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文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佛咒都是巴利文或者梵文,我们对着注音念,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含义,这样的念佛有用?

咒语就是不要让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因为你知道了意思,你在念的时候,就会去参其中的含义,就会起妄念,从而失去了咒语的效果。最高境界的持咒,就是你想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而不是让人想这个咒是做什么用的,那个咒是做什么用的。你这样的想法,古往今来不知道多少人有过,人家都想通了,你没想通,那是你境界还不到,应该更加精进修行,去经典或者大德的开示中找答案,而不是抱怨怀疑。我以前也这样想过,幸运的是看了印光大师和净空老法师的开示才明白的。

巴利文大藏经详细资料大全

巴利文大藏经(Pāli Canon),又作 巴利三藏 、 南传大藏经 ,指锡兰上座部所传之佛教大藏经,用巴利文写成[1],为早期佛教经典的结集[2]。 其经藏部份,相当于汉传的《阿含经》。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巴利文大藏经 成书年代 :约西元前一世纪末叶 别称 :巴利三藏、南传大藏经 类似 :《阿含经》 成书年代,版本,结构,相关条目,参见, 成书年代 约西元前一世纪末叶,因为佛教锡兰僧团中的长老有鉴于国内曾发生战乱,担心早期流传下来的教典散失,由以坤德帝沙长老为首的大寺派(又称为摩诃毗诃罗住部)的五百名长老,于斯里兰卡中部马特列地区的阿卢迦寺举行南传佛教历史上的第四次结集,会诵集结三藏教典,并以僧伽罗文字将经典写在贝叶上成书,首次制巴利语三藏辑录成册。 版本 上座部佛教流传国家气候潮湿,不利于写本的保存。18世纪之前的写本几乎没有能保存到现在的。 最早的印刷本1900年在缅甸出版,38卷。比较容易获得的巴利文版本有: 巴利圣典协会(Pali Text Society,PTS)版:1877年─1927年间,英国学者戴维斯于伦敦成立“巴利圣典协会”,将巴利语圣典之大部分以罗马字出版,57卷,含索引。1952年巴利圣典协会陆续出版巴利三藏用语索引。 泰国版,1925-28,45卷,比巴利圣典协会版错误少。BUDSIR网路版(需注册)。 <li>缅甸仰光第六次集结版,1954-1956,40卷,错误更少。内观研究所(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VRI)线上版,可搜寻。</li><li>达摩社会基金2005年出版另一版本。可线上浏览(需注册)。</li><li>斯里兰卡版,1957?-1993,58卷,含僧伽罗语翻译。佛教伦理杂志提供下载,校对未完成,有可搜寻版连结。线上版,便于搜寻。</li> 有多种译本,包括僧伽罗语、泰语、日语和汉语。日本于1935年─1941年,由高楠博士功绩记念会将巴利圣典协会出版之巴利三藏翻成日文出版,名为南传大藏经。台湾于1990年─1998年间,由高雄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由日文版翻译成中文,刊行汉译南传大藏经。 英语、法语和德语翻译尚不完整。 结构 南传佛教中,三藏称为Pāli,意思为圣典。三藏的注释书,称为义释(Atthakatha),意为注释。注释的注释,称为复注(Tika)。复注的注释,称为复复注(Anutika)。 巴利语三藏分为律藏、经藏和论藏。 律藏,是有关佛教教规和戒律的经文汇编,分为《经分别》、《犍度》和《附随》三部分。 经藏,是佛陀宣传教义的经文汇编。为五部尼迦耶:《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 论藏,为有关总结和阐述各种佛教教义或概念的经文汇编。其中有七部:《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和《发趣论》,经文通常用教义对答形式描述。 此外,还有巴利语藏外佛典,是指巴利语三藏编成后各种巴利语佛教典籍。主要是注释、历史、概要、诗歌等著作。其中包括《导论》、《藏论》、《弥兰陀王问经》、《岛史》、《大史》、《小史》、《清净道论》、《入阿毗达摩论》、《未来史》等。 相关条目 第四次结集 上座部佛教 参见 佛教 佛教宗派 佛教历史 部派佛教 巴利文

巴利文、藏文有什么的关系?求问

他们是不同的语系,不同的语种,在语言分析上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与巴利语相关的语族,也就是梵语,他们属同一语系不同语支,其文字就是梵文字母,则影响了藏文的字母。也就是,藏语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支,他们借用了梵语文字来创造藏语字母,而后拼写自己民族的语言。影响藏语文字的是梵语而不是巴利语。巴利语的字母同样也被其他语族利用,形成缅甸语字母、傣族语和泰语字母以及影响着僧伽罗语字母等。

