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颛
-
如果说1581年法国《皇后喜剧芭蕾》的上演,一直被视为芭蕾舞剧之初始——雏形的话,芭蕾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几乎晚了3个多世纪。不过,起步虽晚,却是飞跃前进。 曾有外国的芭蕾舞团来中国演出,但规模有限。此后,陆续有俄侨来中国开办业余私立芭蕾舞学校,以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较有影响——对中国的芭蕾启蒙教育有积极作用。
毋庸置疑,芭蕾舞剧在中国的真正兴起和发展,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与中国政府对一切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文化艺术都采取积极吸纳、支持的基本方针具有密切的关系。 最初,对中国芭蕾具有影响力的是俄罗斯学派。从1954年2月第一位苏联专家奥-阿-伊莉娜(O-A-YEALINA)应邀来京开办第一期“教师训练班”起,到58年中国上演第一部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国芭蕾实现了初创期的神速“3级跳”。在此期间,谙熟芭蕾艺术的戴爱莲 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期“教师训练班”的学员(大都接受过一定的芭蕾训练),以半年的时间,奇迹般的完成了苏联舞蹈学校1——6年级的教学大纲,通过严格的考试全部合格。他(她)们成为同年创建的北京舞蹈学校,芭蕾专科的教学骨干。此后,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成长为真正的芭蕾教育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实现“3级跳”的重要举措是边训练,边实践演出。这一时期常有著名苏联芭蕾艺术家来华演出,精湛的表演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中国人逐渐熟悉、喜爱起这门艺术。
1957年在查普林的指导下中国首次完整的上演了一部芭蕾舞剧——《无益的谨慎》(LA FILLE MAL GARDEE),它是18世纪末让-多贝瓦尔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适宜于当时中国芭蕾舞演员的实际水平,通过演出使队伍得到了提高。
1958年10月在古谢夫的指导下,北京舞蹈学校集中全力,成功的上演了世界著名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奥杰塔扮演者白淑湘)(SWAN LAKE)全剧,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通过严格排练,高速度地造就了一支具有多方面人才的芭蕾舞剧队伍。如今,《天鹅湖》已在中国“落户”——成为对观众最有号召力的芭蕾剧目。
1959年底,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成立,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专业芭蕾舞团。次年,上海成立了与北京建制相同的舞蹈学校,也承担起培养专业芭蕾人才的任务,从此北、南遥相呼应,努力开拓芭蕾事业的新局面。
继《天鹅湖》之后,1959、1960年,在古谢夫的指导下,又陆续成功地上演了《海侠》(LECORSAIRE)、《吉赛尔》(GISELLE)年轻的中国芭蕾队伍承担这两部风格不同的著名芭蕾舞剧已显得比较从容。
这一时期中国派出了蒋祖慧(1934——)、王锡贤(1933——)等先后到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舞剧编导系进修,成绩都很优异。回国后,蒋祖慧推出了她的毕业作——《西班牙女儿》(根据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著名作家洛贝-德维加的著名诗剧《羊泉村》改编,1961年天津歌舞剧院首演;王锡贤在北京指导上演了他的毕业作《泪泉》(THE FOUNTAIN OF BAKHCH I SARAY)(根据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著名长诗改编,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首演。
