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路人假
-
原文: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白话翻译: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死后埋葬尸体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体的青山。
作品赏析
日本明治维新前夕,诗僧月性在离乡东游前写了两首自述其志向的题壁诗《锵东游题壁二首》。后来被西乡隆盛读到了,他认为其中第二首诗的内容符合自己的抱负,便稍作修改后存留着自勉。清朝末年,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国将不国、民不聊生。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成为中国有志青年效法的榜样,西乡隆盛的著名事迹也流传到了中国。
少年毛泽东或者是从书籍报刊上,或者是直接从留学东洋的教师那里,读到了西乡隆盛版本的这首述志诗。之后,他坚持要离家前往湘乡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与固执守旧的父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这种形势下,他改动了这首诗的几个字,而后呈给父亲。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起首两句所表述的诗意,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
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后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动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从诗句中,自然而然地发出寓意深远的感叹,从而受到启迪。
- gitcloud
-
死后可以葬在任何地方。
拓展资料
一、出自
毛泽东的七言绝句《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二、全文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三、译文
孩儿立下志向要走出家乡,发誓不取得成就不回来。
死后埋葬尸体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的青山,又何必非得埋葬在故土。
四、赏析
这首诗最初原型出自宋朝月性之手,毛泽东等中国后人改写用过。黄治峰改写此诗流传较广,当时鼓励不少志士投身革命,后被肖三编入《革命烈士诗抄》。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
五、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 奇石珠宝真君
-
这句话是比喻以前战争时期的人为了故乡保家卫国鞠躬尽瘁而死已经很光荣了,何必一定要把尸骨埋在家乡呢?
- 西柚不是西游
-
这首诗的作者,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武将西乡隆盛。
毛的诗据说题目就是<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1909年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我查到的原诗是这样的: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死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西乡隆盛诗
毛恐怕只改了两个字.
桑梓地:出自《诗经.小雅.小弁》“为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说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为父母所栽种,对其必须表示敬意。后用其比喻家乡。
青山应是泛指任何地方。
字面意思是说:死后可以葬在任何地方,无需埋骨故乡。
此句的意思是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为了实现理想和抱负,不应贪恋故乡的一草一木,而应该四海为家,上下求索,正所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 LuckySXyd
-
这首诗的作者,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武将西乡隆盛。
毛的诗据说题目就是<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1909年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我查到的原诗是这样的: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死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西乡隆盛诗
毛恐怕只改了两个字.
桑梓地:出自《诗经.小雅.小弁》“为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说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为父母所栽种,对其必须表示敬意。后用其比喻家乡。
青山应是泛指任何地方。
字面意思是说:死后可以葬在任何地方,无需埋骨故乡。
此句的意思是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为了实现理想和抱负,不应贪恋故乡的一草一木,而应该四海为家,上下求索,正所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总而言之就是落叶未归根呗!
- CarieVinne
-
《诗经》有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桑梓地应是此处引申而来,意指故乡,前面四个字就不用解释了吧。后面还有一句“人生无处不青山”
- 天线宝宝说害怕
-
人死后不一定非得要埋在自己的故乡。
- 芝华塔尼欧的少年
-
1、解释
(1)桑梓地:出自《诗经.小雅.小弁》“为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说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为父母所栽种,对其必须表示敬意.后用其比喻家乡。
(2)整句话的意思是:死后可以葬在任何地方。
2、出处:毛泽东的七言绝句《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3、全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4、创作背景
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毛泽东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到新式学校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继续求学。毛泽东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答应他的要求。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这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