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有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吗

2023-07-23 13:36:15
TAG: 文学
共6条回复
天线宝宝说害怕

没有中国古典文学专业,但有古典文献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等和中国古典文学相关的专业,可以考虑一下。

1、古典文献学专业

古典文献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中国古籍整理与古典文献学全面系统知识,能在教育、文化、出版部门,从事古籍整理、传统文化方面的实际工作、古典文献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文献学高级专门人才。

古典文献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一般具有扎实的古典文献学理论基础和较高的理论素养,系统掌握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知识和专业特长,熟练掌握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研究文章的写作技巧,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新闻单位、出版机构、图书馆等部门独立地承担相关工作。

2、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旨在培养能从事古代文学和旅游文化研究、高等教育、编辑出版、企事业单位宣传、文秘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包括: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题、中国古籍校读法、西方文论专题、现代语言学专题、明清小说戏曲研究、唐宋诗词与散文研究、文体学专题、中国文学与文化、文献检索与利用、中国文献学、中国山水文化与民俗等。

3、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顾名思义,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大的专业。按照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它主要包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对外汉语、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二级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扩展资料

中国古典文学相关专业的就业方向:

1、古典文献学专业性强,研究内容较为冷僻,就业受到一定的限制。可以进入大学、科研机构、出、版社、图书馆、文化产业等相关部门从事古典文献研究及教学工作。

2、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1)适合到大中专院校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化史的教学研究工作;

(2)适合到编辑出版、文化宣传部门从事编辑、文秘、管理工作;

(3)适合到各级社科研究部门从事科研工作。

3、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报社的采访记者——工作量大、挑战性强,经常要出差。

出版社、杂志社编辑——从事图书编辑、杂志出版工作。

党政机关、文化宣传部门——从事宣传、文秘工作。

教师——到中学或高校当教师。

研究人员——到高校或研究所进行相应的研究,起薪一般为8000~元/月。

翻译——到国家外事、经贸等部门从事翻译工作;到一些涉外公司、外企当翻译。

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会在机关和企业中从事与外语有关的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典文献学专业

百度百科-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百度百科-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阿啵呲嘚

可以报汉语言文学,挺好的,老师、编辑、作者、报考公务员都挺有优势的,而且,在大学里,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真的挺好的!你可以推荐她自己去学习这方面的只是并深入研究归纳啊!

Mugen-Hive

不能因为喜欢古典文学就报考文学,要考虑到未来职业,如果真的喜欢,就报楼上那位说的,以后可以出来当老师,

苏萦

报汉语言文学,然后考研考古代文学或者文献学或者文艺学都行。

bikbok

汉语言文学专业!我觉得挺好 尤其是外国文学 挺有意思 中国文学史 也不错 历朝各代的作家作品都有

左迁

汉语言对于他来说,应该很拿手

相关推荐

什么是文体学

文体学,一译风格学,现大都译为文体学。它是一门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方兴未艾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但目前学术界对文体学的定义及其内涵的理解还从说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2023-07-23 00:51:521

文体学如何帮助我们提高对文学的研究

文体学存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中,对应的作用是比较多的,转变语言学研究与文学评论的不足,可帮助相关人员系统性与全方位地研究作品。 (一)文体学存在本质功能与文化功能 文体学在文学作品中应用存在显著作用,以往文学作品的分析重视文学论,包含本体论与目的论,本体论关键是研究文体学的结构,文体学存在特殊的本质功能。 文学作品的分析上,依托文学作品体裁加以全方位关联,可以确切地观察文体学在全部分析中产生的重要影响。 文体学涉及汉语言文学阶段对文学作品的体裁分析,使得文学作品的本质更为彰显。 文体学的分析重点是对文学的诸多作用进行观察,针对具体的文学作品研究,应充分明确文学作品的本质现象。 参照现有的文体学应用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优势,文学作品以多种体裁的形式存在,特别是书信体裁,对应倒叙形式促使人们对待文学作品产生本质印象。 针对文化功能,分析文学作品时引进文体学,能够挖掘文学作品的文学韵味,换言之对不相同的文学作品加以研究,彰显出对应的文化特色,相关人员在文学作品中了解多种多样的文化。 文学作品的创设,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先进文化,文学作品通过文体学进行分析,可充分凸显文化功能。 比如,《诗经》、宋词等相关的篇目,可在体裁形式上分析文学作品特殊的形式,借助文体学研究较多的传统优秀文化,深层次挖掘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 利用文体学阶段,相关人员能细致分析我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汉语的内涵,深层次地观察能够把不相同国家的文学组成结构结合起来,对文学体系的发展创新方向加以初步判断。 (二)文体学存在审美功能与实践功能 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借助文体学能够展现审美作用,因为文学自身便是艺术的体现,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主要是增强阅读者的文学素养,对阅读者的审美趣味进行培养。 不相同的文学作品包含不相同的体裁篇幅,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按照多种多样的体裁模式传递内在精髓。
2023-07-23 00:51:591

文体学的概述

文体学,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文体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如李龙植的《文体学与语言实践》:“文体就是在特定的交际领域。通过有目的地选择所产生的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的总体。它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同时被整个社会所接受的完整体系。文体学就是研究和探讨这些体系的科学。它是为了更加有效地表达思想,对选择和运用语言材料的原则进行研究的语言学的一独立分科。”英国哈特曼和斯托克《语言与语言词典》:“STYLISTICS风格学、修辞学:应用语言知识去研究风格(style)的学问。”(style、stylistics,现译文体、文体学)并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分支学科:语言风格学、语音风格学、统计风格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风格学stylistics:对于表达风格的语言手段(如修乎格和句法模式)的研究。自古以来,风格就是一种研究对象。”英国A.布洛克等《现代思潮辞典》:“stylistics风格学: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在不同语境下使用语言的特点,尤指文学语言,并拭图确立能够说明个人及社会群体在使用他们的语言时所作的特定选择的原则。”文体学是文艺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金哲等主编的《世界新学科总览》(1986):“文艺风格学:亦称文艺文体学,简称风格学,是本世纪60年代在西方语言学和文艺学之间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诞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由于它批发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实践引入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使西方当代文艺学的面貌为之一新,其发展和影响日益受到学术界的瞩目。”日本竹内敏雄《美学百科辞典》(1974):“文体学原则上可以理解为是研究散文所表达现来的语言形成的学科。”“文体学具有一种文艺理论的侧面。”美国阿伯拉姆《简明外国文学词典》(1981):“风格学(stylistics):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风格学一直指分析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 一方法主张用‘客观的"来分析文学作品的风格。”英国罗吉·福勒《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1987):“‘文体学"一词源自‘文体",它是文学研究一个分枝。某些文论史家将任何着重语言中包含的诸种因素(如比喻、语言结构、句法等)的文学研究方法都称为‘文体学",这种作法容易导致语解,因为文体学具有它自己的原则和方法,它也是文学批评史上可以独立成章的一个部分。”文体学具有自己的独立性,绝非是哪门学科的附属,其研究范围极其广阔。这种对文体学的新的认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开始为国内外的许多学者所接受。如美国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有人试图把文体学仅仅看做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但是,文体学不论算不算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有自己明确的问题要讨论。其中的一部分问题看来属于所有(或实际上所有)人类的口语的范畴。从这一广义出发,文体学研究一切能够获得某种特别表达力的语言手段,因此,比文学甚至修辞学的研究范围更广大。所有能够使语言获得强调和清晰的手段均可置于文体学的研究范畴内:一切语言中,甚至最原始的语言中充满的隐喻;一切修辞手段;一切积压法结构模式。这就是说,语言学的探讨范围涵盖不了文体学的研究内容,就语言现象而言,文体所涉及的方面也已超出了语言学的范畴。它是一门“有自己明确问题要讨论”的独立学科。竹内敏雄《美学百科辞典》又认为:“最近又出现新动向,即从作品语言结构的兴趣出发重视文体问题,企图在文体学中探求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媒介作用。”有些文学评论家发现,在研究文学作品语言现象时,语言学的方法和理论往往无能为力。因此他们试图从文体学的建构中去寻找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所有语言现象研究的需求,并使文体学成为文艺学和语言学这两门学互相沟通的媒介和交汇点。如德国的W.施奈德,H.赛德勒等就进行了这种文体学形成的尝试,他们都以包括文艺作品在内在一般语言表现作为对象。我国王佐良先生的《英语文体学研究及其他》(1978)一文,也主张尽快促成一门包括语言学又涵盖文学的新的文体学的诞生。他认为:用现代语言学的方式来研究文体是一个成就,然而在文学语言面前,特别是形象语言面前,语言学家都望而却步了。……在这种时候,人们不由得不想到那门老的,可以至少上溯亚里斯多德的修辞学,想到在二十世纪对于文学语言进行了精湛分析的文学批评家(I.A.Richards,William,Empsom,Cleanth Brooks等人,想到Curtius与Learis等)把刷新文学语言同欧洲或英国文化前途联系起来的有抱负的文学研究者了。难道这些人的努力都是完全无助于文体学研究的吗?还是要等时间来促成一个既包括语言学又包括文艺学的新的综合呢?这就是说,早就从亚里期多德开始,历史上的一些修辞学家、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者,就已经对文学语言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一门完全涵盖语言学、文艺学的新的文学早已在历史中得到长期孕育,它的成熟和独立是水到渠成的事。以上这些代表性的观点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外学者,对文体学这门学科从单一侧面到综合整体、从平面到立体的认识的历史过程和发展态势。可见,文体学是时代文体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现代语言学、文艺学相互渗透、融合的必然结果。
2023-07-23 00:52:091

文体学的特点及研究对象

文体学处于个较高的学科层次,具有独立性、边缘性、综合性等性质。文体学是一门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原则和方法的独立学科。它所研究的体裁现象,任何一门学科也无法囊括。与体裁相关的学科往往只探讨与己与有关的体裁某一侧面,而对于其他方面则漠不关心。它探讨的文体特征、本质及其规律,虽然涉及众多学科,但却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体系,有明确的讨论问题,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取代它对体裁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文体学在借鉴有关学科技巧的基础上,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研究方法,远在我国南朝梁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提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古代文体论研究方法,已开始显示出文体论的独立势头。这套方法至今仍对文体某些层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文体学是一门横断众多领域的边缘学科。边缘学科的特点是,应用一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另一门科学的对象,使得不同的科学方法和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文体学生长于若干学科的交界处,并不断渗透以扩展自己的领域。它把有些表面相互独立、彼此分离的学科从横向沟通起来,打破了学科间的传统疆域,从而使某些学科如语言学、文学批评等的面貌为之一新。文体学使不同领域边界衔接、融合的性质,促进了不同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并逐渐趋于一体化。文体学的边缘性,也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向的一种体现,即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互相渗透、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科学的整体化和传统学科的解体。文体学是一门须多学科、多角度探讨的综合学科。它不能单从某一学科角度或某一侧面去进行研究,而需要靠多学科的联手协作。因为文体学的研究对象——文本体裁,是横着伸向许多学科之中,如语言学、文艺学、文章学、美学、心理学、图书分类学、编辑学、翻译学、鉴别学等等,成为它们的一种共有现象。它所研究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人们划分的一些传统学科领域。可见,单一的学科方法和视角,只能认识体裁的某一侧面和局部,无法从不同维面和层次上去透视体裁的内在本质和深层涵义。
2023-07-23 00:52:231

文体学和语体学有何别?

文体学和语体学有何别?1 文体学,一译风格学,现大都译为文体学。它是一门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方兴未艾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但目前学术界对文体学的定义及其内涵的理解还从说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文体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2 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不仅涉及内容,而且也涉及语言的本身,涉及语言材料及其表达手段、组合方式等等的准确选择。这就是语体学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语体学可以说是现代语言学中紧密联系社会交际环境来研究语言可变性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
2023-07-23 00:52:382

什么是英语文体学

英语文体学是一门用英文讲授的课程。它是一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交叉学科,综合了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成果,向学生介绍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辨证关系。   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文体学的历史沿革及现状有一系统深入的了解,为此后进一步从事语言学领域的其他方面研究及文体学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系统了解文体学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当前的最新发展,用文体学的相关理论指导其语言实践,使学生对“理论文体学”与“实用文体学”都具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掌握。
2023-07-23 00:52:482

为什么要学英语文体学

要学英语文体学的原因有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加深对英语语言特点的理解、帮助理解英语文学作品、为翻译和口译提供基础。1、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英语文体学主要是研究英语不同文体的特点、结构、风格等,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提高写作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为英语学习者在学术、职场等领域中更好地表达和交流提供帮助。2、加深对英语语言特点的理解: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都与汉语有所不同,通过学习英语文体学可以深入了解英语这门语言的特点,包括语法、词汇、句式等方面,有助于加深对英语语言的理解。3、帮助理解英语文学作品:英语文体学也是研究英语文学作品风格、形式、特点等的重要领域,通过学习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提高对英语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4、为翻译和口译提供基础:英语文体学也是翻译和口译的基础,通过学习可以掌握英语文体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翻译和口译工作,提高翻译和口译的质量。
2023-07-23 00:53:011

