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芭蕾舞剧《天鹅湖》,分析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特点。
天词歌"的汇集-《天鹅湖》的音乐与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于1877年写成第一部舞剧--《天鹅湖》,当时他已经是几部歌剧,交响乐、交响诗和四重奏的作者了,那时他已经显露出了自己的高度艺术水平。 1871年夏天,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去乌克兰卡明加度假,拜访了居住在那里的妹妹。作为一个好舅舅,他根据德国作家莫采伊斯的妖精的故事《天鹅池》为可爱的外甥们谱下了一部家庭用的独幕芭蕾曲。1875年8月,莫斯科剧院总裁格里采尔与剧作家皮盖切夫合作编写了大型舞剧《天鹅湖》的台本,并以八百卢布的报酬委托柴可夫斯基为之作曲。于是,早就希望在芭蕾舞领域里进行尝试的柴可夫斯基,就以四年前所写的这部短片芭蕾音乐为基础,又融合进1869年所创作的歌剧《女水神》的音乐,于次年四月完成了全部谱曲工作。
柴可夫斯基的西班牙舞曲介绍
在那部举世闻名的芭蕾剧《天鹅湖》里面,柴可夫斯基引用了大量的各个国家的民族旋律,其中有西班牙、意大利、波兰甚至中国旋律。而这首西班牙舞曲是里面非常热辣的一段,节奏飞快。
急求 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 关于交响乐的赏析,文献里头的,最好可以是名人点评! 感激不尽啊T_T
除了为戏剧创作配乐,浪漫主义作曲家们还经常为芭蕾舞剧配乐,并从中选取精彩片段组成组曲。在芭蕾舞剧配乐之中最为著名的当数柴可夫斯基的三部作品:《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同时又都有选编的组曲。在这三部芭蕾舞剧之中最为著名当数《天鹅湖》,但在组曲之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则是《胡桃夹子》组曲。 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是一部充满童趣的童话故事,说的是小女孩玛莎在圣诞夜得到一个人形的胡桃夹子做礼物(什么?你不知道胡桃夹子是啥?就是那个……那个……夹碎胡桃用的钳子),不料却被哥哥给摔坏了。夜深了,玛莎在睡梦中听到奇怪的声音,无数小老鼠涌入房间,这时人形胡桃夹子率领众玩具与老鼠对战。眼看胡桃夹子因为受伤(被摔坏了嘛)渐渐不支,玛莎脱下鞋子用力掷去,打死了鼠王。黑魔法解除,胡桃夹子变成一位漂亮的王子,并带着玛莎来到糖果仙女的王国,在那里他们受到了各种糕点、饼干和甜食(全是吃的东东)的热烈欢迎。 《胡桃夹子》组曲是柴可夫斯基亲自选编的,共有八段乐曲。最开始的是“小序曲”,这是一首简洁明快的小进行曲,乐曲轻巧活泼、明亮清澈、优雅甜美,充满欢乐的童趣。随后是六段特性舞曲,先是第二段“进行曲”,孩子们排着队伍到圣诞树前领取礼物;这段乐曲和“小序曲”风格很相似,旋律轻灵跳跃,节奏欢快活泼,明朗热情,充满节日的欢乐。第三段“糖果仙子舞曲”,是玛莎和王子来到糖果王国后,受到糖果仙女和各种糕点的欢迎;在这一段中柴可夫斯基使用钢片琴清脆明亮的音色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梦幻色彩,乐曲灵巧精致、甜美动人,正如糖果般甜蜜,又有玻璃一样的透明感。第四段是“俄罗斯特列帕克舞曲”,这是一首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舞曲,铃鼓击打出快速进行的节奏,乐曲神采飞扬、狂放不羁,在飞速旋转中结束。第五段“阿拉伯舞曲:咖啡”是一首慵懒缠绵的阿拉伯风格舞曲,乐曲温柔平和、优雅舒展、委婉缠绵,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炎热而倦怠的异域风情画卷。第六段“中国舞曲:茶”则是一首幽默活泼的滑稽舞曲,乐曲清新明亮,笨拙的大管紧紧跟随着清亮的长笛的快乐舞步,可是说实在的,跟咱们中国扯不上一点关系。在第七段“芦笛舞曲”中,牧童们吹起芦苇制成的牧笛;由长笛奏出轻松活泼的主题,乐曲轻巧明亮、灵巧活泼,甜美动人。最后是第八段“花之圆舞曲”,此曲采用三段曲式,在竖琴舒展流畅的引子之后,由圆号全奏奏出圆舞曲的基本主题,乐曲温暖柔和、庄重典雅、风度翩翩;乐曲中段则更加宽广温暖、舒展流畅;在基本主题得以再现之后,是一小段充满欢乐激情的尾声。 柴可夫斯基的这部作品,充满了童话般的梦幻色彩,其中活泼欢快的节奏、精致优美的旋律,以及相当有特色的清澈透明的音色,无不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霍洛维茨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有什么特点
