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莲丿红尘
-
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目录[隐藏]
食物链简介
食物链详述食物链中生物的分类
食物链的分类 食物链简介
食物链详述 食物链中生物的分类
食物链的分类
[编辑本段]食物链简介
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食物链一词是英国动物学家埃尔顿(C.S.Eiton)于1927年首次提出的。如果一种有毒物质被食物链的低级部分吸收,如被草吸收,虽然浓度很低,不影响草的生长,但兔子吃草后有毒物质很难排泄,当它经常吃草,有毒物质会逐渐在它体内积累,鹰吃大量的兔子,有毒物质会在鹰体内进一步积累。因此食物链有累积和放大的效应。美国国鸟白头鹰之所以面临灭绝,并不是被人捕杀,而是因为有害化学物质DDT逐步在其体内积累,导致生下的蛋皆是软壳,无法孵化。一个物种灭绝,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其物种数量的变化,因此食物链对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如果食物链有一环缺失,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食物链是一种食物路径,食物链以生物种群为单位,联系着群落中的不同物种。食物链中的能量和营养素在不同生物间传递着,能量在食物链的传递表现为单向传导、逐级递减的特点。食物链很少包括六个以上的物种, 因为传递的能量每经过一阶段或食性层次就会减少一些,所谓“一山不能有二虎”便是这个道理。
[编辑本段]食物链详述
食物链中生物的分类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并且在生态系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根据它们在能量和物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归纳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类。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用无机物制造营养物质的自养生物,这种功能就是光合作用,也包括一些化能细菌(如硝化细菌),它们同样也能够以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进行初级生产或称为第一性生产,因此它们就是初级生产者或第一性生产者,其产生的生物量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生产者的活动是从环境中得到二氧化碳和水,在太阳光能或化学能的作用下合成碳水化合物(以葡萄糖为主)。因此太阳辐射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不断的输入到生态系统中转化为化学能力即生物能,成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生命活动中唯一的能源。
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指那些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根据食性不同,可以区分为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两大类。食草动物称为第一级消费者,它们吞食植物而得到自己需要的食物和能量,这一类动物如一些昆虫、鼠类、野猪一直到象。食草动物又可被食肉动物所捕食,这些食肉动物称为第二级消费者,如瓢虫以蚜虫为食,黄鼠狼吃鼠类等,这样,瓢虫和黄鼠狼等又可称为第一级食肉者。又有一些捕食小型食肉动物的大型食肉动物如狐狸、狼、蛇等,称为第三级消费者或第二级食肉者。又有以第二级食肉动物为食物的如狮、虎、豹、鹰、鹫等猛兽猛禽,就是第四级消费者或第三级食肉者。此外,寄生物是特殊的消费者,根据食性可看作是草食动物或食肉动物。但某些寄生植物如桑寄生、槲寄生等,由于能自己制造食物,所以属于生产者。而杂食类消费者是介于食草性动物和食肉性动物之间的类型,既吃植物,又吃动物,如鲤鱼、熊等。人的食物也属于杂食性。这些不同等级的消费者从不同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就形成了"营养级″。
由于很多动物不只是从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如第三级食肉者不仅捕食第二级食肉者,同样也捕食第一级食肉者和食草者,所以它属于几个营养级。而最后达到人类是最高级的消费者,他不仅是各级的食肉者,而且又以植物作为食物。所以各个营养级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
实际在自然界中,每种动物并不是只吃一种食物,因此形成一个复杂的食物链网。
分解者也是异养生物,主要是各种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如食枯木的甲虫、白蚁,以及蚯蚓和一些软体动物等。它们把复杂的动植物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去,被生产者再利用。分解者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大约有90% 的陆地初级生产量都必须经过分解者的作用而归还给大地,再经过传递作用输送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分解者又可称为还原者。
生物链是不能根据自己的愿望来改变的,如果改变不当,则会对生物产生极大的影响.
