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投笔记
-
前言
第一章 中外社会舆论简史
第一节 中国社会舆论的演进
一、原始社会的民意观
二、奴隶制社会中的游说
三、封建制的城镇舆论
第二节 西方社会舆论的勃兴
一、从围立制到票决
二、公众与公共领域的出现
三、舆论概念的流行
第三节 西方的舆论研究
一、18世纪对舆论的赞誉
二、19世纪对舆论的辨析
三、20世纪的舆论观
第二章 舆论的属性与结构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及其核心
一、西方的舆论定义
二、舆论的核心问题
第二节 舆论的构成与要素
一、见解与意见的言说
二、公众的集合意识与信念
三、舆论的公共话语
第三节 舆论的属性与本质
一、公共事务与公共意识
二、社会中的优势意见
三、舆论中的社会知觉
第四节 社会舆论的特征
一、社会表层意识的发散
二、社会舆论的波动性
三、社会舆论的弹性
四、社会舆论的惯性
第三章 舆论的产生与生成模式
第一节 舆论产生的社会环境
一、公众的交往环境
二、社会意识环境
三、舆论场与公共领域
第二节 舆论生成的四个阶段
一、公共问题与社会议论
二、个人意见与议论圈的扩散
三、突发事件的激发
四、舆论领袖的意见引导
第三节 舆论形成的标志
一、议论量与舆论的成立
二、舆论形成的量度
三、舆论类型的议论量
第四节 舆论生成的模式
一、“爆米花”模式
二、风吹浪起模式
三、飘雪模式
四、瀑布倾泻模式
五、沉默的螺旋模式
第四章 舆论传播形态
第一节 从议论到当代论坛
一、街谈巷议与调侃
二、社会公共讨论的意义
三、当代论坛的舆论价值
第二节 社会传闻与小道消息
一、传闻的成因
二、传闻的“真伪性”
三、传闻的两面性
第三节 民谣的舆论讽喻
一、民谣的历史溯源
二、民谣的草根话语
三、民谣的偏颇与安全阀
第四节 会议的意见集中
一、会议的基本要素
二、议题的确定与表决
三、会议舆论活动的要求
第五节 肢体的集体宣示
一、掌声的舆论效应
二、聚众与群体事件
三、生产力的暴动4
四、票决的公意表达5
五、表意行为的组合6
第六节 社会变动的理论争鸣
一、理论争鸣的历史步伐
二、理论创新的舆论法则
第五章 舆论的正负方向
第一节 社会的正向舆论
一、诤言对真理的追求
二、社会褒扬的思想塑造
三、舆论监督的权利意识
第二节 社会的负向舆论
一、浮言的流行和蛊惑
二、假话的社会骗局
三、谬理的似是而非
四、谣言的神秘与诱惑
第六章 民意与暴政错觉
第一节 民意的自我确证
一、民意的自我显现
二、民意的自我整合
三、民意是怎样被歪曲的
第二节 民意的基石与真理性
一、民主是民意的基石
二、民意对真理的占有
三、多数暴政说的错觉
第三节 民意的四定律
一、量多理正定律
二、群落浮现定律
三、弱化一刚性定律
四、民心向背定律
第四节 民意对真理的预言
一、实践检验与民意验证
……
相关推荐
公众舆论和舆论学是一本书吗
公众舆论和舆论学是一本书。《公众舆论》《舆论学》是美国新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创作的传播学著作,于1922年首次出版。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023-07-19 19:58:261
舆论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
舆论的特点有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等。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一种定义是: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而也有的学者认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2023-07-19 19:58:321
舆论学_弱传播
现实世界跟舆论世界有完全不同的规则,舆论世界的规则是弱传播规则。现实世界里比较弱的一方会在舆论世界里成为强者,而现实世界里的低学历、低收入、低知识储备人群,是社会阶层金字塔的最底层,他们是最弱的人,但在舆论的世界里他们是舆论的支配者。这是弱传播的规律。 一 出列定律 舆论不会关注排队排的整整齐齐的一个群体,但会关注出列的那个人。想让人们关注某个东西,得找出其中一个最容易吸引眼球的出列。个体是具象而群体是抽象,人喜欢具体的能感知的东西,不喜欢抽象的、理性的东西。 二 链接定律 关注度的聚集靠的不是复制,而是链接。几个链接点环环相扣,互有联系,把这件事的舆论关注度推高到极致。一次舆论事件回应的次数越多,声势就越大,每一次回应就增加了一次链接。 三 外套定律 决定一个信息的传播能力不是信息的本身是什么,而是这个信息之外的东西决定的。信息传播的外套包含推动吸附力的链接点,和刺激受众表达欲望的表情包。2023-07-19 19:58:391
《舆论学》大众传媒影响舆论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1、报刊、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人们传递着信息、知识、思想和观点、广告等。它具有公开性、时效性、覆盖面广等特点,深刻的改变着人们。2、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大量新信息,成为对课堂教学和社会教育的重要补充。大到世界政治风云的变化和我国的战略决策,小到日常生活中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和更新,有能力的接受各种科技知识、文学艺术、人生哲理等等,大众传播媒介都能提供。这些信息开拓了人们的眼界,活跃了我们的思维,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上理解、掌握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理论、法则、定律等,是极意义的。同时,各种音、像和文字信息也丰富了文化环境。对于充实、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形象材料。3、促进我们价值观念现代化。现代人,特别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我们总是要与大众传播媒介接触的,它是我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接触过程中,与社会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价值观念也就能逐步形成。如对人的尊重,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对竞争创造、个人发展的要求和娱乐的需求等。因此,大众传媒媒介是促使人由传统人向现代人发展的重要因素。4、社会是我们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并使之内化为个人行为方式的过程,随着大众传媒媒介的增多,为我们独立意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也有利于我们养成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化过程的加速明显的表现是,我们越发意识到自己的角色的社会意义及对自己的个性全面发展的渴求表现在与同辈人交往的日益加强。扩展资料:社会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是指群众的言论,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现代社会,社会舆论的作用和力量越来越大,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影响社会舆论的因素明显增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错综复杂。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社会是复杂的有机体,由不同的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组成。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利益要求、思维方式、感情情绪,即使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社会舆论复杂多样,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社会舆论对人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也由于其自身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因而,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任何时代,执政者都高度重视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并通过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舆论环境,形成有利于增进社会团结和巩固自身执政地位的舆论导向。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表明,重视并善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化解各种消极因素,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生活是发展变化的,社会舆论也必然随之发展变化。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社会生活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人们有着千差万别的看法,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清醒与困惑等等相互交织,社会舆论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同时,各种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的飞速发展,又大大增加了引导舆论的难度。如果不重视、不善于正确引导舆论,就可能使群众的意愿得不到反映、情绪得不到疏导,导致这样那样的问题,进而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把“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作为党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舆论学概论百度百科——大众传播媒介人民网——人民日报:重视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2023-07-19 19:58:463
舆论学用英语怎么说
舆论学 [网络] Public opinion; [例句]《舆论之研究》的发表表明:徐宝璜不仅是中国新闻学的开山祖,而且也是中国现代舆论学研究的重要开创者。In my opinion Xu Baohuang is not only the inaugurator of journalism in China but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initiator of modern Public Opinion in China.2023-07-19 19:59:011
《舆论学》大众传媒影响舆论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一、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传播媒介的发展,并不是一个以新替旧的过程,迄今为止,它大致经历了以下几种形态:口语——文字——印刷——电子技术——网络媒介,而传媒进入大众传播阶段却是在19世纪30年代,以廉价“便士报”的出现为标志,因为读者没有被局限于特定的阶层和群体,而是真正开始面向分散的大众。现在的新媒介技术融合各种传统媒体于一体,媒介的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人们了解外界的信息更加便捷。 二、 大众传媒对现代舆论的影响 我们常常都会在生活当中听到舆论二字,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它有完整而准确的理解。美国学者哈伍德(Harward,C)对相关的历史文献进行研究,搜集到关于舆论的定义多达50多个。我国的学者也从政治学、心理学等多角度对其进行定义。 “舆论是社会的公众意见,也就是社会某一群体对近期发生的共同关心的事态的大体相近的看法”?? “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的多数人共同意见。” “ 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性和持续性。”这几个对舆论的定义虽表述不一,但都涵盖了“公众意见”这一重要元素。 丁铂全认为:新闻传媒不仅是现代舆论的产物,同时还是现代舆论的物质载体,现代舆论实际上是在新闻传媒参与、引导下的新闻舆论。 ?而法国启蒙时代的卢梭认为:舆论即公意,公意是公众意见最大的公约数。公意是唯一的立法依据,是社会公约的基础。?? 不可否认,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为我们了解外界信息、异国风情提供了窗口,这个世界成了真正的“地球村”,使我们足不出户,便可感知外面的世界。大众传播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便捷。 那么,卢梭所倡导的“公意”舆论,在现代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信息社会是难以被传媒所完全客观加以表现的。大众传媒通过从舆论的源头开始把关,以“议程设置”左右人们的议论话题,再以强势媒体联合通过“沉默的螺旋”机制引导大众舆论,最后,人们以媒体提供的信息环境为参照系数,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媒介提供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2023-07-19 19:59:081
