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画竹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郑板桥最擅长画什么,郑板桥画竹的故事,郑板桥画竹作品

郑板桥擅长画什么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最为著名的艺术家,现在人对于清朝书画作品的青睐不必赘述,而最爱就是郑板桥的作品。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之一,他擅长诗、书、画,人称“三绝”。 郑板桥《竹》 那么郑板桥擅长画什么呢?对于郑板桥来说最擅长画兰竹。在郑板桥的一生中画过很多东西,有竹子、兰草、石头,也画过松树和菊花;但是郑板桥一生中画的最多的就是竹,其次就是兰草。 郑板桥曾经自己写诗总结自己画竹经历: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是其中蕴藏着郑板桥对于画竹子的深刻认识。 郑板桥认为作画要精心,如果你不精心就不能达到优秀的地步。作画也要最终达到删繁就简的局面,因为艺术到了一定境界以后一定是简单的,并不是极为复杂的,一个简单的元素表达的就是作者最为深刻的思想,展现的就是最为艺术的一面。 郑板桥认为画作要追求的就是三个阶段:生、熟、生;用郑板桥自己的话说就是做到“眼中有竹、胸中有竹、胸中无竹。”这才是做到了最高阶段。 就现在来看,郑板桥擅长画什么,还是画竹子,因为他在这上面研究的时间最长,也是最为喜欢竹子这种植物,竹子也最能展现郑板桥的气节。而至于其他植物,虽然郑板桥也长期涉及,但是并没有竹子画的好。 郑板桥画竹的故事 郑板桥一生最喜欢画竹子,关于郑板桥画竹的故事也有很多,这些故事虽然有些我们无从考证,但是确实为郑板桥这个人物增色不少,也为郑板桥作品的由来增加了更多的故事色彩。关于郑板桥画竹的故事,有一个比较有意思。 郑板桥画竹作品 李婵和郑板桥外出到镇江,金山寺的大和尚知道了就给李婵送了请帖,没有给郑板桥。于是李婵就想郑板桥炫耀,郑板桥说我们一同来,那么明天一同去,我没有请帖就装扮成你的书童吧,李婵也同意了。 第二天两个人就来到了金山寺,李婵知道金山寺的大和尚叫自己来就是求自己的墨宝的,于是就到了内屋,想为大和尚留下墨宝。这时候李婵想捉弄一下郑板桥,于是就让郑板桥给自己磨墨,郑板桥笑嘻嘻的就开始了。 就在郑板桥给李婵递毛笔的时候故意将笔掉在了纸上,李婵非常生气,就说这没法写了,你来写吧。大和尚看到自己珍贵的纸竟然这样就被一个书童浪费了,真是可惜,但是面对李婵他又不好意思发火。 郑板桥说自己不会写,就画一下吧。于是就在纸上开始作画,不久以后就画好了一幅竹子,还在上面盖了自己的印章,大和尚看着竹子栩栩如生极为喜欢。当大和尚看到印章上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郑燮的时候彻底惊呆了,赶紧道歉并让小童为郑板桥上好茶。这就是郑板桥画竹的故事。 郑板桥的竹子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艺术家,他不但在书法和篆刻等多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绘画上的造诣更加出众,这也奠定了他在我国古代艺术上的地位。郑板桥的绘画作品包含的因素有很多,而其中最多的就是竹子,郑板桥的竹子是现在最为有名的。 郑板桥的竹子作品 梅、兰、竹、菊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画家喜爱的绘画之物,因为他们代表着不同的风格,所以被称为国画四君子。其中竹是很多人喜欢的,但是能做好的并不多,而郑板桥的竹也弥补了这项空白。 竹子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植物,之所以受到文人墨客的欢迎,就是因为竹子象征气节,竹子的气节就是清高!这对中国文人来说是最符合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象征,对于读书人来说这也是一种精神支持。 郑板桥的竹子是一种另类,郑板桥对于竹子的喜爱也达到了一种境界。郑板桥一直对竹子情有独钟,一画就是四十年。郑板桥还写过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郑板桥在画竹子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对画竹子的一些见解,他认为画竹子要有三重境界“眼中之竹”、“手中之竹”、“胸中之竹”。郑板桥在画竹子的时候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一般不注重写神,往往注重的是写生,他认为要想画好竹子,只要你能将竹子的生画出来,那么竹子的神自然也就出来了。

郑板桥画竹讲了什么?

