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与高致残率,给个人健康、家庭幸福及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
从发病因素看,不健康生活方式是“元凶”之一。长期高盐、高脂饮食,易引发高血压、高血脂,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堵塞血管;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长期精神压力大等,使血管内皮受损、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压波动异常,为心脑血管疾病埋下隐患。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血管生理性退变,器官功能衰退,亦是发病风险上升的重要因素。
临床治疗手段多样但各有局限。药物治疗需长期规范服用,部分患者依从性差影响疗效;溶栓、取栓等介入治疗虽高效,但有严格时间窗限制,错过最佳时机效果大打折扣;外科手术风险高、创伤大,术后康复漫长。
在此背景下,向企业员工普及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知识迫在眉睫。帮助大家了解危险因素,掌握科学生活方式,早期识别病症,积极配合治疗,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减轻企业医疗负担,提升员工整体健康水平与工作效率,意义非凡,这也是本次课程开展的关键缘由。
【课程收益】
本次心脑血管疾病课程收益颇丰。员工可明晰疾病危害与成因,掌握饮食、运动、心理调适等预防法,降低发病风险;了解临床治疗路径,含药物、介入、康复手段,患病时早诊早治、科学康复,助力企业员工守护健康,保障生产力。
【课程特色】
全是干货,没有废话,思维逻辑清晰,听的懂、学的会,用的到;现场答疑;
【课程对象】
企业全体员工、社区。
【课程时间】
0.5-1天(6小时/天)
【课程方式】
讲解+互动+答疑
【课程大纲】
《精讲:我们如何预防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一、心血管疾病
(一)概述
心血管疾病(CVD)是指累及心脏与血管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的疾病。这些疾病通常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有关,具有相似的病因、发病过程及治疗方法。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其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史、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运动缺乏、肥胖和精神压力等。其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可干预因素。
(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类型
1. 冠状动脉疾病(CAD)
冠状动脉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类心脏病。常见的疾病包括:
心绞痛:心肌缺血引起的胸痛,常在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发作。
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坏死,是心血管疾病的急危重症。
2. 高血压(Hypertension)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脏、脑、肾脏等靶器官损害。
3.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临床综合征。常见原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
4. 心律失常(Arrhythmia)
心律失常是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的心跳节律或频率异常。常见类型包括早搏、房颤、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
5. 心脏瓣膜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
心脏瓣膜病是由于心脏瓣膜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常见的有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等。
6.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发育异常导致的疾病。常见的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7. 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外周血管疾病包括除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外的其他血管疾病。常见的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颈动脉狭窄等。
(三)诊断方法
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
1、心电图(ECG):用于检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
2、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3、冠状动脉造影:用于明确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的部位。
4、血液检查:检测血脂、血糖、心肌酶等指标。
5、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用于评估脑血管病变。
(四)治疗方法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血管疾病的基础治疗,包括:
降压药:如ACEI、ARB、钙通道阻滞剂等。
降脂药:如他汀类药物。
抗心绞痛药物:如硝酸甘油。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
2.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射频消融术等。这些方法可迅速改善病情,减少药物依赖。
3. 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复杂的心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搭桥术、瓣膜置换术等。
4. 生活方式干预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包括戒烟限酒、合理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规律运动等。
(五)预防措施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1. 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主要包括:
健康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戒烟限酒:避免长期吸烟和过量饮酒。
控制体重:保持BMI在18.5-24.9之间。
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
2. 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来控制病情。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规范的医疗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六)答疑
二、脑血管疾病
(一)概述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病变或血流障碍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这类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二)脑血管疾病包含哪些疾病?
脑血管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
1. 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24小时或存在影像学证实的新发脑梗死灶。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指由于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症状通常在1-2小时内恢复。
3)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4)颅内静脉血栓形成:颅内静脉系统发生血栓形成,导致脑组织缺血。
2. 出血性脑血管病
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脑组织出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脑出血:原发性非创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
2)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卒中,常由动脉瘤破裂引起。
3)硬脑膜外或硬脑膜下出血:多由外伤引起,需要及时处理。
此外,脑血管疾病还包括一些其他类型,如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脑动脉炎、烟雾病等。
(三)诊断方法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1、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病时间、既往病史等,并进行神经系统检查。
2、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MRI:用于快速诊断脑出血、脑梗死等。
(2)脑血管造影(DSA):用于明确血管狭窄或动脉瘤等病变。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血糖等,以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
(四)治疗方法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类型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
1、药物治疗:
1)缺血性脑血管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抗凝药物、溶栓药物等。
2)出血性脑血管病:使用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止血药物等。
3)介入治疗:如动脉瘤栓塞、血管内支架植入等。
4)外科手术:如动脉瘤夹闭术、脑出血血肿清除术等。
5)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五)预防措施
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和健康生活方式:
1、控制危险因素:
1)高血压患者应长期服用降压药物。
2)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
3)高血脂患者应使用他汀类药物。
2、健康生活方式:
1)保持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
2)戒烟限酒。
3)定期进行适量运动。
4)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和干预潜在的危险因素。
(六)缺血性脑卒中的预警
1.近期舌麻、上肢麻(排除颈椎病)、腿麻,走路偏(排除腰间盘膨出)。
2.近期饮水或进食频频呛咳,吃饭时经常性咬舌头,耳鸣耳聋(但是要排除外伤性耳聋和中耳炎),这是脑中风之前征兆。
(七)综合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具体措施
1、运动(每天40-60分钟)挥拍类运动可减少全因死亡率49%,注意不要过度。
2、多食水果、蔬菜类,少食肉类;低脂、低糖、低盐饮食。
3、戒烟、戒酒。
4、心态平和、不要情绪激动。
5、每天多饮水(1500-2500ml),其中,睡前一杯水(减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51%)。
6、晚餐不能过饱(大部分血液去往消化道,心脑相对缺血)。
7、控制原发病(如高血压,>200/110mmHg极易出现脑出血);三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8、保证睡眠。
(八)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