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谁告诉我各个哲学家的出身。

2023-07-20 18:58:39
TAG: 哲学
共4条回复
出投笔记

1.柏拉图: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阿里斯通(Ariston)、母亲是克里提俄涅(Perictione),他在家中排行老四。他的家庭宣称是古雅典国王的后代,他也是当时雅典知名的政治家柯里西亚斯(Critias)的侄子,不过两人之间的关系也仍有争议。

2.亚里士多德: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家庭殷实。

3.托马斯·阿奎纳:出生于意大利南部的一个贵族家庭,母亲一脉可以溯源到神圣罗马帝国的霍亨斯陶芬王朝。他大约在1225年初,出生于那不勒斯王国的Roccasecca城堡,该地的领主正是其父兰道夫伯爵。他的叔叔西尼巴尔德,是附近卡西诺山本笃会修道院的院长。于是伯爵一家寄望托马斯长大后能侄承叔业。

4.笛卡尔: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瓦尔省莱耳市的一个贵族之家,笛卡尔的父亲是布列塔尼地方议会的议员,同时也是地方法院的法官,一岁时母亲去世,给笛卡尔留下了一笔遗产,为日后他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障。笛卡尔在豪华的生活中无忧无虑地度过了童年。

5.霍布斯:出生于英国南部的维斯堡镇。他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自耕农家庭的女儿。父亲是当地的乡村牧师,性格暴躁而又愚蠢无知。霍布斯出生不久,他的父亲便在一次和同事的争斗后弃家远遁了。霍布斯早年的抚养和教育都是由他的叔父资助的,四岁时被送到当地的教会小学读书,后又转到私立学校上学。

6.休谟:在1711年4月26日(儒略历)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一座公寓里,父亲是在宁威尔区(Ninewells)担任律师的约瑟夫·休姆、母亲是法尔科内夫人。

7.伏尔泰: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

8.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便离开了人世。卢梭10岁时,父亲被逐放,离开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儿子。1728年卢梭16岁时,只身离开日内瓦。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

9.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首府科尼斯堡,父亲是一个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Pietismus)教徒。

10.黑格:尔1770年出生于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

11.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尼采的生日恰好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尼采的父亲是威廉四世的宫廷教师,他曾执教过四位公主,深得国王的信任,于是他获得恩准以国王的名字为儿子命名。后来,国王指派尼采的父亲到勒肯镇担任牧师,那个影响世界的天才尼采也就在这里出生。

12.罗素:生于英国辉格党贵族世家。其祖父约翰·罗素勋爵在维多利亚时代两度出任首相。其父安伯力·罗素是一位激进的自由主义者,是国会议员。

13.海德格尔:父亲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在当地镇上的天主教教堂任司事,母亲也是天主教徒。在天主教教会的资助下完成学业。

14.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

15.莱布尼茨出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弗里德希·莱布尼茨是莱比锡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母亲凯瑟琳娜·施马克出身于教授家庭,虔信路德新教。

16.费尔巴哈是德国法学家保罗·约翰·安塞姆里特·冯·费尔巴哈的第四个儿子。

17.毕达哥拉斯:父亲是一个富商,九岁时被父亲送到提尔,在闪族叙利亚学者那里学习,在这里他接触了东方的宗教和文化。

18.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30年——前470年)是一位富传奇色彩的哲学家。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

19.叔本华生于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自杀。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

天线宝宝说害怕

哲学家大多命运坎坷,聪明,博学多才,像老子,周文王,。

床单格子

这个和基因有不可不说的关系!

芝华塔尼欧的少年

tgfdbvnhjhjm

相关推荐

拿破仑时代,那不勒斯王国和两西西里王国分别位于哪里,他们之间有什

那不勒斯王国在今天的意大利中部,首都是那不勒斯,两西西里王国就是亚平宁半岛最南端和西西里岛,至于关系嘛,实在说不清,毕竟欧洲的皇室战争太复杂了,拿战之前,两西西里和意北的利古里亚都是西班牙的领土,那不勒斯受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阿拉贡王朝以及萨丁-皮埃蒙特的争夺,后来拿破仑远征意大利,什么萨伏伊,乔治亚,乃至教皇国统统被占领,拿破仑让他的养子欧仁和妹夫缪拉分别担任意大利王国和那不勒斯王国国王以控制整个意大利,后来拿破仑倒台波拿巴王朝灭亡后,那不勒斯和西西里被波旁王朝继承直到加里波第和加富尔发起统一意大利战争。
2023-07-20 09:31:471

拿破仑建立的帝国体系中,安排的都是自己的亲戚吗?

没错,实际上随着拿破仑帝国大业的奠基和迅速走向辉煌,波拿巴家族迅速成为欧洲第一家族。这一方面是因为受到了科西嘉人家庭观念的影响,但是最重要的是,拿破仑可仰仗的实际上也只有自己的亲人。所以在当时的欧洲,波拿巴家族在欧洲总共拥有5顶王冠:拿破仑的三兄弟路易、热罗姆、约瑟夫分别成为荷兰、威斯特伐利亚和西班牙的国王;妹夫缪拉拥有那不勒斯王国,甚至皇帝的第一任妻子约瑟芬结婚时带来的拖油瓶儿子欧仁·博阿尔内也成为意大利王国的“副王”(国王是拿破仑本人)。弟弟路易是在1806年3月14日,被封为荷兰国王的这算是安插了一个在北方的统治者去兼顾北方的政治。各个约瑟夫则被封为那不勒斯国王。那不勒斯此前是由波旁家族统治的,所以为了安排自己的哥哥,现在当地展开了残酷的清洗。波旁王室在英国舰队的保护下逃亡西西里岛。第二年,拿破仑又将德意志的汉诺威、不伦瑞克和从普鲁士夺来的土地组成威斯特伐利亚王国,由幼弟热罗姆担任国王。在这里他交给了自己弟弟一个艰巨的任务:通过民主政治的伟大实验,把400万德意志人从臣民变成公民。到了1808年,打着进军葡萄牙旗号的法军又顺手占据了西班牙的各个军事要地,当时统治西班牙的也是波旁王室,很快就被废黜了。拿破仑的各个约瑟夫离开那不勒斯,来到西班牙担任西班牙国王,那不勒斯的国王则给了拿破仑的妹夫缪拉。而意大利的副王则是由约瑟芬的儿子,也就是拿破仑的继子欧仁·德·博阿尔内担任,坐镇米兰,掌管着亚平宁半岛北部的24省。说实话,拿破仑的这些安排中,大概比较出色的也就是继子了,自己的几个亲兄弟其实都能力缺乏,此外,到了后期还与拿破仑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2023-07-20 09:31:554

十九世纪的拿破仑战争

十九世纪的拿破仑战争,时间(1799.11~1812.5)1799年11月,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以后,法国同第二次反法同盟(俄罗斯帝国、英国、奥地利、奥斯曼帝国和那不勒斯王国)处于战争状态,处境十分困难:当时,拿破仑·波拿巴的法国远征军正在对埃及进行远征,苏沃洛夫对意大利和瑞士的远征结束了法国在意大利的统治。1800年6月14日,在马伦哥战役中,拿破仑击败奥军。同年12月,莫罗将军统率的法军在德意志的霍恩林登战胜奥军。翌年2月,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同年10月,法国又分别同土耳其和俄国签订了和约。英国因丧失同盟国,被迫同法国签订亚眠和约。俄罗斯对法国在欧洲的扩张深感不安,尽管同英国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仍然接受了英国的结盟建议。1805年4月11日,俄英缔结了彼得堡盟约,从而为第三次反法同盟奠定了基础。参加同盟的有瑞典、丹麦、两西西里王国和奥地利。同盟各国计划派出一支50万人的联军。1805年9月底,拿破仑将法军22万人在莱茵河一线展开。法军乘同盟军分散之机,前出到奥多瑙河集团军的后方,并在乌尔姆战役中将其击溃。抵达战区的俄军陷入困境。1806年9月,英国、俄罗斯、普鲁士和瑞典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普鲁士不待同盟各国作好军事准备,就于同年10月1日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军撤过莱茵河。拿破仑拒绝普鲁士的要求,并出兵侵入图林根,继而侵入普鲁士。1806年11月28日,俄对法宣战。拿破仑企图在波兰和东普鲁士的领土上,经过一次或数次交战击败俄军,迫其签订对法有利的和约。但是,拿破仑未能实现这一计划。在最初的大规模的普乌图斯克会战中,拿破仑未能围歼俄军。1809年奥法战争中,拿破仑军队付出了很大努力才取得胜利,因为奥军战斗素质有了提高。在这一时期,拿破仑还遇到欧洲各国人民反抗法国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1809年4月,蒂罗尔农民在戈费尔的领导下举行起义。普鲁士、威斯特伐利亚、不伦瑞克和萨克森也发生了反法起义。所有这些起义尽管都被法军镇压,但证明在欧洲已产生了反抗拿破仑压迫的新生力量。扩展资料:战争背景:法国大革命让欧洲各王室感受威胁,法王路易十六被拘禁后遭处决,更是火上加油。在1792年奥地利、萨丁尼亚、那不勒斯王国、普鲁士、西班牙和大不列颠(英国)结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试图毁灭法兰西共和国。法国共和政府运用各样办法,如全国征兵、军事改革、总体战等,战胜了各国。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击败奥军,强迫奥地利接受及签下坎波福尔米奥条约,从此只剩下英国跟法国作战。第二次反法同盟是由奥地利、英国、那不勒斯、奥斯曼帝国、教皇国、葡萄牙和俄罗斯在1798年结成。饱受督政府的分裂和腐败,缺乏资金,又没有了在1790年代推导大量改革,却因政变避难国外的前军政部长拉扎尔·卡诺(LazareCarnot)的领导,拿破仑也远在埃及作战,使法国面对那些由英国资助的敌国,屡战屡败。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拿破仑战争
2023-07-20 09:32:392

历史问题:请问拿破仑时期法国有很多殖民地吗,因为在他称帝前政府多次让他当人意大利埃及等国军司令

当时埃及是法国殖民地,后来被英国占领意大利不是法国是殖民地,当时的意大利还四分五裂 北部教皇国 南部那不勒斯王国和萨丁王国 都是后来拿破仑的傀儡政权
2023-07-20 09:33:033

古罗马以前是哪个国家的?

罗从古至今分别是: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东哥特王国、法兰克王国、那不勒斯王国(意大利)。
2023-07-20 09:33:261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楼上给的国旗是个罗马神圣帝国国旗和现在的奥地利国旗的PS拼凑图。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8287260.html下面这个才是:http://www.frenchfriend.cn/doc/zil/gjdq/xx/xxaodili.htm
2023-07-20 09:33:361

欧洲著名的“四大皇室”是哪几个?

哈布斯堡家族发源于瑞士北部的阿尔高州,并在1020年筑起鹰堡(哈布斯堡城堡)。并逐渐将势力扩展到今天的奥地利和德国南部。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鲁道夫一世当选德意志国王(但未加冕为皇帝)。1282年12月27日鲁道夫一世夺取被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占有的奥地利公国,旋即划归哈布斯堡皇室拥有。鲁道夫一世最终于1291年逝世,哈布斯堡家族虽暂时失去帝位,但南阿尔萨斯、布赖施高(Breisgau)和帝国内的其他一些领地都被划入哈布斯堡家族。14世纪期间,新成立的瑞士联邦不断向德国南部扩张,导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祖先建立的鹰堡。自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基地由瑞士南部的鹰堡,转移到下奥地利的维也纳,开始哈布斯堡王朝的进一步发展。☆发展及鼎盛期:·奥地利公国:哈布斯堡家族在失去神圣罗马帝位后,继续持有奥地利公爵的爵位。历任奥地利公爵都不断地扩大公国的统治范围,并将公国划分为若干个省统治。但这些划分最终导致内外奥地利分治。1379年,哈布斯堡家族两位公爵艾伯特(Albert)和利奥波德(Leopold)签定协议。艾伯特的子孙将拥有内奥地利公国,即今日的奥地利中东部,利奥波德的后裔则坐拥外奥地利公国,统治领域包括今日奥地利西部、南阿尔萨斯和位于德国西南领地。奥地利内外分治的局面,直至1490年外奥地利公爵家族绝后才得以结束。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再次归由一位公爵统领。·重登神圣罗马帝位:1422年,内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五世迎娶了神圣罗马皇帝兼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西吉斯蒙德唯一的庶女卢森堡的伊丽莎白,并被指定为西吉斯蒙德的继承人。1437年,西吉斯蒙德病逝,阿尔布雷希特于次年陆续即位为德意志国王、匈牙利国王及波希米亚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未加冕为皇帝)。由此以后,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把持神圣罗马帝国皇位(1742年-1745年间除外),直至帝国覆亡。但不久后的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葬身沙场,遗下一名遗腹子拉迪斯劳斯。奥地利公爵和神圣罗马帝国皇位随后由阿尔布雷希特的一位表亲腓特烈三世继承,拉迪斯劳斯一出生就继承了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分别称拉斯洛五世/拉迪斯拉夫一世)。但很不幸,这位哈布斯堡幼主很快被人所害,使家族丧失了对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统治。1453年11月23日,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三世将奥地利公国提升为大公国,使哈布斯堡皇朝乃至奥地利在欧洲的地位都大大提高,也为皇朝的进一步扩展提供了基础,王朝也逐渐步入鼎盛期。·散叶欧洲各国:哈布斯堡皇室的权势,在马西米连一世(Maximilian I)统治期间(1493年-1519年),通过皇室联姻,得以进一步增强。马西米连本人,于1477年8月18日迎娶勃艮地公爵独女玛利(Mary of Burgundy)。这段姻缘,将属于勃艮第公国的,自法国南部至荷兰的领地统统并入哈布斯堡皇室领地。马西米连的儿子英俊王菲利浦(Philip the Handsome),于1496年,迎娶西班牙女王储胡安娜(Joanna the Mad),开创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不过,菲利浦将母亲勃艮地公爵的领地也赠与西班牙王室,种下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导火线。马西米连的孙子,日后的神圣罗马皇帝费迪南一世(Ferdinand I)于1521年5月25日 迎娶了波希米亚郡主安妮(Anne of Bohemia),次年,费迪南的妹妹玛利亚郡主(Maria of Austria)嫁与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国王路易二世(Louis II of Hungary Bohemia),这两段婚姻为日后奥地利吞并波希米亚和奥匈合组二元帝国埋下伏线。马西米连的儿女,多与外国王族通婚,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影响,大大增强。·查理五世称霸欧洲:马西米连精心安排的政治婚姻,使他的孙子查理五世(西班牙称卡洛斯一世)成为欧洲的霸主。1506年,查理的父亲英俊王菲利浦英年早逝,查理便继承了勃艮地公爵一职,成为了西属尼德兰(今日的荷兰和比利时)的首位统治者。1516年,查理的外祖父,西班牙国王费迪南二世病逝,查理因此成为了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自此,西班牙全国、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撒丁岛、那不勒斯王国以及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都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管治领域。1519年,查理的祖父,神圣罗马皇帝马西米连一世病逝,查理继承帝位成为查理五世,并承继了家族对奥地利和阿尔萨斯的管治。此时,查理五世成了统治最多领土的欧洲君主,不过仍然不断出征,如对付基督新教徒以及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因此,查理五世所统治国家的内政,多由他的代理人处理,在西班牙的代理人是他的儿子菲利浦王子,而在奥地利的是他的弟弟费迪南大公。虽然,哈布斯堡皇朝的领地面积已冠全欧,但皇朝为扩张而进行的征战一直继续。·重夺匈牙利波希米亚:1526年8月29日,匈牙利兼波西米亚国王路易二世与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奇迹王"苏莱曼一世,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附近的摩哈赤激战,史称第一次摩哈赤战役。土耳其军战胜匈牙利军,路易不幸战死沙场。但奥斯曼帝国并无长期占领匈牙利,反而在9月时撤军。此时,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奥地利大公费迪南以路易的姐夫身份继承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国王。虽然在匈牙利出现了争位者,但很快便被平定。自此,匈牙利、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一直在哈布斯堡皇朝的管治之下,直至1918年。而西里西亚(今日波兰南部)也暂时成为哈布斯堡皇朝的领地。☆王朝分家:1556年,查理五世自觉年老,因此决定将西班牙王位和奥地利大公分别让与他的两位代理人,并让他们各自的子孙世袭他们自己的王位,不得互传。自此,哈布斯堡王朝正式分为奥地利分支和西班牙分支,查理五世时期一人统领王朝领地的局面也不再出现。·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1556年,查理五世将奥地利大公之位让与其弟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一世,并立斐迪南为神圣罗马帝位的继承人。但根据查理的遗嘱,斐迪南及其子裔丧失了继承为西班牙国王的权利。此举使斐迪南成为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的首位君主。自此,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统治奥地利,匈牙利及波希米亚直至1740年,历10代君主,这二百多年亦是欧洲历史上战争最多的时期。奥地利帝国辖下由多个奥皇兼任国王的“王国”以及一些公国和领地组成,主要组成部分如下: 波希米亚王国 匈牙利王国 达尔马提亚王国 加里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国 克罗地亚及斯洛文尼亚王国 伦巴第及威尼斯王国 奥地利皇室领地 卡林西亚公国 卡尼鄂拉公国 萨尔茨堡公国 西里西亚公国 施蒂利亚公国 布科维纳公国 塞尔维亚及塔米斯-巴纳特公国 特兰西瓦尼亚大公国 摩拉维亚侯国 蒂罗尔亲王伯国 戈里奇亚和格拉迪斯卡伯国 福拉尔贝格领地 伊斯特尼亚领地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1504年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Isabella of Castile)病逝。由于,她与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 of Aragon)所生的儿子都不幸夭折,在伊莎贝拉身故以后,女王储胡安娜(Joanna the Mad)继承卡斯蒂利亚王位。神圣罗马皇帝马西米连一世的儿子菲利浦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份,和岳父费迪南一起监国。1516年,费迪南病逝后,胡安娜和菲利浦的儿子,西班牙兼奥地利王子查理(西班牙文名:卡洛斯)继承西班牙(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王位,是为卡洛斯一世(Carlos I/ Charles I),其后于1556年将西班牙王位让与其子菲利浦二世(Philip II),并废除了菲利浦及其后裔继承奥地利爵位的权利,正式揭开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页。1700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历5代的统治。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外甥,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菲利普。他们的奥地利表亲不惜发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以抢回王位,但最后只令西班牙波旁王朝将部分哈布斯堡领地归还奥地利,以换取奥地利对波旁王室对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承认。·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0年10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六世去世。卡尔和他的兄长都没有男性后裔,因此他的长女玛丽亚·特里萨继承了他奥地利大公、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王位。而他的女婿洛林公爵弗朗茨于1745年9月13日,当选神圣罗马皇帝。此后,弗朗茨皇帝将妻子的姓氏加在自己姓氏的前面,他们的后裔都采用“哈布斯堡-洛林”的姓氏。自此,奥地利进入哈布斯堡-洛林皇朝,而弗朗茨皇帝和玛丽亚·特里萨皇后成为皇朝的创始人。皇朝历经数次变故,包括1806年,法皇拿破仑一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但当时的哈布斯堡君主,前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早于1804年整合各哈布斯堡领地,改称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以回应拿破仑称帝。1867年,为了化解普奥战争失利对帝国的冲击,奥地利帝国又被改称为奥匈帝国。皇朝直至1918年被推翻。奥匈帝国随即被肢解,奥地利成为共和国,举家被迫流亡海外。☆王朝覆亡: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于1700年绝嗣而亡,而奥地利的王朝于1740年绝后,随即被分支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取代,直至1918年帝国被共和国取代。今日,部分哈布斯堡王族后裔依然生存,分别定居于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和德国,他们的首领是奥地利末代皇太子奥托·冯·哈布斯堡。
2023-07-20 09:33:511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故事

