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那些?

2023-07-22 07:46:10
TAG: 文学
共1条回复
不白九百

1931年 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1864~1931)瑞典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荒原与爱情》、《秋天的号角》等。1931年作品《荒原和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诗作的艺术价值上,从没有人怀疑过”

*1932年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和剧本《银匣》等。1932年作品《有产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

*1933年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落叶》,短篇小说《安东诺夫的苹果》、《松树》、《新路》,中篇小说《乡村》等。1933年作品《米佳的爱》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1934年 路伊吉·皮兰德娄(1867~1936)意大利说家、戏剧家。一生创作了40多部剧本。主要剧作有《诚实的快乐》、《六个寻找剧作者的角色》、《亨利四世》、《寻找自我》等。1934年作品《寻找自我》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他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

*1935年未颁奖。

*1936年 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剧作家。主要剧作有《天边外》、《安娜·克利斯蒂》、《无穷的岁月》和自专性剧作《长夜漫漫路迢迢》等。1936年作品《天边外》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

*1937年 罗杰·马丁·杜·加尔(1881~1958)法国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蒂伯一家》8卷:《灰色笔记本》《教养院》《美好的季节》《诊断》《小妹妹》《父亲的死》《1914年夏天》《结尾》等。1937 年作品《蒂伯—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由于在他的长篇小说《蒂伯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1938年 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地的房子》三部曲:《大地》《儿子们》《分家》《母亲》《爱国者》《龙种》等。1938年作品《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1939年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1888~1964)芬兰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神圣的贫困》、《少女西丽亚》、《夏夜的人们》等。1939年作品《少女西丽亚》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描绘两样互相影响的东西——他祖国的本质,以及该国农民的生活时——所表现的深刻了解与细腻艺术”

*1940年-1943年未颁奖。

*1944年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1873~1950)丹麦小说家、诗人。主要作品有长篇系列小说《漫长的旅行》:《冰河》《船》《失去的天国》《诺尼亚·葛斯特》《奇姆利人远征》和《哥伦布》;诗集《世界的光明》、《日德兰之风》等。1944年作品《漫长的旅行》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籍著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新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

*1945年 列拉·米斯特拉尔(女)(1889~1957)智利诗人。主要作品有《死的十四行诗》,诗集《绝望》、《柔情》、《有刺的树》、《葡萄区榨机》等。1945年作品《柔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1946年 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克努尔普》、《德米尔》、《席特哈尔塔》、《荒原狼》等。1946年作品《荒原狼》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1947年 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评论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梵蒂冈的地窖》、《窄门》、《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1947年作品《田园交响曲》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为了他广泛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1948年 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美诗人、剧作家、批评家。主要作品有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个四重奏》;论著《传统与个人才能》、《批评的功能》、《诗与批评的效用》等。1948年作品《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

*1949年 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等。1949年作品《我弥留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1950年 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主要作品有《数学原理》、《哲学问题》、《教育与社会秩序》等。1950年作品《哲学—数学—文学》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相关推荐

帕慕克男装是几线品牌

帕慕克男装是二线品牌,源自德国,专注男性西装定制已有30多年的历史,以时尚设计,高品质面料,和精湛的剪裁而闻名。 帕慕克男装在男装领域拥有较高的地位,是众多成功男士的西装首选品牌,以帕慕克男装作为自己的代表语言。 该品牌在欧洲及亚洲有超过300家的手工裁缝店,提供量身定制西装,在中国暂时没有该公司门店。
2023-07-21 09:51:204

奥尔罕·帕慕克名言摘录

奥尔罕·帕慕克名言摘录   爱情   1、其实我希望你对我说谎,因为人只为了非常害怕失去的一样东西才说谎。   2、每次看见她的笑容,一种无法抗拒的幸福感和乐观情绪,依然会用同样的力量在我心里像向日葵那样一下绽放开来,一种从她的美丽、她那些让我感觉非常亲近的动作和肌肤里散发出来的光芒,在告诉我,那个我应该去的世界中心就是她的身旁。   3、怜爱和顺从之间的这个地方是爱情最黑暗、最深邃的地方。   4、真正的爱情痛苦,会扎根于我们生命的最根本点上,会从我们最柔弱的地方紧紧抓住我们,会和其他所有痛苦紧紧地连在一起,以一种无法被停止的形式蔓延在我们的全身和整个一生。   5、爱情,就是一种巨大的关注和怜爱。   6、如果我们非常、非常的爱一个人,如果我们为了他可以献出我们最宝贵的东西,那么我们就会知道,他是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伤害的。牺牲就是这个意思。   7、我想说的是,爱情的痛苦是一个整体。真正的爱情痛苦,会扎根于我们生命的最根本点上,会从我们最柔弱的地方紧紧抓住我们,会和其他所有痛苦紧紧地连在一起,以一种无法被停止的形式蔓延在我们的全身和整个一生。如果我们无望地爱上了   一个人,那么从市区父亲的痛苦到像丢失钥匙那样最平常的不幸,其他所有的痛苦、烦恼和不安,都会成为我们那随时都准备膨胀的这个主要痛苦的导火索。像我们这样一个为了爱情把生活搞得一团糟的人,因为认为其他所有烦恼只有在爱情痛苦结束时才有可能得到解决,所以这又进一步加深了内心的创伤。   8、很多年后我再度归来,终于又见到了你,我从前的情人。那些你的容颜散发出的光芒,那些被掩饰的甜蜜的微笑,那些深夜时分对坐在咖啡馆里加速的心跳,那些伤心的记忆,全都回来了。你应该知道的,我永远不可能忘记你。   9、只要爱人的面容仍铭刻于心,世界就还是你的家   10、寒冷漆黑的夜里站在小墓园前方,感觉博斯普鲁斯汹涌的海流,我的爱人低声说她非常爱我。我说为了她,我什么都愿意做,而后竭尽全力拥抱她。我们亲吻,每回停下来睁开眼睛,就看到对岸的橘色火光投射在她柔软的肌肤上。   11、带着迷失和遗憾,我就像一只受伤的小动物,在痛苦中度过了一生。如果我不是如此爱你,我也不会让你如此生气,也就不会失去平衡(我花了十二年的时间才找到这种平衡)而回到我最开始的地方,我感觉自己遍体鳞伤,我的心里现在仍有那种迷失和被人遗弃的感觉。有时,我觉得自己遗憾的不仅仅是你,而是整个世界。   12、“我想见你。”那个声音说,听起来像一个配音演员用矫揉造作、却又诚挚感人的声音说“我爱你”,“我想见你。等你见到我之后,你便能明白为什么我想见你。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你,没有人。我知道你彻夜做梦,一边喝着自己泡的茶和咖啡,一边抽着你放在暖炉上烤干的马帝皮香烟。我知道你的文章是用打字的,并用一只绿色钢珠笔修改。我知道你不满意你自己,也不满意你的生活。我知道许多夜晚,你郁郁寡欢地在房里散步,直到黎明破晓。你渴望成为另一个人,而不要做自己,但你始终无法决定该选择哪一个身份。”   人性   13、因为“笨”,他们看到了头顶上方的星辰却不去思考;因为“笨”,对于要学习的事物,他们会先问有什么用;因为”笨“,他们感兴趣的不是细节,而是大概;因为”笨“,他们都一个样,诸如此类。   14、外人看一座城市的时候,感兴趣的是异国情调或美景。而对当地人来说,其联系始终掺杂着回忆。   15、孤苦男人们惟一的共同点就是躲在角落里带着负罪感看 *** 。   16、人有一种可怕的欲望,想窥探别人内心,传递自己的恐慌,为别人同自己一样悲伤恐惧而感到安慰,想要操纵别人,在得知别人受到自己影响时的自鸣得意。这些都是难以启齿的,我们心中的恶魔。   17、有时我会想,人们之所以那么喜欢香烟,不是因为尼古丁的力量,而是在这个虚空和毫无意义的世界里,它能轻易地给人一种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的感觉。   18、所谓不快乐,就是讨厌自己和自己所在的城市。   19、童年时,在伊斯坦布尔,她和伊佩珂总是希望雪下得大些:雪使她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和短暂,使她感到尽管存在敌意,可是人与人之间是非常相似的,还使她感到时空的广阔和人世的狭窄。所以雪下的越大,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越小,它似乎盖住了敌意、急躁和愤怒,使人与人更加接近。   人生   29、如果说没有安拉的话,就意味着没有天堂。那么那些成千上万一无所有的人,贫穷的人和受折磨的人也就去不了天堂了。那么穷人们吃了那么多苦,其意义何在?我们为什么活着,并且还要白白地吃这么多苦?   21、每个聪明人都知道人生是美好的,人生的目的是获得幸福。但最后只有傻瓜们才会幸福。我们将如何来解释这个问题?   22、人生,对于多数人来说,不是一种应该真诚去体验的幸福,而是在一个由各种压力,惩罚和必须去相信的谎言构成的狭窄空间里,不断去扮演一个角色的状态。   23、其实任何人,在经历时,都不会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也许一些人在某些欣喜若狂的时刻能够真诚地想到或者说,“此刻”他们正在经历一生中那个金色的时刻,但是他们依然会相信,他们将在以后经历比这还要美好和幸福的时刻。因为特别是在青年时期,就像没人一边想着今后的一切将会更糟,一边来继续他们的生活那样,如果一个人幸福到能够幻想自己正在经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那么他也会乐观到认为将来也会很美好。   24、当你热爱一座城市并且时常漫步探索其间时,不仅你的灵魂,就连你的身体,也会对这些街道极为熟悉,以至于多年之后,在一股或许因为忧伤飘落的轻雪所引起的哀愁情绪中,你的腿会自动带着你来到最喜爱的一个山丘。   25、时间的一切都在不断地重复着,因此如果没有老死一说,人们就无法察觉到还有时间这种东西的存在。   26、人不是为了原则而生活,是为了幸福而生活。但是没有原则和信仰的人是不会幸福的。   27、观察城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游客或是新到不久的外乡人,以外在的眼光,来观察其楼房、古迹、街道以及天际线。另一种是内在观察,这座城市有我们熟睡于此的房屋,有回廊、电影院以及教室,城市的各种气息、光线还有色彩构成,这些都是我们最珍贵的回忆。对那些仅从外在观察的人来说,一座城市也许会与下一座城市极其相似,但城市的多样回忆才是它的灵魂,它的废墟便是其最有力的证词。”   28、如果我可以这么和衣躺下,一个人欣然自得地品味沮丧、痛苦和不幸的人生,该是多么美妙。人生之乐事,莫过于面对面审视自己的悲惨与痛楚,莫过于寂然独处。   29、许多人相信,没有注定的人生,所有的事基本上是一连串的巧合。然而,即使抱持如是信念的人也会有这样的结论:在生命中的某一段时期,当他们回头审视,发现多年来被视为巧合的事,其实是不可避免的。   阅读   30、今天,文学最需要讲述和剖析的,是人类的基本恐惧:担心被弃于其外,找不到自身价值所在,以及由此恐惧所衍生的自认无能之感;还有群体的羞辱感,劣根性、卑微感、蒙冤感、神经质、幻象中的侮辱感,以及连带而产生的民族主义膨胀和自我吹嘘……   31、阅读小说的使命并非为整体景观做出一个全面判断,而是在愉悦中体验每一个幽暗的角落、每一个人、景观的每一种颜色和细微差别。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并不将主要精力用于评判整个文本或者合乎逻辑的理解文本,而是要将文本转化为画面,使之在我们的想象里清晰比下个,是要置身于这个意象的画廊里,张开我们的感官迎接所有的 *** 。   32、通过认真阅读小说,我在年轻的时候学会了认真对待生活。文学小说显示,我们实际上具有影响事件发展的能力,我们个人的决定可以塑造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生活。在封闭的或半封闭的社会,个人的选择是有限的,小说艺术处于落后状态。但是只要小说艺术在这些社会得到发展,它就会邀请人们思考自己的生活,而且它能实现这一点就是通过小心翼翼地构造有关个人的人格特性、感知和抉择的文学叙述。当我们摆脱传统叙述,开始阅读小说,我们逐渐感到我们自己的世界和我们的选择可以和历史事件、国际战争以及国王、帕夏、军队、 *** 与神祗的决定一样重要——而且更为不同凡响的是,我们的感知和思想拥有的潜能比所有这些都更有趣。我在年轻时饥不择食的阅读小说,感到一种惊心动魄的自由和自信。   33、眼前的一切是如此令我着迷,我在路中间停了下来,看着路面自行车的痕迹伸展向前,路面映着柏树的阴影。我左手边的树木,小路温柔的曲线,澄净的天空,所有这一切呈现的方式——这个地方是多么美丽啊!
2023-07-21 09:51:281

雪奥尔罕帕慕克

《雪》以思想深度而著称,是奥尔罕·帕慕克最钟爱的作品。他称这部作品为“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政治小说”。 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西方文学评论家将他与马塞尔·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相提并论,称他为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 1952年6月7日,帕穆克生于伊斯坦布尔。 2006年,帕慕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17年,获布达佩斯大奖。
2023-07-21 09:51:351

帕慕克男装是几线品牌

帕慕克男装是二线品牌。二线品牌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平价品牌,帕慕克男装主要针对25左右经济能力相对可观的男性消费群体,服装性价比较高,价位不是奢侈品级别,因此属于二线品牌。帕慕克男装成立于2008年,以经营西装类型的外套为主。
2023-07-21 09:51:431

父亲的手提箱作者是__(国籍)作家__

土耳其、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父亲的手提箱》是一片叙事短文,作者是土耳其的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是他自己为怀念去世的父亲所写的一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父亲深沉的爱,十分感人。
2023-07-21 09:51:502

奥尔罕.帕慕克,《纯真博物馆》,有多少爱值得等待?!

又是一本让自己不知道如何落笔的书。 偶尔有些时候,会觉得,现在的自己是不是复杂了一些,以前会单纯地记下一本书之后的感触,好即是好,坏即是坏。主线、收获……,一本书结束,总是会及时、简单但又清晰地浮在明面上。现在,这些变得好像有些难了。 上一本书《反脆弱》,如果还能推说是作者行文琐碎,那这一本“小说”再这么讲可就不太合适了。 自己本身也对博物馆很感兴趣,每次博物馆之行,我总会认真看、认真学习一下。 所以,首次听闻《纯真博物馆》,如果不是封面上这段话,我会以为这是一部类似《耶路撒冷3000年》的历史性文学;或者,冲着奥尔罕.帕慕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称谓,最不济也该是《百年孤独》这样的恢宏巨著。 当然,我不否认,恰恰是“色欲”、“沉迷”这样的字眼,在第一时间吸引了我都眼球,让我在选择一本新书时,情不自禁地拿起了它。 也或许,我在下意识回避自己内心深处的“躁动”,怕在不小心之间,泄露了自己都不能觉察“色欲”,所以才迟迟不敢动笔?! 放下书,回头再看, 如果一定要找一本曾经读过的书来类比,或许,《霍乱时期的爱情》会比较合适,都是写“爱而不得”,都是写因为所以的“隐忍”和“痛苦” 。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弗洛伦蒂诺为了爱情守望一生,有过初恋时的纯真,有过错失后的滥情……;费尔明娜呢,也有着最后为打破世俗枷锁的勇气……,矛盾中都有令人可恨但又可敬的气质。 与之相比,《纯真博物馆》中的凯末尔则显得“下作”许多。起始于“色欲”的重逢,是凯末尔为未婚妻购买礼物;再往后,有过被欲望充满幻想的开始;有“相恋一个半月差两天,共做爱44次的疯狂”;有分开后,339天的失落、沮丧,乃至退婚;有8年畸形的相处。 8年时间,409个星期,去了芙颂家1593次;最关键的是,这8年的时间内,芙颂已嫁为人妇。 至于这八年时间,无数的尴尬瞬间如何度过,只能读者自己去想象,或者去书中寻找答案了。 形象生动的瞬间,如此逼真,也难怪无数读者会认为,这本书本就是奥尔罕.帕慕克本人的真实回忆。 从结果看,凯末尔的结局看起来更悲伤一些,多年等待梦想成真,但也在翌日就飞灰湮灭。一些误会,再加酒精的结果是一场车祸。也所以此,才有了博物馆的由来。 睹物思人,该是由来已久。时间流转,人总会有分离的一天,但只要保存得当,物总有机会万古流芳。记录史实者有之,寄予情感者有之。《纯真博物馆》就属于后者。 从分手到再次天人永隔的分离,凯末尔悄悄地“顺”走了许许多多与“芙颂”相关的小物件,有家中摆设,有衣物,有首饰,有化妆品,甚至还有抽烟剩下的烟头……,形形色色,每一个都记载着一个故事,或者一片相思情绪。 还是感动的。 弗洛伦蒂诺也好,凯末尔也罢,不管他们的出发点是纯真还是欲望,也不管过程是寄情于“人”(滥交)还是“物”(私物),这份“执着”和“等待”都是真实的,这份“苦”也是真实的。所以,哪怕对“过程”我们会有所鄙视,但归根结底还是钦佩的 。 于是,就是带着这种情感,我们“既恨他,又原谅了他”。或许,如果书中的人是真实的,看着这真实的人间,“我们会像那些把友情建立在互相无视对方缺点和劣行的无赖和小偷那样对待彼此。” 人无完人,也许如此,所以这样人才显得可爱、真实。不论结果如何,唯有真实地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是幸福的 。 所以,在最后,虽然受尽爱情的折磨,凯末尔还会这么说,“让所有人知道,我都一生过得很幸福!”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谢谢! 2022/2/14(情人节) 《纯真博物馆》经典摘录 P14, 看着她时,我仿佛看见了一个非常熟悉的人,这是一种我似乎熟知她的感觉。她很像我 。……,仿佛我能够很容易把自己放到她的位置上,仿佛我能够深刻理解她。 P28,十几岁时我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在我觉得漂亮和神秘的女孩面前,只有在自己真诚点情况下才能感觉安宁。 P41,我们把自己最珍视的一样东西不求回报地给一个人,完全是因为我们非常地爱他。 P55,人只为了非常害怕失去一样东西才说谎。 P61,爱情对她来说,是一种为了一个人可以付出她整个一生、可以付出一切代价的情感。但爱情一生也只会有一次。 P76, 其实人和人,在经历时,都不会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就像没人一边想着今后的一切将会更糟糕,一边继续他们的生活那要,如果一个人幸福到能够幻想自己正在经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那么他也会乐观到认为将来也会很美好。 P98,一些男人总不善待女人,然后还狡猾地让所有人相信自己并没有犯错。 P194,他(父亲)地说:“别担心,会过去的。你还年轻。因为痛苦而失眠还太早,不用怕。但到了我这个年纪,如果人生有什么后悔的事情,那么你就要数着星星熬到天亮了。 千万别做让自己后悔的事 。” P220,我用脑子里任何时候都能保持真实和诚实的那部分感到,我人生中的一个时期已经结束,然而我那害怕孤独、慌乱的一面却阻止我去完全接受这个事实。 P242,我想说的是,爱情的痛苦是一个整体。真正的爱情痛苦,会扎根于我们生命的最根本点上,会从我们最柔软的地方紧紧抓住我们,会和其它所有痛苦紧紧地连在一起,以以一种无法被停止的形式蔓延在我们的全身和整个一生。 P242,不管别人怎么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幸福。 P272, 幸福,仅仅就是靠近所爱的人。(我们不需要立刻就拥有她。) P291,我一定是在那些日子里第一次开始感觉到, 人生,对于多数人来说,不是一种应该真诚去体验的幸福,而是在一个由各种压力、惩罚和必须去相信的谎言构成的狭窄空间里,不断去扮演一个角色的状态 。 P407, 人一旦开始沉默就不可能再开口了,这种沉默甚至会持续很多年,上百年 。……,我模糊地感到,我对芙颂的爱情最后也变成了一种执拗、一个自闭的故事。我对她的爱情,我都痴迷,不管是什么,无论如何也走不到我和她自由分享这个世界的道路上。 P415,我明白自己还因为一种同志和挫败的情感依恋她,而这,有时会比爱情更让我感觉幸福。 P418,在爱上芙颂的第六个年头结束时,我从一个认为人生是一次充满未知、有趣冒险的人,正在变成一个对人生心怀不满,自闭、忧伤的人。人生中不再会有什么好事发生点感觉在慢慢占据我的内心。 P451,当然我很幸福,但又是激动和紧张,以至于无法发现自己的幸福。 P473, 他既恨我,又原谅了我。我们就像那些把友情建立在互相无视对方缺点和劣行的无赖和小偷那样对待了彼此 。 P559,让所有人知道,我都一生过得很幸福。 后封面,与芙颂相恋的那一个半月差两天,我们共做爱44次。从芙颂消失那天算起,339天后,我终于再次见到了她。这之后的整整七年十个月,我为了看芙颂、吃晚饭去了楚库尔主麻。其间一共是2864天,409个星期,去了他们家1593次。在我去芙颂家吃晚饭的八年时间里,我积攒了芙颂的4213个烟头。我爱芙颂,也爱她爱过的,甚至是触碰过的一切。后封面, 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凝视着对方的眼睛,谈恋爱,这样才能拥有真正的爱情 。奥尔罕.帕慕克
2023-07-21 09:52:071

