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兴隆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邱兴隆的生平经历是什么?

生平经历1979年至1986年就读于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和法学硕士学位。后考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从邱兴隆我国著名刑法学家高铭暄先生,后未完成学业就下海从商。曾两次因“经济犯罪”含冤入狱,遂了早年的进监狱体验的想法。后经师友鼓励,重走学术之路。1998年12月在西南政法大学工作,1999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2000年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6年在任湘潭大学法学院院长,2005年,创办湖南醒龙律师事务所,任主任律师、合伙人,后来兼任湖南省律师协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主任。2006年至2010年任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2010年8月调任湖南大学,任湖南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刑法学学科带头人。2016年6月调入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任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先后担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湘潭大学法学院院长、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全国法律硕士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湖南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法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组成员等职。1.简介邱兴隆(1963.01-2017.09),1963年出生,湖南湘乡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历,著名刑法学家,师从法学泰斗高铭暄先生,被誉为“三湘刑辩第一人”,其学说核心主张“全面废除死刑”。曾任湖南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醒龙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2017年9月20日,邱兴隆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54岁。2.主要作品著作《刑罚理性导论》、《刑罚的哲理与法理》、《比较刑法(第一卷.死刑专号)》等。论文《刑罚功能论》,邱兴隆,《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刑罚个别化否定论》,邱兴隆,《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论一般预防的正当性》,邱兴隆,《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威慑刑的理性反思》,邱兴隆,《法律科学》1999年第1期《刑罚的相应性的基本蕴涵》,邱兴隆,《现代法学》2000年第2期《报应刑的生命路程》,邱兴隆,《法律科学》2000年第2期《一般预防的规诫》,邱兴隆,《政法论坛》2000年第2期《个别预防论的价值分析》,邱兴隆,《法学论坛》2000年第2期《刑罚是什么》,邱兴隆,《法学》2000年第4期《一般预防的局限》,邱兴隆,《政法学刊》2000年第3期《报应论的理念嬗变》,邱兴隆,《湖南政法管理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一般预防论的流变》,邱兴隆,《法学评论》2000年第5期《刑罚一体论的解构》,邱兴隆,《法商研究》2000年第5期《一般预防论的价值分析》,邱兴隆,《法学论坛》2000年第4期《个别预防论的四大命题》,邱兴隆,《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一般预防的证明》,邱兴隆,《云南法学》2000年第3期《死刑废止论的起源》,邱兴隆,《当代国际刑法的理论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刑罚个别预防论批判》,邱兴隆,《法律科学》2000年第2期《刑罚报应论》,邱兴隆,《刑事法评论》第6卷《刑罚一般预防论》,邱兴隆,《刑事法评论》第7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多重的刑罚是相应的》,邱兴隆,《法学评论》2000年增刊《个别预防论的源流》,邱兴隆,《法学论坛》2001年第1期《犯罪的严重性:概念与评价》,邱兴隆,《政法学刊》2001年第1期《西方刑罚一体论的九大模式》,邱兴隆,《湖南政法管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刑罚一体论的影响》,邱兴隆,《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报应刑的价值悖论》,邱兴隆,《法学论坛》2001年第1期《死刑的德性》,邱兴隆,《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国际人权与死刑》,邱兴隆,《现代法学》2001年第2期《批判的学问》,邱兴隆,《现代法学》2000年第6期《学海沉浮录(之一)》,邱兴隆,《中国律师》2000年第11期《学海沉浮录(之二)》,邱兴隆,《中国律师》2000年第12期《学海沉浮录(之三)》,邱兴隆,《中国律师》2001年第1期3.人物荣誉邱兴隆曾获得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湖南省“首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称号,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入选“新世纪湖南省首批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2010年10月,捐资50万元在湖南大学法学院设立“醒龙奖学金”。

