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8世纪的经验论是怎样从唯物主义经验论发展到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
第一节 英国唯物主义的经验论 一、弗西斯·培根(1561—1626) 英国唯物主义和实验自然科学的始祖,是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开创者,近代归纳法的奠基人。 (一)唯物主义经验论 (1)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万物是由真正分子即光、重量等简单性质组成;形式是简单性质的基础,即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指出运动的形式多样。反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仍有形向上学机械论观点。 (2)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界,认识起源于感觉,感觉是可靠的。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结合的关键是实验,真理的标准就在于检验。 (二)对经院哲学和传统观念的批判 经院哲学以主观成见和臆测代替对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批判四种假相:(1)种族假相;(2)洞穴假相;(3)市场假相;(4)剧场假相,针对宗教神学,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但是没有揭露经院哲学的社会根源,把假相看成人类本性固有的。 (三)经验归纳法 培根称之为“获得知识的新工具”,实际是三表法、存在表、差异表、比较表,分为收集材料、整理材料、排斥三步。为近代科学归纳法奠定基础,但是没有弄清归纳演绎的辩证关系。 二、霍布斯(1588—1679) (一)机械唯物主义体系 (1)把培根的唯物主义系统化,认为广延是决定物体的根本特性;有两类物体:自然和国家、国家是人类意志和契约的产物。消除培根的有神论偏见,主张神不存在,但保留宗教是必要的。 (2)同时把培根唯物主义片面化,把物质的多样性归结为广延性,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把一切归结为数学、力学,具有典型的机械论的性质。 (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 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认为认识起源于感觉。感觉不是对外物的反映,只是区别事物的符号。因此认为共相、概念只是名词,是“符号的符号”,推理就是名字、符号的增加或减少的计算活动。认识论具有符号论、唯中论和机械主义的特点。 (三)社会政治理论 人生两种生活状态:1)自然状态下,人对人像狼一样;2)为了自我保存,人们相互订立契约,进入社会状态。国家形成,主张国家主权,实质是论证君主政体至高无上。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用人的眼光观察国家,提出国家是人造狐体有反对封建的意义;但属于唯心史观,其资产阶级专制理论是反人民的。 三、洛克(1632—1704) (一)政治学说 反对君权神授论,用社会契约论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作论证。反对封建神学,但肯定神的存在,认为神是宇宙的始因。 (二)唯物主义经验论 (1)认为心灵如白板,认识开始于经验,经验包括外部经验和内省经验。批判天赋观念论,断言普遍原则,公理都是后天获得。 (2)事物的性质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探讨了观念和外物的关系。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直观反映论。 (3)在关于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的学说中探讨认识的发展、深化问题。但是洛克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质的飞跃,认为实在本质不可知,暴露经验主义的局限性。 (4)知识分为三个等级:直觉的知识,证明的知识、感觉的知识,真理标准在于观念与事物相符合。认为知识不能超过观念的范围,是狭隘的经验论和不可知论。 阅读书目: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339—361页(培根),382—401页(霍布斯),447—466页(洛克)。 思考题: 1、培根的归纳法 2、霍布斯的机械唯物主义体系 3、洛克的经验论 第二节 欧洲大陆的唯理论 一、法国的笛卡尔(1596—1650) (一)形而上学与二元论世界观 批判经院哲学,提出普遍怀疑的原则。通过怀疑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认为“我”这个精神实体的存在是一切知识的基石,进一步演绎出“上帝”和“物体”,建立起二元论,借着上帝的权威来保证物质世界的存在。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包含着唯物主义因素。 (二)物理学的唯物主义 物质是唯一实体,广延性是其主要属性,机械运动是运动的唯一形式。物质是无限的;坚持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天地都是同种物质构成;宇宙是一个根据自身规律逐渐发展起来的。创立了动量守恒定律和解析几何,显示辩证法思想。 (三)唯心主义唯理论 (1)否定感性认识,夸大其局限性,抬高理性的作用。认为在理性看来凡是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真的观念,而理性直觉和演绎推理是获得真知的唯一道路。 (2)主张天赋观念论,认为人类理性中存在着一些与生俱来的观念,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具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性质。 (四)对笛卡尔哲学的批判 (1)伽桑狄(1592—1655),从唯物主义立场批判笛卡尔的唯心论。坚持感觉主义,反对天赋观念说;坚持世界的物质性、自动说。 (2)马勒伯朗士(1638—1715),从笛卡尔出发走上宗教哲学道路,主张信仰和真理的一致,宣传一种偶因论。 二、荷兰的斯宾诺莎(1632—1677) (一)伦理思想 提倡功利主义伦理学,反对神学禁欲主义。认为人受因果必然性制约具有激情或情欲,但是人有理性,能够控制并调节情欲。阐发重要的辩证法命题: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仅仅从个人行为道德方面,把自由局限在理性范围内。 (二)实体、属性和样式的学说 (1)实体是不依赖于他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实体是唯一的、无限的、永恒的,是自因。实体就是自然,实体学说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打击了宗教神学。 (2)属性是构成实体本质的东西。实体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但能被人认识的只有:思维和广延,是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企图克服笛卡尔二元论,但仍有心物平行论的性质。 (3)样式是实体的特殊表现即个别事物,不能离开实体而独立存在。实体是无限的,样式是有限的;实体是静止的,样式是运动的,实体与样式是因果关系、派生关系。 斯宾诺莎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成分,总的倾向是形而上学的。 (三)唯物主义唯理论的认识论 把知识分为三类:感性知识、理性知识、直觉知识、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夸大理性的作用,真理的标准是观念的清楚明白,体现其唯心主义。把自然作为认识对象,力求认识和自然相一致,真观念就是它和它的对象相符合,表明唯物主义倾向。 三、德国的莱布尼茨(1646—1716) (一)客观单子论 (1)单子是组成具体事物的单纯实体,是客观实在的;单子没有广延,不可分;单子具有能动性,具有欲求、知觉。 (2)单子是封闭的独立的系统,上帝创造了单子及安排了单子的发展历程,这就是“预定和谐说”,实质是先验论思想。 (3)单子论通过唯心主义方式表达了物质的质的多样性、物质自动和物质不断变化、必然和偶然等辩证法思想。 (二)唯心主义唯理论 反对洛克的经验论,主张天赋观念说,认为感觉经验只能提供具体事物的知识,而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只能来自理性;认为有两种真理: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推理。把经验知识当作真理,表明对经验主义的让步,割裂了理性和感性,演绎和归纳、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阅读书目: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361—382页(笛卡尔),402—447(斯宾诺莎),476—501(莱布尼茨)。 思考题: 1、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原理 2、斯宾诺莎的实体、属性与样式的学说 3、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第三节 十八世纪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 一、贝克莱(1684—1753)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一)批判唯物主义的物质学说,说物质是一种抽象观念;歪曲洛克的第二性质学说,断定物质是不存在的。肯定认识开始于感觉观念,但认为观念只存在于心中,“僵死”的物质不能成为能动的观念的原因。 (二)提出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的三个命题:1)物是观念的集合;2)存在就是被感知;3)对象和感觉原是一个东西。冒充实在论。 (三)调和科学和宗教的矛盾,认为观念之间的关系即自然法则是上帝的意志建立的,科学的对象不是物质世界的规律性,而是自然法则,把科学划入了神学。 二、休谟(1711—1776)不可知论 (一)认为知觉(印象和观念)是知识的对象,也是知识的范围、知觉产生的原因不可知,知觉也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本体论上既反对物质实体的存在,也反对“自我”、“上帝”等精神实体的存在,坚持不可知主义。 (二)知识分为两类:关于观念的关系的知识和关于实际事情的知识。极为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实在性和因果规律的可知性,认为因果观念是主观心理习惯的联想。反对神学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果观。 (三)休谟的不可知论在当时是一种非宗教的思想形式;认为从理论上不能证明神的存在。用经验论论证了宗教的起源,揭露和批判宗教的社会作用,把宗教的产生看成是历史现象,主张建立真正的宗教即哲学和理性的宗教。 阅读书目: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代绪论和第三章第三节。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502—53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思考题: 1、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2、休谟哲学的因果观。
诡辩学,唯实论,犬儒派,不可知论,分别是什么意思?(浅显易懂地回答,举例子最好)
1、诡辩学:指为明显的谬误或与公认的合理观念相对立的谬论提供论据的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断。诡辩所使用的论证手法称作诡辩术。诡辩论思想方法的实质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研究和批判诡辩论是在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坚持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白马非马论”。 2、唯实论:否认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认为一般、共相是先于个别事物并派生出个别事物的实体.只有它们才是在意识之外的客现实在。例如:“先有苹果这个名称,然后才有具体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苹果”。 3、犬儒派:人们的苦痛分两种,一种源自物质,另外一种是精神。而实际上精神上的幸福快乐才是真的的快乐满足。并且认为人类社会不公产生的本身不是阶级,而是家庭。即子女与父母关系的确立,丈夫和妻子对对方的唯一认同,家庭,子女,配偶的相对性是一切贪婪的根源,导致了社会的不公。 4、不可知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人无法认识客观规律。满意我的回答吗?那就给个采纳吧
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吗
不是。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个别的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世界上有两个著名的不可知论者,一个是德国的康德,一个是英国的休谟,他们在认识论上是不可知论者,在本体论上都是唯心主义者。
不可知论与可知论的相关性是什么?
