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据记载,凌家滩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有80公斤,堪称世界之最。()

据记载,凌家滩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有80公斤,堪称世界之最。()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凌家滩遗址号称安徽在新石器时期最重要的发现,到底出土了哪些重要文物呢?

凌家滩遗址,1985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经测定距今约5300年至56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发掘出土大批精美文物,其中玉器多达1000多件,反映出同时期其他遗址中所罕见的精美程度和工艺水平。凌家滩出土的玉器数量多,品种丰富,琢磨精致;玉质温润,洁白透明;造型独特,生动传神。出土玉器质地有透闪石,阳起石,叶蛇纹石,利蛇纹石,水晶,玛瑙,石英,绿松石等。这些玉礼器不但精美而且突出反映了原始宗教在凌家滩社会组织中,占有重要地位。石之美者,玉也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古人发现一类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而且有着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的“玉石”。由于它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使它渐渐由仅供少数人使用的装饰品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这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玉,石之美者。用咱们现在的大白话,就是说史前玉器中很多都是石头做的。接下来就带着大家去欣赏几件凌家滩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呸,凌家滩遗址中出土的“玉器”。玉龙“玉龙”呈扁圆形,首尾相接,吻部突出,脑门上阴刻的线条呈现皱纹,龙须、嘴、眼都刻画的十分细腻。在接近尾部的一侧有一可穿线系挂的小孔。沿环一周外侧刻一规整的弧线,表示脊背线,与脊背线相连的有17条向外放射的斜线,表示片片龙鳞,生动而形象。玉龙是凌家滩遗址出土的最有特色的玉器之一,它的形象也常常用于凌家滩遗址的代表,含山博物馆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就借鉴了玉龙的造型,不仅外墙面用的是玉龙作为装饰,从空中俯视博物馆,就是一个首尾相连的“玉龙”。有密集恐惧症的观众,去含山博物馆之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整个外立面都是这样的“小玉龙”,画面太美,小编就不放图了,大家自行脑补吧。玉鹰玉鹰造型独特,外表健美,性情凶猛,呈展翅飞翔状,鹰首侧向傲视,鹰嘴如钩,鹰眼用对钻穿孔表示。胸部饰以八角星纹,中心作一圆孔。双翼作猪首形。八角星纹象征着太阳。这件玉鹰可能是可能是祭祀用品,也可能是三个部落联盟的图徽。整件玉鹰除了造型优美,做工精湛外。最让我感到不解的是为啥将自由飞翔的老鹰的翅膀做成“猪首”的形象?这是想表达鸟飞上天,把牲品带给太阳神?还是在鸟图腾的基础上,融入了史前猪文化崇拜的背景,一起去遨游太空?玉人凌家滩出土的玉人有站姿和蹲姿(也有学者认为是坐姿)两种。均以浅浮雕技法制成,体态比例匀称,身体魁伟,头戴圆冠,冠上有尖顶,腰间系一条斜纹装饰的腰带,浓眉大眼,细腻的刀法显露出上唇的八字胡须,两耳饰有环孔,两臂上佩有环饰。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人体雕像,它们的出现,表明人们由对物的崇拜转为对氏族首领的崇拜,是人代表神意权力观念的确定。更值得一提的是玉人上有对钻的小孔,孔眼直径竟然只有0.15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那么细!所有的钻孔的磨擦痕都十分规整、平行,如此细微的管钻就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也只能用激光才能完成。在我们想象中,五千多年人类虽然过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但生产生活还是极不发达的,应该还是裹着兽皮树叶生活的,但是玉人的出土,说明早在五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原始的织造技术。如果穿越到了这个时代,不走光起码是可以保证的了。玉璜凌家滩遗址中出图的玉璜数量众多,有半璧形、桥形、弧形等。出土的玉璜个体都比较大,制作精良。有的璜制成两部分,缀合而成,缀合部位有孔和暗槽相连,有的璜两端各雕琢成龙、凤、虎等圆雕形态,有的璜的外弧边上雕琢上多种齿牙,有的璜顶部雕刻成牙状或是伞状,可谓是造型各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凌家滩先民对审美的追求。玉龙凤璜是一件两半缀合的组合器,璜的一段雕刻龙首,另一端雕刻凤首,这可能是当时两个部落之间结盟的象征,也可能是联姻的信物。这些璜一般都是大墓中出土,五六件璜上下排列至于胸前,也突出了璜在礼仪中占有重要地位。看到这几件珍贵文物,我只想弱弱的问一句,那个玉龙凤璜,到底哪一端是龙首,哪一端是凤首啊?还有那个虎首,5000多年的老虎和现在的不是一个品种么,这刻画的也真真的够抽象了?在佩服凌家滩先民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我们考古专家的辨识力。八卦刻图玉版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原始玉八卦的刻图玉版。玉片雕刻的纹饰上,圆中心的八角星纹应代表太阳,圭形纹饰表示东、西、南、北的四方和八方,以八数为天地维纲,应与卦卜和历法有关。反映了5300年前凌家滩人的原始哲学思想。这件长方形玉片与玉龟叠压在一起同时出土,龟应为史书上记载的龟卜,龟、版应都是占卜工具。厉害了word哥,你没有看错,这真的是一件占卜工具。5000多年以前,我们的老祖先就会算命啦!只是好奇,那时的算命先生也像我们现在一样么,戴个墨镜,拿个棍子,自带小板凳,坐在马路边?玉猪2007年凌家滩第五次考古发掘出土了1件用“玉石”雕刻的猪型器件,全长72厘米,重达88公斤。猪的嘴、鼻孔、眼、耳俱全,并有一对獠牙,形态十分逼真。这是目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发现最大、最重、年代最早的玉猪。前面介绍的几件“玉器”,可以勉勉强强把他们当作玉器啦,但是当看到这件“玉猪”时,真是瞬间凌乱了。这是玉石做的?

