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萦
-
1、这句话的意思是:马克思认为自己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而他的目标是让无产阶级成为自己的物质武器,去推翻一个腐朽的旧世界。
2、那么进一步演绎王炯华的话,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是用马克思主义去掌握物质力量,从而用物质力量批判旧世界;李达则继续从事马克思哲学研究,使其更具掌握物质力量的威力。
3、在文革的时候就有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到王炯华的“毛泽东与李达的交往”又有:“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上井冈山,从事‘武器的批判",直到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李达则继续笔耕、舌耕,致力于‘批判的武器",终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家。”
4、这句话原来出自: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拓展资料: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
2、马克思揭示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维护德国现存制度的本质,指出这种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的表现,论述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提出了“向德国制度开火”的革命任务。
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手稿,用唯物主义观点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作了全面分析,特别是对黑格尔在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批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寸头二姐
-
这句话的意思是:马克思认为自己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而他的目标是让无产阶级成为自己的物质武器,去推翻一个腐朽的旧世界。
那么进一步演绎王炯华的话,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是用马克思主义去掌握物质力量,从而用物质力量批判旧世界;李达则继续从事马克思哲学研究,使其更具掌握物质力量的威力。
在文革的时候就有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到王炯华的“毛泽东与李达的交往”又有:“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上井冈山,从事‘武器的批判",直到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李达则继续笔耕、舌耕,致力于‘批判的武器",终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家。”
这句话原来出自: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扩展资料: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马克思还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页)
- 奇石珠宝真君
-
所谓“武器的批判”,是指用暴力和以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手段,摧毁或压服对立的势力和个人,包括对自己不能“说一不二”的思想和行为。
所谓“批判的武器”,是指一种正确的思想要为他人接受,划清真理和谬误的界线,只能论理和说服,这论理和说服就是“批判的武器”;这是不能用“武器的批判”来替代的。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阶级斗争当中,既要注重思想文化的斗争,用先进的文化来武装自己,也要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斗争,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扩展资料: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出自马克思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
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神秘主义,把被他颠倒了的逻辑观念和现实事物的关系颠倒过来,指出具有哲学意义的“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
批判黑格尔把市民社会从属于政治国家的观点,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著名结论;批判了黑格尔主张君主、官僚决定国家制度的英雄史观,阐明了人民创造国家的思想;批判了黑格尔在国家发展问题上否认有质变的缓慢进化论,提出必须经过真正的革命来建立新国家的观点。
参考资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百度百科
- 陶小凡
-
这句话中的所谓“武器的批判”,是指用暴力和以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手段,摧毁或压服对立的势力和个人,包括对自己不能“说一不二”的思想和行为。所谓“批判的武器”,是指一种正确的思想要为他人接受,划清真理和谬误的界线,只能论理和说服,这论理和说服就是“批判的武器”;这是不能用“武器的批判”来替代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阶级斗争当中,既要注重思想文化的斗争,用先进的文化来武装自己,也要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斗争,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扩展资料
马克思简介:
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创立了伟大的经济理论。就他个人而言,他的极其伟大的著作是《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这是“精髓”,后来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去研究。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 ardim
-
人们理解“武器的批判”是指无产阶级用武装斗争来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马克思所说的物质力量有两个含义,第一是无产阶级本身是社会的物质力量,由于社会的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里,理论一经掌握的无产阶级成为剥夺者资本家阶级的强大的对立力量;
第二是指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改变生产关系,这是一个社会发展自然的物质力量。
“武器的批判”并非指武装斗争,印度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进行长期的“武器批判”,绝非使用武力赶跑英国统治者,圣雄甘地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理性,用理性唤起民众的力量,反对使用暴力,开展“不合作运动”。
从使用“批判的武器”开始,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到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最后形成强大的“武器的批判”,完成了“批判的武器”转化为“武器的批判”全过程,实现印度独立。
扩展资料:
