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2023-07-19 14:28:55
共1条回复
Troublesleeper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一部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五色是指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五音是指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五味是指酸甜苦辛咸五种味道,口爽是指口腔乏味、食欲不振,畋猎是指打猎,大象无形,目不可视,人执着于五色世界,却忽略了心灵的世界,从而导致视力下降,心灵失明,看不清世界的本质;大音希声,耳不能听,人执着于外在的五音,却忽略了心灵的声音,从而导致听力下降,心灵失聪,听不到大道的声音;人执着于五味,贪求口福,吃各种味道丰厚的食物,味觉下降,从而导致味觉下降,食欲不振,吃不出真正的味道;骑马奔驰,纵情狩猎,使人失去平静,丧失理性,以致心情狂乱,不能自制;稀有贵重的物品,使人心生奸诈,就会滋生出不良的行为;

第二部分: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腹代表着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目代表的是一种巧伪多欲的生活方式,因此圣人只求温饱,不去追逐声色之乐,摒弃物欲的诱惑,过着安定知足的生活!

俗语说:罗绮千箱,不过一暖;食前方丈,不过一饱;过度的追求官能的刺激,迷醉于物质的享受,越使心灵激扰不安,越是投入物欲的漩涡里,越使自己与自我疏离,心灵日愈空虚;真正的幸福潜藏在平常自然的心里,快乐存在于对简单生活的满足里,顺其自然,少思寡欲,知足知止,才会平淡无忧,逍遥自在,才会过得幸福快乐!

相关推荐

五色令人目盲 五味令人原文和翻译

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 故去彼取此。译文:光线太强眼会失明,声音太响耳朵会聋,口味大重嘴会麻木,纵情唯心人会发狂,高压唯物人会犯罪。因为,治理国家要讲人道不是越怎么样越好,所以,应该放弃绝对坚持以人为本。《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2023-07-19 05:15:381

《老子》——五色令人目盲

译文: 五色缤纷让人眼花缭乱,五音繁杂让人耳聋,各式美味使人味觉失灵,骑马打猎会让人内心狂躁,珍奇异宝使人德行败坏。因此,圣人只求温饱,不求声色。所以,抛弃物欲,只想过宁静的生活。 解读: “五色令人目盲”,色彩太过绚丽,会让人迷失其中,慢慢地分不清黑白,最终忘记最根本的东西。这个“五色”是指欲望,被内心的欲望迷惑了,就会忘记自己的初心。只有抛却“五色”,坚持自己的本心,才能把事做好。 “五音令人耳聋”,是说一个人整天沉浸在别人对你的夸赞中,逐渐就不能忍受正常的声音,会让你丧失正常的判断力。“五味令人口爽”的意思是各种味道多了,就会让人的口味出现偏差。其实,老子讲的五色、五音、五味,都是在影射人的欲望。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这句话讲的是打猎,其实是指被欲望驱动的不断猎取,会使人的内心发狂。我们如果懂得这个道理,不被欲望所驱使,生活就会过得更加坦然。 老子接着讲到了“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说珍奇异宝会让人的行动受到影响。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需要有恒心,但路途上会有各种诱惑,各式各样的“难得之货”会出现在你眼前。譬如,考研路上,会遇到各种聚会想去参加,还有见人找到高薪工作等外在的诱惑;创业路上,遇到新的商业机会或公司被高价收购的诱惑;还有许多有能力的官员,面对诱惑没有悬崖勒马,也是非常令人惋惜的。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要被这些“难得之货”扰乱心思。如果你能把对“难得之货”的欲求放下,就会容易坚持下去,最终走向成功。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所讲的“目”指的是欲望,眼睛是我们满足欲望的一个窗口。欲望没有被满足时,会不断猎奇,不断向外看。我们吃东西其实不需要那么多,基本的饮食就够了。但眼睛看到这么多美味佳肴,欲望的驱使下就会多吃。我们吃东西,并不是你想吃的就是身体需要的。“腹”是做事本身,“目”就是欲望。 老子告诉我们,要把精力放在该做的事上,不要被欲望驱使去做事。如果我们能“去彼取此”地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会发现做起事来会顺利很多,人生也会越来越幸福。
2023-07-19 05:16:051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略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请问什么意思呀?

该句出自道德经,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扩展资料:《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2023-07-19 05:16:1311

五色令人目眩昏。是谁的诗,全文如何。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绚丽多彩的追求,让你眼花缭乱如入迷丛,也许活得不如一个瞎子,张着明眼四处乱望,不知所措,整天只为了这些乱人眼的色彩而突视了本身的感受。也许一个瞎子的世界比这都更加美好,永存在他们心中的那份美丽定是胜过这些繁华似锦。 “五音令人耳聋”迷人乱性的音乐虽然激刺着你的神经,让你亢奋,让你充满了兴奋,可那终究有一天,你会发现那都很假,终有一天让你生出疲倦,在热闹中迷失自己,这比聋子还惨,聋子的世界听不到这迷人乱性的声音,可是在他们宁静的内心世界里,没有喧闹带来的苦恼,没有糜糜之音带来困惑,从内心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音乐,最终感受到生命最美妙的旋律,有耳,是福是祸活得就是一个心境。 “五味令人口爽”有些富人什么都吃,因为部分富人富得有点莫名其妙,他们会跟那些穷到没东西吃而随便乱吃东西的人一样什么都吃,那种为了口腹之欲的样子,并不比没有那没有吃的人好多少?不过是追求的东西不一样罢了,但是那种迫切的追求,仿佛与饥饿的人吃到一顿饱饭并没有多大区别。那种看上去高高在上的挑吃的家伙,其实都是被饥饿永远折磨的东西,我们应该可怜他们,他们过着这么一种病态的生活,让这个社会也变得有些病态。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纵横在世间,如果不是为了理想,而只是为了贪图一时的畅快激爽,其实也是一个欲望的奴隶,一个人只是忘记追求,从而注重过程,在过程与追求,需要有得有失,维持自然界的生存平衡,如果才不至于在追求中迷失,心因为过份的激动而狂乱。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们在追求虚无中的独立无二,忘记了在精神上追求的天人合一,最终那独一无二的标榜也变成了一种为了承认而努力,最终结果还是没有被承认,需要别人的承认的成功才算成功吗?一切都以自己努力为本源吧,只是做那天人合一,众生息息相关的追求,你才能幸福的。没有人追求黄金的稀少,便不会因它而引发多少悲剧,非洲没有钻石,战乱一定会少很多很多,中东没有石油,战乱也一定会少很多很多,美国不搞霸权,恐怖怎会存在,富人照顾穷人,穷人怎么会不感恩富人,仇富,鄙穷是相生相克,若是不能放弃成见,世界那天会和谐?这一句,跟"不尚贤,使人不争!"的道理有些相近,一者讲物,一者讲名.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因此圣人只要吃饱就好,断然不会为了那虚妄的人生目标而图伤脑筋,他们更注重于与人相处,与自然相处,与天道合一。
2023-07-19 05:16:491

漫谈《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五色: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这里代指一切形形色色,有形有相之物。五音: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这里代指所有耳朵能听到的声音。五味:酸、甜、苦、辣、咸五种口味,这里代指各种美味。驰骋畋猎:骑马狩猎。行妨:行为损害别人的利益。字面意思是眼观形形色色,会使人眼瞎;耳听各种声音,会使人耳聋;口吃各种美味,会让人口爽(这好像还说的通,^_^),骑马打猎会让人心发狂,稀有难得的东西会让人损害别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欲望。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人不听、不看、不吃、也不活动了吗?显然不是,这叫咬文嚼字,我们理解《道德经》不应把它当做一门文化知识去学习,要以心观心,观其文,悟其理。眼、耳、鼻、舌、身、意佛家称为六根,人靠这六根来感知外在的一切,从而产生六识,六识使人产生喜、怒、哀、思、悲、恐、惊各种情绪。六根之性是佛性,也就是我们说的人的心灵,也叫精神,老子还称之为谷神。六根之性本自清、静,灵明透彻,因为清净灵明透彻,能正常反应万物,强做比喻,如同平静、清澈的水面,能照万物,来则应,去则空。平静水面一旦投入一块石子,则起波澜,此时水面动荡,无法正常照物。人沉迷于五音,无色,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的诱惑,使心神外驰,神不守舍,动荡不安,打破了心之本体清静灵明的状态,如同往平静的水面投入石子。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腹:内心目:眼观,引申为外在之声色货利。圣人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不被这些外在的声色货利的诱惑所牵。声色货利是人生存必要条件,我们无处可逃,六祖坛经云“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可以看出,修心不是挖空百思想,闭眼塞耳封闭自己来达到静心的目的,而是顺其自然,不执着,心如明镜照物,物来则应,物去不留。物来物去不失镜本明。参考书目: 张玉林先生著《中华民族养生健身心要》 张玉林先生著《漫谈金刚经 心经 坛经》
2023-07-19 05:17:051