巴利文指一种什么文字

巴利文是古代印度一种语言,是佛陀时代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据说佛就是用这种语言说法的,所以弟子们也用这种语言记诵他的经教。巴利语虽然早已不通用了,但是靠了佛经而保存了下来,是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方的佛教圣典及其注疏等所用的语言。属印欧语系,是印度中期雅利安语中,初期地方语(Prakrit)之一。巴利(Pa^li),原是‘线"、‘规范"的意思,后转用为圣典的称谓。如觉音将根本圣典经律论三藏称为‘巴利",而称三藏之注释为‘义疏"。及至近代,始将三藏及注疏所用的语言称为巴利语。原来的巴利文字母已经不存在,现在缅甸、柬埔寨、泰国的巴利文三藏也都是用他们本国字母记录的。最近印度也正在从事用印地文字母记录并印行巴利文三藏的工作。   巴利语与梵语(Sam!skr!ta)属于同一语系,二者之语汇有五分之二同形;但巴利语在音韵及文法方面较简略,而且没有表记巴利语的特定文字,系使用各国的文字书写。其字母包括八母音(a,a,i,i^,u,u^,e,o)、三十二个父音(k,kh,g,gh,n%,c,ch,j,jh,n~,t!,t!h,d!,d!h,n!,t,th,d,dh,n,p,ph,b,bh,m,y,r,l,v,s,h,l!),以及一空点m!。此等字母较之于梵语,阙梵语字母中的母音r!,r^!,l!,i^!,ai,au,父音s/,s!,以及止声h!,而另加父音l!。   有关巴利语的文法书,有库罗(B.Chough)的《Compendious Pali Grammar》(1824)、穆勒(Mu|ller)的《Beitra|gezur Kentnis der Pa^li-Sprache》(1867~1868)、尼耶那第洛卡(Nyanatiloka)的《Kleine systematische Pali Grammatik》(1911),以及立花俊道的《巴利语文典》(1910)、水野弘元的《巴利语文法》(1955)、长井真琴的《独习巴利语文法》。字典方面,有齐德斯(R. C. Childers)的《Dictio-nary of the Pali Language》(1875)、戴维斯及史帖德(W. Stede)的《Pali-EnglishDictionary》(1921~1924)等书。

巴利文自己怎么说

巴利语是什么巴利语是现在流行于锡兰、缅甸、泰国、高棉、寮国等南亚地区的南传佛教的圣典所使用的语言。这种语言被称为巴利语,是十二世纪以后的事。在那个时候以前,这种语言叫做摩揭陀语(Magadha-nirutti或Magadhika-bhasa)或根本语(Mu^la-bhasa)。摩揭陀语是恒河中游地域摩揭陀(Magadha)地方的语言,而根本语是人类最初使用的根本语言。这种语言之所以称为摩揭陀语,是因为一般相信,佛教的创立者佛陀自己以这种语言,在摩揭陀为主的地方教化说法,因而成为南传佛教的圣典语。但这种语言之外,另有叫做摩揭陀语的语言存在,它才真的是摩揭陀地方的语言,或许因此以后才没有称巴利语为摩揭陀语,也才没有用根本语这个名称。就语言系统而言,巴利语是Prakrit语的一种。Prakrit语是中期印度雅利安语的总称;它是西元前六世纪到西元后十一世纪,通用于印度的雅利安人的民众语。关于Prakrit语的意义,有种种说法,但根据最普通的主张,Prakrit(=Pkt.)是与 Sanskrit(=Skt.即古典梵语)相反的语言∶古典梵语是根据Pan!ini的文法制成的人工语、雅语、标准语,而巴利语是没有人为成分的自然语、俗语、民众语。二者都渊源于古代印度的吠陀语(Vedic=V.)及其他古代日常用语,所以古典梵语和各种Prakrit语之间,或各种Prakrit语之间,在语言上,有极密切的关系。顺便一提,各种Prakrit语被称为中期印度雅利安语,而吠陀语和古典梵语为古代印度雅利安语,Prakrit语以后到今日的各种印度雅利语则为近代印度雅利安语(中略)。巴利语的四个阶段在全部的Prakrit语中,历史最久、保持各时代的文献的,只有巴利语。巴利语从它发生到现在已经过二千多年。其中可看到与其他语言显然有别的、巴利语特有的语言特征。然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巴利语本身也有若干发展变迁的阶段。现在可大体区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圣典偈颂(韵文)中的巴利语,到西元前三世纪为止。(2)圣典散文中的巴利语,到西元前一百年为止。(3)圣典注释书类的巴利语,以五、六世纪为中心,其前后数百年间。(4)后世诸文献的巴利语,从十世纪到现在。巴利圣典中的偈颂,并非全属第一阶段的古老巴利语,其中也有新的。又古偈颂也不一定原封不动地传承原形,也有部分多少遭受变化,因此失去原形,以致现在意义反而不通的也不少。关于这点,从其他俗语,佛教梵语和梵语等的佛典找出相当于巴利语的偈子,并加以比较,可以得知。如前所述,在巴利语的古偈颂中,好歹可发现与吠陀语共通类似的古形。但其中,由于音韵的关系而语句被省略,又没有注释书,所以也有些地方很难读懂。第二阶段的部分比前一阶段合乎文法,文章平易畅达。这一层的语言接近西元前二、三世纪时的语言;这点,从把它和当时各种刻文的语言加以比较,即可得知。第三阶段的巴利语,使用于圣典的注释书类、教理纲要书、史书类等。又圣典时代与注释书时代之间的文献用语,也可含摄于这一层。这个阶段的巴利语,在各时代的巴利语中,最洗练整备,其文章也简明流畅。第四阶段的巴利语,从各方面看,完全不统一,多且杂。第一、第二阶段的巴利语,成立发展于印度本土——是巴利语所渊源的日常语的流行处。第三阶段的巴利语,在印度或锡兰岛,也为许多印度本土出生的学僧所使用,因此其语言的使用极容易,文章也很流丽。然而,第四阶段的巴利语,以锡兰岛为中心,后发展于缅甸、泰国等,在时代上,在地域上,为与巴利语关系疏远的人所使用,所以它自然不得不变成很造作的语言。助长这种倾向的是,在这一期的巴利语中,锡兰语以及锡兰对岸的印度达米尔语,也都采用梵语的要素。在前三阶段,巴利语几乎看不出有受到梵语的直接影响的迹象。然而,在锡兰岛,从十世纪起,国王、大臣、僧侣等知识分子研究学习梵语梵文。这是受到印度本土,四、五世纪以后,梵语被一般用为公用语的风潮影响所致。加上六、七世纪以后的锡兰流行使用梵语典籍的大乘佛教,这或许也促进锡兰使用梵语。如是,着于十世纪以后的第四阶段的巴利文献,在其语汇和连声(sandhi)中,出现了从来不见于巴利文的梵语成分。kiriya(作用)变成kriya,aramman!a(所缘、对象)变成alambana,这是巴利梵语化的例子。尤其这一层的偈颂类,既模仿古代层的巴利韵文,又应用梵语的作诗法,而且不像第一期的偈颂那样,流露出天真烂漫的纯情,全部是人为造作、形式化的作品,其章句也常晦涩难解。其中也没有见于以前各阶段的畅达性和纯真性。顺便一提,南传佛教诸国的僧侣之间,在今日还用巴利语交换彼此的意见,因此新造了对应西洋近代语的巴利语,以致巴利语的语汇逐渐增加。〔参考资料〕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の成立史研究》、《バ—リ语の故乡と原始教团の发展》;佐佐木现顺《阿毗达磨思想研究》;《欧米の佛教》;《根本佛典の研究》;W.Geiger《Pali,Literatur und Sprache》。

