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有谁可以告诉我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小故事啊!

  这里有很多http://fxnietm.bokee.com/3926759.html  运动在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我不是我了”  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人外出忘了带钱,便向他的邻居借。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坦然地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借钱的我。”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就挥手打了他,赖账人要去见宦告状,这位邻居对他说“你去吧,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打你的我了。赖账人无言以对,干瞪着眼睛。  故事里的希腊人借口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从而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  事物的运动在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同时运动着的事物在一定的范围内的某种稳定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老猎手用火灭火  故事发生在南美洲的一个大草原上。一天,一群游客正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快乐地追逐嬉戏,忽然,他们身后窜出一团大火,火借风势,直向游客们扑来。就在这死难临头的惊险时刻,一位老猎人出现在游客们的面前:“各位,别跑了,大家还是听我的话,动手扯掉这一片干草,清出一块地面来。”游客们见是一位老猎手,觉得他经验丰富,就马上按照他的吩咐,七手八脚地猛干起来,很快清出了一大块地面。  火是从北面烧过来的,老猎人让大家站在空地的南端,自己跑到空地的北端,并把草堆搬到北边去。望着渐渐靠近的大火,游客中有人恐慌地问:“老猎人,火再烧过来怎么办?”“别急,我自有办法。”一会儿,大火快烧近时,老猎人才拿了一束很干的草点燃起来,堆在游客北面的草立刻熊熊地烧着了,竟然逆着风迎着大火方向烧去,这两股火立刻打起架来,火势居然慢慢小了,而留给游客的空间越来越大。两股大火斗了一阵子,终于“精疲力竭”,慢慢地熄灭了下来。只剩下大股黄褐色的烟柱,还在草地上不住地盘旋上升。  当获救的游客向老猎人讨教“用火灭火”的奥秘时,老猎人深深地吁出一口气,说:“在烈火上面的空气受热后会变轻而上升,各方面的冷空气就会去补充,这样,在火的边界附近,一定会有迎着火焰流去的气流。等到我们北面的大火接近我们的草堆时,我们把草堆点燃后,那么,我们这边的火就会朝着风的相反方面蔓延开去,两股火后面的草都没有了,就会渐渐熄灭。当然,火不能点燃得太早,也不能太迟。”游客们优然大悟。  老猎手以火灭火首先说明,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在这次草原大火中,老猎手充分地尊重了火的规律,把握了火的特点,并果断地提出了以火灭火的方案,最终利用两火“相斗”成功地扑灭了大火。因此,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就必须从对象本身的实际出发,从对象自身的规律出发。可见,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离开客观规律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一事无成,甚至会起破坏作用。  老猎手以火灭火还说明,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否则,用孤立静止的观点来对待处于变化发展中的事物,不仅于亨无补,甚至会起负面效应。  正确分析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  河神与海神的对话  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周,说过这样的一段寓言故事:  秋天涨水的时候,所有小河里的水都灌到黄河里去,黄河的水就突然宽阔起来,两岸距离也远了,隔着河水,看不清对面岸的牛和马。这时,河神高兴极了,以为天下的好处都集中到这里来了。河神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举目东望,竟没有看到海的边缘。这一来,河神才觉得自已的想法不对,于是扭过头来,今仰面向海神叹息道:“我以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已了,现在看到你是这样的广大和深远,才知道自已不行,如果不到你这里来看看,固守的想法,那就糟透了,一定会永远被人家笑话。”海神听了这番话,向河神说道:“井政下的鱼,不可以和它谈大海,因为它被井的狭窄束缚了;对夏天的虫儿,不可以和它们谈冬天和冰,因为它们被时令限制了”。  这则寓言启发我们:要正确分析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人的意识依赖于客观环境的,它不可能脱离客观的条件而孤立存在。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不能脱离客观的物质,因为它是客观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看,它也不能脱离物质,因为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的观点,要充分估计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对事物的影响,一切了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环境条件割裂开来。

有谁可以告诉我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小故事啊!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这里有很多fxnietm.bokee/3926759 运动在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我不是我了” 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人外出忘了带钱,便向他的邻居借。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坦然地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借钱的我。”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就挥手打了他,赖账人要去见宦告状,这位邻居对他说“你去吧,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打你的我了。赖账人无言以对,干瞪着眼睛。 故事里的希腊人借口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从而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 事物的运动在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同时运动着的事物在一定的范围内的某种稳定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老猎手用火灭火 故事发生在南美洲的一个大草原上。一天,一群游客正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快乐地追逐嬉戏,忽然,他们身后窜出一团大火,火借风势,直向游客们扑来。就在这死难临头的惊险时刻,一位老猎人出现在游客们的面前:“各位,别跑了,大家还是听我的话,动手扯掉这一片干草,清出一块地面来。”游客们见是一位老猎手,觉得他经验丰富,就马上按照他的吩咐,七手八脚地猛干起来,很快清出了一大块地面。 火是从北面烧过来的,老猎人让大家站在空地的南端,自己跑到空地的北端,并把草堆搬到北边去。望着渐渐靠近的大火,游客中有人恐慌地问:“老猎人,火再烧过来怎么办?”“别急,我自有办法。”一会儿,大火快烧近时,老猎人才拿了一束很干的草点燃起来,堆在游客北面的草立刻熊熊地烧着了,竟然逆着风迎着大火方向烧去,这两股火立刻打起架来,火势居然慢慢小了,而留给游客的空间越来越大。两股大火斗了一阵子,终于“精疲力竭”,慢慢地熄灭了下来。只剩下大股黄褐色的烟柱,还在草地上不住地盘旋上升。 当获救的游客向老猎人讨教“用火灭火”的奥秘时,老猎人深深地吁出一口气,说:“在烈火上面的空气受热后会变轻而上升,各方面的冷空气就会去补充,这样,在火的边界附近,一定会有迎着火焰流去的气流。等到我们北面的大火接近我们的草堆时,我们把草堆点燃后,那么,我们这边的火就会朝着风的相反方面蔓延开去,两股火后面的草都没有了,就会渐渐熄灭。当然,火不能点燃得太早,也不能太迟。”游客们优然大悟。 老猎手以火灭火首先说明,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在这次草原大火中,老猎手充分地尊重了火的规律,把握了火的特点,并果断地提出了以火灭火的方案,最终利用两火“相斗”成功地扑灭了大火。因此,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就必须从对象本身的实际出发,从对象自身的规律出发。可见,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离开客观规律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一事无成,甚至会起破坏作用。 老猎手以火灭火还说明,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否则,用孤立静止的观点来对待处于变化发展中的事物,不仅于亨无补,甚至会起负面效应。 正确分析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 河神与海神的对话 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周,说过这样的一段寓言故事: 秋天涨水的时候,所有小河里的水都灌到黄河里去,黄河的水就突然宽阔起来,两岸距离也远了,隔着河水,看不清对面岸的牛和马。这时,河神高兴极了,以为天下的好处都集中到这里来了。河神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举目东望,竟没有看到海的边缘。这一来,河神才觉得自已的想法不对,于是扭过头来,今仰面向海神叹息道:“我以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已了,现在看到你是这样的广大和深远,才知道自已不行,如果不到你这里来看看,固守的想法,那就糟透了,一定会永远被人家笑话。”海神听了这番话,向河神说道:“井政下的鱼,不可以和它谈大海,因为它被井的狭窄束缚了;对夏天的虫儿,不可以和它们谈冬天和冰,因为它们被时令限制了”。 这则寓言启发我们:要正确分析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人的意识依赖于客观环境的,它不可能脱离客观的条件而孤立存在。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不能脱离客观的物质,因为它是客观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看,它也不能脱离物质,因为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的观点,要充分估计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对事物的影响,一切了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环境条件割裂开来。

《批判哲学的批判》读后体会!

就我所知,中国学术界接触到康德哲学迄今为止恰好整整一个世纪。最早是二十世纪之初,梁启超在日本写了大量介绍西方学说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就是论述“近世第一大哲康德”的学说的。与此同时,王国维也正在日夕浸沉于康德的著作之中,他有关这方面的工作收入在他早期的《静安文集》中。他是中国最早正式攻研并绍述康德哲学的人。但后来王先生转治文学、史学而放弃了哲学研究。随后西方思想学说大举被介绍给中国,大学的哲学系已开始讲授康德哲学。可惜的是,康德的大著《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迄无一部真正可读的中译本。这部书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已先后有胡仁源和蓝公武两种译本,但读起来有如天书,简直不知所云,中译文比原文还要晦涩难读,大概没有人是从头到尾读完了的。一般讲哲学史或思想史(尤其是政治思想史,如浦薛凤的《西洋近代政治思潮》)自然免不了有论康德的专章,但中国人用中文写的讲康德哲学的专著,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仅有郑昕(秉璧)先生的《康德学述》一部,内容大致即是他在课堂上的讲稿。任何读哲学的人大概都会同意这样一种看法:讲哲学是绕不过康德这一关的,无论你同意他与否,你必须要过这一关。否则的话,就不免闹出例如把智性认同于理性,把智性认识认同于理性认识之类的错误的笑柄。  及至四十年代早期我这一辈人做学生时,读康德的入门书照例是《纯粹理性批判》,读的还是Meiklejohn或Max Mueller的英译本,另外也参看A.K.Smith的《纯粹理性批判释义》一书作为导读。有时候读得有点晕头转向,就连什么是constructive和什么是regulative也搞不清楚,而且《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似乎还有那么多的经院哲学的论证风格,使人感到闷气。我曾有一次向老友王浩感叹过:康德的书连王国维都读不懂,我怕是没有希望读懂的了。他说:不能那么说,我们的凭借比王国维的要好。王国维不懂近代科学,所以他无法理解康德。确实,康德本人就明确地说过,他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来源,有关自然世界的是牛顿,有关人文世界的是卢梭。读了牛顿和卢梭的书之后,确实觉得康德也不像原来想像的那么难以理解。  开始读康德也曾听人谈过康德思想的重点乃在于其实践理性批判,而不在于其纯粹理性批判。无论如何,看来似乎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一书要比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更好懂一些,而且还似乎更进一步地启迪了读者的认识:哲学的论断只能是纯形式的,因为惟有纯形式的才有可能是普遍有效的。当时已知牟宗三先生努力在把康德引入儒学。但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无论是牟先生还是海外其他新儒家都没有可能接触到。记得仅有一次与贺麟(自昭)先生闲谈往日哲学界的故事,贺先生提到,三十年代初牟先生在北大曾是贺先生班上的学生。作为四十年代初的学生,我们大多都没有接触到过康德的第三批判和所谓的第四批判。  解放后至“文革”的大约二十年间,哲学界是奉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其实是《联共党史》中的一节)为圭臬的,任何哲学都要放到这个尺度上面来加以审核: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是形而上学还是辩证法?只有按照这个标准对前人做出一个鉴定,才算是研究,而成绩也就仅限于此而已。记得我译帕斯卡尔(B.Pascal)的《思想录》(Pensées)一书写了一篇序言,出版社拿给一位专家去审定,这位专家看后大为不满地说:这么一篇文章,连个唯心论、唯物论都没有说出来!五六十年代哲学界的主要工作似乎就在于为前人整理出一份排队的名单。每一家思想的归属,就这样都有了定案。然而对哲学问题本身的探讨却难以深入进行。要感谢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已对康德做了定论,所以康德幸免于被一棍子打死,虽则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学术界似乎只有对哲学的历史研究而没有对哲学问题本身的研究。所谓哲学研究大抵是以考据笺注代替了义理探讨。差不多二十年之间,有关康德的工作只有关文运(琪桐)先生译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唐钺先生重译的《道德形上学探本》以及宗白华、韦卓民合译的《判断力批判》。韦译部分号称是译自原文,其实全系由英译本转译,而且连英译本的错误也还译错了,使人不忍卒读。此书足以代表康德晚年成熟的体系,实在大有重译的必要,何况改革开放业已二十年,迄无一个可读的译本,未免令人遗憾。  一九六六年起“文革”风暴席卷神州大地,似乎已谈不到读书,更谈不到研究,然而事实上却又不尽然。我所知道的就不止一个例子。友人李泽厚兄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书就是典型的一例。“文革”之初泽厚兄幸免于介入矛盾,实在是难得的幸运。随后在干校偷暇完成了此书。它不但是一部我国论述康德哲学的专著,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它表达了一个真正有思想高度的思想家的思想。很长时期以来,国内学术界似乎已经没有思想家,要直到这时学人中间才有一位真正有自己思想的思想家脱颖而出,实在足以令人欣慰。毕竟中国思想界还有孕育着一派活泼泼的生机,并非是只有一片万马齐喑或万马齐鸣而已。此后,他一系列的著作一一相继问世,几乎是独领风骚,风靡了神州大陆。一个人的思想总是与自己时代的背景相制约的,无论是同意或不同意他的思想或论点,但任何人大概都无法否认他的著作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大价值、影响和意义。  改革以后的二十年来,有关康德的著作又有了韩水法先生《实践理性批判》的新译本,承他赐我一册,我阅后还曾向他提过一个小小的建议。此书最后结论那段脍炙人口的名言(即日在天上,德在心中之语)说到人心中的道德律时,原文为"immer neuer"。关译本此处作“天天在翻新”,然而“翻新”一词在汉语中往往用于“花样翻新”,颇具贬义;韩译本作“始终新鲜不断增长”,似稍觉辞费。我意以为此处莫若径用古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简作“日新又新”,似较贴切。沈叔平兄译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也在同时问世。而此书竟为沈叔平兄一生绝笔。老学长齐良骥先生毕生专攻康德,数年前齐先生遽归道山,而他所译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至今未见出版,诚为憾事。另外,颇为意外的则是在“文革”的百学俱废的年代里,却竟然出版了康德的《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一书的中译本(中译名《宇宙发展史概论》,上海,一九七二年),或许是因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对它有过很高评价的缘故。以上译文都谈不到如某些人所要求的什么明白流畅或通俗易懂。这里面有内容问题,也有文体问题。翻译的首要条件在于忠实于原文,不仅在文字上,而且也在文风上。十八世纪思想家们的文风往往冗长沉闷、拗口,而其力度恰好就存于这种拗执厚重的文风之中。学术思想著作毕竟不是儿童文字或通俗读物,而是往往要负载一长串的推论演绎。如果要求译文简单明白,那就最好不必读学术思想的著作,还是去读通俗读物或儿童文学吧。试想如果把康德、黑格尔乃至马克思都译得通俗流利,那还是康德、黑格尔或马克思吗?我们也不应该这样要求译文。另外,老一辈的学者冯文潜(柳漪)先生和沈有鼎(公武)先生均对康德有深湛的研究。惜乎冯先生一生从不从事著述;沈先生著述极少且未曾提及过康德,若干年来几乎不曾写过什么文章。老一辈的学人自重如此,远不是当今动辄以炒作千万言为其能事的弄潮儿所能望其项背的。  “文革”初期,自己并未投身于运动,甘当一个“逍遥派”,整整有两年的时间蜗处家中陋室,偷偷又阅读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和三小批判(即《导论》、《探本》和《考察》),自我感觉较青年时别有一番会心之乐,遂径直往下阅读了他晚年的所谓“第四批判”,感触甚深。康德晚年的思想,其兴趣的重点显然有转入人文(政治与历史)方面的趋向。当时他已年逾古稀,倘能假以时日,仍不是没有可能写出一部完整的第四批判来。不过,目前已经传世的这几篇文字,已经足以构成一幅第四批判的雏形了,是故卡西勒径直名之为“历史理性批判”。而自己却竟然是在“文革”的动乱之初,方始有缘读到他这几篇重要文字的。当时的感觉仿佛是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过去所读过的一些历史哲学的著作都不如他的这几篇那么地深切著明。例如卢梭曾慨叹过:要为一个国家立法是那么艰难,必须是一个天使的民族而后可。而康德则反其道而引申其义说:那并不需要有一个天使的民族。哪怕是一群魔鬼也可以,只要他们有此智慧。这一论点表现出了何等之高明的智慧!卢梭为天使说法,另有的哲人在为某一部分人说法,而康德则是为包括魔鬼在内的一切众生而说法。卢梭是要强迫使人自由(他们“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而康德却更跃进一层,直要使魔鬼成为天使。这一思想的跳跃真可谓青出于蓝而冰寒于水。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十八世纪的哲人们所喜欢称引的那种“世界公民”(Weltburger)的面貌。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康德哲学的先验性更仿佛格外无比地保证了它是俟诸百世圣人而不惑的。作为一个读者,在一种仿佛是受到了启蒙(enlightened)的心情之下,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歌德的名言:“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真理,然而真理却仍然是一个。”(卡西勒《卢梭、康德、歌德》,普林斯顿,一九六三年,97页)于是我就开始偷偷地进行翻译,当时只不过是逃避空虚、聊以自娱而已,从未梦想到过有一天居然能出版。其后宣传队进驻,我被关入牛棚,苦中作乐遂不得不告中止。三年后,尼克松访华,《参考消息》登了一条外电,说是新华书店又摆出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和卢梭《社会契约论》,表明中国是不会废弃人类文明的经典的。卢书原系拙译。受到这则消息的启发,干校归来后,我遂把康德的八篇论文全部重校过,加以整理,送交出版社,并径以《历史理性批判》为书名。出版社方面却认为这不是康德的原名,遂正名为《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然而不意一拖又是十有五年,直至一九九○年才发行问世,诚可谓命途多舛。此后,我又译了康德早年的《对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考察》(译名作《论优美感与崇高感》),迄今又已六年,或者不久可以问世。日前清华大学九十周年校庆会上得晤老学长王玖兴兄,因询及由他主编的六卷《康德文集》,据他告我前三卷进行顺利,而《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即是他的译文。这是一位毕生精力尽瘁于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学者。他的工作不但对他个人是一项深厚的回报,而且也是对我国学术界重大的贡献。以上所谈,仅限于大陆情况。关于台湾,我所知甚少,只知道研究康德者,代有其人,朱高正先生即是其一。  纯粹理性如果不经过一番自我批判,则其所得到的知识就只能是武断的形而上学;同理实践理性、判断理性、历史理性也莫不皆然。然而在思想史上还不曾有人对历史理性进行过一番自我批判的洗炼。有之,应该说是自康德始。自然,他也留下了一大堆问题,有些是带根本性的(如历史认识能力的有效性),并没有解决。有些论断,也难以为后世的读者所同意。不过这项自我批判的工作却是历史理性认识之不可或缺的一项前导(prolegomena)。康德奠定了一个体大思精的哲学体系,人类的思想和文化只能是在前人已奠定的基础之上前进。如果真的是彻底砸烂了一切旧文化、旧思想,人类就只好是倒退到原始的蒙昧状态。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指政治上的专政,不是思想上的专政。思想上的专政事实上是不可能的,理论上是说不通的。难道你有可能专得一切人都按你的想法去思想?  一切思想都只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不过,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确实是不大好读。我时常想,假如我们读康德能换一个顺序,不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由第四而第三、第二以至于第一,或许就更容易领会康德哲学的实质。今见高正先生所著《康德四讲》,重点在于评论康德的第四批判,颇有与鄙见不谋而合者,因而深感虽然隔海两岸,但心理攸同并无二致,颇有“逃空虚者,闻人足音,固然而喜”的欣慰。高正先生全书文思精密、深入浅出,相信读者当能由此领会到一个更真实、更完整、也更容易理解的康德。这应该说是功德无量的事。  

大学马原老师让用哲学观点分析建党伟业,写一篇影评.....

基本上可以用上马哲的所有观点: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如当时的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2、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李大钊等同志的努力。3、认识的发展观。中共的创建过程4、真理的客观性与条件性。同上。5、联系的所有观占。同上6、发展的所有观点。同上7、矛盾的所有观点。同上。8、历史唯物主义的所有观点。同上。

《哲学的故事》中叔本华讲乌采曼的故事是什么故事

亚瑟-叔本华?一本悲哀的伟大文集,“意志和表象中的世界”,出现于1818年。这是个“神圣”同盟的时代,滑铁卢之战已经结束,大革命失败了,而且“革命之子”正在遥远的一个小岛上聊度余生。叔本华之所以神化意志的部分原因就在于这位小个子科西嘉人身上所体现的壮观而血腥的意志精灵;而且他对生活失望的部分原因就在于圣海伦岛的无望和遥远 - 意志最终的失败,并且黑暗的死神是所有战争的唯一胜利者。波本王朝复辟,封建主纷纷回来索取他们的土地,亚历山大的和平理想主义无意中孕育了一个到处镇压进步的联盟。伟大的时代结束了。“我感谢上帝,”歌德说到,“在这个如此彻底完蛋了的世界里我不是个年轻人。”

"恰巧这个科西嘉人......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 出自马恩选集第四卷这句话体现了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历史就是以一系列的看似偶然性的时间,来表现其发展的必然性。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而得到实现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楼层: 1 [思路分析]历史发展有它必然的趋势,伟大人物都是顺应历史形势而产生的(时势造英雄)[解题过程]1.拿破仑的上台是稳定法国政局的需要,一定要有这样一个强权人物的出现,这是历史的必然,至于恰好是拿破仑,这就带有偶然性了。2.同意。纵观近代法国历史政局的变迁,不难得出结论,每到国内形势混乱,政局动荡不宁之时,总要摒弃派别之争,建立集权统治,以强力手段实现稳定,将国内秩序理顺。而当稳定的任务实现以后,需要正常向前发展之时,集权政治就过时了,必定让位给更讲自由、更讲法制的政权。可见,集权政治都是在特殊条件下产生的政治现象,象罗伯斯庇尔的恐怖统治,拿破仑一世的独裁帝国,以及1815年建立起来的路易·波拿巴第二帝国都是如此,这些集权政府,都完成了稳定国内形势的使命,但也都是短命的。什么原因呢?就在于法国没有依靠改革缓解矛盾的传统,动不动就是革命或政变,硬碰硬,没有商量的余地,到局面不可收拾之时,只好去托庇于铁腕人物的集权统治。由此可见,拿破仑的上台正是稳定法国政局的需要,一定要有这样一个强权人物的出现,这是历史的必然,至于恰好是拿破仑,这就带有偶然性了。

哲学中 “偶合”与“暗箱原理”怎么理解

哲学上的偶合性,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所表现出的稳定性缺乏,与另一种事物的缺乏发生关系的状态.这是一个需要对象性的概念,只有事物之间发生联系,事物的偶合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同步性是偶合性的前提,偶合性存在于发生同步性的事物内部,还要由它们之间发生关联才能实现.-----------17、18世纪哲学家把“camera ob-scura”作为人和“真实”的关系的象征.“cameraobscura"是在暗箱的外面开个针孔,嵌入镜头,让光线进入把外面的景象投影在里面的一种针孔照相机.举几个例子.笛卡儿(Descartes)认为这个镜子相当于人的眼睛(《折射光学》).意思是:外面的自然世界由上帝造就,“真实”在这里面.但是我们不能直接了解自然的整个面貌,应该通过眼睛看.眼睛是能窥视世界的唯一的小孔.洛克(John Locke)的思想更明显.他在《人类理智论》(1690年)里面说:“人的理智好像是,除为了投影外界事物的外形(像)或外界的某些概念而穿小孔以外,完全封闭光线的小屋,两者几乎没有差别.”也就是说,“真实”类似通过小孔进入暗箱的一条光线.光源遥远,看不到在哪儿,可是我们别无选择,不能不通过这个小孔寻求光源(即“真实”).再加上,莱布尼茨(Leibniz)也一样.他在《单子论》(1714)说:自然世界由“单子”构成,所有的“单子”是独立的,没有跟外部交涉的“窗户”.人只能通过这样的“单子”接触世界.所以莱布尼茨借用从圆锥的顶点窥视的动作描述人和世界的关系,说:“随着圆锥形扩散的光线表示着人的知觉和上帝的视角的差别.”总的来说,他们追求的是上溯光线寻求光源(即“真实”)的方法,这就是所谓“启蒙”.无论如何,17、18世纪的思想有一个共通的特点.“真实”已经离开人类很远,可是大家都相信“真实”的存在,而且也相信,不屈不挠地追上去,肯定能够抓住这个“真实”.

从古至今西方著名哲学家有哪些?对他们能都进行一下介绍?他们的哲学思想是什么?他们的贡献是什么?

额,你的问题实在是太复杂,因此,我参考了资料 http://iask.sina.com.cn/b/12667795.html泰利士(Thales,约624-547)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约610-546)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约588-524)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540-480) 毕泰戈拉(Pythagoras,约680-500) 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约565-473) 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六世纪-五世纪) 芝诺(Zeno of Elea,约六世纪末-五世纪) 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约495-435) 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约500-428) 留基波(Leukippos,生卒年不详)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460-370) 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481-411) 高尔吉亚(Gorgias,483-375) 苏格拉底(Sokrates,468-400) 柏拉图(Plato,427-347):《理想国》、《政治家》、《巴曼尼德斯篇》、《柏拉图对话六种》 欧几里德(Eucleides of Megara,约450-374) 安提西尼(Antisthenes,约400-325) 第欧根尼(Diogens of Sinopeus,约400-325) 阿里斯提普(Aristippus,约生于前435) &《希腊哲学史》(汪子嵩等编著)、《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古希腊罗马哲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形而上学》、《工具论》、《尼各马科伦理学》、《物理学》、《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全集》 伊壁鸠鲁(Epikouros,341-270) 芝诺(Zeno of Cypros,约336-264) 克吕西普(Chrysippus,约281-205) 皮浪(Pyrrhon,约360-270) 蒂孟(Timon,320-230) 卢克莱修(Lucretius,约98-53):《物性论》 西塞罗(Cicero,106-43) 塞涅卡(Seneca,2-65) 爱比克泰德(Epictetus,50-138) 奥勒留(Aurelius,120-180) 塞克斯都?恩披里克(Sextus Empiricus,二世纪人) 柏罗丁(Plotinos,205-270):《九章集》 德尔图良(Tertullianus,约160-230) 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忏悔录》、《上帝之城》、《教义手册》 波爱修(Boethius,约480-525):《哲学的慰藉》 爱留根纳(Eriugena,约800-877):《论神的预定》、《论自然的区分》 安瑟尔谟(Anselmus,1033-1109):《独白》、《宣讲》、《斥愚人书》 洛色林(Roscellinus,1050-1114) 阿伯拉尔(Abailardus,1079-1142)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 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1214-1294):《大著作》、《小著作》、《第三著作》 邓斯?司各脱(Duns Scotus,1270-1308):《牛津论著》、《巴黎论著》 威廉?奥康(William Ockham,1300-1349) 爱拉斯谟(Erasmus,1469-1536):《疯狂颂》 佩脱拉克(Petrarch,1304-1374):《秘密》 薄伽丘(Boccaccio,1313-1375):《十日谈》 蒙台涅(Montaigne,1533-1592):《蒙台涅文选》 拉伯雷(Rabelais,1495-1553):《巨人传》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 伽尔文(Calvin,1509-1564):《论仁慈》、《基督教要义》、《信仰指南》 &《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集》、《西方伦 理学名著选辑》 、《西欧中世纪哲学史纲》 库萨?尼古拉(Nicolaus Cusanus,1401-1464):《有学识的无知》 布鲁诺(Bruno,1548-1600):《论原因、本原和太一》、《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驱逐趾高气扬的野兽》、《论英雄热情》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崇学论》、《新工具》、《培根论说文集》、《新大西岛》 霍布斯(Hobbes,1588-1679):《利维坦》、《论物体》、《论人》、《关于自由、必然和偶然》 洛克(Locke,1632-1704):《人类理解论》、《论政府》、《基督教的合理性》 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方法谈》、《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论灵魂的激情》 伽桑狄(Gassendi,1592-1655) 马勒伯朗士(Malebranche,1638-1715):《真理的探求》、《关于形而上学的对话》 斯宾诺莎(Spinoza,1632-1677):《伦理学》、《知性改进论》、《神学政治论》、《笛卡尔哲学原理》 莱布尼茨(Leibniz,1646-1716):《神正论》、《人类理智新论》、《单子论》、《形而上学谈话》 贝克莱(Berkeley,1685-1753):《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 休谟(Hume,1711-1776):《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伦理和政治论文集》 培尔(Bayle,1647-1706):《关于彗星的信》、《对曼布尔大人的〈加尔文主义史〉的一般批判》、《历史批判辞典》 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俄狄浦斯王》、《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哲学辞典》 孟德斯鸠(Montesguieu,1689-1755):《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论自然和艺术的趣味》卢梭(Rousseau,1712-1778):《忏悔录》、《风雅的缪斯》、《乡村巫师》、《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或论教育》 孔狄亚克(Condillac,1715-1780):《感觉论》、《人类知识起源论》、《体系论》 拉美特利(La Mettrie,1709-1751):《彼涅洛帕的工作》、《心灵的自然史》、《人是机器》、《人是植物》 狄德罗(Diderot,1713-1784):《哲学思想录》、《怀疑论者的漫步》、《供明眼人参考的谈盲人的信》、《论聋哑人书简》、《对自然的解释》、《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谈话的继续》、《拉摩的侄儿》 爱尔维修(Helvetius,1715-1771):《论精神》、《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关于爱知识的书简》、《关于快乐的书简》、《关于理性的傲慢与懒惰的书简》 霍尔巴赫(Holbach,1723-1789):《揭穿了的基督教》、《袖珍神学》、《神圣的瘟疫》、《健全的思想》、《自然的体系》、《社会体系》、《普遍伦理学》 康德(Kant,1724-1804):《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论永久和平》、《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审美教育书简》 费希特(Fichte,1762-1814):《全部知识学基础》、《知识学原理下的自然法基础》、《知识学原理下的道德学体系》、《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谢林(Schelling,1775-1854):《先验唯心论体系》、《论世界灵魂》 黑格尔(Hegel,1770-1831):《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小逻辑》、《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艺术哲学》、《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书信集》 费尔巴哈(Feuerbach,1804-187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基督教的本质》、《黑格尔哲学批判》、《未来哲学原理》赫尔岑(1812-1870):《自然研究通讯》、《科学上的浅尝派》、《致老友书》 别林斯基(1811-1848):《别林斯基哲学著作选集》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俄国文学界戈理时期概观》、《哲学上的人本主义原理》 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杜勃罗留波夫选集》、《杜勃罗留波夫哲学著作选集》 虽然条例有点乱,但是如果满意,望采纳!

复旦大学西方哲学史2008考研试题

这些是我从一个考研群下载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试题2003一、名词解释(每个6分)1、逻各斯 2、教父哲学 3、四假相 4、黑格尔的“反思”5、奥卡姆剃刀 6、绝对命令 7、证实原则 8、解释学循环二、简答(每题15)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2、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 3、比较中世纪唯名论与实在论的异同4、简述黑格尔的真理观三、论述(共42分)1、论述从笛卡尔到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实体论的演进发展。 2、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看他们对于“理解”的理解。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试题2004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精神助产术(苏格拉底) 2."飞矢不动"(芝诺) 3.第一实体(Aristotle) 4.权力意志(尼采) 5.人为自然立法(康德) 6.三表法(培根) 7.上帝的本体论证明(Anselm) 8.经验自然主义(杜威)二.简答(每题15分)1.亚氏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评 2.黑格尔的真理观 3.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的实质 4.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的观点的变化三.论述(每题25分)1.比较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实体的异同 2.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的继承和超越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复旦大学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现代)试题一/名词解释(5分每题)1/始基 2/逻各斯 3/三表法(培根) 4/第二性质(洛克) 5/绝对理念 6/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 7/此在(DASEIN,海德格尔) 8/逻辑原子主义二/简答题(10分每题)1/亚利斯多德对于柏拉图的理念论的批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主要分歧? 3/评析休谟的因果观? 4/评析康德的”绝对命令”的概念? 5/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三/论述题(30分每题)1/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康德为什么要提出? 2/分析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差异?复旦大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哲学综合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意识形态 2实践唯物主义 3市民社会 4万物皆备于我 5中体西用 6四假象 7语言游戏 8绝对命令 9科学共同体 10自然法 11《增长的极限》 12禅宗 13马丁路德 14三达德二、简答题(共4题,任选2题,每题25分)1.怎样理解“人不是单个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意) 2.比较老子与庄子思想的异同 3.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 4.科学与伪科学,非科学的区别以及意2006复旦大学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现代)一、 名解(每题10分)1、“理想国”(柏拉图) 2、”自然状态“(卢梭) 3、第二性质(洛克) 4、逻辑实用主义(奎因) 5、逻各斯中心主义二、简答(每题20分)1、试述莱布尼茨单子论 的内容和意义 2、评述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三、论述(每题30分)1、黑格尔对康德二律背反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2、伽达默尔 的释义学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复旦大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哲学试题一.名词解释(40)1.智者派 2.犬儒派 3.四因说 4.奥古斯丁 5.语言游戏 6.纯粹理性 7.证实原则 8.罗格斯中心主义二.简答(60)1.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 2."我思我故在"释义 3."存在就是被感知"释义 4.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的特征三.问答题(50)1.谈一谈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及其意义 2.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释义学的改造和发展现代西哲部分一、名解(10分)绵延 存在先于本质 权利意志 符号的所指和意指 此在二、论述(25分)1、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及语言、真理与实在的关系2、读梅洛-庞蒂的原文,简述其表达的思想“知觉世界。。。。。。。。。只是虚假的表面现象,如果站在功利和实用的立场上,就回有相当大一部分不为我们所知。。。。。。。现代艺术和思想的功绩之一就是让我们重新发现了这个我们身在其中,但往往忘记的世界”2008年复旦外国哲学考研试题分享哲学综合知识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1. 尚同 2. 道统论 3. 逻各斯 4. 我思故我在 5. 人的本质 6. 社会形态二、简答题1. 试答孔子礼与仁的关系的论述 2. 柏拉图“理念论”有哪些特点 3. 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三、论述题(三选一)1. 试论述从先秦到两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主要形态 2. 试论述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主要分歧3. 试论述马克思为什么把他的哲学成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外国哲学(从古希腊到现代)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1. 泰勒士 2. 逻各斯 3. 四因论 4. 我思故我在 5. 意向性 6. 解构主义二、简答题1. 试说明苏格拉底对西方哲学的贡献有哪些 2. 试说明波普尔的否证主义有哪些特点三、论述题1. 试论17世纪理性主义对经验主义的主要批评 2. 试论黑格尔对康德二律背反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复旦大学2008年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哲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60分) 1.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所遇到的苦恼 2.合力论 3.墨家十事 4.天人相副 5.美德即知识 6.家族相似 二.简答(45分) 1.为什么说实践是社会活动的本质? 2.谈谈民贵君轻的思想来源及其哲学意义 3.休默的因果关系说及其重要意义 三.论述题(3选1,45分) 1.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吗 2.谈一谈朱熹的理欲观以及戴震对其的批判 3.谈一谈康德的实践理性说并加以评析 复旦大学2008年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哲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40) 1.智者派 2.犬儒派 3.四因说 4.奥古斯丁 5.语言游戏 6.纯粹理性 7.证实原则 8.罗格斯中心主义 二.简答(60) 1.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 2."我思我故在"释义 3."存在就是被感知"释义 4.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的特征 三.问答题(50) 1.谈一谈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及其意义 2.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释义学的改造和发展1, “哲学综合知识”考试主要涉及哪些领域,应该怎样复习? 答:“哲学综合知识”考试是在“哲学”一级学科的范围内命题,因而它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等等多个二级学科。该门考试的命题既涉及到“哲学”一级学科范围内的各个领域,又为考生提供了较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因而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专业需要,重点选取三到四个二级学科复习。 该门考试的主要参考书目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余源培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 ) 《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 《西方哲学史》(上、下)(全增嘏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清华 《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赵敦华西方哲学经典名著选读(人文社科经典名著选读)赵敦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柏拉图《理想国》导读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导读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读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导读 托马斯《神学大全》导读 笛卡儿《第一哲学的沉思》导读 帕斯卡《思想录》导读 休谟《人类理智研究》导读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导读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读 《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先看看Strongart哲学研究生试题: 本试题仅按闪光点评分,请根据自己的能力任选1-4题回答,谢绝灌水:) 1.一方面,一切认识都是人的认识,因此必须以人的心理机能为基础,逻辑推理也不例外;另一方面,一切事物都必须符合逻辑,心理现象也同样如此。请问:相应(广义的)逻辑学与心理学究竟何者更加基础? 2.前化学时代的人认为水就是一种无色无味的这样这种液体,但现在却认为水是分子式为H2O的东西的液态物。因此,我们经常说这不是纯粹的水,却不会说这不是纯粹的马,请谈谈你的想法。 3.考虑一下,如果有一天国家的权力就像BBS那样,那么整个社会的制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要实现这一目标,至少需要哪些必要条件? 4.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一种向往无机世界的求死本能,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好好的活着呢?试设计一套抵御这种死本能的防御机制,并尽可能使其具有说服力。 再看看北京大学的哲学研究生试题: 论述 1.比较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关于世界本原的思想 2.亚里士多德关于美的思想 3.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及其哲学意义 4.休谟关于因果关系的看法

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什么

一元论(Monism)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一元论(Monism)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马原哲学学说,是本体论的分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中,只有唯物辩证法的一元论才科学地论证和全面地贯彻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与“二元论”相对。主张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哲学学说。有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凡肯定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的,强调物质是根本存在,属唯物主义一元论;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精神的,强调精神的第一性,属唯心主义一元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该词由德国哲学家沃尔弗所创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自然观上,而且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完整的和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赫尔巴特受到哪些人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赫尔巴特受到康德、费希特、莱布尼茨等惟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莱布尼茨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和基础是一种叫做“单子”的精神实体。康德则提出了“物自体”的概念,认为宇宙间存在着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但是不可认识的本体。赫尔巴特吸收并揉合了以上观点,发展了一套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学说。他认为宇宙是由人们所不能认识的无数永恒不变的“实在”这样一种精神实体所构成的。“实在”的世界是绝对的,没有任何变化。“实在”是永恒不变的,但“实在”与“实在”之间有着各种不同的关系并相互发生影响,这些不同的关系和相互影响,就构成了宇宙可变性的外形,造成人们在认识宇宙时的种种错觉与幻觉。因此,人们研究教育现象时必须以对“实在”的认识为基础。赫尔巴特关于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学说,在19世纪哲学界有着相当的影响。与此同时,赫尔巴特又吸收了以洛克为代表的英国惟物主义经验论的学说,把人的心灵看作“白板”,坚持心理与认识产生于感觉和经验。

给小哲学家的101个游戏读感

这将是我的第一本哲学书,如果这本书的书名中有哲学史三个字,我可能会本能的退避三舍,因为这将是我的第一本哲学书,如果这本书的书名中有哲学史三个字,我可能会本能的退避三舍,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哲学都是深晦艰涩难懂的东东,足可以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书名,怎么感觉会写满八卦的意味,八卦的东东最能引人好奇,更何况网上很多人评论,说这就是哲学史版的明朝那些事儿。好吧,鉴于对明朝那些事儿的喜爱,我的第一本哲学书就非它莫属了,虽然厚的象砖头。 历史上有一个规律,在斗争中,哲学总是站在弱者一方。因为哲学讲思辨,讲道理,而只有弱者才会去讲道理,强者不需要讲理。此外哲学的质疑精神,也只有在弱者面对强权的时候,才有质疑权威的需要。 看到这似乎明白了,哲学这东东个性十足呀,不听从长辈、书本的灌输,也不会被强权、权威所左右,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思考,自己找答案。够酷! 但哲学家们也有个让人头疼的癖好,喜欢不停的问问题,直到你崩溃,所以哲学家都该是辩论高手。 今天的看书收获如下: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的老师,亚历山大和托勒密一世是好朋友,托勒密 一世建了亚历山大图书馆,收集保存了很多哲学著作,保罗在传播基督教的过程中,用哲学这个武器,生生把这个不入流 的小教派传播成世界性宗教。。。所以,哲学,厉害!学好了以后不怕和老公打架了。 读书心得: 哲学是个什么东东呢?能让自己知道自己是谁吗?能洞悉世间一切规律及秘密吗?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吗?带着所有的好奇和虔诚,我翻开了此书的第一页,于是在这个乌烟瘴气的会场里,我看到了一位位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笛卡尔、休谟、康德、黑格尔、尼采、罗素、维特根斯坦、波普尔……带着他们各自的理论,吹胡子瞪眼睛的吵来吵去,我推翻你的理论,他又推翻我的理论,辩来辩去乱作一团,让我这个纯洁求知的旁观者看得目瞪口呆,最后绕了一圈,谁也没能说服谁,而我也没找到要找的答案。 这真是一本奇怪的书,内容乱七八糟却引人入胜,每一种理论荒谬透顶却又耐人寻味,每一位大师个性嚣张却又顽皮可爱,每一种思想天马行空却又极富智慧。 合上书,退出会场,哲学是个什么东东,依然没有答案,我却开始深深的喜欢;知道自己是谁吗?依然不知道,但我却更有自信;找到这个世界的终极规律及秘密了吗?没找到,却发现自己更看清了这个世界;得到人生意义的答案了吗?没有,内心深处却变得更加坚定而自然。 这是一本让自己受益的好书,就此鉴定完毕。 方案2、 用了三天时间读完了这本比较流行的哲学启蒙读物,说实话看得不太懂,我也就是高中大学时候接触过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而且也学得不扎实,我的哲学知识水平很一般般,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始终觉得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一家独大,而且干嘛老批评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可能实现吗?一系列的疑问伴随了我的中学生活,给出我答案的只有试卷而已,到了大二还必修马克思唯物思想,而且考卷做起来也不简单,很多同学这门课挂了,我勉强过关。以上就是我的哲学历史,我对哲学的思考水平也就这些。之后的日子里也会读一些心灵鸡汤里的文章涉及到哲学的问题,但也都很浅,接着便是接触到的一些宗教也带有哲学的思辨,当然唯心主义思想和神学观点绝对必须。在我的印象中,凡是哲学成绩大有成就者都出家做和尚去了,我一度认为把人生看开了,也就真的放下了,但目前的我达不到这水平,也不想出家,我觉得现在生活就是我想要的,好不容易争取了自己的自由和时间,就要好好地珍惜。 好了,说说这本书,很多人读完,对作者的褒贬两极化,这很正常,哲学不是很简单就能出本书的。我个人觉得它用来入门哲学很不错了,我读完后,瞬间脑容量大增,认识了很多名人,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休谟,牛顿,康德,黑格尔,尼采,叔本华,罗素等历代西方哲学家。 学知识先认识人的话,就能够更好地学习了,毕竟我对复杂的推理提不起兴趣来,反倒对作者提及的人物八卦很感兴趣,后来读进去后,也对我们一直视为神经病的哲学方式--唯心主义感到愤愤不平,人家哲学体系是唯心和唯物两部分,我们的教育可好,砍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独大,这简直就是件很差劲事情,你干嘛不让学生们把知识都接触到,这是我国教育的失败地方,对于真理的掩盖和不负责任态度。 读完了这本书后,结果作者也没给我们什么明确答案,或者可以说哲学史就一直在糊涂着呢,然后作者给了我们他个人的观点,实在是好中庸啊,哪边都不得罪,但看得出也是作者负责任的态度,接不接受就是读者自己的问题了,我觉得作者还是要拿出更加严谨的书写态度,没必要太为读者考虑。 哲学的问题是一辈子问题,我认同:怀疑是哲学的开始,凡事万物都应当被怀疑。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非常切合人生的主题,但不要理解为“我思,故我在。”两者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一种逻辑关系,大意为“如果说这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假的,那么在这个时刻,我可以证明我是在思考的,那么我的思想就是真实的。”真理的世界是怎样的,无人得知,但探求真理的过程是人类永久的话题。 思考既是真理。 1.物质无限地分下去,最后剩下的,一定是不占据这空间的“东西”----要是占据空间就不能再分下去了。这“东西”不占据空间,所以它不是物质。所以它是精神。所以一切物质都是由精神组成的。莱布尼兹给这些不能再分了的,不占据空间的东西名叫“单子”,他的理论称为:单子论。 2.用物理学去解释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这种观点就叫做“机械论” 3.斯宾诺沙认为世界是一个实体,世间万物以及我们自己都是实体的一部分,也就是神的一部分。 4.一旦一个知识不具备时间、空间和因果律的要素,我们就完全不能理解。 5.科学就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出来的理论。 6.科学并一定是解释、改造世界的唯一标准。 7.世界观:客观经验世界、主观经验世界、非经验世界(神界) 举例:星球运行规律、一首歌的感受、形而上学 认识论: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主观经验和个人喜欢、信仰或者不可知论。在我的印象里,哲学都是深晦艰涩难懂的东东,足可以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书名,怎么感觉会写满八卦的意味,八卦的东东最能引人好奇,更何况网上很多人评论,说这就是哲学史版的明朝那些事儿。好吧,鉴于对明朝那些事儿的喜爱,我的第一本哲学书就非它莫属了,虽然厚的象砖头。 历史上有一个规律,在斗争中,哲学总是站在弱者一方。因为哲学讲思辨,讲道理,而只有弱者才会去讲道理,强者不需要讲理。此外哲学的质疑精神,也只有在弱者面对强权的时候,才有质疑权威的需要。 看到这似乎明白了,哲学这东东个性十足呀,不听从长辈、书本的灌输,也不会被强权、权威所左右,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思考,自己找答案。够酷! 但哲学家们也有个让人头疼的癖好,喜欢不停的问问题,直到你崩溃,所以哲学家都该是辩论高手。 今天的看书收获如下: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的老师,亚历山大和托勒密一世是好朋友,托勒密 一世建了亚历山大图书馆,收集保存了很多哲学著作,保罗在传播基督教的过程中,用哲学这个武器,生生把这个不入流的小教派传播成世界性宗教。。。所以,哲学,厉害!学好了以后不怕和老公打架了。 读书心得: 哲学是个什么东东呢?能让自己知道自己是谁吗?能洞悉世间一切规律及秘密吗?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吗?带着所有的好奇和虔诚,我翻开了此书的第一页,于是在这个乌烟瘴气的会场里,我看到了一位位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笛卡尔、休谟、康德、黑格尔、尼采、罗素、维特根斯坦、波普尔……带着他们各自的理论,吹胡子瞪眼睛的吵来吵去,我推翻你的理论,他又推翻我的理论,辩来辩去乱作一团,让我这个纯洁求知的旁观者看得目瞪口呆,最后绕了一圈,谁也没能说服谁,而我也没找到要找的答案。 这真是一本奇怪的书,内容乱七八糟却引人入胜,每一种理论荒谬透顶却又耐人寻味,每一位大师个性嚣张却又顽皮可爱,每一种思想天马行空却又极富智慧。 合上书,退出会场,哲学是个什么东东,依然没有答案,我却开始深深的喜欢;知道自己是谁吗?依然不知道,但我却更有自信;找到这个世界的终极规律及秘密了吗?没找到,却发现自己更看清了这个世界;得到人生意义的答案了吗?没有,内心深处却变得更加坚定而自然。 这是一本让自己受益的好书,就此鉴定完毕。 方案2、 用了三天时间读完了这本比较流行的哲学启蒙读物,说实话看得不太懂,我也就是高中大学时候接触过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而且也学得不扎实,我的哲学知识水平很一般般,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始终觉得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一家独大,而且干嘛老批评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可能实现吗?一系列的疑问伴随了我的中学生活,给出我答案的只有试卷而已,到了大二还必修马克思唯物思想,而且考卷做起来也不简单,很多同学这门课挂了,我勉强过关。以上就是我的哲学历史,我对哲学的思考水平也就这些。之后的日子里也会读一些心灵鸡汤里的文章涉及到哲学的问题,但也都很浅,接着便是接触到的一些宗教也带有哲学的思辨,当然唯心主义思想和神学观点绝对必须。在我的印象中,凡是哲学成绩大有成就者都出家做和尚去了,我一度认为把人生看开了,也就真的放下了,但目前的我达不到这水平,也不想出家,我觉得现在生活就是我想要的,好不容易争取了自己的自由和时间,就要好好地珍惜。 好了,说说这本书,很多人读完,对作者的褒贬两极化,这很正常,哲学不是很简单就能出本书的。我个人觉得它用来入门哲学很不错了,我读完后,瞬间脑容量大增,认识了很多名人,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休谟,牛顿,康德,黑格尔,尼采,叔本华,罗素等历代西方哲学家。 学知识先认识人的话,就能够更好地学习了,毕竟我对复杂的推理提不起兴趣来,反倒对作者提及的人物八卦很感兴趣,后来读进去后,也对我们一直视为神经病的哲学方式--唯心主义感到愤愤不平,人家哲学体系是唯心和唯物两部分,我们的教育可好,砍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独大,这简直就是件很差劲事情,你干嘛不让学生们把知识都接触到,这是我国教育的失败地方,对于真理的掩盖和不负责任态度。 读完了这本书后,结果作者也没给我们什么明确答案,或者可以说哲学史就一直在糊涂着呢,然后作者给了我们他个人的观点,实在是好中庸啊,哪边都不得罪,但看得出也是作者负责任的态度,接不接受就是读者自己的问题了,我觉得作者还是要拿出更加严谨的书写态度,没必要太为读者考虑。 哲学的问题是一辈子问题,我认同:怀疑是哲学的开始,凡事万物都应当被怀疑。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非常切合人生的主题,但不要理解为“我思,故我在。”两者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一种逻辑关系,大意为“如果说这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假的,那么在这个时刻,我可以证明我是在思考的,那么我的思想就是真实的。”真理的世界是怎样的,无人得知,但探求真理的过程是人类永久的话题。 思考既是真理。 1.物质无限地分下去,最后剩下的,一定是不占据这空间的“东西”----要是占据空间就不能再分下去了。这“东西”不占据空间,所以它不是物质。所以它是精神。所以一切物质都是由精神组成的。莱布尼兹给这些不能再分了的,不占据空间的东西名叫“单子”,他的理论称为:单子论。 2.用物理学去解释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这种观点就叫做“机械论” 3.斯宾诺沙认为世界是一个实体,世间万物以及我们自己都是实体的一部分,也就是神的一部分。 4.一旦一个知识不具备时间、空间和因果律的要素,我们就完全不能理解。 5.科学就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出来的理论。 6.科学并一定是解释、改造世界的唯一标准。 7.世界观:客观经验世界、主观经验世界、非经验世界(神界) 举例:星球运行规律、一首歌的感受、形而上学 认识论: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主观经验和个人喜欢、信仰或者不可知论。 收起

