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之父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交响曲和交响乐不是有本质的区别吗? 那海顿到底是交响乐之父还是交响曲之父

如果不那么讲究,是可以互换的。但如果讲究,就是不一样的。指挥挥舞,管弦乐队演奏,一定不是独奏,这种就是交响乐。它包括了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交响序曲。而交响曲就是海顿时期的产物,基本是四大乐章大型套曲,那些音乐家写的交响曲都是在这个范畴。

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神童莫扎特乐圣贝多芬芬哪个确立了交响乐四个乐章的结构的

音乐之父:巴赫 乐圣:贝多芬 交响乐之父:海顿 音乐神童:莫扎特 圆舞曲之王: 约翰 施特劳斯 绝对正确~

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约瑟夫~海顿创作了至少()部交响乐作品。

【答案】:D伦敦交响曲》 这是海顿的第 93-104 交响曲的总称,为音乐会经理、德国人扎诺蒙而作,也称《扎诺蒙交响曲》,因写于伦敦,常被称为《伦敦交响曲》。这是海顿最后的一批成熟交响曲,是古典交响曲风格的典型之作,其中包括了海顿的许多著名交响曲,如第 94《惊愕交响曲》、第 100《军队交响曲》、第 101《时钟交响曲》等都是广泛传播的名作。 其中的最后一首,第 104 交响曲亦称为《伦敦交响曲》。

交响乐之父海顿所处的时期是以什么音乐风格为主的?

交响乐之父海顿所处的时期是以巴洛克音乐风格为主。

音乐之父 钢琴之王 歌曲之王 交响乐之父 指挥之王 乐圣 音乐神童 分别是谁 在哪个国家

音乐之父是巴赫,德国。钢琴之王是李斯特,匈牙利。歌曲之王是舒伯特,奥地利。交响乐之父是海顿,奥地利。指挥之王是卡拉扬,奥地利。乐圣是贝多芬,德国。音乐神童是莫扎特,奥地利。

乐圣,音乐之父,音乐之童,交响乐之父,圆舞曲之王是谁?

德国贝多芬是乐圣.音乐之父巴赫音乐之童?是音乐神童吧,莫扎特交响乐之父是海顿圆舞曲之王是小约翰 施特劳斯

帕格尼尼被誉为? 钢琴诗人是?古典交响乐之父是?

尼科罗.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为音乐史上最负盛名的演奏家之一,被称为小提琴魔术师。钢琴诗人肖邦交响乐之父-海顿

交响乐之父,圆舞曲之父,圆舞曲之王是谁

德国贝多芬是乐圣.音乐之父巴赫是音乐神童吧,莫扎特交响乐之父是海顿圆舞曲之王是小约翰 施特劳斯

音乐之父 钢琴之王 歌曲之王 交响乐之父 指挥之王 乐圣 音乐神童 分别是谁 在哪个国家

  约翰u2022塞巴斯蒂安u2022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同作曲家亨德尔和泰勒曼齐名。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中文名: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外文名: Johann Sebastian Bach  别名: JS BACH/JS 巴赫  国籍: 德国  出生地: 埃森纳赫  出生日期: 1685年3月21日  逝世日期: 1750年7月28日  职业: 管风琴演奏家、指挥家、作曲家  信仰: 基督教路德宗  代表作品: 《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等  弗朗兹·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  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部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等,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奥地利作曲家 舒伯特  生平  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14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12.  1808年:成为维也纳宫廷礼拜堂合唱团团员.  1812年:师从皇家管弦乐团乐长萨里耶利.  1813年:因变声而离开皇家学校,返家从父担任助教,创作 第一首交响曲.  1816年:首次举行「舒伯特晚会」.  1818年:第一次公开演奏.  1822年:著手创作「未完成」交响曲,在仅有的一次嫖妓后 染上梅毒.  1825年:创作「伟大」交响曲.  1827年:获选为贝多芬葬礼执炬.  1828年:11月19日於维也纳逝世.  生平事迹  素有「歌曲之王」之称的舒伯特,一七九七年出生於奥地利维也纳附近郊区的李希塔尔,舒伯特的家人都非常喜欢音乐,他的父亲及两位哥哥更能够演奏提琴即钢琴,所以舒伯特从小就接受父兄的音乐启蒙.到了他九岁的时候,乐器演奏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父兄,所以舒伯特的父亲便请教堂合唱指挥家霍尔采来指导舒伯特.  十一岁时的舒伯特进入了康维特音乐学院就读,从此舒伯特便开始尝试作曲,只要他灵感一来,乐思就源源不断,甚至连上课的时候也不停的写曲,因而课业落后其他学生很多.舒伯特的父亲知道后一气之下竟然将他逐出家门,直到舒伯特的母亲在一八二一年病逝后,父亲才对他有所谅解.  一八一四年舒伯特为李登德大教堂百周年纪念日写了他生平第一首完整的弥撒曲,并且亲自指导首演.结果演出非常成功,连舒伯特的老师萨里耶利有对他赞誉有加,直像别人炫耀这是他学生所写的音乐.舒伯特的名声就在这一次因缘际会下渐渐的被众人所知.  一八一五年是舒伯特创作最丰富的一年了,光是艺术歌曲,就写了一百四十多首,其中包括了不朽的名曲,如「野玫瑰」,「魔王」等.  另外,舒伯特也在这一年完成了他的第三,四首交响曲,两首弥撒取以及其他个式器乐曲.  一八一八年舒伯特辞去了教职,但是尽管舒伯特完成的创作非常的多,但是却一直没有受到音乐界的注意.  舒伯特在最后几年的生命中,虽然创作的量没有像一八一五年那麼多,不过他却写下了不少传世不朽的曲子,其中包括了第九号交响曲,「死与少女」弦乐四重奏,「乐兴之时」钢琴曲,「F小调幻想曲」,连篇歌曲集「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等不朽的杰作.  约瑟夫·海顿(1732一1809)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墓者之一。他出身贫困,从小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作曲主要靠自学,成年后长期任乐队队长,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1791、1794年他曾两度赴英,备受欢迎。他主要从事主调音乐的创作,是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以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器,为近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其中较著名的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故他被称作“交响乐之父”。他的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感情明朗,乐观。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性刻画,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常用“说话原则”,进行世态风俗性的表现。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弦乐四重奏《云雀》等七十六部,清唱剧《创世纪》、《四季》和一些歌剧、歌曲等。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看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  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 赫伯特·冯·卡拉扬,1908-1989)是当代最杰出的指挥家,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音乐圣地,莫扎特的故乡。其父从医,是个业余音乐家,曾在莫扎特管弦乐团里演奏单簧管。卡拉扬五岁就掌握了惊人的钢琴演奏技巧,作为“神童”也轰动了萨尔茨堡。  卡拉扬自少年时代学习指挥。1927年在乌尔姆歌剧院初次登台指挥,1934年在亚琛歌剧院任指挥,1938年被选为柏林歌剧院的指挥。1947年担任著名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爱乐协会乐团指挥;1949年兼任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常任指挥;1950年又兼任伦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55年任柏林爱乐乐团终身常任指挥,成为名符其实的欧洲音乐总指导。1956年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指挥兼萨永茨堡音乐节总指导。此外,他设立了卡拉扬基金会,主持国际指挥比赛;设立音乐研究所等。  卡拉扬的指挥气势宏伟、强调理性,技术精炼,热情洋溢,对乐曲处理细腻精致,与乐队配合得水乳交融,他那惊人准确的指挥技巧与指挥风格深刻地影响了新一代指挥家。他长期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最高水平乐团,只有维也纳爱乐乐团可与其媲美。  卡拉扬兴趣广泛,对哲学、语言学及最新的科学技术都有深入研究,可谓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卡拉扬指挥的作品很多,是指挥贝多芬、勃拉姆斯、舒曼、瓦格纳、威尔弟、布鲁克纳和理查·施特劳斯等人作品的出类拔萃人物。由于他指挥录制的CD太多,无法列举。单是指挥柏林爱乐录制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就有三个版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 音乐上的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 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一生坎坷, 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 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 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 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 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 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Mozart 1780 Johann Nepomuk della Croce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6岁。 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合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分别解释什么是交响乐和交响曲,那么交响乐之父又是谁?

交响乐不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这类体裁的共同特征是: 1、由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 2、音乐内涵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 3、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注:它是古典音乐作品的一种基本曲式,无论是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重奏曲中的重要乐章,都得用它。)它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有两个主题——正主题(第一主题)、副主题(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比如,正主题是冲突性的、戏剧性的,副主题可以是抒情性的、歌唱性的。也有的奏鸣曲里面,这两个主题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歌唱性的。 第二部分:(展开部)就是把呈示部的主题进行不断地分裂 、模进,在配器、节奏、力度和调性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和展开。 第三部分:(再现部)再现呈示部的两个主题,调性上有严格的关系,比如在呈示部里,主部的主题是主调(C大调),副部的主题是属调(G大调),而在再现部里,副部的主题也要回到主调(C大调)上。奏鸣曲式通常开始有一个引子或者序奏,结束有尾声。这样的曲式常常表现宏大的构思,反映深刻的哲理,当然也有非常强烈的抒情性和描写性。 第二乐章——行板或慢板。抒情的、以歌唱性音乐见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它们是轻快、幽默、典雅和风趣的。 第四乐章——终曲。它通常是快板,经常采用回旋曲式(A+B+A+C+A)或者回旋奏鸣曲式。(所谓的回旋奏鸣曲式和奏鸣曲式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呈示部中主题出现两次,也就是主题 —— 副题——主题,然后是展开部、再现部) 交响乐包含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交响诗和序曲五种。也就是说交响曲是从属于交响乐的。交响乐之父那当然是海顿啦~

被成为现代交响乐之父的是谁

交响曲是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如上表),叫交响曲。交响乐形成是海顿完成的,后来由贝多芬在形式和内容上发展到最高峰。然后由浪漫派作曲家继承,一直到现代。虽然形式和内容都有了变化,但仍保持其在器乐作品中最显著的地位。交响曲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强烈的戏剧性和绚丽的管弦乐色彩。交响乐的四个乐章和奏鸣曲一样,是按照一定的关系排列起来。海顿是“交响乐之父”

贝多芬被誉为“交响乐之父”,是否正确?