有一次,李鱼单和郑板桥两人一起来到镇江。金山寺的大和尚听说李鱼单到了,就立即派小和尚送去一份金字请帖。李鱼单接到请帖,望望坐在身旁的郑板桥,笑嘻嘻地说:“你光说你名气大,你看我一到镇江,人家就来请我了。怎么样,明天,你就看我一个人去吃素菜?”郑板桥看李鱼单两眼笑成一条缝,非常得意,就脱口说道:“明天我也去!”李鱼单说:“咦!人家请的是我,又没请你,你怎么去呢?”郑板桥笑笑说:“我比你年轻。明天我装个书僮,不就能一起去了吗?”“嗯,好!这个办法不错!”李鱼单一听,高兴得连连点头,“郑板桥给我当书僮,多抬高身价呀!”第二天,李鱼单在前,打扮成书僮的郑板桥在后,刚乘摆渡船过了江,就看见大和尚已在寺院的门前迎他们了。大和尚双手合十,陪着李鱼单进了方丈室,小和尚陪着扮“书僮”的郑板桥。当即,茶啊,点心啊,全送上来了。李鱼单心里想,他找我没有别的事,总是想要些字啊画的,便开口说:“当家的,你可准备点纸啊!”“这个,小僧早已备好。”说着就把李鱼单引到客厅。门一开,只见桌上文房四宝:笔啊,墨啊,砚台啊,宣纸啊,摆得停停当当。李鱼单再看看郑板桥,心里想,你还想吃素食呢?今天就拿你开个玩笑,叫你给我掌墨。便说:“书僮掌墨!”郑板桥一听要他掌墨,心里来气啦!他想:我装一个书僮嘛,不过是闹着玩玩的,你当真把我当书僮使?他想不干,又不便开口,只好忍住不吱声,便托起了砚台。李鱼单笑眯眯地把笔在砚台上蘸蘸舔舔,摆开架势,刚要下笔,只见砚台从郑板桥手中一滑,掉在宣纸的正中间。“咕溜溜”地直往纸角上滚……李鱼单一见,好端端的一张宣纸,从下端向上角染了墨黑墨黑的一道杠子。再加上砚台在上面颠啊颠的,这条墨杠儿,断断续续,真是“顶天立地”。李鱼单的脸气得像个紫茄子。他把笔一摔,对着郑板桥气呼呼地说:“你写吧!”“我写?”郑板桥看看急得满脸通红的李鱼单,又看看宣纸,笑笑说:“我不写,我画!”“你画?我看你画!”李鱼单心里想,“这张宣纸染上了墨,倒看你怎么画?”这时,郑板桥毫不客气地拿起笔来,蘸了些墨,就在宣纸上涂了起来。大和尚急坏了,因为这张宣纸,是派人从安徽宣城定做来的大开张,如今让这小书僮泼了一下子墨,怎么办?主人不画,书僮充能手?他想上前阻挡,但看看李鱼单并不吱声,自己也不好发火。这个“书僮”着实有两下子呢!只见他三上两下,在断断续续的墨线上勾勾、划划、点点、戳戳。哎!“大黑杠子”竟变成了一丛墨竹,清秀挺拔,像真的一样亭亭玉立在眼前。大和尚不由得脱口说道:“妙哉!妙哉!好一幅竹!”只见“书僮”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玉章,在下款盖了一下,再望望鲜红的方印是“郑燮”两个字,大和尚呆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站在面前的竟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于是连忙双手合十,接二连三地直打招呼:“贫僧不知先生来访,望先生不要在意。”说着忙喊小和尚“泡茶”,一想不对,又加了一句“泡好茶!”这时,郑板桥笑嘻嘻地望着李鱼单直眨眼睛,意思是,怎么样,你看大和尚请我了吧!李鱼单这才醒悟过来。原来,郑板桥是有意把砚台弄翻,他心里对郑板桥一百二十个敬佩!接着,大和尚又请李鱼单题了字。据说,这幅画解放初期还保存在镇江金山寺呢。

郑板桥画竹的艺术特点?

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劲绝伦”。 最重要的是胸有成竹

郑板桥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郑板桥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读了郑板桥画竹受到了什么启发?

