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柚不是西游
-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东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赏析一】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间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酹”,即以酒洒地之意。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赏析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总束上文,带起下片。前文为我们描绘的精彩画卷不由不使人发出“江山如画”的赞叹;锦绣河山,地杰人灵,如画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三国时候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辈出的年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上片立足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
“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风云际会,而最令东坡向往的是周瑜,以“遥想”领起五句集中写青年帅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向往,必然要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的素材。史载,建安三年,孙策亲迎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取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这一细节,以美人衬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来从容貌仪态上写周瑜儒将风流姿态,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挥镇定,强敌瞬间瓦解。
“故国神游……华发”:这里边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同黑暗的政治现实和横遭贬谪的坎坷处境大相抵牾,思绪深沉、感慨顿生,仕途蹭蹬、壮怀莫酬,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词人于天地之中顿生达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般。(坡仙)
本词极雄丽之至,大起大落,横绝今古。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
章法:上阙:高起然后低徊,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荡,热烈奔放;下阙:抖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
音韵:入声韵,短促有力。诗歌是韵文,讲究节奏之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出现时由原来的七字句换为四字句,使意外、突变更强烈。另如“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诉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这雄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慷慨雄浑,激烈悲壮。(李冰)
【赏析三】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沈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象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一句说,乱石象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象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请看,在“公瑾当年”后面忽然接上“小乔初嫁了”,然后再补上“雄姿英发”,真象在两座悬崖之间,横架一道独木小桥,是险绝的事,又是使人叹绝的事。说它险绝,因为这里原插不上小乔这个人物,如今硬插进去,似乎不大相称。所以确是十分冒险的一笔。说它又使人叹绝,因为插上了这个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风流俊雅极有精神地描画出来。从艺术角度来说,真乃传神之笔。那风神摇之处,决不是用别的句子能够饱满地表现的。
“羽扇纶巾”——这四个字,充分显示周瑜的风度闲雅,是“小乔初嫁了”的进一步勾勒和补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这里就转入对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国神游”,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象自己的灵魂向远古游历了一番。“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由于自作多情,难免要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在这里,作者对自己无从建立功业,年纪又大了——对比起周瑜破曹时只有三十四岁,仍然只在赤壁矶头怀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于是只好旷达一番。反正,过去“如梦”,现在也是“如梦”,还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也就算了。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因为风流人物不过是“浪淘尽”,人间也不过“如梦”。又何必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这是苏轼思想上长期潜伏着的、同现实世界表现离心倾向的一道暗流。阶级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无法避免而不时搏动着。
综观整首词,说它很是昂扬积极,并不见得;可是它却告诉我们,词这个东西,绝不是只能在酒边花间做一名奴隶的。这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划时代的进展。词坛的新天地就是通过这些创作实践,逐步发展并且扩大其领域的。苏轼这首《念奴娇》,正是一个卓越的开头。至今为止,仍然象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大道上。
- 床单格子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赏析一】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间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酹”,即以酒洒地之意。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赏析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总束上文,带起下片。前文为我们描绘的精彩画卷不由不使人发出“江山如画”的赞叹;锦绣河山,地杰人灵,如画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三国时候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辈出的年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上片立足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
“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风云际会,而最令东坡向往的是周瑜,以“遥想”领起五句集中写青年帅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向往,必然要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的素材。史载,建安三年,孙策亲迎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取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这一细节,以美人衬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来从容貌仪态上写周瑜儒将风流姿态,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挥镇定,强敌瞬间瓦解。
“故国神游……华发”:这里边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同黑暗的政治现实和横遭贬谪的坎坷处境大相抵牾,思绪深沉、感慨顿生,仕途蹭蹬、壮怀莫酬,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词人于天地之中顿生达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般。(坡仙)
本词极雄丽之至,大起大落,横绝今古。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
章法:上阙:高起然后低徊,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荡,热烈奔放;下阙:抖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
音韵:入声韵,短促有力。诗歌是韵文,讲究节奏之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出现时由原来的七字句换为四字句,使意外、突变更强烈。另如“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诉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这雄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慷慨雄浑,激烈悲壮。(李冰)
