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如何理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

2023-07-02 08:07:19
共1条回复
床单格子

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以前指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错乱,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代,它被扩展为分析人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即主体活动后果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和支配主体自身.

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

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相关推荐

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作者是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者是马克思。扩展资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有三个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但是,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尽管《手稿》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经济和经济学的起源,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光辉起点。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2023-07-01 19:16:02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述了什么?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成果,虽然这部著作尚有未成熟的地方,然而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某些命题作了非常重要的论述,如通过对人的劳动分析进而说明人们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是从黑格尔对人的劳动分析人手的。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站在现代经济学家的立场上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自我确证的本质,但是黑格尔并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即没有看到劳动所受到的来自客体的制约;更为重要的是,黑格尔从整体上轻视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他“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的积极方面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改造,其消极方面则表现为人从属于自然,人如不改造自然,就无法维持生命的延续。人正是通过不断改造自然的活动才培养了人的本质特征和人的本质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劳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并能够从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是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统一。马克思还改造和吸收了费尔巴哈的“类”的概念,认为只有劳动才使人形成为“类”。这就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因为人的“类生活本身即社会”,而“国家是由人们组成的”,也是一种类生活,人把自己看作是社会存在物。这一系列的新观点,都指明要探寻历史的奥秘,必须从人出发,从人的劳动出发。人的劳动才是蕴含着历史之谜的关键范畴。这样,马克思就抓住了理解人类历史的最终的决定力量即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使劳动产生了异化,通过劳动异化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有必要对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来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异化劳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上。这就是说,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和劳动者相对立的。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某种概括: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困。这种异化劳动为工人带来的是灾难。劳动建造了宫殿,但工人却住进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工人却变成了畸形。第二,劳动自身的异化。这就是说,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第三,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这种表现是上面的异化合乎逻辑的结果。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劳动产品,从外部强加给劳动者,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作为人的类生活。人类自己的本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样人的类本质也就和人自身相异化了。第四,人与人相异化。这是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最为重要的结论。如果一个人的劳动都不是属于他自身的,那么他的产品、他的活动属于谁?这样,异化劳动的根源就找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必然通过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来加以说明。这正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的观点之所在。马克思指出:“通过异化的、外在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别的什么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只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出现的现象,它的发展必定会导致自身的否定,从而消灭异化,恢复正常的劳动乐趣。他甚至把共产主义理解为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我们知道,马克思在《手稿》中是使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用过的“异化”的概念来批判私有财产的。这种批判虽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但还不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出发的。马克思所由以出发的感性具体是这样的客观经济事实: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他越贫困;工人劳动的产品仿佛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和权力与他对立着。不仅如此,就连劳动自身也成为一种外在于他的东西和他对立着,不属于他,而属于另一个人。劳动的异化使他对自己的族类也异化了。这种异化的实质在于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创造了不属于他的产品,同时也就创造了非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权力。可以说,这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和劳动对抗的较为抽象的概括。这个结论已经撇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许多关于自由、平等的虚假表象,而抽取了所有对抗现象的某种共同的东西。但是这种抽象仍然没有涉及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层结构。这正好反映了这样的状况,唯物史观仍在开创之中。《手稿》提出的只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初步的轮廓,许多细节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的进一步研究。
2023-07-01 19:16:26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恩著作第几卷

中文有两个《全集》版本,即《全集》第1版第42卷的版本和《全集》第2版第3卷的版本。单行本共有三个,即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丕坤译本,1985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1版第42卷译文排印的版本,以及2000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2版第3卷译文排印的版本。
2023-07-01 19:16:353

以下文献第一次在1932年以完整形式收录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未完成的经济学哲学著作。手稿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32年才首次全部发表。[1]该书是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研究的最初成果,包括相互关联的三个手稿。第一手稿是关于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的研究和分析;第二手稿是对私有财产及其运动的分析;第三手稿是对私有财产、分工、货币的进一步研究,并由此所引发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念、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以及对黑格尔哲学的系统清理。[2]该书是哲学与经济学的第一次结晶,开创了哲学指导下的经济学研究道路以及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哲学发展道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正是以这种结合为基础的。同时,该书也是马克思一生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的起始点,被阿尔都塞誉为“《资本论》的先声,《资本论》的草稿,或《资本论》草图。”
2023-07-01 19:16:57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出版的时间是

1932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由卡尔·马克思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该手稿于1844年完成,但当时并未出版。直到1932年,该手稿的第一次完整出版才面世。
2023-07-01 19:17:10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零次文献吗

不是。《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卡尔·马克思在1844年写作的一份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它被认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的代表作之一。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通常被视为一次文献。因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是零次文献。
2023-07-01 19:17:171

请解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四个异化”是哪四个?并详细解释?

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变为越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跟人的本质要求是大相径庭的。“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所以,马克思得出结论:“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这种异化关系决定了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是异化的。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无法肯定自己的生存意义,相反,只能否定自己。在劳动中,工人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慧,只能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遭受摧残。防纱的工人一年到头只能围着机器打转,与机器人没有差别,煤矿工人在矿井下工作,连安全都没有保证。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劳动应当是一种自由自愿的活动,这是人成其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能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样的劳动是不存在的。工人为了生活,没有选择的资格,工人的意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显得微不足道。而且这种异化的本质还是工人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的根源。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是劳动者的自我异化。物的异化是劳动者自我异化的总结而已。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就是要劳动,要自由自觉的劳动。不允许人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是违反人的类本质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情况恰恰就发生了。自然界给人提供劳动加工的对象和人类生活资料,使人的肉体能生存。但是“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世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4、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当一个人分别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处于异化、对立状态的时候,这些东西必然属于另外一个“他人”。即就工人而言,这个“他人”就是有产阶级、资本家阶级。正是这部分人以及作为其政治依托的私有制才导致了工人与自己的上述三个规定处于异化状态。也就是说,私有制度下的所有人都跟真正的“人”相异化,其本源就是私有制度。所以私有制度必须被批判和推翻。在《手稿》中,马克思经常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异化和外化两个概念。在此,马克思区分了对象化和异化。劳动对象化,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把劳动凝结于劳动对象中,产品包含了劳动者的劳动和生命。那么劳动产品本来应该属于劳动者。然而,马克思看到事实并非如此,实然与应然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劳动对象化不一定导致劳动异化,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产品异于工人而存在,不属于工人。不是工人支配劳动产品,而是劳动产品支配工人,这就是劳动异化。简单的说,物支配了人。所以,马克思非常现实地写道:“在国民经济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劳动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2023-07-01 19:17:26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次提出这个名词

