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境漫步
-
中医所说的七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用现代医学心理学来讲,就是人的七种心理情绪反应。中医称为"情志"。根据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 人的心理精神状态与身体 生理功能互相影响,呈高度相关性。这方面与传统中医理论不谋而合。
喜悦之情可以增加人体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力。心主神明,其华在面,所以会喜形于色。但是过喜则伤心。轻则心悸失眠,重则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怒为肝志
怒伤肝,怒则气上。人在发怒时会导致血压上升,呼吸急促,胃肠痉挛u22efu22ef等一系列交感神经亢奋状态。容易诱发脑中风或者心肌梗死等疾病。
3.忧为肺志
忧与悲这两种情绪会使肺经郁结,肺气耗散。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咳嗽,心情抑郁,面容憔悴,皮肤粗糙,大便干燥u22efu22ef等症状。
4.恐为肾志
惊和恐是受突发性的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此时肾上腺素激增,人处于高度警觉戒备状态。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所以会有"吓尿了""惊呆了"的说法。
5.思为脾志
过度思虑会伤及脾胃,人在集中精神思考问题时会食欲下降。陷入失恋或者单相思的人,往往会茶不思饭不想,焦虑不安。过度的思虑还会导致内分泌紊乱。
所以说,身心是互动的。心理和生理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1《素问》: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2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3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灵枢》:“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4肺在志为忧;过忧伤肺;《素问》;“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5脾在志为思,过思伤脾;《素问》:“思出于心,而脾应之。”“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6肝在志为怒,过怒伤肝;《素问》:“怒则气逆,甚则呕血。。”“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
7肾在志为恐,过恐伤肾;《素问》:“恐则气下,惊则其乱“”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 所 定,故气乱矣。“
当然是通过机体神经的刺激反射行为来实现的了!
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中医七情之所以能够得以产生,他完全是建立在人体先天所具有条件反射机能的这个基础之上。
然有了条件反射行为那必然就会有能量的输出与消费。当存蓄在脑组织当中的生命能量因相关条件反射关系的被成功建立而不得不来被消费掉后,那你接下来能够直观看到的也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视、听、嗅、偿……的这些人体情欲表现了。
当然了,因生命能量的被过度消费并不单单只会造成脏腑功能、结构上衰退与损伤。事实上只要是人体的组织、器官,那它就都会有受伤的可能,而尤以脑组织为重。只有脑组织先受损了那其他的组织、器官才会随之表现出来,而到底又是落实到哪一处?这关键就要看是脑组织的哪一部分先受损了。
1.七情内伤,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引发疾病的情志活动。过于突然、强烈或持久不解的七情反应,超越了人体生理和心理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导致脏腑精气损伤,机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和调节能力低下,引发或诱发疾病时,七情则成为病因,因病从内发称之为“七情内伤”。2.情志活动与脏腑精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和保持正常的物质基础。外界的各种刺激只有作用于相应的内脏,五脏精气应答,才能表现出不同的情志反应。如五脏精气发生改变,就会影响人的情志活动,出现异常的情志反应。另一方面,七情过激或持续不解,又可导致五脏精气的失常,气血运行失调。3.七情内伤:①直接伤及内脏,七情过激致病,大都直接损伤内脏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过激损伤的之脏。即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为忧,悲忧过度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②影响脏腑气机,情志内伤影响脏腑之气的运行,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大怒使肝气上逆,血随气逆的病机变化。表现为头胀头痛,面红耳赤,急躁易怒;血随气逆则呕血、甚则昏厥卒倒;若肝气横逆犯脾,可见腹痛、腹泻。喜则气缓,过度喜乐,使心气涣散或心神惮散的病机变化。轻者可见心悸失眠、少气无力、精神不集中,重者神志失常、狂乱,或见心气暴脱而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悲则气消,过度悲伤,导致肺气耗伤或宣降失常的病机变化。临床见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症。恐则气下,过度恐惧,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的病机变化。临床见二便失禁,遗精、滑精、骨痿等症。惊则气乱,猝然受惊,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的病机变化。临床见惊悸不安,慌乱失措,神志错乱。思则气结,过度思虑,导致心脾气机郁滞,运化失职的病机变化。临床见心悸、失眠、多梦、精神萎靡及倦怠乏力、食少、腹胀、便溏等症状。③多发为情志病,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或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包括如:因情志刺激而发的郁证、癫、狂,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胸痹、真心痛、眩晕、胃脘疼痛等。其他原因所致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④影响病情变化,七情变化对病情具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良性的或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乃至痊愈。二是诱发疾病发作或加重病情。消极悲观的情绪,或七情强烈波动,可诱发疾病发作或使病情加重、恶化。
中医几千年实践总结得出宝典,有相当实用价值,名利使人有七情,大过伤内腑,偏食也会某脏过或虚,具体详情问我,谢谢!
确有理论根据,比如过怒则伤肝,喜怒忧思悲恐惊,都有对应的脏腑,特别恐惧时,尿都失禁了,是因为肾脏受伤引起,在突发七情时,定要节制,若有过度,必受七情之伤。
尊重自然,按时作息,做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工作。
七情内伤,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惊伤肾。五脏所伤,都来自思想情续,过度想象造成的,很多疾病都属于七情所伤得病的,(七瘿六瘤,症瘕据滞)。这些都是精神分列证和,肿瘤癌症的病发证。
自去领会喜怒优思悲恐惊,喜心,怒肝,优思脾胃。恐肾,悲肺。
相关推荐
试述七情内伤的概念及其形成因素。
【答案】:七情内伤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异常变化,由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活动范围,使气机紊乱,脏腑损伤,阴阳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七情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病由内生,因而又称之为“内伤七情”。形成因素:①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心身健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变动,例如,战争,社会角色、地位变化,人际关系不和谐,工作不顺利,婚姻、家庭破裂,生活遭遇等,都是导致七情内伤的常见因素。②病因素:急性发病,或长期患病,导致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不足,则精神情志活动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形成情志内伤。不良的情志刺激可影响脏腑、气血的正常生理活动;脏腑、气血等生理活动异常,也可表现为不同的情志异常反应。不能正确对待疾病,也可表现为情绪低沉、忧郁寡欢、悲观失望等。③体质因素:人体情志活动由于禀赋因素、后天修养、正气盛衰等有所区别,心理适应能力范围差异很大,因此对不同强度的情志刺激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精神豁达,思想开朗,风格高尚,正气充沛的人,情志活动较少有大起大落。年龄的差异与七情内伤亦有一定关系。例如,青少年、老年阶段是人体结构、机能、代谢变化较大的时期,情志变化相对较大。此外, 环境因素,如噪音、空气、水源污染等,亦可影响情志活动而导致疾病发生。2023-07-18 21:07:501
中医的内伤七情和外感六淫各指什么?
内伤七情简述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清静无为。[编辑本段]成因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环境各种刺激的生理反应。如果精神刺激过度,常可引起体内阴阳、气血以及脏腑功能活动失调而产生疾病。(1)由于七情的变化不同,对脏腑的影响也不一样。中医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惊恐伤肾”的说法,但并非那样绝对,它只能说明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功能活动确有一定影响。(2)其所影响的脏腑,多表现为该脏腑的功能紊乱。如“怒则气上”,大怒伤肝,则肝气上逆,血随气上,出现吐血或昏厥等证。“思则气结”,思虑伤脾,则脾气郁结,健运失常,出现纳少、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证候。(3)精神活动异常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反之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亦可导致精神活动障碍。如肝阴(血)不足则易怒,心火亢盛则发狂等。[编辑本段]七情详解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当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当人犯怒时,破坏了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故当生气后,人们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饭、腹痛;甚至出现吐血等危症。中医术语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处在极度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形成消化性溃疡;亦有因血压升高而诱发冠心病导致猝死的。三国时代的周瑜因生气吐血而亡,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偶然发生。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戒怒,因为这对人对己有益。“忧”,指忧愁而沉郁。表现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而整日长吁短叹,垂头丧气。《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若过度忧愁,则不仅损伤肺气,也要波及脾气而影响食欲。谚语说:“愁一愁,少白头”。传说伍子胥过文昭关,一夜之间须发全白,就是因为心中有事,过分忧愁所致的。“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思虑完全是依靠人的主观意志来加以支配的。如果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诸如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病,大多与过分思虑有关。中医认为:过思则伤脾,脾伤则吃饭不香,睡眠不佳,日久则气结不畅,百病随之而起。因此,对待社会上或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倘若“百思不得其解”的话,最好就不要去“解”它,因为越“解”越不顺,心中不顺则有可能导致“气结”。“悲”,是由于哀伤、痛苦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偶有所触及,即泪涌欲哭或悲痛欲绝。中医认为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两者损害的均是肺脏(指肺气),故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之说。这说明悲哀太过是会伤及内脏的。因此,家庭中一旦发生不幸的事情,一定要节哀,以保重身体为要。“恐”,是惧怕的意思,因精神极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惊”,是突然遇到非常事变,导致精神上的卒然紧张。诸如骤遇险恶,突临危难,目击异物,耳听巨响等,都可发生惊吓。惊与恐不同,惊是自己不知道而惊吓;恐是自己知道而恐惧。无故恐惧害怕的人,大都肾气虚,气血不足;突受惊吓而当场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的人,大都因心气逆乱,心血受损,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的缘故。因此,治恐当补肾,治惊应安神。总之,人的情志活动若要保持相对的平静,平时就要重视思想修养及精神调摄,客观对待周围事情的变化,使自己的精神面貌经常处在乐观、愉快、安静、平和之中,这对于养生有益。[编辑本段]七情致病(l)直接伤及内脏七情过激过久,可以直接损伤内脏。情志伤脏,既可表现为反伤本脏,呈现出相应脏腑气机紊乱的病变规律;亦可发无常分,触遇则发。①反伤本脏: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外界的刺激作用于相应的内脏,才能表现出特定的情志变化,故说七情分属于五脏。其基本规律是:怒为肝之志,喜为心之志,悲(忧)为肺之志,思为脾之志,恐(惊)为肾之志。七情过激过久,可以损伤相应的内脏。其反伤本脏的基本规律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这种伤规律又称为自伤。②发无常分,触遇则发:情志致病可以不以次入,即可以不完全按照上述七情反伤本脏,导致脏腑气机紊乱的规律、次序致病。它可发无常分,触遇则发。其一,一种情志可以伤及多脏:如暴怒伤肝,亦可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臌胀、飧泄、呃逆、呕吐等症;思虑太过,不但损伤脾胃,亦能耗伤心血,神失所养,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过恐伤肾,精伤不能上奉,则水火失济,可出现心中烦、不得卧,或心神不安、心虚胆怯等症。其二,多种情志可以同伤一脏:七情过激过久,虽可分别伤及五脏,但与心之关系尤为密切,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精神情志活动,因而七情伤脏,均先影响心神,心神受损必涉及其他脏腑产生种种病变。此外,由于肝的疏泄功能能够调畅情志,关系到机体全身气机的运转,因而,七情致病导致脏腑气机紊乱,必然影响到肝的疏泄功能发生太过或不及,所以肝失疏泄也是情志致病发病机制的关键。又由于脾胃为人体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各种情志伤脏,常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纳运升降失常。所以说,情志所伤为害,又以心、肝、脾(胃)和气血的功能失调为多见。(2)影响脏腑气机七情致病伤及内脏,主要是影响脏腑的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不同的情态刺激,对气机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七情影响脏腑气机的病变规律,《素问》概括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喜则气缓,包括缓解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可导致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思虑过度,则伤心脾,暗耗阴血,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以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心脏病患者,亦常因情志波动而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外感六淫外感六淫中医把导致疾病的因素分四类,外因、内因、病理产物和其他病因。外因,即中医中的外感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就是我们的各种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病理产物就是痰饮、淤血、结石等;其他病因包括外伤、虫兽咬伤以及烧烫伤等。外感六淫致病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相兼性、和转化性。外感性是指外界的邪气通过人的体表、口鼻来侵入人体从而致病。季节性是指常常在一定时间段发病。地区性是指与人居住的地区和环境关系密切。相兼性是指外感六淫在侵入人们时还会强强联手,几种同时侵入。转化性是指六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023-07-18 21:07:592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内伤性致病因素——七情所伤
七情内伤的概念 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中医学认为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并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所能调节的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脏阴阳气血失调,才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七情,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七情内伤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之邪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机体,而七情则是直接影响有关的内脏而发病,故又称其为“内伤七情”,是导致内伤杂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着密切关系,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而外界的各种刺激只有作用于内脏,才能表现出不同的情志反映。所以,中医学认为七情是五脏精气活动的结果。 七情与气血的功能活动有密切关系,气与血是构成机体的基本物质,气对于人体脏腑组织则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于人体脏腑组织具有滋润濡养作用,而气血则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如脏腑组织和气血本身发生病变,则同样影响情志活动,出现异常的情志反映。如肝脏气血紊乱,可见烦躁易怒或恐惧不安;心脏气血紊乱,可见哭笑无常等。《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血不足而恐。”同样,七情也可影响五脏及气血的功能活动,不良的情志刺激即为病因。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 直接伤及五脏: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可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又可以伤及不同的脏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 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七情内伤致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等。但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的刺激,虽能影响各个脏腑,然首先影响的是心(即神明之心)的功能,然后方能分别影响其他各脏腑之功能。故《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另外,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调节情志,故肝失疏泄,气机紊乱,情志的抑郁或亢奋失于调节,则又是情志疾病发生之关键。 (3) 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口眼u359e斜。心脏病患者,也常因情志波动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2023-07-18 21:08:061
什么是“七情内伤”?