谈文体学的适合性原则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谈文体学的适合性原则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 文体学 适合性原则 英语词汇教学   论文摘要: 文体学的适合性原则与英语词汇教学密切相关。词汇文体特征的讲授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词汇的运用能力,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本文通过分析文体学的适合性原则与英语词汇教学的关系,旨在说明适合性原则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作用。      一、引言      文体学是研究语言表达方法和效果的一门学科。英国著名作家Jonathan Swift在致朋友的信中对文体学的真谛作了简明而精辟的总结:“Proper words in proper places make the true definition of style.”(在恰当的地方使用恰当的词,这就是文体的真实定义)。语言的运用必须符合特定场合的要求,不同的交际环境、交际方式、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要求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文体学中的适合性原则(The Principle of Appropriateness)是言语交际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文体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正是“语言对场合的适合性”(王左良、丁往道,1987)。词汇是言语构成的最基本要素,而文体学正是以词汇的使用为基本研究对象。本文将从文体学的适合性原则出发,根据英语词汇的文体色彩、使用场合、情景语境等特征对其进行归类分析,从而揭示文体学的适合性原则与英语词汇教学的关系,以及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二、英语词汇的文体特征      文体学的适合性原则决定了词汇的.选择和使用。词语的文体色彩是约定俗成的,有些词语主要用于口语,有些词语则主要用于书面语。教师讲授英语词汇时要结合文体学的适合性原则,使之措词得体,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根据词汇的文体特征,王萍(2000)将英语词汇划分为五种变体。   1.正式体与非正式体(formality and informality)。正式体是发音、词汇和句子结构极其严谨的语言,主要用于典礼、仪式、正式演讲、报告等场合。非正式体则是在日常生活场合中使用的词汇。举例来说,以下两句,语义相同,但场合不同,所用词汇也就不同,体现了正式体与非正式体的区别。例如:   (1)Ladies and gentlemen,I am honored to present my viewpoint to you.   女士们、先生们,很荣幸能向各位阐述我的一点拙见。   (2)Ok,everybody,I am very happy to talk about something to you.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聊聊。   2.标准语与非标准语(standardization and non-standardization)。根据王宗炎主编的《英语教学语言学词典》,标准语“是一种语言中地位最高的语言变体,它在本社群或民族中最有威望”。而非标准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在发音、语法或词汇上跟标准语不一致,语言形式比较随意。下列是几组相对应的标准语与非标准语:have got to (gotta),going to (gonna),gentleman (gent),want to (wanna),because (u2019cause)。   3.口语体和书面体(colloquialism and literaryism)。口语体多用于日常谈话,书面体则主要用于文学作品、公众演讲等郑重场合。如日常谈话中会使用fire,而相对应的conflagration则用于书面语。下列几组词汇体现了口语体与书面体的对应关系:cop对应policeman;guy对应fellow;loo对应lavatory;kids对应children。   4.俚语(slang)。俚语用于日常会话,不宜在正式场合使用。但俚语的恰当使用,有时可使语言新颖、生动、活泼,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人耳目一新。比如“香烟”被形象地称为cancer stick;“逃学”亦被形象地称作cut class。   5.语域与方言(register and dialect)。语域是指特定群体所使用的特殊语言变体,尤指行业惯用语。例如shot在体育方面有“射门”、“投篮”之意;minor为法律用语,指代child;cardiac arrest为医学用语,等同于heart attack。方言大抵分为区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区域方言指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使用的语言变体,如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约克郡方言与苏格兰方言。社会方言是指社会各阶层因文化背景、教育程度不同而使用的语言变体,代表了某社会阶层的价值观(顾曰国,1990)。比如下层社会的人喜欢用词语缩略形式,例如:chocs(chocolates),tellv(television)等。      三、文体学的适合性原则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英语词汇浩如烟海,因而措词造句时常难以抉择。文体学的适合性原则正是强调了言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context)、特定的场合(situation)下,以特定的方式(mode),与特定的对象(object)来完成特定的目的(aim)的交际行为(吴安萍、胡洪霞,2004)。毫无疑问,文体学的适合性原则对英语词汇教学起着指导作用,因而教师有必要把文体学知识引入英语词汇教学,作为词汇研究、讲授的参照标准,从而帮助学生辨清词汇的具体意义,在使用场合,做到用词合理、恰切、灵活。综合起来,文体学的适合性原则对英语词汇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性”与“适合性”的统一   伟大的哲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巨著《哲学研究》第43节断言:“一个词的意义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只掌握词汇的本体意义是远远不能满足遣词造句和语篇生成需求的,还须考虑到言语交际是否实现了“适合性”。中国人学英语,往往只注重语言的“正确性”,而忽视其“适合性”,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应做到“正确性”与“适合性”的辩证统一。还是以conflagration和fire为例,在词义表达上,二者的所指都是“火”。但如果不考虑二者的文体特征而混淆使用,可能会引起交际障碍:   A:What happened last night?   B:A conflagration occurred but no casualties reported so far.   A:What?You mean a fire broke out but no person died?   从以上会话情境可以看出B使用“conflagration”与“casualties”虽然词义表达无误,但显然不适合日常交谈的情景语境,A对B所使用的书面语感到很拗口,所以在回答时用了“fire”,“broke out”这样的日常用语。窥木见林,在英语词汇教学要做到词汇“正确性”与“适合性”的统一。
2023-07-23 00:53:081

文体学是热门专业吗

不是。文体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热门专业,相对于一些主流专业如计算机科学、商务管理、医学,文体学的知名度和热度相对较低。
2023-07-23 00:53:201

文体学分析的三个步骤是什么

第一步:读文章。 第二步:捕捉文章留给自己的印象和感受。并用关键词写下来。 第三步:外读文章。修改或补充自己的印象和感受。依旧用关键词写下来。 第四步:选择分析文章的工具。 比如:文体,语言,结构,内容,读者等。 第五步:按照工具来分析文章。 文本的表层深入到文本的深层,从而发现那些不能为普通阅读所把握的深层意义。方法有“新批评”法、文化研究法、互文法。
2023-07-23 00:53:271

英语文体学的学科历史

在60和70年代,西方科学主要思潮盛行,语言学和结主义蓬勃发展,带动了文体学的发展。现代文体学的兴盛,表现在流派纷呈,如:“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文学文体学”、“语言学文体学”。这六种流派的区分是建立在两种不同的标准之上的。“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的区分,依据的是文体学家所采用的语言学模式。文体学是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文体的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它与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极为密切的寄生关系,新的语言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会催生新的文学体派。“形式文体学”是指采用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布龙菲尔德描写语言学、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等形式主义语言学理论来进行分析的文学学派;“功能文体学”指采用系统功能语法进行分析的文体学派;而“话语文体学”是采用话语分析模式以及语用学和语篇语言学来进行分析的文体学派。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文学文体学”、“语言学文体学”等文体学派的区分主要以研究目的为依据。卡特和辛普森指出,语言学文体学是“通过对文体和语言的研究,来改进分析语言的模式,从而对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文学文体学则“旨在为更好地理解、欣赏和阐释以作者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提供根据”;而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特指以揭示语篇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为目的的文体研究派别(Carter and Simpson, 1989:1-17)。在60和70年代,文学文体学达到鼎盛时期,很多的语言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转向文学文体学(参见Chatman,1971)。“ 文学文体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首先,它可泛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为终极目的的文体学派。不少声称进行“文学文体”研究的语言学家将文学文本纯粹视为语言学分析的一种材料或者检验语言学理论可行性的实验场所(这在60年代以前十分常见)。他们以发展语言学理论为目的,在研究时将注意力集中于阐述和改进相关语言学模式,仅注重语言学描述本身的精确性和系统性,而不考虑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美学效果(即时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是“语言学文体学”的典型特征。但其他很多从事文学文体研究的人则是将文体学作为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桥梁,探讨作品如何通过对语言的特定选择来产生和加强主题语言和艺术效果,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文体学”。在60年代末以前,无论是“文学文体学”还是“语言学文体学”采用的都是形式语言学理论,故被依据语言学流派来划分文体学流派的批评家视为“形式文体学”。文学文体学的兴起之日正是新批评的衰落之时。与新批评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学文体学之所以能在前者衰落之时兴盛起来,也许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文学文体学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武装了自己。其二,有些文学文体学家采用了比新批评更灵活的立场。他们虽然反对将作品视为社会文献和历史文献,但并不屏弃对作品背景的了解。利奇曾明确提出:“如果要对每一个实例进行透彻的、卓有成效的分析,就必须了解每首诗的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等。”(Leech, 1969:vii) 与新批评相比,文学文体学虽然注重文本,但一般不排斥作者,有的还能从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此外文学文体学作为对传统印象直觉式批评的修正和补充,填补了新批评衰落后留下的空间,在语言文学教学中起了较大作用。文学文体学是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桥梁,它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在这一派别看来不过是帮助进行分析的工具。他们不限于采用某种特定的语言学模式,而是根据分析的实际需要,选用一种或数种适用的语言学模式(参见 Leech, 1969, Widdowson, 1975, Turner, 1973; Leech and Short, 1981)由于他们的目的在于帮助进行文学批评而非有助于发展语言学理论,仅关注与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密切关系的语言特征,因此在语言描写的系统性方面往往较为薄弱,不少语言学家或者语言学家出身的文体学家认为这样的文体分析不纯正,在他们看来,文体学应当帮助发展语言学为目的。不难看出,文学文体学较易为传统批评家接受。大多数的文学文体学家都将作品阐释与语言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往往反复阅读作品,以找出与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相关的语言特征,然后运用适当的语言学工具对有关的语言结构进行分析和描写,阐明他们的文学意义。在这样的文体研究中,描写过程与阐释过程密不可分;被描写的是经过阅读阐释发现与文学意义相关的语言现象,而语言分析过程又常能加强或修正阐释结果。70年代初以来,功能文体学蓬勃发展。“功能文体学”为“系统功能文体学”的简称,它特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文体学派。韩礼德是功能文体学的创始人之一。1969年他在意大利召开的文体学研讨会上宣读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语言功能与文学文体”(韩礼德,1971)。该文提出了“语言的功能理论”是进行文体研究的较好工具。所谓的“语言功能理论”是指“从语言在我们生活中起某种作用,服务于几种普遍的需要这一角度出发来解释语言结构和语言现象”。韩礼德区分了语言具有三种“纯理功能”或“元功能”:即表达说话者经验的“概念功能”;表达说话者态度、评价以及交际角色之间的关系等因素的“人际功能”和组织语篇的“语篇功能”。这三种纯理功能相互关联,是构成语义层或者“意义潜势”的三大部分。韩礼德运用属于概念功能范畴的及物性系统对威廉戈尔丁的小说《继承者》的文体进行了详细分析(详见申丹,1997;张德禄,1999)。韩礼德的这篇论文可谓是系统功能文体学的经典之作。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其语言功能理论打破了传统上文体与内容的界限。任何语言结构都有其特定的语言功能。韩礼德明确指出,“文体存在于任何领域之中”。他所区分的用于表达经验的概念功能属于文学文体学不予关注的“内容”这一范畴。将文体研究扩展到这一领域有利于揭示人物生存活动的性质和观察世界的特定方式。另一特点即其分析的系统性。韩礼德对《继承者》中及物性过程类型合数量、参加者的类型和数量以及环境成分的类型和数量都进行了具体分析和精确统计,并通过图表的形式将分析统计结果予以系统的图示,让人一目了然。这种分析的系统性是以其语言学模式的系统性为基础的。在韩礼德之后,有不少功能文体学家采用及物性模式对文体的语义层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至于人际功能方面,功能文体学家一般从分析语气、情态、人称、表达态度的形容词和副词等入手探讨文本中反映出来的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小说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关系),以及他们对于经验内容的立场态度和价值判断。值得一提的是,倘若功能文体学研究的是戏剧或者广播访谈等实际对话中的人际功能,这些研究也很有可能由于其分析对象而被归入话语文体学的范畴。至于语篇功能、功能文体学家着重探讨文本中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句子之间的衔接与文本的主题意义之间的关系等。早期的功能文体学家一般聚焦于某一特定的功能范畴;如集中研究作者对技巧型的人称代词的选择,或集中探讨作者对属于语篇功能的主位结构的选择。但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功能文体学家注意在几个层面同时展开分析,注意它们如何相互作用来构成文本文体的总体特征,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塑造人物(参见Birch and O"Toole,1988)。系统功能文体学还要一个显著特点,即强调语言、语篇和社会语境的关系。系统功能文体学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语篇受制于情景语境。由于系统功能文体学强调情景语境的作用,80年代以来,它在注重社会语境的学术氛围中得到长足的成长和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功能文体学家将注意力转向文本语言和权力的关系、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合相互作用,这自然有助于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的发展。不少文体研究从语法模式来说,应划归系统功能文体学;但从其研究目的来说,应属于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同一,有的文体研究从分析对象来说属于话语文体学,但采用的分析工具是系统功能语法。也就是说,系统功能语法对文体学的影响已超出系统功能文体学的范畴,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文体分析工具。 就文体学的发展历程来说,80年代以话语文体学的兴起为标志。话语文体学指采用话语分析模式以及语用学和话语分析来进行分层的文体派别。它自80年代初以来发展较快。在分析对象上,话语文体学有两点不同于其他文体学派。一是注重分析会话,注重交际双方的交际过程。诚然,近年来的话语文体学注意研究文学文本(而不是生活中的实际对话),但即便如此,话语文体学的分析重点仍是戏剧、小说、诗歌中的人物会话、独白或巴赫金理论意义上的种种对话关系。另一特点是,话语文体学的分析对象为句子以上的单位,如对话的话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句子之间的衔接,或话语的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等。话语文体学分析文学会话模式主要来自于以下几种分析日常会话的模式(参见Toolan,1990:273-274):1.人类学方法的会话分析。它关注社会结构中会话双方相互作用,尤为注重发起谈话、结束谈话、轮流发话、修正、接收、设计、理解显示等为完成交际任务而产生的言语方式。在《小说文体学》一书中,图伦运用会话分析的一些 概念对福克纳的小说《去吧,摩西》中的人物对话进行了分析。他在分析中还借鉴了其他话语分析模式,尤其是Grice 的会话合作原则为基础模式。这是不少话语文体学家的共同之处,他们一般根据需要,综合采用不同的分析模式。2.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的Sinclair and Coulthard 为代表的伯明翰话语分析法。它借鉴了韩礼德阶与范畴的语法等级模式(句子――小句――词组――词――词素),建立起具有五个层次的模式(课-课段――会合――话步――行为)。该模式应用于分析老师与学生之间、大夫与病人之间或者律师与证人之间规律性较强的对话。伯明翰大学的伯顿为分析戏剧(以及日常对话),将该模式最高层次的“课”改为“应对”,并作了其他调整。在分析戏剧时,她尤为注重“话步”这一层次,从“开题话步”、“支持性话步”和“挑战性话步”的对照中,看人物之间的地位和权力关系。3.戈夫曼提出的“脸面”和布朗与莱文森的“礼貌”概念为基础的分析模式(Goffman,1981; Brown and Levison, 1987)。这一模式将言语行为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联系起来,认为人们在对话时,注意采用一些策略来维持自身、他人或受话人的形象。话语文体学家通过揭示在对话中采用的不同礼貌策略,可说明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Simpson, 1989: 170-183)。4. 以格赖斯的会话原则为基础的模式。格赖斯认为人们在会话时一般遵循四项合作原则,即数量原则、质量准则、关联原则和方式准则。会话双方运用这些准则来产生或者推导出各种会话含意(Grice, 1975)。这是话语文体学家在分析戏剧、小说中的会话时较为常用的一种模式,他们尤为注重分析人物话语中蕴涵的诸种会话含意。普拉特等人还借鉴这一模式来分析叙述者与受叙者之间的相互作用(Pratt,1977)。除了借用分析日常会话的模式,在分析小说会话时, 话语文体学家还发展了自己的模式。Fowler采用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分析狄更斯小说《艰难时世》的复调性质。Weber也对狄更斯《艰难时世》中的语言风格进行了分析,但他更为注重反映说话者态度和判断地情态系统的作用,通过分析主要人物的语言情态特征,揭示人物的不同意识形态和世界观。不少话语文体学家还注意分析文学篇章的语义结构。总的来说,与功能文体学家相似,话语文体学家较为注重语言学描写的精确性和系统性,注意展示或者检验所采用的语言学模式的可行性(这个意义上说,可划归为“语言学文体学”)。话语文体学也紧跟时代潮流,越来越强调文本与社会、历史语境的联系,主张超越对文本美学价值的探讨,而将注意力转到文体特征与阶级、权利、观念形态的关系上。这无疑促进了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的发展。 90年代,功能文体学和话语文体学仍然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持形式主义立场的文学文体学则受到文化批评的强烈冲击,虽然在语言文学教学中,它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Thornborrow, 1998)。就文体学的发展历程来说,90年代的突出标志是历史/文化文体学的蓬勃发展。80年代初以来,受重视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的法兰克福学派和马克思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文体学家不再把语言看成一种中性的载体,而是视为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不再把文本看成反映意识形态的一面单纯的镜子,而是把语言和文本视为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产物。又反过来作用于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辨证的生产关系,语言与社会语境互为制约,互为实现,互为建构,加重了社会上的各种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文体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和批判语言中蕴涵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英国文体学家Burton是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的开创人之一。她在1982年发表了一篇当时被认为是颇为激进的文章,文中提出西方人生活在一个阶级压迫、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社会里。后浪漫主义经典文学中有很大一部分掩盖矛盾和压迫,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服务,而文学批评,尤其是文体学,则通过对这些文体的分析和欣赏成了为统治意识服务的帮凶。伯顿呼吁文体学家审视自己的研究,弄清楚它究竟是为压迫性质的统治阶级意识服务还是对这种统治意识进行挑战的。她认为文体分析是了解通过语言建构出来的各种“现实”的强有力的方法,是改造社会的工具。她的文体分析显然不同于传统的文体分析,因为其重点在于探究文本如何建构它自己的虚构现实。伯顿的立场作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中具有相当地代表性。有的学者人为这一学派有两个分支。一个为福勒为首的批评语言学,另一个为MacCabe 倡导的历史语文学。批评语言学兴起于70年代末英国的东英吉利大学。1979年福勒与他在该大学同事Kress & Hodge 出版了两本宣言性的著作:《语言与控制》和《语言作为意识形态》。书中首先提出了批评语言学这一名称并阐明了这一派别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批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他们将语言视为社会语篇。他们注重分析各种文本尤其是新闻媒体的语言结构中蕴涵的阶级观念、权力关系和性别歧视等各种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使语言表达带上了各种烙印和偏见。他们采用的分析工具主要采用韩礼德的功能语法。批评语言学作90年代发展迅速,在英国、荷兰和澳大利亚、德国、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均有市场。麦考伯倡导的历史语文学则影响不大。他们强调语言研究中社会历史语境的重要性,注重某些关键性词语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产生的语义变化,并着眼于单个词对文本阐释所起得作用。这种注重单个词语的历史语文学与注重分析模式和语言模型的当代文体学有一定的距离,而与英国的新批评的关系较为密切。在分析立场上则主要受到英国的文化研究,以及欧洲大陆的语言文化以及思潮的尤其实福柯的影响。他的研究基地在苏格兰的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其影响有限,而且严格意义上说,他不属于文体学。总的来说,西方文体学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期间经历了不少挑战,最为著名的有Fish, 1973 Smith 的狂轰滥炸和强烈抨击。尽管对文体学的挑战常常有偏误和过激之处,但能促进文体学家进行反思,认清文体学的局限并力争有所改进。文学发展势头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为代表的紧跟时代潮流的倾向;而是多头并进。不同的阿文体学家竞相发展,不断有新的文体学派形成。如语用文体学和文学语用学。西方文体学的大本营是英国的国际诗学与语言学协会,创办了《语言与文学》杂志。
2023-07-23 00:53:471

