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自萧关起战尘
-
古代汉语中同源词的含义是什么?
一、同源词的性质及确定
语言中的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在语言产生的初始阶段,音和义的联络完全是偶然的,
用什么样的语音来记录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所以,同一个语音可以表达 多种无关的意义,语言中因此产生了大量意义无关的同音词;同样,相同或相近的意义也可 以用不同的语音来记录,语言中因此又产生了大量的同义词,语言中的同音词和同义词都反 映了词的音义联络的偶然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语言中的词汇不 断丰富。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产生新词时,有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原词的意义引申到距本义 较远以后,远引申义脱离原词而独立成为新词,这就是词的派生。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新词
,音和义都来源于它的根词,所以彼此之间产生了音近义通的关系,这种由同一语源派生出
来、具有历史渊源关系因而音近义通的一组词叫同源词。例如:
“缺”指器皿有缺口;“决”指水有了缺口;“ ”是有缺口的圆形佩玉;“阙”是宫
殿,祠庙等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这四个词都指“有缺口”。
“崖”指山边;“涯”是水边。
“枯”是草木缺水;“涸”是江河缺水;“渴”是人缺水。
“张”是张开弓;“涨”是水涨;“胀”是腹胀。
“浓”是水厚;“ ”是酒厚;“脓”是汁厚;“ ”是衣厚;“ ”是花木厚。
“耳”是听觉器官;“ ”是一种耳饰;“ ”是割耳的一种刑罚。
“颈”是脖子:“刭”是割脖子。
“舞”是舞蹈、跳舞;“巫”是以舞降神的人。
以上各组词,都具有一个相同的意义中心,声音也相近(或相同),它们之间具有音近义通的
同源关系,是同源词。
确定同源词,必须具备以下二个条件:
1?一组词必须语音相同或相近。判定语音相同或相近的传统方法是利用古音学的研究
成果,从上古音表中确定一组词声母相同或相类。声母相类指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稍有 不同,例如d和l,发音部位都是舌尖前,而发音方法稍异,d是塞音,l是边音,d和l 可以称作声母相类。由于上古韵还不能十分准确地归纳出韵母,只能划分出韵部,一般认为 同韵部就算同音,韵部相近就算音近。所谓韵部,是指在韵文中可以押韵的韵母合在一起, 就算一个韵部,例如ai和uai 是两个不同的韵母,但在韵文中可以押韵,可以视为同一个韵部。某个词属于哪个声母,哪个韵部,哪些韵部算相近的韵部,音韵学家已经作出了可靠的结论,我们一般只需按他们所作出的韵表来查寻就可以了。
2?一组词必须意义相通。所谓意义相通是一组词具有共同的内部特点。例如:
半:《说文解字u2022半部》:“物中分也”。
班:《说文解字u2022 部》:“分瑞玉也”。
判:《说文解字u2022刀部》:“分也”。
别:《说文解字u2022 部》:“分解也”。
辨:《说文解字u2022刀部》:“判也”。
片:《说文解字u2022片部》:“判木也”。
以上“半”、“班”、“判”、“别”、“辨”、“片”六个词,都具有“分开”这个意义
特点,读音相近,意义相通,因此是同源词。这里一定要注意,同源词的意义相通与同义词
的意义相同本质是不一样的。同源词的意义相通是一组词的内部特点相同,在使用时不可置
换,而同义词是使用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畏”和“惧”是同义词,都指畏惧或害怕,
在使用时可以连用或交替使用。《史记u2022苏秦列传》:“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
