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大捷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岳飞的朱仙镇大捷究竟是真是假?有什么依据?

岳飞是南宋初期抗金名将,在被高宗召回之前,黄河以北汉族起义军大多以岳飞为号令,造成金国后方不稳导致朝野震惊,加之金军主力这时已经被打残,岳飞如果要继续进军可以继续收复失地,如果有需要给予岳飞时间,直捣黄龙并非不可能。只可惜,最终他冤死风波亭,后世对于岳飞取得的战绩是颇有争议的,尤其是朱仙镇大捷,以500背嵬军大破金兀术10万大军之战,那么朱仙镇大捷到底是真是假呢?的确此事记录在《宋史.岳飞传》中,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但是在另两部有关南宋初期的重要史料《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并未记载,按照《宋史.高宗本纪》的记载是,乙卯,金人攻颍昌,岳飞遣将王贵、姚政合兵力战,败之。壬戌,飞以累奉诏班师,遂自郾城还,军皆溃,金人追之不及。颍昌、蔡、郑诸州皆复为金有。也就是说当时岳飞不在朱仙镇,而且也没有明确记载有关朱仙镇大捷的情况。《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八日己酉岳飞及金人兀术战於郾城县败之。二十一日壬戌岳飞自郾城回军。另一个原因是,元朝在编纂《宋史》的时候,由于成书时间短,而且时值元朝濒临崩溃的前夕,因此编纂得比较草率,再者脱脱也是多少给予岳飞高度赞扬的,不过如果说史料严谨问题的话,《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也不见得多么严谨。宋史都说秦桧销毁与岳飞有关的史料,秦桧这种奸相,绝不会如实记载岳飞战绩,而且会极力抹杀,杀之也无足轻重,极力安排自己的人负责撰写,如如实写岳飞战绩,只能说明岳飞越不该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因作者撰写该书适在秦桧、秦熺父子恣意篡改官史之后,《要录》便不免因袭旧章,承其谬误。《三朝北盟会编》也是成书在秦桧之后,征引的文献达二百多种,对记述的异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所以说对于有没有朱仙镇大捷,只能从历史记载去推敲了,相对来说《金史》里倒是留下了蜘丝马迹。当然《金史》在描述宋金战争的时候,一大特点就是扬胜讳败,自然是没有朱仙镇这场战役没有记载,《金史.熙宗本纪》秋七月癸卯朔,日有食之。乙卯,宗弼遣使奏河南、陕西捷。显然对于这段宋金战争一句话就带过了,别说朱仙镇了,之前的大战也是只字未提,《金史.宗弼列传》宗弼遣孔彦舟下汴、郑两州,王伯龙取陈州,李成取洛阳,自率众取亳州及顺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时暑,宗弼还军于汴,岳飞等军皆退去,河南平,时天眷三年也。如果说按照金人的说法,那就是金兀术率金军屡屡攻城略地,宋军毫无还手之力了,郾城、颖昌之败也是没有的,值得注意的是,《金史》里也记载了“宗弼还军于汴”,和《宋史.岳飞传》记载的,金兀术被岳飞击败逃回汴京倒是相符合,不过金人说退军的原因是“时暑”,也就是天太热,不过话说,金人不是前线战事顺利吗,天热就退军了,看来金兀术还是蛮在意将士们的感受嘛!相对来说金史有另一个特点,就是从来不说击败的对手大将是谁,都只说击败岳飞,哪怕岳飞并非主帅也得背负战败的历史记载,说明什么?岳飞给金造成的心理压力太大了。不过搞笑的是秦桧喊金人叫爹,金人喊岳飞叫爹,秦桧肯定受不了,辈分被岳飞甩了一条街了所以这不能忍,秦桧很用心的把岳飞在对抗金国功勋胜绩要么抹掉要么转给其他人,目的不言而喻。