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瑞爱吃桃
-
比如魏征就原来是太子手下,曾经劝太子对李世民早下杀手。
- 阳光下的日耳曼尼亚
-
在唐朝初年的政坛上,活跃着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于一个世代贫寒的农民家庭,他胸藏济世之才,却一直很不得志,他来到了长安准备大展才略,可囊中羞涩,住在客店里,经常被店主冷落讥笑,后来,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让他得到了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从此青云直上,也有了用武之地,为唐朝初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个人就是马周。
马周,幼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不过,他十分好学,通过不懈的努力,他通读了很多的史书,加上他的天资聪颖,在他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满腹经纶了。然而他生性豪放,也有些怪异,周围的人都瞧不起他。唐高祖武德初年,马周终于出仕,当上了邻郡的一名低级文职人员,可他认为这对他是大材小用,做得很不开心,整日里以饮酒为乐,不务正事。这一点很像三国时期的名士庞统,可庞统得到了诸葛亮的推荐,马周的狂放不羁却受到当时博州刺史达奚恕的责骂,说他不是做官的材料,马周一怒之下挂冠离职,周游山东一带。后来,他来到了国都长安,他知道唐太宗是个非常有雄才大略的明主,如果自己能得到皇帝的垂青,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可是马周来到离长安不远的新丰镇的时候,因为身上的钱不多,住在一家低档的旅店里,还经常拖欠店钱。店主对马周冷眼相待,经常出言不逊,马周也不介意,有一次,马周让店主拿来一斗八升的酒来,独自豪饮,一个人也不要菜佐酒,一次喝下了如此多的酒,把店里的人都惊呆了,店主也看出了他不像一般的人,也不再难为他了。不久,他来到了长安,面对举目无亲的他乡异地,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他通过一些途径投靠了当时一位官职为中郎将的常何(这个人非常重要,是太宗的亲信重臣,当年玄武门之变,镇守玄武门的即常何也),门下做了一个门客,好在常何为人比较正直,对马周也很照顾,马周就这样在长安安下身来。
苦心人,天不负,命运之神终于垂青了这位胸怀大志的青年人。公元631年(唐贞观五年),唐太宗李世民要求在朝官吏每人都要写一篇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常何是个武将出身的,不会舞文弄墨,见皇帝要他写文章,不禁着急起来。马周得知了这个消息,便本着报恩的想法,主动提出替常何写这篇文章,常何很高兴,便让马周代自己写。过几天,常何把马周缮写的这篇关于时政的文章呈给了唐太宗观看,李世民看过后大吃一惊,他知道常何不善长文才,怎么也能写出这么透彻的文章来。他有些不相信这是常何写出来的,便问常何这到底是不是他写的,常何为人诚实,没有冒功,便老老实实的对皇帝说:“臣没有这个本事,这是臣的门客马周代臣写的。”李世民一听常何门下居然有这么一个奇才,很高兴,并产生了立刻想见见这位人才的想法。他想到做到,命人到常何府中将马周叫来,可没想到马周架子还很大,被派去的侍从一个人回来了。唐太宗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再次派人去请马周,一直派出了四次使者,才把这位性格高傲的马周请到了皇宫。马周感觉事情已经做的差不多了,便高兴的来到了宫中,唐太宗见到了这位穿着普通却气质非凡的年轻人时,就感到这个人非同一般,便和颜悦色的和马周谈起了当时政治局势以及为政之道。马周侃侃而谈,从古至今的为政得失谈的非常细致,让李世民大为惊叹,直叹相见恨晚。立刻让马周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任职,虽然官职很小,可是,以马周的真才实学及李世民对他的赏识,升迁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没过一年,马周就当上了权利很大的监察御史,对他十分信重。唐太宗为了表扬发现马周的常何,赐给常何三百匹锦帛。
- ardim
-
在唐朝初年的政坛上,活跃着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于一个世代贫寒的农民家庭,他胸藏济世之才,却一直很不得志,他来到了长安准备大展才略,可囊中羞涩,住在客店里,经常被店主冷落讥笑,后来,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让他得到了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从此青云直上,也有了用武之地,为唐朝初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个人就是马周。
马周,幼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不过,他十分好学,通过不懈的努力,他通读了很多的史书,加上他的天资聪颖,在他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满腹经纶了。然而他生性豪放,也有些怪异,周围的人都瞧不起他。唐高祖武德初年,马周终于出仕,当上了邻郡的一名低级文职人员,可他认为这对他是大材小用,做得很不开心,整日里以饮酒为乐,不务正事。这一点很像三国时期的名士庞统,可庞统得到了诸葛亮的推荐,马周的狂放不羁却受到当时博州刺史达奚恕的责骂,说他不是做官的材料,马周一怒之下挂冠离职,周游山东一带。后来,他来到了国都长安,他知道唐太宗是个非常有雄才大略的明主,如果自己能得到皇帝的垂青,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可是马周来到离长安不远的新丰镇的时候,因为身上的钱不多,住在一家低档的旅店里,还经常拖欠店钱。店主对马周冷眼相待,经常出言不逊,马周也不介意,有一次,马周让店主拿来一斗八升的酒来,独自豪饮,一个人也不要菜佐酒,一次喝下了如此多的酒,把店里的人都惊呆了,店主也看出了他不像一般的人,也不再难为他了。不久,他来到了长安,面对举目无亲的他乡异地,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他通过一些途径投靠了当时一位官职为中郎将的常何(这个人非常重要,是太宗的亲信重臣,当年玄武门之变,镇守玄武门的即常何也),门下做了一个门客,好在常何为人比较正直,对马周也很照顾,马周就这样在长安安下身来。
苦心人,天不负,命运之神终于垂青了这位胸怀大志的青年人。公元631年(唐贞观五年),唐太宗李世民要求在朝官吏每人都要写一篇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常何是个武将出身的,不会舞文弄墨,见皇帝要他写文章,不禁着急起来。马周得知了这个消息,便本着报恩的想法,主动提出替常何写这篇文章,常何很高兴,便让马周代自己写。过几天,常何把马周缮写的这篇关于时政的文章呈给了唐太宗观看,李世民看过后大吃一惊,他知道常何不善长文才,怎么也能写出这么透彻的文章来。他有些不相信这是常何写出来的,便问常何这到底是不是他写的,常何为人诚实,没有冒功,便老老实实的对皇帝说:“臣没有这个本事,这是臣的门客马周代臣写的。”李世民一听常何门下居然有这么一个奇才,很高兴,并产生了立刻想见见这位人才的想法。他想到做到,命人到常何府中将马周叫来,可没想到马周架子还很大,被派去的侍从一个人回来了。唐太宗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再次派人去请马周,一直派出了四次使者,才把这位性格高傲的马周请到了皇宫。马周感觉事情已经做的差不多了,便高兴的来到了宫中,唐太宗见到了这位穿着普通却气质非凡的年轻人时,就感到这个人非同一般,便和颜悦色的和马周谈起了当时政治局势以及为政之道。马周侃侃而谈,从古至今的为政得失谈的非常细致,让李世民大为惊叹,直叹相见恨晚。立刻让马周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任职,虽然官职很小,可是,以马周的真才实学及李世民对他的赏识,升迁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没过一年,马周就当上了权利很大的监察御史,对他十分信重。唐太宗为了表扬发现马周的常何,赐给常何三百匹锦帛。
相关推荐
长歌行常何是好是坏
不是好人,但也不害别人,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之前有看到说常何踩鱼符这个举动是因为念旧情维护李长歌,但是当另一拨追捕的人赶到之后,常何才知道那是长歌,所以维护这个说法总感觉哪里不对。 重刷之后终于意识到,常何并不是在维护李长歌,只是因为自己在追捕,然后被追捕的人跑了,只留下了鱼符这个线索,看到另一拨人也跑过来,第一反应肯定是把线索藏起来,怕别人抢功,而不是为了维护李长歌,等另一拨人到了才知道跑的人是李长歌。 在后来就把线索交给了皓都,因为皓都在负责追查散播谣言的人。2023-07-17 23:58:382
唐玄武门之变时,玄武门守将常何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亲信,可是为什么最终会被秦王李世民收买?
常何(588年-653年6月16日),唐初将领。原为秦王李世民部将,后因功升为玄武门守将。太子李建成在魏征的授意下,极力与常何结交,使其成为自己一系的心腹。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李世民暗访常何,常何看出其中利害,决定助李世民成事。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建成和李元吉经玄武门一同入朝,常何待二人入门后将玄武门关闭,使二人的手下无法进入救援,使李世民顺利的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成为了大唐太子。玄武门事变之后仅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为皇太子,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政府的实际控制权。八月初九,唐高祖被迫让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即唐太宗。常何也因功升为中郎将。主要功绩为在玄武门之变中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经玄武门入朝后,将玄武门关闭,阻隔李建成李元吉的手下进入救援,间接保证了李世民除掉李建成李元吉,而成为太子。明白了吗?他本身是李世民的部下出身,而且帮李世明成功机会比帮李建成要大得多。要问为什么,因为秦王比太子有手腕得多,太子其实犹豫了许久,在事变发生前都还没打算杀李世民,想依靠父亲李渊解决。而秦王已经决定下手了,要先发制人。而且李世民在唐朝百姓心中威望比李建成高得多,李渊也很器重李世民。秦王的才能很出众,尤其是军事和政治手腕上,当然他也有敢杀亲的狠心,太子则软弱得多。(求采纳)2023-07-17 23:58:463
常何有没有关闭玄武门让太子无法逃出来呢?
其实在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之中,常何这个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是有了常何的存在(将宣武门关闭,阻挡太子军队来救驾),才有了李世民的顺利上位。按道理来说,当时的常何可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啊,为什么到头来会帮李世民呢?其实常何原本就是秦王李世民部将,后来因为功绩被提升为玄武门的看门人。当时的魏征效力于太子李建成,并极力劝谏李建成策反常何,后来的常何也跟随了太子李建成。李渊在位时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两人极力排挤李世民。因为秦王李世民在战争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追随秦王的人很多,李建成和李元吉便多次想办法削弱李世民手中的力量,避免不利的情况发生。李世民再忍受排挤之后终于决定要进行反击。史书中说李世民曾多次暗访常何。两人的谈话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李世民说的大致内容我们也能够推断出来,那就是让常何祝他一臂之力。终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率领的人马和李世民等人发生了冲突,史称“玄武门之变”。宣武门之外李建成有着预备人马,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关键时刻出现保护李建成。但是关键时刻常何突然关闭宣武门,使得太子得援军无法进入救援,也间接保证了李世民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李世民在事变成功后成为了皇太子。没过多久唐高祖就被迫让路,他将自己的权力交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在成为唐朝皇帝之后,将常何升了官。为什么常何会突然反过来帮助李世民呢?其实有着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因为秦王比太子更加有魄力,其实李建成在事变发生前都还没打算杀李世民,他想依靠父亲李渊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李世民在唐朝百姓心中威望比李建成高得多。李世民的才能很出众,尤其是军事和政治手腕上,让他有了帮助李世民得想法。第二点就是当时兄弟三人虽然表面上较为和气,但三人一直在暗中进行纷争,从常何这件事情我们就能够了解当时得纷争之激烈,一个小小的守门将竟然被两个皇子如此“器重”,真的是令人不敢相信。但常何之前本身就是李世民的部下,所以说他帮李世明得概率会比帮李建成要大得多。2023-07-17 23:58:581
守玄武门大将被李世民私下搞定,事变之后下场又如何?
准确的说李世民只搞定了一个人——常何,就是那个掌管玄武门钥匙的将领,最终也只有他享受到了投机玄武门之变带来的富贵。常何其实农民起义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瓦岗寨英雄,常何就是那一拨里面的。后来常何有投降了王世充,王世充被大唐剿了候,常何就顺应历史潮流又降了大唐。常何降唐后,官职虽然不高,但岗位特别重要,就是给皇帝老儿开门,关门的,也就是玄武门的守关武将,城门郎。常何的头上还有两位上司,也就是题主说的三员大将中的另外两位:敬君弘和吕世衡。这两位将军职位比常何高,待遇比常何好,但命没常何好。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策反了常何,而且只策反了他,毕竟事关机密,又涉及到掉脑袋,知道的人多了难免会漏风。其实最关键的是只有常何最关键!因为玄武门的钥匙在他手上,开门,关门就他一句话。常何是那种降了几任主子的墙头草,不在乎再降一次,虽然这次赌注有点大,但是对于常何这种万精油来说,简直不是问题,从他的履历来看,每次投降都让自己的人生到达另一个高潮。李世民在搞定常何后,反动了玄武门之变,常何利用职务之便,放了李世民一行杀手入了玄武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也是他放进来了;然后,关了玄武门,让这哥仨自己解决吧。到底是秦王李世民实力强,自己亲手射杀了自己的亲哥哥太子李建成,尉迟敬德射杀了齐王,一切按计划进行,尉迟敬德割下两人的脑袋,自己提着血淋漓的刀进去威胁唐高祖李渊去了。此时玄武门外乱成了一锅粥,太子的人马赶来了,这种刀来箭外,战马嘶叫的声音,傻子都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太子的几千人人马立刻来到玄武门下准备营救太子。可是,门被常何给关了,那就打吧,反正有的是人,而且领兵的还是后代唐太宗时期著名的将领薛万彻。眼见着太子人马要破门而入了,此时秦王李世民埋伏在玄武门外的人马才几百人,估计是打不过的。这时候题主说的三员大将中的另外两位敬君弘和吕世衡在城门上什么都看见了,太子齐王已经被秦王李世民杀了,他们没有选择的只能站在秦王李世民这边了,谁都知道尉迟敬德提着刀进皇宫去干嘛。这大唐的江山妥妥的是秦王的,识时务者为俊杰。估计这敬君弘和吕世衡心里会想,这秦王收买了常何,为啥不收买我们呢,这秦王以后登基后,我们如何才能弥补一下,在这场已经胜负已定的政变中捞点油水?于是敬君弘和吕世衡为了搭上玄武门之变的末班车,决定立刻站队在秦王李世民这一边,眼见太子人马要打进来了,他们率领守门将士开门出击太子的长林军。政治投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 要能活下来,才能享受你投机的成果。敬君弘和吕世衡在玄武门前战死了,但是李世民登基后还是给予他们承认,并也追封了爵位,让他们的家人享受到了相关的待遇。真正的人生赢家其实是常何,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的每次选择都如此的正确,虽然是个小人物,但绝对的是人生赢家,以致太宗时期,一路封官御爵,享受富贵人生。2023-07-17 23:59:314
玄武门守将常何真的是李世民安排的卧底吗?有什么记载?
确实是他安排的。记载就是他曾经和李世民见过面。而且待了一晚上也没有出来。如果他和李世民关系不好的话,李世民不会让他活着出来的。2023-07-18 00:01:592
李世民用什么手段收服大唐这个第一神秘人物
开门见山,这个“他”,略微熟悉唐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名叫常何,当时是守卫玄武门的禁军统领。 常何,汴州仪县人,祖籍河内温县。早年参加瓦岗军,跟随李密击杀隋朝大将张须陀,后来投靠洛阳王世充,曾经跟随李建成前往河北讨刘黑闼。入唐后官至中郎将。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建成和李元吉经过玄武门后,常何将玄武门关闭,“东宫、齐府精兵二千不得入”,使得李世民顺利的杀死建成。贞观六年,被封为太中大夫,除延州诸军事延州刺史,进爵武水县开国伯。后历任泾州刺史、右屯卫将军、右武卫将军、平壤道行军副大总管、资州刺史、黔州刺史等。 常何此人,新旧唐书无传,他的名字只在《李密传》《马周传》和《旧唐书u30fb太宗本纪》中昙花一现。《新唐书》的宰相世系表常氏一条也没有他的名字,资料少到无以复加。如果是普通一个路人甲,当然他的资料有没有无关大局。问题在于他不是路人甲,他的作用非常重要。重要到不仅改变了大唐格局,而且改变了历史走向。这就让人纳闷了。 我们看玄武门之变,有一点百思不得其解:李世民等人是怎么事先埋伏在玄武门里面的。要知道玄武门可不是公共厕所的所门,不是任何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这个问题千年以来毫无定论,也无人深思。但是陈寅恪先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在法国留学,看到巴黎图书馆藏的敦煌本李义府撰常何墓志铭,方才恍然大悟。 陈寅恪先生《隋唐政治史略稿》手迹 李义府“奸佞而能文”,却给名字都没听说过的常何写墓志铭,可见常何并非一般人。后来陈先生再一查当时守卫玄武门的禁军统领名字,更有拨云见日之感。原来当时守卫玄武门的禁军统领就是常何。两下一对照,事情就明朗了。原来是常何把李世民等人放进来的。 那么又一个问题来了。常何把李世民放进来,李建成会不提防?当时二人矛盾已到白热化状态,直有“图穷匕见”之势,李建成傻的啊。李建成即使傻,身边还有个诡诈多疑的李元吉,能不处处小心?答案只有一个,常何是李建成的人。 于是又一个问题出现了。既然是李建成的人,他是怎么被李世民策反收买的。难道李建成用人会这么不小心,如此扼要之地用一个反复无常之徒?如果常何是这种人,李建成会不防备?要知道李建成可是用人的一把好手,魏征王等等都是心腹忠臣。就这么看走了眼? 原因只有一个,常何是李世民早就安排在李建成身边的一枚棋子,一名高级潜伏人员。他的身份绝密,上线只有一个,就是李世民本人。他的潜伏级别为僵尸级,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唤醒。 那么常何是如何成为秦王府嫡系人员又如何成功潜伏在李建成身边的呢。他的墓志铭给了我们答案。这就是今天本文讲述的重点。墓志铭为繁体字文言文,原文就不抄录了。直接上白话版。话说打字很磨手指头啊。 常公讳何,字口口(原文阙如),河南陈留人。打小就有侠义之气,各路英豪纷纷归附。隋末大乱,推举他为义军盟主。相当于梁山泊的宋江。 他的名是怎么来的?他有一郑姓长辈,没事就摸着他的头说,这个孩子人小志大,以后肯定兴旺我们家族,成就不会低于汉相萧何。因此给他起名常何。 李密起兵,他去入股,给的官职为“上柱国雷泽公”。这个官职名字比陈咬金的“混世魔王”还要雷。下雨的雷公啊。然后是恭维的话,什么“智比西汉的陈平张良,策超汉末的荀贾诩”。“料安危之势,察兴亡之迹”。最大贡献是劝李密归顺李唐政权。李密听从了常何的建议。“实赖于公”。就是说,要不是常何这张卖瓜王婆似的巧嘴,李密很可能不归顺李唐。要是李密归顺了王世充,李唐能不能拿下王世充,都是个未知数。 但是《隋书u30fb李密传》写着当时劝他归顺李唐的人并不是常何,而是他的秘书柳燮。 李密归顺李唐后,李唐给的待遇并不高。李密很生气,要造反。常何流涕劝谏,但是李密不听,带着王伯当非要搞,结果被乱箭射死。然后常何一帮人被王世充接收,但是王世充对这帮“山东豪杰”待遇也不好,豪杰们于是纷纷跳槽,如程咬金秦琼等人,常何也带着王世充的一些亲近卫士投奔了李唐。 常何跟程秦二人不同的是,程秦二人只是自己要走,没有拉拢别人。而常何还想拉拢王世充更多亲信投奔李唐,结果被王世充觉察,“奇计弗成”。可见玩无间道是常何强项。因为他有“侠义之气”,能够领袖群雄。 李渊很高兴,给一车骑将军的官职。随后跟着李世民讨平王世充。成为李世民的玄甲军小队长。李世民共有玄甲军一千人,分成四队,每队二百五,分别由尉迟恭、徐懋公(懋,同茂)、秦琼、程咬金为队长。尉迟恭为李世民贴身卫队长,常何为尉迟恭属下小队长,紧跟李世民,保卫李世民安全。(太宗文皇帝出讨东都,以公为左右骁骑。) 李世民带领尉迟恭和三名玄甲军骁勇前去窦建德营垒挑战,其中一人就是常何。 洛阳之战后,常何回到长安,接着跟随李建成征讨刘黑闼,有功,被李建成信任。 武德七年,也就是玄武门兵变前两年,常何被李建成调入长安,把守玄武门。(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 就在此时,常何秘密深入秦王府,与李世民再次表示忠心。而且这种接触应该不止一次。(趋奉藩朝,参闻霸略。)李世民“赐金刀子一枚,黄金三十挺”。通常说的金刀就是钱。颜师古注:“金谓五色之金,刀谓钱币也。”孟郊有《投所知》诗云:“且将食Y劳,酬之作金刀。”就是说我吃了人家饭,要给人家钱。 但是这里的金刀用“枚”计算,却不是钱,而是一把鎏金小剪刀。现代考古出土了一把唐代的鎏金錾花银剪刀,长150毫米,厚1毫米,重约25克。正面为珍珠地鎏金錾花工艺,局部鎏金处为朱雀衔灵芝和莲花座纹饰,虽然历经千年,纹饰上的鎏金仍然金光灿烂,耀眼夺目。纹饰的錾花功力娴熟细腻,线条流畅富有弹性。其制造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那么这把剪刀是做什么用的呢。并非我们想象的日常剪裁,而是一种辟邪镇妖、消灾避祸的吉祥物。因为剪刀可戳,可剪,可铰,可切,可割,可轧,威力无穷。 魑魅魍魉见了小小剪刀立马吓得抱头逃窜,家里永远太平无虞。 李世民用这种鎏金小剪刀送人,正是他办事的高明之处。众所周知,送人礼物不在价值,而在心思。只要你用心良苦,让对方感受到你的一片心意,那么即使薄纸一张,也能泡到姑娘。 当然钱还是应该有的。黄金三十挺。金挺就是金锭。 李世民又给了常何几十枚金刀子,让他送给其他把守玄武门的骁勇头领。让他们感受到秦王的一片殷勤之意。 此时李世民的领袖气质出来了。“承解衣之厚遇,申绕帐之深诚”。 何为“解衣之厚遇”,有人劝韩信造反,韩信说,当年我落魄流离,是汉王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给我穿,又把自己的饭碗推过来让我吃。这份恩情,怎能背叛。易中天解释说,这就是秦人的“岂曰无衣,与之同袍”之谊。其实扯的根由没有。 何为“申绕帐之深诚”,三国时东吴设置了“绕帐兵”,管理这些绕帐兵的为“绕帐督”。孙权出外行军打仗,这些绕帐兵就在军帐外守护。此时李世民又与常何回忆了一下常何在他身边担任贴身卫士时候的真诚岁月,加深了一下感情。 李世民为啥要这么做,因为常何吃这一套。韩信和常何都是游侠出身,崇尚“士为知己者死”,讲究尊严和义气。比如宋江。有人说一样是给钱,为啥宋江能成老大,柴进却是憨大。因为宋江不仅给钱,而且“殷勤接纳”,毫不倦怠。每天相陪不厌。跟你找对象一样,除了给钱,还得抽出时间陪着,逛街,聊天,哄着,抱着。让你觉得爱她,可以托付终身。否则就会出墙。养女人和养小弟其实是一样的。但是宋江不会养女人,没有时间陪,结果被同事张文远撬走了。可见什么能人都有短板。 于是常何被收服。这里可以对比一下李建成。李建成也曾送过尉迟恭一车金银珠宝,让尉迟恭跟自己干,结果尉迟恭马上带着钱报告了李世民。李世民说知道了,以后他要是再给你钱,你就要。自己留着花,不必上交,也不必报告。 一样样给钱收买对方小弟,为何李世民成功了,李建成没成功。李世民就是宋江,李建成就是柴进。花钱不干事,被当凯子玩。 此后,常何表面上与李世民渐行渐远,却与李建成亲密无间,深得李建成信任。视为股肱之臣。两年后,也就是武德九年,李世民决定兵变当夜,启动了这枚棋子。或者说,他之前送出去的几十枚“金刀子”,就是李世民镶嵌在李建成阵营中的几十枚潜伏下来的棋子,多年潜藏,就等这关键一刻。 于是,“九年玄武门之变前令K北门之寄”。K,读zong,手持之意。寄,托也。诸葛亮《出师表》写刘备托孤:“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令K北门之寄”就是说,李世民手持着玄武门之变的重任交给了常何。常哥,兄弟这百八十斤就交给你了。你看着办吧。因此陈寅恪先生说:“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中最凶险,最艰苦,最决绝的一场战斗”。他能够作出这个“艰难的决定”,是费了一番大心血的。再三犹豫,差点没定下来。 但是常何此时的态度却没那么坚定了。因为李建成对他很好。这就是潜伏者的痛苦。常何被收服,但没彻底收服。常何对李世民的态度,就如武松对宋江的态度,而非李逵对宋江的态度。武松是有自己独立人格和见识的,李逵没有。武松反对招安,宋江就得跟武松商量,贤弟,这么个事,你看是不是,哥哥跟你唠唠。李逵反对招安,宋江直接大骂,把这黑厮拉出去砍了。2023-07-18 00:03:231
常姓历史名人
常惠、常璩、常林、常何、常建等。1、常惠:西汉大臣,太原郡人。活跃在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动家。年轻时作为苏武的副使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汉昭帝时回国,封为光禄大夫。出使乌孙,击败匈奴,被封为长罗侯。常惠诛杀杀害汉使的龟兹贵人姑翼,之后为典属国。汉宣帝时为右将军,汉元帝时去世,谥号壮武侯。史称“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2、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成都崇州)人,东晋史学家。常璩出生于西晋末年。成汉时期,常璩曾担任散骑常侍。公元347年,成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常璩劝汉皇帝李势降晋。成汉灭亡后,常璩入晋,却受到东晋士族的歧视、轻藐,因此专注于修史。3、常林:字伯槐,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生卒年不详。常林少时家贫,好学有才智。初为曹操部下,任南和县令,有政绩显著而升任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曹丕当政时历任五官中郎将、功曹、平原太守、魏郡都尉、丞相府东曹掾、少府、大司农,晋封乐阳亭侯。魏明帝继位之后历任光禄勋、太常、光禄大夫,晋封高阳乡侯。死后追封骠骑将军,谥号贞侯。4、常何:汴州仪县人,祖籍河内温县。早年参加李密瓦岗军,投唐后曾经跟随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和赵郡王李孝恭等作战,战后在外镇守。武德七年秦王李世民将常何调入京城,安插在玄武门值守,官至中郎将。李世民又对常何施以重贿,并因为心腹。5、常建:籍贯邢州,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2023-07-18 00:05:391
唐太子李建成的妻子是郑氏还是常氏??常何与李建成有什么关系
李建成的妻子是郑氏,常何的祖母也姓郑,应该不是亲戚关系。常何原先是李世民的部下,当魏征还是李建成的谋士时,魏征授意建成,极力与常何结交,常何就投靠了太子建成。玄武门之变前又被李世民劝服归顺。如果常何的妹妹是李建成的原配,常何就是李建成的大舅哥,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连皇帝老子李渊都不抬见李世民了,而建成的太子位坐的是稳如泰山,从利益角度来看,常何为了李世民去背叛自己的亲妹父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很显而易见,常何背叛李建成,说明他们两人之间丁点的亲戚关系都不存在,常何在玄武门之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只能说明他想要更多的名利富贵,而李建成给不了他。2023-07-18 00:05:462
守卫玄武门的三员大将被李世民私下搞定,事变之后下场又如何?
