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如此仇恨犹太人
不是法西斯仇恨犹太人,而是法西斯应和了一种有由来已久的情绪。希特勒是个搞政治的,,元首明白发动民粹,发动这种低劣的民族感情。这种手段各种独裁者都很有心得吧。也不算是个例了。宗教是由来已久的原因,说起来也无非是为了权力,多少年的征战与仇恨了。其实老百姓也没捞着什么,无非是上面煽风点火,底下的就蛋疼菊紧的跟着起哄。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发泄自己的不满。关于为什么仇恨犹太人,相关解释太多了。你可以搜搜,有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原因,也有历史根源。说到底,人就是这样一种可悲的动物而已。路西法效应的打破需要得也是无数小人物的坚持与觉醒。相关的书也不少,挺有趣的。但是德国在这方面的反思还是挺深刻的,相比之下,有些国家还做着革命浪漫主义的春梦呢——总之,洗脑什么的最可怕了。
法西斯主义到底是怎么样的?
法西斯主义 (英语: Fascism ;意大利语: fascismo )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社会主义、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一词的定义则是 :“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法西斯主义是西方国家在陷入经济大危机的困境后的产物。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处境恶化、不满现状的中间阶层的情绪,要求政府寻求新的统治对策以及更为中央集权的经济控制、和准备重新划分世界的战争的需要,促成了法西斯的产生和发展。 1919年,出现了最初的法西斯组织:德国工人党、意大利“战斗法西斯”和日本的犹存社。1920年4月,德国工人党改称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1921年11月,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成立,1922年10月发动进军罗马的政变,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1926年意大利的法西斯体制开始形成。在日本,继犹存社之后,出现了民间法西斯团体和军队中的法西斯运动。此外,匈牙利以霍尔蒂为首的军事独裁逐步走向法西斯化,1923年~1926年在保加利亚建立了常可夫的法西斯统治,1926年毕苏斯基在波兰建立称为“萨纳奇”的法西斯体制,1929年克罗地亚的巴维里契建立的乌斯塔沙法西斯统治。 1920年代末,西方国家大萧条所带来的动乱,使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纳粹党迅速膨胀为德国第一大党。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上台,2月制造国会纵火案,3月通过《授权法》,继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笼,至次年8月颁布《国家元首法》,对国家生活进行了全面改组,建立起极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并且加紧扩军备战。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走上了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旧军部为中心,从首先发动侵略战争着手,然后通过天皇制机构,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适应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1926年日本基本上建立起法西斯统治,1940年大政翼赞会的成立,标志着法西斯主义体制的形成。在世界上,1933年10月,法西斯运动遍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法国的火十字团、英国的法西斯联盟、美国的自由联盟和黑色军团等法西斯团体也兴盛一时。 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国际现象。它反对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建立以超阶级相标榜的集权主义统治,实行全面统制和恐怖镇压;进行由政府全盘计划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宣传,鼓吹沙文主义、奉行重分世界的战争政策。法西斯主义代表的是社会在经历一连串经济动荡,各种民主政府挽救经济的手段都告无效,在经历中央集权和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恶性循环后,人民诉诸绝对独裁者的声浪所必然造成的。 、奉行重分世界的战争政策。法西斯主义代表的是社会在经历一连串经济动荡,各种民主政府挽救经济的手段都告无效,在经历中央集权和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恶性循环后,人民诉诸绝对独裁者的声浪所必然造成的。满意请采纳
什么是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英语:Fascism;意大利语:fascismo)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社会主义、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大英百科》对法西斯主义一词的定义则是:“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法西斯主义是西方国家在陷入经济大恐慌的困境后的产物。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处境恶化、不满现状的中间阶层的情绪,要求政府寻求新的统治对策以及更为中央集权的经济控制、和准备重新划分世界的战争的需要,促成了法西斯的产生和发展。1919年,出现了最初的法西斯组织:德国工人党、意大利“战斗法西斯”和日本的犹存社。1920年4月,德国工人党改称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1921年11月,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成立,1922年10月发动进军罗马的政变,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1926年意大利的法西斯体制开始形成。在日本,继犹存社之后,出现了民间法西斯团体和军队中的法西斯运动。此外,匈牙利以霍尔蒂为首的军事独裁逐步走向法西斯化,1923年~1926年在保加利亚建立了常可夫的法西斯统治,1926年毕苏斯基在波兰建立称为“萨纳奇”的法西斯体制。20世纪1920年代末,西方国家大萧条所带来的动乱,使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纳粹党迅速膨胀为德国第一大党。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上台,2月制造国会纵火案,3月通过《授权法》,继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笼,至次年8月颁布《国家元首法》,对国家生活进行了全面改组,建立起极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并且加紧扩军备战。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走上了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就军部为中心,从首先发动侵略战争着手,然后通过天皇制机构,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适应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1926年日本基本上建立起法西斯统治,1940年大政翼赞会的成立,标志着法西斯主义体制的形成。在世界上,1933年10月,法西斯运动遍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法国的火十字团、英国的法西斯联盟、美国的自由联盟和黑色军团等法西斯团体也兴盛一时。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国际现象。它反对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建立以超阶级相标榜的集权主义统治,实行全面统制和恐怖镇压;进行由政府全盘计划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宣传,鼓吹民族沙文主义、奉行重分世界的战争政策。法西斯主义代表的是社会在经历一连串经济动荡,各种民主政府挽救经济的手段都告无效,在经历中央集权和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恶性循环后,人民诉诸绝对独裁者的声浪所必然造成的。
法西斯主义是怎么产生的?