作者门前有竹,一年四季,日日夜夜与竹相伴,以画竹著称,又以卖画为生,《画竹》正是揭示了作者能作出好作品的捷径,“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

郑板桥画竹体现了他怎样的画画理论

1青青郁郁,竹子“虚心”: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一,从不妄自尊大。竹子有“节”:经得起磨难不“变节”。竹子的风格与板桥的脾性契合,物我交融。2静观默察、纵横比较和冷静思考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 我需要译文

文与可(人名)画竹,心里就有现成的竹子;郑板桥画竹,心里没有现成的竹子.竹子的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然形成格局,其中的神韵和文理都很充分.

《郑板桥画竹》翻译

原文:余家有茅屋三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阳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翻译:我家里有三间茅草屋,南面种着竹子,夏天新竹刚刚开花,绿色的阳光照进来,在里面放一个小床,非常凉爽舒适.秋天冬天,取围着的屏风的骨子,端掉两个头,横着放当作窗棂,用薄的洁白的纸糊上,风和太阳暖,冻着的苍蝇碰到纸上,冬冬的作小鼓的声音.这时候一片零乱的竹子影子,难道不是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竹子,没有老师的教授,大多数是从纸窗户白墙壁太阳光月亮影中得到的.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与可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与可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里有个准谱儿了。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郑板桥画竹的艺术特点?

郑板桥独创写意,著意趣味.有画竹兰之特色. 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秃的作品.

郑板桥画竹

1 青青郁郁,竹子“虚心”: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一,从不妄自尊大。竹子有“节”:经得起磨难不“变节”。竹子的风格与板桥的脾性契合,物我交融。2 静观默察、纵横比较和冷静思考

郑板桥画竹为何能做到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

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 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实际上,板桥“胸无成竹”与文与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郑板桥注意的是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相结台, 但这种写意画与文与可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又是有区别的,即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不同。《清代学者像传》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他觉得零乱的竹影就是天然图画。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秃的作品。

郑板桥画竹都是胸无成竹 胸有成竹另有其人还和大文豪苏轼是亲戚

梅兰竹菊历来是中国画家钟爱的题材,而且提到墨竹,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难得糊涂的郑板桥,更是理所当然的认为,郑板桥画竹自然是胸有成竹,可万万没想到,郑板桥自己都说。 他画竹是胸无成竹,而真正胸有成竹的是另有其人,这人还和鼎鼎大名的苏轼是表兄弟。 在郑板桥之前,历史上有个人画墨竹很厉害,他就是北宋的文同。「 ”胸有成竹”这个词,就是由他而来。他被认为是文人画的先锋。他的竹子,笔墨扎实而不僵,气韵灵动而不滑,非常耐看。他的作品流传到今天的很少。只有一幅墨竹,就这一件足以名载史册了。 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任邛州、洋州等知州,元丰初年任湖州知州,未到任而死,故有「 ”文湖州”之称。 擅诗文书画,以善画墨竹著称,主张「 ”胸有成竹”而后动笔。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在其影响下,形成了「 ”文湖州竹派”。以一人擅画一物而开派,毫无疑问文同是个高手。 文同与苏轼是表兄弟也是艺术上的知音,胸有成竹的广为人知就要感谢苏轼,在文同的仰慕与传播者中,苏轼是最为重要的人物。这对表兄弟「 ”竹石风流各一时”,成了墨竹的倡导者。 他们在创作之外,理论贡献也很高,如「 ”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达者寓物以发其辩”等观点,涉及到艺术观察、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要旨,其意义不仅在于绘画,对各艺术门类的创作都有借鉴的价值。 