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如何看待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不可知论的区别。

在休谟看来,除了感觉之外的一切都是不可靠的,因果律是虚假的,仅仅是人的习惯,是大脑中的主观建构。在对于康德来说,世界是可知的,但我们的知识仅限于世界的现象,关于世界本身(彼岸),则是不可知的。对确定知识的探求一直是西方哲学家的目标,但早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古希腊智者派的著名代表高尔吉亚(约公元前5世纪)就提出了“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即使有物存在而又可知,也不能把这样的知识传授给别人”的著名命题,可以称得上是欧洲哲学史上最早的怀疑主义者、不可知论者了。公元前3世纪皮浪(约公元前360~前270年)的怀疑主义又提出,对任何事物只能认识它所表现出来的现象而不能知道它的本质、真相。所以,不可知论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发展是有历史渊源的,但休谟(1711~1776)与康德(1724~1804)提出的不可知论之所以这么有影响,不只是由于他们建立的完整的理论系统在他们所处时代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他们建立的理论对他们身后西方哲学的发展具有持久和深远的影响。但两者建立的不可知论又有差异,可以说是继承发展的关系,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一、二者不可知论产生的背景任何哲学理论的产生都是对时代的反映,既是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背景,也是哲学理论本身逻辑发展的结果。

2022-02-03《西方美学史》休谟

休谟是英国经验主义的集大成者。 他的《关于自然宗教的对话》动摇了基督教的有神论的基础,他极力攻击迷信与偏见,力图对人的内心界和自然界进行深入的分析,据说他曾经把康德“从哲学的酣睡中唤醒过来”。 继承英国经验派的传统,休谟主要地用心理学分析方法去探讨他所最关心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美的本质,一是审美趣味的标准。 1.美的本质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他坚决反对美是对象的属性的看法。 休谟指出美不是对象的一种属性,而是某种形状在人心上所产生的效果,并且说明这种效果之所以能产生,是由于“人心的特殊构造”。这几句话可以作为休谟的基本美学观点的总结。 在美的本质问题上,休谟还有说明心理构造与快感来源的两个密切相关的看法。一个事故效用说。 从上引诸事例看,休谟总是把内容看作比形式更重要。效用说出于休谟这个具体的思想家口里,表现出当时英国经验派一般崇尚功利主义的倾向。 与效用说密切联系的是同情说。同情即属于休谟所说的“人性的本来的构造”或“心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象之所以能产生快感,往往由于他满足人的同情心,不一定触及切身的利害。 “同情”在西文里原义并不等于“怜悯”,而是设身处地分享旁人的情感乃至分享旁物的被人假想为有的情感或活动。现代一般美学家把它叫做“同情的想象”。以后我们还会看到,同情说在博克,康德以及许多其他美学家的思想里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立普斯一派的“移情”说和谷鲁斯一派的“内摹仿”说实际上都只是同情说的变种。休谟所提的同情说着重的社会性或道德性,可以看作一种健康的观点。它有力地打击了形式美的传统观点。

关于休谟的怀疑论

休谟的怀疑主义是以狭隘经验论为基础,无法解决数学和逻辑这些绝对性知识的问题,最后也只能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其断言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否认了实践使主观符合客观的强大作用,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扩展资料不可知论的怀疑论以皮朗和休谟为代表。比兰尼主义主张凡事“中止判断”,以怀疑为目的,这是一种彻底的怀疑主义。这种怀疑只是破坏性的,而不是建设性的。皮朗自己也承认,他甚至怀疑自己的怀疑,这是很难证明的。正是皮朗把怀疑论作为一种理论形式引入哲学。皮朗承认现象的存在,却否定现象的真实性。由于这种现象没有真实性,无法从中得到任何真正的理解,既不能判断自己的感情是真是假,所以他主张在所有问题上“停止判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怀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