【错误】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海顿奠定了交响曲的结构形式,在《伦敦交响曲》中将四个乐章的性质和曲式最终确立下来。

交响乐之父约瑟夫海顿安葬在哪呢

约瑟夫海顿因为在交响曲和四重奏领域作出的贡献,获得“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的头衔。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交响乐之父约瑟夫海顿安葬在哪呢,仅供参考,喜欢可以 收藏 分享一下哟! 交响乐之父约瑟夫海顿安葬在哪呢? 海顿的遗体现埋葬在埃森斯塔特公爵家族的墓地里。1932年,其被修建成一座规模较大的陵园,有着拱形的圆顶和明亮的天窗,四周铭刻着海顿生前留下的一件件音乐作品的标题。前来观赏的游客伫立在陵墓前,通过望着海顿作品的标题,来缅怀这位音乐家。 约瑟夫海顿作品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的作品:《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Abschied)、《第九十二交响曲》(牛津Oxford)、《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Surprise)、《第一百交响曲》(军队Military)、《第一百零一交响曲》(时钟Clock)、《第一百零三交响曲》(鼓声Drum-roll)、《第一百零四交响曲》(伦敦London);弦乐四重奏第三、十七、二十、六十四、七十六、七十七号;清唱剧《创世纪》(TheCreation)、《四季》(TheSeasons) 约瑟夫海顿生平 海顿音乐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把细微简单的音乐主题扩展成宏大的结构。他的音乐通常浓烈饱满,在一个乐章中的关键情节经常迅速展开。 他的很多作品的结构原理遵循奏鸣曲式,它的主要组成部分 - 在海顿的作品里 - 如下: 呈示:音乐内容开始部分的呈现,紧接着向属音的转调(音乐的紧张程度开始升级),然后是属音的终止。海顿风格的呈现部分与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常常不需要一个对比的“第二主题”来达到属音,而是重复已展开的主题(或其变奏)。展开:音乐内容通过迥然不同调式的转变被重组,转换以及分解。通常会在短音阶平行调达到一个高潮。再现:呈示部的内容被重新呈现,但主要在主音调上。通常这种重复包含着一个“二次展开”,以此达到变调到属音的效果。这个二次展开通常在下属音发展。与莫扎特和贝多芬不同,海顿经常在再现部将主题的顺序打乱。 海顿的作曲实践也影响了莫扎特和贝多芬。贝多芬的初期作品经常是以冗长松散的奏鸣式展开,但紧接着在他所谓的“中期”运用了海顿的 方法 ,这就是在十分简单的基调上逐渐发展出高度有机的音乐结构。 也许海顿不同于其他作曲家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他在曲子里加入的幽默。最有名的例子是第94号交响曲《mit dem Paukenschlag》突然响起的和音。还有更有意思的:在四重奏Op. 33 Nr. 2 和 Op. 50 Nr. 3 的假结束以及他在Op. 50 Nr. 1 platzierte故意放进的那些古怪的周期性的幻觉。 交响乐之父约瑟夫海顿安葬在哪呢相关 文章 : ★ 交响乐之父约瑟夫海顿百科简介一览 ★ 交响乐之父海顿的资料 ★ 海顿去世有什么影响 ★ 奥地利作曲家海顿资料简介 ★ 海顿是哪个国家的人 ★ 海顿的生平简介 ★ 音乐家海顿的资料 ★ 交响乐之父是谁 ★ 作曲家海顿是谁 ★ 外国名人成功的故事

乐圣、交响乐之父、音乐之父、音乐神通、圆舞曲之王,分别是谁

乐圣是指丧失听力的贝多芬音乐之父-- 巴赫音乐神童--莫札特交响乐之父圆舞曲之王——小约翰·史特劳斯约翰·施特劳斯

为什么海顿被称为“交响乐之父”

海顿("#$%—"&"(),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出身很贫苦,&岁时,进了海茵堡教堂、维也纳的圣斯蒂芬教堂男童声合唱队唱歌,开始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学习音乐。""年后,因嗓子变声而被教堂解雇,从此走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他当过家庭音乐老师,上过街头演奏,虽然生活很艰苦,但接触了大量通俗音乐。从童年起,海顿就非常喜欢听民间歌谣,成人后,更是注重向民间音乐学习,所以他的创作和民间音乐保持了密切的联系。 从!"#!年起,海顿担任了皇宫的乐长,孜孜不倦地自学和创作,度过了近$%年奴仆式的生活。海顿一生写了!%&部交响乐,&$部弦乐四重奏及清唱剧《创世纪》等。海顿为人谦虚、诚实、爱憎分明,他的音乐作品风格表现出朴实无华、幽默爽朗的特点。他在"%年代两次去英国旅居,应约写了!(部著名的《伦敦》交响乐。在音乐方面,他竭力摆脱教会束缚的社会生活,在教学外演奏管弦乐曲,或在家中演奏弦乐四重奏。海顿是作品最丰富的作曲家,对交响乐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有“交响乐之父”的称号。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交响乐不是海顿首创的,但这种器乐形式在海顿的努力下,从开创阶段进入了成熟阶段。如演奏交响乐的管弦乐队,最初只包括)把小提琴、!把大提琴、!把低音提琴、!只长笛、两只双簧管、两只大管和两只圆号,共约!*人。经过海顿的努力革新,交响乐队形成了完整的双管编制,总人数达到了(%多人。

以下作曲家中,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是(  )。

【答案】:B在西方音乐历史上,海顿以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的奠基者著称,享有“交响乐之父”的美誉。

贝多芬是交响乐之父,那么是不是说贝多芬的老爸是交响乐之爷?

首先纠正一下贝多芬不是“交响乐之父”“交响乐之父”是海顿 贝多芬是“音乐圣人”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喜怒无常、嗜酒如命。 而我们熟悉的“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 他倒是一位音乐家 被人称为"圆舞曲之父"。

有一个作曲家完成了104部交响曲,因而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他是( ),是( )国人

约瑟夫·海顿约瑟夫·海顿于1732年4月1日出生于奥地利的罗劳村,1809年5月1日逝世于维也纳。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顿的父亲是一个马车制造匠,母亲是个厨娘,父母都是音乐爱好者,这使海顿从小有机会受到音乐的熏陶。他的家境贫苦,为了学习,六岁就离开了父母到维也纳。海顿有着超人的音乐才华,八岁那年,被选为当时施台芳教会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后来长大后,嗓子变声,被合唱团赶了出来,从此他流落街头,尝尽了世间的艰难困苦。幸运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发现,并得到了他的救,才勉强活了下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为艰苦的时期。虽然生活困窘,但他热爱音乐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努力学习音乐,最终得到了匈牙利贵族保尔·艾斯特哈齐的帮助,成为这位侯爵的宫庭乐师。此后,海顿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由于他性格开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听起来总有一种宁静、乐观的感觉,而不象贝多芬的音乐那样具有强烈的斗争性。 海顿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曲和四重奏,由于他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性格善良,诚恳而质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这些性格在音乐中得到了十分明显的体现。他还热心关怀青年音家,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顿求教,并且尊称他为“我们的父亲”。 海顿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他的音乐就象优美的田园诗一样。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歌颂生活。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歌剧、神剧、清唱剧、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内乐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惊愕交响曲》、《午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皇帝四重奏》等。这些作品都与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顿纯朴、明朗、幽默和乐观主义音乐风格,并对后代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海顿晚年两次访问伦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创作了《伦敦交响曲》。海顿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交响乐之父”的()创作了许多大型声乐作品,其中精彩的两部清唱剧是《创世纪》和《四季》。

【答案】:约瑟夫·海顿解析:约瑟夫·海顿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墓者之一。他出身贫困,从小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作曲主要靠自学,成年后长期任乐队队长,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1791、1794年他曾两度赴英,备受欢迎。他主要从事主调音乐的创作,是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以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器,为近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其中较著名的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故他被称作“交响乐之父”。他的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感情明朗,乐观。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性刻画,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常用“说话原则”,进行世态风俗性的表现。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弦乐四重奏《云雀》等七十六部,清唱剧《创世纪》、《四季》和一些歌剧、歌曲等。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看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

为什么海顿被称为“交响乐之父”