法西斯主义 (意大利语 fascismo )是浪漫-极权主义革命热情的主要政治表现。这个名称起源于 1919年 3月23日 在米兰成立的“战斗法西斯”( the Fascio di Combattimento ),这是一个反 社会主义 的民间军事组织,它采用了古罗马执政官前放置的棒束作为标志和名称。 法西斯主义是 资本主义 陷入全面危机的产物。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处境恶化、不满现状而又不觉悟的中间阶层的情绪,以及统治集团寻找新的统治对策、准备新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的需要,促成了法西斯的产生和发展。 1919年 ,出现了最初的法西斯组织: 德国 工人党、 意大利 “战斗法西斯”和 日本 的犹存社。 1920年 4月,德国工人党改称 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 。 1921年 11月,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成立, 1922年 10月发动进军罗马的政变,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1926年 意大利的法西斯体制开始形成。在日本,继犹存社之后,出现了民间法西斯团体和军队中的法西斯运动。此外, 匈牙利 以霍尔蒂为首的军事独裁逐步走向法西斯化, 1923年 ~ 1926年 在 保加利亚 建立了常可夫的法西斯统治, 1926年 毕苏斯基在 波兰 建立称为“萨纳奇”的法西斯体制。 30年代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参看 大萧条 )所带来的动乱,使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 纳粹党 迅速膨胀为德国第一大党。 1933年 1月 希特勒 在德国上台,2月制造国会纵火案,3月通过《授权法》,继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笼,至次年8月颁布《国家元首法》,对国家生活进行了全面改组,建立起极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并且加紧扩军备战。从 1931年 “九一八”事变起,日本走上了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就军部为中心,从首先发动侵略战争着手,然后通过 天皇 制机构,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适应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 1926年 日本基本上建立起法西斯统治, 1940年 大政翼赞会的成立,标志着法西斯主义体制的形成。在世界上, 1933年 10月,法西斯运动遍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 法国 的火十字团、 英国 的法西斯联盟、 美国 的自由联盟和黑色军团等法西斯团体猖獗一时。 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国际现象。它反对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建立以超阶级相标榜的集权主义统治,实行全面统制和恐怖镇压;进行反垄断资本的社会蛊惑宣传,并极端仇视 马克思主义 和无产阶级革命;狂热鼓吹民族沙文主义、奉行重分世界的战争政策。法西斯主义以中间阶层为社会基础,实质上代表垄断资本等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麻烦采纳,谢谢!
