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心消业
-
2022年4月9日19时4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印度尼西亚PALAPA-N1卫星失利,这是3月17日长征七号甲火箭首飞失利之后,一个月内第二次发射失利了!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CZ-3B)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在长征三号甲和长征二号捆绑运载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大型三级液体捆绑火箭,火箭全长54.838米,一、二子级直径3.35米、助推器直径2.25米,三子级直径3.0米,整流罩直径4.0米,起飞质量425.8吨,标准GTO运载能力为5.1吨。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自从1996年首发以来,至今已经24年,在其基础上中国又推出了多款改进型号。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是中国用于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主力火箭。
近些年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可以说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均是连续,高强度发射几十枚都连续成功,把一大堆著名的载荷,诸如嫦娥3/4,各种北斗卫星,中星、亚太、风云四号等送入轨道,3月9日才将倒数第二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送入GEO。是国内当前发射量最大,成熟度相对高的高轨道运载火箭。
2017年,中国与印尼签订尼PALAPA-N1通信卫星项目合同,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采用东方红四号增强型通信卫星平台,覆盖印尼等地区,经过3年研制,2020年4月9日PALAPA-N1通信卫星在轨交付客户使用,然而却遭遇发射失败。
此次火箭发射,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三级工作异常,根据测量数据监视判断,火箭三级及卫星残骸已坠落,卫星发射失利。目前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二、三级分离失败;火箭三级一次点火失败;三级二次点火失败。
早在2009年8月31日17时2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印尼“帕拉帕-D”通信卫星,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三级二次点火后出现异常情况,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事故原因是火箭三级发动机一次点火工作正常,三级发动机二次点火后,其中一台氢氧发动机推力偏低,导致卫星远地点低于预定值。
在时隔11年之后,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再次出现类似的错误,而已同样是印尼的通信卫星。这样的错漏本不应该发生,而且那次好歹让卫星变轨成功了,这次直接火箭三级及卫星残都坠落了。
而PALAPA-N1卫星的作用就是接替目前在轨的“帕拉帕-D”(PALAPA-D)商业通信卫星。
这两场的航天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以上个月的长征七号为例,早在2016年,长征七号就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而此次的长征七号改中型运载火箭基于长征七号的新一代中型高轨三级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研制的,都是用的成熟的技术。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这24年来只出现过两次重大故障,都是和火箭三级有关,除了2009年这一次,还有2017年6月19日0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遥二十八运载火箭发射“中星9A”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同样是火箭三级工作异常,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不过那一次中星9A靠自带的燃料独自在太空中“徒步”行进,爬升2万多公里,用16天完成了一场“太空自救”,到达预定轨道。
此次之所以三级再次出现问题,应该和长三乙进行了改进有关,长三乙虽然一直叫长三乙,但是这些年以来一直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升级,就像我刚才说的,出现了很多型号分支,在进行改进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
虽然是商业发射,有航天保险会进行赔付,航天保险指的是指为航天产品包括卫星、航天飞机、运载火箭等提供风险保障的保险。比如,1995年1月26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亚太二号”卫星发生星箭爆炸事故,造成的后果是星箭全损,保险人为此付出的经济赔款高达1.62亿美元。
PALAPA-N1项目是国产通信卫星首次在印尼宇航市场取得突破,对促进中国航天产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PALAPA-N1项目将改善印尼通信、广播事业,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也是中国航天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又一成果。
此次发射失败,势必会让其他国家质疑中国的航天发射能力,影响中国航天产品拓展海外市场。
如果说长三乙是影响中国开拓海外市场,而上次的长征七号甲火箭失利,则对中国接下来的航天任务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包括将实现北斗导航、探月三期等重大工程收官,完成火星探测等重大任务发射,完成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三型运载火箭首飞,完成亚太6D卫星、集团公司卫星互联网融合试验星等商业卫星的发射,都要依靠这款火箭。
在这两次航天任务之后,根据计划,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将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于4月中下旬执行首飞任务。
不得不说,中国的航天任务安排太过紧密,每个任务节点都卡得非常紧,和欧美相比,资金人才又投入不足。
中国航天应该留出时间,进行举一反三,总结失败和教训,为了去向更远的星辰大海,做好更充足的准备。
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人在成功与失败不断前行,在一次又一次任务中,人们明白了“长征”的意义,希望大家可以多给航天人一些理解。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还在不断努力探索。
我们终将成功,我们一定成功!
