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男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张江男”是谁?怎么样一种类型人?

张江男:指聚集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具备理工科背景,常常深居简出,工作勤奋,拙于表达。他们薪水很高,却不太会消费;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浪漫,却难以招女孩喜欢;他们智商很高,却普遍想法简单。 他们被武断地概念化为“张江男”。 专家说,他们是一群不懂生活的“废弃生命”;老人们说,他们是可靠的结婚对象;女孩们说,他们更喜欢看电脑而不是看我;而这群被冠以“张江难”的年轻人却说:我们并不寂寞,也很浪漫。

如何对付小气的张江男

做个大方的张江女。

我想认识张江男,有何途径

我在张江

张江男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张江男 张江男在哪?

  张江男并不是指有个人叫张江男,而是指聚集在上海张江的这样一批男人:  聚集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具备理工科背景,常常深居简出,工作勤奋,拙于表达,薪水很高,却不太会消费,智商很高,却普遍想法简单,不讨女孩子喜欢。  张江男总是怀有很多伟大理想,生活有很多不健康习惯,饮食穿着不是很讲究,对女人以及性生活没有太大兴趣,周末生活单调,人际交往不频繁。用简洁的话说,就是买房基本靠攒,娱乐基本靠网,吃饭基本靠外卖,人际基本较淡,恋爱基本靠配对,周末基本在宅。

