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大秦帝国之崛起》中,芈八子(宣太后)去世时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谁唱的?哪里可以下载?

2023-07-21 00:41:02
共4条回复
瑞瑞爱吃桃

果然,韩徐为回赵国后将李兑之事禀告赵王,赵王以此为由将李兑幽闭,并让李兑写信给齐王证明苏秦没有问题,苏秦之困不攻自破,并被齐王任命为齐国丞相,领兵攻秦函谷关,又是一个深夜,苏秦再一次入函谷关会见嬴稷,一见面嬴稷便直言燕因与齐有血海深仇,所以必会伐齐,但其他各国与齐并无血海深仇,若无利益驱使,怕是别国不会轻易耗费兵力去攻齐,苏秦明白嬴稷是想万无一失,但这点苏秦却无法保证,嬴稷又问魏冉有何想法,魏冉直言如今箭在弦上不发可惜,若是错过这个可以灭齐的机会恐怕下一次就更难了,既然如今暂时没有动静,不如派韩聂入齐,可随时掌握齐方动态好做应对。

北营

芈八子去世歌曲叫什么名字

不白九百

是谭晶唱的《回头望》,搜索网易云电台“谭晶音乐汇”,里面有

clc1

在《酷狗音乐》里面只要有歌词一样可以下载的

相关推荐

大秦帝国之崛起韩徐为的扮演者是谁

《大秦帝国之崛起》韩徐为的扮演者是 陈继铭演员简介:陈继铭,有着“古装专业户”之称的中国内陆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2023-07-21 00:26:231

大秦帝国里赵国的韩徐为是谁

您好。陈继铭,有着“古装专业户”之称的中国内陆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自1985年参演了《八百罗汉》这一处女电影,从而进入演艺圈,并于1992年首次触电,参演了首部电视剧作品《刺马》,从而一直以古装形象参演众多影视剧作品,渐被大家所熟知。而2006年参演的《非亲兄弟》,其一改古装形象,首次出演现代戏,从而从“古装专业户”成功转型,此后其戏路更为宽广。代表作品有《书剑恩仇录》、《西安杀戮》、《隋唐英雄》等,而近期新作是将于2015年上映的《皇甫谧传奇》。
2023-07-21 00:26:321

《战国策燕二》说了什么道理?

【秦召燕王】苏秦为燕国游说赵国的奉阳君李兑,去联合进攻齐国,奉阳君不同意。于是苏秦到齐国去诬蔑赵国,让齐国与赵国绝交。齐国与赵国已经绝交,他就回到燕国去,对燕昭王说:“韩徐为对我说:‘有人告诉奉阳君说:“让齐国不信任赵国的,是苏秦;让齐王召回触子叫他不要进攻宋国的,是苏秦;和齐王共谋说要争取秦国、图谋赵国的,是苏秦,让齐国用武装监视赵国人质的,还是苏秦。”请让我告诉您实情,齐国真的要以武装监视赵国的人质,我韩徐为一定用武装监视您。"这话可真不吉利。即使这样,大王不必为我担忧。虽然有赵国的破坏,我自己有危险,可是我仍然去齐国,为的是实现大王想要达到的目的,我死了,如果齐国和赵国关系恶化。我就等于还活着一样。现在赵国和齐国断交,将会大乱。但我不是赵国从前足智多谋的贤相张孟谈,如果我也象张孟谈,齐、赵两国中必定会有一个要象智伯那样灭亡的。“奉阳君告诉朱?和赵足说:‘齐王派公玉丹命令我,说:“您一定不要召回韩珉。”可现在召回了韩珉;说“一定不要任用苏秦”;可是现在任用他为相国;“说一定不要和燕国联合”,可现在与燕国结为极好的盟邦。我所依靠的是齐公子顺子,可他现在说话又变了,比他父亲还善变;顺子当初与苏秦力敌,谁见到他们就知道他们总是不和,可现在他尊敬苏秦,并给他以乘车的待遇。完了,我要失去齐国了。”“奉阳君很生气,是因为齐王威勇而不信任赵国,又小看奉阳君,他因此背叛齐国。齐、赵两国现在正纷乱不和,应当在这时伐齐;齐、赵两国如果解给而复合,那末,伐齐的良机失掉,后悔就来不及了。所以齐国和赵国如果恢复联合,即使身死,我也不会以此为祸患;即使逃亡,我也不会以此为羞愧;成为诸侯,我也不会以此为光荣;即使披散头发装疯卖傻,用漆涂身生癞变形,我也不会以此为耻辱。然而,我有所担忧:当我死后,如果齐、赵两国修好,那末,使齐、赵绝交的罪过就会一齐落在我头上;燕国也会仿效齐、赵,加罪于我,而与齐、赵恢复邦交。;这才是我担忧的啊。如果我死后,齐、赵两国互相攻打,我心甘情愿去求死。尧、舜是天下的贤君,终究要死;禹,汤是天下的明君,终究要死。孟贲是天下的勇士,终究要死;乌获是天下的力士,也终究要死。一切生物难道有不死的吗?死是必然的事。我用死来完成有利于燕国的计谋,大王还有什么疑虑的吗?“我认为,不如假装获罪逃离燕国。我率韩、魏两国来顺从齐国并助其成功,联合秦国结交赵国来加强韩、魏。这样,就差不多形成了赵、魏、韩三国与齐国互相攻击的形势。我虽然这样安排了,又担心牵累燕国。奉阳君对朱?说:‘苏秦因为燕王用我而生气,若不任苏秦力相,又不任苏秦为卿,则差不多要失去燕国了。"奉阳君如此疑心,所以我这样安排,不牵累燕国,又不玷辱大王。伊尹多次逃离成汤,投奔夏桀,又多次逃离夏桀,投奔成汤,最后与夏桀战于呜条之野,拥立成汤为天子;伍子胥逃离楚国,投奔吴国,最后帮助吴王阖庐与楚昭王战于柏举,攻入楚都,为其父报仇。现在我逃离燕国,打乱齐、赵邦交,将可载入史册。进行伟大事业的人,哪一个没有逃跑过?齐桓公遭难之时,管仲逃到鲁国;阳虎遭难之时,孔子逃到卫国;张仪逃到楚国;白珪 逃到秦国;望诸君任中山相时,出使赵国,赵国挟持他,要求割地,望诸君突破关卡逃出;外孙之难时,薛公抛下车子,逃出关卡,赵、魏、韩三国称他为辨是非、通古今的人。所以,凡是开创大事业的人,逃亡不能被认为是耻辱。”苏秦终于使齐国赵国绝并,赵国和燕国联合进攻齐国,大败齐国
2023-07-21 00:26:411

《史记》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3)

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即以其徒与田不礼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入,杀之。高信即与王战。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贼而定王室。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公子章之败,往走主父,主父开之,成、兑因围主父宫。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主父。令宫中人“后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馀而饿死沙丘宫。主父定死,乃发丧赴诸侯。 是时王少,成、兑专政,畏诛,故围主父。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何为王。吴娃死,爱弛,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 五年,与燕鄚、易。八年,城南行唐。九年,赵梁将,与齐合军攻韩,至鲁关下。及十年,秦自置为西帝。十一年,董叔与魏氏伐宋,得河阳於魏。秦取梗阳。十二年,赵梁将攻齐。十三年,韩徐为将,攻齐。公主死。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与秦会中阳。十五年,燕昭王来见。赵与韩、魏、秦共击齐,齐王败走,燕独深入,取临菑。 十六年,秦复与赵数击齐,齐人患之。苏厉为齐遗赵王书曰: 臣闻古之贤君,其德行非布於海内也,教顺非洽於民人也,祭祀时享非数常於鬼神也。甘露降,时雨至,年谷丰孰,民不疾疫,众人善之,然而贤主图之。 今足下之贤行功力,非数加於秦也;怨毒积怒,非素深於齐也。秦赵与国,以彊徵兵於韩,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欲亡韩而吞二周,故以齐餤天下。恐事之不合,故出兵以劫魏、赵。恐天下畏己也,故出质以为信。恐天下亟反也,故徵兵於韩以威之。声以德与国,实而伐空韩,臣以秦计为必出於此。夫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楚久伐而中山亡,今齐久伐而韩必亡。破齐,王与六国分其利也。亡韩,秦独擅之。收二周,西取祭器,秦独私之。赋田计功,王之获利孰与秦多? 说士之计曰:“韩亡三川,魏亡晋国,市朝未变而祸已及矣。”燕尽齐之北地,去沙丘、钜鹿敛三百里,韩之上党去邯郸百里,燕、秦谋王之河山,间三百里而通矣。秦之上郡近挺关,至於榆中者千五百里,秦以三郡攻王之上党,羊肠之西,句注之南,非王有已。逾句注,斩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於燕,代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亦非王有已。王久伐齐,从彊秦攻韩,其祸必至於此。愿王孰虑之。 且齐之所以伐者,以事王也;天下属行,以谋王也。燕秦之约成而兵出有日矣。五国三分王之地,齐倍五国之约而殉王之患,西兵以禁彊秦,秦废帝请服,反高平、根柔於魏,反巠分、先俞於赵。齐之事王,宜为上佼,而今乃抵罪,臣恐天下后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愿王孰计之也。 今王毋与天下攻齐,天下必以王为义。齐抱社稷而厚事王,天下必尽重王义。王以天下善秦,秦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名宠制於王也。於是赵乃辍,谢秦不击齐。 王与燕王遇。廉颇将,攻齐昔阳,取之。 十七年,乐毅将赵师攻魏伯阳。而秦怨赵不与己击齐,伐赵,拔我两城。十八年,秦拔我石城。王再之卫东阳,决河水,伐魏氏。大潦,漳水出。魏冉来相赵。十九年,秦取我二城。赵与魏伯阳。赵奢将,攻齐麦丘,取之。 二十年,廉颇将,攻齐。王与秦昭王遇西河外。 二十一年,赵徙漳水武平西。二十二年,大疫。置公子丹为太子。 二十三年,楼昌将,攻魏几,不能取。十二月,廉颇将,攻几,取之。二十四年,廉颇将,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二十五年,燕周将,攻昌城、高唐,取之。与魏共击秦。秦将白起破我华阳,得一将军。二十六年,取东胡欧代地。 二十七年,徙漳水武平南。封赵豹为平阳君。河水出,大潦。 二十八年,蔺相如伐齐,至平邑。罢城北九门大城。燕将成安君公孙操弑其王。二十九年,秦、韩相攻,而围阏与。赵使赵奢将,击秦,大破秦军阏与下,赐号为马服君。 三十三年,惠文王卒,太子丹立,是为孝成王。 孝成王元年,秦伐我,拔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於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彊谏。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入,徐趋而坐,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耳。”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间者殊不欲食,乃彊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於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不和之色少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昧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讬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对曰:“甚於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於长安君。”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u2018必勿使反u2019,岂非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赵主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其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讬於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之计短也,故以为爱之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於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於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持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於予乎?” 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拔之。又攻韩注人,拔之。二年,惠文后卒。田单为相。 四年,王梦衣偏裻之衣,乘飞龙上天,不至而坠,见金玉之积如山。明日,王召筮史敢占之,曰:“梦衣偏裻之衣者,残也。乘飞龙上天不至而坠者,有气而无实也。见金玉之积如山者,忧也。” 后三日,韩氏上党守冯亭使者至,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於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财王所以赐吏民。”王大喜,召平阳君豹告之曰:“冯亭入城市邑十七,受之何如?”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对曰:“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韩氏所以不入於秦者,欲嫁其祸於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彊大不能得之於小弱,小弱顾能得之於彊大乎?岂可谓非无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王曰:“今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此大利也。” 赵豹出,王召平原君与赵禹而告之。对曰:“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乃令赵胜受地,告冯亭曰:“敝国使者臣胜,敝国君使胜致命,以万户都三封太守,千户都三封县令,皆世世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吏民能相安,皆赐之六金。”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不能死固,不义一矣;入之秦,不听主令,不义二矣;卖主地而食之,不义三矣。”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七月,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 王还,不听秦,秦围邯郸。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燕众反燕地。赵以灵丘封楚相春申君。 八年,平原君如楚请救。还,楚来救,及魏公子无忌亦来救,秦围邯郸乃解。 十年,燕攻昌壮,五月拔之。赵将乐乘、庆舍攻秦信梁军,破之。太子死。而秦攻西周,拔之。徒父祺出。十一年,城元氏,县上原。武阳君郑安平死,收其地。十二年,邯郸廥烧。十四年,平原君赵胜死。 十五年,以尉文封相国廉颇为信平君。燕王令丞相栗腹约驩,以五百金为赵王酒,还归,报燕王曰:“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间而问之。对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王曰:“吾以众伐寡,二而伐一,可乎?”对曰:“不可。”王曰:“吾即以五而伐一,可乎?”对曰:“不可。”燕王大怒。群臣皆以为可。燕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将而攻代。廉颇为赵将,破杀栗腹,虏卿秦、乐间。 十六年,廉颇围燕。以乐乘为武襄君。十七年,假相大将武襄君攻燕,围其国。十八年,延陵钧率师从相国信平君助魏攻燕。秦拔我榆次三十七城。十九年,赵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临乐与燕;燕以葛、武阳、平舒与赵。 二十年,秦王政初立。秦拔我晋阳。 二十一年,孝成王卒。廉颇将,攻繁阳,取之。使乐乘代之,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子偃立,是为悼襄王。 悼襄王元年,大备魏。欲通平邑、中牟之道,不成。 二年,李牧将,攻燕,拔武遂、方城。秦召春平君,因而留之。泄钧为之谓文信侯曰:“春平君者,赵王甚爱之而郎中妒之,故相与谋曰u2018春平君入秦,秦必留之u2019,故相与谋而内之秦也。今君留之,是绝赵而郎中之计中也。君不如遣春平君而留平都。春平君者言行信於王,王必厚割赵而赎平都。”文信侯曰:“善。”因遣之。城韩皋。 三年,庞暖将,攻燕,禽其将剧辛。四年,庞暖将赵、楚、魏、燕之锐师,攻秦蕞,不拔;移攻齐,取饶安。五年,傅抵将,居平邑;庆舍将东阳河外师,守河梁。六年,封长安君以饶。魏与赵邺。 九年,赵攻燕,取貍、阳城。兵未罢,秦攻邺,拔之。悼襄王卒,子幽缪王迁立。 幽缪王迁元年,城柏人。二年,秦攻武城,扈辄率师救之,军败,死焉。 三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封牧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 五年,代地大动,自乐徐以西,”北至平阴,台屋墙垣太半坏,地坼东西百三十步。六年,大饥,民讹言曰:“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 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李牧诛,司马尚免,赵怱及齐将颜聚代之。赵怱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 八年十月,邯郸为秦。 太史公曰。吾闻冯王孙曰:“赵王迁,其母倡也,嬖於悼襄王。悼襄王废适子嘉而立迁。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岂不缪哉!秦既虏迁,赵之亡大夫共立嘉为王,王代六岁,秦进兵破嘉,遂灭赵以为郡。
2023-07-21 00:26:491

齐国赵国有什么大战?

前472年,晋国智氏挟魏氏、韩氏、赵氏伐齐,败齐于犁丘。前413年,齐军伐魏,攻毁黄城,赵军相救,与齐军战于阿下,齐军退。前413年,齐再与三晋大战于阳狐,三晋撤军。前405年, 齐国内乱,齐人公孙会以廪丘叛入赵国,齐国田布率军围攻廪丘,赵人孔青领兵到廪丘抗之,魏、韩、也率军救赵,三晋合力大败齐军。前404年,以魏国为主的三晋联师伐齐,攻入了齐的长城,魏文侯声威大振,并挟齐候朝拜天子。前384年,齐攻魏于禀丘,赵出兵救魏,败齐人。前381年,中山得到齐国支持成功复国,中山成为齐国牵制赵国的力量。前382年,齐魏卫攻赵,卫取得赵的刚平,攻至中牟。前380年,齐师伐燕,攻取桑丘,在秦国支持下,魏、赵、韩出兵救燕,与齐战于桑丘,齐师败。前378年,魏、赵、韩再次联师伐齐,在灵丘大战,齐军败。前370年,赵军进攻齐国,战于甄,赵军不胜而退。前368年,赵军伐齐,攻到长城,赵军退。前333年,齐魏相会,互尊为王,楚威王大怒,发兵攻魏,赵国响应出兵袭魏,楚军战胜魏军后,趁齐国内乱,又侵入齐国,与齐军大战于徐州,楚军胜,齐魏慌乱,楚军推进速度过快,魏齐军队先后失利,齐魏迁怒于赵国。前332年,为报复赵国,齐将田盼领兵10万,魏将公孙衍领兵8万在滏水回合,大举攻赵,赵军不敌,决黄河灌之,齐魏退兵。前325年,齐军与赵、韩军战,齐军胜之,突入赵本土,俘获赵国将领韩举,攻占平邑。前314年,燕国发生之子之乱,齐宣王命大将田章率齐国精锐之师约合10万大举伐燕,一举攻下燕都鲸城,诸侯震动,楚、秦、魏、赵等国分别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赵国欲出兵救燕,齐王闻之,从本土抽调20万主力部队开近齐赵中山三国边境,欲与赵军主力决战,赵不敢与齐人战,易河东于齐,并请秦国出兵救燕,秦惠文王与魏国联合发兵攻齐,秦魏联军与齐军战,齐军败,于前312年从燕国撤军,但仍然占领燕国南部十余城池。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同年赵攻中山到房子,齐军再次开进中山南部的河间,赵师退。前296年,趁齐军远征秦国之际,赵国大举攻中山,灭之,燕军也趁机偷袭齐,齐军回师大破燕军,并干涉赵灭中山,攻取原中山的河间。前288年,齐秦相互尊帝,相约攻伐三晋,三晋恐慌,联师伐齐,被齐击败。前287年,苏秦主导五国伐秦活动,攻秦路上,齐军转而伐宋。前287年,赵国怒齐不助联军攻秦而攻宋,派大将赵梁联合韩国趁齐攻宋之际出兵伐齐,被齐打败。前286年,齐国在第三攻宋战役中得多魏、楚相助,终于兼并大宋,但实力消耗过大,齐王田地却并不断攻伐魏、楚,韩徐为赵将趁机攻齐,齐军在观泽大破三晋联军,并进攻魏国东阳,取之。前283年,赵军北上攻掠昔阳、阳晋、灵丘、高唐、河间等城池。前279年,齐将田单破燕复国,齐军士气大振一路向北进攻,夺回昔阳、阳晋、灵丘、高唐。前278年,赵国大将廉颇又深入齐国本土,夺回阳晋。前274年,赵将燕周攻齐本土,取昌城。前259年,秦军包围赵都邯郸,齐、魏趁机伐赵,齐军攻取淄鼠。前242年,赵将庞猿率领赵、魏、韩、楚、燕、卫伐秦,被秦击败,庞猿迁怒于齐国,攻齐,取饶安。
2023-07-21 00:26:595

陈继铭人物介绍

陈继铭陈继铭,男,汉族,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代表作品有《便衣警官》、《疯狂婚礼》、《反伪先锋》、《通天狄仁杰》、《三七碰到二十一》、《时空救赎》等多部影视作品。中文名:陈继铭国籍:中国民族:汉族身高:175cm体重:73kg职业:演员、导演毕业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代表作品:《便衣警官》、《疯狂婚礼》等主要作品参演电视剧绝代双骄-2020-01-16,饰演风千里烈火如歌-2018-03-01,饰演雷恨天通天狄仁杰-2017-08-21,饰演霸千秋热血军旗-2017-08-03,饰演,大秦帝国之崛起-2017-02-09,饰演韩徐为雪地娘子军-2016-11-07,饰演佐藤绝地枪王二松花江上的枪声-2016-05-05,饰演增田贵久None-2015-05-05,饰演郭长胜皇甫谧传奇-2015,饰演司马魁绝地枪王-2014-10-25,饰演鬼冢正黎明前的抉择-2013-11-21,饰演侯连海武松-2013-08-14,饰演,隋唐英雄-2012-12-03,饰演,五星红旗迎风飘扬2-2012-10-17,饰演,便衣警官-2012-04-26,饰演张国栋我叫王土地-2012-03-19,饰演段福源大汉口-2011-12-02,饰演冯有才武则天秘史-2011-11-05,饰演,山村大爷-2011-07-04,饰演靳二保旗袍-2011-04-23,饰演涩谷古今大战秦俑情-2011-01-04,导演,倚天屠龙记-2010-07-12,饰演,兵圣-2009-12,饰演恩伯单亲妈妈-2009-11-23,饰演刘松乐意为人-2008-11-15,饰演高连生东陵大盗-2008-10-11,饰演韩德强大唐游侠传-2008-07-24,饰演,滇西往事-2007-03-03,饰演曹尚飞尘世笑谈-2007-02-18,饰演田玉声大长垣-2007,饰演,非亲兄弟-2006-10-16,饰演徐三范府大院-2006-09-11,饰演罗武师宫廷画师郎世宁-2006-05-31,饰演十四阿哥神雕侠侣-2006-03-17,饰演,护花奇缘-2006-02-26,饰演铁中岳南越王-2006,饰演赵显None-2006,饰演丁志东刁蛮公主-2005-12,饰演陈林武当-2005-06-24,饰演石勒继祖满汉全席-2005-01-20,饰演升禄抗日名将左权-2005,饰演,反伪先锋-2004-07-19,饰演洪飞乾隆与香妃-2004,饰演来保光武帝刘秀-2004,饰演阴实火帅-2003-08-30,饰演,王炎冰,名捕震关东-2003-08-14,饰演薛敬飞刀问情-2003-01-27,饰演,神医喜来乐-2003-01-22,饰演鲁正明南少林-2003-01-01,饰演玄智和尚欲望的漩涡-2003,饰演房杰浴血男儿-2002,饰演张永金搏虎-2001-04-30,饰演阿尔泰尚方宝剑-2001-01-01,饰演娄大爪皇城神鹰-2001,饰演罗培中快嘴李翠莲2-2001,饰演范将军神探科蓝-2001,导演,三少爷的剑-2000-06,饰演纪纲棋武士-2000-02-14,饰演耶律飞云绝命鸳鸯-2000,饰演岳环山小李飞刀-1999-08-03,饰演田七爷None-1999,导演,水浒传-1998-01-08,饰演,风雨一世情-1998,饰演徐琮聊斋先生-1998,饰演朱湘None-1996,饰演公孙翔英雄无悔-1996,饰演卢世孚观世音传奇-1995,饰演罗斌书剑恩仇录-1994,饰演,None-1988,导演徐子建,石达开-1986,饰演翼王石达开参演电影时空救赎-2017,导演范城馨火线追凶之黑枪疑云-2009,饰演徐胜道大峡谷的女人-2009,饰演村长疯狂婚礼-2005,主演,一夜富贵-1997,导演,东星号大劫案-1996,饰演沈厅长勾魂女郎-1995,饰演孙少武日光峡谷-1995,导演,1000万港元大劫案-1995,导演,秃探与俏妞-1994,饰演血刀黄飞鸿之王者之风-1993,饰演阿兰成都铁血群英-1991,导演,西行平妖-1991,饰演刺客江湖奇兵-1990,导演,西安杀戮-1987八百罗汉-1985,导演,导演作品
2023-07-21 00:27:161

赵的战录

1、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2、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3、赵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6年),廉颇伐齐,攻陷九城。3、公元前280年,赵将赵奢攻占齐国麦丘。4、公元前241年,赵将庞煖攻占齐国饶安。5、公元前274年,赵将燕周攻占齐国昌城、高唐(齐国五都之一)。6、公元前271年,赵蔺相如攻至齐平邑。7、公元前287年,赵梁将攻齐。8、公元前286年,韩徐为将攻齐。 1、公元前282年,赵将乐毅拔魏伯阳。2、公元前276年,廉颇攻魏几,拔之。3、公元前275年,攻魏房陵、安阳拔之。4、公元前245年,廉颇带兵攻取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 1、赵武灵王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2、赵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中山。赵袑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翦将车骑,赵希并将胡、代。赵与之陉,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3、赵武灵王二十三年,攻中山。4、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5、赵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 1、公元前265年,赵将田单攻燕拔三城。2、公元前265年,赵将田单攻燕拔中阳。3、公元前251年—250年,燕国丞相栗腹以给赵王祝寿为名,出使赵国,侦探赵国虚实。回国后向燕王建议,赵国青壮年在长平均被秦将白起坑杀,国内尽是孤儿寡妇,无力再战,乘此良机攻赵必胜。燕将乐间认为赵国连年同秦作战,百姓熟悉军事,若兴兵攻赵,燕军一定会败,坚决反对出兵。燕王喜不听乐间劝告,决意发兵攻赵国。他派栗腹为将,领兵60万,战车二千乘,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栗腹令部将卿秦率军20万攻代,自率主力40万攻鄗。燕军到达宋子(今河北晋县南)后,赵孝成王令上卿廉颇、乐乘统兵13万(一说25万)前往抗击。廉颇分析燕军的来势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人马困乏,遂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令乐乘率军5万坚守代,吸引攻代燕军不能南下援救,自率军8万(一说20万)迎击燕军主力于鄗。赵军同仇敌忾,决心保卫国土,个个奋勇冲杀,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攻代燕军闻听攻鄙军大败,主帅被杀,军心动摇。乐乘率赵军趁机发起攻击,迅速取胜,俘庆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500里,直入燕境,进围燕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只好割让五座城邑求和,赵军始解围退还。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假相国。4、公元前249年,假相国大将武襄君攻燕,围其国都,燕国再次割让五座城邑求和。5、公元前243年,赵将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6、公元前242年,燕军十万犯赵,庞煖率军抵之。于常山东垣,深沟高垒以待燕军。此战中,赵兵多用强弓劲弩射燕,其伤亡甚重。无论攻城战、野战燕军皆不利。后撤,遭遇李牧军。又撤,遇庞锾军,战大败。此战杀死燕兵二万余人,其余的奔溃或投降了赵军。7、公元前236年,赵攻燕,拔狸、阳城。8、赵悼襄王时,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城。 1、公元前269年,秦攻赵阏与,赵将赵奢领兵大破秦军。2、公元前269年,秦又攻赵几,赵将廉颇击败秦军。3、公元前257年,秦乘长平之战的胜利,进围赵都邯郸,赵联合魏、楚大破秦军。4、公元前241年,赵庞煖组织合纵攻秦,拔寿陵。5、公元前233年,秦攻赵,赵将李牧率师与秦军战于肥,秦军大败。6、公元前232年,秦又攻赵,赵将李牧迎战秦军,击破秦军于番吾。 1、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先后平定三胡,辟地千里。设置雁门,云中二郡。2、赵惠文王二十六年,赵军大败东胡取欧代地。3、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匈奴,斩杀匈奴10余万骑兵。
2023-07-21 00:27:241