《我不想去上学了》——奥尔罕·帕慕克

我不想去上学了,因为我太困、太冷了。学校里也没有人喜欢我。 我不想去上学了,因为学校里有两个同学,他们比我大,也比我强壮。每次我走到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都会伸出胳膊,挡住我的去路,我很害怕。我很害怕,我不想去上学了。在学校,时间仿佛静止不动了,万事万物皆被挡在外面——校门之外。比如我家的房间,还有我的母亲、父亲,我的玩具,阳台上的小鸟。我在学校的时候,就特别想念他们,想得要哭。我看着窗外,外面的天空飘着朵朵云彩。我不想去上学了,那里没有我喜欢的任何事情。有一天,我画了一棵树。老师说,“那可真是一棵树,画的真好。”我又画了一棵,同样没有叶子。于是就有孩子跑过来取笑我。我不想去上学了。晚上上床的时候,一想到第二天要去学校,我就感到恐惧。我说,“我不想上学去了。”家人就会反诘,“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每个人都要去上学呢。”每个人吗?那就让每个人去好了。我留在家里又会怎样呢?我昨天就去学校了,不是吗?那我明天不去,后天再去怎么样啊?我只想待在我的床上,待在房间里,甚或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不是学校就好。我不想去上学了,我病了。你看不出来吗?只要有人一说“学校”这个词,我就感到恶心,会胃痛,连奶都喝不下。我不想喝那瓶奶了,我不想吃任何东西,也不想去上学。我太难过了,没有人喜欢我。学校里还有那两个孩子,他们总是伸出胳膊挡我的路。我去找过老师,老师说,“你跟着我干嘛?”告诉你一件事情,但你要答应我不生气。我总是爱跟着老师,老师则总会说,“不要跟着我。”我不想去上学了,再也不想了。为什么?因为我就是不想去学校,这就是原因。课间休息时,我不想走动。只有每个人都忘了我,才是我的休息时间。周围一片混乱,每个人都跑来跑去。老师厌恶地看了我一眼,她看上去不太随和。我不想去学校了。学校里有个孩子比较喜欢我,他是惟一目光友善的人。但不要告诉别人啊,就连他我也不喜欢。我坐着不动,独自待在那里。我感到那么孤单。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我一点也不喜欢学校。我不想去学校了,我说。可是到了早晨,他们又把我送到了学校。我直勾勾地望着前方,非但不笑,反倒想哭。我朝山上走去,背着大大的书包,它像士兵的行囊一样大。爬山时,我看着自己的脚。一切都那么沉重:背上的书包,胃里热乎乎的奶。我想哭。我走进学校。那扇黑色的大铁门在我身后关上。我哭了,“妈妈,你看呀,你把我丢在这里面。”我走进教室坐了下来。我真想变成外面的云彩。橡皮、本子、钢笔:拿它们去喂鸡吧!
2023-07-21 09:52:191

土耳其作家奥而罕●帕慕克的《父亲的手提箱》的文章主旨是什么?

问题1、父亲是什么时候给“我”手提箱的?手提箱放在哪里?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给“我”小手提箱。手提箱放在“我”书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第一部分(1~2自然段):手提箱安放角落。演讲伊始,作者就开门见山地交代了父亲将小手提箱“交给我”,关照“我”在他去世之后看一看里面的东西,而且轻轻地把手提箱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问题2、“我”为什么好几天不敢碰父亲的手提箱,更不敢打开它?原因有二:一是担心自己不欣赏父亲的作品;二是因为担心箱子里面有“真正的、伟大的文学作品”。第二部分(3~7段):对手提箱敬而远之。“我”对这手提箱很熟悉,可是却不敢碰它。因为“我”知道里面是父亲的手稿,父亲也曾经做过诗人梦,但由于写诗、译诗难以谋生而放弃了。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父亲的性格特点——大大咧咧、快快乐乐、无忧无虑。问题3、是怎样的想法促使“我”打开了手提箱?希望父亲就是父亲,不要是什么作家。问题4、打开手提箱后有什么发现?这些发现引出作者怎样的议论?发现一些熟悉的本子,还发现父亲写作时代表的不是父亲。这些发现引出了作者关于文学与生活的议论。第三部分(8~9自然段):打开手提箱之发现与感触。“荒蛮感”,是指写作中忠实于人类所处的文化、经济等原生态的社会状态。“失真感”,是指写作中不能“失真”,不能失去人的本性,不能失去世界的本真。至此,作者提出自己的创作主张:“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文字、我们身心的一部分。”作者在演说中的另一段话语有助于我们的理解,他说:“作家的任务是讲述司空见惯却又无人深思的问题,通过发现、深化、传播,让读者看到,原来熟悉的世界竟蕴涵如此神奇,使读者乐于重新审视。当然,能够把熟知的事物原原本本地付诸文字是一种功力,也是一种乐趣。一个深居小楼、长年磨炼的作家,他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隐痛,但同时也有意或无意地体现出对人类的极大信任。我一直充满这样的信任,我相信,别人和我一样有着类似的伤痛,所以他们能够理解;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是相似的。一切真正的文学,它的基础就是这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信任,这种天真的、乐观的信任。 一个深居多年的作家,就是希望对着这样一个人类、这样并无所谓中心的世界倾诉。”问题5、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有什么表现?他“明白了”什么?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没有说什么,只是看着“我”,保持沉默。他明白了“我”已经打开手提箱,并阅读了里面的东西。第四部分(10~11自然段):父与子心照不宣。这样一个自信、坦然而又快乐的父亲,从不以威严压抑儿子的自由,儿子的文学创作与父亲有着“深层的关联”。这深层的关联作者概括为“生活中的缺憾感、幸福感、愧疚感”。其中的“缺憾感”可以从打开手提箱,读到父亲的笔记中得以诠释。“幸福感”可以通过演说中的另一段话语得到诠释:“我告诫自己,对父亲不要有任何成见。况且我对父亲是心怀感激的,因为他从不像普通的父亲那样颐指气使、威风八面,他从不约束我的自由,永远尊重我的选择。和儿时的伙伴不同,我对父亲从来没有畏惧之感,所以我有时认为我常常可以像孩子一样自由地想象;有时又认真地相信,我能够成为作家是因为父亲年轻时曾经有过作家梦。”“愧疚感”也许就是因为提前打开了手提箱,对父亲有着一份内疚吧!问题6、作者为什么要在演讲接近尾声时提及“父亲送我手提箱的二十三年前”的一件事?意在说明父亲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第五部分(12段~15段):忆往事激起千层浪。三、归纳本文主旨:本文为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于2006年12月7日在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受奖演说节选。作者在演讲时以父亲的手提箱为线索,讲述了父亲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以及对父亲深沉的怀念。文中,帕慕克阐述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主张:“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文字、我们身心的一部分。”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着这一主张。正因为如此,帕慕克能得到世界文学的最高褒奖。本文是一篇演讲词,其主要艺术特色在于以下两点:1.一线贯之,主旨鲜明。 2. 情感真挚,极富感染力。
2023-07-21 09:52:521

帕慕克写小说是为了什么?

近年来,帕慕克一年里一半时间在土耳其,一半时间在美国,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比较文学。平日不上课时,他去图书馆,逛书店,更经常去博物馆,对闭馆时间谙熟于心。他住在哥大附近面向哈德逊河的公寓里,客厅宽敞,有三扇窗户向阳,一张大书桌,在木地板中心,像一只船,浮在金色湖面上。他目光敏锐,声音洪亮,说英语时带口音,有土耳其语的影子。帕慕克的书架新作《红发女人》里,少年杰姆跟随挖井人马哈茂德在恩格然小镇挖井。师徒在劳作中逐渐亲如父子,但水迟迟不来,失望的杰姆与流浪剧团的红发女人越走越近。一次猝不及防的意外后,杰姆仓惶逃离小镇。三十年后,成为建筑公司老板的杰姆在机缘巧合下重回当年的小镇,迎来属于自己的命运。和帕慕克的生活一样,他的作品继续在东西世界间摆渡,以他钟爱的方式对两种文学传统进行比较。他坦言现在自己写得很慢,每一部作品都是在胸中酝酿已久。在完成《红发女人》后,他立刻开始了下一部作品的写作。帕慕克的《安娜·卡列尼娜》系列收藏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世纪文景发布的出版计划中,就包括《红发女人》中文版,小说即将在3月出版。近日,在帕慕克的纽约住所进行了专访。奥尔罕·帕慕克您初来美国时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帕慕克:好问题。我是1985年和我前妻一起来的,接触到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各种资源。那是电子革命的前夜,我来自视野相对狭隘的土耳其,它的文化产业很小,突然间,我接触到这个巨大的文化资源,尤其是美国高校、文化组织、电影等。当时电影非常重要,而且也很难获取。那年我33岁,在土耳其已是知名作家。这样一个巨大的文化冲击促使我询问自己:我的土耳其身份是什么?什么是“土耳其特质”?当时我已经写了两部小说,但我对苏菲派、穆斯林文化及文本都不太感兴趣;我在政治上是一个亲西方的自由人士,我更多的是向欧洲寻求先例。当我第一次来纽约、经历那场文化冲击后,我开始阅读更多经典的土耳其文学、奥托曼文学,或许我开始对自己说:我的老天,世界文学这么丰富,美国文学这么丰富,土耳其文学在什么位置?我开始为此忧心。当时我很幸运,哥伦比亚大学有人读到我的小说,他们聘请我做访问学者。哥大有很多优秀的土耳其藏书,奥斯曼帝国时期著作。我阅读了这些书,并完成了小说《黑书》。文化冲击帮助我重访作为土耳其人的根,但重访方式并不是老派传统的,而是后现代、实验的。1985年,后现代主义在这里非常重要,我从中学到很多。我称自己为后现代派小说家,很多人不愿被冠上这样的称号,但我并不为此尴尬。它拯救了我。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帮助下,在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的启发下,我以一种全新的、当代的方式讲述奥斯曼故事。这是我的文学的根基。当您经历文化冲突时,是否也会对这种文化进行批判?帕慕克:进行文化批判很容易。我在文化身上寻求的不是它失败之处,而是我可以从中汲取、用来表达自我的东西。打个比方,我收藏了很多中国山水画,为什么?我在写《我的名字是红》时,我对印度画和中国画产生了兴趣,于是读了很多相关著作。对我来说,它们是很好的资源。但我并不是中国画专家,也不是后现代文学的专家。我了解它们,向其借用。文化对我来说像树,结了可口的果实,供你采摘,加以使用。每个文化都有弱点,有无聊的地方。但当我对它不感兴趣时,我会想,或许是我自己对它缺乏了解。我批判政府,但对文化态度更温和。在纽约时,我的女友、家人、朋友都不在身边,我常去博物馆。每年在纽约教一学期的书对我来说很重要,它让我得以脱身祖国糟糕的政治环境。《巴黎评论》的采访里,您曾提到“每本作品都代表了作家的一个发展阶段”,这本新书的创作过程中,您感受到了怎样的发展或变化?帕慕克:这本小说和我其他作品相比,是一部更简单的、节奏更快、也更短的小说。这是我自己设定的长度。它仍然囊括了我在《我的名字是红》、《黑书》及其他作品里探索的主题,对古典故事进行改写。但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比较了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波斯诗人菲尔多西的《列王纪》,它们都是企鹅出版的经典作品。我在哥伦比亚教书,索福克勒斯的名字就刻在哥大巴特勒图书馆的墙上。这些欧洲的、西方的经典让弗洛伊德得出了弑父说。但在土耳其,我们有父亲弑子的故事,它蕴含了不同的意义,因此我想讨论这些主题。随着年岁增长,我写作的速度渐渐不及我对下一部作品畅想的速度。而我在过去四十年里一直在设想新的作品,因此我有很多尚未完成的书,我常常谈起它们。现在,我的每一本书都是我思考了二十年、三十年的作品。在这段时间里,你会琢磨这个主题,检查它的可行性,探索它的问题和戏剧性。我还要忧心怎么去写,它美不美,我能否出色地创造我的人物?这些总是很难的。无论你是在写第一部作品,还是第十一部作品,都一样难。但足够的思考会有所帮助。打个比方,这本书就来自两个灵感。1988年,我在家写作时,窗外不远处有一个挖井人带着他的学徒打井。下雨了,他们的帐篷不管用;平时,他们看电视,煮饭。他们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但我花了二十五年才把它写出来。其二,我在写作《我的名字是红》时读了很多古典故事,就连土耳其人都忘了它们。我还在教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在这些年里,这些故事彼此交织,融合在了一起。还有一个原因,土耳其的政治局势正在恶化,越来越独裁。但不幸的是,人们还是会投票选当前政府,为什么?我给出一个略为夸张的回答:因为政府在为他们找水——给他们提供经济增长,为底层提供服务——而其他政党没法做到这一点。我强烈地认为土耳其人支持执政党,不是因为宗教或政治因素,而是因为经济发展。《红发女人》小说中的红发女人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她面对天生红发的女人的质疑,说出“我是主动选择成为红发”时。帕慕克:首先,这句话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我对一个教授朋友说,我在写一本小说,关于一个红发女人的,而这个朋友认识一个红发女人,她告诉了我这个细节。但我还需要把这个细节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听她讲了那个故事后,我对自己说:天哪!或许我应该给红发女人一个独白。另外,在世界各地,红发女人有不同的意义。这本书出版两个月后,我在英国,天,到处都是红发女人,而且她们都是天生红发。在英语文学里,从莎士比亚到普拉斯,红发女人都代表着愤怒的女人,无法驯服的女人。但在土耳其,红发是染出来的,是人工的。它代表对社会的挑战:“没错,我喜欢这样,我想要与众不同!尽管这是一个负面形象,但我仍然选择这样。”这本书第一部分井下世界的描述非常动人,您是怎么为此做研究准备的?帕慕克:我喜欢为每部作品做研究准备,但我并不以此自豪。要说让我自豪的话,还是我作品的文学性和匠心。当我告诉人们我做了多少准备,我觉得自己是个没有才华的人。写《雪》时,我去了东北边城实地体验;写《我的名字是红》时,我读了大量经典文献,查了很多画作;写《我脑袋里的怪东西》时,我采访了很多街头小贩。这本书首先来自我在二十五年前采访窗外那对挖井师徒,但那仅仅是个故事。那么挖井的技巧呢?三年半前,我决定写这本书,就从伊斯坦布尔找了许多退休的挖井人,采访他们。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挖井人的回忆录。但他们的故事精彩极了!我找到的这些挖井人,因其技艺出众,被政府雇去挖掘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深井,拜占庭教堂的古井,他们在井下找到了钱币、武器、各种骨头。这些素材也让我渴望把故事写出来。关于书中主人公的儿子有一个细节,是他在为宗教文学期刊撰稿。这是你有意识安排的细节吗?帕慕克:是的。相对普通土耳其人来说,我是一个亲西方的、自由派人士,我的价值观更偏世俗。但这不意味着我的人物也应都和我一样。过去的土耳其世俗作家写社会小说,但他们避开土耳其人的宗教不谈,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不想过分强调它。但事实上,你必须准确地呈现你的人物。现在土耳其年轻一代里有伊斯兰信徒。很多诗人就对此感兴趣。在《雪》里,我也塑造了一个伊斯兰信徒,他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诗人。土耳其有很多诗歌杂志。我逛街时会买奇怪的杂志,并想象什么样的人在写这些东西。好奇心、研究、想象、观察、思考。这些也是我的工作。我喜欢作家这个职业,它让我像一个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一样生活工作。我的虚构也基于对其他生命的想象。正如哥大文学教授亚当·基尔希提及,小说中弑父与弑子两大文学传统并列,让第二部分的结尾富有悬疑性。帕慕克:是的,的确如此!让读者能了解这两大神话是很有趣的,这本小说是个后现代故事,让古老的神话进入现代故事,让读者询问:是父亲杀了儿子,还是儿子杀了父亲?这正是阅读这本书的方法。这是一本小书,一本关乎理念的书。至于故事最后的结局,你不能光从情节来归纳。这本小说有时是一个寓言体小说,但又不完全是一个传统中世纪寓言。对我来说,它传达的信息并不来自它的情节,而是这本书试图理解和同情什么。当我写作时,我与众多人物都产生了共鸣:有时是父亲,有时是孩子。但更重要的是,谁对谁错并不重要。我更关注的是他们各自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写小说主要是为了两个原因:其一,表达自己。我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我的观念,我面对所见所闻产生的感慨和情绪。其二,去理解和我不同的人,从他们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这很有趣。体验不同的视角是阅读至高的乐趣之一。我对写小说的本质有这样一个总结:写自己时,要让读者以为你在写别人;写别人时,要让读者以为你在写自己。也有可能是为了生存。
2023-07-21 09:53:021

帕慕克:白色城堡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帕慕克:白色城堡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年轻的威尼斯学者被俘虏到伊斯坦布尔,成为土耳其人霍加的奴隶。二人竟然外貌神似。时间久了,他们甚至比对方更熟悉对方的生命历程和生活习惯。他们联手对付了席卷土耳其本土的一场瘟疫,霍加晋升为皇宫的占星师,威尼斯人则成了苏丹的倾诉对象。他们还为苏丹发明了一件用来对抗波兰与其西方盟军的战争武器。武器在围攻“白色城堡”时上阵,当然,他们不可避免地失败了。此时,两人在城堡的身影底下,浓浓大雾中,霍加选择了逃离,奔向他的想像城市威尼斯,威尼斯人则作为替身留了下来继续霍加的生活……《白色城堡》是一本充满想象力的著作,探讨了身分认同与文化差异的观念,东方与西方的接触,以及土耳其在世界版图上有时显然未知的部分。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 )帕慕克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学巨擘。出生于伊斯坦布尔,曾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于2005年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06年荣获诺贝尔文……别忘了采纳哟
2023-07-21 09:53:312