贫贱则轻易之。”《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根据以上所讲的确定同源词的二个条件,下面举几组同源词加以分析:
空 孔 口
空 空穴。《说文解字》:“空, 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俗语所谓孔
也。”《汉书u2022鲍宣传》:“今贫民菜食不厌,衣又穿空。”
孔 小洞、窟窿。《尔雅u2022释诂》:“孔,间也。”郭璞《尔雅注》:“孔,穴也。”《
新五代史u2022前蜀世家》:“(元膺)能射钱中孔。”
口 人嘴。《说文解字》:“口,人所以言食也。”王充《论衡u2022实知》:“不目见口
问,不能尽知也。”“嘴”的特点是有孔,能自由进出。
中空、空处。《广雅u2022释诂》:“ ,空也。”《淮南子u2022说山训》:“见 木浮 而知为舟”。
从语音看,四个词声母相同,同为溪母〔k〕,韵部相近,“孔”、“空”为东部〔o
〕,“口”为侯部〔o〕,“ ”为元部〔an〕,韵部相近。
生 性 姓
生 出生,生长。《广雅u2022释诂》:“生,出也。”《广韵》:“生,生长也。”《
广雅u2022释亲》:“(人)十月而生。”《左传u2022隐公元年》:“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 公及共叔段。”
性 天性,本性,是天生就有的素质。《庄子u2022庚桑楚》:“性者,生之质也。”《孟
子u2022告子上》:“生之谓性。”《论衡u2022本性》:“性,生而然者也。”
姓 姓氏,上古凭出生的由来赐姓。《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春秋传》曰:‘
天子因生赐姓。"”《白虎通》:“姓者,生也。”
“生”、“性”、“姓”三个词同为心母〔s〕耕韵〔e 〕,古音相同。
包 胞 保 抱 褓
包 包裹,裹束。《说文解字》:“包,象人怀妊,巳(子)在中,象子未成形也。”《
左传u2022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胞 胎衣,即包裹胎儿的膜囊。《说文解字》:“胞,儿生裹也”。何坦《西畴老人
常言》:“儿脱胞而乳已生。”《汉书u2022外戚传》:“善臧我儿胞。”
保 以手抱持。《说文解字》:“保,养也。”《尚书u2022召诰》:“保抱携持厥妇子。”
抱 怀抱。《说文解字》:“ ,怀也。”“ ”即今天的“抱”。《诗u2022大雅》: “亦既抱子。”
褓 襁褓,用来裹覆婴儿的被。《说文解字》:“ ,小儿衣也。”“ ”也写作“褓”。嵇康《幽愤诗》:“哀茕靡识,越在襁褓。”
以上五个词,韵部同在幽部〔 u〕,声母相类,“包”、“胞”、“保”,“褓”为
“帮”母〔p〕,“抱”为“ ”母〔b〕。
二、推源和系源
同源词是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包括根词和同源派生词。最早开始派生出它词的原生
词叫根词,在同源词中,直接派生它词的词叫源词,如“立”是“位”的源词。脱离开词的 书写形式的局囿而以声音为线索,寻找同源派生词的音义来源,分析同源派生词的词义特点,
这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推源和系源。
推源是指在同源词中确定根词和源词。作为一系列派生词最早源头的根词在理论上肯定
是存在的,但是由于语言产生的时期距离我们现在已经非常久远,我们已无法考查文字产生之
前的语言是什么状态,无从了解最早的根词有哪些,我们所能知道的,是在文字产生以后新
派生出来的词,它的源词是哪一个。这种找不出最早的根词,而只是把直接派生某词的源词
找出来,推源没有推到底,实际上是一种不完全推源。例如:
古人席地而坐,放置器皿的家俱是很矮的“几”,后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人
们的坐席升高,放置器皿的供人伏凭的家俱也随之升高,于是语言中产生了“凳”和“桌”这
两个词,“凳”来源于“登”,特点是登高;“桌”来源于“卓”,特点是比“几”高。后
来又出现了一种有靠背的凳子,叫“椅”,“椅”来源于“倚”,特点是有依靠。至此我们
可以进行不完全推源:
登(源词)派生→凳(派生词)
卓(源词)派生→桌(派生词)
