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氧气所占空气的比种和压强的关系是什么? 就是法国的拉瓦锡实验

2023-07-16 18:28:34
TAG: 氧气 法国
共1条回复
kikcik

拉瓦锡实验

拉瓦锡的著名实验之一

拉瓦锡把少量的汞(水银)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达十二天之久,结果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的粉末,同时容器里的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五分之一。拉瓦锡研究了剩余的那部分空气,发现这部分空气既不能供给人类及动物呼吸来维持人类及动物的生命,也不能支持可燃物的燃烧。这种气体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氮气。

拉瓦锡再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现已证明是氧化汞)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经过强热后,得到了汞和氧气,而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原来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空气的那部分体积。他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下的约五分之四体积的气体里去,结果得到的气体同空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都完全一样。通过这些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所组成的这一结论。

拉瓦锡的著名实验之二

一七四三年,拉瓦锡出生在一个律师之家。二十岁的时候,拉瓦锡从大学法律系毕业。可是,他酷爱化学,二十五岁时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就在他成为院士的时候,他读到的一篇论文,说金刚石在空气中加热,会燃烧起来,变成一股气体,消踪匿迹(金刚石的化学成分是碳。它会燃烧,变成二氧化碳)。这篇论文使拉瓦锡深感兴趣。

拉瓦锡重做实验。不过,他采用不同的方法:他在金刚石上面涂了一层厚厚的石墨稠膏,加热到发红。几小时以后,冷却,剥掉外面的稠膏,金刚石好端端的,没有烧掉!

“燃烧,跟空气大有关系。”拉瓦锡猜测道。他认为,用石墨稠膏涂在金刚石上,使金刚石隔绝了空气,所以金刚石没有烧掉。也就是说,空气在燃烧现象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一七七二年十一月,法国科学院收到拉瓦锡密封的论文。

院士们拆开信封,获知拉瓦锡对于燃烧现象的研究,又前进了一步:磷,在空气中会燃烧,冒出白色的浓烟,这是早就知道的化学现象。拉瓦锡别出心裁地想办法把这些浓烟全部收集起来。他指出,浓烟是一种极细的白色粉末,它的总重量比原来的磷要重!也就是说,在磷燃饶的时候,可能与空气化合了。

两年之后——一七七四年十月,普利斯特里来到巴黎,拜访了拉瓦锡。拉瓦锡盛宴招待普利斯特里。在宴会上,普利斯特里把自己两个月前的重要发现,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非常仔细地听着,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也就在这个时候,拉瓦锡还收到瑞典化学家舍勒九月三十日的来信,舍勒把自己发现氧气的情况告诉了拉瓦锡。不过,舍勒也是一个“燃素学说”的虔诚的拥护者,他把氧气称为“火空气”。正因为这样,他同样没有揭开燃烧的奥秘,坐失良机。

拉瓦锡受到普利斯特里和舍勒的启发,做了很精细的实验。由于这个实验一连进行了二十天,所以被人们称为“二十天实验”。拉瓦锡夫人是拉瓦锡在化学研究工作中的好助手。她不仅帮助拉瓦锡做实验,而且精确地描绘了实验时的情景,使后人能够一目了然。拉瓦锡所有化学著作的插图,几乎都是拉瓦锡夫人亲手绘制的。

从下面这张拉瓦锡夫人绘制的插图,可以看出“二十天实验”是怎么回事。

那个瓶颈弯曲的瓶子,叫做“曲颈甑”。瓶中装有水银。瓶颈通过水银槽,与一个钟形的玻璃罩相通。玻璃罩内是空气。

拉瓦锡用炉子昼夜不停地加热曲颈甑中的水银。在水银那发亮的表面,很快出现了红色的渣滓。拉瓦锡明白,那是水银与空气中的“失燃素空气”化合所生成的“三仙丹”。

红色的渣滓越来越多。

拉瓦锡和夫人本来是很喜欢社交的,各种宴会、舞会总少不了他们夫妇。可是,在实验进行的那些日子里,他们成天价守在炉子旁,观察着变化。

他们发现,到了第十二天,红色渣滓不再增多了。

他们继续加热,一直到第二十昼夜,红色渣滓仍不增多,才结束了实验。于是这个“马拉松”式漫长的实验,成为化学史上著名的实验。

拉瓦锡发现,实验结束时,钟罩里的空气的体积,大约减少了五分之一。

他收集了红色的渣滓,用高温加热。“三仙丹”分解了,重新释放出气体。拉瓦锡总共得到7~8立方英寸(1立方英寸等于16.377cm3)的气体,正好与原先钟罩中失去的气体体积相等。

至于剩下来的气体,既不能帮助燃烧,也不能供呼吸用。

拉瓦赐把那占空气总体积五分之一的气体,称为“氧气”(也就是普利斯特里所谓的“失燃素空气”、舍勒所谓的“火空气”)。

至于剩下的占空气总体积五分之四的气体,拉瓦锡称它为“氮气”。

在空气中,还有“固定空气”,即二氧化碳,不过,含量很少。

就这样,千百年来被人们当作“元素”的空气,终于被拉瓦锡揭开了真面目——原来,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混合组成的。

随着空气之谜被揭开,燃烧的本质也随着被拉瓦锡查清楚了。

一七八九年,拉瓦锡在他的名著《化学概论》里,清楚地阐明了燃烧的本质:

一、燃烧时发出光和热;

二、物质只有在氧气中燃烧(也有例外,如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氯气也能在氢气中燃烧);

三、氧气在燃烧时被消耗;

四、燃烧物在燃烧后所增加的重量,等于所消耗的氧气的重量。

拉瓦锡坚决摈弃了“燃素学说”。他指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燃素”!

拉瓦锡的理论有大量实验作为依据,很有说服力。他的理论,得到绝大多数化学家的支持。象普利斯特里那样至死坚持“燃素学说”的人极少,难怪连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几乎是孤立的”。

当然,拉瓦锡也有他的缺点。在谈到氧气的发现时,拉瓦锡说:“这种气体,普利斯特里先生、舍勒先主和我大约同时发现。”这显然不符合事实。他明明是在普利斯特里和舍勒告诉他发现氧气之后,才着手做实验。这样掠人之美,不是一个正直的科学家所应具有的道德。

然而,拉瓦锡勇敢地冲破“燃素学说”的束缚,揭示了氧和燃烧的本质,这却是难能可贵的。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的《序言》中,很中肯地评价了这一段化学史:

“当时在巴黎的普利斯特里……把他的发现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就根据这个新事实研究了整个燃素说化学,方才发现:这种新气体是一种新的化学元素;在燃烧的时候,并不是神秘的燃素从燃烧物体中分离出来,而是这种新元素与燃烧物体化合。这样,他才使过去在燃素说形式上倒立着的全部化学正立过来了。即使不是象拉瓦锡后来硬说的那样,他与其他两人同时和不依赖他们而析出了氧气,然而真正发现氧气的还是他,而不是那两个人(即指普利斯特里和舍勒),因为他们只是析出了氧气,但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析出的是什么。”

相关推荐

科技手抄报资料:气体化学之父——普利斯特里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国利兹,从小家境困难,由亲戚抚养成人。1751年进入神学院。毕业后大部分时间是做牧师,化学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在化学、电学、自然哲学、神学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写了许多自以为得意的神学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却是他的科学著作。1764年他31岁时写成《电学史》。当时这是一部很有名的书,由于这部书的出版,1766年他就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22年他39岁时,又写成了一部《光学史》。也是18世纪后期的一本名著。当时,他在利兹一方面担任牧师,一方面开始从事化学的研究工作。他对气体的研究是颇有成效的。他利用制得的氢气研究该气体对各种金属氧化物的作用。同年,普利斯特里还将木炭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发现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气变成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由于他虔信燃素说,因此把这种剩下来的气体叫“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显然他用木炭燃烧和碱液吸收的方法除去空气中的氧和碳酸气,制得了氮气。此外,他发现了氧化氮(NO),并用于空气的分析上。还发现或研究了氯化氢、氨气、亚硫酸气体(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气等多种气体。1766年,他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三卷本书出版。该书详细叙述各种气体的制备或性质。由于他对气体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称为“气体化学之父”。   在气体的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是氧的发现。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烟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发现它很快就分解出气体来。他原以为放出的是空气,于是利用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进行研究,发现该气体使蜡烛燃烧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轻松舒畅。他制得了氧气,还用实验证明了氧气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质。但由于他是个顽固的燃素说信徒,仍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所以他还把这种气体叫“脱燃素空气”,其性质与前面发现的“被燃素饱和的空气”(氮气)差别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欧洲参观旅行,在巴黎与拉瓦锡交换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镜使汞银灰分解的试验告诉拉瓦锡,使拉瓦锡得益匪浅。拉瓦锡正是重复了普利斯特里有关氧的试验,并与大量精确的实验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了燃烧和空气的真实联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锡的燃烧与氧化学说已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时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锡的解释,还坚持错误的燃素说,并且写了许多文章反对拉瓦锡的见解。这是化学史上很有趣的事实。一位发现氧气的人,反而成为反对氧化学说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发现的氧气,是后来化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化学家至今都还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于同情法国大革命,作了好几次为大革命的宣传讲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图书及实验设备都被付之一炬。他只身逃出,躲避在伦敦,但伦敦也难于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岁时不得不移居美国。在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两国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国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国,他住过的房子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奖章已成为美国化学界的最高荣誉。
2023-07-16 14:18:161

普利斯特利的小故事

人物介绍编辑普利斯特里,英国化学家及神学家。1733年3月13日生于利兹城的一位裁缝店主的家中,幼年丧母,由其姑母抚养长大。他在一所私立学校里学习了拉丁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阅读了宗教、数学、化学等书籍。在青年时代就开始担任牧师,但对化学十分爱好。由于他同情法国大革命,作了几次讲演,受到一些保守的英国人的反对,烧毁了他的住宅和实验室,使他不得不于1794年移居美国,成为美国公民,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化学教授,1804年2月6日去世。2家庭背景编辑他的父亲约万斯·普利斯特里经营着这个收入微薄的小农庄,兼营毛织品的加工和裁缝,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是家中的长子,由于家境艰难,同外公、外婆一起度过了大部分童年。1739年,他的母亲去世了,他又被送到姑母家里居住。姑母家里经营着一个大农庄。普利斯特里在那里不用干活,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姑母一心要把他培养成一名神甫。但是,他的优裕生活没过上几年,姑夫就突然病逝了。心情悲痛的姑母成了靠遗产过活的寡妇,她身边没有一个子女。为了减轻经济负担,她把普利斯特里送进了教会学校,后来又把他送到离利兹城不远的布莱克先生家中。布莱克是一家啤酒厂的职员,他曾是普利斯特里的姑夫的朋友,家里生活比较富裕。3人物事迹编辑普利斯特里在化学、电学、哲学和神学等方面都有不少著作。1764年与1772年先后出版了《电学史》与《光学史》。他对化学的贡献是于1774年8月1日用凸透镜聚光,加热氧化汞时,发现了氧气。那时他是一位燃素说的坚持者,他把氧气称为“脱燃素气”。他在实验记录中写道“我把老鼠放在脱燃素气里,发现它们过得非常舒服后,……又亲自加以实验,……身心一直觉得十分轻快舒畅。”1774年,在他所写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一书中,详细地叙述了氧气的各种性质。4人物生平编辑早年时期自幼漂泊不定的生活,养成了普利斯特里善于独立思考的性格。18岁那年,由于经常与基督教的牧师来往,他遭到了姑母的激烈责备。从此,他成了家庭的叛逆者。普利斯特里刻苦好学,兴趣广泛。他曾学过古文、数学。自然哲学导论等,后因体弱多病,中断过一段学习,待康复后,他进入了考文垂的非国教的高等专科学校。因为他学习勤奋刻苦,成绩超群,学校同意他免修一、二年级的部分课程。他在后来的学习中,深感自己的数学与德语基础太差,又主动要求学校允许他补学了这两门。在学校里,他学会了希泊来文、希腊文和拉丁文,加上他在神学方面的广博知识,他常常同那些信仰传统宗教的人们进行辩论,并且总是占上风。以后,他做过教师,也当过牧师。在沃灵顿的非国教高等专科学校里,他讲授过语言学、文学、现代史、法律、口才学及辩论学等,甚至教过解剖学,他曾编著出版过《基础英语语法》和《语言学原理》写过《口才学和辩论学讲义》。1764年,爱丁堡大学授予他法学博士。从此,他开始了科学生涯,著有《电学史》一书,1766年他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婚姻生活1762年,普利斯特里与玛丽·维尔金逊结了婚。他的妻子是当时英格兰最大的铁器制造商艾萨克的女儿,婚后,普利斯特里仍然专心地埋头科学研究。到了1767年,由于他们的儿女先后出世,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加上各教派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普利斯特里就放弃了教师职业,重新当上了牧师,家庭收入虽增加不多,但他却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自由地从事科学研究和著书立说。科学研究《电学史》一书就是这个时期写成的。他不仅用通俗的、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概述了关于电现象研究的完整历史,而且还具体地描写了各种不同的试验情况。不久,他痛感自己缺乏化学方面的知识,于是把兴趣由物理移向了化学。在化学领域中,他首先对空气发生了兴趣,思考着不少有关空气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放在封闭容器中的小老鼠,几天后就会死去?容器中本来有空气,老鼠为什么不能长期活下去?学生时代他参观啤酒厂时,发现有一种能使燃着的木条立刻熄灭的空气,这种空气就存在于发酵车间内盛啤酒的大桶里。因此,他怀疑是不是存在着好多种空气。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普利斯特里进行了多种有趣的实验。例如,他点燃一根蜡烛,把它放到预先放有小老鼠的玻璃容器中,然后盖紧容器。他发现:蜡烛燃了一阵之后就熄灭了,而小老鼠也很快死了。这一现象使普利斯特里想到,空气中大概存在着一种东西,当它燃烧时空气就会被污染,因而成为不能供动物呼吸,也不能使蜡烛继续燃烧的“受污染的空气”。为了证明这一想法的正确与否,他设想,能否把受污染的空气加以净化,使它又成为可供呼吸的空气呢?他为此做了一个新的实验。他用水洗涤受污染的空气,其结果使他大为惊异,他发现,水只能净化一部分被污染的空气,而另一部分未被净化的空气,还是不能供呼吸,老鼠在其中照样要死去。善于思考和钻研问题的普利斯特里进一步想到,动物在受污染的空气中会死去,那么植物又会怎样呢?对此,他设计了下列实验:把一盆花放在玻璃罩内,花盆旁边放了一支燃烧着的蜡烛来制取受污染的空气。当蜡烛熄灭几小时后,植物却看不出什么变化。他又把这套装置放到靠近窗子的桌子上,次日早晨饱发现,花不仅没死,而且长出了花蕾。由此他想到,难道植物能够净化空气吗?为了验证这一想法,他尽点燃了一支蜡烛,并迅速放入罩内。蜡烛果然正常燃烧着,过了一段时间才熄灭。当时,科学家们把一切气体统称为空气。为了确定究竟有几种空气,普利斯特里曾多次重复自己的实验。他认为,在啤酒发酵、蜡烛燃烧以及动物呼吸时产生的气体,就是早先人们所称的“固定空气”(实则二氧化碳)。他对这种“固定空气”的性质做了深入研究。他证明,植物吸收“固定空气”可以放出“活命空气”(实则氧气)。还发现“活命空气”既可以维持动物呼吸,又能使物质更猛烈地燃烧。由此,普利斯特里想设法制取这种“活命空气”。当时已知硝石也能助燃,于是他想:“也许硝酸能够把它分离出来?或者,把沾有稀硝酸的铜丝加热,也许可以放出活命空气?”他沿着这一思路,埋头进行各种实验。他取了一根一端封闭的玻璃管,装入水银,用手指堵住管口,把开口的一端置入盛有水银的槽中,再把装有硝酸和铜屑的另一根管子与装有水银的管子连接在一起。然后,开始加热混和物质。经过短时间加热,产生的无色的气体就把水银排出管外,于是管内充满了新的物质。普利斯特里小心地取出管子,打开管口,俯身一嗅,突然,他被惊楞了:一种挥发的无色气体,转眼间就变成了棕红色的蒸气,它的强烈气味很象硝酸,因此当时就称它为“硝石空气”。这种在空气中变成的棕红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试验的结果未能制得“活命空气”,却发现了两种新气体: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他继续试验,又发现了许多新气体,普利斯特里给它们定名为“碱空气”(氨)、“盐酸空气”(氯化氢)以及二氧化硫等。此后多年,普利斯特里一直在研究气体,并写成了《论各种不同的气体》一书,大大丰富了气体化学。普利斯特里在化学以及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他的学术威望。1772年,”他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的名誉院士,同年12月,他被当时英国的一位政治显贵谢尔本勋爵请去做家庭教师及图书管理员。这项工作有较高薪金,而且每天只用上午时间。所以每天下午,他仍旧可以从事科学研究。在这里,他完成了许多著作。他的6个最有价值的气体实验,有5个是在这里完成的。普利斯特里终生信奉燃素说,在这里他写过有关论证燃素说的文章。他还是一位神学家,在这里完成了一部关于神学的代表作《物质和精神的研究》(1777年):还著有《哲学必要性学说注释》(1777年)。他明确地剖析了神学和科学哲学之间的联系。在气体化学的研究成果中,普利斯特里最重要的是对氧气的发现。1774年,他得到了一个大型凸透镜(火镜),开始研究某些物质在凸透镜聚光产主的高温下放出的各种气体。他研究的物质中有“红色沉淀物”(氧化汞)和“汞灰”亦称水银烧渣,也就是氧化汞)。普利斯特里把氧化汞放置在玻璃钟罩内的水银面上,用一个直径30厘米、焦距为50厘米的火镜,将阳光聚集在氧化汞上。很快就发现氧化汞被分解了,放出一种气体,将玻璃罩内的水银排挤出来。他把这种气体叫做”脱燃素的空气”。他以排水集气法,把这种气体收集起来,然后研究其性质。发现蜡烛会在这种空气中燃烧,火焰非常明亮,老鼠在这种气体中生活正常,且比在等体积的普通空气中活的时间长了约4倍;他还亲自尝试了一下,感觉这种空气使人呼吸轻快、舒畅。他对实验的全过程做了详细的描述。其实早在1771年,普利斯特里把硝石加热对,已经制得了氧气。他在题为“各种空气的观察”一文中,曾提到:“在我从硝石得到的一定量(的空气)中,不仅蜡烛能点燃,而且火焰增大,还听到了响声,好像硝石在明火中烧爆的声音。”但由于他当时把这种气体,混同于一般空气,所以未能发现氧。普利斯特里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助燃能力之所以不同,其区别仅在于其中含燃素量的不同。从汞烧渣中分解出来的是新鲜的、不含一点燃素的空气,所以吸收燃素的能力和助燃能力都特别强。因此他把这种气体叫做“脱燃素空气”。而寻常的空气,由于经过动物呼吸、植物的燃烧和腐烂,已经吸收了不少燃素,所以助燃能力就差了:一旦空气被燃素饱和,那么它就不再助燃,变成“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指氮气)或叫“燃素化空气”。在后来的研究中,普利斯特里发现,绿色植物在阳光中也能放出“脱燃素空气”,成为光化学作用研究的基础。谢尔本勋爵支持普利斯特里的研究工作,一直为他提供研究经费。1774年,他带着普利斯特里一起访问了欧洲大陆。在欧洲,他们结识了许多科学家,这对普利斯特里的利学生涯具有重大意义。在巴黎,普利斯特里拜访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他向拉瓦锡介绍并演示了从氧化汞中谁、取气体的实验。拉瓦锡后来又重复了他的实验,并且把普利斯特里的实验材料以及他本人的实验结果联系起来。拉瓦锡能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地提出了氧化概念,形成了燃烧的氧化理论。他指出所谓“脱燃素空气”实际上就是氧气,终于推翻了统治化学近百年的燃素学说。而坚持燃素说的普利斯特里却坚决反对拉瓦锡的新观点,他拒绝接受拉瓦锡对氧和水的任何解释。于是,二人由此开始了一场争论。双方的争论最初出现在《哲学学报》上,后来,这些争论文章又被编辑成一些小册子。他们争论的最后批文章发表在美国出版的《美国哲学会会报》上,其它刊物上也时有他们的文章发表。在争论中,普利斯特里证明,不是所有的酸都含有氧,盐酸就是一个例子。他以此来反对拉瓦锡的氧化理论。但是,普利斯特里在争论中所使用的理论始终是燃素说。这使他象一个守旧的老人,嘴里经常念叨着教条的燃素学说,而丝毫不愿放弃它。普利斯特里与拉瓦锡,一直都在持续地进行各自的观察与研究。但他们观察的深度不同,对观察到的现象背后的本质理解不同。普利斯特里总是躲避开理论上的思考,他只埋头于实验,认为只有实验才是最重要的,陷入了狭隘的经验论,影响他的认识进一步发展。而拉瓦锡则不然,他在实验的基础上很重视理论思考,这使他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实现了第一次化学革命。一生总结纵观普利斯特里的一生,他37岁起研究气体化学,直到终生。他曾分离并论述过的大批气体,数目之多超过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人。他可以说是18世纪下半叶的一位业余化学大师。是他发明了带有酸味的气水。1772年出版了他的小册子《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空气”》,该书深受欢迎,非常畅销,当年就被译成法文。普利斯特里名扬世界, 1773年他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的铜质奖章。他对气林化学的研究成果,一是以其强烈的求知欲与非凡的勤奋态度为基础的,二是他得益于自己精湛的实验技能。为此,皇家学会曾授予他卡普里奖。他出版过巨著《关于种种空气的实验与观察》(三卷).以后他的研究成果又汇集于《与自然科学各个部门有关的实 验与观察》(三卷)。逝世1804年2月6日,普利斯特里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诺赞巴兰镇,终年71岁。普利斯特里一生主要靠自学成为一位化学大师。其刻苦奋勉精神,堪称今人之典范。
2023-07-16 14:18:241

普利斯特里气体化学之父 普利斯特里为什么被称为气体化学之父

1、“气体化学之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诞生。 2、普利斯特里从小就被姑妈送入教会学校,之后又进入神学院学习。 从神学院毕业后,成为了一名牧师,在教会学校任教。为了教学需要,所以他开始研究天文学、物 理学等自然科学,尤其是对电学有兴趣。1764年,他写成了《电学史》一书。
2023-07-16 14:18:311

普利斯特利是用什么东西来取制取氧气的

在气体化学的研究成果中,普利斯特里最重要的是对氧气的发现。1774年,他得到了一个大型凸透镜(火镜),开始研究某些物质在凸透镜聚光产主的高温下放出的各种气体。他研究的物质中有“红色沉淀物”(氧化汞)和“汞灰”亦称水银烧渣,也就是氧化汞)。普利斯特里把氧化汞放置在玻璃钟罩内的水银面上,用一个直径30厘米、焦距为50厘米的火镜,将阳光聚集在氧化汞上。很快就发现氧化汞被分解了,放出一种气体,将玻璃罩内的水银排挤出来。他把这种气体叫做”脱燃素的空气”。他以排水集气法,把这种气体收集起来,然后研究其性质。发现蜡烛会在这种空气中燃烧,火焰非常明亮,老鼠在这种气体中生活正常,且比在等体积的普通空气中活的时间长了约4倍;他还亲自尝试了一下,感觉这种空气使人呼吸轻快、舒畅。他对实验的全过程做了详细的描述。其实早在1771年,普利斯特里把硝石加热对,已经制得了氧气。他在题为“各种空气的观察”一文中,曾提到:“在我从硝石得到的一定量(的空气)中,不仅蜡烛能点燃,而且火焰增大,还听到了响声,好像硝石在明火中烧爆的声音。”但由于他当时把这种气体,混同于一般空气,所以未能发现氧。普利斯特里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助燃能力之所以不同,其区别仅在于其中含燃素量的不同。从汞烧渣中分解出来的是新鲜的、不含一点燃素的空气,所以吸收燃素的能力和助燃能力都特别强。因此他把这种气体叫做“脱燃素空气”。而寻常的空气,由于经过动物呼吸、植物的燃烧和腐烂,已经吸收了不少燃素,所以助燃能力就差了:一旦空气被燃素饱和,那么它就不再助燃,变成“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指氮气)或叫“燃素化空气”。在后来的研究中,普利斯特里发现,绿色植物在阳光中也能放出“脱燃素空气”,成为光化学作用研究的基础。
2023-07-16 14:18:461

普利斯特利对氧气的判断研究发现了什么现象?

