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师资力量

2023-07-30 10:55:09
TAG: 哲学 大学
共1条回复
CarieVinne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

主任: 仰海峰     丰子义 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理论 杨学功教授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理论聂锦芳 教授 领域: 马克思文献学、马克思与西方思想传统 仰海峰 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研究 曾志 副教授 领域: 辩证唯物主义 席大民 副教授 领域: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理论 徐春 副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理论、人学、环境哲学 中国哲学教研室 主任: 张学智     汤一介 资深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 胡军 教授 领域: 中国现代哲学、知识论,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国现代知识论史 张学智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近现代哲学 王中江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 张广保教授领域: 中国经学史、中国道教史郑开教授领域: 早期思想史、道家哲学、道教心性学王博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道家、早期经学 彭国翔教授领域: 宋明理学;当代儒学;中国哲学、思想史和中西哲学与宗教的比较杨立华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 外国哲学教研室 主任: 韩水法     靳希平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现象学、古希腊哲学 赵敦华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基督教哲学、中西比较哲学 尚新建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 叶闯 教授 领域: 语言哲学、知识论、科学哲学 韩水法 教授 领域: 德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政治哲学 韩林合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哲学),老庄哲学;形而上学,心灵哲学,语言哲学 李超杰 副教授 领域: 现代西方哲学 德国哲学 解释学 吴增定 教授 领域: 近代政治思想,德国哲学 先刚 副教授 领域: 德国古典哲学、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史 刘哲 副教授 领域: 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和法国现象学,心灵哲学和主体性理论 吴天岳 副教授 领域: 中世纪哲学,希腊哲学 逻辑学教研室 主任: 周北海     刘壮虎 教授 领域: 符号逻辑 周北海 教授 领域: 符号逻辑 陈波 教授 领域: 逻辑哲学、逻辑史、分析哲学 邢滔滔 副教授 领域: 逻辑学、数学哲学 王彦晶 讲师 领域: 模态逻辑 动态认知逻辑 认知协议 伦理学教研室 主任: 李猛     何怀宏 教授 领域: 伦理学原理、应用伦理学、中西伦理思想史 陈少峰 教授 领域: 中国伦理学史、应用伦理学 李猛 副教授 领域: 伦理学,政治哲学, 西方近代哲学,古希腊哲学 美学教研室

主任: 章启群     叶朗 资深教授 领域: 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 朱良志 教授 领域: 中国美学、中国艺术 章启群 教授 领域: 西方美学史,解释学,魏晋思想和艺术 王锦民 副教授 领域: 中国美学史 宁晓萌 讲师 领域: 西方美学史,梅洛庞蒂,现象学 佛教与道教教研室

主任: 姚卫群     姚卫群 教授 领域: 佛教、东方哲学 王宗昱 教授 领域: 道教、中国民间宗教 周学农 副教授 领域: 中国佛教史、近现代佛教 李四龙 教授 领域: 中国佛教史;佛教哲学;比较宗教学 王颂 副教授 领域: 佛教 程乐松副教授领域: 魏晋道教史、道教经典、宗教学研究方法基督教与宗教学原理教研室 主任: 张志刚     张志刚 教授 领域:领域: 宗教学、宗教哲学、基督教、宗教与文化、中西哲学与宗教比较研究、当代中国宗教与政策研究 徐凤林 教授 领域: 东正教、俄罗斯哲学 孙尚扬 教授 领域: 中国基督教史,宗教社会学 徐龙飞 教授 领域: 基督教史,中世纪神学和哲学 沙宗平 副教授 领域: 伊斯兰教、阿拉伯哲学 吴飞 教授 领域: 基督教哲学 宗教人类学 吴玉萍 讲师 领域: 基督教史、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

主任: 吴国盛     吴国盛 教授 领域: 自然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 刘华杰 教授 领域: 科学哲学、科学传播学、科学思想史 冀建中 研究员 领域: 数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与宗教 周程 教授领域: 科学技术与社会、创新管理与科技政策 孙永平 副教授 领域: 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西方哲学 任元彪副教授领域: 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王骏 副教授 领域: 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与公共政策 苏贤贵 副教授 领域: 科学社会学,科学与宗教,环境伦理学 朱效民 副教授 领域: 科技政策与科学传播 外国哲学研究所 主任: 尚新建 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 主任: 吴国盛 带 * 号为博士生导师

相关推荐

聂锦芳的水平

豪锦芳的水平是一个相对而言的评价,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从某些方面来看,他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出色的企业家和投资者,但从其他方面来看,他也有一些争议和质疑。豪锦芳作为企业家和投资者,他曾经创办了许多成功的企业和参与了许多成功的投资项目。他善于发掘市场机会,有着很强的商业头脑和洞察力。同时,他也是一个敢于冒险和创新的人,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然而,豪锦芳的一些行为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和质疑。比如,他曾经被指责违反了公司治理的原则,将自己的利益置于公司和股东利益之上。此外,他也被指责过度依赖政府关系来获取商业机会,忽视了市场竞争的原则。对于豪锦芳的评价,我们应该根据他的具体行为和成绩来进行客观分析。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他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比如,他应该更加注重公司治理和股东利益,避免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司之上。同时,他也应该更加注重市场竞争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避免过度依赖政府关系。总之,豪锦芳的水平是一个相对而言的评价,我们应该客观分析他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家和投资者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2023-07-30 10:46:166

聂锦芳怎么了

聂锦芳没事的。根据查询相关人物资料,目前截至2022年8月16日没有关于聂锦芳方面的新闻产生。聂锦芳,男,1966年8月生,山西寿阳人。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1998调北京大学任教。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秘书。
2023-07-30 10:46:301

聂锦芳的人物简介

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1998调北京大学任教。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学和哲学史的研究。其研究路向新颖而独到,近年来发表的大量关于马克思原始文本、文献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详细解读和深入分析,填补了这一文本研究的空白,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他从文本、文献的角度对马克思思想重新进行的梳理、阐释和评论,有助于矫正长期以来形成的误读和曲解,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水准,是国内这一领域“文本研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1.《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独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2.《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哲学形态的当代探索》,独著,民族出版社2002版。4.《经邦济世——周恩来经济评传》,独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5.《哲学原论——经典哲学观的现代阐释》,独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版。6.《马克思〈资本论〉研究读本》,合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7.《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合著,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8.《马克思在中国为什么能成功》,合著,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9.《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0.《超越“后发展”困境——社会理论发展图景中的当代中国发展观》,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1.《“巴黎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历史地位》,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12.《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年版。13.《〈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及其当代性》,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14.《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5.《〈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91年1.(1)《从主体性原则看王学认识论》,《学术论丛》1991年第6期。1992年2.(1)《论方东美的文化哲学构架》,《传统文化》1992年第1期。1994年3.(1)《论主体的自我意识》,《晋阳学刊》1994年第1期。1995年4.(1)《万花纷谢一时稀——俄罗斯哲学研究现状分析》,《俄罗斯研究》1995年第2期。5.(2)《科学活动中的价值渗透》,《社会科学》(上海)1995年第4期。6.(3)《反思与超越:当代青少年研究现状之分析》,《当代青少年研究》1995年第2期。7.(4)《哲学学:一门亟待建构的新学科》,《学习》1995年第6期。8.(5)《〈历史学笔记〉:一部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马克思晚年的重要著述》,《哲学动态》1995年第6期。9.(6)《恩格斯的哲学史研究及其当代意义》,《高校理论战线》1995年第7期。10.(7)《儒学热:一种新的文化误区》,《发展导报》1995年8月19日。11.(8)《敲响世纪之交的暮鼓晨钟》,《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12.(9)《引渡当代哲学的舟筏在哪里?》,《学习》1995年第11期。13.(10)《论恩格斯的哲学史研究》,《山东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14.(11)《穿越思想的迷障》,《学术论坛》1995年第6期。1996年15.(1)《神的户籍在人间》,《学习》1996年第1期。16.(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的建构》,广西人民出版社《今日中国哲学》1996年7月版。17.(3)《“苏联模式”的文化体征》,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史》1996年9月版。18.(4)《建构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当代青少年研究》1996年第4期。1997年19.(1)《邓小平发展阶段论形成的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年第2期。20.(2)《暮色苍茫看劲松——近年来俄罗斯学术界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研究演变轨迹》,《俄罗斯研究》1997年第3期。21.(3)《千秋功过,谁人曾予评说——俄罗斯学术界近年对十月革命的评论》,《俄罗斯研究》1997年第5期。1999年22.(1)《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特点》,《光明日报》1999年3月12日。23.(2)《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回顾和前瞻》,《学术月刊》1999年第3期。24.(3)《国家体制改革的最早探索》,《党的文献》1999年第5期。2000年25.(1)《哲学文体问题:研究现状与图景勾勒》,《哲学动态》2000年第12期。2001年26.(1)《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当代形态的邓小平发展观》,北京大学出版社《理论创新与21世纪的中国》2001年版。27.(2)《世界哲学图景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28.(3)《逝去的不会是空白”——前苏联的《共产党宣言》研究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2001年版。29.(4)《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三足鼎立”格局》,《学术研究》2001年第10期。30.(5)《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整体格局》,《哲学动态》2001年第11期。31.(6)《知识经济时代交往方式的变革与后果》,《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32.(7)《关于哲学当代形态的建构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1世纪哲学创新》2001年版。2002年33.(1)《哲学文体问题省思》,贵州民族出版社《理论视野——哲学》2002年版。34.(2)《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五种模式》,《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35.(3)《建构当代中国的哲学形态:可能与基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7期。36.(4)《学术性与思想性: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史论关系省思》,《哲学动态》2002年第9期。37.(5)《马克思哲学观变革的逻辑路向——一种文本学的考察与探悉》,《求是学刊》2002年第6期。38.(6)《当代西方发展理论论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2003年39.(1)《如何体现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当代水准?》,《学术月刊》2003年第1期。40.(2)《重新研究马克思文本的意旨与界域》,《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41.(3)《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意义与方法》,《哲学动态》2003年第4期。42.(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共十六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2003年版。43.(5)《关于马克思哲学历史定位的三种观点及其论证思路》,《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44.(6)《“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一个表征马克思研究新的学术趋向的重要范畴》,《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8期。45.(7)《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现状、症结与可能的出路》,《哲学研究》2003年第8期。46.(8)《拓展马克思文本研究的界域》,《社会科学报》2003年9月11日。47.(9)《哲学文体:一个尚待展开研究的重要问题》, The Journal of Korean Philosophical History, Vol.13, 2003.48.(10)《马克思文本研究方法再省思》,《学术研究》2003年第9期。2004年49.(1)《在当代哲学研究的格局中重新评价传统文化的价值”,The Journal of Korean Philosophical History,Vol.14, 2004.50.(2)《任重而道远的马克思文本研究——一份学术基础的清理》,《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51.(3)《神性背景下的人生向往与历史观照——马克思中学文献解读》,《求是学刊》2004年第2期。52.(4)《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哲学与文化建设的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53.(5)《马克思全集有独立价值的五种版本》,《社会科学报》2004年8月5日。54.(6)《不断书写中国社会思想史》,《哲学动态》2004年第9期。55.(7)《马克思是‘哲学终结论者"吗?》,《光明日报》2004年10月19日。56.(8)《经典的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共产党宣言〉创作史、传播史新探》,《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57.(9)《终结、消解还是重构——“元哲学”的现代处境及其未来一种可能的出路》,《韩华学报》2004年第3辑。2005年58.(1)《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创新与哲学重构》,《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59.(2)《马克思著述知多少?——从“书志学”(bibliography)方面所进行的清理、考证与统计》,《哲学动态》2005年第5期。60.(3)《如何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8日。61.(4)《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基础清理与方法论省思》,《光明日报》2005年4月19日。62.(5)《全球化与东亚的价值观》,《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63.(6)《确立对学术的敬畏与尊重——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变》,《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2006年64.(1)《理论史对于理论而言意味着什么?——从〈剩余价值学说史〉的写作看马克思如何处理史论关系》,《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65.(2)《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上),《河北学刊》2006年第4期。66.(3)《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下),《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67.(4)《未完成的文本如何表述思想?——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过程的考察》,《现代哲学》2006年第6期。68.(5)《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现实视角”和“问题意识”》,《哲学动态》2006年第12期。69.(6)《知识经济时代交往方式的特征与趋势》,《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2006年第3辑。70.(7)《〈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的“赫斯问题”》,《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71.(8)《〈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文本学研究的视野内》,《光明日报》2006年8月14日。72.(9)《“这里不是你最后的避难所”——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线索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报》2006年10月19日。73.(10)《文本研究中的版本考证:必要性和有限性》,《光明日报》2006年12月11日。2007年74.(1)《现代性之惑与现代化之累》,《岭南学刊》2007第1期。75.(2)《“离开思辨的基地来解决思辨的矛盾”——〈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布鲁诺〉章解读》,《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76.(3)《一段思想因缘的解构——〈神圣家族〉的文本学解读》,《学术研究》2007年第2期。77.(4)《〈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第3期。78.(5)《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图景勾勒》,《光明日报》2007年4月10日。79.(6)《版本考证与文本解读、思想研究的关系辨析——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为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80.(7)《马克思是怎样了断与鲍威尔的思想关系的——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三个片段的解读和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第3期。81.(8)《“现代化”与“发展”内涵的当代理解》,《邓小平改革与发展思想研究》(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82.(9)《文本的命运——〈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保存、刊布与版本源流考》(上),《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83.(10)《文本研究与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84.(11)《文本的命运——〈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保存、刊布与版本源流考》(下),《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85.(12)《Preliminary Review:History of Studies of Marx"s Tests and Reflection on Their Methodology》,Rething Marx: Chinese Philosophical Studies,xxvi,2007.86.(13)《“诠释疏漏”、“诠释错误”和“过度诠释”——马克思思想研究中存在的一种倾向》,《学习时报》2007年9月17日。2008年87.(1)《对马克思思想研究中一种流行的解释思路的质疑》,《理论视野》2008年第1期。88.(2)《把握人生的方式:施蒂纳与马克思》,《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期。89.(3)《国外四位“马克思学家”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90.(4)《观念能否解释历史:施蒂纳与马克思》,《哲学动态》2008年第4期。91.(5)《重新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江海学刊》2008年第2期92.(6)《〈资本论〉再研究》,《光明日报》2008年4月29日。93.(7)《近年来国内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回顾与省思》,《中国哲学年鉴2008》2008年6月。94.(8)《政治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人道自由主义——施蒂纳的理解与马克思的批判》,《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95.(9)《“利己主义者的现象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章解读》,《哲学研究》008年第8期。96.(10)《究竟该如何把握精神:施蒂纳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章解读》,《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97.(11)《重新研究〈资本论〉:基本原则与基础文献》,《云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98.(12)《思维能否“建构”世界:施蒂纳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章解读》,《学术月刊》2008年第11期。99.(13)《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著作文本研究述评》,《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3日。2009年100.(1)《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图景与思路》,《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第2期。101.(2)《“独自性”能否超越“自由”:施蒂纳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102.(3)《马克思文本研究:任重而道远》,《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4月23日。103.(4)《文本研究与对马克思哲学的新理解》,《光明日报》2009年6月2日。104.(5)《重塑学术灵魂》,《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2日。105.(6)《马克思思想起源中的宗教因素》,《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8月11日。106.(7)《论马克思思想的起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论文集)2009年版。107.(8)《为谁生活?缘何享乐?——施蒂纳的省思与马克思的分析》,《哲学动态》2009年第12期。108.(9)《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要突出文本研究的基础性地位?》,《理论视野》2009年第4期。2010年109.(1)《文本研究给马克思哲学的诠释带来什么》,《岭南学刊》2010年第1期。110.(2)《唯物史观的阐释方式与论证逻辑——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中的“两个誊清稿”》,《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111.(3)《权利、法律与犯罪:“属人”的还是“为我”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的权力〉部分解读》,《现代哲学》2010年第1期。112.(4)《“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与环节——兼论“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解释的主线和界域》,《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134.(5)《什么样的社会能使人的“个性”得以彰显?——〈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的交往〉部分解读》,《哲学门》第20辑2010年第1期。114.(6)《学术翻译与内涵辨析:以Recht的中译为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6日。115.(7)《唯物史观的理论视域和现实归旨——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中的“未誊清稿Ⅰ”》,《河北学刊》2010年第4期。116.(8)《文本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意义》,《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7期。117.(9)《两种形态的唯物主义之间的差别与分野——再析“〈费尔巴哈〉章”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哲学动态》2010年第7期。118.(10)《社会主义为什么不能建立在“哲学论证”的基础上?——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的批判》,《武汉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119.(11)《超越现实的苦难需要“救世主”吗?——〈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预言”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5期。120.(12)《关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历史考证版”》,《光明日报》2010年10月19日。121.(13)《“现实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之辨——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一个重要问题的阐释与论证》,《哲学研究》2010年第11期。2011年122.(1)《是什么影响着思想家分析问题的深刻性?》,《学术研究》2011年第2期。123.(2)《“德国人”怎样撰写“法国”思想史?——以马克思、恩格斯对格律恩的批判为例》,《学术月刊》2011年第2期。124.(3)《文本与思想的理解和叙述》,《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125.(4)《哲学与哲学史》,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建构·导论》2011年版126.(5)《重读马克思:文本与思想》,《光明日报》2011年7月4日。127.(6)《经济现象的哲学透视:马克思的视角》(学术笔谈)之一《“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社会”症结及其成因》,《光明日报》2011年7月19日。128.(7)《现实的复杂性、变革的主体与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1年第4期。129.(8)《如何看待“歌德现象”:格律恩与恩格斯》,《哲学动态》2011年第10期。130.(9)《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依然“在场”——读特里·伊格尔顿新著〈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南方日报》2011年10月23日。2012年131.(1)《“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再辨析——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2期。132.(2)《重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价值》,《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4期。133.(3)《重估理论史对于理论建构的意义——再读〈剩余价值学说史〉》,《光明日报》2012年4月20日。134.(4)《为什么要重新研究〈资本论〉》,《光明日报》2012年6月25日。135.(5)《在思想史进程中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论视野》2012年第7期。136.(6)《文本学方法及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的运用》,《河北学刊》2012年第4期。137.(7)《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什么意义上拒斥人类之“爱”的?——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为例》,《哲学研究》2012年第9期。2013年138(1)《“巴黎手稿”再研究》,《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3日《理论前沿》。139(2)《〈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的学术史清理》,《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1期。140(3)《〈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的学术史清理》,《高校理论战线》2013年第2期。141(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景观》,《北京社科规划》2013年第3期。142(5)《“巴黎手稿”笔记本Ⅱ内容探佚》,《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143(6)《唯物史观并未止步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1日《理论探讨》。144(7)《关于“巴黎手稿”再研究的一个“路线图”》,《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3期。145(8)《〈资本论〉研究的“当代”视角省思》,《光明日报》2013年8月27日。146(9)《〈资本论〉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当代性》,《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147(10)《再论“犹太人问题”——重提马克思早期思想演变中的一桩“公案”》,《现代哲学》2013年第6期。148(11)《「歴史が『世界歴史』に変わる」のプロセスと段阶について论じる―「唯物史観」が社会歴史を解釈する际に使われる粗筋と范囲もかねて》,《21世纪の思想的课题―転换期の価値意识》,日本 株式会社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カレッジ,2013.10。2014年149(1)《马克思的“新哲学”新在何处》,《前线》2014年第2期。150(2)《在何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哲学”?——从文本学的视角看》,《理论视野》2014年第3期。151(3)《不应忽视的文献及其思想》,《学习时报》2014年6月16日“思想理论”版。151(4)《“巴黎手稿”的原始面貌》,《学习时报》2014年6月30日“思想理论”版。152(5)《“巴黎手稿”的人性学说再定位》,《学习时报》2014年7月7日“思想理论”版。153(6)《研读经典著作 掌握看家本领》,《人民日报》2014年7月17日理论版。153(7)《爱的实现:青年马克思的体悟和理解》,《学术界》2014年第4期。154(8)《爱是什么:青年马克思的体悟和理解》,《新视野》2014年第4期。155(9)《“异化”的逻辑及其扬弃之径——如何释读“巴黎手稿”》,《学习时报》2014年7月17日“思想理论”版。156(10)《学术研究断想》,《前线》2014年第7期。
2023-07-30 10:46:371

