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瑞爱吃桃
-
梅兰竹菊历来是中国画家钟爱的题材,而且提到墨竹,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难得糊涂的郑板桥,更是理所当然的认为,郑板桥画竹自然是胸有成竹,可万万没想到,郑板桥自己都说。 他画竹是胸无成竹,而真正胸有成竹的是另有其人,这人还和鼎鼎大名的苏轼是表兄弟。 在郑板桥之前,历史上有个人画墨竹很厉害,他就是北宋的文同。「 ”胸有成竹”这个词,就是由他而来。他被认为是文人画的先锋。他的竹子,笔墨扎实而不僵,气韵灵动而不滑,非常耐看。他的作品流传到今天的很少。只有一幅墨竹,就这一件足以名载史册了。 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任邛州、洋州等知州,元丰初年任湖州知州,未到任而死,故有「 ”文湖州”之称。 擅诗文书画,以善画墨竹著称,主张「 ”胸有成竹”而后动笔。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在其影响下,形成了「 ”文湖州竹派”。以一人擅画一物而开派,毫无疑问文同是个高手。 文同与苏轼是表兄弟也是艺术上的知音,胸有成竹的广为人知就要感谢苏轼,在文同的仰慕与传播者中,苏轼是最为重要的人物。这对表兄弟「 ”竹石风流各一时”,成了墨竹的倡导者。 他们在创作之外,理论贡献也很高,如「 ”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达者寓物以发其辩”等观点,涉及到艺术观察、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要旨,其意义不仅在于绘画,对各艺术门类的创作都有借鉴的价值。 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墨竹逐渐被赋予新的内容,获得新的声望,在文人间广泛流行,主要归功于苏轼对文同墨竹的赞赏。可以说文同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苏轼的宣传。 文同认为:「 ”世无知我者,惟子瞻一见识吾妙处”。有时文同还会特地在画幅中留下空白,只等待苏轼一人加以题咏。苏轼的绘画创作也受到文同的启发,如米芾评论苏轼的墨竹画:「 ”运思清拔,出于文同与可,自谓与文拈一瓣香。” 苏轼曾写信向文同抱怨,在不少相识的士大夫家里都看到了文同所作的墨竹,而他只拥有「 ”一竿”,因此他专门令人去求画。于是文同送他一件《筼筜谷偃竹图》,自言「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文同送给苏轼的这一竿竹子非水墨竹,乃是着色竹子。苏轼收到竹子后,精心装裱,并作赞语。苏轼有诗曰:「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文同总结了画竹的基本原则,自称「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即为「 ”胸有成竹”的来历。苏轼画竹受文同影响很大,他在《与可(即文同)画货彗谷堰竹记》中记述了文同的一话。 「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一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 意思就是,竹子初生时,只是一寸高的小芽而已,但节、叶都已经具备了。从像蝉的腹部、蛇的鳞片一样,到剑一样挺出高达十寻的,各种形态都是天生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一骨节一骨节地来画它,一片叶一片叶地来堆砌它,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啊! 所以画竹一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提笔来仔细的观察,就会看到他所想画的竹子,急起挥笔,依照心里竹子的形象,一气呵成,以再现心中所见到的(竹子)。(这个过程)好像兔子跳跃飞奔、鹰隼俯冲下搏一样,稍一迟疑,机会就失去了。 后来的郑板桥也爱画竹,按现在话说他还是文同的粉丝,常常在画中也提起他,这也足以说明文同画竹的艺术魅力和影响,郑板桥自题《墨竹图》:「 ”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 他又说:「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 实际上,郑板桥「 ”胸无成竹”与文与可「 ”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郑板桥注意的是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相结台,但这种写意画与文同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又是有区别的,即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不同。所以郑板桥的胸无成竹丝毫也不逊于胸有成竹。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郑板桥画竹还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台,「 ”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他说:「 ”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去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为此,人们都能从他的字画中体味到。 郑板桥画的怪石,先勾石约轮廓,再作少许横皴或淡擦,但从不点苔,造型如石笋,方劲挺峭,直入云端,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胜,给人一种「 ”强悍”「 ”不羁”「 ”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竹石图》。 竹一直受到历代画家的喜爱,《宣和画谱》将绘画总分十门:「 ”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果门”。墨竹独立成门,可见人们有多爱它。 但中国人是什么时候最早开始画竹子呢?材料不足无法搞清。有起源于关羽、王徽之、顾恺之等多种传说。北周大诗人庾信有「 ”水影摇丛竹,林香动落梅。直上山头路,羊肠能几回”的咏画屏诗,可知当时屏风画上是有竹子的。这距离今天已经1400多年了。 陕西乾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上有绿竹二丛,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上色竹之一。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说唐「 ”萧悦,协律郎,工竹,一色,有雅趣”。白居易还专门写过称颂他的《画竹歌》,「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画竹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画竹》的全文翻译和原文周二之前解决. 原文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郑燮画竹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均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咚咚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译文我家有草房两间,屋的南面种有竹子.夏天,新的竹子刚刚长出嫩叶,苍翠碧绿,光亮照人,在里面放一个小床,非常凉爽舒适.在秋冬交替的时节,拿来屏风的架子,去掉两端,横起来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在风和日暖的时候,受冻的苍蝇碰在纸上,发出冬冬的像敲打小鼓的声音.在那时,纸上映出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这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我画竹子,没有老师的指导,大多是从纸窗上、墙壁上、日光下、月影中受到启发的.。 2. 古文:《画竹》的译文及注释 原文 馀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季,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凌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编辑]译文 我家有茅草房两间,南西都种着竹子。到了夏天,新竹枝叶刚刚伸展开来,绿树成荫,光色照人,放一张床在竹林中,十分凉爽舒适。到了秋冬交替之时,把屏风的骨架拿出来,截去两头,横着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待到风和日暖,冻得半僵的苍蝇又飞动起来,撞到窗纸上,咚咚咚地发出敲击小鼓的声音。这时,窗纸上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不是一派天然的图画吗?我所画的竹子,都没有老师的传承,多数是得之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啊。 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一幅幅图画。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 我种了几十盆兰花,到了春天将尽的时候,都显出萎靡凋零、仿佛思念故乡的样子。因而将它们移植到假山石之间,在山的北面,石头的空隙中,既能够躲避烈日,又接近干爽之地,正对着我的堂屋,观赏起来也没有碍眼之处。第二年,忽然生发出数十枚新枝,挺拔直上,香味坚实、厚重而悠远。又一年,长得更加茂盛。由此我体悟到:万物均有自己的本性。于是就写诗赠送给兰花,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盎:情趣洋溢)不如留与伴烟霞。”又曰:“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哪能送到俗尘中?”这不过是假山罢了,尚且如此,何况是真山呢!我画的这幅兰画,它的花都超出在叶子的上面,而且十分肥壮而强劲,这是由于它是山中的兰花而不是盆中的兰花啊。 3. 七下文言文扩展阅读与训练《14.画竹》的答案 只能给你翻译了原文: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郑燮画竹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均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咚咚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译文:我家有草房两间,屋的南面种有竹子.夏天,新的竹子刚刚长出嫩叶,苍翠碧绿,光亮照人,在里面放一个小床,非常凉爽舒适.在秋冬交替的时节,拿来屏风的架子,去掉两端,横起来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在风和日暖的时候,受冻的苍蝇碰在纸上,发出冬冬的像敲打小鼓的声音.在那时,纸上映出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这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我画竹子,没有老师的指导,大多是从纸窗上、墙壁上、日光下、月影中受到启发的. 注释:篁(huáng):竹子 榻(tà):床 凉适:凉爽舒适 围屏骨子:屏风架子 窗棂(líng):窗子上构成格子的木条 棂 ,旧时窗户上的雕花格子 冻蝇:受冻的苍蝇 岂非:难道不是 师承:老师传授作者 置:放 师承:老师传授.各人所得启示应该是有所不同.我的理解是:善于寻找成事的捷径. 作者门前有竹,一年四季,日日夜夜与竹相伴,以画竹著称,又以卖画为生,《画竹》正是揭示了作者能作出好作品的捷径,“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其实捷径就在我们的身边,多观察、多留心、多思考,是获取捷径之最佳途径.。 4. 文言文【题竹】郑板桥翻译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日光月 注释 ①篁:竹子. ②棂:窗格子.用围屏骨架改作为窗棂比一般窗格宽大,可以映出完整的画面.译文 我家有茅屋两间,屋子的南面种了竹子,夏天刚刚长出的竹子,十分的绿,绿荫照着人,放一个椅子在绿荫中,十分凉快.在秋冬季节,拿来围屏的骨架,把两头砍去.横着放当作窗格子,用一样薄的白纸糊在上面.感觉风也温和了天也暖和了,冻僵的蝇虫撞在窗纸上,发出冬冬的声音.那个时候,一片竹影十分凌乱,难道不是一副天然的图画吗!所有我所画的竹子,都没有拜师学艺过,都是在纸窗,墙壁上所见到的竹子和白天与晚上所望见得画出来的.。2023-07-19 18:07:491
郑板桥画竹文言文翻译
郑板桥画竹的这篇文章相信大家都是阅读过的,下面就由我为大家整理郑板桥画竹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查看! 【 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 长:擅长。 室:家。 案:桌子。 辄:就。 至:至于。 值:遇到。 活:使……活。 【译文】 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2023-07-19 18:07:591
郑板桥的画竹诗
清郑板桥题画竹之一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道。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清郑板桥题画竹之二四十年来来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清郑板桥题画竹之三一枝高竹独当风,小竹依因笼盖中。画出人间真具庆,诸孙罗抱阿家翁。清郑板桥题画竹之四挥毫已写竹三竿,竹下还添几笔兰。总为本源同七穆,欲修旧谱与君看。清郑板桥题画竹之五画松亦是真松树,待我寻思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有三株。2023-07-19 18:08:092
题画竹郑板桥
一.题画竹诗 : 题画竹诗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通过赞美竹子的斗争精神来表明自己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坚强性格。 二.作者简介: 郑燮1693年到1765年,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三.作品原文: 1、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2、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四.作品简析: 这诗的作者就是老幼皆知的郑板桥,他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为人正直,气节刚劲,同情人民疾苦,常借竹石来题写自己的性格。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赞颂了竹子在恶势力面前,不畏强暴,挺然相斗的精神,也可以看作是他本人性格的写照。2023-07-19 18:09:111
清朝书画大家郑板桥画竹子的故事
郑板桥画竹的故事 郑板桥一生最喜欢画竹子,关于郑板桥画竹的故事也有很多,这些故事虽然有些我们无从考证,但是确实为郑板桥这个人物增色不少,也为郑板桥作品的由来增加了更多的故事色彩。关于郑板桥画竹的故事,有一个比较有意思。 郑板桥画竹作品 李婵和郑板桥外出到镇江,金山寺的大和尚知道了就给李婵送了请帖,没有给郑板桥。于是李婵就想郑板桥炫耀,郑板桥说我们一同来,那么明天一同去,我没有请帖就装扮成你的书童吧,李婵也同意了。 第二天两个人就来到了金山寺,李婵知道金山寺的大和尚叫自己来就是求自己的墨宝的,于是就到了内屋,想为大和尚留下墨宝。这时候李婵想捉弄一下郑板桥,于是就让郑板桥给自己磨墨,郑板桥笑嘻嘻的就开始了。 就在郑板桥给李婵递毛笔的时候故意将笔掉在了纸上,李婵非常生气,就说这没法写了,你来写吧。大和尚看到自己珍贵的纸竟然这样就被一个书童浪费了,真是可惜,但是面对李婵他又不好意思发火。 郑板桥说自己不会写,就画一下吧。于是就在纸上开始作画,不久以后就画好了一幅竹子,还在上面盖了自己的印章,大和尚看着竹子栩栩如生极为喜欢。当大和尚看到印章上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郑燮的时候彻底惊呆了,赶紧道歉并让小童为郑板桥上好茶。这就是郑板桥画竹的故事。 郑板桥的竹子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艺术家,他不但在书法和篆刻等多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绘画上的造诣更加出众,这也奠定了他在我国古代艺术上的地位。郑板桥的绘画作品包含的因素有很多,而其中最多的就是竹子,郑板桥的竹子是现在最为有名的。 郑板桥的竹子作品 梅、兰、竹、菊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画家喜爱的绘画之物,因为他们代表着不同的风格,所以被称为国画四君子。其中竹是很多人喜欢的,但是能做好的并不多,而郑板桥的竹也弥补了这项空白。 竹子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植物,之所以受到文人墨客的欢迎,就是因为竹子象征气节,竹子的气节就是清高!这对中国文人来说是最符合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象征,对于读书人来说这也是一种精神支持。 郑板桥的竹子是一种另类,郑板桥对于竹子的喜爱也达到了一种境界。郑板桥一直对竹子情有独钟,一画就是四十年。郑板桥还写过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郑板桥在画竹子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对画竹子的一些见解,他认为画竹子要有三重境界“眼中之竹”、“手中之竹”、“胸中之竹”。郑板桥在画竹子的时候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一般不注重写神,往往注重的是写生,他认为要想画好竹子,只要你能将竹子的生画出来,那么竹子的神自然也就出来了。 郑板桥书法价格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艺术家,他不仅把竹子画得出神入化,在书法上也是集大成者,他对书法的大胆创新,是前无古人的,所以堪称书法大师。到现在人们对于郑板桥书法的推崇还是非常高的,而这种推崇就表现在郑板桥书法的价格上。 郑板桥书法价格 郑板桥的书法很多都是和他的画作在一起的,也就是在一幅画上有自己的提诗,这样让整幅作品更加完整。而现在这样的作品在国内非常受欢迎,甚至到了寸纸寸金的地步,从现在拍卖的价格就可以看出来。 比如在2011年拍卖的,郑板桥在1756年作的《竹石》图,价格是4600.00万元;而在2014年12月拍卖的郑板桥1764年作品《竹》,价格达到了3795.00万元人民币,从这个价格中不难看出郑板桥作品受欢迎的程度。 而郑板桥的书法作品,如果没有字画那么就会价格稍低于这个价格,但是也不会很低,最少现在也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现在的拍卖,郑板桥的一部书法作品达到千万的价格并不稀奇。 郑板桥的书法是自成一派的,人称板桥体或者“六分半书”,郑板桥的书法博取众家之长,他研究过很多书法大家的作品。黄庭坚、赵孟郑板桥研究过,苏东坡的他也研究过,还有王羲之和王徽之的也研究过,甚至是张旭和怀素的草书他也研究过。 郑板桥的书法作品并不是简单的拼凑这些名家的优点,而是根据自己对他们的了解进行全面的创新,这才是郑板桥自己的书法风格,也是现在郑板桥书法价格如此之高的原因。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艺术家,他一生为人豁达,虽然也曾做过官,但是官位很小,只做到了县令。但是对于这样一位艺术大家,从来不少文人轶事,关于郑板桥的故事也不少,其中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就是郑板桥在做官时候遇到的事情。 郑板桥画 话说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的时候,有一天正在衙门中办公,他的差役传报说自己的知府大人来了。知府大人是郑板桥的上级,如果换了别人,早就马上出去迎接,极尽阿谀奉承了,但是郑板桥并没有这样做。 原因是这位知府大人的出身并不好,他并不是举人出身,而是捐班出身,所为捐班是清朝时候的一种做官渠道,说白了就是用钱买来的管。而这个知府大人还不通文墨,肚子里实在是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所以郑板桥对他是看不起的,就没有出去迎接。 这自然就让知府大人很不高兴了,随谈看不起这位知府大人,但是还是需要找到的,于是郑板桥就摆酒招待知府大人。在酒宴上,知府看着郑板桥就生气,这个时候恰巧差役端上一盘河蟹,知府知道郑板桥才学过人,就想羞辱他,于是让他以河蟹作诗。 郑板桥当然知道知府大人这么做的意思,于是就吟道: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不但做出了一首好诗,还趁机讽刺了知府大人毫无才学的本性,实在是大快人心。这个郑板桥的故事让很多人都对郑板桥的智慧折服。 郑板桥的画多少钱 郑板桥的画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如果非要问郑板桥的画多少钱的话,只能回答要看在哪个时代了。 郑板桥的画 在清朝时代,郑板桥画了一辈子的画,对他而言,画画不仅是精神上的慰藉,还是物质生活上的需要。众所周知,郑板桥早年家境贫寒,他们家是书香门第,父亲是教学先生,教书历来都是道德高尚、物质贫乏,郑板桥和父亲一样也是教书先生,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孩子生病,家里买不起药,没人医治过世了,父亲也是同样的状况离世的,家庭艰难,郑板桥只能去杭州卖画,那个时候他的画能够卖到什么价钱,没有历史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也不难猜想他的卖画钱不多,卖画钱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到了晚年,郑板桥又开始卖画,他为官清廉,没有多余的钱财,只能靠卖画,这个时候的郑板桥名气很大,他居住的扬州是个很大的书画交易市场,来向他求画的人很多,他制定了一个价目表,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明码标价的画家,画分为大、中、小分别是六、四、二两银子,最便宜的扇子要半两。清朝的一两银子最多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三百多元,就是说他的画最低一百五十元,最高达两千元。 郑板桥的画曾经卖过一千两,就是现在的三十万元,当时看来已经是天文数字。如今只要是郑板桥的真迹,都是当时的几十倍,收藏价值高的还是当时的上百倍,甚至上千倍。 从这里可以看出,郑板桥的画多少钱一个是因为郑板桥的作品质量,还有一个和他的精神也是脱离不了的。 郑板桥竹石诗 众所周知,郑板桥是清朝时期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他工于诗词,擅长书画,他的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他的一生画过梅、兰、竹、菊,其中尤以画竹、写竹最多。 郑板桥《竹石》 他的那首很出名的七言绝句――《竹石》,连小学生都耳熟能详。这首诗通过拟人的手法,主要描写了竹子那坚强不屈、傲然挺立的高尚品格。 诗的第一句描写了竹子紧紧抓住山上的坚硬岩石一刻也不松懈,体现了竹子刚劲有力的特点,而后一句对竹子破开岩石,把根牢牢地扎在了岩石缝中的描写,更加烘托出了竹子那股不服输、不怕死的韧劲。诗的后两句通过对竹子周围恶劣环境的着重描写,进一步深化了竹子的顽强品格。竹子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风刀霜剑、严寒酷暑,经过千锤百炼,终于经受住了许多残酷的考验,使自己更加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这首郑板桥竹石诗从字面意义上去看主要是描写竹子的,但其实它是借物喻人,因为作者主要是想体现自己那种不畏权贵,坚决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性格特点。竹子的特点是中空而外直,所以作者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现了君子做人要内心坦坦荡荡,行为举止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同时,这首诗也有深远的引导意义,它鼓励我们在遇到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不平和屡次失败的时候,要不畏艰险、不怕失败,坦然地去面对,养成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 这首郑板桥竹石诗虽然语言质朴无华,但是寓意却很深远。2023-07-19 18:09:201
郑板桥为什么要画竹和石头?
