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陈情表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陈情表教案

2023-07-16 23:55:17
共1条回复
苏州马小云

  李密的《陈情表》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中均占有非凡的分量,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文陈情表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

  1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 、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习:

  1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 、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 、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 — 李密 》,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 xi僴 ) 兄弟 期功强( qi僴g ) 近 常在床蓐( r?/font> ) 猥( w噄 )以微贱 岂敢盘桓( hu俷 ) 庶刘侥( ji僶 )幸

  2 、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 、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 )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 、齐读第一段。

  2 、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 、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

  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 、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

  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 、学生齐读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

  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相关推荐

高三语文《陈情表》教案

【 篇一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 篇二 】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委婉的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恳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xiǎn)兄弟期功强(jī)近常在床蓐(rù)   猥(wèi)以微贱岂敢盘桓(huán)庶刘侥(jiǎo)幸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委婉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提示: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教师范读第四段。   6.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经过李密的一番委婉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委婉,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词类活用:夙遭闵凶:名,忧患,不幸的事   察臣孝廉:动,作孝廉,为孝廉臣之进退: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举臣秀才:动,作秀才,为秀才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动,远离   猥以微贱: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凡在故老:名,年老之人   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皇上闻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则刘病日笃:状,一天天地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修辞方式:比喻,对偶,婉曲(“舅夺母志”讳母亲改嫁)   8.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板书设计
2023-07-16 19:29:431

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 篇1   [目标]   1.识记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等。   2.鉴赏文章构思技巧,揣摩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切入]   初中曾学过《出师表》,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表现孔明鞠躬尽瘁的忠心,也“常使英雄泪满襟”,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   与《出师表》齐名的是李密的《陈情表》,人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后人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   [探究]   1.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查,打牢基础。(投影)   A.对加重实词进行解释   慈父见背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衿育 不衿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B.注意多义虚词“以”   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以表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C.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疑,了解文章内容。   你认为“情”在文中有哪几层含义?试用文中的话概括。   (1)孝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忠情。“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3.探究问题   (1)李密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请求时,碰到了什么困难?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李密处在二难境地,特别是李密乃亡蜀之臣,如不应诏,会招来杀身之祸。   (2)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出于情,归于理。李密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述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同情。再则抬出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先尽孝,再尽忠,亦合情合理。晋武帝阅表后,竟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从这惊人的效果,足见这篇文章写得多么成功。   4.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它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1)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敏感的问题。文中用了不少婉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用“猥以微贱”“犬马怖惧”等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表白自己的心迹,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可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语言加以分析。   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崇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2)语言骈散并用   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李密无所适从的心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相依、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让学生找出另外的句子加以分析。   [扩展]   阅读夏完淳《狱中上母书》中的一段,进一步体会文章真挚感情的表达形式和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孝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于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己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仅仅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性。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   [实践要点]   对“孝”的再认识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观,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 篇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   1.读音。   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功强(qi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i)以微贱 非臣陨(yn)首 责臣逋(b)慢   宠命优渥(wò) 刘病日笃(d) 犹蒙矜(jn)育   过蒙拔擢(zhuó) 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n)(yn) 更(gng)相为命   2、词语   1. 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 茕茕孑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 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4.门衰祚薄 门庭衰微,福分浅薄。   5. 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   6. 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7. 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乌能反哺老乌。   8. 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9. 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   10. 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11. 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难以预料。   12 .相依为命 相互依靠过日子,谁也离不开谁。   3、完成《长江作业》,相互考察,落实词语句式。   4、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尝试背诵。   第一段:凄苦,悲凉;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2、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苏轼有前后《赤壁赋》,诸葛亮有前后《出师表》,大家知不知道李密也有前后《陈情表》呢?文中有何暗示?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既然有前《陈情表》,那它的主要内容可能是什么?   从“臣以供养无主”“具以表闻”可以推知前《陈情表》的主要内容应该就是体现在第一段,第一段可以说是前《陈情表》的精简压缩版。   2、诵读第1段,第1段结构有何特点?请具体分析。   总分式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年幼多病、零丁孤苦,门衰祚薄、形影相吊,夙婴疾病、卧病不起-----配乐朗读   3、讨论:结合1、2两段分析,后《陈情表》叙述与祖母关系仅只一百二三十个字,而前《陈情表》极可能是洋洋洒洒近千言,晋武帝在李密“具以表闻”之后,为什么对李密很不满意,甚至于“诏书切峻”,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比较前后两表,请从征召原因、内容侧重、选择决定、语言特点四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以及对写作的启示。   其一,从语言技巧方面来看,后者极可能啰嗦拖沓,语言陈旧,有敷衍之意,故而读之无味;前者语言简洁而不简单,凝练精粹,极富创造性,起到生动形象,真情至性,悲恻动人的效果。(开头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词语自然精粹,以一敌百,以少胜多,形象生动地表现其孤苦情状,凄恻哀婉,令人读而生悲,印象深刻)   其二,从征召原因方面来看,武帝对李密的的征召,其实并不只因为他的孝廉、他的秀才,更是要他李密对新朝的忠心和顺服,以作其他旧臣表率,笼络人心。是以武帝需要的并不仅是一篇只述孝道的《陈情表》,更需要的是一篇向新朝献忠的《投降书》!而李密居然不识好歹,多次征召,不仅没有感激涕零,却竟似置若罔闻一般,是不是还眷念蜀国,对新朝灭蜀心怀不满而暗怀抵触呢?   其三,从内容和结果方面来看,满纸在说祖母如何地情深似海,对晋朝主动伸出的橄榄枝(讲到某个国家“伸出橄榄枝”,一般是形容这个国家对外表示出了友好的态度和愿望,以谋求和平,共赢的发展。具体到个人,“伸出橄榄枝”,则指向某人示好、给某人机会),却似乎是有意忽略,热脸蛋贴人家冷屁股,难道我晋朝对你就是情如纸薄,刻薄寡恩吗?(察、举、拜、除,可见朝廷求贤若渴,对李密征召殷切,恩重如山。)   李密   晋武帝   征召原因   因其孝廉秀才   望其忠顺降服   内容侧重   夙遭闵凶 情深似海   殷切征召 恩重如山   选择决定   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奉诏奔驰 结草衔环   语言特点   刻意煽情 冗长拖沓 语言陈旧 单调乏味   自然精粹 形象生动 语言创新 凄恻动人   4、李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关键之所在了吗?第二段中哪些词可以看出责、逼迫、催、急   在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多少文人因坚持名节、拒不合作,引起君王的猜忌和不满而遭致杀身之祸,“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李密“伏维”一番,恍然大悟,不觉惊出一冷汗,心中大恐,于是赶紧在前《陈情表》之后不久又赶紧追加一篇后《陈情表》,希望能够弥补前表之失,挽救迫在眉睫的.危机。   5、李密“伏维”一番,在后《陈情表》是从哪些方面表达对新朝的忠顺之意的呢?可就以下关键词进行分析。   1、孝治天下:与圣朝核心价值(理念)巧合一致:(守孝即是忠君、高度契合、如鱼得水、由衷拥护)   2、不矜名节:在伪朝从政态度(为官)反省深刻;(既然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没有前途看不到希望)   3、亡国贱俘:对自我现状处境(处境) 清醒认识;   4、过蒙拔擢 对武帝恩重如山(恩宠)无限感激   5、不能废远:因祖母命悬一线(垂危)无奈选择   此段文意多转,语言委婉流畅,面面俱到,多方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指导背诵   6、已表忠心,写到此处,李密是否可以松一口气,觉得应该可以在武帝面前政审过关,而将表文呈上了呢?   虽表了忠心,但是口头说的好听,还需用行动来落实和证明,不能只给祖母行孝而不向皇帝尽忠。既然忠孝不能两全,从帝王角度来说,就应该只尽忠,没有忠,就不能保证孝。   7、阅读第4段,自古忠孝不得两全,面对两难,李密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这个建议于李密、武帝各有何益处?   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于李密:忠孝两全,解决千古难题   于武帝:慰降臣、驭官吏,收民心、合人伦,感神灵、符天道,xx定、促一统,留美名、传千古。   (两全其美、鱼与熊掌兼得,可谓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8、“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虽为套语,但为何对帝王来说不可或缺?   臣服,恐惧,帝王践踏其人格,羞辱其自尊,视臣民性命如蝼蚁,臣民就算在学识、才华、道德上远胜国君,却也不得已而丧失了独立人格,在精神上已被解除了反抗,以显示帝王之威严,满足其虚荣,稳固其统治。   9、此番再次陈情,李密实现他所希望的目的没有呢?你若是武帝,会作出怎样的反应?   陈情表:了解到一片忠心,认识有十般益处,得意于万分感激,享受着无限怖惧。   10、结合课文,以忠孝为内容为李密拟写一副对联   上联:蒙慈恩陈孝情愿乞终养   下联:沐清化表忠心誓效奔驰   横批:万世师表   11、小结:   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全文构思缜密,以忠孝为线索,逐层深入、脉络分明、思维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 篇3   预习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陈情表》。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景导学   “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   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2、作者: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   1、第1段   2、第2段   3、第3段   4、第4段   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1、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   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习活动   一、深入学习理解《陈情表》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   5、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 篇4   课题:陈情表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把握其行文层次,体悟其以陈情统摄叙事说理、情真理切的特点,是学习的重点。课文虽文字质朴无华,但是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对祖母的感情以及如何巧妙的拒绝出任仕途涉是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古代,忠的思想也占据着人们的心灵,这就造成了有些人在忠与孝前的矛盾心理,到底孰轻孰重,如何选择呢?下面就让我们从李密的《陈情表》中寻找答案。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简介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划线字的读音以及重点字词的的释义。   (1)、读音   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非臣陨(yǔn)首 责臣逋(bū)慢   宠命优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过蒙拔擢(zhuó)   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ǎn)(yǎn)   (2)、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除:授予官职。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听:准评。卒:终。   (3)、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辛苦   (4)、成语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5)、通假字   闵——悯 蓐——褥   2、把握文章脉络并概括段落大意。   (1)请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总结本段大意。提示: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2)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谈论总结本段大意。提示:写自己忠与孝的两难处境。   (3)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并分组谈论本段大意。提示:为打消武帝的疑虑,重申自己的人生态度及特别处境。   (4)全班集体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同学分别总结本段的主要内容。提示: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根据注释,试翻译全文。   附:板书设计   陈情表   第一段:门衰福薄——“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第二段:进退狼狈——诏书切峻,供养无主   第三段:不能废远——“刘病日笃”,朝不虑夕   第四段:愿乞终养——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 篇5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体会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3、鉴赏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体会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品味本文挚朴恳切的语言,鉴赏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   诵读法、质疑探讨法、品味涵泳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与作品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自幼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太子侍从官),李密拒绝应召,但这很容易招致武帝的疑虑,以为他怀念旧朝,于是李密上《陈情表》,以奉养祖母为理由辞不应征。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2、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本文出自《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卷三十七,原题作《陈情事表》。   学习过程:   一、初读: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a级)   险衅( ) 夙( )遭闵( )凶 祚( )薄 期( )年 陨( )首   逋( )慢 茕茕( )孑( )立 拔擢( ) 矜( )育 日笃( )   优渥( ) 终鲜( )兄弟 期( )功强( )近( )   洗( )马 猥( )以微贱 责臣逋( )慢 犹蒙矜( )育   2、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义词及表现官职变动的词语:   3、思考:作者陈情的背景如何?试用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b级)   点拨:重点研读第二段中体现作者上表陈情时两难处境的相关语句。   二、品读: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一)品读第一、二段: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身世?试找出相关语句,试着翻译并加以赏析。(c级)   品析:   2.哪些语句写出了祖孙相依为命的凄苦?试找出来并加以翻译。(c级)   点拨:重点研读第一段的相关语句,也可以参照第二段中的“更相为命”的相关语句进行解读。   3、有感情地朗读以上语句,并试着背诵。   4、小结一、二段的抒情内容,深入体会本部分陈情于事,动之以情的表达效果。   (二)品读第三段,思考:   1、在这部分的表述中,作者寓理于情,晓之以理。试分条概括关于作者“情不得已”的说理内容。(d级)   点拨:说理内容可以分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为语言标志进行文意转换。   2、写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试谈谈你自己的看法。(d级)   点拨:可结合本文的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进行深入探讨。   (三)品读第四段,思考:   1、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是哪句?并试着翻译。(c级)   2、本段在提出目的前,还进行了哪些铺垫?是否多余?(e级)   三、总结陈情的脉络:(d级)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情真意切。于恳切、朴实中见至真、至善、至美。   四、表达交流(d级)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在于它陈情的情真意切。有人说:“它的语言是有形的,也是有声的。”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被李密打动吗?请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阅读感受。要求:语言得体、准确。   五、作业布置   熟悉全文的抒情脉络,采用“关键语句串联法”,诵读全诗。
2023-07-16 19:29:561

《陈情表》优秀教案高二上册

  《陈情表》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下面是其优秀教案,欢迎参考。    一、 内容与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陈情表》是一篇抒发亲情的古代散文,其核心是要理解作者流露的感情,理解它的关键是要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处境,从而理解作者陈了那些情。学生已经学过《归去来兮辞》和《滕王阁序》,知道它们分别表达了回归田园的乐情和怀才不遇的悲情,本课内容中所抒发的亲情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但格调和笔法均有所不同。由于它与之前所学课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有借鉴意义,因而在本学科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本单元学习中有巩固、提高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作品流露的情感,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掌握作品融情于事的笔法,其方法要多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感悟。    二、 目标与解析   目标定位:①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②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③掌握融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④背诵全文。   2、目标解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作者进退两难处境的不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功利心或实用主义作怪。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关键还要联系时代背景。    四、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课文言字词和文化常识教学中,准备使用幻灯片,以有效利用时间来总结字词,介绍文学常识。    五、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三)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让学生阅读课下注释①,标划要点,老师再补充。   1、 解题   点拨: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也是一种文体。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课下注释中没有注解,那是什么意思呢?(提示: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点拨: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自然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亲改嫁,依靠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闻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国灭亡后,李密退居家里侍奉祖母。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蜀国灭亡后,晋武帝为笼络人心,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没有接受任命;晋武帝又征召李密为郎中,李密又未去应诏;不久,晋武帝又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又上表辞谢;晋武帝很生气,地方官催逼甚紧。在这种情况下,李密写了这篇千古闻名的《陈情表》。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的高度评价将两篇文章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听读。放录音或者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字音、节奏和感情。   2、.老师展示一、二段的部分重点字词。   点拨:重点词的分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学常识、成语等方面。   3、学生质疑,针对第一、二段的字词和文意理解等有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一段中李密的苦情,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点拨:苏轼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默读第一段,设身处地的体会李密的不幸命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或者引导。   老师引导要点如下:①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人生有三大不幸,第一就是“幼年丧父”。②孤儿寡母生活往往比较艰苦,如果再失去慈爱的母亲,那是更大的不幸。请思考一下,李密的母亲为什么要改嫁?母亲改嫁时为什么没带上李密?③祖母比李密大几岁?(从文章最后一段可知是52岁)那么,李密四岁时跟着56岁的祖母生活,试想象一下母孙二人生活的艰难程度。李密这一棵独苗“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又会使年迈的祖母如何操劳且提心吊胆啊!④如果叔伯和兄弟较多,李密家人丁兴旺,有亲戚们照应帮助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可是……⑤如果家庭富裕,能请一些丫环和仆人来服侍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可是……⑥李密“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李密只好“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二段中李密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加深对文意的理解。点拨:默读第二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晋武帝为什么会“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呢?试站在晋武帝的角度,想一想皇帝可能会怎么想、怎么做。②一方面是皇帝生气、地方官催逼,另一方面是祖母一天天的病重。如果你是李密,你能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点评激励和引导。   6、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提醒学生用竖线标清层次。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一段 第一层、总起:命运不好,幼遭不幸。   第二层、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多病成人。   第三层、门衰祚薄,形影相吊。   第四层、祖母病卧,臣侍汤药。   第二段 第一层、总起: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第二层、孝廉秀才,辞不赴命。   第三层、郎中洗马,辞不就职。   第四层、诏书切峻,郡州逼催。   第五层、奉诏刘病,进退狼狈。   7.熟读背诵。   8.小结。回顾本课时的目标。   9.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一、二自然段   1. 找学生复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2. 找两名学生分别背诵第一、第二自然段,老师点评激励。   (二)研讨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听读。放录音或者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字音、节奏和感情。   2.老师展示三、四自然段的部分重点字词。   点拨:回忆重点词的分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化常识、成语。   点拨的目的是强化学生识别重点词的能力。   3.学生质疑,针对第三、四段的字词和文意理解等有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三段的文意,体会李密的陈情技巧。   点拨:默读第三段,请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   ①朝廷多次征召李密,官职一升再升,直至太子洗马,可以说是皇恩浩荡啊!李密呢?却是一推再推,辞不就职,试站在晋武帝的角度,想一想晋武帝可能会怎么推测李密的心理。   ②李密猜测到晋武帝的可能的心理了吗?如果你是李密,你可能怎么给皇帝解释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和引导。   5.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四段的文意,体会李密的陈情技巧。   点拨:默读第三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李密想怎样解决“尽节”和“报养”的矛盾呢?他的想法是否合情合理?   ②本段既能读出李密报养祖母的孝情,又能读出对晋武帝的忠情,试找出段中的有关语句做具体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和引导。   6.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提醒学生用竖线标清层次。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三段 第一层、孝治天下,况臣尤甚。(该层第一个词:伏惟)   第二层、少仕伪朝,不矜名节。(该层第一个词:今 )   第三层、过蒙拔擢,岂有希冀。(该层第一个词:且 )   第四层、但刘奄奄,朝不虑夕。(该层第一个词:但 )   第五层、更相为命,不能废远。(该层第一个词:臣 )   第四段 第一层、忠长孝短,愿乞终养。   第二层、臣之辛苦,人神共鉴。   第三层、矜悯愚诚,刘终余年。   第四层、生死效忠,犬马拜表。   7.熟读背诵。   8.小结。回顾本课时的目标。   9.作业:背诵并默写第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找四名学生分别背诵课文的四个自然段,老师点评激励。   (二)理清全文思路,鉴赏并学习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   1. 理清全文思路,概括各段意思。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拨并明确。   第一段、家庭不幸,祖孙相依为命。(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   第二段、忠孝难两全的狼狈处境。   第三段、从四方面打消疑虑,求得体恤。   第四段、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2. 鉴赏并学习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   点拨①:试将四个自然段的顺序调整一下,再与原文相比,体会说话效果是否有所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质疑,老师点拨明确。   第一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的凄切感伤,以使晋武帝对自己由恼怒严责化为同情怜悯。这叫做先动之以情。   第二段,先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有加的事实,“奔驰”一词绝妙的表达了作者急切希望赴京为皇家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作者用二难推理使晋武帝既感受到作者的忠敬之心,又感受到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以此来打动晋武帝,再次动之以情。那么,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呢?作者留下了悬念。   第三段,首句即言晋朝“以孝治天下”的纲领,言外之意是自己孝养祖母既合情也合理合法,为下文“愿乞终养”给出理论根据。接着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打消晋武帝怀疑自己“矜名节”的顾虑;又强调自己的卑微和皇恩浩荡,说明自己绝无非分的愿望;最后强调自己不应诏的唯一原因就是祖母病重,大寿将终。这样就从可能的各个方面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求得晋武帝的谅解和体恤。   第四段,先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尽孝之日短,尽忠之日长,再提出“终养”的请求。接着,又诚恳的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希望晋武帝体恤;最后再次表达自己对朝廷生死必报恩的忠心。   点拨②:学习本文后,你学会了什么说话技巧?你在平时和别人的交往中,又体会到了哪些说话技巧?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三)鉴赏写作特色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明确。   1.陈情于事   2. 生动精炼的语言   点拨:浏览全文,读出你认为特别精彩的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四)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让学生阅读课后习题三的有关内容,说说对“孝”的看法。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最后明确,统一认识。   2. 今天的我们,怎样做就算是尽到了孝心?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五)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   1.晋武帝为什么要重用李密?   参考答案:第一、用怀柔政策收买人心,减小灭吴的阻力。第二、李密以孝闻名,晋武帝“以孝治天下”。   2.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很可能有哪些?其中,哪些原因在文中没有出现?   参考答案:第一、确实有供养祖母的问题。第二、有怀旧思想,“忠臣不事二主”,且李密认为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有一点不服气。第三、伴君如伴虎,李密对晋武帝不甚了解。   3.在今天,如何理解“忠孝”二字?如果二者冲突时,,你很可能会怎么做?    本课小结:   作者将自己的心情、感受、愿望都凝聚于叙述之中,融情于事,表达了报养祖母的尽孝之情和尽节于皇上的尽忠之中。
2023-07-16 19:30:101

我想寻找李密的《陈情表》的优秀课件和教案。

  《陈情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表达的浓浓亲情,正确评价和理解文本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和语文知识;  3.学习文本通过记叙生活琐事表达情感的写法,学会表达自己感受到的亲情。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以下话语导入课文。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课文是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封信。  李密,西晋文学家。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2.学生听课文朗读,正音正字。  3.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4.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并标记疑惑之处。  5.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自己与祖母“更相为命”的情状,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  第二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但由于“刘病日笃”而处在“报国恩”和“徇私情”不可兼顾的两难之中,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笔。  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三、研读讨论  1.开头“臣密言”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奏表开头的一般格式。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关系着哪几个方面?  明确: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3.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不用第一人称“臣”而用第三人称“孩”?  明确:旨在客观陈述苦情以使武帝动心。  4.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明确:矜守名节。  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5.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感情。  6.艺术特色。  明确:(1)文笔委婉恳切,耐人寻味;(2)以“情”编织全文,情真意切;(3)寓理于情,情理交融;(4)语言骈散相间,参差交错,有极强的感染力。  7.师生共同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示例: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8.学生畅谈阅读课文的感受,体味亲情,反思自我。  四、梳理积累  1.文言实词。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险衅:指灾难祸患。 夙:早。 闵凶:忧伤不幸的事。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离开我,指去世。 背,背离、离开。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祚:福气,福分。 薄:浅薄。 息:子。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茕茕:孤单的样子。 孑:孤单。 吊:安慰。  (5)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不久。 除:授予官职。  (6)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 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7)臣具以表闻  具:详尽。  (8)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9)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狼狈:形容进退两难。  (10)犹蒙矜育  矜:怜悯。  (11)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12)更相为命  更,交互。  (13)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听:听任。 庶:或许。 卒:终。  2.文言虚词。  于  (1)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①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向”。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表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表示动作的范围,可译为“在”。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表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到”。  ②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如:  急于星火。《陈情表》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③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理解为“在这”“从这”等。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可译为“在这职业上”。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可译为“对这件事”。  以  (1)介词  ①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  臣具以表闻……(《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借”。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凭借,可译为“拿”“用”。  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凭借,可译为“凭”“依靠”。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表示身份,可译为“凭借”。  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  臣以险衅……(《陈情表》)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因为”。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可译为“因为”。  ③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表示时间,可译为“在”。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表示处所,可译为“从”。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可译为“和”。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可译为“率领”。  (2)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猥以微贱……(《陈情表》)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可不译。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  谨拜表以闻……(《陈情表》)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可译为“来”。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可译为“来”。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可译为“来”。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  臣以供养无主……(《陈情表》)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但以刘日薄西山……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3)副词。通“已”,已经。如: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5)无以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无以,固定结构,可译为“没有用来……的”“没有办法”。  3.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3)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5)猥以微贱。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6)臣少多疾病。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8)臣少仕伪朝。仕:名词作动词,做官。  (9)历职郎署。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10)谨拜表以闻。表:名词作动词,上奏表。  (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1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13)臣之进退。进退:动词作名词,进退两难。  (14)凡在故老。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15)无以终余年。终:使动用法,使……终。  (1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形容词作动词,离开。  (17)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孝廉,秀才:名词作动词,做孝廉,做秀才。  4.师生共同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1)夙遭闵凶。 闵,通“悯”。  (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  (3)臣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4)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  5.古今异义词。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不行 句中义:不能走路,这里是说柔弱。今义:不可以。  成立 句中义:成人自立。今义:①(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② (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告诉 句中义:申诉。今义:①受害人向法院告发;②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辛苦 句中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  (学生找出其他古今异义词。)  6.文言句式。  (1)急于星火 状语后置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状语后置  (3)而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4)拜臣(为)郎中 省略句  (5)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 省略句  (6)今臣亡国贱俘 判断句  (7)则告诉不许 被动句  7.古代官职变化词语。  (1)察、举:考察举荐,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  如“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2)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如“拜臣郎中”;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3)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除臣洗马”;又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4)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5)擢:由选拔而提升。  如《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6)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  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  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7)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如《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8)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如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9)出:指出京受任。  如《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10)去:卸职。  如《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1)黜:废免,革职免官。  如《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对“臧使者”的处分。  (12)放:放逐。  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3)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才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4)夺:罢官免职。  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5)罢:革除官职。  如《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6)复:恢复旧职。  如《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五、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笔译全文。  附: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祖孙情深 (尽孝) 尽孝日短 先尽孝  君臣义重 (尽忠) 尽忠日长 后尽忠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2023-07-16 19:30:172

陈情表教案

教学步骤: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二、预习检测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ò)C、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马D、逮(dǎ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  门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为命分析:B责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听课文读音,注意字词读音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3.理解题目“陈情表”:谁在“陈情”、 向谁“陈情”、 为什么要“陈”、 如何“陈”三、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学生读以下文字,了解相关背景,以利于学习。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四、梳理课文(一)第一段:1、先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的字的解释: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问题串讲: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横的方面:(外、内)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翻译下列红色词语和句子: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舅夺母志 悯臣孤弱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 成立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 (二)第二段:1、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字体的解释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自由诵读第2段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明确:表时间:逮、前、后、寻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3、翻译红色词语和句子逮奉圣朝 ,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供养无主 除臣洗马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三)第三段(具体研读):1、同上: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2、串讲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2)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3)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四)第四段:1、同上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具体研习第4段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愿乞终养”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尽节”“报养”——忠孝两全3)用语有什么特点?“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五、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六、梳理课文结构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 愿乞终养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七、艺术特色1、融情于事。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八、讨论课后练习九、字词整理2 .古今异义:至于:到 成立:长大成人 辛苦: 辛酸苦楚告诉:申诉 不行:不能行走 3 .通假现象: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蓐 :同“褥”,草褥子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十、说话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 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十一、讨论: 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附:       谈谈孝道           作者:任继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治乱,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2023-07-16 19:30:272

求《陈情表》优秀教案!(内容简练,重难点突出,板书设计构思新颖)谢谢!