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喜怒哀乐,耐人之常态,与生俱来,七情内伤指的是情绪,情绪激动而造成的内伤,这七中情绪的过于激烈而造成就是七情内伤,这就是七情内伤。2023-07-18 21:08:281
七情内伤名词解释
七情内伤名词解释是泛指人的各种感情和欲望。拓展资料:七情内伤,是由于情绪变化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致疾病发生或诱发的一类病因。七情内伤致病,因其直接损伤内脏精气,故可导致或诱发多种情志病和身心疾病。解读——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2023-07-18 21:08:351
七情所伤是什么意思?
七情所伤或外感六淫 是什么意思?: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 *** 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七情做为致病因素,有别于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入人体,而是直接影响有关的脏腑而病,情志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所有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六淫就是风、寒、暑、溼、燥、火六种致病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溼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六气的正常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但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则气候反常,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就能成为致病因素,则称“六淫”或“六邪”。 每易七情所伤是什么意思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引起脏腑气机紊乱,功能失调而致病。情绪大起大落的太快 什么是七情内伤? 内伤病因,又称内伤,泛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内伤病因系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为病。由内伤病因所引起的疾病称之为内伤病。内伤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的,因其病自内而外,非外邪所侵,故称内伤。 一、七情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 *** ,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因七情而病称为因郁致病。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相关之脏腑。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故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人体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 1.与精神 *** 有关:七情属于精神性致病因素,其发病必与明显的精神 *** 有关。在整个病程中,情绪的改变可使病情发生明显的变化。如癫病多由情志所伤,忧郁伤肝,肝气郁结,损伤于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气上逆,迷濛心神,不能自主而成。狂病多由恼怒悲愤,伤及肝胆,不得宣泄,郁而化火,煎熬津液,结为痰火,痰火上扰,蒙蔽心窍,神志逆乱而发。可见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直接伤及脏腑:七情过激可影响脏腑之活动而产生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 *** 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如喜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七情过激虽可伤及五脏,但与心肝的关系尤为密切。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集中的表现,又必须接受心的统一主宰,心神受损必涉及其他脏腑。肝失疏泄,气机紊乱又是情志疾病发病机制的关键。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主疏泄;脾主运化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气血生化之源。故情志所伤为害,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如过度惊喜损伤心脏,可导致心神不安而心悸、失眠、烦躁、惊慌不安、神志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出现哭笑无常、言语不休、狂躁妄动等症。郁怒不解则伤肝,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出现胁肋胀痛、性情急躁、...... 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是什么意思 体质是爹妈给的,我天生体质很好。 胃口不好,但是经常感到疲劳乏力,这是情绪波动造成的 和肾,肝脏有关 七情中的思也算情感吗,这里的思是什么意思? 思念 谁能解释解释七情是什么意思? 最好是一个一个具体介绍,谢谢 喜,怒,忧,思,悲,恐,惊 高兴,生气,担忧,思虑,悲伤,恐惧,惊吓,七情会损伤五脏。 七情太过什么意思 他不爱你你又很爱他,所以这叫单相思爱过头 可惜谁有没有 爱过不是一场 七情上面的雄辩什么意思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上面:形容把内心情绪都明显的表现在脸上。 雄辩:谈论具有说服力。这里指男女恋爱时没有什么信服力却自己深信不疑的理由。比如说奋斗里米莱说的我就等你我现在等你以后等你我等你等你等死你,之类的。 整句表达的意思就是谁曾经没为爱失去理智为爱做傻事为爱疯狂过。 我是七情所伤,现在说话没气力,好像内气不足,干活累的一样,怎么治疗 10分 没办法,解铃还需系铃人,为何事就解开什么事,就没事了,压在心里有用吗?不去解决问题不还现在说话没气力,好像内气不足,干活累的一样,怎么治疗?会恶性循环的,明白吗?2023-07-18 21:08:591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引发的“内伤”了解下
来源:北京青年报 什么?情绪不稳还能造成身体内伤?是真的。我们的情绪异常变化可以和身体内五脏六腑的 健康 状况进行“联动”。快来看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些因素 牵扯着我们的情绪 中医常提及七情,通常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不同的情绪状态。七情内伤指的是由于这些情绪的异常变化,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的紊乱。 引起七情发生异常变化的因素通常包括 社会 因素,比如家庭变故、人际关系等;病理因素,如五脏六腑气血的不足:《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意思是心气亏虚,人就容易出现伤心的情绪;心火亢盛,则嬉笑不停。 喜伤心 失眠健忘心不安 喜是一种代表着愉悦、积极、向上的情绪。喜则气缓,缓和紧张的情绪,正常喜悦时气血运行加速,面色红润,使人心情舒畅,气机调和,从而使工作、学习更加高效,生活更加和谐美满。 心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当我们高兴的时候会滔滔不绝,胃口大开。但是过度喜悦就会伤及心脉,可能会出现失眠健忘,心悸不安,倦怠无力。范进中举就是典型的伤及心脉,心气涣散的例子。 怒伤肝 目眩耳鸣乳胀痛 发怒是人类正常的生理表现,怒对我们的身体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适当的发怒可以抒发情绪,鼓舞斗志,消除紧张情绪。比如,战士上战场前就会激发愤怒的情绪,在战斗中化为巨大的战斗力。 但过度的发怒同样会伤害身体,出现抑郁、面赤、目眩耳鸣、乳房胀痛、口苦甚至昏仆不省人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就是典型的例子,周瑜一怒再加上原来的旧伤,不治身亡。 思伤脾 腹胀便溏运化难 思虑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脾脏来表现的。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会出现食欲不振,食而无味。因为脾有主统血的功能,会使得有些妇女因为压力过大或者思虑过度而导致经期紊乱。 同时脾主运化,运化功能受损在临床上可出现腹胀满、便溏, 久而久之气血运化不及,心神得不到濡养,导致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症状。 此外,思虑过度会导致情绪低落、思考理解问题能力下降,少语,整日无精打采、唉声叹气、无助无望,失眠、头晕、胸闷、心悸、食欲下降的抑郁表现。 悲忧皆伤肺 胸闷气短没精神 悲忧是指人们所爱失去,所愿不成时的情绪反应。轻度、短暂的悲伤难过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发泄,不会损害 健康 ;但过度的悲痛,会使人肺气损耗,就像我们每次大哭过后都会觉得乏力,这就是肺气的一种耗损。 肺属金,主宣发肃降,人们在面对前途、爱情、命运时不能把握而产生担忧伤感,临床可见胸闷气短、精神不振、面色苍白等。过度悲伤忧愁会出现意志消沉、悲观厌世、回避社交、疲乏无力等症状。忧愁悲伤哭泣过多则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因肺主皮毛故会使得面部皱纹增多。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由于过度的悲忧,耗伤肺气,最后患上肺疾而亡。 惊恐易伤肾 腰酸尿频面色暗 惊恐,是人在感觉到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精神高度紧张时产生的畏惧心理或胆怯表现,是在异常情况下的应激状态,事后还要持续一定时间。 肾属水、主纳气,主管大小便的开阖。恐与肾有直接关系。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被吓得尿裤子了”,正是因为一个人过度恐惧的时候,他的肾气就散了,肾的固摄功能就会变差,进而会引起二便失禁。肾乃先天之本,经常熬夜、过度劳累、过度饮酒喝浓茶都会伤及肾脏。出现面色暗、尿频、腰酸、黎明时分的腹泻等等。 以上种种异常表现,都可以归纳为中医的情志致病的范畴。由于情志的异常变动导致五脏六腑的机能发生紊乱,同样可以通过中医药调理,使五脏六腑的气血阴阳来重新达到平衡,身体和心理重获 健康 。 文/郭雨萌 (北京安定医院)2023-07-18 21:09:061
七情内伤,易伤肾的是( )。
【答案】:D七情内伤,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引发和诱发疾病的情志活动。七情过激损伤相应之脏: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为忧,过悲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2023-07-18 21:09:141
什么是七情内伤?七情内伤对身体有哪些影响呢?
由于人体过度喜怒忧思悲恐惊,所以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不畅,造成身体损伤;会影响到脏腑功能,使得身体发生病变,处于一种疲乏无力,没有精神的状态。2023-07-18 21:09:333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故七情太过则伤伤五脏……。”说明情志变动可以损伤内脏,其中首先是心,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另外,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又有不同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喜伤心,忧伤肺,怒作肝,思伤脾,恐伤肾,”但一般说,情志伤脏,常以心、肝、脾三脏的症状多见。 情志变动影响气机《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的症状亦各异。反之,内脏变化也可引起精神情志的变化,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怒,并于脾则是思,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灵枢.本神》中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所以,当患病后,不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可导致精神情志的变化,而情志变动反过来又可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2023-07-18 21:10:061
七情内伤都是怎么形成的?
现在社会发展,很多因素都成了诱发精神病的病因,但是精神病患者自身却并不知情,这就大大提升了精神病的发病率。生活中,精神病的危害已经相当严重了,精神病令很多患者痛苦不堪。一般,主要的精神病的病因有:1、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精神活动的正常表现,但如果超过了正常限度或受到突然及长久的刺激,而又缺乏心理应激能力和处理技巧,就会导致生理及脏腑功能失调、经络功能紊乱而发生精神疾病。此外,还有痰迷心窍、气血凝滞、阴阳失和、遗传、近亲结婚、脑外伤、脑器质性疾病、中毒等。2、六淫侵袭: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气候的自然发生的现象,一般并不致病,称为六气。这是精神病的病因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只有在气候失常的情况下,才可致病故又称六淫。六淫当中与精神疾病有关的主要是风暑火三种。了解了精神病的病因,在日常生活,大家就可以小心注意这些因素。这对精神病的防治很有帮助。个人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不同,引发精神病的病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要区别对待。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保护自己的身体,远离危险因素。2023-07-18 21:10:155
七情内伤,肝当其冲
七情之病由肝起。情志活动分属五脏,虽为心脑元神所统摄,但离不开肝之疏泄,因七情内伤发病的基本环节为气机郁滞。 若七情内伤,除直接伤及脏腑外,常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故《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气机逆乱,亦可影响于血,使血液运行乖戾,如过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而气血同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举痛论》亦说:“怒则气逆,甚则呕吐及飧泄。” 精神刺激在内伤杂病中具有先导作用,“内伤之病皆先由喜怒悲忧恐……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 人体“志和气达”,方能脏腑安和,然“志和气达”有赖肝之疏泄决断,若肝气疏泄失常,决断无所,则诸郁生而百病由起,如《丹溪心法》所云:“气血安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是故情志内伤,多由肝起。且情志之为害,又无不伤肝。“思虑虽能伤脾,但谋虑亦能伤肝;悲哀虽能伤肺,而悲哀动中亦伤魂(肝);至于郁怒,更无论矣”。 在妇科中更是如此,七情所伤,都关乎肝木,妇人之病“以调肝最为要务”。总之,情志为患,肝脏首当其冲。2023-07-18 21:10:281
中医的内伤七情和外感六淫各指什么?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还需要详细的吗?2023-07-18 21:10:394
七情内伤致病,均可损伤的脏是
【答案】:B心主神志,七情皆从心而发,故七情内伤均可作用于心神,导致心神不宁,甚至精神失常。七情发于心而应于五脏。无论何种情志致病,均可影响心神和损伤相应的脏腑。2023-07-18 21:10:561
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英语怎么说
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_有道翻译翻译结果:Internal injuries seven emotions (joy, anger, sorrow, think, sadness, fear, surprised)emotions_有道词典emotions英 [i"mu0259uu0283u0259nz]美 [u026a"mou0283u0259n]n. [心理] 情绪;[心理] 情感(emotion的复数形式)更多释义>>[网络短语]Emotions 情感,喜怒哀乐,个人感情Emotions Revealed 心理学专业必读书,情绪的解析,心理学家的面相术seven emotions 七情,七情2023-07-18 21:11:051
七情的致病特点是??