西方哲学详细资料大全

西方哲学(Western Philosophy)属於哲学(Phil)的一个分支,古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乃至西方哲学的故乡。古希腊哲学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学派约产生于公元前7或前6世纪,在此之前,古希腊哲学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时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的前提是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在最古老的神话中,讲到了天地的开辟、众神的诞生、人类的起源等。在古希腊人的想像中,神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感情。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永生不死的,他们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着人间的祸福和命运。奥林匹斯山的12个主要的神实际上就是自然力的化身。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西方哲学 外文名 :western philosophy 起源 :古希腊 时间 :公元前7或前6世纪 定义,历史渊源,神话,思索基础,三个时期,部分名人, 定义 西方哲学(Western Philosophy)的定义是模糊的。在美国哲学家梯利的《西方哲学史》中虽然提到了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哲学家像欧文,但对马克思却只字未提(梯利的《西方哲学史》写的是从古希腊哲学到美国实证主义哲学其时间跨度包括马克思)。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虽提到马克思,但是他说他讲马克思是因为马克思是对西方哲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家。而且在西方哲学的“经院哲学”阶段往往包含了一批阿拉伯哲学家。所以, 西方哲学中“西方”广被认为不仅仅指地域上的“西方(西欧)”而且指文化上的具有“思辨”特色的“西方”。 历史渊源 神话 至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如柏修斯、海格立斯、提修斯等等,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半人半神。他们的经历、事迹虽然很离奇,却反映出古代希腊人在同自然力量的长期斗争中所作出的光辉业绩。可见,古希腊神话是当时的历史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特殊的、形象化的反映。古希腊神话在荷马著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史诗以及赫西俄德所编的《神谱》中保存得很完整。荷马的两部史诗对古希腊文化影响很大,《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实际上是一种集体创作。荷马史诗最初出现在什么时候已经无从查考,现存的形式是庇西特拉图带给雅典的,他在公元前560至前527年(包括间断期)执政,所以是公元前 6世纪的作品。荷马史诗初胚的形成期肯定要早得多。赫西俄德为公元前 8世纪希腊诗人,他的《神谱》描绘了一个诸神的谱系。 思索基础 它用传统的神话作思索的基础,通过对诸神产生原因的探究,曲折地表达了对万物起源进行解释的愿望。在希腊的神话中,关于奥尔弗斯的传说对后世希腊哲学有相当影响。相传他是色雷斯王奥依罗的儿子,懂音乐。后世以神秘的创世说附会之,形成教派流行于希腊世界。奥尔弗斯教义认为,现世生活充满痛苦和无聊,人被束缚在一个轮子上,永无休止地在生死循环里转动。唯有靠生命的净化,靠一切苦行,才能免于轮回,达到与神相通、合一。信奉奥尔弗斯教义的人时时追求一种所谓神我合一的狂喜迷醉的状态,他们相信以这种方式可以获得其他方式所不能达到的神秘知识。这种神秘的成分随着毕达哥拉进入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哲学,又从柏拉图进入后来大部分多少带有宗教性质的哲学。 三个时期 古希腊的哲学思想虽然以神话和传说为前提,但神话和传说中的神和半人半神的英雄都是现世人的投影。有的学者在谈到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的特点时指出:大多数民族的神都自命曾经创造过世界,奥林匹斯的神并不自命如此。他们所做的主要是征服世界。这正是古希腊神话中可贵的地方,是通过神话的形式反映出古希腊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西方哲学从神话中脱胎而出之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之前,大约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 古希腊罗马哲学 古希腊罗马哲学 它大体上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公元前7至前6世纪,哲学家们重视宇宙本原的研究,这个阶段的哲学被称为自然哲学。由于对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哲学家居住的地区不同,形成了米利都学派、爱非斯学派、毕达哥拉学派、爱利亚学派等。米利都学派以"水"、"无限定"、"气"为世界本原;爱非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符合规律地燃烧和熄灭著的火;毕达哥拉学派把 "数" 视为事物的原型,认为数构成宇宙的"秩序","凡物皆数";爱利亚学派把千变万化的世界归之为虚幻的假相,认为唯一真实的东西是 "存在","存在" 是单一的、有限的、不变的、不可分割的。 后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又提出了"四元素"(水、火、土、气)、"种子"、"原子"等概念,以探求世界的本原;有的则进一步探求世界运动变化的原动力,认为有一种最精细的、能动的、物质性的东西"奴斯",促使热和冷、乾和湿等相对应以及"种子"从原始混合体中分离出来,开始运动,并构成无数的宇宙和具体事物。 研究转变 ②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重点由研究自然转移到了研究人。这时的智者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真理,普罗泰戈拉认为,一切都同样真,是非善恶是相对人的感觉而言的;高尔吉亚又认为一切都同样假。自称为"爱智者"的苏格拉底认为存在着客观真理,认识真理也是可能的;真正的知识是从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寻求各种道德的普遍定义;寻求定义的方法就是论辩诘难。 ③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进入系统化阶段,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现实的、可感知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在它之外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真实的理念世界。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以个别事物为对象的感觉不可能是真正知识的源泉,而真知是不朽灵魂对理念的 "回忆"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理念称之为"形式",认为"形式"不能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形式是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内。 具体事物是由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构成的。质料与形式结合的过程,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但他又提出了一个事物最后的目的、运动最终的原因"第一推动者",认为它是一个没有质料的形式。亚里士多德去世后,希腊文化逐渐与罗马文化相结合,在 800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哲学流派,主要有伊壁鸠鲁学派、斯多阿学派和以皮浪为代表的怀疑论等。它们在前人思维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涉及了伦理问题及宗教问题。在古希腊罗马哲学系统化阶段,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为传统逻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世纪哲学 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在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占据了统治地位,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它的作用是为信仰作理性的解释。5~10世纪是中世纪哲学的早期,这段时期哲学研究的重点是关于普遍与个别的关系问题。 后期罗马哲学家A.M.T.S.波爱修非常重视具有多样性的个别事物的真实性,认为共相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其本身不是物质性的。爱尔兰的哲学家J.S.爱留根纳认为普遍的整体是最真实的,神就是总体,它创造一切,包罗一切,又超越一切。神与万物不同,万物是神的部分,但神又在万物之中。11世纪初至14世纪初,在中世纪早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唯名论与实在论两个派别。以法兰西经院哲学家罗瑟林为代表的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的东西有实在性,个别先于普遍,普遍只不过是名称,"共相"不过是人所"发出的声音",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思想反映在宗教上,否认了三位一体的最高的神,只承认分别存在的圣父、圣子及圣灵。以基督教哲学家安瑟尔谟为代表的实在论认为,真实存在的是"共相",不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有一个"无始无终的真理"存在于一切事物之先。这种思想反映在宗教上,承认普遍的教会实在,认为个别的教会是从属的;承认基督教的普遍教义实在,认为个别人的信仰是从属的;承认原罪实在,认为个别人的罪恶是从属的;承认三位一体的最高的神实在,认为三位分离的神是从属的,等等。 14世纪初至15世纪中,由于教会的衰微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正统的经院哲学日趋没落,哲学愈益脱离神学,个人自由的思想开始萌发,中世纪哲学逐渐向近代哲学过渡。 近代哲学 西方近代哲学是伴随着人类的自我觉醒而形成的。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到了尘世,从而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人自身,开始追求知识,渴望个人自由。 15~17世纪初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是人和自然,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互相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思潮。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反对灵魂不朽之说和禁欲主义。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一般都主张用经验观察的科学方法代替经院哲学的推演方法。义大利的B.特莱西奥认为,物质是永恒的,热和冷的对立作用是物质运动的原因;G.布鲁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界即是神,它由单子构成。 单子是物质和精神、质料和形式的统一体。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中不少人是自然科学家,他们的科学研究往往与魔术、炼金术、占星术混在一起,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带上了不少想像和虚构的成分。 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哲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方面,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个派别。以F.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后天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是认识的来源,感觉是可靠的。培根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能动的、多样的,认为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知识就是力量;洛克认为心灵是一块"白板",观念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痕迹的产物。以B.斯宾诺莎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但是只有理性才能把握它,感觉经验不可靠。斯宾诺莎把自然界视为唯一的"实体",认为思维及广延是统一的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个别事物是实体的变形,只有通过理性把握了唯一的实体,才能认识个别事物。 以笛卡尔和G.W.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认为,只有在一个完全清楚明白无可怀疑的公理的基础上,经过理性认识能力进行清楚明白、准确无误的推理,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笛卡尔提出了"天赋观念"说,认为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是天赋的,不证自明的第一公理也是人生固有的、天赋的。不过,他除了承认精神实体独立存在外,还承认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并把这两个相对的独立的实体统一于一个绝对的实体"上帝";莱布尼茨进一步发展了笛卡尔的思想,认为一切观念都是天赋的,但起初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存在于人们心中,须经加工才真正显现出来。以巴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经验论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巴克莱断定世界上除了感知的精神实体和被感知的知觉之外,什么也没有;休谟则进一步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知觉,经验由知觉构成,知觉以外的东西都是不可知的。18世纪,除了存在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争论外,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还有一批法国启蒙思想家和百科全书派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从西方近代哲学第二阶段的总体来看,带有机械的形上学的特色。 从18世纪末的康德哲学起,西方近代哲学进入第三阶段,哲学史上称之为"德国古典哲学",主要代表有康德、J.G.费希特、F.W.J.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前四人力求在克服机械性、形上学性的前提下,把世界统一在思维的基础上,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精神、自我、主体在他们的哲学中占居中心地位。康德承认在人们的感觉经验之外存在一个"物自体",它是感觉经验的来源,但却永远不能被认识。物自体的 *** 使人产生感觉经验,然后认识主体感性,知性分别与时空、12范畴等认识的先天形式相结合,整理感觉经验材料,以达到对现象的系统认识;理性是处于知性之上的最高一级的综合能力,它要求认识世界的本质,但却永远达不到目的。如果理性把相对的现象绝对化,自以为已经把握了全部的真理,就必然陷于假相。费希特则进一步取消了康德的"物自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自我"创造的,主体"自我"创造了客体"非我",又进一步达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谢林创立了同一哲学,认为客体和主体、自然和精神、存在和思维,表面相反,实则同一,都是浑然一体的无差别的"绝对同一"的不同阶段。黑格尔把整个世界视为"绝对理念"自身演化的过程,认为绝对理念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它们的对立统一使绝对理念自身沿着正、反、合三段论的模式进行着概念的演化,以至使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自然界的演化又产生具有自我认识能力的人类和人类社会。人类的认识由认识自然界,逐渐向认识自己和认识意识自身发展,最后达到绝对理念的完全自我认识,整个世界便又回归到了绝对理念自身。德国古典哲学影响较大的最后一位哲学家费尔巴哈,批评黑格尔的哲学是"思辨神学"。他认为自然界是唯一实在的,除了自然界和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东西。神和上帝是人自我异化的产物,是人创造了神和上帝,不是神和上帝创造了人。自然界产生了人,人及其思维器官都是自然界的产物,离开了自然界,思维便不能存在,不是精神产生自然,而是自然产生了精神。不过费尔巴哈在抛弃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连同黑格尔的辩证法也一起抛弃了。 在世界哲学发展的历史中具有一定影响的哲学系统,还有朝鲜哲学、日本哲学、巴基斯坦哲学、斯里兰卡哲学、越南哲学、伊朗哲学、阿拉伯哲学、俄罗斯及其他地区的一些哲学。 它们或多或少都受了三大哲学传统的影响,但又具有各自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其中,阿拉伯哲学在中世纪起到了向西欧传播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媒介作用,它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亦有重大发展,成为世界哲学发展史中的重要环节。 部分名人 1、泰勒斯(Thales,盛年约在公元前585年),古希腊哲学家,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被尊为西方哲学的始祖。 2、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古希腊哲学家,辩证法的创始人之1。 3、巴门尼德(Parmenide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古希腊哲学家,存在论(本体论)的奠基人。 4、德谟克里特(Demokr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420年),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 5、苏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8-399年),古希腊哲学家,与耶稣、孔子和释迦牟尼1同被尊为人类的导师, 6、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著有《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巴门尼德》、《智者》等对话体著作。 7、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柏拉图的学生,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许多学科的创始人,代表作《工具论》、《物理学》、《形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 8、伊壁鸠鲁(Epikouros,约公元前341-270年),古希腊哲学家,幸福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之1。 9、皮浪(Pyrrhon,约公元前360-270年),古希腊哲学家,怀疑主义的创始人。 10、普洛提诺(Plotinos,约公元205-270年),晚期希腊哲学家,埃及人,新柏拉图主义的主要代表,著有《9章集》。 11、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430年),中世纪教父哲学的最大代表,著有《忏悔录》、《上帝之城》。 12、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最大代表,著有《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13、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英国经验论的始祖,著有《新工具》等。 14、笛卡尔(RenéDescartes,1596-1650年),法国哲学家,近代哲学的创始人,唯理论的开创者,著有《方法谈》、《第1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 15、斯宾诺莎(Benedictus de Spinoza,1632-1677年),荷兰哲学家,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之1,著有《伦理学》等。 16、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1,著有《人类理智论》。 17、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年),德国哲学家,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之1,著有《单子论》、《人类理智新论》。 18、巴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年),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1,著有《人类知识原理》。 19、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年),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1,著有《人性论》、《人类理智研究》。 20、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年),法国启蒙思想家,著有《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 21、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年),法国启蒙思想家,著有《哲学通信》等。 22、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年),法国启蒙思想家,著有《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 23、拉美特利(Julien Offray de La Mettrie,1709-1751年),法国启蒙思想家,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著有《人是机器》。 24、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著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25、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年),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以辩证法著称于世,著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和《哲学全书》。 26、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年),法国哲学家,实证主义的创始人,著有《实证哲学教程》等。 27、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年),英国哲学家,实证主义代表之1,著有《孔德与实证主义》、《逻辑的体系》、《功利主义》。 28、叔本华(Arther Schopenhauer,1788-1860年),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者,著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29、克尔恺郭尔(Soren Aaby Kierkeggard,1813-1855年),丹麦哲学家,存在主义的先驱,著有《非此即彼》、《恐惧的概念》等。 30、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年),美国哲学家,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1,著有《心理学原理》、《实用主义》、《彻底经验主义论文集》。 31、尼采(Friedrich Willhelm Nietzsche,1844-1900年),德国哲学家,著有《善恶之彼岸》、《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强力意志》。 32、弗雷格(Gottlob Frege,1848-1925年),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分析哲学和数理逻辑的奠基人,著有《算术基础》。 33、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年),瑞士语言学家,结构主义的创始人,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 34、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年),德国哲学家,现象学的创始人,著有《逻辑研究》、《现象学的观念》、《笛卡尔的沉思》和《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等。 35、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65-1939年),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 36、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年),德国历史哲学家,著有《西方的没落》。 37、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年),英国历史哲学家,著有《历史研究》。 38、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年),德国哲学家,存在哲学的创始人,著有《存在与时间》、《形上学导论》、《林中路》等。 39、维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年),奥地利裔英国哲学,语言哲学或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1,著有《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 40、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年),德国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主要代表之1,著有《世Jie的逻辑结构》、《语言的逻辑句法》。 41、赖尔(Gilbert Ryle,1900-1976年)英国哲学家,日常语言学派的代表之1,著有《心的概念》等。 42、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德国哲学家,哲学解释学的创始人,著有《真理与方法》等。 43、霍克海默尔(Max Horkheimer,1895-1973年),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著有《批判理论》、《社会哲学研究》、《启蒙的辩证法》(与阿多诺合著)。 44、阿多诺(Theoder Wiesengrund Adorno,1903-1969年),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之1,著有《否定的辩证法》等。 45、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5-1979年),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之1,著有《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 46、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之1,著有《理论与实践》、《认识与兴趣》、《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 47、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年),英国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创始人,著有《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48、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年),法国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1,著有《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1种人道主义》和《辩证理性批判》等。 49、列维-史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结构主义主要代表之1,著有《结构人类学》、《野性的思维》。 50、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1908-),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之1,《从逻辑的观点看》、《逻辑哲学》。 51、库恩(Tomas Kuhn,1922-),美国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著有《科学革命的结构》、《必要的张力》。 52、拉卡托斯(Imre Lakatos,1922-1974年),匈牙利人,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学生,著有《证明与反驳》、《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53、费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d,1924-1994年),美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学生,著有《反对方法:无 *** 主义认识论纲领》、《自由社会中的科学》。 54、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年),法国哲学家,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之1,著有《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等。 55、德希达(Jacques Derrida,1931-),法国哲学家,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之1,著有《书写与差异》、《播撒》、《哲学的边缘》、《马克思的幽灵》等。 56、罗蒂(Richard. M. Rorty,1931-),美国哲学家,后现代哲学的代表之1,著有《哲学与自然之镜》、《后哲学文化》。 57、詹姆逊(Fredric Jamason,1931-),美国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之1,著有《马克思主义与形式》、《政治无意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58、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年),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著有《通往奴役之路》。 59、罗尔斯(John Rawls,1921-),美国政治哲学家,著有《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 60、诺齐克(Robert Nozick,1938-),美国政治哲学家,著有《无 *** 、国家与乌托邦》。

西方主要哲学家

1、泰勒斯(Thales,盛年约在公元前585年),古希腊哲学家,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被尊为西方哲学的始祖。(www.Niubb.net]2、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古希腊哲学家,辩证法的创始人之一。3、巴门尼德(Parmenide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古希腊哲学家,存在论(本体论)的奠基人。4、德谟克里特(Demokr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420年),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5、苏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8-399年),古希腊哲学家,与耶酥、孔子和释迦牟尼一同被尊为人类的导师。6、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著有《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巴门尼德》、《智者》等对话体著作。7、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柏拉图的学生,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许多学科的创始人,代表作《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8、伊壁鸠鲁(Epikouros,约公元前341-270年),古希腊哲学家,幸福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9、皮浪(Pyrrhon,约公元前360-270年),古希腊哲学家,怀疑主义的创始人。10、普洛提诺(Plotinos,约公元205-270年),晚期希腊哲学家,埃及人,新柏拉图主义的主要代表,著有《九章集》。11、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430年),中世纪教父哲学的最大代表,著有《忏悔录》、《上帝之城》。12、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最大代表,著有《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13、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英国经验论的始祖,著有《新工具》等。14、笛卡尔(RenéDescartes,1596-1650年),法国哲学家,近代哲学的创始人,唯理论的开创者,职业:数学家,哲学家 主要成就: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创立了解析几何 首次对光的折射定律提出了理论论证 力学上发展了伽利略运动相对性的理论 发展了宇宙演化论、漩涡说等理论学说 近代二元论和唯心主义理论著名的代表 著有《方法谈》、《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15、斯宾诺莎(Benedictus de Spinoza,1632-1677年),荷兰哲学家,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伦理学》等。[www.nIubB.nEt) 16、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人类理智论》。17、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年),德国哲学家,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单子论》、《人类理智新论》。18、巴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年),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人类知识原理》。19、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年),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人性论》、《人类理智研究》。20、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年),法国启蒙思想家,著有《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21、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年),法国启蒙思想家,著有《哲学通信》等。22、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年),法国启蒙思想家,著有《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23、拉美特利(Julien Offray de La Mettrie,1709-1751年),法国启蒙思想家,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著有《人是机器》。24、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著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25、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年),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以辩证法著称于世,著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和《哲学全书》。26、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年),法国哲学家,实证主义的创始人,著有《实证哲学教程》等。27、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年),英国哲学家,实证主义代表之一,著有《孔德与实证主义》、《逻辑的体系》、《功利主义》。28、叔本华(Arther Schopenhauer,1788-1860年),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者,著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29、克尔恺郭尔(Soren Aaby Kierkeggard,1813-1855年),丹麦哲学家,存在主义的先驱,著有《非此即彼》、《恐惧的概念》等。 30、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年),美国哲学家,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心理学原理》、《实用主义》、《彻底经验主义论文集》。[www.NiUbb.NET]31、尼采(Friedrich Willhelm Nietzsche,1844-1900年),德国哲学家,著有《善恶之彼岸》、《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强力意志》。32、弗雷格(Gottlob Frege,1848-1925年),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分析哲学和数理逻辑的奠基人,著有《算术基础》。33、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年),瑞士语言学家,结构主义的创始人,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34、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年),德国哲学家,现象学的创始人,著有《逻辑研究》、《现象学的观念》、《笛卡尔的沉思》和《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等。35、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65-1939年),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36、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年),德国历史哲学家,著有《西方的没落》。37、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年),英国历史哲学家,著有《历史研究》。38、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年),德国哲学家,存在哲学的创始人,著有《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林中路》等。39、维特根施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年),奥地利裔英国哲学,语言哲学或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著有《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40、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年),德国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主要代表之一,著有《世界的逻辑结构》、《语言的逻辑句法》。41、赖尔(Gilbert Ryle,1900-1976年)英国哲学家,日常语言学派的代表之一,著有《心的概念》等。

弗洛伊德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建立在他的独特的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的,"精神分析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原先在弗洛伊德那里也首先是指一种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科分支.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也是一种真实存在,它虽然无法用单纯的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的概念来解释,但还是有原因可寻的.由于弗洛伊德开创性的工作,人的潜意识成了科学研究的对象,精神分析学也从而成了一个心理学新的学科分支的代名.但是弗洛伊德并不满足停留在这一步,他又进一步"向前推进"了他的学说.自1910年发表《精神分析引论》以后,他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这时,他明显地开始认识到自己在心理学上的基本发现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他的学说对人类问题提供的解释远远超出了神经精神病学的狭隘范围.于是,他的立足点越来越高,探讨的问题愈来愈一般化,研究的对象从精神病患者扩大到了整个人类,把他的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广泛地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弗洛伊德研究的内容已超出了关于心理治疗方法和关于潜意识心理过程的一般性理论的范围.他使他的研究哲学化了,他的精神分析学成了一种哲学,一种社会历史学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分析学又获得了"弗洛伊德主义"的称号.弗洛伊德自以为通过把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社会现象领域,他的学说就大大地向前发展了.实际上,事与愿违,他的学说因此而出现了深刻的危机.他还在世的时候,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已出现分裂.最早起来修正他的学说的是他的两个高足--阿德勒与荣格.阿德勒提出了所谓"个体心理学".荣格则提出所谓"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去世后,居住在美国的以弗罗姆,霍尼(K.Horaney)为主要代表的一批年轻的精神分析学家,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了更加系统的修正.他们认为,精神分析学向"社会心理学"方向发展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片面地强调了人作为生物所具有的本能和欲望,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人的作用.于是,他们在基本保持精神分析学原貌的前提下,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他们使精神分析学发展成一种"新弗洛伊德主义".为了改变弗洛伊德忽视社会因素对人的作用的局限性,有些精神分析学家致力于把精神分析学"嫁接于"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后者虽然同前者是对立的,但却深刻地说明了社会理论对人的影响,因此可以弥补前者的不足.这样,从"新弗洛伊德主义"中又衍生出了所谓"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精神分析学的自然科学和哲学前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有着自然科学和哲学前提的,它是弗洛伊德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观选择的结果.1.自然科学前提变态心理学.18,19世纪,在医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乃是机械唯物论的观点,人们习惯于用生理机制上的障碍来解释精神失常.后来,医学研究中的无数临床经验表明,不少精神病患者的神经系统是完好无损的.这就启迪人们,应当在心理方面去寻找精神病的根源.于是,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应运而生.布鲁尔和夏尔科是变态心理学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者.弗洛伊德通过他们受到了变态心理学的强烈影响.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承认,他从生物学的观点看待人的倾向,以及关于人类行为的本性是被决定的"决定论"观点,主要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赫尔姆霍兹学派的能量学说.弗洛伊德把这一学派在物理学研究中所提出的"能量"的概念和能量守恒定律引入心理学的研究中.他把人的整个机体看作一个能量系统,并认为,在这个能量系统中,除了以肉体的生理形式表现的机械能,电能和化学能以外,还有在心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心理能,它们是能够相互转化的.他特别强调心理能是同性本能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能,并把这种心理能叫做"里比多"(Libido)."里比多"是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2.哲学前提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认为,一切现实的个别元素--单子--并不是物理的原子,甚至也不是通常意义的物质.每个单子是一种具有非常广延性的精神实体.单子是活动和能的中心;一个单子的微觉合成许多单子的统觉.个别水滴的声音微不可闻,无数水滴汇成的波浪澎湃的声音除耳聋者外都可以听到,前者名为微觉,后者名为统觉.据此,莱布尼兹还提出了无意识和意识的等差观念.莱布尼兹的这些理论无疑地使弗洛伊德受到启发.赫尔巴特的意识阈理论,赫尔巴特把莱布尼兹的无意识观念发展成为意识阈理论.他提出,被排挤于阈限以下的观念是无意识的,一个观念要冲出阈限上升到意识,必须和现存于意识中的其它观念适合和一致,不一致的观念不能在意识中共存.观念之间存在着冲突,它们为了在意识中得到实现而进行积极的斗争.他把因与现存于意识中的观点相冲突从而被排斥于意识之外的观念称为"被抑制的观念".赫尔巴特的这些想法对弗洛伊德有很大影响.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弗洛伊德在谈到无意识过程的存在时说,"精神分析并不是首先迈出这一步的",真正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叔本华,他把叔本华称为自己的"前辈".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时,正值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广泛流传之时.叔本华,尼采等人所开创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公开举起反理性主义的旗帜,在探索人和世界的真正的内在本性的口号下,对包括资产阶级古典人本主义倾向在内的欧洲理性主义传统进行了公开的挑战,他们要求哲学摆脱外在的虚幻世界的引诱而回复到内心世界,以此来改变欧洲哲学发展的方向.弗洛伊德吸取了这股思潮的主要观点,从而他的学说也汇入了这股思潮.

弗洛伊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建立在他的独特的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的,"精神分析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原先在弗洛伊德那里也首先是指一种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科分支.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也是一种真实存在,它虽然无法用单纯的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的概念来解释,但还是有原因可寻的.由于弗洛伊德开创性的工作,人的潜意识成了科学研究的对象,精神分析学也从而成了一个心理学新的学科分支的代名.但是弗洛伊德并不满足停留在这一步,他又进一步"向前推进"了他的学说.自1910年发表《精神分析引论》以后,他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这时,他明显地开始认识到自己在心理学上的基本发现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他的学说对人类问题提供的解释远远超出了神经精神病学的狭隘范围.于是,他的立足点越来越高,探讨的问题愈来愈一般化,研究的对象从精神病患者扩大到了整个人类,把他的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广泛地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弗洛伊德研究的内容已超出了关于心理治疗方法和关于潜意识心理过程的一般性理论的范围.他使他的研究哲学化了,他的精神分析学成了一种哲学,一种社会历史学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分析学又获得了"弗洛伊德主义"的称号.弗洛伊德自以为通过把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社会现象领域,他的学说就大大地向前发展了.实际上,事与愿违,他的学说因此而出现了深刻的危机.他还在世的时候,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已出现分裂.最早起来修正他的学说的是他的两个高足--阿德勒与荣格.阿德勒提出了所谓"个体心理学".荣格则提出所谓"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去世后,居住在美国的以弗罗姆,霍尼(K.Horaney)为主要代表的一批年轻的精神分析学家,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了更加系统的修正.他们认为,精神分析学向"社会心理学"方向发展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片面地强调了人作为生物所具有的本能和欲望,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人的作用.于是,他们在基本保持精神分析学原貌的前提下,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他们使精神分析学发展成一种"新弗洛伊德主义".为了改变弗洛伊德忽视社会因素对人的作用的局限性,有些精神分析学家致力于把精神分析学"嫁接于"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后者虽然同前者是对立的,但却深刻地说明了社会理论对人的影响,因此可以弥补前者的不足.这样,从"新弗洛伊德主义"中又衍生出了所谓"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精神分析学的自然科学和哲学前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有着自然科学和哲学前提的,它是弗洛伊德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观选择的结果.1.自然科学前提变态心理学.18,19世纪,在医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乃是机械唯物论的观点,人们习惯于用生理机制上的障碍来解释精神失常.后来,医学研究中的无数临床经验表明,不少精神病患者的神经系统是完好无损的.这就启迪人们,应当在心理方面去寻找精神病的根源.于是,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应运而生.布鲁尔和夏尔科是变态心理学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者.弗洛伊德通过他们受到了变态心理学的强烈影响.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承认,他从生物学的观点看待人的倾向,以及关于人类行为的本性是被决定的"决定论"观点,主要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赫尔姆霍兹学派的能量学说.弗洛伊德把这一学派在物理学研究中所提出的"能量"的概念和能量守恒定律引入心理学的研究中.他把人的整个机体看作一个能量系统,并认为,在这个能量系统中,除了以肉体的生理形式表现的机械能,电能和化学能以外,还有在心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心理能,它们是能够相互转化的.他特别强调心理能是同性本能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能,并把这种心理能叫做"里比多"(Libido)."里比多"是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2.哲学前提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认为,一切现实的个别元素--单子--并不是物理的原子,甚至也不是通常意义的物质.每个单子是一种具有非常广延性的精神实体.单子是活动和能的中心;一个单子的微觉合成许多单子的统觉.个别水滴的声音微不可闻,无数水滴汇成的波浪澎湃的声音除耳聋者外都可以听到,前者名为微觉,后者名为统觉.据此,莱布尼兹还提出了无意识和意识的等差观念.莱布尼兹的这些理论无疑地使弗洛伊德受到启发.赫尔巴特的意识阈理论,赫尔巴特把莱布尼兹的无意识观念发展成为意识阈理论.他提出,被排挤于阈限以下的观念是无意识的,一个观念要冲出阈限上升到意识,必须和现存于意识中的其它观念适合和一致,不一致的观念不能在意识中共存.观念之间存在着冲突,它们为了在意识中得到实现而进行积极的斗争.他把因与现存于意识中的观点相冲突从而被排斥于意识之外的观念称为"被抑制的观念".赫尔巴特的这些想法对弗洛伊德有很大影响.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弗洛伊德在谈到无意识过程的存在时说,"精神分析并不是首先迈出这一步的",真正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叔本华,他把叔本华称为自己的"前辈".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时,正值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广泛流传之时.叔本华,尼采等人所开创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公开举起反理性主义的旗帜,在探索人和世界的真正的内在本性的口号下,对包括资产阶级古典人本主义倾向在内的欧洲理性主义传统进行了公开的挑战,他们要求哲学摆脱外在的虚幻世界的引诱而回复到内心世界,以此来改变欧洲哲学发展的方向.弗洛伊德吸取了这股思潮的主要观点,从而他的学说也汇入了这股思潮.

哲学史一般分为几个价段?它们各自代表了哪些哲学形态

概括滴讲,分为“古希腊和罗马,中世纪,近代,现代”四部分。但是在西语学界,把我们所说的现代包括在近代里。 古希腊,开始是形而上学(前苏格拉底的自然哲学家们),然后认识论(智者派),到苏格拉底,开始探讨“伦理-政治”问题。而两位大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是包罗万象。之后还有后古典,比如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依然是形而上学。而怀疑论则又是认识论。 中世纪,人们都说那时黑暗,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主要形态是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当然还有“共相”问题(这又是形而上学)。对于问题的争论,分为实在论和唯名论;不过有个调和论者,叫阿伯拉尔。接着,随着历史的前进,文艺复兴来了。出现了马基雅维利、蒙田,不过这时还是零零星星的,不成体系。 后来,笛卡尔、培根开启了近代哲学,有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两派。此时的哲学家们多谈论认识论问题。当然,唯理派依然致力于形而上学的构建,如斯宾诺莎的泛神论、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而经验主义则不然。之后,出现了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德国古典诞生,再经由费希特、谢林,直至黑格尔到达巅峰。而英国那边并没有受到怎样的影响,同时期的那边则是由边沁和穆勒发展起了“功利主义”的学说;主要领域在伦理-政治方面。 在近代与现代的交接处,有实证主义、过程哲学,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等。 现代,三方面:欧陆现象学、英美分析哲学、美国实用主义(实用主义与分析哲学已联姻)。三者都发端于认识论。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不到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没有目的性去读,仅仅是被开篇苏格拉底那个不要命的问问题的故事吸引住了,一路跟到了雅典,越陷越深,后面读的很快,只是一个理论被一个理论替代的重复和迭代,也就没什么新意了。 读完一本书总结一下。 1. 认识了几个哲学家,有些熟悉,在小学或者初中课本出现过,有些陌生。 说哲学,都是从雅典说起,说雅典好像都是从苏格拉底说起,一个对怀疑固执到死的哲学家,最后死了,徒弟是柏拉图,听起来很熟悉。柏拉图的徒弟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又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威廉下面有个士兵叫笛卡尔,我瞬间想起了大学期间学的笛卡尔积,虽然我不懂是什么玩意,他最牛逼的应该就是解析几何了,把几何学转换成代数计算。他想建立一套类似欧式几何一样逻辑严谨的推演体系,然而结果不怎么滴。 斯宾诺莎认为世间万物为上帝,我们是上帝这个实体的一部分。斯宾诺莎和笛卡尔将哲学问题都当成了几何问题在研究在计算。 培根强调事实,注重实用归纳法,对应的是演绎法。 洛克认为,人出生内心是空白的,人的思想都是后天学习来的,认为笛卡尔说的人天生就有上帝的概念是无稽之谈等,没有什么“真理”可以用来推导。洛克代表了经验主义。笛卡尔是想一个一定对的真理,例如“我思故我在”然后来推导这个世界,洛克则是靠观察总结来归纳,前者每一步都很有逻辑,绝对正确,但是不能产生新的知识,后者能产生新的知识,但是不一定总结的是对的。 莱布尼茨也是一个天才,依稀记得大学高数有个莱布尼茨等式。他把和洛克辩论的书信整理成了一本《人类理智新论》,他认为物质可以无限制分成更小的东西,最后剩下的“东西”就是精神,所以他认为物质都是由精神组成的,还有一个名字叫“单子”,他的理论也就是“单子论”。 牛顿,旷世天才,计算了世界末日具体时间就在2060年。重要成就是力学,与莱布尼茨共同发明了微积分,为此干了一架,还跟发明“胡克定律”的胡克干过一架,最后压倒了胡克。因为牛顿的力学所以有了机械论,认为人都是遵循力学原理的。 休谟,23岁完成《人性论》,经验主义者。他认为可信的知识就两种:第一种是不依赖于经验的知识,第二种是可靠的知识是我们感受到的经验,看到的,摸到的。 康德,标准宅男,未婚。56岁才完成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他认为我们认识的世界都是“表象”。 黑格尔,认为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和变化中,他心中的“绝对精神”是整个历史不断运动的这个过程本身,是绝对精神在驱动历史前进,我们只是实现的工具。 叔本华,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主张克制欲望,认为人是受生命意志控制的,尽管肉体死亡,生命意志也不会死。只有增强我们的理性,用理性意志和控制感性冲动。 尼采,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他认为平等主义本质是嫉妒成性。他把道德分两种,一种是弱者的道德,表面上是同情,慈悲,谦卑,平等,本质上就是掩盖自己对强者的恐惧、嫉妒和自私。第二种是强者的道德,鼓励人们积极进取,特立独行,崇尚强大。第一种总是在禁止,第二种总是在鼓励自由创造。他反对使用弱者道德强加在强者身上。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罗素,《西方哲学史》,花花公子,一生都在把妹。他的学生维特根斯坦,富二代,著作《逻辑哲学论》。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形而上学的争论都没有意义,也没有答案,也无法证明。 2. 略微了解了下欧洲历史。 雅典西北边的马其顿把雅典给灭了,马其顿王子就是非常耳熟的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被罗马帝国给征服了。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把罗马分成了4个皇帝,加速了罗马的灭亡。 西班牙腓力二世很牛逼,美洲都是他的后花园,一度想称霸整个欧洲。再牛逼历史总会安排个人来反你的,反他的是威廉,威廉却被一个小人物刺杀了,但是荷兰还是独立了。荷兰是一个很开放的国家,很多哲学家都在这里避难。 革命党克伦威尔把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当众斩首,病死后,流亡在外的查理二世复辟把他鞭尸了。 3.宗教是一个很牛逼的组织。 犹太人中产生了犹太教,犹太教中又发展出了基督教,犹太教中的有个人保罗皈依基督教,并将基督教推广开来,教皇的统治惨不忍睹,马丁路德开始领导新教挑战教皇权威。 4.还有一些哲学成果。 形而上学,二元论,唯我论,机械论,决定论,科学,逻辑实证主义,实用主义。 5.一些名句。

必读的哲学作品有哪些?

奥古斯丁《忏悔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斯宾诺莎《伦理学》、莱布尼茨《单子论》、贝克莱《希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休谟《人类理解研究》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洛克《人类理智论》

想看些哲学方面的书,德国的不错,有很多大家比如黑格尔,康德,尼采,叔本华等人,但是后面两个又太悲观,

先从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开始,这是基础柏拉图=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柏拉图:理想国 国家篇 智者篇 对话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笛卡尔的书比较适合入门)谈谈方法斯宾诺莎:几何伦理学 莱布尼茨:单子论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小逻辑叔本华:悲观论集卷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尼采:悲剧的诞生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以上是个轮廓描述,建议先从哲学史入手。了解各派各大家的观点,读哲学书不是囫囵吞枣的背书,再通过哲学书籍的引领下要形成自己的领会才能理解哲学思想、笛卡尔是理解近代哲学的基础,如果你连笛卡尔的书都没读懂建议还是不要深入的好。叔本华的思想使理解康德和尼采得以可能 然后笛卡尔的书作为初入门的读比较好了,你错了这3个叔本华是最容易懂的,看康德也需要叔本华思想作基础

西方哲学历史脉络梳理---by 青兮

讲真,这本书蛮可爱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和《苏菲的世界》有点像,简单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介绍,还穿插了一些其他的历史比如和哲学一起发展的基督教、科学以及数学,尤其是卡尔波普尔的科学技术哲学,很少在别的哲学史上看到。再搭配上一些哲学家的生平八卦,十分逗逼,趣味性很强,就不说有时候看到那些哲学家们互相撕逼真把我逗笑了。 我对西方哲学史稍有了解,这本书虽然通俗易懂,但是我也是第一次真正建立了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用承前启后的眼光重新审视了一遍各个哲学理论。不过,也并不如本书的封面所说是“史上最严谨但又最不严肃的哲学史”,虽然我才疏学浅,还是感觉书中某些地方不够严谨,对某些哲学家的解读甚至有待商榷。不过这些后面再说,我简单梳理一下本书的历史发展脉络。 古希腊哲学下的苏格拉底:知识的产婆,疑问至死。有学生柏拉图,偏理性主义。 马其顿王子灭古希腊,建立亚历山大帝国,并很快分裂。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的老师,偏经验主义。 哲学在历史进程中虽然不断被破坏,但是还是得益于一些哲学家用生命的保护以及阿拉伯帝国的“百年翻译运动”,得以部分留存。 新的罗马帝国诞生。由于保罗的传教,诞生于犹太教的基督教得到广泛传播,保罗著有《保罗书信》,为基督的理论增加了重要内容。又经奥古斯丁的补充:“上帝赋予人类自由意志,才有了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此时期为教父哲学。 从罗马皇帝尼禄开始迫害基督徒,到戴克里先统治时的迫害最为严重。 公元286年,东西罗马分裂。西罗马君主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全面推行基督教。 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分为神圣罗马帝王和法兰西王国以及一些小国。此时为经院哲学,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理论成为巅峰。欧洲进入黑暗的教会统治时期,宗教裁判以迫害异教徒而臭名昭著。 到16世纪马丁路德引领宗教改革,建立了清教,并成就了加尔文,从此天主教和新教各占欧洲一半。但清教徒仍然继续迫害异己。 荷兰资本主义诞生,笛卡尔加入了荷兰对抗西班牙的雇佣军中。笛卡尔是数学派哲学家,理性主义,提出“我思故我在”的二元论。但也容易被推出唯我论和目的论。 笛卡尔的继承者斯宾诺斯:同为理性主义,通过演绎推理,他的本体论即“实体”就是上帝,上帝无处不在。 英国的洛克:经验主义,科学派哲学家,注重归纳法,但数学派科学家反驳此法得出的真理只为概率真理,可靠性下降。 法国的莱布尼茨:数学派哲学家,同为理性主义,提出单子论,发明了微积分,反驳经验主义不重视必然规律。 17世纪欧洲科学开始蓬勃发展,英国牛顿的力学三定律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也同样影响了哲学理论,理性主义遭受质疑。 霍布斯:机械论的代表,物理规律统治整个世界包括人类意识。从机械论可以推出以及更为极端的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 休谟:怀疑论,不仅挑战科学,还挑战宗教,哲学也岌岌可危。 与此同时,教会开始日益衰落,不仅仅因为机械论和决定论威胁其理论,还有印刷术的发展、日心说的提出、以及教会与王权的矛盾。人们的信仰开始被哲学、科学、民主主义瓜分。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登场,康德:著有《纯粹理性批判》,先天认识形式只能认识世界的表象,我们无法认识物自体,区分“自物”和“他物”,提出二律背反。 谢林和费尔巴哈继续补充康德的理论。 黑格尔:提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理性需要不断辩证才能认识客观世界,历史决定主义,即历史由矛盾律推动发展,是必然的。同时注重哲学史研究。 反对黑格尔的三位哲学家上场。1.叔本华:康德继承者,悲观主义,认为生命意志即物自体,是非理性的和盲目不自由的。其理论受到东方佛教影响。 2.尼采:没有完整的哲学体系,但提出权力意志,反对奴隶道德和弱者道德,崇拜超人这种精英主义以便更好的控制世界。(尼采不是反犹人士,只是被法西斯利用) 3.克尔凯郭尔(祈克果):揭示形而上学和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真正的选择和信仰都超越理性。 形而上学的研究开始走向衰落,同时期的科学高歌猛进,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先后发现,振聋发聩的进化论,心理学开始用科学解读人类意识,宗教节节败退,但机械论和决定论重新抬头。 在数学领域,高斯、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先后发现了非欧几何,打击了欧式几何的绝对地位。 物理学领域,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量子物理蓬勃发展,永远无法被确定的位置和动量,也没有确定的因果律(爱森堡测不准原理),打败了机械论和决定论。 哲学不断被修正,出现了逻辑实证主义,代表人物有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他们一方面重视理性,一方面重视经验,于是发现了理性思维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理性无法解释世界和指导生活。 实证主义的科学必须符合客观经验才是正确的理论。亨普尔悖论也反驳了用归纳法的概率真理。 科学似乎也受到了质疑,但波普尔提出了他的证伪主义:科学理论必须能提出一个可供证伪的事实。 实用主义是证伪主义最好的补充,科学只是描述世界的工具,必须遵守两点:1.经验主义原则;2实用主义原则。 形而上学被彻底终结,因为永远没有答案。 哲学又回到原点,法国存在主义出现,代表人物有萨特和加缪:主张存在先于本质,自由意志是存在的表现,选择与结果同在,世界是荒谬的。 全书整个脉络要点我都尽量囊括了,虽然非常粗糙但是梳理了一下感觉清晰了很多。最后作者又谈了一下对于人生的意义的理解,有一句话让我非常触动:“真正的人生,故事忽然开始,忽然结束,不一定有矛盾、冲突,也未必有高潮和结局。”是啊,我们一直以为人生本应该善始善终,其实并不是。所以我们总是活在过去和未来中,总是说等以后怎么样怎么样,却永远不明白,真正的生活,其实应该是眼前和当下。而眼前和当下,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吧。 书中有一个不太苟同的地方,即作者在描述斯宾诺莎时这样写道:“实体是善的,作为实体一部分的事物,即使单独看是邪恶的,它本身也是为了善的目的而存在,也是善的一部分。”我很好奇对于斯宾诺莎这样的观点,作者是从哪里得来的。从我之前读的书里,斯宾诺莎的整个哲学理论都是超越善恶的,斯宾诺莎在他的《伦理学》里明确说:“这是人类中心说的谬见…….善和恶这两个词本身没有表达正面或者负面的意思,因为一个事物或者相同的事物可能同时会有着善和恶。”上帝(实体)是超越于我们微不足道的善与恶之上的,善和恶是我们人类一种偏见。 所以我觉得作者对于斯宾诺莎的理解是有偏颇的,不过对于其他哲学家的解读,我就不知道了。总体来说这本书瑕不掩瑜,对于喜欢哲学却啃不动枯燥大部头的普通人来说,还是非常推荐的。

著名哲学家有哪些是唯心主义者

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 ,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学园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学生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法国),是唯理论的奠基者,他主张人心灵中有一种天赋观念;依靠理性方能认识事物和辨别真伪。这种唯理论是唯心主义的, 笛卡儿的认识论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最著名的思想就是”我思故我在”.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法国)他从唯心主义方面发展了R.笛卡尔的学说,认为除物质和精神两种实体外,还存在上帝实体。上帝不仅是万物的创造者,且自身包含着万物。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人的肉体是机器。精神与物质不能相互作用,精神只有通过心智的广延,即在上帝那里才能认识万物。他承认感觉的作用,但认为理性作用更重要、更准确。他是偶因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认为自然界除一般法则外,还存在大量由各种机缘产生的因果连锁 。海林克斯(Arnold Geulincx,1625-1669,荷兰) 笛卡尔派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和马勒伯朗士并称为偶因论者.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国), 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著有《单子论》本文是莱布尼兹把自己在许多哲学著作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高度浓缩的作品。全文共 90节,大体可分为两部分:1~48节主要论述一切实体的本性,包括实体应是构成复合物的最后单位,本身没有部分,是单纯的东西,即精神性的单子;实体本身应具有内在的能动原则等等。49~90节主要论述实体间的关系,包括前定和谐及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的学说等等。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有向宗教神学妥协的倾向,但也包含一些合理的辩证法因素,如万物自己运动的思想等。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 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叔本华认为:世界的一切都为着主体而存在,世界与人的关系是表象和表象者的关系。而表象的世界是“现象”的世界,在它之外还有一个世界即被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意志的客体化就是理念,而理念的显现就是现象。人的认识是生而为意志服务的。但人也可以作为纯粹认识主体摆脱认识为意志服务的桎梏,而进入无我(即失去了意志)的审美境界。作者还认为:人生是痛苦而悲惨的。为了免于空虚和无聊而达到解脱,最好自行绝食而死,或实行严格禁欲,彻底否定意志。叔本华哲学是从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向现代非理性主义过渡的最后一环,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开端。叔本华是少数维特根斯坦阅读并欣赏的哲学家之一。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瓦格纳把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还曾借助其理论发展了红学,成就颇高。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英国) 社会学家、不可知论者、唯心主义哲学家,实证论的主要代表.他认为以庸俗进化论为基础的综合哲学,可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主张不可知论.主要著作:《综合哲学》。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唯意志论者,他曾宣告“上帝死了!”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强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权势,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实用主义者,是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实用主义“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给自然界提供某种解释,而应当探究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因而他把作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总和的“经验”看作“头等的事实”、最基本的实在。所谓物质和思想都是通过反省从原始经验整体中分开来的产物,经验与自然、主体与客体、行动和感受都是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的。既然世界即是经验,经验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应付环境,这样,思想、理论、学说归根结底就不过是人们用以应付环境、寻求出路的工具,它们的价值在于功效,有效就是真理。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哲学家分别有哪些?

把哲学家人为的分成唯物、唯心两派本来就是十分轻浮的。在对客观世界由浅入深的研究中,谁没有摇摆彷徨过。就连马克思年轻时也参加过青年黑格尔学派……另外,就是为什么把物质的本性叫做客观规律的就是唯物主义叫做天道、逻各斯、绝对理念之类的就是唯心主义呢?相信以后的科学能够在精神和物质上找到越来越多的共同点

唯心主义的哲学家有哪些?代表作有什么

1)贺麟 《文化与人生》 2002出版 主题是唯心主义的中国文化观 2)贺麟 《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2002出版 主题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右翼的一面 3)贺麟选集——北大哲学门经典文库 是目前较易找到的贺麟文选,重点是近代唯心论简释等文 4)柏拉图 希腊奴隶主贵族的政治思想家,古代希腊唯心主义哲学最主要的代表 主要著作:《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 5)黑格尔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者。 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 6)莱布尼茨《单子论》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它直接导致了神的存在

喜欢看哲学心理学书的女生,怎么样?

