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什么是唯意志主义哲学及三个代表人物

德国的非理性唯意志论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和丹麦神秘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1813-1855)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叔本华(Au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叔本华,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一个银行家家庭。1809年起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哲学副教授,后因激烈抨击黑格尔哲学败北而辞职。其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1819)、(论自然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1841)等。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阐明其意志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叔本华认为:世界的一切都为着主体而存在,世界与人的关系是表象和表象者的关系。而表象的世界是“现象”的世界,在它之外还有一个世界即被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意志的客体化就是理念,而理念的显现就是现象。人的认识是生而为意志服务的。但人也可以作为纯粹认识主体摆脱认识为意志服务的桎梏,而进入无我(即失去了意志)的审美境界。作者还认为:人生是痛苦而悲惨的。为了免于空虚和无聊而达到解脱,最好自行绝食而死,或实行严格禁欲,彻底否定意志。叔本华哲学是从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向现代非理性主义过渡的最后一环,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开端。全书共四部分,五十一万字。中译本由石冲白翻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普遍真理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人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他周围的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着”的关系来说的。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掌握这一事实,乃是迈向哲学智慧的第一步。贝克莱是断然把这一真理说出来的第一人。 世界上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为着主体而存在的性质。那认识一切而不为任何的事物所认识的,就是主体。因此主体就是这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一贯的、经常作为前提的条件;原来凡是存在着的,就只是对于主体的存在。因此,作为表象的世界,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部分:一半是客体,另一半是主体。客体的形式空间与时间、因果性,是先验地在我们意识中的。这是康德的主要功绩,我现在进一步主张,根据律就是我们先天意识着的,客体所具一切形式的共同表述;因此我们纯粹先天知道的一切并不是别的,而正是这一定律的内容。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我们所有一切先天明确的“认识”实际上都已在这一定律中说尽了。根据律是解释一切的原则,解释一个事物意味着把它的存在或关系归因于某种形态的根据津。根据律可分四种形态:(1)存在的根据律;(2)变化的根据律;(3)行为的根据律;(4)认识的根据律。外在和内在的感性,即空间和时间形式中的感知属于第一根据律;知性和因果属于第二根据律;自我意识与动机属于第三根据律理性、认识的根据与逻辑属于第四根据律。 在根据律的支配之下作为表象的世界恰如印度上古智者的话所描述的那样:“这是摩耶,是欺骗(之神)的纱幔,蒙蔽着凡人的眼睛而使他们看见这样一个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因为它象梦一样”。我们都在做梦,难道我们整个人生不也是一个梦吗?——或更确切地说:在梦与真实之间,在幻象与实在客体之间是否有一可靠的区分的标准?莎士比亚说:我们渺小的一生,睡一大觉就圆满了。而我认为人生与梦都是同一本书的页子,依次联贯阅读就叫做现实生活。或者干脆地说:人生是一场大梦。 那种认为有一种离开表象的实在,即所谓的“自在之物”,这是梦呓中的怪物;而承认这种怪物就会是哲学里引人误入迷途的鬼火。假定一种自在的客体,不依赖于主体:那是一种完全不可想象的东西;因为客体在作为客体时,就已经是以主体为前提了,因而总是主体的表象。所以整个客体的世界是表象,不可移易的是表象,所以它自始自终永远以主体为条件。只有那由于理性的误钻牛角尖以致怪癖成性的心灵,才会想到要为它的实在性而争论。世界之作为意志,意志的客体化 “世界是我的表象”只是半个真理,完整的真理是世界还是意志。表象的世界是“现象”的世界,在它之外还有一个世界即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意志是这世界的内在本质。意志无处不在的:人有意志,动物有意志,植物也有意志。而意志的可见性,其表现(客体化)就是人的身体的活动,就是事物的运动,例如,人的牙齿、食道、肠的蠕动就是客体化的饥饿,生殖器就是客体化的性欲;其它,为植物的成长,结晶体的形成,磁针指北,石头落地,地球被太阳吸引,也是意志的表现。或者说是意志的客体化。 万物皆有意志,而意志在万物中则始终是完整的,不能说石头里面是意志的一小部分,人里面是意志的大部分。但意志的可见性,意志客体化的程度则有高低大小之分,可以分为无数的级别,这些级别有如最微弱的晨曦或薄暮和最强烈的目光之间的无限级别,有如最高声音和最微弱的尾声之间的无限级别。 意志客体化的这些级别不是别的,正就是柏拉图的那些理念。理念只是自在之物的直接的,因而也是恰如其分的客体性。康德与柏拉图是西方两位最伟大的哲人,而自在之物与理念是他们的两个晦涩的思想结晶。它们两者的相通之处就是把可见闻的世界认作一种现象,认为该现象本身是虚无的,只是由于把自己表现于现象中的东西(在一方是自在之物,另一方是理念)时有意义和假借而来的实在性。因此显然而无须多加证明的是康德和柏拉图这两种学说的内在旨趣是完全一样的。但理念与自在之物并不干脆就是同一个东西。康德把自在之物规定为是独立于一切认识形式的,但他并没有把对于主体是客体这样一个一切现象(即表象)的“首要的和最普遍的形式”包括在这一切认识形式之中,这样康德就陷入明显的矛盾中。而柏拉图的理念却必然是客体,是一个被认识了的东西,是一表象;正是由于这一点,理念才有所不同于自在之物。因此,理念只是摆脱了,更正确些说,只是尚未进入现象的那些次要形式,也就是未进入我们把它全包括在根据律中的那些形式;但仍保留了那一首要和最普遍的形式,亦即表象的根本形式,保留了对于主体是客体这形式。 但理念也可以进入那些次要形式(即根据律的那些形式)。当理念落入作为个体的主体的认识中时,它就进入这形式中了。于是,个别的,按根据律而显现的事物就只是自在之物(那就是意志)的一种间接的客体化,在事物和自在之物中间还有理念在。个别的、按根据律呈现的事物,就是理念的开展。理念则在根据律诸形态中被分散为各种各样的现象,它们对于理念来说是非本质的,只存在于个体的认识方式中,只对个体来说是实在的。只有意志客体化所有那些级别的本质上的东西才构成理念;所以人类的历史,事态的层出不穷,时代的变迁,在不同国度、不同世纪中人类生活的复杂形式,这一切一切都仅仅是理念的显现的偶然形式,都不属于理念自身,而只属于现象。 认识为意志服务,直观是一切证据的最高源泉 认识作用本身根本是属于较高级别上的意志的客体化的,而感性、神经、脑髓,也只是和有机生物的其他部位一样,都是意志在它客体性的这一级别上的表现;因此通过这些东西而产生的表象也正是注定要为意志服务的,是达到它那些现在已经复杂起来的目的的手段(机械工具),是保存一个有着多种需要的生物的手段。所以认识自始以来,并且在其本质上就彻底是可以为意志服务的。认识照例总是服服帖帖为意志服务的,认识也是为这种服务而产生的;认识是为意志长出来的,有如头都是为躯干而长出来的一样。 没有一种科学是彻头彻尾都可以证明的,好比一座建筑物不可能悬空吊起一样,科学的一切证明必须还原到一个直观的,也就是不能再证明的事物,原来反省思维所有的整个世界都是基于、并且是立根于这直观世界的。直观是一切证据的最高源泉,只有直接或间接地以直观为依据才有绝对的真理;并且确信最近的途径也就是最可靠的途径,因为一有概念介于其间,就难免不为迷误所乘。 