第一次提出了精神富有这个名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精神富有一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19世纪40年代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马克思,该书主要讲述了马克思总结自己的思想与思考经济与哲学等有关问题的手稿。
2023-07-01 19:17:42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第一手稿 工资 (1) 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 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 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的长久。 资本联合卓有成效,工人联合遭到禁止并招致恶果。 工人之间竞争很激烈。 资本、地租和劳动三者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斯密的 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畜类的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 当供大于求时,工人会沦为乞丐。第一,在分工大大发展的情况下,工人要把自己的劳动转用于其他方面是极为困难的;第二,在工人从属于资本家的情况下,吃亏的首先是工人。 (2)市场价格的偶然和突然波动, 地租<利润<工资 当资本家盈利时,工人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 劳动价格要比生活资料的价格远为稳定。 工人为生存而烦恼,资本家则是为他的死钱财的盈利而苦恼。 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不得不牺牲自己的时间,放弃一切自由来替贪婪者从事奴隶劳动。 在福利增长的社会中,只有最富有的人才能考货币利息生活。 资本家之间竞争加剧,大资本家使小资本家陷于破产,一部分先前的资本家就沦为工人阶级,而工人阶级则由于这种增加,部分底又要经受工资降低之苦,同时更加依赖于少数大资本家。 分工不仅导致人的竞争,而且导致机器的竞争。因为工人被贬低为机器,所以机器就能作为竞争者与他相对抗。 工资的提高对资本家来说,可以由劳动时间总量的减少而绰绰有余得到步长;工资的提高和商品利息的提高会像单利复利那样影响商品的价格。 国民经济学家对我们说,一切东西都可用劳动来购买,而资本无非是积累的劳动;但他同时又对我们说,工人不但远不能购买一切东西,而且不得不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人的尊严。 人们借助于机器来劳动和人们作为机器来劳动,这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别,并没有受到人们的注意。 于是,为了生活,一无所有者不得不直接地或间接地替有产者效劳,也就是说,要受他们的摆布。 《社会经济的新理论》 大工业城市如果不是时时刻刻都有健康人、新鲜的血液不断从邻近农村流入,那就会在短期内失去自己的劳动人口。 资本的利润 财富直接提供给他的权利无非是购买的权利。 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 资本家的权利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 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做资本。 人加进商品的份额越大,死资本的利润就越大。 对资本家来说,资本的最有利的使用就是在同样的风险条件下给他带来最大利润的使用这种使用对社会来说并不总是最有利的。最有利的资本使用就是用于从自然生产力中取得好处。 资本的利润同资本的量成正比。大资本也会按其量的大小相应比小字本积累得快。 随着资本的增长,资本利润由于竞争而减少。因此,遭殃的首先是小资本家。 出租自己的劳动就是开始自己的奴隶生活;而出租劳动材料就是确立自己的自由。劳动是人,相反地,劳动材料则根本不包括人。 《社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新理论》 资本的积累是分工的必要前提,所有只有资本的积累越来越多,分工才会越来越细。 房东从穷人身上取得巨额利润。房租和工业贫困成反比。 土地所有者的权利来源于掠夺。 决定地租数量的另一个因素是土地的位置。 食物是始终提供地租的产品之一。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 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频发,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凡是成为他的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本身的东西。 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强制提高工资,无非是给奴隶以较多报酬,而且既不会使工人也不会使劳动获得人的身份和尊严。
2023-07-01 19:17:49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论述共产主义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地指出,到了共产主义时,“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是价值根据,自然主义是事实根据,价值根据必须立于事实根据之上,价值根据是事实根据的意义所在。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是一物两体的关系。自然主义的内涵指向于人之外的自然也指人自身的自然,两种自然形态并非分属于不相干的领域,实际上它们被统摄于一个更高一级的自然之中,应遵循同一个游戏规则。如果人类仅把人道主义囿于“只对人有利”这一狭小领域,人道主义就始终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行为的价值辩护,其结果是人之身外的自然以其否定性的形式把它的真理呈现给你,作为一种惩罚,这是自然之真理形式被遮蔽的直接形式。人道主义作为普适性原则,只有被普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领域中去的时候,自然才能真正成为显现真理的形式。这足以说明,考虑发展的生态价值维度,同样是发展做到“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的内在要求。当然,我们强调发展的人文价值维度规约发展的其他价值维度或生态价值维度规约发展的其他价值维度,并不是轻视甚至否定发展的其他价值维度特别是经济价值维度。没有经济价值维度而一味强调人文价值或生态价值的发展往往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我们固然反对“惟经济价值取向”的发展理论与实践,但“无经济价值取向”同样也是不现实和不可取的,这样的发展因缺乏激励因素必定是不可持续的,同样也是缺乏活力的。
2023-07-01 19:18:091

如何评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学习心得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由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反映了当时马克思在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他第一次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对自己的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作综合性阐述。所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劳动异化问题。以往的国民经济学主要考察产品的流通、消费等宏观方面的问题,却往往忽视工人同产品的直接关系,从而就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马克思指出了一系列的悖论:“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1]。于是劳动对于工人来说就成为了外在的东西,而不是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不觉得舒畅”[2]。总之,归纳起来就是,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进行的是自愿劳动,而是在被迫的强制劳动,“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3]。 既然人和劳动,也就是和自己的本质力量相背离,在劳动中品尝痛苦的话,在什么时候人们会感到快乐呢?“结果,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4]。于是,“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5]。 德国哲学向来以体系严密、逻辑严谨著称;而马克思的思想更是博大精深。这样来罗列难免有枯燥之感。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事例。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候,牛奶滞销。农场主把大桶大桶的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里,还有的在牛奶上洒上农药;相反却有大批的失业工人领不到面包,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的边缘上。现实生活中另一个悖论是,煤矿工人整天挖煤,妻子儿女却在家中受冻受冷。这两个事例充分说明,劳动已经不是一个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过程,而是变成否定人类本质力量的过程。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感到的不是创造性活动的愉悦,相反是一种痛苦的梦魇。“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已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得劳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6]。 在很长一段时间,学界对社会主义是否也存在人的劳动异化这点争论纷纷,意见不一。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一个人实现全面解放的制度;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人与劳动是合一的,就不应该出现劳动异化问题。但是,从现在看,至少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劳动异化不仅存在着,而且还相当严重地威胁人类本身。人们并不是把劳动当作自己本质的内在要求,而是当作一种主要的生存手段。换句话说,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立物的现象,依然存在。 比如,当代女作家铁凝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谁能让我害羞》。作品里最直接层面上的对立是物与人的冲突。送水少年面临的一个最明显困境是,送水而喝不到水。这正是在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背景下,社会里一部分阶层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地位占有或享受更多的劳动产品或服务,而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却常常被漠视,甚至是被歧视的真实写照。因此,少年打扮自己,执意要喝口矿泉水的举动,正是他想要突破劳动异化的怪圈的表现,即由人的本质力量创造出来的反过来却成为否定人的本质力量的力量。诚然,水本身没有价值,可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水成为上层生活方式的象征,成为人本质力量的对立物,其价值就超过了人的尊严,这就是物对人的异化。这样,少年和水不再是劳动的主客体关系,而变得势同水火;少年为对抗物的压迫所做的努力就显得幼稚、狂热和滑稽。 这里举出的例子只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但是在生活里随处可见。另一个较典型的例子是农民工进城。他们在为城市现代化贡献力量的同时,自身的价值却没有得到城里人的相应尊重。经常是贡献着最大的力量,却拿着最少的工资,吃着最大的苦,自身却又没有任何保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异化问题应当值得我们充分重视起来。因为劳动异化总是否定着人类的本质力量。只有让劳动成为人的本质需求,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实现共产主义。[完]
2023-07-01 19:18:19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各种版本

