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PS小天才
-
汉族是有音乐传统的民族,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秦以前,汉族先民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汉族皆独立发明,其成果如车条之辐辏,汇入世界音乐理论之轴心。
——民 族 乐 器——
民族乐器分为四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还有弦鸣乐器。
一、体鸣乐器
(1)敲击体鸣乐器:叮咚、木棍琴、韵板、基诺竹筒、竹筒琴、锣、铛铛、单打、铓锣、铜鼓、三角铁、木鱼、广东版、木琴、铝板琴,等等。
(2)互击体鸣乐器:棒棒、铜镜、竹梆、竹杠、钹、布哉、乳钹、头钹、二钹、小钹、铙、大铙、钗、司涅、镲、小镲、碰盅、碰铃、腰铃、阔朔克、板凳、它石、它石、骨板子,等等。
(3)落击体鸣乐器:乐杵、竹捣筒、竹筒、瑶族竹筒、阿嘎、,等等。
(4)摇击体鸣乐器:连厢棍、萨巴依、热巴铃、盘铃、金刚铃、瑶铃、萨满铃、晃铃、串铃、
铜铃、八宝铜铃、师刀,等等。
(5)综合奏体鸣乐器:竹簧、蹈到、铁簧、锡伯族铁簧,等等。
二、膜鸣乐器
(1)棰击膜鸣乐器:大鼓、排鼓、壮族的种劳、瑶族大鼓、水族大鼓、水族大鼓、塞吐、略斗、光拢、赠疆、瑶族猴鼓、苗族猴鼓、腰鼓、板鼓、猪嘴鼓、姜鼓、战鼓、扁鼓、八音鼓、书鼓、火者、如咚、小鼓、太平鼓、日木、环鼓、抬鼓、达玛、纳格拉、达玛如、建鼓、神鼓、那额、达布尔、竹鼓,等等排鼓。
(2)拍击膜鸣乐器:夏尔巴鼓、八角鼓、铃鼓、达卜、黄泥鼓、长鼓、光亚、光吞,等等。
(3)混合击膜鸣乐器:手鼓(俗称蛇皮鼓)、圆鼓、边鼓、双面鼓、杖鼓、蜂鼓、汪都 ,等等。
三、气鸣乐器
(1)唇振气鸣乐器:牛角、铜角、刚洞、海螺、鹿笛、长号、筒钦、铓筒、布巴,等等。
(2)嗓振气鸣乐器:合欢箫,等等。
(3)边棱气鸣乐器:胡笳、壮笛、乃依、横笛、排萧、短箫、筒箫、鼻箫、斯布斯额、鹰笛、
骨笛、吐任、直通箫、布利亚、巴葛丢冬、列都、笛朽篥、库洛、双管鼻笛、扎令、阿乌、笛老挪、泥哇呜、狍哨、口笛、埙,等等。
(4)吹口气鸣乐器:夜箫、侗笛、塞箫、奖、瓦格洛、雄林、苏奈依、嘟噜、低音嘟噜、太平箫、嘎嗦、五月箫、筚箫、筚笋、勒绒、姊妹箫、双管侗笛、波晓呼、决篥杰,等等。
(5)单簧气鸣乐器:巴乌、筚、筚相、苗笛、芒筒、竹叶笛、马布、筚鲁、寸笛、咚咚亏、笔管、大嘀珑、筚多喝、波芦、筚建、利列、利罗、笛列、筚尔、筚朗布浪、芒笛、美都、其篥、双管巴乌、双管筚朗叨、筚总、决列、双管竹叶笛、双管马布、菲察克、筚达、葫芦丝、芦笙、排笙、高音笙、中音笙、低音笙、木叶,等等。
(6)双簧气鸣乐器:巴拉曼、波伯、细筚篥、小闷笛、苏尔奈、长唢呐、嘉令、波列、苗族唢呐、白族唢呐、彝族唢呐、拜、勒尤·勒浪、洞巴、阔诗乃依、双筚篥、长积、双管闷笛、咪咪、双勒浪,等等。
四、弦鸣乐器
(1)打击弦鸣乐器:扬琴、竹筒琴、竹琴、锵,等等。
(2)弹拨弦鸣乐器:古筝、柳琴、阮(大阮、中阮、小阮)、古琴、蝶筝、玄琴、伽倻琴、雅托噶、五弦琴、独弦琴、五弦琵琶3)弓拉弦鸣乐器:二胡、中胡、老胡、高胡、京胡、板胡、马头琴、琤尼、牙筝、胡琴、椰胡、葫芦胡、土胡、根卡、独弦胡琴、适争、玎黑、奚琴、改革奚琴·四弦奚琴、必汪、铁琴、马骨胡、竹筒胡、二黄、等等······
补充:
—— 青铜乐器主要有铙、钲、钟、铎、铃、钩、镦于、鼓等
一、弦乐器
弦乐器是乐器家族内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古典音乐乃至现代轻音乐中,几乎所有的抒情旋律 都由弦乐声部来演奏。可见,柔美、动听是所有弦乐器的共同特征。弦乐器的音色统一, 有多层次的表现力:合奏时澎湃激昂,独奏时温柔婉约;又因为丰富多变的弓法(颤、碎、拨、跳,等) 而具有灵动的色彩。弦乐器的发音方式是依靠机械力量使张紧的弦线振动发音,故发音音量受到 一定限制。弦乐器通常用不同的弦演奏不同的音,有时则须运用手指按弦来改变弦长,从而达到改变 音高的目的。弦乐器从其发音方式上来说,主要分为弓拉弦鸣乐器和弹拨弦鸣乐器 (如吉它)。