普利斯特里对氧气的判断研究发现:1、将研究的气体放在玻璃瓶中,倒一些水进去,该气体不溶解。2、把燃烧的蜡烛放进该气体中,蜡烛竟放出耀眼的强光。3、把一只老鼠放到充满该气体的瓶子里,老鼠活蹦乱跳,很自在,他猜想人吸入了可能也好受。4、用玻璃管把大瓶中的氧气吸入肺中,并记下自己的感觉:“我觉得十分愉快,我肺部的感觉好像和平常呼吸空气一样,没有什么不适。扩展资料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除了稀有气体、活性小的金属元素如金、铂、银之外,大部分的元素都能与氧气反应,这些反应称为氧化反应,而经过反应产生的化合物称为氧化物。一般而言,非金属氧化物的水溶液呈酸性,而碱金属或碱土金属氧化物则为碱性。此外,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可在氧中剧烈燃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化学上曾将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定义为氧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指发生电子转移或偏移的反应。氧气具有助燃性,氧化性。制氧机适用于氧疗和氧保健的人群:1、易患缺氧的人群:中老年人、孕妇、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学生、公司职员、机关干部等;2、高原缺氧病症:高原肺水肿、急性高山病、慢性高山病、高原昏迷、高原缺氧症等;3、体弱多病肌体免疫力差的人群、中暑、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4、处于代谢亢进状态下如发烧、抽搐、甲亢以及使用甲状腺素及胰岛素时;5、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6、 缺乏维生素E、C及缺乏微量元素硒(清除过多自由基能力减退,抗氧化能力差);7、 受X线等照射;8、参加剧烈运动后或过度运动劳累氧供济不足的人群等;9、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如电影院、健身房、电脑机房、娱乐场等)内,人多味杂、空气污浊;10、封闭严密的汽车、空调房内、地下商场、防空设施、军用地下指挥场所;11、工作学习紧张的脑力劳动者及初、高中学生及其他应试备考人群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氧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家用制氧机
2023-07-16 14:19:301

普利斯特里传

普利斯特利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收入微薄,不能够很好地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所以普利斯特利的大部分童年时光都是跟外公外婆在一起度过的。 1939年,他的母亲去世,于是他寄宿到了姑母家里,他的姑母很想把他培养成一名神父。在姑母家里,他不需要做什么,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姑父就去世了,18岁的时候,他因为和基督教的牧师来往,所以遭到了姑母的谴责,此后他成为了家庭的叛逆者。 普利斯特利从小勤奋好学,曾经学过很多领域的知识,但是由于他从小体弱多病,所以中断了一段时间的学习,等他康复之后,进入了一所专科学校学习。因为成绩优异,学校同意他免修一、二年级部分课程,后来他发现他的数学和德语非常之差,于是他补休了这两门课。由于他在神学方面的知识非常广博,当时他经常与其他同学进行辩论,而且经常获胜。 毕业以后,他当过教师、牧师。他当教师的时候,他讲授过多门课程,甚至包括解剖学,并且出版了几本著作,例如《基础英语语法》、《语言学原理》等,1764年,爱丁堡大学授予他法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开始了科学生涯,著有《电学史》。 1766年,成为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投身科学。1762年普利斯特利结婚,他的妻子是当时一位富商的女儿,1767年,随着他的儿女,先后出世,家庭负担越来越重,于是他放弃了教师的职业,开始作为一名牧师。但是,他作为一名牧师,反而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来进行科学研究,《电学史》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不久以后,他感觉自己非常缺乏化学方面的知识,于是开始了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由于他发现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为什么在密闭环境中的小鼠会死亡,在密闭环境中的蜡烛无法燃烧,于是他开始进行空气学方面的研究。对此,他提出的猜想是:空气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在燃烧时会释放有毒的东西,空气就会被污染,而这种污染物会导致火焰熄灭、动物死亡。于是他做了以下的实验:用水来洗涤空气。但是他发现,洗涤过后的空气,还是不能供给燃烧,老鼠在其中照样会死去。普利斯特利善于钻研和思考,他猜想:动物在被污染的空气中会死亡,那植物呢?于是他又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将一盆花和一支蜡烛放在一起,然后用玻璃罩将两者罩住;实验的结果是:蜡烛熄灭以后,那盆花活的依然很好,甚至在第二天长出了花蕾。他猜想,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为了验证他的猜想,他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快速的放到了玻璃罩中,发现蜡烛可以正常燃烧,过了一段时间才熄灭。他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吸收“固定空气”,放出“活命空气”,还发现活命空气既可以维持动物呼吸,又能使物质更猛烈地燃烧。 其实早在1771年,普利斯特利把硝石加热时,就已经治得了氧气,但是他把当时这种气体,混同于一般的空气,所以未能发现氧。后来,谢尔本勋爵提供科研经费来支持普里斯特利的研究工作,1774年,谢尔本勋爵带着普利斯特利一起访问欧洲大陆,在欧洲他们结识了很多的科学家,其中就包括拉瓦锡。他向拉瓦锡介绍了自己的实验,拉瓦锡重复了他的实验,并且将得到的实验数据和他本人的实验结果联系起来,拉瓦锡摆脱了思想的束缚,大胆地提出了氧化的概念,形成了燃烧的氧化理论。指出“脱燃素空气”实际上就是氧气,推翻了统治化学近百年的燃素学说。由于这个原因,拉瓦锡和普利斯特利进行了长时间的辩论,后来他们之间的辩论,被编辑成了一些小册子。在争论的过程中普利斯特利发现,不是所有的酸都含有氧,他用盐酸的例子,来反对拉瓦锡的氧化理论。 普利斯特利从37岁开始研究空气化学,直到去世。他可以说是13世纪下半叶的一位业余化学大师,他发明了带有酸味的汽水。由于他勤奋刻苦,靠着对化学的极大兴趣而走上了研究之路,成为了一名化学大师,所以非常的令人敬仰,堪称今人之典范。
2023-07-16 14:19:421

到底什么是最厉害的决策法

你是不是曾经会有纠结万分,陷入两难的境地的时候,比如,到底应该回老家还是留在你想要奋斗的北上广? 到底应该考研还是考公务员? 我应该进入A公司还是B公司?决策并不是很多人都会做的,有些人会逃避,有些人会拖延,有些人则是完全依据当时的心情二随便选择一个。那么,你真的会拿主意吗?决策的意思是面对不容易判断优劣的几个选项,做出正确的选择。决策是一个非常纠结的心理过程。之前有人提到过道德算数法。就是说你拿出一张纸,中间画上一条线。然后在线的左右两侧一条一条写出你的理由。然后再删除对等理由,最后哪边剩余的理由多选择哪边。 我曾经用过类似的方法选择我的实习单位。一个是国家级的学术单位,一个是北京广播电台的新媒体频道。我当时是拿出纸,在纸的两边分别列出了选择两份单位的SWOT分析,最后我选择了自己所热爱的媒体行业。当然,那也是我出入社会对我而言印象最深刻,也是最快乐的一段工作时光。今天要说的这个最厉害的决策法,是普利斯特里的人生决策法。 我要跟你说一个小故事: 1772年,有一个伯爵想要让普利斯特里去他的家里做孩子的家庭老师,并同时做这个伯爵的顾问。对于当时的一个大学教授来说,能够给这个伯爵做家庭教师和顾问简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是普利斯特里很淡定,他首先找他的朋友给他出主意。朋友们就提到几个要点:“比如,如果给伯爵做家庭教师,那他在大学的研究项目是不是就会失去很多研究的时间?伯爵的脾气怎么样,是否很好相处?如果之后和伯爵关系不好,后路怎么办?提到这些,普利斯特里的朋友们都纷纷不看好这份新的工作。 但是,普利斯特里并没有完全听从朋友的建议,他还去咨询了一些与伯爵有交情的朋友。这些朋友都对伯爵的人品大家赞赏,觉得普利斯特里应该把握住这次机会。 经过充分的了解沟通,普利斯特里做出了这样的决策。他与伯爵沟通,由他指定老师去伯爵家里辅导孩子教书,具体内容和课程计划由普利斯特里决定。在做一些重大决策或是伯爵需要他面谈的时候,普利斯特里再去伯爵家中。并且他还提出,如果之后因为各种原因关系断裂,伯爵依旧要每年给普利斯特里150英镑。这样一来,普利斯特里不仅有时间继续做学术研究,可以继续待在他熟悉的家里坐着伯爵的顾问。 看完这个小故事,有没有被普利斯特里的睿智所折服? 当遇到两难的问题的时候,普利斯特里并没有踌躇犹豫,而是主动出击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帮助决策。 更重要的是,他还主动创造决策条件,并被动为主动。 1. 看清自己都有哪些选项,想想能不能增加选项。 2. 评估每个选项的优劣,确认偏误,寻求前景,客观评估。 3. 很多时候在选择的时候,人们容易受到短期情感的影响。你要学会长远考虑,用长远的眼光思考问题。 4.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好准备。如果将来出现变故,你要怎么办? 文末好书推荐:《决断,如何在工作和生活里做好决策》 西斯兄弟学习音频:万维钢《精英日课》-------------- The end -------------- 用文字记录生活,用时间刻度生命。 我是一个爱生活、爱学习的吃货, 希望我的文字能够带给你快乐和力量。 感谢你的关注,也希望能够遇见同频的你, 一起成长,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我是荷语微光,感恩和你遇见。
2023-07-16 14:19:491

谁发现了空气组成【空气的发现史】

空气,构成地球周围大气的气体。无色,无味,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还有极少量的氡、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和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尘埃等。常温下的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液态空气则是一种易流动的浅黄色液体。一般当空气被液化时二氧化碳已经清除掉,因而液态空气的组成是20.95%氧,78.12%氮和0.93%氩,其它组分含量甚微,可以略而不计。 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对空气和气体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到了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 18世纪初,一位爱好植物学的英国牧师黑尔斯(S. Hales ,1677—1761)发明了集气槽,改进了水上集气法。 1772年卢瑟福(D. Rutherford,英1749—1819)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磷,除去寻常空气中可助燃和可供动物呼吸的气体,对剩下的气体行了研究,发现这种气体不被碱液吸收,不能维持生命和具有可以灭火的性质,因此他把这种气体叫做“浊气”或“毒气”。同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J. Priestley ,1733—1804)也了解到木炭在密闭于水上的空气中燃烧时,能使1/5的空气变为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 1774年普利斯特里利用一个直径为一英尺的聚光镜来加热各种物质,看看它们是否会分解放出气体,他还用汞槽来收集产生的气体,以便研究它们的性质。那年8月1曰他如法加热汞煅灰(即氧化汞),发现蜡烛在分解出的“空气”中燃烧,放出更为光亮的火焰;他又将老鼠放 在这种气体中,发现老鼠比在同体积的通常空气中活的时间约长了4倍。可以说,普利斯特里发现了氧。遗憾的是他和卢瑟福等人都坚信当时的“燃素说”,从而错误地认为:这种气体不含燃素,所以有特别强的吸收燃素的能力,因而能够助燃,当时他把氧气称之为“脱燃素空气”,把氮气称之为“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 事实上,瑞典化学家舍勒(C. W. Scheele,1742—1786)在卢瑟福和普利斯特里研究氮气的同时,于1772年也从事这一研究,他可算是第一个认为氮是空气成分之一的人。他曾于1773年用硝酸盐(硝酸钾和硝酸镁)、氧化物(氧化汞)加热,制得“火气”(fire air ),并用实验证明空气中也存在“火气”。 综上所述,可见舍勒和普利斯特里虽然都独立地发现并制得氧气,但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由于他们被传统的燃素说所束缚,“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近的途径行进,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自然辩证法》)。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 L. Lavoisier,1743—1794)较早地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在实验过程中重视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当他知道了普利斯特里从氧化汞中制取氧气(当时称之为“脱燃素空气”)的方法后,就做了一个著名的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见教材第一章阅读材料)。他摆脱了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根据事实对实验作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揭示了燃烧是物质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了反应,指出了物质里根本不存在一种所谓“燃素”的特殊东西。1777年,拉瓦锡在接受其他化学家见解的基础上,认识到空气是两种气体的混合 物,一种是能助燃、有助于呼吸的气体,并把它命名为“氧”,意即“成酸的元素”(拉瓦锡当时认为,非金属燃烧后通常变为酸,氧是酸的本质,一切酸中都含有氧元素);另一种不助燃、无助于生命的气体,命名为氮,意思是“不能维持生命”。 1785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H. Cavendish 1731—1810)用电火花使空气中氮气跟氧气化合,并继续加入氧气,使氮气变成氮的氧化物,然后用碱液吸收而将之分离,剩余的氧气用红热的铜除去,但始终残余有1%的气体不跟氧气化合,当时就认为可能是一种新的气体,这种见解却没有受到化学家们应有的重视。 经过百余年后,英国物理学家雷利(J. W. S. Rayleigh,1842—1919)于1892年发现从含氮的化合物中制得氮气每升重1.2501g ,而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在相同情况下每升重1.2571g ,虽然两者之差只有几毫克,但已超出了实验误差范围,所以他怀疑空气中的氮气中一定含有尚未被发现的较重的气体。雷利沿用卡文迪许的放电方法从空气中除去氧和氮;英国化学家拉姆塞(W. Ramsay,1852—1916)把已经除掉CO2、H2O 和O2的空气通过灼热的镁以吸收其中的氮气,他们二人的实验都得到一些残余的气体,经过多方面试验断定它是一种极不活泼的新元素,定名为氩,原文是“不活动”的意思。 1868年8月18曰在印度发生了曰全蚀,法国天文学家严森(P. J. C. Janssen ,1824—1907)从分光镜中发现太阳光谱中有一条跟钠D 线不在同一位置上的黄线,这条光谱线是当时尚未知道的新元素所产生的,当时预定了这种元素的存在,并定名为氦(氦是拉丁文的译音,原意是 “太阳”)。地球上的氦是1895年从铀酸盐的矿物和其他铀钍矿中被发现的。后来,人们在大气里、水里以至陨石和宇宙射线里也发现了氦。 1898年拉姆塞又在液态空气蒸发后的残余物里,先后发现了氪(拉丁文原意是“隐藏的”)、氖(拉丁文原意是“新的”)和氙(拉丁文原意是“生疏的”)。 1990年德国物理学教授道恩(F. E. Dorn1848—?)在含镭的矿物中发现一种具有放射性的气体,称为氡(拉丁文原意是“射气”)。
2023-07-16 14:19:561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有多少?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一般在21%左右。在一般情况下,大气中的含氧量为21%左右。据科学家研究,大气的含氧量如果超过35%,那是很危险的,大气极容易产生自燃,地球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火灾,那时,地球就会成为一片火的海洋,成为生命的一座地狱。氧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占地壳质量的48.6%,是丰度最高的元素。在烃类的氧化、废水的处理、火箭推进剂以及航空、航天和潜水中供动物及人进行呼吸等方面均需要用氧。动物呼吸、燃烧和一切氧化过程(包括有机物的腐败)都消耗氧气。但空气中的氧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地得到补充。在金属的切割和焊接中。是用纯度93.5%~99.2%的氧气与可燃气(如乙炔)混合,产生极高温度的火焰,从而使金属熔融。冶金过程离不开氧气。为了强化硝酸和硫酸的生产过程也需要氧。不用空气而用氧与水蒸气的混合物吹入煤气气化炉中,能得到高热值的煤气。医疗用气极为重要。普利斯特里对氧气的研究:普利斯特里从布莱克煅烧石灰石对CO2的发现受到启发,利用凸透镜聚集太阳光使一些物质燃烧或分解放出气体并进行研究。1774年8月1日,普利斯特里终于成功地制得了氧气,成为化学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他的实验非常简单,把氧化汞放在一个充满水银的玻璃瓶里,然后,把玻璃瓶倒放在水银槽中,玻璃瓶完全被水银充满,空气全被排除掉,氧化汞浮在最上面。然后,他用凸透镜聚集太阳光,照射到氧化汞上,使氧化汞受热。经过长期加热,温度逐渐升高,氧化汞受热分解成汞,并放出氧气。于是,氧气聚集起来排走玻璃瓶中的汞,使汞面降低。气体空间体积不断增加,直到气体体积为氧化汞体积的三四倍为止。
2023-07-16 14:20:031

地球上的空气中大约多少是氧气

在正常情况下,地球上的空气中大约21%左右是氧气。地球上的氧气含量并不是一直都保持不变,而是在漫长的生命岁月里,呈现了暴增到不断下降,最后维持在现有21%左右。21%的含量氧正好让氧气对人类无法产生什么危害,这是人体跟氧气达成一种平衡状态。早期在没有生命诞生的40亿年前,地球的氧气含量是非常稀少的,后来生命是海洋中诞生,这个时候的生命对于氧气的需求是非常少的,也就是说这些生物基本都是厌氧生物。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洋中出现了一种特别霸道的生物,那就是蓝藻。据科学家研究,大气的含氧量如果超过35%,那是很危险的,大气极容易产生自燃,地球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火灾,那时,地球就会成为一片火的海洋,成为生命的一座地狱。氧是地壳中最丰富、最广泛的原料,是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主要原料,在地壳中含量为48.6%。空气中单质氧占20.9%。普利斯特里对氧气的研究普利斯特里从布莱克煅烧石灰石对CO2的发现受到启发,利用凸透镜聚集太阳光使一些物质燃烧或分解放出气体并进行研究。1774年8月1日,普利斯特里终于成功地制得了氧气,成为化学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他的实验非常简单,把氧化汞放在一个充满水银的玻璃瓶里,然后,把玻璃瓶倒放在水银槽中,玻璃瓶完全被水银充满,空气全被排除掉,氧化汞浮在最上面。然后,他用凸透镜聚集太阳光,照射到氧化汞上,使氧化汞受热。经过长期加热,温度逐渐升高,氧化汞受热分解成汞,并放出氧气。于是,氧气聚集起来排走玻璃瓶中的汞,使汞面降低。气体空间体积不断增加,直到气体体积为氧化汞体积的三四倍为止。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空气
2023-07-16 14:20:381

被誉为“气体化学之父”的化学家是(  )。

【答案】:A由于普利斯特里对气体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称为“气体化学之父”。
2023-07-16 14:20:541

氧气是否易溶于水

氧气不易溶于水,微溶于醇。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标准大气压下1L水中溶解30mL氧气,水中的鱼类等生物能够生存,就是因为这一点的缘故,如果水中氧含量降低,就容易导致水质恶化。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溶解度再小也能溶解,所谓难溶不溶都是相对的。是因为氧气是一种非极性分子,而水分子是一种极性分子。在水中,氧气分子的极性相互作用较弱,因此不易溶解于水。氧气(oxygen)是氧元素形成的一种单质,化学式O2,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与大部分的元素都能与氧气反应。常温下不是很活泼,与许多物质都不易作用。但在高温下则很活泼,能与多种元素直接化合,这与氧原子的电负性仅次于氟有关。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是氧元素最常见的单质形态。熔点-218.4℃,沸点-183℃。不易溶于水,1L水中溶解约30mL氧气。在空气中氧气约占21%。液氧为天蓝色。固氧为蓝色晶体。氧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占地壳质量的48.6%,是丰度最高的元素。在烃类的氧化、废水的处理、火箭推进剂以及航空、航天和潜水中供动物及人进行呼吸等方面均需要用氧。动物呼吸、燃烧和一切氧化过程都消耗氧气。但空气中的氧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地得到补充。在金属的切割和焊接中。是用纯93.5%~99.2%的氧气与可燃气混合,产生极高温度的火焰,从而使金属熔融。冶金过程离不开氧气。为了强化硝酸和硫酸的生产过程也需要氧。不用空气而用氧与水蒸气的混合物吹入煤气气化炉中,能得到高热值的煤气。医疗用气极为重要。普利斯特里对氧气的研究普利斯特里从布莱克煅烧石灰石对CO2的发现受到启发,利用凸透镜聚集太阳光使一些物质燃烧或分解放出气体并进行研究。1774年8月1日,普利斯特里终于成功地制得了氧气,成为化学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把氧化汞放在一个充满水银的玻璃瓶里,把玻璃瓶倒放在水银槽中,玻璃瓶完全被水银充满,空气全被排除掉,氧化汞浮在最上面。用凸透镜聚集太阳光受热。
2023-07-16 14:21:021

世界上有名的科学家都有谁

1、牛顿——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2、哥白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球运行论》。3、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4、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三大定律,被誉为“天空立法者”的美名。5、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
2023-07-16 14:21:281