2022凌家滩公园暑期中高考生免费游玩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放时间:8:30-17:00暑期活动:中、高考生门票免费(凭本人准考证和身份证即可换取景区门票免费入园)活动时间:2022年6月13日至8月31日优待政策儿童:1.2米(不含)以下,免费军人:持有效凭证免大门票,免费老人:70岁(含)以上,持有效凭证免大门票,免费残疾人:持有效凭证免大门票,免费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自驾车路线:马鞍山-采石河路-S213-大江南路-X026-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含山城到凌家滩怎么走啊?

驾车路线:全程约39.1公里起点:含山县1.含山县内驾车方案1) 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沿环峰路行驶500米,右转2) 行驶640米,左转3) 行驶170米,右转进入得胜路2.沿得胜路行驶2.3公里,直行进入S2263.巢湖市内驾车方案1) 沿S226行驶23.5公里,过左侧的桐庄约140米后,右转进入X0162) 沿X016行驶4.2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X0253) 沿X025行驶7.4公里,到达终点终点:凌家滩

凌家滩的玉版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符合我国古代的原始八卦理论?

凌家滩的玉版的八方图形与中心象征太阳的图形相配,符合我国古代的原始八卦理论。玉版四周的四、五、九、五之数,与洛书“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中央”相合,玉版图形表现的内容应为原始八卦。出土时,玉版与玉龟叠压在一起,说明二者关系密切。

安徽凌家滩文化 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在1936年被发现,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 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 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  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良渚文化时期最先进的的陶器制作方式是轮制,黑陶豆盘的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良渚文化时期炊器大多是鼎。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其中玉琮个体大,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玉器上的纹饰除神人兽面图像外,其他出现最多的图案是鸟。  良渚文化的钱山漾一地出土有绢片、丝带和丝线,是中国远古时代最重要的家蚕丝织物。此外,还发现了许多祭坛遗址,如余杭瑶山遗址发现的祭坛,平面呈方形,从里向外为红土台、灰土围沟和砾石台,外围的边长约20米。祭坛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们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良渚文化时期的食物以水稻为主。  良渚文化中物质文化十分发达,以鼎、豆、盘、双鼻壶、带流壶、带流杯、尊、簋为典型器,用于祭礼的玉器更为发达,墓葬规格、聚落布局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差别。良渚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东到上海,南至钱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为界,北达宁镇地区边缘的长江以南,围绕太湖大致呈三角状,其影响达浙东、浙西南、皖南、华南、山东、苏北等地。   良渚文化源于崧泽文化,由于北进失利及水患,良渚文化主体很快衰落。良渚文化中文字和城址已露端倪,从社会形态特征来说, 良渚文化第三期已进入原始文明社会。良渚文化刺激了中原地区原始文明的极大发展,并产生剧变,最终形成了中国繁荣的早期文明,夏商文明礼仪制度中的琮、钺和神人兽面纹即来自良渚文化因素。

凌家滩的玉版有什么特征?

凌家滩的玉版为长方形,正面略带弧形,琢磨三条宽约0.4厘米、深0.2厘米的凹边。玉版长11厘米,宽8.2厘米。在玉版的正面,围绕着中心,刻有两个大小相套的圆圈。在内圆里,刻方心八角形图案,内外圆之间,有八条直线将其分割为八等份。在每一份中,各刻有一个箭头。在外圆和玉版的四角之间,也各刻有一个箭头。在玉版的两短边的边沿,各钻有5个圆孔;在无凹边的长边钻有4个圆孔,有凹边的长边钻有9个圆孔。

凌家滩遗址现在对外开放了吗?

据安徽商报消息按照计划,遗址展区将在今年五一期间首次正式对公众开放。日前相关的媒体已经探访凌家滩遗址。在遗址展区,数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空地,如今已经绿树成阴,一排排青砖房屋,增添了几分历史的沧桑和厚重。“这里的房屋都是用当年的粮站房屋翻修而成。”留在这里负责指导工作的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朔知介绍,按照国家规定,遗址上不能有新建的建筑物,他们就顺势利用粮站的房屋修建了展区和办公区等建筑。在2009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第三阶段,凌家滩遗址被纳入其中,经过专家确认,凌家滩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文明探源馆同样是用一座粮仓翻修而成,建设已经接近尾声,展馆里有历年来在凌家滩出土的各种精美玉器的展图和拓展解读内容。据介绍,遗址展示已经初具规模,墓葬祭祀区现场展示,文明探源馆准备在今年五一开放。