二、木管乐器
木管乐器起源很早,从民间的牧笛、芦笛等演变而来。木管乐器是乐器家族中音色最为丰富的一族, 常用被来表现大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情景。在交响乐队中,不论是作为伴奏还是用于独奏,都有其特殊的 韵味,是交响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木管乐器大多通过空气振动来产生乐音,根据发声方式, 大致可分为唇鸣类(如长笛等)和簧鸣类(如单簧管等)。木管乐器的材料并不限于木质,同样有 选用金属、象牙或是动物骨头等材质的。它们的音色各异、特色鲜明。从优美亮丽到深沉阴郁,应有尽有。 正因如此,在乐队中,木管乐器常善于塑造各种惟妙惟肖的音乐形象,大大丰富了管弦乐的效果。
(1)唇鸣类:长笛(Flute)、短笛(Piccolo);
1.先秦音乐
[编辑本段]
先秦乐器,以磬和钟最有特色。磬用石磨制而成,钟用青铜铸造而成,有钮钟、甬钟、钲等形式。磬有特磬(单磬)与编磬(组磬),钟亦有特钟(单钟),各悬于木架上,用木槌击之发声。又有琴、瑟,传说为伏羲氏发明,以桐木作体,绳丝为弦,瑟弦数25,琴弦数10或5。秦人损瑟弦之半,造为秦筝,流传至今。又有筑,是用竹尺敲击发音的弦乐器。青铜乐器还有商代铜鼓(湖北崇阳出土)、铎、铙、铃为击乐器。又有埙,用陶土烧制而成,吹奏乐器还有排箫、笙、笛等。
乐律的制定,传说在黄帝之世,传说不可尽信。但至公元前7世纪,汉族已制定乐律,其计算乐律的“三分损益法” 载于《管子·地员篇》。音乐家们还认为,三分损益制定乐津,实行应依弦长而非依管长。古乐以五声音阶为主,周代出现七声音阶(加变官、变徵相当于47),战国时已有旋宫的理论,调式运用也很普遍。
先秦乐曲有四类:(1)大型古典乐舞曲,如《大韶》、《大武》等;(2)小舞曲,如《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3)器乐曲,如笙曲《南陔》、琴曲《高山》、《流水》等;(4)歌谣曲,如《诗经》、《楚辞》,每首诗当时都有曲谱,可合弦而歌之。
2.汉唐音乐
[编辑本段]
从汉朝到唐朝,汉族与兄弟民族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汉族歌舞音乐发展臻于极盛。汉代出现国家设立的音乐机构——乐府,由它收集整理的乐府诗,都有曲调可歌。
汉代北方民歌有《徒歌》(清唱)、《但歌》(有帮腔)、《相和歌》(有管弦伴奏及打节拍的乐器)。《相和歌》的最高形式为歌舞大曲,称为《相和大曲》,由多节歌舞及插曲《艳》、《趋》、《乱》组成。北魏至隋唐,南方和北方汉族民间音乐统称为《清商乐》或《清乐》,含民歌和舞曲,是燕乐(宴会音乐)的组成部分。又有宫廷雅乐(礼仪音乐),还有吸收兄弟民族音乐创作的鼓吹曲,如《战城南》;横吹曲,如《紫骝马歌》等。这一时期著名琴曲有《广陵散》和参与胡笳而写的琴曲《胡笳十八拍》。
唐代民歌称为“曲子”,见于敦煌资料,如《菩萨蛮》、《剑器词》等,都有音乐曲调,以后发展为文学形式词牌。唐代多段大型歌舞曲称为“大曲”,综合器乐、声乐和舞蹈,长达几十段,如《绿腰》,大曲中接近汉族《清乐》系统较为幽雅的部分,称为《法曲》。
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法曲》。唐玄宗时,依表演方式,分音乐为《立部伎》。其室外表演为八部:(1)《安乐》、(2)《太平乐》、(3)《破阵乐》、(4)《庆善乐》、(5)《大定乐》、(6)《上元乐》、(7)《圣寿乐》、(8)《光圣乐》;室内表演为六部:(1)《乐》,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2)《长寿乐》、(3)《天授乐》、(4)《鸟歌万寿乐》、(5)《龙池乐》、(6)《小破阵乐》。此期歌舞音乐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汉唐时期新创或引进的乐器有:汉琵琶(阮咸)、箜篌、角、笳、羌笛和六孔尺八(都是现在箫的前身)、筚篥、方响、锣、达卜(单面鼓)、节鼓、轨筝、奚琴、齐鼓、羯鼓、檐鼓、都昙鼓、毛员彭、签腊鼓、鸡娄鼓、王鼓、连鼓、桴鼓、太平管、跋膝管、七星管等,这一时期各类乐器总数达300多种。