卡尔·威尔海姆·舍勒人物介绍

卡尔·威尔海姆·舍勒卡尔·威尔海姆·舍勒(CarlWilhelmScheele,1742年12月19日——1786年5月21日),瑞典化学家,氧气的发现人之一,同时对氯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多种气体都有深入的研究。例如氧、钼、钨、锰和氯。他也发现了一种与巴氏消毒法很相似的消毒方法。他对多种有机酸进行了研究,从柑橘中提取出了柠檬酸。舍勒1775年当选为瑞典科学院成员,舍勒习惯亲自“品尝”一下发现的化学元素。从他死亡的症状来看,他似乎死于汞中毒。中文名:卡尔·威尔海姆·舍勒外文名:CarlWilhelmScheele国籍:瑞典出生地:瑞典施特拉尔松出生日期:1742年12月19日逝世日期:1786年5月21日职业:化学家主要成就:发现氧、钼、钨、锰、氯等代表作品:《火与空气》人物生平1742年12月19日,舍勒生于瑞典的施特拉尔松。他生活在化学还由错误的理论燃素说盛行的时代,尽管他也是拥护燃素说的,可是在实验方面他却发现了很多新的化学事实。由于经济上的困难,舍勒只勉强上完小学,年仅14岁就到哥德堡的班特利药店当了小学徒。药店的老药剂师马丁·鲍西,是一位好学的长者,他整天手不释卷,孜孜以求,学识渊博,同时,又有很高超的实验技巧。马丁·鲍西不仅制药,而且还是哥德堡的名医,他的高超医术,在广大市民中,像神话一样地流传着。名师出高徒,马丁·鲍西的言传身教,对舍勒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舍勒在工作之余也勤奋自学,他如饥似渴地读了当时流行的制药化学著作,还学习了炼金术和燃素理论的有关著作。他自己动手,制造了许多实验仪器,晚上在自己的房间里做各种各样的实验。他曾因一次小型的实验爆炸引起药店同事的许多非议,但由于受到马丁·鲍西的支持和保护,没有被赶出药店。舍勒在药店里边工作,边学习,边实验,经过近8年的努力,他的知识和才干大有长进,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学徒,成长为一位知识渊博、技术熟练的药剂师。同时,他也有了自己一笔小小的“财产”——近40卷化学藏书,一套精巧的自制化学实验仪器,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生活中出现了一个不幸,马丁·鲍西的药店破产了。药店负债累累,无力偿还债款,只好拍卖包括房产在内的全部财产。这样,舍勒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失业了。他只好孤身一人,在瑞典各大城市游荡。后来,舍勒在马尔摩城的柯杰斯垂姆药店找到了一份工作,药店的老板有点像马丁·鲍西,很理解舍勒,支持他搞实验研究。他们给了他一套房子,以便他居住和安置藏书及实验仪器。从此,舍勒结束了游荡生活,再不用为糊口奔波。环境安定了,他又重操旧业,开始了他的研究和实验。读书,对舍勒启发很大,他曾回忆说,我从前人的著作中学会很多新奇的思想和实验技术,尤其是孔克尔的《化学实验大全》,给我的启示最大。实验,使舍勒探测到许多化学的奥秘,据考证,舍勒的实验记录有数百万字,而且在实验中,他创造了许多仪器和方法,甚至还验证过许多炼金术的实验,并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舍勒后来工作的马尔摩城柯杰斯垂姆药店,靠近瑞典著名的鲁恩德大学,这给他的学术活动提供了方便。马尔摩城学术气氛很浓,而且离丹麦的名城哥本哈根也不远,这不仅方便了舍勒的学术交流,同时也使他得以及时掌握化学进展情况,买到最新出版的化学文献,这对他自学化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从学术角度考虑,舍勒认为真正的财富并不是金钱,而是知识和书籍。因此,他特别注意收藏图书,每月的收入,除了吃穿用,剩下的几乎全部用来买书。舍勒勤学好问,潜心于事业,为人正派,救困扶贫。因此,他的人品受到学术界的极高评价。舍勒研究化学专心致志,他对一切问题,都愿意用化学观点来解释。舍勒的好友莱茨柯斯在回忆他与舍勒的交往以及舍勒的气质时说舍勒的天才完全用于实验科学,他有“惊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但似乎他只记住与化学有关的事情,他把许多事情都与化学联系起来加以说明,他有化学家的独特的思考方式。在科平城,舍勒经营的药店名气很大,收入可观。舍勒也十分喜欢这种把科学研究、生产商业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工作。虽然有几所大学慕名请舍勒任教授,但都被他谢绝了,因为他的药房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场所,舍勒不愿意离开。舍勒一生对化学贡献极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氧,并对氧气的性质做了很深入的研究。他发现氧的时间始于1767年对亚硝酸钾的研究。起初,他通过加热硝石得到一种他称之为“硝石的挥发物”的物质,但对这种物质的性质和成分,当时尚不能解释。舍勒为深入研究这种现象废寝忘食,他曾对他的朋友说:“为了解释这种新的现象,我忘却了周围的一切,因为假使能达到最后的目的,那么这种考察是何等的愉快啊!而这种愉快是从内心中涌现出来的。”舍勒曾反复多次做了加热硝石的实验,他发现,把硝石放在坩埚中加热到红热时,会放出气体,而加热时放出的干热气体,遇到烟灰的粉末就会燃烧,放出耀眼的光芒。这种现象引起舍勒的极大兴趣,“我意识到必须对火进行研究,但是我注意到,假如不能把空气弄明白,那未对火的现象则不能形成正确的看法。”舍勒的这种观点已经接近“空气助燃”的观点,但遗憾的是他没有沿着这个思想深入研究下去。卡尔·威廉·舍勒的第一篇论文是关于酒石酸的,发表于1770年。接下来又得到焦酒石酸。在1774年,他研究了二氧化锰,并且利用它制得了氯气。他制成了锰的许多化合物,例如:锰酸盐和高锰酸盐等。他还解释了玻璃的着色和脱色问题。在1775年,他研究了砷酸的反应,在1776年发表了关于水晶、矾石和石灰石的成分的论文,还从尿里第一次得到了尿酸。在1777年他制得了硫化氢,并且观察到,银盐被光照射以后,可以变色。在1778年他制得了升汞,从钼矿里制成了钼酸。他分析了空气里所含氧的比例,并且多天都重复作了这样的分析。实际上,他在1778年就知道空气里至少有两种元素。当时没有发表,所以化学史书上,把这项工作列在卡文迪许名下。1780年他证明了牛奶的发酸,是因为产生了一种乳酸,乳酸被硝酸氧化之后,得到粘液酸。在1781年他发现了白钨矿,因为这是他首先发现的,所以化学上利用他的姓,名之为Scheelite。在1782年他首先制成了乙醚,在1783年他研究了甘油的特性。在差不多同时,他又研究了普鲁士蓝的特性和用法。记载了普鲁士酸(即氢氰酸)的性质、成分和化合物,当时他还不知道氢氰酸是一种很毒的物质。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研究了多种植物性酸类。例如:柠檬酸、苹果酸、草酸和五倍子酸等等的成分。舍勒在1775年年2月4日当选为瑞典科学院的院士,他当时仅在彻平担任一个药物商人。由于他的主人去世了,他代表这个药店的主人成为这个城市最有名的药剂师。舍勒的很多实验中的一部分,在他生前没有发表,一直到1892年纪念他诞生一百五十周年的时候,才有化学史家把他的日记和书信做了详细的整理,但也没有正式发表。到1942年纪念舍勒诞生二百周年的时候,他的全部实验记录,经过重新整理之后,方才正式印刷发表出来。一共有八卷之多,其中大部分是瑞典文的,也有少数德文的。在他这些日记和文件之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舍勒和甘恩这位大学教师的通信。这些信件里很明确的说明了舍勒在18世纪,对于化学实验所具有的能力和贡献。由于舍勒发现了骨灰里有磷等物质。这使后来甘恩证明了骨头里面确有磷。在这以前,人们只知道尿里有磷,而发现骨头里有磷,是从舍勒开始的。他从萤石和硫酸的作用发现了氢氟酸。他又利用软锰矿和盐酸的作用,得到了氯气,但却误认为发现了燃素。他在1773年写给朋友的信里说:如果把软锰矿溶解在盐酸里,就得到了一种黄颜色的气体。他还发现了这种气体有漂白的作用。舍勒在化学实验工作方面,涉及非常之广。实际上,他当时在国外,特别在法国很出名。例如:拉瓦锡在1774年写的书里,就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推崇舍勒辛勤的工作。他们还互相通信。尽管如此,舍勒始终坚信燃素说而不相信拉瓦锡的氧化学说。有名的药剂师波耳在柯平镇突然去世,医务界同业公会会议一致推选舍勒为最合适的经理人选。1775年,舍勒来到了柯平镇。波耳的遗孀妮古娅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妇女,他特地让出一部分房间供新任经理使用。舍勒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他十分喜欢把科学研究、生产、商业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工作之余,他也会和妮古娅谈谈话,这个年轻的孀妇渐渐占据了科学家的心灵,而在妮古娅心目中,舍勒也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二人互相爱慕,但舍勒是事业型的人物,为了事业,他将妮古娅送到别墅中居住。舍勒一生中完成了近千个实验,因吸过有毒的氯气和其他气体,身体受到严重的伤害。他还亲口尝过有剧毒的氢氰酸,他记录了当时的感觉:“这种物质气味奇特,但并不讨厌,味道微甜,使嘴发热,刺激舌头。”他虽然视事业为生命,想一刻不停地工作下去,但身体状况的恶化使他常常卧床不起。1785年整个冬天他都苦于风湿病的剧烈发作。命运好像在捉弄他,他一辈子为别人制药,却不能找到医治自己疾病的药物。春天来了!舍勒觉得好一些。“妮古娅,只要我能站起来,咱们马上就结婚。”“是的。亲爱的。”妮古娅温存地答。1786年3月,他们举行了订婚仪式,但是病情在稍好些后,又恶化了。“妮古娅,看来,我活不长了,你把牧师请来,在家里举行结婚仪式吧。”他对心爱的人说。“好的,亲爱的”,妮古娅含泪答应了。1786年5月19日,在经历10年的相恋之后,他们举行了婚礼。两天后,舍勒就离开了人间。主要成就舍勒的杰出贡献,给化学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舍勒的研究涉及到化学的各个分支,在无机化学、矿物化学、分析化学、甚至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诸多方面,他都做出了出色贡献。发现氧气他是氧气最早的发现者,并对氧的性质作了深入的研究。他研究氧气开始于1767年对亚硝酸的研究。起初,他加热硝石得到一种称之为“硝石的挥发物”的物质,但对这种物质的性质和成分还不清楚。舍勒反复做加热硝石的实验,发现把硝石放在坩埚中加热到通红时,会放出干热的气体,遇到烟灰的粉末就会燃烧,放出耀眼的光芒。这种现象引起了舍勒极大的兴趣。他在1773年就用多种方法制得比较纯净的氧气。制氧的几种主要方法(1)加热氧化汞(HgO);(2)加热硝石(KNO3);(3)加热高锰酸钾(KMnO4)(实验室制氧气的一种方法);(4)加热碳酸银(Ag2CO3)、碳酸汞(HgCO3)的混合物。舍勒把这些实验结果,整理成一本书,书名叫《火与空气》,此书书稿1775年底送给出版家斯威德鲁斯,但一直到1777年才出版,书稿在出版社压了两年。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于1774年发现氧气后,很快就发表了论文,时间比舍勒还早。发文时化学史上都认为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各自独立地发现了氧气。发现氯气舍勒在化学上的另一个重要的贡献,是发现了氯气。18世纪的后期由于冶金工业的发展,开展了对各种矿石的研究。其中有一种叫做软锰矿的,舍勒经过3年功夫,确定它是一种新金属的氧化物,按当时的说法它是“脱燃素的新金属”,舍勒把这种金属定名为锰。舍勒在这种软锰矿的研究中发现了氯气。软锰矿不溶于稀硫酸和稀硝酸中,但能溶于盐酸,并立即冒出一种令人窒息的黄绿色气体,它和加热王水时所产生的气体相像,使人的肺极为难受。他用这种气体作了种种实验,发现它微溶于水,使水略有酸味;具有漂白作用,能合蓝色的纸条几乎变白,又能漂白有色花朵和绿叶;还能腐蚀金属;在这种气体中的昆虫会立即死去,火也立即熄灭。由于他虔信燃素学说,误认为这是由于“脱燃素的锰”(二氧化锰)从盐酸中夺去了燃素而产生了这种气体,因此称它为“脱燃素盐酸”,而没有认为它是一种元素。除了氧气、氯气外,在无机方面舍勒发现的还有氮气、砷酸、钼酸、钨酸、亚硝酸。在有机方面证明植物中含有酒石酸,从柠檬中制以出柠檬酸晶体,从肾结石中制取出尿酸,从苹果中发现苹果酸,从酸牛奶中发现乳酸,曾提纯过没食子酸。发现有机酸当时有机化学还很幼稚,在缺乏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舍勒能发现十几种有机酸,例如:①无机酸类:磷酸(1774)、砷酸(1775)、钼酸(1778)、钨酸(1781);②其他无机化合物:氟化氢(1771)、砷化氢(1775)、亚砷酸铜(1778)、氰化氢和氰化物(1782);③有机酸类:酒石酸(1770)、草酸(1776)、乳酸和尿酸(1780)、柠檬酸(1784)、苹果酸(1785)、没食子酸和焦性没食子酸(1786);④其他有机化合物:酪朊和骨螺紫(1780)、乙醛和酯类(1782)、甘油(1783)等。此外,舍勒还对空气的成分进行过出色研究。氧气实验如果给点燃的蜡烛罩上一个玻璃罩,蜡烛燃烧一会儿就熄灭了,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掉,蜡烛立即熄灭;铁匠炼铁时,用风箱鼓进空气,火会烧得更旺。燃烧的物质为什么需要空气呢?舍勒对燃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搞清这个问题,舍勒用各种不同的化学物质,放在密闭的容器里,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试验。有一天,舍勒在空烧瓶中放进一块白磷,塞上瓶塞,然后从瓶外稍稍加热,白磷立即燃烧起来,发出火光,冒出白烟。不久,火光灭了,浓雾也散了,而且瓶壁上沉积了一层白色物质。待烧瓶刚凉,舍勒立刻把烧瓶倒扣进水中,然后拔出瓶塞,这时怪事发生了,水充满烧瓶体积的1/5以后,水面不再上升。他又重做了几遍实验,结果还是一样。这是怎么回事?1/5的空气去哪儿了?带着这样的问题,舍勒又做了另一个实验。他在一个小瓶里放进一些铁屑,在上面浇了些稀硫酸溶液,然后用插上玻璃管的软木塞塞住瓶口,放进盛水的玻璃缸里。将玻璃管生成的气体引出水面,用火舌点燃,又把一只空烧瓶底朝天罩在火舌上面。烧瓶的瓶口浸在水面下,这就使外部的空气没法进入瓶中。随着氢气在密闭的空间里燃烧,玻璃缸里的水,不断涌进烧瓶。当火焰完全熄灭了,进入烧瓶的水,依然只占烧瓶体积的1/5。舍勒对这事迷惑不解。既然燃烧中用掉了1/5的空气,那么剩下的4/5空气为什么不消失?难道瓶里剩下的空气跟那些在燃烧中消失的空气不一样?于是他又做了一连串实验,在烧剩下的空气中,放进蜡烛、炭、白磷,结果是,蜡烛立即熄灭,烧红的炭很快变黑,连易于燃烧的磷也不肯着火。把几只老鼠关进里面,马上窒息而死。舍勒终于明白了,这种烧剩下的空气,的确跟“烧掉”的那部分空气性质不同。看来空气是由两种完全不同的成分组成的。他认为一种是“活空气”,它能帮助燃烧,于是把它叫做“火焰空气”;另一种是“死空气”,对火不起作用,老鼠会窒息而死,所以叫它“无用空气”。舍勒更感兴趣的是“火焰空气”。经过多次实验,舍勒很快找到了制造纯“火焰空气”的方法。舍勒在玻璃曲颈甑中装进一些硝石,放到炉子上加热,同时,在甑颈上缚上一个挤瘪了的牛尿泡。硝石熔化了,放出的气体使牛尿泡逐渐胀大起来。接着很快将牛尿泡取下来,把泡里的气体贮存在一个烧瓶里。把烧红的木炭、刚吹灭的木柴、磷分别放进这些烧瓶中,这时木炭四周火星迸裂,猛烈燃烧,发出白炽的光芒;带余烬的木柴重新燃烧起来了;磷爆发出火焰,竟亮得刺目。舍勒高兴得从实验室冲出来,摇着手里的一只瓶子喊着“火焰空气!火焰空气!”而“火焰空气”也就是氧气舍勒还做过许多杰出的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把湿铁屑放在倒置于水中的密闭容器中、几天以后,铁屑生锈,空气大的减少了1/4,容器中剩下的3/4空气,可以使燃烧的蜡烛熄灭。第二个实验是把一小块白磷置于倒置于水中的密闭容器中,让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器壁上沉积了一层白花,并且空气的体积减少了1/4。类似以上的实验,舍勒曾做过多次,都发现空气是复杂的。他对这类实验做的假定性说明是:“空气是由两种性质不同的流体组成,其中一种表现出不能吸引燃素的性质,即不助燃,而占空气总量1/3到1/4的另一种流体,则特别能吸引燃素;即能助燃。舍勒还把不助燃的空气称为“浊空气”,把助燃的空气称为“火空气”,火空气实际上就是氧气。舍勒为了证明他的观点,千方百计地制造纯净的“火空气”,他用加热硝石的方法和加热氧化汞的方法,用牛尿泡收集了约2升的“火空气”后来他又改进了实验,能顺利地收集大量的“火空气”。值得指出的是,舍勒还做过“浊空气”和“火空气”的生物实验。他把老鼠和苍蝇放在寄封的浊气中,过了一段时间老鼠和苍蝇都死掉了。与此同时,他把蜜蜂放在密闭的“火空气”容器中,过了一个星期,蜜蜂还生活得很好。这些实验足以证明,“火空气”可以帮助燃烧,维持生命,相反,“浊空气,不能帮助燃烧,不能维持生命。到此,舍勒本应对“火空气”和“浊空气”的性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但是,非常可惜,舍勒并没有能从他的出色实验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舍勒终生笃信燃素说,认为燃素就和“以太”相似,浊气是因为吸足了燃素所至,火空气则是纯净的没有吸过燃素的。他在理论上墨守成规,这使他的发现黯然失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舍勒缺乏理论思维的能力,二是和他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化学理论背景有直接关系,当时燃素说盛行,没人对这种学说提出怀疑,与舍勒交往的化学教授都对燃素说信奉不疑。再加上舍勒重实验,轻理论,只要用现有的理论把他的实验结果解释一番他就满足了,至于这种理论是否正确,他没想到要去验证。当然,理论上的错误,人们不应责怪舍勒,无论如何,舍勒的杰出贡献,给化学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舍勒除了发现了氧、氮等以外,还发现了砷酸、铝酸、钨酸、亚硝酸,他研究过从骨骼中提取磷的办法,还合成过氰化物,发现了砷酸铜的染色作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砷酸铜作为一种绿色染料,并把它称为“舍勒绿”。舍勒应当是近代有机化学的奠基人之一。1768年,他证明植物中含有酒石酸,但这个成果因为瑞典科学院的忽视,一直到1770年才发表。舍勒还从柠檬中制取出柠檬酸的结晶,从肾结石中制取出尿酸,从苹果中发现了苹果酸,从酸牛奶中发现了乳酸,还提纯过没食子酸。统计表明,舍勒一共研究过21种水果和浆果的化学成分,探索过蛋白质、蛋黄、各种动物血的化学成分。当时的有机化学还很幼稚,缺乏系统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舍勒能发现十几种有机酸,实在难能可贵。舍勒还曾研究过许多矿物,如石墨矿、二硫化铜矿等,提出了有效地鉴别矿物的方法。他在研究萤石矿时,发现了氢氟酸。同时探索了氟化硅的性质。他还测定过软锰矿(二氧化锰)的性质。证明软锰矿是一种强氧化剂。他用盐酸与软锰矿首次实现了下述反应:ΔMnO2+4HCl=MnCl2+H2O+Cl2他发现这种呛人的黄色气体(Cl2)能使染料褪色。舍勒一生完成了近千个实验,因吸过有毒的氯气和其他气体,身体受到严重伤害,人们在他的笔记中发现,他还亲口尝过有剧毒的氢氰酸,他记录了:“这种物质气味奇特,但并不讨厌,味道微甜,使嘴发热,刺激舌头。”这种亲尝剧毒品的记载,平静得令人吃惊。人物评价舍勒1775年当选为瑞典科学院成员,他的工作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他一生尽瘁于化学事业,他认为化学“这种尊贵的学问,乃是奋斗的目标。”舍勒逝世后,瑞典人们十分怀念他,在他150和200周年诞辰时,人们给他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会,这种会议也成了化学家们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舍勒的遗作,大部分都整理出版了。在科平城和斯德哥尔摩都为他建立了纪念塑像,他的墓地前立有一块朴素的方形墓碑,碑上的浮雕是一位健美男子,高擎着一把燃烧的火炬。
2023-07-16 14:21:351

如何制取盐酸

制取盐酸的方法如下:1、将饱和食盐水进行电解,除得氢氧化钠外,在阴极有氢气产生,阳极有氯气产生。2、在反应器中将氢气和氯气通至石英制的烧嘴点火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并发出大量热。3、氯化氢气体冷却后被水吸收成为盐酸。盐酸(hydrochloric acid)是氯化氢(HCl)的水溶液 ,属于一元无机强酸,工业用途广泛。盐酸的性状为无色透明的液体,有强烈的刺鼻气味,具有较高的腐蚀性。浓盐酸(质量分数约为37%)具有极强的挥发性,因此盛有浓盐酸的容器打开后氯化氢气体会挥发,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产生盐酸小液滴,使瓶口上方出现酸雾。盐酸是胃酸的主要成分,它能够促进食物消化、抵御微生物感染。16世纪,利巴菲乌斯正式记载了纯净盐酸的制备方法:将浓硫酸与食盐混合加热。之后格劳勃、普利斯特里、戴维等化学家也在他们的研究中使用了盐 。工业革命期间,盐酸开始大量生产。化学工业中,盐酸有许多重要应用,对产品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盐酸可用于酸洗钢材 ,也是大规模制备许多无机、有机化合物所需的化学试剂,例如PVC塑料的前体氯乙烯。盐酸还有许多小规模的用途,比如用于家务清洁、生产明胶及其他食品添加剂、除水垢试剂、皮革加工。全球每年生产约两千万吨的盐酸。
2023-07-16 14:21:421

普利斯特里的实验得出什么给论?怎么解释?

为什么放在封闭容器中的小老鼠,几天后就会死去?容器中本来有空气,老鼠为什么不能长期活下去?学生时代他参观啤酒厂时,发现有一种能使燃着的木条立刻熄灭的空气,这种空气就存在于发酵车间内盛啤酒的大桶里。因此,他怀疑是不是存在着好多种空气。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普利斯特里进行了多种有趣的实验。例如,他点燃一根蜡烛,把它放到预先放有小老鼠的玻璃容器中,然后盖紧容器。他发现:蜡烛燃了一阵之后就熄灭了,而小老鼠也很快死了。这一现象使普利斯特里想到,空气中大概存在着一种东西,当它燃烧时空气就会被污染,因而成为不能供动物呼吸,也不能使蜡烛继续燃烧的“受污染的空气”。为了证明这一想法的正确与否,他设想,能否把受污染的空气加以净化,使它又成为可供呼吸的空气呢?他为此做了一个新的实验。他用水洗涤受污染的空气,其结果使他大为惊异,他发现,水只能净化一部分被污染的空气,而另一部分未被净化的空气,还是不能供呼吸,老鼠在其中照样要死去。  善于思考和钻研问题的普利斯特里进一步想到,动物在受污染的空气中会死去,那么植物又会怎样呢?对此,他设计了下列实验:把一盆花放在玻璃罩内,花盆旁边放了一支燃烧着的蜡烛来制取受污染的空气。当蜡烛熄灭几小时后,植物却看不出什么变化。他又把这套装置放到靠近窗子的桌子上,次日早晨饱发现,花不仅没死,而且长出了花蕾。由此他想到,难道植物能够净化空气吗?为了验证这一想法,他尽点燃了一支蜡烛,并迅速放入罩内。蜡烛果然正常燃烧着,过了一段时间才熄灭。当时,科学家们把一切气体统称为空气。为了确定究竟有几种空气,普利斯特里曾多次重复自己的实验。他认为,在啤酒发酵、蜡烛燃烧以及动物呼吸时产生的气体,就是早先人们所称的“固定空气”(实则二氧化碳)。他对这种“固定空气”的性质做了深入研究。他证明,植物吸收“固定空气”可以放出“活命空气”(实则氧气)。还发现“活命空气”既可以维持动物呼吸,又能使物质更猛烈地燃烧。
2023-07-16 14:22:341

普利斯特里的实验三次分别得出什么结论 并说他的三种做法

结论:1、蜡烛和小白鼠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使蜡烛熄灭,小白鼠死亡。2、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蜡烛燃烧。3、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小白鼠生存。做法:1.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熄灭了,小白鼠很快也死去了。2. 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能够长时间的活着。蜡烛也没有熄灭。3.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和小白鼠都能正常的活着。
2023-07-16 14:22:431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发现绿色植物能更新空气对吗

对,普利斯特里当时做的小鼠的实验,只发现这个现象,随着科学进步,后来的科学家们才知道这是因为绿色植物叶绿体进行光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但是当时没有考虑光照的原因,所以后来有的科学家作这个试验没有成功,后来才发现是光照的条件
2023-07-16 14:22:511

元素氧是怎么被发现的?

1771~772年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加热红色的氧化汞、黑色的氧化锰、硝石等时制得了氧气,把燃着的蜡烛放在这个气体中,火烧得更加明亮,他把这个气体称为“火空气”。他还将磷、硫化钾等放置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的水面上燃烧,经过一段时间后,钟罩内的水面上升了1/5高度,接着,舍勒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进剩余的“用过了的”空气里去,不一会儿,蜡烛熄灭了。他把不能支持蜡烛燃烧的空气称为“无效的空气”。他认为空气是由这两种彼此不同的成分组成的。1774年8月,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1773~1804)在用一个直径达一英尺的聚光透镜加热密闭在玻璃罩内的氧化汞时得到了氧气,你之为“脱去燃素的空气”。舍勒和普利斯特里虽然先后独立地发现了氧气,但由于他们墨守陈旧的燃素学说,使他们不知道自己找到了什么。1775年4月法国著名的化学家拉瓦锡确定这种气体是一种新的元素,向法国巴黎科学院提出报告——金属在煅烧时与之相化合并增加其重量的物质的性质——公布了氧的发现,他说这种气体几乎是同时被普利斯特里、舍勒和他自己发现的,并命名此种气体为Oxygen(氧),是由希腊文oxus—(酸)和geinomai(源)组成,即“成酸的元素”的意思。它的化学符号为O。我国清末学者徐寿把这种气体称为“羊气”,后来为了统一,取了其中的“羊”字,因是气体,又加了部首“气”头,成为今天我们使用的“氧”字。
2023-07-16 14:23:101

地球上的氧气是从哪儿来的

氧气的出现源于两种作用,一个是非生物参与的水的光解,一个是生物参与的光合作用。地球的大气层形成初期是不含氧气的。原始大气是还原性的,充满了甲烷、氨等气体。大气层氧气源于两个过程:非生物参与的水光解和生物参与的光合作用。生物光合作用对大气有很大的影响。它使大气由还原性大气转变为氧化性大气。水光解产生的氢可以氧化回地球而不扩散到外层空间,从而防止地球上的水流失。同时,光合作用也加速了大气中氧气的积累,深刻地改变了地球上物种的代谢方式和体形。石炭纪大气中的氧含量上升到35%。氧气含量的增加造成了依赖于渗透方式输氧的昆虫在体型上的巨型化。在石炭纪曾出现过翼展2英尺半的巨蜻蜓。扩展资料:氧气的发现:普利斯特里从布莱克煅烧石灰石对CO2的发现受到启发,普利斯特里使用凸面透镜来浓缩阳光,使一些物质燃烧或分解并释放气体。1774年8月1日,普里斯特利终于成功产氧,成为化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普利斯特里从实验中得出,这种气体具有助燃和呼吸的功能。这些性质与普通空气相似,但效果更强。然而,普利斯特里误解了新气体错误地用燃素说来解释,并把制得的氧气称为“脱燃素空气”。由于运用了错误的理论,这种命名是不恰当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氧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氧
2023-07-16 14:23:192

如何制作碳酸水?