教学目标 : 1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 ,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习: 1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 ,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 ,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 — 李密 》,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 "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 xi僴 ) 兄弟 期功强( qi僴g ) 近 常在床蓐( r /font> ) 猥( w噄 )以微贱 岂敢盘桓( hu俷 ) 庶刘侥( ji僶 )幸 2 ,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 ,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 )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 ,齐读第一段. 2 ,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 ,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 方面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 ,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 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 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 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 我看你还咋说 "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 ,学生齐读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 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 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 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 )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 )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 )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 (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区区不能废远) 4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 )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 ,教师范读第四段. 6 ,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 ,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 ,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 ,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 ,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 ,一词多义:(略) 2 ,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 ,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 ,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 ,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语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 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 附: 1 ,谈谈孝道 作者:任继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治乱,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晋对李 陈情 李对晋 察臣 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举臣 拜臣 具以表闻 辞不就职 除臣 责臣 刘病日笃告诉不许 进退两难
2023-07-16 19:30:372

高三上册语文第七课《陈情表》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 #教案# 导语】《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陈说因奉养祖母不能奉诏的书信。本文主要申说作者辞不赴命的理由,但作者没有过多地陈说道理,而是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以情感人。以下是 无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高三上册语文第七课《陈情表》课文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 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高三上册语文第七课《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1、温习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赏析本文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情于理的构思艺术   3、懂得“孝”的价值观基础上,探讨这篇课文最核心的价值在哪?   教学重难点:   1、领会真挚感情、培养健全人格、引导学生悟出做真人,说真话的“真”的文化内涵,从而领会自由生活的价值,获得生活的智慧。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文本,在领悟李密的孝道忠信和机心重重的说话技巧之外,引领学生思考“真”的背后文化的内涵。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用“谈-读-译-析”的教学方法和大家一起学完了《陈情表》。这篇高中名篇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诉忠情赤胆忠心。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密对祖国的拳拳深情也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悟,也深深的让我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及时给予我们的亲人一份微薄但却真挚的回报。   至此,这篇文章的教学任务似乎顺理成章地完成了。那你们学完这篇课文以后,无非是觉得李密很真挚,很孝顺祖母,说话很有技巧,最终说服了晋武帝。我们的学习也好像得以圆满解决。很明显,这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然而,这篇课文最核心的价值就止于此吗?   二、回顾旧知   1、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大家现在能概括出李密在《陈情表》里的“陈情”的方法吗?   明确: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思维导图:   动之以情:不幸遭遇,诉祖孙之情——进退狼狈,诉两难处境   晓之以理:孝治天下,找理论依据——先孝后忠,想办法解决   最终保全自身的安全,求得照顾祖母的自由身   3、细思极恐,不单纯是警示大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紧迫性,老师在生活里又有一些思考,关乎这篇文章的主旨的思考,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①李密真的是一个“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读书人吗?   有限地拒绝、计算着生命的安危,处处恐惧——谎言的真实   ②试想,晋武帝如果标榜的是以忠治天下,李密的这篇《陈情表》还能写得出来吗?   对极权的绝对服从乃根本原因,但李密表现得却至诚至性、至情至性。   用真话对抗极权的扭曲,过分的说真话,没有自由意志的真话——真实的谎言   ③再来说说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李密的“孝”。全文四段,每一段都有涉及“祖母”的文字。何以反反复复从始至终地说相同的一件事,一样的心情呢?   27次“臣”,换一种形式表达对帝王的忠心而已   小结:   清代的学者文人认为这篇文章“至情至性”,这样看来也就不足奇怪了。在清代极权专 制极为怖惧之时,他们的社会境遇跟李密最接近,所以容易引起共鸣。把心毫无掩饰的给你,只为你同情我、爱我,为我做一点点事。   三、课堂延展   1、这篇《陈情表》如果只允许说一句话,你认为作者应当说什么?允许说第二句话呢?允许说第三句话呢?┈┈   依照常理哪些话是必须说的,哪些话是不应当说而被说了出来,从而领会作者的“犬马不惧之情”何其真也?为自由生活的意志,为真情而声声叹息   2、你对“自由”“真”这样的命题有过思考吗?结合现实生活自己,谈谈你的看法?   因为无力,所有执着,让我想起说这句话的熊培云,是从江西农村走出的一位我早年就特别偏爱的作家,他在2011年出版的《自由在高处》这本书有这么一句话:“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   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那些能够带领干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厂,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把当下的每一件枯燥的事情每一句忠言逆耳当作做好,就是通向未来的自由生活的路。   自由不是任性妄为,自由不是执迷不悟,自由不是置别人冷暖妄顾,自由就是自救,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   四、课堂总结   不论怎样上课,采用什么方法,我想,我都想在文本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间构建一个平台,引领大家思考“真”背后的文化内涵,从中获得智慧,而不应止于表层的理解,取椟还珠。   这篇表的教学,学习李密机心重重的说话技巧不该是重点,领会李密的孝道忠信也不是重点;认识古代专 制对人的扭曲是重点,领会自由生活的价值是重点,懂得珍惜真实的生活和对你真的人,获得生活的智慧是重点。   国破山河在,因为无力,所以执着   推荐大家两本书——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思想国》   五、作业 3.高三上册语文第七课《陈情表》知识点   一、基础知识   1、选自南朝梁萧统编选《文选》。李密:字令伯,一名虔,西晋文学家   2、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二、实词   (1)臣以险衅(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慈父见背(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舅夺母志(夺:改变)   (4)门衰祚(zuò)薄(祚:福分)   (5)终鲜兄弟(鲜: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吊:安慰)   (7)而刘夙婴疾病(婴:缠绕)   (8)未曾废离(废:停止侍奉)   (9)前太守逵察臣孝廉(察:考察和推举)   (10)寻蒙国恩(寻:不久)   (11)则刘病日笃(笃:病重)   (12)听臣微志(听:准许)   (13)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拔擢:提升)   (1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15)除臣洗 马(除:授予官职)   (16)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庶:或许)   三、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  不行:不能走路   2、至于成立  成立:成人自立   3、举臣秀才  秀才:优秀人才   4、非臣殒首所能上报  上报:报答皇上   5、臣欲奉召奔驰  奔驰:奔走效劳   6、有所希冀  希冀:非分的愿望   7、臣之辛苦  辛苦:辛酸苦楚   8、则告诉不许  告诉:报告申诉。   四、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   3、臣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   4、常在床蓐。蓐,通“褥”,草席。   五、句式   1、判断句   (1)“……为……”式   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2)“……非……”式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被动句   A、而刘夙婴疾病   B、则告诉不许   3、倒装句   (1)状语后置   A、急于星火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2)宾语前置   慈父见背   4、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六、成语   (1)孤苦伶仃: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2)茕茕孑立: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   (4)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近残废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   (5)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   (6)人命危浅:形容寿命已经不长,即将死亡。   (7)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   (8)皇天后土:古代对天地的尊称。
2023-07-16 19:30:581

陈情表第二段文化常识

1.陈情表 第二段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晋朝对蜀汉、旧臣李密的作用 第二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都由于“刘病日笃”而有着“报国恩”和“徇私情”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线。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其中有对晋武帝的最高颂词;更有对作者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沐浴”一词隐喻作者犹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润因而茁壮成长。武帝担心作者以事奉祖母为借口,实在是对新朝持反对或观望的态度,作者更担心如果措词失当会引起武帝疑虑将有杀身之虞。 “奉圣朝”,臣仆称君之词,“沐浴清化”,臣仆无比感激新朝的话,称呼和感激都能使晋武帝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宠臣对君主说话,因而心弦为之一弛。“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又作为一个过渡引导到“陈情”上来,以下具体地陈述“沐浴清化”的事实:一是太守推举作者为“孝廉”,这是褒德;二是刺史荐拔作者为“秀才”,这是称才,但是“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辞不赴命”乍一看来并非“沐浴清化”,其实是最好的“沐浴清化”,因为晋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承认并且大力表彰了作者的孝顺和与事有原则和有才干,而且体谅了作者的惨苦处境,通情达理,言到行成。由于是地方官吏,又由于是以前的事,只用“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简单交代一下就行了。“沐浴清化”的更重要的事实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武帝“特下”诏书,而且要作者做特别亲信的宫廷侍卫之长;不久又授予辅佐太子的官职。 面对最高统治者一再提拔,作为降臣的李密越发不能简单从事了,于是“具以表闻”。在武帝看来,李密对这种厚爱竟然“辞不就职”,难免身在曹营心在汉。 但是作者巧妙地写道:“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作者主动说出武帝心中想要说的,而且是这样委婉,这样诚恳,武帝当然会心平气和了。 但这话毕竟是作者所说,从以前的情况看,并没有获得武帝的谅解,而是遭到强迫手段:“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切”,“峻”,“责”,“逋”,“慢”,都准确鲜明地刻画了武帝当时的恼怒情态。 郡县风驰电掣地执行王命,是“逼迫”,是“催”臣上道,州司具体贯彻王命,是“临门”,是“急于星火”,先后六个四字句,非常精练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雷厉风行无可阻遏的催命图,这与上文所写“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成为鲜明的对照。“臣欲奉诏奔驰”的“奔驰”用得绝妙,它有力地显示了作者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赴京为皇家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刘病日笃”的“日”字又准确地显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为时不久,它跟下文“苟循私情”的“苟(姑且)”相得益彰。 作者巧妙地应用了二难推理:“欲奉命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循私情,则告诉不许”。二难推理是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联合起来的推理,它的前提既然有两个,结论就是或此或彼,因此说,“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这个结论含蕴精警,表面看来它有对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使武帝意识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一一出自肺腑,句句有理,处处合情,部分地消除了对作者的某些疑虑。其实呢,辩证地看,这里的根本观点是“先徇私情,后报国恩”。 如果是先直截了当地提出“愿乞终养”,很可能激怒武帝遂致罹难,这里形式上提出两难,正是作者与事为文的高超所在。怎样进一步说服武帝呢?作者留下了一个悬念,而把读者引向下面的关键的即是 *** 的一段。 2.陈情表教案 教学步骤: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预习检测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 门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为命 分析:B责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听课文读音,注意字词读音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 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 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 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四、梳理课文 (一)第一段:1、先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的字的解释: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问题串讲: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横的方面:(外、内) 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翻译下列红色词语和句子: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舅夺母志 悯臣孤弱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 成立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 (二)第二段:1、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字体的解释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明确: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 3.陈情表教案 教学步骤: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二、预习检测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ò)C、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马D、逮(dǎ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 门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为命分析:B责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听课文读音,注意字词读音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 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 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 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四、梳理课文(一)第一段:1、先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的字的解释: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问题串讲: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横的方面:(外、内)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翻译下列红色词语和句子: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舅夺母志 悯臣孤弱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 成立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 (二)第二段:1、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字体的解释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自由诵读第2段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明确:表时间:逮、前、后、寻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
2023-07-16 19:31:051

高中说课稿范文(语文、数学)

【 #教案# 导语】“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以下是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高中说课稿范文:语文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2.高中说课稿范文:语文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   陈情表 (板书)   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 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陈情?   此处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陈什么情、如何陈情。引入课文内容   4、范读正音   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6、学习过程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强调字音),梳理结构简单赏析(板书内容)。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三是巩固词句、通假字、文言实词。   7、课堂小结:   《陈情表》这篇文章,它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李密将孝道表达地情真意切。从小抚养自己的祖母已到风烛残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正需要自己养老送终;李密再三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还作了“生当陨首,死当给草”的保证,晋武帝终于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动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同学能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8、作业布置: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3.高中说课稿范文:语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做解说。   一、教材分析   《蜀道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学习目标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本文是李白在长安时为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属于一篇古体诗。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李白豪迈飘逸的诗歌特点,整体感知诗歌寓意。   2.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境美,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3.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只有反复的诵读学生才会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只有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我所任教的班级属于音乐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并且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课根据诗歌的特点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学过程   本课我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回忆李白的诗句导入,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诗句,由此得出李白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从而引出《蜀道难》。此环节意在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引发他们更大的学习新课的兴趣。   【环节二】认识李白。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前预习情况。   【环节三】诵读感悟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所以,此环节首先设计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来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师生共同欣赏flash配乐朗诵《蜀道难》,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环节四】讨论文本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的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启发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技巧。新课标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   例如当学生讨论本首诗歌的主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说法,最后确定一种最有据可循的说法“送友人入蜀”。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又使理解不发生偏差。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艺术技巧上,由于学生对夸张这种修辞很了解,所以会很容易发现原文有多处夸张时,而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手法,则需要教师点拨。   例如学生提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时,教师要适时的补充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样,看似无序地问,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环节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评析诗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并且与《蜀道难》进行比较阅读。此环节意在扩展学生课外知识,同时深化对教学重点的理解。   【环节六】作业设置   背诵诗歌。意在通过背诵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4.高中说课稿范文:数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是高中数学教材数学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3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和直观图为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空间几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   (2)能用公式求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几何体的表面积的实际求法,感知几何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转化化归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是学生感受到几何体表面积的求解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意识,增强学习积极性。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柱,锥,台的表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柱,锥,台展开图与空间几何体的转化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探究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亲自动手去给出各种几何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特别注重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学情分析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分析   (1)由一段动画视频引入:丰富生动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由引入得出本课新的所要探讨的问题——几何体的表面积的计算。   (3)探究问题。完全将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5)例题及练习,见学案。   (6)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5.高中说课稿范文:数学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条件语句》,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算法的概念、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这一节课主要的内容为条件语句表示方法、结构以及用法。条件语句与程序图中的条件结构相对应,它是五种基本算法语句中的一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了解算法语句,并能用更全面的眼光看待前面学过的语句,并为以后的学习作好必要的准备。本节课对学生算法语言能力、有条理的思考与清晰地表达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条件语句的表示方法、结构和用法;用条件语句表示算法。   难点:理解条件语句的表示方法、结构和用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正确理解条件语句的概念,并掌握其结构。   ⑵会应用条件语句编写程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实例,发展对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与步骤进行分析的能力。   ⑵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算法、设计框图、编写程序以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算法的能力。   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条件语句,感受算法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能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进一步体会算法思想的重要性,体验算法的有效性,增进对数学的了解,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⑵通过感受和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和威力,形成自觉地将数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思想。   ⑶在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根据本节内容逻辑性强,学生不易理解的特点,本节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辅以观察法、发现法、练习法、讲解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能力不是很强,只能通过对实例的认真领会及一定的练习才能掌握本节知识。   2.教学手段:运用计算机、图形计算器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约4分钟)   首先,我要求学生们编写程序,输入一元二次方程   的系数,输出它的实数根。这样可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因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据我们之前所学的三种算法语句是无法解决的,这样就引出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2.探究新知(约8分钟)   为了引入概念,我首先给出了一个基本的应用条件语句能够解决的例题:   例1编写一个程序,求实数x的绝对值。   整个过程由师生共同分析完成。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研究例题中的两个程序,既要让学生们看到已知的三种语句,更要注意到未知的语句,即条件语句。总结上述例题的程序可得出条件语句的两种一般格式,接下来由师生共同对这两种格式进行研究.   3.知识应用(约15分钟)   此环节有两个例题   例2编写程序,写出输入两个数a和b,将较大的数打印出来   例3编写程序,使任意输入的3个整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输出.   先把解决问题的思路用程序框图表示出来,然后再根据程序框图给出的算法步骤,逐步把算法用对应的程序语句表达出来。(程序框图先由学生讨论,再统一,然后利用图形计算器演示,学生会惊喜的发现:自己也是个编程高手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4.练习巩固(约4分钟)   课本第30页第3题   练习可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在练习中发现问题,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5.课堂小结(约5分钟)   条件语句的步骤、结构及功能.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   6.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第3、4题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对作业实施分层设置,分必做和选做,利于拓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2023-07-16 19:31:111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续写新的篇章,不如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个教学计划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2021年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1   一、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语文   2、教材使用情况:苏教版语文必修四、五,《论语》选读   3、本学期周课时:4节   二、常规工作   1、教学计划及目标确定   认真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指导意见》,密切关注省课程调整内容,并研究相应的对策,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的教学思想,用新观念新思路处理教材。按时制订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计划。要求内容全面,包括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提高质量措施,教学进度表。要求组员认真学习并了解对单元目标和课文教学目标,理解教材的要求,并把这些要求落实在教学之中。   2、集体备课及教案   备课组以“教学进度表”为依据,加强集体备课,要求按照学校要求,定期召开备课组研究会议,全员参加研讨。确立中心发言人,研究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研究教学方法,设计好配套的单元训练,控制好教学进度。要求:   (1)、提前备课,按要求撰写教案,不得搬照抄教案,不以课件代替教案,不以试卷代替教案。   (2)、新课教学目标符合《学科指导意见》要求,学考、高考复习课目标符合学考、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并切合学生实际,表述准确、具体、恰当,体现三维目标;准确确定教学重、难点。   (3)、教案数足(一学期不少于60个),分课时备课,环节齐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4)、教学过程紧扣教学目标,环节安排科学合理,不仅有教师活动,还要有学生活动,主问题设计恰当、有效,板书设计精炼、合理、美观。   (5)、课型多样,除新课外,还要有复习课、作文指导课、作文讲评课、试卷讲评课教案,并做到环节齐全。   (6)、课后有教学反思,并有针对性,不少于课时数的五分之一。   3、课堂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层次清晰,知识传授合理,能力培养恰当,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准确评估课堂教学效果,控制好课堂教学过程,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愉快生动,能力提升明显。   4、作业设计及批改   (1)、本学期各班大作文不少于8篇。批改要求:大作文略改5篇以上,精批2篇以上。小作文8篇(包括随笔、读书笔记、日记、片段练习)以上,略改一半。   (2)、有针对性地布置配合课文的作业,有检查,有错题记录。   (3)、单元练习或月考4次以上,有批改,有错题记录。   (4)、大作文和单元考试、月考中典型性、普遍性问题有记录和分析,有订正和讲评。   (5)、能根据要求一学期命制1份试卷,有细目表,难度恰当,知识点分布合理,原创题和改编题占一半左右,无明显差错。注重过程评价,每次测试有分数记录。测评后及时对学生的测评情况进行统计,撰写质量分析报告,并讲评。   5、课外阅读   教师订出学生课外阅读书目:《项脊轩志》、《长亭送别》、《报任安书》、《渔父》、《刺客列传》、《逍遥游》、《兰亭集序》《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陈情表》、《记念刘和珍君》。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2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五班共有学生51人,其中男同学23人,女同学28人。大部分同学有责任心,在学习过程中能努力向上,认真完成作业。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识字基础和阅读能力,但也有一些学生识字能力、学习习惯欠佳,孩子本身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各个方面有待加强,有待改进。尤其他们不喜欢读书,所以这部分同学也是我这学期需要特别关注和帮助的对象。班里陈硕、王宁媛、刘馨怡、尤辰初等同学学习认真,成绩优良,樊正航、郭昱亨、娜荷芽等朗读较好。我要利用学生资源采用“一帮一,共进步”的方法,使全体同学都能更好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1、 内容及编排   本教材从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专题;多彩的秋天;学校生活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协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组课文包括导语、识字、4-5篇课文及 “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   2、 教材特点   ⑴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每一组教材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专题,识字课、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展示台等内容都围绕着本组的专题安排。   ⑵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识字课的内容围绕本组的专题,而且形式多样。有的描写秋天美丽景色、反映学校生活和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词语,有的表达爱国之情的三字经,有讲思想方法、给人启迪的成语,有提倡团结合作的,有教学生怎样做人的对联,还有反映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拍手歌。   ⑶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时代感,贴近儿童生活。   课文体裁多样。童话、寓言、诗歌、散文、故事、科普文章以及日记等应有尽有,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⑷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⑸突破传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增强亲和力。编写角度由服务于教师的教转向服务于学生的学。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 “语文园地”里设有“展示台”一栏,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才能的机会。   ⑹教材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本册教材规定了识字量认识450个,但同时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认字,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认字,超过规定的识字量。在识字方面,每课要求认识的字体现基本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认。   三、学习目标:   1、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50个字,会写3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 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断。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对写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学中突出“过程和方法”,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提高文化品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编排体系上,人教版《必修五》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安排相关内容。同时根据学校的安排,本期开始开设选修课《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章写作与修改》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编写出来的,是为高中生提供的语文选修课中的一种。本书内容共分4章,每章3节,总共12节,涉及个性化写作、材料的使用、认识的深化以及文章修改四个方面的问题。为具有写作兴趣和特长的高中生开辟的写作新天地,同时也为高中生参加高考提供了必要的发展空间。《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教材,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对于诗歌,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对于散文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学生分析   本期本人担任高二文科117、119两个班的语文教学。   本人面临的两个班属于平行班,学生由高一升入高二,刚刚经历分班,情绪欠稳定,人数超多,中等生少,后进生多,学习兴趣欠佳,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语文学习习惯较差,课堂沉闷,思维不活跃,思考问题不积极。   四、工作重点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发展学生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常规工作的落实和检查,并有阶段性检查小结和整改措施。   3、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4、提升学生对阅读量,引发对中国文学的感性认识,培养文言语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引导自主写作,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五、具体措施   1、加强书本和网络的学习,提高教师自我素养。   2、提高备课质量,继续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   3、指导学生加强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准备摘抄本,用好《语文读本》,每周布置阅读量,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名句名篇的知识。   4、重视诵读,改进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5、跟同事协作,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向同事们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的听课评课活动。   6、作文训练以“表达交流”和《文章写作与修改》相结合,面批、互评、自批多种批改方式结合,切实提高效率。   7、加强电化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度   (略)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4   一、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即“习惯”、“识字”、“课文”和“练习”。   “习惯篇”共有5页彩色插图,积极开发学生的早期阅读,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识字写字”本册共安排生字406个,其中要求写的为276个,另外的130个生字只认不写。识字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更能使学生在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达到“多识”、“写好”的目标。   “课文”安排了6个单元,每单元3~5课,全册教材安排课文23篇,其中韵文6篇。大体上按内容分为6个单元。这样的安排,简约实用,抓住了关键,学生能远离烦琐机械的练习,高效率地达到《标准》规定的主要目标。   “练习”共安排综合练习8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分四个板块:学用字词句、写字训练、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等。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8名,通过上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自觉地完成各项作业,学生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不断训练,想象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2)继续培养专心倾听的习惯,养成认真写铅笔字的习惯。   (3)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2、汉语拼音   (1)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2)认识大写字母,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450个生字,会写350个生字。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当众说话,做到口齿清楚,语句完整,有礼貌。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的词语的意思。   (3)能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6、写话   (1)能运用学过的词语写句子,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的事物,写几句连贯的话。   (3)学会“祝贺”、“购物”、“待客”等方面的言语交际的本领,能用几句连贯的话把有关的内容写下来。   (4)学习使用逗号、句好、问好和感叹号。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识450个字,会写3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美观。   2、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3、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五、教学措施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发挥创造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法,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充分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篇段并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之中。   6、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5   新的学期,新的挑战。我们高二语文组的各位老师在校领导和年级组的领导下,积极地展开工作与学习,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团结合作,认真工作,基于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故与各位老师商讨,特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提高文化品位,为高三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情况分析   1、教材教学: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难度较高一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阅读教学上对学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阅读理解上升到品味鉴赏,还新增了诗词、小说等阅读单元。写作上则要求学生较好掌握议论文的写作和应对话题作文的能力。   2、学生分析:学生在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下,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欠佳。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课外迁移不够,阅读和写作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工作重点   1、提高备课质量,继续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以“阅读”和“写作”教学为抓手,带动其它方面的教学工作。   3、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名言诗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成语等。   4、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四、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学期语文教学,除了常规性的教学要求外,要特别注意选修课的教学安排,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高中语文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有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偏颇,就否定或削弱语文课的工具性,就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审美与情感的感悟和熏陶上。教学中,要加强积累,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名句名篇的积累、阅读鉴赏方法的积累上、表达交流能力的积累等,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感。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功能,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2、重视诵读,改进古诗文教学。   古代诗文作品在这套教科书中的比例约占45%。古代诗文的选目以传统经典名篇为主,也适当扩大了选材范围,新选了一些古代优秀作品。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因为这部分内容,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文质兼美,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课程标准还有“培养阅读前一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要求。因此,教学重点应是诵读课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课文的思想内容,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这也有利于培养文言语感。对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发展简况等知识,也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切实掌握。   3、加强联系,提高写作能力。   教材的写作部分,既注意吸收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的经验,又体现了21世纪对高中生写作的要求。应该明确高中学生从事写作文必须做到的几种基本要求:包括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目的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同时,应该进行记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实用写作能力,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五、教学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新课改,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总揽全局,面向全体,注重信息反馈,搞好试卷分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争取教学的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5、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   6、注重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7、充分挖掘本地的语文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到民间采风,领略民族文化的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8、努力探索学生评价体系,搞好学生学业成绩的综合性评价,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生受益,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2023-07-16 19:31:211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之教案2】文言文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2 ●歼灭难点训练 (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元帝) 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遂克谯城(豫州治所) 。数遣军要截石勒,勒镇戍归附者甚多。时赵固、上官已、李矩、敦默等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遣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受逖节度。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河上堡固(小城堡,又称“坞”) 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其有微功,赏不逾日,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又收葬枯骨,为之祭,百姓感悦。石勒不敢窥河南,使成皋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晋书u2022祖逖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 遑:闲暇,功夫 B .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 遇:碰上 C .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滋:滋长,发展 D .逖不报书,而听互市 报:回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 避地:迁地以避祸患 B .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部曲:私家军队 C .遂受逖节度 节度:节度使,官名 D .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 任子:任官的子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 .又收葬枯骨,为之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C.“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祖逖“收复治理河南”措施的一组是( ) ①中流击楫而誓 ②数遣军要截石勒 ③逖遣使和解之 ④逖爱人下士 ⑤躬自俭约,劝督农桑 ⑥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5.下列对祖逖事迹的叙评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逖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晋室南渡后,他立志澄清中原,与刘琨同被共寝,互相勉励,闻鸡起舞。 B .祖逖向元帝建议北伐,元帝对他大力支持,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他大批物资、兵器。祖逖率众渡江,中流击楫而誓,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决心。 C .祖逖克复谯城,多次遣军要截石勒,收编赵固等人,对任子在胡者进行严厉打击。终于使 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D .祖逖爱人下士,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并要子弟参加劳动,因而深得百姓爱戴。他允许与胡人互市,获利十倍,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6. 翻译下面语句 ①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 ②子弟耕耘,负担樵薪。 (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2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年十七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姊,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秦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谕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视事三年,征还为抚军中兵参军。 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塘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床施蘧篨屏风,冬则布被莞席。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众威服其仁义。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十七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干:才能。 B .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 宾:宾客。 C .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去 官:离任。 D .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 劝:勉励,提倡。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 .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 B.休仁以为司徒参军 C .郡境翕然,威信大著 D.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长借官空车厩居焉 人多异焉 B .以治干称 躬耕以养弟姊 C .收入常多于邻境 力于仁义 D .言之明帝 追载缣帛以送之 10.以下全能表现孙谦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 ①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 ②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 ③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 ④郡境翕然,威信大著 ⑤治烦以简,狱无囚系 ⑥每去官,辄无私宅 A. ①②④⑤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11.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孙谦因为父亲担心自己将来有一天会离开所居官职,就躲避到历阳,从事耕作以养活弟妹。 B .孙谦在做巴东、建平二郡太守时,对于原先抢掠的蛮人,都将 他们释放回家。 C .孙谦在做宁朔将军、钱塘县令时,用简便的方法处理繁杂的事务,狱中没有关押的罪犯。 D .孙谦在晚年依然努力实行仁义,自己所做的超过一般人很多,大家都很敬佩他。 12.翻译下列语句 ①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 ②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附:参考答案 歼灭难点训练 1.B [遇,应解释为“对,对待”。《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 2.C [节度应解释为“布署,节制调度”。] 3.C [“因起舞”中的“因”:于是;“因河为池”中的“因”:依靠,凭借。A 项中的“虽”都解释为“即使”。B 项中的“为”都是介词,“替”。D 项中的“而”都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D [注意,这一题的题干中的要求是“措施”。] 5.D 6.(参考) ①胡人那边有什么特别的谋划,就秘密地将消息使祖逖知道。 ②子弟们都亲自耕田锄草,挑担砍柴。 7.B [这道题可以通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意义。A 、C 、D 项在所处语境中词义的解释都是正确的。B 项中,根据语法关系“宾”用在表否定的“不”之后,应为动词;其次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孙谦认为少数民族不服从的原因是以前的长官对他们有失礼仪,应解释为“服从”。] 8.B [B 项中的“以为”在古汉语中有两种用法:一是“以u201eu201e为”的形式,可以理解为“把u201eu201e当作”或“任用u201eu201e做”等;二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可以理解为“认为”。而文中王休仁是任用孙谦做司徒参军,由此可以判断B 项为正确答案。] 9.D [A 项中两个“焉”意义不同,第一个为代词,代指住的地方,可译为就住在那里;第二个为助词,不译。B 项中第一个“以”表原因,第二个“以”表凭借、方式。C 项中第一个“于”表相比之义,第二个“于”表在某方面。D 项中两个“之”都代指孙谦。] 10.C [②句是讲孙谦的前任官员们常采用的管理方式,非孙谦本人事迹;⑥句是写孙谦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写他的清廉。此两句不合题旨要求,可排除。①句是对他初任句容县令政绩的概括,此句中的“神明”,④句中的“威信大著”都以为政的结果从另一面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③与⑤句皆直接描写他为政的措施,是他政治才能的表现。] 11.A [A 项叙述不合原文意思,原文中“父忧去职”指因父亲病丧他离职,此项中错误理解为“父亲担心”;另一方面,此项中“躲避”之说不当,原文为“客居”于某地,即所住之地非自己的家乡。] 12.(参考) ①孙谦将去上任,官方下公文让他募集一千人跟随他赴任。②自己俸禄中出于本郡官吏百姓的那部分,他都免除不收。 【备用资料二】 常见实词词义归纳 1.爱ai ①喜欢、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 ②怜惜、同情。爱其二毛。(二毛,指老人) 《左传》 ③吝惜,舍不得。向使三国各爱其地u201eu201e 《六国论》 2.比bi ①并列,挨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副词,接连地。比三年日蚀。 《汉书u2022外戚传》 ③勾结。朋比为奸。 ④比较。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涉江》 引申为比拟,认为和u201eu201e一样。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诸葛亮传》 ⑤及、等到。比至当阳,众十余万。 《三国志u2022蜀志u2022先主传》 ⑥近来,最近。比得软脚病。 《祭十郎文》 ⑦比比:处处。比比皆是。频频,屡次。郡国比比地动。 (《汉书u2022哀帝纪》) ⑧比年:每年;连年。 3.北bei ①北方。思念北边之未安。 《盐铁论》 ②打了败仗往回跑。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4.罢(1)ba ①停止。秦出兵,五国罢兵 ②结束、完了。及反,市罢。 《韩非子u2022郑人买履》 ③罢免、停职。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藏等。 (2)pi ④通“疲”疲劳,疲乏。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必通也。 《论积贮疏》 5.倍bei ①同“背”背向、背着。引申为:违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②加倍。皆倍其爵赏。 《墨子u2022号令》 6.被 (1)bei①被子。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训俭示康》 ②覆盖。凝霜被野草。 阮藉《咏怀》 ③加于u201eu201e之上,遭受,蒙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 (2)pi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被坚执锐。 《史记u2022陈涉世家》 屈原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 同舍生皆被绮绣u201eu201e 《送东阳马生序》 7.病bing ①生病 病。永元中,病卒于家。 《后汉书u2022王充传》 引申为精疲力尽。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 《新唐书u2022杜希全传》 ②毛病,弊病。献体要八章,砭切政病。(同上) ③担心,忧虑。郑人病之。 《左传u2022襄公二十四》 区别:“病”常指病得很重;“疾”则指一般生病。 8.暴 (1)pu 晒。一暴十寒(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曝”) 引申为暴露,显露。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u201eu201e 《六国论》 (2)bao ①又猛又急。暴风骤雨。河水暴益。 ②凶恶残酷的。不畏强暴。暴秦之欲无厌 ③欺凌,损害。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 《庄子》 9.薄bo ①少,与“多”相对,事力劳而供养薄。 《五蠧》 ②微弱。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 (同上) ③轻。故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 (同上) ④迫近。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陈情表》 ⑤草木丛生的地方。死林薄兮。 《涉江》 ⑥轻视,瞧不起。厚今薄古 ⑦贫瘠。薄田十五顷。 《诸葛亮传》 ⑧稀。薄粥。 10.长 (1)chang 与“短”相对。引申为长久。天长日久。 (2)zhang ①成长,增长。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采草药》 ②掌握,担任。而翁长铨 《记王忠肃公翱事》 ③排行第一。长子。木兰无长兄。 《木兰诗》 ④年纪大,与幼相对。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 11.存cun ①存在。逐解邯郸,存赵。《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慰问,问候,看望。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同上) ③思念。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屈原列传》 凡天地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王充《论衡u2022订鬼》 12.诚cheng ①真心实意。帝感其诚。 《列子u2022汤问》 ②实在,的确。战败而亡,诚不得意。 《六国论》 ③假设,如果。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 《信陵君》 13.除chu ①台阶、殿阶。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 《苏武》 ②清除、去掉。背筐,手长铲,为除不洁者。 《左忠毅公逸事》 ③修整。蛤蟆鸣燕降而通路除道。 贾思勰《齐民要术》 ④任命、授职、拜官。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⑤逝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14,乘 (1)cheng ①驾车、驱马拉车。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墨子u2022亲士》 ②登、升。俱乘高台。 《列子u2022黄帝》 ③趁着,凭借。乘胜追击。 ④欺凌,欺压。三国必起而乘我 《荀子u2022强国》 ⑤追逐,吏士喜,大呼乘之。 《汉书u2022陈汤传》 ⑥春秋时晋国史书叫“乘”后因此称一般史书为“史乘”。 (2)sheng ①一车四马。乘舆:帝王乘的车。 ②“四”的代称。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左传u2022崤之战》 ③帝王代称 15.多duo ①多,与“少”相对。今人有五子不为多。 《韩非子》 ②称赞。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u2022商君传》 休休有容,有足多者。 《海瑞传》 ③只,仅仅。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u2022子张》 16.当 (1)dang ①抵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赤壁之战》 ②应当。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顶替。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 ④恰当。古法采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采草药》 ⑤面对。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 ⑥承担。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窦娥冤》 (2)dang当作。安步当车。 17.度 (1)duo ①量长短。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②揣度、推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 (2)du ①量长度的标准。宁信度,不信足。 《郑人买履》 引:限度、尺度。生之有时,而用之亡(wu)度。 《论积贮疏》 ②制度、法度 公室无度。 《左传u2022昭公三年》 ③度量、气度。常有大度。 《汉书u2022高帝纪》 ④渡过,越过。犹度江河之维楫。 贾谊《治安策》 ⑤量词,表次数。物换星移几度秋 《滕王阁序》 18.独du ①单独、独自。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信陵君》 ②难道。独不怜公子姊也。 (同上) ③仅、只有。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可复燃者。 《三国志u2022诸葛亮传》 19.逮dai ①及,达到。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荀子u2022尧问》 ②捉拿,逮捕,诏狱逮徙系长安。 《史记u2022文帝本纪》 区别:逮、捕均指捉人。“捕”还用于其他动物。“捉”上古是握的意思。 20、道dao ①风尚。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②道理、学问。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同上) ③办法。此五者,致胜之道也。 ④路。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 ⑤学派。墨之道,兼爱为本。 《墨子u2022非攻》 ⑥说。人道是三国周郎亦壁 《赤壁怀古》 21.第di ①次序、次第。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杜牧u2022过华清官》 ②官僚和贵族的大住宅。居第当传子孙。 《训俭示康》 ③科举时代考试的等级。及第,考取。下第,没有考取。 ④只,但。第朕非桀纣耳。 《海瑞传》 ⑤第令:假使。第令事成。 《史记u2022吴王濞传》 22.得de ①得到、获得。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石钟山记》 ②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能”之意,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同上) ③收获。古人之观于天地u201eu201e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 ④自认为得意(合心)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五人墓碑记》 ⑤适合。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 《记王忠肃公翱事》 此言得之。 《六国论》 ⑥通“德”。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鱼我所欲也》 23、负fu ①使u201eu201e承担。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对不起,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背着。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④违背。决负约不偿城。 ⑤失败。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孙子兵法》 ⑥依仗,凭借。负隅顽抗。 ⑦背靠着。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 《商君书》 ⑧欠。通家尚负责(债) 数巨万。 《汉书u2022邓通传》 24.伐fa ①砍伐。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诗经》 ②讨伐、攻打、进攻。十年春,齐师伐我。 《左传》 引:声讨。口诛笔伐。 ③夸耀。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屈原列传》 ④功劳、功绩、事业。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 25.服fu ①衣服。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 《训俭示康》 ②穿(衣) 引:佩带。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 (同上) ③从事、做。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 ④服从,归顺。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过秦论》 ⑤驾、拉车。服牛乘马。 ⑥吃。服药。 26.废fei ①废弃、停止。半途而废。废寝忘食 ②黜废、罢官。不胜其任者废免。 《管子》 ③衰败。百废俱兴。 ④残废。无手足则肢体废。 27.干gan ①水边、河边。置之河之干兮。 《诗经.伐檀》 ②冲犯、冒犯、冲。至谷中则森然干霄。 《雁荡山》 ③求、索取。亦不敢服垢蔽以矫俗干名。 《训俭示康》 ④盾牌。化干戈为玉帛。 ⑤干预。好干预人事。 《晋书u2022王衍传》 28.归 (1)gui ①古代女子出嫁,又叫“于归”。吾妻来归。 《项脊轩志》 出嫁的女子回家省亲叫“归宁”。吾妻归宁。 (同上) ②归还。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廉蔺列传》 ③归附,归属。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赤壁之战》 ④归到一处,集中。则津泽皆归其根。 《采草药》 ⑤返回。如:望其速归。 (2)kui通“馈”。归公乘马。 《左传》 29.固gu ①坚决,坚持。婿固不遣。 《记王忠肃公翱事》 ②本来。公固知其不贪也。 (同上) ③固执。而固吝者何? (同上) ④坚固。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 《赤壁之战》 ⑤通“故”,所以,因此。固将愁苦而终穷。 《涉江》 30.贾 (1)gu ①买,贩卖,特指做买卖。平子每岁贾马。 《左传》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五蠹) ②商人。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 《盐铁论》 ③求取。又引为招引,招惹。贾祸。 《盐铁论》 (2)jia通“价”,价格、钱。如有营,予佐尔贾。列贾五百金。 《记王忠肃公翱事》 辨:运货贩卖的n 旷商”,囤积营利的叫“贾”故曰“行商坐贾”。 31.盖 (1)gai ①车盖。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 《信陵君》 ②副词,大概。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谏太宗十思疏》 ③表原因的连词。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列传》 (2)he通“盍”,何,何不,怎么。技盖止此乎? 《庖丁解牛》 32.怀huai ①揣着,抱着,怀抱。于是怀石遂自沉汩罗以死 《屈原列传》 ②想念、怀念。远行多所怀。 ③安抚。怀敌附远。 《论积贮疏》 33.患huan ①担忧,担心,忧虑。不患无财。 ②忧患,灾祸。有备无患。 ③疾病,得u201eu201e病。 ④厌恶。公患之。使贼之。 《国语u2022晋语》 34.几ji ①隐微,不明显。特指事物的苗头和预兆。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周易u2022系辞》 ②事物,多指政事。日理万几。(又写作“机”) ③接近,临近。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论积贮疏》 ④几乎,差一点。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捕蛇者说》 35.见 (1)jian ①看见。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 《论语》 ②拜见,谒见。项伯即入见沛公。 《鸿门宴》 ③见识,见解。敢陈愚见。 《晋书u2022王浑传》 ④放在动词前表被动,相当于“被”。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蔺相传》 ⑤第一人称代词,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 君既若见录。 《孔雀东南飞》 再如:见教,见谅。 (2)xian出现。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 注:上古没“现”字,凡表“出现”的意义均为“见”。 36.今jin ①现在。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察今》 ②假如,如果。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孟子》 37,间 (1)jian夹缝、间隙。引:机会。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指南录后序》 又: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2)jian ①小路、间道。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廉蔺列传》 ②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③间或、断断续续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秘密地,悄悄地。侯生乃屏人间语。 《信陵君》 ⑤隔阂,疏远。君臣多间。 《左传u2022哀公二十七年》 ⑥离间。赵王信秦之间。 《廉蔺列传》 38.绝jue ①杜绝、断绝。天柱折,地维绝。 《淮南子u2022天文》 ②极,非常。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 《罴说》 ③高超、绝妙。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④停止、消失。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与朱元思书》 ⑤横渡、横穿。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39.举ju ①拉起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②举荐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③举行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 ④占领 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⑤拿,拥有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⑥全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 ⑦整个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屈原列传》 ⑧扛起 遂括囊口,肩举驴上。《中山狼传》 ⑨聚合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过秦论》 ⑩发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孔雀东南飞》 ⑾作 故凡举事必循以法。 《察今》 40.将 (1)jiang ①扶、持。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 引:拿,用。将功赎罪。 ②带领,统率。公子遂将晋鄙军。 《信陵君》 ③带兵。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 《三国志u2022吴主传》 ④带兵的人、将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2)jiang ①将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②会,要。将杖杀汝。 《中山狼传》 ③准备,打算。公将战。 《曹刿论战》 ④还是。将近代欤? 《古战场文》 ⑤作助词。官使驱将惜不得。 《卖炭翁》 ⑥且,又。将信将疑。 ⑦连词,和、与。暂伴月将影。
2023-07-16 19:31:291