1932年,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院长弗·阿多拉茨基等人,在其编辑出版的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第3卷中,以《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国民经济学批判》为题全文发表了这部手稿。几乎在同一天,两位德国社会民主党作家(齐·朗兹胡特和J·P·迈尔)在他们编辑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集》(1932年阿尔弗勒德·克勒讷出版社莱比锡版)中发表了手稿的另一个德文版本。这两个德文版手稿全文刊出以后,很快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普遍重视。法文本和意大利文本先后于1932年和1937年出版。中文有两个《全集》版本,即《全集》第1版第42卷的版本和《全集》第2版第3卷的版本。单行本共有三个,即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丕坤译本,1985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1版第42卷译文排印的版本,以及2000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2版第3卷译文排印的版本。
2023-07-01 19:18:27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手稿简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2023-07-01 19:18:391

请解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四个异化”是哪四个?并详细解释?

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变为越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跟人的本质要求是大相径庭的。“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所以,马克思得出结论:“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这种异化关系决定了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是异化的。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无法肯定自己的生存意义,相反,只能否定自己。在劳动中,工人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慧,只能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遭受摧残。防纱的工人一年到头只能围着机器打转,与机器人没有差别,煤矿工人在矿井下工作,连安全都没有保证。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劳动应当是一种自由自愿的活动,这是人成其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能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样的劳动是不存在的。工人为了生活,没有选择的资格,工人的意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显得微不足道。而且这种异化的本质还是工人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的根源。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是劳动者的自我异化。物的异化是劳动者自我异化的总结而已。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就是要劳动,要自由自觉的劳动。不允许人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是违反人的类本质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情况恰恰就发生了。自然界给人提供劳动加工的对象和人类生活资料,使人的肉体能生存。但是“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世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4、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当一个人分别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处于异化、对立状态的时候,这些东西必然属于另外一个“他人”。即就工人而言,这个“他人”就是有产阶级、资本家阶级。正是这部分人以及作为其政治依托的私有制才导致了工人与自己的上述三个规定处于异化状态。也就是说,私有制度下的所有人都跟真正的“人”相异化,其本源就是私有制度。所以私有制度必须被批判和推翻。在《手稿》中,马克思经常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异化和外化两个概念。在此,马克思区分了对象化和异化。劳动对象化,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把劳动凝结于劳动对象中,产品包含了劳动者的劳动和生命。那么劳动产品本来应该属于劳动者。然而,马克思看到事实并非如此,实然与应然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劳动对象化不一定导致劳动异化,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产品异于工人而存在,不属于工人。不是工人支配劳动产品,而是劳动产品支配工人,这就是劳动异化。简单的说,物支配了人。所以,马克思非常现实地写道:“在国民经济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劳动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u2022u2022u2022u2022u2022u2022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2023-07-01 19:18:54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 卡尔·马克思)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vzVn0iHknBVn0bC2BRJbpQ 提取码: qw2a书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者:[德] 卡尔·马克思译者: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豆瓣评分:9.0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00-5页数:220内容简介:收录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等的论述,以及詹姆斯·穆斯《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等。
2023-07-01 19:19:011

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在哪里产生?

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这一时期的欧洲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生产过剩,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同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之间不可协调的矛盾,这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背景:1、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国主要国家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2、科学背景:自然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从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已经从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到整理材料的科学。3、理论背景: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扩展资料: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而且还有继承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为解决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同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之间不可协调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重要的指导理论,对社会改革具有历史影响。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
2023-07-01 19:19:15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体现了哪些宝贵的唯物主义思想?

1,行动的主体思想。2,阶级分析。3,劳动本体论。4,揭开存在的秘密。5,以人为本。新世纪迎来保卫资本论时代!总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说明了马克思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唯物主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以说是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对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本质进行的哲学分析。唯物辩证法不仅是马克思分析人类生产实践本质的一种方法,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生产实践在本质上就呈现为一种辩证性。人类的生产实践是一种自由的、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它通过自然中介把人类的生命本质对象化为现实活动。这种生存实践是在有限的现实提供的条件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这种有限的现实基础承载的却是人类对于无限的、绝对的自由本性的生命诉求。因此,人类的生产实践既是一种具有特殊性、个体性和时间性的现实活动,同时又蕴含着对于普遍性、共同性和无限性的生命诉求和自由精神。人类生产实践的真实本性既是个体利益的表达,同时具有与他者利益的共同性,人类社会的本质是超越阶级、政党和派别的狭隘界限的社会共同体。因此,人类生产实践具有的有限性、特殊性和个体性与无限性、普遍性和共同性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一种辩证关系,人类正是在有限的生命活动中实践着无限的自由本性。
2023-07-01 19:19:421

如何理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

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以前指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错乱,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代,它被扩展为分析人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即主体活动后果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和支配主体自身。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2023-07-01 19:19:50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价值意义

手稿自问世以来近80年,经历了许多神奇遭遇,也担当过不少重大历史角色。时至今日,它还是马克思文献中被引用最多,同时又最难懂的文本之一。这部著作术语新旧参差,内容庞杂,可以看作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的各种必要的思想元素开始汇集、融合,日益成长为一些新的思想,并得到了尽管还不完备、但却是较为系统的创造性发挥。因此它有很大的思想含量和解释空间。在西方现代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前苏联东欧思想界、当代中国思想理论界,引起一次又一次重大的释义活动,显示出它的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它的学术价值通过国内外研究状态看得更清楚。
2023-07-01 19:20:11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揭示了共产主义的哪些特征

马克思只是回答了一个抽象的形象,而没有具体形容:1)物产自然的极大丰富,足以满足人们的自给自足状态;2)人们的劳动成为了幸福的源泉,而不再是资本主义状态下的劳动异化;3)人与人之间没有了阶级,也就没有了阶级斗争,进而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国家”失去了存在的根基;4)人们不再需要借助宗教进行慰藉和充盈心胸中虚无的力量,宗教自然消亡;
2023-07-01 19:20:24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出版的时间是()。

题主是否想询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出版的时间是什么时候”?1932年。根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介绍可知,该书籍首次出版时间是1932年。首次出版又称第一版,以足够数量的有形复制本首次向公众提供一个作品的行为。
2023-07-01 19:20:32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什么在1932年发表后引起轰动