乐律方面,南北朝的古琴曲中,已正式应用纯律音阶。隋朝立八声音阶。隋唐燕乐用28调。
隋代音乐家万宝常提出84调的理论,并在隋
唐宫廷雅乐中应用。这一时期,出现“犯调”和“移调”的作曲方法,提出主音乐的表达性能,还出现以减字谱记琴乐谱的方法,又在敦煌发现用工尺谱记唐乐谱,便于乐谱的保存和传授。
3.宋代音乐
[编辑本段]
宋代戏曲音乐主要有杂剧音乐和南戏音乐。杂音乐吸收了歌舞大曲、北方说唱音乐、民间小唱等音乐因素形成。南戏音乐则以当时南方民间流行的小曲、歌谣为主,吸收流行词调和歌舞大曲的音乐形成。此外,还有民间“路歧人”表演的说唱音乐《陶真》(农村)、《崖词》(都市)。
宋代乐器,笙和琴有较大发展。有竽笙、和笙、凤笙及葫芦琴、渤海琴、嵇琴(奚琴)、七弦轨筝、双韵等。其它引进或新制的乐器还有:五孔尺八、叉手笛、鹧鸪、扈圣、倍四、银字中管、中管倍五等吹乐器。拉弦乐器马尾胡琴也在11世纪由西北传入。
用三分损益法算得18律,合理解决了转调问题,是这一时期乐律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
4.元、明、清音乐与戏剧
[编辑本段]
元、明、清三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元代戏曲称为“元曲”,有杂剧与散曲之分。元曲音乐,来源于唐宋词曲、大曲、诸宫调中名曲及北方民间流行乐曲。其中,单个乐曲称小令,若干同一宫调七声音阶北曲的单体乐曲依一定的逻辑连成组曲,前有引子,后有尾声,称为套数。南方戏曲独称为“南戏”,戏曲由五声音阶的南曲构成。元代中期以后,杂剧戏曲南移,南北戏曲合流,形成“南北合套”的戏曲套数。
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传奇》音乐有《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等四大声腔。其名声显著在明朝,其形成之始则在宋、元两朝。
北方有《秦腔》,起于陕西,以枣树梆子为板,因称为《椰子腔》,音乐高亢激越。又有《西秦腔》,起于甘肃,音乐苍凉深沉,后演变为《西皮调》。《西秦腔》与陕西民间音乐结合,分别形成《西路梆子》和《东路梆子》。《东路梆子》传到山西,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山西梆子》,在河南形成《河南梆子》,在河北形成《河北梆子》。又有《弦索调》,是用三弦或琵琶伴奏的一种歌唱的曲调,明初起于中州。传到江南,发展为太仓、苏州、嘉定三派。
清初,有《二簧腔》,起于江西,传到安徽、湖北、广西。又称为《湖广调》,或说因湖北黄冈、黄陂得名“二黄”,《西皮调》与《二簧腔》结合,形成《皮黄腔》,是徽剧与汉剧的戏曲音乐基础。1870年,《皮黄腔》进入北京,形成《京剧》。此后,以昆腔、高腔、梆子、皮黄、弦索等五大声腔系统为基础,结合各地民间音乐、逐渐形成一些剧种音乐。如《昆剧》、《徽剧》、《汉剧》、《秦腔》、《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粤剧》、《川剧》、《闽剧》、《滇剧》、《湘剧》、《赣剧》等剧种。
说唱音乐以南方的《弹词》和北方的《鼓词》最引人注目。弹词用弹弦乐器琵琶、三弦伴奏,以《苏州弹词》为代表。清中叶,苏州弹词依曲调风格不同而分为陈调、俞调、马调。著名艺人有陶贞怀、丘心如、陈瑞生、梁德绳、王周士、陈遇乾、俞秀生、马如飞、陆士珍、姚似璋、赵湘舟、王石泉等。《鼓词》由演员,另有三弦、琵琶、四胡等弦乐器伴奏。《鼓词》又称为《大鼓》,以冀中《西河大鼓》、《沧州木板大鼓》最早。著名艺人有郝老凤、王小玉、马三峰等。
- 余辉
-
有古筝,钢琴等乐器。
- 左迁
-
吹奏:箫、笛、唢呐、笙
弹拨:筝、古琴、扬琴、琵琶、阮
打击:梆子、编磬 、钹、锣、编钟
拉弦:二胡 、高胡 、京胡、板胡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