路易十四撒下法德世仇的种子。1700年,英、法、荷、奥等国围绕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深层的或最主要的则是诸列强借王位继承问题进行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殖民地大掠夺,并且主要斗争矛头指向的是法国。 18世纪初,殖民主义者争夺殖民地已发展到了疯狂的程度。法国在印度占据了本地治里等地;在非洲占领了马达加斯加;在北美,除继续加强在加拿大的殖民统治外,又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了广大的路易斯安那殖民地。有了这样多的殖民地,才使得国王路易十四狂妄起来,在国内大兴土木,包括修建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殿、开辟巨大的园林,以穷奢极欲来显示他的无限权威;不容法国人有天主教以外的信仰,以实现他梦寐以求的幻想,即在法国只能有“一个国王,一个法律,一个上帝”。对外方面,路易十四野心勃勃,力图扩张领土,其目标是:在法国的东北向外发展,以便取得易于攻守的天然疆界;把波旁王室的一个王公置于西班牙的王位,以扩大法国的力量并控制西班牙海外的殖民地。 1700年11月1日,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去世,没有子嗣承继王位。按照亲属关系,既可由哈布斯堡王朝的人继承,也可以由波旁王朝的人继承(因查理二世属于哈布斯堡王朝旁系,但他又是路易十四的内弟)。由于法国外交的积极活动,查理二世的遗嘱要把王位传给路易十四的一个孙子安茹腓力普,路易十四兴高采烈。因为,当时的西班牙除其本土外,还有意大利的大部分、西属尼德兰(今比利时),以及遍布美洲、亚洲、非洲的辽阔土地。这就是说,法国得到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也就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多的殖民利益。正因为如此,英国、荷兰、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境内的普鲁士羣起反对,他们结成同盟,决定对法作战。于是,从1701年起,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 这次战争,一方是以封建君主专制的法国为首,有西班牙、巴伐利亚、科隆和其他几个德意志国、萨伏依(很快就转到敌对一方)、巴马参加的同盟;另一方则是以奥地利和英国为首,有荷兰、葡萄牙、勃兰登堡以及许多德意志小国和意大利小国参加的同盟。 1701年,法奥未经正式宣战即在意大利领土上开始军事行动。1702年5月,英国和荷兰(1701年两国在海牙缔结所谓“大同盟”,并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结成同盟)站到奥地利一方参战。1702—1704年,在意大利、西班牙和海上都发生过战斗。陆上的战斗行动仅局限于争夺要塞、实施行军机动和迂回运动。野战很少进行,仅在解除要塞包围时才使用。1704年,英军从海上攻占了直布罗陀。同年,奥英同盟军集中主要精力击溃法国盟国巴伐利亚。1704年8月13日,萨伏依的叶夫根尼和马尔波罗公爵统率的奥英联军(达6万人)在豪什塔特附近击溃法巴军队(约6万人),毙俘达2.8万人,使战争的进程变得有利于自己。1706年9月17日,萨伏依的叶夫根尼统率的奥军在意大利都灵附近取得了巨大胜利。战斗以后,法军渡过波河,撤回本国。都灵之战证明,在防御战中以线式战斗队形抗击集中突击是毫无用处的。1706年,法军在尼德兰的拉米利一带遭到失败。 法军仅仅在西班牙取得了几个局部性胜利,对整个战争进程没有产生影响。1707年7月,奥英联军开始入侵法国,在包围土伦长期未克之后返回意大利。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交战,于1709年7月11日发生在尼德兰马尔尊拉凯村附近。1709年秋季,要塞争夺战持续不断。1710—1714年,交战双方持续打消耗战,都避免决战。 英奥两国军队在兵力上虽占明显优势(联军为16万人,法军为7.5万人),但没有对法采取积极行动。战略不果断的原因在于:当时俄国在北方战争(1700—1721年)中获胜。 英国为了竭力阻挠俄国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改变政治方针,不愿将法国彻底击败,背着自己的盟国开始与其和谈,实际上停止了对法作战。在英国的影响下,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和葡萄牙也都放弃了积极的战斗行动。 1713年4月11日,以法国和西班牙为一方,以英国、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和葡萄牙为另一方,签订了《乌得勒支和约》。1714年,奥法又签订《拉什塔特和约》。 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争夺战,结束了法国在西欧的霸权地位。根据和约,法国将早先侵占的西班牙在北美的部分领地划归英国,将阿卡迪亚殖民地割让给英国,英国将它改名为新斯科舍。法国承认了英国对纽芬兰和哈德孙湾周围地区的权利的要求。法国还割让一些地方给奥地利和荷兰,撤回驻洛林的军队。哈布斯堡王朝把意大利的大部分领土(撒丁岛、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托斯卡纳的一部分)、整个比利时、西属尼德兰和莱茵河地区部分领土(弗赖堡)并入自己的领地。西西里岛归属萨伏依。英国在西班牙除得到直布罗陀外,还有梅诺卡岛的一部分。根据和约,法国的腓力普虽保有西班牙王位,但以他和他的后代永不能继承法国的王位为条件,并规定法西两国不能合并。同时由于在战争中法国屡遭失败,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财政亏空,民不聊生,国力大为削弱,盛极一时的法国开始走下坡路了。在路易十五于1715年继承王位之后,国力进一步衰竭,年年入不敷出,岁岁国债增加,专制统治最后不得不走向崩溃,巴黎人民越来越觉醒,一场起义革命正在孕育之中。 这次战争是以掠夺殖民地为根本目的,具有空前规模的大冲突,其基本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多数交战在夏季进行;注重机动作战,进攻行动的地位更加突出等。 这些特点,特别是攻势作战、机动作战对世界军事产生了重大影响。
2023-07-20 09:33:571

1560年后西班牙国王与其历史

1556年至1700年间,出现了西班牙历史上的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是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部分公国和1580年至1640年间统治葡萄牙的家族。说明一下:哈布斯堡王朝,是欧洲历史上统治领域最广的王室,繁衍甚广,后期出现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哈布斯堡-洛林皇朝三个分支。1516年,西班牙国王费迪南二世病逝,他的外甥、西班牙王子兼奥地利大公卡尔(西班牙文名卡洛斯,英文名查理)。卡尔(卡洛斯、查理)又是哈布斯堡皇室统治者马西米连的孙子(这是马西米连精心安排的政治婚姻的结果)以特拉斯塔马拉家族的外孙资格继承西班牙(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王位,是为卡洛斯一世(即查理五世)。当初,他还不会讲西班牙语。1519年,查理(卡洛斯一世)的祖父,神圣罗马皇帝马西米连一世病逝,查理继承帝位成为查理五世,并承继了家族对奥地利和阿尔萨斯的管治。查理五世(卡洛斯一世)统治时期,是美洲得以开发的时期,他上任后赞助了麦哲伦的环球旅行。查理五世后来成为了欧洲的霸主。西班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这就是西班牙帝国,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16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欧洲环球探险和殖民扩张的先驱,并在各大海洋开拓贸易路线,使得贸易繁荣,路线从西班牙横跨大西洋到美洲,从墨西哥横跨太平洋,经菲律宾到东亚。西班牙征服者推翻了阿兹特克、印加和玛雅文明,并对南北美洲大片领土拥有的宣称。一时之间,凭著其经验充足的海军,西班牙帝国称霸海洋;凭著其可怕、训练有素的步兵方阵(Tercio),她主宰欧洲战场。著名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维拉尔称之为“演绎出人类历史最非凡的史诗”。西班牙在16至17世纪间经历其文化黄金年代。16世纪中期开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利用美洲采矿所得的金银取得更多军费,以应付在欧洲和北非的长期战争。西班牙从1580年兼并葡萄牙帝国(于1640年失去)开始,一直维持著当时世上最大的帝国,直到19世纪丧失美洲殖民地,纵使她从1640年代开始在军事及经济连番遇到波折。详细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161392.htmhttp://baike.baidu.com/view/22782.htmhttp://baike.baidu.com/view/571238.htmhttp://baike.baidu.com/view/850743.htm
2023-07-20 09:34:052

曾经有哪个国家侵占过意大利?

这个问题比较庞大,从罗马帝国算起,就和北方的蛮族和东方的国家发生冲突,主要是侵略,罗马帝国后期遭到了哥特人的侵扰,和匈奴人发生过战争。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这里就不说了,随后欧洲进入了中世纪,意大利分裂为许多小的王国,例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等,19世纪遭遇法国入侵,在拿破仑失败后开始了统一的道路,知道墨索里尼掌权后,入侵过埃塞俄比亚和希腊,43年盟军登陆意大利,意大利退出战争罗马帝国分解的原因?是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的原因么?直接原因就是395年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去世,把帝国分给了两个儿子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根本是因为罗马的奴隶制度,在前期靠战争俘获的大量奴隶维持的经济生产,在后期无法通过战争大批获得奴隶之后,生产力不足,而为奴隶分地,除保留一部分生活所需外全部上缴,使其组建家庭,提高生产积极性,这就从根本上瓦解了奴隶制的根基,而奴隶制度也无法提高奴隶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外力,即蛮族的不断骚扰,国家需要大量的军费开支,而贵族等不用纳税,而加紧剥削奴隶,使得奴隶起义经常发生,又不得不派兵镇压,形成了恶性循环,财政紧张,无法应付战争,军事的失利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军事上,在罗马帝国后期,领土已经扩张到极限,以占领土地俘虏奴隶并将其分给军人这种能激励人去战斗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帝国领土稳定后,主要就是在边境防止满足侵略,这种没有分得土地的好处的职业已经没有吸引力了,长期奢华的生活使人们丧失斗志,因此招揽了大批雇佣兵,这就导致了军事实力的没落德国是从德意志王国开始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随后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后期地方势力强盛,形成割据,19世纪被拿破仑占领,在拿破仑失败后,其中两个最大的王国普鲁士和奥地利,都与丹麦发生过战争,随后普鲁士与奥地利,普鲁士与法国,也发生过战争,在普鲁士统一德国后,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协约国对抗,战败后成立魏玛共和国,希特勒上台后,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同盟国对抗
2023-07-20 09:34:157

意大利有哪些朝代?

意大利这个概念在中世纪根本就是地理概念,无所谓王朝什么的。所以我只能给你列出在现在意大利国境范围内存在过的王国。东哥特王国493-555,被优士丁尼大帝给灭了,意大利基本上从此就陷于分裂:南方被拜占庭控制(但时间不长),北方是伦巴德王国(后来被查理曼在774年给征服了),罗马附近则因为丕平献土的原因属于教皇的势力范围。而西西里地区则更是几易其主,一度被阿拉伯人占领。后来,查理曼死后,根据凡尔登条约,他的三个孙子平分了他的领土,长孙罗退尔既得到了大概可视作“意大利”地区的土地,而且继承了皇帝的称号。罗退尔死后,他的土地又被瓜分,南方基本就可视作意大利的北部地区。在整个的中世纪,意大利形成了大量的城市共和国(这都算不上朝代吧),比如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等。同时,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也有一些小型的王国,公国割据一方:北方有萨伏依家族统治的萨伏依公国、米兰公国,南方有那不勒斯王国以及后来的两西西里王国。近代之后,经过意大利复兴运动,以撒丁王国为中心完成了意大利统一,这才基本上产生一个统一的王朝---萨伏依王朝。而意大利历史上好像也只有这一个统一的王朝,它在1946年意大利共和国建立之后被推翻。
2023-07-20 09:34:421

英法百年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英国与法国在中世纪到19世纪初,一直都是宿敌。他们打过的战争大大小小几十个,我就说说我知道的几场大战争。第一次;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起因是因为法国国王查理四世死后无嗣,而英王爱德华三世要以近亲的身份继承王位,结果腓力六世继承王位,英王继而向法国宣战,而此时英国早已经拥有法国半壁江山了。这场战争出现了最先进的武器:大弓。英军用这种武器大量射杀法国骑士。当时论人口来说,英国远远少于法国。但一直到出现圣女贞德解救法国之前,在100年间的战争中,英国可以说是百战百胜。第二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是欧洲两大联盟为争夺奥属领地,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而引起的,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奥皇查理六世于1740年10月20日死后无嗣,其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承袭父位。查理六世死后,普鲁士、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皮埃蒙特、撒丁、那不勒斯王国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奥地利、英国、捷克、匈牙利、荷兰、西里西亚、俄国从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由此而爆发了长达8年之久的由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所构成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其中英法在比利时、殖民地和大海上进行战争。 第三次欧洲七年战争(英法七年战争),又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之称,1756~1763年。这是一场殖民争霸战争。英国自始自终就是法国的宿敌,而法国也是英国宿敌,英国一直都在大陆寻找盟友一起对付法国。英国的盟友在1700年前后都是奥地利,而普鲁士要在中欧的崛起,最大的敌人就是奥地利。战争不可避免。当奥地利人正忙于和普鲁士战斗时,他们对法国的关注自然没那么强了,而英国看他们的盟友真在忙别的事情是,英国人决定从新找一个盟友。他们找到了同样对法国有矛盾的普鲁士王国。于是欧洲变成了一个火药桶,而普鲁士新的国王将成为那个火星。而奥地利和法国抛弃前嫌,要做好基友。腓特烈二世即位没几个月,就向奥地利宣战,进攻西里西亚地区。随后法王路易十五向普鲁士宣战,英国向法国宣战,俄国早已垂涎欧洲大陆,与法奥结盟宣战普鲁士。这是主要战争国还有不少小国,其中就有汉若威王国是帮英普的,其他还有好多就不说了。这是欧洲局势,在美洲:法国与英国上演了殖民战争,法国失去了加拿大和俄亥俄地区。在亚洲即印度次大陆:英国在海上以少胜多并在陆上突击法军据点,法国在印度元气大伤,法军被迫转为守势,与孟加拉将军结盟。在决战时,英国买通了孟加拉将军,英军将领罗伯特 克莱武率领英军进攻法军阵地,孟加拉将军拒不出战,直到英军攻下法军阵地,击败法军。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仅在印度保留几个港口。第四次,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1775年4月,马萨诸塞总督兼驻军总司令托马斯·盖奇得到一个消息:在距波士顿不远的康科德镇上,有“通讯委员会”的一个秘密军火仓库。盖奇立即命令少校佛朗西斯·史密斯和约翰·皮特凯恩率800名英军前往摧毁,以挫伤民兵士气。部队连夜出发了,4月19日凌晨,他们来到了离康科德6英里的小村庄--莱克星顿。在途中英军遇到了几十名民兵,英国军官劝他们不要和自己的祖国战斗不要受到蛊惑反抗国王。。。就在民兵准备缴械时,一个民兵向英军开了一枪,导致了战斗,英军打败他们后来到目的地发现军火被转移了,就在这时后面出现了上百名民兵,英军死伤惨重突围出去(这些是殖民地列兵,不是欧洲的线列步兵)。 在与英军的历次交锋中,屡败屡战,终于在一次战斗中重创英军,告诉了世人美利坚人民独立的意志。法西荷等国看到了希望于是帮助美国独立,在法国王室陆军的帮助下,打败了英国。第五次:拿破仑战争1799—1815年。拿破仑执政(1799—1804)和拿破仑一世帝国(1804—1814,1815)时期,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在欧洲建立法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同英国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以及兼并新的领土而进行的战争。这些战斗可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它促使了欧洲的军队和火炮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军事制度。因为实施全民征兵制,使得战争规模庞大,史无前例。法国国势迅速崛起,雄霸欧洲,但是在侵俄战役惨败后,一落千丈。拿破仑建立的帝国,最终战败,让波旁王朝得于1814年和1815年两度复辟。关于你们说的二战的英法战争可有可无,主要对手是德意,在亚洲是日本,和法国的作战除了马达加斯加岛战役就没了,英国害怕日本在维希政府控制下的马达加斯加建立潜艇基地才打的,打了了几个月(包括从英国调兵去那里的时间),法军投降。在北非除了和德意作战,在后期登陆阿尔及尔的计划还没实施,北非的维希政府就投降了。欧洲大反攻,诺曼底登陆成功后打到法国南部,法国维希政府立刻投降。但二战还是有法国人打德国的,法国的一个组织‘自由法国"由戴高乐将军领导,还创立了精锐的柯菲尔突击队
2023-07-20 09:34:491

为什么说古代的奥地利是军事强国?奥地利国家不大嘛。谢谢

为什么奥地利在世界历史上曾那么强盛。欧洲历史上,1556年至1740年间,统治奥地利的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其领地包括波希米亚,匈牙利以及意大利部分公国,并坐拥神圣罗马帝位的家族。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其前身为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王朝,欧洲历史上最为显赫,统治地域最广的王室之一。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领域: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西班牙、匈牙利、波希米亚、勃艮第、阿尔萨斯、荷兰、比利时、瑞士、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地区和意大利部分公国。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中心:维也纳(即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16世纪中叶,哈布斯堡家族分裂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皇朝两个分支,而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西班牙哈布斯堡皇朝(当时称霸世界,为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1556年,神圣罗马皇帝卡尔五世将奥地利大公之位让与其弟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费迪南一世(Ferdinand I),并立费迪南为神圣罗马帝位的继承人。但根据查理的遗嘱,费迪南及其子裔丧失了继承为西班牙国王的权利。此举使费迪南成为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的首位君主。自此,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统治奥地利、匈牙利及波希米亚直至1740年,历10代君主,这二百多年亦是欧洲历史上战争最多的时期。1740年10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六世去世。卡尔和他的兄长都没有男性后裔,因此他的长女玛丽亚·特里萨继承了他奥地利大公、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王位。而他的女婿洛林公爵弗朗茨于1745年9月13日,当选神圣罗马皇帝。此后,弗朗茨皇帝将妻子的姓氏加在自己姓氏的前面,他们的后裔都采用“哈布斯堡-洛林”的姓氏。自此,奥地利进入哈布斯堡-洛林皇朝,而弗朗茨皇帝和玛丽亚·特里萨皇后成为皇朝的创始人。皇朝历经数次变故,包括1806年,法皇拿破仑一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但当时的哈布斯堡君主,前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早于1804年整合各哈布斯堡领地,改称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以回应拿破仑称帝。1867年,为了化解普奥战争失利对帝国的冲击,奥地利帝国又改称为奥匈帝国,对奥地利帝国与匈牙利王国实施二元统治。皇朝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而于1918年被推翻。奥匈帝国随即遭到肢解,奥地利成立共和国,哈布斯堡皇室被迫流亡海外。1867年至1918年间中欧共主邦联国家,奥匈帝国。当时的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联盟,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国王是同一个人。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自治权,外交和国防等对外事务方面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奥匈帝国的领土构成。一般将奥匈帝国的领土分为两个部分:内莱塔尼亚和外莱塔尼亚。狭义的内莱塔尼亚仅指莱塔河以西的部分,即奥地利,但广义的内莱塔尼亚还包括斯洛文尼亚、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加里西亚和达尔马提亚等地区。这部分被统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与领地”。外莱塔尼亚,即莱塔河以东的部分,也不只包括匈牙利,而且还包括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克罗地亚。这部分领土被统称为“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圣史蒂芬一世是匈牙利的第一位基督教国王,他后来被尊为圣人。
2023-07-20 09:34:598

如何看待滑铁卢战役求大神帮助

滑铁卢战役可以说是世界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战役了,整场战役可以已“时间短,影响大,结果出人意料”这12个字来概括。这场战役无论对拿破仑,法国,英国还是欧洲,世界都有巨大影响。 ⑴毫无疑问,对于拿破仑而言,滑铁卢战役彻底终结了拿破仑的政治生涯,拿破仑帝国彻底崩溃; ⑵对于法国而言,丧失了拿破仑执政前期所占领的广阔的疆域,甚至使得法国疆域比法国大革命时的疆域还要小,可以说拿破仑先给法兰西带来了无上的荣誉,之后有给她带去了耻辱; ⑶并且,拿破仑帝国崩溃后,在法兰西的东边有一个国家迅速崛起——它叫普鲁士,可以说是今天的德国的前身,在今后与法兰西结下了不解之仇,从色当战役到“二战”双方都是水火不相容,甚至是今天,双方虽共为欧盟“效命”,其分歧依然很大,比如说前不久希腊的金融危机,法德就吵得不可开交; ⑷对于欧洲而言,法兰西大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焰火被熄灭了,但是这只是暂时的,这是最后的黑暗,不久欧洲的资产阶级将迎来他们的光明; ⑸对于其对手英国而言,好处甚多,这成为了法英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和资本主义世界第一大国的决战,此后法国再难以向英国叫板,英国走上了迅速扩展其殖民地并成为欧洲第一大国的道路,并最终成为了世界上的头号强国,英法关系也逐渐缓和并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形成联盟(因为普鲁士的崛起)。 滑铁卢之战背景简介: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重返巴黎引起了维也纳会议中个列强的强烈恐慌,列强们迅速组成联军,总兵力近70万人。 时间表: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离开厄尔巴岛 3月18日,俄英普奥四国同意各出15万大军进攻拿破仑 3月20日,进入巴黎 3月23日,拿破仑命令立即生产15万支步枪 3月31日,缪拉(那不勒斯王国国王)对奥国宣战 4月4日,威灵顿从维也纳到布鲁塞尔 4月10日,拿破仑将拒绝再为他工作的9位元帅从帝国元帅的名单上剔除(包括贝尔蒂埃) 4月15日,格鲁希升任帝国元帅 4月30日,拿破仑下令建立4个军团——北方军团,摩泽尔军团,莱茵军团和阿尔卑斯军团(北方军团由皇帝指挥,但也只有4个军和3个骑兵师) 5月1日,拿破仑命令达武元帅在巴黎附近构筑一条要塞防御,使联军方面相信拿破仑的意图纯粹在于防守 6月12日,拿破仑离开巴黎前往比利时战场 6月13日,拿破仑将北方军团集中在了菲利普维尔与博蒙特之间的24公里的战线上 6月16日,在利尼及卡特尔布拉斯击败布吕歇尔 6月17日,击败威灵顿的军团并占领了布鲁塞尔,将布吕歇尔与威灵顿两军拦腰截断 6月18日,滑铁卢会战 6月22日,拿破仑退位 7月7日,反法联军攻入巴黎 滑铁卢战役的过程我就不介绍了,随便找本《拿破仑传》都比我说的详细,而且上面有位同志也说得挺详细的,我就不在重申了,我就来讨论一下其失败的原因。按照雨果先生所说:“滑铁卢是一场一流的战役,但是到头来获胜的却是一些二流的将军。”这句话不免有些过激,竟把威灵顿列为一个二流的指挥官,但是听起来却是别有一番意味。 原因:⑴一场大雨,不得不说这也的确是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这场大雨对拿破仑至少造成了三大不利影响—— ①法军展开进攻的时间足足延迟了2个小时,而布吕歇尔的军队在这一段时间却在急行军;②其实拿破仑要求格鲁希支援的命令原本已在当天下午2时15分左右是发出,但是由于雨后道路泥泞,这道命令直到下午6时才送到格鲁希的手中;③法军火炮的威力大减,原本法军的炮弹若是在硬地上可以产生严重的弹跳伤害,但是在雨后却大部分无害得钻进了松软的泥土中,这使得拿破仑原本火炮上的数量的绝对优势荡然无存。 ⑵会战前分散其兵力,最好的说明就是在滑铁卢会站前派格鲁希率领其三分之一的兵力33000人和96门火炮去搜寻普军的踪迹,同时格鲁希也是一个无能的将领,这延伸出了第三个原因…… ⑶用人不当如果拿破仑将蕠歇带在身边而不是格鲁希,滑铁卢会战将会是另一番景象,而他的参谋长也不是原来的勤劳的贝尔蒂埃,而是懒散的苏尔特,不可否认苏尔特也的确是一位优秀的元帅,但其懒散的性格绝对不会称为一位优秀的参谋长,并且他不应该让他的弟弟杰罗姆指挥第二军中的第六师,拿破仑原本交给他的任务是佯攻,可是杰罗姆却毫无必要的率领其军队向霍古蒙特的敌军前哨战发动全面进攻,而雷耶(北方军团第二军军长)认为其有保护这位"皇弟"的责任,将一个有一个旅投入到这种无谓的战争中去,结果损失惨重并且并为占领这一据点,但这些都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拿破仑抵达滑铁卢后除下了一些表面性的指挥命令外,竟将其指挥权全部交给了内伊(一位作战骁勇但毫无战术头脑的将军),因此法军在滑铁卢战役时的真正指挥官应该是内伊,即使是在最关键的时刻,拿破仑投入了其最后一支预备队时,也是交由内伊指挥,拿破仑太过于蔑视英国步兵的力量的行为最终遭受到了惩罚; ⑷法军的作战形式单一,其步兵从大革命时期开始长期保持以纵队的形式向前推进,其速度固然会大幅度提高,但是其一成不变的战法也将使得步兵的火力无法充分发挥,最终在滑铁卢遭受到了英国近卫师团的猛烈射击(顺便说一句,有人说英国在滑铁卢是的军队作战能力很弱,胡扯!威灵顿率领有英国陆军近卫师团的军队,你有见过叫做近卫师团的垃圾部队么?) ⑸滑铁卢的地势极其特殊,这使得法国骑兵在内伊元帅的率领下发动的奇袭屡次无法受到其原有的成效。 如果楼主还想知道滑铁卢战役的具体过程可以要求,我会找个时间答上来
2023-07-20 09:35:232

克劳塞维茨亲身经历了哪场伟大战争?