英语文体学的简介

文体学首先来自于古代的修辞学,来自于亚里斯多德的修辞论。现代文体学创始人是法国文体学家巴利(索绪尔的学生),文体学的性质是一门结合文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适宜于对文学和语言学很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的一门课程。简单地说,文体学就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去阐释文学内容和写作风格的一门学科。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写作技巧。同时,激发学生开展批评性阅读,尝试建立自己的见解。
2023-07-23 00:54:011

为什么英语文体学被认为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简单地说,因为文体学(Stylistics)是从语言学角度(而不是文学角度)研究文学作品的学问。它关注的不是作者的思想、意境、创作背景等文学问题,而是作品中体现的语用规则、言语功能、某些数据统计等语言学问题。当然,文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有重合部分,如修辞,但总的来说,侧重点不同。所以文体学更适合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2023-07-23 00:54:182

英语语言学和文体学区别在哪

1、英语语言学主要研究英语语音、词汇和句法等语言结构,而文体学则研究英语文本的文体特征。2、英语语言学更加关注英语语言本身,关注英语的形式,而文体学则更加关注英语文本的功能,关注英语的用法。
2023-07-23 00:54:241

文学理论文体学和风格学的关系

文学理论文体学和风格学的关系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不同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内在、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的思想、审美等的内在特性。本质在于是艺术家对审美独特鲜明的表现,有着无限的丰富性。艺术家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情感倾向、审美的不同,形成受到时代、社会、民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题材及体裁、艺术门类对作品风格也有制约作用。文体,指文章、文学作品的体裁,如通常说的文体指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另做文娱和体育的合称。
2023-07-23 00:54:311

文体学的恰当性和正确性怎么理解

1、文体学的恰当性是指,帮你在交谈中建立恰如其分的感觉,懂得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当的话。2、文体学的正确性是指,帮你在交谈时能够正确的知道自己要说的话。综上,就可以正确理解文体学的恰当性和正确性了。
2023-07-23 00:54:371

关注文体学的表达《桥》教学重点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一、课文解读  《桥》这篇小小说,巧用短语、精炼的文字和修辞手法,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生动表现出了山洪势不可挡的魔鬼形象,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势,心惊胆寒,又塑造了村支书在危急关头镇定自若,无私无畏,先人后己的高大形象。  善用短句,渲染气氛──开篇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下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却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做了铺垫。“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少废话,快走。”这是文中老汉所有的语言,简洁明确,铿锵有力,富有个性,活现出对群众的爱、对少数自私的共产党员的不满,真是爱憎分明。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一句话单独成为一个段,语言极为洗练,増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泪光闪闪。  锤炼动词,生动传神──“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一个“揪”字,生动地表现当时老汉情感之愤怒,力量之大,速度之快。“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u2018你先走。u2019老汉吼道:u2018少废话,快走。u2019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在生死关头,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行都表现出想把生的希望让给对方,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一个“推”字,非常精当传神,浓缩了父子浓浓的血脉真情,这和前面的“揪”字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孩子全部的爱浓缩在这一个字之中。老汉的两次“吼”,内涵却不相同,第一次是愤怒地吼,对儿子的表现十分不满;第二次是关心地吼,希望儿子能尽快逃脱洪水的魔掌。  巧设悬念,一波三折──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读起来使人心潮起落。“像泼、像倒”的雨,“像一群受惊的野马”般“咆哮着”“狂奔而来”的山洪把人心一下子悬到高空,令人心惊胆战,不寒而栗。前面没有出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把紧张、恐怖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木桥前,“像一座山”立在“没腿深的水里”的党支部书记,“党员排在后边”的命令,让恐惧害怕得以缓解,看到保护和生命的希望;“凶得像只豹子”的“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命令他排到后面去,怎么回事呀?“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让刚刚放松的心又绷紧了,“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让人可以长出一口气,“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让还没来得及长出一口气的人揪心地悲痛。一波三折的情节扣人心弦,文学艺术的价值就在于此。扣人心弦还在于悬念迭起,前后照应。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妙用修辞,塑造形象──作者巧用比喻、拟人,生动表现出了山洪势不可当的魔鬼形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巧用比喻手法,把咆哮的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突出了山洪呼啸奔涌,一泻千里,势不可当。“咆哮”形容山洪奔腾轰鸣,声音之大;“狂奔”形容山洪奔流而下,速度之快,“势不可当”形容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拟人句写出了路面上的洪水之高,声势浩大,横冲直撞,一路狂奔,得意洋洋的情态。“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位在不断上升,形势越来越严峻,气氛越来越紧张。巧用拟人手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窜”突出了河水上涨得非常迅速;“放肆”突出了洪水的疯狂,毫无顾忌。“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这拟人句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呻吟”形容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作者巧用比喻、对比,突出了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山洪暴发了,村民们“惊慌”逃离,六神无主;“疯了似的折回来”,慌不择路;“跌跌撞撞”拥向木桥,一片混乱。然而,老汉的表现跟他们形成鲜明对比,“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把老汉比作“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乱哄哄的”人们截然不同,又突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比喻句生动形象,十分贴切,让人有如见其人之妙,突出老汉铁面无私的光辉形象。  题目简洁,内涵深刻──课文题目“桥”简短明了,可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桥”是连接自然界无法跨越的天堑,也是连通生命中无法逾越的障碍。课文里“桥”,既是那座“窄窄的木桥”也是老汉为村民把守的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不朽的“爱心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座桥更是我们党以老支部书记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永不坍塌之“桥”。  二、设计理念  《桥》是一篇小小说,教学时紧扣小说的四要素──关注特定的环境描写、把握一波三折的情节、聚焦鲜活的人物和生动凝练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独特的表达形式,去体悟主人公那撼人心魄的人格魅力和可贵精神。  三、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沙哑、放肆、豹子、祭奠、势不可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老支书的个性风采。  4.领悟课文独特的表达形式。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听写重点词语  1.出示本课生词,学生齐读。  2.听写部分字词。  咆哮、狂奔、狞笑、放肆、势不可当、惊慌、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清瘦、拥戴、沙哑、揪出、豹子。  指名到黑板上听写,其余词语学生写在本上。  3.对照检查,将写错的词语再写一遍,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洪水和主人公老汉的。  【设计意图】扫除字词障碍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掌握生字新词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不可忽视。  (二)概括内容,初识课文主旨  1.师: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请大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自由练说,指名全班交流。  预测: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老支书果断地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师:抓住主人公的行为是概括以事写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一种基本方法。  2.师:作者塑造的“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指2~3名学生回答:老支书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设计意图】内容是思想的载体,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抛开这些,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深入研读,了解独特表达  师:这篇课文震撼人心,除了凄美感人的故事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上匠心独运。请四人小组研究一番,看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1.聚焦环境描写,体悟表达作用。  (1)浏览课文,用横线勾画出描写暴雨和洪水的语句,反复读读,说说有怎样的感受?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关语句,指导朗读。  ①研读描写暴雨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暴雨的语句?  出示课件: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大家齐读并体会:“像泼”“像倒”仅仅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雨水之大,来势凶猛,为山洪暴发做了铺垫。  ②研读描写洪水肆虐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洪水肆虐的语句?  出示课件: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重点点拨:先理解词语“咆哮、势不可当”,后体会比喻的妙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放肆地舔着”运用了拟人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  师小结:一会儿功夫,洪水猛涨,从没过大腿到舔着腰部,到爬上老汉的胸膛,真是肆无忌惮,让人心惊胆战!请你们把看到的滚滚洪水读出来。  播放视频──洪水肆虐。  师:看到这样的场面,你们有怎样的感受?害怕,恐惧。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比喻或拟人手法,不仅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还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洪水的可怕!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  2.聚焦人物刻画,体悟人物风采。  (1)研读刻画老汉形象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体现老汉镇定的语句?  出示课件: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从“乱哄哄”与“一座山”的对比中你读出了什么?不说话的老汉在想什么?威严、冷静的老汉如同一座山,他是村民的主心骨,是村民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老汉想,我要给村民一条求生的路。比喻句非常生动形象,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让人如见其势,如观其人。  出示课件: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师:透过老汉简短的话语你体会到了什么?临危不惧、先人后己。指导学生朗读。  师:“冷冷”的是老汉的话语,“不冷”的是老汉什么?心系群众的情怀。  小结:在特定的环境下,跟惊慌失措的村民对比,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汉?临危不惧、沉着镇定、先人后己。  【设计意图】紧扣描写人物的句段,让学生感受到紧张的气氛,体会到作者刻画的鲜活形象,把握主人公的个性风采。  (2)研读描写村民慌乱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村民慌乱的语句?  出示课件: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求生是人的本能,作者用简洁的文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们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慌不择路、混乱无序的情状。  3.研读父子描写,揣摩独特构思。  (1)研读描写父子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父子的语句?  出示课件: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共产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拎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共产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师引导学生探究──  ①比一比,这两个句子哪句表达的效果好,为什么?  ②老汉明知小伙子是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他“排到后面去”?  ③猜想内心独白: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心想: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中看出老汉是怎样一个人?老汉果断、不容置疑,坚持原则、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师:他不爱儿子吗?爱。可是和全村群众的生命相比,他毅然选择的是村民,这是多么无私的大爱,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出示课件: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此时此刻,不容多想,请女生通过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女生读)──不容多想,请男生加大力气推呀!(男生读)──不容多想,大家一起竭尽全力推呀!(生齐读)这一“吼”一“推”包含了多么深沉的父爱啊!  出示课件: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师:“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请张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老汉要喊什么?用笔写下来,然后请几名学生读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凭借文本材料,张开想象的翅膀,动笔写话,有利于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课件: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这两句话单独成段,语言极为简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谁是她丈夫,谁是她儿子?  师:直到结尾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联系前面老汉的举动,让人更加敬佩,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不徇私情。这样的构思有何妙处?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戛然而止,读者恍然大悟。  【设计意图】这一研读环节,旨在抓住相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构思新颖别致,扣人心弦,前后照应,故事戛然而止,读者恍然大悟,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增添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2)有感情地朗读第21~27自然段。  师: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是老汉却英勇牺牲了,他的儿子也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这怎不让人肝肠寸断?让我们一齐记住这永不磨灭的瞬间。(朗诵第21~27自然段。)  【设计意图】“读”占鳌头,是阅读教学的宝贵经验,是学习汉语的不二法门。声情并茂的朗读是思想的舒展,心情的绽放,情思的沉淀,心灵的叩问!  (3)师小结: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种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吞不没的是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伟大人格!  (四)品味题目,强化写话实践。  1.凄美的故事,独具匠心的表达,老支书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呢?  师小结:生死关头,老支书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梁。他终于将村民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是一座以老支书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心系群众的不朽“桥梁”!  2.洪水退了,老汉和他的儿子牺牲了。假如你是村民中的一员,你会怎么想?怎样说?怎么做?选择一个题目,写出一个动人的片段。  《爷爷,我们想您!》《老支书,您慢走!》《挥泪送别老支书》《洪水退后》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后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习作的机会,搭建倾诉情感的平台。  五、板书设计  桥  临危不惧 巧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老汉 先人后己 多用短句、短段渲染气氛  不徇私情 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关系
2023-07-23 00:54:441

如何学习英语文体,语体

本课程总学时:32学时A. 理论文体学:24学时1 引论:2学时(1) 文体,风格和style(2) style的词源(3) 风格的特征与生成2 高吉亚斯修辞学与柏拉图真修辞学:2学时(1) 高吉亚斯修辞学(2) 柏拉图真修辞学3 亚里士多德:修辞与文体风格:2学时(1) 修辞学(2) 文体风格(3) 演讲与模拟(4) 悲剧的文体4 三风格说,崇高体和基督风格:2学时(1) 西塞罗:雄辩与三风格说(2) 朗加纳斯;论文字体(3) 圣奥古斯丁:基督风格5 作家决定论:2学时(1) 布封:文体就是人本力(2) 斯皮彻:语文文体学6 结构主义文体学:2学时(1) 雅各布森:投射学(2) 奥曼:结构的转换7 读者的反应论:2学时(1) 里法特尔的读者反应论(2) 里查兹:诗歌的意义与文学分析8 偏离与突出:2学时(1) 肖克洛夫斯基:非熟悉化(2) 穆卡洛夫斯基:突出论(3) 利奇:偏离的种类9 功能主义文体学: 2学时(1) 布拉格学派:功能语体(2) 韩礼德:阶与范畴语法(3) 巴赫金的言语体裁与风格10 语境: 2学时(1) 语言环境(2) 情景语境(3) 语境分析11 文体与统计:2学时(1) 文体统计学(2) 计算文体学12 语言学,文学批评和文体学:2学时(1) 语言学和文体学(2) 文学批评和文体学B.实用文体学:8学时13 诗歌 的意义:4学时(1) 诠释的程序:指称与代表(2) 脱离语境:诗歌本力(3) 词语模式与表达语法(4) 审美效果与关系价值14 诗歌教学:4学时(1) 诗歌的核心意义(2) 教学相关性(3) 教学方法(4) 比较不同的诗歌写作形式
2023-07-23 00:54:511

文体学和叙事学有什么关系?

