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柚不是西游
-
《乡土中国(修订本)》(费孝通)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pWBra64oPnyeDmNWo8E1dg
提取码: zxn5书名:乡土中国(修订本)
作者:费孝通
豆瓣评分:9.3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0
页数:596
内容简介:
本书辑录的《乡土中国》、《皇权与绅权》、《内地的农村》、《乡土重建》和《生育制度》等5篇著作,是费孝通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著作。本书没有按各篇出版时间的先后排序,并取《乡土中国》为总书名,意以其为总纲,可以引领后面各篇的阅读和理解。《乡土中国》虽然是作者在“乡村社会学”讲稿的基础上撰写的,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的分析,其广度和深度已高于一个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层面。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11.2~2005.4.24)于江苏吴江县城。1920年入振华女校(今苏州第十中学)。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80年接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颁发的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联合国接受1988年“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日本亚洲文化奖;1994年接受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
相关推荐
《乡土中国》主要内容是什么?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绅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乡土中国》是中国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本书是作者对有关农村社会问题研究的成果,由14篇论文构成。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观察。剖析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特点。书中不作空泛说教和简单类比,一切以时空条件为转移,从结构、道德、法律、家庭、权力等方面来看中西文化差异。《乡来垍头土樤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2023-07-15 20:08:351
乡土社会权利运作的特点?
中国乡村社会虽具有“天高皇帝远”的自在性特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游离在国家权力统治之外,而是依然受统治权力的限制,犹如韦伯认为:“即使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即不涉及任何具体的内容,统治也是社会行为中最重要的因素。”[1] 那么,国家权力究竟是如何行之于乡村社会呢?费孝通提出,乡土中国既非由“横暴权力”亦非由“同意权力”统治的社会,而是由教化权力或“长老统治”的“无为政治”的社会。[2]经历社会转型之后的乡土中国,如今可以说已迈入了后乡土社会。[3]后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与乡村政治又是怎样的呢?或者说,当前中国乡村政治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呢?乡村政治处于怎样的运行状态呢? 一、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与政治 乡村社会有着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相对封闭性与稳定性;二是相对自在性与独立性。聚村而居是乡村社会生活的基本形态,村民们居住生活的村落,是具有社会边界性的。正是因为这种社会边界的存在,使得村落与其外部世界的关系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村落内部关系则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外部的力量进入村落内部结构有着很大的难度。乡村社会的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从事着生活资料和食物的生产,这一经济基础决定着人们可以维持自给自足的状态。很高的经济生活自给自足度也使得乡村享有较高的自在性和独立性。 考察乡村政治的意义,与乡村社会这两个特征关系密切。一方面,透过乡村政治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相对闭合与稳定的社会系统内,会产生什么样的权力结构,这些权力又是怎样产生的,以及乡村权力在维持乡村社会秩序发挥着什么样的功能。权力是政治现象的核心因素,权力“它是指个人、群体和组织通过各种手段以获取他人服从的能力,这些手段包括暴力、强制、说服以及继承原有的权威和法统。”[4]关于乡村社会的权力构成,费孝通等从皇权与绅权关系的角度,透视了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并将士绅的权力纳入到考察的焦点范围。[5] 另一方面,透过乡村政治现象,亦可看到国家权力和法统是如何进入相对封闭的乡村社会,国家权力和法统在乡村社会秩序构建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在乡村政治舞台上,国家权力与地方权力又是怎样互动的。关于国家与乡村,或乡村的统治秩序构成问题,孔飞力在对晚清政治变迁的历史分析,认为在社会动荡期间,尽管“传统国家的正式机制和思想基础都被破坏。”但“农村地方名流并不因科举制度和旧政权授予他们的正式特权的取消而消失。”即乡村地方权威并未动摇,仍然是旧秩序的重要基础。[6]而对国家政权是如何统治传统乡村社会的,杜赞奇则提出了“权力的文化网络”这一框架,把“乡村社会中多种组织体系以及塑造权力运作的各种规范构成”的文化网络视为国家政权在乡村获取权威和利益的源泉。[7] 关于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以及乡村政治性质的解释,徐勇提出了一个“基层社会与农民创造性政治”的解释框架,试图超越“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或“压迫与反抗”的经典模型。认为国家对农村的统治实际属于“无根统治”,而农民的“创造性政治是指基层社会为改变自己命运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政治活动。” [8]从当代中国农村发生的“大包干”改革、乡村工业发展、村民自治以及农民流动的社会事实来看,基层社会的农民在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努力地突破体制、机制和现实的束缚,在改变生存状况的同时,与国家共同互构了创新性的秩序。而在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的分析框架中,乡村政治的基本性质似乎一直是抗争性的,如裴宜理认为:“中国的抗争性政治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 3世纪一直到陈胜和吴广那里,并一直延续到今天。”[9]而有些关于乡村抗争性政治的解释框架,甚至将农民维权抗争事件的增多,解释为国家政治体制越来越开放的结果,即国家政策允许农民通过上访等抗争行为,来释放基层治理中的一些问题。[10]此外,于建嵘也将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作为其分析农民“以法抗争”集体事件的框架,并把底层社会视为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11] 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的理论视角,虽关注到了乡村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非均衡性,但是,这一视角由于是从农民抗争事件切入来考察和分析乡村政治系统的,而抗争事件本身所体现的是乡村社会秩序的冲突状态,亦即一种非均衡或非常态。那么,抗争性其实是乡村政治非常态下的一种特征,而非乡村政治的常态特征。也就是说,在平常的乡村政治生活及秩序运行中,乡村社会还会存在一种权力结构和政治机制,它能维持乡村秩序的相对均衡和稳定。因此,对乡村政治系统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要考察常态下的乡村权力结构和政治机制。2023-07-15 20:08:512
明成祖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政治给予宦官哪些权柄?
明成祖朱棣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政治,曾给予宦官一定的权柄,在宫内设置宦官二十四衙门,其中以司礼监的职权为最大。司礼监的掌印、秉笔太监可代皇帝传布政令,"批红"奏章,但受皇权及内阁的制约,宦官权势毕竟有限。明朝中叶,先后出现土木之变、夺门之变等事件,政局动荡,而英宗、景帝、宪宗、孝宗、武宗等人或年幼登位,生长深宫或昏庸荒乱,无所作为,于是宦官乘机窃权,挟制内阁,掌握厂卫,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皇权与绅权的矛盾日益加剧。2023-07-15 20:09:011
你认为科举制度从产生到废除对我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科举制度作为相对比较进步的、合理的考试制度,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教育方面来说,影响更为深刻,下面我们就从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来分别讨论一下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一、积极方面: 1、科举把选才与育才统一了起来,把选拔人才的权利集中于中央,满足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欲望,为知识分子打开了进入统治集团的门径,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科举制度的实施实际上是开放了官僚系统,打击削弱了世家大族的政治势力,扩大了统治者的政治基础,进一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 封建君主专治制度,但也真正为国家选拔出了一大批人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2、科举力图改变选拔官吏只重品行、门第,而忽视知识才能之弊端,故而也确实选拔了一批有才之士。为封建国家行政机器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管理效能。自隋唐以来,历代有作为的将相辅臣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的“学而优则仕”者,如宋代的范仲淹,明清的林则徐等。由此可以看到,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较有才能的人士, 他们中许多人能以封建礼教约束自律,敢于抵制官场腐败现象,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吏治状况的改善。尤其是将广大中下层出身贫寒人家的子弟充实到了统治队伍中,它不仅提高了封建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还为封建统治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通过科举可以取得一定的官职出身名位,所以促使中下层知识分子强烈要求进学校读书,从而推动古代教育的兴盛和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由于科举考试制度为广大学子提供了获取功名的机会,一方面大大激发了中下层阶级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隋唐以后,随着时势的不断发展,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科举影响还波及国外,对朝鲜、越南、日本及欧洲均有影响。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影响 到了西方各国,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验。 5、科举制度还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实行科举制度一方面把分散的人事选拔权完全回收中央,另一方面又使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使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增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二、消极影响: 1、科举考试引导人们严重地脱离现实,也助长了封建文化教育畸形发展。由于科举制度是一般中下层子弟入仕参政的唯一途径,一旦科考及第,名、权、利三者全收,所以应试者趋之若鹜。但其考试内容过分强调文学诗赋,而忽视了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忽视,这对中国文化的畸形发展以及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不能不产生消极的影响。 2、科举考试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考试形式也日益走向僵化,因循守旧,漏洞百出,特别是明清以后实行的八股文制度,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士子们的实际能力,束缚了人们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最终败坏了学风, 使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3、科举制度虽然达到了选贤任能的目的,但它也把人的思想束缚、禁锢于一定范式中,民主意识被无情地扼杀了。同时,科举制度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贵族观念,引导人们轻视社会各行业,轻视生产实践,使知识分子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生活,造成中华民族在表面的文化繁荣之下日益空洞衰弱的颓唐之势。科举制度的废除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几乎盛极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在晚清社会变革潮流的变革下,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走向历史尽头,它的废除有其历史必然性,并对当时及以后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 1、促进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制度在我国的建立,从学校教育内容看,它打破了传统儒学的一统天下,增设了国文、史地、美术、音乐及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与此同时各类专门学堂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些举措促进了近代中国早期科技的发展。 2、促进了留学运动和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涨。 3、推动了中国社会基层改革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4、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间接地导致了清朝的灭亡。清末新政教育体制改革是以废除科举为核心内容的。科举制度废除后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1、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了其后一段时期内中国选官制度的紊乱和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如果仅从考试形式选拔国家文职官员的角度来审视,在未找到这一功能的替代形式之前,便草率地将其全盘否定似乎非明智之举。 2、科举制度的废除,一定程度上导致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政治失序,政局动荡。科举制度废除后,政府没有适时地推出替代性制度,原有皇权与绅权的相对平衡状态不复存在,士绅阶层被迫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2023-07-15 20:09:092
乡土重建是高一必读书吗
是。《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绅权》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是高一必读的四篇著作。《乡土重建》类别是社会科学,出版社是岳麓书社。把中国乡村作为研究对象,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现代乡土经济的主要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提出乡土重建的具体方法及措施。此书是费孝通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著作之一,并收入《观察丛书》。2023-07-15 20:09:161
科举的知识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明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清代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2023-07-15 20:09:256
请问哪位知道费孝通先生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费孝通著作目录(含合著及译著):费孝通著述浩繁,其作品《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必读之书,他的主要论著收入《费孝通文集》。 《Peasant Life in China》,London:Routledge (1939年,该书译为江村经济) 《禄村农田》(1943年) 《Earthbound China:A Study of Rural Economy in Yunnan》,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45年) Chinese Gentry(1945年) 《内地农村》上海:生活书店 (1946年) 《生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 《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48年) 《乡土重建》上海:上海观察社(1948年) 《Toward a People"s Anthropology》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1年) 《Chinese Village Close-up》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1983年) 《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年) 《小城镇四记》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5年) 《费孝通社会学论文集》(1985年) 《费孝通社会学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 《Small Towns in China》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6年) 《论小城镇及其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 《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年) 《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宁夏出版社(1989年) 《费孝通文集》(1999年)其他:《社会变迁 重庆》,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 《初访美国》 上海:生活书店 《民主·宪法·人权--民之作》 上海:生活书店 《工党一年》 上海:生活书店 《美国人的性格》 上海:生活书店 《皇权与绅权》 上海:上海观察社 《兄弟民族在贵州》 北京:三联书店 《China"s Gentry(中国绅士)》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世界史》(上、中、下) 北京:三联书店 《访美掠影》 北京:三联书店 《民族与社会》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非洲的种族》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物的简明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杂写甲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美国与美国人》 北京:三联书店 《社会调查自白》 北京:知识出版社 《生育制度--中国的家庭与社会》 日本,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 《杂写丙集》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中国农村四细密画》 日本:日本研文出版社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杂写丁集》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沿海六行》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乡镇经济比较模式》 重庆:重庆出版社 《山水·人物》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选集》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学术精华录》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费孝通外访杂写》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逝者如斯-费孝通杂文选集》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人的研究在中国》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芳草天涯》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言以助味》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学术文化随笔》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文集》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从实求知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3 期 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3 期 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 期 1-1-93 从史禄国老师学体质人类学 《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 第5 期 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 《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1 期 1-1-94 略谈中国的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1 期 关于人类学在中国 《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 期 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 《读书》1995年第8 期 家底实创新业--再访温州 《了望》1995年第5 期 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 期 4-1-95 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 《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 期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 《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3 期 我对自己学术的反思--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一 《读书》1997年第9 期 跨文化的“席明纳”--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二 《读书》1997年第10期2023-07-15 20:09:402
乡土中国的作者简介
概况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80年接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颁发的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联合国接受1988年“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日本亚洲文化奖;1994年接受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皇权与绅权》、《民族与社会》、《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等。 费孝通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人物生平早年经历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费孝通铜像》南京大学美术学院吴为山作品1928年,入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科。1930年,到北平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5年通过毕业考试,并取得公费留学。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师从中国人类学家吴文藻。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师从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留学海外1936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中文名《江村经济》。1938年夏,费孝通回到中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主持云南大学和燕京大学合办的社会学研究室。1940年~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学成归国1944年费孝通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于民主爱国运动。1945年起历任西南联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1945年~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年~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5年到贵州进行民族识别,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曾任国务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第六届中央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中央民族学院的副院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教授。1957年3月24日费孝通写的《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发表在《人民日报》,划为“右派”。晚年时期1978年~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1979年,起任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1980年~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在美国丹佛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并被列为该会会员。1981年,在英国伦敦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0年,春费孝通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春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费孝通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同年费孝通获《大英百科全书》奖。曾在革和国民经济中的位置提出了精辟的见解。1998年,《中国非国有经济年鉴》创刊,费孝通任名誉主编。1982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82年,被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1982年~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名誉所长。1985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在美国纽约获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在日本福冈获亚洲文化奖。1994年,获该年度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社会领袖奖”。1998年,获“霍英东杰出奖”。1999年11月,费先生接受钱伟长邀请,担任上海大学上海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至2004年相继出版的《费孝通文集》(16卷本)。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2023-07-15 20:09:481
何谓“士绅”?
