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师说教案

1.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 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 3.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 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 【探海导航】 韩愈的《师说》一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学习中,可先参照课文注解和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动机。然后,看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全文的总体结构和主要观点,特别要重点理解第一段观点的新颖和第二段对比论证的有力。在此基础上,反复读熟课文直至背诵。背诵时要注意语气和语句的停顿、词语的连属、声调的抑扬等。如有不正确,则说明在理解上有误差,应该及时纠正。词语方面重点要辨析传、师 、道、惑、益、从、也、则、于、乎、所以等的意义和用法。可先做好后面的跟踪试题。 初中学过韩愈的《马说》,是讲识别人才、爱护人才的,内容和本文有一定的联系。韩愈宣扬尊师重教,也以伯乐自许。学习中,可以回顾复习《马说》,增强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思路结构】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 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为达使人信服的目的,文章必须既要有理论论据又要有事实论据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因而作者先从老师的功能角度做演绎推理立论,然后,再以现实存在的不良风气和孔 子从师的言行作归纳推理加深论点。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是古代论说文的典范。结构图: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理论论据) 演绎推理 (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士大夫耻学于师(反面现象) 归纳推理 (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孔子从师的言行(正面实例) 李蟠从师行古道(身边活例) 呼应印证 (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疑难指津】 ·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在内容上至少有三点: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是学道,惟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如何理解本文的行文气势?韩愈的论说文向以气势通畅著称。就本文而言其气势来自三个方面:崭新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加上严密逻辑的论证力和语言上奇偶骈散结合的表现力,形成文章的夺人气势。首段思路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惑则必从师,从师即学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句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全段层层顶接,步步推进,逻辑严密,一气呵成,更是势不可当。次段紧承首段对师道的论述,连用三个层层深入的对比,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批判的语气也一句比一句加重, 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问语气,发展到吾未见其明也的责备的语气,再到其可怪也欤的带有强烈感情的讽刺语气。这种语气上的`层层递进,声势逼人。三段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说服力极强。且为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二段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有力佐证,一石三鸟,精当无比。 结尾又从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点明写作目的,贯通古今,继往开来,更有高屋建瓴之势。全文文势硬转直接,陡直峭绝: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有如横空出世,已见出奇;中间三个对比,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见其奇。营造这种雄直峭兀之势,最为韩愈所长。本文灵活多变的散句,于流畅中含顿挫,参入对偶与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词语的排比),又于灵活中见整齐。奇偶骈散交错运用,自然配合,错落有致,亦增势不少。 【语言揣摩】 1.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2.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运用:(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名题讲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完成如下问题(1990年全国高考试题第二题) 田单①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②,立则丈插③,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④之奉,西有淄上⑤之娱,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桴鼓之,狄人乃下。 《战国策·齐策六》 [注]①田单:战国时齐人,以功封安平君。②蒉:草编的筐子.③丈插:即杖锸,拄着铁锹。④夜邑:地名.⑤淄上:地名。 17.以下例句中的所以,和此所以破燕也中的所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⑥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 , ⑦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 ⑧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幽 A.①⑥⑦ B.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 D.②③④⑤⑧ 解析:所以是复音虚词,《师说》一课出现较多,应在本课积累掌握其用法。常见用法有二:一表原因,二表根据、依靠、凭借。题干所以表原因,选项中①②⑥属根据、依靠、凭借,③④⑤⑦⑧表原因,因此取B。 19.明日乃厉气循城一句的正确意思是 A. 第二天就激励士气,巡视城中。 B.第二天就激励士气,沿城墙巡视。 C.第二天就振作精神,巡视城中。 D.第二天就振作精神,沿城墙巡视。 解析:按文句意思,是田单振作起精神不是激励士气,且攻狄城是在城外进攻,所以B项不妥,AC二项也不妥。 答案:D 20.鲁仲子在战前预言:将军攻狄,不能下也。从原文本意来看,他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3分) A.先前田单织蒉杖锸,贫困窘迫;而今黄金横带,四处游乐,已经丧失斗志。 B.过去田单城廓狭小,背水一战;如今东有夜邑,南有淄上,因而尾大不掉。 C.眼下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现在情况是田单享有厚俸,溺于欢娱,只有士卒奋臂欲战,当时情况完全相反。 D.目前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当时情况是田单有死之心,因而士卒无生之气,现在情况完全相反。 解析:本题考对整体文意的理解,要注意分析理解鲁仲子所讲的那一长段话。攻城,关键在将帅和士兵能上下一心,有高昂的士气和必胜的决心。A项的因物质生活改变而丧失斗志,B项的因国土势力改变而尾大不掉,C项的将帅无心作战,只有士卒奋臂欲藏,这三项虽然都属作战胜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关键,所以都不可取。答案为D。 【风景剪辑】 剪辑1: 剪辑2: 唐宋八大家系由明代朱右、唐顺之、茅坤等人提出。元末明初朱右尝选韩柳欧阳曾王三苏为八先生文集。《明史·茅坤传》说:坤善古文,最心折唐顺之。顺之喜唐、宋诸大家文,著文编,唐、宋人自韩、柳、欧、三苏、曾、王八家外无所取,故坤选《八大家文钞》。其书盛行海内,乡里小生无不知茅鹿门(茅坤别号鹿门)者。明代还形成了以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作家群。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倍受宋人推崇。欧阳修《书旧本韩文后》称: 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惶惶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称: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苏洵《与欧阳执事书》称: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丸,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王安石在《上人书》中称:自孔子之死久,韩子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 能力演练题库 【跟踪试题】 一.