这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到的一段话.马克思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重点。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亦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
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中译本收入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
这部著作是对G.W.F.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第261~313节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所作的分析和批判。 马克思在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通过参加现实斗争,动摇了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
退出《莱茵报》后,他系统地研究了欧美一些国家的历史,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并阅读了L.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得到很大启发,于是开始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但是,和费尔巴哈只注重自然和宗教批判不同,马克思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社会和政治问题上。在这部手稿中。
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神秘主义,把被他颠倒了的逻辑观念和现实事物的关系颠倒过来,指出具有哲学意义的“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批判黑格尔把市民社会从属于政治国家的观点,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著名结论;
批判了黑格尔主张君主、官僚决定国家制度的英雄史观,阐明了人民创造国家的思想;批判了黑格尔在国家发展问题上否认有质变的缓慢进化论,提出必须经过真正的革命来建立新国家的观点。
参考资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Chen
-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阶级斗争当中,既要注重思想文化的斗争,用先进的文化来武装自己,也要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斗争,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除此之外,马克思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所以,马克思强调,“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要求人们注重将理论运用到现实的实践斗争当中,发挥最大的力量。
扩展资料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出自马克思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原文如下:“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是马克思最为广泛传播的名言之一。对这句话的解读除了看重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斗争对社会的推动以外,这句名言的后半句”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更加直接地告诉人们:哲学要想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大众化,让哲学成为大众的武器。
- 真颛
-
这句话是出自马克思的一段名言,这句话所体现的思想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武器的批判”,即用“武器”对不平等的社会、对旧制度进行“批判”。也就是说,反动的暴力应该用进步的暴力去对抗,反革命的武装必须用革命的武装去消灭,因为“物质的力量只能靠物质力量来摧毁”。与“武器的批判”相对应,“批判的武器”显然是指革命的理论,亦即应该运用理论的力量,用先进的理论武装群众的头脑,动员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
马克思还说过一句话“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正如他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无论是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的革命,还是其他国家的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都迸发出了无穷无尽的能量,转变成了无比强大的“武器的批判”,转变成了开天辟地、雷霆万钧的“物质力量”。
扩展资料: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中,我们不难看到,马克思着重强调的有以下几点:人的本质归根结底并不仅仅是宗教的本质这种抽象物,更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主观的实践是必要的
而且是最重要的,因为人的能动性思维能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要用哲学改变世界,必须把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放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考量------“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总之,马克思之所以批判得不留情面,是因为他认为包括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在内的大多数哲学家们不停的编造新词汇解释世界,与其妥协,只是在意识形态上打转,也就是说,只是要改变关于世界的观念,而无法改变世界本身。
在从思想的天国下降到现实生活方面------即在现实中实现哲学继而消灭哲学方面,大多数哲学家都没有触及,这使得哲学的作用多数时候只停留在思维上,而没有切入实际,从而不具有物质力量。但是在历史进程中,“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这一点在马克思看来是关键的。马克思认为,由于人不是孤立抽象的人,而是与所处环境联系在一起,所以人有充分的动机去改变环境,而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只要彻底,“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而费尔巴哈等哲学家却在涉及人时陷入了唯心主义,将人周围的世界抽象化了,抽离了,苦难变成了非普遍现象,变成了少数人的例外,而与社会现实无关,所以费尔巴哈等人从根本上忽略了“在现实中实现哲学”,或是认为“不消灭哲学本身,就可以使哲学变为现实”
总之他们忽略了有主观的实践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马克思在剖析德国现状时痛心地道,“在这里,实际生活缺乏精神内容,精神生活也同实践缺乏联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臭打游戏的长毛
-
意思是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出自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扩展资料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这句话是马克思在研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做出的导语。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研究时,马克思得出了不同的观点。