法西斯主义的定义
法西斯(fascist)本义是“束棒”(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是一把被绑在多根围绕在一起的木棍上的斧头,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法西斯主义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政治哲学;《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扩展资料:历史起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鼓吹种族主义、专制和扩张的政治理论、运动和政权形式,最先由意大利墨索里尼提出。“法西斯”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指捆在一起的棒子,象征群众围绕着领袖形成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法西斯主义否定资产阶级,奉行国家利益至上、民族利益至上、领袖的意志至上,融和种族主义历史观和专制哲学于一体,既反对共产主义乌托邦思想也反对资产阶级思想,主张建立以领袖的意志为中心的强大帝国,实行扩张政策和战争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和日本分别出现了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又称喝棒党、黑衫党)和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先后于1922年和1933年建立起法西斯政权。日本亦于30年代法西斯化。西班牙、匈牙利、保加利亚、阿根廷等国也推行过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是西方国家在陷入经济大危机的困境后的产物。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加剧时,处境恶劣、不满现状的中间阶层的一种情绪(思想),他们要求政府寻求新的统治对策以及更为中央集权的经济控制手段并准备通过战争重新划分世界,这便是法西斯的产生背景。1919年,出现了最初的法西斯组织:意大利“战斗法西斯”和日本的犹存社。(1920年4月成立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实际不属于法西斯主义)1921年11月,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成立,1922年10月发动进军罗马的政变,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政权。1926年意大利的法西斯体制开始形成。在日本,继犹存社之后,出现了民间法西斯团体和军队中的法西斯运动。此外,匈牙利以霍尔蒂为首的军事体制政权逐步走向法西斯化,1923年~1926年在保加利亚建立了常可夫的法西斯统治,1926年毕苏斯基在波兰建立称为“萨纳奇”的法西斯体制,1929年克罗地亚的巴维里契建立的乌斯塔沙法西斯统治。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国际现象。它反对资本民主主义和乌托邦思想,主张建立以超阶级相标榜的集权主义统治,鼓吹沙文主义、奉行重分世界的战争政策。新法西斯主义新法西斯主义是用以称呼那些在二战后才出现并拥有某些或众多法西斯主义成份的运动。新法西斯主义运动混合了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以及其他国家的法西斯运动。新法西斯主义一种政治哲学及政治运动,出现于二战之后,并如早期法西斯主义一样,宣扬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独裁主义,反对启蒙传统的自由个人主义,陷入种族主义之中,并将仇恨发泄于外国人身上,以传统民族文化及宗教的保卫者自居,颂扬暴力,支持民粹式的经济方案。早期法西斯主义仇视犹太人,新法西斯主义主要仇视的是国内的移民。他们并不特意强调通过武力征服他们来获取“生存空间”,而是努力提出具体的计划将自己描绘为民主和“主流”的形象。在欧洲各国的主要政治团体中,被认为是新法西斯主义者如下:在意大利,有G费尼所领导的国家联盟(原名为意大利社会运动);在德国,有前武装党卫军成员F.萧恩伯领导的共和党;在法国,有勒庞领导的民族阵线;在俄罗斯,有V.日里诺夫斯基领导的自由民主党;V.舍舍利领导的塞尔维亚激进党、D.帕拉加领导的克罗地亚权利党。在欧洲以外的新法西斯主义者,则有阿根廷的仳隆政权,南非的白人劳工党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法西斯主义
德国和日本为什么会成为法西斯主义国家?