[编辑本段]食物链的分类
食物链又称为“营养链”。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以食物联系起来的链锁关系。例如池塘中的藻类是水蚤的食物,水蚤又是鱼类的食物,鱼类又是人类和水鸟的食物。于是,藻类一水蚤一鱼类一人或水鸟之间便形成了一种食物链。根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将食物链分为四类;
(1)捕食性食物链。它是以植物为基础,后者捕食前者。如青草一野兔一狐狸一狼。
(2)碎食性食物链。指以碎食物为基础形成的食物链。如树叶碎片及小藻类一虾(蟹)一鱼一食鱼的鸟类。
(3)寄生性食物链。以大动物为基础,小动物寄生到大动物上形成的食物链。如哺乳类--跳蚤--原生动物--一原生动物--细菌--过滤性病毒。
1水稻→稻螟虫→青蛙→ 蛇
水稻→稻螟虫→麻雀
水稻→麻雀(麻雀是杂食性的,既吃水稻种子又吃昆虫)
2.植物→秧鸡→鹰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白鹭
- 北有云溪
-
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食物链一词是英国动物学家埃尔顿(C.S.Eiton)于1927年首次提出的。如果一种有毒物质被食物链的低级部分吸收,如被草吸收,虽然浓度很低,不影响草的生长,但兔子吃草后有毒物质很难排泄,当它经常吃草,有毒物质会逐渐在它体内积累,鹰吃大量的兔子,有毒物质会在鹰体内进一步积累。因此食物链有累积和放大的效应。美国国鸟白头鹰之所以面临灭绝,并不是被人捕杀,而是因为有害化学物质DDT逐步在其体内积累,导致生下的蛋皆是软壳,无法孵化。一个物种灭绝,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其物种数量的变化,因此食物链对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如果食物链有一环缺失,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食物链是一种食物路径,食物链以生物种群为单位,联系着群落中的不同物种。食物链中的能量和营养素在不同生物间传递着,能量在食物链的传递表现为单向传导、逐级递减的特点。食物链很少包括六个以上的物种, 因为传递的能量每经过一阶段或食性层次就会减少一些,所谓“一山不能有二虎”便是这个道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并且在生态系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根据它们在能量和物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归纳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类。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用无机物制造营养物质的自养生物,这种功能就是光合作用,也包括一些化能细菌(如硝化细菌),它们同样也能够以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进行初级生产或称为第一性生产,因此它们就是初级生产者或第一性生产者,其产生的生物量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生产者的活动是从环境中得到二氧化碳和水,在太阳光能或化学能的作用下合成碳水化合物(以葡萄糖为主)。因此太阳辐射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不断的输入到生态系统中转化为化学能力即生物能,成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生命活动中唯一的能源。
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指那些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根据食性不同,可以区分为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两大类。食草动物称为第一级消费者,它们吞食植物而得到自己需要的食物和能量,这一类动物如一些昆虫、鼠类、野猪一直到象。食草动物又可被食肉动物所捕食,这些食肉动物称为第二级消费者,如瓢虫以蚜虫为食,黄鼠狼吃鼠类等,这样,瓢虫和黄鼠狼等又可称为第一级食肉者。又有一些捕食小型食肉动物的大型食肉动物如狐狸、狼、蛇等,称为第三级消费者或第二级食肉者。又有以第二级食肉动物为食物的如狮、虎、豹、鹰、鹫等猛兽猛禽,就是第四级消费者或第三级食肉者。此外,寄生物是特殊的消费者,根据食性可看作是草食动物或食肉动物。但某些寄生植物如桑寄生、槲寄生等,由于能自己制造食物,所以属于生产者。而杂食类消费者是介于食草性动物和食肉性动物之间的类型,既吃植物,又吃动物,如鲤鱼、熊等。人的食物也属于杂食性。这些不同等级的消费者从不同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就形成了”营养级〃。
由于很多动物不只是从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如第三级食肉者不仅捕食第二级食肉者,同样也捕食第一级食肉者和食草者,所以它属于几个营养级。而最后达到人类是最高级的消费者,他不仅是各级的食肉者,而且又以植物作为食物。所以各个营养级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
实际在自然界中,每种动物并不是只吃一种食物,因此形成一个复杂的食物链网。
分解者也是异养生物,主要是各种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如食枯木的甲虫、白蚁,以及蚯蚓和一些软体动物等。它们把复杂的动植物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去,被生产者再利用。分解者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大约有90% 的陆地初级生产量都必须经过分解者的作用而归还给大地,再经过传递作用输送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分解者又可称为还原者。
生物链是不能根据自己的愿望来改变的,如果改变不当,则会对生物产生极大的影响.