【赏析三】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沈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象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一句说,乱石象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象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请看,在“公瑾当年”后面忽然接上“小乔初嫁了”,然后再补上“雄姿英发”,真象在两座悬崖之间,横架一道独木小桥,是险绝的事,又是使人叹绝的事。说它险绝,因为这里原插不上小乔这个人物,如今硬插进去,似乎不大相称。所以确是十分冒险的一笔。说它又使人叹绝,因为插上了这个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风流俊雅极有精神地描画出来。从艺术角度来说,真乃传神之笔。那风神摇之处,决不是用别的句子能够饱满地表现的。
“羽扇纶巾”——这四个字,充分显示周瑜的风度闲雅,是“小乔初嫁了”的进一步勾勒和补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这里就转入对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国神游”,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象自己的灵魂向远古游历了一番。“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由于自作多情,难免要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在这里,作者对自己无从建立功业,年纪又大了——对比起周瑜破曹时只有三十四岁,仍然只在赤壁矶头怀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于是只好旷达一番。反正,过去“如梦”,现在也是“如梦”,还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也就算了。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因为风流人物不过是“浪淘尽”,人间也不过“如梦”。又何必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这是苏轼思想上长期潜伏着的、同现实世界表现离心倾向的一道暗流。阶级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无法避免而不时搏动着。
综观整首词,说它很是昂扬积极,并不见得;可是它却告诉我们,词这个东西,绝不是只能在酒边花间做一名奴隶的。这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划时代的进展。词坛的新天地就是通过这些创作实践,逐步发展并且扩大其领域的。苏轼这首《念奴娇》,正是一个卓越的开头。至今为止,仍然象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大道上。
- 天线宝宝说害怕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u2022赤壁怀古
一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这首词是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写的。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片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下片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全词主旨。
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当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应当说明的是,苏轼也懂得音律,但作词往往不受音律拘束。以此词而论,其句法与常格颇有格不合之处,例如上片第二句,李清照、辛弃疾的同调词皆作上五下四(李词作“有斜风细雨,重门须闭”,辛词作“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而此词作上三下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如下片第二句,李、辛皆作上四下五(李词作“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辛词作“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而此词作上五下四(“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读这两句,我们只能按苏词句法将重音放在“千古”和“雄姿”上。
二 鉴赏要点
1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们的遗迹,并且果真找到了,这就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最景仰的英雄,但这里只是先埋伏一笔,暂不展开写,接着就来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毫无疑问,词人写到这里,一定会激动异常,会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然后用慨叹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词人对他的景仰;到下片再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明了。一开始就提到“小乔初嫁了”,这一笔似乎显得突兀,却有词人的深意在:一是说明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二是以美女衬英雄,更足以表现他当时的春风得意;更为重要的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权之嫂,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接着又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人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霸之器。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面两句才是主要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生敬啊!词人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
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成分,与上述豪壮情调不合,其实,“多情”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是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白发”固足已使人生悲,但正如唐代诗人岑参所说:“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统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2烘托和映衬
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例如这首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映衬是烘托的一种,一方面是以乙托甲,但反过来甲也具有托乙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这首词波澜起伏而章法严整,跟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两种表现技巧有关。
- 以心消业
-
【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总束上文,带起下片。前文为我们描绘的精彩画卷不由不使人发出“江山如画”的赞叹;锦绣河山,地杰人灵,如画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三国时候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辈出的年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上片立足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
“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风云际会,而最令东坡向往的是周瑜,以“遥想”领起五句集中写青年帅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向往,必然要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的素材。史载,建安三年,孙策亲迎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取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这一细节,以美人衬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来从容貌仪态上写周瑜儒将风流姿态,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挥镇定,强敌瞬间瓦解。
“故国神游……华发”:这里边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同黑暗的政治现实和横遭贬谪的坎坷处境大相抵牾,思绪深沉、感慨顿生,仕途蹭蹬、壮怀莫酬,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词人于天地之中顿生达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般。(坡仙)
本词极雄丽之至,大起大落,横绝今古。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
章法:上阙:高起然后低徊,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荡,热烈奔放;下阙:抖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
音韵:入声韵,短促有力。诗歌是韵文,讲究节奏之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出现时由原来的七字句换为四字句,使意外、突变更强烈。另如“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诉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这雄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慷慨雄浑,激烈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