克劳塞维茨经历了拿破仑战争,拿破仑战争是指拿破仑称帝统治法国期间(1803年—1815年)爆发的各场战争。克劳塞维茨1803年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奥古斯特亲王副官。1806年10月随亲王参加奥尔施泰特会战时,被法军俘虏,翌年底获释。1809年初调普军总参谋部工作,任总参谋长兼军事改革委员会主席G.J.D.von沙恩霍斯特的办公室主任,协助沙恩霍斯特从事军事改革。1810年秋任军校教官,并为王太子讲授军事课。1812年春,主张联合俄国抗击法国,因不满普鲁士国王同拿破仑一世结盟而辞职,转到俄军,在骑兵军和步兵军司令部中任职。1814年回归普军。翌年任G.L.布吕歇尔军团第三军参谋长,参加利尼会战。
2023-07-20 09:35:331

APH里西班牙跟罗马诺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查历史的时候只查得到罗马对西班牙的500年统治?

意大利战争(1494—1559)结束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获得米兰公国(意大利北方)及那不勒斯王国(意大利南方)的控制权。
2023-07-20 09:35:503

皇室是怎么产生的?

君主立宪的产物,他们是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更多的是精神象征。
2023-07-20 09:35:592

谁能介绍“维托里奥 埃曼努尔 三世”急需!

一提起意大利独立运动,人们就会想起意大利开国三杰马志尼、加富尔、加里波第的丰功伟绩,当然,作为他们的后盾,开国君主维克托·艾曼努尔二世的作用也不容忽略。与几乎同个时代的德国独立运动相比,意大利独立运动所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难度也更大,因此也出不了像俾斯麦这样可以一力擎天的人物,“三杰”的努力缺一不可,而国王维克托·艾曼努尔在其中的作用也更加微妙。意大利各地尽管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民族认同,但是自罗马帝国时代以来,从未统一在同一个政权之下,9世纪曾出现过一个由查理曼子孙统治的意大利王国,其统治范围也同近代意大利民族的边界迥然有异。因为四分五裂,意大利在历史上饱受周边大国的争夺和摧残,法国、德国、西班牙、奥地利,乃至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都曾在这里点燃过战火。随着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意大利的热血青年也将民族统一确定为奋斗目标,但是,从19世纪40年代的形势来看,意大利统一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当时的形势是,意大利北方的伦巴第和威尼斯两地被奥地利所占据,意大利中部有着众多的小公国,如托斯坎纳、帕尔马等,它们与奥地利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或由奥地利驻军,或其君主本身就来自奥地利。意大利中部罗马周围地区存在着教皇国,有法国的驻军保护。意大利南方是两西西里王国,国王来自西班牙的波旁家族。此外,还有一个撒丁王国,也称为皮埃蒙特,统治着皮埃蒙特和撒丁岛两个部分,其国王来自意大利本土。维克托·艾曼努尔正是在1849年这个关键年份成为撒丁国王。他的家族叫萨伏伊家族,是意大利一个古老的显赫世家,从11世纪起就有自己的领地。萨伏伊家族的领地经过一代代的扩展,到18世纪终于成了撒丁王国。说到维克托·艾曼努尔,必须提他的父亲查理·阿尔伯特,查理·阿尔伯特因为其开明的思想和旗帜鲜明的反奥立场而使撒丁王国成为意大利有志青年瞩目的中心,他在1848年革命高潮中对奥地利宣战,支援米兰的反奥起义,尽管因实力不足而失败,查理·阿尔伯特也因此心灰意冷而退位,但撒丁王国已成为意大利人心目中的希望所在。在父亲退位之后,29岁的维克托·艾曼努尔二世便接过了寻求民族统一的接力棒。他年青时曾受过严格的专制主义教育,也倾向于强化君主的独裁统治,但40年代革命浪潮的考验使他增加了政治上的灵活性,容忍了自由派的思想,保留了1848年颁布的宪法,成为意大利诸侯中唯一保留立宪制形式的国家,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自由派的支持,才可能有意大利的统一大业。维克托·艾曼努尔即位第二年,内阁中一位思想敏锐、足智多谋的人物脱颖而出,他就是时任财政大臣的加富尔,出身于贵族,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实业家,以1847年创办《复兴报》为起点,走到了时代的前台。1852年,国王任命加富尔组阁,开始了两人近10年的合作历程。他们之间的合作,就如同时代的威廉一世和俾斯麦一样,外人看来十分成功,但其中的坑坑洼洼,则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矣。加富尔曾因为打击教会势力引起了虔诚的国王及太后的不满,也因为力劝国王与法国联姻而引起国王的反感,甚至在《维拉弗朗加和约》签订后还一度离职,但两个基于理性的政治家,还是促使这段合作成为世界政治史上成功的典范之一。加富尔任首相之后,首先在国内进行了一番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包括奖励实业、促进贸易、削弱教会权力等,他允许一定程度的言论自由,尤其是允许报刊登载激烈的反奥文章。同时扩充军备,增加兵额,明显在为一场战争作准备。但仅仅凭撒丁国政府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统一的,这对君臣对此十分清楚。为此,撒丁国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投入到英法一方作战,拉近了与英法的距离。1858年,加富尔与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达成了协议,拿破仑在即将到来的撒奥战争中出兵20万相助,夺回伦巴第和威尼斯之后,撒丁国将割让萨伏伊和尼斯两地作为报酬。当都灵的宫廷正在踌躇满志地作准好备之时,民间的马志尼也在以另一种方式努力着,他不断地制造起义和刺杀,但宛如以卵击石,面对坚如磐石的旧势力只能一次次洒下英雄泪。这时,倒是另一位民间豪杰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加里波第。意大利的民主派不愿和国王合作,不愿加入政府军,于是,加里波第便打起了“志愿军”的旗号,吸收了他们,使他们报国有门,撒丁政府也以建立志愿军基金等方式支持加里波第。1859年,一场盼望已久的战争终于打响。在引诱奥军越过界河之后,撒丁—法国联军稳扎稳打,获得马金塔战役的胜利,夺取米兰,加里波第的志愿军从侧翼攻击,给奥军制造了很多意料不到的麻烦,奥军被迫退守威尼斯四要塞。与此同时,民主派在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坎纳、帕尔马等小邦发动起义,亲奥地利的政权被逐走,这些小邦都宣布和撒丁王国合并。关键时刻,拿破仑三世被意大利的革命形势吓倒,便独自和奥地利媾和,和约规定伦巴第由法国转交给撒丁王国,威尼斯仍归奥地利,中意各邦仍恢复君主统治。这对撒丁王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自身实力不足的苦楚使维克托·艾曼努尔咽下了这口气,而加富尔则以辞职来抗议,当然,几个月后他还是回到他的位置上。萨伏伊和尼斯仍作为酬劳送给了中途的背叛者,但中意各邦与撒丁国的合并是谁也没能改变的。1860年,西西里岛的大起义给统一带来了新机,加里波第的“千人志愿军”在马尔萨拉登陆,迅速发展到2万多人,仅用一个多月便占领了西西里岛。接着,加里波第不顾加富尔的反对,渡过海峡进攻那不勒斯,腐败落后的那不勒斯王国经不住这么一击,便化成了硝烟,随后加里波第将南意大利拱手交给了维克托·艾曼努尔,与其说他忠于国王,倒不如说他忠于意大利统一的理想。1861年2月18日,在撒丁王国的议会大厅里,维克托·艾曼努尔迎来了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议会庄严地宣布“国王维克托·艾曼努尔二世为他自己,为其后裔领取意大利国王的头衔。”不过,出人意料的是,维克托·艾曼努尔并没有以首任意大利国王的身份改称一世,而是按萨伏伊王朝的家系排列继续称“维克托·艾曼努尔二世”。然而天意弄人,这年六月,加富尔逝世,连续近10年的高强度的忘我工作使这位仅51岁的巨星提前耗尽了革命最大的本钱——身体。在此之后,国王再也未能找到像加富尔这样合适的搭档,首相如走马观花般地更换,但幸运的是,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德国统一的同时也赠给了意大利最后的两份厚礼。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意大利同普鲁士结盟,进攻奥地利统治下的威尼斯,尽管屡战不利,但奥地利战败的结局仍使威尼斯回归年轻的意大利王国。四年后,拿破仑三世的帝国被普鲁士战车辗碎,教皇国失去了监护人,在意大利的进攻下毫无还手之力,历时1100年之久的罗马神权国家就此终结,庇护九世不情愿地放弃了一切世俗权利,退居梵蒂冈。1871年,意大利王国的首都庄严地迁到罗马。统一大业基本完成了,但维克托·艾曼努尔并没能舒舒服服地享受作国王的乐趣。左派和右派在议会中争斗不休,马志尼及其继承者坚决拒绝同君主政体合作,地方自治派积极活动,教皇煽动天主教世界孤立意大利,这些都使国王焦头烂额。但一切都在1878年结束了,维克托·艾曼努尔走完了人生旅程,以一个成功帝王的形象定格在历史上。萨伏伊王朝继续统治意大利,直至二战期间与墨索里尼独裁政权同归于尽。维克托·艾曼努尔二世的成就与德皇威廉一世相似,难度则更大。但因为在此后一百多年里意大利的影响比不上德国,维克托·艾曼努尔二世在本榜中也名列在威廉一世之后,他位居第44位。小提示:在意大利统一的过程中,忍耐、等待和让步同决心、力量和进取一样重要,令人数次体会到“有时,退让比勇往直前需要更多的勇气”这句话的价值。一个自身正陷于专制危机中的小国,最终能够完成统一意大利的重任,维克托·艾曼努尔二世最得力的依靠是人气,而最能体现智慧的是他的迂回待变的策略。
2023-07-20 09:36:262

卢森堡王室的姓氏是什么

卢森堡王室没有姓氏,他们只有头衔。资料链接:1、卢森堡位于欧洲西北部,被邻国法国、德国和比利时包围,是一个内陆小国,面积相当于中国一个县。也是现今欧洲大陆仅存的大公国,首都卢森堡市。卢森堡是欧盟成员国。因国土小、古堡多,又有"袖珍王国"、"千堡之国"的称呼。2、大部分的王室成员都没有姓氏,他们为世人所知完全是透过他们头衔——×国王,×王子,×公爵3、全家福:  左起:菲力克斯王子 瑟斯丁王子 大公夫妇 路易斯王子 亚力山德拉公主 大公储纪尧姆
2023-07-20 09:36:433

拿破仑战争的军事遗产

拿破仑战争亦带来了深远的军事影响。在拿破仑时代以前,欧洲国家均雇佣相对较小型的军队,当中包括职业军人和雇佣兵在内。然而至18世纪中期,军事创革者都开始认识到整个国家投入战争的潜力。因此其中一个在18世纪末人口最多的欧洲国家,法国本土2790万人口,相对于英国的1200万及俄国的3,500至4000万人,在全民动员(levéeenmasse)之中取得极大益处,迅速组建大军迎击试图镇压法国大革命的欧洲联军。由于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在位见证了18世纪战争带来的教训的首次尝试,评论者时常都会错误地以为这些教训是于大革命中出现,而不是发现这些教训是在大革命中实行。不过亦不应该把此时期的所有军事革新都归功于拿破仑,拉扎尔·卡诺(LazareCarnot)亦在1793至1794年间重组法军亦有很大功劳。这段时期,之前法军的失败都逆转了,共和军不断在前线胜利。另外,各国军队规模的改变,都明显地指出了军事上的大改变。在大革命战争前的欧洲,如1756至1763年的七年战争,只有少数军队拥有超过20万人的数目。相反,在1790年代的最顶峰期时,法国军队人数是多达150万人。总计280万法国人在陆上作战,15万人在海上作战,当时出现了300万法国战士。在1792至1815年间,英国有747670的人武装起来,而且皇家海军亦有达25万人员。在1812年9月,俄罗斯帝国拥有90万4千人的陆军,而在1792至1815年间有达210万于俄军服役,在1792至1799年间已有40万人服役。1792至1815年间约有20万俄国人在海军中作战。奥地利军队则最高峰时有达57万6千人,但只有很少量的海军人员。除了英国外,奥地利亦是法国的恒常敌人,可以合理估计它曾有超过100万奥地利人作战。普鲁士则在任何时期都从未有超过32万人作战。西班牙军队最高峰时亦有30万人,这个数字不包括日后半岛战争中的西班牙游击人员。另外美国亦有28万人左右的军队,马拉地帝国、意大利王国、那不勒斯王国和华沙公国均有超过10万人武装起来。即使欧洲小国也组建起以往战争中欧洲强国军队的规模。但是,要注意上述的士兵数目是来自军事纪录,实际上可能没有如此多的人数,原因是逃兵、政府人员诈骗以取得根本不存在的士兵的薪俸、战死,甚至在一些国家中出现了虚报数字,以达到募兵人数目标。尽管如此,当时欧洲的军队始终都有扩张了。工业革命的首阶段亦需要感谢于大规模的军事力量,使它变得更容易大规模生产武器,并随之能够武装起大型军队。英国成为当时单一最大的军备生产国,向反法同盟诸国提供大部分的武器。法国则生产了第二最多的军备,用以武装起它自己的庞大军队,以及莱茵邦联和其他盟国。拿破仑自己亦显示出创新的倾向,利用速度来抵消数目上的劣势,尤其在奥斯特里茨战役大败奥俄联军中漂亮地展现了。法军亦使炮兵角色得到改变,变成独立、流动的单位,一改以往传统将炮兵分散支援步兵的方式。另一创新是旗语。旗语使得法国的战争部长,拉扎尔·卡诺能够与前线法军沟通。法国人在整个拿破仑战争中都继续保持这种系统。除此之外,空中侦察亦首次获得使用,当时法国人利用热气球来监视联军阵地,就在1794年6月26日的福鲁尔斯战役发生之前。武器和火箭的进步亦出现在拿破仑战争之中。
2023-07-20 09:36:571

