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哲学里的“不可知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2023-08-10 10:13:08
共5条回复
苏萦

不可知论(或称不可知主义)是一种认为某些断言,特别是宗教上的断言,例如是否有来世、上帝或者天国是否存在等形而上学的断言,是不为人知的或者根本无法知道的想法或理论。英语中agnostic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a(没有)和gnosis(认识),是最早在1869年由英国的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创造的,用于描述他的哲学。

不可知论者不相信宗教中的神和其他一些宗教概念的存在。他们认为完全的和确定的知识是不可能得到的,或者可能得到确定的知识,但是他们个人是无能为力的。不可知论中,包含着宗教怀疑主义。因为不可知论者不像无神论者一样否认神的存在,因此与其不同。他们通常被算作非宗教的、世俗的。

Mugen-Hive

我晕啊 这都不会啊

不可知论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中的一个层次

指的是思维不能正确的反映存在或思维无法完全反映存在

支持这一理论的最著名的哲学家是德国的康德

阿啵呲嘚

世界上有些东西是不能被发现或了解的

与"没有不能知道的东西,只有未被知道的东西"即人类的认识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能知道的理论是相反的

大鱼炖火锅

人是有意识的,但意识不能全部正确的反映事物.

不能准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这就是不可知论的正确理解

北有云溪

楼上的回答已经很好了....顶顶他

相关推荐

什么是不可知论者?

在一些人口统计中,不可知论者常被认为是无神论者,或是没有宗教,事实上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可以是不知论者:一些人对于他的信仰未必坚定,但是受到社会风气或自小的环境影响,他们把他们的宗教当作是常识或是信念。不可知论,或称不可知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形而上学的一些问题,例如是否有来世、天主是否存在等,是不为人知或者根本无法知道的想法或理论。不可知论包含着宗教怀疑主义,不像无神论者一样否认神的存在,只是认为人不能知道其存在。不可知论者认为人类不可能得到真理,他们通常被算作非宗教的、世俗的,但是不一定没有信仰。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分两个方面,其中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或者说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不可知论基本对此持否定观点,认为这个世界不可能被认识或者完全认识或者真正认识。以上是高中政治内容,应试的标准答案是这个世界是可以被完全认识的,即坚持可知论。但是我本人支持不可知论,即我是一个不可知论者。
2023-08-08 12:18:451

不可知论者是指什么 什么是不可知论者

1、它与可知论相对,是一种哲学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2、不可知论(agnosticism)英语中agnostic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a(没有)和gnosis(认识),这是最早在1869年由英国的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创造的,用于描述他的哲学。 3、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宗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宗教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4、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
2023-08-08 12:19:031

不可知论者指什么?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回答(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看法,将哲学划分为两个派别,即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在哲学上,他们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任然在寻求如何证实它们的东西,我们假定其中一种观念为正确,那么怎样验证是否正确才是问题的关键。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2023-08-08 12:19:101

不可知论代表人物

不可知论代表人物:马斯·亨利·赫胥黎,不可知论(agnosticism)英语中agnostic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a(没有)和gnosis(认识),这是最早在1869年由英国的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创造的,用于描述他的哲学。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宗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宗教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扩展资料它与可知论相对,是一种哲学的认识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客观规律,排除社会实践的作用,可世界是客观统一的,未经实践即进行先验判断即自我否定。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不可知论流派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予以否定,高举不可知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可知论
2023-08-08 12:19:191

不可知论者是什么意思

不可知论者是指那些认为人类无法确切地了解某些问题和现象的人。不可知论者的立场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是局限的,人类认知面对复杂且深奥的问题时,并不能完全理解真相、全面掌握情况。虽然人类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究可以逐渐提升认知水平,但其认知仍然会受到自身认知局限、知识和技能的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可知论的观点中,以谦逊的态度去面对无法完全了解的问题和现象,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23-08-08 12:19:341

不可知论者是什么

不可知论的定义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不可知论”一词是英国生物学家、休谟主义者T.H.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的。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2023-08-08 12:19:581

可知论者和不可知论者是不是对立的?

不能这么简单的归类,你的说法是错的。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他们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支持可知论的主要是唯物主义者和主观唯心主义者,但两者又有质的区别。唯物主义者持可知论主要是基于“一切皆有规律”和“物质不以意识为转移”两个理论归结出来的。而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自己的意识,在自己的意识范围内,世界当然是可知的。这实际上是不承认有未知世界。客观唯心主义者就比较强调不可知,你到百度上提关于“上帝”的问题,客观唯心主义者无法回答,于是说这是超物质世界之事,不是人的科学能够解释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上帝是灵异,没有规律可言,或者说上帝是全能的,可以超越自然规律,所以,不能被认识。不可知论往往和神秘主义、有神论联系在一起。
2023-08-08 12:20:061

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冲突吗?

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冲突吗?很简单,肯定不冲突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怎么会冲突呢。我认为无神论者与不可知论者是相对的,而无神论者来源于希腊语,早期意思:“不信神的”逐渐转化成为“与神断绝关系”或“否认神的存在”。而不可知论者是指认为世界不可知、不可认识的人,而“不可知论者”指的是怀疑神的存在的人,故我最初把它译成“怀疑论者”。后又有人指 出“怀疑论者”在哲学上另有所指,现改译成“疑神论者”,与“有神论者”、“ 无神论者”相对。但又相辅相成的。不可知论者认为我们不可能知道基督教和其它宗教所关心的诸如上帝以及来世这类问题的真相。即使并非完全不可能知道,至少在目前不可能。而我认为不可知论哲学体现的精神是一种怀疑精神。在哲学史上,怀疑精神表征着不畏强权,不屈从于权威,敢于向传统理论尤其是具有独断性、专制主义倾向的理论挑战的一种批判精神和大无畏的勇气。它是通过对现有哲学理论的批判、审查、发难,寻找传统理论的内在冲突,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另一种思路,从而给后继哲学理论提供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无神论者我认为是一种形而上学有具体科学依据,却不像不可知论者考得是想象,没有依据,之所以然的。所以我认为二者是属于两个对立面,不需要也没有必要进行比较,是尊重每个人心中的信仰,不互相诋毁是最起码的尊重。
2023-08-08 12:20:144