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作者对后主提的三点建议。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导入新课。   《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刘备之子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蜀汉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五年,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刘备统一全国的大业,准备出师北伐。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平时国事事无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诸葛亮为了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因此上这篇“表”,希望国内政治清明,后方稳定,使他“北伐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中的杰作,是一篇使人动感情的好文章,其人其文历来为后人所景仰。陆游曾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下向皇上陈情、请愿的一种奏章。   二、指导阅读课文。   (一)、正音:   疲弊(bì)陛下(bì)恢弘(hóng)驽钝(núdùn) 裨补阙(bìquē)行阵和睦(háng)夙夜忧叹(sù)崩殂(cú) 妄自菲薄(fěi)陟罚臧否(zhìpǐ)以彰其咎(jiù)   (二)、研读第1、2段。   1、结合文中注释阅读课文,并补充如下注释:   疲弊:比喻国家衰弱贫穷。   秋:引申为关键时刻。   盖:语首助词,可译为“原来”。   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   忠谏:忠于皇上的谏言。谏,读,臣下规劝皇上,向皇上提意见。   昭:读,诏示,显示。   刑: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刑,受罚。   光:名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臧否: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奖励惩罚,表扬批评。   恢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大发扬。   2、指导分析第1段。   (1)提问: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诸葛亮向刘禅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2)指导辨析词的引申义和“以”的连接作用。   复习“以”的介词用法──当“用、把、拿、凭”等意思讲,分析“以”作连词的用法。“开张圣听”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以”连接目的,可译为“用”、“用来”。   “妄自菲薄”结果是“以塞忠谏之路”,“以”连接结果,可译为“以致”。   “以”用作连词,连接的大多是句子,句与句之间有一种逻辑上的关系,在朗读时要注意“读断”。   3.指导分析第2段。   提问:作者在此向刘禅提出的另一条建议是什么?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赏罚分明   4、研读3-5段。   1)、补充如下注释:   是以:因此,“以是”的倒装。   痛恨:痛心,遗憾,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所以:表原因连词,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计日而待:时间不长,屈指可数。   良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善良诚实之人。   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远离。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阙:通“缺”,缺点。   2)、作者在此向刘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   三、小结第一部分。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治国方针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还是正确的,可供借鉴。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第二部分。   1、指导朗读6、7段。   2、补充如下注释:   躬耕:亲自耕种。躬,身体,此处是名词作状语。   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庶,读,连词,表希望。   驱驰:本义是策马前进,此处引申为奔走效劳。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托付,动词活用为名词,指托付的事情。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3、思考: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   这两段主要是追叙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后主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作者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效劳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三、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8、9段。   2、翻译第8、9段。   3、课文第8节对后主提出了哪些希望?   希望后主严格要求作者自己   提出三点希望希望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向后主本人提出希望   四、写法上的特点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   五、全文总结   本文是奏章,内容是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以议论为主。而作者为了使后主知道创业的艰难,勉励他以先帝为榜样,在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与追随先帝的原因和以身许国的经过。同时在议论和叙事中,处处流露出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很有说服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5)开张:古义是扩大,今义是店铺开业   (6) 痛恨:古义是痛心遗憾,今义是极为憎恨   (7)卑鄙:古义是低微而卑俗,今义是语言行为恶劣   (8)感激:古义是感动奋发,今义是深刻的感谢   (9)涕:古义是眼泪,今义是鼻涕   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更多:先、崩、弊、诚、义、否(pǐ)、遗(wèi)、愚、阙、雅等。   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 篇2   教学设想   一、充分利用网络教室资源优势,将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网络课教案。   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在读、讲、议、写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学习,基本具备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对在网络教室里的学习很感兴趣,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较好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3.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   4.培养学生学会从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网络课程资源,阅读体悟,自主、合作、探究,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培养学生学会从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网络教室、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课前读课文,根据注释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因特网或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皆可),如:诸葛亮生平、三顾茅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2、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学生点击以下网址查阅:   二、一读课文,触摸文本   1、点击下列网站,听配乐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把握停顿:   ①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恢弘忠谏菲薄   陟臧否以遗陛下裨补   猥自夙庶竭驽钝   咎咨诹   ②停顿:用"/"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教案《网络课教案》。   A然/侍卫之臣/不屑于内   B盖/追先帝之殊遇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使/内外异法也   学生自主完成,不会的可以点击以下网站(在线新华词典)查阅: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如有疑难可以点击以下网址:   三、细读课文,解读文本   1、(1)朗读课文1--5自然段,让学生阅读《出师表赏析》一文。   (2)、讨论:   ①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本文陈述的重点是什么?   ②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③文章第5段为什么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去掉这一段文字,好吗?   学生如答不出,可登陆下述网页,进行了解:、齐读课文6-7自然段,讨论交流疑难,思考:   ①课文第6段叙写自己的生平(21年的经历),好象是逸枝衍菖,对此你怎么看?   ②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是什么?③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出师"的战略是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如有疑难,可以查阅以下网站:   四、研读主旨,感悟文本   学生再读课文,教师设计相关问题,诱生深思。   提问:全文以议论为主,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发言。可以查阅《浅谈出师表的艺术特色》一文的网站:   五、链接生活,直面忠诚   让学生就"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教师组织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辩论时学生可查阅相关网站:   六、教师小结:   《出师表》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作为新世纪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做人民的公仆。   七、布置作业: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观看《易中天评说诸葛亮》的视频:   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1、介绍文章的背景。   2、正音、诵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2、解题“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3、检查预习   殂(cú)陛(bì)以塞(sè)忠谏陟(zhì)   臧否(zāngpǐ)攸(yōu)祎(yī)以遗(wèi)陛下   咨(zī)裨(bì)阙(quē)漏颓(tuí)桓(huán)   闻(wèn)达猥(wěi)危难(nàn)二十有(yòu)一年   夙(sù)驽(nú)攘(rǎng)彰(zhāng)咎(jiù)   诹(zōu)涕(tì)   (二)朗读   1、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   2、读毕酌情讲评。   (三)默读。   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布置作业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   2、初步理解并概括各段内容。   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关于亲贤远佞等建议   二、体会诸葛亮在“表”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四、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A.以中国古代智谋之士的故事引出……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智慧的化身不计其数……(由学生举例导入)   B.以学生了解到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传说中的诸葛亮的事迹、形象导入。   C.以杜甫的《蜀相》及陆游的《书愤》导入。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二、解题   1.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刘备三顾茅庐,他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蜀汉政权建立后,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shàn),主持国家军政大事。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多次出师伐魏,争取统一中国。著有《诸葛亮集》。   2.文体: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背景: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时,写这个表给刘禅。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四、对照注释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第一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为什么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客观)   ⑵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主观)   ⑶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⑷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4.小结: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提问:作者在本段提出了什么建议?如何具体执行?   4.小结: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三、第三、四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⑵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亲贤有什么好处?   4.小结:诸葛亮向后主荐贤,考虑周密。   四、第五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⑵“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代什么?第1句   ⑶“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4.小结:从总结历史教训中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反复叮咛,表明自己推举贤能,旨在兴复汉室。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5段,熟读第6段。   2.归纳虚词“而”、“以”的用法和意义。   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重点)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难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展示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简介写作背景)   3.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 恢弘 陟罚臧否 裨 以遗陛下 补阙 驽钝   猥自枉屈 以彰其咎 咨诹   4.诵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二、合作探究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下面重点的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3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 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3.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4.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5.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三个),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三、达标反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 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   (2)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3)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4) 由是感激 古义: 今义:   2理解性填空   (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   (2) 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句子是   (3) 表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4) 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目标是   (5)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6)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7)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8)《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一致。   (9)《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10)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 11)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12)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13)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   (14)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   (1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   (16)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   (17)、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   (18)、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19)、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   (20)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3.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 篇6   三维目标   1、掌握古汉语知识,特别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培养文言文语感;   2、培养学生以读导悟理解课文的能力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技能;   3、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体会精炼、质朴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重点难点   以读导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法学法   诵读、讲授、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默读课文(快速),要求整齐朗读,同桌之间纠错。   2、列出三个词语,并分析古今异义,教师点明一字就是一词:卑鄙开张痛恨   3、列举词语,学生变换形式朗读,读出节奏感,然后再在全文中找出来排比、对偶的句子再读。   板书:开张圣听引喻失义妄自菲薄(音乐美:铿锵有力,适合齐读)   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   1、用心去听,感受教师的情感和语气;   2、画出你觉得最美的句子并且小声试读;   三、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深情   1、学生尝试有感情大声朗读,或同桌互读;   2、学生找出优美的句子,先分析,再带着情感范读;(引导重点句的讲析,以读导悟)   3、演习最后一段,抓住诸葛亮哭的原因,激发学生去想象当初写作的起因背景,从而体会深沉的情感。   4、分析刘禅形象以及他和诸葛亮的特殊关系,想象刘禅读了此文的情景,并由此去品味文章情感;   5、举例说明这篇文章的影响,引出李密的《陈情表》并推荐;   6、情感迁移,朗读杜甫的《蜀相》。   四、作业:收集史料,了解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并和同桌交流。
2023-07-16 19:31:361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集锦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集锦,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集锦一   一、概述   《游褒禅山记》是高 一年级语文 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编选的三篇写景状物类文言文,以景物为依托,说理抒情,线路了深厚的 文化 底蕴和极大的民族智慧。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 文章 内容,了解古代文人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态度;领略主要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梳理和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通过一次十分扫兴的游历来阐发道理的说理性 散文 。作者借游褒禅山,阐发了人要有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和治学处事必须“深思慎取”的道理。文章记游,目的却是为了说理。记游时,语言朴素简洁,为说理留下伏笔;说理时,因事而发,生动自然,具有 很强的说服二力。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吸取教益的启示。《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设计拟探讨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通过读懂内容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二是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以小见大的写作 方法 。本课用两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体味《游褒禅山记》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形式美。   2、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3、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串讲翻译:通过文本的疏通,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2、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2、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煽情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褒禅山的相关图片,教师作简要介绍:登泰山而翻阅历史长卷,游桂林而观看水墨山水,攀黄山坐叹造化神工,览九华心熏佛国烟香。褒禅山无此佳境,褒禅山也是一座相当平淡的山。幸而由于历史的偶然,宋王安石到此一游,留有一记——《游褒禅山记》(板书),山遂以文名。这篇游记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设计意图:多媒体导入,用大量的图片和简要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2、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虚词、实词和特殊文言句式;标注出疑难字句。   (2)听录音,有感情地小声读,读完之后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和原初体验。   (3)师生交流,质疑释疑,完成对课文的翻译,熟悉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 语言 的品味到思想内容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   3、研读文本,探究赏析。   (1)、速读全文,概括每段大意。(整体把握内容)   明确:第1段——山名考证;   第2段——游华山洞;   第3段——游洞心得:   第4段——观碑心得;   第5段——同游者谁   (2)、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会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文点明主旨的是哪句?为什么?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集锦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音、句读,并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   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解决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特殊句式及疑难 句子 的翻译等问题。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心,分析文章结构。   4、了解本文叙议结合、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5、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2、5   教学难点:   文中重点虚词“其”“以”的用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学法、合作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   1.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2课,属于略读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因此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自主完成《导学案》,遇到疑难词句可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再进行点拨、解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2.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文体、作者及写作背景;理清思路,分析层次;检查重点字词的把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中时,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也是一篇山水游记这篇游记的散文,但它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教师点评补充)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北宋 临川人(今 江西 省 东乡县 黎圩镇 上池村 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 典故 ,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三、检查预习   (一)、给三个长句划分停顿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庐冢( ) 2、今言“华( )”如“华( ) 实”之“华( )”者   3、盖音谬( )也 4、有穴窈( )然 5、则或咎(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 )之 7、何可胜( )道也哉 8、王回深父( )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照应关系?   (设计说明:《导学案》中,前三个问题很简单,这一问题可以点带面)   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   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2、1段的记游部分。   五、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导学案》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重要词语的掌握情况。   于是予有叹 对于/这件事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因为 / 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 而且,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达 / 帮助   9、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10、于人为可讥 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11、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二   12、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名→动,筑舍定居。   13、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动,命名,起名。   14、距其院东五里 名→状,往东 。   1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判断,为,是 阳:山南水北   16、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17、有穴窈然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18、问其深 形→名,深度   1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到尽头   20、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而”,表修饰   2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2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23、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24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   25、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   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27、后世之谬其传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28、而莫能名者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29、何可胜道也哉 尽,完 / 说,动词   3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求学的人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第一、二题。   2.自主翻译课文,勾画出疑难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决《导学案》中的重点词句及疑难问题。   2.学生读课文交流疑难词句,教师点拨。   3.合作交流,探讨本课的重点问题。   〖教学步骤〗   一、检查《导学案》中的重点词句。   (一)解释重点词句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于是余有叹焉   (二)分析 总结 句式特点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3)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4)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集锦三   一、概述   《游褒禅山记》是高一年级语文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编选的四篇写景状物类文言文,以景物为依托,说理抒情,线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大的民族智慧。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古代文人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态度;领略主要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梳理和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通过一次十分扫兴的游历来阐发道理的说理性散文。作者借游褒禅山,阐发了人要有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和治学处事必须“深思慎取”的道理。文章记游,目的却是为了说理。记游时,语言朴素简洁,为说理留下伏笔;说理时,因事而发,生动自然,具有 很强的说服力。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吸取教益的启示。《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设计拟探讨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通过读懂内容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二是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本课用两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体味《游褒禅山记》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形式美。   2、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3、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串讲翻译:通过文本的疏通,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3、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理清“志”、“力”、“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2、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2、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疏通文本,学习文中文言文知识,从而领会作者阐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在课前梳理清楚。本文又是一篇游记,可与学生自己的习作进行联系比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引导学生利用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培养自学能力。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则。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煽情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褒禅山的相关图片,教师作简要介绍:登泰山而翻阅历史长卷,游桂林而观看水墨山水,攀黄山坐叹造化神工,览九华心熏佛国烟香。褒禅山无此佳境,褒禅山也是一座相当平淡的山。幸而由于历史的偶然,宋王安石到此一游,留有一记——《游褒禅山记》(板书),山遂以文名。这篇游记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设计意图:多媒体导入,用大量的图片和简要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2、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虚词、实词和特殊文言句式;标注出疑难字句。   (2)听录音,有感情地小声读,读完之后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和原初体验。   (3)师生交流,质疑释疑,完成对课文的翻译,熟悉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 语言 的品味到思想内容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   3、研读文本,探究赏析。   (1)、速读全文,概括每段大意。(整体把握内容)   明确:第1段——山名考证;   第2段——游华山洞;   第3段——游洞心得:   第4段——观碑心得;   第5段——同游者谁   (2)、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会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文点明主旨的是哪句?为什么?   明确:①登山游洞的感受——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对于仆碑的感受——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华山前后洞各有什么特点,游人的情况怎样?   (4)、朗读第3段,想一想要想领略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其中最为重要和可贵的是哪一点?   明确:有志,有力,有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志”   (5)、结合你读这一段的启发,谈谈怎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6)、课文的第一段和第四段有什么关联?   (7)、有人认为王安石针对“仆碑”提出“深思而慎取之”的观点,游离于主题之外。结合王安石的处境,谈谈你的观点。   明确:表面上看好像冲淡了文章的主题,细细琢磨,作者把这一小段放在大段议论之后写是有深意的。“仆碑”虽“仆”,毕竟是“碑”,但“其文漫灭”,谬种流传,不得识其真面目。学者不应该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追根溯源,求其本质。王安石变法,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危险,中国向来有“成者王侯,败者寇”的说法,一旦变法失败,王安石能否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呢?王安石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不是有人称王安石为“奸人”吗?王安石壮志未酬,他成了后世毁誉交织、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盖棺难定论的人物。仇视王安石的人极尽诬蔑栽赃之能事,欲“漫灭其文”。由此看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这是多么令人惊心的话语啊!由此而知王安石洞悉人生。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内容和找出理解作者思想内涵的关键句子的能力,领悟作者透过记游,重在议论,以小见大景的写作手法。   4. 整理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如: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词类活用,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有泉侧出……   (3)、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二。   (4)、特殊句式,如: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判断句)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状语后置)   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状语后置   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加强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掌握一些文言文特殊句式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5.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设计意图:强化诵读,增强语感,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记叙 记山(山 → 院 → 洞 → 碑)仆碑   游洞(前洞 → 后洞) 后洞   议论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   漫灭谬传 深思慎取(4节)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六、帮助和总结   文言文是高一学生不感兴趣并且颇为头疼的,课堂上容易出现教师满堂灌,机械填鸭,学生却觉得枯燥无味,死学死记,教学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回首本课教学,借助多媒体通过大量的图片导入新课,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将学生带入了作者当时记游的情境当中,从而获得了那份独特的情感体验。“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只有在反复诵读之中才能增强语感,读出味道来,我用了常用的方法“以读带品,以品促悟”, 在反复的诵读当中,学生能较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产生情感上共鸣。教学过程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做到学完一课有一个收获。但在引导过程中,往往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对自主式课堂教学方式还不很适应,师生始终有隔;本人对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程精神理解还不够,尤其是在具体教学中的贯彻实施上还有不明了的地方;自主、探究、合作是有层次的,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采取适当的步骤,确立难易高低程度不同的标准来安排教学步骤,达成教学目的。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够,这有待于以后的培养。学生对自主角色的认同感还待于实践的磨砺才能明晰。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古文大都是实用类文言文,其中有史传(《鸿门宴》、《郑伯克段于鄢》)、行状(《段太尉逸事状》)、奏表(《陈情表》)、书信(《报任安书》),那《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什么?(游记)。人们常说游记是:“纸上山水”,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对这篇“纸上山水”有了一些初步感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王安石一起来继续欣赏褒禅山的风景并一同感悟风景之外的人生体验。   课文分析:   1 、第一段: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   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 、第二段: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为什么?   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着重写后洞。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兴致盎然--有人怠,与之俱出—悔。   3、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游华山洞的心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   层次划分: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具体分析志、力、物之间的关系。
2023-07-16 19:31:431