舆论学概论的内容简介
《舆论学概论》讲述了:公众舆论弥漫在社会各个领域,作为民众意见的集群状态,常常呈现社会意识的刚毅和波动,揭示出各阶层、各阶级的思想指向。整个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充满公共讨论,不断批评、预测、要求或建议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舆论的活跃将其同深层意识——科学、政治、法律、哲学等思潮区别开来,构成人类实践的“前意识”。作为探索大众表意、政府行政和企业管理的实用科学,舆论学对从事新闻传播、政治事务、行政与企业管理、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等专业的人,都是必修的科目。2023-07-19 19:59:161
舆论对于社会公共决策有何价值
舆论,或称民意,其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一种定义是:为了避免在定义上争论不休,学者开始转向舆论应该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是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要素的交集。舆论学则是研究舆论这种复杂社会现象的交叉学科,它的理论资源来自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新闻和传播学。舆论也是大众社会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对个人或群体发生一定的影响,它既可以约束个人或群体的行为,同样也可以以鼓励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舆论具有如下特征:1.舆论作为一种公众的意见,当然是为多数人赞成和支持的。2.舆论总是涉及社会安宁与幸福的问题。3.舆论本身含有合理性。4.舆论是有效的。能推动或阻碍社会上的意见就是舆论。5.舆论一般不是政府的意见,是广大民众的呼声。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公开性2.公共性3.急迫性4.广泛性5.评价性2023-07-19 19:59:311
李普曼《舆论学》主要观点有哪些
广义舆论是人们对一切感兴趣的社会生活领域,尤其是社会公共事物所产生的一切意见,愿望,评价和想象的欲望,是持续性,变化性,公共性与个人性的统一。狭义舆论包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公共舆论和新闻舆论。2023-07-19 19:59:401
舆论学的研究内容
对舆论本体的分析:属性、类型、基本构成要素、功能对舆论过程的分析:发生发展、形成后的发展衍变、传播过程(传播学角度)、舆论学自身的发展人为影响:舆论调控、舆论调查测量方法2023-07-19 19:59:591
舆论学的现实意义
它是分析事物的关键。没有这个基础,很难把事情的真实性准确性判断。这是社会学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23-07-19 20:00:121
舆论到底是来自众人还是媒体引导
舆论定义:舆论,或称民意(英语:Public opinion),其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一种定义是:为了避免在定义上争论不休,学者开始转向舆论应该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是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要素的交集。舆论学则是研究舆论这种复杂社会现象的交叉学科,它的理论资源来自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新闻和传播学。特性:舆论的多样性与一致性客观事物的多样性,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舆论的多样性。社会舆论不可能完全纳入一个模式。另一方面,社会的稳定、发展,必然要求有代表这一社会主导阶级根本利益的舆论。所谓舆论一致性,是指涉及根本问题的舆论能为绝大多数人接受,能引导绝大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近代和现代的政治领袖无一不在作这种努力。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对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努力把人民的自发舆论引导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上去。在中国现阶段,一方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这一带根本性的舆论上保持一致;同时,人民群众对各个具体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形成不同的社会舆论。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鉴别和引导,逐步形成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舆论。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2023-07-19 20:00:191
中国传媒大学舆论学专业的研究生怎么样?这个专业可以考公务员吗?
这个专业不好,很难就业!考公务员也有很大的限制!2023-07-19 20:00:293
舆论指的是什么?
舆论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 一种定义是: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 为了避免在定义上争论不休,学者开始转向舆论应该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是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要素的交集。 态度与意见的区别无论如何定义舆论,“意见”始终是舆论研究的核心,也就是舆论的本体,舆论传播所着眼的也是意见的流动问题。意见(opinion)通常是通过与态度(attitude)、信念(belief)和价值(value)尤其是和态度相比较来界定自身的,社会心理学家们把意见定义为:对某种态度、信念或者价值的言语表现 ,拓展开来,意见叶可以勇行为例如愤怒地挥拳或者游行等方式表现。通常,学者们从两个方面区别态度和意见之间的差别: 意见一般来说被认为是对于某个具体刺激(某个问题)所作的语言上的或者其它的明显反应,而态度是更基本的总体倾向,它对于一般性的刺激作出有利或者不利的反应。意见主要是取决于当时的形势,而态度对于一个人在多种形势下更持久地发挥作用。其次,意见被认为具有更多的感性,并且在其构成中多少缺乏情感……态度是一种直接的、直观的定向,而意见是在一个社会母体里在各种选择性方案之间经过慎重考虑后产生的理性抉择 。 简要地说,态度是反应的倾向,而意见则是某种反应。◆ 社会心理学 * 实验社会心理学 * 应用社会心理学 * 教育社会心理学 * 商业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 * 法律心理学 ** 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心理 ** 审判心理 ** 作证心理 * 咨询心理学 * 跨文化心理学 * 民族心理学 * 宗教心理学 *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 * 理论学说 ** 角色理论:性别角色,两性差异等。 ** 归因理论:归因偏向 ** 场论 ** 认知相符理论 ** 认知失调理论 ** 一致性理论 ** 相互作用论:符号相互作用论 ** 社会学习理论 ** 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 ** 平衡理论 ** 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 * 概念及过程:社会适应,社会化(内部化),社会知觉,人际知觉,人际关系(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理论,合群,孤独),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自我(自我知觉),态度(态度理论,态度形成和改变,态度测量),信念,价值观,定型,宣传,交往,沟通(人际沟通,大众沟通,沟通网络),竞争与合作,利他行为,顺从,侵犯,旁观者介入与冷漠,替代体验,模仿,感染,时尚,暗示,偏见,流言等。 * 群体心理学:群体理论,群体思维,群体凝聚力,团体动力学,社会心理气氛,小团体意识,群众行为,群际关系,参照群体,集体,集体成员自决,价值定向一致,舆论,民意测验,领导,领导风格,个性消失等。2023-07-19 20:00:361
舆论学的国内舆论学研究成果
·刘建明《基础舆论学》《社会舆论原理》《舆论传播》《舆论学概论》·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2023-07-19 20:00:451
《舆论学》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舆论》([美]沃尔特·李普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fs1DaHgdJz_I1OWaIwiXw 密码:0onk书名:舆论作者:[美]沃尔特·李普曼译者:常江豆瓣评分:9.2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8-5-1页数:348内容简介:《公共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对公共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共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该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简介:沃尔特·李普曼,美国著名政论家、新闻记者、专栏作家,曾于1958年和1962年两度荣获普利策奖。译者常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寒,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2023-07-19 20:00:571
舆论学概论的作者简介
刘建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多所高校兼职教授.多种学术机构评审专家,曾任《北京观察》杂志编委会副主任,第八、九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学委会副主任,国家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4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先后当过中学教师、记者。1982年7月和1988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82年9月至1985年9月,任记者、市级广播电视局局长兼总编辑。1988年7月任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主任。1995年7月调入清华大学任教。长期讲授“新闻理论研究”、“舆论传播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研究”、“科技新闻”、“外国新闻媒介史”、“新闻学概论”等课程。“舆论学”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主要著有《宏观新闻学》、《科技新闻理论与写作》、《基础舆论学》、《当代舆论学》、《当代中国社会舆论形态》、《现代新闻理论》、《当代新闻学原理》、《新闻学前沿》、《新闻发布概论》、《新闻学概论》、《天理民心》、《邓小平宣传思想研究》 《穿越舆论隧道》、《媒介批评通论》、《西方媒介批评史》、《舆论传播》、《邓小平后的中国》等专著、合著25本。主编《宣传舆论学大辞典》、《应用写作大百科》两部辞书。20年来,在报刊上发表有关新闻学、舆论学、传播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当代中国研究等方面的论文530多篇。多种论著获优秀成果奖。2023-07-19 20:01:101
传媒专业考研有哪些方向
传媒类考研大概分为四大类:新闻类、传播类、广告类和艺术类。新闻类专业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学;舆论学;国际新闻学;编辑出版学。传播类专业包括传播学;传媒经济学;传媒教育学;传媒政策与法规等等。新闻类专业:①新闻学学硕(包括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报刊理论、网络新闻等方向)②广播电视学(包括广播电视史论、广播学、电视学、纪录片学、媒介文化传播等方向)③舆论学(包括应用舆论学、舆论学基础等方向)④国际新闻学(包括国际新闻史论、国际新闻业务、跨文化交流、国际媒体等方向)⑤编辑出版学(包括编辑出版理论、出版经营与管理等方向)传播类专业:①传播学学硕(包括传播理论与历史、传播研究方法、应用传播、媒介与女性、传播心理学、媒介素养、国际传播等方向)②传媒经济学(包括文化产业管理、传媒产业管理、国际文化贸易、影视项目管理等方向)③传媒教育学;④传媒政策与法规;⑤融媒体研究。广告类专业:①广告学学硕(包括广告理论和广告史、广告实务、广告媒介、品牌传播、市场与受众、公共关系、区域品牌等方向)②新媒体产业;③品牌策划与营销。艺术类专业:①播音主持;②影视编导;③传媒艺术学;④艺术史论。2023-07-19 20:01:221
谣言属于舆论学吗?