张江男的相亲张江

现在上海哪里的相亲角最流行,人民公园?非也。前天,3位母亲在张江地铁站为大龄女儿发传单择婿。“为女儿,我们不惜战高温、迎酷暑、拉老脸,不达目的不罢休。”一位妈妈告诉记者。据了解,最近,为避免在人民公园遭惨烈“厮杀”,越来越多的“妈妈团”直奔“前线”,到张江地铁站截堵“张江男”。(本报记者 瞿艳花 实习生 罗文) 王阿姨是东北人,平时并不住在上海。今年夏天,她从东北赶到上海看望在此工作的女儿。说起女儿,王阿姨心情复杂,“国内重点大学毕业、相貌端正、供职于世界五百强企业,有着可观的收入。”可让她想不通的是,女儿如此优秀的条件,却依然没有对象。眼看着到了三十多岁的“高龄”却依然没有半点动静,王阿姨心急如焚。“女儿上大学时,我怕影响她学习反对谈恋爱,到了读研时,女儿自己反而不想谈了,觉得没有合适的。工作后想谈,却压力大,没时间,再加上本身性格腼腆文静,唉……”王阿姨无奈地叹了一口气。一天,她在小区里碰到了两位东北老乡张阿姨和李阿姨,无意中说起自己的大龄女儿,没想到,张阿姨和李阿姨也遇到这样的“伤心事”,3人一拍即合,决定帮女儿寻找另一半。 张阿姨告诉记者,他们之前也找过沪上一些婚姻介绍所,也去过大名鼎鼎的人民公园里面相亲角,结果却是“逃”着出来的。“人民公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竞争实在太激烈了。”张阿姨回忆,她在里面看见别人在墙上贴出来的女方信息,个个是“世界五百强”、“重点大学毕业”、“有房有户口”的硬件,对比自己的儿女,几乎占不到任何便宜。而让她们郁闷的是,一些条件稍好的男士信息刚挂出来,就被“团团围住”。“再加上一些非法中介混迹其中,去了几次后就放弃了。”张阿姨说。几天前,3人一合计,决定深入“前线”抢占先机,当问起为何在张江蹲守找女婿时,3位妈妈异口同声:工作稳定,人老实钱又多,正好是心中理想的“女婿”标准,而且张江男多女少,比例失调,女儿的优势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于是,从7月26日开始,3人饭毕就拿着事先做好的征婚横幅和写有女儿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的小纸条到张江地铁站,看到中意的男士就上前发小纸条。为了防止有人说她们是中介行骗,“妈妈团”随身携带了女儿的一摞资料,包括大学毕业证、学位证、工作证,甚至四六级证书。 妈妈们张江寻婿的举动,女儿却并不知晓,当记者提出拍照时,她们连连摆手:“不行不行,我们都是瞒着她们过来的,女儿看到了会骂死我们的。反正走一步看一步吧。”当记者问及这两天战况如何时,阿姨们有些沮丧:“看热闹的人不少,聊的不多。”她们告诉记者,这几天陆续接到过两三个电话,但都只是想了解一下情况的,真的有见面意向的暂时还没有。为了提高成功率,阿姨们还“厚着脸皮”跑到张江软件园找团总支部,大侃大龄职场未婚青年和社会安定的关系,并适时提议多举办一些征婚活动。“小姐,你们单位有没有合适的?“正当记者准备离开时,李大妈不忘抓住机会,让记者介绍报社男青年。“反正这次来,我们是不达目的不罢休,找不到合适的我们就天天在这里发传单。”3位妈妈铁了心。 曾经因“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张江男”一度是相亲市场的困难户,然而近几年,随着“剩女”的日益增多,“张江男”的优势日益显现。各方相亲市场也将其视为“香饽饽”。去年7月,一场名为“歌诗达邮轮7天海上浪漫派对”火热募集单身嘉宾,报名人数突破1万大关,让人意外的是,女性报名者超过70%,为了平衡男女比例,主办方发动联想等知名企业的“张江男”集结起来找对象。张江高科园相关主管部门也是千方百计,为张江男们搭建平台。例如借助于张江啤酒节的平台,1500位来自张江的“张江男”和“愁嫁女”相约张江,在他们日常工作的高科技园区里寻找生活中的另一半。而带队来参加活动的企业老总和人力资源总监们则视其为挖掘员工“幸福生产力”的好机会。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在论坛上也到处充实着“寻找张江男”的征婚广告,记者在“张江男社区”网上看到,整个“交友吧”几乎被这样的帖子包围。 老实内向的“张江男”如今是未来丈母娘眼中的理想女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最近,“张江男”经常在单位食堂、地铁站被“妈妈团”“骚扰”,不少“张江男”为此在网上大倒苦水。网友“会飞的鹿”说,“我中午在张江地铁站经过时被几个帮女儿相亲的阿姨拦住了,当我表示自己已经结婚了时,妈妈们依然不放弃:‘没关系,看看资料,回去有合适的麻烦给介绍一下。"说完,立马塞上一张写有女儿信息的小传单。”不仅在地铁站,在员工食堂里也经常出现“妈妈团”的身影,张先生在张江一家软件公司工作,一个月前他在食堂用餐,突然看到几个阿姨拿着马甲袋,对“看着顺眼”的男同事搭讪,从婚姻状况、籍贯、收入,一一盘问。“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碰到这些‘妈妈团"了,上次在单位的告示栏上还看到有一个找张江男的征婚信息,同事们都好奇地上前围观。”

张江男是什么意思?

就是在张江从事it工作的男生

张江男的实质

事实上,“张江男”某些行为特征被艺术地夸大,甚至可能被妖魔化了。从本刊记者的实地调查来看,这个群体和如今美国的“硅谷男”,或北京的“中关村男”并没有本质区别,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或许有些共同特点,却完全正常。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胡申生对本刊表示,“张江男”现象具有普遍性,如今的高学历人群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些问题,这和他们的工作性质有关。那么,“张江男”究竟是怎样一个群体,本刊通过对张江高科技园区4家知名企业的单身男性追踪采访,为读者还原真实的今日“张江男”。