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的个人履历

奥尔罕· 帕慕克,生于伊斯坦布尔一个富裕的西化家庭。他从小在伊斯坦布尔一家美国人开办的私立学校接受英语教育。23岁时,他放弃正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的建筑学,转而投身文坛,开始了他的纸上建筑生涯。他的父亲是建筑商,家境相对优越,但高中时父母离异,他随母亲一起生活。因母亲没有工作,所以这段时间他们生活比较困难。上高中后,帕慕克开始写作,这遭到了整个家庭的反对,但他仍然不顾一切地走上了创作道路。7年后,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并获得《土耳其日报》小说首奖和奥尔罕·凯马尔小说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帕慕克逐渐把注意力转向人权、思想自由等方面,并通过发表关于这些问题的文章对土耳其政府进行批评。他在小说中一再描写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和交流,使他作为东西方文化交往中间人的地位得到广泛认可。1985年,他出版的第一本历史小说《白色城堡》让他享誉全球,《纽约时报》书评称:“一位新星正在东方诞生——土耳其作家奥尔罕· 帕慕克。”2002年,《雪》问世。在书中,他尝试着用一种新的写作手段描述与政治有关的故事。2003年,他出版了关于细密画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这部小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上的文学地位,获得世界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都柏林文学奖,同时还赢得了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在30年的作家生涯中,帕慕克专心写作,先后获得欧洲发现奖、美国独立小说奖、法国文艺奖、德国书业和平奖等多项荣誉。2005年他的作品《伊斯坦布尔》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还因此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使得诺贝尔文学奖发生了10年来首次推迟一周才公布的罕见事件。因为几位评奖委员对是否应该把奖颁给帕慕克,存在很大争议。2006年再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最终获奖。帕慕克除文学造诣极深之外,还在大学主修建筑时学习过美术,对艺术也颇有研究,研究艺术的时间不少于用在文学上的时间。他每年都到世界各地欣赏艺术展览,在各个国家的博物馆中流连忘返。生活中的帕慕克很少公开露面,在伊斯坦布尔一栋公寓中,他烟不离手,长时间写作。这栋公寓可俯瞰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梁连通欧亚两大洲。这对于他的思想和创作,仿佛是某种象征。 帕慕克具有直言和叛逆的性格,他作品中呈现的历史观和对土耳其政府的批判,多次引起国内外的哗然,尤其是他近来有关土耳其境内库尔德人处境以及二十世纪初期亚美尼亚人遭杀戮的谈话,让他成为土耳其保守派的眼中钉。2005年2月,帕穆克在接受瑞士一家周刊的采访时说:“三万库尔德人和一百万亚美尼亚人在土耳其被杀害,可除我之外,无人胆敢谈论此事。”这一犯忌言论引发了本国极端民族主义势力的怒火,五位烈属指控其言论伤及全民,并援引刑法301条款“侮辱土耳其国格”的罪名,集体将他告上法庭。土耳其政府自此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盟的强大压力。2005年12月16日,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出庭受审,不过转年1月,法官以原告不能代表全民,且其个人权利未受伤害为由,裁定撤销此案。原告不服而上诉。2008年1月,上诉法院判定,在土耳其的法律体系内,所谓个人权利的范畴没有明确定义,因而当初的撤案理由不能成立。土耳其英文日报《Today"s Zaman》分析认为,该裁决为数以千计的国家烈属,甚至每个土耳其人控告帕慕克打开了大门。原告的代理律师凯末尔·克林西兹(Kemal Kerincsiz)本身就是个极端民族主义者,稍早前,他已经鼓动所有烈属上法院去和帕慕克打官司,把他的诺贝尔奖金统统拿走。 比起当街遭到射杀的厄运,三年的牢狱之灾也许不算什么。奥尔罕·帕慕克必须小心提防,因为大街上随时会有某个少年举枪向他射击,就像一年前,他们杀死亚美尼亚裔土耳其记者赫兰特·丁克(Hrant Dink)时那样。2007年1月24日,因丁克血案被捕的共犯嫌疑亚辛·哈亚尔(Yasin Hayal)在被押入法庭前,对聚集于门外的记者们高声叫道:“奥尔罕·帕慕克,放聪明点!放聪明点!”这种赤裸裸的威胁,让帕慕克取消了对土耳其移民众多的德国的访问,并登机去国赴美,盘桓海外数月。极端分子显然不想放过作家,必欲对他实施私刑处决而后快。2008年1月下旬,土耳其各大报章均在头版报道,警方破袭极右黑帮“Ergenekon行动”,捕十三人,并起获针对帕慕克的行刺计划,而黑帮的这一切密谋,是要制造社会动荡,以促成2009年发动军事政变。在押十三人中,包括地下帮派首领和退役将领多名,其中一人要求追随者立誓:“不杀人便被杀。”前文提到的律师凯末尔·克林西兹亦在其列。但由于事件复杂,该黑帮在军政和法律界的幕后关系盘根错节,因而嫌犯最终是否会被送上法庭,尚难预料。这也可以让我们看到,帕慕克曾经处在多么危险的境地。他树大招风,200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并未使他摆脱险境,反而更加成为极端分子的眼中梁木。仇视他的人认定,诺贝尔奖放大了其言论的影响力,愈加令民族蒙羞,因而自他获奖的那一天起,便不遗余力地对瑞典学院大加挞伐。 帕慕克或许可以侥幸逃过无尽的讼案和血腥的黑枪,但难防评论家的纸上刀锋。2007年12月22日出版的加拿大《环球邮报》书评版刊出封面长文,配以帕氏大照和耸人听闻的标题:《帕慕克:先知还是伪君子?》,不仅在文中挖苦性地将他称作“忧郁的自大狂”(melancholyegomaniac),还再次非议了他所获荣誉的可信度。在帕慕克广受推崇的西方世界,这样一篇评论必属非同寻常。文章的作者系住在伊斯坦布尔的美国女作家克莱儿·伯林斯基(ClaireBerlinski),她回述了帕慕克就亚美尼亚人问题所发表的争议性言论,以及他为此遭到起诉的事件,暗示帕慕克有意利用了上述争论,使之成为吸引诺贝尔委员会注意力的“捕鼠器”。“帕慕克是个天才作家,”伯女士怪腔怪调地说,“但是,没有哪个心智正常的人会相信,这是个基于文学贡献的奖项。”伯林斯基此文所评图书,乃帕慕克新出的英译随笔和故事集《异色》(Other Colors)。她声称,帕慕克满身皆抑郁,却终不解忧愁为何物。“这些气质无疑可抬升至伟大的文学”。她写道,并以爱伦坡的名篇举例:“帕慕克的海鸥本来有望成为坡的乌鸦。如果你能让它变得有趣,或令人恐惧。”她又说:“我对帕慕克之忧郁的不满,至少以其《异色》所述观之,并非我怀疑他是故作愁容,而是在我看来,他并未成功将其升华为艺术。”伯林斯基女士又称:土耳其对本国作家的压制,创造出了极为阴郁的文学风格,帕慕克又使这一风格登风造极。她形容帕慕克为“忧郁的自大狂”——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者,过于清高,又过于焦虑,并在文中请读者想像一下,如果跟他约会,会是何种情形。“他在餐馆现身时,穿一件黑色高领绒衣,挥舞着一本注释版的《地下室手记》,刻意让封面冲外。”瞧啊,她正把读者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形象上引,“没过几分钟,他就告诉你,他读的书跟所有的土耳其人都不一样。‘书是我前进的动力。"他会说。”虽然没见过帕慕克本人,但伯林斯基女士显然不喜欢他这样的男人,觉得他无趣,而且—用中文来说——太酸。她还从《异色》中读出,帕慕克的抑郁,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要成为伟大作家的焦虑,这使他成了一个“可悲的伪君子”——装腔作势的人。伯林斯基的文章被迅速反馈回土耳其国内,成为仇帕者们新的匕首和投枪。因之而起的争论,仅以我能找到的土耳其英文报章来看,也多有所见。 2006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授予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帕慕克并因此获得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7万美元)的奖金。获知得奖后,帕慕克既震惊又担心。虽然他也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荣誉,极大的愉快,我为此很高兴。”但他表示,在土耳其国内可能会出现敌对的反应,“不幸的是我作为第一个土耳其人获得这项大奖,使事情变成特别了,也带有政治性了。这可能带来进一步的负担。”帕慕克的担心也得到一定的证实。他的获奖在土耳其国内确实引起了两种不同的反应。支持他的人认为,这一事件加强了土耳其文化的地位,也是对土耳其加入欧盟的支持。但是反对他的人却认为,帕慕克是个机会主义者,如果他不是承认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他不会得到这份奖项的,他的行动有损土耳其声誉。近期有海外媒体报道说:土耳其民族主义者打算起诉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抗议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帕慕克。获奖后,帕慕克在接受瑞典媒体记者引导性提问时说:“现在是进行庆祝的时间,要享受这一美好时光,不是我发表政治评论的时候。”不过他也强调指出,这次颁奖“首先是对土耳其语言、土耳其文化、土耳其国家的奖励,也是对我的劳动的承认,这也是我对写小说这一伟大事业一个谦卑的贡献。”12月8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帕慕克发表受奖演说《爸爸的手提箱》,回顾自己的文学成长之路。在获奖演讲辞中如是说:小说是一个人把自己关闭在房间里坐在书桌前创造出的东西,是一个人退却到一个角落里表达自己的思想——而这就是文学的意义。文学是人类为追求了解自身而收藏的最有价值的宝库。我们需要耐心、渴望和希望,创造一个只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的深刻世界。真正文学的起点,就从作家把自己与自己的书籍一起关闭在自己的房间里开始。
2023-07-21 09:53:411

奥尔罕·帕慕克经典语录

1.当时我开始发现自己是那种可以永远穿同一件衣服、吃同一种食物、一百年也不会厌烦的那种人,只要能在个人的想象世界中筑梦狂想,便已足够。《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2.风格错误并非一位画家个人自主的选择,而是源于画家的过去及其遗忘的记忆。《我的名字叫红》 3.另一种理解自己生活、领会其独特性的方式就是要关注自己的主观时间体验《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4.盲人的记忆展现出生命的单纯简洁,但同时也削弱的生命的活力。《我的名字叫红》 5.每个聪明人都知道人生是美好的,人生的目的是获得幸福。但最后只有傻瓜们才会幸福。我们将如何来解释这个问题?《纯真博物馆》 6.那些大楼、街道、公园、房舍,载满了他终生的回忆,然而当展现在偌大繁复的地图上时,却只不过是用小小的几个点几条线敷衍带过,相比其他的线条和标示,他们看起来无足轻重,毫无意义。《黑书》 7.其实我希望你对我说谎,因为人只为了非常害怕失去的一样东西才说谎。《纯真博物馆》 8.人生,对于多数人来说,不是一种应该真诚去体验的幸福,而是在一个由各种压力,惩罚和必须去相信的谎言构成的狭窄空间里,不断去扮演一个角色的状态。《纯真博物馆》 9.人生可以是个深思的东西,人生也可以是一种享用的东西。《白色城堡》 10.人有一种可怕的欲望, 想窥探别人内心, 传递自己的恐慌, 为别人同自己一样悲伤恐惧而感到安慰, 想要操纵别人, 在得知别人受到自己影响时的自鸣得意。 这些都是难以启齿的, 我们心中的恶魔。《白色城堡》 11.如果有风从不被人知的角落吹来,扬起了我的船帆,改变了我的故事方向,那么我也不会抵抗。《别样的色彩》 12.如今,人们阅读小说首先不是为了理解那些与自己的现实相矛盾的人物,也不是为了观看情节是如何彰显人物的习惯和个性特点,而是为了直接思考生活的结构《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13.身处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也可能感到孤独,但是让城市成为城市的东西,也恰恰是这种能够在人群中隐藏自己头脑里的怪念头的可能。《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14.失眠的夜里,时间与黑暗停滞不前,全都冻结在一片无名无姓无色无味的世界里,老人的记忆消失的如此彻底,以至于他以为自己孤零零地站在月亮的另一面《黑书》 15.时间的一切都在不断地重复着,因此如果没有老死一说,人们就无法察觉到还有时间这种东西的存在。《我的名字叫红》 16.所有真正的文学,都源于这种童真的、盛满希望的信念,即人人彼此相似。一个作家持续多年将自己关在屋中,他正是以这样的姿态来暗指那单一的人性,一个不设置中心的世界。《别样的色彩》 17.外人看一座城市的时候,感兴趣的是异国情调或美景。而对当地人来说,其联系始终掺杂着回忆。《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18.我不想成为一棵树本身,而想成为它的意义。《我的名字叫红》 19.我的胃里有午饭,脖颈上有阳光,脑子里有爱情,灵魂里有慌乱,心里则有一股刺痛《纯真博物馆》 20.我们两人之间可以真正地相互了解,这不是一件很吸引人的事吗?我提出,人会想喜欢噩梦一样迷恋一个自己对其了如指掌的人。《白色城堡》 21.我们写作小说,不是因为我们感到自己理解生活和人,而是因为我们感到自己理解其他小说和小说艺术,并且希望以相似的方式写作。《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22.写作,就是要将凝视内心的眼光化为语言,去探索一个幽居独处时所进入的那个世界。《别样的色彩》 23.眼前的一切是如此令我着迷,我在路中间停了下来,看着路面自行车的痕迹伸展向前,路面映着柏树的阴影。我左手边的树木,小路温柔的曲线,澄净的天空,所有这一切呈现的方式这个地方是多么美丽啊!《别样的色彩》 24.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25.因此,是的,我真正渴慕的,不是文学,而是可以拥有一间房间,让我单独与自己的思绪相处。《别样的色彩》 26.有时候我们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一年又一年地抱着幻想,以为想的很有逻辑,直到有一天看见某样东西,一张脸,一件衣服,一个快乐的人,然后徒然明白了,我们的梦想永远不可能实现。《我的名字叫红》 27.有时我会想,人们之所以那么喜欢香烟,不是因为尼古丁的力量,而是在这个虚空和毫无意义的世界里,它能轻易地给人一种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的感觉。《纯真博物馆》 28.在心中某个阴暗角落,稚气的我想过这点,我知道如果娶了她,我必须成为工厂老板,而不是画家。《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29.只要爱人的面容仍铭刻于心,世界就还是你的家《我的名字叫红》 恰克·帕拉尼克经典语录 1.不论你自以为多爱一个人,当对方的血往自己脚边流过来时,仍不免会往后退一步。 2.到最后,我变成了我所恐惧的东西。这就是我的应对之策。 3.而被喂养,比被监视更糟。当这个世界不断将你填满,没有人需要担忧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当所有人的想象力都退化了,将不再有人会对 世界构成和威胁。 4.你的出生是个错误, 为此你会用毕生的时间去纠正。 5.你的样子和你怎么看你自己的样子,两者之间的落差足够杀了大部分的人。 6.你以为只要更认真更有技巧的工作,你就可以远离混乱,但是有一天当你正在更换庭院里一颗已经有五年寿命的电灯泡时,你忽然察觉再换个十多次,自己的寿命也会走到尽头。 7.平凡的事物全都变成了万能的暗示,隐藏在万物背后的意义忽然变得明朗,什么事物都变得有意义,一切都变得意义深远,实在是太真实了。《幸存者》 8.人们经常会忘记的是,纵使是一趟没有目的地的旅程,也还是从单纯踏出第一步开始的。《幸存者》 9.如果你能在另一个地方醒来。 如果你能在另一个时间醒来。为什么你醒来后不能成为另一个人? 10.他要确定你的想象力猥琐。直到它和你的盲肠一样无用。他要确定你的注意力永远被填满。《摇篮曲》 11.谈到喝酒,你一定喜欢的地方就是每一口都是无法挽回的决定。你直冲向前,掌控着这场游戏。这就和嗑药、吃镇静剂和止痛药一样,每一次都是踏向某条路口决定性的一步。 12.头顶上的天空挂着一成不变的太阳,俯视着不断重复同样过错的我们,就算发生过那么多的事情,抬头看到的依然是与以前一样的蓝天,这世界上并没有值得惊讶的事情。 13.我们终究会死。所以我们的人生目标不该是长命百岁,而应该做点自己想做的。 14.我有一种令人讨厌的预感,像是一个令所有人捧腹大笑的笑话,只有我不知道答案。 15.像这样白纸黑字写下来后,莫名地就会对自己的生命感到失望。到死之前可以完成的事情如此之少。《幸存者》 16.因为我们太爱自己的痛苦,我们喜爱喜剧化。可是我们永远、永远也不会承认这一点。 17.在没有观众的情况下,歇斯底里也无法发作,因为独自一人惊慌失措就像是在没有其他人的房间里笑出来,感觉狠蠢。 18.这种感觉就像一把刀,而我也发现即使自己已经碰上这么多的事情,仍旧藏有无限未开发的受伤潜力。 19.最好的方式不是对抗,而是前进。别老是试着要修补什么,你逃避的东西只会跟着你越久。当你对抗某样东西,就只会让它变得更强大。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名言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名言 1、用语言把人心点燃。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2、可是你在盼望什么,是不是一支歌?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3、一个人可以是无神论者,可以不必了解上帝是否存在和为什么要存在,不过却要知道,人不是生活在自然界,而是生存于历史之中。按照当前的理解,历史是从基督开始的,一部《新约》就是根据。那么历史又是什么?历史就是要确定世世代代关于死亡之谜的解释以及如何战胜它的探索。为了这个,人类才发现了数学上的无限大和电磁波,写出了交响乐。缺乏一定的热情是无法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为了有所发现,需要精神准备,它的内容已经包括在福音书里。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4、卑鄙而怯懦的人反而统治了强者。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5、只有一种我们周围的人的别无二致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同时,一种不能和大家共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富恩特斯名言罗佐夫名言佩恩名言 幸存者经典语录 恰克·帕拉尼克 1.比起自己是坚强的,还不如假设自己是软弱的比较轻松。 2.你将会找出解决这个困境的方法。你将会找到将极度失败的半生留在过去的手段。这样一来,对这个世界来说你就是个已经过世的人了。 3.平凡的事物全都变成了万能的暗示,隐藏在万物背后的意义忽然变得明朗,什么事物都变得有意义,一切都变得意义深远,实在是太真实了。 4.人们经常会忘记的是,纵使是一趟没有目的地的旅程,也还是从单纯踏出第一步开始的。 5.头顶上的天空挂着一成不变的太阳,俯视着不断重复同样过错的我们,就算发生过那么多的事情,抬头看到的依然是与以前一样的蓝天,这世界上并没有值得惊讶的事情。 6.我有一种令人讨厌的预感,像是一个令所有人捧腹大笑的笑话,只有我不知道答案。 7.现实就是,不管是谁都会活到死亡的那一刻经纪人说,现实就是,不管是谁都不会想要去面对现实 8.像这样白纸黑字写下来后,莫名地就会对自己的生命感到失望。到死之前可以完成的事情如此之少。 9.要忽视领悟到自己唯一的才能是将事实隐藏起来时的心情,神给予了我犯下恐怖罪孽的技术,这是天赋啊。我拥有拒绝现实这种与生俱来的才能,是神的祝福,如果可以这样称呼他的话。
2023-07-21 09:53:531

欧洲当代文坛三巨头是谁?我知道其中一个是写《我的名字叫红》的土耳其人帕慕克,求另外两个,谢谢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意大利)安伯托·艾柯。注意是“欧洲当代文坛三巨头”,这里的当代应该是以上三人无疑,而普鲁斯特(法国)、托马斯曼(德国),不能被定义为当代,而应该说这二位是欧洲现代或近代的世界级的大作家,当然要论现有的作家影响普鲁斯特和托马斯曼显然要大于另外三位,因为他们都已作古其作品已经被世界公认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去读一读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名著《追忆似水年华》和托马斯曼的诺奖大作《魔山》和《布登勃洛克一家》。
2023-07-21 09:54:012

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访谈

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授予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who in the quest for the melancholic soul of his native city has discovered new symbols for the clash and interlacing of cultures)。”   帕慕克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他的作品已被译成40多种语言出版。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 其作品包括:《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1979)、《寂静的房子》(1983)、《白色城堡》(1985)、《黑书》(1990)、《新人生》(1997)、《我的名字叫红》(1998)、《雪》(2002)、《伊斯坦布尔》(2005)。帕慕克生平请点这里: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2006/pamuk-bibl.html   [Orhan Pamuk] – Hello.   [Adam Smith] – Hello, may I speak to Orhan Pamuk please? Hello?   [OP] – Hello.   [AS] – Hello, may I speak to Orhan Pamuk please?   [OP] – Speaking.   [AS] – Oh, my name is Adam Smith and I"m calling from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Nobel Foundation in Stockholm.   [OP] – Yes.   [AS] – We have a tradition of recording very short conversations with new Laureates immediately after the announcements.   [OP] – OK.   [AS] – So, first of all, many, many congratulations on being awarded ……   [OP] – Oh, thank you very much. It"s such a great honour.   [AS] – I gather you"re in New York.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you received the news?   [OP] – Oh, I was sleeping, and thinking that, in a hour, probably they will announce the Nobel Prize, and then someone would maybe tell me who won it. And then I"m thinking, so what am I going to do, what"s today"s work? And I"m a little bit sleepy. And then the phone call, and then I"m "Oh, it"s already half past seven". You know, this is New York and I don"t know the light, so I don"t feel pretty …… And I answered, and they said I won the Nobel Prize.   [AS] – That"s an extraordinary phone call to receive. There was an enormous cheer went up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when they announced the prize.   [OP] – Really, of that"s great, I"m very happy to hear this. This is great.   [AS] – We"ve recorded it on the website so you can, when finally you get off the phone you can go and relive the moment.   [OP] – And also I saw so many journalists you know, wanted me to have it, so I"m pleased about that. I"m very pleased about all these details. Thank you very much, sir.   [AS] – You"re the first ever Turkish writer to be awarded a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Does that give the award a special significance for you?   [OP] – Well, unfortunately, that makes the thing very precious in Turkey, which is good for Turkey of course, getting this prize, but makes it more extra sensitive and political and it somehow tends to make it as a sort of a burden.   [AS] – Yes, because it"s been quite a public year for you.   [OP] – Yes.   [AS] – So I imagine this will add to that. The citation for the award refers particularly to your "quest for the melancholic soul of (your) native city", and there"s an extremely long tradition of writing about Istanbul, and in praise of Istanbul. Could you describe briefly what it is about the city that has acted as such a strong draw for people"s imagination over the years?   [OP] – Well, it was at the edge of Europe, but different. So it was the closest "other". And it was really both close and, in a way, other. Mysterious, strange, uncompromising and totally un-European in ways, although in its spirit there was such a great place for Europe [words unclear].   [AS] – And referring to the phrase "melancholic soul", how would you describe Istanbul to those who"ve never seen it?   [OP] – I would say that it"s one of the early modern cities where modernity decayed earlier than expected. I would say that the ruins of the past gave the city its melancholy, along with its poverty. But then I would also say that it"s now recovering from this melancholy, hopefully.   [AS] – And another facet of your writing that was particularly emphasized in the citation, from the Committee, is the way that you deal with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of course it"s a cliché to say that Turkey lies at the crossroads between East and West, but it does presumably offer the perfect vantage point from which to view the cross-cultural interface?   [OP] – This meet of East and West and 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is is unfortunately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and horrific ideas that have been produced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and is now serving for…… This fanciful idea is now unfortunately getting to be real, and this theory is serving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deaths of so many people.   [AS] – Because historically there has really been much more mixing of cultures than is popularly supposed.   [OP] – Culture is mix. Culture means a mix of things from other sources. And my town, Istanbul, was this kind of mix. Istanbul, in fact, and my work, is a testimony to the fact that East and West combine cultural gracefully, or sometimes in an anarchic way, came together, and that is what we should search for. This is getting to be a good interview by the way.   [AS] – Thank you, that"s very kind of you. Many of your characters might be said to embody multiple cultural influences. I mean your writing indicates that they"re far from uniformly either Eastern or Western, it"s a mix.   [OP] – Yes.   [AS] – Do you write solely in Turkish?   [OP] – Yes. I think I wrote some six or seven articles in English, in international magazines, in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in Village Voice.   [AS] – So there are presumably ……   [OP] – But of course I"m a Turkish writer, essentially, and live in the language. Language is me, in a way. Really, I feel it.   [AS] – Right, and there are ideas that you can express in Turkish, I assume, that would be very hard to capture in other languages?   [OP] – Exactly. Because thinking is composed of two things; language and images, and then yeah, half of thinking is the language. I agree, yes sir, please ask the question.   [AS] – Well, could you give an example of a concept that ……   [OP] – Wow! I can of course, but not on the day that I have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AS] – That"s fair enough, you don"t really have to answer any questions on the day you receive the Nobel Prize.   [OP] – Yeah, OK.   [AS] – You can say anything you like.   [OP] – OK, thank you very much sir.   [AS] – So then an easy question. I mean the award will encourage a lot of new readers to dip into your work for the first time. Where would you recommend they start? What would you suggest to people, and also ……   [OP] – Oh, depending on the reader of course; the reader who buys books because the writer has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should start with My name is red. The reader who has already read that book should continue with The black book. The reader who is interested in more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politics should go ahead with Snow, so forth and so on.   [AS] – Wonderful, wonderful. And if your readers are lucky enough to be able to read in multiple languages, but can"t manage Turkish, do you have a recommendation for which language most excellently captures the spirit?   [OP] – Of course English is the world"s language now, and that"s the language I"ve been checking my books with, and I"m proud with my translator and I"m also confident. So, basically English translations.   [AS] – OK, thank you very much.   [OP] – Thanks, as you see I"m a dutiful good boy, I did my homework very well now.   [AS] – Very well indeed! No, I"m thrilled with your cooperation. Thank you very much.   [OP] – Bye, bye. I"m have to hang now because my agent is calling and others, so many responsibilities that I have to address.   [AS] – Of course, quite so, thank you for sparing the time. See you soon, bye, bye.   [OP] – OK, bye, bye.
2023-07-21 09:54:071

奥尔罕帕慕克被称为“欧洲当代文坛三巨头” 欧洲当代文坛三巨头都有谁?