士绅,指绅士。如:县里的士绅们。“士绅”一词出现较晚,但内涵较宽,主要是指士族和乡绅的结合体。士绅包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富商等,也即地方上有钱有势,有头有脸的人,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主要由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富商财阀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扩展资料“士绅”是自始至终贯穿费孝通学术生命的一个关键词。何谓“士绅”?费孝通给出了一个外延很广的定义:可以是退任的官僚,或是官僚的亲属,甚至可以是受过教育的地主,他们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有一定地位、发挥一定功能的一个阶层。士绅是费孝通在20世纪30到40年代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费孝通从最初的乡土工业的讨论引出士绅问题,探讨士绅以及近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转型中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到了晚年,费老重回“士绅”这个原点,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将士绅作为中国文化的几个基础之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士绅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两个世界的“士绅”2023-07-15 20:10:034
民国时期新民县的县长都是谁?
县长,清以前称知县,入民国后改称县知事。国民党执政后易名县长。从知县到县长,并非只是称呼的改易。作为一县之长,县长与知县确有许多传承和延续之处。几千年间,县作为基层政权在形式上没有太大变化,许多县的名称和区划甚至保留至今。但是,传承和延续只是近代中国县政的一个侧面。在从封建王朝国家体制向近代政党国家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基层政治运作亦不可避免地随着上层统治体制的剧变而改观。当国家政权不断向社会基层深入、扩张和渗透的过程中,县不再是传统皇权与绅权的交接点,县长也由直接治理百姓的“治事之官”逐渐蜕变为承转公文的“治官之官”。与此同时,基层政治运作也由“无为”趋向“有为”,由消极趋于积极。然而,正是在这“无为”与“有为”、消极与积极的转变过程中,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官民关系,亦或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均随之发生了流徙迁变。国民政府时期基层地方官的转型及其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无疑是反映这个时期中国基层政治变迁的一个绝佳范例。一、县长的铨选和任用“万事胚胎,皆由州县”。在帝政时代,县是中国最低一级的基层政权,是封建官僚机构的末梢。县官乃吏治之基,在整个国家政体中起着一种基础的作用,所谓“牧令为亲民之官,一人之贤否,关系百姓之休戚”,因此,历代君主都十分重视县官的选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鉴于基层党治空虚,党务局限于城市和上层的状况,将县以下基层政治托付于县长一身,实行县长负责制。县长与县党部书记,前者是一县的行政长官,后者是一县的党的首脑,名义上似乎难分仲伯,实际上是一主一从的关系。国民党在中央一级实行以党训政,而在省县一级,省党部与县党部却无权干涉地方行政事。按诸中国旧制,县官无论是荐举任命,还是科举选拔,均是廷择外放,吏部掌理天下百官,签分直省。这是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重要基础。入民国后,各省军阀割据,中央权威衰微,各省竞相自放县长,廷择外放之制遂被无形废弃。自放县长带来两大弊端:一是进一步削弱了中央对地方基层政权的统制能力,导致县长唯省令是从。县长心中“只知有省,不知有国”,地方主义意识更形助长。二是县长任用漫无标准。在北京政府时代,县缺成了大小军阀们用来奖赏下属或送人的礼品。这个时期,副官马弁当县长者比比皆是。县长的地位也低落到无可低落的地位。国民党执政后,对县长的任选渐加注意,几度颁布县长任用法规,力图将县长任用纳入国家正轨。据1928年颁布的县组织法,规定县长由省政府任用。次年6月,国民政府重订县组织法,规定县长人选由各省民政厅长提出合格人员二至三名,经省政府择一代理,再由省政府检同履历书咨请内政部转送铨叙部审查,审查合格后,再由国民政府正式任命[1]。1933年,内政部再次重申,凡未经国民政府明令正式任命的各省现任县长,无论省政府以何项名义发表,均应作为代理县长。试署、实授必须由中央任命,并规定代理期间不得逾三个月,试署期间为一年,实授则为三年一任[2]。依此,县长的最终任用权在法理上是在中央而不在省府,但事实不然。各省县长呈荐中央任命的只是极少数。1939年,内政部称:“现时(各省县长)凡铨叙不合格者,实则任用早已经年,殊非慎重铨叙之道”。实际上,各省县长送请中央铨叙审查者很少,多数实际“延未送审”[3]。。以江西为例,直至1941年3月,83位在任县长中,经中央审查具有铨叙资格者仅18人[4]。内政部对各省县长如何任用、更调,“真相莫明”,徒叹奈何。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内政部一再要求各省“慎选县长”,但各省任用的县长仍多未能达到中央所定的法定资格。国民政府时期,县长任用,主要通过考试和荐举两途。考试本是中国传统知县选拔的“正途”。袁世凯当国时,曾举行县知事考试四次,录取后由内务部分发各省任用[5]。其后,军阀割据,此项考试未再举行。孙中山对中国传统考试制度情有独钟,尤主张以考试为选用县长的唯一途径。南京政府成立后,内政部于1928年拟订《县长考试暂行条例》公布实施。与中国传统旧制不同的是,这个时期的县长考试不是由国家统一举行,而是由各省单独举行。1928-1929年两年间,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均先后举行县长考试,少则一次,多则三次,共计录取1300余名[6]。其后,考试院正式成立,将内政部所颁之《县长考试暂行条例》明令废止。但考试院迟迟未颁新的条例,直至40年代中期以前,县长考试除在少数省区继续举行一两次外,多数省区未克举行。早期各省所考取的县长,其出路并不甚佳。以湖北为例,1928年,湖北考取县长40人,五年后跟踪调查发现,内除3人亡故外,15人赋闲,9人离省,5人转就他业,1人因案判刑,1人被交付惩戒,只有6人在任县长。1930年,湖北考取县长29人,三年后跟踪调查发现,只有两人在任县长[7]。这种情形并非一省为然。江西省在战前先后举行县长考试四次,计录取63名,而实际任用为县长者仅12人[8]。考取县长的实际录用率如此之低,其间因素固然复杂,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考试及格者难以胜任县长职务。各省考试取录的县长,其政绩大多平平,或朝气有余而经验不足,或勇于赴事而应付乖方,动辄触犯多如牛毛的法令,撤职查办者颇不乏人。二是中央对县长任用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各省自行其是。考试只是选拔县长途径之一。除考试外,更多的县长出自保荐。按照国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各省任用县长,先由民政厅长提出合格人选二至三名,再依法定手续转请任命。这实际上将县长的初选权委诸各省民政厅长之手。民政厅长大权在握,难免滥用职权,任用私亲,甚至以县缺为聚敛的工具。1929年,传闻江苏省民政厅长缪斌出卖县长和公安局长职位:一等县县长六千元;二等县县长五千元;三等县县长四千元[9]。1934年,湖北省21名考取县长联名上书考试院,控告湖北省民政厅长孟广澎滥委县长[10]。由于县长职位多为夤缘而来,自然也难免缘尽而去。每一位省长官上台,民政厅长必随之而换;而每一次民政厅长的更替,必然出现一次县长大换班。时称“更换一次首长,荐信三尺,带员数十,赶走一半”[11]。抗战初期,张治中就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时,各方介绍请委以县长者多达五百多人[12]。县缺成为省厅长官用作酬应拉拢的工具。在任县长既随时有解职之虞,因而在职期间,就无日不在打算失业后的生活出路,小则收受贿赂,大则贪污公款,基层吏治自然日滥。这是民国以来各省自放县长所导致的基层官常失范的一个表征。二、县长的资格与出身在1932年7月《县长任用法》公布以前,国民党中央对县长资格没有作出统一的规定,各省漫无标准。1932年7月以后,各省又以中央所定县长资格标准过高,难以实施,纷纷请求变通办理。于是内政部对县长任用资格几度修订补充、放宽,豫、鄂、皖、赣各省又另颁《剿匪区内县长任用限制暂行办法》。综观各法虽宽严有别,要而言之,战前县长任用资格不外下列数项:(1)县长考试或高等文官考试及格者;(2)国内外大学、专科毕业,有一定资历者;(3)曾任委任职以上,有一定资历者;(4)对党国有劳绩者[13]。资料来源:(1)四川省政府统计处:《四川省统计提要》(民国34年),第177页。(2)湖北省政府统计处:“湖北省专员县长一览表”(1939.9),湖北省档案馆藏,卷号LS2-1-11。(3)湖北省政府统计处:《湖北省统计年鉴》(民国32年),第342-347页。(4)湖南省民政厅:《29年度湖南省民政统计》,第30页。(5)安徽省政府统计处:《安徽省统计年鉴》(民国28年),第106页。(6)李德培:“江西县长之分析研究”。(7)内政部统计处:《内政统计提要》(民国35年),表31,油印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卷号6-2798。(8)江西省政府民政厅:《江西民政统计》(民国36年),第9页。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战时及战后县长资格在下列几方面与战前有所不同:第一:本期县长资格由参差趋于整齐,不仅省际差距缩小,一省之内县长资格也不似战前庞杂。科举出身已全然隐退,行伍白丁更一扫而光。“其他”和“不详”所占的比例已微不足道,“吏治训练”出身者也为数极少。表明本期县长来路已无战前杂滥情形.第二,高等教育成为本期县长出身主途。本期长江流域各省县长中,大学毕业生均占一半左右。江西、安徽、湖南、四川等省大学毕业生所占的比例比战前约增长了一倍。浙江、湖北与战前相比也有所上升。第三:抗战时期,为适应军事需要,战区各县县长规定“以富有军事学识及县政经验之干员充任为原则”[17]。故战时县长资格中,军校出身者占有较大比例。抗战胜利后,这一比例有所下降。オオ从战前与战后县长资格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县长资格有一个由旧而新,由低而高,由参差而趋于整齐的发展过程。在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县政人才一时罗致不易,尚有少数具有传统功名的士绅,依靠其原有县知事的经历,仍能跻身于县长的行列。其后,县政渐入正轨,加之新式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突飞猛进,新式知识分子增多。县长中具有新学历者逐渐占居主流,旧士绅完全凋谢隐退。从县长资格的前后变化中,可以看出新旧知识分子在中国基层政治舞台上交替递嬗的轨迹。三、县长的籍贯与地缘回避中国吏治行政,自秦汉以至明清,历经递嬗演变,形成一套独具特色和有系统的制度。其中尤以科举制度、回避制度影响深远。回避制度旨在防止官吏因血缘、地缘及其他社会关系而徇私舞弊。籍贯回避是回避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在秦始皇建立一统帝国后,即有地方各级官员回避本籍的规定。其后历代相沿,至清代而形成一套周详缜密的制度。清代任官规定,外官自督抚司道以下至州县佐杂,均须回避本籍、寄籍、祖籍、原籍距任所在五百里以内者。籍贯回避在历代推行过程中,有利有弊。就其积极方面而言,规定官员们不许在本籍任职,割断其与原籍各种社会关系的联系,从而较有效地避免由此而产生的许多弊病。就其负面影响而言,异地作官,官员对地方不了解,与民不和洽,人地不相宜,难有作为[18]。民国以后,中央权威衰弱,地方主义嚣张。在“地方自治”的招牌下,标榜本地人治本地事。籍贯回避制度首先在省一级崩解。在各省自放县长的时势下,县官回避本省和距原籍五百里的旧规也被打破。不过在北洋时期,县官基本上回避本县。国民政府成立后,省级官职无回避本籍规定。而县长仍原则上要求回避本县。据1933年“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所颁《剿匪区内县长任用限制暂行办法》规定:“县长应回避本籍之县及与本县毗连之县,但因特殊情形不能即行回避,经由省主席呈明本部审核特准者,得暂为展期”[19]。由此而言,县长只须回避本县而无须回避本省。表5长江流域各省县长籍贯统计(%)2023-07-15 20:10:209
齐美尔 形式社会学 中 的陌生人概念
齐美尔将“陌生人”定义为群体的要素和环节。在他眼中, “陌生人”从群体的外部定义群体的实质, 他们通过“叛逆”与“疏离”, 与群体构成“统一体”。人类学家不同于这个意义上的“陌生人”。根据学科的传统要求,他们需要在一个外在于他们的群体中生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暂时成为内在于其中的外来人。为了“把握事实”, 在调查期间, 这些“暂时成为内在于其中的外来人”最忌讳对被研究群体实行“叛逆”, 最忌讳疏离于他们之外。扩展资料:齐美尔的哲学观属于先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他认为,随著选择性的创新,人的认识会不断进步,个体将得到发展,但人不可通仅凭思考而对生活有全盘的认识。或这么说,人类不断发展文明,意图获得更多的生活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更多东西,反过头来使自己偏离的原本道路。诸如货币产生,为了便利生活与交易而生,但最后衍生出来的新的、高度匿名化的现代生活,却使传统社会一去不返。这种论调类似韦伯在看资本主义与科层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齐美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形式社会学2023-07-15 20:10:552
《乡土中国》的大概内容
《故乡》是李箕永的作品,李箕永,生于1895年,卒于1984年,是朝鲜现代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优秀代表、杰出的创始人之一。《故乡》,反映了“卡普”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也是朝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朝鲜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乡》取材于30年代前后的朝鲜农村现实生活。作家在《给<故乡>读者》一文中曾说过:这部作品,佃农们——元德村农民们反对地主恶毒榨取的斗争是基本的故事梗概。同时,我把这个农民的斗争和城内丝织工厂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企图反映工农联盟的思想。站在他们斗争前列的是他们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金喜俊。我企图通过这个主人公的形象创造出一个出身于农村的新型知识分子,也企图描写元德村农民们在他的领导下怎样正确地认识了自己的处境和力量,以及他们怎样投入了火热的斗争。作者在《故乡》中,通过元德村的矛盾和斗争,真实地表现了20、30年代朝鲜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一方面,愤怒地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同朝鲜封建地主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强行采取“土地调查”、“大米增殖”、“供出粮食”和“征用民夫”等罪恶手段对朝鲜人民进行政治迫害和经济掠夺的罪行,无情地揭穿了亲日派地主及其代理人、二地主安承学虚伪面孔和豺狼本性。另一方面,又广泛地描写了朝鲜农村的巨大变化——革命思想的深入人心、农民群众的迅速觉醒和工农联盟的发展壮大,热情洋溢地赞颂了朝鲜农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金喜俊所领导的有组织的抗租斗争在丝织工人支持下所取得的胜利,正是当时朝鲜工农革命不断发展的大好形势的艺术反映。《故乡》中突出描写的主人公就是革命知识分子金喜俊。他是一个具有先进思想的忧国忧民的新型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在东京的学校毕业之后,他满怀着爱国热情返回祖国。当他目睹元德村农民惨遭压迫和剥削的苦难处境时,深感朝鲜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他热血沸腾,一心想要同故乡人民“干一番事业”。他决心唤醒农民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当他发现:自己接触的“青年会”是一些自私自利之徒推行民族改良主义的组织时,曾一度陷入失望、彷徨和苦闷之中;但是,他深信:“光明拥有打退黑暗的威力,尽管是一星灯火,黑暗却不敢触犯它。”他毅然同“青年会”分手,坚决到农民群众中去。为了接近农民,他向农民学习铲地和插秧等各种农活,竭尽全力创办农民夜校和农乐队,想方设法、不辞辛苦地团结和启发群众,努力提高农民的觉悟。他既善于团结青年农民,又能耐心启发老一代农民,不断发展和扩大革命农民的队伍。但是,他决不高高在上,总是谦逊谨慎地为农民排忧解难,因而得到了农民的信任和支持,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他能抓住斗争时机,机智勇敢地发动和领导农民的抗租斗争和缫丝工人的罢工斗争及捐助活动,有力地支援了元德村的农民斗争,迫使二地主安承学不得不答应农民的要求,使抗租斗争取得了胜利。金喜俊的革命经历生动表明;革命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的斗争活动相结合,就会产生不可战胜的力量,显示出革命的先锋作用。当然,这一形象的塑造,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如:个人力量描写得多,组织力量表现得少;无产阶级气质不足,小资产阶级感情有余;对学三的粗暴同他的一些谦逊的性格是矛盾的,等等。产生这些缺点,既有作家主观上的原因,又有当时无法克服的客观上的原因,不可苛求于作家。二地主安承学是《故乡》中反动势力的代表。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也是地主闵判书的凶恶管家和爪牙。他靠高利贷和收租而成为村里的暴发户。他刚刚来到元德村时,本是一个毫无所有、一贫如洗的流浪汉。由于狡猾诡诈,善于钻营,在郡里弄到了一个雇员的差事。接着,这个人人唾骂的坏蛋又得到了地主闵判书的垂青和信任,让他成为地主的代理人。他到处催租逼债,为非作歹,人面兽心。他认贼作父,同日本警察勾搭起来,又是一个奴颜婢膝甘当洋奴的民族败类。《故乡》的艺术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首先,他塑造了符合于时代要求的新型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金喜俊,这是具有开创意义的。金喜俊是作家早期创作同类革命知识分子的继续和发展。作家曾说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给‘卡普"作家们提出了创作与运动的新形势相适应的主人公的光荣任务。《故乡》就是这一课题的回答。”应该说,这一光荣任务,首先由李箕永胜利地完成了。其次,《故乡》中生动地展示了朝鲜农村的民俗风貌。如:农乐队的歌舞、婚礼的欢庆和生日的祝贺以及其他民间习俗的描绘,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再次,善于利用景物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借景抒情,把人物精神面貌和感情活动,通过自然景物生动而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如:抗租斗争胜利的一章中的黎明的描写:……灰黑色的云彩已经开始在天空的一角渐渐地散去,它仿佛向人们预告:光明就要来临……”这种景物描写是寓意深刻的,使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斗争的胜利就在眼前。2023-07-15 20:11:188