谁能解释下老子这句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注释】五色: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这里泛指各种刺激视觉的形象。目盲:比喻眼花缭乱。五音:古代音乐的五个基本音阶,即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这里泛指刺激听觉的各种音声。五味: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这里泛指各种刺激口感的美味。爽:伤,意谓丧失味觉。 色、音、味这各种刺激感官的东西,常常能困敝、麻痹人们心灵的天性,使之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庄子天地篇曰:"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音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傻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爽厉;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注释】驰骋:骑马奔驰。畋猎:围猎,意指纵情玩乐。发狂:心神狂乱。 此是比喻纵情玩乐,追求外来刺激。这种种燥动,会使人失去天性的平和虚静,以至心神狂乱,不能自抑。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注释】行妨:操行受到妨害。难得之货:难以获取的东西。它的诱惑力会妨碍人行为的正直。 老子哲学思想是以人学为目的和归宿,它引导大家在人生道路途中,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对事物看得更为超脱,不斤斤计较于物质上的享受,不迷恋于世俗的浮华,而应乐道自得,立己立人。一个人受贪欲的驱使,将会扰乱自身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丧失个人本性诚朴的道德规范。陶渊明诗曰:"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文学家萨迪也说:"无论是学者、博士、圣徒,也无论是雄辩的人物,只要他羡慕浮世的荣华,便如同跌落于蜜中的苍蝇,永难自拔。" 【漫谈】香港作家金庸说:现在社会的大多数人被物质的丰富所目眩,重视的是商品的拥有和消费价值,却不重视精神的价值。与以前相比,我们的物质生活确实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却未必一定会生活得更富足。人的幸福和不幸是不能以金钱或物质的多寡来计算的,须以内心的满足程度与精神价值来衡量。真正的近代文明必须这样重视精社和人格。倘若人人都将商品或物质作为追求目标的话,由于物质有限而人的欲望元穷,就会演变为夺、掠夺、斗争、战争,更有可能引发世界大战吧!为了回避这种大灾难,就要发展、创造精神和人格的价值,对之日益重视,除此以外别无他途。如果人类的精神和人格渐趋崇高,则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否定掠夺行为,这难道不就是产生恒久和平的根源吗?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注释】为腹,只是为生存;为目,追逐浮华,过分贪欲。 人的基因天性中,既有固有的慈爱利他性行为,也有本身的自私性行为。然而对声色货利的过度贪欲,却是使人完全迷失本性的根源。圣人为腹,是只求其身得到滋养;不为目,不使欲望达到丧失本性的地步。从此可以看出,老子并非是主张绝对禁欲,而是告诫人们在欲望的满足上要把握适度。对声色等能引起感官愉快的过度追求,会使人丧失正常的理智,只有摆脱贪婪妄欲,方能保持内心的安宁;内心恬淡虚静,人的真诚淳朴的本性方能持守不失。 【漫谈】老子反对物欲横流,追求返璞归真,讲究精神世界的升华与满足。学者们发现《道德经》能够起到填补精神空虚、抚慰心灵创伤的作用。老子的道法自然、守静抱朴、少私寡欲、身重于物的处世哲学,清白做人、冷静处世的人生准则,有助于调节人们的心态,使处在当今商品经济大潮之中人们的心灵找到了避风港,得到了寄托和慰藉。 【漫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无论是存在于快乐,还是存在于德行,还是兼存于这两者,往往总是在那些在心灵与性格上有着高度的教养但却只有适度财富的人们身上才能找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得无用的财货却缺少高尚品质的人身上找到的”。 意译五色乱目,能令目失明; 五音乱耳,能令耳失聪; 五味浊口,能令口味败; 纵情猎物,能令人心情狂乱; 难得财货,能诱人行为不端。 因此,圣人只为肚腹生活之需,而不贪婪妄求声色财货之娱,所以摒弃后者而采取前者。
2023-07-19 05:17:143

读《道德经》随感(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读《道德经》随感(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文/衣者郭郭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五种颜色让人眼花缭乱;五种音调让人听觉失灵;五种滋味让人口不辨味; 纵情于狩猎作乐,让人内心发狂; 稀有的货品,让人行为不轨。 因此圣人只求饱腹而不求目眩,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重视内在的满足。 感悟: 好比,小孩子如果让他自由发展,就可能犯错,但是他犯了错之后才会学到教训。如,火很烫不能碰,但小孩子不知道什么叫烫,不如让他去碰一碰,等他碰了以后知道那种感觉,他才能了解火是烫的,烫会使人发痛,以后他也许就不会乱碰了。大人说再多他也不见得会听,让他自己亲身尝试一下,可以省却许多烦恼。所以,人生很多问题防不胜防,只有靠自己对自己有所约束,经常提高警觉。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如果真能避开这五方面的话,就可以少了许多无谓的困扰。
2023-07-19 05:17:291

谁知道这两句的白话翻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夫大王亶父,可望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大王亶父,可以说是最能看重生命的了。能够珍视生命的人,即使富贵也不会贪恋俸养而伤害身体,即使贫贱同样也不会追逐私利而拘累形躯。
2023-07-19 05:17:385

五色令人目盲全文

十二章 五色(1)令人目盲(2);五音(3)令人耳聋(4);五味(5)令人口爽(6);驰骋畋猎(7),令人心发狂(8);难得之货,令人行妨(9)。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10),故去彼取此(11)。 【注释】 (1)五色:青、赤、黄、白、黑叫五色,此指缤纷的色彩。 (2)目盲:比喻眼花撩乱。 (3)五音:古代音乐的五个基本音阶,即宫、商、角、徽、羽。这里代指纷繁的音乐。 (4)耳聋:比喻听觉不灵。 (5)五味:酸、苦、甘、辛、成。这里代指丰美的食物。 (6)口爽:爽,伤。口爽,一种口病,这里比喻味觉差失。 (7)驰骋畋猎:驰骋,马奔跑。畋猎,即围猎。意即纵情玩乐。 (8)令人心发狂:使人内心放荡而不可抑止。 (9)行妨:妨,害,伤。行妨,破坏人的操行。老子在这里指出了物欲对人性的损害,提出正常的生活应当是为"腹不为目",但求安饱,不纵情于声色之娱。 (10)为腹不为目:一说只为吃饱肚子,不求声色娱乐。一说腹指人的内在自我,目指外在的形象或感觉世界。皆通。为"腹",即建立内在的宁静恬淡的生活;为"目",即追逐外在的贪欲的生活。而外在的声色之娱愈过分,心灵就愈空虚。只有摆脱外界的物欲生活,而持守内心的安宁,才能保持心灵固有的纯真。 (11)去彼取此:摈弃物欲的诱惑,吸取有利于身心自由的东西。【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撩乱;纷繁的音乐,使人听觉不灵敏;丰美的饮食,使人味觉迟钝;纵情围猎,使人内心疯狂;稀罕的器物,使人操行变坏。因此,有“道”的人只求安饱而下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摈弃物欲的诱惑而吸收有利于身心自由的东西。
2023-07-19 05:17:533