哪怕他的儿子曾孙后来抗金为国捐躯,但是到头来还是洗刷不了家族的耻辱。就算他秦桧篡改历史,但是宋史是元朝宰相脱脱主持编修的,他就很鄙视秦桧,颂扬岳飞,所以秦桧在佞臣传里,再加上汉族知识分子努力基本宋史还是靠谱的。篡改的那些东西基本反正了。但是因为距离当时那段真实的历史太远了,肯定会有与事实不符的情况,我个人是相信朱仙镇大捷存在的,但是说以500背嵬军大破10万金军还是有些夸大吧。以极少精锐击败十数万大军的战例的确有,比如唐代李靖“夜袭阴山”,先是苏定方率数百精骑冲击,攻破颉利可汉的大帐,李靖随后冲杀,终于大破突厥十万大军。这个战例之所以能成功有几个点很关键:一,大雪之夜,二,战争的突然性,三,突厥人根本无法判断唐军究竟有多少人,以为是唐军主力已经到了,所以丧失了抵抗的信心。这些才是以唐军少胜多的主要原因。如果是大白天,正面对抗,李靖所带领的那点人给突厥人塞牙缝都不够。相对来说朱仙镇大捷并没有什么突然性,而且宋军的总体战力并不会对金军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就算突袭,也不会让10万金军因畏惧而溃败,所以个人觉得,当时在朱仙镇,岳飞是以少胜多,但是对面的金军应该没有10万。除非朱仙镇所屯之军并非主力,是其临时调集拼凑的杂牌部队,士气涣散,形同乌合。这倒是有可能造成一处败退引发全军混乱的情况。

谁有三国群英传7两宋风云(要有狼烟四起、女真崛起、朱仙镇大捷)的下载地址。

两宋风云是一个MOD,要游戏本体才能装的。群七基础上打造了近300个新武将,70多个新造型,50个新event造型,还有几十个cg。作者用时半年打造。http://www.paopaoche.net/buding/7659.html

朱仙镇大捷的简介

七月十八日,张宪同徐庆、李山、傅选、寇成等诸统制从临颍县率主力往东北方向进发,将路上遭遇的金骑数千击溃, “横尸满野” ,缴获战马一百多匹。同时,王贵自颍昌府发兵,牛皋也率领左军进军。《云麓漫钞》记载:“韩、岳兵尤精,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一入背嵬,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兀术战败,放弃开封渡河北遁,当时 宋使洪皓在家书称:“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宋高宗得知偃城等大捷后,一日之内以金牌十二召其班师。

岳飞在朱仙镇大捷后写的诗词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朱仙镇大捷是真的假的?

  岳飞朱仙镇之战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朱仙镇大捷有待进一步考证。  除了岳珂《鄂王行实编年》,记载朱仙镇之战的还有《皇宋十朝纲要》卷23,《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卷5,《中兴大事记》,《大金国志》卷11,《文献通考》卷315等诸多南宋时期史家所著史书。  南宋史家吕中在《中兴大事记》一书作出了如下总结:『岳飞忠孝出于天性,自结发从戎,凡历数百战,内平剧盗,外抗强胡。其用兵也,尤其善以寡胜众。............其战兀术也,于颖昌则以背嵬八百,于朱仙镇则以背嵬五百,皆破其众十余万。虏人所畏服,不敢以名称,至以父呼之。  自兀术有必杀飞而后可和之言,秦桧之心与虏合,而张俊之心又与桧合,媒孽横生,不置之死地不止。万俟卨以愿备锻炼,自谏议而得中丞;王俊以希旨诬告,自遥防而得廉车;姚政、庞荣、傅选之徒亦以阿附,并沐累迁之宠。附会其事,无所不至,而「莫须有」三字,韩世忠终以为无以服天下。飞死,世忠罢,中外大权尽归于桧,于是尽逐君子,尽用小人矣!』