帮我做下历史作业 谢了

公元476年最后一位罗马皇帝被日尔曼人废除,西罗马帝国终于在蛮族的入侵下灭亡了,在原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上相继建立起许多日尔曼人国家,西欧的封建制度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发展起来。 法兰克人进入高卢地区后,就没收了罗马皇室和部分奴隶主的土地,用以分给法兰克人的马尔克公社。也有很多被墨洛温王朝的国王和他的亲兵们所占有,他们成为了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随着法兰克人不断征服新的地区,国王们便把新征服的土地及其上的人民赠送给他的部下、主教和修道院长,即所谓的“赠地”。这样无限制赠地的结果便是地方大贵族的实力不断增加,最终大大削弱了王权,使墨洛温王朝的继任国王们逐渐成为一个只具有象征意义的“共主”。到加洛林家族的查理"马特担任宫相时期,为了法兰克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为了巩固他自己的实力,他开始实行采邑制。查理"马特将没收的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贵族和教会。采邑的领受者必须为赐予者服骑兵役,并向其宣誓效忠;采邑的赐予者有义务保护领受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伤害。采邑分封,只限终身,不得世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欧封建制度是在这一时期由法兰克人发展起来的,“采邑”制更是起到了根本的决定意义。 “采邑”制到查理曼时期有了很大发展。在这一时期里,除国王旧有的教俗封臣外,过去属于国家官吏的伯爵、马克伯爵和公爵等也都变成国王的封臣,从国王处领受采邑。并且此时的采邑逐渐的变为世袭的了。国王的封臣们也可以吸收自己的封臣,并把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赐给他们,从而又成为他们的封君。9世纪后,“封土”一词逐渐代替“采邑”;以后则全用封土称呼。国王是最高封建领主,其下有公爵、伯爵、主教等大封建主,再下是中小封建主,至此形成西欧完整的封建等级制度。 中世纪的国家是一个松弛的封土集合体,并没有明确的国界概念。“它的财产权和主权到处相互转化”[1] 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一种政治、经济合一的制度。封建领主在其封土内首先明确拥有的是土地的所有权,进而在王权衰落后,又逐步取得了王权在地方的权力并将其转化为同封土一并世袭的私人权力,其中包括行政、司法、税收、铸币等权力。追究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根源,则包括了三个主要的因素:罗马文明、日尔曼传统以及基督教的影响。 注解: 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对于罗马帝国带了,很大的痛苦,在迁徙,和定居的背景下,给帝国带了文明的毁灭。最后他们在古罗马的领土上建立起了很大小的国家。给西欧带了几个世纪的混乱。他来源于意大利统一之前的罗马教皇国。 在基督教的早期,教会处于非法状态,直至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时期方给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也是在此之后,由于罗马皇帝和贵族的捐赠,基督教会的财产得以飞速增长。君士坦丁大帝将拉特兰宫赠给教会,这成为教会最早收到的一笔重大捐赠。除了房产之外,在意大利本土及罗马帝国各行省,捐赠给教会的地产和财富也不断增加。不过,教会是作为私人领主占有这些土地的,并不拥有这些赠土的主权。 公元5世纪时,西罗马帝国遭到蛮族的不断入侵,导致476年被东哥特人灭亡。西罗马灭亡后,其原有领土陷入无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的基督教会组织起来,在罗马主教的治理下,逐渐成为意大利中部地区事实上的世俗统治者。 公元6世纪后,教皇国的雏形开始出现,但是查士丁尼大帝治下的拜占庭帝国对意大利展开了一系列征服活动,破坏了教皇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伦巴底人将拜占庭势力逐出意大利。虽然此时的罗马主教(教皇)在名义上还要臣服于拜占庭皇帝,但是罗马教会的相对独立使得罗马主教有资本与君士坦丁堡主教和拜占庭皇帝相抗衡,罗马主教格历高里二世甚至开除了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的教籍。 至公元7世纪,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衰落,罗马教会作为意大利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再度对拜占庭势力所不及的罗马城周围地区展开统治,并利用军事、外交手段(甚至包括贿赂)来抵抗伦巴底人的进攻。在罗马教会的努力下,伦巴底人停止南下,转而集中攻打亚平宁半岛北部以拉文纳城为核心的拜占庭总督辖区。728年,伦巴底国王路易特普兰德将拉丁地区的一些乡村和城镇捐献给罗马主教,这些土地(被称为“Patrimonium Petri”,即“圣彼得的遗产”)成为教皇国的立国基石。 751年,拜占庭在意大利的领土最终全部沦丧于伦巴底人之手。罗马地区(此时已经发展为罗马公国)彻底切断了和拜占庭帝国的联系。教皇司提反二世通过向法兰克人领袖“矮子”丕平大献殷勤,从而解除了伦巴底人的威胁。司提反采取了一系列向丕平示好的行动,包括批准后者废黜墨洛温王朝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而自立为王。司提反还封丕平为罗马贵族。作为回报,丕平率军在754年进入意大利。在此后的两年中,他平定了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许多地方,然后将其作为对教会的奉献赠送给罗马教皇。在781年,丕平的儿子查理曼大帝宣布教皇为这些地区的最高统治者。 丕平奉献的土地包括拉文纳的原拜占庭总督辖区,贝内文托公国的一部分,托斯卡纳,科西嘉,伦巴底,中意大利五城(Pentapolis)地区——里米尼(Rimini)、佩萨罗(Pesaro)、法诺(Fano)、西尼加利亚(Senigallia)和安科纳(Ancona),以及其他一些城市。 丕平的献土扩大了教皇的统治区域,然而也带来一个法理上的问题:既然教皇所统治的领土是由法兰克帝国所赠,那么教皇在世俗政治中是否相应地成为法兰克皇帝的封建附庸呢? 为了提高教皇国的威望,以及打消丕平的继承人日后利用这一献土行为来控制教廷的可能,罗马教廷在750年至850年之间大胆伪造了一份被称为“君士坦丁献土”的文献(拉丁语:Constitutum Donatio Constantini;Constitutum domini Constantini imperatoris),试图宣布教皇国所拥有的土地是在公元4世纪时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奉献给罗马主教西尔维斯特二世的。该文献说,君士坦丁大帝在西尔维斯特二世通过祈祷为其治好麻风病后接受了洗礼,并在受洗后的第四天就决定将帝国都城罗马捐赠给基督教会,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旁的拜占庭营建新都。该文献还断言,君士坦丁大帝不仅向罗马主教捐赠了意大利中部地区,而且还捐献了整个罗马帝国的西半部领土,并授予教皇及其后任者对其进行世俗统治的权力。 法兰克帝国的分裂从另一方面解决了教皇国法律地位的难题。查理曼大帝死后,帝国在9世纪分裂为三部分。虽然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以法兰克国王直系继承人自居的历代法国国王往往宣布自己为教廷的世俗保护者,甚至将教廷和教皇由罗马搬迁至阿维尼翁,但是在欧洲却不再有哪位皇帝或国王可以以法兰克帝国唯一继承者的身份对教皇国提出宗主权要求。 罗马教会和法兰克人的合作在800年达到了顶峰。在此之前,像东方的君士坦丁堡教会一样,罗马教皇和罗马教会的地位(至少在名义上)是从属于罗马帝国的唯一继承人,即东罗马皇帝的。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被认为是上帝在人间的宗教事务代表,而罗马(东罗马)皇帝是上帝在人间的世俗事务代表。基督教会和人民都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皇帝,即罗马皇帝。797年君士坦丁六世被废,以及其母亲伊琳娜皇太后自立为罗马女皇(797年-802年在位),使得罗马教会有理由拒绝承认君士坦丁堡统治者的最高权威。罗马教会宣称,罗马皇帝的名义在希腊人(即拜占庭人)中已经不存在了,因此罗马教皇、所有的主教、法兰克元老元和罗马城的所有长老经过商议,决定把法兰克国王加冕为皇帝,使罗马帝国永远传承下去。 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将查理曼大帝加冕为“受上帝委托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皇帝奥古斯都陛下”(Karol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Imperator Romanum),神圣罗马帝国诞生(此时尚无“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名,至康拉德二世时始称“罗马帝国”,至腓特烈一世时,为了与“神圣罗马教会”的名称相抗衡,方始称“神圣罗马帝国”)。 罗马教会认为,将查理曼加冕为奥古斯都和罗马皇帝,并不是宣告西方基督教世界从此与东罗马帝国分庭抗礼。在他们看来,476年西罗马末帝被废黜,并不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是标志着罗马帝国的归一,东罗马帝国重新成为单一的、没有分裂的罗马帝国。查理曼加冕为奥古斯都和罗马皇帝,意味着罗马帝国的正统皇统从“新罗马”——君士坦丁堡重新返回罗马城。 但是,因为东罗马帝国的皇统并未就此中断,所以此后基督教世界出现了两个并立的最高统治者,一个在君士坦丁堡,一个在罗马。他们并不像过去的东西罗马帝国皇帝那样和平并立,而是彼此指责对方是僭越者,宣布自己是唯一真正而合法的基督教会和人民的领袖。从这一点来说,利奥三世通过为查理曼大帝加冕,使罗马教会(及其领地)摆脱了臣服于东罗马皇帝的从属地位。从此之后,罗马教皇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最高宗教领袖。 不过,虽然800年的法兰克帝国御玺上写着“罗马帝国的再生”的字样,但是此后由罗马教会所加冕的历代神圣罗马皇帝不再像东罗马皇帝那样是基督教会的主宰,神圣罗马皇帝也不再像东罗马皇帝那样可以插手干预教会事务(甚至废黜罗马主教)。相反,教皇可以干涉世俗事务,通过将皇帝革除教籍的方式插手政务,此外,在罗马教会所拥有的中意大利地区的土地上,教皇也成为不折不扣的世俗君王。 从10世纪起,教皇国的声望因一系列事件而下降。首先,从思齐三世至若望十二世在位时期,罗马城贵族中的几个妇女通过成为教皇情妇而掌握了教廷大权,她们的儿子,以及儿子的儿子,都被立为教皇(比如教皇思齐三世与其情妇玛尔西亚所生的儿子若望十一世和孙子若望十二世)。从903年到963年的这段时期因此被称为“淫妇政治”(Pornocracy)时期。在这段时期里,教皇的政令只能在罗马城周边地区施行。其次,教皇国延续了伦巴底王国的封建体系,在教皇的领地上有许多伯爵和侯爵的封建采邑,他们都是几近独立状态的领主。 到10世纪中叶,日耳曼王奥托一世征服了北意大利的领土。教皇约翰十二世将其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作为回报,奥托颁布了“Diploma Ottonianum”(奥托法令),承诺维护教皇国的独立。虽然如此,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教皇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仍然时不时地发生摩擦。每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想将其权力施展到意大利时,就要和教廷及教皇国发生冲突。皇帝对教皇的控制在亨利三世统治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亨利三世于1046年赴意大利,废黜了反对他的教皇格历高里六世。德国人克莱孟二世被选为新教皇,并为亨利三世加冕。此后他又多次废立教皇。亨利三世一直掌握了对德意志境内各主教的任免权。 1073年4月21日,亚历山大二世去世,格历高里七世被选为教皇。教皇与神圣罗马皇帝之间的冲突,在他与亨利三世的继承人亨利四世之间延续。1076年,格历高里七世革除了亨利四世的教籍,此后发生了有名的卡诺莎之辱。 霍亨斯陶芬王朝绝嗣后,神圣罗马皇帝不再随意插手教廷事务,教皇国与神圣罗马帝国进入相安无事的状态。到14世纪初,教皇国像其他意大利邦国一样,已经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 在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亚历山大三世和尤利乌斯二世这二位教皇统治时期,教皇国的领土再度获得大幅扩充,并成为意大利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但是,教皇对其大多数领地的统治仍是有名无实的,教皇国各个城邦的真正主子仍是当地的王子、贵族。直至16世纪,教皇才得以直接统治教会名义下的所有地区。 从1305年到1378年,教廷迁到了法国西南的阿维尼翁,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政治附庸。尽管如此,位于意大利的教皇国仍然是教皇名下的领地,而且阿维尼翁城及其周围地区也成了教皇国的一部分,直至法国大革命时期才重归法国。 从严格的意义来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国并不能被视为一个真正的国家,而是若干个各自以教皇为最高领主的封建城邦或小国的松散组合。有些城邦拥有自己的次一级领主,有些城邦(比如罗马)则没有。大体来讲,教皇同这些小邦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其他西欧国家中封建国王与自由市之间的关系。由于没有世俗君主与之竞争,教会成为这些城邦的最高权威。 至文艺复兴时期,伦巴底和托斯卡纳地区的众多意大利城市已经脱离其主教和神圣罗马皇帝而独立,成为较强大的城市共和国(比如佛罗伦萨、比萨、锡耶纳、米兰和热那亚),这些国家的市民基础是安分的、勤奋的工匠,在他们之上有一个富裕的、从事商业的中产阶级,制造业和国际贸易使这些共和国积累了大量财富。但是,在教皇国,尤其是在罗马城里,缺乏这样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由于长期的荒废,教皇国的核心——罗马所在的坎佩尼亚地区——土地不能得以利用,物产贫瘠;罗马的位置不好,不利于经商;它也没有工业,没有什么可以生产的货物,也没有市民或中产阶级。公民被分为三个等级:军人阶级(包括古代贵族的残余);僧侣阶级;以及下等阶级(主要是贫穷的平民)。第一个阶级分为若干党派,以几个大家族为其领袖。教皇是后两个阶级的领袖,但也往往是这几个大家族中的一员。直到14世纪,教皇国的内部历史仍是这些党派间彼此斗争、以及贵族阶级与僧侣阶级之间此消彼长的权力斗争的历史。教皇虽然是西欧基督教地区的最高宗教领袖,但是在罗马城中,他不过是某一个得势的大家族的领袖而已。 但是,古罗马共和制的残余在教皇国中仍然存在。1337年,教皇本笃十二世从罗马市民手中接受了元老和大将的头衔,以及共和国执政官的称号。1347年,在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中,教皇公证员科拉·迪·里恩佐被任命为罗马城的保民官,他实行了一些改革,抑制贵族们的过分行为。 到18世纪末,归于教皇名下的领土疆域达到了巅峰。这些土地包括拉丁(Latium,即今日的拉齐奥地区)、翁布里亚、马尔凯,向北囊括了拉文纳、费拉拉、波伦亚(博洛尼亚),直抵罗马涅地区。在南方,教皇在那不勒斯王国拥有两块飞地,即贝内文托和蓬特科沃。在法国,教皇拥有阿维尼翁城和罗纳河以东的领土(Comtat Venaissin)。 法国大革命给罗马教廷带来了极大的损失。1791年,教皇在法国的领地被法国吞并。1796年,法国军队侵入意大利时,教皇国的北方领土也被法国吞并,并成为内阿尔卑斯共和国的一部分。1798年,法军长驱直入教皇国腹地,攻占了罗马城,并成立了罗马共和国。教皇庇护六世被擒,流放到法国。 1800年,反法同盟与法国达成和议,第二次反法同盟解散。此后法国恢复了教皇国,庇护七世返回罗马。但是,1808年,法军再度进攻教皇国,并将其彻底灭亡。罗马城和教皇国的西半部被并入法国,东半部则并入以拿破仑为国王的意大利王国。 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教皇国被重建。此后的历任教皇在教皇国内推行了一系列保守的反动政策。直至庇护九世时期,由于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教皇国方开始着手进行一些自由化改革。 拿破仑战争标志着近代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意大利、德意志等族的民族意识被唤醒,意大利人要求民族统一的呼声日高。但是,在维也纳会议之后,意大利恢复了昔日四分五裂的局面,而且北部的伦巴底、威尼斯等地区处于奥地利的统治之下。 1848年,欧洲爆发自由主义革命,其首先发起地点为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而波及的国家几乎涵盖全欧洲,仅俄国、西班牙及北欧少数国家未受影响。1848年11月15日,教皇国司法大臣佩雷里诺·罗西(Pellegrino Rossi)被暗杀,次日罗马市民走上街头游行,要求教皇国实行社会改革、指定民主政府、以及对奥地利宣战。11月24日晚,教皇庇护九世化装为普通教士逃离罗马,前往两西西里王国避难。教廷主教卡洛·穆扎雷利(Carlo Emanuele Muzzarelli)组成了留守政府,随后颁布了一些自由化的新法令,教皇因此拒绝承认该政府,并在流亡地组建了新政府。 为了将教皇迎回罗马,罗马市长组成了一个代表团,前往教皇避难地加埃塔城堡,但教皇拒绝返回罗马。罗马城中首次出现了没有政府的情况,因此市民在1849年1月21日举行了首届自由选举,以组成制宪会议,年满21岁的男性都可以投票。2月8日,制宪会议宣布成立罗马共和国,以三人执政委员会为元首,教皇仅保留宗教领袖的地位。罗马共和国的宪法宣布宗教自由,给予犹太人平等地位,废除死刑,还取消重税、新增工作职位。意大利爱国者及军人朱塞佩·加里波底组织了一支名为“意大利军团”的志愿军,成为罗马共和国的武装部队。教皇向天主教国家求救,法国总统路易·波拿巴遂联合奥地利出兵干涉。6月29日,法军进入罗马城。 法奥军队此后继续追击加里波第军团,迫使加里波第率众前往圣马力诺避难,并将其军队解散。庇护九世在1850年4月重返罗马。法国军队驻扎在罗马城中,以保护教皇。 此役后,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者——既包括撒丁王国和萨伏伊王室为核心的君主主义者,也包括众多的共和主义者——将教皇国视为意大利统一的绊脚石。法皇拿破仑三世则将教皇国作为其插手干涉意大利事务的筹码,一方面支持撒丁王国统一意大利,一方面则继续扶植和保护教皇国政权。 1859年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后,撒丁王国从奥地利手中收复了伦巴底地区,加里波第则在两西西里王国发动革命,推翻了波旁家族的君主。加里波第试图在南意大利建立共和国,但是撒丁王国请求法国出兵,将意大利南部纳入自己的版图。在得到法国的允许后,撒丁军队于1860年挥师南下,先在当地居民的配合下征服了教皇国东部三分之二的领土,随后进入两西西里王国。当年年底,这些被征服的领土都被撒丁王国正式吞并,统一的意大利王国正式诞生。此时教皇国仅剩下了以罗马城和拉齐奥地区为中心的三分之一领土。1861年3月,意大利王国宣布罗马为新首都。但是由于法国驻军的存在,意大利无法收复罗马城。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驻扎在罗马的法国军队撤回国内。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不必再顾忌法国的威胁,将教皇国纳入意大利版图的时机已经到来。他先派特使向教皇庇护九世送去密信,并提出了一个保全教廷脸面的解决方案:意大利军队以“保护教皇”的名义和平进驻罗马城。但是这个提议被教皇拒绝,因此意大利于1870年9月10日对教皇国宣战。意大利军队在9月11日越过边界,缓慢地向罗马城推进。进军速度非常缓慢,以等待外交协调解决的可能。 虽然教皇国仅拥有一支为数甚微的军队,但庇护九世还是下令进行抵抗,以造成这样的法理事实,即教皇国是被意大利以武力入侵、而非和平接管所征服的。9月19日,意军包围了罗马城。1870年9月20日,经过3个小时的炮轰,意军在罗马城的奥利留城墙上轰塌了一个缺口,随后进入了罗马城,在阿庇亚大道上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教皇国灭亡。 此后,经过公民投票,罗马城和拉齐奥地区并入意大利,意大利王国的首都旋即从佛罗伦萨迁到了罗马。49名意大利士兵和19名教皇国士兵在这场战役中丧生。 在攻陷罗马城之前,作为和谈的条件之一,意大利王国曾经提议以台伯河为界,将河西“利奥城墙”以内的西半部罗马城保留给教皇,并允诺教廷可以在此城内建立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但是这个提议遭到庇护九世的拒绝。 罗马城被意大利吞并后,教廷在罗马城以及意大利各地的地产、宫殿、庄园纷纷被没收,连教皇的正式宫殿——奎里纳尔宫也被没收,成为意大利皇宫。庇护九世退缩至梵蒂冈城堡内,并宣布自己为“梵蒂冈的囚徒”,以示对意大利强行吞并教皇国的抗议。在“梵蒂冈的囚徒”这段时间里,教皇将自己禁锢在梵蒂冈城堡内,其活动范围最远只达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入口,教皇也不再巡幸其主座教堂——位于罗马城另一端的圣约翰拉特兰教堂,以及罗马郊外的行宫。 由于教皇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因此在许多国家派驻有外交使节,并作为一个国家得到各国的承认。意大利的共和主义者如加里波第等人建议进军梵蒂冈城,完全消灭掉教皇的世俗权力,但是这个提议在意大利国内没有被占优势的保守派民族主义者接受,梵蒂冈城继续保持了独立状态,而意大利也无法完全无视这一事实。庇护九世之后的历代教皇均敌视新的意大利王国,甚至不准信徒担任意大利王国的公职。 所谓“梵蒂冈囚徒”时期从1870年一直延续至1929年。此时意大利统一已有69年,教皇国灭亡也有59年,教廷对意大利的长期敌视和抵制已经显得不合时宜。1929年2月11日,教皇庇护十一世的代表与意大利王国代表在罗马的拉特兰宫签署了解决双方悬案的最终协议,即拉特兰条约。 根据拉特兰条约的规定,教廷最终承认意大利的统一,以及罗马成为意大利首都。意大利王国承认教皇在梵蒂冈城堡内至高无上的权威和世俗统治权力,梵蒂冈城堡成为独立的梵蒂冈城国。此外,条约还规定了天主教及教会在意大利的政治地位,意大利王国对意大利统一战争期间没收的教会财产进行了最终赔偿。从法理上说,延续了11个世纪的教皇国在1929年2月11日这一天正式灭亡,由梵蒂冈城国取而代之。
2023-07-20 09:37:225

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于哪一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France,First Empire of法国拿破仑一世统治时期的君主专制国家。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过《共和十二年宪法》,宣布拿破仑·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皇帝,法国为法兰西帝国,历史上称之为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2月2日法西第一帝国登基皇帝——拿破仑一世在执政府(1799~1804)的基础上,拿破仑一世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和他个人的权力,建立新的贵族等级,封亲王4个,公爵30个,伯爵388个,男爵1090个,荣誉军团骑士数千名。1811年法兰西帝国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400万,全国划分为130个郡,包括荷兰9个郡 ,北海沿岸德意志各邦9个郡,东南瓦莱、皮埃蒙特、热那亚、帕尔马、托斯卡纳和教皇属地10个郡。此外,拿破仑一世及其家庭还统治和控制了意大利王国、莱茵邦联、威斯特伐利亚王国、那不勒斯王国、西班牙王国、华沙大公国等。在帝国范围内拿破仑一世力图统一关税,统一法制。帝国的无限制扩张导致英、俄、普、奥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联盟。1814年3月31日联盟军攻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 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巴黎复位,史称百日王朝。6月18日,拿破仑一世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联军击溃。6 月22日再次退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第一帝国覆灭。
2023-07-20 09:37:471

恺撒·博尔吉亚的评价

这位被后世无数历史学家斥为堪比尼禄、卡里古拉之流暴君甚至更残酷邪恶的意大利大公,在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里,是作为最可效法的君主典范和意大利统一的破碎梦想反复出现的。马基雅维利不吝笔墨地花费了整整一个章节来论述他生平的武功成就,并且饱含惋惜地认为,倘若不是“命运之异乎寻常的和极端的恶劣”,让他在盛年之际染上重病,那么他是极有可能完成他的雄心壮志,将意大利建造成为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家。在其他各章节里,马基雅维利也就君主所应该具有的品质和行为或多或少 地论及恺撒和他的教皇父亲。在全文的最末,马基雅维利呼吁当时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美第奇家族顺应时势,奋发图强,将意大利从蛮族手中解救出来时,这样写道:“虽然最近在某人身上一线光明闪过,使人们认为可能是上帝派来救赎意大利的,但后来他在事业正值高峰之时,却被命运抛弃了。于是意大利似乎毫无生机,在等待任何一位能够医治她创伤,制止伦巴底的劫掠以及那不勒斯王国和托斯卡纳勒索的人……”马基雅维利所曾经寄予厚望的“某人”,显然隐指恺撒·博尔吉亚。马基雅维利将恺撒的失败归咎于命运的阻扰和他在推选教皇一事上的失策,但他同时又强调恺撒是“令人惊讶的旷世奇才”,“他的事迹应当像我所做的那样把它摆出来,让所有那些由于幸运或是依靠他人的军队而取得统治权的人们去效法。”“如果有人认为,为了在敌人面前确保他的新君主国的安全,有必要为自己争取朋友,依靠武力或是欺诈而制胜,使人民对自己既爱戴又畏惧,使士兵们既服从又崇敬自己,消灭那些能够或是有可能伤害自己的人们,以新的方式改革旧的制度,既严厉又亲切,大度而且慷慨,灭除不忠诚的军队而创建一支新的军队,与各国的国王和君主们保持友好,使他们必须喜欢帮助你,或者即使想伤害你亦会犹豫不决——如果有人认为这一切都是必要的,那么他不可能找到比公爵这个人的行动更鲜明的范例了。” 马基雅维利以此对恺撒·博尔吉亚的一生作出了极其之高的评价。为了更好的了解恺撒·波吉亚,有必要对他的家族、他的生平作一番简略的回顾。由于缺乏完整的恺撒传记,我所作的回顾也只能是依照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辅以伏尔泰和布克哈特的论著所述,所幸在公爵的作战事迹方面,还没有什么较大的分歧意见。西班牙裔教皇罗德里戈·博尔吉亚(1492-1503年在位),当选教皇后他被称为亚历山大六世。他在欧洲历史上以大肆敛财和为儿子所进行的处心积虑的谋夺而臭名昭著,但他却并非这些劣迹的首创者,他的前任们诸如西克斯图斯四世、英诺森八世之流为他树立了一个很坏的榜样。西克斯图斯四世甚至为了儿子在教堂里谋害美第奇家族的洛伦佐和朱利安兄弟,所幸那位佛罗伦萨的光荣洛伦佐·德·美第奇从这场灾难中幸运逃离并报了仇。出售圣职聚敛财富也是从西克斯图斯四世首开先河。亚历山大六世与他的情妇育有五个子女,除了长子甘迪亚公爵,次子恺撒,其下还有胡安、卢克雷齐娅和幼子杰弗里。卢克雷齐娅以美貌著称,据说还是位颇具才气的美人,对意大利的文化艺术事业很有热情。但在欧洲历史上,比她的美貌和才华更令人侧目的是她和兄长恺撒的不伦之恋。她前后出嫁过三次,又复三次被父兄从她的丈夫们手中夺走。她的第二任丈夫,阿拉贡家族的阿方索为恺撒所杀,第三任丈夫属埃斯特家族,即费拉拉公爵阿方索一世。那时私生子似乎并不特别受人歧视,至少他们也能当上国王,比如阿拉贡家族的私生子费尔南多就曾经统治拿波里王国。而教皇有私生子似乎也非什么惊人的丑事,西克斯图斯四世、英诺森八世莫不如此,由此可以想见那个时代的教廷有多么荒淫无耻。由于教皇国在意大利的政权体系中处于极其特殊的地位,当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决定提高他的儿子恺撒的权力地位时,他就面临着重重困难,首先他既不能使他的儿子成为任何一个不属教会管辖的国家的君主,亦不能拿走属于教会管辖的国家给予恺撒,以免遭致强大的米兰公爵(此时是斯福尔扎家族的摩尔人路易统治着米兰)和威尼斯人的反对。除此之外,军队的掌握权尽归罗马贵族奥西尼家族和科隆纳家族以及他们的追随者之手,他们被称为“教皇的手铐”,长期以来蔑视教皇并钳制着教皇势力的扩张,因此亚历山大不可能信赖他们。在路易十二基于政治方面的原因急需离婚,以及他对米兰公爵领地的兴趣,而表现出与教皇结盟的意愿之后,亚历山大也就欣然同意了。恺撒受命把准许离婚的教皇谕旨带到法国,并就法国的征服计划同法国国王谈判。恺撒在路易十二保证他能得到瓦伦蒂诺公爵领地,一个100名全副武装的骑兵连,2万利弗的年金以及让他娶纳瓦尔国王的妹妹(路易十二的表妹)的允诺后,才离开罗马。教皇同时给他的儿子和法国国王以特许状,特许前者离开圣职,后者离开妻子。在这之前,恺撒原本是西班牙瓦伦西亚的大主教和枢机主教。于是路易十二在威尼斯人的帮助和亚历山大教皇的同意下进入意大利,开始他征服米兰和拿波里的计划。而路易一到米兰,教皇就向他借兵去攻打罗马尼阿,以为他的儿子挣得一顶王冠。恺撒在1499年(24岁时)开始征服罗马尼阿,既而铲除奥尔西尼和科隆纳家族、削弱罗马贵族门阀的势力,然后武力与计谋并用,进一步吞并弗利、法恩扎、里米尼、伊莫拉和皮昂比诺、乌尔比诺 等地,及至1503年教皇去世时,他已经实际上成为教皇国、整个罗马尼阿和包括佩鲁贾、皮奥姆比诺、比萨、卢卡和锡耶纳在内的意大利广大领土的主人,剩下的只有托斯卡纳、米兰(法国占领)、威尼斯、拿波里(为斐迪南和路易十二所瓜分)、热那亚(法国占领)等少数大公国领地……在这一过程中,诚然伴随着无数的阴谋、欺诈、屠杀、背信、毒害;恺撒对罗马贵族集团的笼络、分化和进而铲除;对卡梅里诺城领主的欺骗和绞杀;血腥的西尼加利亚陷阱;派遣冷酷机敏的雷米诺整顿罗马尼阿秩序,之后复将其腰斩示众以安抚民心的铁血手腕;以及为了夺取教廷旗官和最高军事长官的职位,对甘迪亚公爵的谋害;对姻弟兄的谋害和对其领地的强占;对枢机主教和反对派们的毒杀等等。如上所述,前四项行为并不能构成公爵的罪证,相反的,它们是一位有卓越才智和宏远抱负的人开辟前路所必将采取的一切手段。对于恺撒而言,在当时那种情势下,除此之外不能寄希望于其他手段。即便在孔孟之学奉为王道的古中国,许多英主明君在登上王座之前都曾或远或近地循行着恺撒的道路。历史证明不是“道德支配政治”,而是权力决定道德。“许多人曾经幻想那从未有人见过更没有知道曾经在哪里存在过的共和国和君主国。可是从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到人们应当怎样生活,其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致一个人要是为了应当怎样而忘记了实际怎样,那么他不但无法生存,而且会自取灭亡。”诚如马基雅维利所言,君主具有人们通常所说的那些美德,诸如诚实、慷慨、守信、仁慈等等,当然是值得赞扬的,然而君主之为君主,其首要的任务是维护自己的政权和国家,在这样的意义上,君主拥有善良的品行受人赞扬固然是好事,但君主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拥有所有善良的品行。君主固然应该避免那些可能导致亡国的罪行,但如果某些恶行可以挽救国家的话,君主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它们可能受到责备而良心不安。总而言之,“目的总是为手段辩护”。人们可以诟责公爵的,仅仅可能是一些更隐蔽但却证据确凿、甚至完全只涉及到个人品德或利益方向的行为:他用来孤立父亲、谋害弟兄、姻弟兄和其他亲属或廷臣的方式;他与妹妹卢克雷齐娅的乱伦;他纵容军队在占领地的破坏、掠夺和虐待,彼得罗·阿尔塞俄尼据此指斥“西班牙籍人的特点是只关心西班牙人而不关心意大利人的利益和幸福”;更甚的是,他伙同他的父亲出卖圣职、兜售免罪券、毒杀教会高级僧侣大肆敛财的恶行,威尼斯大使保罗·卡佩洛在1500年宣称“每夜都发现四五个人被谋杀,其中有主教、高级教士等人,整个罗马都战战兢兢,惧遭公爵毒手。”恺撒的残酷、贪婪都至足过分,这些令人皱眉的邪恶的品质与他天性中那些勇敢、果断、坚强而有才华的品质融合在一起,使他成为一个至足矛盾的人。即便我们认为他在教皇国消灭那些小暴君使他赢得的完全是同情,即使那支由意大利的精锐官兵组成的,有列奥纳多·达·芬奇作总机械设计师,在1503年和他同命运的军队是他的远大计划的证明,可上述事实仍然具有不合理和完全不能解释的性质,尤其是他对新得到的国家虽仍想予以保持和统治,但却又加以破坏和虐待。
2023-07-20 09:37:551