战国策 魏策二的翻译

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 犀首和田盼想率领齐、魏两国之兵去攻打赵国,魏君和齐君不同意。  犀首说:"请求两国各出五万人,不超过五个月,赵国就会被攻下。"田盼说:"轻易用兵的人,他的国家就容易危险;随便出谋的人,他自己就容易受困。您现在说攻下赵国很容易,将来恐怕会有后患。"犀首说:"您可太不聪明了,齐、魏两君本来就不同意出兵,您现在又说有困难,来吓唬他们,这样,赵国不被攻打,我们两人的图谋就失败了。如果您干脆说容易,那末战事就可开始。等到双方交战,短兵相接、齐、魏两君眼看形势危急,又怎么敢置之不顾,不给我们出兵呢?"田盼说:"好。"于是就劝齐、魏两君听从犀首的。犀首、田盼终能率领齐、魏之兵。军队还没有开出国境,魏君齐君担心他们到了赵国会战败,又调集所有军队跟在他们后面,因此就大败了赵国。犀首见梁君 犀首拜见魏君,说:"我尽心竭力,想为天下夺取更多的土地,抬高大王的声誉,但田需从中破坏我,大王又听从他的,这样我终究干不成事。如果田需要走,我就侍奉大王;田需要侍奉大王,我就走。"魏王说:"田需,他是我的亲近大臣,如果认为对您不利,即使杀掉他,赶走他,内外诸侯和群臣,又能把我怎么样?现在我就为您让他不敢干预您的事,如果他干预您的事,我就替您杀了他,赶走他,怎么样?"犀首同意了。于是他到齐国去会见田婴,和他结盟,并邀他的儿子田文去魏国帮助犀首,犀首又在韩国出任相国苏代为田需说魏王 苏代为田需游说魏王说:"我请问大王,孟尝君田文对魏国尽力。还是对齐国尽力?"魏王说:"他对魏国不如对齐国尽力。"公孙衍对魏国尽力,还是对韩国尽力?"魏王说:"他对魏国不如对韩国尽力。"于是苏代就说:"公孙衍必会亲近韩国,疏远魏国;田文必会亲近齐国,疏远魏国。他们两人将利用大王的国家在诸侯中图谋事变,保守中立则不可能,大王对诸侯的情况将会一无所知,大王的国家只会随之而削弱,能这样做吗?大王不如把田需安置在身过,好考察他们两人的所做所为。两人会暗想:"田需不是我们的人,我们办事如果不利于魏国,田需一定会在魏王面前毁伤我们。"他们二人就一定不敢有外心了。他们的所做所为,有利于魏国或不利于魏国,大王安置在身边的田需已经考察到了。我认为这样既有利于自己,又便于行事。"魏王说:"好。"魏王果然把田需安置在身边。史举非犀首于王 史举在魏王面前说犀首的坏话,犀首想困住史举,便对魏相张仪说:"我愿让魏王把魏国禅让给先生您,魏王就成为尧、舜这样的贤君了;如果先生不接受,也是许由这样的人了。我愿意就请魏王给先生一个万户的都邑。"张仪很高兴,就要史举多次去拜见犀首。魏王听说史举这样,就怀疑史举,史举便不辞而去。楚王攻梁南 楚王进攻魏国的南境,韩国乘机围攻魏国的蔷地。成恢为犀首对韩王说:"极力攻蔷,楚国的军队必然前进,魏国不能支撑,只有恭恭敬敬地屈服。听命于楚国,韩国因楚魏联合处境必然危险。所以大王不如放弃蔷地,魏国没有韩国围攻的顾虑。必然与楚国交战。如果不能战胜楚国,大梁就保不住,又何况能保住蔷地呢?如果战胜了楚国,魏兵已疲困不堪,大王进攻蔷地就容易了。魏惠王死 魏惠王死,安葬期已定,却逢天下大雪,积雪数尺,破坏了城郭,只得准备修栈道去下葬。大臣中很多人规劝太子,说:"雪这么大,却举行丧礼,人民是会感到很困苦的,国家的开支恐怕也不足,请求改期安葬。"太子说:"做儿子的因为人民困苦、国家开支不足的缘故,就不举行先王的丧礼,这不合礼法。你们不要再说了。"  群臣都不敢说了,就把这事告诉给犀首。犀首说:"我没有什么说的,对这事大概只有惠公可以吧!请去告诉惠公。"  惠公说:"好吧。"便驾车去见太子,说:"葬期已定了么?"太子说:"是的。"惠公说:"从前王季历葬在楚山脚下,浸出的水冲坏了墓穴,棺木的前头也露出来了。文王说:"唉!先君一定是想见一见群臣、百姓吧,所以让水流了出来。"于是他把先王的棺木拿出来,为他设朝,大臣朝拜,百姓也都来拜见,三天以后改葬。这是文王的礼仪啊。现在葬期已定,雪下得很大,有好几尺深,很难举行葬礼,太子因为要及时下葬,不顾困难,这岂不是稍嫌急躁了吗?希望太子改期,先王一定想少待一会,想亲近国家,安慰人民,所以才是要老天下大雪。就改变葬期吧,这是文王的礼仪。如果这样还不去做,或者是以效法文王为羞耻吗?"太子说:"太好了。那就改变葬期吧。"  惠施不仅实行了他的主张,还让魏太子没有葬其先王,而且又阐述了文王的礼仪。向天下宣扬、阐述文王的礼仪,难道是小事吗?五国伐秦 齐、燕、赵、魏、韩五国进攻秦国,没有成功而还。此后齐国想进攻宋国,而秦国制止它。齐国便派宋郭去秦国,要求与秦国联合进攻宋国,秦昭王同意了。魏王害怕齐、秦联合,想和秦国媾和。  苏秦对魏王说:"秦王对宋郭说:"瓜分宋国、制服宋国的是齐国。乘宋国疲惫,而与齐王争夺胜利果实的是楚国和魏国。请您对齐王说:不要制止楚国去进攻魏国。那末齐王可以单独灭掉宋国。齐王进攻宋国时,请采取刚、柔并用的办法。象宋国这样的国家,欺诈它不算背理,灭掉它也算不上什么仇怨。和它媾和是为了夺得地盘,已经夺得了地盘,再又加紧进攻,目的只在于灭掉宋国而已。"我听到这话,私下为您感到忧惧。秦国一定会用吞灭宋国的办法对付大王。而且一定会向大王索要土地,已经要到了土地,又会加紧进攻大王,它又一定要大王轻慢齐国,当齐、魏关系已经恶化,它又将联合齐国,更进一步向大王要求土地。秦国曾经对楚国用过这个办法,又曾经对韩国用过这个办法。希望大王要深思熟虑啊。秦国对魏国友好乃是居心叵测。所以为大王考虑:上策是进攻秦国,中策是对抗秦国,下策坚守合纵盟约假意媾和,而盟国之间要保持密切联系。秦、齐如果联合,魏国就没办法了。大王还是听我的吧,一定不要和秦国联合。  "秦国权力大,秦相魏冉又明于事而熟于计,所以,有为大王打击秦国的,也不敢公开表露。诸侯可要他们进攻秦国,但只是秘密发动而不敢公开进行。见到诸侯在打击秦国,就先出卖盟国而自我解脱。诸侯可要他们对抗秦国,但只是假装受到盟国的胁迫。出于不得已的;诸侯既不能进攻秦国,又不能对抗秦国时,就背离同盟国,把秦国当为友邦,来保重自己。这样的人是在出卖大王,作为他自己的资本,这怎么能使国家免除忧患呢?能使国家免除忧患的,必须深究上、中、下三策,去实行上策,上策不行,就实行中策,中策不行,就实行下策;下策不行,就表明与秦国决不妥协,只要活着就要消灭秦国。要使秦国无多怨恨又无多利益,只有灭掉秦国才能安宁。现在大王舍弃"残秦"、"亡秦"之策,与秦国联合,认为这是使国家免于忧患的计策。我不知此计有什么可取之处?即使如此,我还是希望大王考虑我的计谋。  "燕国与齐国是敌国,而燕国与秦国是兄弟之邦。要使互相敌对的燕、齐两国联合去进攻燕国的盟邦秦国,我认为这是实在难以办到的。从前,黄帝和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蚩尤的盟邦西戎的军队不来支援黄帝;禹王攻打三苗,三苗的盟邦东夷人也不派兵接应禹王。如今要兄弟的燕国去攻打秦国,这即使是黄帝、大禹怕也是感到为难的。可是我可以使燕、齐两国出兵。  "我和赵、魏、韩三国的官员都有交往,象奉阳君、孟尝君、韩珉、周最、韩徐为等人,我就对他们谦恭卑下,我担心他们对攻秦之事三心二意,因而不避秦国会与自己关系恶化之嫌。当初,要求各诸侯国与秦国断交的是我,联络诸侯五国结盟与秦国断交的是我,使五国结盟不与秦国通好的也是我。奉阳君、韩徐为已经同意进攻秦国,主张连横的苏脩,朱婴都已秘密地住在邯郸,我又说服齐王去瓦解苏、朱的连横阴谋,诸侯共同对成攻秦的同盟,于是秦国就派苏脩去说服诸侯,不要他们接受联合攻秦的主张,而把齐国当成牢不可破的友邦,并要求齐国出兵攻魏,我就以死去力争齐国不攻打魏国。因齐不攻魏,苏脩终究因此西入秦国再去报告秦王。我并非不知道秦国权势大,但我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大王啊。"魏文子田需周宵相善 魏国的田需、周宵彼此友好,他们打算加罪于犀首。犀首担心此事,便对魏王说:"现在所担心的是齐国。齐威王对靖郭君田婴言听计从,大王想和齐国结好,那末为何不请田婴之子田文出任魏国的相国呢?他一定会使齐国友好地对待魏国。"魏王说:"好。"就邀请田文,任命他为相国。田文因犀首的推荐而能任魏国的相国,因而感激犀首,犀首便使田文去反对田需、周宵。魏王令惠施之楚 魏王派惠施去楚国,派犀首去齐国。两位使臣用的车辆乘数相等,也就是说,用的礼仪、级别相同。  惠施就派人先去楚国制造舆论说:"魏王派犀首去齐国,派惠施去楚国,他们用的车辆乘数相等,礼仪、级别也相同,看看齐国和楚国哪一国尊重魏王的使臣,就可预知哪一国对魏国优厚。楚国对惠施尊重,惠施就可以在国内受到尊重。"楚王听说后,就以厚礼亲自到效外去迎接惠施。魏惠王起境内众 魏惠王发动全国的军队,由太子申统率去进攻齐国。  有人对公子理的老师说:"您为何不让公子理在王太后面前去哭诉,以阻止太子率兵进攻齐国呢?如果事情办成了,太子申就会感激公子理;如果阻止不成,那末公子理可立为王。太子申年轻,不熟悉用兵。而田盼是齐国久经战阵的老将,孙膑又善于用兵。太子这次出战定不能获胜,战败了必定被擒。于是,公子理在魏王面前力争太子申不率兵进攻齐国如果魏王听从公子理的,公子理必定会受封;魏王如果不听信公子理的,太子申一定会吃败仗;太子申打了败仗,公子理也就一定会立为太子;公子理立为太子后,一定会继承王位。"齐魏战于马陵 齐、魏在马陵作战,齐军大败魏军,杀死魏太子申,魏国十万大军全部败溃。这时魏惠王把宰相惠施找来说:"齐国是寡人的仇敌,这种仇恨终身难忘。魏国虽小,但是寡人想动员全国兵力攻打齐国,不知你以为如何?"惠施回答说:"不可以。臣听说:"以德治天下的要守法度,以力制天下的常用计谋。"现在君王告诉臣下的,既不合乎法度,又不合乎计谋。君王本来是先怨恨赵国,然后才派兵攻打齐国。如今战败,国家没有防御措施,可是君王又想动员全国兵力讨伐齐,这就不是臣所说的守法度和用计谋了。假如君王要报齐国之仇,还不如脱下天子之服,换上诸侯之装,取消天子称号,以诸侯身分去齐国朝贡,如此楚王必然大怒。这时君王再派游说之士,挑拨楚、齐两国交战,那楚国必然攻打齐国,凭安定的楚国来攻打动乱的齐国,齐国必然被楚国战败,这就等于是君王用楚来征服齐。"魏惠王说:"好计策!"于是就派使者前往齐国,表示愿意对齐王尽臣子之礼来朝贡。  齐相田婴当即接受,可是张丑却说:"不可以接受魏国的朝贺。假如齐国没有战胜魏国,而得到魏国的祝贺之礼,跟魏讲和之后再连兵攻楚,那必然可以大败楚国。可是现在齐国已经战胜魏国,击溃魏国十万大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征服了拥有万辆兵车的魏国,连秦、楚两国都甘败下风,两国都认为齐国的暴戾已经停止。况且楚王的为人是喜好用兵而又爱好名誉,所以最后成为齐国忧患的必然是楚国。"田婴没有采纳张丑的建议,而接受魏惠王的要求,一连几次与魏惠王一起去朝见齐威王。  赵王感到很愤恨,楚王更是勃然大怒,亲自率兵攻打齐国,赵国也派兵响应,结果大败齐军于徐州。惠施为韩魏交 惠施为了韩、魏两国与齐国的邦交,让魏太子鸣去齐国做人质。魏王想见太子鸣,朱仓对魏王说:"大王为何不说自己有病,我愿去说服靖郭君田婴说:"魏王年纪大了,现在有病,您不如让太子鸣回国,以施恩于魏国。不然,公子高在楚国,楚国会送回公子高,立他为太子,这样,齐国就留了一个空有其名的人质,又做了不合情理的事。"魏王听从了建议,太子鸣得以返回国家。田需贵于魏王 田需很受魏王的宠信。惠施对田需说:"您一定要妥善对待君王左右的人。譬如杨树,横着栽能活,倒着栽能活,折断了栽还能活。如果让十个人栽杨树,一个人又拔掉它,那就没有活杨树了。用十人之众去栽种容易活的杨树,却抵不住一个人去拔,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种树困难而拔树容易。现在您虽然在魏王面前扎下了根,可是想要除掉您的人太多,您就一定很危险了。"田需死 田需死后,楚相国昭鱼对苏代说:"田需死后,我担心张仪、薛公田文、犀首公孙衍三人中必有一人出任魏国的相国。"苏代说:"那末谁任魏国的相国对您有利呢?"昭鱼说:"我希望太子自己出任相国。"苏代说:"请让我为您北上去朝见魏王,一定让太子出任相国。"昭鱼说:"怎么办呢?"苏代说:"您假设是魏王,我来游说您。"昭鱼说:"怎么游说呢?"苏代回答说:"我从楚国来,楚相昭鱼很担忧。我问他:"您担忧什么?"昭鱼说:"田需死了,我担心张仪、薛公田文、犀首公孙衍三人中必有一人出任魏相国。"我说:"不必担忧,魏王是贤明的国君,一定不会任命张仪为相国。张仪任魏相,必定会亲近秦国,疏远秦国;薛公任魏相,必定会亲近齐国,疏远魏国;犀首任魏相,必定会亲近韩国,疏远魏国。魏王是贤明的国君,是一定不会让他们做相国的。"我又说:"倒不如让太子自己做相国。这三个人都认为太子不会长久做相国的,他们都会尽力拿本国来讨好魏国,都垂涎魏国丞相的大印。凭魏国这么强大,又依仗秦、齐、韩三个万乘大国的帮助,魏国必然平安无事。所以说,倒不如让太子自己做相国。""  苏代于是北上去朝见魏王,用上面那番话劝说魏王,太子果然自己做了相国。秦召魏相信安君 秦王邀请魏相信安君,信安君不想去。苏代为信安君劝秦王说:"我听说"忠者不必都智,智者不必都忠。"我希望向大王陈述我的愚见。我担心不忠于大王,自找死罪,希望大王慎重考虑,现在大王派人去魏出任相国以取代信安君来增进秦、魏的邦交,我担心魏国对秦、魏的邦交会更加疑惑,怀疑是不是要阻碍魏、赵两国的关系呢?我又担心赵国反而更加强了力量,魏王非常宠爱信安君,把他当作智能之士加以重用,魏王畏惧尊敬秦国是很明显的。如果大王派人到魏国去而魏王不任用,那末大王派人去魏国就没有什么好处;如果魏王任用了大王所派去的人,那末魏王必须舍弃自己宠信的人,任用自己所畏惧和讨厌的人,这是魏王之所以不安的原因。放弃万乘大国的相国不做,这是信安君难做到的。让别国的国君处于不安的境地,让别国的相国做自己不能做的事,用这种办法搞好关系,就难以持久。我担心魏国对秦、魏的邦交更加疑惑。况且信安君放弃万乘大国的相国不做,那末赵国的相国一定会说:赵与秦国联合,秦国必然要让他所宠信的人在赵国掌权。这样,赵国存在,我却失权了。赵国平安,我却危险了。"这样,赵国全国上下必抱有与秦国拼死作战,坚决御敌的决心,所以我担心赵国反而会因此更加强大啊。  "大王想要增进秦、魏的邦交,使赵国小心谨慎地尊奉秦国吗?不如重用信安君,给他相国的尊名。魏国信安君尊奉大王,魏国就平安,信安君名声就尊贵;信安君如不尊奉大王,魏国就危险,信安君权力就削弱。既然如此,那末信安君尊奉大王,对上为其主尽忠,对下也可以为自己好好打算,他要尊奉大王必定会尽善尽美。赵国的执政者一定会说:"魏国的名号,地位不比我高,土地的物产不比我多。信安君以魏国来尊奉秦国。秦国对他很好,魏国就能够太平无事,信安君自己也能够获得尊荣。如果我国与秦国交战。赵军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赵国也会处于削弱危险的境地,这不是安全的计策。对外与秦国结怨,对内又滋生祸患,使自己处于死亡之地,这不是万全之策。"那赵国的相国将会因不能与秦国联合而感到忧虑,后悔自己的错误行为,希望赵国平安,自己尊荣,日后一定会多割土地,诚心诚意地尊奉大王。这样,在王不用举手之劳,便取得赵国割地这样的大利,这是尧、舜想要得而得不到的大利啊!对废黜信安君与任用信安君,其利害得失,我希望大王明察。"秦楚攻魏 秦、楚两国进攻魏国,包围了皮氏。有人为魏国对楚王说:"秦、楚两国战胜了魏国,魏王害怕国家被灭亡,必定会和秦国联合。大王为什么不背弃秦国,联合魏国呢?魏王一高兴,必定把太子送到楚国去做人质。秦国担心失掉楚国支持,也必定会割地献给大王,大王即使再和秦国一道攻魏,也是可以的啊。"楚王说:"好。"于是楚国背弃了秦国而与魏国联合。魏国便送太子到楚国去做人质。  秦国害怕了,答应给楚国割地,希望和楚国一道再进攻魏国。大将樗里疾发怒,想与魏国一道进攻魏国,又担心魏国太子在楚国而不肯。  有人为樗里疾对楚王说:"客臣樗里疾派我来拜见大王,致意说:"敝国秦王想要献城割城,可是因为魏太子还在楚国,所以不敢献地,如果大王送回魏太子,我就要求秦王献地,并且恢复秦、楚的旧交,以便马上进攻魏国。""楚王说:"好吧。"于是楚国就送回了魏太子,秦国也即刻联合魏国进攻楚国。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庞葱和魏国太子要到赵国做人质。庞葱对魏惠王说:"现在有一个人说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信。""有两个人说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寡人有些怀疑了。""有三个人说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寡人相信了。"庞葱说:"市上没有老虎是明明白白的,可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的有老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街市远得多,而议论臣下的人要远远超过三个人,希望大王能对此明察。"魏王说:"寡人自己知道分辨。"于是庞葱辞别上路,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不做人质回魏了,庞葱果然没能得到召见。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梁惠王魏婴在范台宴请各诸侯。当酒兴正浓时,梁惠王向鲁共公劝酒。鲁君站起来,离开坐席,恭敬地祝酒说:"从前,尧帝的女儿仪狄造酒,味道很美,进献给大禹,大禹喝了感到味道甘美,就疏远了仪狄,并戒绝美酒,说:"后世必有因嗜酒而亡国的。"齐桓公半夜感到饿了,易牙就烹熬烧烤,做出五味调和的菜肴献给齐桓公,桓公吃了感到很满足,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还没有醒来,他说:"后世必有因贪味而亡国的。"晋文公得到美女之威,一连三天因迷恋美色不理朝政,他就推开南之威,疏远了她,说:"后世必有因好色而亡国的。"楚王登上强台,远望崩山,俯瞰左边是长江,右边是洞庭,下临彷徨大泽,以致乐而忘死,于是他发誓不再登上强台,说:"后世必有因陶醉于高台、美池而亡国的。"现在主君的杯子里,装的是象仪狄酿的美酒;吃的都是象易牙烹调的美味佳肴,左手抱着美女白台,右手搂着美女闾须,都是象南之威那样美丽;您前面拥有夹林,后边拥有兰台,都是象强台那样的乐苑。这只要有其中之一,就足以亡国,现在主君对这四种兼而有之,能不引以为戒吗?"梁惠王很称赞鲁君这一番议论,并告诉在座的诸侯要引以为戒。
2023-07-21 00:27:411

十岁继位的赵惠文王杀兄长饿死父亲,为何还称他为一代明君呢?

赵何,是赵武灵王赵雍的儿子,也是赵国第一位正式称王的君主。至于赵武灵王,据现在能确信的资料来看,很可能生前就没有称王。有一种说法是,公孙衍发动五国相王,赵武灵王也称王了;但是不久,赵武灵王又取消了称王,他认为自己的国家还不强盛,称王是有名无实,便自降一格,自称赵君。有人认为,赵武灵王最初没称王,后来见国家强盛了才称王,就应该称呼他为赵王。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赵武灵王生前并未称王,只称“君”,他所谓的“称王”之事实际上是儿子赵惠文王称王后,对他的追谥之号,其本人在生前并未直接、公然称王。(赵武灵王)也有人说,赵武灵王生前的确是称王了,因为他尊夫人吴娃为惠后,他若不是王,又何来后呢?但是,历史上的君主,自己本身不称王,夫人称后的又不是没有。故,不能将妻子称后与君主本身称王直接牵连一起。还有人说,赵武灵王晚年,在国内已经称王,但对外还是自称赵君。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没有,只是不会太大。在国内都已经公然称王了,对外还有必要遮遮掩掩的吗?从赵武灵王的一贯作风来看,不像那回事儿。所以,现在的影视剧中一致称呼他为赵王,实际上是欠妥的。而赵惠文王即位后,国内外形势已经大不一样了,因为战国七雄,甚至小小的宋国、中山国也跃跃欲试,要称王。在这种情况下,综合国力已经跻身各国前列的赵国,已经没有理由不称王了。于是,赵惠文王也就正式称王了,是为赵国历史上首位正式称王的君主。在赵何之前,赵武灵王就生有儿子,其中还有赵武灵王夫人韩氏所生的嫡子赵章,且已经被立为太子。赵何幸运之处在于,他出生的时候,韩氏夫人已经去世,他的母亲吴娃深得赵武灵王爱宠,且生下了三个儿子。可惜,惠后吴娃红颜薄命,在赵何八岁那年就香消玉殒了。不过,很有政治头脑的吴娃,在自己临死前,从不求赵武灵王的她求下了一件事:立自己生下的大儿子赵何为太子。赵武灵王晚年最爱的女人就是吴娃,见她临死前这么请求,也没怎么考虑就点头了。改立国储,这不是件小事儿。而且,太子赵章也没犯下什么非要废黜才能惩罚的大错,所以,改立赵何为太子应该不会多么的顺利,势必遭到朝臣的反对。但是,赵武灵王一贯的雷厉风行作风,认定的事儿,谁反对估计也挡不住。所以,虽然遇到了困难,但是他还是克服了,赵何也就真当成了储君,而赵章则被废黜。此时的赵何年仅八岁,赵章应该比他大十岁左右。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才当了二年太子的赵何继位做了赵王,赵武灵王退位做了主父。赵何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却很聪颖,明白自己的王位并不稳固,所以努力结好群臣,将权力下放,让群臣感受到赵王的尊重。即位初期,赵何将肥义、周袑、公子成、李兑、信期、高信、韩徐为等文武大臣均授予要职,表示出充分的信任,而他们也乐于为少年君主效力。这样一来,主父的权力就逐渐被架空了。作为退二线的老领导,主父的年纪并不老,还只有四十多岁,权力欲望正强的时候,猛然间如此,十分的不习惯。他还想掌权,但是群臣却不买账,因为国家只有一个君主,那就是赵何,尽管他年龄小。为了重掌权力,主父利令智昏,怂恿赵章起来与赵何争权夺利,妄图以此来充当协调人,把已经让出去的权力要回来。可是,赵惠文王赵何不同意,群臣也不同意。后来,便出现了在赵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沙丘宫变,赵章一党被剿杀,主父被困饿死。沙丘宫变后,赵何虽然巩固了王位,但是主父的英年早逝,对于赵国和赵王来说却未必是好事。因为只要有主父在,赵国朝臣中无人敢擅权,但是他死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沙丘宫变,死的人中,也有肥义。肥义早在赵武灵王父亲赵肃侯在位时就十分得志,被委以重任,是三朝重臣,德高望重。肥义一死,公子成被委以重任,为相邦,封安平君。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父,是赵惠文王的大父。爷爷做相,孙子做王,且孙子年幼,朝政大权自然被爷爷所专。公子成死后,李兑又接着专权,赵惠文王形同傀儡。赵惠文王一直在瞅机会,想一举夺权。不久,机会来了。赵惠文王十二年(前287),苏秦发起合纵攻秦运动,李兑大力支持,但是,赵国大将韩徐为却建议联燕抗齐,发生了冲突。后来,在韩徐为等人支持下,赵惠文王罢免了李兑,重用自己的弟弟平原君赵胜为相。自此,二十二岁的赵何算是彻底把控了国家大权。
2023-07-21 00:27:562

长平之战:齐王建是否应救赵

长平之战: 齐王建是否应该救赵国齐国有个大臣叫周子的谏言道:“不如借粮给赵国,秦国知道了就会退兵。如果不借,就是中了秦国人的奸计。赵国是齐国的屏障,唇亡齿寒。 今天赵国灭亡,明天灾难就会降临齐国。况且救赵是高义的好事,击退秦军则扬名立威。不应该吝啬一点粮食,而贻害国家。”齐王不听,结果秦军破赵四十余万于长平,跟着包围了邯郸(周子曰:“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也。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之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秦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遂围邯郸)。这是司马迁常用的手法,论辩双方话语量严重不对等,以此不动声色地将自己的结论灌输给读者。齐国该救赵国于长平吗?换了个英明的齐王会救吗?答案是不该,不会。无论是从过去、当下,还是将来考虑,齐国都不该,也不会救赵。齐国不落井下石背后捅刀子,赵国就应该烧高香谢天恩了。先说过去。赵国对于齐国,恰恰是那忘恩负义,背后捅刀子的小人。著名的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众所周知,那是赵国被魏国打残了,都城邯郸被魏国攻破、占领,眼看就要亡国了,是齐国围魏救赵出手救它。两次大战,齐国打垮了魏国,这才使赵国免于亡国。齐国对赵国有扶危救亡之恩。反观齐国,仗虽是打赢了,可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齐国花钱死人,劳民伤财救援赵国,得到的报偿是什么?是赵国忘恩负义背后捅刀子。齐王建他爷爷齐湣王时,也就是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他爹赵惠王一朝,缓过劲来强大起来的赵国, 忘恩负义数度攻齐。“十二年,赵梁将攻齐。十三年,韩徐为将,攻齐。”赵惠文王十五年,赵国更是帮助燕国大破齐军。这一次,联军攻破齐国的都城临淄,把齐国几百年的王宫,供奉齐国先祖的宗庙,还有街衢房室一把火焚烧干净,把齐国的钱粮珍宝洗 劫一空(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王建的爷爷齐湣王就是在这次战败中被杀身亡。齐国全境被洗劫,燕国几乎占领了齐国全部的土地城池,只有两座城池在负隅顽抗。齐王建他爹法章仓皇潜逃,流落民间,在一户人家做苦役,受尽苦难。要不是那户人家的女儿可怜他,暗中接济,没准就冻饿累死,被当作战乱枉死的无数 冤鬼,抛尸荒野。齐王断子绝孙,根本也不会有齐王建生出来。这等血海深仇,没准被烧毁的宫殿残垣断壁还在,还没有完全修复,换了你是齐王建,会一抹脸忘得 一干二尽,而去救赵吗?看当下。秦赵长平大战,是你赵国拿了人家的东西,拿了韩王已经送与秦国的上党,这才招来秦国人打你。你赵国得了好处,却要别人出钱出力,流血牺牲帮你去打架,保护你劫来的东西,天下有这道理吗?会有这样的傻子吗?齐王建不傻。再说未来:谁知道上天会降生一个秦始皇?长平之战时,秦始皇还没生出来。以秦昭王败家子的做派,哪里有那个能耐灭亡赵国?对于齐国来说,秦国的威胁远, 赵国的威胁却生生就在齐国的家门前。如果叫赵国打败了秦国,夺回上党,那赵国就成了地霸今日山西、河北、河南北部的中原第一大国了。比之只有半个山东省的 齐国,据有绝对的压倒优势。而那时,赵国西边没有了秦国的忧患,掉过头来东向攻齐,齐国就那点地方,那点人民,哪里扛得住?北面燕国的世仇一时难解,秦国 刚刚得罪了,魏国被你打残了有心无力,楚国地远,谁来救你?齐国焉能不亡国?可是邯郸战役一打又是两年,任凭秦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秦昭王几度增兵易帅,也没能打下邯郸。结果是魏无忌只带了几万劫来的兵,赵魏联手一个反击,筋疲力尽的秦军立刻大溃,已经占领的上党郡、太原郡、河东郡悉数丢失。秦军副统帅郑安平率两万秦军投敌,河东郡守王稽弃地逃走,武安侯白起被赐死,王稽被抓回来后斩首弃市,连带着相国范雎,还有司马迁的先人司马靳也被砍了脑袋。更叫齐王建彰显英明的是,几年后,燕国出动两千辆战车,有说出动60万大军,兵分两路大举攻赵(遽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 攻代),结果被赵国打得大败。主帅相国栗腹战死,副帅庆秦、乐闲投降。所以,正确的结论应该是,齐王建不救赵国于长平,有理,应该,是明智之举。
2023-07-21 00:28:491

赵国君王世系表历史年表?

  赵国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战国七雄之一。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相关资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赵国君王世系表:   纵向为祖孙、父子关系,横向为兄弟关系。亲兄弟之间一般左为兄,右为弟。圆圈内的序号为在位顺序。括号内的年代为在位时间段。   赵国历史年表:   前403年:【赵】周王赐赵烈子为侯爵, 是为烈侯,追尊献子为献侯。   前400年:【赵】烈侯卒,弟武公继位。   前387年:【赵】武公卒,烈侯太子章继位,是为敬侯。   前386年:【赵】武公子朝作乱失败奔魏。敬侯以邯郸为都。   前385年:【赵】败齐于灵丘。   前384年:【赵】救魏败齐于廪丘。   前383年:【赵】魏败赵于兔台。筑刚平以侵卫。   前382年:【赵】齐魏救卫取刚平。   前381年:【赵】借楚兵伐魏,取棘蒲。   前379年:【赵】拔魏黄城。伐卫不胜。   前378年:【赵】伐齐救燕,至桑丘。   前377年:【赵】侵中山战于房子。   前376年:【赵】与韩、魏灭晋。伐中山。   前375年:【赵】敬侯卒,子成侯种继位。   前374年:【赵】公子胜与成侯争位作乱。   前372年:【赵】太戊午任相。伐卫,取乡邑七十三。魏败赵于蔺。   前371年:【赵】败秦于高安。   前370年:【赵】伐齐至鄄。魏败赵于怀。同年,取郑地与韩交易。   前369年:【赵】伐魏,围魏惠王于椽***氵旁***泽。   前368年:【赵】伐齐至长城。与韩攻周。   前367年:【赵】与韩分周为二。   前366年:【赵】伐齐至阿下。   前365年:【赵】攻卫,取甄。   前364年:【赵】于石阿救魏击秦。   前363年:【赵】救魏于少梁击秦。   前362年:【赵】魏败赵于浍。   前361年:【赵】与韩攻秦。   前360年:【赵】助魏攻齐。   前359年:【赵】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   前358年:【赵】成侯与魏惠王会于葛孽。   前356年:【赵】与齐、宋会于平陆。   前354年:【赵】魏伐赵,围邯郸。   前353年:【赵】魏拔邯郸。求救于齐。   前351年:【赵】魏退出邯郸,双方于漳水盟约。秦攻蔺。   前350年:【赵】成侯卒,公子纟世***下木***与太子争位失败奔韩,太子继位,是为肃侯。   前349年:【赵】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   前348年:【赵】与魏会于阴晋。   前347年:【赵】公子范袭邯郸,失败而死。   前346年:【赵】朝周。   前344年:【赵】攻齐,拔高唐。   前343年:【赵】公子刻攻魏首垣。   前340年:【赵】伐魏。   前334年:【赵】苏秦至赵,说服赵肃侯合纵诸侯以拒强秦。   前333年:【赵】攻魏黄,不胜,筑长城。   前332年:【赵】齐、魏伐赵,决河水退敌。   前328年:【赵】赵、秦战于河西,赵疵被杀。秦取蔺、离石。   前327年:【赵】韩举与齐、魏交战,死于桑丘。   前326年:【赵】肃侯卒,王诸侯会葬,子武灵侯继位。   前325年:【赵】以阳文君赵豹为相。灵王年少,以故臣肥义等老臣辅政。   前323年:【赵】筑高阝。   前322年:【赵】与韩会于区鼠。   前318年:【赵】五国互相称王,武灵侯以为耻,遂自降爵为君。   前317年:【赵】与韩、魏攻秦不胜。齐败赵于观泽。   前316年:【赵】秦取赵中都、西阳。   前315年:【赵】召公子职于韩,立为燕王,使乐池送之。   前313年:【赵】秦拔蔺,大将赵庄被俘。   前312年:【赵】赵何攻魏。   前310年:【赵】灵王娶孟姚为后,是为惠后。   前309年:【赵】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   前308年:【赵】秦武王王卒,武灵王使代相赵固入燕迎秦公子稷送归继位。使甘茂攻韩宜阳。   前307年:【赵】武灵王为加强军队战斗力,在楼缓、肥义的支援下实行胡服骑射,不久赵国强盛起来。   前306年:【赵】略中山,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   前305年:【赵】攻中山,中山献地求和。   前303年:【赵】伐中山。   前301年:【赵】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前299年:【赵】五月,武灵王传位于少子何,是为惠文王,武灵王自号‘主父"。主父欲观秦地及秦王,遂微服入秦。   前297年:【赵】主父至代西行遇楼烦王于西河。楚怀王投赵,惠文王未敢纳之。   前296年:【赵】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使田不礼相之,君臣久怀异志。   前295年:【赵】主父愧安阳君之臣于惠王。与安阳君、惠文王游于沙丘。安阳君趁机攻惠文王并杀肥义,失败后逃入主父驻地。相国公子成***安平君***、司寇李兑率兵围主父行宫强行搜出安阳君并杀之,因惧主父问罪遂囚困主父于宫内达三月,主父饿死。同年,合齐、燕共灭中山。   前290年:【赵】赵梁为将与齐合兵攻韩,至鲁关下。   前288年:【赵】秦取桂阳。   前287年:【赵】赵梁为将攻齐。   前286年:【赵】韩徐为将攻齐。   前284年:【赵】会燕伐齐。   前283年:【赵】与秦再伐齐,齐使苏厉至函于赵王,说以利害遂止。同年,赵王得楚和氏璧。秦王闻之,诈以十五城换和氏璧,赵王使蔺相如携璧使秦,最终完璧归赵。   前282年:【赵】乐毅为将攻魏伯阳。秦怒赵背盟,拔赵二城。   前281年:【赵】秦拔赵石城。   前280年:【赵】秦取二城。与魏伯阳。以赵奢为将攻齐取麦丘。   前279年:【赵】廉颇为将攻齐。与秦昭襄王会于渑池,蔺相如两屈秦王。   前276年:【赵】楼昌为将攻魏几,不胜。年底,廉颇为将攻取魏几。   前275年:【赵】廉颇为将攻取魏房子、安阳。   前274年:【赵】燕周为将攻取高唐。秦使白起攻破华阳。   前273年:【赵】取东胡欧代地。与魏伐韩,秦救之。   前272年:【赵】封赵豹为平阳君。   前271年:【赵】使蔺相如攻齐,至平邑。   前270年:【赵】秦伐韩,韩求救于赵,赵奢力主救赵。阏与之战,大破秦军。赐赵奢为马服君。   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太子丹继位,是为孝成王。惠文后执政。   前265年:【赵】秦攻赵,取三城,诸臣请救于齐,齐欲以长安君***惠文后少子***为质,惠后不允。左师触龙说服惠后遂使长安君质于齐,齐发兵救赵。齐安平君田单为将拔燕中阳、韩注人。   前264年:【赵】惠文后卒。田单为相。   前262年:【赵】韩上党太守冯亭献地降赵,孝成王在平原君的支援下受之。秦遂攻赵。   前261年:【赵】使廉颇迎战秦军,数战不利,遂退守长平。   前260年:【赵】秦使离间计使孝成王罢廉颇,以赵括***赵奢之子***代其将位。八月,赵括冒然进攻,长平之战最终兵败身亡,四十万兵被秦坑杀。   前259年:【赵】秦兵围邯郸,求食于齐,齐王不允。   前258年:【赵】平原君偕毛遂等20人入楚求援,楚王不允,毛遂说以利害后楚王答应合纵抗秦。同时向魏求援。   前257年:【赵】楚使申君、韩使信陵君救赵败秦。   前256年:【赵】燕拔昌壮。乐乘、庆舍破秦。   前255年:【赵】武安君郑安平卒。   前252年:【赵】平原君赵胜卒。   前251年:【赵】燕丞相栗腹入赵修好,归而兴兵伐赵。孝成王使廉颇迎战破敌。平原君卒。   前250年:【赵】廉颇围燕。   前249年:【赵】乐乘为将攻燕。   前248年:【赵】助魏攻燕。秦拔榆次三十七城。   前247年:【赵】与燕易土。   前246年:【赵】秦拔晋阳。   前245年:【赵】廉颇取繁阳。孝成王卒,子悼襄王偃继位。悼襄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抗命攻乐乘后逃入魏。   前243年:【赵】以李牧为将攻燕取武遂、方城。秦召春平君而质其居于平都。   前242年:【赵】庞火爰为将攻燕,俘其将剧辛。   前241年:【赵】赵合纵楚、魏、燕攻秦蕞,不胜,遂攻齐,取饶安。   前240年:【赵】傅抵为将守平邑;庆舍为将守河梁。   前239年:【赵】封长安君以饶。魏与赵邺。   前236年:【赵】攻燕,取取狸阳城。秦取邺。悼襄王卒,子幽缪王迁继位。   前235年:【赵】筑柏人。   前234年:【赵】秦攻武城,扈辄救武城败死。   前233年:【赵】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败秦于肥下,封李牧为武安君。   前232年:【赵】李牧败秦于番吾。   前231年:【赵】代地地震。   前230年:【赵】荒年。   前229年:【赵】秦攻赵,大将李牧战死。赵怱、颜聚代其位,军破,幽缪王降秦。赵遗臣拥嘉为王。   前228年:【赵】十月,邯郸城破。公子嘉逃往代,自立为代王。   前222年:【赵】秦俘赵王嘉,赵国亡。
2023-07-21 00:31:001

秦赵长平之战:齐王建到底该不该救援赵国

这段对话周子说了107个字,齐王只两个字“弗听”。司马迁达到了目的。后世史家学者皆拍大腿惋惜,骂齐王建目光短浅,见死不救。甚至马后炮把40年后齐国灭亡,也归咎到长平之战这个节点上,斥之为咎由自取。  齐国该救赵国于长平吗?换了个英明的齐王会救吗?答案是不该,不会。无论是从过去、当下,还是将来考虑,齐国都不该,也不会救赵。齐国不落井下石背后捅刀子,赵国就应该烧高香谢天恩了。  先说过去。赵国对于齐国,恰恰是那忘恩负义,背后捅刀子的小人。著名的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众所周知,那是赵国被魏国打残了,都城邯郸被魏国攻破、占领,眼看就要亡国了,是齐国围魏救赵出手救它。两次大战,齐国打垮了魏国,这才使赵国免于亡国。齐国对赵国有扶危救亡之恩。反观齐国,仗虽是打赢了,可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齐国花钱死人,劳民伤财救援赵国,得到的报偿是什么?是赵国忘恩负义背后捅刀子。齐王建他爷爷齐湣王时,也就是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他爹赵惠王一朝,缓过劲来强大起来的赵国,忘恩负义数度攻齐。“十二年,赵梁将攻齐。十三年,韩徐为将,攻齐。”
2023-07-21 00:31:061

大秦帝国之崛起奉阳君李兑的扮演者是谁

周乐 饰 李兑简介 赵国奉阳君李兑,中国战国时期赵国政治人物,赵惠文王时期的相国。于前295年,与安平君赵成合谋击杀赵武灵王的长子安阳君赵章与其宰相田不礼,史称“沙丘之乱”。后为司寇,并在公子成死后,担任相国,封奉阳君,并实际控制了赵国的朝政,成为赵国数一数二的权臣。在任相国期间,主张联齐抗秦,成功完成与魏、韩两国的合纵之盟,并和苏秦主持五国合纵攻秦,并借此为自己谋取陶邑之地。后因赵国国策改变,加上其贪婪专权,被赵惠文王及大将韩徐为免相。之后的事迹无载。
2023-07-21 00:31:202

乐毅一次就把齐国给灭了,为何公孙衍多次合纵都未能灭秦?

齐国和秦国根本就无法相比较,齐国虽然强,但是国土面积太小,秦国人对土地十分的看重,所以才会奋起反抗。
2023-07-21 00:31:296

十岁即位的赵惠文王,在现代还是个上学的孩子,他是如何将赵国发展成强国的?