道德思辩——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fáng)。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青、黄、赤(红)、白、黑五色,即黑白加三原色。清朝孙星衍对五色的注解: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玄出於黑,故六者有黄无玄为五也。 古代以这五种颜色为正色,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三原色加黑白两色。 理论上,通过这五种颜色可调出其他所有颜色,所以五色在这里代表各种色彩。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名言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从人物画的角度来说的。 当然,在达芬奇之前,孟子也说过: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恶真伪就无法隐藏。 但是在道德经中,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 曾经有人说“五色令人目盲”的意思是:五色缤纷使人眼瞎。 从某种角度去理解的话,确实可以这么讲,但是作为注解,这么说就有点不合适了。 如果单纯的把“盲”理解成“瞎”,那现实中那么色盲症患者是不是也算瞎子? 所以目盲不是眼瞎,否则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应该是瞎子。 这里的盲字是指各种颜色让人眼花缭乱,从而令人的心思也变得复杂起来。 因为当一个人的心思变得杂乱的时候,便很难专心致致的去做某件事情。 所以,如果想要清楚的去理解“五色”和“盲”字的关系,我觉得可以参考佛宗【心经】里对于“色”字的理解。 “五音令人耳聋” 五音:宫、商、角、徵、羽;古代汉族音律,在这里代表各种声音。 这句话里的耳聋同样代表着各种声音会扰乱人的心思,而不是让人变成聋子。 “五味令人口爽” 五味:酸、甘(甜)、苦、辛(辣)、咸五种味道,在这里代表各种味道。 爽字在汉语中代表畅快、舒适。也就是让人感到愉快,舒服的意思。 有人认为口爽应该理解成口伤,意思是: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 这些人认为这种观点出自古代中医理论,更有人认为这种代表‘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的理论出自于【老子】。 首先,认为出自【老子】这种说法本身就有些断章取义,不可取。 其次,认为出自中医理论的这种观点,我无法确认真假,因为我在中医书籍中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但是我却从别的地方找到了一些资料: 三国时期魏国的嵇康在【答难养生论】中说:聘享嘉会,则唯肴馔旨酒……饕淫所阶,百疾所附,味之者口爽,服之者短祚[zuo]。 这段内容是谈论酒与养生的,他认为酒这东西没什么好处,刚开始喝的时候觉得味道不错,可是喝多了就会让人觉得很嘴巴很臭,同时会让人精神失常、损伤五脏六腑。 最后两句“味之者口爽,服之者短祚”是说虽然酒的味道不错,但是这种味道存留的时间很短。 为了一时的口腹之欲而损伤身体的这种做法不符合养生。 (关于酒,中医中也有少量饮用可以活血通脉、温通阳气、驱除寒邪、助行药力的说法,所以不能说酒完全是坏处,只能说过量饮用不好。) 【百喻经·愚人食盐喻】记载: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这段内容是说有一个愚蠢的人去别人家吃饭,主人把饭端上来之后他觉得太清淡,于是主人给他添了一些盐,然后他认为饭之所以好吃是因为里面有盐的原因,于是他不吃饭只吃盐,结果大家应该很清楚。 这段内容里的“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是指这个人拿盐当食物来吃,结果自己吃了亏。(小时候偷吃过生盐,味道不错,可是吃多了受罪的还是自己) 以上两个例子都表明口爽就是爽、舒服的意思,我不知道那些坚持认为口爽代表口舌失去辩味能力的人是从哪里得出的结论。 在这里,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同【答难养生论】的观点有些类似。 【答难养生论】中是用酒来作例子,而老子更加直接,他认为各种美味的东西虽然让人有了良好的口感,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却会让人痴迷于这些味道,从而让人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 这一点很明显,当我们习惯了某种很美味的食物或味道,忽然换作一些味道很淡或者粗茶淡饭时,会很不习惯。 所以,美味的食物会让人心情舒畅,但同时也会让人养成骄奢的习惯。 正所谓: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骑马在广阔的大地上奔驰、狩猎时因收获而带来的满足感,这些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变得骄狂、贪婪、嗜杀。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奇珍异宝、金银财物等这些可以让人过得更好的物品很容易会让人产生占为己有的想法,控制能力差的人甚至会因为这些东西而做出伤害别人的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偷、抢、骗等等。 行妨中的妨字有阴碍、受伤的意思,在这里代表人的行为受到影响,从而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 以上的这几条都是惑乱人心、让人无法保持平常心的东西。 老子通过几个常见的例子告诉我们,不管是口舌之欲还是难得之货,都会扰乱我们的视觉和听觉,然后刺激我们的情绪,从而引起人们的“七情六欲”。 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也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 但是如果受到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的时候,会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这时的七情就会变成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六欲: (1)求生欲,即努力活着的欲望。与此相关的词有饮食、温饱、健康、平安、安全、长寿等。 (2)求知欲,即想要了解知晓一切事物的猎奇心理。与此相关的词有了解、知晓、明白、探索、研究、发展、开创等。 (3)表达欲,即想要把自己的见闻、想法、感受等告知别人,并获得他人认同的欲望。与此相关的词有诉说、倾诉、告诉、发表、表达、抒发等。 (4)表现欲,即想要在人群中争强好胜,显示自己的独特性、权威性,并获得他人尊重和服从的欲望。与此相关的词有面子、荣耀、地位、名声、威信、权势等。 (5)舒适欲,即尽量使感觉更舒适的欲望。与此相关的词有冷热、香臭、疲倦、爽快、痛痒、明暗、软硬等。此欲望着重于身体各感官。 (6)情欲,即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与此相关的词有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等。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人活着其实最重要的是为了吃饱肚子,让自己可以好好的生存下去,其它那些行为只是为了辅助生存而作出的自然反应。 道家的思想一直以清静自然,少思寡欲为主。 对于现在的人来讲,完全做到摈弃七情六欲是不可能的,人只要活着就不可能做到。 不过少思寡欲还是可行的,所以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 目不是眼光而是代表目的、目标。 大自然中除了人类,其它动植物都是“为腹不为目”的。 植物不会摄取多余的水份和养份,动物吃饱了就不会再去破坏周围的环境,这种行为才是符合生存规则的。 “去彼取此”在这里表示抛弃那些多余的或伤害自然的行为习惯,保留基本的生存意识。 也就是说这一章主要讲修行中的修心,不被各种美食、声音、美色等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身心合一,心如止水。 只有这样才能专心致致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大概也是成功的关键之一吧。这一章同样让我想起了佛宗【心经】里的一段话: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现实中,有些人喜欢某种食物,或者有某种习惯,这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看的话,这些习惯便是这个人的缺点。 我们常常看小说或者电视剧,某些人经常会去一些固定场所,吃固定的食物,虽然表面上看是一种爱好,但是我们都清楚,一旦这个规律或者习惯被有心人发现,那么这个爱好或习惯就会变成这个人的至命缺点。 所以,道家讲究无欲、随遇而安。 这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当一个人能够做到心如止水,随遇而安,不被外界的不良因素诱惑时,这个人便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更多的事情。因此,我个人认为,在这一章中,老子想表达的是“无欲”两个字。
2023-07-19 05:18:141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翻译与解读 五色令人目盲01,五音令人耳聋02,五味令人口爽03,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04;难得之货,令人行妨05。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06。故去彼取此07。 今 译 五色使人惑视,五音使人惑听,五味伤败口味,纵情田猎使人狂荡,珍贵物品会败坏人的品德。因此,道家的至德之人只求腹饱,不贪物欲 *** 。 评 议 老子主张节俭、少私寡欲,主张为民“重积德”、立“玄德”。因此,他竭力反对穷奢极欲、败坏道德的行为。本章,老子有感于奴隶主贵族或权贵贪图享受、纵情放荡败坏道德的种种恶行,因此,他呼吁世人,要少私寡欲,不要贪图享乐,纵情放荡。老子在这里,是对贵族阶级追求淫乐和贪图享乐生活,提出的尖锐批判。 陈鼓应先生说:“今日都市文明的生活,芸芸众生,只求动物性的满足与发泄,灵性的断伤到了骇人的地步。我们可以普遍地看到人心狂荡的景象。读了老子的描述,令人感慨系之!”(《老子注译及评介》)老子的这番话语,的确是警世之言,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注释 01 五色:青、黄、赤、白、黑为五色。这里是泛指。故河上公曰:“贪淫好色。”目盲:谓失明。河上公曰:“伤精失明。”林希逸曰:“惑视也。” 02 五音:谓宫、商、角、徵、羽。耳聋:林希逸曰:“惑听也。” 03 五味:酸、甜、苦、辛、咸为五味。爽:伤。河上公曰:“爽,亡也。”王弼曰:“爽,差失也。”林希逸曰:“口爽,失正味也。”《广雅· 释诂三》曰:“爽,败也。”句谓:五味败坏口味。 04 驰骋:马奔驰。田猎:打猎。心发狂:谓恣肆放荡,心神不定。河上公曰:“精神散亡,故发狂也。”奚侗《老子集解》曰:“驰骋田猎,心与物竞,不能宁一,故至发狂。” 05 难得之货:指金、银、珠、玉等珍贵物品。妨:伤害。河上公曰:“妨,伤也。”令人行妨:河上公曰:“心贪意欲,不知厌足,则行伤身辱也。”林希逸曰:“行妨,谓妨害德行也。”奚侗《老子集解》曰:“贪货必至伤行。《仪礼·聘礼》曰:‘多货则伤于德"。” 06 圣人:指道家的大德之人。为腹不为目:谓只求素食饱腹,不追逐物欲 *** 。林希逸曰:“此五者,皆务外而失内。腹,内也;目,外也。” 07 彼:指“为目”。此:指“为腹”。林希逸曰:“老子诸章,结语多精绝。外务亦不特此五事,举其凡可以类推。”说得极是,老子此章仅举数端而言之,社会上所存之弊病甚多,并未一一枚举。
2023-07-19 05:18:201

老话“五味令人口爽,五色令人目盲,是啥意思?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五味是指五种味道“酸甜苦辣咸”,代指各种各样的味道,五色代指各种各样的的颜色。这句话可翻译为各种各样的颜色让人的眼睛无法保持客观的注视,各种各样的味道混合起来让人的嘴巴无法品尝出其中真正的味道,无法保持客观的品尝。目盲并不是指这个人真的瞎了,老子用这句话来描述,当人处于这种情况之中,那么他的眼睛便和瞎了没有什么区别了,无法真正聚焦于事实之中,口爽并不是指这个人的嘴巴无法使用了,而是指人处在这种情况之中,那么他的嘴巴和废了便没有什么区别了,无法真正体味事物的本质。这是圣人们在体会了世间万物后,根据他们的感想体会得出的经验总结,是我们把握人生方向的指引。为什么对于这些圣人来说,他们会得出了这样的体会呢?因为圣人们经历了许许多多人事物,他们的道德标准和情感标准已经远高于常人,而此时对他们来说,不论是各种各样的味道还是各种各样的颜色,对于他们来说,都仅仅是流于表面的肤浅的展现,如果只关注于这些,那和瞎了哑了无异。圣人真正关注的,是对沉寂在这些鲜艳的表象背后的真相的探索,是对未知事物的不懈追求,是对人生境界的不断拔高。因此,正如圣人所言“五味令人口爽,五色令人目盲”,我们要深刻把握自身存在的不足,不因为暂时获得的褒奖而沾沾自喜;不因为先前的荣誉而放弃前进,停滞不前;不因为目前的成功,而没看见这成功背后隐藏的不足。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仍需要不断前进,不断迈开自己的步伐,才能够不断地走向更高的境界。
2023-07-19 05:18:274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让人耳聋中的“令”字是什么意思?

● 令 lìngㄌㄧㄥˋ ◎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命~。法~。朝(zhāo)~夕改。 ◎ 古代官名:县~。~尹。尚书~。 ◎ 使,使得:~人兴奋。五色令人目盲,五音让人耳聋中 ◎ 时节:时~。节~。 ◎ 美好,善:~名。~辰。~闻(好名声)。 ◎ 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尊。~堂。~岳。~郎。~爱。 ◎ 短的词调(diào ),散曲中不成套的曲(多用于词调、曲调名):小~。如梦~。
2023-07-19 05:19:103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是以下哪位古代名人说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是以下哪位古代名人说的?()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老子 正确答案:D
2023-07-19 05:19:161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