关于可知论者和不可知论者

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只有不彻底的唯心主义才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一切物质按照各自的自然规律运动,而自然规律同样具有客观实在性。自然规律是广泛存在的而且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世界可以被认识。彻底的唯心主义坚持认为自己的感知范围就是世界,因此世界也可知。两者虽然都认为世界可知,但是对可知的原因和“世界”的理解并不一样。不彻底的唯心主义往往把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混为一谈,他们认为世界上某些东西就象自己的意识一样,不稳定且没有规律,因此他们不认为世界全部可知。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物质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一切唯心主义不仅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且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把意识上升为世界的本原,决定物质世界。C选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一切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者,只有不彻底的唯心主义才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不可知论者包括哟: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查尔斯·达尔文和伯特兰·罗素。
2023-08-08 12:21:313

辨析一切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一般说来,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者.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归根到底是自然界的产物,它同自然界的本性是一致的,因而它能够认识外部自然界.彻底的唯心主义认为,外部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所以精神和思维等自然可以认识自己的产物--自然界.所以,主张不可知论的一般只有怀疑论者和二元论者.
2023-08-08 12:21:513

如何辨析“凡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辨析”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世界的本原问题,或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则是以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而划分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不同。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因此,唯物主义都承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当然是错误的,但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的思想能够认识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因而也是可知论。只有少部分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不可知或思维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家,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
2023-08-08 12:21:581

不可知论者和可知论者的主要理论分歧在于()

不可知论者和可知论者的主要理论分歧在于() A.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B.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C.是否承认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D.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正确答案:B
2023-08-08 12:22:05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康德是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

哲学的基本内容哲学的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康德的思想承接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虽然他们两派在“知识如何实现”这个问题上有分歧,但他们都是赞同“认识符合对象”这种基本的观点的.但是康德不认为是这样,康德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本体是无法把握的,我们只知道它在逻辑上存在.我们所能接触的只是现象界,本体界那是伦理学内容,而不是认识论的内容.满意请采纳
2023-08-08 12:22:111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可知论的认识态度。可知论就是相信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智慧,通过理智、经验等方式认识世界的一种认识态度。可知论者认为宇宙、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它的本质是可以被揭示的,所有的疑问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答案。不可知论的认识态度。不可知论是一种认为人类无法完全理解宇宙本质和自然的真相的一种认识态度。不可知论者不认为人类能够发现所有的真相和规律,对人类理智和经验的限制感到深深的认识,并选择停止追求了解一切的智慧。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在哲学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也有其特殊的含义。哲学上的可知论是指认为人类对于世界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可以达到某个程度,但未必能够到达全部的真相。而哲学上的不可知论是指认为在本质上,宇宙的真相是无法被掌握的。科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在科学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通常指的是人类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态度。可知论者相信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来研究全宇宙中的各种现象,同时也坚信物质或精神的本质存在;不可知论者则不相信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了解宇宙的全部内容,并认为超出我们能够理解的领域广泛。哑巴说与沉默理论。在哲学上,还有两种特殊的不同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认知态度,即“哑巴说”和“沉默理论”。“哑巴说”认为存在着言语表达无法阐述的尘世意义,因此在特定的情况下哑巴就能找到意义。而“沉默理论”认为世间有一些事情是非亟待解决的,它们需要等到更加发展了的情况下才会显现出其真正的意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划分标准是对于人类思维能否直接得知宇宙或自然本质的认识态度。可知论者相信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揭示天地之间的规律和本质,而不可知论者则认为许多真相是超越我们人类认知范围之外的,无法被直接理解。
2023-08-08 12:22:201

怎么反驳不可知论,可知论又怎么反驳?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回答(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看法,将哲学划分为两个派别,即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一、什么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 因为实践的成功能证明认识的正确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反驳可知论: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如果只有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完全等同,才叫认识了对象的话,那我们说,人类不可能彻底认识客观事物。如果我们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就应当承认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是正确的
2023-08-08 12:22:572

哲学的不可知论

1、哲学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第二方面,精神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认为人们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人们不可能认识现实世界。2、四个派别的内在联系①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②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③个别的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世界上有两个著名的不可知论者,一个是德国的康德,一个是英国的休谟,他们在认识论上是不可知论者,在本体论上都是唯心主义者。因此,不可知论属于唯心主义。
2023-08-08 12:23:061

唯物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是什么?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最大的区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可知论是指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其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其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扩展资料:唯物主义,即唯物派,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投影和反映。它是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而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其它生命意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可知论百度百科-不可知论
2023-08-08 12:23:181

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吗?

不可知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它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强调个人的意志可以影响别人也会对同样事物持不可知的态度,以下是关于不可知论的一些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不可知论 与“可知论”相对。一种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以彻底认识的哲学学说。不可知论怀疑、限制或者完全否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 其典型代表人物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休谟断言人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在感觉之外是否还有客观事物存在,这是不可知的。康德虽然承认外部世界的存在,承认人的感觉是外部世界引起的,但是他把客观世界看作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认为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 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它把感觉看成是隔绝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屏障。至今不可知论学说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还有很大影响。尽管不可知论一般都回避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企图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凌驾于两大派别之上。但是,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唯一的东西,不仅怀疑人的认识的正确性,而且怀疑事物本身的存在。这实质上是以特殊的方式唯心地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恩格斯指出,对不可知论及其他哲学怪论的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人类实践的成功,充分证明人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尚未认识之物将不断转化为已被认识之物。 -------------------------------------------------------------------------------------------------- 不可知论:是英文Agnosticism的意译。主张除感觉或现象以外,什么也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或本体无法知道的哲学学说。不可知论的思想在古代就已产生。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 不可知论为宗教信仰开拓了地盘。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些流派(如马赫主义,实用主义等)竭力宣扬不可知论,阻止被压迫阶级认识客观真理。不可知论一词有时也用以专指针对宗教教义而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精神实体是否存在无法证明,上帝是否存在、灵魂是否不朽是不可知的。
2023-08-08 12:23:358

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

一元论: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本原的哲学学说,凡肯定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的,属唯物主义一元论;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精神的,属唯心主义一元论;凡认为物质或精神统一为另一实在者,是其性质的不同表现,属中性一元论.二元论把世界本源归结为两种互不干涉的本源的哲学学说。人类哲学史上持有这种学说的人很少,最著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但一般哲学史研究还是把柏拉图放在唯心主义范畴研究)和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至少不完全能)认识这个世界,这是很多科学家,无神论者的哲学观。比如当代的比尔盖茨和巴菲特都是不可知论者,一般中国大陆哲学研究者将不可知论视作唯心主义认识论来批判。但实际上“不可知论”的合理性谁也不能否认,由于器官结构和其它认识局限性,人类在很多问题注定是无知的。因此不可知论者一般都否认“先知先觉”的存在(当然中国人对此有抵触情绪),是近代自然权利论的重要哲学依据,为人类思想进步的贡献不可估量。
2023-08-08 12:23:533