1963年,中央歌剧舞剧院成立,学校附属的芭蕾舞剧团结束了其实验阶段,归属了国家级剧院。不久,蒋祖慧又执导了一部著名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根据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中央歌剧舞剧院首演。……短短10年间,中国的编导、演员基本上已可独立驾驭经典芭蕾舞剧的创作、排练、舞台演出了。
从1964年起,开始了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实践。事实上第一代芭蕾舞剧编导,大都是从学习民族舞蹈转向芭蕾专业的,他(她)们的民族文化背景,无疑有助于芭蕾舞剧民族化的探索。
大型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THE RED DEPACHMENT OF WOMEN)的上演,虽不是严格意义的“首开记录”,(在此之前,已有过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成效的芭蕾民族化探索)却可以说是第一部最成功的大型中国芭蕾舞剧——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红色娘子军》1964年首演,编导:李承祥、王锡贤、蒋祖慧;作曲:吴祖强、杜鸣心等;首演者:中央歌剧舞剧院,女主角:白淑湘饰琼花;吴静珠饰连长;男主角:刘庆棠饰洪常青;李承祥饰南霸天;主要女配角:赵汝蘅饰琼花战友;万琪武饰老四。
它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讲述中国第二次革命时期的故事:受尽折磨的琼花,因不堪忍受地主南霸天的压迫,逃离虎口,巧遇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经过他的引路,琼花参加了娘子军,历经磨练和考验,成长为卓越的革命战士。洪常青牺牲后,她接过红旗英勇向前。
这部舞剧以震撼人心的悲壮情节,恢宏绚丽的场面,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岛的地域风情,从它诞生起,就赢得多方好评。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红色娘子军》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它是“洋为中用”更深层次的实践,以其独有的中国特色自立于世界芭蕾艺术之林。集体智慧弥补了经验不足,使芭蕾中国化的探索,起点较高,起步很快。
与其它舞蹈、舞剧作品的命运不同,这部作品在“文革”中,被定为“样板戏”——是当时为数极少获准上演的舞剧。经受了时间与社会的检验,《红色娘子军》依然葆有其艺术生命力,被确认为“20世纪经典”。
文艺复苏期在芭蕾领域中的表现,首先是恢复西方芭蕾经典保留剧目的演出,使长期只见1“红”1“白”的广大观众,在久违多彩的芭蕾艺术之后,掀起了一阵《天鹅湖》的狂热。
新时期的中国芭蕾,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首先是以更开放的眼光,面向世界广泛吸收、借鉴,而不只局限于单一的俄罗斯学派的影响。从80年代初,陆续有来自英、法、德、瑞士、加拿大等国的著名芭蕾艺术家以友好交流的形式传授技艺。先后有芭蕾宿将安东-道林、著名芭蕾编导本-斯蒂文森(B-STEVENSON)等在中央芭蕾舞团指导排练了他们自己的作品:纯古典风格的男、女《四人舞》(TE- PASDE QUIXOTE)、《前奏曲》以及著名芭蕾艺术大师巴兰钦(BALANCHINE)的《小夜曲》(SERENDE)……等,其中大部分已成为该团经常上演的保留舞目。
此外,十多年间,中国陆续上演了多部不同风格的西方经典剧目,如:1980年,由巴黎歌剧院芭蕾大师莉塞特-桑瓦尔亲自指导,中央芭蕾舞团演出了法国浪漫主义的著名芭蕾舞剧《希尔维亚》(SYLVIA);1984年,由英国著名芭蕾艺术家贝琳达-赖特和尤里沙-捷尔考夫妇重新排练演出了安东-道林版的《吉塞尔》;1985年,在世界级芭蕾艺术家鲁道夫-纽利耶夫(R-NUREYEV)和芭蕾大师尤金-波里亚柯夫等亲自指导下演出了《唐-吉珂德》(DONQUIXOTE);还有《柔密欧与朱丽耶》(ROMEO AND JULIET)(1989,罗曼-沃克执导)及《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994,麦克米伦 MAC MILLAN版,莫里可-帕克执导)……均很成功。特别是纽利耶夫以自己无以伦比的精湛技艺和对戏剧人物的深刻理解,结合中央芭蕾舞团的实际,进行了严格训练,大大促进了演员水平的提高——在中国芭蕾舞史上留下了珍贵的一页。在上述诸多国际交流活动中,戴爱莲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在新形势下,中国芭蕾舞剧的探索也迈出了新的步伐。以中国文学、戏剧名著改编的芭蕾舞剧,成果显著。在结构及表现方式上,作了一些突破性的探索,不啻是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此类作品中,根据鲁迅著名小说《祝福》改编的同名舞剧和根据曹雪芹的传世之作《红楼梦》改编的《林黛玉》,颇具影响。