道德经 《道德经》 老子 著最享盛誉的在公元前四世纪 在卷帙浩繁的中国书海当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能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这本书名叫《老子》或《道德经》。《道德经》是解释道教哲学的主要经文。 这是一本微妙费解的书,文笔极其隐晦,可有许多不同的解释。“道”这个主要概念通常被译为“方法”或“道路”。但是这个概念有点儿含糊其辞,因为《道德经》本身一开始就说:“‘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①但是我们可以说,道的大体意思是“自然”或“自然法则”。 道教认为,人不应该与道作斗争,而应该服从道,按照道来办事。积极追求得到权力或积极寻求行使权力,与其说是不道德的倒不如说是愚昧无知和徒劳无益的。道是不可消灭的,人们在生活中应力求顺道而行。一个道教徒可能会指出水是无限柔软的,它驯眼地流向最低点,甚至对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却是不可毁灭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终会被磨掉的。 对个人来说,通常应提倡纯朴和自然;应避免使用暴力,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为一样。人们不应该寻求改造世界,而应该尊敬世界。对政府来说,稍有消极的政策通常也是最英明的政策。规章繁冗,通过更多的法律或严厉施行旧法律通常会使事情弄得更糟。高税赋,雄心勃勃的政府计划和发动战争,这一切都是与道教哲学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按照中国的传说,《道德经》的作者是一位名叫老子的人。据说他是孔子的同时代人,但比孔子年长。孔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从《道德经》的内容和风格上来看,没有几个现代学者认为它是这么早期的作品;有关该书的实际创作日期问题,存在着许多争论(《道德经》本身未提到一个具体的人物、地点、日期或历史事件)。但是公元前320年是一个靠得住的估计——与实际日期的误差在八十年以内——也许比这个误差范围还要小得多。 这个问题引起了对有关老子其人的生卒年及甚至对有关其人的真伪的许多争论。有些权威相信老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这个传说,因而断定他没有写《道德经》。其他学者指出他只不过是传说中的人物。我个人的观点仅为少数学者所接受,我认为:(1)老子实有其人,是《道德经》的作者;(2)他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3)老子是孔子较年长的同时代人的传说纯属虚构,是后来的道教哲学家为给老子及其著作涂脂抹粉而编造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的中国作家当中,孔子(前551—479)、墨翟(前5世纪)和孟子(前371—289)既没有提到老子,也没有提过《道德经》;但是庄子——一位公元前三世纪誉满全国的。道教哲学家却反复地提到过老子。 由于甚至对老子的存在都有争论,我们对他的生平详情就应该持怀疑的态度。但是下列的说法有很多的出处:老子诞生和生活在中国的北方;他在一个时期里很可能在国都洛阳当过历史学家或在朝中任守藏室的史官;老子不是他的原名而是一个尊称,大体意思是“大师”;他结过婚,有个儿子,叫聪;聪后来成为魏国的将领。 虽然道教开始时基本上是一种非宗教哲学,但是却最终由此掀起了一场宗教运动。然而虽然作为一种哲学的道教继续以《道德经》中所表达的思想为基础,但是道教不久就被芸芸众生的迷信信念和习惯所囊括,这些信念和习惯相对说来同老子的说教没有什么关系。 假定老子实际上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这部书虽然很薄(不到六千中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张报纸登载),但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整个系列的道教哲学家都用此书来作为他们自己思想的起点。 在西方,《道德经》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事实上,该书至少出版过四十种不同的英文译本,除了《圣经》之外远远多于任何其它书籍的版本。 在中国,儒教大体上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当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间出现鲜明的对立时,中国人大都遵从后者。但是老子大体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况且在许多情况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对数以百万计的自称非道教徒的人都有影响。同样,道教对于佛教哲学,特别是对禅宗佛教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虽然今天没有几个人自称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没有哪一位中国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象老子那样广泛和持久。以上内容节选于《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迈克尔.哈特 著)书。 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一章》)===========================================================================================书名:老子 作者:李耳○上篇·道经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3.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4.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深乎!万物宗。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湛常存。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9.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10.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人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1.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3.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故贵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14.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在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语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已。15.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若朴,浑若浊,旷若谷。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弊复成。16.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17.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由其贵言。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18. 大道废,有人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9.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20.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忙□其未央!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我魄未兆,若婴儿未孩。乘乘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纯纯。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若海,漂无所止。众人皆有已,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1. 孔得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窈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然?以此。22.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23.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况于人?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24. 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有恶之,故有道不处。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6.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如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27.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不可开;善结,无绳约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此谓要妙。28.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得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得乃足,复归于朴。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29.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接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30.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故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以,是果而勿强。物牡则老,谓之非道,非道早已。31.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而上,故不美,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哀礼处之。32.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将知止。知止不殆。譬道在天下,犹川谷与江海。3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34. 大道泛,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不名有。爱养万物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35.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出言,淡无味,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36. 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有利器,不可示人。37.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下篇·德经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其以贱为本耶非?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琭々如玉,落落如石。40.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43.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闻。是以知无为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44. 名与身熟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熟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塞,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46.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47.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48.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49.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50.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揩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51.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2.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53.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55.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5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57.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以此。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58. 其政闷闷,其人醇醇;其政察察,其人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政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59.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60. 治大国若亨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得交归。61.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牡常以静胜牝,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如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此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62.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不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故为天下贵。63.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64.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5.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人,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远,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66.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67. 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68.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69.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7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71.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72. 民不畏威,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73.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7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执得而杀之,熟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75.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坚强。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77. 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斯不见贤。78. 天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故弱胜强,柔胜刚,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79.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80.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书名的由来《道德经》即《老子》书,是道教对《老子》的称呼。道教中还有《五千文》、《老子五千文》等称呼。《老子》称经较早的见西汉刘向,但刘向未称之为《道德经》。《道德经》之称可能始自魏晋时的楼观道的梁谌。(参见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4,2期葛刚岩《〈老子〉流传的相关问题考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篇关于《道德经》的文章:(作者:螺闹耳朵) 《道德经》作为一部文约义丰,历来被学人们称为“哲理诗”,从深层次对社会、人生等问题深入思考,而且无论古代还是当代,不论中国还是国外,都是影响巨大的哲学著作。然而在高中教材里却不见其踪影,这可说是高中教材的最大遗憾! 《道德经》中提倡的“无为”思想、“不争”的思想,对于遏制时下名利泛滥的现象是颇有意义的!《道德经》中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对提高个人素质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精辟的比喻更是叫人叹为观止…… 《道德经》中涉及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对于高中生来讲,能品味如此广博的精神食粮,确实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道德经》博大精深,实为不可多得的巨著!在某些方面对《道德经》的点评未有定论,然而未有定论的著作恰恰是最好的课文!因为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文学鉴赏能力是其他任何文著所不能企及的……
2023-07-19 05:19:278

道德经中五色,五音,五味的意思是什么

楼上的只是片面解答不错青、黄、赤、白、黑 宫、商、角、徵(zhǐ)、羽 甜、酸、苦、辣、咸 是具体的五色,五音,五味的解释,但是道德经中更强调的并不是这些“五”的具体意义,而是强调“被认为划分后的自然属性”,老子认为自然中本来存在的色,音,味是浑然纯净的,而是这种“五色五音五味”的划分,让人对它们产生了错觉,所以道德经中的“五色五音五味”不仅指青、黄、赤、白、黑 宫、商、角、徵(zhǐ)、羽 甜、酸、苦、辣、咸 这些具体的色音味,而是强调“被认为划分”这种行为
2023-07-19 05:19:475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出 处:《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二》所谓“心不动于微利之诱”,意思为讲道德修养要从小事做起,要学习儒家的“正心”观念和佛教的“定心”观念,不要被蝇头小利诱惑,因此失去操守、坏了大事、忘了大义。“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是指不要被五光十色的外界所诱惑,不要被欲望牵着走,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应是化用了古代“慎微”和“慎欲”两种思想。孔子《论语》讲:“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扩展资料《佛祖历代通载》二十二卷。元·念常撰。又称《佛祖通载》。 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念常,俗姓黄。号梅屋,世居华亭。为元代禅宗名僧。本书是一部有关中国及印度之佛教传播的编年体佛教史。自七佛偈、宇宙初始、盘古、三皇等事叙述起,迄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为止。依各朝代帝王纪元之年月记事。所含史事甚多,因此卷帙亦大。古人之着史书,常有袭用前人同类著作之某部份之情形。如班固《汉书》中,即有沿用司马迁《史记》内之文字者。佛教史书、目录书亦然。而此书沿袭前人之处尤多。近代著名史家陈援庵曾加指摘。并指出其书之多处讹误。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祖历代通载
2023-07-19 05:20:071

缤纷的色彩可以使人眼花缭乱,动听的音乐可以使人听觉不灵,丰盛的美味可以使人味觉受损,有道的人但求内心安宁而不求感官刺激,所以不去迷乱心性向外放逐,而是身心合一向内求静。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们拥有了前辈连想都不敢想的物质财富,社会上充满了各种物欲的诱惑,一些人沉湎于各种强烈的刺激,不仅视力、听力大大受损,而且闹得心绪不宁。一些人喜欢吃那些过香、过辣、过咸的食物,追求味觉的强刺激,致使味觉系统受到严重损害。一些人过分迷恋各种游乐活动,闹得心灵躁动不安。一个人如果一味追求感官的刺激,就会逐步变得胆大妄为,对于一个有道者来说,即便是有了享受的条件,他们也会适可而止,但求温饱而足的生活,但求基本的生活需要,过着简单而又淳朴的日子,决不会纵情于声色之娱、口腹之欲,不会追求过度的物质享受而迷乱心性,损害生命。
2023-07-19 05:20:401

佛学中说的“五色使人目盲”中的“五色”是指哪五色?

“五色使人目盲”,这句话出自《老子》佛学上的“五色”,是指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基本色),又名五正色、五大色。经典中提及佛的五色光时,也有说青、黄、赤、白、红,或青、黄、赤、白、绿等不同的‘五色"。密教则专用青、黄、赤、白、黑五色,并常与五佛、五智、五根、五方、五转、五字、五大、五形等配合。贤善成就,普愿吉祥!
2023-07-19 05:20:494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颜色太多让人眼花缭乱,声音太多让人耳朵分辨不出,味道太多让人感觉失调,纵情打猎让人身心张扬发狂,稀奇的宝贝,常常让人为了得到而不择手段。所以圣人只是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生活,有选择性地取舍。
2023-07-19 05:21:324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五色令人目盲”五光十色让人眼花缭乱。这里的五色,指的很多比如说金银珠宝、华丽的衣服等等。“五音令人耳聋”靡靡之音令人失去心智,为什么说耳聋那?老子在这里是说圣人之治,不要迷恋五音,这里给大家讲个故事,商代有一个叫师涓的乐师,他专门收集、整理乐曲,并能奏出一手动听的乐曲。一次,残暴的纣王把师涓抓来,要师涓专门为他演奏。可师涓奏出的乐曲都不和纣王的口味,纣王威胁要杀死他。他冥思苦想,创造出一种名叫靡靡之乐,北里之舞”的歌舞来应付纣王。纣王听了很高兴,免师涓一死。从此,纣王整天陶醉在这种“靡靡之乐”的歌舞中,不用心去治理国家,不久被周武王打败了。可以说纣王没有听到老百姓的申述和疾病中的呻吟。只是举例说明这个意思。“五味令人口爽”这里可以用一个故事表明更生动些,春秋时期侯王贵族门吃尽山珍海味,而老百姓食不充肠。作为“爱民治国”的侯王,应当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如果迷恋于奢侈酒食,就吃不下老百姓的饭菜,所以说,“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驰”这里值得是奔跑的意思,“驰骋田猎”的意思就是骑马打猎。“令人心发狂”为什么说发狂那?相信大家都看过古代的电视剧例如《还珠格格》里面就有此场景,皇帝打猎。“驰骋田猎”都是侯王将相所为,老百姓只能渔猎种田胡口,这样就是令百姓发狂了。百姓叫苦连天,此乃非圣人之治。“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产生欲望,造成了有贪官污吏,使得治理国家受到了妨害,妨害可以被解释为“有害鱼或者是干扰”。“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里让我想到第三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里所说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就用到了第三章所说的。王侯将相使人们丰衣足食,强大国家,而不去追求“五色,难得之货”那么国家就治理好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所以,“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自己要把握住自己,要有原则,要约束自己,要适可而止。
2023-07-19 05:21:402

请问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的美学概念?