它与可知论相对,是一种哲学的认识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客观规律,排除社会实践的作用,可世界是客观统一的,未经实践即进行先验判断即自我否定。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agnosticism)英语中agnostic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a(没有)和gnosis(认识),这是最早在1869年由英国的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创造的,用于描述他的哲学。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宗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宗教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和物质是可知的,唯心论认为世界和物质是不可知的。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一般说来,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者.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归根到底是自然界的产物,它同自然界的本性是一致的,因而它能够认识外部自然界.彻底的唯心主义认为,外部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所以精神和思维等自然可以认识自己的产物--自然界.所以,主张不可知论的一般只有怀疑论者和二元论者,并不是说所有的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但不可知论者都是唯心主义者.
评述康德的不可知论。
康德把世界分成可知的和不可知的两部分。此岸——指可认识的部分,即事物的“现象”彼岸——指不可认识的部分,即超越人们的认识界限而独立存在的“自在之物”。“自在之物”是在人的感观以外客观存在着的,它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产生感觉,但这种感觉是有限的。其根源于,“自在之物”与“现象”即“此岸”与“彼岸”之间有着一条原则上的界限,是人类认识无法逾越的鸿沟。人们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而不能透过现象去认识“自在之物”本身。一句话,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康德可以说是一个可知的不可知论者,或者说,是一个不可知的可知论者。其原因在于,康德既肯定了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必然真理性,但是又在现象世界之外设立了一个永不可能被认识的自在世界——“物自体”。现象世界是物自体在人类理性中所呈现出的样子,但是由于人类心灵先天框架和范式的影响,认识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而且永远无法校准。康德的哲学体系,简单的说就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大致分别对应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而他的判断力批判,除了美学专业,一般的哲学专业对其触及较少。康德有一句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越经常越持久的加以思索,它们就越使心灵充满有与日俱增的敬畏和景仰: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这句话读来让人感觉甚为心潮澎湃,而且也屡屡被作为试题要求加以论述。事实上,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分别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研究对象。当然头顶的星空在这里并不仅仅是指天文学,而是整个宇宙自然。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将世界物质化的结果,必然就是机械化。康德所处的年代,已经是牛顿体系的统治时期,牛顿已经将世界严格规定在三大定律之内,而霍布斯的哲学也将人纳入了这个体系: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也被机械化了,人的自由被严格的定律取消了。而另一方面,怀疑论者休谟又否定了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将知识引向了人的纯粹联想。所以康德要做的,就是既肯定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又要遏止自然科学控制人的自由。康德肯定自然科学的论述,完全是以休谟为出发点的,或者说,完全是为了解决休谟问题的。首先,在人类认识方面,康德在休谟的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之外,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分类:先天综合判断。在休谟看来,命题只能分为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而且分析命题是依靠逻辑推理得出的,所以是先天的,综合命题是依靠经验证明的,所以是后天的。但是康德提出,很多命题是综合命题,但是却又是依靠先天的逻辑分析得出的:比如一个数学命题,3+5=8,无论怎样分析3和5两个数字,都无法得出8这个概念;还有一些基本的物理命题:比如物体都有重力,这也是一个依靠逻辑分析的综合命题。所以,有一些依靠逻辑分析的必然正确的综合命题,康德将它称为“先天综合判断”。而康德之所以要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是因为先天综合判断打破了休谟的综合命题只具有或然性的理论,从而为数学、自然科学等综合命题的必然性提供了基础。在康德看来,要摆脱之前哲学体系的局限彻底解决认识问题,就要彻底摆脱传统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心灵应该符合世界——无论是唯物论的感性世界还是唯心论的理性世界。取而代之的,康德试图假定世界应该符合心灵。这个认识论上的革命,康德称之为哲学的哥白尼革命。假定世界应该符合心灵的意思是,心灵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总是给外部世界带去自己的认识范式,总是通过自身认识外部世界的方法来理解世界。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可以说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此在认识论领域,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心灵对认识对象的作用,也正是从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开始,辩证法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那么,心灵在认识世界的时候,给世界带去的认识范式是什么呢?康德认为,这个认识范式,就是心灵的直观形式。具体来说,就是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就像两个透镜,心灵总是通过这两个透镜来认识世界。因为数学(包括几何学)都建基于空间的概念,所以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先天性,数学的真理性就是必然的。而正是由于心灵的直观形式的原因,我们认识到的世界总是受到影响的,是一个非本真的世界,所以就有了现象世界和自在世界之分。物自体向我们展现它,但是我们的总是受到自身心灵的影响而无法完全认识它。康德的认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休谟问题的,通过先天的时间和空间,康德证明了数学的必然性——然而数学的必然性是休谟也承认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证明自然科学的必然性。而要证明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就要证明三大概念:自我、宇宙、上帝。当然上帝这个概念是多余的,但是在自然科学尚不发达的康德年代,上帝仍然是作为宇宙存在的原因而被论述的。首先,自我何以可能?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就已经将经验统一在心灵的认识中,而我们经验的统一就说明了自我的统一,证明了自我的存在。其次,宇宙何以可能?我们的心灵通过形成世界理念,产生出经验中的全部事件的一个综合,这就是宇宙。最后,上帝何以可能?我们的心灵通过形成上帝理念,产生世界中所有联系的原则,作为宇宙序列唯一充足理由的存在者,这就是上帝。正是由于自我、宇宙、上帝的统一性,所以因果联系、自然科学都是必然的。而我们的心灵在认识世界的时候,给世界带去了12个先天的范畴,我们的经验世界被范畴综合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自然界,而范畴加诸其上的法则,就是自然规律。这,就是“人为自然立法”。当自然科学的必然性确立以后,人是不是也被机械化了呢?在康德看来,不是这样。康德认为,人在他人眼中,作为一个现象的人时,是服从自然规律的,但是人在作为自我的时候,是一个自在的自我,是不服从自然规律的。这样,他很好的解决了自然科学和人的自由的对立问题。但是,既然自我是一个自在的自我,那么善和恶又应当如何区分呢?于是康德提出了善良意志和绝对命令。善良意志本身就是善,是绝对的善;而绝对命令是一个没有任何条件的命令句,它只告诉你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它的目的就是它自身。康德的上帝是作为世界统一的心灵理念和出现的,所以上帝的存在是不可知的,而人作为一个自在之物,是否具有自由的属性,我们也是不可知的。所以,为了善能够可能,还需要三个道德公设:1.自由:如果人不是自由的,那么他就没有理由为他的选择负责2.不朽:至善是很难达到的,所以人们必须相信即使今生的努力不够,在死后灵魂也可继续努力达到至善的目标3.上帝:人们必须相信有一个惩恶扬善的上帝,他总是会对人们的努力做出奖赏。
不可知论算不算无神论
不可知论当然不是无神论,用美国大选举例来说,无神论和有神论相当于投票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不可知论是不参与投票的其他吃瓜群众,只是现在有些人把不可知论算作无神论者,另一种形容方式来说的话,有神论者信仰某种宗教,无神论者信仰反对有神论宗教的宗教,不可知论无信仰
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
