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图书馆学和档案学考研好考吗?都有哪些学校有这专业?什么学校好考?(不要求是名牌的)

全国档案学硕士点一览序号 学校名称 所属学院 所属系 本科 硕士 博士 生源1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档案系 1955.9 1982 1994.9 全国2 郑州大学 信息管理系 1987.9 2007.9 全国3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 军事信息管理系 1986.9 1995.9 2006.9 全国4 西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系 1985.9 全国5 四川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秘书、档案系 1981.9 2001.9 全国6 辽宁大学 历史学院 档案系 1981.7 2003.5 全国7 浙江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系 1982 2001 全国8 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文秘档案学系 1989.9 2004.9 全国9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 档案学系 1983.9 1994.9 全国10 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 文秘与档案学系 1983.9 2002.9 全国11 河北大学 管理学院 档案学系 1983.9 2007.9 全国12 云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情报与档案学系 1984.9 1999.9 2007.9 全国13 黑龙江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 档案学系 1984.9 2004.9 全国14 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档案教研室 2001.9 西藏15 郑航 信息科学学院 档案学系 1985.9 全国16 南京大学 信息管理系 1986.9 1999.9 全国17 吉林大学 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系 1986.9 2000.9 (2006.9)全国18 中山大学 资讯管理系 1986.9 1993.9 全国19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管理系 1978.9 本省20 湖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档案系 1993.9 2006.9 全国21 天津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 档案学系 1981.9 (2002.9) 全国22 武汉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 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 1984.9 1998.9 2000.9 全国23 南昌大学 人文学院 历史系 1993.9 2007.9 全国24 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电子政务系 1993.9 1997.9 (2008.6)全国25 广西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 档案学系 1995.9 2001.9 全国26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 档案学系 1986.7 (2007.9) 本省27 扬州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 档案学系 2000.9 全国28 南开大学 商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系 2001.9 2003.9 全国29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 档案学系 2002.9 本省30 辽宁科技学院 管理系 2005.9 全国31 上海大学 文学院 档案学系 1982.9 2003.9 全国说明:1以上为我国招收档案学专业本科的普通院校;2加括号的时间指跨在其他专业学科点下招生,毕业证不是档案学;3国内还有没有档案本科专业的院校招收档案学硕士,没有统计在内,如山西大学等。图书馆学办学点统计 [原] 序号,名称 学校名称 创办时间 本科 硕士 博士 博士后 1 安徽大学图书馆学系 1979 1985 2006 2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1947 1947 1981 1990 2003 3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 1980 1980 2000 4 长春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 2001 2002 5 长春师范学院管理学院 2002 6 第四军医大学图书馆 1963 2000 7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传播与管理学院 1979 1980 1996 8 复旦大学图书馆 2003 9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社会学系 1907 1983 10 贵州师范大学管理科学系 2002 2002 2006 11 广西师范学院 2006 12 河北大学图书馆学系 1984 1985 2002 13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传播系 2002 2006 14 河南科技大学 2006 15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1984 1985 16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 1979 1979 1984 17 华南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系 1983 2001 18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19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系 2000 2006 20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所 1980 1983 21 辽宁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1989 1985 2003 22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1978 1985 1986 2003 23 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 1983 1984 1986 2003 24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信息管理系 1986 1986 1990 2003 25 曲阜师范大学 2006 26 山东大学图书馆学研究所 1985 1985 27 山西大学信息管理系 1978 1978 1998 28 陕西理工学院信息管理系 2001 2001 29 四川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 1984 1984 1998 30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2002 2002 31 天津师范大学 2006 32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1920 1920 1981 1993 2003 3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 34 西安交通大学 2006 35 西北大学图书馆学与档案管理学系 1983 1993 2003 36 西南大学 2006 37 湘潭大学知识资源管理系 1984 1985 1998 38 云南大学信息管理学系 1984 1987 1998 39 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 1993 1993 40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 1985 1985 1998 41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1950 1979 1986 1993 42 中南大学 2006 43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图书馆 1998 44 中山大学咨讯管理系 1980 1983 1990 2006 合计 30 33 8 2个人浅见:好考不好考都是相对的,如果是名牌大学的名牌专业,比如北大或武大的图书馆学或是情报学,对外校的学生来讲,没有难度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专业都不会因为它比较冷门所以好考。建议你先找好自己的目标和定位:我是为了上名牌还是仅仅为了读个研究生?我对这个专业究竟了解多少?接下来再有目的地选学校,搜集该学校历年考研大纲和真题,来了解它是否真正适合自己。

大家好!我学的是档案学专业,想进入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有什么途径?