从前,碳酸水由一家德国赛尔脱兹的天然汽泡矿泉水公司生产,他们将水放入瓶中,然后加入碳酸氢钠制成。根据苏打俱乐部出产的碳酸水瓶上标示之制成分量,也是用小量的食盐、柠檬酸钠、碳酸氢钠、碳酸氢铵、硫酸钾或磷酸盐制成,这些添加剂使得碳酸水略带咸味。 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为发现碳酸水制作方法的第一人。他在利兹的一间啤酒厂中,将一碗水放啤酒桶之上的一个地方。之后,二氧化碳和氮两种气体便覆盖住发酵啤酒桶上的水碗。当时,人们多是用二氧化碳和氮来灭鼠。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意想不到,水加入了气体之后更有宜人的口感,于是他为朋友提供碳酸水作一种刷新的饮料。1772年,约瑟夫·普利斯特里出版了一本书,《水和气之结合》,描述把硫酸滴在白垩上,会释放二氧化碳,并且鼓励人们用盛满水的碗收集气体。 1771年,瑞典化学家卢本·贝格曼独立发明一种与约瑟夫·普利斯特里发现碳酸水制作方法相似的制造过程。但不太成功,他设法再生产自然地冒泡的泉水,当时认为冒泡的泉水对健康有益。 现在,碳酸水都是由被加压的二氧化碳通过水做成。加压之压力比标准大气压力更强,使其增加溶解度,令更多二氧化碳溶入。当瓶盖打开,压力被释放,气体形成泡沫出来,如此形成独特泡影。 碳酸水最出名是好处是去除污迹,例如咖啡杯中的咖啡污迹,或银的污迹 。据说葡萄酒污迹可以混入食盐,然后加入大量碳酸水去除。 今天,碳酸水在杂货店有售,制作亦非常简单。 软饮料和碳酸饮料(汽水)其主要材料就是碳酸水。
2023-07-16 14:23:371

名人故事

1。有一次,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能让一个人通过的小道上,他遇到了一位自负傲慢的批评家。两人越走越近。“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批评家先开口道。“我却正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路旁。 2。二次大战时,罗斯福,丘吉尔,及斯大林三位巨头在雅尔塔开会。罗斯福,丘吉尔处处被动,因此两人合计着想算计斯大林一把。丘吉尔说:“昨天我作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成了地球的主宰!”罗斯福也接着说:“昨天我也作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成了宇宙的主宰!”两人说完后,得意地瞧着斯大林。斯大林微微一笑,说道: “昨天我也作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既没有批准对丘吉尔先生的任命,也没有批准对罗斯福先生的任命。” 3。德国大诗人海涅(1797—1856年)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端攻击。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2023-07-16 14:23:451

科学家的研究故事

李四光爱国故事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后来,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越功勋。
2023-07-16 14:23:561

拉瓦锡实验是什么实验

实验过程   拉瓦锡把少量的汞(水银)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达十二天之久,结果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的粉末,同时容器里的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五分之一。拉瓦锡研究了剩余的那部分空气,发现这部分空气既不能供给人类及动物呼吸来维持人类及动物的生命,也不能支持可燃物的燃烧,他误认为这些气体都是氮气(拉丁文原意是“不能维持生命”)。拉瓦锡再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现已证明是氧化汞)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经过强热后,得到了汞和氧气,而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原来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空气的那部分体积。 实验结论   他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下的约五分之四体积的气体里去,结果得到的气体同空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都完全一样。通过这些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所组成的这一结论。 编辑本段 拉瓦锡的著名实验之二 实验过程   就在他成为院士的时候,他读到的一篇论文,说金刚石在空气中加热,会燃烧起来,变成一股气体,消踪匿迹(金刚石的化学成分是碳。它会燃烧,变成二氧化碳)。这篇论文使拉瓦锡深感兴趣。   拉瓦锡重做实验。不过,他采用不同的方法:他在金刚石上面涂了一层厚厚的石墨稠膏,加热到发红。几小时以后,冷却,剥掉外面的稠膏,金刚石好端端的,没有烧掉! 实验结论   “燃烧,跟空气大有关系。”拉瓦锡猜测道。他认为,用石墨稠膏涂在金刚石上,使金刚石隔绝了空气,所以金刚石没有烧掉。也就是说,空气在燃烧现象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编辑本段 氧气的发现 “马拉松”式漫长的实验   一七七二年十一月,法国科学院收到拉瓦锡密封的论文。   院士们拆开信封,获知拉瓦锡对于燃烧现象的研究,又前进了一步:磷,在空气中会燃烧,冒出白色的浓烟,这是早就知道的化学现象。拉瓦锡别出心裁地想办法把这些浓烟全部收集起来。他指出,浓烟是一种极细的白色粉末,它的总重量比原来的磷要重!也就是说,在磷燃烧的时候,可能与空气化合了。   两年之后──一七七四年十月,普利斯特里来到巴黎,拜访了拉瓦锡。拉瓦锡盛宴招待普利斯特里。在宴会上,普利斯特里把自己两个月前的重要发现,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非常仔细地听着,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也就在这个时候,拉瓦锡还收到瑞典化学家舍勒九月三十日的来信,舍勒把自己发现氧气的情况告诉了拉瓦锡。不过,舍勒也是一个“燃素学说”的虔诚的拥护者,他把氧气称为“火空气”。儿当时的一位西班牙学者王初临正因为这样,他同样没有揭开燃烧的奥秘,错失良机。   拉瓦锡受到普利斯特里和舍勒的启发,做了很精细的实验。由于这个实验一连进行了二十天,所以被人们称为“二十天实验”。拉瓦锡夫人是拉瓦锡在化学研究工作中的好助手。她不仅帮助拉瓦锡做实验,而且精确地描绘了实验时的情景,使后人能够一目了然。拉瓦锡所有化学著作的插图,几乎都是拉瓦锡夫人亲手绘制的。   从下面这张拉瓦锡夫人绘制的插图,可以看出“二十天实验”是怎么回事。   那个瓶颈弯曲的瓶子,叫做“曲颈甑”。瓶中装有水银。瓶颈通过水银槽,与一个钟形的玻璃罩相通。玻璃罩内是空气。   拉瓦锡用炉子昼夜不停地加热曲颈甑中的水银。在水银那发亮的表面,很快出现了红色的渣滓。拉瓦锡明白,那是水银与空气中的“失燃素空气”化合所生成的“三仙丹”。   红色的渣滓越来越多。   拉瓦锡和夫人本来是很喜欢社交的,各种宴会、舞会总少不了他们夫妇。可是,在实验进行的那些日子里,他们成天价守在炉子旁,观察着变化。   他们发现,到了第十二天,红色渣滓不再增多了。   他们继续加热,一直到第二十昼夜,红色渣滓仍不增多,才结束了实验。于是这个“马拉松”式漫长的实验,成为化学史上著名的实验。   拉瓦锡发现,实验结束时,钟罩里的空气的体积,大约减少了五分之一。   他收集了红色的渣滓,用高温加热。“三仙丹”分解了,重新释放出气体。拉瓦锡总共得到7~8立方英寸(1立方英寸等于16.377cm3)的气体,正好与原先钟罩中失去的气体体积相等。   至于剩下来的气体,既不能帮助燃烧,也不能供呼吸用。   拉瓦赐把那占空气总体积五分之一的气体,称为“氧气”(也就是普利斯特里所谓的“失燃素空气”、舍勒所谓的“火空气”)。   至于剩下的占空气总体积五分之四的气体,拉瓦锡称它为“氮气”。   在空气中,还有“固定空气”,即二氧化碳,不过,含量很少。   就这样,千百年来被人们当作“元素”的空气,终于被拉瓦锡揭开了真面目──原来,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混合组成的。   随着空气之谜被揭开,燃烧的本质也随着被拉瓦锡查清楚了。 燃烧的本质   一七八九年,拉瓦锡在他的名著《化学概论》里,清楚地阐明了燃烧的本质:   一、燃烧时发出光和热;   二、物质只有在氧气中燃烧(也有例外,如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氯气也能在氢气中燃烧);   三、氧气在燃烧时被消耗;   四、燃烧物在燃烧后所增加的重量,等于所消耗的氧气的重量。   拉瓦锡坚决摈弃了“燃素学说”。他指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燃素”!   拉瓦锡的理论有大量实验作为依据,很有说服力。他的理论,得到绝大多数化学家的支持。象普利斯特里那样至死坚持“燃素学说”的人极少,难怪连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几乎是孤立的”。   当然,拉瓦锡也有他的缺点。在谈到氧气的发现时,拉瓦锡说:“这种气体,普利斯特里先生、舍勒先生和我大约同时发现。”这显然不符合事实。他明明是在普利斯特里和舍勒告诉他发现氧气之后,才着手做实验。这样掠人之美,不是一个正直的科学家所应具有的道德。   然而,拉瓦锡勇敢地冲破“燃素学说”的束缚,揭示了氧和燃烧的本质,这却是难能可贵的。 编辑本段 恩格斯的评价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的《序言》中,很中肯地评价了这一段化学史:   “当时在巴黎的普利斯特里……把他的发现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就根据这个新事实研究了整个燃素说化学,方才发现:这种新气体是一种新的化学元素;在燃烧的时候,并不是神秘的燃素从燃烧物体中分离出来,而是这种新元素与燃烧物体化合。这样,他才使过去在燃素说形式上倒立着的全部化学正立过来了。即使不是象拉瓦锡后来硬说的那样,他与其他两人同时和不依赖他们而析出了氧气,然而真正发现氧气的还是他,而不是那两个人(即指普利斯特里和舍勒),因为他们只是析出了氧气,但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析出的是什么。”
2023-07-16 14:24:065

谁告诉氧气的发现过程?

氧气的发现经历过一段曲折的历史。18世纪初,德国化学家施塔尔(Stahl G E,1660—1734)等人提出“燃素理论”,认为一切可以燃烧的物质由灰和“燃素”组成,物质燃烧后剩下来的是灰,而燃素本身变成了光和热,散逸到空间去了。这样一来,燃烧后物质的质量应当减轻,但人们发现,短比忌展铁块的质量不是减轻,而是增加了,锡、汞等燃烧后,也都比原先重。为什么燃素跑掉后,物质反而会增加呢?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金属的冶炼和煅烧在生产实践中给化学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冲击着燃素理论。 1771—1772年间,瑞典化学家舍勒(Scheele K W,1742—1786)在加热红色的氧化汞、黑色的氧化锰、硝石等时制得了氧气,把燃着的蜡烛放在这个气体中,火烧得更加明亮,他把这个气体称为“火空气”。他还将磷、硫化钾等放置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的水面上燃烧,经过一段时间后,钟罩内的水面上升了1/5高度,接着,舍勒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进剩余的“用过了的”空气里去,不一会儿,蜡烛熄灭了。他把不能支持蜡烛燃烧的空气称为“无效的空气”。他认为空气是由这两种彼此不同的成分组成的。1774年8月,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 Priestley J,1773—1804 )在用一个直径达一英 尺的聚光透镜加热密闭在玻璃罩内的氧化汞时得到了氧气,他发现物质在这种气体里燃 烧比在空气中更强烈,他称这种气体为“脱去燃素的空气”。舍勒和普利斯特里虽然先后独立地发现了氧气,但由于他们墨守陈旧的燃素学说,使他 们不知道自己找到了什么。1774年,法国著名的化学家拉瓦锡(Lavoisier A L,1743—1794)正在研究磷、硫以及一些金属燃烧后质量会增加而空气减少的问题,大量的实验事实使他对燃素理论发生了极大怀疑,正在这时,10月份普利斯特里来到巴黎,把他的实验情况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立刻意识到他的英国同事的实验的重要性。他马上重复了普利斯特里的实验,果真得到了一种支持燃烧的气体,他确定这种气体是一种新的元素。1775年4月拉瓦锡向法国巴黎科学院提出报告——金属在煅烧时与之相化合并增加其重量的物质的性质——公布了氧的发现,他说这种气体几乎是同时被普利斯特里、舍勒和他自己发现的。氧的发现不是一个人所做的。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提到:“普利斯特里和舍勒已经找出了氧气,但不知道他们找到的是什么。他们不免为现有燃素范畴所束缚。 这种本来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观点并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元素,没有在他们手中结下果实。 不过普利斯特里不久就把他的发现告诉了巴黎的拉瓦锡;拉瓦锡依据这个新的事实研究 了整个燃素化学,方才发现这种新的气体是一种新的化学元素。燃烧的时候,并不是什么神秘的燃素从燃烧体分离,而是这种新的元素和这种物体化合。因此,在燃素形式上 倒立着的整个化学才正立起来。照拉瓦锡后来主张,他和其他两位学者是同时并且相互 独立地发现氧气。虽然事实不是如此,但同其他两位比较起来,他仍不失为氧气的真正 发现者,因为其他两位不过找出了氧气,但一点儿也不知道他们自己找出了什么。” 正是拉瓦锡的实验和结论,使当时的化学研究者们正确地认识了空气的组成成分和氧气 对物质燃烧所起的作用,才击破了燃素学说,发现了氧。拉瓦锡一生虽然没有发明过什 么新化合物和新化学反应,但他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化学家之一,他杰出的天才表现在他 能看到旧理论的主要弱点,并能把有用的事实和更正确、更全面的新理论结合起来。1777年,拉瓦锡命名此种气体为Oxygen(氧),是由希腊文oxus-(酸)和geinomai(源)组成,即“成酸的元素”的意思。它的化学符号为O。我国清末学者徐寿把这种气体 称为“羊气”,后来为了统一,取了其中的“羊”字,因是气体,又加了部首“气”头 ,成为今天我们使用的“氧”字。
2023-07-16 14:24:242

橡皮是谁发明的?

Edward Naime。英国工程师Edward Naime 在1770年,无意之中拾起一块橡胶当作面包屑,但发觉它的效果很好,于是开始生产和售卖橡皮擦。初期的橡皮擦并不算方便,因为未经加工的橡胶容易腐坏。直至1839年,发明家 Charles Goodyear 发现了硫化可以使橡胶的质素提升,橡皮擦才变得可靠。扩展资料:在日常生活中,即便书写的是同样的文字,大家也能分辨出来哪个是铅笔写的,哪个是用钢笔写的。而且用铅笔写的字和用钢笔写的字,必须拿不同的橡皮才能把它们擦掉。用铅笔写字,字迹只保留在纸的表面,而不会深入到纸的内部,但是,钢笔就不同了。用钢笔书写的时候,字迹会浸入纸的纤维内部,把纸染成墨水色。用橡皮擦铅笔的字迹时,其实是橡皮把铅笔写在纸上的字迹(由铅笔粉末构成)吸附走了。只要用橡皮一擦,沿着橡皮的“足迹”铅笔字迹就消失了,即橡皮对铅笔粉末的吸附力,大于纸张对铅笔粉末的吸附力。而用钢笔书写的时候,要想把纸的表面以及稍微深一点的纸的内部的字迹(进入纸内的墨水)擦掉,在橡皮中就得配入坚硬的细粉末。这种橡皮的工作原理就像用锉刀锉东西一样,但是用橡皮擦掉铅笔的痕迹是摩擦力的作用而产生的现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橡皮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橡皮
2023-07-16 14:25:056

科学决策方法:四步决策法

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一季,其中解读了一本关于科学决策的书,对我来说,很有收获。——奇普·希思(Chip Heath)和丹·希思(Dan Heath)的《决断:如何在工作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决策》 ( Decisive: How to make better choices in life and work )。 科学决策是一门学问。这本书重点就是讲解了有关决策的研究和知识 。希斯兄弟把这四步决策过程的指导思想,总结成四句话: 扩充你的选项; 用现实检验你的观点; 从长远考虑; 为一旦决策错误做好准备 用中国话来说,这四步就是第一奇计百出、第二实事求是、第三从长计议、第四未料胜先料败。 如果回顾我们自己的生活,会发现有的人能为几十块钱的东西货比三家,可是面对人生重大选择却异常草率。这大概就是随波逐流惯了,不但不讲究决策科学,而且缺乏决策意识。 上面的四步决策法,看上去还是比较抽象,举个书中的例子,就容易理解了。 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以对氧气的早期研究闻名于世,希斯兄弟在《决断》这本书里讲了他当初的一个人生决策。 普利斯特里本来是个牧师,这个工作很稳定,社会地位也高,年薪是100英镑。普利斯特里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兴趣非常广泛。在化学方面,他至少发现了十种气体,包括氧气、氨气和一氧化碳等等。他还对政治运动和神学感兴趣,写过很多著作,而且还是个很好的教育家。个人生活方面也很成功,普利斯特里有八个孩子。 但是这就有个问题,钱不够花。1772年,有一位大亨,谢尔本伯爵,给了普利斯特里一个工作offer —— 说你能不能全家都搬到我家来,给我的孩子当个家庭教师,同时也给我当个顾问,年薪250英镑。 这位谢尔本伯爵可不是一般的富豪,他有权有势非常高调,后来还当过英国首相。打个非常不恰当的比方,这就相当于你是今天的一个大学教授,年薪20万元。有一天王健林邀请你去给他儿子当家庭老师,同时也算是他的顾问,年薪50万元。那你去不去呢? 这个offer有利有弊,普利斯特里没有贸然决定,他找了几个人帮自己拿主意,其中就包括本杰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给普利斯特里的建议……就是“道德算数”法,找张纸做做利弊分析。 好处非常明显,工资高,对家庭很有帮助。但是坏处也有很多。首先普利斯特里在利兹过的很舒服,接受这份工作就得搬到伦敦去。更重要的是,普利斯特里不知道这个工作会占用他多少时间,他还能不能有时间搞自己的研究?还有,这位谢尔本伯爵是什么脾气?普利斯特里去了会不会被当成家臣和仆人?如果将来两人关系不好,普利斯特里又当如何? 所以如果按照富兰克林的办法,做这个利弊分析的话,普利斯特里大概应该拒绝这份工作。 富兰克林这个办法,其实是个被动决策法。你是假设所有的条件、所有的信息都摆在桌面上了,仅仅根据这些条件和信息做决策。那剩下的当然就只是一个算数问题。 但是普利斯特里使用了更积极的决策办法。首先,他积极寻求更多的信息。他向自己的朋友寻求建议,朋友说你千万别去,你去了就成了贵族的附属,就没有学者的独立性了!但是普利斯特里接着又询问了自己不太熟悉、但是更了解谢尔本伯爵的人。他就发现,越是了解谢尔本伯爵的人,越劝他接受这个工作,他们都说谢尔本伯爵人品很好。 再者,普利斯特里没有被动地二选一,他积极改变选项。普利斯特里向谢尔本伯爵提出两项要求。第一,我能不能指定一位教师在你家教书,我自己仍然住在利兹,远程操控这个教师,只在你真正需要我的时候,我临时再去伦敦。第二,如果将来咱们两人的关系闹僵了、我这个工作不能做了,你也要保证每年给我150英镑,直到终生。 对此条件,谢尔本伯爵同意了。这件事的结局是普利斯特里接受了offer,给谢尔本伯爵当了七年家庭教师和顾问 —— 这七年时间他过得自由自在,取得很多学术成果。七年以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两人果然分手了,而谢尔本伯爵果然继续每年给普利斯特里150英镑。 普利斯特里的决策过程,就是对四步决策法极好的诠释。
2023-07-16 14:26:001

氧气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1774年8月1日,是一个阳光灿烂、适于试验的日子。普利斯特里在一个大玻璃瓶底放了厚厚一层黄色的粉末——水银灰(即氧化汞),把透镜聚集的阳光投射到水银灰上。光照在粉末上形成了耀眼的光点。普利斯特里细心地观察,突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粉末微微地颤动、腾跃,似乎有人在向它们吹风。数分钟过后,在这个地方出现小水银珠。这可是意外的收获!“看来,光是燃素!也许燃素留在玻璃容器中了?”普利斯特里点燃干木条,将它放入玻璃瓶内,想去点燃燃素。气体燃着了,而且燃烧得更旺,光焰更亮!他迅速地取出小木条,扑灭了火焰,把它再次伸入玻璃瓶内时,冒烟的木条又重新燃烧起来了。他把这个实验又做了一次,并用排水集气法搜集产生的气体。通过研究,他发现蜡烛在这种气体中以极强的火焰燃烧;老鼠在瓶中存活时间为相同容积的普通空气的两倍。他并用玻璃吸管从放满这种气体的大瓶里吸取它,感动十分轻松舒畅。其实,他搜集到的气体就是氧气。普利斯特里是第一位详细叙述了氧气的各种性质的科学家。但是,由于他笃信燃素说,于是推断这种气体必然含有极少的燃素或不含燃素,称它为“脱燃素空气”。普利斯特里正准备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的时候,英国的政治家舍尔伯恩勋爵邀他陪同到欧洲旅行。到法国巴黎后,普利斯特里立即访问了法兰西科学院。在那里,他向科学家们讲述了自己对气体的研究。在巴黎期间,他还会见了拉瓦锡,在他的实验室进行了学术交流。普利斯特里向拉瓦锡揭示了他刚刚发现的秘密,并向他表演了制取这种新空气的方法。拉瓦锡立即着手研究了它,并由此创立了新的氧气燃烧理论,揭示了燃烧的本质。因而使“燃素说”彻底破产,使化学生发生了一场革命,开创了化学发展的新纪元。普利斯特里的职业是牧师,化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他却为这一学科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氧气之外,他还于1772年发现了二氧化氮,1773年发现氨,1774年发现二氧化硫。由于普利斯特里在化学方面的贡献,1782年,他当选为巴黎皇家科学院的外国院士。1804年2月6日,普利斯特里卒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诺森伯兰。
2023-07-16 14:26:091

科学家的小故事

科学家的故事 每个科学家都有他失败的一面,现在,我就来看一看科学家的故事. 故事一: 波义耳——怀疑派化学家 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个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时波义耳并不特别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学欧洲。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后来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本书写的。 由于战乱、父亲去世、家道衰落,1644年他回国随姐姐居住在伦敦。在那里开始学医学和农业。学习中接触了很多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很快成为一位训练有素的化学实验家,同时也成为一位有创造能力的理论家。在这期间,他同许多学者一起组织一个科学学会,进行每周一次的讨论会,主要讨论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在实验室中遇到的问题。波义耳称这个组织为“无形大学”。这个学会就是著名的以促进自然科学发展为宗旨的“皇家学会”的前身。波义耳是该学会的重要成员。由于学会的分会设在牛津,波义耳于1654年迁居牛津,在牛津,他建立了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并聘用了一些很有才华的学者作为助手,领导他们进行各种科学研究。他的许多科研成果是在这里取得的。那本划时代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是在这里完成的。这本书以对话的体裁,写四位哲学家在一起争论问题,他们分别为怀疑派化学家、逍遥派化学家、医药化学家和哲学家。逍遥派化学家代表亚里土多德的“四元素说”观点,医药化学家代表“三元素说”观点,哲学家在争论中保持中立。在这里,怀疑派化学家毫不畏惧地向历史上权威的各种传统学说提出挑战,以明快和有力的论述批驳了许多旧观念,提出新见解。该书曾广泛流传于欧洲大陆。 波义耳十分重视实验研究。他认为只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他总是通过严密的和科学的实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物理学方面,他对光的颜色、真空和空气的弹性等进行研究,总结了波义耳气体定律;在化学方面,他对酸、碱和指示剂的研究,对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的探讨,都颇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种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剂的化学家。石蕊试液、石蕊试纸都是他发明的。他还是第一个为酸、碱下了明确定义的化学家,并把物质分为酸、碱、盐三类。他创造了很多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如利用铜盐溶液是蓝色的,加入氨水溶液变成深蓝色(铜离子与足量氨水形成铜氨络离子)来检验铜盐;利用盐酸和硝酸银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来检验银盐和盐酸。波义耳的这些发明富有长久的生命力,以至我们今天还经常使用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义耳还在物质成分和纯度的测定、物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实验。在1685年发表的《矿泉水的实验研究史的简单回顾》中描述了一套鉴定物质的方法,成为定性分析的先驱。 1668年,由于姐夫去世,他又迁居伦敦和姐姐住在一起,并在家的后院建立实验室,继续进行他的实验工作。晚年波义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磷的研究上。1670年,波义耳因劳累而中风,之后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当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时,他致力于整理他多年从实践和推理中获得的知识。只要身体稍感轻快,就去实验室做他的实验或撰写论文,并以此为乐趣。1680年,他曾被推选为皇家学会的会长,但他谢绝接受这一荣誉。他虽出身贵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却是在科学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从未结婚,用毕生精力从事对自然科学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这位曾为17世纪的化学科学奠定基础的科学家在伦敦逝世。恩格斯曾对他作出最崇高的评价:“波义耳把化学确定为科学。” 故事二: 普利斯特里——气体化学之父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国利兹,从小家境困难,由亲戚抚养成人。175年进入神学院。毕业后大部分时间是做牧师,化学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在化学、电学、自然哲学、神学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写了许多自以为得意的神学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却是他的科学著作。1764年他31岁时写成《电学史》。当时这是一部很有名的书,由于这部书的出版,1766年他就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22年他39岁时,又写成了一部《光学史》。也是18世纪后期的一本名著。当时,他在利兹一方面担任牧师,一方面开始从事化学的研究工作。他对气体的研究是颇有成效的。他利用制得的氢气研究该气体对各种金属氧化物的作用。同年,普利斯特里还将木炭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发现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气变成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由于他虔信燃素说,因此把这种剩下来的气体叫“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显然他用木炭燃烧和碱液吸收的方法除去空气中的氧和碳酸气,制得了氮气。此外,他发现了氧化氮(NO),并用于空气的分析上。还发现或研究了氯化氢、氨气、亚硫酸气体(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气等多种气体。1766年,他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三卷本书出版。该书详细叙述各种气体的制备或性质。由于他对气体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称为“气体化学之父”。 在气体的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是氧的发现。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烟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发现它很快就分解出气体来。他原以为放出的是空气,于是利用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进行研究,发现该气体使蜡烛燃烧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轻松舒畅。他制得了氧气,还用实验证明了氧气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质。但由于他是个顽固的燃素说信徒,仍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所以他还把这种气体叫“脱燃素空气”,其性质与前面发现的“被燃素饱和的空气”(氮气)差别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欧洲参观旅行,在巴黎与拉瓦锡交换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镜使汞银灰分解的试验告诉拉瓦锡,使拉瓦锡得益匪浅。拉瓦锡正是重复了普利斯特里有关氧的试验,并与大量精确的实验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了燃烧和空气的真实联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锡的燃烧与氧化学说已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时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锡的解释,还坚持错误的燃素说,并且写了许多文章反对拉瓦锡的见解。这是化学史上很有趣的事实。一位发现氧气的人,反而成为反对氧化学说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发现的氧气,是后来化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化学家至今都还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于同情法国大革命,作了好几次为大革命的宣传讲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图书及实验设备都被付之一炬。他只身逃出,躲避在伦敦,但伦敦也难于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岁时不得不移居美国。在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两国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国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国,他住过的房子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奖章已成为美国化学界的最高荣誉。 故事三: 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居里夫人)是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1898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AntoineHenriBecquerel)发现含铀矿物能放射出一种神秘射线,但未能揭示出这种射线的奥秘。玛丽和她的丈夫彼埃尔·居里(Pierrecurie)共同承担了研究这种射线的工作。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对沥青铀矿进行分离和分析,终于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后发现两种新元素。 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将一种元素命名为钋(polonium),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Radium),意思是“赋予放射性的物质”。为了制得纯净的镭化合物,居里夫人又历时四(MarieCuI7e,1867--1934)载,从数以吨计的沥青铀矿的矿渣中提炼出1O0 mg氯化镭,并初步测量出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5。这个简单的数字中凝聚着居里夫妇的心血和汗水。 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作为博士答辩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11月,居里夫妇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戴维金质奖章。12月,他们又与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彼埃尔·居里遭车祸去世。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执著的追求,她强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们挚爱的科学事业。她在巴黎大学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出版。同牟,她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著。鉴于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这位饱尝科学甘苦的放射性科学的奠基人,因多年艰苦奋斗积劳成疾,患恶性贫血症(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不幸与世长辞,她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一生。
2023-07-16 14:26:204