- 真颛
-
1996年2月15日凌晨3时零1分0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新研制的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国际708通信卫星,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约22秒后,火箭头部坠地,撞到离发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俱毁。此次事故还造成6人死亡,57人受伤住院。中国对外商业发射服务由此陷入低谷。
长征三号乙火箭首飞失利,给中国航天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航天人痛定思痛,进行了认真的质量复查,认识到产品质量是中国制造的软实力,尤其是产品可靠性是软实力中的软实力。我们也在泪中体会到“质量是生命”的真正涵义。最终让长征三号乙火箭走出了失败的阴影,成为了中国火箭对外商业发射服务的主力火箭之一,并服役至今。
在航天发射试验中,成功的关键是“不带故障上天”,而消除故障的前提是发现故障和认识故障。2.15发射失利就证明了这个道理。精细测试,精准判读,故障表现及其机理虽复杂多变,但依旧是可知的。对于火箭总装来讲,成千上万的零部组件安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系统,任何一个零件失效都会带来系统的故障。所以我们用科学的双五条归零标准,对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展开相关措施。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并不乐观,而中国航天也同样由于数次发射出现问题,致使长征火箭可靠性指标下降,进而导致数个发射合同取消。从另一个方面也让我们警醒,失败不起,没有退路,只能成功。只有各项工作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才能让我们的可靠性上去。特别是载人运载火箭,更要做成一个“不败的工程”,这种决心和意志,从科学规律上推敲是不可能的,但是从国家责任感出发,又是合情合理的。
时至今日,每当回想起2.15事件,都令我感慨万分。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的座右铭在我心里久久不容忘却。中国航天人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深刻教训,将始终秉承高质量与零缺陷作为工作目标,保后续各项重大航天任务工程圆满成功。
- 大鱼炖火锅
-
古有嫦娥奔月,今有神州十二号发射成功,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青涩到成熟,从被他国小瞧到仰望,每一步的蜕变,都是一个个了不起的中国航天奋斗故事。我们的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对航天科技工作者秉持航天报国理想和追求、努力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殷切期望,今年刚好是庆祝建党100周年,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中国的航天众望所归又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让我们一起展开历史的画卷,看看这一幅幅惊涛骇浪的航天蓝图。
我国的航天事业创建于1956年,老一代航天革命前辈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雄心壮志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价值观,苦干艰干,致力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卓越成绩,孕育了不朽的航天精神。
我国现已形成“箭、弹、星、船、器“的完整体系,在轨卫星超过300颗。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在多领域广泛运用,培育了以卫星应用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商业航天、”互联网+卫星应用“等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航天科技成果大力转化,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航天科技在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珠峰测高、智慧城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航天正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引领国家科技进步的新高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新标志。
星辰大海,奔赴太空,从东方红一号到东方红五号,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从神州一号到神州十二号,以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航天事业科研工作者,有的放弃国外丰厚的物资条件,有离开繁华热闹的家乡,扎根深山荒漠,隐姓埋名、奉献青春、群策群力、攻坚克难。