巴利文的概况

据说佛就是用这种语言说法的,所以弟子们也用这种语言记诵他的经教。巴利语虽然早已不通用了,但是靠了佛经而保存了下来,是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方的佛教圣典及其注疏等所用的语言。属印欧语系,是印度中期雅利安语中,初期地方语(Prakrit)之一。巴利(Pa^li),原是‘线"、‘规范"的意思,后转用为圣典的称谓。如觉音将根本圣典经律论三藏称为‘巴利",而称三藏之注释为‘义疏"。及至近代,始将三藏及注疏所用的语言称为巴利语。原来的巴利文字母已经不存在,现在缅甸、柬埔寨、泰国的巴利文三藏也都是用他们本国字母记录的。印度也正在从事用印地文字母记录并印行巴利文三藏的工作。

小女孩的巴利文怎么写

1、首先准备一张信纸和笔。2、其次在信纸的最上端中间的位置写上小女孩的巴利文标题。3、最后另起一行写上相应的内容,结尾处写上时间和日期即可完成。

梵文和巴利文千年以降有发音变化么?

语音当然有变化,但变化得不多,因为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研究得太清晰了。1.谁是梵语、巴利语的直系后代?语言的演化谱系比人类家族谱系模糊得多。连佛教当初用的所谓梵语或巴利语在当年的地位都还没理顺,「直系后代」这种事情根本扯不清。另外注意,佛教领域的「梵语」和一般说的由 Pāu1e47ini 定义的「(古典)梵语」不一样。要是抛开「直系后代」不谈,拿几大现代印度—雅利安语和当年的梵语、巴利语对比,那么没一个能互通的。不互通的原因首要是语法变化,然后是词汇变化,音系和语音变化倒多数没大到阻碍互通。2.文字到语音的映射多多少少有偏移,但变化不大。首先要明白梵语、巴利语原本就没有单一的标准发音,原本记录的语音就不绝对。正如我们如今奉若圭臬的切韵音系也只是汉语当年的一个分析角度。然后,如今梵语、巴利语是已经死亡的经典语言,音系已死,现代人说的梵语、巴利语是寄生在现代语言音系里的。因为古印度的语音和音系学实在太猛,加上强大的梵语影响力,各现代印度—雅利安语的音系基本都是被梵语洗过然后以经典梵语音系为准的,变化很小。各大语言中,Punjabi 和 Assamese 那样的偏移已经少见,但和汉语各方言比起来还是保守。如果追踪单个词,从梵语、俗语到现代印度—雅利安语的语音变化其实很大(tadbhav 词汇),但从梵语原样借词(tatsam 词汇)在现代语言中的读音能看到音系变化很小。Tadbhav 词汇的音变基本不影响音系格局,都是戴着梵语音系的脚镣演化的,或者说,被语言领导者用梵语音系一遍一遍地洗过。

现在还有人从梵文、藏文、巴利文中译为汉文经书吗?