这部作品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与欢乐的热望,它的基本形象深具民族特点——作者在这里引用了一些真正的乌克兰曲调,同时也特别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协奏曲的一些特点,那就是巨大的力量、宏伟的规模同真诚率直的抒情性的结合。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之丰富,它的主题的多样和对置,紧张地发展的乐思所具有的内在的巨大力度,都是它那激动人心的魅力所在,正也就是这些特点,
想请问下与比才同时期的作曲家都有谁?目前知道有圣桑和柴可夫斯基
太多了,比才是浪漫主义时期,法国的歌剧作曲家。你是想问跟他同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都有谁,还是想问跟他年纪差不多的?要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那就不用说了,太多了,肖邦,李斯特,舒曼,瓦格纳,柏辽兹,这数个十几位是一点问题没有的。同样是写法国歌剧的,古诺,奥芬巴赫。跟他年龄差不多的勃拉姆斯,德沃夏克,格里格
有哪些是关于天鹅的音乐,最好是交响乐,除了柴可夫斯基
舒伯特---天鹅之歌圣桑---天鹅柴可夫斯基---天鹅湖西贝柳斯---图内拉的天鹅、白天鹅《图内拉的天鹅》出自西贝柳斯《4首传奇 》(SIBELIUS: 4 Legends)西贝柳斯:4首传奇 SIBELIUS: 4 Legends这《4首传奇》,OP.22,乃根据芬兰民族史诗《卡莱瓦拉》(Kalevala)中4首作品而作的连篇交响诗,4首传奇分别取自《卡莱瓦拉》第十一、十四、十五章中莱明凯宁恋爱与冒险的故事。这4首分别为:1.莱明凯宁与萨利的少女(Lemminkainen and the Maidens of the Island),作于1895年,修改于1897、1939年。据第十一章《在萨利的莱明凯宁》作曲。原作描述莱明凯宁与母亲住在叫高科涅的海湾,想娶萨利岛上的美女裘丽姬为妻。裘丽姬出身名门,拒绝所有求婚者。莱明凯宁骑马上岛,成为萨利岛上姑娘们的白马王子,裘丽姬却视而不见。裘丽姬喜欢跳舞,一天在草地上跳舞时,被莱明凯宁劫走。在莱明凯宁求婚下,裘丽姬终于答应做他妻子,但她提出要求,要莱明凯宁答应她从此再不去打仗,莱明凯宁也要她答应从此不再跳舞。莱明凯宁带裘丽姬回家,他母亲高兴地唱歌祝贺。此曲开头单簧管到双簧管到长笛,为莱明凯宁的第一动机,反复几次后,出现短小上升句的渴望动机。木管奏出萨利少女们的主题,转为小调后,暗示少女们宁静的世界面临危机。出现莱明凯宁的第二动机,暗示莱明凯宁接近了少女。莱明凯宁第一动机变形处理后,大提琴奏据第一动机发展成的莱明凯宁主题,它的发展缠绕上少女主题片断,暗示莱明凯宁与少女们发生的事件。少女们的动机占优势,引向高潮后,莱明凯宁第二动机发展,增加了不安气氛。长笛音阶化快速音群使莱明凯宁主题高扬,加上渴望的动机,强化效果。结尾先表现少女动机,小提琴奏莱明凯宁完成了他的愿望的末尾乐句而结束。2.图内拉的天鹅(The Swan of Tuonela),故事为第十四章记叙的内容。在第十二章中,裘丽姬有一天违约,与村上少女一起跳舞,愤怒的莱明凯宁遗弃了她,到北方国家波希奥拉寻找新的妻子。第十三章,莱明凯宁向波希奥拉的婆婆要少女,婆婆向他提出二个条件,一是要捉一只希西妖怪森林里的大鹿,二是要在一匹希西的烈马嘴上带上嚼子,三是要捉到图内拉的天鹅。在第十三章中,莱明凯宁捉到了大鹿,也给烈马带上了嚼子,这十四章描述图内拉,图内拉是一条通向地狱之河,河上游荡着黑色的天鹅。此曲作于1893年,修改于1897-1900年,描写这些天鹅妖气十足的美。在灰暗的氛围中,英国管奏暗示天鹅的主题,独奏大提琴到中提琴上升性动机,象征这条河上的妖气。天鹅主题与此背景作各种变化,小提琴拨奏,竖琴又以分散和弦加入后,弦乐与铜管构成“为拯救灵魂的痛切的申诉”主题,英国管承接后,等于形成了死亡与拯救灵魂之间的关联,也就是暗示了莱明凯宁的死亡。回到开头气氛,在平静安详的幽幻中结束。3.莱明凯宁在图内拉(Lemminkainen in Tuonela),作于1895年,修改于1897、1939年。描述第十四章后半段,莱明凯宁想完成最后一道难题,想用箭射杀天鹅,却被他的仇敌瞎眼牧牛人暗害。