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因七情而病称为因郁致病。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相关之脏腑。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故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人体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关系密切。七情的致病特点 1.与精神刺激有关:七情属于精神性致病因素,其发病必与明显的精神刺激有关。在整个病程中,情绪的改变可使病情发生明显的变化。如癫病多由情志所伤,忧郁伤肝,肝气郁结,损伤于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气上逆,迷蒙心神,不能自主而成。狂病多由恼怒悲愤,伤及肝胆,不得宣泄,郁而化火,煎熬津液,结为痰火,痰火上扰,蒙蔽心窍,神志逆乱而发。可见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直接伤及脏腑:七情过激可影响脏腑之活动而产生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如喜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七情过激虽可伤及五脏,但与心肝的关系尤为密切。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集中的表现,又必须接受心的统一主宰,心神受损必涉及其他脏腑。肝失疏泄,气机紊乱又是情志疾病发病机制的关键。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主疏泄;脾主运化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气血生化之源。故情志所伤为害,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如过度惊喜损伤心脏,可导致心神不安而心悸、失眠、烦躁、惊慌不安、神志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出现哭笑无常、言语不休、狂躁妄动等症。郁怒不解则伤肝,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出现胁肋胀痛、性情急躁、善太息,或咽中似有物梗阻,或因气滞血瘀而致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症瘕等。或因暴怒引起肝气上逆,损及血脉,血随气逆,发生大呕血或晕厥。若思虑过度,损伤于脾,使脾失健运,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七情所伤,心、肝、脾功能失调,可单独发病,也常相互影响,相兼为害,如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郁怒不解、肝脾不调等等。 此外,喜、怒、忧、思、恐等情志活动失调,能够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郁而化火,出现烦躁、易怒、失眠、面赤、口苦,以及吐血、衄血等属于火的表现,称之为“五志化火”。情志失调又可导致“六郁”为病,即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生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化。换言之,由气郁可致血郁、痰郁、湿郁、食郁为病。 3.影响脏腑气机:“百病皆生于气”。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气,即七情。七情之外,加之以寒热,称为九气。气贵冲和,运行不息,升降有常。气出入有序,升降有常,周流一身,循环无端,而无病。若七情变化,五志过极而发,则气机失调,或为气不周流而郁滞,或为升降失常而逆乱。 七情致郁,或为气不周流而郁滞,或为升降失常而逆乱。七情不舒,气机郁结,气滞而血瘀,气郁而聚湿生痰,化火伤阴。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变病多端。 七情损伤,使脏腑气机紊乱,血行失常,阴阳失调。不同的情志变化,其气机逆乱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怒则气上:气上,气机上逆之意。怒为肝之志。凡遇事愤懑或事不遂意而产生一时性的激怒,一般不会致病。但如暴怒,则反伤肝,使肝气疏泄太过而上逆为病。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可见头晕头痛、面赤耳鸣,甚者呕血或昏厥。肝气横逆,亦可犯脾而致腹胀、飧泄。飧泄又名水谷利,大便呈完谷不化样。若克胃则可出现呃逆、呕吐等。由于肝肾同源,怒不仅伤肝,还能伤肾。肾伤精衰,则现恐惧、健忘、腰脊软等症。肝为五脏之贼,故肝气疏泄失常可影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导致多种病变。 喜则气缓:气缓,心气弛缓之意。喜为心之志。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表现为健康的状态。但是喜乐无极,超过正常限度,就可导致心的病变。暴喜伤心,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乏力、懈怠、注意力不集中,乃至心悸、失神,甚至狂乱等。 悲则气消:气消,肺气消耗之意。悲忧为肺之志。悲,是伤感而哀痛的一种情志表现。悲哀太过,往往通过耗伤肺气而涉及到心、肝、脾等多脏的病变。如耗伤肺气,使气弱消减,意志消沉。可见气短胸闷、精神萎靡不振和懒惰等。 悲忧伤肝,肝伤则精神错乱,甚至筋脉挛急、胁肋不舒等。悲哀过度,还可使心气内伤,而致心悸、精神恍惚等。悲忧伤脾则三焦气机滞塞,运化无权,可现脘腹胀满、四肢痿弱等。 思则气结:气结,脾气郁结之意。思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若思虑太过,则可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中焦气滞,水谷不化,而见胃纳呆滞、脘腹痞塞、腹胀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思虑太过,不但伤脾,也可伤心血,使心血虚弱,神失所养,而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等。 恐则气下:气下,精气下陷之意。恐为肾之志。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作用。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所谓恐伤肾。过于恐怖,则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见二便失禁、精遗骨痿等症。恐惧伤肾,精气不能上奉,则心肺失其濡养,水火升降不交,可见胸满腹胀、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症。 惊则气乱:气乱是指心气紊乱。心主血,藏神,大惊则心气紊乱,气血失调,出现心悸、失眠、心烦、气短,甚则精神错乱等症状。 惊与恐不同,自知者为恐,不知者为惊。惊能动心,亦可损伤肝胆,使心胆乱,而致神志昏乱,或影响胎儿,造成先天性癫痫。 4.情志波动,可致病情改变:异常情志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如眩晕患者,因阴虚阳亢,肝阳偏亢,若遇恼怒,可使肝阳暴张,气血并走于上,出现眩晕欲仆,甚则突然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发为中风。 总之,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人的各种精神刺激只有通过有关脏腑的机能,才能反映情志的变化。故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为病,内伤五脏,主要是使五脏气机失常、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而致病的。至于所伤何脏,有常有变。七情生于五脏,又各伤对应之脏,如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此其常。但有时一种情志变化也能伤及几脏,如悲可伤肺、伤肝等,几种情志又同伤一脏,如喜、惊均可伤心,此其变。临床应根据具体的表现,作具体分析,不能机械地对待。2023-07-18 21:11:151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七情致病,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从而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 (一)影响脏腑气机,七情致病,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气血逆乱,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其中主要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二)直接伤及内脏。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内脏生理功能,而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三)情志波动,可致病情改变情志活动的异常,既然能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么,对已患的疾病就必然有所影响,或使病情加重,加速恶化,甚至导致死亡。2023-07-18 21:11:264
人的七情是什么?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 七情做为致病因素,有别于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入人体,而是直接影响有关的脏腑而病,情志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所有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人体的情志活动,必须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气血来源于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而脏腑所以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滋养。如《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个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变化。由此可见,气血是脏腑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而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所以,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非常密切。2023-07-18 21:11:451
七情内伤致病,首先损伤的脏是
【答案】:B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有关,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为七情发生之处,所以情志刺激首先伤及心神,心神受损可涉及其他脏腑。2023-07-18 21:12:041
机体感受外邪或因七情内伤是啥意思百度?
机体感受外邪或因七情内伤是啥意思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她的身体遭受外部打击,或者说因为七情六欲而受伤,只有这两种方式才能够让人伤心2023-07-18 21:12:131
五脏六腑怕什么顺口溜,五脏六腑的功能口诀是什么?
提起五脏六腑怕什么顺口溜,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喜怒哀乐对五脏六腑有那些伤害?另外,还有人想问五行五脏六腑相生相克顺口溜,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五脏六腑是如何相生相克,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五脏六腑的功能口诀是什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脏六腑怕什么顺口溜 丑时相匹配肝经,子时相匹配肝胆经,酉时相匹配脾经,未时相匹配小肠经,午时相匹配络,巳时相匹配脾经,辰时相匹配没经,寅时相匹配肺经。五脏六腑最怕什么?。 这就是人体内五脏六腑相匹配的时间,依据这类相匹配,五脏六腑活跃性的时间开展健康养生,就能做到更强的实际效果。五脏六腑最爱什么最怕什么。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脉、二阴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的病变,可经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反映于外,因而观察疾病的外在表现,可了解病位之所在。 五脏六腑怕什么顺口溜:喜怒哀乐对五脏六腑有那些伤害? 你说的是中医所讲的“七情内伤”。五脏怕什么情绪。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心肝脾肺肾怕什么顺口溜。 七情与气血的关系五脏六腑最怕吃什么食物。 中医认为,人的精动与密切相关,如《素问·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可见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又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喜怒思忧恐,简称“五志”。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故七情与气血关系密切。五脏怕什么 喜什么。 七情致病的特点五脏六腑的喜与厌。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六侵袭人体,从皮肤或口鼻而入,发病之初均见表证。而七情内伤,则直接影响相应的,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多种病变的发生。 直接伤及 《素问·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临床上不同的情志,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但并非绝对如此,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脏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里即指出了各种情志都与心脏有关,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受损可涉及其它脏腑。又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又常犯脾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证。 心主血而神,肝血主疏泄,脾主运化而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气血失调为多见。如思虑劳神过度,常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等症;郁怒伤肝,怒则气上,血随气逆,可出现肝经气郁的两胁胀痛,善太息等症;或气滞血瘀,出现胁痛,妇女,,症瘕等证。此外,情志内伤还可化火,即“五志化火”,而致阴虚火旺等症,或导致湿、食、痰诸郁为病。中医五脏口诀大全。 影响脏腑气机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解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先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守舍,出现精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故《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或恐惧不解则,发生骨酸痿厥、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五脏的子母关系图。 五脏六腑是如何相生相克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过度,伤神损脾。可导致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也会影响脾气。思虑过度,则伤心脾,暗耗阴血,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则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的情志波动,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以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五脏最怕什么食物。 以上就是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口诀是什么?相关内容,是关于喜怒哀乐对五脏六腑有那些伤害?的分享。看完五脏六腑怕什么顺口溜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2023-07-18 21:12:201
所谓的七情是那七味药?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七情做为致病因素,有别于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入人体,而是直接影响有关的脏腑而病,情志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所有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一、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人体的情志活动,必须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气血来源于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而脏腑所以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滋养。如《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个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变化。由此可见,气血是脏腑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而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所以,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非常密切。 二、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从而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 (一)影响脏腑气机,七情致病,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气血逆乱,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其中主要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二)直接伤及内脏。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内脏生理功能,而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三)情志波动,可致病情改变情志活动的异常,既然能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么,对已患的疾病就必然有所影响,或使病情加重,加速恶化,甚至导致死亡。 人有七情,属于精神活动范畴,包括喜,怒、思、忧、悲,恐、惊等情志情绪的变化。通常情绪的波动一般不会危害人的健康。但强烈的情绪波动,或长期消极情绪能引起过度的或长期的精神紧张,使人的健康受到影响,并可引发一些疾病。 中医认为:七情与人的五脏密切联系,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变化相关联,喜与心、怒与肝、思与脾,忧悲与肺、恐惊与肾—一相对应。七情波动能影响人的阴阳气血平衡和运行。