《祝福》(The New Year"s Sacrifice)1980年首演,编导:蒋祖慧;作曲:刘廷禹;首演者:中央芭蕾舞团。女主角:郁蕾娣饰祥林嫂;武兆宁饰贺老六。
小说原著以深刻的笔触揭示了旧时代的劳动妇女在封建桎梏统治下的悲惨命运:纯朴、本分的年轻寡妇祥林嫂,在富家当女佣谋生,被卖到深山——给贺老六当妻子。她以死抗争,却被善良的贺老六所感动,与其成婚并得一子。但好景不长——夫亡子丧……由于封建意识,众人视改嫁过两次的祥林嫂为不祥的象征,茫茫天宇间竟无处可以容下这个不幸的女性,在一个风雪之夜,她怀着对生活的愤懑与控诉离开人世。
它的2幕——“抗婚”,编导悉心运用了“新娘子蒙盖头”的中国婚俗,精心地设计了“三揭盖头”的情节:当贺老六的亲朋——纯朴的山里人,跳着欢乐的民间舞,吹吹打打地为新娘一层一层地揭开盖头时,万万没有想到眼前的新娘被捆绑着手,口中塞着棉布团。她泪流满面地一头撞到桌案上——但求一死!贺老六怀着同情还她以自由,祥林嫂被他的善良所感动,决定留下……。《祝福》2幕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精彩的双人舞段和荡气回肠的情节处理,成为了独立上演的舞剧篇章。
《林黛玉》1982年首演,编导李承祥、王世琦;作曲:石夫;首演者:中央芭蕾舞剧团,女主角:王萍萍饰林黛玉;冯英饰薛宝钗;男主角:游国庆饰贾宝玉。
这部19世纪末清代文学家的宏篇巨著,以描写显赫封建望族的兴荣衰败,敲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丧钟。书中上百个人物,性格炯异——各具音容笑貌。
芭蕾舞剧《林黛玉》割舍了原著的精雕细作和复杂情节,撷取其中最动人的爱情故事——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感情纠葛及最终的悲剧结局,其中4幕的“黛玉之死”颇具匠心。它描写生命垂危的黛玉依然刻骨铭心地爱着宝玉,手持定情的信物——丝帕,冥冥中产生幻觉……忽而感到宝玉近在咫尺,二人互诉衷肠;忽而感到四周漆黑可怕,宝玉无影无踪;忽而看到宝玉与宝钗成亲——她在其间飘忽不定……远处传来宝玉与宝钗婚礼的鼓乐声,黛玉回到了残酷的现实——愤然焚烧“丝帕”,在极度悲痛中离开人世。编导大胆的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以民族化的芭蕾语汇充分揭示黛玉的心路历程,很有感染力。《林黛玉》4幕——“黛玉之死”也成为了独立上演的舞剧篇章。
半个多世纪以来芭蕾艺术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今,正雄心勃勃的步入“芭蕾大国”的行列。 进入21世纪,剧团加快民族芭蕾和现代芭蕾创作的步伐,创作了《胡桃夹子》(中国版)、《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等品牌剧目;排演了哈罗德·兰德尔的《练习曲》,乔治·巴兰钦的《谁在乎》、《四种气质》,约翰·克兰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奥涅金》,莫里斯·贝嘉的《火鸟》,乌维·舒尔茨的《第七交响曲》,威廉·福塞斯的《多少悬在半空中》,毛罗·比贡泽蒂的《卡茨米尔的色彩》等作品。世界著名芭蕾编导罗兰·佩蒂专程来团指导排演了他的《卡门》、《阿莱城姑娘》、《年轻人与死亡》等剧,并为团创编了芭蕾作品《最后的天堂》;瑞典芭蕾编导佩尔·伊斯博格为团排演了其编导的《葛蓓莉亚》芭蕾舞剧,也为团重新创编了民族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此外,丹麦皇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弗兰克·安德森来团排演了《冈扎诺的花节双人舞》、《那波里》(第三幕)、英国著名编导本·史蒂文森为团排演了《五首诗》。其中,《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等力作曾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殊荣,
2010年后,剧团在冯英团长的倡导下,着力推动创新机制的建设,创办了“workshop芭蕾创意工作坊”,为年轻编导提供了创作实践的平台;同时,剧团更加积极地引入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现代芭蕾,特邀当代著名编导大师约翰·诺伊梅尔来团,亲自打造现代芭蕾经典作品《小美人鱼》(中芭版)。此外,华人编导王新鹏及本团编导费波分别编导的《春之祭》(中芭版)和《波莱罗》(又名《纪念碑》)等作品也深受观众喜爱和业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