敬君弘,吕世衡被杀,常和成为三朝元老。首先,守卫玄武门的三员大将分别是敬君弘、吕世衡和常和,他们原来并不是李世民的手下,而是李渊的手下,负责玄武门的通道,我们都知道玄武门就是皇宫的命脉。三个人虽然都后来被李世民收买了,但是命运却大相庭径,两个战死在玄武门,一个成为了三朝元老,那个人就是常和。李世民要想有作为,必须搞定这三个人,他们身为武将,来硬的当然不行,只能智取,于是李世民就收买了他们,这件事连李渊都不知道。所以玄武门事变是里应外合的战事,李世民做了大量的基础才能有此次的成功,为了,战争中,虽然李建成被除掉了,但他毕竟是太子,实力还是摆在那里的,剩下来的部队猛攻玄武门,三个人一见立功的时候到了,敬君弘和吕世衡便主动上门迎敌。而常和却选择在原地等待救兵,所以最后他们两个都死掉了,只有常和活了下来,并且接受褒奖,成为了三朝元老。其实他们三个人的每个功力都很好,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过是常和运气好,而他们因为冲动选择错误才只能得到一个名垂千古的牌匾,而常和就能活了三朝,享尽荣华富贵,但是从中也能看出,李世民是遵守承诺的皇帝。在我国古代,每次一到继承皇位的时候就非常残忍,因为谁都想当皇帝,惹得皇上的每个皇子都想来成为皇上,唐朝是唯一一个开国之初就兵刃相见的朝代,虽说如此,但是唐朝的繁荣昌盛也是因为他们的优良政绩的体现。2023-07-18 00:06:0710
唐朝玄武门之变时,秦王李世民是如何说服守门的常何归顺自己的?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渊决定次日询问二人。李建成得知情况,决定先入皇宫,和李世民对质。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亲自带100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临湖殿,发觉不对头,急忙拔马往回跑。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来。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东宫的部将得到消息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尉迟敬德将二人的头割下示众,李建成的兵马才不得已散去。2023-07-18 00:07:321
常何不居功文言文翻译
1. 《不识自家》古文翻译 原文:曩有愚者,常于室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全文翻译: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在门外悬挂鞋子作为标志.一天他到外面去,到了中午,忽然下起了大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进来.到了接近傍晚时分,愚蠢的人回到家,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我家搬走了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他,问道:“这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屋呢?”愚蠢的人说:“没有鞋子,这就不是我家.”妻子说:“你难道连我都不认识了吗?”愚蠢的人仔细察看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亲 记得采纳哦 2. 文言文翻译 沈众 袁泌 刘仲威 陆山才 王质 韦载 族弟翙 沈众,字仲师,吴兴武康人也。 祖约,梁特进。父旋,梁给事黄门侍郎。 众好学,颇有文词,起家梁镇卫南平王法曹参军、太子舍人。是时,梁武帝制《千字诗》,众为之注解。 与陈郡谢景同时召见于文德殿,帝令众为《竹赋》,赋成,奏,帝善之,手敕答曰:“卿文体翩翩,可谓无忝尔祖。”当阳公萧大心为郢州刺史,以 众为限内记室参军。 寻除镇南湘东王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兼散骑常侍。 聘魏, 还,迁骠骑庐陵王谘议参军,舍人如故。 侯景之乱,众表于梁武,称家代所隶故义部曲,并在吴兴,求还召募以讨贼, 梁武许之。 及景围台城,众率宗族及义附五千馀人,入援京邑,顿于小航,对贼东 府置阵,军容甚整,景深惮之。梁武于城内遥授众为太子右卫率。 京城陷,众降于 景。景平,西上荆州,元帝以为太子中庶子、本州大中正。 寻迁司徒左长史。江陵 陷,为西魏所虏,寻而逃还,敬帝承制授御史中丞。 绍泰元年,除侍中,迁左民尚 书。高祖受命,迁中书令,中正如故。 高祖以众州里知名,甚敬重之,赏赐优渥, 超于时辈。 众性吝啬,内治产业,财帛以亿计,无所分遗。 其自奉养甚薄,每于朝会之中, 衣裳破裂,或躬提冠屦。永定二年,兼起部尚书,监起太极殿。 恒服布袍芒屩,以 麻绳为带,又携干鱼蔬菜饭独啖之,朝士共诮其所为。众性狷急,于是忿恨,遂历 诋公卿,非毁朝廷。 高祖大怒,以众素有令望,不欲显诛之,后因其休假还武康, 遂于吴中赐死,时年五十六。 袁泌,字文洋,左光禄大夫敬之弟也。 清正有干局,容体魁岸,志行修谨。释 褐员外散骑侍郎,历诸王府佐。 侯景之乱,泌欲求为将。是时泌兄君正为吴郡太守,梁简文板泌为东宫领直, 令往吴中召募士卒。 及景围台城,泌率所领赴援。京城陷,退保东阳,景使兵追之, 乃自会稽东岭出湓城,依于鄱阳嗣王萧范。 范卒,泌乃降景。 景平,王僧辩表泌为富春太守,兼丹阳尹。 贞阳侯僣位,以泌为侍中,奉使于 齐。高祖受禅,王琳据有上流,泌自齐从梁永嘉王萧庄达琳所。 及庄僣立,以泌为 侍中、丞相长史。天嘉二年,泌与琳辅庄至于栅口,琳军败,众皆奔散,唯泌独乘 轻舟送庄达于北境,属庄于御史中丞刘仲威,令共入齐,然后拜辞而归,诣阙请罪, 文帝深义之。 寻授宁远始兴王府法曹参军,转谘议参军,除通直散骑常侍,兼侍中,领豫州 大中正。聘于周,使还,授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其中正如故。 高宗入辅,以泌为 云旗将军、司徒左长史。光大元年卒,年五十八。 临终戒其子蔓华曰:“吾于朝廷 素无功绩,瞑目之后,敛手足旋葬,无得辄受赠谥。”其子述泌遗意,表请之,朝 廷不许,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质。 刘仲威,南阳涅阳人也。祖虬,齐世以国子博士征,不就。 父之迟,荆州治中 从事史。仲威少有志气,颇涉文史。 梁丞圣中为中书侍郎。萧庄伪署御史中丞,随 庄入齐,终于邺中。 仲威从弟广德,亦好学,负才任气。父之亨,梁安西湘东王长史、南郡太守。 广德承圣中以军功官至给事黄门侍郎、湘东太守。荆州陷后,依于王琳。 琳平,文 帝以广德为宁远始兴王府限外记室参军,仍领其旧兵。寻为太尉侯瑱湘州府司马, 历乐山、豫章二郡太守,新安内史。 光大中,假节、员外散骑常侍、云旗将军、河 东太守。太建元年卒于郡,时年四十三,赠左卫将军。 陆山才,字孔章,吴郡吴人也。祖翁宝,梁尚书水部郎。 父泛,散骑常侍。山 才少倜傥,好尚文史,范阳张缵,缵弟绾,并钦重之。 起家王国常侍,迁外兵参军。 寻以父疾,东归侍养。 承圣元年,王僧辩授山才仪同府西曹掾。高祖诛僧辩,山才 奔会稽依张彪。 彪败,乃归高祖。 绍泰中,都督周文育出镇南豫州,不知书疏,乃以山才为长史,政事悉以委之。 文育南讨,克萧勃,擒欧阳頠,计画多出山才。及文育西征王琳,留山才监江州事, 仍镇豫章。 文育与侯安都于沌口败绩,余孝顷自新林来寇豫章,山才收合馀众,依 于周迪。擒余孝顷、李孝钦等,遣山才自都阳之乐安岭东道送于京师。 除中书侍郎。 复由乐安岭绥抚南川诸郡。 文育重镇豫章金口,山才复为贞威将军、镇南长史、豫章太守。文育为熊昙朗 所害,昙朗囚山才等,送于王琳。 未至,而侯安都败琳将常众爱于宫亭湖,由是山 才获反,除贞威将军、新安太守。为王琳未平,留镇富阳,以捍东道。 入为员外散 骑常侍,迁宣惠始兴王长史,行东扬州事。 侯安都讨留异,山才率王府之众从焉。 异平,除明威将军、东阳太守。入为镇 东始兴王长史,带会稽郡丞,行东扬州事。 未拜,改授散骑常侍,兼度支尚书,满 岁为真。 高宗南征周迪,以山才为军司。 迪平,复职。余孝顷自海道袭晋安,山才又以 本官之会稽,指授方略。 还朝,坐侍宴与蔡景历言语过差,为有司所奏,免官。寻 授散骑常侍,迁云旗将军、西阳武昌二郡太守。 天康元年卒,时年五十八。赠右卫 将军,谥曰简子。 王质,字子贞,右光禄大夫通之弟也。少慷慨,涉猎书史。 梁世以武帝甥封甲 口亭侯,补国子《周易》生,射策高第。起家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 遭 母忧,居丧以孝闻。服阕,除太子洗马、东宫领直。 3. 文言文翻译[急] 曹彰,字子文,沛国谯县人,为曹操与卞氏所生次子,其须鬓呈黄色。自小善于射箭御马,臂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搏斗,从不畏避险阻。年轻时便曾经多次从军征伐,志气慷慨激昂。曹操见此,常教训他说:「你这孩子就是不想读书,不慕圣道,而只喜欢骑马击剑;这能成为匹夫而已,又何足为贵呢!」于是便督促曹彰去学习《诗经》、《书经》,曹彰十分不服,便向左右诉说:「大丈夫应该好像卫青、霍去病(皆为西汉名将),带领十万军队驰骋沙漠,驱除戎狄,立大功、建封号,又岂可以只在这里作博士呢?」曹操曾问众儿子喜欢做甚么,命他们各言其志。曹彰便说:「我喜欢做将军。」曹操问:「做将军要怎样?」曹彰答道:「要披坚执锐,遇到危难时挺身而起,不犹豫回顾,身先士卒;而且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曹操听罢大笑。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曹彰被封为鄢陵侯。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 夏四月,代北乌桓无(能)臣氐等造反,曹彰拜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引军往讨。临出发之际,曹操训诫曹彰道:「我与你,居家时虽为父子,受命时却为君臣,如今凡事须按照王法来行事,你千万要警戒!」叮嘱过后,曹彰起军北征,军队开入涿郡边界,突然遇上约数千骑乌桓叛军。当时曹彰军兵马未集,只有步卒千人左右,马匹也只有数百匹。于是曹彰用田豫之计,坚守要隙,力抗敌军,胡骑攻不下曹彰,便向后退散。曹彰见状,出营追之,亲身搏战,举箭射向胡骑,应弦而倒者相继不绝。战过半日,曹彰铠中数箭,但气概更加猛厉,更乘胜往北追逐,穷追猛打,直至桑干,离开代郡二百余里之遥。其时军中长史、诸将皆认为军队刚涉远地,兵马疲顿,而且此行又已受节度(军事上的调度限制),命我等不得过代郡而更往北征,所以现在实不可深进,免得做出既违令又轻敌的行为。曹彰便道:「带领军队出征,只要是有利我军的事便要做,说甚么节度呢?胡军出走未远,我们追而讨之,必能大破他们。如果因为遵从军令而放纵敌人,也不是良将所为。」于是出阵上马,号令军中:「有谁留后不出,斩。」举军追击,一日一夜便与乌桓叛军相遇,曹彰奋进击讨,果然大破敌军,斩首及生擒者累以千数。曹彰乃以比平常情况双倍的赏赐犒赏将士,将士无不喜悦。当时鲜卑轲比能带领数万骑从旁观望两军强弱,看见曹彰力战,而所攻者皆破,于是向魏军请服。北方势力悉数平定。其时曹操身在长安,召曹彰前去相见。曹彰从代北回来,经过邺城,太子曹丕向曹彰说:「卿刚刚得大功,如今往西诣见君上,最好不要矜功自伐,而该以常常自觉做得不足够的态度去应对。」结果曹彰了到长安,如太子所言,归功于属下诸将。曹操大喜,用手捋着曹彰的须说:「黄须儿竟大奇也!」 秋九月,曹操其时在汉中与蜀军鏖战,而刘备栖军于山头之上,命刘封下山挑战。曹操便骂:「你这个卖草鞋的小子,竟然派你的义子领兵来抵抗我,啊!看我叫我(亲生)的黄须儿来,让他击败你的义子。」于是下令召曹彰助战。曹彰于是日夜倍道兼进,然而西到长安之时曹操已经从汉中回来。曹操东还后,以曹彰行越骑将军,留守长安。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 魏文帝黄初元年: 曹操到洛阳后,得了重病,使驿马往召曹彰,但曹彰未至,而曹操已经逝世了。曹丕即王位,曹彰与其它诸侯均向国归顺。文帝诏曰:「先王(指曹操)所行之道,是任用有功勋之员,亲近所亲的人,并为我带来母弟,开国承家,所以能够建树藩国以屏护大宗族人,守御外侮,折冲厌难。鄢陵侯曹彰之前受命北伐,平定北方之境,其功业可谓茂盛。现增邑五千,并前共计万户。」魏文帝黄初二年: 曹彰进爵为公。 魏文帝黄初三年: 曹彰被封为任城王。 魏文帝黄初四年: 曹彰进京朝觐,其间得急病,暴毙于府邸中。追谥曰威。 4. 文言文翻译~~急 ①富公:即富弼,北宋名臣。字彦国,洛阳人。至和二年拜相。②及其临大节:庆历二年,富弼曾出使契丹,拒绝其割地要求。大节,指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③踧踖(cù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④致仕:辞去官职。⑥恻怛(cèdá):同情,怜悯。 富弼性格温和,为人宽厚,经常与他人交谈,好像没有不一样的。但涉及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的时候,他就义正言辞,什么也不能让他屈服。智谋与见识深远,比其他人强多了,但是大事小事,都反复考虑,必须万无一失之后才去做。 自唐朝以来,官员向宰相行礼,宰相可不用还礼,来拜见的人,无论老少都要行礼,宰相站立的时后,都有年轻侍从垂首扶着他;送客时,不用下台阶;如果客人坐得久了,旁边的侍从就喊“相公尊重”,客人就恭敬不安的起身退出。但到了富弼做宰相,即使是小官或百姓来见他,都能一平等的礼节来对待,请他坐下,心平气和地与来见人说话,客人走时送到门口,看到客人上马,才回来。 自从卸任回到西都,十多年了,几乎不出门。晚年的时候,有宾客来拜见的时候,常常称病谢绝。亲人问他为何不见客,富弼说:对待他人,无论富贵贫贱贤达愚钝,都应一样的以礼相待。我家几代人居住洛阳,亲戚好友成百上千,如果有的见有的不见,不是同等对待了。如果人人都见,我病情会加重,受不了。士大夫们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怨言。曾经想去老子祠,乘坐小轿路过天津桥,会府中徙市于桥侧,市人看到富弼出行而高兴,伴随着观看,都到了安门,市面因为这件事儿而冷清了,富弼如此深得民心。等到富弼去世时,士大夫不论远近,认识不认识,见面了就相互转告,见不到面的,就写信,相互吊唁,常常落泪,富弼如此受士大夫爱戴。哎呀!如果不是尽忠职守为皇帝办事,尽仁尽义关爱民众,他的恳切至诚充满内心,表现在外,能这样么? 5.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文言文翻译 [原文] 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释文] 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叫明,怎样叫暗?”魏徵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帝舜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驩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被软禁饿死;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贵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达。”唐太宗说:“好啊!” 6. 文言文翻译《吕蒙正不计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学习的品质:大度豁达,心胸宽广,以宽容之心待人,不记恨别人的错过。 望采纳5星 7. 文言文翻译 是仪,字子心,北海营陵县人。孙权主持东吴大政之后,优待文人,征召是仪。吕蒙企图偷袭关羽,孙权向是仪咨询,是仪很赞同吕蒙的主张,劝孙权予以采纳。随同大军征讨关羽,拜为忠义校尉。是仪面陈孙权谢恩。平定荆州之后,东吴定都武昌,拜是仪为裨将军,后又封为都亭侯,任守侍中。孙权欲授给他兵权,是仪认为自己不是带兵的人才,坚决推辞,拒不接受。黄武年间,派是仪到皖城刘邵那里,设计引诱曹休前来。曹休来到后,遭到惨败,是仪因功迁升为偏将军。 东吴向东迁都之后,孙权命是仪辅佐太子。后来随从太子回到建业。典校郎吕壹诬告前江夏太守刁嘉诽谤国家政策,孙权大怒,将刁嘉逮捕入狱,彻底追查审问。当时与刁嘉一起在座的人都惧怕吕壹,同声说刁嘉曾有过此事,只有是仪说没听到过。当时追究深查,诘问数日,诏令愈来愈严厉,群臣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是仪回答说:“如今刀锯已压在臣的脖子上,臣下怎敢为刁嘉隐瞒自取灭亡,成为对君王不忠之鬼。”他据实回答,毫不改口。孙权只好把他放了,刁嘉也因此而免遭处罚。 他不治自家产业,不受人恩惠,所居的房子刚够自家居住。他有位邻居盖起大宅院,孙权外出时看见了,便问这所大宅院的主人是谁,左右随从回答说:“大概是是仪的家。”孙权说:“是仪很俭朴,肯定不是。”一询问,果然是别人的房子。 是仪经常向孙权举荐人才,从不谈论他人的短处。他为国家服务数十年,未曾有过过错。 8. 《何远传》这篇文言文翻译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城人。武帝即位后,何远作后军鄱阳王萧恢录事参军。何远与萧恢素来友好,为萧恢尽心尽力做事。萧恢也诚恳待他,信任他,两人关系很密切。提升为武昌太守。何远本性豪爽洒脱,不受世俗礼法约束,崇尚轻生重义。从此以后,就与从前的人断绝了交往,别人赠送的东西一点都不接受。 武昌的民俗都是打取江水,到盛夏,何远嫌水温过高,常常用钱买百姓井里的凉水。遇到不收取钱的人,就运水还给他。他的行为有些像做作,但能屈身而满足别人的心意。何远的车马服饰都非常质朴破旧,使用的器物都不涂铜漆。江东地区水产非常便宜,但何远每顿只吃几片干鱼罢了。然而他性情刚正严厉,手下人常因小事受到鞭打,于是何远被受责罚的人控告,被皇上召回,交给廷尉处置,被弹劾揭发的罪状有十几条。后来做了武康县令,更加清廉严厉,废除了不合礼制的祭祀,以自己正直的行为给他人做表率,人们都非常称赞他。 太守王彬巡视属下各县,各县都准备了丰盛的宴会接待他。到武康,何远只给准备了干粮和水。武帝听说他贤能,破格提升他做宣城太守。从县令直接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宣城曾受过强盗抢劫,何远尽心治理,终又恢复原先的规模和名声。一年后,升为树功将军、始兴内史。当时泉陵侯朗为桂州令,沿途多遭强盗抢劫。但到始兴地界,一点也不侵犯。 何远在职为官喜欢开辟大街小巷,修理墙屋。他修建民房和街巷,建造城墙、护城河、马厩和库房,他所治理的地方,就像经营自己的家业一样尽心尽力。田地里的收入和薪俸,他都不收取,在年末的时候,选择最穷的人,把这些钱充当那些特别穷的人家的租调税,并把这当作常例。他性情果断,百姓畏惧又爱戴他,他所到过的地方,都为他立生祠,上表报告他的政绩行状,皇帝常常 优先答复他的建议。调任东阳太守。何远为官,痛恨豪强大族就像痛恨仇人一样,对待穷人像对待自己的子弟一样,尤其被那些富族大户敬畏害怕。他在东阳一年多,又被受惩罚的人毁谤,被判免除官职遣送回家。 何远本性正直廉洁,不偏私逢迎,和人相处谢绝别人的拜访,也不到别人家里去。不论是跟为官者还是地位低的人通书信,都以平等的礼节相待。他会见人,从来不给别人脸色看,因此常被见识浅陋之人憎恶。但实际上他的清廉公正实在是天下第一。何远在很多郡做过官,见到能引发欲望的事始终不改变心志,妻子儿女挨饿受冻如同极贫穷的人。他离开东阳回家,过了多年,始终不谈荣辱,士人因此称赞他。他轻财好义,救济别人的急难,说话不虚妄,大概是天性吧。何远常对别人开玩笑说:“你能听到我一句虚妄的话,我就用一匹细绢酬谢你。”大家一起暗中察看他,但始终没有可记录的。 原文重要句子: (1)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遭秋毫无所受。 翻译:到这时就和他们断绝了交往,馈送的东西一点也没有接受。 (2)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有之也。 翻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3)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 翻译:他在东阳任职一年多,又被受罚者诬告,因此获罪被免职还家。 (4)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翻译:他在几个郡都呆过,见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廉洁之心。他的妻子儿女饥寒交迫,如同最贫穷的人家那样。 9. 急,翻译文言文 当初,我在丙申年考取进士,经过扶风,向凤鸣驿的管理人请求住宿,进入驿站后,(发现条件极差)无法住宿,赶紧出来,住进了旅店里。六年后,我担任扶风郡府的官员。到任后几天,我到凤鸣驿站拜会客人,看到驿站客人居住的地方和客人用的器具,就像官府或庙宇道观或数代富裕家庭一样(整肃、齐备)。各地经过扶风在驿站住宿的人,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一样,快乐得舍不得离开。客人们离开时,驾好了马车,连马也回头望着马厩嘶鸣(好像舍不得离开)。我召来驿站的官吏询问情况。驿站的官吏说:“当今的太守宋公重新修缮了凤鸣驿。辛丑年八月,宋公才到扶风任太守,到任后一个多月开始动工修缮扶风驿站,五十五天后完工。用工三万六千个,木头用根记数,竹子以竿计数,瓦、砖、陶器、钉子以枚计数,秸杆以石计数,数量总共达到了二十一万四千七百二十八,而扶风的老百姓却不曾知道这些情况。”我听后内心里赞叹起宋公来。 第二年,扶风县令胡允文立下石碑请我为这事作记,我认为有值得写下的东西。于是写道:古时的君子能随处而安居,安居就心中快乐,心中快乐就愿意干一些实事。如果人人都乐于干实事,那么天下何愁治理不好呢?后世的君子,常常认为身边之事不值得去做,如果让他处在做自己轻视的事的位置上,就会焦躁,要不就懒惰。焦躁就胡作非为,懒惰就悲观厌世,既胡作非为,又悲观厌世,天下难以治理常常是出于这种原因,也就不值得奇怪了。累计宋公为官的资历和勤勉,如果不是与世道不合,那么(早就不知该)担任何种要职了!但是他现在还在干着这太守的工作,而且不曾有看不起这工作的意思。宋公治理扶风郡,对那些惶惶不安的百姓尽力安置,对那些杂乱无章的地方,尽心疏理。不只是修缮传舍这样的事,还有比修缮传舍更小的事情,宋公也不曾不尽心而为。曾经食肉类的吃蔬菜很艰难,曾经穿绸缎的人穿布衣很艰难,曾经做大事的人看不起做小事,这是天下人的通病。《诗经》中说:“德行平易的君子,可为老百姓的父母官。”那些德行平易的君子,他们的可贵之处,难道不是因为他们随处而安居,安居下来就心中快乐,心中快乐就乐意干一些实事吗?修缮传舍这件事,确实不值得一记,(只是)因为修缮传舍可以显现宋公能随处而安居,安居下来就心中快乐,心中快乐就乐意干一些实事,而这(才)真的值得大书特书 10. 文言文翻译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胡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骄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 於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君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馆之。於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按兵,辍不敢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其功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於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不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 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前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他的车夫说:“您为什么要挟轼致敬?”魏文侯;“这不是段千木住的里巷吗?段干木是个贤者呀,我怎么敢不致敬?而且我听说,段干木把操守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即使拿我的君位同他的操守相交换,他也绝不会同意,我怎么敢对他骄慢无礼呢?段干木是在德行上显耀,而我只是在地位上显耀,段干木是在道义上富有,而我只是在财物上富有。”他的车夫说。“既然如此,那么您为什么不让他敞国相呢?”于是魏文侯就请段干木做国相,段干木不肯接受这个职位。文侯就给了他丰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到家里去探望他。于是国人都很高兴,共同吟咏道;“我们国君喜欢廉正,把段干木来敬重,我们国君喜欢忠诚,把段干木来推崇。”过了没多久,秦国出兵,想去攻魏,司马唐劝谏秦君说: “段干木是个贤者,魏国礼敬他,天下没有谁不知道,恐怕不能对魏国动兵吧?”秦君认为司马唐说得很对,于是止住军队,不再攻魏。魏文侯可以说是善于用兵了。曾听说君子用兵,没有人看见军队的举动,大功却已告成,恐怕说的就是魏文侯这种情况。鄙陋无知的人用兵,则是鼓声如雷,喊声动地,烟尘满天,飞箭如雨,扶救伤兵,抬运死尸,踩着尸体,踏着血泊,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尽管这样,国家的存亡、君主的生死仍然不可料定。这种做法离仁义实在是太远了。2023-07-18 00:07:411
马周旅舍遇常何是怎么个典故
应该是马周入都投旅店吧!2023-07-18 00:07:493
关于李世民和马周,常何写一篇800字发言稿?