时隔今日,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今天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顺利与天和核舱成功对接。举国上下都在为之欢呼,为之沸腾。这是我国的航天科技工作人员创造的又一里程碑式壮举。
中国航天梦一个接一个实现,先驱者用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助力强国复兴梦。
50年来,航天科技工作者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中国航天以自主创新为发展道路,以老中青优秀人才阶梯为关键支撑,以航天精神为动力源泉,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奋斗姿态,牢记初心,不畏艰难险阻。将航天梦想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中国航天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勇攀高峰,不断地诠释了中国精神,中国梦想。传承航天精神是对中国航天员最好的致敬,作为当代的青年人我们应当蓬勃向上接过中国航天事业的 “接力棒”,为中国早日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为实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 莫妮卡住了
-
教训特别多,中国航天取得的进步,都是用惨重的教训换来的,在系统内,这叫做归零。虽然失败都很沉重,但是每次失败也都让航天人学到教训,从而取得进步。只要不死人,其实失败不可怕,但总有一些重大事故,避免不了伤亡。
长征火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是在1996年2月15日,当时用长三乙火箭首发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08星,火箭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火箭低头,偏离发射方向向右倾斜,约22秒,火箭头部着地,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全部损失,星体和箭体基本没有大的残骸。该次失败是长征火箭发射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失败。死亡6人,伤57人,爆炸地点距发射架1200米,毁伤民房80余间。故障原因后查明为惯性基准大回路里的一个电子元件失效,造成惯性基准无输出。
仅仅一个小小的电子元件故障,造成6人死亡的惨痛失败,这一案例,在每个中国航天人入职时,基本都会讲到。
在我的记忆中,另一个映象深刻的失败是风云2号01星在靶场的爆炸,因为刚参加工作时,同事们聊天经常谈到,所以印象深刻。
事故过程不详述,当时卫星还在发射场的厂房测试,准备发射,突然发射爆炸。同时在厂房测试的还有另一颗卫星,因此现场的工程师很多。当时一位德高望重的总设计师恰好在现场,爆炸产生的浓烟和有害气体将他熏倒,烟雾弥漫,再加上大家慌张撤离,竟然没有发现。幸亏一位勇敢的摄影师,扛着摄像机逆向进入厂房,为的是拍下事故现场第一手资料,以便事后分析。这位摄影师讲总设计师背出了厂房,当时总师的眼睛都已经因为有毒气体导致失明,被立即用专机送回北京救治,幸亏无大碍。这位总师鼎鼎大名,国庆大阅兵一定会去广场。而这位摄影师,我之前常常见到,很普通的人,从来没有想到这么伟大。
敢于逆向而行的中国航天人,
- gitcloud
-
中国航天一路走来,历经坎坷,我们也得到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在初期的时候,中国航天让我们意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没有科研人才,就不会有现在的中国航天,现在中国航天的成果是一代又一代的人才用血和泪换来的,是一代又一代人奋起直追,才有了今天的中国航天
其次,中国航天让我们知道严谨的重要性,在中国航天中,每一个数据,每种材料都要经过精确的计算,精确到实验才能运用到实际的中国航天中,这同样让我们知道的科学的严谨性,也让我们明白了严谨的重要性。
中国航天还告诉我们,每一份工作都是需要努力的,每一个项目都是需要长时间的血泪积累的,我们想要探索更大的宇宙,就要付出相应的努力,每一个火箭,每一个载人飞船都是好几年好几年的血泪换来的
每一个里程碑都是,用相应的牺牲换来的,中国航天的牺牲也绝不是一星半点,无数人为了中国航天事业投身于社会主义而奋斗,他也激励了无数青年人努力学习
中国航天日让我感受到了我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也让我为我的祖国自豪,更为伟大的投身于航天事业的人,而感到由衷的敬佩,谢谢他们,让我们有了今天的科研成果,也谢谢他们,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 bikbok
-
26年前的今天,1996年2月15日凌晨3时零1分0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新研制的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国际708通信卫星,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约22秒后,火箭头部坠地,撞到离发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俱毁。
此次事故还造成6人死亡,57人受伤住院。中国对外商业发射服务由此陷入低谷。
1996年9月11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发言人对外公布了故障调查和审查的结果,认为火箭控制系统惯性基准发生变化是这次发射失败的原因。