1、找在那里工作的亲友、师兄。2、了解档案相关所的情况,看有进人需求的单位。3、找主管的处长或副处展示下自己。的到他们的支持。4、寻求人事部门认可。以上做到的话,恭喜你。你有50%的可能被录取了,因为领导意图你是不能把握的。绝对正道,希望能帮到你。

什么是档案学

档案学:远在五千多年前,当人类发明了文字,并用以记言记事时,档案就出现了。档案是人类由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的产物,并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古老的石刻、泥板、纸草、甲骨等档案,到纸质档案的产生,再到近现代照片、影片、录音、录像、机读等档案形式的出现,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档案财富,记录着人类历史的每一步足迹。自古以来,人类就重视档案的保存和利用,设置馆库、选派专人进行管理。近代,特别是现代,各种档案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社会各个领域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也普遍增长,档案工作也由简单的、封闭的、经验性的管理方式,发展到复杂的、开放的、科学的管理系统,并成为一项专门的事业。档案学就是探索档案、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的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学科。它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档案事业管理和档案管理的科学水平,更有效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档案学的产生和发展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历史可上溯数千年,但档案学则形成于18世纪末欧洲实行档案改革之后,此前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档案学的萌芽时期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档案工作不断地发展,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主要是整理与编目的经验。在欧洲,古罗马人把档案按发文和收文进行分类保管;公元5~11世纪,封建庄园档案馆和教会档案馆把档案分为“开式”(一般性文件)和“闭式”(机密或人事任命文件)两类;11~15世纪,一些档案馆把档案按业务部门序列、时间序列、文件种类序列进行分类保管;16~17世纪出现了按君主、臣民、外交三大类别整理档案的方法,按地区、事由、时间顺序整理档案的方法,以及按中央机关的分支机构划分为教会统治、政治领导、司法事务、财政管理等类别的整理方法等。档案编目在档案整理的基础上也发展起来,如古代罗马人按时间顺序编制了发文誊录簿,那不勒斯王国从1284年起编制了档案目录,法国宪典宝库从1318年起编制了档案目录等。16世纪中期,出现了早期的档案工作著作,如拉明根著的《综合报告—怎样才算一个完美的登记室》和《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在中国,商代采用穿扎成册的方法保管甲骨档案;唐代实行“每三年一拣除”的档案鉴定制度;宋代采用“置册分门编录”、按年月次序整理档案的方法;元代将入库的档案进行编类、立号、封题;明代整理黄册采用年代-地区分类标准;清代嘉庆年间,内阁典籍厅编制的《清理东大库分类目录》采用按文件名称和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中国古代学者很重视总结档案文献编纂的经验,提出了“述而不作”(即尊重原文)和“多闻阙疑(即不妄加校改)的编纂原则。古代社会出现的档案学思想因素和萌芽,是局部的、片断的、经验性的知识,尚未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但为档案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欧美档案学的形成和发展 18世纪末以后,欧洲一些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下,对档案工作进行了改革,建立国家档案馆,颁布档案馆条例和其他规章制度,提出档案“公开原则”,将档案馆的档案向公众开放,兴办档案学校,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等等,发展成一项国家事业。这种档案工作实践的变化和发展以及档案事业的兴起,不仅对档案学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且也为档案学的创建提供了条件。19世纪初叶,“档案学”概念首先在德国出现。1804年奥格写的《一种档案学理论思想》和1834年创办的《档案学、古文书学、历史》杂志,都使用了档案学的概念。1885年法国学者朗格卢瓦在巴黎出版的《国际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杂志第一期发表了《关于档案馆的科学》一文,首次提出档案学是一门科学的见解。19世纪,欧洲许多档案学者对档案馆性质、地位、作用以及档案的整理、鉴定、编目、利用、公布等作了广泛的探讨,涉及到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基本内容。档案的整理理论是欧洲档案学形成时期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档案学家们先后提出了事由原则、尊重全宗原则和来源原则,并对这些原则的优缺点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论证。1898年出版的荷兰档案学家缪勒、斐斯和福罗英合著的《档案整理和编目手册》,总结了欧洲档案工作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地阐述了档案整理与编目的理论、原则与方法,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全宗理论的深刻论述,提出档案全宗的有机联系和不可分散的原则。进入20世纪,档案学著作随着档案工作实践发展而增多,代表作有英国詹金森著的《档案管理手册》、意大利卡萨诺瓦著的《档案学》、和法国档案工作者协会编写的《档案学手册》、美国谢伦伯格著的《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和《档案的管理》等。中国档案学的形成和发展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一向秘藏清宫的明清档案不再为皇家所专有。20年代初,由于大内档案流散到社会,引起学术界关注,并开展了收集整理明清档案的活动。30年代,史学界人士沈兼士、徐中舒、吴晗、郑天挺等,撰写了不少论文,对明清档案的史料价值和档案整理与编目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国民党政府机关为提高行政效率发起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一些行政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以现行机关档案室为研究对象,对档案管理进行了研究,出版了一批档案管理著作。20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兴办档案专业教育,在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档案管理专科,在重庆创办私立崇实档案学校,开设档案管理课程,研究档案学,并介绍欧洲一些国家的档案学思想和管理经验。民国时期的档案学研究,是由史学界、行政界和档案教育界各自分别进行的,从各自需要的角度研究档案管理问题,对建设和发展中国档案学有一定的贡献。但受当时档案工作实践发展水平的限制,档案学研究还停留在对明清档案管理和现行机关档案管理的经验总结方面,侧重具体业务研究,缺乏理论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具有国家规模的档案事业,为档案学研究开辟了广阔道路。中国重视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建设,50~60年代中期,创建了文书学、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等诸多学科。80年代,建立了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技术并重的档案学学科体系,各门学科有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国际档案理事会的学术活动 自1950年国际档案理事会成立以来,在组织国际档案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组织作用。为了便于在国际间交流业务经验,出版有《档案》(年刊)、《国际档案理事会通报》(半年刊)、《国际档案杂志》(半年刊)等多种刊物。1979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理事会在全世界范围内有计划地开展档案业务专题调查研究和专项试点工作。档案学的内容档案学以档案和档案工作为研究对象。其基本任务是:在研究档案和档案工作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档案工作的科学理论、原则与方法,指导档案工作实践,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水平,以便充分实现档案的价值,为各项社会实践服务。档案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档案基础理论、档案史、档案管理、档案资源开发、档案应用五个方面。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即研究档案的起源与发展、档案的本质属性与一般属性、档案种类的划分、档案价值及其实现的规律性、国家档案全宗的实质与结构;档案工作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社会环境,档案工作的性质与基本原则,档案工作与文书、图书、情报工作的关系;国家档案事业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国家建设的关系,档案法规体系结构与功能;档案学产生的条件与标志、档案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档案学的体系结构、档案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档案学的研究方法等。