关于李世民和马周,常何写一篇800字发言稿?魏征跟李世民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哥俩儿一个爱提问题,一个爱听问题,都达到了没心没肺的终极境界,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次于伯牙子期的最佳拍档,一千多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然而,也让无数人都大跌眼镜的是,魏征去世后没几天,李世民就做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砸了魏征的墓碑,还把已经答应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的衡山公主又给要了回来。这确实让人很难理解,几天前还是如胶似漆,恨不得把对方当镜子,这才刚死了没几天就立马儿砸了人家的墓碑,还不顾皇家的脸面公然撕毁婚约,怎么看都像个喜怒无常的野蛮女友,这还是那个被誉为“千古第一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吗?不过,从另一个人的事来看,倒可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魏征死后六年,也就是贞观二十二年,中书令(相当于宰相)马周去世。这马周也是一位很有传奇色彩的贞观名臣,当年李世民搞了一次征文大赛,让大臣们每人写一篇文章,写得好有赏,结果一位武将出身的常何拔得头筹。李世民当然知道这个常何有几斤几两,虽然认的字比尉迟恭多上两箩筐,但要让他写出这么有水平的文章,就是杀了他也办不到,于是就问他这篇文章是谁写的。2023-07-18 00:08:003
将军蒙国厚恩,亲承圣旨,所陈利害,己形翰墨,业不可止也,将军即不闻,其可得耶,翻译
意思是将军蒙受国家深厚的恩泽,亲自接受皇帝的旨意,奏章上陈述的利害关系,已然成文,不可以废弃。将军不把这些让皇上听到,皇上从哪儿知道呢?出自——唐朝刘肃《大唐新语》。原文:周曰:将军蒙国厚恩,亲承圣旨,所陈利害,己形翰墨,业不可止也。将军即不闻,其可得耶?译文:马周说:将军蒙受国家深厚的恩泽,亲自接受皇帝的旨意,奏章上陈述的利害关系,已然成文,不可以废弃。将军不把这些让皇上听到,皇上从哪儿知道呢?这是马周对常何说的话,马周在常何具表的奏疏中提列了很多条建议,常何觉得很多,想去掉几条,马周对常何的做法不满,这句话是劝谏常何的。扩展资料: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周传2023-07-18 00:08:092
家客马周文言文翻译
1. 《起用家客马周》的译文~谁知道~给下~ 原文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 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 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 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 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 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 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 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译文:马周是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时,到了京师长安,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寄宿.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让文武百官上书说他的得失,马周帮助常何罗列出二十余件事情,让他上奏,结果都很符合圣意.唐太宗对此事很奇怪,就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都不是微臣的意思,都是属下的食客马周所提出的.”唐太宗即刻召见马周,没到达的期间,曾四次派遣属下去催促.到了晋见后,唐太宗与马周谈得很高兴.授予他监察御史一职,并连官中书舍人.马周为人机智善辩,能上奏,十分了解事情的原由,所以上奏没有一次不合太宗心意.太宗曾说过:”对于马周,若有一时不见,就要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是了.”贞观十八年,马周迁官中书令, *** 太子左庶子,马周已经 *** 两宫,处理事情平静合理,得到了当时许多人的赞赏.后又因为本分升官吏部尚书.太宗经常对身边的侍者说:”马周处事迅速,天性谨慎.至于评价他人,直言不讳,比之我所派遣之人,还是他比较合乎我的意思.既然已经表现出他的忠诚,亲附于我,也实在只有他,能够与我共同使社稷安康!”。 2. 求《起用家客马周》的中文翻译~~谢 贞观五年,他到了京城,住在中郎将常何的家里。当时唐太宗要求百官上书讨论得失问题。马周为何陈商议了二十多件事。太宗让上奏,每件事都令太宗满意。太宗怀疑他的才能,便问何陈。何陈说:“这不是我的提议,这是我的客人马周的提议”。太宗当天便召见他,当他还没有来的的时间,还四次派人催促。到了会见他时,与马周谈论的很投机。下令门下省,授予马周监察御史之职及中书舍人。马周很善辩,能够明查事端及时上奏,每次都令太宗满意。太宗常说:" 马周对于我来说,一会儿看不见,就会想念他”。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C A让他把这些报奏上去,都是切中事务的.令:使,让;B拜马周为监察御史,连续提拔,授予中书舍人.累:连续,积累;C.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意:心意,意图.(2)C A第一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第二个“之”助词,的;B“乃”分别是:动词“是”和副词“却、竟然”;D两个“而”均为连词,前一个表修饰,后一个表转折;C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3)B “官至吏部上书”错,文中无此信息.(4)①即日:当天;凡:共;悦:高兴.句子翻译为:唐太宗当天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便四次派使者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把他安置到门下省.②比:近来;称:符合.句子翻译为: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答案:(1)C(2)C(3)B(4)①唐太宗当天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便四次派使者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把他安置到门下省.②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参考译文:马周是博州荏平人.贞观五年,他来到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的家中.唐太宗下诏让百官谈论朝政得失,马周为他分类条目写了二十多件事,让他把这些报奏上去,都是切中事务的.太宗对常何的才能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这都是家中的门客马周所写的.”唐太宗当天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便四次派使者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把他安置到门下省.拜马周为监察御史,连续提拔,授予中书舍人.马周机敏,有辩才,善于陈述奏章,很明白事情得起源根由,说什么都很恰当合适.太宗曾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很想他.”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马周身兼二职,处事公平、公正,在当时获得了很好的赞誉.又在本来的官职之外兼任吏部上书.唐太宗曾经对侍臣说:“马周处事机敏迅速,性格非常谨慎.谈论人事行为正直,按正理而办,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对我既忠诚又亲近,实在是凭他使时政平安康乐啊!”。 4. 文言文奇人马周的翻译是什么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纚纚,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官,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5. 请求翻译《旧唐书·马周》文言文,是《旧唐书》里的“马周”一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6. 旧唐书.马周传的原文加翻译 <;新唐书.马周传>; 原文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纚纚,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官,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7. 旧唐书.马周传的原文加翻译 原文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 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 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 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 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 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 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 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纚纚,令人忘倦。 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 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 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 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官,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 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 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 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 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 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 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 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 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 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 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 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 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 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 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2023-07-18 00:08:211
周曰:将军蒙国厚恩,亲承圣旨,所陈利害,己形翰墨,业不可止也。将军即不闻,其可得耶?翻译
译文:马周说:“将军蒙受国家深厚的恩泽,亲自接受皇帝的旨意,奏章上陈述的利害关系,已然成文,不可以废弃。将军不把这些让皇上听到,皇上从哪儿知道呢?”这是马周对常何说的话,马周在常何具表的奏疏中提列了很多条建议,常何觉得很多,想去掉几条,马周对常何的做法不满,这句话是劝谏常何的。此句出自刘肃所著的《大唐新语》,记载唐代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起自唐初,迄于大历,多取材于《朝野佥载》_《隋唐嘉话》等书。扩展资料:常何与马周马周年少时就成为孤儿,家境贫寒,喜好学习,因贫困失意放浪不羁不为州里尊敬。武德年间,马周授任博州助教,后离职西游长安,寄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常何是一介武夫,没什么学识,一些上表的奏疏都是马周为其草拟,有一次,太宗令百官上书谈论朝政得失,常何因是武官不涉猎经学,马周便为常何陈述合乎时宜的事二十多件,叫他奏上,但常何觉得二十多太多了,便说少写点,才有了题中马周对常何的规劝。结果,奏章呈上后,常何所奏之事,事事符合旨意。太宗怀疑常何有这样的才能,询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臣所能写出的,是家客马周草拟的。“太宗当天召见了马周,在马周尚未到达期间,皇上四次派人催促。待到马周拜见后,太宗和他谈论得非常高兴,令他在门下省值班侍奉。也因此事,马周称为了太宗朝与魏征齐名的谏臣,深受唐太宗喜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周传2023-07-18 00:08:301
常何的女儿嫁给谁
嫁给了李建成。常何的女儿自从嫁给了李建成之后,并没有享到什么福,反而处处受到限制,常何最开始一直让女儿忍受,可是李建成变本加厉,还准备休掉他的女儿,就是现在的太子妃。2023-07-18 00:08:371
马周少落拓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翻译“马周少落拓” 马周年轻时潦倒失意,不为州里人敬重,补为州助教,很不爱做事。 刺史达奚气愤之下杖打他,马周一怒之下就去了曹州,被浚仪县令崔贤育侮辱,于是感慨、愤激之下往西去了长安,停住在将军常何的家里。贞观初年,唐太宗让文武百官上奏章陈述当时政治的利弊得失,常何因为是个武官不懂得学问,于是就委托马周书写奏章。 马周详细陈述利弊四十多条,常何看见这些,十分吃惊地说:“条目为什么这么多?我不敢上奏朝廷。”马周说:“将军蒙受国家厚恩,又亲自接受了皇帝的旨意,所陈述的利弊得失,已经写成了文字,已经不能废弃了。 将军不把这些让皇上听到,皇上从哪儿知道呢?”常何于是上奏朝廷。唐太宗非常惊讶,召见并询问了常何,于是又很快召见了马周,和他谈论,认为他是非常出众的人才。 于是让马周在门下省当值,受到的恩宠在执政的大臣之上,屡次升职一直到中书令。马周所陈述的政事有:长安城的六条中心大街立鼓以取代传呼;设立驿站,用驿马来传达紧急情况;收居人税;以及夜间守卫大小交接,这就是马周上奏的条目。 唐太宗东征辽东,下旨命马周辅佐皇太子,留在定州监察国事。等到太宗胜利归来,高宗派遣留下来的平日很得太宗恩宠的嫔妃在太宗要经过的地方迎接。 太宗非常高兴,问高宗,高宗说:“这都是马周教导儿臣这么做的。”太宗笑道:“这个山东人总是能窥知我的心意。” 于是对马周赏赐十分丰厚。等到马周病逝,太宗为此十分悲痛,对他常常十分想念,甚至都要借助道术来求得相见,马周所受的恩宠知遇便是如此。 当初,马周以平民的身份入值门下省,太宗任命马周为监察里行一职。“里行”这个官名,是从马周开始的.。 2. 翻译文言文《马周少落拓》 《马周少落拓》翻译: 马周年轻时潦倒失意,不为州里人敬重,补为州助教,很不爱做事。 刺史达奚气愤之下杖打他,马周一怒之下就去了曹州,被浚仪县令崔贤育侮辱,于是感慨、愤激之下往西去了长安,停住在将军常何的家里。 贞观初年,唐太宗让文武百官上奏章陈述当时政治的利弊得失,常何因为是个武官不懂得学问,于是就委托马周书写奏章。 马周详细陈述利弊四十多条,常何看见这些,十分吃惊地说:“条目为什么这么多?我不敢上奏朝廷。” 马周说:“将军蒙受国家厚恩,又亲自接受了皇帝的旨意,所陈述的利弊得失,已经写成了文字,已经不能废弃了。 将军不把这些让皇上听到,皇上从哪儿知道呢?”常何于是上奏朝廷。 唐太宗非常惊讶,召见并询问了常何,于是又很快召见了马周,和他谈论,认为他是非常出众的人才。 于是让马周在门下省当值,受到的恩宠在执政的大臣之上,屡次升职一直到中书令。 马周所陈述的政事有:长安城的六条中心大街立鼓以取代传呼;设立驿站,用驿马来传达紧急情况;收居人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53937税;以及夜间守卫大小交接,这就是马周上奏的条目。 唐太宗东征辽东,下旨命马周辅佐皇太子,留在定州监察国事。 等到太宗胜利归来,高宗派遣留下来的平日很得太宗恩宠的嫔妃在太宗要经过的地方迎接。 太宗非常高兴,问高宗,高宗说:“这都是马周教导儿臣这么做的。” 太宗笑道:“这个山东人总是能窥知我的心意。” 于是对马周赏赐十分丰厚。等到马周病逝,太宗为此十分悲痛,对他常常十分想念,甚至都要借助道术来求得相见,马周所受的恩宠知遇便是如此。 当初,马周以平民的身份入值门下省,太宗任命马周为监察里行一职。“里行”这个官名,是从马周开始的。 《马周少落拓》原文: 马周少落拓,不为州里所敬,补州助教,颇不亲事。刺史达奚怒杖之,乃拂衣去曹、卞,为浚仪令崔贤育所辱,遂感激,西之长安,止于将军常何家。 贞观初,太宗命文武百官陈时政利害,何以武吏不涉学,乃委周草状。 周备陈损益四十余条,何见之,惊曰:”条目何多也?不敢以闻。” 周曰:“将军蒙国厚恩,亲承圣旨,所陈利害,已形翰墨,业不可止也。将军即不闻,其可得耶?”何遂以闻。 太宗大骇,召问何,遽召周与语,甚奇之。 直门下省,宠冠卿相,累迁中书令。 周所陈事:六街设鼓以代传呼,飞驿以达警急,纳居人税及宿卫大小交,即其条也。太宗有事辽海,诏周辅皇太子,留定州监国。 及凯旋,高宗遣所留贵姘承恩宠者迓于行在。 太宗喜悦高宗,高宗曰:“马周教臣耳。” 太宗笑曰:“山东辄窥我。”锡赉甚厚。 及薨,太宗为之恸,每思之甚,将假道术以求见,其恩遇如此。初,周以布衣直门下省,太宗就命监察里行,俄拜监察御史。 “里行”之名,自周始也。 此文出自唐朝政治家·马周所作的《马周少落拓》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马周少落拓》写于唐朝初年,当时活跃着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出生于一个世代贫寒的农民家庭,他胸藏济世之才,却一直很不得志,他来到了长安准备大展才略,可囊中差涩。 住在客店里,经常被店主冷落讥笑,后来,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让他得到了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从此青云直上,也有了用武之地,为唐朝初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个人就是马周。 马周,幼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不过,他十分好学,通过不懈的努力,他通读了很多的史书,加上他的天资聪颖,在他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满腹经纶了。然而他生性豪放,也有些怪异,周围的人都瞧不起他。 唐高祖武德初年,马周终于出仕,当上了邻郡的一名低级文职人员,可他认为这对他是大材小用,做的很不开心,整日里以饮酒为乐,不务正事。 这一点很象三国时期的名士庞统,可庞统得到了诸葛亮的推荐,马周的狂放不羁却受到当时博州刺史达奚恕的责骂,说他不是做官的材料,马周一怒之下挂冠离职,周游山东一带。 后来,他来到了国都长安,他知道唐太宗是个非常有雄才大略的明主,如果自己能得到皇帝的垂青,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作者简介: 马周(601年-648年),清河茌平(今山东茌平县茌平镇)人,唐太宗时期宰相。 马周年少时就成为孤儿,家境贫寒,喜好学习,因贫困失意放浪不羁不为州里尊敬。武德年间,马周授任博州助教,后离职西游长安,寄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631年)太宗令百官上书谈论朝政得失,马周因谏言有功得太宗召见,太宗令他在门下省值班侍奉。后多次升迁。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马周逝世,终年四十八岁。太宗追赠其为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高宗继位,追赠尚书右仆射、高唐县公。垂拱年间,配享高宗庙庭。 3. 文言文奇人马周的翻译是什么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纚纚,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官,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4. 卢怀慎传的译文 马周传的译文 卢怀慎传 卢怀慎,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开元元年(713)为宰相。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的政绩只在于荐贤举能,任宰相三年后病故。卢怀慎为官廉洁,家无储蓄,门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生活得很贫穷。他是唐代比较清廉的一位宰相。卢怀慎的儿子卢奂在广州作太守时,不为当地的奇珍异宝所动,能保持清廉节操,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马周传 马周是仙界华山素灵宫的一位仙官。唐代李氏将要受命于天取代隋朝时,太上派马周到人世帮助唐朝皇室治理国家。马周到了人世后,却天天沉缅于饮酒,二十年都默默无闻地混迹于俗人中,完全忘了上天给他的使命。后来竟落魄江湖,饥寒交加,人人都躲着他,多次向人磕头告帮。他听说袁天纲从四川到陕西来了,据说他常善于看相,就去见他,求他看看自己的将来是凶是吉。袁天纲看了马周半天后说:“你的五神已经离你 去,你的生命已危在旦夕了,哪里还有什么相可看哪!”马周一听大惊失色,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消灾免死,袁天纲说:“你可以从这里一直向东走,会看见一个骑牛的老人。你不要和他说话,跟着他走就行,这样你的病就可以免除了。”马周按照袁天纲的话,没出城门,果然看见一个骑牛的老头出城,就默默地跟在后面。出城顺着村路走,登上一座大山。马周跟着老人爬上山顶后,老人看见了马周,就下了牛坐在树下,然后说:“太上老君命你下凡辅佐皇室,可是你却成了个酒鬼,混到饥寒交迫的地步。现在你五神已散,正气消尽,已经死在眼前,你还不好好反省悔改吗?”马周仍然发懵,不知 老人说的什么意思。老人接着点化他说:“你本来是天上素灵宫的仙官,现在,华山的仙王派人召你去。”说罢就领他进了一座宫城,进了好几道宫门,来到大殿前,只见侍卫排列了很多,警戒森严,好像是王宫。老人领他到了大殿的门帘前,有一个官员宣读王命,责备马周有辱使命,让他返回原来的司署,反省自己的错误。老人和其他几名使者就把马周送到王宫东面一个另外的院子里。来到一座宏伟的房屋前,见门上写着自己 的名字。马周用钥匙打开门锁进了屋子,看见屋里的陈设家具和床榻枕席都像是自己近时用过的,想了半天,仍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这时突然来了五个人,穿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的衣服一个个身材魁伟。他们对马周说:“我们就是你的‘五脏之神"。你在人世上沉迷于饮酒到处游荡,玷污了你的身子,所以我们就离开你到天宫来了。请你现在闭上眼睛,我们就可以再回到你的五脏中了。”马周闭上眼睛,立刻觉得心神清爽 大彻大悟,并记起了二十多年以来的事,就像十天前的事一样。于是他锁上了自己的屋子,再次来到仙王的大殿,叩头谢罪,并向仙王禀报了自己原来的使命,要求再次到人间去。马周又从天界来到长安,第二天又去拜见袁天纲。袁天纲惊奇地说:“你遇到什么了?你的病已经好了!从现在起,六十天后你将会一天之内晋升多次官职,一百天后你将当上丞相,希望你要珍重自爱啊!”果然,贞观年间,唐太宗下诏命文武百官贡 献治国的良策,马周所献的国策超过了所有的大臣,当天就任命他为拾遗、监察御史(掌察劾百官、巡视州县、祭祀、监军的官)和里行官(散官的一种,类似清代宫中的“军机处走”)等三个重要官职。从此马周多次得到重要的任命,并当了好几年中书令(即宰相)。有一天,一群神仙降临到马周家,对他说:“你辅佐大唐有功,已完成了上天给你的使命,现在可以告退了,东皇太乙命你立刻回天宫,不要在人间停留了。”第 二天,马周没生病就突然死了。皇帝追赏他“忠公”的封号。马周在人间功业卓著,他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弘扬正直的官风,国史中已有传记,这里就不详细记叙了。 5. 求古文《奇人马周》的翻译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6. 高崇文文言文阅读翻译 《旧唐书·高崇文传》原文及翻译【原文】高崇文,其先渤海人。 崇文生幽州,朴厚寡言,少从平卢军。贞元中,随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 五年夏,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甲士三千救之,战于佛堂原,大破之,死者过半。韩全义入觐,崇文掌行营节度留务,迁兼御史中丞。 十四年,为长武城使,积粟练兵,军声大振。永贞元年冬,刘辟阻兵,朝议讨伐,宰臣杜黄裳以为独任崇文,可以成功。 元和元年春,拜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左神策行营节度使,兼统左右神策、奉天麟游诸镇兵以讨辟。时宿将专征者甚众,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大惊。 崇文在长武城,练卒五千,常若寇至。及是,中使至长武,卯时宣命,而辰时出师五千,器用无阙者。 军至兴元,军中有折逆旅之匕箸,斩之以徇。西从阆中入,遂却剑门之师,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遁归。 屯军梓州,因拜崇文为东川节度使。先是,刘辟攻陷东川,擒节度使李康;及崇文克梓州,乃归康求雪己罪,崇文以康败军失守,遂斩之。 城以成都北一百五十里有鹿头山,扼两川之要,辟筑城以守,又连八栅,张掎角之势以拒王师。是日,破贼二万于鹿头城下,大雨如注,不克登,乃止。 明日,又破于万胜堆。堆在鹿头之东,使骁将高霞寓亲鼓,士扳缘而上,矢石如雨;又命敢死士连登,夺其堆,烧其栅,栅中之贼歼焉。 遂据堆下瞰鹿头城,城中人物可数。凡八大战皆大捷,贼摇心矣。 八月,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到行营愆一日。惧诛,乃深入以自赎,故军于鹿头西大河之口,以断贼粮道,贼大骇。 是日,贼绵江栅将李文悦以三千人归顺,寻而鹿头将仇良辅举城降者众二万。辟之男方叔、子婿苏强,先监良辅军,是日械系送京师,降卒投戈面缚者弥十数里,遂长驱而直指成都。 德阳等县城皆镇以重兵,莫不望旗率服,师无留行。辟大惧,以亲兵及逆党卢文若赍重宝西走吐蕃。 吐蕃素受其赂,且将启之。崇文遣高霞寓、郦定进倍道追之,至羊灌田及焉。 辟自投岷江,擒于涌湍之中。西蜀平,乃槛辟送京师伏法。 文若赴水死。王师入成都,介士屯于大逵,军令严肃,珍宝山积,市井不移,无秋毫之犯。 衣冠先是,贼将邢泚以兵二万为鹿头之援,既降又贰,斩之以徇。衣冠陷逆者,皆匍匐衙门请命,崇文条奏全活之。 制授崇文检校司空,兼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管内度支营田观察处置、统押近界诸蛮,西山八国云南安抚等使。改封南平郡王,食实封三百户,诏刻石纪功于鹿头山下。 崇文不通文字,厌大府案牍谘禀之繁,且以优富之地,无所陈力,乞居塞上以扞边戍,恳疏累上。二年冬,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州刺史、邠宁庆三州节度观察等使,仍充京西都统。 恃其功而侈心大作,帑藏之富,百工之巧,举而自随,蜀都一罄。以不习朝仪,惮于入觐,优诏令便道之镇。 居三年,大修戎备。元和四年卒,年六十四,废朝三日,赠司徒,谥曰威武,配享宪宗庙庭。 【译文】高崇文,他的祖先是渤海人。高崇文生于幽州,他淳朴宽厚少话语,年轻时参加过平卢军。 贞元中,跟随韩全义安定长武城,治军很有声望。贞元五年的夏天,三万吐蕃军侵犯宁州,高崇文率领三千披甲的士兵救援宁州,与吐蕃军在佛堂原大战,大败了吐蕃军,使敌方死者超过一半。 韩全义到朝廷去朝见皇帝,崇文便主管行营节度的政务,而后又被任命兼任御史中丞。贞元十四年,崇文担任长武城的使者,囤积粮食勤加练兵,使得军队的名声大大地提高。 永贞元年的冬天,刘辟仗恃着军队造反,朝堂讨论去讨伐他,宰相杜黄裳认为只需任命高崇文去做这件事,便能够办好。元和元年的春天,授给高崇文检校工部尚书的官职,兼任御使大夫,又担任左神策行营节度使,兼任主管左右神策,遵奉天子的命令去游说各镇的军队来讨伐刘辟。 当时经验丰富的专门征讨叛军的将领很多,他们人人都说自己应当被选上,等到皇帝的文稿出来都大大地惊讶了。高崇文在长武城时,训练了五千士兵,平常便严阵以待好像敌人要到了一般。 等到这时,宦官使臣到了长武,卯时宣布命令,高崇文辰时就能率五千军队出发,兵器用品都不缺少。军队到了兴元,军中有损失旅舍食物的行为,高崇文把这些人杀了来巡行示众。 高崇文率军走西边从阆中进入,成功击退剑门的敌军,解了对梓潼的包围,犯上作乱的贼人将领邢泚逃了回去。高崇文把军队驻扎在梓州,朝廷于是授予他官职东川节度使。 在此以前,刘辟攻陷东川,捉住了节度使李康;等到崇文攻克了梓州,于是李辟让李康返回请求能够洗刷自己已犯下的罪过,崇文因为李康使军队打了败仗让东川失守,于是斩杀了他。成都北面一百五十里处有一座鹿头山,据守着两川重要的地方,刘辟修筑城墙来防守,又连接了八座营寨,陈列出互相支援的形势来抵御朝廷的军队。 这一天,高崇文在鹿头城下打败了两万犯上作乱的贼人,雨下得很大,像往下灌一样,没能够成功进入鹿头城,于是中止了进攻。第二天,又在堆打败了千万的敌军取得胜利。 堆在鹿头城的东面,高崇文派遣骁勇的将领高霞寓亲自击鼓,士兵们攀援而上,箭石如雨一般落下;崇文又命令敢死之士连续攀登,终于夺下了堆,烧毁了他们的营寨,营寨中。2023-07-18 00:08:441
马周上太宗疏翻译
译文: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幼年丧父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他被补任做了州里的助教官,人事关系处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 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雄辩、清晰、深刻,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到细致,当时就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官做了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一年多没有痊愈。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下令马周的日常饮食按皇帝的规格供给,还命令御医、内使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并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2023-07-18 00:09:051
马周简介 唐初时期大臣监察御史中书令马周生平
马周(601~648年2月7日),唐初大臣。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山东省茌平县茌平镇马庄)人。少孤贫,勤读博学,精《诗》、《书》,善《春秋》。后到长安,为中郎将常何家客,公元631年,代常何上疏20余事,深得太宗赏识,授监察御史,后累官至中书令。曾直谏太宗以隋为鉴,少兴谣赋,提倡节俭,反对实行世封制。 在唐朝初年的政坛上,活跃着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于一个世代贫寒的农民家庭,他胸藏济世之才,却一直很不得志,他来到了长安准备大展才略,可囊中差涩,住在客店里,经常被店主冷落讥笑,后来,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让他得到了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从此青云直上,也有了用武之地,为唐朝初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个人就是马周。 马周,幼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不过,他十分好学,通过不懈的努力,他通读了很多的史书,加上他的天资聪颖,在他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满腹经纶了。然而他生性豪放,也有些怪异,周围的人都瞧不起他。唐高祖武德初年,马周终于出仕,当上了邻郡的一名低级文职人员,可他认为这对他是大材小用,做的很不开心,整日里以饮酒为乐,不务正事。这一点很象三国时期的名士庞统,可庞统得到了诸葛亮的推荐,马周的狂放不羁却受到当时博州刺史达奚恕的责骂,说他不是做官的材料,马周一怒之下挂冠离职,周游山东一带。后来,他来到了国都长安,他知道唐太宗是个非常有雄才大略的明主,如果自己能得到皇帝的垂青,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可是马周来到离长安不远的新丰小城的时候,因为身上的钱不多,住在一家低档的旅店里,还经常拖欠店钱。店主对马周冷眼相待,经常出言不逊,马周也不介意,有一次,马周让店主拿来一斗八升的酒来,独自豪饮,一个人也不要菜佐酒,一次喝下了如此多的酒,把店里的人都惊呆了,店主也看出了他不象一般的人,也不再难为他了。不久,他来到了长安,面对举目无亲的他乡异地,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他通过一些途径投靠了当时的一位官职也不太高的中郎将常何(这个人非常重要,是太宗的亲信重臣,当年玄武门之变,镇守玄武门的即常何也),门下做了一个门客,好在常何为人比较正直,对马周也很照顾,马周就这样在长安安下身来。 苦心人,天不负,命运之神终于垂青了这位胸怀大志的青年人。公元631年(唐贞观五年),唐太宗李世民要求在朝官吏每人都要写一篇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常何是个武将出身的,不会舞文弄墨,见皇帝要他写文章,不禁着急起来。马周得知了这个消息,便本着报恩的想法,主动提出替常何写这篇文章,常何很高兴,便让马周代自己写。过几天,常何把马周缮写的这篇关于时政的文章呈给了唐太宗观看,李世民看过后大吃一惊,他知道常何不善长文才,怎么也能写出这么透彻的文章来。他有些不相信这是常何写出来的,便问常何这倒底是不是他写的,常何为人诚实,没有冒功,便老老实实的对皇帝说:“臣没有这个本事,这是臣的门客马周代臣写的。”李世民一听常何门下居然有这么一个奇才,很高兴,并产生了立刻想见见这位人才的想法。他想到做到,命人到常何府中将马周叫来,可没想到马周架子还很大,被派去的侍从一个人回来了。唐太宗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再次派人去请马周,一直派出了四次使者,才把这位性格高傲的马周请到了皇宫。马周感觉事情已经做的差不多了,便高兴的来到了宫中,唐太宗见到了这位穿着普通却气质非凡的年轻人时,就感到这个人非同一般,便和颜悦色的和马周谈起了当时政治局势以及为政之道。马周侃侃而谈,从古至今的为政得失谈的非常细致,让李世民大为惊叹,直叹相见恨晚。立刻让马周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任职,虽然官职很小,可是,以马周的真才实学及李世民对他的赏识,升迁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没过一年,马周就当上了权利很大的监察御史,对他十分信重。唐太宗为了表扬发现马周的常何,赐给常何三百匹锦帛。酷爱读史的 *** 曾高度评价马周的那份时政奏折。他在《新唐书u30fb马周传》上批注:“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批注中的“贾生”即指西汉的贾谊,他所作的《治安策》被 *** 评价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 *** 认为马周之奏折,是继贾谊《治安策》后历朝历代的“第一奇文”。能得到 *** 的如此评价,足见马周论时政奏折的非同凡响。我们不妨看看这“第一奇文”究竟奇在哪里?(见下文的“马周的谏言”) 马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十分感激唐太宗的信任。他觉得自己得到的不仅是高官厚禄,更得到了一个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他尽其所学为唐朝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公元633年,马周上书皇帝,对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大建宫室的做法提出了比较宛转的批评。在这篇奏折中,马周写道:“微臣每读经史,见前贤忠孝之事,臣虽小人,窃希大道,未尝不废卷长想,思履其迹。臣以不幸,早失父母,犬马之养,已无所施,顾来事可为者,唯忠义而已。”他从自己的经历开始说起,说李世民的想法是对的,对待父母就应该尽孝道。马周认为唐朝初建,百业待兴,老百姓还很不富裕,应该以发展国力为先,等到以后国力有余了,再修建宫室尽孝道也不为晚。马周在这篇奏折中以非常平和的口气对李世民的这种做法提出了不同意见,结果也很奏效。李世民看到后觉得马周说的很对,不但没有生气,除了停止了修建宫室之外,还加封了马周的官职,让他更多参与朝政,马周更有了伸展抱负的空间。 公元638年(唐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书皇帝,从以前的朝代兴亡开始议论,并重点谈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他说唐朝建立前的那几个朝代之所以存在的时间很短,长的不过五六十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为什么这些朝代会存在了这么短的时间就灭亡了?最主要的原因这些时代的君主不懂得爱护百姓,一味的挥霍奢侈,对老百姓横加剥削,一是耗费了大量财力,二是失去了民心,三是统治者昏庸无能,不会用贤良的人才,最终灭亡。他还重点谈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他认为隋朝在文帝杨坚时的基础很雄厚,本来是可以长治久安的。可是炀帝杨广当皇帝以后,开始腐化堕落起来,剥削百姓到了很严重的程度,最终失去了天下人的心,被人杀死在扬州。马周劝李世民要以隋亡为鉴,时时刻刻要记得隋亡的教训,不能因为天下刚刚平定下来就走隋炀帝的道路,只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巩固唐朝的统治,才能使唐朝由乱到治。李世民通过这篇奏折,更看到了马周出色的治国才能,更加重用起马周来。2023-07-18 00:09:121