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墨竹逐渐被赋予新的内容,获得新的声望,在文人间广泛流行,主要归功于苏轼对文同墨竹的赞赏。可以说文同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苏轼的宣传。 文同认为:「 ”世无知我者,惟子瞻一见识吾妙处”。有时文同还会特地在画幅中留下空白,只等待苏轼一人加以题咏。苏轼的绘画创作也受到文同的启发,如米芾评论苏轼的墨竹画:「 ”运思清拔,出于文同与可,自谓与文拈一瓣香。” 苏轼曾写信向文同抱怨,在不少相识的士大夫家里都看到了文同所作的墨竹,而他只拥有「 ”一竿”,因此他专门令人去求画。于是文同送他一件《筼筜谷偃竹图》,自言「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文同送给苏轼的这一竿竹子非水墨竹,乃是着色竹子。苏轼收到竹子后,精心装裱,并作赞语。苏轼有诗曰:「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文同总结了画竹的基本原则,自称「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即为「 ”胸有成竹”的来历。苏轼画竹受文同影响很大,他在《与可(即文同)画货彗谷堰竹记》中记述了文同的一话。 「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一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 意思就是,竹子初生时,只是一寸高的小芽而已,但节、叶都已经具备了。从像蝉的腹部、蛇的鳞片一样,到剑一样挺出高达十寻的,各种形态都是天生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一骨节一骨节地来画它,一片叶一片叶地来堆砌它,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啊! 所以画竹一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提笔来仔细的观察,就会看到他所想画的竹子,急起挥笔,依照心里竹子的形象,一气呵成,以再现心中所见到的(竹子)。(这个过程)好像兔子跳跃飞奔、鹰隼俯冲下搏一样,稍一迟疑,机会就失去了。 后来的郑板桥也爱画竹,按现在话说他还是文同的粉丝,常常在画中也提起他,这也足以说明文同画竹的艺术魅力和影响,郑板桥自题《墨竹图》:「 ”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 他又说:「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 实际上,郑板桥「 ”胸无成竹”与文与可「 ”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郑板桥注意的是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相结台,但这种写意画与文同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又是有区别的,即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不同。所以郑板桥的胸无成竹丝毫也不逊于胸有成竹。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郑板桥画竹还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台,「 ”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他说:「 ”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去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为此,人们都能从他的字画中体味到。 郑板桥画的怪石,先勾石约轮廓,再作少许横皴或淡擦,但从不点苔,造型如石笋,方劲挺峭,直入云端,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胜,给人一种「 ”强悍”「 ”不羁”「 ”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竹石图》。 竹一直受到历代画家的喜爱,《宣和画谱》将绘画总分十门:「 ”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果门”。墨竹独立成门,可见人们有多爱它。 但中国人是什么时候最早开始画竹子呢?材料不足无法搞清。有起源于关羽、王徽之、顾恺之等多种传说。北周大诗人庾信有「 ”水影摇丛竹,林香动落梅。直上山头路,羊肠能几回”的咏画屏诗,可知当时屏风画上是有竹子的。这距离今天已经1400多年了。 陕西乾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上有绿竹二丛,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上色竹之一。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说唐「 ”萧悦,协律郎,工竹,一色,有雅趣”。白居易还专门写过称颂他的《画竹歌》,「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郑板桥画竹诗句

