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高行健《灵山》哪里可以买到?

大陆买不到 !!!

我想买高行健的《灵山》,哪里有卖的啊?没卖的有电子书也行

台湾有,香港估计也有。我买过一本台湾出版的是在新加坡旅游时买的。国内的都是盗版的。

从张艺谋的《活着》到高行健的《灵山》

客观...首先谁能说自己是最客观的呢..我觉得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和在中国被封杀并不矛盾啊 你得想想天朝吧 就好像迈克尔摩尔拍的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一样 在美国肯定也是被禁播的 只不过美国没天朝这么牛逼 说封你肯定连屁都让你放不出来 张艺谋那个片子说的是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的事情吧..具体记不清了 这段日子被拍成电影的结果可想而知 明摆着吃盐吃多了 至于高行健 一移民就得了个诺贝尔奖 这种讽刺程度还不够么楼主你觉得?当然反过来说 你也可以理解成美帝国主义还在领着欧洲小弟欺负天朝 - -天朝站出来个说反话的就大肆宣扬..这是美帝的阴谋!这是对我朝赤裸裸的挑衅..所以总的来说,咳咳...楼主不想被跨省就别问这种低级趣味的问题了。 本人声明 谢绝跨省 如追捕 找楼主。

灵山哪里能看到高行健的作品灵山

下载地址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7%81%B5%E5%B1%B1&id=0

作家 高行健 近况

高行健(1940— ) ,原籍江苏泰州,出生于江西赣州。目前为法籍华人。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事后报导中称他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不过,高行健早期在国内,是以创作先锋戏剧著称。他与铁路话剧团创作员刘会远(中共元老谷牧的儿子)合作创作了《车站》《绝对信号》等话剧,由北京人艺演出,引起轰动。后来他又写了《野人》,采用更多探索手法,更展现出艺术魄力和深邃的历史感。《绝对信号》一剧,被列入“共和国50年10部戏剧”。高行健在大陆发表的作品不多,他在1981年发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小说评论在中国大陆第一次引起了关于现代主义小说的争论,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 他的剧作集《彼岸》(The Other Shore)在1986年在大陆“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时遭北京当局禁演,翌年他即离开中国大陆赴法国,隔年再以政治难民的身分定居巴黎市郊的巴纽里,加入法国国籍。因此高行健的主要作品例如长篇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都只能在海外出版。他的画作也已在欧洲和美国展出。在报章中,有人称他为大陆异议作家。(香港天地图书出版社出版了简体和繁体两版的《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另有其戏剧《山海经传》,和 其文艺理论著作《没有主义》)

《高行健文集》txt全集下载

高行健文集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以上

高行健这个名字的第二个字年xing还是hang

xing这个名字肯定是取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哪里能买到高行健的书?

http://www.kongfz.com这是旧书网,高行健出去后大陆就禁出他的书了。所以想卖只能买八几年的旧书了。新书你得出境买了。

请问高行健的代表作是什么?

是<灵山>哦他曾凭借这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因为他主要描写的是伤痕文学范畴,所以在中国没有推广

高行健的小说《灵山》是在国内写的,还是去法国写的?

82年开始构思,为该小说83年、84年三赴长江流域漫游,88年定居法国,89年完稿,90年联经出版。所以,国内也写,国外也写,而且大部分是在国内完成。小说结尾:一九八二年夏至一九八九年九月北京-巴黎

高行健(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创了新的道路”这一“成就”感到愕然。

你的人生阅历还不够,不太理解生命的困境,不太理解自由的重要性。我觉得高先生的作品很好看:语言通畅,符合现代口语习惯;意识跳动宛若流水。1. 知名度差不能成为其作品差的理由卡夫卡、尼采等人都是死后才声名大噪的。况且他一个华人诺贝尔奖知名度如此之差,和政治偏见有一定关系吧。你列举的琼瑶、金庸、余秋雨,除了通篇的YY文字外,有半点东西能引起你的思考和感情的共鸣吗?2. 文学作品描写社会的灰暗面不能成为其作品差的理由普希金、萨特、索尔仁尼琴、高行健,情况都差不多。不同的是自由民主的法国欣然的接收了萨特;而独裁的俄罗斯帝国、恐怖的苏gong和中gong却棍棒对待。我觉得你可能很少看20世纪的西方小说,不怎么习惯读意识流小说。高先生的句子读起来有一种快感,我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法籍华人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否是用中文创造的?