一元论: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本原的哲学学说,凡肯定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的,属唯物主义一元论;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精神的,属唯心主义一元论;凡认为物质或精神统一为另一实在者,是其性质的不同表现,属中性一元论. 二元论把世界本源归结为两种互不干涉的本源的哲学学说.人类哲学史上持有这种学说的人很少,最著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但一般哲学史研究还是把柏拉图放在唯心主义范畴研究)和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至少不完全能)认识这个世界,这是很多科学家,无神论者的哲学观.比如当代的比尔盖茨和巴菲特都是不可知论者,一般中国大陆哲学研究者将不可知论视作唯心主义认识论来批判.但实际上“不可知论”的合理性谁也不能否认,由于器官结构和其它认识局限性,人类在很多问题注定是无知的.因此不可知论者一般都否认“先知先觉”的存在(当然中国人对此有抵触情绪),是近代自然权利论的重要哲学依据,为人类思想进步的贡献不可估量.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1、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能认识和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认为现实世界是可知的。而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认识论。2、不可知论 与“可知论”相对。一种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以彻底认识的哲学学说。不可知论怀疑、限制或者完全否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3、可知论认为世界时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们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4、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就是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的。一切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他们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可知论是一条正确的世界观。)5、支持可知论的主要是唯物主义者和主观唯心主义者,但两者又有质的区别。唯物主义者持可知论主要是基于“一切皆有规律”和“物质不以意识为转移”两个理论归结出来的。而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自己的意识,在自己的意识范围内,世界当然是可知的。这实际上是不承认有未知世界。扩展资料:1、对于可知论,还要纠正另外一种错误的说法:“世界上只有没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事物”,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本文开头引用的说法虽错误地理解了可知论,但其论述本身却很正确。既然世界是无限的,又是无限发展的,而人的认知却总是有限的,实际上,唯物主义者在强调可知论的同时,并不否认未知世界的存在,由于两者则世界不可能既可知又不可知,这个说法应该该修改成:“世界上只有没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2、不可知论在当代哲学中也得到某种响应。不可知论反对先验真理论,强调必须依赖实证经验才能获得客观有效性的知识,强调必须关注当下现实的存在状态才能获得知识。这些思想对当代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不可知论限定人类理智能力活动的界限,暗示应当以不同于自然科学方法的方法研究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这对当代人文主义哲学的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可知论、百度百科-不可知论
急求:“除庸俗的唯物主义外所有的唯物主义都主张可知论,所有的的唯心主义都主张不可知论”的详细答案
可知论是主张世界可以被认识的哲学学说,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可知论既有唯物主义可知论,也有唯心主义可知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有着根本的区别。不可知论 与“可知论”相对。一种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以彻底认识的哲学学说。不可知论怀疑、限制或者完全否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鼓吹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宣扬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宣扬不可知论,借以反对唯物主义。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把握到感觉以外的东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在无神论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批判过机械论和独断论,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从而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 其典型代表人物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休谟断言人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在感觉之外是否还有客观事物存在,这是不可知的。康德虽然承认外部世界的存在,承认人的感觉是外部世界引起的,但是他把客观世界看作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认为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 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它把感觉看成是隔绝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屏障。至今不可知论学说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还有很大影响。尽管不可知论一般都回避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企图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凌驾于两大派别之上。但是,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唯一的东西,不仅怀疑人的认识的正确性,而且怀疑事物本身的存在。这实质上是以特殊的方式唯心地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恩格斯指出,对不可知论及其他哲学怪论的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人类实践的成功,充分证明人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尚未认识之物将不断转化为已被认识之物。 在做题时,牢记一点即可: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和一部分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那么遇到此类题目就可以解决了。
哲学里的“不可知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不可知论(或称不可知主义)是一种认为某些断言,特别是宗教上的断言,例如是否有来世、上帝或者天国是否存在等形而上学的断言,是不为人知的或者根本无法知道的想法或理论。英语中agnostic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a(没有)和gnosis(认识),是最早在1869年由英国的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创造的,用于描述他的哲学。不可知论者不相信宗教中的神和其他一些宗教概念的存在。他们认为完全的和确定的知识是不可能得到的,或者可能得到确定的知识,但是他们个人是无能为力的。不可知论中,包含着宗教怀疑主义。因为不可知论者不像无神论者一样否认神的存在,因此与其不同。他们通常被算作非宗教的、世俗的。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是如何形成的?
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一切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他们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它是指世界上一切客观体都可以接受科学研究,都可以被人认识的世界观。与之相对的是不可知论。很多初学哲学的人没把这个定义搞明白,比如前几天,就有人在知道上提问:“既然宇宙是无限的,又是无限发展的,而人类总有灭亡之时,因此人类不可能彻底认清宇宙。显然,可知论是错误的。”这就是错误地理解和应用了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一切客观体都具有可知性,而不是认为人能够遍知宇宙物质分布状态、运动趋势和运动规律。它强调的是认识的客体,而不是的认识主体和认识过程。在古代,人类的认知能力非常低下,因此不能正确认识“天狗吃月”,这并不表示天狗吃月不具可知性,它一直是可以以被认识的。物质具有可知性,就好比金属具有导电性,当外加电压为一百万伏特的时候,金属中电流通过,当外加电压为零伏特时,金属中没有电流,但无论有无外加电压,它都是具有导电性的。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鼓吹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宣扬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宣扬不可知论,借以反对唯物主义。参考资料:可知论 http://baike.baidu.com/view/239381.htm不可知论:http://baike.baidu.com/view/27172.htm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在哪里?