《随念三宝经》是当代佛教高僧法尊法师翻译的,是从藏文《随念三宝经》翻译成汉语的。《吉祥经》是当代佛教学者李荣熙居士翻译的,是从巴利文《吉祥经》翻译成汉语的。 其他应该还有的,末学浅薄所知仅此两部。

梵文巴利文专的学者有谁

国内专家不多,兼通的不到十个。钱文忠,是少数几个兼通梵文、巴利文的专家。梵文专家,现在还带学生的社科院:葛维钧、黄宝生、巫白慧、北大:段晴、王邦维、高鸿、萨尔吉、叶少勇巴利文专家:惟善法师、源流法师、贤达法师等,有傣族僧侣玛哈应(巴利文九级)最高。

巴利文的心经,谁能把文字贴来?我找不到。

朋友,心经是没有巴利语,只有梵语以及汉语。巴利语是南传佛教大藏经记载而使用的文字。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是不同的,北传佛教才有心经。南传佛教没有信仰菩萨,所以这篇崇尚菩萨的经文是不存在于南传佛教,更不可能有巴利语版本。梵语是古代印度的雅语,北传大乘记载佛经的时候是以梵语记载。巴利语大藏经是有一篇‘慈经",内容和心经完全不同。朋友,信不信随便你,巴利语藏经真的没有心经。有人拿梵语或者汉语翻译成巴利语?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其次,观自在菩萨以及后面的咒文要如何翻译呢?

求《慈经》巴利文歌词

[00:04.27]Brahma-vihāra bhāvanā[00:15.27][00:21.94]Aham. avero homi [00:28.88]avyāpajjho homi [00:36.28]anīgho homi [00:43.68]sukhī attānam. pariharāmi [00:53.68][00:53.96]Mama mātāpitaro ācariyā ca [01:01.05]n~āti mittā ca sabrahmacārino ca[01:12.22]averā hontu [01:16.72]avyāpajjhā hontu [01:19.63]anīghā hontu [01:23.51]sukhī attānam. pariharantu [01:30.51][01:30.75]Imasmim. ārāme sabbe yogino [01:38.14]averā hontu [01:41.91]avyāpajjhā hontu [01:45.62]anīghā hontu [01:49.30]sukhī attānam. pariharantu [01:56.30][01:56.42]Imasmim. ārāme [02:00.12]sabbe bhikkhū (bhikkhuniyo ca)[02:02.15]saman.erā (sāman.erīyo) ca[02:07.00]upāsaka upasikāyo ca [02:13.85]averā hontu [02:17.00]avyāpajjhā hontu [02:22.68]anīghā hontu [02:26.32]sukhī attānam. pariharantu [02:33.32] [02:33.60]Amhākam.catupaccaya-dāyakā (dāyitāyo)[02:39.47]averā hontu [02:42.89]avyāpajjhā hontu [02:46.48]anīghā hontu [02:50.56]sukhī attānam. pariharantu [02:58.26][02:58.40]Amhākam. ārakkha-devatā [03:03.19]imasmim. vihāre imasmim. āvāse[03:10.54]imasmim. ārāme ārakkha-devatā [03:17.76]averā hontu [03:21.79]avyāpajjhā hontu [03:25.55]anīghā hontu [03:29.28]sukhī attānam. pariharantu [03:36.18][03:36.93]Sabbe sattā [03:40.32]sabbe pān.ā [03:43.95]sabbe bhūtā [03:47.83]sabbe puggalā [03:51.87]sabbe attabhāva-pariyāpannā [03:58.76]sabbā itthiyo [04:03.13]sabbe purisā [04:06.77]sabbe ariyā [04:09.93]sabbe anariyā [04:13.93]sabbe devā [04:17.36]sabbe manussā [04:21.33]sabbe vinipātikā [04:28.54]averā hontu [04:32.50]avyāpajjhā hontu [04:35.81]anīghā hontu [04:39.73]sukhī attānam. pariharantu ; [04:47.01]dukkhā muccantu ;[04:51.91]yathā laddha sampattito[04:55.96]mā vigacchantu ; [05:01.20]kammassakā [05:05.20][05:05.54]Puratthimāya disāya [05:08.98]pacchimāya disāya [05:11.82]uttarāya disāya [05:15.87]dakkhinaya disāya. [05:20.10]puratthimāya anudisāya [05:24.25]pacchimāya anudisāya [05:27.66]uttarāya anudisāya [05:31.24]dhakkhināya anudisāya [05:34.96]het.t.himāya disāya [05:38.55]uparimāya disāya.[05:46.29]sabbe sattā [05:49.67]sabbe pān.ā [05:53.37]sabbe bhūtā [05:57.00]sabbe puggalā [06:00.76]sabbe attabhāva-pariyāpannā [06:08.27]sabbā itthiyo [06:12.13]sabbe purisā [06:16.06]sabbe ariyā [06:19.39]sabbe anariyā [06:23.07]sabbe devā [06:26.84]sabbe manussā [06:30.62]sabbe vinipātikā [06:38.06]averā hontu [06:41.47]avyāpajjhā hontu [06:45.13]anīghā hontu [06:48.94]sukhī attānam. pariharantu ; [06:56.44]dukkhā muccantu ;[07:00.26]yathā laddha sampattito [07:05.28]mā vigacchantu ;[07:08.58]kammassakā [07:15.28][07:15.82]Uddham. yāva bhavaggāca [07:22.74]adhoyāva avīcito[07:27.07]samantā cakkavāl.esu [07:32.08]ye sattā pathavī carā [07:35.25]avyāpajjhā niverāca [07:39.38]nidukkhācānupaddavā [07:46.38][07:46.86]Uddham. yāva bhavaggāca [07:54.14]adhoyāva avīcito[07:59.25]samantācakkavāl.esu [08:03.44]ye sattā udake carā [08:06.71]avyāpajjhā niverāca [08:10.72]nidukkhācānupaddavā [08:18.12][08:18.14]Uddham. yāva bhavaggāca [08:25.70]adhoyāva avīcito[08:30.79]samantā cakkavāl.esu [08:35.11]ye sattā ākāse carā [08:38.16]avyāpajjhā niverā ca [08:42.35]nidukkhācānupaddavā [08:52.39]