牧牛人抓了一条水蛇扔向莱明凯宁的心脏,莱明凯宁一下子死去,掉进河里,被运到地狱,被死神的儿子“浑身是血的红帽子”把尸体切成五块。乐曲前半部几乎都由弦乐的震音动机构成,莱明凯宁动机与《莱明凯宁与萨莉的少女》动机相似,在弦乐上有几次坚决的动机后,以管乐强奏为界,动机扩大两倍,暗示莱明凯宁死了,之后构成悲剧余韵。分为三声部的第一小提琴,分成二声部的第二小提琴及弱奏的小鼓构成流水声,莱明凯宁主题与死亡动机结合,在流水声中表现出地狱的情景。达顶点后回想射杀天鹅的悲剧,最高潮的急剧下降,暗示莱明凯宁已被分尸,最后是灰暗气氛中的可怕后奏。4.莱明凯宁回乡(Lemminkainen"s Retun),作于1895年,修改于1897年、1900年。据第十五章内容:莱明凯宁的母亲与妻子看到莱明凯宁离家前的预言“要是我死了,这个地方就会流血”,柱子上挂着的毛刷有一天突然冒出鲜血,为莱明凯宁的死悲伤。母亲打听到儿子去图内拉捕捉天鹅,急忙赶到图内拉。在途中询问太阳,知道儿子被杀,尸体也已运到马那拉(人死后所住地方),于是请铁匠打造了一个大耙子,带着耙子来到图内拉。母亲用耙子把儿子零散的尸体耙在一起,求众神帮助,把尸体恢复原状,请蜜蜂帮忙,从创造神的储藏室中要来药膏,涂上后使儿子复活。莱明凯宁复活后,忘不了波希奥拉的少女,最后敌不过母亲劝告,跟着母亲返乡。此曲以常动向前推进,定音鼓、圆号伴奏的中提琴以下弦乐持续和弦,出现低音管与单簧管所奏的两个象征死亡的动机,这两个动机显得轻快,象征莱明凯宁的复活。低音管奏从《莱明凯宁与萨利的少女》渴望动机衍生的动机,表现莱明凯宁复活后就想着少女。然后,木管开始表现莱明凯宁的回乡,铜管表示他仍保持着英雄本色。
寻找世界名曲,如莫扎特、肖邦、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舒伯特,必需是钢琴独奏。如果指明下载地址更好
《月光》(德彪西),《献给艾丽丝》,《爱的纪念》,《梦中的婚礼》,《童年的回忆》,《海之精灵》,《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号》,《秋日私语》,《水边的阿狄丽娜》,《我的爱人》,《蝙蝠序曲》.《梦中的鸟》,《梁祝》.《爱的纪念》,《命运》,《罗密欧与朱丽叶》,《玫瑰人生》,《拉拉主题曲》,《贝古依奈的出发》,《爱的协奏曲》,《梦里的故事》,《梦的传说》,《一路平安》,《梅尔》,《托卡塔曲》,《爱之梦》,《蓝色的梦》,《星空》,《记忆》,《爱情的故事》,《午后的旅行》,《梦中的鸟》,《布拉姆斯的摇篮曲》,《我将永远爱你》,《乒乓之恋》,《德郎的微笑》,《给母亲的信》,《柔如彩虹》,《瓦妮莎的微笑》,《海边的星空》,《你好》,《爱的誓言》,《异国情》,《情感》,《海边的祈祷》,《欢乐之歌》,《秘密的庭院》,《蓝色狂想曲》,《伤感的乐曲》,《告别的时刻》,《爱的旋律》,《绿袖子》,《威尼斯之旅》,《蝴蝶》,《欢乐的牧童》,《纪念册的一页》,《绣金匾》,《威尼斯船歌》,《梦幻曲》,《山歌》,《幻想舞曲》,《友情》,《送我一支玫瑰花》,《抒情圆舞曲》,《恰空》,《爱之梦》,《舞曲》,《牧童短笛》,《清晨》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人物生平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英文:Pyotr Ilich Tchaikovsky 或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中国乐迷亲切称之为“老柴”,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柴可夫斯基的优秀作品与其一生的情感经历密不可分。他的曲子织体饱满,旋律优美,情感更富。1840年5月7日,柴科夫斯基出生在维亚特卡省卡姆斯克沃特金斯克附近的村庄。父亲是一位矿业工程师,1848年迁家至圣彼得堡。1850年,柴科夫斯基入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并选修音乐课。师从Т.И.菲利波夫学习钢琴。1859年从法律学校毕业,进入司法部任职,同时钻研音乐。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的音乐班学习。1862年在音乐学习班的基础上成立了俄国第1所高等音乐学校──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柴科夫斯基成为该校第1批学生,在Н.И.扎连芭指导下学习和声与复调,在А.Г.鲁宾斯坦的指导下学习配器和作曲。