资本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资本论》中最核心的思想是:1、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规模的分工,即生产社会化。2、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分工,但是会造成贫富分化。3、贫富分化使得市场有效供给和需求都减小,因为富人将收入用于奢侈品消费(豪宅、私人庄园等),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而穷人想要基本消费却无力支付。4、有效供给和需求减小使得生产萎缩,生产力倒退。5、为避免资本主义的缺陷,实现更高程度的生产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的公有制。6、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具有高门槛的,如果不等时机成熟贸然施行,将可能带来大灾难。《资本论》的真正思想核心是马克思的现代史观。在马克思的现代史观与马克思的人类史观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把马克思的现代史观看做马克思人类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对离开现代史观对人类历史作抽象研究。聂锦芳教授对《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梳理,把《资本论》第一卷发表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对其哲学思想的研究分为如下类型:战友和学生的阐释和宣传,政治领袖的理解和推动。《资本论》研究中的“苏联模式”,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嫁接”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发现”,“马克思学”的归旨和MEGA版的编纂原则。王庆丰教授则指出,《资本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超越是一种哲学超越或存在论超越,《资本论》就是马克思的新哲学,这种新哲学建立在对“哲学的两个耻辱”反思的基础上,成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2023-07-30 10:46:511

北大的哲学专业都开设的什么课程啊?越详细越好

http://www.phil.pku.edu.cn/htmod.php?mode=ent&n=ent486_本科生招生.ph建议去这个网站查看你需要的信息基本上北大哲学系的课程有如下基础训练课程 哲学导论、数理逻辑、高等数学/古代汉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普通物理/普通生物、西方哲学史 哲学专业 哲学专业培养具有丰富的哲学史知识和较高的哲学思维能力的理论人才以及具有广博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主要专业课程:中国哲学专题、西方哲学专题、形而上学、知识论、科学哲学、伦理学导论、美学原理、宗教学原理。 哲学专业(科技哲学与逻辑学方向) 哲学专业(科技哲学与逻辑学方向)培养兼具自然科学和哲学知识背景的综合型理论人才和科技传播、科技管理人才,主要专业课程:科学通史、科学哲学、博物学导论、科学传播导论、科学社会学、逻辑史、逻辑哲学。 宗教学专业 宗教学专业培养宗教学理论人才和宗教事务管理人才,主要课程:宗教学原理、宗教现状与宗教事务、宗教哲学、宗教社会学、基督教史、中国基督教史、伊斯兰教史、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道教史。
2023-07-30 10:47:183

韩立新人物介绍

韩立新韩立新,1966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92年10月赴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留学,硕士和博士课程期间师从日本著名的黑格尔和马克思专家学习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哲学,于2000年获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博士。2003年回国,任清华大学哲学系讲师,2009年升任哲学系教授,2011年任“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等奖励。代表作《〈巴黎手稿〉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2014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3年)和“中华外译文库”(2015年)。还出版了《环境价值论——环境伦理:一场真正的道德革命》(2005年)和《生态学和马克思》(日文,时潮社,2001年)等专著,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哲学、新MEGA,“日本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等。中文名:韩立新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出生地:赤峰职业:教师毕业院校:一桥大学代表作品:《《巴黎手稿》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性别:男人物经历1983年——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获哲学学士学位1987——1992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资料室工作1992年10月——2000年3月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留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2000年4月——2002年8月日本东京HIAS教育研究所工作研究员2003年3月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哲学系,讲师2003年12月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哲学系,副教授2009年12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导2011年11月—“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研究(新MEGA)、文本解读、日本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和环境伦理学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建设主要贡献主持项目2014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巴黎手稿〉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英文版)(批准号14WZX007,50万)2013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巴黎手稿〉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批准号为13KZX002,18万元)2013年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特殊项目: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理论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12JFCG040,2万元)2010年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新MEGA)研究(70万元)2010年获教育部委托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以新MEGA为基础的马克思恩格斯手稿研究(40万元)2009年获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振兴基金资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研究等(10万元)2009年获清华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新MEGA《德意志意识形态》电子版的编辑工作(5万元)2006年获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助: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7万元)2005年获日本住友财团亚洲研究基金资助:美国的环境伦理在日本2005年获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振兴基金资助: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2004年获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启动资金”:生态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9月获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资助2003年5月获清华大学骨干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资助主要作品【代表著作】编译《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日本学者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巴黎手稿〉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入选2013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主编《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环境价值论--环境伦理:一场真正的道德革命》,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エコロジ_とマルクス》(环境思想和马克思)、日本时潮社、2001年,全文241页。博士论文(日文):《マルクスの__概念とエコロジ_》、一桥大学,2000年3月。【翻译著作】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全书610页佐佐木毅等:《地球环境和公共性》,(第一译者),人民出版社,2009年。岩佐茂:《环境的思想》(修订版),(第一译者),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岩佐茂:《环境的思想》,(第一译者)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岩佐茂、刘大椿编集:《环境思想の研究》(日文),日本创风社,1999年。【学术论文】黑格尔法哲学研究的当代意义,《学术月刊》,2019年第4期。“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以望月清司的《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为中心,《日本学刊》,2019年第2期。黑格尔伦理国家观的矛盾及其解决——个人在何种意义上能成为国家的创建者,《河北学刊》,2018年第6期。“物”的胜利——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货币章》为中心,《哲学研究》,2017年第12期。客观性哲学的重建及其意义——以黑格尔、鲍威尔和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为主线,《哲学动态》,2017年第10期。《德意志意识形态》之《费尔巴哈》章编译上的根本问题——写在新MEGAI/5《德意志意识形态》卷正式出版之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从国家到市民社会——《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研究,《河北学刊》,2016年第5期。站在时代高度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光明日报》,2016年8月17。政治经济学是把握当代中国的有效武器,《天府新论》,2016年第3期。劳动所有权与正义——以马克思的“领有规律的转变理论”为核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2期。《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李文堂主编《人文经典导读》,漓江出版社,2015年。流布版「フォイエルバッハ」章中国语_(1995年)の根本问题、大村泉ら编著『新MEGAと「ドイツ?イデオロギ_」の现代的探求』、八朔社、2015年、271_293页。论青年马克思的黑格尔转向,《清华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87-95页。清华大学“服部文库”的建立及其特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5年创刊号。TheLiterature-basedResearchonParisManuscriptsanditsSignificance.(2015年2月26日至3月2日,在东京参加由日本东北大学举办的“MEGA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ConferenceMEGAandMarxianDiscoursesonEconomicCrises)”论文)中国における『ドイツ?イデオロギ_』翻_史の概要(修订版)、研究年报『__学』(东北大学)、74_1号、2014年3月,1_9页。“日本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像,《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日本学者卷》编译说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异化、物象化、拜物教和物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2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巴黎手稿”:马克思思想从早期到成熟的转折点,《哲学动态》,2014年第7期,20-27页。中国における『ドイツ?イデオロギ_』翻_史の概要、研究年报『__学』(东北大学)、74_3号、2014年3月。交融与交锋:关于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对话(韩立新发言部分,不知道算第几作者),《哲学动态》,2013年第1期,8-9、10页。环境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曲德林、杨舰主编:《能源与环境——中日能源与政策的反思与展望》,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回到赫斯”——赫斯和马克思的关系研究史回顾,谢地坤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第2辑,201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我与《教学与研究》的二三事,《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组编:《与共和国同命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新MEGA“《资本论》及其手稿”研究的新进展————纪念新MEGA第II部门“《资本论》及其手稿”出版工作的结束,《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第2期。劳动价值论中的自然问题——对汉斯?依姆拉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批判的批判,《哲学研究》,2013年第4期,29-35页。被CSSCI和CNKI收录;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3年第6期全文转载劳动价值论中的自然问题,聂锦芳主编:《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当代性》,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贯彻环境正义原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理论视野》,2013年第6期从“人伦的悲剧”到“精神”的诞生——黑格尔耶拿《精神哲学》草稿中从个人到社会的演进逻辑,《哲学动态》,2013年第11期,5-14页。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14年第2期全文转载。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究竟是不是循环论证,《学术月刊》,2012年第3期第58-68页。(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15期论点摘编;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2年第6期转载,获第八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青年优秀论文奖)从个人到社会的演进逻辑——以《精神现象学》中的“物象本身”概念为核心,《哲学动态》,2012年第10期第13-22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13年第1期转载)中国における『ドイツ?イデオロギ_』翻_史の概要、『マルクス?エンゲルス?マルクス主义研究』第54?55号(2012年7月)我与《教学与研究》的二三事,《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7期。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究竟是不是循环论证,孙蚌珠主编《首都经济学家》(第2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自由主义和地球的有限性,《中国环境哲学20年》,2012年。中国的“日耳曼式”发展道路(上),《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期。第5-17页。CriticismofTheoryof“CivilSociety”ofChineseScholars:ProblemsintheEstablishmentofPrivatePropertyandDifferenceofWealth,InternationalJournalofDecisionEthics,VolumeVII.3.Summer2011.pp.133-149.“我们是否真地需要‘回到赫斯"——赫斯和马克思的关系研究史回顾”,《哲学动态》,2011年第3期。第5-15页。日本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兼论《大纲》研究对“日本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意义,《日本学刊》,2011年第4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2年第2期转载)韩立新,曹峰:“日本哲学”(2008-2009),韩震主编《国外哲学发展年度报告(2007-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韩立新,《六十年代生人》,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聚焦点”,《学术月刊》,2009年第11期,第35-37页。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从马克思的物象化理论剖析性交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14日第6版。对象化和异化是否同一,《吉林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第49-59页。被CSSCI和CNKI收录;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0年第5期全文转载何谓马克思的“正义”?(王广著作序言),《正义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观研究》,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日本哲学”,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秘书处组编《国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9》,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是“日本马克思主义”还是“日本新马克思主义”?——关于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定位的对话(上,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25日第6版、4月6日第6版。被CSSCI和CNKI收录;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全文转载MarxismandEcology:Marx"stheoryoflabourprocessrevisited.In:Q.Huan(ed.),Eco-socialismasPolitics:RebuildingtheBasisofourModernCivilisation,?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B.V.2010.p.15-31.回到黑格尔——由“国外马克思学论丛”的出版所想到的,《晋阳学刊》,2010年第5期强者承担责任,弱者得到补偿——日本治理环境的经验对中国环保的启示,《绿叶》,2010年第4期,第90-94页。「_外された__」と「_外された交通」、岩佐茂编集『マルクスの构想力——_外论の射程』社会评论社、2010年、第42-65页。评日本的“早期马克思论争”——兼论《穆勒评注》对重构马克思异化论的意义,《哲学研究》,2010年第9期。第31-40页。被CSSCI和CNKI收录;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0年第5期全文转载韩立新、盛福刚编译:涩谷正“《德意志意识形态》各种版本情况介绍”,《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31日,第6版。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与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郇庆治主编:《重建现代文明的根基——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7-62页。日本马克思主义——《日本马克思主义译丛》翻译总序,俞可平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60年》,重庆出版社,2010年。韩立新,曹峰:“日本哲学”,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秘书处组编《国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10》,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从日耳曼共同体的解体看城市化的作用——对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的一种研究,《世界城市与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9页。“‘日本马克思主义":一个新的学术范畴”,《学术月刊》,2009年第9期,第50-58页。“日本的MEGA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9),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2-448页。“从相互性到人性:环境伦理的一条新思路”,《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8月25日第11版。“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新解释”,《现代哲学》,2009年第4期,第19-25页。“望月清司对马克思市民社会历史理论的研究”,《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13-25页。“日本对MEGA第II部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4月23日第3版。序言“文化建设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何庆著《21世纪人类〈健康文化〉的建立与战略构想》,第1-5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编辑:“热点聚焦:《巴黎手稿》研究的新阶段”,《中国哲学年鉴》2009,哲学研究杂志社,2009年,第176-181页。「中国の市民社会论批判——私的所有_の确立と社会格差の问题」、『一桥社会科学』第6号、2009年3月、第73-102页。“关于‘个人所有制"解释的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第25-30页。“环境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张再兴、赵甲明主编:《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第214-219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从国家到市民社会:马克思思想的重要转变——以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研究中心”,《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第14-24页。「『ドイツ?イデオロギ_』研究の新段阶」、『情况』、2008年9月号、第183-199页「『自然の支配』と『物质代谢』:エコロジ_的视点から见たマルクスの『__过程』における二重の论理」、『季报唯物论』第105号、2008年8月、第71-87页编辑:“热点聚焦:《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问题”,《中国哲学年鉴》2008,哲学研究杂志社,2008年,第14-24页。“第4章环境伦理学”,卢风主编《应用伦理学概论》,第214-24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市民社会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学习时报》,2008年5月19日第3版。『ドイツ?イデオロギ_』の文献学と日本の学界による广松版への评_——广松编_『新编集版ドイツ?イデオロギ_』の中国语_出版を记念して、『情况』、2007年5月号别册、第8-37页。“《德意志意识形态》编辑问题的新进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6期,第80-83页。“环境伦理学的发展趋势与研究对象”,《思想战线》,2007年第6期,第21-26页。第3章丸山正次:“环境政治学在日本:理论与流派”,郇庆治主编:《环境政治学:理论与实践》,第48-73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问题”,《光明日报》,2007年10月12日第9版。“《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马克思的转折点——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研究”,《现代哲学》,2007年第5期,第1-15页。“《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四个问题”,《学术月刊》,2007年第3期,第65-73页。“对经典著作研究的意义及其进路的一点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第81-84页。《资本论》编辑中的“马克思恩格斯问题”,《光明日报》,2007年4月10日第11版。“《巴黎手稿》的文献学研究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1期,第114-123页。“从市民社会到自由人的联合”,《光明日报》,2006年12月11日第12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4期,第40-51页。“论环境伦理学中的整体主义”,《理论与探索》,2006年第3期,第26-29页。“《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与日本学界对广松版的评价”,《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第23-33页。“环境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对立”,李志祥主编:《高科技时代的伦理困境与对策》,华龄出版社,2006年6月,第202-214页。“美国的环境伦理对中日两国的影响及其转型”,《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1期,第43-45页。「重农主义」、「エコ社会主义」、「リ_ビヒ」、尾_周二等编著『环境思想キ_ワ_ド』、青木书店、2005年。“中国的循环经济选择”,《财经》,2005年第24期,第100-101页。“论人对自然义务的伦理根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第19-25页。“环境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吗?”《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第98-102。“循环经济的道德与社会文化体系”,谢振华主编:《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第6章,第150-164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循环、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中国环境报》,2005年7月5日第3版。“环境问题上的代内正义原则”,《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21-27页。“人对自然有义务吗?”,《现代水利周刊》,2004年10月30日第1版。“新发展观和环境哲学”学术研讨会,《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自由主义和地球的有限性”,《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36-41页。“环境伦理对自由主义的挑战”,万俊人主编《清华哲学年鉴》(2003),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3-129页。马克思的“自然的支配”——兼评西方生态社会主义对这一问题的先行研究,《哲学研究》,2003年第10期,9—14页。「中国における环境伦理の动向」,日本科学者会议编《环境问题资料集成》(14),旬报社,2003年。“论辛格理论的优生主义危险——从〈辛格事件〉所想到的”,《求索》2003年9月,第5期,156—160页。“环境保护视野中的马克思”,中国伦理学会会刊《伦理学研究》(创刊号),2002年第2期,72—78页。「マルクスの物质代谢概念と共生」、吉田俊杰编『共生思想の探求』青木书店、2002年9月,72—90页。“马克思的物质代谢概念与环境保护思想”,《哲学研究》2002年第2期,6—13页。「环境问题との_わりでいまマルクスの思想をどう见るか?」『一桥论丛』2001年8月号,第126卷,172—189页。“如何看待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的一个探讨”,《哲学研究》2000年增刊号,83—86页。「『____说』とエコロジ_」(“劳动价值学说”和环境保护)、日本唯物论研究协会编『暴力の时代と伦理』、1999年11月。“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和环境保护思想”,刘大椿和岩佐茂主编《环境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マルクスの__概念とエコロジ_」、『环境思想の研究——日本と中国で环境问题を考える』创风社、1998年8月。【翻译论文】翻译小林一穗:“第一篇费尔巴哈章的文献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校对:大谷祯之介:关于《资本论》第2部和第3部的撰写时期,《清华政治经济学报》第1卷,2013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7月。校对:大村泉等:新MEGA第II部门第12卷“恩格斯编辑用稿”的编辑和研究,《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第2期。翻译:双重的颠倒,《清华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被CSSCI和CNKI收录;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获第三届“百盛—清华学报优秀论文奖”。翻_:マルクスの「个体」と「连合体」概念、『マルクス?エンゲルス?マルクス主义研究』第54?55号(2012年7月)翻_:ロシアの2007年新版『共产党宣言』、『マルクス?エンゲルス?マルクス主义研究』第54?55号(2012年7月)翻译:大村泉“新MEGA在亚洲编辑的可能性及其课题”,《理论视野》,2011年第8期翻译:望月清司“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哲学动态》,2011年第9期,第5-12页。翻译:村上俊介“望月清司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过程”,《哲学动态》,2011年第9期,第27-29页。渡边宪正:“共同体和共同社会理论”,《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373-383页。涩谷正:“《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6期,第73-
2023-07-30 10:47:251

马克思的国籍是哪个国?

