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乐府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南北朝乐府有何不同的特点? 请写具体一点!

南北朝 乐府诗的比较简述(完)自刘裕代晋,继以齐梁;北魏一统,后分东西。经学崩离,门阀树立,私情离合呈风尚,孔孟之言为笑谈。地分南北,而诗出人臣,人以地分,而文从人裂。故南北之同异,之于诗文,不可不察也。一.“乐府”来源简述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上,乐府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秦朝开始,就有了“乐府”这一官方机构。开始时,“乐府”指长官音乐的官方机构。并且可以推论的是,远起上古时期,就有了“乐府”或类似乐府职能的机构或官员。下面这段话出自《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说的是舜帝命令一个叫夔的人教导他的长子,并主管音乐。使自己的长子具备好的品格,并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达到和谐的境界,让神和人通过和谐的音乐达到思想情感的交流。由此可以看出,音乐在远古时期,是处在怎样一种高度,像类似于太子傅这样的大官来主管音乐,并且对音乐有如此高的期望。古代的音乐和诗歌是一体的,没有单纯的奏鸣曲这个概念,并且每一首歌的曲调和歌词都是一一对应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作为歌词的诗,成为了歌的灵魂--歌词中表述的内容,在人们听到音乐时,就能够传达。有时甚至不用唱出来。就像现在一听到《发如雪》的曲调后,脑海里马上出现“是谁打翻前世柜,惹尘埃是非...”并伴随着一个美女,风吹白发,面含苦楚,从你眼前慢慢飘过。我们知道,在儒家产生之前,《尚书》的许多内容已经流传。所以音乐(包括与其配套的诗)的重要性,就应该是很久远的传统了。后面一段排比的话也许是孔子加上去的,在儒家的眼里,音乐是可以规范人们的生活,和礼仪一样重要的东西。汉承秦制,也有乐府,而且只能大大的扩展了: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收集民歌等。汉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六朝文人用乐府的旧题目写出的诗,也一概称为“乐府”。而文人所做的诗,就不同于前人严格的以诗配乐了,许多诗也是不和乐的,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和乐的“分离”。这样,题目中所说的“乐府”,就是:官方机构采集的民间歌词,与文人按照旧题创作的诗的统称。二.南北朝文学思潮与社会思潮简介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后不久,北魏武帝拓跋焘统一了北方。经过一段时期的相持,南北朝进入了比较稳定的相持阶段。之所以说稳定,并不是说没有打仗或没有发生政局的动荡,而是由于当时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门阀制度。自东晋始,大士族士族就一直掌持着朝局,即或士族之间屡有倾轧,但士族的地位不会有大的变化,朝代的更迭总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完成的,并没有波及天下。南方的这一特点十分显著。刘,桓,王,谢,萧几大家族始终是南朝的支柱,所以稳定安逸的生活,就会带来思想的活跃(尤其是个人化的思想),以及文学的发展。“元嘉三大家”中的谢灵运,完成了魏晋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并以他超凡的影响力,使得这种清丽悠远的文风拂遍南朝。齐梁时期“竟陵八友”中的沈约第一次赋予五言诗以格律化,“永明体”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诗歌的语言。而这些作家共同坚持的一点就是:个人化的抒情。其实“个人化”这种思潮在汉代大赋衰落之后就已经开始产生,到了南朝,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文学思想,诗人们总是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来提炼自己,并付诸文学实践,我们可以称其为“个人主义”文学。在其中,由上层文人按照乐府诗体创作的文人乐府诗同样得到了发展。“北朝时有奋发图强之君主”,北朝的人口很大一部分是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国家的战争气息要比南朝浓厚一些,国家也显得更加兴旺。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使得北方的个人主义比南方淡漠。