属于的:《舆论学概论》课件 9.谣言与舆论http://www.doc88.com/p-698154151845.html2023-07-19 20:01:301
如何从舆论学的角度看待综艺《创造101》?
如果是从舆论学的角度来说,这期节目本身是为了流量,是为了把人捧红,根据他最后取得的效果,这期节目是很成功的,它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在这期节目播出的期间,很多人谈论的话题就是创造101的几个女孩儿,最后这其中的很多女孩儿都爆红了,那么这个节目无疑是十分成功的。2023-07-19 20:01:568
舆论学的研究方法
定量:数理统计定性:归纳演绎、逻辑推理、假设2023-07-19 20:02:111
舆情和舆论有什么区别?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或言论。舆论的形成,有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 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社会舆论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一)舆论和舆情的本质是一致的首先,舆论和舆情都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当今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舆论和舆情是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态度,这种公众态度是民众对某一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见的集合体,而不是单纯的议论,其次,舆论和舆情是民众参与社会生活的表现形式,是社会实行民主管理的思想基础。再次,舆论和舆情是社会民智的集中体现。尽管舆论和舆情是复杂的,中间夹杂着复杂的利益关系,但就其本质而言,舆论和舆情必然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所以民众总是考虑社会的和平、安定与幸福,追求公正、平等、互利和互助。因此,舆论和舆情的充分表达必然是一个社会意识得以彰显的过程,必然是绝大多数民众的公共利益诉求得以实现的过程,而且社会舆论和舆情在很大程度上是民众预测社会发展的智慧体现。(二)两者都是一种公开的言论形态我们考察舆论和舆情时,要把握的关键点就是它的形态和状态。就舆论和舆情的状态而言,两者必须是公开的状态,这是意见集合的必然要求,只有公开的状态才能集合成舆论和舆情,当然,这种公开状态也是舆论和舆情传播的必要条件。(三)两者的运行状态是一致的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舆论和舆情的运行必然是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是一个信息运行的过程。这种发展是一个无规则的扩张运动。各种信息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相互吸收的过程,是一个无规则的过程。舆论和舆情的运行必然造就一个核心受众层与之互动,并进而催动舆论与舆情的进一步发展。(四)两者的运行都需要依托载体现代舆论的发展必然与某一种被广泛运用的载体紧密相关,这是现代舆论学的一个重要观点。现代舆论发展过分依赖于新闻媒体,使得掌握新闻媒体的机构和组织当然地成为了“意见领袖”,而发展到以网络舆情为社会舆论的主要表达形式时,舆情所依赖的载体就是网络,这也带来了“意见领袖”的革命。2023-07-19 20:02:278
沃尔特·李普曼的主要观点
李普曼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集中论述,可归纳为“第七部分报纸”,表述如下: 1.“报纸并不想要注意全人类的事。它们有值守人员驻在某些场所,如警察局、验尸所、区事务所、市政厅、白宫、参议院、众议院等处。”(《舆论学》,P224)2.“新闻首先并不是社会情况的一面镜子,而是一种突出的事实的报道。……任何偶然发生的事能被确定、具体化、衡量和定名称的越多,则能报道的新闻也越多。”(《舆论学》,P226) “新闻的作用是突出的表明一个事件,而真实的作用是把隐藏的事实显露出来……”(《舆论学》,P237),但是李普曼认为新闻之所以达不到真实的程度在于记者“在应用心理学中没有专业的训练”,“他越了解他自己的弱点,就越承认没有客观检验的标准,他自己的意见主要由他自己的成见,根据他自己的准则和他自己迫切的兴趣所形成的。他知道他是通过主观透镜在观察世界。”(《舆论学》,P238)至此,李普曼持的悲观主义态度已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他已经完全陷入了个人的悲观情绪和深渊之中。他对报刊相当失望,他说报纸“脆弱的难以实现人民主权论的全部义务,难以自发地提供民主主义者所希望的天生的真实。”(《舆论学》,P239)他用了一个比喻来阐述他认为“报刊不能代替一些机构”的想法:“它(报刊)就像探照灯的光束一样,不停地照来照去,把一件又一件事从黑暗处带到人们的视域内。人们不能够单凭这种光线来从事世界上的工作。……他们……只能凭他们自己坚定的见解,当报刊的见解与之相符时,就展现出一种清楚的情况足以作出为一般人能接受的决定。”(《舆论学》,P240)。2023-07-19 20:02:441
传媒大学舆论学属于哪种硕士,是新闻与传播类么,要求高么?
属于学硕,新闻传播类下属学科,就业比较尴尬。复试线年年走国家线,但是这两年竞争越来越激烈了,最后录取的分数录新闻专业都绰绰有余了!2023-07-19 20:02:571
舆论是什么意思?
舆论是公众在特定的时空里,对特定的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趋于一致的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情绪的总和。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1)给舆论下定义有许多困难。简单的定义是,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 (2)个人或团体的自我语言,对某一事件发表意见,影响人们的思想,行动。2023-07-19 20:03:073
《民意》与《舆论学》是同一本书吗?