我想学习梵文和巴利文,那个先学比较好?

其实,这个主要看您学习的目的了譬如您是否是想直接阅读原典?还是想更好的诵持真言咒语?还有,师兄您的依止是在南传佛教还是大乘佛教?倘若您是想直接阅读原典,则现在梵文原典不是很多,巴利文原典倒是很齐全如果您的志向是学习南传上座部佛教,那不如就先学习巴利文如果您的志趣在北传佛教,想更好的持诵真言,或更好的阅读不多的几部原典,就先学梵文但就目前而言,我想学巴利文应该更容易些,毕竟这是活的语言,现在还在东南亚很多国家使用,但梵文就没有多少人使用了,世界上真正掌握的人也不是很多,所以就学习资源而言,肯定是巴利文要好学一点吧。

拉丁字母体巴利文与国际音标是如何对应的?

高度 前後 前 央 後 高 i [i] ī [i] u [u] ū [u] 中 e [e], [e] a [] o [o], [o] 低 ā [a] 長和短母音只對比於開音節中;在閉音節中所有母音總是短的。短和長的 e 與 o 是互補分佈的: 短變體只出現閉音節中,長變體只出現在開音節中。短和長的 e 與 o 因此不是不同的音位。 有叫做 anusvāra 的聲音(梵語術語;巴利語為: nigghahita),用羅馬化字母 (ISO 15919)或 (IAST)表示,在多數傳統字母中用凸出點來表示,最初用作標記前面的母音要鼻音化的事實。就是說,a, i 和 u 表示 [], [] 和 []。但是在很多傳統發音中,anusvāra 被發音得更強,像軟齶鼻音 [],所以這些聲音轉而被發音為 [], [] 和 []。但是 永遠不跟隨在長母音之後發音;在 被增加到以長母音結尾的詞幹的時候,ā, ī和ū 要轉換成相應的短母音,比如 kathā + 變成 katha 而非 *kathā,devī + 變成 devi 而非 *devī。 [編輯] 輔音 下表列出 Pāli 輔音。粗體是傳統羅馬化字母,方括中的是它的 IPA 發音。 發音部位 發音方法 塞音 近音 擦音 清音 濁音 非邊音 邊音 不送氣 送氣 不送氣 送氣 鼻音 不送氣 送氣 聲門音 h [h] 軟齶音 k [k] kh [k] g [ɡ] gh [ɡ] [] 硬齶音 c [t] ch [t] j [d] jh [d] [] y [j] 捲舌音 [] h [] [] h [] [] r [] [] h [] 齒齦音 l [l] s [s] 齒音 t [t] th [t] d [d] dh [d] n [n] 雙唇音 p [p] ph [p] b [b] bh [b] m [m] 唇齒音 v [] 在Pāli 中上述音素除了 , 和 h 都是不同的音位。 只出現在軟齶塞音之前。 和 h 是 和 h 在單獨出現在母音之間時的同位異音。

为啥南传佛经用巴利文不用梵文,或者说为啥

朋友,心经是没有巴利语,只有梵语以及汉语。巴利语是南传佛教大藏经记载而使用的文字。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是不同的,北传佛教才有心经。南传佛教没有信仰菩萨,所以这篇崇尚菩萨的经文是不存在于南传佛教,更不可能有巴利语版本。梵语是古代印度的雅语,北传大乘记载佛经的时候是以梵语记载。巴利语大藏经是有一篇‘慈经",内容和心经完全不同。朋友,信不信随便你,巴利语藏经真的没有心经。有人拿梵语或者汉语翻译成巴利语?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其次,观自在菩萨以及后面的咒文要如何翻译呢?