海顿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因为他是一位交响曲作曲家。他并非交响曲体裁的首创者,早在巴赫和亨德尔的时代,就已有人为这个领域作了准备,开拓了道路。但海顿继承了先辈的成就,确立了交响曲的规范,所以有人称他为“交响曲之父”。海顿一生创作了不下于104首交响曲(有人估计达150首之多)。他早期的交响曲多为生活娱乐题材,形式接近室内乐。18世纪70年代起才更多地吸收了北德乐派的成就,具有较深刻的内容和古典风格,往往既严肃又幽默。例如《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1772),据说是为了暗示公爵让乐师们休假回家而作的。海顿不同寻常地在第4乐章急板后面加上了慢板的第5乐章,奏至中途,乐队队员一个接着一个吹熄其谱架上的蜡烛而退席,最后剩下两把小提琴把交响曲带到深深打动人心的终止。80年代创作的“巴黎交响曲”(有人说是为宗教音乐会写的那几首,也有人说是为奥林匹克音乐会写的6首,目前尚无定论),抒情性的曲调更为丰富、生动、风趣,配器手法也更成熟。其中《第八十三交响曲》(1785)第1乐章副题的音响如母鸡咯咯叫唤,被称为《母鸡》交响曲。《第八十三交响曲》(1786)末乐章的主题听起来象一首脚步沉重而笨拙的风笛舞曲,故被称为《熊》交响曲。《第八十五交响曲》(1785)因受到法国王后的喜爱而得名《王后》交响曲。海顿后期创作的12部“伦敦交响曲”,大多具有热烈洒脱的主题旋律,充满活力的节奏,应用了活泼明快的乡村舞曲素材和简洁精致的复调性处理。其中4首得了绰号:《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1791)、《第一00交响曲》(《军队》,1793~1794)《第一0一交响曲》(《时钟》,1793~1794)《第一0三交响曲》(《鼓声》,1795)。这12首“伦敦交响曲”标志着海顿交响曲的最高成就。海顿开创了交响曲的新的主调音乐风格,并使复调手法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发展。他摈弃了古老复调中那种拘谨而神秘的性质,而代之以率真、生动的音乐语言;海顿完善了4个乐章的奏鸣交响套曲形式,使作品的4个乐章体现统一的艺术构思,表现生活的各个方面,海顿发展了奏鸣曲快板的结构,并往往采用从速度、调性等方面与主题形成强烈对比的引子,展开部获得显著发展,确立了以短小动机进行展开的发展原则,直接启发了贝多芬。海顿确立了乐队的双管编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则,奠定了近代交响乐队的基础。

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是奥地利作曲家巴赫吗?他一生创作了多少部交响乐?

交响乐之父(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顿) 约瑟夫·海顿(1732一1809)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墓者之一。他出身贫困,从小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作曲主要靠自学,成年后长期任乐队队长,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1791、1794年他曾两度赴英,备受欢迎。他主要从事主调音乐的创作,是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以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器,为近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其中较著名的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故他被称作“交响乐之父”。

交响乐之父,钢琴诗人,歌曲之王,乐圣,小提琴王,音乐神童,圆舞曲之父各是谁?出自哪里?

  交响乐之父——海顿  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被世人称为“交响乐之父”。他自幼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8岁时被教堂乐长挑去学习歌唱,后接受了键盘乐器、小提琴和乐理的训练,在教堂、宫廷弹奏管风琴、羽管键琴维持生计。1761年在匈牙利贵族埃斯特哈齐公爵家里当乐长,服务  整30年。  海顿对音乐的热爱,对人生、世界、自然所持的豁达态度和他乐观坦然的性格,以及18世纪下半叶奥地利松动自由的信仰环境,使他的音乐里充溢着健康、质朴、幽默、轻松的情趣。他的音乐风格与奥地利维也纳丰富的城市音乐和民间音乐紧密相连,清新明快的旋律、简明清晰的和声,使他的音乐与众不同。  海顿一生作品颇丰,其数量和所涉及的领域惊人,其最重要的贡献是100多部交响曲和68首弦乐四重奏。海顿并非交响乐的首创者,在他之前的巴赫和亨德尔等人就为这种体裁进行了尝试。海顿是在前人基础之上,使交响乐确立规范,因此被后人称为“交响乐之父”。他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近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民间气息。最著名的首推“号角”、“告别”、“惊鄂”、6首“巴黎”、“牛津”、12首“伦敦”等交响曲。12部《伦敦交响曲》是他最优秀最有名气的作品。在伦敦,他指挥演出作品,并大获成功,促使他一年半以后再次访问伦敦,并再次获得成功。两次出访,他写下了最后的12部交响曲,总称为《伦敦交响曲》,这是他同类作品中的最佳之作。  四重奏创作中,常用“说话的原则”,即把各声部的主题彼此像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海顿还有著名的《创世纪》、《四季》两部清唱剧作品。  钢琴诗人——肖邦  弗利得利克·肖邦(1810一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等工作度日。后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较密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的:"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对这个斗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  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不是每一颗心都能听到它的声音。"他一再嘱咐肖邦,要"为了人民,通过人民!"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也对肖邦说:"你是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为此,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爱国心使他想留下;事业心又使他想离去。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  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是,亲友们的勉励、嘱咐和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国外用艺术来歌颂祖国和自己的民族,为此他又感到激动。他写道:"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为约翰(指十七世纪的波兰围王约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击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复了祖国的疆土,并将土耳其人逐出维也纳和匈牙利,名震欧洲。)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  歌曲之王——舒伯特  舒伯特(F.P.Schubert 1797—1828)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于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1813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  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1816年,他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长期的困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他被人们崇敬地安葬在贝多芬墓旁。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委婉动听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另有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  古今乐圣——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因此,世人尊称他为“乐圣”。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  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  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 , 1782--1840)  意大利小提琴大师、作曲家。出生在意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热亚那。父亲是小商人,没受多少教育,但非常喜爱音乐,是一个吉他和曼陀铃业余爱好者。父亲教他弹曼托林并请了一位剧院小提琴手教他小提琴,后又与热亚那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学习。他幼年充分显露出音乐才能,不论什么曲子,他立刻能轻松地演奏出来。同时他还学习作曲。八岁就写小提琴奏鸣曲。11岁,在热亚那举行公开演奏会,获极大成功。他13岁开始旅行演出。他十四、五岁时,当时法国著名小提琴家鲁道尔夫u2022克鲁采尔,也就是贝多芬写的《克鲁采尔奏鸣曲》所献给的那个人,听了他的演奏时被惊呆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1805年任卢加宫廷乐队小提琴独奏家。1825年后,他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他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表现了高超的技巧。他的技巧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的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军队奏鸣曲》、《拿破仑奏鸣曲》、《爱的场面》、《魔女》、《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另外,还作有吉他曲二百首,以及各种室内乐曲。1840年5月27日夜,这位被誉为“小提琴之神”和“音乐之王”的人离开了人世,年仅五十八岁。  幼年即学琴,后去热那亚和帕尔马学习,九岁首次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十三岁旅行演出,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显示出惊人的才华。  他的演奏将小提琴的技巧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为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还将吉它的技巧用于小提琴的演奏,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由于技巧保密,生前出版作品极少,绝大部分系去世后出版。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等。  音乐神童—— 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mò zhā tè,W. A.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享年35岁。  莫扎特的创作涉及音乐艺术的所有体裁,其中以歌剧和交响乐贡献最突出.代表作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交响曲《b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  圆舞曲之父一一老约翰u2022施特劳斯  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他的祖父叫沃尔夫,是匈牙利人,原来住在利俄波耳德斯塔德,也在多瑙河沿岸,离维也纳不算太远。他的父亲叫弗郎茨,会拉小提琴,后来他们全家迁居到维也纳,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1817年以后,他在米夏爱尔·潘配领导的流行舞蹈乐队里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约瑟夫·兰纳的维也纳圆舞曲乐队里拉琴,有时担任指挥。1825年,他和玛丽亚·安娜·施特赖姆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这时,他离开乐兰纳,自己组了一个乐队, 并为这些乐队写了不少乐曲。1849年 9月25日,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享年四十五岁。  老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写过一百五十多首圆舞曲,几十首波尔卡和进行曲。但他的最大功绩,是他和作曲家约瑟夫·兰纳一起,共同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在他们之前,圆舞曲比较慢,一小节里的三拍时值是一样的;而维也纳圆舞曲,第二拍和第三拍经常拖长一点,速度一般用的是小快板。从结构上讲,维也纳圆舞曲比一般圆舞曲复杂一些,它由序奏、三至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而每首小圆舞曲又有两个旋律,它们还带反复,形成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乐曲表达内容也比较深刻,因此,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之为“圆舞曲之父”。  老约翰·施特劳斯虽然写上了上百首圆舞曲,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影响最大、流行最广莫过于《拉德茨基进行曲》了。这支曲子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于1848年写成的,编为作品228号。  施特劳斯家族是十九世纪奥地利维也纳有名的音乐世家。但我们现在一般提到作曲家施特劳斯父子,是指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和他的三个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约瑟夫·施特劳斯(1827-1870)和爱得华·施特劳斯(1835-1916)。这里的“老”字和“小”字是后人加的。因为父子俩人都叫约翰。为了区别他们,只好在名字前面加入了“老”,“小”这么两个字。

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奥地利作曲家是谁?是巴赫么?