1844年经济学手稿在1932年发表时引起轰动主要是因为:(1)导致西方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转向,其重点由由原来的政治学、经济学转向哲学领域。(2)导致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的盛行。
2023-07-01 19:20:54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句话中的类生活指的是劳动,个人生活指的是人运用动物本能(吃、喝、性)的生活。类(species)的意思就是物种,当然马克思用这个词不是光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的,在他看来,人作为人这个类的特征不是他的DNA,而是劳动,人正是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才证明了自己是一个独特的类存在物。所以,马克思认为,劳动既然是人的本质,那就应该是目的而不应是手段,人应该是在劳动的时候感到自由,感到自己真正成为人。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恰恰造成了一种目的与手段的颠倒:当人们在劳动的时候不觉得自由,反而感到受苦、受压迫,只有在劳动结束后,开始个人生活的时候,才感到自由——类生活变成了手段,个人生活变成了目的。 造成这种颠倒状况的原因是,异化劳动把个人生活和类生活都给抽象化了。在马克思这里,抽象的意思是说把本来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抽出来变成外在的东西,把本来密切关联在一起的东西割裂开来。人本来是通过劳动跟整个自然界密切关联在一起的:人的劳动是在自然界的基础上实现的,劳动活动是在自然界之中展开的,运用自然界的规律从自然界的东西造出劳动产品。而异化劳动割断了这种联系,人被抽象成一具输出劳力的肉体,他的劳动越来越跟自然界没有直接关系,劳动产品对他越来越没有直接的意义,仅仅是用劳动产品去换取维持这具肉体的必需品,因此劳动就被抽象、外化成了一种被迫的工作,不再是人的本质与目的,而是变成了生存的手段。一旦劳动被抽象掉,剩下的吃、喝、性等原本属于人类的生命活动,由于丧失了与劳动的关联,也就变成了抽象的动物行为。 这就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
2023-07-01 19:21:011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杂记

他把他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历史形式的事实。(把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作为假定事实。)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的价值越来越低)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 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它活动领域并成为唯一的和终极的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人的终极,发挥自己的潜质实现自身的价值。)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分开来。 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本质力量对象化) 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使自己在精神上二重化,而且能动的,现实的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审美意义上的人) 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讨厌自己进而厌恶别人) 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行为是人的镜子) 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因为在工资中,劳动不表现为目的本身,而表现为工资的奴仆。(有目的无自由,无目的才自由。) 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工资只是私有财产中抽离的一部分) 自主活动表现为替他人活动和表现为他人的活动,生命活跃表现为生命的牺牲。(以活动本身为目的)
2023-07-01 19:21:151

在1844手稿中蕴含了哪些唯物主义思想

《第一手稿》分为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异化劳动四个部分.在前三部分中,马克思仿照亚当·斯密创立的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展开,绝大部分是逐字逐句或者按照亚当·斯密(国富论)的有关内容重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一些思想、观点.在重述过程中,马克思加以评论、引申、发挥,作出了新的结论.在第四部分“异化劳动”中,马克思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创立的“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对自己在这一时期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工作成呆的哲学概括,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三种主要的分配形式——工资、利润和地租,归结为异化劳动以及由异化劳动所决定的私有制.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首先揭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提出经济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接下来,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特征: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进一步考察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认为私有财产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由于劳动与资本的分离,才使劳动成为异化劳动,才使劳动的外化得以实现.马克思在研究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证明,人类全部奴役制的根源就是这种客观的、物质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在此,马克思以消灭异化劳动和私有制为基础,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第二手稿》只保留了最后的几页,而且原来还没有标题,[私有财产的关系]这一标题是编者加的.《第三手稿》包括5个部分的内容.前两部分是对已经遗失的正文的补充,编者对这两部分加了[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和[共产主义]两个标题.第三部分由编者加了[需要、生产和分工]的标题,这部分内容还包括编者把它放在全书最前面的[序言10第四部分是[货币30第五部分是[对黑格尔的涝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30历史地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彻底完成由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以后,自觉地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第一部著作,是马克思由哲学批判转向研究政治经济学以后,对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进行初步总结的第一部著作,也是马克思第一次从经济上论证共产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伟大尝试.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相对市民社会的初步解剖,形成了在对探索科学世界观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异化劳动理论,深化了他在此之前关于到市民社会中去寻找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钥匙的思想.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中,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并且第一次把政治经济学、共产主义和哲学学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包括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统一的、完整的和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胚肪.因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实现人类思想史上伟大革命变革的开端.马克思理论探索的伊始,经济学思想、共产主义思想和哲学批判,就是相互联系、互补互动的整体,形成了马克思完整理论.
2023-07-01 19:22:34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版信息

马克思在世时手稿从未发表。直到1927年,马克思逝世44年后,才由原苏联马列主义研究院梁赞诺夫院长主持将其中的部分译文以《〈神圣家族〉的预备著作》为题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 卷,当时没有引起广泛注意。1929年2月,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 杂志第1期上,编者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关于需要、生产和分配的札记》为题发表了另一些片断。手稿全文首次公开发表是在1932年。手稿的发表,引起了西方人研究马克思主义转向,不断从政治学和经济学转向哲学,促使了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流派,而是一个宽泛的地域性概念。
2023-07-01 19:22:551

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以写哪些选题

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先声,马克思1844年《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观,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源头,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问题。
2023-07-01 19:23:081

劳动生产了美出自哪本书

“劳动生产了美”出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于19世纪40年代出版的图书,该书的作者是德国著名思想家卡尔马克思。本书是马克思在年轻时总结自己的思想而写的一个手稿,是一部研究哲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的著作。
2023-07-01 19:23:172

理论背景(第二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背景 第一,解剖市民社会的需要。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对黑格尔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批判已经达到这样的结果,即法的观念和国家的形式植根于物质的生活关系中,亦即植根于“市民社会”中,从而明确地提示了解剖市民社会的必要性。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天才的大纲”)提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概念,从而促使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成为必需。1843年10月底,马克思迁居巴黎,此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政治经济学的广泛研究中。 第二,马克思从法国获得的精神财富。马克思对法国革命的兴趣浓厚、费尔巴哈的“高卢—日耳曼原则”的影响以及同亨利希海涅的密切交往,使法兰西思潮对马克思产生了重大影响;法国的流亡生活又为研究这些思潮提供了直接的材料和广阔的机会。同时,马克思还热心研究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最后,法国的精神园地中到处是社会主义的萌芽。 第三,哲学世界观的要求。马克思意识到,对当代世界的批判不仅是理论问题,还是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现实问题,其中心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这些问题又被归结为私有财产的内在矛盾。马克思在《前进报》上意味深长地把德国无产阶级称作欧洲无产阶级的理论家,把英国无产阶级称作它的经济学家,而把法国无产阶级称作它的政治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以上理论要求的实际表述,是各种新思想的酝酿的成长,是通过这些思想材料的冲突和集结,去探索和把握世界观的全新创造。1. 市民社会: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思想家用来表示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的术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也曾使用过这一术语,一般指资产阶级社会,有时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关系。
2023-07-01 19:23:241