jo和joanna哪个适合工科的女生?

我喜欢jo乔安娜感觉适合成熟女性,jo偏中性一点,有些干练的感觉
2023-07-20 09:38:081

主要和西泽尔.博尔基亚(Cesare Borgia)有关的书,中英文的都可以,小说也行,但不要言情

如果说我没能实现我想做的一切,那么,请人们不要忘记,人世间的事情是由命运的力量掌管的。 现在,我在感谢永恒之神,因为他没有让我死于长期患病,没有让我死在刽子手或恶人歹徒的屠刀下,而是死在战场上,死于风华正茂的年华,死在许多功勋尚没有建立之时 罗马皇帝尤里安 意大利玫瑰的光芒瓦伦蒂诺公爵 恺撒·博尔吉亚,生于1476年,死于1507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私生子,瓦伦蒂诺公爵,罗马尼阿的主人,伊莫拉、福尔利、佩鲁贾、皮奥姆比诺、比萨、卢卡、锡耶纳等无数属地的征服者,全意大利最令人恐惧的野心家、强权者和完美的阴谋制造家。 14、15世纪的欧洲历史上,再没有第二个像他那样背负如此之多恶名却又为同时代人所同情并毫不吝惜地给予赞美的统治者。 这位被后世无数历史学家斥为堪比尼禄、卡里古拉之流暴君甚至更残酷邪恶的意大利大公,在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里,是作为最可效法的君主典范和意大利统一的破碎梦想反复出现的。 马基雅维利不吝笔墨地花费了整整一个章节来论述他生平的武功成就,并且饱含惋惜地认为,倘若不是命运之异乎寻常的和极端的恶劣,让他在盛年之际染上重病,那么他是极有可能完成他的雄心壮志,将意大利建造成为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家。 在其他各章节里,马基雅维利也就君主所应该具有的品质和行为或多或少地论及恺撒和他的教皇父亲(见第十一章《论教会的君主国》、第十三章《论援军、混合军和自己的军队》、第十七章《论残酷与仁慈,被人爱戴是否强于使人畏惧》等)。 在全文的最末,马基雅维利呼吁当时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美第奇家族顺应时势,奋发图强,将意大利从蛮族手中解救出来时,这样写道:虽然最近在某人身上一线光明闪过,使人们认为可能是上帝派来救赎意大利的,但后来他在事业正值高峰之时,却被命运抛弃了。 于是意大利似乎毫无生机,在等待任何一位能够医治她创伤,制止伦巴底的劫掠以及那不勒斯王国和托斯卡那勒索的人马基雅维利所曾经寄予厚望的某人,显然隐指恺撒·博尔吉亚。 马基雅维利将恺撒的失败归咎于命运的阻扰和他在推选教皇一事上的失策,但他同时又强调恺撒是令人惊讶的旷世奇才,他的事迹应当像我所做的那样把它摆出来,让所有那些由于幸运或是依靠他人的军队而取得统治权的人们去效法。 如果有人认为,为了在敌人面前确保他的新君主国的安全,有必要为自己争取朋友,依靠武力或是欺诈而制胜,使人民对自己既爱戴又畏惧,使士兵们既服从又崇敬自己,消灭那些能够或是有可能伤害自己的人们,以新的方式改革旧的制度,既严厉又亲切,大度而且慷慨,灭除不忠诚的军队而创建一支新的军队,与各国的国王和君主们保持友好,使他们必须喜欢帮助你,或者即使想伤害你亦会犹豫不决如果有人认为这一切都是必要的,那么他不可能找到比公爵这个人的行动更鲜明的范例了。 马基雅维利以此对恺撒·博尔吉亚的一生作出了极其之高的评价。 为了更好的了解恺撒·博尔吉亚,有必要对他的家族、他的生平作一番简略的回顾。 由于缺乏完整的恺撒传记,我所作的回顾也只能是依照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辅以伏尔泰和布克哈特的论著所述,所幸在公爵的作战事迹方面,还没有什么较大的分歧意见。 首先是他的教皇父亲亚历山大六世罗德里戈·博尔基亚(就是《风玫瑰》中的圣格里高利二世)。 西班牙裔教皇罗德里格·博尔吉亚于1492-1503年在位,当选教皇后他被称为亚历山大六世。回复该发言2 回复:关于西泽尔·博尔吉亚原形的一些考证(添加了关于阿黛尔的~)梦游的苹果2008-04-18 19:40:04 发表他在欧洲历史上以大肆敛财和为儿子所进行的处心积虑的谋夺而臭名昭著,但他却并非这些劣迹的首创者,他的前任们诸如西克斯特四世、英诺森八世之流为他树立了一个很坏的榜样。西克斯特四世甚至为了儿子在教堂里谋害了美第奇家族的洛伦佐和朱利安兄弟,所幸那位佛罗伦萨的光荣洛伦佐从这场灾难中幸运逃离并报了仇。 出售圣职聚敛财富也是从西克斯特四世首开先河。 亚历山大与他的情妇育有五个子女,除了长子甘迪亚公爵乔瓦尼·博尔吉亚,次子恺撒·博尔吉亚,其下还有胡安、琉克勒齐亚(1480-1519年)和幼子乔夫里。 琉克勒齐亚以美貌著称,据说还是位颇具才气的美人,对意大利的文化艺术事业很有热情。 在欧洲历史上,比她的美貌和才华更令人侧目的是她和兄长恺撒的**之恋。 她前后出嫁过三次,又复三次被父兄从她的丈夫们手中夺走。 她的第二任丈夫,阿拉贡家族的阿尔方索为恺撒所杀,第三任丈夫属埃斯特家族,即费拉拉公爵阿尔方索一世。 (难道这位美人就是阿黛尔的原形? )那时私生子似乎并不特别受人歧视,至少他们也能当上国王,比如阿拉贡家族的私生子费尔南多就曾经统治那不勒斯王国。 而教皇有私生子似乎也非什么惊人的丑事,西克斯特四世、英诺森八世莫不如此,由此可以想见那个时代的教廷有多么荒淫无耻。 由于教皇国在意大利的政权体系中处于极其特殊的地位,当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决定提高他的儿子恺撒的权力地位时,他就面临着重重困难,首先他既不能使他的儿子成为任何一个不属教会管辖的国家的君主,亦不能拿走属于教会管辖的国家给予恺撒,以免遭致强大的米兰公爵(此时是斯福尔查家族的摩尔人路易统治着米兰)和威尼斯人的反对。 除此之外,军队的掌握权尽归罗马贵族奥尔西尼和科隆纳两大家族以及他们的追随者之手,他们被称为教皇的手铐,长期以来蔑视教皇并钳制着教皇势力的扩张,因此亚历山大不可能信赖他们。 在路易十二基于政治方面的原因急需离婚,以及他对米兰公爵领地的兴趣,而表现出与教皇结盟的意愿之后,亚历山大也就欣然同意了。 恺撒受命把准许离婚的教皇谕旨带到法国,并就法国的征服计划同法国国王谈判。 恺撒在路易十二保证他能得到瓦伦蒂诺公爵领地,一个100名全副武装的骑兵连,2万利弗的年金以及让他娶纳瓦尔国王的妹妹(路易十二的表妹)的允诺后,才离开罗马。 教皇同时给他的儿子和法国国王以特许状,特许前者离开圣职,后者离开妻子。 在这之前,恺撒原本是西班牙巴伦西亚的大主教和枢机主教。 于是路易十二在威尼斯人的帮助和亚历山大教皇的同意下进入意大利,开始他征服米兰和那不勒斯的计划。 而路易一到米兰,教皇就向他借兵去攻打罗马尼阿,以为他的儿子挣得一顶王冠。 恺撒在1499年(24岁时)开始征服罗马尼阿,既而铲除奥尔西尼和科隆纳家族、削弱罗马贵族门阀的势力,然后武力与计谋并用,进一步吞并福尔利、法恩扎、里米尼、伊莫拉和皮昂比诺、乌尔比诺等地,及至1503年教皇去世时,他已经实际上成为教皇国、整个罗马尼阿和包括佩鲁贾、皮奥姆比诺、比萨、卢卡和锡耶纳在内的意大利广大领土的主人,剩下的只有托斯卡纳、米兰(法国占领)、威尼斯、那不勒斯(为斐迪南和路易十二所瓜分)、热那亚(法国占领)等少数大公国领地在这一过程中,诚然伴随着无数的阴谋、欺诈、屠杀、背信、毒害:恺撒对罗马贵族集团的笼络、分化和进而铲除;对卡梅里诺城领主的欺骗和绞杀;血腥的西尼加利亚陷阱;派遣冷酷机敏的雷米诺整顿罗马尼阿秩序,之后复将其腰斩示众以安抚民心的铁血手腕;以及为了夺取教廷旗官和最高军事长官的职位,对长兄甘迪亚公爵的谋害;对回复该发言
2023-07-20 09:38:162

大仲马创作的经典长篇小说

  一、大仲马的作品  1、大仲马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以小说和剧作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宫廷》(剧本)、《基督山伯爵》(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长篇小说)等。  2、其他作品:  (1)路易王朝时代:  《三个火枪手》  《二十年后》  《布拉热洛纳子爵》  《裙钗之战》  《阿芒得骑士》  《风雨术士:巴尔萨莫男爵》  《王后的项链》  《基督山伯爵》  (2)大革命时代:  《昂热·皮都》  《夏尔尼伯爵夫人》  《红屋骑士》  (3)拿破仑时代:  《双雄记》  (4)其他作品:  《苏后马丽惨史》  《加里波迪回忆录》  《大仲马精选集》  《德·冈热侯爵夫人》  《恶狼司令》  《浪荡天才—大仲马回忆录》  《大仲马美食词典》  《西西里风云》  《命运之鸟》  《暴君末日》  《阿斯加尼奥》  《玛戈王后》  《蒙梭罗夫人》  《四十五卫士》  《黑郁金香》  《侠盗罗宾汉》  二、大仲马简介:  亚历山大.仲马(1802-1870),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又被称为大仲马。其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宫廷》、《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等。大仲马小说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出人意料,有历史惊险小说之称。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大仲马也因而被后人美誉为"通俗小说之王"。  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先后参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对那不勒斯王国的征战等活动。
2023-07-20 09:38:301

那不勒斯王国的历史沿革

12世纪初,诺曼人已在南意大利和西西里把原由拜占庭人、伦巴第人和穆斯林们所据有的地区划为一个国家。1130年使用西西里与阿普利亚国王的称号。但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予承认。12世纪后期,这个王国归属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盛极一时。在霍亨斯陶芬的合法承袭断绝后,法王路易九世的弟弟、安茹的查理应教皇之请取得这个王国的控制权(1266年),查理将都城由西西里的巴勒莫迁移到那不勒斯。这反映出他的北向政策。他在北意大利是归尔甫党(教皇党)的领袖。但他的残暴统治和重税激起了被称为西西里晚祷的暴动事件(1282年),结果使西西里政治上与大陆分离,并由西班牙的阿拉贡王室取得该岛的王位。这一事件对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历史均具有重大影响。那不勒斯在国王安茹的罗伯特统治时期(1309~1342年)曾一度繁荣,在意大利的事务中居重要地位。但从14世纪中叶到15世纪,安茹王室内部各朝代之间纠纷无已,那不勒斯最后在1442年败于西班牙的统治者阿拉贡的阿方索五世。阿方索于1443年使用“两西西里国王”的称号,指西西里与那不勒斯。其子斐迪南一世和其孙斐迪南二世亦沿用此称号。15世纪末那不勒斯王国继续卷入争夺统治意大利的斗争中。法国国王查理八世曾短时期地占据过这块土地(1495年)。1504年西班牙人占领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在西班牙统治时期,这个国家仅被视为财政来源,其经济不断衰落。中下阶层由于捐税负担沉重,于1647年7月起来造反(马萨尼埃洛起义),但遭到镇压。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年)使那不勒斯王国处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查理六世的影响之下(西西里曾短时期为皮埃蒙特所占有)。1734年,西班牙王子波旁王室的唐·卡洛斯(后为国王卡洛斯三世)征服了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后来即作为一个单独的王国由西班牙波旁王朝来统治。拿破仑控制意大利后,那不勒斯成为帕特诺培共和国(1799年)。1806年又成为一个王国。由其妹夫若阿尚·缪拉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取消封建制度和采用统一的法典。波旁国王斐迪南四世(后来是两西西里的国王的费迪南多一世)两次被迫逃亡西西里。到1815年的复辟时期,王国正式称为两西西里王国,与欧洲的保守国家联合一起。
2023-07-20 09:39:001

意大利战争分为哪三个时期?

意大利战争指法国、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等国家为争夺意大利而进行的封建战争。后转变为法西两国争夺欧洲霸权的战争。这些战争主要发生在意大利的领土上。意大利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和境内各国之间的内讧使列强的侵略计划易于得逞。意大利战争分为3个时期。第一时期主要是法国争夺那不勒斯王国。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一世死后,作为安茹王朝继承人的法王查理八世宣布有权占有斐迪南一世的领地。1494年8月底,查理八世领兵越过阿尔卑斯山,向那不勒斯前进。在阿斯提地区的皮埃蒙特部队加入查理八世的部队。法国陆军的行动得到本国舰队的保障。北意大利和中意大利各国对查理八世没有积极进行抵抗,法军得以穿过罗马全境。1495年1月,查理八世得到了罗马教皇任命他为那不勒斯国王的授职书,2月23日,查理八世进入那不勒斯。法军的掠夺和暴行,以及实行新的捐税激起了意大利人民的愤慨。意大利各国首脑害怕法国势力强大,也担心发生全面起义,遂于1495年3月建立了“神圣同盟”,以便把法国人逐出意大利。参加这一同盟的有威尼斯、米兰和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西班牙国王亚拉冈的斐迪南二世也加入这一同盟。1495年7月6日,法军在福尔诺沃与“神圣同盟”军交战,遭到失败。1495年12月,法军好容易才由南向北撤至北部。1496年12月,法国从那不勒斯王国领土上撤退。1499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二世继承前国王的政策,远征米兰公国。路易十二世在1499~1500年的一系列作战中,多次获胜,占领了米兰和伦巴第。1501~1502年,根据条约规定,法国和西班牙军队占领了那不勒斯王国。但1503年春,法西之间由于一些有争议的地区的归属问题爆发了战争。在加里利亚河畔交战,西军取得了胜利,法国被迫放弃对那不勒斯王国的要求。那不勒斯王国沦为西班牙的领地。第二时期是堪布来同盟向威尼斯共和国发动了战争。佛罗伦萨、斐拉拉、曼图亚以及其他意大利国家也加入了堪布来同盟。1509年4月,罗马教皇对威尼斯下达命令,禁止做礼拜和举行宗教仪式。1509年春,法国开始对威尼斯作战,占领了它的伦巴第领地,1509年5月14日,在安亚杰洛附近法国又取得了对威尼斯人的重大胜利。法国势力在意大利西北部的加强导致了力量的重新组合。1511年10月,威尼斯、罗马教皇、西班牙、英国和瑞士各州订立同盟,目的是要把法国侵略者逐出意大利。路易十二世得知这一情况后,命令在意大利的法军统帅富瓦转入进攻。法军向腊万纳进发,企图夺取该城。卡尔当总督率领西班牙军队前来增援腊万纳守军。双方在腊万纳交战,西军被击溃。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法国没能把战术上的胜利发展为战略上的胜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法军中召回了应募兵,而瑞士雇佣兵则投向了威尼斯部队。在这种情况下,法军被迫开始退却,1512年年底放弃了伦巴第。1515年,登上法国王位的法兰西斯一世再度发起军事行动。法军在马林亚诺附近击溃米兰公爵的瑞士雇佣兵。根据法西两国签订的努艾昂和约,米兰归属法国,那不勒斯归属西班牙。第三时期是以1519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后,法西两国瓜分意大利的争斗为标志的。这一时期发生过6次战争,被卷入战争的有:罗马教皇、威尼斯、瑞士、英国和土耳其。查理五世力图把法国人逐出北意大利,继而统一自己的南北领土。这一意图事先得到了英国、罗马教皇、曼图亚和佛罗伦萨的支持。威尼斯则成了法国国王的同盟。1521年战事爆发。1522年4月,法军在比科卡附近交战中败北,德国应募兵首次战胜了作为法军突击力量的瑞士雇佣兵。这次交战并未决定战争的胜负。法兰西斯一世率大批部队,越过阿尔卑斯山并占领了米兰,逼近帕维亚。争夺帕维亚的战斗以法军失败、法兰西斯一世被俘告终。法兰西斯一世获释后,拒绝承认在马德里签订的条约,并加入了罗马教皇在英国支持下建立的同盟科涅克同盟,这一同盟旨在使意大利摆脱西班牙的桎梏。参加同盟的还有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1527年,战事在意大利再度爆发。双方各有胜负,1529年,法国国王失败,被迫于1529年8月与罗马帝国签订和约,放弃对意大利的争夺。然而法兰西斯一世于1536年再度挑起战事,占领了皮埃蒙特和萨伏依。1538年,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在尼察订立了为期10年的停战协定。但前去觐见土耳其苏丹的两名法国使者在米兰公国境内被杀,又导致了1542~1544年的战争。查理五世与英国国王结盟。法国的同盟者是丹麦、瑞典、奥斯曼帝国。1543年,法土联合分舰队占领尼察。1544年,法军围攻卡林亚诺要塞,在切列佐列附近取得了辉煌胜利。尽管如此,法国由于罗马帝国和英国军队攻入其境内被迫在克列彼签订了承认堪布来条约基本条款的和约。1551年,在意大利再次爆发战争,战争一直延续到1559年法西双方签订卡托—堪布来齐和约为止。这一和约结束了法国对意大利的扩张,巩固了西班牙在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和撒丁的统治地位,并使意大利仍处于政治上分裂的局面。在意大利战争期间,改进的火器首次得到广泛使用,炮兵首次参加了野战以及围攻和守卫核堡、设防城镇的战斗。经常以封锁来代替对要塞的攻击。野战部队被派去为受敌围困的据点解围。在攻取要塞时,首先要构筑围攻线,如今围攻线必须设置在要塞防御工事炮火射程之外,然后构筑由土木工事组成的阻援线。只有在这之后,才逐步展开攻势。意大利战争证明了雇佣部队是不可靠的,雇佣部队的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战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取决于这些部队的民族特点和是否能及时付给他们薪水。从意大利战争的全过程看,政治形势总是决定战略局势,而战斗行动却不能从本质上影响战争的胜负。这是欧洲各封建专制国家用雇佣部队进行的“内阁战争”。
2023-07-20 09:39:131

欧洲最古老的家族有哪些?