卢怀慎传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卢怀慎传翻译 译文; 卢怀慎是滑州人,大约是范阳的著名家族。 祖父卢悊,任官灵昌县令,于是成为灵昌县人。卢怀慎在儿童时已经不凡,父亲的朋友监察御史韩思彦感叹说:“这个儿童的才器不可限量!”到他长大,中了进士,历任监察御史。 神龙年间,升任侍御史。中宗去上阳宫谒见武后,武后诏命中宗十天一朝见。 卢怀慎劝谏说:“往昔汉高祖受命为帝时,五天一次去栎阳宫朝见太公,因为从布衣登上皇位,拥有天下,将尊贵归于父亲,所以这么做。现今陛下遵守成法、继承皇统,怎么可以效法呢?何况应天门离提象门才二里多,骑马不能成列,乘车不能并行,从这里屡出,万一有愚人进犯车驾,虽将他问罪也来不及了。愚臣认为应将太后接到内朝以尽孝养之情,这样可以免去出入的烦难。”中宗不听。 升迁右御史台中丞。上章疏陈述当时政治,说: 臣听说“善人治理国政持续到一百年,可以克服残暴免除杀戳。” 孔子说:“假若用我主持国家政事,一年仅差不多了,三年便会很有成绩。”所以《尚书》说:“每隔三年就要考核政绩,经过三次考核就决定提拔表彰或罢免惩罚。” 昔日子产为郑国宰相,变更法令,颁布刑书,第一年众人怨怒,想杀他,三年后众人感德而歌颂他。子产是贤人,他治理国家尚且需要三年才有成绩,何况平常的人呢?最近州刺史、长史司马、京畿都畿县令或者一二年,或者三五个月就迁官,而不论政绩。 这样就使没有迁官的人倾耳而听,踮足盼望,争相冒进,没有廉耻,还哪有闲暇为陛下宣布风化、抚恤民众呢?礼义不能施行,户口更加流散,仓库越益匾乏,百姓日见凋弊,都因为这个缘故。民众知道官吏任职不长,便不听从他的教导;官吏知道迁官日期不远,也就不竭尽他的气力。 地处爵位而偷安,用来养成资历声望,虽然圣明君主有勤劳治理天下的志向,然而侥幸的道路已经开启,上下之间互相欺骗,怎么能尽力作到至公呢?这是国家的疾病。贾谊所说的脚掌反转不能行,是小小的毛病,这个病不治好,虽有名医和、名医缓也将不能治。 汉宣帝考核名实,大兴治理,致使风俗向化。黄霸是优良的太守,宣帝对他加官秩赐黄金,就地表彰他的政绩,但终于不肯将他迁官。 所以古时担任官吏的,以至能延长到子孙。臣请求都督、刺史、长史司马、畿县县令任职不满四年,不能迁官。 如果治理的特别优异,或者可以加赐车马裘服俸禄官秩,派使节慰问,下诏书劝勉,须等到有公缺,才提拔上来以鼓励治理有才能者。对那些不称职或贪婪暴虐的人,则免官放归乡里,以表明赏罚的信义。 昔日“唐尧、虞舜稽考古事,建立官职,只有百名官员”。“夏朝、商朝官吏加倍,还能够任用才能之士”。 这是说减省官吏。因此说:“官员不必完备,只在他的才能”。 “不要荒废百官职务,上天设立的官职,由人来代行。”这里讲的是选择人才。 现在京师各官司员外官,多出数十倍,是近代以来没有过的事。若说官员不必完备,这就是多余;若说人能代行天职,这些人却大多不掌事务,然而俸禄的支出,一年达亿万之巨,白白空竭了府库的储藏,这难道是求得治理的本意吗?现在民力极其凋弊,在黄河渭水扩大漕运,也不足以供给京师,公室私家损耗无数,边境尚不平静。 如果水旱成了灾害,租税收入减少,边境出现敌情警报,赈救的谷物储量不足一年,陛下将用什么来解决危难呢?“不要轻易使用民力,这会使人危难;不要安于其位,因为这很危险”。这是说要谨小慎微。 审查这些员外官员,都是当世有才干的良吏。因才能提拔他们但不发挥他们的作用,用名位尊敬他们但不竭尽他们的才力,从过去以来,使用人材难道是这样吗?臣请求将那些员外官中有才能可以担任地方长官或高级僚佐的官员,一并加以升迁,让他们在地方上出力,由朝廷核查他们的政绩。 若有年老有病不能任职的,一切停罢,使得贤者与不贤者能截然分开,这就是当前的迫切事务。 争思宠,贪贿赂,欺侮鳏夫寡妇,这是政事中的祸害。 臣见朝廷内外官员中有贪污受贿、声名狼藉,以及残害平民的官员,虽然被流放贬官,但很快就升迁回来,仍然作地方长官,被委任在江淮、岭表、沙漠地方,只是粗略表示一下惩罚贬斥。他们内心中自暴自弃,使贪财聚敛不顾其身,到底也没有侮改之心。 圣明的君主对于万物应该平分恩泽没有偏向,用有罪的官吏治理远方,等于是给奸人恩惠而遗弃了远方的民众。远方州郡,哪点辜负了圣明教化,要单独承受这种恶政呢?边境地方夷族与华人杂居,恃仗险要依靠路远,容易扰乱而难于安定。 如果长官没有治理的才能,就会使平民流亡,起事成为盗贼。由此说来,平凡之才都不可用,何况奸猾的官吏呢?臣请求因贪赃而被停罢官职的人,罢官不到数十年,不得赐思录用。 《尚书》说:“识别善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童疏奏上,没有答复。 升任黄门侍郎、封爵渔阳县伯。与魏知古分别掌管东都的选举事务。 开元元年,进任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三年,改任黄门监。 薛王舅舅王仙童暴虐百姓,御史台调查掌握了他的罪行,已经申报立案,这时又有诏书命紫徽省、黄门省覆核查实。卢怀慎与姚崇上奏说:“王仙童罪状十分明白,如果御史都可。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小题:A小题:C小题:D小题:①卢怀慎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因此事务都推让给姚崇,自己则概不专断,当时人讥笑为“陪伴吃饭的宰相”。 ②主上急于求得天下大治,然而在位年久,对勤勉稍有些厌倦,恐怕要有险恶之人乘机被任用了。 小题:(迁:升任,升官。) 小题:(①表现其才能,②表现其正直,⑤表现其忠君,⑥间接表现其清廉。)小题:(卢奂在陕州任职时得到皇上称赞,在广州任职时得到当地人称赞。) 小题:见译文【附参考译文】卢怀慎是滑州人,大约是范阳的望族。祖父卢悊,任官灵昌县令,于是成为灵昌县人。 卢怀慎在儿时已经不凡,父亲的朋友监察御史韩思彦感叹说:“这个儿童的才器不可估量!”长大后,中了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神龙年间,升任侍御史。 开元元年,进任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三年,改任黄门监。 薛王舅舅王仙童暴虐百姓,御史台调查掌握了他的罪行,已经申报立案,这时又有诏书命紫徽省、黄门省覆核查实。卢怀慎与姚崇上奏说:“王仙童罪状十分明白,如果御史都可以怀疑,那么其他人怎么还能够相信呢?”于是结案。 卢怀慎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因此事务都推让给姚崇,自己则概不专断,当时人讥笑为“陪伴吃饭的宰相”。又兼任吏部尚书,因疾病恳请退休,被批准。 去世,追赠荆州大都督,谥号为文成。留下遗言推荐宋璟、李杰、李朝隐、卢从愿。 卢怀慎清廉俭朴不经营产业,衣服、器物上没有用金玉做的豪华装饰,虽然地位尊贵但妻子儿女仍然寒冷饥饿。得到的俸禄赐物,毫不吝惜地给予朋友亲戚,随给随无,很快散尽。 赴任东都去掌管选举,随身用具只有一个布袋。得病后,宋璟、卢从愿去看望,见铺的席子单薄而破旧,门上没挂帘子,适逢有风雨刮来,举起席子遮挡自己。 天晚了摆饭招待,只有两盆蒸豆、数碗蔬菜而已。临别时,卢怀慎握着二人的手说:“皇上急于求得天下大治,然而在位年久,对勤勉稍有些厌倦,恐怕要有险恶之人乘机被任用了。 你们记住这些话!”到治丧时,家里没有留下储蓄。玄宗当时将要前往东都,四门博士张星上言说:“卢怀慎忠诚清廉,始终以正直之道处世,对他不给予优厚的赏赐,就不能劝人从善。” 于是下诏赐他家织物百段,米粟二百石。玄宗后来回京师,在鄂、杜间打猎,望见卢怀慎家围墙简陋低矮,家人像办什么事,就派使节驰往询问。 使节回来报告说是卢怀慎死去二十五个月后的大祥祭祀,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经过卢怀慎的墓时,石碑尚未树立,玄宗停马注视,泫然流泪,诏命官府为他立碑,令中书侍郎苏颋草拟碑文,玄宗亲自书写。 儿子卢奂、卢弈。卢奂早年正直,做官有清白名声,历任御史中丞,出任陕州刺史。 开元二十四年,玄宗回长安,在陕州停留,赞许他的善政,在他办公的厅里题写赞词说:“身负刺史重任,分掌陕地大州。也已利沾万物,心怀忠君忘身。 真是国家珍宝,不失卢公家风。”不久召入朝廷任兵部侍郎。 天宝初年,任南海郡太守。南海处水陆交汇之地,物产瑰丽珍奇,前太守刘巨鳞、彭杲都因贪赃获罪,因此以卢奂代任。 污吏不敢贪污,宦官来买舶来品时也不敢干扰卢奂的法令,于是远方民俗十分安定。当时认为从开元以后四十年,治理广州而有清廉节操的,宋璟、李朝隐、卢奂三人而已。 最终任官尚书右丞。 3. 求助古文 翻译 现代汉语 意思:他担任黄门侍郎后在东都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 全文译文: 唐朝的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 他在东都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后来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 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 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 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稍稍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 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 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皇帝对卢怀慎家里的贫穷非常怜悯,停止了打猎,派人送去一些布匹。 另一种说法是:卢怀慎没病突然死了,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 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不义的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说完又死了。 4. 马周传的译文 ]原文: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纚纚,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官,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5. 郑馀庆文言文《古今笑》翻译 郑馀庆 【原文】 郑馀庆极清俭。 一日,忽召亲朋官数人会食。众皆惊讶,侵晨赴之。 日高,馀庆方出,闲话移时,众腹已枵。馀庆呼左右曰:“分付厨家烂蒸去毛,莫拗折项!”众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 又久之,盘出,酱醋亦极香新。但见每人前下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 一作卢怀慎事。——明冯梦龙《古今笑史》第420 【译文】 郑馀庆非常清廉俭朴。 有一天,(他)忽然召集亲戚朋友即同僚数人聚餐。众人都非常惊讶,天刚亮(大家)就去他家了。 太阳很高了,郑馀庆才出来,(大家在一起)闲聊很长时间,众人已经饿得咕咕叫了。郑馀庆叫身边的(下人)说:“吩咐厨师将食物去毛蒸烂,不要折断脖子!”众人互相对视,(都)以为一定是蒸鹅鸭之类的菜。 又过了很久,用盘字端出饭菜来,酱油和醋也非常香非常新鲜。只见每人前面是一晚劣质米饭,一只蒸葫芦,(大家)都窃笑,勉强进食。 一说这是说的卢怀慎的事。【注释】1、郑馀庆:中唐诗人。 字居业,大历中举进士第,初为严震山南从事。贞元初,历库部郎中,为翰林学士,以工部侍郎知吏部选,后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宪宗时,为尚书左仆射,详定典制,引韩愈、李程为副,崔郾、陈佩、杨嗣复、庾敬休为判官,损益仪规,号为详衷。终太子太师、检校司徒。 集五十卷,今存诗二首。2、清俭:清廉俭朴。 《后汉书·蔡茂传》:“(茂)代戴涉为司徒,在职清俭匪懈。”唐朱庆馀《送璧州刘使君》诗:“知君素清俭,料得却来贫。” 《明史·暴昭传》:“(暴昭)耿介有峻节,布衣麻履,以清俭知名。”3、会食:相聚进食。 《史记·淮阴侯列传》:“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宰相百僚会食都堂。”沙汀《困兽记》十九:“她也照常去和丈夫会食,照常接待家里的来客。” 4、侵晨:天快亮时,拂晓。《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侵晨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绍兴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侵晨,日出如在水面,色淡而白。”《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次日侵晨,李社长写了状词,同女婿到开封府来。” 周而复《白求恩大夫》十一:“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二日,侵晨五时二十分,一线曙光从北中国战场上透露出来,东方泛着鱼肚色。”5、闲话:闲谈。 唐周贺《赠胡僧》诗:“闲话似持咒,不眠同坐禅。”《水浒传》第51回:“(雷横)一连住了五日,每日与宋江闲话。” 王汶石《风雪之夜·新结识的伙伴》:“吴淑兰一边同姑娘闲话,一边望着这间陌生而亲切的房子,心里充满了新奇、喜悦的感觉。”6、移时:经历一段时间。 《后汉书·吴祐传》:“祐越坛共小史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五代王周《会哙岑山人》诗:“略坐移时又分别,片云孤鹤一枝筇。” 《清平山堂话本·洛阳三怪记》:“移时之间,就坛前起一阵大风。”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无日不诏入,语必移时。” 7、众腹已枵(xiāo):众人已经饿坏了。枵腹:空腹。 谓饥饿。唐康骈《剧谈录·严士则》:“士则具陈奔驰陟历,资粮已绝,迫于枵腹,请以饮馔救之。” 《明史·福王常洵传》:“王府金钱百万,而令吾辈枵腹死贼手。”清赵翼《边外诸土司地清晨必起黑雾》诗:“我行不蓐食,直以枵腹搏。” 鲁迅《三闲集·匪笔三篇》:“命令被告枵腹恭候于异地,以俟自己雍容布置,慢慢开审,真是霸道得可观。”8、分付:即“吩咐”。 嘱咐;命令。唐方干《尚书新创敌楼》诗之二:“直须分付丹青手,画出旌幢遶谪仙。” 《水浒传》第四五回:“石秀又分付道:‘哥哥今晚且不可胡发说话。"”清李渔《慎鸾交·就缚》:“分付众将们,从今以后,昼夜须行五百里。” 《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平粤纪闻》:“该匪遂将嘉定县城闭守,分付各店开张。”8、厨家:厨师。 9、拗折项:折断脖子。10、相顾:互相对视。 11、久之:很久。12、下粟:下等的粟米。 13、匿笑:窃笑,暗笑。唐韦瓘《周秦行纪》:“太后又谓潘妃曰:‘子亦不来,何也?"潘妃匿笑不禁,不成对。” 宋惠洪《冷斋夜话·欧阳修何如人》:“又问(欧阳修)能文章否?无逸曰:‘也得。"无逸之子宗野方七岁,立于旁,闻之,匿笑而去。”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缥锦廛文筑下·点化故事》:“帅不觉失笑,众亦匿笑而退。”茅盾《子夜》九:“忽然那一道和邻室相通的板壁有人答答地敲着,又有女人吃吃匿笑的声音。” 14、强进:勉强进食。15、卢怀慎(?-716):唐朝宰相。 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卢怀慎出身于范阳卢氏北祖第三房,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侍御史、右御史台中丞、兵部侍郎、黄门侍郎,封渔阳县伯。 他虽居高位,但为官清廉。唐玄宗继位后,任命卢怀慎为宰相,初授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升黄门监(即侍中),并兼任吏部尚书。 他自认才能不如姚崇,遇事推让,被讥为“伴食宰相”。开元四年(716),卢怀慎病逝,追赠荆州大都督,谥号文成。2023-07-18 00:09:181
我抽签抽到了“常何荐马周”请问哪位能详细解释一下
常何荐马周渺渺前途事可疑 石中藏玉有谁知 一朝良匠分明剖 始觉其中碧玉奇灵签之曰:本签示於曰。君今之命运也。如石中剖玉之象。八百事啻要费力即可成者。易言之。汝是石中藏玉虽知。孜孜不倦中取玉之勤劳人。人生旅途中。常有惊险之象出现。易言之。玉在石中。匠手可知。直待剖出真可施。找起来很困难,你要找的人藏在茫茫人海中。可以找到,但必需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贵人帮助,而且可能会有危险。2023-07-18 00:09:291
《马周少落拓》文言文翻译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马周少落拓》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马周少落拓》原文: 马周少落拓,不为州里所敬,补州助教,颇不亲事。刺史达奚怒杖之,乃拂衣去曹、卞,为浚仪令崔贤育所辱,遂感激,西之长安,止于将军常何家。贞观初,太宗命文武百官陈时政利害,何以武吏不涉学,乃委周草状。 周备陈损益四十余条,何见之,惊曰:”条目何多也?不敢以闻。”周曰:“将军蒙国厚恩,亲承圣旨,所陈利害,已形翰墨,业不可止也。将军即不闻,其可得耶?”何遂以闻。太宗大骇,召问何,遽召周与语,甚奇之。 直门下省,宠冠卿相,累迁中书令。周所陈事:六街设鼓以代传呼,飞驿以达警急,纳居人税及宿卫大小交,即其条也。太宗有事辽海,诏周辅皇太子,留定州监国。及凯旋,高宗遣所留贵姘承恩宠者迓于行在。 太宗喜悦高宗,高宗曰:“马周教臣耳。”太宗笑曰:“山东辄窥我。”锡赉甚厚。及薨,太宗为之恸,每思之甚,将假道术以求见,其恩遇如此。初,周以布衣直门下省,太宗就命监察里行,俄拜监察御史。“里行”之名,自周始也。 《马周少落拓》翻译: 马周年轻时潦倒失意,不为州里人敬重,补为州助教,很不爱做事。刺史达奚气愤之下杖打他,马周一怒之下就去了曹州,被浚仪县令崔贤育侮辱,于是感慨、愤激之下往西去了长安,停住在将军常何的家里。 贞观初年,唐太宗让文武百官上奏章陈述当时政治的利弊得失,常何因为是个武官不懂得学问,于是就委托马周书写奏章。马周详细陈述利弊四十多条,常何看见这些,十分吃惊地说:“条目为什么这么多?我不敢上奏朝廷。” 马周说:“将军蒙受国家厚恩,又亲自接受了皇帝的旨意,所陈述的利弊得失,已经写成了文字,已经不能废弃了。将军不把这些让皇上听到,皇上从哪儿知道呢?”常何于是上奏朝廷。 唐太宗非常惊讶,召见并询问了常何,于是又很快召见了马周,和他谈论,认为他是非常出众的人才。于是让马周在门下省当值,受到的恩宠在执政的大臣之上,屡次升职一直到中书令。 马周所陈述的政事有:长安城的六条中心大街立鼓以取代传呼;设立驿站,用驿马来传达紧急情况;收居人税;以及夜间守卫大小交接,这就是马周上奏的条目。唐太宗东征辽东,下旨命马周辅佐皇太子,留在定州监察国事。 等到太宗胜利归来,高宗派遣留下来的"平日很得太宗恩宠的嫔妃在太宗要经过的地方迎接。太宗非常高兴,问高宗,高宗说:“这都是马周教导儿臣这么做的。” 太宗笑道:“这个山东人总是能窥知我的心意。”于是对马周赏赐十分丰厚。等到马周病逝,太宗为此十分悲痛,对他常常十分想念,甚至都要借助道术来求得相见,马周所受的恩宠知遇便是如此。 当初,马周以平民的身份入值门下省,太宗任命马周为监察里行一职。“里行”这个官名,是从马周开始的。 拓展内容:阅读附答案《旧唐书·马周传》 马周,字宾王,清河茌平人也。少孤贫好学,尤精《诗》《传》,落拓不为州里所敬。武德中,补博州助教,日饮醇酎,不以讲授为事。刺史达奚恕屡加咎责,周乃拂衣游于曹、汴,又为浚仪令崔贤首所辱,遂感激西游长安。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周,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主人深异之。 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 贞观五年,太宗令百僚上书言得失,何以武吏不涉经学,周乃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答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每与臣言,未尝不以忠孝为意。”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催促者数四。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①门下省。六年,授监察御史,奉使称旨。帝以常何举得其人,赐帛三百匹。 周有机辨,能敷奏,深识事端,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中书侍郎岑文本谓所亲曰:“吾见马君论事多矣,援引事类,扬榷古今,举要删芜,会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减,听之靡靡,令人亡倦。昔苏、张、终、贾,正应此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耳。”十五年,迁治书侍御史,兼知谏议大夫,又兼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 太宗伐辽东,令周与高士廉、刘洎留辅皇太子。太宗还,以本官摄吏部尚书。二十一年,加银青光禄大夫。太宗尝以神笔赐周飞白书曰:“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 周病消渴,弥年不瘳。 时驾幸翠微宫,敕求胜地,为周起宅,每令尚食以膳供之,太宗躬为调药,皇太子亲临问疾。周临终,索所陈事表草一帙,手自焚之,慨然曰:“管、晏彰君之过,求身后名,吾弗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太宗为之举哀,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旧唐书·马周传》) 注:①直:译为“进入”。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德中,补博州助教 补:补任 B.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 草:起草 C.周病消渴,弥年不瘳 病:患病 D.时驾幸翠微宫,敕求胜地,为周起宅 幸:宠幸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 ①为浚仪令崔贤首所辱,遂感激西游长安 ②太宗怪其能,问何,何答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 ③补博州助教,日饮醇酎,不以讲授为事 ④周有机辨,能敷奏,深识事端,动无不中 ⑤少孤贫好学,尤精《诗》《传》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周不被尊重,主要是他性格豁达随意。他任博州助教时因每日饮酒,不以工作为重,屡次受到责怪。 B.使马周得以发挥才能的机遇是他离开家乡投奔到中郎将常何家中,并替常何书写奏折,经常何推荐,得到唐太宗赏识。 C.贞观十五年后,马周频繁调职,官职有升有降。皇帝曾御笔题赠马周,以示朝廷对他的嘉奖。 D.马周机敏,善于分析处理问题,长于陈述奏章,不愿揭示君主过失以博取身后之名,有淡泊功名的节操。 13.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10分) (1)少孤贫好学,尤精《诗》《传》,落拓不为州里所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参考答案: 10【答案】 D( 幸:皇帝驾临某地叫幸。) 11【答案】 D (①表现马周坚强不屈,③表现马周洒脱不羁的风格。) 12【答案】 C( 贞观十五年后,马周官职并未降低。) 13.【答案】 (1)马周年幼时死去父母亲,家里贫穷,但十分好学,尤其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不讲究小节,不被州里人敬重。(孤、贫、被动句、句意各占一分,4分) (2)(4分“所以”、“极”、“信”、句意各占一分) (3)(2分,非常、句意各一分 【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但十分好学,尤其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每日饮酒,不以讲课作为正事。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周游曹州、汴州,又被浚仪县令崔贤首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西游长安。住在新丰旅店时,旅店主人只照顾其他商贩而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主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后来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让他上奏,每一条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的。每次和我谈话,没有不以忠孝作为主旨的。”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进入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 太宗曾经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中书侍郎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我经常会见到马周论事,援引事例,谈论古今,讲重点删繁琐,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加,没有一字可以减,听起来洋洋洒洒,使人忘却疲倦。以前的苏秦、张仪、终军、贾谊,也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贞观十五年,马周升任治书侍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 当时唐太宗远征辽东,让马周和高士廉、刘洎留下来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让马周担任吏部尚书。 贞观二十一年,又晋升为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有消渴病,多年不曾治愈。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情加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2023-07-18 00:09:361
马周传 贞观要政 翻译
<新唐书.马周传>原文: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纚纚,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官,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2023-07-18 00:09:462
2021-05-03
从一介布衣到国家正部级 ——唐朝马周是如何迁升的? 华智公考 丁国平 马周是谁?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大臣,距今一千多年了。这个人很会写文章,得到李世民的重用。 李世民是中国有名的皇帝,放进所有帝王中,他的君王之道与纳谏之法也是举世无双的。正因为他的智慧与能力超群,所以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贞观之治”,促进唐王朝成为最伟大的时代,他本人也成为“天可汗”。李世民固然富有才能和智慧,可是,唐王朝这么大,靠一个人怎么治理得了!不过,这对李世民来说,乃是小菜一碟。因为很简单,他善于发现人才,利用人才,换句话说,他成功的背后有着众多的人才在支持他,帮助他,干什么呢?治国理政!其中就有马周的功劳。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幼年丧父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治学有根本) 只是他性格开朗豪迈,不讲究小节,始终无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先后做了州里的助教官,人事关系处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于是离去;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心中悲愤不已;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独自饮酒一升八斗;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社会有阅历)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连派使者敦促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治国有见识)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雄辩、清晰、深刻,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到细致,当时就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文章有水平) 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官做了中书令……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光禄大夫。唐太宗书赐马周:“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升官有门道) 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地位有荣耀) 从马周身上,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是读书要精通。 读书不是万能的,不读书肯定是无能的,要想在公务员中如鱼得水,风生云起,一定要有足够的见解,如读通《史记》《资治通鉴》等,从中借鉴经验与规律。 二是阅历要深入。 马周不融入社会底层,就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正因为处处受到挤压,与人相处不容易,还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并采取离开是非之地,使他得到了最切实的信息与情况。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努力地寻找机会,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三是文章要写好。 学会写文章的关键,一在读书,二在社会,三在思考,四才是写文章的训练,反复操练,以至臻美完善。马周写文章得到皇帝与大臣的公认,可见其真有才华。 四是为臣要忠诚。 马周一路升迁,最大的特点是非常忠诚,心思全用在治国理政上,从不为自己谋私利,甚至为了避免损害帝王的声誉,烧掉自己的奏章。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 马周这样忠诚,得到了回报,就不仅仅是做官,还有“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下令马周的日常饮食按皇帝的规格供给,还命令御医、内使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 人生如此,何足他哉! 马周做官的升迁之道,作为公务员的你,有无领悟其中的一二?2023-07-18 00:10:341
太宗任用马周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奇人马周的翻译是什么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纚纚,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官,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2. 文言文翻译“马周少落拓” 马周年轻时潦倒失意,不为州里人敬重,补为州助教,很不爱做事。 刺史达奚气愤之下杖打他,马周一怒之下就去了曹州,被浚仪县令崔贤育侮辱,于是感慨、愤激之下往西去了长安,停住在将军常何的家里。贞观初年,唐太宗让文武百官上奏章陈述当时政治的利弊得失,常何因为是个武官不懂得学问,于是就委托马周书写奏章。 马周详细陈述利弊四十多条,常何看见这些,十分吃惊地说:“条目为什么这么多?我不敢上奏朝廷。”马周说:“将军蒙受国家厚恩,又亲自接受了皇帝的旨意,所陈述的利弊得失,已经写成了文字,已经不能废弃了。 将军不把这些让皇上听到,皇上从哪儿知道呢?”常何于是上奏朝廷。唐太宗非常惊讶,召见并询问了常何,于是又很快召见了马周,和他谈论,认为他是非常出众的人才。 于是让马周在门下省当值,受到的恩宠在执政的大臣之上,屡次升职一直到中书令。马周所陈述的政事有:长安城的六条中心大街立鼓以取代传呼;设立驿站,用驿马来传达紧急情况;收居人税;以及夜间守卫大小交接,这就是马周上奏的条目。 唐太宗东征辽东,下旨命马周辅佐皇太子,留在定州监察国事。等到太宗胜利归来,高宗派遣留下来的平日很得太宗恩宠的嫔妃在太宗要经过的地方迎接。 太宗非常高兴,问高宗,高宗说:“这都是马周教导儿臣这么做的。”太宗笑道:“这个山东人总是能窥知我的心意。” 于是对马周赏赐十分丰厚。等到马周病逝,太宗为此十分悲痛,对他常常十分想念,甚至都要借助道术来求得相见,马周所受的恩宠知遇便是如此。 当初,马周以平民的身份入值门下省,太宗任命马周为监察里行一职。“里行”这个官名,是从马周开始的.。 3. 求古文《奇人马周》的翻译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4. 搜文言文马周机辩的翻译 贞观五年,到了京师长安,马周帮助常何罗列出二十余件事情,让他上奏,.到了晋见后,唐太宗与马周谈得很高兴.授予他监察御史一职,并连官中书舍人.马周为人机智善辩,能上奏,十分了解事情的原由,所以上奏没有一次不合太宗心意.太宗曾说过:“对于马周,若有一时不见,就要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是了.”贞观十八年,马周迁官中书令, *** 太子左庶子,马周已经 *** 两官,处理事情平静合理,得到了当时许多人的赞赏.后又因为本分升官吏部尚书.太宗经常对身边的侍者说:“马周处事迅速,天性谨慎.至于评价他人,直言不讳,比之我所派遣之人,还是他比较合乎我的意思.既然已经表现出他的忠诚,亲附于我,也实在只有他,能够与我共同使社稷安康!”。 5. 九年级文言文翻译 1.译文 2.译文 马周机敏善辩,长于陈奏,对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讲的话都符合实际。太宗曾说:“我对马周只要一刻不见面,就很想念他。”贞观十八年,马周一直升迁到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身兼朝廷和东宫的官职。他处理事情公平允当,很受当时人赞誉。后来又兼代吏部尚书职务。太宗曾对侍从的大臣说:“马周看问题敏捷,办事慎重周到。至于评论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他既然竭尽忠诚,亲近依附于我,我定要依靠他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 6. 马周传,翻译 马周是仙界华山素灵宫的一位仙官。唐代李氏将要受命于天取代隋朝时,太上派马周到人世帮助唐朝皇室治理国家。马周到了人世后,却天天沉缅于饮酒,二十年都默默无闻地混迹于俗人中,完全忘了上天给他的使命。后来竟落魄江湖,饥寒交加,人人都躲着他,多次向人磕头告帮。他听说袁天纲从四川到陕西来了,据说他常善于看相,就去见他,求他看看自己的将来是凶是吉。袁天纲看了马周半天后说:“你的五神已经离你 去,你的生命已危在旦夕了,哪里还有什么相可看哪!”马周一听大惊失色,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消灾免死,袁天纲说:“你可以从这里一直向东走,会看见一个骑牛的老人。你不要和他说话,跟着他走就行,这样你的病就可以免除了。”马周按照袁天纲的话,没出城门,果然看见一个骑牛的老头出城,就默默地跟在后面。出城顺着村路走,登上一座大山。马周跟着老人爬上山顶后,老人看见了马周,就下了牛坐在树下,然后说:“太上老君命你下凡辅佐皇室,可是你却成了个酒鬼,混到饥寒交迫的地步。现在你五神已散,正气消尽,已经死在眼前,你还不好好反省悔改吗?”马周仍然发懵,不知老人说的什么意思。老人接着点化他说:“你本来是天上素灵宫的仙官,现在,华山的仙王派人召你去。”说罢就领他进了一座宫城,进了好几道宫门,来到大殿前,只见侍卫排列了很多,警戒森严,好像是王宫。老人领他到了大殿的门帘前,有一个官员宣读王命,责备马周有辱使命,让他返回原来的司署,反省自己的错误。老人和其他几名使者就把马周送到王宫东面一个另外的院子里。来到一座宏伟的房屋前,见门上写着自己 的名字。马周用钥匙打开门锁进了屋子,看见屋里的陈设家具和床榻枕席都像是自己近时用过的,想了半天,仍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这时突然来了五个人,穿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的衣服一个个身材魁伟。他们对马周说:“我们就是你的‘五脏之神"。你在人世上沉迷于饮酒到处游荡,玷污了你的身子,所以我们就离开你到天宫来了。请你现在闭上眼睛,我们就可以再回到你的五脏中了。”马周闭上眼睛,立刻觉得心神清爽 ,大彻大悟,并记起了二十多年以来的事,就像十天前的事一样。于是他锁上了自己的屋子,再次来到仙王的大殿,叩头谢罪,并向仙王禀报了自己原来的使命,要求再次到人间去。马周又从天界来到长安,第二天又去拜见袁天纲。袁天纲惊奇地说:“你遇到什么了?你的病已经好了!从现在起,六十天后你将会一天之内晋升多次官职,一百天后你将当上丞相,希望你要珍重自爱啊!”果然,贞观年间,唐太宗下诏命文武百官贡 献治国的良策,马周所献的国策超过了所有的大臣,当天就任命他为拾遗、监察御史(掌察劾百官、巡视州县、祭祀、监军的官)和里行官(散官的一种,类似清代宫中的“军机处走”)等三个重要官职。从此马周多次得到重要的任命,并当了好几年中书令(即宰相)。有一天,一群神仙降临到马周家,对他说:“你辅佐大唐有功,已完成了上天给你的使命,现在可以告退了,东皇太乙命你立刻回天宫,不要在人间停留了。”第 二天,马周没生病就突然死了。皇帝追赏他“忠公”的封号。马周在人间功业卓著,他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弘扬正直的官风,国史中已有传记,这里就不详细记叙了。 7. 马周西行长安 马周西行去长安,中途走到新丰,住在一家旅店里。店主人只顾招待照顾一些有钱的商人,而顾不上照顾马周。马周便要了酒菜,悠然自得地独自喝酒,店主人感到他是个很奇怪的人。后来他协助常何处理了二十多件积压已久,很难处理的公务。太宗皇帝觉得常何很能干,常何说:“这不是我的功劳,而是我们家的食客马周协助处理的。太宗皇帝当天就急着召见马周,马周没有及时赶到,太宗皇帝接连派了四个人前去催促。见面以后,太宗皇帝对马周的谈话非常满意,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太宗皇帝命令摆上鼓乐庆贺。每一下鼓乐的敲击声,都震惊了众人,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马周任中书令以后,得了糖尿病,一年多也没有治好,一次皇帝到翠微宫,命令选一块好地方给马周建一座住宅,并且派名医和使臣不断去探望马周。皇帝还派人将皇宫里的饭菜送去给马周吃。太宗皇帝还曾经亲自为马周调药,皇太子也经常亲临问安。 8. 求《起用家客马周》的中文翻译~~谢 贞观五年,他到了京城,住在中郎将常何的家里。当时唐太宗要求百官上书讨论得失问题。马周为何陈商议了二十多件事。太宗让上奏,每件事都令太宗满意。太宗怀疑他的才能,便问何陈。何陈说:“这不是我的提议,这是我的客人马周的提议”。太宗当天便召见他,当他还没有来的的时间,还四次派人催促。到了会见他时,与马周谈论的很投机。下令门下省,授予马周监察御史之职及中书舍人。马周很善辩,能够明查事端及时上奏,每次都令太宗满意。太宗常说:" 马周对于我来说,一会儿看不见,就会想念他”。 9. 旧唐书.马周传的原文加翻译 原文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 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 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 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 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 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 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 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纚纚,令人忘倦。 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 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 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 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官,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 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 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 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 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 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 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 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 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 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 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 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 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 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 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2023-07-18 00:10:411
守卫玄武门的三员大将被李世民私下搞定,事变之后下场又如何?