造成惯性基准发生变化最大可能的故障模式是平台的随动环稳定回路功率级无电流输出。
图片
长征三号乙火箭首飞失利,给中国航天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航天人痛定思痛,进行了认真的质量复查,认识到产品质量是中国制造的软实力,尤其是产品可靠性是软实力中的软实力。
我们也在泪中体会到“质量是生命”的真正涵义。最终让长征三号乙火箭走出了失败的阴影,成为了中国火箭对外商业发射服务的主力火箭之一,并服役至今。本文由2.15事件亲历者、航天专家王金山叙述,芦铭编辑整理,潘雨哲校核。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航天已经迈向国际市场,在满足国内发射的前提下,尽可能承揽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利用欧盟阿里安火箭和美国航天飞机数次失利的低谷,中国长征系列火箭恰巧可以填补国际商用卫星发射空缺,此时对已有的长征三号火箭进行技术升级,研发了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用推力更大的低温推进系统发动机,加之捆绑助推火箭,派生了长征三号乙,使其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2.6吨提升至5.5吨。
这样既缩短了研制周期,又能快速填补国际通信卫星发射市场。
中国长城工业公司抓紧与欧盟、美国等主要卫星制造商进行大量艰苦的技术协调,在维护中国主权的前提下,在有利于我国航天发展的背景下,很快取得了在长三甲火箭基础上诞生的长三B火箭。
仿真试验、星箭接口尺寸协调、全箭飞行中各种载荷的计算、西昌发射场地理经纬度及最低发射保障的允许范围,各级火箭的落区、卫星转运、技术保密等各个环节做到了协调到位,计算准确,最终确定使用长征三号乙首发火箭实施发射。
当时我们对进军国际卫星发射市场信心满满,而且在九十年代前期已经有了对外发射与搭载发射的成功经验,96年2月,火箭在西昌准备工作一切顺利,选定在2月15日择机发射,赶在春节前做好“献礼工程”当火箭转场后,分系统测试和总检查一切顺利,我在发射阵地遇到基地司令员胡世祥同志,他对我和龙乐豪总师满怀深情地说:“总检查之后就要进行推进剂加注和射前工作程序,火箭飞行前最后的一些操作,就拜托你们211厂的同志们了!你们一定要把工作做到位,把控质量不放松,只要有疑点和隐患,我们可以调整发射时间。”
龙乐豪总师也表示前期工作只能代表过去,从现在起只要把后续工作扎实做好,你们就是尽力了。这段时间,贺祖明副总师每天与我一起到塔架上,具体关注我们的每一项操作。
发射零日,在火箭起飞前负三十分钟,最后撤离发射台的同志们要进入地下指挥室,前期撤离的同志们都在技术准备区。
负三十分钟点名后,我与试验队政工干部等撤离至菠萝沟摄影点,协助声像部门拍摄火箭首飞图像资料。亲眼目睹了从点火至起飞后22秒发生爆炸的整个过程。
我在现场深受震撼,紧张工作数个月的成果瞬间变为一片火海,试验队员们没有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天亮后我在变为废墟的协作楼中找到了自己的房间,生活用品散落一地,连枕巾都被气浪拍打到墙上,就像粘住了一样。
此时此刻,泪水充斥着我的双眼……
发射失利,损失巨大,全体试验队员心情极度悲痛,我在失利后突然发现,龙乐豪总师默默在基地的路上一周一周的走步,他的头发似乎一夜之间全部发白,可想而知龙总肩上的担子和所承受的压力十分巨大。
- 出投笔记
-
1996年2月15日凌晨3时零1分0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新研制的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国际708通信卫星,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约22秒后,火箭头部坠地,撞到离发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俱毁。此次事故还造成6人死亡,57人受伤住院。中国对外商业发射服务由此陷入低谷。
1996年9月11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发言人对外公布了故障调查和审查的结果,认为火箭控制系统惯性基准发生变化是这次发射失败的原因。 造成惯性基准发生变化最大可能的故障模式是平台的随动环稳定回路功率级无电流输出。
长征三号乙火箭首飞失利,给中国航天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航天人痛定思痛,进行了认真的质量复查,认识到 产品质量是中国制造的软实力,尤其是产品可靠性是软实力中的软实力。我们也在泪中体会到“质量是生命”的真正涵义。最终让长征三号乙火箭走出了失败的阴影,成为了中国火箭对外商业发射服务的主力火箭之一,并服役至今。 本文由2.15事件亲历者、航天专家王金山叙述,芦铭编辑整理,潘雨哲校核。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航天已经迈向国际市场,在满足国内发射的前提下,尽可能承揽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利用欧盟阿里安火箭和美国航天飞机数次失利的低谷,中国长征系列火箭恰巧可以填补国际商用卫星发射空缺,此时对已有的长征三号火箭进行技术升级,研发了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用推力更大的低温推进系统发动机,加之捆绑助推火箭,派生了长征三号乙,使其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2.6吨提升至5.5吨。这样既缩短了研制周期,又能快速填补国际通信卫星发射市场。