约瑟夫·海顿(1732一1809)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墓者之一。他出身贫困,从小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作曲主要靠自学,成年后长期任乐队队长,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1791、1794年他曾两度赴英,备受欢迎。他主要从事主调音乐的创作,是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以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器,为近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其中较著名的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故他被称作“交响乐之父”。他的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感情明朗,乐观。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性刻画,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常用“说话原则”,进行世态风俗性的表现。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弦乐四重奏《云雀》等七十六部,清唱剧《创世纪》、《四季》和一些歌剧、歌曲等。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看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

巴赫是交响乐之父

巴赫不是交响乐之父。 交响乐之父是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因为海顿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音乐幽默、悠闲、明亮、轻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同时海顿也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交响乐之父海顿是什么国家的!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顿) 约瑟夫·海顿(1732一1809)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墓者之一。他出身贫困,从小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作曲主要靠自学,成年后长期任乐队队长,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1791、1794年他曾两度赴英,备受欢迎。他主要从事主调音乐的创作,是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以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器,为近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其中较著名的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故他被称作“交响乐之父”。他的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感情明朗,乐观。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性刻画,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常用“说话原则”,进行世态风俗性的表现。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弦乐四重奏《云雀》等七十六部,清唱剧《创世纪》、《四季》和一些歌剧、歌曲等。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看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

音乐史中,我们称贝多芬为?肖邦为?莫扎特为?交响乐之父是谁?圆舞曲之父是谁?

贝多芬称为乐圣,肖邦钢琴诗人。交响乐之父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顿)。圆舞曲之父是老约翰-施特劳斯。

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是?

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是? 1.莫扎特 2.海顿 正确答案:海顿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Joseph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的劳罗,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海顿因为在交响曲和四重奏领域作出的贡献,获得“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的头衔。同时,因其性情温厚、热爱儿童、关心下属,获得了“海顿爸爸”的别号。

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人是谁

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顿) 约瑟夫·海顿(1732一1809)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墓者之一。他出身贫困,从小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作曲主要靠自学,成年后长期任乐队队长,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1791、1794年他曾两度赴英,备受欢迎。他主要从事主调音乐的创作,是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以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器,为近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其中较著名的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故他被称作“交响乐之父”。他的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感情明朗,乐观。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性刻画,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常用“说话原则”,进行世态风俗性的表现。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弦乐四重奏《云雀》等七十六部,清唱剧《创世纪》、《四季》和一些歌剧、歌曲等。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看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

“交响乐之父”是谁?

奥地利作曲家海顿

交响乐之父是谁?

  海顿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人是谁?

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顿)约瑟夫·海顿(1732一1809)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墓者之一。他出身贫困,从小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作曲主要靠自学,成年后长期任乐队队长,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1791、1794年他曾两度赴英,备受欢迎。他主要从事主调音乐的创作,是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以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器,为近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其中较著名的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故他被称作“交响乐之父”。他的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感情明朗,乐观。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性刻画,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常用“说话原则”,进行世态风俗性的表现。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弦乐四重奏《云雀》等七十六部,清唱剧《创世纪》、《四季》和一些歌剧、歌曲等。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看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

交响乐之父是谁

“交响曲之父”指的是海顿(Haydn, Franz Joseph)。由于当时的人们总把音乐会当作打瞌睡的场所,海顿创作了在漫长的宁静之后突然钟鼓齐鸣的“惊愕”交响曲~个人简介:约瑟夫·海顿(1732一1809)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墓者之一。他主要从事主调音乐的创作,是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以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器,为近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其中较著名的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故他被称作“交响乐之父”。他的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感情明朗,乐观。其实还有一些人楼主可能也能用到吧:“音乐之父”就是出身于音乐世家的巴赫 “圆舞曲之父”指的是大约翰史特劳斯 “圆舞曲之王”指的是小约翰史特劳斯音乐史上的“乐圣”是指丧失听力的贝多芬 “钢琴诗人”是波兰作曲家萧邦,被视为钢琴音乐最伟大的作曲家,通常被誉为“钢琴诗人” “音乐神童”就是从小就到处旅行演奏并创作的莫札特 “歌曲之王”是奥地利的舒伯特,因为留有超过六百首的歌曲而被称为歌曲之王“协奏曲之父”就是因一头红发而被称为“红发教士”的韦瓦尔第“神剧之父”指的是神剧“弥赛亚”的作者亨德尔 具体可见西方音乐史~

交响乐之父是谁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十八世纪欧洲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体裁广泛,涉及声乐、器乐各个领域,尤其对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的形成、完善和发展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是世人公认的“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奠基人”。他晚年创作的十二部《伦敦交响曲》和大型清唱剧《创世纪》、《四季》以及《皇帝四重奏》等作品,代表了他一生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中所体现的鲜明的民族特色、民主思想和艺术独创性,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真正的创始人和奠基者。扩展资料海顿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曲和四重奏,由于他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海顿的性格善良,诚恳而质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这些性格在音乐中得到了十分明显的体现。海顿的音乐幽默、悠闲、明亮、轻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亨德尔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海顿被尊称为“交响乐之父”,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奥地利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老爹”。海顿29岁任宫廷乐长,从此绑定“老爹”的爱称,直到77岁驾鹤西游。海顿旺盛的人气,接得住群众叫他“老爹”。有意思的是,连英国人赠送他的鹦鹉,但凡见了主人,也一口一个Papa。其实,无论交响曲还是弦乐四重奏都不是由他首创,不过,这两个尊称却并不过誉,因为正是在他的培植下,这两种重要的器乐曲体裁才从草创进入了成熟阶段。

交响乐之父

  交响乐之父是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奥地利作曲家,与莫扎特、贝多芬三人为同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品有《伦敦交响曲》、《创世纪》等。    交响乐之父是谁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mdash;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并且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   海顿的音乐作品体裁较为广泛,涉及声乐、器乐等各个领域,对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   海顿晚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成就最高,包括《伦敦交响曲》和大型清唱剧《创世纪》、《四季》以及《皇帝四重奏》等作品。

交响乐之父是谁

交响乐之父是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海顿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扩展资料海顿的早期作品写自于晚巴洛克风格(巴赫和亨德尔的音乐就是这种风格)过时之际,当时的海顿还没能写出使用新式语言的有分量的作品。那是一个学习和风格不稳定的时期,而海顿(在18岁时巴赫去世)本身就是一个当代音乐研究者。海顿也承认巴赫的次子、前辈卡尔·菲利普·艾曼纽尔·巴赫对自己的作品影响很大。细心分析海顿创作的1749到1802这50年,可以看出海顿的作品逐渐开始变得复杂和细腻,这是海顿从自己的经验和同侪中得到的,其中一些作品是他风格演化的里程碑。1760年末1770年初,海顿进入所谓的狂飙运动时期,作品充满尖锐的和弦,突兀的转句,少见的小调和声。35到55号之间的交响曲大都是这样的作品。这段时间海顿专心研究对位法,并尝试写赋格,不过这种赋格和巴赫的赋格作品不大相干,而是源于意大利的维也纳传统赋格,例子就是写于1772年的六首“太阳”弦乐四重奏Op. 20的终乐章。1781年,海顿发表了6首弦乐四重奏Op. 33,并敬告听众,这将是一批“全新的、另类的”作品。Charles Rosen曾经说过,这并不是炒做,而是认真的。他指出了许多在这些作品里体现的海顿作曲风格的重要进步。比如乐句之间流畅的过渡、后句的主调非常自然的不间断地从前句衍生出来、娴熟的将陪衬部分从主调部分发展出来,以及注重所有乐器保持其完整性(也就是贝多芬所所说的“obligates Accompagnement”)。这些里程碑式的风格转变影响到海顿其后创作的很多四重奏作品。从1781年及1782年起,海顿开始经常与莫扎特切磋技艺。两位音乐巨匠惺惺相惜,友情不断加深。在音乐界有海顿的前莫扎特和后莫扎特时代的定义。在18世纪90年代,由英国之旅的激发,海顿发展出所谓的“大众风格”,就是迎合广大听众口味而导致空前的巨大成功,但又不乏学院派的严谨的风格。海顿借鉴了奥地利和克罗地亚的民间音乐素材,并将其融合到作品中。民乐的作用在于加强了作品的稳定性,尤其在结构宏大的作品中作用尤为突出。在其后期作品中人们经常能品位到海顿的这种大众风格,比如12首伦敦交响曲和其后来的两出清唱剧的钢琴三重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贝多芬的交响曲为什么被称为交响乐之父?