什么是张江男

在当今摩登上海,一群被嵌入高科技矩阵的所谓“IT动物”惹人瞩目。 他们中相当多人聚集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具备理科背景,常常深居简出,工作勤奋,拙于表达。他们薪水很高,却不太会消费;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浪漫,却难以招女孩喜欢;他们智商很高,却普遍想法简单。 他们被武断地概念化为“张江男”。 专家说,他们是一群不懂生活的“废弃生命”;老人们说,他们是可靠的结婚对象;女孩们说,他们更喜欢看电脑而不是看我;而这群被冠以“张江难”的年轻人却说:我们并不寂寞,也很浪漫。 他们究竟是现代产业的“奴隶”,还是高智商的专才? “张江男”调查 “张江男”某些行为特征被艺术地夸大,甚至可能被妖魔化了。他们绝大多数为理工科背景,领一份不错的薪水;他们“单纯”、“可爱”,工作勤奋、生活简单。而且“不善于和女孩子打交道”。 4月初的一个下午,上海难得出了一回太阳。虽然气温超过20摄氏度,但距市中心往南13公里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却相对凉爽许多。下午5时刚过,在郭守敬路515号的上海宝信软件公司内的操场上,出现了两队人马:身着白色球衣的宝信队VS身着黄绿色队服的上海超级计算中心(SSC)队。SSC的办公大楼就在郭守敬路585号,和宝信隔着一条金科路。 落日熔金,这批年龄在26-35岁之间的IT精英们在绿茵场上奔跑腾跃。比赛没有裁判,没有候补队员,不记分,甚至没有丝毫暂停和休息的时间。“我们一般踢到看不见球为止。”一位27岁的山西小伙说,只要天气允许,两个公司的人就在MSN上约时间踢球。最后他还不忘说一句笑话:“你看踢球最猛的那些人,都是未婚没女朋友的。” 虽然风越来越大,天气越来越冷,可场上的18个人丝毫没有结束比赛的意思。若不是32岁的纪枫(化名)小腿突然抽筋,这场纯粹以锻炼身体为主的球赛不会在傍晚6点多停止。当SCC的队员们扶着纪枫蹒跚走回公司时,宝信的队员们还在门前练着射门,似乎一个小时的运动量还远远不够。 有家室的人陆续回家。剩下的人在SSC大楼内洗了热水澡。公司请了浦东本地的阿姨给员工们只提供早餐和午餐。否则,绝大多数的SSC球员会考虑吃完晚餐后回家。他们都乘坐公司门口的张江环线出行,这是在张江高科内的工作人群搭乘最多的公交线路。他们或是到张江镇上的小餐馆小酌一番,或是到张江地铁站乘2号线北上,到更有“上海气氛”的地方用餐,但大多都不会离开浦东。 记者对“张江男”的采访就始于这样一个普通的下午。 自“张江男”的称号在去年风靡网络甚至大江南北以来,“高学历”、“薪水不错却开销低”、“不善和女生打交道”以及“键盘动物”等就成了他们的标签。他们多从事IT业,少量从事生物研究;他们每天同机器打交道的时间要比女人多。他们多半朴实、理性,不花心。有人因此将他们称为“张江难”,还有人揶揄他们的约会方式为“实战恋爱”,似乎“张江男”已成为和日本“电车男”、“秋叶男”(指那些沉迷动画、上网,只会流连日本电器区秋叶原的人)相提并论的一个群体。 事实上,“张江男”某些行为特征被艺术地夸大,甚至可能被妖魔化了。从本刊记者的实地调查来看,这个群体和如今美国的“硅谷男”,或北京的“中关村男”并没有本质区别,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或许有些共同特点,却完全正常。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胡申生对本刊表示,“张江男”现象具有普遍性,如今的高学历人群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些问题,这和他们的工作性质有关。 那么,“张江男”究竟是怎样一个群体?本刊通过对张江高科技园区4家知名企业的单身男性追踪采访,为读者还原真实的今日“张江男”。 源自“编程男” 对于绝大多数没有去过张江的人,对那里的理解只停留在“高科技园区”的名称上。就连爱“轧闹猛”的上海人,对张江的第一感觉也是“好远、好荒凉”。