当时我们对进军国际卫星发射市场信心满满,而且在九十年代前期已经有了对外发射与搭载发射的成功经验,96年2月,火箭在西昌准备工作一切顺利,选定在2月15日择机发射,赶在春节前做好“献礼工程”当火箭转场后,分系统测试和总检查一切顺利,我在发射阵地遇到基地司令员胡世祥同志,他对我和龙乐豪总师满怀深情地说:“总检查之后就要进行推进剂加注和射前工作程序,火箭飞行前最后的一些操作,就拜托你们211厂的同志们了!你们一定要把工作做到位,把控质量不放松,只要有疑点和隐患,我们可以调整发射时间。”龙乐豪总师也表示前期工作只能代表过去,从现在起只要把后续工作扎实做好,你们就是尽力了。这段时间,贺祖明副总师每天与我一起到塔架上,具体关注我们的每一项操作。
发射零日,在火箭起飞前负三十分钟,最后撤离发射台的同志们要进入地下指挥室,前期撤离的同志们都在技术准备区。负三十分钟点名后,我与试验队政工干部等撤离至菠萝沟摄影点,协助声像部门拍摄火箭首飞图像资料。亲眼目睹了从点火至起飞后22秒发生爆炸的整个过程。我在现场深受震撼,紧张工作数个月的成果瞬间变为一片火海,试验队员们没有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天亮后我在变为废墟的协作楼中找到了自己的房间,生活用品散落一地,连枕巾都被气浪拍打到墙上,就像粘住了一样。此时此刻,泪水充斥着我的双眼……
发射失利,损失巨大,全体试验队员心情极度悲痛,我在失利后突然发现,龙乐豪总师默默在基地的路上一周一周的走步,他的头发似乎一夜之间全部发白,可想而知龙总肩上的担子和所承受的压力十分巨大。
时至今日,每当回想起2.15事件,都令我感慨万分。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的座右铭在我心里久久不容忘却。中国航天人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深刻教训,将始终秉承高质量与零缺陷作为工作目标,保后续各项重大航天任务工程圆满成功。
- 黑桃花
-
1996年2月15日凌晨3时零1分0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新研制的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国际708通信卫星,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约22秒后,火箭头部坠地,撞到离发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俱毁。此次事故还造成6人死亡,57人受伤住院。中国对外商业发射服务由此陷入低谷。
1996年9月11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发言人对外公布了故障调查和审查的结果,认为火箭控制系统惯性基准发生变化是这次发射失败的原因。 造成惯性基准发生变化最大可能的故障模式是平台的随动环稳定回路功率级无电流输出。
长征三号乙火箭首飞失利,给中国航天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航天人痛定思痛,进行了认真的质量复查,认识到 产品质量是中国制造的软实力,尤其是产品可靠性是软实力中的软实力。我们也在泪中体会到“质量是生命”的真正涵义。最终让长征三号乙火箭走出了失败的阴影,成为了中国火箭对外商业发射服务的主力火箭之一,并服役至今。 本文由2.15事件亲历者、航天专家王金山叙述,芦铭编辑整理,潘雨哲校核。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航天已经迈向国际市场,在满足国内发射的前提下,尽可能承揽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利用欧盟阿里安火箭和美国航天飞机数次失利的低谷,中国长征系列火箭恰巧可以填补国际商用卫星发射空缺,此时对已有的长征三号火箭进行技术升级,研发了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用推力更大的低温推进系统发动机,加之捆绑助推火箭,派生了长征三号乙,使其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2.6吨提升至5.5吨。这样既缩短了研制周期,又能快速填补国际通信卫星发射市场。
王金山(左)、胡世祥(中)、龙乐豪(右)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前,背景为长征三号乙首飞火箭
当时我们对进军国际卫星发射市场信心满满,而且在九十年代前期已经有了对外发射与搭载发射的成功经验,96年2月,火箭在西昌准备工作一切顺利,选定在2月15日择机发射,赶在春节前做好“献礼工程”当火箭转场后,分系统测试和总检查一切顺利,我在发射阵地遇到基地司令员胡世祥同志,他对我和龙乐豪总师满怀深情地说:“总检查之后就要进行推进剂加注和射前工作程序,火箭飞行前最后的一些操作,就拜托你们211厂的同志们了!你们一定要把工作做到位,把控质量不放松,只要有疑点和隐患,我们可以调整发射时间。”龙乐豪总师也表示前期工作只能代表过去,从现在起只要把后续工作扎实做好,你们就是尽力了。这段时间,贺祖明副总师每天与我一起到塔架上,具体关注我们的每一项操作。
发射零日,在火箭起飞前负三十分钟,最后撤离发射台的同志们要进入地下指挥室,前期撤离的同志们都在技术准备区。负三十分钟点名后,我与试验队政工干部等撤离至菠萝沟摄影点,协助声像部门拍摄火箭首飞图像资料。亲眼目睹了从点火至起飞后22秒发生爆炸的整个过程。我在现场深受震撼,紧张工作数个月的成果瞬间变为一片火海,试验队员们没有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天亮后我在变为废墟的协作楼中找到了自己的房间,生活用品散落一地,连枕巾都被气浪拍打到墙上,就像粘住了一样。此时此刻,泪水充斥着我的双眼……
发射失利,损失巨大,全体试验队员心情极度悲痛,我在失利后突然发现,龙乐豪总师默默在基地的路上一周一周的走步,他的头发似乎一夜之间全部发白,可想而知龙总肩上的担子和所承受的压力十分巨大。