倚(源词)派生→椅(派生词)
系源是在根词不确定的情况下把同源派生词归纳、系联出来。在可能的范围内,将可以
确定的同源词全部归纳到一起,并且把它们的词义发展脉络整理出来,叫做全面系源。实际上,
找到根词是不可能的,把全部同源词聚合起来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一般所作的只是区域性
系源,即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两个或几个词同源并把它的系联起来。例如上面所提的“凳”
、“桌”、“椅”三词,经过探寻,我们还会发现,和“凳”有音近义通关系的还有“升”
、“蒸”、“腾”、“乘”,它们的特点都是“升高”;与“桌”有音近义通关系的还有“
越”、“超”,它们的特点都是“超出一般”;与“椅”有音近义通关系的有“衣”、“依
”、“ ”、“披”,它们的特点都是“附着某物”,我们可以把这三组同源词系联起来:
登、凳、升、蒸、腾、乘
卓、桌、越、超
倚、椅、衣、依、 、披
又如“元”是指人的脑袋,人头是人体的最高处;“原”指高而上平之地,如高原;“源”
指水源,水的发源地常常在高原;“泉”是水源涌出,“泉”即水源。经过考查,我们发现
以上这几个词音近义通,都具有“高、始”的意义特点,是一组同源词,可以把它们系联起
来:
元、原、源、泉
字是词的书写形式,传统语言学研究同源词时,往往用同源字来顶替,固然同源词是靠它的书写形式而存在于书面语之中,字和字的关系也有一部分反映了词和词的关系,但是, 字和词毕竟不是同一概念,同源词的研究,立足于寻求词和词之间的关系,所以在作推源和 系源工作时,一定要冲破文字形体的局囿,顺着声音的线索去进行。例如,“洲”指水中小 岛,其特点是四周被水围绕,如《诗u2022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周”是一圈的 意思,《小尔雅u2022广言》:“周, 也。”《国语u2022晋语》:“三周华不注之山。”意思是 把华不注山包围了三圈。今有“圆周”、“周围”等;“舟”指船,古代“舟”的形制如同 圆盘,特点是在水中绕圈。“州”、“周”、“舟”三个词,书写形式不同,但音近义通, 三词同源。又如在汉语的双音词中,常常有同字异词的情况,如“零落”、“流落”、“冷 落”、“村落”、“院落”的“落”,都是“离”的同源词,都有“掉下来”、“离开”、 “隔开”的意义,而“落难”的“落”不是“离”的同源词,它是“罹”的同音词,是“遭 遇”的意思。以上例子足以说明,确定、分析同源词,一定不要受词的书写形式的干扰,而 要透过汉字去观察词。
三、学习同源词的意义
1?学习同源词,可以帮助我们探讨词语命名的由来,了解词义的民族特点。例如: 《诗u2022周南u2022 》:“采采 ,薄言采之。”这里的“ ”是指一种“宜怀妊”
的草药,为什么这种草药命名为“ ”? 这可以从它的同源词得到解释。“ ”与“不”、
“丕”、“胚”同源,“ ”与“胎”同源,“ ”的命名与胚胎有关。诗人写妇女“采
”,正是与《诗序》所归纳的“和平则妇人乐有子”这一主题相应。
“梳”和“篦”是两种梳头工具。“梳”和“疏”同源,梳的名称来源于“疏”,其特
点是梳齿较稀;“篦”和“密”同源,“篦”的命名来源于“密”,其特点是篦齿较密。
“ ”、“霞”、“瑕”、“ ”同源。这几个词共同的特点是“略有红色”。《说文 解字》:“ 霞 ,赤云气也。”又“瑕、玉小赤也”。又“ ,马白杂毛。色似 鱼(即现在 的“ ”)。这一组同源词的命名都是来源于“赤”。
“门”和“闻”同源,“窗”与“聪”同源,“灵”与“棂”(窗户格儿)同源。“门”、 “窗”、“棂”是建筑物通道通气之处,它们与表示智慧的“闻”、“聪”、“灵”同出一源, 说明汉族人对智慧的看法是头脑通达。
2?学习同源词,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词义特点。例如:
“缺”、“ ”、“决”是一组同源词。“缺”指瓦器损坏,“ ”是有缺口的环形玉璧
,“决”指堤坝有了决口,这三个词都有“有缺口”的意义,这一共同的意义因素来源于“
”,《说文解字》:“ ,分决也。”是分开的意思,“分开”自然就有了缺口,“ ”
把这个含义带进了以它作声符的词义之中。通过同源词的系联、类比,我们既了解了它们相
通的因素,也掌握了各自的意义特点。
