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山西不只有云冈石窟,还有这六大石窟,各具魅力,每一个都是珍品

春季来山西不能不看的就是石窟,山西除了著名的云冈石窟,还有金灯寺石窟、天龙山石窟、羊头山石窟等诸多壮美的石窟瑰宝等你来探索。金灯寺石窟金灯寺石窟为全国最大的明代石窟群,规模宏大,雕造精美,是中国石窟艺术上的尾声华章之作。石窟中的佛、菩萨、金刚、天王、罗汉等造像均以佛教人物为主,形体秀美,装饰富丽,承唐、宋圆润风格之遗风,独具明代俊俏娴静的特色。水陆殿为金灯寺单体最大的石窟,窟内水陆画集儒、道、释的仙佛众神于一堂,汇民间三教信仰于一体,营造独特,国内仅见。画面上有帝释天、大梵天、鬼子、四天王、十六明王、护法善神、北极紫微大帝、南极天皇大帝、文昌大帝、后土圣母、五岳大帝、三官大帝、四海龙王、东华帝君、金丹元君王公、后妃宫女、文武贤臣、僧尼女冠、贤妇烈女等。窟内分为内、外阵,前部左右各立一根八角石柱;后部由上通窟顶的大背屏区割,使窟内形成了面阔进深皆三间的布局,八角柱下施以覆莲式柱础,柱头以上均以上仿木构雕出平板枋、额枋及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其上与窟顶连接。背屏就原岩体凿成,前坐横三世佛像,外阵除前壁无雕饰外,绝大部分是水陆殿浮雕,皆为减地平_,雕工精致。位置:坐落在长治平顺县杏城镇北泉村东交通:太原出发走G55二广高速、G22青兰高速、S2201长治绕城高速、S76平长高速,341国道到达。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460525年),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1000余尊。云冈石窟里的佛像,无论是早期的类犍陀罗风格中期的凉州风格还是后期的南朝风格佛像大多面带微笑神秘而庄严的佛像又给了微笑以温度。云冈石窟中除了佛像艺术,还雕刻了很多北魏时期的木结构建筑样式,甚至还有极其罕见的人字拱以及世界各地的异域建筑形象。云冈19窟大佛是最高大的洞窟外窗上时常会有分布规律的小洞那是洞窟外立面原本的木结构。18号石窟,石雕大佛曹衣出水式的袈裟上密密麻麻跏满了更小的千佛像,而且它的小拇指是连在身体上的,避免了很多佛像在历尽千年后缺指断手的归宿,但从正面并看不出来,这是独属于工匠的智慧。石窟中不乏有西式建筑的风格比如施于交脚弥勒旁的爱奥尼石柱也是受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希腊风格的影响。此外,中国塔身与科林斯柱的混搭很神奇而12窟内还有中国与波斯风格混搭的组合。位置:位于山西大同市城西16千米的武周山南麓交通:太原出发走G55二广高速、S5501大同绕城高速、339省道到达天龙山石窟天龙山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宫,天龙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公元534550年),天龙山石窟是我国艺术水平最卓越的石窟之一。天龙山石窟有大大小小佛像1500余尊,还有诸多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由于开凿的年代不同,所以佛像雕刻的艺术风格各不相同,最大的高11米,而最小的才十几厘米。石窟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东魏石雕比例适度,形象写实、逼真,生活气息浓郁;唐代雕像则愈见严谨、洗练、精湛。第九窟漫山阁中的弥勒大佛坐像高约8米,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立像,高约11米,形体丰满,璎珞富丽,纱罗透体。天龙山石窟虽不像云冈石窟雕刻得那样巨大,形式上也缺乏逼人的气势,但它那造型的纯熟、比例的适当、线条的柔和、雕刻的精细,均不亚于云冈石窟,甚至比云冈石窟还技高一筹。天龙山在隋代虽然只造了第8窟这一座石窟,但作为隋代石窟和造像艺术的巅峰代表,窟内塑像上承南北朝端庄慈祥之风格,下启唐代丰盈秀腴之先声,可谓一窟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春晚亮相的最美微笑,正属此窟。