而且北朝的文人比南朝明显低许多个档次,出名诗人很是稀少。三.南朝乐府南朝乐府不仅包括文人创作的乐府体诗歌,更多的是南方民歌。南朝民歌产生于三国东吴时期,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两大类,保存至今的近五百首。“吴声歌曲”产于六朝都城建业(南京)一带,这一带古时习称吴地,所以产自这一带的民歌也就称为“吴歌”;“西曲”产自江汉流域的荆,郢(江陵,襄樊)一带,这个地区是南朝的西部重镇,故称其民歌为“西曲”。北魏孝文,宣武帝时期南侵,获得了这两种歌曲,借用汉代乐府的分类,称其为“清商”,宋代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同样将其归类为“清商曲辞”。南方民歌的兴盛主要在东晋以后,其时中国的经济中心随着东晋的南迁,正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社会思想也十分活跃,再加上南方明媚的风景以及社会上层人士集体的诗歌文学创作,使得南方的民歌大量的产生。南朝民歌的作者群十分复杂,但有一个共同点:社会地位不高。据推理,大约以中下层的文人和歌伎为主体。南朝社会风气散漫,随意,文人与歌伎的会面一定不会少,而且几乎所有的名门贵族家里都养了许多的歌女,人多时共同欣赏,人少时聊以自慰。由于听众主体地位,南朝乐府也更多地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生活情趣。由于以上许多原因,可以知道,南朝乐府,应该具有鲜明的民族情调,有浅显易懂而又明丽妖娆的语言风格。而南朝乐府的内容,一定以男女之情为绝大多数。由于演唱者多为歌女,所以大多以女子的口吻表达对男子的爱慕相思。少数以男性的口吻作的歌曲,也是在表现女子的容貌,仪态,以及对她的爱恋。下面选取几首南朝乐府,并作简单介绍:《懊侬歌》我与欢相怜,约誓底言者?常叹负情人,郎今果成诈。月落天欲曙,能得几时眠。凄凄下床去,侬病不能言。《懊侬歌》是吴声歌中常见的一种曲调,“懊侬”就是吴语“懊恼”,表现烦闷苦愁的情绪,听名字就知道曲调也是低沉婉转的。这首歌写出了女子被男子欺骗后郁郁成病,夜不能眠的心情,带着很强烈的责备和幽怨,意思很容易明白。这首诗语言十分精致,抒情和叙述比例得当,作者一定有很强的语言修为。其实不一定是女子所写,我个人猜想大概是歌伎的一种工作技巧,四下宾客满座时,含泪一唱,有钱的主说不定就双手一支:“宝贝儿好可怜啊,他不要你我要你哦。。。”于是,搞定一个。《子夜四时歌》光风流月初,新林锦花舒。情人戏春月,窈窕曳罗裙。(春)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怀我,我心欲怀莲。(夏)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秋)昔别春草绿,今还墀雪盈。谁知相思苦,玄鬓白发生。(冬)《子夜四时歌》也属于“吴声歌”的一种曲调,它的特点是以四季景物为衬托,辞菜艳丽。这篇歌辞肯定经过文人的修饰或者直接出于文人手笔。四时的景物完美的契合了四时的心境,诗中人做的事情也带有明显的季节色彩。尤其是第二首:前两句写景,“青”,“渌”,“红”,“鲜”四个字用得非常准确传神,浓艳的色彩,衬托出人的心境,一对情侣徜徉在男欢女爱的喜悦和热烈的情感中。后两句更精彩,女子的喜悦娇羞表露无遗,男子想抱女子,而女子想抱莲花,情感完成了传递,莲花变成了见证。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影响到今天,不信你仔细品味周杰伦的《爱在西元前》,“你在橱窗前,凝视碑文的字眼,而我却在一旁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没错吧,不过与古诗文人相比,方文山明显菜多了。第三首写秋天,后来李白的五言《静夜思》中也很容易看到这首诗的影子。“西曲”中大部分是舞曲,歌词多出于民间。由于产地比较分散,所以曲调、标题有许多种,与普通民众的关系更加紧密。《莫愁乐》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襄阳乐》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三洲歌》欢送板桥湾,相待三山头。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这几首诗看起来通俗易懂,意思不用解释(尤其是第二首)。第三首《三洲歌》中最后一句“风流”采用了“双关隐语”,不仅是“风吹水流”,也有男女的“风流韵事”,另外我认为也有对当时社会环境进行品论的意思,这也是南朝乐府的一个显著特点,避免了作为民歌过于简单直述的表现,使得语言生动鲜明。除了民歌,上层文人甚至统治者中的文人也会在创作中有意向民歌靠拢,仿写、或者直接以乐府曲调为标题写诗。在本文第二部分有介绍。《江南弄.