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桃花
-
黑格尔出生于1770年,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那么黑格尔是什么哲学家?下面是我为你搜集黑格尔是什么哲学家,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家黑格尔简介
黑格尔是德国19世纪唯心主义哲学家的代表人物,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在整个世界哲学领域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黑格尔的哲学在中国的研究已有百年的 历史 ,对中国的哲学 文化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黑格尔哲学中,丰富的表现了辩证法思想,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是一个能动性思想,黑格尔把最主要的实体当做主体,实体就是属于人们讲的一个实在的东西,主体便是人们讲一个东西的能动性。在黑格尔看来,一个东西如果真的是实体的话,就是一个主体能动性的表现。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想要达到通过 自然 表现出哲学的精神、发展过程以及规律性,探讨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个社会、一个历史的发展就是要不断的运动、不断的变化。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诠释了国家社会特殊的含义,这成为19世纪德国 法学理论 的核心原则。同时,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改造成了历史唯物主义。
黑格尔曾经说过他的目标不是向人推荐一个 政治 思想,而是阐述现代国家的概念。正是因为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从哲学上看来恩格斯的思想形式是唯心的,但是他的思想内容是现实的,用辩证法带动社会的发展,以上就是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的介绍。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对世界哲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
黑格尔出生于1770年,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德国19世纪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在德国的西南部,逝世于柏林大学,他在死时是柏林大学的校长。在他的一生中,黑格尔著作有很多。
《法哲学原理》这本书主要阐述了自然法和政治科学的一般法则。黑格尔曾经表示他的目标不是给世人推荐一种思想,最主要的向世人澄清现代国家的概念。正是因为黑格尔的原则,才得以划清以前的政治学和现代政治学的界限。在黑格尔著作《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指出政治的理论是不能够进行规定的,只能够进行描述。
黑格尔著作《精神现象学》是他早期的作品,也是整个黑格尔哲学的开端以及黑格尔哲学的入口。之后黑格尔著作了《大逻辑》,这一作品主要阐述了黑格尔体系中的哲学不是一般的 逻辑学 ,是黑格尔形而上学。黑格尔有很多核心的著作,都是他的哲学思想理论。在1817年,黑格尔出版《哲学全书》,1829年出任柏林大学的校长,也是政府的代表,在两年后死于霍乱。他的讲稿在死后被整理《宗教哲学讲演录》、《 美学 讲演录》和《哲学史演讲录》。以上就是黑格尔著作的介绍,他的著作成为世界哲学领域不可获取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当时的社会乃至现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供无数的人研究、学习。
哲学家黑格尔的 故事
黑格尔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的故事有很多,小时候的黑格尔就很喜爱读书,一到周末,别的孩子都跑出去玩,只有黑格尔经常去图书馆。有次,黑格尔看到书中的内容写的太好了,便把里面好的内容摘抄了下来。在读书的过程中,黑格尔把 学科 进行分类,在学习中得到的心得,或者比较深刻的见解,黑格尔都会记录下来,按照字母的顺序排列,放在文件夹。这种井井有条的学习习惯使得黑格尔终身受益。
黑格尔出生在政府 公务员 的家庭,在1808年,黑格尔在纽伦堡担任了中学校长,当了八年,在这八年里,黑格尔完成了《逻辑学》的著作。之后被聘为大学教授,在1817年,黑格尔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出版了《哲学全书》。黑格尔的故事是无穷无尽的,人生的阅历也是非常多,随后,黑格尔出版了很多本书。
黑格尔的每个概念和整个体系的发展都贯彻了辩证法的原则。黑格尔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黑格尔的故事中提到,黑格尔哲学的目的是通过自然的思维体现出哲学的精神,也就是说在探讨思维的辩证关系。由于黑格尔的体系,德国的哲学达到了巅峰。黑格尔的辩证法成为人类思想上最惊人的思考之一。恩格斯后来也给予了他的辩证法很高的评价。以上就是黑格尔的故事,他求学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猜你喜欢:
1. 黑格尔的哲学名言
2.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个人资料
3. 黑格尔的客观哲学的读后感
4.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读后感
5. 哲学家黑格尔的政治思想有什么
6. 哲学家罗素的简介
- CPS小天才
-
黑格尔哲学中有许多命题是虚假的,而且废话连篇,有些概念定义不准确,论述不严谨,而且在翻译和印刷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错误,所以晦涩难懂。读者没有必要认真研究,大概了解即可。因为黑格尔自己都没有把问题搞清楚,所以读者也难以理解。
黑格尔论述的“三大规律”是伪命题,没有实际意义,而有些人却拿着鸡毛当令箭,大肆鼓吹。
相关推荐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什么样的逻辑学?
黑格尔的逻辑学被称为“辩证逻辑”或“黑格尔逻辑”。与传统逻辑学关注的是形式逻辑、符号逻辑等抽象逻辑思维方式不同,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种哲学体系,试图回答实际存在和发展的问题。它强调了矛盾的存在、变化的重要性以及对整个过程的全面考虑。黑格尔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其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些矛盾通过“辩证法”的过程得以解决。在黑格尔看来,矛盾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两个极端。他提出了“三段论”的逻辑结构,即命题的对立、否定和合一,从而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思考方式。在该系统中,概念、范畴和判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必须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以应对复杂的问题。总之,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种哲学性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试图探究存在和发展的本质规律,它与传统逻辑学的形式逻辑、符号逻辑等有很大的不同。2023-07-01 01:00:362
为什么要学黑格尔的逻辑学
因为它可以很好的展现哲学观点的思维方式和体系框架的基本规定。根据百度显示,学黑格尔的逻辑学可以很好的展现哲学观点的思维方式和体系框架的基本规定,哲学体系包含逻辑学和应用逻辑学两个大的部分,所以要学黑格尔的逻辑学。黑格尔德国哲学家。全称,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2023-07-01 01:01:141
黑格尔的小逻辑学是什么?
是《大逻辑》的钩玄和补充发挥,展现了黑格尔的晚年成熟逻辑系统分三篇,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把握住了全系统的轮廓和重点,简练而意蕴深厚2023-07-01 01:01:242
黑格尔的《逻辑学》到底阐述了什么观点?
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灵魂和核心,是其哲学观点及其思维方式和体系框架的基本规定。概念论又是逻辑学的灵魂和核心,是逻辑学的旨趣和根本观点的明白确立,亦是逻辑学的思维方式和整个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框架的具体规定。黑格尔把概念认作存在的本质,把存在看作概念的外化,把真与善统一的世界看作概念扬弃其外化的结果,从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引出解释世界的主客关系模式和主体性原则。一、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 W. F. 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是柏林大学(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二、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2023-07-01 01:01:344
关于黑格尔逻辑学的几个问题什么是“思维
《黑格尔的逻辑学》内容简介:作者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并不是单纯介绍黑格尔的逻辑学,其首先介绍黑格尔的思想,然后探讨它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充当各门科学的概括。进而在被认为是黑格尔错了的地方,论述作者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向。《黑格尔的逻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对黑格尔逻辑学进行的系统分析,视野广阔,细致入微,提出一些新问题和见解。黑格尔认为:一切存在物的本质是一种概念,一套概念,是概念的集合体。这个说法,不易理解。实际上,他的整个逻辑学就是阐述这个道理。这里先初步地解释一下。所谓概念,就是“名”或“语名”,来自对事物的命名。例如指谓一块石头,就必须用关于这石头的概念、语名来指谓它。一个人的称代、称呼,也是他的语名。关于概念与物的关系是既合一,又分离。著名的曹操望梅止渴故事,就是曹操以酸梅的语名消除士兵饥渴的存在现实的故事。表明名与物、概念与存在,在人的精神中是可以合一的。分裂看,存在物与此物的语名并非一体。但是在思维中,任何物只能是作为一个抽象的语名而存在。离开语名——概念,人则无法进行思维,也无法进行表述。以现代观点,语名,概念,实质都是事物的符号、指号(已经设定意义的符号叫指号)。一个概念或语名,就是以符号对一种类事物的归类和模拟。这种归类和建模就是抽象活动。语名、概念系统,是人类思维和语言中应用的符号模型。只有人类具有这样的一种能力——发明抽象符号,再以符号为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来建模。所以也只有人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在西方古典哲学中,关于“思”与“有”的问题,从小亚细亚—爱欧尼亚的古代哲人,到东罗马僧侣及哲人,以及中世纪意大利、法国及西欧的经院哲学,再到近代的培根、洛克、休谟、笛卡尔、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现代的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一直都在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上研究和讨论这个问题。人,作为主体,所面对的是两个世界。一个是被人直接感知到的物理性世界(客体、客观世界,休谟、洛克、康德以后西方哲学称之为”经验世界“)。另一个是人用语名和概念所建模的虚拟性的符号世界问题在于:1、那个直接能感知的物理世界,它的存在是有问题的——它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它的本原、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极其古老的本体论的问题。对黑格尔的逻辑学来说,这个问题就是在逻辑学的“有论”或者“存在论”中所讨论的问题。实际上,黑格尔用“有无同一论”——“纯有就是纯无”,纯粹存在就是非存在这一命题,解构了我们所经验的物理世界。但是这种解构,即“有就是无”这种命题并不是新鲜的命题。中国先秦的老子通过所谓“有生于无”以及“有无互生”的命题,也曾经对存在世界进行了这种解构。后来魏晋时代清谈派的“有无论”、中古佛哲学的万物皆空,四大皆空的命题,也是对物理存在世界同样的概念解构。黑格尔在《哲学讲演录》(第4卷)中曾经说:对物理性存在的概念空无性解构,是进入哲学思维之门的第一步,是理解哲学思维的起点。他曾经讽刺而幽默地说:不理解这种物理虚幻性的人还不如一头驴——因为驴并不相信物理世界之存在的真实和绝对性——如果面对一槽草料,驴子不会执着于认为它们的物理存在是永恒的,它会吃掉它,使得这些草料变成“无”——从而证明这种物理存在本体上的虚幻性。而若不能理解物理世界的虚无性本质、虚幻性本质的人,是根本无法理解任何哲学本体论问题的。2、人类在头脑中,通过思维,利用符号所建构的那个语词——概念的世界,它如何能用于解释和认知物理世界?这两个世界究竟处在一种什么关系?——这也就是古典哲学所谓”认识论“的问题。康德认为,物理世界(所谓自在之物的世界)与人的抽象符号构成的思维世界——这两个世界之间相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人工符号世界只能似是而非地模拟、描写那个物理的自在之物的世界。对于黑格尔来说,物理世界与人类意识中的逻辑世界是辩证地合二为一的。在《大逻辑》的导论中,他这样说;“直到现在的逻辑概念,还是建立在通常意识所始终假定的知识内容与知识形式的分离或真理与确定性的分离之上的。首先,这就假定了知识的素材作为一个现成的世界,在思维以外自在自为地存在着,而思维本身却是空的,作为从外面加于质料的形式,从而充实自己,只是这样,思维才获得内容,并从而变成实在的知识。再者,这两个组成部分——因为它们据说应该有组成部分的关系,知识则将由它们以机械的、或至多是风化合的方式组成—— 相互同是处于这种等 极秩序之中,那就是:对象被视为一种本身完满的、现成的东西,完全能够 不需要思维以成其现实性;而思维却正相反,它是某种有缺憾的东西,必须 依靠质料才能完成,并且必须作为软弱的、无规定的形式,使自己适应于它 的质料。真理就是思维与对象的一致,并且,为了获得这种一致——因为这 种一致并非自在自为地现成的——思维就须适应和迁就对象。第三,人们既然不让质料与形式、对象与思维的差异模糊不定,而是要 更确定,那么,每一方便与另一方作为相互分离的范围。因此,思维在接受 质料并予质料以形式时,都超不出自身,它之接受质料以及迁就质料,仍然 不过是它自身的一种变形,思维并不因此而变为它的他物;不消说,自觉的 规定也只是属于思维;所以,思维在它和对象的关系中,也走不出自身以外 而到达对象,对象作为自在之物,永远是在思维的彼岸的东西。关于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这些看法,把构成我们通常的、表现出来的意识本性的诸规定表达出来了;但是这些成见,假如迁移到理性中,好像在理性中也有同样的关系,好像这种关系自在自为地具有真理,那么,这些成见就是错误;从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的一切部分,对这些错误进行驳斥, 这就是哲学:或者不如说,因为这些错误堵塞了进入哲学的大门,所以进哲 学的大门以前就得加以扫除。在这一方面,较早的形而上学,关于思维,它所具有的概念,要比现代流行的为高。它的根本看法是,惟有通过思维对于事物和在事物身上所知道的东西,才是事物中真正真的东西;所以真正真的东西并不是在直接性中的事物,而是事物在提高到思维的形式、作为被思维的东西的时候。因此,这种形而上学认为思维及思维的规定并不是与对象陌生的东西,而毋宁是对象的本质,或者说,事物与对事物的思维,——正如我们的言语也表达了它们的亲属关系那样,——自在自为地是一致的,思维在它的内在规定中,和事物的真正本性是同一个内容。”黑格尔这些话所陈述的,就是他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著名的论断。黑格尔认为,思维的逻辑形式来自思维内容即客体存在的自身演绎。他认为存在没有实体性。存在的真实性就是它的思维性,人的思维之所以可能,以及思维作为认知工具之所以有效,就是由于人在思维过程中把握了存在本身的思维性。康德认为世界是二元的,客体作为自在之物不是人的思维能够进入和把握的。但是黑格尔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思维就是被思维的自在之物。可以说,黑格尔哲学是哲学史中最彻底的一种唯心主义。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此暂时先只说到这里。在不懂概念辩证法的人看来,这两个规定互相矛盾,不能同时适用于同一个对象。但是从现实性角度看,万事万物都具有极其复杂的性质。