问一下 巴利文的经书和梵文的经书两者的确切历史时间 谁更早些 ?

巴利文的经书是后译的,因此古梵文的无疑更早。尽管如此,由于您说的是梵文,而其实现在流传下来的梵文经书就可能说不清了——中国的译本中开始出现偏差就说明在梵文的经书的流传中,有讹误了。因此,由于流传的原因,搞不好反而是后成的巴利文更加可靠。

六字真言巴利文怎么写

六字真言巴利文怎么写方法如下1.首先摆放一张小桌子,放置好笔墨。2.用心默默念然后认真书写下来。

宜家巴利文枕头好用吗

好用。宜家的枕头用起来很好用的,枕芯够大,弹性很好,填充物不是那种虚虚的,不会像从前那样塌下去,总之质量很不错,边角有个袋子便于晾晒。软软的!躺着特别的舒服!特别棒!宜家的枕头很好,很舒适环保。宜家枕头有羽绒和羽毛、记忆海绵或聚酯纤维等多种填料和不同厚度,可满足不同睡眠喜好。枕头采用天然可再生的莱赛尔面料制成,极具环保意识可以放心使用。

三皈依的巴利文

Tisarana 三皈依皈依“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证悟宇宙真理,得觉悟皈依“法”:诸佛菩萨所说一切的经论,众生依法修行,得正知正见皈依“僧”:皈依法界一切僧团,奉行佛法,得以清静佛陀成为伟大的觉悟者,第一次回国。耶输陀罗对儿子罗候罗所说的话:形容佛陀的身体外观、面貌等种种慈祥的特征,更包括了智慧,并令人敬服、敬仰和全心的皈依。三皈依(巴利语、汉意译)(礼敬佛陀)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3x)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称)(三皈依)Buddham saranam gacchami.我皈依佛陀,Dhammam saranam gacchami.我皈依佛法,Sangham saranam gacchami.我皈依僧团;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第二次 我皈依佛陀,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第二次 我皈依佛法,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第二次 我皈依僧团;Ta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第三次 我皈依佛陀,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第三次 我皈依佛法,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第三次 我皈依僧团。

巴利文与梵文区别?现在还有国家在用没有。

巴利语与梵语(Sam!skr!ta)属于同一语系,二者之语汇有五分之二同形;但巴利语在音韵及文法方面较简略,而且没有表记巴利语的特定文字,系使用各国的文字书写。其字母包括八母音(a,a,i,i^,u,u^,e,o)、三十二个父音(k,kh,g,gh,n%,c,ch,j,jh,n~,t!,t!h,d!,d!h,n!,t,th,d,dh,n,p,ph,b,bh,m,y,r,l,v,s,h,l!),以及一空点m!。此等字母较之于梵语,阙梵语字母中的母音r!,r^!,l!,i^!,ai,au,父音s/,s!,以及止声h!,而另加父音l!。

巴利文回向怎么学

三皈依巴利文:Buddham saranam gacchami.Dhammam saranam gacchami.Sangham saranam gacchami.依照谓语后置的原则,这个句子的谓语动词是gacchami,其为动词原形gacchati(前往、去往)的第一人称单数(我)现在时的变格形式。变格可以表明主语是“我”,于是“我”Atta按巴利文的习惯就隐去了。Buddham是名词原形Buddha(佛陀、阳性)的业格,satanam是名词原形sarau1e47a(庇护所、中性)的业格。buddham和satanam两个名词同时做动词"前往"的宾语。在这里这两个名词不应理解为双宾语,因为“一个宾语是动作的直接承受者,一个是间接承受者”。而应该理解为同位语,因为“一个名词(或其它形式)对另一个名词或代词进行解释或补充说明,这个名词(或其它形式)就是同位语。”换言之,“庇护所”是“佛陀”的解释或者补充说明。(也是第二句第三局”法“和”僧“的补充说明)第一句话按个人理解,可翻译成:(我)前往佛陀,(我)前往庇护(之处)。古汉语”皈依“,皈同归,但巴利文原文看不出有归返的意思。”依“大概有依靠的意思,也许可以对应”庇护“这个词。第二句的语法与第一句完全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dhammau1e43是名词原形dhamma(法、阳性)的单数业格。按说佛陀的教法很多,应该是复数,但这里使用了单数形式,是否可以理解为(佛陀的)法的合集。第二句话按个人理解,可翻译成:(我)前往法,(我)前往庇护(之处)。第三句的语法与第一句和第二句完全相同,Sangham是sau1e45gha(僧团、阳性)的单数业格。个人理解佛陀在世时候只有一个僧团,不至于要皈依多个僧团。后期佛教就比较麻烦,有的说要皈依某个法师,上人,又有所称根本上师。按照佛陀的传统,是皈依僧团、僧众,并非某个僧人。第三句话按个人理解,可翻译成:(我)前往僧团,(我)前往庇护(之处)。一个简单的汉译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回归到巴利原文,竟然可以读出这么多不同之处,也许是之前不好好学习、误读误解的太多吧。