喜欢看哲学心理学书的女生,怎么样? 很好啊,歌手王菲就很喜欢看这些的,现在她又信佛呢。看这类书的人都是著有自己的头脑,稳重,看事物不会只看表面而是看其本质的,有分析思辨的的能力,不会人云亦云,对待任何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而在常人看来这就是怪,很特立独行,其实是因为人们不理解。我就很喜欢这样的女人,很有深度,修养、气质也好。 哲学心理学群 非常好的主意。 喜欢哲学心理学适合什么工作知乎 欢哲学和心理学的人都是很有内涵的,有机会接触接触佛学,佛法是最高深、政法方面的或老师。 考个心理咨询证书,当心理咨询师;或者进 *** 工作。 哲学(Philosophy)传统包括了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的研究。这些学科试图回答对于世界起源,知识如何获得,以及善恶等观念的问题。基本上,哲学的基本方法是运用理性对于这些问题提出论证。但是,哲学的实际范畴与定义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哲学是什么?”在哲学传统之中是充满分歧与倍受争议的。 哲学心理学的问题 1.我推荐雅克·拉康 雅克·拉康我认为是继荣格之后又一伟大的精神分析家。现在国内其著作只有三联出版社的《拉康选集》因为大师的著作即使在其国内(法国)也有很多未出版,要想更多了解其人详情还需亲自搜寻。以我对拉康的了解来看,其著作思想实在伟大,但因为其著作实在太晦涩难懂,即使法国人也只有少部分精神贵族才能享受,所以推荐新书《雅克·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或者其他人写的有关拉康的哲学书籍。上述新书本人就受益匪浅。 2关于女权主义,我仍然推荐拉康著作,拉康的思想也对当代女权主义影响很深,他没有专门论述女权,但是后人根据其思想引申不少内容,推荐《拉康与后女性主义》是后现代交锋丛书中的一本,还有很多女权作者只要是写有关拉康的都可以搜寻一看。 3.即使精神分析也吸收了不少尼采叔本华的思想,拉康本人也的精神分析也吸收了语言学思想,当代哲学发展为研究语言学的倾向,如果提问者真正有志於哲学探索,我建议还是先读拉康,拉康的哲学思想也比较新。另外推荐一部电影《当尼采哭泣》。 有愿意加入哲学心理学q群的吗 疯狂 学女生学心理学怎么样 心理学不管谁学都很好,就算最后不走心理学这条职业路,其实你懂得揣摩他人心里,会给你的能力加分的。比方说销售工作,就是人和人的交流,其实你懂得客户的想法,就能正确推销。比方说,文员,你懂得领导或老板的意思。就能更好的执行,并且工作有提前性。会得到领导和老板的赞赏。反正不管什么行业,基本都是人和人的交流。很有用的---心理学 学心理学的女生怎么样?好追嘛? 楼上的一看就是抄袭的 我诚实一点,不好追,但正是因为学心理的,所以更容易被感动。 关键是楼主会不会感动人了。 我喜欢看书:心理学、哲学、物理 我是心理学专业的, 可以提供你一些书籍: 如果你想系统的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的话, 可以找一系列心理学教材, 基础的有《普通心理学》(最基础的)《社会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比较有趣)《犯罪心理学》…… 很多,你可以去大的书店找,有很多地方的~北大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可以多关注一下~ 如果你想和生活贴近一点的书的话, 一本是《心理学与生活》,兰皮封面,比较贴近生活,很容易读~ 还有一本是《心理月刊》,很好的杂志,我一直都在看,每个月16~20号就陆续可以在报亭买到了~【我强力推荐】~ 概述哲学心理学发展的历程? 从无到有 推荐给我一些哲学心理学类书吧 1.哲学史 一般来说哲学史是最适合于初学者的,学习哲学史,同时可以参照《哲学导论》之类的书,但记住哲学家不等於哲学史家,研究完了哲学史,对整个哲学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后,必须深入钻研原著。 西方哲学的话,先看《苏菲的世界》,小说性质的哲学史,可读性强,比较容易接受。 如果嫌简单的话再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这本书文笔很美,但观点不一定客观,最好只是读了对于对哲学有个大概印象。 北大老教授赵敦华写的《西方哲学简史》也不错。 所罗门的《大问题》是08年新出的,文笔不错,容易让人读进去。 中华书局出的邓晓芒搞得《西方哲学史》比较新。 希尔贝克的《西方哲学史》上海译文,也比较新,有时能从新视角来看问题。 敦尼克的《哲学史》,三联,体验一下那个时期“批判”的 *** 。 梯利、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比较枯燥但经典。 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就比较难了,一般看它的话是研究黑格尔本身多于研究哲学史。 之后,对现代哲学有兴趣可以看看赵敦华的《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张汝伦的《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 施太阁缪勒的《当代哲学主流》 中国哲学的话,建议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胡适的那本叫《中国哲学史大纲》,但是不全只有诸子部分。其实学习中国哲学史可以用《中国思想史》代替,推荐葛兆光的。 2.原著 拿些对西方历史有影响的社科名著吧,大部分但不全是哲学,但是都有些思想深度: 《理想国》柏拉图 《形而上学》《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几何原本》欧几里得 《历史》希罗多德 《上帝之城》圣奥古斯丁 《神学大全》托马斯阿奎那 《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新工具》培根 《第一哲学沉思集》笛卡尔 《利维坦》霍布斯 《思想录》帕斯卡尔 《人类理解论》洛克 《天体执行论》哥白尼 《伦理学》斯宾诺莎 《单子论》莱布尼兹 《新科学》维科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 《柏克莱哲学对话》乔治。贝克莱 《人性论》大卫。休谟 《哲学辞典》伏尔泰 《社会契约论》、《忏悔录》卢梭 《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 《精神现象学》、《小逻辑》、《哲学全书》黑格尔 《物种起源》达尔文 《资本论》卡尔。马克思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尼采 《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时间与自由意志》柏格森 《心理学原理》威廉。詹姆士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 《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 《感觉的分析》马赫 《数学原理》怀特海、罗素 《逻辑大全》胡塞尔 《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 《世界观的心理学》雅斯贝尔斯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 《存在于虚无》萨特 《存在的勇气》保罗。梯利希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卡尔。波普尔 《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读后感

这是目前为止,最好的一本哲学普及读物。好到什么程度?一定会成为那种经典:任何一个对哲学感兴趣,却又毫无基础的人,当他想要了解到这门学科时候,就会有人理所当然的推荐:看这本《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就足够了。在这本书之前,哲学领域可以称为经典的另一本入门读物,是《苏菲的世界》。除此之外,那些别人推荐的书,要么太深奥看不懂,要么太枯燥看不下去。可是《苏》我依然看不下去,尽管它号称最好的哲学入门书。我甚至沮丧的认为,是我自己太笨,而哲学又太难,难到我根本不知它是研究什么的。所以虽然我一直很好奇,却找不到一扇门来真正了解哲学。直到看完这本书,我忽然发现其实不是这样。哲学是一门充满魅力和传奇的学科,和普通人的世界也息息相关。以前会觉得它很陌生高远,是因为没人帮着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仅仅从这一点,我就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这本书比《苏菲的世界》要更好。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并不是真的想要精通哲学问题,而是出于心底里的好奇,想要了解一些诸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是谁?”“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什么卵用。可就是好奇。林欣浩成功的用这些问题作为这本书的开头,吸引我往下读起来。他并没有拽什么高逼格的哲学名词,而是讲历史,从哲学史的开端讲起。任何事物的开端都是一段故事,于是在那些有意思的历史故事中,我明白了,哲学从一开始,只是因为好奇,只是因为怀疑。唯一不同的是,那些能成为哲学家的人们,是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一群人。他们的胡思乱想,开启了这门伟大的学问。接下来,就如同一场刺激的智力飞驰体验,每一个哲学家和他的哲学观点以此展现在面前,我们可以看到这群最伟大的天才们,是如何一路不停推翻、重建这门学问。让我感动的是,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并不只是冷冰冰的观点介绍。作者带着真诚的善意,和平和的态度,把每一位哲学家的观点都放入他们所处的时代之中,即使在今后被证明谬误,也讲清楚了它们对哲学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及这些观点背后闪耀的智慧光芒。整个阅读过程,犹如浏览人类智慧发展的漫长画卷,那种波澜壮阔的感觉丝毫不亚于看一部伟大的史诗小说。时而强者辈出,华山论剑;时而众生迷茫,绝世英雄拔剑斩出明路;时而天灰地暗,绝境中苦苦坚守,薪火相传……当哲学不再是一堆苦涩艰深的概念,而是以相伴着历史、宗教、科学一同发展、变化的面貌出现在书中时,我终于能对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有了从未有过的清楚认识。作为一本优秀的科普书,作者在趣味性和严谨性的平衡做到了极致。“我思故我在”、“形而上学”、“二律背反”、“因果律”、“唯心主义”、“车库里的龙”……当作者把高大上的哲学名词背后的真正含义,幽默精准的诠释清楚之后,我才明白之前对于这些概念的认识有着巨大的谬误,羞愧之余感到颇为幸运,至少问道未晚。这是作者笔力的体现,能把枯燥的东西讲的有趣好玩的能力。而对于实在无法用一两句话讲清楚的复杂理论,或者暂时没有公认明确结论的观点,作者总会很谨慎的表明自己的态度,让读者自行判断。这是作者态度的体现,在风趣的文风下,是严谨自持的态度,这是真正做学问,写科普应有的态度。哲学是一门太特别的学科。有的时候觉得它很简单,只要能思考,会发问的,好像人人都可以研究。有的时候又觉得它太复杂,无数难解的哲学问题,穷尽最优秀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甚至艺术家,都难以找到正确答案。看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这两者其实是不冲突的。简单,是因为贯穿哲学史的怀疑精神,是人人都可以具备的。复杂,是因为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它和其他的所有学科一样,是需要投入巨大的心血,才有可能艰难的向前走出一步。我不会把哲学当做人生的追求目标,因为明白这是不自力量。但从现在开始,我从心底里尊重那些哲学家们,虽然他们在书中,走下了神坛,褪去光环,有着普通人一样的性格缺点和各种逸闻,可这样他们的形象反而更加真实。这些伟大的智者,是真正推动人类前行的先驱啊!很高兴有这么一本书,能够让我在平凡的生活中,短暂的抛开现实束缚,有了一段畅快的与最聪明的人类思维共游的美妙旅程。最后,感谢作者,写出这样幽默、风趣、严谨,并带有自己独特情怀的经典之作。

西方著名哲学家有哪些?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其主要哲学思想是理念论。《理想国》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亚里士多德(约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笛卡儿(1596~1650),法国哲学家。主要著作:《方法谈》、《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论灵魂的激情》。斯宾诺莎(1632~1677),法国哲学家,主要著作:《伦理学》、《知性改进论》、《神学政治论》、《笛卡儿哲学原理》莱布尼茨(1646~1716),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自然科学家。主要著作:《神正论》、《人类理智新论》、《单子论》、《形而上学谈话》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视灵者的幻梦》、《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卢梭(1712~1778),瑞士兼法国籍的哲学家、作家、政治理论家。叔本华(1788~1860),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代表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界中的意志》。尼采(1844~1900),著名德国哲学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希腊悲剧哲学》、《不合时宜的思考》、《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斯宾塞(1820~1903),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的代表人物。1852年发表论文《进化的假说》,首次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分析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主要哲学著作:《论几何学的基础》、《莱布尼茨的哲学》、《数学原则》、《数学原理》、《哲学问题》、《逻辑原子主义哲学》、《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萨特(1905~1980),法国作家、哲学家。法国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方法论若干问题》。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著作《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等。

在哲学观念上持唯心主义立场的是谁?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柏拉图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学院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学生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中国北宋时,有几个和尚看到旗子被风吹动,一个说“这是风动”,另一个说“这是旗动”,第三个说“这是心动”。柏拉图和第三个和尚的观点就是唯心主义。因为他们强调精神决定物质,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实际,也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更不可能有效地改造世界。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饿了,就要吃东西,总不能靠精神填饱肚子。 笛卡尔  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法国),是唯理论的奠基者,他主张人心灵中有一种天赋观念;依靠理性方能认识事物和辨别真伪。这种唯理论是唯心主义的, 笛卡儿的认识论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最著名的思想就是”我思故我在”. 马勒伯朗士  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法国)他从唯心主义方面发展了R.笛卡尔的学说,认为除物质和精神两种实体外,还存在上帝实体。上帝不仅是万物的创造者,且自身包含着万物。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人的肉体是机器。精神与物质不能相互作用,精神只有通过心智的广延,即在上帝那里才能认识万物。他承认感觉的作用,但认为理性作用更重要、更准确。他是偶因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认为自然界除一般法则外,还存在大量由各种机缘产生的因果连锁 。 海林克斯  海林克斯(Arnold Geulincx,1625-1669,荷兰) 笛卡尔派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和马勒伯朗士并称为偶因论者. 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国), 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著有《单子论》本文是莱布尼兹把自己在许多哲学著作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高度浓缩的作品。全文共 90节,大体可分为两部分:1~48节主要论述一切实体的本性,包括实体应是构成复合物的最后单位,本身没有部分,是单纯的东西,即精神性的单子;实体本身应具有内在的能动原则等等。49~90节主要论述实体间的关系,包括前定和谐及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的学说等等。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有向宗教神学妥协的倾向,但也包含一些合理的辩证法因素,如万物自己运动的思想等。 黑格尔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大学(符腾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1775年1月27日-1854年,1790年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谢林比黑格尔的思想成熟的更早,但是从1804年从客观唯心主义走向天主教神学,逐渐失去了其思想的合理性)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 叔本华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 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叔本华认为:世界的一切都为着主体而存在,世界与人的关系是表象和表象者的关系。而表象的世界是“现象”的世界,在它之外还有一个世界即被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意志的客体化就是理念,而理念的显现就是现象。人的认识是生而为意志服务的。但人也可以作为纯粹认识主体摆脱认识为意志服务的桎梏,而进入无我(即失去了意志)的审美境界。作者还认为:人生是痛苦而悲惨的。为了免于空虚和无聊而达到解脱,最好自行绝食而死,或实行严格禁欲,彻底否定意志。叔本华哲学是从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向现代非理性主义过渡的最后一环,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开端。叔本华是少数维特根斯坦阅读并欣赏的哲学家之一。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瓦格纳把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还曾借助其理论发展了红学,成就颇高。 斯宾塞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英国) 社会学家、不可知论者、唯心主义哲学家,实证论的主要代表.他认为以庸俗进化论为基础的综合哲学,可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主张不可知论.主要著作:《综合哲学》。 尼采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唯意志论者,他曾宣告“上帝死了!”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强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权势,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 杜威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实用主义者,是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实用主义“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给自然界提供某种解释,而应当探究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因而他把作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总和的“经验”看作“头等的事实”、最基本的实在。所谓物质和思想都是通过反省从原始经验整体中分开来的产物,经验与自然、主体与客体、行动和感受都是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的。既然世界即是经验,经验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应付环境,这样,思想、理论、学说归根结底就不过是人们用以应付环境、寻求出路的工具,它们的价值在于功效,有效就是真理。

请哲学牛人精辟、准确的地谈谈莱布尼茨、牛顿、爱因斯坦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

1.牛顿的时空观认为 空间像是一个空的盒子(容器),它是独立存在的,它的存在与盒子里的物质或物体的状态没有任何关系;时间像是一条匀速流淌的河流,它也是与物质无关的绝对独立的存在。2.莱布尼茨的时空观认为 时空是单子(不可还原的存在)的属性,即时空是一种附属物 而不是独立的绝对存在。参见《单子论》http://baike.baidu.com/view/782383.htm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读过后没太懂。相对论(狭义)的结论有6个(证明过程我不完全懂,不过它们已经被实证了),理论前提有两个。结论是:①运动的钟会变慢②运动物体在运动方向上长度缩短③‘同时"是相对的④光速不可逾越⑤在低速下相对论力学可以变为牛顿力学⑥E=mc2;狭义相对论成立的前提是:①相对性原理:物理定律在所有惯性系都相同②光速不变原理:光速在所有惯性系值都相等。哲学上讲时空的理论,值得一提的还有贝克莱和康德的理论。4.贝克莱认为时空是主观的,是依赖人(主体)而存在的,只有经验的主观性 并不存在客观性,即你不经验时空 时空就不存在。5.康德综合了上述几种看法之后 提出了时空具有“经验的实在性”与“先天的观念性”,即在经验之后 时空是实在的,在经验之前(注意这是康德最伟大的理论贡献之一)它具有先天的观念性,即在经验之前 时空就已经作为‘先天认识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之中。

学好数学要学好哲学么?

你说的是数理逻辑,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一种哲学的观点。我认为你的看法似乎在这两者之间有点偏颇了,罗素尝试将以逻辑的哲学方法解释数学的合理性,可以说是失败了,严格意义上说哲学家都有鄙视数学的态度,这种不以任何经验基础建立的抽象符号,和真的概念相差太远了。我认为你要好好理解一下逻辑的含义,不要与数学方法混淆了。我自己也讨厌数学的概念,明显在给人一种绝对性的导向意识,我们的思维好像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证明到一个形式上,你如果学久哲学甚至会讨厌数学。数学形式的本体论,这只是作者自以为是的一种统一吧,完全令人费解,一个哲学家看到这句话,非气死不可。其实作者只是想要让数学在哲学占有一种合理的地位,可惜许多人的努力都失败了。

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及作品.

1)贺麟 《文化与人生》 2002出版 主题是唯心主义的中国文化观2)贺麟 《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2002出版 主题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右翼的一面3)贺麟选集——北大哲学门经典文库是目前较易找到的贺麟文选,重点是近代唯心论简释等文4)柏拉图 希腊奴隶主贵族的政治思想家,古代希腊唯心主义哲学最主要的代表主要著作:《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5)黑格尔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者。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6)莱布尼茨《单子论》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它直接导致了神的存在

莱布尼茨的哲学学说又叫什么

他属于 理性主义。。在他之前 有 笛卡尔 和 斯宾诺莎。。 他主要的 理论是 单子论。。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总结笛卡尔。。思维与广延 这两种实体。。精神和物质。。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作用。。斯宾诺莎。。无限思维和无限广延的实体(上帝:无限存在,包含一切 - 泛神论) 精神和物质(思维与广延) 是单一实体的 两种不同活动方式。。莱布尼兹。。单子。。相互独立。。不干扰。。但是由于 前定和谐 所以能够组成和谐统一的实体 莱布尼兹的 单子。。不是 像 德谟克利特 (原子论)和 伊壁鸠鲁 提出的 物质原子理论。。单子是 超于 物质 超于 逻辑的 先存在 之物。。而且 携带 “力和能”。。 莱布尼兹。。对于 伦理的观点。。恶 产生于 善这个 “有限事物的缺乏” 上帝创造了 有限的 善。。善是 前件 至善是 后件。。

西方哲学的主要观点

西方哲学的重要观点一、时空观时空观的实质是人能观测到的时间的长度,它取决于空间的大小,因而超光速对人类无意义。例释:光速与即时矛盾,及我们所能看到的光,并非瞬时的太阳光,人永远不能看到即时的光,时空观是揭示外在之物与应手之物区别的一个直接表现。二、单子论与先定和谐这一观点最早起源于巴门尼德,他曾说“存在是一个球体”,存在之间的表现不同,实者则相同。单子不开窗户,但预定和谐,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形式和秩序。例如人不直接交往,但人类交往的形式和学说存在和运用。注意:我们要明白哲学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对应。以莱布尼茨“单子为什么不开窗”为例,他所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所接触的是我们所理解的世界中的存在者”。比如与某人握手,我握手和他被握手之间其实是预定和谐的,人们不可以感知到不被自己感知的东西。而感知不到的东西(思维也是一种感知),我们就认为它是真正的虚无,但这种东西是否存在?则无法为我们所知。也就是说,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是以自己的感知为限度的,而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感知的世界和公共的预定价值结构。人尽可以和自己所感知的事物打交道,而不能直接和别人接触。三、概念=生活方式因果性是中世纪哲学的分支现象,近代则全面铺开,成为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对象化的、现实的生活方式。四、理性与结构性用知识(理性)把世界看得清楚,然后说世界是合理的(结构性),这是整个近代哲学的特点。

犬儒主义哲学家第欧根尼

犬儒主义的来龙去脉 犬儒主义(Cynicism)是个外来词,中文里本来没有现成的对应词汇,通常将它理解为讥诮嘲讽,愤世嫉俗,玩世不恭。这些理解大致不差,不过,我们若想对犬儒一词有更完整的把握,有必要略略追溯一下它的起源和演变。 我们知道,犬儒主义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西诺普的狄奥根尼。这派哲学主张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力倡回归自然(这使人想起老庄哲学,想起某些魏晋名士)。据说狄奥根尼本人住在一个桶里(又有一说是住在瓮里),以讨饭为生。有人讥笑他活得象条狗,他却不恼。“犬儒”之称由此得名。关于狄奥根尼,有段故事很著名,一天,亚历山大御驾亲临,前来探望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狄奥根尼,问他想要什么恩赐;狄奥根尼回答说:“只要你别挡住我的太阳。” 和玩世不恭恰恰相反,早期的犬儒是极其严肃的,狄奥根尼是一个激烈的社会批评家。他立志要揭穿世间的一切伪善,热烈地追求真正的德行,追求从物欲之下解放出来的心灵自由。狄奥根尼确实愤世嫉俗,他曾经提着一个灯笼在城里游走,说:“我在找一个真正诚实的人。” 随着犬儒哲学的流行,其内涵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后来的犬儒派们发表宏论,竭力鼓吹清贫生活的无比美好,甚至把人们正常的感情也讥为愚蠢。一位名叫德勒斯的犬儒派就说:“我的儿子或妻子死了,那难道就有任何理由应该不顾仍然还在活着的我自己,并且不再照顾我的财产了么?”(这使人想起庄子死了老婆鼓盆而歌的故事)超脱到了这一步,未免就有些矫情,就和冷酷分不清界限了。还是这位德勒斯,某富翁送给他一笔钱,他收下了,对富翁说:“你慷慨大度地施舍给我,而我痛痛快快地取之于你,既不卑躬曲膝,也不唠叨不满。”这里暗含的逻辑是,金钱本是无所谓的东西,我若拒绝你的馈赠,倒显得我把金钱看得太重,太当回事了。我若收下金钱又表示感谢,那也是把金钱看重了,当回事了。因此,正确的做法就是,只要你肯给,我就若无其事地收下它。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这种态度看上去很洒脱,但好象又有些无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问题在于,金钱本来是重要的东西,不是不重要的东西。只不过在生活中还应该有别的东西比金钱更重要。所以,在坚持更高价值的前提下看轻金钱是高尚的;没有更高的追求却又摆出轻视金钱的姿态就不是高尚而只能是做作了,因此,倘若是无功受禄,正常人总会感觉不安。这就是为什么德勒斯以不把金钱当回事为理由而若无其事地收下别人的馈赠,会给人以不知廉耻之感。早期的犬儒派是依据一种道德原则去蔑视世俗的观念,后期的犬儒派依然在蔑视世俗的观念但却失去了依据的道德原则。这就引出了一个始料不及的后果:既然无所谓高尚,也就无所谓下贱。既然没有什么东西是了不得的,因而也就没有什么东西是要不得的。不难想象,基于这种无可无不可的立场,一个人可以很方便地一方面对世俗观念做出满不在乎的姿态,另一方面又毫无顾忌地去获取他想要获取的任何世俗的东西。于是,对世俗的全盘否定就变成了对世俗的照单全收,而且还往往是对世俗中最坏的部分的不知羞耻的照单全收(别充假正经)。于是,愤世嫉俗就变成了玩世不恭。 狄奥根尼坚持真善,揭穿伪善,这种批评精神被后来者扭曲得面目全非。一位人称嘲讽者吕西安的犬儒派以揭穿伪善的名义,压根否认世间存在有真善。在吕西安笔下,那些天真地追求德性的人都不过是大傻瓜而已。按照这派人的看法,世间之人只有两种,要么伪君子,要么真小人。犬儒一词后来的含义就是把人们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归结为纯粹的自私自利。不错,犬儒派既嘲讽有权有势者,也嘲讽无权无势者,但前者并不在乎你的嘲讽,“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后者却必须赢得人们的同情支持。所以,犬儒派客观上是有利于强势者不利于弱势者。这样,犬儒派就从现存秩序的激进批评家变成了既得利益者的某种共犯合谋。 犬儒一词的演变证明,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其间只有一步之差。一般来说,愤世嫉俗总是理想主义的,而且是十分激烈的理想主义。玩世不恭则是彻底的非理想主义,彻底的无理想主义。偏偏是那些看上去最激烈的理想主义反倒很容易转变为彻底的无理想主义,其间原因何在?因为,许多愤世嫉俗的理想主义者在看待世界时缺少程度意识或曰分寸感,对他人缺少设身处地的同情的理解,不承认各种价值之间的紧张与冲突,这样,他们很容易把世界看成一片漆黑,由此便使自己陷入悲观失望,再进而怀疑和否认美好价值的存在,最终则是放弃理想放弃追求。“世界既是一场大荒谬、大玩笑,我亦唯有以荒谬和玩笑对待之。”一个理想主义者总是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之后才变成犬儒的,但正如哈里斯所言:“犬儒不只是在过去饱尝辛酸,犬儒是对未来过早地失去希望。” 说来颇具讽刺意味,早期的犬儒是坚持内在的美德和价值,鄙视外在的世俗的功利。可是到后来,犬儒一词正好变成了它的反面:只认外在的世俗的功利,否认内在的德性与价值。王尔德说:“犬儒主义者对各种事物的价钱一清二楚,但是对它们的价值一无所知。” 儒学派(来自希腊文的κu03cdων,“狗”)是古希腊一个哲学学派,由苏格拉底的学生安提西尼(u1f08ντισθu03adνηu03c2 )创立。该学说提倡回归自然,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要求人克己无求,独善其身。由于中文里本无现成的对应词汇,在中国大陆犬儒主义常被理解为讥诮嘲讽、愤世嫉俗、玩世不恭。最著名的犬儒学派人士是安提西尼的弟子狄奥根尼。儒主义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西诺普的狄奥根尼。这派哲学主张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力倡回归自然(这使人想起老庄哲学,想起某些魏晋名士)。据说狄奥根尼本人住在一个桶里(又有一说是住在瓮里),以讨饭为生。有人讥笑他活得象条狗,他却不恼。“犬儒”之称由此得名。关于狄奥根尼,有段故事很著名,一天,亚历山大御驾亲临,前来探望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狄奥根尼,问他想要什么恩赐;狄奥根尼回答说:“只要你别挡住我的太阳。” 和玩世不恭恰恰相反,早期的犬儒是极其严肃的,狄奥根尼是一个激烈的社会批评家。他立志要揭穿世间的一切伪善,热烈地追求真正的德行,追求从物欲之下解放出来的心灵自由。狄奥根尼确实愤世嫉俗,他曾经提着一个灯笼在城里游走,说:“我在找一个真正诚实的人。” 随着犬儒哲学的流行,其内涵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后来的犬儒派们发表宏论,竭力鼓吹清贫生活的无比美好,甚至把人们正常的感情也讥为愚蠢。一位名叫德勒斯的犬儒派就说:“我的儿子或妻子死了,那难道就有任何理由应该不顾仍然还在活着的我自己,并且不再照顾我的财产了么?”(这使人想起庄子死了老婆鼓盆而歌的故事)超脱到了这一步,未免就有些矫情,就和冷酷分不清界限了。还是这位德勒斯,某富翁送给他一笔钱,他收下了,对富翁说:“你慷慨大度地施舍给我,而我痛痛快快地取之于你,既不卑躬曲膝,也不唠叨不满。”这里暗含的逻辑是,金钱本是无所谓的东西,我若拒绝你的馈赠,倒显得我把金钱看得太重,太当回事了。我若收下金钱又表示感谢,那也是把金钱看重了,当回事了。因此,正确的做法就是,只要你肯给,我就若无其事地收下它。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这种态度看上去很洒脱,但好象又有些无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问题在于,金钱本来是重要的东西,不是不重要的东西。只不过在生活中还应该有别的东西比金钱更重要。所以,在坚持更高价值的前提下看轻金钱是高尚的;没有更高的追求却又摆出轻视金钱的姿态就不是高尚而只能是做作了,因此,倘若是无功受禄,正常人总会感觉不安。这就是为什么德勒斯以不把金钱当回事为理由而若无其事地收下别人的馈赠,会给人以不知廉耻之感。早期的犬儒派是依据一种道德原则去蔑视世俗的观念,后期的犬儒派依然在蔑视世俗的观念但却失去了依据的道德原则。这就引出了一个始料不及的后果:既然无所谓高尚,也就无所谓下贱。既然没有什么东西是了不得的,因而也就没有什么东西是要不得的。不难想象,基于这种无可无不可的立场,一个人可以很方便地一方面对世俗观念做出满不在乎的姿态,另一方面又毫无顾忌地去获取他想要获取的任何世俗的东西。于是,对世俗的全盘否定就变成了对世俗的照单全收,而且还往往是对世俗中最坏的部分的不知羞耻的照单全收(别充假正经)。于是,愤世嫉俗就变成了玩世不恭。 狄奥根尼坚持真善,揭穿伪善,这种批评精神被后来者扭曲得面目全非。一位人称嘲讽者吕西安的犬儒派以揭穿伪善的名义,压根否认世间存在有真善。在吕西安笔下,那些天真地追求德性的人都不过是大傻瓜而已。按照这派人的看法,世间之人只有两种,要么伪君子,要么真小人。犬儒一词后来的含义就是把人们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归结为纯粹的自私自利。不错,犬儒派既嘲讽有权有势者,也嘲讽无权无势者,但前者并不在乎你的嘲讽,“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后者却必须赢得人们的同情支持。所以,犬儒派客观上是有利于强势者不利于弱势者。这样,犬儒派就从现存秩序的激进批评家变成了既得利益者的某种共犯合谋。 犬儒一词的演变证明,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其间只有一步之差。一般来说,愤世嫉俗总是理想主义的,而且是十分激烈的理想主义。玩世不恭则是彻底的非理想主义,彻底的无理想主义。偏偏是那些看上去最激烈的理想主义反倒很容易转变为彻底的无理想主义,其间原因何在?因为,许多愤世嫉俗的理想主义者在看待世界时缺少程度意识或曰分寸感,对他人缺少设身处地的同情的理解,不承认各种价值之间的紧张与冲突,这样,他们很容易把世界看成一片漆黑,由此便使自己陷入悲观失望,再进而怀疑和否认美好价值的存在,最终则是放弃理想放弃追求。“世界既是一场大荒谬、大玩笑,我亦唯有以荒谬和玩笑对待之。”一个理想主义者总是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之后才变成犬儒的,但正如哈里斯所言:“犬儒不只是在过去饱尝辛酸,犬儒是对未来过早地失去希望。” 说来颇具讽刺意味,早期的犬儒是坚持内在的美德和价值,鄙视外在的世俗的功利。可是到后来,犬儒一词正好变成了它的反面:只认外在的世俗的功利,否认内在的德性与价值。王尔德说:“犬儒主义者对各种事物的价钱一清二楚,但是对它们的价值一无所知。”

犬儒主义,伊比鸠鲁派等等哲学上的名词怎么解释呢?

犬儒主义(Cynicism)是个外来词,中文里本来没有现成的对应词汇,通常将它理解为讥诮嘲讽,愤世嫉俗,玩世不恭。这些理解大致不差,不过,我们若想对犬儒一词有更完整的把握,有必要略略追溯一下它的起源和演变。 我们知道,犬儒主义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西诺普的狄奥根尼。这派哲学主张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力倡回归自然(这使人想起老庄哲学,想起某些魏晋名士)。据说狄奥根尼本人住在一个桶里(又有一说是住在瓮里),以讨饭为生。有人讥笑他活得象条狗,他却不恼。“犬儒”之称由此得名。关于狄奥根尼,有段故事很著名,一天,亚历山大御驾亲临,前来探望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狄奥根尼,问他想要什么恩赐;狄奥根尼回答说:“只要你别挡住我的太阳。” 和玩世不恭恰恰相反,早期的犬儒是极其严肃的,狄奥根尼是一个激烈的社会批评家。他立志要揭穿世间的一切伪善,热烈地追求真正的德行,追求从物欲之下解放出来的心灵自由。狄奥根尼确实愤世嫉俗,他曾经提着一个灯笼在城里游走,说:“我在找一个真正诚实的人。” 随着犬儒哲学的流行,其内涵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后来的犬儒派们发表宏论,竭力鼓吹清贫生活的无比美好,甚至把人们正常的感情也讥为愚蠢。一位名叫德勒斯的犬儒派就说:“我的儿子或妻子死了,那难道就有任何理由应该不顾仍然还在活着的我自己,并且不再照顾我的财产了么?”(这使人想起庄子死了老婆鼓盆而歌的故事)超脱到了这一步,未免就有些矫情,就和冷酷分不清界限了。还是这位德勒斯,某富翁送给他一笔钱,他收下了,对富翁说:“你慷慨大度地施舍给我,而我痛痛快快地取之于你,既不卑躬曲膝,也不唠叨不满。”这里暗含的逻辑是,金钱本是无所谓的东西,我若拒绝你的馈赠,倒显得我把金钱看得太重,太当回事了。我若收下金钱又表示感谢,那也是把金钱看重了,当回事了。因此,正确的做法就是,只要你肯给,我就若无其事地收下它。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这种态度看上去很洒脱,但好象又有些无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问题在于,金钱本来是重要的东西,不是不重要的东西。只不过在生活中还应该有别的东西比金钱更重要。所以,在坚持更高价值的前提下看轻金钱是高尚的;没有更高的追求却又摆出轻视金钱的姿态就不是高尚而只能是做作了,因此,倘若是无功受禄,正常人总会感觉不安。这就是为什么德勒斯以不把金钱当回事为理由而若无其事地收下别人的馈赠,会给人以不知廉耻之感。早期的犬儒派是依据一种道德原则去蔑视世俗的观念,后期的犬儒派依然在蔑视世俗的观念但却失去了依据的道德原则。这就引出了一个始料不及的后果:既然无所谓高尚,也就无所谓下贱。既然没有什么东西是了不得的,因而也就没有什么东西是要不得的。不难想象,基于这种无可无不可的立场,一个人可以很方便地一方面对世俗观念做出满不在乎的姿态,另一方面又毫无顾忌地去获取他想要获取的任何世俗的东西。于是,对世俗的全盘否定就变成了对世俗的照单全收,而且还往往是对世俗中最坏的部分的不知羞耻的照单全收(别充假正经)。于是,愤世嫉俗就变成了玩世不恭。 狄奥根尼坚持真善,揭穿伪善,这种批评精神被后来者扭曲得面目全非。一位人称嘲讽者吕西安的犬儒派以揭穿伪善的名义,压根否认世间存在有真善。在吕西安笔下,那些天真地追求德性的人都不过是大傻瓜而已。按照这派人的看法,世间之人只有两种,要么伪君子,要么真小人。犬儒一词后来的含义就是把人们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归结为纯粹的自私自利。不错,犬儒派既嘲讽有权有势者,也嘲讽无权无势者,但前者并不在乎你的嘲讽,“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后者却必须赢得人们的同情支持。所以,犬儒派客观上是有利于强势者不利于弱势者。这样,犬儒派就从现存秩序的激进批评家变成了既得利益者的某种共犯合谋。 犬儒一词的演变证明,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其间只有一步之差。一般来说,愤世嫉俗总是理想主义的,而且是十分激烈的理想主义。玩世不恭则是彻底的非理想主义,彻底的无理想主义。偏偏是那些看上去最激烈的理想主义反倒很容易转变为彻底的无理想主义,其间原因何在?因为,许多愤世嫉俗的理想主义者在看待世界时缺少程度意识或曰分寸感,对他人缺少设身处地的同情的理解,不承认各种价值之间的紧张与冲突,这样,他们很容易把世界看成一片漆黑,由此便使自己陷入悲观失望,再进而怀疑和否认美好价值的存在,最终则是放弃理想放弃追求。“世界既是一场大荒谬、大玩笑,我亦唯有以荒谬和玩笑对待之。”一个理想主义者总是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之后才变成犬儒的,但正如哈里斯所言:“犬儒不只是在过去饱尝辛酸,犬儒是对未来过早地失去希望。” 说来颇具讽刺意味,早期的犬儒是坚持内在的美德和价值,鄙视外在的世俗的功利。可是到后来,犬儒一词正好变成了它的反面:只认外在的世俗的功利,否认内在的德性与价值。王尔德说:“犬儒主义者对各种事物的价钱一清二楚,但是对它们的价值一无所知。” ⒉ 专制与犬儒 密尔早就指出,专制使人变成犬儒(这使人联想起王夫之的话:“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专制既是一种极端的专制,因此它更会使人变成犬儒。在**专制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容易变成犬儒。统治者变成犬儒,因为他们早就不相信他们口头上宣讲的那套理论和原则,他们只把那些理论和原则当做维护权力的手段以及镇压反抗的借口。在被统治者方面,当他们一旦意识到自己在冠冕堂皇的旗帜下实际上处于被愚弄被压迫的境地,很容易转而对一切美好的价值失去信心。尤其是在试图反抗又遭到严重的挫折之后。这样,他们就可能放弃理想,放弃追求,甚至反过来嘲笑理想,嘲笑追求——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这样,他们就变成了犬儒。当然,统治者的犬儒主义和被统治者的犬儒主义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广义地讲,它们都可以归入犬儒主义。 按照欧文·豪的分析:极权主义有三个阶段,(一)、乌托邦,令人心醉神迷的天堂理想,它诱发了狂热,而狂热则导致了(二)大规模的恐怖和人间地狱,然后,狂热与恐怖被耗尽,于是,(三)、人们变得玩世不恭,“看透一切”,政治冷感,即犬儒主义。 我以为极权主义有四个阶段,在狂热和恐怖之后常常还发生过反抗,在反抗受挫之后才会出现普遍的犬儒主义。极权统治靠人们的狂热而建立,通过大规模的恐怖而得以巩固,但是,狂热和恐怖都不可能持久,最后是靠着人们的消沉与冷漠,极权统治才得以维系。 ⒊史密斯笔下的俄国人 美国记者赫德里克·史密斯在他那本写于一九七六年的《俄国人》一书中,向读者讲述了在勃烈日涅夫时代弥漫于苏联社会的犬儒主义。我们知道,自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后,苏联社会出现了所谓“解冻”即有限的自由化时期。随着自由化运动的深入推进,苏共当局重新加强控制。其后,赫鲁晓夫被黜,勃烈日涅夫上台,进一步压制自由化运动,致使该运动渐趋沉寂。正是在这种情势下,犬儒主义蔓延,构成当时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史密斯发现,在苏联,**主义意识形态实际上已经很少有人相信,首先是苏共领导人自己就不再相信(顺便一提,不久前,勃烈日涅夫的侄女柳芭发表回忆录,其中写到,勃烈日涅夫当年曾对自己的弟弟说:“什么**主义,这都是哄哄老百姓听的空话。”)史密斯引用一位莫斯科的科学家的话,“意识形态可以起两种作用——或者是作为一种象征,或者是作为一种理论,两者不可得兼。我们的领导人把它用来作为一种象征,作为断定其他人是否忠诚的一种方法,但它并不是这些人身体力行的一种理论。它不是活的理论”。好比赵高在金殿上指鹿为马,以此测试群臣,看谁是跟自己的谁是不跟的。一位高级编辑指出,现今当政的这些苏共领导人是没有信仰的人,“是一些对一切都无所谓的人。他们所要的是权力,纯粹是权力”。这位编辑说,虽然上上下下的人都不再相信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对各种事情也并非没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一到了正式的场合,他们却照旧举手拍掌,重复着官方的陈词滥调。人们明知这一切是毫无意义的,是逢场做戏,“可是你必须去玩它”。 许多俄国人既然抱着看破红尘的态度,因此,当他们发现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人真的坚持某种理念,某种理想主义,简直觉得惊奇。在一次国际和平大会上,一位苏联代表团的成员就对美国代表的较真深感意外。他私下问史密斯:难道这些美国人真的认为他们能够发挥作用,能够影响现实政治吗? 史密斯认识一个苏共少壮派官员。看上去此人是充满矛盾的复合体。他一方面在和朋友谈话中批评时政,攻击腐败,俨然是个改革家;另一方面,他又对本国的政治感到自豪,为自己能身处权势集团而踌躇满志。他清楚地知道斯大林时代的恐怖,也不愿意再回到那个时代,但与此同时,他又对斯大林靠强权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红色帝国而十分骄傲。一方面,他很乐意向别人显示他的思想解放,根本不相信官方的教条。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善于掩盖个人观点,对自己在党内会议上以善于发言著称而得意。其实,这正是苏共新一代官员的一种典型——无信仰的、犬儒式的机会主义者。“可见,”史密斯总结道,“个人只要服从听话,不公开向意识形态挑战,不管信也好不信也好,都不是关键问题。” 伴随着看穿一切的思潮的流行,物质主义也开始泛滥。这后一点倒也情有可原。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折腾,俄国人已经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党许下的诺言又在哪里?无怪乎人们会这样想:“人只活一世,而这一世是短促的。所以,请给我一点东西吧。别老是许给未来呀!”物质主义的泛滥进一步冲掉了残存的理想主义。许多人为了一点点物质利益——为了一次出国机会,为了分得一套房子或搞到一部新汽车——甘愿放弃自己的独立政见。这样,当局无须乎再采取大规模的恐怖措施,就足以控制住它治下的广土众民。 少数勇敢的持不同政见者依然在发出他们的声音。在起初一段时期,他们赢得了广泛的尊敬,虽然敢于公开表示这种尊敬的人不多。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到后来,当局对异议人士泼污水,在一部分人中间竟然也得到某种响应。史密斯对此大惑不解。一位名叫瓦连京·图尔钦的异议人士对他解释说:“人群中有一种难以相信的犬儒主义。诚实的人使得那些沉默的人由于没有大胆说话而有负罪感。他们无法了解别人怎么会有勇气去干他们本人所不能干的事。因而他们感到不得不攻击别人以安慰自己的良心。第二,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他们觉得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人,都在欺骗自身之外的每一个人。苏联人好象妓女一样,因为自己是妓女,便认为所有的女人都是妓女。苏联人认为整个世界是分为党派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党或那个党的成员,根本没有真正的诚实,根本没有人支持真理。如果有人说他是公正的,是只讲真理的,那么,他就是在说谎骗人。这种犬儒主义给当局帮了大忙:使知识分子就范,把不听话的异议人士排斥于社会之外。虽然人们可以到西方去旅行和收听西方的电台。但只要普遍存在着这种犬儒主义,他们就会认为那不过是另一派在说话,所以也就值不得当真了。这种犬儒主义提供了极权国家今天的稳定,以代替斯大林时期的大规模恐怖。” 在新形势下,正象一位数学家讲的那样:“提倡玩世不恭是控制的基本方法。”伊比鸠鲁(Epicurean, 西元前341~前270年)也在雅典建立了自己的学园。他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里特(Democritus, 西元前476~前370年)的「原子论」,既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看到了内因的作用。他宣扬「无神论」,认为人死魂灭。斯多葛派把自然神化,伊比鸠鲁派却把神还归自然。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伊比鸠鲁派提倡寻求快乐与幸福,但他所主张的快乐绝非肉欲物质享受之乐,而是排除情感困扰后的心灵宁静之乐。伊比鸠鲁派生活简朴节制,目的就是要抵制奢侈生活对身心的侵袭。伊比鸠鲁派发誓放弃政治生活,但并非对世界漠不关心,他认为最大的快乐是友谊,个人的幸福就在於友谊和社会之中。参考资料:转载

犬儒哲学的犬儒哲学内涵的变化

随着犬儒哲学的流行,其内涵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后来的犬儒派们发表宏论,竭力鼓吹清贫生活的无比美好,甚至把人们正常的感情也讥为愚蠢。一位名叫德勒斯的犬儒派就说:“我的儿子或妻子死了,那难道就有任何理由应该不顾仍然还在活着的我自己,并且不再照顾我的财产了么?”(这使人想起庄子死了老婆鼓盆而歌的故事)超脱到了这一步,未免就有些矫情,就和冷酷分不清界限了。还是这位德勒斯,某富翁送给他一笔钱,他收下了,对富翁说:“你慷慨大度地施舍给我,而我痛痛快快地取之于你,既不卑躬屈膝,也不唠叨不满。”这里暗含的逻辑是,金钱本是无所谓的东西,我若拒绝你的馈赠,倒显得我把金钱看得太重,太当回事了。我若收下金钱又表示感谢,那也是把金钱看重了,当回事了。因此,正确的做法就是,只要你肯给,我就若无其事地收下它。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这种态度看上去很洒脱,但好像又有些无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问题在于,金钱本来是重要的东西,不是不重要的东西。只不过在生活中还应该有别的东西比金钱更重要。所以,在坚持更高价值的前提下看轻金钱是高尚的;没有更高的追求却又摆出轻视金钱的姿态就不是高尚而只能是做作了,因此,倘若是无功受禄,正常人总会感觉不安。这就是为什么德勒斯以不把金钱当回事为理由而若无其事地收下别人的馈赠,会给人以不知廉耻之感。早期的犬儒派是依据一种道德原则去蔑视世俗的观念,后期的犬儒派依然在蔑视世俗的观念但却失去了依据的道德原则。这就引出了一个始料不及的后果:既然无所谓高尚,也就无所谓下贱。既然没有什么东西是了不得的,因而也就没有什么东西是要不得的。不难想象,基于这种无可无不可的立场,一个人可以很方便地一方面对世俗观念做出满不在乎的姿态,另一方面又毫无顾忌地去获取他想要获取的任何世俗的东西。于是,对世俗的全盘否定就变成了对世俗的照单全收,而且还往往是对世俗中最坏的部分的不知羞耻的照单全收(别充假正经)。于是,愤世嫉俗就变成了玩世不恭。

Slavoj Zizek的哲学属于西方哲学的哪一流派?

一方面,他是一位法国式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在斯洛文尼亚,对雅克·拉康著作耳熟能详的人数,与熟练使用斯洛文尼亚语的人数相当);

下列关于希腊哲学实践精神的表现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DA项,希腊哲学家把追求智慧的思辨作为神圣的活动,它使人获得神的知识,使人接近神,说法正确,排除。B项,哲学的实践精神表现为理性伦理学。除犬儒派和昔兰尼派等少数人外,希腊哲学家都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理性,说法正确,排除。C项,自从苏格拉底发出哲学家要关心人事的号召以后,哲学家无不以改善公众事务为己任,说法正确,排除。D项,希腊哲学的政治功利性并不是第一位的,实践是思辨的结果和效用,说法错误,当选。

古希腊哲学家 住在木桶里的 是哪个

第欧根尼。第欧根尼住所不是木材做成的,而是泥土做的贮物桶。这是一个破桶,显然是人们弃之不用的。住这样的地方他并不是第一个,但第欧根尼确实是第一个自愿这么做的人,这出乎众人的想法。第欧根尼(希腊文Διογνη 英文Diogenēs,约公元前412—前324)“锡诺帕的第欧根尼”(Diogenēs o Sinopeus,亦译狄奥根尼、戴奥真尼斯)古希腊哲学家,出生于一个银行家家庭,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活跃于公元前4世纪,生于锡诺帕(Σινπη,Sinopeus,现属土耳其),卒于科林斯。第欧根尼的真实生平难以考据,但古代留下大量有关他的传闻轶事。扩展资料:第欧根尼的相关介绍:作为一个苦行主义的身体力行者,他居住在一只木桶内,过着乞丐一样的生活。每天白天他都会打着灯笼在街上“寻找诚实的人”。第欧根尼揭露大多数传统的标准和信条的虚伪性,号召人们恢复简朴自然的理想状态生活。后来他师承苏格拉底的弟子安提斯泰尼,以身作则发扬了老师的“犬儒哲学”,试图颠覆一切传统价值。第欧根尼将犬儒学派发扬光大。而第欧根尼个人的出名主要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桶里,并且在亚历山大去看第欧根尼的时候,让亚历山大让开,不要挡住第欧根尼的阳光。第欧根尼决心像狗一样生活下去,这就是犬儒的由来。第欧根尼拒绝接受一切的习俗——无论是宗教的、风尚的、服装的、居室的、饮食的、或者礼貌的。他对“德行”具有一种热烈的感情,他认为和德行比较起来,俗世的财富是无足计较的。他追求德行,并追求从欲望之下解放出来的道德自由:只要你对于幸运所赐的财货无动于衷,便可以从恐惧之下解放出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欧根尼(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犬儒

犬儒哲学的嘲讽者吕西安的观点

狄奥根尼坚持真善,揭穿伪善,这种批评精神被后来者扭曲得面目全非。一位人称嘲讽者吕西安的犬儒派以揭穿伪善的名义,压根否认世间存在有真善。在吕西安笔下,那些天真地追求德性的人都不过是大傻瓜而已。按照这派人的看法,世间之人只有两种,要么伪君子,要么真小人。犬儒一词后来的含义就是把人们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归结为纯粹的自私自利。不错,犬儒派既嘲讽有权有势者,也嘲讽无权无势者,但前者并不在乎你的嘲讽,“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后者却必须赢得人们的同情支持。所以,犬儒派客观上是有利于强势者不利于弱势者。这样,犬儒派就从现存秩序的激进批评家变成了既得利益者的某种共犯合谋。

用哲学的视角看微观的世界

自从发现新冠以来,世人无不被它搞得焦头烂额,三年来整个世界都深受其害,都有无奈小虫的感慨,冠状病毒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东东? 观生命起源一书, 一:胚种说:(生命来自天外)陨石上的氨基酸。 二:大诞生(地球自发产生生命)一小堆化学物质的抽动,吸收营养一分为二的裂变聚合形成生命细胞和微生物(被人类命名为细胞,细菌,病毒,真菌)。 世界上所有的动物,植物,昆虫以及所有其他有生命的东西和我们都信奉遗传法则,所以生命本一家。 这一观点说明世界万物都由单生命体细胞演变而来,大的生命体是单生命体的聚合体,包括(体细胞,细菌,病毒真菌)。 用哲学视点看人体构件:可不可以理解为:(人体细胞+微生物组成的共生菌体)。属于人类的只是躯壳和一副骨架,因为单独的细胞本身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的最小单元是微生物,我们的生命是微生物的聚合体,恰恰是这些被我们命名的细菌,病毒,真菌维系我们生命,他们才是人体的主人(就像人类主宰地球)。 现在生理学研究资料证实: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身体被细菌,病毒,和真菌在内的数以万计的微生物占据,这些微生物被称为共生菌群,他们就像我们的武装力量相互制约维持我们系统稳定不受微生物侵袭。人体体细胞和共生菌群(细菌,病毒,真菌),缺一不可。 不要梦想彻底杀死病毒和细菌,除了人类与他玉石俱焚,就像哪吒动画片里的小白云说的台词,这是个无解的魔咒! 有些微生物是人体的居民,就像我们共同寄生在地球上的人类,冠状病毒的侵袭就是他想寄居在我们人体,病毒天生就是寄生细胞,本身并不致病,所有症状是:《新生病毒和人体细胞与人体共生菌群DNA不同的排斥反应》。 现在的新冠病毒人类还没有实质性办法制约和消灭它,暂时只有躲着他。打有效的疫苗和药物方向就是刺激我们的人体细胞和共生菌体产生噬菌体制约和消灭它才是正确的唯一方法。 (西方国家采取的是国家代价最低的并不人道的自体免疫,用生命代价取得群体免疫,因为他们信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一种结果最后新冠会消失,如(非典病毒)。一种结果新冠DNA和人体与共生菌群DNA匹配成功成为人体的共生菌群的一部分,但极有可能是一条无法驯服的狗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来咬你一口。人们没有永久性的免疫力,可重复感染。 一般病毒的变异就是病毒向人体寄生菌群的示好,一般病毒的目的不是消灭人类,是想寄生于人类。 (冠状病毒在自然界不能生存只寄生于脊椎动物,这次可能是其他脊椎动物上的冠状病毒向人体转移)。 有时候新病毒的侵袭未必是坏事,他会刺激人体抗体系统使人类抗体系统更强大,这是自然进化法则,森林里假如没有食肉性动物,食草性动物就会失去奔跑能力,老弱病残不会清理,食草性动物就会退化灭绝一样。 就像美国的制裁,威胁,技术垄断却让我们更强大! 一般情况按病毒的裂变速度和规律病毒会很快能和宿主寄生菌群DNA匹配,变为无症状和无伤害入侵,但这次很诡异!不停的有加强变异毒株出现,最近出现复合体毒株,假如认定人为制造将是最大的反人类恶行!比如美国制造的艾滋病毒永远和人DNA不匹配像一条恶狗永远攻击人类! 打个比方:现在的米国想称霸世界称王带冠子(冠状病毒),到处惹事生非掠夺 社会 财富,害世界动荡!人们很排斥但没有办法制约他,怎麽办,躲着他!韬光养晦,只能当有能力和他抗衡的时候消灭他或制服他! 现在老美的抗病毒药是和其他抗病毒药一样以抑制病毒蛋白酶的机理杀死病毒的,西方医学的抗病毒药,抗生素不是好东西!打打杀杀就像他们发明的核弹头,尽管有所谓的靶向作用,杀死病原体的同时也会严重破坏人体细胞和破坏共生菌群的稳定,假如人类共生菌群遭到破坏人体框架结构受损坏, 生命就像房子一样损毁垮塌! 现在癌症患者和糖尿病患者这么多可能就是抗生素破坏共生菌群引起的(有待专业研究),还好国家出台了限抗令!谨慎使用西药吧!他能毁了我们整个民族!现在是危言耸听! 历史 会验证这一切!!! 中国医生用四维哲学体系认识诊断治疗疾病,指导思想是《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治疗方针扶正祛邪。这是哲学体系的大智慧!有待于你慢慢品!!! 现在无症状感染冠状病毒的病人很多,这是好消息,病毒在弱化。也是坏消息,他的传播更隐秘,速度更快。人们若知他本质应遵从国家防疫部署,做好隔离和防护,及时打疫苗避他时日(打疫苗的目的就是用减弱病毒刺激抗体系统产生抗体),等人体产生抗体和寄生菌群产生噬菌体才能结束!如果用西方医学的打打杀杀治疗来对付它才真是违背自然得不偿失! 俗语: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估计今年的疫情很快就能好转,相信我们的祖国会很快有处置策略,我们是龙的传人,放下抱怨,服从领导,众志成城取得抗疫成功!待到鲜花盛开时,举国同庆!!! 博爱堂主岳善民 2022年03月24日

哲学家反思的"我是谁"到底是个什么问题

某种程度我可以把我初期的思考归于对主体性的思考,或称之为对我是什么的思考,对认识你自己这个任务的追寻。在进一步谈论前,我想我有必要说明我究竟是什么?——正比如这句话,第一个我无疑指这个在写东西的作者,而第二个则是相对概念化的,也让我们疑惑的我本身。可这种我本身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比较容易认同的是我在做的一些事,比如我在回忆过去,我为朋友订婚而高兴,我抬起手臂拍蚊子等等。我正是在做着这些事情,可做着这些事情的我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不知道。或许这一点就像是我们因为眼睛长在自己身上而看不清自己的全貌,因为我们正是“我”,所以看不到我究竟如何?可如果承认这样的话,我本身的存在就是没有根基的(无法实证),但是我们却无法否定它的存在。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的时候,因为我始终在思考抑或其他什么。这个否定的过程正如庄周梦蝶,黑客帝国,但是这个所谓最确定的东西—我—也是那么诡密,这单从理论上说其实是比较让人绝望的。哲学上有一个经典的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从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它的悠久历史,毕竟在现代化思潮作为主流的如今问人从哪里来到哪去实在没什么意义。科学会说,这是不科学的,意识是大脑的功能,在人死后人自然就没了,而人在精子和卵子相遇之前更是无从谈起。总之,我对这个问题的热情已经被科学消灭了,毕竟在我并未对生死困惑的年纪,科学就已经灌输了一套解释给我。但我是谁这个问题的魅力科学消灭不了,正是因为这困惑以更直观的方式给予我们,正是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我(这更是以一种难以言说的方式)。科学纵使说出我是大脑的论断,却无法解释我们被它激起的惊奇。下面我简单说下主体性问题究竟如何?而这我以为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来实现:一如我们上文提过的我们能像把握一块石头一样去把握主体嘛?我无法做到,面对着我这一片虚无,我更多的感觉只是我必须存在。比如我们经常说的灵魂,我们又何尝真正的感受过吗?我们可以想个聪明些的答案,我们感受到的一切都是“我自己”,也就说“我”是我们感知的一切存在的一个最基本的属性,可这样我究竟是什么我们仍不知道,笑问,任何东西都具有和都不具有的区别究竟有多大呢?黑格尔曾如此重视否定,在此表现为差别,其意义可见一斑。我先澄清我在思考以此来说明我的存在是很荒唐的。单从文字上说,肯定“我在思考”即已经肯定了我的存在,这个推理其实就约等于定义。这个所谓的反推是很奇怪的,在我们真正的思考过程中,我想问“我”以什么方式在场呢?意思就是我们可是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我”而且其确定性肯定性足够实现主体间性意义上的认同?我们如果真正的回忆思考的过程的话我们会发现“我”始终是缺席的。我更多只是在反思中显现,而换句话说我更多是语言上的,而且是一个所指不明的常用词汇。当然这里或许有人可以反驳说灵魂只在此刻显现,当你回忆它的时候是发现不了的。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看待这个意见,一是就算如此这样的“我”能被认同嘛(一般这种表述指的是实证意义上的认同)?一来我们没有其他方面的例证可参考,另一方面就算是此刻我们也内省不到“我”的存在。于是,某种程度上这个反驳只能进一步修改以可能达到说明我的存在的目的,就是将我的存在归为一个在新的维度(比如视觉方式我们可以认为是一个维度,听觉是一个,而我的存在是以第N感的方式)显现的东西被我们知觉——这其实也陷入了奥卡姆剃刀之局,而当我们以求真的目光观之,我的存在被忽视了,以此说来我的存在之谜的答案就是我出于一些原因只能被感受而不能被证明。但这可能嘛?第二种看法是给予这种反驳以肯定的。这个反驳事实上让我感觉是很亲切的,某种程度上说我就是这么认为的。萨特等形而上学家分析过一个模型,第一步是被意识的某物。第二步我意识到某物。第三部我意识到自己意思到某物。想要发展出第四五步大家可以自己去推。这里举这个例子只是说明真正的我总是这个意识者,而这个意识者想要捕捉自己某种程度上就要不断地后退,举一例比如我们盯着一棵树看,事实上那时整个世界就只有树罢了(或者说可以被承认的只有树罢了),可我们知道是——我在看树。也就是那一张“只有树的世界图景”应该是还有一个“我”才对。可事实上我们无法办到给那张图加上点什么。我们通过视域融合的方式可以意识到是“我在看树”——可是这时我又出现在认识行为背后。这里千万别搞混,“被意识到的我”不具有证明的效力,而这个意识到我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行为,这时真正的被设想有证明效力的我正是这个认识者,可它本身没有被认识。到它被认识的时候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者,而这个沦为“被意识的我”也就失去了意义。这个讨论中我们要注意一点,“被意识的我”怎么就不一样了呢?原因在于说“我被意识到”理由就不够充分,除了我这个单词被反复提及外“我”并没有任何程度上暴露了自身。其实就目前的讨论而言,说“我”在于此刻的感受,是一种格式塔的东西多近乎一种妄想我们还是适可而止吧,最后略提身体意义上的我。如果一个人公然宣称我是身体的话那么受到的嘲笑是可想而知的。而事实上心理学行为主义就有这种倾向,科学教给我的也有这种倾向。不过这里如果从哲学上讨论的话(哲学仅做爱智之意),身体必然不会是视觉意义上的身体,因为如果这样的话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他者不都是一个个“自我”了。其实认为我是肉体还是比较有创意的,现象学家注意到过自己身体和别人身体本质的不同,而且身体提供了一个让我解除无所指的尴尬的机会。不过总的来说认为“我”的存在的本质是由于肉体还是说不过去的。毕竟意识中的想象也好,文字流动也好一般都不归于肉体。下面不谈关于主体的相对专业的问题——其实我们也可以很简单的一言以蔽之,我是必须存在的,因为我们聊天也好,追求兴趣也罢都需要“我”存在为前提。某种程度上一涉及到意义,我就必须存在。其实在我们没开始思考主体性之前,对我的观念也就有了。其实就日常生活领域来说,问“我存在吗”都难以问到位,比如你问别人你觉得你自己存在吗?如果他是你朋友会毫不犹豫回答你我当然存在。而如果是陌生人那估计就会回一句神经病,在日常的用语中"我"更多意味着活着以及并未受压迫的一种状态。我只是一种感受到的“内发的欲望”的朦胧化——这一点学术化就是心理学的人格概念。(我们的各种渴望:坠地即有的对乳汁的渴望,嘴唇对乳头触感的渴望,身体对合适温度,合适触感的渴望,大一些对玩具的喜爱,青春开始萌动的爱情,离家还可能会对父母产生留恋等等。)到这里关于主体的导论就差不多了,本人原创,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由浅至深自学哲学?