时至今日,每当回想起2.15事件,都令我感慨万分。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的座右铭在我心里久久不容忘却。中国航天人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深刻教训,将始终秉承高质量与零缺陷作为工作目标,保后续各项重大航天任务工程圆满成功。
- 寸头二姐
-
自2021年4月底天和核心舱被送入太空后,有关中国空间站的利好消息持续传出:天和核心舱进行在轨检测认证、天舟二号货运物流宇宙飞船取得成功发送,并与天和核心舱圆满完成交会对接。而就在前一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也发射成功,并成功与天和核心舱进行交会对接,三位航天员早已进入了历时三个月的太空日常生活。
只是2个半月的时间,修建中国空间站的11环每日任务,早已紧密而井然有序的完成了3环,我们可以窥探,只归属于中国人的惊喜已经被造就,而如此的速率,也可能再次令全球为此佩服。自然,每一次工作的顺利完成,也都是在坚定不移的向每一位中国人传送自信心:天宫,确实离大家很近了。
实际上,每一个取得成功完成的阶段,都是在纪录着中国空间站的强悍逆风翻盘之途,而大家也总算吐气扬眉:中国有自已独有的空间站了。见到此时的荣誉,也必须感叹在我国在航空工业行业的艰难曲折,终究,20年以前不被关注的中国,确实间距太空很漫长。
众所周知,上世纪70时代,伴随着《东方红》唱想神州地面,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取得成功入轨进到太空,此后变成了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式。但考虑到在我国航空航天起步较晚,产品研发功底比较欠缺,和早已航空航天比赛很多年的美国苏联对比,以后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也只有算的上补习。
就在中国仍在玩命“补习”时,美国忽然明确提出了修建国际空间站的方案,而本次方案除开有美国NASA,也有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日本航天局及其欧洲航天局的添加。很显而易见,那样的准备是具有吸引力的,因此为了更好地能离太空近一点,在我国也满怀期待地提交了申请办理。但事实却重重地泼了一盆“冷水”,美国拒绝了在我国的申请办理。
坦白说,假如真的是由于在我国航天工程落伍,不适宜参加国际空间站也就而已。但事实上,那时候美国便是故意的,终究那时候参加我国空间站的加拿大、巴西连航天工程也没有,而唯有在航空工业行业已经有一定基本的中国不被容许。
自然,这也是美国的决策,大家表明重视,觉得大家技术性不好,大家再次探讨改善便是了。因此,为了更好地追上全球水准,进而得到进到国际空间站的机遇,在我国航空航天科技人员又逐渐来啦艰辛的探索。但是,好在有志者事竟成,从1999年到2008年,在我国在航空航天层面上下齐心:神舟一号取得成功进行检测、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配备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进到太空、神舟七号配备三名航天员进到太空……
如此一来,早已在航空工业行业小有所成的中国,又逐渐期待着添加国际空间站。但不曾想,美国见到中国如此迅速的发展趋势,似是如临大敌,不但制订沃尔夫条文,回绝在我国的申请办理,还尝试限定中国航空航天的发展趋势。促进中国对国际空间站的想象被完全吹灭。
但是,就算遭受美国的千般阻碍,在我国要想探寻太空的信心也始终不变。吸取教训后,在我国逐渐理智,并作出重要决策:即然美国不愿意和我们玩,那咱们就自身造一个空间站玩。因此,在我国又开始在修建空间站上狠下功夫,而2022年4月底,天和核心舱首征太空,中国空间站的搭建序幕也从此拉下。
依照方案,中国空间站可能在未来五年进行基本建设,而目前为止,基本建设工作早已进行第三环。而令人骄傲的是,无论是核心舱,或是货运物流宇宙飞船亦或是载人航天飞船,都拥有浓浓的中国特点。
不难看出,大家利用自身的勤奋,不但打破了美国的封禁,还让中国的航天工程在全球初露锋芒。此外,中国空间站完工后,在我国也会以更为宽容和开启的状态与各国进行沟通与协作。
值得一提的是,到目前为止,早已有18个我国向在我国提交,但是美国早已被“避而不见”。自然,大家往往会回绝美国的申请办理,并不是像美国一样心胸狭隘,反而是由于她们技术性不合格。换句话说而言,美国的技术性,大家早已瞧不起了。
再者说,“修修补补又一年”的国际空间站早已是迟暮之年,外部许多人都逐渐猜想其退伍时间。实际上,依照当前的情形看来,国际空间站也许是间距退伍很近了。而到那时候,中国空间站必定会替代国际空间站,变成太空中的“唯一”,而中国也可以说是在航空工业行业吐气扬眉了。
目前,中国空间站正凭着中国航天工程,一步步转换为实际。不容置疑,这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让二追三,而这在其中辛酸也仅有中国自身了解。所幸,在中国航空航天大家的艰难曲折下,大家熬过去了,也向全世界证实了中国已经造就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 康康map
-