豨韦氏从东北南下到安徽南部,作为凌家滩的主体族群创造了凌家滩文化

豨韦氏从东北南下到安徽南部,作为凌家滩的主体族群创造了凌家滩文化 文|黄饮冰 对于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出现于安徽南部巢湖的凌家滩文化,现在也出现了一种从西亚而来的解释。对于凌家滩文化是一种迁入性文化的性质,我是肯定的,但是来自西亚的某个角落的解释,我是不敢苟同的。为什么呢?凌家滩最显著的文化遗存,就是流行以玉为贵。凌家滩的玉器中,玉龙、玉鸟、玉龟、玉人等,在西亚的任何角落都找不到根源。相反地,凌家滩的玉文化遗存与千里之外的燕山东北部的红山文化玉文化遗存有很突出的共性,特别是两地玉文化中都流行玉龙、玉鸟、玉龟、玉人等。这种文化上的共性肯定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种必然的联系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在《豨韦氏是远古猪崇拜氏族,以豨韦氏为远祖并不妨碍黄帝是华夏族(汉族)的祖先之地位》一文中,我已经解开了这个联系——中国上古古老的氏族豨韦氏。豨韦氏从上古走来,一直就生活于中国境内,其历史一直延续到三代。豨韦氏,也叫狶韦氏,上古豨韦氏的图腾是野猪图腾。在三代,豨韦氏演变成了豕韦氏。以后还有室韦。有人说豨韦氏、豕韦氏、室韦族,都是音变,实则一体。历史上的室韦族与豨韦氏、豕韦氏有没有关系真说不清楚,也可能北上豕韦氏与胡人一起形成室韦族。在庄子的叙述中,豨韦氏是华夏最祖老的氏族,处于开天辟地的首位。但是中国历史意向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模式,古老的氏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势力就会衰微,就会从中心氏族的位置上退下来,让位于其他新兴的氏族力量,这就是中国史前就存在的氏族统治制度。在考古中,的确可以看到豨韦氏的存在,当然,这个存在体现在史前广泛存在的“猪”崇拜上。最早的诸图腾,就是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野猪图腾。下图就是距今7000年到5300年的河姆渡文化之猪图腾。这个猪,当然是野猪。河姆渡文化猪(距今7000年到5300年)最早的猪图腾。当然啰,在史前的墓葬中,有很多史前遗址都是有以猪陪葬的习俗的,以猪陪葬当然是猪崇拜的体现,但是制作成猪的图像进行崇拜,目前最早的是河姆渡。所以河姆渡可以看成是豨韦氏的起源地。也就是说,在河姆渡生活的人群中,产生了一个以猪为图腾的族群。很显然,在河姆渡,这个猪图腾族群只是其中的一个群体,这就是豨韦氏或豨韦家族。这个豨韦氏一直向北迁移,最终来到了燕山东北的红山文化区域,成为了红山文化族群的一部分。以上的推理的根据,就是在距今6000年红山文化区域出现了玉猪龙,猪头与红山文化的龙尾结合,产生了红山文化的玉猪龙。 下图就是距今6000年到5000年的红山文化玉猪龙,这个猪,就看着像家猪了! 红山文化玉猪龙(距今6000年---5000年)这个玉猪龙,就是河姆渡的诸图腾与红山文化的龙图腾相结合的产物。这样的构图组合,反应的就是不同文化和崇拜的人群之间的组合。对于红山文化族群来讲,蛇形龙是族群整体文化的共性,外来的人群要融合进入族群,前提就是承认蛇形龙的领导地位。要融入的族群也有自己的文化,这种自己原本的文化也是值得族群中体尊重的,所以保持个性,自己原来的猪图腾也会保留,这就形成了猪头与龙尾的新组合,这个新组合就成了自己的新图腾。所以豨韦氏进入燕山东北的红山文化区域,作为红山族群的一个新成员,拥有了新图腾——玉猪龙。以上就是豨韦氏北上的历史推理。这个历史推理是个假说,但是从图腾看,是真实存在的。再看凌家滩文化的龙。这个龙越看越像一头猪。凌家滩文化出现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江淮之间的安徽南部巢湖地区。江淮是山东与环太湖地区的中间地带。凌家滩的文明程度是很高的。而且凌家滩文化出现很突然,消失也很突然。凌家滩文化的文化兼容特色很显著,过渡特色也很显著。凌家滩之后,在南部的环太湖出现了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开始),在西部的湖北地区出现了屈家岭-石家河文化。这两个文化,太厉害了!西部的屈家岭-石家河衍生出了夏朝;东部的良渚对商朝有深刻的影响。凌家滩的猪龙的造型,很独特,是唯一的首尾相连的造型。但它的雏形,就是上面的红山文化玉猪龙。红山文化的特色,是把玉石雕塑成崇拜物的形成像(直接塑像),而不是像良渚文化一样去把玉石雕塑成不同的器型,然后在不同器型的玉器上去雕刻崇拜物的形象(塑器刻图或像)。 凌家滩文化猪龙(距今5600年——5300年)很显然,凌家滩的玉猪龙的制作工艺来自红山文化,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所以凌家滩文化来源于红山文化的理由是很充足的。凌家滩文化的玉鸟、玉龟、玉人与红山文化的玉鸟、玉龟、玉人也是同样的传承关系。这里就不分析了。凌家滩文化是如何出现的呢?其实一直看我的历史叙述的人,自然就会明白。因为这里逻辑我早就说明了。凌家滩文化出现的时间点是距今5600年。这个时间点是史前一个小冰期开始的时间。这个小冰期就是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这个小冰期。这个小冰期与历史上的所有大冰期或小冰期一样,引起的就是人口的南下运动。这个小冰期对红山文化的影响,就是从距今5500年开始,红山文化在东北进入衰败期。因为距今5500年,可能就是人口大量离开东北南下的时期。但是对于豨韦氏来讲,在小冰期的初期,就选择了南下,而且一直南下到了凌家滩地区,这个南下运动可能豨韦氏本族,人口不多且行动迅速,所以没有引起其他族群的注意故而沿途没有受到干扰。这是非常符合逻辑的。豨韦氏在东北期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从凌家滩的玉鹰上可以解析出来。下图就是凌家滩的玉鹰:鹰、猪与八角星的组合图。凌家滩文化鹰、猪和八角星组合(距今5600年——5300年)这个鹰呢?明显来自于红山文化。这个猪呢?变成了双头猪。对于双头猪的解释,共尾体现的是“封”,双头猪就是“封豨”。所以凌家滩的这个从东北而来的族群,是猪鹰崇拜的封豨氏族。在东北期间,豨韦氏也融入了鹰族群,形成了封豨鹰氏族。同样的,豨韦氏退回南方,也会遇到新的族群,与新的族群也需要建立新关系。新关系在哪里呢?在鹰猪图腾背上的八角星上。很显然,这个八角星图案就是一个新人群进入的标志。这个八角星来自哪里呢?来自汤家岗文化。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因为这个八角星与汤家岗文化的八角星是一样的,属于“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最早出现在汤家岗文化。高庙八角星是“八向八角星”。说明西部湖南地区的汤家岗文化族群有人东迁了,在凌家滩与南下的豨韦氏组成了新的联合体。所以凌家滩文化是南下的红山文化的一支(猪鹰崇拜支系豨韦氏或称封豨氏)与汤家岗文化的一支联合组成的,但豨韦氏处于主体位置。总结起来就是:从猪崇拜的角度看,河姆渡文化崇拜野猪的一支人(豨韦氏),在很早就北迁而且一直迁移到了红山文化区域,带去了猪图腾,这可能就是红山文化玉猪龙的来历。在红山文化,猪族和鹰族组成了一个联合体,就是猪鹰联合体。猪鹰联合体是东北黄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小冰期,猪鹰联合体最早离开东北,并一直南下到了巢湖地区的凌家滩,与东迁到巢湖地区凌家滩的汤家岗人一支组成新的联合体,形成了猪鹰八角星图腾。距今5300年,凌家滩文化消失了。那么辉煌一时的凌家滩文化族群哪里去了呢?我说过距今5300年,中国上古文明进入新时代。这个新,就体现在湖北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和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横空出世了。夏朝直接就是来源于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商朝的良渚文化的特色很浓厚。凌家滩的玉器制作工艺来自红山文化,但是凌家滩的这种制作工艺在良渚文化中没有继承下来。所以凌家滩文化不可能是良渚文化的源头。也就是说,良渚文化的源头在环太湖本地,凌家滩文化对良渚可能有影响,但是从玉器的制作工艺看,这种影响不是决定性的。所以凌家滩文化消失后其人口的主流去向不在良渚文化。下图是石家河文化的玉猪龙。他的造型与红山文化C型龙相同,与凌家滩文化玉猪龙不同,首尾不相连,但是工艺是一致的。石家河文化玉猪龙时间是最晚的(相对于以上的玉猪龙)。如果石家河文化的玉猪龙直接来自红山文化,那么湖北地区的玉龙出现的时间就要早到距今5600年,与凌家滩至少是同时。但是石家河文化的玉龙出现在距今4600年以后,所以这个石家河龙的来源,在凌家滩。 石家河文化玉猪龙(距今4600年——4000年)所以,凌家滩文化居民的去向,是湖北的江汉地区。豨韦氏在距今5300年后,逐渐西迁了。到石家河文化时期,为江汉地区带去了玉龙形象。豨韦氏也就成为了石家河居民的一部分,成为了江汉地区的早期居民的一支了。凌家滩文化在距今5300年从凌家滩地区消失,其原因可能跟良渚文化的兴起有关。这以后再说吧!黄饮冰2018年4月4日星期三于孝感。