李世民能取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依仗的主要是他身边聚集的那些文臣武将,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程咬金和秦叔宝等,但只依靠这些人是不行的。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关节就是玄武门。如何带着兵器进入玄武门,如何让二李进入玄武门之后关闭城门,这是李世民的团队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李世民策反了当时的城门郎常何,这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城门郎是掌管城门启闭等事的,常何当时就是玄武门的城门郎,官职是从六品上,官职不大,但是作用相当重要。只要让常何成了自己人,带着武器进入玄武门以及在二李进入玄武门之后将城门关闭就成为了可能。这么重要的一个职位,李建成自然也是知道的,所以他也拉拢了常何,但是常何最终选择的还是李世民,这是李建成始料未及的,如果他提前知道常何投向了李世民,说什么也不会那么轻易就和李元吉进了玄武门。我们来看一下政变当天的情况:李世民一大早就带着十个人左右的小分队进了玄武门埋伏好,专门等着二李的到来,果然,不久之后,李建成和李元吉就进入了玄武门,当他们往前走的时候,玄武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关上了,刚走到临湖殿,李建成就察觉到了危险,然后掉头回走,李元吉也赶紧跟上,知道今天可能遇到麻烦了。果然,李世民出现了,一箭射中了李建成,然后后来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射死了。玄武门之内情况突变,东宫和齐王府的兵马自然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听说李建成被杀,对部下说:“哪里有在他生前受大恩,死了之后就赶紧逃难的?”于是和薛万彻、谢叔方带着东宫和齐王府的两千兵马赶来围攻玄武门,当时李世民留下的守玄武门的是张公谨。张公谨一个人在对抗两府人马,只希望李世民他们尽快处理好里面的事情,以及援兵赶快到来。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当时云麾将军敬君弘做监门将军,他看了看两边的形势,坐不住了。毕竟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被杀,李世民就是胜利者,而他还没有站队。如果不能立功,那么他就不可能在李世民那里升职。而眼前正有一个立功的机会,他必须抓住,于是就准备出战,但是他的心腹却觉得不能贸然行事,毕竟守城门的士兵与两府兵马比起来少很多,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静观其变,如果李世民有援兵到来的话,再出战也不晚。但是敬君弘急于立功,并没有听进去,而是和中郎将吕世衡大呼着加入了战斗。当然很快两人就被杀死。冯立将敬君弘杀死,这就算是为李建成报仇了。后来尉迟敬德拿出了二李的人头示众,大部分人就地解散就跑了。敬君弘和吕世衡的死很不值,但是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李世民的压力,于是在后来论功行赏的时候,敬君弘被追封为左屯卫大将军,吕世衡被追封为右骁卫将军。实际上两个人并没有被李世民收买,发动政变这样的事,一旦被泄露了那就是死罪,所以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所以李世民只是收买了城门郎常何,两人正是因为没有被收买,在政变发生的时候,急于站队立功,所以才仓促应战而被杀。而常何始终谨记自己的责任,就是开关城门,只要做好这个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在没有接到李世民的指示的时候,他不会去做。李世民登基后,常何因功获封中郎将。到了631年因为常何的一篇政论,李世民发现了马周这个人才,于是又加封常何为太中大夫,封其为武水县开国伯。之后常何更是步步高升,任地方刺史,加授右屯卫将军、右武卫将军等。653年去世,追赠为左武卫大将军。可以说常何因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太宗朝和高宗朝都受到了重用。2023-07-18 00:10:481
姓常的历史名人?
历史上姓常的名人有哪些? 常 一、 姓氏源流 1、 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 2、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 3、 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 4、 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恒”“常”义相近,故因避皇帝讳,改恒姓为常。 二、 迁徙分布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迁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常姓。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次之。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知人堂”: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常何是武人,不会写,只好请门客马周代写了三十多条。太宗看了很高兴,表扬常何写的好。常何不愿偷功,就告诉太宗说:“我不识字,这是门客马周代写的。”太宗马上封马周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知人,赐予绸缎三百匹。常姓又以“太原”为堂号。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大致为今山东西部地区。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县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四、历史名人 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 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 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 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 唐朝常兖,官至宰相 唐代画家常粲 有《孔子问礼》、《山阳七贤》等图,并立释迦、女娲、伏羲、神农、燧人等像传于世 秦朝常得志 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博学善属文,官至秦王记室。及王薨,过故宫,为五言诗,辞理悲壮,甚为时人所重。复为《兄弟论》,义理可称 唐僖宗朝常重胤 翰林供奉 西汉有太原人常惠,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 三国两晋时期常骞治毛诗、三礼,以清尚知名 东晋时有史学家常璩三国魏温人常林,官大司农,封高阳乡侯,其后累世官宦;4世孙常珍北魏时任南安太守,珍子常坦,官镇远将军;坦子常爽,官宣威将军,爽子常文通,累官镇西司马、南天水太守;文通子常景,官车骑将军、秘书监 隋炀帝时有屯用主事常骏 唐代有诗人常建,高僧常O 南宋理宗时常挺,官参知政事(副宰相),封合沙郡公 蒙古有常德曾于蒙古宪宗九年(1259年)奉命由和林出发,西觐皇弟旭烈兀于西亚 明初名将常遇春,勇猛善射,屡立战功,死后追科开平王 明初散曲家常伦......>> 古代有哪些姓常的名人? 历史名人常 惠,西汉太原人,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余年始放还,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通晓西域情事,昭帝拜为光禄大夫,封长罗侯,官至右将军。常惠之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氏由此显赫。班固所作的《汉书》也曾特别为他列传。他为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 大贡献。 常璩:东晋时史学家,曾在成汉任散骑常待等职,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所著《华阳国志》记述了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间的巴蜀史事。 常播:江原(今四川省崇庆县东)人,汉末三国时名士,以孝著称。常骞:汉末三国时江原人,学识渊博,为人清尚,名噪一时。 常林,三国时魏国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官至大司农,封高阳乡侯,其后累世官宦。其后代历魏晋南北朝,有多人入朝为官。 常璩:蜀郡江原人,东晋史学家。曾任成汉散骑常侍等职,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著有《华阳国志》、《汉之书》等。 常善:北周高阳(今属河北省)人,累有战功,封永阳郡公,历任刺史,政绩卓然。 常景:北魏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封濮阳县子,官终仪同三司。有才思,雅好文章,曾撰门下诏书凡四十卷,著述凡数百篇。 常爽:字仕明,北魏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不受礼命,后为宣威将军,徙避凉州。少已深研五经百家,曾授门徒七百余人。著有《六经略注》等。 常何: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是隋末唐初的一个重要人物。唐代贞观时任中郎将,曾将贤臣马周推荐于太宗。 常建: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诗人,开元中进士第。大雨中,为盱眙尉。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沦于一尉,士论悲之。作品多五言,题材多山林、寺观。后人辑其作为《常建集》。 常粲、唐代画家。与常重胤父子二人均为长安人,道释人物为二人擅长所在,善为上古衣冠。咸通中路岩镇蜀,颇加礼遇。有《孔子问礼》、《山阳七贤》等图,并立释迦、女娲、伏羲、神农、燧人等像传于世。 常伦:字明卿(1492-1525),号楼居子,其先曲沃人,后徙居山西省沁水,明代散曲家。官至大理寺评事。作品有《常评事集》、《写情集》等。 常得志: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博学善属文,官至秦王记室。及王薨,过故宫,为五言诗,辞理悲壮,甚为时人所重。复为《兄弟论》,义理可称。 常重胤:唐僖宗朝为翰林供奉。其父常粲,善画人物、故实画。重胤师范其父,亦善写貌,其人物画尤得其父传神之法。唐末政治失轨,乱事四起,常重胤亦避难入蜀。当僖宗皇帝幸蜀,回銮之日,蜀民奏请重胤留写御容于成都大圣慈寺。内外官属,咸谓其为南朝道释人物画之圣手张僧繇之后身。常重胤亦尝写文武臣僚真像于壁,毫发不失,极得神采。又于宝历寺画请塔天王像,亦极为佳妙。贯休赞之曰:“贫道观画多矣,如吾子所画,前无来人,后无继者。”益州名画录列为妙品。唐张彦远于宣宗朝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于论画六法一篇中,申论谢赫人物画之六法论,并标示人物画须神气与形似并重,形似为表现神气之要素,须形神兼顾方能逼肖。其论说对唐代人物画之影响颇钜。常重胤之人物画,今虽不存,仅见于著录,然由著录之记载,亦可想见其画形似、神采兼备之貌。 常遇春:字伯仁,安徽怀远人,汉族,明代名将。臂长善射,勇力绝人。元末从刘聚起事,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朱元璋,历官总管府先锋、都督、统军大元帅、中翼大元帅。攻宁国,中流矢,裹创再战。升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二十三年大败陈友谅于康郎山,转战三日,纵火焚汉舟,湖水皆赤。次年进平章政事,率军包围武昌,逼降陈理。从攻张士诚,以奇兵出其后。论功封鄂国公。吴元年(1367年)与徐达兴师北伐,为副将,兼太......>> 古代有哪些姓常的名人? 常遇春 从古至今姓常的名人 明朝常遇春 古代有没有姓常的英雄和名人? 常遇春 南阳姓常的有几个名人 南阳!??你是说的河南南阳吗 南阳姓常的有几个名人 刘秀 刘玄 马殿甲 阴丽华 邓禹 吴汉 马成 岑彭 贾复 杜茂 任光 马武 刘隆 陈俊 诸葛亮 李严 黄忠 文聘 邓芝 邓艾 许攸 张衡 张仲景 张释之 范蠡 百里奚 范晔 庾信 庾信 岑参 岑文本 张巡 左雄 铁铉 庞振坤 彭雪枫 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姓由 5分 由姓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较早的一支出自春秋时期晋国,相传是晋国外迁到秦国任宰相的由余的后代,姓氏即来源于他的名字。另一支出抚同时的楚国,由两位名人的名字而来:其一是出身于公族的王孙由于,另一位是楚国大夫养由基,他们的后代都有人以由为姓。 由姓在历史上形成了长沙等郡望。历史名人有:汉代长沙太守由章、平原相由广国,明代隆庆进士由礼门、沁州知州由九峰等。当代分布较广泛,并在满、蒙古等民族中有一定数量人口。 方城县姓常的有几个名人 sB2023-07-18 00:11:081
常姓是百家姓吗
常姓是百家姓吗 常姓是百家姓吗,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姓氏,姓氏是祖宗一代代流传下来的,这样的姓氏对我们来说具有一定的寓意,下面为大家分享常姓是百家姓吗。 常姓是百家姓吗1 百家姓里面有姓常的。 常姓,是中国姓氏,常姓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约占常姓总人口的32.1%,山东、山西、安徽、陕西、辽宁五省集中了常姓总人口的33.4%。 常姓主要源于姬姓,相传黄帝有臣:常先、常仪,但常姓在夏商时代的活动没有任何资料。周武王姬发封其弟姬封于康,周成王时转封于卫,卫康叔支庶食采于常,子孙以邑名为氏。春秋吴王封支庶于常,子孙以邑名为氏。楚大夫恒思公后有恒氏、常氏,为避北宋真宗名讳,改恒姓为常姓。 常姓起源: 1,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 2,源流二 出自姬姓,为春秋时期吴国君主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封其支庶子孙于常(今江苏常州),其后以封邑名为氏,是为江苏常氏。 3,源流三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邑地常,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常,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邑地名称,但实际上非具体的行政单元,而是鲁国南部边境地区的.一块地方之称谓。 常姓是百家姓吗2 一、趣味百家姓-常 《明史》里记载着一个故事,说是农民常遇春有一天在田间睡熟,梦见真龙天子从身边经过,醒来一看是朱元璋,于是从此扔掉锄头,跟着朱元璋去打天下。读到这里,再对比一下史实:“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 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是跟对了人,真的会拥有一个完美人生。而常遇春留在《明史》的回忆录,也说明他饮水思源,虽然有拍马屁之嫌,但这马屁必然让朱元璋通体舒泰,也不会折煞自己一世威名。 就像常遇春不做农民就能做横行天下的将军一样,常姓在历史上也是横空出世的。黄帝就有一个大臣常先,传说他发明了鼓。虽然没有更多史料,但说常姓已经有五千年历史,似乎也没有不当之处。 后来有据可查的是,西周初年,周公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于常,后来衍生出常这个姓氏。《姓氏考略》里也有记载:“吴后有常姓”。这样一来,早在战国时代,大江南北都出现了常姓。 西汉时常姓就开始崭露头角,常惠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十余年才放还,后因通晓西域情事,封长罗侯,官至右将军。《汉书》也特别为他列传。晋代史学家常璩写了一本《华阳国志》,记述了从远古到东晋的巴蜀史事。 唐初的中郎将常何虽是武人,却能慧眼识英雄,将贤臣马周推荐给唐太宗。唐代商人常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只可惜如此才华,仅仅做了一个盱眙尉,“士论悲之”。 到了宋代,楚国公族恒氏为了避宋真宗赵恒的名讳,将姓氏改为常姓。后来,元代官职“常和署”官员的后裔,也有改姓常氏的。而蒙古族、满族人民在汉化过程中也有若干人选择了常姓。如今的常姓已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当代的常姓人物也有围棋四冠王常昊这样的青年精英,丝毫不逊色于古人。 二、常姓的好听的名字 A、 常淑涵 常金达 常欢欢 常天乐 常敖彰 常蜀胜 常子昂 常子辰 常德金 常博雅 常晓宜 常晓坪 常艺涵 常艳艳 常爱申 常雪申 常萍艳 常涵申 常汝申 常思申 常云申 常潇洒 常潇圣 常晓圣 常改萍 常天琪 常天奇 常俪琼 常文铮 常笑祯 常洁玮 常炜琪 常永达 常浩 常昊 常雪儿 常芮 常玉兰 常乐 常玉琴 常斌 常朝崎 常朝奇 常恒泽 常禹心 常鸣 常清 常恒 常青 常轲 常智宇 常景轩 常嘉轩 常皓宇 常子衡 常俊逸 常景轩 常杨果 常伊杨 常伊扬 常伟芝 常泊君 常强 常心蕾 常芯蕾 常馨蕾 常笑蕾 常泓 常晓旭 常洫煦 常艳芳 常欢锋 常盛 常逸源 常振邦 常君源 常天宇 常天宇 常金萱 常依依 常明宾 常羽凡 常冬爽 常冬敏 常恩瑞 常绍泉 常聂韬 常鬻 常一一 常钰 常珂榛 常海洋 常克侵 常皓晨 常皓铭 常禀昪 常掖喾 常弼腾 常心语 常笑语 常瀚羽 常丁 常丁丁 常莉静 常婧 常海发 常海明 常明伟 常庆阳 常明杰 常翔 常新豪 常浩源 常思凯 常恒溢 常愈博 常庆航 常舰 常建有 常慧慧 常庆清 常庆浑 常庆涉 常庆淳 常庆涵 常庆沛 常庆沣 常庆洲 常庆润 常庆泽 常庆瀚 常庆滨 常庆源 常庆河 常庆濡 常庆浩 常庆洋 常伟 常印宏 常红印 常号印 常印红 常益华 常先双 常娥 常雅娥 常乃连 常婕 常蕾 常文良 常雅茹 常珊珊 常余 常开丹 常泰 常江 常忠起 常乐天 常浩天 常国军 常矗骏 常腾銮 常紫烟 常紫嫣 常若兮 常丝彤 常悦彤 常月彤 常诗彤 常思彤 常宪生 常雅彤 常朵霞 常茹焱 常茹玥 常诤卉 常一洺 常诤 常畅茗 常焱苗 常拓翼 常拓琪 常彦斌 常彦荣 常彦彪 常菲 常田一 常洪煊 常洪轩 常鸿轩 常明 常嘉娣 常朝阳 常睿祺 常艺熏 常钶薰 常珂薰 常笑滢 常煦瑶 常明轩 常彬 常灿 常灿灿 常收 常丰 常显 常宏 常恒源 常腾 常芯瑞 常佳诚 常天一 常悦 常鑫 常一凡 常志冉 常天佑 常家兴 常欣 常领 常周 常云腾 常锦苗 常青苗 常阳 常智睿 常占锋 常苗 常捷 常嘉鑫 常伟博 常悦冉 常保重 常毓航 常凌杰 常智诚 常思远 常培珏 常佳昊 常珏晨 常肇岩 常子又 常子佑 常骏臣 常正威 常广秀 常江雨 常立桥 常雷 B、 常德杰 常敬炵 常佑炵 常安琪 常云舒 常博涵 常博源 常博苑 常博圆 常博宇 常晨辉 常笑 常兴洹 常宇涛 常炎铭 常铭炎 常镁焱 常鑫焱 常元元 常贵轩 常盛燃 常芬芬 常和颐 常和颐 常圣杰 常讯 常谦 常玉 常旭 常冬梅 常金虎 常博文 常寅初 常胜利 常博睿 常依淼 常亚潼 常伊洋 常誉严 常誉瀚 常茜茜 常越 常意涵 常艺菡 常意菡 常伟凡 常菲菲 常晶晶 常家硕 常家邦 常家涔 常家栋 常倚硕 常皓轩 常紫辉 常梓桐 常智瑞 常志瑞 常椅权 常恩宇 常恩雨 常旭阳 常涵喆 常颢严 常颢涵 常哲瀚 常铧泽 常乃谦 常涵尧 常展硕 常展博 常博瀚 常伟岸 常宁哲 常锦辉 常亮亮 常锐 常鸿琪 常语轩 常永财 常喁喁 常常 常永才 常文博 常博金 常博杉 常乐乐 常乐桐 常乐一 常乐河 常乐康 常乐杉 常乐杉 常乐博 常智博 常浩博 常炜彬 常泽铭 常俊斌 常耿铭 常高哲 常倬强 常颢瀚 常佳鑫 常倬宁 常志飞 常涵硕 常敬茜 常敬萱 常敬雨 常敬雯 常敬一 常培修 常培刚 常培杰 常培亭 常培玟 常培文 常培新 常培祺 常培存 常培成 常培诚 常培城 常鑫皓 常启岳 常志国 常子龙 常子敬 常俊皓 常俊杰 常宇杰 常君皓 常炫博 常胤辰 常睿镰 常守福 常庆轩 常涵羟 常相思 常艺颖 常艺茵 常茵茵 常茵颖 常诗茵 常艺娇 常全喜 常艺春 常艺盈 常艺瑛 常艺莺 常艺樱 常艺滢 常艺莹 常颢睿 常智茵 常雨茵 常诗音 常茵娇 常颖娇 常娇颖 常颖茵 常卫强 常惠琴 常文龙 常红雨 常景琦 常子轩 常佳琪 常呈昶 常小春 常博炯 常博重 常博治 常博昴 常博栋 常博悻 常颛吸 常鹏煊 常了了 常了了 常玉峰 常焱培 常佑铭 常靖宇 常彦东 常继良 常永胜 常一鸣 常凯文 常恩泽 常嘉良 常熠 常雪 常瀚允 常宝成 常向阳 常志 常海峰 常惠杰 常志华 常中华 常伟杰 常睿 常力元 常军杰 常子谦 常全堆 常菊连 常艳玲 常燎甲 常润忠 常冬 常东 常跃有 常硕 常奇 常拴柱 常书铭 常原嘉 常子元 常明明 常瑞萌 常双季 常宝中 常佳 常可心 常鸿林 常晟 常誉宝 常宝仁 常宝潞 常宝德 常宝巍 常宝旺 常宝威 常宝宇 常宝天 常宝社 常宝库 常宝骏 常宝俊 常宝军 常宝锦 常宝智 常宝家 常宝玟 常宝慧 常宝梁 常宝田 常宝洲 常宝祖 常宝惠 常宝珊 常宝良 常宝琚 常宝彻 常宝泽 常宝轩 常宝洛 常宝颍 常宝潭 常宝渲 常宝淼 常宝彤 常宝康 常宝泰 常宝斌 常宝金 常宝亮 常宝堂 常宝桢 常松柏 常金宝 常宝淇 常宝泯 C、 常芮淞 常津口 常津芮 常嘉懿 常烜宽 常烜齐 常烜侨 常育宽 常彧 常金鹏 常子涵 常黄航 常寅志 常寅丰 常乐阳 常焱阳 常志寅 常志阳 常志远 常志先 常志宇 常志坤 常志骏 常焱志 常了寅 常路寅 常新寅 常君寅 常寅振 常寅哲 常代寅 常戴寅 常政寅 常寅政 常令寅 常卓寅 常阵寅 常质寅 常录寅 常采寅 常知寅 常炫寅 常中寅 常历寅 常丰寅 常之寅 常奇轩 常寅烨 常寅炎 常炎寅 常召寅 常冬寅 常子寅 常寅烽 常炘寅 常寅 常寅征 常诤寅 常乐寅 常易尝 常易寅 常立寅 常烨寅 常至寅 常志方 常志央 常志恩 常志稳 常志友 常志由 常志应 常志堂 常志约 常志顾 常志彤 常志唯 常志然 常志康 常志阅 常志埔 常志一 常志允 常志毅 常志以 常志祺 常志轩 常志展 常志尊 常志越 常志跃 常志圣 常志峥 常志君 常志均 常志琪 常志坚 常志崎 常志家 常志奇 常志其 常爱香 常刘备 常刘溢 常刘胤 常刘洔 常刘睿 常金鑫 常刘艺 常刘诗 常夫己 常喾深 常塔野 常湋鹿 常亮 常帝儒 常鸾吾 常入矗 常了山 常响 常瀚哲 常云哲 常铮宝顺 常宝渊 常宝源 常宝宁 常宝禹 常宝舜 常宝政 常宝会 常宝浈 常宝琪 常宝嘉 常宝杰 常宝澍 常宝澍 常宝宪 常宝淦 常宝瀚 常宝澜 常宝熙 常宝福 常宝祥 常宝平 常俊强 常志强 常方言 常方岩 常云开 常刘灏 常刘懿 常刘翊 常刘毅 常刘天 常刘逸 常刘逸 常刘意 常刘忆 常钊铭 常钊瑞 常芮尧 常芮荆 常津瑞 常津铭 常芮其 常芮寅 常芮宇常逸馨 常兴滢 常梓航 常西海 常益豪 常俊峰 常顺涵 常茂良 常俊熙 常峻熙 常鹤轩 常利断 常利科 常利变 常利匡 常利皇 常利羿 常利取 常利宇 常利至 常益宁 常二宝 常明顺 常傲博 常智轩 常智雨 常智远 常智业 常智仁 常智清 常志清 常志仁 常乃唇 常扫滩 常神墅 常义 常子祺 常宣杰 常思杰 常斯杰 常子琪 常乐意 常慧敏 常慧芳 常永凯 常震烨 常月 常吉锐 常吉磊 常烨程 常博 常顺宇 常俊宇 常铭恩 常宇萌 常礼强 常霖 常姓是百家姓吗3 百家姓常姓排名 常姓,在《百家姓》排名第80位。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 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迁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常姓。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次之。 常姓起名 常冰圯 常鹏宇 常千凡 常海曦 常成和 常冰圻 常笑川 常又晴 常海潆 常成员 常冰坷 常小仙 常榕洋 常胤腾 常成吉 常学云 常小钰 常铭珂 常景桠 常成外 常熙蒙 常文辉 常鸣倪 常翠柏 常成分 常晶琰 常宝鸣 常语晴 常慧宇 常馨之 常守堂 常宝铭 常菁芮 常新宇 常艺珂 常凯凯 常宝泽 常曦兮 常思琪 常文静 常昕馨 常宝霆 常峻嘉 常沂璐 常珂睿 常菁菁 常宝溟 常雅晴 常岱轩 常可人 常元伟 常宝茗 常瑾瑜 常明轩 常成土 常新建 常宝明 常瑾仪 常云皓 常嘉笑 常伟琪 常锦淼 常瑾萱 常云浩 常成三 常晶晶 常兴国 常瑞萱 常云昊 常韵菲 常二刚 常鑫淼 常妤萱 常世傲 常成二 常梓帆 常淼淼 常妤希 常云菲 常成一 常梓鑫 常兴华 常萱瑞 常正远 常以晨 常梓新 常惠荣 常欣恬 常建峰 常冠冠 常新远 常慧荣 常亦涵 常亚柳 常灌灌 常大同 常锦昱 常益毓 常亚娇 常石力 常熙萌 常学锋 常华芸 常景蔚 常纶山 常煦萌 常兆鑫 常兆泽 常书强 常贯谰 常一丹 常阳洋 常山明 常乐乐 常贯缮 常海桐 常睿海 常语函 常恩琦 常未央 常昊桐 常无理 常菁洋 常恩淇 常淑君 常晟桐 常有理 常宝鑫 常恩琪 常冠潸 常熙桐 常文之 常镐德 常羽蘅 常涫潸 常暄桐 常雯琦 常宝盛 常浚畅 常涫山 常煦桐 常兆明 常凤智 常佑祺 常关山 常晶楠 常文琦 常湘敏 常艺元 常观山 常晶卓 常惠光 常紫蔚 常馨元 常运山 常晶依 常晓凤 常瀚晨 常力元 常威山 常蔓欣 常小豹 常舰澜 常睿珂 常中山 常蔓矜 常道丰 常国民 常晰泽 常通山 常蔓霖 常木力 常国明 常宝戈 常灌山 常蔓槿 常梦恋 常峻瑜 常雅馨 常巍馨 常海泷 常晓锋 常旺旺 常龄毓 常爱民 常晶佳 常可仁 常旺财 常涵毓 常国平 常晶仪 常亮亮 常灵毓 常溢轩 常巍邺 常苗苗 常添翔 常嫔嫔 常金宇 常天耀 常荣维 常顼甄 常霁欣 常莞尔 常友碾 常嘉焘 常绪甄 常焯馨 常雅欣 常天成 常焕兵 常续甄 常紫晗 常诗恩 常英林 常家涛 常旭甄 常钰淇 常伊雅 常翔嵛 常佳涛 常胥甄 常馨雨 常天雅 常乔木 常江涛 常志刚 常琪雅 常沐晴 常永鹏 常振松 常春宇 常欣南 常伊涵 常风华 常浩阳 常蕴慧 常子仪 常雅宣 常音祺 常嘉涛 常丹丹 常雅静 常小青 常义德 常姓名人 常惠 西汉太原人,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余年始放还,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通晓西域情事,昭帝拜为光禄大夫,封长罗侯,官至右将军。常惠之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氏由此显赫。班固所作的《汉书》也曾特别为他列传。他为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 大贡献。 常璩 蜀郡江原人,东晋时史学家,曾在成汉任散骑常待等职,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所着《华阳国志》记述了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间的巴蜀史事。 常播 江原(今四川省崇庆县东)人,汉末三国时名士,以孝着称。 常骞 汉末三国时江原人,学识渊博,为人清尚,名噪一时。 常林 三国时魏国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官至大司农,封高阳乡侯,其后累世官宦。其后代历魏晋南北朝,有多人入朝为官。 常善 北周高阳(今属河北省)人,累有战功,封永阳郡公,历任刺史,政绩卓然。 常景 北魏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封濮阳县子,官终仪同三司。有才思,雅好文章,曾撰门下诏书凡四十卷,着述凡数百篇。 常爽 字仕明,北魏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不受礼命,后为宣威将军,徙避凉州。少已深研五经百家,曾授门徒七百余人。着有《六经略注》等。 常何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是隋末唐初的一个重要人物。唐代贞观时任中郎将,曾将贤臣马周推荐于太宗。 常建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诗人,开元中进士第。大雨中,为盱眙尉。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沦于一尉,士论悲之。作品多五言,题材多山林、寺观。后人辑其作为《常建集》。 常粲 唐代画家。与常重胤父子二人均为长安人,道释人物为二人擅长所在,善为上古衣冠。咸通中路岩镇蜀,颇加礼遇。有《孔子问礼》、《山阳七贤》等图,并立释迦、女娲、伏羲、神农、燧人等像传于世。 常伦 字明卿(1492-1525),号楼居子,其先曲沃人,后徙居山西省沁水,明代散曲家。官至大理寺评事。作品有《常评事集》、《写情集》等。 常慧伦 字明卿(1995-1999),号楼居子,其先曲沃人,后徙居山西省沁水,明代文曲家。官至大理寺评事。作品有《常事集》、《写情》等。 常得志 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博学善属文,官至秦王记室。及王薨,过故宫,为五言诗,辞理悲壮,甚为时人所重。复为《兄弟论》,义理可称。 常重胤 唐僖宗朝为翰林供奉。其父常粲,善画人物、故实画。重胤师范其父,亦善写貌,其人物画尤得其父传神之法。唐末政治失轨,乱事四起,常重胤亦避难入蜀。当僖宗皇帝幸蜀,回銮之日,蜀民奏请重胤留写御容于成都大圣慈寺。内外官属,咸谓其为南朝道释人物画之圣手张僧繇之后身。常重胤亦尝写文武臣僚真像于壁,毫发不失,极得神采。 又于宝历寺画请塔天王像,亦极为佳妙。贯休赞之曰:“贫道观画多矣,如吾子所画,前无来人,后无继者。”益州名画录列为妙品。唐张彦远于宣宗朝所着之历代名画记,于论画六法一篇中,申论谢赫人物画之六法论,并标示人物画须神气与形似并重,形似为表现神气之要素,须形神兼顾方能逼肖。 其论说对唐代人物画之影响颇钜。常重胤之人物画,今虽不存,仅见于着录,然由着录之记载,亦可想见其画形似、神采兼备之貌。2023-07-18 00:11:151
古代姓常的名人
历史上姓常的名人有哪些? 常 一、 姓氏源流 1、 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 2、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 3、 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 4、 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恒”“常”义相近,故因避皇帝讳,改恒姓为常。 二、 迁徙分布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迁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常姓。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次之。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知人堂”: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常何是武人,不会写,只好请门客马周代写了三十多条。太宗看了很高兴,表扬常何写的好。常何不愿偷功,就告诉太宗说:“我不识字,这是门客马周代写的。”太宗马上封马周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知人,赐予绸缎三百匹。常姓又以“太原”为堂号。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大致为今山东西部地区。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县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四、历史名人 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 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 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 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 唐朝常兖,官至宰相 唐代画家常粲 有《孔子问礼》、《山阳七贤》等图,并立释迦、女娲、伏羲、神农、燧人等像传于世 秦朝常得志 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博学善属文,官至秦王记室。及王薨,过故宫,为五言诗,辞理悲壮,甚为时人所重。复为《兄弟论》,义理可称 唐僖宗朝常重胤 翰林供奉 西汉有太原人常惠,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 三国两晋时期常骞治毛诗、三礼,以清尚知名 东晋时有史学家常璩三国魏温人常林,官大司农,封高阳乡侯,其后累世官宦;4世孙常珍北魏时任南安太守,珍子常坦,官镇远将军;坦子常爽,官宣威将军,爽子常文通,累官镇西司马、南天水太守;文通子常景,官车骑将军、秘书监 隋炀帝时有屯用主事常骏 唐代有诗人常建,高僧常O 南宋理宗时常挺,官参知政事(副宰相),封合沙郡公 蒙古有常德曾于蒙古宪宗九年(1259年)奉命由和林出发,西觐皇弟旭烈兀于西亚 明初名将常遇春,勇猛善射,屡立战功,死后追科开平王 明初散曲家常伦......>> 古代有哪些姓常的名人? 历史名人常 惠,西汉太原人,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余年始放还,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通晓西域情事,昭帝拜为光禄大夫,封长罗侯,官至右将军。常惠之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氏由此显赫。班固所作的《汉书》也曾特别为他列传。他为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 大贡献。 常璩:东晋时史学家,曾在成汉任散骑常待等职,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所著《华阳国志》记述了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间的巴蜀史事。 常播:江原(今四川省崇庆县东)人,汉末三国时名士,以孝著称。常骞:汉末三国时江原人,学识渊博,为人清尚,名噪一时。 常林,三国时魏国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官至大司农,封高阳乡侯,其后累世官宦。其后代历魏晋南北朝,有多人入朝为官。 常璩:蜀郡江原人,东晋史学家。曾任成汉散骑常侍等职,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著有《华阳国志》、《汉之书》等。 常善:北周高阳(今属河北省)人,累有战功,封永阳郡公,历任刺史,政绩卓然。 常景:北魏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封濮阳县子,官终仪同三司。有才思,雅好文章,曾撰门下诏书凡四十卷,著述凡数百篇。 常爽:字仕明,北魏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不受礼命,后为宣威将军,徙避凉州。少已深研五经百家,曾授门徒七百余人。著有《六经略注》等。 常何: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是隋末唐初的一个重要人物。唐代贞观时任中郎将,曾将贤臣马周推荐于太宗。 常建: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诗人,开元中进士第。大雨中,为盱眙尉。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沦于一尉,士论悲之。作品多五言,题材多山林、寺观。后人辑其作为《常建集》。 常粲、唐代画家。与常重胤父子二人均为长安人,道释人物为二人擅长所在,善为上古衣冠。咸通中路岩镇蜀,颇加礼遇。有《孔子问礼》、《山阳七贤》等图,并立释迦、女娲、伏羲、神农、燧人等像传于世。 常伦:字明卿(1492-1525),号楼居子,其先曲沃人,后徙居山西省沁水,明代散曲家。官至大理寺评事。作品有《常评事集》、《写情集》等。 