文体就文章的体裁,象研究一个作品是小说还是散文。叙事学就是研究叙述的技巧,象白描,倒叙等等。
2023-07-23 00:54:592

文学文体学主要指什么?

文学文体学是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交叉学科,它既重视语言学的描写,又重视文学批评的阐释。
2023-07-23 00:55:262

文学文体学的内容简介

20世纪语言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研究,国外的英语文学研究界在上世纪中叶即开始把文体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文学研究,并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语言信息分析来阐释,和评论文学文本。在国内,侯维瑞先生较早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并从1981年开始在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英语系独立开设“文学作品语言风格研究”课程,这在国内当属开拓之举。后来侯维瑞先生根据多年研究和教学实践,于1996年编写了油印教材《文学文体学》,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研究生教材。本书以油印教材为蓝本,个别地方作了细微的调整,并附上侯维瑞先生公开发表的三篇相关学术论文。侯维瑞先生是我国英语研究界的一位著名学者,英年早逝。出版他的遗作,既表达对他的思念,同时也为广大英语文学研究者提供一部难得的读本。
2023-07-23 00:55:331

文学文体学的介绍

《文学文体学》介绍了文学文本分析的一些基本理论,涉及语域、句法、修辞、意象、音韵等方面,并通过大理的实例展示文学文本分析的具体方法。本书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合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使用。
2023-07-23 00:55:451

怎样以文体学的角度分析呼啸山庄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誉为维多利亚时期小说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是一部足以与莎士比亚的伟大戏剧相辉映的杰作,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自《呼啸山庄》出版一百多年来,小说以其丰富的主题和独特的视角而备受评论界的关注。评论家们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宗教等诸多角度对《呼啸山庄》的主题,人物形象,结构,女权主义,现代主义因素等进行了探讨。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专著从文体学的角度对该小说的文体进行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从文体学这一全新的角度对小说中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文体风格进行分析。文体学注重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论文通过描写和分析作者选择的视角和语言成分及其产生的特定的文体效果,为挖掘文本的美学价值提供了客观依据,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本的意义和艺术价值。同时本文在拓展语篇的文体分析方法上做出了新的尝试,从而证明语用学的发展为小说的文体分析提供了一套崭新的分析理论和方法,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文学语篇提供了新的依据。本论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绪论,正论和结论。绪论部分比较全面地综述了关于《呼啸山庄》的批评现状,尤其是关于小说的叙述风格和语言风格方面的评论。并对论文的结构布局作了说明。第一章着重探讨了小说独特的视角及其产生的特定的文体效果。文章指出,小说中多重叙述视角尤其是复视角的运用使这部古典文学作品更接近于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对小说中所讲述的故事尤其具有特别的作用。本文作者还将长期受评论界所忽视的叙述人洛克伍德提到与小说的主要叙述人耐利同等重要的位置,详细分析了他的叙述视角及其在小说中特定的文体意义;第二章分析了小说卓越的语言风格。本文作者从传统的文学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入手,对小说中具有浓郁乡土气息且高度精练,富有诗意,能让读者产生无限想象空间的语言特征作了比较详细而全面的分析。此外,作者在运用语用学的有关理论进一步探讨小说语言的含蓄特征及其言外之意的同时,也为此小说的研究和鉴赏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结论部分对论文作了概括,并重申了其主要观点。
2023-07-23 00:55:571

李清照诗词用什么文体学研究

文体学,一译风格学,现大都译为文体学。它是一门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方兴未艾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但目前学术界对文体学的定义及其内涵的理解还从说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关于“文体学”,您可以在百度百科上作进一步了解,我就谈谈李清照吧~~~) 李清照的词大致可以分两个时期,以南渡为界。 前期,其词作多清新婉丽,写日常生活趣事的多,而在这些趣事中能体现出李清照的活泼可爱,心思细腻。李清照擅用白描,白描就是用看似简单的语言写出丰富的内涵。 后期,由于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加上丈夫赵明诚病逝,李清照的词多怀念故国,感叹物是人非。 大致就是这样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哟~~~
2023-07-23 00:56:041

英语文体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文体学的研究可上溯到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研究,早在公元100年就出现了德米特里厄斯的《论文体》这样集中探讨文体问题的论著。但在20世纪之前,对文体的讨论一般不外乎主观印象式的评论,而且通常出现在修辞学研究、文学研究或语法分析之中,文体研究没有自己相对的地位。20世纪初以来,在采用现代语言方法之后,文体分析方法摆脱了传统印象式直觉分析的局限,逐渐深入和系统化、科学化。欧洲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在20世纪初发展成为较有影响的独立学科,与语言学相结合的文体学也逐渐成为一门具有一定独立地位的交叉学科。现代文体学创始人是法国文体学家巴依(Bally,1865-1974)(索绪尔的学生),他借用索绪尔的结构主 义语言学反思传统修辞学,力图将文体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建立起来,使文体分析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巴依的研究对象是口语体的文体。他认为一个人说话时除了客观地表达思想外,还常常带有各种感情色彩。文体学的任务是探讨表达这些感情特征的种种语言手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由此入手,分析语言的整个表达方式系统。虽然巴依没有特别关注文学文本,但他们的普通文体学对于文学文体学的形成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稍晚于巴依的德国文体学家斯皮泽(Spitzer, 1887-1960)被普遍尊为文学文体学之父,斯皮泽的研究对象不是口语,而是文学作品。斯皮泽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上,因此他详细分析具体语言细节所产生的效果,从而有别于传统印象式批评。此外,他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分析长篇小说的被称为“语文圈”的研究方法,即寻找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偏离常规的语言特征。然后,对其作出作者心理根源上的解释,接着再回到作品细节中,通过考察相关因素予以证实或修正。受到德国学术思想的影响,斯皮泽将文体学视为连接语言学与文学史的桥梁,旨在通过文体特征的研究来考察作者心灵以及民族文化和思想澶变的历史。
2023-07-23 00:56:131

学习文体学的好处

学习文体的好处有很多,既可以增加知识又可以让身体得到锻炼。
2023-07-23 00:56:281

文体学和叙事学有什么关系?

文体就文章的体裁,象研究一个作品是小说还是散文。叙事学就是研究叙述的技巧,象白描,倒叙等等。
2023-07-23 00:56:441

文体学的介绍

文体学,一译风格学,现大都译为文体学。它是一门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方兴未艾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但目前学术界对文体学的定义及其内涵的理解还从说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2023-07-23 00:57:241

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是什么关系?求解答

  文体学,一译风格学,现大都译为文体学。它是一门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方兴未艾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但目前学术界对文体学的定义及其内涵的理解还从说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文体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如李龙植的《文体学与语言实践》:“文体就是在特定的交际领域。通过有目的地选择所产生的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的总体。它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同时被整个社会所接受的完整体系。文体学就是研究和探讨这些体系的科学。它是为了更加有效地表达思想,对选择和运用语言材料的原则进行研究的语言学的一独立分科。”英国哈特曼和斯托克《语言与语言词典》:“STYLISTICS风格学、修辞学:应用语言知识去研究风格(style)的学问。”(style、stylistics,现译文体、文体学)并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分支学科:语言风格学、语音风格学、统计风格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风格学stylistics:对于表达风格的语言手段(如修乎格和句法模式)的研究。自古以来,风格就是一种研究对象。”英国A.布洛克等《现代思潮辞典》:“stylistics风格学: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在不同语境下使用语言的特点,尤指文学语言,并拭图确立能够说明个人及社会群体在使用他们的语言时所作的特定选择的原则。”  文体学是文艺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金哲等主编的《世界新学科总览》(1986):“文艺风格学:亦称文艺文体学,简称风格学,是本世纪60年代在西方语言学和文艺学之间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诞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由于它批发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实践引入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使西方当代文艺学的面貌为之一新,其发展和影响日益受到学术界的瞩目。”日本竹内敏雄《美学百科辞典》(1974):“文体学原则上可以理解为是研究散文所表达现来的语言形成的学科。”“文体学具有一种文艺理论的侧面。”美国阿伯拉姆《简明外国文学词典》(1981):“风格学(stylistics):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风格学一直指分析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 一方法主张用‘客观的"来分析文学作品的风格。”英国罗吉·福勒《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1987):“‘文体学"一词源自‘文体",它是文学研究一个分枝。某些文论史家将任何着重语言中包含的诸种因素(如比喻、语言结构、句法等)的文学研究方法都称为‘文体学",这种作法容易导致语解,因为文体学具有它自己的原则和方法,它也是文学批评史上可以独立成章的一个部分。”  文体学具有自己的独立性,绝非是哪门学科的附属,其研究范围极其广阔。这种对文体学的新的认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开始为国内外的许多学者所接受。如美国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  有人试图把文体学仅仅看做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但是,文体学不论算不算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有自己明确的问题要讨论。其中的一部分问题看来属于所有(或实际上所有)人类的口语的范畴。从这一广义出发,文体学研究一切能够获得某种特别表达力的语言手段,因此,比文学甚至修辞学的研究范围更广大。所有能够使语言获得强调和清晰的手段均可置于文体学的研究范畴内:一切语言中,甚至最原始的语言中充满的隐喻;一切修辞手段;一切积压法结构模式。
2023-07-23 00:57:391

语体和文体有何关系?

文体学和语体学有何别?1文体学,一译风格学,现大都译为文体学。它是一门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方兴未艾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但目前学术界对文体学的定义及其内涵的理解还从说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文体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2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不仅涉及内容,而且也涉及语言的本身,涉及语言材料及其表达手段、组合方式等等的准确选择。这就是语体学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语体学可以说是现代语言学中紧密联系社会交际环境来研究语言可变性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
2023-07-23 00:57:491

英语文体学你知道吗?

英语文体学是一门用英文讲授的课程。它是一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交叉学科,综合了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成果,向学生介绍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辨证关系。   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文体学的历史沿革及现状有一系统深入的了解,为此后进一步从事语言学领域的其他方面研究及文体学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系统了解文体学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当前的最新发展,用文体学的相关理论指导其语言实践,使学生对“理论文体学”与“实用文体学”都具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掌握。文体学首先来自于古代的修辞学,来自于亚里斯多德的修辞论。现代文体学创始人是法国文体学家巴利(索绪尔的学生),文体学的性质是一门结合文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适宜于对文学和语言学很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的一门课程。简单地说,文体学就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去阐释文学内容和写作风格的一门学科。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写作技巧。同时,激发学生开展批评性阅读,尝试建立自己的见解。
2023-07-23 00:57:551

exposition是什么文体

exposition是记录性的,实验报告之类的。exposition,argumentation,description,narration是英文四大文体。argumentation:辩论,中间有观点;description:描述,像诗,散文;narration:讲故事,里面会说出道理扩展资料西方文体学的研究可上溯到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研究,早在公元100年就出现了德米特里厄斯的《论文体》这样集中探讨文体问题的论著。文体学首先来自于古代的修辞学,来自于亚里斯多德的修辞论。现代文体学创始人是法国文体学家巴利(索绪尔的学生),文体学的性质是一门结合文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适宜于对文学和语言学很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的一门课程。简单地说,文体学就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去阐释文学内容和写作风格的一门学科。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写作技巧。同时,激发学生开展批评性阅读,尝试建立自己的见解。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英文文体学
2023-07-23 00:58:034

英语文体学的课程简介

英语文体学是一门用英文讲授的课程。它是一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交叉学科,综合了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成果,向学生介绍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辨证关系。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文体学的历史沿革及现状有一系统深入的了解,为此后进一步从事语言学领域的其他方面研究及文体学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系统了解文体学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当前的最新发展,用文体学的相关理论指导其语言实践,使学生对“理论文体学”与“实用文体学”都具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掌握。
2023-07-23 00:58:261

文体学语义层面是什么意思

文体学语义层面的意思是从语义层面,对其进行文体学分析。文体学,一译风格学,现大都译为文体学。它是一门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方兴未艾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但学术界对文体学的定义及其内涵的理解还从说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文体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文体学是文艺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文体学具有自己的独立性,绝非是哪门学科的附属,其研究范围极其广阔。
2023-07-23 00:58:381