一是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航天活动属于高科技、创新性实践。正是长期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中国航天人才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功,在世界航天科技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航天自立自强,与国外势力的技术封锁不无关系。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刚刚起步,国家一穷二白,技术薄弱,然而苏联撤走在华专家,导弹研制等工作顿时陷入停滞。在最艰难的时刻,老一代航天人自力更生,不畏艰难,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2002年,欧洲决定自研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当时中国导航领域一片空白,也共同参与研发。然而几年后,在中国已投入20亿经费的情况下,却被从伽利略项目中踢出,欧洲国家并不希望中国接触导航领域核心技术。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沃尔夫条款,限制美中在航天领域的合作。面临技术封锁,中国人深切地感受到,航天领域的尖端技术是不可能从国外直接获得的,只有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将祖国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中。中国航天人发愤图强,刻苦攻关,逐渐构筑起了专业齐全、功能配套、设施完备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累了独具特色的航天工程管理经验和方法,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
二是航天精神铸就伟大成就。航天精神是中国几代航天人投身航天事业的实践中创造的,以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为代表,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航天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航天人视祖国的航天事业为生命,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积极投身于伟大的航天事业中,不畏失败、勇于探索,使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坚实而又稳健。
- 北营
-
中国航天事业的一步步发展,都是用学和泪的教训换来的。
1、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美国成立NASA,加紧对航天领域的投入。此时我们国家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也是下定决心开始中国的航天事业。当时发射基地在泉州的沙漠中,那里环境恶劣,我们的基础科学等各方面都还没有成熟。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原子弹、东方红一号相继成功。面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美国开始阻挠中国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项目启动后,除中国外其他国家都可以参与其中。美国举行的高端学术会议,中国学者也都不能参与。2003年中国准备与欧盟合作,结果也被美国阻挠。在这种孤立无援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中国的科学家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探索,他们凭借着对祖国的一腔热血,让我们的航天事业一步步向前推进。在神舟五号、嫦娥一号、嫦娥四号相继成功后,NASA主动联系中国航天局,希望能够和嫦娥四号合作,中国航天事业总算有了主动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只有通过自主研发增强自身实力,才能拥有更多话语权
2、19996年长征火箭发生了惨重的失败。当时长征火箭点火起飞后约两秒钟,火箭飞行异常,约22秒后,火箭爆炸。这次失败是长征火箭发射史上的最严重的一次失败。在这次事故中,有6人死亡、57人受伤,毁坏民房80多间。造成这次严重事故的原因,是因为一个元件的故障。所以无论多大的工程,一个元件的好坏都能影响全局。
- 床单格子
-
首先,必须要提的是堪称改变中国航天史的一次重大失败。中国航天的起步是从弹道导弹,具体的说是从引进苏联P-2短程弹道导弹开始的,其仿制型号即为东风1号导弹。
在此基础上,突破从仿制到独立研发的难关,研制东风2号导弹,就成为建设我国导弹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经历了无数通宵达旦和废寝忘食后,第一枚东风-2号在立项一年零四个月后就顺利出厂了。1962年3月21日,东风2号从酒泉发射场发射升空,然而起飞后导弹很快失控,发射后仅仅 69秒导弹便坠毁在距离发射台只有680米的发射场上,炸出了一个直径30米的大坑。