摆脱意志的纯粹认识主体:审美观与自失的怡悦 认识虽可以为意志服务,但在从低等动物经高等动物,发展到人以后,有时可以成为例外,认识可以从为意志服务中摆脱出来,这时就从认识个别事物过渡到认识理念了。主体已不再仅仅是个体的,而已是认识的纯粹而不带意志的主体了。 这种主体已不再按根据律来推敲那些关系,而是栖息于、浸沉于眼前对象的亲切观审中,超然于该对象和任何其他对象的关系之外。如果人们由于精神之力而被提高了,放弃了对事物的习惯看法,即是说人们在事物上考虑的已不再是“何处”、“何时、”何以”、“何用”,而仅仅只是个“什么”;也不是让抽象的思维、理性的概念盘距着意识,而代替这一切的却是把人的全副精神能力献给直观,浸沉于直观,并使全部意识为宁静地观审恰在眼前的自然对象所充满,不管这对象是风景、是树林、是岩石,是建筑物或其他什么。人在这时,按一句有意味的德国成语来说,就是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了。也即是说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已仅仅只是作为纯粹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好象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觉知这对象的人了。所以人们也不能再把直观者其人和直观本身分开来了。而是两者已经合而为一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充满,所占据。所以,客体如果是以这种方式走出了它对自身以外任何事物的一切关系,主体也摆脱了对意志的一切关系,那么,这所认识的就不再是如此这般的个别事物,而是理念、是永恒的形式,是意志在这一级别上的直接客体性。并且正是由于这一点,置身于这一直观中的同时也不再是个体的人了,因为个体的人已自失于这种直观之中了。他已是认识的主体、纯粹的,无意志的,无痛苦的,无时间的主体。达到如上的观审与自失的审美快感有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之分。审美此快感的直观条件也就是认识从意志的奴役之下解放出来,忘记作为个体人的自我和意识也上升为纯粹的、不带意志的、超乎时间的、在一切相对关系之外的认识之主体。而在外来因素或内在情调突然把我们从欲求的无尽之流中托出来,在认识甩掉了为意志服务的枷锁时,在注意力不再集中于欲求的动机,而是离开事物对意志的关系而把握事物时,所以也即是不关利害,没有主观性,纯粹客观地观察事物时,只就它们是赤裸裸的表象而不是就它们是动机来看而完全委心于它们时,那么,在欲求的那一条道路上永远寻求而永远不可得的安宁就会在转眼之间自动的光临而我们也就得到十足的怡悦了。在这种审美心境中,人们或是从狱室中,或是从王宫中观看日落,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审美快感的主观方面,即内在情调,认识对欲求的优势,都能够在任何环境之下唤起这种心境,如荷兰的静物写生,从中获得的审美快感主要都来自画家那种宁静的、沉默的、脱去意志的胸襟,即主观方面的成分。但是这种纯粹客观的情调还可以由于惬意的对象,由于自然美歆动人去鉴赏,向人蜂涌而来的丰富多采而从外面得到资助,而更轻而易举。自然的丰富多采,在它每次一下子就展开于我们眼前时,为时虽只在几瞬间,然而几乎总是成功地使我们摆脱了主观性,摆脱了为意志服务的奴役而转入纯粹认识的状况。所以一个为情欲或是为贫困和忧虑所折磨的人,只要放怀一览大自然,也会这样突然地重新获得力量,又鼓舞起来而挺直了脊梁,这时的审美快感主要来自客观的方面,在此种境界中我们只是作为那一世界眼而存在。 当对象迎合着纯粹直观的时候,这种美是“优美”,而当对象和人的意志处于对立的状态时,人就必须有意识地回避这种对立关系,超然物外,置之度外,使自己只是作为认识的纯粹的无意志的主体,静静地观赏着这些对于意志来说是敌对的对象,只把握着对象中与任何关系都无关的理念,超脱欲求超脱自己,这就是“状美”(崇高);相反的,如果对象是激动着观赏主体的意志。使其不再是认识的纯粹主体,而成为有所欲求的主体,那就是“媚美”了,如肉感的裸体画。 当一个认识着的个体已升为认识的纯粹主体,而被考察的客体也正因此而升为理念了,这时作为表象的世界才能完美而纯粹地出现,才圆满地实现了意志的客体化,因为唯有理念才是意志恰如其分的客体性。而考察理念,也就是考察意志恰如其分的客体性的唯一好的方式就是艺术,这是天才的任务。艺术复制着由纯粹观审而掌握的永恒理念,复制着世界一切现象中本质的和常住的东西。艺术的唯一源泉就是对理念的认识,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传达这一认识。它比科学高尚得多,科学只考察个别的事物,只考察现象,它好比是无来由、无目的的大风暴,而艺术则是穿透这风暴的宁静的阳光科学好比瀑布中永不停息的水点,而艺术则是照耀着它的安谧的长虹。而悲剧艺术暗示着宇宙和人生的本来性质,是文艺的最高峰。 生命的悲剧意识及由禁欲而来的永恒的解脱 艺术的审美观审只能达到暂时的解脱,因为只要被观赏的对象对于我们的意志,对于我们人的任何一种关系重又进入我们的意识,这美好的怡悦的时光就结束了。意志的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如果相反,人因为他易于获得的满足随即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了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即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不可忍受的重负。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象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下面这一事实很奇特地、也必然地道破这一点:在人们把一切痛苦和折磨都认为是地狱之后,给天堂留下来的除闲着无聊之外就再也没有什么了。 一切满足或人们一般所谓幸福都只有消极的性质,满足其种欲望来解除痛苦,就象投残肴给乞丐,维持了他今天的生命,好叫他明天再受苦难。任何个别人的生活,如果是整体的一般的去看,并且只注重一些最重要的轮廓,那当然总是一个悲剧;但是细察个别情况则又有喜剧性质。虽然这样,但是人们老是哀伤、老是怨诉,却不自振作,不上进于情心寡欲;这就把天上人间一同都丧失了,而剩留下来的就只是淡而无味的多愁善感。而痛苦,从何在进入了纯粹认识的形式。而这认识作为意志的“清静剂”又带来真正的清心寡欲时,才是达到解脱的途径,才因而是值得敬重的。 因此要走上禁欲之路,只有认识意志的本质,使这种认识成为意志的“清静剂”之后才有可能。禁欲行动是这种认识的表现,在认识一经出现则,情欲就引退了。禁欲分为三种;自愿放弃性欲,甘于痛苦和死亡。性冲动作为坚决的最强烈的生命之肯定有一个证据,即是说在自然人和动物,这种冲动都是生命的最后目的和最高目标。它是生命意志的真正焦点。因此自愿的,完全不基于动机而放弃性冲动的满足已经就是生命意志的否定了,是生命意志在既已产生而起着清静剂的作用的认识上自愿的取消它自己。禁欲主义还表现为自愿地能以无限的耐心和柔顺来承受羞辱和痛苦,他毫无矫情地以德报怨。他既不让愤怒之火,也不让贪欲之火重新再燃烧起来。禁欲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这样的摧毁意志,故意的摧毁意志,以摒弃好受的和寻找不好受的来摧毁意志;是自己选定的,用以经常压制意志的那种忏海生活和痛苦。而最高度的禁欲自愿选择是绝食而死。自杀只是自杀者对临到他头上的那些条件不满,企求无阻碍的生存而采取的一种行动,因此这种做法无异是对于身体的肯定,是对生命意志的肯定。绝食而死才是一个真正清心寡欲的禁欲主义者值得称道的德行,因为他是在完全中断欲求否定生命意志后才采取这所于动的。 总之,我们既然认为世界的本质自身是意志,既然在世界的一切现象中只看到意志的客体性,又从各种无知的自然力不带认识的冲动起直到人类最富于意识的行为止,追溯了这客体性,那么我们也决不规避这样一些后果,即是说:随着自愿的否定,意志的放弃,则所有那些现象,在客体性一切级别上无目标无休止的,这世界由之而存在并存在于其中的那种不停的熙熙攘攘和蝇营狗苟都取消了;一级又一级的形式多样性都取消了;未了,这些现象的普遍形式时间与空间,最后的基本形式主体与客体也都取消了。没有意志,没有表象,没有世界。于是留在我们之前的,怎么说也只是那个无了。我们所看到的就不是无休止的冲动和营求,不是不断地从愿望过渡到恐惧,从欢愉过渡到痛苦,不是永未满足永不死心的希望,那构成贪得无厌的人生平大梦的希望响是那高于一切理性的心境平和,那古井无波的情绪,而是那深深的宁静,不可动摇的自得与怡悦。我们却是坦率地承认:在彻底取消意志之后所剩下来的,对于那些通身还是意志的人们当然就是无。不过反过来看,对于那些意志已倒戈而否定了它自己的人们,则我们这个如此非常真实的世界,包括所有的恒星与银河系在内,也就是----无。佛教般若思想与叔本华意志哲学比较叔 本 华 ( 1 7 8 8 - 1 8 6 0 ) 是 1 9 世 纪 著 名 哲 学 家 。 