最著名的第9窟,建造于高宗永徽年间,窟分上下两层,上层是高约8米的弥勒大佛坐像,丰润雍容,体态端庄,表情威严;下层,则是通高约11米的十一面观音站像,左右两边分别为骑狮的文殊和骑象的普贤,神情生动、技艺精湛,极富感染力。位置:坐落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山腰交通:太原市内走晋阳大道,天龙山公路,经天龙山隧道到达。羊头山石窟羊头山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石窟佛龛就地以石雕凿,凹凸起伏,奇异纷呈,形象逼真。北齐、隋、唐屡有建造,工程浩大,历经百余年。羊头山山腰至山顶共计有40余洞窟,雕凿于大型的砂岩上,洞窟大小不一,平面多为方形,一般为一石一窟,个别有一石二窟或三窟不等。其中第六窟最大。石窟内龛面整齐,四面满雕佛像,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萨。洞外有许多小龛,有佛、菩萨、天王、力士、供养人等,形制各异,雕工精细。羊头山二号石窟它没有主尊佛,表面共计大小佛龛有22处。与其它处不同的是佛和菩萨的体态都比较丰腴,菩萨还出现提胯扭臀的现象。五号石窟是羊头山石窟中最大的一组窟龛造像,它是一石开三窟的方式进行雕凿,里面雕的是释迦、多宝二佛像,是东方宝净世界之佛,他的身体是比较纤瘦一点,他们的手臂都特别的长,都超过了自己的膝盖。羊头山石窟是从最简单到最复杂,体现了佛教造像发展变化,与古人精湛的智慧和高超的手艺。位置:坐落于山西晋城高平市神农镇羊头山顶交通:从太原出发经G55二广高速,二浠线到达龙山石窟龙山石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元代道教石窟群。共九窟,开凿于唐元明三朝。元窟则全面展示了元代全真道尊崇的具体形象。其中,三天大法师龛、玄真龛开凿于唐;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披云子龛、七真龛开凿于元太宗六年至十一年,由全真教宋德芳(道号披云子)主持兴建;三皇龛和辩道龛开凿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共有雕像60余尊。既有三清老祖等道家神仙像,又有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等道教真人像。唐代始建四、五窟,元代凿建一、二、三、六、七窟,明代续建八、九窟。凿建雕像65尊,采用圆雕、高浮雕、浅浮雕三种雕刻形式,藻井有浮雕和彩绘两种形式,图案有二龙戏珠、五龙图、双凤图、双鹤图、飞天图等,题材丰富,富于想象。比较而言,龙山石窟唐、元时期的雕刻在题材样式、 石窟营造、雕刻手法上风格迥然不同。龙山石窟根据造像题材的不同,在采用平直概括刀法时, 又有许多微妙的变化。第一窟显现的是空灵缥缈之美;第二窟则众神祥瑞云集,极尽华丽;第三窟肃穆空旷,素朴简洁;第六窟则别出心裁,爽括又富有情趣;第七窟隆重安坐,朴厚幽深之气扑面而来。位置:坐落于山西太原西南20千米的龙山山脉交通:太原市内走晋阳大道,经三清路到达龙山高庙山石窟高庙山石窟开凿年代从北齐到隋朝,石窟开凿于高庙山山脚石壁上。高平高庙山石窟为北魏的典型石窟,窟外有手拿金刚杵的力士,气宇轩昂。窟内有重瓣大莲花藻井。尖拱门楣有高浮雕的忍冬花纹。高庙山石窟规模较小,仅有1个洞窟和几处摩崖小龛。主窟开凿应在北朝晚期,窟门两侧雕力士,窟内雕有佛、弟子、伎乐飞天、供养人等,窟顶尤为珍贵的是莲花藻井,四周有伎乐飞天环绕。窟内部分造像尚存。窟外小龛基本为隋代和初唐的风格。因此处为质地细腻的石灰岩体,故窟内壁面所刻供养人及题记尚可辨认。位置:坐落于山西晋城高平西南大约十五公里的悬壶南村旁交通:从太原出发走G55二广高速,经S80陵侯高速到达高平悬壶南村石马寺石窟石马寺石窟没有云冈、龙门石窟的皇家气派,有小佛龛多以尖拱形、圆拱形龛为主,有相当一些龛内造像风化、残破了,但石窟造像形态优美,刻工洗练,风格朴素,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白马寺石窟造像先后历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等朝代的开凿,魏、齐造像约占70%,其余为隋唐时作品。荟萃了长达600年的佛教雕刻艺术精华,据《石马寺造像记》碑载:凡像之大小有一千三百又二十。