事实上,何新是复杂的,以不同的标准看,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而且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由于利益以及各种因素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对于现实中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有矛盾的评论,是完全不足为奇的。只有幼稚的人,才会对任何人、任何事情持有极端的、一种规定的绝对看法。一个成熟老辣的人,必然理解事物和世界的复杂性,知道矛盾判断的存在是一种必然。所以黑格尔在本书导论中说:”认识到思维自身的本性即是辩证法,认识到思维作为理智必陷于矛盾、必自己否定其自身这一根本见解,构成逻辑学上一个主要的课题。(黑)这种由此方向对方过渡的进程,一方面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设定,因而是潜在存在着的概念的开展,并且同时也是存在的向内回复或深入于其自己本身。因此在存在论的范围内去解释概念,固然要发挥存在的全部内容,同时也要扬弃存在的直接性或扬弃存在本来的形式。理解这个道理,对黑格尔以下所说就不难理解了。他说: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向对方(对立面)过渡的进程,一方面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设定——因而是潜在存在着的概念的开展(潜在概念从内容中内伏的东西展开出现),并且同时也是存在者向内回复或深入于其自己本身(现存的概念被内化、虚无化,成为消逝者、过时的概念柏拉图提出了五种陈述内容的范畴: 我、非我、差异(区别)、变化和永恒。“汉语的“范畴”语名来自《尚书》中的“洪范九畴”。“九畴”中的第一畴是我们熟悉的“五行”:水、火、金、木、土。五行不仅是一个对基本物质的分类系统,而且具备“相生相克”这一关系推演系统,而五行体系的最大特征是在于“行”这一字上,体现了生灭流转、变化不息的运行的宇宙观。另外八畴包括政治、天文、气象、修养、道德和人生幸福,这已超出了我们在此的讨论范围。范畴这个概念在汉语语用学意义上常与范围这个词相互混淆,比如说“科学范畴”,“理性范畴”等。实际意思就是范围)。但是通常范畴性概念所涵盖的对象范围(论域)应当是最大的,在分类学中属于作为最高层次的范类。康德把范畴作为先验的逻辑范式,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10范畴体系并不完备,他提出一个新的范畴体系。康德的范畴表包括四大类别:量的范畴、质的范畴、关系的范畴和模式的范畴。(黑)然而确切地说,却总是只有第一和第三范畴可以这样看,因为第一范畴表示一个范围内的简单规定,而第三范畴则表示由分化而回复到简单的自身联系。因为对上帝予以形而上学的界说,就是把他的本性表达在思想里;但是逻辑学却包括了一切具有思想形式的思想。反之,第二范畴则表示一个范围内的分化阶段,因此只是对于有限事物的界说。但当我们应用界说的形式时,这形式便包含有一种基质(Substrat)浮起在我们观念中的意思。这样一来,即使绝对——这应是用思想的意义和形式去表达上帝的最高范畴——与用来界说上帝的谓词或特定的实际思想中的名词相比,也不过仅是一意谓的思想,一本身无确定性的基质罢了。因为这里所特别讨论的思想或事情,只是包括在谓词里,所以命题的形式,正如刚才所说的那个主体或绝对,都完全是某种多余的东西。这里黑格尔讨论的范畴的三一体式,源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概念。黑格尔由此总结出他的逻辑的三一定律:正命题——反命题综合命题。黑格尔认为:这一定律(后来也被称作”否定之否定规律“),乃是万物演化的一种普遍模式,也是泛演化逻辑学的基本规律和范式。这也就是他所说的宇宙的普遍辩证法。对此定律,我们在解读逻辑学的概念论时,再做进一步的、深入的讨论。逻辑理念的每一范围或阶段,皆可证明其自身为许多思想范畴的全体,或者为绝对理念的一种表述。譬如在“存在”的范围内,就包含有质、量、和尺度三个阶段。质首先就具有与存在相同一的性质,两者的性质相同到这样程度,如果某物失掉它的质,则这物便失其所以为这物的存在。反之,量的性质便与存在相外在,量之多少并不影响到存在。譬如,一所房子,仍然是一所房子,无论大一点或小一点。同样,红色仍然是红色,无论深一点或浅一点。尺度第三阶段的存在,是前两个阶段的统一,是有质的量。一切事物莫不有“尺度”,这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有量的,但量的大小并不影响它们的存在。不过这种“不影响”同时也是有限度的。通过更加增多,或更加减少,就会超出此种限度,从而那些事物就会停止其为那些事物。(黑)于是从尺度出发,就可进展到理念的第二个大范围,本质。这里所提及的“存在”的三个形式,正因为它们是最初的,所以又是最贫乏的,亦即最抽象的。直接的感性意识,因为它同时包含有思想的成分,所以特别局限在质和量的抽象范畴。这种感性意识通常被认作最具体的,因而同时也常被看成是最丰富的。但这仅是就其材料而言,倘若就它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来看,其实可以说是最贫乏的和最抽象的。在黑格尔的存在论中,尺度是最后的范畴。这里要揭破一个秘密。实际上黑格尔逻辑学的存在论,与现代物理学的“相变Phase change论”的论域其实是相同的,只是黑格尔是用形而上的讨论方式(详见后论)。而黑格尔所谓“尺度”,就是相变论中所谓的临界常量。黑格尔的逻辑学,具有本体论、逻辑学、认识论三位一体的意义。以本体论而言,讨论存在的真实性问题。以认识论而言,存在论是感性知觉的起源,由存在而被人感知。以逻辑学而言,则讨论逻辑范畴中的质量度范畴的起源。所以黑格尔说:作为认识的素材,感性的存在是最丰富的。但是作为概念化的知识,感性的存在是最贫乏的。2023-07-01 01:01:571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不是很厉害?
很厉害,但是应带有批判性来学习。黑格尔在分析“某物”、“有限”等概念时指出,当人们说某物是有限的时,不仅指它具有规定性,而且承认在它之外的其他的东西,承认它必然要转化为其他的东西,因此“非存在即是它们的存在”。列宁指出“对通常看起来似乎是僵死的概念,黑格尔作了分析,并指出,它们之中有着运动”,并从而概括出“概念的灵活性”的思想,认为概念反映事物的运动,因此它不是僵死的,而是可变的、灵活的。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批判吸取和改造。黑格尔的《逻辑学》突破以往哲学家把实践理解为道德践履的范围,把“善”理解为包括人的要求和外部现实性的人的实践,并以认识为正题,以实践为反题,对两者进行比较,认为实践包含认识,高于认识,指出这种观念不仅具有普遍东西的品格,而且具有单纯现实东西的品格。列宁将黑格尔这一思想加以辩证唯物主义改造,得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认为实践比之认识更为基础,它是整体,认识是它的一个方面,是受其支配的,是为了满足实践的需要产生出来的理论的认识,具有普遍性,实践也具有普遍性。但实践不仅有普遍性,而且有改造世界的直接现实性,能将理论变为现实,因此,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从而阐明了实践的确切含义,规定了实践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基础地位,说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原因。2023-07-01 01:02:061
读黑格尔的《逻辑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逻辑学的立意可分析为三个层面:在本体论层面上,旨在从事物、世界的本质、根据的意义上确立概念为宇宙的终极存在;在认识论层面上,旨在确立概念自身所展开的主客关系及其辩证法为世界的终极解释模式;在价值论层面上,旨在确立善和自由为客观世界必然进程的内在目的和理性所追求的终极价值。逻辑学的这三个层面的立意虽然依据其“预悬终点为目的并以终点为起点”的思维方式,按照概念从潜在到展开和显现的逻辑顺序,从存在论开始逐层深入地加以推演证实,但它们都只是在概念论中才得到明白地确立和具体的论证。概念论的立意也就在于在存在论和本质论的推演的基础上,明白地确立概念为终极的存在和终极解释的根据,确立概念的辩证进展所指向的善和自由为客观世界必然进程的内在目的和理性所追求的终极价值。2023-07-01 01:02:2315
为什么黑格尔把作为逻辑学的开端
论黑格尔的“有”“无”“变”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讨论了“有”“无”“变”。我们知道,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特殊的含义,它们彼此之间密切相关,我们不能离开这个开端而进行其他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黑格尔“有”的特征是“始”,“无”的特征是“非幻”,“变”的特征是“统一”。从最根本上来说,黑格尔使“有”“无”“变”成为了人们可以思维的东西,或者说是思维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有;无;变;统一 黑格尔的《小逻辑》有三个主要的部分: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存在论是整个逻辑体系的开始,“有”“无”“变”又是存在论的开端。这些概念到底讲的是什么?我们对此不能进行简单的臆测,因为这个开端是理解黑格尔的钥匙。 一、“有”之始 哲学的开端是什么?每个时期的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开端,黑格尔却认为哲学无开端。正因为“哲学史上任何体系都有自己的前提,它们的真理都依赖于前提的正确性。因此哲学家们都要寻求一个绝对正确的前提作为出发点,以保证自己体系的真理性。”[1]而这个绝对正确的前提是不存在的,因此哲学史呈现出哲学体系不断的更换。 黑格尔独辟蹊径,指出哲学上的起点只是就研究哲学的主体的方便而言的,至于哲学本身却无所谓起点。因此,他也为研究的方便寻找了一个开端,那么这个开端是什么呢?在《小逻辑》中,他一开始就用很大的篇幅来讨论逻辑学以什么为开端的问题。经过分析,他指出只有“是”才能作为开端。 (一)“有”之何谓 德语中,“Sein”相当于英文中的“Being”,可以翻译为“有”“是”“存在”等等①。讨论“有”的问题是西方哲学的一个传统,他们很早就开始谈论“这个存在,那个也存在,不但一个东西存在,一个东西的性质也存在,一种关系也存在,甚至一个东西的不存在、缺陷也存在,‘有一种缺乏",这就把问题搞得错综复杂了”[2]。 在古希腊,巴门尼德就指出,“是者”是真理研究的对象,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他完全割裂了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黑格尔对此十分赞赏,并称哲学真正的开端就在巴门尼德。亚里士多德把实体当作“存在的存在”,尤其是个别的实体。例如,一朵红色的玫瑰花,那么是这朵玫瑰花存在?还是红存在?还是花存在?或者是玫瑰花化作泥土后还是作为想象中的花存在呢?我们可以说都存在,但是如果作为个体的玫瑰花根本就没有存在过,玫瑰花的属性或者作为想象的玫瑰花也就不存在了。因此说单个的实体是存在。 而这个“有”(存在),其实更是逻辑的“有”,单个的实体就是“这一个”。如果我们单说“这一个”,那么它们还是不存在的,而“有”什么,说出“有”后面的东西才能最终确定这个东西的存在。因此,我们说“存在”“是”“有”就指“有”起来,“是”起来。虽然具体的内容是“有”后面所指,但是“有”才是不动不变的,是我们最终能抓住的东西。 (二)何谓“有”始 “有”是我们能够抓住的最后剩下的东西,但这不足以说明黑格尔为什么把“有”作为逻辑学的开始。我们该如何理解黑格尔把“有”作为开端这个事实呢? 黑格尔把“有”作为开端有自己的逻辑。这个逻辑藏在他的方法论里,即逻辑和历史的统一。黑格尔以前哲学史上的每一个时期都能够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黑格尔把巴门尼德作为哲学史的开端,因此巴门尼德的研究对象——“有”——也就成为了黑格尔研究的开端,这是从哲学史的角度进行的说明。 “有”“存在”“是”在英语世界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康德在自己的先验逻辑体系中,先验的自我意识,即“本源的统觉的综合统一”,把外界提供给我们的材料“联结”起来, 这个联结就是“是”“有”,但是在康德的体系中,这个“有”还是被动的,不彻底的,如果没有外界提供杂多的东西,这种“联结”就是空的,就什么也没有。黑格尔在前人的基础上把“有”“是”彻底地能动化了,他指出,“有”就是“有起来”的一种决心,没有这种能动的决心,就什么都是空的。 我们的知觉看到一个事物时,这个事物包含着多种多样的信息,但是我们能够从这繁杂的信息中,找出我们所要表达的,用“是”表达出来,例如,“这是一朵红色的玫瑰花”,而在我们接受的信息中,还有绿色的叶子等等次要的信息,更有由于光照等因素使得花的不同的部位展现出细微的色差,但是我们仍能确定“这朵花是红的”。这就是逻辑上的“是”,是我们认识万物的开始。因此黑格尔把它作为自己逻辑学的开端。那么黑格尔的“有”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分析的问题。 (三)黑格尔之“有” 黑格尔说:“纯存在或纯有之所以当成逻辑学的开端,是因为纯有是纯思,又是无规定性的单纯的直接性,而最初的开端不能是任何间接性的东西,也不能是得到进一步规定的东西。”[3]189黑格尔在这段话中对“有”或者“纯有”做了简要的阐述,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纯有是逻辑学的开端。虽然有人反对把抽象的存在作为逻辑学的开端,但是如果把“我即是我”等这样的绝对无差别性或等同性作为逻辑学开端的话,这其中已经包含了别的东西,就不是最直接最初的开端,这个开端就成了“我是我”或者“A=A”,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定性。如果抛开“我”那么就只剩下“是”或者“存在”了。这剩下的东西——“纯思”——就是逻辑学的开端。 第二,纯有没有规定,是直接的。没有规定性是因为纯有的普遍性,是万事万物的开端,如果有所规定就会排除某些实体。正如斯宾诺莎所说“一切肯定都是否定”,因此这个无规定虽然是没有规定却是万事万物的源头。万事万物都“有”起来,规定起来也就不是“纯有”,因此也就不能作为源头了。 第三,纯有不包含中介性或者不能是任何间接性的东西。纯有没有规定性,也就是不能有中介。黑格尔指出:“这里我们所有的无规定性的思想乃是一种直接性,不是经过中介的无规定性;不是一切规定的扬弃,而是无规定性的直接性,先于一切规定性的无规定性,最原始的无规定性。”[3]190在寻找逻辑学开端的时候,我们进行排除,最后找到了“纯有”,但是“纯有”并不是这样来的,这只是我们认识的过程。其实“纯有”先于我们的认识,没有中介,是“不可感觉,不可直观,不可表象”,是一种“纯思”。而本质也是一种无规定性,但是这种无规定性乃是通过中介扬弃了规定而获得的包括在自身内的无规定性,这当然不是逻辑学的开端。 因此,我们看出黑格尔在论述“纯有”时,着重论说“纯有”的无规定性。无规定性作为开端,被称为“纯有”,这个“有”当然就是“待有”,是能动的。这个能动性来自什么地方?黑格尔在第一部分没有论述,而这也正是他和康德的差别所在——黑格尔认为这种能动性就是一种力,康德称之为“先验自我意识”,但是在康德那里这种自我意识只能认识现象,而无法认识物自体;黑格尔进一步指出,现象是物自体力的表现,当然力也要反映物自体本身,如此康德的物自体就消解在了黑格尔的力和力的表现之中[2]。这个“力”就是知性的特点,是我们持有的动力。 二、无之非幻 无是什么?无就是什么也没有?如果无是什么也没有,我们就不必再讨论,但是如果无是什么东西的话,那么它就不再是无了。“无”处于人们的思想之外,让人们捉摸不透,但是作为黑格尔逻辑学中的无,并不是变幻莫测的,而是我们可以把握的对象。邓晓芒教授也说,黑格尔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把这些非理性的、不可传授的东西逻辑化,变成可以传授、可以用语言、也可以通过严格的理性推出来”[2]。因此,“非幻”是黑格尔“无”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黑格尔的“无”是如何“非幻”的?这应该从“无”的源头论起。 (一)何为“无”源 在黑格尔那里,这个“有”“存在”还是单纯的“存在”,还只是决心,所以就是“无”,这个“无”是来自“有”的“无”。当某物“是”的时候,它才会发现它不是,它还是“无”,没有“有”就没有“无”。东方哲学中也有“无”,但是东方哲学的“无”永远也有不起来,一切都处在变动之中,似有非有,似是而非,唯一不变的就是“无”。这当然不是黑格尔想要的。黑格尔是要回到“有”的,并且这个“无”也是来源于“有”。某物“是”什么,这个“什么”是“纯有”所没有的,这个什么还没有表现出来,就是“无”,但是却不会一直“无”,因为“是”起来后,“无”就变成了“有”。在这里,“无”就是“待有”的内容,因此说“无”来自“有”。 那么我们能说这个“待有”的内容是什么吗?待有的内容就是“无”,就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东西。如果知道内容是什么,这个“无”就不是“无”了。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理性的狡计”。①那么我们该怎么把握黑格尔的“无”呢? (二)黑格尔的“无”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指出:“但这种纯有是纯粹的抽象,因此是绝对的否定。这种否定,直接说来,也就是无。”[3] “纯有”在这里就是“无”,这两者有什么差别?如果没有差别为什么还要有两个概念?黑格尔正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论述了什么是“无”,也让“无”走进了人类理智的视野,成为“非幻”的东西。 巴门尼德说存在的东西存在,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这就是有和无最大的差别,然而这却把两者对立了起来,因此如果要是“有”的话,就不能没有,必须确定“有”,以防止成为“无”。黑格尔指出,这里的“有”已经有了规定性,不是“纯有”,所谓的“有”是“无”的来源,是指没有任何规定性的“纯有”,其实也就是“无”。如此看来,它们就是没有差别的。