如何看待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不可知论的区别。

在休谟看来,除了感觉之外的一切都是不可靠的,因果律是虚假的,仅仅是人的习惯,是大脑中的主观建构。在对于康德来说,世界是可知的,但我们的知识仅限于世界的现象,关于世界本身(彼岸),则是不可知的。对确定知识的探求一直是西方哲学家的目标,但早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古希腊智者派的著名代表高尔吉亚(约公元前5世纪)就提出了“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即使有物存在而又可知,也不能把这样的知识传授给别人”的著名命题,可以称得上是欧洲哲学史上最早的怀疑主义者、不可知论者了。公元前3世纪皮浪(约公元前360~前270年)的怀疑主义又提出,对任何事物只能认识它所表现出来的现象而不能知道它的本质、真相。所以,不可知论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发展是有历史渊源的,但休谟(1711~1776)与康德(1724~1804)提出的不可知论之所以这么有影响,不只是由于他们建立的完整的理论系统在他们所处时代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他们建立的理论对他们身后西方哲学的发展具有持久和深远的影响。但两者建立的不可知论又有差异,可以说是继承发展的关系,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一、二者不可知论产生的背景任何哲学理论的产生都是对时代的反映,既是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背景,也是哲学理论本身逻辑发展的结果。
2023-08-08 12:24:151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什么区别?

区别:1、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能认识和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认为现实世界是可知的。而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认识论。2、不可知论 与“可知论”相对。一种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以彻底认识的哲学学说。不可知论怀疑、限制或者完全否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3、可知论认为世界时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们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4、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就是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的。一切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他们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可知论是一条正确的世界观。)5、支持可知论的主要是唯物主义者和主观唯心主义者,但两者又有质的区别。唯物主义者持可知论主要是基于“一切皆有规律”和“物质不以意识为转移”两个理论归结出来的。而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自己的意识,在自己的意识范围内,世界当然是可知的。这实际上是不承认有未知世界。扩展资料:1、对于可知论,还要纠正另外一种错误的说法:“世界上只有没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事物”,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本文开头引用的说法虽错误地理解了可知论,但其论述本身却很正确。既然世界是无限的,又是无限发展的,而人的认知却总是有限的,实际上,唯物主义者在强调可知论的同时,并不否认未知世界的存在,由于两者则世界不可能既可知又不可知,这个说法应该该修改成:“世界上只有没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2、不可知论在当代哲学中也得到某种响应。不可知论反对先验真理论,强调必须依赖实证经验才能获得客观有效性的知识,强调必须关注当下现实的存在状态才能获得知识。这些思想对当代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不可知论限定人类理智能力活动的界限,暗示应当以不同于自然科学方法的方法研究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这对当代人文主义哲学的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可知论、百度百科-不可知论
2023-08-08 12:24:231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区别如何回答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其实是思维和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关系。就是说,可知论相信现在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弄清楚,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上总有弄不明白的东西。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B、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 C、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 答案:B,C,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区别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最大的区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可知论是指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其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其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2023-08-08 12:24:361

不可知论者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说事物的不可知,未知,也会导致人们自我揣测,如果自己内心的看法与想法,那个也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是唯心主义的表现了!望采纳
2023-08-08 12:24:431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有什么区别?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最大的区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可知论是指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其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其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扩展资料:唯物主义,即唯物派,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投影和反映。它是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而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其它生命意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可知论百度百科-不可知论
2023-08-08 12:24:511

鬼会唔会死??

