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德国优势专业:哲学、历史、新闻专业

德国哲学、历史、新闻专业   德国的哲学家闻名世界,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都在世界哲学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科隆大学、弗赖堡大学、比勒费尔德大学科隆大学的哲学系(附有30个研究所、43个专业)属于本领域内全德国最大的之列。弗里德理西-席勒-耶拿大学19世纪初耶拿相继出现了费西特、莱茵霍尔德、谢林、黑格尔和福斯特等一系列伟大的哲学家。海德堡大学的哲学历史系有哲学、历史、东欧历史、政治学、艺术史学等专业。培养新闻记者是多特蒙德大学的特长,德国电视台、报刊媒体中有很多着名记者出自这个大学。   柏林自由大学拥有德国最重要的医学培训中心,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柏大接受治疗。科隆大学的治疗教育系(HeilpaedagogischeFakultaet)是全世界最大的特种治疗系,基尔大学在医学研究领域,基尔大学医院对骨盆腔检查的器械和外科手术的发展,以及对世界范围内的最少感染外科手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波鸿鲁尔大学德国研究协会的莱普尼茨奖授予了这个大学的医学系。神经学它被公认的强项。

英国有哪些好的大学可以留学哲学专业?

  在所有的英国留学专业里面,哲学专业其实还算是一个冷门中的热门专业。那么英国有哪些好的大学可以留学哲学专业呢?接下来,带大家一起来了解。    1.牛津大学   牛津大学以其卓越的教学、研究和学习机会以及悠久的历史而闻名。学生们享受个性化的、有规律的、由学科专家指导的教学,他们是大学社区的一部分,为学习提供了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工作人员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广泛背景和兴趣。牛津大学有一个多元化的社区。在这所大学就读的学生中,国际学生占了三分之一以上,来自138个国家。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意味着学生将有大量的时间与学术导师接触,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牛津大学的国际声誉是显而易见的,它在全球拥有近200个校友会和30万名毕业生。   住宿   所有的大学都提供第一年和至少一年的住宿。有些学校提供全程住宿。学院房间通常是单人间,有些是套房,位于学院或附近。大学宿舍的租金是合理的,通常只支付8周的学术学期。大多数本科院校都在市中心或市中心附近。学生们可以在学校食堂吃到有补贴的热餐。    2.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它以杰出的学术成就和世界级的原创研究而享誉全球。国际学生在全球享有盛誉,他们所在的多元化社区有超过25%的本科生来自海外,因此他们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住宿   学院社区包括本科生和研究学生,教师和讲师。大多数本科生都有三年的住房保障。所有住宿均在大学附近,步行或骑单车均可到达。全日制研究生也可以由其所在学院提供住宿;住宿团队也可以提供支持。    3.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生将有一个独特的机会,在一所享有全球学术声誉的专业大学学习社会科学。它的校园位于伦敦的中心,伦敦是世界上最活跃的首都城市之一。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英国唯一一所专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学;它提供了横跨18个学术部门的广泛的学科。加入一个由来自140多个不同国家的学生组成的社区。这所大学是一所在伦敦市中心的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致力于社会科学,开创了经济学、国际关系和人类学研究的先河。   住宿   新生全日制本科生可获得保证提供住宿,但需满足申请截止日期。残疾学生的住宿优先考虑,符合残疾和福利服务建议。宿舍位于伦敦市中心。大厅配备了24小时的工作人员,活动在到达后进行,并贯穿全年。学生们住在一系列的共享、单人、单人套房和工作室的房间里。提供餐饮和自助餐厅。   奖学金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根据需要提供本科生资助计划奖学金。在研究生阶段,海外学生可申请研究生资助计划及奖学金。这些奖项是基于已证明的经济需要。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已经与各种外部机构合作,这些机构主要关注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来自特定合作国家的学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博士研究生奖学金面向海外学生开放,以学术价值和研究潜力为基础。    4.圣安德鲁斯大学   圣安德鲁斯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最具创新精神的大学之一。它繁荣了六个多世纪。灵活的学位结构基于学生对学科专业的选择,小群体、高质量的教学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伙伴关系和对话的基础上。圣安德鲁斯大学是一所面向全球的苏格兰大学,根植于欧洲传统。超过45%的学生和工作人员来自英国以外。提供国际基础课程以支持学科知识和学术语言技能的发展。为母语不是英语的学生提供专业英语服务。    5.伦敦大学学院   伦敦大学学院是一所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多学科大学。它成立于1826年,是英国第一所欢迎任何宗教或社会背景的学生的大学,也是第一所欢迎女性接受大学教育的大学。如今,伦敦大学学院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学术强国,在一系列全球排名中位列前20名。伦敦大学学院的愿景是改变人们理解世界、创造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伦敦大学学院有1.8万名来自英国以外的学生,很多导师都是该领域的世界领先学者。伦敦大学学院的学生来自150多个国家,提供了真正的全球视角。伦敦大学学院的学生支持和福利项目为国际学生提供额外的专业信息和建议。   住宿   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有住宿保障,但有条件。提供餐饮和自给自足的住宿,共享区域用于社交活动。伦敦大学学院提供为期39周的住宿,位于伦敦市中心(伦敦公共交通网络的1区或2区)。伦敦大学学院的所有宿舍都有安全通道,以确保学生的安全和健康。    6.纽卡斯尔大学   纽卡斯尔大学是一所致力于创新、创造和卓越的受人尊敬的大学。它的目标是找到一些世界上最伟大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开拓新的思维方式,并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经验,他们需要开始改变世界。它的校园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国际化的学生城市的中心,以艺术和文化,体育,购物和夜生活而闻名。纽卡斯尔大学在老龄化、健康、数据、能源、城市和创意艺术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纽卡斯尔大学的专业团队支持国际学生申请和在英国的生活。纽卡斯尔大学的专业团队支持国际学生申请和在英国的生活。   住宿   所有符合条件并在截止日期前申请的本科一年级学生均可获得住宿保障。这所大学提供许多不同风格的住宿,从历史悠久的大厅到超现代的高层公寓。学校专门的住宿团队随时待命,帮助学生解决从申请住宿到入住的各种问题。住宿生活项目通过友好的支持、活动、社交活动和生活技能课程为生活带来住宿。    7.埃克塞特大学   埃克塞特大学在美丽的历史环境中提供鼓舞人心的、灵活的课程。它位于英国西南部的三个校区拥有超过40个学科的23500名学生,足够提供世界级的设施,小到足以培养一个包容、紧密团结的社区,专注于追求教学和研究的学术卓越。埃克塞特大学有23500名学生,其中包括来自130个不同国家的6100名国际学生。学生们将在位于英国西南部的三个大学校园中找到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参与性、包容性和安全的社区。定期参观国际学校和教育展览,以及机场接送和国际伙伴计划,以帮助学生到达和安顿。   助学金和奖学金   这所大学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奖学金。这些都授予给有突出的学术素质的学生。建议尽早申请。    8.杜伦大学   杜伦大学是一个全球卓越的教学和研究中心,一个由杰出人士组成的大学社区,有着一个独特的历史背景。杜伦大学相信,通过鼓励学生做杰出的事情,他们将在世界上做杰出的事情。达勒姆著名的大教堂和城堡位于城市的中心,也是大学的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除了学习,杜伦大学还提供独特的学生体验和大学生活。   住宿   所有一年级新生都将成为杜伦大学某学院的会员,并获得住宿保障。大学是自给自足的。它们都有一个用于正式晚宴和活动的餐厅。从历史建筑到专门建造的新房子,都有一系列的共享或单独的学习卧室,有些是套房。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学生支持办公室,作为学生可能需要的任何福利或精神支持的联络点。在大学里,各个层次的同学学习各种各样的科目。   助学金和奖学金   这所大学提供一系列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大多数是为研究生教学和研究的学生。许多学校资金充足,为符合条件的学生支付学费和生活费。除了众多内部资助的机会外,该大学还与Chevening、联邦奖学金委员会(Commonwealth Scholarships Commission)、马歇尔奖学金委员会(Marshall)和富布赖特奖学金委员会(Fulbright)建立了伙伴关系。    9.华威大学   华威大学是一所位于考文垂的世界一流大学。它诞生于大胆、想象力和协作,在英国大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大学提供最高的学术和研究标准,鼓励学生探索课程内外的新视角。   住宿   校园保证为全日制本科一年级新生(不包括研究生入学课程/学位实习)提供住宿。为了符合条件,申请人必须接受华威大学的录取,并在规定的截止日期之前在线申请。校园住宅适合各种各样的品味,都在主要的学术和社会建筑步行15分钟之内。在考文垂、凯尼尔沃思和莱明顿水疗中心也有校外的床位,返校的学生可以预定。    10.伯明翰大学   在伯明翰大学学习,学生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教学和建立终身的友谊。这所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培养人才,支持学生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伯明翰是罗素集团的成员之一,是一个研究密集型的机构。其世界领先的学者包括11位诺贝尔奖得主。一个多元化的国际社区,拥有来自约150个国家的7800多名国际学生。在英国辉煌的心脏地带,伯明翰是一个多元化、现代化和令人兴奋的城市,有着悠久的文化和知识遗产。   住宿   所有一年级学生都有保证在大学或合作伙伴的住处。选择包括带共享浴室的单人间,套房书房卧室,和独立的工作室公寓。在大学附近,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私营部门住所。   助学金和奖学金   这所大学提供许多国际奖学金来奖励杰出的成就,并帮助确保对金融的担忧不会束缚学生。

求解一道真题:“法不责众”的哲学角度分析

第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执法过程中如果碰到数量众多的违法人往往很难依法办事进行处罚,这是我们现实执法过程存在的客观现象,也是个两难想象,我们应该辨证理性的看待第二 所谓法代表的是社会公众的共识,是一种普适的社会道德观念体系,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法”就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所以执法的过程也就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所以贯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这种法制精神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的,是必须坚持的,并不能因为主观的原因而随意修改和违背,这也是原则性的问题,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法不责众”这句话是片面的,体现了原则性不强的错误第三 法也是在不断的完善中的,我们看待法不责众的尴尬境地时也要反思一下,我们的法是不是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这个“众”又是怎样的一个数量概念,是不是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不能适应历史的发展,这是我们要有个法律的自省精神,这也是造成法不责众的一个客观原因之一第四 我们在讲究依法治国的同时,也要讲究以德治国,我们执法的目的不是为了处罚,而是为了教育,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说掌握大原则性的同时也要掌握小灵活性,对与人民群众要做好实现的教育工作,在不违背大原则的情况下,不造成重大社会损失的情况下,掌握工作方式方法,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这样才能够构建和谐社会第五 我任务法不责众这样的两难境地通过理性的看待,通过我们法制社会的不断建设完善,我们每一个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增强,一定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到那时没有人来恶意违法,法律也能起到实现警示的作用。回答完毕 答得不是太好,有些混乱