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保证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剧烈的情志变化,可以使阴阳平衡失调,影响人的气血正常运行,导致气血功能紊乱。正如《素问·举痛论》指出的:“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中医认为七情分属于五脏,为五脏所主。正常情况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忧)为肺志,恐(惊)为肾志。 情志太过之时,则损伤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惊伤肾。 1.喜。喜为心志,心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心能主血,喜悦时人体气血运行加速,面色红润,御寒能力。抗病能力提高,罹患心脑血管病的可能下降; 心主神明,愉悦时,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增强,考试时也能有超常发挥,运动员易破纪录;心其华在面,喜悦时会神采飞扬,面带笑容,喜形于色,热恋中的情侣越发娇美动人或潇洒英俊等;心开窍于舌,高兴时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语言流畅动听等; 由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人在高兴时也胃口大开,久则心宽体胖等等。 喜伤心。过喜的异常情志可损伤心,常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多汗出,胸闷,头晕,头痛,心前区疼痛,甚至神志错乱,喜笑不休,悲伤欲哭,多疑善虑,惊恐不安等症状,可导致一些精神、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发生,严重者还可危及人的生命,如大喜时造成中风或突然死亡,中医称之为“喜中”。 2.怒。怒为肝志,肝能表达人的愤怒之情志活动。怒是个人的意志和活动遭到挫折或某些目的不能达到时,所表现的、以紧张情绪为主的一种情志活动。怒既有积极的一面,即指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战前动员要鼓舞战士的土气,包括激起战士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使之在战斗时化为巨大的战斗力;怒又有消极的一面,即指对个人和社会产生消极和不良的影响。暂时而轻度的发怒,能使压抑的情绪得到发泄,从而缓解紧张的精神状态,有助于人体气机的疏泄条达,以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 怒伤肝。大怒、过怒易伤肝,表现为肝失疏泄,肝气郁积,肝血瘀阻,肝阳上亢等病证。出现胸胁胀痛,烦躁不安,头昏目眩,面红目赤,有的则会出现闷闷不乐,喜太息,暧气,呢逆等症状。人体发怒时可引起唾液减少,食欲下降,胃肠痉挛,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上升,血中红细胞数量增加,血液黏滞度增高,交感神经兴奋。长此以往,会使人患上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对患有心脑血管病者,可导致病情加重,诱发中风、心肌梗死等,危及性命。 3.忧(悲)。忧(悲)为肺志,古代医家对忧愁的患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悲伤的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这主要是因为肺开窍于鼻,肺主气,为声音之总司。忧愁悲伤哭泣过多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忧愁会使人的面部皱纹增多。 忧(悲)伤肺。人在悲伤忧愁时,可使肺气抑郁,耗散气阴,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中医认为肺主皮毛,所以悲忧伤肺,还可表现在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皮肤病上。情绪抑郁,忧愁悲伤可以导致荨麻疹、斑秃、牛皮癣等。 4.恐(惊)。恐(惊)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惊恐是人对外界突发刺激的应急反应。人在受到剧烈惊恐之时,会出现大小便失禁,这与肾主前后二阴,肾主两便的功能相符。肾藏精,生髓充脑,人受到惊吓后,会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与肾藏精,生髓充脑有关系。惊恐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一定的益处的,可以引起警觉,避免机体遭到危害。 恐伤肾。惊恐过度会耗伤肾气,使得肾气下陷,二便失禁,遗精滑泄,严重的惊恐,还会导致人的死亡。这方面的例子并不鲜见。 5.思 恩为脾志,人的思虑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牌来表达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当人在思考或焦虑时,往往会出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有的妇女可以因为工作紧张,思想高度集中导致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等,这与脾主统血的功能相一致。 思伤脾。思为脾志,因而过思则易伤脾。伤牌可以表现为气血不足所致的乏力,出现头昏,心慌,贫血等症状。有的还可出现暧气,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疾病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 精神状态对于人的阴阳、气血、脏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样当人的阴阳、气血、脏腑发生问题时也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人们常说的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也就是这个道理。补益有利于健康长寿,在补益的过程中实施精神补养很重要,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把人的精神调整到最佳状态。 中药七情 中药的七情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其云:“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后人据此把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七个方面,称为“七情”。 1、单行:即单味药即能发挥预期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的称为单行。如独参汤,只用一味人参治疗元气大脱证即效。 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可以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 3、相使:即在性能和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效果等。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说生半夏畏生姜。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副作用,故云生姜杀生半夏的毒。从上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 6、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中的若干药物。2023-07-18 21:12:301
内伤七情中,最易引起妇产科疾病的是
【答案】:A考点:1.寒邪致病,有外寒、内寒之分。外寒入侵冲任、子宫,进而发生经行发热、经行身痛、痛经、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产后身痛、不孕症等病证。内寒,是机体阳气虚衰,命火不足或阴寒之气不散。内寒致病常导致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后期、痛经、带下病、子肿、宫寒不孕。2.热邪致病,有外热、内热之异。外热为外感火热之邪,尤其是月经期、孕期、产褥期,热邪易乘虚而入,损伤冲任,发为经行发热、经行头痛、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妊娠小便淋痛、产后发热等病证;热邪结聚冲、任、胞中,使气血壅滞,"热盛则肿"、"热盛肉腐",则发为产褥热、盆腔炎或盆腔脓肿、阴疮、孕痈等病证。内热又称"火热内生",若伤及冲任,迫血妄行,可发为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行吐衄、经行头痛、经行情志异常、恶阻、胎漏、子烦、子痫、产后发热、阴疮等病证。3.湿为阴邪,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多与气候环境有关,如气候潮湿,阴雨连绵或久居湿地或经期、产后冒雨涉水,湿邪内渗致病。湿留体内日久,又可随体质的阴阳盛衰而发生寒化或热化,导致带下、阴痒或盆腔炎等。内湿,又称湿浊内生,主要是.由脾的运化和输布津液的功能下降引起的湿痰浊在体内蓄积停滞致病。湿为有形之邪,随着湿邪留滞的部位、时间不同,分别发生经行浮肿、经行泄泻、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带下病、子肿、子满、产后身痛、不孕症等。内湿与外湿,病理不同,又互相影响,如湿邪外袭,每易伤脾;而脾肾阳虚之人,又易被湿邪入侵。4.七情内伤,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导致妇科病,以怒、思、恐为害尤甚。怒,抑郁忿怒,使气郁气逆,可致月经后期、闭经、痛经、不孕、瘕;思,忧思不解,每使气结,发为闭经、月经不调、痛经;恐,惊恐伤肾,每使气下,可致月经过多、闭经、崩漏、胎动不安、不孕。5.生活失度:①房劳多产,若孕期房劳可致流产、早产或产褥感染;经期、产后,余血未净而阴阳交合,精浊与血相结为邪,影响冲任、胞宫,发生妇科疾病j②饮食不节,易发生月经过少、闭经、胎萎不长、妊娠贫血等。③劳逸失常,过劳伤气,损伤心、脾、肾的功能,导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孕期过劳可致流产、早产;产后过劳可导致恶露不绝、缺乳和子宫脱垂;过于安逸又影响气血的运行,"逸则气滞",发生月经不调或难产。④跌仆损伤,妇女在月经期,尤其是孕期不慎可致堕胎、小产或胎盘早期剥离;若撞伤头部,可引起经行头痛、闭经或崩漏;若跌仆损伤阴户,可致外阴血肿或撕裂。6.体质因素:先天肾气不足,在青春期常发生肾虚为主的子宫发育不良、月经迟发、原发性闭经、崩漏、痛经、月经过少、多囊卵巢综合征;在生育期容易发生月经稀发、闭经、崩漏、胎动不安、滑胎、不孕症;更年期易出现早发绝经的早衰现象。又如素性忧郁,性格内向者,易发生以肝郁为主的月经先后不定期、经前诸证、痛经、经断前后诸证、子晕、子痫、不孕、阴痛等。如素体脾虚气弱,又常导致脾虚为主的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病、子肿等病证。2023-07-18 21:12:371
七情内伤的七情调摄
古今养生家和医家都非常重视对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的调摄,以此作为健身益寿或治疗疾病、促进药效的手段。《黄帝内经》总结出“恬淡虚无”的调摄法,指出人们若能保持愉悦安静,虚怀若谷的精神面貌,遇到意外事件能正确处理,“自解”,“自语”,“自悟”,才能颐养真气,却病增寿。古代养生家把情绪调节作为治病的良药。医家更重视调节情志,明代医学家汪绮石认为将七情调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是预防和治疗虚劳大病的根本之点。清代医学家程履新则指出:“大凡病原七情而起,仍须以七情胜服化制以调之,时者不悟,徒恃医药,则轻者增重,重者危矣!”祖国医学和心理治疗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概括有以下几类:说理开导式心理治疗:这种心理治疗起源于《黄帝内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告之以其败”即指出疾病和危害,引起病人对疾病的重视。第二是“语之以其善”,即指出只要与医务人员合作,及时治疗,措施得当是可以恢复健康的,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第三“导之以其所便”,即告诉病人如何调养,指出治疗的具体措施。第四“开之以其所苦”,即解病人的消极的心理状态。以情胜情式心理治疗:此法起源于《黄帝内经》所说的“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实践证明情志致病,按照这种心理治疗方法治疗是有一定的效果的。惊式心理治疗法:这是一种利用精神刺激治疗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失调方法。《灵枢》有载“哕,大惊之,亦可已。”例如医生对处在催眠状态的焦虑患者说:“经过这种治疗后你的心情很快就能变得平静,不再有不安和焦虑,头痛很快就能减轻或消失,睡眠会一天一天地好转,会睡得很熟很深”。2023-07-18 21:12:581
2003-1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七情内伤先自哪些脏腑郁发
【答案】:B本题考查知识点是七情内伤致病发生的脏腑。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 脾主运化而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如思虑劳神过度,常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等症。 郁怒伤肝,怒则气上,血随气逆。可出现肝经气郁的两胁胀痛,善太息等症。2023-07-18 21:13:231
如何应用七情内伤理论指导护理工作
七情致病的条件 一般把喜乐、愤怒、恐惧和悲哀视为人类最基本或原始的情绪形式。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将人的情绪分为兴趣、快乐、惊奇、痛苦、恐惧、愤怒、羞怯、轻蔑、厌恶、内疚十类。中医学习惯上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并认为七情是健全个体日常生活中始终存在着的正常过程,本身并不一定致病。“夫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皆有之境。若当喜为喜,当怒为怒,当忧为忧,是即喜怒哀乐,发而中节也。此天下之至和,尚何伤之也。”七情转变为致病因素,常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情志反应过于强烈、突然,或曰激情暴发。二是消极的情感活动持续过久。三是与情志的正、负性有关,愉快、欣喜、乐观、恬静、满足、幽默感、欢乐等情志反应,一般有益于身心健康,称为正性或良性情志;痛苦、焦虑、不愉快、愤怒、压抑、烦恼、悲愤、沮丧、不满、敌对、挫折感等,有害于人类身心健康,称为负性或不良情志。大量临床观察和文献报告证明,负性情绪削弱人的抗病能力,使人丧失生活乐趣和前进的动力,甚至是一种重要的“促癌剂”。四是与个体的体质、人格及调节耐受能力有关,个体脏腑、精、气、血、阴阳的盛衰及人格特点,会造成机体对情志刺激的耐受性及倾向性差异,决定情志病变是否发生以及病变的类型和具体脏器。2023-07-18 21:13:291
邪气中的()是指内伤致病因素,主要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
【答案】:A内伤病因,是指内伤致病因素,主要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这些病因在人们的精神、饮食、劳逸等活动中,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产生疾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三类。劳逸失度,可导致脏腑经络及气摁津液的失常而引发疾病。2023-07-18 21:13:481
七情失和严重会有什么后果?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是人对外界的正常生理反馈。当出现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刺激会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引发疾病。七情异常直接影响内脏功能,导致气机紊乱,所以又称“内伤七情”。这个伤的比较重了,会伤到内脏。所以抑郁压力大的人很容易生各种的严重疾病。(一)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情志以脏腑气血为物质基础,喜、怒、思、忧、恐,分别由心、肝、脾、肺、肾的五脏精气所化生.(二)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此外,心为五脏六腑的老大,又主神明,所以七情都与心有关,心神受损又牵连其他脏腑。总体来说七情伤心、肝、脾比较多。2. 影响内脏气机情志会影响脏腑气机,造成紊乱。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所以人的喜怒哀乐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心态乐观的人,病好的快。当人得知得了重疾后心态变化,疾病会迅速的恶话,都是这个原因。二、饮食与劳逸失常(一)饮食不节、不洁、偏嗜的致病特点饮食不节:吃多了、吃少了,饥一顿饱一顿,这都不行饮食不洁:比如不干净的生鱼片,夏季吃一堆小龙虾饮食偏嗜:偏热,如某些地方吃热粥,容易得食管癌,北方偏咸,容易得高血压。(三)劳逸失常的致病特点1.过度劳累致病(最近流行996福报之说,又有戏称天天996,早晚ICU。)3. 过度安逸致病(太闲了也不好,不过这个真算是富贵病吧,话说钱多事少离家近得活到底在哪?)三、痰饮痰饮,这个名字很怪异,痰还饮?其实这里面痰饮这个概念比较大,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但又作用于某些脏腑组织,引发其他病症,所以也是致病因素。(一)痰饮的形成痰饮是合称,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发生障碍所形成的,分为有形与无形。有形的痰饮,是指能看见、听见、摸得到的痰或饮;其中黏稠的为痰;清稀的为饮。无形的痰饮,是指有痰饮的症状,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气短、心悸或癫狂、昏不识人等,但却看不见摸不到,可治痰饮的方法治疗。(二)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引起的疾病较多,“百病多由痰作祟”。痰饮所在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差异很大。1.痰的部位及主要症状特点肺:喘咳咯痰;心:胸闷心悸;痰迷心窍,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发为癫狂;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经络筋骨:可见瘰疬痰核、肢体麻木2023-07-18 21:13:571
不属于内伤七情的是