高二上学期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2017高二上学期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中心工作”为指导,全面推进“四有发展课堂”,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高中新课程实施为中心,转化教学理念,苦练教学内功,优化教学手段,探索实践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主要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在“四有发展课堂”背景下,要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变教堂为学堂,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权,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2、加强备课组集体备课。   备课组内资源共享,分工合作。做到统一教学和复习进度、统一教案、统一课件、统一练习等。重视第二次备课,因材施教。要经常就教材、教法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在一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中,对于每单元每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加以明确,并由专人专攻,形成切实可用的资料,   3、加强听课评课活动。   在学校教务处和语文教研组的领导下,开展好示范课、优质课、研讨课、汇报课等公开课活动,并要求组内教师积极参与评课活动,做到“课课有收获”,以实现自己的教学更大的提高,保证备课组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取长补短。   4、开展“师徒结队活动”,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   在每次听评课与研讨活动中,做到“师有所教,徒有所长”, 加强师徒联系,督促徒弟教师备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节课,改好每一份作业。使其逐渐形成自己成熟的教学理念,成套的教学思路,成型的教学风格。并督促其在此基础上,借助对先进的理论的学习,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思考、总结,并形成文字材料。   4、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利用好早读课、课间和夜自修时间,加强学生自查、自我管理。作业精选精批,及时校对讲解,表扬优秀,鼓励后进。   5、把握好教材的深度与难度,注重学生活动能力培养,尽量利用教材作例子,教会学生能力迁移。同时扎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立足高考,打好基础。   6、加强对高考信息的研究。认真研究了新课改高考试题,制定了有效的措施,确保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注入高考的"知识。   7、强化教学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积极撰写各级各类论文。   8、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9、认真组织好各种类型考试的复习工作,力保在每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10、加强与外界交流,及时了解教学、考试的最新信息。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史记〉选读》、《语文》必修五和《唐宋八大家》学习,教学时要以新课标为准绳,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贯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树立科学的、民主的、开放的、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观念,不断地探索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需要的新教法。   2.在高一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高中语文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为高三年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3.根据高中语文课程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4.在期中考试前完成必修五的教学任务,下半学期完成《〈史记〉选读》的教学。   四、教学进度   1.期中前完成下列篇目:   《刺客列传》、《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陈情表》、《项脊轩志》、《长亭差别》、《报任安书》、《渔父》、《记念刘和珍君》、《逍遥游》、《兰亭集序》;指导学生自读《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等。   2.期终前唐诗宋词部分(选讲)   五、教材处理   1、精讲实练,努力践行“四有发展课堂”。   精选教材中的经典篇目,重点讲解,加强练习。   2、取舍有度,重视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   本学期的学习重点还是在文言文教学上。主要以积累文言知识为主,进而增强学生文化功底。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抓好诵读和默写指导,并适当为其补充有关文言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3、阅读积累,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利用阅读课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提出具体的阅读意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效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或摘抄或点评或讲座或串讲,因“班”施教,因“人”制宜,将课外阅读教学落实到实处。   4、写作实践活动也纳入正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之中。   以“创新班”老师为牵头人,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活动,要求学生定时定量完成写作任务。此外,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等语文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六、工作措施   1、开好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做到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有补充、有实效。   2、组内交流探讨“四有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   3、公开周组织好本组老师开课、听课、评课,做好记录并加以整理。   【2017高二上学期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2】   一、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语文   2)教材使用情况:苏教版语文必修四、五,《论语》选读   3)本学期周课时:4节   二、常规工作:   1、教学计划及目标确定:   认真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指导意见》,密切关注省课程调整内容,并研究相应的对策,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的教学思想,用新观念新思路处理教材。按时制订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计划。要求内容全面,包括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提高质量措施,教学进度表。要求组员认真学习并了解对单元目标和课文教学目标,理解教材的要求,并把这些要求落实在教学之中。   2、集体备课及教案:   备课组以“教学进度表”为依据,加强集体备课,要求按照学校要求,定期召开备课组研究会议,全员参加研讨。确立中心发言人,研究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研究教学方法,设计好配套的单元训练,控制好教学进度。要求:   A. 提前备课,按要求撰写教案,不得搬照抄教案,不以课件代替教案,不以试卷代替教案。   B. 新课教学目标符合《学科指导意见》要求,学考、高考复习课目标符合学考、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并切合学生实际,表述准确、具体、恰当,体现三维目标;准确确定教学重、难点。   C. 教案数足(一学期不少于60个),分课时备课,环节齐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D. 教学过程紧扣教学目标,环节安排科学合理,不仅有教师活动,还要有学生活动,主问题设计恰当、有效,板书设计精炼、合理、美观。   E. 课型多样,除新课外,还要有复习课、作文指导课、作文讲评课、试卷讲评课教案,并做到环节齐全。   F. 课后有教学反思,并有针对性,不少于课时数的五分之一。   3、课堂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层次清晰,知识传授合理,能力培养恰当,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准确评估课堂教学效果,控制好课堂教学过程,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愉快生动,能力提升明显。   4、作业设计及批改:   A.本学期各班大作文不少于8篇。批改要求:大作文略改5篇以上,精批2篇以上。小作文8篇(包括随笔、读书笔记、日记、片段练习)以上,略改一半。   B. 有针对性地布置配合课文的作业,有检查,有错题记录。   C. 单元练习或月考4次以上,有批改,有错题记录。   D. 大作文和单元考试、月考中典型性、普遍性问题有记录和分析,有订正和讲评。   E. 能根据要求一学期命制1份试卷,有细目表,难度恰当,知识点分布合理,原创题和改编题占一半左右,无明显差错。注重过程评价,每次测试有分数记录。测评后及时对学生的测评情况进行统计,撰写质量分析报告,并讲评。   5.课外阅读:教师订出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2023-07-16 19:32:011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整理

1. 高中语文必修2知识点整理(字词 文言文 文学常识 字词1荷塘月色》煤屑xiè幽僻pì弥望mí沾裳shāng敛裾jū处理chǔ处所chù荷花hé负荷hè歌曲qǔ曲折qū颤栗zhàn颤抖chàn脉络mài脉脉含情mò袅娜nuó安娜nà参差cēncī差别chā差劲chà差役chāi 点缀zhuì羞涩sè倩影qiàn嬉游xī嘻嘻哈哈xī惦着江南diàn凝碧níng纤细xiān纤夫qiàn弥望:满眼,充满视野。 弥:满。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2《故都的秋》潭柘寺zhè拓本tà开拓tuò椽子chuán掾吏驯鸽xùn落蕊ruǐ平仄zè椭圆tuǒ颓废tuí房檩lǐn细腻nì廿四桥niàn混沌hùndùn混水摸鱼hún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如萧索的晚秋景象。 萧疏:萧条荒凉,是书面语,如满目疮痍,万户萧疏。稀疏,如白发萧疏。 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经济衰微。 萧瑟:风吹草木的声音,如秋风萧瑟。冷落凄凉,如门庭萧瑟。 颓败:衰落腐败。如荒凉颓败的景象。 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如颓废的生活。 颓靡:颓丧不振作。如士气颓靡。 颓丧:情绪低落,精神萎靡。颓唐:精神萎靡。 书面语,衰颓败落,如老境颓唐。3《囚绿记》涸辙之鲋hé 揠苗助长yà 淅xī沥lì 陆蠡lǐ 婆娑起舞suō 猗郁yī 蕈菌xùn 瞥见piē情不自禁jīn禁止jìn曲折zhé折跟头zhē折本shé事在人为wéi为什么wèi占据:用强力保持或获得地域、场所。 如占据地盘。占领: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 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如性情固执。 顽固: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如∽不化。也指政治上坚持错误或疾病等不易制服。 缘引:引导。 了(liǎo截:明了简单。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揠苗助长:比喻不管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物弄糟。 婆娑起舞:形容盘旋舞蹈的样子。急不择暇:着急得没有时间选择。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肄业yì 弭谤mǐ 干禄gān 孜孜求学zī 敷衍fūyǎn 贻误yí 砥砺dǐlì 宗旨既乖guāi 切磋cuō 蹉跎 訾詈zǐlì 店肆sì 鲜为人知 xiǎn 会晤wù 商榷què 裨补缺漏bì 旁稽博采jī 无虞缺乏yú 道义相勖xù肄业:文指学习。 弭谤:消除诋毁。 干禄:追求功名利禄。 孜孜:勤勉。 敷衍:文指学习不认真。 视事:到职开始工作。 贻误:耽误。或错误遗留下去,使受到坏的影响。 砥砺:磨炼。 营营:形容辛苦劳累。 潜修:深入钻研。 宗旨既乖:宗旨既然错误。 切磋: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 訾詈:指责,诋毁。 店肆:店铺。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会晤:会面,会见。 商榷:商讨。 裨补缺漏:裨,有益。 旁稽博采:稽,查考。 无虞缺乏:不用忧愁短缺。虞:忧愁。 道义相勖:道义上相互勉励。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贷:推卸。容有底止:或许相当深。 底止:深。终南捷径:比喻求官最近便的门路。 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开诚布公:揭示内心的诚意,坦白无私,公正地谈出自己的看法。 规行矩步:比喻举动合乎规矩,毫不苟且。也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刮目相看:比喻另眼看待。时阅数载:时间经过几年。 阅:经过。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作榜样。姑不具论:暂且不作论述。 具,陈述。12《我有一个梦想》签署shǔ暑假/曙光 镣铐liàokào 戳子chuō 缔造dì 真谛dì 侈谈chǐ 磐石 蜿蜒 骇人听闻 义愤填膺 祈祷 了望liào 燎原liáo 缭绕liáo潦草liáo 赎罪shú 澎湃péngpài膨胀 给予jǔyǔ 予取予求yú 无济于事jì 济济一堂jǐ予取予求:原指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求(财物)。 后来指任意索取。骇人听闻:事出怪诞,听起来令人害怕。 义愤填膺:由不义的人或事所激起的愤怒充满胸膛。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 形容非常着急。 安之若素:对于危困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时,泰然处之。不言而喻:不用说就明白。 满口异议:形容分歧大,很多不同意见。息息相关:一呼一吸相互关联,形容关系极为密切。 空头支票:不能生效的支票。比喻口头上说得好听,但实际不能兑现的诺言。 气壮山河:形容气势宏伟,比高山大河还要雄壮。蜕变:人或事物发生质变。 侈谈:夸大而不切实际地谈论(或的话)。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可估量liáng 量入为出liàng 量体裁衣liàng 费尽思量liang繁芜wú 诅咒zǔzhòu 诽谤豁然开朗huò豁出生命huō不可估量:难以估计,形容巨大。 繁芜丛杂:多种多样,而且芜杂。豁然开朗:形容由狭隘幽暗突然变为开朗明亮。 引申为由疑惑突然变成通晓领悟。浅尝辄zhé止:稍微尝试一下就停止了。 比喻学习研究不求深入。卓有成效:形容成绩效果非常显著突出。 坚忍不拔: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如坚忍不拔的意志。 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 风雅颂 三部分,用 赋比兴 等表现手法。 《诗经》里的诗多为 4 言诗。(《蒹葭》、《采薇》)《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收屈原等人的诗歌作品。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 爱国 诗人,名平字原。《 离骚 》是他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早最长的抒情诗。 “乐府”,原指古代封建王朝设立的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负责制定乐谱,培训乐工,搜集歌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选自《 玉台新咏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 叙事 诗,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 2.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年级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 赤壁赋 【默写要求全文,故字形皆为重点!慎查之!】 1游于赤壁之下 游玩 状后 2举酒属(zhǔ)客 举起 3白露横江 充满 引申为笼罩 4纵一苇之所如 如 到 5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 6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 冯 通“凭“ 乘 乎 ….的样子 知不可乎骤得 句中语助词 生乎吾前 同于 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 同于 在 7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像 遗 抛弃 8于是饮酒乐甚 在这时 9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 10不绝如缕 绝 断 1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舞 泣 12苏子愀(qiǎo)然 神色严肃的样子 13正襟危坐 正 整顿 危左 端正坐着 14何为其然也 宾前 然 这样 15乌鹊南飞" 名状 向南 顺流而东也 名动 向东行进 【名动 名状区分乃重点】 16山川相缪 通“缭” 环绕 17方其破荆州 当 下:攻下 18顺流而东也 名动 19酾酒临江 临 面对 横槊(shuò)赋诗 横拿 20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 21侣鱼虾而友麋(mí)鹿 意动 而 表并列 22哀吾生之须臾 为动 之 取独 23挟(xié)飞仙以遨游 表修饰 2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夫 那 25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 渔樵 名动 状后 26而未尝往也 而 表转折 27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卒 最终 2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盖 句首发语词 将 如果 自 从 其 那 以一瞬 通“已” 一眨眼 【本句重点翻译】 29苟非吾之所有 如果 30耳得之而为声 而 表顺承 遇 看到 31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之 不译补足音节 32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 享受【由满足延伸】 33洗盏(zhǎn)更酌 (zhuó) 再 34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 交错【貌似有错】 游褒禅山记 本课知识点异常重点本课知识点异常重点本课知识点异常重点本课知识点异常重点1!!!!!!!!!!!!!!!!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之 代指山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 名动 筑舍定居 状后 3而卒葬之 最终 4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故 因此 名 命名 其 那 5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之 的 判断 6距其院东五里 其 代寺院 【东 名动 向东走】 7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 因为 乃 表判断 “是、为” 8有碑仆道 省略于的省略句 9其文漫灭 碑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 文字 10有泉侧出 名状 从侧面 11由山以上五六里 以 表范围 【有争议】 12有穴(xué)窈(yǎo)然 窈然 幽深的样子 13问其深 形名 1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形动 走到尽头 1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 表修饰 16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动作名 前进 17而其见愈奇 动名 见到景象 18不出,火且尽 将要 19盖余所至, 句首语气助词 有大概意思 20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不到十分之一 2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 动作名 到达的人 22方是时, 当 正在 23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 照明 24既其出 其 语气助词 无实意 25则或咎其欲出者 责怪 2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 自己 而不得 而 表因果 极 尽兴 动词 夫 那 27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 对于这种情况 【前面还有个于是 在赤壁赋】 28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之 主谓 于 引宾 29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 因为 之之之之 补语标志补语标志补语标志补语标志 30夫夷以近 以 同“又”表并列 3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非常 平时很难见到 险远 形名 3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省略宾语 【课本注释 必然是重点】 3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至于 到了….. 相 辅助 34于人为可讥 为 表强调【或者“是”。..争议着 灵活吧】 35其孰能讥之乎 其 难道 3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 以之 因此 由此 37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 使….错 传 流传或流传的文字 名 称说【本课名很多】 38何可胜道也哉 胜 尽 完全 39长乐王回深父 通“甫” 男子尊称 张衡传 1衡少善属文 善于 2游于三辅 游学 状后 3因入京师 于是 4观太学 省略介词 5贯六艺 六艺 礼乐御射书数 6虽才高于世 比 7而无骄尚之情 表转折 8常从容淡静 从容 稳重 9不好交接俗人 结交 10衡乃拟班固《两都》 于是就 模仿 11精思傅会 组织文句 12十年乃成 才 13衡善机巧 灵巧装置 14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向来 15遂乃研核阴阳 于是 16妙尽璇机之正 道理 17顺帝初,再转 调动官职 18衡不慕当世 指权臣大官 19辄积年不徙 提升【有语境,不能解释为调动官职..】 20以精铜铸成 用 21饰以以以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用 22中有都柱 大 23施关发发发发机 拨动 机件 24其牙机巧制制制制 那 构造 25覆盖周密无际 际 缝隙 26伺者因此觉知 因 凭借 27而七首不动 表转折 28寻其方面, 方面 方向 29乃知震之所在 就 之 的 30验之以事 状后 31未之有也 宾前 32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咸 全 都 征 应验 【此处学者古今同义】 33衡下车 官吏初到任 34永和四年卒 死 35举孝廉不行 举荐 36因以讽谏 用 省略宾语 37公车特征拜郎中 授予官职 38再迁为太史令 两次 调动官职 39自去史职, 离开 40形似酒尊 尊 【字形 还有金樽清酒斗十千 莫使金樽空对月 之类的】 41出为河间相 离京外任 琵琶行 本课千古名诗,重点是默写 语法点就这些了吧0.. 1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 贬官委婉说法 2明年秋 第二年 3使快弹数曲 省宾语 4予出官二年 出官 离京外任 5感斯人言 话 6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才。 7因为长句 于是作 8凡六百一十六言 字 9命曰《琵琶行》 取名 10主人忘归客不发。 发 开动 11 。 3. 我要找高中必修一二的文言文的知识整理 宾语前置:1.皆口腹自役(归去来兮辞) 2.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4.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5.童子何知(滕王阁序) 6.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逍遥游) 7.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8.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9.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10.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状语后置: 1.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归去来兮辞) 2.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 3.农人告余以春及(归去来兮辞) 4.将有事于西畴(归去来兮辞) 5.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滕王阁序) 6.奉晨昏于万里(滕王阁序) 7.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8.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9.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省略句: 1.稚子候门(归去来兮辞)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归去来兮辞) 3.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滕王阁序) 4.且臣少事伪朝(陈情表)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 2.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 3.纤歌凝而白云遏(滕王阁序) 4.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定语后置:1.都督阎公之雅望(滕王阁序) 2.宇文新州之懿范(滕王阁序)判断句: 1.南冥者,天池也。(逍遥游) 2.《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 3.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 4.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5.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固定句式: 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陈情表)啊!总算打完了!累死我了。 4.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包括词类活用、古今异议词、 我是从以前的笔记中总结的,《氓》、《采薇》、《离骚》两段、《诗三首》我没有你要的那些重点,《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学了,我会再帮你总结的!希望对你有帮助!烛之武退秦师1.实词:1) 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2) 晋军函陵.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军).3)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以……为边邑4)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动词,增加.5) 敢以烦执事.敢:怎敢.6) 又欲肆其西封.肆:动词,扩展.7) 若不阙秦.阙:使动用法,使……亏损,缺损.8) 失其所与.与:动词,结交.9)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使……撤退10)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11) 阙秦以利晋.利:使动,使……获利2.虚词:1) 之:a) 子犯请击之.②代词,代秦军.b) 许之.②代词,(退秦)这件事.(事)c) 公从之.②代词,代佚之狐.(人)d) 是寡人之过也.③结构助词,的.e)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2)以:a) 以其无礼于晋:①连词,因为 b) 焉用亡郑以陪邻:②连词,表目的,来c) 越国以鄙远:②连词,表目的,来d) 敢以烦执事:③介词,拿,用3)而:a) 今急而求子:连词,表顺承,就,才.b) 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指动作的方式.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起连接作用,无意义d) 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竟然,却.e) 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4)其:a)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 )b) 君知其难也:(代词,它,这件事 )c) 共其乏困:(代词,他们,指使者)d)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e)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示希望或商量语气,还是)5)焉:a)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无意义.b) 朝济而夕设版焉:语气词,无意义c)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d) 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3.句式:A. 宾语前置句:1. 何厌之有?——有何厌?B. 状语后置句1. 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于郑伯言曰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C. 判断句:1. 是寡人之过也.标志:是……也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无标志3. 失其所与,不知.无标志4. 以乱易整,不武.无标志D. 省略句1.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2. 敢以( 之 )烦执事3. 若舍郑以( 之 )为东道主.4. 晋军( 于 )函陵《荆轲刺秦王》1. 闻、引、见、迟、诚1) 闻:乃今得闻教!闻:听到.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到.(报告)2)引:秦王惊,自引而起:挺起身.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3)见:秦王必说见臣:召见.乃遂私见樊於期:会见.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表被动.图穷而匕首见:出现.通“现”未尝见天子:看见过.4)迟: 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认为…迟.5)怪: 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觉得…怪6)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连词,如果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副词,的确,确实.7)就:荆轲遂就车而去:动词,登上.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2. 句式:一、两个被动句.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二、两个表原因的判断句.①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三、两个一般判断句.①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四、两个定语后置句.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五、两个状语后置句.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②取之百金.—(以)百金取之.3. 虚词用法一、而:1) 图穷而匕首见(承接)2) 荆轲遂就车而去(承接)3) 秦王还柱而走(修饰)4) 倚柱而笑(修饰)5) 伏尸而哭(修饰)二、以: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2) 丹不忍以己之私:介词,因为3) 使工以药淬之:介词,用4) 日以尽矣:副词,通“已”,已经5) 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表目的,来6)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来7) 使使以闻大王:连词,表目的,来8)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介词,按照9) 而乃以手共搏之:介词,用10) 乃欲以生劫之:介词,用11) 箕踞以骂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4. 6个通假字1) 秦王必说见臣 :“悦”,高兴2) 日以尽矣 :“已”,已经3)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返回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秦武阳色变振恐、故振慑:“震”,害怕5) 秦王还柱而走 秦王方还柱走:“环”,绕6) 卒起不意、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惶急不知所为:“猝”,突然5.词类活用1) 进兵北略地 北:名作状,向北2) 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作动,上前3) 函封之 函:名作状,用匣子4) 太子迟之 迟:意动,以为迟5) 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6) 前而为歌 前:名作动,上前7)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日夜:名作状,日日夜夜8) 发尽上指冠 上:名作状,向上9) 函封 函:名作状,用匣子10) 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动,使…听到禀告 11) 乃朝服 服:名作动,穿上朝服12) 群臣怪之 怪:意动,以之为怪13) 前为谢曰 前:名作动,上前14) 箕踞以骂 箕踞:名作状,像簸箕一样15) 左右既前 前:名作动,上前16)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绝:使…断6.古今异义:(前古义,后。 5.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二】 高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 粤教版 必修4.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 。 高一必修一文言文,高一数学必修1教案.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 。高一语文必修3 所有文言文的文言现象整理 课件-苏教版 ppt.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固定句式 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变命运 成功在于细节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 。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苏教版必修五文言文.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固定句式 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变命运 成功在于细节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 。
2023-07-16 19:32:081

老班让写 题目是:以后怎样上语文课? 初中600字

人们常说:“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一味隽永的诗,一曲余音绕梁的歌,一副意境悠远的画。”听一节好的语文课会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是一种美得享受。语文课可以含蓄,也可以张扬,有时如潺潺流水,有时如滚滚江河。那么如何上好语文课,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如此丰富多彩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提高教师个人语文素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语文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要对其他各门类知识的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多观摩一些优质课。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的文学书刊,这是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其次,充分备好课是上好语文课的保障。  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充分的备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枕木之如铁轨,基石之于高楼,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种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体安排,这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这就要求教师肯花时间去钻研。  首先教师要备好教材。文本教学,要求我们首先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教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  除去充分准备所要教学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教学的内容产生共鸣。尤其是我们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而言就不高,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游戏、竞赛、分组、才艺比拼等,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作了好的铺垫。  再次,灵活驾驭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我们每一节课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在大力倡导平等、民主、和谐、尊重的师生关系并努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无法预料到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结果,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冷静面对,正确引导,巧妙处理各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发散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发现问题并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学习中,体会学习中无穷的乐趣。而这也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前段时间听于丹教授谈教学,其中就说到她教学的一种随性,带学生去咖啡馆,一边享受着那里边的情调,一边和学生面对面纵谈人生,这不正是将课堂融入了生活,这样的课堂已不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然而这样的课堂却又是我们喜欢的。作为中学的课堂虽然不能如此“高雅”,但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变通,记得有一次作文课,我让学生写美丽的春天,我特意先布置作文相关要求,再专门安排一节户外活动课,让学生自己用眼睛去发现,学生们却一反往常一写作文说皱眉的现状,表现得异常活跃,交上来的作文也有了质量的保证。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从学生的愿望出发,巧设课堂,为学生创设一个舒展的学习环境,既培养了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也使他们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最后,重视塑造学生价值观是上好语文课的内在要求。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我在讲述“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的《陈情表》这篇表文时,从情与理的角度评价 “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之文,其中的悲若情节确实真情动人,能激起我们的同情,却不再能激发我们如苏轼曾经说过:“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的情感共鸣。毕竟时代变迁了,于是我在教学中设问作者李密为何不请人侍奉照顾祖母呢?由此组织学生联系现实展开讨论,我以为觉得,该文的最大现实意义就在此处。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也是当下很多“孝子贤孙”们信奉的人生信条。年迈的老父老母孤独地住在偌大的屋子里,儿孙们忙于自己的事业,金钱和各式各样的东西塞给老人就以为自己是在“尽孝”。物质条件的充裕是可能让人生活得更加舒适,但这样就足够了吗?年迈的父母更需要的是亲情与关怀。 《孝经》“养则致其乐”,恐怕早已经被我们现实的追求冲得荡然无存了!赡养父母不是一顿饭和一张轮椅一个保姆所能代替的吧?在物质条件相对充裕的今天,缺衣少食的日子渐渐会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却似乎并没有觉得我们比昨天的艰苦日子过得更加幸福,为什么呢?请给别人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心灵的关注,从善待我们身边的亲人开始吧!在讨论与交流中,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人生?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讲述一些历史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正确人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可以做到的。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张扬个性、交流情感,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活力与艺术的场所,它是一个动态的、双方的、发展的过程。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又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正如特级教师王菘舟曾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也许在上课,也许当时的课堂就是真实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时空,忘了身份,课即是人,是现实……  看来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懈的摸索,不断的总结,不断地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这样“诗”才能更隽永,“歌”才能更悠扬,“画”才能更悠远。
2023-07-16 19:32:182