关注文体学的表达《桥》教学重点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一、课文解读  《桥》这篇小小说,巧用短语、精炼的文字和修辞手法,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生动表现出了山洪势不可挡的魔鬼形象,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势,心惊胆寒,又塑造了村支书在危急关头镇定自若,无私无畏,先人后己的高大形象。  善用短句,渲染气氛──开篇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下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却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做了铺垫。“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少废话,快走。”这是文中老汉所有的语言,简洁明确,铿锵有力,富有个性,活现出对群众的爱、对少数自私的共产党员的不满,真是爱憎分明。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一句话单独成为一个段,语言极为洗练,増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泪光闪闪。  锤炼动词,生动传神──“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一个“揪”字,生动地表现当时老汉情感之愤怒,力量之大,速度之快。“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在生死关头,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行都表现出想把生的希望让给对方,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一个“推”字,非常精当传神,浓缩了父子浓浓的血脉真情,这和前面的“揪”字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孩子全部的爱浓缩在这一个字之中。老汉的两次“吼”,内涵却不相同,第一次是愤怒地吼,对儿子的表现十分不满;第二次是关心地吼,希望儿子能尽快逃脱洪水的魔掌。  巧设悬念,一波三折──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读起来使人心潮起落。“像泼、像倒”的雨,“像一群受惊的野马”般“咆哮着”“狂奔而来”的山洪把人心一下子悬到高空,令人心惊胆战,不寒而栗。前面没有出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把紧张、恐怖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木桥前,“像一座山”立在“没腿深的水里”的党支部书记,“党员排在后边”的命令,让恐惧害怕得以缓解,看到保护和生命的希望;“凶得像只豹子”的“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命令他排到后面去,怎么回事呀?“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让刚刚放松的心又绷紧了,“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让人可以长出一口气,“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让还没来得及长出一口气的人揪心地悲痛。一波三折的情节扣人心弦,文学艺术的价值就在于此。扣人心弦还在于悬念迭起,前后照应。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妙用修辞,塑造形象──作者巧用比喻、拟人,生动表现出了山洪势不可当的魔鬼形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巧用比喻手法,把咆哮的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突出了山洪呼啸奔涌,一泻千里,势不可当。“咆哮”形容山洪奔腾轰鸣,声音之大;“狂奔”形容山洪奔流而下,速度之快,“势不可当”形容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拟人句写出了路面上的洪水之高,声势浩大,横冲直撞,一路狂奔,得意洋洋的情态。“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位在不断上升,形势越来越严峻,气氛越来越紧张。巧用拟人手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窜”突出了河水上涨得非常迅速;“放肆”突出了洪水的疯狂,毫无顾忌。“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这拟人句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呻吟”形容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作者巧用比喻、对比,突出了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山洪暴发了,村民们“惊慌”逃离,六神无主;“疯了似的折回来”,慌不择路;“跌跌撞撞”拥向木桥,一片混乱。然而,老汉的表现跟他们形成鲜明对比,“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把老汉比作“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乱哄哄的”人们截然不同,又突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比喻句生动形象,十分贴切,让人有如见其人之妙,突出老汉铁面无私的光辉形象。  题目简洁,内涵深刻──课文题目“桥”简短明了,可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桥”是连接自然界无法跨越的天堑,也是连通生命中无法逾越的障碍。课文里“桥”,既是那座“窄窄的木桥”也是老汉为村民把守的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不朽的“爱心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座桥更是我们党以老支部书记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永不坍塌之“桥”。  二、设计理念  《桥》是一篇小小说,教学时紧扣小说的四要素──关注特定的环境描写、把握一波三折的情节、聚焦鲜活的人物和生动凝练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独特的表达形式,去体悟主人公那撼人心魄的人格魅力和可贵精神。  三、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沙哑、放肆、豹子、祭奠、势不可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老支书的个性风采。  4.领悟课文独特的表达形式。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听写重点词语  1.出示本课生词,学生齐读。  2.听写部分字词。  咆哮、狂奔、狞笑、放肆、势不可当、惊慌、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清瘦、拥戴、沙哑、揪出、豹子。  指名到黑板上听写,其余词语学生写在本上。  3.对照检查,将写错的词语再写一遍,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洪水和主人公老汉的。  【设计意图】扫除字词障碍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掌握生字新词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不可忽视。  (二)概括内容,初识课文主旨  1.师: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请大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自由练说,指名全班交流。  预测: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老支书果断地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师:抓住主人公的行为是概括以事写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一种基本方法。  2.师:作者塑造的“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指2~3名学生回答:老支书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设计意图】内容是思想的载体,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抛开这些,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深入研读,了解独特表达  师:这篇课文震撼人心,除了凄美感人的故事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上匠心独运。请四人小组研究一番,看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1.聚焦环境描写,体悟表达作用。  (1)浏览课文,用横线勾画出描写暴雨和洪水的语句,反复读读,说说有怎样的感受?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关语句,指导朗读。  ①研读描写暴雨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暴雨的语句?  出示课件: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大家齐读并体会:“像泼”“像倒”仅仅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雨水之大,来势凶猛,为山洪暴发做了铺垫。  ②研读描写洪水肆虐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洪水肆虐的语句?  出示课件: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重点点拨:先理解词语“咆哮、势不可当”,后体会比喻的妙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放肆地舔着”运用了拟人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  师小结:一会儿功夫,洪水猛涨,从没过大腿到舔着腰部,到爬上老汉的胸膛,真是肆无忌惮,让人心惊胆战!请你们把看到的滚滚洪水读出来。  播放视频──洪水肆虐。  师:看到这样的场面,你们有怎样的感受?害怕,恐惧。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比喻或拟人手法,不仅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还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洪水的可怕!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  2.聚焦人物刻画,体悟人物风采。  (1)研读刻画老汉形象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体现老汉镇定的语句?  出示课件: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从“乱哄哄”与“一座山”的对比中你读出了什么?不说话的老汉在想什么?威严、冷静的老汉如同一座山,他是村民的主心骨,是村民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老汉想,我要给村民一条求生的路。比喻句非常生动形象,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让人如见其势,如观其人。  出示课件: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师:透过老汉简短的话语你体会到了什么?临危不惧、先人后己。指导学生朗读。  师:“冷冷”的是老汉的话语,“不冷”的是老汉什么?心系群众的情怀。  小结:在特定的环境下,跟惊慌失措的村民对比,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汉?临危不惧、沉着镇定、先人后己。  【设计意图】紧扣描写人物的句段,让学生感受到紧张的气氛,体会到作者刻画的鲜活形象,把握主人公的个性风采。  (2)研读描写村民慌乱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村民慌乱的语句?  出示课件: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求生是人的本能,作者用简洁的文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们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慌不择路、混乱无序的情状。  3.研读父子描写,揣摩独特构思。  (1)研读描写父子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父子的语句?  出示课件: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共产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拎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共产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师引导学生探究──  ①比一比,这两个句子哪句表达的效果好,为什么?  ②老汉明知小伙子是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他“排到后面去”?  ③猜想内心独白: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心想: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中看出老汉是怎样一个人?老汉果断、不容置疑,坚持原则、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师:他不爱儿子吗?爱。可是和全村群众的生命相比,他毅然选择的是村民,这是多么无私的大爱,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出示课件: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此时此刻,不容多想,请女生通过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女生读)──不容多想,请男生加大力气推呀!(男生读)──不容多想,大家一起竭尽全力推呀!(生齐读)这一“吼”一“推”包含了多么深沉的父爱啊!  出示课件: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师:“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请张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老汉要喊什么?用笔写下来,然后请几名学生读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凭借文本材料,张开想象的翅膀,动笔写话,有利于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课件: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这两句话单独成段,语言极为简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谁是她丈夫,谁是她儿子?  师:直到结尾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联系前面老汉的举动,让人更加敬佩,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不徇私情。这样的构思有何妙处?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戛然而止,读者恍然大悟。  【设计意图】这一研读环节,旨在抓住相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构思新颖别致,扣人心弦,前后照应,故事戛然而止,读者恍然大悟,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增添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2)有感情地朗读第21~27自然段。  师: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是老汉却英勇牺牲了,他的儿子也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这怎不让人肝肠寸断?让我们一齐记住这永不磨灭的瞬间。(朗诵第21~27自然段。)  【设计意图】“读”占鳌头,是阅读教学的宝贵经验,是学习汉语的不二法门。声情并茂的朗读是思想的舒展,心情的绽放,情思的沉淀,心灵的叩问!  (3)师小结: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种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吞不没的是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伟大人格!  (四)品味题目,强化写话实践。  1.凄美的故事,独具匠心的表达,老支书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呢?  师小结:生死关头,老支书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梁。他终于将村民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是一座以老支书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心系群众的不朽“桥梁”!  2.洪水退了,老汉和他的儿子牺牲了。假如你是村民中的一员,你会怎么想?怎样说?怎么做?选择一个题目,写出一个动人的片段。  《爷爷,我们想您!》《老支书,您慢走!》《挥泪送别老支书》《洪水退后》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后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习作的机会,搭建倾诉情感的平台。  五、板书设计  桥  临危不惧 巧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老汉 先人后己 多用短句、短段渲染气氛  不徇私情 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关系
2023-07-23 00:58:521

文体学研究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文体学的应用研究。... 功能以及语言特征等几个方面麻烦好评,谢谢
2023-07-23 00:58:591

关注文体学的表达《桥》教学重点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一、课文解读  《桥》这篇小小说,巧用短语、精炼的文字和修辞手法,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生动表现出了山洪势不可挡的魔鬼形象,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势,心惊胆寒,又塑造了村支书在危急关头镇定自若,无私无畏,先人后己的高大形象。  善用短句,渲染气氛──开篇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下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却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做了铺垫。“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少废话,快走。”这是文中老汉所有的语言,简洁明确,铿锵有力,富有个性,活现出对群众的爱、对少数自私的共产党员的不满,真是爱憎分明。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一句话单独成为一个段,语言极为洗练,増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泪光闪闪。  锤炼动词,生动传神──“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一个“揪”字,生动地表现当时老汉情感之愤怒,力量之大,速度之快。“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在生死关头,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行都表现出想把生的希望让给对方,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一个“推”字,非常精当传神,浓缩了父子浓浓的血脉真情,这和前面的“揪”字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孩子全部的爱浓缩在这一个字之中。老汉的两次“吼”,内涵却不相同,第一次是愤怒地吼,对儿子的表现十分不满;第二次是关心地吼,希望儿子能尽快逃脱洪水的魔掌。  巧设悬念,一波三折──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读起来使人心潮起落。“像泼、像倒”的雨,“像一群受惊的野马”般“咆哮着”“狂奔而来”的山洪把人心一下子悬到高空,令人心惊胆战,不寒而栗。前面没有出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把紧张、恐怖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木桥前,“像一座山”立在“没腿深的水里”的党支部书记,“党员排在后边”的命令,让恐惧害怕得以缓解,看到保护和生命的希望;“凶得像只豹子”的“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命令他排到后面去,怎么回事呀?“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让刚刚放松的心又绷紧了,“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让人可以长出一口气,“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让还没来得及长出一口气的人揪心地悲痛。一波三折的情节扣人心弦,文学艺术的价值就在于此。扣人心弦还在于悬念迭起,前后照应。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妙用修辞,塑造形象──作者巧用比喻、拟人,生动表现出了山洪势不可当的魔鬼形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巧用比喻手法,把咆哮的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突出了山洪呼啸奔涌,一泻千里,势不可当。“咆哮”形容山洪奔腾轰鸣,声音之大;“狂奔”形容山洪奔流而下,速度之快,“势不可当”形容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拟人句写出了路面上的洪水之高,声势浩大,横冲直撞,一路狂奔,得意洋洋的情态。“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位在不断上升,形势越来越严峻,气氛越来越紧张。巧用拟人手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窜”突出了河水上涨得非常迅速;“放肆”突出了洪水的疯狂,毫无顾忌。“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这拟人句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呻吟”形容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作者巧用比喻、对比,突出了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山洪暴发了,村民们“惊慌”逃离,六神无主;“疯了似的折回来”,慌不择路;“跌跌撞撞”拥向木桥,一片混乱。然而,老汉的表现跟他们形成鲜明对比,“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把老汉比作“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乱哄哄的”人们截然不同,又突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比喻句生动形象,十分贴切,让人有如见其人之妙,突出老汉铁面无私的光辉形象。  题目简洁,内涵深刻──课文题目“桥”简短明了,可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桥”是连接自然界无法跨越的天堑,也是连通生命中无法逾越的障碍。课文里“桥”,既是那座“窄窄的木桥”也是老汉为村民把守的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不朽的“爱心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座桥更是我们党以老支部书记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永不坍塌之“桥”。  二、设计理念  《桥》是一篇小小说,教学时紧扣小说的四要素──关注特定的环境描写、把握一波三折的情节、聚焦鲜活的人物和生动凝练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独特的表达形式,去体悟主人公那撼人心魄的人格魅力和可贵精神。  三、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沙哑、放肆、豹子、祭奠、势不可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老支书的个性风采。  4.领悟课文独特的表达形式。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听写重点词语  1.出示本课生词,学生齐读。  2.听写部分字词。  咆哮、狂奔、狞笑、放肆、势不可当、惊慌、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清瘦、拥戴、沙哑、揪出、豹子。  指名到黑板上听写,其余词语学生写在本上。  3.对照检查,将写错的词语再写一遍,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洪水和主人公老汉的。  【设计意图】扫除字词障碍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掌握生字新词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不可忽视。  (二)概括内容,初识课文主旨  1.师: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请大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自由练说,指名全班交流。  预测: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老支书果断地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师:抓住主人公的行为是概括以事写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一种基本方法。  2.师:作者塑造的“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指2~3名学生回答:老支书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设计意图】内容是思想的载体,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抛开这些,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深入研读,了解独特表达  师:这篇课文震撼人心,除了凄美感人的故事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上匠心独运。请四人小组研究一番,看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1.聚焦环境描写,体悟表达作用。  (1)浏览课文,用横线勾画出描写暴雨和洪水的语句,反复读读,说说有怎样的感受?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关语句,指导朗读。  ①研读描写暴雨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暴雨的语句?  出示课件: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大家齐读并体会:“像泼”“像倒”仅仅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雨水之大,来势凶猛,为山洪暴发做了铺垫。  ②研读描写洪水肆虐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洪水肆虐的语句?  出示课件: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重点点拨:先理解词语“咆哮、势不可当”,后体会比喻的妙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放肆地舔着”运用了拟人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  师小结:一会儿功夫,洪水猛涨,从没过大腿到舔着腰部,到爬上老汉的胸膛,真是肆无忌惮,让人心惊胆战!请你们把看到的滚滚洪水读出来。  播放视频──洪水肆虐。  师:看到这样的场面,你们有怎样的感受?害怕,恐惧。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比喻或拟人手法,不仅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还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洪水的可怕!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  2.聚焦人物刻画,体悟人物风采。  (1)研读刻画老汉形象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体现老汉镇定的语句?  出示课件: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从“乱哄哄”与“一座山”的对比中你读出了什么?不说话的老汉在想什么?威严、冷静的老汉如同一座山,他是村民的主心骨,是村民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老汉想,我要给村民一条求生的路。比喻句非常生动形象,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让人如见其势,如观其人。  出示课件: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师:透过老汉简短的话语你体会到了什么?临危不惧、先人后己。指导学生朗读。  师:“冷冷”的是老汉的话语,“不冷”的是老汉什么?心系群众的情怀。  小结:在特定的环境下,跟惊慌失措的村民对比,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汉?临危不惧、沉着镇定、先人后己。  【设计意图】紧扣描写人物的句段,让学生感受到紧张的气氛,体会到作者刻画的鲜活形象,把握主人公的个性风采。  (2)研读描写村民慌乱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村民慌乱的语句?  出示课件: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求生是人的本能,作者用简洁的文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们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慌不择路、混乱无序的情状。  3.研读父子描写,揣摩独特构思。  (1)研读描写父子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父子的语句?  出示课件: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共产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拎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共产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师引导学生探究──  ①比一比,这两个句子哪句表达的效果好,为什么?  ②老汉明知小伙子是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他“排到后面去”?  ③猜想内心独白: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心想: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中看出老汉是怎样一个人?老汉果断、不容置疑,坚持原则、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师:他不爱儿子吗?爱。可是和全村群众的生命相比,他毅然选择的是村民,这是多么无私的大爱,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出示课件: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此时此刻,不容多想,请女生通过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女生读)──不容多想,请男生加大力气推呀!(男生读)──不容多想,大家一起竭尽全力推呀!(生齐读)这一“吼”一“推”包含了多么深沉的父爱啊!  出示课件: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师:“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请张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老汉要喊什么?用笔写下来,然后请几名学生读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凭借文本材料,张开想象的翅膀,动笔写话,有利于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课件: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这两句话单独成段,语言极为简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谁是她丈夫,谁是她儿子?  师:直到结尾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联系前面老汉的举动,让人更加敬佩,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不徇私情。这样的构思有何妙处?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戛然而止,读者恍然大悟。  【设计意图】这一研读环节,旨在抓住相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构思新颖别致,扣人心弦,前后照应,故事戛然而止,读者恍然大悟,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增添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2)有感情地朗读第21~27自然段。  师: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是老汉却英勇牺牲了,他的儿子也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这怎不让人肝肠寸断?让我们一齐记住这永不磨灭的瞬间。(朗诵第21~27自然段。)  【设计意图】“读”占鳌头,是阅读教学的宝贵经验,是学习汉语的不二法门。声情并茂的朗读是思想的舒展,心情的绽放,情思的沉淀,心灵的叩问!  (3)师小结: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种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吞不没的是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伟大人格!  (四)品味题目,强化写话实践。  1.凄美的故事,独具匠心的表达,老支书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呢?  师小结:生死关头,老支书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梁。他终于将村民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是一座以老支书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心系群众的不朽“桥梁”!  2.洪水退了,老汉和他的儿子牺牲了。假如你是村民中的一员,你会怎么想?怎样说?怎么做?选择一个题目,写出一个动人的片段。  《爷爷,我们想您!》《老支书,您慢走!》《挥泪送别老支书》《洪水退后》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后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习作的机会,搭建倾诉情感的平台。  五、板书设计  桥  临危不惧 巧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老汉 先人后己 多用短句、短段渲染气氛  不徇私情 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关系
2023-07-23 00:59:061