采莲曲》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芳袭衣,为君艳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弄,采莲曲》(和:采莲渚,窈窕舞佳人)很难想象这首听完骨头会酥的歌曲竟然是“竟陵八友”之一的梁武帝萧衍所做。他按照“西曲”制作系列组诗《江南弄》,这是第三首。有人说这甚至是词的起源。皇帝都这么写,可见当时的文人风气了。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南朝民歌的几个显著特点:语言明朗而巧妙,文字浅显易懂但并不简单直白。诗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带有浓厚浪漫色彩的爱情,并且没有掺杂任何的“礼教人伦”,表现的就是情感本身。情调十分的柔美动人,有时候甚至觉得缺少力度,诗的感情多数是忧伤的也是原因之一。四.北朝乐府北朝由于社会整体风气的不同,文人诗歌的水平比南朝相差很多。但要说起北朝乐府,却是豪不逊色。北朝乐府流传至今的大多收录在《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因为这些曲目是由北方流传到南方,被梁代乐府收录,所以在“鼓角横吹”前要加一个“梁”字。北朝乐府来源更加广泛,多出于鲜卑,羌等少数民族,也有许多汉族诗歌。由于北朝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生活方式等因素,北朝民歌显得格外的“质朴粗犷,豪迈雄壮”。严峻的环境,宽广的目光,艰苦的游牧生活,多发的战乱,和强悍的尚武气息,都对北朝民歌的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宝贵的是,不同于南朝民歌产自富饶优雅的大城市中,北朝民歌产生在多种多样的生活中!题材之广泛,是南朝民歌无法企及的。可以说北朝乐府完全产自民间,反映了北方各民族各种生活的原貌,与普通大众关系很近。所以,可以对北朝乐府在题材上进行分类:反映游牧生活:《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反映北方军民尚武精神的励志歌曲:《企喻歌》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这首诗赞扬了一个以一敌众,所向披靡的孤单英雄,传达了一种浪漫的英雄主义情感,听来振奋人心。反映长期战乱,人民苦不堪言:《企喻歌》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这首诗以解嘲的口气,写出多年战乱中人民的徭役从征之苦,其中包含的复杂,凄哀的情感隐藏于“明快豪爽”之中,不论命运多舛,生离死别,总也不失男儿的本色。反映下层民众的贫苦生活:《幽州马客吟歌辞》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黄禾起羸马,有钱始作人。如此的大胆直白:没有钱就不是像样的人。其中既有对财富的渴望,又有对富贵者的反击,简单中不失生动。北朝乐府中最多的,是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歌:《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更加原始,男女之情没有任何羞羞答答的地方。这首诗是女子埋怨家长不让她们及早出嫁。口无遮拦的告诉阿婆:“你不把我嫁出去,就别想抱孙子。”这样的话出自女儿家的口中,既豪爽又幽默,在中国诗歌中十分罕见,十分珍贵。《地驱乐歌》月明光光星欲坠,欲来不来早语我!男子在幽会地点等待女子不来,于是发飙:“你爱来不来无所谓,但是早点跟爷说一声,你他妈说好了又不来,不是闪人嘛!!!”听起来没有一丝哀怨,全是愤怒。但是我们从中看到了男子的可爱憨直,和对爱情的强烈向往。另外,还有我们熟知的《木兰诗》。看过了上面几首诗,就大概了解了北朝乐府的特点:感情表现直率粗犷,语言大气、易懂,没有南方华美的文辞。部分诗歌经过了翻译,如《敕勒歌》原本就是鲜卑语演唱的鲜卑族民歌。来源广泛,内容真实(艺术表现的真实)。五.后续南北朝乐府虽然风格明显不同,但也有共同点:五言四句的诗居多,它们直接的过渡到了唐代的五言绝句。它们都对后代的诗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同阴阳两极,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面性情感。注:这篇作文是我近期学习心得的一个总结,也是对重点内容的一个回顾。其中大量参考了《中国文学史》(复旦版)的内容,也作了很多我自己的总结,加入了很多我个人的观点。所以很多内容的权威性很差。写作时间较长,分了许多次完成。篇幅很长,内容较多,然未必读之无益,故敢请各位方家多踩多顶,或笑或骂,共同乐之。蓝色字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而写的补充说明,入不得文章。红色字是古代诗人或当代学者的原文或论断,绝对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