初中政治备课组工作总结

初中政治备课组工作总结    篇一:初中政治备课组工作总结   2014—2015学年上学期政治备课组工作总结   (北师大新余附校 张勇平)   本学期政治组4位老师根据学校的课改精神,大力推行“先学后导,当堂测评”的教学模式,精准把握新课标理念,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经过全组老师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扎实推进课改,着力打造生态课堂。   根据学校教务处工作部署,我组扎实推进“先学后导,当堂测评”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自学自测和互动展评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和月月清”,课堂效果明显提高。    二、坚持集体备课,不断钻研教学。   备课精细化。本备课组从集体备课着手,提高教学质量。每周二下午是我们集体备课时间,集体备课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总结上一个集体备课内容的教学得失,有哪些成功之处,存在哪些教学上的不足,哪些必须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弥补和强化。二是讨论下次集体备课的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包括学生的学情和学法。   集体备课的要求:   (1)“四个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练习选配。提倡“四统一”不是要“一刀切”,而是应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经集体分析,做出合理安排 。   (2)备前精心准备。每位教师要对将集备的内容进行初备,中心发言人提前一周准备所主备的教学内容,形成大体的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   (3)备中加强交流。集体备课时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达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做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首先由中心发言人发言,参与人员发表补充意见,重点讨论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的方式和步骤,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资料,教师个体备课的困惑,教学实践的反思等。即教什么?怎么教?然后由中心发言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形成本次集体备课的教案、学案,以书面材料分发给备课组成员。   (4)备后注重完善。集体备课后,教师不要照本宣科,每个成员必须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本班的学生实际对集体备课的教案加以添加和取舍,形成体现分层、符合本班实际的“个性化教案”和学案。    三、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政治学习目标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学生只有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   时,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平时,我们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我们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调知识的活学活用。在分析材料题时,我们强调关键词的把握和分析,紧扣教材知识点,回归教材。    四、统一教学资料、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测试。   本备课组的老师无论是谁在网上收集到的或在别处得到的教学资料,都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备课效率。在平时做到进度的统一和测试的统一。每次考试后,我们统一进行批卷并及时认真地评讲。   总之,本学期我们政治备课组的老师都在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期中考试中,我们平均分与新余四中相差不多,我们坚信在期末考试中成绩一定会更上一层楼。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备课组将继续推行“先学后导,当堂测评”的课改模式,不断创新,真正打造生态课堂。   2015、1、15    篇二:初一政治备课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七年级政治备课组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教研组的协助下,通过备课组二位老师的通力合作,圆满完成了在学期初制定的各项计划。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教学计划,切实提高备课、上课、训练的质量   新学期伊始,在备课组的活动中,我们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分析并根据年级的具体情况,认真制订教学计划和进度,落实作业和训练内容,安排辅导课的内容,并提出有针对性又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和方法,做好几个精细化:   1、备课精细化。本备课组从集体备课着手,提高教学质量。每周二上午是我们雷打不动的集体备课时间,集体备课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总结上一个集体备课内容的教学得失。有哪些成功之处,存在哪些教学上的不足,哪些必须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弥补和强化。二是讨论本次集体备课的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包括学生的学情和学法。   ⑴、根据学校要求,我组在备课中能做到“三定”、“五统一”,同时注意做好“五备”、钻透“五点”、优化“两法”、精选“两题”、梳理“两案”。 ⑵、备前精心准备。每位教师要对将集备的内容进行初备,中心发言人提前一周准备所主备的教学内容,形成大体的教学思路、明确教学重、难点。 ⑶、备中加强交流。集体备课时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达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做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首先由中心发言人发言,参与人员发表补充意见,重点讨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的方式和步骤,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资料,教师自己备课的困惑,教学实践的反思等。即教什么?怎么教?然后由中心发言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形成本次集体备课的教案、学案,以书面材料分发给备课组成员。   ⑷、备后注重完善。集体备课后,教师不要照本宣科,每个成员必须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本班的学生实际对集体备课的教案加以添加和取舍,形成体现分层、符合本班实际的“个性化教案”和学案。   2、上课精细化。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抓“活”课堂,提高学生掌握知   识和发展能力的达成度。为此,要求每堂课师生情绪饱满,互动面广,思维空间大,并留有一定时间练习消化,以达到当堂巩固的效果。“活”不仅在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气氛活跃,更在于知识呈现方式的灵活,师生互动的多样,思维程度的深刻,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最终让每个学生都有最大的收获。教师课堂上要做到关注每个学生的眼神,了解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不让一个学生游离于课堂以外。   3、试卷分析精细化。我们要求试卷分析落实到每一小题,算出得分率并分析得失原因(包括老师方面和学生方面及其他原因),一些不该错的基础题落实到具体学生,老师在分析试卷时点名批评;根据试卷分析结果制定出提高质量的具体措施与教学策略。    二、积极开展教研和科研活动,活跃学术气氛,提高教学水平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们仍然坚持教育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同时加强课改,针对新型的教材,发挥主观能动性,设计出形式多样的课堂模式,有讨论课,多媒体课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总结了许多案例和论文。   我们坚持听课评课制度。大家都把听课看作是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提高教学水平的机会。在听课后,备课组进行评课活动、发表各自的看法,对某些知识点或有疑问的答案进行讨论,以求尽善尽美的结果。   当然,备课组的工作伸缩性大,既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又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动脑,需要创新,更需要合作,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以便取得更大的成效。    篇三:政治教研组评议课总结材料   政治教研组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统一观看了西四旗学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银川语文教师老师讲的《陈情表》。围绕这节课,组内教师进行了评议课,谈了各自的看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思考。概括起来,主要围绕如何去设计一节高效的政治课。   要想讲好一节课,教师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工作,设计好整节课。大到设计导入、情境、问题,小到设计课堂语言的使用等。   高中思想政治课最大的问题在于“课程抽象的、理论性的知识多”   “学生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可言”。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没有象故事那样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像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的只是较多抽象的、理性的概括。尽管也具有一定的逻辑美和理性美,但对于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中学生来说,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基于这些特点,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 用生活化的情境导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喜悦,这就为下一步教学内容的实施做好了铺垫。   导入部分,我们已经把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如果在下面的教学中不能继续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那么学生很快就感到学习乏味了。这就好比一堆燃烧的木柴,不及时加柴,就会逐渐熄灭,如果能够及时适量的加柴,它能燃烧的越来越来越旺。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在处理每一个大的知识点时,都为我们授课提供了生活化的素材,使我们能够把情境教学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成为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例如:《生活与哲学》在讲授“矛盾的普遍性”时,引用的是“庄稼吸收水分和蒸发水分、工厂的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在讲授“矛盾的特殊性”时,引用的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俗语;这些引用的素材,可以是学生的生活常识,可以是警句谚语,可以是历史故事,可以是事政热点,总之做到了生活情境的提出与课本理论的传授有机结合。   做好问题情境创设,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政治课的基本理论是抽象而深奥的,如果课堂上只有抽象的理论,没有具体生动的实际,如何让学生喜欢呢?创设问题情境,使政治课教学内容生活化就显得格外重要。例如,在学习劳动和就业的时候,可以播放近几年大学生找工作的视频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这一情境中,让学生在这个实际的情境下去感受,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情感,了解知识要点,使学生理解并牢记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的重要性。   有了好的情境创设,还需有有好的问题将情境、教材连接起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自己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有效性,必须掌握好以下原则:   第一,所提问题难易适中,学生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假如教师所问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即使这个问题再完美,也不能发挥“问题教学"的作用。同时,问题设计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第二,所提问题要有的放矢,且表述清晰。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学生、检测学生。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它要求教师研究问题设计的目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所提问题要扣准学生需要,扣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的易错易混点。   第三,所提问题要少而精,富有创造性。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一次问一大串问题,问题的设计很少能同时考虑学生情况和教材问题,结果教师在台上努力发问,台下学生却鸦雀无声,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足够时间来思考,结果开启学生思维的目的不能达到。要使问题真正有效,教师提问要少而精,提问要引起他们的思考,不仅仅使学生再现已有知识,还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需要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探究。组织学生探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要引对探究的对象,探究的对象一定是本课的重点或难点,探究过程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思考问题的能力,否则,探究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明确了探究对象,理清了探究思路,探究才是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其次,要处理好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者互为基础、互相制约、相互促进。一方面,学生的探究是在一定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的探究易陷入盲目的探究;另一方面,探究学习在学生的任何阶段都可以运用,对于直接经验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探究学习也是对接受学习所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运用和检验。要有效地转变学习方式,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合作探究基础上有意识地接受学习。如果因为开展探究而忽视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那是无意义的活动。所以,理想的教学模式应是在接受学习中探究和在探究中掌握学习的有机统一。   再次,要处理好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质”与“量”的关系。从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看,每一框都安排了一定量的情景材料和问题,在每一单元结束后又有一课综合探究活动。通过新课程的实践发现:重视探究活动,学生学习兴趣较高,课堂较为活跃,但探究活动多,课时任务难以完成;淡化探究活动,教学任务能完成,但课堂知识的巩固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好探究活动的点,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除了以上谈到的导入环节、情境创设、问题设置、探究活动的开展这些方面,一节成功的政治课还要求教师尽量用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课堂不是工厂,教师不是机器,学生不是木头,所以讲课时要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自己的课堂,用自己的感情来打动学生。视频中老师的干脆的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适当的肢体动作,以及激昂的语调都显示出真挚的感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利用现代媒体、影视作品进行教学的能力,借用现代教学设备及丰富的媒体资源,提高政治课堂的趣味性。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围绕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中心而因材施教,总可以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达到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目标奠定基础。 ;
2023-07-16 19:32:251

语文课要讲得非常详细吗?

语文课关键是让学生感到乐趣,其实语文这门功课主要来自自己平时的积累,拿我来说,自小喜欢诗词、文学作品,上语文课即使有时不怎么听,考试也没有一次下来前三名。上课只是了解一下语法、针对应试教育的考点,做一些专项练习。平时上课就像讲故事一样,寓教于乐是最适合语文的了。备课的时候想一下,这种方式我自己愿意听吗?哪里不合适,注意改进即可。
2023-07-16 19:32:415

历年来有哪些值得一看的高考满分作文?

水的呼唤有一天,一直沉默的水突然开口说话了。水叙述说:我对人类的所作所为感到不满,我为人类做了那么多的贡献,可人类总是破坏我,滥用我。这样既会导致水源的枯竭,又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我时时刻刻都能派上用场。如:人们的身体中必须含有我;人们做饭、洗衣服都得用我;植物也需要我,有了我,蔬菜瓜果才能长得更鲜、更嫩;当发生干旱时,我可是最有用的……总之,我是一种人类离不开的物质。我尽量地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更纯洁,让人们用得更舒心,更放心。可是,人类点儿也不为我着想,他们只顾自己的爽快。有时,人们用完水后,不关水龙头,让我白白地流失了。全球有那么多人,一人浪费一滴水,合起来就是几吨。这可苦了我,全球的淡水本来就不多,照这样下去我可应付不过来。所以人类只有节约用水,水资源才能得到保证。人类不光浪费我,而且破坏我。工厂排放的污水就够呛了,人们还往河里扔垃圾。时间一长,原本清亮的我,现在变脏了,变臭了,我的朋友小鱼、小虾也相继死去。我恨人类,我是人类忠实的仆人,可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所以,我一气之下,也会发点洪水,闹干旱时不救他们,给他们一些警告。人类呀,醒悟吧!听了水的话,我感慨万千。是呀,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哺育大地的乳汁,世界离不开水,人类离不开水。就拿我的家乡民勤来说吧,民勤原来是一个可牧可渔的地方,可由于没有了河水,再加上人们的破坏,民勤的水资源迅速减少。人们不得不大量抽取地下水以解决农田灌溉、人畜饮水的困难,从而导致地下水位急速下降,使民勤成了一个甘旱地区,成了风沙的发源地。还有,我们的母亲黄河曾几次断流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可是单单就在我国还有许许多多跟我们同龄的小朋友喝不上一口干净的,哪怕在我们眼里是很脏的——水!更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胡乱挖掘、肆意抽取被认为如同人类血管般重要的地下水!导致地球的含水层与粘土层压缩变形,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造成了不可估量更是无法挽回的损失!而这一切的使作俑者便是人类自己!更有甚者,还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些人一边咒骂附近的河流、池塘的水太脏、太臭,一边却还往里面倒各种垃圾等等。这些人是可耻、也是可悲的!看到这些惊人的事实,我好像看到了未来的一幕:工厂的烟囱里冒着黑烟,废水排入了小河中,小河的水浑浊一片。没有草地,没有森林,没有湖泊,没有笑声,沙子迷漫在天空,土地化做了无边的沙漠,死一般的沉静。朋友们,如果我们再不保护水,那么这些将会成为现实。忧与爱我看见潇湘竹上的点点泪痕,朦胧中仿佛听见娥皇和女英的声声叹息。那叹息里蕴藏着的忧思百转千回,但我知道其中缘由全在于爱意深厚。忧和爱好似对恋人,总是相伴而生。爱很少因忧而起,但忧却因爱而生。戴望舒在雨巷中失意徘徊,还不是因那丁香一样的姑娘?若不是应了心中的爱意,辛弃疾怎么展现那一抹柔情,在人海中寻觅“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因为心中的那一份爱的滋味,或许我们会在午后的回忆中,笑着暗问:“远方的你,还好吗?”嘴上虽是笑意,心中的忧思却充满了酸涩。家国之愁莫不源于对故土、对根的热爱。子美挥一挥狼毫,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思与爱倾斜于诗间;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对时政的控诉,满含忧愁,确实因对这时代的无奈,对山河的热爱;现代的艾青发出的一声呐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深刻的家国之爱才是那阵阵忧叹的根由啊。对自然的情有独钟也成了忧愁的事儿。难忘张岱独去湖心亭看雪,赏那专属于他的一个人的西湖雪,我们后人赞其雅士,却不知他内心对自然的恋慕、对天然的渴求。相公虽痴,也是由着心里的那一点爱意,那份对知己的企盼。更让我钦佩的便是相公由爱而忧却能豁达地看开、独享自然之趣,巧遇看雪的游者,但守住了爱的宁静。更不用提人们因爱情而辗转反侧了。《半生缘》的爱全在曼钧的信间,却因那多舛的命运而忧思重重;渡边彻听见《挪威的森林》而唤起的对直子的回忆莫不参杂着浓浓的爱和忧;张爱玲送别胡兰成后,“伫立涕之久矣”,其中的复杂心绪又怎好揣摩?……古时的娥皇和女英因爱而生忧,怕是古时人们第一次对忧和爱的尝试与记载。无论是后来的潇湘妃子洒在潇湘竹上的点点泪痕,还是今日人们每日的忧虑,也都因对责任、对爱情、对世间万物的执着罢了。丹墨莲梅鱼生活在小水缸中就长得小,到了大水缸中就会长得大,环境决定着鱼;狼不断探索着新的环境,生存技能不断提高,环境改变着狼;被周围的人认为是“最有前途者”,于是学生的成绩就会不断提高。环境的确影响着人。古人也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处于香的环境,自己也会香,处于臭的环境自己也会臭。这句话的意思是香臭丹墨会影响人,周围的环境会把人影响到与它融为一体,所处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败。但是在环境面前,人就只能任环境改变自己,塑造自己吗?自古便有“乱世出英雄”这种说法。春秋战国,群雄混战,杀人盈野,民不聊生,在这种环境中,人们都退缩了吗?儒者在颠沛流离中思考“王道之始”在哪里,于是成就了千古至圣;战者在流血漂橹中思考“不战而屈人之兵”,止戈为武,于是成就了兵圣。偏僻的南阳并没有把诸葛孔明变成鄙陋的村夫;蛮荒的北海没有把苏武变成西伯利亚的牧民;清净的寺庙也没有把朱元璋变成虔诚的和尚。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可以在烟馆遍地的国内环境中,烧起一把销烟的熊熊烈火,让国人迷离的双眼从鸦片缭绕的青烟中睁开。即使后来因此被贬西北边疆,他仍然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停下他为民造福的脚步,在风沙中他徒步勘测地理状况,在干渴中他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坎儿井,人们至今还称其为“林公井”,清流泽被世人,惠及子孙。环境固然可以影响人,但是却不能起到决定作用。种子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里,但是它不会被永远埋没,依然可以择机萌发;雏鹰生活在悬崖峭壁上,但是没有因此而蜷缩待毙,依然可以勇敢地振翅高飞,翱翔天宇;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梅,凌寒独自开,暗香盈风雪。环境如丹如墨会改变人,但是人也可以如莲如梅不被环境改变,在坚守中绽放自己,成就自己。人,勿以丹、墨为借口,要以莲、梅为榜样!我的时间时间是虚无的,看不见也摸不着。时间是实在的,一分一秒都堆砌着我们的未来!时间人人都有,这是上天赐予我们每一个人平凡而珍贵的礼物。然而每个人拥有的时间又是各不相同的。无论是它的长短还是价值,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正值年少的我,总感叹岁月如梭,时光飞逝,却又不知不觉中让宝贵的时光悄无声息地溜走。总是听闻各种名人的成功,总是羡慕成功人士的光鲜亮丽,却不知我与他们本拥有同样的财富。总是下定决心从明天开始我要发奋图强,却不知海子的“从明天起,喂马砍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实是一种悲伤至极的表达,也未曾发现自己那些关于“明天”的决心其实只是给自己在今天懒惰的借口。时间是一条长河,在这条巨大的长河中,我的时间是微小的,我所能发出的光和热亦是渺小的,可这并不意味着渺小的就可以被放弃,任何的时间都是唯一的。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英雄的伟大成功令人赞叹,更有千万的劳动人民在辛勤奋斗,正是这些看似渺小的成功,才造就了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啊!我的时间,我的筹码。过去那些流逝的时光已成为定格的历史,无法挽回;未来的我会拥有怎样的时光,是否还在蹉跎,无法预测。可是今天,现在,却实实在在地把握在我的手中!也许我不能像盖茨那样利用技术创造财富,也许以我犹豫的性格不能像巴怍特那样成为股市神话,也许以我害怕寂寞的个性不能像居里夫人那样潜心于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可是谁能说那样才是成功呢?准说平凡不伟大呢?我想我的人生不一定在于流芳百世,永垂不朽。别人的成功无法复制,别人的时间无法掠夺。即使没有轰轰烈烈,没有大起大落,即使不能成为伟人,载人史册,只要我把握好自己的时间,认真走好每一步,又何惧平凡呢?时间是自己的,路亦是自己的,时间再长,若是虚度,也无价值;时间再短,若是充实,何惧死亡?前人的经验也许能给我们提醒,但路是我们的,我们要用自己的时间,去闯自己的未来。不惧风雨,不畏骄阳。人生中的赛跑“时间是贼偷走一切”,很多人在老的时候都会感慨的一句话。回顾自己的一生自己做过多少值得或不值得的事情呢?最近的比赛上刘翔以12.88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这就比赛在有限的路程中谁用时最短谁就是冠军;然而我们的一生不也就是一场比赛吗,只不过比拼的不是谁用时间最短,而且看看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跑了多少路程。或许大家都会看到社会上永远存在的两种人。一种人闲的无所事事,忙的气喘吁吁。同样的一天时间里面他们做了完全不同的事情,如果按比赛来说忙的人今天的路程已经遥遥领先了对方。然而闲的人却会说好无聊的一天。是否现在的你似曾相识?为什么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有的人一生名声显赫。大家在看到光鲜亮丽的外表时候是否有想到那些外表背后有着怎样的努力。同样的出生,同样的上学,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然后最后不同的结局的时候。往往就是我们忽视的背后的努力了。很多时候我会觉得做的事情很有意义,或许只是对于当下吧。然后每隔一段时间以后回顾之前的我都觉得自己好幼稚,同样的在幼稚的时候我失去了很多让自己成熟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得到多少就会失去多少。很多时候我总想找到快捷的方式完成自己所想的目标,最后的结果就是忽视了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自己实实在在的有多少本事,或许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让我措手不及。就像我完成了比赛,但是却不是第一名。“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朱古力,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一块属于你。”阿甘母亲的这一句话,向我们阐明了: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阿甘,就正是听着这样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了属于自己生活的奇迹,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然而这就是生命的路程。谁能说阿甘的一生不是丰富多彩,在有限的生命中他做了我们这辈子或许都不会做的事情,至于人生比赛的输赢对阿甘或许都不重要了吧。在这边说一句,有些事情这辈子不做,就不会去做了。其实人生的比赛不在乎输赢,而是在乎你的人生时候过的是否有意义。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是哪里,而是在乎旅途的风景。有意义的人生不在于长度,而是在于人生的宽度和深度,如果你现在过的生活毫无意义的话,不介意你开始你的第二人生。人生的赛跑有时好比龟与兔比赛一样,龟比兔慢,但活得长,兔比龟快,但死得早。看你如何权衡。人生的赛跑有时又好比雷锋和一个长寿的恶人相比一样,前者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活得虽短,但精神长存;后者生得萎琐,人都嫌其活得太长。看你的选择。人生的赛跑让执着于赛跑的人累得满头是汗,而忘掉在赛跑的那一人看到满眼的风景,不知不觉中停下脚下的步履……人生的赛跑让富有和有权力的人放下金钱、地位,放下身段,去做有益身心健康和公益的事,也让贫穷的人安贫乐道,精神上过得滋润。因为路太长,不这么做,你到达不了终点,你的综合成绩太低,你的生命质量必然太差。人生的赛跑让我们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不在于你跑得多快,还在于你跑得多慢,在于你的每个脚印是否踏实,是否让人生过得充实、圆满和智慧。那一抹忧伤的底色自古以来,书信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素有鸿雁传书之说。在历史长河里,它不单是一种联系方式,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这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想起远方的家人,杜甫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岑参在西征的途中写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一封信,弥足珍贵,满纸都是对亲人的牵挂;面对君王,诸葛孔明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也感人肺腑,一番忠义之情,令人钦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书信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是何等重要!面对这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我们是满心欢喜地接受!但是今天,它却遭受着一种严峻的挑战。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联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手机聊天,电子邮件,漂流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论那个阶层的人,都在频繁地使用。当然这种方式是好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对其是抱着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且,每天都在大量地使用,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如果让我选择,我无法说出那一种方式更好,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你认为,邮件省钱,效率高;写信贵,速度慢。但是,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字,我们已经有一种视觉上的疲劳。而,书信,可以很好地抒发我们的情感,它给我们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字面的范畴!当投身军营的士兵,每一次收到家里的来信,都会压在枕下,反反复复地阅读,也许,你认为这只是一封信,但你可曾想过,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期盼与等候;当留守在家的孤寡老人,他无法使用现代先进的沟通工具,收到远方子女的来信时,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激动;当身处逆境之时,收到朋友的一封来信,纵然是简简单单的关心的话语,也足以让你感动得泪流满面。我们在电视上,也看见过许多贫困山区的儿童,他们和许多城市的孩子交朋友,都是靠书信来往。就是这小小的书信,让爱心之路得以延续。当镜头给到那群可爱的孩子,坐在绿油油的草坪上,带着笑容,认真地阅读着来信的场景时,我想,在那一刻,他们一定是幸福快乐的!而如今,这种文明已经渐行渐远,很难再去寻觅它的踪迹,但是它并不会退出我们的生活!不管现代文明如何发达,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它不会消失!在我们的脑海深处,它已是一行不灭的印记!我想说:朋友,当你面对电脑、手机的印刷体,出现审美疲劳时,不妨拿起纸和笔,写一封信,给亲人,给朋友……古风,幻想曲夜梦百万雄兵,感于两宋风云旧事,有此作,当属幻想也汴梁将军老他乡,万里漂泊在苏杭。苏杭清泠冷寒霜,淡烟疏雨间残阳。岁月如流可无恙?一夜青灯白发长。但见平生泪两行,苍生美人不能忘。忆昔夜宴高台上,谁可与我诉衷肠?夜来秋风响回廊,枕上江南梦徜徉。游丝飞絮满眼望,孤帆高悬去潇湘。翠柳风清红杏香,黄莺碧树春草芳。风尘天外卷飞沙,日暮塞外啼寒鸦。不见群雄纷逐鹿,千年烽烟观走马。回首却恨西洲曲,已误故侯东陵瓜。谁把哀筝入素弦?小怜纤指拨琵琶。桥边绿水映桃花,落雁佳人倾天下。年年长安新柳发,征人断魂绕胡沙。为何纷争辨戎夏?飘摇故园惟残瓦!干戈寥落忆繁华,千里万里帝王家:纷纷往事随流水,江山亘古美如画。看取新人眉似柳,魂梦相依为君守。已作雁门太守客,不慕燕京万户侯。团扇新置掩双眸,美人久病形神朽。西风袅袅是金秋,江上飞来双沙鸥。本是年少展风流,岂知怨慕满汀洲。红酥手捧黄藤酒,饮罢清泪不能收。君当挥戈下河洛,切莫呢喃酣高楼。不取故土守边关,西湖歌舞梦犹酣。不向关中兴霸业,闲来湖滨寻钓船。清笳声起清宵半,杨花落尽杨柳岸。宴饮饮罢人尽散,长夜未央倚栏杆。长恨此生已蹉跎,回首泪下望霄汉。霄汉苍茫空浩叹,临事方知死生难。揽镜自照鬓斑斑。出师一表可曾谙?关山远隔漫胡尘,塞上落雪满雁门。壮士雄心泯江南,已负社稷负此生。我族发祥自昆仑,洪荒从来皆无痕。中原万里虎狼奔,河洛至今少行人。苍穹一叹笑沉沦,乘舟日边学垂纶。血色漫漫月黄昏,旧鬼掩泣泣新魂。英杰陨落如星辰,飞沙走石天地浑。何年一雪靖康耻,今朝重见越王孙。王孙远游随铁蹄,黄龙府变烟雨迷。帝都故宫黍离离,神舟梦里雨凄凄。战残白骨与草齐,丹枫叶落乌夜啼。西湖湖边岳王墓,千古遥指采石矶!悲风呼啸绕战旗,将军拔剑南天起,长城泣血江山一。不叫九鼎与狼子,铁索千寻沉江底。人生短促驹过隙,乌衣巷口梦依稀。新亭堕泪何时已?青磷白骨夜夜哀,几人重登越王台?盘马弯弓踏故土,时穷节现忠魂在。敌军已自殁边塞,长城南北生新麦。野芳自发无人采,夷狄溃散不复来。烟消云散见苍翠,月明星淡净尘埃。桑田已复化沧海,惟有壮心永不改。事事无成身老也,青山到老头亦白。白马长啸西风里,书生投笔何慷慨!尘埃落定一孤鸿,余得江上几清风。钱塘几番潮水空,孤月夜夜冷苍穹。千古烽烟往事,纵使幻想,亦属壮怀,往昔如此,今何不然?总有一种期待总有一种期待这篇文章,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写出更好的佳作!!总有一种期待,支撑着我们一步一步地在人生路上坚强地走下去;总有一种期待,带给了我们一次又一次温暖与感动,让我们泪流;总有一种期待,在一次又一次的跌倒、爬起中化为了一种执著,引领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心中理想的O标。总有一种期待,期待着创造出人生的价值。春风缕缕,却为何让人感到这么寒冷;细雨点点,却为何让人忍不住泪流;飞花片片,却为何让人感到一阵凄苦;笛声阵阵,却为何让人哀伤断肠?一个面容清瘦的老人走在苍茫天地间,身上带着枷,手脚拷着镣,步步踉跄,且吟且行。天听不到他的呼喊,地不同应他的哭诉,朋友避他犹恐不及,亲人受连累无法相见。他几次几乎死在路上,但他坚强地挺了过来;几年内连续失去几个至亲之人,但他勇敢地面对残酷的现实;数次被流放且每次更远,但他顽强地活了下来。不知这位瘦弱的老人是如何在人生这么多次的考验与打击中坚定住自己的心志,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的,不知他在面对这些挫折时心中是何感触。但我知道,他一定有自己的精神支柱。正是有了这精神支柱他才能迈过一道又一道槛,跨过一条又一条深渊。在他的心中有一种期待,期待在文坛创造自己的辉煌,创造出人生的价值。于是,他大笔一挥,在中华文化的书卷上添了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余首词作以及名句佳句无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他老当益壮的豪迈之言。“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是他对自己的宽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是他对往昔的回忆、总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他对亡妻王弗深深的怀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对天下人的祝愿。“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他有感而发的哲理之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是他对自己的勉励。我相信,不论在何时何地,胸中何感何想,在他的心中那个期待一直没变过,创造生命价值的脚步永远没停过。思想有多远,他就走了多远:历史有多长,他的人生就有多长。苏轼,这个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老人,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创造了只属于他自己的辉煌,一个国家的辉煌。他,苏轼,在自己心中的期待的支撑下创造了人生的价值。总有一种期待,在我们面对大起大落、坎坷曲折时会支撑着我们坚强地走完人生路;总有一种期待,鼓励着我们积极看待一切,激励着我们走向成功、创造出人生的辉煌!多一点幻想河边。暮色苍茫。“捡一块碎瓦,比打水漂。”父亲对儿子说。儿子服从。但只划出一条很短暂的弧线。“用力。”“我再没有力气了,”儿子灰心丧气,“爸,或许你能帮我。”“那么,跟我来。”到河边要穿过一片松树林,它的背后有块平地,那里绽放着蓝色的花儿,栖息着蓝鸟,还有一些恋花的彩蝶翩飞于光明与黑暗之间。这似乎不合他的心境。他高考落榜了,景色应该是悲伤的、灰暗的,林子里应该闪烁着微暗的火,像似有却无的希望。他该做的或许是踏着落花归去。他像是经历着一次逃亡,继续还是放弃?这是一个问题。他用力,只是一条短暂的弧线,就是近处也未能绽放美丽的水花。“我用了最大的力量,还是不行,”他说,“就像我的高考。”“是你缺少一点幻想,像这样。”父亲轻轻掷出一条悠长的线,仿佛不是碎瓦,而是一条飞鱼。“如果你像这样。”父亲向天上扔出碎瓦,用了很大的力气,可只是沉闷的一声,碎瓦坠入河底。“再像这样。”父亲向河里猛地一掷,更加沉闷的响。和上次一样,碎瓦坠入河底。父亲对他笑:“幻想问题。”“幻想问题?难道你是说我想上大学是幻想?”“不是,但大学并不是唯一的路。”父亲说,“有过这样的一句话,多一点幻想,人生将会给出不同高度的抛物线。显然,幻想不光是力,还需要正确的方向。”父子都笑了。“那么你是要我踏出考试外的一条路来。”“是,创业,当老板去。”“幻想!可能吗?”“这要靠你自己的幻想力。而我现在做的只是和你回家。起点,终点,你在哪里都该有你自己的幻想方向和努力。”儿子仿佛当上了老板,多一点幻想,于是一条美丽的弧线在水面上,不是碎瓦,而像一条飞鱼,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弯道艰险勇超越风驰电掣的赛车场上,经验丰富,技艺超群的一级方程式赛车手,常利用弯道超越对手,变落后为领先,化失败为胜利。赛场角逐激烈,观众赏心悦目。人世间,赛场多矣,弯道多矣。人类社会前进的滚滚车轮,常会驶进一个个险峻的弯道。社会是后退还是超越,是崩溃还是繁荣,充满了变数,充满了悬念。人生的道路崎岖不平,常会步入许许多多的弯道。人生是止步还是前进,是落后还是超越,充满了挑战,充满了机遇。每当历史的车轮进入社会前进中的弯道,时代的先驱者总会发出号召人们“奋然而前行”的呐喊,他们挥舞战旗,义无反顾,浴血冲锋。于是,我们看到了谭嗣同面对清廷的镇压,“我自横刀向天笑”。英雄头颅落地,武昌炮声响起,满清寿终正寝,历史终于走出封建社会那漫长的弯道,迎来了中华民族超越的曙光。君不见,为了从那弯道的最后拐角冲向民族振兴的康庄大道,你听那北伐路上的隆隆炮声,你看那六盘山上的猎猎红旗,还有滚滚长江上的千帆竞发,更有那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声宣告,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终于冲出历史的弯道,“一唱雄鸡天下白”。今天,我们再也不怕弯道,不惧挑战,视弯道为机遇,不断超越,中华民族终将傲视世界。自从踏进茫茫人世间,坎坎坷坷的弯道就出现在脚下。每当你辨不清方向,鼓不起勇气,看不到弯道前方的五彩缤纷,从而怯于竞争,放缓了脚步,你就会被对手超越,你就会成为时代的弃儿,你要懂得:市场经济时代不同情怯于竞争的弱者在弯道上的“凄凄惨惨戚戚”。更要清醒:大浪淘沙,适者生存,唯有超越。你看陈景润在被赶下初中讲台后演算哥德巴赫猜想的稿纸,他在人生弯道上完成了成长为著名数学家的升华;你看截瘫的史铁生在人生弯道上的笔耕不辍,他在轮椅上完成了艰难的冲刺,登上了神圣的文学殿堂;你看邓亚萍在被体校退回时流汗挥拍的身影,她在人生的弯道上不停地加速,终成乒坛女王。赛车场上,每一次弯道,对车手都是一次机遇,或被人超越,或超越别人,全凭勇气和技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弯道,充斥着艰难险阻,考验着领袖的智慧,考验着人民大众的力量,弯道上虽然血迹斑斑,可我们这个民族前仆后继,我们勇于超越;人生道路上的弯道,同样充满风险和机遇,我们要善于把握。今天,一个强大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再多的弯道也挡不住我们坚实的步伐,再大的经济危机也挡不住我们的突飞猛进!我们年轻一代,要做这个时代的“赛车手”,无畏地冲向人生路上的弯道,超越、超越、再超越,我们的未来充满阳光!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gfex7KgezbRbEguIgJ_AA?pwd=56ji 提取码: 56ji
2023-07-16 19:33:0513