是同一本书而且两者蟾酥的道理是一样的2023-07-19 20:03:422
沉默的螺旋是不是舆论学里的
沉默的螺旋: 意见环境的形成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该最早见于诺埃勒-诺依曼(Noelle-Neumann)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 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沉默的螺旋来源于这样一个事实:1965年德国阿兰斯拔(Allensbach)研究所对即将到来的德国大选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两个政党在竞选中总是处于并驾齐驱的状况,第一次估计的结果出来,两党均有获胜的机会。然而6个月后,既在大选前的2个月,基督教民主党与另一个党获胜的可能性是4:1,对基督教民主党在政治上的胜利期望升高有很大的帮助。在大选前的最后两周,基督教民主党赢得了4%的选票,社会民主党失去了5%的选票。在1965年的大选中,基督教民主党以领先9%的优势赢得了大选。这一年大选带来的困惑和对它的解释逐渐发展成为沉默的螺旋的概念。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沉默的螺旋"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教授认为):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因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其实,这种认识几乎是东西方"人人心中所有"的情况,尤其是亲身经历过"文革"造势的中国人对此体会也更深。但内尔-纽曼教授抓住这一现象不放,提出了假设:占支配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见就会愈加得势,另一方则越来越失去支持的声音。这样,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意见。如果这个过程有大众媒介参与,螺旋往往形成得更快、也更明显。诺依曼认为,大众观念并不是在18世纪才被人们认识的,它实际上在人类社会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并且不断创造和保持着社会运作必须的和谐和一致。因此,大众的意见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控制,客观上是为了"促进社会一体化,保障基本行为和观念达到足够的一致水平。"(Noelle-Neumann, E.1993:220)。这一理论建立在人的社会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分析基础之上,观念的力量来源于我们社会的本质,来源于社会对被禁止的观点和行为的严刑,来源于个人对孤立的恐惧。恐惧的个人在社会中赞成的呼声不断升高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赞成的观点,在赞成的呼声下降的时候保持沉默,沉默进一步使得原有的观点失去了民心。长期以来,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对于社会舆论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沉默的螺旋"理论,试图揭示出大众传播媒介在形成或引导舆论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舆论的形成机制。但是,当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介进入人们的生活时,人们却发现,网络传播的兴起,给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带来了冲击,也给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网络传播环境首先给舆论的形成带来的困难:根据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的假设,舆论的形成与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意见气候有直接关系。因为大众传播有三个特点:多数传播媒介报道内容的类似性-由此产生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重复性-由此产生累积效果;信息到达范围的广泛性-由此产生遍在效果。这三个特点使大众传媒为公众营造出一个意见气候,而人们由于惧怕社会孤立,会对优势气候采取趋同行动,其结果,造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尽管这一假说过分夸大了人的心理中从众行为和趋同心理的作用,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众传播媒介对舆论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诺埃尔还把舆论比作社会的皮肤,以表明大众传播媒介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尽管大众传播媒体的几个特点仍然存在,但与过去相比,传播的整个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传播的出现,使得其它传播方式有可能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对更大范围的受众产生更深刻地作用,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对舆论的影响力也由此受到一定削弱。随之而来的,可能是过去相对明朗的意见气候会变得错综复杂一些。 另一方面,在"沉默的螺旋"假设中起重要作用的“从众心理”也可能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对孤独的惧怕,但这种心理可能是在人们的生活圈子较小的时候表现得比较强烈,这时一旦人在意见上陷入孤独,往往也意味着他在其它方面也陷入孤独,而且这种局面没有积极的办法可以扭转。但是,当人们的交往能力随网络技术得到扩展时,人们的交往空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除了现实世界外,还有网络世界,因此,消除孤独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如果一个人在网上的某一个社区里得不到承认,他可以转向其它社区,这时,他采取的往往不是消极的从众措施以保护自己,而是积极地在网络中去寻找同盟者。 另外,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受众具有匿名性,人的心理状态会更接近他的"本我"。在传统社会环境中的恐惧心理已经被一种"无所谓"的心理代替,而且,受众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任何责任,因此,就基本不存在"自己的意见"和"公开的意见"矛盾的问题,但是受众对网上意见的认知,会发生比在现实社会中的认知更大的偏差,因为受众通常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结成讨论小组,因而会在较大程度上将自己的意见视为也是其他人的意见。此外,网络时代被认为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它更承认人们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所以相对来说,传统的从众心理可能会表现得较弱一些。 因此,在网络传播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面临着新的环境条件,面临新的问题,沉默的螺旋理论需要深入研究新现象,作出新的解释。 该理论认为:“大众观念”作为一种作用于政府和个人的力量,它已在所有的人类社会中存在了数千年,并且不断创造和保持着社会运作必需的和谐和一致。“大众”可被理解为“群众的眼睛”、“人人都可以看得见”的意思,因此,可理解为一种社会控制。“观念”一词指公开场合中被表达的观点和涉及价值观念问题的行为。观念的力量来源于我们社会的本质,来源于社会对被禁止的观点和行为实施的严刑峻法,来源于个人对孤立的恐惧。恐惧使个人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在社会允许的情况下以一种“准统计的方式”不断变化着,在社会上赞同的呼声大的情况下也表达赞同;在赞同的呼声下降的时候保持沉默,沉默进一步使原有的观点失去了民心。对于这个理论的证明:——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个人经常恐惧孤独;——对孤独的恐惧感使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点呢还是隐藏起自己的观点;——这个假定与上述四个假定都有联系。综合起来考虑,上述四个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了公众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并不把他们的估计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态度,转换成对别人想法的估计。2023-07-19 20:03:491
舆论的演变机制:《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u2022诺尔u2022诺依曼1974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1980 年她在出版的《沉默的螺旋》一书中又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总结。 简言之,所谓沉默螺旋就是当人们在面对形成气候的他人的意见与自己的相左时,会出于本能的迫于群体压力而害怕自己会因为意见与他人不合而被孤立,所以采取沉默或者改变自己意见的方式来寻求与他人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意见的公开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渐渐形成螺旋。从心理学和社会学切入,“沉默的螺旋”理论则详细地说明了舆论演变的另一种机制。 (一)天然的群体属性——个人的趋同选择 诺依曼从社会心理领域考察了社会舆论的演变。她指出,人具有群体性。无论是非洲部落里的原始居民,还是现代社会里的政治选民,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人人渴望拥有群体的归属感,渴望能被群体接纳,被群体认同,害怕被孤立,被边缘化。诺依曼指出,“被孤立、从而失去与群集的联系,这对个体立刻意味着生存威胁”。 意见的表达是个人能否融入集体的关键环节。面对一个公共事件,舆论会天然地分为“多数”意见和“少数”意见。个体在表达观点时会不自觉地感受“意见气候”。诺依曼认为“意见气候”恰当地形容了舆论环境的偏向。 若自己处于“多数”意见或“优势”意见的一方,则会自信胆大,敢于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若自己处于“少数”意见或“劣势”意见一方,由于惧怕被孤立,个体则会变得小心翼翼,迫于群体意见的压力而沉默或符合。舆论的演变是一个优势意见越扩散越增势,反对的声音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式过程。 诺依曼将李普曼的“刻板成见”理论引入自己的观察中。她认为,“刻板成见”是“意见气候”中的积雨云,大众传播重构的虚拟世界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固定印象,左右人们对“意见气候”的感知。由于社会成员对观点的分布处于“多元无知”的状态,媒体传播的观点意见越多,社会成员的“刻板成见”就越深,对“意见气候”的把握让后者倾向于对主流意见采取趋同行为。因而,沉默的螺旋假说认为,舆论的演变是大众传播建构虚拟世界——刻板成见影响意见气候——社会成员体察意见气候并作出趋同行为——沉默的舆论“螺旋”由此产生的过程。(二)舆论的稳定意义——个人与社会的皮肤 社会舆论具有社会控制功能,在双重意义上发挥着维护着个人生存与社会稳定的效力。诺依曼认为,公共舆论是人们“敏感的社会皮肤”,人性的弱点使人们依赖于自身对外界环境的判断,个人通过公共舆论感知“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公共态度以求得到集体的承认。从这一层面讲,公共舆论是个体寻求自我保护的皮肤。 同时,舆论也是社会的“皮肤”,起到了维持社会稳定和团结的作用。诺依曼指出,舆论是道德伦理的守护人,是团体的守护者。统治是以舆论为基础的,它对统治者产生压力,使其统治顺应民意,因为如果没有民意的支持,统治者会被孤立,并在某个时候被颠覆。统治者通过公共舆论感知沉默的螺旋的偏向,从这一层面说,舆论是社会稳定的“皮肤”,它能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发社会解体。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断在思考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人会保持沉默?读完书后,结合我自己的体验来看,其中一个原因是是人们对自己的观点的不确信,从而没有自信去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而现代社会的碎片化使得人们更加随着媒体上下飘摇,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不得不说,从这一点来看,沉默的螺旋情况在今天以及可见的未来只会是越来越发展,那些屏幕后不经思考的无需负责的言论在这一角度下是没有思考意义的。另一个原因,我们又无法不正视人类的天性——社会皮肤的存在,这是即使我们变得理性后在某些情境下仍无法规避的客观现实。作者整本书也在去分析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并积极地探寻解决方法。论述逻辑清晰有依据,环环相扣,社会上的许多方面都被涉及。在精密的论证之后往往跟着一个令人称绝的比喻,像是在人们的心中掷了一颗石子,泛起层层涟漪。 虽然没有人能一直确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使自己对自己的观点保持确信的方法就是,永远追求理性,不为社会的浮华所迷乱,在学习中不断形成稳固的、理性的自己,不被浪潮所裹挟,不被螺旋所眩晕。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也是一件很值得自我骄傲的事情了。2023-07-19 20:04:071
请问我的两门专业课叫"节目主持"和"舆论学"该怎样翻译成英文,谢谢.