为什么估值总是错的——对金融学的哲学思考

一旦理解了那些不能说出的估值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伦理力量,我们就应该全力保护和捍卫市场的道德底线。所以,我特别赞成证监会主席肖钢对内幕交易的打击力度。我们理解了市场具有伦理特性之后,就会发现内幕交易的核心就是提前知道了结果,能够说出本该被显示的未来,就毁灭了这个市场的激励机制。所以,千万别抱着“到股市赚钱走人”的聪明套利者的心态,而是应该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勇敢而坚定地捍卫我国法律赋予投资者的权利和主张,维护资本市场的公平和正义是我们每个人艰难而光荣的义务。通过主动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来提升我国整体经济的竞争力,最终会推动整体经济竞争力的提升,这也是股民通过在证券市场投资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周洛华在资本市场上,我遇到过各种风格的投资者,有坚持价值投资的,有偏好量化投资的,有研究K线做技术分析的,有挖掘题材故事的,这些投资者都非常固执地坚持己见,不太容易听取不同意见。我不打算调和各门派之间的分歧,也不打算摆出悟道升天之后,居高临下地训示芸芸众生的姿态。好多年以前,我曾在《上海证券报》上撰文指出,投资是“在科学和艺术之间飞翔”。多年以后的今天,我对这个主题有了不同的思考。我感觉科学的手段仍然成立,却不能穷尽我们在资本市场的全部未知;而“艺术”则是我给未知世界贴上的一个不太准确的标签。投资并不是艺术与科学的统一,并不需要去调和神秘主义与逻辑的关系,我今天想从自己的认识领域揭下这张错误的标签,重新审视研究资本市场的方法和视角。罗素在《神秘主义与逻辑》一文中曾经举过两个来自东方的例子:一个是我们很熟悉的庄子“乐哉鱼乎”的辩论;另外一个是有关印度人的世界观,古代印度人认为,整个世界由一头大象背着,这头大象又站在一个乌龟的背上,你可千万别开口问“那乌龟站在哪里”?那样的话,你只会把你的印度朋友置入窘境使其顾左右而言他。多年来,有关未知世界的探索总是以科学的胜利而告终,第7颗行星的故事似乎把这种穷尽真理的努力推向了极致。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科学家们发现,太阳系已知的6颗行星运行规定的观测值总是和理论值有差异,由此得出了可能存在第七颗行星影响着其他行星轨道的合理推断,并最终得到了实测的证明。借助逻辑推理和科学手段,我们似乎可以永远刨根问底把未知世界层层剖析,直到我们掌握赤裸的真相和坚实的规律为止。科学家们节节胜利了几百年了,我急于效法前贤把科学探索的精神带入金融市场,结果却不那么令人满意。我们都学习过布莱克——舒尔茨的期权定价公式,从理论上讲,你只要输入波动率、股价、时间和利率等变量就可以得到期权价格的理论值。问题是,当你发现理论值和实际值有差异时,是否敢于下单置放多空的头寸来捕获这头名为误差的猎物?你可千万得小心,因为这头猎物属于乌龟脚下的未知世界,并不属于你的厨房。当然你也可以大胆去尝试,但千万别抱有太大的信心和期望,因为在你之前用这种方法向未知世界发起进攻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TCM)已经倒在了遥远的地平线上,给后人留下壮丽的史诗化作天边的余晖和心头的余烬。于是,我们不再依赖期权定价法给我们提供期权价格的理论值了,而是反过来用这个公式去求解资产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的波动率,这是整个公式中最让人无知且无奈的地方了。我们出发的时候踩在大象背上,穷尽各种方法来到乌龟背上之后,发现未来仍然无解,只不过换了一种表示未知数的符号而已。本来我们对于期权价格的形成一片茫然,现在用科学手段在逻辑大道上前进到了一个崭新世界[1.42%02资金02研报],发现我们对于期权价格不再一无所知,却对另外一个未知变量波动率一筹莫展,转过几道弯之后,未来世界依然隐没在黑暗的拐角之后。我是个善于放弃原先想法和乐于反思自己错误的人,当时我相信,如果我们找到波动率就是找到了第7颗行星的话,我们继续向太阳系边界飞行就会揭示太阳系的规律,我曾经希望沿着数学的道路走下去,找到影响波动率运行的规律——那更隐秘的第8颗行星,这样就能够使得我们对太阳系、期权定价和这个世界的认识更稳定,或者至少能够自圆其说,而不再依赖于一个万能的主、借助一个爱负重的动物或者发明一个新的未知变量。伦理和逻辑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两个根本出发点我和研究伙伴们收集了大量的港股期权交易数据,试图找到一个能够描绘期权隐含波动率的函数。毫无疑问,我失败了,而且死得并不壮丽。我们描绘了三维的数据图,用各种方法去测试这个三维的曲面最近似的函数是什么。结果发现,如果一段时间内(仅在此时段内),我们找到某一个函数能比较近似地刻画波动率三维曲面的话,那么,我们必须在那个函数里面引进一个新的变量,而这就意味着,我得向印度人学习,宣布乌龟下面还有一个什么圣洁而未知的动物。我不能自圆其说,用我们现在已经掌握的变量来构建一个稳定的金融学变量之间的价格关系。我感觉我陷入了死循环,我们事先知道期权定价法吗?或只是换了一种显示未知世界的符号?从对期权价格的无知到对隐含波动率的无知,再到对于描写波动率的新变量的无知,我们是否就是从大象身上爬到了乌龟背上?至少那些日子里面,我开始相信金融学不是天文学了。过去几年,我读了许多哲学书,其中,瑞·蒙克写的《维特根斯坦传》,促使我从哲学角度去考虑金融研究的动机、过程和结果。与此同时,我逐渐变得卑谦了,归根结底是我的道行不够,也可能是方法错误。除此之外,是否我在出发的时候,就带着错误的期望呢?不管怎么样,我感觉我的工作还是有一些价值的,至少能够启发我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金融学有关估值的问题。我猜想,估值是对整个社会组织中的科学研究、组织管理、风险损失和主动进取的各种活动的激励机制。因此,估值并不需要让股市上的投资人去理解,估值的涨跌变化不是让你去赚钱的,你一旦能够理解估值,说明了这个估值,反而就没有了激励作用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估值对于投资人来说,一定是不可理喻的,因为这个估值不是为你而显示的。我得到这些猜想之后,便开始尝试将维特根斯坦对逻辑和伦理的思考引入金融学领域来帮助我自己。维特根斯坦将这两者用“说出”和“显示”来表达,前者可以用语言说出,乃至用逻辑符号表达,后者不能用语言表达,而只在语言中显示着自身。我不太赞成将“不能诉诸语言而只显示自身的东西”直接归入神秘主义的领地,因为神秘主义这个词的语境反而会使得人更倾向于逻辑,最终将伦理与逻辑对立起来。我认为那只能被显示的东西存在于伦理范畴,而伦理和逻辑是我们认识世界本质的两个根本出发点。估值包括了“说出”和“显示”两个部分我读了维特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日记,当时他是奥匈帝国派在西部前线的一个下级军官,“上个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每个可能的问题上想了许许多多,但奇怪的是我不能建立起这些问题与数学思考模式之间的联系”,然后他谈到了自己的工作,“仿佛从逻辑基础拓展到了世界的本质”。有意思的是,这位哲学家本人参战的动机之一就是想去体会在死亡恐惧下他对世界的认识。他在俄军炮火下从喀尔巴阡山前线带回来的启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我们生存的世界不仅仅是由逻辑奠基的,还有着我不愿意归之为神秘主义的伦理。如果估值包括“说出”与“显示”两个部分,那么哪些是可以说出的呢?可立即出售的金融资产,经审计的净资产,现金以及等价物,或者再大胆一些,在信心和假设的基础上把未来可预见的现金流贴现,这些都是你能够响亮地说出的估值。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估值和市场上的股票价格相距甚远,股票实际价格和理论估值之间的差距,就是资本市场对我们的“显示”。我猜想,这种“显示”是一种促进社会进步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现在假设你是一头非洲草原上流浪的单身雄狮,你可以把每一笔账算得很清楚,消耗1000卡路里去捕获一头野牛,获得5000卡路里的热量;还可以花3000卡路里去赶走一头猎豹,然后抢走它剩余的食物,这些都是你可以“说出”的估值,简单的数学方法就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个逻辑问题,做出是否出击的决定。现在换一个问题:占有一群发情的母狮子对你的价值有多大?你可能会消耗很大热量而一无所获,你还得承担风险去和她们现在的配偶打一架,你会消耗更多热量,而打架的结果不仅未知且包含着危险。但是,你还是会选择出击,因为对你爱理不理的母狮子们散发着令你着魔的气味,对你来说充满了诱惑和激励,“显示”着巨大的无可名状的价值。对这个物种来说,打斗的过程使得优质基因得到了筛选、复制和传承。这就是激励和约束机制下的社会进化过程。现在再换一个问题:如果来自外星更高文明的科学家事先就准确预测了配偶争夺战的结果并将这个结果植入了你的大脑,你还会去打架吗?数学模型穷尽了你和对手决斗的各个变量,模拟了各种场景之后,准确地“说出”了打架的结果,情况又会怎么样?一旦事先知道了答案,母狮子们的气味就不会具有那么高的激励作用了,流浪的雄狮子也不会去参加争夺交配权的战斗了,你要么想要坐享其成(因为知道自己必胜),要么干脆放弃(因为已知自己必败),这两个结果,对狮子的竞争力来说是一种扼杀,对这个物种的生命力来说,是一种倒退,对草原的生态系统则是一种破坏。这幅懒洋洋的景象,总是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动物园里见到的狮群。把上面这个故事的背景放到金融市场来看,或许就容易接受把估值分为“说出”和“显示”两个部分的框架了,前者可以由数学方法揭示,后者则是对市场参与者的激励和约束,如同大自然给丛林中动物们提供的激励一样。我们无法用数学方法给出合理估值,一旦我们通过数学方法“说出”第二部分本该“显示”的估值,那将是一场灾难。为什么宝钢的股价跌破净资产了?我们能够解释吗?我现在花100亿人民币复制一个和宝钢具有相同竞争力和相当生产规模的企业是否值当?资本市场告诉我说,你建设完成之后,这个企业只值50亿元。这是伦理的喻示,告诉我们不要去做这件事。这既是对我们的保护,也是对行业内苦苦挣扎的企业的保护。相应地,如果你认为花50个亿就能够复制一个在资本市场上市值100亿的宝钢,你一定会努力融资,全力拼搏去实现这个愿景,资本市场就像母狮子一样给你激励,让你去和现有的宝钢竞争,从而提高全行业的竞争力。所以,我在想,是否我们曾经奉为金融学至上仙师的无风险套利机制其实是一种对伦理的囫囵吞枣的理解?那些在丛林和草原上天然存在着无法说出而只能显示的激励约束,映射在人类社会中,就体现为对实体经济的各参与者的激励和约束。同样的道理,在实体经济中,我们能够用模型预知某项科研成果的命运吗?我们能够用逻辑方法推导而预知某款管理软件的适用性吗?我们能够像攥着一捧花生的猴子一样,细数某项投资计划的最终产出与回报吗?如果我们能够事先知道这一切,那么,我们就不会再去拼命努力地争取机会,去精耕细种地提升管理效能,去提心吊胆地防范风险,未来的美好画卷已然在眼前呈现了。那对于我们实体经济就是糟糕的打击,因为人失去了激励,社会就会倒退。资本市场没有无风险套利的机会,只有风险回报所以,在资本市场上没有无风险套利的机会,只有风险回报的实质,用“说出”的方法去分析估值的是没有回报的,你只能在“显示”出来的估值激励下,去承担风险,去向母狮子们现在的配偶发起进攻!如果资本市场留下了无风险套利的机会,就等于把草原上的狮子统统送入了动物园。草原丛林中的动物,实体经济中的企业家和资本市场的投资人,这三类情况是对世界一体的认识。我想起了那个曾经引发罗素、摩尔和维特根斯坦三人激烈辩论的命题:“哲学不是科学,不会发现任何新东西,顶多只是发明了一个新的比喻”。我喜欢这个把金融学从华尔街带到了非洲大草原的比喻,这也许无助于你提高投资回报率,但我肯定换一种角度看问题将有助于你消解有关金融学的困惑。如此一来,我就解脱了自己的内疚,我不能“说出”波动率的规律,是因为波动率“显示”了一种无法预知的激励机制:如果一个企业的波动率升高,就会吓阻潜在的融资对象,从而被迫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股东或者债权人会进而逼迫企业改进管理,减员增效;相反,如果一个企业的波动率下降,就会鼓励投资人去承担风险。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序言中说过:“此书的全部意义可概括如下,对于能说出的东西必须清楚地说出,对于不能说出而只能显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其中这后半句既是一条逻辑哲学的真理,也是一条伦理训示。这正是最困扰我的问题:为什么这是一条伦理训示?我想了很久,找出一个框架来理解(或者说是消解我的困惑):别试图用科学手段来解决伦理问题!有关未知世界的问题可以仅仅通过科学手段穷尽其解吗?不能,还需要在伦理的驱动下,人的主动探索。我们可以不断发问,不断解答,如此反复而成为科学的巨擘吗?抑或我们沿着逻辑道路上追根究底,总有一天,欣然拥抱神秘主义而与水边庄子怡然同行或者感悟迦叶的会心微笑?除了纯逻辑的道路,或者从逻辑到神秘主义的道路之外,是否会有第三种解释呢?资本市场只是把丛林和草原上“物竞天择”机制搬到了人类社会,然后用资产价格变动的方法来实现适者生存的法则,这是一条明显的伦理训示。如果我们硬是要说这是因果关系的科学,那么你就只能去发明一个万能的“上帝”,或者允许你的印度朋友发明下一种爱好负重的动物。一句话,别把科学的方法带入伦理的领域。上帝说,“不要在人间制造天堂和地狱的悲喜,天堂和地狱是我的事情”。从金融学的角度来看,伦理意义上的天堂和地狱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逻辑和伦理都必须是这个资本市场的前提,伦理同时给我们激励和约束机制(比如:风情万种的母狮子和她张牙舞爪的现任配偶),而逻辑给我们方法和工具(改善格斗技巧并提升肌肉力量),对于物种进步而言,伦理和逻辑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我们接受了估值包含着对人的激励作用,我们也许会产生这样一些有趣的问题:茅台股票连续上涨,会让一个酒鬼改变消费习惯转而成为股民吗?房价连续上涨会让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下决心签下大额按揭贷款吗?某个行业的股票连续下跌会让潜在的投资人望而却步吗?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终将被迫面对这样一个选择,我一直在犹豫是否应该接受这样一个逻辑悖论:所有的估值都必须是错的,否则市场就失去了激励作用。这是一个逻辑的悖论,却是伦理的要求。维特根斯坦说过,“宗教的疯狂来自于非宗教(世俗)的疯狂”,我转念一想,投资者对某个股票给出疯狂的估值,是否源自于实体经济中该公司的潜在竞争者还不够疯狂呢?既然是激励,可能就应该包含着使人疯狂的成分,股价的波动其实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不断验证着估值错误的过程,而与此同时,估值会继续对实体经济的潜在竞争者(流浪的雄狮子)提供新的激励和约束,如此反复下去。如果估值总是对的,世界会怎么样?我们能够准确地分析数据、模拟场景和预测估值并使之市场价格一致的话,股票市场的投资人和实体经济的企业家面临同样一个估值,这个价格水平上,对于企业家没有激励,他们用现成的价格把各种资源组织起来之后,形成一个上市公司抛售时,没有任何获利空间;由于缺少潜在竞争对手,已经上市的企业可能因缺乏竞争而慢慢失去生命力,持有这些已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人,最终会因为企业的竞争力下降而亏损。“全过程、全对冲,误差项归零”是金融学的黑洞,是死亡寂静的火星,而不是争风吃醋的狮群。所以,金融学所谓的无套利均衡,不是资本市场的因,也不是实体经济的果。哦!不对,我甚至不该用因与果的逻辑关系表达这个句式,无套利均衡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进化机制,从混沌初开时就已然存在,这种机制就是伊戈尔曼说的“不可说的真理显示着自身”,只能映射在人或者动物身上,激励我们全力以赴去推动世界进步。一旦我们能够“说出”(准确地描写未来)这个只能被“显示”(无法准确描写)的真理,进化机制就消失了。功利主义者不会放过我这段内心世界的独白,他们会说“洛华,你什么也没说出,什么也没显示,这世界一如往常”。这是语言的误用导致在一个错误语境中陷入了对金融学的深深误解。一旦理解了那些不能说出的估值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伦理力量,我们就应该全力保护和捍卫市场的道德底线。所以,我特别赞成新任证监会主席肖钢对内幕交易的打击力度。我们理解了市场具有伦理特性之后,就会发现内幕交易的核心就是提前知道了结果,能够说出本该被显示的未来,就毁灭了这个市场的激励机制。同时,我还呼吁所有把这篇文章耐心地读到结尾的读者,就别抱着“到股市赚钱走人”的聪明套利者的心态,而是应该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勇敢而坚定地捍卫我国法律赋予投资者的权利和主张,维护资本市场的公平和正义是我们每个人艰难而光荣的义务。千万别去当一个无所作为的流浪雄狮,希望借助技术分析的统计软件遇到一个流浪的母狮子;如果狮群都具有这样的基因,那么这群狮子将退化成角马,通过主动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来提升我国整体经济的竞争力,最终会推动整体经济竞争力的提升,这也是股民通过在证券市场投资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事物是有意义的和重要的,不在于其自身的重要性,而在于它是所有人都希望能理解的东西。因此,最显而易见的事情可以变成最难以理解的事情,要理解这个事物必须克服的困难与意愿相关,而与智力无关”。我们可能有一种被长期的工业化社会塑造出来的崇尚科学和尊重秩序的倾向,大家都默认“世界是事实的总和,知识是真理的总和”,仿佛真理都应该井井有条地放置在哪里,贴上标签和编号,一切皆从凯撒的谕旨。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里对现代世界观念有一个有趣的表述:“整个现代世界观念建于一个错觉之上:所谓自然法则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于是今天的人们停留在自然法则里面,视其为不可违背的,就像古代的人看待上帝和命运一样”。我研究波动率将近10年了,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金融学并不是科学与艺术按照一定比例调配的组合,而是逻辑与伦理构成的丛林。你可以继续发问:这个市场,这个丛林是有目的的吗?进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究竟是猴子学会了炒股还是我们学会了爬树?这些问题是典型的误用逻辑方法而提出的伦理问题,你有权继续思考这些问题而不会有任何答案,你也可以最终皈依某种宗教接受其先知对类似问题的概观解答。但是,你不能这样问:是谁让世界这样进化?又是谁安排资本市场如热带草原那样生存竞争?(作者系知名金融学者)

如何评价周洛华的《金融的哲学》

大概看了一下这个书,是进化论的一种表述,很多观点作者自己也是尝试。哲学的东西虽然看起来多,但很杂乱。

建设美丽中国,人人有责写一份倡议书(要求从哲学角度说明保护环境,正确处理人

写作思路:首先提出观点建设美丽中国人人有责,再从多个方面发出倡议,各个方法开始提出建议。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从人人参与、厉行节约和加强环保的角度呼应世界主题,旨在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在一片蓝天下同生活、共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激发全社会持久的环保热情,为改善空气质量、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而努力奋斗。美丽中国,需要你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大气污染防治任务任重道远、部分城市内河水质不容乐观、污染减排压力持续增大,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的任务依然艰巨。生态环境的治理、生态文明的建设不是哪几个人的事,这是需要各级各部门、各行各业和全市人民共同参与、持之以恒、携手共进的全民大事。为此,我们向全体信阳人民发出倡议:一、树立环保意识。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宣传活动,以捍卫环境的实际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积极为改善环境质量、守护绿水青山鼓励呼吁。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阅读生态环境知识读物、报纸,与家人、朋友讨论环境保护知识。发现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及时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在全社会形成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市人民共同的价值观念,并为此自觉行动。二、节约资源能源。节约用水。随手关上水龙头,注意控制用水量,提高日常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率,洗手、洗澡、洗菜的水用来冲厕所或浇花等;发现滴漏,及时报修,杜绝跑冒滴漏和“长流水”现象。节约用电。随手关掉不需要使用的家电,房间里没有人时关掉电灯、电视;夏天科学设置空调温度,不宜过低;优先选购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睡眠”模式,长时间不用电脑时,关闭电脑,减少耗能。节约用粮。坚持适度饮食,根据用餐人数适度点餐,积极响应“光盘行动”,杜绝浪费粮食。三、践行绿色生活。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不随意砍伐树木,爱护我们身边的每一寸绿地、每一株花草和每一棵树木。尽可能少地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快餐盒和一次性筷子,购物时自备环保手提袋。慎用清洁剂,选用无铅汽油、无镉铅电池、无磷洗涤剂等,减少对水与空气的污染。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留住绿水青山,造福子孙后代,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建设美丽中国,人人有责写一份倡议书(要求从哲学角度说明保护环境,正确处理人