[编辑本段]食物链的分类
食物链又称为“营养链”。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以食物联系起来的链锁关系。例如池塘中的藻类是水蚤的食物,水蚤又是鱼类的食物,鱼类又是人类和水鸟的食物。于是,藻类一水蚤一鱼类一人或水鸟之间便形成了一种食物链。根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将食物链分为四类;
(1)捕食性食物链。它是以植物为基础,后者捕食前者。如青草一野兔一狐狸一狼。
(2)碎食性食物链。指以碎食物为基础形成的食物链。如树叶碎片及小藻类一虾(蟹)一鱼一食鱼的鸟类。
(3)寄生性食物链。以大动物为基础,小动物寄生到大动物上形成的食物链。如哺乳类--跳蚤--原生动物--一原生动物--细菌--过滤性病毒。
1水稻→稻螟虫→青蛙→ 蛇
水稻→稻螟虫→麻雀
水稻→麻雀(麻雀是杂食性的,既吃水稻种子又吃昆虫)
- gitcloud
-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寄生性食物链和腐食性食物链。
食物链这个词是英国动物学家埃尔顿(C.S.Eiton)于1927年首次提出的,据他自己说是受到中国俗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启发。食物链包括几种类型:捕食性、寄生性、腐生性、碎食性等,如果一种有毒物质被食物链的低级部分吸收,如被草吸收,虽然浓度很低,不影响草的生长,但兔子吃草后有毒物质很难排泄,当它经常吃草,有毒物质会逐渐在它体内积累,鹰吃大量的兔子,有毒物质会在鹰体内进一步积累。因此食物链有累积和放大的效应。美国国鸟白头海雕之所以面临灭绝,并不是被人捕杀,而是因为DDT逐步在它体内积累,导致生下的蛋是软壳,无法孵化。一个物种灭绝,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其物种数量的变化,因此食物链对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食物链是一种食物路径,它联系著群落中的不同物种。食物链中的 能量和营养素在不同生物间传递著。食物链很少包括六个以上的物种, 因为传递的能量每经过一阶段或食性层次就会减少一些。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根据它们在能量和物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归纳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类。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用简单的物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这种功能就是光合作用,也包括一些化学合成细菌,它们也能够以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进行初级生产或称为第一性生产,因此它们就是初级生产者或第一性生产者,其产生的生物量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生产者的活动是从环境中得到二氧化碳和水,在太阳光能或化学的作用下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太阳辐射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不断的输入到生态系统中转化为化学能力即生物能,成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生命活动中唯一的能源。
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指那些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根据食性不同,可以区分为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两大类。食草动物称为第一级消费者,它们吞食植物而得到自己需要的食物和能量,这一类动物如一些昆虫、鼠类、野猪一直到象。食草动物又可被食肉动物所捕食,这些食肉动物称为第二级消费者,如瓢虫以蚜虫为食,黄鼠狼吃鼠类等,这样,瓢虫和黄鼠狼等又可称为第一级食肉者。又有一些捕食小型食肉动物的大型食肉动物如狐狸、狼、蛇等,称为第三级消费者或第二级食肉者。又有以第二级食肉动物为食物的如狮、虎、豹、鹰、鹫等猛兽猛禽,就是第四级消费者或第三级食肉者。此外,寄生物是特殊的消费者,根据食性可看作是草食动物或食肉动物。但某些寄生植物如桑寄生、槲寄生等,由于能自己制造食物,所以属于生产者。而杂食类消费者是介于食草性动物和食肉性动物之间的类型,既吃植物,又吃动物,如鲤鱼、熊等。人的食物也属於杂食性。这些不同等级的消费者从不同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就形成了”营养级〃。
由于很多动物不只是从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如第三级食肉者不仅捕食第二级食肉者,同样也捕食第一级食肉者和食草者,所以它属於几个营养级。而最后达到人类是最高级的消费者,他不仅是各级的食肉者,而且又以植物作为食物。所以各个营养级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
实际在自然界中,每种动物并不是只吃一种食物,因此形成一个复杂的食物链网。
分解者也是异养生物,主要是各种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如食枯木的甲虫、白蚁,以及蚯蚓和一些软体动物等。它们把复杂的动植物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去,被生产者再利用。分解者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大约有90% 的陆地初级生产量都必须经过分解者的作用而归还给大地,再经过传递作用输送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分解者又可称为还原者。
经典的: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河泥
别的:
黄鼠→跳蚤→细菌→噬菌体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棉花→棉蚜→食蚜蝇→瓢虫→麻雀→鹰
- 北境漫步
-
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 tt白
-
狭义的食物链即捕食链,指生物间的营养关系,一般有5-6个营养级,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
- kikcik
-
实际在自然界中,每种动物并不是只吃一种食物,因此形成一个复杂的食物链网。
- 臭打游戏的长毛
-
是食物的分类
- 豆豆staR
-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寄生性食物链和腐食性食物链。