档案专业史研究,即以历史时期为序,运用具体史料研究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其任务是阐明各个社会形态的档案、档案工作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诸方面的关系和产生的社会效果,寻求对今天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在分析、总结前人档案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档案学思想的源流、派别和发展规律,以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档案学思想、理论、原则的形成过程,提高档案学理论水平。档案事业管理研究,即研究档案事业管理工作的产生与发展,档案事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体制,档案事业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检查、监督、指导的功能,档案事业管理的行政手段、政策手段、法律手段、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等。其任务是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水平,促进档案事业整体协调发展,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档案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研究,即对档案实体管理系统、档案信息开发系统及其反馈系统整个过程的研究。档案实体管理研究包括对档案原件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的研究;档案信息开发研究包括对档案信息的选择、加工编辑和输出的研究,也就是对档案的编目、编研与提供利用的研究;档案管理反馈的研究包括档案统计工作、档案用户调查的研究等。其任务是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水平,及时、准确、广泛地组织档案信息交流,为档案用户提供高效率服务。档案工作应用技术研究。包括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如对档案存储环境控制技术、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和修复技术的研究;档案缩微复制技术研究,如对档案的摄影、冲洗、加工、拷贝、还原、存储、检索等技术过程的研究;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研究,包括输入前的档案数据的收集和前处理工作,计算机对档案数据的录入、存储和加工,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输出的整个过程的研究,其任务是逐步实现档案管理技术现代化,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学科体系 档案学产生初期,学科是单一的,主要是研究档案的整理与编目问题。随着各种类型档案的大量增长和档案工作实践、档案事业建设的发展,档案学分化和发展出多门分支学科,分别担负着某一方面的研究任务。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把档案学分为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等分支学科。80年代,中国档案学界对档案学的体系结构进行了研讨,代表性观点有:把档案学划分为理论档案学与应用档案学两个部分,然后再下分学科;把档案学划分为基础理论、管理学科和应用技术三个部分,或分为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和档案管理技术三个部分,然后再下分学科;把档案学划分为基础理论、档案专业史、档案事业管理学、档案管理学、档案人才学、档案利用与效益学、外国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研究七个部分,然后再下分学科。理论档案学是从整体上把握档案学各门分支学科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在应用档案学基础上进行高层次的理论概括,揭示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和档案学自身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为档案工作实践和国家档案事业建设提供一般性理论依据。应用档案学是档案事业管理、档案资源管理与开发、档案工作应用技术研究的总称。所属学科有:档案事业管理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统计学、档案目录学、档案保护技术学、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档案缩微复制技术等。应用档案学的特点:一是实践性强,它所阐明的理论、制度、原则与方法,直接应用于档案事业管理实践和档案业务工作实践,具体原则和方法在学科知识中占很大比重。二是技术性强,它研究现代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解决档案保护技术现代化、档案管理自动化、档案复制缩微化、档案信息传递网络化等问题。当代档案管理和国家档案事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因此要求档案学也必须进行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理论档案学是应用档案学的高层次理论概括,对应用档案学起指导作用;应用档案学的研究成果或提出的问题将推动理论档案学的发展。两者相互协调,同步发展,有利于提高档案学的整体水平。档案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档案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或者说基本上属于社会科学,这是由档案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的。档案工作是管理档案和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一项社会活动。档案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即研究档案、档案工作运动规律及其与人们社会实践关系的学科,因此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学科特点 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决定档案学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档案学的重要理论、原则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很强。档案工作实践发展水平,决定着档案学的发展水平。档案学提供的知识,不仅是有关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学自身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从事档案工作的具体原则、方法与技术。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档案学与文书学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姊妹学科。从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来看,文书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书的转化,文书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档案学与历史学 档案与历史不可分割的关系决定了档案学与历史学的密切关系。档案是历史文化财富,如何收藏、整理、编辑和利用档案史料,是档案学者和历史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研究历史离不开历史资料,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对研究历史尤为重要。档案学与图书馆学、情报学 三者是各自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相关学科。由于各自研究对象具有它的特殊性, 因此在管理制度、 原则和方法上各有特点。档案大部分是原稿、原本,或称“抓本”,因此有特殊的利用制度,一般不外借出馆;档案在一定时间内具有较强的机密性,要建立保密制度和开放制度等等。所有这些与图书管理、情报管理都有明显的差别。档案与图书都属文献,都是知识的载体,都是信息资源,图书的手稿是档案,档案文献汇编可以转化为图书。档案与图书都是文字信息,情报是针对性的知识信息,档案与图书载有的知识信息都可以转化为情报……。总之,由于档案、图书、情报工作有许多共同之处,决定了档案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密切关系,这三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相互借鉴和参考,相互从对方吸取适合本学科需要的知识。此外,研究档案学尚与其他一些学科发生密切关系,诸如采用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运用系统科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利用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知识等等。档案学的发展已有将近两个世纪的历史,但还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当代世界新的技术革命也正在向档案工作提出挑战,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将向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式转变。