1. 关于画竹的诗句 关于画竹的诗句 1. 关于画竹的名家,名句,名篇 自古以来竹子一直是诗人、画家们笔下的题材。古诗中关于竹的诗句很多: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的句子;唐朝王维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白居易“阁畔竹萧萧,阁下水潺潺”等等。 扬州八怪的郑板桥,画了很多竹子画,并在上面题诗,他在《竹石》画上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人要有风骨,无论做什么事,没有咬定和坚韧的精神,是难于立根的。 “竹公溪畔水茫茫,溪上人家赛竹王;铜鼓蛮歌争上日,竹林深处拜三郎。” 虚心竹有低头叶,梅无傲骨仰面花。 竹有虚心低头叶,梅无傲骨仰面花。 2. 有那些关于“竹”的诗句 竹 白玉 虚怀千秋功过, 笑傲严冬霜雪。 一生宁静淡泊, 一世高风亮节。 竹 郑板桥(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篱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竹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题画 (清)郑板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题画 (清)郑板桥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题画 (清)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题画 (清)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 (清)郑板桥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题画 (清)郑板桥 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题画竹 郑板桥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道。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题画竹 郑板桥 四十年来来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庭 竹 (唐)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气伶伧学凤凰。 竹石轴 (清)李方膺 人逢俗病便难送,歧伯良方竹最宜。 墨法未干才搁笔,清风已净肺肠泥。 咏竹 杨万里.宋 凛凛冰霜节。 修修玉雪身。 便无文与可。 自有月传神。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唐.杜甫《咏春笋》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唐.杜甫《咏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 (清)康有为 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 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 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 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 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 ――明.徐渭《风竹》 细细的叶,疏疏的节; 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清.郑板桥《题墨竹图》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 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清.戴熙《题画竹》 待到深山月上时,娟娟翠竹倍生姿。 空明一片高难掇,寒碧千竿俗可医。 ――清.王慕兰《外山竹月》 山南山北竹婵娟,翠涌青围别有天。 两两三三荷锄去,归来饱饭笋羹鲜。 ――清.王慕兰《石门竹枝词》 唐 韦式 竹 竹, 临池,似玉。 悒露静,和烟绿。 抢节宁改,贞心自束。 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宋 陆游 东湖新竹 插棘掠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初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3. 关于竹的完整诗句 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效李艾山前辈体 (清)郑板桥 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 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 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清)郑板桥 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 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篱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竹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竹 (清)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题画 (清)郑板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题画 (清)郑板桥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题画 (清)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笋竹二首 (清)郑板桥 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 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题画 (清)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 (清)郑板桥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题画 (清)郑板桥 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4. 关于竹子的诗句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唐.杜甫《咏春笋》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唐.杜甫《咏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宋.陆游 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 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 ――明.徐渭《风竹》 细细的叶,疏疏的节; 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清.郑板桥《题墨竹图》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 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清.戴熙《题画竹》 待到深山月上时,娟娟翠竹倍生姿。 空明一片高难掇,寒碧千竿俗可医。 ――清.王慕兰《外山竹月》 5. 关于竹子的诗句 衡阳道中二绝 宋·范成大 空山竹瓦屋,犹有燕飞来。 发合江数里,寄杨商卿诸公 宋·范成大 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 将别巫峡,赠南卿兄襄西果园四十亩 唐·杜甫 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 堂成 唐·杜甫 桤林碍日呤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食笋诗 唐·白居易 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竹里 清·蒲松龄 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 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 咏竹 清·吴昌硕 客中常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 寄罢筼筜当独惆怅,何时归去看新篁。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长竹 唐·陈陶 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 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 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咏竹著 明·陈良规 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 6. 有关竹子的诗句 1、《新竹》清代: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译文: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龙孙:竹笋的别称。凤池:凤凰池,古时指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 2、《石竹咏》唐代:王绩 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译文:翠绿枝条生长茂盛,垂挂着繁盛美丽的红花。常常担心寒冷的露珠降临,无法保住它那美好的生命。叹息石竹时也思考自身,此生难道是我衷情的吗?在我尚未降临人世的时候,究竟是谁是我萌生的呢?抛开这样的事情不再说它了,顺应自然的变化又何必惊恐呢? 3、《东湖新竹》宋代: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译文:竹初种时,用棘条编成篱笆,小心谨慎保护好新竹,新竹长成,碧绿浓荫,倒映在水之涟漪中。夏日的清风吹过地面,好像秋天提前而至,赤日当空,也不感到正午的炎热。笋壳脱落时,听到簌簌悉悉的声音,竹子拔节时,初现疏疏落落的倩影。退归闲暇的时候,我经常来这里,来的时候仍然随身带着枕头和竹席,好随地安眠。 4、《咏院中丛竹》唐代:吕太一 擢擢当轩竹,青青重岁寒。 心贞徒见赏,箨小未成竿。 译文:窗外的丛竹挺拨直立,青翠中预示来年的春寒。竹子的坚贞为人欣赏,因为竹笋还未长成长竿。 5、《竹石》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郑板桥画竹的艺术特点