(参见宋人所著《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28,《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21转引南宋史家吕中《中兴大事记》)  位列二十四史之一的官修正史《宋史》列传也明确记载了岳飞在朱仙镇以五百精锐骑兵背嵬军击破金军之事,《宋史》卷365记载:“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  事实上,关于朱仙镇之战,学术界其实存有争议,但是否定其存在的根据其实牵强附会、并不充分。而表明朱仙镇之战存在的证据其实比较有力。  至于岳飞朱仙镇之战是不是“以五百(或八百)精锐背嵬军骑兵击破十万金军”,尚不能确切断定。  以下谈谈绍兴十年七月十四日颍昌大捷后,岳飞乘胜进军至朱仙镇有无可能:  从总体上看,号称良史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三朝北盟会编》两书虽然肯定岳飞,但是两书之中关于岳飞的许多记述,却是残缺不全、错漏百出,这其实是在相当程度上承受了秦桧专权期间大兴文字狱,大肆篡改官史、严禁私史的恶果。这两书关于绍兴十年岳飞北伐战事的某些描述显然是颠倒错乱、残缺不全的,其中关于绍兴十年岳飞北伐的记述更是漏掉了颖昌大捷之后的部分,当然不可能提到朱仙镇之战。  尽管如此,但是根据《金史》以及宋人记述中所间接透露的关键信息,仍然可以证明岳家军在颖昌大捷之后继续向北挺进并与金军对阵的真实性。  现存绍兴十年最后一份捷奏,是《鄂国金佗稡编》卷16《临颍捷奏》,今摘录于下:『前军统制、同提举一行事务张宪申:“今月十八日,到临颍县东北,逢金贼马军约五千骑。分遣统制徐庆、李山、寇成、傅选等马军一布向前,入阵与贼战斗,其贼败走,追赶十五余里。杀死贼兵横尸满野,夺到器甲等无数,轻骑牵到马一百余匹,委是大获胜捷。”』  岳家军重要将领张宪的这次大捷是在临颍东北取得的,即在开往东京开封府的路途中的遭遇战,而不是探得敌人来犯的临时出城应战。除岳家军前军外,其他四统制代表了二至四个军。岳家军这么一支相当雄厚的兵力,可能正是向开封进军的。  朱熹(1130~1200年)比岳飞(1103~1142年)稍晚。《朱子语类》卷136记载了南宋大学者朱熹关于岳飞绍兴十年北伐的一段论述。朱熹指出:“绍兴初,岳军已向汴都,秦相从中制之。”此说间接证明了朱仙镇之战存在的可能。  《宋史》卷368《牛皋传》记载:“(绍兴十年)金人渝盟,飞命皋出师,战汴、许间,以功最,除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成德军承宣使。”  “汴、许间”,即开封和颍昌之间,也应理解为自颍昌向开封挺进时,牛皋的左军战功最大。因为据颍昌捷奏,直到绍兴十年七月十四日为止,牛皋的左军尚未赶到颍昌,并没有参加颍昌大战,故牛皋的战功显然应该是在向开封挺进的过程中立下的,也就间接表明朱仙镇之战有可能发生(朱仙镇即位于颍昌与开封之间)。  很显然,绍兴十年七月十四日后,岳家军大概从临颍和颍昌两地,分别“向汴都”(即东京汴梁,也即开封府)进军的。故岳家军杀到朱仙镇,击破金军,仍有很大的可能性。  还有一条很有力的证据,《金史》卷82《仆散浑坦传》记载:“天眷二年,与宋岳飞相据,浑坦领六十骑深入觇伺,至鄢陵”,这只是一场小遭遇战,但是金军将领仆散浑坦率领六十个金国骑兵绕到宋军后方侦察,来到了鄢陵,也就是到了宋军的后方。  鄢陵位于颍昌东北,在东京开封府和朱仙镇之南,金军的侦察兵绕过宋金两军对阵的前线,来到位于朱仙镇以南的鄢陵刺探敌情,金军侦察兵到达朱仙镇之南的鄢陵已经被金人视为“深入”宋军腹地。这条史料足以证明岳家军已经越过颍昌和鄢陵,向北挺进到朱仙镇了,并与金军在那里对阵。这也就有力地印证了岳飞朱仙镇之战的存在。

岳飞朱仙镇大捷:一场后世编造的胜利,欺骗世人数百年吗?