高二语文第四册《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   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表以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不胜…之情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   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   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2023-07-16 19:37:561

《陈情表》高二语文教案

   一、内容与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陈情表》是一篇抒发亲情的古代散文,其核心是要理解作者流露的感情,理解它的关键是要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处境,从而理解作者陈了那些情。学生已经学过《归去来兮辞》和《滕王阁序》,知道它们分别表达了回归田园的乐情和怀才不遇的悲情,本课内容中所抒发的亲情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但格调和笔法均有所不同。由于它与之前所学课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有借鉴意义,因而在本学科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本单元学习中有巩固、提高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作品流露的情感,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掌握作品融情于事的笔法,其方法要多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感悟。    二、目标与解析   1、目标定位:   ①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②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③掌握融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④背诵全文。   2、目标解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作者进退两难处境的不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功利心或实用主义作怪。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关键还要联系时代背景。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课文言字词和文化常识教学中,准备使用幻灯片,以有效利用时间来总结字词,介绍文学常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三)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让学生阅读课下注释①,标划要点,老师再补充。   1、解题   点拨: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也是一种文体。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课下注释中没有注解,那是什么意思呢?(提示: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点拨: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自然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亲改嫁,依靠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闻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国灭亡后,李密退居家里侍奉祖母。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蜀国灭亡后,晋武帝为笼络人心,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没有接受任命;晋武帝又征召李密为郎中,李密又未去应诏;不久,晋武帝又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又上表辞谢;晋武帝很生气,地方官催逼甚紧。在这种情况下,李密写了这篇千古闻名的《陈情表》。   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的高度评价将两篇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听读。放录音或者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字音、节奏和感情。   2、.老师展示一、二段的部分重点字词。   点拨:重点词的分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学常识、成语等方面。   3、学生质疑,针对第一、二段的字词和文意理解等有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一段中李密的苦情,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点拨:苏轼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默读第一段,设身处地的体会李密的不幸命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或者引导。   老师引导要点如下:①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人生有三大不幸,第一就是“幼年丧父”。②孤儿寡母生活往往比较艰苦,如果再失去慈爱的母亲,那是更大的不幸。请思考一下,李密的母亲为什么要改嫁?母亲改嫁时为什么没带上李密?③祖母比李密大几岁?(从最后一段可知是52岁)那么,李密四岁时跟着56岁的祖母生活,试想象一下母孙二人生活的艰难程度。李密这一棵独苗“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又会使年迈的祖母如何操劳且提心吊胆啊!④如果叔伯和兄弟较多,李密家人丁兴旺,有亲戚们照应帮助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可是……⑤如果家庭富裕,能请一些丫环和仆人来服侍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可是……⑥李密“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李密只好“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二段中李密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加深对文意的理解。点拨:默读第二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晋武帝为什么会“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呢?试站在晋武帝的角度,想一想皇帝可能会怎么想、怎么做。②一方面是皇帝生气、地方官催逼,另一方面是祖母一天天的病重。如果你是李密,你能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点评激励和引导。   6、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提醒学生用竖线标清层次。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一段 第一层、总起:命运不好,幼遭不幸。   第二层、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多病成人。   第三层、门衰祚薄,形影相吊。   第四层、祖母病卧,臣侍汤药。   第二段 第一层、总起: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第二层、孝廉秀才,辞不赴命。   第三层、郎中洗马,辞不就职。   第四层、诏书切峻,郡州逼催。   第五层、奉诏刘病,进退狼狈。   7.熟读背诵。   8.小结。回顾本课时的目标。   9.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一、二自然段   1. 找学生复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2. 找两名学生分别背诵第一、第二自然段,老师点评激励。   (二)研讨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听读。放录音或者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字音、节奏和感情。   2.老师展示三、四自然段的部分重点字词。   点拨:回忆重点词的分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化常识、成语。   点拨的目的是强化学生识别重点词的能力。   3.学生质疑,针对第三、四段的字词和文意理解等有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三段的文意,体会李密的陈情技巧。   点拨:默读第三段,请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   ①朝廷多次征召李密,官职一升再升,直至太子洗马,可以说是皇恩浩荡啊!李密呢?却是一推再推,辞不就职,试站在晋武帝的角度,想一想晋武帝可能会怎么推测李密的心理。   ②李密猜测到晋武帝的可能的心理了吗?如果你是李密,你可能怎么给皇帝解释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和引导。   5.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四段的文意,体会李密的陈情技巧。   点拨:默读第三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李密想怎样解决“尽节”和“报养”的矛盾呢?他的想法是否合情合理?   ②本段既能读出李密报养祖母的孝情,又能读出对晋武帝的忠情,试找出段中的有关语句做具体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和引导。   6.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提醒学生用竖线标清层次。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三段 第一层、孝治天下,况臣尤甚。(该层第一个词:伏惟)   第二层、少仕伪朝,不矜名节。(该层第一个词:今 )   第三层、过蒙拔擢,岂有希冀。(该层第一个词:且 )   第四层、但刘奄奄,朝不虑夕。(该层第一个词:但 )   第五层、更相为命,不能废远。(该层第一个词:臣 )   第四段 第一层、忠长孝短,愿乞终养。   第二层、臣之辛苦,人神共鉴。   第三层、矜悯愚诚,刘终余年。   第四层、生死效忠,犬马拜表。   7.熟读背诵。   8.小结。回顾本课时的目标。   9.作业:背诵并默写第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找四名学生分别背诵课文的四个自然段,老师点评激励。   (二)理清全文思路,鉴赏并学习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   1. 理清全文思路,概括各段意思。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拨并明确。   第一段、家庭不幸,祖孙相依为命。(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   第二段、忠孝难两全的狼狈处境。   第三段、从四方面打消疑虑,求得体恤。   第四段、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2. 鉴赏并学习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   点拨①:试将四个自然段的顺序调整一下,再与原文相比,体会说话效果是否有所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质疑,老师点拨明确。   第一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的凄切感伤,以使晋武帝对自己由恼怒严责化为同情怜悯。这叫做先动之以情。   第二段,先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有加的事实,“奔驰”一词绝妙的表达了作者急切希望赴京为皇家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作者用二难推理使晋武帝既感受到作者的忠敬之心,又感受到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以此来打动晋武帝,再次动之以情。那么,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呢?作者留下了悬念。   第三段,首句即言晋朝“以孝治天下”的纲领,言外之意是自己孝养祖母既合情也合理合法,为下文“愿乞终养”给出理论根据。接着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打消晋武帝怀疑自己“矜名节”的顾虑;又强调自己的卑微和皇恩浩荡,说明自己绝无非分的愿望;最后强调自己不应诏的唯一原因就是祖母病重,大寿将终。这样就从可能的各个方面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求得晋武帝的谅解和体恤。   第四段,先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尽孝之日短,尽忠之日长,再提出“终养”的请求。接着,又诚恳的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希望晋武帝体恤;最后再次表达自己对朝廷生死必报恩的忠心。   点拨②:学习本文后,你学会了什么说话技巧?你在平时和别人的交往中,又体会到了哪些说话技巧?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三)鉴赏写作特色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明确。   1.陈情于事   2. 生动精炼的语言   点拨:浏览全文,读出你认为特别精彩的语句;然后结合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四)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让学生阅读课后习题三的有关内容,说说对“孝”的看法。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最后明确,统一认识。   2. 今天的我们,怎样做就算是尽到了孝心?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五)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   1.晋武帝为什么要重用李密?   参考答案:第一、用怀柔政策收买人心,减小灭吴的阻力。第二、李密以孝闻名,晋武帝“以孝治天下”。   2.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很可能有哪些?其中,哪些原因在文中没有出现?   参考答案:第一、确实有供养祖母的问题。第二、有怀旧思想,“忠臣不事二主”,且李密认为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有一点不服气。第三、伴君如伴虎,李密对晋武帝不甚了解。   3.在今天,如何理解“忠孝”二字?如果二者冲突时,,你很可能会怎么做?   本课小结:   作者将自己的心情、感受、愿望都凝聚于叙述之中,融情于事,表达了报养祖母的尽孝之情和尽节于皇上的尽忠之中。
2023-07-16 19:38:021

高二年级语文上册《陈情表》教案

【 #高二# 导语】着眼于眼前,不要沉迷于玩乐,不要沉迷于学习进步没有别*的痛苦中,进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有质变,沉迷于痛苦不会改变什么。 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年级语文上册《陈情表》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   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   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   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   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   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   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终鲜兄弟除臣*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表以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   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   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臣*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听   臣微志庶刘侥幸不胜…之情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   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   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   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   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   是什么呢?   提示:情:○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二】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   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   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   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揭示矛盾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   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   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   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   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   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   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   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   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   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   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   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   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   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   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   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   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   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   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   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   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   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   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   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   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   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   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彩,能极大地引发读   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   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   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   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   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   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   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   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篡夺取   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   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   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   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   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2023-07-16 19:38:091

高二语文《陈情表》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高二语文《陈情表》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明确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充实文言仓库,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表达的至真至诚的苦情、亲情、忠情。   3、激发学生孝亲意识,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于层层叙事中表达的衷情,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臣以险衅()悯()臣孤弱夙遭闵()凶   终鲜()兄弟常在床蓐()猥()以微贱   责臣逋()慢犹蒙衿()育宠命优渥()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日薄()西山   除臣洗()马逮()奉圣朝过蒙拔擢()   门衰祚()薄更()相为命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常在床蓐()   零丁孤苦()四十有四()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有一位蜀汉旧臣,幼年父亲早死,母亲改嫁,和祖母相依为命。蜀国灭亡后,新帝晋武帝多次征召他为官,可这时祖母已是96岁高龄,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如果赴朝为官他就没有办法孝敬祖母,同学们你们说他该怎么办?他写了一篇表文婉言辞谢,据说晋武帝看了他的奏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他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表文。   (二)预习检查,解读文题   1、检查预习   小组自查,抽查部分学生,让他们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以及文章体例,解释“夙、凶、薄、息、寻、除、拔”等字的意义。   2、提问解题:本文是谁在陈情?向谁陈情?为何陈情?   小组抢答陈述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初读感知,明确内容   1、自读课文,说说四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总结:第一段孤苦无依母孙相扶(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二段朝廷恩遇进退两难(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第三段感激君恩感念母恩(感激朝廷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之情。)   第四段先孝后忠忠孝两全(愿乞终养,报答祖母养育之情;保卒余年,尽节陛下知遇之恩。)   (四)诵读文本,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   学生谈感受,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婉转凄切、真挚动人。   幻灯展示诵读提示:悲的感情“气沉声缓”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小组朗读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评,揣摩情感,感受节奏、重读、语气的运用,最后推选一名同学进行诵读PK   3、诵读PK   每组派一名同学选读文本,评选最佳诵读选手。   4、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陈了什么情?   教师补充: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李密均以侍奉祖母为由,均辞命不从。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   学生的回答可以不拘泥于孝情和忠情,可谈孤苦之情、感恩之情、两难之情、恐惧之情,对旧朝的忠心,对司马氏政权的戒心,等等。   5、集体有感情地诵读全文,结束文本学习。   (五)拓展延伸,抒写孝情   过渡: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取晋武帝的同情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层层陈情,同学们认为哪种情感最为重要。围绕着“忠”“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播放组图,配音解说。   2、请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六)作业   1、整理课文中的成语。   2、反复诵读,揣摩文章的语言艺术。   【小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2023-07-16 19:38:431

《陈情表》教学教案及反思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下面是其教学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3.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教学课时 】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用导入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   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    【板书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 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   险衅(xìn) 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陨(yǔn)首 逋(bū)慢 伏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拔擢(zhuó)   气息奄奄(yǎn)(yǎn) 盘桓(huán) 更(gēng)相为命    三、再读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习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   ①实词   险衅 陨首 东宫 伏惟 伏渥 区区   ②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区区 不行 沐浴 无主 上报 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④单音文言实词   夙 鲜 息 吊 婴 逮 拜 寻 除 矜 听 闻   ⑤通假字   闵——悯 蓐——褥 有(同)又   ⑥重点文言虚词   见(慈父见背) 更(更相为命) 于(介词,“胜过”、“比”之意)   以(介词,“凭”)   ⑦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实为狼狈 (动词“为”肯定判断)   本图宦达 (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⑨被动句   而刘宿婴疾病   倒装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终……,(既……又……)   有所……,(有……的人)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是以,(因此)   非独,(不单,不仅)   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扩展训练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讨。    二、检查   1、检查背诵。   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评。   2、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   三、合作探究   1、李密陈什么情?   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   老师明确: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原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   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⑴晋武帝 “以孝治天下” ,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3、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引导: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四、艺术鉴赏   1、语言艺术。   排比、对偶句式,骈散结合   2、构思艺术    【板书】陈 情于理、寓理于情   陈情: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似海 供养无主 孝情   沐浴清化 过蒙拔擢 圣朝恩重如山 忠情   情理: 祖母病笃 尽孝日短 (情)   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 (理)   请求: 先尽孝后尽忠    五、作业设计   1、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2、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辅导课重点考查内容)    【教学反思】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面。   不过,毕竟是古文,古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在教案设计时,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这一点,在辅导课安排的测验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三奖励背诵也富有成效。
2023-07-16 19:38:501

陈情表教案设计

  《陈情表》是中国古代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作者李密,字令伯,生于公元224年,卒于287年,犍为武阳人。犍为武阳就是现在的四川彭山县东。李密原为蜀官,颇有声名,蜀国灭亡之后,晋武帝司马炎征召他做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又常年卧病在床为由,辞不就职,还专门写了这篇《陈情表》。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   (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2023-07-16 19:38:571

《陈情表》教案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陈情表》教案设计怎么编写?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陈情表》教案设计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陈情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xi僴)兄弟期功强(qi僴g)近常在床蓐(r?/font>)猥(w噄)以微贱岂敢盘桓(hu俷)庶刘侥(ji僶)幸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   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教师范读第四段。   6、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语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
2023-07-16 19:39:041

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理解好文章的大意。下面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 1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 、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习: 1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 、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 、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 — 李密 》,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 ) 兄弟 期功强( ) 近 常在牀蓐() 猥()以微贱 岂敢盘桓( ) 庶刘侥( )幸 2 、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 、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 )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 、齐读第一段。 2 、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 、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 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牀不起。 5 、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 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 、学生齐读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 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 )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 )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 )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 )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 、教师范读第四段。 6 、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 、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 、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 、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 文特点) 4 、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 、一词多义:(略) 2 、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 、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 、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 、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语训练: 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2023-07-16 19:39:101

高三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之二: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散文名篇,以其感人至深、率真而谦卑的抒情风格让人称道,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陈情表》 教学设计 之二,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u2026u2026;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u2026u2026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u2026u2026”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u2026u2026,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u2026u2026。”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2023-07-16 19:39:171

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设计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2023-07-16 19:39:231

陈情表获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 ) 兄弟 期功强( ) 近 常在牀蓐( )猥( w噄 )以微贱 岂敢盘桓( )庶刘侥( )幸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牀不起。 5、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 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 、教师范读第四段。 6 、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语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
2023-07-16 19:39:301

《陈情表》高二语文教案

一、内容与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陈情表》是一篇抒发亲情的古代散文,其核心是要理解作者流露的感情,理解它的关键是要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处境,从而理解作者陈了那些情。学生已经学过《归去来兮辞》和《滕王阁序》,知道它们分别表达了回归田园的乐情和怀才不遇的悲情,本课内容中所抒发的亲情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但格调和笔法均有所不同。由于它与之前所学课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有借鉴意义,因而在本学科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本单元学习中有巩固、提高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作品流露的情感,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掌握作品融情于事的笔法,其方法要多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感悟。 二、目标与解析 1、目标定位: ①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②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③掌握融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④背诵全文。 2、目标解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作者进退两难处境的不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功利心或实用主义作怪。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关键还要联系时代背景。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课文言字词和文化常识教学中,准备使用幻灯片,以有效利用时间来总结字词,介绍文学常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三)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让学生阅读课下注释①,标划要点,老师再补充。 1、解题 点拨: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也是一种文体。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课下注释中没有注解,那是什么意思呢?(提示: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点拨: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自然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亲改嫁,依靠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闻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国灭亡后,李密退居家里侍奉祖母。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蜀国灭亡后,晋武帝为笼络人心,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没有接受任命;晋武帝又征召李密为郎中,李密又未去应诏;不久,晋武帝又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又上表辞谢;晋武帝很生气,地方官催逼甚紧。在这种情况下,李密写了这篇千古闻名的《陈情表》。 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的高度评价将两篇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听读。放录音或者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字音、节奏和感情。 2、.老师展示一、二段的部分重点字词。 点拨:重点词的分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学常识、成语等方面。 3、学生质疑,针对第一、二段的字词和文意理解等有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一段中李密的苦情,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点拨:苏轼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默读第一段,设身处地的体会李密的不幸命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或者引导。 老师引导要点如下:①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人生有三大不幸,第一就是“幼年丧父”。②孤儿寡母生活往往比较艰苦,如果再失去慈爱的母亲,那是更大的不幸。请思考一下,李密的母亲为什么要改嫁?母亲改嫁时为什么没带上李密?③祖母比李密大几岁?(从最后一段可知是52岁)那么,李密四岁时跟着56岁的祖母生活,试想象一下母孙二人生活的艰难程度。李密这一棵独苗“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又会使年迈的祖母如何操劳且提心吊胆啊!④如果叔伯和兄弟较多,李密家人丁兴旺,有亲戚们照应帮助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可是……⑤如果家庭富裕,能请一些丫环和仆人来服侍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可是……⑥李密“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而刘夙婴疾病,常在牀蓐”,李密只好“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二段中李密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加深对文意的理解。点拨:默读第二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晋武帝为什么会“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呢?试站在晋武帝的角度,想一想皇帝可能会怎么想、怎么做。②一方面是皇帝生气、地方官催逼,另一方面是祖母一天天的病重。如果你是李密,你能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点评激励和引导。 6、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提醒学生用竖线标清层次。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一段 第一层、总起:命运不好,幼遭不幸。 第二层、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多病成人。 第三层、门衰祚薄,形影相吊。 第四层、祖母病卧,臣侍汤药。 第二段 第一层、总起: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第二层、孝廉秀才,辞不赴命。 第三层、郎中洗马,辞不就职。 第四层、诏书切峻,郡州逼催。 第五层、奉诏刘病,进退狼狈。 7.熟读背诵。 8.小结。回顾本课时的目标。 9.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一、二自然段 1. 找学生复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2. 找两名学生分别背诵第一、第二自然段,老师点评激励。 (二)研讨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听读。放录音或者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字音、节奏和感情。 2.老师展示三、四自然段的部分重点字词。 点拨:回忆重点词的分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化常识、成语。 点拨的目的是强化学生识别重点词的能力。 3.学生质疑,针对第三、四段的字词和文意理解等有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三段的文意,体会李密的陈情技巧。 点拨:默读第三段,请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 ①朝廷多次征召李密,官职一升再升,直至太子洗马,可以说是皇恩浩荡啊!李密呢?却是一推再推,辞不就职,试站在晋武帝的角度,想一想晋武帝可能会怎么推测李密的心理。 ②李密猜测到晋武帝的可能的心理了吗?如果你是李密,你可能怎么给皇帝解释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和引导。 5.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四段的文意,体会李密的陈情技巧。 点拨:默读第三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李密想怎样解决“尽节”和“报养”的矛盾呢?他的想法是否合情合理? ②本段既能读出李密报养祖母的孝情,又能读出对晋武帝的忠情,试找出段中的有关语句做具体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和引导。 6.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提醒学生用竖线标清层次。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三段 第一层、孝治天下,况臣尤甚。(该层第一个词:伏惟) 第二层、少仕伪朝,不矜名节。(该层第一个词:今 ) 第三层、过蒙拔擢,岂有希冀。(该层第一个词:且 ) 第四层、但刘奄奄,朝不虑夕。(该层第一个词:但 ) 第五层、更相为命,不能废远。(该层第一个词:臣 ) 第四段 第一层、忠长孝短,愿乞终养。 第二层、臣之辛苦,人神共鉴。 第三层、矜悯愚诚,刘终余年。 第四层、生死效忠,犬马拜表。 7.熟读背诵。 8.小结。回顾本课时的目标。 9.作业:背诵并默写第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找四名学生分别背诵课文的四个自然段,老师点评激励。 (二)理清全文思路,鉴赏并学习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 1. 理清全文思路,概括各段意思。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拨并明确。 第一段、家庭不幸,祖孙相依为命。(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 第二段、忠孝难两全的狼狈处境。 第三段、从四方面打消疑虑,求得体恤。 第四段、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2. 鉴赏并学习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 点拨①:试将四个自然段的顺序调整一下,再与原文相比,体会说话效果是否有所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质疑,老师点拨明确。 第一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的凄切感伤,以使晋武帝对自己由恼怒严责化为同情怜悯。这叫做先动之以情。 第二段,先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有加的事实,“奔驰”一词绝妙的表达了作者急切希望赴京为皇家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作者用二难推理使晋武帝既感受到作者的忠敬之心,又感受到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以此来打动晋武帝,再次动之以情。那么,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呢?作者留下了悬念。 第三段,首句即言晋朝“以孝治天下”的纲领,言外之意是自己孝养祖母既合情也合理合法,为下文“愿乞终养”给出理论根据。接着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打消晋武帝怀疑自己“矜名节”的顾虑;又强调自己的卑微和皇恩浩荡,说明自己绝无非分的愿望;最后强调自己不应诏的唯一原因就是祖母病重,大寿将终。这样就从可能的各个方面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求得晋武帝的谅解和体恤。 第四段,先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尽孝之日短,尽忠之日长,再提出“终养”的请求。接着,又诚恳的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希望晋武帝体恤;最后再次表达自己对朝廷生死必报恩的忠心。 点拨②:学习本文后,你学会了什么说话技巧?你在平时和别人的交往中,又体会到了哪些说话技巧?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三)鉴赏写作特色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明确。 1.陈情于事 2. 生动精炼的语言 点拨:浏览全文,读出你认为特别精彩的语句;然后结合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四)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让学生阅读课后习题三的有关内容,说说对“孝”的看法。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最后明确,统一认识。 2. 今天的我们,怎样做就算是尽到了孝心?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五)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 1.晋武帝为什么要重用李密? 参考答案:第一、用怀柔政策收买人心,减小灭吴的阻力。第二、李密以孝闻名,晋武帝“以孝治天下”。 2.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很可能有哪些?其中,哪些原因在文中没有出现? 参考答案:第一、确实有供养祖母的问题。第二、有怀旧思想,“忠臣不事二主”,且李密认为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有一点不服气。第三、伴君如伴虎,李密对晋武帝不甚了解。 3.在今天,如何理解“忠孝”二字?如果二者冲突时,,你很可能会怎么做? 本课小结: 作者将自己的心情、感受、愿望都凝聚于叙述之中,融情于事,表达了报养祖母的尽孝之情和尽节于皇上的尽忠之中。
2023-07-16 19:39:491

高二语文第四册《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 *** 。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牀蓐 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表以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不胜…之情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牀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 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 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藉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擡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2023-07-16 19:39:551

高中课文《陈情表》优秀教案(2)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 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   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   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 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 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 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 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 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 惧u2026u2026;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u2026u2026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 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u2026u2026”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u2026u2026,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u2026u2026。”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2023-07-16 19:40:021

怎样上好语文教学的示范课

人们常说:“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一味隽永的诗,一曲余音绕梁的歌,一副意境悠远的画。”听一节好的语文课会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是一种美得享受。语文课可以含蓄,也可以张扬,有时如潺潺流水,有时如滚滚江河。那么如何上好语文课,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如此丰富多彩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提高教师个人语文素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语文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要对其他各门类知识的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多观摩一些优质课。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的文学书刊,这是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其次,充分备好课是上好语文课的保障。 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充分的备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枕木之如铁轨,基石之于高楼,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种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体安排,这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这就要求教师肯花时间去钻研。首先教师要备好教材。文本教学,要求我们首先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教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除去充分准备所要教学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教学的内容产生共鸣。尤其是我们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而言就不高,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游戏、竞赛、分组、才艺比拼等,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作了好的铺垫。再次,灵活驾驭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我们每一节课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在大力倡导平等、民主、和谐、尊重的师生关系并努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无法预料到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结果,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冷静面对,正确引导,巧妙处理各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发散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发现问题并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学习中,体会学习中无穷的乐趣。而这也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前段时间听于丹教授谈教学,其中就说到她教学的一种随性,带学生去咖啡馆,一边享受着那里边的情调,一边和学生面对面纵谈人生,这不正是将课堂融入了生活,这样的课堂已不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然而这样的课堂却又是我们喜欢的。作为中学的课堂虽然不能如此“高雅”,但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变通,记得有一次作文课,我让学生写美丽的春天,我特意先布置作文相关要求,再专门安排一节户外活动课,让学生自己用眼睛去发现,学生们却一反往常一写作文说皱眉的现状,表现得异常活跃,交上来的作文也有了质量的保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从学生的愿望出发,巧设课堂,为学生创设一个舒展的学习环境,既培养了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也使他们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最后,重视塑造学生价值观是上好语文课的内在要求。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我在讲述“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的《陈情表》这篇表文时,从情与理的角度评价 “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之文,其中的悲若情节确实真情动人,能激起我们的同情,却不再能激发我们如苏轼曾经说过:“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的情感共鸣。毕竟时代变迁了,于是我在教学中设问作者李密为何不请人侍奉照顾祖母呢?由此组织学生联系现实展开讨论,我以为觉得,该文的最大现实意义就在此处。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也是当下很多“孝子贤孙”们信奉的人生信条。年迈的老父老母孤独地住在偌大的屋子里,儿孙们忙于自己的事业,金钱和各式各样的东西塞给老人就以为自己是在“尽孝”。物质条件的充裕是可能让人生活得更加舒适,但这样就足够了吗?年迈的父母更需要的是亲情与关怀。 《孝经》“养则致其乐”,恐怕早已经被我们现实的追求冲得荡然无存了!赡养父母不是一顿饭和一张轮椅一个保姆所能代替的吧?在物质条件相对充裕的今天,缺衣少食的日子渐渐会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却似乎并没有觉得我们比昨天的艰苦日子过得更加幸福,为什么呢?请给别人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心灵的关注,从善待我们身边的亲人开始吧!在讨论与交流中,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人生?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讲述一些历史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正确人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可以做到的。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张扬个性、交流情感,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活力与艺术的场所,它是一个动态的、双方的、发展的过程。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又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正如特级教师王菘舟曾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也许在上课,也许当时的课堂就是真实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时空,忘了身份,课即是人,是现实……看来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懈的摸索,不断的总结,不断地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这样“诗”才能更隽永,“歌”才能更悠扬,“画”才能更悠远。
2023-07-16 19:40:111

浅谈怎样上好语文课?

