圣语,因为达到这种程度的重覆并不是印度文体的特点。这种情形在梵文佛经中不是像巴利文佛经那样显著,但是在耆那教文献中却非常明显。适当的使用复述文体是《奥义书》的特色,我们在《奥义书》中发现有反覆叙述的公式,还有按照一个方式构成的连续片语,只有少数几个字不同。但是我仍然觉得重覆叙述不仅是说教记录的特点,而且也是说教本身的特点。我们持有的版本,无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说教压缩成为编有号码的段落和重覆叙述的产品。佛陀所说的话一定比这些生硬的表格更为活泼柔软得多。(中略)三藏经典的可靠性必须用印度口授相传的标准来予以判断。它的最大缺点就是缺乏历史感,这一点我们一再注意到了。印度史传家忽视重要事件,他们记载的事情都是模糊不清,事情的规模和连贯性以及年代都不可查考。他们常常在很小的事实基础上,或者根本没有基础,就建立起一个故事的结构。但是故事一般是很明显的,所以过去历史学家的困难不是在于被这些故事引入歧途,而是在于忽视故事中可能包含的真实因素。因为印度人具有良好的语言记忆力,所以他们的世系、帝王世系和地名一般说都是正确的,而且他们特别喜欢记忆人名表。他们在叙述学理方面也有真正兴趣。如果佛陀被人曲解了,那倒不是因为缺乏传达深奥思想的智慧和能力,而是因为对神学感兴趣的人往往根据自己所爱好的见解来解释教主的教义。三藏经典说明了印度传统的长处和弱点。历史感的微弱性可以从《小品》关于提婆达多的行为的记述中看出来。《小品》的编者似乎不能对他所认为的重大事件作出清晰的记载。就是这部著作讨论寺院规则时,则很丰富而明确,而且其中记载的言论具有真实可靠的风格。在佛教经典中,印度人记忆力的优点发挥了作用。历史的连贯性是没有问题的。在经典中我们只有一段导言,说明某些人物和地点的名称,然后就是一段说教。我们从律藏中知道,僧人们应当牢记这些事情,而这些事情正是他们能够背诵的东西。我认为没有理由怀疑在波罗奈所说的教法,以及《长阿含》第一篇中的重覆章节,是佛陀逝世以后不久公认为他的言论的巴利文版本。方言的变化没有重大意义。阿育王的巴布鲁敕文中记载说︰‘善法因此将久住于世。"据信这句话是引用语,而且很明确地十分接近《增一阿含》中的一段话。阿育王的原话是︰Saddhamma cilat hitikehasti,而巴利文则是︰Saddhammo ciratthi-tiko hoti。佛陀的语言和我们持有的典籍之间的差异,大致与此类似。在巴利文、梵文和同类的印度语言中,概念集中表现在单字上,而不是漫衍在全句中。这一事实就减低了语言变化的重要性,增加了表达概念的便利。因此波罗奈说教中的主要字眼,即使作为一个没有文法联系的字汇表,也是十分明确地表达了要旨。我可以同样地设想,《长阿含》的早期经典中所记载的关于宗教生活的进程的那些重覆段节,都是佛陀本人言论的回声。因为这些段节不仅具有古风而且还有雄辩与高尚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