因为他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追求进步和自由,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反封建主义和追求民主革命的精神,在过去作曲家的创作中都是为了生存、生存,贝多芬的作品大多集中于他的主观思想在创作上。贝多芬早期和中期的作品侧重于古典时期的特点,而后期的作品则采用了丰富的和谐和强烈的个人色彩,这代表了音乐从古典风格向浪漫风格的转变。以至于贝多芬后的作曲家们比如勃拉姆斯,以他为榜样,继续创作,发展了浪漫时期。扩展资料:主要作品:交响曲:贝多芬C大调第一交响曲;贝多芬D大调第二交响曲;贝多芬b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贝多芬bB大调第四交响曲;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贝多芬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贝多芬A大调第七交响曲;贝多芬F大调第八交响曲(悲怆);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协奏曲: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贝多芬b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序曲:贝多芬《科里奥兰》序曲;贝多芬《莱奥诺拉》序曲;贝多芬《菲岱里奥》序曲;贝多芬《爱格蒙特》序曲;其他:贝多芬G大调小提琴浪漫曲;贝多芬F大调小提琴浪漫曲;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月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黎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田园》;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贝多芬钢琴曲《致爱丽斯》;贝多芬土耳其进行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交响乐之父

交响乐之父,海顿 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被世人称为“交响乐之父”。他自幼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8岁时被教堂乐长挑去学习歌唱,后接受了键盘乐器、小提琴和乐理的训练,在教堂、宫廷弹奏管风琴、羽管键琴维持生计。1761年在匈牙利贵族埃斯特哈齐公爵家里当乐长,服务 整30年。 海顿对音乐的热爱,对人生、世界、自然所持的豁达态度和他乐观坦然的性格,以及18世纪下半叶奥地利松动自由的信仰环境,使他的音乐里充溢着健康、质朴、幽默、轻松的情趣。他的音乐风格与奥地利维也纳丰富的城市音乐和民间音乐紧密相连,清新明快的旋律、简明清晰的和声,使他的音乐与众不同。 海顿一生作品颇丰,其数量和所涉及的领域惊人,其最重要的贡献是100多部交响曲和68首弦乐四重奏。海顿并非交响乐的首创者,在他之前的巴赫和亨德尔等人就为这种体裁进行了尝试。海顿是在前人基础之上,使交响乐确立规范,因此被后人称为“交响乐之父”。他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近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民间气息。最著名的首推“号角”、“告别”、“惊鄂”、6首“巴黎”、“牛津”、12首“伦敦”等交响曲。12部《伦敦交响曲》是他最优秀最有名气的作品。在伦敦,他指挥演出作品,并大获成功,促使他一年半以后再次访问伦敦,并再次获得成功。两次出访,他写下了最后的12部交响曲,总称为《伦敦交响曲》,这是他同类作品中的最佳之作。 四重奏创作中,常用“说话的原则”,即把各声部的主题彼此像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海顿还有著名的《创世纪》、《四季》两部清唱剧作品。

海顿小夜曲是交响乐之父海顿写的么?

百度百科:《小夜曲》又名《如歌的行板》,弦乐四重奏曲,大约作于1762年,为小提琴之父海顿所作。原作为《F大调第十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后来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管乐合奏曲、小提琴独奏曲、吉他曲等。海顿被后人推崇为“交响曲之父”与“弦乐四重奏之父”。其实,无论交响曲还是弦乐四重奏都不是由他首创,不过,这两个尊称却并过誉,因为正是在他的培植下,这两种重要的器乐曲体裁才从草创进入了成熟阶段。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亨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他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老爹”。正因为是弦乐四重奏之父,有些人有喜欢称作小提琴之父

谁是交响乐之父?

奥地利作曲家。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匈边境下奥地利的一个村镇罗劳,1809年5月31日卒于维也纳。他的父亲是世代相传的车匠,母亲是贵族府中的厨工,家境贫困,12个孩子有6个夭折,海顿是12个孩子中的第2个。生平喜爱音乐的父母使海顿自幼受到民间音乐和教堂音乐的熏陶,从孩提时代就显示了出众的才华。他有漂亮的童声高音,不但能模仿唱出他所听到的每首歌曲,而且可以在自制的小提琴上拉出这些旋律。海顿的亲戚──海恩堡教会合唱团指导J.M.弗兰克看中了他,从此6岁的海顿永远离开了父母,他在多瑙河畔的海恩堡教会合唱团里唱弥撒曲,学习乐理和常用乐器哈普西科德小提琴。学业艰辛,正如他后来回忆的那样“鞭挞多于膳食”。两年后,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乐长G.罗伊特去海恩堡物色歌童,海顿被选进了唱诗班。17岁这一年,海顿因变声被解雇,开始了一贫如洗备尝辛酸的生括。为了糊口他教几个孩子学音乐。一位朋友为他在维也纳找到了一间阁楼栖身,聊以自慰的是阁楼里有一架旧哈普西科德。晚年他对G.A.格里辛格尔(第一本海顿传记作者)谈起那段生活时说:“每当我坐在那架破旧的、被虫咬坏了的哈普西科德旁边时,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幕”。在这里,他勤奋自学,练键盘乐器、小提琴,研究理论。1754年他认识了当时颇负盛名的意大利作曲家、声乐教师N.波尔波拉,海顿向他学习作曲、意大利文和声乐,同时为他的声乐课弹伴奏,兼当仆人。1755年海顿受菲恩贝格伯爵邀请,参加在其府邸举办的四重奏晚会,担当四重奏中的小提琴手。次年海顿的第1部《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经菲恩贝格伯爵介绍,1759年海顿应聘担任了捷克莫尔津伯爵府邸中的乐队指挥和室内乐作曲家。在这一年里,海顿创作了《第一交响曲》。次年,海顿与维也纳假发商J.P.克勒的女儿安娜结了婚,婚后夫妇不睦,长期疏隔,终无子嗣。1761年是海顿一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莫尔津伯爵遣散了乐队,海顿就去艾森施塔特任P.A.埃斯泰尔唁济亲王的宫廷副乐长,不久任乐长。从1761年起直至1790年乐队解散,海顿在埃斯泰尔哈济宫廷度过了一生中最可贵的30年。作为一个贵族宫廷的乐长,首先是附属于主人的奴仆,要按照亲王的意旨办事:他创作管理和指挥乐队,对歌唱者进行训练,以至保管乐器,抄写分谱。宫廷的艺术趣味和繁杂的行政事务限制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另一方面,宫廷的管弦乐队、合唱队、歌剧院、木偶剧场等又为他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写作机会,并能直接检验自己的作品,从而增删修改,臻于完善。海顿大部分的佳作是在埃斯泰尔哈济宫廷中写成的,包括约60部交响曲,40首弦乐四重奏,约30首钢琴奏鸣曲,5首弥撒曲和11部歌剧等。海顿声誉渐著,1764年他的作品在巴黎出版,1765年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英国报纸上。1781年结识W.A.莫扎特时,他已蜚声欧洲。年近半百的海顿与初显风华的莫扎特建立了诚挚的友谊。莫扎特自认为是海顿的学生,声称首先从海顿学习了怎样写作弦乐四重奏;他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题赠海顿。海顿也十分倾慕和重视莫扎特的天才,他由衷地承认莫扎特歌剧创作方面的优势。在海顿后期的作品中,也显露了莫扎特音调柔和、感情细腻风格的影响。80年代的梅顿达到了创作上的成熟时期,1784年,他接受巴黎宗教音乐会之约写交响曲;1785年为西班牙卡迪斯大教堂写了管弦乐曲《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七句话》;1786年他为巴黎奥林匹克音乐会写了6部交响曲。同一年他又为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四世写了一些夜曲和协奏曲。1790年海顿的生活起了一个决定性的变化。N.埃斯泰尔哈济亲王去世,新亲王解散了管弦乐队,但保留了海顿的乐长衔头和俸禄。长期在工作和生活上依附于贵族的海顿,此到才真正开始在艺术天地中自由驰骋。他立即到了维也纳,不到一个月,就接受了英国伦敦音乐会经理小提琴演奏家J.P.扎洛蒙的邀请,于1791年新年到了伦敦,至1792年7月才回维也纳。1794年1月至1795年8月,他又第2次访问了伦敦。伦敦之行与过去局囿于贵族宫廷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伦敦这个带有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的大都市中,广大的音乐听众要求听到更深刻、新颖和丰富的作品。海顿夜以继日地忙于开音乐会,参加大量的社交集会和写作新作品。年逾六旬的海顿不仅在作品的数量上满足了听众对他的巨大要求,而且在质量上也比以往的作品更胜一筹。海顿为扎洛蒙的音乐会写下了12部著名的“伦敦交响曲”,形成了一生创作的高峰。这些卓越的作品唤起了伦敦听众狂热的感情,全英国音乐爱好者都敬慕这位传奇式的音乐大师。英国上层社交界向他致敬,英王乔治三世请他留在英国,牛律大学授予他音乐博士学衔,海顿沉醉于荣誉与友谊之中。1791年5、6月份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了G.F.亨德尔纪念节,海顿在那里第一次听到了《弥赛亚》和亨德尔其他许多杰作,使他深受感动。他第1次访问伦敦时路过波恩,在那里发现年轻的L.van贝多芬是个天才,表示愿意收贝多芬为学生。1792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海顿为师,因两人性格迥异,师生关系为时不长。但海顿还是认为:“……贝多芬迟早会进入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之列,而我将为能把自己说成是他的教师而感到自豪……。”1795年8月,63岁的海顿第2次从伦敦回到维也纳,继续从事创作。晚年的作品中两部清唱剧《创世记》(1796~1798)和《四季》(1799~1801)为最成功。誉满全欧的海顿已到垂暮之年,1802年以后,他的创作灵感枯竭了。但许多文化社团、学会都以海顿参加为荣,海顿被邀参加了巴黎阿波罗协会,继又成为圣彼得堡音乐爱好者协会名誉会员。1808年3月27日在维也纳再度演出《创世记》时,海顿最后一次对公众露面。1809年4月9日奥地利对法国宣战,法国军队迅速占领了维也纳。5月31日,海顿在战事倥偬中逝世。遗体安葬于洪德斯图尔姆公墓,1820年改葬于艾森施塔特的伯格教堂,1932年人们又在那里建了海顿陵,陵墓圆顶的天窗周围铭刻着他的名作的标题。创作海顿出生的年代,正是哈布斯堡王朝日趋衰败和文化史上的巴罗克后期。在人生的道路上,他经历了玛丽亚·特蕾西亚开创的“开明专制”,而他逝世时,整个欧洲正面临着法国大革命的冲击。这种时代背景使海顿在思想上倾向当时的启蒙运动和新兴的市民阶层,然而他并不理解革命。海顿爱好日常生活的亲切题材,长于表现人类朴实明朗的感情和乐观的信念,但不喜欢表现人的复杂的内心冲突。他不是以戏剧性而是以美妙和幽默的情趣引人入胜,快乐和充满希望构成了海顿艺术的气质。海顿表面上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在他每件手稿的开头总是写上“以上帝之名”,结尾总是签上“荣耀归于上帝”。但他虔信上帝不过是随从习俗,宗教在他的思想与情感中并未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最早的声乐作品之一《F大调小弥撒曲》中,“求主怜悯”乐章的音乐主题却是快乐欣喜的,著名的《圣母悼歌》充满了人情味;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七句话》这部7个乐章的管弦乐曲(后来加入独唱与合唱),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末乐章模拟地震的画面。这些都说明海顿的作品是面向现实、面向人生的,即使在他的宗教音乐中也是这样。他喜好田野、森林、钓鱼和打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不下于莫扎特和贝多芬。交响曲海顿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因为他是一位交响曲作曲家。他并非交响曲体裁的首创者,早在巴赫和亨德尔的时代,就已有人为这个领域作了准备,开拓了道路。但海顿继承了先辈的成就,确立了交响曲的规范,所以有人称他为“交响曲之父”。