二十年代的德国和日本处于一个社会转型和社会危机并存、内外压力十分严峻的时期,最后走上了法西斯主义的道路。但在二十年代生活的德国和日本人,很少预计到这个结果,其原因正是当时政治上的民主化和社会的自由化掩盖了潜在的危险。德国1918年革命后推翻了帝制,建立了魏玛共和国,多党制盛行一时,社会获得了史无前例的自由,各种思潮此起彼伏,西方很多新潮哲学和先锋艺术都起源或流行于此。经济上,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投资(道威斯计划和扬格计划)巨量涌入,帮助战后德国恢复了经济,重新融入世界市场。拿日本来说,二十年代也是其近代史上议会民主政治第一次真正实施并取得一定成就的时期,政党内阁出现,议会第一次对政府有了监督和限制权,民间讨论政治甚至到了认为天皇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的程度,直接挑战规定了天皇高于国家的明治宪法。所有这些,都是社会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表现。 但是从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短短几年,两国的政治面貌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法西斯化取代了民主化。其原因虽然复杂,但就国际环境而言,两国对西方的怨恨和抗拒,想融入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政治体系而不得是最直接的因素。德国是战败国,除失地赔款外多年被排斥在凡尔赛体系和国联之外;日本虽是战胜国,但自认为被华盛顿会议建立的以美英为主导的亚太秩序所压制。经济上,两国都是后起的强国,认为必须用实力争取生存空间。就德国而言,还有一个一战遗留下来的领土问题和国家统一问题成为煽动民族情绪的焦点,它认为西方处心积虑不让自己收复失地。总起来说,它们都认为国际秩序和规则是西方用来压制自己的,不但不应该服从,相反必须去打破。此外,在国际经济秩序中,这两国都由于严重依赖外资或外贸而难以招架1929年的危机,于是铤而走险踏上了武力解决生存空间问题的不归路。 就国内因素而言,旧的专制主义传统没有得到彻底清算,老的帝制派和新的激进民族主义者相结合,军方和民间法西斯势力合流,制造所谓民族危机的紧迫感,直接推动了法西斯化,扭转了社会转型的健康趋势。德国民主革命后,帝制派以旧军人为核心,在多党体制下 组织政党积极活动,和新的激进民族主义者联合向魏玛体制挑战。在日本,独立于国家体制之外的军部成为法西斯主义的核心,少壮军人组织了樱会、一夕会等组织和社会上的法西斯主义知识分子北一辉、大川周明等合作。德国虽然经历了民主革命,但在思想上对过去的专制主义历史毫无认真的反省和批判,而日本则把天皇专制主义立为国本,这就为新形式的专制主义——法西斯主义——准备了土壤。 日本当年的军队是独立于国家体制之外的,国家立法机构控制不了它,行政当局更限制不了它。日本军队统帅权属日本军部,军部直接效忠天皇,天皇高于国家,军部派员加入内阁,内阁却无权过问军政。德国军队也是向希特勒个人效忠,统帅部直属希特勒本人。这样的军队一旦对政局有不同于执政党和政府的主张,而党的最高领导人又约束不了,军队就会利用自己不受国家机器控制的优势干预政局,当年日本军部就是这样通过施压甚至兵变迫使内阁就范建立起法西斯体制的。 在经济上,对外国资本和外国市场的依赖造成了经济的脆弱性,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工人在1929年经济危机中大量的失业使得他们成为纳粹政权国家统制经济和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支持者,日本贫穷的小农又是日本军队中下层军官和士兵中法西斯分子的社会基础,两国的这些社会力量都是社会变迁和经济危机中的利益受损者,对外国资本和本国的自由派极端仇视。 此外,国家统一和领土争端。当年的德国在中欧提出的领土要求,这里的问题不是这些要求合不合理,而是它们成了和西方矛盾的一个焦点并为煽动民族狂热制造了机会。就德国来说,民族主权的要求还和国家体制改造结合在一起,成为法西斯化的催产素。而日本当年对中国和东南亚的扩张虽然已经不再是领土主权的争执,但在两个意义上仍然值得人们反思:一是这个扩张打的是反对西方对亚洲殖民统治的旗帜,主张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另一个就是在三十年代上半期,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制造了一系列外部事件,以既成事实强迫政党内阁采取军部规定的国策,这是利用外部矛盾制造国家危机,完成对内体制改造。 值得注意的文化动向。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思想根源都是强烈的反西方文化、反资本主义和对国粹的颂扬。这一点在德国尤其突出。德国近代文化本来就有强烈的反资倾向。一次大战后,在二十年代的文化繁荣和思想多元化中,德国人在心理上为战败寻求补偿采取的形式是强化对西方资本主义和物质文明的批判,以及对德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盲目颂扬。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决定性的时刻》、罗森伯格《二十世纪的神话》、布鲁克《第三帝国》和《年轻民族的权利》等等就是突出的例证。这些思想家(有的相当有学理,有的则纯粹是耸人听闻)总的倾向是认为西方文化是物质的、机械的、腐败的、没落的,但同时又在实力上占有暂时优势的。德国文化则是有机的、充满生命力的、有能力把世界从西方文化中拯救出来的。在政治经济观点上,他们仇视魏玛共和,因为它是西方类型的民主体制;他们也无视正是西方投资复兴了被战争摧垮的德国经济的事实,认为西方把不公正的世界经济体系强加于德国,德国正在被西方资本所奴役。 与此相关联,二十和三十年代德国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推到极端,竭尽感性煽动之能事。“母亲”、“土地”、“血”、“德意志之魂”等等词语充斥报刊。“德意志高于一切”是政治也是道德律令。当时的民族主义煽情甚至到了有人说“一提起德意志母亲我的眼里就充满泪水”的程度。
德国和日本为什么会成为法西斯主义国家?