首先先说一下为什么赵何可以当上赵王。其实这里全是因为他的母亲的原因,因为他母亲是当时的赵武灵王最宠爱的妃子,可惜她红颜薄命,但是她在死之前最后请求赵武灵王的事情就是要他立自己的儿子也就是赵何为太子。而当时在赵何出生之前,赵武灵王早就有儿子了,也就是按正常的继承来说他不是首选,但是赵武灵王的作风一向都是雷厉风行的,他决定的事情别人都拦不住。所以之后赵武灵王就退位给赵何,自己退居后面去当了主父。当时的赵何虽然只有10岁但是他很聪明,他知道自己的劣势,因为他只有10岁坐上这个位置肯定是不稳定的,所以他将权力下放给下面的大臣,并向他们表现出充分的信任,所以下面的大臣都很乐意为这个小国君去效力。但是在之后,退位的赵武灵王其实是很后悔的,因为他突然间从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退居二线,而且他当时的年纪仅仅只是40多岁,正是野心勃勃的时期,所以他不甘心,他还想掌权。但是下面的大臣肯定是不同意的,因为一个国家只有一位国君,而他们所认定的国君就是赵何,哪怕他年纪再小。但是赵武灵王已经被他的权力欲望冲昏了头脑,他怂恿自己的儿子和赵何争权夺利,试图将全力抢夺回去,因此才会出现后来的沙丘宫变。沙丘宫变中赵武灵王失败了,被困在城池中活活的饿死。赵武灵王的死其实也直接影响了赵何的统治,因为当时的赵何年纪太小了但是赵武灵王还在所以没人敢去夺权。现在赵武灵王死了,这就导致了下面的人开始架空赵何的权利,当时的赵何一度是成为了朝中的傀儡。但是赵何也懂得忍让和把握机会,终于在之后他抓住了机会一举成功的将当时专权的李兑除掉了。重新夺回了权力,那时候赵何才真正的彻底掌控国家大权。
2023-07-21 00:33:1710

历史上有哪些很厉害的骗局

那必须提名苏秦死间亡齐的计划。过去我们对苏秦的了解,基本是以《史记·苏秦列传》为本的。直到1973年,长沙马王堆帛书出土了《战国纵横家书》,其中16章不见于任何史书,是失传已久的古佚书,而且大部分与苏秦这个人相关。今人以这16章为基础,结合《战国策》与《史记》的记载,为我们还原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潜伏”史,其计划的精妙与宏大,执行者的隐忍与坚毅,计谋成功后的效果与最终结果的徒劳,令人击节赞叹、感慨不已,恐怕在人类历史上也鲜有能与之相提并论者。《史记》中记载的苏秦,是鬼谷子的徒弟,学纵横之术,最终见用于燕国,然后合纵六国对抗秦国。他设计成就张仪为秦相的故事也很精彩。然而《史记》的记载很可能并没有那么贴近真相。经过《战国纵横家书》的还原,苏秦实际上比张仪要晚。与张仪同一时期,靠“合纵”对抗其“连横”谋略的纵横家,其实是公孙衍。而苏秦的主要任务是“死间”。《战国》时的兵法已经开始强调用间,特别有名的像郑国当间谍给秦国修渠,结果还帮助了秦国国力的提升。而“死间”是一种极特殊的间谍,间谍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为了完成任务,必然会死。他正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骗取敌国的信任,辅助用计成功。(有趣的是,谁是战国纵横家心目中优秀“死间”的代表呢?是商时的伊尹和周时的太公望/姜子牙!不知道这只是传说,还是说战国时的人能够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史料,上面记载了更为惊心动魄的历史。)苏秦是东周洛阳人,读书很多很用功。早年他以“义兵”一统天下的理论游说秦昭王,未被采纳。后来他得到一本《太公阴符之谋》,这是一本讲太公如何用阴谋诡计灭亡殷商的书。然后就像所有武侠小说里得到绝世秘籍的主角一样,苏秦逆袭了。苏秦学完这本书,去游说燕国。他的计划是:作为燕国的间谍,出仕齐国,获得齐王的信任,左右齐国的外交政策,膨胀其四处攻伐的野心,以此来灭亡齐国。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六韬·三疑篇》这张图是公元前350年的形势图,而苏秦是在公元前294年献策燕王的。当时秦、赵、齐三强鼎立,楚国紧随其后。七国之中,燕国实力弱小,南有强齐,西有强赵,北有山戎、东胡,地缘政治环境很差。而且燕国刚刚由于一场内乱,被齐国趁虚而入,燕王哙和相国子之被杀。只是在其它几个大国的干涉下,燕国才免于亡国。在这种情形下,苏秦建议燕王,派他出使齐国,视情形而定,实现三个战略目标:最好的结果,是令齐、赵交恶,联赵伐齐;中等的结果,是“五和,不外燕”,也就是争取燕成为五国联盟中的一员;最坏的结果,也可以让齐、燕交好,自保安全。燕王同意了苏秦的计划。临行时,二人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对话:(苏秦)谓燕王曰:“今日愿耤于王前。(假)臣孝如增参,信如尾星,廉如相夷,节有恶臣者,可毋(惭)乎?”王曰:“可矣。”“臣有三资者以事王,足乎?”王曰:“足矣。”“王足之,臣不事王矣。孝如增参,乃不离亲,不足而益国。信如尾星,乃不延,不足而益国。廉如相夷,乃不窃,不足以益国。臣以信不与仁俱彻,义不与王皆立。”王曰:“然则仁义不可为与?”对曰:“胡为不可。人无信则不彻,国无义则不王。仁义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自复之术,非进取之道也。”苏秦说,我像曾参一样孝,像尾生一样守信,像伯夷一样廉洁,大王觉得够了吗?燕王说够了。苏秦说,曾参是孝,一步不离开爹娘,于国无益;尾生是守信,连自己的命都续不了,于国无益;伯夷不知道怎么用阴谋诡计,于国无益。燕王问,难道仁义没有用吗?苏秦说,谁说没有用?人无信而不彻,国无义而不王。仁义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仁义是自复之术,不是进取之术。“臣进取之臣也,不事无为之主。”饮尽,挥手,入齐。苏秦入齐第一件事,是去见了当时的齐相韩珉。在会面中,苏秦自比管仲,视齐湣王为齐桓公,许诺说如果韩珉能够说服湣王,给他高官厚禄,他将倾燕国之力帮助齐国。为表诚意,他愿意说服燕王以王子为质,两家合谋伐宋。韩珉同意了他的建议,把他引荐给齐王,齐王封他为武安君。燕国出兵两万人助齐伐宋,齐“虚北地以行其兵”,以示信任。但燕将张u3888率军入齐后,还是跟齐国产生了矛盾,结果被齐王处死。燕王感到屈辱万分,但还是派苏秦向齐国谢罪。君臣隐忍可见一斑。齐、燕攻宋后,赵国内部出现两种意见,一种如韩徐为等认为应当联燕攻齐,另一种如李兑认为应当与齐国联合。苏秦又特意离间了齐赵关系,令齐国收回要送给李兑的封地。由此,赵国两派都怨恨苏秦,把他囚禁起来。还是燕王派遣使节解救了他。但苏秦知道,此时不答应赵国联合攻齐的意见,只因为最佳战机尚未到来。就在此时,魏冉(穰侯)联合齐、秦攻赵,赵国实力受损。秦昭王派使节出使齐国,希望能并称“东、西二帝”。苏秦建议齐王,如果称帝则天下共厌,而如果取消帝号则可以使天下爱齐憎秦。因此连横攻赵,不如去帝号而合纵攻秦,顺路灭宋。齐王很喜欢这个建议,而苏秦也借此避免了齐秦联合,过分削弱赵国的后果。后来许多人,包括司马迁在内,把苏秦这次谋划合纵攻秦当作是他人生的巅峰(而且很可能把这次合纵与公孙衍的那次搞混了)。然而在秦昭王好友韩珉的努力下,秦、齐又开始走向联合。当时秦国跟宋国关系非常好,一直不希望齐国攻宋。此时苏秦又出使秦国,以齐国同意秦国获取魏国的安邑为代价,换取秦国同意齐国灭宋,并且承诺齐国攻宋之后,就“西面而事秦”。权衡再三,秦昭王答应了苏秦。然后,为了避免魏国迫于秦、齐压力而过快投降,妨碍联盟伐齐的大计划,苏秦又出使魏国,希望魏王继续与秦国作战。然而就在此时,魏国发现苏秦早已许诺听任秦国获取安邑,于是囚禁了苏秦。后来在苏厉的劝说下,魏王才释放了苏秦。此时的齐国,外交上刚结束合纵攻秦,马上又跟秦国联合;军事上刚刚攻灭宋(为什么要攻宋呢,因为宋有当时的商业大城市陶邑),还没来得及消化战果。天下厌之,国民疲弊,这,正是攻齐的最佳时机。齐国破宋之后,其余诸国恐惧齐国因此坐大,在赵将韩徐为和魏相孟尝君(一个齐国宗室,把伐齐当做自己的事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的主导下,秦、赵、魏、韩、燕五国相约合纵攻齐。这次攻齐的主将名字,叫做乐毅。熟悉这个名字的人,就知道接下来的故事了。公元前285年,乐毅统帅五国联军,进攻齐国。公元前284年,苏秦因反间罪,被齐国车裂于市。同年,齐湣王为赶来“援齐”的楚将淖齿杀死。5年之中,乐毅下齐国70余城,皆为燕郡县,唯余莒与即墨二城。后燕王以骑劫代替乐毅,被田单击败,齐复国,然自此之后,一蹶不振。(主要参考文献:杨宽:《战国史》)=====有朋友说看得太复杂了,我再捋一遍。苏秦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忠诚的对象,那就是燕王。他为燕王出的计策,是派他出使齐国,鼓动齐国对外扩张,制造对齐国不利的国际关系,以达成合谋伐齐的战略目的。而这个计划中最重要的角色是赵国。赵国是当时毗邻齐国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又跟燕国接壤,所以最重要的是让赵国有意愿攻齐。苏秦计划的第一步,是助齐攻宋,取得齐国的信任。但攻宋之后,赵国内部出现了想要联合齐国的派别。如果齐、赵联合,那么燕国削弱齐国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了。所以苏秦接下来又要离间齐赵关系。但是离间齐赵关系后,秦国又利用这个机会联合齐国进攻赵国。而你想要利用赵国,就不能让它被削弱得太厉害。所以苏秦又离间了齐秦关系,主谋合纵伐秦,这是《史记》记载苏秦的人生巅峰。伐秦之后,齐秦又开始联合,苏秦此时入魏,试图说服魏王继续对秦作战。因为当时齐秦还在联合,如果五国联合伐齐,秦国想要救援齐国的话,必须经过魏国。所以魏国不倒向秦国,是伐齐大计不被秦国干涉的重要条件。苏秦在这里的劝说是失败的,但并没有影响后续计划。因为秦国取得安邑后,转身就撕破与齐国的和约,翻脸攻齐了。然后在乐毅的主导下,攻齐大胜。网友们最爱讨论战国时谁兵法牛逼,谁打仗未尝一败。但自古至今,战争都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名将们是面子,更多人是里子。=====2015-04-24更新=====有朋友质疑为什么杨老可以因为《纵横家书》推翻《史记》记载,为什么它不是司马迁已经排除过的文献。这里澄清一下。《史记》中记载苏秦的事迹,本来就遭到很多人质疑。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里已经考据过。《苏秦列传》里苏秦的活动年代,跟《战国策》记载是矛盾的。如果苏秦生活在宣王时代,湣王时代已被处死,那么《战国策》说他要阻止孟尝君入秦就是不可能的;而且这样一来他的年代在赵武灵王之前,其时赵国比较弱,《列传》里苏秦说六国合纵攻秦是以赵为主导,这也是不可能的。钱穆经仔细分析后,认为不独苏秦的言辞,《史记》里包括张仪的言辞记载也是不可能的,是跟当时六国强弱不匹配的。因此他认为《史记》里关于两人游说言辞的记载“一切皆虚”,是后人伪造的。钱穆那时候还没看到73年出土的帛书。73年帛书出土后,杨宽发现如果根据《纵横家书》内容,苏秦主要活动时间放在湣王时代,《史记》中关于苏代的记载其实就是苏秦的记载,那么《战国策》、《纵横家书》和《史记》的一些记载就可以解释得通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杨老的还原,也就是我这个答案采信的说法比《史记》记载更接近真相。以前应该是 @叶微香的答案里说过,要相信她们那帮专业做历史的,我们这些网友能想到的问题,绝大多数情况下人家专业学者早就想到了。参考:(http://www.zhihu.com/question/29762631)(知乎不能转咱就先匿了)
2023-07-21 00:34:553

皇帝的女儿为什么叫公主而不是皇女?

在古代,皇帝的女儿都可以称之为皇女,但不一定被称为公主。而且,公主也不一定都是皇女,两者并不是等价的称呼。公主称呼的来历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嫁女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意思就是周天子要将女儿嫁给诸侯,是不会亲自去主持婚礼的。天子会选择跟自己同姓,而且德高望重的诸侯去主持婚礼。周天子自称王,其下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诸侯大臣。天子嫁女时,所选主持婚礼的诸侯,通常是公爵国的国君,甚至还担任着三公(周朝时是太师、太傅、太保)之职。这才称得起德高望重。比如周朝建立之初,周公、召公辅政,他们的封国都是公爵国,而且两人也都位列三公。他们所辅佐的周天子,要嫁女儿时,就有可能让二人中的一位去主持婚礼。这件事情,就被称为了“公主”。只是,周朝大部分时间,天子之女都不叫公主,而是叫“王姬”。姬是周天子的姓,当时喜欢以姓称呼女子。比如秦国的国君姓嬴,就以某嬴相称,某是封号,如文嬴。根据《史记》的记录,公主的称呼,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田文即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而在《史记·赵世家》中,同样也有赵国国君的女儿被称为公主的记录:“(赵惠文王)十三年,韩徐为将,攻齐。(赵国)公主死。”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统治力日衰,诸侯兴起。比如楚国的国君熊渠就自称“蛮夷”,不尊华夏之主周王,而自称楚王。其他的诸侯虽然没有跟随称王,但是僭越之心倍增。他们没有称王,称女儿为“王姬”,明显不合适,于是开始称“公主”。那意思就是,以后我女儿也要跟周王女儿的等级一样,实际上是将自己的地位等同周王的地位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公主”的称号,并非仅仅指皇帝的女儿,最初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女儿。皇帝女儿称公主的来历历史上,皇帝称号的出现,明显要晚于公主。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天下,借鉴“三皇五帝”之称,创造了“皇帝”的称号。秦始皇称皇帝前,是秦王,他的女儿自然也被称为“公主”。只是,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取消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没有公爵爵位的诸侯主婚了。于是,秦始皇下令由三公主婚,而皇女称为公主的习惯,也就从秦始皇时期流传了下来。按照《春秋指掌碎玉》的记载:“天子嫁女,秦汉以来,使三公主之,故呼公主也。”汉朝承袭了秦制,皇女以三公主婚,继续被称为公主。自汉朝开始,一直到明朝,基本上皇女皆称公主,皇帝的姊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姑称大长公主。只有宋朝例外,宋徽宗时期,开始走文艺路线,改公主称号为帝姬。因此,皇女不一定都叫公主。清朝,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皇帝的女儿应该被称为格格。其实,这完全是误解。在皇太极称帝前的后金时期,首领的女儿的确被称为格格。而在皇太极称帝之后,马上效仿明朝的制度,改皇帝女儿的称号为公主。并且,皇太极还特别对嫡庶做了区分,皇后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嫔之女称和硕公主。那清朝时,格格用来称呼谁呢?一种是皇亲贵胄之女;另外一种是皇帝、亲王的低等级妾室的称呼。比如,清帝的后宫中,在答应之下没有品级,但被临幸过的侍妾,就被称为格格。皇帝的女儿不被称为皇女的原因在古代,皇女要被称为公主,通常是要经过册封的,不然也是不能被称为公主的。特别是在官方的文书,史书等相对正式的场合中,更不会轻易称之为公主。比如清朝,那些早夭还未获得封号的皇女,只能按排行被称为皇几女,而不能被称为公主。而且,古人在称呼上是非常讲究礼法的。比如,有名、有字、有号,通常称字或者号,而不会直呼其名,特别是在书面的场合。如果有官职,或者官方所上谥号的,为了以示尊重,更是会以官职、谥号相称。比如,称呼刘备为刘豫州,因为刘备做过豫州牧;称岳飞为岳武穆,因为岳飞谥号武穆。皇女当然可以直呼其为皇女,或者皇几女。但是,按照上面所说的原则,为了表示尊重,对于获得封号的皇女,自然以封号相称更为妥当。而在古代的民间,对皇室通常都很崇敬,所以,都习惯于称呼公主。比如乾隆最疼爱的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在民间通常被称为十公主。所以,称皇女为公主,主要还是固有的礼法和意识、习惯导致的,并非不能直接称之为皇女。
2023-07-21 00:35:101

中国历史上的赵国?

赵国,战国时期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8年,领土大致为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编辑本段赵国“胡服骑射”后和其他国家的开战记录  一.齐国:   1.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   2.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   3.赵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6年),廉颇伐齐,攻陷九城。   3.公元前280年,赵将赵奢攻占齐国麦丘。   4.公元前241年,赵将庞援攻占齐国饶安。   5.公元前274年,赵将燕周攻占齐国昌城,高唐(齐国五都之一)。   6.公元前271年,赵蔺相如攻至齐平邑。   7.赵惠文王十二年,赵梁将攻齐。   8.赵惠文王十三年,韩徐为将,攻齐。   二.魏国:   1.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廉颇攻魏几,拔之。   2.赵惠文王二十四年,攻魏房陵,安阳拔之。   3.公元前245年,廉颇带兵攻取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   4.公元前282年,赵将乐毅拔魏伯阳。   三.韩国:   1.公元前265年,赵将田单攻韩拔注人。   四.中山国   1.赵武灵王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先后平定三胡,辟地千里,设置雁门,云中二郡。   2.赵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中山。赵袑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   牛翦将车骑,赵希并将胡、代。赵与之陉,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   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   3.赵武灵王二十三年,攻中山。   4.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5.赵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王於肤施。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   五.燕国:   1.公元前265年赵将田单攻燕拔三城。又攻燕拔中阳。   2.公元前251年燕国丞相栗腹以给赵王祝寿为名,出使赵国,侦探赵国虚实。回国后向燕王建议,赵国青壮年在长平均被秦将白起坑杀,国内尽是孤儿寡妇,无力再战,乘此良机攻赵必胜。燕将乐间认为赵国连年同秦作战,百姓熟悉军事,若兴兵攻赵,燕军一定会败,坚决反对出兵。燕王喜不听乐间劝告,决意发兵攻赵国。他派栗腹为将,领兵60万,战车二千乘)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栗腹令部将卿秦率军20万攻代,自率主力40万攻鄗。燕军到达宋子(今河北晋县南)后,赵孝成王令上卿廉颇、乐乘统兵13万(一说25万)前往抗击。廉颇分析燕军的来势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人马困乏,遂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令乐乘率军5万坚守代,吸引攻代燕军不能南下援救,自率军8万(一说20万)迎击燕军主力于鄗。赵军同仇敌忾,决心保卫国土,个个奋勇冲杀,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攻代燕军闻听攻鄙军大败,主帅被杀,军心动摇。乐乘率赵军趁机发起攻击,迅速取胜,俘庆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500里,直入燕境,进围燕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只好割让五座城邑求和,赵军始解围退还。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假相国。   3.公元前250年,假相国大将武襄君攻燕,围其国都。   4.公元前243年,赵将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5.公元前242年,燕军十万犯赵,庞锾率军抵之。于常山东垣,深沟高垒以待燕军。此战中,赵兵多用强弓劲弩射燕,其伤亡甚重。无论攻城战、野战燕军皆不利。后撤,遭遇李牧军。又撤,遇庞锾军,战大败。此战杀死燕兵二万余人,其余的奔溃或投降了赵军。   6.公元前236年,赵攻燕,拔狸、阳城。   7.赵悼襄王时,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城。   六.匈奴:   1.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先后平定三胡,辟地千里。设置雁门,云中二郡。   2.赵惠文王二十六年,赵军大败东胡取欧代地。   3.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匈奴,斩杀匈奴10余万骑兵。   赵惠文王末年,北方匈奴部落逐渐强大起来,时常南下赵境骚扰,成为赵国大患。赵孝成王即位后任命李牧驻守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和雁门(今山西右玉南),防备匈奴入侵。李牧到任后,按边防需要调整官吏,使适于战备;将地方收入用为军费,改善官兵生活;加强训练,“日习骑射”,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烽火报警、通讯联络设施,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并派出大批谍报人员,深入边外,以及时掌握匈奴动态。在作战上,改变以往敌军来犯即出军迎击战法,采用坚壁自守,示弱避战,养精蓄锐,伺机反击的作战方针。发现匈奴军队,即退入营寨城堡,坚壁清野避免接战。匈奴骑兵既无攻坚兵器及手段,又难掠到牲畜食粮,每次均毫无所获,被迫退去。如此数年边境地区损失极少。   但李牧的措施,被匈奴及赵王认为是怯战。赵王召回李牧,另选将军驻守。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匈奴每次来犯,赵军即出城交战。由于赵军分散戍守,仓促集中出战,对机动性极强的匈奴军,多陷于被动。屡次失利,伤亡很多,边境地带变成了战场,百姓无法耕作放牧,举目一片荒凉,民不聊生。赵王只好再命李牧出任原职。李牧托病推辞,赵王再三下令。李牧提出如果用我,请允许用以前的作战方针。赵王应允。   按以往的方针施行,边境局势又得到控制,相对稳定下来。又经过几年的经营、训练,赵军战斗力大为提高,求战愿望日趋强烈,而匈奴则误认为李牧怯战,益发轻敌。李牧认为歼灭匈奴机会已经成熟,便于赵悼襄王元年,进行战斗编组,选拔人员,组建一支由各兵种编成的出击兵团。精选战车1300辆,骑兵1.3万人,骁勇步兵5万人,弓弩兵10万人,总兵力约20万人,将其控制于待机地域,并加紧临战前的战斗训练及准备。   准备就绪之后,放出牛羊和牧人,布满山野。匈奴部落小队侵入。李牧即佯装失败,故意丢弃人畜让匈奴抢掠。匈奴单于得到赵军“溃逃”的消息,亲率骑兵约l0万人深入赵境。李牧开始采取守势作战,以车阵从正面迎战,利用战车限制、阻碍和迟滞敌骑行动;以弓弩兵轮番发射;而将骑兵及精锐步兵控制于军阵侧后。当匈奴军冲击受挫时,李牧乘势将控制的机动精锐部队由两翼加入战斗,发动钳形攻势,包围匈奴军于战场。经激烈格斗战后,除单于率少量亲卫部队突围逃走外,进犯的10万骑兵全部被歼。李牧在歼灭匈奴主力后,又乘胜前进,灭褴国(今河北蔚县北),破东胡(今内蒙古东部)、降林胡(今山西北部),声威大振。此后10多年,匈奴不敢进扰赵国边境。 答案补充 称号 国君姓名 在位年数 在位年份   赵烈侯 赵籍 9 (前408年——前400年)   赵武侯 赵□ 13 (前399年——前387年)   赵敬侯 赵章 12 (前386年——前375年)   赵成侯 赵种 25 (前374年——前350年)   赵肃侯 赵语 24 (前349年——前326年)   赵武灵王 赵雍 27 (前325年——前299年)   赵惠文王 赵何 33 (前298年——前266年)   赵孝成王 赵丹 21 (前265年——前245年)   赵悼襄王 赵偃 9 (前244年——前236年)   赵幽缪王 赵迁 8 (前235年——前228年)   代王嘉 赵嘉 6 (前227年——前222年)
2023-07-21 00:35:501

赵国的历史是什么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原为赵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赵夙孙赵衰事晋献公之子重耳。赵衰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赵衰卒,其子赵盾嗣;赵盾卒,其子朔嗣。朔子赵武于晋平公十二年(前546年)为晋国正卿,赵武传赵景叔,赵景叔传赵鞅,即赵简子(前518年—前458年),赵简子传赵襄子(前457年—前425年)。赵烈侯六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至赵武灵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称王,至王迁,前222年,灭于秦国。赵国全境东北与东胡和燕国接界,东与中山及齐国接界,南与卫、魏、韩三国交错接界,北与楼烦、林胡接界,西与韩、魏两国交错接界。国都在晋阳(今太原),前425年迁中牟(今鹤壁),前386年赵敬侯迁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扩展资料:赵国的历史大事:1、胡服骑射战国时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赵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特别是赵国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他对手下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胸有大志使赵国强盛的武灵王,对胡人骑兵的优越性,认识真切。他认为以骑射改装军队是强兵的道路,就对将军楼缓说:我国处在强敌包围之中,怎么办?“吾欲胡服”。因此,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由于实行胡服,赵国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它在战争中的作用即刻显示出威力来。就在行胡服的次年,赵国就向侵略赵国已久的中山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宁葭(今河北获鹿县北)。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地区),“辟地千里”,林胡王向赵贡献良马以求和。赵武灵王让代地的相赵固专主管所占领的胡地,向内地提供骑兵。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分三路大军进攻中山国,夺取了中山国的丹丘、华阳、鸱之塞、鄗、石邑、封龙、东垣等地。中山王献4邑请和,赵军才停止攻击。赵武灵王决心要灭掉中山,于二十三年、二十六年相继再攻中山,到赵惠王三年(公元前296年),终于最后灭掉中山,把中山王迁到肤施(今陕西绥德县东南)。赵国在加紧进攻中山的同时,还向北方的匈奴侵略者出击,“攘地北至燕、代”。向西边林胡、楼烦用兵,到达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可以说,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成为当时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2、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战场上的相持对峙局面对其不利,再加上廉颇用兵老道无懈可击,遂用反间计。赵王由于初战失利,见无利可图,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年轻气盛的赵王遂要出击,但廉颇坚守不出不听赵王令,再加上秦国反间计,遂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见有机可乘,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服骑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平之战
2023-07-21 00:36:115

史记中怎么没有赵雍的事迹

有啊 在《史记·赵世家》啊二十四年,肃侯卒。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子武灵王立。 武灵王元年,阳文君赵豹相。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武灵王少,未能听政,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及听政,先问先王贵臣肥义,加其秩①;国三老年八十②,月致其礼。三年,城鄗。四年,与韩会于区鼠。五年,娶韩女为夫人。八年,韩击秦,不胜而去。五国相王③,赵独否,曰:“无其实,敢处名乎!”令国人谓己曰“君”。九年,与韩、魏共击秦,秦败我,斩首八万级。秦败我观泽。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阳。齐破燕。燕相子之为君,君反为臣。十一年,王召公子职于韩,立以为燕王,使乐池送之④。十三年,秦拔我蔺,虏将军赵庄。楚、魏王来,过邯郸。十四年,赵何攻魏。十六年,秦惠王卒。王游大陵。他日,王梦见处女鼓琴而歌诗曰:“美人荧荧兮①,颜若苕之荣②。命乎命乎,曾无我嬴!”异日,王饮酒乐,数言所梦,想见其太。吴广闻之,因夫人而内其女娃嬴。孟姚也。孟姚甚有宠于王,是为惠后。十七年,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③。赵王使伐相赵固迎公子稷于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 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王北略中山之地①,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②,属阻漳、滏之险③,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于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④,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⑤。吾欲胡服。”楼缓曰:“善。”群臣皆不欲。 于是肥义侍①,王曰:“简、襄主之烈②,计胡、翟之利。为人臣者,宠有孝弟长幼顺明之节,通有补民益主之业③,此两者臣之分也。今吾欲继襄主之迹④,开于胡、翟之乡,而卒世不见也⑤。为敌弱,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毋尽百姓之劳,而序往古之勋⑥。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⑦。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曰:“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者舜舞有苗⑧,禹袒裸国⑨,非以养欲而乐志也,务以论德而约功也⑩。愚者ue1ba成事(11),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王曰:“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乐(12),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于是遂胡服矣。使王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将以朝也,亦欲叔服之。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亲,臣不逆君,兄弟之通义也①。今寡人作教服而叔不服②,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③,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行政先信于贵。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事有所止而功有所出④,事成功立,然后善也。今寡人恐叔之逆从政之经,以辅叔之议。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⑤,故愿慕公叔之义⑥,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稽首曰:“固闻王之胡服也。臣不佞⑦,寝疾,未能趋走以滋进也⑧。王命之,臣敢对,因竭其愚忠。曰: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⑨,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⑩,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11)。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12),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使者以报。王曰:“吾固闻叔之疾也,我将自往请之。”王遂往之公子成家,因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国也。夫翦发文身①,错臂左衽②,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③,却冠秫绌④,大吴之国也。故礼服同,其便一也。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况于山谷之便乎⑤?故去就之变,智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辩⑥。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焉而众求尽善也。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无舟楫之用⑦。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⑧。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⑨,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智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⑩,侵暴吾地,系累吾民(11),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12),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13),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地。”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义,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今王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命乎!”再拜稽首。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也。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皆谏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虙戏、神农教而不诛①,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②,随时制法,因事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也不必一道,而便国不必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③。且服奇者志淫④,则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者民易⑤,则是吴、越无秀士也⑥。且圣人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夫进退之节,衣服之制者,所以齐常民也⑦,非所以论贤者也。故齐民与俗流⑧,贤者与变俱。故谚曰:‘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不及也⑨。”遂胡服招骑射。 二十年,三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归,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①。二十一年,攻中山。赵袑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牛翦将车骑,赵希并将胡、代。赵与之陉②,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二十三年,攻中山。十二五年,惠后卒。使周袑胡服傅王子何③。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于东宫,传国④,立王子何以为王。王庙见礼毕⑤,出临朝。大夫悉为臣,肥义为相国,并傅王。是为惠文王。惠文王,惠后吴娃子也,武灵王自号为主父。 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审问之①,乃主父也。秦人大惊。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惠文王二年,主父行新地②,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还归,行赏,大赦,置酒酺五日③,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章素侈④,心不服其弟所立。主父又使田不礼相章也。李兑谓肥义曰:“公子章强壮而志骄①,党众而欲大,殆有私乎?田不礼之为人也,忍杀而骄②。二人相得③,必有谋阴贼起,一出身侥幸④。夫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徒见利而不顾其害,同类相推⑤,俱入祸门。以吾观之,必不久矣。子任重而势大,乱之所始,祸之所集也,子必先患。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子奚不称疾毋出,传政于公子成?毋为怨府,毋为祸梯。”肥义曰:“不可。昔者主父以王属义也,曰:‘毋变而度,毋异而虑,坚守一心,以殁而世。"义再拜受命而籍之⑥。今畏不礼之难而忘吾籍,变孰大焉⑦。进受严命,退而不全,负孰甚焉⑧。变负之臣,不容于刑。谚曰‘死者复生,生者不愧"。吾言已在前矣,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且夫贞臣也难至而节见,忠臣也累至而行明⑨。子则有赐而忠我矣,虽然,吾有语在前者也,终不敢失。”李兑曰:“诺,子勉之矣!吾见子已今年耳。”涕泣而出。李兑数见公子成,以备田不礼之事。 异日肥义谓信期曰:“公子与田不礼甚可忧也。其于义也声善而实恶,此为人也不子不臣①。吾闻之也,奸臣在朝,国之残也②;谗臣在中,主之蠹也③。此人贪而欲大,内得主而外为暴。矫令为慢④,以擅一旦之命,不难为也,祸且逮国⑤。今吾忧之,夜而忘寐,饥而忘食。盗贼出入不可不备。自今以来,若有召王者必见吾面,我将先以身当之⑥,无故而王乃入。”信期曰:“善哉,吾得闻此也!”四年,朝君臣,安阳君亦来朝。主父令王听朝,而自从旁观窥群臣宗室之礼。见其长子章傫然也⑦,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⑧,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章于代,未决而辍。 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即以其徒与田不礼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入,杀之。高信即与王战。公子成与李兑自国①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②,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贼而定王室。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公子章之败,往走主父,主父开之③,成、兑因围主父宫。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④。”乃遂围主父。令宫中人“后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⑤,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主父定死,乃发丧赴诸侯⑥。是时王少,成、兑专政,畏诛,故围主父,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何为王。吴娃死,爱弛,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主父死惠文王立立)五年,与燕鄚、易。八年,城南行唐。九年,赵梁将,与齐合军攻韩,至鲁关下。及十年,秦自置为西帝①。十一年,董叔与魏氏伐宋,得河阳于魏。秦取梗阳。十二年,赵梁将攻齐。十三年,韩徐为将,攻齐。公主死。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②,取灵丘。与秦会中阳,十五年,燕昭王来见。赵与韩、魏、秦共击齐,齐王败走,燕独深入,取监菑③。
2023-07-21 00:36:431