不能这么简单的归类,你的说法是错的。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他们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支持可知论的主要是唯物主义者和主观唯心主义者,但两者又有质的区别。唯物主义者持可知论主要是基于“一切皆有规律”和“物质不以意识为转移”两个理论归结出来的。而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自己的意识,在自己的意识范围内,世界当然是可知的。这实际上是不承认有未知世界。客观唯心主义者就比较强调不可知,你到百度上提关于“上帝”的问题,客观唯心主义者无法回答,于是说这是超物质世界之事,不是人的科学能够解释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上帝是灵异,没有规律可言,或者说上帝是全能的,可以超越自然规律,所以,不能被认识。不可知论往往和神秘主义、有神论联系在一起。
如何反驳不可知论?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回答(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看法,将哲学划分为两个派别,即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一、什么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 因为实践的成功能证明认识的正确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反驳可知论: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如果只有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完全等同,才叫认识了对象的话,那我们说,人类不可能彻底认识客观事物。如果我们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就应当承认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是正确的
请问:马克思是可知论者还是不可知论者?谢谢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一切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他们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支持可知论的主要是唯物主义者和主观唯心主义者,但两者又有质的区别。唯物主义者持可知论主要是基于“一切皆有规律”和“物质不以意识为转移”两个理论归结出来的。而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自己的意识,在自己的意识范围内,世界当然是可知的。这实际上是不承认有未知世界。客观唯心主义者就比较强调不可知,你到百度上提关于“上帝”的问题,客观唯心主义者无法回答,于是说这是超物质世界之事,不是人的科学能够解释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上帝是灵异,没有规律可言,或者说上帝是全能的,可以超越自然规律,所以,不能被认识。不可知论往往和神秘主义、有神论联系在一起。
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论述正确的是:
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论述正确的是: A.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者B.唯心主义者中也有可知论者C.一切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D.不是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正确答案:AB
所有的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吗
不是。①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②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③个别的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世界上有两个著名的不可知论者,一个是德国的康德,一个是英国的休谟,他们在认识论上是不可知论者,在本体论上都是唯心主义者。因此,不可知论属于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吗
不可知论属于“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恩格斯语)。 不可知论(agnosticism)英语中agnostic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a(没有)和gnosis(认识),这是最早在1869年由英国的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创造的,用于描述他的哲学。 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宗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宗教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 不可知论的提出者托马斯·亨利·赫胥黎 。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 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指出: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宗教)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康德。他对物自体的存在予以肯定,又指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宗教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指出: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不可知论流派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予以否定,高举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高举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高举不可知论,借以对唯物主义进行批判。
不可知论的实质为什么是唯心主义?
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不可知论”一词是英国生物学家、休谟主义者T.H.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的。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鼓吹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宣扬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宣扬不可知论,借以反对唯物主义。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把握到感觉以外的东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在无神论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批判过机械论和独断论,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从而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 恩格斯似乎感到,费尽心机去证明上帝不存在不仅没有什么意思,而且是浪费时间(参考《反杜林论》第1编,第四章)。对于他和马克思来说,宗教除了是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现象外,只不过是一种愚昧之谈。对问题不置可否,或者承认上帝只是一种不可证明的可能性的不可知论的态度,看来是不足引起他们认真对待的。他们把基督教改革运动看作是“革命”的运动,因为它表现了新阶级对封建制度的挑战。而且从长远来看,由于旧教会的被推翻为知识阶层的逐步世俗化开辟了道路,宗教也就越来越被看作纯粹是私人的事情。 马克思在1854年中写的一篇关于《宗教权力的衰落》的文章中指出,自从宗教改革运动以来,知识分子“分别地开始解除各种宗教信仰对自己的束缚”;在法国和各新教国家中,哲学在18 世纪取得支配地位。在马克思的眼里,自然神论跟不可知论十分相似,它们都是一种抛弃旧教条的便宜方式。带来重大而肤浅变动的法国革命使上层阶级感到震惊,它们同在1848年的动乱中复活的各教派结成公开的联盟;但这在当时就已不足为虑了,政府承认基督教会的权威,这样做只不过是更为方便而已。马克思用1854年爆发的克里木战争为例描绘了这种情况,由于英国和法国站在土耳其一边,新教和天主教的教士不得不为异教徒战胜基督教同伴而祈祷,他认为这将迫使教士在将来更成为政治家的工具。 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在19世纪中叶移居英国的有教养的外国人,对于他们所看到的中等阶级对宗教着迷的现象感到惊讶;但是当时世界各国的影响已经来到,从而产生了一种被他叫做“开化”的效果。像坦尼森和阿尔诺德这样的诗人以悲伤语调描绘信仰衰败,却以一种喜剧的光芒激发了恩格斯。恩格斯在1892年写到:不可知论几乎受到同英国国教会一样的尊敬,比救世主的地位高得多;用朗卡郡的一个富于表现的字眼来说,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86页)。恩格斯接着论述了不可知论对事物或因果关系真实性不确知的哲学意义。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沿着这种思路运用这个术语的,特别是列宁在1908年跟经验批判主义进行论战时,极力论证马赫及其实证论学派的新奇观念只不过是从被恩格斯批判为有害的不可知论的休谟的老观念中派生出来的。在列宁看来,既承认我们的感觉有一个物质的来源,但又把它们能否给予我们关于物质世界的正确信息看作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只是玩弄字眼而已。
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吗
一般说来,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者。 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归根到底是自然界的产物,它同自然界的本性是一致的,因而它能够认识外部自然界。 彻底的唯心主义认为,外部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所以精神和思维等自然可以认识自己的产物--自然界。 所以,主张不可知论的一般只有怀疑论者和二元论者,并不是说所有的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但不可知论者都是唯心主义者。
不可知论的实质为什么是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不可知论没有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运动和变化的辨证本性,因而是唯心主义;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不等同于思维不能决定存在,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仍然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比如,人们对鬼神的反映,其根源仍然来自于现实的物质世界,因此,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仍然属于唯物主义范畴,只不过是意识对与物质的扭曲反映,思维不能决定存在属于唯物主义,因为唯物主义应该是物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思维决定存在才属于唯心主义。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最大的区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可知论是指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其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其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扩展资料:唯物主义,即唯物派,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投影和反映。它是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而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其它生命意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可知论百度百科-不可知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什么区分?
不能这么简单的归类,你的说法是错的。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他们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支持可知论的主要是唯物主义者和主观唯心主义者,但两者又有质的区别。唯物主义者持可知论主要是基于“一切皆有规律”和“物质不以意识为转移”两个理论归结出来的。而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自己的意识,在自己的意识范围内,世界当然是可知的。这实际上是不承认有未知世界。客观唯心主义者就比较强调不可知,你到百度上提关于“上帝”的问题,客观唯心主义者无法回答,于是说这是超物质世界之事,不是人的科学能够解释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上帝是灵异,没有规律可言,或者说上帝是全能的,可以超越自然规律,所以,不能被认识。不可知论往往和神秘主义、有神论联系在一起。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是如何形成的?
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一切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他们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它是指世界上一切客观体都可以接受科学研究,都可以被人认识的世界观.与之相对的是不可知论.很多初学哲学的人没把这个定义搞明白,比如前几天,就有人在知道上提问:“既然宇宙是无限的,又是无限发展的,而人类总有灭亡之时,因此人类不可能彻底认清宇宙.显然,可知论是错误的.”这就是错误地理解和应用了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一切客观体都具有可知性,而不是认为人能够遍知宇宙物质分布状态、运动趋势和运动规律.它强调的是认识的客体,而不是的认识主体和认识过程.在古代,人类的认知能力非常低下,因此不能正确认识“天狗吃月”,这并不表示天狗吃月不具可知性,它一直是可以以被认识的.物质具有可知性,就好比金属具有导电性,当外加电压为一百万伏特的时候,金属中电流通过,当外加电压为零伏特时,金属中没有电流,但无论有无外加电压,它都是具有导电性的.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鼓吹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宣扬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宣扬不可知论,借以反对唯物主义.