名人的成长故事

多给你几个1796年的一天,德国歌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很有数学天赋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青年做着做着,感到越来越吃力。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见我每天的题目都做的很顺利,这次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但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现有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有什么帮助。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寻求答案。终于,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见到导师时,青年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 导师接过青年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当然,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通宵才做出来。”导师请青年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面做一个正17边形。 青年很快地做出了一个正17边形。导师激动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有些事情,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我们往往能够做得更好!------------------------------------------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温馨提示: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赵修复,我国当代著名的蜻蜓和寄生蜂分类学家。赵修复小时候是个顶顽皮的孩子。他经常和村里的孩子们到野外玩,特别喜欢各种虫子。 有一次,赵修复和另外一个孩子到村外去玩,看到一颗树上挂着一个蜂窝。他对哪个孩子说:“大家都说蜂窝不能捅,一捅,蜂就出来蛰人。我们想个什么法儿捅它两下,怎么样?”那个孩子来劲了,说:“好哇!你说怎么办吧!”赵修复歪着脑袋想了想说:“这样吧!我们回家去拿一顶蚊帐来。不过可别让大人知道!”哪个孩子便跟着他去了。他俩拿了一顶蚊帐,又回到那颗树下。 赵修复爬上术,从树枝上吊下一根绳子,把蚊帐挂上。然后和那孩子缩到蚊帐里,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拼命捅蜂窝。蜂被激怒了,一群一群顺着竹竿飞过来,想蛰人,可是蚊帐稳稳当当地把蜂挡在外面,那个孩子跳着叫着:“好哇!好玩!赵修复也开心地笑起来。他捅够了,把竹竿一扔,想等蜂飞走了再取蚊帐,便坐在蚊帐里看着蜂飞来飞去。这时候,蜂发现捅自己的窝的竹竿没有了,便成群结队地飞回去重修蜂窝。赵修复眼睛都看直了,他呆呆地想:“他们怎么会和人一样修房子呢?”从此,他对昆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暗暗下决心:“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地研究这些小动物。” 上学后,他更喜欢昆虫了,老是一个人趴在地上看蚂蚁,或抓个蜻蜓、蝴蝶什么的小虫子,仔细地观察、研究。 一天,放学后,赵修复和同学们一起回家。路过厕所时,赵修复让同学等他一下,说要上厕所。可是一钻进去半个多小时还不见他出来。同学急了,掩着鼻子到厕所里看看他出了什么事。一走进去,又好气又好笑。原来赵修复发现了一种会跳的蜘蛛在捕吃苍蝇,他一看就入神了,忘记了外面的同学在等他。 赵修复年幼时,就是这样喜欢和昆虫打交道,长大后,他真的干上了研究昆虫的工作。*---------------------------少年时代的茅盾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他十分爱看“闲书”。一次放学回家,他在放杂物的平房里找到一部刻印的《西游记》。尽管这部书是木板刻印的,有的字迹已模糊成一片,可是,他书一拿到就爱不释手,拣那些可以看的章节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茅盾的父母对此并不阻止,还找来一部石印的《后西游记》给他看,抽空给他讲《西游记》中的故事,与他谈论书中人物的功过是非。父母还谆谆教导他,看小说不能只拣插图有趣的那几回看,而要细心琢磨,把文理看通,使语文有长进。茅盾读高小以后,读小说的兴趣更浓了。《三国演义》、《水浒》、《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名著,他都抽课余时间,广泛涉猎。这为他后来研究古典文学和进行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许是受旧小说中那些精美插图的感染吧,少年时代的茅盾很喜欢绘画和篆刻。他学绘画不仅认真临摹《芥子园画谱》,练好基本功,而且喜欢变化和创新。茅盾的母亲找来好几本不同的画谱,让他细细加以揣摩,博采众长,画出新意。茅盾学篆刻用的刻字刀,还是他自己用一段伞骨自制的哩。 除了看小说、绘画、篆刻、唱歌,茅盾还进行农事观察。每年养蚕时节,茅盾特别兴奋,放学后就围着母亲问这问那。母亲就叫儿子拿蚕具,喂桑叶,引导他细心观察蚕儿从“收蚁”到“上簇”整个生长过程的变化情况。茅盾后来创作小说《春蚕》中运用的养蚕知识,就是这个时期积累起来的。直到晚年,茅盾还深情地说:“我童年时最有兴趣的事,现在回忆起来宛在眼前的,就是养蚕。”---------------------------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英国著名女作家。 艾米莉·勃朗特出生在英国的一个穷教师家里。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家去世了。年幼的艾米莉和姐姐夏绿蒂,一同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每天,姐姐都要到有钱的人家去当家庭教师,她就在家里做家务。艾米莉非常喜欢文学。爸爸的书,她早就反反复复地看过几遍了,她多想能有些新书啊!可是家里穷,没有钱让她去买书。她只好到处向人家借。为了看到更多的书,她抓紧一切时间:做菜时,一手炒菜,一手端书;到市场上去买东西,也往不了带上心爱的书,有好几次她险些撞上了马车。 有一次,艾米莉洗完衣服,开始做午餐了,她把面包送进烤箱烘烤,自己就在一边看书。这是一本新借来的小说,书中一个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深深地吸引了她。她完全沉浸在悲哀之中,根本忘记了烤箱中的面包。这是,姐姐回来了,一进门,感觉有股什么怪味道,就喊了声:“艾米莉,什么东西烤糊了?”艾米莉此时正伤心地擦着眼泪,没有听到姐姐的叫声。夏绿蒂到处闻闻,发现烤箱正开着,那味道正是从那儿传来的。她赶紧跑过去关了电闸,然后端起烤得黑糊糊的面包,递到艾米莉眼前。艾米莉吃了一惊,抬起头,红红的眼睛望着姐姐:“这是什么?是那可怜的小女孩的午餐吗?她一直都吃这种黑面包……”夏绿蒂知道,妹妹看书又看呆了,便笑着说:“不,这是我们几个可怜的小女孩的午餐!”艾米莉这才想起,面包早就该取出来了。 艾米莉就是这样利用每一分每一秒,一个心思看书,琢磨,就这样看了许多好书。后来,她开始写作。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终于写出了一部文明世界的作品——《呼啸山庄》。 -------------------------林巧稚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她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经她亲手接生的孩子更是成千上万。人们非常尊敬她。然而,她刚刚生下来的时候,家里却因她是女孩子,一点儿也不喜欢她。 巧稚是个聪明的孩子,到了该读书的年龄时,哥哥和弟弟都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而巧稚因为是女孩,被爸爸留在家中,她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哥哥、弟弟上学。可她非常想读书,于是,就去求妈妈了。 妈妈心软,总算答应让好去试试看。巧稚高兴极了,对妈妈说:“我一定好好学!” 上学后,巧稚学习很认真,许多男同学的成绩都比不过她。男同学不服气地说:“一个小丫头,看她有多能!?” 一次,期末考试快到了,同学们都紧张地复习功课,课间休息时,巧稚和几个女同学在讨论问题。这时,几个男生朝着她们大声地叫着:“这次考试可难啦,你们女生准要考‘糊",能及格就不错了。”巧稚听了“呼”地一下站了起来,理直气壮地说:“女生怎么啦?女生照样拿第一。咱们比比看!男生拿100分,我就拿110分!” 为了这句话,巧稚加倍刻苦学习。别人看一遍书,她就看三遍书,别人做一道题,她就做10道题,别人9点钟睡觉,她却要到深夜11点或12点钟睡,样样都要比别人多花功夫。 不久,考试到了。巧稚每堂考试都认真地答题,仔仔细细地计算。考试完了,成绩一公布,林巧稚果真拿到了全班第一名。男生不得不佩服地说:“林巧稚真行!” 以后,巧稚自己说的这句话深深地刻在她心里,样样都要拿“110分”,样样都要比男生强!她靠着顽强的毅力、刻苦的精神,不断进取,努力奋斗,终于成为我国第一流的妇产科女专家。-----------------------苏步青出生在贫苦的农民的家里,从小就在地里劳动:放牛、割草、犁田,什么都干。那时他想,这辈子准没有读书的机会了。 恰好,村里一户有钱人请了家庭教师,教他的公子读书。苏步青有空,就在窗外听听,随手写写画画。想不到这一来,那位公子没学好,苏步青却学到不少知识。他的叔叔见他这么想学习,便拿出钱,说服步青爸爸,把他送到百里之外的一所高小去读书了。 在高小的第一个学期,他考了个倒数第一名,陈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热忱地鼓励他。这使苏步表大受感动,决心发愤图强。真下了决心,情况就不一样了,从第二学期起一直到大学毕业,他每学期都考第一。 苏步青是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典范。他从小学起,就抓紧读了好多好书。进初中后,他的第一篇作文交上去,教师一看,那写作方法,很像是古代著名的《左传》的写法,便怀疑这是不是苏步青自己写的。上课时,老师要考考他,随便点了《左传》上的一篇文章,要他说说写的是什么。不料,他立即一字不错地把那篇文章背给老师听。这使老师和同学们大吃一惊。原来,他读《左传》读得能够背出来了!这是“零布头”帮了他的忙啊。苏步青晚年,事情更多了,可他还是写出了许多数学著作和其他文章。他自己说,这也是抓“零布头”抓出来的呀。-------------------------外国报纸曾经这样介绍华罗庚:“他的研究著作范围之广,足以使他堪称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 “那么,他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如果你这样问的话,那么,答案会让你大吃一惊:他只读过初中,根本没上过大学!他的成功,靠的是顽强、刻苦的自学。 华罗庚原来也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来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可是,这位聪明的孩子,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从此失学了。他回到家里,在自家的小杂货店做生意,卖点香烟、针线之类的东西,替父亲挑起了养活全家的担子。 然而,华罗庚仍然酷爱数学。不能上学,就自己想办法学。一次,他向一位老师借来了几本数学书,一看,便着了魔。从此,他一边做生意、算帐,一边学数学。有时看书入了神,人家买东西他也忘了招呼。傍晚,店铺关门以后,他更是一心一意地在数学王国里尽情漫游。一年到头,差不多每天都要花十几个小时,钻研那些借来的数学书。有时睡到半夜,想起一道数学难题的解法,他准会翻身起床,点亮小油灯,把解法记下来。 正在这时,他却得了伤寒病,躺在床上半年,总算捡回了一条命,但左脚却落下了终身残疾。在贫病交加中,华罗庚仍然把全部心血用在数学研究上,接连发表了好几篇重要论文,引起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的注意(我们会在熊庆来的故事里,讲到这件事)。 1932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一名管理员。他一人要干几个人的事,仍继续自学课程,还自修了英文、德文,能用英文写论文。---------------------少年时代的茅盾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他十分爱看“闲书”。一次放学回家,他在放杂物的平房里找到一部刻印的《西游记》。尽管这部书是木板刻印的,有的字迹已模糊成一片,可是,他书一拿到就爱不释手,拣那些可以看的章节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茅盾的父母对此并不阻止,还找来一部石印的《后西游记》给他看,抽空给他讲《西游记》中的故事,与他谈论书中人物的功过是非。父母还谆谆教导他,看小说不能只拣插图有趣的那几回看,而要细心琢磨,把文理看通,使语文有长进。茅盾读高小以后,读小说的兴趣更浓了。《三国演义》、《水浒》、《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名著,他都抽课余时间,广泛涉猎。这为他后来研究古典文学和进行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许是受旧小说中那些精美插图的感染吧,少年时代的茅盾很喜欢绘画和篆刻。他学绘画不仅认真临摹《芥子园画谱》,练好基本功,而且喜欢变化和创新。茅盾的母亲找来好几本不同的画谱,让他细细加以揣摩,博采众长,画出新意。茅盾学篆刻用的刻字刀,还是他自己用一段伞骨自制的哩。 除了看小说、绘画、篆刻、唱歌,茅盾还进行农事观察。每年养蚕时节,茅盾特别兴奋,放学后就围着母亲问这问那。母亲就叫儿子拿蚕具,喂桑叶,引导他细心观察蚕儿从“收蚁”到“上簇”整个生长过程的变化情况。茅盾后来创作小说《春蚕》中运用的养蚕知识,就是这个时期积累起来的。直到晚年,茅盾还深情地说:“我童年时最有兴趣的事,现在回忆起来宛在眼前的,就是养蚕。”--------------------------------革命先驱李大钊,在少年求学期间,就养成了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他做作业时,全神贯注,从不受外界的干扰。他家里有一只花猫,天真活泼,很惹人喜爱,他在空闲时常常逗它玩。可是当李大钊做作业时,任凭小花猫在他身边“妙—— 呜”直叫,甚至有时还伸出小爪子抓他,他却连看也不看一眼,仍旧做他的作业。后来时间一长,小猫也习惯了,只要看到他俯下身子看书或做作业时,就躲得远远的,从不打扰他。 还有一次,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做作业时,突然从窗外飞来两只麻雀,“唧喳——唧喳”地叫着,互相在窗台上打起架来,你啄我一下,我啄你一下,还不时在窗台上打起滚来。此时,如果李大钊急忙伸手去抓,便可轻而易举地把它们逮住。可是李大钊动也不动,就像根本没看见似的,始终埋头写作。他做作业,多么认真呀!------------------------------有一次,甘地衣著不整的走在大街上,正好被出来购物的母亲给撞见了。母亲看不惯甘地那一付不正经的模样,当场就说了他几句。哪知道,甘地不认错也就罢了,竟然还理直气壮的顶撞母亲说:「妈,你也未免太小题大作了吧?偶尔不修边幅又不碍事,你又何必如此……?」 母亲没等甘地把话说完,就连忙摇头制止,说:「孩子,不注重细节的人,必然粗心大意,而粗心大意的人能成就大事吗?再说,连自己的衣著都整理不妥不贴的,将来又如何能仿效你的父亲处理众人的大事呢?好好想想吧!我不需要你现在就向我低头认错,只希望你日后能改过。」又有一次,当时的英国政府派遣杰鲁士督学到学校测验学生的英文程度。杰鲁士一共出了五道题目,其中四题,甘地都答对了,只有「茶壶」这个字不会写。他坐在位子上盯著考卷左思右想,就是想不起来。这时,老师刚好走到甘地后面,看见甘地还有一题没作答,就频频用鞋尖踢甘地的椅脚,暗示甘地偷瞄邻座同学的答案。可是甘地不但不愿偷看别人的答案,反而很快的就把考卷交了出去。当考试成绩发表之后,老师把甘地叫到面前对他说:「傻孩子,偶而作弊一次有什麼关系?这次全班同学都考满分,只有你一个人考八十分;如果你听老师的话,一定可以考一百分。唉!真可惜,就差你那二十分,不然我们就可以接受表扬了。」 从小到大、到老、到死,甘地就是这麼的择善固执,所以他能以革命家的冒险精神,反抗英国殖民政府的无理压迫;又能以宗教家悲天悯人的胸怀,为印度全体人民争取独立、自由,并且成为印度人民心目中最伟大的--圣雄。-------------------华盛顿的父亲是大庄园主,家中有许多果园,果园里长满了果树,但也夹杂着一些杂树。一天,父亲给华盛顿一把斧头,要他把影响果树生长的杂树砍掉,而且他还再三叮嘱儿子,不要伤害一棵果树。 在果园里,华盛顿挥动斧子,不停地砍伐杂树,突然,他一不留神,砍倒了一棵苹果树,他又着急,又害怕,生怕被父亲知道。 傍晚,父亲来到了果园,尽管他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但却装作不知道的样子,故意问:“你没有砍掉果树吧?” 听了父亲的问话,华盛顿想了一想,认真地对父亲说:“我不说谎,爸爸,只怪我粗心,我砍倒了一棵苹果树。” 对于华盛顿的诚实,父亲感到十分欣慰,他对华盛顿说:“砍掉了苹果树,你该受到批评,但是你没有说谎,我就原谅你了。这是因为,我宁可损失一百棵苹果树,也不愿听你说谎话!”-------------------------------
2023-07-16 14:26:405

氢的发展史!

在18世纪末以前,曾经有不少人做过制取氢气的实验,所以实际上很难说是谁发现了氢,即使公认对氢的发现和研究有过很大贡献的卡文迪许本人也认为氢的发现不只是他的功劳。早在16世纪,瑞士著名医生帕拉塞斯就描述过铁屑与酸接触时有一种气体产生;17世纪时,比利时著名的医疗化学派学者海尔蒙特(van Helmont,J.B.1579-1644)曾偶然接触过这种气体,但没有把它离析、收集起来。  波义耳虽偶然收集过这种气体,但并未进行研究。他们只知道它可燃,此外就很少了解。1700年,法国药剂师勒梅里(Lemery,N.1645-1715)在巴黎科学院的《报告》上也提到过它。最早把氢气收集起来,并对它的性质仔细加以研究的是卡文迪许。   1766年卡文迪许向英国皇家学会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人造空气实验》,讲了他用铁、锌等与稀硫酸、稀盐酸作用制得“易燃空气”(即氢气),并用普利斯特里发明的排水集气法把它收集起来,进行研究。他发现一定量的某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各种酸作用,所产生的这种气体的量是固定的,与酸的种类、浓度都无关。他还发现氢气与空气混合后点燃会发生爆炸;又发现氢气与氧气化合生成水,从而认识到这种气体和其它已知的各种气体都不同。但是,由于他是燃素说的虔诚信徒,按照他的理解:这种气体燃烧起来这么猛烈,一定富含燃素;硫磺燃烧后成为硫酸,那么硫酸中是没有燃素的;而按照燃素说金属也是含燃素的。所以他认为这种气体是从金属中分解出来的,而不是来自酸中。他设想金属在酸中溶解时,“它们所含的燃素便释放出来,形成了这种可燃空气”。他甚至曾一度设想氢气就是燃素,这种推测很快就得以当时的一些杰出化学家舍勒、基尔万(Kirwan,R.1735-1812)等的赞同。由于把氢气充到膀胱气球中,气球便会徐徐上升,这种现象当时曾被一些燃素学说的信奉者们用来作为他们“论证”燃素具有负重量的根据。但卡文迪许究竟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后来他弄清楚了气球在空气中所受浮力问题,通过精确研究,证明氢气是有重量的,只是比空气轻很多。他是这样做实验的:先把金属和装有酸的烧瓶称重,然后将金属投入酸中,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氢气并测体积,再称量反应后烧瓶及内装物的总量。这样他确定了氢气的比重只是空气的9%.但这些化学家仍不肯轻易放弃旧说,鉴于氢气燃烧后会产生水,于是他们改说氢气是燃素和水的化合物。   水的合成否定了水是元素的错误观念,在古希腊:恩培多克勒提出,宇宙间只存在火、气、水、土四种元素,它们组成万物。从那时起直到18世纪70年代,人们一直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81年,普利斯特里将氢气和空气放在闭口玻璃瓶中,用电火花引爆,发现瓶的内壁有露珠出现。同年卡文迪许也用不同比例的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反复进行这项实验,确认这种露滴是纯净的水,表明氢是水的一种成分。这时氧气业已发现,卡文迪许又用纯氧代替空气进行试验,不仅证明氢和氧化合成水,而且确认大约2份体积的氢与1份体积的氧恰好化合成水(发表于1784年)。这些实验结果本已毫无疑义地证明了水是氢和氧的化合物,而不是一种元素,但卡文迪许却和普利斯特里一样,仍坚持认为水是一种元素,氧是失去燃素的水,氢则是含有过多燃素的水。他用下式表示“易燃空气”(氢)的燃烧:   (水+燃素)+ (水-燃素)—→水   易燃空气(氢) 失燃素空气(氧)   1782年,拉瓦锡重复了他们的实验,并用红热的枪筒分解了水蒸汽,明确提出正确的结论:水不是元素而是氢和氧的化合物,纠正了两千多年来把水当做元素的错误概念。1787年,他把过去称作“易燃空气”的这种气体命名为“H-ydrogne”(氢),意思是“产生水的”,并确认它是一种元素。
2023-07-16 14:26:591

二氧化硫是谁发现的

  约瑟夫·普利斯特里 (1733年3月13日~1804年2月6日) 英国著名的化学家。1799年普利斯特里,首次制得二氧化硫。  普利斯特里在气体化学方面,他的功绩首先在于改进了黑尔斯气槽,在气槽的收集器里用汞代替水,这样就能够收集一些易溶于水的气体如氨、氯化氢以及其他气体等,曾被称为水槽化学之父。他受过神学教育,研究多种语言,他惊人的勤奋经常写到手握不住笔。他的发现还有用硫酸作用食盐,制得氯化氢气体;把氯化铵与石灰混合加热,制得氨气,这些气体都在他排汞集气法取得,并加以研究的。1799年他制得二氧化硫,而后在美国,又制得了一氧化碳。他在宗教上虽是异教徒,但在化学上却是保守派。他终身信奉燃素说,并积极为之辩护,但在化学革命时期的一些发现早以完全推倒了这一学说。
2023-07-16 14:27:092

什么是空气?空气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要有空气?人为什么需要空气?为什么人离开了空气就无法生存?

  空气】:①构成地球周围大气的气体。无色,无味,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还有极少量的氡、氦、氖、氩、氪、氙等惰性气体和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尘埃等  在远古时代,空气曾被人们认为是简单的物质,在1669年梅猷曾根据蜡烛燃烧的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是复杂的。德国史达尔约在1700年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化学理论,就是“燃素学说”。他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所谓的燃素,存在于可燃物质内。例如蜡烛燃烧,燃烧时燃素逸去,蜡烛缩小下塌而化为灰烬,他认为,燃烧失去燃素现象,即:蜡烛-燃素=灰烬。然而燃素学说终究不能解释自然界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它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第一是没有人见过“燃素”的存在;第二金属燃烧后质量增加,那么“燃素”就必然有负的质量,这是不可思议的。1774年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才否定燃素学说。拉瓦锡在进行铅、汞等金属的燃烧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金属变为有色的粉末,空气在钟罩内体积减小了原体积的1/5,剩余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动物在其中会窒息。他把剩下的4/5气体叫做氮气(原文意思是不支持生命),在他证明了普利斯特里和舍勒从氧化汞分解制备出来的气体是氧气以后,空气的组成才确定为氮和氧.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各种变化所造成的。在原始的绿色植物出现以前,原始大气是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为主的。在绿色植物出现以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游离氧,使原始大气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为水蒸气和氮气。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续地进行,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在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并使空气里的氧气越来越多,终于形成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空气。  空气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空气的恒定成分是氮气、氧气以及稀有气体,这些成分所以几乎不变,主要是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补偿的结果。空气的可变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的不定成分完全因地区而异。例如,在工厂区附近的空气里就会因生产项目的不同,而分别含有氨气、酸蒸气等。另外,空气里还含有极微量的氢、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气体。灰尘是空气里或多或少的悬浮杂质。总的来说,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空气的分层】:  空气包裹在地球的外面,厚度达到数千千米。这一层厚厚的空气被称为大气层。大气层分为几个不同的层,这几个气层其实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我们生活在最下面的一层(即对流层)中。在同温层,空气要稀薄的多,这里有一种叫做“臭氧”(氧气的一种)的气体,它可以吸收太阳光中有害的紫外线。同温层的上面是电离层,这里有一层被称为离子的带电微粒。电离层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将无线电波反射到世界各地。若不考虑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各种碳氢化合物,则地面至100km高度的空气平均组成保持恒定值。在25km高空臭氧的含量有所增加。在更高的高空,空气的组成随高度而变,且明显地同每天的时间及太阳活动有关。  【“沉重”的空气】:  空气并非没有重量——一桶空气的重量大约相当于一本书中两页纸的重量。大气层中的空气始终给我们以压力,这种压力被称为大气压,我们人体每平方厘米上大约要承受一千克的重量。因为我们体内也有空气,这种压力体内外相等,所以,大气的压力才不会将我们压垮。  【生命赖以生存的空气】:  由于地球有强大的吸引力,使百分之八十的空气集中在离地面平均为十五公里的范围里。这一空气层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影响很大。人们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指的是这一范围内的空气污染。工业的发展,向空气排放了有害物质,污染了空气,使空气里增加了有害成分。当空气里的有害物质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严重地损害人类的健康和农作物的生长,破坏了某些物质,又会使人的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安全等等。因此,必须大力防止空气的污染。  排放到空气里的有害物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粉尘类(如炭粒等),金属尘类(如铁、铝等),湿雾类(如油雾、酸雾等),有害气体类(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氮的氧化物等)。从世界范围来看,排放量较多、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是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是煤、石油在燃烧中产生的。一氧化碳主要是汽车开动时排出的。从全球估计,一氧化碳的排出量超过二氧化硫的排出量。  【空气质量】:  假如没有空气,我们的地球上将是一片荒芜的沙漠,没有一丝生机。绿色植物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及阳光和水合成营养物质,在此过程中,氧气被释放出来,人类和其他动物呼吸空气来获取氧气,动物还需要氧气从摄入的食物中获取能量。  根据国家环保局统一规定,我国空气质量分为5级。它是将一系列复杂的空气监测数据,按一定方法处理后,算出其空气污染指数具体是多少,然后再确定其空气质量等级。  其具体标准如下:当空气污染指数达0—50时为1级;51—100时为2级;101—200时为3级;201—300时为4级;300以上时为5级。其中3级属于轻度污染,4级属于中度污染,5级则属于重度污染了。
2023-07-16 14:27:171

为什么橡皮能擦掉铅笔字?