 人们常说:“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一味隽永的诗,一曲余音绕梁的歌,一副意境悠远的画。”听一节好的语文课会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是一种美得享受。语文课可以含蓄,也可以张扬,有时如潺潺流水,有时如滚滚江河。那么如何上好语文课,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如此丰富多彩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提高教师个人语文素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语文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要对其他各门类知识的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多观摩一些优质课。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的文学书刊,这是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其次,充分备好课是上好语文课的保障。   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充分的备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枕木之如铁轨,基石之于高楼,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种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体安排,这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这就要求教师肯花时间去钻研。  首先教师要备好教材。文本教学,要求我们首先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教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  除去充分准备所要教学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教学的内容产生共鸣。尤其是我们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而言就不高,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游戏、竞赛、分组、才艺比拼等,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作了好的铺垫。  再次,灵活驾驭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我们每一节课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在大力倡导平等、民主、和谐、尊重的师生关系并努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无法预料到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结果,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冷静面对,正确引导,巧妙处理各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发散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发现问题并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学习中,体会学习中无穷的乐趣。而这也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前段时间听于丹教授谈教学,其中就说到她教学的一种随性,带学生去咖啡馆,一边享受着那里边的情调,一边和学生面对面纵谈人生,这不正是将课堂融入了生活,这样的课堂已不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然而这样的课堂却又是我们喜欢的。作为中学的课堂虽然不能如此“高雅”,但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变通,记得有一次作文课,我让学生写美丽的春天,我特意先布置作文相关要求,再专门安排一节户外活动课,让学生自己用眼睛去发现,学生们却一反往常一写作文说皱眉的现状,表现得异常活跃,交上来的作文也有了质量的保证。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从学生的愿望出发,巧设课堂,为学生创设一个舒展的学习环境,既培养了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也使他们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最后,重视塑造学生价值观是上好语文课的内在要求。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我在讲述“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的《陈情表》这篇表文时,从情与理的角度评价 “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之文,其中的悲若情节确实真情动人,能激起我们的同情,却不再能激发我们如苏轼曾经说过:“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的情感共鸣。毕竟时代变迁了,于是我在教学中设问作者李密为何不请人侍奉照顾祖母呢?由此组织学生联系现实展开讨论,我以为觉得,该文的最大现实意义就在此处。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也是当下很多“孝子贤孙”们信奉的人生信条。年迈的老父老母孤独地住在偌大的屋子里,儿孙们忙于自己的事业,金钱和各式各样的东西塞给老人就以为自己是在“尽孝”。物质条件的充裕是可能让人生活得更加舒适,但这样就足够了吗?年迈的父母更需要的是亲情与关怀。 《孝经》“养则致其乐”,恐怕早已经被我们现实的追求冲得荡然无存了!赡养父母不是一顿饭和一张轮椅一个保姆所能代替的吧?在物质条件相对充裕的今天,缺衣少食的日子渐渐会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却似乎并没有觉得我们比昨天的艰苦日子过得更加幸福,为什么呢?请给别人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心灵的关注,从善待我们身边的亲人开始吧!在讨论与交流中,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人生?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讲述一些历史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正确人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可以做到的。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张扬个性、交流情感,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活力与艺术的场所,它是一个动态的、双方的、发展的过程。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又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正如特级教师王菘舟曾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也许在上课,也许当时的课堂就是真实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时空,忘了身份,课即是人,是现实……  看来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懈的摸索,不断的总结,不断地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这样“诗”才能更隽永,“歌”才能更悠扬,“画”才能更悠远。
2023-07-16 19:40:223

浅谈怎样上活语文课

  人们常说:“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一味隽永的诗,一曲余音绕梁的歌,一副意境悠远的画。”听一节好的语文课会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是一种美得享受。语文课可以含蓄,也可以张扬,有时如潺潺流水,有时如滚滚江河。那么如何上好语文课,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如此丰富多彩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提高教师个人语文素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语文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要对其他各门类知识的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多观摩一些优质课。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的文学书刊,这是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其次,充分备好课是上好语文课的保障。   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充分的备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枕木之如铁轨,基石之于高楼,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种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体安排,这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这就要求教师肯花时间去钻研。  首先教师要备好教材。文本教学,要求我们首先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教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  除去充分准备所要教学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教学的内容产生共鸣。尤其是我们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而言就不高,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游戏、竞赛、分组、才艺比拼等,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作了好的铺垫。  再次,灵活驾驭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我们每一节课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在大力倡导平等、民主、和谐、尊重的师生关系并努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无法预料到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结果,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冷静面对,正确引导,巧妙处理各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发散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发现问题并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学习中,体会学习中无穷的乐趣。而这也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前段时间听于丹教授谈教学,其中就说到她教学的一种随性,带学生去咖啡馆,一边享受着那里边的情调,一边和学生面对面纵谈人生,这不正是将课堂融入了生活,这样的课堂已不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然而这样的课堂却又是我们喜欢的。作为中学的课堂虽然不能如此“高雅”,但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变通,记得有一次作文课,我让学生写美丽的春天,我特意先布置作文相关要求,再专门安排一节户外活动课,让学生自己用眼睛去发现,学生们却一反往常一写作文说皱眉的现状,表现得异常活跃,交上来的作文也有了质量的保证。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从学生的愿望出发,巧设课堂,为学生创设一个舒展的学习环境,既培养了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也使他们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最后,重视塑造学生价值观是上好语文课的内在要求。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我在讲述“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的《陈情表》这篇表文时,从情与理的角度评价 “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之文,其中的悲若情节确实真情动人,能激起我们的同情,却不再能激发我们如苏轼曾经说过:“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的情感共鸣。毕竟时代变迁了,于是我在教学中设问作者李密为何不请人侍奉照顾祖母呢?由此组织学生联系现实展开讨论,我以为觉得,该文的最大现实意义就在此处。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也是当下很多“孝子贤孙”们信奉的人生信条。年迈的老父老母孤独地住在偌大的屋子里,儿孙们忙于自己的事业,金钱和各式各样的东西塞给老人就以为自己是在“尽孝”。物质条件的充裕是可能让人生活得更加舒适,但这样就足够了吗?年迈的父母更需要的是亲情与关怀。 《孝经》“养则致其乐”,恐怕早已经被我们现实的追求冲得荡然无存了!赡养父母不是一顿饭和一张轮椅一个保姆所能代替的吧?在物质条件相对充裕的今天,缺衣少食的日子渐渐会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却似乎并没有觉得我们比昨天的艰苦日子过得更加幸福,为什么呢?请给别人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心灵的关注,从善待我们身边的亲人开始吧!在讨论与交流中,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人生?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讲述一些历史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正确人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可以做到的。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张扬个性、交流情感,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活力与艺术的场所,它是一个动态的、双方的、发展的过程。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又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正如特级教师王菘舟曾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也许在上课,也许当时的课堂就是真实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时空,忘了身份,课即是人,是现实……  看来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懈的摸索,不断的总结,不断地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这样“诗”才能更隽永,“歌”才能更悠扬,“画”才能更悠远。
2023-07-16 19:40:312

高中必修二重点文言文

1. 高一语文必修二需要背诵的文言文,还有名著复习,文言文不要一整 人教版必修二名句默写 班级: 姓名: 学号: 1、,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 。 既见复关, 。 2、三岁为妇, 。 ,靡有朝矣。 3、桑之未落, , ,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4、,老使我怨。淇则有岸, 。 5、默写《涉江采芙蓉》: , 。 ? 。 , 。 , 。 6、,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食野之苹。 ,鼓瑟吹笙。 7、,枉用相存。 ,心念旧恩。 8、月明星稀, 。 ,何枝可依? ,海不厌深。 , 。9、默写《归园田居》中描写农村景象的诗句。 方宅十余亩, 。 , 。 暧暧远人村, 。 , 。 ,虚室有余闲。10、《兰亭集序》中描写兰亭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 。 作者由自然景观引发的主观感受的句子是:是日也, , 。 , , , , 。 接着就举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或取诸怀抱, ; , 。 作者要强调的是那种心境相同的:虽趣舍万殊, , , , , ; , , 。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 , 。1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 ,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 。 12、少焉,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13、,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14、歌曰:“ ,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 。15、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16、况吾与子 , 。 驾一叶之扁舟, 。 ,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 17、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8、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1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 20、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1、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 。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盘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22、长太息以掩涕兮,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 亦余心之所善兮, ; ,余不忍为此态; ,固前圣之所厚。 民生各有所乐兮, ;。 2. 高中语文必修2知识点整理(字词 文言文 文学常识 字词1荷塘月色》煤屑xiè幽僻pì弥望mí沾裳shāng敛裾jū处理chǔ处所chù荷花hé负荷hè歌曲qǔ曲折qū颤栗zhàn颤抖chàn脉络mài脉脉含情mò袅娜nuó安娜nà参差cēncī差别chā差劲chà差役chāi 点缀zhuì羞涩sè倩影qiàn嬉游xī嘻嘻哈哈xī惦着江南diàn凝碧níng纤细xiān纤夫qiàn弥望:满眼,充满视野。 弥:满。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2《故都的秋》潭柘寺zhè拓本tà开拓tuò椽子chuán掾吏驯鸽xùn落蕊ruǐ平仄zè椭圆tuǒ颓废tuí房檩lǐn细腻nì廿四桥niàn混沌hùndùn混水摸鱼hún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如萧索的晚秋景象。 萧疏:萧条荒凉,是书面语,如满目疮痍,万户萧疏。稀疏,如白发萧疏。 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经济衰微。 萧瑟:风吹草木的声音,如秋风萧瑟。冷落凄凉,如门庭萧瑟。 颓败:衰落腐败。如荒凉颓败的景象。 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如颓废的生活。 颓靡:颓丧不振作。如士气颓靡。 颓丧:情绪低落,精神萎靡。颓唐:精神萎靡。 书面语,衰颓败落,如老境颓唐。3《囚绿记》涸辙之鲋hé 揠苗助长yà 淅xī沥lì 陆蠡lǐ 婆娑起舞suō 猗郁yī 蕈菌xùn 瞥见piē情不自禁jīn禁止jìn曲折zhé折跟头zhē折本shé事在人为wéi为什么wèi占据:用强力保持或获得地域、场所。 如占据地盘。占领: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 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如性情固执。 顽固: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如∽不化。也指政治上坚持错误或疾病等不易制服。 缘引:引导。 了(liǎo截:明了简单。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揠苗助长:比喻不管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物弄糟。 婆娑起舞:形容盘旋舞蹈的样子。急不择暇:着急得没有时间选择。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肄业yì 弭谤mǐ 干禄gān 孜孜求学zī 敷衍fūyǎn 贻误yí 砥砺dǐlì 宗旨既乖guāi 切磋cuō 蹉跎 訾詈zǐlì 店肆sì 鲜为人知 xiǎn 会晤wù 商榷què 裨补缺漏bì 旁稽博采jī 无虞缺乏yú 道义相勖xù肄业:文指学习。 弭谤:消除诋毁。 干禄:追求功名利禄。 孜孜:勤勉。 敷衍:文指学习不认真。 视事:到职开始工作。 贻误:耽误。或错误遗留下去,使受到坏的影响。 砥砺:磨炼。 营营:形容辛苦劳累。 潜修:深入钻研。 宗旨既乖:宗旨既然错误。 切磋: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 訾詈:指责,诋毁。 店肆:店铺。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会晤:会面,会见。 商榷:商讨。 裨补缺漏:裨,有益。 旁稽博采:稽,查考。 无虞缺乏:不用忧愁短缺。虞:忧愁。 道义相勖:道义上相互勉励。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贷:推卸。容有底止:或许相当深。 底止:深。终南捷径:比喻求官最近便的门路。 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开诚布公:揭示内心的诚意,坦白无私,公正地谈出自己的看法。 规行矩步:比喻举动合乎规矩,毫不苟且。也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刮目相看:比喻另眼看待。时阅数载:时间经过几年。 阅:经过。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作榜样。姑不具论:暂且不作论述。 具,陈述。12《我有一个梦想》签署shǔ暑假/曙光 镣铐liàokào 戳子chuō 缔造dì 真谛dì 侈谈chǐ 磐石 蜿蜒 骇人听闻 义愤填膺 祈祷 了望liào 燎原liáo 缭绕liáo潦草liáo 赎罪shú 澎湃péngpài膨胀 给予jǔyǔ 予取予求yú 无济于事jì 济济一堂jǐ予取予求:原指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求(财物)。 后来指任意索取。骇人听闻:事出怪诞,听起来令人害怕。 义愤填膺:由不义的人或事所激起的愤怒充满胸膛。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 形容非常着急。 安之若素:对于危困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时,泰然处之。不言而喻:不用说就明白。 满口异议:形容分歧大,很多不同意见。息息相关:一呼一吸相互关联,形容关系极为密切。 空头支票:不能生效的支票。比喻口头上说得好听,但实际不能兑现的诺言。 气壮山河:形容气势宏伟,比高山大河还要雄壮。蜕变:人或事物发生质变。 侈谈:夸大而不切实际地谈论(或的话)。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可估量liáng 量入为出liàng 量体裁衣liàng 费尽思量liang繁芜wú 诅咒zǔzhòu 诽谤豁然开朗huò豁出生命huō不可估量:难以估计,形容巨大。 繁芜丛杂:多种多样,而且芜杂。豁然开朗:形容由狭隘幽暗突然变为开朗明亮。 引申为由疑惑突然变成通晓领悟。浅尝辄zhé止:稍微尝试一下就停止了。 比喻学习研究不求深入。卓有成效:形容成绩效果非常显著突出。 坚忍不拔: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如坚忍不拔的意志。 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 风雅颂 三部分,用 赋比兴 等表现手法。 《诗经》里的诗多为 4 言诗。(《蒹葭》、《采薇》)《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收屈原等人的诗歌作品。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 爱国 诗人,名平字原。《 离骚 》是他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早最长的抒情诗。 “乐府”,原指古代封建王朝设立的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负责制定乐谱,培训乐工,搜集歌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选自《 玉台新咏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 叙事 诗,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 3.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整理 说明:本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第一卷60分,第二卷90分,共150分(作文50分,其余10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第I卷(共60分)一、(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泛水(fàn) 栖息(qī) 游说(shuǒ) 跌宕多姿(dàng)B.会稽(jǐ) 官宦(huàn) 更改(gèng) 摇曳生姿(yè)C.昳丽(yì) 窥视(kuǐ) 讽谏(jiàn) 寝食不安(qǐn)D.唾弃(tuò) 翁媪(ǎo) 沟壑(huò) 恃才傲物(shì)2.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军,驻扎)B.公从之,辞曰 (辞,推辞)C.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门时带的包裹、箱子等)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戍,防守、守卫)3.和例句中“夫”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夫晋,何厌之有③夫战,勇气也 ④予观夫巴陵胜状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A、①⑥ B.②③ C.④⑤ D、③④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5.对下面“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何厌之有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④辍耕之垄上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晋军函陵 ②若不阙秦 ③闻寡人之耳者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⑤私我也 ⑥吾妻之美我者 ⑦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⑧赵王之子孙侯者 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⑩今媪尊长安君之位A.①⑧/②③⑨⑩/④⑤/⑥⑦ B.①⑧/②③④⑤⑨⑩/⑥/⑦C.①⑧/②③⑨⑩/⑥/④⑤/⑦ D.①⑦/②③⑨⑩/⑥/④⑤/⑧7.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谦称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贱息舒淇,最少C.寡人闻古之贤君 D.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8.下列加点字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B.请勾践女于王。 C.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D.君将哀而生之乎。 9.从句式特点看,找出不同子其他三句的一项 ( )A.夫晋,何厌之有 B.忌不自信C.古之人不余欺也 D.诸侯有在者乎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B.《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 C.《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D.“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二、(略9分,每小题3分)三、(21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饮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必问其名。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14.列两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③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④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也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也不同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进不用命,退则 *** B.吊有忧,贺有喜C.洁其居,美。 4. 高一必修二所有要背的文言文重点语句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 氓》“总角”出处;“信誓旦旦”出处。)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采薇》句式对偶;以乐景写哀)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4、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5、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涉江采芙蓉》) 6、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7、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8、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9、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10、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5. 高一语文必修二的古文重点语句(人教版的)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 氓》“总角”出处;“信誓旦旦”出处。)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采薇》句式对偶;以乐景写哀)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4、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5、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 6、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7、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8、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9、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10、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6. 我要找高中必修一二的文言文的知识整理 宾语前置:1.皆口腹自役(归去来兮辞) 2.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4.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5.童子何知(滕王阁序) 6.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逍遥游) 7.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8.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9.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10.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状语后置: 1.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归去来兮辞) 2.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 3.农人告余以春及(归去来兮辞) 4.将有事于西畴(归去来兮辞) 5.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滕王阁序) 6.奉晨昏于万里(滕王阁序) 7.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8.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9.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省略句: 1.稚子候门(归去来兮辞)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归去来兮辞) 3.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滕王阁序) 4.且臣少事伪朝(陈情表)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 2.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 3.纤歌凝而白云遏(滕王阁序) 4.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定语后置:1.都督阎公之雅望(滕王阁序) 2.宇文新州之懿范(滕王阁序)判断句: 1.南冥者,天池也。(逍遥游) 2.《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 3.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 4.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5.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固定句式: 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陈情表)啊!总算打完了!累死我了。 7.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包括词类活用、古今异议词、 我是从以前的笔记中总结的,《氓》、《采薇》、《离骚》两段、《诗三首》我没有你要的那些重点,《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学了,我会再帮你总结的!希望对你有帮助!烛之武退秦师1.实词:1) 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2) 晋军函陵.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军).3)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以……为边邑4)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动词,增加.5) 敢以烦执事.敢:怎敢.6) 又欲肆其西封.肆:动词,扩展.7) 若不阙秦.阙:使动用法,使……亏损,缺损.8) 失其所与.与:动词,结交.9)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使……撤退10)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11) 阙秦以利晋.利:使动,使……获利2.虚词:1) 之:a) 子犯请击之.②代词,代秦军.b) 许之.②代词,(退秦)这件事.(事)c) 公从之.②代词,代佚之狐.(人)d) 是寡人之过也.③结构助词,的.e)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2)以:a) 以其无礼于晋:①连词,因为 b) 焉用亡郑以陪邻:②连词,表目的,来c) 越国以鄙远:②连词,表目的,来d) 敢以烦执事:③介词,拿,用3)而:a) 今急而求子:连词,表顺承,就,才.b) 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指动作的方式.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起连接作用,无意义d) 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竟然,却.e) 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4)其:a)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 )b) 君知其难也:(代词,它,这件事 )c) 共其乏困:(代词,他们,指使者)d)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e)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示希望或商量语气,还是)5)焉:a)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无意义.b) 朝济而夕设版焉:语气词,无意义c)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d) 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3.句式:A. 宾语前置句:1. 何厌之有?——有何厌?B. 状语后置句1. 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于郑伯言曰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C. 判断句:1. 是寡人之过也.标志:是……也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无标志3. 失其所与,不知.无标志4. 以乱易整,不武.无标志D. 省略句1.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2. 敢以( 之 )烦执事3. 若舍郑以( 之 )为东道主.4. 晋军( 于 )函陵《荆轲刺秦王》1. 闻、引、见、迟、诚1) 闻:乃今得闻教!闻:听到.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到.(报告)2)引:秦王惊,自引而起:挺起身.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3)见:秦王必说见臣:召见.乃遂私见樊於期:会见.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表被动.图穷而匕首见:出现.通“现”未尝见天子:看见过.4)迟: 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认为…迟.5)怪: 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觉得…怪6)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连词,如果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副词,的确,确实.7)就:荆轲遂就车而去:动词,登上.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2. 句式:一、两个被动句.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二、两个表原因的判断句.①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三、两个一般判断句.①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四、两个定语后置句.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五、两个状语后置句.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②取之百金.—(以)百金取之.3. 虚词用法一、而:1) 图穷而匕首见(承接)2) 荆轲遂就车而去(承接)3) 秦王还柱而走(修饰)4) 倚柱而笑(修饰)5) 伏尸而哭(修饰)二、以: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2) 丹不忍以己之私:介词,因为3) 使工以药淬之:介词,用4) 日以尽矣:副词,通“已”,已经5) 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表目的,来6)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来7) 使使以闻大王:连词,表目的,来8)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介词,按照9) 而乃以手共搏之:介词,用10) 乃欲以生劫之:介词,用11) 箕踞以骂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4. 6个通假字1) 秦王必说见臣 :“悦”,高兴2) 日以尽矣 :“已”,已经3)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返回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秦武阳色变振恐、故振慑:“震”,害怕5) 秦王还柱而走 秦王方还柱走:“环”,绕6) 卒起不意、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惶急不知所为:“猝”,突然5.词类活用1) 进兵北略地 北:名作状,向北2) 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作动,上前3) 函封之 函:名作状,用匣子4) 太子迟之 迟:意动,以为迟5) 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6) 前而为歌 前:名作动,上前7)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日夜:名作状,日日夜夜8) 发尽上指冠 上:名作状,向上9) 函封 函:名作状,用匣子10) 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动,使…听到禀告 11) 乃朝服 服:名作动,穿上朝服12) 群臣怪之 怪:意动,以之为怪13) 前为谢曰 前:名作动,上前14) 箕踞以骂 箕踞:名作状,像簸箕一样15) 左右既前 前:名作动,上前16)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绝:使…断6.古今异义:(前古义,后。 8.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二】 高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 粤教版 必修4.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 。 高一必修一文言文,高一数学必修1教案.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 。高一语文必修3 所有文言文的文言现象整理 课件-苏教版 ppt.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固定句式 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变命运 成功在于细节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 。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苏教版必修五文言文.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固定句式 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变命运 成功在于细节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 。
2023-07-16 19:40:401

浅谈怎样上好语文课

 人们常说:“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一味隽永的诗,一曲余音绕梁的歌,一副意境悠远的画。”听一节好的语文课会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是一种美得享受。语文课可以含蓄,也可以张扬,有时如潺潺流水,有时如滚滚江河。那么如何上好语文课,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如此丰富多彩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提高教师个人语文素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语文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要对其他各门类知识的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多观摩一些优质课。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的文学书刊,这是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其次,充分备好课是上好语文课的保障。   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充分的备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枕木之如铁轨,基石之于高楼,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种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体安排,这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这就要求教师肯花时间去钻研。  首先教师要备好教材。文本教学,要求我们首先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教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  除去充分准备所要教学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教学的内容产生共鸣。尤其是我们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而言就不高,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游戏、竞赛、分组、才艺比拼等,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作了好的铺垫。  再次,灵活驾驭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我们每一节课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在大力倡导平等、民主、和谐、尊重的师生关系并努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无法预料到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结果,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冷静面对,正确引导,巧妙处理各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发散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发现问题并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学习中,体会学习中无穷的乐趣。而这也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前段时间听于丹教授谈教学,其中就说到她教学的一种随性,带学生去咖啡馆,一边享受着那里边的情调,一边和学生面对面纵谈人生,这不正是将课堂融入了生活,这样的课堂已不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然而这样的课堂却又是我们喜欢的。作为中学的课堂虽然不能如此“高雅”,但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变通,记得有一次作文课,我让学生写美丽的春天,我特意先布置作文相关要求,再专门安排一节户外活动课,让学生自己用眼睛去发现,学生们却一反往常一写作文说皱眉的现状,表现得异常活跃,交上来的作文也有了质量的保证。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从学生的愿望出发,巧设课堂,为学生创设一个舒展的学习环境,既培养了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也使他们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最后,重视塑造学生价值观是上好语文课的内在要求。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我在讲述“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的《陈情表》这篇表文时,从情与理的角度评价 “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之文,其中的悲若情节确实真情动人,能激起我们的同情,却不再能激发我们如苏轼曾经说过:“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的情感共鸣。毕竟时代变迁了,于是我在教学中设问作者李密为何不请人侍奉照顾祖母呢?由此组织学生联系现实展开讨论,我以为觉得,该文的最大现实意义就在此处。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也是当下很多“孝子贤孙”们信奉的人生信条。年迈的老父老母孤独地住在偌大的屋子里,儿孙们忙于自己的事业,金钱和各式各样的东西塞给老人就以为自己是在“尽孝”。物质条件的充裕是可能让人生活得更加舒适,但这样就足够了吗?年迈的父母更需要的是亲情与关怀。 《孝经》“养则致其乐”,恐怕早已经被我们现实的追求冲得荡然无存了!赡养父母不是一顿饭和一张轮椅一个保姆所能代替的吧?在物质条件相对充裕的今天,缺衣少食的日子渐渐会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却似乎并没有觉得我们比昨天的艰苦日子过得更加幸福,为什么呢?请给别人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心灵的关注,从善待我们身边的亲人开始吧!在讨论与交流中,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人生?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讲述一些历史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正确人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可以做到的。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张扬个性、交流情感,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活力与艺术的场所,它是一个动态的、双方的、发展的过程。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又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正如特级教师王菘舟曾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也许在上课,也许当时的课堂就是真实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时空,忘了身份,课即是人,是现实……  看来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懈的摸索,不断的总结,不断地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这样“诗”才能更隽永,“歌”才能更悠扬,“画”才能更悠远。
2023-07-16 19:41:035