鬼会唔会死?? 鬼=灵魂吗? 如果= 那灵魂会死吗? 灵魂如果死了 会灰飞烟灭   如果无死 就会济留系一个空间 基本上灵魂不会死吧 我觉得会济留系一个时间停止的空间 就=不会老不会死不会饿~ 如果话鬼会意外死就更加无可能吧!(科学角度) 分子被实物大体撞击 正常应该会分散开去 然后很快回到附近的位置继续无目标的漂浮... 除非聪明的鬼识制造一d杀鬼武器 连人类都唔知 咁就无野讲啦~ 我地睇唔到鬼 我就觉得应该系我地个眼睛色元素问题 可能当天生眼睛可以比平常人睇多一种颜色 如果岩岩好系可以睇鬼哥种颜色 咁就大获啦 随时甸都得! 10楼话唔会死....咁做鬼咪可以永生? 嗯 我都觉得可能 总括黎讲 鬼应该唔会死~ 我觉得系唔会死既... 听好多鬼故, 有D系话睇到好奈之前D军人步操... 所以...佢地系唔会死既~ 参考: 个人意见 我估计唔会!! 我们一般认为鬼是人死后,灵魂离开肉身,而生存在另一空间的「人」。 我们通常把人视为活在阳间,鬼则活在阴间。 而我个人认为,鬼是不会死的,因为他们只是活在阴界,并没有死去。如果真的要说鬼会「死」的话,应该说成他们投胎,当下一辈子的人吧。 参考: 自己感受 鬼,又称亡灵或灵体,被一些人认为是死亡后所留下的的魂魄,也可称为幽灵。网络上流行暱称鬼为阿飘,台湾人惯以「好兄弟」称之,中国香港人称之为「污漕野或音(鸦乌)」 看法与立场 [编辑] 无神论者 无神论者认为:既然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未找到鬼存在的确凿证据,不妨认为鬼并不存在。 [编辑] 不可知论者 不可知论者认为,鬼可能存在,但现时却未能证明其存在与否。 [编辑] 儒家 儒家对鬼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见《论语》) [编辑] 有神论者与宗教 有神论者虽相信有鬼,但却拿不出无可辩驳的证据。 [编辑] 佛教 佛教中与鬼有关的众生,可能有两种:饿鬼与中阴身。 [编辑] 饿鬼道 饿鬼道,是六道轮回中的一道。六道轮回是指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凡有情众生,皆有可能轮回到六道中的任何一道。饿鬼道的众生非常痛苦。他们的痛苦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因为他们经常很饿,连一点吃的也得不到,一滴水也得不到。之所以会投生在饿鬼道是因为恶业的缘故。饿鬼道的众生是胎生的,而且每胎便会生下几百个小鬼婴。部分佛教徒会在每次吃饭时留下一口食物,诵咒及作手印加持,再把它布施给饿鬼。 这传统是有历史典故的:在佛陀住世时,有一个饿鬼母神通很大。它为了养活几百个子女,便在人间为患,专杀害人间的婴孩。佛陀把它的鬼子女全部以神通带走了,藏在佛的食砵中。饿鬼母发现孩子不见了,便以神通上天下地的找,都无法找到自己孩子的踪影,最后只好来向佛陀求救。佛陀向它说:「你的孩子都被我以神通藏了在砵中!现在你也感到了天下母亲对孩子的关切。你天天杀害人间的婴孩,难道你不知道受害小孩的母亲之痛苦吗?如果你发誓永不再杀害人间的婴孩,我便把你的小孩放出来!」鬼子母答:「我是以杀害婴孩为食的。如果我不杀害他们,我的孩子吃甚么活命呢?」佛陀答:「好!只要你发誓永不加害婴孩,我的僧众便从此每天施食予你们!」自此,佛陀的僧团便有了每次用餐时施食予饿鬼的传统。 由此典故可知,饿鬼道中的众生不单自己难得饮食,而且每胎便有几百个小孩出生,令生活更见困难痛苦。 [编辑] 中阴身 民间信仰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在佛教看来不是这样的。人死后,亡者的心识一旦离开肉身,在投生六道任何一道之前,其心识便会因业力及对自己的执爱而得一种称为「中阴身」的细微身,以这种身存在至因缘成熟而再次投生为止。这种中阴身的所谓「身相」,并无实质,只是大概具身相而矣。中阴身并不吃用实质的饮食,而以气味为食。 中阴身的身相,是他的下一生的形相。如下一生将生畜牲道者,形如畜牲而身如烟色;将生于地狱道的中阴身色如焦炭,行走时是倒立而行的;将生为饿鬼者身如水色,倒退而行;当生人界者,身如金色而平行;当生天界中之 *** 天者身色白而行动时如上升飞行一般;当生天界中之欲界天者身色亦为金色,行时如飞行上升。以上这些是依据《入胎经》描述而说的。此外,六道中的下五道或天界之欲、色二界之生命完结时,而当生天界中之无 *** 者,死时即于当处成无 *** ,并不会经历中阴期,故此不会有中阴身。 可见中阴身与民间所说的鬼并不相同,因为中阴身不具有生前之形象,也不会显现在一般没有神通的人的眼前,并且也无法移动或改变身边的器物等东西。 [编辑] 基督教 基督教所指的「鬼」是魔鬼或邪灵。 [编辑] 道教 道教中,人死后就会变成「鬼」,《太清玉册》卷五:「虽修道而成,不免有死,遗枯骨于人间者,纵高不妙,终为下鬼之称。故曰鬼」。[1] [编辑] 民间 民间对鬼没有特定看法,一般人相信,「鬼」以一种电波(念力)形态存在。而人的脑亦选择性地接收不同的电波(念力),所以有些人特别容易看到「鬼」,有些却不容易。这亦与为何含恨或含冤而死的人(鬼)会经常出现相呼应,然而也有不少人相信,「鬼」能以仪器探测,包括其声音、影像及电波,相信可以透过照片、影像纪录等无意间把鬼魂的影像纪录下来,通常也称为「心灵 *** 」或是「灵异照片」,也有些人相信可以透过碟仙或附身等途径与鬼接触或沟通。 有些人说他们真的见过鬼,相信鬼常以光或云彩的形态出现,会令人有寒冷感觉。但有些人声称他们看过人形的鬼。有些鬼可能以可怕的外观显现--他们可能显示被杀方式的标记,如无头鬼、吊死鬼等。 在中国,古人相信「鬼」其实是以一种近似气体的形式存在:当它进入室内的时候,会如气体一样,先贴著墙传播,最后才充满整个房间。这也是现今有人说「鬼贴墙走」的起源。也有人相信,人和鬼在不同的空间里存在,当空间重叠的时候,就会看到对方。 这都是民间对鬼的传说,没有任何人可以提出有力证据证明或否定这些观点的真确性。 [编辑] 科学家 小于20Hz(赫兹)的次声波人们在正常情况是听不见的,有英国科学家认为次声波能令人感觉在空间中有鬼的存在,或者有不明的不安及恐惧的感受。[2] 鬼都被主流的科学家视为超常现象或迷信的表现,不被他们所承认。 首先 世上未必有鬼 第二 if有鬼 它也未必有生命 所以它不一定会死 希望help到你 >_ 2007-05-22 19:57:54 补充: 总结:人死左--- 鬼 未必会死多次而且世上未必有鬼 2007-05-24 18:56:07 补充: 鬼,又称亡灵或灵体,被一些人认为是死亡后所留下的的魂魄,也可称为幽灵。网络上流行暱称鬼为阿飘,台湾人惯以「好兄弟」称之,中国香港人称之为「污漕野或音(鸦乌)」无神论者认为:既然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未找到鬼存在的确凿证据,不妨认为鬼并不存在。不可知论者认为,鬼可能存在,但现时却未能证明其存在与否。儒家对鬼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见《论语》)有神论者虽相信有鬼,但却拿不出无可辩驳的证据。佛教中与鬼有关的众生,可能有两种:饿鬼与中阴身。 2007-05-24 18:56:31 补充: 饿鬼道,是六道轮回中的一道。六道轮回是指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凡有情众生,皆有可能轮回到六道中的任何一道。饿鬼道的众生非常痛苦。他们的痛苦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因为他们经常很饿,连一点吃的也得不到,一滴水也得不到。之所以会投生在饿鬼道是因为恶业的缘故。饿鬼道的众生是胎生的,而且每胎便会生下几百个小鬼婴。部分佛教徒会在每次吃饭时留下一口食物,诵咒及作手印加持,再把它布施给饿鬼。 2007-05-24 18:57:21 补充: 这传统是有历史典故的:在佛陀住世时,有一个饿鬼母神通很大。它为了养活几百个子女,便在人间为患,专杀害人间的婴孩。佛陀把它的鬼子女全部以神通带走了,藏在佛的食砵中。饿鬼母发现孩子不见了,便以神通上天下地的找,都无法找到自己孩子的踪影,最后只好来向佛陀求救。佛陀向它说:「你的孩子都被我以神通藏了在砵中!现在你也感到了天下母亲对孩子的关切。 2007-05-24 18:57:45 补充: 你天天杀害人间的婴孩,难道你不知道受害小孩的母亲之痛苦吗?如果你发誓永不再杀害人间的婴孩,我便把你的小孩放出来!」鬼子母答:「我是以杀害婴孩为食的。如果我不杀害他们,我的孩子吃甚么活命呢?」佛陀答:「好!只要你发誓永不加害婴孩,我的僧众便从此每天施食予你们!」自此,佛陀的僧团便有了每次用餐时施食予饿鬼的传统。由此典故可知,饿鬼道中的众生不单自己难得饮食,而且每胎便有几百个小孩出生,令生活更见困难痛苦。 2007-05-24 18:58:06 补充: 民间信仰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在佛教看来不是这样的。人死后,亡者的心识一旦离开肉身,在投生六道任何一道之前,其心识便会因业力及对自己的执爱而得一种称为「中阴身」的细微身,以这种身存在至因缘成熟而再次投生为止。这种中阴身的所谓「身相」,并无实质,只是大概具身相而矣。中阴身并不吃用实质的饮食,而以气味为食。 2007-05-24 18:58:26 补充: 中阴身的身相,是他的下一生的形相。如下一生将生畜牲道者,形如畜牲而身如烟色;将生于地狱道的中阴身色如焦炭,行走时是倒立而行的;将生为饿鬼者身如水色,倒退而行;当生人界者,身如金色而平行;当生天界中之 *** 天者身色白而行动时如上升飞行一般;当生天界中之欲界天者身色亦为金色,行时如飞行上升。以上这些是依据《入胎经》描述而说的。此外,六道中的下五道或天界之欲、色二界之生命完结时,而当生天界中之无 *** 者,死时即于当处成无 *** ,并不会经历中阴期,故此不会有中阴身。 2007-05-24 18:59:01 补充: 可见中阴身与民间所说的鬼并不相同,因为中阴身不具有生前之形象,也不会显现在一般没有神通的人的眼前,并且也无法移动或改变身边的器物等东西。民间对鬼没有特定看法,一般人相信,「鬼」以一种电波(念力)形态存在。而人的脑亦选择性地接收不同的电波(念力),所以有些人特别容易看到「鬼」,有些却不容易。这亦与为何含恨或含冤而死的人(鬼)会经常出现相呼应,然而也有不少人相信,「鬼」能以仪器探测,包括其声音、影像及电波,相信可以透过照片、影像纪录等无意间把鬼魂的影像纪录下来,通常也称为「心灵 *** 」或是「灵异照片」,也有些人相信可以透过碟仙或附身等途径与鬼接触或沟通。 2007-05-24 18:59:18 补充: 有些人说他们真的见过鬼,相信鬼常以光或云彩的形态出现,会令人有寒冷感觉。但有些人声称他们看过人形的鬼。有些鬼可能以可怕的外观显现--他们可能显示被杀方式的标记,如无头鬼、吊死鬼等。在中国,古人相信「鬼」其实是以一种近似气体的形式存在:当它进入室内的时候,会如气体一样,先贴著墙传播,最后才充满整个房间。这也是现今有人说「鬼贴墙走」的起源。也有人相信,人和鬼在不同的空间里存在,当空间重叠的时候,就会看到对方。这都是民间对鬼的传说,没有任何人可以提出有力证据证明或否定这些观点的真确性。 我觉得: 如果系落地狱就会永不超生.. 如果上天堂.. 上帝会创造另一个世界给它们永远住下去的.. 这个问题要证实有鬼的存在才能探讨 本人觉得系会 otherwise这世界只会越来越多... 参考: me 我认为鬼不会死的 因为(从我的角度)鬼是透明的o 人死左就变鬼我估鬼唔会死gwa...
2023-08-08 12:25:061