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①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2.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来 余嘉其能行古道 3.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 而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时,学于余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a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a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o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ru,阿谀,奉承 二. 填空题; 5.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卒谥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老师的职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试题】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7-10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①知之②,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③为惑④,终不解⑤。生⑥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⑦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⑧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师说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   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   课时:3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作业(背诵《滕王阁序》)   三、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 .写作背景:   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 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 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 谀 经传 郯 苌弘 蟠 贻 巫   ②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 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   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 小结全文。   四、 作业:   1、 背诵第一段。   2、 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练习一中的1~~3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解析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2、 掌握字词、疏通全文。   内容步骤:   一、 检查上堂作业:   1、 背诵第一段。   2、 结合练习一导入新课。   二、 内容结构:   第一段:正面阐述 ①老师的职责   ②为什么从师   ③ 以什么人为师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古之圣人——从师 圣益圣   今之众人——不从师 愚益愚   爱其子——择师 惑矣,未明也   于其身——耻师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要论点,正确理解从师学习的道理。   2.理清本文的论述思路。   3.了解正反对比在文中的运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及文章的结构。掌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掌握其论证说理的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先辈世居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所以后人称“韩昌黎”。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积极提倡古文(和当时流行骈文相对立,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及秦汉文体的散文)运动(是一场在复古的旗号下进行的既继续传统又有所革新、有所创造的文学运动,这场运动的"领导者提出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合一”“文以载道”),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写作背景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隋唐以来,由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儒家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受到削弱,因而儒家的师道观念也淡化,人们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狂名。”韩愈倡言师道,勇为人师。《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著作。   (三)识体:   许多文言文从标题中的某一个词就可以判断文章的体裁,如《小石潭记》中的“记”、《出师表》中的“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传”、《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本文的“说”。“说”——是一种有叙有议,以议为主的文体,议论文体。“师说”——即“说师”,动宾倒置的现象多见于书籍、文章标题,如《实践论》、《黄生借书说》。解释为“说说(议论)有关老师的问题”。   (四)分段朗读,解释重点词句   (五)逐层分析《师说》的论证方法   1.分析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   ①老师的职责②为什么从师③以什么人为师。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对比论证: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比——纵比   其子择师与其身耻学于师比——自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比——横比   a.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通过三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错误言行,从反面论证了“学必有师”。这是对当时盛行的门第观念的有力批判、公开挑战。   3、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正反论证,突出中心意思   这篇说理文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从正面肯定从师的好处,从反面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反复论证,以突出中心意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作者在第一段里,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论点,并加以论证。第二段里又提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一论点,并分三层,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从批判当时不重视从师的不良风尚,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段里又提出“圣人无常师”这一论点,引用了孔子的事例和言论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最后简短地赞扬了李蟠不拘于时的作法,以表明自己重视从师的态度。文笔简洁流利,结构严谨,把从师的道理和师的作用在于传道受业解惑等方面,论述得很精当透彻,富有启发性,令人信服。   本文里有些精炼的含意深刻的语句,常被后人运用。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等。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