文体学对英语学习的好处(用英语作答200到300字)

Stylistics on English, should be learned in English, not in Chinese, to help English users to use English well. If one reads stylistics or reads about stylistics in English, but thinks in Chinese, it renders the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useless.
2023-07-23 00:59:491

关注文体学的表达《桥》教学重点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一、课文解读  《桥》这篇小小说,巧用短语、精炼的文字和修辞手法,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生动表现出了山洪势不可挡的魔鬼形象,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势,心惊胆寒,又塑造了村支书在危急关头镇定自若,无私无畏,先人后己的高大形象。  善用短句,渲染气氛──开篇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下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却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做了铺垫。“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少废话,快走。”这是文中老汉所有的语言,简洁明确,铿锵有力,富有个性,活现出对群众的爱、对少数自私的共产党员的不满,真是爱憎分明。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一句话单独成为一个段,语言极为洗练,増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泪光闪闪。  锤炼动词,生动传神──“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一个“揪”字,生动地表现当时老汉情感之愤怒,力量之大,速度之快。“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u2018你先走。u2019老汉吼道:u2018少废话,快走。u2019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在生死关头,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行都表现出想把生的希望让给对方,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一个“推”字,非常精当传神,浓缩了父子浓浓的血脉真情,这和前面的“揪”字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孩子全部的爱浓缩在这一个字之中。老汉的两次“吼”,内涵却不相同,第一次是愤怒地吼,对儿子的表现十分不满;第二次是关心地吼,希望儿子能尽快逃脱洪水的魔掌。  巧设悬念,一波三折──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读起来使人心潮起落。“像泼、像倒”的雨,“像一群受惊的野马”般“咆哮着”“狂奔而来”的山洪把人心一下子悬到高空,令人心惊胆战,不寒而栗。前面没有出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把紧张、恐怖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木桥前,“像一座山”立在“没腿深的水里”的党支部书记,“党员排在后边”的命令,让恐惧害怕得以缓解,看到保护和生命的希望;“凶得像只豹子”的“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命令他排到后面去,怎么回事呀?“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让刚刚放松的心又绷紧了,“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让人可以长出一口气,“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让还没来得及长出一口气的人揪心地悲痛。一波三折的情节扣人心弦,文学艺术的价值就在于此。扣人心弦还在于悬念迭起,前后照应。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妙用修辞,塑造形象──作者巧用比喻、拟人,生动表现出了山洪势不可当的魔鬼形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巧用比喻手法,把咆哮的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突出了山洪呼啸奔涌,一泻千里,势不可当。“咆哮”形容山洪奔腾轰鸣,声音之大;“狂奔”形容山洪奔流而下,速度之快,“势不可当”形容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拟人句写出了路面上的洪水之高,声势浩大,横冲直撞,一路狂奔,得意洋洋的情态。“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位在不断上升,形势越来越严峻,气氛越来越紧张。巧用拟人手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窜”突出了河水上涨得非常迅速;“放肆”突出了洪水的疯狂,毫无顾忌。“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这拟人句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呻吟”形容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作者巧用比喻、对比,突出了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山洪暴发了,村民们“惊慌”逃离,六神无主;“疯了似的折回来”,慌不择路;“跌跌撞撞”拥向木桥,一片混乱。然而,老汉的表现跟他们形成鲜明对比,“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把老汉比作“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乱哄哄的”人们截然不同,又突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比喻句生动形象,十分贴切,让人有如见其人之妙,突出老汉铁面无私的光辉形象。  题目简洁,内涵深刻──课文题目“桥”简短明了,可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桥”是连接自然界无法跨越的天堑,也是连通生命中无法逾越的障碍。课文里“桥”,既是那座“窄窄的木桥”也是老汉为村民把守的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不朽的“爱心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座桥更是我们党以老支部书记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永不坍塌之“桥”。  二、设计理念  《桥》是一篇小小说,教学时紧扣小说的四要素──关注特定的环境描写、把握一波三折的情节、聚焦鲜活的人物和生动凝练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独特的表达形式,去体悟主人公那撼人心魄的人格魅力和可贵精神。  三、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沙哑、放肆、豹子、祭奠、势不可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老支书的个性风采。  4.领悟课文独特的表达形式。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听写重点词语  1.出示本课生词,学生齐读。  2.听写部分字词。  咆哮、狂奔、狞笑、放肆、势不可当、惊慌、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清瘦、拥戴、沙哑、揪出、豹子。  指名到黑板上听写,其余词语学生写在本上。  3.对照检查,将写错的词语再写一遍,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洪水和主人公老汉的。  【设计意图】扫除字词障碍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掌握生字新词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不可忽视。  (二)概括内容,初识课文主旨  1.师: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请大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自由练说,指名全班交流。  预测: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老支书果断地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师:抓住主人公的行为是概括以事写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一种基本方法。  2.师:作者塑造的“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指2~3名学生回答:老支书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设计意图】内容是思想的载体,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抛开这些,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深入研读,了解独特表达  师:这篇课文震撼人心,除了凄美感人的故事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上匠心独运。请四人小组研究一番,看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1.聚焦环境描写,体悟表达作用。  (1)浏览课文,用横线勾画出描写暴雨和洪水的语句,反复读读,说说有怎样的感受?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关语句,指导朗读。  ①研读描写暴雨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暴雨的语句?  出示课件: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大家齐读并体会:“像泼”“像倒”仅仅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雨水之大,来势凶猛,为山洪暴发做了铺垫。  ②研读描写洪水肆虐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洪水肆虐的语句?  出示课件: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重点点拨:先理解词语“咆哮、势不可当”,后体会比喻的妙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放肆地舔着”运用了拟人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  师小结:一会儿功夫,洪水猛涨,从没过大腿到舔着腰部,到爬上老汉的胸膛,真是肆无忌惮,让人心惊胆战!请你们把看到的滚滚洪水读出来。  播放视频──洪水肆虐。  师:看到这样的场面,你们有怎样的感受?害怕,恐惧。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比喻或拟人手法,不仅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还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洪水的可怕!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  2.聚焦人物刻画,体悟人物风采。  (1)研读刻画老汉形象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体现老汉镇定的语句?  出示课件: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从“乱哄哄”与“一座山”的对比中你读出了什么?不说话的老汉在想什么?威严、冷静的老汉如同一座山,他是村民的主心骨,是村民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老汉想,我要给村民一条求生的路。比喻句非常生动形象,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让人如见其势,如观其人。  出示课件: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师:透过老汉简短的话语你体会到了什么?临危不惧、先人后己。指导学生朗读。  师:“冷冷”的是老汉的话语,“不冷”的是老汉什么?心系群众的情怀。  小结:在特定的环境下,跟惊慌失措的村民对比,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汉?临危不惧、沉着镇定、先人后己。  【设计意图】紧扣描写人物的句段,让学生感受到紧张的气氛,体会到作者刻画的鲜活形象,把握主人公的个性风采。  (2)研读描写村民慌乱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村民慌乱的语句?  出示课件: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求生是人的本能,作者用简洁的文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们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慌不择路、混乱无序的情状。  3.研读父子描写,揣摩独特构思。  (1)研读描写父子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父子的语句?  出示课件: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共产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拎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共产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师引导学生探究──  ①比一比,这两个句子哪句表达的效果好,为什么?  ②老汉明知小伙子是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他“排到后面去”?  ③猜想内心独白: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心想: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中看出老汉是怎样一个人?老汉果断、不容置疑,坚持原则、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师:他不爱儿子吗?爱。可是和全村群众的生命相比,他毅然选择的是村民,这是多么无私的大爱,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出示课件: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此时此刻,不容多想,请女生通过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女生读)──不容多想,请男生加大力气推呀!(男生读)──不容多想,大家一起竭尽全力推呀!(生齐读)这一“吼”一“推”包含了多么深沉的父爱啊!  出示课件: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师:“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请张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老汉要喊什么?用笔写下来,然后请几名学生读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凭借文本材料,张开想象的翅膀,动笔写话,有利于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课件: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这两句话单独成段,语言极为简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谁是她丈夫,谁是她儿子?  师:直到结尾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联系前面老汉的举动,让人更加敬佩,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不徇私情。这样的构思有何妙处?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戛然而止,读者恍然大悟。  【设计意图】这一研读环节,旨在抓住相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构思新颖别致,扣人心弦,前后照应,故事戛然而止,读者恍然大悟,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增添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2)有感情地朗读第21~27自然段。  师: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是老汉却英勇牺牲了,他的儿子也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这怎不让人肝肠寸断?让我们一齐记住这永不磨灭的瞬间。(朗诵第21~27自然段。)  【设计意图】“读”占鳌头,是阅读教学的宝贵经验,是学习汉语的不二法门。声情并茂的朗读是思想的舒展,心情的绽放,情思的沉淀,心灵的叩问!  (3)师小结: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种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吞不没的是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伟大人格!  (四)品味题目,强化写话实践。  1.凄美的故事,独具匠心的表达,老支书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呢?  师小结:生死关头,老支书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梁。他终于将村民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是一座以老支书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心系群众的不朽“桥梁”!  2.洪水退了,老汉和他的儿子牺牲了。假如你是村民中的一员,你会怎么想?怎样说?怎么做?选择一个题目,写出一个动人的片段。  《爷爷,我们想您!》《老支书,您慢走!》《挥泪送别老支书》《洪水退后》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后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习作的机会,搭建倾诉情感的平台。  五、板书设计  桥  临危不惧 巧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老汉 先人后己 多用短句、短段渲染气氛  不徇私情 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关系
2023-07-23 00:59:551

语料库文体学属于语料库语言学吗

属于。语料库文体学是由语料库语言学和传统文体学结合而成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旨在采用语料库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对文学文本中的文体特征进行定量描写和定性分析。
2023-07-23 01:00:021