如何辨析“凡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辨析”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世界的本原问题,或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则是以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而划分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不同。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因此,唯物主义都承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当然是错误的 ,但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的思想能够认识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因而也是可知论。只有少部分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不可知或思维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家,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
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哪个正确
可知论是主张世界可以被认识的哲学学说,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可知论既有唯物主义可知论,也有唯心主义可知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有着根本的区别。 不可知论 与“可知论”相对。一种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以彻底认识的哲学学说。不可知论怀疑、限制或者完全否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鼓吹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宣扬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宣扬不可知论,借以反对唯物主义。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把握到感觉以外的东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在无神论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批判过机械论和独断论,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从而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 其典型代表人物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休谟断言人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在感觉之外是否还有客观事物存在,这是不可知的。康德虽然承认外部世界的存在,承认人的感觉是外部世界引起的,但是他把客观世界看作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认为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 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它把感觉看成是隔绝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屏障。至今不可知论学说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还有很大影响。尽管不可知论一般都回避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企图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凌驾于两大派别之上。但是,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唯一的东西,不仅怀疑人的认识的正确性,而且怀疑事物本身的存在。这实质上是以特殊的方式唯心地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恩格斯指出,对不可知论及其他哲学怪论的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人类实践的成功,充分证明人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尚未认识之物将不断转化为已被认识之物。 在做题时,牢记一点即可: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和一部分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望采纳谢谢
不可知论的实质为什么是唯心主义?
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不可知论”一词是英国生物学家、休谟主义者T.H.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的。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鼓吹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宣扬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宣扬不可知论,借以反对唯物主义。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把握到感觉以外的东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在无神论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批判过机械论和独断论,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从而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 恩格斯似乎感到,费尽心机去证明上帝不存在不仅没有什么意思,而且是浪费时间(参考《反杜林论》第1编,第四章)。对于他和马克思来说,宗教除了是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现象外,只不过是一种愚昧之谈。对问题不置可否,或者承认上帝只是一种不可证明的可能性的不可知论的态度,看来是不足引起他们认真对待的。他们把基督教改革运动看作是“革命”的运动,因为它表现了新阶级对封建制度的挑战。而且从长远来看,由于旧教会的被推翻为知识阶层的逐步世俗化开辟了道路,宗教也就越来越被看作纯粹是私人的事情。 马克思在1854年中写的一篇关于《宗教权力的衰落》的文章中指出,自从宗教改革运动以来,知识分子“分别地开始解除各种宗教信仰对自己的束缚”;在法国和各新教国家中,哲学在18 世纪取得支配地位。在马克思的眼里,自然神论跟不可知论十分相似,它们都是一种抛弃旧教条的便宜方式。带来重大而肤浅变动的法国革命使上层阶级感到震惊,它们同在1848年的动乱中复活的各教派结成公开的联盟;但这在当时就已不足为虑了,政府承认基督教会的权威,这样做只不过是更为方便而已。马克思用1854年爆发的克里木战争为例描绘了这种情况,由于英国和法国站在土耳其一边,新教和天主教的教士不得不为异教徒战胜基督教同伴而祈祷,他认为这将迫使教士在将来更成为政治家的工具。 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在19世纪中叶移居英国的有教养的外国人,对于他们所看到的中等阶级对宗教着迷的现象感到惊讶;但是当时世界各国的影响已经来到,从而产生了一种被他叫做“开化”的效果。像坦尼森和阿尔诺德这样的诗人以悲伤语调描绘信仰衰败,却以一种喜剧的光芒激发了恩格斯。恩格斯在1892年写到:不可知论几乎受到同英国国教会一样的尊敬,比救世主的地位高得多;用朗卡郡的一个富于表现的字眼来说,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86页)。恩格斯接着论述了不可知论对事物或因果关系真实性不确知的哲学意义。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沿着这种思路运用这个术语的,特别是列宁在1908年跟经验批判主义进行论战时,极力论证马赫及其实证论学派的新奇观念只不过是从被恩格斯批判为有害的不可知论的休谟的老观念中派生出来的。在列宁看来,既承认我们的感觉有一个物质的来源,但又把它们能否给予我们关于物质世界的正确信息看作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只是玩弄字眼而已。
不可知论的简介
不可知论(agnosticism)英语中agnostic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a(没有)和gnosis(认识),这是最早在1869年由英国的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创造的,用于描述他的哲学。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宗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宗教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指出: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宗教)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康德。他对物自体的存在予以肯定,又指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宗教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指出: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不可知论派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予以否定,高举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高举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高举不可知论,借以对唯物主义进行批判。 感觉是意识内外的屏障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经在哲学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对机械论和独断论进行了批判,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不可知论指出感觉是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是与辩证唯物主义相左的。辩证唯物主义指出: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恩格斯似乎感到,费尽心机去证明宗教不存在不仅没有什么意思,而且是浪费时间(参考《反杜林论》第1编,第四章)。对于他和马克思来说,宗教除了是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现象外,只不过是一种愚昧之谈。对问题不置可否,或者承认只宗教是一种不可证明的可能性的不可知论的态度,看来是不足引起他们认真对待的。他们把宗教改革运动看作是“革命”的运动,因为它表现了新阶级对封建制度的挑战。而且从长远来看,由于旧教会的被推翻为知识阶层的逐步世俗化开辟了道路,宗教也就越来越被看作纯粹是私人的事情。
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冲突吗
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冲突吗?很简单,肯定不冲突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怎么会冲突呢。我认为无神论者与不可知论者是相对的,而无神论者来源于希腊语,早期意思:“不信神的”逐渐转化成为“与神断绝关系”或“否认神的存在”。而不可知论者是指认为世界不可知、不可认识的人,而“不可知论者”指的是怀疑神的存在的人,故我最初把它译成“怀疑论者”。后又有人指 出“怀疑论者”在哲学上另有所指,现改译成“疑神论者”,与“有神论者”、“ 无神论者”相对。但又相辅相成的。不可知论者认为我们不可能知道基督教和其它宗教所关心的诸如上帝以及来世这类问题的真相。即使并非完全不可能知道,至少在目前不可能。而我认为不可知论哲学体现的精神是一种怀疑精神。在哲学史上,怀疑精神表征着不畏强权,不屈从于权威,敢于向传统理论尤其是具有独断性、专制主义倾向的理论挑战的一种批判精神和大无畏的勇气。它是通过对现有哲学理论的批判、审查、发难,寻找传统理论的内在冲突,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另一种思路,从而给后继哲学理论提供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无神论者我认为是一种形而上学有具体科学依据,却不像不可知论者考得是想象,没有依据,之所以然的。所以我认为二者是属于两个对立面,不需要也没有必要进行比较,是尊重每个人心中的信仰,不互相诋毁是最起码的尊重。
不可知论者是指什么 什么是不可知论者
1、它与可知论相对,是一种哲学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2、不可知论(agnosticism)英语中agnostic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a(没有)和gnosis(认识),这是最早在1869年由英国的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创造的,用于描述他的哲学。 3、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宗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宗教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4、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
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
C. 康德E.休谟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不可知论”一词是英国生物学家、休谟主义者T.H.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的。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鼓吹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宣扬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宣扬不可知论,借以反对唯物主义。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把握到感觉以外的东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在无神论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批判过机械论和独断论,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从而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者是怎么回事?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回答(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看法,将哲学划分为两个派别,即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在哲学上,他们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任然在寻求如何证实它们的东西,我们假定其中一种观念为正确,那么怎样验证是否正确才是问题的关键。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什么是不可知论者
不可知论者是认为人类不能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哲学家(或普通人)。不可知论者同可知论者相对立。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者)和不可知论(者)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就是唯物主义(者);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者)。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是精神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者)和不可知论(者)的根本标准。凡是认为人们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就是可知论(者);凡是认为人们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或不能彻底认识现实世界的,就是不可知论(者)。它与可知论相对,是一种哲学的认识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客观规律,排除社会实践的作用,可世界是客观统一的,未经实践即进行先验判断即自我否定。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扩展资料: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指出:他们的不可知论是“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不可知论流派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予以否定,高举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高举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高举不可知论,借以对唯物主义进行批判。感觉是意识内外的屏障,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经在哲学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对机械论和独断论进行了批判,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不可知论指出感觉是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是与辩证唯物主义相左的。辩证唯物主义指出: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恩格斯似乎感到,费尽心机去证明宗教不存在不仅没有什么意思,而且是浪费时间。对于他和马克思来说,宗教除了是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现象外,只不过是一种愚昧之谈。对问题不置可否,或者承认只宗教是一种不可证明的可能性的不可知论的态度,看来是不足引起他们认真对待的。他们把宗教改革运动看作是“革命”的运动,因为它表现了新阶级对封建制度的挑战。而且从长远来看,由于旧教会的被推翻为知识阶层的逐步世俗化开辟了道路,宗教也就越来越被看作纯粹是私人的事情。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代表人物
不可知论代表人物:马斯·亨利·赫胥黎,不可知论(agnosticism)英语中agnostic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a(没有)和gnosis(认识),这是最早在1869年由英国的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创造的,用于描述他的哲学。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宗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宗教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扩展资料它与可知论相对,是一种哲学的认识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客观规律,排除社会实践的作用,可世界是客观统一的,未经实践即进行先验判断即自我否定。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不可知论流派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予以否定,高举不可知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者是什么 不可知论者指的是什么意思?