马克思于哪个时期完成了第一个经济学手稿

马克思于1844年完成了第一个经济学手稿,这个时期也被称作是马克思的“早期哲学时期”。此时的马克思还在自己的理论探索之中,探究一系列的问题,形成了他关于社会和经济的最初粗糙想法。在这个时期,马克思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但是可以看到一些重要的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被不断发展和完善。在第一个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经济学的基础概念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探究马克思为什么在1844年完成了第一个经济学手稿,以及这个手稿的主要内容。一、马克思当时的背景1844年是马克思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遇到了使他深受启迪、影响他的闵西——这位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思想启发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使他开始对社会政治以及历史发展进行研究。这段时期马克思曾担任《莱茵新闻报》柏林分社的编辑,负责撰写有关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文章,这对他后来的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二、经济学手稿的主要内容在第一个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到了劳动和资本这两个基本概念,并在其基础上建立了一些基础理论和思考体系。马克思认为,资本是对劳动力的占有和支配,而劳动则是创造所有能够交换为货币价值的物品和服务的基础。在资本国家中,资本成为了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力量,生产过程被看作是简单的货币投资和利润创造的手段,而不是旨在满足人民基本需求的工具。马克思强调了人类劳动的本源性和重要性,认为人类劳动是一切人类社会的基础,是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他借助Hegel的哲学和Ricardo的集约农业理论探讨了自由劳动和私人财产的问题,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出现的罪恶逐渐蚕食着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个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探索一些根本性问题的开始,把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权利、财产等诸多问题的思考进行总结和阶段性的升华。这篇手稿展现了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包括他强调人的全部潜能(包括才智、情感和欲望),以及批判从事剥削活动的肮脏环境等。
2023-07-01 19:23:31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四个异化”是哪四个?

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变为越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跟...
2023-07-01 19:23:54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思想论述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2023-07-01 19:24:021

《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类本质与异化有什么关系?

在《手稿》中,“人的类本质”概念的内涵是:人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性的人,群体性的人。以社会性、群体性为本质,意味着个人在本来意义上是和自己的群体、社会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而不是与群体、社会相敌对的、自我孤立的个人。所谓“类本质异化”说的就是,个人在私有制条件下失去了和自己的群体、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变成了彼此对立的、孤立的个人。
2023-07-01 19:24:121

马克思的著作有哪些?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本书是19世纪40年代出版的刊物,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并因其中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思想而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2、《神圣家族》写于1844年9~11月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写的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该书是为从理论上彻底批判当时B.鲍威尔及其伙伴引发的思辨唯心主义思潮而写的。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书中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4、《德意志意识形态》本书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创作。书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5、《共产党宣言》本书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并在百年之后直接影响了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政治方针,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2023-07-01 19:24:20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是什么??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是:(1)以异化劳动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2)以人的本质为思考中心的哲学批判;(3)以扬弃异化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批判;(4)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批判已不再局限于黑格尔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而是对黑格尔一般辩证法的批判。图书简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有三个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但是,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尽管《手稿》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经济和经济学的起源,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光辉起点。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23-07-01 19:26:14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核心内容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有三个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但是,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尽管《手稿》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经济和经济学的起源,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光辉起点。词条推荐一分钟读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8万 4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者是马克思。该书主要讲述了马克思总结自己的思想与思考经济与哲学等有关问题的手稿。[1]书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者马克思译者刘丕坤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1932年快速导航手稿简介各种版本作品目录出版信息价值意义内容纵览历史还原图书简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有三个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但是,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尽管《手稿》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经济和经济学的起源,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光辉起点。手稿简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各种版本1932年,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院长弗·阿多拉茨基等人,在其编辑出版的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第3卷中,以《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国民经济学批判》为题全文发表了这部手稿。几乎在同一天,两位德国社会民主党作家(齐·朗兹胡特和J·P·迈尔)在他们编辑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集》(1932年阿尔弗勒德·克勒讷出版社莱比锡版)中发表了手稿的另一个德文版本。这两个德文版手稿全文刊出以后,很快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普遍重视。法文本和意大利文本先后于1932年和1937年出版。中文有两个《全集》版本,即《全集》第1版第42卷的版本和《全集》第2版第3卷的版本。单行本共有三个,即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丕坤译本,1985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1版第42卷译文排印的版本,以及2000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2版第3卷译文排印的版本。
2023-07-01 19:26:361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述了什么?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成果,虽然这部著作尚有未成熟的地方,然而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某些命题作了非常重要的论述,如通过对人的劳动分析进而说明人们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是从黑格尔对人的劳动分析人手的。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站在现代经济学家的立场上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自我确证的本质,但是黑格尔并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即没有看到劳动所受到的来自客体的制约;更为重要的是,黑格尔从整体上轻视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他“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的积极方面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改造,其消极方面则表现为人从属于自然,人如不改造自然,就无法维持生命的延续。人正是通过不断改造自然的活动才培养了人的本质特征和人的本质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劳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并能够从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是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统一。马克思还改造和吸收了费尔巴哈的“类”的概念,认为只有劳动才使人形成为“类”。这就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因为人的“类生活本身即社会”,而“国家是由人们组成的”,也是一种类生活,人把自己看作是社会存在物。这一系列的新观点,都指明要探寻历史的奥秘,必须从人出发,从人的劳动出发。人的劳动才是蕴含着历史之谜的关键范畴。这样,马克思就抓住了理解人类历史的最终的决定力量即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使劳动产生了异化,通过劳动异化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有必要对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来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异化劳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上。这就是说,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和劳动者相对立的。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某种概括: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困。这种异化劳动为工人带来的是灾难。劳动建造了宫殿,但工人却住进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工人却变成了畸形。第二,劳动自身的异化。这就是说,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第三,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这种表现是上面的异化合乎逻辑的结果。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劳动产品,从外部强加给劳动者,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作为人的类生活。人类自己的本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样人的类本质也就和人自身相异化了。第四,人与人相异化。这是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最为重要的结论。如果一个人的劳动都不是属于他自身的,那么他的产品、他的活动属于谁?这样,异化劳动的根源就找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必然通过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来加以说明。这正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的观点之所在。马克思指出:“通过异化的、外在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别的什么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只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出现的现象,它的发展必定会导致自身的否定,从而消灭异化,恢复正常的劳动乐趣。他甚至把共产主义理解为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我们知道,马克思在《手稿》中是使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用过的“异化”的概念来批判私有财产的。这种批判虽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但还不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出发的。马克思所由以出发的感性具体是这样的客观经济事实: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他越贫困;工人劳动的产品仿佛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和权力与他对立着。不仅如此,就连劳动自身也成为一种外在于他的东西和他对立着,不属于他,而属于另一个人。劳动的异化使他对自己的族类也异化了。这种异化的实质在于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创造了不属于他的产品,同时也就创造了非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权力。可以说,这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和劳动对抗的较为抽象的概括。这个结论已经撇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许多关于自由、平等的虚假表象,而抽取了所有对抗现象的某种共同的东西。但是这种抽象仍然没有涉及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层结构。这正好反映了这样的状况,唯物史观仍在开创之中。《手稿》提出的只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初步的轮廓,许多细节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的进一步研究。
2023-07-01 19:27:00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作者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19世纪40年代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马克思。该书主要讲述了马克思总结自己的思想与思考经济与哲学等有关问题的手稿
2023-07-01 19:27:10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了劳动实践对于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的伟大意义。他指出,人正是通过劳动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创造了社会的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这一科学论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正是在“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马克思从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全面考察,强调这种理论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关系演变的反映。他一方面肯定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理论领域的积极成果,一方面深刻揭露了他们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立场,批判了他们的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研究方法。马克思批判地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概念,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以此为核心展开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批判。马克思具体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由于社会的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工人生产的产品不但不为工人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工人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工人生产的产品越丰富,他就越贫穷。工人提供的商品越多,他自己就越是变成廉价的商品。二是工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劳动本来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表现。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对工人来说具有外在的强制性质。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愉悦,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忍受肉体的摧残和精神的折磨。三是认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是类存在物,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既失去了自由和自觉的劳动,又失去了赖以实现和确证其生命活动的对象世界,残酷的剥削和奴役使劳动变成了仅仅勉强维持劳动者肉体生存的手段。四是人同人相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同自己的生产活动和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同他人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由此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阶级关系,产生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抗和斗争。扩展资料: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中资本与劳动的不可调和的对立,指出私有财产的存在必然造成异化劳动,因而必然给工人阶级和整个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强调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消除异化劳动,而要使社会从私有财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必须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共产主义是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及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这部手稿还对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对费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深入分析。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所作的批判,充分肯定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阐发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成果,提出了吸收和改造这种辩证法思想的任务。
2023-07-01 19:27:18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论述“异化劳动”思想的?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2023-07-01 19:27:53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作者是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作者是谁?()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马克思 D.卢梭 正确答案:C
2023-07-01 19:28:00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出版的时间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出版的时间是()。 A.1844年 B.1845年 C.1846年 D.1932年 正确答案:D
2023-07-01 19:28:071