我们用的铅笔芯其实并不是铅,而是石墨混合黏土制成的。石墨是黑色的,质地非常柔软,是世界上最软的矿石之一。当我们用铅笔在纸上写字时,铅笔芯会由于摩擦力的作用而掉落一些微小的颗粒,吸附在纸上,就形成了字迹。  有趣的是,柔软的石墨和坚硬无比的金刚石,居然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但是其硬度却有天壤之别。金刚石里的碳原子组成了一种立体的四面体结构,就像铁塔一样,每一个碳原子都与周围的4个碳原子紧密结合,使得所存的碳原子都紧紧地连接在一起,让它改变形状十分困难。而石墨里的碳原子是一层一层排列的。在同一层里,它们结合得很紧,碳原子间距只有0.142纳米,但层与层之间的结合却十分松散,间距为0.335纳米。所以石墨就像扑克牌一样,只要轻轻一推,立刻就会散开。像这种由同样的单一化学元素构成,但性质却不相同的单质,化学家称为“同素异形体”。  既然铅笔并不含铅,那为什么还叫作“铅笔”呢?原来,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确实是用铅金属制成铅棒,利用铅与其他物体摩擦后留下的痕迹来写字的。1564年,在英国的博罗代尔,人们发现了-种黑色的矿物——石墨。石墨不但能像铅一样在纸上留下痕迹,而且其痕迹比铅痕要黑得多。当时,现代化学还没有出现,人们不知道石墨和铅在化学组成上的差异,就把石墨称为“黑铅”,而用石墨为笔芯制出的笔也就被叫作“铅笔”了,且一直沿用至今。虽然铅笔不含“铅”,但橡皮确实是用橡胶制成的。橡皮之所以能擦掉铅笔字,是因为橡胶分子和其他物质分子之间很容易发生摩擦作用,而且橡胶质地柔软,还有许多微孔结构,比纸更易吸附已经脱落下来的石墨碎屑。当橡皮蹭过纸面时,它和纸面的摩擦力会破坏铅笔留下的石墨碎片和纸面之间的吸附力,这些碎片和橡胶分子又结合在一起,字迹就被擦掉了。  橡皮的历史其实也不是很长。1770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才发现了天然橡胶有擦去铅笔笔迹的功能。这个发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因为在这以前,人们是用面包来擦铅笔字的,既擦不干净也小卫生。如果是用纯粹的橡胶来擦字,铅笔末就会粘在橡胶上,结果越擦越脏。后来人们往橡胶里加入了硫黄和油等物质,使橡皮很容易掉屑,这样一来,被擦掉的铅笔末就会随着橡皮碎屑一起掉下了。
2023-07-16 14:27:275

氧气一下什么意思

氧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原子序数为8,由符号“O”表示。在元素周期表中,氧是氧族元素的一员,它也是一个高反应性的第2周期非金属元素,很容易与几乎所有其它元素形成化合物(主要为氧化物)。在标准状况下,两个氧原子结合形成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嗅无味的双原子气体,化学式为O2。如果按质量计算,氧在宇宙中的含量仅次于氢和氦,在地壳中,氧则是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氧不仅占了水质量的88%,也占了空气体积的20.9%。x0dx0a  构成有机体的所有主要化合物都含有氧,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构成动物壳、牙齿及骨骼的主要无机化合物也含有氧。由蓝藻、藻类和植物经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化学式为O2,几乎所有复杂生物的细胞呼吸作用都需要用到氧气。对于厌氧性生物来说,氧气是有毒的。这类生物曾经是早期地球上的主要生物,直到2.5亿年前O2开始在大气层中逐渐积累。氧气的另一个同素异形体是臭氧。在高海拔形成的臭氧层能够隔离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但是接近地表的臭氧则是一种污染,这些臭氧主要存在与光化学烟雾中。x0dx0a  氧气是由约瑟夫·普利斯特里和卡尔·威廉·舍勒独立发现的。虽然卡尔比约瑟夫早发现一年,但由于约瑟夫首先发表论文,所以很多人仍然认为是约瑟夫首先发现的。氧气的英文名是“Oxygen”,由拉瓦锡定名与1777年,拉瓦锡利用氧气所进行的试验在燃烧和腐蚀的方面打败了当时流行的燃素说。在工业上,氧气是通过分馏液态空气制备的,同时使用分子筛除去二氧化碳和氮气。也可以通过电解水等其他方式制备氧气。氧气的运用包括钢铁的冶炼、塑料和纺织品的制造以及作为火箭推进剂与进行氧气疗法,也用来在飞机、潜艇、太空船和潜水中维持生命。 x0dx0a  氧的单质形态有氧气(O2)和臭氧(O3)。氧气在标准状况下是无色无味无臭,能帮助燃烧的双原子的气体。液氧呈淡蓝色,具有顺磁性。氧能跟氢化合成水。臭氧在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蓝色气体。氧的单质形态有氧气(O2)和臭氧(O3)。氧气在标准状况下是无色无味无臭,能帮助燃烧的双原子的气体。液氧呈淡蓝色,具有顺磁性。氧能跟氢化合成水。臭氧在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蓝色气体。x0dx0a  1.【物理性质】x0dx0a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g_L,比空气的密度(1.293g_L)略大。它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于约30mL氧气。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183°C时变为蓝色液体,在-218°C时会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2.【化学性质】x0dx0a  x0dx0a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除了惰性气体、活性小的金属元素如金、铂、银、钯之外,大部分的元素都能与氧起反应,这些反应称为氧化反应,而反应产生的化合物称为氧化物。一般而言,非金属氧化物的水溶液呈酸性,而碱金属或碱土金属氧化物则为碱性。此外,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可在氧中剧烈燃生成二氧化碳与水。 氧原子的结构x0dx0a  (1)、氧气跟金属反应:x0dx0a  与钾的反应:x0dx0a  4K+O2=2K2O,钾的表面变暗x0dx0a  2K+O2=K2O2;K+O2=KO2(超氧化钾),(条件:点燃或加热,两个反应同时进行)x0dx0a  与钠的反应:x0dx0a  4Na+O2=2Na2O,钠的表面变暗x0dx0a  2Na+O2=Na2O2(条件:点燃或加热),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淡黄色粉末。x0dx0a  与镁的反应;2Mg+O2=2MgO(条件:点燃),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色固体。x0dx0a  与铝的反应;4Al+3O2=2Al2O3(条件:点燃),发出明亮的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x0dx0a  与铁的反应;x0dx0a  4Fe+3O2+2xH2O=2Fe2O3·xH2O,(铁锈的形成)x0dx0a  3Fe+2O2=Fe3O4(条件:点燃),红热的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x0dx0a  与锌的反应:2Zn+O2=2ZnO(条件:点燃),x0dx0a  与铜的反应;2Cu+O2=2CuO(条件:加热),加热后亮红色的铜丝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物质。x0dx0a  (2)、氧气跟非金属反应:x0dx0a  与氢气的反应:2H2+O2=2H2O(条件: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并有水生成。x0dx0a  与碳的反应:CO2(carbon dioxide)x0dx0a  (碳+氧气→二氧化碳)C+O2=CO2(条件:点燃),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x0dx0a  氧气不完全时则产生一氧化碳:2C+O2=2CO(条件:点燃)。x0dx0a  与硫的反应:S+O2=SO2(条件:点燃),发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也能使成清石灰水变浑浊,且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品红溶液褪色。x0dx0a  与红磷的反应:4P+5O2=2P2O5(条件:点燃),剧烈燃烧,发光放热,生成白烟。(P4O10为五氧化二磷的分子式,此处写P2O5亦可)x0dx0a  与白磷的反应:P4+5O2=2P2O5,白磷在空气中自燃,发光发热,生成白烟。x0dx0a  与氮气的反应:N2+O2=2NO(条件:放电)x0dx0a  与氧气的反应:3O2=2O3(条件:放电)x0dx0a  (3)、氧气跟一些有机物反应,如甲烷、乙炔、酒精、石蜡等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x0dx0a  气态烃类的燃烧通常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水和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x0dx0a  甲烷:CH4+2O2=CO2+2H2O(条件:点燃)x0dx0a  乙烯:C2H4+3O2=2CO2+2H2O(条件:点燃)x0dx0a  乙炔:2C2H2+5O2=4CO2+2H2O(条件:点燃)x0dx0a  苯:2C6H6+15O2=12CO2+6H2O(条件:点燃)x0dx0a  甲醇:2CH3OH+3O2=2CO2+4H2O(条件:点燃)x0dx0a  乙醇:CH3CH2OH+3O2=2CO2+3H2O(条件:点燃)x0dx0a  碳氢氧化合物与氧气发生燃烧的通式:4CxHyOz+(4x+y-2z)O2=4xCO2+2yH2O(条件:点燃)(通式完成后应注意化简!下同)x0dx0a  烃的燃烧通式:4CxHy+(4x+y)O2=4xCO2+2yH2O(条件:点燃)x0dx0a  乙醇被氧气氧化:2CH3CH2OH+O2=2CH3CHO+2H2O(条件:Cu,加热)x0dx0a  此反应包含两个步骤:(1)2Cu+O2=2CuO(加热)(2)CH3CH2OH+CuO=CH3CHO+Cu+H2O(加热)x0dx0a  氯仿与氧气的反应:2CHCl3+O2=2COCl2(光气)+2HClx0dx0a  (4)、氧气与其它化合物的反应:x0dx0a  硫化氢的燃烧:(完全)2H2S+3O2=2H2O+2SO2;(不完全)2H2S+O2=2H2O+2S(条件:点燃)x0dx0a  煅烧黄铁矿:4FeS2+11O2=2Fe2O3+8SO2(条件:高温)x0dx0a  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2SO3(条件:V2O5,加热)x0dx0a  空气中硫酸酸雨的形成:2SO2+O2+2H2O=2H2SO4x0dx0a  氨气在纯氧中的燃烧:4NH3+3O2(纯)=2N2+6H2O (条件:点燃)x0dx0a  氨气的催化氧化:4NH3+5O2=4NO+6H2O (条件:Pt,加热)x0dx0a  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2NO+O2=2NO2
2023-07-16 14:28:002

约瑟夫·普里斯特利的个人简介

他的父亲约万斯·普利斯特里经营着这个收入微薄的小农庄,兼营毛织品的加工和裁缝,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是家中的长子,由于家境艰难,同外公、外婆一起度过了大部分童年。1739年,他的母亲去世了,他又被送到姑母家里居住。姑母家里经营着一个大农庄。普利斯特里在那里不用干活,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姑母一心要把他培养成一名神甫。但是,他的优裕生活没过上几年,姑夫就突然病逝了。自幼漂泊不定的生活,养成了普利斯特里善于独立思考的性格。18岁那年,由于经常与基督教的牧师来往,他遭到了姑母的激烈责备。从此,他成了家庭的叛逆者。 1762年,普利斯特里与玛丽·维尔金逊结了婚。他的妻子是当时英格兰最大的铁器制造商艾萨克的女儿,婚后,普利斯特里仍然专心地埋头科学研究。到了1767年,由于他们的儿女先后出世,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加上各教派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普利斯特里就放弃了教师职业,重新当上了牧师,家庭收入虽增加不多,但他却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自由地从事科学研究和著书立说。《电学史》一书就是这个时期写成的。他不仅用通俗的、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概述了关于电现象研究的完整历史,而且还具体地描写了各种不同的试验情况。不久,他痛感自己缺乏化学方面的知识,于是把兴趣由物理移向了化学。在化学领域中,他首先对空气发生了兴趣,思考着不少有关空气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放在封闭容器中的小老鼠,几天后就会死去?容器中本来有空气,老鼠为什么不能长期活下去?学生时代他参观啤酒厂时,发现有一种能使燃着的木条立刻熄灭的空气,这种空气就存在于发酵车间内盛啤酒的大桶里。因此,他怀疑是不是存在着好多种空气。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普里斯特利进行了多种有趣的实验。例如,他点燃一根蜡烛,把它放到预先放有小老鼠的玻璃容器中,然后盖紧容器。他发现:蜡烛燃了一阵之后就熄灭了,而小老鼠也很快死了。这一现象使普里斯特利想到,空气中大概存在着一种东西,当它燃烧时空气就会被污染,因而成为不能供动物呼吸,也不能使蜡烛继续燃烧的“受污染的空气”。为了证明这一想法的正确与否,他设想,能否把受污染的空气加以净化,使它又成为可供呼吸的空气呢?他为此做了一个新的实验。他用水洗涤受污染的空气,其结果使他大为惊异,他发现,水只能净化一部分被污染的空气,而另一部分未被净化的空气,还是不能供呼吸,老鼠在其中照样要死去。善于思考和钻研问题的普利斯特里进一步想到,动物在受污染的空气中会死去,那么植物又会怎样呢?对此,他设计了下实验:把一盆花放在玻璃罩内,花盆旁边放了一支燃烧着的蜡烛来制取受污染的空气。当蜡烛熄灭几小时后,植物却看不出什么变化。他又把这套装置放到靠近窗子的桌子上,次日早晨饱发现,花不仅没死,而且长出了花蕾。由此他想到,难道植物能够净化空气吗?为了验证这一想法,他尽点燃了一支蜡烛,并迅速放入罩内。蜡烛果然正常燃烧着,过了一段时间才熄灭。当时,科学家们把一切气体统称为空气。为了确定究竟有几种空气,普利斯特里曾多次重复自己的实验。他认为,在啤酒发酵、蜡烛燃烧以及动物呼吸时产生的气体,就是早先人们所称的“固定空气”(实则二氧化碳)。他对这种“固定空气”的性质做了深入研究。他证明,植物吸收“固定空气”可以放出“活命空气”(实则氧气)。还发现“活命空气”既可以维持动物呼吸,又能使物质更猛烈地燃烧。 他还是一位神学家,在这里完成了一部关于神学的代表作《物质和精神的研究》(1777年):还著有《哲学必要性学说注释》(1777年)。他明确地剖析了神学和科学哲学之间的联系。在气体化学的研究成果中,普利斯特里最重要的是对氧气的发现。1774年,他得到了一个大型凸透镜(火镜),开始研究某些物质在凸透镜聚光产主的高温下放出的各种气体。他研究的物质中有“红色沉淀物”(氧化汞)和“汞灰”亦称水银烧渣,也就是(氧化汞)。普里斯特利把氧化汞放置在玻璃钟罩内的水银面上,用一个直径30厘米、焦距为50厘米的火镜,将阳光聚集在氧化汞上。很快就发现氧化汞被分解了,放出一种气体,将玻璃罩内的水银排挤出来。他把这种气体叫做”脱燃素的空气”。他以排水集气法,把这种气体收集起来,然后研究其性质。发现蜡烛会在这种空气中燃烧,火焰非常明亮,老鼠在这种气体中生活正常,且比在等体积的普通空气中活的时间长了约4倍;他还亲自尝试了一下,感觉这种空气使人呼吸轻快、舒畅。他对实验的全过程做了详细的描述。 其实早在1771年,普利斯特里把硝石加热对,已经制得了氧气。他在题为“各种空气的观察”一文中,曾提到:“在我从硝石得到的一定量(的空气)中,不仅蜡烛能点燃,而且火焰增大,还听到了响声,好像硝石在明火中烧爆的声音。”但由于他当时把这种气体,混同于一般空气,所以未能发现氧。普利斯特里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助燃能力之所以不同,其区别仅在于其中含燃素量的不同。从汞烧渣中分解出来的是新鲜的、不含一点燃素的空气,所以吸收燃素的能力和助燃能力都特别强。因此他把这种气体叫做“脱燃素空气”。而寻常的空气,由于经过动物呼吸、植物的燃烧和腐烂,已经吸收了不少燃素,所以助燃能力就差了:一旦空气被燃素饱和,那么它就不再助燃,变成“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指氮气)或叫“燃素化空气”。在后来的研究中,普利斯特里发现,绿色植物在阳光中也能放出“脱燃素空气”,成为光化学作用研究的基础。谢尔本勋爵支持普利斯特里的研究工作,一直为他提供研究经费。1774年,他带着普利斯特里一起访问了欧洲大陆。在欧洲,他们结识了许多科学家,这对普里斯特利的学生涯具有重大意义。在巴黎,普里斯特利拜访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他向拉瓦锡介绍并演示了从氧化汞中提取气体的实验。拉瓦锡后来又重复了他的实验,并且把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材料以及他本人的实验结果联系起来。拉瓦锡能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地提出了氧化概念,形成了燃烧的氧化理论。他指出所谓“脱燃素空气”实际上就是氧气,终于推翻了统治化学近百年的燃素学说。而坚持燃素说的普利斯特里却坚决反对拉瓦锡的新观点,他拒绝接受拉瓦锡对氧和水的任何解释。于是,二人由此开始了一场争论。双方的争论最初出现在《哲学学报》上,后来,这些争论文章又被编辑成一些小册子。他们争论的最后批文章发表在美国出版的《美国哲学会会报》上,其它刊物上也时有他们的文章发表。在争论中,普里斯特利证明,不是所有的酸都含有氧,盐酸就是一个例子。他以此来反对拉瓦锡的氧化理论。但是,普里斯特利在争论中所使用的理论始终是燃素说。这使他象一个守旧的老人,嘴里经常念叨着教条的燃素学说,而丝毫不愿放弃它。普里斯特利与拉瓦锡,一直都在持续地进行各自的观察与研究。但他们观察的深度不同,对观察到的现象背后的本质理解不同。普里斯特利总是躲避开理论上的思考,他只埋头于实验,认为只有实验才是最重要的,陷入了狭隘的经验论,影响他的认识进一步发展。而拉瓦锡则不然,他在实验的基础上很重视理论思考,这使他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实现了第一次化学革命。纵观普里斯特利的一生,他37岁起研究气体化学,直到终生。他曾分离并论述过的大批气体,数目之多超过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人。他可以说是18世纪下半叶的一位业余化学大师。是他发明了带有酸味的气水。1772年出版了他的小册子《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空气”》,该书深受欢迎,非常畅销,当年就被译成法文。普里斯特利名扬世界, 1773年他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的铜质奖章。他对气林化学的研究成果,一是以其强烈的求知欲与非凡的勤奋态度为基础的,二是他得益于自己精湛的实验技能。为此,皇家学会曾授予他卡普里奖。他出版过巨著《关于种种空气的实验与观察》(三卷).以后他的研究成果又汇集于《与自然科学各个部门有关的实 验与观察》(三卷)。1804年2月6日,普里斯特利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诺赞巴兰镇,终年71岁。普里斯特利一生主要靠自学成为一位化学大师。其刻苦奋勉精神,堪称今人之典范。
2023-07-16 14:28:191

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三篇】

   【 波义耳--怀疑派化学家 】   波义耳十分重视实验研究。他认为只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他总是通过严密的和科学的实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物理学方面,他对光的颜色、真空和空气的弹性等进行研究,总结了波义耳气体定律;在化学方面,他对酸、碱和指示剂的研究,对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的探讨,都颇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种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剂的化学家。石蕊试液、石蕊试纸都是他发明的。他还是第一个为酸、碱下了明确定义的化学家,并把物质分为酸、碱、盐三类。他创造了很多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如利用铜盐溶液是蓝色的,加入氨水溶液变成深蓝色(铜离子与足量氨水形成铜氨络离子)来检验铜盐;利用盐酸和硝 酸银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来检验银盐和盐酸。波义耳的这些发明富有长久的生命力,以至我们今天还经常使用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义耳还在物质成分和纯度的测定、物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实验。在1685年发表的《矿泉水的实验研究史的简单回顾》中描述了一套鉴定物质的方法,成为定性分析的先驱。   1670年,波义耳因劳累而中风,之后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当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时,他致力于整理他多年从实践和推理中获得的知识。只要身体稍感轻快,就去实验室做他的实验或撰写论文,并以此为乐趣。1680年,他曾被推选为皇家学会的会长,但他谢绝接受这一荣誉。他虽出身贵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却是在科学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从未结婚,用毕生精力从事对自然科学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这位曾为17世纪的化学科学奠定基础的科学家在伦敦逝世。恩格斯曾对他作出最崇高的评价:“波义耳把化学确定为科学。”    【 普利斯特里--气体化学之父 】   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烟灰(氧 化 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发现它很快就分解出气体来。他原以为放出的是空气,于是利用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进行研究,发现该气体使蜡烛燃烧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轻松舒畅。他制得了氧气,还用实验证明了氧气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质。但由于他是个顽固的燃素说信徒,仍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所以他还把这种气体叫“脱燃素空气”,其性质与前面发现的“被燃素饱和的空气”(氮气)差别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欧洲参观旅行,在巴黎与拉瓦锡交换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镜使汞银灰分解的试验告诉拉瓦锡,使拉瓦锡得益匪浅。拉瓦锡正是重复了普利斯特里有关氧的试验,并与大量精确的实验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了燃烧和空气的真实联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锡的燃烧与氧化学说已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时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锡的解释,还坚持错误的燃素说,并且写了许多文章反对拉瓦锡的见解。这是化学很有趣的事实。一位发现氧气的人,反而成为反对氧化学说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发现的氧气,是后来化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化学家至今都还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于同情法国*,作了好几次为*的宣传讲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 害,家被抄,图书及实验设备都被付之一炬。他只身逃出,躲避在伦敦,但伦敦也难于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岁时不得不移居美国。在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两国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国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国,他住过的房子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奖章已成为美国化学界的荣誉。    【 居里夫人 】   玛丽·居里(居里夫人)是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1906年,彼埃尔·居里遭车祸去世。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执着的追求,她强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们挚爱的科学事业。她在巴黎大学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着《论放射性》一书出版。同牟,她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着。鉴于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这位饱尝科学甘苦的放射性科学的奠基人,因多年艰苦奋斗积劳成疾,患恶性贫血症(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不幸与世长辞,她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一生。
2023-07-16 14:28:331

空气中氧气含量是多少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一般在21%左右。在一般情况下,大气中的含氧量为21%左右。据科学家研究,大气的含氧量如果超过35%,那是很危险的,大气极容易产生自燃,地球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火灾,那时,地球就会成为一片火的海洋,成为生命的一座地狱。氧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占地壳质量的48.6%,是丰度最高的元素。在烃类的氧化、废水的处理、火箭推进剂以及航空、航天和潜水中供动物及人进行呼吸等方面均需要用氧。动物呼吸、燃烧和一切氧化过程(包括有机物的腐败)都消耗氧气。但空气中的氧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地得到补充。在金属的切割和焊接中。是用纯度93.5%~99.2%的氧气与可燃气(如乙炔)混合,产生极高温度的火焰,从而使金属熔融。冶金过程离不开氧气。为了强化硝酸和硫酸的生产过程也需要氧。不用空气而用氧与水蒸气的混合物吹入煤气气化炉中,能得到高热值的煤气。医疗用气极为重要。普利斯特里对氧气的研究:普利斯特里从布莱克煅烧石灰石对CO2的发现受到启发,利用凸透镜聚集太阳光使一些物质燃烧或分解放出气体并进行研究。1774年8月1日,普利斯特里终于成功地制得了氧气,成为化学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他的实验非常简单,把氧化汞放在一个充满水银的玻璃瓶里,然后,把玻璃瓶倒放在水银槽中,玻璃瓶完全被水银充满,空气全被排除掉,氧化汞浮在最上面。然后,他用凸透镜聚集太阳光,照射到氧化汞上,使氧化汞受热。经过长期加热,温度逐渐升高,氧化汞受热分解成汞,并放出氧气。于是,氧气聚集起来排走玻璃瓶中的汞,使汞面降低。气体空间体积不断增加,直到气体体积为氧化汞体积的三四倍为止。
2023-07-16 14:28:422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百分之几?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一般在21%左右。在一般情况下,大气中的含氧量为21%左右。据科学家研究,大气的含氧量如果超过35%,那是很危险的,大气极容易产生自燃,地球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火灾,那时,地球就会成为一片火的海洋,成为生命的一座地狱。氧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占地壳质量的48.6%,是丰度最高的元素。在烃类的氧化、废水的处理、火箭推进剂以及航空、航天和潜水中供动物及人进行呼吸等方面均需要用氧。动物呼吸、燃烧和一切氧化过程(包括有机物的腐败)都消耗氧气。但空气中的氧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地得到补充。在金属的切割和焊接中。是用纯度93.5%~99.2%的氧气与可燃气(如乙炔)混合,产生极高温度的火焰,从而使金属熔融。冶金过程离不开氧气。为了强化硝酸和硫酸的生产过程也需要氧。不用空气而用氧与水蒸气的混合物吹入煤气气化炉中,能得到高热值的煤气。医疗用气极为重要。普利斯特里对氧气的研究:普利斯特里从布莱克煅烧石灰石对CO2的发现受到启发,利用凸透镜聚集太阳光使一些物质燃烧或分解放出气体并进行研究。1774年8月1日,普利斯特里终于成功地制得了氧气,成为化学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他的实验非常简单,把氧化汞放在一个充满水银的玻璃瓶里,然后,把玻璃瓶倒放在水银槽中,玻璃瓶完全被水银充满,空气全被排除掉,氧化汞浮在最上面。然后,他用凸透镜聚集太阳光,照射到氧化汞上,使氧化汞受热。经过长期加热,温度逐渐升高,氧化汞受热分解成汞,并放出氧气。于是,氧气聚集起来排走玻璃瓶中的汞,使汞面降低。气体空间体积不断增加,直到气体体积为氧化汞体积的三四倍为止。
2023-07-16 14:29:061

空气中含氧量一般是多少?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一般在21%左右。在一般情况下,大气中的含氧量为21%左右。据科学家研究,大气的含氧量如果超过35%,那是很危险的,大气极容易产生自燃,地球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火灾,那时,地球就会成为一片火的海洋,成为生命的一座地狱。氧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占地壳质量的48.6%,是丰度最高的元素。在烃类的氧化、废水的处理、火箭推进剂以及航空、航天和潜水中供动物及人进行呼吸等方面均需要用氧。动物呼吸、燃烧和一切氧化过程(包括有机物的腐败)都消耗氧气。但空气中的氧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地得到补充。在金属的切割和焊接中。是用纯度93.5%~99.2%的氧气与可燃气(如乙炔)混合,产生极高温度的火焰,从而使金属熔融。冶金过程离不开氧气。为了强化硝酸和硫酸的生产过程也需要氧。不用空气而用氧与水蒸气的混合物吹入煤气气化炉中,能得到高热值的煤气。医疗用气极为重要。普利斯特里对氧气的研究:普利斯特里从布莱克煅烧石灰石对CO2的发现受到启发,利用凸透镜聚集太阳光使一些物质燃烧或分解放出气体并进行研究。1774年8月1日,普利斯特里终于成功地制得了氧气,成为化学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他的实验非常简单,把氧化汞放在一个充满水银的玻璃瓶里,然后,把玻璃瓶倒放在水银槽中,玻璃瓶完全被水银充满,空气全被排除掉,氧化汞浮在最上面。然后,他用凸透镜聚集太阳光,照射到氧化汞上,使氧化汞受热。经过长期加热,温度逐渐升高,氧化汞受热分解成汞,并放出氧气。于是,氧气聚集起来排走玻璃瓶中的汞,使汞面降低。气体空间体积不断增加,直到气体体积为氧化汞体积的三四倍为止。
2023-07-16 14:29:301