诗人郑燮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正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作品原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译文: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扩展资料文章赏析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2023-07-19 18:09:271
郑板桥画竹的艺术特点
郑板桥画竹的艺术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 用笔遒劲圆润,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妙趣横生。无论是整体的刻画,还是细节的描绘,都展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造诣。2. 画中的竹子具有兀傲清劲的特点,这也是郑板桥画竹的标志性特征之一。3. 他的画多以水墨写意,极少设色,这不仅突出了竹子的神韵,也展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4. 他的画法创新,主张“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这种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画作中,也反映出他对艺术发展的独到见解。5. 他的画作中,竹子的形态多种多样,既有秀劲潇洒的,又有兀傲清劲的,展现出他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造力。总的来说,郑板桥画竹的艺术特点既体现了他对传统艺术的理解和继承,又展现了他独特的创新精神和艺术风格。2023-07-19 18:09:342
郑板桥的的原文及解释
余家有茅屋三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阳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我家里有三间茅草屋,南面种着竹子,夏天新竹刚刚开花,绿色的阳光照进来,在里面放一个小床,非常凉爽舒适.秋天冬天,取围着的屏风的骨子,端掉两个头,横着放当作窗棂,用薄的洁白的纸糊上,风和太阳暖,冻着的苍蝇碰到纸上,冬冬的作小鼓的声音.这时候一片零乱的竹子影子,难道不是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竹子,没有老师的教授,大多数是从纸窗户白墙壁太阳光月亮影中得到的.2023-07-19 18:09:432
郑板桥画笔下的竹子具有怎样的特点
郑板桥画笔下的竹,用笔遒劲圆润,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妙趣横生,竹兀傲清劲,特点别具一格,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郑板桥的画多以水墨写意,极少设色。他曾说过“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所画的竹子体貌疏朗、笔力瘦劲,自有一番超凡脱俗的风格,时称“郑竹”。。。2023-07-19 18:09:512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燮《板桥题画.竹》全文翻译和主题
《竹》清代: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译文:竹子一节接一节的生长,长的全是叶子。我不开花,省得蜜蜂和蝴蝶纠缠不休。主题:这首诗写竹子气节清高,不与白花争艳争香,不惹蜂撩蝶,也借喻作者自己的超脱世俗的亲近自然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扩展资料郑板桥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是的,他一生以竹为伴,他在自家门口种了许多竹子。夏天,他在竹林中放一小床。躺着看书、赏竹、嗅竹。秋冬,他将竹竿截成小段,做成窗棂,再糊上白纸。风和日暖时,一片片竹影映在窗纸上,宛如一幅天然竹画。郑板桥曾自述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他的这段道出了绘画创作的规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即看竹、思竹至画竹。写作过程也是如此。写作时我们对于感觉到的东西,往往是有所激动而缺乏深刻的理解,这需静观默察、纵横比较和冷静思考,把握其神貌和实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板桥2023-07-19 18:10:145
汉桥话画:郑板桥《竹石图》竹引清风,石存岳意
《竹石图》,清代,郑板桥,纸本水墨,纵217.4厘米,横120.6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名画鉴赏 《竹石图》是清代画家郑燮62岁时所画庭院之竹,瘦石壁立,以白描笔意为主,中锋勾勒,用笔致瘦硬的长折带皴勾出坚硬挺削的石质,极尽变化,神韵具足。石前有两三枝劲拔挺秀的新篁修竹,有呼有应,以“冗繁削尽留清瘦”的简洁画法写成,这正是郑板桥的典型风格。整个画面,简约明快,竹清石秀,气势俊迈,风神肃散,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之概。郑板桥画竹以“简、瘦”为上,此图以简劲笔锋勾勒突兀的山石,在整个坚硬瘦石折裥处略施以小斧劈皱,崚嶒之态顿出。竹竿虽细却不弱,竹叶少而腴,不乏葱翠富强,一竿修竹顶天立地,其他竹子则交错纷杂有致,虚实、浓淡、高低、远近两相呼应,在妙趣横生间又生一种孤傲之气。 画作上的款书直抒胸怀,题句云:“昔东坡居士作古木竹石,使用枯树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为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维在活而已……”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思想:首先是作画不落前人窠臼,不能唯古是从,食古不化,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迹”,“但得宋元气韵在,何须依样画葫芦”;其次是创作不能恪守陈法,不要怕出格,要追求新的表现手法;再者是创作不迷信古法,不固执己见,做到一个“活”字。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正是从生活形象到艺术形象的加工、提炼、概括、提高的过程。“意在笔先”是必须遵循的法则,而只有对方法灵活运用才能创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郑板桥《竹石图》 这幅《竹石图》,郑板桥将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每一片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而且竹的纤细清飒之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在构图上又将竹与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而且他的书法是越到晚年越是风神独具、挥洒自如、翰墨苍劲。“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曾感叹:相较两人的画品,自己画的竹子终不如板桥有林下风度啊。 画趣拾珍 郑板桥被后人誉为“诗、书、画”三绝的全才画家,且在三绝之中又有三真,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真趣味。 郑板桥的绘画成就极高,尤擅画竹石,细枝粗叶,瘦劲孤高,格调超人。他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并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他自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郑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这两个理论看似矛盾,实质却相通,同时强调构思与熟练技巧的高度结合,其创作体会鲜明地表露于一则题画中:“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浮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他笔下的竹注重“瘦与节”的结合,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据说,曾经有一大户大家请郑板桥画竹,酒过之后他便向这家墙壁上大盆洒墨,扔笔不画,晚上风雨大作把墙壁上的墨迹冲刷一遍,第二天一大早竟是一幅淋漓尽致的墨竹,还有几只麻雀以为来到了竹林撞昏在壁下。传说自然不可全信,但却可想见郑板桥作画的创造性。 郑板桥《幽兰图》 他所画之兰突出山间野气,用笔秀逸,幽香扑人,且常借题画诗发泄心中的牢骚和愤懑,如“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反映了他清高、落落难合的态度。他还画过破盆兰花、峭壁兰花,也都隐喻胸中抱负不得施展的遭遇。 他的书法融黄庭坚、苏东坡之体,掺入篆隶楷行诸体并杂以兰竹笔画入书,大小参差,标新立异,既有峻峭纵横之雄,又有潇洒秀丽之韵,人称“六分半书”。 数千年来的中国文人是耻于谈钱的,大多以为俗不可耐,而郑板桥却有着独到的雅俗观,认为拿画换钱没什么可羞耻的。30岁的郑板桥教书已经难以糊口,于是就到扬州以卖画为生,当了10年的职业画家,就是在后来担任县令期间也认为“苟不入仕途,鬻书卖画,收入较多于廉俸数倍”,并想好了自己的退路,要与李姓的朋友一起以卖画为生,在《署中示舍弟墨》的信中写道:“速装我砚,速携我稿,卖画扬州,与李同老”。果然,他辞官之后到病逝之前一直作为职业画家,卖画谋生20年。《申报馆丛书u2022续集》载,人们持金银来郑板桥门下求画,门堂外总是布满客人的鞋子,客人在里间默默地等待书画的出炉,买画的人不乏王公大人、卿士大夫、骚人词伯、山中老僧、黄冠炼客,更多的买主则是盐商、徽商之类的富商大贾。郑板桥把书画作品作为商品来推销,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明码标价,按质论值,公开表明自己职业画家的身份。 而说到郑板桥接下来便一定会引出“扬州八怪”的话题,在“扬州八怪”中,郑板桥当属代表人物,文献载乾隆东巡时曾封郑板桥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指的是清朝康熙中期至乾隆中期活动在扬州的一些职业画家,虽然名以“八怪”,但并没有真正特指哪8位画家,而艺术史家汇集种种史籍,被列在“八怪”名下的居然有15位画家之多,除了郑板桥外还有金农、黄慎、高翔、李方膺、边寿民、高凤翰、汪士慎、李觯、边寿民、杨法、李苑、陈撰、闵贞、罗聘等等,而且这15个人中真正是扬州人的只有高翔一人,罗聘祖籍安徽移居到扬州,而其他人更是天南地北,因为种种原因才在扬州落脚卖画。所以像这样一群既没有地缘关系,又没有师承关系,却能走到一起,并被划为一个画派,在对籍贯与门户十分重视的古代中国是个不多见、也进步不少的现象。首先他们都是活动在扬州地区。扬州滨海,有盐业之利,盐商成为雍正、乾隆两朝全国最富有的商贾,带动了扬州一地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但在古代中国,历来对职业也有高低之分,商人的社会地位从来都很低,富商们为了改善自己以及家族的地位,不仅让后代人读书做官,同时也附庸风雅,扶植一下当地的文化艺术事业,在自己的家中组织一下文人雅集,八怪中人都不是些普通的画匠之辈,多为饱学之士,极富风雅,而且这些画家虽然有的曾经为官,但最终都走上职业画家的道路,所以他们的门槛也没有不卖画的士人们那么高,于是盐商与以八怪为代表的优秀职业画家之间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像“扬州八怪”中的很多人在没有定居扬州之前都寄居在这些商贾家中。除了与盐商的关系之外,这些人的画风都有与当时主流风格拉开距离,注重个人感受、个性抒发、自成一家的一面,于题材方面也有新的拓展,表现了过去被文人忽视的下层生活,像黄慎笔下的渔夫、渔妇等。他们的画作在当时之人以及在他们身后一些清朝人眼中却是“前卫”之作,褒贬不一。 “扬州八怪”是一群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官场的腐败、富商的巧取豪夺都有所了解,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贫富差别,结合自身的遭遇,对社会产生了强烈不满,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并代为发出愤怒之声。但是由于他们接受的是封建文化教育,而当时的清王朝又正处于盛世,他们的感慨和不满不可能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篱。他们当中作官的力争能有所建树,使百姓安居乐业,维护封建秩序;无意官场的则洁身自好,不苟同流俗,以清高自我标榜。 郑板桥《竹石图》局部 然而,他们又不可能摆脱对地主官商的经济依附,所以常处在思想矛盾的极端痛苦之中,在愤世嫉俗之外,不得不妥协以求生存。 “扬州八怪”中郑板桥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留下了许多言论,可以说是扬州八怪中的思想家,他由官到民,由士变商,由文人画家转为职业画家的生活经历,最终形成了疏离正统艺术、标新立异、以怪为上的画风,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郑板桥书画的独特风格和杰出成就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追随者甚众,并有了“板桥派”之称,后世不少名家也宗学其法,吸取他勇于革新的精神,纷纷创立新格,如近代“海派”诸家以及现代齐白石等人。 郑板桥出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父亲是县禀生,家道中落后以授徒为生,生活清苦。郑板桥是独子,不幸三岁丧母,依靠乳母费氏抚养。费氏乃是他祖母的侍婢,感主人之恩,抛下自己的丈夫与孩子来到郑家共度患难,每日清晨背负着瘦弱的板桥到市上作小贩,宁愿自己饿着肚子,总得先买个烧饼给小板桥充饥。后来她自己的儿子虽当了八品官,请她回去享福,她仍然留在郑家吃苦。郑板桥特为乳娘写了一首诗,讲述患难恩抚的经过情景,诗为:“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郑板桥的继母郝氏贤慧而有爱心,可惜体弱,禁不住饥寒的煎熬,于板桥十四岁时去世,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也是一项很大的打击。 郑板桥《竹石图》局部 郑板桥幼随父学,16岁随陆震学作词。后因娶妻生子,再加上父亲年迈,为谋生计开设私塾于真州之江村(又称西村),从事教馆生涯三四年。雍正十年(1752年),郑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到京师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并特作《秋葵石笋图》以自贺。郑板桥总结自己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乾隆七年(1742年)春,郑板桥赴任山东范县县令,五年后调潍县又做了七年知县,前后共当12年县令。据史料记载,他在做范、潍知县时很有一些惠政,案无一积牍,无一冤民,从而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为政清廉,节衣缩食,是位颇有政绩的清官。郑板桥曾赋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范县地处黄河北岸,有十万人口,而县城里却只有四五十户人家,还不如一个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郑板桥就出了个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打了许多的洞。别人不解去问他,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县官的恶习和俗气。 郑板桥《竹石图》局部 五年之后,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县令,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一看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郑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后来韩梦周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 潍县出土过各类青铜器,上古的礼器、乐器等更受鉴藏活动的重视,乾隆帝曾颁布周代以前的十种礼器样式,置于孔庙大成殿,推动了鉴藏活动对上古礼器的追求和尊崇。而郑板桥担任潍县县令后却独独青睐于古铜镜,对当地出土的古铜镜兴发了购藏之举。金德瑛是郑板桥同科状元,路经潍县自然要看望共同经历了风雨的同窗。此时,二人都已成了白发点染的老人,相见时自然感慨万端,金德瑛获知同窗正因赈济灾民遭人诬告,分明感到他在感念情怀中透露着一种慷慨悲凉、人生升华的无穷魅力。 长夜苦短,相逢在潍县的两位老友终于到了分别的时刻。郑板桥从他购藏的100余面古铜镜中精心挑选了5面赠送给金德瑛,并赋诗道:“土花剥蚀蛟龙缺,秋水澄泓海月残。料得君心如此镜,玉堂高挂古清寒。”同窗友人亦在官途,必然头顶“明镜高悬”的大匾,而心中的明镜更要紧。赠镜赋诗是要老友“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常常返观自照,做那明断高堂、解民倒悬的清官。金德瑛答以长诗,以“等闲长物无所以,照胆照妖殊可以。藉将鉴戒白头心,漏尽钟鸣庶行止”等句自明心志,表示与郑板桥皓首同心。郑板桥收藏古铜镜原来有此深意:他是要友、要己以镜鉴戒警人生。这种意识代表了文人铮铮铁骨、涤污荡秽的清高自善,代表了文人两袖清风、关情遗爱的入世为众,同样也折射着他“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人生风采。 郑板桥《竹石图》局部 郑板桥刻了一方图章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在发生严重灾情时,他毅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郑板桥说:等批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并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的果断救活了很多百姓。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们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百姓们都很感谢他这个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清官。 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给他带来麻烦。由于他常下乡体察民情,上级来视察时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责问。在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百年未见的旱灾,钦差姚耀宗不闻不问,反而向郑板桥求字画,郑板桥就以鬼画讽刺,姚耀宗怒而撕画。家人劝道:既然皇上不问,钦差不理,你就装作糊涂嘛!郑板桥怒言:装糊涂,我装不来。郑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郑板桥只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着自己所有的书画去扬州卖画为生。临行前向送别他的潍县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 郑板桥辞官回家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天夜里,他辗转不眠,恰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可是假装熟睡任他偷拿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又听到:“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翻墙而出,正要上墙又听到:“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于是细心避开,脚刚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郑板桥《竹石图》局部 郑板桥52岁得子,标准的老年得子,在重子嗣的封建男权社会,其意义非同凡响。当时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而家属都在老家,相隔千里,他很牵挂儿子,于是写信回家叮嘱弟弟如何培养侄儿,一定要“爱之必以其道”,在玩耍嬉戏中可以培养他仁义真挚的性格,不要把他培养成刻薄急躁之辈。郑板桥重视细节,建议弟弟:如果儿子正在吃糖果,一定要让儿子拿自己的糖果跟大家分享,都是父母所生,都值得疼爱,没有什么老爷下人之分,千万不能让儿子去欺负佣人家的小孩。在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里,郑板桥毕竟是做官的,他的儿子自然要比佣人的儿女高人一等。郑板桥其实是在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他认为“中举,中进士,作官”都比不过“明理做个好人”,明白大家都平等的道理,就会做一个平等待人的人,而这样的人渐渐多起来就会有一个平等待人的好环境,优势的衡量标准不再停留在财富地位这样单一的基础上,彼此承认,彼此尊重。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县相托,以便赢得官司。