费尔巴哈只注重自然和宗教批判不同,马克思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社会和政治问题上。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神秘主义,把被他颠倒了的逻辑观念和现实事物的关系颠倒过来。
指出具有哲学意义的“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批判黑格尔把市民社会从属于政治国家的观点,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著名结论。
批判了黑格尔主张君主、官僚决定国家制度的英雄史观,阐明了人民创造国家的思想。
批判了黑格尔在国家发展问题上否认有质变的缓慢进化论,提出必须经过真正的革命来建立新国家的观点。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康康map
-
意思是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出自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扩展资料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律思想在这部写于1843年7、8月间的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哲学本体论;
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著名论断,还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法学辩证法思想,提出了在矛盾分析基础上“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唯物主义法学辩证法观,进而在法学本体论和法学方法论两个方面突破了黑格尔,为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变,是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法律观向唯物主义法律观转变的重要标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meira
-
意思是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出自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拓展资料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追随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后来根据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念来批判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费尔巴哈从宗教问题出发,阐述了一个重要思想:人的本质就是人自身。宗教的产生是人性异化的后果。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由此批判人的异化。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异化的社会原因。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苦难的现实世界的反映,宗教中的苦难就是现实世界中苦难的歪曲的反应。要批判宗教,最彻底的做法是彻底的推翻颠倒的社会关系,推翻异化人性的社会制度。颠倒的现实世界一旦被推翻,宗教幻想的天国也就随之瓦解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北有云溪
-
意思是:笔杆子不能代替枪杆子,光动动笔杆子,是消灭不了敌人的。但是笔杆子只要能掌握群众,也能变成威力巨大的枪杆子。
“批判的武器”就是理论辩论,通俗点叫笔杆子;“武器的批判”就是实践斗争,通俗点叫枪杆子。
引用自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原文是”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后半句话恰恰是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后半部分想要强调的重点。这后半话充分说明马克思非常强调“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
扩展资料: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马克思也认为,宗教是苦难的现实世界的反映,宗教中的苦难就是现实世界中苦难的歪曲的反应。要批判宗教,最彻底的做法是彻底的推翻颠倒的社会关系,推翻异化人性的社会制度。颠倒的现实世界一旦被推翻,宗教幻想的天国也就随之瓦解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
- volcanoVol
-
这句话中的所谓“武器的批判”,是指用暴力和以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手段,摧毁或压服对立的势力和个人,包括对自己不能“说一不二”的思想和行为。
所谓“批判的武器”,是指一种正确的思想要为他人接受,划清真理和谬误的界线,只能论理和说服,这论理和说服就是“批判的武器”;这是不能用“武器的批判”来替代的。
马克思所说的物质力量有两个含义,第一是无产阶级本身是社会的物质力量,由于社会的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里,理论一经掌握的无产阶级成为剥夺者资本家阶级的强大的对立力量;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阶级斗争当中,既要注重思想文化的斗争,用先进的文化来武装自己,也要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斗争,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扩展资料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出自马克思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原文如下:“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是马克思最为广泛传播的名言之一。对这句话的解读除了看重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斗争对社会的推动以外,这句名言的后半句”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更加直接地告诉人们:哲学要想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大众化,让哲学成为大众的武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阿啵呲嘚
-
意思是:笔杆子不能代替枪杆子,光动动笔杆子,是消灭不了敌人的。但是笔杆子只要能掌握群众,也能变成威力巨大的枪杆子。
“批判的武器”就是理论辩论,通俗点叫笔杆子;“武器的批判”就是实践斗争,通俗点叫枪杆子。
引用自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原文是”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后半句话恰恰是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后半部分想要强调的重点。这后半话充分说明马克思非常强调“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
扩展资料
锻造“批判的武器”就像打铁的过程,需要用大锤不断击打烧红的铁。马克思在锻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也有两把大锤,一把叫“实事求是”,一把叫“无情批判”。
所谓“实事求是”,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是从前人的著作中抽象演绎出来的,而是从社会现实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所谓“无情批判”,就是在锻造思想武器的过程中,批判前人,批判同时代的理论流派,同时也不断批判自己之前的思想成果,以“今日之我”批判“昨日之我”。只有用好了这两把大锤,才能锻造出锋利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