一、明确知识体系,理顺知识结构,全面把握知识的基本内容生活与哲学由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及历史唯物主义等几大版块组成,每一版块均有其基本概念与基本线索。有道是纲举目张,所有知识都可以被一张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抽象到具体的知识网络所涵盖。因此,学生一定要在脑海中形成高中哲学主题知识框架,结合课本目录,自己动手或在老师的帮助下构建知识网络,将每一版块的关键词、基本原理等内容简扼地列举出来并加以背诵记忆,如此方能做到提纲挈领,将全盘知识烂熟于胸。同时,在学习每一部分时应注意两大线索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展开来讲又包括原理名称、原理内容、方法论内容及反对的错误倾向。具体到教材知识来说,唯物论部分核心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认识论部分核心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重视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发挥正确认识和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辩证法部分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此外,还包括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即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和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则分为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要求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理解为主,善于思考,辅以背诵记忆,勤加练习哲学学习相比于思想政治其他模块内容较为抽象,决定了学好哲学决不能依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而应是理解为主,背诵、练习为辅。在课堂上,只有师生高效率地默契配合,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即时掌握基本知识要领。讲授时,老师应力图避免枯燥乏味,要善于从身边事物入手,循循善诱,举例说理。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消化课堂内容,而学生也应积极配合,认真听讲,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深入探索问题本质,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决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高中生更应注重在思考中分析比较各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课下的背诵与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趁热打铁,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精读熟记,或每天安排一定时间专门记忆、复习哲学基本概念、及方法论内容。就学习实践来看,做题练习也很重要,尤其是主观题,在发散解题思维、锻炼答题思路、培养解题技巧等方面,其作用不容小觑

《非理性的人(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非理性的人》([美]威廉·巴雷特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lHwM-Gj3QS1-A1yDObR1Q 提取码:qnc0书名:非理性的人作者:[美]威廉·巴雷特著译者:段德智豆瓣评分:8.8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年份:1995.12页数:344内容简介:本书对存在主义哲学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被美国和西方哲学界公认为英语国家中介绍、研究存在主义的最优秀的著作。作者简介:威廉·巴雷特(William Barrett,1913~1992),美国哲学家,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之一。其主要著作有《非理性的人》、《什么是存在主义》、《自我与本能》等。《非理性的人(精)》是威廉·巴雷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被公认为英语国家中研究、解释和介绍存在主义的最优秀的著作,在美国和整个西方哲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它在问世后多次再版,畅销不衰,至今仍被一些大学列为“当代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课程的教科书。

有哪些关於哲学的书籍?

关於哲学方面的经典书籍有哪些? 西方哲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奥古斯都:《忏悔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洛克:《人类理解论》、《 *** 论》。斯宾诺莎:《人类理智新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密尔:《论自由》。体谟:《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纯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原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尼采:《悲剧的诞生》、《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胡塞尔:《逻辑研究》、《现象学的观念》。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福柯:《词与物》、《知识考古学》。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约翰u2022罗尔斯《正义论》。 中国哲学看《新编诸子集成》系列的书。 关於哲学的书,有哪些比较好呢? 1.哲学史如果不是为了考试,一般来说哲学史是最适合于初学者的,学习哲学史,同时可以参照《哲学导论》之类的书,但记住哲学家不等於哲学史家,研究完了哲学史,对整个哲学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后,必须深入钻研原著。 西方哲学的话,先看《苏菲的世界》,小说性质的哲学史,可读性强,比较容易接受。 如果嫌简单的话再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这本书文笔很美,但观点不一定客观(本书在历史学、社会学与文学上也有自己的地位),最好只是读了对于对哲学有个大概印象。 北大老教授赵敦华写的《西方哲学简史》也不错。 所罗门的《大问题》是08年新出的,文笔不错,容易让人读进去。 中华书局出的邓晓芒搞得《西方哲学史》比较新,涉及较广但不专。 希尔贝克的《西方哲学史》上海译文,也比较新,有时能从新视角来看问题。 敦尼克的《哲学史》,三联,体验一下那个时期“批判”的 *** 。 梯利《西方哲学史》、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我推荐的最佳的选择但是需要一定基础)的哲学史比较枯燥但经典,适合一读再读。 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就比较难了,一般看它的话是研究黑格尔本身多于研究哲学史。 之后,对现代哲学有兴趣可以看看威廉巴雷特的《非理性的人》(文笔相当好)还有一些教材:赵敦华的《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张汝伦的《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 施太阁缪勒的《当代哲学主流》 中国哲学的话,建议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胡适的那本叫《中国哲学史大纲》,但是不全只有诸子部分。其实学习中国哲学史可以用《中国思想史》代替,推荐葛兆光的。 2.原著 拿些对西方历史有影响的社科名著吧,大部分但不全是哲学,但是都有些思想深度: 《理想国》、《巴门尼德篇》 柏拉图 《形而上学》《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几何原本》欧几里得 《历史》希罗多德 《三论》西塞罗 《上帝之城》、《忏悔录》圣奥古斯丁 《九章集》普罗提诺 《神学大全》托马斯阿奎那 《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新工具》培根 《第一哲学沉思集》笛卡尔 《利维坦》霍布斯 《思想录》帕斯卡尔 《人类理解论》洛克 《天体运行论》哥白尼 《伦理学》斯宾诺莎 《单子论》莱布尼兹 《新科学》维科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 《柏克莱哲学对话》乔治。贝克莱 《人性论》大卫。休谟 《哲学辞典》伏尔泰 《社会契约论》、《忏悔录》卢梭 《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康德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费希特 《先验唯心论体系》 《精神现象学》、《小逻辑》、《哲学全书》黑格尔 《物种起源》达尔文 《资本论》卡尔。马克思 《非此即彼》克尔凯郭尔(祁克果)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尼采 《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时间与自由意志》柏格森 《心理学原理》威廉。詹姆士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 《论美国的民钉》托克维尔 《金枝》弗雷泽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 《感觉的分析》马赫 《数学原理》怀特海、罗素 《逻辑研究》胡塞尔 《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 《世界观的心理学》雅斯贝尔斯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汤普森 《历史研究》汤因比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思。韦伯 《存在于虚无》萨特 《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 《存在的勇气》保罗。梯利希 《世界的逻辑构造》卡尔纳普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卡尔。波普尔 《人论》卡西...... 有哪些关於哲学入门的书籍值得推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二房 链接:zhihu/...449480 来源:知乎 以我来看,并没有人给苦主正确的书单,也没人是这些问题的专业。没人能回应他(1)观念论(问主说的唯心主义)、(2)多元论、(3)辩证法,等三个理论与概念的相关书目。问题并不在于别人给他书单,而是在于他对如何找到书目增进自我能力,这点还没培养,既然是哲学的问题,就该用哲学的方式回,而不是开一堆看似有用的书单。   以我哲学所研究生和助教的经验告诉你,你的问题太空泛,谁回答你都有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怎么回答都可以,不论是学术鸡汤单,或心灵鸡汤单,怎么开都行。但这样开单给你,都是害你,根本就不是入门,只不过是路过哲学这间大房子,在里面坐久一点而已,没有更多。因此我要换另一种方式,也就是教你如何自己找书。   首先,我先说明你的问题,这通常也是初学常犯的错误──找名家书单,有腿就抱,但这图样图信剖。你的问题不在于书单,因为哲学太大了,开书单只有两种意味,第一是吓吓本科生和社会大众,第二是专门真的要研究的,但如果你是后者,通常自己就会找专门的书和论文的参考书目,自己就会找出那些书是该读的,也不会上来知乎问。因此,我认为要告诉你,你该如何建立书单,自己找靠谱的书。   你要懂得使用两样工具(1)SEP 和(2)哲学字典,你要学会找书单,首先要学会查字典,这同时也是各个学科的基本功夫,懂得使用工具书,很多同学都不懂得使用工具书,十分可惜。以下介绍SEP和哲学字典的使用方式: (1)SEP史丹佛哲学字典: SEP: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网路哲学百科,内容比较新,是比较权威的网路哲学字典。SEP大致上包罗了英美哲学界的近5年的研究成果,可以让你看到目前学界研究的近况,每个条目都是由该领域的专家撰写与更新。   那么如何查书单,点进去SEP后,输入你要的名词,找到相关的条目,就直接往下拉,就会看到参考书目,这些就是关于这个领域的基本书单,包含原典及重要文章,这都是专家写稿子用的,比起一堆非专业的人,好太多了。例如你想找的唯心论(ideali *** ),可以ideali *** 一条:Ideali ***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下面就一堆书和文章,你可以挑选你有兴趣的来看,入门的就是读懂SEP的条目介绍,精通就是至少把这下面的书和文章,虽然不到专家,但也比很多本科生强。 对应到你提的三个类别,请自寻到该页面下查询: 1. 观念论 ideali *** :Ideali ***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 多元论 :Search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EP多元论有两种,请参阅两条目) 3. 辩证法 dialectic:Search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EP没有专门条目,但列出相关条目,可以看你是要找Kant的辩证法或谁的,再去看个别的条目,查询段落,像这种没有专门条目的,就要去查哲学字典或专门的论...... 哪些哲学类书籍好看 哲学家的原著,西方哲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奥古斯都:《忏悔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洛克:《人类理解论》、《 *** 论》。斯宾诺莎:《人类理智新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密尔:《论自由》。体谟:《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纯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原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尼采:《悲剧的诞生》、《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胡塞尔:《逻辑研究》、《现象学的观念》。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福柯:《词与物》、《知识考古学》。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约翰u2022罗尔斯《正义论》。等等。 中国哲学:《周易正义》、《论语集注》、《孟子正义定、《大学》、《中庸》、《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庄子集释》、《荀子校释》、《韩非子集解》、《淮南子集释》、《春秋繁露》、《王弼集校注》、《原道》、《周敦頣集》、《张子正蒙注》、《二程集》、《四书集注》、《朱子语类》、《传习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周山全书》等等。 哲学的不好懂,可以先读点哲学入门书和哲学史的著作。 哲学入门书:国外比较好的有《苏菲的世界》,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罗伯特·所罗门的《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等;国内的比较好的有:湖南人民出版社的袁卫的《哲学家的故事》,吉林出版集团的文聘元的《你不可不读的西方哲学故事》等。 哲学史的著作。西方哲学推荐先读张志伟老师的《西方哲学十五讲》、张汝伦老师的《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再读凤凰出版社与江苏人民出版社合出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中国哲学先看冯友兰先生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再看中山大学与武汉大学合编的《新编中国哲学史》。 关於哲学的书籍都有哪些 一,西方的: 1,《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著,萧森/译,作家出版社。 这是一部小说,也是一本西方哲学的启蒙书。 2,《西方哲学史》,罗素/著,商务印书馆。 这是一部学术著作,你可以在看完《苏菲的世界》之后看这本。 3,接下来你可以找上面作品中提到的重要的、或者你感兴趣的哲学家的作品来看。 二,中国的: 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 原著是英文写的。似乎是有中英文对照的版本,两册。 2,《中国哲学十九讲》,牟宗三/著。 3,《印度哲学概论》,梁漱溟/著。 4,《中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著。 5,《人生与人心》,梁漱溟/著。 6,《人生哲学》,冯友兰/著。 7,《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著。 8,读经典,庄子、老子、易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类的。-----------------------------------谢谢采纳、呵呵呵、 哲学书有哪些比较好看的? 一个人只要不是专业的哲学研究者,绝不主张去阅读晦涩难懂的哲学原著,如果一开始就硬著头皮咬著牙去肯像《纯粹理性批判》《精神现象学》这类书籍 这只会在你阅读经验中烙下伤心惨目的印记,而那对于初接触哲学的爱好者,究竟读那种书好,这是各花入各眼的问题,可以集思广益的展开讨论,我觉著一个人的个性喜好如何,往往会决定他选择阅读的书的档次和质量。在这一点上,例如别人推崇的《苏菲的世界》《小王子》《通俗哲学教材》等等...这些虽然不是烂书,但都对不上我的口味,现我特别推荐下自己阅读过的一些经典入门书籍: 我喜欢把哲学史类的书籍定位为哲学入门书籍,所有的《西方哲学史》类书籍中,这是我看过最好的一本,历史上所有伟大哲学家的主要观点,生平和影响,都被作者用鲜活详实的语言,完整的记录下来了,为了让这书更好的传播,作者在写作此书的时候就一直在避免用枯燥的哲学专业术语,和学院式腔调,这使得整本书在讲述哲学家和他们的问题时,既深入浅出,但又不落俗套。 提到叔本华多数人最推崇他的《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哲学原著类书籍中相比康德等人,这本书更加容易让人着迷,不过另的这本《叔本华论说文集》观点更加另类,精辟,文笔也更加优美,叔本华对于世界,人生的所有思考都清晰的展现在这本书里了。 这本书和第一本差不多,但是有些哲学观点,例如20世纪的分析哲学,存在主义,此书补充的更详尽,也更通俗。 我觉得这是了解哲学为何物时绝不能跳过的一本书,有些作家很有学问,但是他不屑于做普及哲学的工作,他认为这样会很掉价,周国平不一样,他是一直致力于用平易近人的文风来讲述古奥精深的哲学问题。 这本书和周国平的差不多,不过更为专业,每个提到的陌生人名,地名,书籍都有详尽的注释,何兆武曾经翻译过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他的学问功底扎实,没有任何水分。 这本书年过50岁后的作家史铁生在患病期间对生命,人生,爱,和真善美的思考与感悟。观点深邃,文字灵透,很优秀,很感人的一本书 这本书上下册,可以分开买,上册是17世纪以前的西方哲学原著精选,编者把亚里士多德,伏尔泰,卢梭,笛卡尔,休谟等人书中的观点经过专业的精挑细选后 既去掉了最艰深难懂的部分,又把他们最重要最清晰的观点展现了出来,值得一读。 以下这2本是公认的经典,没有长篇大论,对话录平易近人,但在普普通通的交流中,又透出了哲学的博大精深 尼采更像是一位悲观主义气质浓烈的诗人,他的书总是充满了愤世嫉俗的警句格言,没有冗长的论证和繁琐的注释。全是短篇的言辞很洗练拔俗的独到见解。看过这书的好几个版本,包括有人推崇的鲁迅翻译版,但是发觉虽然鲁迅那时代翻译水准是很高的,但那种翻译文风明显和今天的时代语境是不相容的,所以读著,读著总会觉得有种小小的不适应,个人还是喜欢三联书店的这个版本,这应该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有什么好的哲学书籍 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该译本是我国第一部从德文版译出的全译本。 NO.2 哲学简史(彩色插图版) 《哲学简史》,曾使一位大学哲学教授教了15年康德哲学后,通过此书弄清了康德的意思,这本书的出现在美国掀起的哲学热,使哲学经典的销量增加了2倍。 NO.3 康德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 本书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钜著,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康德花了11年的时间完成,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 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全书约有40余万字,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中译本是直接从德文原本由邓晓芒翻译、杨祖陶校订,其译文精良,堪称佳作。书后还附有德汉术语索引、汉德术语对照以及人名索引,方便使用。 NO.4 西方的没落(全译本)(全二册) 中文世界第一部全译本。 这是20世纪的一部力作,它迟早会为所有迷思于存在之谜的人所阅读,这是一部真正里程碑式的著作,它既以其悲观主义令我们祖丧,又以其对我们的已有观念的有力挑战而令我们振奋。——阿瑟·盖耶:《论坛报》 自尼采对欧洲思想留下其不可抹除的印记以来,在德国或欧洲其他任何国家,还没有一部哲学著作在其重要性、卓越性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上堪与《西方的没落》相媲美。——恩斯特·波亚德:《独立报》 由于他的方法、他的挑战、他的描绘文明形态学的尝试、他的对想象的热烈渴望,任何想要在黄昏或黎明的薄雾中摸索前行的人,都应当阅读斯宾格勒。——查尔斯·比尔德:《纽约先驱论坛报》 当我读著这些充满历史洞见之光的篇章时,我首次怀疑,我的整个探讨,在问题提出之前(更不用说找到答案了)就早已被斯宾格勒处理过了,这一想法在我的脑海中充分明朗起来。——汤因比:《文明经受考验》 斯宾格勒,这个现代德国心灵的重要表征,把歌德式的观相方法和尼采式的批判精神结合在一起,从宏大的文化比较形态学的角度,通过对西方文化的精神逻辑和时代症状的描述,预言西方文化终将走向没落。自他以后,这一末世启示录的论调就犹如一个原始的创伤,深深地刻印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历史路程中,其先知般的声音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仍可唤起一种自省的 *** 。 NO.5 经典通读-西方哲学史 《经典通读》一套将经典学术钜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本书为该丛书之一,是畅销世界的西方哲学教科书。 本书作为西方哲学史的教科书,按照我们约定俗成的划分方式,讲述的是从公元前6世纪以 后到公元20世纪之前的2500多年间,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至于20世纪的西方哲学,我们将留给“现代西方哲学”去讨论。通常与现代西方哲学相区别,这一历史过程中的西方哲学也被称为“古典哲学”。 NO.6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影...... 关於哲学的书籍都有哪些? 1、巴门尼德篇(前387~前347) Parmenides [古希腊] 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出生于雅典,其家世中有雅典贵族血统,并与雅典名流交往甚密。苏格拉底受审,柏拉图亲临现场并写下了名篇《申辩》。公元前387年,已近不惑之年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在郊外创建一家学校,即著名的柏拉图学园。 《巴门尼德篇》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柏拉图以巴门尼德之口对自己以往借少年苏格拉底之口表述出来的“理念分离”观进行诘难和批判,对自己以前的理念论进行批判反思,提出的核心问题是相反的东西能否相互结合起来,指出了少年苏格拉底坚持理念与事物相分离的理论所产生的无法克服的困难。在第二部分,柏拉图借巴门尼德之口提出了八组假言推理并进行了具体论述,从正反两个方面继续探索了如何达成对上述核心问题的初步解决。 据商务印书馆1982年中译本) 2、形而上学(前384~前322) Metaphysika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古希腊最博学的人,著作极为丰富,主要有:《形而上学》、《物理学》、《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论灵魂》、《天论》、《动物志》、《论植物》、《诗学》、《工具论》等。他的学生(特别是安德罗尼科)编辑整理了他的大部分著述。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论述一般哲学问题的重要著作。该书认为,哲学是一种智慧的科学,是关于本原和原因的科学。哲学尽管在实用性方面比其他学科要差,但在探求原因方面却优于其他,因而也就更具认识价值。事物的原因可区分为四种:“形式因”、“质料因”、“变化因”、“目的因”。形式因是事物存在最基本的依据。在本体论上,事物的存在首先就是实体的存在。实体是个体的,是具体的、客观的存在。实体并不依赖于主体;实体之外的其他范畴则只是对实体的属性加以界定的谓词,亦即是量的范畴。独立的质料或独立的形式都是不存在的。人的创造性活动是将形式同质料加以结合的一种活动。单纯的质料只是潜在的实体,而形式才是实现的本质,亦即真正的现实实体。形式具有普遍的有效性,是事物的本质的规定性;形式作为普遍的通式也是事物所追求的目的,同时是事物之所以有如此这般追求的动力,亦即是目的因与动力因的集中体现。质料是事物的目的可以得到实现的可能,从而也就是消极的。形式因只能求助于某个永恒的、非感性的实体来加以解释,这也就是事物的“第一推动者”:某种不被运动而也有运动的东西于是也就是永恒的、现实性的实体;进而言之,“神是有生命的,生命也就是思想的现实活动,因此神也就是现实性,也就是其自身的现实性,他的生命也就是至高无上的善和亘古永恒”。 《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哲学问题的著作,对以往的哲学进行了可贵的总结;它对西欧中世纪经院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形而上学》和其他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也成为仅次于《圣经》的绝对权威;本书所论证的大量术语成为近代以至现代哲学探讨得以推广的立足点,特别是由这些术语衍生的概念更有许多造就出新近的许多学说。《形而上学》对人类认识的进步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据商务印书馆1962年中译本) 3、物性论(约前99~前55) De Ratura [古罗马] 卢克莱修(Lucretius,约前99~前55),生于罗马共和国末年,约与凯撒同时。除《物性论》外,历史上未留下有关卢克莱修生平业绩的任何可信记载。 《物性论》以拉丁文的抑扬六步格诗歌体写成,溶哲学、自然科学和诗歌为一体。全书共分6卷,分别论述宇宙无限、原子运动、心灵本性...... 哲学书有哪些比较好看的? 初学哲学是要从哲学史或者哲学导论开始学的。哲学导论比较好的有《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哲学史比较好的有罗素《西方哲学史》(不过此书比较偏颇,并不客观,但是据说写得很吸引人),《牛津西方哲学史》很不错,不过感觉有点深,很多内容对于初学者不容易掌握。《苏菲的世界》没有读过,近年来颇获好评,不过一般畅销书籍水平都不怎么样。如果要学习中国哲学,先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就可。其实真要全面了解哲学史,仅仅读一本是不够的,所以不必局限在一本上,自己多找几本,互相参照着读是比较好的方案。 世界公认哲学启蒙通俗易懂的是《苏菲的世界》 是每一位有人文素养的人书架上应该有的书。 如果要学哲学,最好的书是哲学经典原著,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等人的书。但原著非常难读,而且非常容易曲解。但除此之外没有他法。 我觉得最好的哲学入门书是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里面的六个沉思,特别是第一个沉思,大概只有十几页吧,不过要完全读懂,完全体会作者的意思需要很长的时间。读完这个就会 有了入门再看其他的就容易多了。 如果有机会可以来中山大学哲学系上翟振明老师的哲学导论课,绝对是震憾人心的。有一本他编的内部教材叫《哲学引论》,是一些原著的选编,不过没他讲解其实很难看懂。 一,西方的: 1,《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著,萧寳森/译,作家出版社。 这是一部小说,也是一本西方哲学的启蒙书。 2,《西方哲学史》,罗素/著,商务印书馆。 这是一部学术著作,你可以在看完《苏菲的世界》之后看这本。 3,接下来你可以找上面作品中提到的重要的、或者你感兴趣的哲学家的作品来看。 二,中国的: 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 原著是英文写的。似乎是有中英文对照的版本,两册。 2,《中国哲学十九讲》,牟宗三/著。 3,《印度哲学概论》,梁漱溟/著。 4,《中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著。 5,《人生与人心》,梁漱溟/著。 6,《人生哲学》,冯友兰/著。 7,《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著。 8,读经典,庄子、老子、易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类的。

《非理性的人(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非理性的人》([美]威廉·巴雷特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tyYpU_ptTJ5JWsR7399JxA 提取码: stsz书名:非理性的人作者:[美]威廉·巴雷特著译者:段德智豆瓣评分:8.8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年份:1995.12页数:344内容简介:本书对存在主义哲学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被美国和西方哲学界公认为英语国家中介绍、研究存在主义的最优秀的著作。作者简介:威廉·巴雷特(William Barrett,1913~1992),美国哲学家,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之一。其主要著作有《非理性的人》、《什么是存在主义》、《自我与本能》等。《非理性的人(精)》是威廉·巴雷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被公认为英语国家中研究、解释和介绍存在主义的最优秀的著作,在美国和整个西方哲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它在问世后多次再版,畅销不衰,至今仍被一些大学列为“当代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课程的教科书。

《国富论》《独立宣言》《哲学原理》三篇中随便找一篇3000字的读后感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但是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因而亚当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亚当斯密虽然没有发明“放任政策”这个术语,但是他为建立这个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有些人认为亚当·斯密只不过是一位商业利益的辩护士,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他经常反复用最强烈的言辞痛斥垄断商的活动,坚决要求将其消灭。亚当斯密对现实的商业活动的认识也并非天真幼稚。《国富论》中记有这样一个典型观察:“同行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使经济思想学派在几十年内就被抛弃了。实际上亚当·斯密把他们所有的优点都吸入进了自己的体系,同时也系统地披露了他们的缺点。亚当斯密的接班人,包括象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对他的体系进行了精心的充实和修正(没有改变基本纲要),今天被称为经典经济学体系。虽然现代经济学说又增加了新的概念和方法,但这些大体说来是经典经济学的自然产物。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甚至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自然不是他的政治学说)都可以看作是经典经济学说的继续。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虽然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都坚持认为人口负担会阻碍工资高出维持生计的水平(所谓的“工资钢铁定律”),但是亚当斯密指出在增加生产的情况下工资就会增长。事实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亚当斯密在这一点上正确,而李嘉图和马克思是错的。   除了亚当斯密观点的正确性及对后来理论家的影响之外就是他对立法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   自从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致他的一些思想已被搁置一边,因而人们容易低估他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他是使经济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科学的主要创立人,因而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

留学德国哲学研究生的就业前景怎样

(1) 德国有哪些大学、都有什么专业?哪些地区大学比较多? 答:海德堡大学(1386)、科隆大学(1388)、莱比锡大学(1409)、罗斯托克大学(1419)、慕尼黑大学(1472)、波恩大学(1786)、哥廷根大学(1737)、波鸿大学(1961)、汉诺威兽医学院(1778)、亚琛工业大学(1870)、不伦瑞克工业大学(1961)、慕尼黑工业大学(1968)、慕尼黑军事学院(1973)、基尔大学(1665)、明斯特大学(1780)、萨尔大学(1948)、法兰克福大学(1914)、斯图加特大学(1829)、锡根大学(1972)、施佩耶尔管理学院(1947)、多特蒙德大学(1966)、开放大学(1974)、汉堡大学、蒂宾根大学(1477)、维尔茨堡大学(1582)、杜塞尔多夫大学(1965)、柏林工业大学(1879)、吕贝克医学院、克劳斯塔尔-策勒尔德工业大学(1775)、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1836)、不来梅大学(1971)、杜伊斯堡综合大学(1972)、马尔堡大学(1527)、曼海姆大学(1907)、克森大学(1607)、康茨坦茨大学(1966)、卡塞尔综合大学(1970)、美因茨大学(1477)、弗赖堡大学(1457)、比勒费尔德大学(1969)、奥格斯堡大学(1970)、柏林自由大学(1948)、艾希斯泰特教会大学(1972)、希尔德斯海姆大学(1978)、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1743)、霍恩海姆大学(1818)、洪堡大学、凯泽斯劳腾大学(1970)、奥尔登堡大学(1974)、奥斯纳布吕克大学(1970)、帕德博恩大学(1972)、雷根斯堡大学(1962)、特里尔大学(1970)、乌尔姆大学(1967)、伍珀帕尔综合大学(1972)、乌克兰自由大学(1921)、帕绍大学(1972)、卡尔斯鲁厄大学(1825)等三百多所高等学校(注:校名后的括号内为建校时间)。其中综合大学(理工大学、师范大学/学院和高等综合学校)82所, 高等专科学校136所,艺术、音乐院校46所。 德国拥有欧洲第一的国力,其大学的专业设置也应有尽有,可以说申请者希望的任何专业在上述大学均可找到(在一所或多所),最常见的专业如计算机、信息、经济、机械、管理、建筑、法律、心理、环境、农业、艺术、文学、医学、生物等。 上述大学绝大多数在经济发达的西部(前西德),读书期间打工容易,毕业后文凭吃香,找工作的机会多。 (2) 德国高等院校有几种类型? 答:德国的高等院校有三种类型。 A:大学(University):是一种学科较多、专业齐全、教学科研并重的综合性高等院校。 理工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y, TU)、师范大学/学院(Padagogische University / Hochschule, PU / PH )和高等综合学校(Gesamthochschule, GH)均属同类院校。 其中高等综合学校(GH)设有综合大学(Uni)、师范大学/学院(PU / PH)及高等专科学校(PH)等性质的专业和课程。 B:高等专科学校(Fachhochschule, FH):此类大学设有工程、技术、农林、经济、金融、工商管理、设计等专业,课程偏重于应用。 C:艺术学院和音乐学院,其中包括戏剧学院和电影学院等。 (3)德国高等专科学校(PH)与大学(Uni)有什么区别? 大学类别 大学(Uni) 高专(FH) 学校规模 15,000人左右 4,000人左右 (学生人数) 课程设置学科比较齐全, 工科、经济、企管、社会工作、设计等 入学资格 德国十三年制 德国职业专科中学、高级专科中学 高中毕业 毕业或十三年制高中毕业 学习年限 4~6年 通常为4年 毕业学历 大学硕士Diplom或Magister 高专硕士Diplom(FH) 攻读博士 成绩优异,可以读博 毕业后可转入大学读博 科学研究 科研与教学并重, 从事一定的应用性研究 强调基础研究 注:德国的高专(FH)与中国的大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4)问:德国大学用德语上课还是用英语上课? 答:德国大学一律用德语上课,有的专业(如经济)到了高年级有不少课用英语上课。 但是,要想被德国大学注册,必须通过德国水平考试即PNDS(DSH)。 当然,您若读博士,有些导师可以允许您用英语。 近几年,欧盟在几所大学开设了进修班,用英语上课,但招生数量极为有限,而且主 要是针对欧盟内部已有工作经验的工程师。 (5)问:申请德国大学困难吗? 答: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只要申请材料充分,理由恰当,除医学、法律、建筑学 有些困难外,其它跨专业申请自己喜欢的学科是完全可以的。 (6)问:请德国大学的入学标准是什么? 答:德国大学的入学标准是:在一定的经济能力,有教育背景(通过正式高考进入 大学,至少读过一年大学;修满两年具备直接入学资格),有一定的德语水平,身体健康, 品德良好。 (7)德国的大学有没有入学考试?什么是PNDS(DSH)考试? 答:PNDS(DSH)是在德国进行的大学入学语言考试。它与美国留学所要求的TOEFL 考试类似,但这个考试一般是在学生到达德国以后进行的。考试时间是在正式学期开学 之前两个星期,每年两次。 除了PNDS(DSH)考试外,德国大学入学没有任何的文化课或专业课的考试,除 预科外。 (8)要想被德国大学注册,享受德国大学生的待遇,必须通过PNDS或DSH考试,是吗? 答:是的。 (9)问:在德国大学期间打工是合法的,是吗? 答:是的。只要您被德国大学注册,打工就是合法的,且不论打工收入多少,均不 用纳税。 (10)问:德国大学对申请者有年龄限制吗? 答:基本上没有。一般来说在国内读过一年大学的人,都可以申请入学。当然年龄越轻越具优势(申请就读本科的学生,一般在35岁以下较易获签)。 (11)问:德国的学费贵吗? 答:德国的大学全部免费。只需在每个学期开始时交纳少量的注册费,注册费的 金额为150马克。这和美国等高昂的学费相比,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 每年有众多世界各地的学生赴德深造的原因之一。 (12)问:德语水平不好,在德国找工作很困难,是吗? 答:一般情况是这样。 在德国,除了官方以外,虽然很多人都会讲英语,但日常生活中以讲德语为主。因 此,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面临着与说德语的德国人进行交流的问题。不过困难也是暂时 的,只要平时多注意与德国人的交流,多练习德语,那么德语水平提高的很快。 (13)问:在德国每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多少? 答:对一个普通的中国学生而言,每个月的生活费约为700马克左右。当然,在德国居住的时间越长,留学生的经济条件也会越加改善,每个月的支出也就会有所增加。 (14)问:进入德国以后可以续延签证吗? 答:中国学生在驻华领事馆通常只获得三个月的签证。持这个签证进入德国以后, 若您通过PNDS(DSH)考试,在办理完大学入学注册手续后,可拿学生证到当地移民局续签。若您没有通过PNDS(DSH)考试,可拿语言学院的证明在当地移民局续签。 (15)在德国,中国学生的勤工俭学情况如何? 答:作为西方七国之一和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经济非常发达,但又好似悠闲的国家,一般人一年工作二百天左右,学生每年有四个月的寒暑假期。 外国学生假期里打工的机会非常多,一般打工一个月可以收入3000马克左右, 周末打工每天可得150马克左右,节日加班法定双薪,所以,经济上比较宽裕。 但是, 较好的工作和工资都是以良好的德语水平为前提的。如果德语水平差, 则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的条件以及工资水平也会相对降低。 (16)在德国留学,日常生活可用英语吗?课余生活及饮食情况如何? 答:可以。 年轻人,有一定修养的老人以及旅馆、车站的工作人员都会讲英语。 但要想注册念书,要想融入德国社会,则非学德语不可。 说到课余生活,住在德国的人,去法国、荷兰、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卢森堡等不需要办签证。若靠近边境,骑自行车出国是常事。除旅行社外,各大学也组织 欧洲各地一日或多日游,而且价格相当便宜。 各地的中国学生会至少在每年春节和中秋节搞活动,中国大使馆,当地侨联也不 时有活动。 饮食方面,除了无处不在的中餐馆外,亚洲商店里从中国进口的生活用品,应有尽有,且相对当地物品价廉物美。 (17)德国国家社会环境怎样?气候如何? 答:德国国土面积37万平方公里,有8,000万居民,人口高度密集。由于资源 缺乏,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以开发人的智力资源,故国民素质很高,尤其以办事认真 严谨,一丝不苟著称。与北美相比,欧洲历史要悠久得多,德国更出了象黑格尔、贝 多芬、歌德这样的人类精英, 所以在德国留学所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品位极高。 这也能解释世界各地的富家子弟相赴德留学的真正原因。德国是经济高度发达,社会高度民主, 高福利的国家,社会治安相当好,绝对没有在美国的那种不安全感。德国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的海洋性气候,类似上海。德国是有名的"绿色国度",境内湖 光山色,非常迷人,其环境保护著称于世。南部是阿尔贝斯山和森林,有西门子公司, 奔驰汽车公司,宝马汽车公司等世界大公司。著名的啤酒节每年在慕尼黑举行。中部丘陵,有著名的鲁尔区,法兰克福机场是欧洲大陆最大的机场。北部平原,有汉堡港和大众汽车公司等。 (18)能否介绍一下留学德国后的前景和出路? 答:留学德国,不失为人生道路上自身发展的明智选择。通过三、五年的学习, 获得高学位后,将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其一, 由于有国际化的背景和高度的专业素养,可回国轻易谋取高薪高职位,或可自己一展天下;其二,在欧洲获得专业工作, 进可以以外资代表身份回国,退可以获得长期居留;其三、转向北美发展,在欧洲学 习过程中,或毕业后,以各种方式获得签证进入美国的机会远远高于中国。 因此在 欧洲学习一、二年再转往美国、对个人经历、国际观念的培养以及前途的选择,都有 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四、移民北美,因为有欧洲教育背景、文化和民主熏陶,极易被 美加接收。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德国的外国留学生也有机会移民欧洲,因为根据欧 盟有关部门透露,欧盟执委会已通过一项革命性建议,来自欧盟以外的人士,只要在欧盟居住若干年后,即可获得绿卡。至于何时执行,何时废止,不久将会公告。 还需指出:施罗德社会民主党和绿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在公民权问题上施政方案的要点为:如果父母有一方在德国出生或在14岁以前移民到德国,他们的子女在出生之日就可以自动获得德国公民权。外国成人在德国住满8年可以获得德国公民 权,以前规定要住满15年。而且德国将允许拥有双重国籍。 (19)什么是DSH(PNDS)考试? 答:德国的DSH(PNDS)考试如同英语的TOEFL考试,主要为德语能力考核,包括语法、听力、笔试三方面。语言是否过关,关系到您将来上大学的实际听说能力,也是您在德国工作的最根本条件。只有通过此考试,才能被德国大学正式注册。故在德国申请到大学和被大学正式注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申请到大学有德国语言学院出具的400~800课时证书即可,正式被注册则必须通过DSH(PNDS)考试。 (20)能否概述一下德国大学生的待遇及入学条件? 答:每一位在德国大学就读的外国学生享受和德国学生一致的免学费待遇!您只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在国内已经读过一年的大学,不限专业,35岁以下; (二)、通过德语资格考试,即PNDS(DSH)考试。 只要具备这两个条件,您就成为一位完整意义上的德国大学生,就可以享受一切德国大学生的待遇。德国大学不受学年限制,有的学生甚至读上十年八年,且仍享受免学费待遇,学生只需负担自己的房租、水电费、生活费即可,而这些费用,学生们打打工就很容易地解决,而且往往还有富余,甚至还能挣钱出去旅游。德国法律规定,学生打工每小时的最低保障是15~18马克.学生在国内旅游还能享受各种半价优惠待遇:火车票半价、门票半价等等。总之,只要取得在德国大学的正式注册,就能在经济等方面较轻松地度过大学学习阶段,为将来的工作及谋求其它发展打好基础。 (21)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和综合大学(简称大学)有什么不同吗? 答:有区别,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学校规模上,大学有15000人左右,而高专只有4000人左右;在课程设置上,大学学科比较齐全,而高专重点则放在工科、经济、企业管理、财会、设计等方面;在学习年限上,大学为4~6年,而高专通常为4年;如若想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大学可直接读博士,而高专则毕业工作后可在大学读博士,等等。同时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高专)不同于中国3年制的“高等专科专科专科学校(大专)”也不同于中国高等学校中设立的两年制或三年制的“大专班”,因此他们之间在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和内容以及毕业后达到的学历(中国大专毕业不授学位)均有重大的差别。 (22) 请更具体地介绍一下德国高校的学制好吗? 答:上面已经提到德国高校因类别和专业的不同,规定的学习年限也不同,但一般为4~6个学年,每个学年又分为两个学期,即冬季学期和夏季学期。也说是说,在大学至少要读8~12个学期才能完成大学的全部学业。由于综合大学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较多,学生往往需要延长1~2年时间方能完成大学的全部学业。 (23)德国的大学课程是怎样安排的? 答:大学的课程分为两个阶段:普通阶段,通常为四个学期,主要学习基础课程;专业阶段,因专业而异,一般分为4~8个学期,学习专业课程,作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学生修完课程,完成毕业论文,通过毕业考试即可获得相应的学位,如理科、工科、法学和经济学科的学历文凭为DIPLOM;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历文凭为MAGISTER;教师、律师、医生和药剂师则授“国家考试STAATSEXAMEN证书”;高专的学历文凭是DIPLOM(FA)。以上文凭均具有同等的"职业鉴定资格"的效力。大学毕业成绩优异者,经教授同意,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24)中国学生要有何种学历才能取得德国大学的入学资格? 答:按德国有关规定,中国学生申请进入德国大学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基础教育12年高中毕业、正式通过“全国统一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不含成人自学高考或电大等)进入大学(通常为本科)修满两年(4个学期)并且成绩优良。 (25)对中国学生这种要求的根据是什么? 答:其主要原因是德中两国的教育体制和学制不同。德国的基础教育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共 13年,而中国才12年;同时,德国高中毕业班的课程内容是为进入大学作准备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学生通过高中考试,获得高中毕业证书,就具备了大学入学资格,一般不须参加“大学入学考试”。此外,德国大学传统上不设学士学位,学生修完各科学业并通过毕业考试和论文答辨,即可获得硕士学位。据此,德国高校要求中国学生须先正式考入大学本科学习两年才能申请直接入学。 (26)如果有学生只受过10年或11年的基础教育高中毕业并已在大学本科就读,又有何要求? 答:这种情况下至少要修满三年才行。 (27)如果想更换专业,对原来的大学还承认吗?承认多少? 答:如果更换专业方向,选择全新专业,一般须从头学起,至于原来的学历承认多少,则由具体情况定。 (28) 德国大学是否承认中国高等专科学校(大专)或高校大专班的学生? 答:关于中国大专学历的问题,德国也有明确的规定:低于三年制的中国大专学历不能被 评为“学术大学”的学历。也就是说,只有三年的大专毕业生才有资格进入德国大学,两年制的大专生则不行。也就是说,只有三年的大专毕业生才有资格进入德国大学,两年制的大专生则不行。如果后者所学的专业课程比较充实,成绩优秀,可试申请读高专的预科班,学习一年通过各科考试,以取得“申请高专入学资格”。但申请能否被接受,则由各州联邦高专入学资格审核处根据申请者就读的学校性质、所学专业课程的多少及学习成绩等情况而定。 中国高中毕业生未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或参加高考未被大学录取,是否可以提出申请读德国的大学? 申请通常会被拒绝。 (29)大学本科读完一年的学生,如何申请德国大学的入学? 答:如果通过“全国统一高考”已正式进入大学修满1年,通常可以在申请德国大学某一专业的同时申请先读大学的预科。经过一年的学习,通过大学入学鉴定考试,即可取得大学入资格。 (30)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有哪些要求?申请步骤如何呢? 答:申请者应有国内硕士学位,且成绩优良,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研究能力。所选课题内容在本领域中应是领先的、独特的、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在德国进行研究的必要性。攻读德国博士学位,要求在大学正式注册,除获特许外,必须通过DSH(入学德语考试)。根据不同情况,在开始博士学业(主要是独立研究工作)之前,尚须补修一些必要的课程。正式申请之前,至关重要的事情是通过各种途径替自己找好合适的指导教授,即"导师"。 征得其同意后,即办理具体的申请手续。详细规定可直接同相关学校的外事处或系办公室联系。 (31)对赴德国留学的德语水平有什么要求呢? 答:正式注册和开始学习之前必须通过在该大学举行的"外国学生申请大学入学德语考试(DSH)",这是一项有相当难度的语言考试,如果第一次未能通过,则可以半年后复考一次(最多允许考两次),如果在一所大学最终未能通过DSH,则不允许再在其他学参加此项考试。故在出国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尽量打好德语基础,以便赴德后争取在短时间内通过此项考试。 (32)德国大学的DSH考试何时举行? 答:一般均在学期之初。学校寄给申请者入学通知中会写明DSH举行的时间和地点。不少大学设有DSH考证前预备班,在申请入学时应附信给外事处询问能否参加。 (33)申请德国大学困难吗? 答:根据以往的经验,只要申请材料充分,理由恰当,除医学、法律、建筑学有些困难外,其他跨专业申请自己喜欢的学科是完全可以的。 (34)德国大学有语言班吗?是否收费? 答:多数大学都设有语言班(类似于托福强化班),对申请学生进行德语强化培训。但不开设初级课程。德语成绩越好的人,越容易得到语言班的学习机会。 (35)在德国大学期间打工是合法的吗? 答:是的。只要是您被德国大学注册,打工就是合法的,且不论打工收入是多少,均不用纳税。 (36)德国大学对申请者有年龄限制吗? 答:基本上没有。一般来说在国内读过一年大学的人,都可以申请入学。当然年龄越小越具优势。 (37)未能达到德国大学学历要求的申请者必须申请读大学预科吗? 答:外国学生大学预科,是德国大学特为不能直接进入专业学习的欧盟国家以外的外国留学生开设的专业学习班。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通过“外国学生入学资格鉴定考试”(Feststellungspruefung)取得“大学入学资格”。 如果申请者认为自己在德语和专业方面有把握通过大学"入学资格鉴定考试",经学校同意,也可以不读预科,而直接申请参加此项考试。 (38)申请读大学预科要求什么条件? 答:可概括为三条: 1) 申请者具有中国正规大学一年的学历,成绩优良。未考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通常是不能录取的。 2) 有良好的德语能力,相当于歌德学院(GI)中央中级考试(Zentrale Mittelstufenpruefung)程度。 3) 通过预科入学考试。 (39)大学预科如何分班?学习哪些课程? 答:根据专业方向设有不同种类的补习班,学习内容因学科不同也有所不同。在大学(Uni) 和高专(FH)之间也存在某些差异。 大学预科班必修课: 1)T-Kurs (技术、数学和理科,不含生物学):德语、数学、物理、化学 2)M-Kurs (医学、生物学):德语、生物、化学、物理、数学 3)W-Kurs(经济学、社会科学):德语、数学、国民经济学、企业管理学或 英语、历史/地理/社会课 4)G-Kurs (文科、艺术、德国语言文学):德语、历史、德国文学,有的专业 为英语、社会/地理课 5)S-Kurs (语言类不含德语):德语、第二外语、历史或社会/地理课或德国文学 预科班必修课: 1) Kurs TI(技术和工程类):德语、数学、自然科学、技术制图或信息学 2) KurW W(经济类)德语、数学、国民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信息技术和信息学、英语 3) KursGD(设计艺术类):德语、数学、设计、物理、电脑支持设计 4) KursSW (社会科学类):德语、数学、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信息技术和信息学、英语 5) KursDU (硕士口笔译专业):德语、第二外语(英语或法语、一般仅设提高班)、第三外语(英语、法语或西班牙语)信息技术和信息学。 (40)如果申请者的学历符合要求,只是德语水平不够,可以到大学预科学习德语吗? 答:不可以。这种情况只能申请读大学的语言班。 (41)大学预科和大学语言班的学员都能享受大学的学生待遇吗? 答:大学预科和大学语言班的学员可作为该大学的学生注册,享受相关待遇。若不能如期通过Feststellungspruefung或DSH,将会失去继续注册的资格。 (42)哪些专业属于“名额限制”范围? 答:实际上没有一个绝对的限制范围,这由联邦(硬指标)和各州大学(软指标)视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同外国学生相关的热门专业有:医学药学生物学(包括生物化学、生物技术等)心理学、信息学、建筑学、国民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等等。因此在申请这些专业时,应事先向大学外事处咨询。 (43)申请材料应何时寄往德国? 答:德国大部分大学受理入学申请截止为:夏季学期:1月15日(4月上旬开学);冬季学期:7月15日(10月上旬开学)。 高专(FH)申请入学截止日期无统一规定,务事先去信询问。材料备齐后,一般应在受理截止日期前两个月或更早一些时间寄出为好,因为万一发现缺少材料,尚可有时间补寄,材料不完整,千万不要寄出,以免贻误申请。 (44)何时节能收到入学通知? 答:各大学通常在开学前两个月寄出入学通知书。插班生收到入学通知的时间较早。 为了争取时间及时顺利的办理申请护照和签证,在寄申请材料时应请求大学外事处在受理申请后给你寄一份“入学申请证明”(Antragsbestaetigung 或称Bewerberbescheinigung):必要时,还可要求注明所申请专业的学习年限(Regelstudienzeit)。 (45)在德国读大学每月大约需要多少费用? 答:德国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大约是1300马克。中国学生的平均月支出从总体来看略低于这个水平,因所在的地区和所学的专业不同,每月为1000马克左右,其中包括房租(学生宿舍)、伙食费、医疗保险费、生活福利费(Sozialgebuehren)、注册费、学期优惠乘车费(Semesterticket)、书籍、文具、生活用品以及零用等。 (46)德国的哪所大学有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双语专业? 答:Uni. Duisburg 、Uni. Karlsruhe、Uni. Erlangen-Nuernberg 有这样的专业。 (47)学哪个专业毕业后容易在德找到工作? 答:如果在毕业时拿的是学生签证,任何一个专业都不容易找到工作。而毕业前想拿到其他签证,目前只有入籍德国。 (48)大学本科毕业已有工作经验想去德国进修深造并在短时间内攻下硕士,有什么便捷的途径吗? 答:德国大学和高考设有“专业进修班”课程,比较适合此类申请者的要求。申请者应为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并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有些专业,凡符合培养目的的要求者,还可以按规定在原专业的基础上申请新专业。一般修完4个学期的课程,考试合格,即可获得硕士学位。除个别情况外,通常不能连读博士学位,授课语言大部分是用德语(通过入学德语水平考试DSH或出具歌德学院的"语言证书"),有的也用英语(提交TOEFL最低550分证明)。

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是指什么

自由(freedom/liberty)是一个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束缚、控制、强迫或强制),或者说限制或阻碍的不存在。“自由”在中国古文里的意思是“由于自己”, 就是不由于外力,是自己作主。在欧洲文字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从外力制裁之下解放出来,才能自己作主[1-2] 。“自由”的精辟解释是:没有外在障碍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据阿克顿勋爵(John Emerich Edward Dalberg-Acton)统计,众多思想家对“自由”的界定竟有 200余种之多。所以,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说“自由是一个变色龙似的语”。自由广义的来说是动植物在法律范围内一切不受约束的行为。