他 的 哲 学 因 主 张 意 志 是 世 界 本 体 , 因 而 被 称 为 唯 意 志 论 ; 又 因 为 他 推 崇 非 理 性 的 直 觉 在 认 识 中 的 作 用 , 他 的 哲 学 又 有 反 理 性 的 特 点 ; 他 从 世 界 是 意 志 的 表 象 出 发 , 最 后 认 识 到 世 界 是 " 无 " , 因 而 有 虚 无 主 义 的 特 点 。 他 的 这 些 思 想 与 佛 教 般 若 学 的 一 些 观 点 有 着 一 定 的 相 似 之 处 , 试 将 这 两 种 思 想 进 行 比 较 , 这 样 不 仅 可 以 加 深 对 它 们 思 想 的 理 解 , 而 且 对 于 认 识 东 西 方 哲 学 的 相 通 之 处 也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 在 进 行 比 较 之 前 , 先 对 叔 本 华 的 意 志 哲 学 作 一 番 考 察 。 意 志 主 义 哲 学 是 现 代 西 方 人 本 主 义 哲 学 思 潮 的 开 创 性 流 派 , 接 下 来 的 人 本 主 义 思 潮 各 哲 学 流 派 , 如 现 象 学 、 存 在 主 义 等 等 没 有 不 是 直 接 受 它 影 响 的 。 叔 本 华 把 意 志 看 成 是 世 界 的 本 体 。 他 所 说 的 意 志 是 自 我 的 生 存 意 志 , 他 认 为 , 宇 宙 间 的 一 切 都 是 表 象 , 都 是 自 我 生 存 意 志 的 表 现 。 他 说 , 我 们 的 身 体 的 行 为 只 不 过 是 客 观 化 了 的 意 志 活 动 。 不 仅 身 体 的 行 为 是 意 志 的 表 现 , 他 还 认 为 身 体 就 是 意 志 的 客 观 化 。 就 是 我 的 那 个 变 得 可 以 看 得 见 的 意 志 本 身 。 他 又 具 体 说 : " 牙 齿 、 食 道 、 肠 的 输 送 就 是 客 观 化 了 的 饥 饿 ; 生 殖 器 是 客 观 化 了 的 性 欲 。 至 于 摄 取 物 的 手 和 跑 得 快 的 腿 所 契 合 的 已 经 是 意 志 的 比 较 间 接 的 要 求 , 手 和 腿 就 是 这 些 要 求 的 表 示 。 1 叔 本 华 认 为 , 不 仅 人 的 躯 体 及 活 动 是 意 志 的 表 现 和 创 造 物 , 而 且 动 物 的 躯 体 及 活 动 也 是 如 此 。 动 物 的 各 种 活 动 也 都 受 生 存 意 志 支 配 的 。 如 弱 肉 强 食 就 是 生 存 意 志 的 表 现 。 动 物 躯 体 也 是 生 存 意 志 的 外 化 或 创 造 物 。 如 老 虎 要 捕 食 , 就 要 有 锐 牙 和 利 爪 ; 牛 羊 要 抵 抗 其 它 动 物 , 就 要 有 尖 角 等 等 。 总 之 , 动 物 的 一 切 机 能 , 都 不 过 是 一 种 意 志 的 表 露 。 叔 本 华 认 为 植 物 、 无 机 物 也 是 如 此 。 植 物 长 出 高 大 的 枝 叶 显 然 是 为 了 争 取 阳 光 , 根 向 下 伸 是 为 了 争 取 水 份 和 养 料 。 磁 针 指 向 北 极 、 石 头 落 向 地 面 、 晶 体 按 最 牢 固 的 形 式 结 晶 , 这 些 都 是 无 机 物 生 存 意 志 的 表 现 。 总 之 , 叔 本 华 认 为 宇 宙 的 一 切 都 是 生 存 意 志 的 外 化 或 表 现 。 叔 本 华 还 吸 取 了 柏 拉 图 的 " 理 念 " 思 想 。 他 认 为 意 志 创 造 或 外 化 时 是 通 过 理 念 来 实 现 的 。 生 存 意 志 首 先 产 生 理 念 , 然 后 外 化 为 时 、 空 中 的 具 体 的 表 象 , 即 万 物 。 因 此 他 同 柏 拉 图 一 样 认 为 , 万 物 是 理 念 的 摹 本 或 幻 影 。 他 说 , 我 们 同 意 柏 拉 图 的 见 解 , 他 认 为 真 实 存 在 的 只 是 理 念 , 空 间 和 时 间 中 的 事 物 , 即 个 人 的 实 在 世 界 不 过 是 虚 假 的 、 梦 幻 般 的 存 在 。 这 样 , 叔 本 华 就 把 意 志 看 成 是 本 质 的 , 而 表 象 世 界 只 是 假 象 。 一 、 观 审 和 般 若 叔 本 华 从 意 志 本 体 论 出 发 , 认 为 理 念 是 意 志 的 产 物 , 是 本 体 和 表 象 之 间 的 中 介 , 是 驯 顺 地 为 意 志 服 务 的 , 工 具 是 用 来 认 识 表 象 的 。 因 此 他 就 认 为 理 性 不 可 能 认 识 产 生 它 的 意 志 。 而 只 有 直 观 才 是 一 切 真 理 的 源 泉 , 一 切 科 学 的 基 础 。 他 认 为 理 性 认 识 的 只 是 直 观 世 界 的 摩 写 和 复 制 , 它 近 似 于 " 镶 嵌 画 中 的 碎 片 。 " 3 直 观 是 它 可 近 而 不 可 即 的 极 限 。 它 写 道 : " 人 类 虽 有 好 多 地 方 只 有 借 助 于 理 性 方 法 的 深 思 熟 虑 才 能 完 成 , 但 也 有 许 多 事 情 , 不 用 理 性 , 反 而 可 以 完 成 得 更 好 些 。 " 3 因 此 叔 本 华 就 贬 损 理 性 , 抬 高 直 观 , 认 为 只 有 借 助 直 观 才 能 达 到 绝 对 认 识 , 而 一 有 理 性 介 入 , 就 难 免 要 出 现 谬 误 。 叔 本 华 认 为 现 象 是 由 理 念 产 生 的 , 那 么 作 为 人 要 认 识 理 念 , 也 就 不 用 一 般 的 认 识 方 法 , 只 有 在 作 为 主 体 的 发 生 变 化 后 , 即 摆 脱 了 意 志 的 束 缚 后 , 上 升 为 纯 粹 的 不 带 意 志 的 主 体 时 , 才 能 认 识 理 念 。 他 称 这 种 认 识 方 法 为 观 审 法 。 " 这 种 主 体 已 不 再 按 根 据 律 来 推 敲 那 些 关 系 了 , 而 是 栖 息 于 、 沉 浸 于 眼 前 对 象 的 亲 近 观 审 中 , 超 然 于 该 对 象 和 任 何 其 他 对 象 的 关 系 之 外 。 " 4 这 时 叔 本 华 用 了 一 个 玄 学 词 汇 " 自 失 " ( 自 我 丧 失 ) 。 他 解 释 说 : " 人 们 自 失 于 对 象 之 中 了 , 也 就 是 说 人 们 忘 记 了 他 的 个 体 , 忘 记 了 他 的 意 志 。 " 5 于 是 主 体 客 体 消 失 了 , 直 观 者 和 直 观 本 身 融 为 一 体 。 此 时 的 认 识 不 但 处 于 时 、 空 之 外 , 而 且 既 不 用 感 性 , 也 不 用 理 性 , 从 而 达 到 对 真 理 的 把 握 。 叔 本 华 对 此 论 说 道 : " 人 们 忘 记 了 他 的 个 体 , 忘 记 了 他 的 意 志 ; 他 仅 仅 只 是 作 为 纯 粹 的 主 体 , 作 为 客 体 的 镜 子 而 存 在 ; 好 象 仅 仅 只 有 对 象 的 存 在 而 没 有 觉 知 这 个 对 象 的 人 了 , 而 是 两 者 已 经 合 二 为 一 了 ; 这 同 时 即 是 整 个 意 识 完 全 为 一 个 单 一 的 直 观 景 象 所 充 满 , 所 占 据 。 " 6 这 样 一 个 发 生 了 变 化 的 认 识 主 体 , 即 观 照 及 观 照 者 的 相 融 , 同 时 消 失 , 而 直 接 面 对 到 那 统 一 的 世 界 , 此 时 被 认 识 的 客 体 也 就 上 升 为 理 念 , 实 现 意 志 的 客 体 。 写 道 : " 一 个 认 识 着 的 个 体 已 成 为 " 认 识 " 的 纯 粹 主 体 , 而 被 考 察 的 客 体 也 正 因 此 而 升 为 理 念 了 。 这 时 作 为 表 象 的 世 界 才 完 美 而 纯 粹 地 出 现 , 才 圆 满 地 实 现 了 意 志 的 客 体 化 , 因 为 唯 有 理 念 才 是 意 志 恰 如 其 分 的 客 体 性 。 " 7 叔 本 华 不 仅 把 这 种 主 体 的 观 审 、 自 失 , 看 成 是 意 志 客 体 化 , 客 观 事 物 存 在 的 条 件 , 而 且 还 把 主 体 和 客 体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彻 底 融 合 起 来 了 。 他 说 : " 至 于 说 如 果 意 志 获 得 客 体 性 , 成 为 表 象 , 那 就 一 举 而 肯 定 了 主 体 , 又 肯 定 了 客 体 。 " 8 因 为 " 这 恰 如 其 分 的 客 体 性 以 同 样 的 方 式 把 客 体 和 主 体 都 包 括 在 它 自 身 之 内 。 因 为 这 两 者 是 它 唯 一 的 形 式 。 " " 并 且 和 客 体 在 这 里 仅 仅 只 是 主 体 的 表 象 一 样 , 主 体 , 当 他 完 全 沉 浸 于 被 直 观 的 对 象 时 , 也 就 成 为 这 对 象 的 自 身 了 。 因 为 这 时 整 个 意 识 已 只 是 对 象 的 最 鲜 明 的 写 照 而 不 再 是 什 么 了 。 " 9 由 于 主 体 和 客 体 是 融 为 一 体 的 , 所 以 当 客 体 在 为 意 志 纯 粹 的 、 完 美 的 、 恰 如 其 分 的 实 现 , " 肯 定 了 主 体 是 " 认 识 " 的 纯 粹 主 体 , 摆 脱 了 个 性 和 为 意 志 服