出现紫色、失荣。不属于内伤七情的是出现紫色、失荣,中医认为情绪失调直接损害内在脏腑,故称"内伤七情"。七情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出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造成功能紊乱,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2023-07-18 21:14:031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又称内伤,泛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内伤病因系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为病。由内伤病因所引起的疾病称之为内伤病。内伤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的,因其病自内而外,非外邪所侵,故称内伤。 一、七情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因七情而病称为因郁致病。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七情致病不同于六*,六*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相关之脏腑。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故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人体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 1.与精神刺激有关:七情属于精神性致病因素,其发病必与明显的精神刺激有关。在整个病程中,情绪的改变可使病情发生明显的变化。如癫病多由情志所伤,忧郁伤肝,肝气郁结,损伤于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气上逆,迷蒙心神,不能自主而成。狂病多由恼怒悲愤,伤及肝胆,不得宣泄,郁而化火,煎熬津液,结为痰火,痰火上扰,蒙蔽心窍,神志逆乱而发。可见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直接伤及脏腑:七情过激可影响脏腑之活动而产生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如喜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七情过激虽可伤及五脏,但与心肝的关系尤为密切。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集中的表现,又必须接受心的统一主宰,心神受损必涉及其他脏腑。肝失疏泄,气机紊乱又是情志疾病发病机制的关键。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主疏泄;脾主运化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气血生化之源。故情志所伤为害,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如过度惊喜损伤心脏,可导致心神不安而心悸、失眠、烦躁、惊慌不安、神志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出现哭笑无常、言语不休、狂躁妄动等症。郁怒不解则伤肝,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出现胁肋胀痛、性情急躁、善太息,或咽中似有物梗阻,或因气滞血瘀而致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症瘕等。或因暴怒引起肝气上逆,损及血脉,血随气逆,发生大呕血或晕厥。若思虑过度,损伤于脾,使脾失健运,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七情所伤,心、肝、脾功能失调,可单独发病,也常相互影响,相兼为害,如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郁怒不解、肝脾不调等等。 此外,喜、怒、忧、思、恐等情志活动失调,能够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郁而化火,出现烦躁、易怒、失眠、面赤、口苦,以及吐血、衄血等属于火的表现,称之为“五志化火”。情志失调又可导致“六郁”为病,即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生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化。换言之,由气郁可致血郁、痰郁、湿郁、食郁为病。 3.影响脏腑气机:“百病皆生于气”。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气,即七情。七情之外,加之以寒热,称为九气。气贵冲和,运行不息,升降有常。气出入有序,升降有常,周流一身,循环无端,而无病。若七情变化,五志过极而发,则气机失调,或为气不周流而郁滞,或为升降失常而逆乱。 七情致郁,或为气不周流而郁滞,或为升降失常而逆乱。七情不舒,气机郁结,气滞而血瘀,气郁而聚湿生痰,化火伤阴。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变病多端。 七情损伤,使脏腑气机紊乱,血行失常,阴阳失调。不同的情志变化,其气机逆乱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怒则气上:气上,气机上逆之意。怒为肝之志。凡遇事愤懑或事不遂意而产生一时性的激怒,一般不会致病。但如暴怒,则反伤肝,使肝气疏泄太过而上逆为病。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可见头晕头痛、面赤耳鸣,甚者呕血或昏厥。肝气横逆,亦可犯脾而致腹胀、飧泄。飧泄又名水谷利,大便呈完谷不化样。若克胃则可出现呃逆、呕吐等。由于肝肾同源,怒不仅伤肝,还能伤肾。肾伤精衰,则现恐惧、健忘、腰脊软等症。肝为五脏之贼,故肝气疏泄失常可影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导致多种病变。 喜则气缓:气缓,心气弛缓之意。喜为心之志。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表现为健康的状态。但是喜乐无极,超过正常限度,就可导致心的病变。暴喜伤心,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乏力、懈怠、注意力不集中,乃至心悸、失神,甚至狂乱等。 悲则气消:气消,肺气消耗之意。悲忧为肺之志。悲,是伤感而哀痛的一种情志表现。悲哀太过,往往通过耗伤肺气而涉及到心、肝、脾等多脏的病变。如耗伤肺气,使气弱消减,意志消沉。可见气短胸闷、精神萎靡不振和懒惰等。 悲忧伤肝,肝伤则精神错乱,甚至筋脉挛急、胁肋不舒等。悲哀过度,还可使心气内伤,而致心悸、精神恍惚等。悲忧伤脾则三焦气机滞塞,运化无权,可现脘腹胀满、四肢痿弱等。 思则气结:气结,脾气郁结之意。思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若思虑太过,则可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中焦气滞,水谷不化,而见胃纳呆滞、脘腹痞塞、腹胀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思虑太过,不但伤脾,也可伤心血,使心血虚弱,神失所养,而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等。 恐则气下:气下,精气下陷之意。恐为肾之志。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作用。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所谓恐伤肾。过于恐怖,则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见二便失禁、精遗骨痿等症。恐惧伤肾,精气不能上奉,则心肺失其濡养,水火升降不交,可见胸满腹胀、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症。 惊则气乱:气乱是指心气紊乱。心主血,藏神,大惊则心气紊乱,气血失调,出现心悸、失眠、心烦、气短,甚则精神错乱等症状。 惊与恐不同,自知者为恐,不知者为惊。惊能动心,亦可损伤肝胆,使心胆乱,而致神志昏乱,或影响胎儿,造成先天性癫痫。 4.情志波动,可致病情改变:异常情志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如眩晕患者,因阴虚阳亢,肝阳偏亢,若遇恼怒,可使肝阳暴张,气血并走于上,出现眩晕欲仆,甚则突然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发为中风。 总之,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人的各种精神刺激只有通过有关脏腑的机能,才能反映情志的变化。故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为病,内伤五脏,主要是使五脏气机失常、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而致病的。至于所伤何脏,有常有变。七情生于五脏,又各伤对应之脏,如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此其常。但有时一种情志变化也能伤及几脏,如悲可伤肺、伤肝等,几种情志又同伤一脏,如喜、惊均可伤心,此其变。临床应根据具体的表现,作具体分析,不能机械地对待。 二、饮食失宜 饮食是健康的基本条件。饮食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气血,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生存和健康的基本条件。 正常饮食,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之气血阴阳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饮食失宜,常是导致许多疾病的原因。饮食物主要依靠脾胃消化吸收,如饮食失宜,首先可以损伤脾胃,导致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失常,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其次,还能生热、生痰、生湿,产生种种病变,成为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饮食失宜包括饥饱无度、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饮食失宜能导致疾病的发生,为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一)饮食不节 饮食贵在有节。进食定量、定时谓之饮食有节。 1.饥饱失常: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过饱均可发生疾病。明显低于本人的适度的饮食量,称为过饥;明显超过本人的适度的饮食量,称为过饱。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终致气血衰少。气血不足,则形体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易于继发其他病症。反之,暴饮暴食,过饱,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可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故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说。 饥饱失常,在小儿尤为多见,因其脾胃较成人为弱,食滞日久,可以郁而化热;伤于生冷寒凉,又可以聚湿、生痰。婴幼儿食滞日久还可以出现手足心热、心烦易哭、脘腹胀满、面黄饥瘦等症,称之为“疳积”。成人如果久食过量,还常阻滞肠胃经脉的气血运行,发生下利、便血,痔疮等。过食肥甘厚味,易于化生内热,甚至引起痈疽疮毒等。 总之,不宜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宜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饮食过多,则生积聚;渴饮过多,则聚湿生痰。 此外,在疾病过程中,饮食不节还能改变病情,故有“食复”之说,如在热性病中,疾病初愈,脾胃尚虚,饮食过量或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常常导致食滞化热,与余热相合,使热邪久羁而引起疾病复发或迁延时日。 饮食无时:按固定时间,有规律地进食,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节奏地进行活动,脾胃则可协调配合,有张有弛,水谷精微化生有序,并有条不紊地输布全身。自古以来,就有一日三餐,“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之说。若饮食无时,亦可损伤脾胃,而变生他病。 (二)饮食偏嗜 饮食结构合理,五味调和,寒热适中,无所偏嗜,才能使人体获得各种需要的营养。若饮食偏嗜或膳食结构失宜,或饮食过寒过热,或饮食五味有所偏嗜,可导致阴阳失调,或某些营养缺乏而发生疾病。 1.种类偏嗜:饮食种类合理搭配,膳食结构合理,才能获得充足的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人的膳食结构应该谷、肉、果、菜齐全,且以谷类为主,肉类为副,蔬菜为充,水果为助,调配合理,根据需要,兼而取之,才有益于健康。若结构不适,调配不宜,有所偏嗜,则味有所偏,脏有偏胜,从而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如过嗜酵酿之晶,则导致水饮积聚;过嗜瓜果乳酥,则水湿内生,发为肿满泻利。 2.寒热偏嗜:饮食宜寒温适中,否则多食生冷寒凉,可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等症。偏食辛温燥热,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或酿成痔疮。 3.五味偏嗜:人的精神气血,都由五味资生。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如酸人肝,苦人心,甘人脾,辛入肺,咸人肾。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该脏腑机能偏盛偏衰,久之可以按五脏间相克关系传变,损伤他脏而发生疾病。如多食咸味的东西,会使血脉凝滞,面色失去光泽;多食苦味的东西,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多食辛味的东西,会使筋脉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的东西,会使皮肉坚厚皱缩,口唇干薄而掀起;多食甘味的东西,则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此外,嗜好太过,可致营养不全,缺乏某些必要的营养,而殃及脏腑为病。例如,脚气病、夜盲症、瘿瘤等都是五味偏嗜的结果。所以,饮食五味应当适宜,平时饮食不要偏嗜,病时应注意饮食宜忌,食与病变相宜,能辅助治疗,促进疾病好转,反之,疾病就会加重。只有“谨和五味”才能“长有天命”。 (三)饮食不洁 进食不洁,会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出现腹痛、吐泻、痢疾等;或引起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寸白虫等,临床表现为腹痛、嗜食异物、面黄肌瘦等症。若蛔虫窜进胆道,;还可出现上腹部剧痛、时发时止,吐蛔,四肢厥冷的蛔厥证。若进食腐败变质有毒食物,可致食物中毒,常出现腹痛、吐泻,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 三、劳逸 劳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正常的劳动和体育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不会使人致病。只有比较长时间的过度劳累,或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或房劳过度,过度安逸,完全不劳动不运动,才能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发病。 (一)过劳 过劳是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1.劳力过度:劳力过度主要指较长时期的不适当的活动和超过体力所能负担的过度劳力。劳力过度可以损伤内脏功能,致使脏气虚少,可出现少气无力、四肢困倦、懒于语言、精神疲惫、形体消瘦等,即所谓“劳则气耗”。 2.劳神过度:劳神过度指思虑劳神过度。劳神过度可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出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纳呆、腹胀、便溏等症,甚则耗气伤血,使脏腑功能减弱,正气亏虚,乃至积劳成疾。 3.房劳过度:房劳过度是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正常的性生活,一般不损伤身体,但房劳过度会耗伤肾精,可致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或男子遗精滑泄、性功能减退,甚或阳痿。 (二)过逸 过逸是指过度安逸。不劳动,又不运动,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筋骨柔脆,脾胃呆滞,体弱神倦,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汗出等,还可继发其他疾病。2023-07-18 21:14:101
七情内伤胃胀痛右胁刺痛用什么中药诊治
胃脘胀属气郁,刺痛属瘀滞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治疗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 香附枳壳、陈皮川芎白芍、甘草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枳壳、陈皮理气除胀,川芎活血行气通络,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止痛之功。若气滞及血,胁痛重者,酌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青皮以增强理气活血止痛之功;若兼见心烦急躁,口干口苦,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气郁化火之象,酌加栀子、黄芩、胆草等清肝之晶;若伴胁痛,肠鸣,腹泻者。为肝气横逆,脾失健运之证,酌加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以健脾止泻;若伴有恶心呕吐,是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酌加半夏、陈皮、藿香、生姜等以和胃降逆止呕。2023-07-18 21:14:171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请问是什么意思???谢谢
这个是中医学的一个术语,六淫,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说的是,人体容易感受到外界自然界的环境和自身的情绪致病。2023-07-18 21:14:241
2021医疗卫生中医学重点考点:中医基础理论之病因
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所伤、劳逸损伤、痰饮、瘀血、结石,以及外伤和虫兽伤等。临床上主见六淫、饮食以及劳逸损伤。 一、六淫 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称之为“六气”,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六气”平时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正常的六气不易使人致病。只有当气候发生异常,同时我们人体自身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的时候,六气才会成为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我们称之为“六淫”。六淫治病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需要我们临床上面准确辩证。 二、疠气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疠气的传播可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进入人体而致病,也可因为饮食、蚊虫叮咬、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发病非常急,病情危笃; 传染性也非常强,易于流行;具有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等特点,气候因素、环境因素、预防措施不当还有社会因素都会影响疠气产生。 三、七情内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但是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正常的生理调节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比如古文“范进中举”就是由于情绪的突然波动导致发病。正是由于其病由内生,而且是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因此称“内伤七情”。所以才会有“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这正说明了七情由内而外发病的一个表现。 四、饮食失宜 饮食是为了维持正常生理活动,从食物中摄取营养从而保持集体功能而进行的举措,但饮食失宜或不洁或偏嗜,则又常为导致疾病发生之因,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又可聚湿、生痰、化热,或变生它病。饮食主要体现在饮食不节,过饥或者少食,都可能影响;其次是饮食不洁;再者饮食偏嗜也是原因之一,我们平常说好食肥甘厚味等,久之亦可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五、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三方面。劳力过度多指较长时间的过度用力而积劳成疾。劳力过度则伤气,久则气少力衰,神疲消瘦。故常有人劳累之后感觉喘不上气,古人云 “劳则气耗”。 六、痰饮 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清的我们称为饮,稠浊的我们称为痰。 痰,又分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在日常我们咯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无形之痰,则指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不见形质的痰液,但可通过其所表现的症状而确定。 饮,是指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并因其不同的停留部位和不同症状而有不同名称。如“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 痰饮的形成多由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于胸而形成。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则筋骨皮肉,形成多种病证。 七、瘀血 瘀血,指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瘀血多由于血出致瘀、气滞致瘀、因虚致瘀(即气虚或津亏致瘀)、血寒致瘀,以及血热致瘀等因素,因而导致瘀血停积。 总而言之,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所伤、劳逸损伤、痰饮、瘀血、结石,以及外伤和虫兽伤这些都是导致我们疾病产生的原因,我们在临床上面需要仔细辩证,找到病因,从而对症施药。2023-07-18 21:14:321