二十年代的德国和日本处于一个社会转型和社会危机并存、内外压力十分严峻的时期,最后走上了法西斯主义的道路。但在二十年代生活的德国和日本人,很少预计到这个结果,其原因正是当时政治上的民主化和社会的自由化掩盖了潜在的危险。德国1918年革命后推翻了帝制,建立了魏玛共和国,多党制盛行一时,社会获得了史无前例的自由,各种思潮此起彼伏,西方很多新潮哲学和先锋艺术都起源或流行于此。经济上,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投资(道威斯计划和扬格计划)巨量涌入,帮助战后德国恢复了经济,重新融入世界市场。拿日本来说,二十年代也是其近代史上议会民主政治第一次真正实施并取得一定成就的时期,政党内阁出现,议会第一次对政府有了监督和限制权,民间讨论政治甚至到了认为天皇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的程度,直接挑战规定了天皇高于国家的明治宪法。所有这些,都是社会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表现。 但是从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短短几年,两国的政治面貌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法西斯化取代了民主化。其原因虽然复杂,但就国际环境而言,两国对西方的怨恨和抗拒,想融入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政治体系而不得是最直接的因素。德国是战败国,除失地赔款外多年被排斥在凡尔赛体系和国联之外;日本虽是战胜国,但自认为被华盛顿会议建立的以美英为主导的亚太秩序所压制。经济上,两国都是后起的强国,认为必须用实力争取生存空间。就德国而言,还有一个一战遗留下来的领土问题和国家统一问题成为煽动民族情绪的焦点,它认为西方处心积虑不让自己收复失地。总起来说,它们都认为国际秩序和规则是西方用来压制自己的,不但不应该服从,相反必须去打破。此外,在国际经济秩序中,这两国都由于严重依赖外资或外贸而难以招架1929年的危机,于是铤而走险踏上了武力解决生存空间问题的不归路。 就国内因素而言,旧的专制主义传统没有得到彻底清算,老的帝制派和新的激进民族主义者相结合,军方和民间法西斯势力合流,制造所谓民族危机的紧迫感,直接推动了法西斯化,扭转了社会转型的健康趋势。德国民主革命后,帝制派以旧军人为核心,在多党体制下 组织政党积极活动,和新的激进民族主义者联合向魏玛体制挑战。在日本,独立于国家体制之外的军部成为法西斯主义的核心,少壮军人组织了樱会、一夕会等组织和社会上的法西斯主义知识分子北一辉、大川周明等合作。德国虽然经历了民主革命,但在思想上对过去的专制主义历史毫无认真的反省和批判,而日本则把天皇专制主义立为国本,这就为新形式的专制主义——法西斯主义——准备了土壤。 日本当年的军队是独立于国家体制之外的,国家立法机构控制不了它,行政当局更限制不了它。日本军队统帅权属日本军部,军部直接效忠天皇,天皇高于国家,军部派员加入内阁,内阁却无权过问军政。德国军队也是向希特勒个人效忠,统帅部直属希特勒本人。这样的军队一旦对政局有不同于执政党和政府的主张,而党的最高领导人又约束不了,军队就会利用自己不受国家机器控制的优势干预政局,当年日本军部就是这样通过施压甚至兵变迫使内阁就范建立起法西斯体制的。 在经济上,对外国资本和外国市场的依赖造成了经济的脆弱性,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工人在1929年经济危机中大量的失业使得他们成为纳粹政权国家统制经济和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支持者,日本贫穷的小农又是日本军队中下层军官和士兵中法西斯分子的社会基础,两国的这些社会力量都是社会变迁和经济危机中的利益受损者,对外国资本和本国的自由派极端仇视。 此外,国家统一和领土争端。当年的德国在中欧提出的领土要求,这里的问题不是这些要求合不合理,而是它们成了和西方矛盾的一个焦点并为煽动民族狂热制造了机会。就德国来说,民族主权的要求还和国家体制改造结合在一起,成为法西斯化的催产素。而日本当年对中国和东南亚的扩张虽然已经不再是领土主权的争执,但在两个意义上仍然值得人们反思:一是这个扩张打的是反对西方对亚洲殖民统治的旗帜,主张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另一个就是在三十年代上半期,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制造了一系列外部事件,以既成事实强迫政党内阁采取军部规定的国策,这是利用外部矛盾制造国家危机,完成对内体制改造。 值得注意的文化动向。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思想根源都是强烈的反西方文化、反资本主义和对国粹的颂扬。这一点在德国尤其突出。德国近代文化本来就有强烈的反资倾向。一次大战后,在二十年代的文化繁荣和思想多元化中,德国人在心理上为战败寻求补偿采取的形式是强化对西方资本主义和物质文明的批判,以及对德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盲目颂扬。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决定性的时刻》、罗森伯格《二十世纪的神话》、布鲁克《第三帝国》和《年轻民族的权利》等等就是突出的例证。这些思想家(有的相当有学理,有的则纯粹是耸人听闻)总的倾向是认为西方文化是物质的、机械的、腐败的、没落的,但同时又在实力上占有暂时优势的。德国文化则是有机的、充满生命力的、有能力把世界从西方文化中拯救出来的。在政治经济观点上,他们仇视魏玛共和,因为它是西方类型的民主体制;他们也无视正是西方投资复兴了被战争摧垮的德国经济的事实,认为西方把不公正的世界经济体系强加于德国,德国正在被西方资本所奴役。 与此相关联,二十和三十年代德国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推到极端,竭尽感性煽动之能事。“母亲”、“土地”、“血”、“德意志之魂”等等词语充斥报刊。“德意志高于一切”是政治也是道德律令。当时的民族主义煽情甚至到了有人说“一提起德意志母亲我的眼里就充满泪水”的程度。