写作思路:首先提出观点建设美丽中国人人有责,再从多个方面发出倡议,各个方法开始提出建议。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从人人参与、厉行节约和加强环保的角度呼应世界主题,旨在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在一片蓝天下同生活、共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激发全社会持久的环保热情,为改善空气质量、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而努力奋斗。美丽中国,需要你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大气污染防治任务任重道远、部分城市内河水质不容乐观、污染减排压力持续增大,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的任务依然艰巨。生态环境的治理、生态文明的建设不是哪几个人的事,这是需要各级各部门、各行各业和全市人民共同参与、持之以恒、携手共进的全民大事。为此,我们向全体信阳人民发出倡议:一、树立环保意识。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宣传活动,以捍卫环境的实际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积极为改善环境质量、守护绿水青山鼓励呼吁。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阅读生态环境知识读物、报纸,与家人、朋友讨论环境保护知识。发现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及时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在全社会形成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市人民共同的价值观念,并为此自觉行动。二、节约资源能源。节约用水。随手关上水龙头,注意控制用水量,提高日常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率,洗手、洗澡、洗菜的水用来冲厕所或浇花等;发现滴漏,及时报修,杜绝跑冒滴漏和“长流水”现象。节约用电。随手关掉不需要使用的家电,房间里没有人时关掉电灯、电视;夏天科学设置空调温度,不宜过低;优先选购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睡眠”模式,长时间不用电脑时,关闭电脑,减少耗能。节约用粮。坚持适度饮食,根据用餐人数适度点餐,积极响应“光盘行动”,杜绝浪费粮食。三、践行绿色生活。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不随意砍伐树木,爱护我们身边的每一寸绿地、每一株花草和每一棵树木。尽可能少地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快餐盒和一次性筷子,购物时自备环保手提袋。慎用清洁剂,选用无铅汽油、无镉铅电池、无磷洗涤剂等,减少对水与空气的污染。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留住绿水青山,造福子孙后代,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哲学承上启下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地位的重要著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地位,马克思通过分析社会的经济事实,抓住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预示了积极扬弃私有财产、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为什么物价腾贵时,劳动需求就会减少。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到的,表示不太懂。

首先在社会不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由于成本之类的上升,商品价格上升,需求减少,劳动需求减少

为什么美的规律会在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提出

 "美的规律"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以真善为内容的形式的规律。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命题。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  在东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在日常用语中,“哲学”一词可以引申为个人或团体最基本的信仰、概念和态度,哲学一词可以是指一种宗旨、主张或者理念。

如何理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

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以前指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错乱,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代,它被扩展为分析人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即主体活动后果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和支配主体自身.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如何理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异化劳动”的思想?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出版的时间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出版的时间是()。 A.1844年 B.1845年 C.1846年 D.1932年 正确答案:D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作者是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作者是谁?()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马克思 D.卢梭 正确答案:C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论述“异化劳动”思想的?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了劳动实践对于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的伟大意义。他指出,人正是通过劳动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创造了社会的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这一科学论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正是在“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马克思从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全面考察,强调这种理论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关系演变的反映。他一方面肯定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理论领域的积极成果,一方面深刻揭露了他们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立场,批判了他们的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研究方法。马克思批判地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概念,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以此为核心展开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批判。马克思具体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由于社会的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工人生产的产品不但不为工人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工人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工人生产的产品越丰富,他就越贫穷。工人提供的商品越多,他自己就越是变成廉价的商品。二是工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劳动本来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表现。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对工人来说具有外在的强制性质。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愉悦,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忍受肉体的摧残和精神的折磨。三是认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是类存在物,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既失去了自由和自觉的劳动,又失去了赖以实现和确证其生命活动的对象世界,残酷的剥削和奴役使劳动变成了仅仅勉强维持劳动者肉体生存的手段。四是人同人相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同自己的生产活动和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同他人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由此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阶级关系,产生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抗和斗争。扩展资料: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中资本与劳动的不可调和的对立,指出私有财产的存在必然造成异化劳动,因而必然给工人阶级和整个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强调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消除异化劳动,而要使社会从私有财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必须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共产主义是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及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这部手稿还对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对费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深入分析。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所作的批判,充分肯定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阐发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成果,提出了吸收和改造这种辩证法思想的任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作者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19世纪40年代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马克思。该书主要讲述了马克思总结自己的思想与思考经济与哲学等有关问题的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述了什么?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成果,虽然这部著作尚有未成熟的地方,然而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某些命题作了非常重要的论述,如通过对人的劳动分析进而说明人们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是从黑格尔对人的劳动分析人手的。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站在现代经济学家的立场上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自我确证的本质,但是黑格尔并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即没有看到劳动所受到的来自客体的制约;更为重要的是,黑格尔从整体上轻视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他“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的积极方面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改造,其消极方面则表现为人从属于自然,人如不改造自然,就无法维持生命的延续。人正是通过不断改造自然的活动才培养了人的本质特征和人的本质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劳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并能够从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是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统一。马克思还改造和吸收了费尔巴哈的“类”的概念,认为只有劳动才使人形成为“类”。这就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因为人的“类生活本身即社会”,而“国家是由人们组成的”,也是一种类生活,人把自己看作是社会存在物。这一系列的新观点,都指明要探寻历史的奥秘,必须从人出发,从人的劳动出发。人的劳动才是蕴含着历史之谜的关键范畴。这样,马克思就抓住了理解人类历史的最终的决定力量即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使劳动产生了异化,通过劳动异化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有必要对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来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异化劳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上。这就是说,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和劳动者相对立的。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某种概括: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困。这种异化劳动为工人带来的是灾难。劳动建造了宫殿,但工人却住进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工人却变成了畸形。第二,劳动自身的异化。这就是说,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第三,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这种表现是上面的异化合乎逻辑的结果。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劳动产品,从外部强加给劳动者,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作为人的类生活。人类自己的本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样人的类本质也就和人自身相异化了。第四,人与人相异化。这是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最为重要的结论。如果一个人的劳动都不是属于他自身的,那么他的产品、他的活动属于谁?这样,异化劳动的根源就找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必然通过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来加以说明。这正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的观点之所在。马克思指出:“通过异化的、外在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别的什么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只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出现的现象,它的发展必定会导致自身的否定,从而消灭异化,恢复正常的劳动乐趣。他甚至把共产主义理解为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我们知道,马克思在《手稿》中是使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用过的“异化”的概念来批判私有财产的。这种批判虽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但还不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出发的。马克思所由以出发的感性具体是这样的客观经济事实: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他越贫困;工人劳动的产品仿佛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和权力与他对立着。不仅如此,就连劳动自身也成为一种外在于他的东西和他对立着,不属于他,而属于另一个人。劳动的异化使他对自己的族类也异化了。这种异化的实质在于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创造了不属于他的产品,同时也就创造了非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权力。可以说,这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和劳动对抗的较为抽象的概括。这个结论已经撇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许多关于自由、平等的虚假表象,而抽取了所有对抗现象的某种共同的东西。但是这种抽象仍然没有涉及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层结构。这正好反映了这样的状况,唯物史观仍在开创之中。《手稿》提出的只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初步的轮廓,许多细节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的进一步研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核心内容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有三个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但是,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尽管《手稿》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经济和经济学的起源,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光辉起点。词条推荐一分钟读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8万 4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者是马克思。该书主要讲述了马克思总结自己的思想与思考经济与哲学等有关问题的手稿。[1]书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者马克思译者刘丕坤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1932年快速导航手稿简介各种版本作品目录出版信息价值意义内容纵览历史还原图书简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有三个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但是,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尽管《手稿》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经济和经济学的起源,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光辉起点。手稿简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各种版本1932年,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院长弗·阿多拉茨基等人,在其编辑出版的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第3卷中,以《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国民经济学批判》为题全文发表了这部手稿。几乎在同一天,两位德国社会民主党作家(齐·朗兹胡特和J·P·迈尔)在他们编辑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集》(1932年阿尔弗勒德·克勒讷出版社莱比锡版)中发表了手稿的另一个德文版本。这两个德文版手稿全文刊出以后,很快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普遍重视。法文本和意大利文本先后于1932年和1937年出版。中文有两个《全集》版本,即《全集》第1版第42卷的版本和《全集》第2版第3卷的版本。单行本共有三个,即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丕坤译本,1985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1版第42卷译文排印的版本,以及2000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2版第3卷译文排印的版本。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是什么??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是:(1)以异化劳动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2)以人的本质为思考中心的哲学批判;(3)以扬弃异化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批判;(4)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批判已不再局限于黑格尔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而是对黑格尔一般辩证法的批判。图书简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有三个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但是,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尽管《手稿》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经济和经济学的起源,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光辉起点。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类本质与异化有什么关系?

在《手稿》中,“人的类本质”概念的内涵是:人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性的人,群体性的人。以社会性、群体性为本质,意味着个人在本来意义上是和自己的群体、社会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而不是与群体、社会相敌对的、自我孤立的个人。所谓“类本质异化”说的就是,个人在私有制条件下失去了和自己的群体、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变成了彼此对立的、孤立的个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思想论述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四个异化”是哪四个?

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变为越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跟...

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以写哪些选题

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先声,马克思1844年《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观,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源头,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问题。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版信息

马克思在世时手稿从未发表。直到1927年,马克思逝世44年后,才由原苏联马列主义研究院梁赞诺夫院长主持将其中的部分译文以《〈神圣家族〉的预备著作》为题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 卷,当时没有引起广泛注意。1929年2月,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 杂志第1期上,编者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关于需要、生产和分配的札记》为题发表了另一些片断。手稿全文首次公开发表是在1932年。手稿的发表,引起了西方人研究马克思主义转向,不断从政治学和经济学转向哲学,促使了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流派,而是一个宽泛的地域性概念。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杂记

他把他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历史形式的事实。(把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作为假定事实。)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的价值越来越低)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 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它活动领域并成为唯一的和终极的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人的终极,发挥自己的潜质实现自身的价值。)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分开来。 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本质力量对象化) 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使自己在精神上二重化,而且能动的,现实的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审美意义上的人) 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讨厌自己进而厌恶别人) 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行为是人的镜子) 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因为在工资中,劳动不表现为目的本身,而表现为工资的奴仆。(有目的无自由,无目的才自由。) 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工资只是私有财产中抽离的一部分) 自主活动表现为替他人活动和表现为他人的活动,生命活跃表现为生命的牺牲。(以活动本身为目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句话中的类生活指的是劳动,个人生活指的是人运用动物本能(吃、喝、性)的生活。类(species)的意思就是物种,当然马克思用这个词不是光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的,在他看来,人作为人这个类的特征不是他的DNA,而是劳动,人正是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才证明了自己是一个独特的类存在物。所以,马克思认为,劳动既然是人的本质,那就应该是目的而不应是手段,人应该是在劳动的时候感到自由,感到自己真正成为人。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恰恰造成了一种目的与手段的颠倒:当人们在劳动的时候不觉得自由,反而感到受苦、受压迫,只有在劳动结束后,开始个人生活的时候,才感到自由——类生活变成了手段,个人生活变成了目的。 造成这种颠倒状况的原因是,异化劳动把个人生活和类生活都给抽象化了。在马克思这里,抽象的意思是说把本来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抽出来变成外在的东西,把本来密切关联在一起的东西割裂开来。人本来是通过劳动跟整个自然界密切关联在一起的:人的劳动是在自然界的基础上实现的,劳动活动是在自然界之中展开的,运用自然界的规律从自然界的东西造出劳动产品。而异化劳动割断了这种联系,人被抽象成一具输出劳力的肉体,他的劳动越来越跟自然界没有直接关系,劳动产品对他越来越没有直接的意义,仅仅是用劳动产品去换取维持这具肉体的必需品,因此劳动就被抽象、外化成了一种被迫的工作,不再是人的本质与目的,而是变成了生存的手段。一旦劳动被抽象掉,剩下的吃、喝、性等原本属于人类的生命活动,由于丧失了与劳动的关联,也就变成了抽象的动物行为。 这就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什么在1932年发表后引起轰动

1844年经济学手稿在1932年发表时引起轰动主要是因为:(1)导致西方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转向,其重点由由原来的政治学、经济学转向哲学领域。(2)导致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的盛行。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出版的时间是()。

题主是否想询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出版的时间是什么时候”?1932年。根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介绍可知,该书籍首次出版时间是1932年。首次出版又称第一版,以足够数量的有形复制本首次向公众提供一个作品的行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揭示了共产主义的哪些特征

马克思只是回答了一个抽象的形象,而没有具体形容:1)物产自然的极大丰富,足以满足人们的自给自足状态;2)人们的劳动成为了幸福的源泉,而不再是资本主义状态下的劳动异化;3)人与人之间没有了阶级,也就没有了阶级斗争,进而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国家”失去了存在的根基;4)人们不再需要借助宗教进行慰藉和充盈心胸中虚无的力量,宗教自然消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价值意义

手稿自问世以来近80年,经历了许多神奇遭遇,也担当过不少重大历史角色。时至今日,它还是马克思文献中被引用最多,同时又最难懂的文本之一。这部著作术语新旧参差,内容庞杂,可以看作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的各种必要的思想元素开始汇集、融合,日益成长为一些新的思想,并得到了尽管还不完备、但却是较为系统的创造性发挥。因此它有很大的思想含量和解释空间。在西方现代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前苏联东欧思想界、当代中国思想理论界,引起一次又一次重大的释义活动,显示出它的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它的学术价值通过国内外研究状态看得更清楚。

如何理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

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以前指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错乱,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代,它被扩展为分析人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即主体活动后果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和支配主体自身。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体现了哪些宝贵的唯物主义思想?

1,行动的主体思想。2,阶级分析。3,劳动本体论。4,揭开存在的秘密。5,以人为本。新世纪迎来保卫资本论时代!总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说明了马克思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唯物主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以说是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对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本质进行的哲学分析。唯物辩证法不仅是马克思分析人类生产实践本质的一种方法,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生产实践在本质上就呈现为一种辩证性。人类的生产实践是一种自由的、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它通过自然中介把人类的生命本质对象化为现实活动。这种生存实践是在有限的现实提供的条件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这种有限的现实基础承载的却是人类对于无限的、绝对的自由本性的生命诉求。因此,人类的生产实践既是一种具有特殊性、个体性和时间性的现实活动,同时又蕴含着对于普遍性、共同性和无限性的生命诉求和自由精神。人类生产实践的真实本性既是个体利益的表达,同时具有与他者利益的共同性,人类社会的本质是超越阶级、政党和派别的狭隘界限的社会共同体。因此,人类生产实践具有的有限性、特殊性和个体性与无限性、普遍性和共同性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一种辩证关系,人类正是在有限的生命活动中实践着无限的自由本性。

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在哪里产生?

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这一时期的欧洲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生产过剩,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同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之间不可协调的矛盾,这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背景:1、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国主要国家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2、科学背景:自然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从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已经从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到整理材料的科学。3、理论背景: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扩展资料: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而且还有继承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为解决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同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之间不可协调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重要的指导理论,对社会改革具有历史影响。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 卡尔·马克思)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vzVn0iHknBVn0bC2BRJbpQ 提取码: qw2a书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者:[德] 卡尔·马克思译者: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豆瓣评分:9.0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00-5页数:220内容简介:收录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等的论述,以及詹姆斯·穆斯《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等。

请解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四个异化”是哪四个?并详细解释?