常得志: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博学善属文,官至秦王记室。及王薨,过故宫,为五言诗,辞理悲壮,甚为时人所重。复为《兄弟论》,义理可称。 常重胤:唐僖宗朝为翰林供奉。其父常粲,善画人物、故实画。重胤师范其父,亦善写貌,其人物画尤得其父传神之法。唐末政治失轨,乱事四起,常重胤亦避难入蜀。当僖宗皇帝幸蜀,回銮之日,蜀民奏请重胤留写御容于成都大圣慈寺。内外官属,咸谓其为南朝道释人物画之圣手张僧繇之后身。常重胤亦尝写文武臣僚真像于壁,毫发不失,极得神采。又于宝历寺画请塔天王像,亦极为佳妙。贯休赞之曰:“贫道观画多矣,如吾子所画,前无来人,后无继者。”益州名画录列为妙品。唐张彦远于宣宗朝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于论画六法一篇中,申论谢赫人物画之六法论,并标示人物画须神气与形似并重,形似为表现神气之要素,须形神兼顾方能逼肖。其论说对唐代人物画之影响颇钜。常重胤之人物画,今虽不存,仅见于著录,然由著录之记载,亦可想见其画形似、神采兼备之貌。 常遇春:字伯仁,安徽怀远人,汉族,明代名将。臂长善射,勇力绝人。元末从刘聚起事,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朱元璋,历官总管府先锋、都督、统军大元帅、中翼大元帅。攻宁国,中流矢,裹创再战。升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二十三年大败陈友谅于康郎山,转战三日,纵火焚汉舟,湖水皆赤。次年进平章政事,率军包围武昌,逼降陈理。从攻张士诚,以奇兵出其后。论功封鄂国公。吴元年(1367年)与徐达兴师北伐,为副将,兼太......>> 古代有哪些姓全的名人 全柔,吴郡钱唐(今浙江杭州西)人,东汉灵帝时举孝廉尚书郎右丞。董卓之乱时他弃官归乡。后孙策入吴,他起兵投奔孙策,被任为丹阳都尉,后为桂阳太守。 全琮(198-249),字子璜,全柔之子。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全琮很有谋略,曾参与多场重要战役的谋划。孙权将自己的女儿孙鲁班嫁给了全琮,全琮的家族也成为吴国的名门;但全琮本人并不因此而骄横跋扈,仍然以十分谦恭的态度对待他人。。 全整,明代学者,字修斋,鄞人,喜好研究杨简之学,不愿入仕。永乐初年,明成祖征召他编修《永乐大典》,他不愿就职。他称他的书房为“三石草堂”,著有《三石山房文》。 全元起,南朝时医学家,齐梁间人,史籍育作金元越或金元起的,并为讹字,据《南史u30fb王僧儒传》称,全元起在注《黄帝内经u30fb素问》之前,曾就砭石一事造访王僧儒。他的《注黄帝素问》,为我国最早对《素问》之注解。该书虽佚,但宋林亿等在校正《黄帝内经》时,尚得见其书,并引录其《内经素问》篇名次序。全氏医术高明,当时有“得元起则生,舍之则死”之誉。 全皇后,会稽人。宋理宗母慈宪夫人侄孙女。略涉书史,知古今。幼从父昭孙知岳州。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秩满归,道经潭州,为元兵所困。逾年,围解事平,至临安。会忠王议纳妃。臣僚遂言全氏侍其父昭孙往返江湖,备尝艰险。其处富贵,必能尽警戒相成之道。理宗以母慈宪故,乃诏入宫,问曰:“尔父昭孙,昔在宝间没于王事,每念之,令人可哀。”后对曰:“妾父可念,淮、湖之民尤可念也。”理宗深异之,语大臣曰:“全氏女,言辞甚令,宜配冢嫡,以承祭祀。”景定二年(1261年)十二月,册为皇太子妃。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正月,册为皇后。五年三月,归宁山阴,恩赠宗亲族人。十年,度宗卒,恭宗立,册为皇太后。宋亡,从恭宗入朝于燕京。后为尼正智寺而终。《宋史》有传。 全谦孙,字贞忠,元代鄞人。他与其弟全晋孙一起在陈埙门下学习,喜好研究杨简之学。全谦孙之父全汝梅、兄全鼎孙、弟颐孙及全鼎孙之子全耆,三代人都置义田赡宗人,时人皆谓之“义田六老”。 全馀良(1379D1441),浔州府龚州武林人(今广西平南县武林),祖籍柳城,辛酉正月初一日辰时,上距所生,洪武己未六月廿九日辰时,春秋六十有三。全馀良,祖籍广西柳城,因为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 *** ,天下大乱。全馀良从广西柳城一路南下招兵买马,募集数千人,到平南县武林众人推全馀良为大帅,讨伐燕王朱棣,结果与燕王朱棣的军队作战失败,逃回来武林,永乐五年,自称武林王。定居武林。 全大城,明代孝子,金溪人,字希孔。他的父亲重病数月,他衣不解带,日夜服侍。后来他的祖母患目盲,大城日夜以舌舐眼,得以复明。 全玉贵,清代保靖县人。幼年随父经商贵州,寄籍镇远。稍长,入武庠,役身营伍,隶镇远镇标。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清廷调黔军前往镇压。他随军入广西,充都统乌兰泰部将,募兵300人,别为一营。咸丰二年二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全玉贵随乌兰泰率兵击败太平军后队,生俘天地会首领焦亮。乌兰泰穷追不舍,太平军在龙寮口大洞山设伏,大败清军,阵斩长寿、长瑞、董光甲、邵鹤龄四总兵。其时,清军统帅赛尚阿饰败夸功,伪造洪大全事迹,说洪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人物,铺张其事,向清廷献俘。清廷赏全玉贵银700两,保举都司。太平军进入湖南后,全玉贵随向荣在后尾追,补贵州提标游击。咸丰四年,太平军占领安徽庐州,清廷命江南提督和春统带各路兵勇,以图规复,全玉贵被调赴援,加副将衔,署寿春镇总兵,屯兵庐州城外,与太平军接战,身被数创。在一次攻城战役中,被太平军枪炮击伤,子弹入腹不得......>> 古代有没有姓常的英雄和名人? 常遇春 方城县姓常的有几个名人 sB 姓任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任姓得姓始祖――任不齐】 春秋时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儇、依。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说:“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则说:“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众说纷纭。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属传说,莫衷一是的情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源自黄帝,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在《辞海》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以上关于任姓姓源的考据,全部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的任姓,有黄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国为氏。归根究底,所获的结论是:“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但在习惯上,人们把历史上第一个任氏大名人任不齐作为其得姓始祖。 【任姓其他古代名人】 任仁发:元朝水利家、画家。他曾主持修吴凇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练湖和海堤工程。善画马,其鞍马与赵孟齐名。著名的《二马图》是他的代表之作。 任伯雨: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著名经学家,宋哲宗的驸马都尉。其深通经述,文力雄健。与寇准、李纲、赵鼎、文学家诗人苏轼、苏辙、秦观、名臣胡铨、李光、王岩臾九人,世称“十贤”。著有《春秋绛圣新传》。 任嚣:任不齐七世孙,在距今二千二百零五前。他肩负着开发岭南的重任,率领秦军挺进岭南。他文武兼备,治粤七年;善于安抚土著居民,搞好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为岭南历史由原始社会末期飞跃到封建社会,作出了杰出贡献。 任敖:(公元前?――公元前179年),秦代沛县人,西汉开国名臣。初为沛县狱史,素与刘邦相善。刘邦初起时,敖以客从,为御史。亡秦后,刘邦立为汉王,与楚霸王项羽争天下。刘邦东击项籍,敖迁为上党太守。高后当政时,封任敖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赐谥号“懿侯”,葬于广阿县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间隆平县知县袁文涣曾吊以诗曰: 广阿城外夕阳愁,太息茫茫土一天。 古墓寒烟分野色,残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业光青史,十载勋名起汉刘。 丰沛当年成往事,萧萧叶落老松揪。 任敖墓位于隆尧县城东偏北2.5公里处的丘底村南。此墓高10米,占地12亩。该墓系土封墓葬,虽经两千余年的风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肃穆壮观。该墓墓顶有树木数株,并立有隆尧县“重点文物保护”标志。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汉代筒瓦和卷云纹瓦当。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乡贤汉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该碑现已搬迁到隆尧县文物保管所保存。现在,任敖墓基本完好,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回信《报任安书》。关于此信的写作年代,一说是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说是在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 任光: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后人又将二十八将配入古代天文学四方二十八星宿之中,任光为南方“朱雀”柳宿。古代将星空分为四组,四方和四......>> 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姓由 5分 由姓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较早的一支出自春秋时期晋国,相传是晋国外迁到秦国任宰相的由余的后代,姓氏即来源于他的名字。另一支出抚同时的楚国,由两位名人的名字而来:其一是出身于公族的王孙由于,另一位是楚国大夫养由基,他们的后代都有人以由为姓。 由姓在历史上形成了长沙等郡望。历史名人有:汉代长沙太守由章、平原相由广国,明代隆庆进士由礼门、沁州知州由九峰等。当代分布较广泛,并在满、蒙古等民族中有一定数量人口。 历史上有哪些木姓的名人? 历史名人 1、木楹 宋代人,官浙东帅府参谋,百姓称颂其德政。 2、木增 明代诗人。丽江土知府木青长子,万历二十六年(1558年)袭父职,被称为“木天王”。有军事、文学才干,政治开明,维护祖国统一。在职20年间,多次出征,势力西及边疆,北达理塘。先后向进行输军饷及助陵工银二万余两,赴京陈言边政大事,大力引进汉族及白族先进生产技术,办作坊,开金银铜矿,吸收汉藏的宗教与文化。被明朝视为滇南的屏藩,历授云南、广西、四川等布政使司的左、右参政头衔。爱好汉文化,工诗能文,善书法,著有《芝山云过集》、《山中逸趣集》等,著名文人董其昌、徐霞客、博宗龙、唐泰等分别为其诗文作序和跋。所著《芝山云过集》六卷收入《四库全书》。 3、木待问 浙江省永嘉(今温州市)人,字蕴之。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癸未科状元。木待问少年时,曾从学于大儒郑伯熊。中状元后,累官太子詹事,焕章阁待制,礼部尚书,官至侍从。木待问为官素无望闻,为人却自私刻薄,且忘恩负义。恩师郑伯熊去世后,木待问扩建自家府宅,擅侵郑家之地,师叔郑伯英与之辨理,争执中打了起来。木待问告官,并随差人抓捕郑伯英。伯英闻讯,扶老母迎出家门,木待问羞愧而退。宋孝宗鄙视木侍问的为人,曾问木姓起于何时?木待问答不上来。孝宗对其岳父大学者洪迈道:被朕擢为状元,而不知祖姓来源,卿宜劝之多读书。木待问长于写诗,其《千里思》云:“君行千里轻所历,妾弛千里心匪石。春房酌酒意息息,愁不在离愁在忆。鸳鸯瓦上昏无色,鹦鹉杯中坐更积,灯前独坐制君衣,泪湿剪刀裁不得。” 木天骏 南宋浙江省瑞安人,字德远,嘉熙年间进士,历官建昌守、大理宗丞。教授永州时,阐明张颍ê拍闲)理学,颇有成就。 4、木玉璋 1931年生,云南省福贡县人,傈僳族名 木玉璋作品:《人类的金色童年》钱傅增。195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第一期军政干部训练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副研究员,现离休反聘,研究傈僳族音节文字及其文献。曾师从傅懋勋先生,参加了语言调查,民族识别,新傈僳文字方案的设计和推广。主要论著有:傈僳语语法纲要、谈傈僳语词头a、傈僳族原始记忆方法和音节文字、傈僳族语言文字概况、傈僳语概况、傈僳汉词典、傈僳语简志、傈僳语中pat mo neil m、a色一词的浅识、恒乍绷故事中的沙尼一词及其姓氏、傈僳话语材料、汪忍波与傈僳音节文字、傈僳族语言文字研究概况、老傈僳文、新傈僳文、中国少数民族语言音档傈僳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音档傈僳语禄劝方言武定话、《藏缅语音词汇》傈僳语、傈僳语数词的构成和用法、傈僳族音节文字的研究及发掘清理工作、傈僳族音节文字中的历法、傈僳族音节文字及其文献、傈僳族音节文字文献内容概述、傈僳族音节文字造字法特点简介、傈僳族音节文字文献汇编、傈僳族音节文字及其文献研究,《傈僳族首领木必入怒江史迹初探》、《傈僳族诗的艺术特色的文化价......>>2023-07-18 00:11:241
马周机辩文言文答案
1. 有谁知道“马周”的人物传,有文言文类型的,要有题目和答案,就像 三、(15分,每小题3分)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 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 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 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 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 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 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 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纚纚,令人忘倦。 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 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 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 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官,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 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的是( ) A遂感激而西,舍亲丰 B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 C拜监察御史,奉使称职 D求胜地为构第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周乃去,客密州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B周为条二十余事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即用者 C我暂不见周即思之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D每诏尚食具膳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1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乃去,客(于)密州 B 至长安,舍(于)中郎将常何家 C太宗怪问(于)何 D时誉归(于)之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德的一组是( ) ①资旷迈 ②悠然独酌,众异之 ③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④客,忠孝人也 ⑤周善敷奏,机辩明锐 ⑥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HNN A①④⑥ B 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③④ 1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虽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举荐到长安去任职。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之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张军、贾谊。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让太子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反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译文: 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 译文:参考答案:11、A(内心悲愤不已。) 12、D(A于是,连词; B替,给,介词; C就,副词;D 常常、经常;/每逢,每次。) 13、D(没有省略。) 14、B 个性; 不为人所理解的表现; 不是才德。 15C( A马周是无可奈何之下去长安,并不是去做官; B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 D太宗亲自为马周调药。 ) 16、(1)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 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 2. 请求翻译《旧唐书·马周》文言文,是《旧唐书》里的“马周”一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3. 马周机辩中马周最终得到唐太宗赏识的原因是什么 马周为人机智善辩,能上奏,十分了解事情的原由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jù,家贫)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4.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 少孤,家窭(jù,家贫)狭。嗜学,善《诗》《春秋》。 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 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 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 客,忠孝人也。” 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 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陈述)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 ”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 然鸢肩(两肩上耸)火色(面有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 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 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 ”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 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消渴病)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 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 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薄:接近B.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 感激:内心愤怒不已C.遣使者四辈敦趣 趣:通“促”,催促D.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 除:官阶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周乃去,客密州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B.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C.岑文本谓所亲曰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逆旅主人不之顾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资助到了长安。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 他三百匹丝帛。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 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之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终军、贾谊。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 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7。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3分)(2)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4分)(3)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3分)参考答案:4、A (“薄”:看不起)5、D ( A “乃”,连词,于是;副词,竟然。 B “以”,连词,表因果;连词,并列关系,“又”。C “所”,所字短语,表示“……的人”;与“者”构成固定结构,表凭借。 D “之”,都是代词)6、B (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7、(1)赵仁本认为他才气高,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 (重点词语:高、厚、装)(2)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询问常何。 (重点词语:条、切、怪)(3)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做这样的事。(重点词语:暴、过、名)参考译文: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 幼年丧父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 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他被补任做了州里的助教官,人事关系处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 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 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 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 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 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 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 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 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 岑文。 5. 文言文奇人马周的翻译是什么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纚纚,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官,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6. 求:古文奇人马周翻译详细的问题说明,有助于回答者给出准确的答案 新唐书。 马周传>原文: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 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 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 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 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 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 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纚纚,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 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 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 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 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官,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 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 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 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 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 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 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 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 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 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 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 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 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 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 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 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 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 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 ”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 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C小题1:C小题1:D小题1:B小题1:(1)唐太宗当天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便四次派使者去催促。 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把他安置到门下省。(2)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 (3)对我既忠诚又亲近,实在是凭他使时政平安康乐啊! 小题1:A令:使,让;B累:连续,积累;意:心意,意图小题1:A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B“乃”分别是:动词“是”和副词“却、竟然”;D两个“而”均为连词,前一个表修饰,后一个表转折;C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小题1:由“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可知,D错误。 小题1:“官至吏部上书”错,文中无此信息。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参考译文:马周是博州荏平人。贞观五年,他来到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的家中。 唐太宗下诏让百官谈论朝政得失,马周为他分类条目写了二十多件事,让他把这些报奏上去,都是切中事务的。太宗对常何的才能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这都是家中的门客马周所写的。” 唐太宗当天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便四次派使者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把他安置到门下省。 拜马周为监察御史,连续提拔,授予中书舍人。马周机敏,有辩才,善于陈述奏章,很明白事情得起源根由,说什么都很恰当合适。 太宗曾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很想他。”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 马周身兼二职,处事公平、公正,在当时获得了很好的赞誉。又在本来的官职之外兼任吏部上书。 唐太宗曾经对侍臣说:“马周处事机敏迅速,性格非常谨慎。谈论人事行为正直,按正理而办,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 对我既忠诚又亲近,实在是凭他使时政平安康乐啊!”。2023-07-18 00:11:311
李世民的玄武门之战:11人伏击,70骑增援,800人投入战斗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三,精通天文历法的傅奕向李渊说,李世民将会成为大唐新君,因为太白金星在三天之内已经第二次出现于白天了。 李渊立即找到李世民谈话,李世民则趁机弹劾李建成、李元吉秽乱后宫。 李渊震怒不已,诏令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以及朝廷重臣裴寂、萧瑀、宇文士及等人于次日清晨进宫,他要将事情问个水落石出。 天象异变,似乎也在昭示着:大唐王朝内部白热化的权力争斗,到了要做最后了断的时候。 六月初四清晨,玄武门之变爆发。 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伏于玄武门,李世民将李建成射杀。 随后,李世民追击李元吉,反被李元吉锁喉。尉迟敬德率70余骑增援,并将李元吉射杀。 东宫、齐王府近3000兵马在冯立、薛万彻的带领下杀往玄武门复仇。张公谨关闭玄武门后,东宫、齐王府与玄武门驻军“屯营兵”开战。 秦王府近800兵力投入战斗,尉迟敬德披甲执槊面见李渊。在将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拿出示众之后,东宫、齐王府兵马作鸟兽散。 过程看似简单粗暴,细究之下却不寻常,这其中还是有着诸多疑点。 1、11人的伏击,为何如此顺利? 2、尉迟敬德的70余骑增援,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3、驻防玄武门的屯营兵,为何会与东宫、齐王府开战? 4、秦王府近800兵力为何那么晚才参战?他们去了哪里? 抽丝剥茧,我们尝试着接近真相。 在此之前,李世民被打压得挺惨,就差没有直接跑路洛阳避祸了。 偌大一个秦王府,也正渐渐走向衰落瓦解。房玄龄、杜如晦被调离,尉迟敬德、程咬金、秦叔宝、段志玄等人也即将要被李元吉抽调出去。 身处争斗漩涡中心,如果说李世民、长孙无忌等人是临时起意发动的政变,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别忘了,李世民不仅只是一个被打压的皇子,他还是个超级统帅。如此军功盖世的人物,怎可能轻易让人屠刀加颈? 11人的伏击,力求一击即中。哪怕李建成、李元吉所带的侍卫再多几个,李世民都得吃不了兜着走。 他已料定李建成、李元吉必定会进宫,因为在这场权利争斗中,太子与齐王已经完全处于上风。况且李元吉出征在即,等到带走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人后,李世民手上的底牌就更少。 至关键点,便是李世民的谍报工作与保密工作做得好。 李建成、李元吉一死,东宫与齐王府的3000兵马随即出动,这也证明了他们在信息渠道上的快速、畅通,可偏偏他们却对李世民的伏击一无所知。 很显然,这就是谋定后动的一次政变,刚好遇到了最合适的一个发动契机。 要知道,古往今来多少次政变,往往都是失败在泄密上,李世民不会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他虽没有能力只手遮天,但只需瞒过最关键的伏击行动,事情就成了一大半了。 隐忍、坚毅、果敢、奇袭,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玄武门之变其实就是李世民军事能力的一个缩影。他将征战天下的那一套,搬到权力争夺的战场上,一样无往不利。 玄武门之变离不开一个关键性人物,常何。 在已出土的常何墓志铭里,记载了常何与李世民的关系密切。早在武德四年,常何在跟随李世民出征洛阳时,已是李世民身边冲锋陷阵的“左右骁骑”。两人之间,是有一层深厚的袍泽之情的。 所以,常何倒向李世民这一边,也在情理之中。 为了助李世民谋事,他在手底的玄武门驻军之中培植一班心腹,不仅不会引起李建成、李元吉的怀疑,而且更不需要偷偷摸摸,因为这批军士本来就可以全副武装地守在玄武门上。 所以,这也能解释了尉迟敬德70余骑全副武装的精锐支援。他们原本就是身在玄武门,伏击一开始,第一时间投入战斗,不给李建成、李元吉任何逃生机会。 可是,常何能代表整个驻守玄武门的屯营兵么? 当然不能,因为他的顶头上司是敬君弘,敬君弘才是掌管整个玄武门守卫的左屯营将军。 如果敬君弘早就倒向了李世民一方,直接由屯营兵出手不就好了么,何必要让李世民亲自冒险伏击? 如果敬君弘不是李世民一方,为何他又会坚定不移地与赶来的东宫、齐王府人马开战呢? 原因只有一个,敬君弘在刹那光景之间,已经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那就是支持李世民。 太子、齐王已死,他就算斩了李世民也是难逃死罪,毕竟这是他的地头,况且手底还出了常何这么一个“叛徒”。干脆直接倒向李世民,至不济也有救命之恩、拥立之功。 在生死存亡与家族兴衰面前,敬君弘交出的答卷,完全可以打满分。 在史书中,都说是尉迟敬德披甲执槊面见李渊,求得诏书之后终止战斗。此一处,当然用的是春秋笔法。 依隋唐制,由左右备身府负责守卫皇帝的安全。每府12名执御刀的“千牛备身”(柴绍曾经就是杨广的千牛备身)、12名掌御箭的“备身左右”、100名“备身”、150名负责仪仗的“执仗”,均是上班一天休息两天。 加上卫戍皇宫各处的兵力,当天贴身守卫在李渊身边的怎么说也得有300人以上。 因此,玄武门之战的策划思路也比较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由李世民先行伏击,出其不意,加上常何的几十人,完成对李建成、李元吉的“斩首行动”。 如成功,则秦王府800兵将立即增援,目的当然不是玄武门驻军又或太子、齐王府的兵马,而是李渊的卫队。 如果硬扛外边的太子、齐王府兵马,那将是800打3000的局面,如果攻打李渊的卫队,则是800打400不到的局面,李世民当然不是蠢人。 “擒贼先擒王”,永远都是上上之策。只要控制了李渊,外边的难题迎刃而解。 所以,张公谨才会一个人独自关闭了玄武门,尉迟敬德才有机会披甲执槊地走到李渊面前,800秦王府兵将才会“姗姗来迟”。 一切,都已尘埃落定。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战斗。 这绝对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一个精密周详的深度策划,他等的只是一个最合适的发动契机。 整场战斗的前戏与后续,具有极其明显的李世民军事风格。 浅水原之战、柏壁之战、虎牢关之战的传奇色彩,一样地抹进了这场战斗之中。 固守、相持、反击、一击毙命。 从杨文干事件之后,李世民固守两年。在房玄龄、杜如晦被调离秦王府,尉迟敬德遭遇刺杀的时候,李世民依旧隐忍着。直到最后一战功成,一个上午完成政变,两个月内接掌天下大权。 如此人物,他不当皇帝谁当?2023-07-18 00:11:371