请问古代的士绅要是放到当今社会那大约是什么职位?
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科级和股级干部,士绅大多都有功名,如秀才或举人.何谓「士绅」?他们与其他『士绅』有何不同? 「因为士绅与官吏及地主的关系密切,要了解中国社会的士绅,只能从政治及经济两方面出发。」(费正清) 1.1 狭义来说,士绅是凭科举取得功名的一撮人 1.2 广义来说,士绅泛指富裕家庭,尤其是地主豪族。 二、怎样才能成为士绅?士绅是否只局限於某一阶级? 2.1 一般途径:熟读儒家思想,应考科举 2.2 其他非正常途径: 2.21 捐献或卖官鬻爵 2.22 荫子制度 2.23 荐举制度 三、士绅既为传统中国社会的「精英阶级」,他们在社会、司法及经济上享有哪些特权? 四、士绅在中国社会中只占极少数! 五、士绅的收入来源及其意义? 六、士绅在传统中国社会上担当什麼角色?就清朝地方行政而言,这些角色是否极为重要? 6.1 经济方面角色:地方乡间社会建设的提倡者 6.2 司法方面角色:乡民间私怨纠纷的主要仲裁者 6.3 文化方面角色:传统文化的保护者 6.4 军事方面角色:地方团练的组织者 关于中国近代 绅士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费孝通的《皇权与绅权》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也有相关的论述。本文试从社会史角度对士绅阶层进行考察,以期弄清在社会转型时期士绅阶层的变化及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那些影响。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6540&joursid=12169 “士绅”一词出现较晚,但内涵较宽,主要是指在野的并享有一定政治和经济特权的知识群体,它包括科举功名之士和退居乡里的官员。 乡绅一词的本义,为居乡的有功名仕宦之人,它是明期主要通过科举和学校制度所造就的一个社会特权阶层.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439640.html?si=12023-07-15 20:12:172
急求《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及感想5000字左右
《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及感想的写作思路在于:首先对自己看这本书的缘由做简要介绍,然后对书中内容做简要介绍,最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正文前段时间看了《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里面几次提到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而想到自己本身对人类学、社会学以及田野调查的兴趣,就产生了看这两部作品的想法。其实还在学校的时候就借了书来看,但一直没耐下心看完,之后想了想就买了《乡土中国》。书的话我应该是在上上周末就看完了,真正开始做读书笔记是上周末。做了前三章节的笔记之后,发觉自己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停留在对于某段文字的浅要理解,并没有深入地去看作者是如何来写的,去理解这样写是要说明什么。于是变得很惶恐,这么一想好像前段时间看的另一本人类学书籍也是白读了一番。作者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这十四个篇章来讲述乡土社会的一些现象,并试图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前段时间看了《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里面几次提到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而想到自己本身对人类学、社会学以及田野调查的兴趣,就产生了看这两部作品的想法。其实还在学校的时候就借了书来看,但一直没耐下心看完,之后想了想就买了《乡土中国》。书的话我应该是在上上周末就看完了,真正开始做读书笔记是上周末。做了前三章节的笔记之后,发觉自己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停留在对于某段文字的浅要理解,并没有深入地去看作者是如何来写的,去理解这样写是要说明什么。于是变得很惶恐,这么一想好像前段时间看的另一本人类学书籍也是白读了一番。作者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这十四个篇章来讲述乡土社会的一些现象,并试图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作者首先提出总的观点:“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认为大家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的很好,因为他们离不开泥土,要种地。史禄国先生说中国人远住到西伯利亚,却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颇有意思。从农业本身来看,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故而在乡土社会,人和空间的关系是不流动的;而耕种活动其实分工很浅,许多人群居也不太有必要,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人的概念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是孤立和隔膜。那么农民聚村而居乃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作者认为有四种:一是各户耕种面积小,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距离至于太远;二是水利方面的合作;三是安全;四是因为土地继承,人口一代一代累积。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生于斯,死于斯”,是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这样的熟悉社会中,社会和个人通了家,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故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前面也提到在读另一本关于多瓦悠人的人类学笔记,从作者的描述中,些许也印证了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些关于传统社会的现象,觉得这种书与书之间的联结还蛮奇妙的。我认为本章和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都是在讨论同一个问题,文字下乡在乡土社会是否真的有意义。费孝通首先阐述了文字发生的原因:“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而在文字下乡这一章从空间间隔来讲述。其实,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有话可以当面说清楚,不必求助于文字。文字在此情境下是多余的,就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因为还有动作和表情。因此作者认为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因为“愚”,而是因为乡土社会的本质,它是关于知识的问题,并非智力问题,城里人知道的知识乡下人或许不懂,但乡下人知道的很多知识城里人也不懂。前段时间看了《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里面几次提到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而想到自己本身对人类学、社会学以及田野调查的兴趣,就产生了看这两部作品的想法。其实还在学校的时候就借了书来看,但一直没耐下心看完,之后想了想就买了《乡土中国》。书的话我应该是在上上周末就看完了,真正开始做读书笔记是上周末。做了前三章节的笔记之后,发觉自己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停留在对于某段文字的浅要理解,并没有深入地去看作者是如何来写的,去理解这样写是要说明什么。于是变得很惶恐,这么一想好像前段时间看的另一本人类学书籍也是白读了一番。作者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这十四个篇章来讲述乡土社会的一些现象,并试图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前面也提到在读另一本关于多瓦悠人的人类学笔记,从作者的描述中,些许也印证了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些关于传统社会的现象,觉得这种书与书之间的联结还蛮奇妙的。接下来的部分是我对于这本书的梳理,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理解,有很多都是原句,不过在写思维导图的时候没有标注,在此先声明一下。作者首先提出总的观点:“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认为大家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的很好,因为他们离不开泥土,要种地。史禄国先生说中国人远住到西伯利亚,却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颇有意思。从农业本身来看,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故而在乡土社会,人和空间的关系是不流动的;而耕种活动其实分工很浅,许多人群居也不太有必要,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人的概念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是孤立和隔膜。那么农民聚村而居乃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作者认为有四种:一是各户耕种面积小,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距离至于太远;二是水利方面的合作;三是安全;四是因为土地继承,人口一代一代累积。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生于斯,死于斯”,是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这样的熟悉社会中,社会和个人通了家,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故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我认为本章和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都是在讨论同一个问题,文字下乡在乡土社会是否真的有意义。费孝通首先阐述了文字发生的原因:“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而在文字下乡这一章从空间间隔来讲述。其实,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有话可以当面说清楚,不必求助于文字。文字在此情境下是多余的,就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因为还有动作和表情。因此作者认为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因为“愚”,而是因为乡土社会的本质,它是关于知识的问题,并非智力问题,城里人知道的知识乡下人或许不懂,但乡下人知道的很多知识城里人也不懂。本章紧接着前一章从时间阻隔来阐述,时间阻隔又被分为两种:个人的今昔之隔以及社会的世代之隔。首先从个人的今昔之隔说起,人和动物的差别在于人是有学习能力的,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反复去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也即形成一种新的习惯)。因此,学习需要人们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新习惯和旧习惯)——靠的是时间的桥梁,也就是记忆。而人的习惯有一套象征体系帮忙,我们不断学习说话,把具体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用词来表现。(说明了“词”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象征体系)乡土社会中人们也要学习,要习得,也必然会记忆,但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把具体情境抽象成普遍应用的概念时,只要用到“词”就已经够了,并不一定要使用到文字。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但不一定有“字”,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再从社会的世代之隔来说,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的生活需要而决定的。乡土社会生活很安定,世代之间生活基本一致,连“历史”都是多余的,人们得到的经验也就是祖先的经验。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2023-07-15 20:12:274
乡土重建和乡土中国哪些观点有互补关系
乡土重建和乡土中国哪些观点有互补关系?费老师的内容值得反复琢磨,下面仅就几点浅谈对自身的想法(如有不当,敬请指正):1.匮乏经济、儒家思想与技术发展关于“中国人很聪明,但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现代科学”这一问题很多书都有各自的答案,但大体上一致的地方是说儒学影响,比如《人的应当》中就说,“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学限制了中国人自由提问的门径,天理、秩序的封建管理扼杀了中国人刨根问底的探究式逻辑追问。”还有比较明显的,中国古代把精湛的技术成为“奇淫技巧”,“奇淫技巧”是什么意思?潜意识里就是说这种东西属于“小聪明”而“大智慧”则一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所以,儒学对中国技术的发展有所限制,但是儒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价值观念呢?费老师则指出“知足、安分、克己这一套价值观念是和传统的匮乏经济相配合的,共同维持着这个技术停顿、社会静止的局面。”而为什么中国传统处在“匮乏经济”下呢?因为中国传统经济是依靠土地的,对于中国农民来说一直是“人多地少”,“匮乏”是特点,而人的意识是在环境中促成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发生科学,绝不是中国人心思不灵,手脚不巧,而是中国的匮乏经济和儒家的知足教条配上了,是我们不去注重人和自然间的问题,而去注重人和人间的位育问题了2023-07-15 20:13:093
急求《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及感想5000字左右