七情的主要特点是
七情的基本概念 bai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因七情而病称为因郁致病。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相关之脏腑。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23-07-18 21:14:391
倪海厦医师谈“七情”致病的特点。仰望岐黄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常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 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 因七情而病称为 因郁致病 。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 因病致郁 。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 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1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其基本规律是: 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 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伤相关之脏腑(互为辩证)。 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 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故曰:“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人体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2 七情的致病特点 中医研究的是人的生命规律,它不仅仅是研究病人和疾病,这跟西医是不太一样的。 中医学常常把人放在两个圈里,第一圈就是自然的圈, 《黄帝内经》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比如说春夏秋冬,我们中医经常讲,当 风、寒、暑、湿、燥、火太过或不及时,称为“六淫”或“六邪” ,就是当人和自然界之间不能协调的时候,就会产生疾病,这是疾病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圈是 社会 ,这个圈讲的是什么?它讲人的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跟人的生命及 健康 之间有什么关系 。中医在 养生 中有一句话,叫“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就是说当你自己心情处在一种非常平静状态的时候,你的气血就会正常地运行。这种正常的运行,是维持你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反之, 当你的情绪出现异常变化的时候,它就会使得你气血产生逆乱,进而导致疾病。 3 肝主怒,肝不好爱发脾气 很多女同志特别爱生气,而且女同志什么时候爱生气呢?是在她月经前后的时候。为什么?因为女同志是以血为主,以肝为先天,当她月经要来的时候和来月经这中间,由于她血往下行了,血行于下,而气浮于上,她这个时候气血不平衡,气有余便是火,所以,这时候就爱发怒了。所以,女同志在自己月经来的前后的时候,就一定注意调养自己的情绪,不要过怒,既不要过怒,也别郁闷。过怒和郁闷都不符合正常的生理状态,时间长了,就会产生疾病。 在门诊中,我常常跟女同志说,我说你 如果跟你先生吵架,你一定告诉你先生,把你气哭了再走, 别气一半,你先生就跑出去了,回来还得接着吵。为什么呢?是因为肝主怒,当你生气的时候,俩人吵架了,你怒气满胸,这时候肝气非常旺盛,如果这时候他走了,你这个气就淤滞在里面了,没法发泄了,发泄不出去,淤久就会化热,回来以后接着吵。如果你要是哭了,只要一哭,哭是什么?刚才我们讲了悲与肺相关, 当一哭的时候,肺气就旺盛起来,它就把肝气平下去了 ,因为中医说,肺和肝对应的五行是金和木,它们俩有个相互制约的关系,当肺气旺盛起来的时候,肝气就平下来了,不信你可以试一试。当你特别郁闷的时候,你就找个没人儿的地方大哭一场,哭完了你马上会觉得舒服。 我们再看很多肝病的病人,特别爱发脾气。为什么?因为肝主怒, 肝经本来就有热,所以他动不动就发火。 所以当你无缘无故地觉得自己这段时间特别烦恼,特别爱生气的时候,你得让中医帮你调一调,这个肝不是西医说的肝脏,也不是说你得了肝炎,而是你的这种状态出问题了。这时候需要一个调整的过程。因为我们知道有很多疾病,它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当量变的时候,发现不了,你到西医那儿检查,西医说你没有病。比如说我们有的人生气以后,觉得特别不舒服,头也疼,脑袋也胀,你到医院去检查,西医说你没事,你指标全正常。但是你就是不舒服,如果这时候你吃一点平肝降逆的药,让中药调整调整就好了。 4 心主喜,喜则气散,不可过度 心主喜,喜就是高兴,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说心花怒放,没有说肝花怒放的。我们也看到很多老年人,是心脏不好的病人,为什么等孩子都回来了,特别高兴,哈哈一笑就走了?因为喜则气散,过于高兴的时候,他的心气就耗散了。所以高兴是件高兴事,但是过度的高兴,也未必是件好事。 5 脾主思,思虑过多伤脾胃 脾主思,“思”就是过度思虑的人,脾主思就是说过度忧虑的人的脾胃就会出现问题。经常用脑的同志,他的脾胃功能都比较差,为什么?因为我们大家知道,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吃完饭的时候,人的气血都往胃上走,帮助你消化去了。如果这时候你的血不往胃上走,长期往脑子上走,那么时间长了,脾胃的功能就要受到影响了。 比如说有很多司机,特别是开长途的很多司机都有胃病,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的职业习惯,只要他往那 汽车 司机座上一坐,那血自然就往脑袋上走,久而久之,你想想,他的血老往上走,而吃进的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那么时间长了体内的病就出来了,最典型的就是什么胃溃疡、胃下垂之类的疾病。所以中医说思和脾胃之间的关系是忧思伤脾,思则气结,就是这个道理。 6 肺主悲,过悲则伤肺 肺主悲,大家都看过《红楼梦》,您看看林黛玉肯定有肺病,要不然她不会没完没了地老哭。经常哭,经常想掉眼泪肯定与肺有关。我前些日子看过一位患有肺癌的老先生,我给他看病,他说:“大夫啊,我不知道怎么搞的,我见了你就特别想哭。”我说:“这因为您肺上有毛病了,因为肺和悲这个情绪直接相关联。” 7 肾主恐,恐则肾气散 肾主恐,恐跟肾有直接的关系。《三国演义》里张飞在当阳桥上一喊,就把曹操身边那人给吓死了,我想,那人肯定肾气虚。恐则气下,老百姓有一句话,说吓得他屁滚尿流,说要被枪毙的人,大小便都失禁了。为什么一害怕的时候大小便都失禁了呢?因为肾是思二便的,它是控制二便的。当一个人过度恐惧的时候,他的肾气就散了,肾的固摄功能就差了,肾的固摄功能一差,大小便就失禁了。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与鼓励2023-07-18 21:14:461
《黄帝内经》论养生: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
《黄帝内经》中《灵枢·本神》从自然界的角度论述了「 ”养生”的内容。原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我们可以将这段话分成三句来理解 首先第一句话「 ”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它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养生,必须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来养生,根据气候确定自己的饮食、穿戴、运动等内容。因为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 第二句话「 ”和喜怒而安居处”,这句话主要从精神和情志上来阐述。「 ”和喜怒”的重点在「 ”和"字上,现在提倡「 ”和谐社会”,不管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还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都提倡和睦相处。「 ”喜怒”代表着情志上的七种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整句话的意思是强调养生需「 ”养心”,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健康才会光顾。 「 ”安居处”指的是居有所安。居于陋巷者,不能因为暂时的穷困产生不乐观的情绪;居于高堂者,也不能因此就变得趾高气扬。这点同「 ”和喜怒”一样都是强调心态的平和。 第三句话「 ”节阴阳而调刚柔”,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是告诉大家应保证体内阴阳的平衡,使身体内部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人就不容易生病了。 以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下《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论述,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一下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的相关内容。 顺四时——生命自有「 ”生、长、收、藏”的定律 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顺应时节、效法自然的养生之道。「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在古人看来,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所以养生就要随着四时的温热寒凉气候变化,做适当的调整。 那么顺四时养生又该遵循怎样的要则呢?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这是《黄帝内经》的回答。 在五行当中,春天与木相对应,而春季正是草木萌芽、生长的时候,即春生,人既然与天地相通,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运行规律,那春季养生就要养「 ”生”,因为我们身体内部的气血都往外生发,所以这个时候不要抑制自己,而要舒展自己的筋骨,多做做运动。同样,夏季万物进一步生长,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象,人体也要顺应「 ”长”这一节律,要奋发图强。 秋天开始收获、储备,为过冬准备好足够的干草粮食,而人也要开始「 ”收”,以迎接冬日的到来,所以要多补补身体,多吃点好的;冬天天气冷了,树木脱掉了叶子,动物钻到了洞里头,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藏了起来,人也要跟着时节的变化走,所以冬季要「 ”藏”,要补养好自己的身体,多吃羊肉、狗肉,因为冬天养好了,春天就不容易生病,这正应了民间的谚语:「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 我们每个人就像树叶一样,春季生发,夏季生长,秋天收获,冬天贮藏,遵从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形成的普遍规律,春生以冬藏为条件,冬藏以秋收为条件,秋收以夏长为条件,夏长以春生为条件。顺四时养生就要遵循「 ”生、长、收、藏”这个定律,否则,健康就要受到威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生命旅程中,要想健康地活到天年,那么在每一年里,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规律来养生,这是至关重要的。 和喜怒——七情事关五内,过喜过悲皆不宜 中医非常注重情志养生,过喜过忧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黄帝内经》中谈道:「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要大家淡泊名利,放宽眼界,追求心灵的内在平衡与和谐。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称为七情,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怒、喜、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 *** 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又不能适应时,就会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七情内伤。周瑜、程咬金、林黛玉等,或气死,或笑死,或忧死,无不和情绪太过有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这表明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内脏生理功能,而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 *** 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病理变化。七情内伤具体来说就是: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消除机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阴,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怒伤肝。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所以在遇到烦恼时,一定要学会暗示自己「 ”一切都将过去”「 ”破财免灾”「 ”知足常乐”等,这样心情就会轻松,头脑也会冷静下来。 思伤脾胃。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如果你是个心思比较重的人,那么最好找个倾诉的对象,有什么事情想不开就对他倾诉一番。 忧悲伤肺。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关联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严重干扰之症。 惊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眩晕、阳痿,其可致人死亡。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把人吓死的已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心理、精神状态对于人的气血和五脏六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人们常说的因郁致病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见过很多长寿者,他们当中生活苦难者有之,吸烟喝酒几十年者有之,疾病缠身者有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心胸宽广、与世无争、淡泊人生,经得起各种不良 *** ,即使精神受到重创,情绪起伏也不会太大。其实这就是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只要做到这些,健康长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节阴阳——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健康长寿是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也是人类高质量生存的表现。自古以来,追求健康长寿的方法五花八门,而阴阳平衡才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关于阴阳平衡这个问题,《周易》和《黄帝内经》这两部经典都有论述。 中华文化群经之首《周易》提出了一个千古命题叫作「 ”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阴阳的运动,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原规律,生命活动概莫能外。所以,中医学、养生学都以阴阳为核心。《周易》认为,阴阳相互作用是万事万物运动的根本,八卦和太极图都表明,阴阳运动维持着动态的相对平衡,正常的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精气神失调而产生衰老。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万物生杀的根本,阴阳是生命的根本。另外,《黄帝内经· 素问》还提出了「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神与形具,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健康长寿之道。意即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把握阴阳,顺应四时调节规律。 中医的阴阳学说还认为,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四时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同时能保持机体与其内外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就能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学主张「 ”治未病”和「 ”以预防为主”的观点,旨在培养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害。所谓「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阴阳平衡所涉及的面是广泛的。就是说,人要达到健康长寿的状态,身体和心理应保持好各种平衡,如心理平衡、代谢平衡、营养平衡、 *** 平衡、动静平衡等。如果这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可以说人和情绪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好的;如果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就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或机体处于虚弱不健康状态。如果人体长期处于疾病之中而不能及时康复,或长期处于虚弱不健康状态,那么,长寿、欢度晚年,只能是纸上谈兵。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2023-07-18 21:14:531
中医的内伤七情和外感六淫各指什么?