就连黑格尔也说,“它(纯有)与无的区别,只是一个单纯的指谓上的区别”[3]。也就是说,“纯有”和“无”的差别在于命名上的区别。笔者认为命名是人思维的过程,把同一件东西命不同的名,虽然东西是一样的,但是体现了思维上的差别。 从“有”到“无”变化就是命名上的差别,表现了人思维的不同阶段。黑格尔指出,在“有”和“无”的后面是“反思作用”。那么这个思维的差别是什么呢?举例来说,某物“有”或者存在,必须指出某物所具有的性质或属性,因此就是“有起来”。这个“有”是能动的。如何“有”起来呢?因为“无”,这个东西没有,所以才会出现“有起来”。因此说,“纯有”是“无”的源头,“有”和“无”的区别是“指谓”上的区别。在这个程度上,“无”也就不是变幻莫测的,成为了人类思维的一个环节。 三、“变”之统 “有”是逻辑学的开端,“无”又等同于“有”,但是这两者仍然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无规定性”的描述,并不能说两者就是统一的。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的是“变”。黑格尔说:“如果说,无视这种自身等同的直接性,那么反过来说,有正是同样的东西。因此有和无的真理就是两者的统一。这种统一就是变易。”黑格尔是怎么让“有”“无”统一于“变”的?这个统一的过程需要克服什么障碍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统一的前提是“区别”。我们不能把两个相同的东西统一在一起。如果这样做的话仅仅是重复劳动,是没有任何效用的。既然两者需要统一,就是因为两者有区别。我们从上文知道,“有”和“无”的区别仅仅是“指谓”上的,仅仅在人的观念中有区别。而这一区别是人们认识万物的开始,结果就是“变”。 第二,如何得出有无统一的概念?有和无在纯思角度的统一前文已经做了大量的论述,但是我们该怎么从我们的经验中得出这个“统一”的概念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变易的表象,这个变易中有“有”的规定,也有“无”的规定,“有”的消失变成“无”,“无”的转化成为了“有”,而这“有”“无”之间的变化就是“变易”。 第三,说“统一”不能忽视区别。“有”和“无”统一于“变易”了,但是正如上文所说,统一的前提是区别,因此统一了并不是就不关注区别,只有关注区别,才能理解统一。黑格尔也说:“统一必须同时在当前的和设定起来的差异中得到理解。”[3] 在克服了上述障碍后,“有”与“无”终于统一于“变”了。黑格尔进一步指出,“变易”是第一个具体的思想,即“有”和“无”还什么都不是,或者说只是空虚的抽象,“变易”是第一个有内容的思想。“这一个”开始“有”什么,而“有”什么就会否定同样的东西,因此“有”和“无”不再是单纯的有无,也不再是作为逻辑学开始的有无,这里的有无已经成为了“变易”的内容,是变易的环节。简要的说,有和无在思维中最终统一于“变易”。 四、结论 通过对黑格尔的“有”“无”“变”三个概念的考察,我们发现黑格尔的辩证逻辑贯穿于他思想的每一个环节:“无”是“有”的一个环节,最后还要落脚于“有”;黑格尔的“有”“无”“变”是思维中的环节,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东西,他把东方神秘的“无”变成可以论述,可以表达,可以学**的东西;“变易”是有无具体化的开始,是一个理解事物的方式,因此变易成为可以理解可以掌握的思想。2023-07-01 01:02:501
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小逻辑》应先看哪部?二者有何关联?
两部书其实都叫《逻辑科学》(Die Wissenschaft der Logik),先写的那部篇幅较大,在中国俗称“大逻辑”,但正式书名叫《逻辑学》(杨一之译,商务)。后写这部的篇幅少了近一半,黑格尔将这一部正式作为他的《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的第一部分(后两部分是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在中国俗称“小逻辑”,有两个译本(《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哲学全书·第一部·逻辑学》,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所以“小逻辑”在黑格尔自己看来更成熟。先看哪部无所谓,小逻辑更简洁,大逻辑更详细、论证充分。我倒是建议先读《精神现象学》,马克思说过《精神现象学》就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现象学》和《哲学全书》的关系是通往真理的道路和真理的体系之间的关系,真理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现象学》是铺路性质的,尤其是这本书的序言。2023-07-01 01:03:102
黑格尔《逻辑学》(大逻辑)的精细的辅助参考书有哪些
黑格尔《逻辑学》(大逻辑)的精细辅助参考书有:1、张世英的《论黑格尔的逻辑学》,2010年01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基本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和评论,并按其中各逻辑范畴发展的顺序,综合介绍、解释、论述了《大逻辑》和《小逻辑》两书的内容。2、姜丕之编著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解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作者按照《摘要》和黑格尔《逻辑学》的篇章顺序,把列宁的摘记和评语分为若干小标题加以介绍和解说,最后特编写一份黑格尔《逻辑学》梗概作为该书的附录。3、松村一人的《黑格尔的逻辑学》,2012年出版。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对黑格尔逻辑学进行的系统分析,视野广阔,细致入微,提出一些新问题和见解。扩展资料:1、《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Abstract of Hegel"s Logic)列宁著。编入中文版《列宁全集》第55卷。列宁《哲学笔记》的内容之一,是列宁在阅读黑格尔《逻辑学》时所作的札记。2、该书摘要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所加的评语,是马克思主义者批判吸收黑格尔哲学的典范。该书不仅指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别。3、而且还指出黑格尔瓣证法中有价值和正确的方面,指出唯物地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途径。该书是列宁阐述唯物辩证法和辩证逻辑一系列重要原理的著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解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黑格尔的逻辑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格尔的逻辑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2023-07-01 01:03:193
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知识的所谓第二组成部分,即质料”中的“质料”
个人看法:你所说的黑格尔提到的“质料”应该是属于名词的“物质”、“实体”或者说是形容词的“物质的”、“看得见的”、“能够被感知到的”,而这是唯物主义的。然而,毫无疑问的是黑格尔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更强调的是“精神的”存在,即伦理、道德等人的“内心”。虽然说我们人类一切所知的“知识”的来源都是通过“看见”“听见”“感知到”等人的各种生理所赋予的功能来获取的第一手“质料”,然而,要是人不具备“内在”的逻辑、精神、推理等各种精神的属性,我们将像其它的所有动物一般面对这个世界而只是盲目的生存着,而不会的对这个世界有所反思、思考,以及对自身的关注。所以说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关于知识的来源,首先,应该是精神的“外化”,其次才应是外部的各种“质料”。是由“质料”的各种对人的“刺激”(即“看见”、“听见”、“感觉到”等)而触发了人精神的思维,我们才理解了这个世界。2023-07-01 01:03:371
黑格尔逻辑学中的“有”是什么意思
有”是黑格尔体系中头一个概念,是“逻辑学”的起点,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开端。“有”也译作“存在”,黑格尔在这里所讲的“有”或“存在”,和我们唯物主义哲学中所讲的物质的存在,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纯粹抽象的、没有任何内容的概念。这个“有”是绝对空虚的,毫无任何规定性的,全然不具体的,所以,“有”也就等于“无”。黑格尔就是这样来推演的。于是,他由“有”的概念推论到它的对立面——“无”的概念。“有”与“无”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有”与“无”的统一,便是“变”,或译作“生成”。“变”是比“有”与“无”更高的概念。2023-07-01 01:03:461
黑格尔的概念论怎么理解
又一个copy的2023-07-01 01:04:221
黑格尔的书推荐先读哪一本
《逻辑学》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承认在自然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存在一种作为世界本原的“绝对理念”,哲学体系就是对绝对理念发展过程的描述。逻辑学是研究理念本身发展的科学。当理念处于“存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本质”阶段时,称之为客观逻辑;当理念扬弃了与“存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本质”而作为概念的概念,即作为“主观性”的概念出现时,就称之为主观逻辑。因此,《逻辑学》由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两部分组成。 黑格尔在《逻辑学》著作中集中地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逻辑学的 “存在论”包括质、量、度三部分。黑格尔在《逻辑学》著作中集中地阐述了的辩证法思想。《逻辑学》不仅是一部关于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著作,同时还是一部阐述认识论的著作。2023-07-01 01:04:291
逻辑学TXT免费下载
下载2023-07-01 01:04:372
如何理解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开端
】: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也就是他的哲学体系的开端。黑格尔继承自柏拉图以来的希腊唯心主义传统,试图构建一个完全纯逻辑构造起来的概念体系,并以之解释世界。这一体系始于理念又终于理念,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圆圈,因此从一方面讲他的哲学体系并无所谓起点。但是从建构体系的角度讲,他又必须寻找一个概念作为整个体系的起点,这个起点包含了整个体系以后的发展,它就是"纯有"。2023-07-01 01:04:501
黑格尔《逻辑学》读书心得
贺麟先生在中译本的《小逻辑》中将黑格尔上面的这段话翻译为:存在或直接性,通过自身否定,以自身为中介和自己与自己本身相联系,因而正是经历了中介过程,在这一过程里,存在和直接性复扬弃其自身而回复到自身联系或直接性,这就是本质。(见《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39页)我的译文为:存在或直接性是本质,这种直接性通过对它自身的否定而是它自己与自己的中介并且是同它自身的关联,因而同样是扬弃为自身关联和直接性的中介。贺麟先生的译文对于原文做了许多断句,力图使黑格尔的意思更加清楚明白,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Das Sein oder die Unmittelbarkeit后面的定语从句的引导词是welche,指代的应该是阴性名词die Unmittelbarkeit,即直接性。贺麟先生的译文没有突出这一点,使得“存在或直接性”而非单独的“直接性”成为了定语从句中的主语。其次,原文中并未出现过程一词,贺麟先生将过程一词引入译文,实为解释性的翻译,但是否确切,暂且存疑,有待考察。由于前面的这两点,原文的整个句子的中心意思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而且黑格尔在这句话中所给出的关于直接性和中介的一个简短论证,也因此没有恰当地得到表述,这一点在下面的分析中会更加清晰。黑格尔这段话的主句很简单,就是:Das Sein oder die Unmittelbarkeit ist das Wesen,即存在或直接性是本质。这个句子作为一个哲学命题,需要得到论证和解释,它们在黑格尔于主句中给出的定语从句那里获得了支持。我们先来看看黑格尔这段话的主句的基本结构和命题形式,里面已经提示出了黑格尔在从句中所给出的简短论证的核心思路。Das Sein oder die Unmittelbarkeit ist das Wesen. 这句话更基本的主句构成应该是:Das Sein ist das Wesen. (存在是本质)。句子的基本主词是存在,宾词是本质。但黑格尔没有简单地端出存在是本质(Das Sein ist das Wesen.),而是用主词das Sein(存在)的一个同位语die Unmittelbarkeit(直接性)来联结起作为宾词的本质(das Wesen)。如果是这样,那么黑格尔在Das Sein oder die Unmittelbarkeit ist das Wesen这句话中至少提示出了两点:1、存在被理解为直接性;2、存在作为直接性,不单纯只是存在,而且是本质。对此,可以继续追问两点:1、存在是什么样的直接性?2、何以作为直接性的存在是本质?黑格尔给出了下面的论证和解释:1、被理解为存在的直接性是这样一种直接性,它通过对它自身的否定而是自己与自己的中介并且是同它自己的关联;2、因为上面这一点,所以存在的直接性同样是一种中介。然而是什么样的中介呢?该中介扬弃自己为同它自身的关联,扬弃为直接性。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可以描述出黑格尔关于基本命题“Das Sein oder die Unmittelbarkeit ist das Wesen”的论证思路,它包括两个论证步骤:1、存在或直接性是本质,这是因为存在的直接性是扬弃自己为自身关联和直接性的那种中介;2、存在的直接性是扬弃自己为自身关联和直接性的那种中介,凭借于这种直接性对它自身的否定。到此,我们可以确定以下几点:1、所给出的那段话中,黑格尔的意图是要说明主句“存在是本质”,对这一命题的说明首先依赖于对存在的直接性作出解释,它在由welche所引导的定语从句中得到了表述,而welche所指代的既非“存在”,也不是“存在或直接性”,而只是“直接性”,对此,贺麟先生的译文没有能够清楚而明白地呈现出来;2、并非如贺麟先生翻译的那样,,“因而正是经历了中介过程,存在和直接性复扬弃其自身而回复到自身联系或直接性”,而是作为直接性的存在或作为存在的直接性,本身就是那个扬弃自己为自身关联和直接性的中介。关于贺麟先生译文,在此可以先告一段落了。更为紧迫的是理清楚黑格尔于上面那段话中给出的命题和命题阐释,包含着什么样的核心论证,而这个核心论证又包含着什么样的论证结构,最后是这个论证结构依靠什么样的规定来获得其根据。按照前面所述,对此可以勾勒出几个基本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1、存在、直接性、自身关联、中介、对自身的否定,以及本质;2、存在的直接性是它自己与自己的中介,并且是同它自身的关联;3、存在的直接性作为它自己与自己的中介,又扬弃了自己作为中介的这样一种规定性,而成为了直接性;4、扬弃自己作为中介的规定性而达到的直接性,不再只是存在的直接性,而是本质;5、于是这里出现了两种直接性,即存在的直接性和本质的直接性;6、存在的直接性之成为本质的直接性,在于直接性对它自身的否定。从以上可知,黑格尔在此所给出的论证,其核心论证力的承担者不是别的,而就是否定性,这种否定性具有自身否定的结构性关联,即它所否定的对象只不过是它自己,在对自身的否定中,否定性展开了同它自身的否定关系,也就是否定的自身关系。这种否定的自身关系,在直接性概念上,体现为存在的直接性成为了本质的直接性。从存在的直接性到本质的直接性,直接性的含义发生了变化,这样一种变化可以称之为直接性概念的“含义移动”。关于黑格尔《逻辑学》、尤其是存在论向本质论过渡时出现的直接性概念的“含义移动”问题,迪特尔u2022亨利希(Dieter Henrich)在《语境中的黑格尔》一书中给出了详细的阐述。对此,笔者以后将另行撰文加以解释和说明。2023-07-01 01:05:201
谁能帮我找一篇评论黑格尔思想的文章