不可知论的定义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不可知论”一词是英国生物学家、休谟主义者T.H.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的.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历史上最伟大的不可知论者都有谁? 一一详细说来.
不可知论(或称不可知主义)是一种认为某些断言,特别是宗教上的断言,例如上帝或者天国是否存在,是不为人知的或者根本无法知道的想法或理论.英语中agnostic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a(没有)和gnosis(认识).在宗教上,不可知论认为:完全的和确定的知识是不可能得到的,或者可能得到确定的知识,但是他个人是无能为力的.不可知论中,包含着宗教怀疑主义. 中国的传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不可知论,儒教为其典型.孔子所言:未知生,焉知死.很典型地说明了东方的这种思想. 著名的不可知论哲学家们有: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查尔斯·达尔文和伯特兰·罗素.有人从大卫·休谟的著作,特别是《自然宗教对话录》认为他是不可知论者.但这一说法还正在争议之中. 不可知论 agnosticism 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不可知论”一词是英国生物学家、休谟主义者T.H.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的.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鼓吹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宣扬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宣扬不可知论,借以反对唯物主义.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把握到感觉以外的东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在无神论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批判过机械论和独断论,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从而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
什么是不可知论者
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什么是不可知论者
不可知论者是认为人类不能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哲学家(或普通人)。不可知论者同可知论者相对立。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者)和不可知论(者)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就是唯物主义(者);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者)。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是精神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者)和不可知论(者)的根本标准。凡是认为人们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就是可知论(者);凡是认为人们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或不能彻底认识现实世界的,就是不可知论(者)。它与可知论相对,是一种哲学的认识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客观规律,排除社会实践的作用,可世界是客观统一的,未经实践即进行先验判断即自我否定。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扩展资料: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指出:他们的不可知论是“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不可知论流派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予以否定,高举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高举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高举不可知论,借以对唯物主义进行批判。感觉是意识内外的屏障,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经在哲学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对机械论和独断论进行了批判,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不可知论指出感觉是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是与辩证唯物主义相左的。辩证唯物主义指出: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恩格斯似乎感到,费尽心机去证明宗教不存在不仅没有什么意思,而且是浪费时间。对于他和马克思来说,宗教除了是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现象外,只不过是一种愚昧之谈。对问题不置可否,或者承认只宗教是一种不可证明的可能性的不可知论的态度,看来是不足引起他们认真对待的。他们把宗教改革运动看作是“革命”的运动,因为它表现了新阶级对封建制度的挑战。而且从长远来看,由于旧教会的被推翻为知识阶层的逐步世俗化开辟了道路,宗教也就越来越被看作纯粹是私人的事情。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可知论
为什么说康德是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
“唯心”这个定义本来就是十分粗糙的,我只能大致告诉你他在研究什么,要说他为啥是唯心的那只能说他不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康德的思想承接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虽然他们两派在“知识如何实现”这个问题上有分歧,但他们都是赞同“认识符合对象”这种基本的观点的。但是康德不认为是这样,康德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本体(你可以去看看“物自体“这个概念)是无法把握的,我们只知道它在逻辑上存在。我们所能接触的只是现象界,本体界那是伦理学内容,而不是认识论的内容(这个不多说了,和你问的没太大关系)。总之本体界是不可知的,于是他认为我们应当换一个角度,即不应该认为是认识符合对象,而应当是对象符合认识。康德认为我们获得知识的方式是用”先天形式“把后天获得的经验组织起来,而不是相反--规范自己的意识去符合客观。
什么叫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是。同一性是指两种事物或多种事物能够共同存在,具有同样的性质。简单点说就是同时存在,思维可以认识存在,存在又可以反映思维,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也就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就是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的。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一切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他们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可知论是一条正确的世界观。)支持可知论的主要是唯物主义者和主观唯心主义者,但两者又有质的区别。唯物主义者持可知论主要是基于“一切皆有规律”和“物质不以意识为转移”两个理论归结出来的。而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自己的意识,在自己的意识范围内,世界当然是可知的。这实际上是不承认有未知世界。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就是否认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这属于不可知论。客观唯心主义者就比较强调不可知,不可知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有什么区别?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最大的区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可知论是指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其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其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扩展资料:唯物主义,即唯物派,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投影和反映。它是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而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其它生命意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可知论百度百科-不可知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区别如何回答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其实是思维和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关系。就是说,可知论相信现在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弄清楚,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上总有弄不明白的东西。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B、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 C、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 答案:B,C,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区别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最大的区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可知论是指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其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其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不可知论者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说事物的不可知,未知,也会导致人们自我揣测,如果自己内心的看法与想法,那个也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是唯心主义的表现了!望采纳
如何看待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不可知论的区别。
在休谟看来,除了感觉之外的一切都是不可靠的,因果律是虚假的,仅仅是人的习惯,是大脑中的主观建构。在对于康德来说,世界是可知的,但我们的知识仅限于世界的现象,关于世界本身(彼岸),则是不可知的。对确定知识的探求一直是西方哲学家的目标,但早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古希腊智者派的著名代表高尔吉亚(约公元前5世纪)就提出了“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即使有物存在而又可知,也不能把这样的知识传授给别人”的著名命题,可以称得上是欧洲哲学史上最早的怀疑主义者、不可知论者了。公元前3世纪皮浪(约公元前360~前270年)的怀疑主义又提出,对任何事物只能认识它所表现出来的现象而不能知道它的本质、真相。所以,不可知论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发展是有历史渊源的,但休谟(1711~1776)与康德(1724~1804)提出的不可知论之所以这么有影响,不只是由于他们建立的完整的理论系统在他们所处时代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他们建立的理论对他们身后西方哲学的发展具有持久和深远的影响。但两者建立的不可知论又有差异,可以说是继承发展的关系,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一、二者不可知论产生的背景任何哲学理论的产生都是对时代的反映,既是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背景,也是哲学理论本身逻辑发展的结果。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什么区别?