《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及感想的写作思路在于:首先对自己看这本书的缘由做简要介绍,然后对书中内容做简要介绍,最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正文前段时间看了《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里面几次提到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而想到自己本身对人类学、社会学以及田野调查的兴趣,就产生了看这两部作品的想法。其实还在学校的时候就借了书来看,但一直没耐下心看完,之后想了想就买了《乡土中国》。书的话我应该是在上上周末就看完了,真正开始做读书笔记是上周末。做了前三章节的笔记之后,发觉自己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停留在对于某段文字的浅要理解,并没有深入地去看作者是如何来写的,去理解这样写是要说明什么。于是变得很惶恐,这么一想好像前段时间看的另一本人类学书籍也是白读了一番。作者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这十四个篇章来讲述乡土社会的一些现象,并试图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前段时间看了《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里面几次提到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而想到自己本身对人类学、社会学以及田野调查的兴趣,就产生了看这两部作品的想法。其实还在学校的时候就借了书来看,但一直没耐下心看完,之后想了想就买了《乡土中国》。书的话我应该是在上上周末就看完了,真正开始做读书笔记是上周末。做了前三章节的笔记之后,发觉自己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停留在对于某段文字的浅要理解,并没有深入地去看作者是如何来写的,去理解这样写是要说明什么。于是变得很惶恐,这么一想好像前段时间看的另一本人类学书籍也是白读了一番。作者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这十四个篇章来讲述乡土社会的一些现象,并试图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作者首先提出总的观点:“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认为大家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的很好,因为他们离不开泥土,要种地。史禄国先生说中国人远住到西伯利亚,却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颇有意思。从农业本身来看,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故而在乡土社会,人和空间的关系是不流动的;而耕种活动其实分工很浅,许多人群居也不太有必要,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人的概念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是孤立和隔膜。那么农民聚村而居乃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作者认为有四种:一是各户耕种面积小,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距离至于太远;二是水利方面的合作;三是安全;四是因为土地继承,人口一代一代累积。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生于斯,死于斯”,是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这样的熟悉社会中,社会和个人通了家,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故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前面也提到在读另一本关于多瓦悠人的人类学笔记,从作者的描述中,些许也印证了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些关于传统社会的现象,觉得这种书与书之间的联结还蛮奇妙的。我认为本章和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都是在讨论同一个问题,文字下乡在乡土社会是否真的有意义。费孝通首先阐述了文字发生的原因:“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而在文字下乡这一章从空间间隔来讲述。其实,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有话可以当面说清楚,不必求助于文字。文字在此情境下是多余的,就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因为还有动作和表情。因此作者认为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因为“愚”,而是因为乡土社会的本质,它是关于知识的问题,并非智力问题,城里人知道的知识乡下人或许不懂,但乡下人知道的很多知识城里人也不懂。前段时间看了《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里面几次提到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而想到自己本身对人类学、社会学以及田野调查的兴趣,就产生了看这两部作品的想法。其实还在学校的时候就借了书来看,但一直没耐下心看完,之后想了想就买了《乡土中国》。书的话我应该是在上上周末就看完了,真正开始做读书笔记是上周末。做了前三章节的笔记之后,发觉自己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停留在对于某段文字的浅要理解,并没有深入地去看作者是如何来写的,去理解这样写是要说明什么。于是变得很惶恐,这么一想好像前段时间看的另一本人类学书籍也是白读了一番。作者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这十四个篇章来讲述乡土社会的一些现象,并试图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前面也提到在读另一本关于多瓦悠人的人类学笔记,从作者的描述中,些许也印证了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些关于传统社会的现象,觉得这种书与书之间的联结还蛮奇妙的。接下来的部分是我对于这本书的梳理,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理解,有很多都是原句,不过在写思维导图的时候没有标注,在此先声明一下。作者首先提出总的观点:“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认为大家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的很好,因为他们离不开泥土,要种地。史禄国先生说中国人远住到西伯利亚,却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颇有意思。从农业本身来看,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故而在乡土社会,人和空间的关系是不流动的;而耕种活动其实分工很浅,许多人群居也不太有必要,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人的概念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是孤立和隔膜。那么农民聚村而居乃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作者认为有四种:一是各户耕种面积小,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距离至于太远;二是水利方面的合作;三是安全;四是因为土地继承,人口一代一代累积。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生于斯,死于斯”,是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这样的熟悉社会中,社会和个人通了家,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故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我认为本章和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都是在讨论同一个问题,文字下乡在乡土社会是否真的有意义。费孝通首先阐述了文字发生的原因:“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而在文字下乡这一章从空间间隔来讲述。其实,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有话可以当面说清楚,不必求助于文字。文字在此情境下是多余的,就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因为还有动作和表情。因此作者认为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因为“愚”,而是因为乡土社会的本质,它是关于知识的问题,并非智力问题,城里人知道的知识乡下人或许不懂,但乡下人知道的很多知识城里人也不懂。本章紧接着前一章从时间阻隔来阐述,时间阻隔又被分为两种:个人的今昔之隔以及社会的世代之隔。首先从个人的今昔之隔说起,人和动物的差别在于人是有学习能力的,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反复去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也即形成一种新的习惯)。因此,学习需要人们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新习惯和旧习惯)——靠的是时间的桥梁,也就是记忆。而人的习惯有一套象征体系帮忙,我们不断学习说话,把具体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用词来表现。(说明了“词”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象征体系)乡土社会中人们也要学习,要习得,也必然会记忆,但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把具体情境抽象成普遍应用的概念时,只要用到“词”就已经够了,并不一定要使用到文字。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但不一定有“字”,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再从社会的世代之隔来说,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的生活需要而决定的。乡土社会生活很安定,世代之间生活基本一致,连“历史”都是多余的,人们得到的经验也就是祖先的经验。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2023-07-15 20:13:184
“我”为何无话可说——鲁迅《故乡》中的“失语”现象新解
鲁迅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人物对话中断和失语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又大都发生在代表启蒙话语的、具有现代性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与落后不觉悟的群众之间,据此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认为鲁迅的这些小说旨在说明古老中国的“厚障壁”和“铁屋子”是窒息和扼杀中国人的罪恶渊薮,必须全力打破,才能使昏睡于其中的大众醒悟。毋庸讳言,这样的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道理,却有僵化文本之嫌,忽略了鲁迅思想更复杂的层面。本文拟通过对《故乡》中“失语”现象的分析,重新解读《故乡》主题的复杂性,从而达到对鲁迅思想多面性的重新理解。 分析《故乡》中的“失语”现象,要从《故乡》中的对话说起。在《故乡》中,叙事者“我”返乡后所进行的重要对话共有两次。第一次是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对话。杨二嫂人未到声先到,然后又套近乎地说“我还抱过你”,而叙事者“我”的反应是“愕然”、“愈加愕然”,接下来便是这场对话的主要内容: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以往的研究者大都强调这段对话反映了杨二嫂作为小生产者的无知与自私自利的心理,进而得出鲁迅意在批判“国民劣根性”的结论。但如果我们把这段对话拉入到更大的历史语境中,仔细辨认这段对话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就会发现这寥寥数语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小说中的叙事者“我”是一个从“故乡”到城市读书,并且在城市谋生的知识分子,此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说明“我”在城市的生活也并不如意。但尽管这样,杨二嫂还是把“我”想象成了一个在城里做官的人,并且向“我”索要一些旧的物品。杨二嫂这样来想象小说中的“我”并向“我”索要旧物是毫无道理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传统读书人在“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中所承担的重要作用说起。 我们知道,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士大夫为中心的“四民社会”。士、农、工、商这四大阶级,形成了以儒家价值为核心的社会分层。作为社会中心的士大夫阶层,是通过制度化的“科举”从民间选拔出来的精英,“科举”保证了精英来源的开放性和竞争性。以士大夫阶层为重心,传统中国的社会与国家浑然一体,表现出了有机的融合。在传统中国,士大夫阶层通常一身兼二任:在朝廷辅助君王治理天下,在乡野则作为道德表率和地方精英领导民间,是帝国王权制度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和纽带。汉唐时代的儒生们走的是往政治发展的上行路线,身份更多地体现为帝国的士大夫,而宋明以后由于佛教和理学的内在转向,士大夫们从单一的上行路线转而下行,注重民间的教化职能,身份从士大夫变为士绅。由于传统中国的政治权力只到达县一级,在地方权力与乡村社会之间,有很大的权力真空,而这一权力真空正是由地方士绅们所填补,这样在民间就形成了一个具有高度自治性质的“士绅社会”[i]。士绅镶嵌在乡村的家族宗法关系和城市的地域、邻里关系之中,与中国的基层社会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他们通过乡约、乡学、社仓、赈灾、调解以及举办各种公共事业,在乡村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些士绅虽然具有科举考试所正式赋予的国家功名,但他们的权威更多地来自民间,来自儒家文化传统所形成的威权。[ii]所以,他们在一些情况下是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非正式延伸,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又是乡土利益的代表,与国家进行利益博弈、讨价还价。[iii]士绅的产生与发展都与科举制度紧密相联,科举制度是“国家—士绅—民间社会”产生良性循环的大动脉。而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则瓦解了士绅产生的基础,其结果是使一个被我们今天称为“知识分子”的新阶层开始在中国出现。台湾学者张灏认为,与传统的士绅阶层相比,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其特殊性,传统士绅与他们所来自的乡土社会有着密切的有机联系,他们是当地的精英,不仅有影响力,也可以发挥地方行政领导的作用;而现代知识分子则多半脱离了他们的乡土社会,寄居于沿江、沿海的几个大都市,变成了社会的游离分子,他们赖以生活或活动的组织,常常就是报纸杂志、学校和学会三种制度媒介。就他们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看说,士绅阶层的文化认同较高,而现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较弱,他们常常徘徊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带有强烈的游移性、暧昧性和矛盾性。[iv]他们的这种身份的模糊性与待定性也经常让他们处于一种存在的合法性焦虑之中。 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再回过头来看这段对话,我们可以发现,杨二嫂认为“我”在城里“放了道台”,说明她对知识者的印象还停留在“士绅社会”。所以她也是按照“士绅”的标准来看待“我”。传统的读书人很多都是受到了族人和同乡的资助才得以考取功名[v],考取功名后回报家乡,保一方平安。[vi]正如费孝通所言,“全族人合力供给一个人去上学,考上了功名,得了一官半职,族人都靠福了”。[vii]杨二嫂虽与“我”不是同族的人,但结合她的自我描述(曾经抱过“我”)和“我”对她的称呼(二嫂)来看,至少也是较为亲近的邻里。这样的关系即使得不到“道台”太大的帮助,但跟着“道台”沾点光、索要点旧物还是合情合理的,这也可以说明她潜意识里还保持着对科举时代“士绅”的美好记忆。而“我”作为一个上新学堂的知识分子,在城市的空间艰难谋生,已经二十年没回故乡,基本斩断了和故乡的关系,与传统的“士绅”的形象相去甚远。作为一个具有反思精神的“我”,应该能够意识到故乡的凋敝是与“我”这样的精英知识分子的离去有着密切关系的。“我”作为一个从“故乡”走出去的读书人最后却远离了“故乡”,无力给杨二嫂们任何切实的帮助,哪怕是给他们一些笨重、破烂的木器,所以“我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故乡》中的第二次重要对话发生在“我”与闰土之间。少年时代的闰土与“我”尽管分属不同的阶层,但却有着不受阶层和礼教“规矩”约束的共同的话语和兴趣。而二十年后进入成年世界的两个人在故乡重逢之际,归来者的我”仍然保留着少年时代的心境、兴奋和语言,同时作为现代知识者的“我”也不再讲究身份的尊卑意识与礼教“规矩”,但是,在“我”兴奋地喊出了充满少年时代真情和重逢喜悦的“闰土哥”之后——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闰土为什么非要如此固执地叫“我”老爷呢?是闰土麻木吗?是闰土忘记了和我曾经的友谊吗?如果结合前面对杨二嫂的分析来看,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这里面所传达出来的依然是故乡人对传统社会制度和民间伦理的依恋。“老爷”显然不是闰土对“我”的特别尊重,而是作为一个象征符号而存在的。这个象征符号作为维系乡村秩序与伦理的重要一环,曾经给闰土们带来了诸多的福利和保护。闰土似乎比“我”更清楚一套完整的伦理秩序对于乡村的重要性,即使“老爷”这个符号已经失效了,他也还在固执地维持,任凭母亲怎样纠正,他都不轻易改口。这里面甚至蕴含了几分悲壮。而“我”虽然意识到老规矩有很多不妥之处,但“我”应该知道闰土的苦难并不完全是来自于这些老规矩,相当多的一部分其实是来自于那些以改变老规矩为名加强对闰土们的控制与剥削的变形的“现代改革”。这种变形的“现代改革”破坏了老规矩,又形不成新的取代力量,使乡村陷入了无序的状态,使闰土们无所依托。而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我”对此也无能为力,因此只能哑场和失语。 在《故乡》中,鲁迅并未采用“五四”时流行的“全知全能”的外来者叙事模式,而是采用了第一人称的“限制叙事”。虽然在小说中,叙事者“我”仍然是外来的,依然存在着“看”与“被看”的关系,但这时的“我”已经不是无所不知、真理在握的“启蒙者”,而演变成了一个面对乡村的文化与意义世界,不断失语的“困惑者”。在这里,鲁迅的意图已经不是简单地批判宗法的乡村使闰土们变得愚昧、麻木,而是更为复杂地记录了两种生活方式与价值体系的一次特别的相遇,把剖析的笔指向了现代知识分子自身的灵魂,传达出对描述另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之不可能性的反省。 可以说,在《故乡》中存在着的人物对话中断和失语的现象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叙事模式。