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变为越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跟人的本质要求是大相径庭的。“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所以,马克思得出结论:“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这种异化关系决定了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是异化的。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无法肯定自己的生存意义,相反,只能否定自己。在劳动中,工人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慧,只能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遭受摧残。防纱的工人一年到头只能围着机器打转,与机器人没有差别,煤矿工人在矿井下工作,连安全都没有保证。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劳动应当是一种自由自愿的活动,这是人成其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能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样的劳动是不存在的。工人为了生活,没有选择的资格,工人的意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显得微不足道。而且这种异化的本质还是工人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的根源。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是劳动者的自我异化。物的异化是劳动者自我异化的总结而已。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就是要劳动,要自由自觉的劳动。不允许人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是违反人的类本质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情况恰恰就发生了。自然界给人提供劳动加工的对象和人类生活资料,使人的肉体能生存。但是“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世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4、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当一个人分别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处于异化、对立状态的时候,这些东西必然属于另外一个“他人”。即就工人而言,这个“他人”就是有产阶级、资本家阶级。正是这部分人以及作为其政治依托的私有制才导致了工人与自己的上述三个规定处于异化状态。也就是说,私有制度下的所有人都跟真正的“人”相异化,其本源就是私有制度。所以私有制度必须被批判和推翻。在《手稿》中,马克思经常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异化和外化两个概念。在此,马克思区分了对象化和异化。劳动对象化,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把劳动凝结于劳动对象中,产品包含了劳动者的劳动和生命。那么劳动产品本来应该属于劳动者。然而,马克思看到事实并非如此,实然与应然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劳动对象化不一定导致劳动异化,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产品异于工人而存在,不属于工人。不是工人支配劳动产品,而是劳动产品支配工人,这就是劳动异化。简单的说,物支配了人。所以,马克思非常现实地写道:“在国民经济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劳动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u2022u2022u2022u2022u2022u2022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手稿简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各种版本

1932年,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院长弗·阿多拉茨基等人,在其编辑出版的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第3卷中,以《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国民经济学批判》为题全文发表了这部手稿。几乎在同一天,两位德国社会民主党作家(齐·朗兹胡特和J·P·迈尔)在他们编辑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集》(1932年阿尔弗勒德·克勒讷出版社莱比锡版)中发表了手稿的另一个德文版本。这两个德文版手稿全文刊出以后,很快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普遍重视。法文本和意大利文本先后于1932年和1937年出版。中文有两个《全集》版本,即《全集》第1版第42卷的版本和《全集》第2版第3卷的版本。单行本共有三个,即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丕坤译本,1985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1版第42卷译文排印的版本,以及2000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2版第3卷译文排印的版本。

如何评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学习心得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由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反映了当时马克思在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他第一次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对自己的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作综合性阐述。所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劳动异化问题。以往的国民经济学主要考察产品的流通、消费等宏观方面的问题,却往往忽视工人同产品的直接关系,从而就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马克思指出了一系列的悖论:“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1]。于是劳动对于工人来说就成为了外在的东西,而不是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不觉得舒畅”[2]。总之,归纳起来就是,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进行的是自愿劳动,而是在被迫的强制劳动,“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3]。 既然人和劳动,也就是和自己的本质力量相背离,在劳动中品尝痛苦的话,在什么时候人们会感到快乐呢?“结果,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4]。于是,“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5]。 德国哲学向来以体系严密、逻辑严谨著称;而马克思的思想更是博大精深。这样来罗列难免有枯燥之感。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事例。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候,牛奶滞销。农场主把大桶大桶的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里,还有的在牛奶上洒上农药;相反却有大批的失业工人领不到面包,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的边缘上。现实生活中另一个悖论是,煤矿工人整天挖煤,妻子儿女却在家中受冻受冷。这两个事例充分说明,劳动已经不是一个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过程,而是变成否定人类本质力量的过程。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感到的不是创造性活动的愉悦,相反是一种痛苦的梦魇。“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已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得劳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6]。 在很长一段时间,学界对社会主义是否也存在人的劳动异化这点争论纷纷,意见不一。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一个人实现全面解放的制度;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人与劳动是合一的,就不应该出现劳动异化问题。但是,从现在看,至少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劳动异化不仅存在着,而且还相当严重地威胁人类本身。人们并不是把劳动当作自己本质的内在要求,而是当作一种主要的生存手段。换句话说,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立物的现象,依然存在。 比如,当代女作家铁凝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谁能让我害羞》。作品里最直接层面上的对立是物与人的冲突。送水少年面临的一个最明显困境是,送水而喝不到水。这正是在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背景下,社会里一部分阶层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地位占有或享受更多的劳动产品或服务,而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却常常被漠视,甚至是被歧视的真实写照。因此,少年打扮自己,执意要喝口矿泉水的举动,正是他想要突破劳动异化的怪圈的表现,即由人的本质力量创造出来的反过来却成为否定人的本质力量的力量。诚然,水本身没有价值,可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水成为上层生活方式的象征,成为人本质力量的对立物,其价值就超过了人的尊严,这就是物对人的异化。这样,少年和水不再是劳动的主客体关系,而变得势同水火;少年为对抗物的压迫所做的努力就显得幼稚、狂热和滑稽。 这里举出的例子只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但是在生活里随处可见。另一个较典型的例子是农民工进城。他们在为城市现代化贡献力量的同时,自身的价值却没有得到城里人的相应尊重。经常是贡献着最大的力量,却拿着最少的工资,吃着最大的苦,自身却又没有任何保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异化问题应当值得我们充分重视起来。因为劳动异化总是否定着人类的本质力量。只有让劳动成为人的本质需求,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实现共产主义。[完]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论述共产主义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地指出,到了共产主义时,“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是价值根据,自然主义是事实根据,价值根据必须立于事实根据之上,价值根据是事实根据的意义所在。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是一物两体的关系。自然主义的内涵指向于人之外的自然也指人自身的自然,两种自然形态并非分属于不相干的领域,实际上它们被统摄于一个更高一级的自然之中,应遵循同一个游戏规则。如果人类仅把人道主义囿于“只对人有利”这一狭小领域,人道主义就始终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行为的价值辩护,其结果是人之身外的自然以其否定性的形式把它的真理呈现给你,作为一种惩罚,这是自然之真理形式被遮蔽的直接形式。人道主义作为普适性原则,只有被普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领域中去的时候,自然才能真正成为显现真理的形式。这足以说明,考虑发展的生态价值维度,同样是发展做到“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的内在要求。当然,我们强调发展的人文价值维度规约发展的其他价值维度或生态价值维度规约发展的其他价值维度,并不是轻视甚至否定发展的其他价值维度特别是经济价值维度。没有经济价值维度而一味强调人文价值或生态价值的发展往往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我们固然反对“惟经济价值取向”的发展理论与实践,但“无经济价值取向”同样也是不现实和不可取的,这样的发展因缺乏激励因素必定是不可持续的,同样也是缺乏活力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第一手稿 工资 (1) 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 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 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的长久。 资本联合卓有成效,工人联合遭到禁止并招致恶果。 工人之间竞争很激烈。 资本、地租和劳动三者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斯密的 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畜类的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 当供大于求时,工人会沦为乞丐。第一,在分工大大发展的情况下,工人要把自己的劳动转用于其他方面是极为困难的;第二,在工人从属于资本家的情况下,吃亏的首先是工人。 (2)市场价格的偶然和突然波动, 地租<利润<工资 当资本家盈利时,工人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 劳动价格要比生活资料的价格远为稳定。 工人为生存而烦恼,资本家则是为他的死钱财的盈利而苦恼。 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不得不牺牲自己的时间,放弃一切自由来替贪婪者从事奴隶劳动。 在福利增长的社会中,只有最富有的人才能考货币利息生活。 资本家之间竞争加剧,大资本家使小资本家陷于破产,一部分先前的资本家就沦为工人阶级,而工人阶级则由于这种增加,部分底又要经受工资降低之苦,同时更加依赖于少数大资本家。 分工不仅导致人的竞争,而且导致机器的竞争。因为工人被贬低为机器,所以机器就能作为竞争者与他相对抗。 工资的提高对资本家来说,可以由劳动时间总量的减少而绰绰有余得到步长;工资的提高和商品利息的提高会像单利复利那样影响商品的价格。 国民经济学家对我们说,一切东西都可用劳动来购买,而资本无非是积累的劳动;但他同时又对我们说,工人不但远不能购买一切东西,而且不得不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人的尊严。 人们借助于机器来劳动和人们作为机器来劳动,这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别,并没有受到人们的注意。 于是,为了生活,一无所有者不得不直接地或间接地替有产者效劳,也就是说,要受他们的摆布。 《社会经济的新理论》 大工业城市如果不是时时刻刻都有健康人、新鲜的血液不断从邻近农村流入,那就会在短期内失去自己的劳动人口。 资本的利润 财富直接提供给他的权利无非是购买的权利。 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 资本家的权利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 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做资本。 人加进商品的份额越大,死资本的利润就越大。 对资本家来说,资本的最有利的使用就是在同样的风险条件下给他带来最大利润的使用这种使用对社会来说并不总是最有利的。最有利的资本使用就是用于从自然生产力中取得好处。 资本的利润同资本的量成正比。大资本也会按其量的大小相应比小字本积累得快。 随着资本的增长,资本利润由于竞争而减少。因此,遭殃的首先是小资本家。 出租自己的劳动就是开始自己的奴隶生活;而出租劳动材料就是确立自己的自由。劳动是人,相反地,劳动材料则根本不包括人。 《社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新理论》 资本的积累是分工的必要前提,所有只有资本的积累越来越多,分工才会越来越细。 房东从穷人身上取得巨额利润。房租和工业贫困成反比。 土地所有者的权利来源于掠夺。 决定地租数量的另一个因素是土地的位置。 食物是始终提供地租的产品之一。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 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频发,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凡是成为他的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本身的东西。 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强制提高工资,无非是给奴隶以较多报酬,而且既不会使工人也不会使劳动获得人的身份和尊严。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次提出这个名词

第一次提出了精神富有这个名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精神富有一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19世纪40年代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马克思,该书主要讲述了马克思总结自己的思想与思考经济与哲学等有关问题的手稿。

请解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四个异化”是哪四个?并详细解释?

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变为越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跟人的本质要求是大相径庭的。“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所以,马克思得出结论:“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这种异化关系决定了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是异化的。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无法肯定自己的生存意义,相反,只能否定自己。在劳动中,工人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慧,只能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遭受摧残。防纱的工人一年到头只能围着机器打转,与机器人没有差别,煤矿工人在矿井下工作,连安全都没有保证。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劳动应当是一种自由自愿的活动,这是人成其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能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样的劳动是不存在的。工人为了生活,没有选择的资格,工人的意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显得微不足道。而且这种异化的本质还是工人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的根源。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是劳动者的自我异化。物的异化是劳动者自我异化的总结而已。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就是要劳动,要自由自觉的劳动。不允许人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是违反人的类本质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情况恰恰就发生了。自然界给人提供劳动加工的对象和人类生活资料,使人的肉体能生存。但是“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世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4、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当一个人分别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处于异化、对立状态的时候,这些东西必然属于另外一个“他人”。即就工人而言,这个“他人”就是有产阶级、资本家阶级。正是这部分人以及作为其政治依托的私有制才导致了工人与自己的上述三个规定处于异化状态。也就是说,私有制度下的所有人都跟真正的“人”相异化,其本源就是私有制度。所以私有制度必须被批判和推翻。在《手稿》中,马克思经常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异化和外化两个概念。在此,马克思区分了对象化和异化。劳动对象化,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把劳动凝结于劳动对象中,产品包含了劳动者的劳动和生命。那么劳动产品本来应该属于劳动者。然而,马克思看到事实并非如此,实然与应然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劳动对象化不一定导致劳动异化,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产品异于工人而存在,不属于工人。不是工人支配劳动产品,而是劳动产品支配工人,这就是劳动异化。简单的说,物支配了人。所以,马克思非常现实地写道:“在国民经济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劳动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零次文献吗

不是。《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卡尔·马克思在1844年写作的一份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它被认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的代表作之一。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通常被视为一次文献。因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是零次文献。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出版的时间是

1932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由卡尔·马克思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该手稿于1844年完成,但当时并未出版。直到1932年,该手稿的第一次完整出版才面世。

以下文献第一次在1932年以完整形式收录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未完成的经济学哲学著作。手稿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32年才首次全部发表。[1]该书是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研究的最初成果,包括相互关联的三个手稿。第一手稿是关于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的研究和分析;第二手稿是对私有财产及其运动的分析;第三手稿是对私有财产、分工、货币的进一步研究,并由此所引发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念、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以及对黑格尔哲学的系统清理。[2]该书是哲学与经济学的第一次结晶,开创了哲学指导下的经济学研究道路以及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哲学发展道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正是以这种结合为基础的。同时,该书也是马克思一生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的起始点,被阿尔都塞誉为“《资本论》的先声,《资本论》的草稿,或《资本论》草图。”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恩著作第几卷

中文有两个《全集》版本,即《全集》第1版第42卷的版本和《全集》第2版第3卷的版本。单行本共有三个,即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丕坤译本,1985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1版第42卷译文排印的版本,以及2000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2版第3卷译文排印的版本。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述了什么?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成果,虽然这部著作尚有未成熟的地方,然而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某些命题作了非常重要的论述,如通过对人的劳动分析进而说明人们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是从黑格尔对人的劳动分析人手的。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站在现代经济学家的立场上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自我确证的本质,但是黑格尔并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即没有看到劳动所受到的来自客体的制约;更为重要的是,黑格尔从整体上轻视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他“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的积极方面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改造,其消极方面则表现为人从属于自然,人如不改造自然,就无法维持生命的延续。人正是通过不断改造自然的活动才培养了人的本质特征和人的本质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劳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并能够从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是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统一。马克思还改造和吸收了费尔巴哈的“类”的概念,认为只有劳动才使人形成为“类”。这就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因为人的“类生活本身即社会”,而“国家是由人们组成的”,也是一种类生活,人把自己看作是社会存在物。这一系列的新观点,都指明要探寻历史的奥秘,必须从人出发,从人的劳动出发。人的劳动才是蕴含着历史之谜的关键范畴。这样,马克思就抓住了理解人类历史的最终的决定力量即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使劳动产生了异化,通过劳动异化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有必要对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来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异化劳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上。这就是说,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和劳动者相对立的。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某种概括: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困。这种异化劳动为工人带来的是灾难。劳动建造了宫殿,但工人却住进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工人却变成了畸形。第二,劳动自身的异化。这就是说,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第三,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这种表现是上面的异化合乎逻辑的结果。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劳动产品,从外部强加给劳动者,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作为人的类生活。人类自己的本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样人的类本质也就和人自身相异化了。第四,人与人相异化。这是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最为重要的结论。如果一个人的劳动都不是属于他自身的,那么他的产品、他的活动属于谁?这样,异化劳动的根源就找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必然通过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来加以说明。这正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的观点之所在。马克思指出:“通过异化的、外在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别的什么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只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出现的现象,它的发展必定会导致自身的否定,从而消灭异化,恢复正常的劳动乐趣。他甚至把共产主义理解为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我们知道,马克思在《手稿》中是使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用过的“异化”的概念来批判私有财产的。这种批判虽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但还不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出发的。马克思所由以出发的感性具体是这样的客观经济事实: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他越贫困;工人劳动的产品仿佛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和权力与他对立着。不仅如此,就连劳动自身也成为一种外在于他的东西和他对立着,不属于他,而属于另一个人。劳动的异化使他对自己的族类也异化了。这种异化的实质在于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创造了不属于他的产品,同时也就创造了非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权力。可以说,这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和劳动对抗的较为抽象的概括。这个结论已经撇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许多关于自由、平等的虚假表象,而抽取了所有对抗现象的某种共同的东西。但是这种抽象仍然没有涉及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层结构。这正好反映了这样的状况,唯物史观仍在开创之中。《手稿》提出的只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初步的轮廓,许多细节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的进一步研究。