奥尔罕·帕慕克、伊塔洛·卡尔维诺、安伯托·艾柯或者是 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普鲁斯特(法国)、托马斯曼(德国)。 注: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Calvino.1923-1985)是意大利当代最具世界影响的作家之一。 安伯托.艾柯 即乌姆伯托·艾柯(Umberto Eco),意大利著名作家。
2023-07-21 09:54:142

《雪》奥尔罕·帕慕克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里特·阿特伍德曾经这样说过:“在土耳其,奥尔罕等同于摇滚明星,被人追随的大师,心理医生,政论专家。土耳其的公众读他的小说,就如同在搭自己的脉搏。”奥尔罕·帕慕克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小说家,《雪》(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是他的一本最受争议的小说。[/align]奥尔罕除了在纽约生活了3年之外,一直都生活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30年来奥尔罕除了小说创作外,没有从事过其他的工作。如果细心体察,我们就会发现,奥尔罕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站在自己的国土之上。至少,它的灵魂都或明显或隐晦地寄身于自己国土的某个村庄或者某个城市里。无论是之前的《我的名字叫红》、《白色城堡》、《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还是这部《雪》,土耳其都是奥尔罕永远的情结和永远的梦。在作者的笔下,《雪》不仅是一次引人入胜的叙事表演,也是我们这时代不可或缺的读物。 故事发生在1992年,主人公是一位多愁善感的诗人,他喜欢别人称他为卡。卡在德国的法兰克福流亡十二年,回伊斯坦布尔参加母亲的葬礼。他冒着大雪坐公交车前往远在土耳其西北角的卡斯镇。卡自称受伊斯坦布尔的《共和国报》之约,采访卡斯镇近期内的市长选举和一些年轻女子因被强迫摘掉头巾而自杀之事,但是,这并不是他的全部用意,他前往卡斯镇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听说他年轻时所钟情的依配克与丈夫离婚了,卡意识到自己仍然深爱着她,希望能说服她一起回德国。卡下榻于雪宫旅馆,这个旅馆的主人是依配克的父亲,她与妹妹及父亲也都住在这里……于是,短暂的爱情故事、恐怖谋杀案、历史的纠葛,都浓缩到这个与世隔绝的被“暴风雪”笼罩的卡斯镇当中。小说虽然是卡的故事,叙述者却是卡的一位老朋友,名字叫奥尔罕,与小说作者同名。后来,卡被暗杀之后,奥尔罕发现了卡留下的一本笔记,记录了他在卡斯镇的三天经历,于是奥尔罕决定回卡斯镇寻访卡的足迹,把卡的故事整理成小说。读这部小说不是件容易的事,读者多少会感到一些压抑。或者说,内中有着诺贝尔颁奖词所说的“忧郁的灵魂”。但是,回过头来看,奥尔罕的技巧仍然令人在压抑中抬起头,发出会心微笑。比如,他的文笔非常绵密,似乎是突如其来的事件,其实书中前后都牵着长长的因果链条。此外,小说的某些部分很荒诞,也充满黑色幽默。在卡斯镇,政府为了让人高兴,天气预报时总是要把气温多说高几度。整个城市的电视机永远是开着的,所有的人都看着同样枯燥无味的节目。居民们互相监视,互相告密,电话被窃听,秘密警察是那里最发达的机构。报纸当然只有一份《边城新闻》,每天印三百二十份,其中两百份去各个政府部门和企业,一百份由私人订阅,二十份在一个小店出售。然而,这份报纸不只是报道新闻,更是创造新闻,事先登出将要发生的事情,而一切往往真会如他们所报道的那样发生。卡朗诵诗作是一例,苏耐之死也是早一天就印上了报纸。这些都给读者带来别样的阅读快感。女人——除了作为理想化的欲望对象,在奥尔罕以前的小说中重要性并不明显,但《雪》是一个开始。有两个较强的女性角色,感情遭受挫折的IPEK和她的姐姐,固执的演员Kadife。此外,还有一场合唱:头巾女孩们。她们的自杀就像小说里其他残忍的事件:由无情的潜在力量驱动的突然爆发的暴力。男人对女人的态度驱动了《雪》的情节,但更重要的是男人相互之间的态度。卡总是担心其他人是否尊重他,而这种尊敬总随他的信仰而改变。他犹疑着,应该坚持西方的教化么?但他在德国很悲惨。他应该做回一个穆斯林信徒么?但除了醉酒时亲吻了一位当地宗教领袖的手外,他无法适应。 值得一提的是,从主人公的名字、书名、地名上,作者好像都在玩文字游戏,土耳其语中“雪”是Kar,小说的主人公叫Ka,这个边城小镇叫Kars,小说一开始,我们就能意识到故事的连环套的结构——雪中之卡在边城(Ka in Kar inKars)。此外,小说中有许多的意象,可以让那些喜欢比喻、隐喻、暗喻的读者忙忽半天。“雪”的一个重要意象就是头巾。用头巾遮盖,是穆斯林女子的“三从四德”,在女权主义者看来,头巾是压迫的象征。在卡斯镇,无神论的教育学院驱逐不愿摘头巾的女学生,于是,年轻女子们连续因被迫摘掉头巾而自杀。卡前往卡斯镇的借口,就是要采访这一事件。同时,雪花不仅是卡的灵感,卡更是拿雪花来比喻人生。“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片雪花”,人生象雪花,虽然每一片看似相像,但又因为命运和神秘的力量,使他们又各自不同,单成个体。一片雪花从天空降落到地面或融化或失去它的形状需要八到十分钟,这是雪花的生命,每一片雪花的形状是由天空的温度、风的速度和方向、云层的高度等种种力量决定的。一片雪花有三根轴,人这种“雪花”也有三根轴,那就是记忆、想象力和逻辑。卡作为记者的身份使奥尔罕得以展示一系列的观点。那些并非活在式微的帝国遗迹中的人,也许很难想象这种混杂的情绪:包括怨恨的权利(我们本该强大的!),羞愧(我们做错了什么?),责怪(这是谁的错?)和身份焦虑(我们究竟是谁?)。如何面对传统与现代,如何面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明,这不仅是奥尔罕在这部小说中的思索的大问题,也是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必须也是不可能不涉及的问题。如何在冲突与撞击中,留下精髓,剔除糟粕,在新的历史舞台上展现自己鲜活的文化,塑造新的精神家园,这是构建和谐在文化层面上的应有之意,也是和平与发展主题在人文层面上的应有之意。所以,《雪》所搭的不仅是卡斯镇的脉搏、土耳其的脉搏,也是整个世界的脉搏。奥尔罕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小说家所能做出的最好描述:一步步地揭示真相。但并不是对历史的简单罗列,而是某个特殊的时间,在特殊的地方,人们的某种真实体验。就像在阅读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时那样,让人感觉并非自己在审视作品,而是自己在被作者审视。但也正因如此,小说文本又显得晦涩难懂,没有一定定力的人,没有一颗澄明之心的人,是难以卒读的。
2023-07-21 09:54:294

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的主要作品

1979年——《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Cevdet Bey ve Ogullan;1983年——《寂静的房子》,Sessiz Ev;1985年——《白色城堡》,Beyaz Kale;1990年——《黑书》,Kara Kitap;1992年——《神秘的脸》,土:Gizli Yüz ,英:Secret Face;1994年——《新人生》,Yeni Hayat;1998年——《我的名字叫红》,Benim Adim Kirmizi;1999年——《别样色彩》,Oteki Renkler;2002年——《雪》,Kar;2005年——《伊斯坦布尔》,Istanbul: Hatiralar ve Sehir;2007年——《爸爸的手提箱》,Babamin Bavulu 。2009年——《纯真博物馆》2010年——《我心片刻异常》 1990年——《白色城堡》,The White Castle1994年——《黑书》,The Black Book1997年——《新人生》,The New Life2001年——《我的名字叫红》,My Name is Red2004年——《雪》,Snow2005年——《伊斯坦布尔》,Istanbul: Memories of a City2007年——《别样色彩》(暂定名),Other Colors: Essays and a Story 2006年7月——《我的名字叫红》2006年12月——《白色城堡》2007年1月——《黑书》2007年4月——《伊斯坦布尔》2007年5月——《雪》2007年7月——《新人生》2007年9月——《塞夫得特和他的儿子们》2007年8月——《我的名字叫红》(插图注释本)2007年9月——《寂静的房子》2010年1月——《纯真博物馆》2011年1月-——《别样的色彩》
2023-07-21 09:54:481

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的获得荣誉

1983年——《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得到《土耳其日报》小说首奖,1983年再度赢得奥尔罕·凯马尔小说奖。1984年——《寂静的房子》获得土耳其玛达拉勒小说奖(Madarali Novel Prize)1990年——《白色城堡》荣获1990年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Independent Foreign Fiction Prize)。1991年——《寂静的房子》法文版荣获荣获欧洲发现奖(Prix de la Découverte Européenne);土耳其安塔利亚金橙国际电影节最佳原著剧本。1995年——《黑书》获荣法法兰西文化奖(Prix France Culture )2002年——《我的名字叫红》获荣法国文艺奖(Prix du Meilleur Livre Etranger);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Premio Grinzane Cavour)。2003年——《我的名字叫红》获得爱尔兰都柏林文学奖,这个奖奖金高达10万欧元;2005年——《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同年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Peace Prize of the German Book Trade)。2006年——《雪》获得法兰西梅迪契奖(Prix Medicis Etranger)。《我的名字叫红》获诺贝尔文学奖(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华盛顿大学杰出人文奖(Washington University"s Distinguished Humanist Award )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还获得过地中海外国文学奖和理查德·胡高奖。
2023-07-21 09:55:001

奥尔罕·帕慕克的写作风格 ?

‘‘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帕慕克敢于写出自己国家的一些被掩盖的诟病,也因此遭到了各种威胁。其代表作《我的名字叫做红》写作形式特别,从多个不同的人的角度进行第一人称叙述。其文章中对土耳其有大量的叙述,从各个角度描述了土耳其的风土人情。
2023-07-21 09:55:151

《帕慕克作品:黑书》最新txt全集下载

帕慕克作品:黑书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这是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出版于1990年。小说叙述了一个在伊斯坦布尔土生土长的律师卡利普寻找失踪妻子的故事。一个侦探小说式的开头——妻子如梦失踪,只留下一张字条,卡利普开始了搜寻,也就开始了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头漫游。他逐渐相信,如梦的出走与她的同父异母哥哥耶拉的失踪有关,后者是知名的报纸专栏作家。他开始探寻耶拉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探访耶拉曾经到过的场所,甚至用耶拉的方式进行思考,最后他潜入耶拉的公寓,穿他的衣服,接他的电话,最后甚至能假扮他来写作专栏。这是小说的表层情节。而就像帕慕克在书中所言,故事背后自有其更深含义。卡利普对如梦和耶拉的追寻,似乎象征着对某一终极理想的探寻和揭秘,这与书中一度讨论的文字与意义之谜、面孔与意义之谜和耶拉专栏中宣称的“救主将到来的”的理论,有着同样的文化逻辑,因而也形成了一个多线平行的意义网络。与此同时,对自我本质的追问、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思……
2023-07-21 09:55:353

急求土耳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奥尔罕·帕慕克 在《读者》上面的一篇文章

  名字就叫这个,是关于他的传记,第二段就提到了瑞士军刀,希望能帮到你,请采纳,多谢!(其实我在私信中给你发了你没收到)  【奥罕·帕慕克】  作者:hankaibo  故事是从爱情开始的。  每一份爱情的来临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作为这所美国人开办的私立学校中最为优秀的男生,男孩有理由得到情窦初开的少女的追求——他长相俊秀,气质儒雅,拉得一手漂亮的手风琴,而且,英语口语在学生中无人能及。当然,向他示爱的女生也并非平庸之辈。那位名叫依丝米忒的少女是伊斯坦布尔赫赫有名的皮草大王的女儿,貌若天仙,伶俐可爱。  依丝米忒常常在校园拦截他,有时会送给他一些小物件,比如手表、瑞士军刀、皮带什么的,都是男孩子喜欢的东西,有时只是为了和他说几句话。说实话,这样漂亮多情而又率性热忱的女孩子几乎没人能够抗拒。所以.他也不知不觉地陷进了依丝米忒用温柔和热情织出的情网。他们开始约会,常常在周末,远离街区,跑到郊区的河畔和小山冈,在那里玩耍,嬉戏,情到深处也会激情拥吻。  他的变化被父亲看在眼里。处在莽撞毛糙的少年期的儿子一度显示出了异常举动,多数时间心思重重,神游身外,其间伴随有间歇性傻笑。作为过来人,这位一直深受西方思想熏陶的大个子葡萄酒商人,敏锐地察觉儿子一定是有了心上人。可是,儿子还是如此稚嫩孱弱,虽然个头已经快和自己差不多,但是,他除了会学习,其他什么也不会,甚至连衣服都不会洗。沉醉初恋不知归路的儿子是在携带着美好情愫走可怕的感情钢丝啊!他决定和儿子好好谈一谈。  父子间的谈话是在一次晚餐时进行的。父亲直言不讳地问儿子:“奥罕,告诉爸爸,那个入你法眼的女孩子叫什么?  他因意外,显得非常吃惊。只是怔了片刻,随即垂着头轻声告诉了父亲。他不敢抬头直视父亲,等着父亲大发雷霆。  父亲说:“还是到此为止吧。听爸爸的话。”  他见父亲态度温和,胆子渐渐壮了起来。他为自己辩解:“爸爸,是她主动的。况且,她的条件的确不错呀!”他觉得更像是在为他们的那份感情辩护,心底有一股豪气油然升腾。  父亲轻轻摇头:“奥罕,你还太小。”  “太小?爸爸,我已经19岁了,是一个男子汉了。而你,当年只有17岁不就和妈妈好上了?”他自认为抓住了父亲的话柄,情绪越发激动起来。  他说的确是实情。他等着父亲妥协。  可是,他听见依然和蔼的父亲说了这样一番话:“你说的没错。可是,你知道吗,我17岁的时候已经在葡萄酒作坊当酿酒师傅了,每个月能拿2000万里拉。我是说,我当时已经能够自食其力,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为爱情埋单。你呢,一个里拉都挣不到,你凭什么心安理得地钟爱自己心仪的女孩?”  他桀骜的心被父亲的话征服了,埋头扒饭,一声不吭。  父亲又语重心长地安慰他:“奥罕,不是爸爸古董封建。你想想看,一个男人,如果没有经济基础,不能为他的爱人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如果你是女子,你会怎么看待这样的男人?儿子,我告诉你,我一直都认为,一个男人,如果没有一份赚钱的工作,不能自食其力,哪怕他40岁甚至50岁,都不配谈恋爱,谈了,就是早恋;相反,只要他有立业挣钱养家的本事,15岁恋爱也不算早恋!”  父亲的一番话,可谓语出惊人,是他闻所未闻的逻辑,但又是那么人情入理,无懈可击。一语惊醒梦中人,经过思想斗争,他做出了从依丝米忒身边安静地走开,从这段虚幻飘渺的无根之爱中抽身而退的决定,尽管为此他承受了半年的痛苦。  牢记着父亲的嘱咐,他知道自己涉足感情还为时过早,于是集中精力于学业,最终一举考上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土耳其最好的国立大学,并在这里牢固地奠定了日后事业的基础。  他就是奥罕·帕慕克,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荣获巨奖之后,奥罕·帕慕克曾在重要场合多次提到这件鲜为人知的早年趣事,坦言自己感激父亲当年“温柔地扼杀了一种愚蠢而羞赧的情绪”,让自己避免了蹉跎年华。土耳其国家级大报《自由之声》的一位资深评论员发表评论,说奥罕·帕慕克父子当年的交谈“是人类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经典细节”。  这一评价恰如其分。一者奥罕·帕慕克的父亲关于恋爱岁数的观点见解独到,其精辟在众多观点中无人能出其右,更重要的在于,这次谈话为未来一位文学大师的诞生铺设了一条正道,其意义永难磨灭。其实,融入了浓浓父爱的故事,即便是发生在普通人身上,都足以以经典相称,更何况是发生在伟大的天才作家身上呢?奥罕·帕慕克的成功当然是他自己的天才与勤奋的结果,但其父给他上的经典恋爱课同样功不可没。  丹麦的一位诗人说过:“成功就是一片浩瀚的大海。”你本人的付出是注入其中的最重要的那条大河,可是,千万不要忘了,还有无数条不起眼的支流也尽了一份力。
2023-07-21 09:55:421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介绍

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Nobel)是瑞典著名的发明家和化学家,1833年10月21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因心脏病在意大利 圣雷莫逝世。生前主要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其中有硝化甘油、雷管、固体炸药、胶制炸药和无烟炸药等,另外在人造杜胶、人造丝、人造革、燃气发动机和钢铁氢氧焊接技术方面也有很多发明,共获得85项发明的专利权。从年轻时候起,他对和平事业非常关心,希望用自己的发明消灭战争,造福于人类。 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1.在物理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2.在化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改进的人;3.在生理学或医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的人;4.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5.为民族间的和睦亲善、废止或裁减常备军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物理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生理学和医学奖由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颂发;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国会选出的5人委员会颁发。 根据创立者的遗嘱,诺贝尔文学奖金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1900年经国王批准的基本章程中改为“近年来创作的”或“近年来才显示出其意义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概念扩展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即包括历史和哲学著作。文学奖金由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基金会统一管理,由瑞典文学院评议和决定获奖人选,因此,院内设置了专门机构,并建立了诺贝尔图书馆,收集各国文学作品、百科全书和报刊文章。 章程规定各国文学院院士、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文学史和语文教授、历年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才有权推荐候选人,本人申请不予考虑。推荐书每年1月1日前交瑞典文学院,11月1日前后公布选拔结果。授奖一般是因为某一作家在整个创作方面的成就,有时也因为某一部作品的成就,如法国作家马·杜·加尔因长篇小说《谛波父子》,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因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因长篇小说《福赛特家史》,南斯拉夫作家安德里奇因长篇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而获奖。一百零七年来,1914、1918、1935、1940至1943年没有颁发奖金,1904、1917、1966、1974年奖金由二人平分。
2023-07-21 09:55:523