档案学的其他学科

档案学与文书学档案学与文书学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姊妹学科。从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来看,文书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书的转化,文书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文件撰写的内容质量与书写格式规范与否,都会给档案和档案工作带来重要影响。文书部门制作文件时所选用的纸张、墨水、胶片、磁带等制成材料的耐久与否,决定着档案寿命的长短。文件在各单位产生之后,在向档案室移交之前,要完成文件的收集、划分保管期限和立卷归档工作。立卷归档工作既标志文书处理工作的结束,又标志档案工作的开端。文件收集是否齐全、保管期限划分是否正确及立卷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档案质量和以后的档案工作。档案室对文书处理部门或业务单位的文件收集、立卷、归档负有指导、检查和监督之责。由于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的关系如此密切,有许多需要共同研究的问题,因此中外一些档案学者常把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作为同一著作的内容进行统一研究。如程长源的《县政府档案管理法》、何鲁成的《档案管理与整理》、龙兆佛的《档案管理法》以及美国谢伦伯格的《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等,都把文书处理作为档案学的研究内容。在现代,文书学与档案学都已发展成为单独的学科,但关于两门学科的关系问题仍有不同的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 文书学是档案学的分支学科,理由是文书管理与档案管理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应多从统一管理角度来考虑;研究文书学不仅对文书处理工作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机关档案管理也有指导意义,研究古文书对历史档案的整理、编辑和利用,以及对研究历史词汇学均有参考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文书学与档案学各自研究的对象与任务不同,文书学是研究文书和文书工作的发展规律,阐明文书处理的原则与方法的学科,其中包括文书写作的研究。其主要任务是总结文书工作经验,指导当前文书工作,因此文书学不是档案学的子学科,而是平行的相关学科,文书学属于行政管理学或秘书学的一个分支。无论持何种观点,有一点认识上是一致的,即文书学与档案学存在一种特殊的密切关系,研究档案学必须具备文书学知识,研究文书学也必须具备档案学知识。档案学与历史学档案与历史不可分割的关系决定了档案学与历史学的密切关系。档案是历史文化财富,如何收藏、整理、编辑和利用档案史料,是档案学者和历史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不仅档案学者需要掌握历史科学的知识,历史学者也需要了解档案学的知识。研究历史离不开历史资料,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对研究历史尤为重要。从古到今,许多史学家对档案史料的特点、价值、整理、编辑和利用以及对发展史学的关系,都有过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丰富了档案学的内容,对档案学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贡献。有些史学家认为档案学是历史学的下属学科或是历史辅助科目。档案学者研究中国档案事业史、世界档案事业史和档案学史,也都必须掌握历史科学的理论与知识,要运用历史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档案专业史也是史学部门史,必须把它放在大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研究,才能得出一定的规律性认识。档案史料学既是档案学的分支,也是史料学的分支,研究档案史料学要利用史料学的知识,同时档案史料学的研究成果,也是对史料学的一种补充。研究档案文献编纂学,不仅要熟悉档案文献的特点,而且要掌握历史学及其辅助科目的知识。研究历史档案需要掌握历史知识更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档案学与图书馆学、情报学三者是各自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相关学科。由于各自研究对象具有它的特殊性, 因此在管理制度、 原则和方法上各有特点。诸如:档案室和档案馆的档案来源以接收为主,要建立归档、接收制度;档案原件的整理要考虑来源原则,以全宗为单位进行整理,按机构、职能分类是主要的分类方法之一;档案的存毁有特殊的鉴定制度,要划分永久保存、定期保存和销毁三种;档案大部分是原稿、原本,或称“孤本”,因此有特殊的利用制度,一般不外借出馆;档案在一定时间内具有较强的机密性,要建立保密制度和开放制度等等。所有这些与图书管理、情报管理都有明显的差别。管理实践上的差异性,反映在学科研究上也有差异性。但还必须看到他们之间的共性,档案与图书都属文献,都是知识的载体,都是信息资源,图书的手稿是档案,档案文献汇编可以转化为图书。档案与图书都是情报源,情报是针对性的知识信息,档案与图书载有的知识信息都可以转化为情报。档案、图书、情报的工作过程,都是实现信息的搜集、加工、存储、检索和输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三者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具有相当多的共同性。如档案信息加工和输出过程,即是把档案转化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在档案、图书、情报实行现代化管理方面,如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文献缩微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都具有共同性。档案、图书、情报的载体形式是共同的, 都有纸质的、 胶片的、磁盘的、光盘的。因此在保护技术措施方面,也具有通用性。总之,由于档案、图书、情报工作有许多共同之处,决定了档案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密切关系,这三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相互借鉴和参考,相互从对方吸取适合本学科需要的知识。此外,研究档案学尚与其他一些学科发生密切关系,诸如以哲学为理论基础,采用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运用系统科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利用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知识等等。档案学的发展已有将近两个世纪的历史,但还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当代档案工作实践和档案事业建设已有新的迅速发展,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加以阐明。当代世界新的技术革命也正在向档案工作提出挑战,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将向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式转变,档案学不能脱离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而孤立发展。面对这种新形势,档案学研究必须不断调查和总结档案工作实践的新经验和档案事业建设的新经验,并借鉴和吸取当代科学技术研究的新成果和研究方法,使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提高档案学的学科水平,才能使档案学屹立于科学之林。