我个人认为,老庄的崇尚自然与朴实,自然反对艳丽繁复的色彩表现,会干扰、破坏人的本性〈正如道家也不赞成格物之尽,也让科学无以在中国发扬光大〉。而"五色令人目盲"这样的美学,其实要到了宋代文人画以后,才被逐渐应用。因为过去宫廷画家的金碧山水,压根也不管那一套,只求得富丽堂皇便罢。至于和世界的美术潮流,我觉得谈得上有所关联的,应该是构成主义、风格派〈或说是包浩斯之流的设计概念〉的两个流派。 因为由荷兰风格派所创立的构成主义是最为纯粹的抽象性绘画。画家凡·杜斯博格总结出荷兰风格派的特征是﹕把传统的建筑﹑绘画﹑雕塑的特征完全剥除﹐变成最基本的几何结构单体──「元素」﹔用这些单体或元素形成新的结构组合﹐但在这些组合中﹐单体仍然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和鲜明的可视性。这与讲求纯粹的道家学说有所类似,但真要严格说起来,又多有不同,但也差强可视为殊途同归吧。 下面的则是一些老子学说的参考文章,可能需要吸收、理解一下...山水题材外,「水」与「墨」中同样隐含着道家思想。本身也是水墨画家的高雄市立美术馆馆长黄光男,在他的著作《艺海微澜》中指出,老子主张「损之又损」,又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在道家简朴至上的哲学影响下,文人画追求色彩的纯净单一,一方面把色彩从真实的自然中剔除,一方面又依着干、湿、浓、淡等,将墨分为五彩十色。 因此一幅画中除了偶尔点缀的、简单的花青、褚石(微红),藤黄外,几乎全是参差墨色的变化。墨黑为众色之合。「墨」与「默」通(正字通)。默,黑也。(注2)禅家借墨色,表示静默,拙朴木纳。向来和尚穿的百衲衣就以灰黑色,尤其禅门为最。由静默才能接近自然本体。禅者修养身心,就借用外形来影响内相。汉代蔡伦造纸,这是人类文化史上一大发明。禅家用水墨淋漓在纸上,这千变万化的情景,万变不离其中。 墨色变化,莫名其妙,借以体会水墨一如。禅门只有黑墨一色,亦有用意,因美色令人多欲,目必欲极五色之娱,身心受干扰,心神不定,将是引发祸害之媒介。诚如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注3)相同道理,庄子也说五色、五声、五味之害,原因亦在此。
2023-07-19 05:21:471

佛学中说的“五色使人目盲”中的“五色”是指哪五色?

五色:指青、赤、黄、白、黑,比喻绚丽缤纷的色彩;不过你说得好像出自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chěng)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023-07-19 05:21:573

五色使人盲目中的五色是哪五种是谁说的

“五色令人目盲”,不是佛学之语,而是出自老子《道德经》中。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此处指色彩多样。目盲比喻眼花缭乱。这句话说的是缤纷的色彩,会使人眼花缭乱。
2023-07-19 05:22:121

五音令人耳盲,五色令人眩五味令人怎么样

五音令人耳盲,五色令人眩五味令人能安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皆以儿戏害其国凶此身。此留意之祸也。
2023-07-19 05:22:181

求:苏轼【宝绘堂记】 原文及翻译

  《宝绘堂记》,又名《王君宝绘堂记》,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作品。  原文  宝绘堂记[1]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皆以儿戏害其国凶此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2]  注释  ①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担忧,与“虽微物足以为乐”的“乐”字相对。尤物,特异之物,与“微物”相对。  ②王君晋卿:北宋词人。即王诜(1036-1093后),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徙居开封(今属河南)。出身贵族。熙宁中尚英宗第二女魏国大长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为利州防御使。  ③常与寒士角:角,,念jué,角斗,口角,有竞争的意思,引申为“比赛”,“与寒士”作“角”的状语。  ④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  译文  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很快乐,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如果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快乐。老子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并没有因此而废除这四样东西,也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嵇康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制鞋子。这难道有什么音乐美色和香气吗?但他们终身喜欢而不厌弃。  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然而到了那把心意留滞在书画上而放不下的程度,它的祸害就说不完了。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桓玄发展到打仗时还把书画装在船上带在身边,王涯发展到把书画藏在夹墙内,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戏害了他们的国家,害了他们的身体。这就是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带来的祸害。  原来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西。家里所有的都担心失去,别人所有的又担心不给我。不久就自我嘲笑说:我看轻富贵而看重书画,看轻生死而看重书画,岂不也是厚薄轻重颠倒错误,丧失自己的本心吗?从这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了。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像烟云从眼前闪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岂不愉快的接受,但是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成为祸害。  驸马都尉王君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牢记并遵循礼义,学习《诗》、《书》,经常与贫寒的读书人比赛,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弃绝远离歌舞和女色,却专心在书画方面,又建了宝绘堂在私宅的东边,用来储蓄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的爱好,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也许可以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3]  作者  苏轼  (1037~1101)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文与欧阳修齐名;诗与黄庭坚齐名;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代表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典故  这篇文章有八个典故,分析如下:  一、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老子·道篇》第十二章: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畋猎⑦,令人心发狂⑧;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⑩,故去彼取此。  【注释】  ①五色:青、赤、黄、白、黑叫五色,此指缤纷的色彩。 ②目盲:比喻眼花撩乱。 ③五音:古代音乐的五个基本音阶,即宫、商、角、徽、羽。这里代指纷繁的音乐。 ④耳聋:比喻听觉不灵。 ⑤五味:酸、苦、甘、辛、成。这里代指丰美的食物。 ⑥口爽:爽,伤。口爽,一种口病,这里比喻味觉差失。 ⑦驰骋畋猎:驰骋,马奔跑。畋猎,即围猎。意即纵情玩乐。 ⑧令人心发狂:使人内心放荡而不可抑止。 ⑨行妨:妨,害,伤。行妨,破坏人的操行。老子在这里指出了物欲对人性的损害,提出正常的生活应当是为“腹不为目”,但求安饱,不纵情于声色之娱。 ⑩为腹不为目:一说只为吃饱肚子,不求声色娱乐。一说腹指人的内在自我,目指外在的形象或感觉世界。皆通。为“腹”,即建立内在的宁静恬淡的生活;为“目”,即追逐外在的贪欲的生活。而外在的声色之娱愈过分,心灵就愈空虚。只有摆脱外界的物欲生活,而持守内心的安宁,才能保持心灵固有的纯真。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撩乱;纷繁的音乐,使人听觉不灵敏;丰美的饮食,使人味觉迟钝;纵情围猎,使人内心疯狂;稀罕的器物,使人操行变坏。因此,有“道”的人只求安饱而下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摈弃物欲的诱惑而吸收有利于身心自由的东西。  二、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载,刘备屯樊城,诸葛亮曾亲往,进募兵之策:“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髦而已矣!"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适,得无罪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三、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①;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②。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注释】  ①钟士季:即钟会,因访问嵇康受到冷遇,怀恨在心,后借故在司马昭前诬陷嵇康,嵇康终于被杀害。②排:风箱。  【译文】  钟士季有精深的才思,先前不认识嵇康;他邀请当时一些才德出众人士一起去寻访嵇康。碰上嵇康正在大树下打铁,向子期打下手拉风箱。嵇康继续挥动铁槌,没有停下,旁若无人,过了好一会也不和钟士季说一句话。钟士季起身要走,嵇康才问他:“听到了什么才来的?看到了什么才走的?”钟士季说:“听到了所听到的才来,看到了所看到的才走。”  《晋书·嵇康传》: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  【译文】  (嵇康)生性非常灵巧,喜欢打铁。宅子中有一棵长得很茂盛的柳树。于是绕着它挖了个水沟。每当到了夏天,(嵇康)就坐在它下面打铁。  四、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着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译文】  祖士少即祖约,曾官至平西将军、豫州刺史,后来和苏峻一起反晋,败后北投石勒,被杀;阮遥集即阮孚,曾任广州刺史。两人后来的官位相近,地位相同,然而脾性却大不一样。大抵祖约贪财,阮孚爱鞋。有人去拜访祖约,正值祖约在点检钱财,见有人来,一时来不及收拾,剩下两个小竹箱的财物放在身后,用身体斜倾着遮掩,脸上神色慌张。又有人去见阮孚,阮孚正生起火来熔蜡,来涂到屐上,这大概是一种对所收藏的各式各样的木屐的一种保养工作,见有人来,亦不回避,乃幽幽地叹口气道:“不知我这一生,能穿几双木屐啊?”神色悠闲自在。于是祖约与阮孚的优劣始判。  五、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  西晋·虞喜《志林》:  魏钟繇少时,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议用笔法。繇忽见蔡伯喈笔法于韦诞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与。及诞死,繇阴令人盗开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  【译文】  钟繇见到韦诞有蔡邕的《笔法》,他苦苦求索,韦诞就是不给他。钟繇难过得竟捶胸以致呕血,幸亏曹操的“五灵丹”,才使其脱离危险。后来韦诞死去,蔡邕的《笔法》做了殉葬品。钟繇就“盗发其冢”才把《笔法》摄为己有。从此得知“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的道理,由是书法更妙。  六、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  王僧虔(426~485),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朝宋、齐间著名的书法家。他是王羲之的第四世族孙。齐高帝萧道成与他比试书法,比完之后,齐高帝问他:“谁为第一?”(张怀瓘《书断》,下引同)王僧虔巧妙地回答说:“臣书人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齐高帝笑着说:“卿可谓善自谋矣。”也正因为他能“善自为谋”,使他能够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上自容。早在此事发生之前的宋孝武帝刘骏时代,王僧虔就注意到“人怕出名猪怕壮”的道理。当时刘骏“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引见《南齐书》本传),以致到了“大明(457—464)之世”,迫使他“常用拙笔书,以此见容。”(张怀瓘《书断》)  七、桓玄之走舸  《晋书》列传第六十九:  元兴二年,玄诈表请平姚兴,又讽朝廷作诏,不许。玄本无资力,而好为大言,既不克行,乃云奉诏故止。初欲饰装,无他处分,先使作轻舸,载服玩及书画等物。或谏之,玄曰:“书画服玩既宜恒在左右,且兵凶战危,脱有不意,当使轻而易运。”众咸笑之。  【解说】  桓玄(369~404),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东晋末期桓楚国建立者。元兴二年,他自导自演,先上诏表示要“北伐姚兴”,又自己派人以朝命“下诏阻之”,暴露出他虚荣好大言的轻佻习性。在姑孰,桓玄又造数艘轻巧小船,遍载书画古玩奇物。有左右问其原因,桓玄说:“兵荒马乱,倘有意外,这些东西轻而易运。”大家闻之一笑,心里皆开始有轻视桓玄之意。  八、王涯之复壁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涯博学好古,能为文,以辞艺登科。践扬清峻,而贪权固宠,不远邪佞之流,以至赤族。涯家书数万卷,侔于秘府。前代法书名画,人所保惜者,以厚货致之;不受货者,即以官爵致之。厚为垣窍,而藏之复壁。至是,人破其垣取之,或剔取函奁金宝之饰与其玉轴而弃之。  【解说】  王涯,字广津,唐太原(今太原)人,生年不详,卒于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太和七年(833),唐文宗任命王涯为宰相。同年十一月,“甘露之变”发生,王涯等人仓惶逃出中书,在永昌里茶肆被禁军抓获,腰斩于子城西南隅独柳树下。他的全家遭诛灭,家产被没收,田宅入官,直到唐昭宗天复元年(901),王涯等人才被平反昭雪,追复其爵位。  王涯一生洁身自好,不收妓妾,厌恶卜祝、方技,喜好读书,他的文章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道。王涯还是个著名的书画收藏家,“家书数万卷,侔于秘府。前代书法名画,人所保惜者,以厚货致之;不受货者,即以官爵致之”。及被抄家,乱兵冲进,抢夺践踏,大都毁坏遗失。王涯曾著有《唐循资格》5卷、《月令图》1轴,并有《王涯集》10卷行于世。[4]  [编辑本段]主旨《宝绘堂记》写于徐州,这篇文章充分表现了苏轼对待人生超旷达观的襟怀。文章说明人应该忘掉利害得失,用“寓意于物”的眼光去看待万物。联系苏轼的平生遭际,可以看出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就是要以豁达的心胸去对待贬谪的不幸遭遇,表现了一种豁达放旷的心境,而这种心境在苏轼身上升华为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  这篇文章曾被作为文言文阅读分析题的材料出现在2009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省的语文试卷中。
2023-07-19 05:22:541