这种叙事模式往往和鲁迅小说的其他几种叙事模式交融在一起,对小说主题、意蕴的丰富与深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鲁迅小说鲜明的诗学特征之一,也是打开鲁迅小说世界之门的一把钥匙。通过这把钥匙,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鲁迅思想的复杂性——鲁迅正是通过对回到故乡的“失语者”、困惑者等现代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揭示了现代启蒙主义话语自身的悖论:启蒙是一束光,它在试图照亮世界的时候,却忽略了自身内在的逻辑黑暗。这样的逻辑黑暗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中呈现为这样的景象:一方面他们认为传统的文化形态压抑了一个有生气的乡村,并希望用启蒙精神对其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在对乡村这些规范而理性的话语进行无情地瓦解的同时,他们却无力从这个话语的圈套中跳出来:在猛烈地冲锋中,他们似乎离开了这些理性共同体,然而,鲁迅惊奇地发现,他们转了一个圈子之后,又以一种背反的方式回到了出发点。他们似乎无法“告别”这个理性共同体和这个理性共同体的构成部件——乡绅、礼仪、迷信,等等。虽然他们可以用深邃的怀疑将这一切批得体无完肤,但他们的话语也在这里停滞,他们无法穿越这浓厚的屏障,在广袤而复杂的乡土中国找到一种替代性的力量。[i]“士绅社会”(gentry society)这一概念,最早由费正清提出。参见费正清:《费正清论中国》,正中书局(台北)1995年版,第104-106页。[ii]关于士绅威权的论述,参见费孝通:《中国绅士》,惠海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9页。[iii]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26-330页。[iv]张灏:《张灏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v]一直到近代,许多作出杰出贡献的成功人士都是得力于这种家族、宗族内部的救助。如国学大师钱穆早年丧父,其家就曾依靠族中“义庄”的资助,使钱穆得以完成初级教育。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家境也极其贫困,族中有的资助他学费,有的资助吃喝,有的提供住处,通过家族的“集体培养”才念完中学。参见钱穆:《八十忆双亲》,三联书店1998年版;于是之:《幼学纪事》,《中国青年》1983年第5期。[vi]比如宋代范仲淹做官以后,就在苏州一带买良田十多余顷,将每年所得租米计口分给同族子弟,至南宋理宗时期,范氏义庄已经增加到三千多亩土地。自范氏义庄之后,许多官员竞相仿效,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参见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4-45页。[vii]费孝通:《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9页。2023-07-15 20:14:021
学习中国社会史的心得体会怎么写
中国社会学存在着两大传统,一是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传统,另一个是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这两大传统的社会学,在早期的50年表现为以孙本文集大成者的经院学派(综合学派),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主要代表的乡村建设学派,以费孝通、吴文藻为代表的社区学派,以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从本质上说,中国社会学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产物。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一种被动的转型。这一转型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鸦片战争翻开了多难与动荡的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与后来的甲午战争的败北,以及战败后的西方列强在中国掀起的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赔款的狂潮,是中国人民保守丧权辱国之苦,使中国社会日益陷入恶性循环和畸形发展之中。传统的中学已无力挽救江河日下的中国,西方社会学的传入适应了中国仁人志士为挽救近代中国社会日益恶化的运行状态的需要。对19世纪末的维新派和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在为救亡图存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将社会学这门学科传到中国,这是由于孔德系的社会学正好适应了维新派人士进行社会改良的迫切需要,他自然成为改派知识分子引进和介绍的首选目标。而在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向西方学习的同时,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入中国。 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社会学,并非很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首先非常注重社会调查,这在一直崇尚“精英文化”,讲究贤人政治的中国社会中,这触及了整个思想观念上如何着手认识、解决中国的问题。陶孟和、李景汉曾经大大致力于实地社会调查。杨开道力主“以农立国”,并在清河设立了一个社会学“实验室”,著有调查报告《清河——一个社会学的分析》。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代表了中国当时社会调查的最高水平。晏阳初主张“民族再造”,中国人有愚、穷、弱、私四大缺点,需要有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分别救治,通过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实施。梁簌溟主张从社会组织构造上重建文化体系。陈达深入研究中国的人口问题,开中国现代人口普查之端。吴景超提出了一套工业化与社会建设理论,并进而探索出了一条融合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新路。以“社区研究”为方法、以“功能主义”为理论基础,形成了鲜明的“燕京学派”,在吴文藻的主持下,尝试建立比较社会学。吴文藻“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体现了他宏大的学术抱负,他对派哪个学生,去哪个国家,哪个学校,拜谁为师,吸收哪一派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都做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安排,这实在是让人敬佩!费孝通《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皇权与绅权》《云南三村》等等著作中的观点和主张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复兴乡土工 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土地问题,还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集聚工业化所需资本,解决人多地少,重建乡村,重建中国。孙本文将文化看成是 社会形成的基础,编著《社会学原理》,号称迄今为止最翔实精细的社会学概论教材。潘光旦用生物因素解释文化现象,提出著名的“位育”论。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他们作为中国的第一代社会学学者,他们也曾苦苦探索,研究中国的文化体系和社会问题,试图在大动荡的时代中寻找一条富国强民之路,为了坚定理想和信念,他们付出了青春、有的乃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精神可歌可泣,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社会学的本土化,他们为中国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界赢得了地位,使中国成为除北美和西欧以外的世界上社会学最繁荣兴旺的地方。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社会学学派。 19世纪末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开始出现在中国思想界。早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思想界对马克思已经不陌生。但是应该看到,这段时间对马克思的介绍和讨论还是比较零碎的。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两种不同但又统一的形态。一种是革命批判性的形态,以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致命的弊端为主要任务,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标。另一种是维护建设的形态,以维护改善社会主义为目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然而社会学并未如社会学者期待的那样发挥作用,把原本是一门维护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学认为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伪科学”,并在1952的院系调整中被取消了,直到1979年方才开始重建。1949以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曾有过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在此情况下,倘若社会学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新政府重视并采纳社会学者们积数十年的研究成果而提出的一套社会建设方案,逐步建立起稳定而有效的现代管理体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可能少走一些弯路,一个没有社会学参与的社会建设,无疑走了很多弯路或者错路。中国社会学被取消了整整27年,27年后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时,他已远远落后于西方社会学,这需要接下来几代社会学者的努力,才能与西方缩小差距,跟上时代的步伐。曾经与社会学休戚与共的第一代社会学家,则在这场厄运中饱受批判与摧残,他们对新时代的热情、对国家建设的参与感受到重击,最终带着遗憾走向了凋零。 当下的中国正是经济转轨同社会转型的关键敏感阶段。尽管我们的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矛盾,一定时期的矛盾积累必然需要一个发泄口,社会学的价值就在于他能较为合理的用较小的代价将这些矛盾弱化。从而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这些矛盾问题并不妨碍我热爱我的祖国,他只能激发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运用我们所学的社会学知识来实现社会的良性与协调发展。 社会学是一门处于上升阶段的学科,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充斥着各种日新月异的问题,社会学就是一个合格或者趋向于合格的修补匠,解决或趋向于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的社会学,一方面要本土化,另一方面要国际化。中国社会学已走过了一百多年风雨兼程的曲折道路,我们如果立足现实,弘扬传统,借鉴国外,创造特色,那么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必将大放异彩,中国社会学最终能如先驱者所期望的那样,为中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所建树。2023-07-15 20:14:571
《乡土中国(修订本)》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乡土中国(修订本)》(费孝通)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JRaH-pLpn_6gIeXBg0MXw 提取码:fz29书名:乡土中国(修订本)作者:费孝通豆瓣评分:9.3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3-10页数:596内容简介:本书辑录的《乡土中国》、《皇权与绅权》、《内地的农村》、《乡土重建》和《生育制度》等5篇著作,是费孝通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著作。本书没有按各篇出版时间的先后排序,并取《乡土中国》为总书名,意以其为总纲,可以引领后面各篇的阅读和理解。《乡土中国》虽然是作者在“乡村社会学”讲稿的基础上撰写的,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的分析,其广度和深度已高于一个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层面。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11.2~2005.4.24)于江苏吴江县城。1920年入振华女校(今苏州第十中学)。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80年接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颁发的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联合国接受1988年“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日本亚洲文化奖;1994年接受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2023-07-15 20:15:341
《乡土中国》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乡土中国》(费孝通)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geoU9ZJL045-owjYy46sVw 提取码: do83书名: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豆瓣评分:9.2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06-04-01页数:426内容简介: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绅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11~2005.4)生于江苏吴江县城。1920年入振华女校(今苏州第十中学)。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80年接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颁发的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联合国接受1988年“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日本亚洲文化奖;1994年接受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2023-07-15 20:17:041
《乡土中国》的作者是谁
《乡土中国》是2013年4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费孝通。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80年接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颁发的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联合国接受1988年“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日本亚洲文化奖;1994年接受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皇权与绅权》、《民族与社会》、《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等。[4] 费孝通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2023-07-15 20:17:191
简述学者学说