精神哲学 伴随着黑格尔的逻辑观念和自然哲学,我们进入其体系的第三部分,即精神哲学或心灵哲学。 精神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最后一部分,也是黑格尔本人最为关注的一部分,因为“精神哲学”讨论的是“人”。如果说,自然哲学讨论的是自然界,那么,活跃于精神舞台上的主角便是人。在黑格尔看来,人高于自然界、高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本质上是一个能够“思考自己”即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实体,是一个能够摆脱物质、必然性的束缚而实行独立自决的自由的精神实体。人即精神、精神即人。精神哲学的任务就是描述“绝对理念”通过自己的最高产物——人回复到自己、自己认识自己,实现思维与存在同一的过程。 在此,黑格尔再次提出了他的辩证法要素:这里的正题是主观精神,探讨个人意识的成长、心灵的内在机制,黑格尔在他早期著作《精神现象学》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这方面的问题;反题是客观精神,探讨法、道德、国家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两本著作就是对他这方面思想的具体发挥;合题是绝对精神,研究领域是美学、哲学与宗教,黑格尔的相关著作有《美学》、《宗教哲学》、《哲学史讲演录》。 使黑格尔哲学负盛名的正是他的通过客观精神概念而发展出来的思想。这里我们达到黑格尔思想的统一体。当他试图联系起他的道德、社会政治思想及其余体系。人类行为的全部领域,个人的和集体的,被他形容为现实的一部分因而是本质上合理的。此外,作为现实的部分,精神的客观面被认为涉及到辩证过程中。人类行为和社会、政治组织包含或体现了精神,正像自然是绝对理念的体现一样。因此,黑格尔不把组织看成为人的创造,而是历史的辩证过程的产物,是理性的现实的客观表现的产物。如,他在正义哲学中所表现的。然后,我们转向辩证过程的重要时刻,黑格尔试图通过它来表明从个人的正义概念向国家对社会的权威的自然运动。此处基本的三一式运动是从权利(right)再到道德(morality)再到社会伦理(social ethics)。 按照黑格尔的思辨推演方法,绝对精神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在这里,黑格尔着重研究了艺术、宗教和哲学三种意识形态。他认为,艺术、宗教和哲学均以“绝对理念”为对象。艺术以感性形象把握理念,宗教以表象把握理念,哲学则以概念把握理念。“绝对理念”在哲学中最终认识了自己,达到了主观和客观、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黑格尔对艺术、宗教和哲学的论述同样渗透着辩证发展的观点。 在艺术哲学即美学中,黑格尔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黑格尔从理论上论证了艺术中的形式和内容、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统一。然而,在他看来,艺术中的形式和内容、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艺术发展的历史中逐步实现的。按照这个想法,黑格尔把艺术发展史分为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个阶段。在象征型阶段,人类心灵力求把它所朦胧意识到的理念通过某种符号表现出来。比如,基督教以三角形符号来象征神的三位一体概念。显然,符号只是一种图解,并不是适合于理念的感性形象。古典艺术型则体现了理念和感性形象的统一。比如,古希腊雕刻所表现的神,不像埃及、印象的神那样抽象,而是非常具体的,神总是作为一个具体的人表现出来的。但是,古典艺术也只是达到了自在的统一,它所描绘的人体形状毕竟是有限的,还不足以表达无限的理念。在浪漫型的艺术里,无限的精神便利从有限的外在世界回到它自身,退回到内心世界。这样,它又把理念和感性形象的统一破坏了,在较高的阶段上到象征型艺术所没有克服的理念与现实的差异、对立。黑格尔认为,浪漫型艺术所不能解决的矛盾将由哲学来解决。黑格尔对艺术发展史的描述完全是从他的唯心主义体系的框子出发的,但是,他把艺术的发展看成是一种合理的过程,则是很有见地的。 黑格尔认为,宗教高于艺术,是“绝对理念”认识自己的最高形式。宗教的特点在于以信仰、虔诚的态度,用表象的形式去显现绝对理念。比如,宗教里所讲的那个具有人格的“上帝”,就是绝对理念的表象式的显现。 黑格尔也把宗教理解为一个合理的发展过程,认为宗教经历了“自然宗教”(佛教)、“自由宗教”(希腊宗教)和“绝对宗教”(基督教)三个阶段。在黑格尔看来,基督教是宗教发展的高峰,表现出人性和神性的统一。 黑格尔又认为,哲学高于艺术和宗教。不论是艺术的感性形象,还是宗教的表象形式,均不是表现绝对理念的最完善的形象。这是因为,“绝对理念”本身是超感性的、普遍的、无限的精神。哲学的特点是用唯一适合于“绝对理念”的方式,即概念形式把握绝对理念。 在黑格尔看来,哲学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在黑格尔时代,人们通常把哲学史看作是各个哲学家的个人见解的罗列,看作是历史上各种分歧意见的偶然堆积,甚至把哲学史认作是荒唐、谬误观点的陈列馆。与此相反,黑格尔认为,全部哲学史是一有必然性、有次序的进程。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哲学史乃是“思想自己发现自己的历史”。即,哲学史是绝对理念通过人的理性、概念而认识自己的过程,换句话说,也就是人类认识真理(绝对理念)的过程。黑格尔完全撇开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去探讨哲学自身的发展,把哲学史看作是纯粹精神的发展过程,显然,这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史观。但是,在黑格尔的这个思想中也包含有一种合理的猜想:哲学史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 和他的真理观一样,黑格尔也把哲学史看作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贫乏到丰富的过程。在他看来,在哲学史上最初出现的哲学系统,其内容总是比较抽象、比较贫乏的。后起的哲学系统一方面是对它以前的哲学系统的否定,同时也是对以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提高,包括了以前一切哲学系统的根本原则,因此,在内容上必定更为具体、更为丰富。黑格尔指出: 那在时间上最晚出的哲学体系,乃是此前一切体系的成果,因而必定包括前此各体系的原则在内;所以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哲学体系,必定是最渊博、最丰富和最具体的哲学体系。 在哲学史的研究中,黑格尔还提出了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统一的原则。在他看来,这是因为哲学发展的过程和逻辑理念的推演过程都是同一个“绝对理念”的自身发展过程,因此,两者必然是同一的。历史上最初的哲学系统巴门尼德的存在论相应于逻辑学的开端范畴“存在”,赫拉克里特的哲学原则相应于逻辑学中的“变易”范畴,斯宾诺莎的哲学相应于逻辑学中的“实体”范畴,如此等等。不过,黑格尔也指出,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仍然是有区别的,不可能在次序上完全一致。撇开它的唯心主义形式,黑格尔提出的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统一的原则,实质上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理念从逻辑学出发,经过了自然哲学,达到精神哲学,并最后在哲学中回到了家,自己认识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对方原来不过是自己,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绝对同一。2023-07-01 01:05:292
请问黑格尔最著名的作品是什么?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2023-07-01 01:05:441
黑格尔:他物中的自身反思是什么意思
:“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苦难的现实世界的反映,宗教中的苦难就是现实世界中苦难的歪曲的反应。要批判宗教,最彻底的做法是彻底的推翻颠倒的社会关系,推翻异化人性的社会制度。颠倒的现实世界一旦被推翻,宗教幻想的天国也就随之瓦解了。 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又对当时处在封建复辟状态的德意志各邦的政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提出,正如15世纪的宗教改革是在僧侣头脑中发端的一样,当前德意志的政治改革应该是在哲学家的头脑中发端的。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和揭露,以便唤醒德意志的政治革命,但“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只有通过革命斗争而不是哲学上的辩论,才能促进德国政治的演进。在革命的力量上,马克思注意到了当时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的作用,提出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在于“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无产阶级。因为“它本身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这个社会解体的结果,作为一个特殊的等级来说,就是无产阶级。”2023-07-01 01:05:542
如何理解黑格尔逻辑学中的本质论
邓晓芒版《西方哲学史》中在讲黑格尔本质论说:“但由于本质不可能被直接把握,而只能像照镜子一样从它的对方(首先是存在)身上反映出来,所以本质论属于反思。又由于反映出来的镜像总是颠倒的,所以本质论总要通过对这镜像的再颠倒或否定才能获得正确的观点。"2023-07-01 01:06:031
黑格尔说过一次重大事件都会重负两次,是什么意思
第一次是历史,第二次则是闹剧……2023-07-01 01:06:262
求黑格尔 逻辑学下载
http://book.httpcn.com/ 在里面找,我下了电子书,搜索可以,按一级二级分类找也可以。在科普那2023-07-01 01:06:353
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有”怎么理解
黑格尔的逻辑学首先你要搞清楚,他是从我们的认识过程中抽绎出来的,他剔除了感性的部分只留下纯粹思维,反映了人(精神)的认识过程。“有”即“存在”,是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人浑浑噩噩的状态,这时候还没开始有反思。所以存在论是最抽象的的阶段,这时候的东西都是飞跃的,类似于小孩把自己与万物看为一体,没有主客对立,指一个地方,又突然指另一个地方——飞跃。到了成长一点,确定了主客对立,形成了反思的过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都是这类过渡。到老了人又回到了孩童时期,这时又是万物一体了,但不再是那时候的抽象的东西,而是有内容的发展了——没有本质上无法克服的对立,一切都是扬弃的、发展的。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有”处于什么阶段就好理解了,无非就是抽象的、无发展的、无对立的阶段,注意我说的无对立是因为它是飞跃的,所以看不出息息相关。说了这么多不知道题主扑倒了没?其实黑格尔的学说的魅力就在这里,我当初第一次看小逻辑觉得很吃力,后来看了他的其他著作,再看一次小逻辑,你就会觉得没那么困难了,所以假如我的回答帮不上你的忙的话,那我只劝你咬咬牙,多看几遍就行了2023-07-01 01:07:111
如何理解黑格尔哲学革命和保守的两重性
恩格斯先从指导19世纪德国革命和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两场哲学革命的比较谈起,认为德国革命的哲学指导思想即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几乎是公认的普鲁士国家哲学,缺乏彻底的革命性,而由它指导的革命最终也只能是不彻底的温和革命。 在此,恩格斯列举了黑格尔最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为例,很多人据此认为:黑格尔认为普鲁士现存的国家制度是合理的。恩格斯指出,黑格尔认为的现实并不等同于现存,现存的东西不一定无条件就是现实的。例如普鲁士的“某种税制”是现存的东西,但黑格尔并不认为它无条件就是现实的。现存的东西只有在必然的前提下才是现实的,合理的。所以“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用于普鲁士国家制度时只是表面它在必然性限度内的合理性,并非是完美的或一成不变的最高国家形式。黑格尔并不认为某种制度在任何时期任何条件下都是必然的。普鲁士国家制度只是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是合理的,当条件变化或时代变迁时,它的不现实性就会显示出来,由此它也失去了必然性和合理性而终将被替代。如果旧制度有自知之明的话,这种替代就可以和平地进行;反之如果它顽固不化,那么革命就是无可避免的。 恩格斯从黑格尔辩证法角度分析了黑格尔的这一关于现实的与合理的命题,指出现实的都是合理的是必须满足一定条件的,失去这些条件现实的就不合理的,因而现实性本身包含不合理性。现实性的合理的与不合理的两方面构成矛盾,一定条件下两者会互相转化,所以合理的会变成不合理的,不合理的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变成合理的。合理的东西,不管现在看来多么不合理多么不可思议最终都会成为现实。最后恩格斯总结出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方式来看,“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该灭亡的”,即不合理的现存最终必然走向灭亡,被合理的现实替代。 恩格斯举此例的目的不在于探讨黑格尔这些,而是敏锐地指出黑格尔哲学本身具有革命性,但“近视的政府”即普鲁士国家政府和“近视的自由派”即资产阶级自由派都曲解了黑格尔这一命题,以为黑格尔哲学是纯保守的,毫无革命性。恩格斯认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黑格尔的辩证法说明一切过程都是正---反---合的变化过程,而这种变化是无止尽的。无论科学,哲学,还是历史和社会的发展,都是认识真理的发展过程,真理存在于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条式的真理,真理一成为教条就是谬误了。因而也不可能有最终的真理,真理无终点,科学无终端,人类社会无最终状态,历史也会一如既往地发展。黑格尔辩证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即在于此。它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绝对和神圣的说法,指出暂时性才是一切事物的属性,一切都是在发展消亡过程中存在。恩格斯指出,虽然它有保守的一面,即“承认认识和社会的每一个阶段对自己的时间和条件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但它的革命性是绝对的无可怀疑的。辩证哲学的惟一绝对的性质即革命性。可惜黑格尔本人未做出如此详细清晰的阐述,以致被多数人误解了。 黑格尔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而体系总归有个结束的地方,不能无止尽下去。黑格尔把逻辑学即纯概念阶段的终点归为绝对观念;自然是绝对观念的外化物;在精神阶段首先绝对精神意识到它在个人中的存在,此为主观精神,然后在法律,道德之中达到更高意识,此为客观精神;而它在艺术,宗教,哲学中达到最高形式的自我实现。因此,黑格尔设想人类在哲学中认识到自身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物”是全部历史的终点,并且这种认识人们在黑格尔哲学中已经达到。 黑格尔不得不为他的体系设这样一条最终道路,但我们不难知道这种设计是保守的,僵化的,教条的,与他在方法论上的阐述相背离,相矛盾。在方法即辩证方法上,黑格尔认为一切都是革命的,一切都无终点,而在建构体系时,他又未逃出旧有的框框,为他的哲学体系设计了一个终点,因此这种革命的辩证法与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是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二者如此矛盾,那么黑格尔是如何能够将二者统一于一身呢?恩格斯指出黑格尔是一个拖着庸人的辫子的德国人,德国人固有的保守软弱造成了黑格尔哲学的必然保守性。而正因为德国人的保守传统使得不论是普鲁士政府还是人民都只是将黑格尔哲学保守,教条的体系作为绝对真理加以应用,以为现阶段人们已达到认识的最高阶段,那么普鲁士国际制度就已经是最完美的了,无须改变。而真正的黑格尔哲学精髓即革命的辩证方法却被人所忽略。 恩格斯肯定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容,指出对黑格尔哲学批判地继承的正确方法是去掉它的一副骨架(即体系),因为体系只是为了解决矛盾的暂时需要,应用辩证思维方法深入认识黑格尔哲学真实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无所不包,几乎涉猎全部领域的发展历史,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黑格尔设立的体系是暂时的,是解决矛盾的需要,如果矛盾不存在,那么体系也就消失了。就体系而言,达到绝对真理,历史也走到了终点,而实际上历史到了黑格尔时代并未终结,历史还是一直发展的,绝对真理也是无法达到的。 黑格尔一切的传统这些的任务是建构一个体系,以此来解释一切。而黑格尔在此构建了一个最完善的包容一切的哲学体系,以后再也没人可以超越它,所以这种以体系为任务的哲学即哲学传统哲学到黑格尔这里已走到了尽头。这就告诉人们这条道路已经完结,也不必再去追求永远达不到的绝对真理了,而必须另辟蹊径,而这条新道路的开辟也是由黑格尔开始的,即他的辩证法思维方式是真正认识世界的唯一方法。 总的说来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在于其革命的辩证方法,而他所建构的体系却是有终点的,保守的。这样这种革命的思维方法与保守,僵化的体系形成黑格尔哲学内在不可克服的矛盾。恩格斯用大量篇幅阐明这一道理并指出对黑格尔哲学应该“扬弃”,即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应该胡乱继承或置之不顾。2023-07-01 01:07:292
黑格尔的一生是怎么样的?