造像主要分布于三块巨石的七个崖面上。崖面最高处7米,总长70余米,共有石窟3个,造像龛313个。石窟大者高5m,小者5cm,均雕刻在一块高17m、东西长16m,南北宽15m的一块独立巨石四周,属摩崖石窟造像。其中北魏造像主要分布在西崖、南崖、子孙殿、南殿等处,约占造像总数的70%。形制为坐佛、三佛、千佛、一佛二菩萨二力士、一佛二胁侍。其特点是肩胛较窄,双颔下垂,褒衣博带,由衣内引出双带作结下垂,衣饰面相极富写实的民间艺术风格。位置:坐落于山西晋中昔阳县城西南15公里的大寨镇石马村交通:昔阳县城有发往石马村的乡村公交可到达,自驾可经太原,由石太高速至平定出高速公路,向昔阳方向行驶35公里即到。山西的石窟寺是集造像、壁画、建筑于一体的美轮美奂的瑰宝,来山西旅行最不能错过的就是这些令人心动的地方。

龙门石窟在北魏出现后,逐渐替代了云冈石窟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佛教僧众、能工巧匠齐集洛阳,开始大规模为北魏皇族开窟造像,龙门石窟逐渐取代云冈石窟而成为中心,以后历经各朝营建,龙门石窟遂成为规模宏大的石窟群。其中北魏时期开凿的有代表性的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莲花洞。龙门石窟的开凿是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北魏宗室比丘慧成开凿古阳洞开始的。代表北魏后期艺术水平的石窟是莲花洞。它在雕刻手法上,已从云冈石窟的直平刀法向圆刀刀法转变,艺术风格则从前代的浑厚粗犷向优雅端严过渡。北魏造像体现出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反映了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民族融合的特征。龙门石窟继承了云冈石窟的艺术风格,且不断发展和创新,使之更具有民族特点。 《瘗鹤铭》代表南朝碑刻 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华阳真逸撰写《瘗鹤铭》文,上皇山樵书,为南朝最著名的碑刻之一。刻石的时代和作者的真实姓名,历来未有定说,一般认为是华阳隐居陶弘景的书作。《瘗鹤铭》是摩崖刻石,位于焦山(今属江苏镇江)。原来刻在焦山西麓石壁上,后因遭雷击而崩落长江水中,直至清康熙始由人挖掘出来,移入焦山定慧寺壁间。《瘗鹤铭》用笔奇峭飞逸,字体厚重高古,虽为楷书,但带有行书和隶书的笔法意趣,实为刻石艺术佳品。此碑刻妍质并茂,向为历代书家所推重。黄庭坚曾赞叹说:大字无过《瘗鹤铭》。米芾、陆游等名士都在石旁题名作记,对它评价很高。 祖冲之推算圆周率 祖冲之(429~500),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祖冲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科学成就则是关于圆周率的推算。在圆周率的计算上,曹魏末年的刘徽采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由此确定圆周率值为3.14,为后代奠定了可靠的科学基础。刘徽的方法无疑启发了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祖冲之进一步算出更精确的圆周率数据。他计算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第6位,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直至15世纪, *** 数学家卡西和16世纪法国数学家F·韦达才得到更精确的结果。就分子分母不超过百位数的分数而言,密率355/113是圆周率值的最佳近似分数,因而是当时的最高成就。为了纪念他的贡献,人们把密率称为祖率。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成就还体现在他与儿子祖共同探究的关于球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缀术》一书的著述,后者在唐代被列为重要教科书,学生需研习4年。可惜此书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