内伤七情简述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清静无为。 [编辑本段]成因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环境各种刺激的生理反应。如果精神刺激过度,常可引起体内阴阳、气血以及脏腑功能活动失调而产生疾病。 (1)由于七情的变化不同,对脏腑的影响也不一样。中医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惊恐伤肾”的说法,但并非那样绝对,它只能说明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功能活动确有一定影响。 (2)其所影响的脏腑,多表现为该脏腑的功能紊乱。如“怒则气上”,大怒伤肝,则肝气上逆,血随气上,出现吐血或昏厥等证。“思则气结”,思虑伤脾,则脾气郁结,健运失常,出现纳少、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证候。 (3)精神活动异常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反之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亦可导致精神活动障碍。如肝阴(血)不足则易怒,心火亢盛则发狂等。 [编辑本段]七情详解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当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当人犯怒时,破坏了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故当生气后,人们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饭、腹痛;甚至出现吐血等危症。中医术语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处在极度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形成消化性溃疡;亦有因血压升高而诱发冠心病导致猝死的。三国时代的周瑜因生气吐血而亡,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偶然发生。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戒怒,因为这对人对己有益。 “忧”,指忧愁而沉郁。表现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而整日长吁短叹,垂头丧气。《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若过度忧愁,则不仅损伤肺气,也要波及脾气而影响食欲。谚语说:“愁一愁,少白头”。传说伍子胥过文昭关,一夜之间须发全白,就是因为心中有事,过分忧愁所致的。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思虑完全是依靠人的主观意志来加以支配的。如果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诸如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病,大多与过分思虑有关。中医认为:过思则伤脾,脾伤则吃饭不香,睡眠不佳,日久则气结不畅,百病随之而起。因此,对待社会上或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倘若“百思不得其解”的话,最好就不要去“解”它,因为越“解”越不顺,心中不顺则有可能导致“气结”。 “悲”,是由于哀伤、痛苦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偶有所触及,即泪涌欲哭或悲痛欲绝。中医认为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两者损害的均是肺脏(指肺气),故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之说。这说明悲哀太过是会伤及内脏的。因此,家庭中一旦发生不幸的事情,一定要节哀,以保重身体为要。 “恐”,是惧怕的意思,因精神极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惊”,是突然遇到非常事变,导致精神上的卒然紧张。诸如骤遇险恶,突临危难,目击异物,耳听巨响等,都可发生惊吓。惊与恐不同,惊是自己不知道而惊吓;恐是自己知道而恐惧。无故恐惧害怕的人,大都肾气虚,气血不足;突受惊吓而当场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的人,大都因心气逆乱,心血受损,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的缘故。因此,治恐当补肾,治惊应安神。 总之,人的情志活动若要保持相对的平静,平时就要重视思想修养及精神调摄,客观对待周围事情的变化,使自己的精神面貌经常处在乐观、愉快、安静、平和之中,这对于养生有益。 [编辑本段]七情致病 (l)直接伤及内脏 七情过激过久,可以直接损伤内脏。情志伤脏,既可表现为反伤本脏,呈现出相应脏腑气机紊乱的病变规律;亦可发无常分,触遇则发。 ①反伤本脏: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外界的刺激作用于相应的内脏,才能表现出特定的情志变化,故说七情分属于五脏。其基本规律是:怒为肝之志,喜为心之志,悲(忧)为肺之志,思为脾之志,恐(惊)为肾之志。七情过激过久,可以损伤相应的内脏。其反伤本脏的基本规律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这种伤规律又称为自伤。 ②发无常分,触遇则发:情志致病可以不以次入,即可以不完全按照上述七情反伤本脏,导致脏腑气机紊乱的规律、次序致病。它可发无常分,触遇则发。其一,一种情志可以伤及多脏:如暴怒伤肝,亦可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臌胀、飧泄、呃逆、呕吐等症;思虑太过,不但损伤脾胃,亦能耗伤心血,神失所养,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过恐伤肾,精伤不能上奉,则水火失济,可出现心中烦、不得卧,或心神不安、心虚胆怯等症。其二,多种情志可以同伤一脏:七情过激过久,虽可分别伤及五脏,但与心之关系尤为密切,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精神情志活动,因而七情伤脏,均先影响心神,心神受损必涉及其他脏腑产生种种病变。此外,由于肝的疏泄功能能够调畅情志,关系到机体全身气机的运转,因而,七情致病导致脏腑气机紊乱,必然影响到肝的疏泄功能发生太过或不及,所以肝失疏泄也是情志致病发病机制的关键。又由于脾胃为人体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各种情志伤脏,常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纳运升降失常。所以说,情志所伤为害,又以心、肝、脾(胃)和气血的功能失调为多见。 (2)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致病伤及内脏,主要是影响脏腑的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不同的情态刺激,对气机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七情影响脏腑气机的病变规律,《素问》概括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解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可导致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思虑过度,则伤心脾,暗耗阴血,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以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心脏病患者,亦常因情志波动而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外感六淫 外感六淫 中医把导致疾病的因素分四类,外因、内因、病理产物和其他病因。外因,即中医中的外感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就是我们的各种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病理产物就是痰饮、淤血、结石等;其他病因包括外伤、虫兽咬伤以及烧烫伤等。 外感六淫致病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相兼性、和转化性。 外感性是指外界的邪气通过人的体表、口鼻来侵入人体从而致病。 季节性是指常常在一定时间段发病。 地区性是指与人居住的地区和环境关系密切。 相兼性是指外感六淫在侵入人们时还会强强联手,几种同时侵入。 转化性是指六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023-07-18 21:15:401
七情各伤什么?
七情内伤,是由于情绪变化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致疾病发生或诱发的一类病因。七情内伤致病,因其直接损伤内脏精气,故可导致或诱发多种情志病和身心疾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为自己制定一个能够达到的目标。如果你实现了一个你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你的心情就会很好,你就会快乐。目标不需要太大,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可以够得着的目标。和快乐的人相处。如果你的身边围绕着消极的人,那么,你自然也会感到消极。相反,如果你身边充满了快乐的人,他们的情绪也会影响到你,你也会感到快乐的。2023-07-18 21:16:281
什么是七情内伤?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 儒家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中医理论中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东汉哲人高诱对六欲作的注释:生、死、耳、目、口、鼻。 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参考资料: http://iask.sina.com.cn/q/54/27/7/1072754.shtml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内脏密切相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可见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又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喜怒思忧恐,简称“五志”。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故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密切。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侵袭人体,从皮肤或口鼻而入,发病之初均见表证。而七情内伤,则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多种病变的发生。 直接伤及内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临床上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但并非绝对如此,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脏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里即指出了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受损可涉及其它脏腑。又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又常犯脾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证。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而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气血失调为多见。如思虑劳神过度,常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等症;郁怒伤肝,怒则气上,血随气逆,可出现肝经气郁的两胁胀痛,善太息等症;或气滞血瘀,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症瘕等证。此外,情志内伤还可化火,即“五志化火”,而致阴虚火旺等症,或导致湿、食、痰诸郁为病。 影响脏腑气机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解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先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故《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过度,伤神损脾。可导致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思虑过度,则伤心脾,暗耗阴血,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则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以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2023-07-18 21:16:501
何为七情,何为七情内伤,两者有何联系和区别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悲伤肺,恐伤肾。2023-07-18 21:17:462
七情内伤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下”的是( )。
【答案】:E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2023-07-18 21:18:111
中医的七情是什么
中医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7种情绪。七情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2023-07-18 21:18:261
七情内伤的七情成因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环境各种刺激的生理反应。如果精神刺激过度,常可引起体内阴阳、气血以及脏腑功能活动失调而产生疾病。(1)由于七情的变化不同,对脏腑的影响也不一样。中医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惊恐伤肾”的说法,但并非那样绝对,它只能说明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功能活动确有一定影响。(2)其所影响的脏腑,多表现为该脏腑的功能紊乱。如“怒则气上”,大怒伤肝,则肝气上逆,血随气上,出现吐血或昏厥等证。“思则气结”,思虑伤脾,则脾气郁结,健运失常,出现纳少、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证候。(3)精神活动异常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反之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亦可导致精神活动障碍。如肝阴(血)不足则易怒,心火亢盛则发狂等。2023-07-18 21:18:391
根据七情内伤致病理论,思虑太过可导致
【答案】:B本题考查对七情致病的认识。七情致病对脏腑气机的影响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2023-07-18 21:19:391
七情名词解释
对于“七情”,医家、佛家都有自己不同的介绍,对于中医学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医对七情的具体介绍。中医七情的基本概念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即是对现代心理学中情绪的中医命名。比较中医学和现代心理学有关对情绪的认识,可以明确:情志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而产生的涉及心理、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具有内心体验、外在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可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其反应和表达方式与个体心理、生理状态有关。情志不同于神志,不象意识那样是人脑的特有机能,不能象意识那样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也不能象思维那样对事物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因此,情志是不同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一类心理现象。七情与情志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情志是对包括七情在内的所有情志特征与属性的抽象和概括,七情则是情志概念下的具体的七种情志。喜是伴随愿望实现、紧张情绪解除时的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情绪研究认为:快乐是指盼望的目的达到、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愿望实现是喜的来源。机体的脏腑精气充盛,气血和调,生命状态良好,则感受敏锐且对生活期待高,易于对愿望实现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并感受到心身的喜悦。喜的情绪体验的关键特征是紧张的解除和轻松、愉快的体验。怒是由于愿望受阻、行为受挫而致的紧张情绪的体验。怒与其他情绪不同,单纯体内气血冲逆足以导致怒的产生。因此,机体气血亢逆的内在变化,外界因素阻碍个体愿望实现,是导致怒产生的基本条件。忧是对所面临问题的解决看不到头绪,心情低沉并伴有自卑的复合情绪状态。其情绪范围较广,包括从轻微的一时性的忧郁体验到较严重的难以自行恢复的忧郁状态。一般轻者曰忧,中度者称为忧郁,重度忧郁则称为郁症。忧郁以情绪低落、兴趣减低甚或丧失为特征,机体活动水平也处于低下状态,故伴有性欲低下、活动减少等相应表现。思是对所思问题不解,事情未决,思虑担忧的复合情绪状态,通常称为忧思。思虑与忧郁相近,均有脏腑精气不足的内在因素及情绪低落的特征。但思虑尚伴有轻微焦虑,即对所面临的环境感到压力、所考虑的问题感到担忧的心理负担,其思维是正常的活跃的。而忧郁不同,其思维以迟钝呆滞为显著特点。悲是指人失去所爱之人或物,及所追求的愿望破灭时的情绪体验。悲有程度的不同,轻微曰难过,稍重可谓悲伤,再甚则曰哀痛。产生悲的外界原因是失去所珍重的人或物和所追求的愿望的破灭,内在因素则是个体的脏气虚衰。悲与喜具有对立属性,表现在对社会事件的满足与破灭、脏腑精气的亏虚与充实两个层面上。恐指遇到危险而又无力应付而引发的惧怕不安的情绪体验。恐惧产生的外在因素是面临威肋而无能为力,这是导致恐惧的关键原因。另外,看到或听到恐怖情景,即使并非亲身经历也能产生恐的情绪体验。恐的内在因素主要为脏腑精气亏虚。惊指突然遭受意料之外的事件而引发的紧张惊骇的情绪体验。产生惊的关键是意外之事不期而至。惊虽多由外发,但常伴随其他情绪体验,以复合情绪状态存在。如因已盼望之事不期而至产生的惊喜,突遇险情而险未至的惊吓,遭受不测风云而前景未卜时的惊恐等。恐和惊不同,体验较单纯,主要为惧怕不安,伴随逃脱的企图行为,而惊可伴喜亦可伴恐。七情代表中医学对人的基本情绪的认识。除七情之外,爱与恨、自豪与羞涩、尊严与蔑视等,也是人类基本的情志表现。2023-07-18 21:19:525
七情内伤对气机的影响有哪些表现?
