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评课稿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数学评课稿

http://www.xkb1.com/shuxue/xiaoxueyinianjishuxuejiaoan/20080314/33348.html上这个 网址看一下,能下载的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数学评课稿的 官网

新课程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的目录

数与代数1.有理数及其运算复习2.数轴3.有理数的减法4.有理数的减法5.科学记数法6.实数与数轴7.用字母表示数8.代数式9.运用乘法公式因式分解(一)10.日历中的方程11.教育储蓄12.实践与探索(第一课时)13.增收节支14.花边有多宽(一)15.解一元一次不等式16.一个有趣的跷跷板题——问题探究活动侧记17.一次函数18.《一次函数》复习课19.反比例函数空间与图形20.角21.角的比较和运算22.这样处理,好!23.平行线——平行线的特征24.勾股定理(一)25.平行四边形的识别(一)26.正方形27.正方形28.梯形(一)29.梯形30.由立体图形到视图31.立体图形的展开图32.中心对称图形33.图案设计34.确定位置35.平面直角坐标系36.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37.难道是教材设计有问题?38.几何复习课统计与概率39.统计的意义——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40.数据的表示(2)41.平均数——由奥运首金谈起4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43.一定摸到红球吗——《可能性》教学设计及点评44.频率与概率课题学习45.跟我学46.让数学从这里放飞——《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教学案例与反思47.课题学习的回眸与反思——《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案例48.创新性数学课教学过程

我需要一个数学评课稿,谁能帮助我呢?

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活动情境的创设者、活动过程的组织者、活动深入的引领者、活动资源的开发者、学生情感的唤醒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闪光点: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上课开始老师通过视频展示,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能以生活中的人和物为例,注重学生年龄特点,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积极的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初步领会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为学生在紧跟其后的学习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自主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做好了铺垫。整节课老师以文化的视角处理教学,以看对称——识对称——做对称——赏对称为认知线索,渗透着数学的图形美、符号美,学生的惊讶表情、成就感、优美的场景、思维的张力以及教师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和优雅的主持人式教学风格,这一切构成数学文化浓厚的氛围,打破了以往课堂仅仅以人文内容为点缀的局限,将数学知识、学习方法与文化传承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就了课堂教学的整体美。二、巧妙引导,自主、合作、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与他人合作探究中发现规律建构新知。俗话说 “耳中听到终觉浅,觉之此事要躬亲”。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有哪些,而是让学生们在自己观察,自我猜想,自我尝试,自我验证中得出结论。学生在这段教学中表现的异常兴奋,十来分钟的时间又是折,又是画,又是剪,又是讨论,又是展示,又是讲评,俨然像一堂手工课。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动手、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老师更是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导,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深入体会对称的性质,为性质的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上述的实践活动,既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理解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又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批判与反思能力及自学能力。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在教学上利用教具与课件有效的进行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单凭老师的语言阐述不够深入,这时恰当的利用教具和课件,形象直观,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应用与拓展新知。欠缺之处:1. 关注细节有句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如:在分组探究“两个三角形的对应元素之间还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之前,应先让学生明确探究规则,再去探究,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2、关注学生反馈学生动手操作环节,学生剪出的三角形可能多种多样,可能有特殊情况,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总之,这堂课虽然也有一些缺憾,但并不影响这堂课整体的美,因为教学永远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追随完善、不断在生成的缺憾中逐渐走向成熟,走近完美的。数学评课稿 初一数学组选择了单元复习课课型,整堂课结构严谨,教学流畅,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是一堂成功的观摩课,对新的教学模式作了有益地探索。 一、复习模式的变更 传统的数学复习课,通常以简单的知识点呈现,大容量题型的强化训练代替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学习热情。本节课,教师课前布置了“问题生成单”,明确复习要求,如此可使学生不受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环境,然后,利用四人互助小组在课堂上进行适当交流,取长补短,归纳小结。这样既促进了个性发展,又兼顾了全面,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这是知识的整合过程,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教学流程的创新 本课教学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问题生成”到“问题评析”,第二阶段从“新问题”到“能力拓展”。学生从教学情景的创设到“问题生成单”的合作评析等过程,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复习的内容。在学生建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拓展提升,教师提出更高层次问题,同样组织各小组讨论,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请你根据消元的思维方法,试着解决如下的三元一次方程。相信自己,你能行! x-y=1 ① x+y+z=26 ② 2x-y+z=18 ③ 同学们在刚才总结方法的基础上,继续讨论,尽快拿出解题方案。这时,课堂上再次出现“冷静——活跃——激动”的场面,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让学生自告奋勇举手发言,在平等、和谐、宽松的民主气氛中发表见解,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能得以充分地展开。 三、实验的结果与体会 1、通常,数学复习课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后练。新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模糊“教”与“学”的界限,寓“教”与“学”为一体,整个教学过程随着学生思维不断展开,通过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地挖掘,对数学复习课充满浓厚兴趣。在对开放性试题和探究类试题的解决上,通过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究,学生的思维开发性较大,解题的思路较宽,思维活跃,相比,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思维明显带有保守性。 2、通过实验,教师教学水平也有了相应地提高。首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对问题生成单的设计,难度要适中,方法要典型,便于总结。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及时了解情况,启迪智慧。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解法要及时作出反应,正确的要表扬,错误的要引导发现问题,这一切都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课前必须刻苦钻研,做好充分准备,估计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同时课堂上扩大学生的参与度,打开教师思路,随时接收科学的解题的方法和策略,其中可能有教师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体现了教学相长,教师的素质得到相应提高。选我