由于司法部的职务与学习音乐之间的矛盾,柴科夫斯基几经考虑,于1863年毅然辞去司法部的工作而完全献身于音乐事业。1865年,柴科夫斯基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作品为康塔塔《欢乐颂》(J.C.F.席勒诗),获得银牌奖。同年应Н.Г.鲁宾斯坦之邀,柴科夫斯基来到莫斯科,任教于新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并开始了紧张的创作活动。约10年时间,柴科夫斯基写下了许多早期名作,其中包括3部交响曲钢琴协奏曲、歌剧、舞剧、管弦乐序曲、室内重奏等。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柴科夫斯基为自己不能以全部精力投入创作而苦恼。但为了经济来源,他又不得不继续担任教学工作。1877年7月柴科夫斯基和А.И.米柳科娃结婚。这是一个不幸的婚姻(米柳科娃以自杀威胁),柴科夫斯基为此极为痛苦,想自杀跳河却未能成功,不久即离异。创作与教学工作的矛盾和婚姻带来的不幸,使柴科夫斯基精神负担沉重。1876年,柴科夫斯基与梅克(Nadezhda von Meck)夫人建立了通讯友谊,这给柴科夫斯基以极大的精神安慰。梅克夫人是一位颇有文化教养的富孀,非常喜爱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两人在频繁的通信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梅克夫人从1877年开始,每年给予柴科夫斯基以优厚的经济资助,使柴科夫斯基有可能辞去音乐学院的教职,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创作。从1877年到他去世的10多年间,是柴科夫斯基在创作上获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他的第4、第5、第6交响曲以及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玛捷帕》、《黑桃皇后》、《伊奥兰特》,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1812序曲》以及许多浪漫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作。柴科夫斯基一生中曾多次去西欧旅行,并于1891年赴美国指挥演奏自己的作品。1893年5月,柴科夫斯基接受了英国剑桥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10月28日在圣彼得堡亲自指挥其《第六交响曲》的首次演出,11月6日由于霍乱症逝世(另一说是被逼服用砒霜自杀而死)。或许是因为其同性恋的身份不被当局接受。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热爱祖国,关心俄国人民的命运,但他又看不到俄国社会的出路。他从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但他的政治态度却又是保守的王朝拥护者。这种无法克服的矛盾不断促使柴科夫斯基对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出路、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把这种生活感受融化到他的创作中去。这可以说是柴科夫斯基创作上的基本思想倾向。柴科夫斯基虽不直接选取现实的政治生活、社会冲突等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但却通过自己对于时代悲剧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柴可夫斯基的旋律纯属俄罗斯风格,凄绝美艳,虽然难免与人以窠臼的感觉,但是却带著一抹悲伤的感情,就好像寡妇夜半的哀哀啼泣。从创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创作倾向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入的悲剧性。 他在交响曲、歌剧、芭蕾舞剧、协奏曲、音乐会序曲、室内乐以及声乐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名作。
柴可夫斯基的生平