为什么大哲学家都选择了独身??

我在阅读中经常遇到那些影响世界面貌的重要人物,他们远离婚姻,独自面对孤独和壮丽的人生。开出这样的名单可能会过于冗长:柏拉图、薄伽丘、哥白尼、笛卡尔、帕斯卡尔、斯宾诺莎、牛顿、伏尔泰、康德、贝多芬、叔本华、安徒生、克尔凯郭尔、荷尔德林、尼采、卡夫卡、维特根斯坦、萨特……。其中尤以哲学家见多。 大哲学家选择独身有很多原因,而最主要的是观念、性格和生活使然。对人类而言,独身并非一件好事,当然也绝非坏事,但对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完了一生的孤独思想者来说,这样的选择是惟一的。 柏拉图说:“美好的观念较美人尤为可爱。”这位居于起源地位的古希腊哲学家不仅从审美、政治、道德等层面建立起摧毁家庭和婚姻的理论,而且一直推行着他注定要失败的伟大计划。富于戏剧性的是,在一次热闹的婚席上,81岁的独身主义鼻祖在谈笑风生之际溘然长逝。 尼采的声音“重估一切价值”至今仍回荡在哲学的天空,但他对女性的看法却显得偏狭和残忍。他说女人是“多么危险的、鬼鬼祟祟的、潜行的小小食肉动物”;爱情的基础是“两性之间不共戴天的仇恨”、是“一对灵魂的贫乏”;结婚“终结了短促的疯狂,代之以漫长的愚蠢”。对于他自己的独身选择,他解释道:作为一个哲学家,我必须摆脱职业、女人、孩子、祖国和信仰而获得自由。 相对而言,牛顿要温和得多,但他沉醉于自己的内心,那里几乎没有婚姻的位置。在到达了数学、光学和力学研究顶峰后,牛顿的后半生投入到炼金术、神学考证等领域,似乎这世上没有他不研究的课题,除了女人。据说,他在礼貌地亲吻一位姑娘的手时,硬把人家的小手指塞进了点燃的烟斗。 康德和荷尔德林年轻时都在贵族家中做过家庭教师,都爱上了美丽、高贵的女主人,都以伤心的结局收场。康德渐渐体会到了独身的好处,他深居简出,每天清晨5点起床,下午3点散步,晚上10点休息,一日一餐,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荷尔德林后来疯了,他被一位友善的木匠收留,常常凭窗而立,望着似曾相识的天空和秋日的树林。 在性格上极端怪异的哲学家是叔本华,一个野兽般的天才。他前额宽阔,两眼间距宽到不能戴眼镜,满头卷发愤怒地披着;他似乎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没有家庭,没有朋友,尤其仇视女性。叔本华总在餐前摆出一枚金币,只要饭店里的客人不谈论女人,他就把金币投入济贫箱,但始终未能如愿。他说,一个理智的男人不可能做谈恋爱这样的蠢事,因为结婚意味着战争和要求。晚年时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声名大振,仰慕者络绎不绝,但他只与心爱的狗在一起,这条狗被取名为“世界灵魂”。 还有一些哲学家因为生活艰难和生命受到威胁而选择了独身。在极其短暂的生命中写下11部哲学著作的斯宾诺莎无力维持生计,靠磨透镜和朋友接济勉强度日;哥白尼、伏尔泰深受教会或当局迫害,其哲学生涯是在危险的环境中度过的,尽管有勇敢的女性相伴,但婚姻对他们而言仍是奢侈的。 在我的阅读中,三位存在主义先驱的独身选择让我感到持久的沉重,他们把这个完全私人的选择归于对人类处境的绝望和对上帝的复杂感情。他们在如此痛苦的思想中活了40年左右,就被作为祭品献给了上帝。他们是帕斯卡尔、克尔凯郭尔、卡夫卡。 帕斯卡尔曾经暗恋着一位贵族少女,但在上帝面前他为这种激情感到羞愧。他认为,人生来惟一的目的就是探求无限,而只有飞向上帝才能达到这种无限。一天夜里,《思想录》的作者反复读着耶稣临刑前的一段祈祷,写下这样的句子:除了上帝,忘记一切。 克尔凯郭尔和卡夫卡都有结婚对象,而且已经订了婚,他们在婚姻世界的门前颤栗着,无法前行。恐惧来自责任、道德、古老的罪恶感,以及对纯粹精神生活的殉教式的渴求。一个不能像常人那样生活的人(卡夫卡说他一生都是作为死人活着的),他无法践行婚姻许诺中的幸福,放弃是惟一正确的选择,尽管沉重。 克尔凯郭尔在与蕾琪娜解除婚约后写道:“我相信自己是要被献祭的,因为我理解我的痛苦使我得以创造性地钻研有益于人的真理。”卡夫卡写得更明白:作家是人类的替罪羊。 哲学家独身的四种类型 人类的延续是通过两性生殖来实现的,这是大自然千古不易的神圣法则。而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类的生殖又往往以婚姻的形式表现出来。换句话说,文明社会中的个人一般通过婚姻的形式来完成“人的生产”,亦即“种的繁衍”的光辉使命。质而言之,婚姻既是两性之间的一种神圣契约,也表征着个人对社会、人类整体的一种神圣责任。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人人拒绝婚姻,那么人类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子呢?首先无疑将是人的缺乏乃至灭绝,而没有了人,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其次,即使像原始社会那样,没有婚姻,繁殖照样进行,人类的一切秩序、一切道德规范也都将被彻底颠覆,而所谓美好的爱情、神圣的父母之爱、温暖的天伦之乐也都将一去不复返了。这样的一幅场景,恐怕是尘世中的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吧?这就从反面说明,婚姻是个人跨入人类社会的一扇必经之门,否则他将冒不为人类社会所接纳的危险。 然而,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伟大的人物拒绝迈入婚姻的门槛!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他们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究竟是被一种什么力量所驱使?抑或有什么难言之隐?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独身在普通人中间也逐渐流行起来,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在西方的一些国家,独身已成为人口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我们中国,独身在大城市也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这就使得我们必须重视独身现象的研究。 早在求学期间,我们就发现了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在西方哲学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独身的哲学家竟然占了全部哲学家的三分之一!而在中国哲学史上,独身者简直凤毛鳞角。关于此中的原由,我们曾经热烈地讨论过多次,但始终没有定论。不过,有一点大家是肯定的:哲学家的独身与其追求终极真理有关,在独身哲学家的煌煌巨著里面每一个字都在诉说着独身的苦衷。也许,独身并非他们的目的,但是独身无疑是他们各自的哲学理论的一种现身说法。 所谓哲学,并不是由各种概念堆积而成的抽象理论,而首先是一种智慧。智慧不是知识,也不一定是真理,而仅只是抵达真理的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大凡哲学家每一个都是饱学之士,都是智者,他们的哲学体系都是对于宇宙和人生的一种崭新的解释。就此而言,哲学家的独身一定也包含着某种智慧,是解读生命的一种特殊方式。如果我们能够解剖一下哲学家的独身现象,也许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生会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解决现代社会的独身问题也会起到帮助的作用。因此,我们的态度是,对每个哲学家独身的原因、过程进行具体分析,挖掘、阐释其生命型态的别样之处,让读者去感味,让社会来评说,因为我们认为,对于哲学家(以及常人)这样一种复杂的独身现象,轻易否定或者肯定都是轻率的和最要不得的。 