起源 哈布斯堡王朝 House of Habsburg/ Hapsburg哈布斯堡家族发源于瑞士北部的阿尔高州,并在1020年筑起鹰堡(哈布斯堡城堡)。并逐渐将势力扩展到今天的奥地利和德国南部。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鲁道夫一世当选德意志国王(但未加冕为皇帝)。1282年12月27日鲁道夫一世夺取被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占有的奥地利公国,旋即划归哈布斯堡皇室拥有。鲁道夫一世最终于1291年逝世,哈布斯堡家族虽暂时失去帝位,但南阿尔萨斯、布赖施高(Breisgau)和帝国内的其他一些领地都被划入哈布斯堡家族。14世纪期间,新成立的瑞士联邦不断向德国南部扩张,导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祖先建立的鹰堡。自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基地由瑞士南部的鹰堡,转移到下奥地利的维也纳,开始哈布斯堡王朝的进一步发展。发展及鼎盛期奥地利公国哈布斯堡家族在失去神圣罗马帝位后,继续持有奥地利公爵的爵位。历任奥地利公爵都不断地扩大公国的统治范围,并将公国划分为若干个省统治。但这些划分最终导致内外奥地利分治。1379年,哈布斯堡家族两位公爵艾伯特(Albert)和利奥波德(Leopold)签定协议。艾伯特的子孙将拥有内奥地利公国,即今日的奥地利中东部,利奥波德的后裔则坐拥外奥地利公国,统治领域包括今日奥地利西部、南阿尔萨斯和位于德国西南领地。奥地利内外分治的局面,直至1490年外奥地利公爵家族绝后才得以结束。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再次归由一位公爵统领。重登神圣罗马帝位1422年,内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五世迎娶了神圣罗马皇帝兼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西吉斯蒙德唯一的庶女卢森堡的伊丽莎白,并被指定为西吉斯蒙德的继承人。1437年,西吉斯蒙德病逝,阿尔布雷希特于次年陆续即位为德意志国王、匈牙利国王及波希米亚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未加冕为皇帝)。由此以后,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把持神圣罗马帝国皇位(1742年-1745年间除外),直至帝国覆亡。但不久后的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葬身沙场,遗下一名遗腹子拉迪斯劳斯。奥地利公爵和神圣罗马帝国皇位随后由阿尔布雷希特的一位表亲腓特烈三世继承,拉迪斯劳斯一出生就继承了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分别称拉斯洛五世/拉迪斯拉夫一世)。但很不幸,这位哈布斯堡幼主很快被人所害,使家族丧失了对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统治。1453年11月23日,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三世将奥地利公国提升为大公国,使哈布斯堡皇朝乃至奥地利在欧洲的地位都大大提高,也为皇朝的进一步扩展提供了基础,王朝也逐渐步入鼎盛期。散叶欧洲各国哈布斯堡皇室的权势,在马西米连一世(Maximilian I)统治期间(1493年-1519年),通过皇室联姻,得以进一步增强。马西米连本人,于1477年8月18日迎娶勃艮地公爵独女玛利(Mary of Burgundy)。这段姻缘,将属于勃艮第公国的,自法国南部至荷兰的领地统统并入哈布斯堡皇室领地。马西米连的儿子英俊王菲利浦(Philip the Handsome),于1496年,迎娶西班牙女王储胡安娜(Joanna the Mad),开创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不过,菲利浦将母亲勃艮地公爵的领地也赠与西班牙王室,种下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导火线。马西米连的孙子,日后的神圣罗马皇帝费迪南一世(Ferdinand I)于1521年5月25日 迎娶了波希米亚郡主安妮(Anne of Bohemia),次年,费迪南的妹妹玛利亚郡主(Maria of Austria)嫁与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国王路易二世(Louis II of Hungary & Bohemia),这两段婚姻为日后奥地利吞并波希米亚和奥匈合组二元帝国埋下伏线。马西米连的儿女,多与外国王族通婚,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影响,大大增强。查理五世称霸欧洲马西米连精心安排的政治婚姻,使他的孙子查理五世(西班牙称卡洛斯一世)成为欧洲的霸主。1506年,查理的父亲英俊王菲利浦英年早逝,查理便继承了勃艮地公爵一职,成为了西属尼德兰(今日的荷兰和比利时)的首位统治者。1516年,查理的外祖父,西班牙国王费迪南二世病逝,查理因此成为了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自此,西班牙全国、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撒丁岛、那不勒斯王国以及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都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管治领域。1519年,查理的祖父,神圣罗马皇帝马西米连一世病逝,查理继承帝位成为查理五世,并承继了家族对奥地利和阿尔萨斯的管治。此时,查理五世成了统治最多领土的欧洲君主,不过仍然不断出征,如对付基督新教徒以及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因此,查理五世所统治国家的内政,多由他的代理人处理,在西班牙的代理人是他的儿子菲利浦王子,而在奥地利的是他的弟弟费迪南大公。虽然,哈布斯堡皇朝的领地面积已冠全欧,但皇朝为扩张而进行的征战一直继续。重夺匈牙利波希米亚1526年8月29日,匈牙利兼波西米亚国王路易二世与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奇迹王"苏莱曼一世,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附近的摩哈赤激战,史称第一次摩哈赤战役。土耳其军战胜匈牙利军,路易不幸战死沙场。但奥斯曼帝国并无长期占领匈牙利,反而在9月时撤军。此时,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奥地利大公费迪南以路易的姐夫身分继承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国王。虽然在匈牙利出现了争位者,但很快便被平定。自此,匈牙利、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一直在哈布斯堡皇朝的管治之下,直至1918年。而西里西亚(今日波兰南部)也暂时成为哈布斯堡皇朝的领地。王朝分家1556年,查理五世自觉年老,因此决定将西班牙王位和奥地利大公分别让与他的两位代理人,并让他们各自的子孙世袭他们自己的王位,不得互传。自此,哈布斯堡王朝正式分为奥地利分支和西班牙分支,查理五世时期一人统领王朝领地的局面也不再出现。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1556年,查理五世将奥地利大公之位让与其弟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一世,并立斐迪南为神圣罗马帝位的继承人。但根据查理的遗嘱,斐迪南及其子裔丧失了继承为西班牙国王的权利。此举使斐迪南成为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的首位君主。自此,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统治奥地利,匈牙利及波希米亚直至1740年,历10代君主,这二百多年亦是欧洲历史上战争最多的时期。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1504年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Isabella of Castile)病逝。由于,她与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 of Aragon)所生的儿子都不幸夭折,在伊莎贝拉身故以后,女王储胡安娜(Joanna the Mad)继承卡斯蒂利亚王位。神圣罗马皇帝马西米连一世的儿子菲利浦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分,和岳父费迪南一起监国。1516年,费迪南病逝后,胡安娜和菲利浦的儿子,西班牙兼奥地利王子查理(西班牙文名:卡洛斯)继承西班牙(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王位,是为卡洛斯一世(Carlos I/ Charles I),其后于1556年将西班牙王位让与其子菲利浦二世(Philip II),并废除了菲利浦及其后裔继承奥地利爵位的权利,正式揭开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页。1700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历5代的统治。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外甥,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菲利普。他们的奥地利表亲不惜发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以抢回王位,但最后只令西班牙波旁王朝将部分哈布斯堡领地归还奥地利,以换取奥地利对波旁王室对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承认。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0年10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六世去世。卡尔和他的兄长都没有男性后裔,因此他的长女玛丽亚·特里萨继承了他奥地利大公、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王位。而他的女婿洛林公爵弗朗茨于1745年9月13日,当选神圣罗马皇帝。此后,弗朗茨皇帝将妻子的姓氏加在自己姓氏的前面,他们的后裔都采用“哈布斯堡-洛林”的姓氏。自此,奥地利进入哈布斯堡-洛林皇朝,而弗朗茨皇帝和玛丽亚·特里萨皇后成为皇朝的创始人。皇朝历经数次变故,包括1806年,法皇拿破仑一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但当时的哈布斯堡君主,前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早于1804年整合各哈布斯堡领地,改称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以回应拿破仑称帝。1867年,为了化解普奥战争失利对帝国的冲击,奥地利帝国又被改称为奥匈帝国。皇朝直至1918年被推翻。奥匈帝国随即被肢解,奥地利成为共和国,举家被迫流亡海外。王朝覆亡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于1700年绝嗣而亡,而奥地利的王朝于1740年绝后,随即被分支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取代,直至1918年帝国被共和国取代。今日,部分哈布斯堡王族后裔依然生存,分别定居于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和德国,他们的首领是奥地利末代皇太子奥托·冯·哈布斯堡(1912- )。
2023-07-20 09:39:321

拿破仑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拿破仑战争(法文:Guerres Napoléoniennes,英文:Napoleonic Wars,德文:Napoleons Kriege,俄文:Наполеоновские войны)是指拿破仑称帝统治法国期间(1803年—1815年)爆发的各场战争,这些战事可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它促使了欧洲的军队和火炮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军事制度,因为实施全民征兵制,使得战争规模庞大、史无前例。法国国势迅速崛起,雄霸欧洲;但在侵俄战役惨败后,国势一落千丈。拿破仑建立的帝国最终战败,让波旁王朝得于1814年和1815年两度复辟。随着拿破仑在滑铁卢败北,各交战国签订巴黎条约后,拿破仑战争于1815年11月20日结束。法国大革命让欧洲各王室感受威胁,法王路易十六被拘禁后遭处决,更是火上加油。 在1792年奥地利、萨丁尼亚、那不勒斯王国、普鲁士、西班牙和大不列颠(英国)结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试图毁灭法兰西共和国。法国共和政府运用各样办法,如全国征兵、军事改革、总体战等,战胜了各国。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击败奥军,强迫奥地利接受及签下坎波福尔米奥条约,从此只剩下英国跟法国作战。 第二次反法同盟是由奥地利、英国、那不勒斯、奥斯曼帝国、教皇国、葡萄牙和俄罗斯在1798年结成。饱受督政府的分裂和腐败,缺乏资金,又没有了在1790年代推导大量改革,却因政变避难国外的前军政部长拉扎尔·卡诺(LazareCarnot)的领导,拿破仑也远在埃及作战,使法国面对那些由英国资助的敌国,屡战屡败。 奥斯特里茨战役法军大获全胜 奥斯特里茨战役法军大获全胜 1799年8月23日拿破仑秘密地从埃及回到法国。他随即在11月9日的雾月政变中,推翻督政府,夺取了政权。拿破仑急忙重整法国陆军,建立一支预备军来支援法军在莱茵地区和意大利的战事。 1800年拿破仑在意大利的马伦戈击败奥军。稍后,法军更在霍恩林登大胜奥军,奥地利签下吕内维尔(Lunéville)和约(1801年2月9日)后,退出同盟。第二次反法同盟因法国的再次胜利而结束。但是英国对鼓动欧洲各强国抵抗法国,还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它为了结盟成功,用大量金钱和物资补助同盟国。拿破仑理解如果不能打败英国,就得跟英国签订和约,否则他是无法取得和平。 虽然英法两国在1802年3月25日签署了亚眠和约,但和平不可能长久。因为双方政府都不满意条约内容,所以它们没有全面履行和约。法国介入瑞士内部纷争,又占领数个意大利沿海城镇,英国继续占据马耳他。拿破仑更籍这次短暂的和平,派兵海地,镇压当地的独立革命。 1803年5月13日英国向法国宣战。5月18日拿破仑在举行全民公投后废除法兰西共和国,改建帝制。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自封皇帝。
2023-07-20 09:39:412

世界1900到2022发生了多少战争?

1848-1849年撒丁、教皇国、那不勒斯王国向奥地利宣战。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英、法、土耳其、撒丁等国与俄罗斯)1859年奥萨战争,撒丁王国取得伦巴第。1864年普丹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1871年普法战争、意大利完成统一。1871年巴黎公社11、1877年俄土战争,签订圣斯提法诺条。1806-1815拿破仑战争。1821年希腊独立革命3、1848年欧洲革命。一战和二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两次巴尔干战争
2023-07-20 09:40:062

国外的王朝经常绝嗣是因为一夫一妻制吗

不是,是因为近亲结婚导致的。以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绝嗣为例:西班牙研究人员15日发表研究报告说,近亲结婚是导致该国历史上哈布斯堡家族绝嗣的主要原因。哈布斯堡家族曾于1556年至1700年统治西班牙,但卡洛斯二世于1700年去世后,这一家族再也没有了男性继承人,王位也落入法国波旁家族之手。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学贡萨洛·阿尔瓦雷斯等人计算了哈布斯堡家族16代人中的3000位成员的近交系数。近交系数是表示由于近亲结婚而使后代获得一对相同基因的概率,近交系数越大,危害程度越大。结果显示,哈布斯堡家族的首位君主菲利普二世的近交系数为0.025,到了末代君主卡洛斯二世,这一数字已经达到0.254,另有多位成员近交系数超过0.2。这表明,哈布斯堡家族近亲结婚人数很多。历史记录也表明,在哈布斯堡家族的11次重要婚姻中,9次属于近亲结婚。研究人员还发现,哈布斯堡家族的孩子死亡率很高。他们所研究的那个时间段内,哈布斯堡家族的孩子只有一半能活到一岁以上,而同期西班牙农村孩子80%都能存活到一岁以上。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 Hapsburg)欧洲历史上统治领域最广的王室其家族成员曾出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806年),奥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国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亚国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国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国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意大利若干公国的公爵。哈布斯堡王朝后期繁衍甚广,因而出现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哈布斯堡-洛林皇朝三个分支。起源哈布斯堡家族发源于瑞士北部的阿尔高州,并在1020年筑起鹰堡(哈布斯堡城堡)。并逐渐将势力扩展到今天的奥地利和德国南部。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鲁道夫一世当选德意志国王(但未加冕为皇帝)。1282年12月27日鲁道夫一世夺取被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占有的奥地利公国,旋即划归哈布斯堡皇室拥有。家族徽号鲁道夫一世最终于1291年逝世,哈布斯堡家族虽暂时失去帝位,但南阿尔萨斯、布赖施高(Breisgau)和帝国内的其他一些领地都被划入哈布斯堡家族。14世纪期间,新成立的瑞士联邦不断向德国南部扩张,导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祖先建立的鹰堡。自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基地由瑞士南部的鹰堡,转移到下奥地利的维也纳,开始哈布斯堡王朝的进一步发展。发展及鼎盛期奥地利公国哈布斯堡家族在失去神圣罗马帝位后,继续持有奥地利公爵的爵位。历任奥地利公爵都不断地扩大公国的统治范围,并将公国划分为若干个省统治。但这些划分最终导致内外奥地利分治。1547年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领地示意图1379年,哈布斯堡家族两位公爵艾伯特(Albert)和利奥波德(Leopold)签定协议。艾伯特的子孙将拥有内奥地利公国,即今日的奥地利中东部,利奥波德的后裔则坐拥外奥地利公国,统治领域包括今日奥地利西部、南阿尔萨斯和位于德国西南领地。奥地利内外分治的局面,直至1490年外奥地利公爵家族绝后才得以结束。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再次归由一位公爵统领。重登神圣罗马帝位1422年,内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五世迎娶了神圣罗马皇帝兼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西吉斯蒙德唯一的庶女卢森堡的伊丽莎白,并被指定为西吉斯蒙德的继承人。1437年,西吉斯蒙德病逝,阿尔布雷希特于次年陆续即位为德意志国王、匈牙利国王及波希米亚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未加冕为皇帝)。由此以后,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把持神圣罗马帝国皇位(1742年-1745年间除外),直至帝国覆亡。但不久后的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葬身沙场,遗下一名遗腹子拉迪斯劳斯。奥地利公爵和神圣罗马帝国皇位随后由阿尔布雷希特的一位表亲腓特烈三世继承,拉迪斯劳斯一出生就继承了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分别称拉斯洛五世/拉迪斯拉夫一世)。但很不幸,这位哈布斯堡幼主很快被人所害,使家族丧失了对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统治。1453年11月23日,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三世将奥地利公国提升为大公国,使哈布斯堡王室在奥地利乃至欧洲的地位都大大提高,也为皇朝的进一步扩展提供了基础,王朝也逐渐步入鼎盛期。散叶欧洲各国哈布斯堡皇室的权势,在马西米连一世(Maximilian I)统治期间(1493年-1519年),通过皇室联姻,得以进一步增强。马西米连本人,于1477年8月18日迎娶勃艮地公爵独女玛利(Mary of Burgundy)。这段姻缘,将属于勃艮第公国的,自法国南部至荷兰的领地统统并入哈布斯堡皇室领地。马西米连的儿子英俊王菲利浦(Philip the Handsome),于1496年,迎娶西班牙女王储胡安娜(Joanna the Mad),开创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不过,菲利浦将母亲勃艮地公爵的领地也赠与西班牙王室,种下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导火线。马西米连的孙子,日后的神圣罗马皇帝费迪南一世(Ferdinand I)于1521年5月25日 迎娶了波希米亚郡主安妮(Anne of Bohemia),次年,费迪南的妹妹玛利亚郡主(Maria of Austria)嫁与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国王路易二世(Louis II of Hungary & Bohemia),这两段婚姻为日后奥地利吞并波希米亚和奥匈合组二元帝国埋下伏线。马西米连的儿女,多与外国王族通婚,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影响,大大增强。查理五世称霸欧洲马西米连精心安排的政治婚姻,使他的孙子查理五世(西班牙称卡洛斯一世)成为欧洲的霸主。1506年,查理的父亲英俊王菲利浦英年早逝,查理便继承了勃艮地公爵一职,成为了西属尼德兰(今日的荷兰和比利时)的首位统治者。1516年,查理的外祖父,西班牙国王费迪南二世病逝,查理因此成为了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自此,西班牙全国、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撒丁岛、那不勒斯王国以及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都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管治领域。1519年,查理的祖父,神圣罗马皇帝马西米连一世病逝,查理继承帝位成为查理五世,并承继了家族对奥地利和阿尔萨斯的管治。此时,查理五世成了统治最多领土的欧洲君主,不过仍然不断出征,如对付基督新教徒以及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因此,查理五世所统治国家的内政,多由他的代理人处理,在西班牙的代理人是他的儿子菲利浦王子,而在奥地利的是他的弟弟费迪南大公。虽然,哈布斯堡皇朝的领地面积已冠全欧,但皇朝为扩张而进行的征战一直继续。重夺匈牙利波希米亚1526年8月29日,匈牙利兼波西米亚国王路易二世与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奇迹王"苏莱曼一世,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附近的摩哈赤激战,史称第一次摩哈赤战役。土耳其军战胜匈牙利军,路易不幸战死沙场。但奥斯曼帝国并无长期占领匈牙利,反而在9月时撤军。此时,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奥地利大公费迪南以路易的姐夫身份继承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国王。虽然在匈牙利出现了争位者,但很快便被平定。自此,匈牙利、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一直在哈布斯堡皇朝的管治之下,直至1918年。而西里西亚(今日波兰南部)也暂时成为哈布斯堡皇朝的领地。王朝分家1556年,查理五世自觉年老,因此决定将西班牙王位和奥地利大公分别让与他的两位代理人,并让他们各自的子孙世袭他们自己的王位,不得互传。自此,哈布斯堡王朝正式分为奥地利分支和西班牙分支,查理五世时期一人统领王朝领地的局面也不再出现。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1556年,查理五世将奥地利大公之位让与其弟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一世,并立斐迪南为神圣罗马帝位的继承人。但根据查理的遗嘱,斐迪南及其子裔丧失了继承为西班牙国王的权利。此举使斐迪南成为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的首位君主。自此,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统治奥地利,匈牙利及波希米亚直至1740年,历10代君主,这二百多年亦是欧洲历史上战争最多的时期。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1504年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Isabella of Castile)病逝。由于,她与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 of Aragon)所生的儿子都不幸夭折,在伊莎贝拉身故以后,女王储胡安娜(Joanna the Mad)继承卡斯蒂利亚王位。神圣罗马皇帝马西米连一世的儿子菲利浦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份,和岳父费迪南一起监国。1516年,费迪南病逝后,胡安娜和菲利浦的儿子,西班牙兼奥地利王子查理(西班牙文名:卡洛斯)继承西班牙(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王位,是为卡洛斯一世(Carlos I/ Charles I),其后于1556年将西班牙王位让与其子菲利浦二世(Philip II),并废除了菲利浦及其后裔继承奥地利爵位的权利,正式揭开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页。1700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历5代的统治。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外甥,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菲利普。他们的奥地利表亲不惜发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以抢回王位,但最后只令西班牙波旁王朝将部分哈布斯堡领地归还奥地利,以换取奥地利对波旁王室对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承认。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0年10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六世去世。卡尔和他的兄长都没有男性后裔,因此他的长女玛丽亚·特里萨继承了他奥地利大公、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王位。而他的女婿洛林公爵弗朗茨于1745年9月13日,当选神圣罗马皇帝。此后,弗朗茨皇帝将妻子的姓氏加在自己姓氏的前面,他们的后裔都采用“哈布斯堡-洛林”的姓氏。自此,奥地利进入哈布斯堡-洛林皇朝,而弗朗茨皇帝和玛丽亚·特里萨皇后成为皇朝的创始人。皇朝历经数次变故,包括1806年,法皇拿破仑一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但当时的哈布斯堡君主,前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早于1804年整合各哈布斯堡领地,改称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以回应拿破仑称帝。1867年,为了化解普奥战争失利对帝国的冲击,奥地利帝国又被改称为奥匈帝国。皇朝直至1918年被推翻。奥匈帝国随即被肢解,奥地利成为共和国,举家被迫流亡海外。王朝覆亡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于1700年绝嗣而亡,而奥地利的王朝于1740年绝后,随即被分支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取代,直至1918年帝国被共和国取代。今日,部分哈布斯堡王族后裔依然生存,分别定居于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和德国,他们的首领是奥地利末代皇太子奥托·冯·哈布斯堡(1912- )。哈布斯堡家族史1273年 鲁道夫一世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1282年 爱尔伯特一世成为第一个统治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成员1438年 爱儿伯特二世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 查理五世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26年 查理的兄弟费迪南得到波西米亚.1556年 查理五世把哈布斯堡家族的土地分为两半1700年 最后一个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者查理十一世逝世;1740-1780年 玛利亚 特丽萨在欧洲扩展哈布斯堡的势力范围.1781年 玛利亚 特丽萨的儿子约瑟夫二世实行重大改革,解放农奴.1867年 奥地利帝国裂成两个王朝: 奥地利和匈牙利.1918年 最后一个哈布斯堡家族皇帝查理一世放弃皇位.
2023-07-20 09:40:142