区别:1、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能认识和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认为现实世界是可知的。而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认识论。2、不可知论 与“可知论”相对。一种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以彻底认识的哲学学说。不可知论怀疑、限制或者完全否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3、可知论认为世界时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们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4、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就是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的。一切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他们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可知论是一条正确的世界观。)5、支持可知论的主要是唯物主义者和主观唯心主义者,但两者又有质的区别。唯物主义者持可知论主要是基于“一切皆有规律”和“物质不以意识为转移”两个理论归结出来的。而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自己的意识,在自己的意识范围内,世界当然是可知的。这实际上是不承认有未知世界。扩展资料:1、对于可知论,还要纠正另外一种错误的说法:“世界上只有没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事物”,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本文开头引用的说法虽错误地理解了可知论,但其论述本身却很正确。既然世界是无限的,又是无限发展的,而人的认知却总是有限的,实际上,唯物主义者在强调可知论的同时,并不否认未知世界的存在,由于两者则世界不可能既可知又不可知,这个说法应该该修改成:“世界上只有没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2、不可知论在当代哲学中也得到某种响应。不可知论反对先验真理论,强调必须依赖实证经验才能获得客观有效性的知识,强调必须关注当下现实的存在状态才能获得知识。这些思想对当代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不可知论限定人类理智能力活动的界限,暗示应当以不同于自然科学方法的方法研究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这对当代人文主义哲学的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可知论、百度百科-不可知论
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
一元论: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本原的哲学学说,凡肯定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的,属唯物主义一元论;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精神的,属唯心主义一元论;凡认为物质或精神统一为另一实在者,是其性质的不同表现,属中性一元论.二元论把世界本源归结为两种互不干涉的本源的哲学学说。人类哲学史上持有这种学说的人很少,最著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但一般哲学史研究还是把柏拉图放在唯心主义范畴研究)和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至少不完全能)认识这个世界,这是很多科学家,无神论者的哲学观。比如当代的比尔盖茨和巴菲特都是不可知论者,一般中国大陆哲学研究者将不可知论视作唯心主义认识论来批判。但实际上“不可知论”的合理性谁也不能否认,由于器官结构和其它认识局限性,人类在很多问题注定是无知的。因此不可知论者一般都否认“先知先觉”的存在(当然中国人对此有抵触情绪),是近代自然权利论的重要哲学依据,为人类思想进步的贡献不可估量。
唯物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是什么?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最大的区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可知论是指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其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其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扩展资料:唯物主义,即唯物派,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投影和反映。它是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而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其它生命意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可知论百度百科-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吗?
不可知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它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强调个人的意志可以影响别人也会对同样事物持不可知的态度,以下是关于不可知论的一些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不可知论 与“可知论”相对。一种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以彻底认识的哲学学说。不可知论怀疑、限制或者完全否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 其典型代表人物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休谟断言人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在感觉之外是否还有客观事物存在,这是不可知的。康德虽然承认外部世界的存在,承认人的感觉是外部世界引起的,但是他把客观世界看作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认为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 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它把感觉看成是隔绝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屏障。至今不可知论学说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还有很大影响。尽管不可知论一般都回避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企图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凌驾于两大派别之上。但是,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唯一的东西,不仅怀疑人的认识的正确性,而且怀疑事物本身的存在。这实质上是以特殊的方式唯心地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恩格斯指出,对不可知论及其他哲学怪论的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人类实践的成功,充分证明人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尚未认识之物将不断转化为已被认识之物。 -------------------------------------------------------------------------------------------------- 不可知论:是英文Agnosticism的意译。主张除感觉或现象以外,什么也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或本体无法知道的哲学学说。不可知论的思想在古代就已产生。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 不可知论为宗教信仰开拓了地盘。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些流派(如马赫主义,实用主义等)竭力宣扬不可知论,阻止被压迫阶级认识客观真理。不可知论一词有时也用以专指针对宗教教义而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精神实体是否存在无法证明,上帝是否存在、灵魂是否不朽是不可知的。
怎么反驳不可知论,可知论又怎么反驳?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回答(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看法,将哲学划分为两个派别,即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一、什么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 因为实践的成功能证明认识的正确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反驳可知论: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如果只有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完全等同,才叫认识了对象的话,那我们说,人类不可能彻底认识客观事物。如果我们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就应当承认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是正确的
哲学的不可知论
1、哲学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第二方面,精神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认为人们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人们不可能认识现实世界。2、四个派别的内在联系①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②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③个别的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世界上有两个著名的不可知论者,一个是德国的康德,一个是英国的休谟,他们在认识论上是不可知论者,在本体论上都是唯心主义者。因此,不可知论属于唯心主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康德是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
哲学的基本内容哲学的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康德的思想承接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虽然他们两派在“知识如何实现”这个问题上有分歧,但他们都是赞同“认识符合对象”这种基本的观点的.但是康德不认为是这样,康德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本体是无法把握的,我们只知道它在逻辑上存在.我们所能接触的只是现象界,本体界那是伦理学内容,而不是认识论的内容.满意请采纳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可知论的认识态度。可知论就是相信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智慧,通过理智、经验等方式认识世界的一种认识态度。可知论者认为宇宙、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它的本质是可以被揭示的,所有的疑问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答案。不可知论的认识态度。不可知论是一种认为人类无法完全理解宇宙本质和自然的真相的一种认识态度。不可知论者不认为人类能够发现所有的真相和规律,对人类理智和经验的限制感到深深的认识,并选择停止追求了解一切的智慧。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在哲学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也有其特殊的含义。哲学上的可知论是指认为人类对于世界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可以达到某个程度,但未必能够到达全部的真相。而哲学上的不可知论是指认为在本质上,宇宙的真相是无法被掌握的。科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在科学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通常指的是人类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态度。可知论者相信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来研究全宇宙中的各种现象,同时也坚信物质或精神的本质存在;不可知论者则不相信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了解宇宙的全部内容,并认为超出我们能够理解的领域广泛。哑巴说与沉默理论。在哲学上,还有两种特殊的不同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认知态度,即“哑巴说”和“沉默理论”。“哑巴说”认为存在着言语表达无法阐述的尘世意义,因此在特定的情况下哑巴就能找到意义。而“沉默理论”认为世间有一些事情是非亟待解决的,它们需要等到更加发展了的情况下才会显现出其真正的意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划分标准是对于人类思维能否直接得知宇宙或自然本质的认识态度。可知论者相信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揭示天地之间的规律和本质,而不可知论者则认为许多真相是超越我们人类认知范围之外的,无法被直接理解。
如何辨析“凡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辨析”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世界的本原问题,或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则是以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而划分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不同。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因此,唯物主义都承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当然是错误的,但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的思想能够认识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因而也是可知论。只有少部分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不可知或思维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家,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
不可知论者和可知论者的主要理论分歧在于()
不可知论者和可知论者的主要理论分歧在于() A.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B.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C.是否承认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D.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正确答案:B
辨析一切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一般说来,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者.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归根到底是自然界的产物,它同自然界的本性是一致的,因而它能够认识外部自然界.彻底的唯心主义认为,外部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所以精神和思维等自然可以认识自己的产物--自然界.所以,主张不可知论的一般只有怀疑论者和二元论者.