节目主持可以翻译为Program Conpering舆论学可以翻译为Public Opinion2023-07-19 20:04:142
舆论和议论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舆论yúlùn[publicopinion]众人的议论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一种定义是: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2023-07-19 20:04:231
十万火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森(walter phillips divison)的生平尤其是舆论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及新闻学教授戴维森发表了《传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第三人效果假说”。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①知觉假说: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②行为假说: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人们可能支持对传媒内容有所限制,以防止传媒对他人的不良影响。①广义上,该假说预言,人们倾向于高估大众传媒对他人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具体来说,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众(不论这一传播是否为有意的劝服)会认为这种劝服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而且,不论是否是信息的直接受众,对传媒影响他人的预期将导致自己采取某种行动。至于“第三人”的命名,乃是从两种不同的立场来看的:从那些试图评价传播效果的受众来看,最大的影响不是对“你”和“我”,而是对“他们”———第三人;从宣传者或其他劝服传播者来看,“第三人”则是对直接接受信息的受众所关心的人。为了便于理解,在《传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中,戴维森举了这样的例子:《纽约时报》1975年9月刊登了一则消息,指出烟雾喷洒器可能会对大气产生有害效果。制造商的反应非常快,立刻改用液体喷洒剂和压缩容器。戴维森认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制造商预计该报道会让人们拒绝使用烟雾喷洒器,如果不采取行动加以改进,将有害无利。制造商的第三人认知促成了他们采取行动。再举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对于电视屏幕上的暴力镜头,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会对观众产生负面影响,比如模仿暴力行为等,但是同时认为暴力镜头对于自己的负面影响却不大。由此可见,“第三人效果假说”引入了对“他人”的认知———“对传媒影响他人效果的预期”成为人们采取行动的一个认识基础。“任何传播效果与其说归于直接受众的反应,不如说是来自那些预期或自认为观察到他人反应的人的行为”。2023-07-19 20:04:301
沃尔特·李普曼主要经历
沃尔特·李普曼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1889年9月23日~1974年12月14日),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传播学经典著作,该书第一次对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让读者能细细地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联系。此书自1922年问世以来,在几十年中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1958年获普利策新闻奖。中文名:沃尔特·李普曼外文名:Walter·Lippmann国籍:美国民族:犹太出生地:纽约出生日期:1889年9月23日逝世日期:1974年12月14日职业:新闻评论家,作家毕业院校:哈佛大学主要成就:1958年获普利策新闻奖代表作品:《舆论》性别:男生平简介李普曼是德国犹太人的第二代后裔,1889年9月23日生于美国纽约。在哈佛大学时他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并与他人共同创立哈佛大学社会主义学社,同时担任哈佛月刊的编辑。读大学的时候就被同学戏称是“未来的美国总统”,念完学士后,李普曼继续留在哈佛攻读研究生,在此期间,任桑塔亚纳教授的助手,协助讲授哲学史。1910年夏末,著名“耙粪记者”林肯·斯蒂芬斯来哈佛招助手,经过与哈佛教授磋商后,选择了李普曼。从此李普曼涉及新闻工作,此后供职于多家媒体。1912年他辞去一切职务,前往缅因州,撰写《政治序论》。《政治序论》出版后获得成果成功,西奥多·罗斯福对此书推崇备至。有一次他碰到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总统笑着说,“我早就知道你了,你是全美三十岁以下最著名的男士”。1914年《趋势与主宰》问世,它和《政治序论》一道引起人们广泛注意。同年与人合办《新共和》杂志,任副总编。1917年任陆军部长助理。1918年出席巴黎和会,任驻巴黎的陆军情报处上尉。1919年回到《新共和》工作。1921年至1931年,任纽约《世界报》编辑、主编,10年间为其撰写了大量社论(后汇为10卷出版),享誉一时。力主美国倍守中立并推行以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和平主义”。有人贬低新闻记者尤其是时事评论工作的意义,说这些记者或评论家,作为“局外人”,不能“看到从世界各地雪片般飞到国务院的电报”,对国内事务的了解也远不及当局者,却还到处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或者公共政策大加评论、横加指责。针对这样看似有理的批评,李普曼说:“这些批评事实上否定了民主原则本身。因为人民也是知之甚少的‘局外人",但是他们仍然有权对当局者的作为做出评论”,并且人民还是这个国家内外政策的最终决定者!“如果国家是在人民的赞同下,得以管理的,那么人民对于当局者要求人民赞同的事情必须形成见解。人民是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李普曼开始阐述新闻工作尤其是时事评论工作的重要意义:“他们是靠收听广播和阅读报纸,看看记者们对于在华盛顿、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发生的事情是如何报道,然后形成他们的见解的。所以,记者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兴趣所及的某些领域,记者们以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探求为己任,去推敲、去归纳、去想像和推测内部发生什么事情,它在昨天意味着什么,明天又可能意味着什么。记者所做的只是每个主权公民应该做的事情,只不过他们自己没有时间和兴趣去做罢了。这就是我们的职业,一个不简单的职业!我们有权为之感到高兴,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1931年《世界报》停刊后,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开设“今日与明日”专栏,所写专栏被国内外250家报刊转载。九一八事变后,向国务卿亨利·刘易斯·史汀生建议拒绝承认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所获的权益。1936年他与妻子菲耶离了婚,娶了好友阿姆斯特朗的妻子海伦。这时李普曼47岁,海伦40岁。后随着法西斯国家的扩大侵略,主张援助英法抗击德国,反对孤立主义和绥靖政策,抨击《慕尼黑协定》是“一次巨大的失败”;支持修改中立法和通过《租借法案》;1942年8月,当李普曼抵达伦敦时,他已经一脚跨入戴高乐的阵营了。49岁的夏尔·戴高乐将军十分清楚李普曼在美国民众之间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把这位专栏作家奉为上宾。他对李普曼玄乎其玄地侃侃而谈达一个多小时,大展自己广博的历史知识和语言天赋。这次会见给李普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确信法国找到了一位不负于其高尚品质的代言人。温斯顿·丘吉尔闻讯后也特地约见李普曼,他弓着背坐在那里,一只手伴着句子中的停顿挥舞荇威士忌和苏打水,一只手熄去丁害茄烟。他告诉李普曼,即使“枪林弹雨日夜向我们袭来,把死亡和毁灭布满人地”,依旧也只会增强他们争取胜利的意志。1958年获普利策新闻奖。1961年1月,“今日与明日”转到《新闻周刊》刊载,由《华盛顿邮报》辛迪加向国内外转发,直到1967年3月最后一期。1964年9月,林登·约翰逊总统在李普曼75岁生日前授予其总统自由勋章。授勋书上写道:“他以精辟的见解和独特的洞察力,对这个国家和世界的事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境界。”1967年退休,继续为《新闻周刊》等撰写评论。1974年85岁生日时,纽约市授予他最高荣誉青铜奖。他一生持续写作60余年,创作1000余万字。他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他是美国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著有《美国外交政策》、《冷战》、《政治序论》、《舆论》、《孤立与联盟》等。曾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于1974年12月14日逝世。李普曼的著作颇丰,比如《新闻与自由》、《舆论学》等,其中最为著名、流传最广的是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这部著作问世以后,得到了美国乃至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闻学界和政治学界的极大推崇。半个多世纪以来,不仅连续再版,而且许多美国大学的新闻传播院校一直将它的有关章节作为教材编入新闻传播学的教科书。英国企鹅图书公司出版了这本书的普及本,并在书上赞扬它是新闻学的“标准理论著作”。前些年,美国传播学教授韦尔伯·施拉姆来中国讲授新闻传播学时,曾把李普曼奉为美国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并把《舆论学》列为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作品。著作成就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他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另一个就是“刻板成见”(stereotype)。李普曼在其名著《舆论学》中,针对大众传播可能会“歪曲环境”的负功能,提出过警世之言,这就是颇有名的“两个环境”理论。按他的见解,我们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一是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而后者,是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与此相联系,能被人自身直接体验的环境,叫“直接环境”,而需要通过他人才能间接体验的环境,叫“间接环境”。