马克思的国籍很难说,他既不属于现在的联邦德国,那么说他是那个时代普鲁士人,其实也不对,马克思在其成年之后不久便离开了,居家流亡到了伦敦,而普鲁士在不久之后也分崩离析,现在早就已经没有这个国家了,在二战之后,连德国,普鲁士神也被取消。所以马克思只能算是无国籍人士,非要牵强的说,填个德国也无可厚非。其实马克思的无国籍正是无产阶级的一种体现。无产阶级最终是不需要国家的。(见《共产党宣言》)为了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终生国籍真的不重要。
2023-07-30 10:47:322

《资本论》及系列手稿的关系

当前学界流行着对《资本论》是三大手稿还是四大手稿的争论,直到今天也没有统一定论。传统观点认为,《资本论》包括三大手稿,分别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MEGA2扩展传统观点的内涵,在坚持三大手稿的前提下,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扩展为马克思在1857—1861年期间写作的经济学手稿,将《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扩展为《1863 —1867年经济学手稿》。[1]也有学者持《资本论》是四大手稿的观点,如恩里克u2022杜塞尔认为《资本论》的第四部手稿包括1865年以后的最后稿本。[2]中央编译局卫华认为1867—1882年手稿可以成为《资本论》的第四部手稿。[3]可以看出,学者们的争论集中于两点,(一)是否应将马克思在1858—1861年的手稿与《1857—1858年经济学》合并?(二)是否应收纳1865年以后的经济学手稿。 参考文献 [1]聂锦芳.《资本论》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当代性[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06). [2]徐洋.《资本论》的四个手稿[J]. 国外理论动态,2002(08). [3]卫华.马克思为《资本论》写了多少手稿?[N]光明日报,2014—04—28. ①学界主流观点认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资本论》的第一稿,如中央编译局张钟朴明确表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资本论》的第一部手稿。[1]德国学者曼雷德u2022谬勒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看作《资本论》的原始文稿。[2]苏联学者维塔利u2022维戈茨基指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合在一起就是《资本论》的最初稿。[3]但有学者指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计划撰写整个经济学巨著《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草稿,而不是《资本论》的草稿。[4] ②《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是《资本论》的第一稿。在原定计划中,1859年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基础上加工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后,《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第二分册)》来写作。然而,马克思在写作中开始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兴趣,由此开始了《资本论》的研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一时期的书信集中,恩格斯明确表示“……洛贝尔图斯地租的理论是一种谬论;在1861—1863年《资本论》的第一个手稿中……”[5] ③这里认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不是《资本论》的原始文稿,而是马克思整体《政治经济学批判》六册计划的原始文稿。采用1939年首次在莫斯科发表的“编者加”标题表达,《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计划的大纲,也可视为《资本论》的大纲。《资本论》是其撰写过程中的新思路转向,二者总体方向相同,但内容不同。 参考文献 [1]张钟朴.《资本论》第一部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创作史研究之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05). [2][德]曼弗雷德u2022谬勒.通往《资本论》的道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3[苏]]维索u2022维戈茨基.《资本论》的道路[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4]赵学清.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资本论》第一稿吗?[J].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7(04). [5]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①无论是“三手稿”说还是“四手稿”说,《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都是《资本论》的第二手稿。 ②无论是传统“三手稿”说还是MEGE2的编译结果,《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都是一部独立形态的完整手稿。 ③内容涉及《资本论》第1、2、3卷及《剩余价值理论》,制定了广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创作史的第二个里程碑。(《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制定了狭义剩余价值理论,是第一个里程碑)[1] 参考文献 [1]张钟朴.《资本论》第二部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创作史研究之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01) ①《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是《资本论》的第三手稿,但在MEGA2的编译中将其扩展为《1863—1867年经济学手稿》。 ②《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构建《资本论》三卷的结构体系,这部手稿的第一册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是《总过程的各种形态》,整体架构为后来《资本论》的三卷结构打下了基础。[1] 参考文献 [1]张钟朴.《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创作史研究之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01).
2023-07-30 10:48:041

北大最年轻的哲学教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 主任: 王东 黄楠森 资深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王东 教授 领域: 列宁哲学思想、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理论 丰子义 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理论 聂锦芳 教授 领域: 马克思文献学、马克思与西方思想传统 仰海峰 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研究 曾志 副教授 领域: 辩证唯物主义 席大民 副教授 领域: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理论 杨学功 副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存在论(ontology);全球化 徐春 副教授 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理论、人学、环境哲学 中国哲学教研室 主任: 张学智 汤一介 资深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 胡军 教授 领域: 中国现代哲学、知识论,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国现代知识论史 张学智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近现代哲学 王中江 教授 领域: 先秦哲学 道家哲学 儒家哲学 近现代哲学 王博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道家、早期经学 彭国翔 教授 领域: 宋明理学;当代儒学;中国哲学、思想史和中西哲学与宗教的比较 杨立华 教授 领域: 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 外国哲学教研室 主任: 韩水法 靳希平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现象学、古希腊哲学 赵敦华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基督教哲学、中西比较哲学 张祥龙 教授 领域: 东西方哲学比较,西方现代哲学(现象学,海德格尔,解释学,维特根斯坦等),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东西方宗教哲学 尚新建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 叶闯 教授 领域: 语言哲学、知识论、科学哲学 韩水法 教授 领域: 德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政治哲学 韩林合 教授 领域: 西方哲学(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哲学),老庄哲学;形而上学,心灵哲学,语言哲学 李超杰 副教授 领域: 现代西方哲学 德国哲学 解释学 吴增定 副教授 领域: 近代政治思想,德国哲学 先刚 副教授 领域: 德国古典哲学、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史 刘哲 副教授 领域: 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和法国现象学,心灵哲学和主体性理论 吴天岳 副教授 领域: 中世纪哲学,希腊哲学
2023-07-30 10:48:261

马克斯为人类作出怎样的贡献

马克思引发的社会科学革命是空前绝后的,重读《资本论》,人们在思考:马克思到底在说什么?在《资本论》发表近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当代资本主义的形态已与《资本论》所描述的有了差异。因此,一些人提出怀疑——《资本论》是否已经过时?很显然,《资本论》的真理价值并不会过时,它在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为人类历史指明新的前进方向等根本性问题上,依然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芒。中国学者应深入研究《资本论》的当代价值,回应现实社会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总之,正如聂锦芳教授所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概括提炼出的探讨社会历史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探究当代社会历史现象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3-07-30 10:48:331

资本论的意义

《资本论》是认识当代社会历史的重要方法论  “每当人类社会发生重大危机或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马克思往往就会‘出场"。只要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存在,揭示其神秘性和规律的《资本论》就不可能‘退场"。《资本论》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与当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政治经济学会会长程恩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全球化时代,当代资本主义是经过修正和转换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聂锦芳提出,“正视时代变迁所导致的差别,关注《资本论》当代阐释力的嬗变,重估《资本论》的当代价值,是当下思想学术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大写的逻辑”的《资本论》,它将哲学与经济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在《资本论》中,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高度统一的,从而使得历史和逻辑的展开在理论上得以自洽。程恩富表示,在认识当代世界的现实和发展变化层面,迄今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超越《资本论》,能够提供更加科学的逻辑框架及具有全球意义的分析工具。
2023-07-30 10:48:401

国内有哪些大学的哲学系比较出色?各自有什么特点

我说一点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武汉大学原来有邓晓芒和赵林两位教授,邓晓芒教授是国内公认的康德研究专家,同时邓晓芒对黑格尔的研究也是国内一流的,不过邓晓芒教授后来到了华东师范大学。赵林先生对宗教哲学,特别是宏观、广视角背景下对东西方文化的研究很有见解。北京大学马哲有聂锦芳 教授,伦理学有王海明教授,美学有叶朗教授,科学技术哲学有吴国盛教授,还有靳希平 教授 、赵敦华教授。南开大学 阎孟伟教授人大的李秋林教授好像还有政法大学的一个教授这些教授的课我都在网上听过,我个人觉得都是有真才实学的教授。至于复旦、吉大我也听过几个教授的课,感觉不行。以上仅仅就我个人接触过的教授而言,肯定很不全面。复旦有个最著名的王德峰教授,但我听他的课,感觉一般。吉大有个叫孙正聿的著名教授,也感觉一般。我这里给你提供一点线索,要想详细了解他们你自己搜素。总之,最集中的还是北大。
2023-07-30 10:48:491

列宁和马克思恩格斯见过面吗?

列宁和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见过面。列宁和马克思、恩格斯活跃的年代不同。列宁的出生日期是1870年(庚午年)4月22日,逝世日期是1924年(癸亥年)1月21日。恩格斯的出生日期是1820年11月28日,逝世日期是1895年8月5日。马克思的出生日期是1818年5月5日,逝世日期是1883年3月14日。列宁是俄国人,马克思、恩格斯是德国人。根据记载,列宁曾经在1900-1905年之间曾经在德国生活过。而马克思逝世于1883年3月14日,恩格斯逝世于1895年8月5日。从时间上来讲,并不存在见面的可能性。扩展资料马克思的人物评价: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理想、为人类解放奋斗的一生。理论贡献为两个方面: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揭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即一个事实:人们首先须吃、喝、住、穿,然后才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促进社会科学的近现代转型,引发的社会科学革命是空前绝后的,重读《资本论》,人们在思考:马克思到底在说什么?在全球化时代,当代资本主义经过修正和转换,其形态已与《资本论》所描述的有差异。因此,一些人提出怀疑——《资本论》是否已经过时?实际上,《资本论》的真理价值并不会过时,它在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为人类历史指明新的前进方向等根本性问题上,依然是思想理论的指导。学者应深入研究《资本论》的当代价值,回应现实社会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总之,跟聂锦芳教授说的一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概括提炼出的探讨社会历史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探究当代社会历史现象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卡尔·马克思百度百科-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百度百科-列宁
2023-07-30 10:48:576