分析得出,哲学家的独身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超越型。属于这种类型的哲学家以其热心宗教、富于超越激情为基本特征,如帕斯卡尔、斯宾诺莎和克尔凯戈尔等等即是,尤其以欧洲中世纪哲学家表现最为明显,他们以献身宗教和上帝作为生命的最高体现,故此超越肉体拒绝婚姻是他们的当然选择。 我们知道,宗教是一种追求超越的意识形态,它把人生视为通达彼岸世界的一个阶段,而非生命的全部。在西方,基督教的“原罪说”深入人心,实际上就反映了宗教弃绝现实生活、追求虚幻天国的道德观念。也许,尘世的一切(包括个人的生存、命运、感觉等)太不稳定、太渺小、太短暂了,所以人们转而向往永恒、伟大、持久的超验世界,而上帝和天国于是便成为这种向往的化身。哲学家之所以伟大和深刻,就在于他们认识到尘世与天国、个人与上帝、感觉与理性、本能与超越之间的巨大鸿沟,从而把自己的道德原则贯彻到生活中去。因此,超越型的哲学家之所以独身,往往是因为他们认为爱情(婚姻)只是人的一种本能,属于感性的层次,不应该将其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譬如克尔凯戈尔就认为,人之最大罪恶就是性行为,因为它与人的自然状态联系最为密切。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再譬如帕斯卡尔对于爱情的恐惧,也无疑应该从这个方面寻找原因。然而,有趣的是,超越型的独身哲学家尽管多以圣徒的精神自律,但这并未妨碍、甚至促进了他们]与现实世界(譬如科学)的联系,从而给尘世中的我们带来了福祉。他们以超越的思想探求自然的奥秘,从而引发了近代科学,譬如帕斯卡尔、斯宾诺莎等就都是科学家。因此,他们那些冗长、沉闷的人生哲理单从这方面说,不也是一种智慧吗?3回复:为什么大哲学家都选择了独身 第二种:理智型。属于这种类型的哲学家多以冷静、理智为主要特征,独身是其理智选择的结果,而非宗教激情所致。譬如笛卡尔、康德和休谟就是这种情况。 近代以降,永恒、至真、至善、万能的上帝实际上已被自诩为绝对、普遍、必然和真理的科学(所谓理性真理)代替了,于是,“理性的法庭,,一变而为人们行为的终极准则。我们发现,理智型的独身哲学家尽管仍然承认上帝的存在,但他们已经没有那种强大的压力和焦灼之感了,也没有了宗教激情,转而把目光投向理性。这样一来,他们便显得沉静而自信,因为觉得自己握有真理而顾盼自如。他们的生活井井有条,例如笛卡尔和康德就都是遵守时间的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按照秩序一丝不苟地进行。尽管显得刻板,但的确为他们的工作、哲学思考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他们之所以独身,并非不害欢女人和献身上帝所致,而是基于种种现实的、理智的考虑。譬如笛卡尔是因为身体的赢弱,康德则因为年轻的时候经济上过于括据了。当然,因为崇尚理性,而理性又认为感性世界并非一无是处,他们普遍欣赏女性,并都多少制造过一些绯闻。这是理所当然的,并且完全可以理解。在所有的独身皙学家中,大概只有这一类型最容易被我们所接受了。 第三种:自由型。属于这种类型的哲学家多以智慧著称,他们机智幽默,从不崇拜任何绝对的东西,他们虽然独身,但大多风流成性。伏尔泰、叔本华、萨特就属于这种类型。 无论上帝还是理性,对于个人而言都显得过于沉闷了。因此,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许多思想家就把感性、肉体作为了歌颂的对象,以此来反抗宗教的压迫。理智型的皙学家反抗上帝从来就是不彻底的,在他们的灵魂深处上帝始终占据了一块净土,所以他们在人们看来仍然带有一种禁欲主义的色彩。自由型的哲学家多以感性作为自己生活的指针,因此他们往往笔锋犀利、幽默风趣、出口成章,在私生活上自然也放荡不羁。启蒙运动的泰斗伏尔泰,他之崇尚英国哲学(经验哲学)、他之喜好赌博、他之涉猎戏剧、他之风流韵事等等,无不说明他的追求自由的性情和志趣。再譬如叔本华,他鼓吹唯意志主义,也是对理性的一种反叛,而其言行不一的一生所带有的戏剧性和滑稽性,不也表明一种狂欢的欲望吗?而萨特这个一辈子不接受任何宫方荣誉的人,则从理论上系统地证明了“个人自由”、“自由选择”的“真理”,从而似乎把人们引入了一个无限广阔的、自由自在的生存空间。因此,这一类型的哲学家之所以独身,不像上面两种类型去迫求什么宗教或者理性的真理,而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现世的快乐,所以他们风流乃是其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尽管我们不能否认这种人生态度是解读生命的又一种特殊方式,也不能否认其中的智慧和洒脱,但是如果连一个绝对的东西都不存在并被信仰了,那么这与价值虚无主义又有什么差别呢? 第四种:偏执型。属于这种类型的哲学家大多喜走极端、性情怪僻、特立独行,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他们蔑视女性或者敌视、拒绝女性,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尼采和维特根斯坦。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丝毫不能说明我们比古人掌握了更多的真理、心灵更加安祥和幸福。西方哲学的发展也表明,到了现代,真理反而愈显扑朔迷离和隐蔽神秘了。我们知道,尼采,就是那个最后“杀死了上帝”的人,他要“重估人类的一切价值”,试图创造一种新的人类(超人),但是他最后却进了疯人院。这是为什么?尼采是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继承者和逻辑上的终结者,他的发疯无疑证明了非理性主义的破产,即尝试以完全彻底的个人主义构筑人类价值体系的破产。实际上,那种追求绝对自由、鼓吹个人价值的哲学(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等等)都内含着一种深深的焦虑,疯狂不过是其极端表现而已。与尼采不同,维特根斯坦则是西方科学主义传统的继承者和逻辑上的终结者。我们知道,维特根斯坦哲学是从数理逻辑起步的,而后者正是欧陆理性主义哲学与英美经验主义哲学的完善结合,它试图通过一套严密的符号逻辑系统推出整个宇宙和人类的真理。这是科学主义的最大妄想。维特根斯坦一辈子都沉浸在这个妄想之中,直至晚年才稍稍醒悟过来,从而提出了“游戏”的理论。从尼采和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历程来看,他们的哲学可以说集中反映了西方文化的缺陷。与此对应的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极其怪诞的,譬如尼采对女人的仇视是非常著名的,而维特根斯坦似乎对女人目不斜视,就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当然,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有着具体的社会、生理原因,但如从思想方面来看,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与他们试图创造一种“人的神话”(超人)或者“科学的神话”(逻辑哲学)有关。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在哲学上他们都是失败者 (当然其智慧永远光照后人),在生活上他们也应该被列入不幸者的行列。 以上,我们概括地分析了哲学家独身的四种类型。也许这种归纳并不是全面的,但它大体照顾到了哲学发展的线索,试图以哲学思想来寻找每个哲学家独身的特异之处。这种研究方向或许有其可取之处。这是因为,独身哲学家首先是一个哲学家,其与众不同的哲学思想当然是其独身的本质所在,而导致其独身的另外一些因素(社会的、生理的、家庭的)只能是一些非本质的东西。因此,哲学家的独身是形而上的独身——这就是我们的结论。(本文系《独身哲学家》序,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