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退一步海阔天空,自然会求得心态平和。 郑板桥经历了前50年清贫的游历闯荡生活,耳顺之年又被贬官,颇为失意,在壮志未酬的情况下,他意识到了“糊涂”的可贵,提出了“难得糊涂”。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摩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夜晚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是一儒雅老翁,自称“糊涂老人”,谈吐高雅举止不凡,与人交谈起来十分融洽。老人的家中有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实为世间极品,郑板桥十分叹赏。 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郑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因砚台还有许多空白,郑板桥觉得老人应该写一段跋语,老人便提笔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老人也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高洁雅士,顿感自身的浅薄,敬仰之心犹然而生。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郑板桥便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难得糊涂”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后世的人们感慨“难得糊涂”四字中富含的哲理,便以横联形式挂于家中,作为处世的警言。如果生活在一个社会公平、制度透明的时代,大家是没有难得糊涂这样的感触的。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是一种自勉,一种妥协,是在“康乾盛世”这个大背景下对封建社会的绝望,也是一种智慧。无为、遁世、明哲保身的思想道出了他那个时代的无奈! 其实“难得糊涂”的含义是多种多样,极为丰富,不说明白反而让这四个字更具魅力。 “难得糊涂”是一种境界,心中有远大志向的人自然对枝节不屑一顾,只着眼大方向,做中流砥柱;“难得糊涂”是一种经历,只有饱经风霜坎坷的人才能深得真谛;“难得糊涂”是一种资格,名利淡泊、宁静致远的人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以平常心对待人生,泰然安详;“难得糊涂”是一种智慧,在纷繁变幻的世道中,能看透事物,看破人性,能知人间风云变幻,处事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难得糊涂”是一种气度,使人超凡脱俗、胸襟坦荡、气宇洒脱、包容万象。 名家小传 郑板桥画像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善画兰、竹、石、松、菊,尤精墨竹,学徐渭、石涛、八大山人的画法,擅长水墨写意,主张继承传统“学七撇三”,“各有灵苗各自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恩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清代扬州画派的代表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有诗、书、画“三绝”之誉。传世作品有《竹石图》、《梅竹图》、《墨竹图》、《兰竹石图》等。u200bu200bu200bu200b 文章来源于画家邱汉桥新浪微博2023-07-19 18:11:011
郑板桥画竹诗句
1. 关于画竹的诗句 关于画竹的诗句 1. 关于画竹的名家,名句,名篇 自古以来竹子一直是诗人、画家们笔下的题材。古诗中关于竹的诗句很多: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的句子;唐朝王维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白居易“阁畔竹萧萧,阁下水潺潺”等等。 扬州八怪的郑板桥,画了很多竹子画,并在上面题诗,他在《竹石》画上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人要有风骨,无论做什么事,没有咬定和坚韧的精神,是难于立根的。 “竹公溪畔水茫茫,溪上人家赛竹王;铜鼓蛮歌争上日,竹林深处拜三郎。” 虚心竹有低头叶,梅无傲骨仰面花。 竹有虚心低头叶,梅无傲骨仰面花。 2. 有那些关于“竹”的诗句 竹 白玉 虚怀千秋功过, 笑傲严冬霜雪。 一生宁静淡泊, 一世高风亮节。 竹 郑板桥(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篱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竹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题画 (清)郑板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题画 (清)郑板桥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题画 (清)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题画 (清)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 (清)郑板桥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题画 (清)郑板桥 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题画竹 郑板桥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道。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题画竹 郑板桥 四十年来来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庭 竹 (唐)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气伶伧学凤凰。 竹石轴 (清)李方膺 人逢俗病便难送,歧伯良方竹最宜。 墨法未干才搁笔,清风已净肺肠泥。 咏竹 杨万里.宋 凛凛冰霜节。 修修玉雪身。 便无文与可。 自有月传神。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唐.杜甫《咏春笋》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唐.杜甫《咏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 (清)康有为 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 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 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 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 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 ――明.徐渭《风竹》 细细的叶,疏疏的节; 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清.郑板桥《题墨竹图》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 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清.戴熙《题画竹》 待到深山月上时,娟娟翠竹倍生姿。 空明一片高难掇,寒碧千竿俗可医。 ――清.王慕兰《外山竹月》 山南山北竹婵娟,翠涌青围别有天。 两两三三荷锄去,归来饱饭笋羹鲜。 ――清.王慕兰《石门竹枝词》 唐 韦式 竹 竹, 临池,似玉。 悒露静,和烟绿。 抢节宁改,贞心自束。 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宋 陆游 东湖新竹 插棘掠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初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3. 关于竹的完整诗句 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效李艾山前辈体 (清)郑板桥 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 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 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清)郑板桥 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 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篱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竹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竹 (清)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题画 (清)郑板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题画 (清)郑板桥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题画 (清)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笋竹二首 (清)郑板桥 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 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题画 (清)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 (清)郑板桥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题画 (清)郑板桥 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4. 关于竹子的诗句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唐.杜甫《咏春笋》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唐.杜甫《咏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宋.陆游 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 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 ――明.徐渭《风竹》 细细的叶,疏疏的节; 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清.郑板桥《题墨竹图》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 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清.戴熙《题画竹》 待到深山月上时,娟娟翠竹倍生姿。 空明一片高难掇,寒碧千竿俗可医。 ――清.王慕兰《外山竹月》 5. 关于竹子的诗句 衡阳道中二绝 宋·范成大 空山竹瓦屋,犹有燕飞来。 发合江数里,寄杨商卿诸公 宋·范成大 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 将别巫峡,赠南卿兄襄西果园四十亩 唐·杜甫 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 堂成 唐·杜甫 桤林碍日呤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食笋诗 唐·白居易 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竹里 清·蒲松龄 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 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 咏竹 清·吴昌硕 客中常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 寄罢筼筜当独惆怅,何时归去看新篁。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长竹 唐·陈陶 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 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 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咏竹著 明·陈良规 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 6. 有关竹子的诗句 1、《新竹》清代: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译文: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龙孙:竹笋的别称。凤池:凤凰池,古时指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 2、《石竹咏》唐代:王绩 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译文:翠绿枝条生长茂盛,垂挂着繁盛美丽的红花。常常担心寒冷的露珠降临,无法保住它那美好的生命。叹息石竹时也思考自身,此生难道是我衷情的吗?在我尚未降临人世的时候,究竟是谁是我萌生的呢?抛开这样的事情不再说它了,顺应自然的变化又何必惊恐呢? 3、《东湖新竹》宋代: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译文:竹初种时,用棘条编成篱笆,小心谨慎保护好新竹,新竹长成,碧绿浓荫,倒映在水之涟漪中。夏日的清风吹过地面,好像秋天提前而至,赤日当空,也不感到正午的炎热。笋壳脱落时,听到簌簌悉悉的声音,竹子拔节时,初现疏疏落落的倩影。退归闲暇的时候,我经常来这里,来的时候仍然随身带着枕头和竹席,好随地安眠。 4、《咏院中丛竹》唐代:吕太一 擢擢当轩竹,青青重岁寒。 心贞徒见赏,箨小未成竿。 译文:窗外的丛竹挺拨直立,青翠中预示来年的春寒。竹子的坚贞为人欣赏,因为竹笋还未长成长竿。 5、《竹石》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2023-07-19 18:11:081
板桥画竹文言文
1. 《郑板桥画竹》翻译 原文:余家有茅屋三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阳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翻译:我家里有三间茅草屋,南面种着竹子,夏天新竹刚刚开花,绿色的阳光照进来,在里面放一个小床,非常凉爽舒适.秋天冬天,取围着的屏风的骨子,端掉两个头,横着放当作窗棂,用薄的洁白的纸糊上,风和太阳暖,冻着的苍蝇碰到纸上,冬冬的作小鼓的声音.这时候一片零乱的竹子影子,难道不是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竹子,没有老师的教授,大多数是从纸窗户白墙壁太阳光月亮影中得到的。 2. (10分)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小题1:(2分)(1)擅长 (2)给、给予 、赈济 小题2:(3分)任命到期离开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小题3:(2分)清廉 “开仓赈济”(“发谷与民”) 小题4:(3分)没有申报上级,自己决定开仓放粮,会被追究责任。 小题1: 试题分析: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长“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这里注意省略句要补充完整。 小题3: 试题分析: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应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小题4: 试题分析:这里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并理解总结出“板桥发谷与民”有人劝阻的原因,这里可归纳为“会被追究责任”。 3. 郑板桥的 的原文及解释 余家有茅屋三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阳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我家里有三间茅草屋,南面种着竹子,夏天新竹刚刚开花,绿色的阳光照进来,在里面放一个小床,非常凉爽舒适.秋天冬天,取围着的屏风的骨子,端掉两个头,横着放当作窗棂,用薄的洁白的纸糊上,风和太阳暖,冻着的苍蝇碰到纸上,冬冬的作小鼓的声音.这时候一片零乱的竹子影子,难道不是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竹子,没有老师的教授,大多数是从纸窗户白墙壁太阳光月亮影中得到的. 4. 【英语翻译说清楚点:《板桥题画》中的“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 原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译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 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烦人的俗事,面对知心的好友,为有这样难得的闲适的日子而感叹. 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5. 小题1:①救济②担任③年、年成④责怪 小题2:A 小题3: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小题4:(1)(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2)像这样找剑,不是也很糊涂吗? 小题5: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点评:“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 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小题3:试题分析:“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这句话的意思为“现在是什么时候,如果辗转申报朝廷,老百姓哪里还能活啊?”根据意思句子的节奏为“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点评: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1)时,注意“去是离任的意思,之是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主语“郑板桥”。 翻译(2)时,注意“若是像的意思,惑是迷惑、糊涂的意思”,还要注意“不亦----乎”这一句式。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小题5:试题分析:“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分析出郑板桥是“有才”的人;“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文)”分析出郑板桥是“清廉、勤政”的人;“燮开仓赈济”分析出郑板桥是“爱民”的人。 点评:分析文章的人呢物形象,需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围绕这个人写的那几件事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除了直接对该人物进行描写,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 6. 【郑板桥诗、书、画的特点是什么】 画: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著称.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 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板桥画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 兰之烂漫天性.板桥画石,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有时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广大知识分子, 劳动人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 1. 画竹:自谓画竹多於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写竹,更将款题於竹石间,以竹之「介於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书: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世称“板桥体”.书画特色:独创写意,著意趣味.他自谓应有「真气、真趣、真意」诗文特性:(1)去陈旧套语.(2)白话代替古典.(3)暗喻民族志节.。2023-07-19 18:11:151
郑板桥最擅长画的竹子给人带来什么感觉?