档案学的发展史

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历史可上溯数千年,但档案学则形成于18世纪末欧洲实行档案改革之后,此前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  档案学的萌芽时期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档案工作不断地发展,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主要是整理与编目的经验。  在欧洲,古罗马人把档案按发文和收文进行分类保管;公元5~11世纪,封建庄园档案馆和教会档案馆把档案分为“开式”(一般性文件)和“闭式”(机密或人事任命文件)两类;11~15世纪,一些档案馆把档案按业务部门序列、时间序列、文件种类序列进行分类保管;16~17世纪出现了按君主、臣民、外交三大类别整理档案的方法,按地区、事由、时间顺序整理档案的方法,以及按中央机关的分支机构划分为教会统治、政治领导、司法事务、财政管理等类别的整理方法等。  档案编目在档案整理的基础上也发展起来,如古代罗马人按时间顺序编制了发文誊录簿,那不勒斯王国从1284年起编制了档案目录,法国宪典宝库从1318年起编制了档案目录等。  16世纪中期,出现了早期的档案工作著作,如拉明根著的《综合报告—怎样才算一个完美的登记室》和《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  在中国,商代采用穿扎成册的方法保管甲骨档案;唐代实行“每三年一拣除”的档案鉴定制度;宋代采用“置册分门编录”、按年月次序整理档案的方法;元代将入库的档案进行编类、立号、封题;明代整理黄册采用年代-地区分类标准;清代嘉庆年间,内阁典籍厅编制的《清理东大库分类目录》采用按文件名称和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中国古代学者很重视总结档案文献编纂的经验,提出了“述而不作”(即尊重原文)和“多闻阙疑(即不妄加校改)的编纂原则。  古代社会出现的档案学思想因素和萌芽,是局部的、片断的、经验性的知识,尚未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但为档案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欧美档案学的形成和发展 18世纪末以后,欧洲一些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下,对档案工作进行了改革,建立国家档案馆,颁布档案馆条例和其他规章制度,提出档案“公开原则”,将档案馆的档案向公众开放,兴办档案学校,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等等,发展成一项国家事业。这种档案工作实践的变化和发展以及档案事业的兴起,不仅对档案学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且也为档案学的创建提供了条件。  19世纪初叶,“档案学”概念首先在德国出现。1804年奥格写的《一种档案学理论思想》和1834年创办的《档案学、古文书学、历史》杂志,都使用了档案学的概念。1885年法国学者朗格卢瓦在巴黎出版的《国际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杂志第一期发表了《关于档案馆的科学》一文,首次提出档案学是一门科学的见解。  19世纪,欧洲许多档案学者对档案馆性质、地位、作用以及档案的整理、鉴定、编目、利用、公布等作了广泛的探讨,涉及到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基本内容。档案的整理理论是欧洲档案学形成时期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档案学家们先后提出了事由原则、尊重全宗原则和来源原则,并对这些原则的优缺点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论证。  1898年出版的荷兰档案学家缪勒、斐斯和福罗英合著的《档案整理和编目手册》,总结了欧洲档案工作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地阐述了档案整理与编目的理论、原则与方法,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全宗理论的深刻论述,提出档案全宗的有机联系和不可分散的原则。  进入20世纪,档案学著作随着档案工作实践发展而增多,代表作有英国詹金森著的《档案管理手册》、意大利卡萨诺瓦著的《档案学》、和法国档案工作者协会编写的《档案学手册》、美国谢伦伯格著的《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和《档案的管理》等。  中国档案学的形成和发展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一向秘藏清宫的明清档案不再为皇家所专有。20年代初,由于大内档案流散到社会,引起学术界关注,并开展了收集整理明清档案的活动。30年代,史学界人士沈兼士、徐中舒、吴晗、郑天挺等,撰写了不少论文,对明清档案的史料价值和档案整理与编目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国民党政府机关为提高行政效率发起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一些行政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以现行机关档案室为研究对象,对档案管理进行了研究,出版了一批档案管理著作。  20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兴办档案专业教育,在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档案管理专科,在重庆创办私立崇实档案学校,开设档案管理课程,研究档案学,并介绍欧洲一些国家的档案学思想和管理经验。  民国时期的档案学研究,是由史学界、行政界和档案教育界各自分别进行的,从各自需要的角度研究档案管理问题,对建设和发展中国档案学有一定的贡献。但受当时档案工作实践发展水平的限制,档案学研究还停留在对明清档案管理和现行机关档案管理的经验总结方面,侧重具体业务研究,缺乏理论概括。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具有国家规模的档案事业,为档案学研究开辟了广阔道路。中国重视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建设,50~60年代中期,创建了文书学、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等诸多学科。80年代,建立了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技术并重的档案学学科体系,各门学科有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国际档案理事会的学术活动 自1950年国际档案理事会成立以来,在组织国际档案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组织作用。为了便于在国际间交流业务经验,出版有《档案》(年刊)、《国际档案理事会通报》(半年刊)、《国际档案杂志》(半年刊)等多种刊物。1979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理事会在全世界范围内有计划地开展档案业务专题调查研究和专项试点工作。

