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噶尔盆地油砂分布新疆准噶尔盆地位于我国西北边陲,面积约13×104km2,是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该盆地为地块挤压复合盆地,周边被天山、阿尔泰山、西准噶尔界山等褶皱山系环绕,盆地形成始于晚石炭世,经历了晚海西期的裂陷阶段、印支—燕山期的坳陷阶段、喜马拉雅期的收缩一整体上隆阶段,形成了多旋回的生储盖组合。在多次构造运动后,不仅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背斜、断块、不整合、岩性、潜山等油气藏,同时也造成了地层的侵蚀、断裂,使形成的油气藏遭受破坏,油气发生再次运移,甚至使储集层裸露地表,大量油气散失。因而盆地周边可见到大量的各式各样的油气显示。准噶尔盆地的油砂主要分布在西北缘,准东的沙丘河及准南也有出露。主要油砂矿点有西北缘的红山嘴、三区西、白碱滩、乌尔禾,其次有西北缘的车排子、百口泉、准东沙丘河、准南喀拉扎、昌吉、清水河、安集海、托斯台等。(2)乌尔禾油砂地质特征乌尔禾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地区,是西北缘最大的一座油砂露头,位于乌尔禾镇东北约14km处,离风城重32井区稠油热采井组约2km,油砂出露面积约8km2。已完成地面地质详查,地震详查,测网密度一般为1km×1km,露头区为8km×8km。1992年在该区钻了10口浅井,井距达500800m。2004年进行了1:5万油砂地质填图,测量剖面40条。1)露头油砂分布及厚度。乌尔禾油砂分布连片集中,厚度大,形成多座规模不等的油砂山丘。自北向南,油砂厚度逐渐减薄,最厚处约10m,最薄处约0.5m,并可见到油砂层尖灭处。油砂岩性多为粗砂岩,含油较饱满,味较浓,泥岩夹层约为0.5m。在油砂山的顶部有一约1m的盖层。油砂中还可看到近似圆形的结核,致密坚硬。此外,在乌鲁斯图于湖以北山坡上还存有较多的白垩系油砂,多形成独立残丘(图7.8)。图7.8 乌尔禾白垩系上层含油砂岩残余分布图乌尔禾油砂山,油砂大面积出露,厚度0~15m。2004年分析的25件露头样品,含油率为4.5%~9.8%,平均为8.4%。乌尔禾白垩系吐谷鲁组上部油砂受剥蚀,只残留1/3的面积,含油底砾岩未受剥蚀分布面积大。另外,在乌尔禾镇东约1.5km处,有沥青脉出露于白垩系岩层中,沿走向垂直穿过白垩系岩层。沥青脉厚度为0.1~1.1m,共有7条,分布面积约0.5km2。脉中充满着乌黑光亮而且很纯的地沥青,脉的两侧为砂岩层,油浸宽度为0.5~2m。从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地在这里挖掘沥青,现在浅部沥青已挖掘殆尽。2)钻井中油砂厚度及含油性。由于1992年所钻的10口油砂井并未全井取心,因而无法准确获得油砂厚度值。仅从取心段统计,该区底砾岩之上的油砂厚度为0~15.4m,其中,重检21井油砂单层厚度为15.4m。含油率7.5%~10.4%,平均8.8%。此外,本区下倾方向即风城地区(上盘)富藏着极为丰富的稠油资源,只是埋藏深度稍大,不适合露天开采,但可考虑坑道开采。3)油砂层对比。乌尔禾白垩系油砂从上至下分为2层(图7.9A-A′)A.含油砂岩。厚度0~15.4m,含油饱满,含油率平均8.7%,为主要油砂层。B.含油底砾岩。厚度6.5~35m,平均为15.1m(图7.9B-B′)。含油率低,为2%~5%,平均4%。上部含油砂岩单层厚度大(3~15.4m),连续性较好,仅见薄钙质细砂岩夹层,5~15cm。图7.9 乌尔禾油砂横剖面图(3)乌尔禾油砂资源量计算参数及结果该区白垩系油砂根据岩性及剥蚀情况分为上下两层:1)上层含油砂岩面积和厚度:上层含油砂岩出露地表,埋藏深度0m,呈残丘状,残留总面积3.73km2,分为大小不等的6个山丘,单个油砂山丘面积0.22~1.35km2。2)下层含油砾岩面积和厚度:乌尔禾油砂山的下层含油砾岩未受剥蚀,埋藏小于100m面积为36.5km2(图7.10)。厚度6.5~24m,平均15.1m。100~300m的范围与油田稠油开发区重叠,不再计算资源量。3)油砂岩石密度及含油率:乌尔禾区块上层含油砂岩岩石密度平均为1.72g/cm3,平均含油率为8.7%。下层含油砾岩岩石密度平均为2.24g/cm3,平均含油率为4%。根据以上参数,采用含油率法计算油砂油资源量(表7.7)。表7.7 乌尔禾区块油砂油资源量计算表图7.10 乌尔禾下白垩统吐谷鲁组底部含油砾岩顶面埋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