郑板桥书、诗、画三绝,最擅长画竹、石、兰、松、菊。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曾作过一幅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中题诗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这题诗,不再是无感而发的题诗。通过画和诗,使我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他身为知县,从衙门里处所的竹声,联想到百姓困苦疾声,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情感链系在百姓身上。这时画中的竹叶有了形象的扩展,郑板桥开仓赈贷,救济灾民的场景一幕幕地浮现在人们脑海里,“凝固的瞬间”在读阅者的脑海里变成了无限延续的故事,好似极富感染力的小说那样,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寥寥几笔竹叶,简练几句题诗,强烈如同天空惊雷一般的字迹让人倍感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刻的思想、浓浓的情意。再有几幅是郑板桥被贬官后离开潍县,三头毛驴一车书,两袖清风而去,临行前后作的画,其一画竹图题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借竹抒发了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其二《竹石图》中题诗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直立,坚忍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类似的还有,如《墨竹图》题道:宦海归来两鬓星,春风高卧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江南一片青。另一幅竹图题道: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里长精神。清香一片萧萧竹,里面阶层终绝尘。这几幅墨竹图,都是借竹子抒发他遭贬官后,越发洒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感。竹子2023-07-19 18:11:231
郑板桥对文与可胸有成竹的评价题画的译文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解析: 文与可(人名)画竹,心里就有现成的竹子;郑板桥画竹,心里没有现成的竹子。竹子的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然形成格局,其中的神韵和文理都很充分。再看这些后学之辈,怎敢盲目的模仿前人?但是心里有现成的竹子和没有现成的竹子,其实只是一个道理。2023-07-19 18:11:361
郑板桥墨竹的绘画特点
三、郑板桥绘画的形式表现特色 郑板桥绘画在形式上的表现特色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即书画、题跋、布局、技法的表现. (一)融合共通的书画.郑板桥绘画传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在他的艺术创作上,把画、诗、书和印结合,让它们成为不可分的综合艺术.郑板桥不仅以书入画,而且以画入书,郑板桥学黄庭坚的长撇,又巧妙地参以兰竹画法,使字的中锋一竖和一撇,犹如兰竹叶的再现.郑板桥的绘画能使书与画巧妙的融合成一体,诗书画印相搭配,形成他个人的独特的风格.郑板桥把画上的竹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密密麻麻的题跋上谈出自己的创作经验,精彩的画论就写在竹干之间,与郑板桥特有的“六分半书”与画呼应,形成独特的风格. (二)书画合一的题跋 中国文人画是以诗、书、画、印结合的综合艺术,自文同、苏轼、米芾等人提倡以来,为了抒发情怀、寄寓人品及性格,画家们将诗、书、印结合一体,让它们融入画面上,与画不可分开.郑板桥几乎每幅都有题跋,郑板桥题跋主要藉由“题画”抒发个人的情感.题跋不只在内容上发挥它的作用,在画面整体表现上增强中国画的造型美,这也是郑板桥绘画特色之一.每一题跋都是一篇绝妙的小文,气味隽永,寓意深远.郑板桥在书画表现上不断地寻求创新,“掀天搨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来不在寻常眼孔中也”,因此“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 (三)不泥古法的布局 郑板桥绘画风格特色之一就是巧妙、大胆的“经营位置”.在布局的安排上“少不疏,多不乱”为其基本原则.通常题跋也纳入为全幅构图中的主要角色,而且画中的主客关系也很和谐的安排. (四)推陈出新的技法 郑板桥画兰画竹几乎都用墨笔,笔法圆浑而不失劲秀,奔放而不流于狂纵.中国传统画兰竹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勾勒的方式用墨描下来,另一种是直接在竹影的范围内以写字的方式画下来.郑板桥墨竹直接以墨笔挥洒,“写兰如作字,兰叶尤妙,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郑板桥强调技法要从古法,先有绘画的基础才能求“写意”.郑板桥很重视传统画法,甚至说不学古法就不成画.郑板桥画竹自有法则,遵守传统法则而不受古法的拘束,这即是郑板桥的“至法”.虽这些法则来自古人,又能化为郑板桥的“我法”,这是郑板桥在优良传统基础上,再以个人的深入观察和经验的累积得来的.郑板桥画竹技法,从竹节与竹叶来看,继承了明清以来的“浓墨点节法”的传统,又创造性地与“个”字、“人”字进行巧妙地叠叶,使整个画面劲秀而富有生机. 四、结论 “书画合一”虽然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但郑板桥成功地推出独创的画风和精彩的绘画理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但又超越了传统文人画的风格,在绘画史上的确有不可磨灭的贡献.郑板桥强调学古的方法,学古不是死学而是要“活”学,他的墨竹就是学自传统,是“各有灵苗各自探”的成果.郑板桥的学习方法及态度方面对后人却有很大的启示和借监作用.2023-07-19 18:11:431
郑板桥 画竹题记原文
原文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季,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凌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余种兰数十盆,三春告莫,皆有憔悴思归之色。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山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就燥,对吾堂亦不恶也。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赠以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又云: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此假山耳,尚如此,况真山乎!余画此幅,花皆出叶上,极肥而劲,盖山中之兰,非盆中之兰也。http://baike.baidu.com/view/1070762.htm?fr=aladdin2023-07-19 18:11:521
清代郑板桥的《题画竹》原诗
这首诗的原意是:新竹子高于老竹子,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老竹子的催生与滋润,等到第二年新竹变成了老竹,它也开始孕育新的竹子了,就这样,竹子才能一年比一年多,一棵比一棵高,最终形成了成片的竹海。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前两句是回顾,既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又表达了后辈不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后两句是展望,用以表达新生力量将更好更强大。龙孙:竹笋的别称。凤池:凤凰池,古时指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十丈龙孙绕凤池:池塘周围布满了郁郁葱葱的幼竹。2023-07-19 18:12:013
郑板桥画竹为何能做到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
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 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实际上,板桥“胸无成竹”与文与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郑板桥注意的是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相结台, 但这种写意画与文与可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又是有区别的,即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不同。《清代学者像传》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他觉得零乱的竹影就是天然图画。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秃的作品。2023-07-19 18:12:234
郑板桥画竹
1 青青郁郁,竹子“虚心”: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一,从不妄自尊大。竹子有“节”:经得起磨难不“变节”。竹子的风格与板桥的脾性契合,物我交融。2 静观默察、纵横比较和冷静思考2023-07-19 18:12:321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的理解?
艺术创作过程可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重要阶段。即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精辟论述过的画竹过程的三个阶段:从“眼中之竹”———艺术体验;到“胸中之竹”———艺术构思;再到“手中之竹”———艺术表现。“眼中之竹”即指生活体验阶段的“生活之竹”,生活体验是创作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对待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就是要在生活体验中储备材料和积累审美经验,感悟和发现审美对象萌动创作欲望及生成创作动机,它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艺术体验。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也是郑板桥所描述的“胸中之竹”。是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在特定创作动机的引导下,通过艺术思维,对生活素材进行概括、提炼、加工、虚构,在头脑中孕育成主客体融合的艺术胎儿———完整的艺术意象过程。在这个阶段都不可例外地一律表现出越来越清晰而又鲜明的“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的特点,原因是任何一个艺术构思的过程都是由浅入深,由粗略的轮廓到具体鲜明的艺术意象,由模糊笼统到具体精细,由反复推敲到忽然“柳暗花明”地顺利形成完整的艺术意象的。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家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运用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将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艺术意象物态化,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可供鉴赏的艺术作品,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是郑板桥所描述的“手中之竹”即指意象物化阶段的“物化之竹”。艺术家的思维经历了两次认识上的飞跃,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从生活到艺术意象,即从“眼中之竹”到“胸有成竹”,固然是艺术构思或艺术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的认识上的飞跃;而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即从艺术意象到艺术形象,又是一次重要的飞跃。“物化之竹”包含着艺术创作主体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和审美感情,而且在物化过程中更加需要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想象和艺术思维,催化艺术意象进一步具体化、明晰化和完善化。三个阶段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环环相扣,表现为连续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2023-07-19 18:12:402
有没有郑板桥的画竹译文
翻译如下文所示: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丛窗里遥望山上幽竹,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大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十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烦人的俗事,面对知心的好友,为有这样难得的闲适的日子而感叹。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原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作者:郑燮《靳秋田索画之二》作品介绍:画竹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写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擅画兰竹石体貌书朗,风格劲峭,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蒋士铨题画兰诗中说:“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这段话,将“书”与“画”在他作品中的关系真是说得透剔极了。2023-07-19 18:12:481
郑板桥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艺术转换理论是什么?
这出于郑板桥,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自然之竹是客观存在的,画家看到眼里的竹已经和自然之竹有所区别了,然后要进行加工、主观处理,形成胸中之竹,这就是所说的意在笔先,等落到纸上,转化为手中之竹,“手中之竹”说的是画家所创出的一个“第二自然”,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都是眼中之竹的升华,概括说就是画家把眼睛看到的客观形象,经过大脑的意象处理,最终经过技术加工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的过程.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1、轶事典故以怪出名郑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颇有骂名郑板桥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有可观。但他最厌恶那些附儒风雅的暴发户,就像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他这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以作坦率的自供:“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个人润例郑板桥卖画,不像历来文人画家那样犹抱琵琶半遮面。既然已经迈进市场,索性大大方方的。他制定《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还在最后附了一首诗:“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正因他是出于率真。好吃狗肉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平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他们了解到板桥爱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经过时;主人“笑脸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肴不止。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后来,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骗,十分后悔,自己嘴馋不已。刻苦习字据说,郑板桥早年学书相当刻苦,写众家字体均能神似,但终觉不足。有一次,他竟在妻子的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不耐烦了,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么?”这无意间说出的一语双关的话,使板桥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别人的体格上“规规效法”,只有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能独领风骚。于是,他取黄庭坚之长笔划入八分,夸张其摆宕,“摇波驻节”,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清人蒋士铨说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动地道出了“板桥体”的特质。板桥姻缘郑板桥文采盖世,可惜早期穷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的诗作,郑生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板桥的作品,郑生忙道自己正是郑板桥,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许配给郑板桥,郑板桥后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道儿至,夫妇二人也恩爱一生。余桃口齿郑板桥在《板桥自叙》曾写道:“酷嗜山水。又好色,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然自知老且丑,此辈利吾金币来耳。有一言干与外政,即叱去之,未尝为所迷惑。”余桃口齿,椒风弄儿,都是好男风的典故。大意说是自己尤其喜好男色,但是因为老丑,常常是因为金钱而接近他。只是他却不许男妓干扰他外政,否则就驱逐出去。并没有因男色而耽误县治。曾主张改刑律中的笞臀为笞背。身为县令,一次不得不对一犯赌美男施以杖责,竟至于差点当堂落泪。巧骂豪绅有一次,一个豪绅求郑燮题写一个门匾。那个豪绅平日里巴结官府,干尽了很多坏事。郑燮决定要捉弄他一下,便写了”雅闻起敬“四个字。油漆门匾时,郑燮叮嘱漆匠对”雅、起、敬“三个字只漆左半边,对”闻“字只漆”门‘字。过了一段时间,豪绅楼前门匾上的字没上漆的部分模糊不清了,而上漆的部位越发清晰。远远一看,原来的“雅闻起敬”竟成了“牙门走苟”(“衙门走狗”的谐音)。2、多才多艺画竹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写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工楷隶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擅画兰竹石体貌书朗,风格劲峭,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蒋士铨题画兰诗中说:“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这段话,将“书”与“画”在他作品中的关系真是说得透剔极了。书画特色独创写意,着意趣味。他自谓应有“真气、真趣、真意”诗文特性(1)去陈旧套语。(2)白话代替古典。(3)暗喻民族志节。郑燮(板桥)有二首咏竹的诗,其一为“题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既点出竹之“处境”,更直接说出竹的贞定,经得起各种磨难考验,俨然是个顶天立地、昂然不屈的烈士,令人望之生“敬”。另一首为“题画竹”:“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前二句写画竹的气势,后二句则双写人与竹的“择善固执”及不从俗流、不为俗物的个性。《郑燮六十自寿》:“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 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 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对联◎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题焦山自然庵)◎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近斗茶。(题茶馆)◎ 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标新二月花。难得糊涂难得糊涂:一句平淡有味的名言。他本是个聪明绝顶,通今博古的一代文豪,却偏偏写什么“吃亏是福”、“难得糊涂”,并煞有介事地再加上个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入糊涂更难”。一般为官者都会了解,为政得罪巨室,就难有好的下场。而板桥一反积习,独行其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后,不惜扔掉热烘烘的乌纱,而宁可回到冷飕飕的秋江上去钓鱼,也正因他的率真,才能显得如此的洒脱。他所题的“难得糊涂”,可能有两种含意,一方面似有鉴于官场中的糊涂,他难得那种糊涂,只有及早抽身。另一方面当系看透世态,为免多惹烦恼,不妨糊涂一点。他能保全这种糊涂,也算得是可人了。板桥三绝“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正可概其生平,也是最确切的赞颂。传统书香门第的楹联,常题:“传家有道存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正是郑板桥的最佳写照。举其诗集里三首题画的诗,来看郑板桥三绝--诗、书、画的高妙。《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二十年前载酒饼,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从这三首诗中,悠悠然的感受到题诗如画的美外,更可闻到他关心民情,以及因案辞官的高操志节;疏放狂宕中,更见其真性情,故人有云,板桥三绝充满了三真:真气、真意、真趣,的确形容得非常贴切。绘画艺术封建社会中,士大夫自以为清高、坚贞、虚心,往往在画图中、题画诗中表露其意,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多方面因素,这些士大夫对人生的挫折、社会的不公往往多采取远离生活,逃避现实,隐遁山林,寄情于自然丘壑的态度,作品大都是以闲情寄兴、自娱娱人的为多,即使有感而发的诗题也是泛泛而谈,有它的局限性。而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的题画诗却有所不同,他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2023-07-19 18:13:042
郑板桥的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竹的形象