怎样上好真正的语文课

 人们常说:“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一味隽永的诗,一曲余音绕梁的歌,一副意境悠远的画。”听一节好的语文课会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是一种美得享受。语文课可以含蓄,也可以张扬,有时如潺潺流水,有时如滚滚江河。那么如何上好语文课,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如此丰富多彩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提高教师个人语文素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语文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要对其他各门类知识的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多观摩一些优质课。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的文学书刊,这是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其次,充分备好课是上好语文课的保障。  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充分的备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枕木之如铁轨,基石之于高楼,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种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体安排,这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这就要求教师肯花时间去钻研。  首先教师要备好教材。文本教学,要求我们首先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教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  除去充分准备所要教学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教学的内容产生共鸣。尤其是我们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而言就不高,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游戏、竞赛、分组、才艺比拼等,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作了好的铺垫。  再次,灵活驾驭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我们每一节课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在大力倡导平等、民主、和谐、尊重的师生关系并努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无法预料到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结果,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冷静面对,正确引导,巧妙处理各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发散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发现问题并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学习中,体会学习中无穷的乐趣。而这也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前段时间听于丹教授谈教学,其中就说到她教学的一种随性,带学生去咖啡馆,一边享受着那里边的情调,一边和学生面对面纵谈人生,这不正是将课堂融入了生活,这样的课堂已不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然而这样的课堂却又是我们喜欢的。作为中学的课堂虽然不能如此“高雅”,但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变通,记得有一次作文课,我让学生写美丽的春天,我特意先布置作文相关要求,再专门安排一节户外活动课,让学生自己用眼睛去发现,学生们却一反往常一写作文说皱眉的现状,表现得异常活跃,交上来的作文也有了质量的保证。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从学生的愿望出发,巧设课堂,为学生创设一个舒展的学习环境,既培养了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也使他们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最后,重视塑造学生价值观是上好语文课的内在要求。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我在讲述“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的《陈情表》这篇表文时,从情与理的角度评价“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之文,其中的悲若情节确实真情动人,能激起我们的同情,却不再能激发我们如苏轼曾经说过:“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的情感共鸣。毕竟时代变迁了,于是我在教学中设问作者李密为何不请人侍奉照顾祖母呢?由此组织学生联系现实展开讨论,我以为觉得,该文的最大现实意义就在此处。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也是当下很多“孝子贤孙”们信奉的人生信条。年迈的老父老母孤独地住在偌大的屋子里,儿孙们忙于自己的事业,金钱和各式各样的东西塞给老人就以为自己是在“尽孝”。物质条件的充裕是可能让人生活得更加舒适,但这样就足够了吗?年迈的父母更需要的是亲情与关怀。《孝经》“养则致其乐”,恐怕早已经被我们现实的追求冲得荡然无存了!赡养父母不是一顿饭和一张轮椅一个保姆所能代替的吧?在物质条件相对充裕的今天,缺衣少食的日子渐渐会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却似乎并没有觉得我们比昨天的艰苦日子过得更加幸福,为什么呢?请给别人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心灵的关注,从善待我们身边的亲人开始吧!在讨论与交流中,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人生?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讲述一些历史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正确人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可以做到的。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张扬个性、交流情感,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活力与艺术的场所,它是一个动态的、双方的、发展的过程。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又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正如特级教师王菘舟曾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也许在上课,也许当时的课堂就是真实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时空,忘了身份,课即是人,是现实……  看来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懈的摸索,不断的总结,不断地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这样“诗”才能更隽永,“歌”才能更悠扬,“画”才能更悠远
2023-07-16 19:41:231

如何上好语文课 作文

【如何上好语文课】人们常说:“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一味隽永的诗,一曲余音绕梁的歌,一副意境悠远的画。”听一节好的语文课会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是一种美得享受。语文课可以含蓄,也可以张扬,有时如潺潺流水,有时如滚滚江河。那么如何上好语文课,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如此丰富多彩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提高教师个人语文素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语文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要对其他各门类知识的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多观摩一些优质课。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的文学书刊,这是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其次,充分备好课是上好语文课的保障。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充分的备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枕木之如铁轨,基石之于高楼,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种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体安排,这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这就要求教师肯花时间去钻研。首先教师要备好教材。文本教学,要求我们首先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教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除去充分准备所要教学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教学的内容产生共鸣。尤其是我们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而言就不高,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游戏、竞赛、分组、才艺比拼等,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作了好的铺垫。再次,灵活驾驭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我们每一节课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在大力倡导平等、民主、和谐、尊重的师生关系并努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无法预料到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结果,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冷静面对,正确引导,巧妙处理各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发散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发现问题并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学习中,体会学习中无穷的乐趣。而这也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前段时间听于丹教授谈教学,其中就说到她教学的一种随性,带学生去咖啡馆,一边享受着那里边的情调,一边和学生面对面纵谈人生,这不正是将课堂融入了生活,这样的课堂已不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然而这样的课堂却又是我们喜欢的。作为中学的课堂虽然不能如此“高雅”,但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变通,记得有一次作文课,我让学生写美丽的春天,我特意先布置作文相关要求,再专门安排一节户外活动课,让学生自己用眼睛去发现,学生们却一反往常一写作文说皱眉的现状,表现得异常活跃,交上来的作文也有了质量的保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从学生的愿望出发,巧设课堂,为学生创设一个舒展的学习环境,既培养了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也使他们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最后,重视塑造学生价值观是上好语文课的内在要求。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我在讲述“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的《陈情表》这篇表文时,从情与理的角度评价 “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之文,其中的悲若情节确实真情动人,能激起我们的同情,却不再能激发我们如苏轼曾经说过:“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的情感共鸣。毕竟时代变迁了,于是我在教学中设问作者李密为何不请人侍奉照顾祖母呢?由此组织学生联系现实展开讨论,我以为觉得,该文的最大现实意义就在此处。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也是当下很多“孝子贤孙”们信奉的人生信条。年迈的老父老母孤独地住在偌大的屋子里,儿孙们忙于自己的事业,金钱和各式各样的东西塞给老人就以为自己是在“尽孝”。物质条件的充裕是可能让人生活得更加舒适,但这样就足够了吗?年迈的父母更需要的是亲情与关怀。 《孝经》“养则致其乐”,恐怕早已经被我们现实的追求冲得荡然无存了!赡养父母不是一顿饭和一张轮椅一个保姆所能代替的吧?在物质条件相对充裕的今天,缺衣少食的日子渐渐会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却似乎并没有觉得我们比昨天的艰苦日子过得更加幸福,为什么呢?请给别人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心灵的关注,从善待我们身边的亲人开始吧!在讨论与交流中,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人生?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讲述一些历史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正确人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可以做到的。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张扬个性、交流情感,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活力与艺术的场所,它是一个动态的、双方的、发展的过程。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又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正如特级教师王菘舟曾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也许在上课,也许当时的课堂就是真实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时空,忘了身份,课即是人,是现实……看来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懈的摸索,不断的总结,不断地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这样“诗”才能更隽永,“歌”才能更悠扬,“画”才能更悠远。
2023-07-16 19:41:332

《落日的幻觉》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绮丽、殷红、气息奄奄等词语。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3、掌握有关说明文的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掌握说明文学习方法   2、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掌握说明文学习方法   3、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导入   让学生观察筷子变折的现象,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筷子变折是一种光学现象形成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种有趣的现象也很多。   老师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意境博大深远,但落日真的是圆的么?(出示幻灯片)--落日怎么会是扁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梦幻的夕阳,走进《落日的幻觉》。    二、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出示幻灯片)   绮(qǐ)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日薄(bó)西山,气息奄奄(yǎn):出自晋李 密《陈情表》,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自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三、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提问:学习一篇说明文,应注意什么?   --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板书)   提问:那么这篇课文属于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这篇文章怎么安排结构?   --开头引用诗句(问:引用的作用?)--描述落日景象--过渡段--阐释原因   明确:结构清晰,为我们将来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3、文章的重点放在对落日产生幻觉的原因的阐释上,我们就来阅读这个自然段。   (出示幻灯片)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的折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变大)   以表格的`形式提问文章内容,   锻炼口语表达:作者说明了落日产生( )的幻觉,是由于( )形成的    四、说明文的语言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一般比较平实,但可以适当采用描写成分。例如第二段,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   (出示幻灯片)   日落前--太阳变大,颜色深黄殷红   日落时--接近地平线时,缩身变扁   日落后--周围伴有灿烂的晚霞,背后空中出现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会出现紫光   五、写作意图(出示幻灯片)   原来这么美丽的夕阳和斑斓的蝴蝶的翅膀也都是我们眼睛的一厢情愿的幻觉而已。生活中这种现象会很多。当你面对这些现象时,是不是应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不是应该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探寻其中的科学道理呢?希望大家养成质疑的习惯,多思考,多探究,找出事物本身的真理。    六、拓展训练   1、课堂练笔--描写一段日出时的美景(出示幻灯片)   教师读范文,学生写后进行点评   2、诗词积累--描写日出的优美诗句   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 崔颢 《黄鹤楼》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登乐游原》   5、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唐 刘禹锡 《乌衣巷》   7、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明朝 杨慎《临江仙》   8、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宋 王禹偁《村行》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sè)半江红。   -唐 白居易 《暮江吟》   10、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 李觏《乡思》    七、作业   作业:文中提到落日看到起来好像并没有变大,但是作者并没有给出原因。你能否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解释其中原因呢?   板书设计:   现象: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幻觉)   日落   本质:光线散射 光线散射 人眼的叠合效应 光线折射 未说明 (原因)   波光长短 大气层密度不同   (逻辑顺序)
2023-07-16 19:41:391

人教版高二语文课件:《陈情表》

【 #课件# 导语】课件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悟。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吃透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教学的方案用于课件。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人教版高二语文课件:《陈情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人教版高二语文课件篇一:《陈情表》   设计说明:   该教学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和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必修五教材中的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首先,作为文言文,要重视吟诵、品读,于是在教学中我加大了朗读的份量,设计几种朗读方式,包括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单读、分散读,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其次,《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文本中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文言实词是学生读懂文本、真正理清文本思路的前提,也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因此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中让学生结合文本详尽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进而针对文本提出所陈何情文本的教学设计流程也是按照这一顺序展开的,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   3、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   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一面是宠命优渥的皇帝诏命,一面是难以割舍的祖孙之情;一面是言辞切峻的朝廷诏书,一面是恩重如山的养育之恩,在这人生的重要抉择之时,李密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李密的《陈情表》   二、初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教师做诵读指导,同时做正音指导、点拨句读)   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名学生朗读第二、三段,全班齐读第四段   (要求:诵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三、再读课文、缓读领会:   (要求:缓慢诵读、圈点勾画参照课文注释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四、三读课文、速读课文,思考:   (1)、李密为何陈情,陈情所遇到何种困难(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   陈情的缘由:愿乞终养(陈情是为了达到“奉养祖母,暂不出仕”的目的)   所遇到的困难: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两难)   (2)、把李密所陈之情用最精炼的词语概括出来   所陈之情:中国古代最传统的两种感情:忠情、孝情   五、四读课文   品读鉴赏文本,挖掘文本的:(要求:小组合作、逐段探究)   提问:李密是如何陈情的?   (一)赏析第一段:   (在理解李密身世悲苦的基础上把握朗读时凄苦、悲凉的语速、语调)   1、本段中总括的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对“险衅”“闵凶”如何展开的:(在文中找出原话并且对所陈之情加以概括)   身世凄苦: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人丁衰微: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这段文字的内容,作者写得凄苦而悲凉,以致使晋武帝对他由恼怒化为同情怜悯)   (二)赏析第二段:   找出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和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此段李密向晋武帝所陈之情   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察、举、拜、除   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所陈之情:进退两难之情,进,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这种进退两难之情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对李密而言忠孝之间自然是想先尽孝而后尽忠,那么就要说服晋武帝认可自己这一请求,这也是李密陈情的关键所在   (三)赏析第三段:李密是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以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1、讨论本段第一句话的作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   为达到“终养祖母”的请求提出的理论依据,使自己的请求既合情又合理,又响应朝廷的号召,让晋武帝不得不答应“愿乞终养”的目的   2、引导学生理解“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含义   朝代更迭之际,新君最忌讳的是臣子眷念旧朝,作者李密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矜名节”的人生态度就必须明确突出,此处一笔,正是问题关键所在,晋武帝的疑虑彻底打消   3、品味“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剩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一小节的情感   宋代学者评价说:读《陈情表》不哭者,必不孝这一小节充分体现了李密的拳拳孝情,非常打动人,晋武帝即使是铁石心肠也应该有所触动了   (四)赏析第四段:   本段的层次如何划分   两个层次:第一层表明自己陈情的目的,第二层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忠心   1、本段开头指出“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的作用   从生命的自然规律上,进一步的为自己的“愿乞终养”树立理论根据,依旧合情合理,无可辩驳   2、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   “愿乞终养”   2、理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一句的含义   六、教师总结:《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诉忠情赤胆忠心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李密对祖母的拳拳深情能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我们的亲人捧上自己的一份微薄但却真挚的回报   七、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不幸遭遇,诉祖孙之情   情   进退狼狈,诉两难之情   孝治天下,找出理论依据   理   先尽孝后尽忠,解决办法    人教版高二语文课件篇二:《陈情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3.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用导入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   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   【板书】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   险衅(xìn) 闵(mǐn) 凶门衰祚 (zuò)薄   期(jī) 功强(qiǎng) 近之亲应(yìng)门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 以微贱陨(yǔn) 首逋(bū) 慢伏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 育拔擢(zhuó)   气息奄奄(yǎn)(yǎn) 盘桓(huán) 更(gēng)相为命   三、再读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习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   ①实词   险衅陨首东宫伏惟伏渥区区   ②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告诉区区不行沐浴无主上报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④单音文言实词   夙鲜息吊婴逮拜寻除矜听闻   ⑤通假字   闵——悯蓐——褥有(同)又   ⑥重点文言虚词   见(慈父见背)更(更相为命)于(介词,“胜过”、“比”之意)   以(介词,“凭”)   ⑦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实为狼狈(动词“为”肯定判断)   本图宦达(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⑨被动句   而刘宿婴疾病   倒装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终……,(既……又……)   有所……,(有……的人)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是以,(因此)   非独,(不单,不仅)   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扩展训练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第二节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讨。   二、检查   1、检查背诵。   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评。   2、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   三、合作探究   1、李密陈什么情?   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   老师明确: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原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   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⑴晋武帝“以孝治天下”,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3、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引导: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四、艺术鉴赏   1、语言艺术。   排比、对偶句式,骈散结合   2、构思艺术   【板书】陈情于理、寓理于情   陈情:身世孤苦、祖母情深似海、供养无主、孝情   沐浴清化、过蒙拔擢、圣朝恩重如山、忠情   情理:祖母病笃、尽孝日短(情)   孝治天下、尽忠日长(理)   请求:先尽孝后尽忠   五、作业设计   1、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2、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辅导课重点考查内容)   【教学反思】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面。   不过,毕竟是古文,古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在教案设计时,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这一点,在辅导课安排的测验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三奖励背诵也富有成效。
2023-07-16 19:41:461

晁错《论贵粟疏》教案

第五章 汉 代 其 他 散 文 第一节 概 述 一 汉代散文的分类及其特点 大致分为史传散文、政论散文、记事散文和抒情说理散文。二 记事散文的代表作家、作品 刘向的《说苑》、《新序》和《列女传》 《列女传》“洁妇秋胡的故事” 此故事在汉代以后非常流行。晋代傅玄有《秋胡行》、颜延之《秋胡诗》,专咏此事;元杂剧中有《秋胡戏妻》《新序》“赵襄子饮酒的故事” 三 抒情说理散文的代表作家、作品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2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在写法上,广征博引,巧设比喻,铺张排比,辞藻富丽 3 杨恽《报孙会宗书》: 此信写得尖锐泼辣,锋芒毕露,充分展示了杨恽狂放不羁的性格。 班昭《为兄上书》 目的是请求和帝准许班超退休回家,在议理时注意抒情,对后来李密的《陈情表》有一定影响。5 徐淑《答夫秦嘉书》 主要写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四 作业: 课外阅读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和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熟悉其内容和艺术特色政论散文 一 政论散文的发展过程 1 西汉初年 由于政治上的迫切需要,政论文得到发展,一般都写得感情充沛、气势逼人,富于文采,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 《过秦论》、《论积贮书》和《陈政事疏》 《陈政事疏》详见文学史p177 (2) 晁 错《论贵粟疏》 进一步提出务农贵粟的主张,陈述了对边防和民食的具体措施。立论深刻、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2 武帝初年――东汉中叶 是西汉帝国由盛到衰、又由衰到盛的时期,这一时期,汉赋、史传散文、哲理散文都发展起来,政论文相对衰落。(1) 王 充《论 衡》 疾虚妄的写作宗旨,见文学史p260-262(2) 王 符 《潜夫论》 愤世嫉俗之作,见文学史p262 3 东汉后期 社会危机严重,朝野议政之风兴起,政论文复兴,但缺乏汉初政论文的气势和文采,思想文采均逊于汉初政论文。主要作家、作品:(1)崔 寔 《政 论》它们暴露和抨击了当时的社会弊端, (2)仲长统 《昌 言》 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二 《过秦论》(上) 思想内容:《过秦论》上篇先用主要篇幅概述秦的兴亡过程,然后通过简要对比分析,得出秦亡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结论。艺术成就: 1 本文逻辑严密,层层照应,结构谨严,善于运用铺张描写和对比手法,突出全文的主旨。 作者在写秦的兴盛时,极力描述秦国力量的强大,并从多角度对六国同心协力攻秦的赫赫声势进行渲染,以衬托秦国之强;对于秦的灭亡,作者重点写陈涉的平庸,起义军的疲敝羸弱,并通过和六国作对比,突出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仁义不施。此外,文中极力写秦朝之盛,也与秦朝灭亡之速形成鲜明的对比。2 在进行铺张描写时,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句式,使文章显得气势磅礴,酣畅淋漓,很有感染力。 三 讨论:贾谊《过秦论》是史论还是政论? 从它研究的题材和对象来看,它是一篇史论。 从它的实际内容和写作意图来看,它又是政论。 四 作业 自学晁错《论贵粟疏》一文
2023-07-16 19:41:531

落日幻觉教案

  《落日的幻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1)基础目标: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迅速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 。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分析重点语段,提炼信息语句;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可能都听过“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猴子看到井水中有个月亮,心想月亮掉到井里这可不行,就想赶快把这月亮捞上来,可是无论如何总是捞不起井水中的月亮。后来抬头望天,发现“月亮还挂在天上”。其实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只是一个幻觉。生活中的幻觉现象还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落日的幻觉》,去探寻日落时种种幻觉景观背后的科学奥秘吧。(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这一幻觉是怎样产生的呢?原理-------光的反射。水中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虚像。因为水面就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这是光的反射。)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积累词汇。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快速注音、解释并识记  幻(huàn)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的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吟咏(yínyǒng):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绮(qǐ)丽: 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绚(xuàn)丽:灿烂美丽。  殷(yān)红: 黑红色。  殷(yīn)勤 坠落 ( zhuì ) 堕落(duò )  薄(bò)荷薄(bǎo)饼  日薄(bó ) 西山,气息奄奄(yǎnyǎn) :语出晋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方面、项目。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2、 整体感知课文,用一句话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3、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 (1~3):对比人们对待日出与落日的感情态度,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下文。(1段对比人们对待日出与落日的感情态度,推测人们对待落日的心理;2段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3段明确指出日落时的种种景观是幻觉现象,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4~7):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全文的重点)。  4、 整体感知课文,根据4-7段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独立完成课后表格。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各种仪器观察证明其实并没有真的变大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第1段对比人们对待日出与落日的感情态度,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答;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2、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3、课文4---7段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从现象到本质(原因) —————逻辑顺序  4、 课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  如: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好处是 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如:第6段“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的时候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 所以…… 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2023-07-16 19:42:011

高一文言文大全语文版

1. 高中的文言文全集谢谢了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5)规定背诵篇目总集总目录: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1)1、《沁园春u2022长沙》2、《雨巷》3、《再别康桥》4、《烛之武退秦师》5、《荆轲刺秦王》(第8段)6、《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2)1、《诗经u2022氓》*2、《离骚》(节选)3、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4、《兰亭集序》5、《赤壁赋》6、《游褒禅山记》(第2、3段)*7、《荷塘月色》(第4、5、6段)*8、《孔雀东南飞》(开头到“千万不复全”)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3)1、《蜀道难》2、《秋兴八首》(其一)3、《咏怀古迹》(其三)4、《登高》*5、《琵琶行》(并序)6、《寡人之于国也》7、《劝学》8、《过秦论》(第3、4、5段)*9、《锦瑟》*10、《马嵬》(其二)*11、《师说》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4)1、《念奴娇u2022赤壁怀古》2、《定风波u2022莫听穿林打叶声》3、《水龙吟u2022登建康赏心亭》4、《永遇乐u2022京口北固亭怀古》5、《醉花阴u2022薄雾浓云愁永昼》6、《声声慢u2022寻寻觅觅》7、《廉颇蔺相如列传》(后5段)*8、《长亭送别u2022碧云天》*9、《望海潮u2022东南形胜》*10、《雨霖铃u2022寒蝉凄切》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5)1、《归去来兮辞》(并序)2、《滕王阁序》(第2、3段)3、《陈情表》*4、《逍遥游》(诵读)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全录必修一(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三)赤壁赋(苏轼)(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必修二(五)六国论(苏洵)(六)阿房宫赋(杜牧)必修三(七)指南录后序(文天祥)(八)五人墓碑记(张溥)(九)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十)谏太宗十思疏(魏徵)(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十二)鸿门宴(司马迁)(十三)秋水(庄子)(十四)非攻(墨子)必修四(十五)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十六)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十七)滕王阁序并诗(王勃)(十八)秋声赋(欧阳修)(十九)陈情表(李密)(二十)项脊轩志(归有光)(二十一)报任安书(司马迁)(二十二)渔父《楚辞》(二十三)逍遥游(庄子)(二十四)兰亭集序(王羲之)。 2. 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全部) 背诵篇目建议 2.兰亭集序 ——王羲之 P19 3.赤壁赋 ——苏轼 P22 1.氓 ——《诗经》 P21 2.离骚 ——屈原 P24 5.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P34 6.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P36 7.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终已不顾”) ——《战国策》 P38 必修(三) 7.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P55 8.劝学 ——《荀子》 P57 9.过秦论(“及至始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宜 P59 9.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为刎颈之交) ——司马迁 P69 必修(五) 1.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P25 2.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 P29 3.陈情表 ——李密 P36 3.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 兰亭集序 ——王羲之 P19 赤壁赋 ——苏轼 P22 氓 ——《诗经》 P21 离骚 ——屈原 P24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P34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P36 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终已不顾”) ——《战国策》 P38 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P55 劝学 ——《荀子》 P57 过秦论(“及至始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宜 P59 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为刎颈之交) ——司马迁 P69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P25 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 P29 陈情表 ——李密 P36 建议的。 没有地址。 查来的。 4. 【高中语文选修1背诵古文大全,】 01.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指定《选读》背诵部分《论语》选读01《为政以德》指定背诵部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u202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u2022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u20221)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u20226)《论语》选读02《克己复礼》指定背诵部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u2022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u20221)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u2022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 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u20223)《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背诵部分*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u20225)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u20227)《论语》选读05《仁者爱人》背诵部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u202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u202226)《论语》选读06《君子之风》背诵部分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u20229)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u20221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u20221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u202216)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u2022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u20222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u20227)《论语》选读08《周而不比》背诵部分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u20221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6u20224)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u202223)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2u202224)《论语》选读11《诲人不倦》背诵部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u20228)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u202222)《论语》选读12《高山仰止》背诵部分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u20224)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u202211)《论语》选读13《沂水春风》背诵部分“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选读14《中庸之道》背诵部分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1u20221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u202223)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u202224)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u202213)。 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文言文练习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背诵和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以及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必修课教材的整体安排,本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在小学、初中的阅读教学中就训练过.高中阶段,课文的难度增大了,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 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是恰当概括的前提;把握住关键语句,对保证概括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意义.对内容要点的概括,离不开一定的分析.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文章内容的分析,则离不开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对表达方式的理解.。 6.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二】 高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 粤教版 必修4.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 。 高一必修一文言文,高一数学必修1教案.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 。高一语文必修3 所有文言文的文言现象整理 课件-苏教版 ppt.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固定句式 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变命运 成功在于细节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 。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苏教版必修五文言文.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固定句式 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变命运 成功在于细节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 。 7. 高一语文古诗词 古文 全部 《沁园春》 作者: *** 独立寒秋,湘(xiāng)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ě)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zhēng róng)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è)飞舟? 《蒹葭》 来源: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饮酒》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八声甘州》 作者: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水龙吟》 作者: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zān)螺髻(jì)。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liǎo),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登快阁》 作者: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梦游天姥吟留别》 作者: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终南山》 作者: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登楼》 作者: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塞下曲》 作者: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过华清宫》 作者: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023-07-16 19:42:101

素人模特什么意思

没有经验的模特素人即平民、平常人、朴素的人,无修饰、没有被文化、教化、度化的人,没有加入任何社会团体、组织、派别的独立人,
2023-07-16 19:29:511

拉文霍德庄园盗贼任务为什么交不成

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这个任务的完成地点比较隐蔽,大概在塔伦米尔东边的山脉中。从塔伦米尔右边的河能搜索出一条上山的路。快到洞口的时候有2个拉文霍得的守卫。此刻使用潜行走到洞口,然后开侦测陷阱,会发现洞里箱子上有个蓝色发光的东西,不要开箱子也不用管那个蓝色物品,直接潜行走到出口就完成狡诈仪式了。接着去庄园里2楼交任务。此刻任务全部完成。
2023-07-16 19:29:531

“中出”、“素人”,分别是什么意思?

所谓中出就是无套内射所谓素人就一般指外行、没有经验的人。也可指业余爱好者、票友、从事非本职的人。还有一个意思是指,良家妇女,既与艺妓等相对而言的普通人...
2023-07-16 19:30:001

我姓郭,老婆姓李,喜添一女婴,请帮忙起名

郭琇菲 郭浮娰 郭锐冰 郭彬春 郭盈蔓 郭治丽 郭立玫 郭谷懿 郭风芹 郭稻璐 郭霞素 郭湘璐 郭佟澜 郭佳婷 郭偌淑 郭芸贞 郭向琬 郭静俊 郭千琦 郭烽凡 郭飘曼 郭景卿 郭仁妹 郭姬锦 郭尧彦 郭修叶 郭僚妙 郭世玉 郭杏美 郭瑰娜 郭鹄晓 郭声凝 郭湖贞 郭河沛 郭漂湘 郭静丹 郭翱璐 郭娟曼 郭搏姐 郭渭明 郭淡偌 郭翱环 郭莉芹 郭若梅 郭 贞 郭畅丽 郭万满 郭莲贞 郭建结 郭香怡 郭环若 郭川丽 郭媛蔓 郭锦静 郭元远 郭亚丹 郭楚芙 郭嫦珊 郭翠穗 郭幼柳 郭吉俏 郭连锦 郭清婉 郭缨群 郭贞相 郭美书 郭婷华 郭枫同 郭郁丽 郭棋宣 郭吉微 郭妃美 郭 莎 郭 楚 郭丰娟 郭烈谚 郭可洋 郭耙喜 郭纯纯 郭 霏 郭立影 郭营方 郭待谊 郭懿静 郭庭桂 郭尚静 郭荷艺 郭斑淑 郭芍梦 郭 友 郭惠云 郭盛娜 郭白翠 郭昌雪 郭熙雪 郭宏蔓 郭荔妍 郭彤嘉 郭澄曼 郭理愈 郭玉惠 郭良娜 郭赐懿 郭理巧 郭恋娟 郭霖淑 郭隆秀 郭替媛 郭蕊越 郭宪雪 郭竹娟 郭 书 郭碧娜 郭彤汶 郭华万 郭悦仙 郭录英 郭涓菲 郭国琬 郭玉奂 郭柔若 郭列英 郭希友 郭科霄 郭景仙 郭成若 郭静冰 郭善倩 郭玉霄 郭玲静 郭锋筌 郭 芮 郭倚娜 郭琇彦 郭 蕊 郭嫦茗 郭 贞 郭显菏 郭蓉惠 郭丽婷 郭票璐 郭香姬 郭穗玫 郭艺慧 郭力璧 郭盛一 郭淑萱 郭睿婵 郭蔓玫 郭任卉
2023-07-16 19:29:475

52级 DZ职业任务 密封的蓝袋子 怎么做??

第一步:暴风城军情七处 门口的盗贼训练师接任务 任务名称:简单的要求 前往拉文霍德庄园找拉文公爵 第二步:拉文霍德庄园 拉文霍德公爵接任务 任务名称:甜蜜的复仇 要求你去艾萨拉跟木喉萨满偷取密封的蓝袋子(建议用偷取,用打的...掉落率0.34) 成功后把袋子交给大法师克希雷姆(在木喉要塞左下有传送法师可以传送上去法师塔) 第三步:大法师克雷希姆 任务名称:密文碎片 要求你找到10个密文碎片要打森林软泥怪,但是软泥怪稀少要有长期抗战准备 大概整张地图不超过10只...我花了10个小时在这里.. 第四步:碧蓝钥拾 前往悲伤沼泽的哈卡神庙 击败绿龙摩佛拉斯 找拉文公爵回覆任务 任务奖励 乌黑面具 122护甲 +11耐力 致命一击提高1% +36攻击强度 耳语长靴 104护甲 +18敏 +4耐力 潜行技能+1 暗色幅斗篷 37护甲 +17敏 减少掉落伤害
2023-07-16 19:29: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