档案学的发展简史

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历史可上溯数千年,而档案学则形成于18世纪末欧洲实行资产阶级档案工作改革之后,此前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档案工作不断地发展,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是整理与编目的经验。在欧洲,古罗马人把档案按发文和收文进行分类保管;5~11世纪,封建庄园档案馆和教会档案馆把档案分为“开式”(一般性文件)和“闭式” (机密或人事任命文件)两类;11~15世纪,一些档案馆把档案按业务部门序列、 年月日序列、 文件种类序列进行分类保管;16~17世纪出现了按君主、臣民、外交 3大类别整理档案的方法,按地区、 事由、 时间顺序整理档案的方法,以及按中央机关的分支机构划分为教会统治、政治领导、司法事务、财政管理等类别的整理方法等。档案编目在档案整理的基础上也发展起来,如古代罗马人按时间顺序编制了发文誊录簿,那不勒斯王国从1284年起编制了档案目录,法国宪典宝库从1318年起编制了档案目录等。16世纪中期,出现了早期的档案工作著作,如J.von拉明根著的《综合报告──怎样才算一个完美的登记室》和《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在中国,商代采用穿扎成册的方法保管甲骨档案;唐代实行“每三年一拣除”的档案鉴定制度;宋代采用“置册分门编录”,按年月次序整理档案的方法;元代将入库的档案进行编类、立号、封题;明代整理黄册采用年代—地区分类标准;清代嘉庆年间,内阁典籍厅编制的《清理东大库分类目录》采用按文件名称和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中国古代学者很重视总结档案文献编纂的经验,提出了“述而不作”(即尊重原文)和“多闻阙疑(即不妄加校改)的编纂原则。古代社会出现的档案学思想因素和萌芽,是局部的、片断的、经验性的知识,尚未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但为档案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18世纪末以后,欧洲一些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下,对档案工作进行了改革,建立国家档案馆,颁布档案馆条例和其他规章制度,提出档案“公开原则”,将档案馆的档案向公众开放,兴办档案学校,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等等,发展成一项国家事业。这种档案工作实践的变化和发展以及档案事业的兴起,不仅对档案学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且也为档案学的创建提供了条件。19世纪初叶,“档案学”概念首先在德国出现。1804年J.A.奥格写的《一种档案学理论思想》和1834年创办的《档案学、古文书学、历史》杂志,都使用了档案学概念。1885年法国学者 C.-V.朗格卢瓦在巴黎出版的《国际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杂志第1期发表了《关于档案馆的科学》一文,首次提出档案学是一门科学的见解。19世纪, 欧洲许多档案学者对档案馆性质、 地位、作用以及档案的整理、鉴定、编目、利用、公布等作了广泛的探讨,涉及到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基本内容。档案的整理理论是欧洲档案学形成时期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档案学家们先后提出了事由原则、尊重全宗原则和来源原则,并对这些原则的优缺点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论证。1898年出版的荷兰档案学家S.缪勒、J.A.斐斯和R.福罗英合著的《档案整理与编目手册》,总结了欧洲档案工作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地阐述了档案整理与编目的理论、原则与方法,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全宗理论的深刻论述,提出档案全宗的有机联系和不可分散的原则。进入20世纪,档案学著作随着档案工作实践发展而增多,代表作有英国H.詹金森 著的《档案管理手册》(1922)、意大利E.卡萨诺瓦著的《档案学》(1928)、德国A.布伦内克著的《档案学》(1953)、法国档案局和法国档案工作者协会编写的《档案学手册》(1970)、美国T.R.谢伦伯格著的《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1956)和《档案的管理》(1965)、加拿大H.A.泰勒著的《档案材料的整理与编目》(1980)等。苏联在1917年十月革命前,俄国档案学家Н·В·卡拉乔夫和Д·Я·萨莫克瓦索夫先后撰有多种关于档案和档案工作方面的著作。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档案事业,档案学也迅速发展。1918年颁布的《列宁档案法令》奠定了国家档案全宗理论和集中统一管理原则的基础。苏联档案学家撰写了多种档案学著作,其中对国家档案全宗理论的详细阐述是苏联档案学的一个重要特色。主要著作有:Г.Α.克雅捷夫的《档案工作理论与技术》(1935)、Α.В.切尔诺夫的《苏联档案工作历史与组织》(1940)、Л.Я.米津和H.A.采列维吉诺夫合著的《文件材料保管技术学》(1950)、 Α.Α.库津的《技术档案管理》(1956)、M.C.谢列兹聂夫的《苏联文献公布学理论与方法》(1974)、Ф.И.多尔吉赫和К.И.鲁捷尔松主编的《苏联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1980)等。1966年成立全苏文书学和档案工作科研所,研究范围包括文书学、档案学、文献编纂学、科技档案与专门档案管理以及档案保护技术。1966~1987年出版研究著作250余种。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一向秘藏清宫的明清档案不再为皇家所专有。