从罗杰斯怎么教女儿理财 看投资大师投资哲学

吉姆· 罗杰斯 (Jim.Rogers) 国际著名的投资家和金融学教授。他具有传奇般的投资经历。从他与金融大鳄索罗斯创立的令人闻之色变的量子基金到牛气十足的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从两次环球投资到被Jon Train"s Money Masters of Our Time,Jack Schwager"s Market Wizards等著名年鉴收录,无不令世人为之叹服。 ▲ 1942年吉姆·罗杰斯(Jim.Rogers)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 ▲ 196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 1964年到1966年,就读于牛津大学 ▲ 1970年与索罗斯共同创立了量子基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 1980年离开量子基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讲学 ▲ 1989-1990年完成了第一次环球旅行,并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记载 ▲ 1998年创立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到2003年11月该指数已达119.73%的升幅,超过同期主要指数 ▲ 1999年第二次环球旅行时,投资上海B股,同样获得巨大成功,时代(Time)称其为金融界的印第安纳琼斯(the Indiana Jones of finance) 时代(Time)、华盛顿邮报( The Washington Post)、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巴龙( Barron"s)、福布斯( Forbes)、财富( Fortune)、华尔街日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长期撰稿人 传奇投资家吉姆·罗杰斯 吉姆·罗杰斯的中国之行掀起不小的波澜,这位曾经被巴菲特称为“对大势的把握无人能及”的投资大师,传奇性不仅是他的投资历史,还有那些足以让人们为之激动的环球考察旅行。 当罗杰斯缓缓走来,给大家一个态度谦和的微笑的时候,很难想象他名字背后一连串的传奇:和索罗斯共同建立量子基金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两次环游地球打破吉尼斯世界记录,被《时代周刊》称金融界的印地安那·琼斯(the Indiana Jones of finance)。拨开缭绕的光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勤奋、谦虚、有激情、热爱生活又风趣幽默的罗杰斯,“投资不是投机。”--这即是他投资的原则,也是他做人的准则。 [编辑]环游地球为投资铺路 “当我和太太在玻利维亚的候,我们遇见那里最顶的巫师。我们给了她5美元。只要给她5美元,她就会帮助你达成愿望,而我们的愿望就是能活着回到美国。”已然60多岁的罗杰斯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演讲时半开玩笑地说,“以后到玻利维亚一定要记着给那位巫师5美元啊--我活到现在就是最好的例子。” 罗杰斯说起自己环球旅行的时候快乐得像个小孩子,手舞足蹈、连比带划。“环游世界是我从小的梦想!”这句话他强调了很多遍。 他曾经两次环游世界,第一次在1990年,骑着摩托车,去50多个国家,花了近两年时间;第二次是1999年,开着奔驰旅行车,历时三年,途经116个国家,从冰岛出发经过欧洲、日本、中国、俄罗斯、非洲、南极、澳大利亚、南美洲然后回到美国,打破了吉尼斯世界记录。“我和太太的环球旅行有两个成果,一个是Adventure Capitalist正式出版,另一个成果就是我第一个女儿的出生,她现在只有11个月,我觉得非常幸福。” “ADVENTURE CAPITALIST”是罗杰斯的旅行手记,他用投资家的眼光洞察所到之处的投资机会。通常,他认为进入一个国家后,只要兑换这个国家的货币,使用这个国家的货币时没有问题,在开车的过程中只要这个国家的道路交通条件良好,那这个国家就是可以投资的。 “货币确实非常重要。很多国家都实行外汇管制,所以我们为了钱的问题伤透了脑筋,有时候出于无奈还必须走私现金,然后在黑市上兑换。这些国家显然还不太适合投资。”罗杰斯不无感慨地说起他和太太在某国的遭遇--当他在当地的ATM机上取钱时,正准备拿回信用卡的当口,却不料钱被ATM机鬼神差地“吃”了进去。无处伸冤的罗杰斯最后只能找到当地的黑手党,把吃进ATM机里的钱硬生生地掏了出来。 在非洲的博茨瓦纳,他惊讶地发现城市中到处是高级轿车,当地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这个国家有三年的外汇储备,政府预算和外贸都是顺差,而股票市场只有7名职员和7只股票,股价很低还有现金红利。罗杰斯当即购买了全部股票,并委托经纪人买下以后上市的每一只股票。结果,2002年博茨瓦纳被《商业周刊》评为10年来增长最快的国家。 这些故事让罗杰斯很兴奋:“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尽量和当地人同吃同住,用他们的生活方式体会他们的生活,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包括发现很多投资机会。”环游世界的浪漫梦想就这样和金融投资考察实现了无缝连接,就像他自己说的,“赚钱和理想融合是最美妙的事情。” [编辑]投资哲学:脚踏实地 “我人生中最成功的投资是我11个大的女儿,我有过很多成功的、失败的投资经验,但从成功中学到的东西远不及从失败中学到的多。”当记者问及他辉煌的投资历史时,罗杰斯的回答有点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他举了个例子。“在我非常年轻的时候,有一年,我判断股市将要崩盘。在美国,你可以通过卖空来赚钱。后来确实如我所料,股市大跌,金融机构纷纷破产,一瞬间我的资金翻了三倍,当时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聪明了。”尝了甜头后,罗杰斯判断市场将近一步下跌,于是集中了自己所有的资金大力卖空,而股市却极不合作地上涨了“最后只能斩仓,账户里一分不剩。我当时穷得把自己的摩托车都卖掉了。”事后,他发觉自己当时根本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自己对股市继续下跌的判断其实没有任何研究做支撑,于是他翻然醒悟,“获得成功后往往会被胜利冲昏头脑,这种时候尤其需要平静的思考。” 事实上,罗杰斯一直成功地扮演着传奇投资家的角色,这一点在他六岁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当时他获准在青年联赛上出售软饮料和花生,于是罗杰斯向爸爸借了100美元买了个烘花生的设备,五年后,他不仅归还了当初借来的“启动资金”100美元,还获得了100美元的利润。从耶鲁和牛津毕业后,罗杰斯和索罗斯共同创立了量子基金。在1970至1980年的十年里,量子基金的复合收高达37%,超过了同期巴菲特的29%和彼得林奇的30%。索罗斯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罗杰斯最重要的构想应该是国防工业类股,当时国防工业完全被人忽略,从上次国防工业景气结束后,只残留一两位分析师继续研究这个行业。1980年和索罗斯分道扬镳后,1982年,罗杰斯开始分批买入当时的西德股票,1985年与1986年分批出,获得3倍利润。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从1961年一直到1982年8月,西德市从来没有出现过多头市场,完全无视这21年来西德经济的持续蓬勃发展。因此,罗杰斯认为,西德股市已经具备介入的价值,如果投资西德股市的话,可以确保不会亏损。在确认总体具备投资价值以后,罗杰斯也看到了当时的西德股市腾飞的契机--西德大选。结果,在基督教民主党赢得大选的当天,西德股市就告大涨,罗杰斯取得了巨大成功。 1984年,外界极少关注、极少了解的奥地利股市暴跌到1961年的一半时,罗杰斯亲往奥地利实地考查。经过缜密的调查研究后,他认定机会到来,于是大量购买了奥地利企业的股票、债券。第二年,奥地利股市起死回生,奥地利股市指数在暴涨中上升了145%,罗杰斯大有所获,因此美名远播,人敬称为“奥地利股市之父”。 对于投资,罗杰斯给大家的建议是,“每个人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我本人比较喜欢那些无人关注的、股价便宜的股票。但是做出背离大众的选择是需要勇气的,而且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扎实的研究和分析。”他一再强调“如果想要长期地赚大钱,一定要脚踏实地。” [编辑]买中国B股赚了大钱 罗杰斯在ADVENTURE CAPITALIST的中文版序言中写到:“在我游历的这116个国家中,我最喜欢中国,很想在中国上海定居。”他也曾经在很多个场合中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罗杰斯显然并不只是说说已。1999年途径上海时,他特地去海通证券营业部开立了B股账户。“之前,所有的朋友都说,绝对不要投资中国B股。但我知道,如果他们那样说的话,我就应该去投资。”事实是,B股之后确实连续上涨,罗杰斯获了500%的利润。 他认为,最近尽管有宏观调控的忧虑,中国还是有很多投资机会,比如期货、旅游或者交通行业。“我接下去会考察一下上海商品交易和大连商品交易所,为下一轮的投资做准备。我还会为我女儿开立一个中国的股票交易账户,虽然她才11个月。”面对大家的惊讶表情,罗杰斯补充说,“我已经准备让我女儿学习中文了,我要让她了解中国。” [编辑]罗杰斯七条投资法则 1.勤奋。 “我并不觉得自己聪明,但我确实非常、非常、非常勤奋地工作。如果你能非常努力地工作,也很热爱自己的工作,就有成功的可能”。这一点,索罗斯也加以证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索罗斯说,“罗杰斯是杰出的分析师,而且特别勤劳,一个人做六个人的工作”。 评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也要注意看“场所”。勤奋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每次行动之先,是慎密的思考和研究:是“精打细算之后准确地出击”! 2.独立思考。 “我总是发现自己埋头苦读很有用处。我发现,如果我只按照自己所理解的行事,既容易又有利可图,而不是要别人告诉我该怎么做。”罗杰斯从来都不重视华尔街的证券分析家。他认为,这些人随大流,而事实上没有人能靠随大流而发财。“我可以保证,市场永远是错的。必须独立思考,必须抛开羊群心理。” 评价:“每个人都必须找到自己成功的方式,这种方式不是政府所引导的,也不是任何咨询机构所能提供的,必须自己去寻找。”-吉姆-罗杰斯 3.别进商学院。 “学习历史和哲学吧,干什么都比进商学院好;当服务员,去远东旅行。”罗杰斯在哥伦比亚经济学院教书时,总是对所有的学生说,不应该来读经济学院,这是浪费时间,因为算上机会成本,读书期间要花掉大约10万美元,这笔钱与其用来上学,还不如用来投资做生意,虽然可能赚也可能赔,但无论赚赔都比坐在教室里两三年,听那些从来没有做过生意的“资深教授”对此大放厥词地空谈要学到的东西多。 评价: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专业知识,更主要的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行为能力。哲学能使人聪明,而历史使人温故而知新,更加明智。 4.绝不赔钱法则。 “除非你真的了解自己在干什么,否则什么也别做。假如你在两年内靠投资赚了50%的利润,然而在第三年却亏了50%,那么,你还不如把资金投入国债市场。 你应该耐心等待好时机,赚了钱获利了结,然后等待下一次的机会。如此,你才可以战胜别人。”“所以,我的忠告就是绝不赔钱,做自己熟悉的事,等到发现大好机会才投钱下去。” 评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打无准备之仗! 5.价值投资法则。 如果你是因为商品具有实际价值而买进,即使买进的时机不对,你也不至于遭到重大亏损。“平常时间,最好静坐,愈少买卖愈好,永远耐心地等候投资机会的来临。”“我不认为我是一个炒家,我只是一位机会主义者,等候机会出现,在十足信心的情形下才出击”罗杰斯如是说。 评价:“错过时机”胜于“搞错对象”:不会全军复没!当然,最好是恰到好处契准目标! 6.等待催化因素的出现。 市场走势时常会呈现长期的低迷不振。为了避免使资金陷入如一潭死水的市场中,你就应该等待能够改变市场走势的催化因素出现。 评价:“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耐心等待时机和契机! 7.静若处子法则。 “投资的法则之一是袖手不管,除非真有重大事情发生。大部分的投资人总喜欢进进出出,找些事情做。他们可能会说‘看看我有多高明,又赚了3倍。"然后他们又去做别的事情,他们就是没有办法坐下来等待大势的自然发展。”罗杰斯对“试试手气”的说法很不以为然。“这实际上是导致投资者倾家荡产的绝路。若干在股市遭到亏损的人会说:‘赔了一笔,我一定要设法把它赚回来。"越是遭遇这种情况,就越应该平心静气,等到市场有新状况发生时才采取行动。”

道家的哲学思想在哪些方面影响后世的文学思想?

道教是由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而来的,老庄思想起的开头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它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仅次于佛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后来又演变成三位一体的老子一气化三清。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未必切合,尤须深详;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奉《道德经|老子》、《庄子》为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老、庄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的影响。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惟信仰道教人口,并不普遍。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基督教的天堂。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经》中讲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到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而且所说的仙境,大多数也是处于现实当中,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中很多就是中国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大多数的宗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许多宗教都认为人的寿命是不能改变的,然而道教去不这样认为,有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就是出自道教的《西升经》。另外,道教作为一个多神教,相信万物有灵,甚至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神灵。道教系列条目基本教义道,德,三清,修炼重要人物老子, 庄子, 张道陵张角,葛洪,陈抟,王重阳道教神仙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大帝,西王母,八仙道教宗派正一道,全真道道教典籍《道德经》,《南华经》洞天福地十洲三岛,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维基主题:宗教太极图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目录 [隐藏]1 概论2 教理和教义3 历史3.1 渊源3.2 发展历程3.3 近现代的道教4 道教神仙5 戒律6 道术7 主要典籍8 教派9 道教活动10 道教文化10.1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1 道教与道家12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13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14 参考文献15 参看16 外部链接[编辑]概论在中国历史上,“道教”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指以“道”来教化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编辑]教理和教义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尊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后来又演变成三位一体的老子一气化三清。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未必切合,尤须深详;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奉《老子》、《庄子》为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老、庄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的影响。[编辑]历史参看道教历史[编辑]渊源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道教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编辑]发展历程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并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编辑]近现代的道教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编辑]道教神仙参看道教神仙大英博物馆藏道教人物像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道教按照人间的秩序创造了天廷及其皇帝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为天廷的附属,也创造了阎罗殿和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八仙等作为天廷秩序之外的“散仙”。所以道教的神仙众多,还随时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创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妈祖、关帝等都可以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但一般宫观只供奉三清神像,其他的神可以建立自己的庙宇。此外,道教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编辑]戒律道教戒律是一些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准则。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全真派的戒律严于符箓派。戒律的内容主要有不得杀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盗,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须遵守的,而且必须有一个受戒仪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 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节律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除戒律外,还有道教清规,就是道士犯戒以后的处罚手段。具体条例派别不同则规定也不同。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内容和儒家三纲五常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内容。道教的清规戒律也是随时事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与政权的法律相冲突时,会进行适当的调整。[编辑]道术《抱朴子》中所载的老君入山符,认为使用它可以避开鬼怪野兽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主要分两大类,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蹻、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风水堪舆、占卜等。道士的自身修行成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外丹是指烧炼丹砂铅汞等矿物以及药物,制作能够使人长生不了的丹丸。现代科学认为这些丹药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致死的例子,所以后来道教也认识到由于内丹服食和配制的方法较难掌握分寸,所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后世转向较为保险的内丹修炼。外丹也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先驱。内丹则是指通过行气,导引,呼吸吐纳,在身体里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内丹的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过理论上还是具有相通性。古时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此外道教还有许多道术。例如内观、守静、存思、辟谷等多种。这些现代多归为气功。另外,全真道的道教徒许多都习武术。中医理论亦源自道教。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 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静洁高,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喝酒吃荤,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佛教的内容,名目繁多。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道术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箓。符是用朱砂画在黄纸上的一些符号,道教认为可以用来治病,而箓则被认为可以驱使天神。另外道教认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驱使鬼神,赶走野兽。这些主要都是正一道的法术。[编辑]主要典籍参看道经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另外,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经创制了道藏,收集历代道家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现仅存明代《正统道藏》流传,其它版本已失传,现存历代道教经典多收录于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是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箓、斋醮、科仪为主,但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出现了《悟真经》、《金丹四百字》等经典。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见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提倡“孝谨纯一,敦厚朴素”。[编辑]教派参看道派泰山上的一位道士从修行方式上来说道教主要分为两个派别--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道教的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5个大派: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正一派、净明派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太一道:金朝时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衰微明朝以后,道教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两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共有86家,实际上只有80家。正一道:正一道即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后更名为天师道,正一道。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全真道:全真道兴盛于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代表人物王重阳,丘处机。全真道讲求清修,其道士必须出家、吃素。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十方丛林”。[编辑]道教活动道教的活动主要在宫观内进行。宫观可以分为两种:子孙庙:庙产由庙主私有,师徒相传,一般规模不大。十方丛林:庙产属于道教徒或者某个道派公有,凡是道教徒都可以在这里通过一定的手续挂单居留。一般规模较大。十方丛林可以传戒,但是不能收徒弟。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子孙丛林”,是两者的混合物。一般都是从子孙庙发展过来的。此外正一道的宫观和全真道的宫观在制度和日常活动上也是不一样的,二者一般不混杂。[编辑]道教文化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化学、武术、天文学、地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它对于华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民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响。[编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和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 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道教的炼丹术对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可以说是位虔诚的道教徒。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荐。寻仙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给他带来大量的素材。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佛教徒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祉、神官系统。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过多为反面角色。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著名小说则要数《封神演义》了。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其实质就是道教的两个派别阐教和截教的斗争。书中出现的各色仙神和宝物等,也全属于道教系统。[编辑]道教与道家“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编辑]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基督教的天堂。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经》中讲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到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而且所说的仙境,大多数也是处于现实当中,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中很多就是中国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大多数的宗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许多宗教都认为人的寿命是不能改变的,然而道教去不这样认为,有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就是出自道教的《西升经》。另外,道教作为一个多神教,相信万物有灵,甚至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神灵。[编辑]道教与佛教的关系道教和佛教作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两者在相互斗争中互相吸收,使其更适用中国的本土文化的需要。[编辑]参考文献李纪兵,《富国律》——三十年内国家成王称富之规律法律》,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 ISBN 962-450-844-5李纪兵,《道德经李家注解》唐大潮,中国道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ISBN 7-80123-229-1丁培仁,道教典籍百问,《宗教文化丛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ISBN 7-5072-0409-x李养正,道教基本知识,中国道教协会编印(非正式出版物),1985年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 ISBN 7-5052-0203-0[编辑]参看道教历代龙虎山天师列表道教音乐道教人物列表道教全国重点宫观洞天福地中国宗教[编辑]外部链接您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中查找与此条目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道教中国道家网站索引道教学术资讯网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Taoist Studies in the World Wide WebDaoist Chinese Characters石竹道文化道教文化道教网络资讯报导道教全真派道教中的女性(翻译节本)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1%93%E6%95%99"页面分类: 中国宗教 | 道教 | 宗教参考资料: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9%81%93%E6%95%99

求推荐社会学、法学、哲学、逻辑学方面好书~

社会学彼得德鲁克的《功能社会》 哈耶克的《自由宪章》法学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哲学入门的有南怀瑾的《易经杂说》给予角度和思考方法,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黑格尔的《小逻辑》,蒙田的《蒙田随笔》,培根的《新工具》逻辑学方面:逻辑学是体现在各个学科之中的,看些提升兴趣和给予思考角度的书比较好:《笑话、幽默、与逻辑》谭大容,《逻辑与智慧新编 》郑伟宏著 《智慧人生日常推理之谜》 陈宗明著

北大哲学系的李猛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猛大是我们班主任,学术上的水平我觉得自己还不足以说什么,就从一些小事说吧。刚上大一的时候,知道我们班主任是李猛,然后,嗯,没什么感觉。。。就是觉得这个名字比较奇异,很符合他东北人的籍贯。后来,他给我们开班会,推荐了一个书单,告诉我们作为大一的哲学系本科生应该读些什么。他没有开很多的哲学书,反而有不少历史和文学的。不过这个书单里边,吴飞老师译或著的书是最多的,然后我就知道说他和飞哥是好基友的传闻此言不虚了。。。再之后,他给我发了个短信,说有时间一起吃个饭聊一聊吧。真的是受宠若惊的感觉,不知道一个大学老师还会这么负责。那次我们是在学校的咖啡馆里吃的饭,他点了一个盖饭,我也点了盖饭。我吃饭是特别快的,结果见了猛大吃饭,就发现居然他比我吃饭还快。。。所以这个局面从边吃边聊变成了他立刻吃完跟我侃侃而谈的局面。。。他问我最近看了什么书。当时我们在上宗教学导论,吴飞老师讲到卡拉吗佐夫兄弟的部分,为了上好那门课,我就把整本九百页的书啃了下来。猛大知道之后挺高兴,说能够读完一本书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标志。后来,又谈到之后的打算,我说可能想要读法律。猛大说,每个老师都希望把好学生留下来,不过要是他有自己的想法,还是会支持。然后,他就给我推荐了基本法律方面的书,一个是丹宁勋爵的法律的正当程序,一个是伯尔曼的法律与革命。这两本书确实是特别有分量的,后来法学院的老师也推荐我读。从这个就能看出来,猛大是很博学,对很多方面都有深入了解的。此外,他还说,哲学比较适合25岁以后的人来学。再之后,我们开班会。他给我们说了一句到现在我也忘不了的话。他说,你们并不是在北大接受了四年的哲学教育——你们四年是懂不了哲学的——你们其实是在哲学系接受了四年的北大本科教育。确实,这几年学的专业课,实在算不得什么,但是接受的教育,确实是受益一生。等到大二的时候,我选了双学位,上了一段时间觉得比较水没有收获,就找李猛老师谈。发了邮件之后他很快就回复,找了时间跟我谈。就是因为这次谈话,我才果断地退了双学位。这次他又告诉我了一句受用很长时间的话。他说,每年你都会选很多的课,其中大部分都是水过去的,但是你必须要每个学期选一两门很虐的课,只有这样才能有收获。从这个学期开始,我都会在每个学期或者选或者旁听至少一门本研合上的课。这些经历真的收获特别大。大二下的时候,我们有本科生科研的项目,我其实一直不知道,有一天查邮箱,发现他给我发了个邮件,说你不考虑申个本科生科研吗?然后,我又约他找了个时间,请教了些问题(这次我吸取了教训,吃的比他快,成就感爆棚。。。)。他说的话很实在,本科生科研给你资金,督促你看书,这么好的机会,干吗不抓住呢。然后,我就申请了,之后比较深入地看了看我比较感兴趣的埃德蒙·柏克。这大概算是我毕业论文之前写的最认真的一篇东西了,从这里面的收获,也是特别感谢猛大的。另外,在这次吃饭的时候,猛大还接了一个他母亲的电话。当时他的原话是,抱歉,我接一个我母亲的电话。然后,他给母亲说话的语气,也是特别孝敬的,说,我今天晚上就不回去吃饭了,和学生一起在食堂吃了,过一会儿就回去了,您放心。大二快到了暑假,他和强世功老师、赵晓力老师、章永乐老师这些好基友办了个讨论班。这是个很内部的活动,我也是不知道。因为这里边法学院的老师比较多,他还惦记着我以后想读法律的事,就给我发了邮件,问我是不是有兴趣过去。然后我就去参加了,也就是这个机会,联系到了强老师。这件事也是我一直都很感激的。大三的时候,他给我们上伦理学导论,第一句话就是,终于给你们上课了哈。他讲课很深入,但也经常会开一些玩笑,比如黑一黑定哥,黑一黑杨子。虽然上下来他的课会很虐,但是一定是既有趣又有收获的。到大四,他也很关心我们每个人的去向。在保研的时候,他跟我们都说,定了去向立刻跟我说啊。我保研的事确定之后,给他发了个短信,他很快就回复,说祝贺你啊。这么把学生的事情放在心上的老师,真的非常难得。除了自己的事,再说一个学姐的事情吧。比我们大几届的学姐,本科毕业论文找的猛大做。有一天学姐写完论文,已经凌晨一两点了,她把论文发给猛大,以为要过一阵才能收到回复,结果第二天早上她就看见有47处改动,大到思路小到注释的回复。这个事也足以看出来猛大的负责。另外,我上历史系的课的时候,那个老师在美国访学的时候和猛大认识的,课上不只一次表达了对他的崇拜。经常会说xxx问题,你们去问李猛老师啊,他是专家。讲到文艺复兴的时候,这个老师说,达芬奇是个什么都知道的天才,我看哲学系的李猛,差不多也是这样的天才。如果斗胆说些学术的方面,那也只能是猛大一生粉啊。当时上西哲史的时候,讲到亚里士多德,老师说李猛老师是个亚里士多德专家;讲到笛卡尔,老师说李猛老师是笛卡尔专家;后来讲到康德,老师又说你们可以去找李猛老师。。。简直可怕。。。据在社会学系的同学说,社会那边的老师也经常说,现在中国社会学最有希望的人,就是李猛啊。猛大当时是辽宁省的文科状元,然后去人大读了社会学,硕士到了北大,然后留校任教,成了十佳教师,过了几年,去芝大的社会思想委员会读博,然后就混哲学圈了。。。虽然是施派的大本营,但是猛大还是对剑桥学派有特别深的了解,动不动就提波考克和斯金纳,也特别坦诚地说施派有不小的问题。另有一个段子,十多年前,他在社会系当班主任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喝多了,到宿舍楼底下闹,把别的学院的人招惹出来,结果打了一架,这几个学生被关派出所了。猛大半夜接到电话起来,买了烟酒,去派出所捞人,费了特别大的劲,以至于立下誓言说以后再也不当班主任了。结果,还是成了我们班主任。。。不过还好,我们没给他添那么大麻烦。。。嗯,举例是说不完了。总结而言吧,猛大作为私人交往的朋友,是特别开朗义气的(他的笑声真的特别爽朗啊)。作为学者,是水平极高,又严谨治学的(他经常被发现在食堂边吃饭边看书)。作为一个师长,是十分负责的。

教育哲学中针对的现代案例有哪些类型

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杜威的教育哲学无疑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思想之一。作为现代教育的开拓者,杜威的教育理论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20世纪20至30年代的教育改革。经过20世纪中期的短暂沉寂,杜威的教育思想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并引起高度重视。正如美国哲学家罗蒂所说“杜威和詹姆士是理解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最好的向导”。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对杜威常常存在着种种误读和误解。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杜威的教育思想?笔者认为,对于一个思想家,我们不仅要知道他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他是如何言说的,只有深刻理解其思想深层的思维方式,才能把握其思想的实质。因此,研究杜威教育哲学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杜威思想的精髓,也有利于正确认识实践中的教育现象。一、杜威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要了解杜威教育哲学的思维方式,必须了解杜威教育哲学的思想渊源。理论界对杜威教育哲学的思想渊源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即黑格尔学说、进化论思想和实用主义。黑格尔学说是杜威教育哲学最初的思想来源;以进化论为基础的经验自然主义则构成了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观念;实用主义是杜威教育哲学最直接的思想来源,在其影响下杜威逐渐成为实用主义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1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辩证法的影响杜威在美国当时著名的黑格尔哲学研究专家托里,哈里斯和乔治,莫里斯等人的影响下接触了德国的黑格尔哲学,并被其深深吸引。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念和辩证法思想对杜威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赵祥麟教授认为,“黑格尔的唯心哲学在他的思想上留下了不可泯灭的痕迹,辩证法的因素弥漫在他的著作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他那种黑格尔式的辩证推理。杜威自己也承认:“我早期的哲学研究是一种智力的健身操。然而,黑格尔的主体和客体、物质和精神、神和人的统一,不仅是智力的公式,它运作如同一种极大的释放,一种自由。黑格尔对人类文化、社会制度和艺术的论述,同样包含着统一体的思想,这对我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黑格尔对统一性的追求作为一种深沉而又迫切的渴望,启发并帮助杜威寻找到了一条反对传统哲学二元论且不同于理性形而上学的道路一杜威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统一体”思想发展为绝对的“经验统一体”,又借鉴黑格尔“辩证的直观”的思想,建立对立统一的观念,以此来消解传统的经验与理性、主体与客体、物质和精神、知与行、手段与目的等的二元对立。由此构成了杜威教育哲学整体论思维方式的重要思想来源。2进化论思想的影响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正式出版,对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以沉重的打击,引起了人们世界观的根本变革,也对杜威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在回忆他的大学生活时提及,有一门以赫胥黎的一本著作为教材的生理学课程使他特别感兴趣,他从这门课程中学习到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的观念。这种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整体观念为他之前开始的学术活动提供了思维方式方面的指导。此外,杜威还认真研读了达尔文的不朽名著《物种起源》,并写出了一本名为《达尔文及其影响》的著作。在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下,杜威超越了传统哲学对永恒不变、先在的终极真理的追求,置身于变动不居的人类生活,提出有机体为了生存必须与环境进行持续的相互作用的观点,而这种相互作用就是经验,它包括主动的行动并承受行为的后果。这种经验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有机体和环境、经验和自然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此基础上,杜威构筑了他的经验自然主义思想及其社会(进化)“改良主义”政治 哲学。3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实用主义对杜威的思想产生了直接影响,使他从黑格尔的绝对主义走向实验主义。帮助杜威完成这一思想转变的是实用主义的著名代表皮尔士和詹姆士。杜威在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就曾听过皮尔士的逻辑学讲座,并深受其影响。在信念理论方面,皮尔士提出一套“怀疑一信念”的探索理论。皮尔士认为,实用主义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帮助人们提出假设,进行探索,摆脱怀疑,确定信念。在此基础上,杜威提出了著名的思维五步法。对这一思想,杜威毫不隐讳地说,是他“对皮尔士观点的一种自由的转述”。对杜威思想影响更大的是詹姆士。杜威在回忆詹姆士的影响时说:“就我现在所能发现的来说,一个能具体指明的,步入我思想而赋予其新的方向与性质的因素可算是詹姆士的影响。”詹姆士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彻底的经验主义、“意识流”理论和实用主义的真理观。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把零碎的、散乱的经验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整个对象世界成了一个统一的纯粹的经验的世界。他在描述纯粹经验的特征时把它归纳为永恒变化、连续不断的“意识流”。在此基础上,杜威把经验定义为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保留了詹姆士经验的整体性、变动性和连续性的特征,强调经验是一种活动过程,而不是精神事物。在真理观上,詹姆士认为,有效、有用、成功是真理的根本标志。他说:“一个观念,‘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真理就是有用,有用就是真理。杜威继承并超越了詹姆士的这一思想,提出通过行为的效果检验真理的有效性,进而提出了他的工具主义理论。二、杜威教育哲学的思维方式分析杜威的教育哲学继承并发展了黑格尔学说、进化论和实用主义的有关思想,坚持绝对的经验主义,视经验为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经验统一体,把辩证法、进化论、实用主义和现代心理学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其认识世界的独特思维方式。1整体思维杜威深得黑格尔“绝对精神统一体”思想、进化论“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观念和詹姆士“纯粹经验统一体”思想的精髓,形成了他的系统整体论思维方式,用以拒斥哲学上任何形式的二元对立和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这集中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整体性和儿童整体性的认识上。杜威认为儿童的生活是完整的,因此不能把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对立起来,也不能把儿童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割裂开来,他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就是要消弭儿童的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之间的鸿沟。杜威认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惟有如此,儿童的经验才能成为“继续不断的和完整统一的活生生的东西”,从而保持发展的连续性。与此同时,杜威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按照感觉、运动、观念、情感等标题对儿童心理机械分类的做法。他认为,传统心理学否认有机体的整体性,否认各种机能的相互作用,在教育中的典型表现就是身与心的分离。儿童的心智被认为是纯粹理智的和认识的因素,而活动的身体器官则被认为是一个不相关的、起干扰作用的物质因素。其不良的后果是:一方面身体活动成为远离学生功课的干扰或被机械地使用的身体活动,而不能使学生获得具有教育意义的经验;另一方面造成“心”和直接的作业隔离,学生只能获得零碎、片段的“知识”,而不顾事物间的关系和联结,而“正是这些关系使我们能理解意义”。杜威认为,传统教育中充斥着大量这种忽视儿童整体性的二元分离的思维方式,例如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在1897年发表的《我的教育信条》中,杜威这样写道:“我认为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可见,杜威在儿童与社会之关系的问题上是反对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哲学的。在儿童与课程的关系问题上,杜威同样指出,“学科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在儿童和学科之间架起了一道鸿沟,并将二者对立起来。学科中心论让儿童服从于分门别类的学科,儿童完整而统一的经验被肢解;儿童中心论则满足于儿童兴趣和能力自发的冲动,排斥对儿童心智的训练,同样阻碍了儿童的发展。他告诫我们:“不是坚定地把教育的各种因素作为整体来看,我们就只能看到种种相互冲突的名词。”他从系统整体的角度考察了儿童与课程的关系,充满智慧地表达到:“我们认识到,儿童和课程仅仅是构成一个单一的过程的两极。正如两点构成一条直线一样,儿童现在的观点以及构成各种科目的事实和真理,构成了教学。从儿童的现在经验进展到以有组织体系的真理即我们称之为各门科目为代表的东西,是继续改造的过程。”在杜威的教育哲学里,他以同样的系统整体论的思维方式论述了学校与社会、经验与教育、知与行、兴趣与训练、教材与方法、劳动与闲暇、身与心、目的与手段等的关系问题,并消解了他们之间的二元对立,实现了对传统哲学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的超越。与此同时,杜威还以一个无所不包的“经验”的概念,把主体与客体、经验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等统一起来,构成其完整的自然经验主义的教育哲学体系。2过程思维杜威继承了生物进化论和詹姆士“意识流”理论的变动性和连续性的观念,始终以过程的观念看待世界。他多次指出:“我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他提出的“教育之外无目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观念,实际上就是强调教育的过程性,视教育为儿童持续发展、生活和生长的过程。“教育之外无目的”并不是说教育没有目的或者不要目的,而是反对那种先在的、固定不变的和遥不可及的目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不断生成,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发生。教育作为一种过程,就是要为儿童的发展创造条件,保证儿童不断地改造经验、重新组织经验,获得持续不断的生长。此外,杜威的这种过程论思维还集中体现在他对经验、思维以及知识本质的阐释。在谈到对经验的理解时,杜威认为,经验“不仅包括人们做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们追求什么,爱什么,相信和坚持什么,而且也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怎样受到反响的,他们怎样操作和遭遇,他们怎样渴望和享受,以及他们观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简言之,能经验的过程。”这样“经验首先是一种经历的过程,一种经受某种事情的过程,一种遭遇和激情、一种情感——在这些词的本义上——的过程……换句话说,经验不过就是同时的做和遭遇。”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杜威对过程的迷恋和推崇,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活动而产生并作为过程、活动而存在的。在论述思维时,杜威认为,思维是在事物还不确定的、可疑的、困惑的、麻烦的情境下产生的,而思维总是趋向于一个确定的情境。所以,思维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观察事物的过程和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结果总是次要的,它是探究行动的手段。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多尔在其代表作《后现代课程观》中引用了杜威的《我们如何思考》中的两段话:“实际思维是一种过程……只要一个人思考,它就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智力教育的真正问题在于将自然能力转变为专家性的、可测量的能力:将多多少少随意的好奇心和零散的启示转变为明察的、谨慎的和完全的探究态度。”多尔教授认为这两段话典型地表达了杜威的“过程论”课程哲学。杜威在论述其知识观时同样表达了他的过程思维。他认为:“知识乃是通过操作把一个有问题的情境改变成为一个解决了问题的情境的结果。”“知识这个术语既有主动的意义,又有被动的意义。知识既指运算或行为,即认识的过程,又指结果,即认识的内容。”可见,在杜威看来,知识不是固定和永恒不变的,它既是探究的过程,也是探究的结果,又是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知识并不是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已经决定的、已被确认的、等待学生接受的某种东西,它始终有待于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因此,在杜威这里,知识就意味着探究过程。正如美国学者福克斯所说:“在了解杜威对知识是什么的回答时,我们要记住的重要事情是,除了过程,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3实践思维杜威的教育哲学是建立在其实践基础上的,重视实践是其一以贯之的哲学信念。杜威在他的经典名著《哲学的改造》中始终表达的一个思想就是,哲学不是在哲学家头脑中臆想出来的,哲学必须在科学、政治、宗教、工业等时代的深刻变化和危机中寻找其生长点。传统哲学由于产生于哲学家们的默想,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和实践,缺乏一种实践的态度,对人们的生活毫无指导意义。因此必须改造传统哲学,哲学必须具有实践的态度,“它必须呈现实践的本质;它必须变成有效的、实验的”。而改造的方法就是实践,即杜威倡导的实验的方法。他认为,任何哲学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他说:“任何概念、学说、系统,无论如何精致,怎样坚实,必须视为假设。它们应该被看作验证行动的根据,而非行动的结局……它们是工具,和一切工具同样,它们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的功效。”杜威在论述其知识观时同样表达了他的过程思维。他认为:“知识乃是通过操作把一个有问题的情境改变成为一个解决了问题的情境的结果。”“知识这个术语既有主动的意义,又有被动的意义。知识既指运算或行为,即认识的过程,又指结果,即认识的内容。”可见,在杜威看来,知识不是固定和永恒不变的,它既是探究的过程,也是探究的结果,又是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知识并不是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已经决定的、已被确认的、等待学生接受的某种东西,它始终有待于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因此,在杜威这里,知识就意味着探究过程。正如美国学者福克斯所说:“在了解杜威对知识是什么的回答时,我们要记住的重要事情是,除了过程,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杜威批判传统哲学家倾向于以旁观者观看一幅完整图画的方式,而不是用画家作画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获得知识。因此杜威把“做中学”视为学生知识的重要来源,他说,“我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因为“认识论必须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获取知识最成功的方法”。与此同时。杜威认为,不仅知识的产生源于实践,而且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也体现于实践之中。他说:“原子,分子,化学 的公式,物理研究中的数学 命题,所有这些首先具有知识的价值,但只是间接地具有经验的价值……他们的意义只能通过应用来学习……只能通过他们的工作,把他们作为求得知识的方法的一部分,才能了解他们的意义。”已有的知识如果不与行动者个体的行动联系起来,那么这种知识对于行动者个人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在经验活动和反省性思维中发挥作用,才能体现它的意义和价值。4关系思维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的教育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始终在事物动态变化的关系之中、在事物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把握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这一点集中地体现在杜威对“经验”的理解上。他认为,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所谓经验就是发现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他举例说:“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才是经验。”杜威为他的“经验”提出了“连续性”和“交互作用”两个原则,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阐明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可以说,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和基础是“经验”,而“经验”的核心和基础则是对事物“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纵横关系”的把握。他的教育哲学就是在这种关系的思维方式中展开论述的。例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开篇就以这种关系的思维方式论述了“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从纵横两个角度阐明了教育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从纵向的角度,杜威指出教育是个体社会成员间代际相续的需要,是一种连续性的关系;从横向的角度,杜威指出教育是社会为了生存,进行沟通的需要,而沟通则是个体与共同体及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二章,杜威又以这种关系的思维方式提出“教育是社会的职能”,论述了教育中人与环境的关系。而教育就是在这种复杂的人与人(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展开的。在杜威的教育哲学著作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他这种关系式的辩证论述,例如“学校与社会”、“经验与教育”、“儿童与课程”、“兴趣和训练”、“劳动和闲暇”、“个人和世界”、“教育与职业”等等。这充分体现了杜威在事物动态变化的关系之中、在事物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交互作用的过程之中把握事物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三、杜威教育哲学思维方式的启示笔者认为,杜威的教育哲学除了为我们提供他那熠熠生辉的教育思想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教育活动和教育现象的思想方法,即在事物动态变化的关系之中、在事物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交互作用的过程之中、在实践之中实现对事物的整体性把握。通过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澄清许多理论上的模糊认识和实践中的偏差。例如时下正轰轰烈烈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启动到至今,一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声音,期间还出现过多次观点激烈的论争,各路专家、学者对此莫衷一是、观点纷呈。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课程改革?论者在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发出声音时究竟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我认为,杜威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维方式。1课程改革应具有整体思维所谓课程改革的整体思维是指,在观念上,我们必须对课程改革产生的背景、方案、理念等有一个整件,陆的认识和较为全面把握;在行为上,我们必须对影响改革的各种因素进行整体协调。时下,有许多对新课程的误解和行为上的偏差大多是因为对新课程的认识不够全面造成的。例如,有人认为新课程强调实践活动就是“轻视知识”,强调“教学向生活回归”就是原原本本重现生活,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完全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甚至还有人认为课程改革就是推倒传统的一切,或者认为课程改革仅仅是换一套教课书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传统的二元对立、线性思维方式的表现,没有从整体上全面认识和理解新课程,因此就会产生诸如“盲人摸象”、非此即彼或者“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对新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管理 等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新课程实施中也存在缺乏整体思维的表现。“譬如我们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试图通过解决一系列‘关键"来推动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评价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学校文化等等。”然而,新课程改革中究竟什么是“关键”呢?在实践中各个地区和学校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只偏重和关注其中某一个“关键”,使改革往往得不到实质性的进展。这种所谓的“关键”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要素分离的机械还原论思维,缺乏整体协调的观念。实际上,观念的更新、教师培训、评价改革、文化重建、制度变革、政府投入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是课程改革链条上不可或缺的因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课程改革都会受到阻碍。因此,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关注某些个“关键”,而是要有整体协调的观念,对课程改革链条上的每一个因素都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总体布局、整体协调、优化配置,推动课程改革的整体、协调、稳步发展。2课程改革需要过程思维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即“课程改革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按照这样的思维逻辑,“课程改革成功了”是不是课程改革就结束了呢?这实际上是一种急功近利、预成式的思维方式,事先就给改革设定了一个固定的标准。然而,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固定的标准,因为变革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正如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所说:“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有计划的变革(对于教育工作者)不是一个综合战略发展积累的结果。实际上,它只是变革序列中的一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只是课程改革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整个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向未来敞开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是对教育渐次的改进、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它有起点,但没有终点。事实上,国家教育部正在推动的对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的修订,也说明了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渐次改进的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断然否定改革的正当性和合理性。3课程改革需要实践思维课程改革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最终实现也必须落实在实践之中。首先,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有实践意识,要深入实践、了解实践。然而,有不少理论工作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却缺乏对实践的关注,以为课程改革就是设置几套方案、发一批文件就够了。然而,课程改革从启动到现今,其效果究竟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经验和教训?等等,都缺乏明确的认识。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专家缺乏对课改实践过程的必要指导、监控、调查和反思,这也是许多一线教师对课改产生疑虑和困惑的重要原因。其次,学校和教师要有实践意识,要主动探索、实践。因为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生成、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作为一线的学校和教师不要期望课程改革有一个可以参照的、完善的操作程序或模式。石鸥教授认为:“课程改革不是供画家临摹用的模特或实物,而是发展中的尝试与革新,是一种注重学生充分而有个性的发展、注重全体学生发展的实践。”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课程改革的参与意识和实践精神,在参与和实践中实现课程改革的多元化发展和持续创新。4课程改革需要关系思维在对待课程改革的态度上,赞同者有之,批判质疑者甚至反对者也有之,这些都是课程改革中不可回避的,如果我们听到的只是一边倒的声音,恰恰预示着改革危机的存在。但现在的问题是某些批判者和支持者并没有抱着真诚的态度来交流对问题的看法。相互指责和人身攻击并不是改革的态度。正如迈克尔,富兰所说:“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从关系思维的角度来看待改革中的不同声音,支持和批判都是改革必不可少的因素

教育哲学的思维方式

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杜威的教育哲学无疑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思想之一。作为现代教育的开拓者,杜威的教育理论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20世纪20至30年代的教育改革。经过20世纪中期的短暂沉寂,杜威的教育思想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并引起高度重视。正如美国哲学家罗蒂所说“杜威和詹姆士是理解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最好的向导”。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对杜威常常存在着种种误读和误解。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杜威的教育思想?笔者认为,对于一个思想家,我们不仅要知道他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他是如何言说的,只有深刻理解其思想深层的思维方式,才能把握其思想的实质。因此,研究杜威教育哲学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杜威思想的精髓,也有利于正确认识实践中的教育现象。  一、杜威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要了解杜威教育哲学的思维方式,必须了解杜威教育哲学的思想渊源。理论界对杜威教育哲学的思想渊源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即黑格尔学说、进化论思想和实用主义。黑格尔学说是杜威教育哲学最初的思想来源;以进化论为基础的经验自然主义则构成了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观念;实用主义是杜威教育哲学最直接的思想来源,在其影响下杜威逐渐成为实用主义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  1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辩证法的影响  杜威在美国当时著名的黑格尔哲学研究专家托里,哈里斯和乔治,莫里斯等人的影响下接触了德国的黑格尔哲学,并被其深深吸引。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念和辩证法思想对杜威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赵祥麟教授认为,“黑格尔的唯心哲学在他的思想上留下了不可泯灭的痕迹,辩证法的因素弥漫在他的著作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他那种黑格尔式的辩证推理。杜威自己也承认:“我早期的哲学研究是一种智力的健身操。然而,黑格尔的主体和客体、物质和精神、神和人的统一,不仅是智力的公式,它运作如同一种极大的释放,一种自由。黑格尔对人类文化、社会制度和艺术的论述,同样包含着统一体的思想,这对我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黑格尔对统一性的追求作为一种深沉而又迫切的渴望,启发并帮助杜威寻找到了一条反对传统哲学二元论且不同于理性形而上学的道路一杜威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统一体”思想发展为绝对的“经验统一体”,又借鉴黑格尔“辩证的直观”的思想,建立对立统一的观念,以此来消解传统的经验与理性、主体与客体、物质和精神、知与行、手段与目的等的二元对立。由此构成了杜威教育哲学整体论思维方式的重要思想来源。  2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正式出版,对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以沉重的打击,引起了人们世界观的根本变革,也对杜威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在回忆他的大学生活时提及,有一门以赫胥黎的一本著作为教材的生理学课程使他特别感兴趣,他从这门课程中学习到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的观念。这种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整体观念为他之前开始的学术活动提供了思维方式方面的指导。此外,杜威还认真研读了达尔文的不朽名著《物种起源》,并写出了一本名为《达尔文及其影响》的著作。在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下,杜威超越了传统哲学对永恒不变、先在的终极真理的追求,置身于变动不居的人类生活,提出有机体为了生存必须与环境进行持续的相互作用的观点,而这种相互作用就是经验,它包括主动的行动并承受行为的后果。这种经验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有机体和环境、经验和自然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此基础上,杜威构筑了他的经验自然主义思想及其社会(进化)“改良主义”政治 哲学。  3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实用主义对杜威的思想产生了直接影响,使他从黑格尔的绝对主义走向实验主义。帮助杜威完成这一思想转变的是实用主义的著名代表皮尔士和詹姆士。杜威在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就曾听过皮尔士的逻辑学讲座,并深受其影响。在信念理论方面,皮尔士提出一套“怀疑一信念”的探索理论。皮尔士认为,实用主义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帮助人们提出假设,进行探索,摆脱怀疑,确定信念。在此基础上,杜威提出了著名的思维五步法。对这一思想,杜威毫不隐讳地说,是他“对皮尔士观点的一种自由的转述”。  对杜威思想影响更大的是詹姆士。杜威在回忆詹姆士的影响时说:“就我现在所能发现的来说,一个能具体指明的,步入我思想而赋予其新的方向与性质的因素可算是詹姆士的影响。”詹姆士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彻底的经验主义、“意识流”理论和实用主义的真理观。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把零碎的、散乱的经验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整个对象世界成了一个统一的纯粹的经验的世界。他在描述纯粹经验的特征时把它归纳为永恒变化、连续不断的“意识流”。在此基础上,杜威把经验定义为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保留了詹姆士经验的整体性、变动性和连续性的特征,强调经验是一种活动过程,而不是精神事物。在真理观上,詹姆士认为,有效、有用、成功是真理的根本标志。他说:“一个观念,‘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真理就是有用,有用就是真理。杜威继承并超越了詹姆士的这一思想,提出通过行为的效果检验真理的有效性,进而提出了他的工具主义理论。  二、杜威教育哲学的思维方式分析  杜威的教育哲学继承并发展了黑格尔学说、进化论和实用主义的有关思想,坚持绝对的经验主义,视经验为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经验统一体,把辩证法、进化论、实用主义和现代心理学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其认识世界的独特思维方式。  1整体思维  杜威深得黑格尔“绝对精神统一体”思想、进化论“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观念和詹姆士“纯粹经验统一体”思想的精髓,形成了他的系统整体论思维方式,用以拒斥哲学上任何形式的二元对立和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这集中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整体性和儿童整体性的认识上。杜威认为儿童的生活是完整的,因此不能把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对立起来,也不能把儿童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割裂开来,他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就是要消弭儿童的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之间的鸿沟。杜威认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惟有如此,儿童的经验才能成为“继续不断的和完整统一的活生生的东西”,从而保持发展的连续性。与此同时,杜威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按照感觉、运动、观念、情感等标题对儿童心理机械分类的做法。他认为,传统心理学否认有机体的整体性,否认各种机能的相互作用,在教育中的典型表现就是身与心的分离。儿童的心智被认为是纯粹理智的和认识的因素,而活动的身体器官则被认为是一个不相关的、起干扰作用的物质因素。其不良的后果是:一方面身体活动成为远离学生功课的干扰或被机械地使用的身体活动,而不能使学生获得具有教育意义的经验;另一方面造成“心”和直接的作业隔离,学生只能获得零碎、片段的“知识”,而不顾事物间的关系和联结,而“正是这些关系使我们能理解意义”。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中充斥着大量这种忽视儿童整体性的二元分离的思维方式,例如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在1897年发表的《我的教育信条》中,杜威这样写道:“我认为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可见,杜威在儿童与社会之关系的问题上是反对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哲学的。在儿童与课程的关系问题上,杜威同样指出,“学科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在儿童和学科之间架起了一道鸿沟,并将二者对立起来。学科中心论让儿童服从于分门别类的学科,儿童完整而统一的经验被肢解;儿童中心论则满足于儿童兴趣和能力自发的冲动,排斥对儿童心智的训练,同样阻碍了儿童的发展。他告诫我们:“不是坚定地把教育的各种因素作为整体来看,我们就只能看到种种相互冲突的名词。”他从系统整体的角度考察了儿童与课程的关系,充满智慧地表达到:“我们认识到,儿童和课程仅仅是构成一个单一的过程的两极。正如两点构成一条直线一样,儿童现在的观点以及构成各种科目的事实和真理,构成了教学。从儿童的现在经验进展到以有组织体系的真理即我们称之为各门科目为代表的东西,是继续改造的过程。”  在杜威的教育哲学里,他以同样的系统整体论的思维方式论述了学校与社会、经验与教育、知与行、兴趣与训练、教材与方法、劳动与闲暇、身与心、目的与手段等的关系问题,并消解了他们之间的二元对立,实现了对传统哲学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的超越。与此同时,杜威还以一个无所不包的“经验”的概念,把主体与客体、经验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等统一起来,构成其完整的自然经验主义的教育哲学体系。  2过程思维  杜威继承了生物进化论和詹姆士“意识流”理论的变动性和连续性的观念,始终以过程的观念看待世界。他多次指出:“我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他提出的“教育之外无目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观念,实际上就是强调教育的过程性,视教育为儿童持续发展、生活和生长的过程。“教育之外无目的”并不是说教育没有目的或者不要目的,而是反对那种先在的、固定不变的和遥不可及的目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不断生成,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发生。教育作为一种过程,就是要为儿童的发展创造条件,保证儿童不断地改造经验、重新组织经验,获得持续不断的生长。  此外,杜威的这种过程论思维还集中体现在他对经验、思维以及知识本质的阐释。在谈到对经验的理解时,杜威认为,经验“不仅包括人们做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们追求什么,爱什么,相信和坚持什么,而且也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怎样受到反响的,他们怎样操作和遭遇,他们怎样渴望和享受,以及他们观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简言之,能经验的过程。”这样“经验首先是一种经历的过程,一种经受某种事情的过程,一种遭遇和激情、一种情感——在这些词的本义上——的过程……换句话说,经验不过就是同时的做和遭遇。”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杜威对过程的迷恋和推崇,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活动而产生并作为过程、活动而存在的。  在论述思维时,杜威认为,思维是在事物还不确定的、可疑的、困惑的、麻烦的情境下产生的,而思维总是趋向于一个确定的情境。所以,思维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观察事物的过程和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结果总是次要的,它是探究行动的手段。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多尔在其代表作《后现代课程观》中引用了杜威的《我们如何思考》中的两段话:“实际思维是一种过程……只要一个人思考,它就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智力教育的真正问题在于将自然能力转变为专家性的、可测量的能力:将多多少少随意的好奇心和零散的启示转变为明察的、谨慎的和完全的探究态度。”多尔教授认为这两段话典型地表达了杜威的“过程论”课程哲学。  杜威在论述其知识观时同样表达了他的过程思维。他认为:“知识乃是通过操作把一个有问题的情境改变成为一个解决了问题的情境的结果。”“知识这个术语既有主动的意义,又有被动的意义。知识既指运算或行为,即认识的过程,又指结果,即认识的内容。”可见,在杜威看来,知识不是固定和永恒不变的,它既是探究的过程,也是探究的结果,又是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知识并不是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已经决定的、已被确认的、等待学生接受的某种东西,它始终有待于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因此,在杜威这里,知识就意味着探究过程。正如美国学者福克斯所说:“在了解杜威对知识是什么的回答时,我们要记住的重要事情是,除了过程,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3实践思维  杜威的教育哲学是建立在其实践基础上的,重视实践是其一以贯之的哲学信念。杜威在他的经典名著《哲学的改造》中始终表达的一个思想就是,哲学不是在哲学家头脑中臆想出来的,哲学必须在科学、政治、宗教、工业等时代的深刻变化和危机中寻找其生长点。传统哲学由于产生于哲学家们的默想,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和实践,缺乏一种实践的态度,对人们的生活毫无指导意义。因此必须改造传统哲学,哲学必须具有实践的态度,“它必须呈现实践的本质;它必须变成有效的、实验的”。而改造的方法就是实践,即杜威倡导的实验的方法。他认为,任何哲学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他说:“任何概念、学说、系统,无论如何精致,怎样坚实,必须视为假设。它们应该被看作验证行动的根据,而非行动的结局……它们是工具,和一切工具同样,它们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的功效。”  杜威在论述其知识观时同样表达了他的过程思维。他认为:“知识乃是通过操作把一个有问题的情境改变成为一个解决了问题的情境的结果。”“知识这个术语既有主动的意义,又有被动的意义。知识既指运算或行为,即认识的过程,又指结果,即认识的内容。”可见,在杜威看来,知识不是固定和永恒不变的,它既是探究的过程,也是探究的结果,又是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知识并不是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已经决定的、已被确认的、等待学生接受的某种东西,它始终有待于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因此,在杜威这里,知识就意味着探究过程。正如美国学者福克斯所说:“在了解杜威对知识是什么的回答时,我们要记住的重要事情是,除了过程,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杜威批判传统哲学家倾向于以旁观者观看一幅完整图画的方式,而不是用画家作画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获得知识。因此杜威把“做中学”视为学生知识的重要来源,他说,“我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因为“认识论必须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获取知识最成功的方法”。与此同时。杜威认为,不仅知识的产生源于实践,而且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也体现于实践之中。他说:“原子,分子,化学 的公式,物理研究中的数学 命题,所有这些首先具有知识的价值,但只是间接地具有经验的价值……他们的意义只能通过应用来学习……只能通过他们的工作,把他们作为求得知识的方法的一部分,才能了解他们的意义。”已有的知识如果不与行动者个体的行动联系起来,那么这种知识对于行动者个人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在经验活动和反省性思维中发挥作用,才能体现它的意义和价值。  4关系思维  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的教育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始终在事物动态变化的关系之中、在事物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把握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这一点集中地体现在杜威对“经验”的理解上。他认为,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所谓经验就是发现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他举例说:“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才是经验。”杜威为他的“经验”提出了“连续性”和“交互作用”两个原则,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阐明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可以说,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和基础是“经验”,而“经验”的核心和基础则是对事物“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纵横关系”的把握。他的教育哲学就是在这种关系的思维方式中展开论述的。例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开篇就以这种关系的思维方式论述了“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从纵横两个角度阐明了教育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从纵向的角度,杜威指出教育是个体社会成员间代际相续的需要,是一种连续性的关系;从横向的角度,杜威指出教育是社会为了生存,进行沟通的需要,而沟通则是个体与共同体及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二章,杜威又以这种关系的思维方式提出“教育是社会的职能”,论述了教育中人与环境的关系。而教育就是在这种复杂的人与人(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展开的。在杜威的教育哲学著作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他这种关系式的辩证论述,例如“学校与社会”、“经验与教育”、“儿童与课程”、“兴趣和训练”、“劳动和闲暇”、“个人和世界”、“教育与职业”等等。这充分体现了杜威在事物动态变化的关系之中、在事物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交互作用的过程之中把握事物整体性的思维方式。  三、杜威教育哲学思维方式的启示  笔者认为,杜威的教育哲学除了为我们提供他那熠熠生辉的教育思想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教育活动和教育现象的思想方法,即在事物动态变化的关系之中、在事物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交互作用的过程之中、在实践之中实现对事物的整体性把握。通过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澄清许多理论上的模糊认识和实践中的偏差。例如时下正轰轰烈烈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启动到至今,一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声音,期间还出现过多次观点激烈的论争,各路专家、学者对此莫衷一是、观点纷呈。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课程改革?论者在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发出声音时究竟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我认为,杜威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维方式。  1课程改革应具有整体思维  所谓课程改革的整体思维是指,在观念上,我们必须对课程改革产生的背景、方案、理念等有一个整件,陆的认识和较为全面把握;在行为上,我们必须对影响改革的各种因素进行整体协调。时下,有许多对新课程的误解和行为上的偏差大多是因为对新课程的认识不够全面造成的。例如,有人认为新课程强调实践活动就是“轻视知识”,强调“教学向生活回归”就是原原本本重现生活,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完全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甚至还有人认为课程改革就是推倒传统的一切,或者认为课程改革仅仅是换一套教课书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传统的二元对立、线性思维方式的表现,没有从整体上全面认识和理解新课程,因此就会产生诸如“盲人摸象”、非此即彼或者“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对新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管理 等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在新课程实施中也存在缺乏整体思维的表现。“譬如我们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试图通过解决一系列‘关键"来推动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评价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学校文化等等。”然而,新课程改革中究竟什么是“关键”呢?在实践中各个地区和学校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只偏重和关注其中某一个“关键”,使改革往往得不到实质性的进展。这种所谓的“关键”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要素分离的机械还原论思维,缺乏整体协调的观念。实际上,观念的更新、教师培训、评价改革、文化重建、制度变革、政府投入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是课程改革链条上不可或缺的因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课程改革都会受到阻碍。因此,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关注某些个“关键”,而是要有整体协调的观念,对课程改革链条上的每一个因素都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总体布局、整体协调、优化配置,推动课程改革的整体、协调、稳步发展。  2课程改革需要过程思维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即“课程改革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按照这样的思维逻辑,“课程改革成功了”是不是课程改革就结束了呢?这实际上是一种急功近利、预成式的思维方式,事先就给改革设定了一个固定的标准。然而,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固定的标准,因为变革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正如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所说:“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有计划的变革(对于教育工作者)不是一个综合战略发展积累的结果。实际上,它只是变革序列中的一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只是课程改革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整个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向未来敞开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是对教育渐次的改进、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它有起点,但没有终点。事实上,国家教育部正在推动的对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的修订,也说明了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渐次改进的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断然否定改革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3课程改革需要实践思维  课程改革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最终实现也必须落实在实践之中。首先,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有实践意识,要深入实践、了解实践。然而,有不少理论工作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却缺乏对实践的关注,以为课程改革就是设置几套方案、发一批文件就够了。然而,课程改革从启动到现今,其效果究竟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经验和教训?等等,都缺乏明确的认识。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专家缺乏对课改实践过程的必要指导、监控、调查和反思,这也是许多一线教师对课改产生疑虑和困惑的重要原因。  其次,学校和教师要有实践意识,要主动探索、实践。因为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生成、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作为一线的学校和教师不要期望课程改革有一个可以参照的、完善的操作程序或模式。石鸥教授认为:“课程改革不是供画家临摹用的模特或实物,而是发展中的尝试与革新,是一种注重学生充分而有个性的发展、注重全体学生发展的实践。”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课程改革的参与意识和实践精神,在参与和实践中实现课程改革的多元化发展和持续创新。  4课程改革需要关系思维  在对待课程改革的态度上,赞同者有之,批判质疑者甚至反对者也有之,这些都是课程改革中不可回避的,如果我们听到的只是一边倒的声音,恰恰预示着改革危机的存在。但现在的问题是某些批判者和支持者并没有抱着真诚的态度来交流对问题的看法。相互指责和人身攻击并不是改革的态度。正如迈克尔,富兰所说:“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从关系思维的角度来看待改革中的不同声音,支持和批判都是改革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需要的不是对立,而是要共同面对改革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话,达成一致性理解。  同样,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等都要避免这种孤立的、单向度的思维方式,取而代之以关系思维和整体思维,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结成改革的“实践共同体”,通过对话、沟通和共享,共同面对改革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浅谈杜威教育哲学中的“教育是什么”