生平: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英文:Pyotr Ilich Tchaikovsky 或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 1840年5月7日,柴科夫斯基出生在维亚特卡省卡姆斯克-沃特金斯克附近的村庄。父亲是一位矿业工程师,1848年迁家至圣彼得堡。1850年,柴科夫斯基入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并选修音乐课,师从Т.И.菲利波夫学习钢琴。1859年从法律学校毕业,进入司法部任职,同时钻研音乐。 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的音乐班学习。1862年在音乐学习班的基础上成立了俄国第1所高等音乐学校──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柴科夫斯基成为该校第1批学生,在Н.И.扎连芭指导下学习和声与复调,在А.Г.鲁宾斯坦的指导下学习配器和作曲。由于司法部的职务与学习音乐之间的矛盾,柴科夫斯基几经考虑,于1863年毅然辞去司法部的工作而完全献身于音乐事业。 1865年,柴科夫斯基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作品为康塔塔《欢乐颂》(J.C.F.席勒诗),获得银牌奖。同年应Н.Г.鲁宾斯坦之邀,柴科夫斯基来到莫斯科,任教于新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并开始了紧张的创作活动。约10年时间,柴科夫斯基写下了许多早期名作,其中包括3部交响曲钢琴协奏曲、歌剧、舞剧、管弦乐序曲、室内重奏等。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柴科夫斯基为自己不能以全部精力投入创作而苦恼。但为了经济来源,他又不得不继续担任教学工作。 1877年7月柴科夫斯基和А.И.米柳科娃结婚。这是一个不幸的婚姻,(米柳科娃以自杀威胁,)柴科夫斯基为此极为痛苦,想自杀跳河却未能成功,不久即离异。创作与教学工作的矛盾和婚姻带来的不幸,使柴科夫斯基精神负担沉重。 1876年,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建立了通讯友谊,这给柴科夫斯基以极大的精神安慰。梅克夫人是一位颇有文化教养的富孀,非常喜爱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两人在频繁的通信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梅克夫人从1877年开始,每年给予柴科夫斯基以优厚的经济资助,使柴科夫斯基有可能辞去音乐学院的教职,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创作。 从1877年到他去世的10多年间,是柴科夫斯基在创作上获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他的第4、第5、第6交响曲以及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玛捷帕》、《黑桃皇后》、《伊奥兰特》,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1812序曲》以及许多浪漫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作。 柴科夫斯基一生中曾多次去西欧旅行,并于1891年赴美国指挥演奏自己的作品。1893年5月,柴科夫斯基接受了英国剑桥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10月28日在圣彼得堡亲自指挥其《第六交响曲》的首次演出,11月6日由于霍乱症逝世(另一说是被逼服用砒霜自杀而死)。 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热爱祖国,关心俄国人民的命运,但他又看不到俄国社会的出路。他从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但他的政治态度却又是保守的王朝拥护者。这种无法克服的矛盾不断促使柴科夫斯基对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出路、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把这种生活感受融化到他的创作中去。