他的“两个环境”理论的创造性在于,强调指出了大众传播的作用。即:现代社会中,“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而“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起着社会的控制作用。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此外,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像,这些想像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了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像之间的主要连接物。议程设置过程描绘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中如何发挥作用。40年后,科恩继续为议程设置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指出新闻界在告诉人们“怎样想”方面都不大成功,但是,在告诉人们“想什么”方面却异常有效。当然,直到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的文章发表在《舆论季刊》上,议程设置才被命名。李普曼作为最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的学者之一,对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经典论著《公众舆论》也因为对上述传播学问题的精辟论述而经久不衰。主要观点李普曼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集中论述,可归纳为“第七部分报纸”,表述如下:报纸的运营模式报纸依靠广告收入维持生计抑或盈利,而不是发行。“我们希望报纸给我们提供真实情况,而不管提供这种真实是多么赔钱。我们承认这种供应是非常重要的,但对这种艰难而且常带有危险性的供应,直到最近,我们只愿意用铸币厂制造的最小的硬币付给报纸。”(《舆论学》,P212)因此,李普曼认为“读者们与报刊之间的这种临时的和单方面的关系是我们文化的一种异常现象。”报刊“非鹿非马”的性质“报刊不是一种纯粹的和单纯的企业,原因之一就是这种产品的售价经常低于成本,但主要是因为社会一种伦理的尺度来衡量报刊,而用另一种伦理尺度去衡量商业或制造业。”(《舆论学》,P213)报纸的目标读者“真正的问题是一张报纸的读者不习惯于支付新闻采访的费用,只能被利用来作为销路卖给制造商和商人。那些最有钱购买东西的人就是最重要的可以利用的人。这样的报刊必定尊重买主的观点。报纸就是为这些买主而编辑和出版的,因为没有那种支持,报纸就不能生存。”(《舆论学》,P215)读者如何评价一张报纸“如果我们要评价一张报纸,我们每一个人都注意通过与我们有关的那部分新闻的处理情况来评价。一个人在早餐桌上除了用自己的观点与报纸的观点相核对以外,还能有更好的尺度吗?所以,有能力要求报纸担负最严格的报道义务的,多数不是普通的读者,而是那些专门为他们自己的经验辩护的人。”(《舆论学》,P217)报道采访的地位问题李普曼认为新闻事业违反了所谓的“才能的租金”这种经济原则,“致使新闻采访并不像它的社会重要性那样,对一些受过训练的和有能力的人具有吸引力。我认为有能力的人带着尽快离开的想法来从事‘正直的报道工作"这个事实正是为什么它从来没发展到足以使那些工头的传统给予它一种专业的特权和一种唯恐失掉的自尊的主要原因。”(《舆论学》,P221)新闻的性质1.“报纸并不想要注意全人类的事。它们有值守人员驻在某些场所,如警察局、验尸所、区事务所、市政厅、白宫、参议院、众议院等处。”(《舆论学》,P224)2.“新闻首先并不是社会情况的一面镜子,而是一种突出的事实的报道。任何偶然发生的事能被确定、具体化、衡量和定名称的越多,则能报道的新闻也越多。”(《舆论学》,P226)编辑选择的依据——固定成见“要获得读者的注意力要激起读者的感情,要引诱他在阅读时就产生与新闻相一致的感情。为了进入新闻,在新闻报道中他必须找到一个熟悉的立足点,而这个立足点是由固定成见提供的。”(《舆论学》,P234)新闻和真实是两回事“新闻的作用是突出的表明一个事件,而真实的作用是把隐藏的事实显露出来”(《舆论学》,P237),但是李普曼认为新闻之所以达不到真实的程度在于记者“在应用心理学中没有专业的训练”,“他越了解他自己的弱点,就越承认没有客观检验的标准,他自己的意见主要由他自己的成见,根据他自己的准则和他自己迫切的兴趣所形成的。他知道他是通过主观透镜在观察世界。”(《舆论学》,P238)至此,李普曼持的悲观主义态度已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他已经完全陷入了个人的悲观情绪和深渊之中。他对报刊相当失望,他说报纸“脆弱的难以实现人民主权论的全部义务,难以自发地提供民主主义者所希望的天生的真实。”(《舆论学》,P239)他用了一个比喻来阐述他认为“报刊不能代替一些机构”的想法:“它(报刊)就像探照灯的光束一样,不停地照来照去,把一件又一件事从黑暗处带到人们的视域内。人们不能够单凭这种光线来从事世界上的工作。他们只能凭他们自己坚定的见解,当报刊的见解与之相符时,就展现出一种清楚的情况足以作出为一般人能接受的决定。”(《舆论学》,P240)。2023-07-19 20:04:371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专业
2021年中国传媒大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学制:3年)有:1、应用经济学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数字经济、国际文化贸易2、政治学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与政治传播、媒介与国家治理、全球传播与国际关系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4、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媒体融合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5、文艺学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西方文论与美学、审美文化学、文艺批评6、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计算语言学7、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向:汉语史、现代汉语8、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9、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传播、中国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与文学10、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方向:世界文学与大众传媒11、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现代语言学、英语文学、英语媒体语言研究、翻译理论与影视译制12、欧洲语言文学研究方向:欧洲语言与文化13、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与语言传播、话语语言学14、新闻学研究方向:新闻理论与历史、应用新闻学、广播学、数字新闻传播、传播心理学、计算传播学、舆论学15、传播学研究方向:传播理论与历史、国际传播、媒介素养、应用传播学、性别传播、智能传播、口述史、媒介与全球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6、新媒体研究方向:新媒体产业、新媒体理论扩展资料中国传媒大学202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报考条件: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复试时加试两门笔试,具体科目参见当年度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相关文件。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中国传媒大学202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2020-09-22]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2023-07-19 20:04:454
北京传媒大学有哪些专业
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新闻学、传播学、传播心理学硕士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新闻学、传播学、舆论学、传播心理学、传媒生态学本科专业: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摄影(电视摄影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电子音像编辑出版方向)、新闻学、传播学、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媒体创意国际传播学院:英语(国际新闻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英语节目主持方向)、戏剧影视文学(影视剧译制方向)、英语(网络英语信息采编方向)、英语专业和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日语、尼泊尔语、孟加拉语等29个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现为教育部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国际新闻学”一个博士专业和“国际新闻”、“国际关系”、“国际传播”和“媒介与女性”等四个硕士专业。广告学院:广告学系、艺术设计系、公共关系系及多个研究机构,开办广告学、公共关系学、艺术设计等三个专业,涵盖了本科、双学位、硕士以及博士等各个教学层次。影视艺术学院:文艺系、文学系、导演表演系、摄影系、美术系、音乐系和录音系7个系;拥有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戏剧戏曲学和音乐学四大主干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艺术学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戏剧戏曲学、音乐学、艺术学(二级学科)5个博士点,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戏剧戏曲学、音乐学、艺术学(二级学科)和美术学等6个硕士点,以及一个艺术硕士授权点(MFA)。学院开设了广播电视编导、导演、表演、导演(含剪辑)、戏剧影视文学、摄影、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音乐学、照明艺术等9个本科专业。2023-07-19 20:05:001
舆论和舆情是一回事吗
舆情 yúqíng[public sentiment;popular feelings] 群众的看法、意见明察舆情舆论 yúlùn[public opinion] 众人的议论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你好,望采纳。2023-07-19 20:05:162