一般空气中氧气占多大比例?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一般在21%左右。在一般情况下,大气中的含氧量为21%左右。据科学家研究,大气的含氧量如果超过35%,那是很危险的,大气极容易产生自燃,地球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火灾,那时,地球就会成为一片火的海洋,成为生命的一座地狱。氧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占地壳质量的48.6%,是丰度最高的元素。在烃类的氧化、废水的处理、火箭推进剂以及航空、航天和潜水中供动物及人进行呼吸等方面均需要用氧。动物呼吸、燃烧和一切氧化过程(包括有机物的腐败)都消耗氧气。但空气中的氧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地得到补充。在金属的切割和焊接中。是用纯度93.5%~99.2%的氧气与可燃气(如乙炔)混合,产生极高温度的火焰,从而使金属熔融。冶金过程离不开氧气。为了强化硝酸和硫酸的生产过程也需要氧。不用空气而用氧与水蒸气的混合物吹入煤气气化炉中,能得到高热值的煤气。医疗用气极为重要。普利斯特里对氧气的研究:普利斯特里从布莱克煅烧石灰石对CO2的发现受到启发,利用凸透镜聚集太阳光使一些物质燃烧或分解放出气体并进行研究。1774年8月1日,普利斯特里终于成功地制得了氧气,成为化学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他的实验非常简单,把氧化汞放在一个充满水银的玻璃瓶里,然后,把玻璃瓶倒放在水银槽中,玻璃瓶完全被水银充满,空气全被排除掉,氧化汞浮在最上面。然后,他用凸透镜聚集太阳光,照射到氧化汞上,使氧化汞受热。经过长期加热,温度逐渐升高,氧化汞受热分解成汞,并放出氧气。于是,氧气聚集起来排走玻璃瓶中的汞,使汞面降低。气体空间体积不断增加,直到气体体积为氧化汞体积的三四倍为止。
2023-07-16 14:29:531

空气含氧量多少?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一般在21%左右。在一般情况下,大气中的含氧量为21%左右。据科学家研究,大气的含氧量如果超过35%,那是很危险的,大气极容易产生自燃,地球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火灾,那时,地球就会成为一片火的海洋,成为生命的一座地狱。氧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占地壳质量的48.6%,是丰度最高的元素。在烃类的氧化、废水的处理、火箭推进剂以及航空、航天和潜水中供动物及人进行呼吸等方面均需要用氧。动物呼吸、燃烧和一切氧化过程(包括有机物的腐败)都消耗氧气。但空气中的氧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地得到补充。在金属的切割和焊接中。是用纯度93.5%~99.2%的氧气与可燃气(如乙炔)混合,产生极高温度的火焰,从而使金属熔融。冶金过程离不开氧气。为了强化硝酸和硫酸的生产过程也需要氧。不用空气而用氧与水蒸气的混合物吹入煤气气化炉中,能得到高热值的煤气。医疗用气极为重要。普利斯特里对氧气的研究:普利斯特里从布莱克煅烧石灰石对CO2的发现受到启发,利用凸透镜聚集太阳光使一些物质燃烧或分解放出气体并进行研究。1774年8月1日,普利斯特里终于成功地制得了氧气,成为化学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他的实验非常简单,把氧化汞放在一个充满水银的玻璃瓶里,然后,把玻璃瓶倒放在水银槽中,玻璃瓶完全被水银充满,空气全被排除掉,氧化汞浮在最上面。然后,他用凸透镜聚集太阳光,照射到氧化汞上,使氧化汞受热。经过长期加热,温度逐渐升高,氧化汞受热分解成汞,并放出氧气。于是,氧气聚集起来排走玻璃瓶中的汞,使汞面降低。气体空间体积不断增加,直到气体体积为氧化汞体积的三四倍为止。
2023-07-16 14:30:171

普利斯特里生平简介

普利斯特里   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他1733年3月13日生于英格兰约克郡利兹市郊区的一个名叫菲尔德海德的农庄里。   他的父亲约万斯·普利斯特里经营着这个收入微薄的小农庄,兼营毛织品的加工和裁缝,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是家中的长子,由于家境艰难,同外公、外婆一起度过了大部分童年。1739年,他的母亲去世了,他又被送到姑母家里居住。姑母家里经营着一个大农庄。普利斯特里在那里不用干活,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姑母一心要把他培养成一名神甫。但是,他的优裕生活没过上几年,姑夫就突然病逝了。心情悲痛的姑母成了靠遗产过活的寡妇,她身边没有一个子女。为了减轻经济负担,她把普利斯特里送进了教会学校,后来又把他送到离利兹城不远的布莱克先生家中。布莱克是一家啤酒厂的职员,他曾是普利斯特里的姑夫的朋友,家里生活比较富裕。  自幼漂泊不定的生活,养成了普利斯特里善于独立思考的性格。18岁那年,由于经常与基督教的牧师来往,他遭到了姑母的激烈责备。从此,他成了家庭的叛逆者。  普利斯特里刻苦好学,兴趣广泛。他曾学过古文、数学。自然哲学导论等,后因体弱多病,中断过一段学习,待康复后,他进入了考文垂的非国教的高等专科学校。因为他学习勤奋刻苦,成绩超群,学校同意他免修一、二年级的部分课程。他在后来的学习中,深感自己的数学与德语基础太差,又主动要求学校允许他补学了这两门。在学校里,他学会了希泊来文、希腊文和拉丁文,加上他在神学方面的广博知识,他常常同那些信仰传统宗教的人们进行辩论,并且总是占上风。以后,他做过教师,也当过牧师。在沃灵顿的非国教高等专科学校里,他讲授过语言学、文学、现代史、法律、口才学及辩论学等,甚至教过解剖学,他曾编著出版过《基础英语语法》和《语言学原理》写过《口才学和辩论学讲义》。1764年,爱丁堡大学授予他法学博士。从此,他开始了科学生涯,著有《电学史》一书,1766年他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1762年,普利斯特里与玛丽·维尔金逊结了婚。他的妻子是当时英格兰最大的铁器制造商艾萨克的女儿,婚后,普利斯特里仍然专心地埋头科学研究。到了1767年,由于他们的儿女先后出世,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加上各教派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普利斯特里就放弃了教师职业,重新当上了牧师,家庭收入虽增加不多,但他却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自由地从事科学研究和著书立说。《电学史》一书就是这个时期写成的。他不仅用通俗的、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概述了关于电现象研究的完整历史,而且还具体地描写了各种不同的试验情况。不久,他痛感自己缺乏化学方面的知识,于是把兴趣由物理移向了化学。在化学领域中,他首先对空气发生了兴趣,思考着不少有关空气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放在封闭容器中的小老鼠,几天后就会死去?容器中本来有空气,老鼠为什么不能长期活下去?学生时代他参观啤酒厂时,发现有一种能使燃着的木条立刻熄灭的空气,这种空气就存在于发酵车间内盛啤酒的大桶里。因此,他怀疑是不是存在着好多种空气。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普利斯特里进行了多种有趣的实验。例如,他点燃一根蜡烛,把它放到预先放有小老鼠的玻璃容器中,然后盖紧容器。他发现:蜡烛燃了一阵之后就熄灭了,而小老鼠也很快死了。这一现象使普利斯特里想到,空气中大概存在着一种东西,当它燃烧时空气就会被污染,因而成为不能供动物呼吸,也不能使蜡烛继续燃烧的“受污染的空气”。为了证明这一想法的正确与否,他设想,能否把受污染的空气加以净化,使它又成为可供呼吸的空气呢?他为此做了一个新的实验。他用水洗涤受污染的空气,其结果使他大为惊异,他发现,水只能净化一部分被污染的空气,而另一部分未被净化的空气,还是不能供呼吸,老鼠在其中照样要死去。  善于思考和钻研问题的普利斯特里进一步想到,动物在受污染的空气中会死去,那么植物又会怎样呢?对此,他设计了下列实验:把一盆花放在玻璃罩内,花盆旁边放了一支燃烧着的蜡烛来制取受污染的空气。当蜡烛熄灭几小时后,植物却看不出什么变化。他又把这套装置放到靠近窗子的桌子上,次日早晨饱发现,花不仅没死,而且长出了花蕾。由此他想到,难道植物能够净化空气吗?为了验证这一想法,他尽点燃了一支蜡烛,并迅速放入罩内。蜡烛果然正常燃烧着,过了一段时间才熄灭。当时,科学家们把一切气体统称为空气。为了确定究竟有几种空气,普利斯特里曾多次重复自己的实验。他认为,在啤酒发酵、蜡烛燃烧以及动物呼吸时产生的气体,就是早先人们所称的“固定空气”(实则二氧化碳)。他对这种“固定空气”的性质做了深入研究。他证明,植物吸收“固定空气”可以放出“活命空气”(实则氧气)。还发现“活命空气”既可以维持动物呼吸,又能使物质更猛烈地燃烧。  由此,普利斯特里想设法制取这种“活命空气”。当时已知硝石也能助燃,于是他想:“也许硝酸能够把它分离出来?或者,把沾有稀硝酸的铜丝加热,也许可以放出活命空气?”他沿着这一思路,埋头进行各种实验。他取了一根一端封闭的玻璃管,装人水银,用手指堵住管口,把开口的一端置入盛有水银的槽中,再把装有硝酸和铜屑的另一根管子与装有水银的管子连接在一起。然后,开始加热混和物质。经过短时间加热,产生的无色的气体就把水银排出管外,于是管内充满了新的物质。普利斯特里小心地取出管子,打开管口,俯身一嗅,突然,他被惊楞了:一种挥发的无色气体,转眼间就变成了棕红色的蒸气,它的强烈气味很象硝酸,因此当时就称它为“硝石空气”。这种在空气中变成的棕红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试验的结果未能制得“活命空气”,却发现了两种新气体: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他继续试验,又发现了许多新气体,普利斯特里给它们定名为“碱空气”(氨)、“盐酸空气”(氯化氢)以及二氧化硫等。此后多年,普利斯特里一直在研究气体,并写成了《论各种不同的气体》一书,大大丰富了气体化学。  普利斯特里在化学以及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他的学术威望。1772年,”他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的名誉院士,同年12月,他被当时英国的一位政治显贵谢尔本勋爵请去做家庭教师及图书管理员。这项工作有较高薪金,而且每天只用上午时间。所以每天下午,他仍旧可以从事科学研究。在这里,他完成了许多著作。他的6个最有价值的气体实验,有5个是在这里完成的。普利斯特里终生信奉燃素说,在这里他写过有关论证燃素说的文章。  他还是一位神学家,在这里完成了一部关于神学的代表作《物质和精神的研究》(1777年):还著有《哲学必要性学说注释》(1777年)。他明确地剖析了神学和科学哲学之间的联系。  在气体化学的研究成果中,普利斯特里最重要的是对氧气的发现。1774年,他得到了一个大型凸透镜(火镜),开始研究某些物质在凸透镜聚光产主的高温下放出的各种气体。他研究的物质中有“红色沉淀物”(氧化汞)和“汞灰”亦称水银烧渣,也就是氧化汞)。普利斯特里把氧化汞放置在玻璃钟罩内的水银面上,用一个直径30厘米、焦距为50厘米的火镜,将阳光聚集在氧化汞上。很快就发现氧化汞被分解了,放出一种气体,将玻璃罩内的水银排挤出来。他把这种气体叫做”脱燃素的空气”。他以排水集气法,把这种气体收集起来,然后研究其性质。发现蜡烛会在这种空气中燃烧,火焰非常明亮,老鼠在这种气体中生活正常,且比在等体积的普通空气中活的时间长了约4倍;他还亲自尝试了一下,感觉这种空气使人呼吸轻快、舒畅。他对实验的全过程做了详细的描述。  其实早在1771年,普利斯特里把硝石加热对,已经制得了氧气。他在题为“各种空气的观察”一文中,曾提到:“在我从硝石得到的一定量(的空气)中,不仅蜡烛能点燃,而且火焰增大,还听到了响声,好像硝石在明火中烧爆的声音。”但由于他当时把这种气体,混同于一般空气,所以未能发现氧。普利斯特里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助燃能力之所以不同,其区别仅在于其中含燃素量的不同。从汞烧渣中分解出来的是新鲜的、不含一点燃素的空气,所以吸收燃素的能力和助燃能力都特别强。因此他把这种气体叫做“脱燃素空气”。而寻常的空气,由于经过动物呼吸、植物的燃烧和腐烂,已经吸收了不少燃素,所以助燃能力就差了:一旦空气被燃素饱和,那么它就不再助燃,变成“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指氮气)或叫“燃素化空气”。在后来的研究中,普利斯特里发现,绿色植物在阳光中也能放出“脱燃素空气”,成为光化学作用研究的基础。  谢尔本勋爵支持普利斯特里的研究工作,一直为他提供研究经费。1774年,他带着普利斯特里一起访问了欧洲大陆。在欧洲,他们结识了许多科学家,这对普利斯特里的利学生涯具有重大意义。在巴黎,普利斯特里拜访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他向拉瓦锡介绍并演示了从氧化汞中谁、取气体的实验。拉瓦锡后来又重复了他的实验,并且把普利斯特里的实验材料以及他本人的实验结果联系起来。拉瓦锡能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地提出了氧化概念,形成了燃烧的氧化理论。他指出所谓“脱燃素空气”实际上就是氧气,终于推翻了统治化学近百年的燃素学说。而坚持燃素说的普利斯特里却坚决反对拉瓦锡的新观点,他拒绝接受拉瓦锡对氧和水的任何解释。于是,二人由此开始了一场争论。  双方的争论最初出现在《哲学学报》上,后来,这些争论文章又被编辑成一些小册子。他们争论的最后批文章发表在美国出版的《美国哲学会会报》上,其它刊物上也时有他们的文章发表。  在争论中,普利斯特里证明,不是所有的酸都含有氧,盐酸就是一个例子。他以此来反对拉瓦锡的氧化理论。但是,普利斯特里在争论中所使用的理论始终是燃素说。这使他象一个守旧的老人,嘴里经常念叨着教条的燃素学说,而丝毫不愿放弃它。普利斯特里与拉瓦锡,一直都在持续地进行各自的观察与研究。但他们观察的深度不同,对观察到的现象背后的本质理解不同。普利斯特里总是躲避开理论上的思考,他只埋头于实验,认为只有实验才是最重要的,陷入了狭隘的经验论,影响他的认识进一步发展。而拉瓦锡则不然,他在实验的基础上很重视理论思考,这使他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实现了第一次化学革命。  纵观普利斯特里的一生,他37岁起研究气体化学,直到终生。他曾分离并论述过的大批气体,数目之多超过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人。他可以说是18世纪下半叶的一位业余化学大师。是他发明了带有酸味的气水。1772年出版了他的小册子《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空气”》,该书深受欢迎,非常畅销,当年就被译成法文。普利斯特里名扬世界, 1773年他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的铜质奖章。他对气林化学的研究成果,一是以其强烈的求知欲与非凡的勤奋态度为基础的,二是他得益于自己精湛的实验技能。为此,皇家学会曾授予他卡普里奖。他出版过巨著《关于种种空气的实验与观察》(三卷).以后他的研究成果又汇集于《与自然科学各个部门有关的实 验与观察》(三卷)。  1804年2月6日,普利斯特里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卅的诺赞巴兰镇,终年71岁。普利斯特里一生主要靠自学成为一位化学大师。其刻苦奋勉精神,堪称今人之典范。
2023-07-16 14:30:432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电学史》一书就是这个时期写成的。他不仅用通俗的、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概述了关于电现象研究的完整历史,而且还具体地描写了各种不同的试验情况。不久,他痛感自己缺乏化学方面的知识,于是把兴趣由物理移向了化学。在化学领域中,他首先对空气发生了兴趣,思考着不少有关空气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放在封闭容器中的小老鼠,几天后就会死去?容器中本来有空气,老鼠为什么不能长期活下去?学生时代他参观啤酒厂时,发现有一种能使燃着的木条立刻熄灭的空气,这种空气就存在于发酵车间内盛啤酒的大桶里。因此,他怀疑是不是存在着好多种空气。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普利斯特里进行了多种有趣的实验。例如,他点燃一根蜡烛,把它放到预先放有小老鼠的玻璃容器中,然后盖紧容器。他发现:蜡烛燃了一阵之后就熄灭了,而小老鼠也很快死了。这一现象使普利斯特里想到,空气中大概存在着一种东西,当它燃烧时空气就会被污染,因而成为不能供动物呼吸,也不能使蜡烛继续燃烧的“受污染的空气”。为了证明这一想法的正确与否,他设想,能否把受污染的空气加以净化,使它又成为可供呼吸的空气呢?他为此做了一个新的实验。他用水洗涤受污染的空气,其结果使他大为惊异,他发现,水只能净化一部分被污染的空气,而另一部分未被净化的空气,还是不能供呼吸,老鼠在其中照样要死去。   善于思考和钻研问题的普利斯特里进一步想到,动物在受污染的空气中会死去,那么植物又会怎样呢?对此,他设计了下列实验:把一盆花放在玻璃罩内,花盆旁边放了一支燃烧着的蜡烛来制取受污染的空气。当蜡烛熄灭几小时后,植物却看不出什么变化。他又把这套装置放到靠近窗子的桌子上,次日早晨饱发现,花不仅没死,而且长出了花蕾。由此他想到,难道植物能够净化空气吗?为了验证这一想法,他尽点燃了一支蜡烛,并迅速放入罩内。蜡烛果然正常燃烧着,过了一段时间才熄灭。当时,科学家们把一切气体统称为空气。为了确定究竟有几种空气,普利斯特里曾多次重复自己的实验。他认为,在啤酒发酵、蜡烛燃烧以及动物呼吸时产生的气体,就是早先人们所称的“固定空气”(实则二氧化碳)。他对这种“固定空气”的性质做了深入研究。他证明,植物吸收“固定空气”可以放出“活命空气”(实则氧气)。还发现“活命空气”既可以维持动物呼吸,又能使物质更猛烈地燃烧。   由此,普利斯特里想设法制取这种“活命空气”。当时已知硝石也能助燃,于是他想:“也许硝酸能够把它分离出来?或者,把沾有稀硝酸的铜丝加热,也许可以放出活命空气?”他沿着这一思路,埋头进行各种实验。他取了一根一端封闭的玻璃管,装人水银,用手指堵住管口,把开口的一端置入盛有水银的槽中,再把装有硝酸和铜屑的另一根管子与装有水银的管子连接在一起。然后,开始加热混和物质。经过短时间加热,产生的无色的气体就把水银排出管外,于是管内充满了新的物质。普利斯特里小心地取出管子,打开管口,俯身一嗅,突然,他被惊楞了:一种挥发的无色气体,转眼间就变成了棕红色的蒸气,它的强烈气味很象硝酸,因此当时就称它为“硝石空气”。这种在空气中变成的棕红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试验的结果未能制得“活命空气”,却发现了两种新气体: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他继续试验,又发现了许多新气体,普利斯特里给它们定名为“碱空气”(氨)、“盐酸空气”(氯化氢)以及二氧化硫等。此后多年,普利斯特里一直在研究气体,并写成了《论各种不同的气体》一书,大大丰富了气体化学。   普利斯特里在化学以及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他的学术威望。1772年,”他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的名誉院士,同年12月,他被当时英国的一位政治显贵谢尔本勋爵请去做家庭教师及图书管理员。这项工作有较高薪金,而且每天只用上午时间。所以每天下午,他仍旧可以从事科学研究。在这里,他完成了许多著作。他的6个最有价值的气体实验,有5个是在这里完成的。普利斯特里终生信奉燃素说,在这里他写过有关论证燃素说的文章。   他还是一位神学家,在这里完成了一部关于神学的代表作《物质和精神的研究》(1777年):还著有《哲学必要性学说注释》(1777年)。他明确地剖析了神学和科学哲学之间的联系。   在气体化学的研究成果中,普利斯特里最重要的是对氧气的发现。1774年,他得到了一个大型凸透镜(火镜),开始研究某些物质在凸透镜聚光产主的高温下放出的各种气体。他研究的物质中有“红色沉淀物”(氧化汞)和“汞灰”亦称水银烧渣,也就是氧化汞)。普利斯特里把氧化汞放置在玻璃钟罩内的水银面上,用一个直径30厘米、焦距为50厘米的火镜,将阳光聚集在氧化汞上。很快就发现氧化汞被分解了,放出一种气体,将玻璃罩内的水银排挤出来。他把这种气体叫做”脱燃素的空气”。他以排水集气法,把这种气体收集起来,然后研究其性质。发现蜡烛会在这种空气中燃烧,火焰非常明亮,老鼠在这种气体中生活正常,且比在等体积的普通空气中活的时间长了约4倍;他还亲自尝试了一下,感觉这种空气使人呼吸轻快、舒畅。他对实验的全过程做了详细的描述。   其实早在1771年,普利斯特里把硝石加热对,已经制得了氧气。他在题为“各种空气的观察”一文中,曾提到:“在我从硝石得到的一定量(的空气)中,不仅蜡烛能点燃,而且火焰增大,还听到了响声,好像硝石在明火中烧爆的声音。”但由于他当时把这种气体,混同于一般空气,所以未能发现氧。普利斯特里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助燃能力之所以不同,其区别仅在于其中含燃素量的不同。从汞烧渣中分解出来的是新鲜的、不含一点燃素的空气,所以吸收燃素的能力和助燃能力都特别强。因此他把这种气体叫做“脱燃素空气”。而寻常的空气,由于经过动物呼吸、植物的燃烧和腐烂,已经吸收了不少燃素,所以助燃能力就差了:一旦空气被燃素饱和,那么它就不再助燃,变成“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指氮气)或叫“燃素化空气”。在后来的研究中,普利斯特里发现,绿色植物在阳光中也能放出“脱燃素空气”,成为光化学作用研究的基础。   谢尔本勋爵支持普利斯特里的研究工作,一直为他提供研究经费。1774年,他带着普利斯特里一起访问了欧洲大陆。在欧洲,他们结识了许多科学家,这对普利斯特里的利学生涯具有重大意义。在巴黎,普利斯特里拜访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他向拉瓦锡介绍并演示了从氧化汞中谁、取气体的实验。拉瓦锡后来又重复了他的实验,并且把普利斯特里的实验材料以及他本人的实验结果联系起来。拉瓦锡能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地提出了氧化概念,形成了燃烧的氧化理论。他指出所谓“脱燃素空气”实际上就是氧气,终于推翻了统治化学近百年的燃素学说。而坚持燃素说的普利斯特里却坚决反对拉瓦锡的新观点,他拒绝接受拉瓦锡对氧和水的任何解释。于是,二人由此开始了一场争论。   双方的争论最初出现在《哲学学报》上,后来,这些争论文章又被编辑成一些小册子。他们争论的最后批文章发表在美国出版的《美国哲学会会报》上,其它刊物上也时有他们的文章发表。   在争论中,普利斯特里证明,不是所有的酸都含有氧,盐酸就是一个例子。他以此来反对拉瓦锡的氧化理论。但是,普利斯特里在争论中所使用的理论始终是燃素说。这使他象一个守旧的老人,嘴里经常念叨着教条的燃素学说,而丝毫不愿放弃它。普利斯特里与拉瓦锡,一直都在持续地进行各自的观察与研究。但他们观察的深度不同,对观察到的现象背后的本质理解不同。普利斯特里总是躲避开理论上的思考,他只埋头于实验,认为只有实验才是最重要的,陷入了狭隘的经验论,影响他的认识进一步发展。而拉瓦锡则不然,他在实验的基础上很重视理论思考,这使他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实现了第一次化学革命。
2023-07-16 14:30:501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空气的人是谁?