郑板桥尤爱画竹,他画的竹兀傲清劲,别具一格,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自宋代以来,竹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它,虚心而刚直,挺拔而常青,历来被人们看作是高洁、正直、坚韧、顽强的象征。郑板结桥喜爱画竹,是因为竹最能体现自己的性格特征。郑板桥号称“三绝”:即诗、书、画。他在这三方面都是造诣极深,结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形成所谓“三真”:真气、真意、真趣的特色。他擅画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作兰叶,多不乱、少不疏,秀劲绝伦。所画之竹苍劲萧爽,疏落有致。在他曾在自定书画润笔条例:“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在这雅谑可掬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对世俗无情的揭露和讥讽。然而,郑燮重情义、念深恩,他自幼丧母,依赖费姓乳母教养成长。小时候遇上饥年,费氏每天背负郑燮上街玩耍,用自己的钱买一只饼给他吃。郑燮与乳母感情深如子,相依为命。他在怀念费氏乳母的诗中说:“食禄千万种,不如饼在手,平生所负恩,岂独一乳母”句,读来真挚感人。 年轻时,郑板桥的家境贫穷,但他落拓不羁,每每“放言高谈,藏否人物,无所忌讳,坐得狂名”。(郑方坤《郑燮小传》)。四十三岁那年,他高中进士后,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直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正如他的流芳百世的铭句“作官不为民做工主,不如回家种红薯”。郑板桥晚年的一首题画诗《竹石》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崖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不但是丹青大师,而且填词作赋方面颇有造诣。短短的四句诗,同样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帧形象鲜明的画卷:乱崖之下,几枝青竹傲立风中,顽强地生长着、扩争着,其坚韧挺拔之态跃然纸上。 这首诗纯为写景,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乱崖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吗?竹枝“咬”住青山,扎根乱崖,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乱崖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 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和纯熟的艺术语言,使所描写的竹,具有人格化的特征,这不仅体现在“咬定”、“不放松”等具体拟人手法的具体运用上,还表现在对竹枝形态描绘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里的竹,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人格化的手法,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不仅为诗中的自然美陶醉,更为其性格美所感染。诗人的语言尤其准确、生动、形象,“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动词的运用,更是功力不同寻常,“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表现出了倔强和坚韧的性格,还显示出了无穷的韵味和奇妙的意境。以“咬”字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过这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刚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2023-07-19 18:13:221
有关郑板桥作品《墨竹画》的介绍
郑板桥墨竹作品欣赏 在清代初期我国书画艺坛上,升起一簇闪耀着奇光异彩的艺术巨星,这就是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他们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而在这些著名的群星里,最为皎皎者应首推郑板桥。 郑板桥(1 695—1 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他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从小失母,由乳母抚养成人。父之本(字立庵),县禀生,家居授徒众多,板桥幼随父学。1 6岁随邑人陆震学作词。约25岁,因娶妻有了子女,再加上父亲年迈,为谋生计遂设塾于真州之江村(又称西村),从事教馆生涯三四年。30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更加困顿,教书的微薄收入已难以养家糊口,于是就以卖画为生,在扬州当了十年职业画家。雍正十年(1 752),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i 736),板桥到京师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并特作《秋葵石笋图》以自贺。乾隆七年(1 742)春,赴任山东范县县令,5年后调潍县又做了7年知县,前后共当1 2年县令。据史料记载,他在做范、潍知县时很有一些惠政,案无一积牍,无一冤民,从而得到老百姓的拥护。郑板桥为政清廉,节衣缩食,是位颇有政绩的清官。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间作梅花、古松等。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书法,标新立异,自成一体,堪称稀世之珍。故时人称他“三绝诗书画”,不为过誉。 郑板桥的绘画是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他在《兰竹石图》中题记:“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竹,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添缝其间。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遂取其意”这就是他学古人的奥妙所在。他极力主张学画.“师其意,不在迹象间”“学一半,撇一半”“不宗一家”。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同时.他还根据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眼中之竹”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实景,是对自然观察和从中体验的灵感;“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一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正由于郑板桥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故在他一生创作的大量的优秀作品中形成了清新、秀逸、劲健的艺术风格.从而为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他自题《墨竹图》:“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 他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 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实际上,板桥“胸无成竹”与文与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郑板桥注意的是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相结台, 但这种写意画与文与可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又是有区别的,即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不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郑板桥画竹还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台,“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他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去 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为此,人们都能从他的字画中体味到。郑板桥画的怪石,先勾石约 轮廓,再作少许横皴或淡擦,但从不点苔,造型如石笋,方劲挺峭,直入云端,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强悍”“不羁”“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竹石图》。郊板桥画 的兰花,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花叶一笔点画,画花朵如蝴蝶纷飞,笔法洒脱秀逸,十分有趣,画风取法石涛而又有创新。 郑板桥的画,构图奇险,不拘一格,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平淡天真,比如他画的兰花,有的生在悬崖峭壁之中,有的生在平坡荆棘之畔,生机蓬勃,意趣横生。不仅有完美的艺术形 式,而且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入也。”在封建专制的时代,这些以“劳人”为重的思想,无不闪烁着民主思 想的火花。他又在《竹石图》中题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者由萧萧飘动的竹叶子而联想到民间的疾苦,说明作者确有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他把不为人知的 荆棘和高雅的兰花画在一起,并在画中题记:“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其棘中之兰,其花更茂矣。”《荆棘丛兰图》其“民重”。君 轻”的思想明显可见。他不满现实,愤世疾俗,他在《梅花图》中题记:“一生从未画梅花,不识孤山处士家。今日画梅兼画竹,岁寒心事满烟霞。”他在一幅《墨竹图》自题诗:“秋风 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他从竹子的劲节坚韧,比喻和旧势力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的一幅“难得糊涂”之字题传播很广.不仅寓有很深的 哲理,而且表现了作者对官场黑暗的愤懑之情。 郑板桥除了绘画、书法外还对诗、词、歌、赋、小唱等均有精深的研究,尤其他的诗文,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在清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郑板桥的诗摆脱了清初一些诗词专讲神韵 格调的束缚,继承了《诗经》和唐代“杜诗”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具有民主性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表现形式。郑板桥的代表诗作.如《悍吏》、《私刑恶》、《逃荒行》、《还家行》、《思 归》等,都是积极关注社会的忧国忧民之作。2023-07-19 18:13:314
郑板桥集 题画竹 的翻译
我家有茅草房两间,南西都种着竹子。到了夏天,新竹枝叶刚刚伸展开来,绿树成荫,光色照人,放一张床在竹林中,十分凉爽舒适。到了秋冬交替之时,把屏风的骨架拿出来,截去两头,横着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待到风和日暖,冻得半僵的苍蝇又飞动起来,撞到窗纸上,咚咚咚地发出敲击小鼓的声音。这时,窗纸上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不是一派天然的图画吗?我所画的竹子,都没有老师的传承,多数是得之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啊。 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一幅幅图画。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 我种了几十盆兰花,到了春天将尽的时候,都显出萎靡凋零、仿佛思念故乡的样子。因而将它们移植到假山石之间,在山的北面,石头的空隙中,既能够躲避烈日,又接近干爽之地,正对着我的堂屋,观赏起来也没有碍眼之处。第二年,忽然生发出数十枚新枝,挺拔直上,香味坚实、厚重而悠远。又一年,长得更加茂盛。由此我体悟到:万物均有自己的本性。于是就写诗赠送给兰花,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盎:情趣洋溢)不如留与伴烟霞。”又曰:“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哪能送到俗尘中?”这不过是假山罢了,尚且如此,何况是真山呢!我画的这幅兰画,它的花都超出在叶子的上面,而且十分肥壮而强劲,这是由于它是山中的兰花而不是盆中的兰花啊。2023-07-19 18:13:413
郑板桥为什么写墨竹图题诗????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xie 同谢)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此诗已被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收录)[编辑本段]简析 这是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全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 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编辑本段]诗意 ⑴夜晚在衙门书房内听着外面冷雨敲窗、风吹疏竹发出萧萧的声音, ⑵那声音就像是百姓啼饥号寒的声音。 ⑶我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吏, ⑷但百姓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都像那窗外的竹声,牵动着我的感情。[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 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一、读书、教书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郑板桥故居 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二十六岁至真州 之江村设熟教书。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七歌>>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 二、卖画扬州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三十三岁,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三十五岁,客于通州。三十六岁,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 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三、中举人、进士及宦游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737 年,四十五岁, 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 年, 四十八岁,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候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四、作吏山东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 司徒文膏。1744年,饶氏生子。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秋大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 修潍县城记>>。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 禹王台勘灾。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 深得百姓拥戴。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 1748年,乾隆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家书>>、<<诗钞>>、<<词钞>>,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1751年,五十九岁,作<<难得湖涂>>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五、再次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第郑墨之子鄣田嗣。 画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著称。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板桥画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板桥画石,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有时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广大知识分子,劳动人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 郑板桥画扇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2023-07-19 18:13:517
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黄胄的驴、娄师白的鸭、冯大中的虎
类似的还有: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竹、王冕的梅、唐伯虎的仕女图、刘大为的骆驼、王成喜的腊梅花、潘天寿的手指画一、徐悲鸿的马1、简介: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2、《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二、郑板桥的竹1、简介: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2、瘦劲竹子画: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说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自己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2023-07-19 18:14:093
郑燮有名郑板桥,以画什么闻名于世?
郑燮又名郑板桥,以画竹闻名于世。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扩展资料:创作背景: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板桥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2023-07-19 18:14:5510
画竹文言文
1. 古文:《画竹》的译文及注释 原文 馀家有茅屋二间。 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 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季,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凌乱。 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编辑]译文 我家有茅草房两间,南西都种着竹子。到了夏天,新竹枝叶刚刚伸展开来,绿树成荫,光色照人,放一张床在竹林中,十分凉爽舒适。 到了秋冬交替之时,把屏风的骨架拿出来,截去两头,横着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待到风和日暖,冻得半僵的苍蝇又飞动起来,撞到窗纸上,咚咚咚地发出敲击小鼓的声音。 这时,窗纸上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不是一派天然的图画吗?我所画的竹子,都没有老师的传承,多数是得之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啊。 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 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 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一幅幅图画。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 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 我种了几十盆兰花,到了春天将尽的时候,都显出萎靡凋零、仿佛思念故乡的样子。 因而将它们移植到假山石之间,在山的北面,石头的空隙中,既能够躲避烈日,又接近干爽之地,正对着我的堂屋,观赏起来也没有碍眼之处。第二年,忽然生发出数十枚新枝,挺拔直上,香味坚实、厚重而悠远。 又一年,长得更加茂盛。由此我体悟到:万物均有自己的本性。 于是就写诗赠送给兰花,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盎:情趣洋溢)不如留与伴烟霞。” 又曰:“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哪能送到俗尘中?”这不过是假山罢了,尚且如此,何况是真山呢!我画的这幅兰画,它的花都超出在叶子的上面,而且十分肥壮而强劲,这是由于它是山中的兰花而不是盆中的兰花啊。 2. 画竹秘诀 文言文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之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其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译文] 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象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 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 3. 文言文《画竹》的全文翻译和原文周二之前解决. 原文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郑燮画竹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均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咚咚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译文我家有草房两间,屋的南面种有竹子.夏天,新的竹子刚刚长出嫩叶,苍翠碧绿,光亮照人,在里面放一个小床,非常凉爽舒适.在秋冬交替的时节,拿来屏风的架子,去掉两端,横起来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在风和日暖的时候,受冻的苍蝇碰在纸上,发出冬冬的像敲打小鼓的声音.在那时,纸上映出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这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我画竹子,没有老师的指导,大多是从纸窗上、墙壁上、日光下、月影中受到启发的.。 4. 古文:《画竹》的译文及注释 原文 馀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季,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凌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编辑]译文 我家有茅草房两间,南西都种着竹子。到了夏天,新竹枝叶刚刚伸展开来,绿树成荫,光色照人,放一张床在竹林中,十分凉爽舒适。到了秋冬交替之时,把屏风的骨架拿出来,截去两头,横着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待到风和日暖,冻得半僵的苍蝇又飞动起来,撞到窗纸上,咚咚咚地发出敲击小鼓的声音。这时,窗纸上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不是一派天然的图画吗?我所画的竹子,都没有老师的传承,多数是得之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啊。 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一幅幅图画。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 我种了几十盆兰花,到了春天将尽的时候,都显出萎靡凋零、仿佛思念故乡的样子。因而将它们移植到假山石之间,在山的北面,石头的空隙中,既能够躲避烈日,又接近干爽之地,正对着我的堂屋,观赏起来也没有碍眼之处。第二年,忽然生发出数十枚新枝,挺拔直上,香味坚实、厚重而悠远。又一年,长得更加茂盛。由此我体悟到:万物均有自己的本性。