1140年7月,岳飞率领岳家军一路北上,先后在郾城之战、颍昌之战中打败金军,取得辉煌战果。之后岳飞进军朱仙镇,兵临开封附近,并以五百骑兵打败金兀术的十万大军,取得朱仙镇大捷!这么一场大胜仗,但其实可能是后世编造的胜利,欺骗了世人数百年!编造这场胜利的不是岳飞本人,而是他的孙子岳珂!岳飞有一子名叫岳霖,而岳珂就是岳霖的儿子。岳珂一生著述颇丰,他搜集整理了大量有关岳飞的材料,从而写了许多有关先祖事迹的著作,比如《金佗粹编》、《桯史》等。而所谓的朱仙镇大捷,就出自《金佗粹编》之中的记载:“先臣独以其军进至朱仙镇,距京师才四十五里,兀术复聚兵,且悉京师兵十万来敌,对垒而陈。先臣按兵不动,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奔还京师。”后来元朝编修《宋史·岳飞传》时,也采用这段文字记载,“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但其实这段记载是有问题,它可能是岳珂编造的,因为这段记载并没有其他史料做印证。到了20世纪初,国内外史学界对“朱仙镇大捷”是否存在进行了相关研究,史学界普遍认为这场胜利是岳珂编造的。比如研究宋史的名家邓广铭先生,就曾对“朱仙镇大捷”是否存在进行过详细的考证。那么为什么说“朱仙镇大捷”是编造的呢?首先,“朱仙镇大捷”这种说法是岳珂的一家之言,换言之除了岳珂的记载,南宋所有的著作,不论是各种史料,还是私人笔记,都没有这场大捷的任何文字记载。历史讲究的是“孤证不立”,加上岳珂与岳飞的特殊关系,他很可能是在美化自己的先祖,虽然岳飞不需要美化。其次,岳飞的奏报中没有提及“朱仙镇大捷”。岳飞在北伐过程中,取得战役的胜利后,都会第一时间向朝廷上奏,同时宋高宗还会对岳飞下达一些手诏。岳珂在编写《金佗粹编》的时候,将这些手诏、捷奏全部录入。比如《复颖昌捷奏》、《郾城北并垣曲捷奏》,说的就是颍昌之战、郾城之战。但在这些手诏、捷奏中,没有一件涉及所谓的“朱仙镇大捷”,也就是说连岳珂都没有提出直接的证据来证明朱仙镇大捷的存在。

古代战争故事《朱仙镇大捷》

  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在朱仙镇(今河南开封西南)同官军进行的一次作战。 此战,李自成临机应变,战法灵活,基本上摧毁了河南官军主力,在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为夺取中原奠定了基础。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古代战争故事《朱仙镇大捷》的资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战争故事《朱仙镇大捷》   闯王李自成亲率数十万人马,在中原大地上浩浩荡荡地向开封进发。艳红的太阳照着绣有“闯”字的帅旗,猎猎招飐。其时是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5月1日。   大军行至开封城西南的朱仙镇,已是黄昏,李自成便令部队在镇郊扎营。   闯王正骑着马在察看各部安营时,忽有巡哨官来报:“明将左良玉和丁启睿、杨文岳三支人马已奉旨兼程北上援救开封。”闯王哈哈大笑说:“来得正好。”次日,闯王将老营移至阎家寨,其余各路人马四面围住开封,并拨出大批人力枪割地主的麦子,以备军粮,赈济贫民。   且说左良玉率十余万人马、丁启睿、杨文岳率五万人马,虽是奉旨兼程北上,其实行动并不迅速,因为他们知道李自成不是好对付的,行军十余日,才接近朱仙镇。   这一天后半夜,左良玉提刀纵马率兵攻入朱仙镇南门,丁启睿、杨文岳攻入东门。因镇中并无多少守军,左良玉就轻易地占据了镇中岳王庙。此时,闯王派出的由李过率领的三千骑兵也恰从西门突入朱仙镇,与丁启睿、杨文岳的人马在镇中窄路相逢,便混战起来。丁、杨二人的军队火器甚多,李过的骑兵在胡同中不便驰骋,渐渐支持不住。正在紧急之际,左良玉的大队人马又从四面围来,把李过围在核心,左冲右突不能脱困,李过面部还中了一箭。只听明军喊声震天,李过心慌,但仍拼死恶战。明军不敢近前,只用弓箭和火器远远地射击,李过的士兵伏在断垣残壁间抵抗。   到天刚破晓时,闯王手下大将刘宗敏的一方五千骑兵杀到,一阵杀退明军,救了李过。刘宗敏见李过面部带伤,况且李过又是李自成的侄儿,不便责备他。李过自己却说:“我轻敌冒进了,没有听将军的话,请将军惩治吧。”刘宗敏一笑说:“小将锐气可嘉。以后注意不可盲目轻进。”天大亮时,闯王李自成进入朱仙镇。