邱兴隆的主要作品

论文《刑罚功能论》,邱兴隆,《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刑罚个别化否定论》,邱兴隆,《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论一般预防的正当性》,邱兴隆,《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威慑刑的理性反思》,邱兴隆,《法律科学》1999年第1期《刑罚的相应性的基本蕴涵》,邱兴隆,《现代法学》2000年第2期《报应刑的生命路程》,邱兴隆,《法律科学》2000年第2期《一般预防的规诫》,邱兴隆,《政法论坛》2000年第2期《个别预防论的价值分析》,邱兴隆,《法学论坛》2000年第2期《刑罚是什么》,邱兴隆,《法学》2000年第4期《一般预防的局限》,邱兴隆,《政法学刊》2000年第3期《报应论的理念嬗变》,邱兴隆,《湖南政法管理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一般预防论的流变》,邱兴隆,《法学评论》2000年第5期《刑罚一体论的解构》,邱兴隆,《法商研究》2000年第5期《一般预防论的价值分析》,邱兴隆,《法学论坛》2000年第4期《个别预防论的四大命题》,邱兴隆,《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一般预防的证明》,邱兴隆,《云南法学》2000年第3期《死刑废止论的起源》,邱兴隆,《当代国际刑法的理论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刑罚个别预防论批判》,邱兴隆,《法律科学》2000年第2期《刑罚报应论》,邱兴隆,《刑事法评论》第6卷《刑罚一般预防论》,邱兴隆,《刑事法评论》第7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多重的刑罚是相应的》,邱兴隆,《法学评论》2000年增刊《个别预防论的源流》,邱兴隆,《法学论坛》2001年第1期《犯罪的严重性:概念与评价》,邱兴隆,《政法学刊》2001年第1期《西方刑罚一体论的九大模式》,邱兴隆,《湖南政法管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刑罚一体论的影响》,邱兴隆,《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报应刑的价值悖论》,邱兴隆,《法学论坛》2001年第1期《死刑的德性》,邱兴隆,《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国际人权与死刑》,邱兴隆,《现代法学》2001年第2期《批判的学问》,邱兴隆,《现代法学》2000年第6期《学海沉浮录(之一)》,邱兴隆,《中国律师》2000年第11期《学海沉浮录(之二)》,邱兴隆,《中国律师》2000年第12期《学海沉浮录(之三)》,邱兴隆,《中国律师》2001年第1期

邱兴隆的生平经历

生平经历1979年至1986年就读于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和法学硕士学位。后考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从邱兴隆我国著名刑法学家高铭暄先生,后未完成学业就下海从商。曾两次因“经济犯罪”含冤入狱,遂了早年的进监狱体验的想法。后经师友鼓励,重走学术之路。1998年12月在西南政法大学工作,1999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2000年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6年在任湘潭大学法学院院长,2005年,创办湖南醒龙律师事务所,任主任律师、合伙人,后来兼任湖南省律师协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主任。2006年至2010年任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2010年8月调任湖南大学,任湖南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刑法学学科带头人。2016年6月调入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任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先后担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湘潭大学法学院院长、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全国法律硕士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湖南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法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组成员等职。1.简介邱兴隆(1963.01-2017.09),1963年出生,湖南湘乡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历,著名刑法学家,师从法学泰斗高铭暄先生,被誉为“三湘刑辩第一人”,其学说核心主张“全面废除死刑”。曾任湖南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醒龙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2017年9月20日,邱兴隆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54岁。2.主要作品著作《刑罚理性导论》、《刑罚的哲理与法理》、《比较刑法(第一卷.死刑专号)》等。论文《刑罚功能论》,邱兴隆,《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刑罚个别化否定论》,邱兴隆,《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论一般预防的正当性》,邱兴隆,《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威慑刑的理性反思》,邱兴隆,《法律科学》1999年第1期《刑罚的相应性的基本蕴涵》,邱兴隆,《现代法学》2000年第2期《报应刑的生命路程》,邱兴隆,《法律科学》2000年第2期《一般预防的规诫》,邱兴隆,《政法论坛》2000年第2期《个别预防论的价值分析》,邱兴隆,《法学论坛》2000年第2期《刑罚是什么》,邱兴隆,《法学》2000年第4期《一般预防的局限》,邱兴隆,《政法学刊》2000年第3期《报应论的理念嬗变》,邱兴隆,《湖南政法管理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一般预防论的流变》,邱兴隆,《法学评论》2000年第5期《刑罚一体论的解构》,邱兴隆,《法商研究》2000年第5期《一般预防论的价值分析》,邱兴隆,《法学论坛》2000年第4期《个别预防论的四大命题》,邱兴隆,《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一般预防的证明》,邱兴隆,《云南法学》2000年第3期《死刑废止论的起源》,邱兴隆,《当代国际刑法的理论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刑罚个别预防论批判》,邱兴隆,《法律科学》2000年第2期《刑罚报应论》,邱兴隆,《刑事法评论》第6卷《刑罚一般预防论》,邱兴隆,《刑事法评论》第7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多重的刑罚是相应的》,邱兴隆,《法学评论》2000年增刊《个别预防论的源流》,邱兴隆,《法学论坛》2001年第1期《犯罪的严重性:概念与评价》,邱兴隆,《政法学刊》2001年第1期《西方刑罚一体论的九大模式》,邱兴隆,《湖南政法管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刑罚一体论的影响》,邱兴隆,《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报应刑的价值悖论》,邱兴隆,《法学论坛》2001年第1期《死刑的德性》,邱兴隆,《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国际人权与死刑》,邱兴隆,《现代法学》2001年第2期《批判的学问》,邱兴隆,《现代法学》2000年第6期《学海沉浮录(之一)》,邱兴隆,《中国律师》2000年第11期《学海沉浮录(之二)》,邱兴隆,《中国律师》2000年第12期《学海沉浮录(之三)》,邱兴隆,《中国律师》2001年第1期3.人物荣誉邱兴隆曾获得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湖南省“首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称号,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入选“新世纪湖南省首批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2010年10月,捐资50万元在湖南大学法学院设立“醒龙奖学金”。