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冲突吗?
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冲突吗?很简单,肯定不冲突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怎么会冲突呢。我认为无神论者与不可知论者是相对的,而无神论者来源于希腊语,早期意思:“不信神的”逐渐转化成为“与神断绝关系”或“否认神的存在”。而不可知论者是指认为世界不可知、不可认识的人,而“不可知论者”指的是怀疑神的存在的人,故我最初把它译成“怀疑论者”。后又有人指 出“怀疑论者”在哲学上另有所指,现改译成“疑神论者”,与“有神论者”、“ 无神论者”相对。但又相辅相成的。不可知论者认为我们不可能知道基督教和其它宗教所关心的诸如上帝以及来世这类问题的真相。即使并非完全不可能知道,至少在目前不可能。而我认为不可知论哲学体现的精神是一种怀疑精神。在哲学史上,怀疑精神表征着不畏强权,不屈从于权威,敢于向传统理论尤其是具有独断性、专制主义倾向的理论挑战的一种批判精神和大无畏的勇气。它是通过对现有哲学理论的批判、审查、发难,寻找传统理论的内在冲突,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另一种思路,从而给后继哲学理论提供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无神论者我认为是一种形而上学有具体科学依据,却不像不可知论者考得是想象,没有依据,之所以然的。所以我认为二者是属于两个对立面,不需要也没有必要进行比较,是尊重每个人心中的信仰,不互相诋毁是最起码的尊重。
关于可知论者和不可知论者
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只有不彻底的唯心主义才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一切物质按照各自的自然规律运动,而自然规律同样具有客观实在性。自然规律是广泛存在的而且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世界可以被认识。彻底的唯心主义坚持认为自己的感知范围就是世界,因此世界也可知。两者虽然都认为世界可知,但是对可知的原因和“世界”的理解并不一样。不彻底的唯心主义往往把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混为一谈,他们认为世界上某些东西就象自己的意识一样,不稳定且没有规律,因此他们不认为世界全部可知。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物质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一切唯心主义不仅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且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把意识上升为世界的本原,决定物质世界。C选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一切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者,只有不彻底的唯心主义才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不可知论者包括哟: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查尔斯·达尔文和伯特兰·罗素。
不可知论者是什么
不可知论的定义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不可知论”一词是英国生物学家、休谟主义者T.H.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的。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可知论者和不可知论者是不是对立的?
不能这么简单的归类,你的说法是错的。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他们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支持可知论的主要是唯物主义者和主观唯心主义者,但两者又有质的区别。唯物主义者持可知论主要是基于“一切皆有规律”和“物质不以意识为转移”两个理论归结出来的。而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自己的意识,在自己的意识范围内,世界当然是可知的。这实际上是不承认有未知世界。客观唯心主义者就比较强调不可知,你到百度上提关于“上帝”的问题,客观唯心主义者无法回答,于是说这是超物质世界之事,不是人的科学能够解释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上帝是灵异,没有规律可言,或者说上帝是全能的,可以超越自然规律,所以,不能被认识。不可知论往往和神秘主义、有神论联系在一起。
不可知论者是什么意思
不可知论者是指那些认为人类无法确切地了解某些问题和现象的人。不可知论者的立场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是局限的,人类认知面对复杂且深奥的问题时,并不能完全理解真相、全面掌握情况。虽然人类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究可以逐渐提升认知水平,但其认知仍然会受到自身认知局限、知识和技能的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可知论的观点中,以谦逊的态度去面对无法完全了解的问题和现象,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不可知论代表人物
不可知论代表人物:马斯·亨利·赫胥黎,不可知论(agnosticism)英语中agnostic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a(没有)和gnosis(认识),这是最早在1869年由英国的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创造的,用于描述他的哲学。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宗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宗教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扩展资料它与可知论相对,是一种哲学的认识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客观规律,排除社会实践的作用,可世界是客观统一的,未经实践即进行先验判断即自我否定。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不可知论流派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予以否定,高举不可知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者是指什么 什么是不可知论者
1、它与可知论相对,是一种哲学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2、不可知论(agnosticism)英语中agnostic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a(没有)和gnosis(认识),这是最早在1869年由英国的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创造的,用于描述他的哲学。 3、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宗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宗教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4、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
不可知论者指什么?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回答(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看法,将哲学划分为两个派别,即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在哲学上,他们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任然在寻求如何证实它们的东西,我们假定其中一种观念为正确,那么怎样验证是否正确才是问题的关键。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什么是不可知论者?
在一些人口统计中,不可知论者常被认为是无神论者,或是没有宗教,事实上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可以是不知论者:一些人对于他的信仰未必坚定,但是受到社会风气或自小的环境影响,他们把他们的宗教当作是常识或是信念。不可知论,或称不可知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形而上学的一些问题,例如是否有来世、天主是否存在等,是不为人知或者根本无法知道的想法或理论。不可知论包含着宗教怀疑主义,不像无神论者一样否认神的存在,只是认为人不能知道其存在。不可知论者认为人类不可能得到真理,他们通常被算作非宗教的、世俗的,但是不一定没有信仰。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分两个方面,其中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或者说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不可知论基本对此持否定观点,认为这个世界不可能被认识或者完全认识或者真正认识。以上是高中政治内容,应试的标准答案是这个世界是可以被完全认识的,即坚持可知论。但是我本人支持不可知论,即我是一个不可知论者。
谁能通俗明了的解释下,哲学的,不可知论,诡辩论,相对主义,到底是啥
不可知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客观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比如,康德的“自在之物”。诡辩论是指那些表面上好象遵守推理规则,实际上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论。例如,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相对主义,只承认人类认识的相对性,否认在相对认识中包含绝对成分,从而否定客观真理。例如,庄子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不可知论与混沌学
不可知论 Agnosticism,以前只是一种哲学观点,例如是否有来世、上帝是否存在等,都是讨论不为人知或者根本无法知道的想法或理论。现代的系统理论和科学也说明,人是宇宙整体中的一个子部分,人是宇宙按大自然的自组织活动规律创造出来的。大自然规律并不是人创造出来的。因为在整体中的子部分不可能知道整体的功能和整体的状态。所以大自然的功能和状态基本上都是不可知的。人类的智能,只是发现,描述,模仿,利用大自然规律的手段。科学没有创造,消除,改变和解释大自然规律的能力的。混沌理论Chaos theory,是讨论大自然活动规律中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说明“一切事物的原始状态,都是一堆看似毫不关联的碎片,但是这种混沌状态结束后,这些无机的碎片会有机地汇集成一个整体”,换句话说,混沌理论说明大自然活动一般都是"既随机不可知,而有确定方向的状态。例如,有生就必定会死是确定的,但是环境是随机变动的,生命活动当中的一切都是随机测不准的,人在何时死,怎么样死都是随机而不可以预先知道的,因此,生命就是混沌的活动过程。(其实,天气预报,经济,股票等等很多领域都不过是人类生活过程表现的行为, 所以都是按照生命与及大自然规律进行的混沌活动过程。) 参考资料: 生命真相 刘量衡著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