[从文学文体学论角度对比和赏析[飞鸟集]不同译本]从文体学角度分析

  摘 要:《飞鸟集》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影响深远,在世界各地被译为多种文字版本,是最早被译为中文版的泰戈尔作品之一,本文以郑振铎和徐翰林两个不同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出发,分别就词汇、句法和修辞三方面进行对比赏析,研究发现,郑译保留了原文的散文体,选词造句上也再现了原文形式和内容,便于读者理解和阅读,而徐译本更具有意蕴美,语句表达更为形象生动些,两个译本都保留了原文的修辞手法,语句都有效地传达了作者原著的思绪情感。   关键词:《飞鸟集》;诗文;文学文体学论   作者简介:陈丽雯(1991.12-),女,汉,江西人,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笔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2   引言:   《飞鸟集》创作于1913年,是泰戈尔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诗文选题广泛,诗句短小精悍,言辞华丽优美,每一精巧的诗都向世人传达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引I世人展开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旅程。读泰戈尔的诗集,总能给予人们一种激进向上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他的诗像珍珠一般闪耀着深邃的哲理光芒,不仅唤起对大自然、对人类,对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爱意,他的诗犹如纯真无邪的天使脸庞,看着他,就“能够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就感得和平,感得安慰,感知世间的真善美。   一、文学文体学论综述   文学文体学特指以阐释文学文体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学学派,它是连接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桥梁,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1]是“检验翻译质量的试金石”。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探讨诗歌,分析其“具有美学艺术价值和文体意义的语言特征”,[3]有利于挖掘诗歌的语用效果和审美,为相应的作品翻译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本文依据利奇和肖特的文学文体学分析方法为理论框架,从选词、句法和修辞三大方面来围绕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分别选取郑振铎的译本《飞鸟集》和徐翰林的译本《飞鸟集》(以下简称郑译本、徐译本)展开对比赏析。   二、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一)词汇层面   词汇是形成整个语篇最基本的要素,具有促进整个语篇连贯流畅的作用,且对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飞鸟集》整个语言风格十分优美,每品读一句,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文学的庄严与美丽,透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所以说词汇的选择很大程度能反映出其对原作风格再现的情况。   赏析:诗人通过将忧愁交融于暮色的景致中,内心渐渐平静下去,犹如暮色沉浸在寂静的山林,诗中介词“among”,郑直接保留介词原意:在……中,显得语句些许呆板,而徐巧妙地将介词活化为动词,译为:夜色降临在……中,这样一来,使整个语句都富有动态美,表达效果更为生动,让人深感忧思如暮色一般沉寂于整个静谧的山林,心境此刻是如此开阔,体现一种内心与大自然的融合之美。   赏析:两个译本基本上都保留了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法,诗中“draw”一词,可以看出徐译本更为优美,日间作息告一段落,此刻疲惫的身心需要得到舒展放松,郑将其译为“拖在海滩上的小船”,“拖”一词极显疲惫之感,如此状态下欣赏晚潮的兴致并不高,不同的是,徐将其译为“泊在海滩上的小船”,泊这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日间的辛勤,此刻终于可以休息片刻,正如停泊的小船静静悠悠地靠岸休憩,聆听晚潮交织的舞曲,呈现出一幅美丽的景致。   赏析:两个译本基本结构,语义都大致相同,用词也都符合诗歌的习惯用语,唯独一处“message”郑译为神示,徐译为讯息,每一个孩子的出生都是一个新的生活的小生命,是神圣而高洁的,婴儿刚出生一切都是与世间的风尘嘈杂相隔绝,一切都是圣洁的,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小天使带着上帝的神示来到人间,去完成这一生的使命,此处将其译为神示最为恰当不过了,将整句诗的格调都带上了灵动的感情基调,整个语言表达也更为生动形象。   (二)句法层面   作为篇章重要的组织单位,句子既承担着表意的重任,也是展现文体风格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翻译句子时译者要 “注意在把握句子的整体性基础上再现该语言文体的风格”。[6]两个译本句法各具特色,来传达作者的诗意情感。   赏析:整体来看,两个译本均保留了全意,但就表述方式而言,郑译句子更为累赘,而且读起来也比较拗口,逻辑结构也不紧凑;徐译简洁明了,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以及表达习惯,语句更为通顺明了,意思相比更为明确,句式简洁,条理也更为清晰。   赏析:两个译本语义大致相同,郑的译本相比徐的译本句式更为脱俗,并且将claim一词名词动词化,既未改变原诗的风格,也符合中国人用词的习惯,以每一小短句来说明,更为强调生命是因“世界”的要求而获得资产,因为爱的要求才得以有了价值,让人一目了然,内容也更为朴实易懂。   赏析:两种译本读下来,原诗的意思都有透过译文展现出来,徐的译本更为简洁,且整个句式都十分的优美,将woman后面的从句直接译为定语加以修饰,使得整个诗句调理很清晰,很好地保留了原诗的诗韵美感,而郑的译本语序更倾向于复制原文,将从句处理为一个时间状语从句,放在句尾,这样读起来稍显拗口,整句略欠美感,也不符合中文表达的逻辑思维。   (三)修辞层面   1、比喻拟人。在泰戈尔的诗文中,所有的事物都被赋予生命和灵性,他将自然界的一切拟人化,把微风中的树叶比作思绪的断片,将鸟儿的鸣唱喻为晨曦来自大地的回声,天空与大海间的蜜语交谈,鸟儿与云朵间的浓情蜜意,任何的人世间的情感在他的笔下都得以诗情画意,美不胜收,饱含着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一切的深深爱恋之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赏析:原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把群树比作人来表达对生命的礼赞对自由的向往,peep at这一词组将群树整个都拟人化,使得整个诗句都充满俏皮活力,两个译本基本都采用了直译的手法,巧妙地再现了原诗的修辞风格。   2、对比。原诗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将飞鱼走兽同人类进行对比,来衬托人类的独一无二,歌颂人类不一般的生命。   赏析:两个译本都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韵律美,郑译本“但”和徐译本中的“却”字都有将原文的转折关系加以体现出来,通过对比来抒发情感:我们人类同时兼有了沉默、喧闹和音乐,还能有什么不能满足的么?我们要做的,是好好地爱生活,享受生活,用一种美的心境去看待生活。   3、夸。夸张是通过言过其实的说法来增强表达目的,不但能加强语势,还可增强表达效果。诗篇的最后一首诗以小情诗完美结尾,通过誓言的形式来传达一种爱意。   赏析:两个译本完全一致,都是采用了直译的方式来输出源语言,采用了一种夸张的手法“最后的话语”来传达原诗一种浓浓的爱意,让人不禁感叹这誓死的山盟海誓。   三、总结   通过从词汇、句法和修辞这三个方面来进行两个不同译本的赏析,我们发现,郑译与徐译可谓是各有千秋,大家们的翻译都很好地传达了原诗的精髓以及情感,带领着读者走进了清新的诗意空间,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郑的译本无论是从词、句以及修辞的角度,都是十分忠实于原文,语序上都是十分贴近原文,更为拘谨,话语也倾向于白话文,通俗易懂,而徐译本则更注重艺术的美感,在保留作者的原意的前提下对语言的措辞加以修饰,使其更具意蕴美,语句表达更为形象生动。通过赏析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优秀的翻译作品,尤其是文学翻译作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还要忠实再现原文的文体风格。此外,译者要善于有意识地淡化、抑制其个人风格,来保留原作作者利用文体的特点所希望达到的特殊效果和艺术功能。   参考文献:   [1]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申丹.论文学文体学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J].中国翻译.2002(1).   [3]李良举.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J].西藏大学学报,2007,22(3):106-107.   [4]泰戈尔著.飞鸟集:英汉对照[M].郑振铎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2.   [5]泰戈尔著.飞鸟集:英汉对照[M].徐翰林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7.   [6]沈丹.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论《一朵浮云》的风格翻译[J].海外英语(上).2013(7).
2023-07-23 01:00:081

我国第一部文体学专论是由谁?编写的什么?

我国第一部文体学专论是;文心雕龙 编写史书的理论包括史官建本概况及发展趋势,同时总结了编写史书的理论包括史官建置、史著得失、史家素养等在内的一系列史学问题,是一篇 史著得失、史家素养等在内的一系列史学问题,优美的史学史。
2023-07-23 01:00:181

关于文体学的tenor of discourse

一份来自图书管理员的公告有统计表明,图书馆藏书正在减少,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况还在持续。我们要求同学们记住图书借阅规则,并且能够考虑其他同学的需要而按时归还书籍。今后,我们将针对超过借期的情况进行强制性的严厉处罚。
2023-07-23 01:00:251

什么是文体文章有哪些常用文体

   文体思想在古代文论中具有深厚的传统,虽然近年来传统文体学研究渐成学术热点,取得了不少新的突破,但尚有不少空间值得深入挖掘。什么是文体n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什么是文体,欢迎阅读。   什么是文体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字体栽或样式、体制,是文字构成的规格和模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反映了文字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除此以外,文体还是文娱和体育的合称。   文体, 指文章、文学作品的体裁,如通常说的文体指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 ;另做文娱和体育的合称。   文体基本解释   1. [Style;Literary form]:文章的风格   古典文体   辞藻华丽的18世纪散文文体   2. [Type of writing]:文章的体裁   3. [Recreation and sports]:文娱和体育   文体活动[1]   引证解释   1. 文雅有节的体态。   汉 贾谊《新书·道术》:“动有文体谓之礼,反礼为滥。” 唐 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诗:“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   2. 指身体。用为敬词。   宋 苏轼《与范梦得书》之五:“今日谒告,不克往见,辱教,伏承文体佳胜。”   3. 文章的风格或结构、体裁。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卷中:“ 宋 征士 陶潜诗,其源出于 应璩 ,又协 左思风力,文体省静,殆无长语。” 唐 刘知几《史通·载文》:“爰洎中叶,文体大变。” 金 王若虚《论语辨惑四》:“ 晦庵 载一 李氏 者之说,曰此章及六言、六蔽、五美、四恶之类,皆与前后文体大不相似。” 清 龚自珍《秦汉石刻文录序》:“文体五百岁一变,书体五百岁一变。”   4. 字型。   《太平广记》卷二三○引 唐 陈翰 《异闻集·王度》:“文体似隶,点画无缺。”   5. 文化,体育的简称。如:努力开展文体活动。[1]   文体特点   一、记叙文的文体特征   记叙文的文体特征是记叙某个具体的生活内容,描述某个具体的事件或场面。记叙文的材料必须具有直观性,即具有可见、可闻、可感的特点,力求避免概括、抽象。记叙文中记人、叙事、写景、状物,都与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联络在一起,所以其结构主要为时空结构。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所以它要求语言要有形象性,使读者读了其文,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   二、议论文写作文体特征   议论文的材料主要是用作论据的,即论证观点的依据,所以材料必须具有某种论证性。议论文的组织、结构基本上是以逻辑推导为线索的,因为说理是其主要目的,而说理必须遵循逻辑规律。一般的逻辑程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论证方式尽管比较繁多,但它们无不是演绎、归纳、类比等逻辑形式的衍化。议论文的语言运用必须是明确的,同时它所思考的、把握的不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是对整体事物的某种高度的抽象概括。   三、散文写作文体特征   散文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一种文体。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主要是材料内容可广泛选材,“神不散”指中心主旨都是一致的。中心必须明确而集中,最好能表达得巧妙、完美,不能中心议题多而肤浅。,要富有强烈的情感。情是打动人的首屈一指的一种方法,文章只要有了情,就会自然成文。   文章有哪些常用文体   文体知识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四个方面的常识。   一、记叙文   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1、记叙文的分类   1从内容及表达方式分:   ①简单记叙文   ②复杂记叙文   2从写作物件的不同分:   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②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   ③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④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二、说明文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和事理的成因、功过的一种文体。   1、说明文的分类   从说明物件内容分   ①实体事物说明文   ②事理说明文   ③科学小品文   从语言表达方式分   ①平实说明文   ②文艺性说明文   2、说明文的特点   1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2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   3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   三、应用文   应用文是一种切合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的实际需要,具有一定格式、篇幅短小、简明通俗的实用文体。   1、应用文的种类   1书信类   一般书信、专用书信感谢信、表扬信、慰问信、介绍信、 *** 、证明信、申请书、建议书、倡议书、聘请书、电报、汇款   2笔记类   日记、读书笔记   3公文类   通知、通报、报告调查报告、科学报告、请示、计划、总结、会议记录   4宣传类   广告稿、演讲稿、板报、新闻、通讯、产品说明书   5告示类   启示、海报   6礼仪类   请柬、祝辞贺信、贺电、唁电、唁函、   7契据类   条据收条、借条、领条、欠条、请假条、留言条等、合同协议书、公约、   8传志类   传记、地方志、家史校史、村史   四、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方式,通过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1、议论文的分类   按内容目的分:   ①一般性政论文   ②评论   ③杂文随笔、杂谈、笔记   ④读后感   按论证方式分:   ①立论文   ②驳论文
2023-07-23 01:00:311

怎么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百年孤独》?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誉为维多利亚时期小说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是一部足以与莎士比亚的伟大戏剧相辉映的杰作,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自《呼啸山庄》出版一百多年来,小说以其丰富的主题和独特的视角而备受评论界的关注。评论家们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宗教等诸多角度对《呼啸山庄》的主题,人物形象,结构,女权主义,现代主义因素等进行了探讨。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专著从文体学的角度对该小说的文体进行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从文体学这一全新的角度对小说中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文体风格进行分析。文体学注重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论文通过描写和分析作者选择的视角和语言成分及其产生的特定的文体效果,为挖掘文本的美学价值提供了客观依据,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本的意义和艺术价值。同时本文在拓展语篇的文体分析方法上做出了新的尝试,从而证明语用学的发展为小说的文体分析提供了一套崭新的分析理论和方法,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文学语篇提供了新的依据。本论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绪论,正论和结论。绪论部分比较全面地综述了关于《呼啸山庄》的批评现状,尤其是关于小说的叙述风格和语言风格方面的评论。并对论文的结构布局作了说明。第一章着重探讨了小说独特的视角及其产生的特定的文体效果。文章指出,小说中多重叙述视角尤其是复视角的运用使这部古典文学作品更接近于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对小说中所讲述的故事尤其具有特别的作用。本文作者还将长期受评论界所忽视的叙述人洛克伍德提到与小说的主要叙述人耐利同等重要的位置,详细分析了他的叙述视角及其在小说中特定的文体意义;第二章分析了小说卓越的语言风格。本文作者从传统的文学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入手,对小说中具有浓郁乡土气息且高度精练,富有诗意,能让读者产生无限想象空间的语言特征作了比较详细而全面的分析。此外,作者在运用语用学的有关理论进一步探讨小说语言的含蓄特征及其言外之意的同时,也为此小说的研究和鉴赏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结论部分对论文作了概括,并重申了其主要观点。
2023-07-23 01:00:423

什么是Alliteration?举个例子吧

头韵(Alliteration),英语语言学分支文体学的重要术语。头韵是英语语音修辞手段之一,它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整齐美,使得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应用范围、结构特征以及审美价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这一辞格。最常见的押头韵的短语有:first and foremost(首先)、(with)might and main(尽全力地)、saints and sinners(圣人与罪人)。历史若追本探源的话,恐怕押头韵手法可以上溯到古英语(Old English)时期。 大约五世纪时,盎格鲁萨克逊(Anglo-Saxons)入侵者给英国人带来了作为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基础的盎格鲁萨克逊语,或许就在那时还带来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其主要特征就是频繁使用押头韵手法。头韵仅第一部分或第一部分辅音群的第一个音素相同。如果第一部分完全缺失,那就只能让主元音相同。头韵是加强行内节奏感的一种手段,是节奏式辅助因素。这也是英语追求形式美,音韵美的一个重要表现。
2023-07-23 01:01:033

文体学中的语义,词汇,语法层面分别怎么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有些语言学家在语法研究中注意到区别三个不同的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是语法研究方法上的新进展,有助于语法学科的精密化、系统化和实用化。但这样研究语法还仅仅是开始。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这是摆在语法研究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是值得进行深入探索的。 要注意三个平面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2023-07-23 01:01:251

广东药科大学文体学分要多少

广东药科大学每个专业的学分要求都是不同的,这取决于各专业的要求,一般都在70-80个左右,如果你没有修满学分就无法毕业。 必考课程的学分是确认的,不过选考课程也有相应的学分,因此在满足毕业学分要求的前提下,可以自行选择。要自考选修课学分的话一般在3-5分左右,其中学分最高的科目就是英语二,有14分那么高。因此有很多自考学生觉得英语考试很难,但为了少考一些科目,他们还是会选择考英语二。另外,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专业中,学分也可能会有所差异。你也可以登陆大学网站查询或者询问导师
2023-07-23 01:01:346