“村”与“屯”同源。“屯”有聚集的意义,如屯兵、屯粮,“村”是人聚居的地方
,“村”的异体字“ ”写作“ ”,“ ”就是“屯”,“村落”这一意义正来源于人们
集聚这一特点。
“布”、“ ”、“铺”同源,三个词都有“铺陈”的意义,“店铺”的“铺”正是取
的“铺陈”这个含义,意思是集市上的货摊铺陈罗列繁密。
“丽”与“联”、“络”同源,“萋”与“ ”同源。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离离原上草”中的“离”,是“丽”的同音借用字,“丽”与“联”、“络”等词同源,
有“连线”、“附着”的意义特点。“离离”即“丽丽”,是说草一稞连着一稞,一直蔓延
到远方。“萋”与“ ”同源,“萋萋”草木茂盛绵延的样子,“ ”是悲愁绵延的样子。
“离离”与“萋萋”相互呼应,既是描绘草的绵延不绝,同时也指缠绵不绝的离别之情。
3?学习同源词,有助于把握词族和词义系统。
词义系统是指一个词经过引申之后,具有了众多义位,把这些义位按照一定的引申轨迹 归纳、系联起来,就形成了一个词自身的词义系统。词族系统是由源词不断分化出派生词, 源词和派生词之间虽然存在着意义上的联络,但已不再是同一个词,把这些词归纳起来,就 形成了词族系统。
学习研究同源词有助于掌握词义系统和词族系统,加深对词义的理解。例如:
“轮”本指车轮, 其特点是旋转,以这个特点为引申起点,它引申指一切能旋转的东西, 如“飞轮”、“车轮”、“齿轮”、“滑轮”等; 又“车轮”的外部形状是圆形的,从这个
特点出发,引申指树干的“年轮”、事物外部的“轮廓”等;又依据车轮总要转动这一特点
,引申出“轮流”、“轮换”、“轮班”、“轮回”、“轮休”等,这众多的义位就构成了
“轮”自身的词义系统。归纳“轮”的词族系统,就要系联它的同源词,经过探寻,我们归
纳出“轮”、“沦”、“论”、“伦”等是一组同源词。“轮”的辐条的排列,车轮的转动,
都非常有条理;“沦”是有条理的水的波纹;“论”是有条理有层次的语言;“伦”是人的
不可混淆的辈份、长幼次序。“轮”、“沦”、“论”、“伦”这一词族系统,其意义特点
来源于“仑”( ),“仑”是把某物按一定规则和次序排列在一起。掌握了“轮”自身的词 义系统与词族系统,对它的意义理解得就深刻了。
4?学习同源词,有助于从不同的特点来辨析同义词。例如:
“货”和“资”在“财物”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二者并不同源,意义特点也不相同
。它们各自的特点,可以从它们的同源词中看出来。“货”和“化”同源,“化”有“变化” 的意思,“货”也有“变化”这个特点,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用来消费而用于交换;“资”
与“次”同源,“次”本指古代行军供停歇用的帐蓬,故可作驻扎讲,“资”和“次”的特 点相同,是指供自己使用的聚积备用的财物。
“言”和“语”是同义词,但两个词并不同源,特点不同。“言”和“谚”、“唁”同
源,“谚”是传说,是主动说话,“唁”是慰问,也是主动说话。“语”的同源词有“御”
“ ”、“圄”、“ ”,“御”、“ ”、“圄”、都有“抵抗”义,“抵抗”是与对方相 反的动作; “ ”是一种乐器上的装置,可以有开合的相关动作。这几个词都具有“相对” 这一特点。由“言”和“语”各自的同源词可以清楚地看出,“言”是主动说话,“语”是 与人对答,互相交谈,这一差异正是由于它们不同源而造成的。
辉的本义是什么——古代汉语中
辉:形声字。从光。军声。本义是光;光辉。辉辉(光耀的样子);辉烂(光辉灿烂);辉风(光辉的风范);辉容(光辉的仪容)
古代汉语中“来‘的结构和各含义
因为在古代汉语中,“来这个词不敬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语气助词,二年它所用到的意思有很多,答题如下:
来 lái
部首笔画
部首:木 部外笔画:3 总笔画:7
五笔86:GOI 五笔98:GUSI 仓颉:DT
笔顺编号:1431234 四角号码:5090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765
基本字义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兮!