七情内伤对气机的具体现表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2023-07-18 21:20:201
七情内伤的七情详解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当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当人犯怒时,破坏了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故当生气后,人们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饭、腹痛;甚至出现吐血等危症。中医术语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处在极度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形成消化性溃疡;亦有因血压升高而诱发冠心病导致猝死的。三国时代的周瑜因生气吐血而亡,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偶然发生。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戒怒,因为这对人对己有益。“忧”,指忧愁而沉郁。表现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而整日长吁短叹,垂头丧气。《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若过度忧愁,则不仅损伤肺气,也要波及脾气而影响食欲。谚语说:“愁一愁,少白头”。传说伍子胥过文昭关,一夜之间须发全白,就是因为心中有事,过分忧愁所致的。“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思虑完全是依靠人的主观意志来加以支配的。如果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诸如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病,大多与过分思虑有关。中医认为:过思则伤脾,脾伤则吃饭不香,睡眠不佳,日久则气结不畅,百病随之而起。因此,对待社会上或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倘若“百思不得其解”的话,最好就不要去“解”它,因为越“解”越不顺,心中不顺则有可能导致“气结”。“悲”,是由于哀伤、痛苦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偶有所触及,即泪涌欲哭或悲痛欲绝。中医认为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两者损害的均是肺脏(指肺气),故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之说。这说明悲哀太过是会伤及内脏的。因此,家庭中一旦发生不幸的事情,一定要节哀,以保重身体为要。“恐”,是惧怕的意思,因精神极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惊”,是突然遇到非常事变,导致精神上的卒然紧张。诸如骤遇险恶,突临危难,目击异物,耳听巨响等,都可发生惊吓。惊与恐不同,惊是自己不知道而惊吓;恐是自己知道而恐惧。无故恐惧害怕的人,大都肾气虚,气血不足;突受惊吓而当场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的人,大都因心气逆乱,心血受损,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的缘故。因此,治恐当补肾,治惊应安神。总之,人的情志活动若要保持相对的平静,平时就要重视思想修养及精神调摄,客观对待周围事情的变化,使自己的精神面貌经常处在乐观、愉快、安静、平和之中,这对于养生有益。2023-07-18 21:21:261
中医所说的“七情”指什么?
对于“七情”,医家、佛家都有自己不同的介绍,对于中医学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医对七情的具体介绍。中医七情的基本概念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即是对现代心理学中情绪的中医命名。比较中医学和现代心理学有关对情绪的认识,可以明确:情志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而产生的涉及心理、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具有内心体验、外在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可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其反应和表达方式与个体心理、生理状态有关。情志不同于神志,不象意识那样是人脑的特有机能,不能象意识那样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也不能象思维那样对事物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因此,情志是不同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一类心理现象。七情与情志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情志是对包括七情在内的所有情志特征与属性的抽象和概括,七情则是情志概念下的具体的七种情志。喜是伴随愿望实现、紧张情绪解除时的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情绪研究认为:快乐是指盼望的目的达到、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愿望实现是喜的来源。机体的脏腑精气充盛,气血和调,生命状态良好,则感受敏锐且对生活期待高,易于对愿望实现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并感受到心身的喜悦。喜的情绪体验的关键特征是紧张的解除和轻松、愉快的体验。怒是由于愿望受阻、行为受挫而致的紧张情绪的体验。怒与其他情绪不同,单纯体内气血冲逆足以导致怒的产生。因此,机体气血亢逆的内在变化,外界因素阻碍个体愿望实现,是导致怒产生的基本条件。忧是对所面临问题的解决看不到头绪,心情低沉并伴有自卑的复合情绪状态。其情绪范围较广,包括从轻微的一时性的忧郁体验到较严重的难以自行恢复的忧郁状态。一般轻者曰忧,中度者称为忧郁,重度忧郁则称为郁症。忧郁以情绪低落、兴趣减低甚或丧失为特征,机体活动水平也处于低下状态,故伴有性欲低下、活动减少等相应表现。思是对所思问题不解,事情未决,思虑担忧的复合情绪状态,通常称为忧思。思虑与忧郁相近,均有脏腑精气不足的内在因素及情绪低落的特征。但思虑尚伴有轻微焦虑,即对所面临的环境感到压力、所考虑的问题感到担忧的心理负担,其思维是正常的活跃的。而忧郁不同,其思维以迟钝呆滞为显著特点。悲是指人失去所爱之人或物,及所追求的愿望破灭时的情绪体验。悲有程度的不同,轻微曰难过,稍重可谓悲伤,再甚则曰哀痛。产生悲的外界原因是失去所珍重的人或物和所追求的愿望的破灭,内在因素则是个体的脏气虚衰。悲与喜具有对立属性,表现在对社会事件的满足与破灭、脏腑精气的亏虚与充实两个层面上。恐指遇到危险而又无力应付而引发的惧怕不安的情绪体验。恐惧产生的外在因素是面临威肋而无能为力,这是导致恐惧的关键原因。另外,看到或听到恐怖情景,即使并非亲身经历也能产生恐的情绪体验。恐的内在因素主要为脏腑精气亏虚。惊指突然遭受意料之外的事件而引发的紧张惊骇的情绪体验。产生惊的关键是意外之事不期而至。惊虽多由外发,但常伴随其他情绪体验,以复合情绪状态存在。如因已盼望之事不期而至产生的惊喜,突遇险情而险未至的惊吓,遭受不测风云而前景未卜时的惊恐等。恐和惊不同,体验较单纯,主要为惧怕不安,伴随逃脱的企图行为,而惊可伴喜亦可伴恐。七情代表中医学对人的基本情绪的认识。除七情之外,爱与恨、自豪与羞涩、尊严与蔑视等,也是人类基本的情志表现。2023-07-18 21:21:381
七情指的是什么
1、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2、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七种药物配伍。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应答外在环境因素的作用所产生,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的内在生理学基础。由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故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另一方面,外在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又可导致脏腑精气阴阳的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调。如大喜大惊伤心,大怒郁怒伤肝,过度思虑伤脾,过度恐惧伤肾等。扩展资料:七情六欲:七情六欲是一个心理反应。一般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不同学派对七情六欲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而医家的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情2023-07-18 21:21:487
七情是指哪七情,有什么区别?
对于“七情”,医家、佛家都有自己不同的介绍,对于中医学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医对七情的具体介绍。中医七情的基本概念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即是对现代心理学中情绪的中医命名。比较中医学和现代心理学有关对情绪的认识,可以明确:情志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而产生的涉及心理、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具有内心体验、外在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可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其反应和表达方式与个体心理、生理状态有关。情志不同于神志,不象意识那样是人脑的特有机能,不能象意识那样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也不能象思维那样对事物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因此,情志是不同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一类心理现象。七情与情志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情志是对包括七情在内的所有情志特征与属性的抽象和概括,七情则是情志概念下的具体的七种情志。喜是伴随愿望实现、紧张情绪解除时的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情绪研究认为:快乐是指盼望的目的达到、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愿望实现是喜的来源。机体的脏腑精气充盛,气血和调,生命状态良好,则感受敏锐且对生活期待高,易于对愿望实现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并感受到心身的喜悦。喜的情绪体验的关键特征是紧张的解除和轻松、愉快的体验。怒是由于愿望受阻、行为受挫而致的紧张情绪的体验。怒与其他情绪不同,单纯体内气血冲逆足以导致怒的产生。因此,机体气血亢逆的内在变化,外界因素阻碍个体愿望实现,是导致怒产生的基本条件。忧是对所面临问题的解决看不到头绪,心情低沉并伴有自卑的复合情绪状态。其情绪范围较广,包括从轻微的一时性的忧郁体验到较严重的难以自行恢复的忧郁状态。一般轻者曰忧,中度者称为忧郁,重度忧郁则称为郁症。忧郁以情绪低落、兴趣减低甚或丧失为特征,机体活动水平也处于低下状态,故伴有性欲低下、活动减少等相应表现。思是对所思问题不解,事情未决,思虑担忧的复合情绪状态,通常称为忧思。思虑与忧郁相近,均有脏腑精气不足的内在因素及情绪低落的特征。但思虑尚伴有轻微焦虑,即对所面临的环境感到压力、所考虑的问题感到担忧的心理负担,其思维是正常的活跃的。而忧郁不同,其思维以迟钝呆滞为显著特点。悲是指人失去所爱之人或物,及所追求的愿望破灭时的情绪体验。悲有程度的不同,轻微曰难过,稍重可谓悲伤,再甚则曰哀痛。产生悲的外界原因是失去所珍重的人或物和所追求的愿望的破灭,内在因素则是个体的脏气虚衰。悲与喜具有对立属性,表现在对社会事件的满足与破灭、脏腑精气的亏虚与充实两个层面上。恐指遇到危险而又无力应付而引发的惧怕不安的情绪体验。恐惧产生的外在因素是面临威肋而无能为力,这是导致恐惧的关键原因。另外,看到或听到恐怖情景,即使并非亲身经历也能产生恐的情绪体验。恐的内在因素主要为脏腑精气亏虚。惊指突然遭受意料之外的事件而引发的紧张惊骇的情绪体验。产生惊的关键是意外之事不期而至。惊虽多由外发,但常伴随其他情绪体验,以复合情绪状态存在。如因已盼望之事不期而至产生的惊喜,突遇险情而险未至的惊吓,遭受不测风云而前景未卜时的惊恐等。恐和惊不同,体验较单纯,主要为惧怕不安,伴随逃脱的企图行为,而惊可伴喜亦可伴恐。七情代表中医学对人的基本情绪的认识。除七情之外,爱与恨、自豪与羞涩、尊严与蔑视等,也是人类基本的情志表现。2023-07-18 21:2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