寻找关于赵国的文化元素的材料

赵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战国七雄之一。赵人的先祖是华夏族的一支,国君为嬴姓,赵氏。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封赵烈侯赵籍为诸侯立国。赵国先后都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和邯郸。公元前222年,灭于秦国。  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 赵国三孔布币  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章,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汉书地理志注》和《说文解字》记少昊氏为嬴姓。嬴即燕的异字,且又同音,故嬴即燕。少昊氏初以燕(玄鸟)为图腾,故成为嬴姓的始祖。赵人的先祖即嬴姓(少昊氏之后),赵氏(赵城叔带之后),世代辅佐殷商。武王伐纣,诸姬并起。与殷商属于近枝的嬴姓就走向了衰落,尤其是蜚廉这一支嬴姓部落因愚忠于纣王而被周王室所厌弃。恶来战死,失去了宗主之位,在周王室的安排下,恶来之弟季胜担任蜚廉族的宗主。季胜曾孙造父善御戎,相传造父为周穆王御,因助周平定徐偃王之乱,封于赵城,其后以赵为氏。造父善于御戎,侄子大骆(恶来之后)善于繁衍马匹。受造父之荐,周王室不计前嫌,启用罪臣恶来之后大骆,封于汧(qiān,千)河、渭河之间管理马匹。大骆孙秦仲封大夫,秦仲之子赵其是为秦庄公,故秦赵同宗。后造父六世孙奄父救周宣王于千亩之战,其子叔带为周朝卿士,因不满周幽王的昏庸,离开周王,侍奉晋文侯。从此赵氏便在晋国落脚,渐成望族。在前403年,叔带之后赵烈侯与韩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赵国生存于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8年,领土大致为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都城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中牟(今鹤壁),又迁至邯郸。  编辑本段分晋立国  晋国四卿  春秋时期赵氏于晋文侯时迁至晋国,六世而至赵衰。赵衰曾跟随公子重耳逃亡,后来重耳成为一代霸主晋文公,赵衰于是权重位高,其后代赵盾、赵武(元代纪君祥著戏曲《赵氏孤儿》中的原型)、赵简子、赵襄子都成为股肱之臣。 晋国在晋出公时期公室卑弱,主要权力被智伯和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四卿把持。前456年,四卿驱逐晋出公而立晋哀公。  智氏覆亡  赵襄子其父赵简子,其母为一狄人婢女。前454年智伯率韩、魏二家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襄子成功地坚守城池,并最终联合韩、魏二家灭智伯。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 赵襄子死后,其弟赵桓子自立为君。桓子死后襄子之兄赵伯鲁之孙赵浣,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赵烈侯,是赵国的开国国君。  三家分晋  前437年,晋哀公去世,其子晋幽公继位,对赵、魏、韩已毫无权威。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即晋烈公17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认为战国时代由此开始:“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编辑本段强邻环伺  赵国疆土 赵国形势图  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战国七雄中赵国无论从疆土,人口,实力上来看都不是最强大的。楚国地方千里、带甲百万,地处南方战略地位,可攻可守;齐国雄占东方,国家财富居战国之首,民众且粮足;魏国铁甲步兵、称雄七国,数次攻赵,甚至占据邯郸3年之久;秦国地势险要、兵伍善战。只有燕国,韩国实力稍逊。而赵国地处各国之要冲,可谓争地也!北有林胡、匈奴、东胡、楼烦,东有强齐,南有悍魏,西有虎狼之国秦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赵似乎只有招架之力,然而事实上赵国只是在赵武灵王改革前是如此疲弱。 赵国被多个强国包围,国势很弱,经常不得不向秦、魏等割地求和,并不断被林胡、楼烦骚扰掠夺。著名战例包括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攻打赵国,赵王只得以新近占领的中山国许以齐国以求救兵。齐威王帐下大将田忌用军师孙膑之计“围魏救赵”在桂陵之战中战胜魏国。  编辑本段强盛时期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一位天资卓越胆识过人抱负远大的君主 胡服骑射  ,至今在邯郸地区纪念赵武灵王的建筑还很多。其在位时期进行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试想一下在现实的今天如果全国军队改变为一个被视为边族的服饰和军种,这阻力该有多大。但赵武灵王办到了,可以相信这次改革对赵国日后的纵横七国是很重要的。 “胡服骑射”政策,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国力大强。赵于东北攻灭了中山国(请参看赵灭中山之战。),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雁门(今山西忻州市代县)、代(今河北蔚县)三郡,并从今天的河北张家口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修筑“赵长城”。  北筑长城  修长城 赵武灵王  是认为抵御边族最好的防御措施,一方面,抵消边族骑兵快速机动的优势,另一方面,使步兵有可以依赖的阵线。赵国要想纵横七国必须解除后顾之忧——匈奴的侵扰,以便腾出兵力进行南方的争霸。 但问题是修长城是公认的耗费人力财力的措施,秦修长城动用近百万的罪民,造成民愤极大。明整修长城亦耗费了极大代价。而赵国全国人口不过一百多万,却修建了令后人惊叹的工程,并且历史上没有发生任何暴乱……而秦统一后的修建不过将旧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起来。  武王之死  赵武灵王在选定继位人的问题上犹豫反复,先立小儿子赵何为王,但后来封长子为代城君,后代城君密谋夺位。前295年,伏杀赵何丞相肥义,代城君逃往武灵王行宫中,王叔赵成和李兑包围行宫,杀代城君,武灵王被围困在行宫中苦苦坚持三个多月后饿死。虽然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任用廉颇、蔺相如等能臣,然而秦国变法革新,逐渐超过赵国。  编辑本段衰弱亡国  长平之战  前260年惠文 长平之战示意图  王之子赵孝成王时,由于君王昏庸,赵国势力衰弱。秦国派武安君白起为将,以王龁为副将,用计使赵国换掉廉颇而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帅,在长平之战中40万赵军投降,而白起怕降军造反而把全部士卒坑杀,使得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但强大的秦国军队也死伤过半,使得白起建议乘胜攻取邯郸的建议被秦昭襄王拒绝。虽然其后前258年秦昭襄王进攻邯郸,前256年魏、楚军队来到打败了秦军,使得不断衰弱的赵国尚能喘息下来,阻止住秦军东进的势头。  邯郸之战  李牧抗匈  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各国都蠢蠢欲动,首先动手的是燕国,如前所述。此战对赵影响:一,提升了赵国于七国中地位;二,锻炼了赵军作战能力更重要的是恢复了作战的自信;三,增强了赵国实力和国家安全系数;四,发现并锻炼了赵国将领。此战中,庞暖、乐乘、李牧脱颖而出,让赵人看到除了老将廉颇外还有更多优秀的将军。赵国的中兴似乎仍有希望。 廉颇在赵国之败后,被赵王重新任用相国并封为信平君。已经年老的他不畏疲苦率领赵国士卒继续作战,于赵孝成王十五年破燕军;十六年围燕都;二十一年取魏繁阳。其后因事逃奔魏,后转至楚为将,率军作战因楚兵不如赵兵,战不得志,在寿春抑郁而终,临死思报赵国。从廉颇事楚中,我们可以看出:廉颇为将近五十多年,可以说对军事相当精通和熟悉。廉颇于楚为将,战皆不利,很大程度上因为楚兵弱于赵兵。这一点很重要,部队兵员的素质也决定着将领的指挥意图是否可以顺利的实现,赵人尚武且多战,兵员耐性强、有服从意识,且善骑射。而楚军作战机动性差、部队抗打击能力弱、野战能力不强(这些构成项燕之败的原因)。当然优秀的将军会带出一支优秀的部队,同样优秀的部队也会培养出优秀的将军。培养一支优秀的部队可能需要几十年,但它至少影响几百年。廉颇老了,他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训练楚军,或者他早已人存心死…… 庞暖在廉颇出走后,面对秦国、燕国的进攻毅然挑起了赵国的大梁。赵悼襄王三年,燕军十万犯赵,庞暖率军抵之。于常山东垣,深沟高垒以待燕军。此战中,赵兵多用强弓劲弩射燕,其伤亡甚重。无论攻城战、野战燕军皆不利。后撤,遭遇李牧军。又撤,遇庞暖军,战大败。此战杀死燕兵二万余人,其余的奔溃或投降了赵军。其后与李牧合兵下燕,武遂、方城。赵王赞其曰:“将军武勇,廉颇还赵”。赵悼襄王四年,庞暖统率赵、楚、魏、燕之锐师五十万攻秦。赵悼襄王六年秦长安君及大将军蒙骜率军十万攻赵,庞暖领军十万御之,杀秦军三万,射杀蒙骜。赵国顿时国威大震。 李牧 李牧  ,赵国代郡的守将,带兵有方,却匈奴而威于北方。李牧常年驻守北部代郡、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边境地区防御匈奴。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有效地防备了匈奴的侵扰,赢得士兵们的爱戴。他的措施是:首先,任用自己认为能干的人为官,同时把收来的货物,税款掌握在自己的驻军公署,充当士卒的日常开销。其次,每日宰杀数头牛采犒赏将士,优待士兵。第三,加紧练习骑马射箭,重视警报系统,增设侦察人员。在军事上,严明法规:“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史记·李牧列传》)。所以匈奴每次入侵,严密的警报系统发挥威力,士兵迅速退回营垒固守,不敢擅自出战。使匈奴掳掠无所得,赵国军队却因此保存了实力,多年来在人员、物资上没有多少损失,为以后的伺机反击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匈奴人却认为李牧这是胆怯,就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是胆小害怕。赵王因此而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我行我素。终于激怒了赵王,把他召回,另派将领替代他。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惨重。使边境地区不能按时耕种、放牧。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复出,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一再恳请,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史记·李牧列传》)。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再次到边境后,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几年当中,匈奴来犯一无所获,但始终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戍边的将士日日受到犒赏而不被使用,因此,都请求愿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看准了时机,准备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获赏百金的勇士五万人,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并大纵牲畜,让人民满山遍野地放牧。 匈奴见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战后,李牧佯败,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单于闻之,率大军入侵赵地,李牧则出奇兵,以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接着又乘胜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远远逃走。其后十多年,赵国北边稳固,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的城邑。李牧也因此成为继廉颇、赵奢之后赵国的最重要的将领。 李牧带兵好野战,善长途奔袭作战。赵幽缪王二年,秦攻赵武城(邯郸南),赵将军扈辄领军十万救之,败之,斩首十万。邯郸兵力空虚,而召李牧及代郡军五万人救邯。大败秦军,杀其数万。封武安君。三年,秦将桓齮又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对赵都邯郸构成严重威胁。赵王迁急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为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1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 战国后期形势图  战国后期形势图  合纵抗秦  前247年魏信陵君率五国联军大破秦国于河外,赵也有参与。其后,燕国派遣当年与乐毅攻齐的剧辛为帅,率军攻赵,赵将李牧、庞暖抵抗,大破燕军,剧辛自杀而死。庞暖击败燕后,组织联军攻秦,举春申君为帅。五国联军与秦军于潼关附近与吕不韦决战,秦将王翦建议先袭最远来的楚军,楚军闻知而逃,四国联军也退。其后一直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战斗,直到前229年。  王翦灭赵  前229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秦将使用反间计使幽缪王杀李牧、司马尚。秦将王翦于是率大军攻赵,突破井陉口,攻陷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赵嘉逃到代城称代王,前222年代王降秦,赵国亡。而秦终于在灭赵之后已无国可抗秦,遂统一中原。  编辑本段战争记录  齐国  1、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 2、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 3、赵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6年),廉颇伐齐,攻陷九城。 3、公元前280年,赵将赵奢攻占齐国麦丘。 4、公元前241年,赵将庞暖攻占齐国饶安。 5、公元前274年,赵将燕周攻占齐国昌城、高唐(齐国五都之一)。 6、公元前271年,赵蔺相如攻至齐平邑。 7、公元前287年,赵梁将攻齐。 8、公元前286年,韩徐为将攻齐。  魏国  1、公元前282年,赵将乐毅拔魏伯阳。 2、公元前276年,廉颇攻魏几,拔之。 3、公元前275年,攻魏房陵、安阳拔之。 4、公元前245年,廉颇带兵攻取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  韩国  公元前265年,赵将田单攻韩拔注人。  中山国  1、赵武灵王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 2、赵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中山。赵袑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 翦将车骑,赵希并将胡、代。赵与之陉,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 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 3、赵武灵王二十三年,攻中山。 4、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5、赵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  燕国  1、公元前265年,赵将田单攻燕拔三城。 2、公元前265年,赵将田单攻燕拔中阳。 3、公元前251年—250年,燕国丞相栗腹以给赵王祝寿为名,出使赵国,侦探赵国虚实。回国后向燕王建议,赵国青壮年在长平均被秦将白起坑杀,国内尽是孤儿寡妇,无力再战,乘此良机攻赵必胜。燕将乐间认为赵国连年同秦作战,百姓熟悉军事,若兴兵攻赵,燕军一定会败,坚决反对出兵。燕王喜不听乐间劝告,决意发兵攻赵国。他派栗腹为将,领兵60万,战车二千乘,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栗腹令部将卿秦率军20万攻代,自率主力40万攻鄗。燕军到达宋子(今河北晋县南)后,赵孝成王令上卿廉颇、乐乘统兵13万(一说25万)前往抗击。廉颇分析燕军的来势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人马困乏,遂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令乐乘率军5万坚守代,吸引攻代燕军不能南下援救,自率军8万(一说20万)迎击燕军主力于鄗。赵军同仇敌忾,决心保卫国土,个个奋勇冲杀,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攻代燕军闻听攻鄙军大败,主帅被杀,军心动摇。乐乘率赵军趁机发起攻击,迅速取胜,俘庆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500里,直入燕境,进围燕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只好割让五座城邑求和,赵军始解围退还。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假相国。 4、公元前249年,假相国大将武襄君攻燕,围其国都,燕国再次割让五座城邑求和。 5、公元前243年,赵将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6、公元前242年,燕军十万犯赵,庞暖率军抵之。于常山东垣,深沟高垒以待燕军。此战中,赵兵多用强弓劲弩射燕,其伤亡甚重。无论攻城战、野战燕军皆不利。后撤,遭遇李牧军。又撤,遇庞锾军,战大败。此战杀死燕兵二万余人,其余的奔溃或投降了赵军。 7、公元前236年,赵攻燕,拔狸、阳城。 8、赵悼襄王时,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城。  匈奴  1、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先后平定三胡,辟地千里。设置雁门,云中二郡。 2、赵惠文王二十六年,赵军大败东胡取欧代地。 3、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匈奴,斩杀匈奴10余万骑兵。  编辑本段国君列表  立国前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赵成子 赵衰 ?—前622年  被晋文公封为大夫  2 赵宣子 赵盾 前621年—前601年 21  3 赵庄子 赵朔 前600年—?  赵朔并未受诛,《史记》记载有误  4 赵文子 赵武 前581年—前541年 41 杨宽考证其立年,《史记》记载有误  5 赵景子 赵成 前540年—前518年 23 又作赵景叔  6 赵简子 赵鞅 前517年—前476年 42 又名志父,亦称赵孟  7 赵襄子 赵毋恤 前475年—前425年 51  8 赵桓子 赵嘉 前424年 1  9 赵献子 赵浣 前423年—前409年 15 赵烈侯追谥其为赵献侯  10 赵烈侯 赵籍 前408年—前400年 9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赵侯  立国后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赵烈侯 赵籍 前408年—前400年 9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赵侯  2 赵武侯 ? 前399年—前387年 13 又作赵武公,并未真正称侯,亦未更元  3 赵敬侯 赵章 前386年—前375年 12  4 赵成侯 赵种 前374年—前350年 25  5 赵肃侯 赵语 前349年—前326年 24  6 赵武灵王 赵雍 前325年—前298年 28 前323年称王,不久去王号,一生不再称王  7 赵惠文王 赵何 前298年—前266年 33 即位当年改元  8 赵孝成王 赵丹 前265年—前245年 21  9 赵悼襄王 赵偃 前244年—前236年 9  10 赵幽缪王 赵迁 前235年—前228年 8 前228年秦灭赵,兄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11 无 赵嘉 前227年—前222年 6 前222年,王贲攻代,掳代王嘉  注:赵襄子在位时间从杨宽战国史。
2023-07-21 00:36:511

大秦帝国之崛起芈八子去世的配乐叫什么

韩徐为百口莫辩,却也心存疑虑,苏秦如此污陷于他,似乎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脱罪,但他一时也不好多说什么,而觉得抓住韩徐为把柄的李兑却借这个机会告诉韩徐为他不会相信苏秦所言的韩徐为联秦之事,因苏秦此人一贯巧舌如簧,也请韩徐为不要将陶邑之事当真,韩徐为表面不动声色,却在是夜联系上此前给苏秦送信的两名秦国探子,因而得见秦王嬴稷,方才得知苏秦之真实身份乃为燕国间者,而他所做一切皆为灭齐,韩徐为听后表示可以相助苏秦并与嬴稷合作。
2023-07-21 00:36:571

也曾是一方强国,赵国为什么会灭亡?

1.用人不当2.听信谗言3.国中内乱4.经济不足5.人力不足
2023-07-21 00:37:063

赵国存活的时间长还是短

  赵国存活的时间短,只有100多年。  赵国(前403年至前222年),是战国时期华夏族(汉族古称)在中国北方建立的一个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之后,原为赵侯。于公元前325年称赵王(按照周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但楚、吴、越三国的君主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称王,到了战国各大强国的国君相继称王)。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封赵烈侯赵籍为诸侯立国。  赵国全境东北与东胡和燕国接界,东与中山及齐国接界,南与卫、魏、韩三国交错接界,北与楼烦、林胡接界,西与韩、魏两国交错接界。国都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前425年迁中牟(今河南鹤壁),前386年赵敬侯迁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在邯郸定都长达一个半世纪。  公元前222年,灭于秦国。公元前208年,赵歇重建赵国,定都信都,数年后为汉将韩信所灭。
2023-07-21 00:37:223

战国末期赵国简史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原为赵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赵夙孙赵衰赵衰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赵衰传赵盾,赵盾传赵朔,赵朔传赵武,赵武传赵景叔,赵景叔传赵鞅,赵鞅传赵毋恤。赵鞅打破了晋国六卿的格局,赵毋恤力战智、韩、魏的围攻,简襄之烈确立了赵国版图。扩展资料:赵国历经战乱,首都几遭侵扰,四周诸国虎视眈眈。这一切迫使赵人分外的团结、耐苦、善战,也只有如此才能生存。相反,齐国偏安胶东,无外患之忧,国人怯战。战国中期,赵国为了对付楚、齐、魏三国的联合,采取了“结秦,连赵、宋之交”的外交策略。战国后秦赵关系由外交修好转换到直接决战。
2023-07-21 00:37:312

赵国为什么灭亡

前229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秦将使用反间计使幽缪王杀李牧、司马尚。秦将王翦于是率大军攻赵,突破井陉口,攻陷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赵嘉逃到代城称代王,前226年曾与燕军合兵于易水之西会战秦军,战败后迫使燕王交出太子丹。前222年秦军灭代,俘虏赵嘉,赵国亡。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原为赵侯。朔子赵武于晋平公十二年(前546年)为晋国正卿,赵武传赵景叔,赵景叔传赵鞅,即赵简子(前518年—前458年),赵简子传赵襄子(前457年—前425年)。扩展资料:赵国的政治举措:1、迁都邯郸赵敬侯即位之初,以其远见卓识,力主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为实现赵国北进的战略打下基础。之后,赵敬侯通过对卫国、魏国的一系列战争积极向外扩展,进一步巩固都城邯郸的地位。2、别立信都赵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赵成候立邢(今邢台)为信都,筑有檀台和信宫。作为双都制的赵国,信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赵魏之战,邯郸失守三年,赵国以信都为根据,使得赵国不割地而收复国都,与魏国签订漳水之盟。3、诸侯会盟赵成侯十七年(公元前358年),赵成侯与魏惠王在葛孽会盟。赵成侯十九年(公元前356年),赵成侯与齐国、宋国在平陆会盟,与燕国在阿地会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国
2023-07-21 00:37:486

秦国为什么打败赵国 长一点

前284年齐国吞并宋国后遭到列国一直反对,燕、赵、秦、魏、韩五国拜乐毅为将,大破齐国。齐国遭到五国伐齐的沉重打击虽然勉强复国但实力极大衰落,从此一蹶不振,赵国在东方挫败了最大的竞争对手齐国,同时赵武灵王进行的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建立起中国第一支制式骑兵部队。使赵国一跃成为关东六国之首,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沙丘宫变之后,赵武灵王薨,赵惠文王继位。期间赵国名将名相辈出,数败秦军。于渑池与秦盟会后,趁秦攻楚的机会出击关东,夺取齐的高唐,又遍击关东诸国,夺取土地。一时在关东声威无两,直至因上党郡归属问题导致的长平之战。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后便诈败,沿直通长平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赵括不知中计,指挥全军猛攻秦军阵地,给予秦军重大杀伤,但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赵军出击主力失去后勤保障,秦军抓住有利态势,从两翼攻击赵军。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被秦军压缩在了秦军防御壁垒所在的将军岭与韩王山所夹挟的一片低凹的山谷。面对险恶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谷地。赵军被围的消息报到邯郸。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楚、魏等国。但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诸侯国不愿救赵。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秦国方面,得知赵军主力已被合围,昭襄王亲自赶到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援军,被围的赵军无法得到援助。9月,在被困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赵军伤病饿殍无法再战,只得全体投降。秦军俘虏赵军近40万人,己方伤亡过半。前229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秦将使用反间计使幽缪王杀李牧、司马尚。秦将王翦于是率大军攻赵,突破井陉口,攻陷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赵嘉逃到代城称代王,前226年曾与燕军合兵于易水之西会战秦军,战败后迫使燕王交出太子丹。前222年秦军灭代,俘虏赵嘉,赵国亡。而秦终于在灭赵之后已无国可抗秦,遂统一中原。扩展资料:赵国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大同平原、太原盆地比较适宜农业生产,尤其是由黄河冲积而成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沃野千里,水源丰富,赵国领土南北跨度较大,气温差比较明显,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受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的共同影响,因而赵国经济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都占据有重要地位。赵简子时期,赵简子便进行了扩大亩制、减轻赋税以刺激农业生产的改革,为三家分晋、赵氏建国奠定了基础。赵国的农业采用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进行生产,重视深耕、中锄、积肥、施肥等技术。赵国统治者已经采用一年两熟制。到战国中期,赵国已成为重要的农业地区。赵孝成王在位时期,实行货币改革,在石邑(今河北鹿泉境内)铸造“石邑”三孔布货币。由于赵国尚武重利,长期轻视农业和内政的发展,而间接导致赵国后期长年战争中粮草和兵员的问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国
2023-07-21 00:38:1610

根据战国策燕策二写篇800字作文

【秦召燕王】苏秦为燕国游说赵国的奉阳君李兑,去联合进攻齐国,奉阳君不同意。于是苏秦到齐国去诬蔑赵国,让齐国与赵国绝交。齐国与赵国已经绝交,他就回到燕国去,对燕昭王说:“韩徐为对我说:‘有人告诉奉阳君说:“让齐国不信任赵国的,是苏秦;让齐王召回触子叫他不要进攻宋国的,是苏秦;和齐王共谋说要争取秦国、图谋赵国的,是苏秦,让齐国用武装监视赵国人质的,还是苏秦。”请让我告诉您实情,齐国真的要以武装监视赵国的人质,我韩徐为一定用武装监视您。"这话可真不吉利。即使这样,大王不必为我担忧。虽然有赵国的破坏,我自己有危险,可是我仍然去齐国,为的是实现大王想要达到的目的,我死了,如果齐国和赵国关系恶化。我就等于还活着一样。现在赵国和齐国断交,将会大乱。但我不是赵国从前足智多谋的贤相张孟谈,如果我也象张孟谈,齐、赵两国中必定会有一个要象智伯那样灭亡的。“奉阳君告诉朱?和赵足说:‘齐王派公玉丹命令我,说:“您一定不要召回韩珉。”可现在召回了韩珉;说“一定不要任用苏秦”;可是现在任用他为相国;“说一定不要和燕国联合”,可现在与燕国结为极好的盟邦。我所依靠的是齐公子顺子,可他现在说话又变了,比他父亲还善变;顺子当初与苏秦力敌,谁见到他们就知道他们总是不和,可现在他尊敬苏秦,并给他以乘车的待遇。完了,我要失去齐国了。”“奉阳君很生气,是因为齐王威勇而不信任赵国,又小看奉阳君,他因此背叛齐国。齐、赵两国现在正纷乱不和,应当在这时伐齐;齐、赵两国如果解给而复合,那末,伐齐的良机失掉,后悔就来不及了。所以齐国和赵国如果恢复联合,即使身死,我也不会以此为祸患;即使逃亡,我也不会以此为羞愧;成为诸侯,我也不会以此为光荣;即使披散头发装疯卖傻,用漆涂身生癞变形,我也不会以此为耻辱。然而,我有所担忧:当我死后,如果齐、赵两国修好,那末,使齐、赵绝交的罪过就会一齐落在我头上;燕国也会仿效齐、赵,加罪于我,而与齐、赵恢复邦交。;这才是我担忧的啊。如果我死后,齐、赵两国互相攻打,我心甘情愿去求死。尧、舜是天下的贤君,终究要死;禹,汤是天下的明君,终究要死。孟贲是天下的勇士,终究要死;乌获是天下的力士,也终究要死。一切生物难道有不死的吗?死是必然的事。我用死来完成有利于燕国的计谋,大王还有什么疑虑的吗?“我认为,不如假装获罪逃离燕国。我率韩、魏两国来顺从齐国并助其成功,联合秦国结交赵国来加强韩、魏。这样,就差不多形成了赵、魏、韩三国与齐国互相攻击的形势。我虽然这样安排了,又担心牵累燕国。奉阳君对朱?说:‘苏秦因为燕王用我而生气,若不任苏秦力相,又不任苏秦为卿,则差不多要失去燕国了。"奉阳君如此疑心,所以我这样安排,不牵累燕国,又不玷辱大王。伊尹多次逃离成汤,投奔夏桀,又多次逃离夏桀,投奔成汤,最后与夏桀战于呜条之野,拥立成汤为天子;伍子胥逃离楚国,投奔吴国,最后帮助吴王阖庐与楚昭王战于柏举,攻入楚都,为其父报仇。现在我逃离燕国,打乱齐、赵邦交,将可载入史册。进行伟大事业的人,哪一个没有逃跑过?齐桓公遭难之时,管仲逃到鲁国;阳虎遭难之时,孔子逃到卫国;张仪逃到楚国;白珪 逃到秦国;望诸君任中山相时,出使赵国,赵国挟持他,要求割地,望诸君突破关卡逃出;外孙之难时,薛公抛下车子,逃出关卡,赵、魏、韩三国称他为辨是非、通古今的人。所以,凡是开创大事业的人,逃亡不能被认为是耻辱。”苏秦终于使齐国赵国绝并,赵国和燕国联合进攻齐国,大败齐国
2023-07-21 00:38:491

推荐战国策书写作文

1. 根据战国策燕策二写篇800字作文 【秦召燕王】 苏秦为燕国游说赵国的奉阳君李兑,去联合进攻齐国,奉阳君不同意。于是苏秦到齐国去诬蔑赵国,让齐国与赵国绝交。齐国与赵国已经绝交,他就回到燕国去,对燕昭王说:“韩徐为对我说:‘有人告诉奉阳君说:“让齐国不信任赵国的,是苏秦;让齐王召回触子叫他不要进攻宋国的,是苏秦;和齐王共谋说要争取秦国、图谋赵国的,是苏秦,让齐国用武装监视赵国人质的,还是苏秦。”请让我告诉您实情,齐国真的要以武装监视赵国的人质,我韩徐为一定用武装监视您。"这话可真不吉利。即使这样,大王不必为我担忧。虽然有赵国的破坏,我自己有危险,可是我仍然去齐国,为的是实现大王想要达到的目的,我死了,如果齐国和赵国关系恶化。我就等于还活着一样。现在赵国和齐国断交,将会大乱。但我不是赵国从前足智多谋的贤相张孟谈,如果我也象张孟谈,齐、赵两国中必定会有一个要象智伯那样灭亡的。 “奉阳君告诉朱?和赵足说:‘齐王派公玉丹命令我,说:“您一定不要召回韩珉。”可现在召回了韩珉;说“一定不要任用苏秦”;可是现在任用他为相国;“说一定不要和燕国联合”,可现在与燕国结为极好的盟邦。我所依靠的是齐公子顺子,可他现在说话又变了,比他父亲还善变;顺子当初与苏秦力敌,谁见到他们就知道他们总是不和,可现在他尊敬苏秦,并给他以乘车的待遇。完了,我要失去齐国了。” “奉阳君很生气,是因为齐王威勇而不信任赵国,又小看奉阳君,他因此背叛齐国。齐、赵两国现在正纷乱不和,应当在这时伐齐;齐、赵两国如果解给而复合,那末,伐齐的良机失掉,后悔就来不及了。所以齐国和赵国如果恢复联合,即使身死,我也不会以此为祸患;即使逃亡,我也不会以此为羞愧;成为诸侯,我也不会以此为光荣;即使披散头发装疯卖傻,用漆涂身生癞变形,我也不会以此为耻辱。然而,我有所担忧:当我死后,如果齐、赵两国修好,那末,使齐、赵绝交的罪过就会一齐落在我头上;燕国也会仿效齐、赵,加罪于我,而与齐、赵恢复邦交。;这才是我担忧的啊。如果我死后,齐、赵两国互相攻打,我心甘情愿去求死。尧、舜是天下的贤君,终究要死;禹,汤是天下的明君,终究要死。孟贲是天下的勇士,终究要死;乌获是天下的力士,也终究要死。一切生物难道有不死的吗?死是必然的事。我用死来完成有利于燕国的计谋,大王还有什么疑虑的吗? “我认为,不如假装获罪逃离燕国。我率韩、魏两国来顺从齐国并助其成功,联合秦国结交赵国来加强韩、魏。这样,就差不多形成了赵、魏、韩三国与齐国互相攻击的形势。我虽然这样安排了,又担心牵累燕国。奉阳君对朱?说:‘苏秦因为燕王用我而生气,若不任苏秦力相,又不任苏秦为卿,则差不多要失去燕国了。"奉阳君如此疑心,所以我这样安排,不牵累燕国,又不玷辱大王。伊尹多次逃离成汤,投奔夏桀,又多次逃离夏桀,投奔成汤,最后与夏桀战于呜条之野,拥立成汤为天子;伍子胥逃离楚国,投奔吴国,最后帮助吴王阖庐与楚昭王战于柏举,攻入楚都,为其父报仇。现在我逃离燕国,打乱齐、赵邦交,将可载入史册。进行伟大事业的人,哪一个没有逃跑过?齐桓公遭难之时,管仲逃到鲁国;阳虎遭难之时,孔子逃到卫国;张仪逃到楚国;白珪 逃到秦国;望诸君任中山相时,出使赵国,赵国挟持他,要求割地,望诸君突破关卡逃出;外孙之难时,薛公抛下车子,逃出关卡,赵、魏、韩三国称他为辨是非、通古今的人。所以,凡是开创大事业的人,逃亡不能被认为是耻辱。” 苏秦终于使齐国赵国绝并,赵国和燕国联合进攻齐国,大败齐国 2. 求三篇战国策里的文章 《乐毅报燕王书》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也,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攻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若许,约楚魏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皇。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早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早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颜(斤蜀)的隐士在与齐宣王对话时说“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这番话凸显出这位隐士拥有一颗一尘不染、高贵纯洁的心灵和充满返璞归真、自误自乐的情怀,难怪话毕齐宣王当即俯首称徒。 《司马错论伐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读音gou一声,山名)之口,当屯留(地名)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 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 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 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 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 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 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示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 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3. 如何写战国策论文 必读理由 《战国策》是战国至秦汉间纵横家说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它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创作背景 《战国策》也称《国策》,相传原本由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它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战国时期策士游说诸侯、国君的活动和说辞,以及他们相互辩论驳讦时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军事见解,所提出的各种斗争策略。 关于《战国策》的作者,近人有不少考证。罗根泽、金德建等主张是西汉初年的蒯通。 蒯通系秦汉之际纵横家,曾劝说范阳令归降陈胜起义军,又建议韩信(?~前196年)攻取齐地,劝韩信背叛刘邦(公元前210~前188)而自立,汉惠帝(公元前256~前195年)时为丞相曹参宾客,著有《隽永》八十一篇。20世纪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对于考证《战国策》的作者,又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书许多部分与《战国策》相同或类似,但体例详略不一,而以记载苏秦一生的言论为主,很可能是《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苏子》一书的辑录。但该书的最后一部分,又为各种游说故事的辑录,大都与《战国策》同,而全书的最后年限则为秦国攻楚,似成书于秦汉之际。 这样,对于《战国策》成书于蒯通的说法,又增加了一层迷雾。 刘向编定的《战国策》33篇,分为12国,是为古本。 但因其中杂有纵横阴谋之术,为儒家所排斥,所以传诵较少,容易残缺。到了宋代,曾巩校补过,他编订的《战国策》是为今本,凑足了刘向古本的篇数。 作品缩写 今本《战国策》的篇目共有33篇,486章。《西周策》1篇,分为17章;《东周策》1篇,分为22章;《秦策》5篇,分为64章;《齐策》6篇,分为57章;《楚策》4篇,分为52章;《赵策》4篇,分为66章;《魏策》4篇,分为81章;《韩策》3篇,分为69章;《燕策》3篇,分为34章;《宋卫策》1篇,分为14章;《中山策》1篇,分为10章。 这是元朝泰定二年(1325年),由东阳人吴师道依据曾巩校补本而订定的。吴师道所著《战国策校注》通行至今,另有宋人鲍彪改变原书次序做新注,近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 东汉高诱曾为旧本《战国策》做注,今残缺。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战国策》内容相似,可补今本《战国策》之讹误与不足。 《战国策》的绝大多数文章中,都体现了民本思想。作为两千多年以前的古籍,这一点是相当可贵的。 《赵威后问齐使》(《齐策四》)中的赵威后,把“民”的地位提高到国君之上。《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策一》)中说,由于齐威王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齐国大治,“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冯谖客孟尝君》(《齐策四》)中的策士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赢得“民称万岁”,孟尝君因此能以区区薛地作为避难免死的安乐之“窟”。《中山策》中有一篇《昭王既息民缮兵》,则是从反面说明民心的重要性:长平之战,秦军白起大破赵军,可是后来当昭王再次命他攻赵时,他不肯去。 他说:“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震惧而灭之,畏而释之,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地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 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 因此,他断定“兵出无功”,“臣见其害,未睹其利”。 对倾慕正义、蔑视王侯、敢于反抗 *** 的义侠、高士等英雄人物,《战国策》予以歌颂。 例如面对齐宣王不愿进前“趋势”的颜■,他不但敢于直斥“王前”,而且公然宣称“士贵耳,王者不贵”,“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齐策四》)。又如身为一介布衣之士的鲁仲连,发誓宁愿“赴东海而死”,也不忍做暴秦的臣民(《赵策三》)。 荆轲、聂政等人物,扶植正义,疾恶如仇,为被 *** 者复仇,勇于献身。还有一些“济弱扶困”、反对侵略的人物,如说服燕赵两国出兵救魏的孟尝君、谏止魏王与秦攻韩的信陵君、不惜“百舍重茧”折服楚王、免除战祸的墨子等。 对于这些人物的高志洁行,《战国策》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 《战国策》体现了器重贤能、珍惜人才、崇尚智谋和智巧的思想。 齐宣王采纳王斗的意见,“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齐策四》);秦孝公以商鞅为相,实行变法,一年时间,就“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秦策一》)。《战国策》不仅对这些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高才奇能给予赞扬,而且对一些在某些事上能出“奇策异智”或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不论出身尊卑,不问职业贵贱,也同样予以肯定,体现了“不取其污ue584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的进步观点。 如姚贾原本是梁国一个看门人的儿子,又有偷盗行为,因为他很会外交,秦王就任他为外交官。他为秦国解除了一场被四个国家攻伐的危机。 又如《苏子谓楚王》(《楚策三》)、《汗明见春申君》(《楚策四》)等篇,也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识才、惜才、容才、任才的重要。 妙语背诵 《战国策》的这。 4. 《战国策》的内容或写法的特点(至少五点) 1。人物雕刻生动 - 如长于论战/追逐名利和财富参赞现实的力量刻画了一群粗俗的小人苏游说秦失败像一个乞丐般的回娘家“妻子的故事,苏秦,生动的表征乐不下织,嫂不做饭,父母的话来说,“后来他工作的辛苦和六国,穿过房子,父母闻清宫除道,张乐喝的娇莺三十里堡。妻子的眉毛眼睛。。圣保罗狩猎匍匐。 “ - 两个场景的对比充分披露所有的名声和财富暴露在心中严粮世界乐封建礼教的虚伪 - 苏轼”读困了高官厚禄的目标,揭露统治阶级,中下阶层,的参赞丑陋。 2。擅长寓言 良好的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生动,幽默的/有趣的。邹姬讽刺王齐纳谏,邹忌借他的妻子/妾/朋友的庇护,误以为他们自己的美丽故事帮助和听别人的,听的黑暗真相,告诫齐王不应偏袒任何皇宫妇女的优雅,并应鼓励广开言路,鼓励人们进谏。 3个独特的语言风格 - 雄辩的话语/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独特的语言风格。 - 很多书的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与传统的成语流传至今。 - 谁是他们肆无忌惮的追求个人名利,浮躁的行为,其外交挑起事端,打种种阴谋,不关键的言行的记录参赞,抗欣赏的态度他们描绘毫无价值。 从中国文学史 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成功需要脚踏实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只有当你脚踏实地的努力了,才能在舞台上走得从容。 在美国的一个城市,有一家公司招聘职员。大学毕业生汤姆和杰瑞一同前去应聘。老板让他们从基层做起。汤姆心里觉得不服气,觉得大材小用,于是离开了。杰瑞欣然接受了,并想踏踏实实的好好做下去。十年后,汤姆仍然没有找到向往的工作,而杰瑞已经是这家公司的ceo。自命清高的汤姆天天梦想着天上掉馅饼给他,这样想走捷径的人往往一事无成,碌碌终生。可见,成功需要脚踏实地。 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我要贴在地面前行,不在云端跳舞。”纵观古今,凡有建树之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一位影响了两个世纪的男人,可谁又知晓,飞黄腾达的背后是怎样的辛酸,终日泡在电脑前,承受巨大的辐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研究出了dos甚至今日多数人使用的windows。如果不是比尔盖茨的呕心沥血,我们的信息时代不知会推迟多久到来。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资助之下在陕西名师周桐门下习武,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报国志向。寒暑冬夏,苦练不辍,一个动作可以练到成百上千遍,以求精准。在名师周桐的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枪,并率领王贵等伙伴投身于抗金爱国的爱国洪流之中。满腔抱负,一心救国,脚踏实地,立志不移,终成民族英雄。 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发奋,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终成唐宋八大家之一;张海迪立志成才,自幼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边缘,但她不放弃。20年来她学会四门外语,翻译著作16万余字,还自学针灸,治疗病患10000余人;李时珍发现以前的医书中有多处错误,决心写一部医书。他读了800多种书,写了上千万字的笔记,游历7个省,收集了上千万单方,为了了解草药效果,他甚至亲自吞下,就这样用了31年著成《本草纲目》;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先天口吃,为了实现演说家的梦想,每天口含石子练习发音,终成口若悬河演说家。 如果不是脚踏实地,苏洵可能只是芸芸众生;张海迪可能郁郁而终;李时珍可能重蹈覆辙,一样写一部错医书;德摩斯梯尼可能永远被别人笑话。可见,成功需要脚踏实地。 脚踏实地,生命旅程上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脚踏实地,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脚踏实地,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园鲜花。 成功需要脚踏实地。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可重点理解材料中“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的含义,“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表明了最后的那一段路何等的关键,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由此可延伸为,成功需要脚踏实地,不能有半点的浮躁;不能关键时刻掉链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定要在困难面前坚定理想和信念,要有自信心,看到光明的前途。 6. 关于战国策的,是怎么样的书,请介绍一下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 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写唐且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 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 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如苏秦始以连横之策劝说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纵之说劝赵王联合六国抗素。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的蔑视;后富贵还乡,父母妻嫂都无比恭敬。 于是他感慨道: 嗟夫,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描绘了苏秦踌躇满志的神情。 这些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值得赞赏,但在当日的历史条件下,原本受贵族压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这样写比虚假的说教更富于真实性。 另一方面,由于策士以一种比较自由、可以择君而辅之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战国策》又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故书中对士的个人尊严和个人作用,给予强有力的肯定。 《齐策》中记颜斶见齐宣王,王呼:“斶前!”斶亦呼:“王前!”他还滔滔不绝地论证了国无士则必亡,故“士贵耳,王者不贵”的道理。《秦策》中赞扬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却使得“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这当然是夸大的,但这夸大中显示了策士们的自信,也是平民中优异人物的自信。 《战国策》还热情讴歌了多位义侠之士的豪情壮举。 “侠”也是一种游离于统治集团、不受权势拘勒的人物。他们以自身的标准、个人的恩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重义轻生,感情激烈,显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观。 所以“侠”总是为放任不羁的人们所喜爱。 总而言之,《战国策》既体现了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体现出战国游士、侠士这一类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人物的思想特征,不完全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说话。 由于《战国策》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当然从历史学的眼光看这是缺陷),所以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于文采。 《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 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 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虽然也能传神,毕竟过于简单。而《战国策》中,如《齐策》写冯谖,一开始,描绘他三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初步刻画了他的不同凡响而又故弄玄虚的性格。 接着,展开了“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的《荆柯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纷呈,激动人心。 易水送别的一节这样描写: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段描写力极强。 文章大师司马迁作《史记·刺客列传》,对有关荆轲的部分,也大量抄录了《战国策》的原文。“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传闻天下。 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 7. 国语和战国策的写作特点 《战国策》最突出的是宣扬纵横家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强调游士的作用。 文章也反映“士”的特点:出言无所顾忌,放言无惮;情感真实,贴近生活;气势雄壮,纵横驰骋;善用比喻,形象生动。 《战国策》在艺术上喜用夸张、比喻、寓言的手段,人物形象及故事均饶有风趣;语言风格纵横恣肆,善用排比句,造成语言强势,再加上辞采绚丽,生动传神,语言能力比起以前的历史散文,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国语》的写作风格以记实为主,注重客观描写,它不像《左传》、《史记》那样,在文中加“君子曰”、“太史公曰”以表明作者立场之类的评语,而是通过客观具体的描述,让读者自己去细细品味,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国语》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各有风格、各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运,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用语言记史,生动、精练,为历代所称道。
2023-07-21 00:39:161

赵国的战录

1、公元前283年,廉颇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河南省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2、公元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3、公元前276年,廉颇伐齐,攻陷九城。3、公元前280年,赵将赵奢攻占齐国麦丘。4、公元前241年,赵将庞煖攻占齐国饶安。5、公元前274年,赵将燕周攻占齐国昌城、高唐(齐国五都之一)。6、公元前271年,赵蔺相如攻至齐平邑。7、公元前287年,赵梁将攻齐。8、公元前286年,韩徐为将攻齐。 1、公元前282年,赵将乐毅拔魏伯阳。2、公元前276年,廉颇攻魏几,拔之。3、公元前275年,攻魏房陵、安阳拔之。4、公元前245年,廉颇带兵攻取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 1、赵武灵王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2、赵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中山。赵袑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翦将车骑,赵希并将胡、代。赵与之陉,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3、赵武灵王二十三年,攻中山。4、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5、赵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 1、公元前265年,赵将田单攻燕拔三城。2、公元前265年,赵将田单攻燕拔中阳。3、公元前251年—250年,燕王喜派栗腹为将,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赵孝成王令上卿廉颇、乐乘前往抗击。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乐乘俘庆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500里,直入燕境,燕王只好割让五座城邑求和。4、公元前249年,假相国大将武襄君攻燕,围其国都,燕国再次割让五座城邑求和。5、公元前243年,赵将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6、公元前242年,燕军十万犯赵,庞煖率军抵之。于常山东垣,深沟高垒以待燕军。此战中,赵兵多用强弓劲弩射燕,其伤亡甚重。无论攻城战、野战燕军皆不利。后撤,遭遇李牧军。又撤,遇庞锾军,战大败。此战杀死燕兵二万余人,其余的奔溃或投降了赵军。7、公元前236年,赵攻燕,拔狸、阳城。8、赵悼襄王时,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城。 1、公元前269年,秦攻赵阏与,赵将赵奢领兵大破秦军。2、公元前269年,秦又攻赵几,赵将廉颇击败秦军。3、公元前257年,秦乘长平之战的胜利,进围赵都邯郸,赵联合魏、楚大破秦军。4、公元前241年,赵庞煖组织合纵攻秦,拔寿陵。5、公元前233年,秦攻赵,赵将李牧率师与秦军战于肥,秦军大败。6、公元前232年,秦又攻赵,赵将李牧迎战秦军,击破秦军于番吾。 1、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先后平定三胡,辟地千里。设置雁门,云中二郡。2、赵惠文王二十六年,赵军大败东胡取欧代地。3、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匈奴,斩杀匈奴10余万骑兵。
2023-07-21 00:39:261