帕慕克:寂静的房子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帕慕克:寂静的房子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2006年3月至今,世纪文景推出了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一系列小说和传记作品,其间(2006年9月)帕慕克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蜚声全球同时备受争议的畅销作家。今年5月底,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世纪文景公司联合邀请,帕慕克将来到中国,和热爱他的中国书迷见面。届时,世纪文景将推出帕慕克小说《寂静的房子》和随笔集《别样的色彩》试读本。《寂静的房子》是帕慕克的第二本小说作品,初版于1983年,作者自己称之为“永远也写不完的政治小说”。20世纪初,祖父塞拉哈亭·达尔文奥鲁因为从政而被政敌赶出伊斯坦布尔,携妻子法蒂玛定居于天堂堡垒。塞拉哈亭一生都在创作一部百科全书,他认为这部百科全书可以唤醒东方,弥补东西方之间的巨大差距,可是他到死也没写完百科全书。多年后,只有他的私生子,侏儒雷吉普作为仆人与法蒂玛一起生活在古老、陈旧的老宅——小说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栋寂静的房子里。和以往每个夏天一样,孙子法鲁克、麦廷和孙女倪尔君从城里……
2023-07-21 09:56:002

世界上的好书那么多,什么样的书更容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觉得能够反映社会现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十分新颖。能够触动人心。
2023-07-21 09:56:209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的创作背景

千年古城伊斯坦布尔是地跨欧亚历经两大帝国的千年古城,它的交融冲突兴衰起落,在帕慕克身上激起的是切肤之痛。伊斯坦布尔给了帕慕克独特的历史厚重感。帕慕克以特有的灵性重访家族秘史,用善于描写的天赋在家族秘史的脉络中发掘旧地往事,拼贴出当代伊斯坦布尔的城市生活画卷。创作过程帕慕克动手写此书时,处于抑郁症爆发的边缘。当时他的生活,因为很多事情,处在一场危机之中;离婚,父亲去世,职业上的问题,这个问题,那个问题,所有的事都很糟糕。如果帕慕克软弱的话,一定会得抑郁症。奥尔罕·帕慕克每天坚持在早上起床后洗冷水澡,借此让自己的神智冷静与镇定,然后回忆往事与写作,力求把书写得完美。奥尔罕·帕慕克的家庭对《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这本书很不满,特别是帕慕克的哥哥更是抱怨。帕慕克说,因为写作、出版《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这本书他失去了自己的哥哥。帕慕克还承认这本书也伤害了他母亲的感情。版画家梅林的作品是帕慕克灵感的源泉之一。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书中用了一整章献给了十九世纪制作过君士坦丁堡版画的西方艺术家梅林。
2023-07-21 09:57:301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的内容简介

打开《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就能发现奥尔罕·帕慕克的成长记忆,目睹他在失落时的美好时光,认识处于东西方交界处的伊斯坦布尔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历史,感受土耳其古老文明带来的感伤。 奥尔罕·帕慕克是土耳其的作家,《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奥尔罕·帕慕克的自传性作品。对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尔一直是一座充满帝国遗迹的城市。这个城市特有的呼愁,早已渗入少年帕慕克的身体和灵魂之中。帕慕克以其独特的历史感与善于描写的杰出天分重访家族秘史去发掘旧地往事的脉络,拼贴出当代伊斯坦布尔的城市生活画卷。 如果说,帕慕克在他小说中埋伏了他对伊斯坦布尔的想像和隐喻,那么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206幅黑白图像(顽皮孩童、迷惘少年、喧闹街道、沧桑变幻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使帕慕克的恍惚和迷失变得可触可感。《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将读者带回到帕慕克写作的原点,找到打开帕慕克文学之谜的金钥匙--他为什么写作,为什么成为今天的他。
2023-07-21 09:57:421

白色城堡的作品赏析

面对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帕慕克的一贯主张是文化整合。在小说《白色城堡》中,这一主张集中体现为“双重身份”的主题:是东方人,同时,也是西方人。在《白色城堡》这部小说中,帕慕克通过一个同貌人的故事表达了这一“双重身份”理想:不论是东方身份,还是西方身份,都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幻像,在人格层面上所有人都是相同的;东西方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无意识心理中黑色自我的存在,既包括个体性黑色自我,也包括群体性黑色自我;解决这种对立与悖谬的根本途径,就是对土耳其本土“双重身份”的认同与整合。在小说《白色城堡》的开头,帕慕克通过两位同貌人对身份本质的探寻和探寻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同人格揭示出:不论是东方身份,还是西方身份,都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幻像,在人格层面上,所有人都是相同的。首先,《白色城堡》通过两位主人公的身份探求揭示出:身份是一种记忆碎片的拼贴,记忆是一种幻想性的认知,所谓的身份本质上是一种人为的建构与创造。在故事的一开始,威尼斯学者“我”就被奥斯曼舰队俘获到伊斯坦布尔,并奇迹般地遇见了一个与“我”外貌酷似的人——占星师霍加。这是描述两人外貌的相同,也是作者在为两位主人公的人格同质谱写前奏,是“我”与霍加人格相同的一种隐喻。身份即幻像,当“我”与霍加发现这一事实时,“我们”完全相同了,“我”与霍加不仅拥有相同的外貌,也拥有相同的人格。在小说的结尾,“我们”交换了彼此的身份,再也分不清谁是霍加、谁是“我”了,实现了既是“我”又是霍加的“双重身份”理想。作为东方人的霍加与作为西方人的威尼斯学者,不仅在外貌上酷似,而且在人格上也相同。然而,最为重要的是,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其内心深处的黑色自我也是相同的。它无法触摸却又无处不在,它既是一种个体无意识,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白色城堡》的结尾,白色城堡依然屹立,“我”与霍加实现身份交换,两位文本叙事者“我”与法鲁克·达尔温奥卢的“一体二魂”。表面看来纷繁复杂,其实它们共同传达了作者帕慕克的“双重身份”理想——“成为西方人,也成为东方人”。 小说的前言部分显然借鉴了《巴黎圣母院》的起兴手法。在《巴黎圣母院》中,作家通过参观巴黎圣母院时,由刻在墙壁上的“命运”一词,引出了一段15世纪时发生在巴黎圣母院内外的悲剧故事;《白色城堡》也如出一辙。编纂百科全书的学者法鲁克·达尔温奥卢,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在盖布泽档案馆找到一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7世纪时期的手稿。书中的故事吸引他立即着手将其从阿拉伯文翻译成现代土耳其文,从而有机地沟通了历史与现实,营造了一种亦真亦幻的神秘气氛,增强了故事的神奇色彩,勾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此外,不可逃避的命运主题的设置,路易十一与土耳其苏丹对占星术的痴迷,克洛德与霍加强烈的求知欲和占有欲,及其身上共同体现出来的双重人格,无不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从意象与情节的设置来看,《白色城堡》吸取了西方众多文学作品的艺术养料。单从篇名及白色城堡意象的设计上,就极易让人联想到卡夫卡的《城堡》。卡夫卡笔下的城堡像幽灵,可望而不可即,帕慕克心中的白色城堡是“美丽且难以抵达的地方”,它们同样梦幻般萦绕在人们心头,从不以真实面目示人。此外,霍加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设计出来的战争机器,同样是卡夫卡式的。在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中,驻地司令设计的那种极其残忍地折磨犯人的杀人机器,与霍加参照人的大脑构造琢磨出来的庞然大物,有异曲同工之妙。而那些与自我对话的场面,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双重人格》中数见不鲜,在博尔赫斯笔下更是频频现身,如《另一个他》、《两个博尔赫斯的故事》等,反映的都是自我与他者的奇遇故事。至于小说中出现的天文学、占星师、瘟疫、百科全书、战争、宫廷、回忆录、大雾等,这些无不都是博尔赫斯的偏爱。从《白色城堡》中,还可以读到自亚里士多德到艾布拉姆斯关于“镜像”、“模仿”的论述,也可上升到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文化“安全感”与知识的权力等范畴——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阐释空间。从小说的叙事风格来看,《白色城堡》显然是东西文化合璧之作。帕慕克借鉴了古希腊神话与阿拉伯传说的叙述方式,将寓意丰富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出来,从而颠覆现代小说中淡化情节、零度情感、片段摹写的技法,而回归叙事。同时又掺杂了现代主义小说中常用的“元小说”结构——叙事者时不时从文本中跳脱出来,呈现出一幅“颇具智慧叙事风景画”。此外,它结合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时空观,大量仿写《百年孤独》中交叉叙事时间的句法模式,如“现在我认为”、“我后来得知”、“多年以后”等句式的运用。小说的优秀之处还在于,帕慕克借用西方的叙述方式来表达一个充满东方意味的传奇。威尼斯学者怀着“东方主义”的心态,踏上了一片未知的土地,遭遇陌生的文化,宗教与文化的冲突激荡着整部小说。并且他始终保持着一种神秘、原始的叙事风格,以“陌生化”的手法,来描述17世纪时期的土耳其人站在“落后”的视角,观察“不可知事物”时的新奇感受。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接受是带有魔法和巫术色彩的,如在观看霍加和威尼斯学者共同设计的焰火表演时,随着一条条火龙在空中飞舞,“大家敬畏地尖叫着”,其中有一位做父亲的目瞪口呆地望着天空,居然“忘了男孩的存在”。这种“陌生化”手法所产生的离间效果,在土耳其人对待霍加他们设计的“庞然大物”时表现得尤为突出,“人们说我们的武器是怪物、大虫、撒旦、带弓箭的乌龟,移动的城堡……蓝眼怪”,一切敬畏之词,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帕夏们也认为它是“不祥之物”,会给部队带来厄运,都不愿意带它上阵;士兵们视它如瘟疫唯恐避之不及,多数人因害怕这个不祥之物而后撤。作家深刻地揭示出了落后地区的人们对外来文化既向往又敬畏的矛盾心理,这其实为两种文化的交流与互融提供了潜在的可能。《白色城堡》最大的特点在于作家采用了自述体的叙述方式,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娓娓道来,它的好处在于能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拉近读者的心理距离。当然,这种散文化的写作方式必然会带来一个突出的问题——“无对话”。读者通常都是被“告知”发生了什么事,而不是真的在故事中“看到”它们。正是这一点令《白色城堡》显得格外枯燥和缓慢。
2023-07-21 09:57:571

奥尔罕.帕慕克 我不想去上学了 讲的什么意思,我不懂呢。。哪位高人指教一下。。

本文的作者是一个活泼,热爱生活,积极的人,他厌烦了学校的死读书,读死书的理念文中已经告诉了我们:不大,学校里面的那些学习琐事,还有外在的学校生活。如受到了冷莫不被人关心,让他觉得他很孤单,没有家的那种自由自在,快乐的。感觉好。最重要的是那呃原文中的那两个人经常欺负她,形成了他对学校的那种害怕。和他在家那种快乐。自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23-07-21 09:58:133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父亲的手提箱》是帕慕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讲词,被收录在《别样的色彩》一书中。下面是我挣来的关于父亲的手提箱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2.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   3.归纳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教学难点: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   教学方法:问题点拨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围绕选读提示,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乐学”境界。   一、请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问题1、父亲是什么时候给“我”手提箱的?手提箱放在哪里?   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给“我”小手提箱。手提箱放在“我”书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手提箱安放角落。   演讲伊始,作者就开门见山地交代了父亲将小手提箱“交给我”,关照“我”在他去世之后看一看里面的东西,而且轻轻地把手提箱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问题2、“我”为什么好几天不敢碰父亲的手提箱,更不敢打开它?   原因有二:一是担心自己不欣赏父亲的作品;二是因为担心箱子里面有“真正的、伟大的文学作品”。   第二部分(3~7段):对手提箱敬而远之。   “我”对这手提箱很熟悉,可是却不敢碰它。因为“我”知道里面是父亲的手稿,父亲也曾经做过诗人梦,但由于写诗、译诗难以谋生而放弃了。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父亲的性格特点——大大咧咧、快快乐乐、无忧无虑。   问题3、是怎样的想法促使“我”打开了手提箱?   希望父亲就是父亲,不要是什么作家。   问题4、打开手提箱后有什么发现?这些发现引出作者怎样的议论?   发现一些熟悉的本子,还发现父亲写作时代表的不是父亲。这些发现引出了作者关于文学与生活的议论。   第三部分(8~9自然段):打开手提箱之发现与感触。   “荒蛮感”,是指写作中忠实于人类所处的文化、经济等原生态的社会状态。   “失真感”,是指写作中不能“失真”,不能失去人的本性,不能失去世界的本真。   至此,作者提出自己的创作主张:“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文字、我们身心的一部分。”   作者在演说中的另一段话语有助于我们的理解,他说:   “作家的任务是讲述司空见惯却又无人深思的问题,通过发现、深化、传播,让读者看到,原来熟悉的世界竟蕴涵如此神奇,使读者乐于重新审视。当然,能够把熟知的事物原原本本地付诸文字是一种功力,也是一种乐趣。一个深居小楼、长年磨炼的作家,他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隐痛,但同时也有意或无意地体现出对人类的极大信任。我一直充满这样的信任,我相信,别人和我一样有着类似的伤痛,所以他们能够理解;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是相似的。一切真正的文学,它的基础就是这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信任,这种天真的、乐观的信任。 一个深居多年的作家,就是希望对着这样一个人类、这样并无所谓中心的世界倾诉。”   问题5、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有什么表现?他“明白了”什么?   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没有说什么,只是看着“我”,保持沉默。他明白了“我”已经打开手提箱,并阅读了里面的东西。   第四部分(10~11自然段):父与子心照不宣。   这样一个自信、坦然而又快乐的父亲,从不以威严压抑儿子的自由,儿子的文学创作与父亲有着“深层的关联”。这深层的关联作者概括为“生活中的缺憾感、幸福感、愧疚感”。   其中的“缺憾感”可以从打开手提箱,读到父亲的笔记中得以诠释。   “幸福感”可以通过演说中的另一段话语得到诠释:“我告诫自己,对父亲不要有任何成见。况且我对父亲是心怀感激的,因为他从不像普通的父亲那样颐指气使、威风八面,他从不约束我的自由,永远尊重我的选择。和儿时的伙伴不同,我对父亲从来没有畏惧之感,所以我有时认为我常常可以像孩子一样自由地想象;有时又认真地相信,我能够成为作家是因为父亲年轻时曾经有过作家梦。”   “愧疚感”也许就是因为提前打开了手提箱,对父亲有着一份内疚吧!   问题6、作者为什么要在演讲接近尾声时提及“父亲送我手提箱的二十三年前”的一件事?   意在说明父亲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   第五部分(12段~15段):忆往事激起千层浪。   二、归纳本文主旨:   本文为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于2006年12月7日在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受奖演说节选。   作者在演讲时以父亲的手提箱为线索,讲述了父亲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以及对父亲深沉的怀念。文中,帕慕克阐述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主张:“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文字、我们身心的一部分。”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着这一主张。正因为如此,帕慕克能得到世界文学的最高褒奖。   三、本文是一篇演讲词,其主要艺术特色在于以下两点“   1.一线贯之,主旨鲜明。   2. 情感真挚,极富感染力。   四、2006年诺贝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其人其作   (1952—),土耳其作家,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星。1979年写成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并在1982年出版。1997年的《新人生》成为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2002年出版的《雪》以思想的深度著称。是其本人最钟爱的作品。其他代表作品有《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城市记忆》。   父亲的手提箱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紧扣本文线索,理清全文脉络。   2、分析重点语句,体味作者情感。   3、简析本文特色,归纳文章主旨。   二、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语句,赏析重点段落,理清全文脉络。   2、围绕课文线索,体味情感变化,感受父亲形象。   三、教学难点   围绕课文线索,理清全文脉络,体味情感变化。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牵引、探究法   五、教学工具   图片、视频、电子白板等多媒体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介绍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导入课文。   (二)、作者简介   奥尔罕·帕慕克是2006年诺贝文学奖得主。   土耳其作家,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星。主要作品有《雪》、《伊斯坦布尔》、《我的名字叫红》、《黑书》《杰夫代特先生和他的儿子们》。   本文是2006年12月7日在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受奖演说的"节选。   (三)、破题设疑   通过预习及宣读提示,我们知道手提箱是本文的线索,全文始终围绕手提箱来写,但肯定不是为写手提箱而写手提箱。因为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   的受奖演说一定谈到与文学观念、文学创作等与文学相关的内容。他们又是如何关联起来的?带着疑问,还是让我们先看看这只手提箱吧。   (四)、课文赏析   1、请一位同学朗读1—7段,同学们思考并解决如下问题:   父亲的手提箱是什么样的?   父亲为什么给我手提箱?   我为什么好几天不敢碰父亲的手提箱?   2、齐读8—10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并解决如下问题:   是什么想法促使我第一次打开了父亲的手提箱?   打开父亲手提箱,儿子有哪些发现,又有哪些感触?   3、自由读10—11自然段,感受生活中真实的父亲。   前文提到“父亲写作时代表的并不是我的父亲”,生活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 自信、坦然、快乐,从不以威严压抑儿子的自由,不断鼓励我从事文学创作。   4、齐读12—15自然段,体味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5、课外延伸,体味情感   延伸材料:   朗读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语句。   观看莫言《讲故事的人》的视频。   (五)、解疑归题   见课件   (六)、学习小结   全文始终围绕手提箱来写,这是本文的艺术特色之一,表面上写手提箱,实则写父亲,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在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同时,又阐明了自己写作体验及文学主张。十分契合发言场合。这又是大师的匠心独运。   拓展:   读《我父亲的手提箱》 有感   在父亲节的前一天,周六,还是和往常一样的早起。洗漱完毕,早餐吃罢,开始早读。   近期读的是帕慕克的《别样的色彩》。   《父亲的手提箱》是帕慕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讲词,被收录在《别样的色彩》一书中。他追溯了自己以及父亲那代人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父亲临终两年前交给儿子的手提箱中装载的不仅仅是他生前的手稿和笔记本,更是一位想成为诗人的年轻人的梦。   父亲的一生给了帕慕克很大的影响。帕慕克认为正是父亲给了他最大的自由,让他来追求文学。有限的文字和时间要怎样表达出最真实质朴的父子之情?可我明明从他的文字里感受到了。这就是我认为帕慕克作品的魅力所在。   “父亲到我办公室留下那个手提箱的一周后,他又来看我。和往常一样,他给我带来一块巧克力(他都忘记我已经四十八岁了)。”   “我二十二岁的时候,我放弃了其他一切,把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完成了第一部小说,那就是《杰夫代特先生》。我用颤抖的双手把这部我用打字机敲出的,尚未出版的小说递给父亲,请他阅读后告诉我他的想法。这不仅是因为我对他的品味和才智怀有信心,还因为他的意见对我很重要。”   “我跑去给他开门,他什么都没有说,但立刻伸开双臂拥抱了我。他用这种方式使我明白,他非常喜欢我的小说。、、、、、、、父亲用极富感情、充满夸张的语言,表达了他对我的第一部小说的信心:他说,总有一天,我会像此刻一样,站在这里,满怀巨大的欣喜,赢得这一奖项。”   在演讲词的最后他这样讲道:“今天,当我站在瑞典文学院,面对授予我这项伟大奖项、伟大荣誉的尊敬的院士们,面对尊敬的客人们,我深深地渴望,父亲能在我们中间。”   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失落和遗憾,但是我想,他的父亲一直都在,不仅在他的身体里,在他的记忆里,在他的作品里,有时甚至一直就在他的身边,父亲根本就不曾离开过他。我能这么理解吗?不管怎么样,我愿意这样去理解,尊敬的帕慕克先生。   然而在我的世界里,我的父亲,我叫他爸爸,其实我更愿意称呼他叫老徐。在他眼里我永远是一个比他小很多的小孩。我愿意和他探讨工作上的、学习上的、生活上的事情,我总能从他那里得到我想要的答案,他的话语也总能在关键时刻点醒我,带给我灵感、、、、、、有时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最懂我的人莫过于他了,可有时候,我又会难过的发现,其实他根本就不懂我。我知道,这并不是他的错!   今天又是父亲节了:老徐同志,祝你节日快乐!天天快乐!爱你! ;
2023-07-21 09:58:201