作为地铁二号线的终点站,从人民广场过来的地铁只要经过8站就到了张江,单程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当人们津津乐道于浦东这些年的发展时,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似乎更为抢眼,而以构建人才高地著称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则因为概念中的“偏远”而始终处于低调的位置。 记者通过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整个园区以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鼓励“自我设计、自主经营、自由竞争”和“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园区文化和创业氛围。 在这块给浦东乃至上海带来巨大成就的弹丸之地,截至2006年末,工作人口达到9.25万人,大学本科学历及以上的超过一半,男女比例约为3:2。虽然没有园区内高科技产业的权威统计,但记者调查发现,在张江高科的人才结构中,硕士、博士或海归人士比例非常高,而且男女比例大大失衡。狭义上的“张江男”似乎就产生于这些企业,尤其以IT企业的“编程男”最为典型。 他们绝大多数为理工科背景,领一份不错的薪水;他们“单纯”、“可爱”,工作勤奋、生活简单。在园区团委书记俞博文眼里,他们还“不善于和女孩子打交道”。 典型“张江男” 田华(化名)算得上是典型的张江男了。这位1980年出生、身高1.75米的单眼皮男生,1999年从安徽巢湖考到同济大学材料系,2003年7月毕业后就一直在张江的中芯国际(SMIC)工作。作为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SMIC在上海的总部给员工建造了完备的生活设施,这让田华觉得自己完全不用离开张江、甚至公司,就可以不错地生活。 和许多中芯国际的员工一样,田华一开始住在公司在张江青铜路上投资建造的中芯花园内。那里相当于员工宿舍,里面有游泳池、健身中心等设备,外围则有超市、牛排馆、面包坊等商家进驻。说是宿舍,其实更像单身公寓。这里的员工房间或单人间或双人间,如果是一室一厅一卫的全装修房,也不过租金四五百元一个月。这里离公司非常近,员工完全可以步行上下班。 由于员工越来越多,中芯花园的房屋有些供不应求。田华如今在张江镇上的紫薇路与人合租,每个月房租大概1000元。虽然比原来的租房开销翻了一倍,但他并不介意,他向记者表示:“我是主动把房子让给同事的,我在上海的圈子主要是同学和同事,其中很多就在张江。现在每天走路20分钟就能到办公室了,还能锻炼身体,不是一举两得吗?” 像田华这样的张江男并不在少数,他们和机器打交道的时间多于和人的接触。公司不存在什么办公室政治(至少他没觉察到),同事大多心地善良,不拘小节,工作占据了他们大学毕业后的大部分时间。田华在大学时曾谈过一个女朋友,毕业时分的手。5年来,他一直形单影只,但从未为此担心或抱怨过什么。 记者采访田华的那天正值周六,他说自己正好要去公司,于是就约在张江地铁站外的“圆环传奇”。这个2005年建起的美食广场,被张江人戏称为“圆环套圆环广场”(得益于胡戈的馒头视频),汇聚了一大批餐饮品牌。张江地铁站离中芯国际只有几站路,坐车不会超过一刻钟,但田华似乎很少光临此地——他很少离开张江,毕竟张江地铁站是进入上海市区的最便捷方式。 田华选择在肯德基与记者交谈,他说自己并不在乎别人称他为“张江男”,他有时也自嘲去上海市区是“进城”。他8点半上班,11点半到下午1点半午休吃饭,下班时间是5点半。但他经常加班,一日三餐也在公司食堂解决:“就好像学校一样,虽然伙食比不上同济。”闲暇时刻,田华喜欢和同学、同事或朋友踢球、打羽毛球、打乒乓或游泳,当然接触的还是以男生居多。休假的时候,田华喜欢一个人背包去远足,他坦言不喜欢超过2个人以上的旅游。 中芯国际希望员工把公司当作家,田华不由自主地做到了。他对记者说:“我现在工作很忙,平时开销也不大。在股票基金方面也几乎没什么投资,因为没时间关注。至于谈恋爱,我还不急。我现在更关注自己的事业,万一有更好的职业机会,拖家带口或买了房子,就会影响我的选择。所以,我考虑35岁再结婚。”

