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欣法则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轻松理解经济学术语:特里芬难题、格雷欣法则、吉芬难题

不断地学习是作为一名合格的金融人士所必备的素养,金融小白和刚入金融行业的新人更是如此。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才可能在金融圈内混出一丝名堂。 我在此为各位准备了几个金融、经济方面的小知识,权当抛砖引玉,激起大家对金融兴趣,希望大家能系统地学习一些金融课程,提高专业素养。 想理解好特里芬难题,首先得先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 各位初中 历史 教科书里面都肯定学到过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期,美国开始构思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于是召集了44个国家在美国一个叫布雷顿森林里开始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最终建立了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货币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运转是以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的。而美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黄金储备,经济实力雄厚。实际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初期,的确发挥了一定优势,给各国经济带来了繁荣。但不久后,即有人指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先天的不足,并大胆预言了它即将“夭折”,此人便是著名金融专家特里芬。 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主要承担两项责任:一是保证美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各国对美元信心。二是要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 各位思考一下,这两项责任其实是矛盾的。 美元少,会导致清偿力不足;美元多,又会导致出现美元的信心危机。原因在于:一方面,美国要持续不断地向其他国家提供美元,只能让自己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赤字,由此留下的“大窟窿”,惟一的填补办法就是开动印钞机,印刷美元现钞,结果是美元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收支赤字却意味着美国的黄金储备不仅不能增加,反而会由于别国的兑换而减少。这样,一边是美元越来越多,一边是黄金越来越少,双向打击,美元兑换黄金终将失去保证,布雷顿森林体系势必会因为这两难境地而瓦解。 以上就是特里芬难题的主要内容,主要是针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设计的矛盾提出的。实际上,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因此难题于1971年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结束。 金融小白没听过格雷欣法则,肯定听过劣币驱逐良币。实际上两者是一回事。对格雷欣法则最简单理解就是:假设你钱包里有两张50块钱,一张是崭新的,一张皱巴巴的,你肯定会先把旧的50块钱用掉,把新的50块钱收藏起来。 格雷欣法则是金银双本位制下的产物。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率与法定比率不一致时,市场比率比法定比率高的货币,即良币,将逐渐减少;市场比率比法定比率低的货币,即劣币,将增加。由此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其实格雷欣法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大家可以仔细留意生活细节。所以说很多知识来源于生活细节。 芬难题是由英国统计学家吉芬最早发现。也是一种经济悖论现象。 我们通常所学经济学常识中,是不是价格上涨,需求下降,价格下降,需求上涨。但是,有时候,现实却并非这样,这种有悖于价格需求曲线的现象就是吉芬难题。 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土豆歉收,因此,市场上土豆价格上升,但是实际上,土豆的需求量反而增加了,这一现象被吉芬发现。在对市场进行研究后发现土豆歉收,贫困家庭比平时购买了更多的土豆,之所以土豆价格和土豆需求呈反常的正比例关系,是因为土豆价格上升,意味着穷人的实际收入变少了,人们不得不多吃土豆(人越穷,土豆吃的越多),少吃牛肉(人越穷,吃肉越少)所以土豆价格反而上升了。反之,如果土豆价格下降了,说明穷人收入增多了,就会尽量少吃土豆多吃肉,这时候,土豆需求反而下降了。 吉芬难题是一种有悖于需求曲线的例外情况,实际上,这种有悖于需求曲线的商品又被称之为吉芬商品,如上例中的土豆。 并不是什么商品都会产生吉芬难题中的现象,实际上吉芬商品通常是生活中需求性较强的低档商品。吉芬难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叠加的结果。 以上三个经济学小知识,是不是很有意思呢,经济原理很多来自于生活,当有人发现并点破的时候,其实,你会发现他们不过尔尔。 碎片化式的阅读,不会提升专业知识能力,各位有机会还是系统学习,才能使知识更加体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