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作者是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者是马克思。扩展资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有三个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但是,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尽管《手稿》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经济和经济学的起源,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光辉起点。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粮仓中堆满了粮食,人们能吃饱穿暖,不会挨饿受冻,然后才会学习礼仪,产生气节和荣辱观.也就是说,只有在解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才能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物质决定意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份条件.也就是说“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个前提.话中还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粮仓中堆满了粮食,人们能吃饱穿暖,不会挨饿受冻,然后才会学习礼仪,产生气节和荣辱观.也就是说,只有在解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才能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物质决定意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份条件.也就是说“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个前提.话中还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这句话体现了文明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经济的发展决定文明的进步。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扩展资料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翻译: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3、“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概念,先实行小康的思路是正确的。小康社会是完全地集成了法家管子的治理方式——“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这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这句话体现了文明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经济的发展决定文明的进步。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扩展资料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翻译: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 荣誉和耻辱。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 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 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3、“ 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概念,先实行小康的思路是正确的。小康社会是完全地集成了法家管子的治理方式——“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这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物质决定意识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衣食属于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方面;知礼节、知荣辱是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这句话体现了文明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经济的发展决定文明的进步。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扩展资料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翻译: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 荣誉和耻辱。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 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 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3、“ 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概念,先实行小康的思路是正确的。小康社会是完全地集成了法家管子的治理方式——“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这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衣食的富足之后人才能有进一步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这两句话体现的是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的观点。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这句话体现了文明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经济的发展决定文明的进步。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扩展资料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翻译: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3、“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概念,先实行小康的思路是正确的。小康社会是完全地集成了法家管子的治理方式——“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这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富兰克林是当时著名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同当时欧洲许多著名学者和政治活动家都有直接往来。富兰克林在哲学观点上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一方面承认上帝的存在,承认上帝创造了自然界;一面又认为当自然界被创造出来以后,自然界就是服从它本身内在规律的一种实在性东西。这就是他的世界观。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上,他是唯物主义的。

质量哲学的费根鲍姆兄弟的质量哲学

30 多年来,前通用电气公司的两位工程师,韦尔·费根鲍姆和唐·费根鲍姆兄弟俩,一直努力使大公司的经营变得更为合理。虽然韦尔·费根鲍姆没有已故的爱德华·戴明或约瑟夫·朱兰那样出名,但他亦是美国质量科学创始人之一。戴明以幻想家的面孔出现,朱兰是这场质量运动的教师,但 45年前就写下了 《质量总控制》一书的费根鲍姆却是这场运动唯一的实干家。兄弟俩寡言、勤奋、务实和保守。由于韦尔的谦逊,坦尼科公司的董事长米德封他为 “秘密领袖”。兄弟俩不喜好商业木语和缩略词,对一时的管理热和大谈财务速定比等不屑一顾。他们的工作方法是对业务过程的每一步都做分解分析。 有一次韦尔·费根鲍姆几星期前还在住院更换双髋。而几星期后坦尼科公司董事长达纳·米德看到,这位 75 岁高龄的质量权威慢步走进离家 2900公里之遥的休斯敦公司总部参加例会。 那正是韦尔和其 70岁的弟弟唐纳德的工作道德。他们创立的通用系统公司位于马萨诸塞州,年收入为2000万美元。作为该公司的负责人,费根鲍姆兄弟俩已经拥有了一系列令人羡慕的顾客名单:坦尼科、太平洋联合公司、花旗银行公司、皮雷利(Pirelli)公司、3M和强生控股公司。 他们的工作就是要从经营中去除 “失败成本”,即不能正确行事的总成本。韦尔指出,消除某种低效率——比如某个缺点或某个过分复杂的过程——就降低了总的生产成本。他说: “这样花在检验、申诉及产品服务上的钱就会更少。而且,当你降低了失败成本,你就改善了顾客对你的满意程度。”费根鲍姆兄弟俩估计,在大多数美国大公司里,失败成本平均占销售总额的25%。而在一些世界级的公司里,失败成本却不足10%。 1991年,坦尼科股份有限公司的失败成本达22%,或者说是29亿美元,已故的迈克尔·沃尔什先生当时任公司董事长,他请来了费根鲍姆兄弟俩和他们的工程师小组。在一个部门中,兄弟俩发现,该公司浪费了 20%至 40%生产汽车零件的原材料。他们仅仅改变了给料方法就消除了浪费。自从1991 年以来,坦尼科公司总共减少了 18 亿美元的失败成本,获得了额外 9亿美元的营业收入。 就他们而言,韦尔和唐共同具有无与伦比的朴实品质。韦尔和唐总是躲开 “顾问”的头衔,他们把自己看作是工程师,注重那些使生意兴隆的实质性细节。对他们来说,管理不是一门艺术,而是一门科学。他们把生意分成一些毫无联系的细目,并一一加以研究。 在他们的指导下,坦尼科公司改进了经营,每年获得 2.5亿美元的额外经营收入;花旗银行公司通过改进该行的信用卡业务,大大提高了顾客自留额;太平洋联合公司自 1988年以来,提高了铁路的客运时间,维修和旅客服务,每年除去了 7 亿多美元的 “失败成本”;DEERE 公司现在设计、生产和销售的拖拉机和其它工业设备都采用费根鲍姆创造的系统。CUMMINS 发动机公司听从费根鲍姆的忠告,回击了来自日本小松公司的竞争。 在兄弟俩小的时候,他们的父亲,塞缪尔·弗雷德里克,一位开办自家会计公司的会计师,劝告韦尔放弃上大学,要他从皮茨菲尔德的高中毕业后直接去通用电气公去当机工学徒。 在通用电气公司任职期间,韦尔获得了三个学位,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博士学位。他迅速晋级,23 岁时,成为通用电气公司斯克内克塔迪市质量经理。 1946 年,唐在海军服完兵役后,也以工程师的身份加入了通用电气公司。最后他成为公司负责喷气式发动机业务的经理。1961年,唐离开了通用电气公司,成为咨询公司国际系统公司的总经理。在某种意义上,他已经是价值工程——一种探索零件和产品是否能更节省成本进行生产——的倡导者。1968年,当时已经是通用电气公司全球制造和质量控制主管的韦尔,也放弃了在纽约帕克大街 34层楼上的那间办公室,和唐一起在家乡创办了通用系统公司。 兄弟俩都有42 年的通用电气公司的工作经验,和广泛的业务关系。在他们开业的第一天,他们就接到了来自瑞典沃尔沃公司的电话,这为他们带来了第一笔生意——用两年的时间实施系统工程。沃尔沃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为菲亚特、皮雷利、雷诺、阿尔法·罗密欧(Alfaromeo)和大众等公司工作的机会。在美国,由前通用电气公司经理们开办的两家公司,梅莫雷克斯 (Memorex)公司和从事压缩机制造的科普兰(Copeland)公司也是他们最早的客户。 在每项任务上,兄弟俩都与客户密切合作,通过一种工程方法论——他们的 “技术”——来指导客户,仔细检查业务过程的每个部分。韦尔说:“第一步要明确什么是失败成本,并十分清楚地测出它们。你要做的是,教给人们一种方法从而改变价值和成本。”在坦尼科造船厂的业务中,为了赢得雇员们的支持和热情,失败成本经常被贴在白板上,唐说: “当人们看到某种方法起作用后,这会使人们走向下一个高度。” 尽管当质量控制作为一种管理的高峰过去以后,公司的业务也没有衰退。韦尔说, “当时许多‘质量"管理主要是训练和发言,而我们要做的则是贯彻,这从未停止过。” 客户们付钱得到的就是经验。费根鲍姆兄弟俩看到,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公司里存在着同样的低效率现象。太平洋联合铁路公司董事长相信,费根鲍姆他们能把出轨费减少 50%之多,从8400万美元减到 3800万美元。” 难怪兄弟俩看不出为什么要退休。唐说: “与其闲着不如忙着,要不我们不会快乐。” 点评: 当许多质量管理运动仅限于训练和发言时,费根鲍姆兄弟所想所做的就是贯彻。通过把管理内容分成一些毫不相关的细目,一一加以研究,以便消除某种低效率——例如某个缺陷或某个过分复杂的过程,从而降低总成本。费根鲍姆兄弟的另外两点成功之道,一是无比的敬业精神,另一是善于赢得雇员们的支持和热情,所有这些使人们跟着他俩爬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坡。

爱尔兰的政治家和哲学家:埃德蒙·伯克,埃德蒙·伯克的生平简介

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29年1月12日-1797年7月9日),爱尔兰的政治家、作家、演说家、政治理论家、和哲学家,他曾反对英王乔治三世和英国 *** 、支援美国殖民地以及后来的美国革命的立场,以及他后来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批判。他常常被视为是英美保守主义的奠基者。  著作 1775.Conciliation with the Colonies-《与美国和解》 1756.A Vindication of Natural Society: A View of the Miseries and Evils Arising to Mankind-《为自然社会辩护:检视人类遭遇的痛苦和邪恶》 1757.A Philosophical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论崇高与美丽概念起源的哲学探究》 1790.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 轶事 由于失去了挚爱的独子,伯克在1794年婉拒了英王乔治三世要封他为比肯斯菲尔德伯爵的提议。这个封号后来被封给了本杰明·迪斯雷利-保守党的政治家和首相。 《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原先是伯克写给一名法国贵族的信,这位贵族的真实身分一直带有争议,伯克的秘书Thomas Copeland称是这位贵族本来是法国外交官Victor Marie du Pont。值得一提的是,Victor的弟弟Eleuthère Irénée du Pont后来成为杜邦公司的创办人。 在2007年2月7日的LOST档案中,女主角之一的Juliet Burke的前夫也被取名为"埃德蒙·伯克",虽然电视剧中并没有显现两者有任何思想上的连结。

孟德尔的专业是古典哲学,为什么成为了生物学家?

现代的基因??工程就可以解释:达尔文进化论是不是靠谱!

黑格尔的哲学著作有哪些?代表作是什么?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其中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部分)、《法哲学原理》、《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

学《马恩》(14)——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段独立章节,之所以“独立”,是因为它与其他部分“互不搭意”,且突显黑格尔风格——晦涩难懂,与众不同。 一、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哲学,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爱智慧”,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宗教是人的一种信仰,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作为自己的偶像,对其敬畏及崇拜。 罗素认为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宗教);介乎神学(宗教)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可见,哲学和宗教同属人的信仰,二者最大的区别是是否具有偶像崇拜,重叠之处则是将未经检验证明的想法或信条作为“教条”来坚持。 二、《未来哲学原理》 《未来哲学原理》是马克思在本文中多次引用的费尔巴哈的著作。费尔巴哈认为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将上帝转化为抽象的理性实体,但由于事物被抽去了一切基本性质,导致“思辨哲学简直是一种人们不能认识的意义之下来了解一切是”(注1) 未来哲学的任务,“是将哲学从‘僵死的精神"境界重新引导到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精神境界”(注2) 未来哲学的认识主题,“是实在的和完整的人的实体”(注3) 费尔巴哈将未来哲学称为人本学——“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有理性的东西,人乃是理性的尺度”(注4) 三、“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在于: (一)证明了哲学不过是变成思想的并且经过思考加以阐述的宗教,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另一种形式和存在方式;从而,哲学同样应当受到谴责。” ※分析: 1.哲学作为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没有经过科学方法的证明,盲目地作为思想上的“教条”,就会和迷信的宗教一样阻碍人的思想进步。 2.费尔巴哈从黑格尔理念外化为自然需要现实的证明出发,推导出客观事实相对于理性必须具有第一性,人的认识要从具体的的实在出发。 (二)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因为费尔巴哈使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同样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 ※分析: 人在社会中即无法孤立生存,也不可能单独获得理性知识,所以,“人的本质只是包含于团体之中,包含于人与人的统一之中”(注5) (三)他把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同自称是绝对的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的否定对立起来。” ※分析: 黑格尔哲学既是唯物主义——承认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又是唯心主义——将世界作为精神的外化;既是无神论——肯定人的精神决定作用,又是有神论——将绝对精神作为上帝。 黑格尔哲学作为旧哲学的代表,它的特征是“站在神学立场上对神学的否定”(注6) 四、“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或自我肯定和自我确证,被认为是对自身还不能确信,因而自身还受对立面影响的、对自身怀疑因而需要证明的肯定,即被认为是还没有用自己的存在证明自身的、还没有被承认的肯定;可见,感觉确定的、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是同这种肯定直接地而非间接地对立着的。 但是,由于黑格尔根据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的否定看成真正的和唯一的肯定的东西,而根据它所包含的否定方面把它看成一切存在的唯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所以他只是为那种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既定的主体的人的现实的历史,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发生的历史。” ※分析: 这两段文字清晰的表明马克思根本不认同“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 一、何谓“否定之否定”规律?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提出来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或者人自己否定自己,再转向更加积极肯定的过程。 二、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质疑。 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质疑有很多,最主要的是为什么否定的否定就必然的等于肯定? 按照否定的否定等于肯定的认识,敌人的敌人就等于朋友,但是,常识告诉我们敌人的敌人未必等于朋友,敌人的敌人有可能仍是敌人。另外,我否定了自身的错误认识也未必会得到正确的认识。 三、马克思对“否定之否定”的认识。 (一)“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或自我肯定和自我确证,被认为是对自身还不能确信,因而自身还受对立面影响的、对自身怀疑因而需要证明的肯定,即被认为是还没有用自己的存在证明自身的、还没有被承认的肯定” ※分析: 1. “否定之否定”所产生的肯定是包含在“否定之否定”之中的,说明这种肯定依附于“否定之否定”,同时这种肯定不是“否定之否定”包含范围的全部,有存在“否定”的可能。 2.从“否定之否定”所产生的肯定不是直接地、必然地得出的肯定,是基于否定产生的,即基于“对自身还不能确信”,是“还受对立面影响的、对自身怀疑因而需要证明的肯定”。 这种“肯定”是有待证明的——“即被认为是还没有用自己的存在证明自身的、还没有被承认的肯定”。 (二)“感觉确定的、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是同这种肯定直接地而非间接地对立着的” ※分析: “感觉确定的、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就是实际存在的、直接显现的肯定——是同“这种肯定”——基于否定所产生的、不是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直接对立的。 对立的原因则是因为“这种肯定”不是确定的,是有待于证明的肯定。 (三)“由于黑格尔根据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的否定看成真正的和唯一的肯定的东西,而根据它所包含的否定方面把它看成一切存在的唯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 ※分析: 黑格尔把武断地把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作为“否定之否定”的唯一结果,把否定作为一切肯定的原因。 (四)“所以他只是为那种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既定的主体的人的现实的历史,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发生的历史” ※分析: 1.“那种历史”就是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史,在黑格尔的精神史中,主体是精神,人成为了客体。 2. 肯定是直接的存在,是物质性的存在,否定是存在的变化,是物质性的抽象。 为了维持精神相对于人的主体地位,黑格尔就必须将否定置于肯定之上,将否定作为肯定的前提。 马克思准确地发现了黑格尔的这个秘密,指出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是黑格尔为了维持精神第一性而预设的理论条件,如果否定可以必然地得出肯定,就意味着抽象决定具体、意识决定物质、精神决定了人。注1,《未来哲学原理》,费尔巴哈著,三联书店,第40页。 注2,《未来哲学原理》,费尔巴哈著,三联书店,第1页。 注3,《未来哲学原理》,费尔巴哈著,三联书店,第73页。 注4,《未来哲学原理》,费尔巴哈著,三联书店,第74页。 注5,《未来哲学原理》,费尔巴哈著,三联书店,第79页。 注6,《未来哲学原理》,费尔巴哈著,三联书店,第34页。