战国策 魏策二的翻译

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 犀首和田盼想率领齐、魏两国之兵去攻打赵国,魏君和齐君不同意。  犀首说:"请求两国各出五万人,不超过五个月,赵国就会被攻下。"田盼说:"轻易用兵的人,他的国家就容易危险;随便出谋的人,他自己就容易受困。您现在说攻下赵国很容易,将来恐怕会有后患。"犀首说:"您可太不聪明了,齐、魏两君本来就不同意出兵,您现在又说有困难,来吓唬他们,这样,赵国不被攻打,我们两人的图谋就失败了。如果您干脆说容易,那末战事就可开始。等到双方交战,短兵相接、齐、魏两君眼看形势危急,又怎么敢置之不顾,不给我们出兵呢?"田盼说:"好。"于是就劝齐、魏两君听从犀首的。犀首、田盼终能率领齐、魏之兵。军队还没有开出国境,魏君齐君担心他们到了赵国会战败,又调集所有军队跟在他们后面,因此就大败了赵国。犀首见梁君 犀首拜见魏君,说:"我尽心竭力,想为天下夺取更多的土地,抬高大王的声誉,但田需从中破坏我,大王又听从他的,这样我终究干不成事。如果田需要走,我就侍奉大王;田需要侍奉大王,我就走。"魏王说:"田需,他是我的亲近大臣,如果认为对您不利,即使杀掉他,赶走他,内外诸侯和群臣,又能把我怎么样?现在我就为您让他不敢干预您的事,如果他干预您的事,我就替您杀了他,赶走他,怎么样?"犀首同意了。于是他到齐国去会见田婴,和他结盟,并邀他的儿子田文去魏国帮助犀首,犀首又在韩国出任相国苏代为田需说魏王 苏代为田需游说魏王说:"我请问大王,孟尝君田文对魏国尽力。还是对齐国尽力?"魏王说:"他对魏国不如对齐国尽力。"公孙衍对魏国尽力,还是对韩国尽力?"魏王说:"他对魏国不如对韩国尽力。"于是苏代就说:"公孙衍必会亲近韩国,疏远魏国;田文必会亲近齐国,疏远魏国。他们两人将利用大王的国家在诸侯中图谋事变,保守中立则不可能,大王对诸侯的情况将会一无所知,大王的国家只会随之而削弱,能这样做吗?大王不如把田需安置在身过,好考察他们两人的所做所为。两人会暗想:"田需不是我们的人,我们办事如果不利于魏国,田需一定会在魏王面前毁伤我们。"他们二人就一定不敢有外心了。他们的所做所为,有利于魏国或不利于魏国,大王安置在身边的田需已经考察到了。我认为这样既有利于自己,又便于行事。"魏王说:"好。"魏王果然把田需安置在身边。史举非犀首于王 史举在魏王面前说犀首的坏话,犀首想困住史举,便对魏相张仪说:"我愿让魏王把魏国禅让给先生您,魏王就成为尧、舜这样的贤君了;如果先生不接受,也是许由这样的人了。我愿意就请魏王给先生一个万户的都邑。"张仪很高兴,就要史举多次去拜见犀首。魏王听说史举这样,就怀疑史举,史举便不辞而去。楚王攻梁南 楚王进攻魏国的南境,韩国乘机围攻魏国的蔷地。成恢为犀首对韩王说:"极力攻蔷,楚国的军队必然前进,魏国不能支撑,只有恭恭敬敬地屈服。听命于楚国,韩国因楚魏联合处境必然危险。所以大王不如放弃蔷地,魏国没有韩国围攻的顾虑。必然与楚国交战。如果不能战胜楚国,大梁就保不住,又何况能保住蔷地呢?如果战胜了楚国,魏兵已疲困不堪,大王进攻蔷地就容易了。魏惠王死 魏惠王死,安葬期已定,却逢天下大雪,积雪数尺,破坏了城郭,只得准备修栈道去下葬。大臣中很多人规劝太子,说:"雪这么大,却举行丧礼,人民是会感到很困苦的,国家的开支恐怕也不足,请求改期安葬。"太子说:"做儿子的因为人民困苦、国家开支不足的缘故,就不举行先王的丧礼,这不合礼法。你们不要再说了。"  群臣都不敢说了,就把这事告诉给犀首。犀首说:"我没有什么说的,对这事大概只有惠公可以吧!请去告诉惠公。"  惠公说:"好吧。"便驾车去见太子,说:"葬期已定了么?"太子说:"是的。"惠公说:"从前王季历葬在楚山脚下,浸出的水冲坏了墓穴,棺木的前头也露出来了。文王说:"唉!先君一定是想见一见群臣、百姓吧,所以让水流了出来。"于是他把先王的棺木拿出来,为他设朝,大臣朝拜,百姓也都来拜见,三天以后改葬。这是文王的礼仪啊。现在葬期已定,雪下得很大,有好几尺深,很难举行葬礼,太子因为要及时下葬,不顾困难,这岂不是稍嫌急躁了吗?希望太子改期,先王一定想少待一会,想亲近国家,安慰人民,所以才是要老天下大雪。就改变葬期吧,这是文王的礼仪。如果这样还不去做,或者是以效法文王为羞耻吗?"太子说:"太好了。那就改变葬期吧。"  惠施不仅实行了他的主张,还让魏太子没有葬其先王,而且又阐述了文王的礼仪。向天下宣扬、阐述文王的礼仪,难道是小事吗?五国伐秦 齐、燕、赵、魏、韩五国进攻秦国,没有成功而还。此后齐国想进攻宋国,而秦国制止它。齐国便派宋郭去秦国,要求与秦国联合进攻宋国,秦昭王同意了。魏王害怕齐、秦联合,想和秦国媾和。  苏秦对魏王说:"秦王对宋郭说:"瓜分宋国、制服宋国的是齐国。乘宋国疲惫,而与齐王争夺胜利果实的是楚国和魏国。请您对齐王说:不要制止楚国去进攻魏国。那末齐王可以单独灭掉宋国。齐王进攻宋国时,请采取刚、柔并用的办法。象宋国这样的国家,欺诈它不算背理,灭掉它也算不上什么仇怨。和它媾和是为了夺得地盘,已经夺得了地盘,再又加紧进攻,目的只在于灭掉宋国而已。"我听到这话,私下为您感到忧惧。秦国一定会用吞灭宋国的办法对付大王。而且一定会向大王索要土地,已经要到了土地,又会加紧进攻大王,它又一定要大王轻慢齐国,当齐、魏关系已经恶化,它又将联合齐国,更进一步向大王要求土地。秦国曾经对楚国用过这个办法,又曾经对韩国用过这个办法。希望大王要深思熟虑啊。秦国对魏国友好乃是居心叵测。所以为大王考虑:上策是进攻秦国,中策是对抗秦国,下策坚守合纵盟约假意媾和,而盟国之间要保持密切联系。秦、齐如果联合,魏国就没办法了。大王还是听我的吧,一定不要和秦国联合。  "秦国权力大,秦相魏冉又明于事而熟于计,所以,有为大王打击秦国的,也不敢公开表露。诸侯可要他们进攻秦国,但只是秘密发动而不敢公开进行。见到诸侯在打击秦国,就先出卖盟国而自我解脱。诸侯可要他们对抗秦国,但只是假装受到盟国的胁迫。出于不得已的;诸侯既不能进攻秦国,又不能对抗秦国时,就背离同盟国,把秦国当为友邦,来保重自己。这样的人是在出卖大王,作为他自己的资本,这怎么能使国家免除忧患呢?能使国家免除忧患的,必须深究上、中、下三策,去实行上策,上策不行,就实行中策,中策不行,就实行下策;下策不行,就表明与秦国决不妥协,只要活着就要消灭秦国。要使秦国无多怨恨又无多利益,只有灭掉秦国才能安宁。现在大王舍弃"残秦"、"亡秦"之策,与秦国联合,认为这是使国家免于忧患的计策。我不知此计有什么可取之处?即使如此,我还是希望大王考虑我的计谋。  "燕国与齐国是敌国,而燕国与秦国是兄弟之邦。要使互相敌对的燕、齐两国联合去进攻燕国的盟邦秦国,我认为这是实在难以办到的。从前,黄帝和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蚩尤的盟邦西戎的军队不来支援黄帝;禹王攻打三苗,三苗的盟邦东夷人也不派兵接应禹王。如今要兄弟的燕国去攻打秦国,这即使是黄帝、大禹怕也是感到为难的。可是我可以使燕、齐两国出兵。  "我和赵、魏、韩三国的官员都有交往,象奉阳君、孟尝君、韩珉、周最、韩徐为等人,我就对他们谦恭卑下,我担心他们对攻秦之事三心二意,因而不避秦国会与自己关系恶化之嫌。当初,要求各诸侯国与秦国断交的是我,联络诸侯五国结盟与秦国断交的是我,使五国结盟不与秦国通好的也是我。奉阳君、韩徐为已经同意进攻秦国,主张连横的苏脩,朱婴都已秘密地住在邯郸,我又说服齐王去瓦解苏、朱的连横阴谋,诸侯共同对成攻秦的同盟,于是秦国就派苏脩去说服诸侯,不要他们接受联合攻秦的主张,而把齐国当成牢不可破的友邦,并要求齐国出兵攻魏,我就以死去力争齐国不攻打魏国。因齐不攻魏,苏脩终究因此西入秦国再去报告秦王。我并非不知道秦国权势大,但我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大王啊。"魏文子田需周宵相善 魏国的田需、周宵彼此友好,他们打算加罪于犀首。犀首担心此事,便对魏王说:"现在所担心的是齐国。齐威王对靖郭君田婴言听计从,大王想和齐国结好,那末为何不请田婴之子田文出任魏国的相国呢?他一定会使齐国友好地对待魏国。"魏王说:"好。"就邀请田文,任命他为相国。田文因犀首的推荐而能任魏国的相国,因而感激犀首,犀首便使田文去反对田需、周宵。魏王令惠施之楚 魏王派惠施去楚国,派犀首去齐国。两位使臣用的车辆乘数相等,也就是说,用的礼仪、级别相同。  惠施就派人先去楚国制造舆论说:"魏王派犀首去齐国,派惠施去楚国,他们用的车辆乘数相等,礼仪、级别也相同,看看齐国和楚国哪一国尊重魏王的使臣,就可预知哪一国对魏国优厚。楚国对惠施尊重,惠施就可以在国内受到尊重。"楚王听说后,就以厚礼亲自到效外去迎接惠施。魏惠王起境内众 魏惠王发动全国的军队,由太子申统率去进攻齐国。  有人对公子理的老师说:"您为何不让公子理在王太后面前去哭诉,以阻止太子率兵进攻齐国呢?如果事情办成了,太子申就会感激公子理;如果阻止不成,那末公子理可立为王。太子申年轻,不熟悉用兵。而田盼是齐国久经战阵的老将,孙膑又善于用兵。太子这次出战定不能获胜,战败了必定被擒。于是,公子理在魏王面前力争太子申不率兵进攻齐国如果魏王听从公子理的,公子理必定会受封;魏王如果不听信公子理的,太子申一定会吃败仗;太子申打了败仗,公子理也就一定会立为太子;公子理立为太子后,一定会继承王位。"齐魏战于马陵 齐、魏在马陵作战,齐军大败魏军,杀死魏太子申,魏国十万大军全部败溃。这时魏惠王把宰相惠施找来说:"齐国是寡人的仇敌,这种仇恨终身难忘。魏国虽小,但是寡人想动员全国兵力攻打齐国,不知你以为如何?"惠施回答说:"不可以。臣听说:"以德治天下的要守法度,以力制天下的常用计谋。"现在君王告诉臣下的,既不合乎法度,又不合乎计谋。君王本来是先怨恨赵国,然后才派兵攻打齐国。如今战败,国家没有防御措施,可是君王又想动员全国兵力讨伐齐,这就不是臣所说的守法度和用计谋了。假如君王要报齐国之仇,还不如脱下天子之服,换上诸侯之装,取消天子称号,以诸侯身分去齐国朝贡,如此楚王必然大怒。这时君王再派游说之士,挑拨楚、齐两国交战,那楚国必然攻打齐国,凭安定的楚国来攻打动乱的齐国,齐国必然被楚国战败,这就等于是君王用楚来征服齐。"魏惠王说:"好计策!"于是就派使者前往齐国,表示愿意对齐王尽臣子之礼来朝贡。  齐相田婴当即接受,可是张丑却说:"不可以接受魏国的朝贺。假如齐国没有战胜魏国,而得到魏国的祝贺之礼,跟魏讲和之后再连兵攻楚,那必然可以大败楚国。可是现在齐国已经战胜魏国,击溃魏国十万大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征服了拥有万辆兵车的魏国,连秦、楚两国都甘败下风,两国都认为齐国的暴戾已经停止。况且楚王的为人是喜好用兵而又爱好名誉,所以最后成为齐国忧患的必然是楚国。"田婴没有采纳张丑的建议,而接受魏惠王的要求,一连几次与魏惠王一起去朝见齐威王。  赵王感到很愤恨,楚王更是勃然大怒,亲自率兵攻打齐国,赵国也派兵响应,结果大败齐军于徐州。惠施为韩魏交 惠施为了韩、魏两国与齐国的邦交,让魏太子鸣去齐国做人质。魏王想见太子鸣,朱仓对魏王说:"大王为何不说自己有病,我愿去说服靖郭君田婴说:"魏王年纪大了,现在有病,您不如让太子鸣回国,以施恩于魏国。不然,公子高在楚国,楚国会送回公子高,立他为太子,这样,齐国就留了一个空有其名的人质,又做了不合情理的事。"魏王听从了建议,太子鸣得以返回国家。田需贵于魏王 田需很受魏王的宠信。惠施对田需说:"您一定要妥善对待君王左右的人。譬如杨树,横着栽能活,倒着栽能活,折断了栽还能活。如果让十个人栽杨树,一个人又拔掉它,那就没有活杨树了。用十人之众去栽种容易活的杨树,却抵不住一个人去拔,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种树困难而拔树容易。现在您虽然在魏王面前扎下了根,可是想要除掉您的人太多,您就一定很危险了。"田需死 田需死后,楚相国昭鱼对苏代说:"田需死后,我担心张仪、薛公田文、犀首公孙衍三人中必有一人出任魏国的相国。"苏代说:"那末谁任魏国的相国对您有利呢?"昭鱼说:"我希望太子自己出任相国。"苏代说:"请让我为您北上去朝见魏王,一定让太子出任相国。"昭鱼说:"怎么办呢?"苏代说:"您假设是魏王,我来游说您。"昭鱼说:"怎么游说呢?"苏代回答说:"我从楚国来,楚相昭鱼很担忧。我问他:"您担忧什么?"昭鱼说:"田需死了,我担心张仪、薛公田文、犀首公孙衍三人中必有一人出任魏相国。"我说:"不必担忧,魏王是贤明的国君,一定不会任命张仪为相国。张仪任魏相,必定会亲近秦国,疏远秦国;薛公任魏相,必定会亲近齐国,疏远魏国;犀首任魏相,必定会亲近韩国,疏远魏国。魏王是贤明的国君,是一定不会让他们做相国的。"我又说:"倒不如让太子自己做相国。这三个人都认为太子不会长久做相国的,他们都会尽力拿本国来讨好魏国,都垂涎魏国丞相的大印。凭魏国这么强大,又依仗秦、齐、韩三个万乘大国的帮助,魏国必然平安无事。所以说,倒不如让太子自己做相国。""  苏代于是北上去朝见魏王,用上面那番话劝说魏王,太子果然自己做了相国。秦召魏相信安君 秦王邀请魏相信安君,信安君不想去。苏代为信安君劝秦王说:"我听说"忠者不必都智,智者不必都忠。"我希望向大王陈述我的愚见。我担心不忠于大王,自找死罪,希望大王慎重考虑,现在大王派人去魏出任相国以取代信安君来增进秦、魏的邦交,我担心魏国对秦、魏的邦交会更加疑惑,怀疑是不是要阻碍魏、赵两国的关系呢?我又担心赵国反而更加强了力量,魏王非常宠爱信安君,把他当作智能之士加以重用,魏王畏惧尊敬秦国是很明显的。如果大王派人到魏国去而魏王不任用,那末大王派人去魏国就没有什么好处;如果魏王任用了大王所派去的人,那末魏王必须舍弃自己宠信的人,任用自己所畏惧和讨厌的人,这是魏王之所以不安的原因。放弃万乘大国的相国不做,这是信安君难做到的。让别国的国君处于不安的境地,让别国的相国做自己不能做的事,用这种办法搞好关系,就难以持久。我担心魏国对秦、魏的邦交更加疑惑。况且信安君放弃万乘大国的相国不做,那末赵国的相国一定会说:赵与秦国联合,秦国必然要让他所宠信的人在赵国掌权。这样,赵国存在,我却失权了。赵国平安,我却危险了。"这样,赵国全国上下必抱有与秦国拼死作战,坚决御敌的决心,所以我担心赵国反而会因此更加强大啊。  "大王想要增进秦、魏的邦交,使赵国小心谨慎地尊奉秦国吗?不如重用信安君,给他相国的尊名。魏国信安君尊奉大王,魏国就平安,信安君名声就尊贵;信安君如不尊奉大王,魏国就危险,信安君权力就削弱。既然如此,那末信安君尊奉大王,对上为其主尽忠,对下也可以为自己好好打算,他要尊奉大王必定会尽善尽美。赵国的执政者一定会说:"魏国的名号,地位不比我高,土地的物产不比我多。信安君以魏国来尊奉秦国。秦国对他很好,魏国就能够太平无事,信安君自己也能够获得尊荣。如果我国与秦国交战。赵军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赵国也会处于削弱危险的境地,这不是安全的计策。对外与秦国结怨,对内又滋生祸患,使自己处于死亡之地,这不是万全之策。"那赵国的相国将会因不能与秦国联合而感到忧虑,后悔自己的错误行为,希望赵国平安,自己尊荣,日后一定会多割土地,诚心诚意地尊奉大王。这样,在王不用举手之劳,便取得赵国割地这样的大利,这是尧、舜想要得而得不到的大利啊!对废黜信安君与任用信安君,其利害得失,我希望大王明察。"秦楚攻魏 秦、楚两国进攻魏国,包围了皮氏。有人为魏国对楚王说:"秦、楚两国战胜了魏国,魏王害怕国家被灭亡,必定会和秦国联合。大王为什么不背弃秦国,联合魏国呢?魏王一高兴,必定把太子送到楚国去做人质。秦国担心失掉楚国支持,也必定会割地献给大王,大王即使再和秦国一道攻魏,也是可以的啊。"楚王说:"好。"于是楚国背弃了秦国而与魏国联合。魏国便送太子到楚国去做人质。  秦国害怕了,答应给楚国割地,希望和楚国一道再进攻魏国。大将樗里疾发怒,想与魏国一道进攻魏国,又担心魏国太子在楚国而不肯。  有人为樗里疾对楚王说:"客臣樗里疾派我来拜见大王,致意说:"敝国秦王想要献城割城,可是因为魏太子还在楚国,所以不敢献地,如果大王送回魏太子,我就要求秦王献地,并且恢复秦、楚的旧交,以便马上进攻魏国。""楚王说:"好吧。"于是楚国就送回了魏太子,秦国也即刻联合魏国进攻楚国。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庞葱和魏国太子要到赵国做人质。庞葱对魏惠王说:"现在有一个人说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信。""有两个人说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寡人有些怀疑了。""有三个人说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寡人相信了。"庞葱说:"市上没有老虎是明明白白的,可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的有老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街市远得多,而议论臣下的人要远远超过三个人,希望大王能对此明察。"魏王说:"寡人自己知道分辨。"于是庞葱辞别上路,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不做人质回魏了,庞葱果然没能得到召见。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梁惠王魏婴在范台宴请各诸侯。当酒兴正浓时,梁惠王向鲁共公劝酒。鲁君站起来,离开坐席,恭敬地祝酒说:"从前,尧帝的女儿仪狄造酒,味道很美,进献给大禹,大禹喝了感到味道甘美,就疏远了仪狄,并戒绝美酒,说:"后世必有因嗜酒而亡国的。"齐桓公半夜感到饿了,易牙就烹熬烧烤,做出五味调和的菜肴献给齐桓公,桓公吃了感到很满足,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还没有醒来,他说:"后世必有因贪味而亡国的。"晋文公得到美女之威,一连三天因迷恋美色不理朝政,他就推开南之威,疏远了她,说:"后世必有因好色而亡国的。"楚王登上强台,远望崩山,俯瞰左边是长江,右边是洞庭,下临彷徨大泽,以致乐而忘死,于是他发誓不再登上强台,说:"后世必有因陶醉于高台、美池而亡国的。"现在主君的杯子里,装的是象仪狄酿的美酒;吃的都是象易牙烹调的美味佳肴,左手抱着美女白台,右手搂着美女闾须,都是象南之威那样美丽;您前面拥有夹林,后边拥有兰台,都是象强台那样的乐苑。这只要有其中之一,就足以亡国,现在主君对这四种兼而有之,能不引以为戒吗?"梁惠王很称赞鲁君这一番议论,并告诉在座的诸侯要引以为戒。
2023-07-21 00:39:431

战国策.魏二策翻译

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 犀首和田盼想率领齐、魏两国之兵去攻打赵国,魏君和齐君不同意。 犀首说:"请求两国各出五万人,不超过五个月,赵国就会被攻下。"田盼说:"轻易用兵的人,他的国家就容易危险;随便出谋的人,他自己就容易受困。您现在说攻下赵国很容易,将来恐怕会有后患。"犀首说:"您可太不聪明了,齐、魏两君本来就不同意出兵,您现在又说有困难,来吓唬他们,这样,赵国不被攻打,我们两人的图谋就失败了。如果您干脆说容易,那末战事就可开始。等到双方交战,短兵相接、齐、魏两君眼看形势危急,又怎么敢置之不顾,不给我们出兵呢?"田盼说:"好。"于是就劝齐、魏两君听从犀首的。犀首、田盼终能率领齐、魏之兵。军队还没有开出国境,魏君齐君担心他们到了赵国会战败,又调集所有军队跟在他们后面,因此就大败了赵国。犀首见梁君 犀首拜见魏君,说:"我尽心竭力,想为天下夺取更多的土地,抬高大王的声誉,但田需从中破坏我,大王又听从他的,这样我终究干不成事。如果田需要走,我就侍奉大王;田需要侍奉大王,我就走。"魏王说:"田需,他是我的亲近大臣,如果认为对您不利,即使杀掉他,赶走他,内外诸侯和群臣,又能把我怎么样?现在我就为您让他不敢干预您的事,如果他干预您的事,我就替您杀了他,赶走他,怎么样?"犀首同意了。于是他到齐国去会见田婴,和他结盟,并邀他的儿子田文去魏国帮助犀首,犀首又在韩国出任相国苏代为田需说魏王 苏代为田需游说魏王说:"我请问大王,孟尝君田文对魏国尽力。还是对齐国尽力?"魏王说:"他对魏国不如对齐国尽力。"公孙衍对魏国尽力,还是对韩国尽力?"魏王说:"他对魏国不如对韩国尽力。"于是苏代就说:"公孙衍必会亲近韩国,疏远魏国;田文必会亲近齐国,疏远魏国。他们两人将利用大王的国家在诸侯中图谋事变,保守中立则不可能,大王对诸侯的情况将会一无所知,大王的国家只会随之而削弱,能这样做吗?大王不如把田需安置在身过,好考察他们两人的所做所为。两人会暗想:"田需不是我们的人,我们办事如果不利于魏国,田需一定会在魏王面前毁伤我们。"他们二人就一定不敢有外心了。他们的所做所为,有利于魏国或不利于魏国,大王安置在身边的田需已经考察到了。我认为这样既有利于自己,又便于行事。"魏王说:"好。"魏王果然把田需安置在身边。史举非犀首于王 史举在魏王面前说犀首的坏话,犀首想困住史举,便对魏相张仪说:"我愿让魏王把魏国禅让给先生您,魏王就成为尧、舜这样的贤君了;如果先生不接受,也是许由这样的人了。我愿意就请魏王给先生一个万户的都邑。"张仪很高兴,就要史举多次去拜见犀首。魏王听说史举这样,就怀疑史举,史举便不辞而去。楚王攻梁南 楚王进攻魏国的南境,韩国乘机围攻魏国的蔷地。成恢为犀首对韩王说:"极力攻蔷,楚国的军队必然前进,魏国不能支撑,只有恭恭敬敬地屈服。听命于楚国,韩国因楚魏联合处境必然危险。所以大王不如放弃蔷地,魏国没有韩国围攻的顾虑。必然与楚国交战。如果不能战胜楚国,大梁就保不住,又何况能保住蔷地呢?如果战胜了楚国,魏兵已疲困不堪,大王进攻蔷地就容易了。魏惠王死 魏惠王死,安葬期已定,却逢天下大雪,积雪数尺,破坏了城郭,只得准备修栈道去下葬。大臣中很多人规劝太子,说:"雪这么大,却举行丧礼,人民是会感到很困苦的,国家的开支恐怕也不足,请求改期安葬。"太子说:"做儿子的因为人民困苦、国家开支不足的缘故,就不举行先王的丧礼,这不合礼法。你们不要再说了。" 群臣都不敢说了,就把这事告诉给犀首。犀首说:"我没有什么说的,对这事大概只有惠公可以吧!请去告诉惠公。" 惠公说:"好吧。"便驾车去见太子,说:"葬期已定了么?"太子说:"是的。"惠公说:"从前王季历葬在楚山脚下,浸出的水冲坏了墓穴,棺木的前头也露出来了。文王说:"唉!先君一定是想见一见群臣、百姓吧,所以让水流了出来。"于是他把先王的棺木拿出来,为他设朝,大臣朝拜,百姓也都来拜见,三天以后改葬。这是文王的礼仪啊。现在葬期已定,雪下得很大,有好几尺深,很难举行葬礼,太子因为要及时下葬,不顾困难,这岂不是稍嫌急躁了吗?希望太子改期,先王一定想少待一会,想亲近国家,安慰人民,所以才是要老天下大雪。就改变葬期吧,这是文王的礼仪。如果这样还不去做,或者是以效法文王为羞耻吗?"太子说:"太好了。那就改变葬期吧。" 惠施不仅实行了他的主张,还让魏太子没有葬其先王,而且又阐述了文王的礼仪。向天下宣扬、阐述文王的礼仪,难道是小事吗?五国伐秦 齐、燕、赵、魏、韩五国进攻秦国,没有成功而还。此后齐国想进攻宋国,而秦国制止它。齐国便派宋郭去秦国,要求与秦国联合进攻宋国,秦昭王同意了。魏王害怕齐、秦联合,想和秦国媾和。 苏秦对魏王说:"秦王对宋郭说:"瓜分宋国、制服宋国的是齐国。乘宋国疲惫,而与齐王争夺胜利果实的是楚国和魏国。请您对齐王说:不要制止楚国去进攻魏国。那末齐王可以单独灭掉宋国。齐王进攻宋国时,请采取刚、柔并用的办法。象宋国这样的国家,欺诈它不算背理,灭掉它也算不上什么仇怨。和它媾和是为了夺得地盘,已经夺得了地盘,再又加紧进攻,目的只在于灭掉宋国而已。"我听到这话,私下为您感到忧惧。秦国一定会用吞灭宋国的办法对付大王。而且一定会向大王索要土地,已经要到了土地,又会加紧进攻大王,它又一定要大王轻慢齐国,当齐、魏关系已经恶化,它又将联合齐国,更进一步向大王要求土地。秦国曾经对楚国用过这个办法,又曾经对韩国用过这个办法。希望大王要深思熟虑啊。秦国对魏国友好乃是居心叵测。所以为大王考虑:上策是进攻秦国,中策是对抗秦国,下策坚守合纵盟约假意媾和,而盟国之间要保持密切联系。秦、齐如果联合,魏国就没办法了。大王还是听我的吧,一定不要和秦国联合。 "秦国权力大,秦相魏冉又明于事而熟于计,所以,有为大王打击秦国的,也不敢公开表露。诸侯可要他们进攻秦国,但只是秘密发动而不敢公开进行。见到诸侯在打击秦国,就先出卖盟国而自我解脱。诸侯可要他们对抗秦国,但只是假装受到盟国的胁迫。出于不得已的;诸侯既不能进攻秦国,又不能对抗秦国时,就背离同盟国,把秦国当为友邦,来保重自己。这样的人是在出卖大王,作为他自己的资本,这怎么能使国家免除忧患呢?能使国家免除忧患的,必须深究上、中、下三策,去实行上策,上策不行,就实行中策,中策不行,就实行下策;下策不行,就表明与秦国决不妥协,只要活着就要消灭秦国。要使秦国无多怨恨又无多利益,只有灭掉秦国才能安宁。现在大王舍弃"残秦"、"亡秦"之策,与秦国联合,认为这是使国家免于忧患的计策。我不知此计有什么可取之处?即使如此,我还是希望大王考虑我的计谋。 "燕国与齐国是敌国,而燕国与秦国是兄弟之邦。要使互相敌对的燕、齐两国联合去进攻燕国的盟邦秦国,我认为这是实在难以办到的。从前,黄帝和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蚩尤的盟邦西戎的军队不来支援黄帝;禹王攻打三苗,三苗的盟邦东夷人也不派兵接应禹王。如今要兄弟的燕国去攻打秦国,这即使是黄帝、大禹怕也是感到为难的。可是我可以使燕、齐两国出兵。 "我和赵、魏、韩三国的官员都有交往,象奉阳君、孟尝君、韩珉、周最、韩徐为等人,我就对他们谦恭卑下,我担心他们对攻秦之事三心二意,因而不避秦国会与自己关系恶化之嫌。当初,要求各诸侯国与秦国断交的是我,联络诸侯五国结盟与秦国断交的是我,使五国结盟不与秦国通好的也是我。奉阳君、韩徐为已经同意进攻秦国,主张连横的苏修,朱婴都已秘密地住在邯郸,我又说服齐王去瓦解苏、朱的连横阴谋,诸侯共同对成攻秦的同盟,于是秦国就派苏修去说服诸侯,不要他们接受联合攻秦的主张,而把齐国当成牢不可破的友邦,并要求齐国出兵攻魏,我就以死去力争齐国不攻打魏国。因齐不攻魏,苏修终究因此西入秦国再去报告秦王。我并非不知道秦国权势大,但我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大王啊。"魏文子田需周宵相善 魏国的田需、周宵彼此友好,他们打算加罪于犀首。犀首担心此事,便对魏王说:"现在所担心的是齐国。齐威王对靖郭君田婴言听计从,大王想和齐国结好,那末为何不请田婴之子田文出任魏国的相国呢?他一定会使齐国友好地对待魏国。"魏王说:"好。"就邀请田文,任命他为相国。田文因犀首的推荐而能任魏国的相国,因而感激犀首,犀首便使田文去反对田需、周宵。魏王令惠施之楚 魏王派惠施去楚国,派犀首去齐国。两位使臣用的车辆乘数相等,也就是说,用的礼仪、级别相同。 惠施就派人先去楚国制造舆论说:"魏王派犀首去齐国,派惠施去楚国,他们用的车辆乘数相等,礼仪、级别也相同,看看齐国和楚国哪一国尊重魏王的使臣,就可预知哪一国对魏国优厚。楚国对惠施尊重,惠施就可以在国内受到尊重。"楚王听说后,就以厚礼亲自到效外去迎接惠施。魏惠王起境内众 魏惠王发动全国的军队,由太子申统率去进攻齐国。 有人对公子理的老师说:"您为何不让公子理在王太后面前去哭诉,以阻止太子率兵进攻齐国呢?如果事情办成了,太子申就会感激公子理;如果阻止不成,那末公子理可立为王。太子申年轻,不熟悉用兵。而田盼是齐国久经战阵的老将,孙膑又善于用兵。太子这次出战定不能获胜,战败了必定被擒。于是,公子理在魏王面前力争太子申不率兵进攻齐国如果魏王听从公子理的,公子理必定会受封;魏王如果不听信公子理的,太子申一定会吃败仗;太子申打了败仗,公子理也就一定会立为太子;公子理立为太子后,一定会继承王位。"齐魏战于马陵 齐、魏在马陵作战,齐军大败魏军,杀死魏太子申,魏国十万大军全部败溃。这时魏惠王把宰相惠施找来说:"齐国是寡人的仇敌,这种仇恨终身难忘。魏国虽小,但是寡人想动员全国兵力攻打齐国,不知你以为如何?"惠施回答说:"不可以。臣听说:"以德治天下的要守法度,以力制天下的常用计谋。"现在君王告诉臣下的,既不合乎法度,又不合乎计谋。君王本来是先怨恨赵国,然后才派兵攻打齐国。如今战败,国家没有防御措施,可是君王又想动员全国兵力讨伐齐,这就不是臣所说的守法度和用计谋了。假如君王要报齐国之仇,还不如脱下天子之服,换上诸侯之装,取消天子称号,以诸侯身分去齐国朝贡,如此楚王必然大怒。这时君王再派游说之士,挑拨楚、齐两国交战,那楚国必然攻打齐国,凭安定的楚国来攻打动乱的齐国,齐国必然被楚国战败,这就等于是君王用楚来征服齐。"魏惠王说:"好计策!"于是就派使者前往齐国,表示愿意对齐王尽臣子之礼来朝贡。 齐相田婴当即接受,可是张丑却说:"不可以接受魏国的朝贺。假如齐国没有战胜魏国,而得到魏国的祝贺之礼,跟魏讲和之后再连兵攻楚,那必然可以大败楚国。可是现在齐国已经战胜魏国,击溃魏国十万大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征服了拥有万辆兵车的魏国,连秦、楚两国都甘败下风,两国都认为齐国的暴戾已经停止。况且楚王的为人是喜好用兵而又爱好名誉,所以最后成为齐国忧患的必然是楚国。"田婴没有采纳张丑的建议,而接受魏惠王的要求,一连几次与魏惠王一起去朝见齐威王。 赵王感到很愤恨,楚王更是勃然大怒,亲自率兵攻打齐国,赵国也派兵响应,结果大败齐军于徐州。惠施为韩魏交 惠施为了韩、魏两国与齐国的邦交,让魏太子鸣去齐国做人质。魏王想见太子鸣,朱仓对魏王说:"大王为何不说自己有病,我愿去说服靖郭君田婴说:"魏王年纪大了,现在有病,您不如让太子鸣回国,以施恩于魏国。不然,公子高在楚国,楚国会送回公子高,立他为太子,这样,齐国就留了一个空有其名的人质,又做了不合情理的事。"魏王听从了建议,太子鸣得以返回国家。田需贵于魏王 田需很受魏王的宠信。惠施对田需说:"您一定要妥善对待君王左右的人。譬如杨树,横着栽能活,倒着栽能活,折断了栽还能活。如果让十个人栽杨树,一个人又拔掉它,那就没有活杨树了。用十人之众去栽种容易活的杨树,却抵不住一个人去拔,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种树困难而拔树容易。现在您虽然在魏王面前扎下了根,可是想要除掉您的人太多,您就一定很危险了。"田需死 田需死后,楚相国昭鱼对苏代说:"田需死后,我担心张仪、薛公田文、犀首公孙衍三人中必有一人出任魏国的相国。"苏代说:"那末谁任魏国的相国对您有利呢?"昭鱼说:"我希望太子自己出任相国。"苏代说:"请让我为您北上去朝见魏王,一定让太子出任相国。"昭鱼说:"怎么办呢?"苏代说:"您假设是魏王,我来游说您。"昭鱼说:"怎么游说呢?"苏代回答说:"我从楚国来,楚相昭鱼很担忧。我问他:"您担忧什么?"昭鱼说:"田需死了,我担心张仪、薛公田文、犀首公孙衍三人中必有一人出任魏相国。"我说:"不必担忧,魏王是贤明的国君,一定不会任命张仪为相国。张仪任魏相,必定会亲近秦国,疏远秦国;薛公任魏相,必定会亲近齐国,疏远魏国;犀首任魏相,必定会亲近韩国,疏远魏国。魏王是贤明的国君,是一定不会让他们做相国的。"我又说:"倒不如让太子自己做相国。这三个人都认为太子不会长久做相国的,他们都会尽力拿本国来讨好魏国,都垂涎魏国丞相的大印。凭魏国这么强大,又依仗秦、齐、韩三个万乘大国的帮助,魏国必然平安无事。所以说,倒不如让太子自己做相国。"" 苏代于是北上去朝见魏王,用上面那番话劝说魏王,太子果然自己做了相国。秦召魏相信安君 秦王邀请魏相信安君,信安君不想去。苏代为信安君劝秦王说:"我听说"忠者不必都智,智者不必都忠。"我希望向大王陈述我的愚见。我担心不忠于大王,自找死罪,希望大王慎重考虑,现在大王派人去魏出任相国以取代信安君来增进秦、魏的邦交,我担心魏国对秦、魏的邦交会更加疑惑,怀疑是不是要阻碍魏、赵两国的关系呢?我又担心赵国反而更加强了力量,魏王非常宠爱信安君,把他当作智能之士加以重用,魏王畏惧尊敬秦国是很明显的。如果大王派人到魏国去而魏王不任用,那末大王派人去魏国就没有什么好处;如果魏王任用了大王所派去的人,那末魏王必须舍弃自己宠信的人,任用自己所畏惧和讨厌的人,这是魏王之所以不安的原因。放弃万乘大国的相国不做,这是信安君难做到的。让别国的国君处于不安的境地,让别国的相国做自己不能做的事,用这种办法搞好关系,就难以持久。我担心魏国对秦、魏的邦交更加疑惑。况且信安君放弃万乘大国的相国不做,那末赵国的相国一定会说:赵与秦国联合,秦国必然要让他所宠信的人在赵国掌权。这样,赵国存在,我却失权了。赵国平安,我却危险了。"这样,赵国全国上下必抱有与秦国拼死作战,坚决御敌的决心,所以我担心赵国反而会因此更加强大啊。 "大王想要增进秦、魏的邦交,使赵国小心谨慎地尊奉秦国吗?不如重用信安君,给他相国的尊名。魏国信安君尊奉大王,魏国就平安,信安君名声就尊贵;信安君如不尊奉大王,魏国就危险,信安君权力就削弱。既然如此,那末信安君尊奉大王,对上为其主尽忠,对下也可以为自己好好打算,他要尊奉大王必定会尽善尽美。赵国的执政者一定会说:"魏国的名号,地位不比我高,土地的物产不比我多。信安君以魏国来尊奉秦国。秦国对他很好,魏国就能够太平无事,信安君自己也能够获得尊荣。如果我国与秦国交战。赵军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赵国也会处于削弱危险的境地,这不是安全的计策。对外与秦国结怨,对内又滋生祸患,使自己处于死亡之地,这不是万全之策。"那赵国的相国将会因不能与秦国联合而感到忧虑,后悔自己的错误行为,希望赵国平安,自己尊荣,日后一定会多割土地,诚心诚意地尊奉大王。这样,在王不用举手之劳,便取得赵国割地这样的大利,这是尧、舜想要得而得不到的大利啊!对废黜信安君与任用信安君,其利害得失,我希望大王明察。"秦楚攻魏 秦、楚两国进攻魏国,包围了皮氏。有人为魏国对楚王说:"秦、楚两国战胜了魏国,魏王害怕国家被灭亡,必定会和秦国联合。大王为什么不背弃秦国,联合魏国呢?魏王一高兴,必定把太子送到楚国去做人质。秦国担心失掉楚国支持,也必定会割地献给大王,大王即使再和秦国一道攻魏,也是可以的啊。"楚王说:"好。"于是楚国背弃了秦国而与魏国联合。魏国便送太子到楚国去做人质。 秦国害怕了,答应给楚国割地,希望和楚国一道再进攻魏国。大将樗里疾发怒,想与魏国一道进攻魏国,又担心魏国太子在楚国而不肯。 有人为樗里疾对楚王说:"客臣樗里疾派我来拜见大王,致意说:"敝国秦王想要献城割城,可是因为魏太子还在楚国,所以不敢献地,如果大王送回魏太子,我就要求秦王献地,并且恢复秦、楚的旧交,以便马上进攻魏国。""楚王说:"好吧。"于是楚国就送回了魏太子,秦国也即刻联合魏国进攻楚国。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庞葱和魏国太子要到赵国做人质。庞葱对魏惠王说:"现在有一个人说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信。""有两个人说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寡人有些怀疑了。""有三个人说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寡人相信了。"庞葱说:"市上没有老虎是明明白白的,可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的有老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街市远得多,而议论臣下的人要远远超过三个人,希望大王能对此明察。"魏王说:"寡人自己知道分辨。"于是庞葱辞别上路,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不做人质回魏了,庞葱果然没能得到召见。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梁惠王魏婴在范台宴请各诸侯。当酒兴正浓时,梁惠王向鲁共公劝酒。鲁君站起来,离开坐席,恭敬地祝酒说:"从前,尧帝的女儿仪狄造酒,味道很美,进献给大禹,大禹喝了感到味道甘美,就疏远了仪狄,并戒绝美酒,说:"后世必有因嗜酒而亡国的。"齐桓公半夜感到饿了,易牙就烹熬烧烤,做出五味调和的菜肴献给齐桓公,桓公吃了感到很满足,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还没有醒来,他说:"后世必有因贪味而亡国的。"晋文公得到美女之威,一连三天因迷恋美色不理朝政,他就推开南之威,疏远了她,说:"后世必有因好色而亡国的。"楚王登上强台,远望崩山,俯瞰左边是长江,右边是洞庭,下临彷徨大泽,以致乐而忘死,于是他发誓不再登上强台,说:"后世必有因陶醉于高台、美池而亡国的。"现在主君的杯子里,装的是象仪狄酿的美酒;吃的都是象易牙烹调的美味佳肴,左手抱着美女白台,右手搂着美女闾须,都是象南之威那样美丽;您前面拥有夹林,后边拥有兰台,都是象强台那样的乐苑。这只要有其中之一,就足以亡国,现在主君对这四种兼而有之,能不引以为戒吗?"梁惠王很称赞鲁君这一番议论,并告诉在座的诸侯要引以为戒
2023-07-21 00:39:501