法学界“鬼才”邱兴隆老师得了什么病去世了?

人活着世上总难逃一死,有的人会早点离开,而有的人可能晚些再离开。近日,在业界有“法学鬼才”之称邱兴隆教授因肺癌于9月20日不幸病逝,享年54岁,生前为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南醒龙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1979年至1986年,邱兴隆就读于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和法学硕士学位。后考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从我国著名刑法学家高铭暄先生,后未完成学业就下海从商。2001年至2006年任湘潭大学法学院院长,2006年至2010年任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2010年8月调任湖南大学,任湖南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刑法学学科带头人。邱兴隆教授先后办理了刑事案件200余件,其中死刑案件20余起;涉案标的1000万元以上的民事案件20余起,这些业绩给他带来“三湘刑辩第一人”之誉。真的是天妒英才啊,希望邱兴隆教授天堂安息!

54岁法学“鬼才”邱兴隆教授有哪些传奇经历?

天分、个性,以及独特的经历,使他成为在中国公开表态应当立即废止死刑的第一位学者。回首往事,邱兴隆并不为别人眼中的成功而得意,也没有为别人眼中的错误而追悔。“做自己的人,走自己的路,办自己的事,想自己的问题”,人群中,学界里,邱兴隆就是这样我行我素。54岁法学“鬼才”邱兴隆教授有哪些传奇经历?邱兴隆1979-1986年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硕士学位,1986-1989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系刑法专业博士研究生,于2000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98年起,先后任教于西南政法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和湖南大学,曾任湘潭大学法学院院长、湖南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刑法研究会理事等职。2016年6月,邱兴隆调入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任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邱兴隆创办湖南醒龙律师事务所,任主任律师、合伙人,后来兼任湖南省律师协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在学术方面,邱兴隆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司法部法治与法学教育研究课题1项,有《刑罚学》、《刑罚理性导论》等专著。他在刑罚学领域颇有建树,曾获评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作为刑法学博士的邱兴隆曾有一段“传奇”的看守所羁押经历。他1993年起涉嫌投机倒把罪被收容审查、逮捕长达4年零11个月,一审被判刑,终审改判无罪。相关法院判决资料显示,邱兴隆1997年11月因涉嫌侵犯著作权罪被石家庄中级人民院判刑两年六个月,1998年12月,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宣告邱兴隆无罪。在中国法学界,堪称“人才”的学者不计其数,但可谓“鬼才”“怪才”的,学界却近乎一致地认为非邱兴隆莫属。 他身材瘦削,长发挨肩(一年剪一次发),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且有毒辣之光。24岁写下人生第一部“不堪回首”的法学著作,却被专业人士誉为“提升了我国刑罚理论的水平”。博士毕业在即,却演绎了一出为学界瞩目的“神秘失踪”剧。蹲了近五年的监狱,出来时却带出了200万字的法制报告作品,以及一部40万字的纯理论著作,里面没有一个注解,令那些整天泡在书堆里扒抄资料的拼书者汗颜,而这部书的学术价值也让一些因爱惜他而担忧他学术前途的师友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