黑格尔出生于思想的王国德意志。1801年,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后又相继在纽伦堡文科大学、海得尔堡大学任教。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是哲学发展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的精神乃世界本原,他揭示了事物不断运动的规律性,并把人类自我意识的重要性推向哲学的顶峰。青年时期,黑格尔崇尚卢梭,向往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是资产阶级共和派。维也纳会议后,他的思想趋向保守,希望与封建势力妥协。黑格尔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变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它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他还认为,在社会历史中,世界精神经历了许多发展阶段,它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表现出了特定的民族精神。黑格尔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自觉地、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哲学家,他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思想,发展了辩证法。他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是: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其中,对立统一思想是黑格尔辩证法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部分。同时,黑格尔也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和完成者,他断言: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一种精神本原——“绝对观念”,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从这个“绝对观念”中派生出来的。这就构成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的核心,他的辩证法也就成了唯心的辩证法。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在批判康德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黑格尔哲学。他从唯心论的一元论批判康德的二元论,形成了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严肃地批判了辩证法思想。另外,黑格尔还批判了费希特、谢林的哲学,继承了这些哲学家的唯心主义思想,注意吸收和发展他们哲学中包含的辩证法内容,还对辩证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表述。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统一。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等。1831年,黑格尔逝世。黑格尔的哲学包罗万象,他将逻辑、形而上学精神哲学、宗教哲学等统辖于一个体系,他的哲学宣告了德国哲学巅峰时刻的到来。2023-07-01 01:07:371
黑格尔逻辑学买什么版本的好呢 大家帮帮忙
商务印书馆的版本比较好,我觉得,还是贺麟的译本比较好。近期有他的弟子翻译的,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读黑格尔的逻辑学,最好能读原文。如果不能读原文,也参照其他译本来读。只读一个译本是不行的。黑格尔逻辑学有《逻辑学》和《小逻辑》之分,前者即通常说的《大逻辑》。先读《小逻辑》,因为《小逻辑》是黑格尔晚年的精华之作。最好以一个译本为主,参看其他汉译本。如果不懂德文,最好也能参考读英译本来读——有益于增强理解。2023-07-01 01:07:522
黑格尔的逻辑学(上卷)和(下卷)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跳过(上卷)直接看(下卷)能行得通么?
极为紧密的连续关系。黑格尔的整部逻辑学的概念都是第一个概念“存在”不断否定自身发展的阶段,最终到达绝对理念。。不读上卷,不可能读懂下卷。。另外,。。《逻辑学》是黑格尔的专著,《小逻辑》是黑格尔给同学上课用的讲义和优秀学生笔记。大概可以认为是同一本书(两本内容对比详见《小逻辑》贺麟译本的译者序)。《小逻辑》比《逻辑学》要容易很多。但是依然足够难,如果没有坚实的哲学史基础,没有用黑格尔的眼光读哲学史,根本读不下去《小逻辑》,也更不用说《逻辑学》。所以,建议楼主如果要读黑君《逻辑学》先读黑君的《哲学史讲演录》之后读一读《小逻辑》之后读《美学》《历史哲学》《法哲学原理》之后读《精神现象学》之后再读《逻辑学》。。 当然,我渲染了这么难主要目的就是让楼主有个底。。读不懂的时候不要怀疑自己的智商和能力。因为大家都一样读不懂。哈哈2023-07-01 01:08:001
如何论证黑格尔的逻辑学是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
谈谈黑格尔逻辑学是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法与认识论是统一的 虽然以客观精神的辩证运动为内容的本体论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但是, 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在先,人的意识在后,这只是从存在的顺序的角度来讲的。如果从认识的 顺序而言,则是人的意识在先,绝对精神在后,因为绝对精神只是在人的意识发展到最后阶 段才呈现出来。这样,辩证法的范畴和规律就成为认识论的对象,认识论也是辩证法在人的 意识中的应用。因此,本体论、辩证法与认识论是统一的2023-07-01 01:08:132
推荐形式逻辑入门书籍
黑格尔的《小逻辑》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压缩版的《逻辑学》——《小逻辑》是讲辩证逻辑的。《逻辑学》的写成就同时标志着辩证逻辑的诞生。不过《小逻辑》是哲学书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学著作,虽然讲的是辩证逻辑但同时也是讲认识论的。有点晦涩,不过我读过后感觉非常好非常深刻非常经典。如果想研读《小逻辑》建议同时或先了解下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观点和基础性概念,了解康德的思想对了解黑格尔很有帮助,甚至很大程度上是了解黑格尔思想的前提。其实这不是形式逻辑,而是辩证逻辑了。形式逻辑的书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卢卡西维茨的《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解释篇》《分析篇》(《工具论》)2023-07-01 01:08:211
给高中生推荐几本关于逻辑学的书
《小逻辑》2023-07-01 01:08:303
黑格尔的逻辑学读不懂,该如何下手啊
首先读一下黑格尔的生平,了解一下他的成长过程、思想发展轨迹,然后再看一些其他人对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以及这本书的评价,尤其注意其中的总结性语言,比如批判或者提炼部分,最后,还要想一下,或者说理顺一下思路,带着问题去读,可以减少不小的阻力。总之,在对任何专业的领域的涉猎时,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就是了解这一专业的背景、基本概念,而最简单的了解上述东西的途径就是知晓这一专业的历史、发展进程。2023-07-01 01:08:391
逻辑学的作者是以下哪一位
逻辑学的作者是黑格尔。《逻辑学》(德语:WissenschaftderLogik)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一部哲学著作。通称《大逻辑》,以区别于《哲学全书》中的第一部分逻辑学(通称《小逻辑》)。2023-07-01 01:08:471
黑格尔的逻辑学怎么样 有没有哪位朋友看过? 对人有什么意义?
《黑格尔的逻辑学》内容简介:作者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并不是单纯介绍黑格尔的逻辑学,其首先介绍黑格尔的思想,然后探讨它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充当各门科学的概括。进而在被认为是黑格尔错了的地方,论述作者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向。《黑格尔的逻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对黑格尔逻辑学进行的系统分析,视野广阔,细致入微,提出一些新问题和见解。 黑格尔认为:一切存在物的本质是一种概念,一套概念,是概念的集合体。这个说法,不易理解。实际上,他的整个逻辑学就是阐述这个道理。这里先初步地解释一下。所谓概念,就是“名”或“语名”,来自对事物的命名。例如指谓一块石头,就必须用关于这石头的概念、语名来指谓它。一个人的称代、称呼,也是他的语名。 关于概念与物的关系是既合一,又分离。著名的曹操望梅止渴故事,就是曹操以酸梅的语名消除士兵饥渴的存在现实的故事。表明名与物、概念与存在,在人的精神中是可以合一的。 分裂看,存在物与此物的语名并非一体。但是在思维中,任何物只能是作为一个抽象的语名而存在。离开语名——概念,人则无法进行思维,也无法进行表述。以现代观点,语名,概念,实质都是事物的符号、指号(已经设定意义的符号叫指号)。一个概念或语名,就是以符号对一种类事物的归类和模拟。这种归类和建模就是抽象活动。语名、概念系统,是人类思维和语言中应用的符号模型。只有人类具有这样的一种能力——发明抽象符号,再以符号为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来建模。所以也只有人能够进行抽象思维。 在西方古典哲学中,关于“思”与“有”的问题,从小亚细亚—爱欧尼亚的古代哲人,到东罗马僧侣及哲人,以及中世纪意大利、法国及西欧的经院哲学,再到近代的培根、洛克、休谟、笛卡尔、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现代的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一直都在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上研究和讨论这个问题。人,作为主体,所面对的是两个世界。一个是被人直接感知到的物理性世界(客体、客观世界,休谟、洛克、康德以后西方哲学称之为”经验世界“)。另一个是人用语名和概念所建模的虚拟性的符号世界 问题在于: 1、那个直接能感知的物理世界,它的存在是有问题的——它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它的本原、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极其古老的本体论的问题。对黑格尔的逻辑学来说,这个问题就是在逻辑学的“有论”或者“存在论”中所讨论的问题。 实际上,黑格尔用“有无同一论”——“纯有就是纯无”,纯粹存在就是非存在这一命题,解构了我们所经验的物理世界。但是这种解构,即“有就是无”这种命题并不是新鲜的命题。中国先秦的老子通过所谓“有生于无”以及“有无互生”的命题,也曾经对存在世界进行了这种解构。后来魏晋时代清谈派的“有无论”、中古佛哲学的万物皆空,四大皆空的命题,也是对物理存在世界同样的概念解构。 黑格尔在《哲学讲演录》(第4卷)中曾经说:对物理性存在的概念空无性解构,是进入哲学思维之门的第一步,是理解哲学思维的起点。他曾经讽刺而幽默地说:不理解这种物理虚幻性的人还不如一头驴——因为驴并不相信物理世界之存在的真实和绝对性——如果面对一槽草料,驴子不会执着于认为它们的物理存在是永恒的,它会吃掉它,使得这些草料变成“无”——从而证明这种物理存在本体上的虚幻性。而若不能理解物理世界的虚无性本质、虚幻性本质的人,是根本无法理解任何哲学本体论问题的。 2、人类在头脑中,通过思维,利用符号所建构的那个语词——概念的世界,它如何能用于解释和认知物理世界?这两个世界究竟处在一种什么关系?——这也就是古典哲学所谓”认识论“的问题。 康德认为,物理世界(所谓自在之物的世界)与人的抽象符号构成的思维世界——这两个世界之间相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人工符号世界只能似是而非地模拟、描写那个物理的自在之物的世界。 对于黑格尔来说,物理世界与人类意识中的逻辑世界是辩证地合二为一的。在《大逻辑》的导论中,他这样说;“直到现在的逻辑概念,还是建立在通常意识所始终假定的知识内容与知识形式的分离或真理与确定性的分离之上的。首先,这就假定了知识的素材作为一个现成的世界,在思维以外自在自为地存在着,而思维本身却是空的,作为从外面加于质料的形式,从而充实自己,只是这样,思维才获得内容,并从而变成实在的知识。 再者,这两个组成部分——因为它们据说应该有组成部分的关系,知识则将由它们以机械的、或至多是风化合的方式组成—— 相互同是处于这种等 极秩序之中,那就是:对象被视为一种本身完满的、现成的东西,完全能够 不需要思维以成其现实性;而思维却正相反,它是某种有缺憾的东西,必须 依靠质料才能完成,并且必须作为软弱的、无规定的形式,使自己适应于它 的质料。真理就是思维与对象的一致,并且,为了获得这种一致——因为这 种一致并非自在自为地现成的——思维就须适应和迁就对象。 第三,人们既然不让质料与形式、对象与思维的差异模糊不定,而是要 更确定,那么,每一方便与另一方作为相互分离的范围。因此,思维在接受 质料并予质料以形式时,都超不出自身,它之接受质料以及迁就质料,仍然 不过是它自身的一种变形,思维并不因此而变为它的他物;不消说,自觉的 规定也只是属于思维;所以,思维在它和对象的关系中,也走不出自身以外 而到达对象,对象作为自在之物,永远是在思维的彼岸的东西。 关于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这些看法,把构成我们通常的、表现出来的意识本性的诸规定表达出来了;但是这些成见,假如迁移到理性中,好像在理性中也有同样的关系,好像这种关系自在自为地具有真理,那么,这些成见就是错误;从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的一切部分,对这些错误进行驳斥, 这就是哲学:或者不如说,因为这些错误堵塞了进入哲学的大门,所以进哲 学的大门以前就得加以扫除。 在这一方面,较早的形而上学,关于思维,它所具有的概念,要比现代流行的为高。它的根本看法是,惟有通过思维对于事物和在事物身上所知道的东西,才是事物中真正真的东西;所以真正真的东西并不是在直接性中的事物,而是事物在提高到思维的形式、作为被思维的东西的时候。因此,这种形而上学认为思维及思维的规定并不是与对象陌生的东西,而毋宁是对象的本质,或者说,事物与对事物的思维,——正如我们的言语也表达了它们的亲属关系那样,——自在自为地是一致的,思维在它的内在规定中,和事物的真正本性是同一个内容。” 黑格尔这些话所陈述的,就是他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著名的论断。黑格尔认为,思维的逻辑形式来自思维内容即客体存在的自身演绎。他认为存在没有实体性。存在的真实性就是它的思维性,人的思维之所以可能,以及思维作为认知工具之所以有效,就是由于人在思维过程中把握了存在本身的思维性。康德认为世界是二元的,客体作为自在之物不是人的思维能够进入和把握的。但是黑格尔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思维就是被思维的自在之物。可以说,黑格尔哲学是哲学史中最彻底的一种唯心主义。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此暂时先只说到这里。 在不懂概念辩证法的人看来,这两个规定互相矛盾,不能同时适用于同一个对象。但是从现实性角度看,万事万物都具有极其复杂的性质。事实上,何新是复杂的,以不同的标准看,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而且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由于利益以及各种因素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对于现实中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有矛盾的评论,是完全不足为奇的。只有幼稚的人,才会对任何人、任何事情持有极端的、一种规定的绝对看法。一个成熟老辣的人,必然理解事物和世界的复杂性,知道矛盾判断的存在是一种必然。所以黑格尔在本书导论中说:”认识到思维自身的本性即是辩证法,认识到思维作为理智必陷于矛盾、必自己否定其自身这一根本见解,构成逻辑学上一个主要的课题。(黑)这种由此方向对方过渡的进程,一方面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设定,因而是潜在存在着的概念的开展,并且同时也是存在的向内回复或深入于其自己本身。 因此在存在论的范围内去解释概念,固然要发挥存在的全部内容,同时也要扬弃存在的直接性或扬弃存在本来的形式。 理解这个道理,对黑格尔以下所说就不难理解了。他说: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向对方(对立面)过渡的进程,一方面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设定——因而是潜在存在着的概念的开展(潜在概念从内容中内伏的东西展开出现),并且同时也是存在者向内回复或深入于其自己本身(现存的概念被内化、虚无化,成为消逝者、过时的概念 柏拉图提出了五种陈述内容的范畴: 我、非我、差异(区别)、变化和永恒。 “汉语的“范畴”语名来自《尚书》中的“洪范九畴”。“九畴”中的第一畴是我们熟悉的“五行”:水、火、金、木、土。五行不仅是一个对基本物质的分类系统,而且具备“相生相克”这一关系推演系统,而五行体系的最大特征是在于“行”这一字上,体现了生灭流转、变化不息的运行的宇宙观。另外八畴包括政治、天文、气象、修养、道德和人生幸福,这已超出了我们在此的讨论范围。 范畴这个概念在汉语语用学意义上常与范围这个词相互混淆,比如说“科学范畴”,“理性范畴”等。实际意思就是范围)。但是通常范畴性概念所涵盖的对象范围(论域)应当是最大的,在分类学中属于作为最高层次的范类。 康德把范畴作为先验的逻辑范式,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10范畴体系并不完备,他提出一个新的范畴体系。康德的范畴表包括四大类别:量的范畴、质的范畴、关系的范畴和模式的范畴。 (黑)然而确切地说,却总是只有第一和第三范畴可以这样看,因为第一范畴表示一个范围内的简单规定,而第三范畴则表示由分化而回复到简单的自身联系。