如何理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异化劳动”的思想?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2023-07-01 19:28:152

马克思在《 》一文中写出了什么样是幸福的人生。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写出了什么样是幸福的人生。扩展资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未完成的经济学哲学著作。手稿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32年才首次全部发表。该书是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研究的最初成果,包括相互关联的三个手稿。第二手稿是对私有财产及其运动的分析;第三手稿是对私有财产、分工、货币的进一步研究,并由此所引发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念、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以及对黑格尔哲学的系统清理。该书是哲学与经济学的第一次结晶。开创了哲学指导下的经济学研究道路以及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哲学发展道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正是以这种结合为基础的。同时,该书也是马克思一生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的起始点,被阿尔都塞誉为《资本论》的先声。《资本论》的草稿,或《资本论》草图。笔记本I共27页,主要包括对亚当·斯密学说中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这三个经济学范畴做比较分析,揭示了亚当·斯密学说的矛盾,详细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问题;笔记本Ⅱ只保留下四页手稿,前面都已散佚。主要论述了有关私有财产问题;笔记本Ⅲ则是页码并不连贯的散张,主要是关于私有财产和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论述,对当时的各种共产主义理论的考察和评述,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有关分工和货币的两个片断,还有一篇《序言》。
2023-07-01 19:28:341

马克思经典著作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比较多,人们较为熟知的有:《共产党宣言》,《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谈谈辩证法问题》,《资本论》等等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光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就有三大部分,所以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非常之多,经典之作也不在少数,所以想要全面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有这么几本著作算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优先阅读下面这几本书:1,《资本论》这本书可以说是马克思集毕生功力所著,有人评价资本论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其实40年都没有写完。2,《共产党宣言》想要了解马克思主义,这本书是一定要读的。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标志,也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3,《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批判经验批判主义哲学思潮、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先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它对中国思想界也有很大的影响。
2023-07-01 19:29:114

马克思有哪些著作?

马克思个人著作1、《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创作于(1838年-1841年)。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4、《论犹太人问题》(1843年-1844年)5、《神圣家族》(1844年-1845年)6、《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7、《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1846年)8、《罢工和工人同盟》(1847年)9、《哲学的贫困》(1847)10、《工人联合会》(1847年)11、《共产党宣言》(1848年)(和恩格斯合写)12、《雇佣劳动与资本》(1849年)13、《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14、《〈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15、《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16、《福格特先生》(1860年)17、《剩余价值理论》(1862年-1863年)18、《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1864年)19、《工资、价格和利润》(1865年)20、《法兰西内战》(1871年)21、《资本论》(1865年、1885年、1894年)扩展资料:个人语录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它,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一切经济最后都归结为时间经济。时间就是能力等待发展的地盘。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较高级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较普通的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需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具有较高的价值。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友谊之舟在生活的海洋中行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有时会碰到乌云和风暴,在这种情况下,友谊应该受到这种或那种考验,在这些乌云和风暴后,那么友谊就会更加巩固,真正的友谊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放射出新的光芒。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卡尔·马克思
2023-07-01 19:29:4912