姓氏中"常"的来历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如题 解析: 百家姓常姓的来历 和代表人物 1、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演化而来的。又有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的常先,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2、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卫康叔的后裔。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于常(今山东滕县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3、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是为江苏常氏。 4、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恒”“常”同义,故因避皇帝讳,改恒姓为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这一支常姓族人主要繁衍于江苏的东海沿岸一带。 姓氏分布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迁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常姓。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次之。 郡望堂号 堂号:“知人堂”: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常何是武人,不会写,只好请门客马周代写了三十多条。太宗看了很高兴,表扬常何写的好。常何不愿偷功,就告诉太宗说:“我不识字,这是门客马周代写的。”太宗马上封马周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知人,赐予绸缎三百匹。常姓又以“太原”为堂号。 郡望: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大致为今山东西部地区。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姓氏家谱 山西:常氏宗谱一百五十卷、太谷常氏家乘不分卷、夏县常氏五房谱不分卷 江苏:丰县常氏家谱六卷 江西:万载大北门常氏族谱(卷数不清) 山东:泰安常氏族谱十一篇 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六修家谱首一卷(卷数不清) 历史名人 常志美:清代山东 *** 教学者。他精于波斯文,注意研究宗教哲学。于 *** 文经稿著述之外,还重视讲授波斯文的经典教义,后来发展为中国 *** 教寺院经堂教育中的山东学派,影响很大。 常遇春(1320-1369):明朝名将,今安徽怀远人,曾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善射,力大无比自称能率十万之众横行天下,军中号称“常十万”。1369年在攻克开平(今内蒙闪电河北岸)凯旋途中暴卒,追封开平王。 常林:河南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曹魏时任大司农,封高贵乡侯,其后代历魏晋南北朝,有多人入朝为官。 常惠:今山西太原人,汉代官至右将军。他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十余年而始终不屈。获释回国后被昭帝拜为光禄大夫,封长罗侯,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常惠之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氏由此显赫。班固所作的《汉书》也曾特别为他列传。他为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2023-07-18 00:11:461
玄武门之变最大的功臣竟然不是尉迟敬德,那究竟是谁?
玄武门之变中最大的功臣应该是: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这五个人。参加玄武门之变的臣子还有很多,比如:秦叔宝、程知节、高士廉、公孙武达、张公瑾、郑仁泰、杜君绰等人。这些人在玄武门之变里都或多或少地出了力。唐朝武德九年,也就是公元626年7月2日的时候,秦王李世民率领着众多部下全部进朝。而且他们还在玄武门那里埋下伏兵。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个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和以往一样进朝觐见,两人骑着马,向玄武门走来。这个时候唐高祖李渊把裴寂、萧瑜、陈叔达等人叫到面前,问他们玄武门发生了什么。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快到玄武门的时候,他们感觉玄武门的氛围有点不对劲,就准备回太子府,李世民在他们身后叫住了他们,李元吉就用弓箭射李世民,结果没有射中,李世民有开弓射李建成,把李建成给杀死了。尉迟恭就带领着军队用箭射伤了李元吉,结果李世民的马受到了惊吓,到处乱跑,把李世民带到了一个树林里,李元吉赶紧跑进树林,准备杀死李世民,这个时候尉迟恭赶到,杀死了李元吉。李建成的部下知道李建成死了之后,就带着士兵准备去玄武门给李建成报仇,但是最后战败,他丢掉武器,落荒而逃。这次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获得胜利,成为了大名鼎鼎的唐太宗,开创了大唐盛世。2023-07-18 00:11:5413
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马周
1. 文言文阅读 马周传相关题目及答案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 9.A(看不起)10.D(A“乃”,连词,于是;副词,竟然。 B“以”,连词,表因果;介词,把。C“所”,所字短语,表示“……的人”;与“者”构成固定结构,表凭借。 D“之”,都是代词,他)11.B (①是个性;②不为人所理解的表现;④是道德)12.B(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 幼年丧父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 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 武德年间,他被补任做了州里的助教官,人事关系处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 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 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 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 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 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 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 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 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 贞观十八年,他又升官做了中书令。 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 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 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 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并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 ”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 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C A让他把这些报奏上去,都是切中事务的.令:使,让;B拜马周为监察御史,连续提拔,授予中书舍人.累:连续,积累;C.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意:心意,意图.(2)C A第一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第二个“之”助词,的;B“乃”分别是:动词“是”和副词“却、竟然”;D两个“而”均为连词,前一个表修饰,后一个表转折;C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3)B “官至吏部上书”错,文中无此信息.(4)①即日:当天;凡:共;悦:高兴.句子翻译为:唐太宗当天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便四次派使者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把他安置到门下省.②比:近来;称:符合.句子翻译为: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答案:(1)C(2)C(3)B(4)①唐太宗当天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便四次派使者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把他安置到门下省.②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参考译文:马周是博州荏平人.贞观五年,他来到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的家中.唐太宗下诏让百官谈论朝政得失,马周为他分类条目写了二十多件事,让他把这些报奏上去,都是切中事务的.太宗对常何的才能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这都是家中的门客马周所写的.”唐太宗当天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便四次派使者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把他安置到门下省.拜马周为监察御史,连续提拔,授予中书舍人.马周机敏,有辩才,善于陈述奏章,很明白事情得起源根由,说什么都很恰当合适.太宗曾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很想他.”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马周身兼二职,处事公平、公正,在当时获得了很好的赞誉.又在本来的官职之外兼任吏部上书.唐太宗曾经对侍臣说:“马周处事机敏迅速,性格非常谨慎.谈论人事行为正直,按正理而办,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对我既忠诚又亲近,实在是凭他使时政平安康乐啊!”。 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 1.A(看不起)2.D(A“乃”,连词,于是;副词,竟然。 B“以”,连词,表因果;介词,把。C“所”,所字短语,表示“……”的人”;与“者”构成固定结构,表凭借。 D“之”,都是代词,他)3.B(①是个性;②不为人所理解的表现;④是道德)4.B(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5.(1)赵仁本认为他才气高,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2)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询问常何。 (3)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做这样的事。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 【小题1】A【小题1】B【小题1】B【小题1】(1)赵仁本认为他才气高,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 (2)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询问常何。 (3)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做这样的事。 【小题1】看不起【小题1】①是个性;②不为人所理解的表现;④是道德【小题1】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翻译时注意关键点:(1)重点词语:高、厚、装(2)重点词语:条、切、怪)(3)重点词语:暴、过、名。 文言文参考译文: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 幼年丧父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 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他被补任做了州里的助教官,人事关系处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 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 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 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 ”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 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 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 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 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 贞观十八年,他又升官做了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 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 ”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 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 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并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 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6.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依据上下文推断本句的意思,“元和中”是表时间的固定词组,其后应断开,故排除AB两项.“倡名”的主语是“吏”,故“吏一倡名”不能断开,故排除D;故选:C.译文为:元和年间,他去考进士,看见考官监管苛刻,在尚书省考试时,即使水和木炭、蜡烛和餐具,都是各人自己拿着,官吏点到名字才能进去.(2)B晦日是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朔,朔日中国农历将朔日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皇帝读后被感动得流泪”错.原文“死后,帝观牡丹,凭殿阑诵赋,为泣下”表明,皇帝因怀念舒元舆而泣下.只要到文中找对照,即可发现B项有曲解文意的错误.(4)①非贤不在选,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隶人,用对待奴仆的方式;诚,实在.译文为:那些宰相公卿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但考官却用对待奴仆的方式对待他们,这实在不是用来礼贤下士的方法.②有才德才数人,德才兼备的只有几个人;谬,错误;令格,标准.译文为:假如一年中德才兼备的只有几个人,却说一定要录取够二十人,那么被错误选拔的人就超过了一半,说他们合乎标准可以吗?答案:(1)C(2)B(3)B(4)①那些宰相公卿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但考官却用对待奴仆的方式对待他们,这实在不是用来礼贤下士的方法.②假如一年中德才兼备的只有几个人,却说一定要录取够二十人,那么被错误选拔的人就超过了一半,说他们合乎标准可以吗?参考译文:舒元舆是婺州东阳县人.他出身贫贱,不能与士人并列.他开始学习时,就机敏聪明.后到江夏客居,节度使郗美对他的突出才能感到惊异,多次为他扬名.元和年间,他去考进士,看见考官监管苛刻,在尚书省考试时,即使水和木炭、蜡烛和餐具,都是各人自己拿着,官吏点到名字才能进去,用荆棘围住,应试者铺席子坐在屋檐下,于是就上奏说:“从古以来被举荐的人才没有比这更受轻视的,何况宰相公卿都是从这些贡士中选 *** 的,那些宰相公卿不是贤才就不在选拔之列,但考官却用对待奴仆方式对待他们,这实在不是用来礼贤下士的做法.用荆棘遮挡并怀疑他们做弊,也不合选拔忠诚正直人才的办法.写诗作赋是次要的才能,标注经传,又不能看出礼制教化的才能我担心贤人为逃避羞辱会躲开,不贤的人反被皇上任用了.现在进贡珍珠、宝贝、黄金、美玉,有关部门的官员用棐笥皮币来盛放,怎么这么看轻贤人,而看金玉呢?”他又说:“录取人才不应限制人数,如今考官多时录取三十人,少时只取二十人,假使这一年有一百名可以辅佐皇上的才子,却说按规定只取二十名,能说是求贤吗?假如这一年德才兼备的人才几个,却说一定要录取够二十名,那么被错误选拔的人就超过了一半,说他们合乎标准可以吗?”不久他考进士中了优等,被调任为鄠县县尉,有能干的名声.裴度任命他为兴元掌书记,他的文章豪放遒劲,当时人都推崇他.后任监察御史,追究危害深重的坏人从不放过.两次升官后任刑部员外郎.他自恃有过人的才华,急于升官.大和五年,他将文章献给皇帝,没有回音,他又上奏表白自己说:“马周、张嘉贞帮人写奏章,被从宾客中提拔起来,终于成了有名的臣子.现我在朝廷任职,自己呈报文章,过了五个月没有一次答复,我自认为才能不比马周、张嘉贞差,但没机会表现,不能显露才华,因此始终没有发挥才干的时候.汉代主父偃、徐乐、严安以老百姓的身份上奏章,早上呈报晚上就受到召见,我呈上的文章有八万字,那文章千锤百炼,用语精炼,谈古论今涉纵横几千年,剖析挑选,凡是可以辅助教化的都没遗漏,我的文章像犀角、象牙那样珍贵,难道是主父偃等人可以比得上的吗?圣明的时代难以遇到,我还是自己爱惜自己的才干吧.”唐文宗看了奏章,赏识他振奋昂扬的精神,拿出来给宰相看,李宗闵认为他轻浮放肆不能任用,于是调他任著作郎,在东都任职.舒元舆写了一篇《牡丹赋》,当时人称赞他写得好.他死后,皇帝观看牡丹,靠着宫殿栏杆吟诵这篇赋,为他流下了眼泪.。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 【答案】【小题1】A【小题2】B【小题3】B【小题4】(1)赵仁本认为他才气高,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 (2)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询问常何。 (3)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做这样的事。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薄:看不起 前文是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所以看不起他。“薄”还有迫近之义,词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即是。 考点: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点评: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进行,要注意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小题2】试题分析:①是个性;②不为人所理解的表现;④是道德考点:此题考查对文言中人物性格的把握。 点评:对人物性格的把握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看看解题的方向,然后通过翻译成现代文来确定是否符合要求。 【小题3】试题分析: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因为他能推荐贤才,不是赏给马周的。 考点:此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把握。 点评:对文言文内容的把握主要理清文言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时间、什么职位上做了什么事等。【小题4】试题分析:(1)注意词语 “高(以为高,意动用法)、厚(多)、装(行装)”的翻译。 (2)注意词语“条(列举)、切(切中)、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的翻译。(3)注意词语“暴(显露)、过(过失)、名(名声)”等重点词语的翻译。 考点:此题考查翻译重要的文言语句。 点评:文言句式的翻译是考查的综合方面,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都是要涉及到的,考生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句要通顺。2023-07-18 00:12:411
历史上有没有姓常的,做大官的?
常惠,西汉太原人,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余年始放还,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通晓西域情事,昭帝拜为光禄大夫,封长罗侯,官至右将军。常惠之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氏由此显赫。班固所作的《汉书》也曾特别为他列传。他为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 大贡献。 常璩:东晋时史学家,曾在成汉任散骑常待等职,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所著《华阳国志》记述了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间的巴蜀史事。 常播:江原(今四川省崇庆县东)人,汉末三国时名士,以孝著称。 常骞:汉末三国时江原人,学识渊博,为人清尚,名噪一时。 常林 三国时魏国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官至大司农,封高阳乡侯,其后累世官宦。其后代历魏晋南北朝,有多人入朝为官。 常璩 蜀郡江原人,东晋史学家。曾任成汉散骑常侍等职,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著有《华阳国志》、《汉之书》等。 常善 北周高阳(今属河北省)人,累有战功,封永阳郡公,历任刺史,政绩卓然。 常景 北魏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封濮阳县子,官终仪同三司。有才思,雅好文章,曾撰门下诏书凡四十卷,著述凡数百篇。 常爽 字仕明,北魏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不受礼命,后为宣威将军,徙避凉州。少已深研五经百家,曾授门徒七百余人。著有《六经略注》等。 常何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是隋末唐初的一个重要人物。唐代贞观时任中郎将,曾将贤臣马周推荐于太宗。 常建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诗人,开元中进士第。大雨中,为盱眙尉。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沦于一尉,士论悲之。作品多五言,题材多山林、寺观。后人辑其作为《常建集》。 常粲 唐代画家。与常重胤父子二人均为长安人,道释人物为二人擅长所在,善为上古衣冠。咸通中路岩镇蜀,颇加礼遇。有《孔子问礼》、《山阳七贤》等图,并立释迦、女娲、伏羲、神农、燧人等像传于世。 常伦 字明卿(1492-1525),号楼居子,其先曲沃人,后徙居山西省沁水,明代散曲家。官至大理寺评事。作品有《常评事集》、《写情集》等。 常得志 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博学善属文,官至秦王记室。及王薨,过故宫,为五言诗,辞理悲壮,甚为时人所重。复为《兄弟论》,义理可称。 常重胤 唐僖宗朝为翰林供奉。其父常粲,善画人物、故实画。重胤师范其父,亦善写貌,其人物画尤得其父传神之法。唐末政治失轨,乱事四起,常重胤亦避难入蜀。当僖宗皇帝幸蜀,回銮之日,蜀民奏请重胤留写御容于成都大圣慈寺。内外官属,咸谓其为南朝道释人物画之圣手张僧繇之后身。常重胤亦尝写文武臣僚真像于壁,毫发不失,极得神采。又于宝历寺画请塔天王像,亦极为佳妙。贯休赞之曰:“贫道观画多矣,如吾子所画,前无来人,后无继者。”益州名画录列为妙品。唐张彦远于宣宗朝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于论画六法一篇中,申论谢赫人物画之六法论,并标示人物画须神气与形似并重,形似为表现神气之要素,须形神兼顾方能逼肖。其论说对唐代人物画之影响颇钜。常重胤之人物画,今虽不存,仅见于著录,然由著录之记载,亦可想见其画形似、神采兼备之貌。 常遇春 字伯仁,安徽怀远人,汉族,明代名将。臂长善射,勇力绝人。元末从刘聚 起事,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朱元璋,历官总管府先锋、都督、统军大元帅、中翼大元帅。攻宁国,中流矢,裹创再战。升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二十三年大败陈友谅于康郎山,转战三日,纵火焚汉舟,湖水皆赤。次年进平章政事,率军包围武昌,逼降陈理。从攻张士诚,以奇兵出其后。论功封鄂国公。吴元年(1367年)与徐达兴师北伐,为副将,兼太子少保。相继取山东、河南、河北诸郡县。洪武元年(1368年)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转攻太原。二年与李文忠率师北征,攻克开平。师还病卒,追封开平王,谥忠武。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人每称他为“天下奇男子”。 常大淳 湖南衡阳人,清代道光进士。曾与徐继畲一同筹办防务,阻止英军进犯浙江海口,任浙江巡抚时,整顿盐务,奏免折漕、拨款赈灾。后太平军攻陷武昌时,投井自尽2023-07-18 00:12:502
唐太宗时期常何是什么职位
玄武门事变之后仅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为皇太子,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政府的实际控制权。八月初九,唐高祖被迫让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即唐太宗。常何也因功升为 【中郎将】。公元631年(唐贞观五年),唐太宗李世民要求在朝官吏每人都要写一篇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常何是个武将出身的,不会舞文弄墨,见皇帝要他写文章,不禁着急起来。门客马周得知了这个消息,便本着报恩的想法,主动提出替常何写这篇文章。常何很高兴,便让马周代自己写。后唐太宗看过后大吃一惊,他知道常何不善长文才,怎么也能写出这么透彻的文章来。他有些不相信这是常何写出来的,便问常何这倒底是不是他写的。常何为人诚实,没有冒功。便老老实实的对皇帝说:“臣没有这个本事,这是臣的门客马周代臣写的。”李世民一听常何门下居然有这么一个奇才,很高兴,并产生了立刻想见见这位人才的想法。他想到做到,命人到常何府中将马周叫来,经过面谈,李世民十分欣赏马周,立刻让马周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任职,后累官至中书令(丞相)。唐太宗为了表扬发现马周的常何,赐给常何三百匹锦帛。【贞观六年(632年),再赐绢一百匹,加太中大夫,除延州诸军事延州(今陕西延安)刺史,进爵武水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贞观十一年(637年),授正义大夫,泾州诸军事,行泾州(今甘肃泾川)刺史。贞观十二年(638年),入朝为右屯卫将军。贞观十六年(642年),敕修营建九成宫,授左领军将军。贞观十八年(644年),奉诏领兵于丰灵等州,防备薛延陀,兼右武卫将军。贞观十九年(645年),授平壤道行军副大总管,作为张亮的副手,从海路讨伐高句丽。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除资州(今四川资中)诸军事,资州刺史。永徽三年(652年),迁使持节都督黔思费等十六州诸军事,黔州(今重庆彭水)刺史。】永徽四年五月十六(653年6月16日)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追赠为左武卫大将军,余官封并如故。2023-07-18 00:13:462
玄武门兵变之后的右卫将军常何结果如何
玄武门事变之后仅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为皇太子,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政府的实际控制权。八月初九,唐高祖让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即唐太宗。常何也因功升为中郎将。 公元632年(唐贞观五年),唐太宗李世民要求在朝官吏每人都要写一篇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常何是个武将出身的,不会舞文弄墨,见皇帝要他写文章,不禁着急起来。门客马周得知了这个消息,便本着报恩的想法,主动提出替常何写这篇文章。常何很高兴,便让马周代自己写。后唐太宗看过后大吃一惊,他知道常何不善长文才,怎么也能写出这么透彻的文章来。他有些不相信这是常何写出来的,便问常何这倒底是不是他写的。常何为人诚实,没有冒功。便老老实实的对皇帝说:“臣没有这个本事,这是臣的门客马周代臣写的。”李世民一听常何门下居然有这么一个奇才,很高兴,并产生了立刻想见见这位人才的想法。他想到做到,命人到常何府中将马周叫来,经过面谈,李世民十分欣赏马周,立刻让马周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任职,后累官至中书令(丞相)。 唐太宗为了表扬发现马周的常何,赐给常何三百匹锦帛。求采纳2023-07-18 00:13:533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如何策反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
常何原为秦王李世民部将,后因功升为玄武门守将。太子李建成在魏征的授意下,极力与常何结交,使其成为自己一系的心腹。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李世民暗访常何,常何看出其中厉害,决定助李世民成事。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建成和李元吉经玄武门一同入朝,常何待二人入门后将玄武门关闭,使二人的手下无法进入救援,使李世民顺利的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成为了大唐太子。 玄武门事变之后仅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为皇太子,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政府的实际控制权。八月初九,唐高祖让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即唐太宗。常何也因功升为中郎将2023-07-18 00:14:391
历史上常姓名人