为什么要重新研究《资本论》

迅猛推进的全球化态势,特别是近年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发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仍然是透视当代世界科学而有效的理论武器。《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著述,是诠释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文本依据。在当代新的境遇下要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和层次,仍然绕不开这座“思想高峰”。当然,今天的研究是要在过去奠定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检视既往的《资本论》研究史,就会发现,我们的基础其实并不雄厚,至少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其一,很多论著将《资本论》视为一部业已全部完成了的而不是思想、体系处于开放状态的著作,离开其庞大的笔记和手稿群,甚至离开马克思本人的“第一手稿”,只是根据由后人整理“成型”、辗转翻译三卷“通行本”展开研究,缺乏真实、完整而权威的文献基础。  其二,很多论者把马克思完整的思想硬性地区隔为“经济学”、“哲学”和“社会主义”三个版块,《资本论》则更多地被看作是一部单纯的经济学著作,而忽略或淡化了其宽广的理论视界、深邃的历史意识和深刻的哲学蕴涵。  其三,有的论者没有看到马克思时代与其身后20世纪整个世界发展的时空视差、社会变迁及其二者复杂的内在关联,只是根据现实的需要便对《资本论》的思想和观点进行随意的概括和极端性的评论,实际上并没有客观地再现和揭示《资本论》的思想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我们认为,现在是需要全面超越原有研究方式和水准的时候了。  站在世界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以权威、完整和准确的文献资料、版本作为重新研究《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基础,以此廓清《资本论》发表百余年来争论的众多问题。  研究基础的权威、完整和准确,对研究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限量的意义。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ARX/ENGELS GESAMTAUSGABE,以下简称MEGA2)第二部分“《资本论》及其手稿卷”15卷24册即将于2012年出齐,再加上其第三部分“书信卷”第8-35卷大量涉及到《资本论》的通信和第四部分“笔记卷”第2-9卷所刊布的作为《资本论》准备材料的四个笔记等,马克思准备、写作、修改和整理这一著述的曲折过程将被完整地再现出来,同时也表明《资本论》文本实际上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  一是“笔记部分”。即MEGA2第四部分第2-9卷所涉及到的“巴黎笔记”(1843年10月-1845年1月)、“布鲁塞尔笔记”(1845-1847年)、“曼彻斯特笔记”(1845年)和“伦敦笔记”(1850-1853年)。这些是马克思在《资本论》正式写作前的准备材料,记录了他从思想先驱那里汲取思想资源、展开自己的思考和重构的思路及过程,几乎触及到后来《资本论》手稿中的绝大多数材料和议题。特别是由于后来的手稿实际上也非常凌乱,各部分之间的衔接常常出现中断,这些笔记就成为索解马克思复杂的思想结构和叙述逻辑的重要参照。  二是“初稿部分”。在过去稍微深入一些的研究中,人们总认为《资本论》有三个手稿,即著名的“1857-1858年手稿”、“1861-1863年手稿”和“1863-1865年手稿”,而MEGA2根据新的文献补充和修正了这种说法。它不仅通过第二部分第1卷的2个分册、第3卷的6个分册刊出前两个手稿,而且通过第2卷将1858-1861年马克思留下的材料(包括7个笔记本的前言、两个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准备阶段”、第1分册、《资本论》第1章的“计划提纲”、“引文图解”等)和恩格斯的评论一一予以刊出,又通过第4卷3个分册将所谓“1863-1865年手稿”修正为“1863-1867年手稿”,公布了从1863年至《资本论》第1卷正式出版前马克思的全部手稿。这样,所谓《资本论》的“手稿部分”实际上指的就是1857-1867年间马克思所写下的《资本论》的初稿,而“三个手稿”的说法只具有相对的或特定的意义。  三是“整理、修改稿部分”。即MEGA2第二部分第5—10卷刊出的全部属于《资本论》第1卷的各种版本,包括其德文第1版、第2版、法文版、德文第3版、英文版和德文第4版;第11—13卷刊出的《资本论》第2卷的马克思手稿、恩格斯修改过程稿和恩格斯出版稿;第14、15卷刊出的《资本论》第3卷的马克思手稿和恩格斯整理过程稿、恩格斯出版稿。  为什么要花如此大的精力甄别同一卷次的这些不同版本呢?因为它们之间不仅在字词、段落上有非常多的改动,而且在结构上、内容上也有比较大的差别,用马克思评论第1卷法文版的话说,都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比如,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研究者所依据的《资本论》第1卷的版本都是由恩格斯整理的德文第4版,但MEGA2提供的材料表明,1867年出版的德文第1版只有6章,而1872-1875年间分册出版的法文版则扩展为8篇33章,1882年的德文第2版又修正为7篇25章,1887年的英文版则为8篇33章(与法文版也不完全一致),而1890年的德文第4版确定为7篇25章。再比如,把MEGA2第二部分第11卷(分2个分册)中刊出的《资本论》第2卷的马克思手稿与第12卷刊出的恩格斯对这些手稿所做的整理过程稿以及第13卷刊出的正式出版稿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恩格斯删减和增补的句子、公式和术语以及序列变更等超过5000多处,而且这还不包括标点符号、笔误等技术性的处理以及恩格斯对马克思原稿内容的概括部分,有些方面未必“只是形式上的改动”,实际上涉及到对《资本论》思想的“恩格斯式”的理解,而且恩格斯在整理这些手稿的时候,没有查阅过一本马克思当年写作时参考过的书籍。  这里还想指出的是,中文新版《资本论》(2004年版)改变了从俄文转译的做法,根据德文对原来的译文做了校订,这是值得肯定的;但遗憾的是,第1卷校订依据的只是MEGA2第二部分第10卷(仍然是德文第4版),而对其他各种版本之间的不同也并没有在注释中详加说明,更使人不能理解的是,第2、3卷校订依据的竟然不再是MEGA2,而是倒退到作为“通行本”的柏林狄茨版(1963年)!这样经过MEGA2编辑那么多年悉心甄别、考察和辨析而取得的研究进展就没有能够在中文新版得到充分体现。  四是“书信部分”。MEGA2第三部分“书信卷”从第8卷开始到35卷大量涉及就《资本论》写作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相互通信、马克思和恩格斯联名致他人的信、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致他人的信,以及附录中包括他人分别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信、他人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信以及他人相互之间的通信。这些书信表露了马克思长达40余年艰辛创作的艰难经历和真实心迹,也展示了同道参与这一巨大的思想建构工程的原委和过程。  以上关乎《资本论》的这些材料的刊布,将颠覆人们印象中它几乎是一部已经完成了的著作的传统看法,表明《资本论》“实际上仍然处于一种日益发展的进程中,处于一种没有完成的、开放的,并且是具有疑惑和困境的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形。如果不将这些文献纳入《资本论》研究当中,怎么能不受到极大的局限、又怎么能准确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的原始思想呢?  以上的爬梳、考证和甄别绝不是为了罗列和铺陈文献,更主要是试图据此使《资本论》发表百余年来发生的那些众多的争议可以获得进一步的廓清,诸如:1、马克思是怎样由“副本”批判转向“原本”批判的?这对他一生的思想探索意味着什么?2、“巴黎笔记”与“巴黎手稿”、“巴黎手稿”与《穆勒评注》究竟是什么关系?3、如何看待“异化劳动”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4、“伦敦笔记”对于马克思经济学建构的意义何在?5、是什么促成了《资本论》结构由两卷本——六册计划——三卷本——四卷本的不断变化?最后马克思放弃了“六册计划”的构想了吗?6、“1857-1858年手稿”与《资本论》的关系?它是不是“《资本论》的初稿”?7、“1861-1863年手稿”的意义何在?马克思是凭借什么超越古典经济学的?8、《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第2版、法文版、德文第3版、英文版和德文第4版各个版本的在内容上有何差别?如何估价这些差别?9、《资本论》第2、3卷的马克思手稿、恩格斯修改过程稿和恩格斯出版稿之间的差别说明了什么?对5000多处不同做怎样的界定?如何估价恩格斯在《资本论》理论建构中的地位?10、马克思为什么没有完成《资本论》的整理工作?他的晚年笔记与《资本论》究竟是什么关系?等等。 突破把《资本论》仅仅看作是单纯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和哲学上只是对唯物史观的运用与检验的传统而狭窄的研究思路,而要在扎实的文本、文献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其宽广的思想视野、深邃的历史意识和深刻的哲学蕴涵全面地展示、提炼出来。  《资本论》浸透了马克思长达40余年的思考和探索,他以文字描绘出一幅他心目中的社会图景、历史图景、理论图景和思想图景(尽管他从没有认为自己已经思考和叙述得很完整、很透彻)。因此,用现代学科的界域去衡量和界定他的工作的所指和所属,必然陷入误判。即如第1卷是从探讨“商品”开始的,但它只是一个习见的经济现象和事实吗?不!当时市场上随处可见、大量堆积的这种东西蕴涵着多少复杂的社会内容,体现了资本多么强大的创生力量,又映现出多少人不同的生活境况和历史命运。此外,诸如价值、劳动、生产、管理、流通、所有权、积累、市场等等,哪一个是单纯的经济范畴、经济现象和经济运动呢?在我看来,支撑它们的实际上是马克思思想中那些最深层、最精髓而长期以来又重视不够的方面:  一是观照和把握复杂社会的方式、方法的提炼。《资本论》所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马克思可以说处心积虑,煞费苦心,用心良苦!他尝试并最终概括、提炼出可以上升到“历史哲学”高度的诸多社会认识方式、方法,诸如“普照光方法”、“从后思索方法”、“人体解剖方法”、“抽象——具体方法”等等。马克思注意到,“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更进一步说,“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这些形式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他还指出,“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特别是由于“资产阶级社会是最发达的和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为此,他认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可以说,这些方式、方法是马克思哲学认识论中最重要的内容。  二是社会有机体系统理论的建构。马克思曾被普利高津等称为“现代系统论的鼻祖”和“社会结构学说的奠基者”,《资本论》是对这一判断最好的注解。在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诠释和透视的时候,马克思确实是把其看作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而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是由许许多多按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的人所组成的,它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就深藏在其无数的意见、计划、情绪、意志、愿望之中,摆在人们目前的迫切任务是游过这些意见、计划等构成的汪洋大海而达到彼岸。面对复杂的社会历史,马克思提出劳动实践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以及社会革命等概念,真实地从理论上再现了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原因、途径、趋向,使得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显现出井然的秩序。这无疑是历史观上真正重要的变革。  三是历史形态与历史诠释之间关系的甄别。《资本论》对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划分不是一种尺度、一个标准,而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诸如“人的依赖性”的社会→“物的依赖性”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原始公有制→私有制→共产主义公有制、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或等级的所有制,等等。检视《资本论》的创作历程,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就是马克思善于把社会历史形态的思考、论证和阐发与关乎这一问题的学说史的梳理和评析紧密的结合起来。像作为“1861-1863年手稿”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被编为《剩余价值学说史》的写作就是为了配合原创性理论的建构而进行的理论史梳理。在这部手稿里马克思真正把历史形态与历史诠释、理论与理论史极其密切地结合起来了。他当然坚持历史存在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但历史以怎样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存在?对历史如何叙述才能显现出其当代意义?源于时代境遇和社会实践的理论又如何表达才能显示其真正的意旨?等等,所有这些都关乎“历史阐释学”的重要议题。马克思以其丰富的文本写作实践触及到诸如历史表现、历史想象、历史隐喻、历史理解、历史叙述、历史方法、历史写作等问题,并且在其具体阐释中蕴涵着大量有价值的创见,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挖掘和提炼。  四是“资本的本性”与资本的逻辑的揭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是把资本当作一个富有生命的有机整体来分析和把握的,他以深邃的哲学眼光洞察“资本的本性”,透彻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拜物教”的实质。资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拥有一种特殊的“主观意志”,即作为内在动力推动着资本主义的运动和发展。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条件下,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资本论》的全部经济范畴——商品、货币、资本、地租等从整体上再现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五是资本批判与人的解放之路的探究。马克思剖析资本及资本的逻辑,论证共产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根本宗旨仍在于人,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表面看来,《资本论》探讨的是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探讨的是物质、利益、财富、阶级和所有制等问题,但贯穿这些方面的价值归旨是“现实的个人”的处境及其未来,是“实践的人和人的实践”,是“人与人的关系”。即如“时间”,我们一直把它看作是世界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可以度量的、匀速流逝的、物理状态的间隔,然而在《资本论》看来,哲学意义上的“时间”与自然时间是有区别的,它离不开人、人的活动和人的感受,衡量这一层面的时间的不是物理的尺度,而是社会的尺度、资本的尺度、人的尺度,时间成为人类发展的空间。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结合对20世纪资本批判史的梳理、结合目前资本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来重新理解和评价《资本论》中的资本理论及其对资本逻辑的批判,确立其思想史地位和当代意义。  《资本论》把对资本的批判推向了那个时代的顶峰,但在其身后资本世界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人们也就一直没有停止对其的分析和批判。作为马克思战友的恩格斯,作为他们的学生的倍倍尔、李卜克内斯及伯恩斯坦、考茨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一代的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人,都作了程度不同的思考和反思。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更把对于资本的批判发展为一种完善的社会批判理论形态,诸如霍克海默对工具理性的批判,阿多诺对于资本主义文化基础同一性哲学的批判,马尔库塞和弗洛姆从“性压抑”(弗洛伊德主义的)对现代社会的揭露,哈贝马斯对“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的批判,霍耐特“为认同而斗争”的理论,等等。而属于“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谱系的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梅劳·庞蒂对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主义式的理解,萨特用存在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形态中阿尔都塞对于《资本论》的新的理解,巴里巴尔对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辩护,普兰查斯对于阶级斗争理论的再研究,鲍德里亚对于消费社会的研究和批判;“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形态中柯亨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分析,威廉·肖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的阐述,罗默对社会阶级和剥削的分析,埃尔斯特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理解;属于“后现代主义”形态的德里达关于“马克思的幽灵”不散的提醒,詹明信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德勒兹对于资本主义“精神分裂”的批判,拉克劳和默菲对于意识形态的研究,等等,这些资本批判既承接了《资本论》的批判锋芒,又注意到资本本身在20世纪的调整、转型和变异。只有置于这样一个理论和思想史的序列中,才能看出后来的资本批判与马克思之间的复杂关系,即它们超越了还是没有超越《资本论》、怎么超越的、超越到什么程度。  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席卷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态势,更直接关乎《资本论》当代价值的重估。对于全球化,目前不同的人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评价,但就实际状况而言,资本的全球化仍然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在当代的资本全球化进程中,《资本论》所研究过的诸如雇佣劳动、“物奴役人”的现象、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等等情况依然存在,由此产生的那些经济根源、社会实质与功能也不能说与马克思的时代相比已经完全消失。但当代的全球化更多地表现为各个国家的经济主体在生产之外的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经济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急速展开。这种活动借以实现的形式就是跨国公司和国家资本。它们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垄断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越来越大的范围的企业的国际分工。还需要注意到的是,在最近30年中国的发展中,资本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国外资本一直备受青睐,中国成为“世界工场”,更进一步成为贸易大国。而当我们有了新的发展、具备了一定实力之后,我们也开始向外投资,涉足诸如非洲的石油、澳大利亚的矿业乃至美国的银行,特别是我们在非洲的投资已达数十亿美元,影响越来越大,商业利益也越来越多。我们的这种投资当然有获取足够的原材料和更多的资金以满足国内经济迅速增长的需要的考量,但不也给落后国家带来世界视野、全球眼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向发达国家表达了中国希望世界和谐与发展的理念吗?应该说,这是一种真正的双赢和回报。  以这样的情形来看当代资本,就不能说它仍然“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鲜血”,实际上,经过变化、修正和转换,较之过去它某种程度上更代表着一种规则、尺度、秩序、进步甚至文明,资本继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但它所造成的不完全是对立、冲突,更不是充斥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般的惨烈,形成的是差异、等级、多元、示范、导引和推动。这样说来,处于当代全球化态势下的“资本”已经不完全是《资本论》中批判的那个“资本”了。这就提醒我们,必须注意《资本论》当代解释力的界域,正视时代变迁所导致的差池,写出它的新篇章。(聂锦芳)
2023-07-30 10:49:181

2015考研:哲学专业解析?

●哲学专业简介哲学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能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当代世界与中国的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哲学理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理论研究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企业等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详情】●哲学专业二级学科详细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哲学考研热门院校介绍北京大学哲学系是中国成立时间最早的哲学系之一,成立于1914年。20世纪中国着名的哲学家,如蔡元培、胡适、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艾思奇、金岳霖、冯友兰、贺麟、朱光潜、张岱年,或者毕业于此,或者授教于此,可以说这里是哲学家的摇篮。【详情】●哲学考研专业课参考书目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著作:(包括《19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共产党宣言》等)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卷本),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著,北京大学出版社【详情】●解读:哲学专业毕业生五大就业前景  就业方向一:咨询/顾问 职业概况: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以知识和人才为资本的咨询企业逐渐兴旺起来,其革新能力、创造精神以及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的咨询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端人才越来越抢手,如一些高级市场、策划、项目管理类人员等。【详情】●哲学考研就业前景分析毕业生可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媒体、公司企业等部门从事行政、宣传、管理、教学、科研工作。在工商、外贸、金融、保险、证券、旅游、房地产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企业营销管理、客户资源管理、网络营销管理、营销策划、营销诊断、市场调查和咨询等。【详情】 考研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2023-07-30 10:49:261

2015哲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以北大为例)?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著作:(包括《19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共产党宣言》等)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卷本),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哲学:①《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哲教研室编,中华书局出版,80年左右版。②《中国哲学资料选辑》(上下册)北大哲学系中哲教研室编,中华书局出版,81年左右版。③《中国哲学史》(1-4册)人民出版社出,任继愈主编。④ 《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出,肖萐夫、李锦全主编。⑤ 《 中国哲学大辞典》方克立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⑥.《中国哲学史》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10月。  西方哲学:(哲学系非西方哲学专业考生只参考带***号者)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北京2《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上册)》,洪谦主编,商务印书馆,1993年北京3《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陈启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北京4《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集(上)》,熊伟主编,商务印书馆,1997年北京5***《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6《新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等编著,人民出版社7《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8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商务印书馆9《西方哲学通史(第一卷)》,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0《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美)梯利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中国现代哲学:①《中国现代哲学史》(教材)北大出版社。②《中国现代哲学史教学资料选编》北大出版社。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6、7卷北大出版社。④《毛泽东哲学思想精髓》北大出版社。伦理学原理:①《伦理学简明教程》魏英敏、金可溪编,84年北大出版社。②《伦理、道德问题再认识》北大出版社90年版,魏英敏编。③《新编伦理学教程》北大出版社93年版,魏英敏主编。④《伦理学》人民出版社89年,罗国杰主编。⑤《良心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版,何怀宏著。⑥《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89年,张岱年编。美学:叶朗 《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彭锋 《美学的感染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章启群 《西方美学史新编》,商务印书馆张法 《20世纪西方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周宪 《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逻辑学:1、《数理逻辑》华东师大出版,86年汉密尔顿著,朱水林译。2、《模态逻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5月,周北海著。3、数学(三)是国家教委统一出题。宗教学原理:序号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版本号 备注01 宗教学通论新编 吕大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02 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与方法 张志刚 人民出版社 199503 宗教学是什么 张志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04 宗教社会学 孙尚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05 基督教会史 沃尔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06 基督教哲学1500年 赵敦华 人民出版社 199407 基督教与明末儒学 孙尚扬 东方出版社 1994,199608 东正教 布尔加科夫 商务印书馆 200109 当代东正教神学思想 张百春 上海三联书店 200010 伊斯兰教概论 金宜久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711 伊斯兰哲学 沙宗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12 佛学概论 姚卫群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213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吕澄 中华书局 200214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吕澄 上海人民出版社 Sept 1 200215 中国道教史 任继愈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16 中国道教史(四册) 卿希泰 四川人民出版社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自然科学史》1、W.C.丹皮尔著,李珩译,《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科学哲学》1、亨普耳著,张华夏译,《自然科学的哲学》,三联书社,1987年。2、艾伦u2022查尔默斯著,邱仁宗译,《科学究竟是什么》,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科学技术史专业:《自然科学史》1、W.C.丹皮尔著,李珩译,《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现代科学技术概论》1、袁运开主编,《现代自然科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宗占国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考研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2023-07-30 10:49:331

求助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学生,本人现在学工科,想跨系考经济的研究生,问一下考北大经济要看的教科书目。

清华的我不了解,北大的我很了解。经院统一出题。从03年起官方就不指定参考教材了。初试考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准备初试的时候,金融类的书籍可暂时不看,微观主要用张元鹏的书(北大出版社),宏观是多恩布什的(人大出版社),政治经济学用高教出版社逄锦聚主编的,和经济科学出版社崔建华主编的,资本主义部分比较好弄,这部分比较成熟和固定,社会主义部分要看的书多一些,按章节专题自己总结。复试的时候要考 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财政学和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看吕随起主编的,北大出版社。国际贸易看李权主编的,北大出版社,财政学看刘宇飞主编的,北大出版社,货币银行学看易钢主编的,上海人民出版社。先把初试的准备了过了再说吧,你才大二,时间多的很,先把基础的数学和英语打好,经院专业课不难,复习8个月足矣。
2023-07-30 10:49:417

北京大学哲学考研难度?

考研失败经验帖在我看来是一种公开处决,这种在19世纪初就消失不见的惩罚方式,在2019年又重现了。玩笑归玩笑。失败的经历更能提醒人。我考研考了两次,都是报的北大。我是跨考,第一次是全裸上阵,没能给我的第二次提供任何帮助。所以主要给大家谈一谈第二次失败的原因和想要提醒你们的话。首先,在心态上,我不够坚决。我当时给自己的心理暗示——虽然这个暗示并不强烈,但它的存在可能是最终失败的原因——我能够调剂回本校。不管我考不考得上北大,从结果来说,我本硕都是985了。最终结果确实是没考上,但调剂到了另一所学校。也算是幸运,因为今年我硕士在读的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已经不接受调剂了。其次,在复习时间上,复习时间只有三个半月。你们现在开始看一些相关专业的书,开始看考研经验贴,还是很好的。有目标就去做,就去准备,这是很难得的品质。我虽然知道我要二战,但一直拖到9月份才开始看书。第三,阅读量少。我考研期间手头只有三本书,北大出版社赵敦华老师的《西方哲学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黄楠森老师一卷本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北大出版社赵家祥、聂锦芳等老师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除此之外,没再看过别的哲学著作、哲学教材。第四,不够扎实。许多东西我只是知道,但是并没有吃透,也没有背下来,比如康德的实践理性那一块,考研的时候我就没搞明白。马哲教程看了一部分,做了第一章的笔记之后,就不再看了,感觉和高中学的差不多。马哲史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整个脉络没有梳理清楚。最后,盲目且迷信押题。我那年考试前一个月、半个多月左右吧,记不大清了,我结合往年的真题给自己压了一波题,我自己还非常得意。最终结果是:西哲的题型和往年截然不同,更侧重于对哲学家思想的把握,而不是仅仅限于教科书,康德这一块,就是考的实践理性批判这一部分的内容。(我押的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在复习的时候我直接放弃了。)马哲这一块我押在了马哲史方面,而北大在当年的考察,更侧重原理和马哲史的结合。有一些词我在复习的时候没有见到过。所以千万不要迷信押题,你要做的就是要把基础打扎实。以上就是我失败的原因。读到这如果你可能会觉得以上内容充斥着小人得志、投机倒把、还带着点骄傲自满、语气还夹杂着嘲讽,那我只能说你太误会我了;你也可能会觉得,我这个样子凭什么还敢站出来教导大家如何考研,还是找个地缝躲起来比较好。我主要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坦诚地面对自己。我们面对自己的时候往往不够真诚,被各种流行的、权威的观念左右着我们。我们做出行动都会考虑,别人怎么说啊,别人怎么做的啊之类的。这都或多或少影响了我们的认识。此外,人性都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不敢承认、直面许多负向的东西。这些我们不多讨论,我们要考研,要考哲学,对哲学的热爱,对真理的渴求,这些美好的远大的抱负我们也都放在一边。首先要直面的问题是,我是不是一定要上这所学校?是不是要换种环境?如果不是,基本上就失败了一半了。改变人生这种论调,你可能会觉得太夸张了,考个研改变什么人生。设想你进入了一种环境,别人都在拼命向前跑,你还会躺着睡大觉吗?但是如果你在一个大家不仅睡觉,还比着谁打呼噜打得响,虽然你可能被他们吵得睡不着,但是你一睁眼,别人在睡,你睡起来别人还在睡,你也就丧失前进的动力了。你可能会说,像某些人,人品不行,就不该考上,考上了也是个垃圾。但是社会分工不管这些东西,也不管你个人喜好,它是抹去个人特质的。许多外在的东西都是一种通行证。当你有了这个通行证,你才有资格,你才能进入某种空间。所以考研是一件很残酷、很功利的事情。勇敢的直面自己,直面人生,要清醒,不要自己骗自己,多追问、反思。要进行一场“反哥白尼式的革命”,让自己的认识跟着客观对象转,让对象来主导你,以它的客观标准来要求你自己,而不是让客观对象围着你的认识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坚持锻炼,合理饮食这些方面我就不再多讲了。其他的经验帖都很明白。再啰嗦一句,分析自己,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很难,而且我们也不是要在自我方面探求一个真理,我们要做的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之后,拿出行动来规避一些负向东西,避开那些可能是你失败的东西
2023-07-30 10:50:272