根据南岐安瘿写作文

1. 南岐安瘿寓意什么 类似读后感 文言文《南岐人之瘿》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注释】 ①[瘿(yǐ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 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 ③焦而不吾类:(脖子)细小一点也不像我们。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类,类似。 ④垒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翻译】 南岐这个地方在四川的山谷中,这里的水甘甜却水质不好,凡饮用它的人都会患上颈瘤病,所以这里的居民都没有不得颈瘤病的。 当看到有外地人来,就有一群小孩妇女围观取笑他,说:“外地人的脖子好奇怪,(脖子)细小一点也不像我们。” 外地人说:“你们在脖子那肿大是得了病,你不去寻找药来祛除你的病,反而认为我的脖子是细小的呢?”取笑他的人说:“我们乡里的人都是这样的,不用去治的!”最终没有谁知道自己是丑的。 2. 根据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意思写一篇作文 成语释义: 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为时不晚。 成语出处: 唐·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本是唐代诗人王勃的名作《滕王阁序》里的一句名言。原文接下去两句是:“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抒发了古代文人虽然遭遇到“时命之穷”,仍然因之以自励的胸怀。 可联想的句子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学会说话(摘自网络) 学会说话,非常容易;基本上两岁以上的孩子都会说话,但是学会说别人受听的话,可不是一种容易的事。我们常常不会说话,确切的说是不会实话巧说。在生活中,学会说让别人爱听的话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也是不容忽视的。台湾著名成功学家林道安说:“一个人不会说话,那是因为他不知道对方需要听什么样的话;假如你能像一个侦察兵一样看透对方的心理活动,你就知道说话的力量有多么巨大了!”的确,“说话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生活中,有些人拥有一张烫金的文凭和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工作能力也极强,但是就因为不会说话,或者是不会说别人爱听的话,结果总是让自己活在气喘吁吁的感觉之中;相反,有些人没有文凭,工作能力也一般,但是就是一张好嘴,结果做什么事情都顺顺利利。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而是无数事实证明的金科玉律。说话的艺术往往不是从道听途说中得来的,而是要靠自己的一天一天地感知,才能够真正顿悟出来 我们每天和长辈朋友难免有话要说。说什么、怎么说,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都应“讲究”。可以说,在工作中“说话”也是一种艺术。很多时候,有些人吃亏就是因为没能掌握住说话的艺术。如:自己的同事穿了件新衣服,别人都称赞“漂亮”、“越来越年轻”之类的话,可当人家问自己感觉如何时,如果你直接回答说:“你身材太胖,不适合。”或者说:“这件衣服的颜色不合适你的肤色,装着不好看。” 这话一出口,不仅搞得当事人很不高兴,而且连原先赞美她的同事也觉得很尴尬。尽管自己说的是事实,可是缺乏艺术性和技巧性。 美国总统柯立芝有一次批评他的女秘书:“你这件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个迷人的小姐。只是我希望你打印文件时注意一下标点符号,让你打的文件像你一样可爱。”女秘书对这次批评印象非常深刻,从此打印文件极出错。 说话也是一门艺术。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很多人,说的很多话,立足点和出发点本来是不错的,但由于不注意说话艺术,往往导致无谓的误解和争端,甚至影响团结。 经常看到一肚子学问而讷于言辞的人,也不时听见不学无术的人废话连篇。因而,交谈最根本的条件是:既要有充实而有价值的内涵,又要善于表达,使人听得痛快,而且回味无穷。所以“有话可说”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要达到“言之有物”的境界,更要不断学习,力求充实自己。 在说话的背后,体现了一个人全部的品格、修养、才学和城府。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文明社会,探讨学问、接洽事务、交换信息、传授技艺,还有交际应酬、传递情感和娱乐消遣都离不开口才。另外,看一个人是否有力量,这种力量能否表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说话的能力。 试题分析:这一则材料就是叙述了宋朝的胡旦言辞机敏、善于藻饰的事例,从材料中提炼出以下立意:①说话的艺术;②变通。 4. 根据庄子,齐物论内容思想写一篇800字作文 《齐物论》的中心思想是肯定人与物的特殊内容及其价值.庄子对事物的认知不仅仅停留于事物表面,他反对认识事物片面性的论证看法与物我皆知的认知水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种儒学文化的驳斥.庄子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无所不在,而未曾有彼此之分)的命题出发,论证任何事物本不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以阐述争辩只是对“道”的歪曲,割裂的道理,表达齐是非,齐彼此,齐无我,齐寿天的内容. 庄子在物我之间认识到的不仅仅是相互的统一的性,也有的是辩证性. 5. 求根据马说写一篇作文,急须,谢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韩愈这寥寥几笔写尽了千里马的苦衷,其空有一身才干却发挥不了,可以说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之一。韩愈的这一说虽然写于唐朝,但是在当今社会,类似等待伯乐而不得志的千里马还是大有人在。 这里,我想提醒那些等着被人赏识重用的“高手”们,如今是知识爆发的年代,可以说读书是我们青少年唯一的出路,几乎只要家长有条件,都会给孩子上学,并给他们吃偏饭,你们这种人才是不可计数,人家公司想怎么挑就怎么挑,你这样坐在家中,等待机遇,你当你是谁呀?诸葛亮还是姜太公?“机遇常常青眯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在此我将它改为“机遇常常青眯毛遂自荐的人。”说到毛遂,我不得不佩服他的自信,他以一句“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未见而已。”打动了平原君,且成功完成了使命,使他终得名垂青史。 因此,我要问大家的是:“你假使是一个有才学的人,是愿做一匹千里马,等待伯乐来让你大发光彩,还是愿意做毛遂,抓住一闪而过的机遇,努力证明自己呢?能被伯乐一眼相中,你的人生固然坦荡灿烂,而学用毛遂自荐,可能所有的局面都需要你亲手打拼。也许有些人愿意一下子登上人生的颠峰,不必受那磨练之苦;也有些人愿意自己踏踏实实的从底层做起,也许到不了前者的境界,但他的一生也算得精彩。如果要让我选择,我倒更愿意选择后者。为什么?因为前者的顺利成功,别人会更多地归因于运气,与你本身实力的多少无关,即使你肚藏乾坤,别人也反说你是“暴发户”,而我之前也说明了,如今知识分子如此的多,却你一个人又怎样呢?会被相中的机遇是小之又小!而后者的成功,大部分靠你个人拼搏而来的,成功后回首自己背后辛酸的脚印,会让我感到一种无比的自豪,别人亦会由衷地尊敬我,承认我的实力。 千里马,守着伯乐来发现,假如世无伯乐,那千里马也就免不了被埋没的悲剧,与其坐等别人,还不如毛遂自荐,在成功与失败的拼搏中,绽放自己生命中最灿烂的一刻。希望大家读了鄙人拙作之后,有所感悟,挑战自己,做一个让人仰视的人。 6. 根据屈原,司马迁的材料写作文 诗可以吗? 屈原十事诗 五律u2022屈原引路(一) 陈振权 秋来春早去,迟暮美人悲。 前圣光明引,先王勇武随。 党人终困步,国势日趋危。 正路仍然在,快骑骏马归! 五律u2022屈原被屈(二) 陈振权 继前王勇武,为善政急奔。 正盼芷兰茂,刚说冠带芬。 失约于早上,分手在黄昏。 美女遭人妒,灵修错怪臣! 五律u2022屈原叩天(六) 陈振权 驾凤迎风上,捧兰献阙前。 孤身追落日,深夜叫开天。 宫卫倚门看,哲王恋枕眠。 乌云忽聚散,暴雨下连绵。 五律u2022屈原求女(七) 陈振权 策马登山去,昆仑找爱娲。 高丘无美女,灵殿有琼花。 有美深闺躲,无媒白发抓。 情怀何处诉,浊世怎成家! 五律u2022屈原问卜(八) 陈振权 谁是我的爱,她人在哪方? 时时无眷恋,处处有芬芳。 粪臭刚弥漫,花香立隐藏。 顽石充美玉,明辨盼君王 七律u2022屈原他投(十) 陈振权 远去时难留也难,不行美政楚国残。 茫茫赤水今朝渡,赫赫西方当晚欢。 缓步收鞭皇界看,低头回目旧乡瞻。 车夫悲痛马儿恋,怀抱冤屈找古贤! 《现代离骚》 译作陈振权 原作屈原 1. 高阳帝的后人兮,伯庸是我父亲。 2. 就在虎年虎月兮,正虎日我降临。 3. 父亲算我生辰兮,给我起了好名: 4. 大名叫正则兮,表字叫灵均。 5. 天赋内美又修能兮,肩大任常在心。 6. 捻江离和香芷兮,缝秋兰做佩巾。 7. 怕时光如流水兮,知道岁月最无情。 8. 朝摘坡上木兰兮,晚拔洲畔冬青。 9. 日月永远轮替兮,春已去秋在途。 10. 看草木正凋零兮,怕美人将迟暮。 11. 应该吐故纳新兮,何不重修法度? 12. 快骑龙马腾跃兮,来我在前引路! 13. 先王品性高洁兮,群芳环绕追逐。 14. 花椒玉桂陪伴兮,百草把清香吐! 15. 尧舜正直节制兮,总能走在正途。 16. 桀纣无良妄行兮,抄捷径必然困步。 17. 那党人苟且偷安兮,专走险窄暗路。 18. 非怕自身遭殃兮,怕皇朝失国土! 19. 我四方急奔走兮,继续前王勇武。 20. 王不察我的忠诚兮,反信谗而恼怒。 21. 我知道直谏会惹祸兮,但骨鲠必须吐。 22. 请让苍天作证兮,我永是王的忠仆。 23. 约定黄昏为期兮,您却提前改路! 24. 当初定下国策兮,又后悔全不顾! 25. 被流放不难过兮,伤心王的反复。 26. 种下兰花数百亩兮,又种香蕙百亩。 27. 分种芍药揭车兮,间种杜衡香芷。 28. 希望枝高叶茂兮,等到成熟可收集。 29. 花谢根萎不伤心兮,悲哀杂草排斥 30. 贪婪小人如杂草兮,侵地抢肥不止。 31. 以己之心度人心兮,对我诸多猜忌。 32. 忽然群起攻击兮,实在始料不及。 33. 觉得日渐衰老兮,恐怕修名不立。 34. 朝饮木兰花滴露兮,晚食秋菊落花瓣。 35. 能操行优美情怀高洁兮,骨瘦如柴无憾。 36. 环树根扎香芷兮,再穿上薜荔花。 37. 弯桂枝织香蕙兮,吊一束胡绳草。 38. 效法先王冠带兮,绝非世俗仪容。 39. 虽然别人未了解兮,愿继承彭咸遗风。 40. 长叹息擦眼泪兮,这一生多艰难。 41. 我虽然自律廉洁兮,难避朝责夕贬。 42. 骂我戴香芷冠兮,扯断我蕙佩带。 43. 这是我心头爱兮,虽九死不悔佩戴。 44. 怨王见事不明兮,始终不察内情。 45. 他们是妒忌美女兮,在造谣说她荒淫。 46. 工于心计取巧兮,先违规后反诬。 47. 有意歪曲事实兮,据一点盖全部。 48. 忧郁烦闷失意兮,此时令我独困穷途。 49. 宁肯暴死抛尸兮,也不肯如此歹毒。 50. 猛禽不合群兮,今天也像远古。 51. 圆孔怎配方榫兮,不同向怎能同路? 52. 我屈心抑志兮,我吞怨忍辱。 53. 保清白慷慨死兮,报答先王眷顾。 54. 还没把路看清兮,再细看先停步。 55. 驾车走回原路兮,趁未深入迷途。 56. 一会走马兰坡兮,一会奔马椒丘上。 57. 既然前进无功兮,就退后修整服装。 58. 裁剪荷叶制衣兮,采集芙蓉造裳。 59. 虽然不为人知兮,我迷情于花香。 60. 花冠高高戴起兮,草佩束腰长长。 61. 花草生于泥沼兮,不改变品质芬芳。 62. 回过头来望望兮,我便游弋四方。 63. 浑身花枝招展兮,弥漫阵阵幽香。 64. 人生各有所乐兮,我独爱修法为常。 65. 粉身碎骨不稍变兮,心挫伤志更强。 66. 我的亲姐姐兮,也反复责怪。 说: 67. 【鲧太刚直玩命兮,结果抛尸羽山野。 68. 你也很孤高要强兮,应该引以为戒! 69. 人家摆满苍耳兮,你家也要摆些。 70. 逐户去说难兮,谁会了解你心情? 71. 眼下好结朋党兮,劝你合群你偏不听!】 72. 学先王行美政兮,竟是这种结局! 73. 渡沅湘向南走兮,找舜帝评理去: 74. 滥用九辩九歌兮,夏康寻乐放纵。 75. 不思危于身后兮,致五子毁家内讧。 76. 后羿沉迷游猎兮,好弯弓射大狐。 77. 终被寒浞谋杀兮,使妻子被玷污。 78. 寒浇恃强施暴兮,荒淫太无度。 79. 日夜寻欢忘形兮,脑袋丢得糊涂。 80. 夏桀王违理兮,终致败落遭殃。 81. 殷纣王碎人兮,终致国家速亡。 82. 汤禹严明谨慎兮,周文武求正道。 83. 任用贤者能人兮,守规矩不取巧。 84. 皇天无偏私兮,德高者得天助。 85. 德才兼备的圣哲兮,才能长保国土。 86. 借鉴于历史兮,以民心为依归。 87. 不义之人怎能用兮?除善政怎能为? 88. 即使身处绝境兮,紧抱初衷不改悔。 89. 榫头不对榫眼兮,使前贤身首碎。 90. 常叹息不得志兮,悲我生不逢时。 91. 揉蕙草擦眼睛兮,泪如雨衣全湿。 92. 和衣跪下发誓兮,我坚持推行美政。 93. 。 7. 根据战国策燕策二写篇800字作文 【秦召燕王】 苏秦为燕国游说赵国的奉阳君李兑,去联合进攻齐国,奉阳君不同意。于是苏秦到齐国去诬蔑赵国,让齐国与赵国绝交。齐国与赵国已经绝交,他就回到燕国去,对燕昭王说:“韩徐为对我说:‘有人告诉奉阳君说:“让齐国不信任赵国的,是苏秦;让齐王召回触子叫他不要进攻宋国的,是苏秦;和齐王共谋说要争取秦国、图谋赵国的,是苏秦,让齐国用武装监视赵国人质的,还是苏秦。”请让我告诉您实情,齐国真的要以武装监视赵国的人质,我韩徐为一定用武装监视您。"这话可真不吉利。即使这样,大王不必为我担忧。虽然有赵国的破坏,我自己有危险,可是我仍然去齐国,为的是实现大王想要达到的目的,我死了,如果齐国和赵国关系恶化。我就等于还活着一样。现在赵国和齐国断交,将会大乱。但我不是赵国从前足智多谋的贤相张孟谈,如果我也象张孟谈,齐、赵两国中必定会有一个要象智伯那样灭亡的。 “奉阳君告诉朱?和赵足说:‘齐王派公玉丹命令我,说:“您一定不要召回韩珉。”可现在召回了韩珉;说“一定不要任用苏秦”;可是现在任用他为相国;“说一定不要和燕国联合”,可现在与燕国结为极好的盟邦。我所依靠的是齐公子顺子,可他现在说话又变了,比他父亲还善变;顺子当初与苏秦力敌,谁见到他们就知道他们总是不和,可现在他尊敬苏秦,并给他以乘车的待遇。完了,我要失去齐国了。” “奉阳君很生气,是因为齐王威勇而不信任赵国,又小看奉阳君,他因此背叛齐国。齐、赵两国现在正纷乱不和,应当在这时伐齐;齐、赵两国如果解给而复合,那末,伐齐的良机失掉,后悔就来不及了。所以齐国和赵国如果恢复联合,即使身死,我也不会以此为祸患;即使逃亡,我也不会以此为羞愧;成为诸侯,我也不会以此为光荣;即使披散头发装疯卖傻,用漆涂身生癞变形,我也不会以此为耻辱。然而,我有所担忧:当我死后,如果齐、赵两国修好,那末,使齐、赵绝交的罪过就会一齐落在我头上;燕国也会仿效齐、赵,加罪于我,而与齐、赵恢复邦交。;这才是我担忧的啊。如果我死后,齐、赵两国互相攻打,我心甘情愿去求死。尧、舜是天下的贤君,终究要死;禹,汤是天下的明君,终究要死。孟贲是天下的勇士,终究要死;乌获是天下的力士,也终究要死。一切生物难道有不死的吗?死是必然的事。我用死来完成有利于燕国的计谋,大王还有什么疑虑的吗? “我认为,不如假装获罪逃离燕国。我率韩、魏两国来顺从齐国并助其成功,联合秦国结交赵国来加强韩、魏。这样,就差不多形成了赵、魏、韩三国与齐国互相攻击的形势。我虽然这样安排了,又担心牵累燕国。奉阳君对朱?说:‘苏秦因为燕王用我而生气,若不任苏秦力相,又不任苏秦为卿,则差不多要失去燕国了。"奉阳君如此疑心,所以我这样安排,不牵累燕国,又不玷辱大王。伊尹多次逃离成汤,投奔夏桀,又多次逃离夏桀,投奔成汤,最后与夏桀战于呜条之野,拥立成汤为天子;伍子胥逃离楚国,投奔吴国,最后帮助吴王阖庐与楚昭王战于柏举,攻入楚都,为其父报仇。现在我逃离燕国,打乱齐、赵邦交,将可载入史册。进行伟大事业的人,哪一个没有逃跑过?齐桓公遭难之时,管仲逃到鲁国;阳虎遭难之时,孔子逃到卫国;张仪逃到楚国;白珪 逃到秦国;望诸君任中山相时,出使赵国,赵国挟持他,要求割地,望诸君突破关卡逃出;外孙之难时,薛公抛下车子,逃出关卡,赵、魏、韩三国称他为辨是非、通古今的人。所以,凡是开创大事业的人,逃亡不能被认为是耻辱。” 苏秦终于使齐国赵国绝并,赵国和燕国联合进攻齐国,大败齐国 8. 作文写福安天马山龟湖风景400字 岩石风景区名胜区风景绮丽,是省级一级风景区。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岩石风景区游览风光。 一进岩石风景区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飞流的瀑布,这瀑布叫做“水帘洞天”。走了一会儿,我们来到了一个叫“垂虹洞“的洞口,走进这个洞里,就能看见一块石头,上面刻着“飞来石“。我走出这个“垂虹洞”的时候,我已经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了。哦站在一块石头上,在上面喝着水,休息。过了一会儿,我们继续爬山,我奋力向山上爬去。可是我爬得太快了,爸和妈都爬不动了,我们就在那儿观赏风景,发现那儿的树木的树叶非常的漂亮。后来,我们坐缆车上山了,到了半空中,看见那的桃花树是那么的美丽,我们到了山顶。来了最高处的“飘然亭“了。“飘然亭“分上下两层,亭中央有一张石桌,从亭中向外眺望,是美丽的风景。美丽的海湾风景和市区的风景都在眼皮底下,市区高楼林立,华夏连连,小鸟在空中飞翔,有时有各种船从眼前经过。风景区的旁边还有一座岩石海上的岩石大桥,上面行驶着来来往往的车辆,远远望去,那车辆只有蚂蚁似的这么大,好像一抓就有一大把似的。这里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啊! 我爱汕头,但更爱我的家乡的岩石风景区,因为它给了我快乐,还使我流连忘返。 9. 根据“福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写作文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摘自《新华词典》 第一次见到这句话时给我的感觉是祸福都不是由人定的,人世间是变化无常的,好的事情也会变坏,有的时候坏的事情也会出现好的方面。给人一种很无奈的感觉。 人世间的事情真的就不能由我们做主吗?我们是不是要整天提心吊胆的,出现让人高兴的事,脸上有微笑可心里还是要悸悸的?——难后我就觉得这句话太严重了,于是像很多很有名的话一样被我否定了,因为我不相信它,我为什么要相信这样危言耸听的话呢。仅仅它是出自老子或幼子之口吗?我不相信权威。 我常常怀疑现制成规,我一向以自己的眼光看这个世界。所以我没有必要相信它。 但我现在已经相信了它。 因为任何事情的出现都只可能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好的,一种是坏的,各占百分之五十的几率。 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一件事情发生了,它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不好的。 无限接近不好的好事情和无限接近好的坏事情就是我们说的不好不坏的事情。这种事情也是属于好的或不要的一类的。 可见事情的确是想老子说的那样祸福可以互相转化,因为是非好即是坏的,非福即是祸的,只有两种可能,天平必将偏向某一边,处于平衡状态的不要不坏的几率是很小的。于是我相信了老子的这句话。 难后我又想,当我们去做某件事时,结果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成功,一种是失败,各占百分之五十的几率。所以说,成功与失败对于我们是平等的,我们做了某事失败了,只是正好落在了那一半的失败的区域。 也许有些事看上去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会有成功的一天,因为成功对于我们来说也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于是一些所谓的奇迹就出现了。 世界有无数种可能,但就具体的某件事来说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好,一种是坏;一种是成功,一种是失败。各占百分之五十的可能。 所以正处在逆境中和不得志中的人们应该可以相信,成功对于你们来说和那些成功者来说都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没有谁是上帝的宠儿,或者说我们都是上帝的宠儿,因为他给了我们每个人百分之五十的成功的可能,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了,这种可能就会实现。 成功并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也不只是某些人的幸运。失败对于那些成功者来说也是占百分之五十的可能的。 我们都是平等的,只是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来制定目标。有信心,肯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吾侪本是素心人 “那些在名利场上折腾的人,他们既然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就更听不见灵魂的声音了。”周国平如是话。 这何尝不是对于我们今天这些读书人的一种警告?警告我们如何去当一个“素心人”。 钱钟书先生曾评述道:学问就是荒江野庐二三素心人商量谋划之事。这里的“素心人”指的就是淡泊名利,潜心研究,不世俗,不功利之人。他们是头脑清醒,难得糊涂却又糊里糊涂之人。 中国文人历史都是才能与命运二律悖反。舍此,于现实中的一些读书人便会懂得了如何在名利场上折腾,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借用庄子中的一句话说:“进退——成规——成矩,从容——若龙——若虎。” 钱理群教授曾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语出惊人: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群高素质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圆滑,懂得表演,善于配合,知道如何从体制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确,有些读书人臻于此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名利场上他们不仅出卖了自己,更是出卖了灵魂。 学问本是天下之公器,为人之基本器物,是人们心灵深处的一块难得的净土,本应和名利场相去甚远。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的读书人不再怀有一颗“素心人”的心。还记得多年前文坛爆发的“笔盈盈”现象,那些读书人又从自己的灵魂内心中听取不为名利折腾的声音吗?答案不言而喻。 反观现在,值得庆幸的是,去年的莫大师获得诺贝尔奖给我们国家的文坛乃至所有的读书人都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徐上峰先生曾在《中国作家缺少了什么》一文中分析外国作家“耐得住寂寞,在题材和写作方向上多年甚至几十年都不变。”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岂不是对中国读书人的最欢欣鼓舞的一次证明? 再者,一些读书人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在名利场上爬摸滚打,且不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古训,他们这样做不仅脏了自己光鲜的外表,迷住了双眼,堵塞了双耳,连自己的灵魂的声音都听不到了。现在是一个大师缺乏的时代,大师的越来越稀罕,正是那些本是“素心人”的读书人在名利场上折腾的结果。真正希望莫大师之后,再现大师。 我始终相信,那些能听见自身灵魂声音的“素心人”定会是成大器者。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多则材料的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一共三则材料,第一则材料强调安贫乐道,第二则材料强调保持心灵纯净,第三则材料强调坚守自我,而三则材料的核心是保持生命的本真,或崇尚简单的生活。题干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所以写作时,考生如果选取前三个角度的任意一个角度写作,均算切题;如果能抓住第四个角度写作,为最佳立意。
2023-07-21 00:40:091