郑板桥画竹的艺术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 用笔遒劲圆润,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妙趣横生。无论是整体的刻画,还是细节的描绘,都展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造诣。2. 画中的竹子具有兀傲清劲的特点,这也是郑板桥画竹的标志性特征之一。3. 他的画多以水墨写意,极少设色,这不仅突出了竹子的神韵,也展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4. 他的画法创新,主张“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这种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画作中,也反映出他对艺术发展的独到见解。5. 他的画作中,竹子的形态多种多样,既有秀劲潇洒的,又有兀傲清劲的,展现出他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造力。总的来说,郑板桥画竹的艺术特点既体现了他对传统艺术的理解和继承,又展现了他独特的创新精神和艺术风格。

清朝书画大家郑板桥画竹子的故事

郑板桥画竹的故事 郑板桥一生最喜欢画竹子,关于郑板桥画竹的故事也有很多,这些故事虽然有些我们无从考证,但是确实为郑板桥这个人物增色不少,也为郑板桥作品的由来增加了更多的故事色彩。关于郑板桥画竹的故事,有一个比较有意思。 郑板桥画竹作品 李婵和郑板桥外出到镇江,金山寺的大和尚知道了就给李婵送了请帖,没有给郑板桥。于是李婵就想郑板桥炫耀,郑板桥说我们一同来,那么明天一同去,我没有请帖就装扮成你的书童吧,李婵也同意了。 第二天两个人就来到了金山寺,李婵知道金山寺的大和尚叫自己来就是求自己的墨宝的,于是就到了内屋,想为大和尚留下墨宝。这时候李婵想捉弄一下郑板桥,于是就让郑板桥给自己磨墨,郑板桥笑嘻嘻的就开始了。 就在郑板桥给李婵递毛笔的时候故意将笔掉在了纸上,李婵非常生气,就说这没法写了,你来写吧。大和尚看到自己珍贵的纸竟然这样就被一个书童浪费了,真是可惜,但是面对李婵他又不好意思发火。 郑板桥说自己不会写,就画一下吧。于是就在纸上开始作画,不久以后就画好了一幅竹子,还在上面盖了自己的印章,大和尚看着竹子栩栩如生极为喜欢。当大和尚看到印章上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郑燮的时候彻底惊呆了,赶紧道歉并让小童为郑板桥上好茶。这就是郑板桥画竹的故事。 郑板桥的竹子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艺术家,他不但在书法和篆刻等多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绘画上的造诣更加出众,这也奠定了他在我国古代艺术上的地位。郑板桥的绘画作品包含的因素有很多,而其中最多的就是竹子,郑板桥的竹子是现在最为有名的。 郑板桥的竹子作品 梅、兰、竹、菊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画家喜爱的绘画之物,因为他们代表着不同的风格,所以被称为国画四君子。其中竹是很多人喜欢的,但是能做好的并不多,而郑板桥的竹也弥补了这项空白。 竹子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植物,之所以受到文人墨客的欢迎,就是因为竹子象征气节,竹子的气节就是清高!这对中国文人来说是最符合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象征,对于读书人来说这也是一种精神支持。 郑板桥的竹子是一种另类,郑板桥对于竹子的喜爱也达到了一种境界。郑板桥一直对竹子情有独钟,一画就是四十年。郑板桥还写过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郑板桥在画竹子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对画竹子的一些见解,他认为画竹子要有三重境界“眼中之竹”、“手中之竹”、“胸中之竹”。郑板桥在画竹子的时候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一般不注重写神,往往注重的是写生,他认为要想画好竹子,只要你能将竹子的生画出来,那么竹子的神自然也就出来了。 郑板桥书法价格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艺术家,他不仅把竹子画得出神入化,在书法上也是集大成者,他对书法的大胆创新,是前无古人的,所以堪称书法大师。到现在人们对于郑板桥书法的推崇还是非常高的,而这种推崇就表现在郑板桥书法的价格上。 郑板桥书法价格 郑板桥的书法很多都是和他的画作在一起的,也就是在一幅画上有自己的提诗,这样让整幅作品更加完整。而现在这样的作品在国内非常受欢迎,甚至到了寸纸寸金的地步,从现在拍卖的价格就可以看出来。 比如在2011年拍卖的,郑板桥在1756年作的《竹石》图,价格是4600.00万元;而在2014年12月拍卖的郑板桥1764年作品《竹》,价格达到了3795.00万元人民币,从这个价格中不难看出郑板桥作品受欢迎的程度。 而郑板桥的书法作品,如果没有字画那么就会价格稍低于这个价格,但是也不会很低,最少现在也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现在的拍卖,郑板桥的一部书法作品达到千万的价格并不稀奇。 郑板桥的书法是自成一派的,人称板桥体或者“六分半书”,郑板桥的书法博取众家之长,他研究过很多书法大家的作品。黄庭坚、赵孟郑板桥研究过,苏东坡的他也研究过,还有王羲之和王徽之的也研究过,甚至是张旭和怀素的草书他也研究过。 郑板桥的书法作品并不是简单的拼凑这些名家的优点,而是根据自己对他们的了解进行全面的创新,这才是郑板桥自己的书法风格,也是现在郑板桥书法价格如此之高的原因。