有关辩证

什么是辩证逻辑 辩证逻辑,又称作辩证法。通常人们习惯于将它称作两分法,或者叫做一分为二。这种通俗的叫法使辩证法在普及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与这种通俗的两分法一起得到普及的是直观的知性辩证法,整数分为偶数与奇数,一分为二,就是这种知性辩证法的表现形式。如果我们从整数分为偶数与奇数出发,进一步抽象,得到了偶数为两个素数之和,即达到了1+1的认识程度,此时就达到了理性辩证法的高度。 由此说来,辩证法分为两个层次:知性辩证法与理性辩证法。对于一般的哲学爱好者来说,通常的思维方式就是停留在知性辩证法的水平上。而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则是上升到理性辩证法的高度。什么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呢?很简单,只有一句话:把握住对象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十三个字。对于一般人来说,人们通常注意的只是矛盾,忽略了本质自身的规定。本质自身,这四个字告诉人们,要从现象中的矛盾前进一步,达到本质的内部。作为事物的本质,它是不能直接凭借感觉把握住的东西。偶数与奇数,都是可以感觉到的东西,因此属于现象层次上的矛盾。素数与积数,是凭感觉直观把握不住的东西,它的存在形式是变幻不定的,是忽隐忽现的,没有一定的数学规律,不成比例变化。这种没有比例关系变化的特点,正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哲学上的发展规律,就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它们均无法用数学方式表示出来。所以,素数与积数就属于本质内部的划分。这里的本质指的是什么含义呢?它指的是奇数内部的划分形式。 由于数学中把数目2 归入到素数之中,因此给人一种假象,好像素数不属于奇数的一部分。这是数学定义制造出来的混乱。由于偶数中只有数目2 能够符合数学上素数的定义,按照数学思维方式,一个偶素数与无限多的奇素数相比,我们完全可以将数目2 排除在素数队伍中,这样的做法丝毫也不会影响偶数分解为两奇数之和问题的存在。 再说,既然哥德巴赫猜想探讨的是偶数与奇数、奇素数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哲学论证中把数目2 划到偶数队伍之中,这也是从质的角度划分的需要。实际上,哲学论证的就是2与1之间的关系问题,或者说偶数与奇数之间的关系。一分为二,一个偶数分成两个奇数之和,又分成两个奇素数之和。这是从两个层次得出的结论。两个奇数之和,属于感知层次、现象层次的结论,两个奇素数之和,是理性层次、本质层次上得出的结论。作为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就是要达到本质层次的高度。所以,偶数为两个奇素数之和,正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体现。这就是本质自身,这就是辩证法。 一个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这种两分法是非常肤浅的,学会这种两分法是不用费力的。而要把握住偶数分解成1+1,却需要人们花费极大的精力。它需要人们对于辩证法的认识从肤浅的表象进入到本质之中。把握住1+1才是掌握了辩证法的真谛,才是真正达到了本质自身内部的矛盾。 辩证法研究的是对立统一关系。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转化的具体条件就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具体到哥德巴赫猜想来说,偶数分解的基本形式有两种:素数+素数与素数+积数。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能够转化吗?转化的具体条件是怎样的呢?这就是哲学需要推论的问题。 素数+素数,它成立的条件由最小素数3+最小素数3之和组成,凡是不小于6 的偶数都能够分解成1+1的形式,这里,数目6 是素数+素数成立的条件。 素数+积数,它成立的条件是3+3×3=12,凡是不小于12的偶数都能分解成这种形式。有人说,偶数6可以分解成6=2+2×2,显然,2不是奇素数,因此它不能成为素数+积数的关系,同样8、10这两个偶数也不能分解成素数+积数的关系。 1+1与1+2,它们成立的条件一个是不小于6、一个是不小于12的偶数。 1+1与1+2它们之间的对立性表现在哪里呢?对立性表现在,虽然都是偶数分解的两个奇数之和的形式,但是奇数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却存在质的不同,一个是素数+素数,一个是素数+积数。 它们之间的同一性表现在哪里呢?同一性表现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都共同存在于一个偶数内部,是大偶数,具体说来是不小于12以上的偶数都具有的两种分解形式。这是同一性的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是,彼此相互对立的两种形式之间能够相互转化,转化的条件是经过辩证的运算,即通过加减偶数法能够实现转化。 这就是辩证法,它回答对立面是怎样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对立面是怎样同一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矛盾双方在偶数的分解形式中同一的,互相联系在一起的; 在什么条件下同一的?答案是,同一性的条件是不小于12的偶数;在6、8、10等小偶数中不存在同一性的联系; 在什么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答案是:具体转化的条件是辩证运算,通过加减偶数2的方法。 辩证逻辑遵循的原则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所谓抽象,指的就是本质。人们不可能从具体的偶数出发,进行一个一个偶数的分析,那是实践的办法,不是逻辑论证的方法。逻辑论证需要从偶数的本质出发。对此,数学思维方式通常不能理解什么是偶数的本质。因为数学思维方式总是从定义出发,认为偶数的本质就是能被2 整除。这种思维方式将偶数具有的性质看作是单一性的,只有能够被数目2整除这一个特点。 哲学思维方式则与数学思维方式不同,它把偶数的质看作是多样性的统一,既可以被数目2 整除,又可以分为两个奇数之和,同时还能分为两个素数之和。这些都是偶数具有的性质。因此,偶数的本质,含义是我们将偶数具有的量扬弃之后,剩下的就是偶数的质。从偶数的质这个角度出发,进行论证。那么,论证的结果就会适用于全部的偶数。当然按照数学规定,它只包括不小于6以上的偶数。这是因为最小素数确定为数目3的缘故。如果最小素数确定为数目1,那么,全部偶数都能分解成1+1形式了。此时,限制性条件(不小于6的偶数)就不存在了。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作为抽象或者说本质具有什么特点呢?本质内部分为两种形式:素数+素数与素数+积数。 这是两种基本的形式,事实上还存在着积数+积数的形式,为什么把积数+积数这种形式抛弃了呢?因为在哲学分析中人们已经得知,这种形式具有的特点是非连续性,它不像1+1与1+2那样具有连续可分解的特点。由于它不具有连续性,因此属于非本质的形式。这种非本质形式被我们扬弃了。在进行理论证明时不把它考虑进去了。事实上,这种非本质形式通过辩证运算同样可以完成向1+1转化的。因为辩证运算揭示的是客观规律,作为哲学上的规律,它指的就是本质之间的联系,因此对于非本质的形式来讲,这种本质之间的联系同样适用。因为本质之间的联系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客观规律属于必然性,无条件的成立。 哲学论证的起点是在素数+素数与素数+积数或者说1+1与1+2之间的关系中分析。这就是两分法的具体体现。将素数+素数与素数+积数割裂开来,那是数学证明的出发点,要么论证素数+素数的关系,要么论证素数+积数的关系。通常数学专家学者论述的后者,数学爱好者想直接论证前者,即直接论证1+1的成立。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本身就偏离了两分法。由于这种分析的方法属于孤立地片面地分析,因此它们都无法解决1+1的成立问题。只有在1+1与1+2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住偶数分解的特点,才能找到偶数分解的规律。 本质由于扬弃了数量的规定,因此,从本质出发论证的结果才能适用于全部偶数。否则,无论你将大偶数推论到什么程度,总是在有限的量之内进行分析,结果只能是概率的大小,不可能是必然性。因为你的论证没有超出有限,是在有限范围之内。本质则超出了有限,进入到无限行列之中。
2023-07-30 10:50:354

关于哲学

国内本科哲学系开的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科技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以上是哲学门类下的八个二级学科),这些事在本科阶段时都要上的课程。具体要在这八个方向里选你感兴趣的科目话,是要等到考研的时候才会分开。本科阶段当然是八个分科都要学好 以后可能做的工作大概方向是进政府部门,研究部门,高校任教,另外说一句,一般情况下学哲学一定要考研,因为这不是一个具体技能型的学科,不深入研究很难领悟其精髓。按照个人的体会,学习哲学主要的就是在学习思维方法,是学习如何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原因的方法,具体技能型的学科只是教你“一个事情是这样的”,而哲学就是要明白“一件事为什么是这样的”
2023-07-30 10:50:4615

《德意志意识形态》目前共有几个版本,最好的中文版本是什么?请详细说明。

1932年,MEGA1第一部分第五卷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出版,这时第一次全文刊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1845—1846)》,它在国际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出版界被视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个完整的、历史考证性的版本。 962年,文献专家西·班纳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整理资料时,意外地发现属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3页手稿,上面有马克思所编的页码 1、2、29,这是《费尔巴哈》那一章中的失佚稿,遂将其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几处补充文字》为题发表(《国际社会史评论》1962年第7卷第1分册)。 至此,已知涉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所有遗稿全部发表出来了。当然,对于其中的《费尔巴哈》一章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编排方案,这正是要在下面着重介绍的内容。 从1932年之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版本多了起来。不同版本之间在一般章节上的差别不是很大,唯独在第一卷的第一章《费尔巴哈》的编辑中,不同版本之间多有差异,不同方式的编排形成了对马克思的思想逻辑和体系结构产生不同理解。 一般而言,进行编排主要的依据是手稿的页码顺序和思想的逻辑顺序。前者经过文献专家的辨认和考证,现在可以说是大致清楚,但还不是彻底弄清楚了,因为在同一手稿中,有的编了页码,有的则没有编码,不同编者的页码又不完全一致,而且不同手稿之间页码也不连续;对后者则争议非常大。由于遗稿的流传情况复杂,所以,目前形成这一章至少已经有不同的七种版本: 梁赞诺夫版(Marx-Engels-Archiv. 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В.Адораского,Bd.1, 1926) 梁赞诺夫最先对《费尔巴哈》一章的两类手稿,即原始手稿和已经着手抄写的誊清稿作了区分。根据这种区分,页码为1—4的几张手稿(在手稿描述中第1页手稿始终被视为1张),属于已经着手抄写的誊清稿。他采取的是将已经收集到的手稿如实排印的方式,按照伯恩施坦编的号码进行排印,把伯恩施坦错编进去的部分去掉,一些删掉的页码和应归入《圣麦克斯》章的页码也都未排印在内。梁赞诺夫保留了恩格斯加的标题《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他特别标明:“这个标题是恩格斯用铅笔写在基本手稿的最后一页上的。”〔15〕(P233),手稿中删掉的一些字句及其标题《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等保留在正文中,用小字号表示,并用符号〈〉括起来。此外,梁赞诺夫还把《序言》编入《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手稿中,并首次发表出来。 梁赞诺夫版编排基本上是与马克思的编码一致的。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一版本最有意义的价值在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如此重要的一章从不被重视到公开发表,这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史的研究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其次,该章的发表也驳斥了当时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费尔巴哈主义者的错误看法。当然,这个版本存在的缺陷也非常明显,如对原文的辨认和译文都有意思上的错误,因为那时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及其结构,还未能展开充分的研究。 阿多拉茨基版(Karl Marx\Fridrich Engels historisch-kritische Gesamtausgabe,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В.Адораского, Bd.5, 1932) 1932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这一研究机构名称的具体演变过程是:1921年1月成立俄共(布)中央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1924年5 月成立列宁研究院,1931年11月两个机构合并为统一的俄共(布)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1956年改名为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用原文出版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个完整的版本,载于MEGA1第一部分第五卷,它由维列尔准备,阿多拉茨基编辑的,通常被称为“阿多拉茨基版”。该版刊布前,阿多拉茨基等人对手稿进行了仔细的辨认和审核,因而可以说原文是极为准确的。但是这个版本关于《费尔巴哈》一章没有按照“历史考证版”的通常要求进行编排。与梁赞诺夫版不同的是,它把原文按照编者的理解人为地分成三部分,并冠以新的标题,内容如下: 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 〔1〕历史 〔2〕关于意识的生产 〔B〕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 〔1〕交往和生产力 〔2〕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 〔3〕自然产生的和由文明创始的生产工具与所有制形式 〔C〕共产主义——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 其中一和A是作者的原标题。方括号〔〕中的是编者加的标题和序号,这些标题有的来自于马克思、恩格斯在手稿旁边书写的词语(按照编者的理解,作者在手稿旁边加的词语,都是这一章的必要提示),有的则是编者根据内容添加的。 从标题上可看出,编者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他从内容上把《费尔巴哈》一章概括为A.B.C.三个大标题,即意识→意识形态的基础→共产主义,想以这样的概括方法给予手稿一个完整的体系构架。 由于阿多拉茨基版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构《费尔巴哈》一章的结构,所以,对正文的编排除作为开始部分的两个誊清稿外,并没有按照马克思编的第1 —72页的号码进行,而是编者按照自己的想法把马克思的编码打乱后重新编排的。此外,该版还删去了马克思亲笔作的一个札记,相当于新的单行本的第Ⅳ部分第 12节。而这个札记,在梁赞诺夫的版本中实际上已经收录了。 阿多拉茨基版的这种做法后来受到很多研究者的批评。比如,巴加图利亚就指出,这样的编排破坏了手稿的研究和叙述的内在逻辑,用人为的甚至是虚构的联系,代替了本质的联系,编者的这一套标题不符合手稿的结构和内容〔16〕(P110)。 但是阿多拉茨基版问世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33年,据此出版了俄译本,并于1933—1938年多次再版。这些版本分别作为单行本出版或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一版第四卷。1955年,又出版了新的俄译本,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三卷的形式出版的,由普赖斯和维博准备,并于1956年再版。现在通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就是根据这个版本翻译的。在1955年俄文版的基础上,又陆续出版了法、英、意、日以及东欧一些国家的译本。这些版本虽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新的改善,很多版本中编写了详尽的注释,但在正文的编排和分段上和1932版本完全一样,因此,它们都算是同一个版本。 巴加图利亚版(1966年) 苏联马克思主义文献学专家文献格·巴加图利亚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专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先后发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发表及研究史》(载于论文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史》,莫斯科1959年版)、《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手稿的结构和内容》(《哲学问题》,1965年第10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研究室科学情报公报》,1965年第12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手稿遗产研究经验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的结构》(《史料学》,莫斯科1969年版)、《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的意义》(博士论文,莫斯科1971年版)等论著。这些为他重新编排《费尔巴哈》一章打下了扎实的文献学基础。 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于1965年在《哲学问题》杂志第10和11期上发表了《费尔巴哈》一章的新编排,1966年出版了单行本。这个版本是由巴加图利亚和勃鲁什林斯基等人编辑的,通常被称为“巴加图利亚版”。 新德文版(Deutsche Zeitchrft für philosophie, 1966) 1966年,《德国哲学杂志》第4期用德文重新发表了《费尔巴哈》一章,其编排与巴加图利亚版基本相同,但删除了26节标题,结构变成如下形式: 〔Ⅰ〕 一、费尔巴哈 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 〔Ⅱ〕 〔Ⅲ〕 〔Ⅳ〕 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 中国于1988年出版的《费尔巴哈》单行本和1995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所选内容依据的就是这个版本。 MEGA2试编本(Marx-Engels Gesamtausgabe,Probe-band,1972) 1972年出版的MEGA2的试验版,收录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费尔巴哈》一章。其新颖之处在于排版方式上的变化,即已经开始按照原始手稿的模式将一页纸对折分开,使得读者对左边恩格斯的誊写稿与右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修改、补充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但是,在每一段文字的相应部位仍然只是标注了马克思的页码,对于恩格斯标注页码和马克思标注页码的关系仍然是放在文章后面的解释中加以说明。其编排顺序是: 《一、费尔巴哈。A一般意识形态……》(《一、费尔巴哈》开头部分的第一篇异文。第A节); 《一、费尔巴哈。正如我们德国的玄想家们所许诺的…… 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一、费尔巴哈”开头部分的第二篇异文。“导言”和“第1节”的草稿); 《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誊清稿,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注页码); 《由此可见,事情是这样的:……个人……》(誊清稿,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注页码); 《一、费尔巴哈。草稿和笔记》 广松涉版(《新编辑版<德意志意识形态>》,1974年) 1974年,日本出版了由广松涉编译的《新编辑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与其他版本相比较,这个版本的优点是,它将恩格斯标注的页码和马克思标注的页码同时在页面中体现出来,使读者对其结构上的变化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同时,还通过不同字体的方式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字区别开来,并且用不同大小字体和相应符号的方式将删除、修改过程在页面上体现出来,大大方便了研究者对不同执笔者和删改过程的了解。其内容顺序如下: 《一、费尔巴哈。正如德国的玄想家们所宣告的……》; 《一、费尔巴哈。A一般意识形态……(“一、费尔巴哈”开头部分的第一篇异文。第A节); 《一、费尔巴哈。草稿和笔记》:马克思所编页码的第8—35页; 《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誊清稿,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注页码); 《一、费尔巴哈。草稿和笔记》:马克思所编页码的第40—72页; 《一、费尔巴哈。草稿和笔记》:马克思的笔记; 《一、费尔巴哈。草稿和笔记》:马克思所编页码的第1、2页; 《一、费尔巴哈。正如我们德国的玄想家们所许诺的…… 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一、费尔巴哈”开头部分的第二篇异文。“导言”和“第1节”的草稿):同马克思所编页码第11—12页并行编排; 《由此可见,事情是这样的:……个人……》(誊清稿,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注页码):同马克思所编页码第13—17页并行编排。 广松涉版的问题在于,他是采用了对折的方式,但是他没有像MEGA2试编本那样以本来的面目展现原始页面风貌,而是在右边加了过多的版本注释,这本来是可以放在脚注或尾注中的。另外,广松涉版在恩格斯的页码后面都加上了本来没有的a、b、c、d的分页字样。我们认为,原本没有的东西,最好不要轻易加进去,以免给不明真相者接近原始情形增加新的阻障。 英文版(Collected Works Karl Marx\Frederick Engels,Volume 5,1976年) 由英国伦敦劳伦斯—威沙特出版社、美国纽约国际图书出版公司和苏联进步出版社共同编辑出版的英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于1976年出版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新版本。英文版基本上是以新德文版为基础编辑出版的,但又有所变更。其内容安排如下: 《一、费尔巴哈。正如德国的玄想家们所宣告的……》 《一、费尔巴哈。A一般意识形态……(“一、费尔巴哈”开头部分的第一篇异文。第A节) 《一、费尔巴哈。正如我们德国的玄想家们所许诺的…… 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一、费尔巴哈”开头部分的第二篇异文。“导言”和“第1节”的草稿)取消现有标题,接着第一部分第五卷第七编编排; 《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誊清稿,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注页码); 《由此可见,事情是这样的:……个人……》(誊清稿,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注页码); 《一、费尔巴哈。草稿和笔记》 由于世界上马克思的研究者中以利用英文者居多,所以英文版的出版为扩大马克思著作的影响和吸引更多研究者的参与提供了便利。 除了以上影响较大的几个版本之外,韩国的郑文吉〔17〕、我国的侯才〔18〕、日本的涩谷正和小林昌一〔19〕等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或新的编排方案,有的着眼于编排原则的修正,有的重新甄别了写作时间,还有的致力于思想内容的逻辑重建,限于篇幅,不再一一介绍。以下专门谈MEGA2的编排设想以及编排顺序。 目前国内最好的版本是南京大学彭曦翻译的广松涉版。
2023-07-30 10:51:122

《资本论》的真正思想核心是什么?