是的。很少有小说用法文写,但用法文写的戏剧倒不少。高行健写的文字看起来仿佛是翻译过来的,原因在于他一开始就阅读了不少翻译过来的外国名著,从而在他今后的遣词造句写作方面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简述高行健绝对信号的艺术特点

  艺术特点:剧本虽以车匪胁迫黑子作案为情节线索,却侧重描写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刻画出生活的境遇给青年人造成的苦闷以及他们在爱情、友谊、权利、职责等观念面前的思索。剧中人物内心活动十分复杂、激烈,既有自我审视又有相互的探索。为了深入揭示和外化人物的心理活动,作者运用回忆、想象等手法,让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相互交替、转换,并运用了“内心的话”的手法,在强调与运用戏剧艺术假定性上做了有益的尝试。   《绝对信号》在80年代初期的文坛上出现,其最大的意义可能就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审美感受,与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等“东方意识流”小说相似,它是在形式与技巧创新的层面上为中国当代文学开拓了新的向度,构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兴起过程的一个特殊环节。   高行健,祖籍中国江苏泰州,小说家、戏剧家、画家。

高行健的作品特点

关于高行健作品的特点,在西方评论者眼中,高行健的作品代表了中国禅宗思想,洋溢着浓厚的道教色彩。而前台大戏剧研究所所长胡耀恒认为,高行健体现了不折不扣的儒家思想,作品浮现一道孔子人道精神的毫光。例如他的代表作《彼岸》,高行健描写一个人想到达彼岸,历经诸多痛苦,终于挣脱泥淖。乍看之下,高行健批评人生,事实上是肯定了人生,“因为他想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现实环境”。

瑞克高行健的创作风格是怎样的?有哪些创作特点?