12年考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舆论学/编辑出版学研究生
我是编辑出版专业的,舆论学不太清楚。第一,要说竞争,中传没有不激烈的,但相对新闻学,报考的人还是比较少,如果水平够,把握还是比较大的。第二,就业来说,编辑出版集中于平面媒体,而且通常会给HR印象你是做编辑、校对、排版之类内部工作的,而记者职位不太好搞……我就是费了很大功夫证明自己才当上记者。就业机会很多,因为现在媒体数量很大,但是要想去好的单位,比如南方之类的,竞争非常强,因为平面媒体门槛很低,你要和新闻学、传播学、中文甚至历史等等专业的学生竞争。第三,报考公务员会受一些影响,编辑出版学只能报考【新闻传播学类】的公务员岗位,而只写明了新闻学、传播学或者中国语言文学类的岗位都不能报。但从我经验来看其实影响不大,毕竟新闻传播学类的岗位无论是国考还是省考,都有比较多的选择。第四,方向大体一样,都是进入平面媒体,但是有很多三资企业需要文秘或者行政人员都会倾向于要新闻学而并非编辑出版学,这也是编辑出版学尚未被社会全面了解的体现。如果你想进入平面媒体,比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之类的地方工作,编辑出版和新闻差别不大,但如果想进入企业,就会处于劣势,很有可能简历都过不了……我的一大堆简历就是这么石沉大海的。2023-07-19 20:05:232
什么叫舆论
舆论是公民在某时间与地点,对某行为公开表达的内容,基本趋于一致的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总和。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一种定义是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而也有的学者认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为了避免在定义上争论不休,学者开始转向舆论应该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是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要素的交集。由于学者们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舆论的普遍特性还没有揭示出来,其定义都具有狭隘性。舆论的发展:舆论观念有久远的历史。在中国,“舆”字的本义为车厢或轿,又可以解释为众、众人或众人的。在欧洲,早在古代社会就有类似舆论的记载,但正式使用public opinion这个词却晚得多。18世纪的伏尔泰称“舆论”是世界之王。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使用了舆论这个概念,在现代国家或国际生活中,舆论成为一个常用词。虽然到18世纪才使用舆论一词,但和舆论十分相似的现象已经在许多历史时期出现。关于民众态度的类似说法亦可以在巴比伦尼亚和亚述的历史中找到。古代以色列的先知者有时向民众辩护政府的政策,有时则呼吁民众反对政府。在这两种场合,他们都要左右舆论。在古希腊,许多人观察到每一件事情都仰仗民众,而民众则依靠言语。2023-07-19 20:05:411
舆论何在?何为舆论
舆论,或称民意(英语:Public opinion),其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 一种定义是:为了避免在定义上争论不休,学者开始转向舆论应该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是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要素的交集。舆论学则是研究舆论这种复杂社会现象的交叉学科,它的理论资源来自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新闻和传播学。2023-07-19 20:06:251
什么是舆论
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一种定义是: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而也有的学者认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2] 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为了避免在定义上争论不休,学者开始转向舆论应该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是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要素的交集。由于学者们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舆论的普遍特性还没有揭示出来,其定义都具有狭隘性。无论如何定义舆论,“意见”始终是舆论研究的核心,也就是舆论的本体,舆论传播所着眼的也是意见的流动问题。意见通常是通过与态度、信念和价值,尤其是和态度相比较来界定自身的,社会心理学家们把意见定义为:对某种态度、信念或者价值的言语表现。通常,学者们从两个方面区别态度和意见之间的差别:意见一般来说被认为是对于某个具体刺激(某个问题)所作的语言上的或者其它的明显反应,而态度是更基本的总体倾向,它对于一般性的刺激作出有利或者不利的反应。意见主要是取决于当时的形势,而态度对于一个人在多种形势下更持久地发挥作用。其次,意见被认为具有更多的理性,并且在其构成中多少缺乏情感。态度是一种直接的、直观的定向,而意见是在一个社会母体里在各种选择性方案之间经过慎重考虑后产生的理性抉择 。2023-07-19 20:06:483
李普曼 舆论学的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
中文版:1、《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2、《公共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英文版:Public Opinion,Free Press,1922。最新有相同出版社1997年的。2023-07-19 20:06:572
舆论是什么意思?
舆论定义:舆论,或称民意(英语:Public opinion),其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一种定义是:为了避免在定义上争论不休,学者开始转向舆论应该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是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要素的交集。舆论学则是研究舆论这种复杂社会现象的交叉学科,它的理论资源来自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新闻和传播学。特性:舆论的多样性与一致性客观事物的多样性,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舆论的多样性。社会舆论不可能完全纳入一个模式。另一方面,社会的稳定、发展,必然要求有代表这一社会主导阶级根本利益的舆论。所谓舆论一致性,是指涉及根本问题的舆论能为绝大多数人接受,能引导绝大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近代和现代的政治领袖无一不在作这种努力。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对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努力把人民的自发舆论引导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上去。在中国现阶段,一方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这一带根本性的舆论上保持一致;同时,人民群众对各个具体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形成不同的社会舆论。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鉴别和引导,逐步形成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舆论。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2023-07-19 20:07:073
《舆论学》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舆论》([美]沃尔特·李普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mfKuu7BKAA3agyq1iGjEHw 提取码: uw8q书名:舆论作者:[美]沃尔特·李普曼译者:常江豆瓣评分:9.2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8-5-1页数:348内容简介:《公共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对公共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共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该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简介:沃尔特·李普曼,美国著名政论家、新闻记者、专栏作家,曾于1958年和1962年两度荣获普利策奖。译者常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寒,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2023-07-19 20:07:141
简述舆论的作用
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一种定义是: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而也有的学者认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为了避免在定义上争论不休,学者开始转向舆论应该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是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要素的交集。由于学者们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舆论的普遍特性还没有揭示出来,其定义都具有狭隘性。无论如何定义舆论,“意见”始终是舆论研究的核心,也就是舆论的本体,舆论传播所着眼的也是意见的流动问题。意见通常是通过与态度、信念和价值,尤其是和态度相比较来界定自身的,社会心理学家们把意见定义为:对某种态度、信念或者价值的言语表现。通常,学者们从两个方面区别态度和意见之间的差别:意见一般来说被认为是对于某个具体刺激(某个问题)所作的语言上的或者其它的明显反应,而态度是更基本的总体倾向,它对于一般性的刺激作出有利或者不利的反应。意见主要是取决于当时的形势,而态度对于一个人在多种形势下更持久地发挥作用。其次,意见被认为具有更多的感性,并且在其构成中多少缺乏情感。态度是一种直接的、直观的定向,而意见是在一个社会母体里在各种选择性方案之间经过慎重考虑后产生的理性抉。2023-07-19 20:07:272
什么是舆论?舆论与公众心理、公众态度以及公众行为之间的关系?