这可以说是柴科夫斯基创作上的基本思想倾向。 柴科夫斯基虽不直接选取现实的政治生活、社会冲突等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但却通过自己对于时代悲剧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柴可夫斯基的旋律纯属俄罗斯风格,凄绝美艳,虽然难免与人以窠臼的感觉,但是却带著一抹悲伤的感情,就好像寡妇夜半的哀哀啼泣。 从创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创作比较倾向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而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到的悲剧性。 他在交响曲、歌剧、芭蕾舞剧、协奏曲、音乐会序曲、室内乐以及声乐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名作。 简介: 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 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乐派作曲家,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柴科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后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他的作品常被世界各国剧院所演奏,在中国一些剧场或公众娱乐场合,用他的乐曲做伴奏编排的现代歌舞,在某些地方也深受大众喜闻乐见,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1893年的11月6日逝世。 音乐作品: G小调第一交响曲》(1866年)──第一号交响曲是受到俄罗斯冬季景象启发写成,所以又名「冬之梦」,虽然柴科夫斯基自认有点瑕疵,但它无疑包藏了美好青年时期的梦与情怀。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作品中夹杂着他的心理情感元素。 《C小调第二交响曲》(1872年) 《D大调第三交响曲》(1875年) 《F小调第四交响曲》(1878年) 《E小调第五交响曲》(1888年) 《B小调第六交响曲》(1893年)——这部交响曲又称为《悲怆交响曲》 ,音乐具有忧郁的抒情性,可以说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部交响曲,完成于他逝世前两个月,并完整的体现了柴科夫斯基的美学观。 《曼弗雷德交响曲》(1885年) 《g小调第一交响曲》(1866年) 《c小调第二交响曲》(1872年) 《D大调第三交响曲》(1875年) 《f小调第四交响曲》(1878年) 《e小调第五交响曲》(1888年) 《降e大调第七交响曲》(这部所谓第七交响乐一般叫降E大调交响乐,是柴可夫斯基其中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在1891年4月的美国之旅中,柴可夫斯基开始构思一部名为“生命”(Zhizn)的交响乐,并且记下了一些主题。后来他转向创作其他作品,而这部交响乐一直未构思完,可能他已经放弃了这部作品。但“生命”的一些主题被用来创作他的降E大调交响乐,有时又叫第七交响乐。) 芭蕾舞剧: 《天鹅湖》(1876年) 《睡美人》(1889年) 《胡桃夹子》(1892年) 歌剧: 叶甫盖尼·奥涅金(1879年) 黑桃皇后(1891年) 管弦乐作品: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1869年)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年)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1876年)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 《1812序曲》(1880年) 《弦乐小夜曲》(1880年) 《意大利随想曲》(1880年) 《哈姆雷特幻想序曲》(1888年) 《第三钢琴协奏曲》(1880年) 其他作品: 钢琴曲 《四季》 (18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