凌家滩遗址的文物保护

1998年县政府成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的保护领导小组,指导凌家滩遗址的保护工作。凌家滩遗址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01年,又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凌家滩遗址保护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保护委员会,由分管县长担任主任,相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委员会成员,来协调遗址的保护工作。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的100处重大遗址之一。2003年聘请中国文物研究所,帮助做了《凌家滩遗址保护规划》,2004年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评审。 2006年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的100处重大遗址之一。

凌家滩遗址的历史文化

早期凌家滩正在发掘的含山凌家滩原始部落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这表明中国早在5500年前就出现了城市,从而使中国城市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远古时期的凌家滩是一座繁华、热闹的城市,养殖业、畜牧业、手工业初步形成规模。这一惊人的发现意味着中国城市文明的起源远远早于人们过去所作的估计。,凌家滩古城展现出的失落久远的灿烂文明,将使中华民族文明史由“上下五千年”延伸到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 有巢氏有巢氏大约生于蒙昧时代,他率领原始人走出洞穴,构木为巢,被后人尊为“中华第一人文圣祖”。有学者认为有巢氏的生籍在山东省境内,也有人认为在山西、内蒙古等地。凌家滩遗址发现之后,一些学者根据最新的考古发掘所得到的信息,提出有巢氏的生籍地望就在巢湖流域。凌家滩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有巢氏聚落中心,其年代距今约5500~5300年之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从凌家滩遗址出土的众多墓葬看,作为有巢氏的聚落中心,当时这里也正处于原始社会晚期,聚落内部已出现贫富分化,存在着贵族和贫民两大集团,正在向阶级和早期的国家演进。“有巢氏”是远古巢居的发明者,同时也代表着一个智慧的人类群体,甚至代表着一个历史时代。在远古时代,血缘氏族是人类从“原始群”转变到氏族部落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基本特征是族民对先祖充满缅怀心理和崇拜意识。从凌家滩已经发掘的所有墓葬的随葬品中可以看出,凌家滩先民正具备着这样的血缘氏族特征。从年代上看,他们处于有巢氏时代的晚期。