13.
姓。
详细字义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或写作“牟”))
2.
同本义 [wheat]
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也。——《说文》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段注:“ 武王渡 孟津,白鱼跃入王舟。出涘以燎。后五日。火流为乌,五至,以壳俱来,此谓遗我来牟。”
于皇来牟。——《诗·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
3.
又如: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4.
未来,将来 [future;next;ining]
来日方长。——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知来者之可追。——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来代(后代;后世);来辰(来早。明天早晨);来兹(来年;将来);来哲(后世贤智之人);来轸(后来的车,比喻后来的人或物)
6.
姓
〈动〉
1.
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 [e;arrive]
来,至也。——《尔雅》。朱骏声曰:“往来之来正字是麦,菽麦之麦,正字是来。三代以还,承用互易,如苑宛、童僮、酢醋、穜种之比。 许君未经订正,故沿伪至今。”
憧憧往来。——《易·咸》
我行不来。——《诗·小雅·采薇》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翩翩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然往来视之。——唐· 柳宗元《三戒》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往昔初阳时,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来寇(敌人来犯);来至(来到);来突(突然而来)
3.
归,回来,返回 [make a round trip;go to a place and e back]
萃聚而升不来也。——《易·杂卦》。注:“还也。”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左传·文公七年》
4.
又如:来家(回到家里来);来三去四(来来去去);来还(归来,回来);来宁(归宁。女子回娘家省亲);来归(回来;归来);来舍(回归而有所定止)
5.
归服;归顺 [e over and pledge allegiane]
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6.
又如:来服(前来顺服)
7.
招来;招致。后多作“徕” [incur;give rise]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8.
又如:来致(招致,招来)
9.
加入[一群人] 中 [join]。如:你来不来?
10.
让不受约束、干扰地满足 [需要] [let"s do]。如:来五斤;来两盘
11.
意想不到地或突然地发生、出现 [crop up]。如:问题一来就马上解决
12.
产生;开始;发生 [happen;begin;start]。如:来路(来历;来源);来历(来由;原委);来情(情由);来情去意(来去的情由与意向);来方(来源);来龙(风水先生称主山为来龙。即龙脉的来源)
13.
追溯来源、血统或起源 [derive]。如:来方(来源,进项);来煞(来劲;出息)
14.
相当于做 [do]。如:来不得
15.
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态度,是目的。如: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他呀?
16.
用在动词后,表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如:看来容易;说来话长
17.
用在另一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件事。如:我来画;大家都来唱歌
18.
〈方〉∶在 [in;at]。如:来里(在这里或在那里);来哚(在);来浪(在那里)
19.
表示动作的趋向
将子头与剑来。——晋· 干宝《搜神记》
闻来垂钓碧溪上。——唐· 李白《行路难》
长铗归来乎。——《战国策·齐策四》
归来倚杖自叹息。——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长铗归来者。——《战国策·齐策四》
20.
假借为“厘”( lí)。赐予 [bestow;grant]
来女孝孙。——《仪礼·少牢馈食礼》。郑玄注:“来,读曰厘;赐也”
21.
假借为“赉”。赐予 [bestow;grant]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诗·小雅·大东》。高亨注:“来,借为赉。”
1.
你的;你们的 [your]。用于通讯的回复中。如:来信收到;来电收到
2.
这 [this]
俺哥哥传将令三四番,可怎生无一个承头的?来一个燕青将面劈,那一个 杨志头低。—— 元·佚名《黄花峪 》
〈助〉
1.