什么叫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是。同一性是指两种事物或多种事物能够共同存在,具有同样的性质。简单点说就是同时存在,思维可以认识存在,存在又可以反映思维,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也就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就是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的。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一切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他们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可知论是一条正确的世界观。)支持可知论的主要是唯物主义者和主观唯心主义者,但两者又有质的区别。唯物主义者持可知论主要是基于“一切皆有规律”和“物质不以意识为转移”两个理论归结出来的。而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自己的意识,在自己的意识范围内,世界当然是可知的。这实际上是不承认有未知世界。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就是否认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这属于不可知论。客观唯心主义者就比较强调不可知,不可知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
2023-08-08 12:25:151

为什么说康德是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

“唯心”这个定义本来就是十分粗糙的,我只能大致告诉你他在研究什么,要说他为啥是唯心的那只能说他不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康德的思想承接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虽然他们两派在“知识如何实现”这个问题上有分歧,但他们都是赞同“认识符合对象”这种基本的观点的。但是康德不认为是这样,康德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本体(你可以去看看“物自体“这个概念)是无法把握的,我们只知道它在逻辑上存在。我们所能接触的只是现象界,本体界那是伦理学内容,而不是认识论的内容(这个不多说了,和你问的没太大关系)。总之本体界是不可知的,于是他认为我们应当换一个角度,即不应该认为是认识符合对象,而应当是对象符合认识。康德认为我们获得知识的方式是用”先天形式“把后天获得的经验组织起来,而不是相反--规范自己的意识去符合客观。
2023-08-08 12:25:221

柏拉图、康德、老子、孔子:他们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是唯心论者还是唯物论者?

首先你得明白一点,所谓有神或无神论中的“神”并非只是鬼神的“神”,也不是单指的耶稣如来。柏拉图和康德都是有神论者,但他们的“神”却是不一样的。柏拉图所谓的“神”乃是一种理型(具体看他的理型论),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换句话说,柏拉图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神。这又称作泛神论,也是有神论的一种。康德是基督徒,但他说过,无论理性或是经验都不能让我们确定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这属于不可知论者的范畴,但他却是有神论者,因为他的“神”指的是世间万物之所以产生的最初推动力,自然界的各种秩序,还有我们心中的道德规范等。他的墓志铭恰好说明了这点:有两件事物我愈想愈觉得神奇,也愈觉得敬畏,一是我头顶的星空,二是内心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印证着两件事: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老子应该是无神论者,也是唯物论者,因为他相信宇宙来自虚无也必将走向虚无。(有神论者很大一部分都是认识没有任何事物来自虚无,任何事物最初的产生都有其推动力,而这个最初的推动力即是神。)他认为世上万物种种,都是自然而然的,即所谓的“道法自然”。孔子是思想家而非哲学家,他没有提出过自己的哲学观点,但从他的各种思想观点中,我个人觉得他应该是无神论者,也应该是唯物论者。其实有神论也好无神论也好,唯物也好唯心也罢,我个人认为没必要那么细分,很多哲学家自己都没有明确指出自己属于哪类主义。个人浅见,纯手工打造,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3-08-08 12:25:323