《资本论》中最核心的思想是:1、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规模的分工,即生产社会化。2、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分工,但是会造成贫富分化。3、贫富分化使得市场有效供给和需求都减小,因为富人将收入用于奢侈品消费(豪宅、私人庄园等),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而穷人想要基本消费却无力支付。4、有效供给和需求减小使得生产萎缩,生产力倒退。5、为避免资本主义的缺陷,实现更高程度的生产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的公有制。6、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具有高门槛的,如果不等时机成熟贸然施行,将可能带来大灾难。《资本论》的真正思想核心是马克思的现代史观。在马克思的现代史观与马克思的人类史观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把马克思的现代史观看做马克思人类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对离开现代史观对人类历史作抽象研究。聂锦芳教授对《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梳理,把《资本论》第一卷发表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对其哲学思想的研究分为如下类型:战友和学生的阐释和宣传,政治领袖的理解和推动。《资本论》研究中的“苏联模式”,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嫁接”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发现”,“马克思学”的归旨和MEGA版的编纂原则。王庆丰教授则指出,《资本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超越是一种哲学超越或存在论超越,《资本论》就是马克思的新哲学,这种新哲学建立在对“哲学的两个耻辱”反思的基础上,成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2023-07-30 10:51:351

北大哲学系主要学习的教材有哪些?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材一、哲学导论(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82年。(2)《<哲学概论>课教学资料》(上下,以下简称为《资料》),张祥龙编,2005年新版。北京大学教材科印制。[北大教材中心可购]二:西方哲学1、《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2、《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六: 数理逻辑邢滔滔编《逻辑讲义》(试用阶段,随课发放材料)七: 美学原理八: 伦理学导论九: 科学哲学导论十:宗教学导论《宗教学是什么》,张志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十一:知识论胡军著《知识论》,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北大的《博雅大学·哲学》系列:中国哲学史(第2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0出版)语言哲学 陈嘉映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05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赵家祥、聂锦芳、 张立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01出版)伦理学原理(第3版) 王海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3出版) 明秀长岗B82/194(3)分析哲学教程 江怡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5出版) 明秀长岗B089/111 伦理学导论 程炼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08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u2022五"国家级规划教材u2022数理逻辑 邢滔滔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08出版)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 衣俊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08出版)西方文学理论史 董学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08出版)逻辑哲学 陈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08出版)
2023-07-30 10:51:543

《资本论》的基本内容与对当代有什么价值

《资本论》是认识当代社会历史的重要方法论  “每当人类社会发生重大危机或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马克思往往就会‘出场"。只要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存在,揭示其神秘性和规律的《资本论》就不可能‘退场"。《资本论》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与当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政治经济学会会长程恩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全球化时代,当代资本主义是经过修正和转换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聂锦芳提出,“正视时代变迁所导致的差别,关注《资本论》当代阐释力的嬗变,重估《资本论》的当代价值,是当下思想学术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完整地探究资本主义社会运行规律,马克思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概括提炼出诸多社会认识方法,诸如“阶级分析法”、“人体解剖方法”、“抽象—具体方法”、“普照光方法”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义平认为,当前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运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社会认识方法来探索规律性的事物。  “马克思将社会历史形态的考察与其学说史的梳理紧密结合起来的做法,值得当下思想学术界借鉴。”聂锦芳说,为配合《资本论》的原创性理论建构,马克思对剩余价值学说史进行了梳理。这种将理论研究与理论史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历史叙述如何展现其当代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作为“大写的逻辑”的《资本论》,它将哲学与经济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在《资本论》中,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高度统一的,从而使得历史和逻辑的展开在理论上得以自洽。程恩富表示,在认识当代世界的现实和发展变化层面,迄今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超越《资本论》,能够提供更加科学的逻辑框架及具有全球意义的分析工具。  “总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概括提炼出的探讨社会历史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探究当代社会历史现象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聂锦芳说。
2023-07-30 10:52:392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资本论》中最核心的思想是:1、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规模的分工,即生产社会化。2、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分工,但是会造成贫富分化。3、贫富分化使得市场有效供给和需求都减小,因为富人将收入用于奢侈品消费(豪宅、私人庄园等),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而穷人想要基本消费却无力支付。4、有效供给和需求减小使得生产萎缩,生产力倒退。5、为避免资本主义的缺陷,实现更高程度的生产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的公有制。6、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具有高门槛的,如果不等时机成熟贸然施行,将可能带来大灾难。《资本论》的真正思想核心是马克思的现代史观。在马克思的现代史观与马克思的人类史观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把马克思的现代史观看做马克思人类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对离开现代史观对人类历史作抽象研究。聂锦芳教授对《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梳理,把《资本论》第一卷发表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对其哲学思想的研究分为如下类型:战友和学生的阐释和宣传,政治领袖的理解和推动。《资本论》研究中的“苏联模式”,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嫁接”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发现”,“马克思学”的归旨和MEGA版的编纂原则。王庆丰教授则指出,《资本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超越是一种哲学超越或存在论超越,《资本论》就是马克思的新哲学,这种新哲学建立在对“哲学的两个耻辱”反思的基础上,成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2023-07-30 10:52:461

北京大学哲学系考研

他们的辅导班老师请的都是北京大学哲学系专业的讲师和考研状元以及出题老师助教!听同学说口碑还不错,毕竟别人专注做北大,资源肯定是其他机构比不了的!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著作:(包括《19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共产党宣言》等)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卷本),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哲学:1中国哲学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2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上下),中华书局,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3中国哲学史(上下),冯友兰著,中华书局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西方哲学:(哲学系非西方哲学专业考生只参考带***号者)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北京2《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上册)》,洪谦主编,商务印书馆,1993年北京3《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陈启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北京4《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集(上)》,熊伟主编,商务印书馆,1997年北京5***《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6《新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等编著,人民出版社7《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8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商务印书馆9《西方哲学通史(第一卷)》,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0《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美)梯利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中国现代哲学:①《中国现代哲学史》(教材)北大出版社。②《中国现代哲学史教学资料选编》北大出版社。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6、7卷北大出版社。④《毛泽东哲学思想精髓》北大出版社。伦理学原理:①《伦理学简明教程》魏英敏、金可溪编,84年北大出版社。②《伦理、道德问题再认识》北大出版社90年版,魏英敏编。③《新编伦理学教程》北大出版社93年版,魏英敏主编。④《伦理学》人民出版社89年,罗国杰主编。⑤《良心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版,何怀宏著。⑥《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89年,张岱年编。美学: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彭锋,《美学的感染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章启群,《西方美学史新编》,商务印书馆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周 宪,《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逻辑学:陈慕泽、余俊伟:《数理逻辑基础——一阶逻辑与一阶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叶峰:《一阶逻辑和一阶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9月刘壮虎:《逻辑演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9月宗教学原理:序号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版本号 备注01 宗教学通论新编 吕大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02 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与方法 张志刚 人民出版社 1995 03 宗教学是什么 张志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04 宗教社会学 孙尚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05 基督教会史 沃尔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06 基督教哲学1500年 赵敦华 人民出版社 1994 07 基督教与明末儒学 孙尚扬 东方出版社 1994,1996 08 东正教 布尔加科夫 商务印书馆 2001 09 当代东正教神学思想 张百春 上海三联书店 2000 10 伊斯兰教概论 金宜久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7 11 伊斯兰哲学 沙宗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12 佛学概论 姚卫群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2 13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吕澄 中华书局 2002 14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吕澄 上海人民出版社 Sept 1 2002 15 中国道教史 任继愈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16 中国道教史(四册) 卿希泰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1994 科学技术史: 麦克莱伦等:《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科学哲学:1,亨普耳:《自然科学的哲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网上下载提要2,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网上下载全文二、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导师吴国盛:详见导师个人网页。导师刘华杰: 科学哲学与科学传播方向专业考两门:A.《自然哲学》,参考书两种:(1)柯林武德著,吴国盛译,《自然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刘华杰编,《自然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B.《科学哲学与科学传播》,参考书两种:(1)罗森堡著,刘华杰译,《科学哲学:当代进阶教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2)刘华杰编,《科学传播读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详见导师个人网页: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ea87901000884.html科学技术史专业:导师任定成:《科学技术史》1、斯蒂芬•F•梅森著,周熙良等译,《自然科?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2、李佩珊,许良英主编,《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3、李约瑟著,陈立夫等译,《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科技史理论与方法》1、赫尔奇•克拉夫著,任定成译,《科学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席泽宗著,《科学史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赵万里著,《科学的社会建构》,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23-07-30 10:53:064

清华大学建筑学研究生招生的导师名单和各导师的招生人数、研究方向

教材预定电话:0411-84748200(大工期望书店) 辅导班报名地址:大连理工大学期望书店(理工西山宾馆门口) 考研专业课购买联系方式:QQ3147634 767665388 针对变化科目和专业,将邀请相关老师和研究生进行第一时间解析,报名方式 929926366@qq.com,注明:姓名、电话、QQ、报考学校和专业、选择的专业课,目前所在学校和专业 大连理工大学考试科目参考书目 目编号 科目名称 参 考 书 目 101 政治理论 国家统一命题 111 单独考试政治理论 我校自主命题,非单独考试考生不得选考 201 英语 国家统一命题 202 俄语 国家统一命题 203 日语 国家统一命题 211 单独考试英语 我校自主命题,非单独考试考生不得选考 212 单独考试俄语 我校自主命题,非单独考试考生不得选考 213 单独考试日语 我校自主命题,非单独考试考生不得选考 216 英语 各大学外语专业二外使用教材 217 日语 各大学外语专业二外使用教材 218 俄语 各大学外语专业二外使用教材 219 德语 各大学外语专业二外使用教材 220 法语 各大学外语专业二外使用教材 301 数学一 国家统一命题 302 数学二 国家统一命题 303 数学三 国家统一命题 311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国家统一命题 312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 国家统一命题 313 历史学专业基础 国家统一命题 314 数学(农) 国家统一命题 315 化学(农) 国家统一命题 360 数学物理方法 《数学物理方法》编者:梁昆淼,高等教育出版社 361 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 编者:李成章、黄玉民,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408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国家统一命题 414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国家统一命题 611 单独考试数学 我校自主命题,非单独考试考生不得选考 614 基础英语 各大学英语专业使用教材 615 日语水平测试 各大学高年级专业日语教材 616 综合俄语 各大学俄语专业使用教材 618 现代汉语 ① 《现代汉语》编者:黄伯荣、廖序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增订四版 ②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编者:陆俭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19 传播学 《传播学原理》,编者:张国良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年12月 《传播学教程》,编者: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11月 620 民商法原理 《民法》编者:魏振瀛,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商法》编者:范健,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6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编者: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编者 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622 管理学基础 (1)《管理学》 编者:汪克夷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版 (2)《行政管理学》 编者:夏书章,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教育管理学》编者:陈孝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修订本 注:(2)、(3)任选其一 623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3版) 624 建筑设计理论综合 《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25 中外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洪再新编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或中国青年出版社 626 分析化学及分析化学实验 《分析化学》 编者 宫为民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 《仪器分析》编者 刘志广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 第二版 627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郑虎主编,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药物化学》,仉文生,李安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630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编者:袁万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四版 631 分子生物学 《现代分子生物学》编者:朱玉贤、李毅,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36 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学校体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周登嵩主编,2004 《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院校通用教材 《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院校通用教材 678 社会保障学 《社会保障学》 编者:陈树文、郭文臣,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501 建筑设计(6小时) 《中国建筑史》建工出版社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以前)》建工出版社 《建筑空间组合论》编者:彭一刚 502 规划设计(6小时) 《城市规划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5、6分册,城市设计 503 命题创作(手绘)(6小时) 801 英语专业综合 语言学部分(50分): 参考书目: 《语言学教程》(修订版),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部分(50分): 参考书目: 1.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英国文学作品选读》(第1-4册), 陈嘉,商务印书馆 3. 《英国文学通史》, 侯维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美国文学欣赏》,吴定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 《美国文学简史》,常耀信,南开大学出版社 翻译部分(50分): 参考书目: 1.《新编汉英翻译教程》,陈宏薇,李亚舟 (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孙致礼(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Translation (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文版),Eugene A.Nida & Charles R. Taber,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实用汉英翻译教程》,申雨平,戴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谋局布局——英汉篇章互译技巧》,陈海庆等(编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802 翻译与写作(日 ) 各大学高年级专业日语教材 803 俄汉互译 各大学高年级俄语专业教材 804 高等代数 《高等代数》 编者:王萼芳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三版 805 半导体物理 《半导体物理学》编者:孟宪章、康昌鹤,吉林大学出版社 或《半导体物理学讲义》编者:胡礼中,大连理工大学教育书店出售(第三稿) 806 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编者:宋鹤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量子力学导论》编者:曾谨言,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807 电动力学 《电动力学》 编者:郭硕鸿,高等教育出版社 808 神经科学基础 《神经科学基础》编者:李继硕,高等教育出版社 809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编者:金惠铭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 816 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编者:刘鸿文,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上下册 821 控制工程基础 王益群、孔祥东,《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或:祝守新,《控制工程基础》(第一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3年 或:张尚才,《控制工程基础》,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823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二版),卢秉恒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825 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科学基础》主编:胡赓祥,蔡珣,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主编:徐洲 赵连城 ,科学出版社 827 现代建筑工程材料学 《建筑材料学》编者:王立久、李振荣,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年6月 828 工程管理专业基础 1.《工程项目管理》⑴《工程项目管理》编者:成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版, ⑵《土木工程施工》(12、13章)编者:毛鹤琴,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2.《工程经济学》编者:姜早龙 中南大学出版社 829 材料力学(土) 《材料力学》编者:孙训芳,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830 水力学 《水力学》,李亚坤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41 热工基础 《工程热力学》编者:沈维道等,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面向21世纪教材 《传热学》编者: 杨世铭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四版 846 汽车理论 《汽车理论》编者:余志生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5 月,第三版 848 船舶静力学 1.《船舶原理(上册)》编者:盛振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2.《船舶静力学》编者:朱军,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849 船舶动力装置 《民用船舶动力装置》编者:商圣义,人民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ISBN7-114-02343-X 或《船舶动力装置概论》编者:张志华,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850 声学基础 《声学基础》编者:杜功焕、朱哲民、龚秀芬,南京大学出版社 851 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 《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部分》编者:康华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四版或2006年第五版 《电子技术基础 数字部分》编者:康华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四版或2006年5版 852 信号系统与通信原理 《通信原理》编著:樊昌信等,国防工业出版社,第五版 《信号与线性系统》编者:管致中,高教出版社,第三版或第四版 853 电路理论 《电路》主编:邱关源(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路理论基础》主编:陈希有(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854 自动控制原理(含现代20%) 《自动控制原理》主编:胡寿松(第四版),科学出版社 《自动控制原理》主编:孟华,机械工业出版社 855 单独考试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我校自主命题,非单独考试考生不得选考 857 语言综合 ①《语言学纲要》编者:徐通锵、叶蜚声,北京大学出版,2003年版 ②《古代汉语》编者:王力,中华书局,2000年重排版 85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概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 859 伦理学原理 《伦理学原理》编者:王海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60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编者:张耀灿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方法与spss软件应用》 编者:戴艳军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62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863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新编本)编者:王道俊、王汉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64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基础》编者:王浦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65 新闻传播实务 《新闻采访写作新编》著者:刘海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编者:刘仁圣,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当代新闻编辑》编者:张子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二版 866 科学技术史(含命题作文)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编者:远德玉、丁云龙,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68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简史》编者: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869 民商法综合 《法理学》编者:张文显,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知识产权法》编者:刘春田,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经济法》编者:杨紫烜,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873 公共经济学基础 《公共经济学》 编者:陈树文、王大刚,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875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第二版)编者:邝孔武、王晓敏,清华大学出版社;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编者:萨师煊、王珊,高等教育出版社 876 管理学 《新编管理学》(21世纪管理学教材),莫寰、邹艳春,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877 经济学原理 《西方经济学u2022微观部分》(第四版)、《西方经济学u2022宏观部分》(第四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 879 高分子化学及物理 《高分子化学》编者:潘祖仁,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三版 《高分子物理》编者:金日光,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二版 880 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编者:王镜岩等,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编者:陈雅蕙等,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881 热力学基础 《工程热力学》 编者:毕明树,化工出版社 882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 编者:杨志峰、刘静玲,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化学》 编者:戴树桂等,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教材; 《环境化学教程》 编者:刘兆荣,陈忠明、赵广英、陈旦华,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毒理学》 编者:孟繁强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环境管理学》,编者:叶文虎,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883 环境工程原理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编者:周群英、高廷耀,高教出版社(第二版); 《水污染控制工程》,上下册,编者:高廷耀,高教出版社(第二版); 《环境工程学》 编者:蒋展鹏,高教出版社(第二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编者:郝吉明、马广大,高教出版社(第二版); 884 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实验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二版)“十一五”规划教材,傅玉普 王新平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物理化学学习指导》(第三版) 编者:傅玉普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物理化学考研重点热点导引与综合能力训练》(第三版) 编者:傅玉普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基础化学实验》 编者:辛剑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885 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编者:袁履冰,高等教育出版社 《基础化学实验》 编者:辛剑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886 化工原理及化工原理实验 《化工原理》(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化工原理实验》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3-07-30 10:53:143