此时明军已退到朱仙镇东南十余里的水坡集去了。   闯王手下猛将郝摇旗前来向闯王请示说:“敌人退至水坡集,正可一举歼灭之。”闯王说:“且慢。先不烦将军虎威,我自有妙策。请将军午后边到岳王庙来会商。”午饭后,李自成召集手下将领刘宗敏、郝摇旗、李岩、袁宗第、李过、刘芳亮、宋献策、牛金星、田见秀、罗汝才等人在岳王庙会商。李自成先让大家发表了一阵见解,最后说:“大家的主意归纳起来是不是这样的,就是:断贾鲁河之水,以绝敌军水源;离间左良玉和丁、杨的关系;还有就是拦击逃敌。”诸将一致称“是”,于是,李自成便分拨人马,各司其职。郑说明军退至水坡集后,左良玉扎营于东边,丁启睿与杨文岳驻扎在西边。两处官军貌合神离,左良玉瞧不起文官出身的丁和杨,而了启睿和杨文岳厌恶左良玉的拥兵跋扈。   这天清晨,丁启睿和杨文岳的营寨忽然遭到李自成军队火炮的轰击,炸死炸伤多人,而左良玉的营盘却未遭袭击。丁、杨二人心中大疑,便在一起商量。   杨文岳说:“督师大人,李闯贼不轰左良玉兵营,专轰我们,这是为何?”丁启睿说:“我此次奉帝命督师,就是要督左良玉。李自成攻破商丘时,对左府加意保护,况且,左良玉的养女就在闯营,被李闯夫妇收为义女。……不可不妨他叛国投敌呀!”杨文岳说:“不如把他叫来杀了……”丁启睿连忙摇头说:“不可、不可轻动。他拥兵十余万,又无圣旨叫诛戳他,如何可以杀他?且看动静再说。”这一天天刚擦黑,杨文岳营前的"卫兵只见一人骑马由西而来,向东疾驰,卫兵一齐放箭,那骑马的丢下一只红布包便又折向西逃去了。卫兵快上前拾起红包,只觉得沉甸甸的,打开一看,内有金条一百根,并有一封信。卫兵们不敢私分,携包来见杨文岳。杨文岳让卫兵捧着包一同来到丁启睿处,并说明情况。丁启睿打开信一看,骂道:“反了!”于是把信给杨文岳看,原来信中写的是:“谨以黄金百两奉左将军麾下。一切按所约行事,专候佳音。   自成。”丁启睿立即起草文书,令人去奏闻崇祯帝,具言左良玉反状。不料递送文书的人被李自成军俘获,李自成看了文书后,用善言抚慰送书人,告诉他,只要把文书送到左良玉处,便是大功。李自成派了五名勇士,陪送书人直把丁启睿上奏左良玉反状的文书送至左良玉营前卫兵处,立即返回。   再说左良玉的十余万人马,因贾鲁河水被截断,天气又热,加之连月抗旱,搬运饮用之水十分不易,兵士们叫苦不迭。左良玉正打算与丁启睿、杨文岳商量对策,忽得卫兵送到的丁启睿奏请斩处自己的奏本,大惊,心想:“与其他来杀我,不如我去杀他。”但一转念,又想:“与其我去杀他,不如让李自成去杀他!”于是,左良玉也不与丁、杨二人商量,当夜拔寨撤走。   到天亮时,丁启睿,杨文岳才发现左良玉的人马已撤离,二人大惊,忙令拔寨南撤。几万人马一片混乱。   此时,李自成早已布下了多路伏兵,以逸待劳。   李过、袁宗第率两万骑兵去追击左良玉,只追不打。刘芳亮率一万五千骑兵去水坡集收拾残余官兵,罗汝才率兵追击丁启睿、杨文岳。郝摇旗率兵追击明将虎大威部。   明军被闯王各路追兵打得懵头转向。丁启睿、杨文岳也不顾手下人马,急急若丧家之犬远遁去了。   左良玉到底是个将才,带兵后撤中虽有纷乱,大体还列成行伍。左良玉回头望望追兵,只见一面“袁”字大旗与一面“李”字大旗离自己仍有三四里之遥,所以,想停下休息也不能。但若回军交战,又怕闯王后续部队跟上,于己不利,只得带领疲惫军马不停步地走着。   时间已是晌午过后,左良玉的人马饥渴疲劳,有些兵卒已渐渐跟不上大部队,他们就被李过与袁宗第的追兵轻易地俘虏过去。   左良玉催兵速进,但前面的军队停止了。左良玉大怒,策马由中军奔向前,忽见一员将官来报:“前有深沟,顺大路延伸,沟对岸树丛中有旗帜、树丛前有块大木牌,上面写着……”左良玉喝道:“写着什么?”那将官不敢说,只是嗫嗫嚅嚅地说:“写着不好听的话,我也没记住。……恐怕中计了!”左良玉纵马向前,临沟一望,对面大木牌上白底黑字,曰:“奉告昆山将军,君乃釜底游魂,速速率众来降,免遭兵溃成擒。”左良玉大怒,正想挥兵向左,忽见左方战旗如林,黄埃滚滚;继而想向右,又见右方旌旄参差,飞尘冲天。后面的追兵仍是离自己三五里,战鼓不息,喊杀阵阵。于是喝令越壕沟而进,顿时千军万马落入七八尺深,一丈来宽的壕沟中,你挤我踩,人叫马嘶,壕沟的两头忽又有水流了过来,人马在烂稀泥中喧嚷爬跌。原来这里是李自成预先让田见秀率兵掘下的壕堑。   左良玉怒气冲天,狠加两鞭,跃马冲过壕沟,他的十万大军也纷纷涌出。   此时早见田见秀抡开山大斧来战,左良玉毫不畏惧,举大砍刀来迎击,不三合,田见秀抵敌不住。左良玉麾军包围田见秀,田见秀且战且退。   左良玉正要追赶,忽听一声炮响,闯王伏兵齐出:左有刘宗敏、牛金星;右有李岩、宋献策。田见秀挥兵杀回,李过、袁宗第从后杀来。   