什么是不可知论者

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2023-08-08 12:26:175

什么是不可知论者

不可知论者是认为人类不能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哲学家(或普通人)。不可知论者同可知论者相对立。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者)和不可知论(者)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就是唯物主义(者);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者)。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是精神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者)和不可知论(者)的根本标准。凡是认为人们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就是可知论(者);凡是认为人们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或不能彻底认识现实世界的,就是不可知论(者)。它与可知论相对,是一种哲学的认识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客观规律,排除社会实践的作用,可世界是客观统一的,未经实践即进行先验判断即自我否定。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扩展资料: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指出:他们的不可知论是“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不可知论流派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予以否定,高举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高举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高举不可知论,借以对唯物主义进行批判。感觉是意识内外的屏障,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经在哲学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对机械论和独断论进行了批判,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不可知论指出感觉是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是与辩证唯物主义相左的。辩证唯物主义指出: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恩格斯似乎感到,费尽心机去证明宗教不存在不仅没有什么意思,而且是浪费时间。对于他和马克思来说,宗教除了是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现象外,只不过是一种愚昧之谈。对问题不置可否,或者承认只宗教是一种不可证明的可能性的不可知论的态度,看来是不足引起他们认真对待的。他们把宗教改革运动看作是“革命”的运动,因为它表现了新阶级对封建制度的挑战。而且从长远来看,由于旧教会的被推翻为知识阶层的逐步世俗化开辟了道路,宗教也就越来越被看作纯粹是私人的事情。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可知论
2023-08-08 12:26:372

历史上最伟大的不可知论者都有谁? 一一详细说来.

不可知论(或称不可知主义)是一种认为某些断言,特别是宗教上的断言,例如上帝或者天国是否存在,是不为人知的或者根本无法知道的想法或理论.英语中agnostic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a(没有)和gnosis(认识).在宗教上,不可知论认为:完全的和确定的知识是不可能得到的,或者可能得到确定的知识,但是他个人是无能为力的.不可知论中,包含着宗教怀疑主义. 中国的传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不可知论,儒教为其典型.孔子所言:未知生,焉知死.很典型地说明了东方的这种思想. 著名的不可知论哲学家们有: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查尔斯·达尔文和伯特兰·罗素.有人从大卫·休谟的著作,特别是《自然宗教对话录》认为他是不可知论者.但这一说法还正在争议之中. 不可知论 agnosticism 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不可知论”一词是英国生物学家、休谟主义者T.H.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的.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鼓吹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宣扬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宣扬不可知论,借以反对唯物主义.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把握到感觉以外的东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在无神论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批判过机械论和独断论,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从而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
2023-08-08 12:26:581

不可知论代表人物

不可知论代表人物:马斯·亨利·赫胥黎,不可知论(agnosticism)英语中agnostic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a(没有)和gnosis(认识),这是最早在1869年由英国的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创造的,用于描述他的哲学。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宗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宗教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扩展资料它与可知论相对,是一种哲学的认识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客观规律,排除社会实践的作用,可世界是客观统一的,未经实践即进行先验判断即自我否定。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不可知论流派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予以否定,高举不可知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可知论
2023-08-08 12:27:112

不可知论者是什么 不可知论者指的是什么意思?

不可知论的定义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不可知论”一词是英国生物学家、休谟主义者T.H.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的.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2023-08-08 12:27:261

不可知论者是怎么回事?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回答(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看法,将哲学划分为两个派别,即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在哲学上,他们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任然在寻求如何证实它们的东西,我们假定其中一种观念为正确,那么怎样验证是否正确才是问题的关键。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2023-08-08 12:27:351

什么是不可知论者

不可知论者是认为人类不能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哲学家(或普通人)。不可知论者同可知论者相对立。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者)和不可知论(者)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就是唯物主义(者);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者)。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是精神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者)和不可知论(者)的根本标准。凡是认为人们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就是可知论(者);凡是认为人们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或不能彻底认识现实世界的,就是不可知论(者)。它与可知论相对,是一种哲学的认识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客观规律,排除社会实践的作用,可世界是客观统一的,未经实践即进行先验判断即自我否定。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扩展资料: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指出:他们的不可知论是“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不可知论流派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予以否定,高举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高举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高举不可知论,借以对唯物主义进行批判。感觉是意识内外的屏障,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经在哲学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对机械论和独断论进行了批判,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不可知论指出感觉是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是与辩证唯物主义相左的。辩证唯物主义指出: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恩格斯似乎感到,费尽心机去证明宗教不存在不仅没有什么意思,而且是浪费时间。对于他和马克思来说,宗教除了是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现象外,只不过是一种愚昧之谈。对问题不置可否,或者承认只宗教是一种不可证明的可能性的不可知论的态度,看来是不足引起他们认真对待的。他们把宗教改革运动看作是“革命”的运动,因为它表现了新阶级对封建制度的挑战。而且从长远来看,由于旧教会的被推翻为知识阶层的逐步世俗化开辟了道路,宗教也就越来越被看作纯粹是私人的事情。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可知论
2023-08-08 12:27:452

不可知论者是指什么 什么是不可知论者

1、它与可知论相对,是一种哲学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2、不可知论(agnosticism)英语中agnostic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a(没有)和gnosis(认识),这是最早在1869年由英国的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创造的,用于描述他的哲学。 3、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宗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宗教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4、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
2023-08-08 12:28:061

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

C. 康德E.休谟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不可知论”一词是英国生物学家、休谟主义者T.H.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的。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鼓吹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宣扬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宣扬不可知论,借以反对唯物主义。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把握到感觉以外的东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在无神论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批判过机械论和独断论,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从而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
2023-08-08 12:28:162