狂野的颜色高行健的作品能够将理论思考与创作实践完全融合,使他的作品不像其他作品那样空洞,而是有着坚实的基础。叙事作品、传播作品、趣味作品、复调作品、动作作品、全集是高行健追求的六大作品。这六种作品形式已经被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相反,荒诞艺术高行健的作品横跨戏剧艺术和小说创作两个领域。在他创造的众多人物中,人们似乎很难找到繁体字。呈现给观众和读者的人物高度相似。"他总是淡化小说人物的具体形象。"所有的角色似乎都带着面具在行进。就高行健的作品而言,没有一个人有绝对的领导地位。无论是第一人称的“我”,还是第二人称的“你”,在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设定都是一样的。在他看来,“这将丰富小说的叙事语言,突破小说创作中的固定结构和规则,增强语言艺术的表现能力”,在小说《灵山》中,高行健保留了主角“我”的重要地位。但对于读者来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不清晰,既没有准确的人物刻画,也没有细致的内心感受刻画,他所扮演的角色只是穿插在多条叙事线索和多个故事之间。在看似松散的人物中闪耀的,是共同的“我”。“他基本上是散文式的写作方法,他用的是一种极其冷静的态度。各种风格交替使用,没有连贯的人物和故事。结构非常复杂。第一人称的我和第二人称的“你”是同一个个体,后者是前者的投射和精神异化,第三人称的“他”是对第一人称的我的沉思和反思.流浪风格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很久以前就有一个古老的命题“文体即人”。法国学者布丰也明确提出了“风格即人”的观点。当读者试图在高行健的小说中寻找“风格”的痕迹,解读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时,往往迷失在现实中。对于读者来说,高行健塑造的“风格人物”并不是一种具有普遍审美特征的艺术类型,更多的是为他的“先锋艺术”和“荒诞”戏剧服务。正是高行健小说中塑造的标新立异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感受到在不同小说文本中游走的“风格人物”。有三个审美特征需要读者注意。首先,所有的人物都没有明确的形象特征,作者也尽量淡化人物的塑造;其次,大多数情况下,人物都有不同形式的“分身”,只有把对应不同人的若干人物组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最后,这些人物的文字并不能帮助读者理解小说,而只能作为他们之间的桥梁。之所以采用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与高行健本人对文学创作的理解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西方文学的现代主义创作风格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文学模式,尤其是在尼采提出“上帝已死”之后,否定自我、传统和理性成为西方文学最重要的特征。中国文学自五四以来受到欧美的影响,试图改变传统的文学创作模式,创作更接近人类真实状态的文学作品。然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无疑成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障碍。高行健塑造的“风格人物”在清理传统人物塑造模式的基础上,试图还原文学的本来面目,淡化意识形态的讨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感同身受,开悟。高行健的小说《灵山》突破了“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限制,尝试将听觉因素纳入“小说”的体裁。通过问答形式的变化,独白和对话的交流,语速和节奏的变化,赋予了小说音乐性,建立了新的小说叙事结构。高行健广泛借用了中国传统诗学的表达方式,深受《庄子》、《金刚经》、禅宗和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学的影响,大量引入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表达方式,从而打破了调、说、戏剧、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的界限,找到了一种表达漂浮的现代精神的方式。”高行健尝试用文字的音乐。用音乐结构引导“自我”回归主体‘《灵山》"音乐结构的核心是“流动性”,一种流动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来自于语言和节奏在前进过程中的逻辑力量,也来自于《道德经》对“声”的追求中所谓的“善如水”的观念。在语言可及的地方,充分利用语言,在语言不可及的地方,通过动作、声音,甚至“空白”与语言达成和解,既摆脱了语言的束缚,又避免了自己陷入“破与执”的执着追求,从而达到“开悟”的境界,进而在本体论层面上穿透语言形式,进入人类的生存状态,从而在《灵山》年,创造了“空”的氛围,消除了二元思维壁垒,废除了“说”与“听”的界限,以“回声”的形式“自言自语”获得了自我表达的空间总的来说,高行健找到了一种表达流动的现代精神的方式,他将文学带回“自我”,将语言形式提升到叙事的核心,构建了一个具有“音乐性”的空无一物的“灵山”世界,并在语言流动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启蒙。

高行健话剧车站中的人物有

沉默的人、大爷等。根据查询《车站》剧情得知,车站中的人物有沉默的人、大爷、姑娘、戴眼镜的、母亲、愣小子、师傅、马主任。高行健祖籍江苏泰州,1940年生于江西赣州,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1987年移居法国,1997年取得法国国籍,直至2010年,作品已经被译为36种文字,代表作有戏剧《绝对信号》、《车站》等。