五音使人耳聩五色令人目盲下一句是什么

五音使人耳聩五色令人目盲下一句是什么: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2023-07-19 05:23:021

求拼音版老子《道德经》

ps:装一个金山词霸,里面可以自动查询噢=======================老子 道德经 全文 老子道德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泊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023-07-19 05:23:314

【觉悟《道德经》,自我放纵就是自我毁灭】

【觉悟《道德经》,自我放纵就是自我毁灭】《道德经》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译文: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颜色,容易使人眼花缭乱;纷繁嘈杂的音调,容易使入耳朵受到伤害;香馥芬芳、浓郁可口的食物,容易败坏人的口味;放马飞驰醉心狩猎,容易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奇珍贵的货物,容易使人失去操守,犯下偷窃的行为。因此,圣人只求三餐温饱,不追逐声色犬马的外在诱惑。所以应该抛去外物的引诱来确保安足纯朴的生活。人们眼睛可以看到缤纷的色彩,耳朵可以听到纷繁的声乐,嘴巴可以品尝甘秾的食物,美色、美乐、美食都是大部分人一生所追逐的东西,但老子却指出,过于沉湎于这些会让人“盲”、“耳聋”、“口爽”。“驰骋畋猎”、“难得之货”这些当时贵族们追逐、沉湎的东西,都会让“人心发狂”、“行妨”,所以在生活之中,随性并不等于放纵,顺道并不是无道。老子指出了物欲文明对人的伤害,并通过色彩、声音、味道、狩猎、稀有之物对于人身心的种种伤害,进而导出沉迷于感官上的享乐会导致人感触功能减退,会使人的品行偏离正道。在佛教中,人类的感觉器官被具体分成了六类: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器官分别感知着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世境界,正因为感知了这六种境界,所以人类产生了喜、怒、哀、乐、忧、思六种意识,也正是这六种意识的存在,才使我们原本平静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欲望,当欲望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欣喜若狂,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我们的情绪就会消沉低落,内心就会备受煎熬,使得我们的灵魂有一种想要出窍的痛苦,甚至仿佛跳入了火海般难以解脱,而不能自拔。因此,我们原本明净的心境就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垢,连我们一向敏锐的感觉也因此而变得麻木而迟钝了。“五色令人目盲”,这里的“五”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五色”并不是就指黑白黄绿青五种颜色,它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泛指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目肓”也不是指瞎眼,而是指令人眼花缭乱的事物,使我们的眼睛丧失了辨别事物本原的能力。眼睛的功用就是观察事物,一旦我们所观察到的事物真假难辨,就常常会陷入迷惘的境地。在懂得了“五色令人目盲”的道理后,“五音令人耳聋”也就不难理解了。单一的声乐会令人心旷神怡,会让人精神放松,从而得到一种无法描述的美的享受,然而再动听的声音,一旦和别的声音混杂起来,旋律就会走调,其美的享受就会立刻在瞬间变成痛苦的煎熬,这是生活在喧嚣的闹市的的人们渴望回归田园生活的最好注脚。我们在理解“五味令人口爽”时可以参照以上两句话的解释。人的口舌是具有感知各种食物味道能力的,它能敏锐地品尝出酸甜苦辣等各种滋味,然而过多地品尝各种风味的佳肴、也会使人的口舌麻木、嗅觉失灵,无法辨别各种美味了。人的口舌是专门用来享受美味的,可一旦丧失了鉴赏美味的能力,就会给我们自身造成损失。“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畋猎即狩猎,狩猎曾是人类早期谋生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最早开展起来的生产活动,人类的动物本性最早在狩猎中得到了最鲜明的印证。综观人类狩猎活动的发展历程,就不难看出,狩猎始终是带着血腥和暴力性质的杀戮和掠夺行为,它是充满野性的不文明行为,这种行为使人们变得疯狂和残忍,而疯狂和残忍的心理状态则是滋生社会动乱的根源。那么,何谓“难得之货”呢?为什么说“难得之货”会使人的行动受到损害呢?我们按老子所说的稀有珍贵之物,比如金银珠宝、华衣美食、玉璧、铜器、羽饰、武器等物品,正是由于“难得之货”珍贵稀有,才强烈地撩拨起了人们占有它的贪婪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人们的行为就会突然变得怪异反常,如盗贼爬房越脊、穿窬走户,甚至不惜草菅人命;权臣互相倾轧、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等等。从上面的阐释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五色”、“五味”、“五音”之所以会伤害我们,就是因为其可以刺激我们的欲望,使我们的欲望无限膨胀。最后,老子提出“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一句极其通晓明白的话,点明了圣人的生活方式:只满足吃饱肚子这一低级需求,而不满足眼睛欣赏外物的欲求。老子的这一观点并不是反对人们去享生活,而是警醒人们追求享受要适可而止,不可无限制地满足自己的贪欲。他希望人们能够够丰农足食,实现内在恬淡宁静,而不是追求外在私欲的满足。一个贪婪满足自己外在私欲的人,就会产生自我疏离感,心灵难免会愈发变得空虚。因此,老子提醒我们,要彻底摒弃各种外在欲望的诱惑,始终保持内心清净满足,才能生活得自在快乐。可是在生活中,面对物欲横流的外在世界,很多人无法抵挡物欲的诱惑,从而不惜代价地来满足自己的声色欲望,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堕落消沉甚至走上灭亡的道路,显然,这些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已经严重扭曲变形。所以,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更要静心聆听老子的教诲。造化赋予我们的眼睛、耳朵、嘴巴是用来干什么的?当然是为了看,为了听,为了吃。但是看听吃都要有度,否则害处多多。色彩能调动起人的视觉美感,你看皮球要刷红漆,飞机要穿银装,头发要染成金黄,首饰要珠光的。可是有时候色彩也是一种诱惑,甚至一道陷阱。比如鲜艳的蘑菇可能含有剧毒,好看的玫瑰总是带刺,慈祥的笑容可能包藏祸心。自古以来,多少英雄豪杰没有倒在对手的刀枪之下,却倒在了女人的石榴裙下。同样的道理,耳朵要听,但要听得有品味,要像孔子闻韶乐。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种乐曲后,很长时间内即使吃肉也感觉不到肉的滋味,他感叹道:“没想到音乐欣赏竟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随身听别老是戴在耳朵上,别人喊你,你也听不见,还以为你是聋子。民以食为天,有口就要吃,但嗟来之食不可吃。古人说,病从口入,饭可多吃,酒要少喝,稀奇古怪的东西就不要吃了。否则,胃口伤了、肥胖症来了、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纷纷不请自来。现代人有钱了,想到娱乐,跑马打猎,追求刺激,还要飙车,明明限速100公里,他偏偏跑出时速200公里,结果车毁人亡。有的人喜欢收藏稀世珍宝,可是捏着怕破了,放手怕飞了,放在家里怕被人盗了,存在博物馆里又怕被人以假换真掉包了。一天到晚都想着它,为它失眠,为它哪里也不敢去,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高明的圣人只求吃饱穿暖,不求声色之余,舍弃那些对身心健康有害的东西。求取那些有利于修身养性的。这样老百姓才能心不狂,情不躁,一心向道,淳朴自处,幸福安康。放纵自己就是毁灭自己,因此要常怀律己之心,不论做人做事,工作生活都要严格约束自己。丁俊贵2021年7月17日
2023-07-19 05:23:381