因为对上帝予以形而上学的界说,就是把他的本性表达在思想里;但是逻辑学却包括了一切具有思想形式的思想。 反之,第二范畴则表示一个范围内的分化阶段,因此只是对于有限事物的界说。但当我们应用界说的形式时,这形式便包含有一种基质(Substrat)浮起在我们观念中的意思。这样一来,即使绝对——这应是用思想的意义和形式去表达上帝的最高范畴——与用来界说上帝的谓词或特定的实际思想中的名词相比,也不过仅是一意谓的思想,一本身无确定性的基质罢了。 因为这里所特别讨论的思想或事情,只是包括在谓词里,所以命题的形式,正如刚才所说的那个主体或绝对,都完全是某种多余的东西。 这里黑格尔讨论的范畴的三一体式,源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概念。 黑格尔由此总结出他的逻辑的三一定律:正命题——反命题综合命题。黑格尔认为:这一定律(后来也被称作”否定之否定规律“),乃是万物演化的一种普遍模式,也是泛演化逻辑学的基本规律和范式。这也就是他所说的宇宙的普遍辩证法。对此定律,我们在解读逻辑学的概念论时,再做进一步的、深入的讨论。 逻辑理念的每一范围或阶段,皆可证明其自身为许多思想范畴的全体,或者为绝对理念的一种表述。譬如在“存在”的范围内,就包含有质、量、和尺度三个阶段。质首先就具有与存在相同一的性质,两者的性质相同到这样程度,如果某物失掉它的质,则这物便失其所以为这物的存在。 反之,量的性质便与存在相外在,量之多少并不影响到存在。譬如,一所房子,仍然是一所房子,无论大一点或小一点。同样,红色仍然是红色,无论深一点或浅一点。尺度第三阶段的存在,是前两个阶段的统一,是有质的量。一切事物莫不有“尺度”,这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有量的,但量的大小并不影响它们的存在。不过这种“不影响”同时也是有限度的。通过更加增多,或更加减少,就会超出此种限度,从而那些事物就会停止其为那些事物。 (黑)于是从尺度出发,就可进展到理念的第二个大范围,本质。这里所提及的“存在”的三个形式,正因为它们是最初的,所以又是最贫乏的,亦即最抽象的。 直接的感性意识,因为它同时包含有思想的成分,所以特别局限在质和量的抽象范畴。这种感性意识通常被认作最具体的,因而同时也常被看成是最丰富的。但这仅是就其材料而言,倘若就它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来看,其实可以说是最贫乏的和最抽象的。 在黑格尔的存在论中,尺度是最后的范畴。 这里要揭破一个秘密。实际上黑格尔逻辑学的存在论,与现代物理学的“相变Phase change论”的论域其实是相同的,只是黑格尔是用形而上的讨论方式(详见后论)。而黑格尔所谓“尺度”,就是相变论中所谓的临界常量。 黑格尔的逻辑学,具有本体论、逻辑学、认识论三位一体的意义。以本体论而言,讨论存在的真实性问题。以认识论而言,存在论是感性知觉的起源,由存在而被人感知。以逻辑学而言,则讨论逻辑范畴中的质量度范畴的起源。所以黑格尔说:作为认识的素材,感性的存在是最丰富的。但是作为概念化的知识,感性的存在是最贫乏的。2023-07-01 01:09:222
黑格尔大逻辑与小逻辑的区别
大逻辑和小逻辑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实质是一回事。黑格尔一生有四部著作,其中《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是他的代表作。《哲学全书》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一部学术著作,而是他的教学提纲,因此内容简练。全书中涵盖了黑格尔所有的哲学思想,也自然包含“逻辑学”的内容,为了区别《逻辑学》和《哲学全书》中的逻辑学部分,研究者将专著《逻辑学》称为大逻辑,将全书中的逻辑学称为小逻辑。哲学家的思想从来不是停止不前的,并不是形成一套理论后就停止了思辨,所有西方伟大的哲学家穷其一生的精力构建各种形而上的理论,直致死前仍在继续思想。迫使其停止思想的不是自身,而是死亡。黑格尔也是如此。由于《逻辑学》形成在前,《哲学全书》形成在后,因此小逻辑和大逻辑有所不同是必然的。2023-07-01 01:09:322
黑格尔式逻辑学的介绍
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灵魂和核心,是其哲学观点及其思维方式和体系框架的基本规定。概念论又是逻辑学的灵魂和核心,是逻辑学的旨趣和根本观点的明白确立,亦是逻辑学的思维方式和整个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框架的具体规定。黑格尔把概念认作存在的本质,把存在看作概念的外化,把真与善统一的世界看作概念扬弃其外化的结果,从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引出解释世界的主客关系模式和主体性原则。2023-07-01 01:09:521
黑格尔的《逻辑学》阐述了什么观点?
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灵魂和核心,是其哲学观点及其思维方式和体系框架的基本规定。概念论又是逻辑学的灵魂和核心,是逻辑学的旨趣和根本观点的明白确立,亦是逻辑学的思维方式和整个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框架的具体规定。黑格尔把概念认作存在的本质,把存在看作概念的外化,把真与善统一的世界看作概念扬弃其外化的结果,从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引出解释世界的主客关系模式和主体性原则。一、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 W. F. 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是柏林大学(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二、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2023-07-01 01:10:071
黑格尔的《逻辑学》到底阐述了什么观点
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灵魂和核心,是其哲学观点及其思维方式和体系框架的基本规定。概念论又是逻辑学的灵魂和核心,是逻辑学的旨趣和根本观点的明白确立,亦是逻辑学的思维方式和整个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框架的具体规定。黑格尔把概念认作存在的本质,把存在看作概念的外化,把真与善统一的世界看作概念扬弃其外化的结果,从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引出解释世界的主客关系模式和主体性原则。 一、思维(knowing)和存在(being)具有同一性 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特点是绝对理念能够自己实现自己,或者说思维和存在具有统一性。 所谓思维,不仅指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 思想”也即“绝对理念”。在黑格尔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过是“客观思想”发展 的最高产物。2023-07-01 01:10:231
黑格尔《逻辑学》(大逻辑)的精细的辅助参考书有哪些
黑格尔《逻辑学》(大逻辑)的精细辅助参考书有:1、张世英的《论黑格尔的逻辑学》,2010年01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基本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和评论,并按其中各逻辑范畴发展的顺序,综合介绍、解释、论述了《大逻辑》和《小逻辑》两书的内容。2、姜丕之编著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解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作者按照《摘要》和黑格尔《逻辑学》的篇章顺序,把列宁的摘记和评语分为若干小标题加以介绍和解说,最后特编写一份黑格尔《逻辑学》梗概作为该书的附录。3、松村一人的《黑格尔的逻辑学》,2012年出版。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对黑格尔逻辑学进行的系统分析,视野广阔,细致入微,提出一些新问题和见解。扩展资料:1、《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Abstract of Hegel"s Logic)列宁著。编入中文版《列宁全集》第55卷。列宁《哲学笔记》的内容之一,是列宁在阅读黑格尔《逻辑学》时所作的札记。2、该书摘要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所加的评语,是马克思主义者批判吸收黑格尔哲学的典范。该书不仅指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别。3、而且还指出黑格尔瓣证法中有价值和正确的方面,指出唯物地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途径。该书是列宁阐述唯物辩证法和辩证逻辑一系列重要原理的著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解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黑格尔的逻辑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格尔的逻辑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2023-07-01 01:10:311
《逻辑学(下卷)》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逻辑学(下卷)》([德国] 黑格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OslHQBoYIrYdsBTr-JM1lw 提取码: g66c书名:逻辑学(下卷)作者:[德国] 黑格尔译者:杨一之豆瓣评分:9.2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年份:2001-11页数:572内容简介:黑格尔的《逻辑学》,通称“大逻辑”,以别于《哲学全书》中的第一部分“逻辑学”,即通称的“小逻辑”。《逻辑学》共分“有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编,前两编合称客观逻辑,分别出版于1812年和1813年,第三编称主观逻辑,出版于1816年。全书三编出版后,黑格尔又着手修订,仅完成了第一编“有论”部分。作者简介:黑格尔(G.W.F. Hegel)1770年8月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2023-07-01 01:10:471
黑格尔的逻辑学有学的必要吗
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灵魂和核心,是其哲学观点及其思维方式和体系框架的基本规定。概念论又是逻辑学的灵魂和核心,是逻辑学的旨趣和根本观点的明白确立,亦是逻辑学的思维方式和整个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框架的具体规定。黑格尔把概念认作存在的本质,把存在看作概念的外化,把真与善统一的世界看作概念扬弃其外化的结果,从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引出解释世界的主客关系模式和主体性原则。概念的外化及外化的扬弃,亦即概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差别与矛盾的展开和通过否定返回到概念的统一,构成了黑格尔哲学解释世界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的实质内容。从本质上说,整个黑格尔哲学就是一概念论。掌握了这种概念的理论,也就掌握了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可以说,概念论是揭开黑格尔哲学的秘密、把握黑格尔哲学的思路、体系构架和思想实质的一把钥匙。理解和把握黑格尔的逻辑学,如果不上升到概念论,或者对概念论作简单化的理解,就没有掌握到其核心和实质,就不能解开黑格尔哲学的秘密,把握其思想的底蕴。本文拟对黑格尔逻辑学概念论的立意作一研讨,希求探明概念论及逻辑学的秘密与其思想的实质和底蕴。 ----百度2023-07-01 01:11:011
《逻辑学(上卷)大逻辑》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逻辑学(上卷)》(黑格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gxpWpFulyFEUSC_b6P9spA 提取码: httc书名:逻辑学(上卷)作者:黑格尔译者:杨一之豆瓣评分:8.9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年份:2001-01页数:420内容简介:黑格尔(1770—1831),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逻辑学》,通称《大逻辑》,以别于《哲学全书》的第一部分—《逻辑》,即通称的《小逻辑》。《逻辑学》分为“有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编。前两编合称为“客观逻辑”,第三编称为“主观逻辑”。这三个部分在黑格尔哲学中,通过他著名的辩证法而构成了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体现了黑格尔认为逻辑学应当展开思维的客观结构和客观真理的思想。《逻辑学》是黑格尔最重要的代表作,影响了后世数种哲学潮流,例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主义等。作者简介: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德国最伟大哲学家之一。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德国古典哲学运动巅峰,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1770年8月27日生在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一个官吏家庭。1780年起就读于该城文科中学,1788年10月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2023-07-01 01:11:071
黑格尔名词解释
从艺术概论的角度答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代表哲学家。其绝对精神说在当时引起不少人追随。认为世界由绝对精神决定,绝对精神的运动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模式,世界万事万物的运动包括艺术的运动也遵循着这个“暂无编号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暂无编号”的模式,艺术的发展运动具体表现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的演进过程。他的学术研究作品代表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等。黑格尔的艺术发展模式把艺术看作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整体,力图揭示艺术现象的内在联系,然而他把艺术发展的动力归因于玄虚的“绝对精神”,其划分艺术三大类型的标准比较片面,他预言艺术将被哲学终结,是唯心主义的。但其在哲学方面的突出贡献的不可回避的。2023-07-01 01:11:341
如何理解黑格尔所谓“有”是第一个纯思想
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也就是他的 哲学体系的开端。黑格尔继承自柏拉图以来的希腊唯心主义传统,试图构建一个完全纯逻辑构造起来的概念体系,并以之解释世界。这一体系始于理念又终于理念, 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圆圈,因此从一方面讲他的哲学体系并无所谓起点。但是从建构体系的角度讲,他又必须寻找一个概念作为整个体系的起点,这个起点包含了整个 体系以后的发展,它就是"纯有"。2023-07-01 01:11:411
黑格尔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他有什么哲学观点吗?有什么著作吗?谢谢。
主要成就:“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哲学观点:分立性是不实在的。依他的见解,世界并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坚固的单元——不管是原子或灵魂——的集成体。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认识作为整体看,具有三元运动。认识始于感官知觉,感官知觉中只有对客体的意识。然后,通过对感觉的怀疑批判,认识成为纯主体的。最后,它达到自认识阶段,在此阶段主体和客体不再有区别。所以自意识是认识的最高形态。在最好的思维中,思想变得通畅无阻,水乳交融。真和假并不像普通所想的那样,是判然分明的对立物;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我·们能够认识的任何事物也不是完全真的。“我们能够多少有些错误地去认识”;我们将绝对真理归于某一件孤离知识时便发生这种情况。像“凯撒是哪里出生的?”这种问题,有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这答案从某个意义上说是真的,但是在哲学的意义上不真。按哲学讲, “真理就是全体”,任何部分事物都不·十·分真。理性即对全部实在这种有意识的确信国家是现实存在的实现了的道德生活主要作品: 《精神现象学》(Phaenomenologie des Geistes ) (1806 ,See battle of Jena) 《逻辑学》 (Wissenschaft der Logik) (1812-1816)(作者于1831年计划出版第二版,但未完成时便去世)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1817-1830) (全书分三个部分: 逻辑学、 自然哲学、 精神哲学) (先后共出版过3个版本;其中逻辑学部分被称为“小逻辑”) 《法哲学原理》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19)《美学讲演录》(又译:《美学》、《谈美学》) 《历史哲学讲演录》 《哲学史讲演录》 《宗教哲学讲演录》2023-07-01 01:11:501
黑格尔所说的“自在”和“定在”该怎么理解?