万言明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4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摘要:“我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①这句话指出,教育是生活、生长,是经验的改造,反映了教育与生活的深刻联系。关键词:杜威;教育哲学;实用主义;素质教育大家对杜威并不陌生,杜威是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理论家、教育家、教育改革者。作为教育家,杜威在国际上被世人广泛推崇。杜威强调教育的实用、教育的普及,强调教育的开放性、创造性、个性化,强调学与用的一致、教育与生活的深刻联系,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成功地引领了许多国家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作为教育改革者,杜威一方面体现了他的实用主义哲学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他与夫人在芝加哥办实验学校,通过实践进行教育理论总结,验证他的教育哲学的可适用性。杜威写作了《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道德原则》、《民主主义与教育》等等教育哲学著作,对教育哲学进行深入探讨。杜威的探讨显示出他的教育哲学中蕴含的丰富的素质教育思想。其实,素质教育的思想很早就有了,尽管素质教育只是到现代才被重视、实施。如“因材施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教师通过传道授业解感,引导青少年识字读书,把尽可能多的知识塞给学生;教育只是为了传承知识;一个人拥有的知识越多,他(或她)的才能就越高。这属于传统的知识论或认识论。相比之下,杜威则认为:教育是生长、生活、经验的改造。“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②在社会的传递和沟通中,文字就是进行社会传递、沟通的最主要工具。教导青少年读书写字,是有用的,不可缺少的;但社会进步了,社会生活变化很大。如果,学校的任务还只是教导青少年识字读书,将导致教育与实际生活分裂,教育将步入歧途,这样的传统教育应该改革。“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一个彻底的和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③因此,杜威的教育哲学反映了传统的教育观的知识论、认识论,向现代教育的理解、应用、实践、创造的实用主义认识论的转向。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要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素质,而不仅是认字读书。“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杜威教育哲学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与传统不同的教育概念。他说,人类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而社会的组成是因为大家具有彼此可以互通的信仰、理想、希望、目的、意识、感情等精神因素,缺乏了这些赖以互通的精神因素,人们尽管密集一处,也难以形成真正的社会。这些赖以互通的精神因素怎样养成呢?杜威说,这有赖于人们之间彼此的联系和沟通,而教育乃是有效的联系和沟通的的渠道。在最初的人类社会,人们在社会交往,生活中沟通思想和感情,增加了经验和知能,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就人类来说,信仰、理想、希望、快乐、痛苦和实践的重新创造,伴随着物质生存的更新。通过社会群体的更新,任何经验的延续是实在的事实。教育是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④这样,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生活。青少年儿童在参加生活中,经验越来越丰富,经验的数量得到扩充,用经验指导生活的能力增强了,并发展为成人。他们可以用能力改造环境,推动时代向前发展。因此,时代的性质基本上取决于前一时代给予儿童活动的指导。儿童在生活中向着后来的成熟发展,他们现在还没有能力,到了成熟时才有能力。儿童从没有能力发展到有能力,就是生长,也就是发展,可以说儿童受到了圆满的教育。“我们的最后结论是,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1)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2)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⑤于是,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生长。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育是生长,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继续不断的生长过程,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实现现在的可能性,从而使个人更适于应付后来的要求,生长不断地通向未来。杜威认为,社会生活、环境不是静止的,永在变化,无终极之境。儿童应当适应环境,应当形成适应变化不定的社会需要的能力,在生活、生长、经验改造中获得知识、能力、思想、感情,审时度势,适应永在前进的社会,日后成为革新的先驱者。杜威把教育归结为生长,归结为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在经验的每一个阶段,学到的东西都能构成经验的价值。“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⑥这样,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经验改造。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没有生活和经验,就没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在提出这新颖思想的同时,杜威批驳了一些教育学说。第一,他批判了斯宾塞的教育是成人生活的准备说,这种学说硬是把成人所需的知识灌输给缺乏理解的儿童,满足成人的需求,儿童很痛苦,近似于受虐待。杜威指出,如果引导儿童在逐步成长之中获得日益丰富的经验,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间过渡到成人的圆满生活之中了。第二,杜威批判了黑格尔和福禄培尔把教育理解为开展儿童先天理性的学说。黑格尔认为,人类有绝对纯全的理性秉赋,教育就是将这种理性由内而外地开发出来,不过,黑格尔说的开发所指的是将神秘难测的理性的开发作为教育,不是指继续不断的生活或生长。这种开发实际上也是成人生活的准备。因为天赋的理性和成人的需要都出乎儿童的理解,儿童缺乏理解这个关键因素仍然被忽视。第三,杜威批判了洛克把教育理解为训练心智的学说。洛克认为,人们有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智能力的天赋,教育就是培训这些心智能力的。而事实上,人们并没有洛克所说的这些心智能力;如果说有,也只能在生活、生长的过程中即教育过程中,逐渐产生、增强。这种脱离现实生活孤立地抽象地训练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是荒唐的,就像没有饮食空着肚皮训练消化能力那样可笑。第四,杜威批判了赫尔巴特把教育理解为教师按照统觉过程向儿童提供教材从而形成儿童观念的学说。因为这种学说忽视青少年儿童的潜在动力,没有引导青少年儿童自觉地探求知识,青少年儿童被看作被动吸收知识的容器。第五,杜威批判了福禄培尔和少数赫尔巴特弟子们关于教育是复演人类文化的学说。福禄培尔及其一些弟子认为人类依赖生物进化而复演种族的生理发展,教育则是种族文化复演的过程,是回顾性工作,儿童时代应当以人类早期文化来教导,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授以发达时代的文化。杜威提出过去文化应该是辅助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教育不能重蹈前人足迹。尽管古今联系不能断,但借古是为了知今,为了今天的青少年儿童更好地生活、生长。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与素质教育有相通之处。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的改造的思想,强调了儿童应从书本记诵中解放出来。杜威认为,儿童天性好动,并能依活动带来的苦乐而调整、控制其活动,以适应环境。儿童这种天赋的潜在动力是强烈的,教育必须尊重和利用它,而传统的教育把教育错误地理解为教师告诉、学生被告诉,不激发儿童自动地求知的本性,强迫儿童学习背诵代表事物的符号即书本。这样的教育忽视儿童天性、压迫儿童天性,不调动儿童的内在动力,脱离儿童的需要,儿童缺乏学习的动机,填鸭似地灌输知识。为了好效果,有的教师想法引诱学生学,有的类似于牛不喝水强按头,强制儿童就范,简直是虐待,简直是对学生心智的残害,学生很痛苦,教育的失败就是自然的了。如果从儿童现实生活出发进行教育,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让儿童感觉到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儿童社会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儿童就能兴趣盎然,且能活学活用,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意义。这正如很多教育家所一致认同的:“要我学”不如“我要学”,“我要学”不如“我乐学”。当然,杜威教育哲学有旺盛的生命力,内涵是相当的丰富的,闪耀着很鲜明的素质教育的光芒。但愿本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学界同仁的广泛兴趣、深入讨论。注释:1、①、③分别引自《杜威教育文集》,吕达 刘立德 邹海燕主编 2008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1卷 第7、39页。2、②、④、⑤、⑥分别引自《杜威教育文集》吕达 刘立德 邹海燕 主编 2008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2卷 第9、7、52、77页。作者简介:

关于哲学:“一即是全,全即是一!”出处!别跟我说《钢之炼金术师》

一个炼金术士赫尔墨斯所写翠玉录,第四句话,网络上的话颠倒了,但没有改变真理,就是万物联接,同属一个本源,所以圣经里也有太阳底下无新事物一说。也就是说万变不离其中。就好比一瓶酒,这个道理指的是酒,而我们如果把酒装在水瓶里,我们会认为它是水,有时候喝的话,也有水味。所以这句话是将事物放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所进行的假设,其中的本质是有范围的。但是这句话的意义就在于,它提出了,全与一是可以控制的,存在着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是可以转化的。一是酒,我们对酒的认识创造了酒瓶,自我的外现,个人意识恰巧又是一的分裂。所以就有一个问题,什么让酒劣化。

炼金术(中世纪化学哲学思想)详细资料大全

炼金术(Alchemy)是中世纪的一种化学哲学的思想和始祖,是当代化学的雏形。其主要目标是将贱金属转变为贵金属,尤其是黄金。后来又发展出不同的研究,比如制造万能药(例如阿佐特),寻获贤者之石以及创造人造人(Homunculus)。 现在的科学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但是直到19世纪之前,炼金术尚未被科学证据所否定。包括艾萨克·牛顿在内的一些著名科学家都曾进行过炼金术尝试。现代化学的出现才使人们对炼金术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 炼金术在一个复杂网路之下跨越至少2500年,曾存在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波斯、印度、中国、日本、朝鲜、古希腊和罗马,以及穆斯林文明,然后在欧洲存在直至19世纪。 在赫耳墨斯主义中,炼金术与占星术(Astrology)、神通术(Theurgy)等一起例为“全宇宙三大智慧”,它们由一位名为“赫耳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Hermes Tri *** egistus)”的传说人物开创,所以他被看作是炼金术师的始祖。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炼金术 外文名 :Alchemy 类别 :化学哲学 目的 :创造黄金 发展历史,各地简史,埃及,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牛顿,20世纪,中国,影响,小说,动漫,游戏, 发展历史 在16世纪到18世纪,大约有4000本相关于炼金术的书籍出版,从当时留下的诸多手稿 信札 笔记和文学作品中,可以轻松得找到炼金术的痕迹。 炼金术阵 英文中的炼金术一词Alchemy,源于阿拉伯文Al—Kimya,译为技术,Al是阿拉伯语中的定冠词,相当于英文中的The。关于Kimya,则又有一说,此词源自埃及文的Khem,译为黑土,是古埃及的称谓。这样一来,炼金术也有了“埃及的技术”之意。而现代英语中的Chemistry(化学)一词。则又是从炼金术演化而来的。 其实,炼金术是一门非常神秘而复杂的学问,要给它下定义并不容易。有人把它定义为一种以把贱金属转变为黄金或制备长生不老为目的的技艺。但这似乎只是从技术层面来解释炼金术,并不能概况炼金术的全部含义。 也有人这样给它下定义,炼金术是使人类成为与神明同等存在的神圣技术,但这个定义似乎也会产生一种误解。容易让人们把炼金术师和具有超能力的魔法师等同看待,认为他们属于某种神秘团体,并以神秘的编码交流信息。他们一直做着不可思议的研究,直到终老。也是20世纪以来人们对炼金术师们的普遍误解。 对于现代人来说,与其说炼金术是一项技术,倒不如说它是一门独门的艺术,中世纪11后许多作家、诗人和画家,都曾经对炼金术产生过兴趣,并在他们作品中对炼金术师进行了描绘。 其实,炼金术涉及多个领域。它是探索物质形态的化工技术的早期形式,也是人类文明早期宇宙论。它发展了一套惊人的象形符号体系,并把古希腊哲学思想、宗教隐喻和神秘主义等融入炼金理论之中。 炼金术是起于12世纪欧洲的一个名字。到公元八世纪,炼金术真正开始了。早期的炼金术者的生活时代是从公元一世纪到五世纪。西方最早的炼金术著作是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写的(约公元100年)。西方炼金术认为金属都是活的有机体,逐渐发展成为十全十美的黄金。这种发展可加以促进,或者用人工仿造。所采取的手段是把黄金的形式或者灵魂隔离开来,使其转入进金属;这样炼金属就会具有黄金的形式或特征。金属的灵魂或形式被看作是一种灵气,主要是表金属的颜色上,因此贱金属的表面镀上金银就被当作是炼金术者所促成的转化。 西方的炼金术可追溯到希腊化时期,最早、最可靠的代表人物是佐西默斯。大约生活在公元350至420年的佐西默斯相信存在着一种物质,它能魔术般地使金属出现人所企望的变化。他对这种物质的称呼,经阿拉伯传入拉丁语系后,叫做“Elixirvitae”(长生不老药),也就是类似于中国所说的“能令人不老不死”的“上品之神药”———“金丹”。另一位炼金术士,活动于公元三世纪的赫尔墨斯,是埃及的僧侣。作为一切有用的技艺的发明者,赫尔墨斯受到普遍的尊重,被看作与埃及的月神有沟通,后来慢慢地被神化为“三次最伟大的赫尔墨斯”(Hermes Tri *** egistus),以至于他的名字,最后就直接演变成为“炼金术”。 炼金术士相信,“炼金术”的精馏和提纯贱金属,是一道经由死亡、复活而完善的过程,象征了从事炼金的人的灵魂由死亡、复活而完善,炼金术能使他获得享福的生活、高超的智慧、高尚的道德,改变他的精神面貌,最终达到与造物主沟通。不用说,这样的目标是无法达到的。炼金术士也明白这一点,因而从各方面来作出“说明”。例如,一部炼金术著作解释长生之难求说:“由于它是人世间一切幸事中的幸事,所以我认为它只能由极少数人通过上帝的善良天使的启示而不是个人的勤奋才获得哲人石的。”而且对服用“哲人石”能否治病长生的方法,也故意说得非常微妙。 埃及神陶斯传授给人们的技艺。陶斯的另一个分身是希腊神赫尔墨斯,赫尔墨斯是许多行业的守护神,拥有长著羽翼的凉鞋、魔杖、催眠笛等宝物,炼金术师常贴赫尔墨斯封条在他们的原料上,现代的炼金术士为了表达敬意,则用某种配方“贴了赫尔墨斯封条”来表示机密不可外泄。 铅或铜这样的贱金属,怎样才能变成黄金?炼金家认为,铅或铜之所以不像黄金那样的高贵和耐久,是因为在性质上有缺欠的地方。因而就需要设法用各种物质来加以补充。一些人又认为在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四元素以外,作为各种金属的最常见的共同元素,还有汞、硫和盐这三种。根据这三种元素的配比的不同,就可以得到铅、铜或黄金。于是他们就以不同的方法并按不同的比例把三种元素相混合,或是在贱金属中加入某一种元素,以试验能否制出黄金。 另外,还有人认为,有一种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的神秘之“圣石”。它可以随心所欲地把铅变成金或银。这种“圣石”究竟在何处,虽然尚未得知,但是要想制出黄金,就必须首先找到它。他们把这种“圣石”称之为所谓“哲人石”。 但是尽管如此,由于长生的诱惑力,直到用化学方法制金的可能性未能被科学证据否定的19世纪之前,它一直都有广阔的市场,甚至像艾萨克·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都认为,通过实验来制取黄金,是值得做的。西方的不少国王,也与中国的那些皇帝一样,一心希望通过炼金术使自己达到长寿永生。如英国国王亨利六世、法国国王查理七世、查理九世、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腓特烈·威廉二世,都是炼金术的忠实信徒。其中特别有趣的,像英国的伊莉莎白女王,对炼金术士约翰·迪真是宠幸得无以复加,甚至特许他在宫中从事炼金术活动。在号称“炼金术的中心”的布拉格,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鲁道夫二世把炼金术士麦可·梅尔特封为伯爵。 近代化学的出现,使人们对制金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到了17世纪以后,炼金术遭到了批判。炼金术的希望破灭了。 公元前13世纪,古埃及、巴比伦的冶金术高度发展; 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的自然哲学繁盛; 中世纪的炼金术 公元前1~3世纪,以埃及都市亚历山大为中心形成了赫尔墨斯主义。古代宝石工匠记载金属混合技术书籍在埃及出土。用希腊语记载在莱顿纸和斯德戈摩纸两种纸上。这个宝石工匠具有丰富的希腊自然哲学知识,同时也是一个炼金术师。《赫尔墨斯文书》产生。 公元3世纪末,希腊语的炼金术书籍出现。 公元7世纪,叙利亚成为赫尔墨斯主义的根据地,炼金术在阿拉伯地区普及。 公元9世纪,扎比尔(Geber阿拉伯炼金术鼻祖)的《百十二书》中提出了《硫磺水银理论》 公元10世纪,《秘法之黑暗》出版(强调物质面),《黄金的培养》出版(强调精神面),《诸学目录》出版。 公元12世纪,炼金术在12世纪传入西欧(阿拉伯的炼金术书籍被相继翻译成拉丁语),《翠玉录》也于同期被翻译。 公元13世纪,戈贝尔(Goebel)著的《金属贵化指导大全》引起了教会学哲学家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gunus)与自然哲学家罗杰·培根的关注。 公元14世纪,尼古拉斯·弗拉梅尔的《解说尼古拉斯·弗拉梅尔刻在巴黎圣婴公墓第四室拱墙上的难以理解的符号》在巴黎出版。 公元15世纪后半期,马里西欧翻译了《赫尔墨斯文书》等新柏拉图主义文献。 公元16世纪前半期,帕拉塞尔苏斯在“硫磺&水银”的理论中追加了“盐”的概念。这就是医科学派的诞生,内科学的起源。 公元16世纪后半期,《自然魔术》在那不勒斯出版。 公元17世纪,《被正视,被完善,被增补的炼金术》在法兰克福出版。帕拉塞尔苏斯的得意门生叫哈因里希·昆拉特发表了《永远的智慧圆型剧场》。 公元17世纪以后,炼金术的意义被众多研究者传达至今。以帕拉塞尔苏斯的研究为主出版了很多研究书籍。牛顿是炼金术师的事实也为公众所知。 现代物理学家已经找到了通过核化学来炼金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成本极高,产生的金子价值远远低于所要使用的器材、原料、能量所需的费用,是绝对赔本的买卖。 各地简史 埃及 众所周知,炼金术起源于埃及,最初是有人试图将贱金属伪造成贵金属,比如将铜和锌制成合金可以在外观和硬度上很接近黄金。 后来这种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因为可能得到物质的转换,竟获得了神的地位,于是炼金术诞生了。 埃及人留给炼金术最重要的东西是《翠玉录》( Emerald Tablet ),是刻在一块翡翠石板上的最早的炼金术典籍 古希腊 希腊时期对炼金术最大的贡献,就是炼金术的哲学化。 古希腊著名的雅典学派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建立了一套自然科学哲学体系,其代表人物有著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在这一时间对炼金术影响深远的“元素论”正式确立,即世间万物由四种元素组成:气、水、土、火;其中每种元素都代表四种基本特性(燥、湿、冷、热)中两种特性的组合。土=燥+冷;水=湿+冷;气=湿+热;火=燥+热。 这种思想为炼金术的物质转化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说炼金术的主要思想就来源于这一时代。 这一时期实践炼金术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大约公元1世纪,在亚历山大的炼金术士已经基本确立了炼金术实践的基本步骤: 原料—( 黑化)→死物质—(转化)→产物 这就是后来炼金术“理解、分解、再构筑”思想的原型。 同时炼金术士们还提到了通过在“转化”中加入“种子”来完成转化的构想,我们认为这就是最早对“贤者之石”的追求。 但此时的“种子”和“贤者之石”的区别在于,炼金术士认为得到不同的产物需要不同的“种子”,比如得到黄金需要“黄金种子”,还没有产生一种“万能物质”的思想。 这个时代另一件对炼金术意义深远的改变就是炼金术符号的出现,这直接导致了庞杂的炼金术公式一定程度上的简化,同时也为炼成阵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通常采用的炼金术符号最早是直接使用的占星术符号,如用太阳代表黄金,月亮代表银,后来又对其稍作改变,比如水银的蒸馏就是将水星的符号和蒸馏的符号结合,但不同的炼金术士通常使用不同的符号体系,使得炼金术符号曾一度混乱,直至近代化学确立,用化学符号替代了炼金术符号。 这一时期炼金术的成果主要用于制造合金和染料,这一时期制造的合金已经能在外观上与真金极其接近,以至于阿基米德为了鉴定叙拉古国王希耶隆二世金皇冠的真伪而发现了浮力定律。 中世纪 这一时期的早期,在西班牙,这个被阿拉伯人占领的基督教国家,处于阿拉伯和基督教夹缝中的犹太人开始了第一批翻译工作,不过由于他们并不是炼金术士,也不甚精通拉丁文,所以当时翻译的诸如《七十论》这样的著作的译文晦涩难懂,甚至完全失义。后来,基督教世界的一些学者开始接触炼金术,才正式宣告了炼金术欧洲时期的开启。 炼金术师的情况 这第一位贤者就是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ngus)(1193~1280),他一生留下了大约30部炼金术著作。他继承了扎比尔的硫-汞理论,同时提出了他的炼金术步骤:第一步是要“消灭特征”,将金属还原回纯粹的硫和汞,然后挖掘金属的潜力,使之重新融合,就得到了新的金属。在他的著作中,我们还找到了这样一段话:“但愿我们能得到那块既不能被火烧毁也不会腐坏的石头吧,然后我们将摆脱所有的恐惧。”这,就是“贤者之石”最早的书面记述。 接下来的第二位贤者是大阿尔伯特的学生,托马斯·冯·阿奎那(Thomas von Aquinas)(1225~1274),他继承了大阿尔伯特的思想,同时他认为水银是炼金术的“精神”,是纯粹的物质,从他开始,汞一直在炼金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留下的炼金术著作最著名的是《论物种的多样性》,当然,这里的“物种”指的是“物质的种类”,而不是生物上的“物种”的意思。同时他还留下了两部神学著作《神学大全》和《旭日初升》。可正是由于这两部著作,在他死后第3年,也就是1277年,教皇宣布其为“异端”。因为所有人都相信,在他的著作中隐藏着“真理背后的真理”。 这第三位贤者,是罗杰·培根(Roger Bacon)(1214~1292),他的著作有《大著作》、《小著作》和《第三著作》。有人说他是欧洲自然哲学的先驱,因为他的主张是:任何学说都要有理论研究作为指导,再加上实践操作进行验证。他同时将这种思想引入炼金术,并宣称:“炼金术是诸多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正因为此,同样在1277年,教皇宣布其为巫师和“异端”,并判处入狱14年。 第四位贤者,是阿诺德·冯·威兰诺瓦(Arnaldus von Villanova)(1240~1311),著有《哲人的玫瑰园》。就像拉齐一样,威兰诺瓦更多的是一个医生。他认为就像人在四液不平衡时就会生病一样,贱金属就是由于四大元素和硫汞不平衡导致的一种病态现象,所以只需要平衡金属中的四大元素和硫汞的比例,就可以将其“治愈”,成为“健康”的贵金属。 最后一位先贤,是雷蒙德斯·卢勒(Raimundus Lullus)(1235~1316),他的著作是《大自然的奥秘之书:第五元素》。理论上炼金术只承认四大元素,所以这里的“第五元素”就是贤者之石。同时卢勒也是第一个试图将卡巴拉(Cabbala)引入炼金术理论的人,但是我们知道这一融合还要推迟到几百年以后才最终完成。 弗拉梅尔的炼金术——哲人石 尼古拉斯·弗拉梅尔(Nicolas Flamel)(1330~1417?) 他是唯一一个历史明确记载练成了哲人石的炼金术士。 1382年是奇迹发生的一年。1月17日中午,基于贤者之石的“汞——银”转化成功;4月25日下午5时,“汞——金”转化成功。 后来的故事就是弗拉梅尔成为世人皆知的一夜暴富。他先后捐建了14所医院,3所礼拜堂,7所教堂及其墓地,以及圣婴公墓那著名的壁画。 1417年3月,弗拉梅尔的葬礼举行。 1719年,保罗的书《土耳其之旅》在巴黎出版。其中一段他碰见一个奇怪的土耳其人,他对保罗说:“你真得相信他已经死了吗?不,我的朋友,尼古拉斯·弗拉梅尔还活着。无论是他还是他的妻子,都还不曾尝到死亡的滋味。” 1761年,塞缪在巴黎歌剧院的拱门下看到了弗拉梅尔夫妇。 1929年,在巴黎,路易·保威尔讲道一个酷似弗拉梅尔的老人。 这就是尼古拉斯·弗拉梅尔和贤者之石的故事。 文艺复兴 这是中世纪的结束之时,从佛罗伦斯开始了一场席卷整个欧洲的思想变革:文艺复兴。文艺复兴颠覆了天主教告诉大家的世界,于是哲人们不得不寻求其它的途径来寻求世界的解释。一些人复兴了一度遭受封禁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自然哲学主义,就像罗杰·培根宣扬的一样——另一些人开始试图重构柏拉图的思想,并由此产生了新柏拉图主义——形上学和神秘主义的共同开端。 转回炼金术领域,这一思想上分歧也深刻地影响了炼金术的发展方向,我恐怕是由于赫尔墨斯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的气味相投,因而“赫尔墨斯的学说”——炼金术更多的接受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 几乎是在同时,犹太神秘主义的思想也开始进一步地渗透到了炼金术当中,尤以卡巴拉的传入为标志。炼金术士们开始利用卡巴拉的教义来理解世界。构建世界的卡巴拉之树,或者生命之树,被认为是上帝炼成世间万物的基石。 这一影响在炼金术士中最著名的表现者,就是人们所说的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原名菲利普斯·奥里欧勒斯·德奥弗拉斯特·博姆巴斯茨·冯·霍恩海姆(Philippus Aureolus Theophrastus Bombastus von Hohenheim)(1493~1541)。我不得不说这一个霍恩海姆有极端的自恋倾向。他给自己起得外号——帕拉塞尔苏斯——如果拆开来就是Para Celsus,意为“超越塞尔苏斯”,而塞尔苏斯是一位著名的古罗马医学著作家。霍恩海姆如同他的前辈拉齐和威兰诺瓦一样,同时是一个医生,我恐怕是因为当时解剖学的发展使得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四液平衡理论”越来越站不住脚,于是帕拉塞尔苏斯在医学上抛弃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而这种抛弃同样延伸到了他的炼金术研究中,他放弃了亚里士多德主义而去坚决捍卫赫尔墨斯神秘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他相信世间万物都具有灵魂,而最高的灵魂是整个宇宙。他在炼金术领域的成就,主要在于他对“硫-汞”体系的发展,他在这一体系中加入了一个新的元素:盐。同时他还对他的“盐-硫-汞”体系做出了全新的定义:盐是肉体,硫是灵魂,汞是精神,这三基构成了世间万物。 帕拉塞尔苏斯 很快,霍恩海姆的追随者出现了,他们更加坚定地推崇赫尔墨斯神秘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传言是一名叫做克里斯蒂安·罗森克罗伊茨(Christian Rosenkreutz)的德国修道士创建了这个被称为玫瑰十字会(Fraternity of the Rosy Cross)神秘组织,作为帕拉塞尔苏斯学派和赫尔墨斯主义的传承者的秘密社团,已知的成员有:佩特努斯·西弗瑞勒斯(Petrus Severinus),丹麦国王御医,著有《哲学医学的观念》;约瑟夫·迪歇纳(Joseph Duchesne),法国国王御医,著有《论古代哲学家的旧医药学原料》;利奥纳特·特恩内瑟尔·扎姆·特恩(Leonhardt Thurneysser zum Thurn),布兰登堡选帝侯御医,著有《第五元素》;托马斯·蒂姆(Thomas Thymme),英国作家,著有《迪歇纳的化学医学和赫尔墨斯医学实践》;吉拉德·多恩(Gerad Dorn),德国炼金术士;琼·巴普提斯塔·梵·海尔蒙特(Joan Baptista van Helmont),炼金术士、医生,著有《医学的曙光》;巴西尔·瓦伦丁(Basil Valentine),炼金术士,著有《锑之凯旋车》、《十二把钥匙》……显然,我不知道这个名单还有多长,名单上的很多人选择了隐去自己的真名实姓,而冠以一个统一的名号:玫瑰十字会员(Rosicrucian)。 但是,同样还有一部分炼金术士仍然在坚持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这种坚持及其引发的炼金术士们对物质、对世界的思考,最终导致了一个伟大的炼金术时代的终结。 牛顿 艾萨克·牛顿爵士(Sir Isaac Newton)(1643~1727)显然是人尽皆知的最典型的科学家的代表。恐怕牛顿对神秘学才有更深的追求,他有一句被世人选择性遗忘的名言:“我的一生,就是在为证明上帝的存在而工作。” 艾萨克·牛顿 事实上,牛顿接触炼金术甚至比他接触科学还要早,他幼年就曾大量阅读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并对其元素论十分感兴趣,而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的元素论就是炼金术的基础理论之一。在进入剑桥学习的时候,他的第一位导师就是一名炼金术士亨利·莫尔(Henry More,著有《灵魂不朽》)。 牛顿的手稿表明,它曾逐字逐句誊写和翻译了许多炼金术著作,同时还编辑了一份详细的,大约包含7000个名词的炼金术辞汇表。在他的手稿中,他将他拉丁文名字Iasscus Neuutonus通过一种古老的换音造词法改写为Jeova Sanctus Unus,意为“神选之子”。 牛顿曾进行过大量的炼金术实验,其中包括参照瓦伦丁《锑之凯旋车》中的方法,成功制造出了一种被称为“星锑”的美丽晶体,并认为“这种星没有宝贵到包含贤者之石,但是其中隐藏着一种绝妙的药物”。 他观察炼金术坩埚中物质的运动,从炼金术的动力上,他认为之所以天体会具有引力这一奇妙的性质,正是因为我们的宇宙正是身处于上帝的巨大而奇妙的坩埚之中,炼金术就是推动我们世界运行的本源动力。换言之,如果没有牛顿对炼金术的研究,就没有万有引力,甚至我们可以说牛顿的科学成就只是他研究炼金术的副产品而已。 在牛顿之后,炼金术并未消亡,可是牛顿是最后一个对炼金术理论作出过贡献的炼金术士,所以我们称其为“最后一位贤者”。 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1627~1691),牛顿在剑桥的导师兼同事,于1661年发表了《怀疑派化学家》。波义耳在本书中提出了新的元素论:只有那些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的简单物质才是元素。这正是现在出现在我们的化学教材中关于元素的定义的最早版本。他同时还提出:“化学,为了完成其光荣而又庄严的使命,必须抛弃古代传统的思辨方法,而像物理学那样,立足于严密的实验基础之上。”这就完全去除了炼金术中的神秘学思想,而将自然哲学思想独立出来一门新的学科:近代化学。波义耳也由此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 自此,炼金术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分裂,失去了自然哲学思想的炼金术从此完全被归为神秘学的范畴之内。 20世纪 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席卷全世界,整个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拜金主义充斥着整个世界,上层社会的人们都陷入了对金钱无休无止的追求中,完全无暇顾及那些古老的文化。 炼金术似乎就要这场忙碌中被人们淡忘了。 但是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本家们,或者说最早的那批拜金主义者的后代们,发现似乎这世界上存在着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于是一股说普遍的猎奇思想子在当时散播开来 在这一时期,为了满足这种猎奇思想,一些人开始寻求古老的,神秘的东西,来满足大众的好奇心。 美国人亚瑟·爱德华·韦特(Arthur Edward Waite)(1857~1942)便是这些人中最著名的一个。他翻译并创作了大量的神秘学著作,他向世人介绍了卡巴拉和犹太神秘主义,他还详细描述了玫瑰十字会,并将古代炼金术的一些著作翻译出来。当然,韦特为世人所知最重要的还是他将吉普赛人的占卜纸牌中融合了神秘主义的思想,并设计出了任何一个玩塔罗牌的人都不可能不知道的“韦特经典塔罗”。 于是如今的炼金术就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 无论是尼古拉斯·弗拉梅尔,还是牛顿的炼金术研究,就像失落的亚特兰蒂斯城或者UFO一样,都是猎奇者绝妙的谈资,以及小说家和电影人经久不衰的赚钱法宝,不是么? 中国 炼金术在中国古代叫炼丹术。中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派人到海上求仙人不死之药。汉武帝本人就热衷于神仙和长生不死之药。到了东汉炼丹术得到发展,出现了著名的炼丹术家魏伯阳,著书《周易参同契》以阐明长生不死之说。继后,晋代炼丹家陶弘景著《真诰》。到了唐代,炼丹术跟道教结合起来而进入全盛时期,这时炼丹术家孙思邈,著作《丹房诀要》。这些炼丹术著作都有不少化学知识,据统计共有化学药物六十多种,还有许多关于化学变化的记载。 中国古代炼丹术 影响 炼金术经过现代科学证明是错误的。但作为近代化学的先驱在化学发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炼金术,人们积累了化学操作的经验,发明了多种实验器具,认识了许多天然矿物。炼金术在欧洲成为近代化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相关书籍 这里只罗列部分与炼金术联系紧密的部分小说、电影、动漫、游戏等作品,关于作中有关于炼金术的具体展开,请参看对应的作品词条。 小说 《 炼金术士 》 ——作者:保罗·科埃略(巴西) 《 哈利·波特 》 系列——作者:J·K·罗琳 《尼古拉的遗嘱》——作者:PING Z 《初生的曙光》——作者:托马斯·阿奎纳 《尼古拉的炼金术》 《 龙族 》系列——作者:江南 《巴黎圣母院》(人物:克洛德·弗罗洛)——作者:维克多·雨果 动漫 《钢之炼金术师》 ——原作:荒川 弘 《 武装炼金 》 ——原作:和月伸宏 《圣痕炼金士》 ——原作:吉野弘幸 《艾斯卡与罗吉的工房》 ——原作:gust 游戏 《炼金工作室系列》 ——日本Gust公司出品的系列游戏。 《DotA》 ——英雄:炼金术师,力量型英雄,隶属于近卫力量。 《 魔兽世界 》 ——技能:炼金术,可以混合草药以制造具有各种效果的药剂,玩家可以制造治疗药剂、隐形药剂、元素抗力药剂和法力药剂,还有用来涂抹武器的油,以及更多东西。 《 永恒之塔 》 ——技能:炼金术,功能:制作魔法武器和具有各种功效的药水,还可制作可提升装备能力值的物品。推荐职业:所有职业群(尤其是法师系列) 《完美世界国际版》游戏中也有炼金术,是生活技能。 《火炬之光》有一个职业为炼金术师,但是通常被人称为法师。 《英雄传说之轨迹系列》中也有关于炼金术的内容,如玛利亚贝尔,曾被判定为最高级别的炼金术师。 《地下城与勇士》炼金术师为四个副职业之一(代表NPC:诺顿),作用为生产药剂(提升HP、MP上限,回复HP、MP,提升四大基础属性等效果)和蛋白油等。

张廷国教授谈我们要不要学哲学

1、张老师,您好!我们从网上了解到您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治系,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并获哲学博士学位。请问您在兰大哲学系读本科的时候,是您自己主动填报的哲学专业还是后来被调剂到哲学专业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哲学这门专业并不属于冷门专业,相反,在当时哲学专业还是很受欢迎的。当我的高中班主任老师听说我被兰州大学哲学系录取后,很骄傲地给我说:学哲学好啊,学好哲学以后能从政,能干大事。可见,哲学这门专业在当时还是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的。不过在当年报志愿时,其实我最想报的是地理专业,因为我在读高中时一直对地理很有兴趣,但地理专业只限理科生报,故未能如我所愿。后来我就填报了经济学和法学专业,印象中好像没有填报哲学专业。也许是一种缘分吧,录取时不知什么原因就把我调剂到了哲学专业。哲学就哲学吧,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既来之,则安之”,所以大学四年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要调专业的事。2、在学习哲学之前,您对这个专业感兴趣吗?如果没有的话,请问该如何培养对哲学专业的兴趣?在我的中学时代,可以说读的书、尤其是课外书非常少,一方面,是当时的政治大环境所造成的,我的中学生涯基本上是在勤工俭学中度过的,虽然身体得到了锻炼,但也荒废了大量的读书时间。另一方面,那个时代除了教科书之外,社会上也没什么书可供阅读。我记得,在高中阶段我能读到的课外书都是带有那个时代强烈印迹的书,例如,《毛泽东选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铁人王进喜》、《红岩》等。所以,进入大学以后,最大的快乐就是终于有书读了。说实话,我在读大一、大二时,读哲学专业书并不多,而是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进入大三以后,我才发现对哲学有了真正的兴趣,原因是经过系统地学习中外哲学史以后,我觉得哲学很有意思,它不仅能让人变得聪明,而且它可以激发人的好奇心。至于如何培养对哲学专业的兴趣?我认为,要想学好哲学,首先不仅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全面地阅读哲学史上重要哲学家的主要著作,深刻领会哲学家的基本思想,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去了解哲学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家个人的成长过程。打个比方说,哲学家的生活就像一座宫殿,它有前厅和后院两部分组成。前厅的装饰金碧辉煌,是作为主人的哲学家接待客人的场所;后院则长满了花花草草,是主人在劳作之余休息散步的地方。而我们要想真正地了解这里的主人的生活全貌,就不仅要有勇气去前厅认真参观那令人赞叹和敬畏的装饰,而且一定要去宫殿的后院看看,也许不经意间你可以在这里会发现主人的许多小秘密,虽然这些小秘密与他那深邃的哲思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但它却能激发起我们无尽的好奇和联想,进而帮助我们尽快地进入哲学家的生活世界。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隐藏在他后院的东西有很多,这里既记载着他读书和成长的经历,也散发着来自传统文化、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气息,当然也许还有他个人的爱情故事。通过对这些小秘密的不断探寻,我们既可以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一个哲学家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他那抽象而晦涩的哲学思想的理解。 最近我在翻译一本德文的小书(说它是一本小书,是因为它只有99页,并且字号很大,行距很宽),书名是《无舌头的厨师》。刚看到这本书时,我并不知道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等我翻阅几页之后,才发现这原来是一本康德遗稿的语录摘要。与正式发表的康德哲学著作相比,康德的遗稿很难读,也很难翻译,这主要是因为其内容并不是写给读者看的,而是康德写给自己看的,所以很多地方的书写格式都不规范,句子也不符合语法的要求。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发现很多有趣的内容,比如,他对女性和婚姻的看法,对德国人素质的批评,以及对一些日常社会现象的评论等。这些内容看起来与康德的严肃的理性主义哲学并无直接的关系,但读后仔细品味还是能够感觉到,遗稿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还是可以从他的哲学中找到根据的。所以我的建议是,同学们在课外不妨多读一些哲学家传记之类的读物,此外也要读一些世界历史、经济、政治、宗教、文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因为这些领域的知识,对于我们的专业学习,对于加深我们对哲学理论的理解是大有助益的。3、您是什么时候确定要研究西方哲学的?您觉得西方哲学吸引您的地方在哪呢?您觉得和中国哲学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之所以走上研究西方哲学的学术道路,可以说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在我大学的最后一学期,我们班的所有课程都已经结束,唯一的任务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写毕业论文。当时老师让选题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对西方哲学的兴趣明显强于对中国哲学的兴趣,所以就选了西方哲学方向。当年我研究的题目是当代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哲学,当时国内学术界有关梅洛-庞蒂哲学的研究文献非常少,对他的哲学论著的翻译更是少的可怜,我只是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编辑出版的《马列主义研究文献》(印象中刊物名字)中找到几篇梅洛-庞蒂著作的译文,而且还都是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短文,这是因为,当时学界也只是把梅洛-庞蒂当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来批判的。因为能读到的文献很少,并且这些文献也没有过多地涉及到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和身体现象学的内容,所以读起来也比较容易理解。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我很快就写出了两万多字的毕业论文——《梅洛-庞蒂哲学述评》。后来经过修改,该文发表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外国哲学》第六辑,这也是我踏上学术生涯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后来毕业就进了甘肃省委党校工作,在此任教期间,除了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我还负责给学员们讲授现代西方哲学。1987年调入河南大学政治系任教,主要是给政治专业的本科生讲授西方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两门课。包括以后我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和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所讲的课,基本上也都是围绕着西方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而展开的。对我来讲,我之所以致力于西方哲学的研究,可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学的第一外语是德语。当年我高考英语成绩在全班50名同学中正好排名第26名,而在分班时英语老师又不够,就这样我就被分在德语班。当时我还觉得很委屈和遗憾,现在回过头来看,我感觉又很荣幸。也许正是因为德语的优势,才使得我立志从事于西方哲学的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对德国近现代哲学的学习和研究。根据我的体会,西方哲学之所以对我更有吸引力,主要在于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有一种“逻各斯”的精神。也就是说,西方哲学不仅是关于世界发生的原因和原理的学问,而且更重要的是西方哲学特别注重言说和论辩的重要性,强调理论智慧,这就使得西方哲学更加具有理论上的透明性,而不像中国哲学那样,更强调实践的人生智慧。如果说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那么我认为,西方哲学是言说的、理论化的哲学,中国哲学是实践的、伦理化的哲学。二者所关注的领域虽然各有不同,但在哲学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那就是中西哲学都是关于真善美的学问,都是为存在的意义提供最终奠基的学问。4、您是什么时候到华科任教的?当时华科哲学系的规模如何?我是2001年正式调入华科哲学系的。华科哲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成立的哲学研究所,这也是华科文科历史上成立最早的三个研究所之一,另外两个是经济研究所和语言研究所。在哲学所的基础上,1996年正式组建哲学系,2001年开始正式招收哲学专业本科生。2001年我来华科哲学系时,教师人数有35人左右,但其中有一部分老师是专门从事两课教学的,而真正的专业老师也就十几个,2003年两课老师被分流到学校新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后,哲学系老师一共19人。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所以我们的本科生规模也不大,从2001年招收哲学专业本科生开始,每年招生人数基本上都维持在30人左右,我印象中招收最多的一届本科生也只有37人。自华科有了自己的专业哲学系以来,学科规模虽然不大,但在历届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和全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华科哲学系在学科建设方面却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03年获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04年获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学位点,2006年获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点,2007年获哲学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获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在2012年全国大学的学科评估中,华科哲学系并列第18名,2016年的学科评估成绩暂时还没有看到,但我有理由相信,华科哲学系的排名绝对不会太差。华科哲学系从无到有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应该为它感到骄傲。目前在国内学术界,华科的哲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学界有学者称华科哲学系是“国内最年轻、最具活力的哲学系”,我认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同时也是最贴切的评价。5、您先后在河南大学、南京大学和华科三个大学任教,那么您认为华科的学风如何?您对理工科为主的大学的文科专业有什么看法和建议?不知同学们知不知道,在武汉各高校里一直流传着一个顺口溜:玩在武大,爱在华师,吃在华农,穿在武纺,学在华科(过去叫学在华工)。对这一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我们不必当真,但这一传说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它多多少少还是反映了这几所高校的一些办学特点。仅就我个人的感性观察来看,华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确实与华科一贯严谨的学风是分不开的。如果非要我把华科的学风与河南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学风进行比较,那么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从消极的方面看,河大和南大都属于文科比较强势的学校,所以他们的学风更具批判性和主动性的特点,而华科的学风更显实用性和被动性的特点;另一方面是从积极的方面看,河大和南大的学风更具自由散漫的气质,而华科的学风更显扎实厚重的气质。当然,也许正是华科学风的这一特点,才造就了今天的华科,才使得今天的华科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我认为,在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办文科,既有它的劣势也有它的优势。劣势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大学排名的压力下,学校领导对文科发展的重视度不够;第二,在有限的资源(如学科建设经费、老师薪酬、招生指标、人事编制等)分配上,文科的话语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第三,在管理体制上比较僵化,不利于分类管理;第四,文科图书馆的建设比较落后;第五,在院系结构设置上不够科学合理,从而使得一些学科自身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出来。比如我们人文学院的设置就非常不科学,华科目前总共才有11个大的学科门类,而人文学院下属的文、史、哲就占了三个大的学科门类。当然,优势也是很明显的,这主要体现在:第一,由于文科的起步相对比较晚,所以在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办文科,发展空间很大;第二,文科在整体被边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无形的好处,那就是文科的老师相对来说可以安心读点自己想读的书,做点自己想做的学问;第三,有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可以办出自己的特色。无论是从世界一流大学(如麻省工学院)还是国内一流大学(如清华大学)的办学成功经验来看,在理工科为主的大学不仅能够创办文科,而且能够办好。我个人的浅见是,要在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办好文科,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首先,学校主要领导要能够给予文科的学科建设以强有力的、持续性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这一点就显得更为重要;其次,学校要有一个关于文科发展的顶层设计,不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说一步;第三,在体制上对文科院系的结构设置进行科学的调整,让文科各自学科能够自由独立地发展,而不是把一些互不相干的学科硬性地捆绑在一起;第四,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最好能为文科的老师提供一个独立的办公场所;第五,文科师生不一定需要多么大的实验室,但一定需要读更多的书,所以,非常有必要建设好一个一流的文科图书馆;第六,在资源分配上可以不向文科倾斜,但至少做到不去挤占文科理应得到的资源;第七,在管理模式上不宜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法,而应该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针对文科不同院系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管理措施;第八,加大力度引进一流人才,因为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办出一流的学科。在当前形势下,只要学校领导重视,管理政策到位,我认为文科的发展还是大有可为的。在“十九大”以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这个特定的社会阶段发展才是硬道理,而要发展就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因此学校在政策上向理工科(尤其是工科)倾斜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十九大”以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去思考和探索究竟什么是人民真正需要的美好生活?而要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又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为什么我们的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究竟怎么来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一系列社会和理论问题?以上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理论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回答的时代课题。当然,要研究和回答这些社会问题,就需要建设好一支高水平的文科师资队伍,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文科专业性人才。6、现在正是转专业的时候,有很多同学不准备继续读哲学,您对此怎么看?从哲学系历年招生的情况来看,第一志愿报哲学专业的同学很少,这确是事实。我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社会偏见所造成的,好像哲学专业不实用,学生毕业以后不好就业。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你们可以去了解一下,就华科本科生每年的就业情况来看,我不敢说咱们系学生的就业形势最好,但至少也不差,可以说要比其他许多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形势都好。二是因为我们的中学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单纯的应试教育,对真正的哲学根本不了解,认为哲学很抽象、很晦涩,所以一听说要学哲学就会产生一种无名的心理恐惧。事实上,一旦你们对哲学有所了解,我相信你们会彻底改变对哲学专业的看法。真正的哲学不仅是对真理的探求,更是给人智慧的学问。2015年我去德国弗莱堡大学参观,弗莱堡大学的校训就是:“哲学让你自由!”如果有同学对其他专业有兴趣,不一定非要通过转专业来实现。华科现在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就是武汉地区有一个“七校联盟”,如果同学们对其他专业确实有兴趣,完全可以在教育部所属的武汉地区七所高校里选择你感兴趣的第二学位。此外,我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从近几年咱们哲学专业转出去的学生,后来在事业上发展成功的并不多,相反,学好了哲学专业以后再考入其他专业继续深造的学生往往非常成功。所以我认为,同学们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素质教育,关键在于你是否有理想、有追求,有没有意愿把你的理想和追求付诸于行动,而不在于形式上你选择了什么专业。