如何评价奥尔罕u2022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

原来是因为朋友一句【视角太杂乱简直看不下去】产生了对这本书的兴趣,买来看。昨天刚刚看完。私以为,是一部文学性宗教性都很强的书。可能有些涉及文化差异的问题不是理解的很透彻,有些句子和名词也需要查找一些资料辅助理解,但是总体来说这些对阅读的影响还是有限的。千万千万,不要把它当做一本悬疑小说或是爱情小说来读,不要单纯为了装逼大意翻完这本诺贝尔奖作品,也不要在还没翻开之前就做着艰涩难懂啃都不好啃的准备,毕竟,认认真真的读下来,会是一次很好的体验。虽然,到了后来,看到大段大段关于宗教的文字会有些头大,但或许恰是这些想让人跳过的才是它的精髓。至少于我,对于宗教的看法会全面深入很多,也会由衷的被信仰这个东西震撼到。再有就是这本书闻名的十几个叙述视角了,神奇的,并不会让我听别人抱怨的混乱的感觉。读到后半本,几乎已经可以在读这一章的时候,推测到作者下一章的叙述视角,作者之用心与读者之别有用心这种跨时空的交流非常微妙,也完全可以展现出一个大家的叙述风度与力度拿捏的适当。总的来说,一次很好的学习体验,一本很好的书。画面感很强,感觉像是在看电影,尤其在以第一人称描述时,使人有很强的代入感。故事本身也精彩,虽然有关文化的话题感觉有些冗长晦涩,但是文化的冲突还是很容易看出来的。而且他特有的忧郁也能从他对人物和场景上的描述里感受到。整体很不错,而且越看越好看。
2023-07-21 09:58:331

结合具体作品“我的名字叫红”分析奥尔罕帕慕克是如何表现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和融合的

《我的名字叫红》以伊斯兰传统细密画在西方肖像画的冲击下陷入危机的故事作为艺术象征,以一个画家高雅先生被杀为引线,多角度多视角,这个故事表面上表现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冲突,实质上表现的却是伊斯兰文化与欧洲文化、东方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绘画艺术的冲突:在这里西方肖像画成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象征,细密画成了传统的伊斯兰教的象征。选择欧洲画法就意味选择人文主义即西方观点观察世界,坚守细密画就成了维护传统伊斯兰教,忠实于真主安拉的象征。因此选择哪种画法就代表了选择哪种世界观。两种绘画风格的斗争在这一代苏丹的画师之间残酷的展开了。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代表者:小说中的人物分两个阵营。一方以姨父大人为代表,一方以奥斯曼大师为代表。姨父大人在出使威尼斯的途中受到西方肖像画的影响,他深深陶醉在这些面孔中。奥斯曼大师是皇家细密画画坊的总监,顽固暴决,平时板着脸,一切看不顺眼。他是土耳其传统文化的象征。
2023-07-21 09:58:471

《我的名字叫红》的历史背景是怎么样的呢

我的名字叫红 -------------------------------------------------------------------------------- 总阅读次数:511 添加日期:2006-11-01 作者:[土]奥尔罕·帕慕克 (Orhan Pamuk)译者:沈志兴ISBN:7208061750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版次:2006年8月 第1版装帧:平装定价:29.00 ■推荐理由 土耳其著名的作家奥尔罕·帕慕克,10月12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后,帕慕克在接受诺奖官方网站记者采访时说,对于那些因为知道他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才来读他的书的新读者,他建议从《我的名字叫红》这本书开始。 这是一本厚达500多页的小说,限于篇幅,本版刊登的《我的名字叫红》故事梗概,只能大致介绍小说基本情节,作家的语言风格,尤其小说别具一格的写作方式(小说中出现了许多个叙述者),则受到字数限制,无法完整体现。 一个谋杀推理故事,一本哲思小说 ,一则爱情诗篇,一场魔幻的异国美梦。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奥尔罕·帕慕克成名作囊括法国文艺奖、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和都柏林文学奖在内的欧洲三大文学奖项,已被译成20多种语言出版。■内容简介 小说的背景是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1590年末,伊斯坦布尔,国王苏丹秘密委托制作一本伟大的书籍,颂扬他的生活与帝国。四位当朝最优秀的细密画家齐聚京城,分工合作,精心绘制这本旷世之作。此时离家12年的青年黑终于回到他的故乡——伊斯坦布尔,迎接他归来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案……一位细密画家失踪了,随即被发现死于深井中,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的长者也惨遭杀害。遇害的画家究竟是死于画师间的夙仇、爱情的纠葛,还是与苏丹的这次秘密委托有关?苏丹要求宫廷绘画大师奥斯曼和青年黑在三天内查出结果,而线索,很可能就藏在书中未完成的图画某处。 一只狗、一棵树、一枚金币、红色,两具尸体及死亡,甚至凶手全都站出来了,他们仿若有生命般,靠着自己的经历与观察,仔细地告诉我们每一条蛛丝马迹。■阅读评价 1998年,《我的名字叫红》出版,此书确定了帕慕克在国际文坛的地位。2003年,此书获得都柏林文学奖(此奖项奖金高达10万欧元,是全世界奖金最高的文学奖),同时还赢得了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帕慕克一举成为包揽欧洲三大文学奖项的当代文学大师。 这本厚达500页的小说,彷佛是一个精心构造的文字丛林,又像是一座哲学迷宫,更像是一间丰富的艺术宝库,穿行其中,让人目炫神迷。有人说,普鲁斯特是用文学追索个人记忆的大师,他能用自己的记忆带领我们触摸人类生活的各种感观。那么,帕慕克无疑是探索伊斯兰文明灵魂的大师。从中我们可以读到16世纪伊斯兰世界的艺术、宗教、人生、爱情、战争…… 他用一张密密匝匝的网把我们带入各种诡计,随着情节的展开,我们发现这位自称“忧郁落寞”的作家,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世界上独特的文明几乎所有的可能性。 这是一场16世纪的缠绵悱恻的爱恋。一位英俊智慧的青年,经历了12年的颠沛流离,内心隐藏着自己对故乡恋人狂热的情感;一位早早嫁作人妇的美丽少妇一面对丈夫的弟弟意乱情迷,一面对昔日情人念念不忘,还要面对父亲被谋杀的严峻考验,她选择爱情还是背叛…… 这是一部关于罪恶与人性的历史诗篇。16世纪的土耳其人与19世纪的欧洲人、20世纪的美国人一样,无一能逃脱人性与罪恶的轮回。金钱、权利、社会地位,甚至俊美的画师南徒都可以成为世人争夺的对象。 它还是一场艺术领域内的风格之战,是对东西方文化接触和冲突过程最生动描绘。我们是臣服于一代代细密画大师倾其一生心力,终止失明,没有个人风格和任何创新的制作的“伟大作品”,还是追随书中的四位画家接纳法兰西绘画对风格的崇尚,使用精巧的透视法…… 它更是一部推理小说,在关于艺术,哲学、人生的故事中,不断有人为之献出忠贞、生命,是什么在行凶? 它还是一个展示作者文学技法的大舞台。所有的角色都是主人公,作者运用多重叙事的手法,让故事中的角色都站在“我”的位置发声,每一章皆以“我”开头,“我的名字叫黑”、“我是奥罕”、“我将被称为凶手”、“是我,奥斯曼大师”、“我的名字叫橄榄”、“我的名字叫蝴蝶”……每一个人都滔滔不绝地说自己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故事,但让小说登于“历史魔幻”之境的,是帕慕克让“非人”的存在也成为叙述的主体,如“我是红”、“我是一匹马”、“我是一条狗”、“我是一棵树”、“我是一枚金币”、“我,撒旦”,它们说了什么?作者使用了古典的伊斯兰文学技巧来说故事,却富涵十九世纪欧洲小说处理细节的方法。 在这些粉墨登场的万物生灵竞赛中,我们彷佛也忘却了时间之门的存在,穿越时空,走在阴暗潮湿的伊斯坦布尔小路上。难怪有人说,帕慕克拥有“迷人的艺术天赋及邪灵般的智慧”,更有人说,2005年他没能出现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是因为他的小说太流行,太好看了。无论如何,跟随帕慕克,我们可以忘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开始一次异常美妙的异国美梦,领略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的诡鹬之美,沉浸在一个充满智慧的悬念之中,重温最伟大的作家为我们带来的那些最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02:20 舜网-济南时报 [目 录]1.我是一个死人2.我的名字叫黑3.我是一条狗 4.人们将称我为凶手 5.我是你们的姨父6.我是奥尔罕7.我的名字叫黑8.我是艾斯特9.我,谢库瑞10.我是一棵树11.我的名字叫黑12.人们都叫我“蝴蝶”13.人们都叫我“鹳鸟”14.人们都叫我“橄榄”15.我是艾斯特16.我,谢库瑞 17.我是你们的姨父 18.人们将称我为凶手 19.我是一枚金币 20.我的名字叫黑 21.我是你们的姨父 22.我的名字叫黑 23.人们将称我为凶手 24.我的名字叫死亡 25.我是艾斯特26.我,谢库瑞27.我的名字叫黑 28.人们将称我为凶手 29.我是你们的姨父30.我,谢库瑞31.我的名字叫红32.我,谢库瑞33.我的名字叫黑34.我,谢库瑞35.我是一匹马 36.我的名字叫黑37.我是你们的姨父38.奥斯曼大师就是我39.我是艾斯特40.我的名字叫黑41.奥斯曼大师就是我42.我的名字叫黑43.人们都叫我“橄榄”44.人们都叫我“蝴蝶”45.人们都叫我“鹳鸟”46.人们将称我为凶手47.我,撒旦48.我,谢库瑞49.我的名字叫黑50.我们两个苦行僧51.是我,奥斯曼大师52.我的名字叫黑53.我是艾斯特54.我是一个女人55.人们都叫我“蝴蝶”56.人们都叫我“鹳鸟”57.人们都叫我“橄榄”58.人们将称我为凶手59.我,谢库瑞[书 摘]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尽管我已经死了很久,心脏也早已停止了跳动,但除了那个卑鄙的凶手之外没人知道我发生了什么事。而他,那个混蛋,则听了听我是否还有呼吸,摸了摸我的脉搏以确信他是否已把我乾掉,之后又朝我的肚子踹了一脚,把我扛到井边,搬起我的身子扔了下去。往下落时,我先前被他用石头砸烂了的脑袋摔裂开来;我的脸、我的额头和脸颊全都挤烂没了;我全身的骨头都散架了,满嘴都是鲜血。已经有四天没回家了,妻子和孩子们一定在到处找我。我的女儿,哭累之后,一定紧盯着庭院大门;他们一定都盯着我回家的路,盯着大门。他们真的都眼巴巴地望着大门吗?我不知道。也许他们已经习惯了,真是太糟糕了!因为当人在这个地方的时候,他会觉得过去的生命还像以前一样仍然持续着。我出生前就已经有着无穷的时间,我死后仍然是无穷无尽的时间!活着的时候我根本不想这些。一直以来,在两团永恒的黑暗之间,我生活在明亮的世界里。我过得很快乐,人们都说我过得很快乐;此时我才明白:在苏丹的装饰画坊里,最精致华丽的书页插画是我画的,谁都不能跟我相比。我在外面乾的活每月能赚九百块银币。这些,自然而然地使我的死亡更加难以让人接受。我只不过是画画书本插画及纹饰。我在书页的边缘画上装饰图案,在其框架内涂上各种颜色,勾勒出彩色的叶子、枝乾、玫瑰、花朵和小鸟;一团团中国式的云朵,纠结缠绕的串串藤蔓,蓝色的海洋以及藏身其中的羚羊、远洋帆船、苏丹、树木、宫殿、马匹与猎人……以前有时我会纹饰盘子,有时会在镜子的背面或是汤匙里面,有时候我会在一栋豪宅或博斯普鲁斯宅邸的天花板上,有时候会在一个箱子上面……然而这几年来,我只专精于装饰手抄本的页面,因为苏丹殿下愿意花很多钱来买有纹饰的书籍。我不是要说我死了才明白金钱在生活中一点儿都不重要。就算你死了,你也知道金钱的价值。眼下在这种状况下听到我的声音、看到这一奇迹时,我知道你们会想:“谁管你活着的时候赚多少钱!告诉我们你在那儿看到了什么。死后都有什么?你的灵魂到哪去了?天堂和地狱是什么样的?死是怎么一回事儿?你很痛苦吗?”问得没错,我知道活着的人总是极度好奇死后会发生些什么。人们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因为对这些问题太过好奇,以至于跑上战场在尸体当中乱晃,想着能够从生死搏斗而受伤的士兵当中找到一个死而复生的人,心想这个人必定能告诉他另一个世界的秘密。然而帖木儿汗国 ……[评论选摘]以酒馆说书人的遣辞用字叙述一则历史悬疑故事……帕慕克的小说将在国际间引起一阵风潮,就如同在土耳其一样大受欢迎……《我的名字叫红》有三个层面:它是一个谋杀推理故事……一本哲思小说……也是一则爱情诗篇。珠玉般的诗文、引人入胜的旁征博引、纠结罗织的故事,让人不禁赞叹——引用书中的一个角色,细密画大师奥斯曼的用词——帕慕克拥有“迷人的艺术天赋及邪灵般的智慧”。这本易读、优美、充满智慧的作品,将能吸引广大的读者。——《出版人周刊》(Publisher Weekly)令人目眩神迷……欢乐、睿智、加上一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以及一幅栩栩如生的角色刻画。《我的名字叫红》将会吸引非常多的读者爱不释手。——大卫·瓦尔顿(David Walton)《密尔瓦基新闻卫报》(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同样的人性与哲学诡计交织纠缠,也出现在《玫瑰的名字》中,伴随着缓慢、浓稠的开端,逐渐加快节奏……然而,我个人认为,帕慕克的书更胜于《玫瑰的名字》……他不仅捕捉了伊斯坦布尔过去和现在的冲突,更展现了城市的诡谲、永恒之美。可以说,这本书近乎完美,只差诺贝尔奖的荣耀。——茉芮·弗瑞里(Maureen Freely)《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UK)透彻、深奥、无限犀利且引人入胜,仿佛把波赫士一篇晶莹剔透的作品延长成为整部长篇小说。我从没读过如此精湛的作品。每个人都应该读读奥尔罕·帕慕克。——《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UK)完美展现了帕慕克的小说功力——把文学的狡计融入易读的故事中,让人一页接一页……——汤姆·荷兰(Tom Holland)《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UK)读者将发现自己被诱入一个富丽堂皇的世界……阅读这本小说就好像在做一场魔幻的异国美梦……一本可以让你彻底沉浸其中的书。——艾伦·马西(Allan Massie)《苏格兰人报》(The Scotsman)一具尸体、一只狗、一个凶手、一枚金币、两位恋人和一棵树,共同说出这篇迷人的故事……这个充满智慧的悬疑小说,必然会吸引所有喜爱安贝托·艾可书迷。——南西·波尔(Nancy Pearl)《书单》(Booklist)帕慕克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我的名字叫红》是他至今最辉煌也最撼人的内在东西方战争……书本中溢满了无限的圣洁与罪恶。——理察·伊德(Richard Eder)《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他的小说——内容博学多闻,形式前卫实验,但又流畅好读,让人不忍释手——为他赢得世界性的声誉。——《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帕慕克有能耐跨立于两个世界,不论在自己的国家或者国外,都因此在商业上获得极大的成功,无疑地,他是土耳其最畅销的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二十种语言,……他的小说丰富华丽,间接援引旧苏菲派的故事与伊斯兰传说并富涵大众文化,……毋庸置疑,他是土耳其这一代小说家中,能够置身欧洲文学主流的第一人。——安德鲁·芬克(Anderw Finkel)《时代杂志)(Time)帕慕克不带感情的真知灼见,与阿拉伯花纹式的内省观察,让人联想起普鲁斯特。……而将读者带回十六世纪伊斯坦布尔细密画家的谋杀事件,也像汤玛斯·曼的《浮士德游地狱》般具有音乐性,他探索民族的灵魂。——约翰·厄普戴克(John Updike)《纽约客》(The New Yorker)《我的名字叫红》已臻至经典的层次……阅读帕慕克已经超越世俗主义与基要主义的纷争。——强纳森·李维(Jonathan Levi)《洛杉矶时报书评》(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跨立于达达尼尔海峡的伊斯坦布尔……奥尔罕?帕慕克是一位清醒的城市编年史家……他的小说洞察东方与西方的不同……推理谋杀……被疯抂的神学驾驭的人……帕慕克承继了从海德格到德希达的现代思潮……《我的名字叫红》是一本值得信赖以及具有原则性的沉思录……是具有企图心的作品。——马文·朱力斯(Melvin Jules Bukiet)《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土耳其最重要的小说家,各地瞩目的人物……第一流的说书人。《我的名字叫红》就像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们》一般,超越原有的界线,虽然是以古典的伊斯兰文学技巧来说故事,却富涵十九世纪欧洲小说处理细节的方法。帕慕克的小说技法融合东方的与西方的两种技艺,而且在两者之间游刃有余并具独创性……形式出色,措词巧妙诙谐,有高潮迭起的情节……它以完整且具说服力手法传达情感。——迪克·戴维新(Dick Davis)《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UK)很动人的新小说,帕慕克带领读者进入奇妙且华丽的伊斯兰艺术世界……在上个世纪结束前他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有力量的小说世界。——阿维卡·殴特尼尔(Avkar Altinel)《观察家报》(Avkar Altinel,The Observer,UK)一本精彩的小说,梦幻般的、热情洋溢的并令人尊敬,极具原创性与令人兴奋的观点,毋庸质疑,奥尔罕?帕慕克是非常重要的小说家。——飞利浦·汉修(Philip Hensher)《目击者报》(The Spectator,UK)《我的名字叫红》是一本令人惊喜的丰富小说,非常令人注目……这是一本重要的作品,这本小说奠定了帕慕克是全世界最好的小说家之一的作品。——盖·曼尼斯-阿博特(Guy Mannes-Abbott)《独立报》(The lndependent UK)[作者小档案]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 1952.06.07~)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艾坛巨擘。出生于伊斯坦布尔,曾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于2005年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并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曾获得欧洲发现奖、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都柏林奖等等。其中,《我的名字叫红》获得了法国文学奖、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和都柏林文学奖欧洲三大文学奖项。他的作品已被译成40多种语言出版。1979年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捧得Milliyet小说首奖,并在1983年再度赢得Orhan Kemal小说奖。1983年出版第二本小说《寂静的房子》,并于次年获得Madarali小说奖;1991年该小说再捧欧洲发现奖(la DecouverteEuropeenne)。1985年出版第一本历史小说《白色城堡》这本小说让他享誉全球,纽约时报书评评价他是“一位新星正在东方诞生”,本书获得1990年的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1990年出版的《黑书》是一个里程碑,这本小说让他在土耳其文学圈备受争议的同时也广受一般读者喜爱。1997年《新人生》的出版在土耳其造成轰动,成为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1998年《我的名字叫红》出版,这本书确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的文学地位,2003年获得奖金高达10万欧元的都柏林文学奖。2002年的第七本小说《雪》现在已经被译成多种语言,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评论说“一如帕慕克的其他小说,《雪》是一个分裂的、满怀希望的、孤独而神秘的土耳其灵魂的一次深度之旅。”2005年作者的新作《伊斯坦布尔》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同年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2006年10月12日,在诺贝尔文学奖史无前例的推迟公布一星期后,瑞典文学院对外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奥尔汉·帕穆克。帕穆克,这位获奖无数、被评论家誉为“与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师比肩的百科全书式欧洲小说大师”,在2005年以大热之姿惜败给英国存在主义剧作大师哈罗德·品特后,终于得偿所愿,为土耳其人拿到了这项世界文坛的最高荣誉。《我的名字叫红》七人谈 何平(书评人):这本书所牵涉到的历史、宗教、美术史知识很多,信息量很丰富,如果书再版最好加注,里面有很多的背景,对内地读 者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而且还有大量的引喻,如果不知道出处就不知道他的引喻是什么意思。另外,我不知道书中一些很细节的东西是出于作者的想象还是真实的。全书结构模仿艾柯的《玫瑰之名》,从故事本身来讲我比较喜欢爱情故事,而且里面塑造的女性角色很鲜明,侦探故事相对而言比较失败,太繁复了。译者翻译得非常好,唯一的遗憾就是第一句没翻好,比较拖沓。这本书的第一句在国外已经被评为非常有力的开头,我看过英文的开头,句子很铿锵。《中华读书报》上刊登过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开头,很不错,比这个要好。 罗岗(学者):这个小说确实是非常好,采用了限制性的视角,这个视角是和西方的透视法联系在一起的。小说里有一个内在冲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好像有一个主体性,但是这样一个主体性叙述的方式和小说所讲的细密画的方式,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内在的紧张,而这个紧张和东西方的紧张是联系在一起的。 谈峥(学者):我个人的感觉这本书的视角转化有点太频繁了,有的时候他会让一棵树也来说话,让一枚金币也说话,让一个死人也说话。当然总的来说这本小说还是很好看的,这方面只是一个小小的问题。译者的文字非常轻松,但是风格上还是有一点点问题,比如说在第59页最后一行,“一天早晨我醒来看,哇塞……”我觉得让土耳其人叫“哇塞”,有点荒诞,如果有机会修订的话应该可以解决这样的小问题。 孙甘露(作家):这个小说结构上有非常精妙的东西,从多角度来叙说,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谈论,在细节上充满了对整个故事的隐喻,作者创作的心思比较接近艾柯或者是拉斯迪。小说是非常好的,很难得。 江晓原(学者):书没读完时我做了一个无聊的行为,我在书的目录上统计,发现章节名字叫“我的名字叫黑”的出现了11次,“我,谢库瑞”8次,可是“我的名字叫红”只出现了一次,这个红是一种颜色而已,并不是一个人物,而黑的故事和谢库瑞的故事都很重要,那么为什么要把《我的名字叫红》来作为书名呢?这个选择是随机的还是有深意的呢?我倾向于是有深意的,只是我们不知道他出于什么考虑。 七格(作家):我不喜欢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关于细密画绘画理论的解释,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给我带来的感受都差不多,里面涉及到一个透视法的问题。实际上从人类的绘画史来看,西方的理论确实是占了各个领域,看完书后你会有一个忌惮,伊斯兰的文化、绘画和欧洲文明对话,同样会使你产生焦虑和紧张。另外谋杀案的描写显然要比《玫瑰之名》弱,推动情节的动力不足。 李继宏(翻译):平时我们看的小说都有一个时间流在里面,读者会跟着这个时间走,而这本书有59章,却没有统一的时间。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把第一章看完后,去看第二章《我的名字叫黑》,然后继续把所有叫《我的名字叫黑》的章节都看完了,回头再来看第三章也可以。你会发现这个故事很有趣,整体的感觉不会变,这种体验是我们看其他小说时碰不到的。 (摘选整理自“《我的名字叫红》上海研讨会”发言录音) 来源:中华读书报 发布时间:2006年10月21日《我的名字叫红》上海研讨会发言汇总 国际在线 www.crionline.cn 2006-10-13 一个谋杀推理故事……一本哲思小说……一则爱情诗篇,一场魔幻的异国美梦。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成名作 囊括法国文艺奖、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和都柏林文学奖在内的欧洲三大文学奖项 已被译成20多种语言出版2006.9.26《我的名字叫红》上海研讨会录音 王蕾:请允许我先介绍今天介绍到场学者及沪上知名的书评人,他们分别是江晓原老师、何平老师、孙甘露老师、谈峥老师、罗岗老师,80后作家七格,书评人云也退和我们的一位译者梁捷。此外,很感谢到场的媒体朋友,他们是新民晚报的李菁、新闻晨报的徐颖老师、午报的干琛艳、解放日报的陈熙涵、文汇报的姜小玲、文汇读书周报的蒋楚婷、青年报的郦亮、第一财经日报的罗敏、外滩画报刘丽芳及文学报的陆梅。 今天让大家坐在一起,就是想让大家共同讨论一下我们最近刚推出来的一本书——《我的名字叫红》。说来也很有意思,当我给很多老师打电话提到这本书时,他们都表示早就看过这本书了,因为有台湾版,或者说早就听说了帕慕克这个人。可以说中文简体版有些姗姗来迟,今年8月我们才推出了帕慕克在大陆的第一本书《我的名字叫红》,而这本书是帕慕克的第六本书。国内可能了解帕慕克的人并不是很多,对他仅有的了解也是据说2005年的诺奖文学奖推迟颁发了一周,就是因为帕慕克。无论是帕慕克本人还是他的书可以说都很有文学价值,我想一会儿在场的很多老师都会有更多的见解。在这里,我想就作为出版方多说两句。首先,对于这本书的翻译,我们可谓是费劲了心思,为了保持原文风格,我们直接用土耳其语翻译成汉语的,在译者的选择上我们费了一番功夫;其次,我们还引进了帕慕克的其他作品:《白色城堡》和《雪》;另外,今天的会议室墙上挂的精美的细密画也是我们精心准备的,因为帕慕克说是细密画给了他很多的灵感,《我的名字叫红》这本书里也是以细密画为线索的。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做为出版方为此书所付出的心血。 下面我们首先请文景公司总经理施宏俊发言。 施总:4年前我去了北京,和各位的联系也逐渐减少。今天还是很感谢各位能来,谈谈我们的新书《我的名字叫红》今天叫大家过来,其实也是一个借口,主要目的还是想和大家见见面,在轻松的氛围中大家随意聊聊,不需要带着什么任务或者包袱。大家对文景都是比较了解,我想我就不多说了。尤其是从去年到今年,文景都做出了一些比较有特点的书。从规模的角度,文景去年的销售达到8000万码洋,相当于一个中等出版社的规模。从产品的角度,我们每年都有一些我们自己觉得好的作品出来。除了世纪人文系列,大家都知道集团的世纪人文系列大部分是在我们文景出,我们在每个书季都有好玩的书出来。《密码》可以说是我们的代表性作品,今年当在大家都和丹布朗PK的时候,我们又推出另外一种味道的书——《追风筝的人》,这是一本讲亲情和中东文化的书,4月到现在发行量已接近12万册。今年上海书市我们又推出了这本《我的名字叫红》。其实这本书我们在前年就已看到,并决定要出,这本书和文景的品味也是比较接近的。通过这一系列文学类的书籍,可以看出我们的品味以及在文学书籍上的追求。我们并不是追求畅销,而是追求和别人做的有点不一样。比如悬疑小说,我们还会有一些历史悬疑和文化悬疑的小说出来;畅销小说这一块,我们可能会追求国外一些更加新锐的题材;我们也会挖掘一些本土的作家,或者说是继续经营这一类作家,如六六、何员外等;同时,我们还会关注国外经典作家作品,比如,明年我们会推出4本黑塞的小说……类似这样的产品,我们会继续关注,也会陆续出版并拿给大家看。在此,很感谢今天大家的到场,也感谢平日各位对文景的关注,希望各位共同关注和别人有点不一样的文景。 王蕾:下面请朱总说两句。 朱总:大家都比较熟了,今天我们就随便聊聊。刚才小宝还问我,这本书的翻译的不错,问我这个译者是谁。那我现在可以告诉大家,这个译者是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土耳其语教授沈志兴。我刚看到此书时,对帕慕克本人也不是很了解,我想国内大多数人还是不了解此人。我想通过这么一次聊天,让各位专家、学者和格媒体的朋友对此书进行解读,通过这样一次解读,给我们一些启发,更加明确我们的文学产品线。既然是文学,自然对品味和格调都有一些要求,我们认为《我的名字叫红》就具有我们想要的要求——它既好看又有很强的文学性,把怎么写小说这个问题都处理的非常好。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交流,把如何出版文学产品线,或者说把出版思路再理的清一些。 主持人:刚才施总和朱总从公司的角度介绍了这本书,下面我想还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在场的专家、学者和媒体的朋友,可以对这本书有一个更好的解读和交流。那么就从老师这边开始吧。 何平:今年我读到的两本比较好的小说都是文景出的,一本是《追风筝的人》,我觉得这本书是非常棒的。近两年来我
2023-07-21 09:59:041