跪求小学数学评课稿

《秒的认识》评课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费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联系实际探索。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费老师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在哪里见过“秒”?使学生对各种钟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实践表明,如果所学的新知识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3、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增大探究空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们应该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全心全意的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费老师设计了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有哪些有关秒的知识这一环节,通过同桌交流的方式,学生们发现了“钟面上最长的是秒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4、让学生去体验探究过程。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是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我认为不足的地方是,费老师在学生观察学具后就出示了“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钟面上走的最快的是秒针”。学生只有在观察了实物钟之后才能得到这样的结论,但是有些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建议费老师在播放多媒体课件之后或者拿实物钟给学生看之后,再得出这样的结论。

数学评课稿怎样写?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2、从教材处理上分析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看教学思路设计(2)看课堂结构安排 4、从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分析 评析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3)看教学方法的优选与创新 (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5、从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通常,教师的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2)看教态(3)看语言(4)看操作 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数学评课稿

数学评课稿:《搭配问题》   陈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吴老师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广角属实践活动的范畴,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数学之间的联系,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组合和排列,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这些生活事情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过程、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排列组合知识比较抽象,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连一连、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在衣服搭配这个环节上,教师又开展小组讨论,选择方法的最优化,找到不重复又不遗漏的科学搭配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   在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可以先确定上衣,由上衣搭配下衣;也可以先确定下衣,由下衣来搭配上衣。在教学例2时,不是例1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例1的基础上增加拓展这一块,这样学生对排列和组合意义的理解就加深了印象。整堂课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顺序的,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着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4、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陈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又激励性,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   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搭配问题。   总之,陈老师结合学生实际与教材内容,遵循新授课四步教学策略对本节课的设计,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数学评课稿:《认识负数》   听完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认识负数》一课,我为他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精彩的语言而叹服。这节课没有用任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只靠一根粉笔,几幅学生自己绘制的图,就形象的理解了负数的具体含义,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一节真正的生态课。课堂上,张老师直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负数,你在哪儿见过负数?学生说出:温度计、电梯、海拔、玩游戏时完成得分是负数;还有一名学生说到透支卡里有,张老师紧接着追问:如果我的透支卡里是负数,说明我的财富状况怎样?让学生初步体会负数表示的含义。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上,张老师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写负数,学生写了-1层、 -5℃ 、 -185米 ,当写到-50元时,张老师对学生说:够了,刚才这位学生想给我写-5000元呢。学生偷笑,同时对负数的大小有了一定的感知。   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就是研究负数的阶段。