20年代初,由于大内档案流散到社会,引起学术界关注,并开展了收集整理明清档案的活动。30年代,史学界人士沈兼士、 徐中舒、 吴晗、郑天挺、方苏生等,撰写了不少论文,对明清档案的史料价值和档案整理与编目进行了有意义地探讨。如沈兼士在《文献馆整理档案报告》中所概括的三原则:“整理以不失原来之真相为原则,编纂以普遍编目为原则,陈列以就文物之性质相互连贯照应为原则”,言简意赅,颇有见地。国民党政府机关为提高行政效率发起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一些行政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以现行机关档案室为研究对象,对档案管理进行了研究,出版了一批档案管理著作,如何鲁成的《档案管理与整理》(1938)等。研究内容包括档案行政、归档、分类、立卷、排列、 编目、 典藏、调卷等,反映了当时档案工作实践的水平。40年代中国开始兴办档案专业教育,在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设立档案管理专科,在重庆创办私立崇实档案学校,开设档案管理课程,研究档案学,并介绍欧洲一些国家的档案学思想和管理经验。崇实档案学校出版了殷钟麒编著的《中国档案管理新论》(1949)。民国时期的档案学研究,是由史学界、行政界和档案教育界各自分别进行的,从各自需要的角度研究档案管理问题,对建设和发展中国档案学有一定的贡献。但受当时档案工作实践发展水平的限制,档案学研究还停留在对明清档案管理和现行机关档案管理的经验总结方面,侧重具体业务研究,缺乏理论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立了具有国家规模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事业),为档案学研究开辟了广阔道路。195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提出:“对档案学及其他辅助科目,应该加强研究工作,以提高科学水平。”中国制订的历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都列入了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内容。档案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档案事业的建设经验,批判继承中国档案学遗产和借鉴外国档案学的有益知识,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中国重视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建设,50~60年代中期,创建了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档案文献编纂学等诸学科。80年代,建立了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技术并重的档案学学科体系,各门学科有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中国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档案学术研究机构,为发展档案学创造了条件。1981年以后,中国档案学会及各省、市、自治区,各行业系统档案学会相继成立。1980年国家档案局正式成立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一些省市也相继建立了档案科研所。到1990年,全国已有35所普通高等学校设立了档案学院、系或专业教研室,它们既是档案专业教学机构,又是档案学研究机构。1981~1990年,各出版社出版的档案学和文书学著作共287种,诸如:国家档案局编的《曾三档案工作文集》(1990)、裴桐主编的《当代中国的档案事业》(1988)、吴宝康主编的《档案学概论》(1988)、国家教委高教一司文科教学处与国家档案局教育处合编的《档案学理论新探索》(1987)、中国档案学会编的3次档案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2、1985、1989)等,还编写有国家教委下达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28种。中国提出和论证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的原则,按照档案形成规律和保持档案的历史联系管理档案的原则,档案工作要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则等,是指导中国档案事业建设的重要理论原则。中国对档案科学技术研究给予鼓励,到1990年底,有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有132个科研项目获国家部级奖,有110个科研项目获中国档案学会优秀成果奖。 自1950年国际档案理事会成立以来,在组织国际档案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组织作用。为了便于在国际间交流业务经验,出版有《档案》(年刊)、《国际档案理事会通报》 (半年刊)、《国际档案杂志》 (半年刊)等多种刊物。为了促进国际间档案学术语的规范化,组织编写了《档案术语词典》(1964年初版,1984年修订再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出版了《图书档案丛书》,其中档案专业著作有:《档案法示范草案》(1972)、《档案材料的保护和修复》(1973)、《档案基础工作计划》和《中间档案馆的组织》(1974)等。从1977年开始组织编写《国际档案理事会档案手册丛书》,已经出版的有《档案修复基本标准手册》、《热带档案学基本手册》、《档案馆建筑与设备手册》、《档案整理与编目》等。1979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理事会在全世界范围内有计划地开展档案业务专题调查研究和专项试点工作。