费孝通著作目录(含合著及译著): 费孝通著述浩繁,其作品《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必读之书,他的主要论著收入《费孝通文集》。 《Peasant Life in China》,London:Routledge (1939年,该书译为江村经济) 《禄村农田》(1943年) 《Earthbound China:A Study of Rural Economy in Yunnan》,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45年) Chinese Gentry(1945年) 《内地农村》上海:生活书店 (1946年) 《生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 《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48年) 《乡土重建》上海:上海观察社(1948年) 《Toward a People"s Anthropology》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1年) 《Chinese Village Close-up》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1983年) 《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年) 《小城镇四记》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5年) 《费孝通社会学论文集》(1985年) 《费孝通社会学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 《Small Towns in China》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6年) 《论小城镇及其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 《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年) 《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宁夏出版社(1989年) 《费孝通文集》(1999年) 其他: 《社会变迁 重庆》,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 《初访美国》 上海:生活书店 《民主·宪法·人权--民之作》 上海:生活书店 《工党一年》 上海:生活书店 《美国人的性格》 上海:生活书店 《皇权与绅权》 上海:上海观察社 《兄弟民族在贵州》 北京:三联书店 《China"s Gentry(中国绅士)》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世界史》(上、中、下) 北京:三联书店 《访美掠影》 北京:三联书店 《民族与社会》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非洲的种族》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物的简明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杂写甲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美国与美国人》 北京:三联书店 《社会调查自白》 北京:知识出版社 《生育制度--中国的家庭与社会》 日本,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 《杂写丙集》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中国农村四细密画》 日本:日本研文出版社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杂写丁集》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沿海六行》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乡镇经济比较模式》 重庆:重庆出版社 《山水·人物》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选集》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学术精华录》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费孝通外访杂写》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逝者如斯-费孝通杂文选集》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人的研究在中国》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芳草天涯》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言以助味》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学术文化随笔》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文集》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从实求知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3 期 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3 期 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 期 1-1-93 从史禄国老师学体质人类学 《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 第5 期 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 《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1 期 1-1-94 略谈中国的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1 期 关于人类学在中国 《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 期 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 《读书》1995年第8 期 家底实创新业--再访温州 《了望》1995年第5 期 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 期 4-1-95 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 《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 期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 《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3 期 我对自己学术的反思--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一 《读书》1997年第9 期 跨文化的“席明纳”--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二 《读书》1997年第10期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6573.htm2023-07-15 20:17:391
《乡土中国(修订本)》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乡土中国(修订本)》(费孝通)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1ION7bnxqD63XiQygk_DVA 提取码: w6ev书名:乡土中国(修订本)作者:费孝通豆瓣评分:9.3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3-10页数:596内容简介:本书辑录的《乡土中国》、《皇权与绅权》、《内地的农村》、《乡土重建》和《生育制度》等5篇著作,是费孝通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著作。本书没有按各篇出版时间的先后排序,并取《乡土中国》为总书名,意以其为总纲,可以引领后面各篇的阅读和理解。《乡土中国》虽然是作者在“乡村社会学”讲稿的基础上撰写的,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的分析,其广度和深度已高于一个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层面。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11.2~2005.4.24)于江苏吴江县城。1920年入振华女校(今苏州第十中学)。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80年接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颁发的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联合国接受1988年“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日本亚洲文化奖;1994年接受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2023-07-15 20:17:461
“我”为何无话可说——鲁迅《故乡》中的“失语”现象新解
鲁迅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人物对话中断和失语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又大都发生在代表启蒙话语的、具有现代性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与落后不觉悟的群众之间,据此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认为鲁迅的这些小说旨在说明古老中国的“厚障壁”和“铁屋子”是窒息和扼杀中国人的罪恶渊薮,必须全力打破,才能使昏睡于其中的大众醒悟。毋庸讳言,这样的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道理,却有僵化文本之嫌,忽略了鲁迅思想更复杂的层面。本文拟通过对《故乡》中“失语”现象的分析,重新解读《故乡》主题的复杂性,从而达到对鲁迅思想多面性的重新理解。 分析《故乡》中的“失语”现象,要从《故乡》中的对话说起。在《故乡》中,叙事者“我”返乡后所进行的重要对话共有两次。第一次是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对话。杨二嫂人未到声先到,然后又套近乎地说“我还抱过你”,而叙事者“我”的反应是“愕然”、“愈加愕然”,接下来便是这场对话的主要内容: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以往的研究者大都强调这段对话反映了杨二嫂作为小生产者的无知与自私自利的心理,进而得出鲁迅意在批判“国民劣根性”的结论。但如果我们把这段对话拉入到更大的历史语境中,仔细辨认这段对话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就会发现这寥寥数语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小说中的叙事者“我”是一个从“故乡”到城市读书,并且在城市谋生的知识分子,此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说明“我”在城市的生活也并不如意。但尽管这样,杨二嫂还是把“我”想象成了一个在城里做官的人,并且向“我”索要一些旧的物品。杨二嫂这样来想象小说中的“我”并向“我”索要旧物是毫无道理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传统读书人在“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中所承担的重要作用说起。 我们知道,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士大夫为中心的“四民社会”。士、农、工、商这四大阶级,形成了以儒家价值为核心的社会分层。作为社会中心的士大夫阶层,是通过制度化的“科举”从民间选拔出来的精英,“科举”保证了精英来源的开放性和竞争性。以士大夫阶层为重心,传统中国的社会与国家浑然一体,表现出了有机的融合。在传统中国,士大夫阶层通常一身兼二任:在朝廷辅助君王治理天下,在乡野则作为道德表率和地方精英领导民间,是帝国王权制度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和纽带。汉唐时代的儒生们走的是往政治发展的上行路线,身份更多地体现为帝国的士大夫,而宋明以后由于佛教和理学的内在转向,士大夫们从单一的上行路线转而下行,注重民间的教化职能,身份从士大夫变为士绅。由于传统中国的政治权力只到达县一级,在地方权力与乡村社会之间,有很大的权力真空,而这一权力真空正是由地方士绅们所填补,这样在民间就形成了一个具有高度自治性质的“士绅社会”[i]。士绅镶嵌在乡村的家族宗法关系和城市的地域、邻里关系之中,与中国的基层社会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他们通过乡约、乡学、社仓、赈灾、调解以及举办各种公共事业,在乡村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些士绅虽然具有科举考试所正式赋予的国家功名,但他们的权威更多地来自民间,来自儒家文化传统所形成的威权。[ii]所以,他们在一些情况下是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非正式延伸,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又是乡土利益的代表,与国家进行利益博弈、讨价还价。[iii]士绅的产生与发展都与科举制度紧密相联,科举制度是“国家—士绅—民间社会”产生良性循环的大动脉。而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则瓦解了士绅产生的基础,其结果是使一个被我们今天称为“知识分子”的新阶层开始在中国出现。台湾学者张灏认为,与传统的士绅阶层相比,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其特殊性,传统士绅与他们所来自的乡土社会有着密切的有机联系,他们是当地的精英,不仅有影响力,也可以发挥地方行政领导的作用;而现代知识分子则多半脱离了他们的乡土社会,寄居于沿江、沿海的几个大都市,变成了社会的游离分子,他们赖以生活或活动的组织,常常就是报纸杂志、学校和学会三种制度媒介。就他们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看说,士绅阶层的文化认同较高,而现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较弱,他们常常徘徊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带有强烈的游移性、暧昧性和矛盾性。[iv]他们的这种身份的模糊性与待定性也经常让他们处于一种存在的合法性焦虑之中。 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再回过头来看这段对话,我们可以发现,杨二嫂认为“我”在城里“放了道台”,说明她对知识者的印象还停留在“士绅社会”。所以她也是按照“士绅”的标准来看待“我”。传统的读书人很多都是受到了族人和同乡的资助才得以考取功名[v],考取功名后回报家乡,保一方平安。[vi]正如费孝通所言,“全族人合力供给一个人去上学,考上了功名,得了一官半职,族人都靠福了”。[vii]杨二嫂虽与“我”不是同族的人,但结合她的自我描述(曾经抱过“我”)和“我”对她的称呼(二嫂)来看,至少也是较为亲近的邻里。这样的关系即使得不到“道台”太大的帮助,但跟着“道台”沾点光、索要点旧物还是合情合理的,这也可以说明她潜意识里还保持着对科举时代“士绅”的美好记忆。而“我”作为一个上新学堂的知识分子,在城市的空间艰难谋生,已经二十年没回故乡,基本斩断了和故乡的关系,与传统的“士绅”的形象相去甚远。作为一个具有反思精神的“我”,应该能够意识到故乡的凋敝是与“我”这样的精英知识分子的离去有着密切关系的。“我”作为一个从“故乡”走出去的读书人最后却远离了“故乡”,无力给杨二嫂们任何切实的帮助,哪怕是给他们一些笨重、破烂的木器,所以“我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故乡》中的第二次重要对话发生在“我”与闰土之间。少年时代的闰土与“我”尽管分属不同的阶层,但却有着不受阶层和礼教“规矩”约束的共同的话语和兴趣。而二十年后进入成年世界的两个人在故乡重逢之际,归来者的我”仍然保留着少年时代的心境、兴奋和语言,同时作为现代知识者的“我”也不再讲究身份的尊卑意识与礼教“规矩”,但是,在“我”兴奋地喊出了充满少年时代真情和重逢喜悦的“闰土哥”之后——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闰土为什么非要如此固执地叫“我”老爷呢?是闰土麻木吗?是闰土忘记了和我曾经的友谊吗?如果结合前面对杨二嫂的分析来看,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这里面所传达出来的依然是故乡人对传统社会制度和民间伦理的依恋。“老爷”显然不是闰土对“我”的特别尊重,而是作为一个象征符号而存在的。这个象征符号作为维系乡村秩序与伦理的重要一环,曾经给闰土们带来了诸多的福利和保护。闰土似乎比“我”更清楚一套完整的伦理秩序对于乡村的重要性,即使“老爷”这个符号已经失效了,他也还在固执地维持,任凭母亲怎样纠正,他都不轻易改口。这里面甚至蕴含了几分悲壮。而“我”虽然意识到老规矩有很多不妥之处,但“我”应该知道闰土的苦难并不完全是来自于这些老规矩,相当多的一部分其实是来自于那些以改变老规矩为名加强对闰土们的控制与剥削的变形的“现代改革”。这种变形的“现代改革”破坏了老规矩,又形不成新的取代力量,使乡村陷入了无序的状态,使闰土们无所依托。而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我”对此也无能为力,因此只能哑场和失语。 在《故乡》中,鲁迅并未采用“五四”时流行的“全知全能”的外来者叙事模式,而是采用了第一人称的“限制叙事”。虽然在小说中,叙事者“我”仍然是外来的,依然存在着“看”与“被看”的关系,但这时的“我”已经不是无所不知、真理在握的“启蒙者”,而演变成了一个面对乡村的文化与意义世界,不断失语的“困惑者”。在这里,鲁迅的意图已经不是简单地批判宗法的乡村使闰土们变得愚昧、麻木,而是更为复杂地记录了两种生活方式与价值体系的一次特别的相遇,把剖析的笔指向了现代知识分子自身的灵魂,传达出对描述另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之不可能性的反省。 可以说,在《故乡》中存在着的人物对话中断和失语的现象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叙事模式。这种叙事模式往往和鲁迅小说的其他几种叙事模式交融在一起,对小说主题、意蕴的丰富与深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鲁迅小说鲜明的诗学特征之一,也是打开鲁迅小说世界之门的一把钥匙。通过这把钥匙,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鲁迅思想的复杂性——鲁迅正是通过对回到故乡的“失语者”、困惑者等现代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揭示了现代启蒙主义话语自身的悖论:启蒙是一束光,它在试图照亮世界的时候,却忽略了自身内在的逻辑黑暗。这样的逻辑黑暗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中呈现为这样的景象:一方面他们认为传统的文化形态压抑了一个有生气的乡村,并希望用启蒙精神对其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在对乡村这些规范而理性的话语进行无情地瓦解的同时,他们却无力从这个话语的圈套中跳出来:在猛烈地冲锋中,他们似乎离开了这些理性共同体,然而,鲁迅惊奇地发现,他们转了一个圈子之后,又以一种背反的方式回到了出发点。他们似乎无法“告别”这个理性共同体和这个理性共同体的构成部件——乡绅、礼仪、迷信,等等。虽然他们可以用深邃的怀疑将这一切批得体无完肤,但他们的话语也在这里停滞,他们无法穿越这浓厚的屏障,在广袤而复杂的乡土中国找到一种替代性的力量。[i]“士绅社会”(gentry society)这一概念,最早由费正清提出。参见费正清:《费正清论中国》,正中书局(台北)1995年版,第104-106页。[ii]关于士绅威权的论述,参见费孝通:《中国绅士》,惠海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9页。[iii]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26-330页。[iv]张灏:《张灏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v]一直到近代,许多作出杰出贡献的成功人士都是得力于这种家族、宗族内部的救助。如国学大师钱穆早年丧父,其家就曾依靠族中“义庄”的资助,使钱穆得以完成初级教育。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家境也极其贫困,族中有的资助他学费,有的资助吃喝,有的提供住处,通过家族的“集体培养”才念完中学。参见钱穆:《八十忆双亲》,三联书店1998年版;于是之:《幼学纪事》,《中国青年》1983年第5期。[vi]比如宋代范仲淹做官以后,就在苏州一带买良田十多余顷,将每年所得租米计口分给同族子弟,至南宋理宗时期,范氏义庄已经增加到三千多亩土地。自范氏义庄之后,许多官员竞相仿效,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参见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4-45页。[vii]费孝通:《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9页。2023-07-15 20:17:581