五色令人目眩昏。是谁的诗,全文如何。

你那是意译,而且原文也不是诗。但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都善于铺陈,排比罗列,也是后代诗赋的发肇了。原文出自《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第十二章)
2023-07-19 05:23:481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的出处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此语化用自《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四十》(亦见于《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二》,这句话,强调的是防微杜渐,从小处时时警醒自己的涵养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中提到:要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要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扩展资料深刻解读“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化用了中国古代“慎微”和“节欲”这两种思想。1、所谓“心不动于微利之诱”,本质上就是在讲“慎微”。《论语》讲:“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心不动于微利之诱”就是讲道德修养要从小事做起,要学习儒家的“正心”观念和佛教的“定心”观念,不要被蝇头小利诱惑,因此失去操守、坏了大事、忘了大义。2、“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本质上讲就是“节欲”,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原文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指不要被五光十色的外界所诱惑,不要被欲望牵着走,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3、“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这两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的说法,2013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曾经讲过,现在再提出来还是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培养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4、除了“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习近平总书记还使用了“堤溃蚁孔,气泄针芒”这句古训来补充说明领导干部要常修政德,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出自《后汉书》,意思是: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针芒般大小的孔眼也能使气泄掉,比喻忽视小事会酿成大祸。5、政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也是政治生态的导航仪,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处用典都在反复提醒领导干部牢记,作风无小事。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2023-07-19 05:23:593

目迷五色成语

【成语】:目迷五色 【拼音】:mù mí wǔ sè 【简拼】:mmws 【解释】:五色:各种颜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处】:《老子》:“五色令人目盲。” 【示例】:慎卿先生此一番评骘,可云至公至明;只怕立朝之后,做主考房官,又要~,奈何?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近义词】:五彩缤纷、眼花缭乱 【反义词】:漆黑一团 【语法】:作谓语;比喻事物错综复杂,分辨不清楚 【顺接】:色丝虀臼 色中饿鬼 色仁行违 色即是空 色厉内荏 色厉胆薄 色如死灰 色授魂与 【顺接】:黯然失色 黯然无色 卑陬失色 变脸变色 变颜变色 勃然作色 勃然变色 不动声色 【逆接】:案剑瞋目 稗耳贩目 本来面目 避人眼目 避人耳目 播穅眯目 播糠眯目 不堪入目 【逆接】:目下十行 目不交睫 目不别视 目不妄视 目不忍睹 目不忍覩 目不忍见 目不忍视
2023-07-19 05:24:121

与五彩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五彩斑斓 嗯嗯 还想不起来了就这一个了
2023-07-19 05:24:191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的出处

出 处:元代念常的《佛祖历代通载》。“心不动于微利之诱”,意思为讲道德修养要从小事做起,要学习儒家的“正心”观念和佛教的“定心”观念,不要被蝇头小利诱惑,因此失去操守、坏了大事、忘了大义。“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是指不要被五光十色的外界所诱惑,不要被欲望牵着走,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扩展资料:佛祖历代通载编纂历程:二十二卷。元·念常撰。又称《佛祖通载》。 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念常,俗姓黄。号梅屋,世居华亭。为元代禅宗名僧。本书是一部有关中国及印度之佛教传播的编年体佛教史。自七佛偈、宇宙初始、盘古、三皇等事叙述起,迄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为止。依各朝代帝王纪元之年月记事。所含史事甚多,因此卷帙亦大。古人之着史书,常有袭用前人同类著作之某部份之情形。如班固《汉书》中,即有沿用司马迁《史记》内之文字者。佛教史书、目录书亦然。而此书沿袭前人之处尤多。近代著名史家陈援庵曾加指摘。并指出其书之多处讹误。卒于金·大定五年,无著妙总卒于宋·乾道六年,今亦统系于嘉泰四年之末,此则失之移后者也。又元·至大三年庚戌条,有元太祖、木华黎及耶律楚材纪事,移后且八九十年,瞀乱至此。卷首虞集序乃谓其“参考讹正,二十余年,始克成编”,不知二十余年中,其所考正者何事也。虞集序为《道园学古录》所未载,抑《佛祖统纪》而扬《通载》。吾尝见崇祯七年董其昌撰〈佛祖纲目序〉则反之,曰“宋僧志磐撰佛祖统纪,以天台为统。元僧念常复作通载,名依统纪,而立例则殊。始用史家编年之法,以宗为主,以教为辅,凡净行神足,性相义观,无所不备,而识者摘其漏误,至不可置辨,盖史之难如此”云云。则《通载》之谬误,明人已先有言之者。清初费隐容撰《五灯严统》〈辨惑编〉,乃极力推崇之,谓“通载梵本,计卷三十有六,久入北京皇藏我字函中,元朝华亭念常禅师所集,历今几四百年”云。则以其载丘玄素伪碑,信有两天王道悟,谓云门、法眼二宗,皆出马祖,与费隐臭味相同,意有所偏,则好而知其恶者鲜矣。惟此书撰自元代,时有佚闻,如瀛国公之死,宋、元史皆阙载,此书于卷末至治三年条,载是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与洪武初无愠撰《山庵杂录》同,此释典之有补世典者。《杂录》言:“瀛国公为僧后,至英宗朝,适兴吟诗云版寄语林和靖,梅开几度花,黄金台上客,无复得还家。X谍者以其意在讽动江南人心,闻之于上,收斩之。既而上悔,出内帑黄金,诏江南善书僧儒,集燕京书大藏经”云。《宋稗类抄》二亦载此诗,然未载其死。《元史》二十八〈英宗纪〉虽未载其死,然载“至治三年四月朔,□天下诸司,命僧诵经十万部,同月又勒京师万安、庆寿、圣安、普庆四寺,扬子江金山寺,五台万圣钓国寺,作水陆佛事七昼夜。”皆似与此事有关。特恐瀛国公之死,在四月以前,念常以是年五月入燕,其入燕即为缮写金字大藏,故载瀛国公之死为四月,然则瀛国公之不得其死,殆可信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祖历代通载
2023-07-19 05:24:307

道德经全文

在网上很多啊,这里找了一份,你看下吧《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搏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监,能如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为乎?生之畜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复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哉。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恍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凡物,或行或随;或噤或吹;或疆或锉;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战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铦庞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第三十二章 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弗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成功遂事而弗名有。衣被万物,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知主;则恒无名也,可名为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其大。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之胜刚,弱之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谓地无以宁,将恐发;谓神无以灵,将恐歇;谓谷无以盈,将恐竭;谓万物无以生,将恐灭;谓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必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是其以贱为本也?非欤?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右边是一个页字,左上边一个业字下面是一个系字);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婨;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称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诎,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其用不屈,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懵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第四十八章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矣。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浑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惜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度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竽。盗竽非盗也哉!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奚以知天下然哉?以此。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五十六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法令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袄。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中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德。知此两者,亦稽式。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恒之。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不病。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而取此。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恒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恒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也。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之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损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2023-07-19 05:25:243

五色令人目盲 五味令人原文和翻译

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原文和翻译如下:五色令人目盲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二章。原文如下: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注释: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五色令人目盲本章赏析“五色”,原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古代以此五种颜色为正色,而其他颜色则是由此五种颜色搭配而成为“间色”。正因为“五色”在诸多颜色中的基础性地位,古人一般以此来泛指各种颜色。从“目盲”的角度来看,老子并不是反对人们追求个人利益,享受更丰裕、更精彩的生活,而是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本性来生活,按照自然的法则来生活。任何悖离自然本性的行为,任何过度或无度地追逐物欲的行为,只会让人误入歧途,使人生陷入痛苦之中。
2023-07-19 05:25:422

老子 五色令人目盲 什么意思

“五色令人目盲”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二章》。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扩展资料《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对于《道德经》第十二章,人们普遍认为老子是针对奴隶主贵族贪欲奢移、纵情声色而写的,是揭露和劝诫,也是严正警告。老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新旧制度相交替、社会动荡不安之际,奴隶主贵族生活日趋腐朽糜烂。他目击了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因而他认为社会的正常生活应当是为“腹”不为“目”,务内而不逐外,但求安饱,不求纵情声色之娱。在此,老子所反对的奴隶主贵族的腐朽生活方式,并不是普通劳动民众的,因为“五色”、“五味”、“五声”、打猎游戏、珍贵物品并不是一般劳动者可以拥有的,而是贵族生活的组成部分。这里老子是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俗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会流连忘返,产生自我疏离感,而心灵则会日益空虚。所以,老子才提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清静,确保固有的天性。《道德经》十二章中,老子提出“为腹不为目”的主张。从修身角度来看,“为腹不为目”首先意味着对“慈爱原则”的肯定,慈爱原则意味着对于仁爱原则的弊病的克服和超越。慈爱原则所根据的是大道的原则,慈爱原则施行的意义就体现在具体的爱他者的过程中,而不是通过一种爱人的行为来确立主体自身的价值。在实际的施为过程中,慈爱的原则强调以无为的方式来进行。无为的方式避免了个体对于他者的压迫,体现出对于他者的意志和价值的充分尊重,故而慈爱原则又是以“容”的原则作为其首要的价值原则。而从治国角度来看,“为腹不为目”意味着政治的首要目标就是让老百姓能够各正性命,保有自身的素朴本性。从具体施为上来看,“为腹不为目”意味着不以“刑名”的方式来施政,而主张“愚民”。从统治者自身而言,其统治的意义并非出于对于权力的欲望、利益;而是出于对于他的子民之爱,并欲为之安顿的责任。故而在政治实践中,老子所主张的是“和”的原则,而不是“法”的原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2023-07-19 05:25:553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是什么意思 啊

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出处节选】《道德经·第十二章》——春秋·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白话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扩展资料1、《道德经》创作背景《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2、《道德经》作者介绍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2023-07-19 05:26:115

五色令人目盲出自哪里?