痛苦与失望笼罩在每一名科技人员的心头。主抓国防工业的聂荣臻元帅指示各级领导,不要追查责任,重要的是找出失败原因,以利再战。3月22日,钱学森带领国防部五院技术人员奔赴发射基地,带领大家勘察现场,顶着戈壁的苦寒收集残骸,分析故障原因。经过三个月的分析研究,钱学森领导的故障分析小组,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全面总结。 “把故障消灭在地面,导弹不能带着疑点上天”是钱学森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深刻教训,并成为此后保障我国导弹、航天事业顺利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随后,经过改进的东风2号导弹发射成功,为我国未来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截止到2018年7月9日,中国航天共进行了294次发射,其中失利共23次,最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失败。这是当时中国航天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承担发射一颗国际卫星,并史无先例地向全世界公开广播。火箭发射2秒后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火箭低头并偏离发射方向向右倾斜。飞行约22秒,火箭头部坠地,撞到离发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俱毁,并造成人员伤亡。面对舆论的压力,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带领团队不断推理,反复试验,全面审查了火箭总体技术方案,再次认定正确无疑,并在此基础上,围绕设计、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研制管理等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复查,完成了12类、122项试验,提出44项、256条改进措施,从而确保了后续飞行试验皆获成功。从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重大失败或教训中可以看到,航天工程系统庞大、技术复杂、环境苛刻、影响巨大、质量要求严格,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航天人始终在与风险抗争,一直在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努力探索和把握规律、有效化解和克服风险中成长。
总结中国航天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时,不难看出航天工程的风险表现为成功不等于成熟,成熟不等于可靠。在一些成功的航天发射和飞行的背后暗藏着幸运和差一点失败的隐患;同样,在许多失败中往往存在着差一点的成功。
- CarieVinne
-
中国航天取得的进步,都是用惨重的教训换来的,在系统内,这叫做归零。虽然失败都很沉重,但是每次失败也都让航天人学到教训,从而取得进步。只要不死人,其实失败不可怕,但总有一些重大事故,避免不了伤亡。
长征火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是在1996年2月15日,当时用长三乙火箭首发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08星,火箭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火箭低头,偏离发射方向向右倾斜,约22秒,火箭头部着地,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全部损失,星体和箭体基本没有大的残骸。该次失败是长征火箭发射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失败。死亡6人,伤57人,爆炸地点距发射架1200米,毁伤民房80余间。故障原因后查明为惯性基准大回路里的一个电子元件失效,造成惯性基准无输出。
仅仅一个小小的电子元件故障,造成6人死亡的惨痛失败,这一案例,在每个中国航天人入职时,基本都会讲到。
在我的记忆中,另一个映象深刻的失败是风云2号01星在靶场的爆炸,因为刚参加工作时,同事们聊天经常谈到,所以印象深刻。
事故过程不详述,当时卫星还在发射场的厂房测试,准备发射,突然发射爆炸。同时在厂房测试的还有另一颗卫星,因此现场的工程师很多。当时一位德高望重的总设计师恰好在现场,爆炸产生的浓烟和有害气体将他熏倒,烟雾弥漫,再加上大家慌张撤离,竟然没有发现。幸亏一位勇敢的摄影师,扛着摄像机逆向进入厂房,为的是拍下事故现场第一手资料,以便事后分析。这位摄影师讲总设计师背出了厂房,当时总师的眼睛都已经因为有毒气体导致失明,被立即用专机送回北京救治,幸亏无大碍。这位总师鼎鼎大名,国庆大阅兵一定会去广场。而这位摄影师,我之前常常见到,很普通的人,从来没有想到这么伟大。
敢于逆向而行的中国航天人,永远无畏前行
- 北有云溪
-
1996年2月15日凌晨3时零1分0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新研制的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国际708通信卫星,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约22秒后,火箭头部坠地,撞到离发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俱毁。此次事故还造成6人死亡,57人受伤住院。中国对外商业发射服务由此陷入低谷。
1996年9月11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发言人对外公布了故障调查和审查的结果,认为火箭控制系统惯性基准发生变化是这次发射失败的原因。 造成惯性基准发生变化最大可能的故障模式是平台的随动环稳定回路功率级无电流输出。
长征三号乙火箭首飞失利,给中国航天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航天人痛定思痛,进行了认真的质量复查,认识到 产品质量是中国制造的软实力,尤其是产品可靠性是软实力中的软实力。我们也在泪中体会到“质量是生命”的真正涵义。最终让长征三号乙火箭走出了失败的阴影,成为了中国火箭对外商业发射服务的主力火箭之一,并服役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