战国策 魏策二翻译

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 犀首和田盼想率领齐、魏两国之兵去攻打赵国,魏君和齐君不同意。 犀首说:"请求两国各出五万人,不超过五个月,赵国就会被攻下。"田盼说:"轻易用兵的人,他的国家就容易危险;随便出谋的人,他自己就容易受困。您现在说攻下赵国很容易,将来恐怕会有后患。"犀首说:"您可太不聪明了,齐、魏两君本来就不同意出兵,您现在又说有困难,来吓唬他们,这样,赵国不被攻打,我们两人的图谋就失败了。如果您干脆说容易,那末战事就可开始。等到双方交战,短兵相接、齐、魏两君眼看形势危急,又怎么敢置之不顾,不给我们出兵呢?"田盼说:"好。"于是就劝齐、魏两君听从犀首的。犀首、田盼终能率领齐、魏之兵。军队还没有开出国境,魏君齐君担心他们到了赵国会战败,又调集所有军队跟在他们后面,因此就大败了赵国。犀首见梁君 犀首拜见魏君,说:"我尽心竭力,想为天下夺取更多的土地,抬高大王的声誉,但田需从中破坏我,大王又听从他的,这样我终究干不成事。如果田需要走,我就侍奉大王;田需要侍奉大王,我就走。"魏王说:"田需,他是我的亲近大臣,如果认为对您不利,即使杀掉他,赶走他,内外诸侯和群臣,又能把我怎么样?现在我就为您让他不敢干预您的事,如果他干预您的事,我就替您杀了他,赶走他,怎么样?"犀首同意了。于是他到齐国去会见田婴,和他结盟,并邀他的儿子田文去魏国帮助犀首,犀首又在韩国出任相国苏代为田需说魏王 苏代为田需游说魏王说:"我请问大王,孟尝君田文对魏国尽力。还是对齐国尽力?"魏王说:"他对魏国不如对齐国尽力。"公孙衍对魏国尽力,还是对韩国尽力?"魏王说:"他对魏国不如对韩国尽力。"于是苏代就说:"公孙衍必会亲近韩国,疏远魏国;田文必会亲近齐国,疏远魏国。他们两人将利用大王的国家在诸侯中图谋事变,保守中立则不可能,大王对诸侯的情况将会一无所知,大王的国家只会随之而削弱,能这样做吗?大王不如把田需安置在身过,好考察他们两人的所做所为。两人会暗想:"田需不是我们的人,我们办事如果不利于魏国,田需一定会在魏王面前毁伤我们。"他们二人就一定不敢有外心了。他们的所做所为,有利于魏国或不利于魏国,大王安置在身边的田需已经考察到了。我认为这样既有利于自己,又便于行事。"魏王说:"好。"魏王果然把田需安置在身边。史举非犀首于王 史举在魏王面前说犀首的坏话,犀首想困住史举,便对魏相张仪说:"我愿让魏王把魏国禅让给先生您,魏王就成为尧、舜这样的贤君了;如果先生不接受,也是许由这样的人了。我愿意就请魏王给先生一个万户的都邑。"张仪很高兴,就要史举多次去拜见犀首。魏王听说史举这样,就怀疑史举,史举便不辞而去。楚王攻梁南 楚王进攻魏国的南境,韩国乘机围攻魏国的蔷地。成恢为犀首对韩王说:"极力攻蔷,楚国的军队必然前进,魏国不能支撑,只有恭恭敬敬地屈服。听命于楚国,韩国因楚魏联合处境必然危险。所以大王不如放弃蔷地,魏国没有韩国围攻的顾虑。必然与楚国交战。如果不能战胜楚国,大梁就保不住,又何况能保住蔷地呢?如果战胜了楚国,魏兵已疲困不堪,大王进攻蔷地就容易了。魏惠王死 魏惠王死,安葬期已定,却逢天下大雪,积雪数尺,破坏了城郭,只得准备修栈道去下葬。大臣中很多人规劝太子,说:"雪这么大,却举行丧礼,人民是会感到很困苦的,国家的开支恐怕也不足,请求改期安葬。"太子说:"做儿子的因为人民困苦、国家开支不足的缘故,就不举行先王的丧礼,这不合礼法。你们不要再说了。" 群臣都不敢说了,就把这事告诉给犀首。犀首说:"我没有什么说的,对这事大概只有惠公可以吧!请去告诉惠公。" 惠公说:"好吧。"便驾车去见太子,说:"葬期已定了么?"太子说:"是的。"惠公说:"从前王季历葬在楚山脚下,浸出的水冲坏了墓穴,棺木的前头也露出来了。文王说:"唉!先君一定是想见一见群臣、百姓吧,所以让水流了出来。"于是他把先王的棺木拿出来,为他设朝,大臣朝拜,百姓也都来拜见,三天以后改葬。这是文王的礼仪啊。现在葬期已定,雪下得很大,有好几尺深,很难举行葬礼,太子因为要及时下葬,不顾困难,这岂不是稍嫌急躁了吗?希望太子改期,先王一定想少待一会,想亲近国家,安慰人民,所以才是要老天下大雪。就改变葬期吧,这是文王的礼仪。如果这样还不去做,或者是以效法文王为羞耻吗?"太子说:"太好了。那就改变葬期吧。" 惠施不仅实行了他的主张,还让魏太子没有葬其先王,而且又阐述了文王的礼仪。向天下宣扬、阐述文王的礼仪,难道是小事吗?五国伐秦 齐、燕、赵、魏、韩五国进攻秦国,没有成功而还。此后齐国想进攻宋国,而秦国制止它。齐国便派宋郭去秦国,要求与秦国联合进攻宋国,秦昭王同意了。魏王害怕齐、秦联合,想和秦国媾和。 苏秦对魏王说:"秦王对宋郭说:"瓜分宋国、制服宋国的是齐国。乘宋国疲惫,而与齐王争夺胜利果实的是楚国和魏国。请您对齐王说:不要制止楚国去进攻魏国。那末齐王可以单独灭掉宋国。齐王进攻宋国时,请采取刚、柔并用的办法。象宋国这样的国家,欺诈它不算背理,灭掉它也算不上什么仇怨。和它媾和是为了夺得地盘,已经夺得了地盘,再又加紧进攻,目的只在于灭掉宋国而已。"我听到这话,私下为您感到忧惧。秦国一定会用吞灭宋国的办法对付大王。而且一定会向大王索要土地,已经要到了土地,又会加紧进攻大王,它又一定要大王轻慢齐国,当齐、魏关系已经恶化,它又将联合齐国,更进一步向大王要求土地。秦国曾经对楚国用过这个办法,又曾经对韩国用过这个办法。希望大王要深思熟虑啊。秦国对魏国友好乃是居心叵测。所以为大王考虑:上策是进攻秦国,中策是对抗秦国,下策坚守合纵盟约假意媾和,而盟国之间要保持密切联系。秦、齐如果联合,魏国就没办法了。大王还是听我的吧,一定不要和秦国联合。 "秦国权力大,秦相魏冉又明于事而熟于计,所以,有为大王打击秦国的,也不敢公开表露。诸侯可要他们进攻秦国,但只是秘密发动而不敢公开进行。见到诸侯在打击秦国,就先出卖盟国而自我解脱。诸侯可要他们对抗秦国,但只是假装受到盟国的胁迫。出于不得已的;诸侯既不能进攻秦国,又不能对抗秦国时,就背离同盟国,把秦国当为友邦,来保重自己。这样的人是在出卖大王,作为他自己的资本,这怎么能使国家免除忧患呢?能使国家免除忧患的,必须深究上、中、下三策,去实行上策,上策不行,就实行中策,中策不行,就实行下策;下策不行,就表明与秦国决不妥协,只要活着就要消灭秦国。要使秦国无多怨恨又无多利益,只有灭掉秦国才能安宁。现在大王舍弃"残秦"、"亡秦"之策,与秦国联合,认为这是使国家免于忧患的计策。我不知此计有什么可取之处?即使如此,我还是希望大王考虑我的计谋。 "燕国与齐国是敌国,而燕国与秦国是兄弟之邦。要使互相敌对的燕、齐两国联合去进攻燕国的盟邦秦国,我认为这是实在难以办到的。从前,黄帝和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蚩尤的盟邦西戎的军队不来支援黄帝;禹王攻打三苗,三苗的盟邦东夷人也不派兵接应禹王。如今要兄弟的燕国去攻打秦国,这即使是黄帝、大禹怕也是感到为难的。可是我可以使燕、齐两国出兵。 "我和赵、魏、韩三国的官员都有交往,象奉阳君、孟尝君、韩珉、周最、韩徐为等人,我就对他们谦恭卑下,我担心他们对攻秦之事三心二意,因而不避秦国会与自己关系恶化之嫌。当初,要求各诸侯国与秦国断交的是我,联络诸侯五国结盟与秦国断交的是我,使五国结盟不与秦国通好的也是我。奉阳君、韩徐为已经同意进攻秦国,主张连横的苏修,朱婴都已秘密地住在邯郸,我又说服齐王去瓦解苏、朱的连横阴谋,诸侯共同对成攻秦的同盟,于是秦国就派苏修去说服诸侯,不要他们接受联合攻秦的主张,而把齐国当成牢不可破的友邦,并要求齐国出兵攻魏,我就以死去力争齐国不攻打魏国。因齐不攻魏,苏修终究因此西入秦国再去报告秦王。我并非不知道秦国权势大,但我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大王啊。"魏文子田需周宵相善 魏国的田需、周宵彼此友好,他们打算加罪于犀首。犀首担心此事,便对魏王说:"现在所担心的是齐国。齐威王对靖郭君田婴言听计从,大王想和齐国结好,那末为何不请田婴之子田文出任魏国的相国呢?他一定会使齐国友好地对待魏国。"魏王说:"好。"就邀请田文,任命他为相国。田文因犀首的推荐而能任魏国的相国,因而感激犀首,犀首便使田文去反对田需、周宵。魏王令惠施之楚 魏王派惠施去楚国,派犀首去齐国。两位使臣用的车辆乘数相等,也就是说,用的礼仪、级别相同。 惠施就派人先去楚国制造舆论说:"魏王派犀首去齐国,派惠施去楚国,他们用的车辆乘数相等,礼仪、级别也相同,看看齐国和楚国哪一国尊重魏王的使臣,就可预知哪一国对魏国优厚。楚国对惠施尊重,惠施就可以在国内受到尊重。"楚王听说后,就以厚礼亲自到效外去迎接惠施。魏惠王起境内众 魏惠王发动全国的军队,由太子申统率去进攻齐国。 有人对公子理的老师说:"您为何不让公子理在王太后面前去哭诉,以阻止太子率兵进攻齐国呢?如果事情办成了,太子申就会感激公子理;如果阻止不成,那末公子理可立为王。太子申年轻,不熟悉用兵。而田盼是齐国久经战阵的老将,孙膑又善于用兵。太子这次出战定不能获胜,战败了必定被擒。于是,公子理在魏王面前力争太子申不率兵进攻齐国如果魏王听从公子理的,公子理必定会受封;魏王如果不听信公子理的,太子申一定会吃败仗;太子申打了败仗,公子理也就一定会立为太子;公子理立为太子后,一定会继承王位。"齐魏战于马陵 齐、魏在马陵作战,齐军大败魏军,杀死魏太子申,魏国十万大军全部败溃。这时魏惠王把宰相惠施找来说:"齐国是寡人的仇敌,这种仇恨终身难忘。魏国虽小,但是寡人想动员全国兵力攻打齐国,不知你以为如何?"惠施回答说:"不可以。臣听说:"以德治天下的要守法度,以力制天下的常用计谋。"现在君王告诉臣下的,既不合乎法度,又不合乎计谋。君王本来是先怨恨赵国,然后才派兵攻打齐国。如今战败,国家没有防御措施,可是君王又想动员全国兵力讨伐齐,这就不是臣所说的守法度和用计谋了。假如君王要报齐国之仇,还不如脱下天子之服,换上诸侯之装,取消天子称号,以诸侯身分去齐国朝贡,如此楚王必然大怒。这时君王再派游说之士,挑拨楚、齐两国交战,那楚国必然攻打齐国,凭安定的楚国来攻打动乱的齐国,齐国必然被楚国战败,这就等于是君王用楚来征服齐。"魏惠王说:"好计策!"于是就派使者前往齐国,表示愿意对齐王尽臣子之礼来朝贡。 齐相田婴当即接受,可是张丑却说:"不可以接受魏国的朝贺。假如齐国没有战胜魏国,而得到魏国的祝贺之礼,跟魏讲和之后再连兵攻楚,那必然可以大败楚国。可是现在齐国已经战胜魏国,击溃魏国十万大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征服了拥有万辆兵车的魏国,连秦、楚两国都甘败下风,两国都认为齐国的暴戾已经停止。况且楚王的为人是喜好用兵而又爱好名誉,所以最后成为齐国忧患的必然是楚国。"田婴没有采纳张丑的建议,而接受魏惠王的要求,一连几次与魏惠王一起去朝见齐威王。 赵王感到很愤恨,楚王更是勃然大怒,亲自率兵攻打齐国,赵国也派兵响应,结果大败齐军于徐州。惠施为韩魏交 惠施为了韩、魏两国与齐国的邦交,让魏太子鸣去齐国做人质。魏王想见太子鸣,朱仓对魏王说:"大王为何不说自己有病,我愿去说服靖郭君田婴说:"魏王年纪大了,现在有病,您不如让太子鸣回国,以施恩于魏国。不然,公子高在楚国,楚国会送回公子高,立他为太子,这样,齐国就留了一个空有其名的人质,又做了不合情理的事。"魏王听从了建议,太子鸣得以返回国家。田需贵于魏王 田需很受魏王的宠信。惠施对田需说:"您一定要妥善对待君王左右的人。譬如杨树,横着栽能活,倒着栽能活,折断了栽还能活。如果让十个人栽杨树,一个人又拔掉它,那就没有活杨树了。用十人之众去栽种容易活的杨树,却抵不住一个人去拔,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种树困难而拔树容易。现在您虽然在魏王面前扎下了根,可是想要除掉您的人太多,您就一定很危险了。"田需死 田需死后,楚相国昭鱼对苏代说:"田需死后,我担心张仪、薛公田文、犀首公孙衍三人中必有一人出任魏国的相国。"苏代说:"那末谁任魏国的相国对您有利呢?"昭鱼说:"我希望太子自己出任相国。"苏代说:"请让我为您北上去朝见魏王,一定让太子出任相国。"昭鱼说:"怎么办呢?"苏代说:"您假设是魏王,我来游说您。"昭鱼说:"怎么游说呢?"苏代回答说:"我从楚国来,楚相昭鱼很担忧。我问他:"您担忧什么?"昭鱼说:"田需死了,我担心张仪、薛公田文、犀首公孙衍三人中必有一人出任魏相国。"我说:"不必担忧,魏王是贤明的国君,一定不会任命张仪为相国。张仪任魏相,必定会亲近秦国,疏远秦国;薛公任魏相,必定会亲近齐国,疏远魏国;犀首任魏相,必定会亲近韩国,疏远魏国。魏王是贤明的国君,是一定不会让他们做相国的。"我又说:"倒不如让太子自己做相国。这三个人都认为太子不会长久做相国的,他们都会尽力拿本国来讨好魏国,都垂涎魏国丞相的大印。凭魏国这么强大,又依仗秦、齐、韩三个万乘大国的帮助,魏国必然平安无事。所以说,倒不如让太子自己做相国。"" 苏代于是北上去朝见魏王,用上面那番话劝说魏王,太子果然自己做了相国。秦召魏相信安君 秦王邀请魏相信安君,信安君不想去。苏代为信安君劝秦王说:"我听说"忠者不必都智,智者不必都忠。"我希望向大王陈述我的愚见。我担心不忠于大王,自找死罪,希望大王慎重考虑,现在大王派人去魏出任相国以取代信安君来增进秦、魏的邦交,我担心魏国对秦、魏的邦交会更加疑惑,怀疑是不是要阻碍魏、赵两国的关系呢?我又担心赵国反而更加强了力量,魏王非常宠爱信安君,把他当作智能之士加以重用,魏王畏惧尊敬秦国是很明显的。如果大王派人到魏国去而魏王不任用,那末大王派人去魏国就没有什么好处;如果魏王任用了大王所派去的人,那末魏王必须舍弃自己宠信的人,任用自己所畏惧和讨厌的人,这是魏王之所以不安的原因。放弃万乘大国的相国不做,这是信安君难做到的。让别国的国君处于不安的境地,让别国的相国做自己不能做的事,用这种办法搞好关系,就难以持久。我担心魏国对秦、魏的邦交更加疑惑。况且信安君放弃万乘大国的相国不做,那末赵国的相国一定会说:赵与秦国联合,秦国必然要让他所宠信的人在赵国掌权。这样,赵国存在,我却失权了。赵国平安,我却危险了。"这样,赵国全国上下必抱有与秦国拼死作战,坚决御敌的决心,所以我担心赵国反而会因此更加强大啊。 "大王想要增进秦、魏的邦交,使赵国小心谨慎地尊奉秦国吗?不如重用信安君,给他相国的尊名。魏国信安君尊奉大王,魏国就平安,信安君名声就尊贵;信安君如不尊奉大王,魏国就危险,信安君权力就削弱。既然如此,那末信安君尊奉大王,对上为其主尽忠,对下也可以为自己好好打算,他要尊奉大王必定会尽善尽美。赵国的执政者一定会说:"魏国的名号,地位不比我高,土地的物产不比我多。信安君以魏国来尊奉秦国。秦国对他很好,魏国就能够太平无事,信安君自己也能够获得尊荣。如果我国与秦国交战。赵军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赵国也会处于削弱危险的境地,这不是安全的计策。对外与秦国结怨,对内又滋生祸患,使自己处于死亡之地,这不是万全之策。"那赵国的相国将会因不能与秦国联合而感到忧虑,后悔自己的错误行为,希望赵国平安,自己尊荣,日后一定会多割土地,诚心诚意地尊奉大王。这样,在王不用举手之劳,便取得赵国割地这样的大利,这是尧、舜想要得而得不到的大利啊!对废黜信安君与任用信安君,其利害得失,我希望大王明察。"秦楚攻魏 秦、楚两国进攻魏国,包围了皮氏。有人为魏国对楚王说:"秦、楚两国战胜了魏国,魏王害怕国家被灭亡,必定会和秦国联合。大王为什么不背弃秦国,联合魏国呢?魏王一高兴,必定把太子送到楚国去做人质。秦国担心失掉楚国支持,也必定会割地献给大王,大王即使再和秦国一道攻魏,也是可以的啊。"楚王说:"好。"于是楚国背弃了秦国而与魏国联合。魏国便送太子到楚国去做人质。 秦国害怕了,答应给楚国割地,希望和楚国一道再进攻魏国。大将樗里疾发怒,想与魏国一道进攻魏国,又担心魏国太子在楚国而不肯。 有人为樗里疾对楚王说:"客臣樗里疾派我来拜见大王,致意说:"敝国秦王想要献城割城,可是因为魏太子还在楚国,所以不敢献地,如果大王送回魏太子,我就要求秦王献地,并且恢复秦、楚的旧交,以便马上进攻魏国。""楚王说:"好吧。"于是楚国就送回了魏太子,秦国也即刻联合魏国进攻楚国。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庞葱和魏国太子要到赵国做人质。庞葱对魏惠王说:"现在有一个人说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信。""有两个人说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寡人有些怀疑了。""有三个人说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寡人相信了。"庞葱说:"市上没有老虎是明明白白的,可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的有老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街市远得多,而议论臣下的人要远远超过三个人,希望大王能对此明察。"魏王说:"寡人自己知道分辨。"于是庞葱辞别上路,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不做人质回魏了,庞葱果然没能得到召见。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梁惠王魏婴在范台宴请各诸侯。当酒兴正浓时,梁惠王向鲁共公劝酒。鲁君站起来,离开坐席,恭敬地祝酒说:"从前,尧帝的女儿仪狄造酒,味道很美,进献给大禹,大禹喝了感到味道甘美,就疏远了仪狄,并戒绝美酒,说:"后世必有因嗜酒而亡国的。"齐桓公半夜感到饿了,易牙就烹熬烧烤,做出五味调和的菜肴献给齐桓公,桓公吃了感到很满足,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还没有醒来,他说:"后世必有因贪味而亡国的。"晋文公得到美女之威,一连三天因迷恋美色不理朝政,他就推开南之威,疏远了她,说:"后世必有因好色而亡国的。"楚王登上强台,远望崩山,俯瞰左边是长江,右边是洞庭,下临彷徨大泽,以致乐而忘死,于是他发誓不再登上强台,说:"后世必有因陶醉于高台、美池而亡国的。"现在主君的杯子里,装的是象仪狄酿的美酒;吃的都是象易牙烹调的美味佳肴,左手抱着美女白台,右手搂着美女闾须,都是象南之威那样美丽;您前面拥有夹林,后边拥有兰台,都是象强台那样的乐苑。这只要有其中之一,就足以亡国,现在主君对这四种兼而有之,能不引以为戒吗?"梁惠王很称赞鲁君这一番议论,并告诉在座的诸侯要引以为戒
2023-07-21 00:40:181

皇帝的女儿为什么叫公主而不是皇女?

皇帝的女儿是皇女,封为公主,比如太平公主,馆陶公主等。所以,公主其实是个封号,严格来说,皇帝没封之前的皇女不算公主,但是皇帝一定会封的.
2023-07-21 00:40:263

中国历史上的赵国?

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原为赵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赵夙孙赵衰事晋献公之子重耳。赵衰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赵衰卒,其子赵盾嗣。赵盾卒,其子朔嗣。朔子赵武于晋平公十二年(前546年)为晋国正卿,赵武传赵景叔,赵景叔传赵鞅,即赵简子(前518年—前458年),赵简子传赵襄子(前457年—前425年)。赵烈侯六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至赵武灵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称王,至王迁,前222年,灭于秦国。扩展资料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率五国联军大破秦国于河外,赵也有参与。其后,燕国派遣当年与乐毅攻齐的剧辛为帅,率军攻赵,赵将李牧、庞暖抵抗,大破燕军,剧辛自杀而死。庞暖击败燕后,组织联军攻秦,举春申君为帅。五国联军与秦军于潼关附近与吕不韦决战,秦将王翦建议先袭最远来的楚军,楚军闻知而逃,四国联军也退。其后一直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战斗,直到前229年王翦灭赵:前229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秦将使用反间计使幽缪王杀李牧、司马尚。秦将王翦于是率大军攻赵,突破井陉口,攻陷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赵嘉逃到代城称代王,前226年曾与燕军合兵于易水之西会战秦军,战败后迫使燕王交出太子丹。前222年秦军灭代,俘虏赵嘉,赵国亡。而秦终于在灭赵之后已无国可抗秦,遂统一中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国
2023-07-21 00:41:115

为什么赵国回灭亡

在战国后期合纵与连横战争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秦国与赵国关系的发展变幻,在一定意义上说成为纵横战争的晴雨表。秦赵之间的关系由修好外交而逐渐演变为生死存亡的战争,而特别是秦赵之间的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最终决定着战国后期的历史进程。对于赵国的灭亡,以往史家多有评论,认为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用人不当,必败无疑;在晚期抗秦战争中听信谗言,自毁长城,错杀李牧,必亡无疑。我们认为除了以上诸多因素外,应该更深入地在赵国的社会内部机制去探究,它的改革的不全面、不彻底性应是赵国灭亡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战国后期秦赵关系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找到它的根源所在。 经济的社会环境。 赵武灵王的改革主要是军事制度的改革,他学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射的战术方式,采用了骑兵编制和胡人服饰,也具有文化融合的意义,但他并没有扩展到政治改革特别是经济制度的改革,其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加强,这一点和秦国相比更为明显。秦国自商鞅变法而起的改革,涉及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形成以“奖励军功”为中心的制度,在推动农业生产关系方面也产生重要作用,因此秦国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加之后来的水利工程建设,遂使关中地区成为富庶之地,成为支持秦国对外战争的物质基础。再看赵国,文献中几乎见不到赵国改革对经济的影响,因此他对战争的支持力度也必然明显不足,以长平之战为例,赵军在战争中被困46日,竟得不到粮草的基本战略物资的供给以至于官兵相食而亡,赵国为了支持战争不得不向齐国借粮,这就说明即使在经过胡服骑射改革成功后的赵国,在经济上仍然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支持战争。 赵国的改革在政治上也没有触动封建化的进一步发展,其血缘政治与贵族政治表现得十分明显。据《史记u2022赵世家》记载,武灵王的改革,开始便遭到贵族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但在武灵王的说服和威逼下,公子成等人选择了服从。公子成(王叔)反对胡服改革,表面上是反对武灵王的“袭远方之服”,实际上是担心“变古之教,逆人之心”,是赵国贵族阶层因循守旧观念的集中反映。为了推行改革,武灵王是以当前面临的外强环逼,以“服为便用,礼为便事”之说说服了他。赵造等王室成员认为,“圣人不易民之教,智者不变俗而动”。(《战国策》卷一九《赵策二》。)赵武灵王则以“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货者”,表明它的改革不会涉及到政治制度的范畴,这又反映了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思想局限性。这样,一方面使胡服骑射在简便形式上的改革得以成行,也表明改革的层次不会深入,从后来的实际看,包括赵武灵王在内的赵国统治集团都没有把这个变革发展下去,血缘政治依然是赵国的政治制度主体,旧贵族势力,包括武灵王本人都十分浓厚,后来赵武灵王在公子章问题上的犹豫不忍,乃至于“欲分国为二”,都是这种新旧观念矛盾表现的结果。沙丘之变作为武灵王的悲剧,也是这种政治基础所导致的一个缩影。 赵武灵王之后,赵国的主政者如奉阳君等人属于守旧集团的代表。沙丘之变时,李兑与公子成结为一党,李兑曾劝相邦肥义传政于公子成,遭到拒绝后又多次联络公子成,最后围主父于沙丘宫。政变后李兑立即掌握了赵国大权。另一些人如韩徐为则与齐国的薛公田文关系密切,尽管二者在赵国外交政策(对待齐、秦)上不同,甚至对立,但在政治上保守是一致的。赵惠文王六年(前293年),齐闵王欲攻宋,秦国反对,齐国因此到赵国“致蒙”行贿李兑,赵即支持齐攻宋。另外,有名的“触龙说赵太后”和“赵奢收税”之事,以及在是否接受冯亭献上党之地与赵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面前,都说明旧贵族势力的思想意识对赵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 在战国时期改革大潮中,赵国的改革实行是较晚的,其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成功,但在经济改革方面缺乏,都与赵国这样一个社会基础是联系在一起的。赵武灵王改革唯一的政治基础便是所谓的“简襄之烈”的改革精神。简襄精神为赵国立国之基,赵武灵王在推行改革中强调自己是依照“简襄之变”的先例,并以此说服了贵族势力,但是,赵国没有实行彻底而全面的社会改革,建立起一套与封建统一国家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制度,在决定国家强盛的生产关系上进行彻底改革,这与简襄时期的改革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简单地把简襄的成就理解为扩疆拓土和吸收胡族文化,而没有把握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改革的相关性、一致性,是武灵王改革失之偏颇的原因所在,这也决定了“胡服骑射”不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改革的真正原因。 也有人认为,赵武灵王的改革也有政治上的措置,例如开明的民族和睦政策,在雁门、九原等地曾经释放奴隶等,加速了这一带的封建化进程,但这些措施只是在北方新疆域实行,并没有在赵国上下推开,换句话说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解决了赵国的军事问题,而没有真正实现赵国综合实力的固强。 秦国自商鞅变法(前356-350年)后,除了迁都咸阳外,主要是推行郡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平度量衡。经济制度上的深入非常突出,并进行了“初为赋”和“初行钱”,导致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秦国称王的时间是比较晚的(前325年秦惠文君首次称王,距离最早称王的魏惠王晚近20年),但称帝的时间却是最早的(前288年秦齐相约称帝),这说明商鞅改革的效果是非常大的。在组织制度上,张仪死后,秦国初置左右丞相、将军等,军事势力的发展同样是非常快速的,为对外扩张打下了基础。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大批秦简的出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秦国制度,特别是在法律文书和军制等方面展现的丰富内容,反映了秦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所达到的较高水平,这是其他国家尤其是赵国所欠缺的。 我们并不否认赵国胡服骑射改革对中国战争史、军制史、服饰史、思想史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但从战国后期赵国所面临的形势来讲,赵国需要全方位的改革,特别是经济与政治制度的相应配套改革,赵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改革只是单方面的,浅层次的,它既不能为赵国的对外扩张打下长久厚实的经济基础,也没有为赵国的社会发展奠定政治基础,同时也形不成造就治国人才的文化环境。这是在战国后期纵横战争形势下赵国由强变弱并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历史教益。
2023-07-21 00:41:414

赵国怎么被消灭的

被秦军灭的啊,因为,秦国,是执行远交近攻这个战术,这是一个原因, 还是赵国君主不能重用有能之士,比如李牧,廉波,反而用了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奢,这是主要原因;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兵,从此赵国就是弱小了, 在就是,其它各国没有从大局出发,理解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让秦国一一击破, 当时,秦国第一个打的就是赵国,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削灭了大患才能争服其它的小国,秦国也是怕别的小国和赵国联盟,总之秦国的战略思想比较明智,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罢黜吕不韦,亲自执政,开始谋划吞并六国的战争。其作战的总谋略是由近及远,先取赵国、魏国、韩国,再取燕国、楚国、齐国。公元前236年派王翦、桓率军攻赵,公元前229年灭赵。在秦国攻打赵国时,邻近的韩国惧怕秦军声威,于公元前231年向秦军请降。秦国受降后,把韩地划为川郡,韩国亡。公元前225年,秦国任用李信为将率军20万伐楚,结果被楚军打败。第二年又派王翦率军六十万进攻楚国,终于在公元前222年灭楚。公元前225年,秦王任王贲为将率兵攻魏,三个月后魏国亡。公元前222年,王贲又率军攻燕,将燕国灭掉。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又率军灭齐。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秦国最终灭掉六国,统一了天下。 赵国灭亡: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国。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韩桓惠王惧怕秦军兵锋,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上党郡守却不愿降秦。韩桓惠王于是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遂行降秦的相关事宜。冯亭上任后,也不愿降秦。他率众献郡于赵国,意欲利用赵国的力量抗击强秦,以保全韩国。赵孝成王喜出望外欣然接受,封冯亭为华阳君仍为上党郡守,派平原君赵胜领5万赵军接收上党。 公元前261年,秦国派军进攻韩国的缑氏、纶,震慑韩桓惠王;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赵国派廉颇领兵20万救援上党。廉颇驻军长平,以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百里石长城为主防御阵地,分军前出32公里于空仓岭一线据险构筑前沿防御,并派出裨将茄继续前出搜索迎敌。其时,缑氏、纶、上党已被秦军攻陷。冯亭率残部归于廉颇军中。王龁军与廉颇军的首次遭遇战发生在空仓岭以西的玉溪河谷。混战中,秦军前锋斩赵裨将茄。初战不利后,赵军据守空仓岭防线。秦军攻击前进突破防线,占领赵军坚固堡垒。赵军被迫往长平方向退却,于石长城以西的丹河一线构筑长垒防御。秦军再次强攻赵军阵地。赵军战败向东退入故关,坚守百里石长城。石长城建筑于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分水岭上,面向秦军的南坡形势陡峻。石长城底宽4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筑有城门与长城浑然一体。赵军于百里石长城全线布防,以故关为重点防御地段。居高临下抵御秦军。秦军进攻受挫,约赵军出长城决战。赵军拒不出战。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坚壁以战成功的遏制了秦军的攻势。秦军攻战年馀毫无进展。由于后勤补给线漫长,秦军难以为继。秦昭襄王听取了大臣的建议,利用赵国派使者入咸阳和谈的机会,示好于赵,使其他诸侯国不敢支援赵国;同时应用反间计,使赵孝成王临阵换将,撤销了廉颇的统率权,启用了擅长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为长平前线的最高军事统率。 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接管了长平前线40馀万赵军。与此同时,秦国也秘密的派遣武安君白起抵达长平前线接替王龁指挥秦军。赵括到达前线后,立即改变了廉颇原有的军事部属和防守战略。赵括收缩了兵力,准备主动进击秦军,企图一战而歼灭秦军,收复上党。白起针对赵军的动态,以丹河东岸的长平城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18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东仓河北岸,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安排25000人在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5000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后便诈败,沿着直通长平城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赵括浑然不知秦军的诡计,指挥全军猛攻秦军阵地。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此时,进击秦军的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12公里。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25000秦军这时突然出击切断了赵军的退路。5000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出击支援。这样,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赵军出击的主力失去了后勤保障;留守的部队空守着粮草辎重却无法增援决战。秦军抓住有利的态势,派出部队从两翼攻击赵军。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被秦军压缩在了一条狭长的地带。面对险恶的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主阵地前。赵军被秦军围于野外的消息报到邯郸。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楚、魏等诸侯国。但是,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诸侯国均看在眼里,所以都不愿救赵。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秦国方面,得到合围住赵军主力的消息后,秦昭襄王亲自从咸阳赶到临近前线的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前往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的援军。于是,被围的赵军无法得到援助和补给。9月,在被困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赵军伤病饿羸,再无战力,全体投降了秦军。秦军清点俘虏人数,竟有近40万人。是役秦军也伤亡过半,对人数众多的俘虏心有馀悸。白起于是假意许诺说准备把降兵中身体强健的留下带回秦国,而年老体弱伤残幼小的会放归赵国。赵人不疑。结果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近40万身体虚弱的赵国俘虏全体遭到秦军坑杀。唯有240名年纪幼小的赵人被秦军放归了赵国。长平之战以赵军的惨败,秦军的全面胜利结束。赵国主力全失,从此一蹶不振.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卒,子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悼襄王昏庸,废有德行的太子赵嘉,而立素无德行的赵迁为太子。赵悼襄王在位九年卒,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 公元前229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李牧为赵杰出的将军,曾经于公元前233年大败秦军于肥(今河北卢龙),因功而封武安君。秦将素畏李牧,于是使反间计,用重金收买赵幽缪王身边的宠臣郭开,郭开于是造谣说李牧与司马尚想谋反。幽缪王赵迁自幼昏庸,素无德行,听了谣言不加分析,就用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并且杀死李牧。秦军闻李牧已死,秦将王翦于是率大军破赵,一仗就杀了赵葱。秦军长驱直人,破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将其流放到河南房陵。赵国大臣共立赵嘉为代王,都于代城(今河北蔚县西南)。代三六年(公元前222年),秦军进军代城。代王嘉降秦,赵国亡
2023-07-21 00:41:508

战国时,赵国被秦国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在战国后期合纵与连横战争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秦国与赵国关系的发展变幻,在一定意义上说成为纵横战争的晴雨表。秦赵之间的关系由修好外交而逐渐演变为生死存亡的战争,而特别是秦赵之间的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最终决定着战国后期的历史进程。对于赵国的灭亡,以往史家多有评论,认为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用人不当,必败无疑;在晚期抗秦战争中听信谗言,自毁长城,错杀李牧,必亡无疑。我们认为除了以上诸多因素外,应该更深入地在赵国的社会内部机制去探究,它的改革的不全面、不彻底性应是赵国灭亡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战国后期秦赵关系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找到它的根源所在。  经济的社会环境。  赵武灵王的改革主要是军事制度的改革,他学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射的战术方式,采用了骑兵编制和胡人服饰,也具有文化融合的意义,但他并没有扩展到政治改革特别是经济制度的改革,其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加强,这一点和秦国相比更为明显。秦国自商鞅变法而起的改革,涉及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形成以“奖励军功”为中心的制度,在推动农业生产关系方面也产生重要作用,因此秦国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加之后来的水利工程建设,遂使关中地区成为富庶之地,成为支持秦国对外战争的物质基础。再看赵国,文献中几乎见不到赵国改革对经济的影响,因此他对战争的支持力度也必然明显不足,以长平之战为例,赵军在战争中被困46日,竟得不到粮草的基本战略物资的供给以至于官兵相食而亡,赵国为了支持战争不得不向齐国借粮,这就说明即使在经过胡服骑射改革成功后的赵国,在经济上仍然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支持战争。  赵国的改革在政治上也没有触动封建化的进一步发展,其血缘政治与贵族政治表现得十分明显。据《史记u2022赵世家》记载,武灵王的改革,开始便遭到贵族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但在武灵王的说服和威逼下,公子成等人选择了服从。公子成(王叔)反对胡服改革,表面上是反对武灵王的“袭远方之服”,实际上是担心“变古之教,逆人之心”,是赵国贵族阶层因循守旧观念的集中反映。为了推行改革,武灵王是以当前面临的外强环逼,以“服为便用,礼为便事”之说说服了他。赵造等王室成员认为,“圣人不易民之教,智者不变俗而动”。(《战国策》卷一九《赵策二》。)赵武灵王则以“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货者”,表明它的改革不会涉及到政治制度的范畴,这又反映了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思想局限性。这样,一方面使胡服骑射在简便形式上的改革得以成行,也表明改革的层次不会深入,从后来的实际看,包括赵武灵王在内的赵国统治集团都没有把这个变革发展下去,血缘政治依然是赵国的政治制度主体,旧贵族势力,包括武灵王本人都十分浓厚,后来赵武灵王在公子章问题上的犹豫不忍,乃至于“欲分国为二”,都是这种新旧观念矛盾表现的结果。沙丘之变作为武灵王的悲剧,也是这种政治基础所导致的一个缩影。  赵武灵王之后,赵国的主政者如奉阳君等人属于守旧集团的代表。沙丘之变时,李兑与公子成结为一党,李兑曾劝相邦肥义传政于公子成,遭到拒绝后又多次联络公子成,最后围主父于沙丘宫。政变后李兑立即掌握了赵国大权。另一些人如韩徐为则与齐国的薛公田文关系密切,尽管二者在赵国外交政策(对待齐、秦)上不同,甚至对立,但在政治上保守是一致的。赵惠文王六年(前293年),齐闵王欲攻宋,秦国反对,齐国因此到赵国“致蒙”行贿李兑,赵即支持齐攻宋。另外,有名的“触龙说赵太后”和“赵奢收税”之事,以及在是否接受冯亭献上党之地与赵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面前,都说明旧贵族势力的思想意识对赵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  在战国时期改革大潮中,赵国的改革实行是较晚的,其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成功,但在经济改革方面缺乏,都与赵国这样一个社会基础是联系在一起的。赵武灵王改革唯一的政治基础便是所谓的“简襄之烈”的改革精神。简襄精神为赵国立国之基,赵武灵王在推行改革中强调自己是依照“简襄之变”的先例,并以此说服了贵族势力,但是,赵国没有实行彻底而全面的社会改革,建立起一套与封建统一国家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制度,在决定国家强盛的生产关系上进行彻底改革,这与简襄时期的改革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简单地把简襄的成就理解为扩疆拓土和吸收胡族文化,而没有把握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改革的相关性、一致性,是武灵王改革失之偏颇的原因所在,这也决定了“胡服骑射”不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改革的真正原因。  也有人认为,赵武灵王的改革也有政治上的措置,例如开明的民族和睦政策,在雁门、九原等地曾经释放奴隶等,加速了这一带的封建化进程,但这些措施只是在北方新疆域实行,并没有在赵国上下推开,换句话说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解决了赵国的军事问题,而没有真正实现赵国综合实力的固强。  秦国自商鞅变法(前356-350年)后,除了迁都咸阳外,主要是推行郡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平度量衡。经济制度上的深入非常突出,并进行了“初为赋”和“初行钱”,导致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秦国称王的时间是比较晚的(前325年秦惠文君首次称王,距离最早称王的魏惠王晚近20年),但称帝的时间却是最早的(前288年秦齐相约称帝),这说明商鞅改革的效果是非常大的。在组织制度上,张仪死后,秦国初置左右丞相、将军等,军事势力的发展同样是非常快速的,为对外扩张打下了基础。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大批秦简的出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秦国制度,特别是在法律文书和军制等方面展现的丰富内容,反映了秦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所达到的较高水平,这是其他国家尤其是赵国所欠缺的。  我们并不否认赵国胡服骑射改革对中国战争史、军制史、服饰史、思想史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但从战国后期赵国所面临的形势来讲,赵国需要全方位的改革,特别是经济与政治制度的相应配套改革,赵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改革只是单方面的,浅层次的,它既不能为赵国的对外扩张打下长久厚实的经济基础,也没有为赵国的社会发展奠定政治基础,同时也形不成造就治国人才的文化环境。这是在战国后期纵横战争形势下赵国由强变弱并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历史教益。
2023-07-21 00:42:063

为什么赵国会被秦国消灭 为什么赵国会被秦国消灭

在战国后期合纵与连横战争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秦国与赵国关系的发展变幻,在一定意义上说成为纵横战争的晴雨表。秦赵之间的关系由修好外交而逐渐演变为生死存亡的战争,而特别是秦赵之间的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最终决定着战国后期的历史进程。对于赵国的灭亡,以往史家多有评论,认为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用人不当,必败无疑;在晚期抗秦战争中听信谗言,自毁长城,错杀李牧,必亡无疑。我们认为除了以上诸多因素外,应该更深入地在赵国的社会内部机制去探究,它的改革的不全面、不彻底性应是赵国灭亡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战国后期秦赵关系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找到它的根源所在。 经济的社会环境。 赵武灵王的改革主要是军事制度的改革,他学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射的战术方式,采用了骑兵编制和胡人服饰,也具有文化融合的意义,但他并没有扩展到政治改革特别是经济制度的改革,其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加强,这一点和秦国相比更为明显。秦国自商鞅变法而起的改革,涉及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形成以“奖励军功”为中心的制度,在推动农业生产关系方面也产生重要作用,因此秦国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加之后来的水利工程建设,遂使关中地区成为富庶之地,成为支持秦国对外战争的物质基础。再看赵国,文献中几乎见不到赵国改革对经济的影响,因此他对战争的支持力度也必然明显不足,以长平之战为例,赵军在战争中被困46日,竟得不到粮草的基本战略物资的供给以至于官兵相食而亡,赵国为了支持战争不得不向齐国借粮,这就说明即使在经过胡服骑射改革成功后的赵国,在经济上仍然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支持战争。 赵国的改革在政治上也没有触动封建化的进一步发展,其血缘政治与贵族政治表现得十分明显。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武灵王的改革,开始便遭到贵族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但在武灵王的说服和威逼下,公子成等人选择了服从。公子成(王叔)反对胡服改革,表面上是反对武灵王的“袭远方之服”,实际上是担心“变古之教,逆人之心”,是赵国贵族阶层因循守旧观念的集中反映。为了推行改革,武灵王是以当前面临的外强环逼,以“服为便用,礼为便事”之说说服了他。赵造等王室成员认为,“圣人不易民之教,智者不变俗而动”。(《战国策》卷一九《赵策二》。)赵武灵王则以“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货者”,表明它的改革不会涉及到政治制度的范畴,这又反映了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思想局限性。这样,一方面使胡服骑射在简便形式上的改革得以成行,也表明改革的层次不会深入,从后来的实际看,包括赵武灵王在内的赵国统治集团都没有把这个变革发展下去,血缘政治依然是赵国的政治制度主体,旧贵族势力,包括武灵王本人都十分浓厚,后来赵武灵王在公子章问题上的犹豫不忍,乃至于“欲分国为二”,都是这种新旧观念矛盾表现的结果。沙丘之变作为武灵王的悲剧,也是这种政治基础所导致的一个缩影。 赵武灵王之后,赵国的主政者如奉阳君等人属于守旧集团的代表。沙丘之变时,李兑与公子成结为一党,李兑曾劝相邦肥义传政于公子成,遭到拒绝后又多次联络公子成,最后围主父于沙丘宫。政变后李兑立即掌握了赵国大权。另一些人如韩徐为则与齐国的薛公田文关系密切,尽管二者在赵国外交政策(对待齐、秦)上不同,甚至对立,但在政治上保守是一致的。赵惠文王六年(前293年),齐闵王欲攻宋,秦国反对,齐国因此到赵国“致蒙”行贿李兑,赵即支持齐攻宋。另外,有名的“触龙说赵太后”和“赵奢收税”之事,以及在是否接受冯亭献上党之地与赵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面前,都说明旧贵族势力的思想意识对赵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 在战国时期改革大潮中,赵国的改革实行是较晚的,其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成功,但在经济改革方面缺乏,都与赵国这样一个社会基础是联系在一起的。赵武灵王改革唯一的政治基础便是所谓的“简襄之烈”的改革精神。简襄精神为赵国立国之基,赵武灵王在推行改革中强调自己是依照“简襄之变”的先例,并以此说服了贵族势力,但是,赵国没有实行彻底而全面的社会改革,建立起一套与封建统一国家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制度,在决定国家强盛的生产关系上进行彻底改革,这与简襄时期的改革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简单地把简襄的成就理解为扩疆拓土和吸收胡族文化,而没有把握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改革的相关性、一致性,是武灵王改革失之偏颇的原因所在,这也决定了“胡服骑射”不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改革的真正原因。 也有人认为,赵武灵王的改革也有政治上的措置,例如开明的民族和睦政策,在雁门、九原等地曾经释放奴隶等,加速了这一带的封建化进程,但这些措施只是在北方新疆域实行,并没有在赵国上下推开,换句话说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解决了赵国的军事问题,而没有真正实现赵国综合实力的固强。 秦国自商鞅变法(前356-350年)后,除了迁都咸阳外,主要是推行郡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平度量衡。经济制度上的深入非常突出,并进行了“初为赋”和“初行钱”,导致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秦国称王的时间是比较晚的(前325年秦惠文君首次称王,距离最早称王的魏惠王晚近20年),但称帝的时间却是最早的(前288年秦齐相约称帝),这说明商鞅改革的效果是非常大的。在组织制度上,张仪死后,秦国初置左右丞相、将军等,军事势力的发展同样是非常快速的,为对外扩张打下了基础。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大批秦简的出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秦国制度,特别是在法律文书和军制等方面展现的丰富内容,反映了秦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所达到的较高水平,这是其他国家尤其是赵国所欠缺的。 我们并不否认赵国胡服骑射改革对中国战争史、军制史、服饰史、思想史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但从战国后期赵国所面临的形势来讲,赵国需要全方位的改革,特别是经济与政治制度的相应配套改革,赵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改革只是单方面的,浅层次的,它既不能为赵国的对外扩张打下长久厚实的经济基础,也没有为赵国的社会发展奠定政治基础,同时也形不成造就治国人才的文化环境。这是在战国后期纵横战争形势下赵国由强变弱并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历史教益。
2023-07-21 00:42:166

小孩子十岁即位的赵惠文王,他是如何将赵国发展成强国的?