宁波大学 跨文化交际,英语诗歌与散文选读,英语文体学 专业选修课讲什么,怎么考

英语学院目前有两个专业方向: 1)英语语言文学方向 2)翻译专业方向学院英语专业必修第三课:基本的英语综合课程,高级英语课,英语泛读,英语视听说(I,II),英语语音,英语口语,基础英语语法,英语和美国简介,语言学,美国文学文学史,历史,英语文学,翻译实践(I,II),解释(I,II)及其他。 英语学院的专业选修课:语言学类:词汇学,英语理论语法学,修辞学,英语文体学,语言的奥秘调查,社会语言学英语应用文写作,高级英语视听说,英语报刊阅读,英语实际翻译。 英国和美国文学读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读,17-19世纪的英国文学,希腊戏剧研究,英国小说读美国小说读英国诗歌,美国诗歌,英美散文鉴赏,王尔德戏剧欣赏,英国短篇小说欣赏美国短篇小说欣赏,戏剧欣赏,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文学读。 文化类:介绍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英美文化研究,欧洲文化的精髓,读经,希腊和罗马神话中读中国文化,历史和美国,英国社会和文化,电影和文学研究,跨文化交际,流行文化,西方宗教专题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现代西方哲学,尼采,和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髓,美国电影文化研究,欧洲电影,欧洲文学鉴赏,法律和文学。 翻译类:解释的基础上,换算基础上,代替解释的交替口译,同声传译,文体翻译,文学翻译,翻译实践,文学翻译研究和实践,摘要西方翻译理论,翻译理论与技巧,口译理论和技能,语言和翻译等。 另外,学校更广泛的公共选修课,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前提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辅修专业的学习,通过可以得到辅修专业证书。
2023-07-23 01:01:491

谈谈商务英语文体特征及翻译研究

谈谈商务英语文体特征及翻译研究   商务英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英语文体形式,是在商业范畴中使用次数多、频率高的一系列专业用语,其具备的文体特征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三个方面都表现出了与其他英语种类不同的特点。   摘要: 在文体特征的背景下,针对商务英语具备的文体特征,从商务英语文体的词汇、句法以及语篇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继而在英语翻译的环境中,针对不同商务英语文体形式进行较为细化的翻译研究,提出商务英语具体的翻译策略,最后,对发展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论述,目的是站在更具理论性和具有实践性的角度引导商务英语在不同文体形式中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商务英语;文体特征;翻译策略   引言   从文体特征的角度来看,商务英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英语文体形式,是在商业范畴中使用次数多、频率高的一系列专业用语。为了更具系统性和规划性地进行英语文体区分,将商业范畴中应用的英语体系作为一个独立的英语文体形式而存在。从商务英语的自身文体特征来看,由于其应用的情景和场合都具有较大的限制,都体现出了较强的商务性质,所以针对商务英语进行翻译时更要把握商务英语自身的文体特征进行全方位的翻译,以此来凸显出商务英语的客观性,并要遵循商务英语翻译工作的有效性原则和实质性原则。下面本文便围绕商务英语的文体特征以及翻译策略展开讨论。   一、商务英语的文体特征表现   1.词汇特征   从商务英语的词汇角度来看商务英语的文体特征,其在词汇的运用上体现出了极大的专业性、特定性和正式性[1]。因此,商务英语表现出来的词汇特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商务英语语言表达的措辞更加严谨,语言更为正式,体现出商务英语的精练和简短的特点。由于商务英语的适用场合多为较正式、规范的场合,所以在语言的措辞方面就需要更加严谨和易懂,尽量避免使用口语、俚语以及粗俗之语。从具体词语来看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的表现,比如在“like”词语的使用上运用短语“alongthelinesof”代替,以此来体现出商务英语词汇的精练、简单的特征。或者为了体现商务英语词汇的正式感和书面感,在很多词语的使用中多利用更加书面化、客观性的词语代替较为口语化的词语,比如会利用“request”来代替“ask”,或者将词语“help”替换为“assist”。第二,在商务英语的词语表达中,为了体现整体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和直观性,会利用意思相似的近义词或者同义词共同表达,其中会利用连词“and”或者“or”发挥连接作用。比如“arisingorresultingfrom”代表的意思是“引起”,以及“claimanddemand”表达的意思是“要求”等,利用连词进行连接之后,提升了商务英语表达的全面性和严谨性,使语言的表达严丝合缝,将语言的缺漏降到最小。   2.句法特征   商务英语体现出来的句法特征表现出难度性强、综合度高的特点。比如在商务英语的会议交流或者合同等文体的书面语言表达上,其多应用长度较长、难度较高的语句,并且在句子结构方面多是复合句。大量地使用长难句,体现了商务英语的周密性和条理性的特点,比如在以下这个句子中,便体现了商务英语句子长度长、难度高、结构复杂的特征:“Weherebyagreewiththedrawes,endorsersandincompliancewiththetermsofthiscreditthatsuchdraftsshallbedulyhono-redonduepresentation.”   3.语篇特征   从商务英语的语篇角度来看,其具备了语篇描述多为委婉语气、多程式化的语言特征。比如在商务信函中,一篇英文信函在表达中出现了很多过渡、收尾以及尊重性的称谓用语。   二、文体特征理论下不同商务英语文体的翻译   1.商务英语信函文体形式的翻译   在商务英语中,信函作为交易双方沟通、交流和商业合作信息交换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几乎涵盖了多种商业贸易和商业活动的全部范围。因此,将文体特征理论应用在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中,突出信函这种文体的亲近感,能够提升人们对英语信函的理解程度,提升双方交易的透明度。在商务英语信函中,为了提升翻译工作的规范性和全面性,需要在使用适当减少手段的基础上,对商务英语信函中不需要翻译的词语等进行省略,并在翻译过程中牢牢把握功能对等理论,对整体中心思想进行平衡,而不是局限在字面的含义上。因此,在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过程中,对一些约定俗成的语句按照既定的含义进行适当增减,同时尽可能少些地添加过多修饰性词语,避免信函内容过于冗长和复杂。在文体特征理论的引导下,商务英语的翻译工作要把握信函所处的不同情景和状态,为了全方位达到功能上的对等,在对信函进行翻译的同时要借助大体环境的氛围作为烘托,把握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方向,使其更加适用于汉语的语言环境。比如在信函的汉译过程中,对一些学术性的词语和常用的称呼,在翻译时就可以使用套用的词语以及汉语中的学术词语进行通用,即“DearSirorMadam”便可以直接翻译为“尊敬的先生或者女士”,以及“LadiesandGentleman”可以直接翻译成“尊敬的各位女士和先生们”或者“尊敬的各位来宾”等。   2.商务英语广告文体形式的翻译   在商务英语的广告翻译中,需要把握两大关键点,即在文体特征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于商务英语广告的精炼度,以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度。从使用商务英语的广告语言角度来讲,由于英文广告更加注重广告语言的简洁度和精炼度,在规定时间范围内的广告语言中,不会过多地进行浮夸语言的修饰,而是立足于产品的实用性和客观感方面。这与中国的中文广告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中文广告注重整体环境和感觉的渲染,会通过夸张、丰富和精彩的语言来突出广告产品的自身特点。那么在针对商务英语广告进行翻译时,应把握文体特征理论中的文体翻译平衡宗旨,翻译时既把握商务英语原有的客观性和简洁性,也要体现出汉译后的特色感,不拘泥于英文自身的内涵,体现出文体特征理论下商务英语广告文体形式翻译工作的精髓。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方面来说,要把握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翻译差异性。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多方面的不同与差异,比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人文教育等,那么这种文化方面的差异对语言之间也会造成差异性。基于此,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需要利用文体特征理论来消除这种主观层面的差异,实现翻译工作的对等。对汉语广告进行英文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一些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在西方是存在很多不可接受性的。比如在我国关于龙的广告宣传语中,所谓“龙头企业”指的是具备一定领导能力的大企业,该广告的宣传力度在于提升我国龙头企业的总体领导能力,发挥龙头企业的引导性。然而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商务英语自身具备了很多文化性质,即翻译成“Jragonheadproduct”,然而龙在西方文化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邪恶性,这样翻译成英文之后在商务英语的范畴中不具备很好的接受性,不利于达到广告自身的既定标准效果。   3.商务英语合同文体形式的翻译   商务英语合同作为带有法律效率的文本形式,在翻译过程中要立足于专业术语的使用,保障合同自身的.结构完整而杜绝冗长和拖沓的合同结构。在商务英语合同的汉译时,对一些口语化的称谓和词语要进行转换,多利用更为端庄、正式的称谓进行语句组合。比如在这句话中“IundersignedherebycertifythatgoodstobesuppliedareproducedinJapen.”进行汉译后是“下列的签署人保证这些货物供应都是源于日本生产”。在该句的翻译中,将“I”翻译成“签署人”,这种立足于文体特征理论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手段,提升了合同翻译的商务性和正式性,显得更为严谨。   三、商务英语的具体翻译策略   1.增添策略   在商务英语翻译的具体实践中,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一定程度地增加一些词汇和短语,以此来丰富翻译商务英语语言的整体字面含义,使源语言被翻译之后的语境和语言细节都不被改变。比如“WeregrettoinformyouthatourbuyersinLondonfindyourpricemuchtoohigh.”在这个句子的英译汉中,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会直接翻译成“我们很遗憾地告诉你,我们在伦敦的买家认为你们的价格太高。”这样在翻译的过程中,尽管连接了上下文的大概含义,然而如果仅仅按照英语自身的意思进行翻译,会有很多地方不通顺,也不具备商务英语翻译语言的商务性。因此,需要在功能对等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适当减少的手段,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适当增加必要的词语,使句子翻译之后的语境更为明显,因此可以翻译成“我们非常遗憾地通知贵方,我们在伦敦的买家认为贵方的价格实在太高。”在这个汉译的句子中,会将贸易的对方称作为“贵方”,以此来彰显出对对方的尊重。   2.减少策略   适当减少策略指的是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将英语语句中不需要刻意翻译出的单词或者短语直接省略,这样使得翻译工作效率大大提升。需要注意的是,省略策略的使用要以不改变原句的基本含义为前提。比如在这句话中“Willyoupleaseinformusthedeliverydate.”其完整的汉语翻译为“你能够告知我们具体的发货日期吗”,在这样的翻译中,一些冠词和代词并没有全然翻译出来。如果按照这种委婉的语气进行全然翻译,不利于体现商务英语在交涉过程中的客观性,更应该具备一定程度的威严性,更有利于体现贸易过程的商务性质。同时,由于在具体的贸易过程中,发货日期是按照合同约定如实履行,所以翻译过程中为了简约可以将一些修饰的形容词去掉,所以可以翻译成“请告知发货日期”,这种简洁明了的翻译方法体现出了商务英语的高效性。这样的翻译方法在功能对等理论中被称作为适当减少的手段,应该积极引导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采取这样的翻译方法,立足于寻求整体语句的含义和整体语境的营造,而不是死板地追究某个单词的意义,比如在英语中的一些代词、连词、冠词和介词等,在英译汉的过程中都可以适当省略不翻译出来。   3.扩充策略   所谓合理扩充策略,是在商务英语英译汉的过程中,适当地对某些英语单词、语句以及整体意境进行汉语元素的延伸。比如在商务英语翻译汉语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英语单词无法在通用的英汉词典中寻找出来,如果“生拉硬套”进行翻译的话,便无法更为准确地合适地表达出商务英语原文想要表达的含义和意思。因此,在功能对等理论的引导下,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应利用合理扩充的手段,积极对某些英语词义进行展开分析,延展个别商务英语词汇和短语的概念。比如在这句话中“Toomanyofusjustsitbackandsayu2018Iu2019lllettheexpertsdealwithitu2019.”其被翻译成“很多人都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会说让专业人士来解决。”在这句话的翻译中,整体语境影响了短语“sitback”翻译的含义。“sitback”的原本意思为“不采取行动、不休息、不放松”等,然而这句话的翻译会随着整体语境而翻译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者“袖手旁观”。这样的翻译方式便是引申策略,在商务英语短语原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延展思考,来依据原文的整体通顺程度进行引申翻译。   四、商务英语翻译发展的基本原则   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语言要素和语言逻辑思维的运用上存在很多差异,所以在针对商务英语这种文体进行翻译时,要把握最为基本的商务英语原则,即合理性和得体性。在商务性理论的引导下,应该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正视商务英语和汉语的思维差异。因为很多英语词汇由于自身语言的思维影响,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立足于汉语的逻辑思维,使商务英语翻译语言更为通顺和完整,良好地体现翻译之后的书面合理性和得体性。比如在“Heisquitedifficulttodealwith,soyouu2019dbetterbemorecareful.”这句话中,按照外国人的逻辑思维就是“(对方企业的)这个人很难对付,你必须要加倍小心”,然而按照我们中国人使用汉语的逻辑思维进行翻译时,会更加契合汉语的说话方式和思考方式,从而翻译成更具有中国语言元素的句子,由于在商务英语中,通常将对方企业的某个经理或者董事长以he作为第一人称来代替,即“他可不是吃素的,你一定要加倍防范”。这样立足于两种语言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将英语语句中带有抽象概念的词汇或短语进行“转变”,使其更加有汉语色彩。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抓住商务英语翻译基本原则中的合理性原则和得体性原则,发挥翻译过程的辐散性功能,立足于汉语自身的语境和使用习惯,引导树立正确和科学的商务英语翻译思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英语文体形式,是在商业范畴中使用次数多、频率高的一系列专业用语,其具备的文体特征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三个方面都表现出了与其他英语种类不同的特点。由于商务英语应用的情景和场合都具有较大的限制,都体现出了较强的商务性质,所以针对商务英语进行翻译时更要把握商务英语自身的文体特征进行全方位的翻译,以此来凸显出商务英语的客观性。基于此,本文站在商务英语中的信函文体、广告文体以及合同文体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不同的商务英语文体应该把握不同的翻译侧重点,体现商务英语自身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从而使商务英语的翻译效果和翻译效率都得到科学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小红.涉外商务合同的文体特征及其翻译[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61—63+8.   [2]吴浩浩.从文体学角度看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征与翻译原则[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8):106—109.   [3]张景成,帅蓉.商务合同英语的文体特征及汉译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2):33—35.   [4]姜风华.文体学与翻译刍议[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144—146.   [5]谭在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11.   [6]陈建平.商务英语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7—37.   [7]吴浩浩.从文体学角度看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征与翻译原则[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8):101—109.   [8]景楠,等.国际商务实务英语[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28—36. ;
2023-07-23 01:01:571