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历史渊源
明治维新以后,在伊藤博文的主持下,日本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立宪体制,即近代天皇制。不同于西方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体制,日本的天皇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封建残余浓厚,议会、内阁和政党都受制于天皇的特权和军部的强权。尽管如此,《明治宪法》毕竟是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日本由此以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力获得了极大的增强。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了地处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的沙皇俄国,侵占了朝鲜、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控制了中国辽东半岛,日本成为帝国主义国家。
日本法西斯主义最激进的纲领是什么?
《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以其强烈的蛊惑性、欺骗性、狂热性,成为日本法西斯主义最激进的纲领,在日本的青年军官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920年,北一辉返回日本,加入成立不久的犹存社,并与大川周明一道成为该社的台柱。
北一辉怎么从一个社会主义者变到一个法西斯主义者
北一辉并有改变,只是外人对他的理解有所不同。后又因为根据他的理论基础所导致了226兵变。但是兵变之前的日本也在侵略他国,兵变之后被一辉被判死刑,日本的表现则是逐渐由军部管理全国,加速了军事侵略速度。也就是说杀死被一辉的当权者和后继的所谓军国主义当权者没有本质性的差异。那么既然如此,北一辉对于当时日本社会真的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或者说日本之所以走上了法西斯军国主义道路,是因为北一辉的理论基础?都是需要打上问号的。其实日本从明治维新伊始到现在为止,他们的根本思想并没有本质性的变化,即希望通过强国,在世界舞台上成为领导,即使不能够统治全球,也希望成为霸主。至于是“全民皆兵”,还是“举国社会主义”,还是其他的任何都已经不重要了。因此,对于北一辉,的确值得研究,但是这个个人对日本的影响力也应该得到重新认识!
北一辉,说是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开创者,有人知道他的历史吗,据说他的观点还和社会主义有关?
北一辉这个人嘛,其实与其说他是否是法希思主义者,倒不如先质疑“法希斯主义”的定义。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说,二战以后提及所谓“法希斯主义”其实更像是一类政治攻讦的词汇,毕竟轴心三国思想也各自不同,所谓“法希斯”根本就无法准确的定义。所以具体到北一辉本人而言,他被定义为“法希斯主义者”就很有趣了:首先,他本人是当时日本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头旗,他的主张后来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纲领,因此他被认为是“日本法希思的开创者”;其次,我们知道德国法希思、日本法希思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反供,然而北一辉却并不反供,而且反过来说,他同时又十分赞同马主义的国有制社会主义国家,是日本社会主义观点的早期代表;更加有趣的是,法希思日本主张对外扩张的目标是中国,然而北一辉却是这一主张的坚定反对者,他不但和同盟会关系密切、积极介绍辛亥格命给日本人,而且他还是中日军事同盟观点的主张者。所以综合而论,他的思想虽然成为日本法希思的滥觞,但是又似乎并不同于通常我们所说的“日本法希思”
法西斯主义属不属于20世纪西方政治思想史
不是。法西斯(fascist)本义是“束棒”(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是一把被绑在多根围绕在一起的木棍上的斧头,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法西斯主义(英语:Fascism;意大利语:Fascismo;德语:Faschismus)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政治哲学;《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右派、极右的内涵?为什么说法西斯主义是极右势力?