近十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给了谁?

  希姆博尔斯卡(女)(1923~)波兰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我们为此活着》、《向自己提出问题》、《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桥上的历史》、《结束与开始》等。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其在诗歌艺术中警辟精妙的反讽,挖掘出了人类一点一滴的现实生活背后历史更迭与生物演化的深意。”  达里奥·福(1926~)意大利讽刺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剧作《喜剧的神秘》、《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我们不能也不愿意付钱》、《大胸魔鬼》等。199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其在鞭笞权威,褒扬被蹂躏者可贵的人格品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与中世纪《弄臣》一书相媲美。”  若泽·萨拉马戈(1922~)葡萄牙记者、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里斯本围困史》、《失明症漫记》、《修道院纪事》等。199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极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我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  君特·格拉斯(1927~)德国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风信鸡之优点》、《三角轨道》等;剧作《洪水》、《叔叔、叔叔》、《恶厨师》、《平民试验起义》等;长篇小说《铁皮鼓》、《猫与鼠》、《非常岁月》合称《但泽三部曲》。1999年作品《铁皮鼓哈里》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其嬉戏之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  高行健(1940~)法籍华人。剧作家、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剧作《绝对信号》、《野人》、《车站》;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2000年作品《灵山》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维·苏·奈保尔(1932~)印度裔英国作家。1990年被英国女王授封为骑士。主要作品有小说《神秘的按摩师》、《米格尔大街》、《河弯》、《岛上的旗帜》、《超越信仰》、《神秘的新来者》等。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凯尔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非劫数》、《惨败》、《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祈祷》等。200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表彰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画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库切(1940~)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等待野蛮人》、《昏暗的国度》、《来自国家的心脏》、《耻辱》、《钢铁时代》等。 20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3~)奥地利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女情人们》、《我们是骗子,宝贝》及《情欲》等小说。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她由此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人。获奖理由:“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  英国剧作家哈洛-品特荣获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品特将因此获得150万加币的奖金,这对本周一刚刚度过75岁生日的品特来说可谓是双喜临门。  哈洛-品特(Harold Pinter)于1930年10月10日出生于伦敦的Hackney区,是一位犹太裁缝的儿子。  在哈洛-品 特成长的过程当中深受反犹太主义思潮的影响,这种思潮在他的成长过程当中起到了很大的刺激作用,使得他成长为一名剧作家,而后极力批判这种思潮。在二战爆发时,哈洛-品特与家人被迫从伦敦搬走,直到12岁时他才返回。  10月12日当地时间下午13时(北京时间19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授予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据报道,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7万美元)的奖金。  帕慕克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出生于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
2023-07-21 09:59:124

介绍一下帕慕克和他的作品吧

  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06.07~ )于1952年出生于伊斯坦堡,学习建筑的他是当今土耳其最重要也最畅销的作家。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波赫士、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自1979年出版第一部小说《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以来,帕慕克的写作生涯可谓荣誉等身,曾获得欧洲发现奖、美国独立小说奖、法国文艺奖、德国书业和平奖等多种荣耀。1985年出版第一本历史小说《白色城堡》,这本小说让他享誉全球,纽约时报书评称他:“一位新星正在东方诞生——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  1998年《我的名字叫红》在西方出版,确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并于2003获得都柏林文学奖,这个奖奖金高达十万欧元,是全世界奖金最高的文学奖,同时还赢得了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成为包揽欧洲三大文学奖项的当代文学大师。地理上伊斯坦堡是欧洲的最边缘,帕慕克的小说却占据了欧洲文学的主流位置。  帕慕克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古老的伊斯坦堡的凶杀案,宫廷细密画家陆续死亡,在死亡背后,则是东方的宗教和艺术为了“自卫”而拒斥来自威尼斯的影响。谋杀和东西方交汇,是帕慕克的一贯主题;在这之上,则是深陷这一漩涡的个人的传奇命运。在帕慕克笔下,东方的固执,终将让步于西方的强悍。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宿命。
2023-07-21 09:59:341

奥罕·帕慕克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奥罕·帕慕克简介:姓名:奥罕·帕慕克(OrhanPamuk);出生年代:1952年;职称:作家;国家:伊斯坦堡;个人情况:奥尔罕·帕慕克于1952年出生于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他主修建筑。他是当今土耳其最重要也最畅销的作家。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波赫士、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1979年他的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得到《土耳其日报》小说首奖,在1982年出版后,1983年再度赢得奥尔罕·凯马尔小说奖。1983年出版第二本小说《寂静的房子》,并于1991年获得得到欧洲发现奖。1985年出版第一本历史小说《白色城堡》,这本小说让他享誉全球,从而他被称为“一位新星正在东方诞生——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1990年出版《黑书》是一个里程碑,这本小说让他在土耳其文学圈备受争议的同时也广受一般读者喜爱。法文版获得了法兰西文化奖。1992年他以这本小说为蓝本,完成《隐蔽的脸》的电影剧本。1997年《新人生》一书的出版在土耳其造成轰动,成为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1998年《我的名字叫红》出版,这本书确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文学地位;获得2003年都柏林文学奖,这个奖奖金高达10万欧元,是全世界奖金最高的文学奖,同时还赢得了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作者发表小说《雪》。2005年作者的新作《伊斯坦布尔》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同年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2006年10月12日当地时间下午13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这一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
2023-07-21 09:59:411

奥罕·帕慕克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奥罕·帕慕克简介:姓名:奥罕·帕慕克(OrhanPamuk);出生年代:1952年;职称:作家;国家:伊斯坦堡;个人情况:奥尔罕·帕慕克于1952年出生于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他主修建筑。他是当今土耳其最重要也最畅销的作家。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波赫士、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1979年他的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得到《土耳其日报》小说首奖,在1982年出版后,1983年再度赢得奥尔罕·凯马尔小说奖。1983年出版第二本小说《寂静的房子》,并于1991年获得得到欧洲发现奖。1985年出版第一本历史小说《白色城堡》,这本小说让他享誉全球,从而他被称为“一位新星正在东方诞生——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1990年出版《黑书》是一个里程碑,这本小说让他在土耳其文学圈备受争议的同时也广受一般读者喜爱。法文版获得了法兰西文化奖。1992年他以这本小说为蓝本,完成《隐蔽的脸》的电影剧本。1997年《新人生》一书的出版在土耳其造成轰动,成为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1998年《我的名字叫红》出版,这本书确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文学地位;获得2003年都柏林文学奖,这个奖奖金高达10万欧元,是全世界奖金最高的文学奖,同时还赢得了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作者发表小说《雪》。2005年作者的新作《伊斯坦布尔》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同年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2006年10月12日当地时间下午13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这一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
2023-07-21 09:59:491

帕慕克:白色城堡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帕慕克:白色城堡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年轻的威尼斯学者被俘虏到伊斯坦布尔,成为土耳其人霍加的奴隶。二人竟然外貌神似。时间久了,他们甚至比对方更熟悉对方的生命历程和生活习惯。他们联手对付了席卷土耳其本土的一场瘟疫,霍加晋升为皇宫的占星师,威尼斯人则成了苏丹的倾诉对象。他们还为苏丹发明了一件用来对抗波兰与其西方盟军的战争武器。武器在围攻“白色城堡”时上阵,当然,他们不可避免地失败了。此时,两人在城堡的身影底下,浓浓大雾中,霍加选择了逃离,奔向他的想像城市威尼斯,威尼斯人则作为替身留了下来继续霍加的生活……《白色城堡》是一本充满想象力的著作,探讨了身分认同与文化差异的观念,东方与西方的接触,以及土耳其在世界版图上有时显然未知的部分。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 )帕慕克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学巨擘。出生于伊斯坦布尔,曾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于2005年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06年荣获诺贝尔文……别忘了采纳哟
2023-07-21 09:59:561

奥尔罕·帕慕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哪一部?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授予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2023-07-21 10:00:021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主是谁 他的主要作品.

原来...
2023-07-21 10:00:123

《我的名字叫红》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我的名字叫红》([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hM4NRrw0OJ5qpR3vgvZ3Q 密码:p9g2书名:我的名字叫红作者:[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译者:沈志兴豆瓣评分:8.6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6-1页数:567内容简介:◆ 最会讲故事的诺奖得主帕慕克的小说最好地体现了现代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一个故事有多重的欣赏角度和发展脉络,既可以满足单纯读故事的需求,也可以满足更深度的思考和审美。◆ 大师代表作《红》是奠定帕慕克国际文坛大师地位的作品,几乎获得了世界所有重要文学奖项。◆ 经典文学中的畅销小说《红》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畅销作品,06年的中文版是国内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中销量最好的之一。故事发生在1590年末的奥斯曼帝国,国王苏丹秘密委制一本伟大的书籍,颂扬他的生活与帝国。四位当朝最优秀的细密画家齐聚伊斯坦布尔,绘制这本传说将动摇宗教与社稷的书。此时,为爱情离乡12年的青年黑在恋人父亲的召唤下终于回归,迎接他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一位细密画家被发现死于深井中,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的长者也惨遭杀害。苏丹命令宫廷绘画大师奥斯曼和青年黑在三天内查出结果,而线索,就藏在书中未完成的图画某处。作者通过说书人的方式,让全部角色都现身说法:一只狗、一棵树、一枚金币、红色,两具尸体、死亡,甚至凶手自己。在他们的倾吐中,除了侦破凶案的蛛丝马迹,还有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心灵之相,对幸福与意义的不同渴求。【评论】“从帕慕克到伊斯坦布尔和他的文学世界”:用整整10天的时间,看一个人的小说,这在我生平还是第一次。这10天,我在精神上像贵族一样富足而充裕。帕慕克先生不仅是个了不得的作家,还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导游。——阎连科“《我的名字叫红》:帕慕克获诺贝尔名副其实”:在阅读这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中,我被作者的智慧深深折服。这部作品是一部值得载入史册的伟大小说,而作者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伟大作家。——蔡骏“解画的艺术”:我认为他以六年功夫写出来的这部小说,应是二十世纪末最伟大的世界文学作品之一。——李欧梵“废墟的美感——奥尔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所特有的“废墟的忧伤”,既来自于帕慕克自我陌生化的姿态,也同时诞生于西方作家作为局外观察者的目光。——吴晓东“无用之用”帕慕克逆流而上:简直是文学上的反动,他慢,很慢,极其慢。他对铺排细节有如此超常的耐心,所以他对外面的世界有一般人难以具备的好奇。——徐则臣作者简介:奥尔罕u2022帕慕克(Orhan Pamuk)1952年生,土耳其著名作家,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被译成50多种语言出版,在众多国家和地区畅销。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u2022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u2022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
2023-07-21 10:00:282

父亲手提箱的东西对作者有什么影响

1.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2.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3.归纳本文的主旨。教学重点: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教学难点: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教学方法:问题点拨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围绕选读提示,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乐学”境界。一、请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问题1、父亲是什么时候给“我”手提箱的?手提箱放在哪里?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给“我”小手提箱。手提箱放在“我”书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第一部分(1~2自然段):手提箱安放角落。演讲伊始,作者就开门见山地交代了父亲将小手提箱“交给我”,关照“我”在他去世之后看一看里面的东西,而且轻轻地把手提箱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问题2、“我”为什么好几天不敢碰父亲的手提箱,更不敢打开它?原因有二:一是担心自己不欣赏父亲的作品;二是因为担心箱子里面有“真正的、伟大的文学作品”。第二部分(3~7段):对手提箱敬而远之。“我”对这手提箱很熟悉,可是却不敢碰它。因为“我”知道里面是父亲的手稿,父亲也曾经做过诗人梦,但由于写诗、译诗难以谋生而放弃了。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父亲的性格特点——大大咧咧、快快乐乐、无忧无虑。问题3、是怎样的想法促使“我”打开了手提箱?希望父亲就是父亲,不要是什么作家。问题4、打开手提箱后有什么发现?这些发现引出作者怎样的议论?发现一些熟悉的本子,还发现父亲写作时代表的不是父亲。这些发现引出了作者关于文学与生活的议论。第三部分(8~9自然段):打开手提箱之发现与感触。“荒蛮感”,是指写作中忠实于人类所处的文化、经济等原生态的社会状态。“失真感”,是指写作中不能“失真”,不能失去人的本性,不能失去世界的本真。至此,作者提出自己的创作主张:“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文字、我们身心的一部分。”作者在演说中的另一段话语有助于我们的理解,他说:“作家的任务是讲述司空见惯却又无人深思的问题,通过发现、深化、传播,让读者看到,原来熟悉的世界竟蕴涵如此神奇,使读者乐于重新审视。当然,能够把熟知的事物原原本本地付诸文字是一种功力,也是一种乐趣。一个深居小楼、长年磨炼的作家,他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隐痛,但同时也有意或无意地体现出对人类的极大信任。我一直充满这样的信任,我相信,别人和我一样有着类似的伤痛,所以他们能够理解;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是相似的。一切真正的文学,它的基础就是这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信任,这种天真的、乐观的信任。 一个深居多年的作家,就是希望对着这样一个人类、这样并无所谓中心的世界倾诉。”问题5、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有什么表现?他“明白了”什么?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没有说什么,只是看着“我”,保持沉默。他明白了“我”已经打开手提箱,并阅读了里面的东西。第四部分(10~11自然段):父与子心照不宣。这样一个自信、坦然而又快乐的父亲,从不以威严压抑儿子的自由,儿子的文学创作与父亲有着“深层的关联”。这深层的关联作者概括为“生活中的缺憾感、幸福感、愧疚感”。其中的“缺憾感”可以从打开手提箱,读到父亲的笔记中得以诠释。“幸福感”可以通过演说中的另一段话语得到诠释:“我告诫自己,对父亲不要有任何成见。况且我对父亲是心怀感激的,因为他从不像普通的父亲那样颐指气使、威风八面,他从不约束我的自由,永远尊重我的选择。和儿时的伙伴不同,我对父亲从来没有畏惧之感,所以我有时认为我常常可以像孩子一样自由地想象;有时又认真地相信,我能够成为作家是因为父亲年轻时曾经有过作家梦。”“愧疚感”也许就是因为提前打开了手提箱,对父亲有着一份内疚吧!问题6、作者为什么要在演讲接近尾声时提及“父亲送我手提箱的二十三年前”的一件事?意在说明父亲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第五部分(12段~15段):忆往事激起千层浪。二、归纳本文主旨:本文为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于2006年12月7日在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受奖演说节选。作者在演讲时以父亲的手提箱为线索,讲述了父亲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以及对父亲深沉的怀念。文中,帕慕克阐述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主张:“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文字、我们身心的一部分。”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着这一主张。正因为如此,帕慕克能得到世界文学的最高褒奖。三、本文是一篇演讲词,其主要艺术特色在于以下两点“1.一线贯之,主旨鲜明。 2. 情感真挚,极富感染力。四、2006年诺贝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其人其作(1952—),土耳其作家,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星。1979年写成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并在1982年出版。1997年的《新人生》成为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2002年出版的《雪》以思想的深度著称。是其本人最钟爱的作品。其他代表作品有《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城市记忆》。
2023-07-21 10:01:191