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对空气和气体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到了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 18世纪初,一位爱好植物学的英国牧师黑尔斯(S. Hales,1677—1761)发明了集气槽,改进了水上集气法。 1772年卢瑟福(D. Rutherford,英1749—1819)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磷,除去寻常空气中可助燃和可供动物呼吸的气体,对剩下的气体行了研究,发现这种气体不被碱液吸收,不能维持生命和具有可以灭火的性质,因此他把这种气体叫做“浊气”或“毒气”。同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J. Priestley,1733—1804)也了解到木炭在密闭于水上的空气中燃烧时,能使1/5的空气变为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 1774年普利斯特里利用一个直径为一英尺的聚光镜来加热各种物质,看看它们是否会分解放出气体,他还用汞槽来收集产生的气体,以便研究它们的性质。那年8月1曰他如法加热汞煅灰(即氧化汞),发现蜡烛在分解出的“空气”中燃烧,放出更为光亮的火焰;他又将老鼠放在这种气体中,发现老鼠比在同体积的通常空气中活的时间约长了4倍。可以说,普利斯特里发现了氧。遗憾的是他和卢瑟福等人都坚信当时的“燃素说”,从而错误地认为:这种气体不含燃素,所以有特别强的吸收燃素的能力,因而能够助燃,当时他把氧气称之为“脱燃素空气”,把氮气称之为“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 事实上,瑞典化学家舍勒(C. W. Scheele,1742—1786)在卢瑟福和普利斯特里研究氮气的同时,于1772年也从事这一研究,他可算是第一个认为氮是空气成分之一的人。他曾于1773年用硝酸盐(硝酸钾和硝酸镁)、氧化物(氧化汞)加热,制得“火气”(fire air),并用实验证明空气中也存在“火气”。 综上所述,可见舍勒和普利斯特里虽然都独立地发现并制得氧气,但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由于他们被传统的燃素说所束缚,“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近的途径行进,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自然辩证法》)。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 L. Lavoisier,1743—1794)较早地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在实验过程中重视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当他知道了普利斯特里从氧化汞中制取氧气(当时称之为“脱燃素空气”)的方法后,就做了一个著名的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见教材第一章阅读材料)。他摆脱了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根据事实对实验作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揭示了燃烧是物质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了反应,指出了物质里根本不存在一种所谓“燃素”的特殊东西。1777年,拉瓦锡在接受其他化学家见解的基础上,认识到空气是两种气体的混合物,一种是能助燃、有助于呼吸的气体,并把它命名为“氧”,意即“成酸的元素”(拉瓦锡当时认为,非金属燃烧后通常变为酸,氧是酸的本质,一切酸中都含有氧元素);另一种不助燃、无助于生命的气体,命名为氮,意思是“不能维持生命”。 1785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H. Cavendish 1731—1810)用电火花使空气中氮气跟氧气化合,并继续加入氧气,使氮气变成氮的氧化物,然后用碱液吸收而将之分离,剩余的氧气用红热的铜除去,但始终残余有1%的气体不跟氧气化合,当时就认为可能是一种新的气体,这种见解却没有受到化学家们应有的重视。 经过百余年后,英国物理学家雷利(J. W. S. Rayleigh,1842—1919)于1892年发现从含氮的化合物中制得氮气每升重1.2501g,而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在相同情况下每升重1.2571g,虽然两者之差只有几毫克,但已超出了实验误差范围,所以他怀疑空气中的氮气中一定含有尚未被发现的较重的气体。雷利沿用卡文迪许的放电方法从空气中除去氧和氮;英国化学家拉姆塞(W. Ramsay,1852—1916)把已经除掉CO2、H2O和O2的空气通过灼热的镁以吸收其中的氮气,他们二人的实验都得到一些残余的气体,经过多方面试验断定它是一种极不活泼的新元素,定名为氩,原文是“不活动”的意思。 1868年8月18曰在印度发生了曰全蚀,法国天文学家严森(P. J. C. Janssen,1824—1907)从分光镜中发现太阳光谱中有一条跟钠D线不在同一位置上的黄线,这条光谱线是当时尚未知道的新元素所产生的,当时预定了这种元素的存在,并定名为氦(氦是拉丁文的译音,原意是“太阳”)。地球上的氦是1895年从铀酸盐的矿物和其他铀钍矿中被发现的。后来,人们在大气里、水里以至陨石和宇宙射线里也发现了氦。 1898年拉姆塞又在液态空气蒸发后的残余物里,先后发现了氪(拉丁文原意是“隐藏的”)、氖(拉丁文原意是“新的”)和氙(拉丁文原意是“生疏的”)。 1990年德国物理学教授道恩(F. E. Dorn1848—?)在含镭的矿物中发现一种具有放射性的气体,称为氡(拉丁文原意是“射气”)
2023-07-16 14:30:581

用实验方法将氧气提取出来,并命名为"脱燃素空气"的化学家是谁

  普里斯特利,全称: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Joseph Priestley)。  普利斯特里的重大贡献是发现氧和其他气体。  1772年发现了二氧化氮;1773年发现氨;1774年发现二氧化硫。  1774年他利用一个大凸透镜,把阳光聚焦起来,加热氧化汞,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并研究了这种气体的性质。他发现蜡烛在这种气体中以极强的火焰燃烧;老鼠在瓶中存活时间为相同容积的普通空气的两倍。他并用玻璃吸管从放满这种气体的大瓶里吸取它,感到十分轻松舒畅。普里斯特利是第一位详细叙述了氧气的各种性质的科学家。由于他是燃素说的信徒,遂推断出新气体必然含有极少的燃素或不含燃素,称它为“脱燃素空气”。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dnWtGLt6ONI5DtXQgeoGy5GjkjEHAkRRr_jTUizfeZmgZREf3HAqjN48mlvRXr7-sQFQmInxtUmmUDxCeoAovw5T6yddNfZ0zK4L8mQ1tw0zNfXqhWjZ_NV6IVENbjLBfLNpb_6T6UeobfBRIOMNcYfqg4D0T0nV1jFpSCtciu
2023-07-16 14:31:182

有关名人成功的事例有哪些

普利斯特里——气体化学之父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国利兹,从小家境困难,由亲戚抚养成人。175年进入神学院。毕业后大部分时间是做牧师,化学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在化学、电学、自然哲学、神学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写了许多自以为得意的神学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却是他的科学著作。1764年他31岁时写成《电学史》。当时这是一部很有名的书,由于这部书的出版,1766年他就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22年他39岁时,又写成了一部《光学史》。也是18世纪后期的一本名著。当时,他在利兹一方面担任牧师,一方面开始从事化学的研究工作。他对气体的研究是颇有成效的。他利用制得的氢气研究该气体对各种金属氧化物的作用。同年,普利斯特里还将木炭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发现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气变成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由于他虔信燃素说,因此把这种剩下来的气体叫“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显然他用木炭燃烧和碱液吸收的方法除去空气中的氧和碳酸气,制得了氮气。此外,他发现了氧化氮(NO),并用于空气的分析上。还发现或研究了氯化氢、氨气、亚硫酸气体(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气等多种气体。1766年,他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三卷本书出版。该书详细叙述各种气体的制备或性质。由于他对气体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称为“气体化学之父”。 在气体的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是氧的发现。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烟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发现它很快就分解出气体来。他原以为放出的是空气,于是利用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进行研究,发现该气体使蜡烛燃烧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轻松舒畅。他制得了氧气,还用实验证明了氧气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质。但由于他是个顽固的燃素说信徒,仍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所以他还把这种气体叫“脱燃素空气”,其性质与前面发现的“被燃素饱和的空气”(氮气)差别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欧洲参观旅行,在巴黎与拉瓦锡交换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镜使汞银灰分解的试验告诉拉瓦锡,使拉瓦锡得益匪浅。拉瓦锡正是重复了普利斯特里有关氧的试验,并与大量精确的实验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了燃烧和空气的真实联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锡的燃烧与氧化学说已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时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锡的解释,还坚持错误的燃素说,并且写了许多文章反对拉瓦锡的见解。这是化学史上很有趣的事实。一位发现氧气的人,反而成为反对氧化学说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发现的氧气,是后来化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化学家至今都还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于同情法国大革命,作了好几次为大革命的宣传讲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图书及实验设备都被付之一炬。他只身逃出,躲避在伦敦,但伦敦也难于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岁时不得不移居美国。在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两国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国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国,他住过的房子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奖章已成为美国化学界的最高荣誉。
2023-07-16 14:31:261

普利斯特里详细资料大全

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他1733年3月13日生于英格兰约克郡利兹市郊区的一个名叫菲尔德海德的农庄里。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普利斯特里 外文名 :J.Joseph Priestley 国籍 :英国 出生地 :英格兰约克郡利兹市 出生日期 :1733年3月13日 逝世日期 :1804年2月6日 职业 :化学家 代表作品 :《电学史》;《论各种不同的气体》 成就 :发明苏打水 人物介绍,家庭背景,人物事迹,人物生平,早年时期,婚姻生活,科学研究,一生总结,逝世, 人物介绍 普利斯特里,英国化学家及神学家。1733年3月13日生于利兹城的一位裁缝店主的家中,幼年丧母,由其姑母抚养长大。他在一所私立学校里学习了拉丁语、法语、德语、义大利语等多种语言。阅读了宗教、数学、化学等书籍。在青年时代就开始担任牧师, 普利斯特里出生地 他在一所私立学校里学习了拉丁语、法语、德语、义大利语等多种语言。阅读了宗教、数学、化学等书籍。在青年时代就开始担任牧师,但对化学十分爱好。由于他同情法国大革命,作了几次讲演,受到一些保守的英国人的反对,烧毁了他的住宅和实验室,使他不得不于1794年移居美国,成为美国公民,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化学教授,1804年2月6日去世。 普利斯特里晚年在美国受到拥护 家庭背景 他的父亲约万斯·普利斯特里经营著这个收入微薄的小农庄,兼营毛织品的加工和裁缝,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是家中的长子,由于家境艰难,同外公、外婆一起度过了大部分童年。1739年,他的母亲去世了,他又被送到姑母家里居住。姑母家里经营著一个大农庄。普利斯特里在那里不用干活,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姑母一心要把他培养成一名神甫。但是,他的优裕生活没过上几年,姑夫就突然病逝了。心情悲痛的姑母成了靠遗产过活的寡妇,她身边没有一个子女。为了减轻经济负担,她把普利斯特里送进了教会学校,后来又把他送到离利兹城不远的布莱克先生家中。布莱克是一家啤酒厂的职员,他曾是普利斯特里的姑夫的朋友,家里生活比较富裕。 普利斯特里故居纪念牌 人物事迹 普利斯特里在化学、电学、哲学和神学等方面都有不少著作。1764年与1772年先后出版了《电学史》与《光学史》。他对化学的贡献是于1774年8月1日用凸透镜聚光,加热氧化汞时,发现了氧气。那时他是一位燃素说的坚持者,他把氧气称为“脱燃素气”。他在实验记录中写道“我把老鼠放在脱燃素气里,发现它们过得非常舒服后,……又亲自加以实验,……身心一直觉得十分轻快舒畅。”1774年,在他所写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一书中,详细地叙述了氧气的各种性质。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自幼漂泊不定的生活,养成了普利斯特里善于独立思考的性格。18岁那年,由于经常与基督教的牧师来往,他遭到了姑母的激烈责备。从此,他成了家庭的叛逆者。 普利斯特里刻苦好学,兴趣广泛。他曾学过古文、数学。自然哲学导论等,后因体弱多病,中断过一段学习,待康复后,他进入了考文垂的非国教的高等专科学校。因为他学习勤奋刻苦,成绩超群,学校同意他免修一、二年级的部分课程。他在后来的学习中,深感自己的数学与德语基础太差,又主动要求学校允许他补学了这两门。在学校里,他学会了希泊来文、希腊文和拉丁文,加上他在神学方面的广博知识,他常常同那些信仰传统宗教的人们进行辩论,并且总是占上风。以后,他做过教师,也当过牧师。在沃灵顿的非国教高等专科学校里,他讲授过语言学、文学、现代史、法律、口才学及辩论学等,甚至教过解剖学,他曾编著出版过《基础英语语法》和《语言学原理》写过《口才学和辩论学讲义》。1764年,爱丁堡大学授予他法学博士。从此,他开始了科学生涯,著有《电学史》一书,1766年他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基础英语语法》书影 普利斯特里最早的画像 1763年 婚姻生活 1762年,普利斯特里与玛丽·维尔金逊结了婚。他的妻子是当时英格兰最大的铁器制造商艾萨克的女儿,婚后,普利斯特里仍然专心地埋头科学研究。到了1767年,由于他们的儿女先后出世,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加上各教派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普利斯特里就放弃了教师职业,重新当上了牧师,家庭收入虽增加不多,但他却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自由地从事科学研究和著书立说。 科学研究 《电学史》一书就是这个时期写成的。他不仅用通俗的、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概述了关于电现象研究的完整历史,而且还具体地描写了各种不同的试验情况。不久,他痛感自己缺乏化学方面的知识,于是把兴趣由物理移向了化学。在化学领域中,他首先对空气发生了兴趣,思考着不少有关空气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放在封闭容器中的小老鼠,几天后就会死去?容器中本来有空气,老鼠为什么不能长期活下去?学生时代他参观啤酒厂时,发现有一种能使燃著的木条立刻熄灭的空气,这种空气就存在于发酵车间内盛啤酒的大桶里。因此,他怀疑是不是存在着好多种空气。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普利斯特里进行了多种有趣的实验。例如,他点燃一根蜡烛,把它放到预先放有小老鼠的玻璃容器中,然后盖紧容器。他发现:蜡烛燃了一阵之后就熄灭了,而小老鼠也很快死了。这一现象使普利斯特里想到,空气中大概存在着一种东西,当它燃烧时空气就会被污染,因而成为不能供动物呼吸,也不能使蜡烛继续燃烧的“受污染的空气”。为了证明这一想法的正确与否,他构想,能否把受污染的空气加以净化,使它又成为可供呼吸的空气呢?他为此做了一个新的实验。他用水洗涤受污染的空气,其结果使他大为惊异,他发现,水只能净化一部分被污染的空气,而另一部分未被净化的空气,还是不能供呼吸,老鼠在其中照样要死去。 普利斯特里的电学实验设备 善于思考和钻研问题的普利斯特里进一步想到,动物在受污染的空气中会死去,那么植物又会怎样呢?对此,他设计了下列实验:把一盆花放在玻璃罩内,花盆旁边放了一支燃烧着的蜡烛来制取受污染的空气。当蜡烛熄灭几小时后,植物却看不出什么变化。他又把这套装置放到靠近窗子的桌子上,次日早晨饱发现,花不仅没死,而且长出了花蕾。由此他想到,难道植物能够净化空气吗?为了验证这一想法,他尽点燃了一支蜡烛,并迅速放入罩内。蜡烛果然正常燃烧着,过了一段时间才熄灭。当时,科学家们把一切气体统称为空气。为了确定究竟有几种空气,普利斯特里曾多次重复自己的实验。他认为,在啤酒发酵、蜡烛燃烧以及动物呼吸时产生的气体,就是早先人们所称的“固定空气”(实则二氧化碳)。他对这种“固定空气”的性质做了深入研究。他证明,植物吸收“固定空气”可以放出“活命空气”(实则氧气)。还发现“活命空气”既可以维持动物呼吸,又能使物质更猛烈地燃烧。 由此,普利斯特里想设法制取这种“活命空气”。当时已知硝石也能助燃,于是他想:“也许硝酸能够把它分离出来?或者,把沾有稀硝酸的铜丝加热,也许可以放出活命空气?”他沿着这一思路,埋头进行各种实验。他取了一根一端封闭的玻璃管,装入水银,用手指堵住管口,把开口的一端置入盛有水银的槽中,再把装有硝酸和铜屑的另一根管子与装有水银的管子连线在一起。然后,开始加热混和物质。经过短时间加热,产生的无色的气体就把水银排出管外,于是管内充满了新的物质。普利斯特里小心地取出管子,打开管口,俯身一嗅,突然,他被惊楞了:一种挥发的无色气体,转眼间就变成了棕红色的蒸气,它的强烈气味很象硝酸,因此当时就称它为“硝石空气”。这种在空气中变成的棕红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试验的结果未能制得“活命空气”,却发现了两种新气体: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他继续试验,又发现了许多新气体,普利斯特里给它们定名为“碱空气”(氨)、“盐酸空气”(氯化氢)以及二氧化硫等。此后多年,普利斯特里一直在研究气体,并写成了《论各种不同的气体》一书,大大丰富了气体化学。 普利斯特里在化学以及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他的学术威望。1772年,”他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的名誉院士,同年12月,他被当时英国的一位政治显贵谢尔本勋爵请去做家庭教师及图书管理员。这项工作有较高薪金,而且每天只用上午时间。所以每天下午,他仍旧可以从事科学研究。在这里,他完成了许多著作。他的6个最有价值的气体实验,有5个是在这里完成的。普利斯特里终生信奉燃素说,在这里他写过有关论证燃素说的文章。 他还是一位神学家,在这里完成了一部关于神学的代表作《物质和精神的研究》(1777年):还著有《哲学必要性学说注释》(1777年)。他明确地剖析了神学和科学哲学之间的联系。 普利斯特里 1775年实验插画 在气体化学的研究成果中,普利斯特里最重要的是对氧气的发现。1774年,他得到了一个大型凸透镜(火镜),开始研究某些物质在凸透镜聚光产主的高温下放出的各种气体。他研究的物质中有“红色沉淀物”(氧化汞)和“汞灰”亦称水银烧渣,也就是氧化汞)。普利斯特里把氧化汞放置在玻璃钟罩内的水银面上,用一个直径30厘米、焦距为50厘米的火镜,将阳光聚集在氧化汞上。很快就发现氧化汞被分解了,放出一种气体,将玻璃罩内的水银排挤出来。他把这种气体叫做”脱燃素的空气”。他以排水集气法,把这种气体收集起来,然后研究其性质。发现蜡烛会在这种空气中燃烧,火焰非常明亮,老鼠在这种气体中生活正常,且比在等体积的普通空气中活的时间长了约4倍;他还亲自尝试了一下,感觉这种空气使人呼吸轻快、舒畅。他对实验的全过程做了详细的描述。 其实早在1771年,普利斯特里把硝石加热对,已经制得了氧气。他在题为“各种空气的观察”一文中,曾提到:“在我从硝石得到的一定量(的空气)中,不仅蜡烛能点燃,而且火焰增大,还听到了响声,好像硝石在明火中烧爆的声音。”但由于他当时把这种气体,混同于一般空气,所以未能发现氧。普利斯特里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助燃能力之所以不同,其区别仅在于其中含燃素量的不同。从汞烧渣中分解出来的是新鲜的、不含一点燃素的空气,所以吸收燃素的能力和助燃能力都特别强。因此他把这种气体叫做“脱燃素空气”。而寻常的空气,由于经过动物呼吸、植物的燃烧和腐烂,已经吸收了不少燃素,所以助燃能力就差了:一旦空气被燃素饱和,那么它就不再助燃,变成“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指氮气)或叫“燃素化空气”。在后来的研究中,普利斯特里发现,绿色植物在阳光中也能放出“脱燃素空气”,成为光化学作用研究的基础。 普利斯特里像 谢尔本勋爵支持普利斯特里的研究工作,一直为他提供研究经费。1774年,他带着普利斯特里一起访问了欧洲大陆。在欧洲,他们结识了许多科学家,这对普利斯特里的利学生涯具有重大意义。在巴黎,普利斯特里拜访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他向拉瓦锡介绍并演示了从氧化汞中提取气体的实验。拉瓦锡后来又重复了他的实验,并且把普利斯特里的实验材料以及他本人的实验结果联系起来。拉瓦锡能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地提出了氧化概念,形成了燃烧的氧化理论。他指出所谓“脱燃素空气”实际上就是氧气,终于推翻了统治化学近百年的燃素学说。而坚持燃素说的普利斯特里却坚决反对拉瓦锡的新观点,他拒绝接受拉瓦锡对氧和水的任何解释。于是,二人由此开始了一场争论。 普利斯特里的实验室,他在这里发现了氧气 双方的争论最初出现在《哲学学报》上,后来,这些争论文章又被编辑成一些小册子。他们争论的最后批文章发表在美国出版的《美国哲学会会报》上,其它刊物上也时有他们的文章发表。在争论中,普利斯特里证明,不是所有的酸都含有氧,盐酸就是一个例子。他以此来反对拉瓦锡的氧化理论。但是,普利斯特里在争论中所使用的理论始终是燃素说。这使他像一个守旧的老人,嘴里经常念叨著教条的燃素学说,而丝毫不愿放弃它。普利斯特里与拉瓦锡,一直都在持续地进行各自的观察与研究。但他们观察的深度不同,对观察到的现象背后的本质理解不同。普利斯特里总是躲避开理论上的思考,他只埋头于实验,认为只有实验才是最重要的,陷入了狭隘的经验论,影响他的认识进一步发展。而拉瓦锡则不然,他在实验的基础上很重视理论思考,这使他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实现了第一次化学革命。 普利斯特里纪念牌 一生总结 纵观普利斯特里的一生,他37岁起研究气体化学,直到终生。他曾分离并论述过的大批气体,数目之多超过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人。他可以说是18世纪下半叶的一位业余化学大师。是他发明了带有酸味的气水。1772年出版了他的小册子《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空气”》,该书深受欢迎,非常畅销,当年就被译成法文。普利斯特里名扬世界, 1773年他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的铜质奖章。他对气林化学的研究成果,一是以其强烈的求知欲与非凡的勤奋态度为基础的,二是他得益于自己精湛的实验技能。为此,皇家学会曾授予他卡普里奖。他出版过巨著《关于种种空气的实验与观察》(三卷).以后他的研究成果又汇集于《与自然科学各个部门有关的实 验与观察》(三卷)。 逝世 1804年2月6日,普利斯特里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诺赞巴兰镇,终年71岁。普利斯特里一生主要靠自学成为一位化学大师。其刻苦奋勉精神,堪称今人之典范。 普利斯特里在宾夕法尼亚的老房 美国发行的普利斯特里纪念邮票
2023-07-16 14:31:331

以你崇拜的科学家为例,以科学精神、执着、创新、传承、协作、实践为关键词写一篇2000字的科技论文!

普利斯特里——气体化学之父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国利兹,从小家境困难,由亲戚抚养成人。175年进入神学院。毕业后大部分时间是做牧师,化学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在化学、电学、自然哲学、神学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写了许多自以为得意的神学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却是他的科学著作。1764年他31岁时写成《电学史》。当时这是一部很有名的书,由于这部书的出版,1766年他就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22年他39岁时,又写成了一部《光学史》。也是18世纪后期的一本名著。当时,他在利兹一方面担任牧师,一方面开始从事化学的研究工作。他对气体的研究是颇有成效的。他利用制得的氢气研究该气体对各种金属氧化物的作用。同年,普利斯特里还将木炭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发现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气变成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由于他虔信燃素说,因此把这种剩下来的气体叫“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显然他用木炭燃烧和碱液吸收的方法除去空气中的氧和碳酸气,制得了氮气。此外,他发现了氧化氮(NO),并用于空气的分析上。还发现或研究了氯化氢、氨气、亚硫酸气体(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气等多种气体。1766年,他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三卷本书出版。该书详细叙述各种气体的制备或性质。由于他对气体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称为“气体化学之父”。 在气体的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是氧的发现。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烟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发现它很快就分解出气体来。他原以为放出的是空气,于是利用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进行研究,发现该气体使蜡烛燃烧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轻松舒畅。他制得了氧气,还用实验证明了氧气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质。但由于他是个顽固的燃素说信徒,仍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所以他还把这种气体叫“脱燃素空气”,其性质与前面发现的“被燃素饱和的空气”(氮气)差别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欧洲参观旅行,在巴黎与拉瓦锡交换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镜使汞银灰分解的试验告诉拉瓦锡,使拉瓦锡得益匪浅。拉瓦锡正是重复了普利斯特里有关氧的试验,并与大量精确的实验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了燃烧和空气的真实联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锡的燃烧与氧化学说已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时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锡的解释,还坚持错误的燃素说,并且写了许多文章反对拉瓦锡的见解。这是化学史上很有趣的事实。一位发现氧气的人,反而成为反对氧化学说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发现的氧气,是后来化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化学家至今都还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于同情法国大革命,作了好几次为大革命的宣传讲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图书及实验设备都被付之一炬。他只身逃出,躲避在伦敦,但伦敦也难于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岁时不得不移居美国。在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两国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国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国,他住过的房子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奖章已成为美国化学界的最高荣誉。
2023-07-16 14:31:522

人教版化学九上水的组成揭秘p81资料卡全部内容

普利斯特里最重要的是对氧气的发现。1774年,他得到了一个大型凸透镜(火镜),开始研究某些物质在凸透镜聚光产主的高温下放出的各种气体。他研究的物质中有“红色沉淀物”(氧化汞)和“汞灰”亦称水银烧渣,也就是氧化汞)。普利斯特里把氧化汞放置在玻璃钟罩内的水银面上,用一个直径30厘米、焦距为50厘米的火镜,将阳光聚集在氧化汞上。很快就发现氧化汞被分解了,放出一种气体,将玻璃罩内的水银排挤出来。他把这种气体叫做”脱燃素的空气”。他以排水集气法,把这种气体收集起来,然后研究其性质。发现蜡烛会在这种空气中燃烧,火焰非常明亮,老鼠在这种气体中生活正常,且比在等体积的普通空气中活的时间长了约4倍;他还亲自尝试了一下,感觉这种空气使人呼吸轻快、舒畅。他对实验的全过程做了详细的描述。其实早在1771年,普利斯特里把硝石加热对,已经制得了氧气。他在题为“各种空气的观察”一文中,曾提到:“在我从硝石得到的一定量(的空气)中,不仅蜡烛能点燃,而且火焰增大,还听到了响声,好像硝石在明火中烧爆的声音。”但由于他当时把这种气体,混同于一般空气,所以未能发现氧。普利斯特里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助燃能力之所以不同,其区别仅在于其中含燃素量的不同。从汞烧渣中分解出来的是新鲜的、不含一点燃素的空气,所以吸收燃素的能力和助燃能力都特别强。因此他把这种气体叫做“脱燃素空气”。而寻常的空气,由于经过动物呼吸、植物的燃烧和腐烂,已经吸收了不少燃素,所以助燃能力就差了:一旦空气被燃素饱和,那么它就不再助燃,变成“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指氮气)或叫“燃素化空气”。在后来的研究中,普利斯特里发现,绿色植物在阳光中也能放出“脱燃素空气”,成为光化学作用研究的基础。谢尔本勋爵支持普利斯特里的研究工作,一直为他提供研究经费。1774年,他带着普利斯特里一起访问了欧洲大陆。在欧洲,他们结识了许多科学家,这对普利斯特里的利学生涯具有重大意义。在巴黎,普利斯特里拜访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他向拉瓦锡介绍并演示了从氧化汞中谁、取气体的实验。拉瓦锡后来又重复了他的实验,并且把普利斯特里的实验材料以及他本人的实验结果联系起来。拉瓦锡能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地提出了氧化概念,形成了燃烧的氧化理论。他指出所谓“脱燃素空气”实际上就是氧气,终于推翻了统治化学近百年的燃素学说。而坚持燃素说的普利斯特里却坚决反对拉瓦锡的新观点,他拒绝接受拉瓦锡对氧和水的任何解释。于是,二人由此开始了一场争论。双方的争论最初出现在《哲学学报》上,后来,这些争论文章又被编辑成一些小册子。他们争论的最后批文章发表在美国出版的《美国哲学会会报》上,其它刊物上也时有他们的文章发表。在争论中,普利斯特里证明,不是所有的酸都含有氧,盐酸就是一个例子。他以此来反对拉瓦锡的氧化理论。但是,普利斯特里在争论中所使用的理论始终是燃素说。这使他象一个守旧的老人,嘴里经常念叨着教条的燃素学说,而丝毫不愿放弃它。普利斯特里与拉瓦锡,一直都在持续地进行各自的观察与研究。但他们观察的深度不同,对观察到的现象背后的本质理解不同。普利斯特里总是躲避开理论上的思考,他只埋头于实验,认为只有实验才是最重要的,陷入了狭隘的经验论,影响他的认识进一步发展。而拉瓦锡则不然,他在实验的基础上很重视理论思考,这使他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实现了第一次化学革命。
2023-07-16 14:3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