于是就写诗赠送给兰花,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盎:情趣洋溢)不如留与伴烟霞。”又曰:“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哪能送到俗尘中?”这不过是假山罢了,尚且如此,何况是真山呢!我画的这幅兰画,它的花都超出在叶子的上面,而且十分肥壮而强劲,这是由于它是山中的兰花而不是盆中的兰花啊。 5. 文言文 画竹 原文: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郑燮画竹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均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 咚咚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 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译文:我家有草房两间,屋的南面种有竹子。夏天,新的竹子刚刚长出嫩叶,苍翠碧绿,光亮照人,在里面放一个小床,非常凉爽舒适.在秋冬交替的时节,拿来屏风的架子,去掉两端,横起来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在风和日暖的时候,受冻的苍蝇碰在纸上,发出冬冬的像敲打小鼓的声音。在那时,纸上映出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这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我画竹子,没有老师的指导,大多是从纸窗上、墙壁上、日光下、月影中受到启发的。 注释:篁(huáng):竹子 榻(tà):床 凉适:凉爽舒适 围屏骨子:屏风架子 窗棂(líng):窗子上构成格子的木条 棂 ,旧时窗户上的雕花格子 冻蝇:受冻的苍蝇 岂非:难道不是 师承:老师传授作者 置:放 师承:老师传授。 各人所得启示应该是有所不同。我的理解是:善于寻找成事的捷径。 作者门前有竹,一年四季,日日夜夜与竹相伴,以画竹著称,又以卖画为生,《画竹》正是揭示了作者能作出好作品的捷径,“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其实捷径就在我们的身边,多观察、多留心、多思考,是获取捷径之最佳途径。 6. 七下文言文扩展阅读与训练《14.画竹》的答案 只能给你翻译了原文: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郑燮画竹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均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咚咚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译文:我家有草房两间,屋的南面种有竹子.夏天,新的竹子刚刚长出嫩叶,苍翠碧绿,光亮照人,在里面放一个小床,非常凉爽舒适.在秋冬交替的时节,拿来屏风的架子,去掉两端,横起来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在风和日暖的时候,受冻的苍蝇碰在纸上,发出冬冬的像敲打小鼓的声音.在那时,纸上映出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这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我画竹子,没有老师的指导,大多是从纸窗上、墙壁上、日光下、月影中受到启发的. 注释:篁(huáng):竹子 榻(tà):床 凉适:凉爽舒适 围屏骨子:屏风架子 窗棂(líng):窗子上构成格子的木条 棂 ,旧时窗户上的雕花格子 冻蝇:受冻的苍蝇 岂非:难道不是 师承:老师传授作者 置:放 师承:老师传授.各人所得启示应该是有所不同.我的理解是:善于寻找成事的捷径. 作者门前有竹,一年四季,日日夜夜与竹相伴,以画竹著称,又以卖画为生,《画竹》正是揭示了作者能作出好作品的捷径,“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其实捷径就在我们的身边,多观察、多留心、多思考,是获取捷径之最佳途径.。2023-07-19 18:15:341
郑板桥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郑板桥的主要成就有:一、书法艺术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入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二、绘画艺术①画竹: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②画峰石:郑板桥在画幅中央别具一格地画了一块孤立的峰石,却有直冲云霄的气概,四周皆空没有背景。诗点破了画题,一下子将石头与人品结合到一块儿,可谓“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板桥借挺然坚劲的石头,赞美陶渊明。板桥赞美他刚直不阿、品格高尚的人格,同时似乎也有吐露他自己同样遭遇及气度的意思。画中的石头代表了人物形象,蕴藏着刚直不阿、气宇轩昂的品质,使人感到,此处画石头比画人更有意味,更能揭示深刻含义。③画兰花:有的借兰花特征,透溢出做人胜不骄、败不馁,持平常心态的胸臆。由兰花让人产生联想,做人要像兰花一样幽静、持久、清香,不浮不躁,不争艳。咫尺画幅,拓展无限之大,意境深邃。有的借一丛丛兰花,夹着一些荆棘的自然现象,抒君子能宽容小人之大度的气质。板桥匠心独运,兰花中穿插几枝荆棘,画兰花与荆棘共存,表达了遇有小人,虚怀若谷、和睦共处。④题画诗:题画诗在他笔下,除了在内容上有思想性,抒情性以外,在形式上还更具有艺术性、趣味性。题画诗能充分体现“书画同源”“用笔同法”的艺术趣味,而传统画家的题款跋文,大多题于画的空白处,与画面起平衡作用,但“扬州八怪”的题款已脱传统国画以及“文人画”题款、题诗的窠臼,特别是郑板桥将书法与画糅合在一起,还成了共同表现形象的特殊手法,彼此关系不分割。三、政治成就郑板桥情系百姓,与民同忧。乾隆六年(1741年)春,因科举及第考中进士的郑板桥被派往山东范县任县令,开始了他长达12年的官宦生涯。他为官力求简肃,视排衙喝道之类的礼仪为桎梏。为察看民情、访问疾苦,他常不坐轿子,不许鸣锣开道,不许打“回避”“肃静”的牌子,身着便服,脚穿草鞋到乡下察访。即便夜间去查巡,也仅差一人提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引路。因为他常常微服“陇上闲眠看耦耕”,以致“几回大府来相问”,竟找不到他的人影子。扩展资料:郑板桥(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郑板桥2023-07-19 18:15:412
郑板桥的代表作有哪些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别号。他生于一六九三年,卒于一七六五年,祖籍江苏扬州兴化县人。他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他工诗词、擅文章、精于书法、绘画,尤其擅长画竹,他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清代时期乾隆年间著名书画家和诗人。他的“三绝”诗、书、画中,怪异之作俯拾即是,甚至连他的创作论亦颇奇谈怪论。他时时好发寄语,称自己的作品是“掀天揭地之文,震雷惊电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不在寻常眼孔中也。”故此,他又被人们称之为“扬州八怪”之一。 “扬州八怪”(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鳝、郑板桥、李方膺、罗聘),在当时这八位艺术家在政治态度、生活作风、书画创作等方面都不同于社会流俗,他们的为人有明显个性,他们的作品,有独创风格,他们的书画就形成了“扬州画派”、“扬州八怪”,而郑板桥更是 “八怪”之中的佼佼者。 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三个帝王。在科举道路上,历经了三个阶段: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他四十三岁那年,也就是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考中进士,乾隆十六年,公元一七五一年,他五十岁时出任范县知县,后调任潍县任知县。后因赈灾事触忤上司而辞官,寓居扬州,后以卖画为生。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立身名言。板桥的“难得糊涂”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典故呢。相传,清乾隆十六(1751年),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做县令已历年,当时潍县归莱州管辖。他早就听说莱州郊外的文峰山上有一通《郑文公碑》,此碑在我国书法由隶转楷的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公务繁忙,他一直无暇去看。是年9月19日,郑板桥到莱州办完公事,天色尚早,经人指点,他爬上山,找到了这块通碑。他如获至宝,就聚精会神地欣赏研究起来,直到夜幕降临,碑上的字迹再也看不清才只好作罢。当他回过神来,举目四望漆黑一片,才感到为难了,下山的路不熟悉,无法下山。可在这荒山野岭怎么过夜呢?寻思好久,忽然发现山上有一处灯光。于是,他便摸黑朝灯光方向走去。到了跟前,见是一所宅院,他叫开门,房主人是一位老者。他通报了自己的姓名和来意,看来,房主人对他早有所闻,热情欢迎。吃过晚饭,二人便叙谈起来。从国事到民事,谈得很投机。最后,房主人提出,他有一方石砚,尚无砚名,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他欣然应允。房主人拿出一方长方形巨砚,并备好笔墨纸张。当郑板桥思考砚铭内容时,才对房主人说:“你看,我只顾和您说话了,到现在还不知道您的尊姓大名呢。”房主人说“我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尊姓大名,只不过是糊涂老人罢了。”郑板于是写下了“难得糊涂”四个大字。主人看过,心灵有所触动,于是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原来,他在乾隆朝中为官数年,后来因不满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腐败行为,自己又无回天之力,于是便辞官归隐山林,颐养天年。郑板桥听完,感到意犹未尽,见四字下尚有空白,于是又写下了:“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难得糊涂”四个字它是一种愤激之词,这就是说,一个清醒的决看不惯当时世俗的黑暗,只有使自己变得糊涂,才能免生闲气。但正直的人又总是糊涂不起来,故而糊涂就更难得了。 郑板桥想糊涂又糊涂不了,原因在于他又是极聪明之人,什么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他无法糊涂。 本来,不糊涂却要装糊涂,这就很难。尤其是什么时候该糊涂,什么时候该清醒,这个方寸就不易把握。所以板桥慨叹“难得糊涂”!这“难得糊涂”四个字包含着多少感慨,多少叹息,多少沉重,多少忧伤,又有多少不满,多少牢骚在其中。 故尔,“难得糊涂”的智慧,实际上包含着一种韬光养晦的世故,或者叫作应世技术。当人处在某种险恶的形势下,而又对这种形势无可奈何时,“糊涂”的智慧,可以起到一种应付时局,摆脱困厄的作用。也能寄寓于许多哀痛与沉重。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正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哲理睿智的启迪。其实,“难得糊涂”是哲人面对芸芸众生的执迷而发的机言智语。它犹如禅宗的偈语,是需要用心体悟的。板桥想让人们从中悟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太深于世故,太精于钻营,不要一味去争,不能功名利禄总是放不下。“糊涂”一点,能让人得到一种安宁,一种轻松,一种坦荡,一种悠然,一种自在。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此言一出,就成了珍品,故此当时许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鸿儒巨商,都恭恭敬敬的把“难得糊涂”书为条幅,悬挂于厅堂之上,奉为格言警句,顶礼膜拜。 清官为民不染尘,是郑板桥做官的准则,他在五十岁时,出任山东范县知县,后调任潍县知县(今山东潍坊市)知县七年。他在任职期间,为政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断案公正,为当地老百姓做过一些好事。比如,遇到荒灾之年,他日夜勘察民情,为保全百姓性命,他来不及向上级申报,就果断地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再如,他还曾“捐廉代输”,用自己的俸禄替贫苦百姓交纳赋税。为此他作过很多诗词,如:《逃荒行》、《还家行》、《孤儿行》等,都是忧国忧民之佳作。 郑板桥居官谨慎,唯恐不了解民情而办错事,他做官一心有功于国,有德于民,关怀人民,同情百姓,这些思想在他的题画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有所表露。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居住在县衙里,夜间无眠,听到风吹修竹发出了萧萧的声音,由此产生联想,想到民间的疾苦;并且感慨深沉地表示,自己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县官,无力解民这倒悬,可是百姓的种种苦难却是沉重地萦系在自己的心头的。 郑板桥在任潍县知县时,为帮助灾民度过荒年,他大兴工役,修城凿池,以工代赈,招来饥民就食赴工;以尽封当地豪坤粮仓,并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流供应,就这样救活灾民无数。这些政绩在郑板桥的行书代表作《修城记》中详细记述。 《修城记》的碑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天地有春必有秋,国家有治必有乱。”板桥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了自然界和社会发展规律。第二部分:“潍县地界海滨,号称殷富,一旦有事,凡张牙利吻之徒欲狼吞而虎噬者,潍其首也。”对潍县的公正评价和讲了修城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本县先为之倡。首修城工六拾尺,计钱三百六十千。”板桥以身示范,带头捐资修城。第四部分:“其余各任各段,各修各工,本县一钱一物概不经手。”板桥用了“承包责任制”的办法,分段包干修城,而自己则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修城记》通篇仅用了200多字,就全面阐述了修城的宗旨和修城的重要意义。时至今日,这篇《修城记》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辞官隐居画清竹,是郑板桥的最终归宿。郑板桥在知县任上,因替百姓诉讼,办赈济,如实上报灾情,减免农民一切赋税,开国库放粮救灾。但由于其他地方官员为了邀功而隐瞒灾情,郑板桥是正直的官员,不肯为虎作伥,终因他为赈灾之事遭到了“大吏”的指责和大户的反对。他也深感自己“无回天之力”了,只好“放一著,退一步”了。于是,便在乾隆十八年(1753)愤然辞去县令,回到老家扬州,当年他已六十一岁了。当他去官之日,潍县百姓倾城而出,含泪相送,使他倍受感动,板桥对潍县父老惜别依依,曾画竹题诗留别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藁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作为地方官,板桥离开范县时一尘不染,告别潍县时又两袖清风,这坚贞高洁的情操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在他走后的许多年里,潍县的百姓家里都供设他的画像,以表达敬慕之情。 郑板桥回到家乡江苏省兴化县(今兴化市)后,小住一段时间,便到扬州寓居,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精于绘画,尤其擅长画竹。画出了得意的画幅,他又喜欢题上一首诗,或是写上几句话,把自己的感受,体会说出来,也往往记述有关的事情,或者引发一些议论来。他的题画诗极富特色。与画相配,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语言清新、质朴,用句生动、传神;诗中常见哲理警句,如珠似玉,莹莹生辉。或写兰、竹,或写菊、石,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渗透着画家浓厚的情感意识,读之令人回味悠长。 郑板桥为什么愿意画竹?这是因为竹子有很多可爱之处。它具有青翠挺秀的形貌,可供观赏;它的笋芽可供食用,枝干可制器物,叶子可作药材,有着多种实用价值。此外它还具有好多可以用来比喻人品的特质:枝干中空,这叫做“虚心”;节段挺直,这叫做“劲节”;经霜不凋、迎风傲雪,有耐寒的操守;没有秽气,不招虫蚁,有洁净的品行;如此等等。于是,竹子便成为人们理想的品德的象征和寄托,被称作“君子”,被视为“良友”,故而文人画竹,蔚为风气。 郑板桥画竹,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既不同于宋人文同的茂密,又不同于元人吴稹的丰腴,而是简净疏朗,挺拔刚劲。他多用简笔能在一枝一叶、三竿两竿之中传神写意,显示性灵,气韵,也显示他自己的思想和性格。笔墨越简,越要求准确、精炼,越要求高度的概括集中和适当的夸张突出,必须匠心独运,惨淡经营,才能收到“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郑板桥努力去追求这种境界,他有一首《题竹》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冗繁删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一面创作,一面思考,删除只表现形貌的繁枝冗梢,保护能传达神韵的劲节秀叶,笔下不断地出现新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待到往往因为新颖而感到生疏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成熟,道出了画家自己“四十年画竹枝”的艺术经验,概括了艺术发展的规律。2023-07-19 18:16:012
中国画竹名人有哪些
在中国画史中,有很多画竹名家。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出现了竹画,隋唐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王维、吴道子等名家,至宋代出现繁荣,到了明清两代,竹画的技艺达到了高潮。在敦煌壁画中发现了西魏、北周时期的竹画,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竹画。其实,在早在晋代已经有了以阮籍为代表的 “竹林七贤”,这些清谈家们以竹林为依托,应该也有很多有关竹子的画,可惜现在看不到。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们在发掘唐代章怀太子墓时,在一幅《侍女与竹》壁画中意外发现了几笔墨竹,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唐玄宗李隆基、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很少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这里简要介绍几位画竹名家: 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梓潼(今四川梓潼)人。皇佑进士,知洋洲。宋元丰元年出知湖州,次年正月未到任而卒,但人亦称文湖州。善诗文,工书、画。享年六十二,著有《丹渊集》。先生善画墨竹,初不自贵重。知守洋洲,于篔筜谷构亭其上,为朝夕游处之地,故于墨竹愈工。其挚友苏东坡亦善墨竹,尝赠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故云:文氏画竹“胸有成竹”。然先生自认为“吾乃者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所遣之,故一发于墨竹,是病也,今吾病良已可若何?”但其画竹仍为学者所宗,谓为“湖州派”。至元代画墨竹蔚为风尚,如李衎、赵孟頫等名家,皆湖州派之继承者,对后世影响极大。米芾论文同画竹云:“以墨深为面,淡墨为背,自与可始也。”墨竹于北宋仍属初兴之画艺,与当时尚工笔写实之花卉犹有时代性之相关,故未见“介”、“爪”式的撇叶,也未见竹节间的书法连笔。通幅画法在“画”、“写”之间,与元代及此后的文人写竹相异其趣。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擅画墨竹及山水,师文同、米芾父子,兼取董源、巨然、李成诸家之长,成自家一体。高克恭传世的画竹作品只有一件,用笔温和沉静,条理清晰,竹与脚下之石相呼应,可谓“竹石有情”。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又号水晶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在花鸟画方面,他糅合“徐熙野逸,黄家富贵”二体,兼工带写,不尚工巧,而以清疏淡雅取胜。 管道升,赵孟頫之妻,字仲姬,浙江吴兴人。工诗文书画,擅画梅、兰、竹。传世墨迹不多见。管道升画竹在元代颇负盛名,其特点是:在用墨上不求变化,竹叶并无层次,一笔完成,行笔以中锋为主,偶有侧锋。最上边的竹叶作“燕飞式”,用藏锋笔法挑出,极为生动。 李衎(1245—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进北京)人。善画枯木竹石,尤善双勾设色竹及水墨竹。李衎曾遍游东南山川,出使过交趾(今越南),深入竹乡观察各种竹子的生长状态。竹画题材多是修竹与树石,杂以兰花野草,共同构筑了此画幽雅明快的意境。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幻霞生、荆蛮民、奚元朗、净名居士、朱阳馆主等,常州人,出身江南富豪,生活十分富裕。元末卖去家产,浪迹江湖。平生好学,工诗、书、画。其水墨山水,宗董源,兼学荆、关,作品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简率荒寒。他的画风对明清文人山水画有较大影响,与王蒙、黄公望、吴镇并列“元季四大家”。书风简淡清逸,有《淡室诗》、《自书诗稿》等多种书迹存世。他的画湖石瘦立,高梧疏竹,溪流涓涓,笔法雄阔,神气俱全。吴镇(1280—1354),字仲圭,自号梅花道人、梅道人、梅花庵主等。嘉兴人,家贫,杜门隐居,性孤僻,不满元朝统治,从不以画媚世。除山水画外,吴镇兼善山摸竹石。喜用秃笔重墨,气势豪迈。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别号五云阁吏,台州人。他以画竹著名,亦善作墨花。墨竹师文同,而能自创新意。他常以书法用笔写竹石,书画结合,运用自如。 王绂(1362-1416),字孟端,号友石生,初隐九龙山,又号九龙山人,鳌叟。无锡人。洪武初以能书画荐入翰林,擢为中书舍人。山水师王蒙,画长江远山、丛篁怪石,无不精妙。永乐间以墨竹名天下,为当时第一。有投金帛购其尺片。绂亦博学善诗。人评其画竹曰:“能于遒劲中出姿媚,纵横处见洒落。”其画面方寸之间 便见潇洒淇澳,妙境深幽。其作品流传至今的有《山亭文会图》、《风城饯咏图》、《竹石图》等。著有《友石山房集》。,他笔下的竹潇洒简练,意态飞扬,很有文人画的清幽之境。王绂画竹虽承前人文同、吴镇墨竹画遗风,但笔墨韵味更具文人情怀,当时被称为画竹的“国朝第一手”。此画为元以后的新创风格。 夏昶(1388—1470),字仲昭,号自在居士,江苏昆山人。被称为迄今为止中国画历史上画竹最好的画家,他绘画讲究法度,结构严谨,起笔收笔均以楷书入画,画竹几乎不见复笔。他有一幅表现河水坡石滩渚间之竹林的传世名作。笔法劲健,构图疏密有致,整个画面显得十分清雅高洁。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他的画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服,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2023-07-19 18:16:112
郑板桥的《咏竹》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化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很想知道此诗的
这是郑板桥的诗句,原文为: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这是一首典型的文人画诗,表达了作者对竹子所蕴含的自由精神和审美趣味的赞美。整首诗从竹子入手,通过对竹子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高洁、审美趣味的向往和追求。作者通过“我有胸中十万竿”一句,表达了自己拥有大量的竹子,并从中获得了自由和精神的满足。“一时飞作淋漓墨”,则表达了作者在创作中运用竹子的形象,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为凤为龙上九天”,则表达了作者对竹子所蕴含的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最后一句“染遍云霞看新绿”,则表达了作者对竹子所蕴含的审美趣味的追求和热爱。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竹子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高洁、审美趣味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文人画所追求的意境和审美趣味。2023-07-19 18:16:374
郑板桥画竹的艺术特点?