北京交通大学2009硕士研究生考试参考科目

教材预定电话:0411-84748200(大工期望书店) 辅导班报名地址:大连理工大学期望书店(理工西山宾馆门口) 考研专业课购买联系方式:QQ3147634 767665388 针对变化科目和专业,将邀请相关老师和研究生进行第一时间解析,报名方式 929926366@qq.com,注明:姓名、电话、QQ、报考学校和专业、选择的专业课,目前所在学校和专业 大连理工大学考试科目参考书目 目编号 科目名称 参 考 书 目 101 政治理论 国家统一命题 111 单独考试政治理论 我校自主命题,非单独考试考生不得选考 201 英语 国家统一命题 202 俄语 国家统一命题 203 日语 国家统一命题 211 单独考试英语 我校自主命题,非单独考试考生不得选考 212 单独考试俄语 我校自主命题,非单独考试考生不得选考 213 单独考试日语 我校自主命题,非单独考试考生不得选考 216 英语 各大学外语专业二外使用教材 217 日语 各大学外语专业二外使用教材 218 俄语 各大学外语专业二外使用教材 219 德语 各大学外语专业二外使用教材 220 法语 各大学外语专业二外使用教材 301 数学一 国家统一命题 302 数学二 国家统一命题 303 数学三 国家统一命题 311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国家统一命题 312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 国家统一命题 313 历史学专业基础 国家统一命题 314 数学(农) 国家统一命题 315 化学(农) 国家统一命题 360 数学物理方法 《数学物理方法》编者:梁昆淼,高等教育出版社 361 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 编者:李成章、黄玉民,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408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国家统一命题 414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国家统一命题 611 单独考试数学 我校自主命题,非单独考试考生不得选考 614 基础英语 各大学英语专业使用教材 615 日语水平测试 各大学高年级专业日语教材 616 综合俄语 各大学俄语专业使用教材 618 现代汉语 ① 《现代汉语》编者:黄伯荣、廖序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增订四版 ②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编者:陆俭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19 传播学 《传播学原理》,编者:张国良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年12月 《传播学教程》,编者: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11月 620 民商法原理 《民法》编者:魏振瀛,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商法》编者:范健,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6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编者: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编者 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622 管理学基础 (1)《管理学》 编者:汪克夷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版 (2)《行政管理学》 编者:夏书章,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教育管理学》编者:陈孝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修订本 注:(2)、(3)任选其一 623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3版) 624 建筑设计理论综合 《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25 中外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洪再新编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或中国青年出版社 626 分析化学及分析化学实验 《分析化学》 编者 宫为民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 《仪器分析》编者 刘志广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 第二版 627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郑虎主编,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药物化学》,仉文生,李安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630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编者:袁万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四版 631 分子生物学 《现代分子生物学》编者:朱玉贤、李毅,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36 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学校体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周登嵩主编,2004 《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院校通用教材 《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院校通用教材 678 社会保障学 《社会保障学》 编者:陈树文、郭文臣,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501 建筑设计(6小时) 《中国建筑史》建工出版社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以前)》建工出版社 《建筑空间组合论》编者:彭一刚 502 规划设计(6小时) 《城市规划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5、6分册,城市设计 503 命题创作(手绘)(6小时) 801 英语专业综合 语言学部分(50分): 参考书目: 《语言学教程》(修订版),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部分(50分): 参考书目: 1.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英国文学作品选读》(第1-4册), 陈嘉,商务印书馆 3. 《英国文学通史》, 侯维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美国文学欣赏》,吴定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 《美国文学简史》,常耀信,南开大学出版社 翻译部分(50分): 参考书目: 1.《新编汉英翻译教程》,陈宏薇,李亚舟 (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孙致礼(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Translation (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文版),Eugene A.Nida & Charles R. Taber,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实用汉英翻译教程》,申雨平,戴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谋局布局——英汉篇章互译技巧》,陈海庆等(编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802 翻译与写作(日 ) 各大学高年级专业日语教材 803 俄汉互译 各大学高年级俄语专业教材 804 高等代数 《高等代数》 编者:王萼芳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三版 805 半导体物理 《半导体物理学》编者:孟宪章、康昌鹤,吉林大学出版社 或《半导体物理学讲义》编者:胡礼中,大连理工大学教育书店出售(第三稿) 806 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编者:宋鹤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量子力学导论》编者:曾谨言,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807 电动力学 《电动力学》 编者:郭硕鸿,高等教育出版社 808 神经科学基础 《神经科学基础》编者:李继硕,高等教育出版社 809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编者:金惠铭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 816 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编者:刘鸿文,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上下册 821 控制工程基础 王益群、孔祥东,《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或:祝守新,《控制工程基础》(第一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3年 或:张尚才,《控制工程基础》,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823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二版),卢秉恒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825 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科学基础》主编:胡赓祥,蔡珣,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主编:徐洲 赵连城 ,科学出版社 827 现代建筑工程材料学 《建筑材料学》编者:王立久、李振荣,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年6月 828 工程管理专业基础 1.《工程项目管理》⑴《工程项目管理》编者:成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版, ⑵《土木工程施工》(12、13章)编者:毛鹤琴,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2.《工程经济学》编者:姜早龙 中南大学出版社 829 材料力学(土) 《材料力学》编者:孙训芳,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830 水力学 《水力学》,李亚坤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41 热工基础 《工程热力学》编者:沈维道等,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面向21世纪教材 《传热学》编者: 杨世铭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四版 846 汽车理论 《汽车理论》编者:余志生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5 月,第三版 848 船舶静力学 1.《船舶原理(上册)》编者:盛振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2.《船舶静力学》编者:朱军,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849 船舶动力装置 《民用船舶动力装置》编者:商圣义,人民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ISBN7-114-02343-X 或《船舶动力装置概论》编者:张志华,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850 声学基础 《声学基础》编者:杜功焕、朱哲民、龚秀芬,南京大学出版社 851 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 《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部分》编者:康华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四版或2006年第五版 《电子技术基础 数字部分》编者:康华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四版或2006年5版 852 信号系统与通信原理 《通信原理》编著:樊昌信等,国防工业出版社,第五版 《信号与线性系统》编者:管致中,高教出版社,第三版或第四版 853 电路理论 《电路》主编:邱关源(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路理论基础》主编:陈希有(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854 自动控制原理(含现代20%) 《自动控制原理》主编:胡寿松(第四版),科学出版社 《自动控制原理》主编:孟华,机械工业出版社 855 单独考试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我校自主命题,非单独考试考生不得选考 857 语言综合 ①《语言学纲要》编者:徐通锵、叶蜚声,北京大学出版,2003年版 ②《古代汉语》编者:王力,中华书局,2000年重排版 85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概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 859 伦理学原理 《伦理学原理》编者:王海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60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编者:张耀灿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方法与spss软件应用》 编者:戴艳军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62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863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新编本)编者:王道俊、王汉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64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基础》编者:王浦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65 新闻传播实务 《新闻采访写作新编》著者:刘海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编者:刘仁圣,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当代新闻编辑》编者:张子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二版 866 科学技术史(含命题作文)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编者:远德玉、丁云龙,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68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简史》编者: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869 民商法综合 《法理学》编者:张文显,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知识产权法》编者:刘春田,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经济法》编者:杨紫烜,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873 公共经济学基础 《公共经济学》 编者:陈树文、王大刚,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875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第二版)编者:邝孔武、王晓敏,清华大学出版社;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编者:萨师煊、王珊,高等教育出版社 876 管理学 《新编管理学》(21世纪管理学教材),莫寰、邹艳春,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877 经济学原理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 879 高分子化学及物理 《高分子化学》编者:潘祖仁,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三版 《高分子物理》编者:金日光,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二版 880 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编者:王镜岩等,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编者:陈雅蕙等,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881 热力学基础 《工程热力学》 编者:毕明树,化工出版社 882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 编者:杨志峰、刘静玲,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化学》 编者:戴树桂等,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教材; 《环境化学教程》 编者:刘兆荣,陈忠明、赵广英、陈旦华,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毒理学》 编者:孟繁强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环境管理学》,编者:叶文虎,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883 环境工程原理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编者:周群英、高廷耀,高教出版社(第二版); 《水污染控制工程》,上下册,编者:高廷耀,高教出版社(第二版); 《环境工程学》 编者:蒋展鹏,高教出版社(第二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编者:郝吉明、马广大,高教出版社(第二版); 884 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实验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二版)“十一五”规划教材,傅玉普 王新平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物理化学学习指导》(第三版) 编者:傅玉普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物理化学考研重点热点导引与综合能力训练》(第三版) 编者:傅玉普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基础化学实验》 编者:辛剑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885 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编者:袁履冰,高等教育出版社 《基础化学实验》 编者:辛剑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886 化工原理及化工原理实验 《化工原理》(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化工原理实验》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3-07-30 10:53:321

丁庄梦原型是哪个省

丁庄梦原型是河南省的。《最爱》改编作家阎连科的长篇小说《丁庄梦》,同时做这也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他的题材来源于上世纪90年代河南南部的村庄的村民卖血,,因为人数多,他们就共用一个针头,最终感染一种名叫“热病”的病,也就是我们说的艾滋病,这部电影被导演顾长卫搬上荧屏就引发了不同的反响,同样这部电影也是2011年获奖最多的一部电影。
2023-07-30 10:55:021

丁庄梦为什么解禁了

丁庄梦并非是全面禁止,所以并没有解禁这种说法,只是豆瓣不收录和无法找到完整版。《丁庄梦》,作家阎连科的长篇小说,288页,内容叙述关于河南省爱滋村的悲惨故事。
2023-07-30 10:55:081

丁庄梦的介绍

《丁庄梦》是由作家阎连科于2006年推出的中国第一部抒写艾滋病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品以中原地区曾经发生的艾滋病1蔓延为背景,着力描写当一群农民突然被抛入艾滋病蔓延、死者无数的窘境时的所作所为,充分揭示绝境中形形色色的人性。小说在写作风格上既有现实主义的纪实描写,又有奇谲惊人的梦幻想象,亦真亦幻,既触目惊心,又警世感人。
2023-07-30 10:55:161

丁庄梦的点评鉴赏

作者在抒写农民身上的愚昧、顽劣和悲情时,一直是冷峻且不遗余力的,《日光流年》如此,《受活》如此,这部《丁庄梦》也是如此:小说在写作风格上既有现实主义的纪实描写,又有奇谲惊人的梦幻想象,亦真亦幻,既触目惊心,又发人深思。在这部带血的作品中.作者一方面把批判的辛辣推向极至,同时表达了他对人类前途真挚的人道关怀和无私之爱。艾滋病是当今威胁人类最大的传染疾病,关注艾滋病问题,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和命运、乃是这部作品的主题,也是我们今天不容逃避的严峻现实。为写作和出版这部小说,作者与上海文艺出版社捐献义款,联合进行了“关爱生命,关注艾滋病慈善行动“,这项行动仍在继续。
2023-07-30 10:55:291

丁水阳 ——读《丁庄梦》有感

丁水阳,丁庄里不是村长但胜似村长的一个人。他的孙子即小说的第一视角“我”被人毒死;二儿子乱伦最后为情自杀;三儿子被自己亲手杀死;全村灭亡仅剩自己孤独一人。丁水阳可怜、可悲、可叹。但即使如此,我还是保持这样的观点:丁水阳是整部悲剧的罪魁祸首。 丁水阳不是幕后黑手,却是罪魁祸首。 其一,事件的开头,是教育局长使尽千方百计也无法说服丁庄人卖血,最后找到丁水阳,由他说服大伙,并带领大伙到邻庄看卖血致富的成功,庄人终于被打动,从此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卖血。丁水阳在无知的情况下,带领庄人迎来财富和死亡之神。他充当的角色相当于劣质产品推销员,既然是推销员,就只会展现好的一面给客人看,比如他会告诉你吃了这款深海鱼肝油就能马上白发变黑发,却隐藏了长期食用会导致肝癌的事实。短期的效益人们总是喜闻乐见的,但长此以往一旦弊端显现出来,早已无法弥补。丁水阳是小学老师,但也保留有传统农民的浅见和易被鼓动性。他没有预见无节制地卖血造成的严重后果,没有制止大儿子丁辉的流动血站,可以说,是他的无知拉开了悲剧的序幕。 其二,事件的结局,是丁水阳亲手棒杀大儿子丁辉,并走遍全庄向每一家下跪致歉和传达丁辉已死的消息。丁水阳杀死亲生儿子后近乎疯狂的喜悦令人窒息。殊不知,丁辉一死,丁庄必灭。何出此言?从丁辉愿意接老父亲到城里同住,侍奉父亲安享晚年来看,丁辉并非完全灭绝人性。他对庄人的残忍,既可以看做是他对金钱利益不择手段的追求,也可以看做是他对庄人毒害他儿子,和其它庄人冷漠态度的报复;从丁辉看到老宅被人拆解得四分五裂,而气急败坏,脸色由青变黑来看,他对丁庄,对曾经一起生活的人和事还是有一丝温情存在,在能力范围内绝不会让丁庄灭庄,甚至可能会用一屋子钱的一部分来重振丁庄。然而丁辉一死,丁庄毫无希望。于上,既没有领导罩着,于下老弱病残、热病肆虐,加之旱灾,种种一切加速其灭亡。最后众人作鸟兽散,而始作俑者丁水阳被抓走三个月后释放,这三个月,他没有和丁庄同甘共苦;这三个月,是丁庄这位百年老人在床上苟延残喘的最后三个月;这三个月,丁水阳没有见证,于是这世间便再也没有人知道这三个月间丁庄究竟发生了什么。 很多时候,表面上看起来可怜、可悲、可叹的人物,背后总有可恨之处。于是,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渐渐发现,我们总爱用“可悲”这个看起来饱含深意,实际上淡如水的词来形容人物。贾宝玉是可悲的,孙悟空是可悲的,曹操是可悲的,宋江是可悲的,每个人物都是可以说是“可悲的”。“悲”得多了,读者也就开始麻木了,简单地把人物冠以“可悲”惋叹一声也就罢了。而事实上,“可悲”这个词还不如一个“惨”字来得激烈。可悲仅仅是极为浅层的人的情感体验,对于人物形象,我们该挖掘出更多独立的个性,而不是概化成一个可以往任何人身上贴的“可悲”的标签。 u067e!
2023-07-30 10:55:411