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约瑟夫~海顿创作了至少()部交响乐作品。

【答案】:D伦敦交响曲》 这是海顿的第 93-104 交响曲的总称,为音乐会经理、德国人扎诺蒙而作,也称《扎诺蒙交响曲》,因写于伦敦,常被称为《伦敦交响曲》。这是海顿最后的一批成熟交响曲,是古典交响曲风格的典型之作,其中包括了海顿的许多著名交响曲,如第 94《惊愕交响曲》、第 100《军队交响曲》、第 101《时钟交响曲》等都是广泛传播的名作。 其中的最后一首,第 104 交响曲亦称为《伦敦交响曲》。

“交响乐之父”是指奥地利哪位著名的作曲家?

交响乐不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这类体裁的共同特征是: 1、由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 2、音乐内涵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 3、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注:它是古典音乐作品的一种基本曲式,无论是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重奏曲中的重要乐章,都得用它。)它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有两个主题——正主题(第一主题)、副主题(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比如,正主题是冲突性的、戏剧性的,副主题可以是抒情性的、歌唱性的。也有的奏鸣曲里面,这两个主题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歌唱性的。 第二部分:(展开部)就是把呈示部的主题进行不断地分裂 、模进,在配器、节奏、力度和调性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和展开。 第三部分:(再现部)再现呈示部的两个主题,调性上有严格的关系,比如在呈示部里,主部的主题是主调(C大调),副部的主题是属调(G大调),而在再现部里,副部的主题也要回到主调(C大调)上。奏鸣曲式通常开始有一个引子或者序奏,结束有尾声。这样的曲式常常表现宏大的构思,反映深刻的哲理,当然也有非常强烈的抒情性和描写性。 第二乐章——行板或慢板。抒情的、以歌唱性音乐见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它们是轻快、幽默、典雅和风趣的。 第四乐章——终曲。它通常是快板,经常采用回旋曲式(A+B+A+C+A)或者回旋奏鸣曲式。(所谓的回旋奏鸣曲式和奏鸣曲式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呈示部中主题出现两次,也就是主题 —— 副题——主题,然后是展开部、再现部) 交响乐包含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交响诗和序曲五种。也就是说交响曲是从属于交响乐的。交响乐之父是著名的作曲家海顿

"音乐之父""交响乐之父""乐圣""歌曲之王""音乐神童"分别指的是哪些音乐家啊?

古典音乐之父是海顿!近代音乐之父是巴赫!交响乐之父——海顿乐圣贝多芬

以下作曲家中,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是(  )。

【答案】:B在西方音乐历史上,海顿以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的奠基者著称,享有“交响乐之父”的美誉。

求交响乐之父,协奏乐之父,音乐之父,神剧之父,乐圣,钢琴诗人各是谁?

响乐之父——海顿 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被世人称为“交响乐之父”。他自幼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8岁时被教堂乐长挑去学习歌唱,后接受了键盘乐器、小提琴和乐理的训练,在教堂、宫廷弹奏管风琴、羽管键琴维持生计。1761年在匈牙利贵族埃斯特哈齐公爵家里当乐长,服务 海顿对音乐的热爱,对人生、世界、自然所持的豁达态度和他乐观坦然的性格,以及18世纪下半叶奥地利松动自由的信仰环境,使他的音乐里充溢着健康、质朴、幽默、轻松的情趣。他的音乐风格与奥地利维也纳丰富的城市音乐和民间音乐紧密相连,清新明快的旋律、简明清晰的和声,使他的音乐与众不同。 海顿一生作品颇丰,其数量和所涉及的领域惊人,其最重要的贡献是100多部交响曲和68首弦乐四重奏。海顿并非交响乐的首创者,在他之前的巴赫和亨德尔等人就为这种体裁进行了尝试。海顿是在前人基础之上,使交响乐确立规范,因此被后人称为“交响乐之父”。他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近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民间气息。最著名的首推“号角”、“告别”、“惊鄂”、6首“巴黎”、“牛津”、12首“伦敦”等交响曲。12部《伦敦交响曲》是他最优秀最有名气的作品。在伦敦,他指挥演出作品,并大获成功,促使他一年半以后再次访问伦敦,并再次获得成功。两次出访,他写下了最后的12部交响曲,总称为《伦敦交响曲》,这是他同类作品中的最佳之作。 四重奏创作中,常用“说话的原则”,即把各声部的主题彼此像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海顿还有著名的《创世纪》、《四季》两部清唱剧作品。钢琴诗人——肖邦弗利得利克·肖邦(1810一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等工作度日。后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较密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的:"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对这个斗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 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不是每一颗心都能听到它的声音。"他一再嘱咐肖邦,要"为了人民,通过人民!"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也对肖邦说:"你是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为此,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爱国心使他想留下;事业心又使他想离去。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 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是,亲友们的勉励、嘱咐和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国外用艺术来歌颂祖国和自己的民族,为此他又感到激动。他写道:"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为约翰(指十七世纪的波兰围王约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击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复了祖国的疆土,并将土耳其人逐出维也纳和匈牙利,名震欧洲。)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今乐圣——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因此,世人尊称他为“乐圣”。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神剧之父为——韩德尔 协奏乐之父——维瓦 音乐之父、十二平均律之父 巴赫 德国

、西方著名作曲家中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是:

一般公认的提法是“交响曲之父”,那么是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因为海顿一生创作了104首交响曲,包括《惊愕交响曲》、《午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等著名作品。他把交响曲这种题材真正确立起来,为后世的交响曲(交响乐)发展奠定了基础。才有了后来的莫扎特41部交响曲,贝多芬九部交响曲等等经典问世。海顿与莫扎特、贝多芬并称为是古典主义时期的三位巨匠。  同时,海顿也是“弦乐四重奏之父”,共创作了68首弦乐四重奏。因此海顿又有“海顿爸爸”、“海顿老爹”之称。

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是

交响乐之父是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因为海顿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海顿的音乐幽默、悠闲、明亮、轻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同时海顿也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海顿的性格善良,诚恳而质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奥地利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是“海顿老爹”。