哲学家黑格尔

黑格尔(男)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宾根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家庭教师,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教授。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创立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辩证法。他的哲学的基本的出发点是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亦称“思有同一说”),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以及发展过程的正反合三段式。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一独立主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与基础,它的辩证发展经历了逻辑、自然、精神三个阶段。他的哲学是对三个阶段的描述,因而相应地由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组成。逻辑学是“研究观念(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将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当做思维的规律加以阐明,在概念的辩证法中,他猜测到了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自然哲学是“研究观念他在或外在化的科学”,他以幻想代替事实,发表了一些错误理论,但他也提出了合理的思想。精神哲学是“研究观念由他在回复到自身的科学”,他提出了社会政治、伦理、历史、美学等方面的观点和主张,并试图找出贯穿在历史各方面的发展线索。在美学上,提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密切联系以及理性的内容对艺术的重要意义。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

黑格尔是什么主义哲学家

  黑格尔出生于1770年,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那么黑格尔是什么哲学家?下面是我为你搜集黑格尔是什么哲学家,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家黑格尔简介   黑格尔是德国19世纪唯心主义哲学家的代表人物,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在整个世界哲学领域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黑格尔的哲学在中国的研究已有百年的 历史 ,对中国的哲学 文化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黑格尔哲学中,丰富的表现了辩证法思想,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是一个能动性思想,黑格尔把最主要的实体当做主体,实体就是属于人们讲的一个实在的东西,主体便是人们讲一个东西的能动性。在黑格尔看来,一个东西如果真的是实体的话,就是一个主体能动性的表现。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想要达到通过 自然 表现出哲学的精神、发展过程以及规律性,探讨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个社会、一个历史的发展就是要不断的运动、不断的变化。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诠释了国家社会特殊的含义,这成为19世纪德国 法学理论 的核心原则。同时,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改造成了历史唯物主义。   黑格尔曾经说过他的目标不是向人推荐一个 政治 思想,而是阐述现代国家的概念。正是因为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从哲学上看来恩格斯的思想形式是唯心的,但是他的思想内容是现实的,用辩证法带动社会的发展,以上就是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的介绍。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对世界哲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   黑格尔出生于1770年,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德国19世纪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在德国的西南部,逝世于柏林大学,他在死时是柏林大学的校长。在他的一生中,黑格尔著作有很多。   《法哲学原理》这本书主要阐述了自然法和政治科学的一般法则。黑格尔曾经表示他的目标不是给世人推荐一种思想,最主要的向世人澄清现代国家的概念。正是因为黑格尔的原则,才得以划清以前的政治学和现代政治学的界限。在黑格尔著作《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指出政治的理论是不能够进行规定的,只能够进行描述。   黑格尔著作《精神现象学》是他早期的作品,也是整个黑格尔哲学的开端以及黑格尔哲学的入口。之后黑格尔著作了《大逻辑》,这一作品主要阐述了黑格尔体系中的哲学不是一般的 逻辑学 ,是黑格尔形而上学。黑格尔有很多核心的著作,都是他的哲学思想理论。在1817年,黑格尔出版《哲学全书》,1829年出任柏林大学的校长,也是政府的代表,在两年后死于霍乱。他的讲稿在死后被整理《宗教哲学讲演录》、《 美学 讲演录》和《哲学史演讲录》。以上就是黑格尔著作的介绍,他的著作成为世界哲学领域不可获取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当时的社会乃至现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供无数的人研究、学习。   哲学家黑格尔的 故事   黑格尔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的故事有很多,小时候的黑格尔就很喜爱读书,一到周末,别的孩子都跑出去玩,只有黑格尔经常去图书馆。有次,黑格尔看到书中的内容写的太好了,便把里面好的内容摘抄了下来。在读书的过程中,黑格尔把 学科 进行分类,在学习中得到的心得,或者比较深刻的见解,黑格尔都会记录下来,按照字母的顺序排列,放在文件夹。这种井井有条的学习习惯使得黑格尔终身受益。   黑格尔出生在政府 公务员 的家庭,在1808年,黑格尔在纽伦堡担任了中学校长,当了八年,在这八年里,黑格尔完成了《逻辑学》的著作。之后被聘为大学教授,在1817年,黑格尔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出版了《哲学全书》。黑格尔的故事是无穷无尽的,人生的阅历也是非常多,随后,黑格尔出版了很多本书。   黑格尔的每个概念和整个体系的发展都贯彻了辩证法的原则。黑格尔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黑格尔的故事中提到,黑格尔哲学的目的是通过自然的思维体现出哲学的精神,也就是说在探讨思维的辩证关系。由于黑格尔的体系,德国的哲学达到了巅峰。黑格尔的辩证法成为人类思想上最惊人的思考之一。恩格斯后来也给予了他的辩证法很高的评价。以上就是黑格尔的故事,他求学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猜你喜欢: 1. 黑格尔的哲学名言 2.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个人资料 3. 黑格尔的客观哲学的读后感 4.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读后感 5. 哲学家黑格尔的政治思想有什么 6. 哲学家罗素的简介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由哪些部分组成?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构成 作为统一的黑格尔哲学体系由三大部分构成: (1)精神现象学:说明人是如何认识绝对精神的。(2)逻辑学:说明绝对精神是如何运动的。(3)应用逻辑学,它又包括两个部分: 1自然哲学:说明绝对精神如何被异化为自然的运动。 2精神哲学:说明绝对精神是如何在人类社会和精神领域中运动的。 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黑格尔把逻辑学看作是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核心和灵魂,按照黑格尔的说法,自然与精神是由逻辑支配的,是从属逻辑的。黑格尔哲学以理性著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是这样一个以逻辑至上的人,一切都是在逻辑中派生,就象某些法学家认为法律主导自然和精神一样。他不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抽引事物发展规律来发展逻辑学,而是从逻辑学中派生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

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黑格尔: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 W. F. 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是柏林大学(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

如何理解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也就是他的 哲学体系的开端。黑格尔继承自柏拉图以来的希腊唯心主义传统,试图构建一个完全纯逻辑构造起来的概念体系,并以之解释世界。这一体系始于理念又终于理念, 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圆圈,因此从一方面讲他的哲学体系并无所谓起点。但是从建构体系的角度讲,他又必须寻找一个概念作为整个体系的起点,这个起点包含了整个 体系以后的发展,它就是"纯有"。

黑格尔的《大逻辑》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难的书么?

这里没有界定难读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语言上的晦涩?思想上的深度?结构上的复杂?就第一点来说又有很多问题:表面意思不好懂?真正含义不好理解?说真的,我觉得他的《精神现象学》就比大逻辑难,而如果能把握到黑格尔哲学的精神脉络,他的书没什么特别难的。最多不过是有些字句很讨厌。多年不看黑格尔了,上述言论仅供参考~

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体系与辩证法的矛盾表现及其原因是什么

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体系与辩证法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前者是建立在以逻辑推理的方法来阐述客观世界的变化发展基础上的,即哲学本源问题。而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思考演绎方法,在于它的多元性思考以及对客观世界的妥和谐性。相反,前者所演绎出来的方法论却表现出一种绝对性。这也是两者矛盾的地方。题外话一句,前者更符合哲学本身的抽象思维模式。 接下来是形成这种矛盾的原因,前者所体现出来的刚性,是由其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就是人的自觉导致了人的中心论。后者,显然是集大成的,在物质经济的高速发展背景下开始去思考人与物质世界谁位于第一性,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阶级的迅速分化所引发的个体人的缩水,可以说两者都很符合各自所处的时代潮流。

黑格尔哲学三大理论是什么?

黑格尔哲学三大理论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黑格尔的《逻辑学》提炼出了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而这三个规律内部也是一个正反合的逻辑关系,量变质变的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规律,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事物发展规律,而这三大规律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余两个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展开的形式。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就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就像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一样,任何事物,永远有向对立面运动变化的趋势和内在动力。