怎么理解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求详细解说)

《纯粹现象学通论》德国著名哲学家、现象学运动的创始人和领导者,是作者代表作《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哲学的观念》的第一卷,通称《观念Ι》。阐述了通过现象学还原排除本质认识的障碍,获得先验纯化的自然视野,进入现象学领域的先验现象学基本立场,对当代哲学影响很大。 《纯粹现象学通论》 - 作者介绍胡塞尔(1859-1938),德国著名哲学爱,现象学运动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其思想对当代哲学影响甚大。主要著作有:《逻辑研究》、《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笛卡尔的沉思》、《欧洲科学的铖机与先验现象学》等。 《纯粹现象学通论》 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是二十世纪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几位思想家之一。他于1900/1901年发表的两卷本《逻辑研究》,使他成为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重要哲学思潮之一的“现象学运动”开创者。早在现象学运动初始,胡塞尔便提出“面对实事本身”的主张,要求摆脱传统和权威的束缚,搁置已有知识和信念,直接审视我们所看到的问题本身,从而获得哲学研究的全新对象、全新视角和全新方法。这个主张后来为德国的海德格尔、舍勒和法国的梅洛—庞蒂、萨特等一大批著名思想家所认同、接受和传布,成为现象学运动的最著名口号,甚至被看作是“哲学的基本思想”,即通过对世界与人生之根本一再重新起始的发问和思考,不断获得新的本原认识与思维动力。 尽管后来的现象学家在这个方向上获得了不尽相同的成果与结论,但胡塞尔本人通过“现象学还原”方法所获得的领域是“纯粹意识”。他希望能够借助于“本质直观”的方法来把握纯粹意识的本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此,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双重意义上的“纯粹”意识现象学:既从实在世界中纯化出来,也从经验事实中纯化出来。 《纯粹现象学通论》是胡塞尔《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的第一卷,通称《观念I》。这部著作初次发表在由胡塞尔主编并于1913年出版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第一辑上。《观念I》体现了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立场。它的问世意味着胡塞尔完成了从《逻辑研究》时期的描述现象学立场向后期的先验现象学立场的过渡,因此这本书不仅包含的内容繁多,而且在书中有几条思路纠缠在一起。法国现象学哲学家利科甚至说,“很难把《观念I》当作一部可单独加以理解的书”。 然而这种对全书而言的弱点在这份选编的文字中却可以得到克服,因为我们在这里只须关注书中一个最重要的或最清晰的思路,而不必旁顾其他。这个思路与胡塞尔在撰写《观念I》时所抱有的两个基本意向有关。本节选本的选编就是根据这两个意向来进行的,它们用胡塞尔自己的话来说是“关于纯粹现象学的方法和问题”的研究:首要的目的是一般方法问题,即“寻求”进入现象学领域的“各种途径”。这里选编的是其中的一条途径:从现象学还原到本质直观的途径,它导向纯粹现象学的问题领域。它们构成本节选本第一、二部分的内容。其次的目的是现象学问题领域的开发,即获得关于“纯粹意识的最一般结构的确定观念”。换言之,在沿方法道路达到纯粹现象学的领域之后,这个领域的基本形态如何展现自身,纯粹的意识流如何在先验的观察者面前展现自身的结构。这里选编的是胡塞尔在书中较为集中和连贯的相关分析,它们构成本节选本的第三、四部分内容。 当然,本节选本不可能成为胡塞尔思想的总体概述,它甚至还不是他的(现象学)哲学的一个导论,至多只是他的纯粹现象学的一个导论,或者说,是《观念I》基本思路的一个缩影。或许它可以引发读者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兴趣,并提供一个进入他思维领域的入口。 “现象学”的基本含义 现象学从它的“受洗”[1]至今恰好有了整整一百年的历史。它的创始人埃德蒙德.胡塞尔在1900/1901年发表两卷本的《逻辑研究》,第一次公开而坚定地提出以“现象学”命名的哲学理论与方法。在此之后的三十年里,伴随《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笛卡尔的沉思》、《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胡塞尔)、《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舍勒)、《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文学的艺术作品》(英伽登)等一系列现象学经典著作的发表,现象学的影响日趋滥觞,普遍地作用于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一大批现象学哲学家产生出来:普凡德尔、莱纳赫、舍勒、盖格尔、海德格尔、英伽登、帕托契卡、芬克,如此等等,他们使德国哲学本世纪前三十年的历史深深打上了现象学的烙印。海德格尔曾在回忆录中回顾说,“现象学……在各种不同的领域中——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决定着这个时代的精神。”[2]更有人甚至说,在这三十年的德国精神生活中,没有一个创造性的成就不与现象学有或多或少的关系。     当然,这个状况没有沿续到胡塞尔1938年的逝世便被政治局势的变化所中断。纳粹主义在1933年的上台迫使犹太血统的胡塞尔隐居家中,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以后的事态发展使得一大批思想家流亡国外。加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现象学运动在欧洲基本处于沉寂状态。     直到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由于梅络-庞蒂和萨特的基本著作的问世,现象学精神才再次得到弘扬。《知觉现象学》、《想象物——现象力的现象学心理学》、《存在与虚无——关于一门现象学的本体论的论述》等等,所有这些标题都标志着现象学运动在法国的一次复兴。“没有一门哲学能像现象学那样强烈地作用于四、五十年代的法国思维”[3]。与这两位现象学家同行的还有诸如莱维纳斯、利科、亨利、阿隆等人。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思想加以展开,并且一同构成了法国现象学的特殊风景线,以致于人们有理由说,“法国找到了它的胡塞尔和海德格尔”[4]。     六十年代以后,虽然人们已经纷纷开始撰写现象学运动的历史[5],但这些历史似乎只对上半世纪以德、法为中心的现象学思潮有效,它们始终无法跟上广义现象学运动的发展。最宽泛意义上的现象学和现象学方法至今还在发挥效应。撇开对现象学运动的专门理论研究和历史发掘不论,当代世界哲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如德国的哈贝马斯、施密茨,法国的福柯、德里达、拉康、李奥塔等等,他们都处在与现象学的对话领域。现象学现实效应的最明显例子就是,今天的思想界已经将“认识论中心主义”看作是以往哲学的狭隘偏见;然而如伽达默尔所说,“‘认识任务的转变"是通过现象学而取得的”[6]。除此之外,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与逻辑学或心理学一样,现象学如今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纳入到哲学训练的基本教程之中。     今天当人们在谈到最初的现象学运动时,许多当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已经或多或少地被忘却。“现象学”一词所引起的联想主要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哲学思考。但他们所代表的那个精神视域曾经是并且仍然是十分广阔的。现象学研究的前辈罗姆巴赫在1998年的“现象学之道”文章的一开始便说,“胡塞尔不是第一个现象学家,海德格尔不是最后一个现象学家。现象学是哲学的基本思想,它有一个长长的前史,并且还会有一个长长的后史。”[7]     如果现象学的确可以被看作是哲学的基本思想,那么它的基本含义与意义何在? 一.“现象学”的基本含义     日久月深,在100年后的今天来纪念这个运动并且回顾它的内在意义应当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机。然而我们或许首先要弄清一个问题:我们是否确切地了解了,“现象学运动”这个概念所指的究竟是什么?虽然我们一再地讨论“现象学”或使用“现象学”这个概念,但往往是在一种相当含糊的意义上。梅络-庞蒂在1945年的《知觉现象学》“前言”中便曾发问:“什么是现象学?在胡塞尔最初著作半世纪之后。还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显得很奇怪。可是这问题离解决还远着呢?”[8]伽达默尔也曾说,“几乎每一个可以划到现象学运动中去的学者都提出过‘现象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并且对问题的回答都各不相同。”[9]如今又是半个世纪过去,而问题看起来仍然没有能够获得完全解决的迹象。在这里,所谓“哲学什么也证明不了”的“哲学的耻辱”[10]似乎重又成为现象学的“耻辱”。就此而论,现象学对哲学的改造和创新似乎很难说是成功的。 的确,另一位法国现象学哲学家莱维纳斯已经指出,由胡塞尔所倡导的现象学并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哲学并没有成为由一批研究者所从事的、带有最终结论的严格科学。哲学很有可能就排斥这种精神生活形式”。但是,莱维纳斯同时也认为,“胡塞尔的某些希望已经得到了实现。现象学将一些哲学家联合在一起,但并不是以康德主义联合康德学派、斯宾诺莎主义联合斯宾诺莎追随者的方式。现象学家并不去从事胡塞尔所明确表述的那些命题,他们并不仅仅献身于对他著述的解释或他著述的历史。他们的活动的方式有相近之处。这种一致性与其在于对一批确定的陈述的赞同,不如说是在于接近问题的方式。”[11]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首先可以说,现象学意味着一种共同的接近问题的方式。接下来,我们或许还可以借用施皮格伯格的话来更为确定地说:所谓现象学方法,它的根本统一就在于:“非常执拗地努力查看现象,并且在思考现象之前始终忠实于现象”[12]。今天的现象学家仍然坚持,正是这种特殊的查看方式才赋予了现象学以一种启蒙哲学的特征、一种特殊的光学的特征,它探讨那些不为人注意的偏见、貌似的生活自明性;正是通过现象学的观察方式,许多不言而喻的东西成为可疑的[13]。 但是,除此之外,我们是否还能够把握住更为具体的现象学内涵呢?按照现象学史家施皮格伯格的说法:现象学有四个由宽及窄的不同范围界定。我认为这四个“现象学”概念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仍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改和说明。它们在略作改造之后便可以大致地被理解为:一、最广义的现象学概念。它包括所有那些符合现象学的公认标准,但主观上没有参加现象学运动的人。具体地说,它将诸如胡塞尔的老师布伦塔诺、施图普夫等等也包括进来。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看作是现象学运动的成员。二、广义的现象学概念。它也就是胡塞尔在1913年期间所设想和表述的方法意义上的现象学。赞同这个现象学纲领并将它自觉地加以实施的思想家,诸如一定阶段上的尼古拉.哈特曼、萨特、海德格尔等等,甚至包括以后的伽达默尔乃至新现象学的创始人施密茨以及某个时期的德里达,都可以看作是这个意义上的现象学运动成员。三、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概念。研究内容上的特殊性使这种现象学有别于广义的现象学:它较多关注意识现象,尤为关注各种事物的主观显现方式。早期的现象学家如哥廷根学派、慕尼黑学派,当然也包括舍勒,稍后的梅络-庞蒂、古尔维奇等等,都可以纳入到这个范围之中。四、最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概念。它是指胡塞尔本人所逐渐发展起来的现象学。我们今天常常将这个意义上的现象学特别称作“胡塞尔现象学”。

莫里斯·梅洛-庞蒂的哲学思想

自约翰·洛克(John Locke)以机械论主导了有关知觉的理论,其中以行为主义为代表。打从写作《行为的结构》、《知觉现象学》的时期起,庞蒂已力图阐明这种机械论的谬误。他认为知觉是主动的,是向真实世界──胡塞尔(Edmund Husserl)所谓“生活世界”(Lebenswelt)──原初开启。知觉为先的理论,正建基于这种原初开启。根据胡塞尔的现象学,“所有意识都是对某物的意识”,暗示了思(actes de pensée,胡塞尔所谓“Noesis”)与所思(objets intentionnels de la pensée,胡塞尔所谓“Noema”)的区别,将思与所思的对应关系作为意识分析的基础。终其一生,胡塞尔的遗稿始终对庞蒂的思想影响甚大,研究过胡塞尔的遗稿后,庞蒂看到胡塞尔的后期思想与前期思想有矛盾之处,有许多现象都不能以纳入“思与所思”的框架,尤其是身体(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主观时间(对时间的意识既非“思”、也非“所思”)、他者(在胡塞尔的早期思想中“他者”的概念会导致唯我论)等现象。因此,“思”与“所思”的区别并非不可动摇的基础,只能说是较高层次的分析。据此,庞蒂并不主张“所有意识都是对某物的意识”,却提出“所有意识都是知觉意识”。现象学的发展由此转捩,一切都以“知觉为先”来重新考量。 笛卡儿以对感知的研究作为出发点,梅洛-庞帝逐渐认识到身体不只是一件物事、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它同时也是经验的永恒前提,由向世界知觉性的开放和倾注(investissement)形成。他指出,对知觉的分析中必须将意识同身体的内在关系纳入考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觉为先即是经验为先,因为处在知觉覆盖下的是一个动态和建设性的空间。因而,他的工作建筑了一个分析,同时对知觉的身体性以及身体的意向性进行了揭示,这同笛卡尔灵肉两分的二元本体论截然相反。然而虽然一些重要的分歧将他们二者相分离,庞蒂还是审慎地继续着后者的哲学。如此,他开创了一项对于个体在世界中的化身的研究,试图提出在一个纯然的自由主义和纯然的决定论之间的中间选择,作为一个“为我之身”和“为人之身”间的解理面。

一个作家的跑步哲学

迄今为止跑步已经有5年的时间了,这五年的跑步生涯里见证了太多的辛酸历史,也因此结识了和我一样形形色色的跑者,大家因为不同的目的和动机聚到一起,却用最简单的形式和朴素的行动诠释着这一活动对于生命的意义。 跑步和大多数事情一样,起心动念,因人而异,各有因果。 有些人是处于不加节制导致肥胖而臃肿的身材之后的幡然醒悟和救赎… 有些人是对于自身身体素质和形体美观更高的追求… 有些人则是处于自我发泄和放松内心平静的状态… 我其实是处于第三者,跑步是我追求快乐的一种方式,这里面有两个方面可以解释。 一是跑步和运动之后身体会分泌多巴胺,会使人产生兴奋和快乐的感觉,虽然这点多巴胺比不上性爱的10分之一,但也足够了,同事这种跑步的快乐又与性爱大不一样,他是平静的安定的心旷神怡的,不是建立在欲望之上的真正的快乐! 另外一方面也有出于私心的考虑,在唯物主义建立的现实世界来看,如果单纯是脱离了物质存在的精神是虚伪的不存在的。 跑步让我重新认识我的身体和精神,向着更高的层级和方向发展。在跑马拉松的过程,就是不断磨练自己意志的过程,每一公里的耐受程度和意义都变得不一样,这是不断攀登和挑战自己的过程。 我对于跑步和写作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启蒙和认知起源于一个日本作家,那个人便就是新上春树,这是一位非常有意思的大叔,他迄今为止也是学习的榜样之一,只因为在他身上有那份热爱和坚持。 来看看我崇敬的这位日本大叔的人生经历也充满了传奇1949年1月份村上春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薪阶级知识份子家庭,父亲是教师,母亲是船厂商家的女儿。 18岁高考落榜复读一年 19年考入早稻田大学文学专业 24岁经营一家“彼得猫”的酒吧 25岁大学毕业 28岁开始小说创作半兼职状态 31岁卖掉酒吧开始专职文学创作 33岁开始练习长跑,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4小时,跑10公里。此后,村上在夏威夷的考艾岛、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希腊马拉松长跑古道都留下了自己的跑步痕迹,并于1996年6月23日在日本北海道参加了全程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大赛 此后村上的文学作品几乎像雨后春笋般产出,保持着一年一部作品的量级,同时他对于现实世界和他生命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这就是可怕坚持的力量所在。 很多人都钦佩于这惊人的产量和毅力,而让真正理解村上之后就会明白他只不过是在享受生命中那宁静的快乐,只是将热爱的事情做到了极致,这就是跑步和写作带给他的,其他的都不重要。 时至今日72岁高龄的村上春树依然在继续他的“长跑生涯”,无论是文学上还是跑步上。村上大叔迄今为止在文坛的地位是举足轻重,虽然还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赛道奔跑了十年之久依然没有达到所谓的终点,没有人能给予答案,也许对于终点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这些结果在他的世界里也许只是徒有虚名的廉价货物而已,享受生命的过程和宁静的快乐相比而言显得更为重要。 小时候上学记得村里交通出行不是很方便,出行都靠脚力,从小学到家的距离正好是3公里,从初中到家的距离正好是7公里,从高中到家的距离正好是21公里,从大学到家的距离正好是450公里,从工作到家的距离正好是1100公里… 随着离家原来越远,脚步丈量的范围也越来越宽广,欲望也野心也不断的扩大,总是想要更多的东西,路越走越远反而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 时至今日来北京已经有三年的时光,从正式开始跑步三年的历程也有1000公里,这个距离正好是我离家的总里程数,心心念念的三年经历了无数次错愕、困顿和迷茫,黑暗和悲伤的日子占据了一大半,我时常在深夜里痛哭流涕,倒不是自怨自哀放弃自己,而是怪自己不争气,理想依旧遥远,而岁月不饶人。1000公里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所走的路微不足道,专家们经过不太复杂的研究和计算,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居住在现代城市中的人一生中(按平均寿命计算)大约步行80500公里。迈出第一个1公里和坚持走完999公里的最后一个1公里是同样具有挑战的事,但是我完成了,顺利的通过了考验,这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心态得到了历练和成长,只有自己知道真正的意义所在,儿时的少年终究要长大,甚至要走过几百上千个1000公里,命运或许就在安排好了行程,而少年会一直都在路上。 被跑步强行分割出来的短暂时区里,是不受外届的打扰的,我习惯在跑步之前就储备好“弹药”,这包括运动手表、耳机和几首摇滚乐以及要听的书籍最后就是整理好心情,当一旦开始跑步,其他的一切事情就可以短暂的抛在脑后了,全神贯注的享受当下,体验肢体重复的摆动带给身体和意志一点点的变化,而更多的是与自己对话,和自己独处,在跑步这个时期里我是心灵绝对自由的,因为不掺杂任何的欲望和杂念,只是本能的控制好双脚向前迈出去就可以了。 当然每个人对于跑步的感受和理解不一样,因人而异,不需要做太多评判,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迈出满是触角懒惰成性的脚,踏出第一步,还是坚持下来,已经非常不错了,我自己也是经历过那个过程,毕竟身体和人性一样它的逻辑和设定程序就是趋利避害,怎么轻松怎么来不怎么听话的,要让他一下子去适应高负荷高强度的跑步运动简直是痴人说梦,所以要一点点的给它增加负担,也不能太重了,那样会把身体搞垮了,要循序渐进,要尊重科学。 让身体慢慢去接受你给他的信号并形成记忆,但是身体却也是会偷懒的,一但你有一点放松或者偷懒,身体的信号马上就会变得不一样,一旦停歇再想恢复那就得从头来一遍。 作为一个跑者,长跑爱好者终极的梦想当然是能站在世界马拉松长跑运动场上,不说夺冠取得多好的名次,那是世界级运动员考虑的事,毕竟不是把这玩意当成职业开跑,那就变成了另外一种说法。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马拉松的历史,据相传马拉松是希腊首都雅典东面的一个小镇,公元490年,波斯远征军入侵希腊,在马拉松这个地方布阵的消息传到雅典后,雅典就派出一名叫裴里匹底斯的信使前往斯巴达求援。 这位信使用35小时走完了150公里的路程。但是斯巴达人却说10天之后才能出兵。信使把消息带回马拉松,失去救援的雅典人背水一战,结果以少胜多打败了波斯人。 希腊军队在马拉松河谷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波斯军。当时,担任传令兵的菲迪皮得斯,奉命把这一胜利消息迅速转告固守待援的雅典。他从马拉松跑到雅典后已精疲力尽,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倒毙在广场上。 为了纪念这位战士,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举行了从马拉松镇跑到雅典的比赛,当时的距离为40公里200米,到第四届奥运会才正式定为42公里195米。 这是一个悲壮又励志的故事,代表了一种不屈的意志和精神,虽然现在的马拉松比赛早已流于形式,但每一个跑者都应该铭记这位传播胜利和信念的英雄信使,因为跑者本身就是带着一种不屈和向上的精神。 如果是跑过全程马拉松就会有很深的体会,不光是身体在和无形的负荷压力做对抗,更多是信念和精神,尤其是当过了35公里这个分界点的时候,几乎自己的双腿就不再属于自己。这个比喻有点夸张,但是真实的感受就是这样的。每一步都像是在拖着千金铁锤在前进,而你要面对的将是比空气阻力更多的意志力阻力的影响,这是非常痛苦的,此时的能量和意志已经亮起了红灯,而此时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上图是我跑过三环的总成绩,当时是结队而跑的,总里程数比预期的马拉松多了8公里,难度做了升级,但最后是还是完成了,这是非常值得纪念和高兴的事情,也是我生平第一次跑马拉松,完整的体验了这一绝望痛苦的过程,最终的结果是友好的,精神和意志占领了最后的高低,总算了跑完了全程,可能过程曲折点儿,中途和最后有些许狼狈,但那都不重要了,最后都融入了我的生命,成为我体验生命的一部分,也算不枉此行。 我现在觉得现在当做一件事不为最后的结果,不图功名利禄,不带有太多的目的性的事反而是好事,道家将其称为无为而为,无用之事。有时候愉悦自己,享受过程比做这件事本身更重要。 就像跑步和写作一样,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都是花固定的时间于自己单独相处,都是一旦做起来就没法停下来,都是一种简单平静的体力或者脑力活动,都是看似无用甚至在有些人看来痛苦无聊至极之事,但是正是这样痛苦无聊的事成就了现在的村上春树,我知道村上一开始也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作家,会成为一个有成就的跑者,如果他依然还在家乡的小城市经营他的小酒吧的话。无用之事成就了他并变成了他终生引以为傲的爱好和成就,这是何等的令人羡慕。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贫民窟里的健美英雄凯格林,如凌晨四点练球的冠军球员科比,比如身材矮小,手腿粗短无数次被国门拒之门外的中国乒乓球冠军邓亚萍。 这些人都是将无用之事做到极致的人,并把这件事坚持了十年二十年之久才最后取得那一点点的成就,出于成名是一方面,但是享受生命才是他们最看重的,不管结果怎么样,至少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自由,即使没有取得那一点点虚伪的名头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村上刚开始也在经历那个阶段,33岁的他当时的他企图关闭了自己正处于事业经营盈利上升期的酒吧,(这几乎是他的全部家当)转让出卖专职写小说,被家人和朋友很不看好,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就是个笑话,没有人相信村上可以通过写小说生存下来,但接下来的几年里,这些人的想法落空。 村上小说写得很好,作品很受读者欢迎,社会给予了高度评级,这对于他简直是意外后的惊喜。之后的日子,更多优秀的作品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相伴而来的是更多的荣誉还有更多收入,村上不为物质发愁可以专心创作,和妻子也过上了以前从来不敢想的理想生活。 在开酒吧的那段时间里,村上一边要经营酒吧,一边还要创作,经常是半夜里从酒吧回来,三点钟开始创作写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房间,然后伸个懒腰,沉沉睡去,醒来已经是中午时分了,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三年,终于在村上选择卖酒吧专心致志写作开始而结束。 每天早睡早起,在清晨4点的黎明中醒来,跑步一个小时,写作4小时,吃早餐,去收集写作素材,午休半小时,下午继续写作,赶在太阳落山后睡去。同事再也不会纠缠于其他工作受制于人和公司的庸俗关系,可以放开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想见的人可以不见,它本身就是来之不易的自由。 而这条路村上一直坚持了将近40年。 当我真正开始意识到生命本身就是一场追逐无意义的游戏,任何建立在物欲之上的快乐都变得无比脆弱而短暂,而这一变化源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 当我最亲近的人默默的离我远去,在静默哀悼的某一个瞬间,我突然惊觉生命的幸福原来如此简单,简单到只需要三餐饱腹,亲友安康,日子欢笑平淡即可,不需要荣华富贵,不需要功名显赫,但在生命的某一瞬间我却无能为力,感到莫大的无助和悲伤,同时又夹杂着羞耻,仿佛失去了人生中本该可以拥有却失去的东西。 在生命漫长而孤独的人生旅程中,什么才是对于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呢? 除了简单的幸福、家人和爱人的陪伴,还有一样东西不可或缺,那边是生命的体验和创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自己的人生要活成什么样子这便是创造,一个人需要自己的作品,哪怕不够完美,哪怕有残缺,但也必须有,这便是每个人灵魂深处最迷之珍贵的部分,我们在创造生命,同时也在创造另一个自己。 时间是一把地狱通往天堂的绳索,它从我们出生便开始一直到死亡从未停止,这就造就了可怕的力量,地狱是丑恶、贫穷,嫉妒、憎恨、虚伪的世界,那里充满了狡诈恶毒。 所以我们要抓住绳索望上走,不为别的,只是想从苦海中抽离,但这里又是极其痛苦的,而且光抓住了还不行,还要防止掉下去,这是思想的滑坡也是失误,无论怎么样我们都应该鼓起勇气往上走,永不言败。 当爬上天堂又是另一番景象:人们富裕、祥和、安静、面带笑容、和谐而美好。 要寻求自己心底的那一份快乐,跟物欲无关,那是发自内心,生命的美好体验,比我我喜欢跑步,还有写作,跟欲望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却往往可以带来稳定的长久的快乐。 生活中的我也一样,时间不该全部浪费在看似急迫却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比如上班的8个小时。 其实人生是非常短暂的,生命的一半在黑夜中度过,吃喝拉撒这些时间又占了1/3的时间,真正留给我们思考和成长的也不过短短六个小时,但是也足够改变。 我们所有做的一切的目的到头来,也只不过是对抗平庸和无聊。这两种怪兽几乎是无孔不入,无疑是的最难的。 幸好从现在开始一起还来得及,有人欢喜有人忧,我算不上日子过的多么艰难和不幸,远不很大一部分人日子过的都要强,这便是休息。 修行必须从起床和睡觉开始,大自然已经给予了我们很好的馈赠,包括人类一切都的都是在模仿大自然。 佛家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就是法和大自然的力量

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有哪几种理论形态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  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以“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包括探讨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等等.儒家学说强调亲情仁爱,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比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不像西方人那么讲求自我,有独立和冒险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征,其义蕴广远,不易简约叙述,以下章节,言之极精要,君友会王爱君著述引录于下:「中国自唐虞以来,即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敬天即所以爱人,爱民即所以尊天.所谓天人合一,实包含了天定胜人与人定胜天两个观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干卦大象)中国的思想,不偏于天定胜人,亦不偏于人定胜天.中国无宗教,但中国人极富于宗教精神,此为中国文明的特征.左传载:『史嚣曰: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六六二年)史嚣之语,代表中国古来之人文主义,即天人合一的宏旨.历代圣哲,莫不为继续宏扬此天人合一之道而努力.以中国与西方比较,中国哲学之归趋,人与天合;而西方哲学之归趋,人与天分.故中国哲学,以人生观察宇宙,使人与天合而为一.周易『干元资始』之说,不涵神学气氛,以天道贯通人事,正性命以明道德修身之原.此说明中国正统哲学之天道思想,纯是合理化的形而上学.『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干文言)非与天合德,其孰能如是哉?西方哲学,则道德哲学(精神哲学)与自然哲学,各有领域,分送发展,源远而未益分.中西治学方法之不同,其所成思想体系亦迥异.吾人确信,在古今各民族,最能了解人与天地宇宙之关系,因而企求保持天人和谐者,为中华民族.中国哲学里不包括宗教信仰,但也不反对宗教信仰,骨子里隐藏着对『上天』信仰的观念,却不显露出来,所讲的对象乃是『人』.这种以人为重点的天人之学,可以称为人文哲学.

全世界有哪些比较著名的哲学家

  你是不是想了解哲学家他们的世纪。下面我给你介绍全世界有哪些比较著名的哲学家吧。排名不分先后,希望能让你对哲学更感兴趣。   全世界有哪些比较著名的哲学家   10. 约翰洛克   现代政治学中最重要的思想家,对托马斯&middot;杰弗逊在独立宣言中使用的措辞以及美国宪法中的措辞有直接影响。洛克一直因其对最初由榜首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文主义法则和个人自由的发展而被认为是“自由之父”。据说,自由主义信仰法律面前的权利平等原则,就始自洛克。是他书写了“政府须经被统治之人的同意”。他提出的三项“天赋人权”,三项人人生来享有的权利一直指的是“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   他不赞同欧洲贵族通过血统获得土地而穷人世代潦倒的观念。是洛克最初通过杰弗逊消除了美国的贵族观念。尽管贵族观念和继承权仍见于欧洲,尤其是在现存的少数国王或女王家中,这种传统已走向末路。直到洛克的民主理论被接受,现代世界才迎来了真正的民主理想。   9.伊壁鸠鲁   百年来,伊壁鸠鲁一直因其作为自我享受和过度享乐主义的导师而蒙受不公名声。他被许多基督教善辩者狠狠批判(他们向基督观念之外的一切思想宣战),尤其是在中世纪,因为他被认为是一名无神论者,他对于欢乐人生的观念通过以下论断流芳百世:“莫畏上帝,莫忧死亡,欢乐易得,苦难易受。”   他宣扬拒绝信仰无形事物的观念,包括任何形式的神明。他认为这样的无形事物是先入为主的观念,易被操控。你也许觉得伊壁鸠鲁是那种“无论发生什么都享受生活的人,因为人生苦短,轮回无常”。但伊壁鸠鲁欢乐生活的观念,其中心思想是公平以待他人,避免苦痛,悦己,却不过度沉迷。   他还推崇一条黄金法则,即“若无明智品质与公正,人生愉悦无计”(他还赞同“无被害,无害人”)。起码对伊壁鸠鲁来说,“智慧”可助我们躲避苦痛、危险、疾病等。“品质”则是指饮食得当,不忘锻炼。而黄金法则中的“公正”,则是说己不欲被害,即亦不可妨害他人。   8.芝诺   相比榜单上的其他人,也许你对芝诺并不十分熟悉,但他却是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斯多葛一词来自希腊语“stoa”,意为带屋顶的柱廊,尤其是指Poikile,公元前3世纪雅典市场北部与世无争的广场。斯多葛学派的基本思想为,人世中所有苦难实为我们判断错误,我们应当对自己的情绪有绝对控制。怒喜忧皆为人理性中的缺陷,因此,感情脆弱皆因自己许可。即,世界的样子实际由我们的观念控制。   伊壁鸠鲁学说一般被看做斯多葛学派的对立面,但如今,很多人对两个学派或难以分辨,或混为一谈。伊壁鸠鲁学说承认生命中的苦楚,必须避开它们,以达到一种完美的精神状态(希腊语中称为平心静气或ataraxia)。而斯多葛学派认为,内心平静必须以自身意愿获取,不让任何事情搅乱自己的心绪。生死有命,因此何必为某人去世而忧郁不堪?忧郁毫无帮助,仅仅能够带来伤痛。为何要动怒?怒气不能够带来任何好事。因此,在控制自己的情绪中,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杜绝欲望很重要,你可以为所需之物而努力,但仅限于此。所欲之物会带来纵欲,而纵欲除了自伤,毫无益处。   7.阿维森纳   他的全名是Abū ?Alī al-?usayn ibn ?Abd Allāh ibn Sīnā,最后两个单词在西方历史中经过拉丁语化,写成了更常见的形式。他生活在公元980年到1037年的波斯帝国。黑暗时代并非黑无天日。除了作为一名哲学家,他还是那个时代的一名出色医生。当今他最负盛名的两部作品分别是《治疗论》(与物理药物毫无关系)和《医典》,后一本著作是他对当时已知所有 医学知识 的汇编。   最初受榜首亚里士多德影响,他的《治疗论》论逻辑、数学、音乐、科学等等。他在其中提出,金星比地球更靠近太阳。试想,当时这还不是一个公理。太阳看起来比金星离我们近多了,但他却道破了真理。他反对把占星术当做真正的科学,因为其中所有都基于推测而非证据。他还提出一个理论,称地底的液体是骨头和木材化石化的作用力,以及“一股强大的矿石化和石化作用力在多石地带出现,或在地震及地面下沉中被发散出来,石化与之接触的一切。事实上,比起沧海桑田,植物和动物的石化还不算最非同寻常的。”   这是不正确的,但比我们相信的要离真相近得多。石化可以发生在所有有机质身上,物质,尤其是木材,被二氧化硅沉淀渗透,逐渐由其最初形态转化成石质。阿维森纳是首次提出五感的人&mdash;&mdash;味觉,触觉,视觉,听觉和嗅觉。他也许同样是世界上首位系统的心理学家,在当时,精神紊乱的人们仍被认为是被恶魔附身。但阿森维纳提出,人类身体各个部分都生来具有恢复力,包括大脑。   约翰&middot;斯图尔特&middot;密尔的归纳逻辑穆勒五法绝大部分源于阿维森纳,他最初阐述了五法中的三法,即求同法、求异法和共变法。它们概念复杂,在这个榜单中不便解释,但它们都是三段论的形式,每一个哲学家和哲学系学生都在学科学习的最开始就对它们很熟悉了。它们对科学 方法 至关重要,无论何时有人形成一个三段论,他/她都起码用到了其中一种方法。   6.托马斯&middot;阿奎那   托马斯是永垂不朽的,因为他曾推测证明了上帝的存在&mdash;&mdash;所有事物都有始有终,因此宇宙一定是由某物所创造。如今,这个观点被称作“第一因”。托马斯身后的所有哲学家都试图证明或否决这个理论。他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是亚里士多德的“&omicron;? &kappa;&iota;&nu;&omicron;?&mu;&epsilon;&nu;&omicron;&nu; &kappa;&iota;&nu;&epsilon;?,”。在希腊语中,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动的推动者”。   托马斯创造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坚定的基督教信仰基础上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在现今并不十分流行。连基督教徒都认为,既然他所有的道德教义都来自《圣经》,那么托马斯在所有的这些教义中都不存在独立的权威性。但他的工作,即教授身边的普通人,是不借助抽象哲学使他们理解道德。他阐述了榜单二号柏拉图、我们现在称之为“基本道德”的原则,即公正、勇气、审慎和节制。他能够用这种简单、由四部分构成的指导感染芸芸众生。   他为证明上帝的存在提出了五个著名论断,如今它们都被从有神论和无神论两个角度热烈地讨论着。在这五个论断中,他意图定义上帝本质的论断叫做“上帝的统一性”,这意味着上帝是不可分割的。他有本质也有实体,这两个特质不能够被分割。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把某事描述成拥有两项及以上不可分割的特质,那么这个论断本身就证明了上帝的存在,托马斯的例子是这样一个表达&mdash;&mdash;“上帝存在”,在这个表达中,主语和谓语是同一的。   5.孔子   大师的名字在中文中被称作孔丘,他生活的年代是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如今,他仍然是东方哲学史上最重要且没有之一的人物。他阐述了道德和政治学的重要原则,不久之后,希腊人开始阐述同样的问题。我们如今把民主当做希腊人的发明,是西方的思想,但孔子在《论语》中写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今天我们听起来也许是很显浅的道理,但别忘了他所在的时代是公元前500年初到400年末。而希腊人持有和发展的民主也有着同样的原则&mdash;&mdash;人民道德当为主导,因此,人民应当为规则制定者。   国王必须诚实,下属要尊重他,但他必须对得起这份尊重。如果犯了错误,下属能当提出建议以改正错误,而国王必须考虑这些建议。任何与这些原则背道而驰的统治者都是暴君,也就是一个小偷,而非统治者。   孔子修订了他自己的独立黄金法则,而类似法则在他之前已经在希腊流传了百余年。孔子的措辞与其非常相近,但进一步扩充了其中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这句话的头半句是否定语气,构成了一种不要损害他人的正能量,而后半句则更为重要,构成了乐于助人的主观能动性。除了孔子之外,另外使用肯定语气宣传黄金法则的古老哲学家,就只有救世主耶稣了。   4.勒奈&middot;笛卡尔   笛卡尔生活的时代是1596年到1650年,今天,他被誉为“现代哲学之父”。他在他如今流传不朽的笛卡尔坐标基础上,建立了解析几何,说其流传不朽,是因为这是我们在学校中的必修课,并且它如今在数学的几乎所有分支中仍然紧跟时代。解析几何是一门利用代数学和笛卡尔坐标的几何学科。他还创造了用于标注指数大小的上标符号,其沿用至今。   他推崇二进制,这种体系基本上被定义为一种智力对身体控制的力量&mdash;&mdash;忽略人类体能的虚弱,转而依靠人类智力的无穷力量。笛卡尔最著名的论断,同时也几乎是存在主义的格言就是那句“我思故我在”。这不是为了证明人类肉体的存在。恰恰相反,这是为了证明人思维的存在。笛卡尔反对感知,认为其不可靠,而唯有推论是检验、证明或反驳某事的唯一可靠方法。   他还利用本体论证明基督上帝的存在,强调称,上帝是善的,他当对自己的感觉心存信仰,因为上帝给了他实用的头脑和感觉系统,并且不愿欺骗他。从这个假定出发,他最终建立了一种可能性,能够通过推论和感知获取关于世界的知识。因而,在知识学习方面,可以说,正是他贡献了原教旨主义(基本信仰)的缜密概念,以及理性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可靠手段等观点。   3.圣保罗   他在这个榜单上属不定因素,但请让我们公平地看待他。保罗通过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他写给小亚细亚、以色列和罗马许多教堂的信件成为了圣经中除耶稣本人成就最丰的人。耶稣创立了基督教,但若没有保罗,这一宗教至多存活百年,或者会因为太过孤立,而无法如耶稣所愿感染全世界。   在所有信徒中,保罗主要与彼得意见最相左。彼得坚持,对被视作__的人,起码有一至两项基督传统应该按要求同对耶稣的信仰一起保留下来。而保罗坚持,对耶稣的信仰是唯一要求,在任何情况下,拒绝某种特定事物或其他基督传统都当属合理,因为这个世界现在是,以后也会一直笼罩在基督的神恩之下,而非如摩西所认为的,被法律所控制。处在基督教所有教派思想中心的神恩原则,就来自保罗(如果不算是来自耶稣的话),这一上帝(十诫)道德律中的概念,一旦信徒长到具备 理性思维 的年龄,就会被内化理解,并且通过这一道德律,在审判日,上帝会让所有人为其所作所为负责。   从未亲眼见过耶稣本人、还与彼得等信徒背道而驰的他,能够把这些原则毫无瑕疵地系统化,可谓让人肃然起敬。许多基督学及其历史方向的理论学家和专家甚至将保罗而非耶稣称为基督教的创始人。这也许有些言过其实了,但请记住,信徒们本打算将基督教当做犹太教一种像样的形式来独占这一宗教,作为犹太人的内部宗教信仰的。而任何人在某种情况下或者通过遵守摩西律法(全套律法,而不仅仅指十诫)成为形式上的犹太人。是保罗反对这一想法,他强调说,基督教将会是全世界最伟大的绝对的善;它全能,因为信徒和天父一体;基督的神恩如此有力,足以救赎所有罪人,不管是犹太人,非犹太人还是其他任何东西。如果没有保罗支持基督神恩而非摩西律法的鸿雁传书,那么基督教即使流传到现代,也不过是犹太教的一个小分支。   2.柏拉图   柏拉图生活在约公元前428年到约公元前348年,他是西方世界第一所高等 教育 学校雅典学院的创始人。几乎所有的西方哲学都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他还通过写作的形式保留下了一些老师的思想。因为即使苏格拉底有任何著作,它们一定也没有直接流传下来。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另一个学生色诺芬记述了许多老师的教诲,同样做这件事的,还有剧作家阿里斯多芬尼斯。   柏拉图最著名的一句话是与政治有关的,他说:“除非我们能由哲学家担任国王进行统治、或是现在那些被称为国王的人真正适当地学习了哲学,使政治权力和哲学能完全相融合,并且将现在那些只从事政治而不钻研哲学、或只钻研哲学而不从事政治的家伙完全驱逐出去,否则,我们的城邦永远也不会获得安宁、人类也不会免于邪恶的灾难。”他意指一个国家、城市或城邦的所有统治者当智慧,如若不然,他们即无能。只有通过这样的哲学智慧,世界才能免于沦于邪恶。柏拉图偏爱的政府,应当有良善的贵族,出身高贵,知书识礼,品行纯良,能够帮助普通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反对严格意义上的民主&mdash;&mdash;人民自己的统治&mdash;&mdash;因为在他看来,正是民主,谋杀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   除了政治理论,柏拉图最持久的理论是“理型论”。在诸多著作中,他都提及了表象,并断定,通过它们,非物质的抽象占据最高位置,这是最为基本的现实。物质世界一切可变,我们对其感知亦如此。柏拉图还认为,宇宙一定是由某物所创造,不管那是什么,宇宙都是其后代,而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我们的身体和接触到的一切周围事物,都不若宇宙的创造者及宇宙本身真实。这一观点是榜单4号托马斯&middot;阿奎那对存在主义理解的基础。   1.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另一个哲学类的榜单也位列榜首,因此他在本榜单中的位置并不十分让人吃惊。毕竟,亚里士多德是史上第一人,写就了一套系统,借此理解并批判从纯逻辑到论理、政治、文学甚至科学的一切。他提出理论称,所有存在的事情都有四因(或四个特质),分别是:质料因,即事物的组成;形式因,即事物质料的排列;动力因,即事物的创造者;以及目的因,即事物存在的目的。这听上去也许非常明显,毫无争论的意义,鉴于篇幅限制,本篇 文章 就不对这一经典的因果律进行阐述了,在这里只需说明一点,即自亚里士多德之后,就本话题旁人再无话可说,而一切已经被阐述过和也许所有或可以或必须被阐述的事情,都一定是建立在亚里士多德体系的基础上。一边不借用甚至批判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边讨论因果律是不可能的。   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是首个提出宇宙中的生命有层级之分的人。自然隔岸观火,从不做非必须之事,因此控制动物的是动物,动植物都是一样。他所谓的“生命梯级”中共有11个梯级,其中最顶端的是人类。中世纪基督学教理论学家根据这一观点,推断出了上帝与人类的梯级,以及天使。因此,通常被当做纯粹天主教概念的天主教天界阶梯实际上起源于亚里士多德,他的生活年代甚至早于耶稣出生。实际上,亚里士多德位于贯穿于中世纪西方世界的古典教育体系中心。   亚里士多德几乎涉猎了全部学科领域,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而现代哲学中的每一个原则、想法、概念或发现几乎都是建立在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基础上的。他关于论理的原则建立在“行善,而非从善”的概念上。一个人也许友善、仁慈、慷慨,但在他通过帮助别人证明这一点之前,他的善对世界几乎一无所益,对他来说也即不意味着任何事情。关于亚里士多德,我们还有许多好说的,但本文已足够长了。值得敬仰的地方不计其数,每个读者心中都可以有自己的计较。   几本适合年轻人读的哲学类的书籍   我只能介绍几本书.这些书偏向知识而不是价值.   鲁道尔夫&middot;欧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这本书有助于建立自我的概念.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引论&middot;新论》.虽然被定位为精神分析学入门书籍,但其中的哲学知识储备是极为有益的.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这本书只看最前面的内容就可以了.这本书有助于建立时间的概念.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与《哲学研究》.前者揭示了语言的重要性,后者给出了语言的定位(局限性).   我认为三观是需要自己建立的.每一本书都会给我们带来至少两方面的内容:作者所揭示的知识与作者所构建的世界.很多人喜欢看哲学书籍是因为后者,它们爱上了哲学家的热情与骄傲,并试图将他们作为学习对象.这种憧憬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喜闻乐见的.但我认为作者所揭示的知识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会更有用些.书籍只是书籍,作者无论多么伟大也只是另一个人.自我的定位,是多方面综合的,需要太多方面的影响.每遇见一件事,就能对自我的成大起到一些作用.   我推荐的这些书都是我自己看过的,而且觉得有益.鲁道尔夫&middot;欧肯是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弗洛伊德贴近生活,海德格尔将时间的重要性说出来了,维特根斯坦专注于语言.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多年的最深感触.