交响乐之父约瑟夫海顿百科简介一览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共创作了100余首交响曲、80余首弦乐四重奏、30部左右的歌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交响乐之父约瑟夫海顿 百科 简介一览,仅供参考,喜欢可以 收藏 分享一下哟! 交响乐之父约瑟夫海顿百科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出生于罗劳的车匠家庭,因嗓音甜美,八岁时被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接纳为唱诗班歌童。日后在其音乐中一再出现的恶作剧意识,当时即已有所流露。倒嗓后脱离斯蒂芬大教堂唱诗学校,担任尼科洛·波尔波拉的助手,从事教学和演出,并得到菲恩柏格伯爵的帮助,他的最早几部四重奏即为伯爵而作(1755)。 1759年成为莫尔钦伯爵的音乐总监,创作第一部交响曲;1761年开始在艾斯特哈齐府的长期工作;每年大部分时间在艾斯特哈兹宫(该宫系尼科劳斯亲王于1766年所建)度过,一生中大部分作品皆作于此。他与莫扎特的友谊始于1781年。1784年为加的斯大教堂创作《临终七言》(原为管弦乐曲,1787年改编为弦乐四重奏,1796年改编为声乐曲),1786年为巴黎圣灵音乐会创作六部交响曲(Nos.82—87)。 1790年尼科劳斯亲王谢世,艾斯特哈兹的音乐机构解体,海顿仍保留原职原薪,但无事可做。1791年与J·P·萨洛蒙签订合同,去伦敦写作歌剧(一部)、交响曲(六部,Nos.93—98)和 其它 作品(二十部),在伦敦逗留一年有余,音乐备受欢迎。出席威斯敏斯特的亨德尔音乐节,成为牛津大学名誉音乐博士。1794—1795年再度访问伦敦,创作第二套《六部萨洛蒙交响曲》(Nos.99—104)。1785年尼科劳斯亲王二世重建其家庭音乐机构,但海顿的主要任务只是每年写一部弥撒曲,1796—1802年创作一组六部大弥撒曲,其重大意义直至近年才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在此期间他还得以完成两部大型合唱曲:《创世纪》(1798)和《四季》(1801)。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他在维也纳生活闲适,很少作曲,并未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将在历史上起重要作用。关于他在艾斯特哈兹宫的工作,海顿写道:“周围没有人来打搅折磨我,我非得标新立异不可。” 1761—1780年间的交响曲、四重奏以及戏剧音乐显示出他心裁独出、技巧娴熟的特点。在这以前的十年中,他的作品都是模仿罗伊特、蒙恩、瓦根塞尔等维也纳作曲家,键盘音乐尤其唯C·P·E·巴赫的马首是瞻。在其后十年(1781—1790)中,一部分是由于莫扎特的影响,海顿的音乐在表现力方面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布局和结构方面也获得和声与对位因素的平衡,这是古典风格的两大特点,与此同时,他保留了他的音乐所独有的生气勃勃、热情和幽默。他那永不衰退的活力和丰富的 想象力 使他能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1791年以后)创作出他最著名的十二部交响曲,还有两部清唱剧和六部了不起的弥撒曲,那是在英国之行中受到亨德尔的启迪在1796—1802年间创作的。虽然托维称他为“难以接近的海顿”(但同时他又赞扬海顿“举世无双、令人艳羡”),近年来海顿的音乐却演奏得越来越多。首先得感谢布赖特科夫与黑泰尔于1907年开始(但在1914年中止)编辑出版的作品集,其次也得归功于波士顿的海顿协会和当代最大的海顿权威、音乐学家罗宾斯·兰登的活动,我们才有机会接触到他的数量巨大的作品总体,从他的一套伦敦交响曲(正统版本)上溯到早期的交响乐作品。他的歌剧虽不如交响曲重要(由于略带乡土气息,它们的地位低于莫扎特的歌剧),但也已得到了开拓,其中包括《药商》(1768)、《月亮世界》(1777)、《坚贞的结婚戒指》(1779)、《无人岛》(1779)、《忠诚受奖》(1780)、《阿尔米德》(1784)、《哲学家的灵魂》(1791)。他的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以其结构紧密(整个乐章往往由一个单一主题的细胞发展而成)、色彩丰润以及和声和节奏的活力而著称,是日后所说的古典风格的基础。 他的键盘奏鸣曲和钢琴三重奏原来被认为较为次要,最近也以其独特的个性而得到承认,从而使人们对作曲家的性格有了新的了解。确实,在海顿的管弦乐曲和其它器乐曲中,只有那些协奏曲可以说是缺乏始终如一的号召力的。虽然他写了大量协奏曲——《C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在本世纪60年代被发掘出来而成为人们熟悉但不十分典型的D大调的姊妹篇——但它们不象莫扎特的协奏曲那样成为他作品的中心部分。也许这是因为海顿的音乐背景与莫扎特不同。他不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公开独奏家;他的主要手段是乐队,他为乐队写作时,灵感涌注,下笔似有神。 约瑟夫海顿个人生活 1760年11月26日,与假发匠的女儿玛丽亚·安娜举行了婚礼。在两人近40年的婚姻中,始终没有生子。玛丽亚·安娜的性格霸道、凶蛮,出手阔绰,使海顿不得不藏匿自己的收入;同时,玛丽亚·安娜始终不能理解丈夫的职业,导致两人婚姻不睦,海顿多次出轨。 约瑟夫海顿作品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的作品:《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Abschied)、《第九十二交响曲》(牛津Oxford)、《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Surprise)、《第一百交响曲》(军队Military)、《第一百零一交响曲》(时钟Clock)、《第一百零三交响曲》(鼓声Drum-roll)、《第一百零四交响曲》(伦敦London);弦乐四重奏第三、十七、二十、六十四、七十六、七十七号;清唱剧《创世纪》(TheCreation)、《四季》(TheSeasons) 交响乐之父约瑟夫海顿百科简介一览相关 文章 : ★ 交响乐之父海顿的资料 ★ 音乐家海顿的资料 ★ 海顿的生平简介 ★ 奥地利作曲家海顿资料简介 ★ 交响乐之父是谁 ★ 作曲家海顿是谁 ★ 海顿是哪个国家的人 ★ 海顿去世有什么影响 ★ 《交响乐之父是谁》 ★ 皇帝四重奏赏析

、西方著名作曲家中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是:

一般公认的提法是“交响曲之父”,那么是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因为海顿一生创作了104首交响曲,包括《惊愕交响曲》、《午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等著名作品。他把交响曲这种题材真正确立起来,为后世的交响曲(交响乐)发展奠定了基础。才有了后来的莫扎特41部交响曲,贝多芬九部交响曲等等经典问世。海顿与莫扎特、贝多芬并称为是古典主义时期的三位巨匠。  同时,海顿也是“弦乐四重奏之父”,共创作了68首弦乐四重奏。因此海顿又有“海顿爸爸”、“海顿老爹”之称。

交响乐之父

“交响曲之父”——约瑟夫海顿.海顿:1732年3月出生在奥地利,1809年去世。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为贵族服务.充当着音乐仆人的角色。幸运的是他的“主人”非常喜欢音乐.并鼓励他进行各种音乐创作.他一生中共完成了108首交响曲.68首弦乐四重奏,62首钢琴奏鸣曲、45首钢琴三重奏.14部弥撒.26部歌剧等等作品数量之多.种类之广博.堪称世界音乐历史之最。我们应该了解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因为他是18世纪古典乐派奠基人物之一。最重要的是他奠定了交响曲4个乐章的结构形式.为交响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交响乐之父是谁

是海顿,海顿一生创作了100多个交响曲,他对交响音乐形成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使他获得“交响乐之父”的尊称。后来又经过莫扎特,特别是贝多芬的发展、革新和创造,使古典主义交响乐不仅达到高度成熟的境地,同时也为浪漫主义交响音乐的诞生和繁荣打下了基础。

“交响乐之父”是海顿?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风景秀丽的罗劳村,逝世于维也纳。海顿在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海顿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曲和四重奏,由于他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为“交响乐之父”。他一生创作了约125部交响曲、80余首弦乐四重奏、52首钢琴奏鸣曲、35首钢琴三重奏、50余首各类协奏曲、24部歌剧、8部清唱剧以及大量小型的声乐和器乐作品。其代表作有:交响曲《告别》、《牛津》、《惊愕》、《军队》、《时钟》及《鼓声》等,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