《乡土中国(修订本)》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乡土中国(修订本)》(费孝通)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3CwQg_W8uz-Z0hhHh1xcqA 提取码: pgtx书名:乡土中国(修订本)作者:费孝通豆瓣评分:9.3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3-10页数:596内容简介:本书辑录的《乡土中国》、《皇权与绅权》、《内地的农村》、《乡土重建》和《生育制度》等5篇著作,是费孝通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著作。本书没有按各篇出版时间的先后排序,并取《乡土中国》为总书名,意以其为总纲,可以引领后面各篇的阅读和理解。《乡土中国》虽然是作者在“乡村社会学”讲稿的基础上撰写的,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的分析,其广度和深度已高于一个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层面。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11.2~2005.4.24)于江苏吴江县城。1920年入振华女校(今苏州第十中学)。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80年接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颁发的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联合国接受1988年“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日本亚洲文化奖;1994年接受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2023-07-15 20:18:081
《乡土中国》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乡土中国》(费孝通)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yZQ-li0QGztkFOmWuLoEhw 提取码: afqh书名: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豆瓣评分:9.2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06-04-01页数:426内容简介: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绅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11~2005.4)生于江苏吴江县城。1920年入振华女校(今苏州第十中学)。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80年接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颁发的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联合国接受1988年“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日本亚洲文化奖;1994年接受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2023-07-15 20:18:301
《乡土中国》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乡土中国》(费孝通)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F87MPtqlLXVg0mdAEhfLw 密码:w7gu书名: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豆瓣评分:9.2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06-04-01页数:426内容简介: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绅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11~2005.4)生于江苏吴江县城。1920年入振华女校(今苏州第十中学)。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2023-07-15 20:19:131
手机银行怎样开通fido
手机银行开通fido需要登录手机银行,选择最爱工银e支付安全管理功能,开通指纹支付。指纹支付是利用第二代指纹识别的生物识别技术,将客户银行卡和指纹进行关联,在具备指纹识别的商家或银行终端上按下自己预留的指纹进行消费,支付。指纹支付开通流程线下商户购物,支付时选择指纹支付,在指纹终端机具录入双指纹,建议使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录入,若手指破损或指纹不清晰等无法识别,需要再次录入。录入指纹后,输入支付宝账户绑定的手机号,接受短信校验码校验,为确保账户安全,系统自动判断是否需要输入身份证号后4位进行校验,校验成功,绑定支付宝账户,完成指纹支付开通。若手机绑定多个个人支付宝账户,且账户完成身份信息认证,则自动绑定用户常使用账户。指纹付目前在全国一线城市都已有了试点,安装在部分支付宝的特约商户和受理网点里。由于它并不是POS机,商铺可实现即时到账。相信过不了多久,这一产品就能正式商用。通过工作人员的这番话不难看出,支付宝对指纹付的未来寄托的厚望。同时,我们也相信指纹付的出现不仅翻开了人类支付时代的新篇章,也吹响了移动互联进军零钱包时代的号角。2023-07-15 20:16:521
你玩皮皮虾吗是什么意思
“你玩皮皮虾吗”最早主要是著名游戏主播pdd(刘谋)的口头禅,他在直播中经常会提到皮皮虾一词,略有嘲讽打得菜的意思。而有一场游戏中,由于他所使用的英雄盲僧战绩特别漂亮(惨烈),输出为4598,而被众网友疯狂吐槽为皮皮瞎。详细演化史:1、出现了一个QQ空间名为“重庆第一皮皮虾”的网友,这货在网红"英国邮报"的评论区下狂抢热评,慢慢有了名气。大家为了调侃“重庆第一皮皮虾”就把“皮皮猪我们走”的表情包改成了“皮皮虾我们走”。2、另一个说法是,这是游戏界的“皮皮虾”和“XXX我们走”延伸出来的新梗。“皮皮虾”还是跟PDD有关,他直播游戏时,段子张口就来,骚话满天飞,比如“翻水成皮皮虾噢”,“打TM个象拔蚌噢”,“看我的蛇皮走位”……“XXX我们走”则是游戏王YGOcore里的玩家梗,起源是“源龙星,我们走”。3、“源龙星”是这个游戏里的一张比较厉害的卡牌,有个知名玩家直播开盒,连续开出3张源龙星,其他玩家被深深震撼,戏称“源龙星我们走”这个说法被扩散之后。其他卡牌也被做成了表情包。2023-07-15 20:16:567
掌中之物——畸形的爱恋
最近被好友强烈安利一部小说叫做《掌中之物》,身边一个稍稍了解这本书的朋友对傅慎行那是一口一个渣男变态带着不死天理难容的心态,而有的则是表示希望傅慎行能和何妍在一起。 这本书讲述了女主何妍好心搭救,却不想被男主沈知节恩将仇报,女主运用她的智慧帮助自己把他送进监狱,但是四年后沈知节却奇迹般的利用傅慎行这个身份回来了,并且找到何妍开始了残忍的报复,却渐渐爱上了何妍。此时的何妍利用傅慎行的喜欢,一次又一次的想向社会揭发他的故事。 我很难想象既然傅慎行既然这么渣,为什么还有人希望他和女主在一起? 何妍作为一个大学老师,美丽的外表下又有着超乎常人的魄力和冷静。傅慎行又是霸道总裁设定,一方面是傅氏集团的总裁,聪明,睿智,一方面又是混迹黑道老大,狡诈冷酷。何妍的老公梁远泽相比之下没有太多闪光点,傅慎行一个电话就可以被调去出差,甚至因为用手指指了傅慎行,遭受断指,这样不免有些窝囊。 所以当傅慎行问阿妍什么是爱,并祈求她留在自己身边教会自己。当他激动的说“阿妍,我们的第一年来了”,甚至知道何妍怀上了自己的孩子时,充满稚气的询问医师时。我为之动容,我甚至有些在想书中心中充满恨意的阿妍是否能心软?作为读者都快要被傅慎行的深情所蒙骗忘记了他曾经的所作所为,毕竟不是还有一个词语叫做改过自新吗?但是何妍一直都很理性,联系小五遭受他的一点都不感动的反问,从来没有犹豫,只是冷漠的告诉对方这场谈话还剩多长时间。 这种爱而不得而产生的同情心更让我们不自觉的揪心。 傅慎行什么都可以给何妍,包括他的命。因为他把何妍看的都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每个小女生都期望的爱情。这是言情小说里的男生,总有那么一个优秀的男孩不顾一切喜欢你,改正他身上所以的缺点。 就像那戏折子上说的“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 我想作者为了敲打我们就创造了陈禾果。她天真活泼,可是缺乏自爱和智慧,沦为一个被爱情迷晕的小可怜。何妍不但有学识,能够运用三种语言,而且还接地气,能凭借自己的记忆力打的一手好麻将。甚至在危难时刻能够有果断的行动。 就算傅慎行有多爱何妍也抵消不了他的残忍冷血,他不容阿研拥有其他人的孩子,它的爱是占有是控制是杀戮,他残忍的逼着阿妍接受他,所以最后作者点醒我们如果不是傅慎行的介入,何妍将会生活的多么幸福。而傅慎行的所作所为是不可能被原谅的,他对何妍造成的伤害是永远弥补不了的。 再回头去看梁远泽,他对何妍一直不离不弃,它能够理解尊重何妍。甚至在何妍拥有傅慎行孩子的时候,梁远泽不计前嫌对阿研说我们跟他不一样。这种在背后默默付出何其伟大,只不过他的苦没有被诉说而已。“阿妍,别回头,一直往前走,永远都别回头。”傅慎行终于在最后一刻放弃了,从推他出去的那一刻,他就明白了,阿妍应当在光明中美好,而不是陪着他在地狱中苟活。我想说这才是部小说最让人恋恋不忘的地方吧。 当我看完掌中之物,后来想起《洛丽塔》。两本书的男主对女主都怀着一种很深的爱恋,但是他们都不明白爱,只有占有和囚禁的方式留下女主。 其中有一句话: 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但是只要我看他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 这句话多美,可背后却是一种畸形的爱恋。亨伯特为了满足自己的对性感少女的喜好,把洛丽塔送进学院,但是同时又禁止她与其他男生交流。他对洛丽塔的了解就只是一副躯体知道她的体重,身高把她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好供她赏阅。连他自己也说自己好像是一台机器,吐出叮叮当当的零钱。他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讨得她的欢心。最终洛丽塔逃跑了,等到亨伯特再次找上门提出想带走洛丽塔的时候被拒,然而这一次他尊重了洛丽塔的选择。 小说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我想这本书的作者不外乎提醒我们,过多的沉溺于爱情幻想只能让我们颓败,古老的诗经也早就就告诉我们“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2023-07-15 20:16:591
神话中哪些演员配音是用本嗓的
演员角色配音演员备注穿越线索人物胡歌易小川(蒙毅)胡歌千年老妖张世高要(赵高)张世黑袍人古代人物白冰玉漱安琪张萌小月(虞姬)江元谭凯项羽谭凯李易祥刘邦张欣陈紫函吕雉范楚绒金莎吕素詹佳陈启国吕公倪康周野芒范增桂楠董子午项梁陈兆雄王驹田伍长海帆丁子峻蒙恬桂楠马文龙扶苏杨海音张卫高渐离程玉珠一真金将军翟巍石天硕李由杨海音刘小溪李斯胡平智臧金生秦始皇刘风杨树田崔文子王肖兵刘冬厐副将谢添天王之夏图安王后张惠宋欣洁德香冯骏骅卫莱孟姜女冯骏骅董可飞三宝贾志超高院锋鬼煞彭志天煞李冰地煞朱洪涛范喜良张春仲钟离昧佟小虎原中车府令王肖兵帕甲阔程玉珠单公公刘钦胡亥李正翔、吴磊项庄吴磊现代人物任泉易大川吴磊张萌高岚洪海天徐敏易所长程玉珠许娣易妈妈姜玉玲金行者后人赵聪罗拉冯骏骅火行者后人闻彦龙叶枫张欣石国栋马哥王肖兵高亮黑袍人青青詹佳土行者后人木行者后人吴文伦马文龙水行者后人杨海音2023-07-15 20:16:591
电视剧《神话》的人物有谁??
演员 角色 配音演员 备注 穿越线索人物 胡歌 易小川(蒙毅) 胡歌 千年老妖 张世 高要(赵高) 张世 黑袍人 古代人物 白冰 玉漱 安琪 张萌 小月(虞姬) 江元 谭凯 项羽 谭凯 李易祥 刘邦 张欣 陈紫函 吕雉 范楚绒 金莎 吕素 詹佳 陈启国 吕公 倪康 周野芒 范增 桂楠 董子午 项梁 陈兆雄 王驹 田伍长 海帆 丁子峻 蒙恬 桂楠 马文龙 扶苏 杨海音 张卫 高渐离 程玉珠 一真 金将军 翟巍 石天硕 李由 杨海音 刘小溪 李斯 胡平智 臧金生 秦始皇 刘风 杨树田 崔文子 王肖兵 刘冬 厐副将 谢添天 王之夏 图安王后 张惠 宋欣洁 德香 冯骏骅 卫莱 孟姜女 冯骏骅 董可飞 三宝 贾志超 高院锋 鬼煞 彭志 天煞 李冰 地煞 朱洪涛 范喜良 张春仲 钟离昧 佟小虎 原中车府令 王肖兵 帕甲阔 程玉珠 单公公 刘钦 胡亥 李正翔、吴磊 项庄 吴磊 现代人物 任泉 易大川 吴磊 张萌 高岚 洪海天 徐敏 易所长 程玉珠 许娣 易妈妈 姜玉玲 金行者后人 赵聪 罗拉 冯骏骅 火行者后人 闻彦龙 叶枫 张欣 石国栋 马哥 王肖兵 高亮 黑袍人 青青 詹佳 土行者后人 木行者后人 吴文伦 马文龙 水行者后人 杨海音采纳哦2023-07-15 20:17:061
掌中之物原版未删减的小说?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1PVx5W-tzy-RC4cMnxZxJg?pwd=jwuv《掌中之物》讲述何妍是一名金融才女,发生意外事故后,她一心追求安稳。小五是一名孤儿。为养活自己,他干起送外卖的工作,终日穿梭在街头小巷。傅氏集团总裁傅慎行偶然遇见小五,对小五十分欣赏。他主动邀请小五当自己的助手,改变小五整个人生。2023-07-15 20:17:065
Fido现在正在厨房吃晚饭(改为一般疑问句怎么改?肯/否回答呢?提问呢?)
原句:Fido is having supper in the kitchen.一般疑问句:Is Fido having supper in the kitchen?肯定回答:Yes, he is.否定回答:No, he isn"t.提问:What is Fido doing in the kitchen?或者 Where is Fido having supper?2023-07-15 20:17:072
神话电视剧中所有角色的扮演者谁知道?
胡歌——易小川 / 蒙毅 任泉——易大川 白冰——玉漱公主 张世——高要 / 赵高 张萌——高岚 / 虞姬 / 小月 谭凯——项羽 金莎——吕素 张卫——高渐离 一真——金将军 陈紫函——吕雉 丁子峻——蒙恬 李易祥——刘邦 石天硕——李由 陈启国——吕公 马文龙——扶苏 刘小溪——李斯 臧金生——秦始皇 杨树由——崔文子 那志东——厐副将 王之夏——图安王后2023-07-15 20:17:141
手机银行怎样开通fido
一、关于广州住房公积金提取 广州住房公积金提取是指提取自己的住房公积金进行消费或者投资。一般情况下,住房公积金提取是指提取自己的住房公积金进行购买房屋或者家庭装修。但是,也有部分人会把住房公积金提取用于其他投资,比如说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等。二、广州住房公积金提取的要求 广州住房公积金提取的要求比较严格,比如说要求提取的住房公积金账户中的余额必须大于等于一定的数额,并且提取者必须有一定的收入。此外,提取者也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说有购房计划、家庭装修计划等等。三、广州住房公积金提取的流程 广州住房公积金提取的流程一般是:首先,提取者需要登录住房公积金网站,然后填写提取申请表,提交申请;接着,申请人需要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进行实地审核;,住房公积金中心会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情况进行审核,如果通过审核,就会把提取的住房公积金汇入指定的账户。四、广州住房公积金提取的注意事项 广州住房公积金提取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一是提取的住房公积金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二是提取的住房公积金必须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三是提取的住房公积金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四是提取的住房公积金必须按照规定的数额进行;五是提取的住房公积金必须按照规定的用途进行;六是提取的住房公积金必须按照规定的账户进行。五、广州住房公积金提取的好处 广州住房公积金提取的好处主要有:一是可以节约资金,因为提取的住房公积金不用付利息;二是可以改善居住环境,因为可以用住房公积金进行购买房屋或者家庭装修;三是可以投资收益,因为可以把住房公积金提取用于其他投资,比如说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等。六、广州住房公积金提取的法律依据 广州住房公积金提取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和《住房公积金管理暂行办法》,这两部法规规定了住房公积金的提取条件、提取流程、提取用途等等。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地方性法规,比如说《广州市住房公积金提取管理办法》等等。2023-07-15 20:17:161
恒温混水阀进仞全是凉水能工作吗?