张老师就以学生写的这四个负数为研究对象,让小组讨论它们的具体含义,在讨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讨论的结果画下来。值得我学习的是张老师对细节的把握,他指导学生一人画,两人讨论,这样就对小组员的分工与合作有了明确要求,提高合作效率。在学生到黑板前面讲解时,他也指导学生侧过身,不要挡黑板,回答完请站在一边看有没有提问,再交流。这种要求训练了学生们回答问题的好习惯,并激发起其他学生积极思辨的态度。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示范画了-1层、 -5℃ 、 -185米 、-50元。围绕着这几个学生代表的发言,学生之间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画的图,力求更好的表示出这几个负数的实际含义。张老师则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数学上把地面叫0,生在指导下在1层和-1层之间画上了0分界线。老师适时提问:-4层比-1层高了还是低了?在其它几幅图中,张老师也同样注意引导学生找到0。在正负数的理解中,0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正数与负数的分水岭,张老师这样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认识到正数和负数以0为界,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自然也理解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同时借助数轴完善了学生对数的认识的扩充。   还有一个环节设计的相当巧妙。当学生自认为对负数有了一定了解时,张老师出示了体育老师体检中为儿子测量的身高数据: -2厘米 。这一下子激起了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怎么越长越低了呢?难道站到地下面了一截?终于有一名女同学说出了:那是和同年龄的儿童的标准身高比相差了2厘米 。这样学生对正、负数的本质理解就更加深入了。   总之,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还是张老师肯在学生如何学上下工夫,充分了解学情,充分让学生说、做、评价,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表达,善于等待和倾听学生的意见,不仅有知识的培养,还注重求异思维的培养。这正是我值得学习之处。 数学评课稿:《有趣的夹子》   数学源自生活,运用于生活,幼儿生活中就有许多数学问题存在,如果教师只是用叙述性的语言对幼儿进行讲解,那些零散、无意识的知识,他们只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怎样引导幼儿轻松自主的学习呢?〈〈纲要〉〉指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本次活动以:听铃声夹夹子为娃娃夹夹子、贴红点开汽车三个环节展开认识15以内数量的活动,让幼儿在轻松与活泼的气氛中自主学习、探索、并且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活动设计新颖,打破了传统教学,科学性、实用性体现的较明显,幼儿在玩夹夹子游戏是,显得得心应手,因为这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通过这个哟系,让幼儿发现,原来数学也可以这样有趣,孩子们通过自己亲手操作,获得了感性经验,且感到奇妙无比,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升上来了,为下面一个游戏做好了铺垫,在不断的成功操作中,那种愉快的心情,激起了他们学习的欲望,而且教师融入幼儿中间,极富亲和里的语言,夸张到位的表情,无一不是使活动生动活泼的元素。   本次活动还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显示简单的听铃声夹夹子,这是对数字的复习,也是为下面活动的热身活动,之后,用夹夹子把数字记录下来的方法,做到了边做边说,记说同步的发展过程。在下面的环节中,该老师适当加深了难度,让幼儿从有提示性的做动作到自己动手操作,自主选择,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师设计活动的科学性,与《纲要》的要求紧密贴和。   当然,也要指出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幼儿间的交流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教师没有即使鼓励幼儿进行互相交流,如果及时鼓励了,那幼儿的操作兴趣是否会更浓了呢?还有,在活动中,幼儿似乎不够大胆,老师在着方面还可以多加些鼓励、支持的目光或暗示给他们,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幼儿更大胆发言,这样的效果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另外,水果娃娃为何不涂成彩色的呢?哟而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用上颜色鲜艳的苹果、梨子,他们的兴趣也会会更高涨了。   好的饿教学活动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希望大家一齐努力,为上一次成功的课而努力,谢谢!

小学数学评课稿该怎样写呢

一、这节课我的收获,也是这节课的特色1、朱老师的新课引入的很好。《认识公顷》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节课。我们都知道每单元的第一节课不好讲,既要了解学生之前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要由旧入新过度到新授课内容。朱老师先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并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通过习题对旧知识进行巩固,接着展示绿博园图片,使学生意识到要测量绿博园的面积用已有 的面积单位不合适,引出矛盾,切入新课。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很自然。2、构建合理,层次清晰。能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有的放矢的层层推进,由易到难,有简单到复杂,使教与学的过程一目了然。首先是借助资料,初步感知公顷。用图片展示了天安门广场、世博园、布达拉宫、杭州西湖,让学生通过看。读,初步感知这些知名景点的面积都用到了公顷。接着让学生认识1公顷的含义。通过计算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得到1公顷=10000平方米。通过习题,巩固练习公顷与平方米的转换。三是感知1公顷的大小,从身边的实例让学生切实感受1公顷的大小。3、本节课朱老师设计理念新颖,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公顷不像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可以用身边的物品来感知。朱老师利用我们平时上操的操场,有5个这样的操场约为1公顷,我们校园的面积约为3公顷。这样比较好的突破了这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