理解如下:黑格尔关于有限存在的本体论见解:有限存在是必然的,它是无限存在之消逝着的中介。《逻辑学》的第一个推论:纯存在是空洞,是无。“自在”是作为本质的存在,原初的范畴。黑格尔之前的康德提出了“自在之物”这一概念,物从来不是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存在的东西,而始终是与主体相照面的、被认识形式所建构出来的对象、现象。人们通过感性获得物自体,这种感觉通过先验范畴的知性加工形成知识。黑格尔认为存在与非存在联系在一起,他借用了斯宾诺莎的命题“一切规定都是否定”,存在与非存在辩证法的合题在“定在”中得到演绎。定在是有与无,实在与否定的结合。黑格尔在这里以“自我和他者”模型作为中介。一切实在必须被对比性描述,定在必须通过斗争否定他者。物必须通过对于外界的压力影响做出反应来维持自身存在,比如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定在借助于他者的因果作用被界定。黑格尔认为康德的“自在之物”概念是孤立地进行分析的,他反对这样的二分法,自在之物作为不可知饿、纯粹的基质又孤立于他者的属性,因而不能得到证明。黑格尔认为某物是自在的,但它的存在又和他者相关。他从定在与他自己他者的本质关系出发,得出了一切有限事物终将在变化之后消亡。内在冲突达到自我否定。有限存在之外是无限,它包含着有限,它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过程在这里得到展开。定在的有限事物必然消亡,但在消亡过程里它并非纯粹消失,经历了对自身的扬弃后,它被另一个特定事物取代。而无限事物,它是变化着的有限事物的整个系统,是概念必然性的展开,借助于矛盾的动力不断运动。从定在过渡到无限的过程,就达到了“实在”,它是事物(矛盾)一系列产生,转换,消亡过程的展开,借助于这些事物发展,我们趋近本质。实在是要素的总体(由整体性得到),要素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推动着事物现象过渡,而现象事物被设定并证明必然性的展现。根据泰勒的《黑格尔》整理的笔记。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 W. F. 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是柏林大学(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对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2023-07-01 01:11:572
黑格尔是谁
德国哲学家,创立黑格尔辨证法,马克思的学说来源之一2023-07-01 01:12:302
急求!黑格尔逻辑学内容的三个阶段及各个阶段的主要范畴
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灵魂和核心,是其哲学观点及其思维方式和体系框架的基本规定。概念论又是逻辑学的灵魂和核心,是逻辑学的旨趣和根本观点的明白确立,亦是逻辑学的思维方式和整个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框架的具体规定。黑格尔把概念认作存在的本质,把存在看作概念的外化,把真与善统一的世界看作概念扬弃其外化的结果,从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引出解释世界的主客关系模式和主体性原则。概念的外化及外化的扬弃,亦即概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差别与矛盾的展开和通过否定返回到概念的统一,构成了黑格尔哲学解释世界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的实质内容。从本质上说,整个黑格尔哲学就是一概念论。掌握了这种概念的理论,也就掌握了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可以说,概念论是揭开黑格尔哲学的秘密、把握黑格尔哲学的思路、体系构架和思想实质的一把钥匙。理解和把握黑格尔的逻辑学,如果不上升到概念论,或者对概念论作简单化的理解,就没有掌握到其核心和实质,就不能解开黑格尔哲学的秘密,把握其思想的底蕴。本文拟对黑格尔逻辑学概念论的立意作一研讨,希求探明概念论及逻辑学的秘密与其思想的实质和底蕴。 一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者同一的体系。在逻辑学中,本体论和认识论是紧密不可分地结合在同一个概念推演过程中的,它们都指向同一个目的,即从根本上解释世界,找出现实世界之必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的根据,说明世界的本质之是,论证现实性和合理性的统一,并为理性的探求确立一个终极意义上的价值取向。逻辑学所确立的解释世界的基本观点是确认概念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根据,是现实世界必然进展的内在目的和实体性力量,现实世界是概念各个规定性的展开和客观化及扬弃主客观的外在对立的过程,作为概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即思维和存在的绝对统一的善和自由是世界必然进程的究竟目的和主体价值追求的终极目标。逻辑学把概念认作终极存在,它对世界的解释是以概念这一终极存在的展开和推演的辩证运动来阐释的,因而它对世界所作的解释是一种终极意义上的解释,而这种以终极存在的逻辑推演来解释世界的方式既规定了逻辑学的本体论性质和内容,也规定了逻辑学作为认识论的基本性质和内容,并且表明了逻辑学作为认识论与作为本体论实际上是同一个解释世界理论的两个方面。同时,逻辑学把作为事物本质的概念之由潜在到真在或实在的辩证发展过程展开为主客体的矛盾运动,并把扬弃主客观的对立、实现主客观的统一设定为这一过程的目的,从而在本体论、认识论和目的论的基础上确立了理性对善和自由的终极性的价值追求。逻辑学因此最终引导到价值论,使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合而为一。 由此说来,逻辑学的立意可分析为三个层面:(1)在本体论层面上,旨在从事物、世界的本质、根据的意义上确立概念为宇宙的终极存在;(2)在认识论层面上,旨在确立概念自身所展开的主客关系及其辩证法为世界的终极解释模式;(3)在价值论层面上,旨在确立善和自由为客观世界必然进程的内在目的和理性所追求的终极价值。逻辑学的这三个层面的立意虽然依据其“预悬终点为目的并以终点为起点”的思维方式,按照概念从潜在到展开和显现的逻辑顺序,从存在论开始逐层深入地加以推演证实,但它们都只是在概念论中才得到明白地确立和具体的论证。概念论的立意也就在于在存在论和本质论的推演的基础上,明白地确立概念为终极的存在和终极解释的根据,确立概念的辩证进展所指向的善和自由为客观世界必然进程的内在目的和理性所追求的终极价值。 二 在本体论层面上,概念论旨在把终极存在归结为概念,它从概念的特殊化和客观化所展开的概念和客体的关系来论证概念是存在的本质,是现实世界必然进程的内在根据和实体性力量,是唯一全体,以此消解主客体的二元分裂。 确立概念为事物的本质,是概念论乃至逻辑学作为本体论的最根本的观点,对事物、世界的一切解释都是建立在这一观点上的,一切实存着的东西都被看作本质的表现,从而被看作概念的外在化。概念论的这一根本观点是建立在本质论所确立的本质先于存在、设定并决定存在的原则之上的。不过,本质论还只是在同一与差别的关系这一抽象的层面上确立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从本质所特有的反思性质和本质的必然表现来论证这一原则的。在本质的阶段,概念仅被当作普遍性的形式来表述事物本质的相互反思的规定性,它们只是在客观逻辑的意义上被使用,“只是特定的概念,自在的概念,或换句话说,是对我们来说的概念”[1](P331)。只是到了概念论,通过概念的三个环节即普遍性、特殊性和个体性的展开和推演,形成向客体即具有普遍性于其自身内的表现为直接的存在或实存的个体事物的过渡,才表明了概念不仅是主观思维的形式,而且是事物的本质,事物作为概念的特殊化和客观化才是其直接存在和实存的真理。可以说,对“主观概念”的论述是逻辑学的概念本体论的真正确立,因而是逻辑学的核心。在这里,确立概念本体论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诉诸普遍概念的特殊化,借助概念的普遍本性由特殊性通过否定的自身回复使自身成为个体和个体事物通过特殊性而提高到普遍性的推论,表明概念作为包含特殊性于自身内的普遍性即是真正的个体,而客体、存在是概念各规定性的分化或特殊化,现实的个体事物则不过是概念的普遍性、特殊性和个体性三个环节之展开了的统一;另一方面诉诸主观概念的客观化,把概念的特殊化同时看作客观化,以此表明“存在是概念的外在化”[2](P283),客体即是概念的直接存在或外部实存,或者说是作为客观性实存着的概念。这样,概念作为存在的本质也就确立起来了。 通过对概念的规定性的展开和推论即以概念的特殊化和客观化来说明概念是存在的真正本质,构成了概念论在本体论层面上的第一个基本立意。而概念论在本体论层面上的第二层旨趣,便是从这一基本立意出发,依据客体是概念的特殊化和客观化这一基本观点,通过由客体到理念、善的推演来论证概念作为事物的本质即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和目的,客观世界的必然进展无非是构成其内在本质的概念自己外化自己、并不断扬弃其外化而实现自己的过程,因而概念即是“独立存在着的实体性的力量”[1](P327)。这就为由确立概念作为终极存在到对世界必然进程的终极解释的过渡作了进一步的铺垫。而按照逻辑学的思维框架,概念论是跟在本质论之后对客观逻辑范畴的后思,从客体到理念、善的推演,即是从概念的辩证运动所展开的主客关系的层面对由存在到本质及本质的实现的过程所作的进一步思考和界定,旨在揭示本质和存在的真实关系和由存在到本质的进展的实质,以表明原先在客观逻辑中只认作主观思维形式的概念其实即是事物的本质,从而把本质和存在的关系归结为概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进而表明由存在深入到本质,即是概念从作为其直接存在的客体中超拔出来而回复到主观性,并扬弃其主客观的各自的片面性,达到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自为存在着的统一”,以此证明概念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实体性力量。 把本质和存在的关系归结为概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把理念看作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自为存在着的统一,其目的又在于确认“理念是唯一全体”[1](P427),并以这种“绝对唯心论”的一元论来消解“认主观性和客观性为一种僵硬的抽象的对立”[1](P378)的知性思维的二元论。这便是概念论在本体论层面上的第三层旨趣。基于上述观点,概念论把“别的意识当作存在着的并直接地独立自存的事物,却只认为是构成概念的一个理想性的环节”[1](P327),并力图说明,概念的运动所建立的对方,其实并非对方或异己的他物,而是概念的客观化,是概念“自己固有的存在和自己设定起来的东西”,是在概念自己本身内的存在,因而概念在它的对方中只是自己与自己结合在一起。[1](参见P325~326、329)在概念论看来,扬弃了“片面的主观性和那当前的客观独立性与主观性相对立的假象”,达到概念“自己与它自己本身的结合”,这就是“实现了的概念”即“理念”[1](参见P396、426)。这样,理念就是唯一的全体,概念论通过取消概念以外的存在而消解了二元论。 无疑地,逻辑学通过概念论最后所确立的是绝对唯心论的观点。然而,透过唯心主义的形式,我们可以发见概念论在本体论层面上所确立的一些重要原则。首先,概念论确立了本体论上的普遍主义原则和理性主义原则,把理性所把握的普遍规定认作事物的本质,用普遍性的东西的特殊化来解释现实事物,把现实事物看作“个体化的普遍性”[1](P340),即具有普遍性或内在本性于其自身的个体事物,从而把对对象的把握转化为对这对象的概念即其普遍本性的意识。黑格尔也由此提出了“一切事物都是一概念”[1](P356)、“一切事物都是一个判断”[1](P340)、“一切事物都是一推论”[1](P356)的命题。它们突出地表现了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精神,确立了理性对事物的解释和支配的绝对权力,从而构成了现代性原则的最重要的理论根据。其次,更重要的是,概念论确立了本体论上的主体性原则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原则,试图赋予主体、精神的实体性以客观根据,并为终极解释确立主客关系的根本原则,以克服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同时克服谢林的实体观的形而上学性,从主体自身中所展开的主客观辩证法去解决主客对立这一近代哲学的根本问题,消解主客二元对立的假象。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普遍性”、“概念”本质上是作为思想、精神、主体的代名词来使用的,因此,普遍概念的特殊化本质上是思想的客观化,客体被看作思想的外部实存,而善的世界是精神主体扬弃其直接的主观性和客体的直接的客观性而达到的思想的外部实存与思想自身的绝对统一。这样,本质和存在或概念和客体的关系也就转化为思想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主客关系的理论因此构成本体论的深刻内容,而主体性原则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原则则成了解释世界的最高原则。概括说来,概念论在本体论层面上的立意,一方面是从事物本身的普遍性去说明事物,另一方面是从主体去说明客体,而这两个原则的结合一方面使思想作为事物的本质、实体获得了客观的根据,克服了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又赋予客观世界以主观的意义,把真实的世界理解为思想的真正现实,理解为存在与思维的绝对统一,并因此消解了主客的二元分裂。 三 在认识论的层面上,概念论旨在从概念自身由潜在到自为自在的发展的必然性的推演来建构世界的逻辑结构,确立概念和概念的运动所展开的主客体的辩证法为世界的终极解释的原则和模式。如前所述,逻辑学对世界的终极解释是从概念这一终极存在出发的,其根本观点是把概念认作现实世界必然如此的内在根据、终极理由,以证明现实性的合理性。显然,这一终极解释的原则要到概念论才明白地确立起来。不仅如此,概念论又是整个黑格尔哲学对世界的终极解释的基本模式和体系框架的原则规定。 从广义上说,概念论对世界的终极解释是从三个层面来进行的,它们都可以看作广义认识论的内容:一是本体的层面,即从概念的特殊化和客观化及扬弃其客观性的外在性而实现自身为真实的存在的必然性来说明现实世界必然进程的合理性的根据;二是存在的层面,即通过赋予概念的运动不同于存在的“过渡”和本质的“映现”的独特的“发展”性质,从概念自身由“潜在”到“自为自在”或“真在”、“实在”的进展的必然性来建构世界的逻辑结构,以概念的这一发展所展开的从客体到善的理念的逻辑来规定存在的过程和性质,一方面把客观逻辑层面上的存在论和本质论的解释提高到概念、思想的主观逻辑意义上的阐释,另一方面又为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具体说明从自然到精神的必然进展的合理性确立最终的根据和基本框架;三是目的论的和价值的层面,即通过目的关系的推演,借助合目的性的活动和理性实现善的冲力来说明现实世界必然进程的合目的性和主体的价值取向,把现实世界的合理性与合目的性的论证、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起来。在这三个层面中,本体层面的解释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起着奠基的作用,存在层面的解释是本体层面的展开,它构成终极解释的基本方面,因为终极解释即是解释存在或世界的必然进程。