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冲突吗

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冲突吗?很简单,肯定不冲突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怎么会冲突呢。我认为无神论者与不可知论者是相对的,而无神论者来源于希腊语,早期意思:“不信神的”逐渐转化成为“与神断绝关系”或“否认神的存在”。而不可知论者是指认为世界不可知、不可认识的人,而“不可知论者”指的是怀疑神的存在的人,故我最初把它译成“怀疑论者”。后又有人指 出“怀疑论者”在哲学上另有所指,现改译成“疑神论者”,与“有神论者”、“ 无神论者”相对。但又相辅相成的。不可知论者认为我们不可能知道基督教和其它宗教所关心的诸如上帝以及来世这类问题的真相。即使并非完全不可能知道,至少在目前不可能。而我认为不可知论哲学体现的精神是一种怀疑精神。在哲学史上,怀疑精神表征着不畏强权,不屈从于权威,敢于向传统理论尤其是具有独断性、专制主义倾向的理论挑战的一种批判精神和大无畏的勇气。它是通过对现有哲学理论的批判、审查、发难,寻找传统理论的内在冲突,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另一种思路,从而给后继哲学理论提供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无神论者我认为是一种形而上学有具体科学依据,却不像不可知论者考得是想象,没有依据,之所以然的。所以我认为二者是属于两个对立面,不需要也没有必要进行比较,是尊重每个人心中的信仰,不互相诋毁是最起码的尊重。
2023-08-08 12:28:364

不可知论的实质为什么是唯心主义?

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不可知论”一词是英国生物学家、休谟主义者T.H.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的。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鼓吹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宣扬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宣扬不可知论,借以反对唯物主义。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把握到感觉以外的东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在无神论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批判过机械论和独断论,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从而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   恩格斯似乎感到,费尽心机去证明上帝不存在不仅没有什么意思,而且是浪费时间(参考《反杜林论》第1编,第四章)。对于他和马克思来说,宗教除了是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现象外,只不过是一种愚昧之谈。对问题不置可否,或者承认上帝只是一种不可证明的可能性的不可知论的态度,看来是不足引起他们认真对待的。他们把基督教改革运动看作是“革命”的运动,因为它表现了新阶级对封建制度的挑战。而且从长远来看,由于旧教会的被推翻为知识阶层的逐步世俗化开辟了道路,宗教也就越来越被看作纯粹是私人的事情。   马克思在1854年中写的一篇关于《宗教权力的衰落》的文章中指出,自从宗教改革运动以来,知识分子“分别地开始解除各种宗教信仰对自己的束缚”;在法国和各新教国家中,哲学在18 世纪取得支配地位。在马克思的眼里,自然神论跟不可知论十分相似,它们都是一种抛弃旧教条的便宜方式。带来重大而肤浅变动的法国革命使上层阶级感到震惊,它们同在1848年的动乱中复活的各教派结成公开的联盟;但这在当时就已不足为虑了,政府承认基督教会的权威,这样做只不过是更为方便而已。马克思用1854年爆发的克里木战争为例描绘了这种情况,由于英国和法国站在土耳其一边,新教和天主教的教士不得不为异教徒战胜基督教同伴而祈祷,他认为这将迫使教士在将来更成为政治家的工具。   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在19世纪中叶移居英国的有教养的外国人,对于他们所看到的中等阶级对宗教着迷的现象感到惊讶;但是当时世界各国的影响已经来到,从而产生了一种被他叫做“开化”的效果。像坦尼森和阿尔诺德这样的诗人以悲伤语调描绘信仰衰败,却以一种喜剧的光芒激发了恩格斯。恩格斯在1892年写到:不可知论几乎受到同英国国教会一样的尊敬,比救世主的地位高得多;用朗卡郡的一个富于表现的字眼来说,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86页)。恩格斯接着论述了不可知论对事物或因果关系真实性不确知的哲学意义。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沿着这种思路运用这个术语的,特别是列宁在1908年跟经验批判主义进行论战时,极力论证马赫及其实证论学派的新奇观念只不过是从被恩格斯批判为有害的不可知论的休谟的老观念中派生出来的。在列宁看来,既承认我们的感觉有一个物质的来源,但又把它们能否给予我们关于物质世界的正确信息看作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只是玩弄字眼而已。
2023-08-08 12:30:121

不可知论的简介

不可知论(agnosticism)英语中agnostic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a(没有)和gnosis(认识),这是最早在1869年由英国的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创造的,用于描述他的哲学。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宗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宗教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指出: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宗教)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康德。他对物自体的存在予以肯定,又指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宗教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指出: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不可知论派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予以否定,高举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高举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高举不可知论,借以对唯物主义进行批判。 感觉是意识内外的屏障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经在哲学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对机械论和独断论进行了批判,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不可知论指出感觉是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是与辩证唯物主义相左的。辩证唯物主义指出: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恩格斯似乎感到,费尽心机去证明宗教不存在不仅没有什么意思,而且是浪费时间(参考《反杜林论》第1编,第四章)。对于他和马克思来说,宗教除了是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现象外,只不过是一种愚昧之谈。对问题不置可否,或者承认只宗教是一种不可证明的可能性的不可知论的态度,看来是不足引起他们认真对待的。他们把宗教改革运动看作是“革命”的运动,因为它表现了新阶级对封建制度的挑战。而且从长远来看,由于旧教会的被推翻为知识阶层的逐步世俗化开辟了道路,宗教也就越来越被看作纯粹是私人的事情。
2023-08-08 12:30:191

如何辨析“凡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辨析”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世界的本原问题,或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则是以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而划分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不同。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因此,唯物主义都承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当然是错误的 ,但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的思想能够认识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因而也是可知论。只有少部分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不可知或思维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家,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
2023-08-08 12:30:331

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哪个正确

可知论是主张世界可以被认识的哲学学说,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可知论既有唯物主义可知论,也有唯心主义可知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有着根本的区别。 不可知论 与“可知论”相对。一种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以彻底认识的哲学学说。不可知论怀疑、限制或者完全否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鼓吹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宣扬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宣扬不可知论,借以反对唯物主义。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把握到感觉以外的东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在无神论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批判过机械论和独断论,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从而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 其典型代表人物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休谟断言人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在感觉之外是否还有客观事物存在,这是不可知的。康德虽然承认外部世界的存在,承认人的感觉是外部世界引起的,但是他把客观世界看作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认为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 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它把感觉看成是隔绝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屏障。至今不可知论学说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还有很大影响。尽管不可知论一般都回避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企图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凌驾于两大派别之上。但是,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唯一的东西,不仅怀疑人的认识的正确性,而且怀疑事物本身的存在。这实质上是以特殊的方式唯心地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恩格斯指出,对不可知论及其他哲学怪论的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人类实践的成功,充分证明人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尚未认识之物将不断转化为已被认识之物。 在做题时,牢记一点即可: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和一部分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望采纳谢谢
2023-08-08 12:30:433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什么区分?