档案学的发展史

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历史可上溯数千年,但档案学则形成于18世纪末欧洲实行档案改革之后,此前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 档案学的萌芽时期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档案工作不断地发展,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主要是整理与编目的经验。 在欧洲,古罗马人把档案按发文和收文进行分类保管;公元5~11世纪,封建庄园档案馆和教会档案馆把档案分为“开式”(一般性文件)和“闭式”(机密或人事任命文件)两类;11~15世纪,一些档案馆把档案按业务部门序列、时间序列、文件种类序列进行分类保管;16~17世纪出现了按君主、臣民、外交三大类别整理档案的方法,按地区、事由、时间顺序整理档案的方法,以及按中央机关的分支机构划分为教会统治、政治领导、司法事务、财政管理等类别的整理方法等。 档案编目在档案整理的基础上也发展起来,如古代罗马人按时间顺序编制了发文誊录簿,那不勒斯王国从1284年起编制了档案目录,法国宪典宝库从1318年起编制了档案目录等。 16世纪中期,出现了早期的档案工作著作,如拉明根著的《综合报告—怎样才算一个完美的登记室》和《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 在中国,商代采用穿扎成册的方法保管甲骨档案;唐代实行“每三年一拣除”的档案鉴定制度;宋代采用“置册分门编录”、按年月次序整理档案的方法;元代将入库的档案进行编类、立号、封题;明代整理黄册采用年代-地区分类标准;清代嘉庆年间,内阁典籍厅编制的《清理东大库分类目录》采用按文件名称和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 中国古代学者很重视总结档案文献编纂的经验,提出了“述而不作”(即尊重原文)和“多闻阙疑(即不妄加校改)的编纂原则。 古代社会出现的档案学思想因素和萌芽,是局部的、片断的、经验性的知识,尚未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但为档案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欧美档案学的形成和发展 18世纪末以后,欧洲一些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下,对档案工作进行了改革,建立国家档案馆,颁布档案馆条例和其他规章制度,提出档案“公开原则”,将档案馆的档案向公众开放,兴办档案学校,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等等,发展成一项国家事业。 这种档案工作实践的变化和发展以及档案事业的兴起,不仅对档案学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且也为档案学的创建提供了条件。 19世纪初叶,“档案学”概念首先在德国出现。 1804年奥格写的《一种档案学理论思想》和1834年创办的《档案学、古文书学、历史》杂志,都使用了档案学的概念。 1885年法国学者朗格卢瓦在巴黎出版的《国际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杂志第一期发表了《关于档案馆的科学》一文,首次提出档案学是一门科学的见解。 19世纪,欧洲许多档案学者对档案馆性质、地位、作用以及档案的整理、鉴定、编目、利用、公布等作了广泛的探讨,涉及到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基本内容。 档案的整理理论是欧洲档案学形成时期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档案学家们先后提出了事由原则、尊重全宗原则和来源原则,并对这些原则的优缺点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论证。 1898年出版的荷兰档案学家缪勒、斐斯和福罗英合著的《档案整理和编目手册》,总结了欧洲档案工作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地阐述了档案整理与编目的理论、原则与方法,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全宗理论的深刻论述,提出档案全宗的有机联系和不可分散的原则。 进入20世纪,档案学著作随着档案工作实践发展而增多,代表作有英国詹金森著的《档案管理手册》、意大利卡萨诺瓦著的《档案学》、和法国档案工作者协会编写的《档案学手册》、美国谢伦伯格著的《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和《档案的管理》等。 中国档案学的形成和发展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一向秘藏清宫的明清档案不再为皇家所专有。 20年代初,由于大内档案流散到社会,引起学术界关注,并开展了收集整理明清档案的活动。 30年代,史学界人士沈兼士、徐中舒、吴晗、郑天挺等,撰写了不少论文,对明清档案的史料价值和档案整理与编目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 *** 机关为提高行政效率发起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一些行政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以现行机关档案室为研究对象,对档案管理进行了研究,出版了一批档案管理著作。 20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兴办档案专业教育,在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档案管理专科,在重庆创办私立崇实档案学校,开设档案管理课程,研究档案学,并介绍欧洲一些国家的档案学思想和管理经验。 民国时期的档案学研究,是由史学界、行政界和档案教育界各自分别进行的,从各自需要的角度研究档案管理问题,对建设和发展中国档案学有一定的贡献。 但受当时档案工作实践发展水平的限制,档案学研究还停留在对明清档案管理和现行机关档案管理的经验总结方面,侧重具体业务研究,缺乏理论概括。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具有国家规模的档案事业,为档案学研究开辟了广阔道路。 中国重视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建设,50~60年代中期,创建了文书学、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等诸多学科。 80年代,建立了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技术并重的档案学学科体系,各门学科有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国际档案理事会的学术活动 自1950年国际档案理事会成立以来,在组织国际档案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组织作用。 为了便于在国际间交流业务经验,出版有《档案》(年刊)、《国际档案理事会通报》(半年刊)、《国际档案杂志》(半年刊)等多种刊物。 1979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理事会在全世界范围内有计划地开展档案业务专题调查研究和专项试点工作。

关于广西民族大学的档案学 考研参考书的问题

广西民族大学 档案学专业 2013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招生年份:2013本院系招生人数:73档案学专业招生人数:8专业代码:120503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01档案学理论与实践  02计算机与档案管理  03 信息资源管理  04文秘管理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27图书馆学、档案学综合 ④826信息管理基础复试科目: ①外语听说测试 ②档案管理学(笔试) ③综合面试       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 同等学力考生须有明显专业特长或本专业素质达到较高水平,加试科目:  ①文书学  ②科技档案管理  跨学科考生加试科目: 跨学科考生须有明显专业特长或本专业素质达到较高水平,加试科目:  ①文书学  ②科技档案管理复试范围:   档案管理学:档案价值的鉴定;档案的收集;档案的整理;档案的保管;档案检索;档案的提供利用服务;档案的编研;档案登记和统计;人事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的管理;档案馆(室)的资料与实物材料的管理。同等学力加试范围:   1.文书学:文书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公务文书;文书工作及其标准化与现代化;公务文书的体式;公务文书的撰拟;文书处理;文书立卷。   2.科技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的概念、种类和功能;科技档案工作的任务、组织和管理;科技文件工作;科技档案管理;科技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科技档案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跨学科加试范围:   1.文书学:文书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公务文书;文书工作及其标准化与现代化;公务文书的体式;公务文书的撰拟;文书处理;文书立卷。   2.科技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的概念、种类和功能;科技档案工作的任务、组织和管理;科技文件工作;科技档案管理;科技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科技档案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初试范围:   1. 图书馆学、档案学综合:图书馆与图书馆学的基本问题;图书馆学的产生与发展;现代图书馆学的主要理论;现代图书情报工作体系;图书馆与图书馆学发展趋向;档案概念与档案现象;档案价值与作用;档案事业及其构成;档案机构;档案工作及其法治化、标准化;档案学的学科内容、特点与发展;档案学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趋势。 2.信息管理基础:信息与信息管理;信息交流;信息分布;信息获取;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服务;信息系统;信息机构管理;信息政策与信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