交响乐之父是谁

问题一:交响乐之父是谁,乐圣是谁? 海顿,贝多芬 问题二:交响乐之父是谁,圆舞曲之父是谁,圆舞曲之王是谁 乐圣是指丧失听力的贝多芬,他写了世界知名的九大交响曲及被称为钢琴新约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等作品 音乐之父-- 巴赫 1685年3月21日,欧洲音乐史上的伟人、巴克音乐最杰出的代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于德国爱森那赫市 音乐神童--莫札特 三岁时就能弹得一手好琴、 八岁时写下第一首交响曲、 十二岁时完成第一出歌剧, 这样惊人的才华世上少见, 他,就是十八世纪奥地利作曲家―莫札特。 莫札特的天才并非偶然。 从少年时期开始, 莫札特在父亲的教导之下,展现了早熟的才华, 从演奏到作曲,从弦乐器到键盘乐器、 从独奏曲到歌剧,莫札特样样精通; 这样的成绩,在音乐史上可说是无人能及, 也因此让他得到了「音乐神童」的美名。 交响乐之父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顿) 约瑟夫u30fb海顿(1732一1809)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墓者之一。他出身贫困,从小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作曲主要靠自学,成年后长期任乐队队长,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1791、1794年他曾两度赴英,备受欢迎。他主要从事主调音乐的创作,是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以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器,为近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其中较著名的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故他被称作“交响乐之父”。他的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感情明朗,乐观。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性刻画,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常用“说话原则”,进行世态风俗性的表现。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弦乐四重奏《云雀》等七十六部,清唱剧《创世纪》、《四季》和一些歌剧、歌曲等。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看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u30fb史特劳斯约翰u30fb施特劳斯 问题三:“交响曲之父”是谁? 响乐之父,海顿 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被世人称为“交响乐之父”。他自幼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8岁时被教堂乐长挑去学习歌唱,后接受了键盘乐器、小提琴和乐理的训练,在教堂、宫廷弹奏管风琴、羽管键琴维持生计。1761年在匈牙利贵埃斯特哈齐公爵家里当乐长,服务 整30年。 海顿对音乐的热爱,对人生、世界、自然所持的豁达态度和他乐观坦然的性格,以及18世纪下半叶奥地利松动自由的信仰环境,使他的音乐里充溢着健康、质朴、幽默、轻松的情趣。他的音乐风格与奥地利维也纳丰富的城市音乐和民间音乐紧密相连,清新明快的旋律、简明清晰的和声,使他的音乐与众不同。 海顿一生作品颇丰,其数量和所涉及的领域惊人,其最重要的贡献是100多部交响曲和68首弦乐四重奏。海顿并非交响乐的首创者,在他之前的巴赫和亨德尔等人就为这种体裁进行了尝试。海顿是在前人基础之上,使交响乐确立规范,因此被后人称为“交响乐之父”。他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近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民间气息。最著名的首推“号角”、“告别”、“惊鄂”、6首“巴黎”、“牛津”、12首“伦敦”等交响曲。12部《伦敦交响曲》是他最优秀最有名气的作品。在伦敦,他指挥演出作品,并大获成功,促使他一年半以后再次访问伦敦,并再次获得成功。两次出访,他写下了最后的12部交响曲,总称为《伦敦交响曲》,这是他同类作品中的最佳之作。 四重奏创作中,常用“说话的原则”,即把各声部的主题彼此像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海顿还有著名的《创世纪》、《四季》两部清唱剧作品。 问题四:交响乐之父是谁 是海顿,海顿一生创作了100多个交响曲,他对交响音乐形成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使他获得“交响乐之父”的尊称。 后来又经过莫扎特,特别是贝多芬的发展、革新和创造,使古典主义交响乐不仅达到高度成熟的境地,同时也为浪漫主义交响音乐的诞生和繁荣打下了基础。 问题五:“交响乐之父”是谁 弗朗茨u30fb约瑟夫u30fb海顿 问题六:电影之父是谁交响乐之父是谁 奏鸣曲是由一件独奏乐器演奏,或由一种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的器乐套曲,由三或四个乐章组成。用钢琴演奏的称钢琴奏鸣曲,用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称小提琴奏鸣曲。 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通常采用奏鸣曲式,奏鸣曲因而得名。它诞生于法国大革命以后,当时需要表现人与人之间更加尖锐的关系和社会的戏剧性冲突,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乐曲结构形式。 在奏鸣曲式的呈示部中一般要有两个相互对比或矛盾的主题;在展开部中展开矛盾的冲突和斗争;在再现部中则要显示斗争的结果。只有按照这个原则写成第一乐章的器乐套曲,才能称为奏鸣曲。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是钢琴音乐中的经典作品,其中以《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黎明》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最负盛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每一个钢琴学生必弹的。近代作曲家也都写了不少奏鸣曲,但形式比较自由,如李斯特的奏鸣曲,只有一个乐章。 交响曲是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如上表),叫交响曲。交响 乐形成是海顿完成的,后来由贝多芬在形式和内容上发展到最高峰。 然后由浪漫派作曲家继承,一直到现代。虽然形式和内容都有了变化 ,但仍保持其在器乐作品中最显著的地位。交响曲具有丰富的思想内 容,强烈的戏剧性和绚丽的管弦乐色彩。交响乐的四个乐章和奏鸣曲 一样,是按照一定的关系排列起来。 协奏曲---Concerto,原意是竞赛。十六世纪意大利的协奏曲多指有乐器伴奏的合唱曲,以别于无伴奏合唱。十七世纪后半叶起,指由几件或一件独奏乐器,与一小型弦乐队互相竞赛的器乐套曲。用几件乐器者称“大协奏曲”。意大利作曲家托莱里和科莱里是大协奏曲的创始者。亨德尔和巴赫都作有大协奏曲。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就是大协奏曲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由一件乐器(有时还带有伴奏)与乐队竞奏的古协奏曲,叫做“独奏协奏曲”,如维瓦尔第的协奏曲。 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莫扎特以大量的创作―二十多首钢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协奏曲,以及长笛、单簧管、小号、圆号等为独奏乐器的协奏曲―确立了至今还被袭用着的协奏曲形式。这种协奏曲由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乐曲通常包括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多为抒情的慢板,第三乐章常用 *** 曲式或奏鸣曲式。第一乐章的后部有一个华彩段(第二、三乐章有时也插入较短的华彩段)。起初,华彩段由演奏家根据乐曲的基本主题作即兴发挥,到十九世纪后则由作曲家写成固定的曲谱。现代音乐家演奏古典协奏曲时所用的华彩段曲谱,是由后来的作曲家写成的。贝多芬为协奏曲形式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并使独奏部分与乐队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交响性的发展,使协奏曲的思想性、艺术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五首钢琴协奏曲,都是对协奏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杰作。 浪漫乐派以及后来各国民族乐派作曲家的作品中,独奏乐器更富于鲜明的表现力、感人的歌唱性和高难度的技巧性,整个乐曲往往也具有更强的动力感和交响性。肖邦的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帕格尼尼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成为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的珍品。李斯特把多乐章套曲的艺术构思集中凝聚起来,创造了单乐章的协奏曲形式,他的两部单乐章的钢琴协奏曲成为侩炙人口的名著。二十世纪以后,如苏联的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则以人声与乐队结合而成。西方现代主义音乐流派的某些协奏曲,则更显出“浓缩”、简短的特点,“新维也纳乐派”韦伯恩以无调性的十二音序列形式写成......>> 问题七: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人是谁? “交响乐之父”乃古典时期奥地利作曲家 弗朗茨u30fb约瑟夫u30fb海顿 (1732-1809)

交响乐之父是谁

交响乐之父是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因为海顿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

“交响乐之父”是谁?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中文名: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外文名:英文:FranzJosephHaydn,德文:FranzJosephHaydn国籍:奥地利出生地:奥地利罗劳村出生日期:1732年3月31日逝世日期:1809年5月31日职业:艺术作曲家主要成就:伟大的器乐作曲家古典音乐风格的杰出代表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作曲家代表作品:《惊愕交响曲》,《午别交响曲》,《小夜曲》、《吉普赛回旋曲》

交响乐之父 交响乐之父是谁

  交响乐之父是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奥地利作曲家,他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同时,他因其性情温厚、热爱儿童、关心下属,获得了海顿爸爸的别号。   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与莫扎特、贝多芬三人为同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其代表作品有《伦敦交响曲》、《创世纪》等。   海顿的性格善良,诚恳而质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这些性格在音乐中得到了十分明显的体现。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   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交响乐之父是谁

  交响乐之父是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奥地利作曲家,与莫扎特、贝多芬三人为同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品有《伦敦交响曲》、《创世纪》等。    交响乐之父是谁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并且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   海顿的音乐作品体裁较为广泛,涉及声乐、器乐等各个领域,对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   海顿晚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成就最高,包括《伦敦交响曲》和大型清唱剧《创世纪》、《四季》以及《皇帝四重奏》等作品。

交响乐之父是谁

交响乐之父是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海顿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扩展资料海顿的早期作品写自于晚巴洛克风格(巴赫和亨德尔的音乐就是这种风格)过时之际,当时的海顿还没能写出使用新式语言的有分量的作品。那是一个学习和风格不稳定的时期,而海顿(在18岁时巴赫去世)本身就是一个当代音乐研究者。海顿也承认巴赫的次子、前辈卡尔·菲利普·艾曼纽尔·巴赫对自己的作品影响很大。细心分析海顿创作的1749到1802这50年,可以看出海顿的作品逐渐开始变得复杂和细腻,这是海顿从自己的经验和同侪中得到的,其中一些作品是他风格演化的里程碑。1760年末1770年初,海顿进入所谓的狂飙运动时期,作品充满尖锐的和弦,突兀的转句,少见的小调和声。35到55号之间的交响曲大都是这样的作品。这段时间海顿专心研究对位法,并尝试写赋格,不过这种赋格和巴赫的赋格作品不大相干,而是源于意大利的维也纳传统赋格,例子就是写于1772年的六首“太阳”弦乐四重奏Op. 20的终乐章。1781年,海顿发表了6首弦乐四重奏Op. 33,并敬告听众,这将是一批“全新的、另类的”作品。Charles Rosen曾经说过,这并不是炒做,而是认真的。他指出了许多在这些作品里体现的海顿作曲风格的重要进步。比如乐句之间流畅的过渡、后句的主调非常自然的不间断地从前句衍生出来、娴熟的将陪衬部分从主调部分发展出来,以及注重所有乐器保持其完整性(也就是贝多芬所所说的“obligates Accompagnement”)。这些里程碑式的风格转变影响到海顿其后创作的很多四重奏作品。从1781年及1782年起,海顿开始经常与莫扎特切磋技艺。两位音乐巨匠惺惺相惜,友情不断加深。在音乐界有海顿的前莫扎特和后莫扎特时代的定义。在18世纪90年代,由英国之旅的激发,海顿发展出所谓的“大众风格”,就是迎合广大听众口味而导致空前的巨大成功,但又不乏学院派的严谨的风格。海顿借鉴了奥地利和克罗地亚的民间音乐素材,并将其融合到作品中。民乐的作用在于加强了作品的稳定性,尤其在结构宏大的作品中作用尤为突出。在其后期作品中人们经常能品位到海顿的这种大众风格,比如12首伦敦交响曲和其后来的两出清唱剧的钢琴三重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弗朗茨·约瑟夫·海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