凌家滩遗址的历史沿革

1987年6月,省考古研究所决定成立凌家滩考古发掘队,由张敬国研究员任队长,对凌家滩遗址进行正式发掘。第一次发掘就取得了惊人的发现,出土文物200多件,包括玉版、玉龟、玉勺等一大批精美玉器;尤其是发现一把重达4.25千克的石铲,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把石铲。1987年11月,紧接着对凌家滩遗址进行了第2次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多件,仅玉璜的种类就达20余种。这次发掘,揭露出墓葬11座,灰坑2个,发现人工构筑的遗存3处,初步认定凌家滩墓葬区是一处人工营建的墓地。1998年10月,时隔漫长的11年后,张敬国又率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3次发掘,发掘面积扩大到1300平方米,墓地的整体面貌被揭露出来,明确了第2次发掘中发现的人工构筑遗存是祭坛遗迹。这次发掘揭露出祭坛1座,房屋遗迹1处及墓葬29座,出土了500多件文物,包括玉龙、玉鹰、石钻等重要文物在内。2000年10月张敬国又率队对遗址进行第4次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这次发掘面积虽不大,但成果十分丰富,除发现25座墓葬,出土110多件文物外,还发现了玉器加作坊遗址1处,在凌家滩村内发现了大面积红陶块建筑遗迹,和一处用红陶块砌成的水井。2007年5月,时隔6年后,张敬国再次率队对遗址进行第5次发掘,发掘面积45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4座,灰坑3个,玉器、石器作坊遗址1处,出土文物400多件。这次发掘在祭坛近顶部发现一件用玉石雕刻的猪形器,重达88公斤,堪称新石器时代玉器之最。在玉猪的身下压着一座疑似部落首领的大墓,墓坑内摆放随葬品约400多件。墓主人胸前摆放着10多件玉璜,两臂位置各放着10件玉镯,胸部以下至脚部叠压着玉铖、石铖、石锛、石凿,部分部位叠压达2至6层器物。 5次发掘合计发掘面积不过2550平方米,而通过现代航空遥感技术培训和考古钻探方法,测出凌家滩遗址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仅占遗址总面积的1/800,神秘而丰富的凌家滩遗址仅仅才露出它冰山一角。然而出土的文物数量,多达1900多件,其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震撼海内外。它透露出长江中下游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2014年6月,经过近两年的发掘,考古人员发现5000年前的凌家滩先民不仅能够制造精美的玉石器,而且已开始稻作农业,饲养或捕猎猪、鹿、鸟禽等多种动物丰富饮食品种,另外在房屋建设中,他们已懂得类似钢筋混凝土的:“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的建筑工艺。考古人员对遗址墓葬南侧的壕沟进行发掘,最深处已有两三米。考古人员在土层切面上,按顺序标注上地层的年代,明清、唐宋、汉代、新石器。负责现场发掘的省考古所研究员朔知说,前五次发掘结束后,为弄清凌家滩先民的现实生活状况,他们对凌家滩遗址进行大范围的勘探后,特地选择凌家滩遗址本身和外围,开始四处发掘。经过近两年的发掘,他们不仅确认了作为区域中心位置的凌家滩遗址不仅有超过40万平方米的居住区域、长达2000米的壕沟、外围一系列的村落。而且对凌家滩先民饮食居住、生产及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凌家滩遗址的介绍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距今已经有约6000年历史,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凌家滩遗址所表现出的文化证明它具有深厚的城市内涵,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城市。12001年06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凌家滩遗址的遗址格局

凌家滩遗址1985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地理坐标为31°27′N、118°02′E,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遗址海拔高度6.7~26m,凌家滩遗址地理位置黄河至长江即泰山以南至长江边的最高山峰海拔441米的太湖山南坡脚下,沿一条南北走向的土岗向南一直延伸到5公里远的裕溪河北岸,其中遗址区域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0.8公里,遗址北部所处最高海拔约26米,向南渐低至海拔6.7米。凌家滩遗址方圆160万平方米的城郭,一眼望不到边际,就是以后稍晚出现的城市面积也不一定比它大。这个城市沿河而建,在这座城的四周,一条大型围壕形成了城市与外界相隔离的护城河,用来防御外界的侵袭。 凌家滩遗址以三个台阶为界线划分成三处功能不同的区域,具备了初级的城市规划水平。第一区域第一区域是普通部落成员的居住区、庭院区,房子带有明显的城市规划和精心设计的痕迹。这个区域出土了大量陶片。第二区域第二区域是3000平方米的红陶土块广场,这里是部落首领的宫殿区和部落会盟、祭祀、操演的场所。考古专家认为这里是部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也是这座古城的中心,它反映出当时的高度文明和强势力量。记者在广场中间看到一个红陶土块砌成的水井,井水清澈可饮,经地质专家鉴定,这是中国最早的真正现代意义的水井,这说明当时的居民有了公用的生活用水。 第三区域第三区域是大型墓葬区,中央有一处约一米高的祭坛,陪葬品有玉器、石器和陶器等。张敬国介绍说,他与台湾古玉研究专家陈启贤先生合作,利用先进的偏光立体显微镜,对上百件精美的凌家滩玉器进行微痕观察和测试,发现凌家滩人已经用上了高超的冶金技术。

凌家滩遗址为什么不挖了

凌家滩遗址不挖的原因:因为凌家滩史前遗址出土了如此让人“无解”的逆天神物,也招致了来自外界对该遗址不绝于耳的各种揣测。目前,考古队暂时停止了对凌家滩遗址的继续挖掘工作,16万平米的巨大史前文明遗址,仅开挖了不到八十分之一。当前有不少专家推测,凌家滩遗址上必定还存在着更多令人费解的东西,待日后考古复工之时,想必又会是一件又一件的逆天文物从这片神奇的废墟里横空出世。

马鞍山市民参观凌家滩需要门票吗

免费的凌家滩遗址开放时间应该是八点钟左右。 1998年,含山县政府成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的保护领导小组,指导凌家滩遗址的保护工作。

含山凌家滩遗址需要门票吗?