无义,译作“了”,“吧”,或不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在数量上接近精确 [about]。如:两米来高
3.
用在数量或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大约 [around]。如:二十来个
4.
从头到尾过去地 [over the past]。如:两千年来;来日(往日;过去的日子);来日大难(本指往日艰难。后亦用以指前途困难重重)
5.
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 [ever since]
吾数年来欲买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数百年来。——唐《柳河东集》
去来江口守空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6.
又如:来古(自古以来);来来(以来);来缘(指来生的因缘);别来无恙乎?
7.
用在数词后,表示列举的原因或理由。如:这些天没去看她,一来路太远;二来没功夫
<语气>
1.
用于句尾,相当于“咧”
刚才奶奶和袭人姐姐怎么嘱咐来!——《红楼梦》
2.
另见 lài
古代汉语中“霸气”是什么词
霸气——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1、蛮横,不讲道理 2、专横的气势
作名词,被人们广泛运用,也有人将霸气戏称为王八之气。
古代汉语 “亡”的本义是什么
亡 [wáng]
逃:逃~。流~。
失去:~佚。~羊补牢。
死:伤~。死~。
灭:灭~。~国奴。救~。兴~。
亡 [wú]
古同“无”,没有。
犯和恣在古代汉语中是同义词吗
恣
读音:[zì]
部首:心五笔:UQWN
释义:1.放纵,无拘束。 2.方言,舒服。
古代汉语很和狠的本义是什么?
很,动词,本义是违逆,不听从。《说文》:很,不听从也。
引申为争斗、争讼。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礼记·曲礼》
很又为形容词,意思是凶恶、残忍。假借为“狠”。
大子痤美而很。——《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杜预注:很,今俗作狠。心狠毒。
很刚而不和,愎谏而好胜。——《韩非子·亡征》
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彊不使者,皆斩之。——《史记·项羽本纪》
进退自由,傲很天常,若无君父。——《风俗通义·过誉》
而顾私恩,傲很自遂。——《风俗通义·愆礼》
狠,形容词,从犬,艮( gèn)声。本义是犬争斗声。又指凶狠、残忍。
芮在古代汉语中是什么字
这个字是形声字,从草内声。《说文解字》中解释说“芮,芮芮,草生貌。”指草初生柔细的样子。说的更通俗些吧,草字头是这个字的部首,表示这个字的意义类属是和草有关,“内”是声旁来表示读音,之所以读音和整个字的读音不一样是因为古今语音发生了变化,不过从“内”和“芮”的韵母相同这一点来说还是可以看得出这两个字的语音联络的。
古代汉语“裁”的本义是什么,“象”从
古代汉语中,“裁”的本义是裁制、剪裁。它是一个动词,形声字,从衣,( zāi)声。许慎《说文解字》:裁,制衣也。十四学裁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古代汉语中韵指什么
(韵)〔古文〕均《唐韵》《集韵》《韵会》王问切《正韵》禹愠切,音运。《说文》和也。从音员声。《玉篇》声音和曰韵。《文心雕龙》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晋书·律历志》凡音声之体,务在和韵,益则加倍,损则减半。《陆机·文赋》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按文人言韵,始见于此。汉魏以上之书,皆言音不言韵。自晋以后,音降而为韵矣。至韵书之最古者,莫如魏李登《声类》,晋吕静仿其法作《韵集》,齐周颙始著《四声切韵》,梁沈约有《四声》一卷,隋秦王俊有《韵纂》,陆法言有《切韵》,至唐孙愐《唐韵》出,而诸书皆废。宋淞瑟等重修《广韵》,丁度有《集韵》,金韩道昭有《五音集韵》,元黄公绍有《韵会举要》,明洪武中宋濂等修《正韵》,此韵书大略也。 又《正韵》风度也。 《说文》裴光远云:古与均同。《唐书·杨收传》夫旋宫以七声为均。均言韵也。古无韵字,犹言一韵声也。 《集韵》或作韵。(出自《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