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有哪些?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有几个历史性、标志性的著作。这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1845)、《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86)、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我国许多学者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有了唯物史观的雏形,到了《神圣家族》已明确地把人民群众当作历史的创造者,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则将实践作为一种历史的创造活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唯物史观就有了完整的表述。下面我们分别加以介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成果,虽然这部著作尚有未成熟的地方,然而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某些命题作了非常重要的论述,如通过对人的劳动分析进而说明人们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是从黑格尔对人的劳动分析人手的。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站在现代经济学家的立场上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自我确证的本质,但是黑格尔并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即没有看到劳动所受到的来自客体的制约;更为重要的是,黑格尔从整体上轻视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他“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的积极方面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改造,其消极方面则表现为人从属于自然,人如不改造自然,就无法维持生命的延续。人正是通过不断改造自然的活动才培养了人的本质特征和人的本质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劳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并能够从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是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统一。马克思还改造和吸收了费尔巴哈的“类”的概念,认为只有劳动才使人形成为“类”。这就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因为人的“类生活本身即社会”,而“国家是由人们组成的”,也是一种类生活,人把自己看作是社会存在物。这一系列的新观点,都指明要探寻历史的奥秘,必须从人出发,从人的劳动出发。人的劳动才是蕴含着历史之谜的关键范畴。这样,马克思就抓住了理解人类历史的最终的决定力量即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使劳动产生了异化,通过劳动异化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有必要对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来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异化劳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上。这就是说,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和劳动者相对立的。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某种概括: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困。这种异化劳动为工人带来的是灾难。劳动建造了宫殿,但工人却住进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工人却变成了畸形。第二,劳动自身的异化。这就是说,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第三,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这种表现是上面的异化合乎逻辑的结果。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劳动产品,从外部强加给劳动者,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作为人的类生活。人类自己的本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样人的类本质也就和人自身相异化了。第四,人与人相异化。这是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最为重要的结论。如果一个人的劳动都不是属于他自身的,那么他的产品、他的活动属于谁?这样,异化劳动的根源就找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必然通过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来加以说明。这正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的观点之所在。马克思指出:“通过异化的、外在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别的什么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只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出现的现象,它的发展必定会导致自身的否定,从而消灭异化,恢复正常的劳动乐趣。他甚至把共产主义理解为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我们知道,马克思在《手稿》中是使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用过的“异化”的概念来批判私有财产的。这种批判虽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但还不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出发的。马克思所由以出发的感性具体是这样的客观经济事实: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他越贫困;工人劳动的产品仿佛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和权力与他对立着。不仅如此,就连劳动自身也成为一种外在于他的东西和他对立着,不属于他,而属于另一个人。劳动的异化使他对自己的族类也异化了。这种异化的实质在于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创造了不属于他的产品,同时也就创造了非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权力。可以说,这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和劳动对抗的较为抽象的概括。这个结论已经撇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许多关于自由、平等的虚假表象,而抽取了所有对抗现象的某种共同的东西。但是这种抽象仍然没有涉及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层结构。这正好反映了这样的状况,唯物史观仍在开创之中。《手稿》提出的只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初步的轮廓,许多细节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的进一步研究。《神圣家族》的批判锋芒是指向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马克思指出,这些人的历史唯心主义的实质是,“一方面是群众,他们是消极的、精神空虚的、非历史的、物质的历史因素;另一方面是精神、批判、布鲁诺先生及其伙伴,他们是积极的因素,一切历史行动都是由这种因素产生的。改造社会事业被归结为批判的大脑活动”。在马克思看来,“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实践力量的人”。在这里,马克思已经意识到实践的力量。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绝不是历史发展的障碍,而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正是通过批判,马克思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深刻思想。鲍威尔等人不仅轻视人民群众,而且轻视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物质生产。他们认为,社会历史同粗糙的物质生产无关,只需考察社会历史的思想因素和政治因素。针对这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指出,历史发源地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而且是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财产关系和占有关系不只是人和物的关系,而且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物化形式。马克思还指出,无产阶级不会白白经受煎熬,而是会造就成新的素质,成为将私有制推向灭亡的物质力量。《神圣家族》在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起着重要的转折的作用,尽管《神圣家族》一书仍存在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在此之后,马克思的思想就发生了迅速的变化。恩格斯曾回忆说,1845年我和马克思在布鲁塞尔重新见面时,他已经用经济关系及其发展来说明全部政治及其历史,大致完成了发挥唯物主义的历史理论的工作。在此期间,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与恩格斯合作),完成了唯物史观的制定工作。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中,已经不再从抽象的人的本质或劳动的异化出发,而是从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出发来研究社会历史及人的现实活动;不再认为生产劳动是反映人的本质的镜子,而是把人的本质定义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再用劳动的异化和复归来说明共产主义,而是把共产主义看成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阐述的实践的观点,成为唯物史观的基础,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实践被理解为一种革命的批判的活动,也就是对历史的连续不断的创造。所以,实践是历史的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普遍形式。实践思想所表达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也就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对自然的客观世界的一种改造。实践不可能是超历史的抽象的活动。实践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作为依托,也就成了一种空洞。马克思强调:“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得到了系统的完整的表述,这种表述与后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表述是完全一致的,剩下的问题只是更详细的科学论证。这后来在《资本论》中得到解决。马克思对唯物史观作如下的表述:“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方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的产生过程。”在这里我们看到,生产关系的术语还不是十分明确的,“交往关系”、“市民社会”、“交往方式”、“生产关系”经常互相替代,其所指则大致相同,即后来马克思使用的生产关系。然而其基本的内涵是明确的,是指在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上必然产生的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形式。按照马克思的意思,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也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中才是可能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是带有社会性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着社会面貌的基本方面,而交往方式当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辩证运动。书中还对历史上随着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而出现的四种社会形态进行了分析,这就是以自然分工为基础的部落所有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奴隶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
2023-07-01 19:31:592