左良玉十万人马陷入重围,转瞬间不少官兵都已跪在地上成了俘虏。   左良玉见大势已去,便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向西南冲去,杀开一条血路,一口气冲出十余里。此时已近黄昏,左良玉想:“若能逃到许昌,就不愁不能重整旗鼓了!……”左良玉的二三千骑兵到一小村,正要过桥,只见桥那边霞光中树起两面大旗,一面上有一大白“刘”字,一面上有“总哨”两个大金字。左良玉知道那是被呼为“刘爷”的刘宗敏,左良玉大惊,忙令用炸药炸断桥梁。而后与二三千骑兵沿河乱窜,各不相顾。   刘宗敏挥军沿河射箭,左良玉骑兵死伤不少。   天渐渐黑下来。一阵狂风吹过,霎时雷电交加,转瞬暴雨倾盆,夹着鸡蛋大的冰雹。几十里战场的血战不令自停,左良玉想:“不趁此时逃走,更待何时!”所好他的马是大宛汗血马,耐劳忍饥超于凡马,且能负重负痛,左良玉是全身铠甲,虽有冰雹砸来,也伤不着,因此,一人一马顶风冒雨,赶夜黑向西南逃去。   朱仙镇一仗,闯王大胜,歼敌十余万,缴获马匹、军械无数。   第二天雨过天晴,朱仙镇一带的百姓都出来欢迎闯王。   拓展阅读   人物介绍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自称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   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大顺军逼走南明将领左良玉,占领武昌,李自成计划乘舟东下,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但大顺军尚未准备充分,清军分水陆两路突然袭来,李自成仓促弃武昌向东南进发。顺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另有一说李自成死亡地点为湖北咸宁市通山县九宫山。   历史背景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于明末天启七年(1627年)的陕北起义,至康熙三年(1664年)夔东十三家完全失败。又称明末农民战争、明末民变、晚明民变等。   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明廷面对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明廷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   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王二起义开始,经过洛阳之战、襄阳之战、成都之战和山海关之战,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败,起义军与明军战斗17年,与清军战斗20年。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农民军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流动作战到运动流动作战,最终推翻明朝。   清军入关后,农民军采取联明抗清的决策。[但是由于受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战略失误,再加上清兵与地主阶级的疯狂镇压,农民起义最终失败了。   明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明朝腐朽势力和清兵的嚣张气焰。[8]200万农民革命大军在黄河南北、长江上下十几个省的辽阔地区,与明清地主阶级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农民军进一步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标志着中国古代农民反封建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岳飞的朱仙镇大捷究竟存在吗,十二道金牌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晚霞映红了天际,给山川河流抹上了一层血色。他呆望着这浑然一体的天地,耳畔仿佛飘荡起了如泣如诉的旋律,一贯的雄豪自信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则是满腹的彷徨失落。