凌家滩古文化遗址门票免费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地处裕溪河中段北岸,总面积160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遗址。该遗址自发现以来共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20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祭坛1座,墓葬66座,大面积红陶块堆筑的遗迹1处、房屋遗址1处,出土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1300件,其中玉器占一半以上。该遗址发掘的“巨石阵”,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期有巨石遗存存在的唯一一处遗址,其建筑年代早于英国巨石阵1000年左右,出土“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地址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

安徽凌家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面试成绩

60分以上。按照安徽凌家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开招聘人员公告,现将专业测试成绩进行公示,60分以上算及格。事业单位主要是以结构化面试为主,面试组织部门精心设计考查测评的内容,确定考题,严格按照事先备好的题目提问。

安徽凌家滩遗址

安徽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村,总面积约为160万平方米,距今已有5000多年,已经出土的珍贵文物有精美的玉礼器、石器、陶器等。安徽凌家滩遗址安徽凌家滩遗址于1985年被发现,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于1987年6月成立凌家滩考古发掘队,并对凌家滩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安徽凌家滩遗址发掘出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把石铲,重达4.25千克。

凌家滩文化遗址公园的对外宣传,文创产品如何进行提升和推广?

1、线上线下结合,很多企业都会利用新媒体来进行宣传,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来进行宣传。2、官方推广,当产品在消费者中获得好的口碑之后,就可以选择官方推广方式。3、自媒体广告,有些自媒体不太适合文创产业,可以利用好自媒体传播的优势,制作相关的文创产品视频并上传到平台上去。

安徽凌家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安徽凌家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12月28日,法定代表人:杜雄鹰,注册资本:20,000.0元,地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环峰镇和谐苑一期商业C1.2号门面。公司经营状况:安徽凌家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处于开业状态,招投标项目5项。以上信息来源于「爱企查APP」,想查看该企业的详细信息,了解其最新情况,可以直接【打开爱企查APP】

《如果国宝会说话》解读10--凌家滩玉龙和玉鹰

安徽含山县境内的凌家滩遗址文化,距今约5300年左右。除此系列解读07中提到过的玉龟、玉版外,凌家滩玉器中还有两种较独特的器物,那就是玉龙和玉鹰。 01 凌家滩玉龙 据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修松介绍,龙形的器物或图案,在史前社会的很多处文化中都曾出现,在形体上却各不相同,比如前面解读过的红山玉龙,就有“C”字龙、“玦”形龙等不同形状。 凌家滩玉龙,则是后世说到的虬龙。《说文》中说虬龙的样子,是“龙子有角者。”《广雅u2022释鱼》将各种龙形定义得清楚:“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虬字还有弯曲的意思,虬龙也就是盘曲着身体、头上长角的龙。在夏文化的发祥地,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4千年前的彩绘陶盘,上面画着两条龙,外面一条比较艺术化,口中含着一根禾穗,里面 一条盘曲如钩,头上长角,正是虬龙,似乎被外面的龙呵护着。如果虬龙代表着先人图腾崇拜的话,那早1300年的凌家滩,很可能是陶寺虬龙崇拜的源头。 02 凌家滩玉鹰 凌家滩玉鹰也是极独特的存在。 它嘴似钩,眼睛用钻孔表现,显得很突出,侧头而视,展翅欲飞的样子。 让人惊奇的,是它的胸部和翅膀。胸前有和玉版相似的八角星纹,里面有一圈,用钻孔穿透。它的翅膀全部展开,翅尾雕成了猪头的样子,眼睛和鼻子也用钻穿的孔表现。在解读07中我们说过,圆加八角星纹,是太阳闪光的图案,有太阳崇拜的含义。 至于鹰的翅尾雕成猪首形,可能跟猪崇拜有关。在当时,猪是最基本的祭祀供品之一,而在很多地方发现的墓葬品中,玉猪龙器饰也数量不少,可能正是猪崇拜的反映。 凌家滩玉鹰,代表着当时凌家滩人,对太阳崇拜、鸟崇拜、猪崇拜三位一体的结合。

凌家滩玉鹰在哪个博物馆?

原理:凌家滩玉鹰是中国文物中的一种,是指出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凌家滩遗址的青铜鹰形器。该器物高约26.2厘米,宽约28.1厘米,重约1.9千克,造型逼真美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凌家滩玉鹰目前被收藏在四川博物院。应用:四川博物院作为一个集文物收藏、研究、展览于一体的博物馆,其收藏的凌家滩玉鹰是其馆藏中的一件重要文物。该博物馆向公众开放,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这件珍贵的文物,了解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此外,该馆还会组织一些展览、讲座等活动,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凌家滩玉鹰和其他文物的背后故事。

马鞍山凌家滩遗址景区怎么预约马鞍山凌家滩遗址公园建设

马鞍山凌家滩遗址景区预约流程预约入口:预约流程:1、打开“游安徽预约”小程序,搜索“褒禅山”,点击“可预约”;2、选择预约时间点和预约时段,点击“可预约”;3、选择可适用的门票,点击“预约”,填个人信息,提交订单即可。景区电话:0555-2975657具体地址: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厂岗行政村温馨提示:1.网上预约早购票2.戴好口罩再出门3.错峰出行不扎推4.间隔一米排好队5.安行绿码才入园6.分散游览不聚集7.发热咳嗽须隔离8.服从管理讲文明

凌家滩的石钻出土哪个墓

凌家滩出土的石钻是出自凌家滩遗址中的M1号墓。凌家滩遗址位于四川省南部的广安市邻水县境内,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距今已有约4000年历史。该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的文物和遗址资料,包括陶器、玉器、石器、骨器、铜器等多种物品,其中以石器和陶器最为丰富和精美。M1号墓是凌家滩遗址中的一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等文物,其中就包括了这件石钻。