哈布斯堡西班牙帝国有多大

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也称:“哈普斯堡王朝”(Hapsburg)。欧洲历史上最为显赫,统治地域最广的王室之一。其家族成员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奥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奥地利帝国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国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亚国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国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国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注 1](1864年—1867年)和今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区若干王国、公国的国王、大公与公爵。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后,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国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2023-07-20 09:40:231

拿破伦时期的欧洲地图

法国拿破仑一世统治时期的君主专制国家。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过《共和十二年宪法》,宣布拿破仑·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皇帝,法国为法兰西帝国,历史上称之为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2月2日法西第一帝国登基皇帝——拿破仑一世在执政府(1799~1804)的基础上,拿破仑一世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和他个人的权力,建立新的贵族等级,封亲王4个,公爵30个,伯爵388个,男爵1090个,荣誉军团骑士数千名。1811年法兰西帝国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400万,全国划分为130个郡,包括荷兰9个郡 ,北海沿岸德意志各邦9个郡,东南瓦莱、皮埃蒙特、热那亚、帕尔马、托斯卡纳和教皇属地10个郡。此外,拿破仑一世及其家庭还统治和控制了意大利王国、莱茵邦联、威斯特伐利亚王国、那不勒斯王国、西班牙王国、华沙大公国等。在帝国范围内拿破仑一世力图统一关税,统一法制。帝国的无限制扩张导致英、俄、普、奥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联盟。1814年3月31日联盟军攻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 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巴黎复位,史称百日王朝。6月18日,拿破仑一世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联军击溃。6 月22日再次退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第一帝国覆灭。法国控制下的国家法国皇帝和法兰西帝国殖民地领主:拿破仑一世法国皇后:约瑟芬(1804——1809)与皇帝离婚之后仍保有皇后称号玛丽·路易丝(1810——1815)奥地利皇帝的长公主荷兰国王:路易·波拿巴(拿破仑的弟弟)荷兰王后:奥尔唐娜·德·博阿尔内(约瑟芬皇后和她前夫所生的女儿)西班牙国王:约瑟夫·波拿巴(拿破仑长兄)意大利国王:拿破仑·波拿巴意大利副国王:欧仁·德·博阿尔内(约瑟芬和她前夫所生的儿子)威斯特法利亚国王:热罗姆·波拿巴(拿破仑最小的弟弟)托斯卡纳总督:埃利娜·波拿巴(拿破仑的大妹妹)那不勒斯国王:缪拉(拿破仑的元帅)那布勒斯王后:卡罗莱娜·波拿巴(拿破仑最小的妹妹)瑞典国王:贝尔纳多特(拿破仑的元帅)瑞典王后:欧仁妮·德西蕾(曾为拿破仑的未婚妻)曾和法国订立和约的国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三世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二世(拿破仑的岳父)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
2023-07-20 09:40:431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者是?

法国拿破仑一世统治时期的君主专制国家。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过《共和十二年宪法》,宣布拿破仑·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皇帝,法国为法兰西帝国,历史上称之为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2月2日法西第一帝国登基皇帝——拿破仑一世在执政府(1799~1804)的基础上,拿破仑一世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和他个人的权力,建立新的贵族等级,封亲王4个,公爵30个,伯爵388个,男爵1090个,荣誉军团骑士数千名。1811年法兰西帝国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400万,全国划分为130个郡,包括荷兰9个郡 ,北海沿岸德意志各邦9个郡,东南瓦莱、皮埃蒙特、热那亚、帕尔马、托斯卡纳和教皇属地10个郡。此外,拿破仑一世及其家庭还统治和控制了意大利王国、莱茵邦联、威斯特伐利亚王国、那不勒斯王国、西班牙王国、华沙大公国等。在帝国范围内拿破仑一世力图统一关税,统一法制。帝国的无限制扩张导致英、俄、普、奥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联盟。1814年3月31日联盟军攻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 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巴黎复位,史称百日王朝。6月18日,拿破仑一世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联军击溃。6 月22日再次退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第一帝国覆灭。拿破仑一世皇帝(1804-1815),法兰西帝国缔造者.卓越的军事家,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先后多次打垮了欧洲各个封建君主国组织的“反法同盟”,保卫了由法国资产阶级进行的法国大革命胜利果实,并在欧、非、北美各战场上,进行了对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战争,削弱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重要功绩还有他颁布了《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3-07-20 09:40:528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起止时间是

法国拿破仑一世统治时期的君主专制国家。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过《共和十二年宪法》,宣布拿破仑·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皇帝,法国为法兰西帝国,历史上称之为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2月2日法西第一帝国登基皇帝——拿破仑一世.12月2日罗马教皇庇护七世在巴黎圣母院为拿破仑加冕。在执政府(1799~1804)的基础上,拿破仑一世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和他个人的权力,建立新的贵族等级,封亲王4个,公爵30个,伯爵388个,男爵1090个,荣誉军团骑士数千名。1811年法兰西帝国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400万,全国划分为130个郡,包括荷兰9个郡 ,北海沿岸德意志各邦9个郡,东南瓦莱、皮埃蒙特、热那亚、帕尔马、托斯卡纳和教皇属地10个郡。此外,拿破仑一世及其家庭还统治和控制了意大利王国、莱茵邦联、威斯特伐利亚王国、那不勒斯王国、西班牙王国、华沙大公国等。在帝国范围内拿破仑一世力图统一关税,统一法制。帝国的无限制扩张导致英、俄、普、奥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联盟。1814年3月31日联盟军攻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 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巴黎复位,史称百日王朝。6月18日,拿破仑一世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联军击溃。6 月22日再次退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第一帝国覆灭。
2023-07-20 09:41:095

拿破仑占领了多少国家?

1811年法兰西帝国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400万,全国划分为130个郡,包括荷兰9个郡 ,北海沿岸德意志各邦9个郡,东南瓦莱、皮埃蒙特、热那亚、帕尔马、托斯卡纳和原教皇国10个郡。此外,拿破仑一世及其家庭还统治和控制了意大利王国、莱茵邦联、威斯特伐利亚王国、那不勒斯王国、西班牙王国、华沙大公国等。在帝国范围内拿破仑一世力图统一关税,统一法制[编辑] 法国控制下的国家法国皇帝和法兰西帝国殖民地领主:拿破仑一世 法国皇后:约瑟芬(1804——1809)与皇帝离婚之后仍保有皇后称号 玛丽·路易丝(1810——1815)奥地利皇帝的长公主 荷兰国王:路易·波拿巴(拿破仑的弟弟) 荷兰王后:奥尔唐娜·德·博阿尔内(约瑟芬皇后和她前夫所生的女儿) 西班牙国王:约瑟夫·波拿巴(拿破仑长兄) 法国国王:拿破仑·波拿巴 意大利副国王:欧仁·德·博阿尔内(约瑟芬和她前夫所生的儿子) 威斯特法利亚国王:热罗姆·波拿巴(拿破仑最小的弟弟) 托斯卡纳总督:埃利娜·波拿巴(拿破仑的大妹妹) 那不勒斯国王:缪拉(拿破仑的元帅) 那布勒斯王后:卡罗莱娜·波拿巴(拿破仑最小的妹妹) 瑞典国王:贝尔纳多特(拿破仑的元帅) 瑞典王后:欧仁妮·德西蕾(曾为拿破仑的未婚妻)
2023-07-20 09:41:262

拿破仑占领了哪些国家 占世界的百分之几

埃及、卢森堡、荷兰、瑞士、比利时、莱茵同盟(今德国及波兰、捷克地区)、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有的是直接占领,有的是其势力范围,在颠峰时期是在欧洲大陆与俄国瓜分,英国独立未入侵成功,建成了一个庞大帝国。从领土上来说,1810年和1811年是拿破仑帝国的鼎盛时期:当时除巴尔干半岛外,帝国囊括了整个欧洲大陆。拿破仑统治的区域包括两部分:其核心是法兰西帝国;然后是一层层的附庸国。往北和往东是几个在其传统政府治理下的盟国: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丹麦和瑞典。 基本是整个欧洲大陆。一个幅员辽阔的拿破仑帝国在连续不断的侵略战争中形成。拿破仑战胜第五次反法联盟后,法国直接或间接统治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地区。拿破仑帝国从原来88个省扩展到130个省,人口达7500万。欧洲大陆主要国家奥地利、普鲁士臣服于法国,俄国也委屈奉迎以求自保。拿破仑的声望和势力达到顶点。拿破仑帝国鼎盛时期有一共9个国家与其亲近,其中附庸国有:莱茵同盟,瑞士,华沙大公国,意大利王国,那不勒斯王国,西班牙;被迫结盟的有:奥地利帝国,普鲁士,丹麦,挪威
2023-07-20 09:41:361

法兰西第一帝的建立者是谁

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 法国拿破仑一世统治时期的君主专制国家。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过《共和十二年宪法》,宣布拿破仑·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皇帝,法国为法兰西帝国,历史上称之为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4年12月2日法西第一帝国登基皇帝——拿破仑一世 在执政府(1799~1804)的基础上,拿破仑一世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和他个人的权力,建立新的贵族等级,封亲王4个,公爵30个,伯爵388个,男爵1090个,荣誉军团骑士数千名。1811年法兰西帝国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400万,全国划分为130个郡,包括荷兰9个郡 ,北海沿岸德意志各邦9个郡,东南瓦莱、皮埃蒙特、热那亚、帕尔马、托斯卡纳和教皇属地10个郡。此外,拿破仑一世及其家庭还统治和控制了意大利王国、莱茵邦联、威斯特伐利亚王国、那不勒斯王国、西班牙王国、华沙大公国等。在帝国范围内拿破仑一世力图统一关税,统一法制。帝国的无限制扩张导致英、俄、普、奥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联盟。1814年3月31日联盟军攻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 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巴黎复位,史称百日王朝。6月18日,拿破仑一世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联军击溃。6 月22日再次退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第一帝国覆灭。
2023-07-20 09:41:431

介绍一下拉文纳战役

拉文钠战役发生于意大利战争期间(意大利战争发生于:1494年~1559年) 15世纪末,意大利的强邻法国和西班牙,在争夺亚平宁半岛的斗争中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意大利战争。这场战争原本是意大利的强邻为宰割和瓜分意大利而发动的,后来演变成了争夺欧洲霸权的战争。这次战争分为三个时期,拉文钠战役为第二时期的一次战役。第一时期(1494—1504)   这一时期的特点基本上是法国争夺那不勒斯王国。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一世死后(1494年1月),法王查理八世宣布作为昂茹王朝(属于法兰西王朝的旁系)的继承人有权占有斐迪南一世的领地。1494年8月底,查理八世率兵(3.7万人,其中包括瑞士雇佣兵;野炮136门)越过阿尔卑斯山脉,向那不勒斯开进。皮埃蒙特军队(2.3万人)在阿斯蒂地域与查理八世军队汇合。陆军作战得到法国舰队保障。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各国对查理八世未作认真抵抗,使其得以穿过罗马全境(1494年12月31日)。1495年1月,查理八世接受罗马教皇任命他为那不勒斯国王的授职书(委任和批准神职人员的职位和教职的诏书)后,于2月23日进占那不勒斯。法军的掠夺和暴行和征收新的捐税激起了意大利人民的愤慨。意大利各国首脑害怕法国势力的加强和发生全面起义,于1495年3月建立了“神圣同盟”(或称“威尼斯同盟”),以驱逐法军。参加同盟的有威尼斯、米兰和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也加入了同盟。1495年7月6日,法军在福尔诺沃(帕尔马附近)与“神圣同盟”军交战,遭到失败。法军直到1495年10月才得以突向北方。1496年12月,法国撤出那不勒斯王国。   1499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二继续奉行先王政策,远征米兰公国。路易十二在1499—1500年的几次交战中获胜,相继占领米兰和伦巴第。1501—1502年,根据条约规定,那不勒斯王国由法西两国军队共同占领。但1503年春,法西两国因一些有争议地区的问题而爆发战争。1503年12月29日加里利亚诺河畔一战,西军获胜,法国被迫放弃那不勒斯王国,使其沦为西班牙领地。 第二时期(1509—1515)   这一时期从康布雷同盟(1508年12月建立,盟员有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法国和西班牙)对威尼斯共和国发动的战争开始。佛罗伦萨共和国、费拉拉、曼图亚及其它意大利国家先后加入了康布雷同盟。1509年4月,罗马教皇禁止威尼斯作礼拜和举行宗教仪式。1509年春,法国出兵威尼斯,占 意大利战争领了它在伦巴第的领地。1509年5月14日阿尼亚代洛(米兰附近)一战,击败了威尼斯军队,取得重大胜利。法国势力在意大利西北部日益加强引起了力量的重新组合。1511年10月,威尼斯、罗马教皇、西班牙、英国和瑞士各州订立同盟(“神圣同盟”),目的是将法国侵略军逐出意大利。路易十二获悉此情况后,下令驻意法军统帅富瓦,加斯东·德转入进攻。法军(2.5万人、火炮50门)向拉韦纳推进,企图攻占该城。德卡敦总督率领西班牙军队(1.6万人、24门火炮)驰援拉韦纳守军。1512年拉韦纳一战,西军被击溃。但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法国没能把战术胜利发展为战略胜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法军召回德国雇佣兵,而瑞士雇佣兵则投向威尼斯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法军被迫退却,并于1512年年底放弃伦巴第。法兰西斯一世1515年即法国王位,重新开战。法军在马里尼亚诺附近(1515年9月13—14日)击溃米兰公爵的瑞士雇佣兵。根据法西两国签订的努瓦永和约(1516年8月),米兰归属法国,那不勒斯归属西班牙。 第三时期(1521—1559)   这一时期以1519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后,法西两国瓜分意大利的战争为标志。这一时期爆发6次战争,被卷入战争的有罗马教皇、威尼斯、瑞士、英国和土耳其。查理五世力图把法军从北意大利驱逐出去,继而实现南北领地的统一,他事先得到了英国、罗马教皇、曼图亚和佛罗伦萨等国的支持。威尼斯是法国国王的同盟军。1521年战争爆发。1522年4月,法军在比科卡战中失利,德国雇佣兵首次打败了担任法军突击力量的瑞士雇佣兵。这次战役并未决定战争的胜负。法兰西斯一世率重兵越过阿尔卑斯山脉占领了米兰,尔后逼近帕维亚。帕维亚一战法军失败,法兰西斯一世被俘。法兰西斯一世获释后,拒不承认1526年在马德里签订的条约,并加入罗马教皇在英国支持下建立的旨在使意大利摆脱西班牙桎梏的同盟(科尼亚克同盟,1526年5月)。参加同盟的还有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   1527年,意大利战争再度爆发。双方各有胜负,1529年法国国王战败,被迫于1529年8月与罗马帝国签订和约并放弃对意大利的争夺。然而法兰西斯一世于1536年再度挑起战争,占领皮埃蒙特和萨伏依。1538年,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在尼斯签订为期10年的停战协定。但法国出使土耳其苏丹的两位使者在米兰公国境内被杀,成为1512—1544年战争。查理五世与英国国王结成同盟。法国的盟国有丹麦、瑞典、奥斯曼帝国。1513年,法土联合舰队攻占尼斯。1544年,法军在围攻卡里尼亚诺要塞(都灵以南)期间,在切雷索莱附近取得了辉煌胜利。然而,由于罗马和英国军队攻入法国境内,法国被迫于1544年9月在克雷普签订了重申1529年康布雷条约基本条款的和约。1551年再度爆发的意大利战争一直延续到1559年,法西两国被迫签订了卡托—康布雷西和约(1559)。这一和约结束了法国对意大利的扩张,巩固了西班牙在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岛和撒丁岛的统治地位,并使意大利仍处于政治上分裂的局面。其实历史意义和影响并不大。正如前面所说的“1512年拉韦纳一战,西(班牙)军被击溃。但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法国没能把战术胜利发展为战略胜利。”这仅仅是法国的一次战役的胜利,歼灭了将近9000西班牙军,暂时占领了拉文纳周围地区,没有因此而使整个战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后,法国又因为出征意大利的雇佣军中那些德意志士兵等四散离去,在另一场战役:纳瓦拉战役中战败,将拉文纳战役取得的暂时成果全部丢弃了。
2023-07-20 09:41:501

什么时候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

法国拿破仑一世统治时期的君主专制国家。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过《共和十二年宪法》,宣布拿破仑·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皇帝,法国为法兰西帝国,历史上称之为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2月2日法西第一帝国登基皇帝——拿破仑一世.12月2日罗马教皇庇护七世在巴黎圣母院为拿破仑加冕。在执政府(1799~1804)的基础上,拿破仑一世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和他个人的权力,建立新的贵族等级,封亲王4个,公爵30个,伯爵388个,男爵1090个,荣誉军团骑士数千名。1811年法兰西帝国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400万,全国划分为130个郡,包括荷兰9个郡 ,北海沿岸德意志各邦9个郡,东南瓦莱、皮埃蒙特、热那亚、帕尔马、托斯卡纳和教皇属地10个郡。此外,拿破仑一世及其家庭还统治和控制了意大利王国、莱茵邦联、威斯特伐利亚王国、那不勒斯王国、西班牙王国、华沙大公国等。在帝国范围内拿破仑一世力图统一关税,统一法制。帝国的无限制扩张导致英、俄、普、奥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联盟。1814年3月31日联盟军攻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 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巴黎复位,史称百日王朝。6月18日,拿破仑一世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联军击溃。6 月22日再次退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第一帝国覆灭。
2023-07-20 09:42:101

意大利战争有哪些国家参与?

