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哥文化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四川的袍哥文化是什么时期发展的?

袍哥是四川哥老会组织的别称,最初是具有反清复明之政治目的的秘密组织,后演变为互助互救的民间组织,并逐渐半公开或公开化。四川袍哥组织会员多称自己为“袍哥人家”。起源对于四川袍哥的发端,学术界一直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其由四川本土帮会一啯噜会,发展演变而来;另一种观点认为,哥老会以啯噜为胚胎,吸收了天地会、白莲教等组织的特点形成;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其始于陈近南在四川雅安开“精忠山”之后,四川袍哥大都也对此表示认同,且袍哥典藉《汉留全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成功部将陈近南探知吴三桂潜蓄异志……奉郑命往四川雅州,联合诸同志。于康熙九年开精忠山……发展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郭永泰在四川永宁创立“荩忠山”,其“会盟者即达四千余人。不久荩忠山哥弟,遍及各省,而开山立堂者,尤以四川为最”。此后,全国哥老会迅速发展,仅四川就有李云九、彭立山、彭焕如等人先后创立“青城山、回龙山、飞龙山”等个大的“汉留”(洪门、天地会、哥老会、袍哥组织都称自己为“汉留”。他们认为汉人遗留的后代,不能忘亡国之耻,应与清政府对抗到底;同时,此类组织代表汉族群体,非满族,意在与满人在种族上划清界线)组织,虽并未发动针对清政府的重大活动,但总体而言,四川袍哥组织呈壮大趋势。鼎盛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给袍哥一个很大的发展机会,辛亥革命之前的一些准备活动给袍哥很多的发展机会,尤其是在四川保路运动中,袍哥可以说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四川袍哥也因此载入史册。保路运动后,袍哥以功臣自居,四川袍哥势力剧长,都督尹昌衡设立“大汉公”,副都督罗论设立“大陆公”,并且把袍哥会牌挂在其办公机构门口。此后,川内各地公口、码头林立,难计其数。分裂、衰弱、消亡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有一些袍哥成员被收买,与反动势力相勾结,制造白色恐怖。在成都,中统机构中成立有刘国辉领导的“大中社”,其中一半是中统特务,成都警备司令部徐子昌成立的“同声社”和“华成社”,后发展多个分社,还有宪兵特高组织的“云汉公”,向绍先组织的“新靖公”,四川省保安司令部特务廖仲怀领导的“建国民友社”,王钦廷领导的“普结社”,李德富领导的“东三和社”等十几个袍哥特务组织。但也有很多“袍哥大爷”在共产党的争取下弃暗投明,如年月袍哥军长范绍增在渠县率部起义;袍哥巨头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联合起义;资阳县袍哥“叙荣乐”社舵把子张维丰,在为四川解放事业组织游击工作时被俘牺牲;双流县“全福社”袍哥大爷徐茂森、徐海东叔侄发动乡民组织“新民主主义同志会、农民翻身会”,为双流解放工作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后被俘牺牲。四川解放后,袍哥作为旧社会帮会组织被人民政府解散,从此在四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舞台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