解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中的哲学观

作者黄学胜,原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 P15-19页 现象学文献翻译的几点考虑1 来自哲学人 00:00 21:31 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不在于对随后展开的逻辑学范畴、主要内容及阐述顺序做事先交代和理论规定,而是全面阐述其本人的哲学观。这多少与正文中思维范畴之大量而详细的演绎有些相悖,似乎“导言”并没有起到导言之作用。然而黑格尔如是安排并不是某种理论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因为在他看来,事先阐述其哲学观无疑将是阐述其逻辑学主要内容的前提和关键,逻辑学只是其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属于对哲学的总体理解和把握。因此对读者来说,全面理解其哲学观至为关键,惟此才能真正地理解其逻辑学的写作缘由、范畴规定和逻辑运演等。结合相关文本,笔者以为其中阐述的黑格尔的哲学观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哲学是“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 黑格尔在《小逻辑》“第二版序言”中称其哲学劳作所曾趋赴和所欲趋赴的目的在于“关于真理的科学知识”,认为唯此才能对“精神有价值、有兴趣”;而其哲学所欲恢复的则是“绝对的内容”,以及“精神最特有的最自由的素质”,实现精神自身的自由运动和发展 。 为此,黑格尔首先阐述了其本人的哲学观及其与其他思维形式如宗教、艺术 等的相互关系。因此他直接将哲学定义为“ 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 ”。他不同意近代以来将哲学和宗教对立起来的做法,而欲调和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正是在此过程中,他阐述了自己对哲学的本质规定。 在他看来,他所处的时代已经走到了对理性的绝望,哲学堕落得庸俗浅薄:“不去认识真理,只去认知那表面的有时间性的偶然的东西”。这种哲学正是近代以来的启蒙哲学,尤其是指康德的批判哲学。 黑格尔的确承认,近代哲学的复兴对精神的事业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它突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突显了主体抽象的自我意识,确立了抽象的思维原则,“自为的思维”得以出现;从此,思维不仅自觉地意识到思想中的东西与实存的宇宙之间的差异,还将这一差异发展成对立,并欲消除这一对立,其兴趣已“不在于如实地思维各个对象,而在于思维那个对于这些对象的思维和理解,即思维这个统一本身”,因此近代哲学首次实现了“对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 但黑格尔同时指出,近代哲学的复兴却将自身与宗教对立起来,以戴着理性面具的知性原则来建立确实可靠的知识体系并以此来反对宗教的信仰,从而在近代哲学史上形成了“注重抽象理智的启蒙派”和“宗教上的虔诚派”的截然对立。他们各自都以自己所持的原则来反对对方,但由于他们没有“可以接触的材料或共同基础,因此也不可能达到学理的探讨,并进而获得知识和真理”。 在黑格尔看来,前者所持的知性原则“仅在于认识到范畴或概念的抽象性,亦即片面性和有限性”,因此在他们看来, “具体的精神的统一性”不过是“一抽象的无精神性的同一性” ,在这里,“一切是一,没有区别,在别的范畴内即使善与恶也是一样的东西。” 但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却是“形式的抽象的无内容的思维”,是一种形式主义,只知道“高叫良心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教学的自由,甚至高叫理性和科学”,却不涉及内容的实质之处,“只停留在一种消极的形式主义和一种自由任性、自由乱发表意见的‘自由"里面”,没有达到对真理的认识;与此类似,后者也只是停留在“自豪于主呀主呀的名字”,却“直率地公开地轻蔑那些将信仰发展或扩充为精神、实质和真理的工作。” 因此,两者都固执于自己所持的那一方面,都脱离“实体性的内容”。于是在他们那里,宗教意识沦落为“得到没有内容的最高满足”,哲学“也只成为一种偶然的主观的需要了”;它“完全从属于个人主观的自由的需要。”这样一来,哲学变得庸俗浅薄了,以至于发展到自身确信不可能发现并确立关于真理的知识:上帝作为世界和精神的本质,在它看来是不可把握和不可认识的;可以认识的只是那些有时间性的和变幻不居的消极的东西,绝对和上帝的本性,自然界与精神界的真理和绝对本质反倒被认为是不可知和不真的东西,剥夺了被知的权利。 黑格尔嘲笑康德的批判哲学甚至将那种“对永恒和神圣对象的无知当成了良知,因为它确信曾证明了我们对永恒、神圣、真理什么也不知道。这种臆想的知识甚至也自诩为哲学。”所有这些无不都是哲学里的“虚浮习气”,是“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如今,已到了世界精神“回到内心,转向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的时候了。 不同于将哲学和宗教对立起来的看法,黑格尔认为,哲学和宗教并不相互对立,而是有着共同的内容:都以“真理”为研究对象。而“就真理的最高意义而言,上帝即是真理,而且唯有上帝才是真理。” 对此,在稍后的“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中黑格尔解释道:真理并不是我们的表象与对象的符合,而是“思想的内容与其自身的符合”;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又说, 真理就是“普遍的独立自存的理性” ; 而“唯有上帝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真正符合” ,上帝就是那普遍的、绝对的、本质的精神”,因此唯有上帝才是真理。 此外,哲学与宗教还都共同研究有限事物的世界,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的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上帝(即两者的真理)的关系,因为它们都是精神自身运动的环节和结果,是达致真理或绝对理念必须经历的过程。黑格尔明确指出,“哲学的历史就是发现关于‘绝对"的思想的历史。 绝对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而宗教也是“有一般的思想作为它的内在内容”的,艺术和宗教是最高的理念出现在非哲学的意识——感觉的、直观的、表象的意识中的方式。”因此黑格尔说:“只要宗教有一个信仰、一个教义、一个信条,那么它便具有哲学所从事寻求的东西——真理——在这里面,哲学和宗教便可结合起来。” 宗教和哲学虽有共同的内容,但地位却不相等:哲学是要高于宗教的。哲学能理解宗教的超自然主义,宗教却只能以表象的观点理解“与它处于同等地位的东西,却不能理解哲学、概念、普遍的思想范畴。”因此,黑格尔称:“宗教很可以不要哲学,而哲学却不可没有宗教,其实毋宁应该说,哲学即包含有宗教在内。”借比,黑格尔欲实现以哲学统一宗教。 哲学与宗教虽有共同的内容,却以不同的形式达致真理 。宗教主要采取默祷和礼拜的形式,借助于感觉直观和表象意识来领悟上帝。而哲学则不仅借助表象形成概念,而且关键是要对于事物实现思维着的认识和把握。 因此,黑格尔说,“概括讲来,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在他看来,人之异于禽兽在于人能思维,“动物就不能说出一个‘我"字。只有人才能说‘我",因为只有人才能思维。”但哲学中的“思维”不是作为情感、直觉或表象等形式出现的,而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 也即哲学的“思维”是“作为形式的思维”即概念思维,“只有思维才配称为哲学的概念或仪器。”哲学借助于反思——反思是“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的——从直觉和表象中超拔出来,对外在世界和内心情感中的真理加以反复思索(Nach-denken),并以“思想”、“范畴”、“概念”去代替表象,从而实现将情绪表象转化为思想的目的。因此 当我说出一个“我”字时,就已经进入了哲学的反思,即将“我”作为思维的考察对象 。 这里,“我”“不是单纯抽象的普遍性,而是包含一切的普遍性。”因为尽管“我”里面可能有各种内容,如能感觉的我、能表象的我、有意志的我等,“但在这一切活动中都有我,或者也可以说在这一切活动中都有思维。”“因此 人总是在思维着的,即使当他只在直观的时候,他也是在思维 。” 在此基础上,黑格尔既反对将感觉、直观、表象与思维截然分离即将宗教和哲学相互对立的想法。他批判做这种分离的人,“忘记了只有人才能够有宗教,禽兽没有宗教,也说不上有法律和道德。”同时,黑格尔也反对那种忽略一般的思想与哲学上的反思的区别的做法,这种人常把哲学看得太轻易,虽未致力于哲学,却可以高谈哲学,认为凭直接的知识、凭直观就可以获取真理的知识。 而这种观点显然会对哲学产生许多粗陋的误解和非难。在黑格尔看来,思维尽管存在于情绪、信仰或表象里面,思维的活动和成果尽管也都表现和包含在它们里面,但“ 具有为思维所浸透的情绪和表象是一回事,而具有关于这些情绪和表象的思想又是一回事 。”只有对这些意识的形式加以“反思”后所产生的思想,才是包含在哲学之内的,而停留在表象里面,并不是哲学的思维方式。基于此,黑格尔认为,哲学的任务就在于: “对于一般的普通意识,哲学须证明其特有的知识方式的需要,甚至必须唤醒一般人认识哲学的特有知识方式的需要。对于宗教的对象,对于真理的一般,哲学必须证明从哲学自身出发,即有能力加以认识。假如哲学的看法与宗教的观念之间出现了差异,哲学必须辨明它的各种规定何以异于宗教观念的理由。” 二、哲学的最高目的是“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在阐述了哲学是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之后,黑格尔唯恐人们会将他的哲学理解为某种脱离现实内容的抽象的思辨或主观的遐想,于是他紧接着便对哲学作了进一步的规定,明确提出:“ 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 ,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从而表明他的哲学是要实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并以此区别于那种脱离“实体性内容”的抽象的形式主义的启蒙哲学。 在他看来,哲学知识的形式尽管属于纯思和概念的范畴,但它的内容却“属于活生生的精神的范围,属于原始创造的和自身产生的精神所形成的世界,亦即属于意识所形成的外在和内心的世界。”“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wirklichkeit)。”这种“现实”不是指变动不居的感性现象,而是本身真实的具有必然性的“本质与实存或内与外所直接形成的统一”,即是说, 现实是精神或理念展开和丰富自身的必然过程 。黑格尔认为,理念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一种主观的幻想或头脑中虚构的体系,其本身就是现实性的。 而且这种现实性会通过自然界、社会状况和典章制度等不断展开和丰富自身,自然界、社会状况和典章制度等只不过是理念的浅显外在的方面。因此,不同于启蒙哲学总是将理念置于“应当”的领域,将“应当”与“现有”对立起来并以“应当”规定“现有”的做法,他认为 “现有”和“应当”不过是精神或理念自身自由运动和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环节 。因此毋宁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哲学也就是必然与现实和经验的相一致。甚至可以说,“哲学与经验的一致至少可以看成是考验哲学真理的外在的试金石。” 但黑格尔哲学又不同于近代以来的经验科学。后者也从经验出发,同样指向现象界的无限杂多的感性材料,并欲从这些感性材料中寻得普遍和确定的标准。这种科学尽管在近代也被称为哲学,如牛顿的自然科学也被称为自然哲学,但黑格尔认为它却只能被称为经验科学,因为它有两个方面不能满足理性自身的要求。 第一, 它无法把握到自由、精神和上帝 ;它之所以无法把握这些对象,并不是因为这些对象与经验无关,而是因为它们的 内容是无限的 ,而经验科学所奉行的 知性原则却只能把握有限的和被规定了的事物 。 第二,它不能满足理性自身的更进一步的要求,这就是广义的必然性。在黑格尔看来, 一般经验科学所包含的必然性本身只是空泛和不确定的,它与特殊的东西没有必然的内在关联,而纯是外在的和偶然的关系 ,这一点已被休谟的怀疑论所证实了。此外,一切经验科学的方法也还总是基于直接的现实和给予的材料,这又只是一种“权宜的假设”。可见这两种情形都说明经验科学不能满足理性的必然性的形式。不同于此,黑格尔哲学的工作正在于弥补这种缺陷,从而达到“ 真正必然性的知识的反思 ”,其思辨思维所特有的普遍形式,就是概念。 尽管如此,黑格尔认为他的思辨科学并不是对经验科学的内容置之不理,而是加以承认和利用。为了充实自身的内容,思辨科学需要承认和应用经验科学中的普遍原则、规律和分类等,不过哲学却将一些新的范畴引入科学范畴之内,因此他说:“ 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乃在于范畴的变换 。所以思辨的逻辑,包含有以前的逻辑与形而上学,保存有同样的思想形式、规律和对象,但同时又用较深广的范畴去发挥和改造它们。” 既然概念式的思维能弥补经验科学的缺陷,即认识上帝、精神和自由等绝对的对象,那么这种认识方式的必然性和能力就应当得到考察和论证。对此,黑格尔不同意康德批判哲学所认为的应在认识之前就对认识的能力加以批判的考察,认为这种做法可笑得“无异于某种学究的聪明办法,在没有学会游泳以前,切勿冒险下水”。他自己坚持,对认识能力的考察只有在认识的活动过程中才可进行,“ 考察所谓认识的工具,与对认识加以认识,乃是一回事 。” 因此黑格尔的方法就不是康德的批判方法,而是辩证法。辩证法即在于认识到思维自身的本性。这种本性正在于 精神“发展它自身,并且唯有通过发展才能把握它自身,才能成为理念 。”他指出,精神作为感觉和直观是以感性事物为对象的,而作为想象则以形象为对象,作为意志又以目的为对象,但作为其内在的本性而言,是以“思维为它的对象”的,因为它要求“自己的最高的内在性——思维——的满足”,也即要求 精神回复到它自己本身,成为自为的精神 。换言之,精神的内在本性是辩证发展的,这种发展是理念“自身超出、自身分离。并且同时是自身回复的过程。”“精神的这种内在性或自身回复,也可以说是它的最高的、绝对的目的。”精神的发展必然经历理念自身的自在自为、理念的外化,以及理念扬弃自己的外化而回复到自身的过程,因此黑格尔的哲学也相应地包含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本文由慧田哲学编发)。黑格尔通过自己的哲学力图揭示出,精神认识其自身,“使自己成为自己的对象,发现自己,达到自为,自己与自己相结合”,从而最终达到绝对自由的辩证过程。 而在此基础上,黑格尔进而批判了那种脱离内容的抽象的自由观念,认为这种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任性”,是“真正自由的反面”,“是不自觉地被束缚的、主观空想的自由,仅仅是形式的自由。”借此,黑格尔又将自己的哲学与之前的所有哲学划清了界限。 因此,黑格尔哲学对待经验的态度是, 它既以经验为出发点,但又不满足或停留于此,而是要超出感觉的材料而提高到思维本身纯粹不杂的要素 ,因为只有“在这些现象的普遍本质的理念里,思维才得到自身的满足”,依靠自身去发展,而这种发展“一方面可以说是思维对经验科学的内容及其所提供的诸规定加以吸取,另一方面,使同样内容以原始自由思维的意义,只按事情本身的必然性发展出来。” 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总结说,哲学是要归功于经验科学的,因为后者为哲学提供了必要的内容和可以利用的原则、规律等;但哲学又要超出经验科学,因为哲学赋予了科学内容以最主要的成分,即思维的自由,并赋予科学以必然性的保证,从而使科学的内容“ 不仅是对于经验中所发现的事实的信念,而且使经验中的事实成为原始的完全自主的思维活动的说明和摹写 。”概言之,黑格尔自信他的哲学能够实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最终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从而将哲学从目前的虚浮浅薄的状态中解救出来。 三、哲学是“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 如果说上述还只是从逻辑的方面来说明哲学的起源和发展,那么黑格尔在《小逻辑》“导言”中还从哲学史的角度对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做了说明,提出了哲学俨然是“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的说法,从而在宏观角度解释了自己的哲学与整个哲学史的关系。 在他看来,从表面上看,哲学史好像是一个个独立的哲学体系的堆积,并没有某种必然的关联,但是实际上,那唯一的活生生的精神却正是整个哲学工程的建筑师,因此哲学史反映的实际上是精神自身运动发展的逐步过程,它要实现的则是精神自身对思维本性的逐步意识。因此 哲学史上的各个哲学体系不过是精神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已 , 而作为各个哲学体系之基础的那些特殊的原则,也就只不过是同一思想整体的一些分支罢了 。 从时间的发展来看,最初的哲学是最贫乏最抽象的哲学,因为这时理念只是得到了最少的规定,还停留在一般的看法上,没有被充实起来。时间上较晚出现的哲学体系则是之前所有哲学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思维精神的先行工作所获得的必然性的继续和展开,“它为较早的观点驱迫着前进,并不是孤立地自己生长起来的。” 因此,最晚出现的哲学体系,无疑就是前此一切哲学体系的必然成果,包含前此一切体系的各种原则在内;所以黑格尔自诩他的哲学作为最后出现的哲学体系,必然将是“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哲学体系,必定是最渊博、最丰富和最具体的哲学体系。”在这里面,“所把握着的和所发挥出来的理念将是最发展的、最丰富的、最深邃的。” 黑格尔反对将哲学与各个哲学体系并列起来的做法,他认为整个哲学的历史 不过是“发现关于‘绝对"的思想的历史。绝对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只不过,哲学史是从历史的外在性或偶然性来揭示精神的合乎理性的发展过程,而哲学本身则是纯粹从思维的本质发挥思维进程的逻辑过程罢了。但“真正的自由的思想本身就是具体的,而且就是理念”,理念必然会通过哲学的历史而将其具体的丰富性逐个地展现出来,各个哲学体系所依循的那个独特的原则正是理念自身发展的真实体现。 尽管如此,哲学却不能停留于各个哲学体系本身当中,而必须将其作为整个理念或绝对的科学体系的一个环节,因为“真理作为具体的,它必定是在自身中展开其自身,而且必定是联系在一起和保持在一起的统一体,换言之,真理就是全体。 全体的自由性,与各个环节的必然性,只有通过对各环节加以区别和规定才有可能 。”因此,一方面,“哲学的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哲学全体,一个自身完整的圆圈。”在这每一部分里,哲学的理念只表达出一个特殊的规定性或因素。 另一方面,每一单个的圆圈又都是理念全体的一个必然的环节,每一单个的圆圈作为整体必然会突破它的特殊因素而建立为一个较大的圆圈。“这些特殊因素的体系构成了整个理念,理念也同样表现在每一个别的环节之中。”因此 整个哲学史就是一个精神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 。哲学只是思维的自由活动,是思维“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自己通过自己的对象。” 因此,在哲学体系发挥的过程里,哲学的起点即转变为终点,而“当哲学达到这个终点时,也就是哲学重新达到其起点而回归到它自身之时。”因此,黑格尔说,哲学本身俨然也是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而“达到概念的理念,自己返回自己,自己满足自己,就是哲学这一科学唯一的目的、工作和目标。” 基于这样的思考,黑格尔欲提供一部哲学的百科全书。但这部哲学的百科全书不能是由偶然的和经验的方式得来、为了方便起见而排列在一起的许多科学的凑合体,这样得来的百科全书不过是“一些零碎之时的聚集而已”,它们的聚合还只是“外在的统一”,是“外在的聚合、外在的次序”,而不是一个体系。黑格尔主张的哲学的百科全书是要排斥只是零碎之时的聚集,排斥那些基于武断而任意成立的学科,同时还要排斥那些停留于在经验材料中寻求普遍秩序的实证科学。 哲学的百科全书作为一个体系所反映和揭示的将是理念自身的运动和发展,这种运动并不是机械的运动,是“自由思想的运动”,哲学百科全书的任务即在于揭示思想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兴起、产生及其发展,揭示“思想自己发现自己的历史”,而且只有当思想“发现自己时,它才存在并且才是真实的。” 思想作为思想是自在自为和永恒的。黑格尔哲学反映的正是思维自身运动和发展的必然过程 。 这可以视为黑格尔哲学的本质特点。作为这样一个哲学体系,它分为逻辑学,即研究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自然哲学,即研究理念的异在或外在化的科学;精神哲学,即研究理念由它的异在而返回到它自身的科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随后在《小逻辑》正文部分对逻辑范畴的详细阐述和思辨演绎才获得了自身的合法性依据。换句话说,只有在对黑格尔哲学本身有了总体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我们才有可能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根本主题、主要内容和范畴规定等基础性问题。 因此,从总体来看,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与其说是对其随后展开的逻辑学的基本范畴、主要内容及阐述顺序的事先交代和理论规定,不如说是黑格尔哲学观的全面阐述。而这无疑又是理解逻辑学的前提和关键。同样的道理,这也是我们理解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入口和重要的关节点,因此,“导言”不仅是我们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前提,还是我们理解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要害和关键,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 (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 [3]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黑格尔哲学三大理论是什么?

黑格尔哲学三大理论是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黑格尔的《逻辑学》三大理论: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个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黑格尔哲学三大理论介绍:这三大理论也是一个正反合的逻辑关系,量变质变的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规律,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事物发展规律,而这三大规律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余两个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展开的形式。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就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就像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一样,任何事物,永远有向对立面运动变化的趋势和内在动力。

黑格尔的《大逻辑》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难的书么?

正在看黑格尔的《大逻辑》,说黑格尔难主要就难在其思想的抽象上了吧,黑格尔的逻辑学起始于纯概念,而且是纯概念之间的辩证繁衍,既是纯无向纯无的一种转化同时又是纯无向实有的一种转化,其抽象度应该是目前哲学之最了,其理解之艰难也可想而知。如果能读懂黑格尔,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晦涩言论或许就会更好理解了,试想再抽象的概念能抽象过“无”吗,再抽象的关系能超出纯概念之间的辩证运动吗。在个人看来,哲学不过就是一门抽象的艺术而已。-------------------一点读书随感。 查看原帖>>

黑格尔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他有什么哲学观点吗?有什么著作吗?谢谢。

主要成就:“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哲学观点:分立性是不实在的。依他的见解,世界并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坚固的单元——不管是原子或灵魂——的集成体。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认识作为整体看,具有三元运动。认识始于感官知觉,感官知觉中只有对客体的意识。然后,通过对感觉的怀疑批判,认识成为纯主体的。最后,它达到自认识阶段,在此阶段主体和客体不再有区别。所以自意识是认识的最高形态。在最好的思维中,思想变得通畅无阻,水乳交融。真和假并不像普通所想的那样,是判然分明的对立物;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我·们能够认识的任何事物也不是完全真的。“我们能够多少有些错误地去认识”;我们将绝对真理归于某一件孤离知识时便发生这种情况。像“凯撒是哪里出生的?”这种问题,有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这答案从某个意义上说是真的,但是在哲学的意义上不真。按哲学讲, “真理就是全体”,任何部分事物都不·十·分真。理性即对全部实在这种有意识的确信国家是现实存在的实现了的道德生活主要作品:  《精神现象学》(Phaenomenologie des Geistes ) (1806 ,See battle of Jena) 《逻辑学》 (Wissenschaft der Logik) (1812-1816)(作者于1831年计划出版第二版,但未完成时便去世)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1817-1830) (全书分三个部分: 逻辑学、 自然哲学、 精神哲学) (先后共出版过3个版本;其中逻辑学部分被称为“小逻辑”) 《法哲学原理》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19)《美学讲演录》(又译:《美学》、《谈美学》) 《历史哲学讲演录》 《哲学史讲演录》 《宗教哲学讲演录》