不能这么简单的归类,你的说法是错的。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他们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支持可知论的主要是唯物主义者和主观唯心主义者,但两者又有质的区别。唯物主义者持可知论主要是基于“一切皆有规律”和“物质不以意识为转移”两个理论归结出来的。而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自己的意识,在自己的意识范围内,世界当然是可知的。这实际上是不承认有未知世界。客观唯心主义者就比较强调不可知,你到百度上提关于“上帝”的问题,客观唯心主义者无法回答,于是说这是超物质世界之事,不是人的科学能够解释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上帝是灵异,没有规律可言,或者说上帝是全能的,可以超越自然规律,所以,不能被认识。不可知论往往和神秘主义、有神论联系在一起。
2023-08-08 12:30:501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是如何形成的?

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一切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他们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它是指世界上一切客观体都可以接受科学研究,都可以被人认识的世界观.与之相对的是不可知论.很多初学哲学的人没把这个定义搞明白,比如前几天,就有人在知道上提问:“既然宇宙是无限的,又是无限发展的,而人类总有灭亡之时,因此人类不可能彻底认清宇宙.显然,可知论是错误的.”这就是错误地理解和应用了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一切客观体都具有可知性,而不是认为人能够遍知宇宙物质分布状态、运动趋势和运动规律.它强调的是认识的客体,而不是的认识主体和认识过程.在古代,人类的认知能力非常低下,因此不能正确认识“天狗吃月”,这并不表示天狗吃月不具可知性,它一直是可以以被认识的.物质具有可知性,就好比金属具有导电性,当外加电压为一百万伏特的时候,金属中电流通过,当外加电压为零伏特时,金属中没有电流,但无论有无外加电压,它都是具有导电性的.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鼓吹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宣扬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宣扬不可知论,借以反对唯物主义.
2023-08-08 12:30:561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最大的区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可知论是指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其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其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扩展资料:唯物主义,即唯物派,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投影和反映。它是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而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其它生命意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可知论百度百科-不可知论
2023-08-08 12:31:078

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吗

  一般说来,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者。  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归根到底是自然界的产物,它同自然界的本性是一致的,因而它能够认识外部自然界。  彻底的唯心主义认为,外部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所以精神和思维等自然可以认识自己的产物--自然界。  所以,主张不可知论的一般只有怀疑论者和二元论者,并不是说所有的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但不可知论者都是唯心主义者。
2023-08-08 12:32:021

不可知论的实质为什么是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不可知论没有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运动和变化的辨证本性,因而是唯心主义;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不等同于思维不能决定存在,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仍然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比如,人们对鬼神的反映,其根源仍然来自于现实的物质世界,因此,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仍然属于唯物主义范畴,只不过是意识对与物质的扭曲反映,思维不能决定存在属于唯物主义,因为唯物主义应该是物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思维决定存在才属于唯心主义。
2023-08-08 12:32:091

不可知论的实质为什么是唯心主义?

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不可知论”一词是英国生物学家、休谟主义者T.H.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的。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鼓吹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宣扬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宣扬不可知论,借以反对唯物主义。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把握到感觉以外的东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在无神论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批判过机械论和独断论,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从而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   恩格斯似乎感到,费尽心机去证明上帝不存在不仅没有什么意思,而且是浪费时间(参考《反杜林论》第1编,第四章)。对于他和马克思来说,宗教除了是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现象外,只不过是一种愚昧之谈。对问题不置可否,或者承认上帝只是一种不可证明的可能性的不可知论的态度,看来是不足引起他们认真对待的。他们把基督教改革运动看作是“革命”的运动,因为它表现了新阶级对封建制度的挑战。而且从长远来看,由于旧教会的被推翻为知识阶层的逐步世俗化开辟了道路,宗教也就越来越被看作纯粹是私人的事情。   马克思在1854年中写的一篇关于《宗教权力的衰落》的文章中指出,自从宗教改革运动以来,知识分子“分别地开始解除各种宗教信仰对自己的束缚”;在法国和各新教国家中,哲学在18 世纪取得支配地位。在马克思的眼里,自然神论跟不可知论十分相似,它们都是一种抛弃旧教条的便宜方式。带来重大而肤浅变动的法国革命使上层阶级感到震惊,它们同在1848年的动乱中复活的各教派结成公开的联盟;但这在当时就已不足为虑了,政府承认基督教会的权威,这样做只不过是更为方便而已。马克思用1854年爆发的克里木战争为例描绘了这种情况,由于英国和法国站在土耳其一边,新教和天主教的教士不得不为异教徒战胜基督教同伴而祈祷,他认为这将迫使教士在将来更成为政治家的工具。   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在19世纪中叶移居英国的有教养的外国人,对于他们所看到的中等阶级对宗教着迷的现象感到惊讶;但是当时世界各国的影响已经来到,从而产生了一种被他叫做“开化”的效果。像坦尼森和阿尔诺德这样的诗人以悲伤语调描绘信仰衰败,却以一种喜剧的光芒激发了恩格斯。恩格斯在1892年写到:不可知论几乎受到同英国国教会一样的尊敬,比救世主的地位高得多;用朗卡郡的一个富于表现的字眼来说,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86页)。恩格斯接着论述了不可知论对事物或因果关系真实性不确知的哲学意义。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沿着这种思路运用这个术语的,特别是列宁在1908年跟经验批判主义进行论战时,极力论证马赫及其实证论学派的新奇观念只不过是从被恩格斯批判为有害的不可知论的休谟的老观念中派生出来的。在列宁看来,既承认我们的感觉有一个物质的来源,但又把它们能否给予我们关于物质世界的正确信息看作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只是玩弄字眼而已。
2023-08-08 12:32:161

不可认知论是啥

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不可知论"一词是英国生物学家、休谟主义者T.H.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的。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鼓吹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宣扬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宣扬不可知论,借以反对唯物主义。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把握到感觉以外的东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在无神论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批判过机械论和独断论,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从而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 --------------------------------------------------------------------------------
2023-08-08 12:32:372

所有的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吗

不是。①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②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③个别的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世界上有两个著名的不可知论者,一个是德国的康德,一个是英国的休谟,他们在认识论上是不可知论者,在本体论上都是唯心主义者。因此,不可知论属于唯心主义。
2023-08-08 12:3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