齐国列王高行健是谁?法国华裔剧作家高行健生平简介

童年2000年1月4日出生于抗战时期的江西赣州。高韵彤的父亲是中国银行的员工,谷嘉轩的母亲是基督教青年会的成员,抗日剧团的演员。两人都出生在一个腐朽的大家族。民国三十一年,弟弟高出生。抗战胜利后,父亲留在银行,失业后成为一名记者,曾供职于私人银行和航运公司。尽管高行健的父亲经常失业,但他仍然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年幼的高行健因为懦弱,被母亲教育。在她的影响下,高行健对戏剧、写作和绘画产生了兴趣。早期解放1950年,在时任南京军区军官的高行健叔叔的邀请下,全家搬到南京。1952年,高行健就读于南京第十中学,该校原为教会学校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因此能够接触到许多西方译著。这段时间,高行健回忆道:“我的基础就奠定在那里。我的中学生活完全像生活在梦里”。法语之路受家庭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年轻的高行健最初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物理学家或数学家。同时,因为从小和母亲一起热爱表演,高行健也有了报考戏剧学院的愿望。高行健因为不符合导演部的要求,不得不放弃。于是,他的理想转向了作家。高行健在参观了南京大学中文系后,最终决定报考外国文学或绘画专业,因为那里的学习氛围与他“文学熏陶长存”的理念不符。由于从小热爱绘画,高行健向中国美术家协会最早的会员云宗英先生学习素描、水彩、油画、泥塑,并有报考中央美院的愿望,也得到了云宗英先生的支持。但高行健听从了母亲的建议,放弃了报考中央美院。高考复习期间,高行健反思自己学习科技的理想,一天下午在学校图书馆偶然发现了一本共产国际出版的刊物。书中描述的20世纪初巴黎超现实主义画家和艺术家、诗人和作家的生活深深吸引了他。于是,年仅17岁的高行健于1957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高行健大学期间主要在图书馆度过,期间阅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还写了剧本和小说。课后,他和同学组织了一个“海外剧社”,曾经用法语表演。文学生涯1962年,高行健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毕业后,在中国国际书店担任翻译。1969年,他与交往12年的女友结婚。他们有一个儿子高航,1970年分配到干校工作,期间在安徽省宁国县港口中学当老师。1973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5年回到北京,担任《中国建设》杂志法文版组长。1977年调入中国作家协会对外联络委员会。1979年5月,作为翻译,他陪同巴金和其他中国作家到巴黎。回国后,高行健发表了《巴金在巴黎》。同年,中篇小说《寒夜的星辰》出版。1981年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担任编剧。同年出版评论集《现代小说技巧初探》。1982年,与铁路文工团编剧刘会元共同创作的话剧《绝对信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1983年,《车站》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不久因“消除精神污染运动”被禁演。1984年出版中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1985年,与雕塑家尹光在京举办的泥塑绘画展开始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这是高行健迄今为止在中国大陆举办的唯一一次画展。同年应邀赴欧洲五国访问八个月,并在柏林世界文化馆举办个展,获得意外成功。他在绘画销售中获得了4万马克的巨款,从此高行健开始了绘画生涯,以培养自己的文学作品,获得了更多的写作自由。1986年,戏《彼岸》因“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被禁播。两次婚姻在20世纪80年代的风风雨雨中,他遇到了郭长辉,一位后来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同事。郭昌辉也毕业于高行健的母校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但比高行健小13岁。两人都在外文局工作,1985年结婚。同年,高行健作为访问学者赴德国。1986年,高行健回国,妻子前往法国,就读里尔高等新闻学院。毕业后,她成为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和文化艺术节的主持人。1987年底,他来到法国巴黎,正式移民法国,随后与妻子团聚。1989年,第二次婚姻以失败告终。据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与高行健保持深厚友谊的大陆作家刘称,高行健的前妻也擅长法语,目前在法国电台工作。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末离婚,没有孩子。定居法国1987年,高行健应邀到德国从事绘画工作。1988年,他开始在巴黎郊区巴努里定居,起初生活艰难。1989年成为法国“具象批评沙龙”成员,连续三年在巴黎大皇宫国家美术馆参加该沙龙的年度展览。1992年被法国政府授予“法国文学艺术骑士”。1997年,他成为法国公民。1999年,高行健的作品参加了卢浮宫第19届国际古董和艺术双年展。在上世纪90年代,高行健用中文和法文写作。《生死界》,《夜游神》,《对话与反诘》,《周末四重奏》等剧。2000年10月12日,高行健的小说《灵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也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瑞典文学院授予该奖的理由是“其作品的普遍价值、深刻见解和丰富机智为中国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2001年,他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2月25日,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授予高行健“荣誉军团骑士”。2003年,法国举行了“高行健年”以表彰他的成就。在2010年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高行健开玩笑说自己“有三条命”:“我的第一条命在中国,第二条命在法国。我得了诺贝尔奖之后,生了一场大病,可以说挺过来了,我有了另一种生活。我开玩笑说我有三条命。”高行健坦承自己没有回国的打算,也没有回归根本的想法。他认为他现在是世界公民了,在他生活的地方,他可以到处扎根。2013年11月,高行健在新加坡接受BBC电视台采访时说,“我已经离开中国26年了。现在中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我不知道,也不在乎。我现在生活在欧洲,更关心欧洲文化。”同时,他承认自己从未读过莫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