郑板桥独创写意,著意趣味.有画竹兰之特色. 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秃的作品.2023-07-19 18:16:431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与可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与可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里有个准谱儿了。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2023-07-19 18:16:534
郑板桥画的竹子是是什么样的?
郑板桥的墨竹在中国艺术史上实属珍品。所谓“画如其人”。他的竹子极富有变化,他抓住了自然界的规律,通过去粗取精,简练概括,创造出竹的动感,气节和生命力。从画面构图来分析,布局有疏有密,繁简得体。看画不但要看到实处,且还要看空白处,要有让人悬念的余地,不能“密不透风”。“胸中成竹,下笔有神,笔墨肯定”这是郑板桥画竹的特点。2023-07-19 18:17:021
《郑板桥画竹》翻译
原文:余家有茅屋三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阳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翻译:我家里有三间茅草屋,南面种着竹子,夏天新竹刚刚开花,绿色的阳光照进来,在里面放一个小床,非常凉爽舒适.秋天冬天,取围着的屏风的骨子,端掉两个头,横着放当作窗棂,用薄的洁白的纸糊上,风和太阳暖,冻着的苍蝇碰到纸上,冬冬的作小鼓的声音.这时候一片零乱的竹子影子,难道不是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竹子,没有老师的教授,大多数是从纸窗户白墙壁太阳光月亮影中得到的.2023-07-19 18:17:233
郑板桥的画竹诗
清 郑板桥题画竹之一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道。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清 郑板桥题画竹之二 四十年来来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清 郑板桥题画竹之三 一枝高竹独当风,小竹依因笼盖中。画出人间真具庆,诸孙罗抱阿家翁。清 郑板桥题画竹之四 挥毫已写竹三竿,竹下还添几笔兰。总为本源同七穆,欲修旧谱与君看。清 郑板桥题画竹之五 画松亦是真松树,待我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有三株。2023-07-19 18:17:331
郑板桥墨竹的绘画特点
三、郑板桥绘画的形式表现特色 郑板桥绘画在形式上的表现特色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即书画、题跋、布局、技法的表现。 (一)融合共通的书画。郑板桥绘画传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在他的艺术创作上,把画、诗、书和印结合,让它们成为不可分的综合艺术。郑板桥不仅以书入画,而且以画入书,郑板桥学黄庭坚的长撇,又巧妙地参以兰竹画法,使字的中锋一竖和一撇,犹如兰竹叶的再现。郑板桥的绘画能使书与画巧妙的融合成一体,诗书画印相搭配,形成他个人的独特的风格。郑板桥把画上的竹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密密麻麻的题跋上谈出自己的创作经验,精彩的画论就写在竹干之间,与郑板桥特有的“六分半书”与画呼应,形成独特的风格。 (二)书画合一的题跋 中国文人画是以诗、书、画、印结合的综合艺术,自文同、苏轼、米芾等人提倡以来,为了抒发情怀、寄寓人品及性格,画家们将诗、书、印结合一体,让它们融入画面上,与画不可分开。郑板桥几乎每幅都有题跋,郑板桥题跋主要藉由“题画”抒发个人的情感。题跋不只在内容上发挥它的作用,在画面整体表现上增强中国画的造型美,这也是郑板桥绘画特色之一。每一题跋都是一篇绝妙的小文,气味隽永,寓意深远。郑板桥在书画表现上不断地寻求创新,“掀天搨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来不在寻常眼孔中也”,因此“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 (三)不泥古法的布局 郑板桥绘画风格特色之一就是巧妙、大胆的“经营位置”。在布局的安排上“少不疏,多不乱”为其基本原则。通常题跋也纳入为全幅构图中的主要角色,而且画中的主客关系也很和谐的安排。 (四)推陈出新的技法 郑板桥画兰画竹几乎都用墨笔,笔法圆浑而不失劲秀,奔放而不流于狂纵。中国传统画兰竹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勾勒的方式用墨描下来,另一种是直接在竹影的范围内以写字的方式画下来。郑板桥墨竹直接以墨笔挥洒,“写兰如作字,兰叶尤妙,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郑板桥强调技法要从古法,先有绘画的基础才能求“写意”。郑板桥很重视传统画法,甚至说不学古法就不成画。郑板桥画竹自有法则,遵守传统法则而不受古法的拘束,这即是郑板桥的“至法”。虽这些法则来自古人,又能化为郑板桥的“我法”,这是郑板桥在优良传统基础上,再以个人的深入观察和经验的累积得来的。郑板桥画竹技法,从竹节与竹叶来看,继承了明清以来的“浓墨点节法”的传统,又创造性地与“个”字、“人”字进行巧妙地叠叶,使整个画面劲秀而富有生机。 四、结论 “书画合一”虽然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但郑板桥成功地推出独创的画风和精彩的绘画理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但又超越了传统文人画的风格,在绘画史上的确有不可磨灭的贡献。郑板桥强调学古的方法,学古不是死学而是要“活”学,他的墨竹就是学自传统,是“各有灵苗各自探”的成果。郑板桥的学习方法及态度方面对后人却有很大的启示和借监作用。2023-07-19 18:17:401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 我需要译文
文与可(人名)画竹,心里就有现成的竹子;郑板桥画竹,心里没有现成的竹子.竹子的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然形成格局,其中的神韵和文理都很充分.2023-07-19 18:17:461
郑板桥擅长画什么画?
郑板桥画的最多的最擅长的就是竹子;他画的《墨竹图》,表达了他想为老百姓做点好事的良好愿望,更是为自己的画竹总结出眼中有竹、胸中有竹、胸中无竹的三个阶段,很有深意。郑板桥,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朝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扩展资料: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2023-07-19 18:17:557
板桥画竹文言文的启示
1. 《画竹》是谁写的 《画竹》是(清朝诗人郑燮)写的,对人的生活启示是(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细心观察,留心身边的一切,只要留心观察,处处皆有学问并能自学成才) 原文是: 《画竹》 清郑燮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竹子,断两头,横安以为窗棂,以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注释: 余:我 篁(huáng):竹子 放:绽放 置:放 榻(tā):床 凉适:凉爽舒适 际:时 围屏骨子:屏风架子 围屏:屏风 窗棂(líng):窗子上构成格子的木条 棂 ,旧时窗户上的雕花格子 冻蝇:受冻的苍蝇 岂非:难道不是 师承:老师传授 译文: 郑燮画竹我家有草房二间,屋的南面种有竹子。夏天,新的竹子刚刚长出嫩叶,苍翠碧绿,光亮照人,在里面放一个小床,非常凉爽舒适。在秋冬交替的时节,拿来屏风的架子,去掉两端,横起来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在风和日暖的时候,受冻的苍蝇碰在纸上,发出咚咚的像敲打小鼓的声音。在那时,纸上映出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这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的竹子,没有老师的传授,大多都是从纸窗上、墙壁上、日光下、月影中受到启发而画出来的。 作者简介: 郑燮(xiè),(1693年11月22日-1765年),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七十三岁。 2. 郑板桥的 的原文及解释 余家有茅屋三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阳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我家里有三间茅草屋,南面种着竹子,夏天新竹刚刚开花,绿色的阳光照进来,在里面放一个小床,非常凉爽舒适.秋天冬天,取围着的屏风的骨子,端掉两个头,横着放当作窗棂,用薄的洁白的纸糊上,风和太阳暖,冻着的苍蝇碰到纸上,冬冬的作小鼓的声音.这时候一片零乱的竹子影子,难道不是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竹子,没有老师的教授,大多数是从纸窗户白墙壁太阳光月亮影中得到的.2023-07-19 18:19:051
- 《题画竹》:“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叠叠。”以少胜多,出姿态。画竹要疏落有致,不要为了拟真而放上太多竹枝和叶子才能以少胜多,画出竹子的美妙姿态2023-07-19 18:19:142
郑板桥画竹体现了他怎样的画画理论
1青青郁郁,竹子“虚心”: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一,从不妄自尊大。竹子有“节”:经得起磨难不“变节”。竹子的风格与板桥的脾性契合,物我交融。2静观默察、纵横比较和冷静思考2023-07-19 18:19:221
读了郑板桥画竹受到了什么启发?
作者门前有竹,一年四季,日日夜夜与竹相伴,以画竹著称,又以卖画为生,《画竹》正是揭示了作者能作出好作品的捷径,“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2023-07-19 18:19:281
画竹子的郑板桥写过一篇《画竹》
翻译如下文所示: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丛窗里遥望山上幽竹,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大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十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烦人的俗事,面对知心的好友,为有这样难得的闲适的日子而感叹。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原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作者:郑燮《靳秋田索画之二》作品介绍:画竹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写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擅画兰竹石体貌书朗,风格劲峭,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蒋士铨题画兰诗中说:“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这段话,将“书”与“画”在他作品中的关系真是说得透剔极了。2023-07-19 18:19:351
题画竹郑板桥文言文
1. 清代郑板桥的《题画竹》原诗 这首诗的原意是:新竹子高于老竹子,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老竹子的催生与滋润,等到第二年新竹变成了老竹,它也开始孕育新的竹子了,就这样,竹子才能一年比一年多,一棵比一棵高,最终形成了成片的竹海。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 前两句是回顾,既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又表达了后辈不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后两句是展望,用以表达新生力量将更好更强大。 龙孙:竹笋的别称。凤池:凤凰池,古时指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 十丈龙孙绕凤池:池塘周围布满了郁郁葱葱的幼竹。 2. 题画竹 郑板桥 全文翻译: 我家有茅草房两间,南西都种着竹子。到了夏天,新竹枝叶刚刚伸展开来,绿树成荫,光色照人,放一张床在竹林中,十分凉爽舒适。到了秋冬交替之时,把屏风的骨架拿出来,截去两头,横着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待到风和日暖,冻得半僵的苍蝇又飞动起来,撞到窗纸上,咚咚咚地发出敲击小鼓的声音。这时,窗纸上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不是一派天然的图画吗?我所画的竹子,都没有老师的传承,多数是得之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啊。 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一幅幅图画。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 我种了几十盆兰花,到了春天将尽的时候,都显出萎靡凋零、仿佛思念故乡的样子。因而将它们移植到假山石之间,在山的北面,石头的空隙中,既能够躲避烈日,又接近干爽之地,正对着我的堂屋,观赏起来也没有碍眼之处。第二年,忽然生发出数十枚新枝,挺拔直上,香味坚实、厚重而悠远。又一年,长得更加茂盛。由此我体悟到:万物均有自己的本性。于是就写诗赠送给兰花,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盎:情趣洋溢)不如留与伴烟霞。”又曰:“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哪能送到俗尘中?”这不过是假山罢了,尚且如此,何况是真山呢!我画的这幅兰画,它的花都超出在叶子的上面,而且十分肥壮而强劲,这是由于它是山中的兰花而不是盆中的兰花啊。 3. 郑板桥 题画 译文 “郑板桥集”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译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因此这是何等优雅风趣的事啊,但是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 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4. 文言文【题竹】 郑板桥 翻译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 注释 ①篁:竹子。 ②棂:窗格子。用围屏骨架改作为窗棂比一般窗格宽大,可以映出完整的画面。 译文 我家有茅屋两间,屋子的南面种了竹子,夏天刚刚长出的竹子,十分的绿,绿荫照着人,放一个椅子在绿荫中,十分凉快。在秋冬季节,拿来围屏的骨架,把两头砍去。横着放当作窗格子,用一样薄的白纸糊在上面。感觉风也温和了天也暖和了,冻僵的蝇虫撞在窗纸上,发出冬冬的声音。那个时候,一片竹影十分凌乱,难道不是一副天然的图画吗!所有我所画的竹子,都没有拜师学艺过,都是在纸窗,墙壁上所见到的竹子和白天与晚上所望见得画出来的。 5. 郑板桥的 的原文及解释 余家有茅屋三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阳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我家里有三间茅草屋,南面种着竹子,夏天新竹刚刚开花,绿色的阳光照进来,在里面放一个小床,非常凉爽舒适.秋天冬天,取围着的屏风的骨子,端掉两个头,横着放当作窗棂,用薄的洁白的纸糊上,风和太阳暖,冻着的苍蝇碰到纸上,冬冬的作小鼓的声音.这时候一片零乱的竹子影子,难道不是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竹子,没有老师的教授,大多数是从纸窗户白墙壁太阳光月亮影中得到的. 6. 郑板桥题画三则原文 1、原文 余家有茅屋二间。 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 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季,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凌乱。 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余种兰数十盆,三春告莫,皆有憔悴思归之色。 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山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就燥,对吾堂亦不恶也。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 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 赠以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又云: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此假山耳,尚如此,况真山乎!余画此幅,花皆出叶上,极肥而劲,盖山中之兰,非盆中之兰也。 2、译文 我家有茅草房两间,南西都种着竹子。到了夏天,新竹枝叶刚刚伸展开来,绿树成荫,光色照人,放一张床在竹林中,十分凉爽舒适。 到了秋冬交替之时,把屏风的骨架拿出来,截去两头,横着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待到风和日暖,冻得半僵的苍蝇又飞动起来,撞到窗纸上,咚咚咚地发出敲击小鼓的声音。 这时,窗纸上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不是一派天然的图画吗?我所画的竹子,都没有老师的传承,多数是得之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啊。 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 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 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一幅幅图画。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 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 我种了几十盆兰花,到了春天将尽的时候,都显出萎靡凋零、仿佛思念故乡的样子。 因而将它们移植到假山石之间,在山的北面,石头的空隙中,既能够躲避烈日,又接近干爽之地,正对着我的堂屋,观赏起来也没有碍眼之处。第二年,忽然生发出数十枚新枝,挺拔直上,香味坚实、厚重而悠远。 又一年,长得更加茂盛。由此我体悟到:万物均有自己的本性。 于是就写诗赠送给兰花,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盎:情趣洋溢)不如留与伴烟霞。” 又曰:“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哪能送到俗尘中?”这不过是假山罢了,尚且如此,何况是真山呢!我画的这幅兰画,它的花都超出在叶子的上面,而且十分肥壮而强劲,这是由于它是山中的兰花而不是盆中的兰花啊。 3、赏析 这三则画题,是由郑板桥种竹、养兰、写竹、画兰的心得,虽非严思宏论,却自有其深彻独到之处,当细细品味。 4、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扬州八怪”之一。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 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 有《板桥全集》。2023-07-19 18:19:591
郑板桥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艺术转换理论。