食物链是一种食物路径,它联系著群落中的不同物种。食物链中的 能量和营养素在不同生物间传递著。食物链很少包括六个以上的物种, 因为传递的能量每经过一阶段或食性层次就会减少一些。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根据它们在能量和物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归纳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类。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用简单的物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这种功能就是光合作用,也包括一些化学合成细菌,它们也能够以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进行初级生产或称为第一性生产,因此它们就是初级生产者或第一性生产者,其产生的生物量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生产者的活动是从环境中得到二氧化碳和水,在太阳光能或化学的作用下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太阳辐射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不断的输入到生态系统中转化为化学能力即生物能,成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生命活动中唯一的能源。
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指那些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根据食性不同,可以区分为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两大类。食草动物称为第一级消费者,它们吞食植物而得到自己需要的食物和能量,这一类动物如一些昆虫、鼠类、野猪一直到象。食草动物又可被食肉动物所捕食,这些食肉动物称为第二级消费者,如瓢虫以蚜虫为食,黄鼠狼吃鼠类等,这样,瓢虫和黄鼠狼等又可称为第一级食肉者。又有一些捕食小型食肉动物的大型食肉动物如狐狸、狼、蛇等,称为第三级消费者或第二级食肉者。又有以第二级食肉动物为食物的如狮、虎、豹、鹰、鹫等猛兽猛禽,就是第四级消费者或第三级食肉者。此外,寄生物是特殊的消费者,根据食性可看作是草食动物或食肉动物。但某些寄生植物如桑寄生、槲寄生等,由於能自己制造食物,所以属於生产者。而杂食类消费者是介於食草性动物和食肉性动物之间的类型,既吃植物,又吃动物,如鲤鱼、熊等。人的食物也属於杂食性。这些不同等级的消费者从不同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就形成了”营养级〃。
由于很多动物不只是从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如第三级食肉者不仅捕食第二级食肉者,同样也捕食第一级食肉者和食草者,所以它属於几个营养级。而最后达到人类是最高级的消费者,他不仅是各级的食肉者,而且又以植物作为食物。所以各个营养级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
分解者也是异养生物,主要是各种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如食枯木的甲虫、白蚁,以及蚯蚓和一些软体动物等。它们把复杂的动植物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去,被生产者再利用。分解者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大约有90% 的陆地初级生产量都必须经过分解者的作用而归还给大地,再经过传递作用输送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分解者又可称为还原者。
食物链是指生物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所形成的食物网络关系。食物对任何生物来说都是极为重要,它是能供应生活所需的能源,修补受损机能及生长之用。而吃和被吃的行为在生物之间是互相紧密连系的,这就促成了食物链的形成。
食物链类型可分为4种:捕食性食物链、寄食性食物链、腐食性食物链和碎食性食物链
如草原生态的食肉动物—食草动物以及昆虫—鸟类等,它们互相制约,共生共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自然和谐的。在非洲大草原,以狮子、猎豹和猎狗为代表的食肉动物专吃食草动物,它们对角马甚至斑马的猎杀是凶残的,但这种残酷的捕杀既是食肉动物生存繁衍的需要,同时也是保持草原植物繁茂和生态平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没有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控制,食草动物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当食草动物发展到一定数量,草原就难以承受,草原退化,食草动物也就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捕杀,不仅能控制食草动物种群的数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时也是提高食草动物的质量。生物学家经过长期的野外考察证明,食肉动物在猎捕过程中,选择的对象往往是病残弱小的食草动物,这无疑有利于物种的优胜劣汰。从这一点说,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凶残捕杀,就显得自然合理,天经地义了。
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在控制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同时保护了草原,各类飞鸟对昆虫的捕食和食肉动物一样,也起到保护草原的作用。而飞禽走兽的粪便则成为上好肥料,促使各种植物的生长。这种以植物为主体,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以及昆虫—鸟类为客体所形成的食物链,对维护草原的生态平衡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草原之一,那儿牧草丰茂,牛羊成群,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可是,历史上由于这儿野狼成群,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野狼活动,使野狼的数量锐减,剩下为数不多的狼再也不敢以草原为家,以牛羊为食,统统搬到深山老林里去了。野狼不见了,畜牧业空前发展,在牛羊种群不断增加的同时,野兔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草原难以承载,导致草场急剧退化,使草原面临沙化的危险。
事实使人们认识到,食物链的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出现了问题,灾难也就快要降临了。野狼在饥饿的时候,固然偷猎牛羊,但在正常情况下,野狼是以野兔为食的。从这一点上说,是野狼控制了野兔的繁殖和发展,避免了野兔和牛羊争食的现象,保证了草原的正常生态环境。当牧民认识到这一自然规律后,对野狼也就宽容了许多,再也不谈狼色变、见狼就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