凌家滩遗址联系电话是多少

凌家滩遗址联系方式:地址: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凌家滩遗址景点简介: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五联行政村凌家滩自然村,为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址,其年代距今5500--5300年之间。遗址区内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晚期人工建造的祭坛、大型氏族墓地以及祭祀坑、红烧土和积石圈等重要遗迹,出土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1200件,其中不少珍品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 凌家滩出土的玉器,数量多,品种丰富,琢磨精致,珍稀罕见。刻图纹饰以及在造型构思、工艺技术等方面都表现了独特的风格,表明凌家滩遗址是中国史前玉文化发展中心之一。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各种文物,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信息,对研究中国早期原始哲学思想的产生、社会伦理、审美观念和宗教礼仪的存在方式,对古代社会组织的构成和变革,私有制、阶段和国家的产生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凌家滩遗址凌家滩遗址在哪里

1、含山凌家滩遗址需要门票吗?2、凌家滩遗址号称安徽在新石器时期最重要的发现,到底出土了哪些重要文物呢?3、安徽凌家滩遗址4、凌家滩遗址为什么不挖了含山凌家滩遗址需要门票吗?凌家滩古文化遗址门票免费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地处裕溪河中段北岸,总面积160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遗址。该遗址自发现以来共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20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祭坛1座,墓葬66座,大面积红陶块堆筑的遗迹1处、房屋遗址1处,出土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1300件,其中玉器占一半以上。该遗址发掘的“巨石阵”,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期有巨石遗存存在的唯一一处遗址,其建筑年代早于英国巨石阵1000年左右,出土“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地址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凌家滩遗址号称安徽在新石器时期最重要的发现,到底出土了哪些重要文物呢?凌家滩遗址,1985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经测定距今约5300年至56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发掘出土大批精美文物,其中玉器多达1000多件,反映出同时期其他遗址中所罕见的精美程度和工艺水平。凌家滩出土的玉器数量多,品种丰富,琢磨精致;玉质温润,洁白透明;造型独特,生动传神。出土玉器质地有透闪石,阳起石,叶蛇纹石,利蛇纹石,水晶,玛瑙,石英,绿松石等。这些玉礼器不但精美而且突出反映了原始宗教在凌家滩社会组织中,占有重要地位。石之美者,玉也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凌家滩遗址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古人发现一类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而且有着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的“玉石”。由于它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使它渐渐由仅供少数人使用的装饰品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这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玉,石之美者。用咱们现在的大白话,就是说史前玉器中很多都是石头做的。接下来就带着大家去欣赏几件凌家滩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呸,凌家滩遗址中出土的“玉器”。玉龙“玉龙”呈扁圆形,首尾相接,吻部突出,脑门上阴刻的线条呈现皱纹,龙须、嘴、眼都刻画的十分细腻。在接近尾部的一侧有一可穿线系挂的小孔。沿环一周外侧刻一规整的弧线,表示脊背线,与脊背线相连的有17条向外放射的斜线,表示片片龙鳞,生动而形象。玉龙是凌家滩遗址出土的最有特色的玉器之一,它的形象也常常用于凌家滩遗址的代表,含山博物馆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就借鉴了玉龙的造型,不仅外墙面用的是玉龙作为装饰,从空中俯视博物馆,就是一个首尾相连的“玉龙”。有密集恐惧症的观众,去含山博物馆之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整个外立面都是这样的“小玉龙”,画面太美,小编就不放图了,大家自行脑补吧。玉鹰玉鹰造型独特,外表健美,性情凶猛,呈展翅飞翔状,鹰首侧向傲视,鹰嘴如钩,鹰眼用对钻穿孔表示。胸部饰以八角星纹,中心作一圆孔。双翼作猪首形。八角星纹象征着太阳。这件玉鹰可能是可能是祭祀用品,也可能是三个部落联盟的图徽。整件玉鹰除了造型优美,做工精湛外。最让我感到不解的是为啥将自由飞翔的老鹰的翅膀做成“猪首”的形象凌家滩遗址?这是想表达鸟飞上天,把牲品带给太阳神凌家滩遗址?还是在鸟图腾的基础上,融入了史前猪文化崇拜的背景,一起去遨游太空?玉人凌家滩出土的玉人有站姿和蹲姿(也有学者认为是坐姿)两种。均以浅浮雕技法制成,体态比例匀称,身体魁伟,头戴圆冠,冠上有尖顶,腰间系一条斜纹装饰的腰带,浓眉大眼,细腻的刀法显露出上唇的八字胡须,两耳饰有环孔,两臂上佩有环饰。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人体雕像,它们的出现,表明人们由对物的崇拜转为对氏族首领的崇拜,是人代表神意权力观念的确定。更值得一提的是玉人上有对钻的小孔,孔眼直径竟然只有0.15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那么细!所有的钻孔的磨擦痕都十分规整、平行,如此细微的管钻就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也只能用激光才能完成。在我们想象中,五千多年人类虽然过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但生产生活还是极不发达的,应该还是裹着兽皮树叶生活的,但是玉人的出土,说明早在五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原始的织造技术。如果穿越到了这个时代,不走光起码是可以保证的了。玉璜凌家滩遗址中出图的玉璜数量众多,有半璧形、桥形、弧形等。出土的玉璜个体都比较大,制作精良。有的璜制成两部分,缀合而成,缀合部位有孔和暗槽相连,有的璜两端各雕琢成龙、凤、虎等圆雕形态,有的璜的外弧边上雕琢上多种齿牙,有的璜顶部雕刻成牙状或是伞状,可谓是造型各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凌家滩先民对审美的追求。玉龙凤璜是一件两半缀合的组合器,璜的一段雕刻龙首,另一端雕刻凤首,这可能是当时两个部落之间结盟的象征,也可能是联姻的信物。这些璜一般都是大墓中出土,五六件璜上下排列至于胸前,也突出了璜在礼仪中占有重要地位。看到这几件珍贵文物,我只想弱弱的问一句,那个玉龙凤璜,到底哪一端是龙首,哪一端是凤首啊?还有那个虎首,5000多年的老虎和现在的不是一个品种么,这刻画的也真真的够抽象了?在佩服凌家滩先民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我们考古专家的辨识力。八卦刻图玉版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原始玉八卦的刻图玉版。玉片雕刻的纹饰上,圆中心的八角星纹应代表太阳,圭形纹饰表示东、西、南、北的四方和八方,以八数为天地维纲,应与卦卜和历法有关。反映了5300年前凌家滩人的原始哲学思想。这件长方形玉片与玉龟叠压在一起同时出土,龟应为史书上记载的龟卜,龟、版应都是占卜工具。厉害了word哥,凌家滩遗址你没有看错,这真的是一件占卜工具。5000多年以前,我们的老祖先就会算命啦!只是好奇,那时的算命先生也像我们现在一样么,戴个墨镜,拿个棍子,自带小板凳,坐在马路边?玉猪2007年凌家滩第五次考古发掘出土了1件用“玉石”雕刻的猪型器件,全长72厘米,重达88公斤。猪的嘴、鼻孔、眼、耳俱全,并有一对獠牙,形态十分逼真。这是目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发现最大、最重、年代最早的玉猪。前面介绍的几件“玉器”,可以勉勉强强把他们当作玉器啦,但是当看到这件“玉猪”时,真是瞬间凌乱了。这是玉石做的?安徽凌家滩遗址安徽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村,总面积约为160万平方米,距今已有5000多年,已经出土的珍贵文物有精美的玉礼器、石器、陶器等。安徽凌家滩遗址安徽凌家滩遗址于1985年被发现,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于1987年6月成立凌家滩考古发掘队,并对凌家滩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安徽凌家滩遗址发掘出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把石铲,重达4.25千克。凌家滩遗址为什么不挖了凌家滩遗址不挖的原因:因为凌家滩史前遗址出土了如此让人“无解”的逆天神物,也招致了来自外界对该遗址不绝于耳的各种揣测。目前,考古队暂时停止了对凌家滩遗址的继续挖掘工作,16万平米的巨大史前文明遗址,仅开挖了不到八十分之一。当前有不少专家推测,凌家滩遗址上必定还存在着更多令人费解的东西,待日后考古复工之时,想必又会是一件又一件的逆天文物从这片神奇的废墟里横空出世。