巴利文 梵文 哪个更古老

语言学公认的应该是梵文更古老,因为梵文是记录古印度思想的最古老文字,婆罗门圣典的《吠陀》就是以古代梵文记录的。号称梵天所创,只能供婆罗门祭司使用的宗教文字,并是官方通行的书面文字。 印度亚利安语由时间可区分为:古代(如吠陀语、古典梵语)、中 期(纪元前六世纪~纪元后十一世纪顷)、与现代(十一世纪后)三期。其中巴利语所属的「中期印度亚利安语」总称Prakrit语。Prakrit语的意 义,根据最通常的主张,是与Sanskrit(古典梵语)相对的语言。亦即古典梵语是根据「巴你尼(Panini)文法」人为规定完成的人工语、雅语、标 准语,而巴利语则是没有人为成份的自然语、俗语、民众语。二者同样渊源于古代印度的吠陀语及其他日常用语,因此有着非常亲近的近亲关系。 巴利文最早不过是种印度南方口语,其文字大部分都可以与梵文相通,不过是普通群众借用梵文来记录自己的方言而已。回复 加内沙 及提问者: shellbloo:对不起,我刚看到。我想可能在古代梵语与近现代梵语、梵文的文字和对其他语言文字的影响两个方面有不同理解,所以造成我们的答案分歧。根据语言学研究,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古印度就有用古代梵文书写的宗教经典《吠陀》,里面记载了语言、词汇、语法的分析材料。同时还有对其进行诠释研究的《诠释篇》。其中最先分出的就是语法,在古印度人看来,语法是一切知识学问的基础。这些文献都是古梵语编写,但文字并没有统一,多是口口相传。公元前8世纪,古印度人利用一种从古闪米特人的天城体文字记录下来,这种文字记录的语言又与流行的口语柏拉克里特语有很大区别,这就是梵文文字的正式定型。公元前600~300年,古印度的语法家巴尼尼,把前人材料整理概括,写出著名的梵语语法书《八书》,成为印欧语系最早的语法书。全书主要对象是梵语,但也兼顾其他地区的部分方言,常将吠陀语言与其他方言进行对比。公元前3世纪、2世纪,均有为此书做注解的语法专家。由于梵语在古代都是上层社会使用,与民间流行口语差别很大,柏拉克里特语就有很多种,有语法专家将其中一种整理为摩呵罗什脱利文,为婆罗门教徒所使用;另一种由加达耶纳整理成巴利文,与公元前250年左右供佛教徒使用。这时候的阿育王的很多碑铭都是用这种文字。此外还有很多未经整理的语言分别成了各地的方言,其中包括后来定型为印度标准语言的印地语。所有这样语言:印地语、各地方言语都和梵语、摩呵罗什脱利文、巴利文有亲缘关系。所以,梵语和梵文都是最早的起源,“根据佛教历史的记载,梵文是在公元前2世纪才通俗化,所有的文字,发音等等才完成,”,应该是指巴利语和文字还差不多。不过,我们可以认为,从文字来讲,梵语专用的文字和语法是其他地方方言和文字书写的基础,而且当时由于佛教的分裂,使用书面梵语和巴利语的应该是同时。梵语经典多在北部地区流传,梵文书写的其他西域语言也常见于大乘佛教流行的地区。而巴利文书写的则局限于南印度和南亚其他地方岛屿。

巴利文和梵文的区别是什么啊?分别流行在哪些地区?

巴利Pqli是古代印度一种语言,是佛陀时代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据说佛就是用这种语言说法的,所以弟子们也用这种语言记诵他的经教。巴利语虽然早已不通用了,但是靠了佛经而保存了下来。巴利就是经典的意思。古代印度人民有一种传统习惯,就是把典籍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背诵下来,而不重视书写。根据《锡兰岛史》记载,公元前一世纪时候,才在锡兰开始传写。到公元五世纪,摩揭陀国三藏法师(通达三藏学者的称号)觉音(Buddhaghosa)到锡兰,重新用锡兰的僧伽罗文字母把巴利文三藏全部记录下来(一说觉音在锡兰时将当时保存很多的用僧伽罗文写的注疏译成巴利文)。原来的巴利文字母已经不存在,现在缅甸、柬埔寨、泰国的巴利文三藏也都是用他们本国字母记录的。最近印度也正在从事用印地文字母记录并印行巴利文三藏的工作。梵文,不仅是印度的古典语言,也是佛教的经典语言。梵文佛典起初是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故又称“贝叶经”。 梵文为印度-亚利安语的早期形式(约西元前1000年)所定的名称。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即用梵文写成。其语法和发音均被当作一种宗教仪节而丝毫不差地保存下来。19世纪时梵语成为重构印欧诸语言的关键语种