舆论 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 一种定义是: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 为了避免在定义上争论不休,学者开始转向舆论应该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是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要素的交集。 态度与意见的区别 无论如何定义舆论,“意见”始终是舆论研究的核心,也就是舆论的本体,舆论传播所着眼的也是意见的流动问题。意见(opinion)通常是通过与态度(attitude)、信念(belief)和价值(value)尤其是和态度相比较来界定自身的,社会心理学家们把意见定义为:对某种态度、信念或者价值的言语表现 ,拓展开来,意见叶可以勇行为例如愤怒地挥拳或者游行等方式表现。通常,学者们从两个方面区别态度和意见之间的差别: 意见一般来说被认为是对于某个具体刺激(某个问题)所作的语言上的或者其它的明显反应,而态度是更基本的总体倾向,它对于一般性的刺激作出有利或者不利的反应。意见主要是取决于当时的形势,而态度对于一个人在多种形势下更持久地发挥作用。其次,意见被认为具有更多的感性,并且在其构成中多少缺乏情感……态度是一种直接的、直观的定向,而意见是在一个社会母体里在各种选择性方案之间经过慎重考虑后产生的理性抉择 。 简要地说,态度是反应的倾向,而意见则是某种反应。 ◆ 社会心理学 * 实验社会心理学 * 应用社会心理学 * 教育社会心理学 * 商业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 * 法律心理学 ** 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心理 ** 审判心理 ** 作证心理 * 咨询心理学 * 跨文化心理学 * 民族心理学 * 宗教心理学 *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 * 理论学说 ** 角色理论:性别角色,两性差异等。 ** 归因理论:归因偏向 ** 场论 ** 认知相符理论 ** 认知失调理论 ** 一致性理论 ** 相互作用论:符号相互作用论 ** 社会学习理论 ** 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 ** 平衡理论 ** 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 * 概念及过程:社会适应,社会化(内部化),社会知觉,人际知觉,人际关系(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理论,合群,孤独),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自我(自我知觉),态度(态度理论,态度形成和改变,态度测量),信念,价值观,定型,宣传,交往,沟通(人际沟通,大众沟通,沟通网络),竞争与合作,利他行为,顺从,侵犯,旁观者介入与冷漠,替代体验,模仿,感染,时尚,暗示,偏见,流言等。 * 群体心理学:群体理论,群体思维,群体凝聚力,团体动力学,社会心理气氛,小团体意识,群众行为,群际关系,参照群体,集体,集体成员自决,价值定向一致,舆论,民意测验,领导,领导风格,个性消失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2023-07-19 20:07:341
"舆论?什么意思
舆论 yúlùn[public opinion] 众人的议论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 一种定义是: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 为了避免在定义上争论不休,学者开始转向舆论应该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是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要素的交集。2023-07-19 20:07:413
造成舆论的意思?
舆论是什么意思? 舆论 yúlùn [public opinion] 众人的议论 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 一种定义是: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 *** 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 为了避免在定义上争论不休,学者开始转向舆论应该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是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要素的交集。 态度与意见的区别 无论如何定义舆论,“意见”始终是舆论研究的核心,也就是舆论的本体,舆论传播所着眼的也是意见的流动问题。意见(opinion)通常是通过与态度(attitude)、信念(belief)和价值(value)尤其是和态度相比较来界定自身的,社会心理学家们把意见定义为:对某种态度、信念或者价值的言语表现 ,拓展开来,意见叶可以勇行为例如愤怒地挥拳或者 *** 等方式表现。通常,学者们从两个方面区别态度和意见之间的差别: 意见一般来说被认为是对于某个具体 *** (某个问题)所作的语言上的或者其它的明显反应,而态度是更基本的总体倾向,它对于一般性的 *** 作出有利或者不利的反应。意见主要是取决于当时的形势,而态度对于一个人在多种形势下更持久地发挥作用。其次,意见被认为具有更多的感性,并且在其构成中多少缺乏情感……态度是一种直接的、直观的定向,而意见是在一个社会母体里在各种选择性方案之间经过慎重考虑后产生的理性抉择 。 简要地说,态度是反应的倾向,而意见则是某种反应。 ◆ 社会心理学 * 实验社会心理学 * 应用社会心理学 * 教育社会心理学 * 商业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 * 法律心理学 ** 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心理 ** 审判心理 ** 作证心理 * 咨询心理学 * 跨文化心理学 * 民族心理学 * 宗教心理学 *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 * 理论学说 ** 角色理论:性别角色,两性差异等。 ** 归因理论:归因偏向 ** 场论 ** 认知相符理论 ** 认知失调理论 ** 一致性理论 ** 相互作用论:符号相互作用论 ** 社会学习理论 ** 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 ** 平衡理论 ** 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 * 概念及过程:社会适应,社会化(内部化),社会知觉,人际知觉,人际关系(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理论,合群,孤独),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自我(自我知觉),态度(态度理论,态度形成和改变,态度测量),信念,价值观,定型,宣传,交往,沟通(人际沟通,大众沟通,沟通网络),竞争与合作,利他行为,顺从,侵犯,旁观者介入与冷漠,替代体验,模仿,感染,时尚,暗示,偏见,流言等。 * 群体心理学:群体理论,群体思维,群体凝聚力,团体动力学,社会心理气氛,小团体意识,群众行为,群际关系,参照群体,集体,集体成员自决,价值定向一致,舆论,民意测验,领导,领导风格,个性消失等。2023-07-19 20:07:591
舆论是什么意思
舆论是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公众的言论,通俗的理解是:多数人在某时与某地,对某行为进行公开表达的内容。在新闻媒体上经常会看到,某某名人因为舆论的压力,被迫是在报刊上道歉,究竟舆论是一种什么东西?他会对人或者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详细内容01出自《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02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舆论简单的定义是: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 个人或团体的自我语言,对某一事件发表意见,影响人们的思想,行动。03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04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为了避免在定义上争论不休,学者开始转向舆论应该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是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要素的交集。由于学者们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舆论的普遍特性还没有揭示出来,其定义都具有狭隘性。05舆论观念有久远的历史。在中国,“舆”字的本义为车厢或轿,又可以解释为众、众人或众人的。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听舆人之诵”,《晋书·王沈传》“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其中“舆人”均指众人。2023-07-19 20:08:082
舆论是什么意思
舆论是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公众的言论,通俗的理解是:多数人在某时与某地,对某行为进行公开表达的内容。 在新闻媒体上经常会看到,某某名人因为舆论的压力,被迫是在报刊上道歉,究竟舆论是一种什么东西?他会对人或者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01 出自《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 02 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舆论简单的定义是: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 个人或团体的自我语言,对某一事件发表意见,影响人们的思想,行动。 03 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 04 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为了避免在定义上争论不休,学者开始转向舆论应该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是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要素的交集。由于学者们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舆论的普遍特性还没有揭示出来,其定义都具有狭隘性。 05 舆论观念有久远的历史。在中国,“舆”字的本义为车厢或轿,又可以解释为众、众人或众人的。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听舆人之诵”,《晋书·王沈传》“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其中“舆人”均指众人。2023-07-19 20:08:341
简述社会舆论的影响
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一种定义是: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而也有的学者认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为了避免在定义上争论不休,学者开始转向舆论应该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是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要素的交集。由于学者们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舆论的普遍特性还没有揭示出来,其定义都具有狭隘性。无论如何定义舆论,“意见”始终是舆论研究的核心,也就是舆论的本体,舆论传播所着眼的也是意见的流动问题。意见通常是通过与态度、信念和价值,尤其是和态度相比较来界定自身的,社会心理学家们把意见定义为:对某种态度、信念或者价值的言语表现。通常,学者们从两个方面区别态度和意见之间的差别:意见一般来说被认为是对于某个具体刺激(某个问题)所作的语言上的或者其它的明显反应,而态度是更基本的总体倾向,它对于一般性的刺激作出有利或者不利的反应。意见主要是取决于当时的形势,而态度对于一个人在多种形势下更持久地发挥作用。其次,意见被认为具有更多的感性,并且在其构成中多少缺乏情感。态度是一种直接的、直观的定向,而意见是在一个社会母体里在各种选择性方案之间经过慎重考虑后产生的理性抉。2023-07-19 20:08:491
“舆论”这个词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
“舆论”这个词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并没有定性。这个词语本身是公民在某时间与地点,对某行为公开表达的内容,基本趋于一致的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总和。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一种定义是: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而也有的学者认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扩展资料:无论如何定义舆论,“意见”始终是舆论研究的核心,也就是舆论的本体,舆论传播所着眼的也是意见的流动问题。意见通常是通过与态度、信念和价值,尤其是和态度相比较来界定自身的,社会心理学家们把意见定义为:对某种态度、信念或者价值的言语表现。通常,学者们从两个方面区别态度和意见之间的差别:意见一般来说被认为是对于某个具体刺激(某个问题)所作的语言上的或者其它的明显反应,而态度是更基本的总体倾向,它对于一般性的刺激作出有利或者不利的反应。意见主要是取决于当时的形势,而态度对于一个人在多种形势下更持久地发挥作用。其次,意见被认为具有更多的理性,并且在其构成中多少缺乏情感。态度是一种直接的、直观的定向,而意见是在一个社会母体里在各种选择性方案之间经过慎重考虑后产生的理性抉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舆论2023-07-19 20:0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