凌家滩遗址在哪里

凌家滩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凌家滩遗址1985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经测定距今约5300年至56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自1987年以来,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主持的4次考古发掘发现,聚落遗址内,包括居址、墓地、祭坛、作坊以及近3000平方米的红陶块建筑遗迹。同时,发掘出土大批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反映出同时期其他遗址中所罕见的精美程度和工艺水平。由此推断,远古时期的凌家滩是一座繁华的城市。凌家滩遗址因其各类遗存齐全,文化内涵丰富,被列为上世纪中国100处考古遗址大发现之一。专家评价,凌家滩遗址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远古文明,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凌家滩遗址是中国第一个以地势分层次建筑的聚落遗址,它是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一处文化遗产,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化,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凌家滩祭坛、红陶块遗迹和玉礼器的出现,对研究古代宗教的起源,国家的起源,原始哲学思想的起源,历法制度的起源,金属冶炼技术的起源,龙凤文化的起源,以及建筑史、工艺美学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表明凌家滩是中国玉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保护范围:总占地面积为453公顷,由下列7片保护范围组成:(1)中心聚落遗址保护范围:以凌家滩桥北侧桥头为基点(X=48192,Y=59950),东至距基点2229米处水渠西界,南至后河南岸河堤道路中心线,西至距基点1162米处后河支流东界,北至距基点1181米处岗地低洼地带。(2)乌龟墩遗址保护范围:东至遗址东侧水渠西界,南至后河北岸,西至遗址西侧后河支流东界,北至遗址北侧水渠南界。(3)李岗遗址保护范围:东至遗址东侧河流西界,南至后河北岸,西至遗址西侧河流东界,北至李岗与麦庄岗地之间的低洼地带。(4)钱墩遗址保护范围:东至遗址东侧现状道路,南至遗址南侧水渠,西至遗址西侧水塘东界,北至钱墩北侧村路。(5)韦岗遗址保护范围:东至联圩河东侧农田田埂,南至遗址南侧水塘南界,西至韦岗村西界,北至韦岗村北界。(6)王坛遗址保护范围:东至026县道,南至王坛村通向黄墩中学村路,西至王坛村东北侧村路,北至遗址北侧土坎。(7)单王桥遗址保护范围:东至小张村至单王桥村路,南至单王桥村民居北界,西至遗址西侧农田,北至单王桥村民居南界。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山马河—黄嘴至后河北岸村路,南至后河南岸向南200米处,西至铜闸镇与林头镇镇界彭仙岗山脊线,北至淮南线铁路,占地面积为2291公顷。铜闸镇:铜闸镇位于含山县东南部,东邻和县。地形由太湖山山顶向牛屯河辐射成扇形,岗冲相向,地势连绵起伏,素有“九岗八冲,四圩两滩”之称。总面积76.45平方公里,18.3%是山区,39.3%是丘陵,42.4%是圩区。辖12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156个自然村,总人口33127人,农业人口29513人,耕地面积23760亩。镇政府所在地建于三国时期赤乌年间,距今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