“大帅,不能退兵啊!”一名副将难以忍受这沉闷的死寂,不由得脱口而出。“一旦班师,河东河南的义军便孤立无援啊!”其他将官也慷慨附和。眼睛有些火辣辣地痛,痛得他不得不闭上双目。“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一泓清泪顺着面庞流下。他如何不懂得将士们的心思,可面对着催命符一般的圣旨,他又真的能来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么?”“号令全军,班师鄂州罢!”同关羽、文天祥等忠臣名将一样,千年以来,中兴抗金岳大帅的光辉形象可谓深入人心。由于太过耳熟能详,我们反而不会去穷究其生平事迹的细节真伪。打造难以撼动的岳家军、大胜铁浮屠、收复中原河山,却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冤死于风波亭……演义和民间故事,描绘了一个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而无论是岳云、张宪这些副将,还是高宗、秦桧等反派,也通通成了后人心中脸谱化的形象。可我们也许应该画个问号:这些雄壮或悲情的一幕幕,当真是发生在九百年前华夏大地上的历史吗?岳飞在节节胜利时的班师,真的是源于十二道金牌的催逼吗?想要解答这个谜题,还要从宋军朱仙镇大捷说起。01一场被夸大的胜利南宋绍兴十年五月,金兀术亲率精骑一万五千直扑岳家军的大本营郾城,企图将岳飞的“指挥部”一举荡平。岳飞号令士兵持白刃,“上砍敌兵,下砍马足”,大破女真的重甲骑兵,取得了郾城大捷。面对败绩,兀术哀叹“自海上起兵,皆以此(骑兵)胜,今已矣”,但这位不甘心的统帅还是迅速集结了十余万军队攻打颖昌。面对卷土重来的敌军,岳飞仅以八百背嵬军与之决战,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将金兵砍瓜切菜般消灭得干净,甚至“杀兀术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兀术只得狼狈溃逃。这便是宋金战争中为人津津乐道的“朱仙镇大捷”。此战岳飞仅用数百人,便歼灭金军十万主力,收复汴京指日可待。但也正是这场辉煌的胜利,促使高宗下决心召岳飞火速班师。那么这次大捷是否可信呢?可疑点一:朱仙镇大捷的出处见于岳飞之孙岳珂的《金佗稡编》。生活在宋宁宗年间的岳珂,因痛恨祖父被秦桧等奸臣陷害,著书为之辩冤,也为南宋初期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既然是为了昭雪先人,难免言辞间会有夸大之处。反观岳飞本人的《中兴十三处战功录》等捷报奏折中,并无朱仙镇战役的任何记录,这便令其真实性打了折扣。可疑点二:朱仙镇距离汴京近在咫尺,金兀术不将主力屯驻大城,却选择朱仙镇这样一座无险可守的小城。倘若溃败,则汴京也成了空城一座,如此布防,不合常理。可疑点三:即便金军十万主力真的在朱仙镇,即便背嵬军真的以一当十,可区区数百人便将当时正处于战力巅峰的女真大军杀得丢盔弃甲,简直就是抗日神剧中“手撕鬼子”的桥段。当然,以如此悬殊的差距破敌的事迹,还是有其他先例作为参考的:唐初李靖率三千骑兵夜袭突厥大营,杀得颉利可汗携公主远遁。可李靖采用的是夜间突击,令猝不及防的敌军无法摸清唐军的虚实。而朱仙镇之战是大白天的两军正面交战,岳家男儿真的如此神勇,轻松摆平百倍于己的大军?综合这些可疑点,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朱仙镇大捷,极有可能只是岳家军在汴京外围针对金军小股部队进行的一次成功的作战。后人为了树立岳飞光辉的形象,而在文字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艺术虚构。那么如果朱仙镇之战的意义并非如此重大,十二道金牌的传说是否另有隐情呢?02金牌真的能召回岳飞吗所谓金牌,其实是一种传递邮件的特殊标志,将木头做成条状,长约一尺,涂上朱红油漆,并在上面篆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铺”八个黄金大字。所谓“不得入铺”,意为金牌邮件进行传递时,不得在驿站交接,而只能在马背上传递,从而大大提升信息的传递速度。金牌制度始于北宋元丰六年,往往由内侍省派人递送,十二道金牌,自然是命令万分紧急重要的旨意了。高宗为何要召回岳飞?