能工作,但是出的水都是凉水,不能调节水温2023-07-15 20:17:161
皮皮虾到底什么意思
皮皮虾在我们老家就是虾虎、爬爬虾的意思。皮皮虾在网上指的是一些诸如象拔蚌、冬瓜皮这样的骚话,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随着越来越被广泛的使用,皮皮虾作为一个虚拟存在,有点类似于贾君鹏、小明、我有一个朋友...等等一样的存在。皮皮虾我们走该词的出处是源自于一位游戏主播非常喜欢说“皮皮虾”,由于这位主播人气很旺,导致很多粉丝也跟着说皮皮虾。而“XXX我们走”起源于“源龙星我们走”,也是一个游戏相关的梗,网友们将二者结合在了一起,衍生出了如今的新的一种说法。2023-07-15 20:17:191
加油好男儿全国34强里面个子最矮的是哪几个啊?
最矮的是张绪(重庆赛区复活者,全国34强之一)其次是杨海音(杭州赛区,全国34强之一)然后是向鼎(重庆赛区,全国9强之一)再然后是于洪军(沈阳赛区,全国34强之一)后面是沈人杰(上海赛区,全国15强之一)再后面是雷诺儿(北京赛区,全国34强之一)2023-07-15 20:17:223
《神话》电视剧人物
胡歌 易小川(蒙毅) 张世 高要(赵高)白冰 玉漱公主 张安琪 张萌 小月(虞姬) 谭凯 项羽 谭凯 李易祥 刘邦 张欣 陈紫函 吕雉 范楚绒 金莎 吕素 詹佳 陈启国 吕公 倪康 周野芒 范增 桂楠 董子武 项梁 陈兆雄 王驹 田伍长 海帆 丁子峻 蒙恬 桂楠 马文龙 扶苏 杨海音 张卫 高渐离 程玉珠 一真 金将军 翟巍 石天硕 李由 杨海音 刘小溪 李斯 胡平智 臧金生 秦始皇 刘风 杨树田 崔文子 王肖兵 刘冬 庞副将 谢添天 王之夏 图安王后 张惠 宋欣洁 德香 冯骏骅 卫莱 孟姜女 冯骏骅 董可飞 三宝 贾志超 高院锋 鬼煞 彭志 天煞 李冰 地煞 朱洪涛 范喜良 张春仲 钟离昧 佟小虎 原中车府令 王肖兵 李烈 帕甲阔 程玉珠 高洁梨 单公公 刘钦 彭大雄 胡亥 李正翔、吴磊 刘玄 项庄 吴磊 现代人物 任泉 易大川 吴磊 张萌 高岚 洪海天 徐敏 易所长 程玉珠 许娣 易妈妈 姜玉玲 金行者后人 赵聪 罗拉 冯骏骅 火行者后人 闫彦龙 叶枫 张欣 石国栋 马哥 王肖兵 高亮 黑袍人 江秀珍 青青 詹佳 土行者后人 李必驱 木行者后人 吴文伦 马文龙 水行者后人(画家) 杨海音 扶苏公子2023-07-15 20:16:503
混水和混合有什么区别
混和浑的区别为:意思不同、写法不同、侧重点不同。一、意思不同1、混:搀杂起:混杂。混和。混同。混淆。混为一谈。2、浑:水不清,污浊:浑水摸鱼。浑浊。二、写法不同1、混:2、浑:三、侧重点不同1、混:“混”多用做动词,混合、混日子等,它后面一般都跟的有作用的对象。2、浑:“浑”是一个形容词,意为浑浊。后面一般跟一个被修饰的名词,浑水等2023-07-15 20:16:492
皮皮虾是什么意思
皮皮虾在我们老家就是虾虎、爬爬虾的意思。皮皮虾在网上指的是一些诸如象拔蚌、冬瓜皮这样的骚话,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随着越来越被广泛的使用,皮皮虾作为一个虚拟存在,有点类似于贾君鹏、小明、我有一个朋友...等等一样的存在。皮皮虾我们走该词的出处是源自于一位游戏主播非常喜欢说“皮皮虾”,由于这位主播人气很旺,导致很多粉丝也跟着说皮皮虾。而“XXX我们走”起源于“源龙星我们走”,也是一个游戏相关的梗,网友们将二者结合在了一起,衍生出了如今的新的一种说法。2023-07-15 20:16:463
fido安全密钥有什么用
FIDO是一种在线验证用户身份的技术规范。在线快速身份验证联盟立于2012年,它的目标是创建一套开放、可扩展的标准协议,支持对Web应用的非密码安全认证,消除或减弱用户对密码的依赖。在使用它时,需要搭配一种需要随身携带的称为安全密钥的硬件设备,它的外观通常类似U盘、U盾,功能也跟U盾类似。华为手机上的FIDO安全密钥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安全密钥硬件设备。 FIDO安全密钥图标是一个快捷入口,而不是开关。只有通过这个快捷入口打开应用界面,打开服务后,安全密钥功能才真正启用。2023-07-15 20:16:441
花洒的作用
花洒又称莲蓬头,原是一种浇花、盆栽及其他植物的装置。后来有人将之改装成为淋浴装置,使之成为浴室常见的用品。我们在淋浴的冲凉的时候都会用到同一种装置—花洒,花洒的形状和功能类似于浇灌花朵的喷头,其实很多人都习惯称呼花洒为“淋浴头”。花洒可以将水以分散的形式喷洒,充分的利用水资源。那么,花洒有哪些具体的功能呢? 1、自动恒温:恒温混水阀具有自动恒定水温的功能,出水温度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后,出水温度可以迅速达到并自动恒定,不受冷热水进水压力、温度或出水流量变化的影响,从而解决了洗浴过程中水温忽冷忽热的问题。当冷热水进水压力、温度或出水流量有变化时,出水温度的变化在±2℃之内。 2、防烫伤和防冷激:恒温混水阀具有防烫伤和防冷激功能,在洗浴过程中,当冷水突然中断时,混水阀可以在几秒钟之内自动关闭热水,起到防烫伤的安全保护作用;当热水突然中断时,恒温混水阀可以在几秒钟之内自动关闭冷水,起到防冷激的安全保护作用。 要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施工安装。安装时,花洒应尽量不要与硬物磕碰,不要将水泥、胶水等残留在表面,以免损坏表面镀层光泽。特别要注意将管道内杂物清除后再进行安装,否则将会导致花洒被管道杂物堵塞,从而影响使用。 在水压不低于0.02mPa(即0.2kgf/立方厘米)的情况下,使用一段时间后,如发现出水量减小,甚至出现热水器熄火等现象,则可在花洒的出水口处轻轻拧下筛网罩,清除杂质,一般都能恢复如初。但切记不要强行拆卸花洒,由于花洒内部结构复杂,非专业的 开关花洒龙头和调节花洒出水方式时不要用力过猛,顺势轻轻转动即可。即使是传统式的水龙头,亦无需花很大的力量。特别注意不要把龙头手柄、花洒支架当成扶手来支撑或使用。 浴缸花洒头的金属软管应保持自然舒展状态,不用时不要将其盘绕在龙头上。同时,注意软管与龙头的接头处不要形成死角,以免折断或损伤软管。 花洒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器物,而且花洒的种类也是非常的多,有些功能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基本功能也都大同小异。大家在选购花洒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花洒是否能够帮助我们节约水资源,在使用后充分保养自己的花洒。2023-07-15 20:16:421
景顺长城新兴成长与哪些基金能互换
1、景顺长城新兴成长与景顺长城品质投资混合、景顺长城四季金利债券A 、景顺长城四季金利债券C等转换。2、基金转换是指投资者在持有本公司发行的任一开放式基金后,可将其持有的基金份额直接转换成本公司管理的其它开放式基金的基金份额,而不需要先赎回已持有的基金单位,再申购目标基金的一种业务模式。投资者可在任一同时代理拟转出基金及转入目标基金销售的销售机构处办理基金转换。2023-07-15 20:16:382
骑皮皮虾是什么梗?不懂啊?
是一种好吃的虾!2023-07-15 20:16:372
什么是ai四小龙?
ai四小龙是指商汤科技与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四家公司。1、商汤科技商汤科技初创于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成立于2014年,主要业务是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深度学习算法,是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领域的算法提供商。2、旷视科技旷视科技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以机器视觉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企业,自主研发的视觉感知网络、智能硬件、智能云服务等产品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3、依图科技上海依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9月,由朱珑、林晨曦共同创立,依图科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安防、依图医疗、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能硬件等。4、云从科技云从科技初创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是一家专注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业,技术运用于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等重点行业市场。AI四小龙发展现状国内AI行业处在应用层起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应用层的投资机会和投入回报率远高于技术层和基础设施层。因此,国内大部分AI公司都会从应用层或技术层切入。拿AI四小龙来说,在技术层面,属于计算机视觉赛道,在应用层,则在安防、金融等多个领域布局。AI四小龙所处的计算机视觉赛道尤为明显,近十年来,AI四小龙所处计算机视觉赛道在融资数量上排名第三,占比10%,但AI医疗、芯片/半导体相关技术、自动驾驶相关技术等领域的融资数量正在上升。资本天性逐利,随着计算机视觉赛道的AI四小龙构不成盈利闭环,用脚投票就不可避免。2023-07-15 20:16:351
太阳能热水器恒温阀使用效果怎么样?
不是很精确,但基本能用2023-07-15 20:16:341
中国银行的哪些基金适合定投?
定投的魅力实际在于其复利,以及搏傻功能。定投的结束时一定要在牛市中后期才会有可观的收益,结束时要选择牛市。各自坚守自己投资信念就算成功。目前中行开通定投业务的基金已经最小数额如下:020009 国泰金鹏蓝筹价值 股债平衡型基金 300070001 嘉实成长收益 偏股型基金 100070002 嘉实理财增长 偏股型基金 100070003 嘉实理财稳健 偏股型基金 100070005 嘉实理财债券 债券型基金 100070006 嘉实服务增值行业 偏股型基金 100070007 嘉实浦安保本混合型 保本增值 300070008 嘉实货币 货币型基金 100070009 嘉实超短债 债券型基金 300070010 嘉实主题 股债平衡型基金 100160706 嘉实300沪深300指数 偏股型基金 100090003 大成蓝筹稳健 偏股型基金 100110001 易方达平稳增长 股债平衡型基金 100110002 易方达策略成长 偏股型基金 100110005 易方达积极成长 偏股型基金 100110006 易方达货币A 货币型基金 500110007 易方达收益A 债券型基金 500112002 易方达策略二号 偏股型基金 100162204 泰达荷银精选 偏股型基金 500163801 中银中国 偏股型基金 100163802 中银国际货币 货币型基金 200163803 中银增长 偏股型基金 100163804 中银收益 股债平衡型基金 100180001 银华优势企业 偏股型基金 100180010 银华优质增长 偏股型基金 100210001 金鹰优选 偏股型基金 300217005 招商先锋 股债平衡型基金 300260101 景顺优选股票 偏股型基金 100260102 景顺长城货币 货币型基金 100260103 景顺动力平衡 股债平衡型基金 100290001 泰信天天收益 货币型基金 100290004 泰信优质生活 偏股型基金 200460001 友邦盛世 偏股型基金 200519003 海富通收益增长 股债平衡型基金 200519005 海富通股票 偏股型基金 200519505 海富通货币A 货币型基金 500定投追求的是波动美:有波动才有生存,因此所谓平衡基金,货币基金,甚至股债基金均不适合基金定投,或者说收益会相对偏小。这样符合要求的有:嘉实成长收益,嘉实理财增长,嘉实理财稳健,嘉实服务增值行业,嘉实300,大成蓝筹稳健,易方达策略成长,易方达积极成长,易方达策略二号,泰达荷银精选,中银中国,中银增长,银华优势企业,银华优质增长,金鹰优选,景顺优选股票,泰信优质生活,友邦盛世,海富通股票。哪些基金波动幅度较大同时收益较高?及所谓跌的快,涨的快。参考晨星最近一年回报率与波动幅度,以指数型基金嘉实300(230.30%,27.26%)作标准比较,发现不分上下的有:嘉实服务(269.70%,25.06%),大成蓝筹稳健(193.03%,27.66%),易方达策略成长(248.20%,30.71%),易方达积极成长(203.18%,28.75%),泰达荷银精选(223.31%,31.02%),银华优质增长(215.62%,30.60%)。另外易方达策略二号与泰信优质生活未满一年无相关数据,这两只基金同样适合基金定投,特别是泰信优质生活,个人持有期间感觉波动很大。总结:中国银行基金定投推荐名单如下:嘉实服务,大成蓝筹稳健,易方达策略成长,易方达积极成长,泰达荷银精选,银华优质增长,嘉实300。候补队员为易方达策略二号,泰信优质生活。2023-07-15 20:16:311
谢老师在第几集出现过
第三集。《她和她的她》是一部电视剧,谢老师是其中的一个角色,由演员李光洁饰演。谢老师在第3集中首次出现,他是女主角小芸的大学老师,后来成为小芸和她的女友小雨的朋友和支持者。该剧讲述了女主角林晨曦看似完美的人生,在一场车祸之后突然间都变了样;车祸后遗症让林晨曦记不起过往发生的事,甚至还卷入一场杀人疑案中。2023-07-15 20:16: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