张江男的工作情况

这个看似平静优美的高科技园区里,每时每刻都迸发着年轻而旺盛的思想力。这里被国际上赞誉为中国的“硅谷”和“药谷”,有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园,聚集着许多国内,国际知名高新技术公司,任意一个毫无特色的下午,没准就会有高科技新药或是改变世界的新型仪器、软件的诞生。张江有9万青年才俊,他们多数拥有名牌重点大学理工科硕士及以上学历,海归比例较高,有才华,不浮躁,很低调,让人误以为他们要在这个远离市区、远离烟火的清净之地,闭关清修,不问世事,献身科学事业。他们就是“张江男”。张江男,工作压力大,时间超出负荷,交女朋友基本不可能。张江男,工资都很高,却没有途径花出去。张江男,整天对着电脑工作,已经变得不善表达。

张江男的典型

田华(化名)算得上是典型的张江男了。这位1980年出生、身高1.75米的单眼皮男生,1999年从安徽巢湖考到同济大学材料系,2003年7月毕业后就一直在张江的中芯国际(SMIC)工作。作为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SMIC在上海的总部给员工建造了完备的生活设施,这让田华觉得自己完全不用离开张江、甚至公司,就可以不错地生活。和许多中芯国际的员工一样,田华一开始住在公司在张江青桐路上投资建造的中芯花园内。那里相当于员工宿舍,里面有游泳池、健身中心等设备,外围则有超市、牛排馆、面包坊等商家进驻。说是宿舍,其实更像单身公寓。这里的员工房间或单人间或双人间,如果是一室一厅一卫的全装修房,也不过租金四五百元一个月。这里离公司非常近,员工完全可以步行上下班。由于员工越来越多,中芯花园的房屋有些供不应求。田华如今在张江镇上的紫薇路与人合租,每个月房租大概1000元。虽然比原来的租房开销翻了一倍,但他并不介意,他向记者表示:“我是主动把房子让给同事的,我在上海的圈子主要是同学和同事,其中很多就在张江。现在每天走路20分钟就能到办公室了,还能锻炼身体,不是一举两得吗?”像田华这样的张江男并不在少数,他们和机器打交道的时间多于和人的接触。公司不存在什么办公室政治(至少他没觉察到),同事大多心地善良,不拘小节,工作占据了他们大学毕业后的大部分时间。田华在大学时曾谈过一个女朋友,毕业时分的手。5年来,他一直形单影只,但从未为此担心或抱怨过什么。记者采访田华的那天正值周六,他说自己正好要去公司,于是就约在张江地铁站外的“圆环传奇”。这个2005年建起的美食广场,被张江人戏称为“圆环套圆环广场”(得益于胡戈的馒头视频),汇聚了一大批餐饮品牌。张江地铁站离中芯国际只有几站路,坐车不会超过一刻钟,但田华似乎很少光临此地——他很少离开张江,毕竟张江地铁站是进入上海市区的最便捷方式。田华选择在肯德基与记者交谈,他说自己并不在乎别人称他为“张江男”,他有时也自嘲去上海市区是“进城”。他8点半上班,11点半到下午1点半午休吃饭,下班时间是5点半。但他经常加班,一日三餐也在公司食堂解决:“就好像学校一样,虽然伙食比不上同济。”闲暇时刻,田华喜欢和同学、同事或朋友踢球、打羽毛球、打乒乓或游泳,当然接触的还是以男生居多。休假的时候,田华喜欢一个人背包去远足,他坦言不喜欢超过2个人以上的旅游。中芯国际希望员工把公司当作家,田华不由自主地做到了。他对记者说:“我现在工作很忙,平时开销也不大。在股票基金方面也几乎没什么投资,因为没时间关注。至于谈恋爱,我还不急。我现在更关注自己的事业,万一有更好的职业机会,拖家带口或买了房子,就会影响我的选择。所以,我考虑35岁再结婚。”

张江男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张江男 张江男在哪?

  张江男并不是指有个人叫张江男,而是指聚集在上海张江的这样一批男人:  聚集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具备理工科背景,常常深居简出,工作勤奋,拙于表达,薪水很高,却不太会消费,智商很高,却普遍想法简单,不讨女孩子喜欢。  张江男总是怀有很多伟大理想,生活有很多不健康习惯,饮食穿着不是很讲究,对女人以及性生活没有太大兴趣,周末生活单调,人际交往不频繁。用简洁的话说,就是买房基本靠攒,娱乐基本靠网,吃饭基本靠外卖,人际基本较淡,恋爱基本靠配对,周末基本在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