以色列哲学家有哪些

本榜单综合考虑了影响力、洞察力深度以及广泛的跨学科兴趣即对各种“智慧的热爱”等因素,并依次排列。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哲学在传统意义上是科学的一种,而哲学家(像亚里士多德)使用理性思维来得到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科学知识。直到接近现代,哲学才与物理科学分家。10. 约翰洛克现代政治学中最重要的思想家,对托马斯·杰弗逊在独立宣言中使用的措辞以及美国宪法中的措辞有直接影响。洛克一直因其对最初由榜首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文主义法则和个人自由的发展而被认为是“自由之父”。据说,自由主义信仰法律面前的权利平等原则,就始自洛克。是他书写了“政府须经被统治之人的同意”。他提出的三项“天赋人权”,三项人人生来享有的权利一直指的是“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他不赞同欧洲贵族通过血统获得土地而穷人世代潦倒的观念。是洛克最初通过杰弗逊消除了美国的贵族观念。尽管贵族观念和继承权仍见于欧洲,尤其是在现存的少数国王或女王家中,这种传统已走向末路。直到洛克的民主理论被接受,现代世界才迎来了真正的民主理想。9.伊壁鸠鲁百年来,伊壁鸠鲁一直因其作为自我享受和过度享乐主义的导师而蒙受不公名声。他被许多基督教善辩者狠狠批判(他们向基督观念之外的一切思想宣战),尤其是在中世纪,因为他被认为是一名无神论者,他对于欢乐人生的观念通过以下论断流芳百世:“莫畏上帝,莫忧死亡,欢乐易得,苦难易受。”他宣扬拒绝信仰无形事物的观念,包括任何形式的神明。他认为这样的无形事物是先入为主的观念,易被操控。你也许觉得伊壁鸠鲁是那种“无论发生什么都享受生活的人,因为人生苦短,轮回无常”。但伊壁鸠鲁欢乐生活的观念,其中心思想是公平以待他人,避免苦痛,悦己,却不过度沉迷。他还推崇一条黄金法则,即“若无明智品质与公正,人生愉悦无计”(他还赞同“无被害,无害人”)。起码对伊壁鸠鲁来说,“智慧”可助我们躲避苦痛、危险、疾病等。“品质”则是指饮食得当,不忘锻炼。而黄金法则中的“公正”,则是说己不欲被害,即亦不可妨害他人。8.芝诺相比榜单上的其他人,也许你对芝诺并不十分熟悉,但他却是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斯多葛一词来自希腊语“stoa”,意为带屋顶的柱廊,尤其是指Poikile,公元前3世纪雅典市场北部与世无争的广场。斯多葛学派的基本思想为,人世中所有苦难实为我们判断错误,我们应当对自己的情绪有绝对控制。怒喜忧皆为人理性中的缺陷,因此,感情脆弱皆因自己许可。即,世界的样子实际由我们的观念控制。伊壁鸠鲁学说一般被看做斯多葛学派的对立面,但如今,很多人对两个学派或难以分辨,或混为一谈。伊壁鸠鲁学说承认生命中的苦楚,必须避开它们,以达到一种完美的精神状态(希腊语中称为平心静气或ataraxia)。而斯多葛学派认为,内心平静必须以自身意愿获取,不让任何事情搅乱自己的心绪。生死有命,因此何必为某人去世而忧郁不堪?忧郁毫无帮助,仅仅能够带来伤痛。为何要动怒?怒气不能够带来任何好事。因此,在控制自己的情绪中,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杜绝欲望很重要,你可以为所需之物而努力,但仅限于此。所欲之物会带来纵欲,而纵欲除了自伤,毫无益处。7.阿维森纳他的全名是Abū ?Alī al-?usayn ibn ?Abd Allāh ibn Sīnā,最后两个单词在西方历史中经过拉丁语化,写成了更常见的形式。他生活在公元980年到1037年的波斯帝国。黑暗时代并非黑无天日。除了作为一名哲学家,他还是那个时代的一名出色医生。当今他最负盛名的两部作品分别是《治疗论》(与物理药物毫无关系)和《医典》,后一本著作是他对当时已知所有医学知识的汇编。最初受榜首亚里士多德影响,他的《治疗论》论逻辑、数学、音乐、科学等等。他在其中提出,金星比地球更靠近太阳。试想,当时这还不是一个公理。太阳看起来比金星离我们近多了,但他却道破了真理。他反对把占星术当做真正的科学,因为其中所有都基于推测而非证据。他还提出一个理论,称地底的液体是骨头和木材化石化的作用力,以及“一股强大的矿石化和石化作用力在多石地带出现,或在地震及地面下沉中被发散出来,石化与之接触的一切。事实上,比起沧海桑田,植物和动物的石化还不算最非同寻常的。”这是不正确的,但比我们相信的要离真相近得多。石化可以发生在所有有机质身上,物质,尤其是木材,被二氧化硅沉淀渗透,逐渐由其最初形态转化成石质。阿维森纳是首次提出五感的人——味觉,触觉,视觉,听觉和嗅觉。他也许同样是世界上首位系统的心理学家,在当时,精神紊乱的人们仍被认为是被恶魔附身。但阿森维纳提出,人类身体各个部分都生来具有恢复力,包括大脑。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归纳逻辑穆勒五法绝大部分源于阿维森纳,他最初阐述了五法中的三法,即求同法、求异法和共变法。它们概念复杂,在这个榜单中不便解释,但它们都是三段论的形式,每一个哲学家和哲学系学生都在学科学习的最开始就对它们很熟悉了。它们对科学方法至关重要,无论何时有人形成一个三段论,他/她都起码用到了其中一种方法。6.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是永垂不朽的,因为他曾推测证明了上帝的存在——所有事物都有始有终,因此宇宙一定是由某物所创造。如今,这个观点被称作“第一因”。托马斯身后的所有哲学家都试图证明或否决这个理论。他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是亚里士多德的“ο? κινο?μενον κινε?,”。在希腊语中,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动的推动者”。托马斯创造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坚定的基督教信仰基础上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在现今并不十分流行。连基督教徒都认为,既然他所有的道德教义都来自《圣经》,那么托马斯在所有的这些教义中都不存在独立的权威性。但他的工作,即教授身边的普通人,是不借助抽象哲学使他们理解道德。他阐述了榜单二号柏拉图、我们现在称之为“基本道德”的原则,即公正、勇气、审慎和节制。他能够用这种简单、由四部分构成的指导感染芸芸众生。他为证明上帝的存在提出了五个著名论断,如今它们都被从有神论和无神论两个角度热烈地讨论着。在这五个论断中,他意图定义上帝本质的论断叫做“上帝的统一性”,这意味着上帝是不可分割的。他有本质也有实体,这两个特质不能够被分割。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把某事描述成拥有两项及以上不可分割的特质,那么这个论断本身就证明了上帝的存在,托马斯的例子是这样一个表达——“上帝存在”,在这个表达中,主语和谓语是同一的。5.孔子大师的名字在中文中被称作孔丘,他生活的年代是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如今,他仍然是东方哲学史上最重要且没有之一的人物。他阐述了道德和政治学的重要原则,不久之后,希腊人开始阐述同样的问题。我们如今把民主当做希腊人的发明,是西方的思想,但孔子在《论语》中写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今天我们听起来也许是很显浅的道理,但别忘了他所在的时代是公元前500年初到400年末。而希腊人持有和发展的民主也有着同样的原则——人民道德当为主导,因此,人民应当为规则制定者。国王必须诚实,下属要尊重他,但他必须对得起这份尊重。如果犯了错误,下属能当提出建议以改正错误,而国王必须考虑这些建议。任何与这些原则背道而驰的统治者都是暴君,也就是一个小偷,而非统治者。孔子修订了他自己的独立黄金法则,而类似法则在他之前已经在希腊流传了百余年。孔子的措辞与其非常相近,但进一步扩充了其中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这句话的头半句是否定语气,构成了一种不要损害他人的正能量,而后半句则更为重要,构成了乐于助人的主观能动性。除了孔子之外,另外使用肯定语气宣传黄金法则的古老哲学家,就只有救世主耶稣了。4.勒奈·笛卡尔笛卡尔生活的时代是1596年到1650年,今天,他被誉为“现代哲学之父”。他在他如今流传不朽的笛卡尔坐标基础上,建立了解析几何,说其流传不朽,是因为这是我们在学校中的必修课,并且它如今在数学的几乎所有分支中仍然紧跟时代。解析几何是一门利用代数学和笛卡尔坐标的几何学科。他还创造了用于标注指数大小的上标符号,其沿用至今。他推崇二进制,这种体系基本上被定义为一种智力对身体控制的力量——忽略人类体能的虚弱,转而依靠人类智力的无穷力量。笛卡尔最著名的论断,同时也几乎是存在主义的格言就是那句“我思故我在”。这不是为了证明人类肉体的存在。恰恰相反,这是为了证明人思维的存在。笛卡尔反对感知,认为其不可靠,而唯有推论是检验、证明或反驳某事的唯一可靠方法。他还利用本体论证明基督上帝的存在,强调称,上帝是善的,他当对自己的感觉心存信仰,因为上帝给了他实用的头脑和感觉系统,并且不愿欺骗他。从这个假定出发,他最终建立了一种可能性,能够通过推论和感知获取关于世界的知识。因而,在知识学习方面,可以说,正是他贡献了原教旨主义(基本信仰)的缜密概念,以及理性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可靠手段等观点。3.圣保罗他在这个榜单上属不定因素,但请让我们公平地看待他。保罗通过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他写给小亚细亚、以色列和罗马许多教堂的信件成为了圣经中除耶稣本人成就最丰的人。耶稣创立了基督教,但若没有保罗,这一宗教至多存活百年,或者会因为太过孤立,而无法如耶稣所愿感染全世界。在所有信徒中,保罗主要与彼得意见最相左。彼得坚持,对被视作基督徒的人,起码有一至两项基督传统应该按要求同对耶稣的信仰一起保留下来。而保罗坚持,对耶稣的信仰是唯一要求,在任何情况下,拒绝某种特定事物或其他基督传统都当属合理,因为这个世界现在是,以后也会一直笼罩在基督的神恩之下,而非如摩西所认为的,被法律所控制。处在基督教所有教派思想中心的神恩原则,就来自保罗(如果不算是来自耶稣的话),这一上帝(十诫)道德律中的概念,一旦信徒长到具备理性思维的年龄,就会被内化理解,并且通过这一道德律,在审判日,上帝会让所有人为其所作所为负责。从未亲眼见过耶稣本人、还与彼得等信徒背道而驰的他,能够把这些原则毫无瑕疵地系统化,可谓让人肃然起敬。许多基督学及其历史方向的理论学家和专家甚至将保罗而非耶稣称为基督教的创始人。这也许有些言过其实了,但请记住,信徒们本打算将基督教当做犹太教一种像样的形式来独占这一宗教,作为犹太人的内部宗教信仰的。而任何人在某种情况下或者通过遵守摩西律法(全套律法,而不仅仅指十诫)成为形式上的犹太人。是保罗反对这一想法,他强调说,基督教将会是全世界最伟大的绝对的善;它全能,因为信徒和天父一体;基督的神恩如此有力,足以救赎所有罪人,不管是犹太人,非犹太人还是其他任何东西。如果没有保罗支持基督神恩而非摩西律法的鸿雁传书,那么基督教即使流传到现代,也不过是犹太教的一个小分支。2.柏拉图柏拉图生活在约公元前428年到约公元前348年,他是西方世界第一所高等教育学校雅典学院的创始人。几乎所有的西方哲学都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他还通过写作的形式保留下了一些老师的思想。因为即使苏格拉底有任何著作,它们一定也没有直接流传下来。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另一个学生色诺芬记述了许多老师的教诲,同样做这件事的,还有剧作家阿里斯多芬尼斯。柏拉图最著名的一句话是与政治有关的,他说:“除非我们能由哲学家担任国王进行统治、或是现在那些被称为国王的人真正适当地学习了哲学,使政治权力和哲学能完全相融合,并且将现在那些只从事政治而不钻研哲学、或只钻研哲学而不从事政治的家伙完全驱逐出去,否则,我们的城邦永远也不会获得安宁、人类也不会免于邪恶的灾难。”他意指一个国家、城市或城邦的所有统治者当智慧,如若不然,他们即无能。只有通过这样的哲学智慧,世界才能免于沦于邪恶。柏拉图偏爱的政府,应当有良善的贵族,出身高贵,知书识礼,品行纯良,能够帮助普通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反对严格意义上的民主——人民自己的统治——因为在他看来,正是民主,谋杀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除了政治理论,柏拉图最持久的理论是“理型论”。在诸多著作中,他都提及了表象,并断定,通过它们,非物质的抽象占据最高位置,这是最为基本的现实。物质世界一切可变,我们对其感知亦如此。柏拉图还认为,宇宙一定是由某物所创造,不管那是什么,宇宙都是其后代,而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我们的身体和接触到的一切周围事物,都不若宇宙的创造者及宇宙本身真实。这一观点是榜单4号托马斯·阿奎那对存在主义理解的基础。1.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另一个哲学类的榜单也位列榜首,因此他在本榜单中的位置并不十分让人吃惊。毕竟,亚里士多德是史上第一人,写就了一套系统,借此理解并批判从纯逻辑到论理、政治、文学甚至科学的一切。他提出理论称,所有存在的事情都有四因(或四个特质),分别是:质料因,即事物的组成;形式因,即事物质料的排列;动力因,即事物的创造者;以及目的因,即事物存在的目的。这听上去也许非常明显,毫无争论的意义,鉴于篇幅限制,本篇文章就不对这一经典的因果律进行阐述了,在这里只需说明一点,即自亚里士多德之后,就本话题旁人再无话可说,而一切已经被阐述过和也许所有或可以或必须被阐述的事情,都一定是建立在亚里士多德体系的基础上。一边不借用甚至批判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边讨论因果律是不可能的。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是首个提出宇宙中的生命有层级之分的人。自然隔岸观火,从不做非必须之事,因此控制动物的是动物,动植物都是一样。他所谓的“生命梯级”中共有11个梯级,其中最顶端的是人类。中世纪基督学教理论学家根据这一观点,推断出了上帝与人类的梯级,以及天使。因此,通常被当做纯粹天主教概念的天主教天界阶梯实际上起源于亚里士多德,他的生活年代甚至早于耶稣出生。实际上,亚里士多德位于贯穿于中世纪西方世界的古典教育体系中心。亚里士多德几乎涉猎了全部学科领域,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而现代哲学中的每一个原则、想法、概念或发现几乎都是建立在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基础上的。他关于论理的原则建立在“行善,而非从善”的概念上。一个人也许友善、仁慈、慷慨,但在他通过帮助别人证明这一点之前,他的善对世界几乎一无所益,对他来说也即不意味着任何事情。关于亚里士多德,我们还有许多好说的,但本文已足够长了。值得敬仰的地方不计其数,每个读者心中都可以有自己的计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哲学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第二方面,精神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认为人们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人们不可能认识现实世界。2、四个派别的内在联系①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②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③个别的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世界上有两个著名的不可知论者,一个是德国的康德,一个是英国的休谟,他们在认识论上是不可知论者,在本体论上都是唯心主义者。因此,不可知论属于唯心主义。(回答完毕,若有价值,请予采纳)

哲学里的“不可知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不可知论(或称不可知主义)是一种认为某些断言,特别是宗教上的断言,例如是否有来世、上帝或者天国是否存在等形而上学的断言,是不为人知的或者根本无法知道的想法或理论。英语中agnostic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a(没有)和gnosis(认识),是最早在1869年由英国的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创造的,用于描述他的哲学。不可知论者不相信宗教中的神和其他一些宗教概念的存在。他们认为完全的和确定的知识是不可能得到的,或者可能得到确定的知识,但是他们个人是无能为力的。不可知论中,包含着宗教怀疑主义。因为不可知论者不像无神论者一样否认神的存在,因此与其不同。他们通常被算作非宗教的、世俗的。

哲学的不可知论

1、哲学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第二方面,精神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认为人们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人们不可能认识现实世界。2、四个派别的内在联系①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②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③个别的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世界上有两个著名的不可知论者,一个是德国的康德,一个是英国的休谟,他们在认识论上是不可知论者,在本体论上都是唯心主义者。因此,不可知论属于唯心主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康德是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

哲学的基本内容哲学的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康德的思想承接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虽然他们两派在“知识如何实现”这个问题上有分歧,但他们都是赞同“认识符合对象”这种基本的观点的.但是康德不认为是这样,康德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本体是无法把握的,我们只知道它在逻辑上存在.我们所能接触的只是现象界,本体界那是伦理学内容,而不是认识论的内容.满意请采纳

求类似《索拉里斯星》的哲学科幻小说

罗伯特索耶 《终极实验》同上 《计算中的上帝》海因莱因 《时间足够你爱》特德蒋 《你一生的故事》阿西莫夫 《日暮》小沃尔特米勒 《莱博维茨的赞歌》其实只要你不是看国产网络小说,你会发现穿越基本上不了台面。。。个人看法,看科幻还是得看外国科幻。这不是崇洋媚外,只是国外这一块远比国内成熟,大师经典也多。很多名作都符合你的要求。国内也有佳作,但是限于大环境,整体还不成气候

请问谁能帮我找到关于哲学家斯诺莎宾的传记,这对我非常重要,拜托了!

  你说的是斯宾诺莎吧  个人生平  (Baruch Spinoza ,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荷兰哲学家。后改名为贝内迪特·斯宾诺莎(Benedictus Spinoza)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他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从西班牙逃往荷兰的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母亲以经营进出口贸易为生,生活颇为宽裕,斯宾诺莎也因此得以进入当地的犹太神学校,学习希伯来文、犹太法典以及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他也接受了拉丁语的训练,而正是凭借着拉丁语,斯宾诺莎得以接触笛卡尔等人的著作。他也由此渐渐脱离所谓正统的学说范围,1656年因反对犹太教教义而被开除教籍。他最后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1670年移居海牙,斯宾诺莎此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不过斯宾诺莎婉拒。他在45岁时就去世。  哲学思想  哲学上,斯宾诺莎是一名一元论者或泛神论者。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他的这个结论是基于一组定义和公理,通过逻辑推理得来的。斯宾诺莎的上帝不仅仅包括了物质世界,还包括了精神世界。他认为人的智慧是上帝智慧的组成部分。斯宾诺莎还认为上帝是每件事的“内在因”,上帝通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所以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只有上帝是拥有完全自由的,而人虽可以试图去除外在的束缚,却永远无法获得自由意志。如果我们能够将事情看作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就愈容易与上帝合为一体。因此,斯宾诺莎提出我们应该“在永恒的相下”(sub specie aeternitatis)看事情。  斯宾诺莎提出以实体、属性与样式为中心的自音论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观点,并披上泛神论的外衣,同时又具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强调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必然的,主张“必然性的认识”就是自由。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只有通过理性的直觉与推理才能得到真正可靠的知识,是唯物主义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伦理学上,斯宾诺莎认为,一个人只要受制于外在的影响,他就是处于奴役状态,而只要和上帝达成一致,人们就不再受制于这种影响,而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因此摆脱恐惧。斯宾诺莎还主张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对于死亡的问题,斯宾诺莎的名言是:“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他的一生也彻底地实践了这句格言,对死亡一直十分平静面对。  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对之后17世纪的科学运动的意义在于其决定论的解释,为此后的科学一体化提供了蓝图。他对后来的哲学家,例如谢林、费尔巴哈、马克思等人都有过影响。  主要著作  斯宾诺莎的著作中最伟大的莫过于《几何伦理学》(Ethica Ordine Geometrico Demonstrata,简称《伦理学》),该著作一直到斯宾诺莎死后才得以发表。该书是以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方式来书写的,一开始就给出一组公理以及各种公式,从中产生命题、证明、推论以及解释。他的其他重要的作品包括了《神学政治论》(TractatusTheologico-Politicus)、《政治论》(Tracta Atus Politicus")、《哲学原理》、《理智改进论》等。《神学政治论》的主题是圣经批评与政治理论,而后者则只谈政治理论。  纪念文章  附:《西方思想巨人(一):斯宾诺莎》  作者:佚名  在纪念他两百周年忌日的时候,人们开始募捐为他建一尊全身像,捐款来自世界各地受过教育的人。从来没有哪一座纪念碑是建造在如此宽广的爱的底座上!  在西班牙的摩尔人被斐迪南地于1492年占领格林纳达后,离开伊比例亚半岛,西班牙实行驱赶异教徒地政策,在西班牙地犹太人又开始了一次从圣殿被毁以来的民族大迁徙。这些人在宽宏大量的荷兰找到了居所。这些人中有一个来自葡萄牙的家庭,主人叫 埃· 斯宾诺莎 。  1598年,犹太人在阿姆斯特丹建起了第一个犹太教堂。75年后,他们又建立了欧洲最宏伟的教堂。当时他们的基督教邻居还在帮助他们。 乌列.阿.科斯塔 ,一个满腔热情的小伙子,受文艺复兴时期怀疑一切的影响,写了一篇论文,猛烈攻击来世的信仰。这并不一定违背了古老的犹太教义,但犹太教会却强迫他当中否定自己的观点,以免引起当地基督教会的反感。悔过的方式是要求这位高傲的年轻人横卧在犹太教堂门口,让集会的教众依次从他身上跨过。 乌列回家写了封谴责他的迫害者的遗书,然后举枪自杀了。  这件事发生在1640年,当时 巴鲁克·斯宾诺莎 ―――-近代“最伟大的犹太人”和最伟大的哲学家――――还是一个八岁的儿童,也是犹太教众当中惹人喜爱的学生。  巴鲁克·斯宾诺莎的父亲是经营有道的商人,但 巴鲁克·斯宾诺莎喜欢在犹太教堂里度过他的时光,学习本民族的宗教和历史。长者们一致认为他是新的士师:弥赛亚!  摩西的上帝和宇宙同一的观念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克雷斯卡斯也相信,物质的宇宙就是上帝的形体。阿维罗伊认为永恒不具有人格。斯宾诺莎读书越多,想的越多,他单纯的确信就变成了越来越多的疑惑。  他的好奇心促使他去阅读基督教的思想家们关于上地和人类命运的著作。他开始跟一名叫凡·丹·恩德 的荷兰学者学习拉丁文。他的新老师有个美丽的女儿,他从拉丁文那里夺走了斯宾诺莎的感情;在这么漂亮女子的诱惑下,现在的大学生也会不为艰难地学习拉丁文。但是这位妙龄女郎爱钱财甚于爱情。当另一位求婚者带着昂贵的礼物到来时,她便对斯宾诺莎失去了兴趣。毫无疑问,斯宾诺莎就在那一刻成了哲学家。  当时,哲学上的“三百年战争”已经开始,笛卡尔、莱布尼茨、休谟、康德先后加入,这场战争既促进又践踏了近代哲学。笛卡尔认为,在上帝给了最初的推动后,天文地理以及所有的非精神进程,都可以用一种最初以分散形式(犹如拉普拉斯和康德的“星云假说”)存在的均质实体来解释;并且,各种生物的运动,都是一种机械运动。整个世界,以及每个躯体都是一部机器。但是,在世界之外还有上帝,躯体里还有灵魂。  笛卡尔停在了这里;斯宾诺莎满怀渴望的向前走去。  1656年,他被指控又异端言论而被召唤到犹太教会的长老们面前。长老们许诺给他提供500英镑的年金,要他保证起码在外表上忠诚于他的教会和宗教。他拒绝了这个条件,1656年7月27日他被按照希伯来仪式中的一整套阴森的程序开除了教籍。  斯宾诺莎平静的接受了现实,他的父亲催促他离开家庭,他的姐姐想从他的手里骗走那点少的可怜的继承权。一些急切表现自己虔诚的教徒企图杀死他。他搬到了阿姆斯特丹外奥特德克鲁的一个幽暗的阁楼,起初他在范·登·恩德的学校里教书谋生。后来改行打磨光学镜片。5年后他搬到莱顿附近的莱茵斯堡,现在那条街以哲学家的名字命名。他在那过着简朴的生活,一刻不停的进行思考。有多次在房间一呆就是两三天,不见任何人。  在莱茵斯堡的5年间,斯宾诺莎写出了《知性改进论》、《用几何方法证明的伦理学》。在他死后十年《伦理学》才得以面世。同时还有他的《政治论》和《论虹》。  斯宾诺莎生前发表的只有《笛卡尔哲学原理》和《神学政治伦》,刚一问世就被列为禁书,但是人们把它伪装成医学书和历史故事。有很多人写出长篇巨著来批驳他, 克来诺斯还提到过一本批驳他的书,说是“永不磨灭的无价之宝”―――但是现在就剩下这句评语。  巴鲁克· 斯宾诺莎一直受到公开的指责和收到大捆的批评信。但是也有好消息:惠更斯、莱布尼茨、奥顿博格、谢恩豪斯这些知识界的精英向他表示敬意,一个富商坚持把财产遗赠给他,法皇路易十四要送给他一笔年金,荷兰的执政官给他一笔50磅的年金。  在1665年在新朋友的要求下,巴鲁克·斯宾诺莎搬到了海牙附近的沃尔堡。他跟荷兰的首席执政官德·维特结下了深厚德友谊。1672年法国入侵,法军统帅孔代亲王邀请斯宾诺莎到他的军帐里做客,斯宾诺莎认为到敌人的营帐里没什么了不起,回来后单纯的哲学家被认为是卖国贼。看来卖国贼是很容易当的。  1677年 巴鲁克·斯宾诺莎去世,那年44岁。很多人哀悼他的去世,就像精英敬佩他的智慧,朴实的民众喜欢他的温和。哲学家和政府官员加入送葬的人群,不同信仰的人聚集到这个异教徒的墓旁,这个叛国贼得到了安宁。  尼采说:最后一个基督徒已在十字架上死去了!可他忘记了斯宾诺莎!  呵呵,没关系,希望也能帮到你。  我记得英国人罗斯曾经写过他的传记,名字就叫做《斯宾诺莎》,你可以去找找纸质书。网上这种书不太会有,因为太专业,不符合我们这个浮躁的社会。

作为古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啥意思?

端正心性,修身的行为也各有切入点,修养是,就感情发出来而言的,正心是,就感情未发出来而言的。正心则中正,身修则平和。这点就是知和行为一体就可致良知,这也是必然性的。因此人必须去研究遇到的每一件事每一件物,认识具体事物中的理。研究得多了,有一天会豁然贯通,认识到全部的理。这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来达到对理的认识。可是,王阳明的优点在于,他对朱熹的思想不是盲目接受的,而是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的,其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于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解、探索和实证检验。“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文本《大学》,我国古代的大学是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为基础,讲究读书,做人的道理,成就完善人格、道德君子的终极目标。认为这指的是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感悟,达到通达的境界,这一解释伴随着朱熹思想的官方化而逐渐被明清时期的人们接受,成为那一时期的主流思想。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从汉代开始,关于它们的解释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朱熹(继承了程颐的说法)的解释和王阳明的解释。“理即心,心即理”,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大家可能不懂,但王阳明晚年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这上面可以看出什么是格物。“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很有哲学意味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很有哲学意味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是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泓。该书由十八篇文章构成,从十八个角度解构作者的思想,展示出一个思想深刻而诗意表达的纪录片人之有趣。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67发 epub 不会忘,只是离家久了,突然遇上了郭美美,需要解决性问题,放心,小便完便起程。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 读后感是谈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案例来说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而,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说,又有必要说理。叙说是谈论的根底,谈论又是叙说的深化,二者有必要联络。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证原文,当然引证不能太多,应以自个的言语为主。在体现办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论时应重于剖析说理,案例不宜多,引证原文要简练。在结构上,通常在最初归纳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侧重表达感触后,结束又回扣“读”。 如果爱一个人而无法在一起, 相爱却无法在适当的时候相遇, 如果爱了, 却爱在不对的时候, 除了珍藏那一滴心底的泪, 无言的走远, 又能有什么选择? 要在时间的荒野, 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于千万人之中, 去邂逅自己的爱人, 楼主你好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指的是人 做什么 都不能忘记初心 下面是一篇读后感的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承认,当初是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因为我大致能够猜到文章谈的是什么,是一份事业的初心,是过来人对生活的感悟,或许也是对迷惘的当局者的一种警示。 这本书主要是介绍了央视制片人陈虻的生平,在他去世之后,以记录他的经典语录以及为人处世点点滴滴的方式纪念他的一生,肯定他为央视纪录片带来一个新的时代。我不能够完整地概括出整本书的内容,因为太多的经历仿佛让我穿越到属于他的时代,从学生时代到东方时空制片人再到生活空间的制片人。传记往往是这样,总是戏剧性地记录著这个人所开创的一切,却不能全面地去展现开创时筚路蓝缕那种艰辛,尽管本书也有这样的倾向,但仍然提到了刚毕业那时候的和普通人一样会有的放弃与抉择,这让陈虻更加真实,更有魅力。 说点体会吧: 1、陈虻是个对自己很有规划的人。可以勇敢放弃第一份工作,投入到他钟爱的新闻事业当中。当然或许普通人咬咬牙也能如此,但他和别人不一样的是,即便是他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是很喜欢,他也能投入百分百的热情把工作做好,然后说服上司和同事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当然也包括我,遥想自己第一份工作不如意,就破罐破摔了,既然要放弃就不必花心思去经营,当时是这么幼稚地想,但现在回过头来,我不能百分百地说自己是对的,没必要浪费精力,但其实我辜负了那一段时光,本来可以有更好的体验,对生活,对当时的自我成长。 2、思维决定命运,有一定道理。陈虻从一个小学徒成长到一个精神领袖,贯穿始终的是他那份 *** 。在他审片的时候,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气就这么出来了。无时无处不在保持学习,无时无处不在积累准备,直到有一天机会降临。他的经历似乎是偶然中透著必然。 3、我常常在想,人的魅力来自于哪里。工作之后思考的更多了,因为我也遇到过很有人格魅力的领导,想要成为那样的人。或许从陈虻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些魅力的来源,执著、负责、幽默。非常值得庆幸的是,和一帮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同事在一起工作,让我这个事业心淡薄的人也变得有追求起来了,不甘平庸后回归平庸,这并不是什么失败的事情。相反,我相信我会为这种心路历程感到自豪,因为这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重经历而轻结局。 在书的最后提到陈虻常常说的话,大致意思是,对于认识各种事物这件事,你建立了多少个框架,有多少个座标去考虑,角度在哪里,维度是什么。这种对思维的要求也拷问著每一个人,无论在哪行哪业,所学的东西的价值或许也就在于一个思维的框架。所以,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对未来的担忧也少了些,因为即使那一天我无法在现有的岗位做下去了,我也知道去处是何方,因为思维的掌握可以让人去适应不同的位置。 电脑桌布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苹果绿 单击右键,属性,外观,高阶,专案选视窗,颜色选其他,色调84,饱和度91,亮度205,再点确定.现在看看你的视窗,是不是已经是很舒服的绿色了 研究表明,这种颜色对眼睛很好,可以试试呀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 教师 最早知道陈虻,是在柴静的《看见》这本书中,从柴静的笔下,我只觉得陈虻应该是一位做事顶真的新闻工作者而已,但当看到“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这句话之后,我又对陈虻产生了好奇。 而《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本书以陈虻的经典语录作为主要内容骨干,展示了一个 *** 昂扬、敬业执著、专注忘我、尽职尽责的制片狂人。到47岁去世时,陈虻却从事了23年的电视生涯,在这期间以自己为中心,通过阅读和刻苦钻研大量书本知识,无数次用心的实践,逐渐建立起一个他特有的“座标系”。而 *** 和执著是他建立座标系的尺子。 “生命需要保持一种 *** ,一个人内心不可屈服的气质是会感动人的,并能够改变生活。” 特别喜欢他说得这句话。陈虻对“电视”倾注了他大部分的 *** 和梦想。大学毕业后,心怀电视梦的陈虻放弃了航天工业部团委分派的工作,他自主选择进入中央电视台。他做了三年的打杂工,边卖力打杂,边用心学艺。为了学习拍摄照片,陈虻变卖结婚戒指和收音机,买来了一台照相机。他沉浸在书库里,是当时中央电视台书库的借阅书本数量做多的读者之一。陈虻对于知识的执著和偏爱,正是成为一名成功的媒体人的基础。如今,我们已经身处于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知识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却离知识越来越远。有多少未来的媒体人懂得老老实实钻研书本里的知识呢?在这个网路发达的时代,大多数未来媒体人把青春和 *** 用在网路上,却很少用于追求理想,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于我而言,我现在还是一名学生,对眼前的一切都很迷茫,总感觉自己很渺小,而通过熟读这本书,我发现陈虻的事情给了我一种无形的力量。其实我们要大胆的去做想做的事情,并且认真对待每件事情,事情最后的结果就会达到我们预想的那样。也许当有一天,我们学有所成,且成为了很多人羡慕的人,此时还应该记住陈忙的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自己最开始的信念不要变,要做最真的自己。 关于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评论 拾起遗落的梦,碎影如幻,驿站的风景,一如红尘过客般,彼此陌路,渐行渐远。曾记否,落笔“一处繁华一页笺,一笔前缘一缕烟”,而六尺泪未乾,只一梦,属意枫林的乌啼,委婉的含蓄,转身后,各自天涯。而谁,又在未知旅途,歌不尽繁华,循蹈于都市的灯火阑珊处?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 而忘为了什么出发,永远不要 这就是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所以加油吧 (u0e07 u2022u0300_u2022u0301)u0e07 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何出发 此句的出处?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这句话最早出自纪伯伦的诗《先知》。 原句如下:We already walked too far, down to we had fotten why embarked.) 译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职业交易员必备书单:哲学、理念、心理、系统

导读:这么多年来,我囫囵吞枣地浏览了大量的投资书籍,技术分析的书籍就不用提了,为了弄明白基本面,我还专门攻读了金融研究生。书读的越多,越觉得自己的知识贫乏,越觉得自己的水平不够,越觉得交易世界真是变幻莫测,人的认知太有限。 我自己家里有一个小书库,当然不仅是投资书籍,还有哲学、数学、计算机、考古学、恐怖悬疑系列、武侠、文学等,关于如何成长为优秀的交易员,或者投资经理,其实我也不敢下结论。 我仅将自己读过的、自认为较为不错、有利于大家交易成长、视野扩大的书籍,还有其他人也认为不错的少部分书籍,给大家推荐一下,给大家列了一个书单,有38本。当然书籍太多,大家没必要一下子读完,而且读书需要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的成长逐步扩大读书范围,所以我单独画了一些红色字体的书籍,凡是画了标红色的书籍,是较为功利的书,能直接有助于大家的交易认知。 读书,就像在画圆圈,读的书越多,圆圈就越大,你的能力圈也就越大,多读书籍,还是有一些好处的。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视野决定宽度,“功夫在诗外”,扩大自己的读书范围,扩大自己的视野,可以让你站的更高、看的更远,而不是仅局限于眼前的一根根树木,而是一眼望穿整个森林,或使你对交易的看法有时候会突然豁然开朗,而不至于迷失在密密麻麻的森林中间,找不到方向,始终走不出这片森林。 我掏出自己的老底,如果大家以后成为了大师,成为了国内甚至国际一流的交易员、基金经理,不要忘了请我吃顿饭。 投资哲学类: 1、《从牛顿、达尔文到巴匪特:投资的格栅理论》(Latticework:The New Investing),作者:罗伯特.G.汉格斯特龙(Robert G. Hagstrom)。该书另外一个中译本名为《股票投资的大智慧》(Investing:The Last Liberal Art)。 2、《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The Winning Investment Habits of Warren Buffet & George Soros),作者:马克.泰尔(Mark Tier)。 3、《金融炼金术》(The Alchemy of Finance),作者: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 补充:该书是索罗斯的投资日记,读者可以从中欣赏到索罗斯如何分析个股、如何把握市场转变的时机、如何面对不利的市场行情并及时调整对策,从而在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精彩艺术。本书较为苦涩,不建议开始阅读。 投资心理学类: 4、《十年一梦》,又名《徘徊在天堂与地狱之间》,作者:青泽(中国) 补充:国内少有的一本描写投机心态变化历程的书,对人性弱点的描述真实可感,对自身交易的成长描写的较为实际。 5、《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The Crowd: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作者: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 6、《股市心理博弈》(Winning the Mental Game on Wall Street:The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uccessful Investing),作者:约翰.迈吉(John Magee)。该书另外一个中译本名为《战胜华尔街:成功投资的心理学与哲学》。 投资方法类(基本面分析): 7、《热门商品投资》(Hot Commodities),作者: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 补充:罗杰斯利用基本面来投资于商品期货,是少有的一本写基本面分析的书籍。 8、《一个农民的亿万传奇》,作者:傅海棠口述,沈良主编。 补充:本书最珍贵的地方是,主人公将他的投资逻辑,即基本面分析的步骤和要素一一列出,细细讲来。比较了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区别,探讨了期货的本质,买卖农产品期货时应该分析的供应需求框架,这无疑是非常宝贵的思想,即供需决定一切。少有的写基本面分析的书籍。 9、《聪明的投资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A Book of Practical Counsel),作者: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该书另外一个中译本名为《格雷厄姆投资指南》。 内容:该理论不鼓励投资者短期的投机行为,而更注重企业内在价值的发现,至今仍对全球金融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并为证券市场造就了一批亿万富翁,包括格雷厄姆的学生、著名的世界证券业首富沃伦.巴菲特。 10、《怎样选择成长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作者:菲利普.A.费舍(Philip A. Fisher)。 11、《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The Essays of Warren Buffett: Lessons for Corporate America),作者:沃伦.巴菲特、劳伦斯A.坎宁安(Warren Buffett,Lawrence A. Cunningham)。 12、《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One Up on Wall Street),作者:彼得.林奇、约翰.罗瑟查尔德(Peter Lynch、John Rothchild)。 13、《股市真规则》(The Five Rules for Successful Stock Investing),作者:帕特.多尔西(Pat Dorsey)。 14、《证券分析实践:投资王道》,作者:林森池。 15、《投资者的未来》(The Future for Investors),作者:杰里米.西格尔(Jeremy J. Siegel)。 投资方法类(技术分析): 16、金融市场技术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of Financial Markets),作者:约翰·墨菲 补充:本书是美国迄今以来最权威的技术分析的经典著作,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技术分析的主要方法和工具,因此称为“大全”。 17、《艾略特波浪理论:市场行为的关键》(Elliott Wave Principle - Key to Market Behavior),作者:普莱切特 补充:由于对这本内容引人入胜的书的兴趣螺方式地增长,及其成功的长期预测,因此该书的销量年年递增,获得了华尔街经典著作的地位。 18、《以交易为生》(Trading for a Living: Psychology, Trading Tactics, Money Management),作者亚历山大.埃尔德(Alexander Elder)。早期台湾出版的中译本名为《操作生涯不是梦》。 19、《趋势跟踪》(Trend Following),作者:迈克尔.卡沃尔(Michael Covel)。 20、《股市趋势技术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of Stock Trends),作者:约翰·麦吉 投资方法类(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相结合): 21、《笑傲股市》(How to Make Money in Stocks),作者:威廉.欧奈尔(William J.O"Neil)。 投资方法类(同时否定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 22、《漫步华尔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作者:伯顿.麦基尔(Burton Malkiel)。 补充:70年代至今世界股票投资界最畅销的好书,亚马逊评为2001年度的最佳畅销书籍,美国MBA学生的必读教学参考书籍。 23、《投资艺术》(Winning the Loser"s Game),作者:查尔斯·艾里斯 补充:关于投资期限,投资时机,投资品种,投资费用,投资管理人以及投资者自身等各个方面出乎常理而又合情合理的精彩论述都为我们供应了证明。书中多次重复的一个观点就是,试图“击败市场”是一种输家的游戏,最好的对策就是不参加这种游戏。 投资理念类: 24、《股票作手回忆录》(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作者:爱德温.李费佛(Edwin Lefevre)。 25:《克罗谈投资策略: 神奇的墨菲法则》(Kroll on Profitable Investment Strategies),作者:Stanley Kroll 补充:该书中斯坦利先生总结一下了他几十年的投资经验,自成一套分析体系,对诸多情况下的投资策略都有其独到的见地,实为一本不可多得的投资工具书。 26:《专业投机原理》(Trader Vic),作者:维克多·斯波朗迪: 27、《戴维斯王朝》(Davis Dynasty),作者:约翰.罗斯查得(John Rothchild)。 28、《大投机家》,作者:安德列.科斯托拉尼。该书另外一个中译本名为《金钱游戏:一个投机者的告白》。 投资史记及综合: 29:《华尔街股市投资经典》(What Works on Wall Street),作者:詹姆斯·P·奥肖内西 30、《股史风云话投资》(Stocks for the Long Run),作者:杰里米.西格尔(Jeremy J. Siegel)。 31、《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es),作者: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 32、《投机与骗局》(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 and Confusion de Confusiones),编著者:马丁 S. 弗里德森(Martin S. Fridson),原著者:查尔斯.麦凯(Charles Mackay)、约瑟夫.德拉维加(Joseph De La Vega)。 33、《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作者:罗伯特 J.希勒(Robert J.Shiller)。 34、《逆向思考的艺术》(The Art of Contrary Thinking),作者:汉弗莱.尼尔(Humphrey B.neill)。 35、《通向财务自由之路》(Trade your way to financial freedom),作者:范 K.撒普博士(Van K.Tharp)。原书第1版的中译本名为《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 36、《魔鬼投资学》(More Than You Know: Finding Financial Wisdom in Unconventional Places),作者:迈克尔.莫布森(Michael J. Mauboussin)。 37、《与天为敌》(Against the Gods),作者:彼得 L.伯恩斯坦(Peter L.Bernstein)。 38、《成事在天》(Fooled by Randomness),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波(Nassim Nicholas Taleb),该书另外一个中译本取名为《随机致富的傻瓜》。

04 哲学之父泰勒斯:为什么水是世界的本原

泰勒斯因为这一句话独享西方哲学开山祖师的美誉,可能在今天看来有点“小题大做”得奇怪,而且这个命题在现代科学的光耀下也已被验证为明显错误,使之更显粗糙得幼稚,但我们却不能小看了这句话的意义,相反,这个已经被证伪的命题具有极为重要、不朽的开拓性价值,如历史上阿姆斯特朗的那一小步,标志着人类思维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大步。它一方面向前承袭了古希腊神话对创世的好奇,一方面向后预示着西方哲学思维的基本特质。一、“水”的提出:自然主义视角的转换首先,“水”的提出标志着人类“世界观”从神学视角转到自然主义视角,从“神话”形态进到“哲学”形态。在泰勒斯之前,古希腊人是用神及神性来解释自然万象,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根据赫西俄德的记载,在奥林匹斯山的神话谱系中,世界起源于“卡厄斯”( Chaos,意为“开天辟地前的混沌”),由它生出创世六神,其中最为人所知和爱戴的是大地之母盖娅(Gaea ),再由此衍生出乌拉诺斯(Uranus)、克洛诺斯(Cronus ),直到以宙斯( Zeus)为核心的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不管是最早的卡厄斯还是众所周知的宙斯,作为万物起源的诸神都是人类想象出来一种拟人化、诗意化的主体。而泰勒斯提出的“水”不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相反是自然自身。也就是说,泰勒斯用自然来解释自然,不再借助于某种想象的超自然的实体,标志着神学视角向自然主义视角的转换。着名科学史家丹皮尔说道:“这个米利都哲学学派的重要性在于,它第一个假定整个宇宙是自然的,从可能性上来说,是普通知识和理性的探讨所可以解释的。这样,神话所形成的超自然的鬼神就真的消灭了。”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古希腊文明本身就有悠久的世俗主义、自然主义的传统,没有像古埃及那样笼罩一切的宗教气氛,在早期的爱琴文明-克里特、迈锡尼的艺术中,即使在宗教性质的题材中,也充溢着人间的、自然主义的情调,比如在克里特着名的米诺斯王宫中,留存下来美轮美奥的壁画里有海上掠过的飞鱼,有林中穿度的彩禽,有束腰垂发的少女等人间景象。其次,泰勒斯提出的“水”并不是指具体的某条河流或大洋,而是一种“水”的抽象。据亚里士多德的记载,泰勒斯的这一结论首先上承远古推崇水的神话和习俗:“去今甚久的古哲,他们在编成诸神的记载中,也有类此的宇宙观念;他们以海神奥启安与德修斯为创世的父母,而叙述诸神往往指水为誓,并假之名号日斯德赫.”此外更重要的,这是泰勒斯在经验观察基础上做出的理智推断:“大概他从这些事实得其命意:如一切种籽皆滋生于润湿,一切事物皆营养于润湿,而水实为润湿之源。他也可以从这样的事实得其命意:如由湿生热,更由湿来保持热度的现象。”相较于神话通过“双重幻化”,即“它既以宇宙事件来看待人的行为,又以人的行为去解释宇宙事件的方式实现了天象与人事的互译,泰勒斯已经开始脱离原始的思维。都是追求世界万物的起源,哲学和神学的差别在哪里呢?尼采正确指出,泰勒斯学说的价值”在于它的含义不是神话式和譬喻式的“[峥],而是来自经验的观察加理智的推断-虽然是初步的,还未到达高度概念化的程度,却将在后继哲学家的思考里进一步发展为理性的思辨论证。

北京大学哲学系考研

他们的辅导班老师请的都是北京大学哲学系专业的讲师和考研状元以及出题老师助教!听同学说口碑还不错,毕竟别人专注做北大,资源肯定是其他机构比不了的!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著作:(包括《19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共产党宣言》等)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卷本),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哲学:1中国哲学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2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上下),中华书局,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3中国哲学史(上下),冯友兰著,中华书局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西方哲学:(哲学系非西方哲学专业考生只参考带***号者)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北京2《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上册)》,洪谦主编,商务印书馆,1993年北京3《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陈启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北京4《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集(上)》,熊伟主编,商务印书馆,1997年北京5***《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6《新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等编著,人民出版社7《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8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商务印书馆9《西方哲学通史(第一卷)》,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0《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美)梯利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中国现代哲学:①《中国现代哲学史》(教材)北大出版社。②《中国现代哲学史教学资料选编》北大出版社。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6、7卷北大出版社。④《毛泽东哲学思想精髓》北大出版社。伦理学原理:①《伦理学简明教程》魏英敏、金可溪编,84年北大出版社。②《伦理、道德问题再认识》北大出版社90年版,魏英敏编。③《新编伦理学教程》北大出版社93年版,魏英敏主编。④《伦理学》人民出版社89年,罗国杰主编。⑤《良心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版,何怀宏著。⑥《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89年,张岱年编。美学: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彭锋,《美学的感染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章启群,《西方美学史新编》,商务印书馆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周 宪,《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逻辑学:陈慕泽、余俊伟:《数理逻辑基础——一阶逻辑与一阶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叶峰:《一阶逻辑和一阶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9月刘壮虎:《逻辑演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9月宗教学原理:序号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版本号 备注01 宗教学通论新编 吕大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02 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与方法 张志刚 人民出版社 1995 03 宗教学是什么 张志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04 宗教社会学 孙尚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05 基督教会史 沃尔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06 基督教哲学1500年 赵敦华 人民出版社 1994 07 基督教与明末儒学 孙尚扬 东方出版社 1994,1996 08 东正教 布尔加科夫 商务印书馆 2001 09 当代东正教神学思想 张百春 上海三联书店 2000 10 伊斯兰教概论 金宜久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7 11 伊斯兰哲学 沙宗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12 佛学概论 姚卫群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2 13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吕澄 中华书局 2002 14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吕澄 上海人民出版社 Sept 1 2002 15 中国道教史 任继愈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16 中国道教史(四册) 卿希泰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1994 科学技术史: 麦克莱伦等:《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科学哲学:1,亨普耳:《自然科学的哲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网上下载提要2,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网上下载全文二、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导师吴国盛:详见导师个人网页。导师刘华杰: 科学哲学与科学传播方向专业考两门:A.《自然哲学》,参考书两种:(1)柯林武德著,吴国盛译,《自然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刘华杰编,《自然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B.《科学哲学与科学传播》,参考书两种:(1)罗森堡著,刘华杰译,《科学哲学:当代进阶教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2)刘华杰编,《科学传播读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详见导师个人网页: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ea87901000884.html科学技术史专业:导师任定成:《科学技术史》1、斯蒂芬•F•梅森著,周熙良等译,《自然科?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2、李佩珊,许良英主编,《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3、李约瑟著,陈立夫等译,《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科技史理论与方法》1、赫尔奇•克拉夫著,任定成译,《科学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席泽宗著,《科学史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赵万里著,《科学的社会建构》,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师资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 仰海峰     丰子义 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理论 杨学功教授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理论聂锦芳 教授 领域: 马克思文献学、马克思与西方思想传统 仰海峰 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研究 曾志 副教授 领域: 辩证唯物主义 席大民 副教授 领域: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理论 徐春 副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理论、人学、环境哲学 中国哲学教研室 主任: 张学智     汤一介 资深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 胡军 教授 领域: 中国现代哲学、知识论,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国现代知识论史 张学智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近现代哲学 王中江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 张广保教授领域: 中国经学史、中国道教史郑开教授领域: 早期思想史、道家哲学、道教心性学王博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道家、早期经学 彭国翔教授领域: 宋明理学;当代儒学;中国哲学、思想史和中西哲学与宗教的比较杨立华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 外国哲学教研室 主任: 韩水法     靳希平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现象学、古希腊哲学 赵敦华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基督教哲学、中西比较哲学 尚新建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 叶闯 教授 领域: 语言哲学、知识论、科学哲学 韩水法 教授 领域: 德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政治哲学 韩林合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哲学),老庄哲学;形而上学,心灵哲学,语言哲学 李超杰 副教授 领域: 现代西方哲学 德国哲学 解释学 吴增定 教授 领域: 近代政治思想,德国哲学 先刚 副教授 领域: 德国古典哲学、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史 刘哲 副教授 领域: 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和法国现象学,心灵哲学和主体性理论 吴天岳 副教授 领域: 中世纪哲学,希腊哲学 逻辑学教研室 主任: 周北海     刘壮虎 教授 领域: 符号逻辑 周北海 教授 领域: 符号逻辑 陈波 教授 领域: 逻辑哲学、逻辑史、分析哲学 邢滔滔 副教授 领域: 逻辑学、数学哲学 王彦晶 讲师 领域: 模态逻辑 动态认知逻辑 认知协议 伦理学教研室 主任: 李猛     何怀宏 教授 领域: 伦理学原理、应用伦理学、中西伦理思想史 陈少峰 教授 领域: 中国伦理学史、应用伦理学 李猛 副教授 领域: 伦理学,政治哲学, 西方近代哲学,古希腊哲学 美学教研室主任: 章启群     叶朗 资深教授 领域: 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 朱良志 教授 领域: 中国美学、中国艺术 章启群 教授 领域: 西方美学史,解释学,魏晋思想和艺术 王锦民 副教授 领域: 中国美学史 宁晓萌 讲师 领域: 西方美学史,梅洛庞蒂,现象学 佛教与道教教研室主任: 姚卫群     姚卫群 教授 领域: 佛教、东方哲学 王宗昱 教授 领域: 道教、中国民间宗教 周学农 副教授 领域: 中国佛教史、近现代佛教 李四龙 教授 领域: 中国佛教史;佛教哲学;比较宗教学 王颂 副教授 领域: 佛教 程乐松副教授领域: 魏晋道教史、道教经典、宗教学研究方法基督教与宗教学原理教研室 主任: 张志刚     张志刚 教授 领域:领域: 宗教学、宗教哲学、基督教、宗教与文化、中西哲学与宗教比较研究、当代中国宗教与政策研究 徐凤林 教授 领域: 东正教、俄罗斯哲学 孙尚扬 教授 领域: 中国基督教史,宗教社会学 徐龙飞 教授 领域: 基督教史,中世纪神学和哲学 沙宗平 副教授 领域: 伊斯兰教、阿拉伯哲学 吴飞 教授 领域: 基督教哲学 宗教人类学 吴玉萍 讲师 领域: 基督教史、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主任: 吴国盛     吴国盛 教授 领域: 自然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 刘华杰 教授 领域: 科学哲学、科学传播学、科学思想史 冀建中 研究员 领域: 数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与宗教 周程 教授领域: 科学技术与社会、创新管理与科技政策 孙永平 副教授 领域: 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西方哲学 任元彪副教授领域: 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王骏 副教授 领域: 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与公共政策 苏贤贵 副教授 领域: 科学社会学,科学与宗教,环境伦理学 朱效民 副教授 领域: 科技政策与科学传播 外国哲学研究所 主任: 尚新建 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 主任: 吴国盛 带 * 号为博士生导师

北大哲学系主要学习的教材有哪些?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材一、哲学导论(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82年。(2)《<哲学概论>课教学资料》(上下,以下简称为《资料》),张祥龙编,2005年新版。北京大学教材科印制。[北大教材中心可购]二:西方哲学1、《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2、《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六: 数理逻辑邢滔滔编《逻辑讲义》(试用阶段,随课发放材料)七: 美学原理八: 伦理学导论九: 科学哲学导论十:宗教学导论《宗教学是什么》,张志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十一:知识论胡军著《知识论》,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北大的《博雅大学·哲学》系列:中国哲学史(第2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0出版)语言哲学 陈嘉映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05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赵家祥、聂锦芳、 张立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01出版)伦理学原理(第3版) 王海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3出版) 明秀长岗B82/194(3)分析哲学教程 江怡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5出版) 明秀长岗B089/111 伦理学导论 程炼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08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u2022五"国家级规划教材u2022数理逻辑 邢滔滔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08出版)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 衣俊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08出版)西方文学理论史 董学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08出版)逻辑哲学 陈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08出版)

关于哲学

国内本科哲学系开的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科技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以上是哲学门类下的八个二级学科),这些事在本科阶段时都要上的课程。具体要在这八个方向里选你感兴趣的科目话,是要等到考研的时候才会分开。本科阶段当然是八个分科都要学好 以后可能做的工作大概方向是进政府部门,研究部门,高校任教,另外说一句,一般情况下学哲学一定要考研,因为这不是一个具体技能型的学科,不深入研究很难领悟其精髓。按照个人的体会,学习哲学主要的就是在学习思维方法,是学习如何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原因的方法,具体技能型的学科只是教你“一个事情是这样的”,而哲学就是要明白“一件事为什么是这样的”

北京大学哲学考研难度?

考研失败经验帖在我看来是一种公开处决,这种在19世纪初就消失不见的惩罚方式,在2019年又重现了。玩笑归玩笑。失败的经历更能提醒人。我考研考了两次,都是报的北大。我是跨考,第一次是全裸上阵,没能给我的第二次提供任何帮助。所以主要给大家谈一谈第二次失败的原因和想要提醒你们的话。首先,在心态上,我不够坚决。我当时给自己的心理暗示——虽然这个暗示并不强烈,但它的存在可能是最终失败的原因——我能够调剂回本校。不管我考不考得上北大,从结果来说,我本硕都是985了。最终结果确实是没考上,但调剂到了另一所学校。也算是幸运,因为今年我硕士在读的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已经不接受调剂了。其次,在复习时间上,复习时间只有三个半月。你们现在开始看一些相关专业的书,开始看考研经验贴,还是很好的。有目标就去做,就去准备,这是很难得的品质。我虽然知道我要二战,但一直拖到9月份才开始看书。第三,阅读量少。我考研期间手头只有三本书,北大出版社赵敦华老师的《西方哲学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黄楠森老师一卷本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北大出版社赵家祥、聂锦芳等老师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除此之外,没再看过别的哲学著作、哲学教材。第四,不够扎实。许多东西我只是知道,但是并没有吃透,也没有背下来,比如康德的实践理性那一块,考研的时候我就没搞明白。马哲教程看了一部分,做了第一章的笔记之后,就不再看了,感觉和高中学的差不多。马哲史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整个脉络没有梳理清楚。最后,盲目且迷信押题。我那年考试前一个月、半个多月左右吧,记不大清了,我结合往年的真题给自己压了一波题,我自己还非常得意。最终结果是:西哲的题型和往年截然不同,更侧重于对哲学家思想的把握,而不是仅仅限于教科书,康德这一块,就是考的实践理性批判这一部分的内容。(我押的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在复习的时候我直接放弃了。)马哲这一块我押在了马哲史方面,而北大在当年的考察,更侧重原理和马哲史的结合。有一些词我在复习的时候没有见到过。所以千万不要迷信押题,你要做的就是要把基础打扎实。以上就是我失败的原因。读到这如果你可能会觉得以上内容充斥着小人得志、投机倒把、还带着点骄傲自满、语气还夹杂着嘲讽,那我只能说你太误会我了;你也可能会觉得,我这个样子凭什么还敢站出来教导大家如何考研,还是找个地缝躲起来比较好。我主要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坦诚地面对自己。我们面对自己的时候往往不够真诚,被各种流行的、权威的观念左右着我们。我们做出行动都会考虑,别人怎么说啊,别人怎么做的啊之类的。这都或多或少影响了我们的认识。此外,人性都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不敢承认、直面许多负向的东西。这些我们不多讨论,我们要考研,要考哲学,对哲学的热爱,对真理的渴求,这些美好的远大的抱负我们也都放在一边。首先要直面的问题是,我是不是一定要上这所学校?是不是要换种环境?如果不是,基本上就失败了一半了。改变人生这种论调,你可能会觉得太夸张了,考个研改变什么人生。设想你进入了一种环境,别人都在拼命向前跑,你还会躺着睡大觉吗?但是如果你在一个大家不仅睡觉,还比着谁打呼噜打得响,虽然你可能被他们吵得睡不着,但是你一睁眼,别人在睡,你睡起来别人还在睡,你也就丧失前进的动力了。你可能会说,像某些人,人品不行,就不该考上,考上了也是个垃圾。但是社会分工不管这些东西,也不管你个人喜好,它是抹去个人特质的。许多外在的东西都是一种通行证。当你有了这个通行证,你才有资格,你才能进入某种空间。所以考研是一件很残酷、很功利的事情。勇敢的直面自己,直面人生,要清醒,不要自己骗自己,多追问、反思。要进行一场“反哥白尼式的革命”,让自己的认识跟着客观对象转,让对象来主导你,以它的客观标准来要求你自己,而不是让客观对象围着你的认识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坚持锻炼,合理饮食这些方面我就不再多讲了。其他的经验帖都很明白。再啰嗦一句,分析自己,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很难,而且我们也不是要在自我方面探求一个真理,我们要做的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之后,拿出行动来规避一些负向东西,避开那些可能是你失败的东西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