意大利战争指法国、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等国家为争夺意大利而进行的封建战争。后转变为法西两国争夺欧洲霸权的战争。这些战争主要发生在意大利的领土上。意大利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和境内各国之间的内讧使列强的侵略计划易于得逞。意大利战争分为3个时期。第一时期主要是法国争夺那不勒斯王国。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一世死后,作为安茹王朝继承人的法王查理八世宣布有权占有斐迪南一世的领地。1494年8月底,查理八世领兵越过阿尔卑斯山,向那不勒斯前进。在阿斯提地区的皮埃蒙特部队加入查理八世的部队。法国陆军的行动得到本国舰队的保障。北意大利和中意大利各国对查理八世没有积极进行抵抗,法军得以穿过罗马全境。1495年1月,查理八世得到了罗马教皇任命他为那不勒斯国王的授职书,2月23日,查理八世进入那不勒斯。法军的掠夺和暴行,以及实行新的捐税激起了意大利人民的愤慨。意大利各国首脑害怕法国势力强大,也担心发生全面起义,遂于1495年3月建立了“神圣同盟”,以便把法国人逐出意大利。参加这一同盟的有威尼斯、米兰和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西班牙国王亚拉冈的斐迪南二世也加入这一同盟。1495年7月6日,法军在福尔诺沃与“神圣同盟”军交战,遭到失败。1495年12月,法军好容易才由南向北撤至北部。1496年12月,法国从那不勒斯王国领土上撤退。1499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二世继承前国王的政策,远征米兰公国。路易十二世在1499~1500年的一系列作战中,多次获胜,占领了米兰和伦巴第。1501~1502年,根据条约规定,法国和西班牙军队占领了那不勒斯王国。但1503年春,法西之间由于一些有争议的地区的归属问题爆发了战争。在加里利亚河畔交战,西军取得了胜利,法国被迫放弃对那不勒斯王国的要求。那不勒斯王国沦为西班牙的领地。第二时期是堪布来同盟向威尼斯共和国发动了战争。佛罗伦萨、斐拉拉、曼图亚以及其他意大利国家也加入了堪布来同盟。1509年4月,罗马教皇对威尼斯下达命令,禁止做礼拜和举行宗教仪式。1509年春,法国开始对威尼斯作战,占领了它的伦巴第领地,1509年5月14日,在安亚杰洛附近法国又取得了对威尼斯人的重大胜利。法国势力在意大利西北部的加强导致了力量的重新组合。1511年10月,威尼斯、罗马教皇、西班牙、英国和瑞士各州订立同盟,目的是要把法国侵略者逐出意大利。路易十二世得知这一情况后,命令在意大利的法军统帅富瓦转入进攻。法军向腊万纳进发,企图夺取该城。卡尔当总督率领西班牙军队前来增援腊万纳守军。双方在腊万纳交战,西军被击溃。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法国没能把战术上的胜利发展为战略上的胜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法军中召回了应募兵,而瑞士雇佣兵则投向了威尼斯部队。在这种情况下,法军被迫开始退却,1512年年底放弃了伦巴第。1515年,登上法国王位的法兰西斯一世再度发起军事行动。法军在马林亚诺附近击溃米兰公爵的瑞士雇佣兵。根据法西两国签订的努艾昂和约,米兰归属法国,那不勒斯归属西班牙。第三时期是以1519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后,法西两国瓜分意大利的争斗为标志的。这一时期发生过6次战争,被卷入战争的有:罗马教皇、威尼斯、瑞士、英国和土耳其。查理五世力图把法国人逐出北意大利,继而统一自己的南北领土。这一意图事先得到了英国、罗马教皇、曼图亚和佛罗伦萨的支持。威尼斯则成了法国国王的同盟。1521年战事爆发。1522年4月,法军在比科卡附近交战中败北,德国应募兵首次战胜了作为法军突击力量的瑞士雇佣兵。这次交战并未决定战争的胜负。法兰西斯一世率大批部队,越过阿尔卑斯山并占领了米兰,逼近帕维亚。争夺帕维亚的战斗以法军失败、法兰西斯一世被俘告终。法兰西斯一世获释后,拒绝承认在马德里签订的条约,并加入了罗马教皇在英国支持下建立的同盟科涅克同盟,这一同盟旨在使意大利摆脱西班牙的桎梏。参加同盟的还有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1527年,战事在意大利再度爆发。双方各有胜负,1529年,法国国王失败,被迫于1529年8月与罗马帝国签订和约,放弃对意大利的争夺。然而法兰西斯一世于1536年再度挑起战事,占领了皮埃蒙特和萨伏依。1538年,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在尼察订立了为期10年的停战协定。但前去觐见土耳其苏丹的两名法国使者在米兰公国境内被杀,又导致了1542~1544年的战争。查理五世与英国国王结盟。法国的同盟者是丹麦、瑞典、奥斯曼帝国。1543年,法土联合分舰队占领尼察。1544年,法军围攻卡林亚诺要塞,在切列佐列附近取得了辉煌胜利。尽管如此,法国由于罗马帝国和英国军队攻入其境内被迫在克列彼签订了承认堪布来条约基本条款的和约。1551年,在意大利再次爆发战争,战争一直延续到1559年法西双方签订卡托—堪布来齐和约为止。这一和约结束了法国对意大利的扩张,巩固了西班牙在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和撒丁的统治地位,并使意大利仍处于政治上分裂的局面。在意大利战争期间,改进的火器首次得到广泛使用,炮兵首次参加了野战以及围攻和守卫核堡、设防城镇的战斗。经常以封锁来代替对要塞的攻击。野战部队被派去为受敌围困的据点解围。在攻取要塞时,首先要构筑围攻线,如今围攻线必须设置在要塞防御工事炮火射程之外,然后构筑由土木工事组成的阻援线。只有在这之后,才逐步展开攻势。意大利战争证明了雇佣部队是不可靠的,雇佣部队的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战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取决于这些部队的民族特点和是否能及时付给他们薪水。从意大利战争的全过程看,政治形势总是决定战略局势,而战斗行动却不能从本质上影响战争的胜负。这是欧洲各封建专制国家用雇佣部队进行的“内阁战争”。
2023-07-20 09:42:201

概述14-15世纪意大利的市民社会的主要特征

中世纪末期的意大利,仍保持了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意大利也是如此。从西罗马帝国灭亡,意大利地区分裂成多个小城邦国,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拿破仑入侵。1 文化上正是文艺复兴在在佛罗伦斯,罗马等城邦产生积极影响的年代,可以查到关于文艺复兴的资料很多,不写了经济上即使是在文艺复兴的圣地佛罗伦萨,底层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没有什么和中世纪不一样的地方。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后世影响巨大的地中海贸易圈和手工业工厂基本上还没有出现。2 婚姻上,贵族彼此之间保持着一夫一妻制度,但是领主们对领民有着占有权。教士们禁欲,不许结婚。3 王权基本上谈不到,极多的城邦基本上都受到教皇国的强烈影响,或者说,教皇国可以视为以教皇为最高领主的封建城邦或小国的松散组合,类似于其他西欧国家中封建国王与自由市之间的关系。由于没有世俗君主与之竞争,教会成为这些城邦的最高权威。4 是由许多的小国,比之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还乱5 战争在15早期是不多的,内战发生的时候总是伴着外国势力的影响。等到15世纪末期,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与法国为争夺意大利而进行的“意大利战争”爆发,意大利主要城邦都被卷入,从1494年一直打到1559年。6 官职上,各个国家(城邦)不一样,没法说啊贴一个文章,讲的是意大利战争之前意大利诸城邦的形式,可以看看意大利诸邦意大利于1494年15世纪正经历着文艺复兴洗礼的意大利是一个经济繁荣发达,文化辉煌灿烂的富庶之地,然而它在政治上却是四分五裂,残破不堪。罗马教廷、威尼斯、佛罗伦萨、那不勒斯和米兰是五个旗鼓相当的国家,尽管规模和性质有很大差异,但大致上维持着政治势力上的均势。除此以外,略逊一筹的小国,如埃斯特家族的费拉拉,贡萨加家族的曼托瓦和罗韦雷家族的乌尔比诺,以及波洛尼亚、佩鲁贾、锡耶纳等共和国,地位也都不尽相同,各有自己当地的特色,都对丰富多彩的意大利文明作过贡献,实际上也都是意大利孱弱的根源,统一的障碍。更致命的是,意大利诸国的统治者们在发生内争时总是习惯寻求外国的支持,使得国外列强对意大利事务越来越感兴趣。与此同时,川流不息的新知探求者从欧洲各地汇集而来,其中不仅有穷苦的学者,而且有在本国地位显赫有权有势的人物。此外还有前往各主要宫廷的外交人员和商务客人。所有这些人都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制造了一种印象:意大利是一个艺术的宝库,它富庶而分裂,军事力量薄弱——是不难击败又获利颇丰的战利品。[编辑] 教宗国自从天主教大分裂结束,教廷从阿维尼翁迁回罗马之时起,它就不遗余力的试图将在教皇宗主权之下的所有意大利土地置于教廷直接控制之下。文艺复兴的光辉也让这里为之眼花缭乱,从尼古拉五世开始,教廷进入了一个世俗的荣誉和艺术的光辉使宗教信仰黯然失色的发展过程。教宗们专心致志于尘世的尊荣,甚或更加卑鄙的一味追求扩大家族势力,即使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年)也未能改变。到“教会三恶魔”西克斯特四世、诺森八世和亚历山大六世的时代,这些文艺复兴舞台上的伟大人物均不能掩盖罗马日益衰落的现实,寡廉鲜耻的任人唯亲、巧取豪夺和横征暴敛,以及罗马涅一次次遭受的蹂躏,预示着基督教即将到来的分崩离析。[编辑] 威尼斯共和国15世纪,威尼斯共和国在亚平宁半岛上不断取得土地,它的疆域由阿尔卑斯山直至波河,由阿达河直至伊松佐河,成了意大利政治的重要因素。它在国内的统治稳定而健康,各个阶级都能从繁荣的对外贸易和工商业中获利。由于财富殷实,总能按时关饷,供养雇佣兵扩充国防的方针也很成功。但威尼斯作为新兴国家,不免引起邻国的嫉妒,它的利益是以侵害其他国家为前提而获得的。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米兰、曼托瓦和弗拉拉都因它的兴起损失大量财富,对它贪得无厌的领土欲望感到不安。威尼斯的海外利益又不免使它与奥斯曼土耳其对峙,争夺东地中海的控制权;而随着绕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线的开辟,出现了打破它香料贸易垄断的致命前景。尽管如此,15世纪末,威尼斯从外表上看,还是一个富丽堂皇,奢侈糜费,政治清明,公民团结的城市。[编辑] 佛罗伦斯共和国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大权在15世纪后期,逐渐落入美第奇家族的一小撮人手里。统治阶级中大多数人自愿接受“僭主”统治,大多数市民对此也无异议。事实证明,与大金融银行家合作,对工商业者很有利。第三代“僭主”洛伦佐·德·美第奇治下,佛罗伦萨进入黄金时代,成为文艺复兴的典范。城市粮食供应充足,慈善事业兴旺,娱乐享受人人参与,艺术家和学者得到慷慨赞助,美第奇府邸成为各地游客向往的宝库。洛伦佐晚年是意大利和平的保护人,他国争端都请求他调解仲裁。与外交上的天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佛罗伦萨军事上的软弱。美第奇家族的政治资本就是巨大的声望,至少在形式上保持了佛罗伦萨的独立和自由,但是他们的地位自始至终是不稳固的。[编辑] 那不勒斯王国那不勒斯在15世纪还是一个封建王国,保留着诺曼征服留下的烙印。法国安茹家族在西西里王国的统治已宣告结束。阿拉贡的阿方索五世和费兰特以卓越的才能建立起权威,他们改革财政,靠佛罗伦萨资本扩大贸易。对立的安茹派贵族遭到无情镇压,安茹的勒内的领土要求也被抵制。但阿拉贡王室治下的那不勒斯,始终是意大利政治中的不安因素。在宗主权问题上,那不勒斯国王与罗马教廷摩擦不断;威尼斯和那不勒斯在亚得里亚海上竞争激烈,威尼斯竭力想取得阿普里亚的几个港口。这些局部的冲突很容易引来外敌干涉,威尼斯和罗马一直在鼓励安茹家族重申对那不勒斯的要求,国内外的安茹派也不断请求法国出兵。即使在这样的隐忧之下,费兰特之子,好战的野心家卡拉布里亚公爵阿方索仍然不顾一切的扩充势力,其女婿吉安·加莱亚佐·斯福尔扎的米兰公国就是他的目标。[编辑] 米兰公国米兰公国在维斯孔蒂家族断绝后,转入雇佣兵领袖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手中。他的继承权来自与末代维斯孔蒂公爵私生女的婚姻,更多是出于民意而非法律。有维斯孔蒂血统的奥尔良家族的对米兰似乎拥有更充分的权力,这就为日后路易十二的入侵埋下伏笔。15世纪后半叶,米兰在历代斯福尔扎公爵统治下,繁荣昌盛起来,大兴水利灌溉,农业、丝绸业迅速发展。它还拥有优于意大利除那不勒斯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组织,控制着法意之间几条主要通道,是抵御外国侵略的屏障,也是对威尼斯领土扩张的钳制。卢多维科·斯福尔扎(摩尔人)当权(1480年)以后,米兰进入它最鼎盛的时期。但年轻的公爵夫妇对凡事都得听从这位叔父摄政非常不满,阿拉贡的伊莎贝拉一再向父亲,那不勒斯王储卡拉布里亚的阿方索抱怨。有此良机,阿方索更适时宣称菲利波·马里亚·维斯孔蒂曾指定阿拉贡王室为米兰公国的继承人。他的进攻似乎即在旦夕。为建立一个抵抗无论来自意大利本土还是外部强国侵略的防御体系,意大利各国曾制定一套复杂的机构,但从未得到实现。15世纪后半叶半岛的和平主要依靠米兰、佛罗伦萨和那不勒斯之间的密切谅解,和洛伦佐·德·美第奇的不懈努力。正当米兰和那不勒斯关系急剧恶化的时候,洛伦佐于1492年4月去世,这加速了战争的到来。
2023-07-20 09:42:291

梅毒最早是从哪个国家传入中国的

1495年,法兰西国王查理八世的大军占领了那不勒斯王国。这个伸入地中海心脏的王国是阿拉伯世界与基督教世界的贸易窗口,不仅因商业日渐富庶,还成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而6年前刚刚成立的新兴帝国西班牙,也对其垂涎已久。法国人凯旋后,部队中就爆发了一场前所未见的恐怖瘟疫:患者身体表面从头到膝突发脓包,不久崩破溃烂,脸上的肉渐渐剥落,几个月之内就会死亡。疾病很快就传遍了欧洲,并向东方传播开去,只用3年就传到印度加尔各答;大约1505年(大明弘治十八年),又借道东南亚从岭南进入中国。25年内,整个欧亚大陆连同周围岛屿,凡有人处无一幸免。这种病的传播路线,可从各种称呼就能看出一二:法国人叫它“那不勒斯病”,德国人和波兰人叫它“法国病”,俄罗斯人叫它“波兰病”,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叫它“基督徒病”,印度人叫他“葡萄牙病”,岭南以北的中国人叫他“广东疮”,日本人则叫它“中国疮”。而到了1530年,它获得了今天通用的拉丁语名字“Syphilis”,汉语则以病症特点叫它“梅毒”。
2023-07-20 09:42:361

哈布斯堡王朝与神圣罗马帝国之间有什么关系

神圣罗马帝国不是个真正的国家实体,而是一个联盟或者联邦,下面有奥地利、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等国。哈布斯堡是这个联邦底下的一个家族王朝,而不是一个朝廷。所以你要知道哈布斯堡王朝其实是神圣罗马帝国之个联邦底下的一员,而因为这个家族强盛,成员曾出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公爵、大公、皇帝,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西班牙国王,葡萄牙国王,墨西哥皇帝和意大利若干公国的公爵。所以到现世被很多看作这2者是重叠的。哈布斯堡家族自13世纪起,势力逐渐在德国南方和奥地利扩散,渐渐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内实力最强大的家族,多位成员被选为德意志国王或/和神圣罗马皇帝,于此同时通过联姻取得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王位。但在神圣罗马帝国被废之际,哈布斯堡家族将奥地利由大公国升格为帝国,保住家族的皇族身分,但最终不敌革命浪潮,在1918年驱离各国王位。这里面有涉及了当时德意志国家特殊的继承权形式,要知道在欧洲很长时间一直没有明确权制度,即类似中国的嫡长子继承制。德意志当时的继承制度是很有特色的选侯制,所以当哈布斯家族兴盛的时候,这个家族就常常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代表了
2023-07-20 09:42:452

那不勒斯的社会

在那不勒斯有许多公立和私立的高等教育机构,以及为数众多的学会和研究中心。那不勒斯拥有据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立大学: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由腓特烈二世创建于1224年。这是意大利南部目前为止最重要的大学,拥有大约10万名学生和3000多名教授。那不勒斯植物园是这所大学的一部分,由约瑟夫·波拿巴创立于1807年,15公顷面积的园内,种植了大约10,000个种类的植物。那不勒斯第二大学成立于1989年,与邻近的卡塞塔省联系密切。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是该市一所专门研究东方文化的独特的教育机构,由耶稣会传教士马国贤(Matteo Ripa)从清朝康熙皇帝的宫廷返回后,创建于1732年。在那不勒斯还有其他优秀的大学,例如那不勒斯帕斯诺普大学、私立的那不勒斯索尔·奥尔索拉·贝宁卡萨大学(Istituto Universitario Suor Orsola Benincasa)和耶稣会开办的南意大利神学院。与其强大的音乐遗产相一致,那不勒斯拥有一个学习音乐的场所:圣彼德罗音乐学院。那不勒斯最早的音乐学校可以追溯到16世纪西班牙统治时期。 在数百年中,那不勒斯在西欧音乐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不勒斯丰富的音乐传统可以追溯到西班牙统治时期,那时成立了那不勒斯音乐学校。在巴洛克时期后期,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多梅尼科·斯卡拉蒂之父)建立了歌剧的那不勒斯学派;这是采用当时新发展的正歌剧形式。另一个起源于那不勒斯的歌剧形式是轻歌剧,这是一种与裴高累西和皮契尼有关的喜歌剧;后来焦阿基诺·罗西尼和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都创作过这种类型的作品。宏伟的圣卡尔洛剧院修建于1737年,这是欧洲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剧院,至今仍是该市的歌剧中心。最早的六弦吉他是由一位那不勒斯人Gaetano Vinaccia 在1779年发明(称为浪漫吉他); Vinaccia家族还发明了曼陀林。那不勒斯人和西班牙人一同成为古典吉他音乐的先驱,费尔迪南多·卡鲁里和莫罗·朱利亚尼是杰出的代表人物。朱利亚尼实际上来自那不勒斯王国南部的 普利亚,后来移居到那不勒斯;他和同时代西班牙的费尔南多·索尔一起,被认为是19世纪最伟大的吉他演奏家和作曲家。另一位产生世界性影响的那不勒斯音乐艺术家是歌剧演唱家恩里科·卡鲁索,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男高音,并被认为出身于那不勒斯的劳工阶层。也许那不勒斯音乐最知名的部分还是“拿波里民谣”(Canzone Napoletana),这种该市固有的民歌有数百首保留曲目,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13世纪。歌曲《我的太阳》(O sole mio)和《富尼库利富尼库拉》(Funiculì Funiculà)都属于这种风格,在那不勒斯以外的地方同样广为人知。这种民歌在1835年,由于举办一年一度的“皮地格罗塔作曲竞赛节”而正式定型。在此领域的著名艺术家有Roberto Murolo、Sergio Bruni和Renato Carosone。在那不勒斯还有一种不为外界所知但在本地非常流行的音乐形式,例如“cantautore”(唱作人)和“sceneggiata”(一种音乐肥皂剧);这种风格最著名的艺术家是马里奥·梅罗拉。 传统的那不勒斯比萨饼那不勒斯拥有制作各种著名美食和酒类的漫长历史;在不同时期曾经受到希腊、西班牙和法国等统治者文化的影响。那不勒斯美食在18世纪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味觉方面的成分特别丰富,而又使普通平民能够消费。也许那不勒斯烹饪最著名的方面是其丰盛的 savoury 菜肴。那不勒斯是比萨饼的发源地。它最初是穷人的食品,但是在斐迪南四世统治时期变得广为人知:“玛格丽塔”就是以访问该市的萨伏依的玛格丽塔王后命名。传统上是在燃烧木头的烤炉中制作,用料受到2004年规则的严格控制,必须使用“00”号小麦面粉、“0”号酵母、天然水、剥皮的番茄或新鲜的樱桃番茄、海盐和特级初榨橄榄油。意大利面条也与该市有关,那不勒斯ragù是通常使用的酱料:那不勒斯人的标志就是正在吃一盘意大利面条的传说中的人物彼得鲁什卡。那不勒斯还拥有一些著名的甜点,包括色彩鲜艳的gelato(意大利手工冰激凌),与冰激凌类似但是水果成分较多。糕点则包括“zeppole”、“Rum baba|babà”、“sfogliatelle”和“pastiera”,最后一种是特别为复活节预备。另一种季节性的甜点是在圣诞节时食用的“struffoli”,具有蜂蜜的口感。那不勒斯还出产饮料:维苏威火山地区出产“基督的眼泪”(Lacryma Christi)和“Terzigno”等酒类。柠檬酒(limoncello,一种广受欢迎的柠檬利口酒)也来自那不勒斯。
2023-07-20 09:42:591

十三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那不勒斯王国大将有啥?

法国大革命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那不勒斯王国是意大利的,不是法国的。
2023-07-20 09:43:122

终于搞明白那不勒斯王国到底怎么回事了,剧集太丧失

就算全世界都否定你,你也要相信你自己。不去想别人的看法,旁人的话不过是阳光里的尘埃,下一秒就被风吹走。这是你的生活,没有人能插足,除了你自己,谁都不重要。悲伤,尽情哭得狼狈,泪干后,仰头笑得仍然灿烂。一往直前,激发生命所有的热情。年轻不怕跌倒,永远地,让自己活的很漂亮,很漂亮!
2023-07-20 09:43:191

法国从那不勒斯王国撤退发生在哪一年?

1495年7月6日,法军在福尔诺沃与“神圣同盟”军交战,遭到失败。1495年12月,法军好容易才由南向北撤至北部。1496年12月,法国从那不勒斯王国领土上撤退。
2023-07-20 09:43:271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之间什么关系?

奥斯曼帝国为土耳其人所创立之国。始王奥斯曼一世,初居中亚,并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后迁至小亚细亚,日渐。极盛兴盛时势力达欧亚非三大洲,其领土东迄高加索和波斯湾,南抵非洲内地,西达非洲摩洛哥,北迄奥地利边界直到俄国境内,囊括今欧、亚、非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领土面积约600多万平方公里。1571年,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在勒班多战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打败,失去了对地中海的控制。从此,奥斯曼帝国开始走下坡路。 神圣罗马帝国不是个真正的国家实体,而是一个联盟或者联邦,下面有奥地利、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等国。奥匈帝国是1867年至1918年间的一个中欧的“二元君主国”。在这段时间里,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联盟,这个联盟的全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在这情况下,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国王均是同一个人。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地于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享有自治权;对外事务方面(外交和国防)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 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它的首府设在维也纳,是当时仅次于俄罗斯帝国的欧洲第二大国,人口仅次于俄罗斯帝国及德意志帝国,居于第三位。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政主要由组成它的十一个主要民族之间的商议所决定。当时欧洲各地民族独立思想不断发展,虽然奥匈帝国在其成立期间不断有民族起义和其它纠纷,但在它所存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实现了现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
2023-07-20 09:43: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