这出于郑板桥,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 自然之竹是客观存在的,画家看到眼里的竹已经和自然之竹有所区别了,然后要进行加工、主观处理,形成胸中之竹,这就是所说的意在笔先,等落到纸上,转化为手中之竹,“手中之竹”说的是画家所创出的一个“第二自然”,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都是眼中之竹的升华,概括说就是画家把眼睛看到的客观形象,经过大脑的意象处理,最终经过技术加工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的过程.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1、轶事典故以怪出名郑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颇有骂名郑板桥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有可观。但他最厌恶那些附儒风雅的暴发户,就像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他这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以作坦率的自供:“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个人润例郑板桥卖画,不像历来文人画家那样犹抱琵琶半遮面。既然已经迈进市场,索性大大方方的。他制定《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还在最后附了一首诗:“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正因他是出于率真。好吃狗肉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平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他们了解到板桥爱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经过时;主人“笑脸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肴不止。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后来,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骗,十分后悔,自己嘴馋不已。刻苦习字据说,郑板桥早年学书相当刻苦,写众家字体均能神似,但终觉不足。有一次,他竟在妻子的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不耐烦了,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么?”这无意间说出的一语双关的话,使板桥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别人的体格上“规规效法”,只有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能独领风骚。于是,他取黄庭坚之长笔划入八分,夸张其摆宕,“摇波驻节”,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清人蒋士铨说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动地道出了“板桥体”的特质。板桥姻缘郑板桥文采盖世,可惜早期穷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的诗作,郑生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板桥的作品,郑生忙道自己正是郑板桥,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许配给郑板桥,郑板桥后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道儿至,夫妇二人也恩爱一生。余桃口齿郑板桥在《板桥自叙》曾写道:“酷嗜山水。又好色,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然自知老且丑,此辈利吾金币来耳。有一言干与外政,即叱去之,未尝为所迷惑。”余桃口齿,椒风弄儿,都是好男风的典故。大意说是自己尤其喜好男色,但是因为老丑,常常是因为金钱而接近他。只是他却不许男妓干扰他外政,否则就驱逐出去。并没有因男色而耽误县治。曾主张改刑律中的笞臀为笞背。身为县令,一次不得不对一犯赌美男施以杖责,竟至于差点当堂落泪。巧骂豪绅有一次,一个豪绅求郑燮题写一个门匾。那个豪绅平日里巴结官府,干尽了很多坏事。郑燮决定要捉弄他一下,便写了”雅闻起敬“四个字。油漆门匾时,郑燮叮嘱漆匠对”雅、起、敬“三个字只漆左半边,对”闻“字只漆”门‘字。过了一段时间,豪绅楼前门匾上的字没上漆的部分模糊不清了,而上漆的部位越发清晰。远远一看,原来的“雅闻起敬”竟成了“牙门走苟”(“衙门走狗”的谐音)。2、多才多艺画竹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写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工楷隶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擅画兰竹石体貌书朗,风格劲峭,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蒋士铨题画兰诗中说:“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这段话,将“书”与“画”在他作品中的关系真是说得透剔极了。书画特色独创写意,着意趣味。他自谓应有“真气、真趣、真意”诗文特性(1)去陈旧套语。(2)白话代替古典。(3)暗喻民族志节。郑燮(板桥)有二首咏竹的诗,其一为“题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既点出竹之“处境”,更直接说出竹的贞定,经得起各种磨难考验,俨然是个顶天立地、昂然不屈的烈士,令人望之生“敬”。另一首为“题画竹”:“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前二句写画竹的气势,后二句则双写人与竹的“择善固执”及不从俗流、不为俗物的个性。《郑燮六十自寿》:“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 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 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对联◎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题焦山自然庵)◎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近斗茶。(题茶馆)◎ 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标新二月花。难得糊涂难得糊涂:一句平淡有味的名言。他本是个聪明绝顶,通今博古的一代文豪,却偏偏写什么“吃亏是福”、“难得糊涂”,并煞有介事地再加上个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入糊涂更难”。一般为官者都会了解,为政得罪巨室,就难有好的下场。而板桥一反积习,独行其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后,不惜扔掉热烘烘的乌纱,而宁可回到冷飕飕的秋江上去钓鱼,也正因他的率真,才能显得如此的洒脱。他所题的“难得糊涂”,可能有两种含意,一方面似有鉴于官场中的糊涂,他难得那种糊涂,只有及早抽身。另一方面当系看透世态,为免多惹烦恼,不妨糊涂一点。他能保全这种糊涂,也算得是可人了。板桥三绝“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正可概其生平,也是最确切的赞颂。传统书香门第的楹联,常题:“传家有道存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正是郑板桥的最佳写照。举其诗集里三首题画的诗,来看郑板桥三绝--诗、书、画的高妙。《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二十年前载酒饼,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从这三首诗中,悠悠然的感受到题诗如画的美外,更可闻到他关心民情,以及因案辞官的高操志节;疏放狂宕中,更见其真性情,故人有云,板桥三绝充满了三真:真气、真意、真趣,的确形容得非常贴切。绘画艺术封建社会中,士大夫自以为清高、坚贞、虚心,往往在画图中、题画诗中表露其意,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多方面因素,这些士大夫对人生的挫折、社会的不公往往多采取远离生活,逃避现实,隐遁山林,寄情于自然丘壑的态度,作品大都是以闲情寄兴、自娱娱人的为多,即使有感而发的诗题也是泛泛而谈,有它的局限性。而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的题画诗却有所不同,他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2023-07-19 18:20:072
郑板桥的艺术成就
郑板桥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下面一起来看看郑板桥的艺术成就! 画竹 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写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 工楷隶 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 擅画兰竹石 体貌书朗,风格劲峭,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蒋士铨题画兰诗中说:“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这段话,将“书”与“画”在他作品中的关系真是说得透剔极了。 书画特色 独创写意,着意趣味。他自谓应有“真气、真趣、真意” 诗文特性 (1)去陈旧套语。 (2)白话代替古典。 (3)暗喻民族志节。 郑燮(板桥)有二首咏竹的诗,其一为“题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既点出竹之“处境”,更直接说出竹的贞定,经得起各种磨难考验,俨然是个顶天立地、昂然不屈的烈士,令人望之生“敬”。 另一首为“题画竹”: “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前二句写画竹的气势,后二句则双写人与竹的“择善固执”及不从俗流、不为俗物的个性。 《郑燮六十自寿》: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 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 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对联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题焦山自然庵) ◎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近斗茶。(题茶馆) ◎ 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标新二月花。 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一句平淡有味的名言。 他本是个聪明绝顶,通今博古的一代文豪,却偏偏写什么“吃亏是福”、“难得糊涂”,并煞有介事地再加上个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入糊涂更难”。 一般为官者都会了解,为政得罪巨室,就难有好的下场。而板桥一反积习,独行其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后,不惜扔掉热烘烘的乌纱,而宁可回到冷飕飕的秋江上去钓鱼,也正因他的率真,才能显得如此的洒脱。 他所题的“难得糊涂”,可能有两种含意,一方面似有鉴于官场中的糊涂,他难得那种糊涂,只有及早抽身。另一方面当系看透世态,为免多惹烦恼,不妨糊涂一点。他能保全这种糊涂,也算得是可人了。 板桥三绝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正可概其生平,也是最确切的赞颂。传统书香门第的楹联,常题:“传家有道存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正是郑板桥的最佳写照。 举其诗集里三首题画的诗,来看郑板桥三绝--诗、书、画的高妙。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诗云》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 二十年前载酒饼,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 从这三首诗中,悠悠然的感受到题诗如画的美外,更可闻到他关心民情,以及因案辞官的高操志节;疏放狂宕中,更见其真性情,故人有云,板桥三绝充满了三真:真气、真意、真趣,的确形容得非常贴切。 绘画艺术 封建社会中,士大夫自以为清高、坚贞、虚心,往往在画图中、题画诗中表露其意,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多方面因素,这些士大夫对人生的挫折、社会的不公往往多采取远离生活,逃避现实,隐遁山林,寄情于自然丘壑的态度,作品大都是以闲情寄兴、自娱娱人的为多,即使有感而发的诗题也是泛泛而谈,有它的局限性。 而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的题画诗却有所不同,他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品析郑板桥不同时期所画的兰竹图上的题画诗,我们可以透过有限画幅的形象联想到郑板桥的人生经历,联想到清代社会的种种腐 败现象,使单幅画面犹如文学作品、影视片一样,叙说着许多许多…… 当他任山东潍县知县,曾作过一幅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中题画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这诗题,不再是无感而发的诗题,透过画和诗,使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他身为知县,从衙斋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困苦疾声,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情感链系在百姓身上。这时画中的竹叶有了形象的扩展,郑板桥开仓赈贷,救济灾民的场景一幕幕地浮现在人们脑海里,“凝固的瞬间”在观众的脑海里变成了无限延续的故事,好似极富感染力的小说、影片那样,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寥寥几笔竹叶,简练几句诗题,让人倍感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刻的思想、浓浓的情意。再有几幅是郑板桥被贬官后离开潍县,三头毛驴一车书,两袖清风而去,临行前后作的画,其一画竹图题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借竹抒发了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其二《竹石图》中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类似的还有,如《墨竹图》题云:“宦海归来两鬓星,春风高卧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江南一片青。”另一幅竹图题云:“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里长精神,清香一片萧萧竹,里面阶层终绝尘。”这几幅墨竹图,都是借竹子抒发他遭贬官后,越发洒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感。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抒发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表现出“立根原在乱岩中,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劲,表达出“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的气节和气概,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不同于前人之处。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让人看了以后,回味无穷,思绪万千…… 郑板桥画竹独特,画石亦如此。自然界再无情的石头在他笔下也活了,如《柱石图》中的石头,这也是前人画中常用题材,但很少把它作为主体形象来表现的。而郑板桥在画幅中央别具一格地画了一块孤立的峰石,却有直冲云霄的气概,四周皆空没有背景。画上四句七言诗:“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诗点破了画题,一下子将石头与人品结合到一块儿,可谓“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诗画互相为用,开后人无数法门。”板桥借挺然坚劲的石头,赞美陶渊明。板桥赞美他刚直不阿、品格高尚的"人格,同时似乎也有吐露他自己同样遭遇及气度的意思。画中的石头代表了人物形象,蕴藏着刚直不阿、气宇轩昂的品质,使人感到,此处画石头比画人更有意味,更能揭示深刻含义。 郑板桥还有很多以兰花为主题的画,也表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借题画诗发挥,寓意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看法。如:有的借兰花特征,透溢出做人胜不骄、败不馁,持平常心态的胸臆,题画诗云:“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由兰花让人产生联想,做人要像兰花一样幽静、持久、清香,不浮不躁,不争艳。咫尺画幅,拓展无限之大,意境深邃。又如:有的借一丛丛兰花,夹着一些荆棘的自然现象,抒君子能宽容小人之大度的气质。《荆棘丛兰石图》题画诗云:“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看到鱼龙都混杂,方知佛法浩漫漫。” 另一幅《荆棘丛兰石图》题云:“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板桥匠心独运,兰花中穿插几枝荆棘,画兰花与荆棘共存,表达了遇有小人,虚怀若谷、和睦共处,“历经磨练,方成英雄”的宽宏大量之胸怀,读画者亦受益匪浅。越读越感简单的植物具有高深的意境,乐趣无穷。纵观郑板桥笔下所画的兰竹石,细品题画诗,我们不难看出,他喜画兰竹石的缘由,正如他所云:“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而“为四美也”。“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在他眼中,兰竹石,能代表人坚贞不屈,正直无私,坚韧不拔,心地光明,品格高洁等品格,因而其题画诗的字字句句,托物言志,意境深远。 郑板桥最著名就是《墨竹图题诗》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写他在任上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郑板桥整日为灾民奔波,白天劳顿,晚上思绪万千,夜不能寐。听着冷雨敲窗,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他立即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起身展纸作画,成就此篇,送与上级使其了解民间疾苦。他又上书请示放赈,打开官仓,救济百姓。灾情严重,情况紧急,他来不及等上级批复,毅然决定开仓放粮,同时动员官人煮粥赈灾,因此得罪了上级,被罢官。 上述种种,都是郑板桥借兰竹石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发生紧密联系,有感而发的创作画,也正是将“文人画”,“脱离现实,逃避现实”,引向“关心现实,注意现实”做出的贡献。题画诗,使比较单纯的花鸟画,有了丰富的社会内容,产生深刻的思想性、抒情性,拉近了与读画者的距离,仿佛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面对面的对话,使“凝固的瞬间”不断延续着,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题画诗在他笔下,除了在内容上有思想性,抒情性以外,在形式上还更具有艺术性、趣味性。题画诗能充分体现“书画同源” “用笔同法”的艺术趣味,而传统画家的题款跋文,大多题于画的空白处,与画面起平衡作用,但“扬州八怪”的题款已脱传统国画以及“文人画”题款、题诗的窠臼,特别是郑板桥将书法与画糅合在一起,还成了共同表现形象的特殊手法,彼此关系不分割。如《兰石图》,郑板桥别具匠心地将诗句用书法的形式,真草隶篆融为一体,大大小小,东倒西歪,犹如“乱石铺街”地题于石壁上,代替了画石所需的皴法,产生了节奏美、韵律美,又恰到好外地表现了石头的立体感、肌理美,比单纯用皴法表现立体感更具有意趣。这倒成了不可或缺的表现方法,既深刻揭示兰花特征,寓意高尚人品的意境美,又有书法艺术替代皴法的艺术美。让人在观画时既享受到画境、诗境的意境美,又能享受到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沉浸在诗情画意中。另在许多兰竹石的画幅上,他题诗的形式变化多端,不守成规,不拘一格,自然成趣,达到书佳、行款得体,画亦随之增色。所谓行款得体,即是视画面的实际,进行构思,讲究构图的形式美,因而他将题画诗或长题于侧,或短题于上下,或纵题、或横题、或斜题、或贯穿于兰竹之间、藤叶之间,断断续续地题,观其形态,参差错落,疏密有致。是书也是题,是画也是诗,是诗也是画,欣赏每幅画中题画诗,既是绝妙的书法再现,也是将书画相映成趣的综合艺术,书题与画面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统一的诗情画意,给人以综合的完美的艺术享受。因而,世人无不赞叹他们是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最佳创作者。2023-07-19 18:2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