黑格尔以后西方哲学分为哪两派

小生个人以为可以分为马克思和尼采两方。 以下为周国平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书的选段: 尼采所预见的“必将笼罩欧洲的阴影”,就是资本主义的精神危机。这一危机在十九世纪已露端倪,在二十世纪完全明朗化,特别是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为西方思想界广泛地谈论着。危机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资本主义有力地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之相伴随,在哲学上便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半分天下,占据绝对优势。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经验主义或理性主义哲学,都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人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代之而起的是对于科学、理性和物质文明的迷信。接着,这种迷信也动摇了,人们发现,科学也有其局限性,单纯的物质繁荣只能造成虚假的幸福。欧洲人失去了过去藉以生活的一切信仰,面对传统价值的荒凉废墟,苦闷彷徨,无所适从。 在十九世纪,最早敏锐地感觉到这种危机并且试图寻找一条出路的人,来自左边的是马克思,来自右边的是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 马克思早在四十年代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物质繁荣背后的人的异化现象,并且确认,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和私有制。他从中引出了社会革命的结论。 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试图寻找另一条路。他们诉诸人的内心生活领域,想依靠某种“精神革命”来解决普遍的精神危机。

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是以下哪位哲学家?()

胡塞尔(Husserl)是德国哲学家及“现象学”创始人,而现象学作为对主观过程和事件的描述性分析则是所有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索伦·克尔凯郭尔,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单单是客观存在,更重要是从个人的“存在”出发,把个人的存在和客观存在联系起来,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最有创见的哲学家,他宣扬无神论存在主义,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在与时间》(1926)中第一次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称谓,并促使存在主义理论系统化、明确化。正是忧虑和恐惧,才揭示人的真实存在。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谈得上自我选择的自由,它与光明和快乐相联系。西蒙娜·德·波伏瓦,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西蒙·波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

一辈子都在痛苦忧愁中度过的哲学家有那几位?我知道的有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还有谁?

1、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大谬的。要说“一辈子”都在痛苦忧愁中,这是不可能的,无论对于什么样的人。即便是你举例出的那些人,也不是一辈子“都”在痛苦中,哪个人能没有一点快乐呢?!当然,如果你以为他们或许长着一张苦瓜脸,或许喜欢抱怨和痛斥,这样就是“痛苦”,那你就大谬了。2、我相信你是没看对关于那些哲学家的传记(或许就没看传记,而是听流言),所以才会以为他们“一辈子”都在痛苦中。我记得,罗素还批评叔本华,说他说一套,做一套:说什么人生是充满痛苦的,而在实际生活中叔本华可是极其享受物质的欢愉的。像叔本华那样的哲学家,其所谓的“痛苦”(如果有的话),与哲学没有本质的联系,而只是其个人秉性中的非哲学成分的作用。什么是“哲人”,它在本质上就是那些放达、恬静、超越于痛苦与快乐之上的人。因而可以说,“一辈子都在痛苦中”(即便可能,更别说不可能)与“哲学家”这两者之间就是排斥的。3、至于什么“哲学的痛苦”,要么就是糊弄人的玩意,要么就是无病呻吟。那些所谓的哲学家的痛苦,都是在人的意义上的,是个体化的痛苦。不要因为自己的弱智,无法领略哲学的真谛,就把这种痛苦归于哲学,否则会是大谬。就像,不能因为一道数学题不会做,就把这种烦闷说成是“数学的痛苦”。数学(如果有人格的话)可不会痛苦,它甚至还会对人的痛苦不屑一顾。