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其实40年也没有写完……

《资本论》这部书,是马克思毕生功力所在。 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一生两个重大发现,一个是唯物史观,另一个是剩余价值。 现在通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前半部分主要是谈唯物论和唯物史观的。 后半部分将社会发展,从《资本论》开始,由理论到现实,直到今天。 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学说概念的分析,剖析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原因与趋势。 当然,《资本论》只是写了他活着的时候看到的各种现象,他去世后,共产主义运动和实践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论也不断发展。但不管怎么发展,都是从《资本论》的逻辑开始的。 现在人们经常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其实40年都没有写完。 下面是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经过。 从1843年开始,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思考转向政治经济学。 据他后来追述,这个转向与他头一年在《莱茵报》期间,参与涉及普鲁士的林木盗窃法案的论战有关。 在那期间,他第一次遇到了需要对现实利益问题发言的场合,感觉自己需要更多了解经济学知识。 离开莱茵报之后,他开始潜心研究经济学(当时欧洲通常叫政治经济学,这个词没有特别含义)。 他有一个写作计划,在1845年2月和出版商签了一个出版合同,计划出版一本叫《政治和国民经济学批判》的书,分两卷,稿费3000法郎。 书没写完,马克思先拿到了一部分稿费。因为书报检查制度的原因,出版商担心这部著作不能出版,两年后把合同取消了。 手稿已经散失,留下的只有一小部分。这部书在二十世纪被重新发现后,里面关于异化的理论引起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极大兴趣,这部分手稿被命名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理论界也引起很大反响。 1849年,马克思一家流亡到了伦敦,开始重新研究经济学,写了很多个笔记本。 这时候,他感兴趣的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源和重要特点,土地所有制的历史和地租理论,货币流通和价格的历史与理论,经济危机,技术史和工艺史,殖民地等等。 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写的很多报纸通讯,表明马克思这个时候已经清楚了经济危机产生的机制,货币流通的原理,对金融市场和政府财政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到1857年,马克思已经做好准备工作,开始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概括。 在1857年7月到1858年6月的一年间,马克思写了约五十印张的手稿。 这部手稿保存下来了,实际上是《资本论》的第一草稿。 马克思留下的手稿数量远比他正式发表的著作数量要多很多。 在写作过程中,马克思制定了一个新的政治经济学巨著的写作计划: 全部著作共有六册,包括(1)资本;(2)土地所有制;(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 第一册《资本》分为四篇:a资本一般;b竞争;c信用;d股份资本。 第一篇又分为三部分: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两者的统一。 而这三部分正是《资本论》三卷的内容。 和马克思的很多计划一样,这个写作计划也没有实现。 1858年初,马克思在拉萨尔的帮助下签了一个出版合同,即后来于1959年6月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 马克思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书稿,在恩格斯的资助下寄给了出版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的内容后来被简要概括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中。 1859年起马克思又开始收集资料做笔记。1861年8月,马克思开始继续手稿的写作。这部手稿用了23个笔记本,共1472页。这应该说是《资本论》的第二个手稿。 这其中有一半内容是阐述经济学说史的,后来被称为《剩余价值理论》。在出版《资本论》第一卷的时候,马克思已经明确说明理论史是整部《资本论》的一部分。 恩格斯曾经打算把理论史作为《资本论》第四卷出版,但是没有来得及就去世了,后来由考茨基在1905年之后整理出版。 目前书店里出售的《资本论》都是三卷,不包括《剩余价值理论》,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资本论》的第四卷。 但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单行本上确实写着“《资本论》第四卷”的字样。 完成1861年手稿之后,马克思又开始写作新的手稿。 从1863年8月到1865年底,马克思完成了一部篇幅很大的手稿,也就是三卷《资本论》理论著作的第一个详加琢磨的稿本。这是第三份手稿。 手稿完成之后,马克思又开始了付印前的最后加工。 1865年8月,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信说他要全部完成之后才会考虑出版。后来按照恩格斯的建议,马克思决定先只出版第一卷。 1866年,马克思重新修订了第一卷内容,于1867年4月结束,而后他亲自带着书稿前往德国。 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终于出版。此时距离1844年马克思有关经济学著作的第一个写作计划已经过去了23年。第一版只印了1000册,到1871年才全部销罄。这部书稿一直留在出版社作为版权证明,后在纳粹德国时期遗失。 《资本论》第一卷刚出版时的样子,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非常不同。恩格斯在出版前阅读了校样后(那个时代的校对工作常由作者自己承担),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写道:“你造成了一个很大的缺陷,没有多分一些小节和多加一些小标题,使这种抽象阐述的思路明显地表现出来。” 第一版只有六章、一个注释增补和一个附录。 在出版第二版的时候,马克思采纳了恩格斯的建议,把全书重新划分成了七篇,共二十五章。差不多同一时间,马克思亲自参与了《资本论》法文版的出版工作。《资本论》第一卷的法文版至今仍然有着独立的价值,因为马克思对内容做了很多改动和进一步的阐述。 《资本论》的第一个外文版本是1872年的俄文版。俄国的审查部门认为虽然作者是危险人物,但是《资本论》“几乎不能理解”,不会有人愿意去读它,所以准许了该书出版。但是,谁也没想到的是,俄文版的销路却非常好,一个多月就卖掉了一千册。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后,马克思的写作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原因:一是由于第一国际中的工作较多,二是由于进一步研究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三是马克思的健康状况恶化。 直到1883年马克思去世,也没能最终完成。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承担起了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的责任。 在此之前,任何人都不知道马克思到底完成了多少工作,即使恩格斯也不例外。 恩格斯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你问,怎么会连我也不知道该书完成的程度?很简单,要是我知道的话,就会使他日夜不得安生,直到此书写成并印出来为止。这一点,马克思比谁都知道得更清楚……” 恩格斯花了大量时间寻找手稿和笔记,然后是困难的辨认(马克思的字体非常潦草,很多词汇是缩写,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辨认),最困难的是整理。 1885年,恩格斯参照《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成功地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 1894年,恩格斯去世前一年,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三卷。 恩格斯还主持编译了《资本论》第一卷的英文版,并修订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德文第三版和第四版。现在全世界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都是以恩格斯修订的德文第四版为基础的。
2023-07-01 19:32:191

人始终是主体出自

人始终是主体出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特别是早期著作中,马克思经常使用主体的概念。从马克思一贯的用法来看,马克思主体概念的最一般含义是指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始终是主体”,人的本质也就是主体的本质。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也就是他关于主体本质的理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内容:第一手稿是关于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的研究和分析。第二手稿是对私有财产及其运动的分析。第三手稿是对私有财产、分工、货币的进一步研究,并由此所引发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念、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以及对黑格尔哲学的系统清理。
2023-07-01 19:32:25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资本论》、《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谈谈辩证法问题》等。”下面是各书的主要内容:一、《资本论》迄今为止,《资本论》逻辑研究的成果是非常丰富的。该内容可总括为一句话:马克思在构思《资本论》的逻辑时,所依据的理论和方法论原则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表明马克思的航程乃是“历史”到“逻辑”,再到“历史”。它的内在的方法、逻辑和工作话语是“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这是中华条件下的马克思的“我的辩证方法”工作语境,由此,我们可以在历史探究方面合并叙述“农业史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和“工业史的经典著作——《资本论》”。《资本的生产过程》可以说明为历史发生学的“逻辑”;《资本的流通过程》可以说明为系统发生学的“逻辑”;《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可以说明为现象发生学的“逻辑”;《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说明为认识发生学的“逻辑”。具体而言,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所遵循的要求即是从事实出发,概括出理论。按照他的理解,每一个经济范畴的真实性和具体性是依赖于它所抽象的现实经济关系。由此看来,马克思《资本论》逻辑涉及如下问题:对马克思哲学的思考;黑格尔思辨辩证法对马克思的影响;对马克思的历史观的考量;以及对《资本论》的目的是创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使政治经济学“科学化”的通盘考察;最后则是《资本论》从商品出发,将研究范围限定于商品形态的资本关系及由此引起的问题。二、《反杜林论》本书是为了适应高等院校文科学生和干部学习《反杜林论》这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的需要而编写的教材。与别的教程和专著不同之处,就是这本书对《反杜林沦》的全部内容作了介绍和研究。全书分两部分周}解说和注释。第一部分分别对《三版序言}和《导论》分别对哲学编、政治经济学编、社会主义编,对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旁作了解释。第二部分是对上述各个部分中疑难问题的注释。三、《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是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写于1886年,同年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杂志《新时代》的第4~5期上。1888年出版单行本。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传入中国,曾出版过林超真、彭嘉生、张仲实等人的 6种译本。这本著作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革命变革的实质。四、《谈谈辩证法问题》本书共分两部分,一、《辩证法的要素》内容简介;二、《谈谈辩证法问题》内容简介。《辩证法的要素》是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所写的一段笔记,是列宁哲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成果,它写于1914年。这篇文章文字非常简短,内容却十分丰富,它一共讲了十六条,概括地表达了唯物辩证法的许多规律、概念和范畴,揭示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掌握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学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要文献。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2023-07-01 19:32: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