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从“迎回徽钦二圣”给皇帝添堵,到惧怕岳家军拥兵自重,再到劝立储而遭猜忌。但我个人认为,高宗这诸般猜疑,都是以岳飞真能够直捣黄龙,而后做个“得胜还朝大将军”逼自己退位为蓝本。事实上,高宗很可能根本就不相信任何一个将领能够收复故土,甚至彻底将金人赶出中原。在端坐龙榻的赵构眼中,这些大大小小的胜利无非是日后与女真讲和时可以讨价还价的资本。至于什么“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不过是秉持着一个浪漫的幻想,而做的一笔极为烧钱的买卖罢了。这种“见好就收,徐图和议”的心理,恐怕是高宗一切匪夷所思举动的重要诱因。那么以金牌召回前线大将,赵构难道不担心逼反岳飞吗?事实上,早在郾城大捷之前,秦桧等主和派就已经在谋划撤军了。他们命令张俊从亳州退到寿春;驻屯顺昌的刘锜远调江南太平州;而韩世忠则稳守淮东,不得擅离半步。如此一来,岳飞便落入了孤军无援的境地。当真要不听号令,执意进军,则面临着金宋南北夹击的窘境。布好了这些棋子,秦桧又串通杨沂中和谏官罗汝楫等向高宗上疏,称“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某若深入,岂不危也。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高宗自是顺水推舟,将不得不退兵的岳飞召了回来。可见,十二道金牌这种夸张的催命符,也许是出自史家的虚构;但赵构君臣合力布局,摧毁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03风波亭中的千古奇冤心灰意冷的岳帅班师回朝后,不再像以往那样在朝堂上慷慨陈词。他再三恳请朝廷除去自己的军职,解甲归田。出人意料的是,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为由,拒绝了他的请求。可见,高宗并不担心岳飞会拥兵自重、功高震主。那么,是什么令岳飞走上了一条必死之路呢?冬去春来,到了绍兴十一年。跟南宋打了十几年的仗,金国意识到双方已经进入了长期的“战略相持”阶段,短时间内谁都无法吞并对方,于是南北和议便提上了日程。宋高宗自是喜出望外,而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则写明了“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的条件。杀掉岳飞,是为了表达宋金“长久和平”的决心。同年四月,韩世忠、张俊和岳飞三大将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任职。很快,岳飞又遭到秦桧党羽万俟卨、罗汝楫的弹劾,诬蔑岳飞援淮西时曾“逗留不进”、主张“弃守山阳”。到了八月,岳飞已是无兵无权,回到了江州庐山的旧居赋闲。但秦桧等人却不打算就此罢手,他们利用岳家军内部矛盾,令王贵等部将指认张宪谋反。张宪自寒微时便追随岳飞,凭战功从普通军校一直做到阆州观察使,是岳飞的嫡系。王贵等人称:岳飞之子岳云写信给张宪,帮助父亲夺回兵权。可无论严刑拷打还是钱权利诱,都没法让张宪吐出半个字。无奈之下,秦桧等只得造个“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收捕大理寺,缢杀风波亭。岳武穆一生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不是他在形势一片大好之际被勒令撤军,致使刚刚收复的河山再度沦陷敌手;而是无论胜利、撤军乃至他的冤死,都被高宗君臣作为苟和偏安的筹码。但即便如此,岳帅依然为了“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梦想不断向前,哪怕只有零星的希望,也值得自己粉身碎骨去争取、去打拼,这大概才是他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保留的最伟大的精神财富吧?

三国群英传7两宋风云1.2朱仙镇大捷培养哪些武将

杨虎和赵云。在三国群英传7中杨虎和赵云是实力最强的武将,因此三国群英传7两宋风云1.2朱仙镇大捷培养杨虎和赵云。《三国群英传VII》是台湾宇峻奥汀游戏公司设计制作的即时战略单机游戏,于2007年12月正式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