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是什么

存在主义【理论概述】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最先提出的是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尤其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法国哲学家萨特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任何事都是可能的”。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力”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产生背景】 存在主义的产生与它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它的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思想渊源】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克尔凯郭尔(丹麦) 克尔凯郭尔的为人十分矛盾,在他看来,十九世纪的中心事实是,一度存在的基督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为此他专门写了《对基督教世界的攻击》来论述这个问题。但是他同时又是一个基督教徒,并且他认为所有的基督教徒都应向他学习!虽然他认为,基督教只关心个人的东西,而没有关注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与他的思想不符。 正因为克尔凯郭尔个人思想的矛盾,使他并不被世人接受,人们往往抓住他的某些缺陷大做文章,却忽略了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克尔凯郭尔主张现代性的主要运动是向群体社会漂移。而这样的高度集体化和外在化的群体社会,同时也意味着个体的死亡。在这里,克尔凯郭尔否定了个体存在的作用,忽视了现实世界存在的意义,不但超前,而且过分极端,导致他很不被人喜欢,常常被别人反驳。尼采(德国) 尼采喊出了“上帝死了”的口号,提出了绝对意志论,影响了欧洲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他呼吁现在的人类应该走向终结,我们应该创造出“超人”,用以取代人类继续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尼采所“创造”的“超人”是一种将“权力意志”发展到极限,以达到超越人类目的的人。 他说:“生命的最强烈的、最高的意志并不存在于只是要求生存下去的斗争之中,而是存在于斗争的意志之中,存在于强力意志之中。”他为强力意志作了最后的结论,把它作为其他一切心理动机的基础。 但是,尼采同时又认为强力本身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动力,强力本身就是强力的意志。于是,在他把强力当作更大的强力来追求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跌进权力本身以外的虚空里,由是而产生了虚无主义的问题。正因为此,在虚无中,尼采宣布人的最高价值失去了他们的价值,——“倘若人丧失了前此他赖以生存的锚链,”尼采问道,“他会不会漂移到一个无尽的虚空中去呢?”那么人存在是为了什么?为了虚空吗?当然不是。尼采认为,人存在的唯一价值恰恰就是:强力!【产生发展】 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海德格尔(德国) 对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确定了此在的存在——马丁·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者,他受尼采的影响很深。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尼采的呼号。” 海德格尔认为,全部的西方思想史只关注存在着的事物,而遗忘了存在着的事物的存在。这是哲学研究上的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如何揭示这一点,他借用了其师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工具。“现象”这个词在希腊文中表示“自行显现”,故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即意味着让事物自己说明自己的企图。他说:“只有我们不去企图把事物硬塞进我们为其制造的观念的框框中去时,它才能向我们显现自己。”这里是他开始反驳尼采认为知识归根结蒂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的观点。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我们并不能靠强力、靠征服和压制来认识一个客体,而只能任其自然,以此来使它展示出它自己究竟是什么。 笛卡尔所意识的存在,即“我思,故我在。”而海德格尔一举撕破了笛卡尔哲学的图画。他说,人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世界中的存在。人就在世界之中,因为人完全处于存在之中。他把人看成是一个存在的场或是领域,场的中心并没有所谓的精神实体或者自我实体。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人存在价值的看法。他认为,“我将要死”并不是世界中的一个外在的和公开的事实,而是我自己存在的一种内在可能性。我随时都可能要死,因此死就是我现在的可能性,而且我也肯定会死,无论是死于哪种方式,因此死又是我存在的极端性。它是我各种可能性中最极端、最绝对的一个。承认了死就是承认了人的有限性,因此海德格尔也研究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对于人的有限性的体验,不在于其周界、延伸范围,而在于它存在的核心中。——人都是有限的,因为它的存在充满非存在!海德格尔就是这么矛盾的论述着这个问题。萨特(法国) 萨特将存在分为两种: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一个物体同其本身等同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同意识一起扩展,而意识的实质就在于它永远是自身。萨特认为,我们的思想超越自身、超越一切,因此人类的存在永远是自我超越的:我们在存在中永远超越自我。因此,我们无法占有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永远在我们自身之外,也就是说,存在先于本质。 但是,萨特没有意识到,在它的理论体系中,有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却恰恰没有存在!自为和自在若没有一个已存在的空间任其施展,它们又怎么存在呢?【哲学主张】一、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存在主义认为,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可见,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不是给定的。萨特的这一段话也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存在主义之“存在”的涵义。 关于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存在”: 1.指的是人的存在,而不是物的存在。“物”只能“有”,而不能“存在”。 2.不是指一般的人、人类的存在,而是指具体的、个别的人的存在。 3.不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某个人的具体存在,而是指孤独个人同自身的关系,他的自我感。 4.不是指个人对自身的理性认识,而是指孤独个人的非理性的情绪体验。二、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 存在主义认为,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发生的事物。但这并不是说,物质的宇宙杂乱无序,毫无规律、法则可言,也不是说科学对物质世界研究所发现的规律完全虚幻,不可信赖。只是说,无论对于人还是物质的宇宙来说,都没有任何先定的东西。 所谓偶然,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也不是根据某种绝对的观念、思想或精神演绎出来预先具有一定意义的。 既然所有的存在都不是决定的,而是偶然的,所以,存在是不确定的。由此可以推知,从根本上讲,存在是荒诞的。 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事先决定事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事先决定人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 关于荒诞这个问题的解决,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提出的途径是宗教信仰,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则认为应该行动起来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 三、自由和选择 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对于人来说,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所以,人有绝对的自由,的存在同人的选择以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分不开的。 萨特认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孤立无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上帝、科学、理性、道德等对人都不相干,也就是说,它们都不能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同时,它们对人也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人有绝对的自由。 存在主义认识到,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 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主义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存在主义者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都认为,我可以理解他人,他人也可以理解我,分歧在于:我将他人或他人将我当作物还是当作有主观性的人。 在人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萨特基本上属于一个类型,即他们认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对立的,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的关系。而以布贝尔和马塞尔为代表的另一派主张则与之相反。 海德格尔认为,一个人在世界上必须同其他人打交道,他和其他人的关系是“麻烦”和“烦恼”。同其他的人相处,必将产生无限的烦恼,他或者与其他人合谋,或者赞成他人,或者反对他人。 萨特认为,“他人就是地狱”。在萨特看来,他人乃是一个存在的客体,这种客体不同于物,他不但存在着,而且还对我构成了威胁,因为他是自由的物体。在他的“目光下”,他可能把我变成物。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从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能有两种途径:或者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纵他人。 布贝尔认为,人与外部世界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关系。一种是客观的关系,其特征是“我与它”。另一类看待他人的“我与你”的关系。如果将人与人之间的“我与你”的关系当作人与物之间的“我与它”的关系来对待,那么人性就将毁灭。 在“我与它”的关系中,个人以纯粹客观的方式看待外部的东西,把它看作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加以利用和操纵的物。 在“我与你”关系中,每一个人都具有他自己的内在的意义世界,“我与你”关系的特点是发自两个人内心的友谊。我和你两个人都是主体,我们互相同情、互相信任、互相理解。而一系列的“我与你”的关系就构成了人与上帝的关系。 马塞尔认为,人不仅可以和自己交流,而且可以和他人交流,而使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的是同情和爱。人与人的交流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与他人交流时,他才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从而看到希望。五、人生是一场悲剧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代表作品】·《存在与虚无》(作者:让·保罗·萨特)内容简介: 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 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本书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后面两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这也是“现象学本体论”的落脚点。 他们倡导所谓“英雄的”悲观主义,宣称学习哲学就是“死亡哲学”是对死亡的研究。

作文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说:“大多数人在追求快乐时急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和快乐擦肩而过。”