10岁就继承王位的赵惠文王,其实主要依托于赵武灵王的威严,以及在蔺相如主持经济的条件下,同时在平原君主持政治的条件下,逐渐让赵国强大起来的!10岁继位提起赵惠文王,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是如果提到善于骑射的赵武灵王,大家印象非常深刻,因为赵武灵王就是赵惠文王的父亲,而赵惠文王只是赵武灵王的小儿子,按照立长立嫡的顺序,赵惠文王根本没有机会当上赵国的国国君,但是赵武灵王是一个性格非常独特的人,因此偏偏立了他的小儿子赵惠文王!善用人才说到赵惠文王,之所以能够让赵国强大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他善用人才,而善用人才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是政治上的蔺相如,一个是经济上的平原君,蔺相如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才,在蔺相如在位时期也让政治上并不是很繁荣的赵国,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因为在蔺相如的主持之下,他与魏国以及与其他战国的诸侯国之中,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友好关系!平原君同样的,在平原君主持的经济政策中,也让赵国得到了有效的休养生息。赵惠文王在位期间,曾经轻徭薄赋,减免费税,让百姓们都有家可住,都有地可种,同时也让一部分流离失所的民众有了自己的空间!因此政治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大大的巩固了赵国的地位,让赵国在战国七雄之中迅速的成长起来!
2023-07-21 00:42:4211

战国时,赵国被秦国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在战国后期合纵与连横战争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秦国与赵国关系的发展变幻,在一定意义上说成为纵横战争的晴雨表。秦赵之间的关系由修好外交而逐渐演变为生死存亡的战争,而特别是秦赵之间的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最终决定着战国后期的历史进程。对于赵国的灭亡,以往史家多有评论,认为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用人不当,必败无疑;在晚期抗秦战争中听信谗言,自毁长城,错杀李牧,必亡无疑。我们认为除了以上诸多因素外,应该更深入地在赵国的社会内部机制去探究,它的改革的不全面、不彻底性应是赵国灭亡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战国后期秦赵关系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找到它的根源所在。  经济的社会环境。  赵武灵王的改革主要是军事制度的改革,他学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射的战术方式,采用了骑兵编制和胡人服饰,也具有文化融合的意义,但他并没有扩展到政治改革特别是经济制度的改革,其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加强,这一点和秦国相比更为明显。秦国自商鞅变法而起的改革,涉及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形成以“奖励军功”为中心的制度,在推动农业生产关系方面也产生重要作用,因此秦国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加之后来的水利工程建设,遂使关中地区成为富庶之地,成为支持秦国对外战争的物质基础。再看赵国,文献中几乎见不到赵国改革对经济的影响,因此他对战争的支持力度也必然明显不足,以长平之战为例,赵军在战争中被困46日,竟得不到粮草的基本战略物资的供给以至于官兵相食而亡,赵国为了支持战争不得不向齐国借粮,这就说明即使在经过胡服骑射改革成功后的赵国,在经济上仍然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支持战争。  赵国的改革在政治上也没有触动封建化的进一步发展,其血缘政治与贵族政治表现得十分明显。据《史记u2022赵世家》记载,武灵王的改革,开始便遭到贵族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但在武灵王的说服和威逼下,公子成等人选择了服从。公子成(王叔)反对胡服改革,表面上是反对武灵王的“袭远方之服”,实际上是担心“变古之教,逆人之心”,是赵国贵族阶层因循守旧观念的集中反映。为了推行改革,武灵王是以当前面临的外强环逼,以“服为便用,礼为便事”之说说服了他。赵造等王室成员认为,“圣人不易民之教,智者不变俗而动”。(《战国策》卷一九《赵策二》。)赵武灵王则以“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货者”,表明它的改革不会涉及到政治制度的范畴,这又反映了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思想局限性。这样,一方面使胡服骑射在简便形式上的改革得以成行,也表明改革的层次不会深入,从后来的实际看,包括赵武灵王在内的赵国统治集团都没有把这个变革发展下去,血缘政治依然是赵国的政治制度主体,旧贵族势力,包括武灵王本人都十分浓厚,后来赵武灵王在公子章问题上的犹豫不忍,乃至于“欲分国为二”,都是这种新旧观念矛盾表现的结果。沙丘之变作为武灵王的悲剧,也是这种政治基础所导致的一个缩影。  赵武灵王之后,赵国的主政者如奉阳君等人属于守旧集团的代表。沙丘之变时,李兑与公子成结为一党,李兑曾劝相邦肥义传政于公子成,遭到拒绝后又多次联络公子成,最后围主父于沙丘宫。政变后李兑立即掌握了赵国大权。另一些人如韩徐为则与齐国的薛公田文关系密切,尽管二者在赵国外交政策(对待齐、秦)上不同,甚至对立,但在政治上保守是一致的。赵惠文王六年(前293年),齐闵王欲攻宋,秦国反对,齐国因此到赵国“致蒙”行贿李兑,赵即支持齐攻宋。另外,有名的“触龙说赵太后”和“赵奢收税”之事,以及在是否接受冯亭献上党之地与赵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面前,都说明旧贵族势力的思想意识对赵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  在战国时期改革大潮中,赵国的改革实行是较晚的,其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成功,但在经济改革方面缺乏,都与赵国这样一个社会基础是联系在一起的。赵武灵王改革唯一的政治基础便是所谓的“简襄之烈”的改革精神。简襄精神为赵国立国之基,赵武灵王在推行改革中强调自己是依照“简襄之变”的先例,并以此说服了贵族势力,但是,赵国没有实行彻底而全面的社会改革,建立起一套与封建统一国家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制度,在决定国家强盛的生产关系上进行彻底改革,这与简襄时期的改革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简单地把简襄的成就理解为扩疆拓土和吸收胡族文化,而没有把握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改革的相关性、一致性,是武灵王改革失之偏颇的原因所在,这也决定了“胡服骑射”不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改革的真正原因。  也有人认为,赵武灵王的改革也有政治上的措置,例如开明的民族和睦政策,在雁门、九原等地曾经释放奴隶等,加速了这一带的封建化进程,但这些措施只是在北方新疆域实行,并没有在赵国上下推开,换句话说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解决了赵国的军事问题,而没有真正实现赵国综合实力的固强。  秦国自商鞅变法(前356-350年)后,除了迁都咸阳外,主要是推行郡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平度量衡。经济制度上的深入非常突出,并进行了“初为赋”和“初行钱”,导致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秦国称王的时间是比较晚的(前325年秦惠文君首次称王,距离最早称王的魏惠王晚近20年),但称帝的时间却是最早的(前288年秦齐相约称帝),这说明商鞅改革的效果是非常大的。在组织制度上,张仪死后,秦国初置左右丞相、将军等,军事势力的发展同样是非常快速的,为对外扩张打下了基础。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大批秦简的出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秦国制度,特别是在法律文书和军制等方面展现的丰富内容,反映了秦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所达到的较高水平,这是其他国家尤其是赵国所欠缺的。  我们并不否认赵国胡服骑射改革对中国战争史、军制史、服饰史、思想史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但从战国后期赵国所面临的形势来讲,赵国需要全方位的改革,特别是经济与政治制度的相应配套改革,赵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改革只是单方面的,浅层次的,它既不能为赵国的对外扩张打下长久厚实的经济基础,也没有为赵国的社会发展奠定政治基础,同时也形不成造就治国人才的文化环境。这是在战国后期纵横战争形势下赵国由强变弱并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历史教益。
2023-07-21 00:43:415

二战时欧洲著名四大战役

二战时欧洲著名四大战役 一波兰闪击战。 1939年9月,德国对波兰发动了代号为“白色”的侵略战争。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实施“闪击战”,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的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一个拥有3400万人口,100多万军队的国家,就这样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灭亡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 二基辅包围战。 基辅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包围战,也是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围歼战。整个战役持续了两个半月以上,在正面300公里、纵深约600公里的大片领土上进行。苏联方面军持久而顽强的斗争,对打破德军“闪击战”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德军在向莫斯科方向的进攻上受到了阻碍。德军赢得了在斯大林格勒发生的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却失去了发生在莫斯科的战争史上最大战争的胜利。 三斯大林格勒会战。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会战之一,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是苏联军队为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集团而实施的防御战役和反攻战役。在德军以多出0.7倍的军队、0.3倍的坦克和1倍多飞机的情况下,让苏联胜出。这次战役胜利的结果是:苏联从德军手中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并一直掌握到战争结束。 四诺曼底登陆战。 诺曼底登陆是盟军的一场战略性陆海空三栖登陆战,完全不同于在太平洋上的美日之间的岛屿登陆战,只要登上滩头就意味着胜利。盟军为这场战役一共投入了达288万的总兵力、各种飞机15700余架、各类船只6000余艘。盟军高层人物为这场登陆战构思了精妙和艰难的战略欺骗,并最后获得胜利。在欧洲成功开辟了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二战时最著名的几大战役 北非阿拉曼战役,将法西斯军队驱逐出非洲,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太平洋中途岛战役,彻底消灭日本海军主力,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捩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是德军由进攻转入防御的起点 诺曼底登陆是加速二战结束的号角!!! 列举二战时苏德战争四大战役名称 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柏林战役 四大战役是哪四大战役? 人民解放战争的四大战役包括辽沈、淮海、平津、渡江战役 二战中欧洲战场上四次著名战役 法国战役 莫斯科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 阿登战役 四大战役 解放战争期间的四大战役是: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二战中四大战役按时间顺序 波兰闪击战,偷袭珍珠港,法兰西会战,不列颠之战。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兼并了捷克斯洛伐克,随即要求波兰归还但泽并解决波兰走廊问题,遭到波兰拒绝。3月23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然后于31日对波兰的安全给予保证。有了英法的保证,波兰态度更加坚决。1939年4月3日,希特勒下达了代号为“白色方案”的秘密指令,要求德国三军部队于9月1日前完成对波兰作战的准备工作。希特勒在指令中强调指出:“一切努力和准备工作,必须集中于发动巨大的突然袭击”。 法兰西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为侵占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于1940年5-6月采取的军事行动。此战,德军亡2.7万余人,失踪1.8万余人,伤11.1万余人;法军亡8.4万人,伤12万人,被俘190万人;英军损失6.8万人。法国失败主义氾滥,军事思想落后,对装甲部队快速突击认识不足,对德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是导致迅速败降的主要原因。但这一数字已足以证明,法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940年6月,法西斯德国军队席卷西欧。英国驻欧远征军败退敦刻尔克。英军虽用“发电机计划”将军队撤回了本土,但却丢失了全部重灌备。英国皇家空军在法国上空与德国空军交战中亦损失了1000架以上的飞机。同年7月,希特勒制定了从海上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该计划要求“德国空军要使用其全部兵力尽快击败英国空军”,夺取制空权,配合海军和陆军在英国本土登陆。德国空军投入不列颠之战的飞机约2400架,其中轰炸机1285架,其主要基地位于法国东北部、西北部以及荷兰和挪威。不列颠之战挫败了德国入侵英国迫其就范的目的,使德国征服全西欧的计划落空。这次战役也由于英国的顽强表现,而迫使希特勒在没有把不列颠完全逐出战争之前,即先回头来对付苏联,重走两线作战的老路。不列颠之战书写了二战史上抗击法西斯的光辉一页。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继19世纪中墨西哥战争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 国共内战时期的三大著名战役是哪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平津战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间进行的 1.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 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截断了北宁线,封闭了东北与华北的陆上通道。长春守敌动摇,一部起义,一部投诚,长春顺利解放。 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至28日,进行了辽西会战,东北野战军全歼了妄图重占锦州,夺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 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了沈阳和营口,东北全境得以解放。 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 *** 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2.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围歼敌人黄伯韬兵团,击毙敌兵团司令黄伯韬。敌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 *** 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3000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 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由豫南赶来增援而孤军突击的黄维兵团。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全歼敌第十二兵团于双堆集地区,生俘兵团司令黄维。在此期间,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被华东野战军主力合围在陈官庄一带,孙元良兵团被歼灭。 第三阶段从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邱清泉,生俘副总司令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这次战役共计歼敌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 3.平津战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间进行的。 平津战役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根据 *** 中央军委确定的对平、津、张实行围而不打或割而不围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完成了对平、津、张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任务,使敌人失去南逃或西窜的可能,造成了解放军从容歼敌的态势。 第二阶段从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军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先歼灭新保安之敌两个师,接着歼灭由张家口突围之敌七个师,并于1月14日总攻天津,全歼守敌13万人,生俘敌警备司令陈长捷。 第三阶段从1月16日至31日,在 *** 北平地下党组织和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有力地促进下,经过谈判,傅作义率部25万余人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整个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达52万人,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 二战时苏德战场的三大战役是? 苏德战场的战役 巴巴罗萨计划基辅合围战斯摩棱斯克战役库尔斯克战役(2次)哈尔科夫战役(3次)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列宁格勒战役强渡第聂伯河战役柏林战役 1941-1945年苏德交战兵力长期保持超过600万人,一场大战役往往是上百万兵力的大战,其中有无数的小战役,难以计数。 一战四大战役时间 马恩河会战Battle of the Marne,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军队同德军于1914年8~9月和1918年5~6月在法国马恩河地区进行的会战。以法军击退德军告终。马恩河战役使德军包抄法军的计划失败,德国在西线速决战略破产,总参谋长毛奇被德皇威廉二世撤职,改由法金汉担任。 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21日–12月19日。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凡尔登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 索姆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英、法军队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地区对德军的阵地进攻战役。战役从1916年6月24日开始,至11月中旬结束。 日德兰海战(Battle of Jutland;德国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Skagerrakschlacht),1916年5月31日—6月1日,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最终,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公海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最终,
2023-07-21 00:27:501

中国河口看到越南河内吗

看到。通过查询中国河口县的整体布局图得知,该县区与越南交界,中间仅相隔着红河,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岸的人和车,是看到越南河内的。河口瑶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南部,隔红河与越南老街市、谷柳市相望。
2023-07-21 00:27:501

曾哥,春哥;春哥曾哥是谁?信曾哥春哥是什么意思?

曾哥是指曾佚可 春哥是指李宇春 他们都很男性化 然后都很有特点 所以网络上的人就那么叫、 讽刺的意味
2023-07-21 00:27:5210

三国演义中董卓进京的故事梗概

董卓进京 当时皇帝身边有十个经常不离左右的宦官叫十常侍,他 们贪赃枉法,残害百姓,陷害忠良。灵帝对他们的话非 常相信,汉王朝统治已非常危险了。 朝中谏议大夫刘陶向灵帝哭谏,要灵帝除掉十常侍,灵 帝不但不听,反而要杀刘陶。司徒陈耽头撞石阶,以死 相谏,灵帝更加大怒,命卫士将二人关进监狱。当天夜 里,十常侍派人将他们在狱中杀死。从此以后,朝廷官 员再也无人敢向皇帝说十常侍的坏话了。 中平六年四月,(公元一八九年)初夏,灵帝害病快要 死了,他打算立王美人生的皇子刘协做太子。十常侍中 的蹇硕在病床边对灵帝说∶“如果要立刘协做太子,必 须先杀死大将军何进,才能保皇太子日后平安。”灵帝 听了蹇硕的话,立刻派人宣何进进宫。 这何进原来是一个杀猪的,因妹妹是何皇后,生了皇子 刘辩,何进才掌了大权。何进知皇帝要杀他,没有入 宫,回到家里,召集大臣商议如何杀掉十常侍。这时灵 帝死了,何进便令司隶校尉袁绍领五千御林军进了皇 宫,便在灵帝灵柩前面,立太子刘辩继承皇位。 刘辩虽做了皇帝,但灵帝的母亲董太后心里却不大乐 意。十常侍之一的宦官张让给她出了一个主意。董太后 听后大喜,第二天早朝时董太后亲自主持朝政,传旨封 皇子刘协为陈留王,封自己的哥哥董重为骠骑将军,并 让张让帮她处理朝政。 皇帝刘辩的母亲何太后见董太后把持大权,心里也不痛 快,她想了一个计策,在宫中摆了一桌酒,请董太后来 喝酒,劝董太后不要管国家大事。董太后气得脸上红一 阵白一阵,两人大吵一场。 何太后也发怒了。当夜,便把哥哥何进召进宫中,商量 怎样除掉董太后及董重。次日,何进下令把董太后送到 京城以外的河间去,何进让护送的人暗地里将董太后毒 死。又将董太后的哥哥董重的家包围起来,要追回他的 官印。董重知道事情危急,便在后堂自杀了。 袁绍劝何进趁早把十常侍这些宦官杀掉,何进将这个想 法告诉何太后,何太后正宠信张让等人,便不同意。袁 绍又向何进献上一计,要他调外地兵力入京剿除宦官。 主簿陈琳认为这样做会弄出乱子来,便竭力劝阻。说话 间曹操从旁闪出,拍着手掌哈哈大笑。 何进问曹操为什么发笑。曹操说∶“要杀宦官,应该先 除为首的宦官,这只要一个监狱官就够了,何必纷纷召 来外兵呢?”何进一听,非常生气,喝斥曹操有私心。 曹操退了出来,叹息着说∶“乱天下的,一定是何进!” 朝廷派往西凉领兵的刺史董卓,手下有二十万大军,野 心很大。这天,他接到何进的檄文,心中十分高兴,便 令他的女婿李儒先派人向朝廷上了一道表章,说这次出 兵是为了惩除宦官,制止逆乱。好让朝廷的大臣不对他 产生怀疑。随后便起兵向京城洛阳进发。 张让等听说外地的兵来到,便先下手,派五十名刀斧手 埋伏在长乐宫嘉德门内,让何太后召何进进宫。何太后 不知是计,就派人宣何进进宫。何进自觉手中掌握天下 大权,十常侍不敢把他怎么样,便不听劝阻进了皇宫。 刚一进门便被乱刀砍死。 护送何进进宫的袁绍、曹操在宫门外等了很久,不见何 进走出,就在门外大声叫喊∶“请大将军上车!”这时, 何进的人头被从墙里扔了出来。袁绍、曹操大怒,挥舞 着宝剑高叫着杀入宫内,碰见宦官,不论大小,全部杀 死。一时皇宫内火光冲天。 张让、段 等宦官,慌忙劫拥着少帝和陈留王,从后宫逃 跑了。三更时分,逃到北邙山下,猛听得后面一片喊杀 声,火光中一队人马赶到,张让自知难逃一死,便投河 自杀了。 众人从路边草堆中找到少帝和陈留王,护送回家。行不 到几里路,一队大军赶到,为首一员大将正是董卓。董 卓将少帝和陈留王送回宫中,便把人马驻扎在城外,天 天带着铁甲骑兵入城,横行街市,闹得老百姓惶惶不 安。 董卓还带着宝剑出入皇宫。一天,董卓在温明园中大摆 筵席请大臣喝酒。突然提出要废了皇帝,立陈留王刘协 为皇帝。大臣们都不敢出声,荆州刺史丁原将桌子推翻 表示反对。董卓拔剑要杀丁原,可他看到丁原身后站着 吕布,正用眼睛瞪着他,便不敢下手。 第二天,丁原在城外同董卓打了起来,董卓的人马被吕 布杀得大败而逃。 董卓回来后召集众将商议对策。部将李肃挺身而出,说 他和吕布是同乡,只要董卓愿让出赤兔马和金银珠宝给 吕布,他一定能叫吕布背叛丁原,投降董卓。董卓便答 应了。 吕布是个见利忘义的人,一见那赤兔马浑身上下像火炭 一般红,没有一根杂毛,便喜爱得不得了。当夜便将义 父丁原杀了,提着丁原的首级投效董卓,拜董卓为干 爹。 董卓收了吕布做义子,从此便为所欲为。很快废了少 帝,立陈留王为皇帝。九岁的皇帝无力治理国家,相国 董卓把大权都握在自己手中,入朝见皇帝不拜,带剑上 殿,大臣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中军校尉袁绍反对董卓废掉旧皇帝,另立新皇帝,便怒 气冲冲地投奔冀州去了。董卓为拢络人心,不仅不杀袁 绍,反而封袁绍为渤海太守。 董卓把少帝与何太后囚禁在永安宫中,派人暗中监视。 少帝作了一首诗发泄心中不满,董卓知道后便将少帝用 毒酒毒死。把何太后扔下楼摔死。 自此以后,董卓每夜都睡在皇帝睡觉的地方,奸淫宫 女,谁也不敢管他。一次出城打猎,来到阳城,正赶上 村民举行二月社赛集会,董卓突然叫军士包围人群,把 男人统统杀掉,杀得人头滚滚,死尸遍野。
2023-07-21 00:27:5312

写杨绛传的吴玲是谁

您想问的是写《杨绛传:永不褪色的优雅》的吴玲是谁吗?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的作家。吴玲已出版《幽兰虽香不经风:董小宛传》、《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做林徽因一样完美的女人》,对企业发展史、人物成长历程尤为热爱,曾为杂志刊物撰写多篇文章。吴玲写作的《杨绛传:永不褪色的优雅》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文学大师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的风风雨雨,有起有伏、有悲有喜。
2023-07-21 00:27:461

浙江有哪些大学

2022年浙江地区比较好的大学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等。一、浙江大学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简称“浙大”,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是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世界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曾培养出厉绥之、束星北、李政道等杰出校友。二、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浙工大,主校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教育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2011计划”首批牵头高校,入选“111计划”、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为亚洲规划院校联盟(APSA)、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三、宁波大学宁波大学(Ningbo University),简称“宁大”,坐落于浙江省宁波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国家海洋局、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教导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浙江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为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牵头单位。四、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是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商务部“中国基础教育援外研修基地”、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浙江省十佳对外合作单位、“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建有浙江省唯一的教育学一级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五、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简称“杭电”,位于杭州市,是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管学科优势明显,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的5所高校之一,是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国防特色重点专业的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浙江省首批文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硕士推免权和全球雅思考点。对口支援衢州学院。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浙江大学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浙江师范大学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宁波大学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浙江工业大学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2023-07-21 00:27:456

三国大时代2董卓进京后干什么

  董卓进京  当时皇帝身边有十个经常不离左右的宦官叫十常侍,他们贪赃枉法,残害百姓,陷害忠良。灵帝对他们的话非常相信,汉王朝统治已非常危险了。 朝中谏议大夫刘陶向灵帝哭谏,要灵帝除掉十常侍,灵帝不但不听,反而要杀刘陶。司徒陈耽头撞石阶,以死相谏,灵帝更加大怒,命卫士将二人关进监狱。当天夜里,十常侍派人将他们在狱中杀死。从此以后,朝廷官员再也无人敢向皇帝说十常侍的坏话了。 中平六年四月,(公元一八九年)初夏,灵帝害病快要死了,他打算立王美人生的皇子刘协做太子。十常侍中的蹇硕在病床边对灵帝说∶“如果要立刘协做太子,必须先杀死大将军何进,才能保皇太子日后平安。”灵帝听了蹇硕的话,立刻派人宣何进进宫。 这何进原来是一个杀猪的,因妹妹是何皇后,生了皇子刘辩,何进才掌了大权。何进知皇帝要杀他,没有入宫,回到家里,召集大臣商议如何杀掉十常侍。这时灵帝死了,何进便令司隶校尉袁绍领五千御林军进了皇宫,便在灵帝灵柩前面,立太子刘辩继承皇位。 刘辩虽做了皇帝,但灵帝的母亲董太后心里却不大乐意。十常侍之一的宦官张让给她出了一个主意。董太后听后大喜,第二天早朝时董太后亲自主持朝政,传旨封皇子刘协为陈留王,封自己的哥哥董重为骠骑将军,并让张让帮她处理朝政。 皇帝刘辩的母亲何太后见董太后把持大权,心里也不痛快,她想了一个计策,在宫中摆了一桌酒,请董太后来喝酒,劝董太后不要管国家大事。董太后气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两人大吵一场。 何太后也发怒了。当夜,便把哥哥何进召进宫中,商量怎样除掉董太后及董重。次日,何进下令把董太后送到京城以外的河间去,何进让护送的人暗地里将董太后毒死。又将董太后的哥哥董重的家包围起来,要追回他的官印。董重知道事情危急,便在后堂自杀了。 袁绍劝何进趁早把十常侍这些宦官杀掉,何进将这个想法告诉何太后,何太后正宠信张让等人,便不同意。袁绍又向何进献上一计,要他调外地兵力入京剿除宦官。主簿陈琳认为这样做会弄出乱子来,便竭力劝阻。说话间曹操从旁闪出,拍著手掌哈哈大笑。 何进问曹操为什么发笑。曹操说∶“要杀宦官,应该先除为首的宦官,这只要一个监狱官就够了,何必纷纷召来外兵呢?”何进一听,非常生气,喝斥曹操有私心。曹操退了出来,叹息著说∶“乱天下的,一定是何进!” 朝廷派往西凉领兵的刺史董卓,手下有二十万大军,野心很大。这天,他接到何进的檄文,心中十分高兴,便令他的女婿李儒先派人向朝廷上了一道表章,说这次出兵是为了惩除宦官,制止逆乱。好让朝廷的大臣不对他产生怀疑。随后便起兵向京城洛阳进发。 张让等听说外地的兵来到,便先下手,派五十名刀斧手埋伏在长乐宫嘉德门内,让何太后召何进进宫。何太后不知是计,就派人宣何进进宫。何进自觉手中掌握天下大权,十常侍不敢把他怎么样,便不听劝阻进了皇宫。刚一进门便被乱刀砍死。 护送何进进宫的袁绍、曹操在宫门外等了很久,不见何进走出,就在门外大声叫喊∶“请大将军上车!”这时,何进的人头被从墙里扔了出来。袁绍、曹操大怒,挥舞著宝剑高叫著杀入宫内,碰见宦官,不论大小,全部杀死。一时皇宫内火光冲天。 张让、段圭等宦官,慌忙劫拥著少帝和陈留王,从后宫逃跑了。三更时分,逃到北邙山下,猛听得后面一片喊杀声,火光中一队人马赶到,张让自知难逃一死,便投河自杀了。 众人从路边草堆中找到少帝和陈留王,护送回家。行不到几里路,一队大军赶到,为首一员大将正是董卓。董卓将少帝和陈留王送回宫中,便把人马驻扎在城外,天天带著铁甲骑兵入城,横行街市,闹得老百姓惶惶不安。 董卓还带著宝剑出入皇宫。一天,董卓在温明园中大摆筵席请大臣喝酒。突然提出要废了皇帝,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大臣们都不敢出声,荆州刺史丁原将桌子推翻表示反对。董卓拔剑要杀丁原,可他看到丁原身后站著吕布,正用眼睛瞪著他,便不敢下手。 第二天,丁原在城外同董卓打了起来,董卓的人马被吕布杀得大败而逃。 董卓回来后召集众将商议对策。部将李肃挺身而出,说他和吕布是同乡,只要董卓愿让出赤兔马和金银珠宝给吕布,他一定能叫吕布背叛丁原,投降董卓。董卓便答应了。 吕布是个见利忘义的人,一见那赤兔马浑身上下像火炭一般红,没有一根杂毛,便喜爱得不得了。当夜便将义父丁原杀了,提著丁原的首级投效董卓,拜董卓为干爹。 董卓收了吕布做义子,从此便为所欲为。很快废了少帝,立陈留王为皇帝。九岁的皇帝无力治理国家,相国董卓把大权都握在自己手中,入朝见皇帝不拜,带剑上殿,大臣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中军校尉袁绍反对董卓废掉旧皇帝,另立新皇帝,便怒气冲冲地投奔冀州去了。董卓为拢络人心,不仅不杀袁绍,反而封袁绍为渤海太守。 董卓把少帝与何太后囚禁在永安宫中,派人暗中监视。少帝作了一首诗发泄心中不满,董卓知道后便将少帝用毒酒毒死。把何太后扔下楼摔死。 自此以后,董卓每夜都睡在皇帝睡觉的地方,奸淫宫女,谁也不敢管他。一次出城打猎,来到阳城,正赶上村民举行二月社赛集会,董卓突然叫军士包围人群,把男人统统杀掉,杀得人头滚滚,死尸遍野。
2023-07-21 00:27:442

库尔斯克会战双方安排:苏军稳固防守等待德军

  德国 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使得德军又充满了信心,曼斯坦因希望通过一次诱敌进攻后的防守反击来歼灭苏军。他提出在夏季实施1个代号为“反手一击”的大胆行动,其目的是通过迂回到在亚速海的罗斯托夫以包围红军,但希特勒却选择比较传统的城堡行动以旨在粉碎位于库尔斯克的突出部。曼施坦因只得接受了这个构想。 有人认为库尔斯克战役是来自曼施坦因的最早策划,这是不对的,亚速海岸围歼战才是他的最初设想,曼施坦因其后制订库尔斯克战役计划并坚持把这个战役进行到底,充其量只是初衷未竟而退求其次——服从最高统帅希特勒的构想和意志。因为之前曼施坦因曾提醒希特勒注意,无论如何,推迟和中止这个战役将在整个战略上非常不利的,所以曼施坦因在战役过程中希特勒犹豫和退缩时,异常坚决的要求将这个战役坚持下去。而这一情况特别容易让一般人误解为曼施坦因主张计划并实施了库尔斯克战役。 而对于这个退求其次的库尔斯克战役,曼施坦因也提出他自己的两种建议,一是趁苏联红军立足未稳,先期发动进攻战役,二是等待苏联红军先行进攻,待其疲惫和消耗,能量耗尽之后,德军再行反攻,并抄击苏联红军后路。后者曼施坦因更为看好。但希特勒拒绝了后者,认为让苏联红军抢先进攻过于冒险。 可是,希特勒虽然选择了前者,试图抢先攻击,但又一再犹豫和推迟,并期待己方力量的增加。 当然,苏联红军的力量增加的更快,这是尽人皆知的。 库尔斯克突出部犹如一个拳头从苏联红军的战线中延伸出来,其正面长约250英里,而底部却不到70英里,而且经过严密侦察,在该突出部发现了众多成建制的部队驻地,曼斯坦因计划通过一次南北两翼协调的钳形攻击,合围并歼灭整个突出部内的苏联红军重兵集团。并且这次战役的成功将缩短德军的战线,使德军部队的机动性大大增加。曼斯坦因的计划得到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元帅和陆军总部参谋长蔡茨勒上将的支持,但也遭到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上将和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上将的反对。反对是有理由的,1943年春,德国在欧洲东线坦克损失巨大,到1943年5月,东线十八个装甲师只剩495辆坦克,平均一个师只剩27辆。虽然改进过的3、4号长身管型坦克能够压制T-34/76,新式虎式和豹式坦克性能更是大大超过,但数量差距短期内无法弥补。古德里安认为对库尔斯克的进攻将使坦克遭受很大损失,他的改编装甲兵的计划也将破产。希特勒对此也犹豫不决, 他曾对古德里安说“自从我开始考虑这次进攻,我一直心情不好”。但最终希特勒还是决定采纳曼斯坦因的计划,他于发布第6号作战命令,决定德军以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联合发动一个钳形攻势以摧毁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联军队。作战代号为“堡垒”。 “堡垒”作战按计划发动,但由于这年雨季结束的较晚以及德军准备上的不足,作战计划不得不一再延期。在5月份的一次讨论“堡垒”计划的会议上,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上将带来了一叠航空照片,这些照片显示了苏联红军在德军计划的进攻路线上,已经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莫德尔认为进攻的最佳时机已经失去了,苏联红军已经恢复了元气,“堡垒”计划应该放弃。希特勒再次显示出犹豫,但在克鲁格、蔡茨勒和曼斯坦因等的坚持下以及对于“闪电战”的自信,“堡垒”作战最终被确定发动。   苏联红军 当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为“堡垒”计划争吵不休的时候,苏联红军也在计划下一步的行动。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瓦图京大将主张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进攻,以打乱德军的进攻准备并夺回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失去的战略主动权,斯大林本人也倾向于这一方案,而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则认为苏联红军应先保持防御状态,以坚强的防御消耗掉德军进攻能量,摧毁其装甲兵力,然后再发动反攻。此时,根据前线的侦查和间谍情报都预示德军将对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联红军展开大规模进攻,在一次会议上,斯大林最终被说服,采纳了朱可夫的计划。于是苏联红军开始在库尔斯克转入了积极的防御准备。 在前沿阵地,苏联红军精心地设计他们的防御,构筑了数道防线,防御纵深超过100英里,整个防御体系由大量互相紧密配合的战壕、铁丝网、反坦克火力点和反坦克沟壕以及雷区组成,在德军最可能的进攻方向上,聚集了大量的兵力和火力。
2023-07-21 00:27: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