巴利文和梵文的区别

梵语是古印度上层社会流行的语言,而巴利语则是古印度普通大众的语言,当年佛陀宣法用的就是巴利语。都是起源于古代梵语,其中一支成为正式的、宗教性、仪式性的正规语,并最后演化成现代梵语;另一支则成为普通的平民口语,而后这一支与其他民间俗语结合,形成了巴利语、印度语等多个分支。 巴利文和梵文的区别 巴利语(IAST/ISO 15919: Pāi),是古代印度的一种通用俗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语族中的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与梵语十分相近。 巴利语可以用各种字母书写,比如婆罗米字母、天城文字母,以及由巴利圣典协会的英国语言学家理斯·戴维斯所采用的.适用于各种印度语言的拉丁字母转写。 梵(fàn)语,印度语言之一。(英文:Sanskrit language,天城体书写: ,拉丁字母转写:sasktā vāk, 简称 ,sasktam),汉传佛教称此语为佛教守护神梵天所造,因此称其为梵语/梵文。现代语言学研究表明,梵语是印欧语系印度语族的一种语言,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同时对汉藏语系有很大的影响。 梵语是现今印度国家法定的22种官方语言之一,但已经不是日常生活的交流语言,2001年仅有1.4万人掌握该语言,是印度官方语言中使用人数最少的语言,严格意义上说,梵语与拉丁文、古代汉语一样,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活化石。

巴利文是什么

巴利文 开放分类: 佛教、语言、印度、语言学、佛教术语巴利Pqli是古代印度一种语言,是佛陀时代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据说佛就是用这种语言说法的,所以弟子们也用这种语言记诵他的经教。巴利语虽然早已不通用了,但是靠了佛经而保存了下来,是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方的佛教圣典及其注疏等所用的语言。属印欧语系,是印度中期雅利安语中,初期地方语(Prakrit)之一。巴利(Pa^li),原是‘线"、‘规范"的意思,后转用为圣典的称谓。如觉音将根本圣典经律论三藏称为‘巴利",而称三藏之注释为‘义疏"。及至近代,始将三藏及注疏所用的语言称为巴利语。原来的巴利文字母已经不存在,现在缅甸、柬埔寨、泰国的巴利文三藏也都是用他们本国字母记录的。最近印度也正在从事用印地文字母记录并印行巴利文三藏的工作。巴利语与梵语(Sam!skr!ta)属于同一语系,二者之语汇有五分之二同形;但巴利语在音韵及文法方面较简略,而且没有表记巴利语的特定文字,系使用各国的文字书写。其字母包括八母音(a,a,i,i^,u,u^,e,o)、三十二个父音(k,kh,g,gh,n%,c,ch,j,jh,n~,t!,t!h,d!,d!h,n!,t,th,d,dh,n,p,ph,b,bh,m,y,r,l,v,s,h,l!),以及一空点m!。此等字母较之于梵语,阙梵语字母中的母音r!,r^!,l!,i^!,ai,au,父音s/,s!,以及止声h!,而另加父音l!。 有关巴利语的文法书,有库罗(B.Chough)的《Compendious Pali Grammar》(1824)、穆勒(Mu|ller)的《Beitra|gezur Kentnis der Pa^li-Sprache》(1867~1868)、尼耶那第洛卡(Nyanatiloka)的《Kleine systematische Pali Grammatik》(1911),以及立花俊道的《巴利语文典》(1910)、水野弘元的《巴利语文法》(1955)、长井真琴的《独习巴利语文法》。字典方面,有齐德斯(R. C. Childers)的《Dictio-nary of the Pali Language》(1875)、戴维斯及史帖德(W. Stede)的《Pali-EnglishDictionary》(1921~1924)等书

巴利文是什么? 高手来有高分,安逸哦

巴利文与欧洲、伊朗、北印度大部份的语言一样,是印欧语系的一支。在印欧语系之中,巴利文归属于中印度-亚利安语系,此语系在印度语言学著作中也被称为Prakrit语。因此巴利文可以说是现存最古老的Prakrit之一。巴利(Pāli)是古代印度的一种语言,是佛陀时代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据说佛就是用这种语言说法的,所以弟子们也用这种语言记诵他的经教。巴利语虽然早已不通用了,但是靠了佛经而保存了下来。巴利就是经典的意思。古代印度人民有一种传统习惯,就是把典籍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背诵下来,而不重视书写。根据《锡兰岛史》记载,公元前一世纪时候,才在锡兰开始传写。到公元5世纪,摩揭陀国三藏法师(通达三藏学者的称号)觉音(Buddhaghosa)到锡兰,重新用锡兰的僧伽罗文字母把巴利文三藏全部记录下来(一说觉音在锡兰时将当时保存很多的用僧伽罗文写的注疏译成巴利文)。原来的巴利文字母已经不存在,现在缅甸、柬埔寨、泰国的巴利文三藏也都是用他们本国字母记录的。最近印度也正在从事用印地文字母记录并印行巴利文三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