讲述国产艾滋病的电影是什么

《最爱》《最爱》改编自阎连科的长篇小说《丁庄梦》,由顾长卫执导,章子怡、郭富城、陶泽如、濮存昕、孙海英、蒋雯丽、王宝强、蔡国庆等领衔主演。2011年5月10日,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村民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恶疾而被打乱了平静的生活,人们在恐慌中展现出人性百态。身染绝症的男女主角从相怜、相依到相爱,在这段不被祝福的感情中两人用生命证明了爱情的尊严。扩展资料剧情简介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的一个封闭的小村庄里,人血走私生意泛滥,这是个无尽收入来源的生意,但同时因为卖血组织者节约成本给大家共用针头造成了大量的绝症“热病”传播,这里组织卖血的人被人称做“血头”,他们一直赚着生命与黑暗交易得来的钱。自从这个村子有了热病(HIV),一切的生活都不一样了,有些疯癫的大嘴(王宝强饰)整天都拿着破烂的喇叭高声喊着:“有新药能治热病啦!”,本来和睦的团员家庭也因为热病变得四分五裂,很多人都死了。村里有个老师,大家都叫他“老柱柱”(陶泽如饰),他的大儿子叫赵齐全(濮存晰饰)就是村里有名的血头。因为热病泛滥,有人认为是齐全做血液买卖带来了灾难,有村民为报复齐全,暗中毒死了老柱柱家的鸡,毒死了他家的狗,还用有毒的西红柿毒死了齐全的儿子小鑫(胡泽涛饰),为此老柱柱既伤心又无奈的给孙子送终了。老柱柱还是一心想要为村里人做点什么,于是把村里废弃的娘娘庙小学便成病人的集中营,为大家都能够彼此照顾,老柱柱自己也同时搬了进去。老柱柱的二儿子赵得意(郭富城饰)本来也在哥哥所谓的血液贸易经商,不料也感染了热病,妻子郝艳(李丹阳饰)对其敬而远之,连手都不敢跟他牵一下,得意也随老柱柱搬进了学校住。老柱柱侄子小海(蔡国庆饰)的媳妇琴琴(章子怡饰)因为想买一瓶洗发水去卖血不料也得了热病,也不得不离开小海搬进了学校这个病人集中营。总之,这里是大家的新家了。在这个学校集中营里,大家同住一个屋同吃一碗饭,一副表面和谐的生活开始了。不料突然发生了一系列离奇的被盗案件。先是代理村长四轮(孙海英饰)丢失了村里的公章,然后莫名其妙的丢了大米——负责为大家做饭的梁房偷的(蒋雯丽饰),甚至连琴琴的棉袄都丢了。几番折腾以后,陆续找到了丢失的东西。村里跟学校都还是陆续也有人死了。当热病蔓延村子夺走他们的生命时,他们一样暴露出根深蒂固的劣根性,偷盗、掠财、争权、短见。得意跟琴琴因为被盗案渐渐产生了情愫,加上彼此的另一半都已经抛弃了自己,二人决定在一起。不过这段恋情十分坎坷,伦理不容,村里人耻笑。但是经历过千辛万苦最终二人还是跟原本的配偶离婚彼此在一起了,挨家挨户的发喜糖,报喜,幸福的背后却也逃不过热病带来的死亡。发病的当晚,琴琴将自己的身体浸在冷水里,给得意降温,本来就没好的发烧,变得更加厉害了。第二天早晨,得意醒来后依然招手叫琴琴,可琴琴已经走了,琴琴的头边放着他们结婚证。伤心至极的得意挥起镰刀砍向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出房门。角色介绍商琴琴演员 章子怡商琴琴因为得了热病,不得不离开丈夫搬进了收留病人的一所废弃的娘娘庙小学。琴琴和赵得意因为被盗案渐渐产生了情愫,加上彼此的另一半都已经抛弃了自己,二人决定在一起,后来商琴琴因为热病病发而死。赵得意演员 郭富城赵得意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有一点小聪明,有一点自私。赵得意没有没有哥哥的利欲熏心,他的人生极简单,在房顶上他可以把手伸进商琴琴的毛衣,和商琴琴在没人的山顶野和,进仓库里偷欢,被捉奸后还能对大家说“见笑了”。因为爱情给予了他勇敢,他变成了顶天立地的男人。赵齐全演员 濮存昕赵齐全是一切祸害的源头。他为了发家致富,做了非法“血头”,组织地下卖血,让村里的许多人感染“热病”。赵齐全的贪得无厌给全村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粮房婶演员 蒋雯丽她在村里负责为大家做饭,她在感染“热病”后和众人被隔离在学校,在她身上既有小人物的自私和虚荣,又有传统中国女性的勤劳和坚韧。村长演员 孙海英村长所在的这个村子是个封闭型村庄,当热病开始不断夺走村民们的生命时,每个人都暴露出了内心隐藏的本性,村长也被不断卷入离奇事件的漩涡中,内心充满矛盾与挣扎。大嘴演员 王宝强大嘴很傻气,成天疯癫行事。他每天拿着大喇叭在村里走街串巷地疯跑着,高声对村民喊话,这是他与村民最常见的交流方式,也是这个村子里各种大灾小情的消息传播的最重要途径。
2023-07-30 10:55:493

最爱这部电影讲的什么

《最爱》改编自阎连科的长篇小说《丁庄梦》,由顾长卫执导,章子怡、郭富城、濮存昕、蒋雯丽等领衔主演。影片讲述了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的一个封闭的小村庄里,人血走私生意泛滥,这是个无尽收入来源的生意,但同时因为卖血组织者节约成本给大家共用针头造成了大量的绝症“热病”传播,这里组织卖血的人被人称做“血头”,他们一直赚着生命与黑暗交易得来的钱。自从这个村子有了热病(HIV),一切的生活都不一样了,有些疯癫的大嘴(王宝强饰)整天都拿着破烂的喇叭高声喊着:“有新药能治热病啦!”,本来和睦的团员家庭也因为热病变得四分五裂,很多人都死了。村里有个老师,大家都叫他“老柱柱”(陶泽如饰),他的大儿子叫赵齐全(濮存晰饰)就是村里有名的血头,因为热病泛滥,有人认为是齐全做血液买卖带来了灾难,有村民为报复齐全,暗中毒死了老柱柱家的鸡,毒死了他家的狗,还用有毒的西红柿毒死了齐全的儿子小鑫(胡泽涛饰),为此老柱柱既伤心又无奈的给孙子送终了。老柱柱还是一心想要为村里人做点什么,于是把村里废弃的娘娘庙小学便成病人的集中营,为大家都能够彼此照顾,老柱柱自己也同时搬了进去。老柱柱的二儿子赵得意(郭富城饰)本来也在哥哥所谓的血液贸易经商,不料也感染了热病,妻子郝艳(李丹阳饰)对其敬而远之,连手都不敢跟他牵一下,得意也随老柱柱搬进了学校住。老柱柱侄子小海(蔡国庆饰)的媳妇琴琴(章子怡饰)因为想买一瓶洗发水去卖血不料也得了热病,也不得不离开小海搬进了学校这个病人集中营。总之,这里是大家的新家了。在这个学校集中营里,大家同住一个屋同吃一碗饭,一副表面和谐的生活开始了。不料突然发生了一系列离奇的被盗案件。先是代理村长四轮(孙海英饰)丢失了村里的公章,然后莫名其妙的丢了大米——负责为大家做饭的梁房偷的(蒋雯丽饰),甚至连琴琴的棉袄都丢了。几番折腾以后,陆续找到了丢失的东西。村里跟学校都还是陆续也有人死了。当热病蔓延村子夺走他们的生命时,他们一样暴露出根深蒂固的劣根性,偷盗、掠财、争权、短见。得意跟琴琴因为被盗案渐渐产生了情愫,加上彼此的另一半都已经抛弃了自己,二人决定在一起。不过这段恋情十分坎坷,伦理不容,村里人耻笑。但是经历过千辛万苦最终二人还是跟原本的配偶离婚彼此在一起了,挨家挨户的发喜糖,报喜,幸福的背后却也逃不过热病带来的死亡。发病的当晚,琴琴将自己的身体浸在冷水里,给得意降温,本来就没好的发烧,变得更加厉害了。第二天早晨,得意醒来后依然招手叫琴琴,可琴琴已经走了,琴琴的头边放着他们结婚证。伤心至极的得意挥起镰刀砍向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出房门百度百科
2023-07-30 10:56:172

电影问题~郭富城和章子怡拍的,讲述艾滋病的,电影名字?

郭富城和章子怡共同出演的关于艾滋病的电影是《最爱》。影片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村民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恶疾而被打乱了平静的生活,人们在恐慌中展现出人性百态。身染绝症的男女主角从相怜、相依到相爱,在这段不被祝福的感情中两人用生命证明了爱情的尊严。扩展资料《最爱》改编自阎连科的长篇小说《丁庄梦》,由顾长卫执导,章子怡、郭富城、陶泽如、濮存昕、孙海英、蒋雯丽、王宝强、蔡国庆等领衔主演。2011年5月10日,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2011年,该片获得了第20届上海影评人奖十佳影片、优酷影视盛典2011夏季盘点最佳电影等奖项。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的一个封闭的小村庄里,人血走私生意泛滥,这是个无尽收入来源的生意,但同时因为卖血组织者节约成本给大家共用针头造成了大量的绝症“热病”传播,这里组织卖血的人被人称做“血头”,他们一直赚着生命与黑暗交易得来的钱。自从这个村子有了热病(HIV),一切的生活都不一样了,有些疯癫的大嘴(王宝强饰)整天都拿着破烂的喇叭高声喊着:“有新药能治热病啦!”,本来和睦的团员家庭也因为热病变得四分五裂,很多人都死了。该片的故事缘自一些真人真事。在影片开拍前,蒋雯丽对发生在河南等地因卖血而导致村落被艾滋病吞噬的报道很震惊,于是就介绍给顾长卫,之后一点点发展成了片中的故事。电影的名字也几度更迭,从《七十里铺列传》、《世外桃源》、《魔术时代》一直到最后的《最爱》。《最爱》讲述了一场无惧命运、超越世俗的“生死绝恋”。一些看过该片的观众表示,片中场景和表演充满质感,导演选择了独特视角表现艾滋病人的生活状态,从侧面表达了对这一人群的关怀和尊重,片中“商琴琴”和“赵得意”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彼此慰藉和拯救的画面催人泪下。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最爱
2023-07-30 10:56:267

郭富城主演的电影《最爱》最后琴琴是救得意怎么死的?得意为什么要砍自己的大腿?得意怎么死的?

得意夜里发高烧,琴琴为了给得意降温,深秋夜里不停地去冷水里面泡,被冻死了。得意砍大腿是因为琴琴说她死时要穿红裙子,砍掉大腿用鲜血染红琴琴的裙子,刚好圆了琴琴穿红裙子的心愿。得意失血过多而死。拓展资料《最爱》改编自阎连科的长篇小说《丁庄梦》,由顾长卫执导,章子怡、郭富城、陶泽如、濮存昕、孙海英、蒋雯丽、王宝强、蔡国庆等领衔主演。2011年5月10日,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村民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恶疾而被打乱了平静的生活,人们在恐慌中展现出人性百态。身染绝症的男女主角从相怜、相依到相爱,在这段不被祝福的感情中两人用生命证明了爱情的尊严。2011年,该片获得了第20届上海影评人奖十佳影片、优酷影视盛典2011夏季盘点最佳电影等奖项。
2023-07-30 10:56:477

电影最爱改编自哪一篇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丁庄梦》

1、《最爱》改编自阎连科的长篇小说《丁庄梦》。 2、《最爱》由顾长卫执导,章子怡、郭富城、陶泽如、濮存昕、孙海英、蒋雯丽、王宝强、蔡国庆等领衔主演。 3、影片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村民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恶疾而被打乱了平静的生活,人们在恐慌中展现出人性百态。身染绝症的男女主角从相怜、相依到相爱,在这段不被祝福的感情中两人用生命证明了爱情的尊严。
2023-07-30 10:57:111

丁庄梦小说的免费网盘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yha1F-fizLxokw8af8zvw提取码:jyvp 这部作品以中原地区曾经发生的艾滋病蔓延为背景,着力描写当一群农民突然被抛入艾滋病蔓延、死者无数的窘境时的所作所为,充分揭示绝境中形形色 色的人性。小说在写作风格上既有现实主义的纪实描写,又有奇谲惊人的梦幻想象,亦真亦幻,既触目惊心,又警世感人。这这部饱蘸血泪的作品因其冷峻展示艾滋病村的灵魂之舞而在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相继推出。
2023-07-30 10:57:301

想在享物说送东西,请问出多少小红花合适?

这个要看你送的东西价值多大吧,或者你要不知道就在享物说里面设置快抢,有点像拍卖那种。
2023-07-30 10:45:511

从减肥说起的进化论

最近,和女友计划着要减肥。自从我俩在一起以后,我们都发现胖了许多,从最初的她的马甲线到现在的游泳圈,还是双层的,哈哈,不知道被她看到了会不会揍我一顿,我也因这一年来出差比较多少了许多的运动量,所以眼睁睁的看着我的油肚一天天的抛头露面,我也经常恶狠狠的看着它,它却一脸无辜的看着我,就像是在对我说:怪我咯?减肥这件事对我来说其实很简单,只要坚持一周不吃晚饭就可以见到成果,不过,每次都坚持不到一周就缴械投降,要么是因为饿得手脚发软,要么就是听见女友说:饿~~,于是便有了个充分的理由,走,吃吃吃,结果一下回到解放前,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船到桥头自然沉啊。记得看到有一次“罗辑思维”的罗胖在讲到减肥这个话题的时候,他给自己的减肥失败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我当时还差点信了,他的理由就是:我们对抗的不是减肥这件事,而是我们长期进化出来的生命基体为了生存下来必须随时大量的囤积脂肪,想要去除我们的脂肪这件事我们的大脑是不会轻易的答应的,所以嘛...还是不要减肥了(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啊),其实,说这件事的目的是想说的是“坚持”两个字,我觉得,如果坚持“管住嘴,迈开腿”这句在减肥界的至理名言的话,应该是可以收获马甲线和八块腹肌的。 从小到大,我是一个不太容易坚持的人。曾经,我的爱好广泛,唱歌、跳舞、说段子、旅游、关注各种冷知识等等...在别人看来,我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有时候我自己都差点信了),其实,我那些所谓的爱好坚持的时间都不长,每一样都是略知一二,要是我去说相声的话这还挺有优势的,就像郭德纲郭老师说的:演员的肚杂货铺,但现实是我并不是相声演员;在内心深处,去做这些事情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关注,我想这和我的成长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吧,以后有机会分享一下我的成长经历,我想它会是一个好故事。 我们都“好为人师”。毕业五年的我也经历了从身无分文到现在的负债累累,但经历却让我成长了许多,所以也难免好为人师,看到刚毕业的学弟学妹们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唠叨两句,有意思的是这些话在我刚毕业的时候也有别人对我说过,当时我却也是嗤之以鼻,我的青春我做主;想到这里,马上就会闭嘴,有些事情还是要亲身经历的,由他们去吧,特别说到坚持这里的时候,更是心里没底,因为我自己并没有做到。 每年都会给自己定个目标,刚开始还会按照既定的目标去走,慢慢的在行走的路上已偏离轨道,我想大多数人和我的经历一样吧,不然怎么会有段子手们每次开年后的写作素材呢。 看过一本书叫做《刻意练习》,它真的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书籍,当时看完的我激情澎湃,以后我要如何如何,给自己又树立了什么样什么样的目标;好景不长,不出三天,又将自己的目标丢之脑后,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饭局、每日的辛苦的工作、要多陪陪家人等等等等;我的工作是属于忙起来特别忙,闲下来又是时间比较充裕的那种,但我又不太想要长期的去做这份工作,虽然每个月的收入还勉强凑合;我是那种典型的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天秤座,所以想去改变,但又坚持不了,随着青春的流逝,这种焦虑不断的增强,内心越是不安,这时,我突然发现,我要的并不是一本像《刻意练习》这样的武功秘籍,也不是为了减轻内心焦虑而去订阅各种各样的知识付费专栏,而是明确自己的目标,并有的放矢的去成长,去进化自己成为一个“新物种” 就在今天,多年的同学分享给我一篇文章,是关于“享物说”的,看完文章后,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我同学经常说的一句话“神神奇奇”,免费领东西,还是全免,真的是全免,先不说她以后的发展方向,就现在靠这种方式已经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有了超过3000W的粉丝,这一点就非常的“神奇”了。虽然我们这代人见过了太多的这种“神奇”的事情的发生,但是我还是从心里佩服它的创始人。详情可以去问度娘; 在这个做什么都对,但做什么都不对的年代,让我们进化成新社会的“新物种”才是首选的事情。这离不开坚持,在这里,我坚持写作,坚持进化,进化成新的自己。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嗯,没吃晚饭的我还是挺饿的,吃?还是不吃呢,这是个问题。
2023-07-30 10:45:431

大家的享物说里有多少小红花了?

我有好几千了,都是自己用闲置物品去换的,准备再用小红花换几样自己的喜欢的物品回来。
2023-07-30 10:45:362

有什么办法能快速得到享物说里的小红花?

花钱买可以吗。
2023-07-30 10:45:291

社交电商平台有哪些

社交电商平台有拼多多、微店、有好东西、爱库存、好衣库、享物说、环球捕手、如涵电商、礼物说、大V店等,这些都是比较知名的社交电商平台。电商领域被淘宝、京东两大巨头争强称霸多年,过去几年,虽然诞生了很多垂直人群和品类的机会,但电商创业者依然困顿于昂贵的流量。如今,统治终于出现了裂痕,被淘宝、京东耗光的流量红利,终于在微信生态被重现。当下,微信生态拥有10亿月活用户,占据了用户55%的在线使用时间,触达了传统电商大量未能有效覆盖的用户群体。回顾一年多来,众多社交电商模式兴起,除了创业公司,包括京东、唯品会、娃哈哈等电商或者传统快消品巨头,也纷纷入局,使得整个行业格局更加扑朔迷离。
2023-07-30 10:45:101

享物说小红花不够花,想要很多很多?

快速?要有多快?你说的积分应该就是小红花吧。新手一般登录就有签到送一点小红花,然后签到也会送,分享给朋友,或者朋友圈也会送出一部分,其他的方式就是送出物品,按照你的心理价值标小红花数量,成功送出就有花了,加油,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2023-07-30 10:45:011

求前辈赐教快速得到享物说小红花的方式?谢谢

通过签到可以得到相应的小红花,分享朋友圈也会送出一部分,其他的方式就是送出物品,小程序拉新等等吧,然后就会领取小红花了,你可以分别试一下。
2023-07-30 10:44:541

享物说成团后发的东西是旧的么

谁说这个工作服是要钱的?我就没有付过钱啊。他们是随便的,有新的就给你新的,没有就给你之前走掉的人的衣服,想要干净的就自己带回家洗咯,呵呵……不过如果你和经理混熟了,关系好的话,自然就可以靠关系拿到新的衣服了啊
2023-07-30 10:44:473

求快速获取享物说里面的小红花?

我暂时只知道享物说几种方法来获取小红花,签到、邀请朋友、小程序拉新还有就是送闲置物品了,其他的方法我也就不知道了。
2023-07-30 10:44:401

那个享物说抢闪团的时候,抢成功会有什么提示吗?有什么小技巧吗?

和我一样,一直表示在加载。我问了客服,他说我手机型号问题,我立马用其它手机试,还是在加载,然后我又问客服,他说是技术问题,我问什么时候解决,他说一两天,一星期后还是在加载,希望我的真实回答得到你的采纳
2023-07-30 10:44:332

朋友们,方便透露一下在享物说领取小红花的方法吗?

这个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很简单的,我是签到领取,每天在享物说App签到,然后就可以领取相对数量的小红花了,偶尔会通过小程序拉新,也能领取小红花
2023-07-30 10:4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