哪些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红高粱》《红高粱》以抗日战争及20世纪30、40年代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背景,故事中塑造的一系列的抗日英雄却都是正义和邪恶的化身。主人公余占鳌是一个热血汉子,身体里面充满了正义与野蛮。《酒国》《酒国》是莫言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因为涉及到了比较残忍的虚构情节,还曾经被出版社退稿。这本书的构思来自于莫言在报纸上读到的一个陪酒员的自述。本书虚构了酒国这么一个矿山城市,写的是上世纪90年代非常严重的公款吃喝现象,是一部尖锐的社会批判小说。《丰乳肥臀》该书洋洋五十万多字,背景根扎与作者所熟悉的山东高密山川平原,乡亲故里,历史文化,具有厚重的乡土意识,读起来亲切,真实和熟悉,好像闻到了故乡土地的泥土的味道,以致有人将它和《静静的顿河》相比较。
2023-07-21 10:01:391

帕慕克:纯真博物馆txt全集下载

没邮箱怎么发
2023-07-21 10:01:521

《伊斯坦布尔》的作者哪一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伊斯坦布尔》的作者于2006年获诺贝尔奖
2023-07-21 10:02:001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b7OGz0zkttVXSiSkuhZhZA 提取码: pjma书名:伊斯坦布尔作者:[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译者:何佩桦豆瓣评分:8.4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07-3页数:352内容简介:《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既是一部个人的历史,更是这座城市的忧伤。对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尔一直是一座充满帝国遗迹的城市。这个城市特有的“呼愁”,早已渗入少年帕慕克的身体和灵魂之中。如今作为作家的帕慕克,以其独特的历史感与善于描写的杰出天分,重访家族秘史,发掘旧地往事的脉络,拼贴出当代伊斯坦布尔的城市生活。跟随他的成长记忆,我们可以目睹他个人失落的美好时光,认识传统和现代并存的城市历史,感受土耳其文明的感伤。作者简介: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 1952- ),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学巨擘。出生于伊斯坦布尔,曾在伊斯坦布尔科技技大学主修建筑。2006年获诺贝文学奖,作品已经被译为40多种语言出版。
2023-07-21 10:02:131

在奥罕尔.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里的雅骊是什么

Yali是18到19世纪奥斯曼土耳其时期有钱人在海边建的一种避暑别墅。这种木屋的窗户又高又窄,房檐很宽,有凸窗和窄烟囱。从20世纪开始这种建筑风格就已经过时,被看做是没落文化的代表。你用Yalis 和 Istanbul作关键字搜一下,可以看到图片。
2023-07-21 10:02:461

《红字》与《我的名字叫红》是否一样

当然不一样!《红字》偏爱情 背叛什么的多一点《我的名字叫红》有点偏历史感
2023-07-21 10:02:555

王城故事之三: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故事

博斯普鲁斯海峡是伊斯坦布尔的灵魂,是这座伟大王城的命运之神。海峡给了城市骄傲和力量,宽容和豪放,城市给了海峡名望和繁荣,精彩和沧桑。 古往今来,它抚慰着依傍海峡生存的希腊人,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载着他们的商船和财富,梦想和希望。海峡也愤怒无奈地注视着战火在海面燃起,哀叹人们的愚蠢和贪婪一次又一次让无数生命消逝在滚滚激流中。 博斯普鲁斯海峡目睹过太多人类故事,或者,它本身就是伟大的传奇故事,大自然的一条窄窄的地峡,演绎出人世间无尽的悲欢。。。 博斯普鲁斯海峡即不长,也不宽,它只有34公里长,最宽处3500多米,最窄处仅600多米。但它是连接了两片海洋,隔开了两块大陆的“致命弹丸”,它不仅是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而且是黑海通向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当温暖的,含盐量较低地中海海水与冰冷的因含盐高而偏重的黑海海水在海峡交汇,两股强大的海流分上下两层向对面的方向奔涌。温暖偏轻的地中海水浮在上面自南向北,而在水面20米以下,是冰冷的黑海海水翻滚着自北而来。这种奇特的“狭路相逢”,使海峡看似平静的表面暗藏凶险,风平浪静的海面会因水下剧烈的水体交换引发突然出现的险恶的漩涡,紧紧吸住附近的小船。如果船夫不熟悉博斯普鲁斯海峡,没顶之灾转瞬即至。因此,在海峡上驾船搏击风浪练就的匀称灵巧的体魄与勇敢坚毅的性格,使奥斯曼时代的船夫博得“伊斯坦布尔最完美的情人”之称。 今天乘船游览海峡,一路旖旎风光,船尾翻起的白浪划出一条行进中的“线”,给人以“一手亚洲,一手欧洲”的洲际之感,但这只不过是旅游卖点而已。等船到了海峡最窄处的鲁梅利城堡附近,看到险峻的山崖上“征服者”苏丹修建的阴森的“割喉堡”,与对面海岸由他祖父修建于几十年前的城堡,对峙成为紧紧扼住海峡咽喉的绞索,人们或许由心底升起几分寒意,体会海峡起伏跌宕的历史命运与王城的命运紧紧相连,而王城的命运不仅与信仰相连,更与信仰背后深藏的人性相连。海峡上的血腥与海峡上的和平,表面上是文明之间的冲突,其实本质上如同海峡水面之下的暗流,是人类至今难以跨越的理性之门! 早在拜占庭时代,君士坦丁堡连同海峡就是一代一代梵蒂冈教皇的心头之刺,虽然同为基督教兄弟,但双方早已把对方视为异类。自1054年梵蒂冈教皇派人到圣索菲亚大教堂当众宣读开除东正教的教籍后,仇视演变成仇杀,“十字军”对君士坦丁堡的践踏在此后数百年内不时发生,每当机会出现,海峡上就会云集基督徒前来劫掠的战船。 公元600年之后,阿拉伯半岛的沙漠中冲出另一支生机勃勃的力量,先知穆罕默德率领他的穆斯林兄弟以“安拉”的名义向异教徒开战,利剑所指之处,所向披靡!先知的预言在信徒中被反复传颂,博斯普鲁斯海峡及与之相连的城市正好在伟大先知的预言中。 先知穆罕默德对他的门徒说:“你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座城市,它的一边是陆地,两边是海洋?”门徒们回答说“我们听说过,真主的使者!” 公元674年,先知的战友和重要门徒~伊斯兰教早期的重要领袖和将领~阿布u2022埃于普在u3588髦之年作为伊斯兰护旗手战死在君士坦丁堡城下,死后被安葬在那里。先知的预言和烈士的牺牲使越过海峡的夺城具有更加神圣的意义。在接下来的不同历史时期,穆斯林的铁骑不断敲打城门,虽然圣战士们一次次兵临城下并没有取得成功,但在传承下来的“圣训”中,先知“预言了穆斯林的最终胜利”。 在首次攻城过去近800年之后,先知的预言终于成真! 年轻的奥斯曼苏丹于1453年春天再次率领大军在海峡对面扎下营帐,此时的拜占庭早已分崩离析,靠着“中世纪最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固守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为了阻止西方的援军通过海峡前来援助拜占庭,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奥斯曼征服者)在海峡最窄处修建了“割喉堡”~鲁梅利城堡。城堡布局呈三角形,这样布局是海峡陡峭险峻的地形决定的,从海面到塔楼,高度超过60米,围墙6米厚,足有16米高。4座大型塔楼周围环绕13座小型塔楼,如此大型军事工程,从安放第一块石头到最后竣工,只花了四个半月。 鲁梅利城堡与对岸的安纳托利亚城堡(此城堡由苏丹的祖父于1395年修建),祖孙二人相隔57年的军事行动,彻底封锁了这条致命的海峡,就像一位驻守城堡的奥斯曼军官说的“连一只鸟儿也不能自由地从地中海飞往黑海”。 1453年5月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堡与伊斯兰教的奥斯曼殊死一搏,奥斯曼军队为了争夺海上优势还发生了一起令人匪夷所思的“陆地搬运舰队”之举,由于守城方用巨大的铁链封锁金角湾,奥斯曼海军迟迟无法打断铁链从海上接近城墙,战况紧急中,苏丹不知道如何获得灵感,居然策划了从陆路搬运舰队,绕过铁链使舰队从防线内部进入金角湾。 在月黑风高的夜晚,苏丹命令牛拉人抗,滚轴加支架铺设了木制轨道,将战船从双柱港出水,沿陡峭的山谷爬升到另一座山岭后,从一个叫做源泉谷的地方降下来。到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悬挂着新月旗的奥斯曼战船出现在金角湾封锁线内。博斯普鲁斯海峡再一次见证了历史风向的改变,强风吹向伊斯兰战船上高昂的船帆,另一个时代即将开启,就在这海峡之上! 当我们谈论文明的衰落或文明的崛起的时候,它一定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其间历经无数难以察觉的动向和不为人知的渺小事件。但就是那些一点一滴的希望,梦想,努力和挣扎慢慢汇集成历史的潮流,最终一发而不可收地席卷而来。聪明的统治者或者在自己的经历中练就了历史的洞察力,或者在动荡危机中觉察出潮流的方向,有能力顺势而为,驾驭航船免遭灭顶之灾。 但1453年5月29日的君士坦丁十一世~拜占庭帝国最后的君主,显然明白上帝已经彻底抛弃了他们,在城破的最后时刻,他纵身冲入敌阵,从此不知所终。 海峡的滚滚激流冲刷掉攻城的血迹,新月旗取代了十字架,海峡重新归于平静。 今天乘短途游轮游览海峡,从艾米诺努码头出发,去程叫做顺流方向,左手欧洲,右手亚洲,回程时则相反。 踏上旅途,船行不远欧洲一侧就是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的奥斯曼新皇宫~多玛巴赫切宫,这座建于19世纪的新皇宫代表了帝国王朝最后的繁荣,尽管皇宫建设的资金大部分来自国外借款。从海上观赏这座屹立于岸边的白色大理石建筑,它新巴洛克风格的对称和均衡在灰蓝色海面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高贵,此时向亚洲海岸看过去,是红顶白墙靓丽醒目的“费提艾哈迈德帕夏雅丽”。 “雅丽”—是人们称呼奥斯曼帝国晚期,宫廷贵族和有钱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岸建造的别墅。这些雅丽在海峡两岸星罗棋布地散建在沿岸的风景优美之地,一面临海,坐拥博斯普鲁斯的壮丽风光。那些留存下来的雅丽,大多数原属于奥斯曼王族,贵族或有权势的外交官,他们是奥斯曼时代优雅生活的写照。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伊斯坦布尔人,生于斯,长与斯的他深爱那条令人敬畏的海峡,他满怀深情地描写那些迷人雅丽的细节:精美的木工雕花窗格,富丽堂皇的铁门,那些业已消失的伟大文明的痕迹。透过帕慕克的笔,读者好像还能看到夕阳从雅丽高而窄的窗户照进去,给旧扶手椅上紫红色丝绒坐垫涂上一层柔和的金光。阴影深处,年迈的贵妇厚重的长裙缓缓拖过衰朽的地板,如果她恰好有心情,可以给你讲述苏丹后宫的传奇故事,那些故事一点也不香艳,尽管后宫里永远都是全世界最美的女人,但那些故事充满悲伤,博斯普鲁斯常常是那些年轻生命的最后归宿。 残忍的后宫故事不仅属于奥斯曼苏丹,博斯普鲁斯冰凉的海水曾经与君士坦丁堡大皇宫相连。法国著名建筑师,非凡的艺术家柯布西耶曾于1911年穿过巴尔干半岛,在伊斯坦布尔游历,作为一名有远大抱负的年轻建筑师,柯布西耶在拜占庭大皇宫的废物上流连,他一边寻找罗马时代“碎片的光辉”,一边听他的向导讲述大皇宫里“后宫女人”的故事。柯布西耶写道:“在查士丁尼皇宫,通到水里的楼梯头上就有一尊维纳斯的实心金像,一些镀金的青铜大炮就守伏在后宫所在的海角沙地上。还有她们,那些像仙女一样撩人的后宫嫔妃,赤裸的脚踝上和蛇一样浑圆的手臂上戴着硕大的实心金镯,她们金碧辉煌的牢笼就建在那插进大海,分开波浪的山岗顶上。她们穿金戴玉,指甲上涂着朱砂,长久呆在牢笼里,烦闷地等待裁决。因为她们已经失宠,宫奴便把她们装入布袋沉到水里。。。” 老向导说,作为她们悲惨命运的见证,一种大理石般清亮的音律从海峡的波浪里升起来,余音绕着海岸滑行,不断激起回响。老向导低沉沙哑的声音满含同情,他饱经风霜的眼睛充满泪水。。 柯布西耶在伊斯坦布尔游历时,正值奥斯曼帝国漫长的衰退后,行将崩溃的前夜。这个曾经让整个欧洲陷入惊恐的庞然大物很快就将经历一战失败的毁灭性一击,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列强的利齿下等待被肢解,博斯普鲁斯又将迎来一代新人。 感谢这片土地的伟大力量!帝国落幕,一代新人脱颖而出,穆斯塔法u2022凯末尔成了力挽狂澜的新领袖。他竖起民族主义大旗,用“土耳其声音”保住旧帝国的核心部分,长期反叛离散的巴尔干各民族,地中海对面的埃及和北非,纷纷顺应民族国家的大潮独立出去,形成今天的中东,东南欧和北非的当代基础。一个现代土耳其国家艰难地浴火重生,从政教合一的帝国走向宗教世俗化的共和国。凯末尔把他的军人铁腕和美好的理想赋予这个古老的新国家,伊斯兰教退出政治舞台,甚至在社会生活领域也减少发声,当每天5次从宣礼塔上传出“穆安津”唤拜的呼叫声,人们是否面向麦加方向跪下,只是他自己的事情,人们更多关心的是该不该换辆新车或要不要带孩子去趟巴黎。。 然而,物质生活永无止境的诱惑,财富,科技的一路狂奔之后,冷漠和孤独侵蚀着物欲可怜的满足感,人们真正的精神追求永远无法由更好的汽车满足,土耳其人忧伤地发现他们可能陷入了精神困境。。 伊斯坦布尔的故事还将继续,在博斯普鲁斯海峡郁郁葱葱的两岸之间,轮船犁开水浪,把人们忧郁的目光带往远处。当水域变得开阔,亚洲突然离欧洲而去的地方,阳光从伊斯坦布尔升起,使这座曾经的王城成了一块矗立在天地间的巨石,充满诗情画意的宫殿和层层叠叠美妙的圆顶,沿着巨石的边缘逶迤铺开,在海面水汽光雾的蒸腾下慢慢成为剪影,它不可言说的和谐与忧伤从此深入你的心,永难忘记!
2023-07-21 10:03:101

《父亲的手提箱读后感》六百字作文大全

1.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2.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3.归纳本文的主旨。教学重点: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教学难点: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教学方法:问题点拨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围绕选读提示,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乐学”境界。一、请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问题1、父亲是什么时候给“我”手提箱的?手提箱放在哪里?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给“我”小手提箱。手提箱放在“我”书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第一部分(1~2自然段):手提箱安放角落。演讲伊始,作者就开门见山地交代了父亲将小手提箱“交给我”,关照“我”在他去世之后看一看里面的东西,而且轻轻地把手提箱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问题2、“我”为什么好几天不敢碰父亲的手提箱,更不敢打开它?原因有二:一是担心自己不欣赏父亲的作品;二是因为担心箱子里面有“真正的、伟大的文学作品”。第二部分(3~7段):对手提箱敬而远之。“我”对这手提箱很熟悉,可是却不敢碰它。因为“我”知道里面是父亲的手稿,父亲也曾经做过诗人梦,但由于写诗、译诗难以谋生而放弃了。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父亲的性格特点——大大咧咧、快快乐乐、无忧无虑。问题3、是怎样的想法促使“我”打开了手提箱?希望父亲就是父亲,不要是什么作家。问题4、打开手提箱后有什么发现?这些发现引出作者怎样的议论?发现一些熟悉的本子,还发现父亲写作时代表的不是父亲。这些发现引出了作者关于文学与生活的议论。第三部分(8~9自然段):打开手提箱之发现与感触。“荒蛮感”,是指写作中忠实于人类所处的文化、经济等原生态的社会状态。“失真感”,是指写作中不能“失真”,不能失去人的本性,不能失去世界的本真。至此,作者提出自己的创作主张:“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文字、我们身心的一部分。”作者在演说中的另一段话语有助于我们的理解,他说:“作家的任务是讲述司空见惯却又无人深思的问题,通过发现、深化、传播,让读者看到,原来熟悉的世界竟蕴涵如此神奇,使读者乐于重新审视。当然,能够把熟知的事物原原本本地付诸文字是一种功力,也是一种乐趣。一个深居小楼、长年磨炼的作家,他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隐痛,但同时也有意或无意地体现出对人类的极大信任。我一直充满这样的信任,我相信,别人和我一样有着类似的伤痛,所以他们能够理解;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是相似的。一切真正的文学,它的基础就是这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信任,这种天真的、乐观的信任。 一个深居多年的作家,就是希望对着这样一个人类、这样并无所谓中心的世界倾诉。”问题5、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有什么表现?他“明白了”什么?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没有说什么,只是看着“我”,保持沉默。他明白了“我”已经打开手提箱,并阅读了里面的东西。第四部分(10~11自然段):父与子心照不宣。这样一个自信、坦然而又快乐的父亲,从不以威严压抑儿子的自由,儿子的文学创作与父亲有着“深层的关联”。这深层的关联作者概括为“生活中的缺憾感、幸福感、愧疚感”。其中的“缺憾感”可以从打开手提箱,读到父亲的笔记中得以诠释。“幸福感”可以通过演说中的另一段话语得到诠释:“我告诫自己,对父亲不要有任何成见。况且我对父亲是心怀感激的,因为他从不像普通的父亲那样颐指气使、威风八面,他从不约束我的自由,永远尊重我的选择。和儿时的伙伴不同,我对父亲从来没有畏惧之感,所以我有时认为我常常可以像孩子一样自由地想象;有时又认真地相信,我能够成为作家是因为父亲年轻时曾经有过作家梦。”“愧疚感”也许就是因为提前打开了手提箱,对父亲有着一份内疚吧!问题6、作者为什么要在演讲接近尾声时提及“父亲送我手提箱的二十三年前”的一件事?意在说明父亲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第五部分(12段~15段):忆往事激起千层浪。二、归纳本文主旨:本文为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于2006年12月7日在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受奖演说节选。作者在演讲时以父亲的手提箱为线索,讲述了父亲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以及对父亲深沉的怀念。文中,帕慕克阐述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主张:“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文字、我们身心的一部分。”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着这一主张。正因为如此,帕慕克能得到世界文学的最高褒奖。三、本文是一篇演讲词,其主要艺术特色在于以下两点“1.一线贯之,主旨鲜明。 2. 情感真挚,极富感染力。四、2006年诺贝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其人其作(1952—),土耳其作家,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星。1979年写成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并在1982年出版。1997年的《新人生》成为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2002年出版的《雪》以思想的深度著称。是其本人最钟爱的作品。其他代表作品有《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城市记忆》。
2023-07-21 10:03:291

父亲的手提箱和合欢树有什么不同

一个写父亲,一个写母亲。父亲的手提箱作者奥尔罕·帕慕克(1952-),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土耳其当代著名作家,出生于伊斯坦布尔,曾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
2023-07-21 10:03: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