1、常惠:西汉大臣,太原郡人。活跃在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动家。年轻时作为苏武的副使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汉昭帝时回国,封为光禄大夫。出使乌孙,击败匈奴,被封为长罗侯。常惠诛杀杀害汉使的龟兹贵人姑翼,之后为典属国。汉宣帝时为右将军,汉元帝时去世,谥号壮武侯。史称“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2、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成都崇州)人,东晋史学家。常璩出生于西晋末年。成汉时期,常璩曾担任散骑常侍。公元347年,成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常璩劝汉皇帝李势降晋。成汉灭亡后,常璩入晋,却受到东晋士族的歧视、轻藐,因此专注于修史。3、常林:字伯槐,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生卒年不详。常林少时家贫,好学有才智。初为曹操部下,任南和县令,有政绩显著而升任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曹丕当政时历任五官中郎将、功曹、平原太守、魏郡都尉、丞相府东曹掾、少府、大司农,晋封乐阳亭侯。魏明帝继位之后历任光禄勋、太常、光禄大夫,晋封高阳乡侯。死后追封骠骑将军,谥号贞侯。4、常何:汴州仪县人,祖籍河内温县。早年参加李密瓦岗军,投唐后曾经跟随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和赵郡王李孝恭等作战,战后在外镇守。武德七年秦王李世民将常何调入京城,安插在玄武门值守,官至中郎将。李世民又对常何施以重贿,并因为心腹。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常何作为内应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贞观六年,被封为太中大夫,除延州诸军事延州刺史,进爵武水县开国伯。后历任泾州刺史、右屯卫将军、右武卫将军、平壤道行军副大总管、资州刺史、黔州刺史等。于永徽四年五月十六病逝,享年六十六岁。5、常建:籍贯邢州,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常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常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常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常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常建2023-07-18 00:14:494
常姓历史名人
常惠、常璩、常林、常何、常建等。1、常惠:西汉大臣,太原郡人。活跃在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动家。年轻时作为苏武的副使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汉昭帝时回国,封为光禄大夫。出使乌孙,击败匈奴,被封为长罗侯。常惠诛杀杀害汉使的龟兹贵人姑翼,之后为典属国。 常惠、常璩、常林、常何、常建等。 1、常惠:西汉大臣,太原郡人。活跃在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动家。年轻时作为苏武的副使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汉昭帝时回国,封为光禄大夫。出使乌孙,击败匈奴,被封为长罗侯。常惠诛杀杀害汉使的龟兹贵人姑翼,之后为典属国。汉宣帝时为右将军,汉元帝时去世,谥号壮武侯。史称“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 2、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成都崇州)人,东晋史学家。常璩出生于西晋末年。成汉时期,常璩曾担任散骑常侍。公元347年,成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常璩劝汉皇帝李势降晋。成汉灭亡后,常璩入晋,却受到东晋士族的歧视、轻藐,因此专注于修史。 3、常林:字伯槐,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生卒年不详。常林少时家贫,好学有才智。初为曹操部下,任南和县令,有政绩显著而升任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曹丕当政时历任五官中郎将、功曹、平原太守、魏郡都尉、丞相府东曹掾、少府、大司农,晋封乐阳亭侯。魏明帝继位之后历任光禄勋、太常、光禄大夫,晋封高阳乡侯。死后追封骠骑将军,谥号贞侯。 4、常何:汴州仪县人,祖籍河内温县。早年参加李密瓦岗军,投唐后曾经跟随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和赵郡王李孝恭等作战,战后在外镇守。武德七年秦王李世民将常何调入京城,安插在玄武门值守,官至中郎将。李世民又对常何施以重贿,并因为心腹。 5、常建:籍贯邢州,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2023-07-18 00:15:071
岑文本文言文阅读答案
1. 岑文本字景仁自以出自书生文言答案 岑文本传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人。 性沉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多所贯综,美谈论,善属文。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 遇太宗行藉田之礼,文本上《藉田颂》。及元日临轩宴百僚,文本复上《三元颂》,其辞甚美。 文本才名既著,李靖复称荐之,于是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文本自以出自书生,每怀撝挹。 平生故人,虽微贱必与之抗礼。居处卑陋,室无茵褥帷帐之饰。 事母以孝闻,抚弟侄恩义甚笃。太宗每言其“弘厚忠谨,吾亲之信之”。 是时,新立晋王为皇太子,名士多兼领宫官,太宗欲令文本兼摄。文本再拜曰:“臣以庸才,久逾涯分,守此一职,犹惧满盈,岂宜更忝春坊,以速时谤?臣请一心以侍陛下,不愿更希东宫恩泽。” 太宗乃止,仍令五日一参东宫,皇太子执宾友之礼,与之答拜,其见待如此。俄拜中书令,归家有忧色,其母怪而问之,文本曰:“非勋非旧,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 亲宾有来庆贺,辄曰:“今受吊,不受贺也。”又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南方一布衣,徒步入关,畴昔之望,不过秘书郎、一县令耳。 而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 及将伐辽,几所筹度,一皆委之,文本受委既深,神情顿竭。言辞举措,颇异平常。 太宗见而忧之,谓左右曰:“文本今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返。”及至幽州,遇暴疾,太宗亲自临视,抚之流涕。 寻卒,年五十一。赠侍中、广州都督,谥曰宪,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 有集六十卷行于世。 (节选自《旧唐书·岑文本传》)试题答案练习册答案1.C(速,招致。) 2.B(A.第一个“虽”,连词,即使;第二个“虽”,连词,虽然。B.两个“以”均为介词,因。 C.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代词,他。D.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关系;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3.B(A项上句写岑文本善写文章,下句写任命岑文本担任中书侍郎;B项上下两句分别表明岑文本“谦虚”和“忠谨”;C项上句写岑文本节俭;D项下句写太宗对岑文本的关切。)4.C(只能说岑文本谨慎,说他胆小不妥。) 5.(1)太宗于是停止(让他兼任太子的属官),仍然让他五天参拜一次太子,皇太子按照宾友之礼,与他答拜,他就是像这样被礼遇。 (2)亲戚朋友有来庆贺的,文本就说:“(我)现在只接受哀悼,不接受庆贺。” (3)我承受了很重的俸禄,已经是很不安,哪里能再谈添置产业呢?。 2. 岑文本字景仁自以出自书生文言答案 岑文本传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人。性沉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多所贯综,美谈论,善属文。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遇太宗行藉田之礼,文本上《藉田颂》。及元日临轩宴百僚,文本复上《三元颂》,其辞甚美。文本才名既著,李靖复称荐之,于是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文本自以出自书生,每怀撝挹。平生故人,虽微贱必与之抗礼。 居处卑陋,室无茵褥帷帐之饰。事母以孝闻,抚弟侄恩义甚笃。太宗每言其“弘厚忠谨,吾亲之信之”。是时,新立晋王为皇太子,名士多兼领宫官,太宗欲令文本兼摄。文本再拜曰:“臣以庸才,久逾涯分,守此一职,犹惧满盈,岂宜更忝春坊,以速时谤?臣请一心以侍陛下,不愿更希东宫恩泽。”太宗乃止,仍令五日一参东宫,皇太子执宾友之礼,与之答拜,其见待如此。俄拜中书令,归家有忧色,其母怪而问之,文本曰:“非勋非旧,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亲宾有来庆贺,辄曰:“今受吊,不受贺也。”又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南方一布衣,徒步入关,畴昔之望,不过秘书郎、一县令耳。而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 及将伐辽,几所筹度,一皆委之,文本受委既深,神情顿竭。言辞举措,颇异平常。太宗见而忧之,谓左右曰:“文本今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返。”及至幽州,遇暴疾,太宗亲自临视,抚之流涕。寻卒,年五十一。赠侍中、广州都督,谥曰宪,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有集六十卷行于世。 (节选自《旧唐书·岑文本传》) 试题答案练习册答案 1.C(速,招致。) 2.B(A.第一个“虽”,连词,即使;第二个“虽”,连词,虽然。B.两个“以”均为介词,因。C.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代词,他。D.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关系;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3.B(A项上句写岑文本善写文章,下句写任命岑文本担任中书侍郎;B项上下两句分别表明岑文本“谦虚”和“忠谨”;C项上句写岑文本节俭;D项下句写太宗对岑文本的关切。) 4.C(只能说岑文本谨慎,说他胆小不妥。) 5.(1)太宗于是停止(让他兼任太子的属官),仍然让他五天参拜一次太子,皇太子按照宾友之礼,与他答拜,他就是像这样被礼遇。 (2)亲戚朋友有来庆贺的,文本就说:“(我)现在只接受哀悼,不接受庆贺。” (3)我承受了很重的俸禄,已经是很不安,哪里能再谈添置产业呢? 3. 文言文阅读 马周传相关题目及答案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4. 大唐新语举贤篇的翻译岑文本,初仕萧诜,江陵平,授秘书郎,直中书 岑文本早时在萧诜门下为吏.江陵平定以后,被授以秘书郎的职务,直接归中书校省所属.李靖多次称赞他的才能,(岑文本)被提升为中书舍人,逐渐被圣上所了解.当时颜师古(因为)对前朝旧事很是烂熟,(所以)擅长书写文书和诰命.时间没过去多久,(颜师古)就被再次启用.唐太宗说:"我亲自举荐一个人,你不用再做(中书舍人)了.”就让文本做中书侍郎,专门负责枢密省的事务.等到(岑文本)被擢升为中书令,他回家时面带忧愁之色.他母亲感到奇怪的问他(为何),岑文本回答说:“我既不是有勋爵在身,又不是前朝元老,现在忝登受到圣上荣宠的高位,位高则责重,这是古人所戒备的,所以我才感到忧愁!”有人来祝贺(他高升),他(岑文本)怒道:“今天,我只接受吊唁而不接受祝贺.“辽东之战时,所有的支出用度,他(岑文本)一个人亲自负责,神色疲惫.太宗为他担忧,说道:”文本与我一起来到(战场),恐怕不能跟我一起回京了.“(岑文本)很快就病死了》。 5. 求“岑文本初仕萧铣”译文 原文:岑文本初仕萧铣。 江陵平,授秘书郎,直中书。校省李靖骤称其才,擢拜中书舍人,渐蒙恩遇。 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冀复用之。太宗曰:“我自举一人,公勿复也。” 乃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与枢密。及迁中书令,归家却有忧色。 其母怪而问之,文本对曰:“非勋非旧,滥登宠荣,位高责重,古人所戒,所以忧耳。”有来贺者,辄曰:“今日也,受吊不受贺。” 江东之役,几所度支,一以委之,神用顿竭。太宗忧之曰:“文本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反。” 俄病卒矣。译文:岑文本起初在萧铣部下任职。 平定江陵后,任命他为秘书郎、直中书。担任检校中书省(官职名)的李靖很是看中他的才能,提拔他为中书舍人,渐渐得到皇帝的赏识。 当时颜师古对旧例非常熟悉,擅长起草文书,当时没有比得上的,希望重新被起用。唐太宗说:“我亲自推荐一个人,你不要再担当这个职务了。” 于是让岑文本担任中书侍郎,专管挤密。后来升任中书令,回到家里脸上却有忧虑的表情。 他的母亲感到奇怪并问他,岑文本回答说:“我没有功勋也跟皇上没有旧交,获得太大的宠幸,职位高责任重,这是古人所忌的,所以感到忧虑。”有来向他庆贺的,他就说:“今天,我只受吊唁不受庆贺。” 江东之战,筹划辎重运输,都全部委托岑文本来主持,导致他劳累过度,精力耗尽。唐太宗忧虑地说:“岑文本和我一同出征,恐怕不能和我一同回去了。” 不久岑文本就病死了。2023-07-18 00:15:191
将军蒙国厚恩,亲承圣旨,所陈利害,己形翰墨,业不可止也,将军即不闻,其可得耶,翻译
意思是将军蒙受国家深厚的恩泽,亲自接受皇帝的旨意,奏章上陈述的利害关系,已然成文,不可以废弃。将军不把这些让皇上听到,皇上从哪儿知道呢?出自——唐朝刘肃《大唐新语》。原文:周曰:将军蒙国厚恩,亲承圣旨,所陈利害,己形翰墨,业不可止也。将军即不闻,其可得耶?译文:马周说:将军蒙受国家深厚的恩泽,亲自接受皇帝的旨意,奏章上陈述的利害关系,已然成文,不可以废弃。将军不把这些让皇上听到,皇上从哪儿知道呢?这是马周对常何说的话,马周在常何具表的奏疏中提列了很多条建议,常何觉得很多,想去掉几条,马周对常何的做法不满,这句话是劝谏常何的。扩展资料: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周传2023-07-18 00:15:281
历史上常姓名人
1、常惠:西汉大臣,太原郡人。 活跃在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动家。 年轻时作为苏武的副使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 汉昭帝时回国,封为光禄大夫。 出使乌孙,击败匈奴,被封为长罗侯。常惠诛杀杀害汉使的龟兹贵人姑翼,之后为典属国。 汉宣帝时为右将军,汉元帝时去世,谥号壮武侯。 史称“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 2、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成都崇州)人,东晋史学家。 常璩出生于西晋末年。 成汉时期,常璩曾担任散骑常侍。 公元347年,成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常璩劝汉皇帝李势降晋。 成汉灭亡后,常璩入晋,却受到东晋士族的歧视、轻藐,因此专注于修史。3、常林:字伯槐,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 生卒年不详。 常林少时家贫,好学有才智。 初为曹操部下,任南和县令,有政绩显著而升任博陵太守、幽州刺史。 曹丕当政时历任五官中郎将、功曹、平原太守、魏郡都尉、丞相府东曹掾、少府、大司农,晋封乐阳亭侯。 魏明帝继位之后历任光禄勋、太常、光禄大夫,晋封高阳乡侯。 死后追封骠骑将军,谥号贞侯。 4、常何:汴州仪县人,祖籍河内温县。 早年参加李密瓦岗军,投唐后曾经跟随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和赵郡王李孝恭等作战,战后在外镇守。 武德七年秦王李世民将常何调入京城,安插在玄武门值守,官至中郎将。 李世民又对常何施以重贿,并因为心腹。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常何作为内应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贞观六年,被封为太中大夫,除延州诸军事延州刺史,进爵武水县开国伯。 后历任泾州刺史、右屯卫将军、右武卫将军、平壤道行军副大总管、资州刺史、黔州刺史等。 于永徽四年五月十六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5、常建:籍贯邢州,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常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常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常林2023-07-18 00:15:371
奇人陈文伟文言文
1. 文言文翻译 奇人陈文伟 陈伟文 是武昌人 但体力超过啦常人 。曾经凌晨在田间,突然有只老虎朝他扑来 竟然文伟两手抓住老虎的肩膀 用脚踢,老虎就死啦! 陈文伟是武昌人,体力超过平常人。他曾经在五更(夜里3~5点)时到田地里,有凶猛的老虎从地上向他扑过来,于是他双手抓住虎的肩头,用脚踢虎的 *** ,老虎死了。后来,他参加会试,考场起火,他用右手撑着墙头,左手托扶同场的考生,踩着他的肩头逃出考场的有几千人。后来,他担任山东安丘的县令,有一百多名流窜的盗贼抢劫县衙的库房,文伟命令差役们说:“只要小心看管好书籍文册,那些宝藏我并不担忧。”盗贼们抢了大量钱财离开了。过了很久,陈文伟问下属说:“贼走了多远了?”下属回答说:“三十里了。”他命令下属准备好一匹马,一副弹弓来,骑着马快速追向盗贼,就要接近的时候,他问盗贼们谁是带头的人,用弹弓弹那人的左耳朵,打中了;又弹右耳朵,又打中了。盗贼十分害怕,趴伏在地上请求处死自己。文伟说:“好好地为我送库房的财物回来。”盗贼们对他的命令一点不敢违抗。赞同3| 评论 2. 奇人陈文伟 陈文伟是武昌人,体力超过平常人。 他曾经在五更(夜里3~5点)时到田地里,有凶猛的老虎从地上向他扑过来,于是他双手抓住虎的肩头,用脚踢虎的 *** ,老虎死了。后来,他参加会试,考场起火,他用右手撑着墙头,左手托扶同场的考生,踩着他的肩头逃出考场的有几千人。 后来,他担任山东安丘的县令,有一百多名流窜的盗贼抢劫县衙的库房,文伟命令差役们说:“只要小心看管好书籍文册,那些宝藏我并不担忧。”盗贼们抢了大量钱财离开了。 过了很久,陈文伟问下属说:“贼走了多远了?”下属回答说:“三十里了。”他命令下属准备好一匹马,一副弹弓来,骑着马快速追向盗贼,就要接近的时候,他问盗贼们谁是带头的人,用弹弓弹那人的左耳朵,打中了;又弹右耳朵,又打中了。 盗贼十分害怕,趴伏在地上请求处死自己。文伟说:“好好地为我送库房的财物回来。” 盗贼们对他的命令一点不敢违抗。赞同3| 评论。 3. 求古文《奇人马周》的翻译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4. 文言文奇士陈俞翻译 原文 陈俞,字信仲,临川人,豪侠好义。 自京师下第归,过谒伯姊,值其家病疫,闭门待尽,不许人来,人亦无肯至者。俞欲入,姊止之曰:“吾家不幸,罹此大疫,付 之于命,无可奈何,何为甘心召祸?”俞不听,推户径前,见门内所奉神像,香火甚肃,乃巫者所设也。 俞为姊言:“凡疫疠所起,本以蒸郁熏染而得之,安可复加 闭塞,不通内外!”即取所携苏合香丸十余枚,煎汤一大锅,先自饮一杯,然后请姊及一家长少各饮之,以余汤遍洒房壁上下,撤去巫具,端坐以俟之。巫入,讶门 开而具撤,作色甚怒。 俞奋身出,掀髯瞪眼,叱之曰:“汝何物人,敢至此!此家子弟皆幼,病者满屋,汝以邪术炫惑,使之弥旬弗愈,用意安在?是直欲为盗 尔!”顾仆缚之,巫犹哓哓辩析,将致之官,始引伏请罪。俞释其缚,使自状其过,乞从私责,于是鞭之三十,尽焚其器具而逐之。 邻里骇慑,争前非诮,俞笑不 答,翌日,姊一家脱然,诮者乃服。又尝适县,遇凶人凌弱者,气盖一市。 为之不平,运拳捶之死而遁。会建炎初元大赦获免。 后累举恩得缙云主簿以卒。终身不娶 妻妾,亦奇士也。 译文 陈俞字信仲,是临川人,为人豪侠好义。他从京师科举考试不中而归,去拜见他的大姐,正赶上大姐一家得了流行性传染病,关上房门等着 死,不许别人来,别人也没有肯来的。 陈俞想要进来,他的姐姐阻止他说:“我们家不幸,遭受这个大瘟疫,把生命交出去了,没有办法,你为什么甘心招来灾祸 呢?”陈俞不听从,推开门径直上前,见房门里边供奉的神像,还供着香火很严肃,是巫师设置的。陈俞对姐姐说:“凡是瘟疫发生,本来因空气不流通污浊而传染 人得病,怎么能够再更关严门,不通内外呢!”立即拿来自己带的十二枚苏合香丸,煮了一大锅汤,先自己喝了一杯,然后让姐姐和一家大小各自喝下,把剩下的汤 遍洒在房壁上下,撤走了巫师的器具,端坐着来等待巫师。 巫师进来,惊讶门打开着而他的器物撤走了,变了脸色很生气。陈俞立即起身走出,掀起胡子瞪大眼睛, 斥责他说:“你是什么人,敢到这儿来!这家子弟都年幼,满屋都是病人,你用邪术炫惑人,使他们十多天病不好,用意是什么?这只是想要偷东西罢了!”回头让 仆人捆上他,巫师还哓哓分辩不止,陈俞将把他送到官府,他这才伏下身子请罪。 陈俞解开他的绑绳,让他自己陈述自己的罪过,他乞求私下受罚,陈俞于是用鞭子 抽他三十下,全部烧了他的器具,赶走了他。邻里见此很惊恐,争着上前反对指责,陈俞笑着不答话。 第二天,姐姐全家人病情好转,那些指责的人才服了。陈俞又 曾到县邑,遇到凶人欺侮弱者,他的气势压住了整个市集的人。 陈俞为此而不平,挥拳打死了他而逃走。正赶上建炎元年大赦而得以免罪。 后来连续应举朝廷赐官为 缙云县主簿而去世。他一生未娶妻妾,也是个与众不同的人。 5. 求古文《奇人马周》的翻译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 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 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 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 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 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 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 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 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 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 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 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 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 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 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 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6. 文言文奇人马周的翻译是什么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纚纚,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官,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2023-07-18 00:15:441
《新唐书》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仪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 ,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薄:接近。 B.遂感激而西 感激:内心愤怒不已。 C.遣使者四辈敦趣 趣:通“促”,催促。 D.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 除:官阶。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①资旷迈 ②悠然独酌,众异之 ③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④客,忠孝人也 ⑤周善敷奏,机辩明锐 ⑥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 ,令人忘倦 A.①④⑥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擅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资助,到了长安。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直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人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终军、贾谊。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 (2)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答案: 4. A 薄:轻视,看不起。 5. B ①是马周个性;②是马周不为人所理解的表现;④是马周品德。 6.B B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 7.(1)马周给他列举了二十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询问常何。(采分点:为、条、切、怪、问) (2)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做这样的事!(采分点:暴、之、取、名、不为)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幼年丧父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他被补任做了州里的助教官,人事关系处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多次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认为他才气高,拿很多行装给他,优厚地对待他,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令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给他列举了二十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询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直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侍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官做了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胜任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太宗曾经把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严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并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做这样的事!”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四十八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2023-07-18 00:16:021
周曰:将军蒙国厚恩,亲承圣旨,所陈利害,己形翰墨,业不可止也。将军即不闻,其可得耶?翻译
译文:马周说:“将军蒙受国家深厚的恩泽,亲自接受皇帝的旨意,奏章上陈述的利害关系,已然成文,不可以废弃。将军不把这些让皇上听到,皇上从哪儿知道呢?”这是马周对常何说的话,马周在常何具表的奏疏中提列了很多条建议,常何觉得很多,想去掉几条,马周对常何的做法不满,这句话是劝谏常何的。此句出自刘肃所著的《大唐新语》,记载唐代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起自唐初,迄于大历,多取材于《朝野佥载》﹑《隋唐嘉话》等书。扩展资料:常何与马周马周年少时就成为孤儿,家境贫寒,喜好学习,因贫困失意放浪不羁不为州里尊敬。 武德年间,马周授任博州助教,后离职西游长安,寄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常何是一介武夫,没什么学识,一些上表的奏疏都是马周为其草拟,有一次,太宗令百官上书谈论朝政得失,常何因是武官不涉猎经学,马周便为常何陈述合乎时宜的事二十多件,叫他奏上,但常何觉得二十多太多了,便说少写点,才有了题中马周对常何的规劝。结果,奏章呈上后,常何所奏之事,事事符合旨意。太宗怀疑常何有这样的才能,询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臣所能写出的,是家客马周草拟的。“太宗当天召见了马周,在马周尚未到达期间,皇上四次派人催促。待到马周拜见后,太宗和他谈论得非常高兴,令他在门下省值班侍奉。也因此事,马周称为了太宗朝与魏征齐名的谏臣,深受唐太宗喜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周传2023-07-18 00:16:123
求古文《奇人马周》的翻译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2023-07-18 00:16:351
玄武门的守将。早就被李世民收买了。
常何(588年-653年6月16日),唐初将领。原为秦王李世民部将,后因功升为玄武门守将。太子李建成在魏征的授意下,极力与常何结交,使其成为自己一系的心腹。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李世民暗访常何,常何看出其中利害,决定助李世民成事。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建成和李元吉经玄武门一同入朝,常何待二人入门后将玄武门关闭,使二人的手下无法进入救援,使李世民顺利的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成为了大唐太子。玄武门事变之后仅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为皇太子,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政府的实际控制权。八月初九,唐高祖被迫让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即唐太宗。常何也因功升为中郎将。2023-07-18 00:16:432
翻译文言文《马周少落拓》
《马周少落拓》翻译:马周年轻时潦倒失意,不为州里人敬重,补为州助教,很不爱做事。刺史达奚气愤之下杖打他,马周一怒之下就去了曹州,被浚仪县令崔贤育侮辱,于是感慨、愤激之下往西去了长安,停住在将军常何的家里。贞观初年,唐太宗让文武百官上奏章陈述当时政治的利弊得失,常何因为是个武官不懂得学问,于是就委托马周书写奏章。马周详细陈述利弊四十多条,常何看见这些,十分吃惊地说:“条目为什么这么多?我不敢上奏朝廷。”马周说:“将军蒙受国家厚恩,又亲自接受了皇帝的旨意,所陈述的利弊得失,已经写成了文字,已经不能废弃了。将军不把这些让皇上听到,皇上从哪儿知道呢?”常何于是上奏朝廷。唐太宗非常惊讶,召见并询问了常何,于是又很快召见了马周,和他谈论,认为他是非常出众的人才。于是让马周在门下省当值,受到的恩宠在执政的大臣之上,屡次升职一直到中书令。马周所陈述的政事有:长安城的六条中心大街立鼓以取代传呼;设立驿站,用驿马来传达紧急情况;收居人税;以及夜间守卫大小交接,这就是马周上奏的条目。唐太宗东征辽东,下旨命马周辅佐皇太子,留在定州监察国事。等到太宗胜利归来,高宗派遣留下来的平日很得太宗恩宠的嫔妃在太宗要经过的地方迎接。太宗非常高兴,问高宗,高宗说:“这都是马周教导儿臣这么做的。”太宗笑道:“这个山东人总是能窥知我的心意。”于是对马周赏赐十分丰厚。等到马周病逝,太宗为此十分悲痛,对他常常十分想念,甚至都要借助道术来求得相见,马周所受的恩宠知遇便是如此。当初,马周以平民的身份入值门下省,太宗任命马周为监察里行一职。“里行”这个官名,是从马周开始的。《马周少落拓》原文:马周少落拓,不为州里所敬,补州助教,颇不亲事。刺史达奚怒杖之,乃拂衣去曹、卞,为浚仪令崔贤育所辱,遂感激,西之长安,止于将军常何家。贞观初,太宗命文武百官陈时政利害,何以武吏不涉学,乃委周草状。周备陈损益四十余条,何见之,惊曰:”条目何多也?不敢以闻。”周曰:“将军蒙国厚恩,亲承圣旨,所陈利害,已形翰墨,业不可止也。将军即不闻,其可得耶?”何遂以闻。太宗大骇,召问何,遽召周与语,甚奇之。直门下省,宠冠卿相,累迁中书令。周所陈事:六街设鼓以代传呼,飞驿以达警急,纳居人税及宿卫大小交,即其条也。太宗有事辽海,诏周辅皇太子,留定州监国。及凯旋,高宗遣所留贵姘承恩宠者迓于行在。太宗喜悦高宗,高宗曰:“马周教臣耳。”太宗笑曰:“山东辄窥我。”锡赉甚厚。及薨,太宗为之恸,每思之甚,将假道术以求见,其恩遇如此。初,周以布衣直门下省,太宗就命监察里行,俄拜监察御史。“里行”之名,自周始也。此文出自唐朝政治家·马周所作的《马周少落拓》扩展资料写作背景:《马周少落拓》写于唐朝初年,当时活跃着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于一个世代贫寒的农民家庭,他胸藏济世之才,却一直很不得志,他来到了长安准备大展才略,可囊中差涩。住在客店里,经常被店主冷落讥笑,后来,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让他得到了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从此青云直上,也有了用武之地,为唐朝初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个人就是马周。马周,幼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不过,他十分好学,通过不懈的努力,他通读了很多的史书,加上他的天资聪颖,在他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满腹经纶了。然而他生性豪放,也有些怪异,周围的人都瞧不起他。唐高祖武德初年,马周终于出仕,当上了邻郡的一名低级文职人员,可他认为这对他是大材小用,做的很不开心,整日里以饮酒为乐,不务正事。这一点很象三国时期的名士庞统,可庞统得到了诸葛亮的推荐,马周的狂放不羁却受到当时博州刺史达奚恕的责骂,说他不是做官的材料,马周一怒之下挂冠离职,周游山东一带。后来,他来到了国都长安,他知道唐太宗是个非常有雄才大略的明主,如果自己能得到皇帝的垂青,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作者简介:马周(601年-648年),清河茌平(今山东茌平县茌平镇)人,唐太宗时期宰相。马周年少时就成为孤儿,家境贫寒,喜好学习,因贫困失意放浪不羁不为州里尊敬。武德年间,马周授任博州助教,后离职西游长安,寄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贞观五年(631年)太宗令百官上书谈论朝政得失,马周因谏言有功得太宗召见,太宗令他在门下省值班侍奉。后多次升迁。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马周逝世,终年四十八岁。太宗追赠其为幽州都督,陪葬昭陵。高宗继位,追赠尚书右仆射、高唐县公。垂拱年间,配享高宗庙庭。2023-07-18 00:16: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