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原文和翻译如下:五色令人目盲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二章。原文如下: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注释: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五色令人目盲本章赏析“五色”,原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古代以此五种颜色为正色,而其他颜色则是由此五种颜色搭配而成为“间色”。正因为“五色”在诸多颜色中的基础性地位,古人一般以此来泛指各种颜色。从“目盲”的角度来看,老子并不是反对人们追求个人利益,享受更丰裕、更精彩的生活,而是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本性来生活,按照自然的法则来生活。任何悖离自然本性的行为,任何过度或无度地追逐物欲的行为,只会让人误入歧途,使人生陷入痛苦之中。
2023-07-19 05:27:001

为什么老子要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专业)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主要 是依据他的朴素辩证理论,一般地讨论作为艺术美鉴赏对象的“五色”、“五音”, 如果变成了过分的感官享受和毫无节制的满足,就会失去鉴赏艺术美的初衷,甚至 会失去其审美价值,而成为一种事与愿违、伤害身心的精神负担和审美“灾害”。 老子的美学观,与其哲学观中“道”的学说和政治观中的“无为”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他认为凡是那种“服文采、带利剑”(五十三章)之美,就和一切有为的东西一样,只能对人有害,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十二章),都是说“有为”之美必然损害人的本性。在老子看来,真正的美不在声色、富贵等外在的东西,而只能是自然本身,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之道才能体现。这样的美,就表现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即是说,最完美的音乐是从没有声音处听到的,最美好的形象是从没有形象处显现的;一旦有了具体的声音、形象,反而破坏了自然的完美。这就是合乎“道”的美。老子的这些见解,接触到审美的境界问题,揭示出审美活动中一种超越对艺术的简单感知的审美体验,开了中国古代美学追求“自然”、“真美”、“意在言外”、“全声之美”等理论的先声,也奠定了与儒家美学双峰对峙的道家美学的基础。
2023-07-19 05:27:131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的意思?

解读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绚丽多彩的追求,让你眼花缭乱如入迷丛,也许活得不如一个瞎子,张着明眼四处乱望,不知所措,整天只为了这些乱人眼的色彩而突视了本身的感受。也许一个瞎子的世界比这都更加美好,永存在他们心中的那份美丽定是胜过这些繁华似锦。 “五音令人耳聋”迷人乱性的音乐虽然激刺着你的神经,让你亢奋,让你充满了兴奋,可那终究有一天,你会发现那都很假,终有一天让你生出疲倦,在热闹中迷失自己,这比聋子还惨,聋子的世界听不到这迷人乱性的声音,可是在他们宁静的内心世界里,没有喧闹带来的苦恼,没有糜糜之音带来困惑,从内心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音乐,最终感受到生命最美妙的旋律,有耳,是福是祸活得就是一个心境。 “五味令人口爽”有些富人什么都吃,因为部分富人富得有点莫名其妙,他们会跟那些穷到没东西吃而随便乱吃东西的人一样什么都吃,那种为了口腹之欲的样子,并不比没有那没有吃的人好多少?不过是追求的东西不一样罢了,但是那种迫切的追求,仿佛与饥饿的人吃到一顿饱饭并没有多大区别。那种看上去高高在上的挑吃的家伙,其实都是被饥饿永远折磨的东西,我们应该可怜他们,他们过着这么一种病态的生活,让这个社会也变得有些病态。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纵横在世间,如果不是为了理想,而只是为了贪图一时的畅快激爽,其实也是一个欲望的奴隶,一个人只是忘记追求,从而注重过程,在过程与追求,需要有得有失,维持自然界的生存平衡,如果才不至于在追求中迷失,心因为过份的激动而狂乱。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们在追求虚无中的独立无二,忘记了在精神上追求的天人合一,最终那独一无二的标榜也变成了一种为了承认而努力,最终结果还是没有被承认,需要别人的承认的成功才算成功吗?一切都以自己努力为本源吧,只是做那天人合一,众生息息相关的追求,你才能幸福的。没有人追求黄金的稀少,便不会因它而引发多少悲剧,非洲没有钻石,战乱一定会少很多很多,中东没有石油,战乱也一定会少很多很多,美国不搞霸权,恐怖怎会存在,富人照顾穷人,穷人怎么会不感恩富人,仇富,鄙穷是相生相克,若是不能放弃成见,世界那天会和谐?这一句,跟"不尚贤,使人不争!"的道理有些相近,一者讲物,一者讲名.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因此圣人只要吃饱就好,断然不会为了那虚妄的人生目标而图伤脑筋,他们更注重于与人相处,与自然相处,与天道合一。
2023-07-19 05:27:201

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是什么意思?

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 故去彼取此。译文:光线太强眼会失明,声音太响耳朵会聋,口味大重嘴会麻木,纵情唯心人会发狂,高压唯物人会犯罪。因为,治理国家要讲人道不是越怎么样越好,所以,应该放弃绝对坚持以人为本。《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2023-07-19 05:27:271

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出自何处?

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 故去彼取此。译文:光线太强眼会失明,声音太响耳朵会聋,口味大重嘴会麻木,纵情唯心人会发狂,高压唯物人会犯罪。因为,治理国家要讲人道不是越怎么样越好,所以,应该放弃绝对坚持以人为本。《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2023-07-19 05:27:431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的意思?

解读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绚丽多彩的追求,让你眼花缭乱如入迷丛,也许活得不如一个瞎子,张着明眼四处乱望,不知所措,整天只为了这些乱人眼的色彩而突视了本身的感受。也许一个瞎子的世界比这都更加美好,永存在他们心中的那份美丽定是胜过这些繁华似锦。 “五音令人耳聋”迷人乱性的音乐虽然激刺着你的神经,让你亢奋,让你充满了兴奋,可那终究有一天,你会发现那都很假,终有一天让你生出疲倦,在热闹中迷失自己,这比聋子还惨,聋子的世界听不到这迷人乱性的声音,可是在他们宁静的内心世界里,没有喧闹带来的苦恼,没有糜糜之音带来困惑,从内心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音乐,最终感受到生命最美妙的旋律,有耳,是福是祸活得就是一个心境。 “五味令人口爽”有些富人什么都吃,因为部分富人富得有点莫名其妙,他们会跟那些穷到没东西吃而随便乱吃东西的人一样什么都吃,那种为了口腹之欲的样子,并不比没有那没有吃的人好多少?不过是追求的东西不一样罢了,但是那种迫切的追求,仿佛与饥饿的人吃到一顿饱饭并没有多大区别。那种看上去高高在上的挑吃的家伙,其实都是被饥饿永远折磨的东西,我们应该可怜他们,他们过着这么一种病态的生活,让这个社会也变得有些病态。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纵横在世间,如果不是为了理想,而只是为了贪图一时的畅快激爽,其实也是一个欲望的奴隶,一个人只是忘记追求,从而注重过程,在过程与追求,需要有得有失,维持自然界的生存平衡,如果才不至于在追求中迷失,心因为过份的激动而狂乱。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们在追求虚无中的独立无二,忘记了在精神上追求的天人合一,最终那独一无二的标榜也变成了一种为了承认而努力,最终结果还是没有被承认,需要别人的承认的成功才算成功吗?一切都以自己努力为本源吧,只是做那天人合一,众生息息相关的追求,你才能幸福的。没有人追求黄金的稀少,便不会因它而引发多少悲剧,非洲没有钻石,战乱一定会少很多很多,中东没有石油,战乱也一定会少很多很多,美国不搞霸权,恐怖怎会存在,富人照顾穷人,穷人怎么会不感恩富人,仇富,鄙穷是相生相克,若是不能放弃成见,世界那天会和谐?这一句,跟"不尚贤,使人不争!"的道理有些相近,一者讲物,一者讲名.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因此圣人只要吃饱就好,断然不会为了那虚妄的人生目标而图伤脑筋,他们更注重于与人相处,与自然相处,与天道合一。
2023-07-19 05:28:004

五色令人什么什么?

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原文和翻译如下:五色令人目盲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二章。原文如下: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注释: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五色令人目盲本章赏析“五色”,原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古代以此五种颜色为正色,而其他颜色则是由此五种颜色搭配而成为“间色”。正因为“五色”在诸多颜色中的基础性地位,古人一般以此来泛指各种颜色。从“目盲”的角度来看,老子并不是反对人们追求个人利益,享受更丰裕、更精彩的生活,而是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本性来生活,按照自然的法则来生活。任何悖离自然本性的行为,任何过度或无度地追逐物欲的行为,只会让人误入歧途,使人生陷入痛苦之中。
2023-07-19 05:28:171

五色令人目盲翻译英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夫大王亶父,可望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大王亶父,可以说是最能看重生命的了.能够珍视生命的人,即使富贵也不会贪恋俸养而伤害身体,即使贫贱同样也不会追逐私利而拘累形躯.
2023-07-19 05:28:291

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出自何处?

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 故去彼取此。译文:光线太强眼会失明,声音太响耳朵会聋,口味大重嘴会麻木,纵情唯心人会发狂,高压唯物人会犯罪。因为,治理国家要讲人道不是越怎么样越好,所以,应该放弃绝对坚持以人为本。《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2023-07-19 05:28:541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 故去彼取此。译文:光线太强眼会失明,声音太响耳朵会聋,口味大重嘴会麻木,纵情唯心人会发狂,高压唯物人会犯罪。因为,治理国家要讲人道不是越怎么样越好,所以,应该放弃绝对坚持以人为本。《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2023-07-19 05:29:101

以下选项中,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人是()。

以下选项中,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人是()。 A.荀子 B.孟子 C.老子 D.墨子 正确答案:C
2023-07-19 05:29:441

五色令人盲的下一句是什么?

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 故去彼取此。译文:光线太强眼会失明,声音太响耳朵会聋,口味大重嘴会麻木,纵情唯心人会发狂,高压唯物人会犯罪。因为,治理国家要讲人道不是越怎么样越好,所以,应该放弃绝对坚持以人为本。《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2023-07-19 05:2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