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存在层面的解释是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的:现象学的(以意识之由现象到本质的进展的形式来阐释)、客观逻辑的(以客观逻辑的范畴之由存在到本质的推演的形式来阐释)、主观逻辑的(以概念的辩证运动之由客体到善的理念的进展的形式来阐释)和应用逻辑学的(以概念的经验形态即客观世界之由自然到精神的进展的形式来阐释),而概念论的即主观逻辑的阐释既是对客观逻辑的从而也是对现象学的阐释的提高和补充,又是为应用逻辑学的阐释确立最终的根据和基本框架。在概念论中,存在层面的解释又通过目的论引导到价值层面的解释,把理性自身的价值追求引入到对世界的终极解释中,确立为终极意义上的根据。这样,逻辑学就在概念本体论、目的论和价值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关于世界的终极解释的主客关系模式。 概念论这一终极解释的理论既是由存在论和本质论发展而来的,又是对存在论和本质论的解释模式的扬弃和超越。存在论的解释是采取一种直接性的观点,把事物看作直接存在着的东西。这种直接性的观点正是普通意识对于事物、世界的看法。从存在论到本质论的推演是对这一解释模式的扬弃和超越。本质论的解释采取的是反思的观点,它深入到了事物的底层和表层的关系层面,从底层和表层的相互反思去说明事物的本质和存在。但这种解释模式还只是具体科学的解释模式,仍然停留在客观逻辑的范围内,仅是一种对象思维,尚未把对象及其本质和存在的关系放到主客关系中来思考和解释,因而被看作尚未把握到本质和存在的完全统一。因此,逻辑学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也就不像一般认识论那样终止于本质的阶段,而是在本质论之后还多了个概念论。在黑格尔看来,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对世界之所是的解释,还须上升到概念的、主客关系的层面。只有把事物的本质认作概念,从概念的辩证运动所展开的主客关系去把握本质与存在的关系和现实世界的必然进展,才能达到对事物、世界的真理性认识。这也就是概念论解释模式的要义。 从本质论的模式进到概念论的模式,是从反思式的思维上升到思辨的思维,从具体科学的单纯对象思维进到哲学的主客关系思维。这种思辨的主客关系思维表现为一种双重的否定,其“主要的特点则是对两极端的否定”[1](P389):通过概念的外化和扬弃外化的运动,一方面否定概念本身的直接的主观性,另一方面否定客观世界的直接的客观性。其核心思想是消解认主客为抽象的二元对立的知性观点,把普通意识所假定在先的客观世界的独立自存性宣布为假象,并把它降低为概念的外壳或实存,从而把本质与存在的关系归结为概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从这一关系的矛盾进展去解释世界,并通过合目的性的活动把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最终引导到价值论的解释上。这种解释原则,借用黑格尔自己对斯宾诺莎泛神论的评论所用的术语,可以称作“无世界论”[1](P315),即是说,它是对客观世界的独立自存性的否定,是把客观世界消解为单纯的现象甚或一假象,以此来确立概念为世界的本质、为真正独立自存的实体。这种对客观世界的独立自存性的否定构成了黑格尔的否定性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要义,是黑格尔借以确立概念为终极解释的根据的思维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 无疑地,概念论的解释模式是唯心主义的,黑格尔自己也公开申明“概念的观点一般讲来就是绝对唯心论的观点。……因为哲学把别的意识当作存在着的并直接地独立自存的事物,却只认为是构成概念的一个理想性的环节”[1](P327)。然而,同样确定的是,逻辑学关于解释世界模式的结构安排以其特有的辩证法的深刻性和巨大的历史感,揭示了人和人类对世界之所是的认识发展的逻辑,即由直接存在逐步深入到背后的本质、由表象的直观和单纯对象的抽象反思上升到思辨的主客关系思维的深化过程。黑格尔把人对世界的认识看作一个由客观到主观、由存在到本质再到把本质认作概念从而把现实世界认作主客观的统一的过程,并因此把主体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引入到对世界的终极解释中,从主客观的矛盾进展和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去解释世界。尽管黑格尔把主体仅仅理解为精神、理性,把主体的实践活动只看作抽象的精神的劳动,而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但是他的这种把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引入到解释世界的模式中,从主客关系的矛盾进展和主体的活动去解释现实世界的思维取向,与马克思所提出的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3](P58)的思路是很接近的。列宁在其《哲学笔记》中也指出了这一点。他说:“毫无疑问,在黑格尔那里,在分析认识过程中,实践是一个环节,并且也就是向客观的(在黑格尔看来是‘绝对的")真理的过渡。因此,当马克思把实践的标准列入认识论时,他的观点是直接和黑格尔接近的”[4](P228)。黑格尔正是通过概念论把实践引入解释世界的认识论中,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现实世界,并力图把主观逻辑和客观逻辑统一起来,使近代西方哲学解释世界的理论框架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其合理内核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前提。 四 在价值论的层面上,概念论旨在确立善和自由为客观世界必然进程的内在目的和理性所追求的终极价值。对善和自由作为终极价值的理论确证,是逻辑学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上全部论述的落脚点,也是整个黑格尔哲学所指向的终极目标。而善和自由作为终极价值是在概念论中确立起来的,并且主要是通过概念与客体的目的关系的推演和理念实现客观世界与它自身的同一性的辩证运动、特别是理性的双重运动即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阐述来论证的。在概念论的第二部分“客体”中,黑格尔已通过由化学性到目的关系的过渡,尤其是“目的关系”的推论,把作为客体的概念超出其外在性和直接性,回复到主观性、独立性,设定为客体本身发展的目的,并引入合目的性的活动作为目的实现的中介。在“理念”这部分中,黑格尔又通过理念实现其自身的辩证运动的阐述,进一步把善认作世界的“应如此”和“究竟目的”,并“把善的真理设定为理论的和实践的理念的统一”[1](P421),确立为理性所追求的终极价值。 黑格尔把理念看作一个过程,认为“理念的运动过程是这样的:即概念作为普遍性,而这普遍性也是个体性特殊化其自己为客观性,并和普遍性相对立,而这种以概念为其实体的外在性通过其自身内在的辩证法返回到主观性”[1](P403)。理念一方面作为概念的主观性,另一方面又通过特殊化和外在化而作为概念的客观性实存着。理念的这两个方面虽然潜在地是同一的,但却不是自为的同一。对于主观理念来说,客观性就是那直接出现在面前的世界,它是一个被假定在先的外在的宇宙。但是,理念出现在世界上,“深信它能实现这个客观世界和它自身之间的同一性”,“并能够提高这种确信使成为真理。理性复具有一种内在的冲力,把那据它看来本来是空无的对立,复证实其为空无”[1](P410)。理性的这种内在的冲力是一种双重的运动,即“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前者是“认知真理的冲力”,后者是“实现善的冲力”[1](P411);前者在于“认识这世界是如此”,后者在于“使得这世界成为应如此”[1](P420)。这样,黑格尔也就通过理念的辩证运动,通过理性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论证了世界的“是如此”和“应如此”的辩证统一,建立了客观世界与理念自身的同一,并因而把善设定为“世界的究竟目的”。 善作为理论的和实践的理念的统一,作为主客观的统一在现实世界中的实现,从根本上说,是客观世界符合其概念或存在符合其本质,因此它意味着客观世界的完善化。另一方面,善又是主体凭借主观的内在本性(这本性现在被当作真实存在着的客观性)以规定并改造客观世界,扬弃其客观性的直接性和外在性的结果,是主体对世界所提出的根本价值要求:“善趋向于决定当前的世界,使其符合于自己的目的”[1](P419)。这样,善也就同时从主体的方面被确立为终极价值,而且黑格尔也因此把主体实现这一终极价值的活动与客观世界实现自身完善性的目的的辩证运动统一起来,通过前者赋予后者以主观的意义,同时又通过后者赋予前者以客观的性质。而主体通过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扬弃主客观的对立,决定当前的世界,使其符合于自己的目的,意味着思维从存在返回到它自己本身,在他物中自己与自己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理性的“独立自决”,即精神的自由,“因为自由正是在他物中即是在自己本身中、自己依赖自己、自己是自己的决定者”[1](P83)。这样,善的实现从主体自身方面来说又意味着精神的自由。对善特别是自由的确证是概念论因而是逻辑学一切立意的根本目的,概念论的第一句话就是认定“概念是自由的原则”[1](P327),而概念也正是作为对客观逻辑范围内的必然性的思维和对“最坚硬的必然性的消解”即作为自由的原则被确立为逻辑理念的最高阶段和存在与本质的真理的[1](参见§158~§159)。 对善和自由的终极价值的追寻是逻辑学中最富有意义的理论探求,也是逻辑学深刻思想底蕴的最重要的昭示。其深刻性在于揭示了主体与客体的辩证法,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了思维、精神要实现自己为真实的东西,就必须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发挥出来,客观化自己,把自己转化为存在、客体,并通过认识活动接纳存在着的世界进入主观的表象和思想内,以扬弃自身主观性的抽象性和片面性,同时凭借主观的内在本性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排除客观世界与自己本身的对立,使客观世界来适合于自己的目的,实现主体的自由,而且肯定理性“具有绝对信心去建立主观性和客观世界的同一,并能够提高这种确信使成为真理”[1](P410)。黑格尔还把自由看作精神的本质,因而精神通过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而实现自由便是精神的自我实现。黑格尔的逻辑学通过概念论对精神实现其自由的论证,其深刻意义正如马克思在评价“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的伟大之处”时所揭示的,在于“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5](P120)。不仅如此,黑格尔把自由不但看作认识论的范畴,而且更看作本体论的范畴,它意味着“没有外在于我的他物和不是我自己本身的对方”[1](P83),思维即是唯一实体,存在就是思维,思维在他物中即是在自己本身中。这样,对自由的论证同时也就否定了精神最初在与客观世界的对立中所表现出来的单纯的主观性,把精神提高到绝对,黑格尔也把它称作“精神提高到神性”[1](P390)。黑格尔依据他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确立了精神、人作为宇宙实体的地位,赋予其至高无上的价值。 黑格尔把克服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对立,实现善和自由,认作哲学的唯一任务,从而把哲学的任务由解释世界转变为改变世界。他说:“正如宗教和宗教崇拜在于克服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对立,同样科学,特别是哲学,除了通过思维以克服这种对立之外,没有别的任务。认识的目的一般就在于排除那与我们对立的客观世界的生疏性,如人们所常说的那样,使我们居于世界有如回到老家之感。”[1](P378)黑格尔通过确立善和自由为世界的究竟目的和理性的终极价值,把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的“是如此”和“应如此”、客观世界的辩证进展和人的价值追求及其本质的自我实现、世界的完善化和人的自由辩证地统一起来,从而把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结合为一体,把世界观和历史观、自由观内在地统一起来。这亦体现了逻辑学之概念论的立意的深刻之处。当然,黑格尔仅仅是在头脑中来改造世界,以抽象思辨的否定性辩证法来代替物质的批判,而且其实质是否定客观世界的独立自存性,因而只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构想2023-07-01 01:12:417
黑格尔的“存在即是合理”原话是什么?
黑格尔的这句名言出自其《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20)。原文是: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英文翻译是:What is reasonable is real; that which is real is reasonable. 另译:What is rational is actual and what is actual is rational.重点在"vernünftig"这个词上,"vernünftig"和"Vernuft"(理性)有关,英文翻译成"reasonable"或"rational",与通常意义下的,中文“合理”的含义并不相同。中文的“合理”,即“合乎道理或事理”。在这里,更接近的含义,应当指“合乎事理”。这并不是翻译错误,这是一句哲学名言,而这句话,也有它特殊的哲学语境。断章取义是不可取的。2023-07-01 01:12:573
黑格尔的《逻辑学》中 自在、自在为之 是啥意思。
你好,黑格尔在<逻辑学>中以此论证了实践和认识的客观性,指的是绝对精神自身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东西.自在是本质上或内在的潜在(来自列宁的亲笔原批.....),未反思的和未展开的,而自为是现实的反思的和展开的,自在是潜在的和自我统一的,自为是展现自身和外化自身的,而自在自为是自在和自为的统一,是完全了的发展状态,在其中事物达到完满状态.事物从自在存在发展为自为存在,并最终发展为自在自为的存在.这种发展按照黑格尔的正题-反题-合题的模式.黑格尔认为自在自为的概念是存在和本质,直接和间接,潜在和现实的具体统一,是大全,这个全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构成概念的一个整体.并且黑格尔主张不仅是思维过程,而且在概念本身,绝对理念和自然世界的发展过程中都贯彻着辩证运动.比如他同样在<逻辑学>的第四卷38页提出对形式逻辑的思维形式的批判:"到现在为止的逻辑概念,,,,它假定只是的素材是作为思维之外的一个现成的世界而自在自为地存在着,它假定思维本身是空虚的,是作为形式从外面加到素材身上......"以此批评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列宁大赞黑格尔的这段论证,批注为:这是辩证法的精华,真理的标准,妙极了..........2023-07-01 01:13: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