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艺术家,他一生为人豁达,虽然也曾做过官,但是官位很小,只做到了县令。但是对于这样一位艺术大家,从来不少文人轶事,关于郑板桥的故事也不少,其中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就是郑板桥在做官时候遇到的事情。 郑板桥画 话说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的时候,有一天正在衙门中办公,他的差役传报说自己的知府大人来了。知府大人是郑板桥的上级,如果换了别人,早就马上出去迎接,极尽阿谀奉承了,但是郑板桥并没有这样做。 原因是这位知府大人的出身并不好,他并不是举人出身,而是捐班出身,所为捐班是清朝时候的一种做官渠道,说白了就是用钱买来的管。而这个知府大人还不通文墨,肚子里实在是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所以郑板桥对他是看不起的,就没有出去迎接。 这自然就让知府大人很不高兴了,随谈看不起这位知府大人,但是还是需要找到的,于是郑板桥就摆酒招待知府大人。在酒宴上,知府看着郑板桥就生气,这个时候恰巧差役端上一盘河蟹,知府知道郑板桥才学过人,就想羞辱他,于是让他以河蟹作诗。 郑板桥当然知道知府大人这么做的意思,于是就吟道: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不但做出了一首好诗,还趁机讽刺了知府大人毫无才学的本性,实在是大快人心。这个郑板桥的故事让很多人都对郑板桥的智慧折服。 郑板桥的画多少钱 郑板桥的画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如果非要问郑板桥的画多少钱的话,只能回答要看在哪个时代了。 郑板桥的画 在清朝时代,郑板桥画了一辈子的画,对他而言,画画不仅是精神上的慰藉,还是物质生活上的需要。众所周知,郑板桥早年家境贫寒,他们家是书香门第,父亲是教学先生,教书历来都是道德高尚、物质贫乏,郑板桥和父亲一样也是教书先生,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孩子生病,家里买不起药,没人医治过世了,父亲也是同样的状况离世的,家庭艰难,郑板桥只能去杭州卖画,那个时候他的画能够卖到什么价钱,没有历史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也不难猜想他的卖画钱不多,卖画钱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到了晚年,郑板桥又开始卖画,他为官清廉,没有多余的钱财,只能靠卖画,这个时候的郑板桥名气很大,他居住的扬州是个很大的书画交易市场,来向他求画的人很多,他制定了一个价目表,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明码标价的画家,画分为大、中、小分别是六、四、二两银子,最便宜的扇子要半两。清朝的一两银子最多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三百多元,就是说他的画最低一百五十元,最高达两千元。 郑板桥的画曾经卖过一千两,就是现在的三十万元,当时看来已经是天文数字。如今只要是郑板桥的真迹,都是当时的几十倍,收藏价值高的还是当时的上百倍,甚至上千倍。 从这里可以看出,郑板桥的画多少钱一个是因为郑板桥的作品质量,还有一个和他的精神也是脱离不了的。 郑板桥竹石诗 众所周知,郑板桥是清朝时期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他工于诗词,擅长书画,他的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他的一生画过梅、兰、竹、菊,其中尤以画竹、写竹最多。 郑板桥《竹石》 他的那首很出名的七言绝句――《竹石》,连小学生都耳熟能详。这首诗通过拟人的手法,主要描写了竹子那坚强不屈、傲然挺立的高尚品格。 诗的第一句描写了竹子紧紧抓住山上的坚硬岩石一刻也不松懈,体现了竹子刚劲有力的特点,而后一句对竹子破开岩石,把根牢牢地扎在了岩石缝中的描写,更加烘托出了竹子那股不服输、不怕死的韧劲。诗的后两句通过对竹子周围恶劣环境的着重描写,进一步深化了竹子的顽强品格。竹子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风刀霜剑、严寒酷暑,经过千锤百炼,终于经受住了许多残酷的考验,使自己更加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这首郑板桥竹石诗从字面意义上去看主要是描写竹子的,但其实它是借物喻人,因为作者主要是想体现自己那种不畏权贵,坚决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性格特点。竹子的特点是中空而外直,所以作者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现了君子做人要内心坦坦荡荡,行为举止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同时,这首诗也有深远的引导意义,它鼓励我们在遇到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不平和屡次失败的时候,要不畏艰险、不怕失败,坦然地去面对,养成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 这首郑板桥竹石诗虽然语言质朴无华,但是寓意却很深远。

郑板桥画竹文言文翻译

郑板桥画竹的这篇文章相信大家都是阅读过的,下面就由我为大家整理郑板桥画竹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查看! 【 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 长:擅长。 室:家。 案:桌子。 辄:就。 至:至于。 值:遇到。 活:使……活。 【译文】 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