左派与右派的简单区别问题: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听到人们说左派右派的问题,左派比较容易清楚但也不甚了解,至于右派更是糊涂了.左右派的来源似与法国大革命有关。当时的国民公会里山岳派在左,吉伦特派在右。山岳派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中的革命民主派,因坐于会议大厅的最高处得名。1792年吉伦特派退出雅各宾俱乐部后,山岳派实际上成为雅各宾派。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政治环境下含义不尽相同。在现代政治的发源地西欧,左派通常指共产党和社会党,而右派通常指自由党和保守党。前者如英国工党、法国共产党、法国社会党、德国社会民主党,后者如英国保守党、法国保卫共和联盟、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在冷战时代,左派泛指共产主义及其同情者,而右派则指一切反对共产主义的势力,不仅包括东亚和拉美的右翼军事独裁政权(前者如南韩的朴正熙政权、南越的阮文绍——阮高其政权、泰国的他侬——巴博政权、印尼的苏哈托政权,后者如古巴的巴蒂斯塔政权和智利的皮诺切特政权)和阿拉伯世界保守的君主政权(如沙特、阿曼、约旦等君主政权),甚至也包括西欧各国的社会党政权(如英国工党政府、法国社会党政府、德国社民党政府),因为这些政权无一不和美国密切合作通力反共。那时还有一些不左不右的中立主义政权(如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政权),但这些中立国家实际上是在帮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忙。在共产党国家,左派一般指党内的信奉原教旨主义、顽固拒绝变革的狂热分子,而右派用来指党内的改革派、自由派,当然也包括党外的持不同政见者。前者如“四人帮”,后者如刘少奇、邓小平。
历史.法西斯主义使得日本在明治后,思维僵化,人才凋零?明治时期日本真是人才辈出.
明治时期霓虹人才辈出没错但二战霓虹人才一样超多和德国兄弟二人挑战全世界,而且初期还是压倒性的强大(时间拖长了战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德日仅两个国家底蕴不足)明治维新实际上是霓虹的一次赌命,亚洲的落后国门被列强强行打开,以长州为代表的攘夷被西化的以萨摩藩为首的稳健派不断屠杀内战不断,以坂本龙马踏上历史舞台为契机倒幕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成功后西乡隆盛为代表的霓虹武士爆发了最后的西南战争,霓虹武士正式从历史谢幕………霓虹眼睁睁看着X国等亚洲国家濒临死亡,感觉到前途一片黑暗,在与列强战斗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霓虹的无力,单靠热血只会被列强们单方面屠杀而已,霓虹大胆选择了全面抛弃旧时代,颁布禁刀令建立兵工厂军事学校等,全面学习欧美,但并一帆风顺,霓虹是当时唯一一个学习欧美的国家,但刚刚起步的霓虹学习得并不好被欧美列强们嘲笑为“黄猴子”“亚洲黄猴”(猴子模仿人的动作,而霓虹模仿欧美),霓虹在全世界一片嘲笑中认认真真的推行明治改革,海军,陆军骑兵,科技,西方知识,工厂等迅速建立和提升,……霓虹的成长十分迅速,比如霓虹陆军骑兵在甲午中日战争时还是毫无用处的侦察兵反而被清朝500个守城兵打得伤亡惨重,但十年后打败了三位于己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哥哥萨克骑兵,以8000骑兵生生拖住了俄国11万大军,成为了左右日俄战争这样大战的强大力量霓虹很快又成为全世界的笑柄,二战霓虹沦为战败国,被美国统治到1952年,多方面受到压制的限制,弱小的霓虹在国际上就是人人耻笑和欺侮的存在,但这次霓虹又一次像明治维新一样在世界各国的嘲笑和讽刺中崛起,不过这一次不是军事而是经济,很多霓虹经济的成长引起了美国的注意,20世纪60年代日美贸易战开始,90年代霓虹全面战败,霓虹经济危机失落的二十年然而今天霓虹经济与科技再次复苏霓虹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无论是天灾还是军事政治但霓虹却像个打不死的小强一样,一次次创造奇迹我不清楚是明治维新或麦克阿瑟霓虹改革太成功,还是霓虹人本质上就是不甘于屈服不甘于弱小总之,霓虹是个可怕又令人不得不敬佩的存在说起霓虹,我十分好奇战国绝代天骄商君公孙鞅为什么选择了濒临亡国弱小问题百出的秦国是不是当年的秦人和现代的霓虹人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比如那打不死的顽强霓虹人并不是特别聪明,至于江户幕府时期的霓虹人和其它的亚洲人一样的蠢都是欧美列强的猎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