略 因快而和快乐擦肩而过。因此立意只要强调“慢”的好处即可,如能围绕“快”与“慢”的转化而言,当然最佳。如:(1)不必急于求成;(2)慢些,有时会更快;(3)成功是一个自然的积累过程,更是由耐心堆积而成的。

求哲学大神赐教:克尔凯郭尔所说的“信心跳跃”、“信仰的跳跃”示什么意思?通俗一点

从没有信心到有信心,从没有信仰的有信仰,就是信心跳跃,信仰跳跃。每个人都是唯一的,在适当的困境中跳出来,就像电子受到能量刺激,跳跃到激发态,会有光和热产生。

哪位哲学家认为,人生有三阶段

克尔凯郭尔。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年—1855年),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后继承巨额遗产,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费出版。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单单是客观存在,更重要是从个人的“存在”出发,把个人的存在和客观存在联系起来,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1830年进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神学,他一心想当牧师,其毕业论文为“苏格拉底特有的讽刺概念”,毕业后虽然考取神学学位,但因不认同丹麦路德教会的教义而从未担任过神职。在哥本哈根大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哲学和文学著作,对戏剧和音乐也有浓厚的兴趣,但恐惧、颤栗和忧郁的情绪总是支配着他,无论是1836-1837年间的放浪生活,还是1838年其父死后的独立生活,如恋爱、订婚与解除婚约等经历,他感到在献身上帝与婚姻之间只能二者择一。以后他的生活更为孤僻,心态也更为反常,甚至近乎疯狂。他无法以感性的方法解除内心的苦闷,亦即无法以感性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存在,因此他认为排除心中苦闷的出路应该是属于思想的层次,而当时丹麦人崇拜德国的思想与文化,于是在1841年他步上了留学德国之途,到柏林大学学习当时盛行的黑格尔哲学。德国观念论的课程都是属于非常高的理想,把一切都往真善美的身上推去,把人性、具体人生的所有苦闷和痛苦都存而不论。这些均与克尔凯郭尔的理念不同,于是他放弃传统哲学思想的探索,改而探求基督教与主体性、内心性的真理。

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克尔凯郭尔哲学的特点

克尔凯郭尔简介中提到他全名索伦·克尔凯郭尔,是丹麦著名的哲学家、诗人,也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后现代主义的引领者,被称为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曾在哥本哈根大学就读,他继承了大量的遗产,并且靠此维持生活,然后隐居在哥本哈根用巨额遗产创办了期刊,最终在复印杂志时晕倒在大街上,数周之后去世,年仅42岁。克尔凯郭尔简介中最突出介绍的是他在哲学界的成就,20世纪之前克尔凯郭尔还没有被世人所熟知,主要是因为对克尔凯郭尔的成就的简述都是用丹麦语记载的。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对当时欧洲和北美洲的美学存在主义者们有着重大的影响,是现代存在主义思潮的开端。克尔凯郭尔的主要思想是存在主义,克尔凯郭尔的思想中带有很大的负面情绪,用厌烦、绝望、忧郁等情绪代替了世界对人的认识和研究。存在主义的产生也代替了但是黑格尔的思想,证明存在思想比黑格尔思想更受大众认可。 克尔凯郭尔简介中还介绍了他的爱情,他的爱情经历十分曲折,1837克尔凯郭尔在小有名气的时候认识了15岁雷吉娜,在1840年他们订婚了,他把自己的思想都告诉了他的未婚妻,但是17岁的雷吉娜无法了解他的思想,因此解除了婚约,之后更是因为后悔变得无比痛苦,这份痛苦伴随他直到去世。 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存在主义,是现代存在主义的创始人,因此他被称为存在主义之父,也是后现代主义的引领者,是丹麦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和诗人。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是他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神学后的产物,克尔凯郭尔起初想当一个牧师,他是相信有神的,他的毕业论文就是对苏格拉底无神论的讽刺。克尔凯郭尔在毕业后考取神学的学位,但是他并没有如愿以偿的担任神职,主要是因为克尔凯郭尔不认同丹麦的路德教。他父亲死后他继承了巨额的遗产,克尔凯郭尔之后的生活也靠这些遗产维持。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的内容是孤独的、非理性的,他以自己非理性的情感代替了世界对人的认识和研究,尤其是他的厌烦、绝望、忧郁的悲观情绪占了主导因素。克尔凯郭尔用这样的存在主义代替了世人对黑格尔主义,被世人所追捧。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中强调哲学家应该探索和讨论现实的人生问题,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思想。克尔凯郭尔反对德国专门讲理想的事物,他的存在主义是他个人用自己的孤独的感受而创造的,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希望可以用最简单、最实际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来消除自己心中的不满和苦闷,克尔凯郭尔是一个被众多消极情绪支配的人,也是这些情绪使他的核心哲学思想创造了存在主义。 克尔凯郭尔是丹麦著名的诗人和宗教哲学家,也是伟大的心理学家,克尔凯郭尔的成就表现在他对哲学界的贡献和他创造的思想上。克尔凯郭尔的成就主要是他的哲学思想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他以个人的非理性情绪来代替世界对人类理智的研究和认识,尤其是从他的焦虑、恐惧、烦躁和绝望等负面思想上带来的启发。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中主要提及了两大要义,其中一个是存在先于本质的理念,这个理念的意义主要指人的生存是命中注定的,是被动的,是无法左右的,但是人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特点去创造自己特有的本质,这样才能够体现出人们的价值。克尔凯郭尔也是有选择的改造自己的本质,追求自由这就是他所说的人的本质。 另外一点是将存在主义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感性存在、宗教存在和理性存在,感性存在是指人们应该追求自己的快乐,甚至可以自私,让自己能够一直享受快乐的存在。宗教存在是指人们要有自己的信仰,让人们有祈祷和爱的生活,尊敬和崇拜神明,让自己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是一种有精神寄托的存在。而理性存在是指人们严肃的和尽责的人生,用理性和哲学的方法面对人生,是合乎社会道德的存在。克尔凯郭尔的成就还体现在他的著作上,克尔凯郭尔在得到巨额遗产后利用这些遗产创办了自己的期刊。用来发表自己的著作,他的著作也给后世追求哲学的学生提供了捷径。 克尔凯郭尔是丹麦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诗人,人们对克尔凯郭尔的评价也是各不相同,人们觉得克尔凯郭尔与耶稣的思想是类似的。只是耶稣的形象一直都被人们所追捧,而克尔凯郭尔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很模糊,更无法与耶稣相比。耶稣的弟子和之后基督信徒对耶稣的人为刻画是相当成功的,所以耶稣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而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建立的形象并不是来自他的信徒,他着重塑造了自己的作品,在个人形象上并没有着重塑造。有人对克尔凯郭尔的评价则持不同观点,通过克尔凯郭尔简介可以了解他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巨额的财产。但他的精神是极度紧张的,在后人的眼里克尔凯郭尔是一个神魂颠倒的人,他这样的性格使得人们对他产生无尽的迷恋。 在人们眼里克尔凯郭尔除了是个哲学家外,他的写作水平也是世界顶级的。克尔凯郭尔写作的模式集赫德尔、康德和谢林于一身,跟德国的浪漫派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处,克尔凯郭尔开启了20世界的虚无主义。人格类型上克尔凯郭尔与保罗、路德和奥古斯丁是相同的。克尔凯郭尔是孤独焦虑的人,正是克尔凯郭尔的这些负面情绪才成就了他的思想,以至于世界上大多数人对克尔凯郭尔的评价中称他是个伟大的哲学家,是一个哲学天才。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