如何理解黑格尔哲学革命和保守的两重性

恩格斯先从指导19世纪德国革命和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两场哲学革命的比较谈起,认为德国革命的哲学指导思想即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几乎是公认的普鲁士国家哲学,缺乏彻底的革命性,而由它指导的革命最终也只能是不彻底的温和革命。 在此,恩格斯列举了黑格尔最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为例,很多人据此认为:黑格尔认为普鲁士现存的国家制度是合理的。恩格斯指出,黑格尔认为的现实并不等同于现存,现存的东西不一定无条件就是现实的。例如普鲁士的“某种税制”是现存的东西,但黑格尔并不认为它无条件就是现实的。现存的东西只有在必然的前提下才是现实的,合理的。所以“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用于普鲁士国家制度时只是表面它在必然性限度内的合理性,并非是完美的或一成不变的最高国家形式。黑格尔并不认为某种制度在任何时期任何条件下都是必然的。普鲁士国家制度只是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是合理的,当条件变化或时代变迁时,它的不现实性就会显示出来,由此它也失去了必然性和合理性而终将被替代。如果旧制度有自知之明的话,这种替代就可以和平地进行;反之如果它顽固不化,那么革命就是无可避免的。 恩格斯从黑格尔辩证法角度分析了黑格尔的这一关于现实的与合理的命题,指出现实的都是合理的是必须满足一定条件的,失去这些条件现实的就不合理的,因而现实性本身包含不合理性。现实性的合理的与不合理的两方面构成矛盾,一定条件下两者会互相转化,所以合理的会变成不合理的,不合理的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变成合理的。合理的东西,不管现在看来多么不合理多么不可思议最终都会成为现实。最后恩格斯总结出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方式来看,“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该灭亡的”,即不合理的现存最终必然走向灭亡,被合理的现实替代。 恩格斯举此例的目的不在于探讨黑格尔这些,而是敏锐地指出黑格尔哲学本身具有革命性,但“近视的政府”即普鲁士国家政府和“近视的自由派”即资产阶级自由派都曲解了黑格尔这一命题,以为黑格尔哲学是纯保守的,毫无革命性。恩格斯认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黑格尔的辩证法说明一切过程都是正---反---合的变化过程,而这种变化是无止尽的。无论科学,哲学,还是历史和社会的发展,都是认识真理的发展过程,真理存在于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条式的真理,真理一成为教条就是谬误了。因而也不可能有最终的真理,真理无终点,科学无终端,人类社会无最终状态,历史也会一如既往地发展。黑格尔辩证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即在于此。它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绝对和神圣的说法,指出暂时性才是一切事物的属性,一切都是在发展消亡过程中存在。恩格斯指出,虽然它有保守的一面,即“承认认识和社会的每一个阶段对自己的时间和条件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但它的革命性是绝对的无可怀疑的。辩证哲学的惟一绝对的性质即革命性。可惜黑格尔本人未做出如此详细清晰的阐述,以致被多数人误解了。 黑格尔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而体系总归有个结束的地方,不能无止尽下去。黑格尔把逻辑学即纯概念阶段的终点归为绝对观念;自然是绝对观念的外化物;在精神阶段首先绝对精神意识到它在个人中的存在,此为主观精神,然后在法律,道德之中达到更高意识,此为客观精神;而它在艺术,宗教,哲学中达到最高形式的自我实现。因此,黑格尔设想人类在哲学中认识到自身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物”是全部历史的终点,并且这种认识人们在黑格尔哲学中已经达到。 黑格尔不得不为他的体系设这样一条最终道路,但我们不难知道这种设计是保守的,僵化的,教条的,与他在方法论上的阐述相背离,相矛盾。在方法即辩证方法上,黑格尔认为一切都是革命的,一切都无终点,而在建构体系时,他又未逃出旧有的框框,为他的哲学体系设计了一个终点,因此这种革命的辩证法与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是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二者如此矛盾,那么黑格尔是如何能够将二者统一于一身呢?恩格斯指出黑格尔是一个拖着庸人的辫子的德国人,德国人固有的保守软弱造成了黑格尔哲学的必然保守性。而正因为德国人的保守传统使得不论是普鲁士政府还是人民都只是将黑格尔哲学保守,教条的体系作为绝对真理加以应用,以为现阶段人们已达到认识的最高阶段,那么普鲁士国际制度就已经是最完美的了,无须改变。而真正的黑格尔哲学精髓即革命的辩证方法却被人所忽略。 恩格斯肯定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容,指出对黑格尔哲学批判地继承的正确方法是去掉它的一副骨架(即体系),因为体系只是为了解决矛盾的暂时需要,应用辩证思维方法深入认识黑格尔哲学真实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无所不包,几乎涉猎全部领域的发展历史,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黑格尔设立的体系是暂时的,是解决矛盾的需要,如果矛盾不存在,那么体系也就消失了。就体系而言,达到绝对真理,历史也走到了终点,而实际上历史到了黑格尔时代并未终结,历史还是一直发展的,绝对真理也是无法达到的。 黑格尔一切的传统这些的任务是建构一个体系,以此来解释一切。而黑格尔在此构建了一个最完善的包容一切的哲学体系,以后再也没人可以超越它,所以这种以体系为任务的哲学即哲学传统哲学到黑格尔这里已走到了尽头。这就告诉人们这条道路已经完结,也不必再去追求永远达不到的绝对真理了,而必须另辟蹊径,而这条新道路的开辟也是由黑格尔开始的,即他的辩证法思维方式是真正认识世界的唯一方法。 总的说来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在于其革命的辩证方法,而他所建构的体系却是有终点的,保守的。这样这种革命的思维方法与保守,僵化的体系形成黑格尔哲学内在不可克服的矛盾。恩格斯用大量篇幅阐明这一道理并指出对黑格尔哲学应该“扬弃”,即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应该胡乱继承或置之不顾。

如何理解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开端

】: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也就是他的哲学体系的开端。黑格尔继承自柏拉图以来的希腊唯心主义传统,试图构建一个完全纯逻辑构造起来的概念体系,并以之解释世界。这一体系始于理念又终于理念,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圆圈,因此从一方面讲他的哲学体系并无所谓起点。但是从建构体系的角度讲,他又必须寻找一个概念作为整个体系的起点,这个起点包含了整个体系以后的发展,它就是"纯有"。

好事多磨自古英雄多磨难是什么哲学

“好事多磨”体现的哲学观点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它让我们明白做什么事真的要慢慢来,不要忘记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想吃就要靠自己去努力。想成功不能太急,就像爬楼梯。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才能步步高步步稳,你想一脚垮三个台阶也可以。但你却很吃力。还站不稳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必修二政治生活;必修三文化生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哪个更重要?

首先在思想的改造上,哲学是最有用的,且在考试分数上占大头并容易犯理解上的错误,所以哲学摆在第一位;经济生活是大题必考,对时事的把握也比较重要;政治和文化可以说是同等地位即4>1>2=3这是我当初学习的经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正如哲学中所言,办事情要抓矛盾主要方面,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为什么读哲学的人容易自杀?

哲学家自杀的确实不少。 比如,尼采、休谟、罗素、戈尔兹夫妻、拉吉舍夫、吉尔.德勒兹等等。法国哲学家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判断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在《西西弗神话》中,加缪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说法:自杀还是不自杀,这是一个问题。 另一位哲学大师,克尔凯郭尔更简单粗暴,他说:学习哲学,就是练习自杀! 其实,我认为,用死亡的终极意义关照,生活才更显出其娇艳与美丽。因死亡彻悟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是最精准的教育。 人生只有两个阶段,一个是生,一个是死。所以, 探索 生和死是哲学家永远的主题。 我们一般人都注重生。生存,生长,生活,生生不息。大多数人的共识是,最重要的是生活,我们的经历本身,已经构成了生命的全部意义。死亡,只不过是无可奈何的结局而已。 哲学家自杀,也是生命的终极体验。 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几乎苏格拉底“活着的意义,就是认识你自己”的另一种诠释。 而这种认识,延伸,也包含了死亡。 庄子说过,“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意思是说:心灵干净的人,就像一块明镜。对于外物来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实映照而不私藏,所以能摆脱外物牵累而不损心劳神。我们不主张死亡,好好珍爱生命,原本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意义。 学的是顺天道人道的哲学体系,能自我完善哲学体系的人是不会自杀,如果是那种学的是逆天道人道,很容易学着学着,现实中遇到的难题无法用自己学的哲学去解决,去拿捏人性,去看出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最终内心崩塌,体系坍塌后甚至走火入魔者,最终才自杀,这种人才有可能自杀。 经得起知行合一考验,让人越学越认知水平越高,越黑暗越看到希望,阻力和困顿挫折越全身是劲的哲学,让人人越学越知道自己的天命,内心越强大,越能拿捏人性,看出本质性规律性东西的,这才是真哲学。 @徐敏豪大诗人 @徐敏豪大哲学家 上联:天道天人合一顺天应人顺昌逆亡, 下联:大哲深谙天道唯道是从死不亡寿。 横批:学哲学读哲学通哲学易自戕结论不成立古今大哲皆可轻易活过两三百岁的自白。 注释: 1.何谓“哲学”?说文解字,哲,从折从口,从手从斤, 从行从力,唯物辩证、对立统一,即天道。天道,天人合一、顺天应人、顺昌逆亡,无论人类 社会 认知与行知天道与否,天道皆客观存在,完全不以人类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何谓“读哲”?哲学科班出身。半路出家、哲学自学成才。曲径通幽、天道哲学旨归。过去,学数理化的,不通文史哲;学文史哲的,不通数理化。或者,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一知半解。古今哲学,皆以天道为旨归。世界的本质,为数学。数理化、 科技 ,文史哲、文化,皆为天道哲学的分支与分子。数理化、文史哲两者不通,皆远离天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3.何谓“自戕”?上下求索、报国无门,悲愤交加。屈原,汨罗江抱石自沉。李白,当涂江捉月自沉。杜甫,汨罗江腹裂而亡,实为饿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其余,不足论。不一而足、举一反三,三生万物。三诗风雅颂,风最难。三德(道,即天道的代称、别称与简称)真善美,美最难。三序道德伦,即天道、地德、人伦,伦最难。人类 社会 五行经政文军民,必须大道至简、道法自然,如同天地自然五行木火土金水。 结论: 1.本论题,结论不成立。 2.伏羲演《易》,深谙与行知天道,天人合一、顺天应人、顺昌逆亡;炎黄《内经》,天下为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尧舜“禅让”,圣贤治理、举贤任能、唯才是举、野无遗贤;李耳《道经》,大道至简、道法自然、民本无为,为“民主共和”雏形与奠基。正如《内经》,将人类认知与行知天道与否,分为真圣贤常愚5种。真人,深谙与行知天道,知行合一,可轻易活过两三百岁。圣人,次之,言大于行。贤人,再次之,行大于言。贤人以下,为常人。常人以下,为愚人。正如李耳在《道经》中,将人类对待天道的态度,分为上中下3种。上者,谨言慎行;中者,若存若亡;下者,大笑而去。正如李耳在《道经》中所说:古今人类,按得天道与否,分为生死半生半死3种,各占3成。得道者生,失道者死,其间半生半死。 3.学哲学、读哲学、通哲学的人,是永远不会自戕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从奴隶战争、封建地主人类 社会 制度下的字里行间,密密麻麻写着许多字,最终定格为两个字“吃人”。西方资本、帝国主义人类 社会 制度,亦然。人类 社会 五型始奴封资社,人类生产力五型石铜铁机电,以劳动工具为标志,亦然。 这是谁统计的,谁提炼的问题呢?呵呵,这是诅咒学哲学与哲学系的吧, 当然,如题而答,或许这样吧: 估计是, “傻”呗! 死了早早归土,地势坤,厚德载物,于是能包容一切啦。 或说,他们看透一切,视死忽如归。杀身成仁,他不自杀,咋能包容那些作恶多端罄竹难书十恶不赦的罪恶的人呢,自杀一人,容众多罪恶之人为自我赎罪否 哲人自杀,免得他杀,了了冤冤相报何时了,干净, 其实,人,要么自杀要么他杀,死无外乎这两种死法呗,一种积极自杀,一种顺天时等着油尽灯枯自杀,或说是天杀,世人骂人都是,你这个“挨天杀的,老不死的”老天安排好的每个人难逃一劫阴火自脚底一直烧到头顶,也算是他杀,另外的他杀就更多了,杀盗淫妄酒,车祸洪水地震泥石流火灾战争麻匪等等等,死法千百万种,归结还是一不小心就他杀了, 积极的生与积极的死,也都是积极。消极的生与消极的死,也都是消极。与其消极不若积极。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何以贪生怕死苟且偷生就是积极,何以不惧生死就是消极呢?苏格拉底临刑死泰然自若微笑着说,我去了,谁又能知道那边不比这边好呢? 或许,世人只看到一面,生; 哲人比众人看的明白看的全面,看到了生也看到了死,所以把自己看死了。大概如此吧,呵呵,玩笑咯。 其实,吾真的不知道哦,人各有各路,他们自杀是他们的事,任何别人咋能真真切切的知道呢? 其次, 其实,马克思说过一句,“哲学家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一语中的呀。或许,有些所谓的哲人们悟透了,什么“移山大法”之类的,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改变不了世界,改变自己,杀不死恶人,我就自杀……于是学这样的哲学的人自杀啦啦 呵呵,大话不大,笑笑就好生命很美好,象五彩斑斓的万花筒。生命也很残酷,摆脱不了血腥的竞争和杀戮。生命是珍贵的却无法保鲜珍藏,有一双无形的手一直紧扼着我们的咽喉。生命只是一段看似快乐的旅程,但无法满足的欲望隐藏着更多的痛苦。 生命其实只是一款 游戏 。整个世界是设定好规则的程序。所有的感觉只是由无数个传感器组成的cpu集成块。 选择离开是一种觉悟后的叛逆。是一种可贵的勇气。更是一种超凡的智慧。 学哲学的人自杀 不新鲜,多高学历的人自杀也不新鲜 1.说明哲学没有学好,因为哲学没能救了他 2.有超越哲学的东西,没有机会学习、搞懂、搞明白 3.没有了解自己、没有了解“人”、更没有搞懂人性 4.自己本身就存有人性的弱点,自己没有力量控制内心里的“魔”,反被“魔”拉着走 5.业障太重,自己无法消除 有的人越是有知识 执着的就越厉害,我执越严重,邪见越不容易破,这皆是让他们误入歧途的根源。 研究哲学的人容易自杀跟研究心理学的人容易抑郁是一个道理, 都是因为老是面对一个共性问题不得其解, 因为自己的习性是悲观主义者而无法接受导致自杀或者抑郁。 哲学都共性问题是‘"存在‘", 心理学的共性问题是‘"人性‘", 研究哲学的老是思考存在的意义, 研究心理学的老是追寻‘"人性‘"的动力, 研究哲学而又悲观者找不到存在的意义, 因为找不到又无限接近而无法接受自己的无能, 不去信神就只能自杀, 要不转积极, 研究心理学而又悲观者找不到人性的动力源, 跟哲学研究者一样因为无限接近又不能找到感到自己的无能, 自我否定的力量一旦超过自己的心力就必然抑郁, 无论是自杀还是抑郁, 无论是信教还是转移, 都是因为消极悲观的心态导致的问题。 只要是积极乐观主义者, 无论研究什么也不会抑郁跟不会自杀。 老和尚参透人生,活个八九十岁小意思。道家不炼丹吃药,参透人生也能活个百年。 哲学家太伤脑细胞,对不存在的真理过于执着。对世间现象有太过迷惑,格物致知非死不可。不死也要吐口血。 道德经已经讲出世间万物的本质,天道无为。人类干什么都可以,都是自作自受,天道不会干涉,终究自食其果。道德经的内容是讲给聪明人听的,愚人我没有理解它的必要,万事皆空。何必自寻烦恼,该吃吃,该喝喝,即来之则安之。与人为善,天下太平。 都说“物以类聚,人与群分”,与其说读哲学的人容易自杀,不如说有抑郁质的人更愿意去读哲学,更想从哲学里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更多地从思维层面去了解,而忽略了实践经验,所以理论和实践应该是相结合的。 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现实中运用不熟练导致的落差,更容易导致抑郁的发生。 就像做心理咨询,在咨询过程中经常能发现,有心里问题的人思维模式很相似,在咨询室里来访者思维改变,表示知道以后如何去做,但是回去以后能马上积极应对的并不多,所以定期的咨询更多的是帮助来访者熟练的作用理论知识,并给予支持,才是好转的基石。 说二句,哲学的本身就辩证论。目前仍然是唯物论和唯心论两大阵营,也是针锋相对的一对矛盾,有时辩的难分难解,不可开交。因为我们是相信唯物论的,不信唯心论。唯心论的代表者用哲学的观点来解决唯心论,最后就是死胡洞。自已给自已过不去,只好自杀。哈哈哈。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